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经济责任审计职能十篇经济责任审计职能十篇

经济责任审计职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55:10

经济责任审计职能篇1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经济责任审计一经产生就显示了其他审计无法替代的作用,无论是在保护国家财产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方面,还是在健全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促进廉政建设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加强干部监督管理,正确评价和使用干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为领导干部施展才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同时也向领导干部考察工作提出了挑战。实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倡导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联系领导干部任期目标,通过对相关的经济指标等情况进行分析考核,对其任期工作业绩作出评价,能够达到客观、公正地确认其经济业绩,全面评价考核领导干部任期业绩的目的,为正确评价和使用干部提供了依据,同时有利于领导干部更好地履行职责,防止短期行为。

(二)揭露和惩治腐败分子,规范干部行为,促进廉政建设

经济责任审计立足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落脚点在于查明个人经济责任,既对事又对人,而且审计涉及领导干部任职期间一般较长,往往能够发现年度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不易发现的问题,有利于揭露和惩治腐败分子。此外,经济责任审计着眼于防范,健全了监督制约机制,有利于发现财务管理漏洞,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使领导干部自我约束、自我完善,增强了纪律观念,促进了廉政建设。

(三)核实家底,客观公正地鉴定前后任的工作业绩和经济责任

经济责任审计立足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一方面能够摸清家底,有利于继任者了解接任单位的真实情况,明确工作思路,缩短适应期,尽快进入角色;另一方面由于明确了离任者的经济责任,事实上也就划清了前后任的责任,改变了“新官不理旧账,旧官一走了之”的不良状况,有利于工作的交接,保持工作的连续性。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职能特点

(一)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监督与干部监督管理的结合

经济责任审计既是审计部门的法定职能,又是干部监督管理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是干部监督管理部门选拔、任用、奖惩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在干部监督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其他审计工作作为审计部门的法定职能,通常与干部监督管理工作没有直接的关联,这是经济责任审计有别于其他审计工作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密切相关,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济责任审计无论从审计对象、审计目标、审计重点、审计评价的方法等方面都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有着显著的不同。诚然,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毕竟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查清了党政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财政财务收支工作目标完成情况,以及遵守国家财经法规情况等,分政领导干部对本部门、本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不真实、资金使用效益差以及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等问题应当负有的责任;查政领导干部个人在财政财务收支中有无侵占国家资产,违反,领导干部廉政规定和其他违法违纪问题。

(三)经济责任审计由审计部门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部门共同组织

经济责任审计一般首先由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提出审计意见,经过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同意后,再由组织部门书面委托审计部门进行。审计机构接受组织部门的委托后负责具体实施。在具体审计过程中,组织部门有义务协助和支持审计部门完成审计工作,审计部门应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抄报有关部门,作为监督管理被审计领导干部的参考依据。同时,需要追究被审计领导干部责任的由有关部门做出必要的处理。可见,经济责任审计不单纯是审计部门的工作,而是审计部门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部门共同承担的工作。

三、经济责任审计对领导干部权力制约与监督的作用

审计机关具有制约与监督权力的法定职责。在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中,经济责任审计无疑以丰硕的成果,发挥了重大作用,成为监督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生力军,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一)在项目选择上,突出干部管理和监督的重点对象

如掌管资金分配权和资金使用量大、群众反映多的地区、部门、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审计过程中,坚持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以重大经济决策为重点,以落实经济责任为主线的指导思想。

(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突出对重大经济事项决策权的审计

重大经济决策的科学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直接关系到领导者的经济责任。对经济决策程序进行跟踪审计,从最初的可行性调查到决策过程、决策形成、决策实施、决策效益等各个环节,查证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是否做到决策程序合法、决策过程民主、决策结果科学。

(三)注重审计成果的转化提升

对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进行综合研究分析,从体制上、机制上提出解决和预防问题的办法,从标本兼治的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用完善的制度、健全的机制、规范的运作、严密的程序来保证政府权力的运行实现公开、公平和效率。

四、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与政府问责制度的逻辑关系

在新的形势下,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对权力运行制约监督的重要手段,包括了为使用干部提供客观依据和促使问责制度逐步推行等两方面的重要内容。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时任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期间曾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审计成果,促进建立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和以提高行政效能为目标的政府部门绩效评估制度”。

责任政府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产物,已成为政府治理的普遍理念。随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日臻完善,“问责制”已成为整治官场失职、渎职和腐败行为的重要手段,每每出了重大事故,常常要被“问责”,不少行政长官因此而承担了“连带责任”。因此,“问责制”又被称为“高官问责制”,往往是对中、高层领导人在技术上本可以做到而没有做到的事情承担责任。

由此,审计部门需要通过严格履行《宪法》和《审计法》赋予的职责,认真总结推广经济责任审计已经成熟的做法和经验,积极探索经济责任审计新的路径,通过与效益审计的有机结合,围绕领导干部的决策和行政行为加大审计力度和创新绩效评估手段,建立决策、效益、效率评价体系,切实保证审计质量,创新审计成果,推动有关部门充分利用审计成果,建立健全行政责任追究、决策失误责任追究等制度和行政效能评估制度,确保干部履行责任的目标最大化。

五、建立政府问责制的目的、意义与作用

(一)政府问责制的相关理论

何谓政府审计问责制?简单地说,就是对于政府审计结果中涉及的个人或组织使用资产的流向、使用效率和使用效果的一种社会交待和责任追究体系。换句话说是用“问”的“制度化”来保证“权责对等”的一种机制。

由于所谓的问责制是指政府应该是一个能够接受公众问责的政府,因此政府既要为公众负责,同时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又由各级负责任的公务员来履行职责。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政府及其公务员必须承担应由它承担的责任,所以政府必须接受来自内部和外部的监管,以保证责任的实现。

根据人民与政府之间的契约理论,问责制的基本原则是权责对等。在人民赋予政府权力的同时,政府也接过了责任。政府的责任对象是人民,而不能或者不肯正确履行责任的领导干部,就不配再成为契约的当事人。所以对于审计报告所查处的问题,不仅要追究直接责任者的行政与刑事责任,部门主管的行政与政治责任也不应当豁免。

(二)政府审计问责制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1、政府审计问责制有利于增强官员的责任意识。“有权必有责,权责要对等”,是问责制的一个基本原则。该制度凸显了一种理念,并非只有贪污受贿才会受处罚,如果没有很好地履行职责,同样会因失职而受到责任追究。这样,各级领导干部才会不得不转变观念,从以往“当多大官就有多大权”转到“当多大官就有多大责任”上来。

2、政府审计问责制有利于改革人事考核和人事任命制度。通过对领导干部失职、失误行为作出硬性的制度约束,对相关责任人作出严肃处理,让不能、不肯或未能承担应有责任的官员不再持有相应的权力,这是一种更直接、更有效的官员淘汰机制。同时,该制度的实施,实现了干部从权力主体向责任主体的转变,即谁用的干部谁管理,谁用的干部谁负责,需要的时候还要承担连带责任,这就促使干部选用和任命坚持德、才标准,加强对干部的日常管理,促使其廉洁执政和为民执政。

