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国民经济计划报告十篇国民经济计划报告十篇

国民经济计划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21:32

国民经济计划报告篇1

我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区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9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年,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大和*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积极策应沿江开发,狠抓“重大项目效益年”推进工作,努力打造“活力新区、实力强区、魅力美区”,实现了全区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据统计,20*年实现区内生产总值94.8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完成计划的101%,三大产业结构调整为3.0:52.8:44.2。财政总收入34166万元,增长33.5%,完成计划的113.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亿元,增长30.3%,完成计划的1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3亿元,增长28.1%,完成计划的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9.3亿元,增长46.2%,完成计划的112%。

1、平台建设强力推进,招商引资扎实开展

20*年,我区“一城三基地”建设快速推进。多方筹集资金7203万元,完成土地报批1880亩,完成土石方231.8万方,修筑园区道路7.3公里,铺设水电管线16.6公里。目前“一城三基地”共有入园项目110个,其中投产项目51个。“一城三基地”实现工业总产值36.5亿元,同比增长46%;主营业收入36亿元,同比增长42.7%;上缴税收7000万元,同比增长12%。项目建设效益日趋显现,已成为我区财税重要的增长点。坚持以招商引资促进项目建设,一是突出产业抓招商。依托我区现有产业优势,成立了7个产业招商工作组,共搜集有价值招商信息51条,外出招商28批次,邀请并接待客商34批次。积极申报江西九江化纤纺织产业基地并获得省发改委批复。成功承办了20*年九江化纤纺织产业招商会,会上签约亿元以上项目7个,合同引进资金71亿元。二是开展“四个对接”促招商。先后与中船、中粮、华凌等多个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进行联系接洽,主动对接27所科研院校,开展合作的科研项目20个。20*年,全区实际利用市外资金29.6亿元,完成计划的141%;实际利用外资4664万美元,完成计划的133%;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5个;5亿元以上项目8个。

2、重大项目建设卓有成效,固定资产投资高位增长。

我区确定20*年为重大项目效益年,通过强化项目跟踪服务,提高项目开工率、投产率、达产达标率。坚持项目推进工作“一月一调度,两月一督查、一季一评比”的制度,在列入调度的98个重大项目中有投产项目47个,开工项目43个。诺贝尔陶瓷项目完成投资3.24亿元,建筑工程开工面积14.16万平方米,内外装修已基本完成;科茵格改性沥青生产车间设备已安装,沥青原料已入库。长岭风电项目8.9公里道路全面完成,23个风机基座全面完工,已完成11台风机的安装,7台机组实现发电;百川混凝土项目8月26日试投产,生产经营形势稳定。进一步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省级重点工程顺利推进,铜九铁路于20*年9月1日正式通车;“九昌樟”成品油管道工程全线贯通;杭瑞高速项目征地拆迁已基本完成;京九电气化改造工程已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江西省天然气管道工程已完成项目选址和管线路游规划。20*年,我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9.3亿元,增长46.2%,完成计划的112%。

3、工业经济增势强劲,民营经济快速壮大。

20*年全区工业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一是规模不断扩大,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9家,同比增长8.9%,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亿元,同比增长30.3%,二是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9.6亿元,同比增长40.8%;企业利税3亿元,同比增长21.4%。三是支柱工业强势发展,玻璃纤维、机械电子、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化纤化工五大行业正在成长为全区工业支柱,五大产业规模企业全年实现增加值10.9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2亿元。民营经济持续发展,经营领域不断拓宽。全区民营经济已有产品注册商标36个、专利产品和技术19个、高新技术企业4家。全年民营经济实现税收25200万元,占财政收入的74%,同比增长2.6%。

4、现代服务业异军突起,商贸旅游后劲增强。

现代服务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一批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落户开工。一是投资114亿元的九江*(华凌)国际旅游商贸港项目正式签约,落户我区五里街道,发展商贸物流产业,目前该项目一期征地已经完成。二是投资2亿元的信华国际商务中心正式投入运营,成功吸引了30余家大中型企业入驻,有力推进了我区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发展。三是投资3亿元的映日荷花文化旅游度假中心项目征地拆迁工作已经完成,即将开工建设。四是*特色旅游饮食文化城和*旅游商贸中心两个亿元项目正式签约落户,投资额分别达到1亿元和2亿元。20*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63亿元,增长28.1%,完成计划的1*.5%。继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策略发展旅游产业,组织区内景点参加20*九江(*)旅游大蓬车宣传推介活动,邀请各大旅行社到我区景点考察。整合资源,推出了一批精品旅游线路。成功组织海会镇、赛阳镇申报九江市旅游强镇,威家村、莲花村申报九江市特色旅游示范村。20*年,全区接待游客154.21万人次,增长10%,其中接待境外旅游人数4427人次,增长10.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55亿元,增长10.4%,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32.81万美元,增长10.4%。

5、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我区继续发展传统农业,20*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44847万元,增长9.1%。水稻种植面积7.2万亩;油菜种植面积3.9万亩;生猪出栏83807头。继续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成功申报江西美庐乳业有限公司、九江天洋高新生态渔业有限公司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创大牧业等5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生产经营良好。大力实施“百里果业”工程,全区共新增种植茶果树1.3万亩,果树品种达13类。20*年,我区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重做好47个试点村的村庄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社区建设规划。切实抓好自然村整治,认真开展“三清六改”工作。整合新农村建设资金1890万元,清运垃圾1350余吨,水塘清淤2000多方,清理路障160余处,完成改水、改厕1361户、修建农村公路68公里。各试点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涌现出了一批文明村、和谐村、致富村和“十星”文明户。

6、财政运行形势良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0*年,我区财税部门紧紧围绕财政目标,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稳步推进财政改革,实行激励型乡镇街道财政管理体制,切实提高财政运行质量,确保民生工程支出,圆满完成财政各项任务。20*年,全区实现财政总收入34166万元,增长33.5%,完成计划的113.9%;其中一般地方财政收入23537万元,增长33.4%,完成计划的122%;完成财政支出34056万元,增长37.4%,完成计划的138.8%。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6072元,增长12.3%,完成计划的10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1540元,增长8.2%,完成计划的100.2%。

7、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民生工程全面完成。

积极组织科技项目申报,获得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扶持。通过“两免一补”、社会捐助等手段确保了适龄儿童入学率100%。积极组织材料,申报了一批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力开展新农村合作医疗,全区参合农民95062人,参合率85%。积极开展迎奥运全民健身活动。继续加强计划生育工作力度,20*年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6‰。城乡清洁工程扎实推进,以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市容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为目标,以治理“脏、乱、差”为重点,力求做到“清洁无死角,村组全覆盖”。各乡镇街道城乡清洁工程正逐步向纵深推进,农村“脏乱差”现象得到根本性的转变,全区已基本构建起一个运行有效、群众参与的城乡市容环境卫生体系,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民生工程任务全面完成,城镇新增就业9240人,全面免费培训16629人次,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123人。全区养老保险参保9237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14962人,65个行政村村村通宽带,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20*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环境影响下,全区上下坚定信心、应对挑战、化危为机,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稳定增长。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金融危机影响尚未见底,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尚需加快,重大项目建设进度不够理想,农民增收面临新的困难,财税增长压力较大等。针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推进“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的关键之年,做好2009年的经济工作,对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至关重要。2009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大、*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市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沉着应对金融危机,切实把握发展机遇,深入开展“重大项目攻坚年”活动,主攻城东港区,建设核心城区,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千方百计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努力夺取经济社会发展新胜利。

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区内生产总值达到109亿元,增长15%;

——财政总收入实现37600万元,增长10.1%;地方财政收入实现25377万元,增长7.8%;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6.9亿元,增长3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83亿元,增长4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4亿元,增长25%;

——农民人均纯收入6558元,增长8%;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69‰以内;

——单位GDp能耗降低4.6%。

实现年度主要预期目标,应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1、全力打造城东港区,加速提升工业经济水平。

主攻城东港区,重点抓好新港沿江工业基地和姑塘化纤工业基地开发建设。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将沿江工业基地规划面积扩大到20平方公里,把化纤工业基地纳入城东港区范畴,按照“码头物流区、产业聚集区、临港新城区”三位一体的建设构架,编制城东港区建设规划。完成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及报批工作,以保证项目用地需要。二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破解融资难题,重点做好新港沿江工业基地开发,力争全年投入建设资金2亿元,完成征地2000亩。推进基地“六通一平”建设,启动基地内疏港通道一期、滨江东路延伸线二期等道路和恒阳化工、配煤中心、改性沥青等专用码头建设。大力推进姑塘化纤工业基地建设,进一步拉开路网,启动姑塘变电站建设。三是加快项目推进。促进诺贝尔陶瓷、科茵格沥青、赛洛天然气、展宏纸塑、嘉盛粮油等项目尽快建成投产。推进赛得利化纤、东海造船续建工程建设。坚持“惜地如金”、“岸线胜金”,提高工业项目准入门槛。开展招商选资,围绕化工、化纤、建材、船舶制造等支柱产业,突出抓好项目引进和项目服务,促成落户项目开工建设、达产达标。

2、精心打造特色城镇,努力实现港城联动、城乡一体

加快城区城镇建设,将城区城镇建设作为撬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一是积极完善城区功能。全力策应九江市核心城区向*区拓展,全力配合琴湖大道、德化东路、金凤路延伸线、南一路延伸线等城区主干道建设。配合实施好南山公园、十里广场、经济适用房等民生项目。加快启动肖家河联盛广场、*文明新城、“两河”整治等城建项目,争取更多市政功能性项目在我区实施。全力抓好“一大四小”工程和城市绿化“三个十”工程,不断完善城区功能,提升城市品味。二是强力推进城镇建设。进一步完善海会、姑塘、威家、新港、莲花、赛阳等中心城镇规划,打造各具特色的环*中心城镇群。抓住海会镇成功获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机遇,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三是不断加强城镇管理。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抓好边街巷道的整治,健全城乡一体的环卫管理机制,开展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大力推行建设农民公寓安置拆迁户模式,坚决杜绝违章建筑,促进农民向城镇集中。

3、强化招商选资,保持经济快速增长源动力

创新招商方式,推行招商选资,围绕园区定位,开展产业招商,推进以商招商。重点抓好在谈项目的跟踪对接,着力引进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税收贡献大的产业项目。一是主攻园区产业招商。依托工业基地,抽调精干人员,组建园区招商工作组,围绕园区产业定位,瞄准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开展专业招商。努力促成cpp烯烃、中粮油脂、热电联产和年产3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签约落户。二是利用城镇载体招商。按照城区规划和功能定位,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城拓展,引进开发商对中心城镇进行整体开发,改善中心集镇面貌。依托城东港区建设,打造新港临港新城;围绕产业特色,打造威家旅游商贸城镇。三是整合旅游资源招商。着力引进一批文化旅游休闲、生态农业观光项目。结合百里果业工程,引进打造一批城郊农家乐项目。力争全年实际利用市外资金2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500万美元。

4、狠抓重大项目推进,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大力开展“重大项目攻坚年”活动,提高项目开工率、投产率和达产达标率。一是健全机制服务项目。坚持并落实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责任人、一套工作班子、一个实施方案、一支好的施工队伍的“六个一”工作机制,为项目提供贴身保姆式服务,按照时间节点完成项目推进任务,确保列入调度的84个项目如期开工建设,达产达标。二是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抓住国家刺激经济发展的有力时机,努力把握国家拉动内需投资方向,按照“项目不论一二三、项目不论大中小、资金不论多与少”的要求,千方百计包装项目、争取项目。重点做好基础设施、农业和民生等方面的争资争项工作,努力形成新的投资增长点。三是积极促进企业增效。帮助企业“过冬”,努力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加强政银企合作,帮助企业解决融资困难,支持财兴五金、美庐乳业等企业上市融资。用足、用活中央和省市帮扶企业政策,鼓励企业招才引智,加大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力度,帮助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

5、着力培育现代农业,努力建设城郊型新农村。

继续稳定农业生产,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力推进“百里果业工程”,着力发展苗木花卉、水果、高产油茶等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建设一批安全化、优质化、标准化的特色产业生产基地,形成规模效应。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按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不断延伸产业链。加强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切实搞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积极开展城乡清洁工程,实施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力争2009年农业总产值达47986万元,增长7%;农民人均收入达6558元,增长8%。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目标和“五新一好”的要求,大力推进城郊型新农村建设。加大“一村一品”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力度,培育和壮大专业大户和农村经纪人队伍,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抓好“三清六改五普及”,努力打造一批生态文明村。

6、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整合旅游资源。

依托区位优势,围绕浔南大道物流园区,积极构建物流发展平台,初步建成集商业、运输、存储、装卸、包装、加工、配送和中介服务为一体的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着力建设好华凌(*)国际旅游商贸港、华东装饰材料市场、慧龙新城财富广场、*旅游商贸中心、九江花卉苗木市场、九江茶叶市场等市场,完善市场体系。结合城区扩展和旧城改造,招引大型连锁超市、百货商城,营建商品卖场。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在区内设置分支机构、布置网点,鼓励社会力量发展零售餐饮、道路交通、文体娱乐、物业管理、信息咨询等各种服务业。力争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4亿元,增长25%。以环*公路、十里大道延伸线、105国道为纽带,优化旅游交通网络,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加大对映日荷花文化旅游休闲度假项目、*区旅游商贸中心、章光101养心苑、德湖旅游度假山庄等重大旅游项目的支持力度,以大项目带动大旅游。认真做好星级景区创建工作,加强旅游市场的培育、规范、监督和管理,努力提高旅游服务满意度。力争全年接待游客总人数170.1万人次,增长10.3%;接待境外旅游人数4879人次,增长10.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7亿元,增长10.6%;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46.7万美元,增长10.5%。

7、密切关注民生,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国民经济计划报告篇2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在我向大会报告我区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

一、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年,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全区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生态立区、工业强区,建设*北部新城、生态工业高地”的发展战略,按照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的科学发展要求,深入推进“三个集中”和新农村建设,扎实抓好加快产业发展年工作,确保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确定的年度计划目标。预计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92.9亿元,增长11.8%,低于预期目标4.2个百分点;剔除部分大型企业因宏观政策造成增长减缓因素的影响,增长17%,高于预期目标1个百分点。

──地方财政收入3.97亿元,增长40.5%,高于预期目标24.5个百分点。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增长15.2%,低于预期目标14.8个百分点;剔除部分大型企业因宏观政策造成投资下降因素的影响,增长103%,高于预期目标73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3亿元,增长14.5%,高于预期目标1个百分点。

──新增城镇就业人数6884人,高于预期目标388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0.83%,控制在4%的预期目标内。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20元,增长8.5%,高于预期目标0.5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4610元,增长10.5%,高于预期目标1.5个百分点。

──人口自然增长率1.15‰,控制在2‰的预期目标内。

20*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实现工业增加值52.8亿元,增长1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7.9亿元,增长12%(剔除部分大型企业因宏观政策造成增长减缓因素的影响分别增长23.75%和28.3%)。一批新经济增长点初步形成,冶金、化工、建材、机械四大主导产业进一步壮大,主导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98%以上。在生产稳步增长的同时,冶金、机械和建材行业重点企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企业效益进一步好转。

重点产业化项目取得进展。全年工业投资达38亿元,增长8.4%。巨石二期、攀成钢318机组及合金管生产线、攀钢冷轧薄板公司40万吨镀锌板项目、虹波实业钼酸铵等13项项目竣工投产。攀成钢轧管系统搬迁改造、攀成伊红石油管生产线、三洲公司核级材料及大口径特种钢管生产线、天马轴承公司精密轴承冷轧长寿命轴承和盛华企业园等23项在建项目进展顺利。王牌公司年产10万辆载货汽车生产基地、台玻*公司浮法玻璃二期生产线、HSC集团公司高性能密封连接管道等项目正全面进行开工准备。

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实现三产业增加值25.45亿元,增长12%。消费市场活跃。批发零售贸易额11.2亿元,增长7.7%;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4.82亿元,增长28.5%。引进的“九龙超市*店”已成为全区商贸业新靓点。成功举办了“*区20**•*美食文化节”,全面完成了市为民办实事目标建“放心商店”工作。房地产市场供需两旺,全年新建商品房和二手房成交面积预计分别达到35.17万平方米、23.6万平方米,分别增长99.15%和66.9%。

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实现一产业增加值7.4亿元,增长5.4%。在保持粮食生产基本稳定情况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快步推进。水果总产量达1.97万吨,增长7.8%;禽蛋总产量0.53万吨,增长6.4%;肉类总产量3.02万吨,增长2%。初步形成了伏季水果、食用菌、西瓜、特色蔬菜和生猪养殖及深加工五大农业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化进程继续深入推进。新增土地流转面积2.56万亩,增长81.6%;成功引进*和谐肉食品有限公司和江源养殖等龙头企业4家;引导新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6个,全区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带动农户达5.12万户,带户面达58.5%。

