首页范文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十篇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十篇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41:39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篇1

关键词:休闲农业;现状;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6.5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51032070

1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

从我国休闲农业的整体发展状况来看,东部沿海城市发展时间最早,并且也是当前休闲农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继而就是我国的云贵、东北以及华北和新疆地区。这些地区本身的旅游业和特色发展十分发达,对于休闲农业的发展有着先天的优势。目前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形式和种类非常多,观光休闲农园就是比较典型的一种休闲农业发展方式。比如我国广州市的番禺区所创建的农业大观园和农业公园就将农业生产基地与消费市场和休闲场所融为一体;再比如江西省的农业公园和科技农园等等。从一般意义上说,休闲旅游在大城市的郊区以及经济发达地区的市场较大,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休闲旅游需求较高、当地经济发达以及交通与基础设施也非常完整,这也就使得我国的北上广等发达城市近些年不断地开发和推广休闲农业,而休闲农业进一步促进了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的结合,进而提升了当地旅游行业的经济效益。比如我国广东省目前全省内拥有近百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游客高达500多万人,旅游收入超过10亿元。从20世纪90年开始,我国旅游局积极地推进休闲农业与农业旅游的发展。尤其是在1998年,国家旅游局推出“华夏城乡游”,提出“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看农家景、享农家乐”的发展口号,自此也使得农家乐旅游这一旅游新方式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开来。2007年,国家旅游局又推出了“中国和谐城乡游”,提出“魅力乡村、和谐中国”的宣传口号,倡导将城乡旅游资源进行共享,促进两者的共同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根据最新数据显示,当前我国乡村旅游景点每年接待旅游人数高达3.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420亿元。随着休闲农业的不断发展,也解决了我国农村地区近两千万人的就业问题,同时也极大的带动了我国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

2我国休闲农业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2.1缺乏整体规划,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在发展休闲农业中并没有很好地认识和理解休闲农业的概念和发展形式,再加上当地政府对农业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缺乏正确引导,使得很多投资者在缺乏对市场的科学论证的周密规划的前提下,出现了同一地区的休闲农业项目与发展模式相似或者完全相同的现象;在园区的建设上也缺乏相应的规划且其建设规模也比较小,都是个人或者民间资本进行投资,从而使得园区总体建设水平偏低;在园区的布局上多数都是以观光、度假以及娱乐这3种类型为主,而新兴的购物、疗养以及知识型模式却非常少;在基础设施上建设上也非常滞后,整个园区的设计上内容单一。仅有住宿、垂钓、打牌等传统娱乐项目。总而言之,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的休闲农业在建设与发展上呈现出水平低、规模小、布局散的特点,对市场缺乏准确的地位,照搬照抄现象严重,没有打造出具有本地特的休闲旅游品牌,从而也就无法对旅游者形成吸引力。

2.2缺乏规范化的管理,专业人才紧缺

当前我国休闲农业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农业、旅游部门和相关部门在对休闲农业的管理上没有进行有效的协调。另外,休闲农业企业在财务、人力以及旅游等方面都需要大量专业人才能够正常运行,但是这对长期从事农业生产以及非相关领域的业主来说是非常为难的。除此之外,业主自身的组织、管理能力也比较低,没有经过专业性的培训,从而在具体得项目建设与企业经营上只能够凭借经验来制定决策,而这样的经营方式是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最后是在园区休息、卫生以及消防和娱乐等基础设施的管理和建设上也存在不健全的问题,这些领域的从业人员通常都是当地农民,其与专业的服务人员在能力上还存在很大差距,而且对这部分人员的管理上也存在很大的困难。所以,当前我国休闲农业不论是在经营管理上,还是在人才培养上都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2.3科技含量较低,经济效益低下

目前我国大部分休闲农业在经营过程当中的科技含量都比较低,对农业科普教育的开发严重不足,多数还停留在农业生产尝试层面。同时,在各类农业资源的搭配上也非常不合理,农作物的成熟时期过于集中,这直接造成休闲农业园区在忙闲上出现严重的不均衡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园区种植的品种比较少,受季节的影响比较大,使得资源不能够被充分利用;另外就是由于园区整体档次比较低,无法对游客形成较大吸引力,从而造成大量游客流失,进而就无法提升园区的经济效益,使得园区经营进入困境。

2.4缺少农味,缺乏组织体系

当前我国部分地方在休闲农业开发和建设上严重脱离了农村地区原有的自然、朴素,过于依赖科技手段,从而对农村地区的土地形态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园区建设上的人工与城市化比较明显,这也就失去了休闲农业最本质的特色。同时,由于当地政府对本地农业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使得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失去平衡。目前我国休闲农业在经营上除了企业以外,还存在农民共同经营组织这种形式,但是这类组织缺乏统一的组织体系,从而使得其在经营中难以对盈余、权利以及义务进行合理的分配,再加上休闲农业在布局上多以点状分布,从而使得园区各个部分无法进行紧密关联,严重破坏了整个园区的协调性,最终使得其在发展上无法与新农村发展挂钩。

3解决休闲农业发展问题的相关措施

3.1加强政府对休闲农业的全面认识,发挥其引导与扶持职能

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应当自觉地增强自身对休闲农业的全面认识,并且要加大对休闲农业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上的投入。比如我国台湾地区在休闲农业发展上之所以如此快速的主要原因就是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区域政府都将发展休闲农业作为改善本区域农村产业结构、提升农民收入的重点项目,并且对休闲农业的发展进行统筹指导和规划,以此来将旅游、交通以及文化和土地等部门进行联合,从而为本区休闲农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再比如意大利在农业旅游发展上就施行了政府给予旅游单位一定的农业低息优惠以及减免税收的扶持政策。所以,我国政府应当借鉴台湾地区以及国外的先进发展经验,来在政策、财政以及制度上全面的促进我国休闲农业的良好健康发展。

3.2科学规划本地农业资源,打造区域休闲农业品牌

我国休闲农业在开发与建设上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遵循因地制宜、生态循环的发展原则,结合当地自然、社会以及经济发展状况和市场需求来因地制宜的对本地的人文历史景点与农业资源进行科学规划,避免过于追求华而不实的奢华建设行为,以此来体现出休闲农业本有的朴素、自然特色。比如我国云南省的元阳的哈尼梯田就是其最具特色的农业生产景观,而重庆垫江的牡丹栽培则是其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其次是要进一步加强政府对农业资源的规划意识,必须要同城市发展、城市旅游以及新农村建设规划进行统一融合,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休闲农业产业布局,同时还要将基础设施与农业资源以及农业企业的布局进行合理化的设计,以此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产业园区;再次是在重点项目的建设上,要对区域农业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主题鲜明、规划合理以及设施齐全的经营项目,同时还要结合市场需求来对以往经营模式进行创新。需要注意的是,在经营模式创新中必须要始终坚持“以农为本”的建设原则,从而形成以农民为发展主体,以农村为发展特色,以新农村为发展特色的特色休闲农业园区;最后在经营内容上要拓展思路,围绕“农”字来运用先进生产方式提升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以此来体现出农耕文化与农业的特殊品质。比如天津市塘沽地区所推出的“做一天渔民”这样的体验农业生产的活动,这不但能够形成该区域独有的“捕鱼”农业文化,而且也对游客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从而实现了本地休闲农业效益的提升和影响力的充分发挥。

3.3创新休闲农业经营理念,加强对业主的培训教育

休闲农业作为近些年来新兴的一项产业,其经营内容囊括了第一、第二以及第三产业的所有经营内容,并且在经营项目上涉及了农业、生态、旅游、文化等产业,这也就要求园区的经营需要多个专业的优秀人才来能够实现整个园区的正常运转。因此,当地旅游部门以及园区业主要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尤其是对园区现有工作人员更是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和教育,以此来更好地提升园区的经营与服务水平。另外,当地政府还要定期组织休闲农业园区业主进行旅游管理以及生态农业等专业领域的知识培训和教育,尤其是在农业旅游管理的培训上要结合业主所在园区的经营状况来帮助其分析和制定出合理的经营规划,以此来全面提升业主的经营水平和园区的经济效益。

4结语

目前我国休闲农业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当中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并且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不但提升了农民的经济收入,而且也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从而极大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有力的体现出我国在三农建设以及惠及城乡发展上的强劲发展势头。本文通过对我国当前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的分析研究,在政府职能发挥、业主经营能力提升以及产业格局合理规划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笔者希望能够为休闲农业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何伟.休闲农业的特点及淮安市休闲农业发展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08).

[2]孙兆慧.台湾休闲农业推动策略与启示[J].台湾农业探索,2008(01).

