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工业建筑设计相关规范十篇工业建筑设计相关规范十篇

工业建筑设计相关规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23:24

工业建筑设计相关规范篇1

(一)环保理念。

在开展工业总平面设计与平立面研究的过程中是需要遵循一定的理念的,而不是根据相关设计者的个人理念进行研究与设计工作。随着环境问题的逐渐加重,环保似乎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题材之一。因此,在开展工业总面积设计与平立面研究的时候,就需要遵循环保理念。所谓的环保理念就是要保证设计成果在建筑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以环保理念为核心的设计才是一个合格的设计。

(二)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在开展设计与平立面研究工作中需要遵循的理念之一。所谓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近几年来,我国各行各业在生产和设计的过程中都在遵循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工艺总平面设计与平立面研究也是如此。只有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设计,才能够满足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国家生存的需要。

二、研究工业建筑平立面的意义

(一)提高工业建筑的整体水准。

研究工业建筑平立面并不是毫无意义的,但是许多人对这方面的内容似乎并不是很了解。工业建筑平立面的研究工作是具有许多方面的含义的,可以提高工业建筑的整体水准就是它的意义之一。一个完整的工艺建筑成品,不应该只是关注它的建筑面积多大、建筑多么宏伟,在这个审美能力不断提高的时代,建筑的外观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一个建筑如果耗资非常大,建筑也非常宏伟,但是它的外表的美观度不高的话,也是不会受到人们的喜爱与追捧的。因此,研究工业建筑平立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建筑的整体水准,从而使得工业建筑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加强工业建筑成品的美观度。

加强工业建筑成品的美观度也是研究工业建筑平立面的意义之一。一个建筑的整体形象问题与它的总平面设计并没有很大的关系,相反,与工业建筑平立面的研究却有很大的关系。简单来说工业建筑平立面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工业建筑成品的美观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满足物质生活之后也更加注重精神生活的享受。因此,人们的审美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因此,研究工业建筑平立面从而使得工业建筑的美观度提高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样不仅可以带给人们以美的享受,更能够使得人们在一个相对美观的环境下进行工作和生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

(三)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研究工业建筑平立面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就如同高层建筑一样,加大楼层的高度从而可以有效减少土地资源的使用面积,从而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工业建筑平立面的研究也有这样的作用。更好地研究工业建筑平立面,可以在土地资源使用最少的条件下,使得建筑的空间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在保证建筑美观度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开拓建筑的空间资源,可以有效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开展工业建筑总平面设计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城市规划的要求。

开展工业建筑总平面设计工作的过程中有许多的制约因素,并不是设计者简单按照自己的设计意愿就可以开展设计的。需要考虑许多的外部因素。在众多需要考虑的外部因素中,城市规划的要求就是其中的一项。每一项工业建筑的设计、施工都需要遵守城市规划的要求。城市规划要求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保证城市美观度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因此,相关的设计者在开展工业建筑总平面设计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城市规划的相关要求。

(二)相关规范的要求。

一些相关的规范如法律条文等也是制约工业建筑总平面设计的因素之一。开展工业建筑总平面设计并不是一项简单的设计工作。一些相关的规范如法律规范、环境规范等等都制约着设计空间的拓展。这些规范是不允许工业建筑总平面设计超越的。一旦超越这些规范,那么这项设计是不合格的。因此,在开展工业建筑总平面设计的时候,一定要遵守这些规范的要求。

(三)基地条件的要求。

不同地方的地质条件是有所不同的。不同的地质条件所对应的相关设计也是有所差别的。因此,在开展工业建筑总平面设计的过程中,基地条件也是制约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相关的设计者在开展设计的过程中,不能够充分考虑到基地的条件的话,那么设计工作的开展相对来说是不成功的。就算这项设计品设计再完美,在开展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也会不断暴露出来一些问题,使得建筑的施工无法按照计划进行开展。

四、更好开展工业建筑总平面设计的措施

(一)详读城市规划规范。

想要更好地开展工业建筑总平面设计工作,那么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详读城市规划内容就是可以采取的措施之一。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相关的设计人员在接到一项设计工作的时候,首先要找出这所城市的城市规划条例。对这些条例进行充分、详细的解读;然后,结合此次的设计工作要求,将城市规划中与此次设计有关的条例加以提炼。这样不但可以找出需要遵守的城市规划的条例,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业建筑总平面设计工作的效率;接下来就是相关设计工作的开展。在开展工业建筑总平面设计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守城市规划相关条例的要求,避免发生原则上的错误。

(二)深刻研究设计规范。

深刻研究设计规范也是开展工业建筑总平面设计工作过程中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之一。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相关的设计者在开展设计工作之前,要翻阅并且找出需要遵守的设计规范。如相关的法律规划和环境规范等;接着,在找出的设计规划资料中开展筛选工作。筛选工作的开展主要是为了找出相关设计规范中需要严格遵守的内容。对这些内容进行分析与总结;然后就是工业建筑总平面设计工作的开展了。在开展工业建筑总平面设计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上述设计规范的要求。充分考虑每一个细节的设计要点。从而更加努力设计出更好的作品。

(三)深入了解建筑环境。

深入了解建筑环境也是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之一。在开展工业建筑总平面设计工作之前,相关的设计人员要进行建筑工地的实际考察。通过翻阅一些资料和亲自去基地进行考察。从而对基地的基础环境情况进行充分的、全面的了解。然后在开展设计工作的过程中,将这些情况充分考虑到设计工作中。从而使得设计的成品更加符合建筑的实际情况。

五、结语

工业建筑设计相关规范篇2

【关键词】施工图设计教学教学设计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47-01

在国内建筑学系,技术类的理论课程如何与建筑设计课程相互促进,实现学以致用,是一个经常会引起讨论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与方式,以国内建筑高校众多的教改案例来看,可以说是相当丰富的。对仍沿用传统教学体系的众多新建本科院校而言,以笔者之观察和体会,如果能在“生产实习(又称为建筑设计院实习)”之前安排“建筑施工图设计”教学环节,不仅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建筑制图能力,也可以成为激发学生思考和落实“学以致用”最有效的手段。建筑施工图设计的教学理应按照生产企业(设计院)的工作模式和要求进行结构有序的“教学设计”,在理论知识和制图要求等方面均有大量的内容需要讲授和图示示范。笔者以近两年在三江学院建筑系的教学实践为基础,拟对建筑施工图设计教学中的教学设计做一梳理和归纳。

一、课程概况

三江学院建筑学专业本科学制五年。现行的教学计划按《高等学校建筑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的教学内容设置,把“生产实习”安排在五年级第一学期进行。2013版的专业规范对生产实习环节的实践技能点、要求和学时均列出了基本的要求,其中对“完成工程设计图(施工图)”的要求为“掌握”。为提高学生到实习单位后的快速上手能力,结合多数设计院以居住区规划和住宅建筑设计为主要业务的现实考虑,三江学院建筑系四年级第二学期的《建筑设计》课程内容是先做“居住小区规划”,再做“高层住宅建筑施工图设计”。在教学方式上意图以一个完整项目的形式展开教学。

二、教学设计

三江学院建筑系目前的建筑施工图设计教学安排学时7周,要求在完成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基础上,选择规划小区内的一栋二类高层住宅,完成建筑施工图的设计和表达。

为力求接近实战的训练效果,高层住宅建筑施工图的设计和表达要求完成相对完整的图纸内容,包括:目录、设计说明、总平面图、各层平面图(含地下室和屋顶)、立面图、剖面图、户型大样、楼电梯大样、坡道大样、墙身大样及其节点详图、门窗大样及门窗表。考虑到学时的限制,仅要求学生绘制墙身大样不少于两处,并放大檐口、勒脚部位的节点详图。

根据出图内容和学时的安排,笔者在进度上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步骤:

第1周,布置教学任务,公布教学进程表。讲解施工图设计基本要求。布置研习相关设计规范,并根据规范调整和优化小区规划和住宅单体的设计。

第2-3周,讲解总平面图和平面图的编制深度规定,细化并基本完成建筑平面图和总平面图的绘制。其中应强调地下、首层、屋顶三个特殊平面的设计和表达要求。

第4周,讲解立面、剖面图的编制深度规定,细化并基本完成建筑立面、剖面图的绘制。

第5-6周,讲解各类大样图的编制深度规定,细化并基本完成大样图的绘制。

第7周,讲解目录、设计说明、门窗大样及门窗表的编制深度规定,完成目录、说明、门窗大样及门窗表的编制。全面复核建筑图纸,完成全套建筑施工图。

三、教学重点

由于目前教学上缺乏结构、水暖电等专业的配合,课堂上的建筑施工图设计的教学重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为“基于本专业规范,落实符合编制深度规定的建筑施工图设计与表达”。即,通过查阅和研习与本专业相关的设计规范,使住宅本身满足设计标准,再在制图规范和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等的要求下画出一系列图样。“规范”、“编制深度”、“表达”,成为教学重点的关键词。

