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经济发展的指标十篇经济发展的指标十篇

经济发展的指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00:51

经济发展的指标篇1

关键词:经济;科技;协调发展;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01

一、经济与科技协调发展的基本含义

所谓经济与科技协调发展指的是通过建立经济与科技之间的合理关系,使经济与科技相互作用,促进经济增长、科技进步。现阶段,科技的发展应该超前于经济发展,对经济发展发挥先导作用。经济与科技协调发展的基本含义则是:(1)经济发展支撑科技进步。(2)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3)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起先导作用。(4)经济发展水平应该与科技发展水平相当,若是差异过大,无法体现经济与科技之间的协调性。

经济与科技的协调发展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系统的内部协调。(2)经济发展促进科技系统的内部协调。(3)经济与科技运行协调。具体表现在:经济水平和科技的投入相协调、经济科技外部协调。经济水平和科技的投入相协调指对科技的投入总量、对科技的拨款、全社会范围内的科技贷款以及技术引进用款等占总量份额在一个适宜的水平上。经济科技外部协调指的是科技成果的应用率提高、反映物质投资与智力投资平衡的指标在一个适宜的水平上,科技综合实力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正相关度提高等。

二、经济与科技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功能要求

(1)描述功能。通过评价指标体系能够较为全面、深刻且客观地动态反映经济与科技各个领域的现状,既能够反映经济系统、科技系统各自内部因素间的对比关系,又能够反映经济与科技两者之间的关系。

(2)解释功能。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要既能够测量出经济与科技两者之间协调的成都,而且还应该有能够帮助判断协调原因的指标。

(3)预测功能。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该拥有能够利用近一段时间内历史、现状指标的动态变化特点,预测未来经济、科技各自的发展趋势和协调趋势,从而制定相应的对策。

(4)预警功能。预警功能是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最重要的功能。能够通过研究经济与科技的协调发展规律,分析出影响经济与科技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和相应的数量关系,制定适应的指标阈值,将其作为经济与科技严重失调的数量界限。若是靠近或超出这一界限,能够及实地发出预警。

三、经济与科技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

(一)R&D投入额和R&D强度指标

科技进步需要人力、物力投入以及资金投入,现阶段资金投入对科技进步起到的作用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R&D投入水平通常采用R&D投入额和R&D强度两个指标来表征。R&D投入额,指的是一国对R&D的投入总量,计算方法为:

R&D投入额=R&D经费内部支出+R&D经费外部支出-企业以外的单位资金投入本企业、委托本企业进行R&D活动的R&D经费支出额

或:R&D投入额=企业进行R&D活动的R&D资金支出额+企业R&D资金外部支出

R&D投入额指标能够反映科技投入的纵向变化,但不能反映经济发展与科技投入的相关性。

而R&D强度指的是R&D经费占GDp的比重,能够较好地反映经济发展与科技投入的相关性。R&D强度低则表示科技投入量不足,经济缺乏对科技的支撑力度。横向比较R&D强度,能够清楚地看出经济发展对科技的支撑程度。

(二)索洛:技术进步对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

美国经济学家索洛用增长速度计算科技进步对产值的增长速度的贡献,他提出的计算公式是:

y=a+αk+βl

上式中,y是产出增长速度,k是资金增长速度,l是劳动者人数增长速度,a是技术进步速度,α和β分别是劳动和资金产出弹性系数。

进一步分析可得出科技进步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即:产出增长的贡献率=技术进步速度比上产出增长速度。

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在索洛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经济增长的来源,一是来自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变化,二是来自投入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提出了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计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如果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大于要素投入量的贡献,那么经济增长模式属于集约型,否则为粗放型。

(三)R&D弹性指数

科技投入快速增长,并且科技的发展超前于经济的发展是当今经济与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反映这一特征的重要标志是一定时期内,R&D的增长速度比GDp的增长速度快,用R&D弹性指数来描述这种关系,R&D对GDp的增长弹性大于1,则表示科技的投入增长适当超前于GDp的增长,这是发达国家与地区的普通状况。

(四)位差

位差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位置科技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程度,能够说明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水平在区域内所处的位置是否相当。经济综合指标可以用GDp总量或者人均GDp,技术综合指标可以用科技发展R&D投入额和R&D强度等指标,计算出的位差越小,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协调程度越高。

四、经济与科技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

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分为3级,一级指标是经济科技协调程度指标,二级指标包括科技内部协调指标、经济科技外部协调指标以及经济内部协调指标三个指标。三级指标是反映经济、科技内部协调的子指标和反映经济与科技外部协调的子指标。

科技内部协调的评价指标包括科技投入结构、科技人员结构、科技成果数量和成果等三个方面的指标,如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投资比、科技人员各个等级职称的人员比例、技术出口额等。经济科技外部协调的评价指标从经济水平与科技投入水平的协调性、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经济与科技运行的协调性三个方面来看,有科技成果应用率、Gnp增长率等。经济内部协调的评价指标则可以从产业结构、贸易结构、地区布局等多个方面来看,有恩格尔系数、各地GDp等等。

五、小结

综上所述,经济与科技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按照经济与科技协调程度、内部协调、子系统等来分为3级,每一级都有对应的具体的评价指标。笔者认为可以从科技投入的强度、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R&D弹性指数、位差等四个方面来评价一个区域内经济与科技的协调程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分析预测未来可能的趋势,以此为依据来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战略。

参考文献:

[1]孙喜杰.科技与经济协调增长的指数规律分析:兼论科技规模“指数增长”佯谬[J].科学研究,2012(06)

经济发展的指标篇2

一、经济发展的有效性

经济发展的有效性是指经济发展效率,即经济发展过程中投入与产出关系。效率是一切经济工作的中心,也是经济发展质量的中心,其高低可反映经济发展质量的优劣。单位投入获得的产出越多,表明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和经济发展质量越高。一般来说,生产要素投入数量、配置效率及其组合方式决定了经济发展质量和方式。如果生产要素投入数量在经济发展中起主要作用,说明经济发展质量较低,经济发展方式为数量型;如果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在经济发展中起主要作用,则经济发展质量较高,经济发展方式为质量型。经济发展的有效性既是经济发展质量的集中反映,也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国民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发展。根据投入产出关系,评价经济发展有效性的指标主要有:

——劳动生产率。任何经济活动都有劳动消耗,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劳动力投入产出水平的指标,根据一定时期国内生产总值与同期全社会平均从业人数对比来计算,反映社会平均每个劳动者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即劳动者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多少。其计算公式为:劳动生产率=国家或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劳动者平均人数。劳动生产率受科技水平、劳动者素质、产业结构、规模效益、政策体制等多因素的影响,具有较强综合性,是评价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劳动生产率越高,经济发展质量越高;反之,经济发展质量越低。将劳动生产率作为评价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把经济发展转移到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投资产出率。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相应的场所以及与之相关的机器设备等,因而从一定意义上说,经济活动的起点是从投资开始的。投资产出率是一定时期内国家或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投资产出率=当年国家或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当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投资产出率反映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额所带来的国内生产总值,是全面评价投资使用效率的综合指标,可用来说明投资规模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投资产出率越高,经济发展质量越高;反之,经济发展质量越低。这一指标从固定资产投资效率角度出发反映经济发展质量,有利于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的科技水平和优化投资结构。

——贷款产出率。经济活动要有资金(包括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投入,经济活动主体所需资金除部分自有资金外,一般通过银行贷款来获得,客观反映这部分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是评价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内容。所谓贷款产出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国家或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与银行贷款余额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贷款产出率=国家或地区国内生产总值/银行贷款年平均余额。贷款产出率反映的是银行贷款所带来的国内生产总值,贷款产出率越高,贷款的使用效益越高,经济发展质量越高;反之,经济发展质量越低。将贷款产出率作为评价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标之一,有利于提高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益。

——耕地产出率。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我国是一个耕地相对贫乏的国家,农业发展又离不开耕地。因此,应将耕地产出率作为评价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耕地产出率是农业总产值与耕地面积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耕地产出率=农业总产值/农业耕地面积。耕地产出率反映的是耕地利用效率,产出率越高,使用效率越高,经济发展质量越高;反之,经济发展质量越低。耕地产出率不仅受耕地质量的影响,还受耕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影响,将其作为评价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标之一,有利于既注重保护耕地数量,又注重提高耕地质量,并提高其集约利用程度,努力增加单位耕地产出,确保经济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尤其是粮食安全。

二、经济发展的充分性

经济发展的充分性是指经济发展潜能的利用程度。经济发展潜能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现有各种社会与经济资源是否得到有效的利用,现有生产能力是否已充分发挥了作用;二是指在经济发展中是否形成了新的生产能力,是否使原有的生产能力得以提高,是否为经济系统在未来的健康发展创造了各种必要的物质与技术条件以及良好的外部环境。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应在使其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的同时,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充分性从潜能是否得到充分利用角度反映经济发展质量,实现了充分性就意味着条件允许下的快速增长。经济发展速度是经济发展质量的直接反映,保持适当的经济发展速度是国民经济高质量运行的基础和集中体现。没有速度,潜能的发挥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根据经济发展潜能,评价经济发展充分性的指标主要有:

——经济增长率。经济发展质量问题的提出,并不意味着把它同加快经济发展速度的要求对立起来,而是要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任何经济发展都要求有一定的速度,速度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经济发展史上众多的实例表明,各国在经济发展速度上的持续差异是造成他们之间经济实力变化的根源,发展中国家要赶超发达国家就必须提高自己的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发展速度通常用经济增长率来表示,所谓经济增长率是指报告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量与基期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的百分数,其计算公式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报告期国家或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基期国家或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基期国家或地区国内生产总值×100%。稳定、合理、持续的经济发展速度是经济发展质量的显著标志,以其评价经济发展质量,能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经济发展状况。当然,强调经济发展速度对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可以过度“痴迷”国内生产总值,不顾经济效益一味追求高速度。

——就业弹性系数。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劳动者获得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充分就业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较大的一致性,一般来说,经济发展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但它们之间并非没有矛盾,因为经济发展以技术进步为前提,因而会引起技术性失业。经济发展与就业之间存在着高敏感度的弹性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就业弹性系数来表示。就业弹性系数是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之间数量关系的函数,即劳动力就业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就业弹性系数=当期从业人员增长率/同期GDp增长率。该指标从劳动就业变化角度来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状况,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应不断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使失业率维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上,从而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对推动经济发展的潜能。

——生产能力利用率。生产能力是指在合理的组织和技术条件下,经济活动主体利用现有人力、物力和财力在一定期间所能生产一定种类和质量的产品或处理一定原材料的最大能量。生产能力利用率的高低直接反映经济发展的充分性,因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可以用生产能力利用率来衡量。所谓生产能力利用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实际产量与生产能力的比值,它从现有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角度来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状况,其计算公式为:生产能力利用率=实际产量/生产能力×100%。该指标越接近百分之百,说明生产能力利用越充分,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之差越小,经济发展质量越高;反之,说明有部分生产能力被闲置,实际经济发展速度小于潜在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发展质量有待提高。生产能力利用率是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遗憾的是目前我国没有该项指标的统计,要正确评价经济发展质量,必须完善该指标的统计和考核办法。

三、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是指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贸易结构等的协调程度,它是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合理的经济结构是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并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的基础,是评价经济发展质量高低的重要内容。协调的经济关系不仅标志着经济发展状况处于良好状态,而且是未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前提。在各类经济结构中,产业结构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它的变化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是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内容。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趋势,它通过工业化的加速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有利于优化城乡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和质量提高。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信息化的大趋势下,任何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不可能是封闭、孤立的,总是在国际、地区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环境下实现。因此,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以用产业结构比、城市化率和对外开放指数来衡量。

——产业结构比。现代经济发展方式本质上是以产业结构变动为核心的经济成长模式,不同的产业结构具有不同的整体效益,从而导致经济以不同的速度增长,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质量状态。产业结构是指一国经济赖以构成的各种产业及其比重和相互关系,各产业之间内在的有机联系通常用产业结构比来表示。所谓产业结构比是一定时期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产业结构比=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合理的产业结构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有利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势必会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增加无效投入,影响经济发展。因此,产业结构比是评价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内容,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应提高各产业发展的协调性,保持各产业之间的协调与均衡

.