3、政府审计问责制有利于强化受托责任的执行效果。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问责制能够克服执行人的搭便车或者机会主义的行为;二是问责制能够影响执行人的动力机制,他被迫或者出于明智的自利动机来认真履行受托责任;三是问责制能够影响执行人的博弈行为,从而影响受托责任的执行效果。

4、政府审计问责制有利于依法履行经济法治功能,即“审计法治”。审计是法治的手段和表现形式。法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行政权的分权和制衡。法治国家均实行对行政权力的控制,即行政法治。政府审计是对行政权力进行经济控制和监督的有效方式,国家各级行政机关掌握了行使行政权力的权力,审计对经济行政行使履行监控职责,保证前期立法过程所制定的法得以贯彻实施、审计的意志和权力即法的意志和权力,审计机关按照法的规定履行法的意志。问责制度是现代政府强化和明确责任、改善政府管理的一种有效的制度。

六、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关于政府问责制的思考

(一)着眼于领导干部决策能力的审查

在当前体制、机制仍然呈现权力相对集中、制约监督滞后的情况下,基层领导干部的决策水平直接体现着工作、领导能力和政绩。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要鉴证领导干部的能力和政绩,必须围绕决策确定审计坐标和方位,在空间上寻求审计视角,用较高的敏锐度去捕捉政绩以及存在问题的信息和佐证,既要肯定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又要指出能力和绩效上的不足,这样才能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目的的最大化。

当前,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主要领导疏于决策成本和行政成本的计算,成本意识淡薄,缺少约束力,把成本大账算在集体兜里,“三拍”决策、盲目决策、想当然决策等现象不时存在,审计查出的不计成本决策导致重大损失浪费的情况较为严重。这些现象与情况,既贯穿于领导干部的决策之中,又体现在财政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范围内。因此,新形势下的经济责任审计,有必要把领导干部的决策纳入审计的主要内容之一,从决策中引伸到绩效评估,以促进成本意识,加大成本管理,强化预算约束,提高决策水平,科学评价政绩,提高行政效率,推进绩效管理,实现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

(二)着力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落实

领导干部的决策水平、领导能力和工作业绩关系到落实科学发展观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程度,财政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行为又关联着所在部门和单位的效益和效率,其责任有着明显的结果导向、服务至上的作用,也是提升部门竞争力的前提和基础。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如何,体现着部门的公共责任和谋求工作效率、提高服务质量的水平,是部门公信力的重要尺度。决策成本和行政成本是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责”与“果”是该成本的客观反映,并成正比例增长。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应把着力点放在经济责任的界定上,促使领导干部主观上全面考虑承担的责任,客观上认真履行责任。

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仅依据账项判断和评价被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就不能全面性地对被审计对象的决策和行政责任作出评判。因此,为适应形势的需要,有必要对领导干部决策、行政能力和政绩的责任加以认定,并作为坐标的方向定点和轴心认真加以评价,防止领导干部为打造政绩工程,或因为领导的个人偏好,不切实际地盲目决策,置国家财产与人民利益于不顾,从而使领导干部认清权力之上的责任,有效提高决策水平。

经济责任审计职能篇2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实践审计职责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026-01

进几年,高等院校内审机构通过程序性授权渠道积极执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和任务,通过审计工作程序和技术方法严格执行审计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结合审计实践中的问题积极进行反馈总结,加强内审信息传递,提出管理意见和建议,界定经济责任,加强审计监督管理。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困局

1.计划和决策事项的信息掌握不足

随着高校经济规模、经济事项和经济活动领域的拓展,校属相关部门的经济活动和经济事项越来越多,伴随经济活动和经济事项的不同领域、环节和阶段,这就要求审计机构全面掌握与经济活动有关的信息资源。

2.履职情况的审计评价指标模糊

因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受体制机制因素影响,组织机构未实质构建统一、完整的分部门、分职责的经济责任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部门经费、个人述职和部门工作开展情况作为评判依据,审计人员通过独立性的职业判断对干部履职情况进行评价,审计人员个体因素差异,造成判断和评价存在很大差异。

3.审计地位、审计职权功能发挥的悖论

因历史、观念等影响造成对审计功能定位的误解,形成审计地位与职能割裂和自上而下的审计形式论,存在审计权发挥不足,造成“制度上要求审计监督”和“操作上排斥审计监督”的矛盾,基于各种因素影响,造成审计过程不畅,审计职能发挥被动,形成审计弱势地位。

4.职能与权责划分模糊导致审计风险增加

当前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内容为经费项目审计,由于信息资源掌握不足、指标模糊、审计职权发挥有限等因素影响,一般而言,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评价倾向于经费审计,对于管理绩效的判断和评价彰显乏力,难以实践操作。“审计职能发挥有限”和“审计监督范围不断扩大”形成审计过程中的行为矛盾,导致操作风险不断增强,管理部门为达规避风险的目的,主观上要求更多的部门参与分散风险,通过不合理的规章制度转移管理责任,造成职能部门权责混淆,混淆了管理责任和审计责任,造成审计责任失衡,加剧了审计风险。[1]

二、经济责任审计机制构建的因应措施

1.掌握足够的信息资源,构建信息对称渠道

通过有效途径,了解组织计划决策等经济事项动态信息,通过与有关部门合作进行相关资源共享,建立有效的信息搜集渠道。如果可行,可以考虑将审计部门负责人作为经济事项或经济活动参会成员或列席成员,参与各种经济决策过程,掌握第一手信息资源,更好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利用相关信息,做出有效判断。

2.构建有效指标体系

通过充分的调研和职能区分,根据行政权力的职能划分和业务性质构建符合职权性质和类型业务的指标评价体系,促使干部履职约束机制,将履职、执行、评判和客观性置于指标体系约束之下进行具体的判断和客观的评价,达到审计所涉的预期目标。

3.充分发挥审计职权,提升审计地位

一是改变离任审计的现状,逐渐开展任中审计,在任期内纠正存在的问题,提高管理水平;二是建立规范的审计监督操作规范,改变流于形式的审计监督形式,对监督事项进行实质性审查;三是建立对财务信息常态化的监督机制,逐渐实现审计机构财务信息共享,实现对审计审签事项的实质性审查,主动监督。[2]

4.拓展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有效防范审计风险

在掌握信息资源、构建评价标准体系、充分发挥审计职权的基础上,逐渐实现经费审计、管理审计、效益审计并重,有效、客观、公正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通过完善审计监督管理制度,通过审计规章制度划分职能部门权责,建立规范审计监督操作规范。[3]

三、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问题及建议

鉴于对经济责任审计困局的探讨,结合审计工作实践存在的问题,基于监督和管理并重的原则,为促进经济责任和职责履行,提高总体经济管理水平,提出如下管理建议。

1.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和水平

为集约利用组织资金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议组织加强经费项目管理,简化经费项目数量,分类规划经费使用方向,有效节约资金;建议强化预算执行效率,在预算申请和批复时明确项目实施进度,并定期督促执行,在预算当期执行经费预算,降低项目资金占用,提高资金利用率。