四、教学难点

建筑施工图设计教学由于涉及到建筑设计、建筑技术和建筑制图等方方面面,故而教学的难点很多。但归纳起来,其实就是三个问题――什么样的建筑设计符合使用要求和工程标准?建筑施工图设计要解决哪些问题?建筑施工图要表达(画)到什么程度?回答好这三个问题,成为检验教学成效的主要依据。

对于第一个问题,首先要向学生明确的一个基本认识是:建筑施工图设计绝不只是深化图纸和标尺寸这么简单。通常在设计师拿到扩初或方案图后,首先需要明确各部分的设计是否符合国家及地方标准或规范的要求,是否切实可行,是否满足其它各专业的要求。因此研究和学习规范成为最终施工图设计成果表达(画图前)的必要条件。

如果说,建筑方案和初步设计阶段的工作重心是解决想做什么或想做成什么样的问题,那么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工作重心则在于解决“如何做”的问题。建筑施工图设计犹如纸上盖房子,是一项相对微观,着力解决定位、定量和实施性的工作,因此必须处处有交代,事事有依据。这就要求学生除了思考功能、空间、形式等大的关系外,必须对建筑构配件的材料、尺寸和构造做法,以及与结构、设备、施工等的相互关系要有相当的熟悉和了解。对这些前置课程知识的综合与运用,恰恰是学生捉襟见肘的所在,也是教学真正的难点所在。

对于第三个问题,可以说是众多讨论施工图设计的教材或论文重点着墨之处。这些参考资料对建筑施工图表达的内容和深度均有详尽的描述,多数还附有示例,故无需在此赘言复述。即便如此,笔者还是发现模仿这些范图和示例只能求得形似,想要画得一套“耐看”的施工图并不容易。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上述两大难点尚未解决,另一方面,最本质的,是因为学生对施工图设计的逻辑性缺乏认识。依葫芦画瓢往往导致施工图深度不一、前后矛盾、错漏百出。因此,必须通过结构有序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在深刻理解其表达逻辑性的基础上进行工作。

五、结语

建筑施工图设计是建筑设计的最后阶段,是实现建筑师创作意图的关键。同时,施工图设计也是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学习内容,也是执业建筑师必备的专业技能。因此,掌握建筑施工图设计是迈向职业建筑师的重要一步。虽然建筑施工图设计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掌握施工图的表达模式和深度要求,但同时也要向学生传达一个基本的职业理念――建筑施工图设计要解决的绝不仅仅是画好一套图的问题,建筑施工图设计反映和呈现的应该是一整套服务的思想。

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建筑施工图设计存在着缺少结构、水暖电等工种配合,完整性程度欠缺,出图成本较高等问题。因此,从设计院施工图设计的程序来看,我们教学中的建筑施工图图纸可能称之为“建筑专业条件图”更为恰当。但这并不妨碍“建筑施工图设计”的教学意义!相反,这些问题与不足恰恰反过来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建筑技术理论课程如何促进“建筑设计”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制.高等学校建筑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工业建筑设计相关规范篇3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法律法规;对比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8.160

由于环保、节能等要求,我国的建筑与房地产行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这个转折点上,装配式工程成为了一个合适的选择。相对比而言,许多发达国家相对应的相关法律法规也较为完善[1]。因此,就我国装配式建筑相关法律法规中体现出的装配式建筑存在的问题,可适当借鉴装配式建筑较为发达的国家的相关经验。

1我国装配式建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我国装配式建筑的现状

我国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研究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施工技术,发展至今形成了一系列装配式建筑体系。由于我国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设计和施工技术研发水平跟不上社会的需求以及建筑技术发展的需求,因此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逐渐被全现浇混凝土建筑体系取代。[2]“十三五”期间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将重回重要的地位,国家将大力加快发展建设工程的预制和装配技术,提高建筑工业化技术集成水平。

在发展的过程中,国内随之制定了部分关于预制装配式建筑的规范,如:《CL设计规程》(2006年)、《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技术规范》(2009年)、《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2010年)、《装配混凝土住宅体系设计规程》(2010年)、《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2011年)、《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2014年)等,与此同时,一些法律法规也在筹备建设当中。[3]

1.2我国装配式建筑存在的问题

1.2.1缺乏统一的专业标准

标准在建筑预制装配化发展的初级阶段有着相当的重要性。在我国,由于缺乏装配式建筑技术标准的基础性研究和工程实践,致使许多技术标准仍处于空白,因此导致装配式建筑市场混乱、难以管理的现象。

1.2.2缺乏完善的质量评估体系

与传统式现浇建筑相比,装配式建筑有许多特点,如:装配式建筑需要在工厂生产预制构件,因此构件的质量需要纳入评估当中;装配式建筑中含有一些非定量因素,必须考虑到相关数据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因此相关规定中传统的评估方式并不能很好地适应装配式现浇建筑的评估。

2相关发达国家装配式建筑及其法律法规

2.1美国装配式建筑及其相关法律法规

美国的装配式建筑主要包括建筑预制外墙和结构预制构件两类。美国的装配式住宅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20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期间开始实施配件化施工和机械化生产。现在美国每16个人中就有1个人居住装配式住宅,装配式住宅成为非政府补贴的经济适用房的主要形式。

197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工业化住宅建造及安全法案,同年开始出台一系列严格的行业规范标准,逐渐与美国建筑体系相融合、趋于完善。由于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协会(pCi)的长期推广,美国的装配式住宅的相关标准规范已逐渐完善,其编制的《pCi设计手册》及一系列技术文件保证了美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2.2日本装配式建筑及其相关法律法规

日本1968年提出装配式住宅的概念,1990年推出了采用部件化、工业化生产方式、高生产效率、住宅内部结构可变、适应居民多种不同需求的“中高层住宅生产体系”,经历了从标准化、多样化、工业化到集约化、信息化的不断演变和完善过程。在此期间建造的预制混凝土结构经受了1998年阪神7.3级大地震的考验。

日本的相关标准包括建筑标准法、建筑标准法实施令、协会标准、企业标准等,其中日本建筑学会(aiJ)制定的装配式结构相关技术标准和指南为日本的装配式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日本的主要法律法规有《预制建筑技术集成》丛书、《预制混凝土工程》(JaSS10)、《混凝土幕墙》(JaSS14)等。

2.3丹麦装配式建筑及其相关法律法规

丹麦自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有大量企业开发了装配式建筑的相关部件。目前丹麦的新建住宅中通用部件达到了80%,既满足了多样性的需求,又达到了50%以上的节能率。丹麦推行装配式建筑工业化的途径是开发以采用“产品目录设计”为中心的通用体系,同时比较注意在通用化的基础上实现多样化。

丹麦是一个将模数法制化应用在装配式住宅中的国家,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模数协调标准即以丹麦的标准为蓝本编制。丹麦地处欧洲,欧洲的《欧洲规范》《预制混凝土构件质量统一标准》(en13369)、《模式规范》(mC2010)等均为丹麦预制混凝土建筑行业的标准化发展提供了助力。

3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思路

3.1确定并落实相关的标准规范

标准规范是群体所确立的行为标准,作为行业准则,能使装配式建筑工程的相关流程保持健康、高效,促进其发展。在标准规范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及时根据实际情况修订原有规范、制定新的标准规范。

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应组织国内外骨干企业、国内外相关专家,对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实际情况进行基础性调查,并根据我国的现状,结合装配式建筑较发达的国家的相关标准规范,提出和落实我国的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技术等标准规范,为我国的装配式建筑发展提供相关依据。此外,还需结合新的政策等,根据实际情况修订原有规范、制定新的标准规范。

3.2确定并实施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评估体系

一个良好的质量评估体系,能解决装配式建筑市场混乱、难以管理的现象,能进一步保证相关标准规范的落实,并保证建筑行业及其他相关行业对装配式建筑的重视,以促进装配式建筑工程的发展。

确定一个良好的质量评估体系,对于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来说刻不容缓。根据装配式建筑较发达的国家的质量评估体系,装配式建筑质量评估应充分考虑不确定因素以及随机性影响,从装配式的各相关阶段(设计、预制件制作、施工、验收等)进行质量考核,并符合系统性、客观性、全面性的原则。

