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儿童健康教育指导十篇儿童健康教育指导十篇

儿童健康教育指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13:49

儿童健康教育指导篇1

【关键词】小儿抽搐;热性惊厥;病因分析;健康教育指导

在儿科临床上,抽搐为发生率相对较高的症状,同时导致抽搐的病因较复杂,患儿临床症状一般较严重,威胁着患儿的生命安全[1]。且患儿发病时,家长由于缺乏相关知识,患儿抽搐时容易高度紧张,所以,分析儿童抽搐的原因及对其家长进行正确健康教指导,值得重视。本次研究主要对儿童发生抽搐的原因开展临床分析与探讨,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指导及相关抽搐急救知识培训,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现对广东深圳市南山区蛇口人民医院既往接受住院治疗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收集对象为本院124例由于发生抽搐而接受住院治疗的患儿,其中男性患儿为69例,女性患儿为55例,年龄12~14岁,平均年龄(9.1±2.7)岁。

1.2方法对本院124例由于发生抽搐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健康教育指导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按照不同的年龄分组,

1.3统计学方法应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13.0处理数据。

2结果

2.1疾病分布特征情况124例抽搐患儿当中,热性惊厥引起抽搐77例,明显高于其他原因引起的抽搐,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原发疾病引发抽搐与年龄的关系回顾资料按照患儿的年龄进行分组

2.3健康教育指导对抽搐患儿的治疗康复具有重要作用本院对124例住院的抽搐患儿从入院阶段、持续抽搐阶段及出院进行健康教育指导,90%以上患儿家属缺乏疾病相关知识,并渴望得到相关指导。通过阶段性健康指导,98.5%的家长对疾病有初步了解,并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懂得基础的护理,认识到抽搐复发的可能性及预防的可行性和重要性,准备好一切必要的急救物品,并初步掌握如何保持呼吸道通畅,按压人中穴,防止舌咬伤等惊厥的现场急救方法。通过一系列的阶段性健康指导,90%的家长能正确复述疾病的临床特点,掌握抽搐时的急救方法,在今后碰到类似情况,能采取有效措施,对其治疗和预后有积极意义。

3讨论

抽搐是儿科急症中最常见的症状,控制抽搐发作、避免和减轻脑缺氧损害为其治疗原则,而寻找病因、明确诊断,为及时予以止痉治疗、针对具体病因治疗以及相关对症处理是关键[2]。本次所研究的124例抽搐住院患儿中,热性惊厥患儿约占62.10%,并且大多数患儿为1~3岁,6岁以上发生的极少发生,常在体温达39~40℃,抽搐后意识很快恢复预后良好,有1例热性惊厥转变以癫痫。其次为12例病毒性脑炎抽搐患儿,约占9.68%,发病之时患儿出现有发热、恶心、厌食、呕吐、头痛、畏光、喷射性呕吐、惊厥等脑实质受累的表现。病毒性脑炎及化脓性脑膜炎也是儿科当中引发患儿抽搐较为常见疾病,在各个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当中均有发生[3],抽搐发作的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在患病的过程中抽搐反复性发作,于发作的间歇期存在神志方面的变化,出现昏迷的时间相对较长以及应用止痉药物予以治疗后其临床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患儿,其临床愈后也往往不理想。而患儿出现高热、惊厥、低血钙抽搐等症状,合理的止痉治疗,均没有出现明显的神志方面变化,临床预后良好[4]。患儿颅内出血包括新生儿的颅内出血、临床晚发性的维生素K缺乏性颅内出血以及脑动脉瘤的破裂而引发的临床颅内出血。患儿的脑干周围部位如果存在出血情况,且出血量相对较多,其临床愈后较不理想[5]。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促进健康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过程[6],医务人员在健康促进中不再是执行角色,而是在决策和创新上成为独立的专职人员。通过对本院124例住院患儿及家属针对各种病因引起的抽搐进行相关指导,从入院阶段、持续抽搐阶段及出院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指导,结果98.5%的家长对疾病有了解,对医务人员较信赖,能做基础的护理,能认识引发抽搐的原因,能准备必要的急救物品及会现场急救方法。健康教育的效果使疾病得到有效防范,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其治疗和预后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健康指导及医务人员的健康促进作用随着健康观念的转变,在医护工作中逐渐占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健康教育在抽搐中的应用对医务人员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知识和技能领域,须对医务人员开展各种培训,更好地适应健康教育的需要。

综上所述,通过探讨临床抽搐患儿的原发性疾病、原发性疾病和患儿愈后状况间的内在联系及健康教育指导作用的重要性,在临床中,抽搐患儿的原发性疾病多为热性惊厥、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病因未明性抽搐及低钙抽搐,患儿的临床愈后和病情的严重程度等因素有较密切联系,而且健康教育指导对抽搐患儿的辅助作用明显,依据临床患儿具体的年龄、抽搐发生的持续时间以及临床相关症状表现快速做出初步诊断,及时予以止痉治疗、针对具体病因的治疗及相关对症处理选择适当的治疗方式,提高患儿的临床治疗效率。

参考文献

[1]李桂华.小儿抽搐临床护理体会.张家口医学院学报,2010(15):236-237.

[2]李伟.2-6岁儿童抽搐临床分析.医药论坛杂志,2007,13(28):44.

[3]胡建明.儿童抽搐126例mRi分析.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7,7(19):15-17.

[4]张孟孝,魏敏惠.小儿抽搐临床诊断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09,8(25):168-169.

儿童健康教育指导篇2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精神分析;儿童发展;可塑性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5-0073-02

一、问题提出

精神分析理论是心理学理论,主要强调的是无意识过程,旨在研究精神层次与人格结构等深层次的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儿童教育的研究中,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儿童一般发展的特定阶段,如年龄段的差异和与之对应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其影响的关系及此理论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作用,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儿童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因为他们正处于成长成型阶段,有极强的可塑性,这一阶段有正确的理论作引导很重要,而精神分析理论又是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心理学家从深层心理学方面所提出的理论,作用在儿童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会促进人的深层次精神方面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应用。

在儿童教育的研究中,精神分析理论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影响,目的是为了准确把握精神分析法及其理论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所起作用以及如何形成良好衔接关系而展开本研究课题。并且“儿童心理学不但要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或基本规律,而且要研究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规律,这些具体规律是通过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表现出来的。”[1]要把握规律,应用相关理论。弗洛伊德做了儿童关于精神分析方面的心理健康发展研究,“儿童的梦很容易被认出是愿望的满足。这些梦均由生活中迫切的躯体需要,如饥、渴、的需要所引起,也就是说,它们是以作为对体内刺激的反应的形式而成为愿望的满足的。”[2]儿童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他们正处于成长成型阶段且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但不正常的心理现象:孤独冷漠、逆反固执、郁郁寡欢、烦躁发怒、撒谎欺骗等,而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弗洛伊德认为,一切神经症的核心便是焦虑。都起源于被压抑的童年期精神创伤或心理冲突。”[3]为了避免这些,这一阶段有正确的理论作引导就显得非常紧迫。

由于儿童的可塑性强,环境对儿童心态的影响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婴儿自出生之日起,即开始以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对婴儿来说,围绕着他们的社会环境或社会情景是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条件。”[4]儿童心理状况及人格特征的变化,都会形成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影响的心理品质,进而影响儿童的自然成长。要通过研究精神分析理论细化的积极因素作用于儿童的发展,使其形成利于自我成长的优势品质,所以要通过心理教育使儿童扬长避短。

二、研究目的

为了准确把握精神分析法及其理论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所起作用以及如何形成良好衔接关系而展开本研究课题。

