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网络监控常见问题解决方法十篇网络监控常见问题解决方法十篇

网络监控常见问题解决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31:41

网络监控常见问题解决方法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网络舆情;舆情监控与引导

当今是网络自媒体时代,在网络世界里,人人都具有发言权。网民手持一智能手机,注册一帐号,就能在各大论坛贴吧发帖子、转微博、评新闻。这种便捷的信息交互的方式使网络焕发出巨大能量。而在享受“自媒体”给予我们信息快速交流、互动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它在传播负面信息时,容易引发重大网络舆情,给社会稳定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损害相关企业部门单位声誉,对网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存在重大影响。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宣传学校办学特色、办学实力、才培养成就,打造品牌效应。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负面信息引发的网络舆情对学校发展带来的重大影响。文章主要总结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网络工作部近一年来对学校相关的网络舆情监控与引导工作的一些做法,希望能给其他高职院校进行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时作参考。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领导一直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工作。为加强网络舆情的监管,提高学校网络舆情应急处置水平,于2014年4月成立网络工作部,与党委宣传部合署办公,设专职干事一名,专门监控网络舆情安全。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目前,已形成相对完整的工作管理制度。

一、明确网络工作部主要职责

明确工作职责,细化工作内容,是确保网络舆情工作落实到位的重要保障。重庆工程职院网络工作部的主要职责有以下四个方面:

1.负责收集、研判、跟踪、处置重大舆情,做好监测、引导、处置的记录等备案工作

及时收集网络舆情信息,是网络工作部的第一要务,它对舆情的发展方向和对校方影响大小起着决定性作用。在第一时间发现舆情信息,对信息内容进行研判,有利于我们把握舆情处理的主动权。做好相关记录,是跟踪网络舆情工作开展有效性检验和编写舆情简报的依据,也是总结工作经验方法的数据支撑。日常工作中要实时记录收集到的舆情信息、处置方法、引导侧重点等信息。

2.协调各部门做好网络舆情监管和处置工作

高职院系网络舆情主体是学校师生。这个群体通过网络对有关国际重大问题、社会焦点难点问题、时政问题以及有关校园社会和校园管理等与自己利益切实相关的问题表达意见、表明态度、宣泄情绪。其中,与师生紧密相关的学校管理等制度和方法往往最受关注,他们所反映的问题往往涉及相关的职能部门。网络工作部要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了解事实及解决方案,以便开展网络舆论引导工作。

3.负责网络舆情信息的记录备案工作,编制《网络舆情简报》

为确保舆情畅通,领导及时掌握舆情,已形成了常规情况下每月编制1期网络舆情简报、发生重大舆情时根据情况编制简报的舆情汇报制度。

4.负责管理网络舆情工作小组,指导信息员开展网络舆情回复、跟帖工作

因网络的普及、信息受众广且复杂、信息传播迅速,舆情监控与引导工作需要信息员的辅助。信息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是网络工作部的重要职责。

二、抓重点监控对象,规范监控和引导流程

1.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明确舆情监控的重点网站和论坛

网络上的论坛社区数如细沙,无法统计。不可能浏览每个论坛的帖子内容,从海量信息里找到学校相关的舆情信息。通过调查总结,把师生常活跃在线的网站论坛列为监控的重点对象,将有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

2.规范舆情监控流程和要点

规范监控流程和操作要点,使网络舆情工作有序、有效进行。经过一年多的探索,目前重庆工程职院基本形成了“上班时间网络工作干事每半小时刷一遍重点监控网站和论坛、非上班时间每小时刷一遍,同时使用监控软件协助监测”的工作方式。另外,由教师信息员队伍和学生工作小组协助网络干事收集线上线下舆情,及时报告舆情,做好舆论宣传引导工作。

3.规范舆情宣传引导流程

对于舆情的宣传引导,具体的做法是:

(1)监测到重大网络舆情后,在第一时间向部门负责人报告,作出初步研判和处置建议,请示分管校领导确定处理意见,若分管领导没法明确处理意见的,向党委书记和学校校长汇报,由校领导共同讨论做出处理批示。

(2)对师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研判和分析。干事负责在第一时间找相关部门了解情况后组织学生工作小组予以答复;对师生正当的利益诉求,加强网上引导和网下疏导,推动相关问题得到重视和解决;对不具备条件解决的予以说明,防止问题扩大化;对因信息不畅造成的误解,及时相关信息,澄清事实,消除误解。

(3)对复杂或涉及流程较多、调查或处理时间较长一时拿不出调查结论的舆情,在当日内作出说明,后根据事实调查进展情况,采取梯度信息的办法,分阶段降低不良信息影响。

三、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拓宽学生反映诉求的平台

学校重视教师信息员队伍和学生的网络舆情工作小组的建设。目前,学校正式聘任了教师信息员31名,由最熟悉学生工作情况的各二级学院学生科长和职能部门办公室主任或网络工作骨干兼任;学生工作小组骨干成员共15名,主要由学生新闻中心骨干、班长代表和学校百度贴吧舆论领袖组成。

加强队伍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信息员的业务水平。通过校内定期培训、校外观摩调研的方式来提高队伍的信息监控引导能力。目前,每学期举行一次教师信息员培训,每两周进行一次学生工作小组会议,培训舆论引导技巧,讨论近期可能发生的舆情事件,提高其对敏感信息的捕抓能力。同时通过组建教师信息员群组和学生工作小组群,方便线上交流,及时收集舆论信息和组织回帖引导宣传。

同时拓宽师生交流平台,建立全校班长群、学生会干部群。其中,班长群里有教务、后勤、学生处、网络中心等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学生有疑问或诉求可直接在群里咨询相关负责老师,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学校有如停水、停电等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通知,可快速在群里发信息,通过班长,将信息及时传达到各班同学,确保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信息畅通。

四、借助网络传播网络校园文化,引导学生遵守网络礼仪

网络监控常见问题解决方法篇2

来自中央网信办、国家发改委、国资委、科技部、国家能源局,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委员会、中国网络安全产业联盟,民银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匡恩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部门、机构的各界专家,汇聚一堂,就目前国际安全新趋势、我国工业控制网络安全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如何促进工控网络安全产业发展等,进行了交流、研讨。以下为与会专家的发言摘要。

胥和平:工控网络安全问题已成为网络经济的一个重大问题

这次新经济圆桌会议选择了一个重大话题:工业控制系统的网络安全。

2015年国家明确提出“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举措,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把拓展网络发展空间作为一个重大战略举措。一年多来,“互联网+”在各个领域的深度渗透,广泛推进,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大家一直在期待一个万物互联、互联互通的社会,期待一个基于“互联网+”的新的经济形态出现。但当所有设备、所有系统互联互通以后,安全问题就至关重要。

一个小小的病毒、一个网络的漏洞就可以导致大型工业系统、大型基础设施运转出现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些问题成为网络经济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成为发展互联网经济的重要基础。

何帮喜:从战略高度加强工业控制网络安全顶层设计,明确责任部门

过去我当过商会会长,对工业领域很熟悉。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事儿:很多企业在招标过程中,在实施技术过程中,突然计算机的机密文件、数据被盗。企业很着急,但无法解决。后来,经过调研,我了解到这属于工控网络安全问题。而且,还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我们经过调研和专家指导,写了《关于加强我国工控网络安全,应纳入国家战略的建议》的提案,多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同时,十几名人大代表也联名提交了关于工控网络安全的议案。

我们的主要建议是:从国家战略高度加强工业控制网络安全顶层设计,明确责任部门;建立完备的工控网络安全体系,掌握芯片级核心技术;大力扶持新兴工控网络安全企业,鼓励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在各行业建设中同步进行工控网络安全规划和验收等。

董宝青:工控安全难度最大,相信未来几年内会扭转现状

万物互联的时代,我们从过去关注互联网安全、信息系统安全转向最底层次、最难的工控安全,因为它要解决信息空间跟物理、机械的融合问题。

首先,在国家顶层设计方面,目前看,比较清晰。大家也都非常关注和重视。其次,微观层面,所有的工业企业或者产业系统、实体经济体系,都要建立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组织落实制度。第三,要建立技术供应链全生命周期、全环节的把控能力,实施国产替代、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思路,打造我们的技术供应产业链。第四,要建立日常的维护制度、运营制度、巡查制度等。第五,建立一些应急支援的队伍力量。第六,大力发展产业队伍。

我们在工业控制系统的市场占有率还不到10%,相信未来几年,通过企业的努力,国家政策制度的建立,能够扭转这种形势,安全可控、自主可控,能够放心地发展经济。

徐建平:首先要加强系统性的谋划和顶层设计

当前我们在网络安全方面面临几个问题:一、安全问题的认识问题。应该从根本上解决,建立容错机制。二、政策上也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推动自主化,真正的支持措施少。三、整个大的制造业大而不强。四、部门之间协同性要进一步加强。五、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管理还存在很多缺陷。