[3]徐明华.开创湖南省休闲农业新局面[J].湖南农业科学,2010(14).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篇2

论文摘要:休闲农业与现代农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近来出现蓬勃发展之势。从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和作用入手,剖析了我国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规划、引导扶持和投入多元化、加强科技教育和提高素质、因地制宜和科学发展等对策,以期指导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

当前休闲农业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作用巨大,直接带动了农民增收,助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三农”建设的步伐,惠及城乡,彰显出强劲的势态。因此,笔者以为很有必要研究休闲农业这一新生事物在我国的发展问题,抓住主要矛盾,依托科技,因地制宜地发挥资源优势,实现休闲农业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1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和作用

1.1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我国休闲农业兴起于改革开放以后,起步虽晚,但发展很快。开始是以观光为主的参观性农业旅游,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发展观光与休闲相结合的休闲农业旅游。进入21世纪,观光、休闲农业有了较快发展。我国休闲农业经历了以农业观光旅游为主要形式的早期兴起阶段、以观光为主的观光休闲农业园为主要形式的初期发展阶段,已步入功能拓宽为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体验、学习、健康等综合功能的规范经营阶段[1]。

纵观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东部沿海省、市、区是发展较早、较快的地区,内地云南、四川、河南、黑龙江、新疆等省区,由于旅游业或特色农业发达,也间接带动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2]。休闲农业的形式和类型很多,有观光休闲农园(指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进人园内摘果、收莱、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如广州番禺区龙化农业大观园、农业公园(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如江西农业公园、教育与科技农园(以农业生产为主,向游客展现农业科学技术),如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园、民俗观光村(利用农村特有的文化和风俗作为休闲农业活动的内容)等。除此之外,还出现了一批引人注目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休闲类型,如湖南省内的张家界、炎陵桃源洞、永州阳明山等。一般来说,大城市郊区和经济发达地区,人们对休闲旅游的需求较为强烈,社会经济条件优越,交通比较便利,发展休闲农业的市场潜力大,而像北京、上海、珠江三角洲等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不仅本地居民多,收入水平高,潜在客源市场大,而且具有吸引全国乃至国际观光客进入的优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十分乐观。如广东现已有80多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旅游者400多万人,旅游收入10多亿元。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旅游局也积极推动休闲农业和农业旅游的发展,1998年,推出“华夏城乡游”,提出“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看农家景、享农家乐”的口号,有力推动了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在1999年,又推出了“生态旅游年”。2006年推出“中国乡村游”。2007年,提出“中国和谐城乡游”,宣传“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旨在达到“城乡旅游资源共享,客源互动,优势互助,共同繁荣”,进一步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发展。目前全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达3亿多人次,旅游收入400多亿元,休闲农业的发展已使全国2000万人脱贫,成为带动农村经济繁荣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1.2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现实作用

1.2.1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发展。休闲农业以现代种植养殖和观光型的农业生产取代了简单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既实现了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变,使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融合,打破了产业的界限,又延伸了农业产业链[3],优化了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转变了农业增长方式,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现代产业体系。

1.2.2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增收。休闲农业的发展,需为旅游者提供观赏、品尝、购买、习作、娱乐、疗养、度假等服务,从而创造了广阔的就业机会,尤其是为农村家庭妇女和尚不具备技术专长的青年以及中老年龄农民等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据预测,1年接待量10万人次游客的休闲农业景点,可直接或间接安置300个农民工就业[3],并且休闲农业吸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属于农民就地就业或“离土不离乡”,符合当代农民的心理需求。同时,发展休闲农业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而且能把农业的生态效益和民俗文化等无形产品转化为合理的经济收入,拓宽了农民创收的渠道,增大了增收潜力。

1.2.3加大硬件建设,促进村容整洁。休闲农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村级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村级组织的经济实力,使之有财力投入到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中去,实施“三改”(改厕、改圈、改垃圾堆放)、“三通”(通路、通水、通电讯)、“三化”(绿化、美化、生态化)工程,改变了农村“脏、乱、差”,将原先的“穷山恶水”变成现在的“山清水秀”,优美的环境又吸引更多游客,推动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实现了良性循环。

1.2.4整合资源,促进城乡协调。休闲农业能对土地、生态、劳力、资金等要素进行有效整合,注重了生产与生态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资源的长效和循环利用,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休闲农业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走向农村、亲近自然、体味田园之乐的机会,使城市居民加深了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认识和了解。同时,游客以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先进理念、进步的生活方式,影响当地农民,使农民的思想观念得到更新,缩小了学习和接受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距离,既丰富了农民的物质生活,也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促进了一代新型农民健康成长。也就是说,人流带来了物流、信息流,城市的生活方式、服务意识、文化观念和市场信息源源不断向农村渗透,进一步推动了城乡的相互交融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2我国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缺规划,少特色

不少地方对休闲农业认识不到位,政府缺乏对当地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宏观控制和引导,扶持力度不大,大多数投资者缺乏周密的市场论证和发展规划,造成投资决策的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致使同一区域内休闲农业项目开发的模式雷同,除了有特殊风景或人文风貌的,其余都是大同小异;园区大多缺乏整体规划,规模比较小,主要以个人、民间资本投资为主,整体建设水平比较低,布局不够合理,设施配套不齐,服务功能缺乏创新,主要是以观光型、娱乐型、度假型3种为主,知识型、务农型、购物型、疗养型很少;设施简陋、内容单调,只是钓鱼、住宿、打牌、卡拉oK、乒乓球等项目,“上午挥钓竿,下午玩麻将”,跟普通农庄相同,呈现出低、小、散的特点,市场定位不明确,简单仿效,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缺少名园、名品、名菜、名项目等,生态、文化内涵不高,社会影响力不大,知名度不高,缺乏吸引力。

2.2缺管理,少人才

休闲农业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不健全,农业部门、旅游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在管理上还不够协调,经营管理不够规范。休闲农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力管理、导游管理都需要专业人员,而这些对以往专注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农业生产者和来自其他领域的业主来说,实在是勉为其难。由于经营者缺乏必要的培训,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准备不足,往往凭着自己的经验对项目的建设及经营管理做出决策,明显跟不上市场对其发展的要求。园区内部的导引、休息、安全、卫生、消防、娱乐、餐饮等服务设施的开发与管理也很不完善,从业人员与休闲农业服务应达到的专业化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管理比较粗放、涣散,服务水平较低,缺少开发、经营、管理和公关礼仪的专业人才。

转贴于

2.3缺科技,少效益

大多数休闲农业在经营活动中科技含量不高,农业科普教育开发不够,停留在“春天看花,秋天收果”的传统低层次经营层面上,粮、果、蔬、畜、渔、草、花等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单一,农作物成熟期也过于集中,造成园区经营忙闲不均,一方面因品种少,出现受农业季节性瓶颈制约而使资源闲置;另一方面因档次低而造成吸引力、影响力不大,游客停留时间过短,消费减少,园区效益低下,使得经营难以为继。

2.4失农味,少组织

一些地方在休闲农业开发建设上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这些基本原则,过分依赖非自然技术手段,贪大求洋,追求豪华,大兴土木,变更土地使用形态,致使城市化和人工痕迹明显,建筑物富丽堂皇,忽略原有宝贵的农业自然资源及特色,扭曲休闲农业的本质,脱离“农”字,“农”味不足,失去特色,也就没有生命力。同时由于不合理、过度地开发,破坏了当地资源和环境,破坏原有生态,打破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当今休闲农业的经营除企业集团以外,部分农民仅采取共同经营的组织形式,缺乏强有力的组织体制,在经营中难免产生盈余分配、权利义务分担等方面的纠纷,且休闲农业多为点状布局,组织化程度不高,整体意识不强,相互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与组合,各自为政,缺乏与大环境的协调性,与新农村建设脱钩,很难融入到新农村整体布局中去。有的甚至因为一己之私利而影响整个环境建设,最后导致新农村无从规划,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深入。

3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

3.1提高认识,政府引导,政策扶持

休闲农业是传统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顺应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新趋势、新需求而在功能上进行的延伸。为保障休闲农业的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休闲农业是市场规律发展的必然,认识到休闲农业对优化农业资源配置、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的重要性[4]。同时,要以长远的眼光看到发展休闲农业所能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发展休闲农业在丰富城乡居民休闲、游憩生活的同时,将潜在的农业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使农业向绿色、生态、多元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传播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高农业社会效益的重要措施,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因此,政府部门应提高认识,大力扶持。台湾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正是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扶持[5]。地方政府尤其是区(县)乡(镇)两级政府应该把发展农业旅游作为改善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变农村面貌的大事来抓,统筹规划指导,充分发挥旅游、农业、土地、文化、交通等各部门的作用,分工负责,协调管理,并给以政策及资金扶持,为本地农业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如意大利对已经开展农业旅游的单位给予享受政府的有关农业低息优惠信贷和税收减免政策。因此,我国亦应由政府颁布一定的法令和规定,以鼓励、管理、规范休闲农业,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通过抓示范、树样板等形式,扩大示范辐射效应,使休闲农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3.2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打造特色品牌