——城市化率。城市化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大力推进城市化,是现代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主要目标与基础。城市化水平通常用城市化率来衡量,所谓城市化率是城市人口与全部人口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城市化率=城市人口/全部人口。城市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以城市化水平作为评价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标之一,有利于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

——对外开放指数。对外开放程度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经济联系及竞争能力的强弱,对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实力、提高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是经济发展质量高低的具体表现。对外开放程度通常用对外开放指数来衡量,所谓对外开放指数是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加权平均数,其计算公式为:对外开放指数=(进出口总值×0.4+对外资产负债总额×0.3+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总额×0.3)/国内生产总值。这一指标可反映国家或地区经济国际化程度及其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吸引外资的能力和强度等,以其作为评价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标之一,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的竞争能力,提高经济发展对外的协调性。

四、经济发展的持续性

经济发展的持续性是指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主要表现为指资源、环境承载经济长期发展的能力。经济发展过程是经济要素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有机整合的过程。忽视质量的经济发展会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严重损害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只有在自然资源被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经济发展才是可持续的。付出巨大资源和环境代价的经济发展是低质量的发展,会导致人们生活质量的下降。国内生产总值没有反映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耗损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单纯用其衡量经济发展显然是不准确的。因此,评价经济发展质量不能忽视资源、环境代价。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可用资源供求系数、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环境质量成本变化率来衡量。

——资源供求系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采用资源高消耗和生活资料高消费来刺激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造成资源普遍不足,对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下降。资源对经济支持能力即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保证程度,可以用资源供求系数来表示。资源供求系数是资源可供量与资源需求量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资源供求系数=资源可供量/资源需要量。当资源供求系数≥1时,资源供给足以保证经济发展的需要;当资源供求系数<1时,资源供给难以保证经济发展的需要。资源可供量与资源储量、新增资源可开发储量、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资源进口量等有关;资源需求量与经济结构、发展速度相联系。无论是资源供给还是需求,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经济发展质量。以资源供求系数评价经济发展质量,有利于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促进资源供求平衡,提升资源对经济的支持能力。

——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取决于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还与资源消耗量有关,单位产品资源消耗量越大,经济发展质量越低;单位产品资源消耗量下降,表明经济发展质量提高。由于资源的种类繁多,一般以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来反映资源消费状况。所谓单位产值能源消费量是指每生产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要消耗多少能源,即能源消耗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其计算公式为: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能源消耗总量(标准煤)/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反映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能源使用效率,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以其评价经济发展质量,有利于加强能源管理,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强制淘汰高耗低效产品,以缓解经济发展过程中能源供求矛盾。

——环境质量成本变化率。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条件,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物质源泉。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总会排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等,这些都会破坏环境、增加大气和江河水质污染等,从而产生环境质量成本。环境质量成本可以用单位产值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及自然资源损失来加以衡量,单位产值环境质量成本=(环境污染损失+生态破坏损失+自然资源损失)/国内生产总值。环境质量成本变化率即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质量成本变动状况,其计算公式为:环境质量成本变化率=报告期环境质量成本/基期环境质量成本-1。它是反映经济发展持续性的重要指标,环境质量成本变化率上升,说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差;反之,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较好。以环境质量成本变化率评价经济发展质量,有利于唤醒人们的环境意识,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并对被破坏的环境尽快进行恢复。

五、经济发展的创新性

经济发展的创新性主要是指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中作用。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在这里,技术创新已经不是单纯技术概念,而是技术与经济结合的经济学范畴,涵盖企业运行的全过程。技术创新既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也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19世纪下半叶开始,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创新成为当时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的兴起使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加明显。从根本上来说,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效益、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手段,是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志。经济发展的创新性可以用研究与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专利授予权指数来衡量。

——研究与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对科技进步的财力投入,是技术创新的物质保障。研究与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是指一定时期内全社会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经费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即研究开发活动的全部实际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其计算公式为:研究与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额/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它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并成为各国和国际组织评价科技实力或竞争力的首选核心指标。依据一般规律,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不到1%的国家,是缺乏创新能力的;在1%到2%之间,才会有所作为;大于2%,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创新能力可能比较强。以研究与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评价经济发展质量,有利于加大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使经济在不断创新中得到高质量的发展。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最终要反映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上,高技术产业化是其重要形式。高技术产业化程度一般用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的比重来衡量,它是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的比重=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仅反映该行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和科技进步状况,而且还包含科技进步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等诸多经济发展质量的内容,是评价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以其评价经济发展质量,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使技术创新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效益。

——专利授权指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引进外资,意在用市场换技术。然而,现实情况是,外资在中国大量投资建厂,但核心技术不在我们手里。专利控制在外商手里,我们使用外国专利要付大量费用。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再快,并不表明经济发展的质量高。自主知识产权掌握程度通常用专利授权指数来表示,所谓专利授权指数是反映专利授权变化的动态相对数,其计算公式为:专利授权指数=报告期获授权专利数/基期获授权专利数。我国的实践证明,只有在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的基础上,经济发展才是有后劲、可持续和高质量的。以专利授权指数评价经济发展质量,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提升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

六、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是指国民经济运行的平稳状况,它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保证。这是因为:过度的经济波动会破坏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内在机制,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从而影响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加大宏观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如经济过热往往导致通货膨胀、经济过冷则会造成高失业率。当然,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并不是意味着经济发展速度始终保持一个不变的常数,而是在正常经济发展速度附近窄幅波动,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经济发展的稳定性越好,经济安全性越大,经济发展质量越高。稳定性是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志,它可以用经济增长波动率和价格波动率来衡量。

——经济增长波动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率总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上下波动,判断经济发展是否稳定、过程是否健康,必须给出其波动的合理区间范围。一般当经济发增长波动率小于±0.5,且各方面的比例关系处于协调状态时,可以认为经济发展是平稳、过程是健康的;当经济增长波动率大于±0.5,或经济系统各主要比例关系处于失调状态时,表明经济发展不够平稳、过程不够健康。经济增长波动率可用当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与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之差,除以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计算,其计算公式为:经济增长波动率=(当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高质量的经济发展要求各年经济增长率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以经济增长波动率评价经济发展质量,有利于将经济波动控制在适当的范围之内,保持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避免经济大起大落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价格指数波动率。价格是国民经济的综合反映,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最终会通过价格波动得以反映。价格波动幅度越大,经济发展稳定性越差、质量越低。价格波动幅度通常用价格指数波动率来衡量,价格指数波动率反映的是一定时期内价格总水平的波动幅度,反映价格总水平变化的价格指数主要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因而价格指数波动率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价格指数波动率=(报告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基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基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之所以要用价格指数波动率评价经济发展质量,是因为稳定物价不仅是我国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之一,而且也是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标志。以此评价经济发展质量,有利于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七、经济发展的分享性

经济发展的分享性是指经济发展的结果即经济发展对于减少贫困、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作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焦艳玲,1999),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应使更多的人从中受益。如果经济发展速度很高,而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率较低,贫富两极分化,这样的经济发展是低质量和不可持续的。因此,居民能否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是经济发展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经济发展的分享性可用居民收入增长率、恩格尔系数和城乡居民收入比等指标来衡量,它要求经济发展更加关注和改善民生,以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共享发展为目标的。

——居民收入增长率。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为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要始终把保持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使经济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放在首要位置,以实现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因此,应把居民收入增长率作为评价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内容。居民收入增长率是报告期居民收入与基期居民收入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居民收入增长率=报告期居民收入/基期居民收入×100%。居民收入增长率可分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这是因为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及收入统计不同的现实情况,需要对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情况分别反映,才能更具体、更实际地反映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及其变化。以居民收入增长率评价经济发展质量,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实现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

——恩格尔系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是否得到提高是评价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准,国际上通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生活质量状况。所谓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占居民总支出的比例,其计算公式为:恩格尔系数=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居民消费支出总额。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随收入变化而变化,在收入水平较低时,食品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收入的增加,在食品需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消费重心才会开始向穿、用等方面转移。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以恩格尔系数评价经济发展质量,可使经济发展更多地关注居民生活质量。

——城乡居民收入比。收入分配问题涉及到经济发展质量和社会公平,对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可以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生产力水平的进步,但如果差距过大,突破合理的度,就必然走向两极分化。居民收入差距除行业、地区差距外,最突出的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可用城乡居民收入比来衡量,其计算公式为:城乡居民收入比=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比反映的是国民收入在城乡分配的均等化程度,即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能否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中受到平等的待遇。城乡居民收入比差距越小,表明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发展协调程度越好;反之,表明城乡发展的协调程度越差,经济发展质量欠佳。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评价经济发展质量,能较客观、直观地反映和监测城乡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预报、预警和防止居民之间出现贫富两极分化。

八、结束语

经济发展的指标篇3

关键词:基尼系数塞尔指标国内生产总值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1-141-02

人均GDp是用来衡量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区创造的服务与产品的价值总和。人均GDp的不同表明由于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别,从而形成地区间人们收入的不同。因此,人均GDp是标志着经济发展与人们富裕程度的最佳近似值,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为全面客观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各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差距状况,本文利用辽宁省人均GDp这一数据指标,并通过这一指标计算了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及塞尔指标来对辽宁省区域发展差距状况进行初步描述。

1辽宁地区人均实际GDp的变异系数分析

文章用1995-2007年期间辽宁省统计年鉴中各个城市人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数据,采用1994年为基期,根据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指数①换算成实际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计算出辽宁省1995-2006年的不同地区的变异系数,并根据计算结果绘制成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辽宁省在1995-2006年间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第一个阶段为1995-1999年,在这期间变异系数呈不断上升趋势,数值由0.5066变化到0.5566,也就是说,在这段时期,辽宁省区域经济差距呈不断扩大的趋势,经济增长趋于发散。第二个阶段为1999-2006年期间,变异系数又趋于逐步缩小,其值由0.5566减少到0.5429,由此表明这段时期辽宁省的区域差距又有所减小,经济增长趋于收敛。但最终2006年的变异系数的数值还是要高于1995年。