在受西方多元文化价值影响下,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呈增多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人对精神分析理论与儿童的自我发展关系的相互影响发生了浓厚兴趣,进而开始从事这一方面的研究。由于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很多,知识理论结构的发挥能影响发展功能的改善,与儿童的一生完整发展阶段相比,儿童初期的发展更能反映出一些问题,由于儿童初期可塑性强,把精神分析理论的相关因素作用于儿童发展的初期可以说是衔接的着眼点。发挥角色作用和沟通,运用家庭结构中积极因素对儿童的发展会有巨大影响。“家庭是儿童个性实现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因为儿童个性的形成,社会行为的获得,其最关键的几年是在家中度过的。每个儿童最初的个性特征或气质类型各不相同,这种特征无疑会影响父母对儿童的态度。”[5]家庭结构,家庭教育和精神分析理论的结合,从人格结构理论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说来,本我,自我,超我对研究儿童心理规律,探索实施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按照快乐原则,满足愿望的冲动,即“本我”在青少年期增加了,这些本能冲动向个体的“自我”和“超我”提出了直接的挑战[6]。

三、研究方法

通过研究假设的分析来确定精神分析理论和儿童的发展尤其是早期发展有无关系或是关系如何。

1.理论依据及实施途径

精神分析理论的内容包括意识人格结构学说、人格发展阶段说、本能学说和焦虑说等。通过理论思辨和文献的方法假设精神分析理论对儿童发展的状况有影响而进行深入探讨,试图了解和分析儿童的心理特征。

通过精神层次和释梦理论,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解决儿童的心理发展,基于家庭教育,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使儿童获得更好的发展:给予儿童更多的温暖和快乐,使其克服消极心理。在儿童发展中期,其重要性在于儿童人格的自我完善。在活动中培养他们健全的个性,掌握适度原则,使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得到应用,情感得到补偿。基本自理技能得以传授,让儿童自己做,这就是为什么要重视儿童发展的内部动因。改善家庭教育方式,使其合理化,以精神分析论为指导。加强情感沟通以及交往意识,使心理品质从消极向积极转化。

2.实际应用及相应对策

精神分析理论中关于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关键时期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要在儿童性格及内在品质上要根据他的可塑性而制定相应的策略,寻求适合的理论给予指导,并且在儿童以后的成长道路上此理论会起到引导作用。调节儿童情绪也是比较好的手段。“精神分析学家斯皮茨认为,情绪在自我发展和超我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情绪帮助儿童组织自己的行为和调节情绪本身。精神分析学家将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儿童早期的情绪上。”[7]也就是说,寻求适当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比如上面提到的情绪调节策略。由于儿童自身发展会引出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能不引起重视。但如何有效的去解决这一问题呢?精神分析理论中,性本能理论所要说明的恰恰是这些原因,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分为生本能和死本能。此理论对儿童的发展尤其要讲究方式和方法,要将爱和管教适当结合,使孩子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在基于儿童发展的客观基础上通过分析,做出相应的教育。

四、研究价值及意义

精神分析理论是具有临床性质的,在理论的基础之上是有一定的实际价值的。由于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儿童最早接触的人际关系是家庭关系,他们也是从中学会与人相处而成为社会成员的。因此儿童的家庭教育,还有其学习适应性和环境都会对他们的心理发展有所影响,所以关于研究价值还是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

1.理论价值

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时时刻刻体现着精神分析理论的理论支持,做此项研究有助于把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某些方面融合到儿童发展的理论指导中,使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揭示出了人性中的非理性成分,并指出潜意识是意识的前提和基础,这对于正确认识儿童、理解儿童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因而此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2.实践价值

精神分析理论之中的各个因素都可以在方方面面引导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及其教育的可行性,所以精神分析理论的各个因素作用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状况是重中之重。“儿童出于另一种动机才把他的体验转变成一种游戏。通过将这种体验当作一场游戏来重复,尽管这是一种不愉快的体验,他却因此取得了主动的地位。”[8]这样,儿童就获得了主动发展自我意识,对未来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同时,要分析了解儿童发展的现有状况,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衡量儿童的发展认知水平,有目的的做出提高儿童身心发展与精神分析理论结合的方法,在此衔接中正确高效指导实践,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成长,使其在正确理论的引导下实施学习行为,因而此研究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3.意义

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时时刻刻体现着精神分析理论的理论支持,从动机上来看,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离不开目的性,即健康的心理是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否则其他无从谈起;从人格来说,健全的人格是健康人的内在基础,人格的健康发展更能体现出儿童健康的心理因素;从社会化来说,人类是具有社会属性的,而人类的社会性是其本质属性,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养成离不开社会化,而良好的外部环境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从态度上来讲,积极的态度是培养健康儿童的保证。总之,精神分析理论细化的因素都可以在各个方面引导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及其教育的可行性,所以精神分析理论的各个因素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衔接问题就是关键。

五、结语

精神分析理论是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强调无意识过程,其中精神层次和人格结构能给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上的指导,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在精神层面的健康发展。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又时时刻刻体现着精神分析理论的理论支持,从动机上来看,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离不开目的性;从人格来说,健全的人格是健康人的内在基础,人格的健康发展更能体现出儿童健康的心理因素;从社会化来说,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养成离不开社会化,而良好的外部环境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从态度上来讲,积极的态度是培养健康儿童的保证。通过以上的分析及整合,在儿童教育中,心理健康的教育是根本。精神分析理论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指导作用。儿童的发展阶段要适合身心发展特征。在发展期内,把握好关键期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策略,适合性格及内在品质的可塑性发展。精神层次和人格结构也能给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上的指导,促使他们在精神层面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彭舜,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127.

[3]马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认知本质[J].中国临床康复,2005,(4).

[4]孟昭兰.婴儿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85.

[5]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73-274.

[6]雷雳,张雷.青少年心理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

儿童健康教育指导篇3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育策略;有效性研究

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众多文献,提出很多对策。但这些对策的有效性如何,就鲜有后续研究成果。为了更为有效地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有效性的实证研究,课题组成员在阅读大量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遴选出较有代表性的5个方面共20条措施,编制成问卷,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措施有效性评价的调查研究。

1调查对象

1.1对象概况

随机抽取陆河县农村两所中学、两所小学,共向初一、初二和四年级、五年级学生发出问卷1800份,收回有效问卷1507份,问卷有效率83.72%。其中:留守儿童897人,占样本学生数59.52%;小学留守儿童145人,占留守儿童数16.16%;初中留守儿童752人,占留守儿童数83.84%;男留守儿童391人,占留守儿童数43.59%;女留守儿童506人,占留守儿童数56.41%。

向四所学校教师共计发出问卷222份,回收有效问卷219份,问卷有效率98.65%。其中:小学教师37人,占样本教师数16.9%;初中教师182人,占样本教师数83.11%;学校或部门领导16人,占样本教师数7.31%;班主任88人,占样本教师数40.18%;一般专任教师115人,占样本教师数52.51%。

1.2对象界定

本研究所指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地区,并因此一年中,半年以上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2调查方法与工具

2.1方法

以问卷调查为主,以心理健康测验和访谈为辅。

2.2工具

2.2.1问卷调查使用自编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机制建设措施,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措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联动共育”机制建设措施,家长加强家庭亲情教育措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自助措施等五个问题,每个问题呈现a、B、C、D四项备选措施,要求被试针对每个问题就四个备选项中选出一项“最有效的措施”。

2.2.2心理健康测验。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该测验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指标(折半信度为0.91,结构效度大于0.516),适用于小学四年级直到高中三年级学生。本测验共有100个项目。除总量表分外,还包括8个内容量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和1个效度量表(即说谎量表)。心理测验采用整群抽样、集中施测的方法进行,测验所得数据使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调查结果分析