(二)城乡一体化取得新成绩

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一是认真抓好全区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完成了《*区农村地区“三个集中”总体规划》、《*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布局规划》以及姚渡芦稿、清泉花园沟和龙王红树等新型社区规划;聘请专家组为我区编制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规划。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完成了48公里乡村道路建设;实施了一期缺水山区群众饮水工程,完成了14处机电提灌站改造;加强农村“三改一建”工作,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2000口;全面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工作,在全区9个乡镇和2个涉农街办共111个村(含15个涉农社区)全面启动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工作。三是创新工作机制,实行领导干部联系乡镇、村制度,积极促进“企业联村,共建新农村”活动的开展,鼓励企业参与联系村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新型社区建设。

重点镇建设力度加大。完成了城厢镇北门绿化广场、西街路面改造、新居工程、标准化学校建设和镇中心卫生院门诊及行政楼等工程,启动了茶花大道、将军路、马鞍大道、绣川河、香岛路、护城河和家珍公园整治等建设工程。

“三个集中”快速推进。工业集中发展区规模企业总数达61家,占全区规模以上企业的83.6%,工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达到95.5%,较上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积极推进农民向集中居住区集中。全面启动了与新西兰康居锦湾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签订的大弯片区征地拆迁安置工作;完成了弥牟镇二期464套安置房建设,拆迁户已全部入住;福洪乡杏花新型社区建设工程已竣工入住;城厢镇拆迁安置小区和龙王镇红树新型社区基本完工;陆续启动了姚渡镇芦稿、黄坭新型社区和坪家聚居点、清泉镇花园新型社区、城厢镇十五里新型社区建设。以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实施产业化经营为重点,通过多种形式流转土地3.59万亩,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三)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载体承载力显著增强。一是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在8平方公里范围内已具备承载力,全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亿元,全面启动区内18条(段)计37公里道路框架以及供水、供电、供气、排水管网等配套设施建设,发展区内“由”字型的主干道路框架沥青砼路面及配套的水、电、气、通讯、路灯基本完成,道路绿化、“森林工程”进展顺利,农民安置房“紫苑小区”主体基本竣工,“同湾春晓”拆迁农户安置区启动实施;二是*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规划、设计工作全面启动,园区控制性规划和修建性详规编制完成,启动了中心站和物流园区建设的征地、拆迁、安置等前期准备工作,为园区与中心站同步开工建设创造了条件;三是全面启动了成青快速路建设。

城市面貌显著改善。大力推进了城市形态集中,完成了红阳路南北段和青江路、政府中路、青江北路、教育街、红阳西路改造工程;打通了新城区南北干道北一路;完成了区级机关办公室楼装修;启动了黄金路、市政广场、同华大道、城市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国际社区等重点工程建设;实施了区域节点绿化,美化了城市环境。

城市管理更加规范。探索实践城市“网格化”管理工作,市容秩序“治乱”大会战成果得到巩固,按照构建城乡一体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快城市管理向乡镇、向农村延伸。在市级优先发展重点镇——城厢镇设立了城管分局,向清泉、弥牟、祥福、大同四乡镇派驻了城管执法中队,将分局、中队所在乡镇纳入城市管理统筹范围,切实加强了乡镇的城市管理工作。

(四)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加强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充分发挥电子政务的优越性,开通了“网上政务大厅”,方便了办事者。*区网络办公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办事程序更加规范、效率进一步提高。成立了北新工司、充实了新开元城司,组建了汇通信用担保分公司,坚持用市场化配置资源的办法,采取“蛟龙”、“Bt”、“争取信贷投入”等多种方式,破解建设资金瓶颈压力。经营城市取得新进展,在全市区县中率先对城市户外广告位进行了公开拍卖,整合了各类城市资源,启动了城市公共资源冠名权和特种经营权的拍卖工作。积极探索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全面完成了全区非建制乡镇卫生院改制工作。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组建了一支“精专业、懂法规、善公关”的招商团队,深入围绕主要企业和主导产业进行产业链招商,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成功举办深圳、上海、韩国等大型投资说明会。引进了总投资1.3亿美元的米高生物柴油、总投资2990万美元的HSC集团公司高性能密封连接管道和总投资1.5亿元的华西钢构等项目,与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公司,以及香港利恒集团等三产企业草签了合作协议。全年引进到位市外资金22.05亿元,增长44%;全年预计完成实际利用外资8320万美元,增长41%;新签约项目48项,总投资90.4亿元,其中投资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重大产业化项目26个,总投资66.5亿元。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目标责任制”和“高科技*建设”深入开展,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工作全面启动,创建市级科普示范乡镇及社区顺利通过检查验收。积极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化,福洪、龙王等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全部竣工。完成了7家乡镇公立卫生院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积极推进。加强了医政执法和从业人员培训工作,进一步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完善各类重大疾病应急处置预案,全面提高公共卫生水平。农村药品监督供应网络建设成果得到巩固,确保了群众的用药安全。举办了**区第21届桃花诗会等活动,积极实施送文化下乡工程,努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加大法律援助力度,启动了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加快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全面启动了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工作。

(六)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取得实效。创新机制,统筹城乡充分就业工作,实施领导干部推荐就业实名制,成立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组和督导组,积极帮助“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消除268户“零就业家庭”,全年新增城镇就业6884人,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大力加强就业培训,组织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3102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6949人,对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前引导性培训19159人,全年累计农村劳动力输出8.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4.34亿元。

城乡一体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全区范围内全面实施了义务教育阶段免交学杂费。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年新征各项社保基金2.9亿元;认真做好企业离退休职工养老金和失地农民社保资金发放工作,发放养老金1.55亿元,增发养老保险金400余万元,新增失地农民社会保险2623人。继续实施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工程,完成避让搬迁70户;实施安全饮水工程,完成“红层找水”3787口。

建立完善救助网络体系。新改建农村低保户危房202户;修改建区域中心敬老院和散居五保户集中供养点民福院各2所;实现了困难家庭子女入学救助“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进一步提高,达到23.2万人,较2005年增加20776人;深入开展扶贫工作,脱贫650户;全年民政部门共为2万余名各类民政对象发放补助救济款1500余万元。

(七)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成效

“生态立区”发展战略得到全面贯彻。制定了《*区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编制了《*区生态区建设规划》和《*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启动了环保五年行动计划和创建四川省循环经济试点区、全国生态示范区工作,开始编制《*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强了环境保护工作,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三类水域水质标准;按照“城市建在森林里”的理念,全面启动实施《*北部生态屏障建设规划》,认真落实《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实施意见》,启动实施工业集中发展区“森林工程”,积极实施街道树木增植加密,完成了11余处绿化节点改造;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速生丰产工业原料林和生态隔离带建设项目顺利实施;认真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顺利通过省级卫生县城复查验收。

各位代表!20*年是“*”计划的开局之年,尽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态势良好,但也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投资增长回落过快,消费拉动不足,工业增长速度减缓,部分重点行业企业经济运行质量不高;节能减排、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任务繁重;能源、资金等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仍较为突出等问题,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加以解决。

二、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及主要任务

各位代表!20*年是“*”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是实现新一届区委、政府提出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开局之年。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和区委第九次代表大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的要求,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努力提升“三个集中”水平;以产业集约集群发展为主线,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以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解决民生问题为根本,积极推进和谐*建设。

20*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

——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4%;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6%;

——新增城镇就业人数5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

实现上述预期目标,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加快工业集群发展。继续完善工业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增强其承载能力。围绕冶金、化工、建材、机械四大主导产业的做大做强,以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节能降耗、污染减排为目标,切实抓好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以延伸产业链、实现主导产业集群发展为目标,开展产业链招商,积极发展与主导产业配套的中小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发挥产业集聚的倍增效应。重点抓好攀成钢技改项目、台玻二期、王牌汽车10万辆载货汽车项目、三洲公司核级材料及大口径特种钢管生产线技改等项目建设,促进绿色建材产业园、*卡车工业基地、中小企业园的形成。

推动服务业提档升级。以确保*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2008年一期工程竣工投入运营作为工作重点,鼓励多种形式的资金参与,全面加快*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入驻物流园区,推动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抓住成青快速通道、物流园区、国际社区等建设带来的机遇,切实做好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详细规划和招商引资工作,大力发展文化休闲旅游业,壮大商贸和餐饮业,加快发展中介咨询、法律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推动服务业提档升级。积极培育壮大房地产业,开工“香草洲”、怡景阳光、华逸花园二期等商品房建设项目,完成川化职工经济适用房建设及书香院二期、幸福家园三期、丽景湾等商品房建设项目。

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继续壮大伏季水果、食用菌、特色蔬菜、西瓜等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实施伏季水果工程,新增伏季水果2万亩;积极引进和培育新的产业化龙头企业,组建农业产业化公司,发展各类专业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采取“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等模式,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生态农业。着力抓好和谐肉食品公司等龙头企业的跟踪服务,加快*金宫味业等龙头企业的建设。

(二)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认真实施新农村建设规划,推进农民向集中居住区集中。一是在中心城区,按城市规划,高标准、高质量修建农民集中居住区或推行货币化安置的办法,推进农民向主城区集中;二是结合重点镇建设,在重点镇修建农民集中居住区,跨镇域推进农民向重点镇集中;三是在土地整理项目区建农村新型社区,推动农民向中心村集中。重点抓好姚渡芦稿、清泉花园沟、城厢十五里等新型社区建设。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继续实施土地整理、红层找水、人口饮水工程和农村用水保障工程。完成渠道标准化整治120公里,整治病险水库1座,新建江河堤防0.35公里,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1.4万亩,水毁岁修25处,治理水土流失5平方公里,新增节水灌面0.65万亩。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500口以上。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形象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形态集中。继续加强国际社区、湿地公园、城市森林公园、市政广场等重点工程建设力度;切实做好华金大道、同华大道改扩建等城市基础配套建设;完成青江路、红阳路风貌改造;启动国际社区道路网建设;引进资金打造怡湖公园,形成城市靓点。

加强道路交通建设。加快成青路建设步伐;力争开工建设云石路清石段、姚福路等道路工程和清泉客运站;完成同福路、成青路成环铁路和达成铁路下穿立交桥、东方渡建设等项目;继续实施乡村道路建设改造工程,不断完善全区道路网络、改善对外交通条件。

(四)做好社会保障工作,促进和谐*建设

加快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为建设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努力促进充分就业。全面实行就业实名制,建立劳动力调查制度和城乡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健全以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为主要形式的劳动关系自主协调机制;加大对城乡劳动力进行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的力度;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对招商引资项目在解决就业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实现比较充分就业的目标。实施劳动保障监察的“网格化”动态监管,劳动仲裁实体化,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积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和完善贫困家庭学生助学体系;全面完成大同镇中学、祥福中心校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消除学校危房;抓好川化中学的改扩建工作,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均衡配置学校师资力量,加强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统筹整合全区各类教育资源,建立区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积极推进西部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对全区所有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学校的管理,做好教育技术设备设施的配置;切实抓好教育强乡镇创建工作,完成1个市级教育强乡镇,1个区级教育强乡镇评审验收工作。

大力发展文化科技事业。加强城乡公益文化设施和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完成全区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广泛开展多层次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大文物保护的力度,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继续完善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抓好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工程。继续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深入开展全国科普示范区创建工作。

推进卫生和体育事业取得新进展。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迁建清泉镇、福洪乡卫生院,扩建弥牟镇卫生院,全面完成乡镇公立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加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完善医疗卫生服务、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全面提高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和疾病控制能力;继续抓好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工作;继续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净化医疗市场。做好人口计生和残疾人工作。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完善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面,综合社会保险新增参保扩面15%以上,征地农转非人员纳入城镇养老、医疗保险制度,机关事业单位实行工伤保险制度,城镇无业居民纳入医疗保险制度,使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等社会保险制度覆盖城镇所有就业人员。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水平,增强保障能力。探索试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办法,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少儿互助医疗两项制度,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少儿住院互助金的保障水平,逐步实现城乡劳动者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继续抓好散居五保集中供养点建设,加大对敬老院建设的投入力度,完成祥福、清泉敬老院建设;加快贫困助学、医疗救助等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基础。

积极构建完善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提高公共安全水平。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加快应急系统建设,提高应急保障能力;认真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深入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大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的监管力度,确保群众的食品安全、用药安全和饮食卫生。

(五)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国民经济计划报告篇3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县人民政府委托,向县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关于香河县2018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请予审议。

一、2018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

──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6%;

──实际利用外资1113万美元,同比增长432.5%;

──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1662元和9623元,同比分别增长7.8%和8.9%。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等部分经济指标呈下滑趋势。

(一)项目建设强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动力强劲

升级园区平台。开发区改革不断深化,投融资平台正常运营,研究制定平台公司考核、奖惩办法,充分调动平台公司开发建设积极性,对低效企业逐家进行洽谈,引导其出售、转股、出租和技改投入等方式嫁接改造。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绿地未来科技城等10个项目成功争列省重点,数量居全市第一;中冶烟气净化设备等16个项目成功争列市重点,争取用地指标267亩。汇天威3D打印设备项目竣工投产,奥特莱斯城市综合体、稻香村食品生产基地、爱晚智能辅具研发生产基地开工建设,工业机器人末端执行工具研发制造、工业喷涂机器人系统集成2个外资项目和燃气能源站、健康特色小镇、科技创新谷、机器人精密检测研发及生产4个内资项目成功在廊坊“5·18”经贸洽谈会上签约,项目建设呈现良好态势,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激发传统产业活力。强化企业品牌意识,增强企业内生动力。萨克森、东方电子、精兰办公等4家企业产品被评为河北省中小企业名牌产品。科技创新不断增强。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计划。上半年全县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36家,13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待批,积极推进3D打印产业园卢秉恒院士工作站建设,提升香河华北致冷设备有限公司周远院士工作站建设水平,积极推进中信国安孵化器、香河人工智能产业孵化器申报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特色小镇初具规模。河北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公布《河北省特色小镇创建类和培育类名单(2018)》,廊坊市入围创建类和培育类特色小镇分别有6个和2个,我县机器人小镇入围创建类,健康小镇入围培育类,数量居全市前列。同时,市委改革办对全市特色小镇培育情况进行了督查,我县督查档次为优秀。机器人小镇和健康小镇在各自领域均已具备一定的影响力,我县特色小镇培育创建已初具规模。

(二)服务发展、服务民生,“双创双服”活动扎实开展

省、市“双创双服”活动动员大会后,我县立即结合实际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把开展“双创双服”活动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成立了县“双创双服”活动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第一副组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任常务副组长,有关县领导任副组长,相关县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及时印发了《关于成立香河县“双创双服”活动领导小组的通知》、《关于建立香河县“双创双服”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机制的通知》及《关于2018年在全县开展“双创双服”活动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为快速推进我县“双创双服”活动工作开展,建立县“双创双服”微信工作群,便于工作的及时开展;请县四大班子领导按照《县四大班子领导包联方案》及时深入所包联企业项目开展走访调研工作,确保精准帮扶工作取得实效;县活动办及时总结经验做法,形成工作信息,建立工作简报、情况通报等制度,上半年印发简报34期,其中第27期《香河县坚持“三突出”推动“双创双服”扎实开展》被市活动办采纳印发。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切实服务发展、服务民生,通过在组织领导、提升效能和精准帮扶等领域“多点发力”,全面落实“规定动作”、积极开展“自选动作”,“双创双服”活动扎实开展。

(三)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城乡面貌持续改善

完善规划体系。城乡总体规划已完成初步方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待《通州区及廊坊北三县地区整合规划》批准后修改完善,同步修订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专项规划。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平香线南延、大辛路养护改造正在加快推进,密涿高速梁家务互通连接线(香河段)已完成招标工作,市场路、永明路、新开大街、新华大街路面改造工程,淑阳大街西延及永盛路中段新建正在抓紧办理前期手续。新建改造各类管网4.3公里,垃圾焚烧发电厂已完成选址及立项手续。五一公园提升改造、n3路游园新建工程已完成,永通路两侧绿化已进场施工。城中村和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推进。积极推进河北止务、赵庄城中村改造,河北止务已签订拆迁改造协议271户,赵庄村完成拆迁安置补偿方案制定,完成石油公司家属院、南台居民区和药材公司居民区旧城改造项目审核及安平镇二街村3栋回迁楼审批。高标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制定了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上半年共清理垃圾杂物13.9万立方米,拆违2.7万平方米,硬化道路12.8万平方米,新建供水管网33公里,绿化美化5.76万平方米。以蒋辛屯、安头屯、刘宋为重点,围绕潮白河流域申报市级示范区,申报市级精品创建村街10个。

(四)加强污染治理力度,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健全治理长效机制。开展“散乱污”企业整治“回头看”和深度大排查大整治等专项行动,全面落实“散乱污”十项管控措施,建立“双备案”制度,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上半年,全县1055家“散乱污”企业已全部按照“两断三清”标准取缔完成,318家VoCs企业已完成治理并通过验收,全县优良天数达111天,占总天数的61.3%,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6.05,环京组排名第一,同比下降17.8%。大力推进造林绿化。重点实施廊道绿化、森林郊野公园建设等工程,完成春季植树1.21万亩,超额完成全年造林任务,密涿高速景观绿化工程已完成绿化335亩,与12家公司签订管护协议,对香五路两侧、潮白河滨河公园及城区绿化进行管护,进一步提高造林绿化质量和成效。强力推进水污染治理。制定《香河县河长制工作考核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河长制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完成所有河渠“一河一档”建立,并启动了“一河一策”方案编制工作,已清理河渠垃圾11.98万立方米,封堵非法排污口23个,东干渠黑臭水体改造已完成,五一渠黑臭水体治理即将竣工。运河文化生态文化产业项目一期工程已完成8.6公里河道清淤、2公里岸坡防护及安运桥南北两侧约2.6万平方米景观工程。按照国家湿地公园验收标准,分别完成北运河、潮白河湿地公园专项设计方案,正在结合“两河”生态综合整治工程价款推进建设。

