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经济发展新形态十篇经济发展新形态十篇

经济发展新形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13:45

经济发展新形态篇1

2014年12月,在中央经济会议上,中央将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态势概括为经济发展“新常态”,并提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科学内涵,提出了在经济新常态的环境下中国经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趋势。新常态经济是与GDp导向的旧经济形态与经济发展模式不同的新的经济形态与经济发展模式。新常态经济的发展,需要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正确处理好有关辩证关系,把握好健康、持续发展的理念。如:处理好与经济旧常态的关系,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中高速的经济增长模式,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正确引导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搞好生态环境建设。

一、新常态经济是一种内涵更加科学的经济形态

新常态是旧常态经历长期演化到一定阶段后,内在逻辑规律演绎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其内涵是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核心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关键是经济增长动力的机制转换。因此,在发展理念上,要树立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一体化的核算方式,以发展代替增长;在发展思维上,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战略上,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思想;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有机联系,拒绝产能过剩和过度消费。

二、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使得经济发展更加合理

中国经济新常态主要表现为: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经济转向质量效率集约型增长,四是第三产业突飞猛进。2013年,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6.1%,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要不断加大自主创新能力,积累智慧资本,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技术密集型发展道路。同时,还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制造业,促进制造业向产业的中高端延伸;做大做中国的制造业。

三、中高速的经济发展速度能够储存更大的发展潜能

按照经济发展的生命周期规律,经济发展在逻辑演进过程中,不可能长期以很高的速度运行;它受到很多因素的牵制,存在很多的环境阻抗,而这些风险和阻力呈现出指数增长的态势;还有很多的限制因素,如“木桶理论”的限制。像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目前的经济增长率仅仅为2%~3%。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运用正面激励和倒逼机制,发展高新技术、新能源、新动力、第三产业和创造新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科学管理、内涵集约、绿色环保,同样可以实现经济的健康运行。

四、科技创新动力使得经济发展更健康

科学技术具有聚合效应,能够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吸引力、渗透力和爆发力。它是一种结构型增长动力,能够大大减弱边际成本递增、规模收益递减,资源环境限制、经济活动的风险,区域发展不平等、负的外部性等;提升经济发展的品质和效益,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目前,我国的科学技术较为落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于10%,而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为40%~50%。创新不足、不实是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和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

五、市场经济主导使得经济发展品位更高

新常态经济环境下,政府工作的职能应该秉承服务至上的理念,特别是在宏观调控、区域均衡发展、建立和维护社会保障体系、法律法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体制改革等方面。政府的职能在于把握市场经济运行的方向,避免过度膨胀和萎缩(经济危机)。要加大市场经济的自身发展空间,按照其内在的市场经济规律运行,如价值规律、市场竞争规律、供求关系规律。形成良好的负反馈网络,及时调整偏差。

六、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使经济社会发展更持续稳定

陈浩(2012)通过对河南省2010年生态和经济发展的研究表明,2010年各市均为生态赤字,全省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新常态经济秉承节约和珍惜利用自然资源的观点、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环境的生态论理学理念,运用资源环境一体化核算体系;利用“3R”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尽量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实现绿色生产和消费。

经济发展新形态篇2

关键词:旅游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策略

一、发展旅游经济的生态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旅游者与旅游的经营者以及导游都会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成为生态环境问题的制造者,旅游经营者会在景区附近开展工作,并且伴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的发展有可能带来环境的破坏。如水会因为含化学物质的废水遭到污染,生活垃圾尤其是塑料袋容易造成环境的大破坏,还有噪声污染,游客与导游的高分贝声音容易造成噪音。

如果旅游开发商在开发旅游资源时对原始自然资源进行肆意改造,游人乱攀乱折等,将导致植被遭到破坏,水土大量流失。

2、生态问题。生态坏境的破坏分为两种,一种是“内源性”破坏,也就是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因为旅游活动而客观上遭到了破坏。一方面景区的游人超出最大容量造成破坏,另一方面是因为一些游客的素质低下倒置不文明行为的出现,破坏了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二是“外源性”破坏,即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被周边区域的经济活动破坏。首先是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造成的破坏,如对自然保护区内的各种动植物进行滥捕滥伐,致使许多植被和动物濒于灭绝,严重影响到了景区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其次是盲目探索、粗放的旅游开发造成的破坏,如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重开发而轻保护,从而造成不必要的外源性破坏。

3.对景观的自身影响。目前很多景区的建设趋于人工化、商业化,斧凿气很重,有的景点甚至对名胜古迹进行肆意的改建,使得就有的文化古迹的本来面貌丧失,固有的文化气息与时代特色被现代的红砖白瓦所取代,景观所追求的自然、和谐已经被商业的运作与市场经济的驱动所主导,处处是景观,随地是古迹,却出现了处处没有古迹的现象。而有的景区不顾自然条件,乱建所谓的庙宇、亭堂、佛像和不伦不类的主题公园,再加上配套的度假屋、楼堂馆所等人工建筑,盲目扩大旅游区,修建旅游设施,冲淡了原景观的主题和意义,造成过度开发。

二、实现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策略

1、建立和完善旅游投资融资机制。旅游业的发展就不可避免的对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提出要求,但是很多景点却因为资金不足或者设施不全面造成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危及到生态坏境。目前,国内的旅游业投资机制不够健全,各个行业不能很好的配合,相关的旅游业管理部门也不能予以相关的调控管理,使得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了盲目局面,资金分散且浪费,影响到了社会效益。旅游投融资应树立科学发展观,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在建立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建设过程中,通过合理的机制对资产占有分配、经济利润分配和社会利益兼顾提供保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旅游投资责任约束和监督机制,减少投资失误对国家财产、旅游资源和投资利益者造成的损害。尤其是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督职能,对旅游企业和旅游投资开发公司的投资行为进行监督管理,避免企业过度追求利润最大化。

2、建立环境伦理导向策略。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做到旅游产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双赢,让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相处,使人们在享受到自然环境美丽的同时还能够享受到精神的升华。H.Leopold认为大自然是一个整体,我们人类与自然界之间有其内在关联系。我们不能用自身的利益标准来看待大自然,我们应该本着共存共赢的原则来生活,平等的对待人类之外的生物或者物种,甚至是整个自然界,正视自然界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还有它作为生命和人类生存之地的综合价值,正视我们得以生存的权利。人类属于自然,作为自然界进化的最高产物,人类是“自然权利”的代言人,对其他生命和生命支持系统负有伦理责任。环境伦理的核心是建立真正平等,公正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和谐发展与共存共荣。建设旅游循环经济生态系统应培养尊重自然、爱护生态、保育环境的伦理情操,努力做到消费行为不破坏旅游循环经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人与自然间建立起亲密的伙伴关系。

3、建立生态旅游现代技术和方法的生态管理机制。旅游经营者要不断采纳世界性的旅游管理技术与方法,加强对旅游区域的生态建设与人际建设管理,不断探索旅游的生态型建设方式,构建生态环境的示范区,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减少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对旅游的破坏,增加有益性建设工程,注意交通工具对环境的影响,运用经济手段限制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积极参与生态旅游环境信息交流,不断引进生态管理可持续发展技术,例如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著名生态旅游学者D。m.Chapman提出的娱乐机遇谱等。

三、结语

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会带动该地区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帮助增加经济的发展因子,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等,这些是旅游业发展的有益方面。但是,旅游业的发展也会带来一定的危害。因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民的素质相对低,在经济大潮的催使下,发展旅游业容易跟风,造成盲目建设和开采,对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危害,不利于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使旅游产业经济得到和谐发展显得很是重要。要实现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就需要对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生态旅游中的环境资源是开发生态旅游的前提,也是开发生态旅游的依赖条件,只有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旅游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破坏给人类带来很大的危害,所以对现有的环境问题,既要相应的环境进行保护,又要预防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制定完整的旅游发展产业中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同时,加强参观者的素质教育,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让人们自觉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而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保护环境与生态旅游的双重效果,这样才会还人们自在的自然啊。

参考文献

经济发展新形态篇3

【论文摘要】社会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是个重要因素,因为在整个社会运行中,意识形态能发挥多方面的功能,而其巨大的经济功能决定了我们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必须正确对待经济发展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积极利用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为经济建设健康发展服务。

【论文关键词】意识形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一、社会意识形态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意识形态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概念,意识形态同样适用于辩证唯物主义社会观,意识形态是随着社会物质发展变化而变化的。意识形态能直接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成熟的思想理论体系,其主要特征就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所谓实践性就是指它来源于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并能反过来指导实践,为人们从事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的指导,从而引领人们的实践活动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社会意识形态的这种实践性反映其对经济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时,就是它能够直接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建设丰富和发展了社会意识形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工业为龙头,通过更新设备,加快技术引进、消化和创新,拓展产业链,发展各种特色产业,不断提升总体竞争实力。通过实施“东北振兴”,“西部开发”、“中原崛起”等经济建设战略,不断增强地区经济发展实力,提高了全国的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平稳发展,实现了GDp数值的较快增长,但在一些经济高速增长地区出现了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贫富两极严重分化等问题,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对资源过度依赖等问题制约着发展可持续。由此可见,仅仅追求GDp的高速增长,并不能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框架下,中国经济发展形势和迫切需要解决可持续的问题。迫切需要社会意识形态的理论思想指导经济发展。这就需要党和政府创造性应用和发展马克思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理论。由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并不只是一种单纯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方式的改变,而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深层次变革,突出的表现是从经济开始,再逐步向社会和政治领域渗透。