3.1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机制建设措施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发现,学校和部门领导选择人数最多的是a(具体措施的四个选项依次为a、B、C、D,下同),班主任和留守儿童则为C。(见表1):

表1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机制建设措施调查结果

在对“是否有特别要好同学或同伴”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测验结果作t检验发现,有特别要好同伴留守儿童(n=797)在总量表分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内容量表分上得分低,其中在孤独倾向(t=-4.65,p=0.000)因子上差异极其显著(差异显著:p

3.2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措施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发现,不同对象的措施选择人数前两位的都依次是C、B,并且超过31%的领导还选择了D。(见表2):

表2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措施调查结果

在对“是否经常参加课外活动留守儿童”心理测验结果作t检验时发现,经常参加课外活动留守儿童(n=244)在总量表分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等4个内容量表分得分较非经常参加课外活动留守儿童,其中,孤独倾向(t=-3.96,p=0.000)差异极其显著。

3.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联动共育”机制建设措施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发现,在加强家校联系方面,50%的领导、36%班主任选择a;有44%留守儿童选择D。(见表3):

表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联动共育”机制建设措施调查结果

3.4家长加强家庭亲情教育措施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发现,不同对象的措施选择人数分布较分散:超过56%的领导选择a,超过42%的班主任和留守儿童以及超过31%的领导选择了D,超过27%的班主任选择了B,超过25%的留守儿童则选择了C。(见表4):

表4家长加强家庭亲情教育措施调查结果

在对与父母一方一起生活和未与父母双方一起生活心理健康测验结果作t经验发现,在总量表分和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等6个内容量表上得分低,但未达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

3.5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自助措施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显示,不同调查对象都有超过53%的人认为a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自助最为有效的措施,同时,还有超过28%的班主任选择了C。(见表5):

表5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自助措施调查结果

在对“是否经常和父母联系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测验结果作t检验时发现,经常和父母联系留守儿童(n=491)在总量表分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5个内容量表上得分低,其中在孤独倾向(t=-2.83,p=0.005)、身体症状(t=-2.39,p=0.017)因子上差异达到显著以上水平。

4讨论

主体间性理论认为,教育过程是一种“主体(教师)――客体(教育内容)――主体(学生)”交往实践关系[2]。学生的主体间性具有交互性,师生在相互作用、影响、认可、理解的关系中不断重构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情感、观点与行为。师生或基于以往经验、或基于理性思考、或基于情境诱发,面对备选策略四选一,如果更多的领导和班主任与更多的留守儿童作出的策略选择一致,我们就可以据此认为该策略有可能是最为有效的策略。

4.1关于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机制建设措施调查结果的讨论

结果显示:56.25%领导认为成立专门机构、组织专门队伍加强管理最为有效,且31.25%领导认为配备专职教师和专业设施最为有效,这与当前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普遍未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援助机制,缺乏必要设施与专业教师,导致留守儿童心理援助工作必须做、愿意做,但力不从心的困难现状有关。

结果显示:班主任和留守儿童分别有44.32%和46.6%认为“建立教师指导下的同伴帮扶制度”最为有效。心理学研究证明:同伴关系在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起到成人无法替代的作用[3]。对儿童人格健全发展影响深远。教师指导下的同伴帮扶,有利于促进积极同伴关系的形成。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测验也证实“有特别要好同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在总体水平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方面好于其他留守儿童,尤其是孤独倾向焦虑水平显著低于其他留守儿童。

4.2关于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措施调查结果的讨论

结果显示:领导、班主任、留守儿童以认为“丰富有益心理健康的课外文体活动,培养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最为有效的人数最多,分别达到37.5%、56.82%和46.6%。健康的课外文体活动有利于促进人际交流、增进友谊、培养归属感,有益于缓解焦虑。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测验结果表明,“经常参加课外活动留守儿童”在总量表分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等内容量表得分低于其他留守儿童,尤其是孤独倾向焦虑水平显著低于其他留守儿童。

4.3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联动共育”机制建设措施调查结果的讨论

结果显示:在加强家校联系方面,50%的领导和36.36%的班主任选择了“通过家访”这种直接的方式,但44.37%的留守儿童却选择了“通过社区”的间接方式。访谈发现,现在的农村中小学,家访已经很少了,教师“无事不登三宝殿”,找上门来,就是学生出问题了。

4.4关于家长加强家庭亲情教育措施调查结果的讨论

结果显示:56.25%的领导认为家长主动寻求学校支持以加强家庭亲情教育最有效;42.05%的班主任和43.03%的留守儿童认为,家长多与孩子团聚最有利于加强家庭亲情教育。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测验结果表明,至少“与父母一方一起生活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与其他留守儿童相比,差异虽不显著,但也表明跟父母在一起,有利于缓解留守儿童心理焦虑。

4.5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自助措施调查结果的讨论

结果显示:75%的领导、53.41%的班主任和59.31%的留守儿童认为“主动与父母交流,积极面对留守生活”最为有效。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只有那些为留守儿童所认同、接受并愿意努力付诸实践的教育影响,才有可能在他们身上发生预期的观念与行为变化。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测验结果表明,“经常和父母联系留守儿童(n=491)”在总量表分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5个内容量表上得分低于其他留守儿童,其中,孤独倾向、身体症状焦虑水平显著低于其他留守儿童。

5结论

建立实施教师指导下的“同伴帮扶”制度机制,丰富课外活动、培养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家长争取更多时间与子女共同生活,留守儿童主动与父母联系、积极面对留守生活,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育”联动共育机制等,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测评系统指导手册[m].北京.北京华夏赛科技术发展有限公司.88~107

儿童健康教育指导篇4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概况

要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首先要弄清心理健康是什么?世界卫生组织(wHo)就指出:“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指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在内的健全状态。”1989年该组织又对健康的概念又作了新的补充,指出健康应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普遍认为,心理健康(mentalhealth)的概念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下,即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以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的需要。”所以,心理健康不是指某种固定的状态,而是富有弹性伸缩的一个相对状态。

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接受教育、形成世界观的关键时期,他们过早脱离了父母的关爱和教育,长期缺少父母的陪伴、关爱与引导,代养人的文化素质较低、教养方式不当、监管不力、儿童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学校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等,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和生命安全、心理需求等方面都面临着困境。

二、保定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原因及影响

通过采取问卷调查方式,问卷内容有“跟随谁一起生活”、“父母回家频率”、“和父母联系频率”、“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否喜欢学习”、“平时喜欢参加课外活动”、“解决矛盾的方式”等方面,发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及影响如下:

(一)长期的家庭缺失。家庭结构上的不完整、情感沟通和亲子互动的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格和心理的健全发展会带来潜在的影响。抽样调查显示,近一半的儿童的自我意识处于低水平状态。自我意识低的儿童在挫折情境中很容易采用自我否定性的评价方式。

(二)代管人的文化素养较低。通过问卷发现,有71%的留守儿童跟爷爷奶奶居住,有18%的留守儿童跟姥姥姥爷居住,只有极少部分跟随叔叔阿姨居住,说明留守儿童的代管人是以隔代监管为主。代管人的文化素养较低,达不到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方面的需求,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关注不够,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谈心交心等交流很少,这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问题,如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

(三)学校教育重视不够。根据调查显示,学校在关爱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缺乏与社会联席的主动性,大都是走过场,流于形式。教师大多忙于文化课的教学工作,对保护留守儿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学习不重视。学校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与监护人监管缺失之间出现了“真空”时段,事故就频繁发生。特别是寒暑假期间,由于假期留守儿童居住分散,且以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的祖父母监护为主,再加上自身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差,极易发生意外伤害事故。