2.加强部门创收资金监管

为进一步贯彻小金库治理的相关规定和文件精神,杜绝组织下属部门以任何名义建立小金库,建议构建信息渠道监管部门收费项目,加强廉政纪律和财经纪律,强化相关业务培训,以合理的审批渠道和部门激励机制堵塞漏洞,贯彻收支两条线,规范财务管理。

3.强化资产管理

为保证国有资产真实、完整,防止流失,建议健全资产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把统一采购、部门采购、分散收集、捐赠等所有渠道形成的资产均纳入到资产管理的范围,在项目实施的不同环节和阶段监管资产形成,及时入账。领导干部任职期满后,应及时进行资产移交,对此,应完善制度体系,确定合理期限,完成资产移交,界定责任,以达履职的目标。

4.强化核算管理

为进一步加强二级独立核算单位财务管理,建议组织及时与二级核算单位签署款项拨付、补贴、管理费上缴、计划指标等方面的协议或合同,规制管理行为,规定经济往来;建议及时清理往来关联账项,明确约定各方管理职责和资金权限,规范账务处理程序,调动各方积极性。

5.规范账务处理

为规范账务处理,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建议在专项经费项目批复时明确使用方向,防止项目经费执行时挤占其他项目经费,造成经费管理失控,弱化预算管理;为便于职能部门开展工作,推动组织整体财务管理水平,建议合理授权并有效控制支付额度,监控资金流向,强化并规范账务处理,保障经济活动正常开展。

四、结语

经济责任审计的本质是受托责任,有效的界定与识别经济责任,是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所需要的一种监督机制,面对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困局,我们必须在实践中寻求统一、协调、完整的机制和措施,达到经济责任审计所预设的公正、客观的现实目标。

参考文献

[1]宋夏云.国家审计目标及实现机制研究(第1版,会计学博士论丛)[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美]维纳.控制论[m].第1版.郝季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经济责任审计职能篇3

关键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结果公告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0-166-02

2014年3月5日,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大审计和审计结果公告力度”,意味着我国当前审计结果公示力度还不够。在当前形势下推行和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刻不容缓,对发挥审计“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的免疫系统功能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审计结果公告的相关规定

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审计机关可以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或者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201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共同印发《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干部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办发〔2010〕32号)第三十八条规定“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审计整改以及责任追究等结果运用制度,逐步探索和推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当前,我国尚未建立统一、行之有效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因此,关于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形式和方式都值得探讨。

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的重要性

高校审计部门在履行审计工作职责的同时,也应该接受高校教职工对审计报告和审计结果的监督,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对于审计部门和被审计领导干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审计结果公告能够建立审计部门的威信。在高校中,审计部门作为一个辅部门,普遍存在高校领导和教职工对审计工作与审计报告重视度较低,审计工作的配合度不高。实施审计结果公开制度,能够让高校教职工全面认识、了解审计工作,而客观、公正的审计报告能较大程度上维护审计工作的严肃性,提高审计部门的威信。

2.审计结果公告有利于实现有效监督。现在高校教职工的民主法治观念在不断增强,对高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也更加关注。对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公告,可以使高校各个部门、各级教职工对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更好地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3.审计结果公告有效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反腐倡廉的建设离不开群众的监督,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为高校教职工提供了监督的窗口与依据。将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公之于众,可以有效防止权力被滥用,促进高校的职能部门和学院高效地运作、部门和学院的领导干部廉洁自律。

三、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应遵循客观公正、简明扼要、突出重点的原则。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审计内容与特点,将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信息和审计情况进行公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应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1.审计项目基本信息。包括被审计领导干部的姓名、任职职务、任职时间、审计小组成员、审计时间等信息。

2.被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简要描述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主要经济目标完成情况、履职情况,既要写明工作业绩也要列出工作中的不足。同时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部门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简要说明。

3.审计发现的问题与建议。主要说明被审计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高校相关规章制度的情况,以及被审计单位违法违规的情况,并针对上述情况提出相应整改建议。

4.被审计领导干部的及部门的反馈意见。将被审计领导干部及所在部门的反馈意见进行公告,如果审计期间已经整改的问题也可一并进行描述。

考虑到审计结果公开的对象多为非专业出身,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也要具有一定的易懂性。以表1的形式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进行公示。

四、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示的方式

结合高校组织管理的特点,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示的对象主要是校级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和教职工,因此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进行结果公示。

1.校园内部网站。校园网站的校务公开是高校信息的重要平台,教职工对校务公开的关注度比较高。在执行完成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审批的相关程序后,可以在校务公开上及时公布审计结果,高校教职工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被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主要内容。同时,审计部门也可以在校务公开上定期公开被审计领导干部和部门对审计过程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

2.相关会议。高校审计部门可以定期召开全校型审计工作会议,在会议上向校级领导、中层干部、教职工介绍审计工作,尤其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程序以及重要性等知识,并在会上通报学校内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提出的问题与建议。通过会议的形式,让高校各级领导和教职工更加深入了解和支持审计工作,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推进。

3.书面文件。高校审计部门通过发送各类文件和审计信息,介绍高校审计工作的最新动态和审计工作成果,并对近期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进行公示。审计部门通过书面文件的下发与传阅,不断扩大高校审计部门影响力,从而更好地推进审计工作,发挥审计工作监督、服务功能。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建立,对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发挥“免疫系统”功能起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也提高了审计工作的风险。高校审计部门在完成审计工作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审计风险的控制,保证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客观、公正。

参考文献:

[1]吴睿.关于审计公开的几点思考[J].中国商界,2010(12):82-83

[2]刘更新,黎明.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5):102-108

[3]王文忠.审计公开的实践与思考[J].大庆社会科学,2014(2):138-140

[4]宋华未,尚珂全.完善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结果公示制度研究[J].会计之友,2015(1):112-115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审计处江苏南京210023)

经济责任审计职能篇4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在审计人员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采用了不恰当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对审计事项作出了错误的估计和判断,从而出具了不恰当的审计报告,审计人员承担责任和损失的可能性。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如何防范审计风险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风险的成因

(一)审计对象的复杂性

在《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对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做了具体的规定。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包括:第一,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审判机关及检察机关的正职领导干部或者主持工作一年以上的副职领导干部;第二,中央和地方各级党政工作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等单位的正职领导干部或者主持工作一年以上的副职领导干部;上级领导干部兼任部门、单位的正职领导干部,且不实际履行经济责任时,实际负责本部门、本单位常务工作的副职领导干部等,由此可知,经济责任审计不仅是对“事”的审计,而且是对“人”的审计。领导干部地位特殊,可能会利用职权,粉饰财务信息或是给审计人员施压,加大了审计风险。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随着经济责任审计领域的不断扩展,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却呈现出滞后性,使经济责任审计在实践中,缺乏可依据的法律标准。199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中办发〔1999〕20号),2006年经济责任审计正式写进审计法。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为经济责任审计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在很多方面都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加大了审计风险。

(三)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人员要坚持诚信、客观和公正、独立、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保密、良好的职业行为等职业道德。然而,在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由于被审计对象人脉广、权利大,可能与审计人员存在经济利益关系,或是审计人员受被审计对象的控制等,而使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受到影响。作为审计人员应该掌握丰富的专业技能和经济财务知识,有的审计人员可能没有经过专业学习与训练,直接上岗,缺乏必要的责任心,对审计工作没有保持应有的谨慎;或是审计人员专业知识不过关,对于搜集的财务信息无法进行正确的分析与定性。以上这些都增加了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