二、社会意识形态建设对经济建设作用

1.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导向作用

引领经济建设方向,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存在的,并为全体人民共有的。因为它是人民共同拥有的认知体系,所以它有助于人民彼此达成认识上的一致与行动上的统一。而处于党政地位的意识形态都是与对经济制度特别是对交换关系的正义或公平的判断联系在一起,目的在于说服人们相信现存的经济规则是与正义共存的。成功意识形态的制度变迁和经济改革会促进经济增长。社会意识形态可以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制度解释和价值支撑,使人们从内心认可经济建设中各种财产关系的合理性、交换关系的公平性以及分配关系的正当性,强化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各种规则的“认同感”,以减少体制在转轨及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的摩擦费用,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节约机制,这种机制是由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决定的。

2.社会意识形态建设为经济建设发展提供动力

经济建设的客观进程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产生、发展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是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在十五规划以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出现重大飞跃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程在本质上与社会意识形态具有目标的一致性、发展的互动性和价值的契合性。虽然国家处于全面经济振兴阶段,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面临着重重困难,迫切要求社会意识形态理论上的发展和创新。人民思想意识的更新和社会的不断变革对社会意识形态提出了全新考验。应对这些考验,需要各级党政组织从自身做起,为推进经济建设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社会意识形态不断解放思想,打破因循守旧、平凡干事的思维方式,在具体工作中敢闯、敢试、敢争;坚持开放创新,摒弃落后的体制机制,以敢于担当、追求卓越执政理念,以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审视自我、谋划发展。并对全国总体格局进行了正确判断和分析,提出了新的理论概括。特别是在基本认清了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发展大势,总结过去经验,汲取历史教训,抓住历史机遇,实现了社会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转贴于

3.社会意识形态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之文化建设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之重点。在经济全球化步伐日益加快的今天,各国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更趋激烈,其中的文化产业竞争又是文化软实力竞争的重要载体。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内核;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文化看似无形,但对经济发展的引领、鼓舞、凝聚和保障作用是现实而且巨大的。

文化发展问题事关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以解决的。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既是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都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以来,我国社会文化建设事业受到高度重视,文化氛围更加融洽和谐,文化创新更加活跃,文化产品日益丰富,文化建设与政治、经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已经形成,从而有力地推动着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进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走过了30多年发展历程。30多年来,中国人民走出困境,夯实了发展基础,并积蓄起了强大的发展势能。而当前,中国经济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跨越发展、推进全面转型的历史新阶段。新阶段更加突显的新特征、新任务是加速发展,释放后发优势,在这个“经济建设升级”跨越发展的进程中,“文化兴国”应势而生,深入挖掘我国丰厚的文化底蕴,改造或摒弃那些原有的落后文化,加快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城市文化,培育和弘扬具有先进性、时代性的“民族精神”,并使之成为引导、凝聚和激励全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经济发展新形态篇4

楼宇经济是以楼宇为主要载体的经济形态,作为近年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中涌现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越来越受到各地政府和理论界的关注。楼宇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具有拓宽城市发展空间、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提升城市品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对于处于工业发展平台期、调整期的**来说,发展楼宇经济意义更为重大,是事关科学发展观全局,事关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万美元大关和“两个率先”(率先迈入发达城市行列,率先迈入后工业化时代)目标的实现,事关共建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全局的重大抉择。

一、概念界定

(一)业态

业态(typeofoperation),是20世纪80年代从日本引进的概念。它首先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一般认为,“业态”就是“零售商业形态”,是指具有相同经营方式和相同经营技术、方法的零售商业机构的集合,具体包括百货店、超市、便利店等。

本规划所称业态是广义的概念,是指产业形态。所谓产业形态,就是指人们对于产业所能感知出来的所有状态、样式和特征等。产业所表现出来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使用形态、价值形态、知识形态、资本形态、虚实形态等。其中最基本的是使用形态,即从产业所能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用途来划分不同的产业形态。

(二)楼宇经济业态

楼宇经济是以楼宇为主要载体的经济形态。就**来说,作为楼宇经济载体的楼宇主要有商务楼宇、商业楼宇、科研楼宇、标准厂房、城市综合体、保护建筑和农居SoHo等七种。

所谓楼宇经济业态,是指楼宇经济的产业形态。楼宇经济的不同产业形态构成了楼宇经济的多种业态门类。对楼宇经济的产业形态的规划研究,有助于提高政府制定和实施促进楼宇经济发展相关政策时的针对性和政策的有效性。

(三)楼宇经济业态门类

楼宇经济业态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分类,按使用形态,即产品或服务的用途不同可以分为商贸、金融、商务等;按价值形态,即在产业价值链中位置可以分为总部经济、研发经济、呼叫经济等;按资本形态可以分为本地资本、外地资本,货币资本、人力资本等;按虚实形态可以分为虚拟经济、实体经济,抑或是两者相融的虚实经济。

本规划主要从楼宇经济的使用形态出发,并依据《**市20**—20**年现代产业体系分类及发展导向》构建**“2+1”(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楼宇经济业态体系。

二、经验借鉴

(一)国际大都市

1、纽约:美国的经济中心,也是国际经济、金融中心,被视为都市文明的代表,其城市经济发展主要特点:①服务业规模持续增长。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在生产者服务业的带动下,服务业逐渐占据统治地位。②制造业在转型中发展。制造业的比重虽然下降,但仍然是美国第三大工业中心,以服装和出版业等都市工业最盛,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业中心之一。还针对制造业出台保护性政策,保护并激励工业空间供给。③产业集聚现象明显。产业部门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功能核心区,以华尔街为中心的金融贸易集群,以第五大道为中心的商业区,以及中城的商务区、钱伯斯和休斯敦之间的高楼工业区、西区的妇女时装中心等。

2、伦敦:欧洲最大的经济中心,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其城市经济发展主要特点:①金融、房地产、商业占主导地位,休闲服务业、创意产业等发展迅速。共有277家外国银行在伦敦设立分行或子行。能够与制造业很好互动的创意产业发展迅速,支撑了制造业的档次。②服务业集聚发展。服务业多点集聚发展是伦敦服务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亮点,有国际商务与金融核心区域伦敦金融城,也有英国零售和戏剧中心伦敦西区。③以都市型工业为主导。工业总量比重低,但仍然是英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印刷、机械制造等具有很高水平。其中印刷出版业占整个工业产值的1/2强。与英国其他城市相比,工人劳动生产率明显高,高技术工作岗位超过一半。

3、东京: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其城市经济发展主要特点:①多层次、网络化发展特征明显。构建了“多核多圈层”结构,由市中心区、8个副中心区、9个特色新城组成完整体系。②总部经济十分发达。在日本的外资企业,约75%将总部设在东京,是拥有500强企业总部最多的城市。③生产者服务业发达。金融贸易商业所占比重相对要少,为制造业服务的生产者服务所占比重较大,突出的是产品研发部门。④交通驱动作用明显。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东京西郊新宿建成了与东京都内所有地铁相连接的巨大交通枢纽,使新宿在经历城市边缘区、综合交通枢纽后成为日本规模最大、现代服务产业集聚程度最高的地区。

4、香港:亚太区乃至国际的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地区贸易中心,其城市经济发展主要特点:①阶段性特征明显。近100多年来经历了从贸易转口港、工业化经济到多元化经济、服务经济的转变。②服务业发展迅速。内地的改革开放为香港各项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商机,特别是在贸易、货运、仓储、金融、法律及会计等方面。③制造业相对稳定。印刷出版业和服装业是香港最主要的两大工业。尽管制造业在香港经济中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但是利用内地的外包加工服务,近年香港的制造业表现较为稳定。④总部经济发达。超过3200家国际企业选择在香港设立亚洲区总部或办事处,主要从事批发零售、贸易、中介服务、金融、制造业、运输及相关服务等。

(二)对**的启示

1、强调服务经济发展。服务业取代制造业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产业的过程,就是国际大都市的发展壮大过程。服务业特别是生产者服务业是国际大都市实现对外影响与控制的方式与主要途径。从纽约、伦敦等城市都可以看到,直接服务于制造业的生产者服务业强劲增长,成为促进城市就业、带动城市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尤其是金融业、中介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的繁荣是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标志。对于正处于城市化、国际化进程中的**来说,发展楼宇经济必需重视提升服务业的层级和国际化水平,要加快现代服务业态发展。

2、做精做专都市工业。在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的纽约、伦敦和东京等国际大都市,相对于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制造业在产业体系中的地位都有明显的下降。但是,这并不妨碍这些国际大都市在某些制造业上依然保持很强的竞争力,伦敦的印刷出版业,纽约的服装业等都是这样。这些适合在城市空间生存的都市型工业仍然在国际大都市得到很好的发展。对于**来说,在主抓服务业态的同时,要结合**产业实际特点鼓励发展一批具有占地少、附加值高、发展潜力大等特征的**特色都市型工业,并且做精做专。