我们应该加强系统性的谋划和顶层设计。我个人认为,部门之间虽然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应的工作机制,但是离真正的加强安全管理要求,还差得很远,还有很大的空间。首先,在规划上,要真正把工业控制网络安全纳入到各级规划当中去。其次,突出重点,集中优势,突破关键。实质上就是要强化自主创新能力,落到实处。第三,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通过法规的形式为信息安全、安全能力的建设提供保障。第四,加强社会安全意识教育。

刘育新:国家如何支持、民企怎么进入,都需要认真研究

在国家科技管理体制发生变化、发生改革的情况下,对于工业控制网络安全怎么支持,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工业控制网络安全还有行业性的问题,不同行业要求不一样。应用基础性的研究怎么支持?政府的钱是有限的,这是一个导向作用的钱,政府支持哪个领域,市场上资金就会注意这个方向。

此外,这个技术或者产业发展起来,需要有竞争,是开放性的。网络安全的天然属性就是封闭性、体系性,因为它涉及到保密等问题。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怎么进入,政府的管理门槛怎么降低,这是需要认真考虑的。竞争不竞争,有时候差距很大。

孙耀唯:能源领域是公共系统网络安全的重要方面,我们不能轻视

能源系统对工控系统安全是比较重视的,这些年在工信部的支持指导下做了很多工作。比如一些预测预警,包括信息通报,也做过一些执法检查,还有专项监管。在国产化方面,我们也做了很多尝试和推广,包括装备,风电、水电、火电都在国产化,国产率越来越高。

从行业角度来讲:一、我们要培养安全意识,今后将加强教育和宣传。二、顶层设计分工。国家总体有筹划、部署、规划;分行业建立一个完整的规划;地方公安系统都有网络安全测试实验室,但还要加上企业。三、人才培养方面,我们一直很重视加强专业性的培养,每个岗位不仅要有安全意识,还要有操作意识。四、监管层面,要加强政府的作用,监管队伍、监管素质、监管手段上了之后,会发挥很多的作用。

能源领域是公共系统网络安全的重要方面,我们不能轻视,也正在加强,希望有关方面继续给与支持。

张铭:立法要细,规划要明确,设备必须国产化

要用发展网络安全产业的模式,解决中国网络安全问题。我认为,在工业领域,用产业网络控制安全的概念更好,产业不只是工业,还有其他的。中国有一个非常大的网络安全产业。这个领域会诞生非常大的企业,一定要把这个产业发展好。

怎么发展产业,我提几点建议。

第一,立法必须要有。我们现在有一个网络安全征求意见稿。法律一定要细,如果大的法律解决不了问题,实施细则就一定要细,一定要能够操作。这么大的一个产业,如果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来解决,首先要把法规制定好。

第二,需要一个工控网络方面的规划。这个规划必须要明确目标、部门之间协作、政策支持、后续保障、协调机制等等。企业有企业的定位,政府有政府的定位,制定好目标,就会有监督,有检查,很多事情才能落实到位。

第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设备国产化,这个必须要解决。

第四,意识培训,大家都用互联网,大家要有网络安全的意识。我觉得这部分,政府应该拿点钱,企业也会愿意拿点钱,把这个钱给行业协会,让它组织培训。

秦昌桂:工业控制网络安全,关键是人才

关于公共安全,工业控制网络安全已经作为网络安全,也是作为国家安全,纳入国家最高战略,凡是自动化程度越高,智能化程度越高,它的安全更危险。工业控制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关键一点还是人才,你讲国产化也好,什么也好,讲到底就是人才。安全体系一定是要有自己的产品、自己的技术。工业控制网络安全的企业,从国家层面来讲,一定要自主培养人才。

网络安全方面,大家对信息安全是主动防守,强调得更重要,对自动化特别是生产领域、经济领域是忽视的。不要扩大威胁,但是也不要忽视威胁,还要考虑自身的防御。你的病毒、漏洞自己可以破坏你自己的体系。从我们基金会来讲,一定要利用社会的力量,除了加大对网络安全宣传周支持,我们重点支持网络安全人才的培养,人是最根本的。

高林:关于加强信息安全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今年会很快出台

做好工业控制网络安全,需要从几个方面分析:

一是法规和机制层面。具体到工控网络安全的事情上,在操作层面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各有关部门、组织的职责。二是标准的事情。2012年国家成立了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形成这么一个架构,就是要协调标准化的事情。组织上有了,做的过程中也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今年马上要出一个政策,关于加强信息安全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会进一步加强工业系统的网络安全标准统筹。这里面很重要的一个问题,主要的核心是工控系统网络安全防控的要求。三是规划层面。要做好技术保障,有很多需要在国家层面布局的,要有一批队伍做这个事情,不能光靠政府,光靠职能部门。四是监管层面。首先要在整个国家网络安全审查制度框架之下做工控产品的安全审查。另外就是系统检查,要明确主体责任,主体责任一定是系统的拥有者、运营者。五是服务层面,现在有很多协会和第三方机构组织做一些服务,包括政府支持在一些单位建立通信通报、共享、追踪等服务。

陈兴跃:我们就做两件事,一是搭建桥梁,二是建设平台

从联盟的角度来讲,我们就做两件事,一是搭建桥梁,二是建设平台。所谓桥梁,就是作为产业和部门对接的桥梁、产业合作的桥梁。所谓平台,就是聚集整个产业的资源,集中力量做大事。以标准工作为例,产业联盟推进标准工作有先天的优势。总而言之,产业联盟工作要代表网络安全产业的水平。

刚才有嘉宾提到资金的问题,联盟会员中有很多中小企业,他们有非常强的资金需要。会员企业希望在联盟平台上做一个产业的创新基金,在联盟平台上发现好的创新团队和创新技术,开展专项对接扶持。

孙一桉:希望政策方面能帮助我们穿透设备供应商这“最后一道门”

工控网络安全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控制系统解决安全问题特别难,它不是拿一个简单信息安全的手段加一个工业的壳就可以解决,它必须和各个行业深入对接。

我们在推广过程中有一个巨大的障碍,就是设备供应商。国产设备供应商是比较开放的,但在国外的设备供应商那里遭遇了很大的阻力,这对我们是潜在的、巨大的危害。我们不能走到互联网安全那条老路上去,让设备供应商自己做系统的安全维护,后门都打开了,还全然不知。所以,在这个领域,我强烈呼吁各方能一同协力,穿透“最后一道门”,让设备供应商开放出来,用自主可控的安全手段来解决安全问题,不要重蹈过去互联网安全的覆辙。

工业网络安全,是信息安全与工业自动化的跨学科的集成,涉及到国家安全、经济安全、民生安全,是新经济时代一个基础性的、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各行业一起来加速推动。

白津夫:网络经济安全不是网络安全,须采取新举措

工业控制网络安全,强调的是网络经济层面,网络经济安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网络安全。随着“互联网+”和网络经济不断发展,网络安全风险不断放大,切不可掉以轻心。

网络监控常见问题解决方法篇3

关键词地方政府;网络舆情;监控疏导;建议策略

作者简介胡小红(1975—),女,江西抚州人中共抚州市委党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与信息技术研究。方亚伟(1980—),男,抚州市社科联编辑部副主任,学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与信息技术研究。(江西抚州344000)

本文系2012年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和谐社会背景下政府网络舆情有效应对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ZZa01)

据2013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2012年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较2011年底提升3.8个百分点。可见,我国网民数量之大,增速之快,使得互联网已成为人们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同时也是网络舆情形成的“显微镜”、“聚光灯”。面对新形势,如何及时掌握网络舆情信息、准确把握网络舆情动态,迅速做出疏理与引导,消除负影响,弘扬正能量,已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网络舆情监控疏导工作已初见成效

近年来,网络舆情发生频率高、传播快、影响大,已经得到国家领导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及时开展了应对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监控疏导体系初步形成

首先,监管机构和人员基本到位。全国大部分省市成立了诸如互联网信息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网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协调小组等机构,并落实了监管部门,配备专人监管。如:抚州市委宣传部成立了“网络宣传办公室”,4位同志负责具体工作,所辖11个县区均成立相应部门,并配有专业监管人员,形成了省、市、县三级联动的监管队伍,并按照“早发现、早处置、早平息”的工作要求,进行网络舆情的收集、研判、处理。

第二,地方性政策法规相继出台。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先后建立了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网络舆情新闻发言人制度等;出台了《关于加强网络舆情应对实施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互联网评论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规范新闻会管理的通知》等文件;制定了网络舆情工作职责、舆情处理工作流程等。网络舆情监管体系已初步形成,有力推动了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规范开展。

第三,应对理论的研究渐成体系。近年来,全国型大规模网络舆情理疏导、人才培训和研讨会的召开,每年都在数十次以上,有关的舆情研究理论成果质量高、可操作性强;人民网每周编辑出版《网络舆情》内参,把握最新网络舆情新动向,并及时分析解读,为各级政府提供了有益参考;各地政府邀请专家学者多层次、多角度开展网络舆情系统教学培训,提高了各级监管人员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