(四)先离任后审计

在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践中,存在领导干部先离任后审计的现象,被审计领导在任职期间掌握权力,很可能会利用职权篡改财务信息;其次,先离任后审计减弱了对离任领导的约束力,领导干部可能会,可能会造成责任无法界定,增加了审计风险。

二、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为了经济责任审计的长远发展,应该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方面的细节规定,为经济责任审计提供法律标准,使经济责任审计有法可依。还要建立权威的审计评价标准体系,提高审计评价结果的质量,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二)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审计工作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审计机关应采取措施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与实际需求相接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审计、会计、经济等方面的知识,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单位也可以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及审计人员的状况对其进行专门的培训。在注重审计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的同时,也要加强其思想道德教育。使审计人员不仅具备专业技术知识,而且有良好的政治素质,从而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三)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意识

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对象、审计目的、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及审计程序等方面有其特殊性,把它等同于常规的财务审计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审计人员及各级领导应加强经济责任审计观念,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应以促进领导干部推动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科学发展为目标,以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情况为重点,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为基础,严格依法界定审计内容;应用适合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提高审计质量,以便更好地界定被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降低审计风险。

(四)坚持“先审计,后离任”

“先离任,后审计”存在着各种弊端,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要求在领导调任、离任之前,要接受经济责任审计,坚持“先审计,后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加强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监督,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要体现出其事中监督的作用。对于不遵守“先审计,后离任”的审计对象,给与相应的惩罚,以杜绝“先离任,后审计”现象的存在,克服其弊端,明确经济责任。

参考文献

[1]汪立元,顾晓敏,陈希晖.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J].中国行政管理,2011(05):82-86.

[2]朱妤.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J].商,2012(10):87.

[3]彭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J].中国内部审计,2012(08):45-46.

经济责任审计职能篇5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科学、客观的审计评价标准,造成审计评价难

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环节,而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在评价上缺乏科学、客观的标准,致使在实践中难于操作。因为在领导干部的岗位职责中并没有明确其经济责任是什么,在上任之初,干部管理部门也没有就经济责任给他们做出明确的规定。我们发现,被审计对象大多不清楚自己究竟有哪些经济责任。这既不利于领导干部全面履行自己的职责,又给审计评价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正因为缺乏明确的标准,严重地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导致审计评价难,同时也增加了内部审计的风险。

2、贯彻“先审后离,先审后任”原则不够,削弱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效能

《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及《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均明确要求:“领导干部任职期满或因调动、离退休、辞职、免职、撤职等原因离开现职岗位前,应接受经济责任审计”。然而,从目前高校的实际执行情况看,基本上是在领导干部换届后或任期届满时才进行。特别由于强调干部管理的保密性,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做到先审计后任用。这种“先离后审,先任后审”的现象,导致在审计过程中出现了配合难和执行难的问题。一方面,因为被审计对象己到新的岗位走马上任或己退休在家,而继任领导又因为不了解情况或者认为与自己无关,对经济责任审计缺乏有效的配合;另一方面,对审计查出的违纪违规问题,被审计对象己不可能代表原单位接受审计处理,而新任领导又认为这是前任的责任,对审计结论可能置之不理。经济责任审计成了“马后炮”,既不利于教育本人,更不利于领导干部在原岗位改正错误,达不到监督和考核干部的目的,不能为选拔任用干部发挥应有的作用,经济责任审计的效能大大削弱。

3、审计信息的获取手段十分有限,导致审计风险增加

与财务收支相比,经济责任审计的信息与其期望达到的目的之间有较大的距离。实践证明,仅靠审计部门从账面审计掌握的情况就对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进行评价,依据明显不足。因为审计的范围、内容是有限的,审计部门所认定的经济责任仅限于根据审计对象所提供的会计资料、述职报告和其他资料,然后依据有关规定所能界定的经济责任。审计监督与纪委、监察的监督无论从信息来源和监督手段都有很大不同。特别是领导干部遵守财经法纪的情况及党风廉政情况,审计部门就更难全面掌握,在经济领域违法违规行为更加隐蔽,手段更加翻新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一些领导干部经济犯罪问题常常不直接通过财务收支反映出来,如“领导干部收受贿赂、收入不入账、私设小金库、私分公款”等问题,仅仅依靠审计部门难以发现、查实,因而审计很难揭示一些账外的东西,因此仅靠审计就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做出全面评价风险很大。

4、审计队伍力量严重不足,难以保证审计质量

随着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办学经费筹措渠道越来越多,教育资源配置形式越来越广泛,经费支出越来越纷繁。同时,随着形势的发展及审计监督职能的拓展和延伸,高校审计工作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面越来越宽,除经济责任审计外,还涉及到内部制度评审,办学效益、经济效益、无形资产评审,高校各项收费、各项资金的管理使用及校办产业、后勤剥离单位等情况的审计。这一切使审计队伍力量不足的问题日益凸现出来。

审计队伍力量不足主要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从质的方面看,目前高校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的现象还比较普遍,部分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对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特征和行业特点不熟悉,有的具有一定的审计理论知识,但实际发挥能力较差。然而,经济责任审计对内审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既要懂得财务收支审计的知识,还要有较强的调查研究能力、信息提取分析能力和较高的政策水平。但是,由于高校审计任务十分繁重,审计人员没有时间去进行相关培训和进修学习,从而导致审计队伍的素质适应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需要。从量的方面看,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编制较紧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在高校机构改革中,多数单位把审计部门与纪检、监察部门合并,专职审计人员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审计人员编制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

在审计队伍力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审计部门要想在较短的时间内,把这么多的领导干部逐个进行审计,显然是不可能的。即使逐个审了,审计质量也难以保证。要么走走过场,要么评价结论的正确性受到影响,与其这样,还不如不审,否则会给干部管理部门选人用人产生误导作用,根本就达不到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

二、改进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

1、明确职责,建立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体系,规范审计评价

高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是其领导职责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明确自己的经济责任,才可能全面履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因此,干部管理部门应该在领导岗位职责中明确其经济责任。领导干部上任之初,应该就经济责任和权利义务签订相关协议。以统一规范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评价的范围、内容和标准。本着科学、合理、便于操作的原则,把定性和定量有机地结合起来,量化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及其绩效。协议条款应包含以下内容:财政资金的使用、节约情况;各种经费的来源、使用及节余情况,国有资产的管理、使用情况,保值、增值情况;债权、债务情况;重大对外投资情况和效果;对经济行为有影响的各项管理制度的建立、执行情况;财务信息的正确反映情况;职工收入和福利改善情况;遵守财经法纪情况;任期内的党风廉政建设情况。协议中还必须明确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对负领导责任、间接责任、直接责任等做出明确界定,既能增强被审单位领导干部实现任期内管理目标的责任感,又为内部审计部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提供了客观、公正的评价依据。