(五)办好民生实事,不断提高群众获得感

推进城区教育扩容提质行动,城内第五小学已投入使用,县直第三幼儿园和原十三中平房改造工程已竣工,对城区周边农村小学校舍进行改造,提升城区及周边办学水平,确保全面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问题,金子塔、睿子国学2家幼儿园已通过普惠性幼儿园审批,制定教师招聘计划,适时启动教师招聘工作。制定《香河县医疗共同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先行启动县医院与渠口中心卫生院“医共体”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组建家庭医生团队53个,签约居民13.1万。100辆新能源公交车已全部到位并投入运行,全程实行2元统一票制,极大方便了群众出行。印发《关于坚决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方案》和危房改造、大病救治等多个专项方案,确保各项扶贫政策全部严格落实到位。制定《香河县安全生产监管责任清单》,深入开展安全生产“百日攻坚”、“利剑除患”、“消防攻坚系列”、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和食品安全综合治理等专项整治行动,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

虽然我县上半年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平稳,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经济指标呈下滑趋势,规上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等经济指标持续负增长;二是受环保、规划调整、前期手续繁琐、缺少用地规模和指标等因素影响,一些重点工作推进缓慢。

二、下半年工作重点

(一)以项目建设为龙头,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服务是加快发展的“生命线”,坚持把服务落在建项目、促发展的最实处,大力破解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以服务促项目建设开花结果。创新招商机制,全力引进重大项目。依托区位及产业优势,突出产业链招商、以商引商、委托招商等方式,通过举办推介会、专题招商会,广泛开展“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招商活动,推动产业规模不断扩张。对已落地未开工项目,积极落实开工条件,在行政审批、要件办理等方面提高效率,尽可能压缩审批时限,特别是以列入全省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示范县、全省盘活存量用地试点县为契机,用好政策,积极争取,在符合“1+3”规划的前提下,对已经审批的1500亩国有土地抓紧组织出让,破解实体产业项目开工制约,全力推动绿地科技未来城、稻香村食品项目等实体产业项目开工建设。

(二)以转型升级为主线,提升经济发展质效

积极开展“双创双服”活动,深入企业调研,对全县规上企业全面摸底,加强对规上企业数据上报调度力度,力争规上工业增加值转负为正。实施“腾笼换鸟”工程。对技术层次低、经济效益差的“散乱污”企业摸排清退,使其腾出土地空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对企业跟踪帮扶力度,切实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加快传统产业兼并重组、技改升级,突出创新驱动,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同时统筹处理好工业发展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关系,对确需错峰停限产的工业企业,科学、合理、有序安排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不搞“一刀切”,对列入升级改造的企业,抓紧对污染治理设施全面提升改造,达到环保要求后立即复工。

(三)以深化改革为突破,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按照《关于进一步深化设立行政审批局改革的意见》(香办字〔2018〕12号),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局改革,不断创新和完善行政审批体制机制,放大“一枚印章管审批”的改革效应,本着应进必进的原则,力争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划转到位。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减并工商、税务、刻章、社保等流程,推行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试行并推广企业名称自主申报改革,实施市场主体简易注销改革。加快“证照分离”改革,重点做好照后减证工作,各类证照能减尽减、能合则合,切实解决“准入不准营”问题。深化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全面清理各类许可,加快向产品认证转变,全面强化产品质量监管。优化审批流程,实行“一家牵头、并联审批、限时办结”工作制度,推行联合勘验、联合测绘、联合审图、联合验收。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优化提升便民服务中心“一站式”功能,推动更多审批服务事项进驻大厅。探索实施单一窗口、综合受理、部门协同的机制,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实现审批服务事项集中办理、集中监管。依托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实时汇入网上申报、排队预约、事项受理、审批(审查)结果和审批证照等信息,推动线上线下功能互补、无缝衔接,全面实现全城通办、就近能办、异地可办。结合“双创双服”活动,服务创新主体,建强平台载体,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中小企业、科研机构、社会创客融通创新,缩短创新周期,提高创新成果转化效率。

(四)以城乡统筹为抓手,营造宜居生活环境

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抓好垃圾分类、污水处理、“厕所革命”、美丽庭院等重点工作,打造一批人居环境样板村,争创“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县”。实施镇村公路升级改造,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继续加大财政向“三农”倾斜力度,严格落实各项惠民政策。依托五百户镇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安头屯镇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等重点板块,培育特色农业品牌。提升城区环境综合治理水平。抓紧修订全县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地下空间、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开展市容市貌综合整治行动,推进小街小巷维修改造,加大环卫保洁力度,消除城乡结合部等脏乱差死角死面,加快推进城区供水、供热、燃气管网改造,老旧小区整治及公园游园改造等关系民生民计工程建设,营造宜居生活环境。建立城市“网格化”管理体系,逐一明确网格长、网格员,进一步精细化城市管理。抓好机关、企事业单位节能工作,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继续做好创建文明县城工作,巩固创建文明成果。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继续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强化措施,统筹抓好散煤、扬尘、工业污染、餐饮油烟、机动车尾气综合治理工作。以北运河、潮白河生态廊道建设为重点,增建公园绿地,加强生态修复,改善环境质量,加快构建与副中心联动一体等生态环境体系。

国民经济计划报告篇4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浙江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1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对国内外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我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认真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大力推进“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着力稳增长、抓转型、控物价、惠民生、促和谐,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较好地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经济保持平稳发展。预计全省生产总值增长9%以上,首次突破3万亿元大关。三大需求保持较快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8%,比上年提高9.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4%,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逐步增强。外贸出口首次超过2000亿美元,增长19.9%。三大收入稳步增加。企业效益有所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10%左右。地方财政收入按可比口径增长15.2%,税收结构进一步优化,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为93.7%。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3%、15.6%,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7.2%和9.5%。物价上涨过快势头得到初步遏制。认真落实国务院稳定物价的政策措施,切实加强价格监管,物价涨幅持续回落,居民消费价格月度涨幅从6月份的6.4%回落到11月份的4%。预计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4%,涨幅与年初确定的控制目标存在差距,但与全国涨幅基本持平(全国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目标为涨幅控制在4%左右,全年实际涨幅为5.4%)。此外,针对经济运行的新情况新问题,省委省政府及时出台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一揽子政策,设立10亿元省级财政中小企业再担保资金,实行社会保险“五缓四减三补贴”等措施,有效促进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条件的改善。

(二)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新进展。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23万亩,启动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137个、主导产业示范区298个、特色农业精品园684个,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稳定增产。工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召开全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动员大会,制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意见,组织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百项工程”,推进42个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支持146家龙头骨干企业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2.5和1.2个百分点。服务业持续较快发展。制定实施11个服务业重点行业“十二五”规划,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意见》,抓好服务业目标任务分解和工作督查,大力推进40个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200个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着力培育108家省级服务业重点企业,积极推进杭州、宁波及金华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服务业增加值增速高于生产总值增速,占GDp比重稳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扎实推进,296个重大科技专项项目顺利实施,新认定创新型试点企业53家、示范企业81家。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达1.96%。产业集聚区建设扎实推进。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完成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约550亿元,产业项目投资约1150亿元,引进签约重大项目协议投资约3100亿元。

(三)“三大国家战略”全面启动。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扎实推进。省委召开海洋经济专题工作会议,组织实施规划和试点方案,制定政策意见,设立10亿元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建立10亿元海洋产业基金,编制出台海洋新兴产业发展、重要海岛开发利用与保护等专项规划,推进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举办首届中国海洋经济投资洽谈会,组织浙台海洋经济恳谈签约等重大活动,签署一批省部战略合作协议,实施一批海洋经济发展重大项目。舟山群岛新区启动建设。组织编制新区发展规划,认真研究相关政策措施,启动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建设,开展设立舟山保税港区前期工作。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认真实施。建立省市联动、部省合作推进机制,编制实施改革试点三年实施计划,探索“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出台海关联网监管、精简涉税事项审批等政策,努力为国际贸易营造高效便利的发展环境。

(四)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扎实开展“围绕重大决策、推进重大项目”专项行动,积极主动攻坚克难,有效推进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点项目建设。“三个千亿”工程投资计划超额完成。全年完成投资2180亿元,完成计划投资的111.2%。其中,千亿基础网络工程、千亿惠民安康工程、千亿产业提升工程分别完成投资1300亿元、620亿元、260亿元,分别完成计划投资的104.8%、132%和103.2%。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预计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520亿元,完成计划投资的110%左右。其中,交通项目完成投资845亿元,杭甬、宁杭客专线下工程基本完成,绍诸高速公路、黄衢南高速公路、台金高速东延段等建成投入使用;能源项目完成投资165亿元,新增发电装机容量326万千瓦,嘉兴电厂三期、绍兴滨海热电工程、杭嘉天然气输气管线等建成投入使用;水利项目完成投资115亿元,曹娥江至慈溪引水工程上虞段、台州永宁江治理二期、嘉兴市海盐东段围涂等工程建成。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扎实推进国家审批、核准的重大项目和省审批、核准的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九景衢铁路浙江段、嘉兴独山煤炭中转码头工程、甬台温天然气输气管道、苍南电厂等19个“国批”项目获批。

(五)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统筹城乡、区域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效明显。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加快城市群和中心城市建设。全面推进中心镇发展改革和小城市培育试点,编制实施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体系,加快推进“两百双千”工程建设。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完善镇村布局规划,开展整乡整镇的环境综合治理和先进县创建活动,60%以上的行政村得到整治,改造建设农村住房41.4万户。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制定实施新一轮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政策意见,对欠发达地区尤其是重点欠发达县等给予特别扶持,深入实施山海协作、结对帮扶等工程。对口支援工作扎实推进。制定实施援疆、“十二五”规划和项目年度计划,扎实开展对口支援阿克苏地区的各项工作,加快推进新一轮各项任务。及时启动实施援青建设项目。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大。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启动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能源消费总量“双控”工作。加强重点能耗和污染企业监管,加强新建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进一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进25个循环经济试点基地、180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建设,实施工业循环经济“733”示范工程。强化生态环境保护,部署实施清洁水源、清洁空气、清洁土壤专项行动,重点区域、流域、行业和企业污染整治进一步加强。水系、运河和主要湖库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76%,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面积达到4000万亩。

(六)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工作不断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新增城镇就业90万人,帮助39万名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健全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推进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全面推进社会保障医保“一卡通”。全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新增204万、214万、100万、128万和106万。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快。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十大工程76个项目,完成投资974.4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3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启动文化产业发展“122”工程,深入开展“送文化下乡”、“千镇万村种文化”等文化活动,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启动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加快实施13项部级、31项省级教育改革试点,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生均日常公用经费标准提高到小学450元、初中650元。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成功举办第八届全国残运会。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超额完成任务。抓好房地产调控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新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住房20.9万套,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各项工作扎实推进。深化“平安浙江”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开展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推进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保持“三下降”。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强。

(七)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各项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扎实推进。全面实施国家及有关部委在我省实施的各项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国家发改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联系点工作,在率先建立转变发展方式综合评价制度、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启动中农办农村改革试验联系点工作,扎实开展农村土地管理、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地方金融改革创新加快推进。积极申报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试点,制定加强民间融资管理指导意见,推进小额贷款公司改革发展,开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新增52家小额贷款公司、25家村镇银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完成医改三年五项重点任务,基本实现全民医保,提前一年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全覆盖。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改革工作扎实推进,县乡村医疗卫生资源统筹配置改革试点得到副总理的批示肯定。全面启动29个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引进来”和“走出去”步伐加快。召开首届世界浙商大会,制定实施鼓励浙商创业创新的政策措施,大力实施浙商回归工程。加强与央企战略合作和项目对接,与中石油、中石化、中国兵装等央企对接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切实做好引进外资工作,大力引进跨国公司和行业龙头企业。支持企业走出去开展资产并购、资源开发、营销网络建设等。全省实际利用外资116.7亿美元,增长6%。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经济增长下行特征比较明显。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回落势头仍在延续,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依然较大,经济增长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经济结构调整任务艰巨。我省经济结构仍然不够合理,产业层次较低、创新能力较弱、竞争力不够强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服务业发展需进一步加快,内生增长动力亟待增强。资源环境要素约束强化。经济持续发展的要素约束加剧,能源资源消耗增长偏快,“两高”行业增长依然较快。受少数高耗能项目新增产能等影响,预计全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左右,与年初确定目标相差约0.5个百分点,节能减排压力进一步加大。社会矛盾依然较多。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社会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部分中小企业资金链可能断裂带来的潜在风险较大。对于上述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2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和工作措施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总体看,我们仍然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经济在大调整大变革中仍将缓慢复苏,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持续推进,省内三大国家战略启动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力度加大、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等,都给我省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2012年也将是经济形势更为复杂的一年。世界经济增长放缓,欧洲债务危机加深,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剧,世界经济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我国经济运行中一些长期问题和短期问题交织,“宏观复杂”和“微观困难”叠加。我省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多年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素质性矛盾凸显。为此,既要看到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进一步坚定信心;又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估计形势的复杂性、严峻性,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的准备。

2012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扎实推进“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按照“调结构、抓转型,重投入、兴实体,强改革、优环境,惠民生、促和谐”的思路,着力推进“三大国家战略”、“四大建设”、“五大统筹”,切实增强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普惠性和可持续性,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绩迎接党的十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考虑到需要和可能,并与“十二五”规划《纲要》相衔接,提出2012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的初步考虑(见表二):

(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主要考虑:一是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持续显现,与2011年增速相比,适当调低一些增长速度预期目标,既可客观反映经济走势,也有利于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在调结构、促转型上来。二是与“十二五”规划确定的8%左右的目标衔接。三是在外部环境变数较多的情况下,保持合理的增速,有利于增强发展信心,增加就业,改善民生。

根据生产总值增长目标,考虑三大需求的预期目标分别为: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一方面,2012年投资保持合理增长的压力较大:一是房地产投资回落影响较大;二是清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降等给一些基础设施项目和公共建设项目的资金筹措带来压力;三是实体经济投资信心回落、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加大等,工业投资增长动力有待提升。另一方面,我省“十二五”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将陆续进入开工高峰期,三大国家战略推进和产业集聚区建设等新的投资增长点正在形成等,有利于支撑一定的投资规模。

――外贸出口增长10%。2012年世界经济增长放慢,外需下滑压力增大,外贸出口形势总体趋于严峻。受国内生产成本上升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叠加影响,我省出口比较优势有所减弱。出口订单等先行指标持续回落,也预示着出口增速回落趋势短期难以改变。但我省企业总体适应能力较强等将推动出口保持一定增长。考虑到国外发展环境变数较多、2011年高基数等因素,2012年出口增速趋于回落。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2012年消费仍将稳定增长。一是国家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日趋完善;二是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步增加;三是保障性住房、农村住房改造等消费需求继续释放,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热点正在形成。但住房、汽车两大消费热点降温等给消费增长带来压力。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迫切需要提高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着力优化投资结构,着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促进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努力推动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一是积极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着力拓宽消费领域,完善鼓励节能、节水、环保产品消费的政策,积极培育居民文化、旅游、健身、养老、家政等消费热点。积极发展网络购物等新兴消费业态。着力优化消费环境,加快建立健全城乡商贸体系,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电下乡工程,推进农村连锁超市便利店建设,大力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着力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着力抓好投资消费结合点,深入实施中心镇“两百双千”工程、小城市培育试点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二是大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扎实推进“三个千亿”工程计划、重点项目计划、“国批”和“省批”项目前期计划、省级政府投资计划、央企对接合作项目推进计划等重大计划实施,积极引导民间资金投入实体经济,确保实体经济投资有效增长。扎实推进一批重点电源项目和电网项目建设,加快海上风电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积极拓展与能源资源富集省份、能源央企和国际能源合作。扎实做好援疆、、援青等对口支援工作。三是优化实体经济投资环境。大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提升,加强民营企业服务机构建设,积极打造浙商总部经济基地,强化对浙商回归项目的跟踪服务、协调工作。完善建设用地投入产出考核评价机制,加快低效建设用地二次开发,继续抓好标准化厂房建设,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研究细化民间投资“新36条”配套措施。切实改善企业投资预期,落实国家有关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实施社会保险缓缴、减免等措施,切实降低中小企业实际融资成本。四是努力保持外贸稳定增长。加大开拓市场力度,组织企业参加境外各类展会,鼓励建设境外营销网络。加大促转型力度,扎实推进出口品牌和基地建设。积极鼓励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能源原材料进口。加大“走出去”力度,鼓励优势企业开展海外并购,重点推进境外生产基地、研发基地、营销基地、经贸合作区、资源合作开发项目建设。