(二)监控疏导机制初步建立

1.确立了舆情管理联席会议制度。不少地方政府建立了舆情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集相关单位、责任人举行舆情分析会议,客观梳理研判近期舆情动态,主动预测、系统了解社情民意,交流工作经验,不断提高舆情处置能力和水平。

2.探索了网络舆情监控疏导机制。各级政府普遍建立了网络意见受理、处理、反馈等相关机制,通过机制的作用,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导向作用,围绕网络热点、焦点问题,及时公开真相,解释质疑,维护网络正确的舆论导向,推动网络社会良性发展。

3.搭建了网络官民信息互动平台。一是开通官方留言板。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对留言板的留言有制度化办理,现在有十几个省市对如何办理人民网留言,用政府文件的形式加以了规范。如吉林省委办公厅组建了一个网友留言督办处,有5个编制,专门回复人民网留言;山东、河北成立了社区民意办公室,云南、天津等地设立网络处,这些都是专门的回复机构;抚州市门户网站开设的“网上办事大厅”迄今已累计收件189898件,累计办结186287件。二是开通官方微博。由于移动无线网络快速发展,催生了微博、微信等更加便捷的网络平台,不少地方政府先后开通官方微博和部门领导个人微博,直接与网民互动,解答网民疑问,开展网络调查,推动政务工作由虚拟网络向现实工作转化。

(三)监控疏导成效初步显现

经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统计,2009年77起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中,有23件率先在互联网曝光,可见,网络日益成为热点事件曝光的主要平台和舆论的独立源头。直接考验着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事件处理能力和效果。

一方面,对网爆地方官员腐败处理有力度。如2012年被网爆的“微笑局长”、“表哥”陕西省安监局长杨达才被免职查处;2013年网爆重庆官员雷政富“不雅视频”,当事人被爆光63个小时后即被免职调查;目前涉及此案的21名官员和国企高管均被免职查处。充分表明了地方政府对待舆情的重视程度和处置力度。

另一方面,对网爆公共社会事件处理有担当。2003年广州的孙志刚案,最终使得延续了几十年的收容遣返制度被废止。2013年,浙江张氏叔侄杀人的十年冤案获昭雪,引起许多网友高度关注,公安部门向当事人及家属公开致歉,目前,此案正在进行申诉赔偿事宜。这种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态度受到了人民群众欢迎。

二、网络舆情监控疏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网络舆情诸多特性决定,做好疏导应对工作既要看技术手段,更要看工作态度——一种为民、利民的务实诚恳态度。所以,正视网络舆情疏导工作中存在问题,是转变地方政府职能、树立良好形象的关键一环。根据网络舆情形成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过程,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我们认为,地方政府在网络舆情疏导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监管力度不强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重视程度不够。面对网络舆情,目前地方政府在应对方面大多以事后的“灭火”处置为主,而对事件的预见性“防火”措施显得乏力,监测行为很少或者效果很差,即使事件的前期因素已经积累,但常常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监管投入不足。熟练掌握网络舆情监控技术的专业人才少、设备差,监测指标和系统不统一。虽然一些商业公司在网络舆情监测过程中可以提供预警功能,但政府部门接到预警之后再了解整个事态的方式有着明显的滞后性。

(二)疏导方式不当

一是反应速度迟缓。网络舆情常常在毫无准备的状况下发生,事态的严重程度、发展状况、讨论议题等都在不断的变化。根据危机管理的要求,政府最佳公关和应对时间在事件发生后12小时内。但目前,地方政府对于网络舆情的应对通常是“被迫”方式,“千呼万唤始出来”,错过了改变舆情意见流向和正负态势的良好时机,往往造成网民的情绪淤积,如天价烟事件11天后干预、躲猫猫事件7天后干预、北京站售票事件4天后干预等。

二是存在简单封堵、压制做法。对于网络上突发事件以及涉及本地、本部门的负面信息,部分基层政府领导仍然抱着能瞒则瞒、能压则压的心理,主动回应、公布事实真相的少,迫于压力才不得不公开的多,往往是错过了公布真相的最佳时机,给谣言的传播提供了空间,结果往往是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如:2012年三亚宰客事件,有关部门用“零投诉”回应投诉,马上引起群众一片哗然。其实三亚方面在处理宰客事件时是十分积极的,商家也得到了相当严厉的处罚,但是面对舆情时,却抛出了诸如“取证难,请消费者站出来”、“追究法律责任”等言论。

对负面消息采取“捂盖子”的方式对待,也是一些地方常用的模式。特别是传统封闭的办案模式,导致不少地方政府把负面报道看作是“洪水猛兽”,动辄使用权力或者找网管关系进行封堵、打压。缺乏与家属开诚布公的沟通,缺少对舆论关切的充分回应,极易使“小道消息”满天飞,酿成群众不满情绪“井喷”。如2008年“瓮安事件”、2009年“石首事件”、2012年“泸州事件”等,都是由一起普通自杀事件或者刑事案件引发数百人集体“散步”,最后发酵成,给地方政府带来极大被动。

(三)问题处置不妥

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淡化期处置不当,往往不利于问题最终解决。主要表现为潦草回应以图应付了事。当政府介入网络舆情引发的公共事件后,惯性思维地胡乱给事件定性,为了维护所谓的官方脸面和利益而潦草应付网络舆情,引起网民和当地群众的强烈不满,激发了更大的官民矛盾。一是话语随意型。如2011年“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事故后期舆情处理中铁道部发言人说道“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迅速在网络上为传播,一度成为当年网络流行语。二是强词夺理型。如2013年4月河北沧县环保局“红豆局长”事件等,极大影响了政府公共形象。三是推卸责任型。如前不久网络曝光辽宁省西丰县委书记闫立峰超标配备150万元丰田霸道V8豪车、挂假军牌问题,引发网络热议。当事人闫立峰却回应称,车是从朋友处借的,车牌是司机“擅自”挂的,司机是临时工。这样的回复让网友们直呼“神奇”。

三、网络舆情有效监控疏导的策略建议

网络舆情所呈现出的主体多元性、影响广泛性、类别多样性、主题集中性、聚焦持续性、信息偏差性等明显特征,客观上决定各级政府和官员不能再沿用惯性思维去化解危机。网络舆情疏导能力是政府执政能力和管理能力的体现,地方政府应根据网络舆情产生过程的潜伏期、爆发期、持续期和淡化期等四个阶段,采取积极有效的网络舆情疏导策略。

(一)提高网络舆情潜伏期监测预警能力

适度加大舆情监管投入。确保对网络舆情监管的适度投入是增强舆情监控处置能力的重要保障。一是加强监管系统和队伍建设,实行专兼职相结合。应由政府牵头,建立健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培养或引进一批专业技能强、思想素质高的青年干部充实到网络舆情监管队伍中来,由这支专职“舆管员”队伍对网上涉及本地的舆情实行每天24小时监管和疏导。同时,每个乡(镇、街道)、单位和部门均可安排一名工作人员,组成一支兼职“舆管员”队伍,兼管涉及本地、本单位的网上舆情工作,成为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有益补充力量。二是加大对监控必需设备的投入。网络舆情监控机制的效能与网络舆情监控设备和条件的现代化程度是紧密相连的。要舍得花钱买平安,配齐配强网络舆情监控设备,优化舆情监控条件,确保及时、有效地发现和处置网络舆情,帮助政府及时了解民意,发现重大问题和潜在危机,并针对网民情绪进行及时疏导,防止矛盾激化和酿成重大。

及时预判、发现网络舆情。网络舆情疏导能力与政府重视程度息息相关。首先,加强信息挖掘和分析能力。要善于从社会和网络的海量信息中捕捉可能成为网络舆情热点的信息。舆情监控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要通过与纪检监察、、公安、国安等职能部门的密切协作,建立健全重要舆情隐患人员名单,明确预警方向;要密切关注上述人员在网络上的言论动向,及时发现舆情引发苗头,并认真研判处置预案,通过相关机制敦促有关部门妥善消除舆情苗头。其次,完善舆情监督渠道。在国内各大媒体网站开设舆情监督专区,在政府门户网上设置举报专栏,鼓励广大群众监督领导干部的日常作为,呼吁网民通过正规渠道如实反映问题,实名举报,抵制虚假不实举报和谣言传言,完善行风政风热线等其他切实可行的诉求渠道,倾听民声,夯实群众基础。再次,完善舆情报送制度。政府宣传部门每天定时向同级党委主要领导汇报网络舆情情况,重大舆情要即时汇报,并提出舆情处置建议,同时采用“及时处理、组织跟贴、公布事实”等办法,有条不紊地开展网络舆情处置工作,控制舆情升级、扩散和蔓延。

(二)强化网络舆情爆发期应急措施

一要优化舆情应急预案。通过对网络舆情进行收集、分析和监测,其中潜伏的有可能导致和公共事件等信息将会一一爆发出来。对于网络舆情的处置,政府部门在对其进行分析后按照“主动介入、谨慎操作、严肃对待”的策略,对可能发生的不同类型重大舆情事件,必须建立健全应急预案,确保在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能及时化解和转移网民对网络媒体上的热点敏感问题的关注。