2、灵活应对,坚持“先审后离,先审后任”原则,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功能和作用

要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功能和作用,应该坚持“先审计后离任,先审计后任用”的原则。首先,审计部门应该加强与组织、人事、纪委、监察部门的协调与沟通,力争通过建立相关制度的形式来保证组织、人事部门在干部换届或离任前的一段时间内(例如三个月),向学校审计部门送交提请审计通知,使审计部门有比较充裕的时间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这样既可以使离任者交得清楚,接任者接得明白,解除思想包袱,轻装上阵,又有利于领导干部正视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改正缺点和错误。其次,把离任审计与届中审计相结合,及时发现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责任中的不足,使他们及时调整自己的领导策略,建立内部监督机制,进一步提高经济活动管理水平。

3、形成合力,拓宽审计信息渠道,有效规避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也是组织人事、纪委监察部门监督的重点对象,只不过在监督内容上侧重点有所不同。因此,要整合各个监督部门的力量,形成审计监督、财务监督、组织监督、纪监监督相结合的新的干部监督机制,达到监督主体的高度统一,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权威性,准确性。一是成立有组织、人事、纪委、监察、计财等部门参加的学校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研究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确立审计重点,及时讨论经济责任审计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为搞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供组织保证;二是邀请相关部门参加经济责任审计见面会,听取被审计对象的述职和群众意见,加深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了解;三是广泛收集各个监督部门在平时收集到的有关被审计对象的反映信息,供审计评价参考;四是及时向干部监督部门通报经济责任审计进展和遇到的问题,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可以保证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健康发展。

审计部门与组织、人事、纪委、监察部门的这种协调互动和优势互补将极大地拓宽审计信息渠道,有效地减少审计风险,并将大大增加经济责任审计的功效。

4、突出重点,科学安排审计力量;提升素质,以质量弥补数量的不足

经济责任审计职能篇6

本文作者:周章理工作单位:人民银行南丰县支行

基层人行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

1.审计内容全面转型有待突破。如何进一步弱化与经济责任关系度不高、纯基础性的操作业务仍存在一定难度。虽然经济责任审计突出了审计重点,改变了履职审计与离任审计同质化的问题,更加突出领导干部经济方面的履职情况,但在实践中,部分试点行还是存在多查一点多放心的思想,没有完全脱开履职审计的路子。同时,领导干部分管与经济责任无关的业务部门是否要查、要查多深等,各试点行意见不统一,查出的一般业务性质问题如何在离任审计报告中反映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3.责任界定不够细化。目前审计发现问题的责任认定划分为三类(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责任界定还需要进一步细化。被审计单位存在某方面的经济责任问题,在确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时,往往找不出领导干部亲自组织办理,或授意、指使、强令、纵容下属违纪的证据,而事实又是根据其意见办理的结果,造成界定其直接责任缺乏证据支持,界定其主管责任也缺乏与事实相符的证据支持。同时一些问题发生在现任领导任期内,而根源却在前任领导产生等,影响了离任审计工作质量。4.信息化审计手段程度不高。目前离任审计工作主要是依靠手工操作,与当前各个业务部门新系统频频上线形成对比,大量的手工操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效率和效果。目前已开发的与经济责任审计有关的小软件有国库系统数据检查软件、会计财务方面检查软件,但与实际相比,特别是与外部审计相比都还不成熟。

基层人行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议与设想

为转变审计理念,创新审计方法,基层人行要在深刻领会《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精髓实质的基础上,探索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在人民银行领导干部履职审计和离任审计中运用的具体方式,切实加强审计管理,进一步推动内审工作的转型。1.正确定位,明确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和审计范围。根据《规定》中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界定,明确人民银行领导干部履职审计和离任审计中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各分支机构“一把手”或主持工作一年以上的副职领导干部,会计核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人。以被审计领导干部经济管理责任为主审方向,侧重从政策水平、领导能力、工作实绩、业务管理等四个方面入手,客观评价领导干部任期内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情况。2.加强领导,细化经济责任审计流程。根据《规定》中“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领导”的有关规定,要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的组织领导,建立联系会议制度,及时汇报沟通审计工作思路、方法和结果,细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程序和要求,规范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过程和步骤,全面、客观评价领导干部任期内的履职情况。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仅要进点张贴公告,认真听取个人述职,了解和掌握审计对象履行职责的自我评价,而且要认真进行问卷调查,广泛听取群众对领导干部履职的评价,对普遍性问题进行重点实地检查审计。3.准确定性,严格依法界定审计内容。根据《规定》中“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规定,严格界定人民银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应以财务预算执行和会计核算为重点,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行为,关注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制定和执行重大经济决策、遵守廉洁从政(从业)规定和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情况;同时,要明确审计对象所在单位或部门的职责、审计的责任认定、审计报告的内容、审计发现问题的处理、审计的工作纪律等方面内容,督促领导干部勤政廉政。4.明确责任,多层次界定经济责任。《中国人民银行内审操作规程》对审计责任的认定,主要是对审计中发现的重要问题,确认审计对象所应负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参考政府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人民银行对经济责任的划分可以分四个层次进行界定:一是前任责任与现任责任。二是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三是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间接责任主要是管理责任和领导责任。四是过失责任与故意责任。5.优化手段,提升审计人员素质。一方面通过加强培训或者以查代训方式,不断提升经济责任审计人员业务素质,提高审计质量;另一方面,注重提升审计手段的科技含量,减少手工操作,全面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水平。

经济责任审计职能篇7

关键词:加强经济审计经济责任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政治体制以及经济体制不断变革的的社会生活中,中央对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视也在逐步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国家审计的一部分,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对相关部门工作公开性和透明性的加强,也具有某种意义上的强化作用。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不仅有利于本部门的领导干部加强做好本职工作的责任心,也有利于其树立良好的模范作用。笔者从怎样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几点建议,来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建设进行论述。

一、加强有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法律法规实施

加大对经济责任审计法律保障,是建设经济责任审计快速发展的基本途径。法律法规体系的保障,在一定意义上讲,不仅可以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规范,也对审计中风险的预防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加强有关政策性法律法规的实施,提升相关法规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地位,提高单位领导对经济责任审计的高度重视。虽然我国在《审计法》和《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定》,提出了对经济责任审计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但在其工作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为了营造一种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工件环境,从实际情况出发,建立一套与之相匹配的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法规体系,有关部门认为,一方面可以针对经济责任审计制定一系列的实施细则和实施意见,把经济责任审计作为法定审计工作的重要实施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定》有关原则的规定,结合其自身发展状况,在原有规定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制定、修改与完善,把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干部考核的必经程序,加强有关领导干部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性的重视。