3.3完成装配式建筑规范与我国建筑体系的融合

完善的建筑体系对于一个国家建筑行业的发展,以及建筑行业的协调性、统一性、可持续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我国的装配式建筑工程,将会陆续有一些规范出台,而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令这些规范与我国现有的建筑体系相融合至关重要。

所谓融合,首先要保证装配式建筑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我国建筑体系不冲突,二者需在原则、实施、监督等方面协调一致。这就要求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勘察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断思考并提出建议,保证最基本的协调。

工业建筑设计相关规范篇4

【关键词】:建筑设计;平面布局;平面设计

改革开放后实行的市场经济体制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伴随着社会建设总量的快速增加。结果,一方面为建设领域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为新一代中国建筑师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另一方面,社会生活形态也发生了迅速而深刻的变化,人类社会已进入了后工业社会,社会生活变得越来越快而多元化,给当代建筑师提出了新的课题。

1问题的不及,建筑学逐渐成为一门交叉学科。现代的建筑学科被不断细分,提出

在实践中,今天的社会建设活动愈来愈系统化、组织化、专业化、工业化,建筑设计活动也不断向集约型、大规模化发展,与城市问题、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的结合日益紧密,继而设计活动要解决的各种制约因素越来越多、越来越专业而具体,在深度和广度两方面都有显著的变化,所涉及的领域从社会、文化、经济信息、资源、环境、技术、心理等等几乎无所原来的学科理论和体系已不适应这种分化的需求,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场地设计逐渐从建筑设计中分化独立出来。

总平面设计,是场地设计在工程设计中的技术性、功能性、工程性应用,过去一些建筑师往往注重于建筑方案设计,对总平面设计既没有足够的重视,也缺乏实际的综合协调能力,往往变成了建筑方案的总平面化,导致的的直接结果是与城市规划和总平面使用功能的矛盾,同时反过来降低了建筑方案的质量,使方案出现结构性矛盾,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2总平面设计的制约因素

总平面设计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从城市规划到相关法规规范、场地现状、使用功能要求甚至风水理论。实际设计中要从各种制约因素入手,综合解决各种矛盾,反复推敲,反复调整,反复比较才能完成这一阶段的工作目标,为下一阶段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城市规划的要求城市规划对总平面的控制体现在对用地性质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上,具体体现于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以规划条件书等形式制约总平面设计,包括用地性质、用地范围、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化率、停车库、建筑高度、日照系数,建筑物后退红线以及场地交通出入口等内容,影响和决定着场地布局形态。

(2)相关规范的要求它们是一些具体的功能和技术上的制约,如《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村镇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城市居住区规范设计规范》,对场地内建筑物的布局,相邻关系、建筑物突出、与红线关系,道路设置对外出入口、绿化、管线、竖向设计、建筑防火间距,通风采光、消防等问题均有严格的限制要求。

(3)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它是总平面设计的直接依据之一,也是总平面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工作目标。总平面设计的成果实现了场地内各种使用功能需求,并进一步影响着建筑物内部的使用功能。

(4)相关专业的要求:如结构专业、水电设备专业,这些专业都影响着总平面的布局。

(5)基地的自然条件、场地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城市系统,场地现状条件的要求。

(6)业主个性化的要求在一些地区客观上还存在地理风水方面的要求,甚至有的业主还有个人属相相生相克的迷信要求等等不一而足。综合上述种种制约因素,反映出总平面图设计工作实际需要理性客观和科学严谨的态度加以对待,在具体设计中应以高度关注,是整个设计活动中相当重要而不可或缺的一环。

3建议采取的对策和方法

总平面设计图是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场地内的落实后建筑方案设计前期的衍接阶段,反映了城市规划和建筑案总平面化两方面的成果,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控制落实

3.1总平面布局

首先,根据场地的使用功能内容进行分区,采用集中布置、分散布置、场衡布置的手法落实各项功能内容,并协调好相互之间的关系,粗略地把场地分为几个功能块然后进行实体布局,包括场地内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由于这些元素具有明确的三维体形体量,由此开始形成了建筑方案的空间雉形,也形成了场地的“图底”关系和整体态。这一步是设计过程中最关键也是最难把握的一步,往往花费建筑师大量的精力和时间,须反复修改、反复调态,甚至打倒重来。

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建议把这一阶段单独提出来成为设计过程独立而重要的一个步骤,克服急于上方案设计阶段的盲目冒进心理,冷静处理各种矛盾。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首先要与业主进行充分的解释交流,理解设计任务书各项要求的具体内容,尤其是关于业主对整个场地的功能要求。业主总是要在最大程度上利用场地,但又缺乏规划、建筑方面的专业知识,早在取得土地以前就有一套自己的总平面布置方案,加上现有的政府管理体制不连续、不健全,业主往往会拿已建的同类工程作比较,争取尽量多地安排使用功能,讨价还价,这时作为为业主提供设计服务的建筑师一定耐心解释规划条件书和规范规定的相关条文,从保障社会和业主两方面的利益这个角度陈述利害,在保证不违反城市规划和规范规定的前提下多从业主的角度考虑,实现业主的使用要求。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既是业衡利益的过程,也是建筑师深入社会实际、调整设计思路、修改设计的学习过程,过程复杂而漫长,需要耐心认真对待。通过这一过程,完善和充实了总平面设计,同时为下一步建筑方案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逐步形成构思思路,避免方案阶段的多次反复,提高了设计方案的质量和成功率。

(2)与业主沟通的基础上形成总平面设计后,预先与规划管理部门进行沟通,把规划条件书目中尚未明确的因素确定下来,调整和充实设计,争取规划审查部门对业主的使用要求和总平面设计意图的理解和支持。保证设计不与规划发生矛盾冲突,审批时能一次通过。

这个阶段的工作成果是项目策划和设计任务书的具体落实,直接影响着土地的使用效率和投资效益,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建筑工程造价。这一过程能避免造成下阶段方案图、建筑、结构、水电设备等施工图的重大修改和返工,客观上提高了方案的设计质量,整体加快了设计进度,建筑师应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执业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从而提高对这一阶段的控制能力,有效控制,服务社会。

3.2详细设计

它是总平面布局的充实和延伸,也是调整布局、修饰和完善场地细部阶段。主要工作内容有场地内道路骨架布置,停车场布置、竖向布置、管网布置、园林绿化布置等,这一阶段多是具体性和实在性的工作,偏重技术性和规定性,是总平面布局的细化量化过程。建筑师应用专业知识,与水电设备和环境园林设计专业密切配合,最终完成总平面设计。

工业建筑设计相关规范篇5

关键词:建设,施工图,建筑

 

工程设计及建筑专业存在施工问题。为规范建筑市场行为,提高工程设计质量,从源头上杜绝建筑工程的事故隐患,建设部下发了《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1.存在的问题

(1)总平面图缺项问题。在施工图审查过程中,发现缺少总平面图或总平面图的设计深度严重不符合建设部批准的《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占总数的90%以上,集中表现在中小型设计单位。大部分设计的总平面图中只有建筑单体的平面定位,缺少建筑间距、广场(含停车场)、道路布置及道路的转弯半径、宽度、交叉点、变坡点标高、坡度、坡向等竖向设计内容。

(2)建筑防火设计问题。①地下室、半地下室与上层共用楼梯时,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5.3.6条和《高层建筑防火规范》第6.2.8条强制性条文的要求“应在首层与地下室或半地下室的出入口处作防火分隔”,但目前在带有地下室的多层住宅设计中,普遍忽略了地上、地下部分的防火分隔。②汽车库贴邻其他建筑时(含地下车库内贴邻的其他设备用房),按《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规范》第5.1.6条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7.1.4条强制性条文规定,必须采用防火墙隔开。③高层建筑变形缝一般留得比较宽,缝内自然形成一个上、下贯通的竖井,有很强的拔火作用。而审查项目的33%在工程设计、构造节点设计中通常忽略这一特点,将高层建筑室内的变形缝采用易燃材料木板条盖缝。