3、明确多核化发展格局。国际大都市的发展历程都表明,城市发展要经历城市功能的形成期、成长期、分离期和城市体系群的形成期。这四个时期的变化过程就是由单核向多核的过渡。**在发展楼宇经济过程中应着重审视老城区各商圈之间、新城和老城之间、各新城之间的关系,明确各重点发展区块的功能地位及其楼宇经济发展的主导业态,促进其加快发展。

4、制定集聚发展战略。集聚能够带来资金雄厚、人才众多、专业化水平高、创新环境优越等多方面的优势。在纽约、伦敦与东京等城市商务、金融、科技服务等服务业的集群化特征明显。以纽约为例,90%以上的金融和85%的商务服务业都集中在曼哈顿地区。**发展楼宇经济必须十分重视集聚区的建设,分析集聚的文化、交通、产业、人才因素,注重集聚区整体品牌形象设计,制定集聚发展战略。

5、鼓励业态多元化。从多数城市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业态发展经常会超出大家的预计,人们往往无法准确预见到哪些业态能在未来得到繁荣发展。国际大都市也都是经历过一个业态多元发展的阶段后逐步确认主导业态。**在发展楼宇经济时要更着重营造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制定的产业扶持政策尽量能有更宽泛的支持范围,而不是仅仅针对特定行业或企业。

6、引领区域经济发展。国际大都市的成长都不是偶然的,都是源于区域经济的发展。纽约、伦敦、东京和香港等国际性大都市都首先是一国或一个区域的中心城市,然后才能在对外经济联系中有更加重要的地位,伴随着该区域经济的发展成就了这些国际大都市。**在通过选择主导业态、促进业态集聚等发展楼宇经济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在**都市经济圈、长三角区域的中心城市地位。

三、现状与形势

(一)业态现状

改革开放**年来,特别是近年产业升级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的楼宇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20**年市区税收在**00万元以上的楼宇有65幢,创造税收达69.5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3倍和4.5倍。楼宇经济在业态上呈现出以下特点:

1、服务业态初具规模。市委市政府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经济再上新台阶的引擎。20**年至2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由1**3亿元增至2213亿元,增长112%;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由43%增至46.3%,年均提高0.825个百分点。从2007年开始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总量及比重首次超过工业的历史性跨越。20**年服务业增加值对全市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达57.7%;服务业实现税收452亿元,占全年财政收入的比重达49.7%。

2、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20**年,**文化创意产业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实现增加值579.86亿元,增长17.6%,高于全市GDp增速6.6个百分点,高于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速3.8个百分点;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12.1%,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动漫产业发展尤为喜人,在20**年度全国各城市动画生产排行榜上,**超过广州、上海从2007的全国第四位跃居为第二位,有四部作品还位列国家广电总局推荐的34部国产优秀动画片。

3、业态结构逐步优化。传统服务业比重下降,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2005年至20**年,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仓储、邮政等传统服务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的比重由33.2%降至31%;金融业、信息服务和软件业、中介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态发展迅速,正逐渐改变传统服务业占较大比重的偏低层次业态结构。目前,**拥有包括花旗银行、汇丰银行、东亚银行、渣打银行、新加坡星展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近200家,金融总量位列北京、上海、深圳、广州之后。

4、业态集聚已成雏形。从区块层面上,已基本形成黄龙商圈、武林商圈、庆春商圈、湖滨商圈等商贸、商务集聚区,庆春路、延安路沿线的金融服务集聚区,以及一批文化创意产业、服务外包业园区或基地。特色楼宇的数量正在不断增加,有中介服务机构聚集的商务楼宇嘉华国际、三新大厦,有税收超亿元的商业楼宇**大厦、标力大厦,有信息服务专业楼宇东软创业大厦等。从各城区的比较来看,上城区、下城区的业态集聚水平相对较高。

尽管**的楼宇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对照国际大都市和建立“3+1”现代产业体系目标,仍然存在一些需要引起足够重视问题:一是业态质量亟待提高,主要表现为品牌化、规模化的国际知名中高端服务机构不多。二是部分潜力特色业态存在“先天不足”,如文创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且高端人才缺乏。三是楼宇经济各业态之间的结构还不太合理,金融业、文化创意产业、中介服务业等业态发展不够。四是作为楼宇经济载体的楼宇的建设规划尚需进一步细化,特别是中心城区的老楼宇更新提升的相关配套政策不够完善,缺乏承载高端服务机构的商务楼宇。五是各城区对都市工业发展缺乏全面的认识,对都市工业楼宇的开发建设重视不够。

(二)面临形势

城市经济的发展或多或少会受制资源约束、环境保护、城市扩张、国际环境、重大项目的实施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的楼宇经济的未来发展也正面临着这些因素的作用。

——资源环境条件约束,倒逼楼宇经济加快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土地资源和环境容量等方面的制约越来越严重。楼宇经济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特点和现代服务业具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特性,迫使**要加快发展以现代服务业态为主的楼宇经济。

——区域产业转移加快,为楼宇经济提供发展机遇。正积极推进的“退二进三”和服务业的跨国转移,为**楼宇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的楼宇经济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全力承接国际服务产业转移,加大楼宇经济的发展步伐。

——城市发展所处阶段,对楼宇经济发展提出要求。**已经进入了人均生产总值超1万美元,力争突破2万美元和率先迈入发达城市行列、率先迈入后工业化时代的阶段。实现突破“2万美元”和“两个率先”对楼宇经济和具体业态发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城市发展方向调整,为楼宇经济发展扩展空间。新的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东扩、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城市发展方向,为**发展楼宇经济、充实楼宇经济业态提供了巨大潜力。

——新城和综合体建设,有利于促进业态更新整合。市委十届四次全会明确要实施城市国际化战略,做好“新城”和“城市综合体”文章,在市区沿钱塘江规划建设“十大新城”和一批城市综合体。新城和综合体将成为**发展楼宇经济的主战场。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楼宇经济发展创造条件。萧山国际机场、城际铁路、新东站、地铁等重大交通设施项目的建设,提高了**的交通可达性,有利于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促进了商贸物流、金融等业态在相关节点的集聚,为楼宇经济发展的创造了条件。

四、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招商一批、管理一批、更新一批、建设一批、规划一批”的“五个一批”要求,围绕打造“两中心”(全国民营经济总部中心、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目标,通过实施一体化战略对楼宇经济业态进行结构调整、布局优化、层次提升,为全市拓展发展“新蓝海”、培育经济“新增点”,力争早日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发展“三级跳”目标,率先迈入后工业化时代。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区联动。形成市区联动、以区为主的推进机制。市里对楼宇经济发展做出总体部署,负责规划、政策的制定和协调、考核等工作。城区负责各项具体工作,调动街道(乡镇)、社区(村)的积极性,市区联动、四级参与、形成合力。

2、坚持市场先导。遵循经济发展和市场调节的作用,充分运用市场的供求信号和价格杠杆,调节楼宇经济业态优化配置,促进楼宇经济业态良性运行,推进楼宇经济业态的能级提升和业态结构的不断优化,推高楼宇经济业态发展的内涵式动力。

3、坚持重点突出。在综合分析**楼宇经济业态现有基础和未来需求的前提下,明确**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着重扶持和发展的楼宇经济业态及其布局,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力、市场配置力、企业主体力“三力合一”的作用。

4、坚持统筹布局。摒弃遍地开花、见缝插针式的旧模式,着眼于规范开发、提高效益和增强竞争力,统筹业态布局、优化结构,实施重点区块、重点楼宇的重点业态开发的有序推进模式,从而推进全市楼宇经济业态的合理发展和布局。

5、坚持创新创业。鼓励政府、企业、中介机构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运用创新型理念,在楼宇经济业态招商、管理、建设、规划、服务等领域提出新思路、新理念、新举措,以创新求发展,以创业促富民,努力开创楼宇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三)总体目标

通过政策引导、市场配置相结合,力争至2020年初步建立起层次完备、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2+1”(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楼宇经济业态体系,基本实现打造“全国民营经济总部中心”和“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目标。

1、业态层次完备。引进和培育一大批中高端国际服务机构;吸引更多的大中型民营企业总部和跨国公司、国内大企业集团的区域性总部来**发展;电子商务等先进商业方式得到进一步推广;武林、黄龙、湖滨等成熟商圈的业态继续得到提升;高起点谋划钱江新城、创新创业新天地等新开发区块的业态体系。

2、业态结构优化。金融业、信息服务与软件业、中介服务业、房地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态得到快速发展,其在楼宇经济中的比重得到不断提升。力争到2011年,市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4%,其中金融业占GDp比重达到10%;市区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GDp比重达到18%。

3、业态布局合理。建成以“两轴两核”为统领,“六心十三区”的业态集聚区为骨干,特色楼宇、重点楼宇为支点的一体化、有机发展的楼宇经济空间网络;各业态之间、楼宇经济与其他经济形态之间的联动机制通畅、有效;各城区之间业态特色鲜明、错位发展;服务业集聚区、都市工业区建设实现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