三、保定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对策建议

如何进一步缓解保定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让更多的孩子能够在成长发展中,获得必要的情感慰藉和及时的家教指导,已成为需要政府主导、社会各界齐参与的社会话题。随着国家关于新型城镇化、户籍制度改革等相关规划的出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化解路径已初现端倪。

从家庭方面来说,父母要正确处理好外出打工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一是家长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二是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加强沟通,及时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三是加强与代管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

从学校方面来说,一是要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并及时更新。学校根据留守儿童的详细档案,对监护环境差的学生进行不定期家访和定期辅导,使他们在心理上感到温暖,学习上更加有积极性。二是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课程,设有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对其进行亲情教育补偿,有利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三是加强对与留守儿童监护人沟通联系制度,帮助他们提高教育留守儿童的能力,以及提高与留守儿童之间互动能力。

从政府层面来说,一是加快新农村经济建设进程,给农民提供在当地就业的机会,劳动力回流,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二是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目前已经出台的《居住证暂行条例》为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保障。三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弱化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使进城务工的农民能够将子女长期带在身边。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既牵涉到教育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经济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的工作,更远的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因此,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解决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家自发自觉的来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参考文献:

[1]韩晓明,李雪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综述[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

[2]徐爱东.家庭功能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与对策[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11).

[3]张帆,刘琴,赵勇,孙敏红,王宏.我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1(8).

儿童健康教育指导篇5

【关键词】健康教育;儿童保健门诊;应用方法;实施效果

儿童保健门诊是为儿童提供疫苗接种、喂养指导、儿童成长发育评价、疾病筛查等保健服务的部门,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各个家庭对于儿童保健的需求也有明显增长,故为提高临床保健服务质量,近年来健康教育得以在儿童保健门诊推广应用[1-2],此次研究将对本院儿童保健门诊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间接诊的140例儿童实施分组保健服务,并以此探析在儿童保健门诊健康教育的应用方法及实施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对本院儿童保健门诊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间接诊的140例儿童实施分组保健服务,纳入此次研究儿童均符合如下标准:重要脏器严重疾病。②无精神病或家族精神病史。③儿童家属均无听读写障碍,可与医护人员进行正常沟通。④均知晓此次研究目的及方法,自愿参与此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仅实施常规保健服务,观察组则增加实施健康宣教,各70例。对照组:41例为男性,29例为女性。儿童年龄6个月~8岁,平均年龄为(4.2±1.4)岁。体质量指数平均为(12.6±4.5)kg/m2。儿童家属:39例为男性,31例为女性。年龄26~42岁,平均为(34.3±2.7)岁。观察组:42例为男性,28例为女性。儿童年龄7个月~7岁,平均年龄为(4.1±1.6)岁。体质量指数平均为(12.7±4.9)kg/m2。儿童家属:38例为男性,32例为女性。年龄25~41岁,平均为(34.2±2.5)岁。比较两组儿童及其家属基础资料,结果均提示p>0.05,差异并不显著,研究中2组比较数据可比性增强。

1.2方法。对照组:均实施常规保健服务,如对儿童家属进行常规保健知识讲解,告知其疫苗接种时间、接种前后需要注意的各项事宜,常用疫苗种类以及作用等等。同时对身高、体质量进行测量,评估儿童生长发育情况等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①现场宣教:保健师依据不同儿童具体情况的不同,与儿童家属进行面对面针对性宣教,依据患儿的检查结果提出相应的饮食、生活习惯指导,纠正儿童家属不正确的喂养方式,同时对家长的疑问予以现场解答,如有必要保健师应对其实施示教。②发放健康手册并举办讲座:对儿童家属发放健康手册以及光盘,向儿童家属推荐网络上的健康知识讲座,同时定期在院内举办专题讲座,对儿童保健问题进行专业讲解。针对保健意识不强的儿童家属,保健师要与其进行积极沟通,提高其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引导其重视儿童的保健作用,以便依据儿童情况为其提供针对性的保健宣教,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③为儿童建立档案:定期对儿童进行健康检查,并积极调查儿童的基础资料,为其建立健康档案。记录儿童的各种状况,并据此制定针对性的改善对策,之后对儿童家属进行宣教,以此逐渐改变儿童家属不正确喂养行为以及儿童的不良生活习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1.3观察指标。两组儿童均实施跟进调查:①儿童患病次数:两组儿童均在宣教结束后进行为期6个月随访,统计并对比两组儿童的患病次数。②不确定感评分:采用mUiS中文版量表对儿童家属的不确定感进行调查评分,总分为125分,分数越高则表示不确定感越高[3]。③健康知识评分:采用自制调查表,表中共设有25道基础儿童保健常识,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则表示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越理想。④保健服务满意率:采用本院自制调查表,表中共设有10个小题,每道小题均设有“√”及“×”等选项,“√”选择数量≥8个则可判定为非常满意,≥6个则为满意,以非常满意+满意统计总满意率。

1.4统计学处理:将此次研究中两组调查所得数据均录入到SpSS18.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分析处理,其中计数资料以(%)进行表示,两组间同类数据的对比实施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同类数据的对比实施t检验,若比较结果提示p<0.05,则可认定此项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儿童家属不确定感评分、儿童患病次数、健康知识评分的比较分析:观察组儿童家属不确定感评分及儿童患病次数均有明显降低(p<0.05)。对比健康知识评分则提示观察组有明显提高(p<0.05),见表1。

2.2两组保健服务满意率的比较分析:观察组42例儿童家属对保健服务表示非常满意,27例表示满意,1例表示不满意,总满意率约为98.6%。对照组37例儿童家属对保健服务表示非常满意,24例表示满意,9例表示不满意,总满意率约为87.1%。比较两组保健服务满意率,提示观察组有显著提高(χ2=6.892;p<0.05)。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临床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对健康关注度的日益提高使得儿童保健服务需求及要求也有明显增加。儿童因且因身体功能尚未发育成熟,从而导致其患各类基础疾病的概率较高,若未能予以科学喂养则会对儿童的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4-5]。目前80后以及90后成为年轻家长的比例不断升高,这部分家长的工作较忙其对于婴幼儿的正确照顾方式以及方法多不了解,加之传统儿童保健门诊服务的关注点多在疫苗接种、身高、体质量测量等内容,忽略了儿童家长对儿童日常喂养方面的健康指导。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评估、纠正儿童的不良生活习惯,告知儿童家属科学喂养方式方法,为儿童家属建立系统科学的预后健康教育体系十分重要[6-7]。近年来儿童保健门诊服务中健康教育得以推广应用。在此次研究中观察组儿童家属通过接受现场健康宣教、发放健康手册、参与儿童保健知识讲座、科学喂养指导、建立儿童保健档案等一系列健康教育服务有效提高了儿童家属对基础保健知识的掌握程度,纠正了儿童日常不良生活习惯,在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儿童家属的婴幼儿健康知识掌握水平,大大降低了儿童家属的不确定感。此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儿童家属不确定感评分明显降低,儿童患病次数明显减少,儿童家属健康知识评分及其对保健服务的满意度则有明显提高。此次研究结果证明在儿童保健门诊实施健康教育的意义重大且不可或缺。综上所述,在儿童保健门诊实施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临床保健服务质量,满足儿童家属对基础健康保健知识的了解需求,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减少儿童患病次数,尽可能降低儿童家属的不确定感,提高其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从而提高儿童家属对保健服务的满意度,降低医患纠纷的发生概率,故值得临床加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崔敏,董月莲,买热也木尼沙.健康教育在儿童保健门诊的应用价值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15):1-2.