(3)民用建筑的节能设计问题占审查项目的64%。在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方面,有的设计人员对节能设计及规范没有足够的重视,也不够熟悉。时常出现类似窗墙比不符合要求,且未调整外墙、屋顶等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问题;在不少设计中对不同的墙体、不同的热工要求,不做热工计算且节能材料选择不当;《节能备案表》中填写的内容与施工图中的内容不一致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4)关于安全疏散的问题。①对商业建筑疏散宽度的计算问题,占审查项目的34.5%。科技论文。应按《商业建筑设计规范》第3.1.2条和第4.2.5条计算出营业面积和营业部分的疏散人数,再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表5.3.12查出疏散宽度(高层建筑底层裙房为商业建筑时,应以《高层建筑防火规范》第6.2.9条为准)。但在工程设计中,许多设计人员计算概念不清,造成所设计的商业建筑的疏散宽度不符合规范中强制性条文的规定。②在商住楼建筑中,商店与住宅部分共用一个楼梯,且两种不同使用功能的出入口没有分开设置,违反了《住宅设计规范》第4.5.4条和《高层建筑防火规范》强制性条文的规定,占审查项目的10%。③在多层建筑中,大于60m的房间仅设一个安全出口、房间内最远一点距安全出口的直线距离大于14m、在室外疏散楼梯周围2m内的墙上开设其他门窗洞口的现象也经常出现,这类问题占审查项目的6%。④在多层住宅设计中,为控制建筑面积,地下室层高降低到2.20m,致使地下室楼梯平台下净高不足2m或楼梯段处净高不足2.20m,违反《民用建筑设计通则》第4.2.1条第五款强制性条文规定,属于设计中的常见多发病,占审查项目的36%。对此建筑专业应作取消平台梁,改为板式楼梯的处理。

2.原因分析

(1)在日趋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中,有些设计单位,特别是中小型设计单位,由于技术力量薄弱,专业人员配备不齐,质量保证体系不完善,面临着强烈的生存危机。为了承揽到任务,一切按业主的意志行事,为投其所好,将规范、规程的要求弃置一边,从建筑设计方案上一味地迁就业主。

(2)一些企业的经营者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往往忽视质量,对建筑方案与整个工程设计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少对建筑方案的评审、推敲、把关,在工程设计中给其它专业造成不可弥补的缺陷。

(3)建筑师不重视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缺乏质量意识及责任心。缺少对规范及强制性条文的学习和理解,有的对国家现行规范不熟悉,甚至仍在采用作废版本的规范及图集。

3.几点建议

(1)建立健全内部的技术管理体系,加强建筑方案的评审工作。直接影响其他专业方案优劣的,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建筑方案要做到符合国家现行规范及强制性条文规定的要求,使其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2)提高设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责任心。企业经营者定期组织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及法规的培训,掌握国家现行有效版本的规范、法规、标准图集,注重自身技术水平的提高。

(3)经营者要有质量意识。设计质量与市场经营是相互统一的,质量是企业生存之本、发展之源,要树立“质量就是市场,质量就是效益”的观念。科技论文。

(4)遵守法规,排除干扰,科学合理的安排工作。目前,建筑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业主对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相差很大,面对这种情况,企业的经营者要摒弃“重经营、轻质量”思想。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设计计划赢得市场。

(5)加强勘察设计质量管理。针对勘察设计质量存在的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全力推进勘察设计单位的体制改革。明晰产权关系,充分调动广勘察设计人员的积极性,在行业内营造一个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政策宽松的工作环境,构筑一个良性循环的用人机制。二是建立与市场经济接轨的监督管理机制。通过资质复查优化结构、调整规模。加强勘察设计招投标管理,规范市场各方主体行为,为勘察设计行业创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三是建立和完善企业自律、中介服务、政府监督、设计保险质量保证体系。实现设计风险社会化,进一步完善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四是开展继续教育,加强标准规范培训,提高注册人员和勘察设计骨干的专业技术素质。科技论文。

推进施工图审查制度是对勘察设计质量监督的有效手段,目的是促进行业设计水平和质量责任意识的提高。因此,在工作中要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施工图审查制度,在原有制度基础上建立网上审查制度,设计人员执业不良记录档案制度,实行审查人员资格考核和动态管理的淘汰制度。促进审查责任,审查质量与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红团.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容易疏忽的问题[J].中州煤炭,2001,(5).

[2]卢晓轩.论高层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探讨[J].广东科技,2008,(01).

[3]陈雷.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总说明中的问题[J].工程建设与档案,2003,(4).

工业建筑设计相关规范篇6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人员;认知程度;济南市

收稿日期:20130531

作者简介:孔秋硕(1991—),男,山东济宁人,山东建筑大学管理工程学院大学生。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7014804

1引言

为了解掌握山东省济南市建筑设计从业人员绿色建筑理念的认知程度,最近,主要通过前期调查和后期统计分析两个阶段,采用走访调查和问卷调查、重点调查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样本采集方法,对该课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分析。首先走访调查了济南市发改委及包括科研、房地产开发、设计、施工和后期物业管理在内的建筑全寿命周期单位,具体为:山东建筑大学、山东省城建设计院、山东祥泰实业、济南二建集团公司。之后,深入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济南同圆设计集团(原济南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山东省城建设计院、山东省能源建筑设计院、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济南设计院、山东建筑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济南市区综合甲级设计院开展调查,发出调查问卷315份,回收310份,其中有效问卷286份,回收率98.41%,有效率92.25%。调查的建筑设计院覆盖面近70%,其承担的工业民用建筑设计业务量达85%。

2调查分析

2.1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济南市建筑设计从业人员对绿色建筑理念的认知程度,具体包括:对绿色建筑概念把握、不同层次有关绿色建筑文件的了解程度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认识程度,以及绿色建筑项目的设计实践经历及其影响,进而评估该地区建筑设计从业人员绿色建筑素养的基本情况。

2.2调查样本

在确定重点调查单位后,为使所抽取的样本更具代表性和说服力,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将总体按受教育程度、主要设计专业、从业时间及是否取得部级注册工程师资格等4个标志分别区分为不同层次,而后在各层次中进行简单随机抽样得到各个子样本,由其组成总样本。调查样本总量为286人,4个子样本分别为如下所述。

(1)受教育程度分布。本科学历180人,占6293%;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硕士)学历103人,占3601%;博士研究生(以下简称博士)学历3人,占106%。

(2)主要设计专业分布。建筑设计师98人,占3427%;结构设计师61人,占2133%;电气设计师40人,占1399%;水暖设计师53人,占1853%;园林设计师13人,占455%;城市规划设计师21人,占734%。

(3)从业时间分布。从业时间0~5年109人,占3811%;6~10年94人,占3286%;11~15年56人,占1958%;16~20年15人,占524%;20年以上12人,占420%。

(4)是否取得部级注册工程师资格分布。已取得资格63人,占2203%;未取得资格223人,占7797%。

2.3分析方法

采用VisualBasic语言自编统计程序,运用Spss和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3调查结果及分析

3.1对绿色建筑理念的基本认知及自我评价

3.1.1对绿色建筑概念的了解

在总体分析的基础上,按不同学历,不同从业时间,是否取得注册工程师资格3个标准分别分层分析。

(1)调查对象的总体分析。接受调查的286名设计师中,159名表示不了解绿色建筑的准确概念,127名表示了解其准确概念,分别占5559%、4441%。由此可推知,在调查覆盖区域的设计师队伍中,有半数左右甚至超过半数的人员对绿色建筑存在模糊认识,无法明确其准确概念或区别其与其他环境友好型建筑概念的不同。

(2)基于不同学历的分析。在学历为本科、硕士、博士的设计人员中,了解绿色建筑准确概念的人数及比例分别为77人,占本科学历人数的4278%;48人,占硕士学历人数的4660%;2人,占博士学历人数的6667%,由此可见,对绿色建筑概念的了解程度呈现随学历升高而加深的趋势,且在博士设计人员中超过了半数。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学习过程中的广泛涉猎以及参与相关学术活动的经历是造成这种内部差别的主要原因。

(3)基于不同从业时间的分析。在以上5个从业时间依次增加的分组中,了解绿色建筑准确概念的人数及比例分别为36人,占从业时间0~5年人数的3303%;41人、占从业时间6~10年人数的4362%;31人,占从业时间11~15年人数的5536%;9人,占从业时间16~20年人数的6000%;10人,占从业时间20年以上人数的8333%。同样呈现出明显的梯度上升趋势,可见,对绿色建筑的了解不仅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获取,工作经历和项目设计阅历同样是不可忽略的重要途径。

(4)基于是否取得部级注册工程师资格的分析。取得部级注册工程师资格的设计人员了解绿色建筑准确概念的为40人,占本层次人数的6349%,未取得资格了解绿色建筑准确概念的为87人,占本层次人数的3901%,前者比例明显超过后者。取得部级注册资格的工程师是设计师队伍的中坚力量,无论是注册师资格考试的要求还是较广的设计阅历和较高的业务素养都为其绿色建筑素质奠定了基础。