五、发展路径和业态选择

(一)发展路径

1、区域一体化:统筹兼顾、错位发展,形成有序分布的产业空间结构。错位发展的基本内涵是差异化战略与合理定位战略。各城区、重点区块应在努力分析各自现实条件、优劣势的基础上,对业态发展进行合理定位,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以便都能利用自身优势更好地发展。主城、副城、组团、新城和综合体是**发展楼宇经济的主要载体,对他们必须站在全市的角度统筹兼顾、错位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核心功能区。市政府应通过制定各种政策手段促进各城区之间的合理分工和协作,特别要关注对几个主要商圈、新城等的功能定位,防止出现业态同构化现象,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恶性竞争,实现差异化和错位发展,最终形成全市范围内有序分布的产业空间结构。

2、区块一体化:“三步走”、集聚发展,形成高度浓缩的产业空间内核。从多元化、特色化到一体化的“三步走”过程,也就是一种或多种业态为追逐外部规模经济、创新效益、竞争效益而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的过程。集聚发展是实施“三步走”战略步骤的基础也是实施目标,能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发展先进业态提供条件。“三步走”的起点可以根据各区块的基础、定位不同而有所不同,基础较好和定位较高的区块可以直接从特色化、甚至一体化开始发展楼宇经济。**发展楼宇经济应在主要商圈、新城、综合体和其他重点区块,依据“三步走”的思路有序推进,通过培育或引进品牌化、规模化的企业,并依托这些企业形成高度浓缩的产业空间内核。

3、产业一体化:紧密关联、互动发展,形成紧密耦合的产业空间衔接。互动发展能够推动产业的发展和升级,是区域经济发展中依据市场规律而实现的产业互补、互利、互促的一种经济合作与竞争行为。这种竞合过程强调推动楼宇经济各业态的一体化发展,更重视楼宇经济业态特别是生产者服务业态与其他产业之间的互动发展。各城区在制定楼宇经济发展规划和实施产业扶持政策时必须结合当地的产业特点,促进不同产业的联动发展,促进制造与创造相互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配套,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融合,科技、文化、人才相互支撑,实现多业态、多功能的互动和融合。在构筑产业链时还应考虑**在**都市经济圈和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的地位,积极培育一批辐射能力强的楼宇经济业态。最终通过构筑合理产业链、促进不同产业互动发展,形成紧密耦合的产业空间衔接。

(二)业态选择

1、选择原则。发展楼宇经济必须坚持有所不为、突出重点,围绕“两中心”的打造选择一批重点发展业态,支持整个楼宇经济协调健康发展。重点发展楼宇经济业态的选择应遵循:

——适合空间集聚,体现规模性。选择集聚能带来专业化分工、及时更新产品和提高品质等方面核心竞争力,发挥规模效益的业态。

——符合环境友好,体现低碳性。选择的业态有利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走环境友好的低碳型城市发展之路。

——促进社会稳定,体现外部性。选择有利于解决城市产业转型中工业企业纷纷外迁带来的就业、交通等问题的业态。

——代表业态方向,体现先进性。选择具有先导性、高度化、代表楼宇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的业态,引导区域经济发展。

——具有**特点,体现差异性。利用**在环境、文化、产业等方面的得天独厚条件发展具有**特色的业态。

2、发展要点。根据上述原则和《**市20**—20**年现代产业体系分类及发展导向》,构建“2+1”(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楼宇经济业态体系的发展要点如下:

(1)改造提升第二产业。改造提升第二产业的重点是:提升发展传统优势工业;适度发展新型重化工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其中重化工业不适合成为以城市楼宇为主要载体的楼宇经济业态。因此,第二产业中楼宇经济的发展重点是:提升发展传统优势工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的第二产业楼宇经济业态有:

——传统优势工业:食品、饮料制造业、纺织业、服装加工业、包装印刷等都市型工业。

——高新技术产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研发与制造业。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的第三产业有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金融业、商贸服务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与软件业、科技服务业、中介服务业、房地产业、社区服务业等十大门类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服务外包产业。第三产业中除了游览景区管理、交通运输中的部分门类外绝大部分都是楼宇经济。重点发展的第三产业楼宇经济业态有:

——旅游业:旅行社、文艺创作与表演、艺术表演场馆、娱乐业、住宿业等。

——金融业: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及其他金融活动等。

——商贸服务业:批发业、零售业、餐饮业。

——信息服务与软件业: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数字电视产业、互联网经济产业、计算机服务、软件服务等。

——中介服务业:企业管理服务、法律服务、咨询与调查、知识产权服务、广告业、职业中介和其他商务服务等。

——房地产业: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其他房地产活动等。

(3)积极扶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是楼宇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文化创意产业重点发展的信息服务业、动漫游戏业、设计服务业、现代传媒业、艺术品业、教育培训业、文化休闲旅游业、文化会展业等行业大多属于楼宇经济业态。其中重点发展的楼宇经济业态有:

——信息服务业:互联网信息服务、软件服务、广播电视传输、计算机系统服务等。

——动漫游戏业:动画和漫画、网络游戏等。

——设计服务业: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建筑设计、规划设计、广告设计、工程管理及咨询策划业等。

——现代传媒业:印刷、广播、影视、出版、发行等。

——艺术品业:艺术品设计、制造及部分文化艺术活动等。

——教育培训业:职业技能培训、其他教育等。

——文化休闲旅游业:旅行社、室内娱乐活动、休闲健身娱乐活动、文艺创作与表演及部分文化艺术活动等。

——文化会展业:会议及展览服务、博物馆等。

(三)业态体系

根据上述业态选择,并依据**市现代产业体系分类构建**20**—2020年的“2+1”(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楼宇经济业态体系(见附表1)。列入本次楼宇经济业态体系的是今后**鼓励发展的楼宇经济业态。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在市楼宇(总部)经济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抓好规划落实,制定年度目标,切实加强对楼宇经济业态的规划和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大对各部门和城区的协调力度,建立完善市、区两级政府主要领导联系重点特色楼宇制度、成员联络制度、月度材料与信息报送制度、季度例会制度和年度考评考核制度等。“五个一批”工作的牵头部门和各城区要进一步落实专人,明确责任,抓好发展楼宇经济业态发展的相关工作。各部门和城区在定期报送各自负责领域楼宇经济发展相关数据和工作进展的同时,要将楼宇经济的业态培育情况作为一个重要内容上报,由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整理后上报市委、市政府供决策参考。

(二)强化规划控制

在《**市楼宇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市区楼宇经济空间布局规划》和《**市楼宇经济业态规划》的指引下,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打造充分衔接,通过以点带面,引导全市楼宇经济向高端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提升楼宇经济整体水平。加强规划宣传和引导力度,避免同质化造成恶性竞争。在确定楼宇经济各发展重点区块的功能定位后,各区要在本规划提出的楼宇经济重点发展业态基础上,对重点楼宇的业态进行深入研究。加强楼宇建设项目的前期研究,由市发改委牵头相关部门对拟建楼宇项目的经营业态、经济效益进行评估,帮助业主提前规划楼宇主要招商业态及定位。对已建成招商的楼宇,现有业态和规划定位不符的,应逐步予以调整。

(三)发挥政策导向

尽快梳理目前已经出台的各类优惠政策,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总部经济、高新技术产业、上市融资、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政策中与楼宇经济相关的政策进行汇编,发至招商一线人员、物业部门和开发企业,做到知晓政策、懂得政策和用好政策。同时抓紧制定出台楼宇经济高端业态培育的专项政策,对成功引进国际知名品牌企业的管理机构(或招商机构)由政府给予一定的奖励。引导关联企业在楼宇内集聚,特别是引进和培育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集团,打造一批集团总部楼、中介服务楼、文化创意楼、服务外包楼、金融楼、科研楼、信息科技楼等特色楼宇,走特色化、一体化道路。

(四)实施专业招商

进一步办好楼宇专项招商活动,将楼宇招商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重点来抓。在楼宇招商工作中,应结合楼宇的功能定位实施专业化招商、产业链招商、业态招商。按照“服务为先、管理跟上、市区联动”的原则,在全市范围内划定一批重点楼宇和特色楼宇,在对外招商中予以重点推介。进一步完善高效灵活的楼宇招商组织体制,形成楼宇招商合力,充分发挥政府、中介、业主、物业在楼宇招商中的作用,实现四方联动。重点培育一支懂经济的招商队伍,提高专业化招商水平,加大针对性招商力度。加深与项目业主单位的沟通,全程参与招商工作,把好业态准入门槛,提升经营业态定位。

(五)抓好环境建设

进一步抓好楼宇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建设。在外部环境上,充分挖掘潜力扩容外部停车设施,抓好公共停车场、立体停车场建设。同时结合地铁建设,加快道路交通设施改造,完善商务区步行系统,改善楼宇功能集聚区的动态交通环境。重视商务楼群的业态布局,合理调整周边业态,完善商务配套设施。在内部环境上,要重点完善楼宇更新改造技术标准,提高楼宇的建设水平和软硬件环境,解决电梯容量不足,物业管理不完善等问题,提升其综合品质。制定楼宇更新行动计划,明确更新楼宇清单,改造一批楼宇为甲级写字楼和“5a智能大厦”,打造一批高品质、现代化、智能化的商务楼宇。