(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左右、9%左右和9.5%左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提高到2.1%;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左右,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以及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减少2.5%、2.5%、2.5%和3%。提出这个组合目标的主要考虑:坚定不移地推进我省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尽快走上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轨道。一是更加突出产业转型升级的工作导向,大力推动制造业、服务业融合提升发展,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切实增强核心竞争力;二是更加突出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按“十二五”规划要求,实施十大重大科技专项和十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确保研究与试验经费占GDp比例稳步提高,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三是更加突出节能减排的倒逼作用,推动产业高端化,切实降低消耗、控制污染、提高效益。

为此,要立足加快转型、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扎实推进“四大建设”,着力推进自主创新,着力促进三次产业协调联动发展,着力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加快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强化规划引领,扎实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海洋新兴产业规划、重要海岛开发利用规划等一批重大规划实施,力争国家早日批复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强化项目推进,扎实推进一批“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重大项目,争取设立舟山保税港区,加大要素保障、招商引资和项目实施力度。着力构建以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为重点的“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强化政策争取,研究制订舟山群岛新区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目录,力争在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的体制机制、对外开放、用地用海、财税金融等方面取得突破。二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加快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主导产业品质提升工程,夯实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深入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大“两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进经营管理机制创新。抓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三是着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11个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规划、42个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规划,扎实推进省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和技术创新赶超工程,制定实施“五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推进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建设提速提质,严格落实“优、新、高、特”的产业导向和准入要求,积极做好扶持政策的落实和要素保障工作。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九大领域专项规划的贯彻落实,争取在生物、新能源、物联网等领域实现重点突破。四是努力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组织实施服务业重点行业“十二五”规划和年度服务业重大项目计划,加快制定出台促进服务业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推进40个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和200个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大力培育108家省级服务业重点企业。扎实做好杭州、宁波两个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五是切实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开展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能源消费总量“双控”管理,严格执行新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标准和环保标准,确保完成国家下达我省的淘汰落后产能年度目标任务。深入开展“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狠抓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深化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提升,加强环境风险防控。加快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推进杭州低碳城市试点、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试点。深入开展“365”节约集约用地行动计划,提高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六是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各项工作。加快青山湖科技城、未来科技城等科技大平台建设,确定一批创新型试点示范企业,建设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杭州、宁波、嘉兴三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深入实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省151人才工程、海外引智“双百计划”。

(三)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主要考虑:一是国家控物价一揽子政策效应仍将逐步显现、猪肉等食品类价格涨势趋缓等都有利于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二是引起价格上涨的因素仍然较多:2011年我省物价上涨对2012年翘尾影响较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带来的输入性通胀压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积极稳妥推进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价格上涨的压力。三是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确定为4%左右,既考虑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又为价格改革预留了一定空间。

为此,要把稳定市场物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做好保障供应、价格调控等各项工作。一是强化重要商品保障供应。落实“米袋子”、“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快推进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和储备体系建设,严格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切实保障煤电油气稳定供应。二是强化市场价格监管。深入治理规范市场价格秩序,严肃查处价格欺诈、价格垄断、不按规定明码标价等违法行为。组织开展涉企收费、商业银行收费、涉农价费等专项检查。三是强化价格监测预警。认真落实重要消费品及服务价格监测报告制度,及时准确掌握市场价格动态。加快建立我省价格调节基金。四是强化民生价格和清费减负政策落实。加强药品、教育、体育、养老等公益价格管理。清理整顿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落实对小微企业三年内免收管理类、登记类、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

(四)保障和改善民生

城镇新增就业7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际增长8.5%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增长8.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主要考虑:坚持发展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机结合,把解决好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就业方面,虽然受经济增速放缓、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仍然较大等影响,重点群体就业难矛盾仍将比较突出,但就业局势将保持总体稳定。居民收入方面,2012年国家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将提速、我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高等有利于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但经济增速回落、农业生产成本较快上升等将对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带来不利影响。为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力争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与经济增长大体保持同步。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完善为民办事的体制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务求取得新的成效,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省人民。一是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着力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健全最低工资标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继续推进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推进企业及行业性、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扶贫开发政策,进一步提高扶贫标准。大力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千万农民素质提升等工程,推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下山搬迁、结对帮扶、产业化带动工作,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完善困难群众价格补贴机制。二是切实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失业人员、退役士兵就业问题。加快企业职工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扩面,推进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整合。加快发展社会福利事业、老龄事业、残疾人事业和慈善事业,推进国家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三是大力推动社会事业发展。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扶持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文化产业园建设。实施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规划,大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加快推进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制定实施“健康浙江”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全民健康行动计划。四是确保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如期完成。全面完成行动计划五年目标任务。编制实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落实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标准和保障措施。健全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五是认真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推进国家优生项目试点工作,实施妇女健康素质提升工程和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具有浙江特色的流动人口社会管理新模式。六是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优化财政收支结构,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加大文化、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环境保护、保障性住房、欠发达地区发展、公共安全等民生领域投入。

为实现2012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我们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用足用好各类改革试点政策,努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我省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一是扎实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完善国家发改委改革联系点制度,健全上下联动的试点推进机制,深入开展11个主题的改革试点。制定阶段实施计划和年度实施意见,明确主攻方向、突出工作重点,分阶段、有步骤地加以推进。完善试点考核督查制度,及时总结推广试点经验,为全省面上改革提供借鉴。

二是加快推进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组织推进改革试点三年实施计划,健全部、省、市三级联动的试点推进机制,着力在建立“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打造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综合保税区等国际贸易发展平台,完善国际贸易服务体系,推进小商品市场转型发展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是加快地方金融制度创新。加快实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和“民间财富管理中心”建设行动计划。推进第二批10家农信社股份制改革。扩大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试点。推进金融创新示范县(市、区)试点。争取国家及早批复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方案。开展规范民间融资管理试点。

四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扩大覆盖面,提高城乡居民医保待遇和保障水平,加快推进城乡医疗保障制度并轨,完善社会保障医保“一卡通”体系,实施异地即时结算机制。促进基本药物制度向村卫生室和县及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延伸覆盖。推进嘉兴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29个县级公立医院实施以破除“以药养医”机制为重点的综合改革试点。深化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

五是积极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进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改革试点,实施低效建设用地二次开发试点。完善居民生活用电阶梯式价格制度。深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探索建立氮氧化物、氨氮交易机制,开展省级二氧化硫交易工作。研究制定污水处理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改革调整排污费征收标准。

六是深化农村改革。认真做好中农办农村改革试验联系点工作,加快推进七方面体制机制创新,推进16个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稳步推进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开展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开发实施政策性小麦、大麦保险新险种,出台鼓励地方探索开发特色农业保险品种的政策,加快构建政策性农业、农房保险基层服务体系。

七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预算制度改革,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等改革。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和规范非行政许可事项和前置条件,以投资、社会事业和非行政许可领域为重点,建立健全新设行政审批事项和前置审批条件准入制度,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研究制定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的意见及行政执法人员执法行为规范。开展政府绩效管理试点。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扎实开展国家规范与创新招投标试点省工作。

三、确保以重点建设项目为主体的“三个千亿”工程计划圆满完成

2012年是“三个千亿”工程(即“千亿基础网络工程、千亿惠民安康工程、千亿产业提升工程”)的收官之年。在项目安排上,主要考虑:一是突出转型升级。围绕我省海洋经济建设、“四大建设”、新兴产业培育、服务业发展等重大战略部署,加大实体经济投入,着力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全面推进一批事关长远、技术含量高、经济支撑力强的重大项目。二是突出民生保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富民惠民安民工程建设,不断完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努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三是突出市场导向。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全力支持浙商创业创新,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和创业创新氛围。

初步安排:2012年“三个千亿”工程共156项,完成投资2160亿元。其中,千亿基础网络工程69项,投资1199亿元;千亿惠民安康工程42项,投资704亿元;千亿产业提升工程45项,投资257亿元。同时,初步安排2012年省重点建设投资计划1350亿元。

(一)千亿基础网络工程

按照“结构优化、效益综合、空间均衡”的要求,高起点构建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推进综合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网络建设,进一步强化经济转型升级的硬件支撑。

加快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力争建成宁杭客专、杭甬客专、萧山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杭长高速工程二期、杭州地铁一号线一期工程、长湖申线湖州段四改三航道改造工程等项目。加快建设杭长客专、金温铁路扩能工程、宁波铁路枢纽、宁波市地铁工程、温州永强机场飞行区扩建工程、龙庆高速公路、杭新景高速公路建德寿昌至开化白沙关段、嘉兴独山煤炭中转码头等项目。加快推进京杭运河浙江段、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杭金衢高速公路拓宽、杭宁高速公路拓宽、龙浦高速公路、鼠浪湖矿石中转码头等项目前期工作。

加快能源网络建设。实施天然气热电联产抢建行动计划,争取建成100万千瓦以上装机容量。加快建设舟山六横电厂、苍南电厂、仙居抽水蓄能电站、三门核电一期等项目,推进台州第二电厂、温州电厂四期、华能长兴电厂等项目前期工作。完成电网项目投资140亿元,建成11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1500公里、变电容量1600万千伏安,加快建设皖电东送二期特高压交流、溪洛渡-浙西特高压直流、500千伏、220千伏输变电等工程。稳步提高天然气利用水平,着力推进甬台温、金丽温天然气输气管道,甬绍金衢成品油长输管道等项目。因地制宜发展风电、生物质、太阳能光伏发电。

加快水利网络建设。基本建成浙东引水萧山枢纽工程、永嘉楠溪江供水工程、杭嘉湖南排独山排涝应急工程等项目,加快舟山大陆引水二期、平阳顺溪水利枢纽工程、杭州闲林水库等项目建设,力争开工建设太湖治理五大工程、嘉善太浦河取水二期工程、临海方溪水库。有序推进临海南洋涂、玉环漩门三期、嵊泗县小洋山北侧围涂、宁海县下洋涂等围垦工程,完成圈围面积12万亩。

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实施固定电话网、移动通信网、传输网、数据网、支撑网“五网建设工程”。加快3G移动网络建设,继续完善和提升网络的覆盖效果和质量。新增250万线以上FttH(光纤到户)的覆盖能力,新增骨干带宽1000G以上。推进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发展,全面提高我省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

(二)千亿惠民安康工程

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入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低收入农户奔小康等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富民惠民安民的各项工程建设,确保民生事业有新突破。

扎实推进强塘固房工程。新加固水库200座、海塘100公里、主要堤防150公里。加快推进温州西向排洪工程、永嘉三塘隧洞分洪应急工程、丽水盆地好溪堰水系整治工程等防洪排涝骨干工程建设。加快实施39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整治河道180公里。建成100个农村住户改造示范村,完成农村住房改造建设30万户,其中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4.2万户。

扎实推进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加快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进浙江档案馆新馆、浙江小百花艺术中心、杭州市科技馆等项目建设。全面完成校舍安全工程规划建设任务,开工建设50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建设项目,积极落实支持欠发达地区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等政策,90%以上的乡镇(街道)建成等级中心幼儿园,加快建设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等高等学校新校区建设工程。扎实推进省儿童医院滨江院区扩建、省立同德医院扩建、省人民医院滨江院区改扩建、省老年医疗中心新建等项目,加大对庆元、平阳、磐安等欠发达地区综合性医院投入,确保在建中央投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项目如期建成。建设小康体育村3000个和一批全民健身中心(广场)、村级体育俱乐部。

扎实推进住房保障和社会救助工程。大力实施城镇保障性住房工程,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4.1万套,其中公共租赁住房5万套。新建120个乡镇(街道)社区服务中心、1000个村级社区服务中心,建设300个乡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800个城乡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新增养老机构床位1.6万张。力争开工建设省残疾人康复中心扩建、省华强中等职业学校二期等特殊训练及康复建设工程。

扎实推进环保生态工程。深入实施万里清水河道二期、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等工程建设,完成农村河道综合整治2000公里,完成60个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任务,新增城镇污水配套管网1500公里。加快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完成3500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全省村庄整治率达80%左右。建设重点防护林19万亩。继续推进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中央预算内投资重大项目、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重点项目建设。

扎实推进帮扶致富工程。积极推动发达地区产业与欠发达地区深化产业项目合作,新实施山海协作特色产业项目200个,完成投资40亿元以上。欠发达地区高山远山、重点库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偏远海岛异地搬迁6万人以上,新解决210万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问题。加快完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新建设一批陆岛码头、库区码头及撤渡建桥项目,新建设农村联网公路1000公里。

扎实推进防灾减灾工程。实施100个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和避让搬迁工程。改扩建避灾安置场所300个,改扩建救灾仓储20个。加大信息采集与预警系统、应急抢险和基础能力等应急能力建设,完成10个县(市、区)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建设完善1500公里公路临水临崖安全设施。

(三)千亿产业提升工程

围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现代农业、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努力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高效生态农业项目建设。组织实施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137个,建成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3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100个,新建集中连片的稳产高产高效粮食功能区100万亩,建成一批以蔬菜、水产、茶叶、蚕桑等为重点的高效生态特色农业生产基地。

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项目建设。加快提升块状经济,扎实推进技术改造“双千工程”。加快巨化集团公司氟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项目、绍兴县印染产业升级一期工程、浙江医药年产2万吨维生素e项目、永兴特钢等项目建设。

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项目建设。在九大领域中集中力量抓若干具有突破性、带动性、示范性的产业,组织实施100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大力推进杭州生物产业、信息产业、软件产业、高技术服务业和宁波新材料等5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力争建成浙江大华11.4万套安全防范音视频监控产品产业化、嘉善富士康电子项目二期等项目。

加快装备制造、临港工业等先进制造业项目建设。力争建成嘉兴石化年产80万吨pta项目、青年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年产25万台发动机项目、三一装备有限公司年产1527台履带起重机项目、星月集团年产120台地毯簇绒成套设备等项目。推进长安福特马自达汽车乘用车项目、南车城市轨道交通电气设备制造及车辆维修组建基地等项目前期工作。

国民经济计划报告篇5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报告某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查。

一、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全市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解决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全市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实现了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是:

国内生产总值265.7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5%(下同),超计划目标3.5个百分点,完成计划的1106%。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计划目标。

固定资产投资101.56亿元,同比增长28.5%,完成计划104.6%;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77亿元,同口径增长27.6%,完成预算117.91%;

旅游综合收入46.6亿元,同比增长30.94%,完成计划106.5%;

外贸出口总值2.79亿美元,同比增长13.3%,完成计划96.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亿元,同比增长17.26%,完成计划104%;

农民人均纯收入2927元,比上年增加381元,完成计划108.6%;

人口自然增长率1.92‰,低于2‰的控制目标。

城镇登记失业率4.1%,低于4.5%的控制目标。

(一)农业结构调整取得进展,农民收入大幅增加

去年,全市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积极落实扶持农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农村经济出现近几年少有的好形势。原创:全年农业增加值达到55.12亿元,同比增长7%。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6.6%,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种养殖全面发展。粮食总产量达104.7万吨,比上年增加6.53万吨,油菜籽、茶叶、蔬菜、水果等大宗农产品产量大幅提高;生猪出栏360.9万头,增长7.9%,水产品产量增长18.6%。某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初具规模,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进展。新增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4家,各类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188家,比上年增加5家。狠抓农民工培训和劳务输出。全年转移和输出劳务63.5万人次,实现劳务总收入22.9亿元,人均劳务收入达到3600元。

农业种植结构继续向高效优质的方向调整。优质稻面积达到85万亩,同比提高30个百分点。狠抓标准化建设,省级以上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14.23万亩。全年完成成片造林49.71万亩,其中退耕还林9.03万亩,天保公益林人工造林16.2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17平方公里。

(二)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

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发挥工业对经济发展主力军作用,促进了工业经济的提速增效。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114亿元,增长19.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01.7亿元,增长32.35%。三大支柱产业、重点优势企业、民营经济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分别实现工业增加值33.47亿元、31.25亿元、78.8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68%、20.69%、33.43%。加快结构调整,在培育壮大电子、医药、建材三大支柱产业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盐磷化工、林竹加工、食品饮料、水电及高载能工业四大优势资源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全年完成技改投入34.76亿元,比上年增长41.58%。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规模以上企业盈亏品迭后,实现利润18.42亿元,同比增长35.75%,全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48.7,同比提高28.89个百分点。某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步伐加快,正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投资继续保持对经济增长的强有力拉动

在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方针政策的过程中,我市从某产业结构的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出发,把握好调控力度,分类实施,不搞一刀切,在清理固定资产投资的同时,加大了对“第一山”、交通、能源、农业、水利、生态环保等基础设施的投入。积极争取国债资金支持。去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国债项目建设,全市上下齐心协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加强向国家、省发改委等部门的汇报,全年共争取国债资金和中央、省财政预算内专项等资金236亿元(发改委系统下达),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保持了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强劲拉动。

重大建设项目取得新进展。和邦20万吨联碱工程、巨星10万吨pvc、某污水处理厂、联通g网、铁通通讯工程、农业科技园区茶叶科技园等计划竣工投产的重大建设项目,完成全年投资计划的116.7%。某至夹江旅游通道已基本完成路基工程,某至峨眉、井研快速通道改造动工建设,舟坝水电站、巴溪水电站、退耕还林工程等一批项目进展顺利。乐宜高速可研报告已上报国家发改委,沙湾水电站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核准,并动工建设。