2辽宁地区人均实际GDp的基尼系数分析

根据第二章中所述的分项收入分解的基尼系数计算方法,我们按三次产业划分对1995-2006年辽宁省人均GDp进行分解,即将GDp分解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仍以1994年为基期,并根据生产总值的数据换算成可比价格数据,由公式先分别计算出每个产业产值的基尼系数及基尼系数贡献率,然后再由公式计算全省整体的差距是多少,即GDp的基尼系数。利用excel软件②计算,并将所得结果绘制在表1中。通过表1我们就可以分析三次产业对全省整体经济差距变化的趋势的影响。

比较三次产业的集中率与人均GDp的基尼系数,可以看出不同年份第二、第三产业的集中率都高出GDp的基尼系数,而第一产业的集中程度远远低于GDp的基尼系数,这表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对GDp的基尼系数一直起着促进的作用,而第一产业则起着降低总体不平衡的作用。

如果我们从变化趋势上来看,则会发现GDp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基尼系数变化趋势比较相似,呈现阶段性,即都本着先上升后下降的这一趋势,且GDp和第三产业的基尼系数的变化趋势几乎是一样的。第一产业的基尼系数在1995-2000年间则呈现起伏状,但在2000-2006年间第一产业的基尼系数则一直趋于缓慢下降的这样一个态势。基尼系数的这种变化趋势也进一步说明了辽宁地区的经济差异所呈现出的阶段性,即经济差异出现先拉大后缩小的现象。

3辽宁地区人均实际GDp的塞尔指标分析

为了更准确的描述辽宁省区域差异变化的不同地区构成及不同地区内各个城市经济发展不同的变化过程,我们对辽宁省塞尔指标进行了分解。

同上文中变异系数、基尼系数计算一样,我们选取辽宁省1995-2007年统计年鉴中的人均GDp及各个城市人口的数据,计算出辽宁省总体、地带内和地带间以及辽西北、辽东、辽中南的塞尔指标反映1995-2006年以来辽宁省各个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变化情况及趋势。辽宁省东部不同城市间塞尔指数变化趋势相当平缓;辽宁中南部和辽宁西北部不同城市间塞尔指数1995-2006年呈现出一定阶段性,即在1995-2002年间塞尔指标不断增大,说明这段时间辽宁西北部和辽宁中南部各城市间经济差异在拉大;但从2002-2006年以来塞尔指标又开始趋于缩小,则说明这段时间辽宁西北部和辽宁中南部各城市间经济差距在不断的缩小。

自1995年以来不同地区间塞尔指标和总塞尔指标表现出快速上升趋势,说明不仅三大地区间的经济差距一直在扩大,而且整个辽宁省区域经济差距也一直在扩大。从表2的贡献率还可以看出,整个辽宁省经济差距的大约92%以上的变化都是由不同地区间的差距引起的,而且不同地区间的塞尔指数对整体差距的贡献一直在上升,很显然三大地带之间的差距对整个辽宁省差异的变化贡献逐渐增大,这说明整个辽宁省经济差异的扩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不同地区间的不平衡的发展。而地区内的差距对全省总体的差异贡献比较小,且辽中南对整个辽宁省差异贡献一直在缩小,从6.14%缩小到了3.49%,地带内不同城市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也相对较小。

注释:

经济发展的指标篇4

关键词:统计指标;核算

随着时代的进步,统计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要想保证统计工作能够正常持续地进行,首先应该重视资料的收集以及汇总,还应该关注统计加工计算过程中的具体数值,只有明确这些,才能够真正抓住实际数量的发展状况,以至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发展方案。重视统计指标核算水平的提升是提升统计分析工作的关键,由于统计指标反应的是总体数量的不同形式,通过下文论述能够明确统计指标核算水平的提升有哪些具体实施方式,才是本文最主要的目的。

一、论述工业中不同类型指标核算的含义

之所以要重视统计指标的应用,是由于基层企业的发展需要利用各种各样的指标进行相应的审核和标准化,这样才能够得出相应的手段和方案,从而提升基层企业的发展力。目前,我国基层企业中常常使用的工业经济指标主要有工业总产值、工业销售产值、增加值等,正是由于这些指标的存在,才能够按照相应的反映现象对不同的数量特征进行分类和衡量,利用不同的衡量指标能够体现出现象的规模以及水平,还能够表现出机构以及比例、集中或者分散的数量特征。只有深入明确以上这些数量特征之后,才能够更加全面的设定企业发展方案。

企业运营过程中,首先应该将各种信息通过不同渠道进行汇总,将收集上来的数据进行相应的加工和处理,这样一来数据就可以被合理化和系统化,最后应用相应的统计分析方式对此进行更为具体的分析,分析内容主要是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只有将以上两种分析方式进行统一和补充才能够得出最科学、准确的结论。

随着时代的进步,统计学已经被应用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为了更好地描述统计阶段的发展情况,统计学正在更加深入地被研究。以下主要介绍的是目前工业发展应用的统计核算项目,对此进行更加深入的介绍,希望能够得出一定的规律,从而保证我国企业未来的发展有更加坚实的统计学方式做支撑。

(一)工业增加值的核算

所谓的工业增加值就是指我国工业企业利用货币进行的工业生产活动之后得到的结果,对工业增加值进行核算,能够得出企业全部的成果,但是这样的成果需要扣除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物质和劳动,也就是说,工业增加值的核算就是对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的各种产品进行价值的核算。

在应用工业增加值进行计算的时候,方法主要是“生产法”和“收入法”,只有保证技术人员在进行统计的时候,能够熟练应用较高的统计分析和理论方式进行相应的核算,才能够得出企业的最终工业增加值,以至于可以有效地指导企业未来的发展。统计人员在进行统计活动的时候,还应该关注工业企业的工作流程以及智能,这样才能够将各种统计学方式和本企业的发展特点结合在一起,以得到相应的核算总值。

(二)工业总产值的计算

所谓的工业总产值就是指工业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得到的所有生产情况进行货币形式总价值的衡量,要想保证工业总产值的计算结果更加准确,首先应该重视计算的原则,以下介绍的就是计算需要遵循的原则:

首先,应该关注工业生产。要想保证报告期生产的企业产品和劳务的质量是合格的,一定要重视生产车间以及辅助生产车间需要的所有设备。

第二是关注最终产品。但凡是被记入工业总产值的产品,都是需要进行相应的合格验证,而合格的产品就是不再进行更多加工的最终产品。而企业中一些半成品也应该作为最终产品。

第三个原则就是工厂法。工业总产值的基本核算单位是工业企业,所以在计算工业总产值的时候,应该根据整个企业的最终产品情况进行计算,这样一来就能够保证我国企业的工业总产值更加精确,而需要注意的是在企业内部是不允许使用同一产品价值进行重复的计算。

(三)工业销售产值的计算

对工业销售产值进行相关计算的时候,主要关注的是货币的情况,工业销售产值能够表达出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的生产产品和劳务总价值,所以说,重视工业销售产值的计算成果,就是重视工业企业的发展情况,以保证工业企业能够获得更高的价值。工业销售产值的计算主要包括销售成本价值的计算、对外加工费收入的计算两个方面,通过精确计算这两个方面的工业销售产值,才能够得出最全面的工业企业发展情况。

销售成品价值就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生产的全部成品或者半成品的实际销售价值,只有得出销售成品机制,才能够更加全面的说明企业报告期内企业的销售产品数量是否合理,在计算的时候,主要是将产品数量和产品销售平均价相乘,需要注意的是产品销售平均单价不含增值税。

而所谓的对外加工费收入就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将承接的对外工业品加工、设备安装等工作完成之后收到的加工费,对此进行计算能够补充企业工业销售产值。

在计算工业销售产值的时候,不论是本期生产还是非本期,都应该计算在本期销售范围内。

二、对工业企业实施的具体核算分析操作事宜

对工业企业实施分析预测的时候,需要根据各个项目的总量指标,利用相应的结构分析法、水平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等不同统计分析方式得出该企业未来的发展形势。

(一)结构分析法

所谓的机构分析就是指企业生产部分占据整体的比重,结构分析这种方式是比较简单的,对企业结构进行分析,能够得出企业的建设结构十分合理,如果不合理,利用相应的方式能够有效改进,这样一来就可以很好地提升产品的生产销售力度,从而增加工业增加值。

(二)水平分析法

利用水平分析法能够很好地描述工业企业的运行态势。也就是说,利用水平分析法能够对企业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增长水平、增长速度等情况进行更加细致的描述。正是由于水平分析法能够分析出企业的发展态势,所以才可以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在利用水平分析法的时候,首先应该编制时间序列表,根据编制的时间表能够得到数据的来源,并且对数据的来源和真实度进行相应的对比,使得分析工作能够更加精确。要想保证水平分析法编制更加精准,就应该根据企业的统计资料进行完善,之后,要保证时空立体情况的符合,这样一来,才能够全方面得出科学规范的科学分析结果,从而保证我国工业企业的发展更加合理高效。

(三)趋势分析法

利用趋势分析法能够对企业各类的经济指标和经济效益发展情况和趋势进行分析,之后再通过一系列的计算,得出相应的预测值,根据预测值的情况,能够很明确地得出我国企业经济发展情况,从而可以根据该情况进行相关工作的完善和健全。之所以应该重视趋势分析法的应用,是由于趋势分析法能够有效表达企业未来的经济走向,有利于为未来的企业发展提供指导。

在基层企业,季节趋势的分析和预测比较常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大量的季节变动,这有人员变动的影响,市场消费的影响、原材料的影响和产品特性的影响等。季节变动分析的目的就是根据过去现象季节变动的规律性,获得分季、分月的预测值,作为企业组织货源、安排生产、保证供应的依据。

三、目前基层企业的统计工作存在以下几种现象

第一,如果没办法保证基层企业领导人不足够重视工作细节,或者统计工作得不到提升,相关部门和岗位的工作人员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调度,这样一来就会由于人员变动频繁而影响整个统计工作效率。

第二,统计记录不够健全,不利于统计数据水平的提升。

第三,由于时代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管理模式上的改革也逐渐多样化,与此同时,我国有S多建设规模不算大的基层企业并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建设健全的企业统计制度,这样一来,对于企业各个岗位和职能的规划就不会更加完善,以至于国家统计报表的填报等工作都很难达到标准。

通过分析论述以上问题,能够为我国越来越多的基层企业提供更加全面的指导,从而可以从根本上提升统计方式对基层企业改革的促进作用。

四、加大统计宣传普法力度,提高统计核算质量,为经济发展服务

之所以在发展企业的时候应该重视统计方法的应用,是由于统计方法的正确使用能够更好地管理企业相关体系中含有的资源,这样一来就能够保证企业在较少投资的情况下大力开发企业的潜力,使得企业的经济收益大大提升,而且,统计方式能够被应用在企业产品的全部生命周期内。

在应用统计方法的时候,首先应该保证统计的准确率,其次要重视实事求是的系列。由于基层企业谋发展的时候,应该关注统计工作的质量,所以说,利用最有效的方式提升统计质量才是工作重点。

五、结语

经济发展的指标篇5

[关键词]区域经济;生态发展;和谐度;综合指数

acomprehensiveandevaluativestudyofthedegreeofharmonybetweenregionaleconomiesandeco-development

[abstract]asalong-lastingpursuitthemeofpresenttime,theharmoniousdevelopmentbetweeneconomyandecologyisalarge,interactiveandmutualinfluencingsystemconstructedbyaseriesofeconomicandecologicalchains,andlinksbetweenthesechains.itistheorganicconformationoffourlevelsofthedegreeofregionaleconomies,ofprotectionandrestorationofregionalecology,ofrelativenessbetweenregionaleconomiesandecology,andofdiffusionofpollutioninregionsthatarethestartingpointandpathwaytoconstructcomprehensiveevaluationsystemofthedegreeofharmonybetweenregionaleconomiesandeconomy.furthermore,thedegreeofharmonybetweenregionaleconomiesandecologyisnotmoving-lessbutchangingallthetime.