(六)加大服务支持

进一步强化政府服务功能,既推进楼宇标准化管理,又积极提供个性化特色服务,打造楼宇服务品牌。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和协调,加快设立重点楼宇工作对接网络,为楼宇业主和入驻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工商、税务等综合。优化楼宇建设、更新项目审批流程,楼宇建设、更新项目一律进入“绿色通道”,项目业主可申请委托政府安排代办员实行免费全程代办服务。引进管理水平高的物业公司,充分调动物业服务企业的积极性,适应楼宇管理综合服务的管理需求。出台楼宇管理导则,建立楼宇星级管理制度,明确星级楼宇评级标准,开展楼宇管理评级活动。完善服务平台,加快全市楼宇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建设,实现楼宇规划、开发、建设、经营、管理的统一、全程服务和监管。

经济发展新形态篇5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村经济;新常态

引言

2015年5月25日至27日,在浙江调研时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已经从快速增长期步入中高速增长期,这预示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要求我国经济发展应该实现新常态,打通变革道路,释放经济发展潜能。同年,6月16日至18日,在贵州调研时再次提出,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呈现出新常态特征,因此,要“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2016年1月28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了题为《新常态:“十三五”时期,最主要的新问题》的讲话,在讲话中强调,“新常态”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各项工作的开展,各个行业的发展都应该做到“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新常态”已然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目标。它要求我国各个产业的发展都要充分认清发展现状,结合新常态的经济发展特征,本着“创新、协调、绿色、共享”的发展理念,进行分工细化,结构优化,使经济发展拥有持续稳定的动力与后劲。当中国经济发展开始进入“新常态”时期,如何继续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如何继续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如何继续农村土地等基本制度改革,成为急需破解的难题。2015年2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再次强调,为了使农村经济在国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中,继续发挥“压舱石”的作用,继续发挥能够调节劳动力就业的“蓄水池”作用,成为扩大消费的新的增长点,就要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与农村经济新常态合二为一,相互促进,共同实现。

一、新型城镇化与农村经济新常态内涵解析

“新型城镇化”以“城镇化”为基础,它是我国政府在总结建国以来的城镇化建设经验,创新出来的新概念。农村经济新常态则是以我国经济整体实现新常态为基础,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农村经济实现新常态,就意味着国民经济距离新常态目标已经不远。分析新型城镇化与农村经济新常态的内涵,是为了寻找二者的契合点,为了了解与把握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促进关系奠定基础,也为从新型城镇化视域下分析农村经济新常态提供更多的参考。

(一)新型城镇化内涵

新型城镇化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民生的城镇化。是指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提升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性收入;进一步关注与提升农村居民的福利、社会保障、医疗以及教育水平;建立科学合理的户籍、收入分配等制度;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农村居民享受到更多的公共资源。其二,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是指进行产业升级与转型,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广大农村地区的文化事业,鼓励更多的民间机构参与到农村文化事业中来;创建服务型政府,促进民营企业发展,规范民间投资;注重环境保护,注重低碳理念在经济发展中的践行,发展绿色产业。其三,质量的城镇化。是指区域统筹协调一致,发展集约型经济;提升农民群体的文化素质,提升其受教育水平,保障食品安全;调整市场准入制度,完善相关的监督体制;协调好速度与质量的关系,促进土地流转,注重土地的节约利用,保证空气与水环境不受到污染,为乡镇居民提供有品质的生活服务。

(二)农村经济新常态内涵

2009年就被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提到“新常态”,之后,诸多经济学家将“新常态”引入经济研究领域中来,后来被我国的经济界学者所运用,用于阐释与说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趋向。农村经济新常态有两层内涵,其一是“新”,意味着中国的农村经济发展不能再沿用过去的老传统,要适应中国经济的总体变化,适时的做出调整。众所周之,农村经济一直以粗放式增长方式为主,效率低、成本高是其显著特征。如果固守原有的经营方式,就会拖整个国民经济的后腿,因此,必须要有所创新。其二是“常”,意味着中国农村经济在经历了30年的高速增长后,进入了“减速换档”期,只有平稳的渡过这一时期,才能保证农村经济稳定持续的向更高的水平推进。当前,我国农村经济正处于经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合一”,那么,农村经济的发展不能再求快速、求高回报,而是应该求稳、求持续。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我国农村经济新常态的相互关系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早于农村经济新常态的提出。通过对内涵分析可知,农村经济新常态是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过程中提出的,二者在本质上有着深层次的契合点,从而产生相互促进作用,也为我国农村经济新常态的研究与探讨展开了一个新的视角。

(一)新型城镇化是实现农村经济新常态的重要手段

农村经济新常态主要特征表现为,农村经济增速放缓,但是实际增量仍不容小觑;农村经济增长更加平稳顺畅,增长动力趋于多元化;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现代农业产业前景可观,更加稳定;服务型社会发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服务作用,市场活力被最大程度释放。实现“新常态”需要多方并举,新型城镇化建设就是实现农村经济新常态的重要手段。新型城镇化建设会鼓励广大农民发展周期长、见效慢的低碳农业,试必会显现出经济增长减缓的特征,但是,基于“潜能增长论”,长时间是处于“潜能增长期”是为农村经济的更长久的“实际增量”做准备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会稳步实现产业升级,将农业产业与旅游产业、服务业有效融合,促进现代复合农业体系的形成。当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实现以后,劳动生产率提升,生产成本降低,多元化的农业产业链条形成,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动力也会变得多样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同样会促进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促进其服务意识增强,使乡镇政府形成高效、稳定、常态化的工作机制。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建设目标的实现,非常有利于我国农村经济新常态的形成。

(二)农村经济新常态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正确导向

当前,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的负面效应已经逐渐显现出来,农产品国际价格倒挂,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持续上升,生态环境破坏、土壤层变薄、地下水污染等。这些都是农村经济新常态的绊脚石。在中国快速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也暴露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增多等社会问题,羁绊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中国的城镇化除了建设速度过快,另一个问题就是方向模糊,表现为将“城乡统筹”当作“农村集体用地变城乡建设用地”;将“集约紧凑”建设实施为“高密度、高层数”建筑。农村经济新常态的提出,则给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要求其“坚持以提高农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农业经济发展新常态”,这样才能使农村经济平稳建设发展,才能使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偏离预期的目标。

三、新型城镇化视域下我国农村经济新常态战略走向分析

“新常态”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既面临机遇与面临挑战,在各方面的支撑发展条件都潜移默化的发生了改变以后,潜在增长率也开始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因此,农村经济发展应适应发展环境、顺势发展方向,以适宜的速度、方式、效率、质量,实现持续、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也就是实现真正的农村经济“新常态”。

(一)经济速度: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

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6.9%,增速创25年来“新低”,并且跌破了7%的底线,这也预示着,中国经济增长进入了“换档期”,意味着中国即将进入“新常态”时期。通过分析日本、韩国以及我国的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必须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结构的再平衡,促使经济的全面转型,才能实现经济持续增长。2015年,农业产业增加值为60863亿元,增长3.9%,也已经进入了低速发展期。当前摆在我国农村经济增长面前的难题之一就是农产品生产成本持续攀升、农业效益逐渐下降、农业产业安全需要迫切的得到保障。解决好这些难题,就可以使中国农村经济虽然从高速增长区滑落,但可以稳定于中高速增长阶段,并且拥有持久的发展动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带动广大农村地区,稳步实现产业升级与低碳转型。以人口聚集引领农村资源聚集,实现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为农业经营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在规模化经济的基础之上,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生态文化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业服务业以及商贸流通业,并且将有限的农村资源合理的分配于各个产业之中。增速放缓是农村经济实现平衡的最佳时机,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利用经济速度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这一重要时期,促进农村经济新常态的形成。

(二)增长方式: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

招商证券谢亚轩认为,2016年GDp同比增速回落的速度将较2015年放缓。导致2015年经济增速下滑的因素有多种,但是,政府要认真分析当前的形势,希望可以实现“前低后稳”的常态特征,认真权衡稳增加和调结构之间的关系。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则认为经济减速只是表层现象,其实质是说明我国的增长方式迫切的需要得到转变,必须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村经济中,最令社会不安的问题当属“农产品质量问题”。我国每年由于重金属污染而给粮食生产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0亿元,2.5亿农户大都采用分散化经营,组织化程度极低。再加我国监管体系不完善,农产品检测存在漏洞,导致我国农产品质量令人堪忧,并迟迟得不到解决。农业经济也必须转变思路,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我国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实施生态文化策略与转型升级策略。不仅要以城镇为依托,强化现有资源的节约保护和集约利用,还要注重大气、水体、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型升级策略则强调,要转变现有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以城镇为中心,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并且与工业集群、服务集群实现协同发展。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也将生产过程的质量、生产产品的质量、生产环境质量等放在首位。不再一味的追求增长速度,注重增长的质量,才能使农业经济拥有强大的竞争力,避免再次出现“大豆之殇”。