二、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专业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在工作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可预知的风险性,为了更好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这就需要建立一支政策性水平较高,业务技术水平精湛和综合能力分析较强的专业性的高素质人才的审计队伍建设,并注重后续人才的重点培养,拓宽培训渠道,并严格根据《审计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实施。由于审计工作的严肃性以及工作的特殊性,而且,经济责任审计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这就需要相关的经济责任审计的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胜任能力。在审计实务相对强大的发达国家,在此方面,按照不同的审计类型,成立了不同类型的的职业审计协会,并实施了审计师注册制度。笔者认为,适当的建立注册经济责任审计师考试制度,一方面可以选拔更为优秀的经济责任审计师,另一层面有刻意整合社会的审计资源,从而整体上提高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素质。因此,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成立经济责任审计师,通过重点提升审计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注重审计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的不断更新,来加强对有关政策性法律法规的学习和研究,培养一批既掌握经济责任审计相关专业管理知识及核心审计技术,又能熟练应用各类信息化技术的综合性全面发展的审计人才,增强其自身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坚持依法审计的精神,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廉洁自律,缓解繁重的审计任务与审计人员资源的紧缺,对于预防和惩治腐败,积极推动审计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三、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在我国,虽然理论界对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问题,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但是,从整体效果上来说,成效不太显著,针对我国目前关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建立,也尚未全面构建,由于其法律法规政策存在滞后性,强有力组织保证的缺乏性,在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产生一定的制约性。无论是从经济责任审计的需求和目标来看,还是从经济责任审计理论的发展需求出发,都需要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具体的、健全有效的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经济责任审计分为不同的部门,各部门性质不同,预期相对应的经济责任也不尽相同,这就使的在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时也不尽相同。但是可以通过不同的审计基础,寻找不同责任和各个单位性质之间的共性,来构建一个从整体上可以与各单位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标准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并通过对各单位制定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标准体系,对不同单位部门的领导干部进行统一的、严格的、科学化的审计评价,在针对特定部门领导干部在关键等细节之处进行处理,以确保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在审计工作人员关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科学有效的进行。

四、加强政府职能的转变来促进审计的权限

通过采取转变政府职能的方式来加强审计的权限。一般而言,领导在任职期间,承担的责任往往多于离职期间,但是在任职期间的工作,可能对于经济责任的审计仅仅限于一般的市场经济活动,在对市场经济活动的责任进行审计评价时,也只分为主管负责和直接负责两种,为此,我们应该根据严格的经济责任审计内容进行评价,还要通过对审计工作的公正性来对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性评价,也不能照搬过去陈旧的审计模式,对于审计工作中审计对象的述职报告和任职期间的工作总结,一定要保持严谨、公正的审计态度,这样才能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有序科学化的进行,让政府转变其自身的工作职能,做到审计评价工作与内容的一致性。

五、结束语

在党中央召开的十中,着重强调了关于建立完善的责任审计制度,特别是对审计工作中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作出了重点概括,本文通过对工作中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几点建议,通过有效的法规政策和相关理论知识,来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实施,保障审计工作的有效合理的开展,进一步促进了依法审计建设工作的实施。

参考文献:

经济责任审计职能篇8

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对象一般是履行经济管理职责的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对象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由查事到查人,既查事也查人。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被审计的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单位(所在地区)的财政财务收支是否真实,有无做假账;二是所在部门职能履行和效果方面的情况;三是重大经济决策及政府投资方面的情况;四是贯彻执行国家重要经济政策情况;五是单位或部门内部控制制度方面的情况;六是个人遵守有关廉政规定情况等内容来保护国家财产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并且在健全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促进廉政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大部制改革给经济责任审计带来了新的机遇,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部制科学合理的职责配置可以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大部制改革前,部门过多,职能过细的现象必然造成职能分散、政出多门,导致“九龙治水”而“一水不治”的局面,同时,决策部门受到执行利益影响,监督形同虚设,进而导致问责难。实行大部制改革,在大的部门内部进行详细分工,使得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工明确,清晰界定责任,这不仅可以为经济责任审计追究领导干部责任提供制度保障,而且还有助于落实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制。行政问责制是为了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顺利开展而设计的配套制度。经济责任审计侧重于责任的界定,行政问责制则侧重于责任的追究。两者分别针对“定责”与“问责”两个方面展开,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建立责任政府的重要制度要素。责任追究的前提是进行责任界定,反过来责任界定的意义需要通过责任追究的效果来加以体现。

(二)大部制有利于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执行。经济责任审计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责任的追究和落实。行政问责制的落实,前提在于科学划分政府职责,充分界定政府的权力。因此,在政府组织机构设计时,要科学合理配置和划分行政权力,使部门职责划分明确化、清晰化、规范化。而大部制改革,从原来的“九龙治水”到现在的“一龙治水”,将政府职能相近的一些部门进行合并,组成一个较大的综合部门实现统一管理,以实现减少政府机构的数量,降低行政成本的目的,有利于避免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紊乱和低效率现象,能够有效解决政府部门之间沟通难、协调难的问题。大部制改革重点关注部门职能的有机统一和综合管理,在部门的内部,使得各岗位之间、上下级之间权力与责任向规范化、明确化、对等化方向发展。这样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能够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消除传统政府中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职责不清等一系列现象,进而更好地划清领导责任、正副职之间的责任,有利于审计结果的切实、有效执行。

(三)大部制下对公共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有利于经济责任审计优势的发挥。大部制背景下,不同部门进行重新整合,权力和财力会更加集中,因而对公共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以及领导干部经济管理能力考核就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之一。一方面,经济责任审计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方法,与任期目标相联系,通过对相关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和考核,运用专门的审计手段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全面真实地予以反映和揭露,督促领导干部履行经济管理职责。另一方面,大部制改革促使政府职能逐步明确,有利于合理界定领导干部各自应履行的经济责任,体现谁的责任由谁负的原则,从而增强领导干部的责任感。

二、大部制改革背景下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困境

(一)大部制改革的阻力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的难度。为了配合大部制改革的步伐,国家审计机关短时间内会集中接受许多党政一把手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任务,与审计时间紧、任务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审计的人力、物力、财力相对十分有限的现状,这无疑增加了经济责任审计的难度。大部制改革涉及各方利益的调整和博弈,必然存在一定的改革阻力,主要体现在:一是我国长期以来习惯于部门归口管理的模式,而人的思维是有惯性的,要在短期逆转,难度明显很大。二是大部制改革涉及权力与利益的重新划分与组合,必然会触动部分人的现实利益。历史遗留的传统观念与现实利益交织在一起,演变成一股强大的改革阻力,导致改革难度系数加大。如果各机关大多数都采取消极抵制的做法,仍是各自为政,就很容易使得改革流产。再加上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涉及面宽泛,审计取证也比较复杂,在国家干部批量任免、调动的情况下,如果集中开展审计,在审计时间紧、任务重、审计资源有限的状况下,审计本身就已经困难重重,如果国家机关不配合,相互抵制,将会进一步增加经济责任审计的难度。

(二)部门协调不够影响经济责任审计的效果。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要使得经济责任审计在加强领导干部监督管理、预防惩治腐败和党的廉政建设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则要求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审计五部门在审计工作中形成合力,整体作战。但是,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实践中,人们往往错误地认为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机关的工作,与其他部门的工作关联度不大。而大部门的行政机构设计,在一定时间内会使得五部门协调和配合的难度加大,这也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大部制部内沟通、协调状况也令人担忧。决策的执行需要大部门下的各组成单位具体执行,而大部制下组成单位增多,协调任务也随之加重。而且大部制是一种新的组织制度,部内各单位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实现彼此协调、有序的工作。大部制改革使得部门与部门、部门内部的协调难度加大,导致目前经济责任审计有关的部门在相互沟通、共享资源方面做得还很不到位,无形中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效果的发挥。