[2]黄苑辉,邓文,罗丽辉,等.健康教育在儿童保健门诊应用的保健服务效果观察[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4,16(5):17-19.

[3]肖颖.加强健康教育宣导在儿童保健门诊中应用的保健服务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1):265-266.

[4]王香丽.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在儿童保健门诊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21):181-181.

[5]胡海铭,李淑贤,卢婷婷.健康管理在社区0~6岁儿童保健门诊的应用效果[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6,32(10):96-97.

[6]范丰鹤,袁安香,尹华,等.儿童保健门诊对儿童家长健康教育的效果[J].中外妇儿健康,2013,21(2):108.

儿童健康教育指导篇6

关键词:保健护理;早期儿童;发展;作用

儿童的健康及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重视,"每个儿童有权拥有最佳人生开端",让儿童接受系统保健管理,以保护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是儿童保健工作者的职责。早期儿童发展是通过对0~3岁儿童家长进行的全方位护理指导、建立科学的育儿知识、促进早期儿童全面健康发展的工作。

1儿童早期发展促进的基本概念

儿童早期国际上是指0~8岁的儿童,其中0~3岁是发育最迅速、最关键的时期。儿童早期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体格发育和心理行为发育。促进儿童早期发展(earlychilddevelop-ment,eCD)是指针对处于生长发育快速阶段的儿童身心特点,提供适宜的环境、丰富的良性刺激、平衡的营养、满足儿童需要、预防疾病,充分发挥儿童的潜能,使儿童身心全面发展。发展的内容包括:促进营养、预防疾病、促进心理健康等。

2儿童早期发展促进的对象

2.1以儿童为主要对象的早期干预针对儿童的干预是一种直接干预,即将儿童送到当地保健机构,由专业人员直接对儿童进行促进认知发育心理刺激,干预强度较高。

2.2以父母为中心的干预针对父母的干预是一种间接干预,即直接与父母接触,通过改变父母育儿行为,提高父母的育儿技能,改善家庭环境中的社会心理刺激,达到改善和促进儿童发育水平的目的,同时母亲在干预活动中也有所收获。如家庭访视等项目。一项探讨儿童保健与认知和语言发育关系的研究,对来自美国10个地区的0~3岁的儿童进行追踪,结果显示单纯培训母亲与对儿童进行干预效果无区别,早期家庭儿童保健经历比其他类型保健经历与3岁时儿童较好的表现更相关。这种关系未随家庭收入、环境质量、性别或种族而变化。

2.3儿童和父母共同进行的干预将以上两种干预方式结合起来,一种结合是在家庭干预过程中也同时进行针对儿童的干预;另一种结合是在婴儿时期(12月)以家庭干预为主,如对低出生体重儿或未成熟儿的干预,当小儿长大一些后,再进行针对儿童的集中式干预。

父母与儿童相结合的干预比单独儿童心理发育干预效果好;同样,当将儿童强化教育项目与家庭支持相结合时,比只有家庭支持对儿童心理发育有更强的影响。

3资料与方法

3.1一般资料2005年3月~2006年5月参加我中心健康体检的240名4个月~3岁的正常儿童(会员)及家长。

3.2方法

3.2.1建立儿童健康档案儿童基本信息、生长发育测评图表、智能测评表、体检表。

3.2.2全面体检与评估①干预前全面体检:躯体指标,整体发育、营养指标、测试(Ca、Fe、Zn、Hb、微量元素等);②干预前智能测评:采用首都儿科研究所编制的"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诊断量表"进行发育商(DQ)的测定。

3.2.3发育状况及智能的阶段性评估每月测头围、身长、体重1次,根据生长发育图并结合儿童身体状况进行发育评估。每6个月进行智能测评1次,针对儿童的大运动、精细动作、认知、语言、社交行为等五大能区发展情况与亲子活动指导老师沟通,并提出活动侧重点,为个性化活动方案给予指导。对家长提出配合要求,确保儿童在各能区均衡发展。针对测评总体状况由儿童保健、营养、心理、早教等领域的专家根据每个儿童的个性化发展特点与具体问题提供专业性咨询指导。

4结果

对参加我中心早期儿童发展促进活动4个月~3岁的240名儿童在活动前、活动6个月、活动1年这三个阶段采用首都儿科研究所编制的"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诊断量表"进行发育商(DQ)测定。见表1、2。

5讨论

综上,对五大能区的评估由表1、2可见:活动6个月时,DQ平均提高了11.96分;优秀率提高了14.17%;中上等率提高了15.83%;中等率降低了10.83%;中下等率降为0.00%。1年时,DQ平均提高了21.08分;优秀率提高了32.5%;中上等率提高了35.83%;中等率降低了49.17%;中下等率降为0.00%。结果显示,上述方法极大开发了儿童潜能[1]。在对家长进行科学育儿指导、培训及健康教育中,100%的家长参加了培训指导。通过每周亲子活动后与家长的互动交流及咨询中发现:有90%的家长能够掌握并运用于育儿过程中;5%的家长感觉应用有困难;2%的家长觉得难以掌握;3%的家长认为无所谓,仍按原来的方法育儿。绝大部分家长通过科学育儿使儿童身心得到健康、协调的发展,这说明保健护理在早期儿童发展促进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

参考文献:

儿童健康教育指导篇7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职能和任务

社区卫生承担公共卫生的职能,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卫生服务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06)10号]》中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合理、写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对于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优化城市卫生服务结构,方便群众就医,减轻费用负担,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医院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调整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预防保健机构的职能,适宜社区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交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预防保健机构要对社区服务机构提供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公共卫生及医疗保健的网底。公共卫生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区别于医院及其他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显著特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为卫生信息管理,健康教育,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慢性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服务,妇女保健、儿童保健、老年保健、残疾人康复指导和康复训练,计划生育技术咨询指导、发放避孕药具,协助处置辖区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公共卫生服务。

妇幼保健机构的功能

《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妇幼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卫妇社发(2006)495号]、《卫生部关于印发(妇幼保健管理办法)的通知》[卫妇社发(2006)495号]中“明确妇幼卫生服务体系的功能定位。要健全以乡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妇幼保健专业机构为核心,大中型综合医疗机构和相关科研教学机构为技术补充的妇幼卫生服务体系。妇幼保健机构应坚持以保健为中心、保健与临床相结合的发展方向,以群体保健工作为基础,面向基层、预防为主,依法为妇女儿童提供健康教育、预防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妇女儿童常见病筛查、妇幼卫生信息管理等公共卫生服务,适当开展与妇女儿童健康密切相关的基本医疗服务。在执业范围、内部科室设置、人员安排、规章制度建设等方面必须符合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的职责要求,突出母婴保健服务功能,避免向综合医院模式发展。上级妇幼保健机构应对下级机构进行业务培训、技术指导、服务管理等。同时,充分利用综合医疗机构妇产科、儿科和其他相关科室的技术力量为辖区妇女儿童健康服务”。“城市妇幼卫生工作要依托社区,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开展基本妇幼卫生服务。把适宜社区开展的妇幼卫生工作交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妇幼保健机构要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为社区居民以及流动人口提供安全、有效、方便、经济的妇幼卫生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妇幼保健工作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责建立完善社区健康档案资料,掌握社区人群健康状况及影响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有计划地实施干预措施;开展常见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开展计划免疫、妇女保健、儿童保健、老年保健、社区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以及健康教育等工作,全面落实社区居民的健康管理和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任务;接受预防保健机构的专业指导,定期选派人员到预防保健机构进行专业培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妇幼保健的整体水平。