休闲农业的开发应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按照“因地制宜、统一布局、生态循环”的原则,根据当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考虑到市场需求状况,充分体现当地的历史人文景观和自然农业资源,切忌“求大、求洋”,贵在因地制宜,形成特色优势。如云南元阳的哈尼梯田正是由于其独特的魅力而深受游人的青睐;重庆的垫江则是利用其悠久的牡丹栽培历史特色。强化规划意识,要与城镇发展规划、城市旅游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衔接,科学规划休闲农业企业的空间布局,考虑交通区位和休闲农业资源条件,设计区域内休闲农业企业密度,准确选址,掌握规模(按国际通例,农业旅游区市场半径大于9.5km的区域时,才能发挥最佳经济效益),合理布局。建设上要重视项目的设计,要整合资源,主题鲜明,功能区分明确,规划景观搭配和基础设施建设,精心选择经营项目,研究市场需求,策划经营模式。经营中必须坚持“以农为本”,以农业为基础、种养产业为核心、农民为主体、农村为特色,把发展农业产业、扶持农民增收放在首位,同时为广大游客提供更好的休闲农业产品、知识和服务。在经营内容上开阔思路,以“农”字为特色,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注重农业生产能力的开发和保护,弘扬农耕文化,提高农业品位,注重“土、特、奇、鲜、知识、参与”,如天津塘沽北塘镇推出的“做一天渔民”活动,用“特色”这块招牌树立形象、吸引游客,实现其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3.3更新理念,规范管理,促进多元发展

休闲农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包涵一、二、三产业的经营内容,涵盖农业、生态环境、旅游、休闲、文化等多学科知识,需要兼具系统知识的专业人才。可借鉴台湾地区的先进经验,建立、完善休闲农业经营管理学科体系,传授景观生态学、旅游经济学、农业规划学、生态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内容,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另外定期对休闲农业经营者及从业人员进行旅游管理、生态农业等知识的集中培训与教育,提高他们的经营素质、文化素质和环保意识等,使其自觉维护乡村景观资源及其自然生态和文化环境,有条件的地方还可“请进来”,邀请国外和台湾地区有经验的专家学者前来指导,以举办“研习班”、“研讨会”等形式进行交流探讨,“走出去”现场学习先进经验,努力做到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更新理念。要加强行业自律,成立休闲农业协会,把从事休闲农业规划、经营、服务、推介、管理、研究等工作者组织起来,总结休闲农业实践,加强理论研究,引导休闲农业企业科学规划,制定行业标准,规范产业经营,市场化运作,注重信息服务,加强宣传,发挥行业整体优势,提升实力,扩大影响力,培育客源市场。如北京休闲农业协会作为全国第1家休闲农业领域的行业协会于2004年成立,正是由于其介于政府和休闲农业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短短3年来北京的休闲农业就得到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要积极引导工商和社会资本投资休闲农业,鼓励农民以土地、资金入股等方式参与建设,推进协作,提高组织化程度,实现休闲农业多元化、合作化发展。

4参考文献

[1]戴美琪,游碧竹.国内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2006(4):144-148.

[2]王婉飞,王敏娴,周丹.中国观光农业发展态势[J].经济地理,2006(5):854-856.

[3]成升魁,徐增让,李琛,等.休闲农业研究进展及其若干理论问题[J].旅游学刊,2005(5):26-30.

[4]梁明珠.观光农园旅游开发问题探讨[J].旅游管理,2004(1):26-33.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篇3

一、新乡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新乡市坐落在河南省北部,南临黄河,北依太行山,地理位置优越。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驰名的农业及名优特农产品、充足的劳动力,造就了新乡美丽而丰富的休闲农业资源。

近年来,休闲农业在新乡市得到迅速发展,休闲农业模式也不断丰富,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目前,比较成功的模式主要有四种:一是田园农业休闲模式。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休闲吸引物,开发农业游、林果游、花卉游、渔业游、牧业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休闲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成功例子主要有卫辉市唐庄的万亩桃园、封丘县的万亩金银花、新乡县龙泉的千亩黄金梨园等田园农业游,获嘉县花卉、长垣县仪隆观赏林苗圃等园林观光游,牧野区的家庭菜园开心农场的务农体验游等。二是农家乐休闲模式。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等休闲活动。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区和城市郊区。主要有农业观光农家乐、民俗文化农家乐、民居型农家乐、休闲娱乐农家乐、食宿接待农家乐、农事参与农家乐。三是科普教育模式。利用农业观光园、农业标准化基地、农业产品和农史展览馆,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活动。成功例子主要有新乡县龙泉村的龙泉苑农业科技教育基地、观光休闲教育农业园、少儿教育农业基地、封丘县的美日康树莓博览园的农业博览园等。四是回归自然休闲模式。利用农村优美的自然景观、北太行的山水、绿色森林、黄河湿地的湖水,发展观山、赏景、登山、森林浴、滑雪、滑水等旅游活动,让游客感悟大自然、回归大自然。成功例子主要有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水上乐园、露宿营地、自然保护区。

目前,新乡市已建成以休闲度假、观赏观光、农事参与、农耕文化、高效农业、民俗风情为主的休闲农业点187个,从业人员3227人,年接待游客99.2万人,实现营业收入1.9亿元、利润9530万元,从业农民年均纯收入9750元,较新乡市农民平均纯收入高2000余元。

二、新乡市发展休闲农业的有利条件

(一)市场条件

休闲农业是紧扣时代脉搏的休闲方式,它能满足人们回归自然、放松身心、享受乡村风情、体验异质文化、购买生态产品的时尚需求,因此发展休闲农业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自2004年以来,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利用各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推介,新乡市域外游客比重由2004年的38%增加到目前的65%。随着新乡太行风采和国际水平攀岩基地为基础的旅游大发展,新乡市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开发国际游专线,入境游将呈现爆发式增长。

(二)资源条件

新乡市自然环境优美、人文资源独特、农业资源得天独厚,对市场有强烈的吸引力。其资源优势包括:①丰富的原生态自然资源。②广阔而独特的产业体系。新乡市产业体系涵盖农业、渔业、种植业、养殖业等多种行业,并呈现出许多亮点。③独特的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新乡市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内容丰富,原生性强,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垄断性。

(三)社会条件

新乡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与大力支持。其支持主要来自:①政府的支持。政府通过发展休闲农业来促进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和辅助解决三农问题,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②金融体系和投资企业的支持。在政府的积极倡导和优惠政策引导下,为了迎合休闲农业迅猛发展的时代契机,金融机构和投资公司通过投资休闲农业的方式来达到资本增值的目的。③农村居民的支持。发展休闲农业可以让农民脱贫致富,因此农民对休闲农业的支持不言而喻。

三、新乡市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地位不突出

目前,传统农业在新乡农业经济体系中占主导地位,休闲农业处于自发状态。虽然近年来新乡积极推进高效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但对休闲农业的发展关注不够,并没有从政府层面确定休闲农业的产业地位,导致休闲农业成为农业和旅游业的“副产品”。

(二)缺乏科学的规划

政府和经营者对休闲农业的开发缺乏市场研究和科学规划,导致休闲农业产品类型单一、产品项目雷同。近年来,新乡开发的休闲农业园区大多为采摘园、观光园和农家乐等有限而雷同的产品形式,创新不足,特色不够,精品极少。

(三)休闲农业保障体系的缺失

休闲农业是一个融农业、旅游业、服务业等多种产业于一体的新兴产业,其经营管理涉及农业、旅游、环境、工商、质检、建设、国土、公安等政府部门,但是这些政府部门并没有一个针对休闲农业管理的统一标准和尺度,经常出现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和尺度不一的现象。新乡市的休闲农业经营管理人员绝大多数是农民。从整体上看素质偏低,服务意识缺乏,文化水平较低,也缺乏管理休闲农业相应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四、新乡市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

(一)做好科学编制发展规划

组织编制新乡市休闲农业发展整体规划,并做好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发展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和旅游业发展规划的衔接,提高规划的整体性、前瞻性和延续性。结合农村沼气、乡村道路、人畜饮水、乡村清洁工程等支农项目,将“农家乐”“休闲度假农庄”等休闲农业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协调发展。

(二)着力培育多元化经营主体

鼓励各类经营主体通过对废弃园地、林地、荒地、荒山等进行开发整理,盘活集体存量土地,发展休闲农业。鼓励和支持各类资本以协作、参股、合作、独资、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休闲农业的发展。

(三)加强行业规范管理

结合本地实际,着手制定休闲农业相关行业标准和运行规则,重点在经营规模、从业资格、经营服务设施、环境保护、服务质量、经营项目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标准和要求。

(四)加大财政金融政策扶持力度

要逐步建立“政府扶持、业主为主、社会参与”的休闲农业发展机制。安排休闲农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市级(包括市级)以上的休闲农业示范单位建设。加强金融信贷支持,鼓励金融机构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简化审批手续,适当扩大担保物范围,满足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需求。