(四)加大了以旅游为支柱产业的第三产业培植力度

建设“中国第一山”各项工作强力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3802”工程中,金顶气象站迁建工程全部完工,华藏寺土建工程完成60%;某大佛博物馆已完成前期工作,肖坝旅游码头、客运中心建成投运,大佛景区整治进展顺利;峨眉山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得到省发改委的批准并给予了国债资金支持。在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强化了旅游精品线路整治和旅游市场管理,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扩大了“中国第一山”景区在国内外的影响,来乐旅游人数增多,全年共接待游客1087.42万人次,同比增长76.85%。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促进了消费市场持续升温,推动餐饮、房地产、零售业等服务业快速发展。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78.37亿元,同比增长12.8%。

(五)对外开放成效显著

围绕国际市场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扶持重点出口创汇企业加快发展,全年外贸出口比上年增长13.3%。积极参加西博会、四川—澳门合作周、四川—北京合作周等招商活动,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到位外资1.66亿美元,新批“三资”企业7家,到位内资50亿元,海外劳务输出1225人次。

(六)财政收入稳定增长,金融运行平稳

地方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27.6%。一般预算支出31.16亿元,比上年增加6.42亿元;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各项存款余额282.28亿元,比年初增加41.8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13.84亿元,比年初增加13.3亿元。

(七)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

高度重视社会事业,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抓住国家加强公共卫生事业建设的机遇,向国家和省争取到市中区、沙湾区、夹江县乡镇卫生院改造项目53个,实现了3个区(县)乡镇卫生院建设全覆盖;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部建成;某市传染病医院和某市紧急救援中心建设按计划推进,市人民医院门诊大楼建成投运,10个县级传染病病区建设进展顺利,部份项目主体工程完工。积极发展教育事业,完成了全市中小学危房改造年度计划,沐川中学高中扩招项目建成投运,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顺利实施,马边县完成“普九”验收,“两基”攻坚规划编制完成并得到国家大力支持。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新增城镇就业272万人。养老、失业、医疗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加大,三江流域污染治理加紧开展,环境质量有所提高。计划生育、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妇女儿童、档案、人民防空、地方志等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协调发展。

2005年,全市经济总体运行情况良好,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但也应该看到我市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基础脆弱,城乡二元结构制约明显,结构性矛盾和体制障碍尚未消除,农民增收依然困难,就业矛盾突出,城镇化进程滞后,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潜力还未充分挖掘。当前,特别是土地、资金、能源、运输问题困扰经济快速发展等。这些困难和问题,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以创新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努力加以解决。

二、关于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建议

今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一步目标的关键一年,根据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2006年全市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深入实施“三个转变”,奋力推进跨越式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此,2006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

1、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1%。

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

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12%。

4、旅游综合收入增长20%。

5、外贸出口总值增长10%。

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

7、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50元。

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

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7%以内,城镇新增就业2.4万人。

要完成今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必须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一是全面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以保护和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和农民增收为重点,提高种粮质量和效益。认真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推进粮食生产目标责任制,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力争粮食产量增长1%。

二是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全力打造龙头企业群体。整合资源,着力打造畜牧、林竹、茶叶三大产业舰队,依托某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这一科技平台,加快实施绿色生猪、竹浆纸、无公害茶叶的产业发展规划,扩大部级、省级、市级、县级龙头企业规模,带动产业化经营上新台阶。积极培育和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

三是以实施农业标准化建设为重点,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准入步伐。要以实现农产品市场准入制为目标,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扩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规模。

四是以提高农村经济的市场化为目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为重点,进一步抓好农村“中介”组织发展,推进市场化。突出抓好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五是以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为重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发展以乡镇企业、小城镇建设、劳务开发为主要内容的“劳务经济”,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进一步强化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六是加快大佛水库、观音岩水库、跃进渠病险整治工程建设,抓好农村人口饮水、农村沼气、江河堤防、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加快推进结构调整,提高工业经济竞争力

一是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高新区建设步伐,依托1000吨多晶硅项目和菲尼克斯四期工程项目,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努力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把对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放在突出位置。

二是抓好重点企业发展。引领重点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发展壮大某无线电、吉象木业、德胜公司、其亚集团、和邦公司、永丰公司、瑞鸽皮革公司、井研肉食品公司等一批重点企业,加快形成一批销售上10亿元的企业集团。通过实施企业战略重组、产业链的延伸,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努力培育优势产业集群。

三是加快信息化建设。抓住我市列入信息化试点城市的契机,切实抓好金顶、东风电机等10户制造业信息化试点企业,抓好企业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培训,加快局域网建设步伐。

四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巩固壮大支柱产业。加快培育一批销售收入上5亿元的企业和名牌产品,培育壮大电子、医药、建材三大支柱产业,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做大做强西部瓷都,发展产业集群,力争2006年三大支柱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不低于35%。

五是大力发展资源性产业。加快井研、五通、犍为、马边盐卤及磷矿资源开发,重点培育盐磷化工产业,使其成为某工业新的支柱产业。加快能源开发,加大对林竹、食品等农业产业化区域特色产业的培育。

六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化工、造纸、冶金等行业的资源集约化利用。开展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提出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目标及分阶段推进计划,制定和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政策,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机制,引导企业自觉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放、可循环的发展机制。

七是继续做好资金、电力、原材料、运输等协调保障工作,确保重点企业和行业满负荷生产。继续做好安全生产,杜绝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三)加快发展旅游等服务业,推进第三产业发展

一是以建设“中国第一山”国际旅游区为契机,壮大旅游支柱产业。抓好“中国第一山”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实施精品战略。“中国第一山”建设工作突出峨眉山、某大佛两大精品景区、某中心城区、峨眉山市城市建设和旅游交通建设,重点抓好已开工建设的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并积极争取上马一批新项目。同时,做好黑竹沟、千佛岩、郭沫若旧居等景区的开发。

二是以旅游产业发展为龙头,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大旅游整体促销力度。整合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要素,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以“巩固成渝市场,开拓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市场,开辟东南亚和欧美市场”为旅游宣传促销的市场定位,采取多种促销手段,努力提高某旅游知名度。

三是提高第三产业的整体水平。积极创造有利于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的环境,改造提升以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邮政、农业服务为重点的传统第三产业,大力发展以社区服务、房地产、科技教育培训、文化卫生体育服务等为重点的新兴第三产业,积极发展以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监理、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服务等为重点的知识密集型现代第三产业。加强重点和特色专业市场的拓展完善和规范管理。

(四)加大投资力度,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

一是优化投资结构,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力争达到120亿元,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能源交通35亿元,工业47亿元,房地产15亿元,旅游、社会事业5亿元,城市基础设施2亿元,农业4亿元,城乡个人投资12亿元。

二是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全市今年要抓好36个重大建设项目,总投资193.47亿元,今年计划投资45亿元,其中竣工投产项目有305线乐夹路、2×135万千瓦岷江火力发电、和邦60万吨真空制盐、巨星6万吨pvc、五通桥220kv输变电工程等10项,加快建设项目有沙湾电站、舟坝电站、玉林桥电站、1000吨多晶硅、20万吨不锈钢、圣达10万吨pvc、永丰10万吨浆纸、213公路改造等17项。争取开工项目有乐宜高速公路、千佛岩电站、官帽舟电站、20万吨浆纸等6项。要落实目标责任制,在竣工投产和加快建设的两批项目上下功夫。

三是要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继续做好争取国债、中央、省预算内资金,中央、省各种专项资金以及国外政府贷款等工作。加强银政、银企合作,积极向金融机构推荐建设项目。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尤其是民间资本的作用,更多更好地调动和利用民间资金,努力扩大项目的融资渠道。

四是加强项目全过程管理。大力推行项目法人、资本金、招投标和工程监理“四项制度”,强化项目管理,切实提高投资效益。坚持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对水能、矿产、经营性土地等资源的开发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通过招标、拍卖等方式取得勘察设计权或开发建设权。

(五)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一是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突出抓好重大项目的招商引资。加强国内经济技术合作,积极引导市外资金投向我市基础设施、优势资源开发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做好“川澳合作周”、“川京合作周”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工作,增强引资实效。坚持利用外资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推动投资项目向园区集中,尽快形成经济增长极。

二是抓住重点、扩大出口。适应国家出口退税政策,实施“大通关”战略;充分发挥某铁路口岸作用,发展口岸经济;巩固和发展东南亚传统市场,积极开拓欧美市场。着力抓好电子元器件、皮革制品、原创:建筑陶瓷等出口拳头产品,大力扶持某—菲尼克斯、吉象木业、瑞鸽皮革、新中源陶瓷等出口导向性企业,提高出口质量和附加值,增强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和培育自主品牌的能力。

(六)全面落实就业和再就业政策,努力增加就业岗位

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是建立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责任制,把新增就业岗位、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和城镇登记失业率等目标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二是切实贯彻落实扶持就业和再就业的政策措施。重点做好困难群众的再就业。建立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和就业救助机制,加快建设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三是促进灵活就业,不断拓展就业空间。大力开发公共卫生、城市环保、居民健康医疗和各类社区、家政服务等就业岗位。四是健全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加大投入,建立覆盖全市范围、上下连通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系统,为城乡劳动者提供便捷高效的就业服务。五是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民营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容量。六是加大城乡统筹就业力度,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的环境,促进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就业。七是搞好就业、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市场需求,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培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整合各类培训机构,重视发挥民办培训机构的作用,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取得实效。

(七)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大投入,加快改革,以加强农村社会事业设施建设为重点,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一是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成以市、县传染病院(区)为重点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确保项目建设质量。搞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改革试点,抓好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工作,逐步建立完善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二是加快中小学危房改造,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全面提高师资水平,逐步实现高水平、高质量的“普九”目标。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大对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对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助学政策和措施。三是加强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重点做好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参保和缴费,扩大费源,增强保障能力。制定失地农民就业和参加社会保险的政策,逐步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和参加社会保险问题。四是加强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大力推行计划生育自治工作,继续抓好奖励扶助和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的兑现工作。

加强土地、矿产等各类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加大三江流域污染治理力度,搞好城市垃圾污水处理。大力推进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地方志、人民防空、妇女儿童、地震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切实抓好扶贫和民族地区工作。继续抓好扶贫工作,帮助贫困群体脱贫致富。继续加强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和倾斜,抓好以交通和生态环境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水电、矿产资源开发,培育壮大“电冶结合、电矿结合”等优势产业。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卫生投入。

(八)谋划长远发展,科学制定“十一五”规划

国民经济计划报告篇6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县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自治区成立60周年。年初以来,全县上下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区、市、县有关会议精神及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县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批准的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领,以“三大专项行动”为抓手,压实责任,狠抓落实,在宏观经济下行及低温、持续降雨等不利因素制约下,全县脱贫攻坚扎实推进,特色农业扩量增效,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商贸旅游较快发展,重点项目全面建设,财政金融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民生福祉加快改善,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4亿元,同比增长4.0%;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亿元,同比下降20%;

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1亿元,增长5%;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9亿元,与上年持平;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7.2亿元,增长11.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100元,增长8%;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50元,增长10%。

(一)脱贫攻坚扎实推进。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严格按照“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全力推进脱贫富民工程。围绕村内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产业发展、集体经济收入等瓶颈问题,整合涉农资金13.25亿元,实施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建成贫困村村道600公里,新增自来水入户0.97万户4.7万人,改造危房3112户;

安排资金5.2亿元,对马铃薯、草畜、特色蔬菜、小杂粮等15类53项特色产业进行补贴,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覆盖;

累计投放建档立卡户扶贫小额贷款9.54亿元,户均4.9万元,覆盖率为92.91%。建成运营扶贫车间26个,带动就业1196人。争取社会各界各类帮扶项目和资金1.03亿元,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协助同心县向吴忠利通区等县(区)搬迁安置县外移民36户199人,“十三五”县外移民、县内移民全部完成搬迁任务;

县内劳务移民回购1668套商住房,搬迁安置劳务移民7753人。预计全年将有2.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37个贫困村脱贫出列。

(二)特色农业扩量增效。全县粮食总产量35.72万吨。建设马铃薯原种繁育基地1万亩,贫困户繁育一级种基地10万亩,在贫困村推广一级种薯25万亩,西吉县被评为全国十大马铃薯主食化示范基地,“西吉马铃薯”荣获“十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81万亩,预计总产124.6万吨。大力推广节本增效示范技术,建设养殖示范村39个,规模养殖场41家,全县基础母牛存栏13.6万头,母羊存栏30万只,生猪存栏9万头。全县种植特色蔬菜15万亩,其中芹菜7万亩,蒜苗2万亩,胡萝卜等其它6万亩,销售蔬菜71万吨。建设小杂粮(油料)示范基地26个,小杂粮及油料种植效益初步显现;

全县种植中药材3.3万亩。建设“四个一”试验示范园(点)18个,总面积8636亩。总体特色农业发展势头较好。

(三)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抢抓自治区“创新驱动30条”及固原市“扭亏入规”战役实施等机遇,引导扶持加快规模以上企业培育,积极组织申报“专精特新”企业,全县新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家。积极争取自治区经信委安排淘汰落后产能奖补资金,完成19家万吨以下马铃薯淀粉生产线落后产能淘汰,扶持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技术改造,积极引进山东水发、港生中药材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助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受经济下行影响,融信风电、华电月亮山风电等企业总体运营平稳,佳立生物、万里淀粉等重点淀粉加工企业全面启动生产,预计全年规上工业产值同比增长12%,规模以上企业保持趋稳回升态势。规模以下企业方面,部分小型淀粉、机砖、砂场等领域生产企业关停,仁初包装、神力骑等入园企业受市场因素影响基本处于半停产状况,食品加工、胡麻油等生产企业规模较小,规模以下企业生产呈现下降态势。

(四)商贸旅游较快发展。深入实施“消费回流计划”,开展了2018年消费促销活动,中科广场综合体正式投入运营,银河影院、华联超市、黄金珠宝城等连锁企业入驻西吉,汽车、家电等县内消费不断回流。加快提升电商扶贫孵化园服务功能,筹备成立了西吉县电子商务联合会,建成闽宁特色产品电商展示中心,扶持培育电子商务企业7家,搭载公益中国、淘宝、京东等网络平台,产品电商成果转化、物流寄递等新型服务业雏形初显。受财政“八项支出”等因素拉动,公共行政性支出等非营利性服务业保持较大规模,文化传媒、居民服务、信息传输等营利性服务业发展势头较好。成功举办了第八节西吉火石寨丁香花节等活动,西吉县入围“2018中国最美县域榜单”,龙王坝创建为3a级景区,带动将台堡等红色旅游、乡村旅游、休闲旅游业持续升温,全年接待游客109万人(次)。2018年,预计全县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3.6亿元,增长4.9%。

(五)重点项目全面建设。深入开展项目建设“无冬闲”计划及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启动仪式,全年开工建设5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99个,列入固原市2018年重点监测项目22个全部开工建设。

一是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完成2018年六盘山(西吉)重点生态功能区降水量400毫米以上地区造林绿化工程新造林5万亩、补植补造4.9万亩;

南华山水源涵养林新造林2.5万亩、补植补造1万亩;

封山育林2.4万亩;

完成海西公路景观大道绿化、北山市民休闲森林公园绿化及葫芦河流域生态治理绿化。续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成硝河乡隆堡、偏城乡大庄等8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发展灌溉面积1.04万亩;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综合治理马家沟等小流域3条,完成范沟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28平方公里;

完成什字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年度建设任务,全面建成大坪、沟口等23座水保骨干坝除险加固工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完成村庄道路、彩砖铺砌农户院落。完成吉强、西滩等乡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7.33万亩。扎实实施马莲乡罗曼沟等地区流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完成17乡(镇)175个行政村17257台太阳能热水器配送及入户安装。

二是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s60西吉至会宁(宁甘界)高速公路进行土方路基及桥涵、隧道施工;

s204线海原至西吉公路火石寨至西吉段、g566线兴隆至玉桥段公路建成投入使用;

续建完成2017年84个销号村农村公路329公里,2018年贫困村村组道路硬化工程完成271公里;

2018年乡村公路建设完成西三路至马建乡白台村四级公路8.6公里、沙沟乡顾家沟至叶家沟四级公路8公里建设;

全域旅游乡村旅游步道建设项目完成吉强、王民、红耀等12乡镇乡村旅游步道28条89.16公里。

三是社会事业项目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项目全部完工并顺利通过国家评估验收;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项目西吉二小教学综合楼完成基础施工,兴隆希望小学教学综合楼、学生宿舍楼完工,兴隆中学教学楼、什字乡中心小学教学楼、偏城中学和田坪中学教师周转宿舍完成主体施工,什字中学教学楼、学生宿舍楼、沙沟中学教学楼完成基础施工;

普通高中建设攻坚计划项目西吉中学教学楼、实验综合楼进行装饰装修施工,风雨操场已完工;

西吉县职业中学基础能力提升工程综合培训楼进行装饰装修施工,宿舍楼已完工;

袁河中学学生宿舍楼完成主体施工;

2018年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基础施工。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三期建设将台堡项目完成游步道建设、供排水管网敷设和旅游厕所基础施工,单家集项目完成停车场施工,进行旅游厕所基础施工。中医院迁建全面建成投入使用;

县人民医院兴隆院区门诊综合楼完成基础施工。体育公园全面完成;