儿童保健:①对0~3岁婴幼儿,建立儿童保健手册;②掌握辖区儿童数量及分布;③新生儿访视2次,包括对新生儿进行健康检查,指导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等;④对1岁以内婴儿每年健康检查4次,1~3岁婴幼儿每年健康检查2次,包括生长发育监测及评价、出生缺陷的发现与转诊、婴幼儿常见疾病防治、意外伤害预防等;⑤对体弱儿、高危婴幼儿进行转诊及管理。

产妇保健:①对孕产妇建立保荐手册,掌握孕产妇数量及分布。②对孕产妇至少进行5次孕期指导,包括体格检查和产科检查(体重、血压,宫高、胎心、胎位等)心理适应、孕期营养等资讯。③进行高危孕妇初步筛查、转诊、随访。④开展产后访视,指导产后避孕。⑤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与咨询。开展育龄群众避孕节育知识的宣传。向本社区育龄夫妇免费提供避孕节育药具。

掌握社区人口中妇女儿童(含流动人口)基础资料,掌握妇女儿童的健康状况。

进行妇幼卫生信息管理:做好妇幼卫生登记、妇幼卫生信息统计和“孕产妇死亡5岁以下儿童死亡、出生缺陷”三网监测工作,开展孕产妇死亡、5岁以下儿童死亡入户调查。做好统计分析。

配合做好孕妇产前先天性、遗传性疾病筛查、艾滋病病毒筛查的宣传动员、咨询指导等工作。

有机地把妇幼保健和社区卫生机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妇幼保健机构作用

妇幼保健机构要掌握辖区内妇女儿童健康状况及影响群体健康的主要因素,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妇幼卫生相关政策和工作制度,参与妇幼保健业务的行业管理;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专业培训、技术支持与业务考核,指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完成妇幼保健任务;负责孕产妇死亡监测、儿童死亡监测、出生缺陷监测等妇幼卫生信息统计工作;开展青春期保健、婚前保健、孕前保健、孕产期保健、更年期保健、妇女常见病防治、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妇女保健工作;开展托幼机构的群体儿童保健和散居儿童保健管理,做好儿童常见病防治、口腔保健、眼保健、听力保健等儿童保健服务。

业务指导:妇幼保健机构应定期对辖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孕产妇管理、儿童保健管理、信息、健康教育等技术服务、妇女儿童常见病的防治技术等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和管理。人员培训:妇幼保健机构应按照当年全市统一的培训计划,定期举办街(乡)卫生院妇女保健医生、计划生育技术人员、儿童保健医生、托幼园所保健员、助产技术人员专业知识培训班。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群体保健工作人员应按时参加市级培训。

工作例会制度:妇幼保健机构应定期分别组织街(乡)卫生院妇女保健医生、计划生育技术人员、儿童保健医生、助产技术人员的上站例会,传达上级工作精神,部署工作任务。妇幼卫生信息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妇幼卫生信息系统,开展以人为本的健康管理。要加强对妇幼卫生信息的监督管理,逐步建立健全各级妇幼卫生信息网络,使妇幼卫生信息逐步完善,实现规范化、法制化。要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妇幼卫生信息管理,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为科学评价妇幼卫生事业、制定妇幼卫生政策提供依据。要建立妇女儿童健康信息库,并进行动态跟踪管理,评估健康状况,制定干预措施。

建立孕产妇死亡、婴儿死亡、5岁以下儿童死亡、新生儿评审制度:妇幼保健机构应开展孕产妇死亡、婴儿死亡、5岁以下儿童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

建立妇幼保健工作质量定期考核制度:妇幼保健机构应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对辖区有关医疗机构进行妇幼保健工作考核。

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管理制度:妇幼保健机构负责辖区各类托幼园所的卫生保健管理与指导。承担教职工体检、儿童入园体检、儿童定期体检;承担托幼园所卫生保健日常工作的指导;定期召开例会,每年至少2次;负责对托幼园所卫生保健工作质量的定期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反馈给园所及其主管部门。

儿童健康教育指导篇8

【摘要】目的:为了解妇幼保健服务及健康教育现状与群众的需求,为今后妇幼保健院开展健康促进项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今年3月来我院寻求服务的465人进行随机问卷调查。结果:回收的465份有效问卷健康教育知晓率60%以上;妇幼保健健康促进项目需求量在81%以上。结论:医院健康教育工作仍需加强,健康教育形式要多样化,可以开展健康教育有偿服务;妇幼保健院要做根据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做大做强妇女儿童健康促进项目。

【关键词】妇女儿童;健康教育;健康促进项目;需求

womenchildhealtheducationandhealthpromoteitemneedandanalysis

LiYingYangShiliLiFangHuShaolingSuYuping

【abstract】purpose:ForthesakeofsolutionFuyounghealthcareserviceandhealtheducationtheneedofthepresentconditionandcrowd,foraftertimeFuyounghealthcarethehospitalopenanexhibitionhealthhelptheitemtoprovidesciencebasis.method:tothisyearmarchcometomyhospitaltolookforserviceof465peoplecarryonrandomquestionnaire.Result:Recoveryof465validquestionnairehealtheducationunderstandarateabove60%;Fuyounghealthcarehealthpromotetheitemdemandisinabove81%.Conclusion:Hospitalhealtheducationworkstillneedtobestrengthen,healtheducationtheformwantdiversification,canopenanexhibitionhealtheducationhaveChangservice;theFuyounghealthcarehospitalwanttodoaccordingtodissimilaritytheneedofthelayercrowd,dobigisastrongwomenchildhealthpromoteitem.

【Keywords】women'schild;Healtheducation;Healthpromoteitem;need

为了解妇幼保健服务及健康教育现状与群众的需求,今年3月,我们对来院寻求帮助的465名孕产妇和儿童及家属中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服务现状与需求调查,以了解当前妇女儿童健康促进服务、健康教育现状与需求,并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为探讨妇幼保健院在今后开展妇幼健康促进项目,做大做强妇女儿童健康促进延伸产品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今年3月来我院妇产科、儿科及相关辅助科室就诊的465名服务对象及家属。

1.2方法: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妇幼健康促进项目》问卷调查表,以问卷的方式,每次以产科、妇科、儿科及相关的辅助科室为单位进行随机分发,对孕产妇及儿童的其家属进行问卷调查,共发465份。每个调查项目,采用知道、不知道;需要,不需要进行调查,答题者根据本人情况如实选其中一项回答。我们将调查表汇总,结果如下。

2.结果

2.1健康教育知晓率。见表1。

2.2妇幼健康促进项目需求。见表2。

3.讨论

(1)本次调查是在孕产妇及儿童和家属中进行,能代表孕产妇和儿童的保健意识及保健需求。

(2)本次调查表明,产前检查知晓率达95.91%,说明通过多年来妇幼卫生工作者的努力,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颁布实施以来,孕产期保健工作得到了普及,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规范了孕产期保健工作,开办孕妇学校,孕产期保健知识深入人心,大众基本能接受孕产期保健。

(3)在本次调查的人群中仍有18.49%的人对住院分娩的好处不了解,认为分娩是瓜熟蒂落的事,住院分娩费用高,在家也可以进行,不必花那么多钱去住院。

(4)计划免疫知晓率60%,主要认为小孩没有病不必打针和服药。说明今后要加强计免知识宣传,让老百姓真正懂得计划免疫的好处,自觉接受计划免疫。[1]