(五)加大宣传推介,扩大知名度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篇4

我国是一个资源极其丰富的农业大国,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都市化社会的出现,居民经济收入的增加,休闲时间的增加,道路与交通的改善,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休闲农业开始飞速发展。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已进入规范经营阶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旅游需求也在提高。进入21世纪,旅游景点增多,农庄规模增大,休闲功能拓宽,呈现出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态势。截止到2013年,我国休闲农业旅游示范县100个,和359个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其中包括农业观光旅游点(112个)、农业科技观光旅游点(60个)、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点(56个)、民俗文化旅游点(20个)、休闲度假村(26个)、古镇新村(39个)、农家乐(18个)和自然景区(28个)。虽然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态势良好,但其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2我国休闲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缺乏科学的统筹与定位目前,休闲农业基本上缺少科学的统筹与定位,休闲农庄特色不够明显,经营项目大体雷同;缺少科学的规划,导致布局不尽合理;休闲农庄在开发建设上比较随意,有较大的无序性和盲目性;政府缺少配套政策,导致信贷,用地,建设等方面不予明确;进而导致休闲农业不能进一步发展。例如在大庆市肇源县的莲花湖,村民自发开展农家乐,规模小,并且提供的休闲项目单一,不同农家乐之间的恶性市场竞争,由于缺少科学的统筹与定位,每个休闲农庄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景区的景观。

2.2经营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低休闲农业的管理机制不健全,相关部门在管理上还不够协调。政府很难对休闲农庄的经营思路、定位和服务等做到统一管理,不同休闲农庄之间常会因为缺乏有效地交流沟通,不能发挥集群优势。旅游区的用地结构和布局比较散乱,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要求。餐饮、住宿、娱乐休闲等安全、卫生方面仍不规范。截止到2013年,我国休闲农庄数量已达到150多万,可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庄数量却不到总数量的1.3%,农庄的经营管理人员大多为从事农业劳动的工作人员,缺少专业的管理知识,更缺乏管理经验。服务型人员文化水平低,也因缺少必要的上岗培训,导致服务不到位,人员素质低。整体来说,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服务型人员,服务水平都比较低。

2.3设施简陋,内容不够丰富,客户满意度低目前休闲农业的发展,休闲农庄规模小,农业区多是建几个农村风格的小屋子,缺少配套的公共设施,不但简陋,而且可供游客体验的项目单一,大都是餐饮食宿、垂钓采摘、打牌娱乐等项目,内容单一,不够丰富。多功能、知识型的休闲农庄较少,文化内涵偏低。部分农庄不注意环境保护,农庄附近环境较差,生态内涵不高,社会影响力小,缺乏吸引力。根据长沙都市农业休闲农业的有关客户满意度的调查问卷显示,分别从旅游购物、娱乐服务、旅游交通、旅游食宿和顾客感知到的服务态度五个维度出发,总体满意度得分为3.738分,说明满意度较好;而在以农家乐为主要代表的休闲农业中,其总体满意度得分却为3.506分,低于平均满意度水平。在所有客户满意度得分中,食宿安全和服务的得分最低。更说明了休闲农庄的设施简陋,旅游策略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2.4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不够休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很多地方,政府都没有设立专项基金去扶持,对休闲农业的资金支持不足。并且对休闲农业的管理没有像其他企业的管理一样严格,从食品,卫生,环境保护到农庄规模,用地标准等方面还没有明确的规范。政府的宣传力度不足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不足以吸引外资和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导致休闲农业的发展比较落后。

3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3.1提高认识,加强引导首先,要认识发展休闲农业的必要性。休闲农业可以促进和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提高农民经济文化水平,改善生态环境。其次,要认识发展休闲农业,可以同时带动农业的生产、地方的旅游、餐饮等服务业。再次,要认识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仅带动了地方经济,还促进了地方文化、农业文化、农家文化等非物质文化的广泛传播。最后,要认识发展休闲农业,可以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对城乡统筹与协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认识到发展休闲农业的必要性,政府以及国家主管部门才会积极地引导休闲农业的发展。

3.2做好统筹,找准定位统筹是发展的龙头,定位是发展的方向,科学的统筹与定位是指导发展的科学依据。休闲农业的发展,首先要制定科学的统筹规划。做好统筹就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坚持可持续发展,防止对生态环境进行破坏性的发展,做到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地方农业特色。二是根据地方农业的区位环境、资源优势、乡村文化,找准定位,确定主导产业,突出地方农业特色,提高文化内涵。三是坚持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密切结合地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做好休闲农业的建设。

3.3加强管理,提高服务休闲农业的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低,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期加强管理,提高服务水平。首先要提高经营管理人员和服务型人员的文化素质、专业知识的学习,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其次,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管理机制和体系,宣传休闲农业文化,从项目建设、人员上岗、餐饮卫生、安全设施、休闲娱乐等各方面做到遵章办事,根据规范,定期进行监测和评估。再次要充分发地方农业、土地租用、农业文化、道路交通等各部门的协调作用,做到各部门分工负责,协调管理。最后,休闲农业内部还可对员工实行奖惩制度,适当的奖惩制度可以促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休闲农业的服务水平。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篇5

关键词:休闲农业;温州

中图分类号:F590.7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1

一、温州市休闲农业的类型

温州市出现了很多休闲农业园,这些园区分布在不同位置,其类型也有所不同,主要分为以下四种。

1.科技观光型

科技观光型,顾名思义,这种休闲农业园区之中的主要观光项目是农业园区之中的技术应用,这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农业用技术能够让前来观光的游客大开眼界,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平时从未听说过的技术,并在脑海之中形成关于这个技术在实际农业生产之中的应用方法。这对于城市之中的人们有着很大的吸引力,而对于青少年来说,这又是一个非常有启蒙作用的好去处,尤其是一些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会让学生们以此作为参照来印证教材上的内容,对于学生的课外知识学习有着非常好的促进效果。在这种类型的园区之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温州的绿色乐园,不仅可以让游客进行参观,而且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集中参观的平台。

2.休闲度假型

休闲度假型的休闲农业园区则是以独特的自然风光让游客体会到大自然的美丽,让游客能够在自然风景的怀抱之中放松自己的心灵,真正做到休闲度假。这种休闲度假园区一般对于选址的要求较高,园区周围的自然景色较好,而且空气质量也较为不错,在这个自然基础上,园区利用简单的休闲设施建设,让园区成为很多游客减压休闲的好去处。温州白云山农业观光园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3.农家乐型

农家乐型园区相对于前两种要简单且便于实现。其主体就是农村的家庭,一般而言都是以一户农村家庭为单位,将自己家中的空房布置为住处,或者将自己家中的农业用地布置为参观场所,其中农业作业的部分还可以让游客自己动手参与。这对于城里来的游客而言是一种非常新鲜的体验,而且相对于前两种园区,这种园区更加贴近生活。由于都是以每一户农家为单位,基本可以保证一对一的全程服务,所以服务质量较高。游客们不仅能够欣赏到农业风光,体验农村生活,还可以吃到地道正宗的农家菜,这对于城市的游客而言无疑是十分新奇的,更重要的是,农家乐的价格并不高,非常实惠。而对于农民来说,农家乐是一个非常好的盈利项目,能够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这种园区由于规模不需要很大,所以温州有一千余家,都各具特色。

4.特色产业型

特色产业型指的是在某一种作物的种植区域,游客可以在这片区域之中体验采撷收获的乐趣,回归质朴园林生活的活动。比如说一些草莓、樱桃自采园,都是凭借着独特的产业来吸引游客,让游客既能体验到亲手采摘的乐趣,也能现场品尝到最新鲜的水果,并支持游客将水果带走,让游客可以在归途之中继续品味。还有茗岳乡的油菜花基地,利用油菜花长成时一片金黄的景象来吸引游客,让游客切实去感受该产业的状况。

二、温州市休闲农业的区域特色

1.发展速度迅猛

近年来温州休闲农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其中省级农家乐类型农业园区从2006年的5个增加到了2007年的10个,而市级特色农家乐村更是从11个剧增到了96个,这个发展速度是十分惊人的。不仅如此,省级农家乐型旅游示范点也从2006年的7个增长到14个,而市级示范点则从21个增长到67个。在这几年的建设之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2007年,仅此一年就建成了10个示范园区,16个特色镇。温州农业园区发展速度提升如此之快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温州市民在经济水平不断提升过程之中,消费观念发生了非常大的转变,从原来的追求高科技到现在的崇尚自然,这无疑给农业园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2.依托农业产业发展

温州休闲农业园区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依托于农业产业。在目前的31个园区调查中发现有28个即90%以上是以种植业、畜牧业或水产养殖等农业第一产业为支撑,同时结合休闲观光内容的开发来经营的。其中,以种植业、畜牧业、水产养殖、畜牧养殖、种植水产、畜牧水产、种植畜牧水产养殖产业为支撑的分别为7个、3个、4个、4个、2个、5个、3个,31个中有9个(占29.03%)的休闲观光农业区是以种养相结合的类型。

三、温州市发展休闲农业具备的优势

1.基本条件良好

温州的地理区位条件非常具有优势,是浙江省南部地区一个非常重要的地点。尤其是从交通上来看,温州不仅贯穿着数条高速,便于城际的交通,而且温州站也是几条铁路的交汇之处,是铁路交通的枢纽所在,还有城市内部的机场和正在建设之中的港口,使温州市成为了一个多种交通方式交汇的交通枢纽。