3.1.2对绿色建筑理念具备程度的自我评价

(1)调查对象的总体分析。调查显示,214人认为自己尚不具备绿色建筑理念,占7483%;65人认为自己具备绿色建筑理念,占2273%,而认为自己已充分具备此理念的仅7人,占244%。如此悬殊的比例表明,设计师队伍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薄弱。

(2)基于不同学历的分析。在不同学历维度上将充分具备与具备整合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学历为本科、硕士、博士的设计人员自我评价为充分具备或具备的人数与比例依次为44人,占本科学历人数的2444%;25人,占硕士学历人数的2427%;3人,占博士学历人数的10000%,可见在这一方面本科学历与硕士学历的设计人员并没有明显的区分度,而博士学历人员存在极大的比例跳跃,考虑到博士学历的设计人员样本较少且自我评价带有主观性,故暂忽略此分组,认为绿色建筑理念的具备程度在不同学历的维度上不存在明显的区分度。将此部分的结论与部分的结论对比可见,学历的提高增加了绿色建筑的有关知识,但在培养全面的绿色建筑素养方面并无显著推进作用。

(3)基于不同从业时间的分析。在从业时间以5年一个跨度递增的五个分组中,表示具备及充分具备的人数与比例依次为15人,占从业时间0~5年人数的1376%;15人,占从业时间6~10年人数的1596%;25人,占从业时间11~15年人数的4464%;9人,占从业时间16~20年人数的6000%;8人,占从业时间20年以上人数的6667%,呈现明显且平稳的上升趋势。由此推知,相比于学习经历,工作经验和阅历对设计人员具备绿色设计理念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4)基于不同设计专业的分析。调查了解到,现今济南区域实现较多的绿色建筑往往是低水平的绿色建筑,而且在不同设计专业上发展不均衡,较普遍的绿色节能设计主要集中于水暖、电气方面。接受调查的建筑、结构、电气、水暖、园林、城市规划设计师中自我评价具备或充分具备绿色建筑理念的比例分别为28%、28%、33%、19%、8%、19%,这样的比例分布与对比,与绿色建筑在各专业上的发展程度并不完全相符,但值得注意的是,回答充分具备的设计师在各组中所占的比例依次为2%、2%、5%、4%、0%、0%,其中电气和水暖设计专业的比例最高。

(5)基于是否取得部级注册工程师资格的分析。调查表明,取得部级注册资格的工程师中表示具备或充分具备绿色建筑理念的为28人,占本层次人数的4444%,非注册工程师中为44人、占本层次人数的1973%。说明注册工程师绿色建筑理念的具备程度远高于其他设计群体,但单就注册工程师看,不到半数的比例并不理想,在发挥领军作用方面尚有所欠缺。

3.1.3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济南市建筑设计从业人员在绿色建筑基本概念了解程度和绿色建筑理念具备程度自我评价两方面的现状并不理想。现今该地区建筑设计队伍中,从业时间较短、学历为本科和硕士、未取得部级注册资格的设计师是其主要构成部分,但他们的回答往往是较消极的方面,只有从业时间长、学历为博士或取得部级注册资格的设计师所反映的情况较为乐观,但在单独分析下并未达到理想水平。

3.2对绿色建筑有关政策规范条文的了解程度

深化绿色建筑理念,提高绿色设计技能,了解当今不同层级的有关政策、法规以及设计规范是首要工作。我们在从济南市发改委得到的项目节能审批报告上摘取了不同层级的几个主要条文,以总体分析为主,对于一些重要的政策法规辅以是否取得注册工程师资格维度的分析,对于一些常用设计规范、设计标准辅以不同设计专业维度的分析。

3.2.1对国家层面有关条文了解程度

(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在接受调查的设计人员中,表示了解该法律内容的为36人、占1259%,表示不了解的为250人,占8741%。可见,该部宏观说明建筑绿色节能有关内容的法律并不为设计人员所熟知。因为在注册工程师资格考试中会涉及到有关专业法律,所以我们进行了下一部分的分析。调查显示,已取得和尚未取得部级注册资格的设计师,表示了解该部法律内容的分别为16人,占已取得资格人数的2540%和20人,占未取得资格人数的897%。虽然注册工程师与未注册的相比了解程度更深,但注册工程师中了解人数的比例偏低,远达不到绿色建筑时代对建筑设计主要力量提出的素质要求。

(2)《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相比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这一文件与建筑业的联系更为紧密,对建筑绿色节能技术的说明更为具体,但在接受调查的设计人员中,仅有35人、占1224%表示了解其内容,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其较薄弱的绿色建筑理念认知程度。那么,设计从业人员对于更为细致、与日常设计工作息息相关的绿色设计规范是否了解?我们选取《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进行了调查。

(3)《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调查显示,表示对该《规范》了解的为110人,占3846%,说明此区域内的建筑设计从业人员对于细节性的绿色设计规范还是有一定了解的。但作为国家层级绿色建筑设计的指导性、强制性规范,这一未过半数的比例仍未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准。不同设计专业的具体情况如何,我们进行了以下进一步统计分析。调查表明,反映了解此《规范》的分别为:建筑48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4898%;结构16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2623%;电气18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4500%;水暖24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4528%,园林0人,城市规划4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1905%,其中建筑、电气和水暖三个设计专业的比例已接近50%,这一比例符合绿色节能设计技术在不同设计专业上普及程度的差别,但园林和城市规划设计专业中较低比例与国家倡导大力推行更高水平的绿色建筑并不协调。

3.2.2对山东省层面有关条文了解程度

(1)《山东省节约能源条例》。调查显示,44人表示了解该《条例》,占1538%。由此可见,此区域内建筑设计从业人员并没有表现出随地域细化而了解程度加深的趋势。为了反映在细节性的设计规范标准方面的情况,我们选择《山东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进行了以下调查分析。

(2)《山东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统计结果为,对该《标准》表示熟悉的为170人、占5944%。与上一部分国家层级的实物性文件《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相比,比例明显增加。但这一文件仅涉及居住建筑,在走访调查的过程中我们获知,济南市的绿色建筑推行主要集中于民用居住建筑方面,可以推知,表示了解的比例在其他类型建筑设计规范上将会降低。调查显示,在不同设计专业中熟悉该《标准》内容的依次为建筑69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7041%;结构29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4754%;电气23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5750%;水暖41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7736%;园林3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2308%;城市规划5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2381%,比例大小分布同于国家层面的《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但各项比例明显增大,若为其他类型建筑的设计规范,各比例将出现一定幅度减小。

3.2.3小结

通过以上两个层面的独立及比照分析,济南市建筑设计从业人员对于国家及山东省关于绿色建筑的宏观法律法规、政策规范的了解程度处于较低水平,而对于有关实务性规范标准,了解的程度相对较高,对山东省有关条文的了解程度高于国家有关条文,建筑、水暖、电气3个设计专业的设计人员了解程度高于其他设计专业。由此反映出,济南市建筑设计从业人员对绿色建筑理念的认知程度并不高,只有特定专业对特定区域特定设计方向的条文的了解程度基本令人满意。

3.3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了解程度

我们选择国家、山东省和国际3个层次的现行标准分别开展调查,并在总体、已取得部级注册资格工程师子样本两个维度上进行分析。

3.3.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该《标准》于2006年开始推行,是以国标形式出台的唯一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调查显示,熟悉该《标准》的为134人、占46.85%,比例不足50%的现状成为进一步推进绿色建筑发展需要重视的问题。

(2)已取得部级注册资格工程师子样本的分析。仅有31名、占注册工程师人数49.21%的设计人员表示熟悉,这一比例基本和总体比例相同,没有体现出推行绿色建筑带头人应具备的素养。

3.3.2《山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1)调查对象的总体分析。调查显示,表示熟悉这一《标准》的为83人、占2902%,并未同22部分不同层次的条文一样表现出随地区细化而了解程度加深的现象,也反映出绿色建筑在该地区未能得到广泛推行的现状。

(2)已取得部级注册资格工程师子样本的分析。调查表明,熟悉该内容的为25人、占注册工程师人数的3968%,但仍小于该子样本对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表示熟悉的比例。

2013年7月绿色科技第7期3.3.3国际先进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1)调查对象的总体分析。在调查中,我们列出现今国际上使用较广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主要有美国LeeD、英国BReeam、加拿大GBtool和澳大利亚naBeRS。结果显示,对LeeD了解的为86人、占3007%,对BReeam了解的为30人、占1049%,对GBtool了解的为18人、占629%,对naBeRS了解的为13人、占455%,表明济南市建筑设计从业人员对国际先进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有一定程度认知。