(5)饮食营养知晓率是本次调查知晓率最低的,只有46.24%,说明公众对饮食和营养的需求仍停留在吃饱或吃好就行了。孕妇缺乏、需要营养知识,需要孕期营养门诊或孕期营养专题讲座等更专业指导方式,进行营养知识指导、个体化饮食安排指导、营养膳食评价等更高层次的服务[2]。对儿童或青少年营养需要不知道,不懂那些是自已需要的营养素,怎样吃,吃什么好?这些都说明营养知识需求有较大市场。

(6)本次被调查的人群对更年期保健知晓率只有63.86%。说明大众缺乏更年期保健知识,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更年期保健市场前景看好。[3]

(7)儿童早教知晓率达94.40%,说明群众对早教能够接受,妇幼医院应加大早教力度,让儿童早教发挥更大的效益。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有的医疗服务不能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需求,发展妇女儿童健康促进项目是当务之急,如孕妇俱乐部、儿童俱乐部、青年俱乐部、更年期妇女俱乐部、营养俱乐部的需求量达81%以上;儿童早教需求量达94.41%;儿童营养指导、智力开发、心理卫生等指导需求达91.18%,说明妇女儿童健康促进项目市场前景良好。

3.1医院健康教育工作有待加强。本次调查说明,随着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众卫生知识及自我保健意识逐步提高,妇幼保健服务已被越来越多的群众所接受,但由于受文化和经济、教育、交通、习俗、传统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仍有部份群众卫生保健意识薄弱。被调查者中有29.03%的人不知道更年期保健知识;有27.53%的人不懂饮食营养;有[4]14.41%的人不知道饮食卫生;有13.98%的人对青春期保健知识不了解;有12.26%的人不知道要做计划免疫;有12.04%的人不知道高危孕妇要住院分娩;有10.75%的人不知道孕期需要医生指导锻炼;可见,妇幼医院健康教育工作有待加强。健康教育是妇幼医院营销的窗口,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医院有了好的服务产品,必须要有营销手段,健康教育科就是妇幼医院最好的营销窗口。只有健康教育工作做大做好了,妇女儿童健康促进项目才有市场,才能发挥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2医院健康教育形式要多样化。除了接诊医生、护士对病人进行面对面健康教育外,还要根据各医院现有条件进行发宣传资料、健康教育处方、电视节目、板报、墙报、讲座、培训班、俱乐部、报刊杂志等进行有效宣传活动,并把健康教育作为常规工作。健康教育直接将知识、技术和服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和水平。[4]

3.3医院健康教育应有各项量化指标,便于考核和提高。目前医院健康教育考核指标不够量化,检查、考核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制定能量化考核又便于操作的考核指标。

3.4医院健康教育要开展有偿服务。医院健康教育除了开展公益性无偿服务外,还要开展围绕健康促进项目的有偿服务,增加健教科工作人员收入,从而体现健教工作价值及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健教工作可持续发展。

3.5健康教育工作应纳入社区日常工作来抓。社区应组织公民定期听保健医师讲授卫生保健知识课,接受科学卫生观,改变不良饮食和不卫生习惯,从而提高公民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叶建国,王春启,等.健康教育在乡镇预防接种工作中的作用.[J].中国健康教育.2003.19(7)520.

[2]陈沁,等.孕妇营养知识水平与服务需求调查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15(12)121.

[3]杨艳杰,彭涛,杨秀贤,等.农村社区更年期妇女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4.19(7)106.

儿童健康教育指导篇9

[关键词]流动儿童;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一、流动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分析

(一)流动儿童的消极情绪较普遍

研究发现,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其他儿童偏低,有较为普遍的消极情绪,如焦虑、抑郁、自卑较为严重,还常常体验到被歧视感、不平等感,甚至发生身份认同的危机。1.自卑感。因为城乡消费、语言、生活习惯、教育水平等差距加大,流动儿童可能会因各方面比不上城市儿童明显体验到自卑感,缺乏自信。一项调查表明:近四分之一的流动儿童认为自己在学校中什么都比别的同学差,超过半数的流动儿童认为自己表现平平,没有值得骄傲的地方。部分流动儿童有社交回避现象,既不愿或不敢主动跟同学交往,也害怕跟老师交流,对老师的批评特别敏感紧张。在课堂上则表现为安静沉默,不敢举手,更不敢大声发言。2.孤独感。新的城市、新的学校、新的同学、新的老师,对流动儿童来说,这种环境的巨大变化都将使之产生心理上的烦恼和压力,使之体验到较强的孤独感和较低的归属感。若加之因为生活习惯、语言的不同而出现同伴交往困难,尤其会加重流动儿童的孤独感,甚至出现焦虑和抑郁倾向,产生适应性心理障碍。3.被歧视感。流动儿童多是从落后地区进入到发达地区,其城乡差距常让他们体验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歧视感。其就读的学校常被称之为“打工子弟学校”,其设施设备、师资等教育资源相对落后。或进入到公办学校,被称之为“借读生”、“插班生”、“乡下人”。在公办学校读书期间,可能会遭受到来自城市同学的明显有意的排斥、孤立,或者是无意的疏远和冷淡。此外,流动儿童在流动过程中往往出现超龄入学、或者因为跨地跨校的不连贯学习生活而造成学习成绩较差,可能导致一些教师和城市学生家长对流动儿童有偏见。或者在社会生活中,其父母被称为“外来人口”,自身也体会到“农村的孩子比城里的孩子低人一等”的不平等感,甚至感受到自己是边缘人,产生身份认同危机,阻碍自身融入到城市社会。

(二)流动儿童的问题行为较突出

流动儿童的年龄为6-14周岁之间,在心理上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外部环境的稳定与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到其心理和行为的顺利发展。流动生活、新环境的适应往往让流动儿童很容易表现出一些问题行为,如退缩、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较差等。研究表明,流动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人际关系紧张和敏感,不能形成较为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如不爱合作活动、对老师或家长的批评过分敏感、不善于与人交往,表现出性格内向、敏感,行为拘谨、相对孤僻。表现出较为突出的行为适应问题。

(三)流动儿童的学习问题较明显

1.学习动机缺乏。因受跨地跨校的不连贯学习生活的影响,流动儿童的学习成绩多处于中等偏下,加之父母教育指导能力的不足,家庭经济和地位难以获得更多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流动儿童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积极性均受到影响,表现出学习动机不足、学习积极性偏低,自信心不够。2.学习适应困难有研究发现,流动儿童中表现出学习适应困难的比例较城市儿童高。究其原因,可能是与学习环境不稳定、教育条件不足、教学方式方法不适应有关。城市学校里,教学进度较快,知识拓展面广,采用信息化手段,城市儿童配备智能化学习设备甚至参加各种学习班。通常流动儿童对新学校的学习生活不能适应,如出现偏科现象,英语学习很困难,学习效率低,厌学情绪比较明显,甚至逃学,沉湎于电子游戏,直接影响学习成绩。

二、构建流动儿童“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流动儿童问题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个人的一些性格特征、不良的家庭环境、粗暴的教育方式、频繁流动的现实、老师的偏见以及社会制度带来的歧视和排斥等因素都会引发流动儿童的心理问题。从系统观点来看,在流动儿童心理救助过程中,应加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工作机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力量的合作,共同开展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工作,促进流动儿童健康成长与城市融入。从宏观层面,需要改革基于户籍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制度,制定科学政策和完善流动儿童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从中观层面,需要改革和完善学校教育制度和义务教育财政拨款制度,加强教育规划和财政保障,促进流动儿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从微观层面,需要构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三者协调的“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城市学校教师应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心关爱流动儿童,帮助流动儿童适应并喜欢新的学校生活,同时开设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开展相关活动,培养流动儿童阳光心态和良好心理素质,并通过社区家庭教育培训,指导流动儿童家长提高家庭教育能力,进一步提高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性。