2.自然资源丰富

在气候划分上,温州市属于东南沿海地区的季风气候,而且由于临海,气候偏于海洋性,相比内陆而言,水气更加充足,能够为农作物提供充足的灌溉。由于水气水平较高,白天的太阳照射会受到削弱,而夜晚则会提供保温效果,这就会让该地区的温度变化程度降低,避免农作物因气候灾害而受到灾害。同时,温州地处南方,积温较高,适于作物生长,而对于市辖区范围内的多种地貌,农民们都可以因地制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形成独具特色的农业景观,便于市民进行观光游览。

3.市场机制灵活

温州人民的精神也是农业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从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初,温州人民在刚刚起步的是市场经济之中勇敢拼搏,利用自己的创新意识,在市场之中进行资本的运作,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敢为人先。由于当时民营经济刚刚兴起,发展速度较快,温州市抓住了这样一个契机,利用这股浪潮推动了该地区经济的飞跃,而这种对于市场经济敢于跟进,对于市场机制灵活运用的精神也让农业的发展得到了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土地等资本要素得以自由流动,让农业的发展得到更好的市场条件。

4.经济基础雄厚

从经济水平上看,正是由于温州市在改革开放初期敢于利用市场规则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在小商品批发零售业不断进军形成规模优势,使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奠定了温州市雄厚的经济基础。雄厚的经济基础一方面保证了温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使得温州市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促使其转变消费观念,使得市内居民对于旅游,尤其是周边生态游的热情不断提升,进一步促进了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的发展。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篇6

关键词: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土地问题;杭州市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8-0255-03

休闲观光农业是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为满足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双重需求而展开,是结合农业生产、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形态,是集合了农业与旅游产业的新兴产业[1]。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可以成为人们体验农业生产乐趣、观光旅游、休憩身心、购买农产品的场所和纵向开发的样板,从而促进当地农业产业的转型发展。

一、杭州市休闲观光农业概况与特点

(一)起步早,发展迅速

杭州市休闲观光农业在全国起步较早,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早期是由农家乐经营户发展而来,虽然当时也进行了集体或公司制经营模式,但由于管理者知识层次、政策、经济条件等限制性因素较多,先期并未取得太大进展。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人产生了回归的需要,渴望走出城市钢筋混凝土的围追堵截,体验与城市不一样的生活节奏;加上各级政府和农业及旅游主管部门大力引导,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走出家门,加入到休闲观光游的队伍中,使得去农庄休闲成了一种时尚,杭州休闲观光农业借此契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杭州已有休闲观光农业园共134处,其中涵盖了农业产业园型、商贸流通城型、休闲农庄型等多种类型。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在拉动当地经济、解决就业问题、提高农业与旅游收入及吸引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具有非常大的作用,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会获得进一步的政策支持。

(二)分布广泛,聚集区明显

根据杭州市农办统计资料,目前杭州共拥有各种类型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区134家,就各区县分布来看,分布数量由多至少依次为萧山、余杭、桐庐、富阳、建德、西湖、临安、江干、淳安、下城、滨江、拱墅(见表1)。

可以看出,虽然杭州市休闲观光农业分布较为广泛,覆盖7区五县市,但在地域分布上有明显的差异,萧山、余杭的休闲观光农业分布密集,而其余地区则相对稀疏,位于城市边缘区的休闲观光农业以独特的区位优势、经济、自然与社会条件以及强有力的市场优势,在休闲农业的发展上取得了先机。

(三)休闲观光农业类型丰富

杭州市休闲观光农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依托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悠久的农业生产历史以及多样化的农业资源,现已形成了多样化的休闲农业观光园区。根据其经营内容、核心资源、活动项目,可大致将杭州四核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分为以下五种类型:休闲农庄型、农业园区型、农业产业型、商贸流通型、农业公园、旅游产品特供型、农家乐型(见下页表2),其大多紧密联系当地特色产业、农业资源与当地文化,各有特点[2]。

在杭州市134个家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之中,其中涉及到休闲度假、主题农业园、高科技生态农业、农副产品采摘品尝、农业观光等多种类型,根据表现内容分类,休闲农庄型的项目最多,占58%。其次为主题农业园型(34家)、商贸依托型(10家)、农家乐型(8家)、农业园区型(4家)(见下页图1)。由此可见,杭州市休闲观光农业的类型较为齐全,休闲农庄型、主题农业园型占绝大多数,大型高科技休闲农业园区数量相对不足。

二、杭州市休闲观光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建设用地问题

建设用地问题是制约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杭州市农业管理用地,都按照土地流转的5‰临时设施农用地政策执行。对于不涉及旅游接待的纯种植业,是基本满足生产管理需求的。但对休闲观光农业项目来说,要进行旅游接待,餐饮、住宿、娱乐设施、经营管理设施都需要占用建设用地指标,5‰的农业设施用地标准无法满足基本的经营需要,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违章建筑出现。另外,没有建设用地指标,所建房产就无法取得土地证,伴随着会出现一系列衍生问题,比如,临时设施农业用地是没有土地证的,也就意味着经营户无法将所建房屋抵押贷款,加大了经营户资金周转的压力;无合法房产证也无法通过消防验收。建设用地问题成为了休闲观光农业最主要的瓶颈问题。

(二)人才匮乏问题

总体来看休闲观光农业项目高质量管理与服务型人才严重缺失。

休闲观光农业从种养殖、产品加工到餐饮服务、娱乐服务,涵盖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业链较长,这就需要非常有经验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造成休闲观光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匮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跨领域专业人才本身就很匮乏,加之休闲观光农业利润率并不高,无法拿出高薪酬吸引人才就业;另一方面,休闲观光农业项目一般都在都市圈周边,甚至农村地区,经济与配套设施相对落后,在就业越来越困难的今天,大专院校的毕业生仍只有极少量选择在偏远地区就业。人才短板已经严重制约杭州市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

(三)土地租期问题

土地租赁周期过短制约了经营户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的意愿。目前,杭州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土地一般从农户手中租赁而来,租赁合同周期最长为十二年,而休闲观光农业项目本身又具有投资规模较大、见效慢的特点,产生经济效益可能需要三五年时间,项目经营者需要考虑合同到期无法续租的风险,即使项目运行情况良好,也不敢在后期将大量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一旦合同到期无法续租,基础设施投入将变成沉没成本,无法收回。因此,土地租期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项目经营者。

三、杭州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对策

(一)制定扶持政策、突破土地瓶颈

杭州市政府出台有关休闲观光农业建设用地的专项政策。通过政府规划审批的项目,可将流转经营土地面积由5‰提升至的3%~5%,用于建设农业配套、休闲娱乐、经营服务用房。同时市国土部门在制定土地资源规划时,可以预留出一定的机动建设用地指标,用于支持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解决休闲观光农业建设用地不足的问题。

加快建立“政府扶持,业主为主,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3],市财政安排休闲观光农业专项资金,用于补助杭州市休闲观光农业项目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方面的投入,对重点项目,在税收、贷款、审批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缓解经营者的运营压力。

(二)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建立管理协调机制

由杭州市农办牵头对全市休闲观光农业项目进行总体的规划,建立项目申报审批制度,同时建立由市农办、国土、农业、消防、旅游、林业等部门的协调机制,及时解决在建设经营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一步理顺管理体系,强化服务平台建设,指导、监督项目按照规划顺利建设。

(三)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面对休闲观光农业项目招人难,高校学生就业难的困局,开展校企合作,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填补农业项目人才缺口,缓解毕业学生就业压力。针对杭州市的情况,大型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可以与浙江大学农学院、浙江农林大学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同时构建学生实践基地。从产业的角度看,校企合作可以带来优质的专业人才,可以对农业企业的工人进行培训,对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同时,对企业特别需要的人才予以高条件录用,长期看来对整个休闲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婉飞,王敏贤,周丹.中国观光农业发展态势[J].经济地理,2006,(9).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篇7

关键词:庆城县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现状

1 现状

从2000年开始,毗邻周祖陵的几户村民利用自家的院落窑洞,以简单的农家特色饭菜办起了“农家乐”小院,周祖陵游客的吃饭休息问题得到了解决。2006年,在庆城镇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该村依托地处城郊和紧靠周祖陵风景区的区位优势,积极兴建了周祖农耕文化饮食一条街,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几年来手工臊子面、土暖锅、炖土鸡、炒土鸡蛋等清淡素雅、风味独特的乡村小馔已成为周祖陵“农家乐”的品牌。游客们在体验“住农家院、吃农家饭、干农家活、学农家艺、享农家乐”的过程中放松身心,其乐融融。截止目前,周祖陵景区的“农家乐”已发展为13家,直接从事“农家乐”的农民已达150人,经营床位100多张,年收入达50多万元,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特色产业。

2 存在的问题

由于强烈的致富愿望,广大农民对发展“农家乐”旅游认识超前,并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许多农民主动开办家庭“农家乐”。但是,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周祖陵“农家乐”还存在着旅游资源整合不够,产品同质化的现象比较突出,从业人员的素质偏低,“农家乐”建筑和周围环境不相协调,卫生条件较差,设施简陋,可供游客购买的商品比较少等许多问题。另外,特色不突出,参与性、体验性的活动还不多等诸多问题,影响和制约着周祖陵“农家乐”的健康快速发展。