[keyword]regionaleconomies;eco-development;degreeofharmony;comprehensiveindex

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生产经营活动,而生产经营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和经济社会背景的环境下进行的。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程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并决定着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因而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是当今世界不懈追求的永恒主题。区域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既是一个迫切需要深化研究的重大理论课题,更是一个急需深入探索的重要实践范畴。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是否和谐?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程度怎样?区域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运行性态如何?以往人们大多只是根据生态环境的质量水平来进行单方面判断,既缺乏科学性、整体性和系统性,又缺乏判断操作上的准确性和可行性,其判断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不高。本文试图以区域经济发展度、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度、区域经济与生态关联度、周边区域生态污染扩散度四个层面的有机整合为切入点和推进路径,就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的综合评价体系进行初步探讨。

1.区域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涵义和特征

1.1300多年来的“工业文明”,特别是20世纪以来的迅猛发展,固然带来了高度的物质文明,但也导致了目前全球环境的严重污染和全球资源的严重锐减。当今人类,一方面享受着前所未有的高度物质文明,另一方面又不能不忍受着前所未有的恶劣生态环境。自从联合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可持续发展”问题以来,世界各国都迅速作出积极的反应,一致表示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要求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趋于和谐,才能可持续发展;背离和谐,便不可持续发展。

1.2所谓区域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影响经济与生态发展各种因素的总和,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法治环境等诸多方面,通过经济链、生态链以及经济与生态联动所构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联动的庞大系统。

1.3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作为一个经济范畴,其运动变化具有5个特性。

1.3.1综合性。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它是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中所面临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法治环境等诸多方面的综合反映。

1.3.2整体性。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所面临的与其生存和发展高度相关的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与修复等诸多方面优劣程度的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的总体评价。

1.3.3层次性。它是由多层次构成的,既包括区域经济发展的规模和效率水平,也包括生态保护与修复的规模和效率水平,还包括区域经济与生态互动发展的规模和效率水平。

1.3.4过程性。它贯穿于经济与生态发展的全过程,即这一运动过程中的每一个时点都存在着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程度问题。

1.3.5运动性。它是运动变化的,即随着经济与生态发展运动时空的位移变化,与之相并行交替的经济与生态发展及其质量优劣水平的也随之发生变化,既有可能变强,也有可能变弱。

2.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2.1区域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水平可以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来表示。所谓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是指一个特定区域范围内报告期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之间所结成的和衷共济、相互适应、协调运行的良好状态关系的程度。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越大,表示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越和谐;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越小,则表示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越不和谐。

2.2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通过统计指标来反映,而统计指标的设置又必须服从于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运动变化的特殊规律性。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究竟应该选取哪些指标,建立什么样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才能既有利于计量评价,又有助于严密监测和科学决策,是一个值得深入研讨的现实课题。我以为,综合评价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应当遵循以下6项原则:

2.2.1客观性。设置的评价指标能够真实地反映出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水平运动变化状况的现实特征。

2.2.2完备性。从整体出发,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水平,包括空间完备性和时间完备性,空间完备性是指评价指标体系要成系统,应包括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主要方面;时间完备性是指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不仅要从各个不同角度反映出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运行现状,更要反映出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水平运行态势。

2.2.3科学性。指标体系中的每一个指标都应具有确定的、科学的深刻内涵。应该根据区域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内在联系,选择含义准确、便于理解、易于合成计算及分析的具体、可靠和实用的指标,以客观、公正、全面、科学地反映区域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性。应当具有清晰的层次结构,由局部到整体,由复杂到简明,在科学分析和定量计算的基础上,最终形成对区域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水平的直观结论。

2.2.4系统性。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是一个由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指标和指标系统并不是一个静止和绝对概念,而是一个相对的、不断动态发展变化的概念。因此,在选择和确定具体指标来构建指标系统时,要综合考虑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程度的整体性、动态性和系统性,既要选择反映和衡量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发展状况的指标,又要包含反映各个系统相互协调指标;既要有反映和描述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系统状况的静态指标,又要有反映和衡量系统质量改善和提升的动态指标。

2.2.5可比性。评价指标既便于进行纵向比较,也要便于进行横向比较;既要可用以进行时序比较分析,也可用来进行不同区域之间的比较分析。这就要求在选择指标时,必须考虑到指标的延续性、综合性和关联性,同时考虑支撑分析和预测的可能性、可行性和有效性;准确地分析和研究统计资料及其含义,参考统计年鉴和其他相关年鉴及文献,选用范围和口径相对一致的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2.2.6实用性。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指标体系应该简单明了,所要求的数据资料能够及时、正确、完整地取得,计量评价上要简便易行。指标数据的选择、获得、计算或换算,必须立足于现有统计年鉴或文献资料,至少容易获得、计算或换算,并采取国际认可或国内通行的统计口径,指标的含义必须十分明确,便于有效地进行定量的分析和评估。

2.3根据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的特殊规律性及综合评价指标的设置原则,综合评价和反映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的指标体系,应包括经济与生态两大领域的四个层面(生态保护与修复角度、经济发展度、经济与生态关联度、周边区域生态污染扩散度)及其若干分支项目的和谐指数系统(见表1)。

表1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评价指标体系表

目标层

准则层

指标层

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

生态保护与修复度

植被损毁率(逆指标)

水土流失率(逆指标)

水质污染率(逆指标)

食物污染率(逆指标)

酸雨率(逆指标)

飘尘覆盖率(逆指标)

有害气体覆盖率(逆指标)

水资源缺乏率(逆指标)

自然灾害率(逆指标)

单位工业产值废水排放量(逆指标)

单位工业产值废气排放量(逆指标)

单位工业产值固废排放量(逆指标)

“三废”治理率(正指标)

经济发展度

gdp增长率(正指标)

人均gdp(正指标)

人均gdp增长率(正指标)

单位土地面积gdp(正指标)

单位土地面积gdp增长率(正指标)

经济与生态关联度

生态保护和修复投入增长率(正指标)

生态保护和修复投入占gdp比率(正指标)

绿色gdp占gdp总量比率(正指标)

周边区域生态恶流度

周边区域工业产值废水排放量(逆指标)

周边区域工业产值废气排放量(逆指标)

周边区域“三废”治理率(正指标)

3.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的综合评价方法

3.1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评价指标权重

确定指标权重就是对各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指标越重要,其权重就越大。权重一般要进行归一化处理,使之介于0与1之间,各指标权重之和等于1。主观赋权法是一类根据人们主观上对各指标的重视程度来决定权重的方法,主要有两两评分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客观赋权法就是依据各指标标准化后的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律或规则进行自动赋权的方法,主要有主成分析法、熵值法、多目标规划法等。这里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

设n个评价u1,u2,…,u4的相对重要程度依次为ω1,ω2,…,

n

ωn,0<ωi<1,i=1,2,…,n,且∑ωi=1,则称ω=(ω1,ω2,…,

i=1

ωn)t为u个评价指标u1,u2,…,un的权重向量。

为了确定n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向量,由评判者(多人背靠背的方式)将n个评价指标进行两两对比,建立判断矩阵=(aij)n×n,aij是评价指标ui与uj对于评价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程度之重要性的比例标度,其取值按下列各种情况处理:

若ui与uj同等重要,则取aij=1;

若ui比uj稍微重要,则取aij=2;

若ui比uj较明显重要,则取aij=3;

若ui比uj明显重要,则取aij=4;

若ui比uj很明显重要,则取aij=5;

若ui比uj非常明显重要,则取aij=6;

若ui比uj极端明显重要,则取aij=7。

显然,判断矩阵u满足aij=1/aij,aij>0,i,j=1,2,…,n。

当判断者的判断确实真正反映各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时,矩阵u满足aik·akj=aij,i,j,k=1,2,…,n,此时称u为完全一致性矩阵。将u的任意一列归一化后则为所求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向量ω,

nn

如取a的第一列归一化得ω=[a11/(∑ai1),a21/(∑ai1),…,an1

i=1i=1

n

/(∑ai1)]

i=1

3.2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分指标达标系数值的量化计算

计算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四个层面(生态保护与修复角度u1、经济发展度u2、经济与生态关联度u3、周边区域生态污染扩散度u4)共24个分指标的达标系数值。

根据评价指标生态保护与修复角度u1的13个分指标u11,u12,…,u1i(1≤i≤13)的达标系数值h1i,其方法为:

若u1i为正指标(其值越大越好的指标),记u1i的基准值(即取u1i所有可能取值中之最大值)为u01i,则h1i=u1i/u01i;

若u1i为逆指标(其值越小越好的指标),此时u1i的基准值u01i取u1i所有可能取值中之最小值,则h1i=2-u1i/u01i;

若u1i为适中指标,取值越靠近其最优取值u01i(称为u1i的基准值)越好,则h1i=?1-(u1i-u01i)/u01i?。

为防止个别指标特好或特差,导致评判结果的不合理性,特别约定0≤h1i≤1。

同理,可以计算出经济发展度u2的5个分指标的达标系数值h2i(1≤i≤5)、经济与生态关联度u3的3个分指标的达标系数值h3i(1≤i≤3)、周边区域生态污染扩散度u4的3个分指标的达标系数值h4i(1≤i≤3)。0≤h2i≤1,0≤h3i≤1,0≤h4i≤1。

3.3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四个层面得分系数的量化计算

采用通常的加权合成评价法,分别计算出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四个层面评价指标(生态保护与修复角度、经济发展度、经济与生态关联度、周边区域生态污染扩散度)的得分系数。

3.3.1生态保护与修复角度层面的得分系数h1。

mi

h1=∑ω1ih1i(1≤i≤13)

j=1

式中,h1表示生态保护与修复角度层面的得分系数,ω1i表示生态保护与修复角度层面的13个分指标中第i个指标的权重,h1i表示生态保护与修复角度层面的13个分指标中第i个指标的权重达标系数值,0≤h1≤1。

3.3.2经济发展度层面的得分系数h2。

mi

h2=∑ω2ih2i(1≤i≤5)

j=1

式中,h2表示经济发展度层面的得分系数,ω2i表示经济发展度层面的5个分指标中第i个指标的权重,h2i表示经济发展度层面的5个分指标中第i个指标的权重达标系数值,0≤h2≤1。

3.3.3经济与生态关联度层面的得分系数h3。

mi

h3=∑ω3ih3i(1≤i≤3)

j=1

式中,h3表示经济与生态关联度层面的得分系数,ω3i表示经济与生态关联度层面的3个分指标中第i个指标的权重,h3i表示经济与生态关联度层面的3个分指标中第i个指标的权重达标系数值,0≤h3≤1。