(一)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城市学校是开展流动儿童心理救助工作的主阵地,重点任务是为流动儿童营造无歧视与偏见的育人环境,创设和谐的班级氛围,开设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各类型心理健康实践活动,提供针对性的个体心理辅导等。1.学校管理者的工作要为流动儿童营造一个包容、和谐、无歧视与偏见的育人环境。城市学校要认真贯彻国家和各级政府有关流动儿童就学的相关政策,推动教育的公平性改革,并制定相应制度,杜绝歧视学生行为。2.班主任的工作打造一个温暖、宽松的班集体,帮助流动儿童减少转学带来的不适应。肯定他们的优点,给以正面的评价,创设平台展示他们的特长,给以合适的岗位,让其参与班级的管理,从而使其融入新集体。同时要创设各种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有点滴的成功体验,培养他们的自信。此外,还可组织一些有关友情结对、感恩父母与老师、成长路上等“关爱学生”的主题班会,激发每个学生的关爱意识,给予流动儿童爱的滋润,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减少其孤独感。3.科任教师的工作每一位教师都要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对流动儿童行为、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学习,消除对流动儿童的偏见,给予流动儿童人文关怀,真诚关心孩子们的成长。从优势视角看到孩子们的优点,多鼓励表扬,少指责批评。帮助流动儿童克服学习畏难情绪,给予弱势学科辅导。同时教育班级同学互帮互助互爱,在学习上结成对子,让流动儿童适应并喜欢新的学习生活。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参加“爱心妈妈”、“爱心屋”等关爱帮扶活动。4.心理老师的工作第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在了解流动儿童心理发展状况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开展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预防和干预工作。可以利用心理健康课、每周的班队会课,对学生进行自理、自护、自尊、自律、自强、健康、学习、亲情、交友等广泛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以班级或小组参与和体验的形式,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自我心理教育能力。第二,开展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工作。加强心理辅导软硬件设施建设,如心理咨询室、沙盘室、宣泄室、心理测评软件。定期与流动儿童沟通交流,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学习、人际、自我成长等个体心理辅导,帮助流动儿童拥有积极阳光心态,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二)家长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父母是人生最重要的老师。孩子的习惯、求知、为人、处事等的培养离不开父母的教育引导。但研究发现,大多数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功能存在问题。1.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流动儿童的父母多为生计奔波,甚至居无定所,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品德以及心理发展。有的父母则是因为文化层次较低,没有科学的教育理念,更无合适的教育方法。一方面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责任,与家长无关,家长不必参与教育;一方面认为照顾孩子生活即可,其他不重要。流动儿童父母家庭教育意识淡薄,常错过孩子教育的关键期,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2.家长榜样示范缺乏。流动儿童父母在城市打工,常面临巨大的经济与生存压力。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和取得的成绩,反而容易将自身不良情绪、不良思想和习惯转嫁或传递给孩子,无形中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3.学习环境欠佳。大多数流动儿童家庭学习环境较差,也没有跟城市孩子一样的学习辅助设备。同时,大多数流动儿童课余时间要承担较多的家务,没有充足的学习时间,甚至睡眠不足,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和学习。4.忽视孩子心理健康。流动儿童的父母多采用专制式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较少给予孩子情感温暖和理解;家庭成员之间较少沟通、交流,亲子关系疏离;加上经济不稳定,家庭心理氛围压抑、紧张,使得流动儿童有较强烈的自卑、孤独心理,较少安全感和幸福感,孩子的心灵变得脆弱敏感易受挫折。基于以上分析,家长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能力。可参加学校组织的家庭教育讲座与培训、家庭教育经验分享、亲子主题活动,也可寻求专业人士、相关社会组织的专业指导。

儿童健康教育指导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某社区的儿童家长282例。儿童年龄0~6岁,平均3.2岁;家长年龄22~51岁,平均36.5岁。文化程度:小学52例,初中98例,高中77例,大学55例。

1.2方法

1.2.1儿童保健的健康教育①针对不同人群,宣传健康教育。带儿童进行保健的家长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年龄层段、地域风俗、文化差异、性格特点都各不相同,尝试着以不同的方法对他们进行恰当的宣传。对年纪稍大一些的家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相关知识;对文化程度不高的家长用事实以及耐心的心态说服交流;对身为少数民族的家长要顺从他们当地的习惯,积极引导他们相信保健的重要性。②分层次教育,针对性健康教育。由于儿童年龄有差异,根据儿童的不同年龄对于保健知识的侧重方面不同来教育。对1岁左右的婴儿,社区工作人员应耐心更正家长对婴儿肢体保健的错误动作;对2岁左右的幼儿,社区工作人员指导家长对幼儿的摄入食物的最佳搭配;对3岁以上的儿童,社区工作人员着重对儿童家长进行传染病的宣传教育。

1.2.2预防接种的健康教育①提高专业素质,传播健康知识。许多家长忙于工作,对儿童保健方面的知识不了解,担心孩子接种疫苗有不良反应,有时会拒绝接种。我们的专业讲解人员首先要与家长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以饱满的热情与他们进行交流,介绍接种疫苗的必要性、目的以及这样做对孩子健康作用的意义。同时给家长耐心地讲解疫苗接种的适应症和突况的治疗措施等。②采用多种形式,倡导健康教育。在开展预防接种的活动中,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吸引家长和孩子们。通过定期开展“乐趣大讲堂”的趣味活动,使家长与孩子进行亲密的交流,以快乐的方式引导他们知道预防接种的重要性;通过张贴宣传画报,定时更新,使他们获知最新的健康教育;通过开展专家讲座,使家长们了解预防接种的微观本质内容;采用新颖的信息化技术,与家长们进行微信、QQ、电子邮件的沟通,加强健康教育。

1.3观察指标

通过自制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儿童家长在健康教育前与健康教育后对儿童保健和预防接种的健康教育知识的了解程度及参与率的变化。

1.4统计方法

观察记录并比较健康教育前后所得到的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完成对数据的统计与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使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健康教育后儿童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了解程度(90.43%)明显高于健康教育前(68.79%),经χ2检验,χ2值为40.64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健康教育后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活动参与率(92.20%)明显高于健康教育前(71.28%),经χ2检验,χ2值为41.34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儿童时期是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机体免疫力处于较低时期,感染疾病的几率非常大,是各种疾病侵袭的时期,在此阶段一定要加强对外来疾病的防御,儿童保健及预防接种显得尤为重要。儿童自身对危险因素的警惕性差,所以儿童家长在此阶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儿童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的了解程度直接决定着儿童的生命安全和生活品质。

3.1儿童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的了解程度变化

通过健康教育,儿童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健康教育后中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的健康教育掌握程度比健康教育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这是由于多样的健康教育形式能使儿童与家长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以亲切体贴的方式获得与家长的互动,建立坚不可摧的信任度,使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产生浓厚兴趣,更愿意主动学习相关保健知识,进而提高了儿童家长对儿童保健及预防接种知识的认知水平。

3.2儿童家长对儿童预防接种活动参与率的变化

通过健康教育,儿童家长对儿童预防接种的活动参与率有明显变化,健康教育后家长对儿童预防接种的健康教育活动参与率比健康教育前儿童家长的参与率高。主要是因为健康教育通过各种信息化技术和肢体语言的交流等,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儿童家长的积极性,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加入到儿童预防接种的活动中,使得儿童身心都能健康的发展。

3.3政府与社会都应关注儿童保健及预防接种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