2.1 经营理念上,业主只重视特色,忽视了人居环境、服务水平的重要性 部分业主在利用农家小院、治理美化环境、人员培训和服务质量上投入较少,在“农家乐”旅游开发建设上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的基本原则,使整个“农家乐”设施失去了原有农家生活的优势,严重地制约了“农家乐”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2 旅游产品质量低,类型单一,低层次重复开发 “农家乐”旅游配套设施不全,卫生状况较差。一些农家接待点厨房设备简陋,基本消毒设施缺乏;没有水厕,排污排水通道不畅;生食熟食混放,从业人员也缺乏必要的健康保证等,整体卫生状况不容乐观。此外,“农家乐”仍停留在单纯的餐饮服务上,对于挖掘民俗和利用农家生活开展的参与性项目还很少。

2.3 安全缺乏保障 在用电方面,由于开办“农家乐”旅游,导致农户家用电器增多,负荷加重,而一些农村电线电路长期得不到改造和检修,极易漏电走火;部分“农家乐”接待点房前屋后堆满各种杂物,消防设施缺乏,存在着极大的火灾隐患。农家接待点对如何保障游客生命财产安全尚无必要的制度和规范。

2.4规划布局不够合理 “农家乐”旅游的规划设计布局由于得到乡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总体情况良好,但由于“农家乐”旅游具有分散性、松散性等特点,很多规范管理是一种事后管理,事前较难控制,造成一些“农家乐”旅游在规划布局上缺乏必要的科学依据,乱建设、乱开发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2.5 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农家乐”的业主大多环保意识淡漠,将大量残羹剩汤、纸袋酒瓶等生活垃圾随意到处倾倒。因此如何把脏、乱、差隔绝于农家乐之外,帮助“农家乐”走上健康环保的发展之路,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2.6 “农家乐”的内涵挖掘不够深入 周祖陵“农家乐”季节性较强,游客基本都集中在每年4~10月份,其他时间较少,主要原因是没有一年四季都有可玩赏的风景和可参与的节目。二是对周祖农耕文化、歧伯中医药文化、独特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黄土风情等旅游资源的培育开发不够。

3 规范的措施

为了促进庆城县“农家乐”旅游这个新兴事业更加快速、健康地发展,根据发展现状和存在的困难、问题,提出以下措施:

3.1 理顺“农家乐”旅游的管理体制 尽快理顺农业旅游的管理体制,这是全面激活“农家乐”旅游发展的关键。从“农家乐”旅游现状来看,“农家乐”旅游一般为农民自发开发建设,对“农家乐”的审批立项和规划建设,旅游部门基本上没法插手,不能对“农家乐”旅游进行很好的行业管理和对外宣传。因此,建议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从旅游规划指导和规范管理方面参与备案审批,以真正形成行业对口管理,推动全县城郊乡村“农家乐”旅游的管理工作。

3.2 广开财路,加大资金投入 当前“农家乐”旅游开发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主要还是农民自发投入,经济实力普遍较差。因此,要广开资金投入门路,加大旅游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力度,实行多元化的投资渠道,要政府投入、群众投入、社会投入相结合,以不断加大市场开发力度,解决农业旅游发展面临的突出难题。同时,政府应针对“农家乐”这一现象专门出台真正具有操作性的优惠政策,扶持其快速发展。

3.3 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 农村旅游管理水平相对比较落后,缺乏高水平专业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从业人员,管理比较粗放、涣散,接待水平较低,这样继续下去势必会严重影响农业旅游的发展。各地要重视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与从业队伍,可采取集中培训和“走出去”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相结合等多种办法和方式,不断增强从业人员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并注意精心培育当地最佳窗口形象,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全面的提高。

3.4 强化特色意识,进一步突出“农家乐”旅游的“农’,家特色 “农家乐”旅游之所以在短期内快速兴起,其中很大一个方面就是得益于其原汁原味的农家特色,所以强化特色意识,进一步突出“农家乐”旅游的“农”家特色,对于促进今后“农家乐”旅游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篇8

随着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十三五规划的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有序稳步推进,尤其是在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一种不同于往常的农业发展形式在农村正悄然兴起,即休闲农业。休闲农业已经成为极具价值的潜在经济增长点,不仅在促进增收、带动就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还对保护传承农耕文明和美丽乡村环境等方面拥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

近些年来,发展休闲农业的地区,建设了优美的生态环境,为城乡居民打造了休闲娱乐的场所,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成为了农村经济转型、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迁安市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迁安市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迁安市利用自身自然、文化优势和地理位置优势,休闲农业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发展模式,全市初步形成“三区四带”总体格局。“三区”:中部南部都市农业休闲观赏区、东部北部高效农业旅游体验区、西部生态农业地质文化景观区。同时按照区分地理、区域、经济、环境及民俗等因素,形成了“四带”:物华京东水果采摘带、诗意滦河湿地景观带、神韵迁安地质文化带、锦绣田园高效农业带。迁安市利用发挥自身优势,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发展之路。昔日贫瘠的山沟变成了青山碧水的景区,过去土里刨食的农民当上了“农家乐”的老板,曾经赖以养家糊口的“农家饭”成为了游客的“香饽饽”。迁安休闲农业的成功范例对当地、对河北乃至全国都有引领作用。

二、迁安市发展休闲农业的成功经验

(一)政府部门进行科学规划,发展目标明确

迁安市政府对于休闲农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视的。受国家大环境下的经济方式的转变影响,迁安市意识到自己在经济发展方面所面临的难题,作为一个以依靠有限的自然资源来发展经济的城市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是,迁安市政府在仔细分析了自己的各方面条件后,决定发展对环境破坏小而且能够带动就业增长、促进经济增收的休闲农业来弥补经济发展的空缺。同时,必要的法规、政策性的文字指导也是必须具备的。迁安市政府聘请湖南休闲农业规划设计院编写制定了《迁安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聘请北京林业大学专家编制了《白羊峪现代农业观光园区总体规划》等。迁安市人民政府还下发了《关于印发迁安市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奖补办法的通知》鼓励农业园区的建设来保障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

(二)队伍建设完善,注重提高经营水平

要想休闲农业发展的好,对从业者来说就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以此在发展过程中减少人为的发展阻力。迁安市根据不同园区的个性化要求,依托大专院校、行业协会等环境来进行人才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在日常实际工作中也会定期开展相关职业培训、讲座,提高园区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职业技能。还会定期的选派骨干员工外出参观学习,以开阔眼界,创新服务理念,争创全国优秀的休闲农业发展园区。

(三)配套设施建设较为完善

休闲农业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安全问题必定是不容小觑的。迁安市加大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资金投入。在农村基础设施完善的基础上,把建设资金向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倾斜,优先解决好道路交通、电力设施、水利工程、绿化环保、信息网络和环境卫生等方面的问题,强化休闲农业发展的硬件条件。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投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住宿、餐馆、娱乐、购物等标准化建设,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迁安市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两点制约因素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以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需求为动力,引领农村新型产业和新型消费业态发展,改善了居民消费结构,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迁安市自身也因此得到了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其仍然面临着一些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人民对休闲农业的认识有待提高,应更加科学的进行发展

在传统农业观念的影响下,部分农户在思想上存在疑虑,对于新兴的休闲农业了解不足,在抓机遇上明显滞后。同时,对休闲农业缺乏科学认识,在政策、服务等方面缺乏较为系统、长远的支持及有力引导,部分农民的自有资金难以启动旅游农业项目,发展后劲不足。因此,要普及休闲农业对发展带来巨大好处的各方面内容,增强当地人民发展休闲农业的自信心。

(二)休闲农业安全管理体制需进一步完善

在休闲农业发展先进的地方,会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观光、体验,这同时也就对休闲农业区的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提高管理者思想上的安全意识,更要注重落实安全管理制度条例等文字性的保障。同时还需要做好相关应急措施的准备工作,当安全问题出现时能够迅速的做出相应的反应,减少各项损失。

四、迁安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一)增强发展休闲农业的自信心

作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休闲农业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要充分提高对发展休闲农业重要性的认识。休闲农业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行性的参考,符合当前农村转型升级、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对于任何地区来说,都要充分利用当的自然优势,开发休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地方经济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政府管理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宣传,确立农民在发展休闲农业中的主体地位,真正使农户参与到发展建设当中,转变落后的发展观念,把休闲农业作为系统工程落实到当前的工作中。

(二)加强对发展休闲农业的正确引导与指导

作为新型产业形态的休闲农业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健康合理的发展需要提高对其正确的引导。

1、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把科学发展观融入到休闲农业建设中,结合农村实际做好科学规划。