将台堡镇足球场建成投用,县城东街足球场完成基础施工。西吉残疾人康复中心、档案馆、新华书店、中街社区卫生服务站完成主体封顶。

四是城镇基础设施条件继续完善。县城道路建设工程垃圾填埋场进场路、幸福路提标改造已完工,中科广场道路完成路基施工;

老年活动中心及体育馆周边休闲广场、安康医院广场完成广场砖铺砌或硬化;

县城集中供热燃煤锅炉污染治理及供热设施优化工程完成热源站除尘、脱硫、脱硝改造在线监测设备安装;

5个美丽乡村建设进行村庄巷道硬化、绿化及文化广场建设;

县城第一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标改造,第二污水处理厂、兴隆、将台污水处理厂及人工湿地项目完成建设任务试运行;

硝河乡污水处理站、新营乡污水处理站及人工湿地项目完成土建工程施工,进行设备安装。葫芦河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夏寨-玉桥段)完成防洪堤填筑98.8公里(双侧),疏浚河道49.4公里,铺筑巡护道路49.4公里,格宾网护坡53.9公里,生物措施护坡59.3公里,建成各类建筑物332座。兴隆镇新型城镇化示范镇建设完成西入口生态环境整治工程和兴隆、单民基础设施建设;

幸福佳苑三期、中恒西吉娇子商住小区、世纪家和住宅小区等房地产项目完成年度建设计划。

(六)财政金融保障能力不断增强。2018年,全年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9亿元,与上年持平;

其中税收收入1.03亿元,同比下降11.1%;

非税收入0.66亿元,增长26%。精准扶贫、民生改善等公共服务领域投入不断增加,全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7.2亿元,增长11.7%。宁夏银行西吉县支行挂牌投入运营,随着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以及金融扶贫全面推进,金融机构贷款额度进一步加大,截止11月底,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8.6亿元,同比增长1.1%;

各项贷款余额58.3亿元,增长20.58%,金融存贷比为53.7%,发放涉农贷款45亿元以上。金融对“三农”、脱贫攻坚和小微企业发展支持作用进一步增强。

(七)民生福祉加快改善。2018年,预计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100元,同比增长8%;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50元,同比增长10%。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水平,全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5%和98%,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五险统征”覆盖范围不断扩大,5871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全部实现参保。认真落实自治区健康扶贫若干政策,开通“健康扶贫一站式”结算系统,建档立卡贫困患者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达到90%。不断完善各项社会救助制度,保障孤儿946人、发放孤儿津贴640.7万元,保障农村五保户1128人、发放五保供养资金379.8万元,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2655.3万元,发放拥军优属优抚资金1178.9万元。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累计发放各类就业创业贷款1.2亿元,创造就业岗位878个,带动就业1740人,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57万人。

(八)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扎实开展马铃薯、养殖、特色蔬菜、杂粮等集成技术示范园建设,引进示范推广新优品种20个,推广小杂粮高产等新技术15项。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加大控辍保学力度,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工作顺利通过国家评估验收;

深入开展“课堂质量达标工程”等教师能力提升工程,尝试一校多区办学新机制,全县高考本科上线率较上年提高2.3%,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全县各学段资助学生67641人、1.11亿元,教育惠民政策全面落实;

举办了宁夏第一届农民篮球争霸赛西吉县选拔赛暨全县农民篮球运动会、全县中小学生篮球运动会等体育活动,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加快精品文艺节目创作,先后举办“六盘山红色诗会”、心连心艺术团mv节目录制等活动,《中国影像方志》等栏目组来将台堡拍摄节目,《西吉:走好新的长征路》等栏目在央视播出,提升了西吉“中国文学之乡”品牌;

深入开展广场文艺演出、送戏下乡、“戏曲进校园”等活动,扎实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活动。深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实行“先住院、后付费”制度;

全县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电子政务外网全部接通,全面推行分级诊疗模式;

全面落实国家、自治区计划生育政策。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和隐患排查治理,全县安全生产形势稳中向好。

2018年全县经济社会虽然平稳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特色产业发展水平低,三次产业融合程度不深,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大,地方财力困难,经济增长压力大。二是养殖业成本持续增加,蒜苗等紧销蔬菜种植面积较小,农民务工渠道收窄,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三是受销售市场疲软等不利因素制约,规模以上企业生产增长缓慢;

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开工不足,小型淀粉加工企业、采砂场、砖厂等关停,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全县工业发展后劲不足。四是特色旅游业产业链短,新型服务业发展滞后,非营利性服务业发展活力不足,服务业增长渠道不宽。五是受国家严格控制地方新增建设债务、社会投资及招商引资项目落地较少等因素影响,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明显。六是全县贫困面大,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

二、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为指导,以视察宁夏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十二届六次全会、市委四届四次全会及县委十四届四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进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深入实施“三大战略”,集中攻坚“六场硬仗”,振奋精神,务实苦干,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基础,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

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是:

(一)对标脱贫标准,抓精准扶贫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坚决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严格对标“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统筹推进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产业发展、集体经济收入等重点任务,切实抓好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危房改造、就业创业培训、社会保障等脱贫攻坚基本政策的兑现落实,做好“十三五”易地搬迁扶贫收尾,确保脱贫攻坚年度目标全面完成。继续对马铃薯、草畜、特色蔬菜、小杂粮等特色优势产业实施全产业链扶持补贴;

加快72个村级光伏电站和扶贫车间建设,着力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扎实组织实施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改造提升水路电等基础设施条件,增强贫困群众发展内生动力;

以特殊贫困群体为重点,全面完成存量危房危窑改造任务,实施综合保障性扶贫。继续深化闽宁协作,加强与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和区属骨干企业间沟通衔接,积极争取帮扶资金扶持深度贫困村产业发展,激活贫困村“造血”功能;

集中力量抓好移民区产业发展、就业服务和社会管理等工作,解决好“十二五”移民遗留问题,实现移民群众稳得住、管得好、逐步能致富。全县实现25个贫困村脱贫出列,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销号。

(二)围绕转型升级,抓扩量提质增效,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

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友好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力促特色优势产业扩量提质增效,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

一是全力推进特色农业发展。马铃薯产业:抢抓国家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机遇,坚持走“种薯繁育、鲜薯外销、精深加工、主食开发”并进的路子,建设好宁夏佳立公司等县内马铃薯原原种繁育基地,完善推广种植体系,消除体制机制性障碍;

建设马铃薯原种繁育基地1万亩,建设一级种繁育基地10万亩,推广一级种薯25万亩;

打造1万亩薯玉间作示范基地,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85万亩。支持农户建设马铃薯贮藏窖,积极引导扶持宁夏国圣、勇兴三粉等重点企业加强精深产品研发,全力推动马铃薯产业优化升级,做大做强“中国马铃薯之乡”国字品牌。草畜产业:统筹推进草畜一体化发展,尊重群众种养意愿,巩固稳定以紫花苜蓿、青贮饲草玉米等为主的优质牧草种植面积,巩固稳定经过多年发展已有一定养殖规模的示范乡镇、示范村(组)、示范户,总结经验向全县加以推广;

继续引进示范推广优良品种,突出发展优质肉牛、肉羊、生猪养殖,积极发展生态养鸡,鼓励发展特色养殖,支持农户养殖中蜂、西蜂,加强养殖示范村建设。力争全县牛饲养量达到42万头以上,羊饲养量达到100万只以上,生猪饲养量达到18万头,禽饲养量达到160万羽以上。特色蔬菜产业:以外向型市场为主导,坚持多元发展的思路,科学规划冷凉蔬菜布局,以葫芦河川道区为核心,加大新品种引进和轮作技术推广力度,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节水及水肥一体化应用、蔬菜机械化生产等新技术,抓好多元化蔬菜基地建设,配套发展冷链体系和蔬菜包装等初加工,丰富外销品种,提升外销品相、品质,巩固提升与大中城市蔬菜批发市场协作互补,拓宽销售渠道,打造绿色无公害等优势品牌,引进培育和扶持发展芹菜、胡萝卜、脱水蔬菜等精深加工,做靓做强“中国西芹之乡”国字品牌;

全县完成特色蔬菜种植15万亩。小杂粮产业:借鉴陕北等周边地区发展优质杂粮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引进培育优良品种,扶持建立生产合作社,扶持建设市、县标准化杂粮示范基地(园),引进和培育骨干企业进行杂粮精深加工,着力打造“西吉小杂粮”知名品牌。建设8个300亩以上标准化中药材、万寿菊种植示范基地,全县种植中药材、万寿菊3万亩。全面实施“四个一”工程,建设试验示范园(点)10个1.5万亩,其中栽植苹果等“一棵树”1.15万亩;

种植大果榛子、红页碧桃等“一株苗”200亩,种植格桑花、芍药等“一枝花”300亩,种植青储玉米、高粱等“一棵草”0.3万亩。

二是全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坚持生态、环保、节水优先,以全区工业园区优化提升和改造创新为契机,根据《宁夏西吉工业园区优化提升和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布局规划、转型升级要求,强化招商主体作用,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等重点工作任务,加快西吉工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轻工产品加工业,加大园区闲置用地、低效用地处置,积极重组“僵尸企业”,走规模化、链条化、循环化的发展模式,努力构建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地方建材、风电及光伏发电为主的工业经济体系,着力培育新技术企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加快工业园区转型升级。全面落实自治区“工业对标提升转型发展行动”及“中小企业成长培育计划”,在积极支持引导现有规上工业企业持续较快发展的同时,加快实施汇能风电二期项目、港生生物中药材等重点项目,加快规模以上企业培育,力争年内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家。全面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加强山东水发集团等招商引资项目跟踪服务,力促项目早日落地建成投产。全面落实自治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20条措施,加快“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全力促进地方建材、小杂粮、胡麻油等传统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工业经济发展活力,壮大县域工业经济总量。

三是全力推进服务业提档增效。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关于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引导社会资金进一步完善县域商贸设施,争取引进社会资金建设商业综合体,抢抓自治区加大投入开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培育、建设有利机遇,鼓励重点领域服务业企业开展品牌化、标准化建设。积极实施“消费回流”计划,改造提升现有重点商贸企业服务水平,推进传统商贸转型升级。巩固提升电子商务示范县建设,深入实施“快递下乡”工程,推动“互联网+”融合发展,搭建物流信息共享平台,加快做大现代物流业,拓宽农产品外销渠道。加快实施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将台堡会师纪念碑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项目,深度开发知名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依托火石寨、震湖、将台堡等旅游资源,连线打造“乡村旅游示范带”,主动融入全域旅游大格局,提升做强西吉特色旅游业。积极培育发展科技服务、信息技术、家政服务等新兴营利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向便利化、精细化、优质化发展,加快发展健康及养老服务业。

(三)聚焦补齐发展短板,抓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

坚持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推进脱贫攻坚的主要抓手,按照“开工建设一批、建成投运一批、调研储备一批”基本要求,紧盯国家宏观经济动向,认真研究、准确把握国家产业政策和资金投向,紧密结合创新驱动、脱贫富民、生态立区“三大战略”,围绕脱贫富民、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民生改善等领域,加强关键领域薄弱环节重大项目申报争取,鼓励支持引导社会资金,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着力补齐发展短板,加快夯实发展后劲。积极主动加强与自治区对口厅(局)、委的沟通衔接和跟踪落实,争取拟建项目纳入国家、自治区年度投资计划,年内开工建设或下达投资计划。健全完善县级领导包抓重点项目建设责任制,着力破解征地拆迁、项目融资、推进滞后等瓶颈难题,全力抓好2019年我县初步确定实施的71个年度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建设,全力抓好30个重中之重项目建设,力促项目按期建成发挥投资效益或完成年度建设任务。严格按照国家、区、市项目管理有关规定及《西吉县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和责任追究实施细则》等,不断完善和改进项目建设管理,切实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

(四)用足用活政策,抓转移支付争取和税源培育,切实增强保障能力

抢抓国家进一步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从多方面进行扶持的政策机遇,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和到2020年确保与全区、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有针对性的积极争取中央和自治区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及其它资金加大投入,缓解我县发展压力。根据国家、自治区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和要求,一方面要落实降低民营企业经营成本等政策,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新兴税源,强化税收征管和非税收入管理,确保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8%;

完善预算管理制度,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严控“三公”经费支出,防范化解政府债务,加快资金支出进度,集中财力保障脱贫攻坚、重点项目及民生改善等领域。全面落实金融扶贫政策,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力度,协调金融机构加大信贷规模。全面落实特色农业发展保险政策,不断提高保险赔付水平,促进特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五)紧盯民生福祉改善,抓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着力抓好2019年全县民生实事办理工作,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认真实施院地合作项目,加大对芹菜机械化播种、肉牛高效养殖、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等关键技术研发,推广新优品种和先进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扎实开展教师素质、教育质量“双提升”和“名师、名校、名校长”培育工程,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发展;

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加快普通高中标准化、职业中学现代化建设,全面落实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等教育惠民政策;

扎实组织开展全县职工篮球运动会、第二节农民运动会等群众性体育活动和学校体育运动会,繁荣发展体育事业。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培育发展文化产业,根据区、市统一安排部署,精心筹办建国7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

认真举办“迎新年”大型文艺演出、广场文化等活动,不断丰富群众文化活动;

加大重点工作及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展现西吉新风采。全面落实健康西吉建设,积极争创自治区卫生县城;

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动全县医疗机构与区内外大医院交流合作,积极推进县级综合医院联合体、专科联盟、县域医共体建设,全面开展家庭医生电子化签约服务,建立“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新模式;

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重大疾病防控,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计划生育政策。推进社会保障扩面提标,扩大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覆盖面。大力实施“双创工程”,落实更加积极地就业政策,鼓励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完善救灾减灾预案,不断提升综合防灾减灾能力。落实全民参保计划,健全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强化特困人员、孤儿、五保救助供养,确保特殊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全面落实双拥优抚安置政策。扎实做好民族宗教工作,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追溯体系,继续强化食品、药品、餐饮卫生安全监管;

国民经济计划报告篇7

一、2013年工作总结

(一)谋划经济社会发展

我委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统筹城乡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为区委区政府谋划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参考。

1.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研究起草《关于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报区政府审议通过,经区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批准实施;研究起草《关于2013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报区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撰写《2013年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及后三季度经济形势预测》、《2013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2013年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及第四季度工作建议》、《关于2013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情况汇报》、《近五年(2008—2012年)产业发展现状及2013年产业发展重点》,为区政府做好决策提供了经济社会运行方面的参考材料。2.统筹城乡发展方面:编制并实施《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组织申报百个统筹城乡示范项目;牵头撰写《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调研报告》;根据区委区政府安排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工作。

3.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区政府办已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方案》并付诸实施,《中期评估报告》经两轮征求各镇(街)、部门意见和一次专家评审,历经六次修改,已基本形成送审稿,评估工作按预期时序进行中。

(二)服务项目建设

项目建设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我委把服务项目作为发展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握机遇,讲究方法,主动跟进,在服务项目上取得新成效。

1.编制并申报2014年市政府投资项目计划,共申报项目40个,计划总投资346145万元,2014年度计划投资126373万元。

2.编制并报送201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社会投资部分),共提出项目41个,计划总投资1943452万元,2014年计划投资380080万元。

3.编制并上报2013—2018年省级项目库入库项目计划表,涉及现代农业(1个)高新技术和新型工业(1个)现代服务业(19个)社会事业和民生(5个)基础设施(5个)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2个)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2个)及其它类(3个)共38个项目,计划总投资741.78亿元。

4.今年截至目前,我委共批准项目立项(备案)41个,投资额共94.25亿元。计划投资额超亿元的项目分别是:榕庄商业街、佳元·柳风水韵一期、滨江帝景四期、世界华侨华人交流中心、海航城二期、南国威尼斯城三期米兰园、“天街华府”、华中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建及改造项目、湖度假区一期、庆豪·万景峯(一期)、荣达花园、荣丰·名苑、乾坤吉祥花园项目(一期)、水郡(一期)等项目。

5.为了建立“尚未硬化农村公路项目库”,按照市交通部门的要求,我委从今年6月初开始对全区未硬化农村公路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全面调查,初步统计全区有391条里程863.28公里农村公路未硬化,农村公路建设事关全区农村经济发展大局,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我委将积极做好计划上报,争取上级部门资金支持,逐年安排建设,以实现自然村公路全部硬板化。

6.村邮站建设是为民办实事项目,我委按照《村邮站建设实施方案》要求认真组织实施,抓好村邮站建设试点和项目选址、村邮站的简单装修与设施设备的安装、村邮员的选定等各项工作,全面完成2013年22个村邮站建设任务,争取明年再造51个村邮站,以实现“村村通站、户户通邮”的目标。

(三)车编管理工作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我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成立区小汽车定编办公室,对全区公务用车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并根据工作需要和实际情况,调整党政机关及区直事业单位一般公务用车编制,出台《公务用车使用及管理暂行规定》,严格公务用车配备的审批,加强公务用车使用监督管理。

(四)加强政治、业务学习

1.认真组织学习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采取个人自学、集中学习、组织讨论相结合、学习贯彻精神与扎实推进工作相结合等方式,在全体干部职工中掀起学习党代会精神的热潮。通过学习,理清了下阶段的工作思路,明确了工作目标,突出了工作重点,收到了良好效果。