3.3.4周边区域生态污染扩散度层面的得分系数h4。

mi

h4=q∑ω4ih4i(1≤i≤3)

j=1

式中,h4表示周边区域生态污染扩散度层面的得分系数,ω4i表示周边区域生态污染扩散度层面的3个分指标中第i个指标的权重,h4i表示周边区域生态污染扩散度层面的3个分指标中第i个指标的达标系数值,q表示周边区域生态污染对评价区域的扩散系数,0≤q≤1,0≤h4≤1。

3.4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的综合指数计算与分级

前面所述的4个层面生态保护与修复角度、经济发展度、经济与生态关联度、周边区域生态污染扩散度的评价指标体系,从4个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反映有关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整体的状态特征。如果要总括揭示和反映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整体的运行状况,还需合理设置各项指标的比较标准,将各项指标与比较标准进行对比,并将结果进行综合。在此基础上,运用综合指数构建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整体状态的评判模型,即:

h=ω1h1+ω2h2+ω3h3+ω4(1-h4)

其中,h表示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的综合指数;ω1,ω2,ω3,ω4依次表示生态保护与修复角度、经济发展度、经济与生态关联度、周边区域生态污染扩散度的权重系数,且ω1+ω2+ω3+ω4=1;h1,h2,h3,h4依次表示生态保护与修复角度、经济发展度、经济与生态关联度、周边区域生态污染扩散度的得分系数。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综合指数h的数值越大,表明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状态相对越好,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越强;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综合指数h的数值越小,表明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状态相对越差,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越弱。

为了便利地将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状态的综合指数应用于综合评判和管理决策,有必要根据综合指数,对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状态的等级进行粗分处理。可以将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状态划分为7级:综合指数h=1(通常不会出现),则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处于完全和谐的状态;综合指数h∈[0.85,1],则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处于很和谐的状态;综合指数h∈[0.70,0.85],则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处于较和谐的状态;综合指数h∈[0.60,0.70],则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处于基本和谐的状态;综合指数h∈[0.45,0.60],则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处于较不和谐的状态;综合指数h∈[0.30,0.45],则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处于很不和谐的状态;综合指数h∈[0,0.30],则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处于完全不和谐的状态。

4.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运行性态的综合评判方法

所谓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运行性态,是指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在运动变化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量变状态之特征。区域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具有运动变化之特征。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时随地都在运动变化着的。那么,一个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的和谐程度究竟是向好的或更好的方向运动变化,还是向差的或更差的方向运动变化,应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我认为,应该建立判断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运行性态的数学模型,据此来进行定量评判。

判断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运行过程中量变状态的特征,具有以下数学模型:

p=ht/h0

式中,p表示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的综合指数;ht表示报告期的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h0表示基期的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

公式的经济意义是:当p=1时,表明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在运行中其程度没有变化;当p>1时,表明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在运行中其性态从差的(或较好的)向着好的(或更好的)方向运动变化;当p<1时,表明在运行中其性态从好的(或较差的)向着差的(或更差的)方向运动变化。

本文研究所完成和揭示的是关于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及其综合评判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而更重要的是将基本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具体的实证研究分析并据以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基于刊物所允许容纳的篇幅所限,笔者将另文就本文所提出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在综合评判中国及其各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中的具体应用以及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进行专题研讨。

参考文献

1.杨士弘.广州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预测及调控研究[j],地理科学,1994,2:136~142.

2.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热带地理,1999,2:171~178.

经济发展的指标篇6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沿海城市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沿海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日益凸显,而沿海城市经济运行的质量也逐渐成为理论界和各级管理部门普遍关注的焦点。本文从经济运行质量的具体特征出发,结合沿海城市经济发展的特点,设计沿海城市经济运行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发展结构和发展效率4个一级指标和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等13个二级指标。

关键词:

沿海城市;经济运行质量;指标体系;经济发展

近年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一直在做国家层次的经济运行质量评价研究,一些省市也在做区域层次的经济运行质量评价研究,但所用方法和体系不尽相同。而有关沿海城市的经济运行质量的评价至今还没有系统的研究成果。对国家层次或区域层次的经济运行质量评价的前提条件是建立一套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因此,研究沿海城市经济运行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经济运行质量的涵义

经济运行是指各种经济主体利用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的过程。经济运行范畴很广,小到一个企业的经济运行,大到一个城市的经济运行、一个地区的经济运行、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甚至是全球经济运行。经济运行的任何环节运行不良都将最终导致整个经济运行出现问题。在分析经济运行时,应根据分析对象也就是这个经济体的特点进行分析,将影响这个系统的众多因素都考虑在内,以便深层地分析该经济体的经济运行情况。经济运行质量是指在一段时间内,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一个企业经济运行状况的优劣情况。经济运行质量的优劣主要体现在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发展结构和经济发展效率等方面。经济发展水平是经济运行质量的核心。反映了在一段时间内经济体经济运行的主要经济成果。是经济体经济运行质量的直接表现。经济发展效率主要关注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如何能够利用最少的资源得到最大的产出,这将是经济体最终走向发展的有效途径。

2沿海城市经济发展的特点

2.1区位优势突出。从区位条件看,沿海城市地理位置优越,通常是其所处区域的内外贸易的窗口,也是相邻城市经济发展相互连接的枢纽。另外,沿海城市可借助港口优势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效应,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电子、冶金、信息、化工等产业集群。

2.2资源丰富。沿海城市拥有港口、环境、交通等优势资源。沿海城市公路、铁路和海路运输十分便利,具有良好的综合交通运输格局,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沿海城市具有独特的自然资源“,依山傍海”的自然风光和舒适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发展旅游业,而旅游业的发展又能够带动城市的配套服务行业的发展,如食、住等行业。

2.3港口经济。港口经济基本上覆盖了沿海城市经济的各个方面。一个港口的成功发展,将对其所处的沿海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许多直接的和间接的影响,将带动工业、仓储运输、金融业、服务业的协同发展。港口经济对沿海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支撑作用正在日益加强。

2.4海洋经济。海洋是沿海城市的特色和潜在的优势,海洋经济的发展对沿海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沿海城市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形成完备的海洋产业体系,包括海洋船舶业、海洋电力及海水利用业、海洋水产业、海洋盐业、海洋生物医药业等。

3沿海城市经济运行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沿海城市经济运行质量判断应该从其经济发展水平、经济运行速度、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和经济发展效率这四个方面来考虑。遵循指标的全面性、敏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

3.1全面性原则。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全面地反映沿海城市经济各个方面的运行质量。所有能够影响沿海城市经济运行质量的因素,在评价指标体系中都应该得到反映。

3.2敏感性原则。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即评价指标体系对沿海城市经济运行情况的变化能够作出及时的、合理的反应,时滞性小。

3.3科学性原则。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中所涉及的指标数量适宜;指标间无重复现象,且指标间相关性小;指标能实际反映沿海城市经济运行的质量。

3.4可操作性原则。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实际可操作性,一方面评价指标体系的适应性强;另一方面,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数据要易于获取。

4沿海城市经济运行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从经济运行质量的具体特征出发,结合沿海城市经济发展的特点,同时遵循沿海城市经济运行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笔者构建了沿海城市经济运行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发展结构和发展效率4个一级指标和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等13个二级指标。具体如表1所示。结束语提高沿海城市经济运行质量是一项长期的、紧迫的、具有深远意义的发展任务。任何单一的指标都不能对沿海经济运行的质量做出客观的评价。本文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沿海城市经济运行发展的充分性、协调性、有效性等方面出发,构建出一个合理的沿海城市经济运行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具备以下特点:①灵活性强。该体系层次分明,便于发现沿海城市经济运行质量问题存在的主要方面;在综合评价时,可以根据具体沿海城市的实际情况,对经济运行中需着重强调的方面给予较大的权重。②客观性强。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四大方面中,都设计有反映沿海城市经济特点的指标,如港口吞吐量、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等。③评价指标体系的每一个大的方面也可以自成体系,单独使用或自由组合。因此,合理应用这个评价指标体系,将为沿海城市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提升沿海城市经济运行质量,从而实现我国沿海城市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内蒙古财经学院课题组.内蒙古经济运行质量评价及政策选择[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9(2).

[2]徐丽雯,柯丽娜.海岛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探讨[J].河南科技,2013(8).

[3]邹伟进等.2006-2012年湖北省经济运行质量及动态分析[J].宏观质量研究,2014(2).

[4]黄陈武.地区经济运行质量测度方法探析[J].中国统计,2015(4).

经济发展的指标篇7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循环经济;区域评价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3-0063-04

引言

近年来,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和过分依赖能源资源消耗的粗犷型发展模式,导致了我国能源资源消耗过度和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我国的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必经之路,也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因此,对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对促进我国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国内关于循环经济的评价研究已有不少。于丽英、冯之浚考虑并筛选了有关经济发展、人居环境、社会消费和资源环境等指标,建立了评价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突出了绿色发展和人文发展指标的重要性,但是该评价体系也存在部分指标获取难度大和指标间互相干扰等问题[1]。另外,目前对我国各地区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研究成果较少,只有谢园园基于过程―效应原理,以省域为基本单元分析了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并初步确立了循环经济类型区划分方案[2]。王康从管理学的角度,参考了各地区的循环经济规划方案和循环经济实施计划之后,建立了我国各省域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3];但是也存在着部分指标可比性较低的问题。在研究方法的选择方面,钱翌等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包含目标、准则、指标和分指标层次的四级评价体系,并采用特尔菲专家打分法,针对青岛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4]。该评价方法优点是结构清晰、指标层数据相对便于获取,但是其评价过程比较繁杂,只能得出排序结果,不能客观评价各地区的发展水平。刘玉萍提出应用模糊估计法对南充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估,并指出该方法存在一定的主观性问题[5]。王荣等以经济和环境资源为主要因素研究了2010年山西省各地级市的循环经济发展情况,运用SpSS软件,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评价[6],但是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在剔除某些指标的过程中,主观性较强而且要求各指标间必须满足一定的相关性,所以单独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评价不具备普遍适用性。

因此,本文将层次分析法与模糊估计法相结合以解决单独运用某一方法产生的主观性过强和只能得出排序结果的不足。并把循环经济发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日本作为成熟阶段的标杆,来客观评价我国各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阶段。

一、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

考虑到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体系具有系统性、动态性和指标差异性等特征,本文将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三个层次。其中目标层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代表循环经济发展的最终结果;准则层涵盖了经济发展系统、资源消耗系统、生态环境系统、资源循环系统和社会发展系统;指标层为各系统下的具体评价指标。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如下页表1所示)。本文的指标分为两类,即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其中正向指标是指该指标数值越大,越能够对循环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即“越大越好”;而逆向指标指该指标数值越小越有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即“越小越好”。下页表1指标类型数列中:“1”表示正向指标,“2”表示逆向指标。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对某一地区进行发展阶段评价时,合理并客观地定义各发展阶段的数值标准就尤为重要。黄和平等在参考了国际上各指标数值的基础上,将各指标数值在区间上等分,提出了区域循环经济指标分级标准,并对江苏省各市的循环经济发展阶段得出了较好的评价结果[7]。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问题,得出的发展阶段评价的结果只是相对好坏的结果,并不能客观地评价出各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真实水平。因此,本文以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日本作为成熟阶段的标杆,选择日本的各项正向指标数据的80%~100%(逆向指标数据的100%~120%)作为达到发展成熟阶段的标准,并将其正向指标数据的60%~80%(逆向指标数据的120%~140%)定义为中期阶段,正向指标数据的40%~60%(逆向指标数据的140%~160%)作为初级阶段,正向指标数据低于40%(逆向指标数据高于160%)即为准备阶段。