3.3.4小结

以上统计分析表明,济南市建筑设计从业人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山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了解程度较低,反映出对绿色建筑理念认识不足。但对国际先进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了解程度与对山东省相关标准的了解程度基本持平,反映出对绿色建筑理念的认识既有一定基础又需要继续加深。

3.4绿色建筑设计实践

3.4.1绿色建筑设计经历

(1)调查对象的总体分析。调查显示,参与过绿色建筑设计的为120人、占4196%,未参与过相关设计的为166人、占5804%。其中参与过有关设计的设计师中,参与过20项以上的为4人、占140%,16~20项的为4人、占140%,11~15项的为8人、占280%,6~10项的为18人、占629%,1~5项的为86人、占3007%。总体分析,济南市建筑设计从业人员的绿色建筑设计经历相对不足。

(2)基于不同设计专业的分析。在建筑、结构、电气、水暖、园林和城市规划等设计专业中,有过绿色建筑设计经历的依次为46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4694%,21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3443%,19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4750%,28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5283%,1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769%,5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2381%,显示绿色建筑设计经历较丰富的专业分别为水暖、电气和建筑,但其比例也仅为半数左右,以微小的比例超过总体水平。

(3)基于不同从业时间的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在从业时间5年一个跨度的分组中,参与过绿色建筑项目设计的设计师人数及比例依次为26人、占从业时间0~5年人数的2385%,45人、占从业时间6~10年人数的4787%,30人、占从业时间11~15年人数的5357%,11人、占从业时间16~20年人数的7333%,8人、占从业时间20年以上人数的6667%。以上数据表明,随着从业年限增加,参与过绿色建筑设计的比率总体上在增加。

(4)基于是否取得部级注册工程师资格的分析。调查显示,部级注册与非注册工程师拥有绿色建筑设计经历的人数及比例分别为34人、占注册工程师人数的5397%,86人、占未注册工程师人数的3857%,表明注册工程师的此类经历更为丰富。可以推知,该地区近半数的注册工程师未参与过绿色建筑的设计工作。

3.4.2小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济南市建筑设计从业人员缺乏参与绿色建筑设计工作的经历,注册工程师中尚有半数未曾参与绿色建筑项目的设计,相关设计经历在不同设计专业及不同从业年限的子样本中分布不均,主要的设计经历拥有者存在于建筑、水暖、电气三个设计专业和从业时间在10年以上的分组中。

3.5分析总结

综合分析全部调查结果可看到,目前济南市建筑设计从业人员对绿色建筑理念的认知和实践程度处于较低水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没有准确把握绿色建筑的概念等有关基本问题;对国家、山东省有关绿色建筑的文件不熟悉;对国家、山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认识不足;总体欠缺绿色建筑项目的设计实践经历。同时,这种情况在该地区建筑设计队伍内部存在一定的区分度,学历为本科和硕士、从业时间较短、未取得注册资格的设计人员低于总体平均水平;学历为博士、从业时间在10年以上、已取得注册资格的从业人员则高于平均水平。应注意的是,前者是构成济南市建筑设计从业人员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后者绿色建筑理念认知程度并未达到理想水平,这使得其在推进绿色建筑建设中无法发挥有力的引领指导作用。但是,该地区建筑设计人员对于此方面的自我认识较为客观,拥有一定的提升基础和发展空间。这些现状反映出,加深济南市建筑设计从业人员绿色建筑理念认知程度已成为今后的紧迫任务。

4建议与对策

(1)大学和科研院所应重视绿色建筑理论知识的普及工作。在建筑相关专业本科、硕士和博士各个学历教育层次上普及绿色建筑相关知识,开展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绿色建筑理论和实践教学。

(2)大力推进大学本科绿色建筑教育进程。将有关教学工作融入建筑相关专业教育之中,一方面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绿色建筑素养,使得绿色建筑知识在与教学人员所教授课程的融汇中走入课堂;另一方面,适当缩短教学计划调整的时间跨度,紧跟建筑业的发展步伐,主动将先进的建筑理念和建筑技术引入日常教学工作之中。同时,利用多种方式宣传绿色建筑理念,开办有关公共选修课等,积极营造良好的绿色建筑学习氛围。

(3)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绿色建筑短期及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体系和落实措施,并努力推进和监督其落实工作。做好绿色建筑有关项目的节能审批工作,积极引导基本具备条件的在建或拟建项目申报绿色建筑评价评级,为地区绿色建筑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切实加强绿色建筑的宣传工作,及时普及和解读各级有关政策、法律法规、设计标准规范,为设计人员提供诸如报刊杂志、网络、观摩交流等学习平台。

(4)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设计单位与大学、科研院所应紧密配合,开展建筑设计从业人员绿色建筑有关培训工作。

(5)建筑设计从业人员应加强在岗学习和绿色建筑设计实践。主动了解绿色建筑文件规定和国际国内先进建筑设计理念及技术,积极参加绿色建筑培训,并努力做到学用结合,多参于绿色建筑项目设计工作,在允许范围内主动发挥绿色设计理念,通过实践逐步提升绿色建筑素养。

参考文献:

[1]佚名.中国建筑师对绿色建筑评价的理解及选择——对一级注册建筑师的问卷调查[J].记录与思索,2005(6).

工业建筑设计相关规范篇7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和改善建筑物使用功能、提高居住建筑物整体质量为目标,以推进建筑节能与新型建材应用和住宅产业现代化相结合为原则,以科技进步为引导,示范先行,分步实施,因地制宜,扎实有效,稳妥推进,促进我市建筑节能工作健康发展。

二、工作目标

20*年,全市建筑节能的主要目标是:*市区的新建民用建筑(民用建筑:是指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项目在设计上,必须达到国家建筑节能50%设计标准,并严格按照节能设计施工建设;各县(市)、*工业园区、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的新建民用建筑项目在设计上,也必须达到国家建筑节能50%设计标准,并至少要有一半以上的工程项目按照节能设计施工建设。到2009年,各县(市)、*工业园区、龙虎山风景旅游区要全面推行建筑节能工程,所有民用建筑项目,必须全部按照建筑节能50%设计标准施工建设。全市居住建筑项目要严格执行《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公共建筑项目要严格执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对既有建筑物的建筑节能要逐步实施改造,节能改造要符合建筑节能标准,确保结构安全,优化建筑物使用功能。在建筑物围护结构中,采取隔热保温等节能措施和选用节能型建筑设备,改善建筑物室内热环境,减少建筑设备能耗,达到降低能耗、节约能源的目标。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成立*市建筑节能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全市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建筑节能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文件精神,统一协调处理建筑节能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协调建设、规划、房管、财政等相关部门及单位形成合力,积极开展建筑节能工作;指导全市建筑节能工作的组织管理、行业监督和专项检查;组织开展建筑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适时开展建筑节能调研,推广建筑节能的经验和示范工程项目。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法规政策组、科技指导组、执法监察组。各县(市、区)政府、*工业园区、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委会,也应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配备专门人员,负责本地的建筑节能工作。

(二)明确要求,严格标准

一是要逐步建立一套成熟的建筑节能体系。按照国家建筑节能行业技术规范要求,建立一套适合本地的、成熟的、绿色的建筑节能体系,鼓励支持企业研究开发和应用新型的节能环保建材,使建筑节能不断规范化和标准化,适时出台《*市民用建筑节能管理办法》,逐步完善建筑节能指标、居住建筑节能标准和公共建筑节能标准。二是要制定优惠和鼓励政策。对建筑节能示范工程,要根据国家和省里的有关规定,制定优惠和鼓励政策。以后凡被确定为省、市级建筑节能示范工程的项目,政府给予减免一定规费的优惠政策。三是要积极应用新科技,推广新材料。加强和国内外技术交流与合作,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内外建筑节能方面成熟技术与资金,实现我市建筑节能跨越式发展。四是要加强与墙改部门合作,结合国家有关墙材革新政策,在节能建筑中积极采用新型墙体材料,为促进我市建筑节能材料市场化、产业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完善措施,加强监管