二要优化新闻发言人制度。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其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公众知情权,协调政府和媒体、公众之间的沟通,化解矛盾。在网络舆情引导中,新闻发言人是核心环节,因为所有相关信息的汇总、方案的制定、临场的解答都要通过新闻发言人这个环节。作为各政府部门,需建立长效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其职责应包括几个方面:第一,汇集相关信息。新闻发言人在网络舆情发生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收集关于此次舆情的全部信息,包括起因、现状、发展态势、处理情况等。第二,制定应急预案。网络舆情发生之后,新闻发言人需召集相关单位共同对信息进行梳理和研判,研究可能发生的走势,分析网络关注的核心点,从而对症下药地制定应急预案,有针对性的处理舆情。最后,组织信息。信息的总体思路、语言组织、证据把握等都必须精心准备,防止出现激化舆情的情况。

三要果断扼制谣言传播和恶意炒作。对于公共突发事件发生后,故意散布和传播谣言或者恶意炒作放大舆情的公开言论,要通过协同网管、公安等部门,坚决果断予以封杀,对涉嫌违纪违法人员,要及时依法处理,从而有效干扰和反制网上出现的故意造谣、恶意炒作行为,减轻突发公共事件爆发后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三)完善网络舆情持续期疏导方式

网络舆情“持续期”是网络舆情达到顶峰的标志,如何正确认识和恰当处理,将直接影响的政府公信力和社会舆论方向。

一要实现“疏”与“堵”有效结合。在网络舆情疏导处置的过程中,紧紧把握好“疏”与“堵”的合理选择,及“疏”与“导”的有效结合。如上文所述,对于网络中的谣言消息和蛊惑人心、恶意煽动的信息,要态度坚决地予以否定,并采取关键词屏闭等各种有效手段迅速封堵,禁止其在网络继续扩散。但是“堵”的措施应该正确运用和少用,更不许以此为借口对实事求是的批评曝光行为进行干扰封杀。对于互联网舆情的管理,应该少用封堵手段,多选择“疏”与“导”的策略,主基调是引导而不是压制。正确而有效的引导,需要结合传统媒体、意见领袖、合理处置、信息畅通等多种途径来实施。

二要实现“被动应付”向“主动出击”转变。面对网上大量询问、置疑、投诉等信息,安排专人及时进行答复,确保网上“有回音”,网下“有落实”。同时,发挥政府网站信息平台的作用,化被动为主动,变“争夺话语权”为“主动掌握话语权”,正确、有效地疏导网络舆情。有力打造两个网络信息平台。一是“信息平台”:即及时一些重大信息和政策,实现政务公开、透明,不让造谣生事者有可趁之机;二是“信息交流平台”:政府和群众进行网上对话,让群众畅所欲言,成为群众网上反映问题的窗口和渠道,接受群众的监督,从而有效化解群众有意见抚处提而引发潜在危机。

(四)健全网络舆情淡化期善后机制

一是涉事主体问责机制。对舆情暴露出来经查属实的问题、涉及到的人或部门,要依纪、依法追究责任,严肃处理。还可把其中地方政府官员的典型案例编印成册,分发给各级领导干部,供其随时浏览,坚持警钟长鸣,防微杜渐,不断修正自己的所作所为。对于在网络虚假信息和不实信息,进行恶意炒作、甚至故意造谣煽动,并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当事人,根据情节轻重,涉及到违纪违法者,要坚决追究纪律和法律责任。

二是处理结果反馈机制。在舆情平息、对涉事当事人(包括被举报问题的当事人和利用网络故意造谣、恶意煽动的当事人)的调查处理告一段落后,将较全面的处理情况在网上平台予以公布,既尊重网民的知情权,又接受网民监督;另一方面,对后者的依法处理,也可以警示网民依法正确行使自己言论自由的权力。

三是舆情得失反思机制。对网络舆情个案整个进程进行全面认真的梳理总结,吸取经验和教训,并对已有的制度、机制存在的漏洞进行修补、完善,确保舆情应对方式方法更加规范有效,为提高今后的舆情监控疏导工作质量和效率创造良好条件。

总之,面对互联网飞速发展、网民数量急剧增长、网络舆情事件频繁发生的新形势,地方政府在网络舆情监控疏导工作中,要戴好“显微镜”,用好“麦克风”,当好“灭火器”,做好“导航员”。

参考文献

1范达超.论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对策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2汪寅.网络舆情对政府管理的影响及其应对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21).

3刘萍萍,汪祖柱.我国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管理的研究综述J.情报探索,2010,(3).

网络监控常见问题解决方法篇4

论文关键词:网络舆论;监督;道德规制 

 

网络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成为又一个强大的具有广发影响力的媒体,网络舆论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大,渗透到各个领域和方面。网络舆论监督人员道德意识淡薄,甚至屡屡突破道德限度,严重绕论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侵犯人们的各种权利、干扰机关单位的正常运转。加强对网络舆论监督的道德规制非常必要和迫切。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含义与特点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含义 

网络舆论监督的含义目前学术界意见尚不统一,本文所讲的网络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公众利用网络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社会公众人物、与公共利益有关的事务进行批评、建议、揭露的行为,是公众借助网络形成舆论进行监督的行为,是舆论监督的新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 

(二)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 

在1998年5月的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因特网被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今天,我们更多地将因特网看作是新媒体的代表。实际上,网络媒体的传播活动要比传统媒体复杂得多,网络舆论监督与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相比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 

1、网络舆论监督的参与者广泛。社会各阶层人士都可利用网络发表自己的看法,形成舆论,进行监督。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通过网络,来自社会底层的信息、观点、声音找到了一个“出口”,普通公众借助网络拥有了表达权,避免了传统媒体作为中介代言人的独断专行,甚至强奸民意。 

2、网络为舆论监督提供了广阔的平台。(1)网络具有强大的聚合力。通过相互交流,能够在短时间内最大范围地凝聚起关注某个问题的多数民众,为进一步形成强大的舆论创造基本条件。其次,网络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开放的网络平台则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在同一时间对同一问题大胆地发表看法,做到人与人之间的实时相互交流;(2)这种交流形式使相互间身距千里的民众有种面对面、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顺利实现意见的交流和沟通,并最终促成舆论的形成;(3)公众的意愿和看法可以更真实、充分地表达。网络的匿名功能使得网民在表达个人意见时不必有所顾忌。这种宽松、自由的环境,便于人们畅所欲言、直抒胸臆。从而使舆论监督更能真实地反映普通百姓的心声;(4)网络在传播速度上远远超过传统媒体。报纸内容更新的周期以天来计算,电视以小时来计算,网络则是以分秒来计算的。可见,网络在时效性上占有绝对的优势。舆论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不间断变化的过程,而网络却能从始至终地反映这种变化,舆论监督的广度和力度也就随之提高。 

3、网络舆论监督的效果明显。网络舆论监督既有及时性又有持久性。对监督对象可以进行深入挖掘,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直到彻底揭露事实真相为止,往往能够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从而使监督事务得到比较圆满的解决。比如,众所周知的“天价香烟”事件、“躲猫猫”事件、“华南虎”事件等等。网络监督展示了从未有过的力量。网络舆论监督展示了其他媒体所没有的力量。 

二、网络舆论监督的道德困境 

(一)网络舆论监督与保护公民合法权利 

言论自由是现代民主国家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宪法赋予了我国公民言论自由和进行舆论监督的合法权利。但是,网络舆论监督有时会侵犯监督对象的合法权利。网络传播的便利使一些人在表达意见时可能滥用监督权利,使合理、合法的舆论监督变成了人身攻击或对隐私权的肆意侵犯。对监督对象的人格权等合法权利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侵害。如何在保障网络舆论监督权的同时保护监督对象的合法权利是网络舆论监督的道德困境之一。 

(二)网络舆论监督与稳定社会秩序 

舆论监督的目的是为了揭露事实真相,对监督对象提出批评建议,从而纠正扭曲的社会秩序,还

事实真相。但是,近年来,影响社会稳定、误导民众引发恐慌甚至导致社会混乱的互联网信息不断出现。处理好网络舆论监督与稳定社会秩序的关系是网络舆论监督的道德困境之二。 

(三)网络舆论监督与维护国家安全 

网络舆论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传媒的垄断性,网上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是完全自由和在相当程度上不受政府的管理和控制的,任何一个支点上的个人或团体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突破国家的监控,随时以很低的成本向全世界自由信息和传播思想,同时也可以自由地选择和吸纳信息。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的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复杂,像矿难事故、群体性事件、流行疾病、腐败案件的民间议论,以及一些不实和激烈言论常见于网上,汇成一定的网上舆论,并进而影响社会舆论,有人就可能利用网络舆论监督之名来制造混乱,危害国家安全。如何实现网络舆论监督与维护国家安全的平衡是网络舆论监督的道德困境之三。 