(三)经济责任审计法律规范建设的滞后加大了审计风险。大部制改革,政府机构在各个方面都需要改进,对应的职能权利也会发生变化。在大部制改革过程中,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却跟不上大部制改革的脚步,这导致审计人员缺乏具体的规范业务指导,无形中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目前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依据是《审计法》《经济责任审计条例》《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但这些法律法规只有原则性规定,却缺乏具体操作性的指导,对于审计实施中重要的审计准则、审计指南、审计程序、审计技术方法等没有明确规定,对于审计报告中审计评价内容、文书格式、评价措辞等方面,也没有具体说明,经济责任审计法律规范建设的滞后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风险。

(四)经济责任审计存在“先离后审”现象,审计成果的透明度低、转化效果差。目前,大部制改革过程中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转化滞后,严重削弱了审计监督职能,直接影响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在领导干部离任时应有作用的发挥。大部制改革过程中,领导干部离任与新任时有发生。《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第五条规定,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应当依法接受审计监督。根据干部管理监督的需要,可以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进行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也可以在领导干部不再担任所任职务时进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而现行做法是,在离任之时,许多都是先“放行”再审计,使得审计与问责、审计与干部任用脱节,审计结果对领导干部的仕途发展并不能起到实质性作用。审计结果的利用滞后,反过来又会严重影响经济责任审计的效果。在实际工作中,审计成果不公开、不透明的现象普遍存在,对于审计成果的落实以及审计成果运用的反馈等方面都没有明文规定,最终导致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流于形式,难以发挥监督领导干部廉政勤政的效果,影响了审计监督作用的有效发挥。

(五)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难,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大部制改革过程中,领导干部的批量任免发生频率较高。这些领导干部是较为特殊的经济责任审计对象,需要科学合理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来界定他们的经济责任,为组织人事部门对领导干部的考核和任用提供重要依据。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独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监督制度,在审计评价标准方面,在国际上没有直接经验可参考,同时经济责任审计在我国开展的时间也不长,这导致实务中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不够规范、可操作性差,甚至会出现对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审计人员有不同的审计评价结果,这样一来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观性、随意性加大,严重削弱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权威性和客观性,同时也无法分清是直接责任、主管责任还是领导责任。

(六)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在大部制改革背景下,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尚不能完全适应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需要。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特殊,直接决定了审计工作政策性强、责任大的特点。出色地完成审计工作需要很强的观察、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因此审计人员不仅在会计、审计方面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还要具有管理、投资、计算机、英语等方面的综合知识,同时又要熟悉国家的政策法规。由于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欠缺的问题,或者审计工作中作风不够严谨,采取了不当审计方法,很容易出现漏审、漏评或误判、误评的情况,甚至出现故意为被审计人员弄虚作假,或搞人情审计、权钱交易,这些都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公正性和公平性产生严重负面影响,审计效果大打折扣。

三、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策略

(一)完善大部制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审计计划制度。大部制改革过程中,为了防范审计风险,保证审计质量,需要建立有效的经济责任审计计划制度。审计机关在安排年度审计计划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取得经济责任审计必备的工作支持,在此基础上再确定一部分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一是制定有效的审计方案。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工作落实的基础,是确保审计效果的重要举措。要结合历年的审计情况,大量收集信息,做好审前调查工作,运用审计分析技术,明确审计重点和人员分工,同时要关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要求和特点,这样制定的审计方案,其针对性就会加强。二是审计工作中要注重明确审计重点。审计工作对专业判断和职业敏感要求较高,审计人员要做到有的放矢,该检查的事项深入检查,无关事项该放手的就放手(如果必要的话,可交由当地相关部门处理)。在实际工作中,针对不同的审计对象,选择不同的审计角度。与经济责任无关的事项、细枝末节的事项要适当的放弃,避免审计资源的无谓浪费。

(二)建立、健全大部制下经济责任审计的部门协调机制。在大部制改革背景下,与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的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审计五部门,要积极建立一个有利于部门协调沟通的平台,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在审计工作中形成强大的合力,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有效落实。纪检、监察部门要高度重视经济责任审计在预防、惩治腐败的重要作用;组织、人事部门应尽快研究制定审计成果在评价、考核、任用干部上的具体办法规定,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审计机关对于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送交纪检、监察部门处理。如此一来,上述五部门各司其职,相互协调、配合,环环相扣,才能共同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更好地开展。

(三)完善大部制下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在大部制背景下,我国相关机构应尽快出台专门的经济责任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具体解释经济责任审计的形式、程序、审计技术方法、审计评价和责任界定等内容,解决目前实务工作中无规范可依、无规章可循、各级审计机关各行其是、凭主观臆断操作等问题。配合我国大部制改革,政府机构职能的有机整合,以及充分考虑我国现阶段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目前应制定《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准则》《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办法》等可操作性法律规范,使得审计机关和审计工作人员对自己的职责权限、执行审计业务的标准和出具的审计报告的规范性等方面有全面了解,这样才能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质量,同时降低审计风险。进而切实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在加强领导干部的监督和管理方面的实际效果,增强经济责任审计的权威性。

(四)提高大部制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利用水平。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是对领导干部是否具有从事经济工作中的必须的政治素质和决策水平,是否正确履行其经济职责,是否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法纪的依据和反映。充分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审归审,用归用”的“先离后审”的尴尬局面,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先审后离,先审后任、凭审任用”的原则;二是将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纳入干部的实绩档案和廉政档案,加强对干部的监督和约束;三是建立并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增加透明度和公开度,审计机关把检查监督和问责的结果以“审计结果公告”的形式向全社会公开,除了可以通过政府系统内部进行自我监督,还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向社会公开,加强全社会和舆论的监督,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落到实处。

(五)加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建设,规范审计工作。在大部制改革背景下,政府职能重新整合,机构数量减少,所以在各个部门职能科学分类的基础上,要根据不同单位的不同职责,关注部门差异,以确定不同部门领导干部的评价标准,准确界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经济责任的界定标准和审计评价规范应由各级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和审计部门通力协作共同研究制定。经济责任的界定标准和审计评价规范要科学化、量化、可行化,以保证审计成果的有效性和公正性。实际审计工作中要关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合理界定领导干部的责任性质,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规范使用审计评价术语,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减少审计工作和审计判断的随意性,使其逐步走上法律化轨道,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经济责任审计职能篇9

一、加强有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法律法规实施

加大对经济责任审计法律保障,是建设经济责任审计快速发展的基本途径。法律法规体系的保障,在一定意义上讲,不仅可以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规范,也对审计中风险的预防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加强有关政策性法律法规的实施,提升相关法规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地位,提高单位领导对经济责任审计的高度重视。虽然我国在《审计法》和《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定》,提出了对经济责任审计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但在其工作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为了营造一种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工件环境,从实际情况出发,建立一套与之相匹配的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法规体系,有关部门认为,一方面可以针对经济责任审计制定一系列的实施细则和实施意见,把经济责任审计作为法定审计工作的重要实施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定》有关原则的规定,结合其自身发展状况,在原有规定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制定、修改与完善,把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干部考核的必经程序,加强有关领导干部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性的重视。