要确保建筑节能工作落到实处,就必须采取强有力的监管措施。要把建筑节能的管理职能、实施内容、相关要求、责任罚则等落实到工程建设的全过程。重点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建设项目规划与设计审查环节:各级规划部门在出具建设项目的规划条件时,要依照国家有关建筑节能规范及省建设厅《关于开展建筑节能规划审查的通知》(*建规〔20*〕49号)要求,在建设单位报建民用建筑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时,编制建筑节能专题篇(章),并纳入方案说明书或文本;在审查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时,应对建设项目节能内容进行审查,对不符合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要求的建设项目,不予审批。未取得建筑能耗审核意见的建设项目,不得颁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2.施工图设计环节: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建筑节能的标准和要求委托项目设计,不得要求设计单位降低标准,变更设计文件。设计单位在规划、设计建设项目时,对民用建筑必须按照建设部颁布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进行设计,对其他各类建筑应当按照现行的相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进行设计。在初步设计方案中应有建筑节能专篇,须包括建筑节能计算书,并说明达到的节能设计指标和采用的节能技术措施。在施工图设计文件的总说明中,应单独有节能设计说明和主要节能指标,节能部分应做出节能设计详图,并明确建筑节能技术要求和有关节能产品、材料的性能指标。

3.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环节:施工图审查机构在审查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文件时,应按建设部《民用建筑工程节能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建质〔20*〕192号)要求,对施工图建筑节能设计文件进行审查。对不符合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施工图,不得出具合格的施工图审查技术报告。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一律不予办理备案、不得颁发施工许可证。

4.建设项目施工环节:建设单位要按照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技术要求委托工程项目开工建设。建设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要求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擅自修改经审查合格的设计文件,降低建筑节能标准。施工单位要按照审查合格的设计文件和《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进行施工,并配套满足建筑节能的施工机械和技术要点,确保工地施工符合节能标准和设计质量要求。各施工质量监管部门和单位要加强对建筑工地巡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处理。对进入施工现场的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应依据有关标准进行现场验收和复验,执行见证取样规定,认真做好节能工程质量验收记录。编制节能专项施工技术方案,加强施工质量控制。工程监理单位应当依照建筑节能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技术标准、设计文件的要求实施监理,加强节能工程所使用的材料、设备、施工工艺的监理,并对施工质量承担监理责任。对设计或施工不符合相关要求的,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要求其改正。若拒不改正的,要及时书面报告工程所在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处理。工程监理完成后,应在工程质量评估报告中明确建筑节能标准的实施情况。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应当按照有关建筑节能的技术标准进行检测,并确保检测报告的真实可靠。

5.竣工验收监督环节:各级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在工程质量监督过程中,应将建筑节能的内容作为监督重点,在提交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报告中,应有建筑节能专篇。民用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应按照《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组织建筑节能专项验收。没有进行建筑节能专项验收的工程不准交付使用、不予办理竣工验收备案。

房地产开发企业在销售房屋时,应当向购买人明示所售房屋的节能措施、保温工程保修期等信息,在房屋买卖合同、质量保证书和使用说明书中载明,并对其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四)依法节能,严格执法

建筑节能是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节能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工程各监督管理部门和单位,都应依法监督管理;建设行政执法部门都应严格行政执法。对违反国家建筑节能法律法规又拒不改正的,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有关条款进行处罚,确保建筑节能工作在我市顺利开展。

四、工作要求

(一)广泛宣传,使建筑节能形成社会共识。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国家建筑节能政策、地方出台的建筑节能法规、建筑节能规划和建筑节能知识,利用咨询活动、举办培训、专题讲座等形式普及节能科技知识,在政府网站定期国内外和我市建筑节能技术、政策等信息,认真组织每年的建筑节能宣传周活动,努力营造全社会开展建筑节能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培训,提升建设各方主体和监管人员建筑节能的专业水平。要制定周密的建筑节能培训计划,针对不同的对象,分期分批、循序渐进地开展不同层次、适合不同阶段的建筑节能专业技术培训,从而促进建设、设计、施工、监理、质监、造价和管理各方熟悉和掌握建筑节能专业技术与政策。

工业建筑设计相关规范篇8

基于《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实践性强、专业性强、知识更新快的特征,在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中,《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改革与创新应以实践教学为主,更新行业规范,把握高新技术,从而实现培养具有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目标。

1.1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建筑行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正在突飞猛进地发展。现在建筑的高度越来越高,对建筑物中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给水排水的理论、技术和实践等就提出了新的要求,随之涌现出较多的建筑给水排水新技术、新设计规范、新设备等。因此,国家相关部门根据建筑产业发展的最新状况及时更新规范,如最近新增《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2014)、《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条文解释等;更新《建筑排水塑料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t29-2010),替代《建筑排水硬聚氯乙烯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t29-98)。《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主干课程,它的设计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设计规范和标准,因此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学过程中,要不断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作为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的三大主干课之一,在教学中必须把握与其相关专业基础课的衔接。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必须掌握《水力学》、《水泵及水泵站》、《工程制图》等相关课程的理论。比如建筑给水、消防给水中,就必须运用水力学相关知识进行管道的水力计算;通过《水泵及水泵站》的学习,进行建筑物泵房设计。作为对复合型建筑人才的培养,有目的地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中增加相关的建筑给排水设计安装技术、工程造价、工程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从而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增加就业途径。

1.2突出工程实践,丰富实践内容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工程类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结合《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的特点,以能力素质导向为指针,规划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随堂试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实现建筑给水排水专业知识、能力、素养渐进提升和协调发展的目标。《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应坚持“理论、实习、工程设计”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同步开展相关实习,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走出教室,参观学校行政楼、图书馆等建筑内的给排水和消防系统布置,了解和学习建筑给排水系统的施工和安装,结合工程案例完成各章设计大作业,从而巩固所学的知识点。在本科教学最后环节———毕业实习设计的一学期,课程应结合学生就业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进行实际工程的模拟演练,以一人一题的方式,确保学生独立完成整栋建筑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进一步推动学生工程意识的建立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采用企业导师或双导师制,确保学生在企业中毕业设计质量。

1.3改进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作为给水排水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是一门实际工程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其课程内容包含建筑给排水、建筑消防、建筑中水、建筑热水等内容,教学内容繁多,同时各类规范标准更新较快,并且新的建筑给排水消防设备图集、图纸、图片较多。这就意味着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完整地向学生介绍相关知识;并且传统教学的视觉效果弱,学生学习兴趣较低。在理论教学部分,可以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强化课堂学习效果。在课件中链接相关联的Flas(如水箱工作原理、气压罐工作原理、自动灭火系统等)、建筑设备图片、建筑给排水CaD图件等图像材料,以及相关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规范及技术规范等,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并使教学形式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践教学”部分采用课堂与工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即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动态仿真各种建筑生活给水方式、消火栓布置形式、热水供应系统等工作原理,加深学生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让学生走出课堂,来到实地工地,通过参观实习,亲身了解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管道施工和设备安装,查阅相关给排水管道和给排水附属设备安装技术规范,了解相关验收标准,通过撰写实习日记加深理论知识。

1.4改革考核方式,强化能力培养

传统的考核方式多为闭卷考试,考试题目大多都是概念性的、理论性的内容,需要学生死记硬背,未能体现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不少学生靠在考试前抱佛脚突击复习,可以获得较好的分数,但是学生的理论知识,特别是实践操作能力相对缺乏。在目前应试教育环境下,不少学生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学习基本是课堂上听一听,考试前突击突击,死记硬背教材中的内容,学习主动性不够,因此必须改革考核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在考核学生学习效果时,应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前提下,注重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查。教师可以尝试设计少量的开放型题型,引导和鼓励学生提出多种可行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方案,给出多种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思路。可以采用开卷的形式,限定考试时间,制定可以查阅相关规范资料的考试模式,使考试题目相对灵活,考试内容更具有实践性,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只注重书本知识。我国注册设备工程师考试即采用的是开卷考试方式,《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以开卷考试方式进行考核,既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较好地为工程实践和国家注册考试实行了衔接。此外,在课程考核中要淡化试卷分数,强化课程实践分数,建立课程设计成果考核、实习报告考核和课程设计答辩体系考核等相结合的多元化的考核的形式。

2.结语

工业建筑设计相关规范篇9

1、建筑设计管理概述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加强建筑设计的管理,可以使工程设计增加科学性和合理性。在目前建筑中大多增加抗震与多元化的建筑设计方式,可以更好的节省资源,节约建筑成本,提高建筑的抗震性、安全性和稳定性。建筑工程是融合了经济、技术和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工程,既要规范建筑设计人员的设计观念,也严格要求设计人员掌握专业的工程技术知识。建筑工程的设计可以实现工程质量的控制,保证工程项目实现预期的建筑效果,由此,对建筑设计人员提出更高要求,在建筑设计阶段,要完成建筑设计图、施工图,配合施工队伍开展合理的施工。建筑设计中一定以保证建筑质量为主要目标,保证建筑工程做好工程质量的控制,加强设计人员的管理工作,使建筑设计管理实现健康的发展。建筑设计如果出现问题就会使工程施工阶段和建筑交付使用阶段发生隐患。针对建筑设计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并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