(三)发展动力:由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实现农村经济新常态,农业经济的增长方式必须进行转变,增长方式的转变就要求发展动力得到转变。传统的数量型增长方式所依托的是生产要素与资本投入的数量;而质量型增长方式则需要以创新力与技术为驱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突显的问题之一就是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脱离农业生产,投身于二、三产业中去,导致农业劳动力资源匮乏。农业生产的根基之一,土地资源的使用由于体制的限制,无法进入市场,实现高效流转。这些似乎由于城镇化建设引发的问题迫切的要求我们必须探索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动力,这也是反过来逼迫农村经济发展由投资驱动转为创新驱动。农村经济的增长四要素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投入、创新与技术进步。随着城镇化建设,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缩减,而资本的投入增加却没有换来产生的随之增加,这就说明,前三种要素的投入已经达到了临界值,产业不增反减,这就要求要发挥第四大影响因素“创新与技术进步”。2016年3月,由英国繁荣战略基金项目和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共同资助的“中英农业科技资助体制比较研究”项目在北京举办结题研究讨会,项目负责人、中科院管理创新与评估研究中心李晓轩指出,从英国的农业科技术发展与应中可以获得启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的支撑作用还远未得到满足,因此,要想实现农村经济新常态,就必须实现农业科技创新新常态,发挥创新与技术的驱动作用。依托于新型城镇,实现农业生产技术集成化、劳动机械化、生产信息化与发展产业化,快速形成农村经济新常态。

(四)宏观政策:由刺激增长转向区间调控

长期以来,我国为了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宏观政策的制定都是以刺激经济增长为出发点。虽然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出台以后,在短时间内发挥了积极的经济促进作用,但是,当经济增速放缓,或者是出现下滑的趋势时,这种刺激增长型的宏观政策就很难发挥作用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指出,我国的宏观政策应该侧重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管理政策相结合,这样才能,在适当的刺激内需增长的同时,使经济增长趋向于稳定化。农业副部长余欣荣于2015年10月份在吉林省开展专题调研和督查强调,要“促进农业转型长级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地方政策的制定要转方式、并且要调结构,在政策的制定上,要“看得远,看得宽,善于下一手好棋”,不能再着眼于一时的经济增长,在立足于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通过发挥城镇的集合作用,积极探索“村企合作”,促进农村三产有机融合,促进农业绿色转型,带动农民增收。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全面推进区域统筹与协调一体,这就要求宏观政策要在区域上大作文章,形成数量得当,优势互补的城镇体系,通过区域宏观政策的支持与调解,形成区域性特色农业的发展,形成特有的农村经济模式。

结语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瓶颈期”,在这个时期,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手段与内容,必须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分析这个时期农村经济的新常态走向,与农村经济发展共同下好一盘棋,相互促进,共同前行,促使广大农村地区形成以城镇为中心的优化的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实现持续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1]周玉新.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探析[J].农业经济.2012(07).

[2]贾晓娟.论新常态下的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5(05).

[3]汪传敬.经济新常态下的农业发展问题探析[J].中国统计.2015(11).

经济发展新形态篇6

当代中国的客观状态离信息社会、知识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其社会的技术形态特征已初露端倪,在稳步发展中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环境中的一部分。

新技术社会形态对当代中国科学发展模式的影响

“信息社会”成为当代社会技术形态的代名词,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模式体现出自身的适应性,在现代化的发展模式选择上,正由原来的传统资源密集消耗、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经济增长方式,逐渐转换到科技含量效益高、低消耗、低污染和人力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道路上,知识社会、信息社会的适应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我国的传统资源存量、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源现状已经对今后的科学发展形成了客观制约。

新技术社会形态毕竟只是当代中国社会总特征的一部分,在“实然状态”上,当代中国还处在“一脚踏在农业社会,一脚迈进工业社会,眼睛盯着前面的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的客观现实中。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是在这样一个特定历史状态中展开的: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工业化尚未完成,又直接面临着当今世界性的信息化浪潮和信息社会、知识社会带来的多种压力和挑战。因此,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之路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发展模式,既符合规律,也是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发展模式的设计与发展模式的有效社会运行是两个层面上的事情。前者是理念而后者是有指向性的社会行动。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新发展模式的实现必须在制度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的一系列过程中得以实现。所以,新技术形态下的科学发展具有整体性、协调性,必须在经济增长方式、人文社会资源的挖掘、环境、资源与人口的和谐发展中得到整体体现,而不仅仅是在经济产业模式上体现出信息技术等高新产业的单极发展。

新技术社会形态下发展主体行为、观念的变革

在现代化进程中,发展主体对新技术社会形态的创新性适应是必然的。当代中国科学发展的结构和功能适应,与不同层次的发展主体适应不可分离。

首先,发展主体既是对新技术社会形态的适应,也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社会行动。其中突生出的许多新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如网络经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学习型组织和知识管理等现象都是与新的技术社会形态和科学发展的精神相匹配的。作为适应的结果,这些现象或形态都是在发展主体与新的发展背景相互塑造的过程中产生的。

其次,科学发展观本身就是执政主体在观念上的适应。科学发展是整体发展,作为重要一极的政治系统做出一定的创新性适应是必然的。新技术社会形态下的执政行为、执政理念和执政文化都会有新的变革和创新。在中国的科学发展需要上,建设一个学习型政党和打造一个适应新技术社会形态的学习型社会是必要的。

新技术社会形态下的“以人为本”

新技术社会形态的发展过程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实施必然具有新的结合点。

当前,不同部门、不同地域和不同群体之间,发展资源的利用程度和共享程度存在许多客观上的差异。所以,在科学发展的目标中,知识、信息资源和智能资源的制度性配置体现出了发展的公平和伦理问题。因此,科学发展首先要创造一个以社会大多数人获得掌握知识、信息资源机会均等、配置尽可能公平为“本”的和谐社会环境。而只有多数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提高了,才有可能在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起跑线上,获得尽可能平等的发展机遇。例如:在我国西部,知识、信息资源的差异、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已经成为制约发展和形成发展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新的技术社会中,对当代中国的执政系统而言,电子政务不仅仅是现有政府业务的电子化,更是对现有政府形态的一种信息化改造,只有面向人本身的电子政务,才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但这个问题反映出现实的复杂性,如在政务公开过程中,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可能会因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技术资源占有情况而有所不同,技术资源的占有差异而体现出的不公平就成为科学发展的伦理问题。

经济发展新形态篇7

关键词:循环经济;商业经济;创新;研讨

一、搭建循环经济下商业经济制度的意义

建立良好的生态商业环境,一方面能推促商业区内的各个生态环节彼此配合,相互之间协调,让企业之间形成持续发展动力,进而带动行业的全方位发展。另外一方面,由于绿色商业发展中,是要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看成发展的主线,因而在发展中要秉承经济和环境协调的原则,故此,循环经济开设中要融合生态学理念,这对商业经济的发展而言可谓至关重要。且商业经济生态创新机制的推行要从多方面入手,目的是让循环经济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到今天,坚定不移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正确,通过总结十多年盐湖循环经济建设尤其是金属镁等一体化项目,总结出很多经验和教训,通过创新发展,为行业发展带来新的动力。改革中要以侧结构为主要抓手,并化解规模与产能过剩的矛盾,不但能解决化工产品高进低出的问题,也能实现十三五规划中镁锂钾项目,使生态特色更好的凸显出来,继而让生态镁锂钾园成为国家柴达木混合经济试验区的升级。

二、分析循环经济下的商业制度

商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要以人们生活物资的循环为基础,为此,要想让商业经济飞速前行,就要分析影响商业经济的各个要素和细节,让商业经济处于可持续发展的态势下,以期让经济能合理的进行资源整合与分配,然后将各个有效环节组合在一起,形成新型的商业经济发展规划模式,这是保障商业经济能够持续运作的必要前提,也是商业经济能获取最高利益的保证。1.构建企业消费系统构建企业消费体系是从微观层面推进商业经济制度发展的关键要素,通过建立清晰明确的消费系统和消费项目,让商业经济制度更为细化,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推助经济发展。与此同时,要细化企业的各项消费细节,并评估消费过程和消费的各个环节,让其形成消费系统,进而开展系统化的评估活动,以期将不同的发展机制纳入到发展范围内,让经济体制在发展中可形成新的合力,且有新鲜血液补充进来,让企业消费系统构建的更具全面性。企业层面的清洁消费体系也需要借助于微观层面的协调发展模式,促进循环经济持续前行,让企业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考虑问题,探究问题的实质,这样解决问题才能真正的契合要点,如建立清洁型消费科技项目的进程中,应推助商业经济在发展中运用积极措施应对问题,企业为发展必然将新的科技应用在商业活动中,满足商业活动更具实效性的同时,使新科学技术方式融入到日常生产中,提高生产效率。然后在评价中综合各方要求,做好清洁消费的细节方面评价,事无巨细这样才能让评价更为全面和高效,进而让发展机制全部纳入到法制化轨道内,满足商业经济的长远发展。2.构建完善的生态发展体系商业经济的正常发展要以生态商业发展为前提,借助于循环经济建立与之相配合的措施,并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依据,设计、构造商业区域环境,让消费者结合自然环境,打造完整和系统化的组合模式,形成系统化运作模式。另外,应不定期的检测商业生态系统的状况,这样才能确保每一个经济运行模式处于合理的运作状况。在分析循环经济环境下商业经济的发展,能进一步发现新的循环模式,开拓新的渠道,在形成合理链条系统后,为网络系统的互利共生寻求最佳方案。目的是让资源建设和动力消耗达到最优,产生最小化的废物,消耗最小化资源,让商业经济处于循环状态,进而可形成完整的经济、社会框架体系,保障生态系统链条化,优化生态经济系统。发展中我们需熟悉的讲话精神,制定正确的战略发展方向,加强顶层设计,做好开发与利用,由于循环经济的利用是转变现有经济发展模式的必要前提,所以全国都应走此道路。青海就要先做好这件事情,发挥其示范作用。青海的资源也是全国的资源,就应有全局思想,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资源利用,受益后代。3.搭建微观商业经济循环模式微观商业模式的构建是基于商业经济创新建设的基础而来的,如德国为让经济呈现出可持续发展态势,就在经济建设的初期开展新型经济循环双元模式进行回收系统的综合利用,这在商业经济发展中将有着直观性作用。该系统对资源或者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意义重大,其涉及到的细节不仅有消费,流通还有资源的可利用等方面,通过上述几个方面整合资源,能从本质上进行商业经济的循环利用模式,这将在本质上实现经济的可循环利用,让商业经济发展更为长远和更具持续性。4.建立商业生态创新制度商业生态创新制度的建立包括:科技创新、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这四个方面,这四项制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发展,彼此之间既有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也有制约关系,通过彼此之间的配合可以让商业生态系统满足制度化建设的要求。在创新机制开设初期从观念创新角度建立生态创新机制对于商业经济的循环发展意义重大,生态商业园林的建设需要企业之间树立可持续循环经济的理念和管理模式,并要求企业在建立初期就切实考虑清楚三废的处理反思,这将让企业从根本上解决有关资源浪费的诸多问题,且对转变环境建设意义重大。