二、研究方法

(一)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的步骤包括:指标无量纲化处理、专家打分构造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层次单排序和层次总排序。由于本文改进了传统打分方法,故合理省略了其中一致性检验的过程。

1.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量纲各不相同,所以先对各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考虑到区域间的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属于横向比较,而且涉及到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故选用阈值法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处理。首先对各指标进行分类处理,经过阈值法处理过后的正向指标的值均在0~1之间,逆向指标的值均在-1~0之间,处理后的指标都将是“越大越好”。

2.专家打分。本文运用专家打分法是在比较打分法的思路基础上的改进[8]。经检验,传统的1/9~9打分法在处理含有较多指标的矩阵时,容易得出指标权重相差多个数量级的问题,因此采用数字1对应9来代替用1/9对应9,即可解决这个问题。

将各判断矩阵中指标按重要程度排列成xa≥xb≥xc≥...≥xk,其中xa表示这组指标中最重要的指标。然后将各指标从最重要指标开始分层。本文定义了共5个层次,分别用“9”、“8”、“7”、“6”、“5”表示。由于筛选出的指标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不会出现指标间的重要性相差过大或者过小的情况,故5个层次即可满足需要。其中,“9”层为重要性最高的层次,层次之间差值的大小表示重要性相差的大小。举例说明:如果一个含有5个指标的判断矩阵中,若经过判断,各指标按照重要程度由高到低的排序为:x3>x2=x4>x1=x5,并且x2和x4的重要性比x3相差很小,而x2和x4比x1和x5一般重要。则分层结果为:先将最重要指标x3置于“9”层,然后将x2和x4置于“8”层,x1和x5置于“6”层。

用分层代替比较打分不仅简化了专家打分的烦琐过程,而且解决了直接两两比较的结果可能不满足内在逻辑性的问题(例如比较结果中可能出现a比B重要,B比C重要,但C却比a重要的情况),从而使判断矩阵自然具备了较好一致性,可以省略一致性检验的过程[8]。也避免了判断矩阵不满足一致性时,需要专家重新打分的麻烦。

3.判断矩阵的构建。从“9”层的指标开始,依次与下面各层次的指标两两比较。本文采用的比较原则为:重要性相同的指标间相比较用5表示,第m个指标相对于第n个指标的重要程度(如式(1)所示):

amn=5+(第m个指标层数-第n个指标层数)(1)

由于判断矩阵中对角线上的数字表示指标自己与自己相比的结果,故都为5。再根据公式(1)首先计算对角线上方的元素。再根据公式(1)可知,anm与amn之和为10。

4.计算权重。根据层次分析法的权重确定原理,计算出各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即为对应指标的权重。将准则层和目标层下共6个判断矩阵分别应用matlab软件进行处理,计算出各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wa,wb,wc,…,wk,即为指标xa,xb,xc,...,xk对应的判断权重。然后计算指标层中各个指标相对于目标层的重要性,即指标总权重wai。设准则层B中指标i对于准则层B的权重为wBi,准则层B对于目标层a的权重为waB,则指标总权重wai如式:

wai=waB×wBi(2)

(二)模糊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

设指标集合为U={u1,u2,u3,…,un},评语集合为V={v1,v2,v3,…,vn};在对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中,集合U表示无量纲化的各指标值,集合V表示各指标值对应的评价阶段(准备阶段,初级阶段,中期阶段,成熟阶段)。为方便计算,本文分别用1、2、3、4表示准备阶段、初级阶段、中期阶段和成熟阶段。各指标或因素对应的归一化权重集合为w,w={w1,w2,w3,…,wn}。综合评价的结果为:

bj=wj×Vj(3)

其中,j表示评价对象,bj为评价集合与权重集合的加权结果。由于bj的值在1和4之间,故将数值域均分作为评价标准。因此bj∈[1,1.75)为准备阶段,bj∈[1.75,2.5)为初级阶段,bj∈[2.5,3.25)为中期阶段,bj∈[3.25,4]为成熟阶段。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是以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及各地方省市统计年鉴为数据基础,对我国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评价研究。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我国大陆地区的31个省级区域。其中,自治区的部分数据无法获得,本文采用青海省的数据代替。

(二)区域评价结果

本文有五位专家进行打分,根据上文中权重的计算方法,分别计算各组指标权重,并将5组权重结果加权平均,得到各指标权重及归一化权重结果。将各指标无量纲化的数值与其权重加权之后,得到各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及发展水平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看出,我国各地区循环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循环经济发展处于第一阶段,即发展指数高于1的地区共有8个,分别是北京、天津、浙江、上海、广东、江苏、山东和重庆。这之中除了重庆外的7个地区均位于我国三大经济圈内。并且这8个地区都具有经济发达、人口稠密、技术设备先进等共同特点。发展处于第四阶段共有4个地区,分别是宁夏、、新疆和青海。这些地区主要位于我国西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口密度低、发展经济的方式多依赖于能源资源的消耗,污染物处理水平落后。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处于第二、第三阶段的地区共有19个,占总数的60%以上,主要分布于我国中部及东北部地区。可以看出,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受地域因素的影响很大,并且大多数地区发展处于中间水平。此外,从地区分布来看,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从东至西总体上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逐级递减的阶梯性现象。

(三)发展阶段分析

本文以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的日本作为标杆,对我国各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阶段进行较为客观地评价。根据p64表1中的分级标准,运用公式(3)推算出同日本对比下的我国各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指数。结果表明,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指数都处于1.75~2.5之间,即处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只有位居前5位的北京、天津、广东、上海和浙江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了中期阶段。通过与日本循环经济发展情况的对比,整体来看,我国31个省区的循环经济发展均处于中等偏低的水平。近年来,我国在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资源投入产出方面有了较大改善,特别是在推行清洁生产方面进步明显,部分地区的清洁生产和资源重复利用指标已达到了成熟阶段的标准。但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巨大差距。

结论

1.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和阶梯性。东部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处于我国的绝对领先地位,西部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最差,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发展水平相差不大。另外,从东至西、从沿海到内陆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明显的递减趋势。

2.通过与日本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对比,可以看出我国各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只有北京、天津、广东、上海和浙江处于中期阶段,其余各地区均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参考文献:

[1]于丽英,冯之浚.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J].中国软科学,2005,(12):44-53.

[2]谢园园.基于过程―效应的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方法及其实证分析[D].北京: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2013.

[3]王康.中国省域循环经济评价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3.

[4]钱翌,寻涛,赵荣敏.青岛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5):199-205.

[5]刘玉萍,郭郡郡.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中的应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9).

[6]王荣,张所地,徐治宇,等.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数学模型及实证分析[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3,(4):11-16.

经济发展的指标篇8

关键词:交通运输系统;协调发展;经济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9.006

1引言

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当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其作为物质的生产部门,不但负责社会生产、分配、交换跟消费,也是社会正常的经济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在区域社会基础产业当中,交通运输系统是其相当重要的一分子。不仅是各行各业发展进步的基本要求,也是区域投资环境中的重要部分。交通运输的发展可以加强其所支持区域的经济发展,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交通需求的增长同样可以促使交通的发展。因此,经济系统与交通系统协调发展,并且彼此影响。

交通运输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它的发展若与经济发展步伐一致或者说适度超前,都会促使经济更为迅速且良性的发展。如果其发展速度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将严重影响到经济的进步。反过来说,假如交通运输发展的速度过分优先于经济,那么庞大的,原本用于其他行业烦人建设资金将被侵占。同时其他行业的投入必然会变少,这势必严重影响到经济的发展。总而言之,交通和经济只有协调的发展才能使区域更健康的发展,所以对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方法和手段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目前,现有的评价模型并没有具体数值来反映经济对交通运输事业的促进和推动的作用。而仅计算出了运输系统对于经济系统的协调度,因此这种评价模型还不够全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建立这种评价模型时,还应具体确定出其相互之间的影响程度。在本文中,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将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计算,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相互影响的适应度使用回归分析方法进行计算,结合以上结果可以得出两个系统之间的动静态协调发展度。此计算方法能更好的减少主观因素在评价过程当中对结果造成的影响。也可以更有效地反映出经济系统和交通运输系统两者的契合程度。

2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的内涵

2.1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

[Jp+1]在社会经济这个大系统中,交通系统和经济系统是其十分重要的两个子系统。交通运输能帮助经济发展,同时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交通运输的大规模发展。二者协调发展指的是交通运输和经济之间彼此依赖、彼此适应、彼此促进,并且协调发展的过程及状态。[Jp]

2.2交通运输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协调度

这个协调度是指系统或系统要素之间的协调程度。由于交通运输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各组成要素在发展演化过程中不断变化,因此其协调关系也始终在不停改变当中。

[HJ0.9mm]

2.3交通运输系统和经济系统的调控

当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协调度值超过某一范围时,就会严重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这种情况下,政府应当介入,采取一定的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促使协调度值进入规定范围。这种政府宏观调控,促使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协调度值,并是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过程就叫作协调发展管理。

3综合交通运输和经济协调性评价办法

3.1指标体系的功能

指标是说明总体现象的具体数字和特定概念,它具有比较、反应、检测、评价、计划及预测六个功能。将若干相关评价指标结合起来,可以反映某种一般现象的特征和规律,称为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主要运用指标的评价功能,来完成协调性评价,其首要条件就是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3.2指标的选取原则

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要遵守下面四个原则:

(1)科学性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选取的指标要能够全方位的反映选取的对象的特点,可以量化其特征。还要同时与已经被实践验证的科学结论相吻合。

(2)具有可比性。所选取的指标名称、单位应符合国际的通用标准。

(3)系统性原则。我们最终选择的指标应当是一个可以全面、客观地反映事物并且逻辑性、层次性都很强,内在联系也十分紧密的整体。

(4)所建的指标体系不仅应鲜明反映出评价目标的全面发展水平,也应该能反映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的整体,这样才能使评价与实际需求更加贴切。

3.3指标体系的确定

交通运输与经济系统均是层次丰富,因素众多的系统。因此,指标的构建一方面要满足对其规模与功能的体现,另一方面又要体现出它们的结构与效益。以经验和专家评估为基础,在满足指标选取条件的情况下,对经济系统设定了三个一级指标。分别是:规模指标、结构指标和效益指标,这三个一级指标下面还有17个二级指标,通过这些指标可以衡量跟评估出经济系统的发展情况。

而对交通运输系统来说,也可以设定了三个一级指标。分别是:规模指标、结构指标和功能指标,16个二级指标,这样就可以衡量和评价出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状况,如表1所示。

4评价步骤与相关数据的计算

4.1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综合发展指数计算

(1)首先将基本数据进行数据处理。

(2)经济、交通运输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值F

F=∑ni=1Fipi

其中,Fi为矩阵R的分量,R为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向量,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Xij进行计算。

4.2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协调发展指数计算

4.2.1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作用的综合发展指数计算Y′、X′

Y′=f(Y),Y=u(X);

X′=f(X),X=u(Y);

其中,X为交通运输系统因素,Y为经济系统的因素,f、f’、u、u,为回归拟合分析,Y′为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彼此作用的综合发展指数,X′为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彼此作用的综合发展指数。

4.2.2协调性计算

U(i,j)=minu(i/j),u(j/i)maxu(i/j),u(j/i)

其中,发展协调性指数;u(i/j)为i系统对j系统协调发展的适应度;i为交通运输系统因素,j为经济系统因素。

u(i/j)=exp-(X-X′)2S2

其中,S2为交通运输系统综合发展指数的均方差。

可得:

u(j/i)=exp-(Y-Y′)2S2

若G(t+n)≥G(t),则说明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处于协调发展状态。

其中,G(t)为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的静态协调度,n大于等于0。

5结论与建议

本文将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结合,运用于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综合评价中,避免了综合评价中普遍存在的主观性影响,可以更加客观地反映两个系统相互作用、协调发展情况。但本文对于协调性评价问题,并未做深入研究,只是在整体上解决了协调态势,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文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可以结合其它方法对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协调性评价问题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孙文久.区域经济规划[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武旭.铁路运输与社会经济协调性发展评价问题的研究[J].铁道学报,2005,27(3):2025.