2、要规范管理制度,针对当前管理部门职责不明、管理低效的问题,制定合理的管理机制,健全引入机制、服务收费机制、服务质量评估等。同时,管理部门要重视对休闲农业从业者自身素质的提高,通过培训、讲座、外派学习等方式,提高当地的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3、要做好市场引导,休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在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做好合理的引导,使资金的引入更加规范,同时,实现效益的提升更好的发展当地的经济。

(三)优化对发展休闲农业的服务管理

休闲农业具有第一、二、三产业的经营特点,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必然需要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休闲农业的持续发展需要政策的有力保障,在资金投入、税收、补贴贷款等方面提供更为优惠的扶持政策,调动当地农户对休闲农业发展的积极性。还要优化服务,管理部门要在休闲农业的建设过程中,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休闲农业的开发者与经营者提供便利,优化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宣传不能忽略,丰富营销手段。利用好电视、广播、报纸以及新型媒体的宣传报道,扩大当地休闲农业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推广本地特色,树立品牌形象,促进当地休闲农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篇9

【关键词】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当今社会,随着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居民生活压力日趋增大,节假日想释放压力,体验不同的生活促使他们渴望去体验下农家生活,得到身心的放松,回归自然是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的一个普遍趋势。这也为农业的发展和城市居民休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将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休闲农业也就应运而生。

大别山地区所辖的黄冈市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但山区拥有丰富的地质资源和自然资源。如何贯彻落实好党的富民政策,有效地开发利用好大别山自然资源,发展休闲农业,使休闲农业与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对这一问题的探索与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一)休闲农业的含义及其研究现状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村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生活体验,以此提高农民利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

随着休闲农业的兴起,学者们从产业化、产业布局及发展模式等方面对休闲农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孙伟东,金华锋(2009),对休闲农业的概念、属性特征、发展背景、发展模式、发展历程、意义和规划理论、原则进行了综述,提出了当前休闲农业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其发展前景。彭江虹(2008)深入、系统地分析了长沙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条件以及现状,提出切合长沙市实际的休闲农业发展策略。戴美琪,游碧竹(2006)对休闲农业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类,按旅游功能、发展进程、开发的主题、旅游者体验特征、区域与内涵等将其分为不同的休闲类型。赵国如(2009)指出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的选择应当坚持“时间第一”、“农业主题”原则。钟平(2009)认为我国一些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如今陷入了低水平、同质化的恶性竞争,应该借鉴欧美国家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发展我国的休闲农业。吴天强(2008)通过认真调查、总结、分析双桥休闲农业发展现状、背景,对双桥休闲农业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综上,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对休闲农业的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发展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国内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从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对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的研究并不多见,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结合黄冈市休闲农业的现状,提出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以促进黄冈休闲农业的发展。

(二)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黄冈市国土面积17446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9.4%,农业人口556万人。黄冈市休闲农业起步比较晚,但是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呈现如下特征:

1.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休闲农业发展渐成气候

发展休闲农业既要市场基础,又需要资源依托,黄冈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发展休闲农业所依托的特色农业基地基本形成。目前,黄冈市各县和以及依托著名景点的休闲农业,除为游客以及黄冈市民提供食宿服务外,还依托当地的民俗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资源,开发了诸如农园观光、农事体验、康体健身、农事教育等休闲农业活动项目,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休闲农业发展态势良好。

2.涌现出一批发展休闲农业的特色地区

黄冈市休闲农业最初以垂钓休闲、品农家菜、赏农家景、住农家房为主。因其地形复杂,气候独特,生物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其休闲农业正是通过优美的农业自然环境与其相应的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过程和农业劳作,吸引了大批城市居民前往参观、参与、购物和游玩。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以民俗风情、民俗文化、农事体验、农家休闲、田野自然风光为主体的休闲农业产业。涌现了一批如麻城龟山风景旅游区,横岗山避暑山庄,英山桃花源,英山温泉山庄,罗田农家乐等休闲农业休闲观光基地。

二、黄冈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

(一)现阶段休闲农业发展的模式

目前,休闲农业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田园农业旅游模式:即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旅游吸引物,开发农业游、林果游、花卉游、渔业游、牧业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2.民俗风情旅游模式:即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3.农家乐旅游模式:即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等旅游活动。

4.村落乡镇旅游模式: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和新农村格局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旅游。

5.科普教育旅游模式:利用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产品展览馆、农业博览园或博物馆,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活动。

6.回归自然旅游模式:利用农村优美的自然景观、奇异的山水、绿色森林、静荡的湖水、发展观山、赏景、登山、森林浴、滑雪、滑水等旅游活动,让游客感悟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

(二)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选择

黄冈市休闲农业的发展要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确保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实现,应发展具有休闲观光功能的高效农业园区,在发展休闲农业的基础上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服务业。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加工与流通企业,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城郊特色农业资源以及旅游景点资源,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的合理结合,建立适合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的模式。

1.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目前黄冈罗田农家乐的观光采摘休闲农业发展较好。罗田野生板栗,草莓采摘远近驰名,每年果实成熟季节前来观光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罗田地区的野生菌类、山野菜也适合采摘。30%的游客到罗田农家乐的目的是观光采摘。游客在这类活动中会带走大量的旅游产品,可促进当地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开发当地独有、具地方特色、便于携带、有品牌效应的休闲农业产品。

2.疗养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大别山区英山温泉山庄有许多年的历史。温泉水水温高达72℃,内含20余种微量元素和化学物质,包括矿物质碳酸盐,重碳酸盐及少量放射性元素,对关节炎、风湿症及皮肤病等有明显疗效。英山温泉山庄内交通状况良好,建有宾馆和别墅区,适合发展疗养型休闲农业。温泉资源和山岳资源可以有机整合起来,可以为游客提供不同种类的休闲疗养方式,以满足不同游客的不同疗养需求。通过英山温泉山庄调查问卷的游客动机分析,34%的游客来英山温泉山庄的原因是休闲疗养,足以证明英山温泉山庄的疗养型休闲农业发展潜力巨大。通过合理规划整合了英山温泉山庄良好的资源优势更能促进疗养型休闲农业的发展。

3.会展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依托英山桃花源良好的自然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便利的交通条件,适宜发展会展型休闲农业。目前,英山县全县已有不同档次、不同规模的宾馆十余家,可同时接待2500余人入住。其中,规模较大的桃花源宾馆和铁疗宾馆均有接待大型会议的能力。根据调查,在旅游旺季的周末期间,桃花源宾馆的入住率达到95%以上,平时和淡季也达到了50%以上。除周末外的其他时间,主要为会议接待。英山桃花源主要的宣传途径是熟客带动,口口相传。从5~7月在温泉山庄的跟踪调查得出的数据可知,日平均接待217人,以来自蕲春县,罗田县,麻城市的客源为主。目前英山桃花源客源以黄冈市内为主,有部分临近省市游客,发展潜力还很大,可以通过合理的营销宣传手段继续扩大影响力。

4.体验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在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3个发展阶段之后,美国经济学家提出,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到“体验经济”时代。体验经济即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环绕着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罗田农家乐有着适宜发展体验型休闲农业的良好条件,应抓住时机,用体验经济的理念拓宽休闲农业的内涵,延伸休闲农业范围,提升游客的参与度,在游客获得值得回忆的休闲农业体验活动的同时,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只有30%的游客认同在当地的活动参与性强,但87%的游客希望能多参与到休闲农业活动中。因此应多开发一些参与度高的休闲农业活动,如开农地、林地认养、蔬果采摘、垂钓、山中小木屋住宿、狩猎、蔬果采摘、田间劳作等活动,让游客参与其中。

5.度假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该种模式可以利用各风景名胜地区的景点,主要是利用不同的农业资源,如山地、森林、湖泊、水库等,以配套的基础设施和环境吸引游客度假,开展农业体验、自然生态观光、住宿、疗养健身、商业聚会等各种休闲活动。黄冈市境内有森林公园多处,其中不乏部级森林公园,大多处于大别山地区,例如:大龙山森林公园、天柱山森林公园、妙道山森林公园、浮山森林公园、石莲洞森林公园,这些都是黄冈市发展度假型休闲农业的旅游资源基础。其中,英山,罗田的森林资源丰富,森林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可以通过为游客提供休闲度假、森林科考、观山、赏景、登山、避暑、疗养等活动,对游客产生别样的吸引力,体验回归自然的乐趣。英山县还可以依托当地的著名风景区,以及当地农村自然优美的风景、特有的生态环境,兴建休闲、娱乐度假村,提供休闲、游乐、餐饮、住宿等服务,发展度假型休闲农业。

三、结束语

随着城市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对农业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对农产品的需求,农业的环境改善功能和休闲观光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农业的休闲功能正是社会需求发生改变的结果。发展休闲农业,从供给的角度来看,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结果。发展黄冈市休闲农业对促进黄冈市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维护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探讨了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发展黄冈市休闲农业的模式选择。

参考文献

[1]王慧.农业旅游对建设新农村的意义及发展对策探析[J].农业经济,2006(6):20-21.

[2]彭江虹.长沙市修心农业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3]钟平.休闲农业发展之欧美借鉴[J].农村工作通讯,2009(7):45-46.