(四)网络舆论监督与保护商业利益 

网络舆论监督本应是客观、公正的,但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网络舆论有时会被人利用和操纵,从而达到一定的商业目的。如何处理网络舆论监督的客观、公正与保护合法、正当的商业利益之间的关系是网络舆论监督的道德困境之四。 

(五)网络舆论监督与遵守法律规定 

守法是现代社会公民最基本的道德素质之一。在进行网络舆论监督的过程中,要把正当监督与造谣诽谤、公务信息与个人隐私、言论自由与人身攻击、客观真实与歪曲事实区别开来。如何把握网络舆论监督使之不能超越法律的底线是网络舆论监督的道德困境之五。 

(六)网络舆论监督与遵循诚实守信道德要求 

客观真实是舆论监督的首要前提,只有客观真实的网络舆论监督才有价值和效果。比如,有些人故意利用人们痛恨腐败的心理散布有关政府或机关工作人员的虚假不良信息,吸引社会的关注,或达到出名的目的;有些商家雇佣网络编造虚假信息攻击竞争对手,或者在网上对自己进行虚假宣传,提高自己的美誉度。如何保证网络舆论监督的客观真实使其发挥真正的监督效果是网络舆论监督的道德困境之六。 

三、对网络舆论监督进行法律规制和技术规制的局限性 

网络舆论监督作为一种新兴的、有效的、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的监督形式,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保证其客观真实、遵纪守法、尊重人权、诚实守信,符合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利益,是一项必要而长期的任务。

如何对网络舆论监督进行规制概括起来有三种观点,一是制定严密的法律制度,重罚严管,二是采取技术手段进行控制和约束,三是进行道德规制。而道德规制被认为是最有效和最根本的办法。 

(一)对网络舆论监督进行法律规制的局限性 

1、法律相对于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发展来说具有滞后性。因而对于社会实践来说总是滞后的。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涌现,由此引发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法律很少能及时预见到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只能对已经出现的问题作出反应,远远跟不上网络发展的速度。 

2、法律强调事后的惩罚性。法律对违法、犯罪行为的约束表现为对违法、犯罪行为发生之后给予一定的惩罚和制裁,而对于思想上和动机上的违法意识或犯罪意识并不能给予法律上的惩罚。法律对于网络这一虚拟空间的规范作用是有限的。网络失范行为难以用法律条文来衡量。很多网络失范行为难以用法律予以准确的衡量和规范。法律无法及时有效地进行规制。 

(二)对网络舆论监督进行技术规制的局限性 

1、网络信息传播控制技术可能会限制人们的言论自由和使用网络的自主权。屏蔽技术或内容审查技术有可能会把无害的信息过滤掉而把无法识别的有害信息放过,而一些过滤软件可能被某些政府部门或商业机构利用来限制公众讨论,从而影响人们的对网络的合理和正常使用。 

3、网络信息传播控制技术并不能根治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任何一种控制技术都有一定的缺陷,比如成本很高;设置过滤对网络设备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会降低网络的处理能力和访问速度;控制过严会殃及无辜,导致一些正当网站无法访问,会损害网络的开放性和使用网络的自由。 

四、对网络舆论监督进行道德规制是

解决其道德困境的根本之道 

法律和技术规制的局限性决定了它们不可能根本性地解决网络舆论监督的道德困境,只能作为道德规制的辅助手段。只有以道德规制为主,并辅以法律和技术规制,才能比较好的解决网络舆论监督的道德困境。 

(一)加强对网民的网络公德教育,增强自律意识 

网民的道德素质直接决定着网络舆论监督的质量和效果。加强对网民的道德教育非常必要。首先,要进行网络公德教育。在网络社会,网络的主体是人,而不是机器或技术,一切发生在网络社会中的现象和行为都是人造成的。其次,对网民进行网络公德教育重点要培养其自律意识。通过网络道德教育使广大网民认识到自己的网络行为不能侵害他人的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能够自觉的遵守社会公德和网络道德规范。 

(二)建立网站的自律机制,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互联网中介服务商和内容提供商在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网站从业人员必须遵守客观真实的职业道德,增强社会责任感,尽一切可能减少和杜绝不良信息和有还信息的传播,对社会公众利益负责。 

(三)国家有关部门或组织应建立健全网络道德规范 

我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以及有关部委制定了一批关于互联网的法规和管理制度,一些行业协会、互联网民间组织也都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或公约等,对规范网络信息传播行为,完善网络道德规范体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我国目前关于互联网的道德规范还很不完善,网民的道德意识还比较薄弱。另一方面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健全网络道德规范。 

(四)建立对违反网络道德规范行为的监督和谴责机制 

对于普通网民来说,如果违反网络道德规范,侵害他人或社会利益,一经发现,有关论坛、网络社区或网站应对其进行谴责,网站也可以对网民的信息进行监督。对于网站来说,如果违反网络道德规范,传播和纵容传播不良或有害信息,广大网民应对其进行批评。另外,网站也可以通过缔结文明公约,加入行业协会来互相制约、共同遵守协议。 

网络监控常见问题解决方法篇5

【关键词】视频监控技术发展历程问题

数字视频监控是目前监控系统的主流,它能够提供清晰的信号、丰富的多媒体效果,完成数据自动处理、事务处理、网络通讯、图像视频压缩等功能。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监控系统智能化和网络化需求的提高,人们希望视频监控系统能够应用最新的图像/视频技术和计算机视觉技术,结合先进的网络技术实现新的技术突破,解决当前视频监控中的一些问题,使监控系统不断向着视频/音频媒体的数字化、系统的网络化、应用的多媒体化和监管的智能化方向迈进。

一、视频监控技术的发展历程

视频监控技术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时期:模拟视频监控时期、数字视频时期、智能网络视频监控时期。模拟监控时期的中枢配置是视频切换矩阵,数字视频时期的中枢配置是硬盘录像机(DVR),智能网络视频监控时期没有中枢硬件配置,系统变的开扩而发散,配置囊括了网络摄像机(ipC),视频编码器(DVS)、网络录像机(nVR)及中央管理平台(CmS)等。在当前的现实使用中,各种类型的配置和体系构造均有一定比重,并将持续存在一段时期,但是从长期的角度看,智能网络视频监控系统顺应了视频监控技术的演进方向。

第一时期的视频监控系统(即模拟视频监控系统)的组成包括模拟摄像机、多画面分割器、磁带录像机(VCR)等组成。摄像机采集的视频信号通过同轴电缆传送,依靠VCR实现录像存储,因为VCR的容量较小,所以VCR必须频繁地更换磁带才能达到长时间存储的目标,自动化水平很低,此外VCR的视频搜索功能非常的有限。

第二时期的视频监控系统(即数字视频监控系统)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枢代表性设备是DVR。模拟视频信号由DVR首先进行数字编码压缩然后进行存储。DVR完成了对VCR的全方位替代,在视频存储、检索、浏览各个阶段完成了革命,而后DVR不断加强了其网络功能。

第三时期视频监控系统(即智能网络视频监控系统iVS),最早出现于2000年以后,核心组成包括网络摄像机、视频编码器、网络录像机、大容量存储系统,以及视频内容分析技术(VCa)。能够完成网络传输、远程播放存储、信息分发、远程控制、内容分析和自动报警等实际工作。

二、目前的视频监控主要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视频检测分析功能薄弱

视频监控实现了人们“眼见为实”的愿望,虽然它也有监控报警功能,却主要集中于传感器的报警分析,视频检测多为辅助手段,因此使用中依然要求监控人员不停的监视场景活动,通过解释获得的视频信息做出相应决策。监控人员长期处于这种繁重的工作状态会产生注意力下降,丢失应有的报警,而在监控点较多时,几乎无法做到全面完整的监控。人们希望能够通过计算机对视频图像进行完善的分析和处理,替代人工劳动,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联动报警,通过解决目标识别和跟踪等问题,从而真正做到自动监控,无人值守。

(二)查询取证有待进一步完善

录像存储是取证的直接来源,一般情况下录像效果比监视效果更重要。视频信息被保存为文件后,采用数据库的方式对其进行管理,现有的监控系统多半采用通过选择现场线路号、日期时间来进行查询,是一种常规的基于字符数字的检索方式。由于图像/视频中包含了复杂的难以用常规关键字描述的语义、视觉特性和空间信息线索,人们希望查询取证时能够从异常的内容入手进行查询。同时这种利用时间标记顺序扫描所有视频的方式,也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因此如何将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技术与传统数据库技术相结合,提供录像资料的智能分类与检索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难以满足视频传输的实时性要求

视频传输与一般业务不同,数据量大,时延敏感性强,目前的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由于带宽等因素的影响,为保证传输的正确性,通常只在网络上传输单帧报警图像或报警文本信息。当远程用户向视频服务器提出视频浏览申请时,服务器大多采用文件传输的方式传输视频序列,用户必须将文件全部下载后才能观看,这种文本信息传播方式是非实时的,难以适应实时监控的需求。人们希望监控视频能够不间断的在网络上流动,使得各个监控终端都能够及时了解被监控场景的信息,达到亲临现场的效果,即使不在监控中心,也能在远处得到现场的真实记录。