二、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专业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在工作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可预知的风险性,为了更好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这就需要建立一支政策性水平较高,业务技术水平精湛和综合能力分析较强的专业性的高素质人才的审计队伍建设,并注重后续人才的重点培养,拓宽培训渠道,并严格根据《审计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实施。由于审计工作的严肃性以及工作的特殊性,而且,经济责任审计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这就需要相关的经济责任审计的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胜任能力。在审计实务相对强大的发达国家,在此方面,按照不同的审计类型,成立了不同类型的的职业审计协会,并实施了审计师注册制度。笔者认为,适当的建立注册经济责任审计师考试制度,一方面可以选拔更为优秀的经济责任审计师,另一层面有刻意整合社会的审计资源,从而整体上提高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素质。因此,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成立经济责任审计师,通过重点提升审计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注重审计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的不断更新,来加强对有关政策性法律法规的学习和研究,培养一批既掌握经济责任审计相关专业管理知识及核心审计技术,又能熟练应用各类信息化技术的综合性全面发展的审计人才,增强其自身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坚持依法审计的精神,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廉洁自律,缓解繁重的审计任务与审计人员资源的紧缺,对于预防和惩治腐败,积极推动审计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三、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在我国,虽然理论界对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问题,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但是,从整体效果上来说,成效不太显著,针对我国目前关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建立,也尚未全面构建,由于其法律法规政策存在滞后性,强有力组织保证的缺乏性,在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产生一定的制约性。无论是从经济责任审计的需求和目标来看,还是从经济责任审计理论的发展需求出发,都需要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具体的、健全有效的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经济责任审计分为不同的部门,各部门性质不同,预期相对应的经济责任也不尽相同,这就使的在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时也不尽相同。但是可以通过不同的审计基础,寻找不同责任和各个单位性质之间的共性,来构建一个从整体上可以与各单位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标准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并通过对各单位制定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标准体系,对不同单位部门的领导干部进行统一的、严格的、科学化的审计评价,在针对特定部门领导干部在关键等细节之处进行处理,以确保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在审计工作人员关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科学有效的进行。

四、加强政府职能的转变来促进审计的权限

通过采取转变政府职能的方式来加强审计的权限。一般而言,领导在任职期间,承担的责任往往多于离职期间,但是在任职期间的工作,可能对于经济责任的审计仅仅限于一般的市场经济活动,在对市场经济活动的责任进行审计评价时,也只分为主管负责和直接负责两种,为此,我们应该根据严格的经济责任审计内容进行评价,还要通过对审计工作的公正性来对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性评价,也不能照搬过去陈旧的审计模式,对于审计工作中审计对象的述职报告和任职期间的工作总结,一定要保持严谨、公正的审计态度,这样才能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有序科学化的进行,让政府转变其自身的工作职能,做到审计评价工作与内容的一致性。

经济责任审计职能篇10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财务收支审计的深化,是经济效益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的审计方式。201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办发(2010)32号),将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界定为: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因其所任职务,依法对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履行的职责、义务。这是国家从机制和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监督的一个重要举措,经济责任审计也更加法制化、规范化。但在实际工作中,经济责任审计仍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在此,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经济责任审计的积极意义、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基层干部管理中的作用进行初探,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积极意义

1.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作出客观评价,为干部管理部门管理、考核和使用干部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经济责任审计以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为基础,证明领导干部履行职责、遵纪守法等情况,有助于深入了解领导干部德能勤绩廉等情况。

2.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财政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经济责任审计把揭露问题与规范管理、促进改革结合起来,有利于督促领导干部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加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预防与惩治相结合,促进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依法办事。通过监督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易发问题,如经济决策权、经济管理权和资金使用权,把查处案件与促进整改、完善制度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遵纪守法意识,较好地发挥了惩治和防范双重作用。

二、当前基层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先离后审,加大了审计决定执行的难度

经济责任审计一般应当遵循“先审后离”的原则。但在近年来的实际操作中,大部分项目是先离任后审计。干部职务的变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职务变动,是非常敏感的问题,一般人不可能先知道,由于种种原因使“先审后离”的原则得不到有效贯彻执行。离任者己离岗,接任者也已经到位任职,有的离任者人走了好久才进行离任审计,时过境迁,审计只能对离任者进行追溯性的审计。审计中,审计对象和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查出的问题都能接受,但涉及到审计处理处罚时往往有较大的抵触情绪,认为前任发生的问题要由现任领导承担,有替别人受罪的想法,这种“新官不理旧账”的现象普遍存在,给审计处理处罚带来了很大难度,违背了审计执法监督的客观公正和严肃性,达不到警示和震慑作用。

2.先离后审,降低了干部监管的公信力

对领导干部实行离任前的审计,是一种权力制约机制,也是客观评价干部任期内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一个有效途径,最终为组织部门提拔任用干部提供参考依据。目前普遍存在的这种先离任后审计,审计监督滞后的现象,从一定程度上讲,已经大大降低了考核、监督的意义,给群众还会造成为了得到评价和为了任用干部时而委托审计部门走形式的误解。同时,在审计中如查出被审计领导应负责任的问题,有时也会因为责任人已提拔任用,考虑干部监管的公信力而一定程度上降低处理处罚力度,影响了对干部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3.突然性的委托与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存在较大的矛盾

目前领导干部的提拔调任,大多是经组织部门考核,党政班子研究,公示通过后任命,通常是呈批量进行,且常有硬性时间要求,形成了经济责任审计任务集中的局面。同时,由于审计对象的不确定性,绝大部分是在审计对象已经离任,才通知审计部门进行审计,造成了任务安排上的临时性,影响了审计机关审计工作的计划性,而且有时离任审计限定审计时间,审计结果要得急,致使审计环节难以衔接,很多时候只好暂停手中正在进行的计划性审计工作,先去完成临时交办的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如果与计划内时间性也很强的审计项目冲突,那么在有限的时间内,审计重点难以把握,审计内容难求深,求准,评价也很难做到全面,直接影响了审计质量,也给审计人员带来了一定的审计风险。这种情况下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干部管理中的作用

1.监督关口前移,扩大任中审计比例

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要通过坚持“任中为主、逢离必审”的工作思路,不断提升任中审计的比例,旨在通过开展任中审计,实现监督关口前移,变领导干部的事后审计为事前防范,注重从体制上、制度上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建议,把存在的问题尽量解决在萌芽状态,以弥补“先离后审”的不足。

2.以联席会议为平台,提高审计结果的利用水平

经济责任审计不是审计一个部门唱“独角戏”,而是要尽可能地发挥各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形成合力。我区已于2006年建立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员单位由区纪委、区委组织部、区审计局、区监察局、区人事局、区财政局组成。2008年新增了区检察办作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日常工作中,要以联席会议为平台,定期通报经济责任审计的进展情况,对重大审计项目查出问题的处理处罚意见进行讨论研究,进一步增强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和配合,更好地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利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