2.业务学习。组织业务骨干参加省发改委组织的“城镇化和区域经济发展专题培训班”学习,进一步提高业务素质。

3.党风廉政建设。制定《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3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具体措施》,切实加强领导,强化责任,齐抓共管,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根据区纪委、区委组织部《关于做好2013年度党和国家机关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的通知》精神,认真组织学习,广泛征求意见,开展谈心活动,深刻对照检查,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并制定整改措施,切实做好整改落实。

(五)其他工作

1.根据上级安排和区委区政府部署开展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相关工作。

2.组织力量攻坚克难圆满完成夏瑶拆迁任务,积极配合区委、区政府做好海航空乘学院、儒传村、景观大道等征地工作。

3.支持联系点工作,围绕委镇政府中心任务,配合做好产业园征地等工作,在人力物力上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

4.2013年,我委答复省政协委员提案2件(均为协办件)。答复市人大建议11件,主办2件,协办9件,答复市政协提案6件(均为协办件)。答复区人大建议32件,主办25件,协办7件。省、市、区三级的建议、提案主要涉及经济发展、农村道路等方面,特别是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重点提案《关于进一步做好我市物价工作的建议》,我单位从菜篮子工程方面提出稳定物价的协办意见,并参与了协商督办会。

二、2014年工作计划

(一)根据区“十二五”规划以及区委区政府工作思路,通过调查研究,起草、完善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并做好计划报告报区政府常务会议审定及形成报告草案报2014年度人大例会批准实施工作。

(二)抓好申报项目计划编制及上报。按照市政府的要求,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组织全区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计划上报和重点项目投资计划上报,加强与市发改委的沟通协调,争取我区更多的项目列入省市投资计划的盘子。

(三)抓好项目跟踪服务。积极跟踪项目进展,加强与项目单位联系沟通,优化项目跟踪服务,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协助区委区政府推动前期项目及早开工,在建项目加快进度,建成项目尽快达产,形成持续不断的区域经济增长新亮点。

(四)做好项目立项(备案)工作。

(五)做好城乡统筹工作,尤其是继续协调做好百个城乡统筹项目协调衔接工作。

(六)深入基层,跟踪年度计划报告实施情况,调研提出2014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七)切实做好我区农村公路现状调查及2014年计划上报工作和落实市下达给我区实施的农村公路建设任务。

(八)做好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相关工作。

(九)继续抓好机关效能建设工作,不断完善长效机制,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努力完成年度各项工作任务。

国民经济计划报告篇8

   从1953年我国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算起,到2012年,我国已经制订并实施了10个五年计划和两个五年规划来指导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其中从“十一五”开始,将计划改为规划。59年中,发展规划制定的战略思想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单纯的经济计划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变革。为进一步优化规划内容设置,使编制程序进一步科学化,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将规划中期评估作为一种制度和惯例,成为规划和政策制定、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规划中期评估在我国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

   一、规划中期评估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1、规划评估的研究意义与重要性

   国际上利用社会科学方法进行的评估研究已经有超过半个世纪的历史。从发展历程上看,以评估方法进行研究可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社会学家史蒂芬用实验设计方法对美国罗斯福总统的“新社会计划”进行评估,从而使得政策评估开始步入较大规模的系统科学范畴。评估是一个系统过程,通过收集和分析信息来评估国家或组织完成目标的效率或影响力。中期评估可通过反馈,帮助国家或组织了解规划的实用性、效果和可持续性。中期评估的重要性在于能够比较全面地对规划的阶段性实施结果和影响有一个清楚的评价,一方面可以用来总结成功的经验,另一方面也可以对规划的下一步调整有更加清楚的认识。

   2、欧盟经验借鉴

   强化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的“三期”评估评价与评估已成为欧盟国家规划编制和实施的重要手段。欧盟形成了较为体系化的评估机制,主要针对与凝聚政策相关的规划进行评估。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欧盟的评估工作走过了从欧盟对其规划进行评估,到成员国承担对各自规划评估的责任,从前期和后期评估,到前期、中期、后期都进行评估(三期评估)的发展过程。强化成员国的评估责任,提高了其规划管理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中期评估工作,则可以发现规划执行中的问题,以便根据环境的变化等因素对于规划目标等进行调整。通过后期评估,则能够“数量化”地反映规划或政策对经济社会发展确切的影响,从而为今后编制更加科学的规划提供了基础。

   3、规划评估的主要内容

   规划评估研究以科学研究方法为工具,主要内容涵盖从方案的设计到执行的整个过程。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评估的对象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与计划,通常包括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估和政策影响程度的评估;

   评估的方法必须采取多元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一类是社会指标、回归分析、民意调查等定量化方法;另一类则是专家评断法、田野调查法等定性化的方法;

   评估者包括官方与第三方的评估者,前者如国会、行政部门特设委员会;后者如独立思想库、利益集团、政治家或大众传媒等;

   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目标完成情况,指标进展情况,规划实施工作,区域发展特色,主要发展成绩,主要问题障碍,基本经验总结,发展趋势展望,发展思路对策。

   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中期评估的历史演变

   1、“一五”——“九五”时期:以年度监测为主

   1955年7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并同意李富春副总理作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1956年6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国务院关于检查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情况的几项规定》。加强对“一五”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以期进一步加强对五年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工作,并防止和及时纠正可能发生的问题。1956年6月18日李富春在全国人大会议上作《关于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情况》发言,评估了计划的执行情况,并对一些缺点和错误进行改正。

   此后基本形成惯例,每一年人大会议都会有五年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此外几乎每一个五年计划的开篇部分,都会简要的回顾上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情况。但是,这些报告都不是专门的系统的评估报告。

   2、“十五”时期:首次尝试官方中期评估

   国家计委在总结“十五”计划编制经验时提出,我国已编制和实施了十个五年计划,但在规划期的确定、规划编制主体、规划的性质与作用、规划编制程序、规划的、规划的评估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够规范的问题。下一步需要加强探索如何规范规划体系、规划性质、规划期、规划实施、规划评估与调整等重要内容。

   为此,2003年,在“十五”计划实施过半的时候,我国第一次开展五年计划中期评估,并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展规划司提交了《十五计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从的评估报告来看,这只是一个粗略的、实验性的官方评估,总体上是描述式的,没有对因素进行深度分析。但在规划历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3、“十一五”时期至今:依法进行中期评估

   根据2006年8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第二十一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经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在实施的中期阶段,人民政府应当将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规划经中期评估需要调整的,人民政府应当将调整方案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和国务院有关要求,国家发改委组织各地区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自2008年下半年起,首次依法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工作,并聘请了第三方独立评估。其中,第三方独立评估是新增加的程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驻华办事处三家机构分别以各自的视角和独立的分析提交了评估报告,包括客观的批评意见,同时各自提出下一步实施规划的政策建议,作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起草中期评估报告的重要参考,在充分民主的基础上,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集中各方意见,形成了《〈中国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上报国务员审核后,于2008年12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顺利获得通过。

   三、我国开展规划中期评估的经验与不足

   从经验方面来说,我国从“十五”时期才有正式的五年计划官方评估与第三方评估,经验相对缺乏,尚未形成成熟的评估方法,针对具有特定周期的政策议题或项目进行总体评价难度很大,往往为传统的阶段总结取而代之,而不是科学的评估报告。由于“五年规划”是一项很具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国际通行的评估方法也很难直接照搬只具有部分借鉴和参考意义。

   从重视程度来看,省一级政府对规划的重视和执行情况较好,基本上都在地方人大会议上做了关于中期评估的报告。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对规划定位的理解上有偏差。尤其是在一些市县一级的规划中,规划只是对上一级规划的“拷贝”。这样的规划,操作性和可行性有限。还有一些规划在实际执行中往往带有地方领导的个人意愿,大而空以致根本无法实现,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主要原因是虽然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但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以GDp等经济指标为核心的干部考核机制,许多部门追求眼前利益,“领导指挥规划”、“项目引导规划”的现象较普遍,产业结构升级、地区协调发展、保护资源环境等战略性内容统统让位于经济增长。因此,评估工作也难以起到实际效果。

   从评估方情况来看,评估过程主要包括各部委组织对本部门的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地方各级政府对本级政府的规划实施情况评估;第三方评估。“十一五”规划首次引入了第三方评估,充分体现公共政策实施评估的专业化、国际化。但是,第三方评估机构受聘于规划的制定者,这在独立性和客观性上会有所欠缺。

   从评估效果来看,由于规划实施监测工作尚未启动,中期评估后发现问题进行纠偏,往往滞后于实际,无法把问题解决在初始阶段。若不依法把年度的、即时的监测与中期评估结合起来,建立起完整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提高规划评估的客观性、科学性和真实性,中期评估就可能演变成运动式工作,效果会打折扣。

   “强化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的“三期”评估评价与评估已成为欧盟国家规划编制和实施的重要手段。”

国民经济计划报告篇9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2021聚焦两会素材资料,提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人大会议

一、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二、审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

三、审查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四、审查202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202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

五、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提请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修正草案)》的议案

六、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提请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修正草案)》的议案

七、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提请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草案)》的议案

八、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九、审议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十、审议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听取和审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和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以来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

列席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听取并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及其他有关报告,讨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

审议通过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政治决议等决议和报告

人大会议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于2021年3月5日在北京召开。

2021年3月4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各代表团召开会议,推选团长、副团长;审议大会主席团和秘书长名单草案;审议大会议程草案。4日晚,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预备会议,选举大会主席团和秘书长,表决会议议程草案。预备会议后,大会主席团举行第一次会议。21时40分,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新闻会,由大会发言人就大会议程和人大工作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政协会议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于2021年3月4日在北京召开。

2021年3月4日下午3时,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开幕会上,与会全国政协委员将审议通过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议程,听取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和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以来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处于重要历史交汇点上的中国,将如何擘画新阶段的发展方向与路径?2021年全国家两会上诸多看点值得期待。

看点一:纲要(草案)如何体现新理念、新格局?

看点二:开局之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怎么定?

看点三:“三农”工作重心如何实现转移?

看点四:疫情防控下一步怎么干?

看点五:“民生清单”如何回应百姓诉求?

看点六:提交审议的两部法律案会带来哪些影响?

国民经济计划报告篇10

[关键词]政策;国策;基本国策

abstract:basicnationalpolicyisageneralpolicywhichcomparativelylastsalongperiodanditisalsoamajorpolicythattakeseffectsinacertainfundamentalarea.itrunsasthehighestlevelinthepoliticsystemandplaysakeyroleinnationaleconomyandsocialdevelopment.butnoagreementhasbeenreachedastoitscontents,formsandorigins,whichresultsinchaosintheoreticalstudyandpracticaluse.relevantinformationverifiesthattheoriginsandtheformsofchina’sbasicnationalpolicyaremainlydeterminedbylaw,theworkreportsofparty’scongressandthegovernment,thegovernment’splansandwhitepaperandregulations,andleaders’speeches,etc..itsmaincontentscoverfamilyplanning,openingtotheoutsideworld,protectionofarableland,long-termstability,environmentalprotection,“onecountry,twosystems”(peacefulreunification),gendersequality,naturalresourcesprotection,soilandwaterconservations,etc..

keywords:policy;nationalpolicy;basicnationalpolicy

基本国策即国家的基本政策,是党和国家对关系全局利益的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工作所规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它通常是国家管理各条战线、各个部门的政策,是国家规范全国范围内较长时期行为的总政策和在某一基本领域所实行的主要政策,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政策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

?但对于这样重要的问题,却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基本国策的内容和渊源问题。我们从公开的资料上,好像找不到这个问题的完整和权威答案,对于我国目前到底有多少基本国策,这些基本国策是哪些部门制定的或是以什么形式体现的,众说纷纭。理论界对我国基本国策相关问题的研究也很不够。笔者拟就我国基本国策的内容及渊源作一探析。

?一、我国基本国策在认定上存在的问题

?我国虽然在很多方面使用了“基本国策”这一概念,但对于我国目前究竟有多少项基本国策,在认定和认识上并不统一,有关部门也未就其内容及内涵进行统一的、权威的规定、表述和诠释,使用范围也很随便,因而众说纷纭。

?人民日报社评论部副主任、高级编辑林治波认为:“说法五花八门,具有共识的只有计划生育一项。涉及的其他说法,还有保护耕地、保护环境、对外开放、男女平等、科教兴国、节约资源、水土保持、依法治国、推广普通话、保护知识产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民族团结、多党合作、一国两制、共同富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国防现代化、禁毒等等,但其中哪些属于基本国策,至今没有完整准确的说法。”[1]

?中共中央党校刘应杰在其《中国的发展战略和基本国策读本》一书中,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四大发展战略,将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对外开放、男女平等作为五项基本国策,将依法治国作为基本方略[2]。该校苏杨等人则认为有“计划生育、男女平等、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对外开放、环境保护、水土保持、节约资源”七大基本国策,科教兴国、一国两制、保护知识产权等不是基本国策[3]。

?宁夏大学李斌在其自编教材《当代中国国策综述》一书中,认为:“当代中国的基本国策有很多,譬如:一国两制,对外开放,民族区域自治,科教兴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依法治国,节约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实行男女平等,信用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等。”[4]

?国家义务教育九年级《政治》课本第四课《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中,所列基本国策是对外开放、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三个,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战略提出,未列入基本国策[5]。

?除此之外,还有“计划生育、合理用地和环境保护”三大基本国策说[6];“人口、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对外开放、男女平等”五大基本国策说[7]等等。原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认为,保护知识产权也是基本国策[8];也有一些将某些问题作为基本国策的建议或提议,如2005年3月9日,中共云南省委等四大家联名向十届人大四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将国民营养工作列为基本国策的议案》的建议[9],还有的建议将低房价作为基本国策[10]等等。

?从网上搜索“我国的基本国策有哪些”这一问题,得到的答案也五花八门。某网站给出的最优答案是“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男女平等和计划生育、环境保护、一国两制等”,给出的其他意思相近的有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依法治国、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实行男女平等,其他的答案还有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认真执行控制人口增长和加强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等等[11]。

?从上述对基本国策内容的表述上,可以看出,人们对基本国策的认识非常不一致,不仅在内容上差异较大,即使是同一问题,在表述上也不尽相同,如人口、计划生育、人口增长、控制人口增长、人口素质问题;国土资源、耕地保护、合理用地、节约用地问题等等。

1998年,山东省东阿县环境保护局曾致函中央有关部门,询问我国基本国策的明确表述。该部门答复说:关于我国的基本国策,目前在中央文件及中央领导同志讲话中已作出明确表述的有:(1)计划生育。十五大报告指出:“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2)保护环境。十五大报告在讲到这一基本国策时指出,要“统筹规划国土资源开发和整治,严格执行土地、水、森林、矿产、海洋等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律”,土地管理属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的一项内容;(3)对外开放。十五大报告指出:“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4)男女平等。1995年,在北京举行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主席在致词中提出:“我们重视妇女的发展与进步,把男女平等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国策”[1]。这一答复对四项基本国策作了扼要说明,有助于人们解疑释惑。但据笔者查证,这一答复很不准确,也很不全面。

?二、我国目前基本国策的内容及渊源

?笔者通过对目前称之为“基本国策”的各项内容进行查证和研究,发现虽同属“基本国策”,但其制定(或界定、认定)部门、渊源或体现形式却有着很大的不同。经笔者查证,我国基本国策的渊源主要有以法律形式确定、以党代会报告或文件的形式确定、以政府工作报告形式确定、以国家计划纲要形式确定、以政府白皮书的形式确定、以政府规章形式确定和以领导人讲话形式确定等多种形式。

(一)以法律形式确定的

?以法律形式确定的基本国策目前主要有耕地保护(1998年)、计划生育(2001年)、男女平等(2005年)和节约资源(2007年)四项。

?关于耕地保护问题。在1998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确定“耕地保护的基本国策”前,我国土地基本国策的内容是逐步发展完善的。1982年5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3次会议通过的《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第三条规定:“节约土地是我国的国策”。1998年8月29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4次会议通过了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其中第三条规定:“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12],首次以立法形式确认了土地基本国策的法律地位。这不仅表明土地管理在国家行政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而且还表明作为基本国策的土地管理方针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

?关于计划生育问题。1978年3月,全国人大五届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修正案首次明确规定,“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1982年修订的宪法规定:“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1982年2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指示》还没有将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的表述。2001年12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5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以下简称《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二条规定:“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是国家的基本国策”[13]。同日,国家主席第63号主席令予以公布,于2002年9月1日起施行。虽然1978年《宪法》确定了推行计划生育的政策,但却没有明确将其界定为“基本国策”。因此,法律规定其为“基本国策”的时间应该为2001年。

?关于男女平等问题。建国后国家颁布的宪法就体现了这一立宪原则。1949年9月颁布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废除束缚妇女的封建制度。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教育的、家庭的、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均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1954年颁布的《宪法》也有类似的表述。1982年颁布的《宪法》除规定妇女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外,同时还对妇女的特殊权利和利益进行保护。第四十八条规定:“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权益。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2005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二条明确规定:“实行男女平等是国家的基本国策。”[14]

?关于节约资源问题。我国一直非常重视资源的利用与节约问题,经过长时期的努力,2007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其中第四条规定:“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国家实施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能源发展战略”[15]。