三、结束语

循环经济模式下,商业经济需不断创新,是让商业园区的经济水平得到提高的前提,故此就应针对园区的发展情况做好针对措施,特别是真对薄弱环节要重点推行针对措施。与此同时,随时随地关注提高商业经济创新园区的各个小环节,满足商业经济区域的物质和经济双循环。实现商业经济的多层面利用,建立商业经济新模式,力争提升商业经济园区的竞争潜力。

参考文献

[1]孙玉敏.商业经济生态创新在循环经济模式下的建设与发展[J].改革与战略,2015,(8):34-37.

经济发展新形态篇8

虽然我国已经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但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国内国际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正处于转型与变迁中,这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有重大而深刻的影响,也给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一、改革开放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发展所带来的机遇

1.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发展所带来的机遇。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和前进动力,丰富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推动了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并对发展和完善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提出了时代性的要求。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实践已证明,“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1],它引起了社会经济体制、生产方式和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精神面貌多方面的深刻变化。最突出的就是推动了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多样化发展,从而带来了社会成员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的差异性、多变性。从积极的方面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在我们国家和社会催生了一系列包括公平竞争、诚实守信、民主法制、开拓创新、以人为本、主体意识等富有时代精神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赋予了我国意识形态新的时代内容和生机活力,促使人们从传统观念和习惯思维中摆脱出来,开阔了思维,拓宽了视野。

2.政治体制改革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发展所带来的机遇。意识形态作为观念形态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政治、法律制度的集中反映,政治制度特别是政治体制的改革、发展和完善对意识形态具有直接影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经过二十多年的艰难推进,取得了不少进展,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与改革开放前相比,我国的政治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成果,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和发展活力本文由收集整理,为意识形态领域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提供了现实条件,特别是“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和实施,对于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启迪和推动作用。

3.社会阶层结构的发展变化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当前,我国正经历着向现代化、法治型社会的转型期。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发展战略的完善和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促生了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和民主法制意识的增强。整个社会呈现出经济成分多样化、利益主体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生活方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等一系列“多样化”特点,民主参与意识和利益诉求愿望也日益增长。这些新变化对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经济全球化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发展所带来的机遇

随着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盛行的国际资本大循环、国际经济大分工和生产、贸易一体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争的事实。经济全球化是世界范围内各国和各地区经济相互融合,按照市场经济要求保证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的历史过程,它包括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投资全球化、消费全球化、劳动力流动国际化等具体内容和具体过程。因而,经济全球化首先是一个经济过程。但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不仅是一个经济过程,还是一个政治过程。“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这是毫无疑义的”[2]。

经济作为社会因素、决定性因素,总是要决定并需要一定的政治、法律、道德因素为之服务,这是由“政治与经统一”原则决定的。特别是2001年12月11日我国成功加入wto后,我国的对外开放正全面深化,正自觉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给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1.在新的空间和领域里传播中国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思想。经济全球化,特别是随着世贸组织范围的不断扩大和成员间经济关系的进一步加强,各国更多地注重增加经济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更重视对外文化传播,通过频繁的文化交流加深相互间的联系与合作。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辉煌灿烂,在人类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wto的加入使中国文化将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得到传播。世界上将有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到社会主义的先进理论和思想,更深入地了解比较两种社会制度,认清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这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的影响和传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思想阵地。

2.有利于人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防范意识。经济全球化特别是加入wto后,意味着我们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潮,可以更好地学习西方发展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成果,促进中国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可以进一步破除因循守旧、闭关自守、“等靠要”等旧观念,摆脱小富即安、自给自足等小生产意识,进一步冲破“左”的思想束缚,树立民主、平等、自主、法治、竞争、开放等符合时代潮流的观念,增强国人的主体意识、市场意识、科技意识、效益意识、现代管理意识等。作为体现经济全球化的跨国公司,已经涉足我国的一些产业。如何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参与国际分工的同时保证民族经济的发展,都是人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这种挑战将使人们的战略防范意识和忧患意识得到增强,从而对于我们应对西方的文化渗透具有积极意义。

经济发展新形态篇9

关键词:新常态经济;浙江省经济现状;产业转变;策略建议

“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的新常态重大战略判断,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变化。如何在新常态下平衡协调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关系,也成为了经济强省――浙江省的首要发展课题。

一、新常态下浙江省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概述

1.经济发展现状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严峻,经济危机的持续发酵导致我国贸易出口份额连年下降。出口贸易作为浙江省的主要经济支柱,贸易量下滑不断考验着浙江省经济产业的承受和转变能力。全球经济大环境走势疲软,加上国内经济发展趋势和产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导致国内外的有效经济需求严重萎缩,部分传统旧常态的企业订单量下降,利润空间也因为产业同质化严重而压缩,最终造成旧常态企业举步维艰,生产规模不断缩小,甚至倒闭。经济下行的压力和风险已经到了不能不重视的程度。

2.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一直以来,出口贸易和工业是浙江省经济体系的两大支撑体。出口贸易额受国际经济疲软的影响出现下滑,旧常态下的传统实业经济则由于外贸订单量下滑而生存艰难。而国内经济环境结构的变化促使热钱大部分流入房产等投资领域,实体经济缺乏转型资本,发展更是雪上加霜。这种背景下,国内企业不得不以破坏生态环境的做法来赢得生存的空间。而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未能得到有效控制,进一步造成生态资源的失衡,海洋水资源受到污染,雾霾天气不断增加,极端气候越来越严重,人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恶劣。因此,新常态下,浙江省经济应该主动去适应新形势,促进企业有效转型,从而最终达到经济增长和环境协调发展。

二、新常态下浙江省经济绿色增长与环境关系的相互影响

1.经济绿色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1)经济规模

目前,浙江省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还不完善,经济规模远远未能达到发达工业城市的标准。旧常态的产业仍在其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能耗比较严重,且加深的趋势不容乐观,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进一步的加重。这种情况在短时期内是无法改变的,通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史,工业发展阶段大多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增速,然而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不利于环境不利于长远发展。新常态下,只有不但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加快转变经济形态,提高经济发展规模,才能统筹规划,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绿色增长。

(2)产业结构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浙江省经济产业结构面临调整和升级。由于现有支柱产业及其附属产业已经无法适应现阶段经济运行的步伐,不但拖慢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而且对环境造成了无法逆转的毁灭性的伤害。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势在必行。产业升级,企业转型,最终不但带来了经济的增长,而且保护了环境免受污染,还给子孙后代一个清新的世界。

(3)技术进步

环境库兹涅兹曲线(eKC)揭示了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导致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出现的直接原因是结构效应和绿色技术进步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新常态经济环境下,既能够达到节能目的又可以稳定发展经济的绿色技术,将是对整个经济形势和以后长远的经济模式具有关键的影响。因此,建立有关部门针对绿色技术经济增长模式和管理将是重点。将环境管理对影响经济增长所起到的因素加以分析和探讨,来制定新常态经济的长远发展战略。首先要将环境管理归纳入经济分析框架,充分分析其对绿色技术所起到的影响因素进行详细考察和分析。然后针对目前浙江省目前的经济外贸和实体经济情况,将开设一套相对开放的经济同行道路和政策,对绿色技术对经济起到的作用和效果做出评估,最后确定适合浙江省经济发展的道路。

2.环境质量对经济绿色增长的影响

在完成对上述一切经济环境和经济实体生产情况分析的基础上,只有找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共通性,才能够做出相应的经济转型抉择,探讨适应新常态经济增长和环境管理提升路径的相互作用途径。

(1)生产成本

客观上来讲,我们国家目前在走的经济道路就是以前美国日本所走过的道路,在工业发展初期大量的能源消耗来保证生产持续性,廉价劳动力做为生产的保证。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增速的过快,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样的经济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当下的经济发展需求。过去我们一直靠投出去来获取经济的增长,投出去这里有很多问题,比如说我们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资源,依靠低成本的劳动力,所换取的经济增长却换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在面对治污问题上不重视,监管不严导致偷排的现象很严重。这些经济环境问题随着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而越来越凸显出来。