经济发展的指标篇9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一章中强调指出,要建立完善循环经济统计评价制度,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深入推进国家循环经济示范,组织实施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因此“十一五”期间所建设的循环经济型试点城市有其重要的推广意义。为了推进循环经济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研究基于知识资本的评价指标体系,凸显知识资本的持续性价值,激励城市领导者和管理者关注城市软实力的积累。一方面,循环经济型城市是城市的发展力求将天然资源的消耗控制到最小,将环境负荷最大限度地降低,以物质的减量化、资源化和循环利用为特征,最终实现城市经济、环境、社会统一的城市模型,其评价指标具有动态性。从已的结果看,循环经济型城市基本上摆脱了单纯的投入产出、GDp等评价的约束,相当多的成果反映出在发展循环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注重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现实[1][2][3],而缺乏对知识资本的关注。另一方面,循环经济型城市是循环经济在社会层面的表现,是实施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以高生产、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为特征的传统城市改造成为“低资源投入、低污染、低排放,高产出”为特征,适应于知识经济发展的现代城市;是将“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改造成为“资源-产品-再利用”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城市经济发展模式[4]。很显然,要发展这一模式必须依赖于知识资本所实现的技术知识创新和管理创新。知识资本蕴藏于知识中,以知识形态存在和运动。在新的经济体系内,知识并不是和人才、资本、土地并列为制造资源之一,而是唯一有意义的一项资源。其独到之处,正在于知识是资源的本身,而非仅仅是资源的一种[5]。知识资本的创新价值一方面是通过资源的组织和使用方式上实现,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情况下也会减少环境污染的来源,另一方面是在知识创新的推动下,提高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当然在循环经济型城市建设中,知识资本的构成因素有很多,但是为了凸现创新价值可以选择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反映其作用的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两方面因素。一、循环经济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要素“3R”要素体现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减少资源消耗和减少废物产生的基础上通过循环利用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指标主要用单位产品或创造单位GDp所消耗的资源或消耗单位资源所产生的社会价值来描述,该类指标反映了节约降耗,从源头上降低资源消耗的情况;“再利用”指标主要用工业用水循环利用以及反映传统的五大类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状况等来描述,体现了废物转化为资源、节约使用资源、循环利用资源的要求;“资源化”指标主要用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废水、废气的最终排放量来描述,该类指标反映了通过减量化、再利用,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降低废物最终排放量,减轻环境污染的成果。因此,循环经济型城市发展离不开知识资本。在科技创新层面,需要技术性改进和结构性改进同时并举来提高资源生产率[6]。把科学技术转化为循环经济中的生产力是非常紧迫的任务,这一过程只有靠技术创新才能实现。知识资本的发展被视为从传统城市向循环经济型城市过渡的重要手段,对循环经济的实施效果起着重要作用[7]。首先,通过知识资本投资可以提高人们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加强人们的资源节约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理念[8][9]。其次,通过知识资本投资可以增强循环经济领域的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为循环经济的运行提供更多的技术型与管理型人力资本[10][11]。在这个意义上,知识资本中的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实践经验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模式,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同时,应高度重视教育投入,提高人口素质,培养丰富多样的人力资源。最后,通过知识资本投资可以协调循环经济系统中的投资比例,优化经济系统的资本结构,使知识资本能够更快更好地促进整个经济系统的发展,从而提高循环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比。经济的良性持续增长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发展循环经济能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率。同时,循环经济发展指标既要反映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又要反映经济发展潜力。经济实力反映了城市经济发展的现状水平和所处阶段,城市经济潜力不仅表现为经济实力数量上的增长,还表现为质量上的发展,城市中的各种产业结构合理、比例协调,对社会、环境发展有较强的支撑能力。社会发展水平高反映为城市化发展程度较高,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能保持人口规模与环境容量之间的平衡,人们享有较高的生活质量;同时,人与人之间贫富差距不大,社会财富分配公平;满足居民就业、医疗、保健服务等基本生活需求,注重对残疾人、老龄人、失业者、特困户等特殊人群的关怀,社会治安良好,社会秩序稳定,犯罪率低。二、循环经济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编制循环经济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思路是:以“3R”为原则,以知识资本为内生力量,突出被评价对象的努力程度;将“3R”、知识资本作为动态要素,经济与社会、环境作为基础要素。首先强调“3R”原则。“3R”原则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旨在从输入、过程、输出端减少资源的投入,提高资源生产率,减少废物的排出。循环经济型城市发展指数强调“3R”原则的重要性;其次关注知识资本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创新价值,并将知识资本纳入循环经济型城市评价中,关注软实力的价值;在数据收集中,强调了数据来源的公开性与权威性。本文选取的样本是山东省17个地级城市以市为单位进行循环经济发展指数的比较,指标同样适合于其他城市的比较。本文采用的基础数据来源于公开出版的年鉴或者相关部门公布的权威指标数据。原始数据来源于《山东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统计年鉴》、各专业统计年报等。#p#分页标题#e#根据以上分析,循环经济型城市发展指数的指标主要包括四大分类:即“3R”指标、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生态环境指标和知识资本指标。在此基础上分为12个二级指标,如表1。测评过程中,鉴于同级各类指标对循环经济型城市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互不相同,进行比较评价时,需要分配不同的权重。课题选择了十几名涉及经济、环境、资源、统计、人力等研究领域的专家,向各位专家就指标权重征求意见,对反馈意见进行汇总、分析,最终确定了每个一级指标的权重。二级指标同样采用专家评分法,在每个一级指标下,二级指标合成为100分,结果如表1所示。指标权重合理性判断:(1)在一级指标中,“3R”指标是循环经济的基础,权重应最高,知识资本在循环经济发展中起着创新作用,权重高于另外两个一级指标。(2)一级指标权重受三级指标权重的制约,三级指标重要性相对好操作,加上一级分类包含的三级指标数量,可大致判断一级指标权重。(3)权重是相对的,不必过细,以5%为最小单位即可。经过对近500个相关指标多次筛选,最后确定34个三级指标。三级指标的筛选原则是:有利于循环经济型城市发展指数的有效构建,即对二级指标的形成有实质性的贡献;保持指标间的独立性。对指标中意义相近及部分重叠的指标进行调整,删除部分指标;数据要有连续可获得性,而不是随机抽样数据;正向指标或负向指标性质要明确,数据对评价结果的影响是正向还是负向要明确。循环经济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需要注意的是,选取指标时力求全面,但在实际收集数据的过程中有些数据暂缺,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这样的指标我们列入表中,但未参与运算,拟等待数据公布后再补入。三、循环经济型城市发展指数的测评方法及其实证循环经济型城市发展指数作为总体目标,由表2所述的三级指标体系构成。循环经济型城市发展指数是对所有指标数据进行合成的相对数,即对各评价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按照各自的权重加权综合而成。测算前需要对收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包括同向化处理和无量纲化处理。指标类型有效益型指标(与发展指数呈正相关,越大越好)和成本型指标(与发展指数呈负相关,越小越好),需要把后者转化成与发展指数呈正相关的形式,即同向化处理。另外,各指标原始数据计量单位不同,不能直接合成,需要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文采用以下方式对原始数据标准化。效益型指标:ri=(ai-a)/a,i∈n成本型指标:ri=(a-ai)/a,i∈n其中n为某个指标的样本数,ai为该指标的一个原始数据,a为该指数原始数据平均值,ri为标准化数据。用描述一个城市某指标值相对于平均水平的偏离程度,对于效益型指标,高于平均水平记为正数,低于平均水平记为负数,成本型指标则相反。对于缺少指标数据的城市根据实际情况用中位数或0代替。本文收集了山东省所有的17个地级市城市2009年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标准化后根据“循环经济型城市发展指数”指标体系测算出了山东省循环经济型城市发展指数,以及“3R”、经济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和知识资本得分,结果如表3所示。表中给出了总指数“循环经济型城市发展指数”,还给出了分指数“3R”、“经济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知识资本”。得分大于0表示指数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得分小于0表示指数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得分绝对值的大小反映了偏离平均水平的程度。总指数是由各分指数加权测算得到的,分指数又由各自的三级指标加权得到。这一评价结果使被评价城市既可以看到自己循环经济型城市的发展前景,又可以看到自己的差距。同时又可以看到,发展循环经济型城市的基础条件相差很大,但只要在动态指标上努力同样可以走到前面。如C3、C4、C5目前总的生态环境均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但由于其他指标走在前面,尤其是代表发展循环经济努力程度的“3R”、知识资本指标走在前面,他们循环经济型城市的评价总指数居于前四位。而生态环境、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均在前10位的C9、C13,循环经济型城市的评价总指数排在了9和13。这一结果告诉决策者,目前的生态环境、经济与社会发展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努力程度决定着循环经济型城市的未来。结论发展循环经济型城市是人类对于以往经济活动反思的结果,是以人为本思想在现代城市经济活动中的体现。面对今天资源、环境的制约要完成循环经济型城市建设的一系列过程,要实现经济、环境、社会的一体化,知识创新已成为城市的内生动力,已成为任何管理者、领导者所必须关注的因素。循环经济型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为其发展制定统一的衡量标准,对于企业、园区、城市发展有着激励作用。将知识资本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内,就是要鼓励循环经济型城市建设者要关注知识资本的获得和积累。实证研究也证实,无论被评价对象原有基础条件怎样,都可以通过知识资本的创新价值增强核心竞争力,走在被评价对象的前面。在实证演示过程中也发现有些相关知识资本的数据索取困难,但不等于不可以设立相关指标,而是进一步说明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相关主体更注重经济、社会、环境等显示度高的指标,而忽视知识创新等软实力指标。这一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实证结果证明,面临资源环境制约转变城市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知识资本的创新价值是重要的突破口。