(二)以党代会报告或文件的形式确定

?以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形式确定的基本国策主要有:计划生育(十二大、十四大至十七大)、对外开放(十二届三中全会、十三大、十五大、十七大)、环境保护(十四大至十七大)和保护资源(十六大、十七大)等四项。

?党的“十一大”以前,党的工作报告还没有提及基本国策问题,党的相关理论也还没有关于“基本国策”的论述。提出基本国策并具体指出其内容,是在党的“十二大”以后才开始的。现将历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的“基本国策”列示如下:

?1982年9月1日,在“十二大”报告中首次以党的报告的形式提出了基本国策问题。他指出:“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16]

?2008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的讲话中指出:“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17],我们平时也常常说“改革开放30年”,但这并不意味着将“改革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有30年的时间。1984年4月20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把对外开放作为长期的基本国策,作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措施,在实践中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今后必须继续放宽政策,按照既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又要实行统一对外的原则改革外贸体制,积极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的规模,努力办好经济特区,进一步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8]。这是首次在党的文件中将“对外开放”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1978年12月18日到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19]。因此,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虽然提出了改革开放,但并未将其作为基本国策。1987年10月25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的报告的第三部分“关于经济发展战略”中指出:“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我们已经在实行对外开放这个基本国策中取得了重大成就”[20],这句话应该是针对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所确定的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而言的。

?1991年11月29日,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其第一部分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农村,进一步巩固工农联盟,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严格控制非农占地,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切不可脱离国情,违反基本国策”[21]。这一段话虽然提到基本国策,但并未从正面直接将“计划生育、保护耕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确定为基本国情,尽管有这一层意思,但因不是明确表述的,因而不能作为确定时间。

?1992年10月12日,在“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认真执行控制人口增长和加强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22]

?1997年9月12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23]

?2001年3月12日,在中央人口、资源和环境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24]。2002年11月14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25],首次提出将“保护资源”作为基本国策。

?2007年10月15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出的三个基本国策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26],全面概括了过去历次党的大会中所提出的四项基本国策。

?从上述可以看出,党的报告中提出的“基本国策”在内容是逐步增加的,“十二大”开始提出“计划生育”(除十三大未提外,其后历次均有),“十二届三中全会”开始提出“对外开放”(但是间断的,十四、十六大未提及),“十四大”开始提出“环境保护”(以后历次均有),“十六大”开始提出“保护资源”(此后历次均有)。因此,截至目前,以党的报告的形式确定的基本国策有“计划生育”、“对外开放”、“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等四项。

(三)以政府工作报告形式确定

?从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简称“一届一次”,以下表述方式相同)到2008年3月1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共召开了42次全国代表大会。其中,1986年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以前和2004年十届二次会议以后的历次政府工作报告均没有提及基本国策问题,1987年到2003年之间,七届三次(1990年)、八届一次(1993年)和九届三次(2000年)三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没有提及基本国策问题,其余11次“人代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到基本国策问题。所提基本国策分别为:“长治久安”1次(1987年)、“计划生育”10次(1988年、1989年、1992年、1994年、1995年、1997年、1998年、2001年、2002年、2003年)、“环境保护”8次(1988年、1989年、1992年、1994年、1995年、1997年、1998年、2003年)、“对外开放”3次(1987年、1998年、1999年)、“保护资源”1次(2003年)。

?其中,首次提及基本国策的政府工作报告分别为:

?1987年3月25日,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经过继续严厉打击经济犯罪和其他刑事犯罪,经过对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以及对各种不正之风的认真纠正,我国社会秩序安定,社会风气正在好转。实现长治久安是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国家的基本国策,我们坚信这个目的必定能够达到”,“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27]

?1988年3月25日,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既立足现实又面向未来,认真贯彻实行计划生育和加强环境保护这两项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加强环境保护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28]

?2003年3月5日,朱?基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实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是我们的基本国策”,“加强计划生育工作。建立和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使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落到实处。”[29]

(四)以国家计划纲要形式确定

?将“基本国策”列入国家计划发展纲要是从1991年的第八个“五年计划”(简称“八五计划”或“八五”,其他表述方式相同)开始的,也就是说是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才开始提出的。此前多用方针或基本方针,“七五计划”中,有16处提到“方针”,一处提到“基本方针”,但还没有提及“基本国策”问题。

?历次国家发展计划中提出的“基本国策”分别为:

?1991年4月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提出:“继续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进一步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30]

?1996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第三部分“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中提出:“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和认真执行现行计划生育政策。”[31]

?2001年3月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保持低生育水平。坚持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合理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32]

?2006年3月1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二章中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更好地促进国内发展与改革,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和完善现行生育政策”,“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实施妇女发展纲要,保障妇女平等获得就学、就业、社会保障、婚姻财产和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利。”[33]

?因此,截至目前,以国家计划纲要形式确定的“基本国策”主要有:计划生育(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对外开放(八五、十一五)、保护耕地(十五、十一五)、节约资源(十一五)、保护环境(十一五)、男女平等(十一五)。与同时期以党的报告的形式提到基本国策内容相比,多了“保护耕地”和“男女平等”两项。

(五)以政府白皮书的形式确定

?自1991年我国第一部白皮书开始,截至2008年2月,中国已发表了56部白皮书,涉及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建设、政党制度、人权状况、军控、国防、防扩散、宗教问题、人口问题、能源、环境问题、知识产权问题、食品安全以及等广泛问题,其中只有9部白皮书提及基本国策问题。它们分别是:

?1993年8月31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了《与中国统一》白皮书。在第三部分“中国政府解决的基本方针”中,认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政府一项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包括一个中国、两制并存、高度自治、和平谈判四个方面的内容[34]。

?1995年8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了《中国的计划生育》白皮书,其中三次提到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问题[35]。2000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了《中国21世纪人口与发展》白皮书。其中两次提到基本国策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确立了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的人口政策,全面推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制定、完善法律法规。加快立法步伐,提高立法质量,建立健全人口与发展法律法规。将人口问题作为制定经济和社会法律法规时的重要考虑因素,为贯彻实施基本国策提供法律保障。”[36]

?1996年6月5日,中国政府批准了《中国的环境保护》白皮书。其中前言中的第一句话是:“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正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从国情出发,中国在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中国在80年代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保护环境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措施。确立环境保护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及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关系到国家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发展,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环境保护这项基本国策”,“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将继续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37]

?1996年10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其中说到:“总之,中国政府将正视困难,在经济布局和工作指导上,继续严格执行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科教兴农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推动农业经济体制和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促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38]

?2005年8月24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了《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白皮书。书中四次提到基本国策问题:“促进男女平等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坚持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倡晚婚晚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政府将从国情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贯彻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依法保障妇女权益,落实妇女发展纲要的目标要求,努力促进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39]这比2005年8月28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确定的“实行男女平等是国家的基本国策”还要早几天。

?2005年12月22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了《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其中提到:“中国把节约能源资源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中国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不断加大保护生态环境力度,逐步改善生态环境,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中国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40]

?2006年6月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了《中国的环境保护(1996-2005)》白皮书。其中提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保护环境,认为保护环境关系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长远发展,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事业。多年来,中国政府将环境保护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中国政府把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41]

?2007年12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了《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其中六处提到基本国策问题:“中国政府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努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环境保护取得进展。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加强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基本国策,社会各界的环保意识普遍提高”,“中国能源发展坚持立足国内的基本方针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以国内能源的稳定增长,保证能源的稳定供应,促进世界能源的共同发展”,“中国把资源节约作为基本国策,坚持能源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为继续深入推进能源节约,中国政府进一步提出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了《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全球气候变化。中国政府将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机构,提交了《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建立了《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管理办法》,制订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并采取了一系列与保护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和措施”[42]。

?综上所述,以政府白皮书形式确定或提及的基本国策目前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1993年)、计划生育(1995年)、环境保护(1996年)、保护耕地(1996年)、男女平等(2005年)节约能源(2005年)和对外开放(2005年)共七项。

(六)以政府规章形式体现

?以政府规章形式确定的基本国策主要有保护耕地(1986年)和水土保持(1993年)两项。

?在1998年《土地管理法》正式确定将保护耕地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前,很长一段时间耕地保护的基本国策是以政府规章的形式确定的。1982年2月13日,国务院的《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第三条规定:“我国人多地少,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是我们的国策”

[43](1986年6月25日《土地管理法》公布后,该条例废止)。1986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制止乱占耕地的通知》中指出:“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44]

1993年1月19日,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国发[1993]5号),其第一条即明确指出:“水土保持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45]这是唯一一次将水土保持作为基本国策的表述。

(七)以领导人讲话形式体现

?以政府专题会议或领导人讲话形式确定或体现的基本国策因时间跨度长、涉及范围广,查证难度较大。但从笔者查证情况来看,最早以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话形式体现的基本国策主要有环境保护(1983年),男女平等(1995年)、保护资源(或节约资源,1999年),虽然它们最终都以其他形式确定为基本国策,但最早却是以讲话的形式提出的。

?关于环境保护问题。从1973年8月到2006年4月,国务院召开了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1983年12月31日至1984年1月7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是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个转折点,为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在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当时担任副总理的代表国务院宣布:环境保护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战略任务,是一项基本国策[46],从而确定了环境保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这也是最早关于将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的表述。

?关于男女平等问题。1995年以前,尽管各相关法律对妇女权益保障问题有许多专门规定,但并未将其列入基本国策。1995年9月4日,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时任中国国家主席、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向全世界宣告:“我们十分重视妇女的发展与进步,把男女平等作为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47]这在世界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得到了联合国及国际社会的支持,被誉为推进妇女发展的一项重要决策。2003年8月27日,在同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中国妇女九大部分代表座谈时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充分认识妇女的重要作用和妇女工作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坚决贯彻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48]这比2005年8月28日新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正式以法律的形式将“男女平等”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要早近10年。因此,“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最早是以领导人讲话的形式确定的。

?关于保护或节约资源问题。1999年3月14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指出:“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根据我国国情和长远的战略目标而确定的基本国策。”[49]这一讲话,可将其理解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有计划生育(人口问题)、保护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其中,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在此前已以不同形式确定为基本国策,但将“保护或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是第一次以领导人讲话的形式体现,可算是最早的表述。3年后,2002年11月14日,十六大才提出:“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

(八)以其他形式出现

?还有些以其他各种形式出现的基本国策,如有关学者在专著和论文中表述的个人观点,有关部门或个人的建议,各种宣传材料的不恰当引用等等。不过以这些形式出现的基本国策,人们的认同度虽一般较低,但却能造成认识上和使用上的较大混乱。

?除上述各种基本国策的渊源之外,使用者的主观臆断或将发展战略、基本方针、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等理解为基本国策,也容易造成认识上的混乱。

?三、结论

?(一)我国基本国策的内容

?综上所述,截至目前,除去表述相同的内容,我国以各种形式提出的基本国策主要有耕地保护、计划生育、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男女平等、环境保护、对外开放、保护资源(或节约资源)、长治久安和水土保持等九项内容,它散见于各种不同的文件,以各种不同的形式体现出来。相对说来,国家发展和计划纲要对基本国策的表述相对完整些。其中:

?以法律形式确定的基本国策目前主要有耕地保护(1998年)、计划生育(2001年)、男女平等(2005年)和节约资源(2007年)(括号中的时间为最早提出时间,下同)等四项。

?以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形式确定的基本国策主要有计划生育(1982年,“十二大”)、对外开放(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环境保护(1992年,“十四大”)和保护资源(2002年,“十六大”)等四项。

?以政府工作报告形式确定的基本国策主要有“长治久安”(1987年)、“计划生育”(1988年)、“环境保护”(1988年)、“对外开放”(1987年)和“保护资源”(2003年)等五项。

?以国家计划纲要形式确定的基本国策主要有计划生育(1991年“八五计划”)、对外开放(1991年“八五计划”)、保护耕地(2001年,“十五计划”)、节约资源(2006年,“十一五计划”)、保护环境(2006年,“十一五计划”)、男女平等(2006年,“十一五计划”)等六项。

?以政府白皮书形式确定或提及的基本国策目前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1993年)、计划生育(1995年)、环境保护(1996年)、保护耕地(1996年)、男女平等(2005年)节约能源(2005年)和对外开放(2005年)等七项内容。

?以政府规章形式确定的基本国策主要有保护耕地(1986年)和水土保持(1993年)等两项。

?最早以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话形式体现的基本国策主要有环境保护(1983年),男女平等(1995年)和保护资源(或节约资源,1999年)等三项。

(二)以各种形式最早提出的基本国策

?从上述可以看出,我国以各种形式最早提出的基本国策分别是:

?最早以法律形式确定的基本国策是耕地保护(1998年)。

?最早以党的报告或文件形式确定的基本国策是计划生育(1982年)。

?最早以政府工作报告形式确定的基本国策是长治久安(1987年)。

?最早以计划纲要形式确定的基本国策是计划生育和对外开放(1991年)。

?最早以政府白皮书形式确定的基本国策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1993年)。

?最早以政府规章形式确定的基本国策主要是保护耕地(1986年)。

?最早以领导人讲话形式确定的基本国策主要是环境保护(1983年)。

?因此,我国最早提出的基本国策,是1982年9月1日在十二大报告中以党的报告的形式提出的“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若按时间顺序,我国确立基本国策的内容及时间依次为:计划生育(1982年)、对外开放(1984年)、保护耕地(1986年)、长治久安(1987年)、环境保护(1988年)、一国两制(和平统一)(1993年)、水土保持(1993年)、男女平等(1995年)和保护资源(1999年)。

(三)应该确定为基本国策的内容

?在上述基本国策的各种渊源及表现形式中,笔者认为只有以法律形式、以党的报告或文件形式、以政府工作报告形式和以计划纲要等四种形式确定的基本国策才能作为真正的基本国策。对这四种形式中的基本国策进行归并后,主要有耕地保护、计划生育、男女平等、节约资源、对外开放、环境保护、长治久安等七项基本国策。考虑到现在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我国已经融入了世界,“对外开放”只是当时特殊时代提出的一种转型性政策,现在已失去了意义,因此它不能再作为基本国策。“长治久安”是任何社会和时代都具有的共性和追求,将其作为基本国策也只在很早以前提出过一次,缺乏认同性,因此它也不应作为基本国策。所以,笔者认为,真正能作为基本国策的只有耕地保护、计划生育、男女平等、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等五项内容。

[参考文献]

[1]林治波.究竟什么是基本国策[j].人民论坛,2007,(9):29.

[2]刘应杰.中国的发展战略和基本国策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83-297.

[3]苏杨,杨文庄.基本国策:问题与建议[eb/ol]./dxrd.php?col=161&file=4588,2008-04-25.

[4]李斌.当代中国国策综述[eb/ol].,2008-03-25.

[10]牛刀.低房价应成为当今中国的基本国策[eb/ol].,2008-04-24.

[11]佚名.我国的基本国策有哪些[eb/ol].,2007-07-10.

[12]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n].人民日报,1998-09-02(8).

[13]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n].人民日报,2001-12-30(6).

[14]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n].人民日报,2005-08-29(2).

[15]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n].法制日报,1997-11-03(3).

[16].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n].人民日报,1982-09-01(1-2).

[17].政府工作报告——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n].人民日报,2008-03-20.

[18]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n].人民日报,1984-10-20.

[1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7.

[20].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光明日报,1987-11-04(1-4).

[21]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eb/ol]/gb/shizheng/252/5089/5105/5191/20010429/455924.html,2008-05-16.

[22].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1992-10-21(1-3).

[23].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1997-09-22(1-3).

[24].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会议上讲话[n].人民日报,2001-03-12(1).

[2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2-11-18(1-4).

[26].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15(1-3).

[27].政府工作报告——1987年3月25日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n].人民日报,1987-04-13(1-3).

[28]李鹏.政府工作报告——1988年3月25日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n].人民日报,1988-04-15(1-3).

[29]朱?基.政府工作报告——2003年3月5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n].人民日报,2003-03-20(1-3).

[30]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n].人民日报,1991-04-16(1-5).

[31]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n].人民日报,1996-03-20(1-3).

[32]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n].人民日报,2001-03-18(1-4).

[33]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n].人民日报,2006-03-17(1-7).

[3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与中国统一[eb/ol]./bps/bps_zgty.html,2008-04-27.

[3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计划生育[eb/ol]..cn/gb/channel2/10/20000908/224683.html,2008-05-18.

[3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21世纪人口与发展[n].人民日报,2000-12-20(5).

[3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环境保护[n].人民日报,1996-06-05(1-5).

[3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粮食问题[n].人民日报,1996-10-25(2).

[3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n].人民日报,2005-08-25(7-8).

[4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n].人民日报,2005-12-23(15).

[4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环境保护(1996-2005)[n].人民日报,2006-06-06(14-15).

[4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n].人民日报,2007-12-27(10-11).

[4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eb/ol]./law/law_view.asp?id=44894,2008-05-10.

[4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制止乱占耕地的通知[eb/ol]./newlaw2002/slc/slc.asp?db=chl&gid=2734,2008-05-10.

[4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eb/ol]./law/law_view.asp?id=55651,2008-06-25.

[46]刘毅,孙秀艳.周生贤:我国环境与发展关系正在发生重大变化[n].人民日报,2006-04-20(8).

[47].在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欢迎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5-09-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