(四)监控系统结构的调整

目前的监控网络可以借助于pStn电话网、internet、数字光纤、数字微波、无线扩频、atm,DDn、iSDn、卫星通讯等多种远程数字传输媒介进行信息传输,由于网络类型各异、传输介质不同,存在着通讯不便的问题。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产品的更新,如何对现有监控网络进行改造,调整远程监控系统的结构与组成,来组建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远程视频监控系统,拓展监控的应用空间。

2.5视频的有效压缩

监控系统的视频数据庞大,因此高效可靠的压缩方式对于存储和传输都有着决定性影响。目前采用的mpeG系列和H系列编码压缩标准都在不断地发展完善。如何跟踪国际编码压缩的最新进展,制定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视频压缩编码标准是极富挑战性的课题。

可见,利用计算机自动对监控场景中的异常事件进行检测,产生可靠的报警信息,并依据检测出的异常报警,对记录的监控信息进行标注,实现基于图像内容的异常事件查询,监控所涉及的图像、报警、设备状态和控制数据等进行智能化综合管理和分析,可以极大的提高监控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参考文献:

[1]程光平.视频监控技术的发展历程和方向[J].中国公共安全(综合版),2007.08.

网络监控常见问题解决方法篇6

互联网是网络舆情传播的基础和载体,自其诞生之日起,便表现出强进的发展势头。近年来,随着新媒体应用的日趋丰富,新的应用和传播形态不断涌现,网络新闻、BBS、博客、微博、即时通讯、社交网络等网络媒介相互交织,互相借力,构成了一个多元立体的舆论传播路径,极大地拓展了网络舆情的传播空间,多元化的舆情传播格局大大增加了舆情监测和把控的难度[18]。同时,新媒体迅速向经济、文化等多领域渗透,成为热点事件曝光的主要平台和舆论的独立源头,影响力不断增强。特别是自媒体和社交媒体,大大增强了新媒体的舆论传播功能。有调查显示,微博已成为食品安全等负面舆情曝光的主要源头和重要传播渠道。2012年上半年,浙江“杨梅膨大剂”等近10件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传闻就是通过微博第一时间曝料的[5]。网民是网络舆情传播的主体,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已达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超出2011年世界平均水平的30.2%,我国成为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19-20]。在网民数量迅速攀升的同时,一方面,网民上网的娱乐化追求倾向明显降低,网络议题从日常生活琐事转向社会公共事件[21],涉及一日三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自然成为网民最为关注的公共话题;另一方面,网民应用互联网的角色也逐渐从信息获取者向信息制造者转变,大众麦克风时代催生了一个巨大的“网民压力集团”,政府应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的一言一行都会被高倍放大,稍有不慎就可能引起舆论讨伐。除普通网民外,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也日益不容忽视[22]。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时期,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安全、有保障,但一些深层次制约因素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生产经营方式落后,生产主体素质不高,部分生产经营者故意违法现象屡禁不止,违法手段花样翻新,传统的农兽药残留超标等问题尚未杜绝,新的违法添加等风险隐患又不断出现,给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制定、检测工作等带来很大挑战[23],同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体系尚不完善,基层监管力量薄弱,这些都决定了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处于多发期,安全消费矛盾凸显。从“镉大米”、“药袋苹果”、“有机食品风波”等热点舆情来看,无论是产品、生产过程还是政府监管行为,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触发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具有极高的社会关注度,成为近年来媒体争相报道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然而在网络媒体发挥舆论传播和监督功能的同时,其自身道德失范现象也层出不穷。有些媒体片面追求时效,为抢占先机不核实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以讹传讹,造成谣言传播;有些媒体为吸引眼球,断章取义,动辄冠以“致癌”、“剧毒”等字眼加以报道,加剧公众恐慌;还有些媒体为提高关注度,夸大负面新闻,把个别现象扩大化、典型化、普遍化,扩大事态影响,甚至冲击整个产业[24-25]。目前,有相当数量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为不实舆情,极大地增加了政府部门回应网络舆情的负担。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期望越来越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零容忍的态度愈加强烈。但客观上任何食品都没有“零风险”,由于官方风险交流机制不健全,消费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也比较薄弱,消费者在媒体的推波助澜或误导下,容易以偏概全,产生认识误区,难以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形成客观认识,消费心理敏感而脆弱,任何农产品质量安全负面信息都极易引发非理性的共鸣。“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尽管国家对乳制品的监管和抽查力度空前,但国内乳制品消费信心还是一蹶不振。

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控管理现状与存在问题

随着网络舆情与现实社会的互动日益加深,网络舆论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之相适应的政府干预机制也应运而生。近年来,在应对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危机实践中,网络舆情监控管理工作已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尝试,但与新时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需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亟待突破的瓶颈问题。网络舆情日益上升的关注度和影响力,特别是个别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放大炒作对产业和消费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早在2008年,农业部办公厅就下发了《农业部办公厅关于积极应对互联网等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信息的紧急通知》,要求“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收集、评价和处置工作”。2010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办法(试行)》提出“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的舆情收集和分析”。2011年,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下发了《食品安全舆情处置指导意见(试行)》,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应当建立食品安全舆情监测制度,主动、密切监测舆情”,从国家层面对舆情监测提出了制度性要求。2012年,《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再次提出“着力强化舆情监测,抓紧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监测与预警信息平台,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定期调度、分析和综合研判制度”,将强化舆情监测作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制度性安排。为落实舆情监测工作的制度安排,支撑实际工作中网络舆情危机的处置与应对,近年来,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陆续启动了舆情监测工作。部级层面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向常态发展,一是指定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网络舆情信息的监测、收集、整理,确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快报(日报)制度,并深化舆情总结分析,编制舆情跟踪和重点舆情专题分析报告,帮助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读网,为舆情响应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撑;二是依托新组建的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组,强化了专家组对网络舆情的分析研判职责,针对重大舆情不定期组织会商分析,为应急处置提供了有力的决策参考;三是安排专门经费开展网络舆情监测体制机制研究工作。地方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也纷纷将舆情监测纳入监管工作内容,如江西省成立了舆情监测小组,设置了舆情监测信息员,建立了舆情报告制度,编印舆情简报,及时上报领导和有关部门参阅[26];重庆市组建了舆情信息监测专家团队,并建立了舆情信息收集整理、跟踪巡查和干预制度;上海市在舆情监测及处置机制、信息员队伍建设和畅通舆情沟通渠道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此外,部分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也建立了舆情监测和报告制度。随着网络舆情监测工作重视程度的上升和应急处置经验的积累,近年来网络舆情应对的时效性和有效性都明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在实践中渐显成熟。“激素黄瓜”、“香蕉乙烯利”、“茶叶农残超标”等一系列不实网络舆情发生后,农业部门立即组织专家进行科学解释,借助权威媒体澄清事实,采取网络访谈、深度报道等多种形式正面引导舆论,有效阻断了谣言传播,有力保护了农民和产业利益。“药袋苹果”等安全隐患一经报道,有关部门迅速展开调查,界定了个案性质,防止了媒体扩大炒作,最大限度减少了产业损失。“河南瘦肉精”等安全问题被媒体曝光后,得到高度重视,迅速组织排查和督导工作,尽快查清事实,公布真相,回应社会关切,并依法开展责任追究,树立了政府部门的正面形象。虽然各级农业部门对网络舆情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但有关舆情监测的制度要求仅在相关的文件和办法里有所提及,没有针对舆情监测系统化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舆情监控工作还处于“各自为战”的阶段,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同时,由于开展舆情监控工作的时间较短,目前尚缺乏集舆情收集、研判、处置、反馈于一体的运作机制,农业部门内部的共享机制、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与新闻媒体之间的对接机制、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流机制等也尚未形成,有些地方舆情监控工作往往是仓促应急,就事论事,多以经验为主,舆情监控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网络舆情的特点、规律和应对环境都有别于传统舆情,相对于网络舆情短时间内的快速蓬勃发展,政府部门应对网络舆情的方法和手段调整略显滞后,难以适应新的形势需要。一是监测手段不适应,传统人工监测的信息获取手段已无法满足对海量信息监测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二是分析方法不适应,对舆情信息的汇总、舆情周期的判别、舆情走势的预测和重要舆情的预警缺少必要的技术手段支撑。三是应对方式不适应,固守传统媒体、忽视网络阵地的现象仍比较普遍,对新媒体和新型舆论平台的运用较为有限,多数部门不善于适应网络环境、运用网络语言、与新闻媒体见面、与网民对话,缺乏应对舆情问题的能力和技巧,舆情发生时,难以及时缓解舆论压力,化解矛盾[27]。目前农业系统普遍没有专门机构和专业团队研究并开展网络舆情应对,特别是地方农业部门,监控力量薄弱,没有确定的机构和人员编制,现有的网络舆情人员大多是兼职,并且缺乏系统培训,缺少监控方面的专业人才和高素质的网络评论员,再加上管理薄弱,现有的人员力量难以支撑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响应工作,更难以保证舆情应对效果。同时,由于缺少资金支持,舆情监测硬件设备投入不足,软件设施开发和购置也受到限制,有人员没设备、有设备没监测手段的现象比较突出。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控管理的对策建议