经济发展的指标篇10

关键词:内蒙古;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4

一、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系统协同理论可知,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涉及到地方经济发展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及各子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连续的、多维的交互作用。因此,对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进行评价需要构建一套能够比较准确反映地方经济发展系统演进过程的指标体系。

(一)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考虑

本部分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指标体系的重要性

指标体系是多个单项指标的有机组合。一般而言,建立评价系统协同发展的指标体系需要满足以下基本要求:一是指标体系能够对某一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较为全面的反映,从而为系统的调控者提供决策依据。二是指标体系能够较为准确地揭示某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与突出问题,以便政府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三是指标体系能够较好地引导政府部门完成其自身的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四是指标体系能够进行区域间、部门间协同发展水平的比较,进而从比较中发现差距和薄弱环节,并分析原因。五是指标体系能够对某一区域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从而为政府制定和完善发展规划提供相关依据。

2.指标体系的作用和功能

评价系统协同发展的指标体系需要具备三个主要功能,一是描述和反映特定时点或某个时期内区域经济发展各个方面的现实状况;二是描述和反映区域经济发展各个方面的变化趋势与速率;三是综合测度区域经济发展各方面之间的关联性,从而在整体上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状况和变化趋势。

3.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思路

指标体系建立包括单项指标选择及指标体系内部结构关系确定两个过程。单项指标选择考虑了指标的重要程度、数据可获得性及与其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指标体系内部的结构关系,本文按照地方经济发展方式“结构”表现和“功能”体现两方面要求,分为总体层、功能层、结构层⑴、结构层⑵四个相互关联的维度。其中,总体层反映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的总体情况;功能层反映地方经济发展方式的外在功能体现;结构层和指标层反映地方经济发展方式内部的各种结构关系。

(二)指标体系建立

按照本文对地方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解,我们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四个方面,根据指标的可量化性和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构建了一个包括46个单项指标在内的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评价指标体系,按照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本文在社会发展方面选择了较多的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二、数据处理与指标权重确定

数据标准化和无量纲化以及指标权重的确定对于综合评价指数计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意义重大。这里,介绍了本文数据标准化和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和相关说明。

(一)数据来源与相关指标计算说明

本文将1990-2012年作为评价区间,各单项指标数据来自历年《内蒙古统计年鉴》和相关国家统计年鉴,有些单项指标需要通过相关数据计算而得,缺失的数据通过建立回归方程得到相应的估测值。其中,相关指标计算方法如下:

1.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率一般指物价平均水平的上升幅度。实际生活中,我们一般通过消费指数折算法、GDp折算法或生产指数折算法来间接地加以表示。相比而言,消费者价格指数能够比较充分地反映通货膨胀率的价格指数。因此,本文采用Cpi来替代通货膨胀率。

2.经济波动系数

目前,经济波动系数据计算方法较多,比如李永友(2008)和刘志刚(2005)采用的方法。根据本文研究的现实需要,在综合上述方法基础上,我们选择任保平《以质量看待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反思》一书中的计算方法。首先,利用公式

计算各指标的标准差,其中

其次,利用公式

计算各年份的经济波动系数。

3.二元对比系数和二元反差系数

二元对比系数为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与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比率。二元反差指数为非农业的产值比重与劳动力比重之差的绝对值。

4.地区不平衡指数

衡量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状况的指标。可以通过下面公式计算得到:地区不平衡指数=各地区人均GDp标准差/各地区人均GDp平均值

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全面性,本文以内蒙古的12个盟市①为基本空间单元计算1990-2012年间的地区不平衡指数。

5.能源产出率

能源主要包括原煤、原油、天然气、核电、水电、风电等一次能源。能源产出率是资源产出效率指标之一,是一定范围内生产总值与能源消费量的比值,反映单位能源的产出情况。因此,该指标值越大,表明能源利用效率越高。能源产出率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

6.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从劳动要素投入角度反映产出效率的一种指标。一般用平均每个从业人员实现的增加值来表示,可由以下公式计算而得:

7.资本产出率

资本产出率是从资本要素投入角度反映产出效率的一种指标,本文用下列公式计算评价区间内各年份的资本产出率:

8.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能够反映居民之间贫富差异的程度,因此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和普遍采用。由于《内蒙古统计年鉴》中无法全面获取相关数据进行计算,为此本文采用田卫民(2012)1995-2010年的估算结果,缺失数据通过建立回归方程得到估测值。

9.泰尔指数

泰尔指数是一个能较好反映城乡收入差距的指标,不仅考虑城乡居民绝对收入的变化,而且考虑相对应的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化。基于内蒙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农牧民人口比重较大的实际,泰尔指数更适用于度量内蒙古的城乡收入差距。本文采用王少平、欧阳志刚(2008)的泰尔指数计算公式:

其中,j=1,2分别表示城镇和农牧区,Zjt表示t时期城镇或农牧区的人口数量,Zt表示t时期的总人口,pjt表示城镇或农牧区的总收入(用相应的人口和人均收入之积表示),pt表示t时期的总收入。

10.城镇相对贫困程度

相对贫困是指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其收入水平少到一定程度时所维持的一种社会生活状况,能够反映社会各阶层之间和各阶层内部的收入差异。一般情况下,我们用相对贫困组别或者人群与相对富裕组别或人群的收入差距状况来表示相对贫困程度。本文采用下列计算公式:

11.环保投入强度

反映环境保护投入力度的指标。本文采用以下计算公式:

(二)数据标准化处理

由于各指标之间的属性、量纲、量级不同,所以属性、量纲、量级方面选择“直线型无量纲化”方法进行标准化处理,其计算公式分别为:

当xi为“正”指标时,

当xi为“逆”指标时,

(三)各级指标权重确定

本文选择先计算各评价维度指标间相关系数,再计算复相关系数,最后确定指标权重的思路。

1.相关系数矩阵

根据公式⑶利用SpSS统计软件计算各评价维度指标间的相关系数,Kmo检验均在0.5-1的合理区间。

2.复相关系数

在相关系数矩阵基础上,根据公式⑷借助matLaB软件计算各评价维度指标间的复相关系数。

3.指标权重确定

根据公式(5)计算各级指标的权重,如表2所示。

三、内蒙古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评价指数计算与评价

在计算权重基础上,这里根据公式计算出了1990-2012年间内蒙古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的综合评价指数、各效应指数以及经济结构指数,在此基础上,对内蒙古近年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情况进行分析与评价。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总体评价

这里,我们根据公式可以计算出内蒙古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的综合评价指数和各个维度的评价指数(见图1、表3、图2、图3和图4)。

从图1可以看出,1990年以来内蒙古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评价指数虽然波动较大,但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这表明近年来内蒙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了一定进展。从图2中看到,功能层面的各效应指数中,环境效应指数贡献最大,权重达到0.283621;经济效应指数排第2位,权重达到0.255576;社会效应和资源效应指数的权重分别为0.243382和0.217421。从功能层内部结构关系变化看,1990-2012年间内蒙古经济发展方式的社会效应指数、资源效应指数和环境效应指数总体呈缓慢上升态势,但环境效应指数波动幅度很大,而经济效应指数2005年以来总体呈缓慢下降态势,这从侧面说明内蒙古经济领域的发展方式转变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相反还有可能出现了某种“倒退”。图3显示,近年来经济效应指数下降主要是由经济增长指数和经济结构指数下降造成的。一方面,经济增长指数下降主要出现在2005年以后,从内部结构看主要受通胀率提高、经济波动幅度增大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经济增长稳定性的降低造成了2005年以来内蒙古经济增长指数的下降(图4)。

(二)经济结构指数变化分析

1990年以来内蒙古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经济结构指数一直处于下降态势,特别是2003年以来开始呈现较快下降趋势。从图5中可以看出,除工业化率指数、城镇化率指数、二元反差指数外,反映经济结构状况的其他指数都呈较快下降趋势,这表明2003年以来内蒙古的经济增长速度虽然很快,但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十分较慢。

1.产业结构演进

近年来,内蒙古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化率由2003年的32.40%上升到2012年的48.7%,但服务业占GDp比重快速下降,由2003年的41.9%下降到2012年的35.50%,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9.15个百分点。服务业发展不充分,已经成为内蒙古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突出表现之一。从工业经济内部结构看,产业重型化、资源化、产品初级化、产业链低端化特征十分明显,工业结构单一化和刚性化问题十分突出,受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影响大、抗风险能力十分低下。

2.总需求结构演进

从内蒙古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情况看,近年来呈现“投资率过高、消费率和外贸依存度过低”的特点,经济增长的投资拉动特征十分明显。投资率由2003年的56.7%快速上升到2012年的84.60%,9年间提高了近30个百分点,不仅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也高于我国大多数其他省区市。与此同时,内蒙古的消费率和外贸依存度出现快速下降的态势,消费率由2003年的52.74%下降到2012年的39.4%;外贸依存度也由2003年的10.79%下降到2012年的4.24%,这与内蒙古是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地位极不相称。

3.空间结构演进

近年来,内蒙古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人口城镇化率较快提高,二元反差系数有一定改善,但是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仍然在0.4以上,地区不平衡指数也由2003年的0.58上升到2012年的1.06,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不断拉大的问题十分突出。2012年,内蒙古人均GDp最高的阿拉善盟是人均GDp最低的兴安盟的7.5倍。

四、结论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虽然内蒙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相对较为缓慢。在内蒙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程中,环境效应指数贡献最大,社会效应指数和资源效应指数贡献度在不断增强,经济效应指数虽然贡献率排在第2位,但2006年以来有下降趋势,这成为影响内蒙古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的关键性因素。从经济子系统内部结构关系分析,经济效应指数下降主要是由经济增长指数和经济结构指数下降造成的。经济增长指数下降主要受通胀率提高、经济波动幅度增大等因素的影响,而经济结构指数中除工业化率指数、城镇化率指数、二元反差指数外,反映经济结构重要状况的其他指数都呈较快下降趋势,这表明内蒙古的经济增长速度虽然很快,但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十分较慢。

总之,“八五”以来,虽然内蒙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经济发展方式的内部结构关系和经济效应指数变化趋势看,经济结构变迁十分缓慢、结构失衡问题十分突出。因此,当前和今后内蒙古必须要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注释:

①内蒙古的12个盟市分别为: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盟市、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阿拉善盟。

参考文献:

[1]张保法.经济增长的结构效应[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7(11).

[2]韩延春.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J].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3]葛新元,王大辉,袁强,等.中国经济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计量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1).

[4]陈平,李广众.中国经济转型与经济增长[J].世界经济,2001(3).

[5]陈晓光,龚六堂.经济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J].经济学(季刊),2005(2).

[6]陈体标.经济结构变化和经济增长[J].经济学(季刊),2007(4).

[7]程漫江.中国经济转型的风险与出路[J].中国市场,2013(47).

[8]Blanchardo,Shleifera.FederalismwithandwithoutpoliticalCentralization:ChinaversusRussia[n].mitworkingpaper00-15,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