2、建筑设计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2.1界面管理问题

在建筑工程项目中,一些设计的遗漏、缺陷、纠纷以及索赔等全都发生在界面上,并且界面上的纠纷也最难处理,现阶段,在建筑工程项目设计管理中,界面管理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各个设计专业在交界处存在严重的设计冲突,无法实现有效衔接。其二,设计与施工可行性出现矛盾。例如对于系统设备的尺寸、具体位置、施工设计图中预留的孔、洞、沟、槽等存在漏洞预埋位置及尺寸误差较大,遭横初步设计建筑规模确定受到影响;对于线路、管线等汇总协调管理不善进而干扰建筑安装调试施工;设计单位对于工艺设备、结构方案未进行系统论证,造成设计文件无法通过审查,因工作深化导致工期延误;施工设计阶段图纸不配套,出现常规性错误造成设备与施工难以顺利安装进而影响整体建筑质量,必须给予重视。

2.2缺少完善设计认识

现在许多建筑企业把管理的核心都放到了建筑工程实际施工阶段,缺少完善、优化设计的意识,没有意识到建筑设计管理对于整个工程项目的重要性,时有出现一些为赶工程进度,不惜压缩设计工作周期的现象。一般情况下,我国建筑行业大部分业主均是在施工阶段采用招标方式对工程造价进行掌控,却很少想到设计阶段对降低成本的管控作用。我国建筑企业还存在着一定的资质良莠不齐、业务不娴熟、相关专业知识匮乏的现象,企业本身不具备提出完善设计的条件。

2.3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就当前情况来看,我国建筑设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旧处于不断建设与完善阶段,在此背景下,许多不具备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混入建筑设计队伍,导致建筑设计市场恶性竞争、暗箱操作等行为普遍存在,已经严重扰乱了建筑市场的良好发展秩序。此外,由于建筑设计相关法律法规中执行标准的构建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与漏洞,使得建筑单位的考核往往受到评价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缺乏标准的、量化考核系统,并且也没有充分考虑建筑设计过程中涉及的工程成本与造价因素,导致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3、加强建筑设计管理的对策

3.1完善设计界面管理协调机制

相关设计单位应不断完善设计界面管理协调机制建立设计界面风险防范体系,以不断提升界面管理质量。具体采取的措施包括:业主控制的设计协调过程应建立高效的决策系统不断改善机电设备招投标管理水平,以克服土建、设备设计与施工中存在的施工设计迟缓、设备安装图滞后难题;确定各专业的主体,在技术、人员、设备上做好基本的界面管理;应加快建立界面管理机构油业主开展直接领导管理,并编制工程、设计界面的具体管理办法与程序捉进界面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发展;加快设计界面管理的信息化发展,通过设计界面管理机构建立本机构的数据管理系统及系统管理软件以利用结构完成对界面数据的访问采用直观图方式反映不同界面的树状层次结构;建立合理的管理体系,并且制定详细的界面管理办法,实现科学的、有规划的管理。

3.2提高设计完善意识注重管理

综合完善设计优化工作,充分掌控好技术和经济的关系,有效地掌控投资,但不把节省投资作为唯一目的。业主方可引入设计投资管控奖励机制,利用经济的手段促进设计单位积极主动地参与设计优化工作,激活设计市场竞争活力。设计单位要不断提升改进设计认识,促进建筑各专业技术领域的沟通协调,协调好各专业之间的分工合作,尽可能地避免各专业之间的冲突。同时要加大对价值工程理念分析,最大限度的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考量、修改、利用,提升建筑设计的价值,对建筑功能进行有效的分析,树立系统的理念,追求建设设计整体效。另外,要加大对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的引用,有效地节约建设成本、提升建筑质量,更合理地利用资源,创建更加适合市场的建筑功能空间。此外,设计部门和业主方均要加强对设计管理方面的重视。

3.3健全相关法规

建立健全的法规属于建筑设计市场标准化的基本前提,虽然当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建筑法和合同法以及招投标法等法律体系,对工程项目建设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但是这些法规缺少全面的总体设计协调。相关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监督管理的功能,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针对设计招投标和设计市场价格管理等方面完善规范管理,将设计监管工作更加细化。

工业建筑设计相关规范篇10

通过知识管理的各种模块如图档管理、规程规范、信息专题库提供的查询和自动统计功能,知识管理的具体实施部门可以知道某个阶段某类知识的需要和浏览人数,从而了解工程设计人员或管理人员在哪些时间对哪些知识和信息感兴趣,为进一步增加整个信息系统的知识量和知识面提供指导依据。同时,可以根据这些查询和统计的结果有针对性地向相关的生产和管理人员提供他们在某个时间段内所急需的知识,把被动的等待变成主动的提供,大大减少生产人员用于搜寻和获取知识所需的时间。在进行协同设计工作过程中,首先根据现有条件,采用“讨论研发试应用总结修正再研发再应用”的方式,结合实践,较好地解决我院需求分析这一软件研发难关。试点工程应用软件平台评价:协同设计管理平台使设计师之间的交流更加快捷,并自动记录交流痕迹,改变以前相互间交流无据可查的状况,使工程设计工作的操作流程更加清晰,专业内及各专业间的相互提图、更改都有证可查,避免相互推诿。同时,平台提供了很好的空间,可以在第一时间分享资源,提高了工作效率。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我们院协同设计管理平台目前已经形成。突出设计与管理,通过规范的设计管理,提高资源共享,提高专业内及专业间交流效率的基本特色。

建筑设计文献资料管理在协同设计管理平台中的作用

建筑设计离不开各类数据参数,来源详实的数据为设计提供保障,搭建院协同设计管理平台的根基。建筑设计文献资料管理,包括:taDi执行法律、法规、条例,设计规范、规程、标准,是我院技术文件资料的极为重要和关键的部分,它的健全和完善动态化的管理是保证设计质量的第一环节要素。如果没有技术文献参考资料数据的支持,建筑设计也无从谈起,可见技术文献资料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在建筑设计规范模块中,依据建筑设计特性,分类为建筑设计专业、结构设计专业、给排水设计专业、暖通设计专业、电气设计专业五大模块,把建筑设计中所有使用的规范分为专项设计规范、通用设计规范两大门类。在模块设计中添加查询的人性化,方便设计人员查找,在协同设计平台中的建筑设计规范模块中,把常用建筑设计规范标识为深色系,这样通过颜色可以识别规范类型,用色彩引导的方法使设计人员在查找时更加便捷,在功能设计上,几乎做到一键式检索模式。建筑设计规范类模块,在协同设计平台中渗透涵盖在建筑设计每个环节中。规范流程文件编写,建筑设计规范文件的编写,要保证设计中每一处的设计文件资料必须是现行,技术文献要与住建部文献相统一,更新文献必须提前,不能有废止文献的版本,使各种建筑设计依据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系统中设置统一的工作空间,规范化地定义设计流程,使得用户在使用设计软件时,会自动继承和调用这些设计标准,而又不会受到太多的限制。公共资源规范设计流程包括审核、校对、会签、归档验证。文件版本管理包括平台日志、项目函件、会议纪要等,使操作记录均有据可查。方便的沟通交流,使项目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对项目能够进行有效掌控。强制执行标准是提高设计质量的依据,对此项文件的编写我们提出了分专业后融合的工作方式,这样更细致和全面。设计工作强制执行标准更是工作中的难点,它涉及领域广泛,文献庞杂,要求时效性和严格性,这对于协同设计管理平台运转起到保障作用。修改通知单必须在出图时全部到位,不能有丝毫差错。完善的版本控制机制,支持修改锁定,并严格记录操作过程,做到操作有据可查;本协同设计平台在所有设计过程中都能做到有据可查,为平台安全奠定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基础。管理平台应该与设计平台做到紧密结合,但并不是说管理平台与设计平台一体化是最好的方案。管理平台的使用范围明显要大于设计平台,管理平台与设计平台之间既要有良好的数据衔接,又要有独立运行的能力。保证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间、找到适当的信息。要保证项目中的每一个成员可以方便、快速、准确地得到自己希望得到的项目信息,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项目成员可以分布在远程异地,甚至可以是移动状态,一个项目相关人能够避开项目中大量的垃圾信息自己找到或者从系统提示中得到相关的信息。而不是茫然无知或是被大量的无用信息所淹没,这是协同设计是否能够成功实施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