(2)治污成本

新常态经济正好是一个治理污染的机遇,环保工作必须要受到重视,并且加快企业管理观念和生产模式进行转型。要给企业一个清晰的概念,重视污染不会给企业带来经济上的负担,相反对于现在生活水平较高的工人来说,一个绿色舒适的工作环境也是很重要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才是无价的。只有企业重视这个理念才能够从自身去做好治污工作。企业实现向绿色技术方面转型,适应新常态的经济形势,做到经济增长和环境治污两不耽误的最佳效果。政府也要推出更多的政策作为治污的推动力,做好环保调查形成机制才能够发挥环保工作效果,用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体系作为经济市场的保障。

(3)其他因素

工业要发展,环境也要保护,只有两者互通才是一个国家经济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我们可以从美日等发达的国家的经济发展道理中吸取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来制定适合我们的经济绿色发展道路,作为经济强省的浙江省来说,也应该加快企业的转型来适应新常态经济发展,也要对长期工业化遗留下来的环境污染做好治污工作,两手抓才是今后的工作重点。

三、新常态下浙江经济绿色增长的政策建议

1.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如何在政策、资金、产业结构等方面获得更大的提升,是当前政府以及企业界都非常重视的问题。在新常态经济形势下,经济发展不是单靠哪一套路就可以快速健康地发展起来的。一套路走不通了就必须要换一套路来走,经济道路也是一样,一种经济模式发展都有其消费等新领域转变。因此,在这样消费观念和方式的转变下,企业的生产模式和经营策略上面应该推陈出新,不能还是抱着传统的那一套。现在的企业倒闭潮就是这种传统的思维的劳动力生产企业。

2.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企业科技水平

新常态下企业面临的不是市场问题也不是资金问题,而是企业的自主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问题,只有创新才能够避免市场产品的同质化,只有创新才能够为企业创造利润,只有创新才能够为企业增强生命力。浙江省在新常态的发展建议是加快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落地和复制推广,加大推广扩大其辐射力和影响力,充分放大其试点经济效应。加快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大力发展跨境式电子商务,加大海外布点的发展海生命周期,现在我国经济就处在这个转型期。

3.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完善环境政策组合

面对新常态经济消费模式,人们将线下购买转向线上购买,并且消费重点也从以前的物质化转向现在的信息消费、休闲娱乐消费、健康保养外B2B方式,通过电商将自主品牌和创新产品推向全世界。打造海外综合贸易平台,为浙江省众多微型企业提供专业的外贸服务,实现这些企业的外贸梦想,全面带动浙江省企业在新常态下的经济长远发展,打造“全球外贸,浙江服务”的世界品牌,成为浙江省经济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四、结论

通过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得出旧常态的经济业态存在高能耗,污染环境严重等问题,并且在劳动力成本和经济环境失去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下,我国经济下滑和增速缓慢也是必然的。新常态经济环境是企业发展的另一个机遇,作为外贸大省的浙江省则应该率先起到表率作用,加快企业转型并且注重环保,注重产品创新模式创新,建立更完善的外贸途径和平台,为更多的浙江省企业创造外贸的途径,在新常态下为浙江省经济开辟一套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新道路。

参考文献:

[1]王谦,高军.我国不同地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检验[J].科研管理,2011(07).

[2]许广月,宋德勇.中国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研究――基于省域面板数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0(05).

[3]钟茂初,张学刚.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及研究的批评综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02).

经济发展新形态篇10

【关键词】和谐社会经济学意识形态中国梦

党的十报告指出:“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打胜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①以上内容凸显出中国共产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构建人人共享的和谐社会的现实追求和美好愿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就是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最本质的东西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引导整个社会意识走向。当前,从世情看,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对我国人民的思想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侵蚀;从国情看,我国改革进入攻坚克难的深水区、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时期。在此国际国内背景下,我们认真学习十报告,探索加强新时期中国特色经济学意识形态建设,这对于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

有利于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按照列宁的观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科学的意识形态。“任何科学的意识形态都和客观真理、绝对自然相符合,这是无条件的。”②中国特色经济学意识形态当然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它是科学的意识形态,我们要坚定地捍卫它。加强中国特色经济学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提是:承认并正确地认识和运用经济学的意识形态性。这有益于破除西方经济学的意识形态神话,澄清经济学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跳出经济学意识形态问题上存在的误区,拨开经济学意识形态的迷雾。

有人认为意识形态只属于政治学和社会学的范畴,是一种论证政治和社会合理性与合法性的工具,他们故意忽视了意识形态的经济分析功能。其实,意识形态与经济学是一种共生的关系。社会意识形态不仅是政治形态的体现更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反映,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它不仅体现政治制度,更系统地反映经济基础。任何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和经济制度的形成,不仅有经济发展本身的因素,政治、法律和哲学理论、宗教观念及道德文化传统等也是促成其变化的重要原因。

透过经济学的意识形态维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的过去、现状和未来。而且,经济学本身的发展,需要意识形态上的争鸣。经济学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才能迎来自己的春天。经济学中的意识形态因素是很明显的,要研究“为谁生产”,利益本身就是意识形态的范畴。“任何经济学派的理论观点都会潜含着某些价值判断和伦理原则在其中。”③只要意识形态所服务的经济基础还依然存在,那么意识形态也就不会退出历史舞台。“意识形态是普遍存在的,不限于哪个阶级。”④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经济学的意识形态维度,才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才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经济学的理论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民族特色。

有利于把握新时期经济学意识形态斗争的新特点

意识形态是维护统治的重要力量。在今天,技术的合理性成为了意识形态的内核,意识形态就存在于生产过程当中。哈贝马斯在《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一文中指出:科学技术不仅成了第一生产力,同时也成了发达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马尔库塞说:“发达的工业社会是比以前的文化更意识形态化的。”⑤

美英一直试图用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意识形态误导中国改革。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它代表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强势集团的利益诉求。从新自由主义在拉美和苏联的实践就可以看出,其负面影响是何等之大。一个时期以来,新自由主义在我国大有泛滥之势。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的、立体的解剖和研究,揭示其本质和真面目。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不是一个自然的、历史的过程,而是一场有预谋、有组织的政治行为,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西方经济学意识形态主导下的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思想灌输。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一系列政策主张代表的是跨国金融资本的利益,其意在削弱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认同,使以美国为首的跨国金融资本畅行于世界各地,最大限度地攫取发展中国家的财富。我们要认清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真实面目,走出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主义”迷梦,认清民族国家对于捍卫政治、经济、文化独立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要积极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与时俱进的经济学主流意识形态,这是关涉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根本。

十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⑥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意识形态,揭露其本质,才能教育和启示国人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前进,“全党全国人民行动起来,就一定能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⑦揭示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本质并不是要拒绝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合理成分,而是要“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⑧

有利于打胜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场硬仗

新制度经济学派认为,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意识形态起着重要作用:可以简化决策过程从而节省交易费用;有助于克服搭便车问题;一定程度上解决非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问题,降低社会经济运转的费用,因为相似的意识形态能够减少摩擦和矛盾;能够直接促进或阻碍经济发展。一种意识形态及其变革如果与现实中的经济变革相一致,它就能促进经济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之后,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号召下,中国快速追赶世界,然而,在创造巨额财富的同时也出现了分配不公与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邓小平曾语重心长地说:“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⑨米尔斯说:“经济学是一门无与伦比的关乎权力的学科,尤其是关乎为用以在互相竞争的利益之间对巨大的资源份额进行分配的那种方式作出合理性论证的学科。⑩

有媒体直指阻挠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出台的三大“祸首”:以贪腐官员为代表的权贵利益群体、以垄断企业为代表的垄断利益群体和以房地产业、资源行业为代表的地产和资源利益群体。“阻力主要来自于垄断企业的抵制,尤其是一些央企高管的反对。”打破垄断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点之一。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仍将坚持“提低、控高、扩中”的主线,但收入分配改革要从“控高”突破。有学者认为:“利益集团妥协是中国继续改革必过的门槛。”破解这一难题取决于中央破解这一难题的决心。诺斯指出:“利益集团的压力是政治决策的重要来源。”“强有力的思想信念可以并确实经常使政治决策者作出与已经形成的利益集团压力相违背的决定。”中国共产党是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党旗帜鲜明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下大力气解决好最广大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和谐。我们有坚定地信心打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场硬仗,把我国竞争力和经济发展活力提高到新的水平。“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

总之,注重中国特色经济学意识形态建设,有利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一定要坚持并保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当代中国社会意识形态中的统治地位,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崭新的“中国梦”。

(作者单位:中北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本文系中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经费资助课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F051)

注释

①⑥⑦⑧:《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②《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6页。

③韦森:“经济学的性质与哲学视角审视下的经济学”,《经济学》,2007年第3期,第945~968页。

④⑩[美]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革》,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57页,第65~66页。

⑤H.marcuse,one~Dimensionalman,Boston:Beasompress,1964,p.11.

⑨[英]约翰・米尔斯:《一种批判的经济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