网络监控常见问题解决方法篇7

[关键词]网络运维优化技术

中图分类号:G250.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3-0104-01

一、前言

网络的脆弱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必须深入开展各种网络技术研究来满足网络管理各个层次的需要,才能保证各项科研生产任务的正常开展。常见的一些网络问题有:网络建成之后性能如何?整个网络的实际利用率如何?用户在网络上干什么?正常工作?恶意破坏?如何增强用户计算机和网络的安全性?网络出现问题,如何能快速定位并得到解决?解决这些网络问题,必须开展网络技术研究。

二、网络技术研究

多年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研究掌握了如下六大类网络技术:(一)、网络线路测试技术。网络线路良好是网络正常运转的基础。网络线路测试技术是网络运行维护最基础的技术,通过专用仪器对网络线路断路、短路、接触不良、电磁干扰等各种物理层的网络故障进

判定识别和定位。研究过程中,通过修改测试仪器的参数,使旧有的测试仪,扩展支持了超五类线的测试,节约了升级资金。(二)、传输率测试技术。此项技术是在网络中任意两个端点之间进行网速测试,不但可以评价端点之间所有网络设备(包括线路、交换设备)的实际性能,还因为网络各环节性能符合木桶理论,任何一个环节有缺陷,都可以导致测试结果出现异常,严重情况下,无法完成测试,从而进行故障诊断。一般测速方法是下载文件测速法。计算机用户通过ftp或者web网站下载大文件获知速度。专业测速方法是专用测速软件测速。彻底摆脱了低速硬盘限制;支持分布式测速;可灵活定制测试脚本,适应各种类型的测试需要。(三)、自动补丁技术。通过对多种解决windows补丁问题的方案进行比较研究,我们最终搭建起了wsus补丁系统,为了简化客户端设置,我们对原始设置方法进行研究,摸清了客户端设置项的内容和保存位置,制作了批量导入程序,只需要简单双击皆可完成客户端配置,增加了易用性,使普及成了可能。(四)、综合网管技术。原始网络信息查看方式是采用命令行、字符界面。人工对众多的端口进行长时间的流量、错误信息统计,几乎不可能。为了解决网络设备原始的命令行、字符界面的陈旧管理方式,实现对网络设备、重要服务器的自动化、图形化监视,建成了企业的综合网管系统,实现了主干线路、所有用户端口的流量监控,对整个网络使用情况有了清晰的认识。综合网管系统由网管主机和后台数据库构成。网管系统管理各种网络设备和服务器这两类对象。网管系统通过主动轮询和被动接收两种方式收集被管理对象的各种信息数据,进行分析、显示和存储。其功能有:1、流量统计;2、设备状态监测(直观显示设备状态,红灯异常,绿灯正常);3、设备性能监测(CpU、内存、磁盘使用率);4、错误统计(如显示为红色的错误包,多数因硬件问题引起);5、应用类型统计。综合网管系统的特点:1、高度可视化,方便查询;2、数据可长期存储,方便进行历史查询,进行趋势预测;3、自动报警,支持通过声音、邮件等方式实现自动报警。通过网管系统的性能监控、状态监控、应用类型统计,实现了设备的可视化查询、故障的自动报警,大大提高了网络管理人员的响应速度。通过对网络统计数据的长时间保存,可实现历史记录查询和趋势分析,为网络优化调整和下一代网路规划提供了坚实的依据。(五)、网络安全技术。网络安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问题。账号、密码盗用、病毒发作越来越被人所重视,针对各种切实的网络安全问题,发展应用了如下计算机和网络安全的技术:1、ip-网卡物理地址绑定技术;2、安全漏洞扫描技术;3、盗用追查技术;4、Vpn技术;5、https安全web网站技术;6、aCL访问控制技术;7、病毒查杀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满足了实际工作中各种应用对安全的需要。(六)、网络抓包分析技术。网管系统的流量监测只能实现宏观统计。网络抓包分析技术可实现对网络上任意数据包进行微观分析。抓包技术基于交换机端口数据流镜像技术。功能有:1、流量统计。与网管系统的流量统计区别是:(1)、实时的流量数据采集,网管系统是间隔采样(一分钟以上);(2)、可统计端口也可统计特定ip流量,网管系统只能统计端口;(3)、缺点:流量信息不能长时间记录,只能作短时间分析。2、病毒检测可以发现染毒机器。3、访问类型分析可以对数据包进行过滤,发现特定访问类型。4、用户行为分析能够捕获单一用户的所有数据包进行分析。

综合网管系统侧重于网络系统的宏观监控,网络抓包分析技术却是对网络中具体数据包的捕获分析,实现的是微观分析。结合端口镜像、包过滤、特征值等手段,网络抓包分析技术可以实现对任何ip任何线路的数据包实时监测,广泛应用于病毒检测、网络恶意攻击检测、用户行为分析。

三、网络优化

网络优化的前提是网络监测,网络优化可分为网络结构、网络策略、设备参数三个优化层次,报告结合三个具体的优化实例来说明对网络优化所做的一些工作。(一)微机群网络优化.在对网络流量监测的同时还发现,较高性能的交换设备利用率较低,监控流量峰值为100mbpi。对这两处的设备进行了调换,并通过捆绑技术,以双千兆链路上联,调整以后此交换机上联口流量监控峰值达到1400mbpi,满足了集群设备联网的需要,节约了投资。(二)网络策略优化实例:网络路径调优。网络监测中发现,核心交换机和机房网络干路流量偏高,抓包分析后获悉是两台机器之间传输大量数据所致。同科室不同地址段机器之间数据传输经过核心交换机进行了不必要的中转。增加了核心交换机的负担,占用接入层到核心层的干路带宽,增大了传输路径和延迟时间,解决办法就是:使数据传输不再经过核心交换机转发。(三)网络设备参数调优实例:数值模拟文件传输提速。现象:用户与微机群进行大文件传输时,在网络利用率并不高的情况下,速度无法进一步提升。经过研究,把瓶颈定位在了交换机的最大传输单元(既mtU)值上。(mtU-交换机允许通过的单个包的最大长度)。适当增大mtU值可以减少数据包分片,提高传输速度,但mtU值过大反而不适合于小文件传输,降低小文件传输效率。因此针对一些典型应用的数据体,做了调整mtU值的实验,其中16GB和11GB的两个综合数据体实验情况如图1所示。

通过实验,将mtU值调整到不超过7000,可以有效提高数值模拟应用的文件传输速度。

参考文献

网络监控常见问题解决方法篇8

【关键词】微时代舆情引导

随着一系列以“微”为标志的文化传播媒体如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微公益的日渐兴起,现代生活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微时代”。微时代的新媒体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给高校网络舆情管控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舆情传播的特点

大学生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高校这个特定的地点范围内,大学内活动的人群就高校内或者社会上发生的某些事件在网络当中所抱有的态度和认识。大学生网络舆情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多元性与综合性。第二,群体性与放大性。第三,非理性与难控性。目前网络全面开放,但网络立法、网络教育管理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却相对滞后,社会公共道德往往缺乏对网民个体的道德约束,致使校园网络舆情较难控制。特别是由于大学生群体本身存在着非均衡性,极易诱发那些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出现非理。

二、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舆情应对的现状

据有关调查表明,当前高校对网络信息监控缺乏明确的规则及监督、干预机制,导致高校网络舆论混乱,大学生无所适从。高校网络舆情应对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第一,管理意识不到位。部分高校对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管控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没有将其纳入常规管理工作中,人、财、物投入不足。第二,管理机制不完善。对网络舆情的管控还缺乏完整有效的机制。对传播消极或者错误言论的责任人没有一以贯之的处罚措施。部分高校没有成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的管理队伍。第三,管理队伍不专业舆论舆情分析是一项非常复杂和系统的工作,要求从事舆情管控的人员具备相当的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而在很多高校,舆情管控工作一般由宣传部、网络中心、学工部、保卫处负责,这些部门的人员很多都是兼职的非专业人士,有时还会存在责任分工不明确、责任主体不明确等问题。第四,管理方法不科学有些高校重视“后发制人”式的被动管理,而忽视“先发制人”式的主动防控;有些高校因噎废食,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强行关闭学生自由交流的平台;有些学校则采用盯防战术,广泛发动学生干部,利用人盯人的方式来监管学生思想动态。

三、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舆情引导的方法

第一,主动了解学生言论

学生是受网络舆情冲击的主要对象,因此学生自然成为我们分析网络舆情的主要中心。在采集舆情时,要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维脉搏,掌控学生的思想动向,详细了解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的走向。在分析舆情时,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仔细剖析现象的背后,大学生在思想上存在着哪些误区或者先进处,揣摩他们心理上的敏感点,努力找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解决方案。