[4]孙伟东,金华锋.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6):

47-48.

[5]戴美琪,游碧竹.国内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7):93-94.

[6]吕红杰,于太君.浅析我国休闲农业在经济环境下的发展[J].民营科技技,2009(10):74-75.

[7]原梅生.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12):88-90.

[8]陈艳,龙岳林,张佳娴,李苗.中国休闲农业研究进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9):149-151.

[9]吴天强.双桥区休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6.

[10]孙明泉.乡村体验与环都市乡村休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66-67.

[11]郭焕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作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12]邓蓉.论新农村建设中的休闲农业发展[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8(22):99-100.

[13]胡海洋.体验营销在休闲农业中的作用[J].当代经济,2006(12):94-95.

[14]孙伟东,金华锋.发展休闲观光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J].中国新技术新产,2009(16):230-231.

[15]赵国如.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与模式选择[J].中国发展,2009,9(2):63-70.

[16]王婉飞,王敏娴,周丹.中国观光农业发展态势[J].经济地理,2006(5):854-856.

[17]刁广宗.中国乡村休闲旅游的兴起、发展和建设刍议[J].中国农村经济,2006(11).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篇10

关键词:乡村休闲农村转型经济发展

休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休闲将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乡村休闲尽管尚处于自发的萌芽状态,但其蕴涵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已展示出强劲的发展趋势。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乡村休闲成为我国目前农村经济转型和发展中面临的新课题和新机遇。本文选择从乡村休闲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着手,重点阐述乡村休闲的方式、农村经济转型的方向以及乡村休闲在农村经济转型中的积极作用和着力点。以期能够丰富乡村休闲产业的理论体系,起到对乡村休闲发展的指导作用。

农村、乡村与休闲概念的释义

(一)农村与乡村的概念

大多数学者把“农村”和“乡村”视为城市的相对面,并不区分“农村”和“乡村”在用词上的差异。学者袁镜身先生在《中国乡村建设》一书中也把“农村”和“乡村”合二为一进行论述,认为“乡村,是相对于城市的、包括村庄的集镇等各种规模不同的居民点的一个总的社会区域概念。由于它主要是农业生产者农民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的地方,所以又通称为农村”。

从字面意思理解,“乡村”和“农村”的区别可能在于认识的角度不同。“乡村”是从生活和居住的角度来看,表明乡村中的聚落,带有浓厚的文化气息;而“农村”可能更多地是从生产的角度来认识,意为从事“农事活动”的人群聚落。“乡村”聚落的居民未必是农民,而“农村”聚落的居民则一定是农民。很多城里人居住乡村,他的身份可能依然是城里人;而很多农村居民居住在城里,他们所从事的活动也与农业生产活动无关,可他们依然被视为农民。本文为了论述的方便,将不对乡村和农村的概念进行严格的区分。

(二)休闲的概念

对于什么是“休闲”,理论界已有许多界定: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著名的休闲研究教授杰弗瑞•戈比认为:“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下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受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于光远先生在《论普遍有闲的社会》中指出:“休闲是人们对可以不劳动的时间的一种利用,它是人的行为,是可以自我做主的”。

从语义上讲,汉语中的休闲包含两层含义:休,停止劳作,休假,休息;闲,闲适、悠闲的状态。本文更倾向于休闲是一种面对生活的状态与心态,是人们在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内自主选择地从事某些个人偏好性活动,并从这些活动中获得惯常生活事务中所不能给予的身心愉快、精神满足和自我实现与发展。真正的休闲不是消遣,不是打发时间,而是在休闲时间里能够提高自身的素养。总之,休闲是人的生命状态的一种形式,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现代人追求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是人类生存状态的较高目标。

乡村休闲方式

乡村休闲产业。乡村休闲是以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为龙头的综合性产业,当然,这里所说的乡村休闲,并不一定是在村庄里休闲,也不仅是指已经发展起来的乡村景点景区,而是一个包罗范围较广的环都市乡村地带。这个地带与城市保持有一定的距离,环境主体是生态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尚未或很少侵入,大体上保留着山水和田园生态面貌,交通条件一般较好。乡村休闲以其乡村性、平民性、参与性和体验性,适应了人们对原生性和生态性的要求,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喜爱。

乡村休闲方式。由于乡村消遣、乡村旅游、农耕体验和其它“发生在乡下”的乡村休闲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而非一种生产活动,休闲消费者所获得的只是一种经历,一种体验,远非传统意义上的“产业”所指,“经历”和“体验”产品供给是相关厂商群的彼此相互协作、有机组合的“共同产品”。因此,乡村休闲产业至少包括乡村旅游产业、乡村娱乐产业、休闲观光农业、乡村休闲度假产业等。近年来,不断增长的乡村需求强力促进了乡村休闲的发展,目前乡村休闲的内容形式主要包括乡村旅游、采摘农园、农家乐、体验农园、乡村娱乐、农家美食等。具体来讲,主要表现为:大城市附近的农家乐;高科技农业体验观光园;农业新村,特点是经济发达、乡村城镇化,在发展中有意识地使本村成为有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古村落的开发,如江西安义的古村群、皖南古村落西递和宏村等;农业的绝景和胜景,如桂林的龙胜梯田;乡村娱乐和休闲度假。

事实上,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乡村休闲方式,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转型和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农村经济转型方向及问题

所谓经济转型指两个方面的转变:一是体制转型,即从高度集中的计划再分配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二是结构转型,即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社会转型。经济转型是由供给约束向需求约束的经济运行机制和形态的变化。我国当前的经济转型主要表现是:经济增长由供给约束转变为需求约束,由资源约束转变为市场约束。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抓好农业和农村工作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改革开放30年来,在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运行机制下,我国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但也必须看到,农业的发展还主要体现在数量的增长上,质量和效益不高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而且农业发展由过去的资源约束变为现在的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可以说当前面临的挑战更大。要实现农村经济转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目标,就是要千方百计改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促使农业向质量和效益型转变。在这一转型过程中,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开发高附加值的新型产业,而乡村休闲则是当前农村经济中最具附加值的产业之一。加强乡村休闲的发展将大大促进农村经济的高效、优质发展,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村整体的发展进程。

乡村休闲在农村经济转型中的作用和着力点

作为一项综合性的产业,乡村休闲能促进一、三产业的紧密结合,在发展中具有立体式的乘数联动效应:可以使农民在既不离乡也不离土的情况下扩大就业;能使农产品直接面对消费者,跨越流通环节适时缓解农业产业化中购销体制不畅等诸多难题;能有力地推进乡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乡村环境等。

乡村休闲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乡村休闲是农村地区扶贫的重要突破口,而且可以推动广大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乡村休闲能够充分发挥和挖掘农业资源的价值和作用,发展乡村休闲能把农业的生态环境、农村民俗文化和空间环境等无形资产转化为合理的经济收入。因此,顺应时展潮流,强化市场导向功能,摆脱传统的单一种植业开发模式,运用现代手段和技术,发展乡村休闲,可以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另外,农业经济不能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是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而产供销一条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乡村休闲的发展在促进第三产业中的商业、饮食服务业发展的同时,可打破产业界限,有助于形成产供销、服工农、科工贸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和购销渠道,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乡村休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乡村休闲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这类产业需要的劳动力多,其基本的服务工作对员工技能的要求并不是很高,或是经过一定的岗前培训就可以胜任。而且乡村休闲产业的关联度高,它与餐饮、娱乐、交通、建筑、食品、旅游工艺品等产业密切相关,可以为农村地区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这就意味着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得到很好的转移,农民的就业问题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到缓解。

乡村休闲加快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休闲的开发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以提高游客进入旅游目的地的便利性,因此必须完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譬如道路交通、通讯、医院、商店等基础性设施。乡村休闲的开发将进一步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状况,逐步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快速、健康发展。

乡村休闲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要维持乡村休闲市场的持久性,就必须注意并保持乡村生态系统的持久性。乡村休闲把发展生产、保护自然环境和人文内涵结合起来,它的生产要素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乡村环境,遵循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的准则。通过乡村休闲的规范开发,可以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彻到农业、农村发展的过程之中,更好地创建清洁、优美的乡村环境,维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塑造良好的乡村,使整个农村成为物产丰富、风景秀丽的生产基地和生活乐园。

乡村休闲推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发展乡村休闲,可以将先进的文化和观念引进农村地区,有利于打破农村地区信息闭塞的状态。在与外来游客交往的过程中,当地人民的思想进一步解放,视野逐渐开阔,思想道德素质得以提升,这就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契机。乡村休闲产业是服务产业,又是文化产业。如果没有视顾客为上帝的服务精神,就难以立足于市场,更难以产生经济效益。因此,发展乡村休闲产业还可以培养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和服务顾客的文明意识。

乡村休闲方式与农村经济转型之间的关联性可见图1所示。

结论

综上所述,乡村休闲的发展缘于旅游者的消费动机所形成的新的类型和休闲市场需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乡村休闲这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发展乡村休闲,能够实现农村地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罗书林.发展我国休闲产业的必然性研究[J].苏州工职院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