第二,设置舆论“把关人”

互联网掀起了一场革命,那就是把受众者转变成传播者,任何受众都可以进行传播活动,“人人都是麦克风”、“个个都是新闻记者”。无人把关,成为网络文明的第一个重大挑战和问题,也使得网络成为色情、虚假信息和负面信息传播的渠道。因此,高校有必要强化网络把关制度,建立和培育权威的校方网络媒体,打造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红色网站”,建立多形式多层次、师生喜闻乐见的网络舆论平台,净化网络舆论环境,使网络信息特别是负面信息就地消化,牢牢掌握网上舆论主动权。网络把关一是技术把关,通过技术手段对内容进行筛选和过滤;二是设立网络把关人,发现有害的网络信息及时报告,立即删除,强化网络把关人在信息选择、引导舆论方面的作用。

第三,培养“意见领袖”

由于长期以来,大学生在传统媒体的宣传报道中很难找到负面信息,所以在遇到突发事件时,信息来源多样化的网络往往成为大学生了解事实真相的趋向性选择。群体舆情活动常常由有组织型转变为自发型,由传统的集中型变为分散型。面对网络上关于新闻事件的海量报道,缺乏社会经验的高校大学生往往会无所适从。这时候,他们更需要权威的“舆论领袖”的声音作为自身决策的重要依据。拉扎斯菲尔德“二级传播”理论告诉我们,“舆论领袖”在影响受众的态度方面作用明显。意见领袖往往是网络世界中的舆论主宰和引导者,在网络舆论表达中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感染力。

四、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舆情干预的机制

第一,建立监测预警机制

现代网络舆清各式各样的新闻都有,如何加强讨这些信息的把关,需要建立完善的适应本校网络舆情发展的制度。建立专门的校园网络舆清管理人员,让师生根据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本校网络舆情的特点研发适合本校的网络舆情监测制度。实行网络实名制,建立相关的网络舆情监控队伍,对于出现的问题,做至及时解决,同时能够预测发展的趋势,对于那些出现的负面消息新闻,可以利用校园官网来进行及时的澄清。作为高校的管理者来说,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奖惩机制,做到有理有据。

第二,建立疏通引导机制

在建立网络舆情的干预行为过程中,依靠监测预警还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高校加强沟通机制,做好线上线下网络宣传,梳理各类工作。利用校园文化墙设置“校园舆情”专栏,对国内外重大新闻进行及时报道,利用国内专家评主论网站,利用专家的话语进行正面宣传。同时还可以利用本地知名专家学者到校进行专题讲座,引入权威的三方机构,增强处理问题的科学性,将那些校园网络负面舆情及时处理。通过校园心理健康中心,开设相关专栏和热线电话,从心理学角度开导学生,保持健康的心态面对校园网络舆情。对于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应制定相关方案,防患于未然。

第三,建立合作实践机制

“众人抬柴火焰高”,高校网络舆情除了在网上进行干预之外还需要更多的线下干预,否则很容易出现之时出于形式。作为师生自己要想更好的参与到高校网络舆情当中,需要师生自己融入社会,了解民生,体验不同行业之间的网络舆情动态,借鉴他人在处理网络舆情过程中的先进经验,处理共同的社会网络舆清。

【参考文献】

网络监控常见问题解决方法篇9

1时间同步系统的介绍

现在的时间同步系统有多种组成方式,基本式时间同步系统由一台主时钟和信号传输介质组成,用以为被授时设备或系统对时。根据需要和技术要求,主时钟可设接收上一级时间同步系统下发的有线时间基准信号的接口,或者直接接收无线基准信号。而在电力监控系统中,为了提高同步对时的准确度和可靠性,通常使用时间同步系统组网方式为主备式。主备式时间同步系统由两台时钟和信号传输介质组成,为被授时设备或系统对时,见图1。

主时钟的两路输入分别是无线时间基准信号及上一级时间同步系统下发的有线时间基准信号,当两路输入信号均正常或者仅有一个异常时,输出信号应被视为同步正常,被授时设备应采用主时钟输出信号。当主时钟两路输入信号均有异常时,输出信号应被视为同步异常,被授时设备应采用备时钟输出信号。

2时间同步装置部署中遇到的问题

2.1时间同步装置接入拓扑分析

根据以上的主备式时间同步系统模式接入到电力监控系统中,可以得到时间同步装置接入到电力监控系统中的拓扑图如图2所示。其中主备对时装置的上级授时源为GpS卫星钟信号和北斗卫星钟信号,被授时设备为前置服务器1、2,这两台设备在电力监控系统中的设备名称为FeS1-1,FeS2-1。而网络中的其他服务器均与FeS1-1和FeS2-1进行对时。电力监控系统中的设备对时方式主要是通过系统中自带的ntp对时服务进行。

从上面的图2中可以清楚的看出,主备式的同步对时系统有主、备两台对时装置,均接入到主干交换机网络中,当主对时装置的授时源信号即GpS卫星钟信号和北斗卫星钟信号出现告警时,主对时装置输出信号停止,转用备对时装置进行对时服务。其逻辑框图如图3所示。

2.2发现的问题

从上面拓扑图及逻辑框图中能发现主备对时装置输出信号均通过网络接口连接在主干交换机网络,所以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了许多问题。

首先,主干交换机网络中不止部署了前置服务器1、2,还有其他多台服务器,所有的服务器通过对ntp服务进行配置来部署同步对时的工作方式。然而当实际工作中有人误改动ntp配置文件,就可能会导致网络中所有的服务器都能和对时装置进行同步对时。这就不符合原来设定的部署方式,在电力监控系统中也可能引发对时错误的事故。

其次,此种同步对时装置的部署方法,两路输出信号均接入到一个网络,所以仅使用一个网络设备和物理链路,不能做到网络设备及其链路的冗余备份。这就降低了整个同步对时系统的可靠性,当主干交换机网络出现故障时,可能会出现不能对时的现象,严重时会引发事故。

3提出的解决问题方案

针对上面提出两个的问题,我们拟出如下的解决方案。

把主备式同步对时系统的输出信号分别接入到前置交换机网络和主干交换机网络,其中主对时装置输出信号接入到前置交换机网络,备对时装置输出信号接入到主干交换机网络,其拓扑图如图4所示。

主备对时装置通过一定的配置在主对时装置接入时可以为前置交换机1、2提供ntp对时服务,而且不会和其他服务器有网络连接,所以其他服务器即使修改ntp配置文件,也不能和对时装置进行对时,只能使用服务器自守时时间。这样就不会出现服务器误对时的事故。

并且使用此种同步对时装置部署方法,能够有两条物理链路来对对时装置的输出信号进行冗余备用,当主对时装置输出网络链路故障或者装置本身网卡故障时发出输出信号告警,此时主对时装置输出信号停止,转用备对时装置进行对时服务。再加上原先的授时源输入信号进行主备装置切换的判据,我们就可以得到新的主备对时装置启动模式逻辑框图,如图5所示。

网络监控常见问题解决方法篇10

网络信贷产业如何走出无准入门槛、无规范操作标准、无金融监管的“三无状态”,依旧任重而道远。

借款人“信用“缺失亟待解决

对网络信贷平台来说,借款人“信用“缺失是个头疼的麻烦,因为它会放大网络信贷公司的经营风险。

最常见的借款人重复借贷现象,对网络信贷平台来说是很难监控的,而且,仅仅通过网络来验证借款人的资料、信用、及借款用途也并不可靠。例如一个借款人通过注册多个账户申请借款,对于各家独立的网络信贷平台而言,势必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在无形间放大了网络信贷平台的坏账风险。

另一方面,客户借款后,一旦到期没有能力还款或者故意不还,网站如何应对也没有相应的解决办法。多数网络信贷在借贷过程中都没有抵押,完全在过往信用的基础上借贷,缺乏对借款人的有效牵制。

所以,有关这一问题,仟邦资都专家建议,我们有必要构筑一个全国性征信系统,以便全面核查借款人在银行、小贷公司或融资担保公司的各项借款与抵押物。

实际上,央行征信中心建立的金融信息基础数据库就是这样一个全国性征信系统,它已收录超过1800万家企业和8亿个人信用信息,不过,网络信贷业由于缺乏金融监管主体,要被央行纳入征信系统,非一朝一夕可完成。

对此,仟邦资都认为平台本身应加强风险自控力。以仟邦资都平台本身为例,主要借助上海房产抵押担保的方式,此外,纳入第三方风险审核委员会,并由资深风控人员(十余年行业从业经验)审核借款人的申请材料。

资金安全问题需纳入监管

将网络信贷平台纳入监管,是确保行业规范发展的前提,只有被监管被规范,国内网络信贷行业成长才能更快更稳健。而让国内网络信贷平台纳入监管,首先应当解决客户资金安全管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