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数字媒体策划十篇数字媒体策划十篇

数字媒体策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8:38

数字媒体策划篇1

传立媒体北亚区首席执行官,管理包括中国、中国香港、台湾地区、韩国和日本传立的运营。2005年10月,andrew来到中国,担任传立中国华东华南区副总裁,2006年11月成为传立中国区总裁,2008年6月1日起升任传立媒体北亚区首席执行官。

2008年4月17日,传立媒体宣布进行全球转型重组,转型将在传立媒体全球67个国家的97个分公司中全面推进。作为行业的领导者,是什么原因促使传立全球转型?转型以后传立组织架构将发生怎样的改变?这将对传立和客户的合作产生什么影响?

带着种种疑问,《成功营销》记者专访了传立媒体北亚区首席执行官andrewmeaden。

《成功营销》:作为传立的分支机构,传立中国的转型也势在必行,那么,传立中国预计在多长时间内完成转型?

andrewmeaden:传立媒体全球范围内的转型重组将会持续一段时间,因为不同客户对重组的适应速度有所差别。在中国,传立媒体拥有不同类型的客户,他们的需求不尽相同。像nike这类跨国企业客户,他们的团队经常会提出非常复杂的需求,例如数字媒体广告投放和内容策划等,而中国本土的客户则更注重媒介购买的执行效果。这种情况使传立中国的重组速度较之传立欧美分支机构要相对缓慢一些。

传立中国的转型将在18个月内逐步完成,我们计划在最初的6个月内,首先针对少量核心客户提供转型后的服务,为其他客户接受传立的转型留出更多的空间。

《成功营销》:近年来,传立中国在中国的快速成长是有目共睹的,转型之后,传立中国的运营将发生哪些变化?相对于旧的运营模式,此次转型对传立而言最重要的变化是什么?

andrewmeaden:与旧的运营模式相比,传立此次转型最大的改变在于把数字媒体和内容策划提到了首要的位置。改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电视、报纸、杂志、广播这些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正在不断下降,在美国和欧洲这些成熟的市场中,这个趋势表现得更为明显。在这些市场,有两个领域变得愈发重要。一个是媒介的数字化趋势,包括数字化网络、手机和数字电视等越来越明晰;另外,内容的整合策划越来越重要。为了应对这些变化,传立必须改变现有的业务操作模式,才能更有力地掌控这些领域的相关业务操作。在欧美市场,数字媒体和内容策划已经成为了媒介策划的核心。做媒体策划时,通常是数字媒体策划先行,然后,再寻找其他媒体对数字媒体策略进行支持。而现阶段在中国仍然最先考虑电视媒介的投放,其他媒介都是对电视媒介策略的支持。

《成功营销》:很明显,电视仍是现阶段对中国观众影响力最大的媒体,虽然中国有2亿的互联网用户,但数字化广告仍只占企业总体广告花费的较小部分。传立又是如何说服中国的客户去接受数字媒体和内容策划成为媒介策划的核心呢?

andrewmeaden:数字媒体是一个零售的渠道,欧美的数字媒体之所以发展较快,是因为大规模在线零售商的存在。数字媒体在中国的发展还比较有限,首先,现阶段中国的信用卡使用率和网络支付安全度都相对较低;其次,中国数字媒体公司的服务也很不完善,这导致很多客户对如何运用数字媒体较为陌生,他们对数字媒体的效果也缺乏信心,这些都是数字媒体在中国发展速度较慢的原因。

今天,电视在中国依旧是一个相对新型的媒体,对中国的普通民众来说仍然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所以由以电视为中心向数字媒体为中心的转变将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虽然相对较高的收视率而言,电视的千人成本较为低廉,但是20多岁的年轻人和高收入群体媒介接触习惯的改变也推动了数字媒体的转变。

实际上,以电视为代表的主流媒体也正在向数字化的方向演进,例如上海文广的iptV业务等等,都是传统电视开始数字化进程的最好例证。我敢断言,10年之后,所有的电视都将发生数字化的改变,到那时我们再谈到电视,它们一定都已经成为数字化的媒体。

现阶段,我们的业务还主要集中在电视媒介购买上,转型后,我们会全力推动数字媒体和内容策划。目前,客户在数字媒体上的投入相对较少,但这种现状将会很快改变。无论新老客户,传立都将提供给他们更加完善的服务体系,不仅媒介购买,而是全方位的策略服务。

《成功营销》:如果说数字化是媒介发展的必然趋势,那它是不是传立此次转型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传立的转型绝非贸然之举,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传立决定如此大规模的转型呢?

andrewmeaden:数字化的确是促使传立转型的原因之一,但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客户需求的改变就是其中之一。同过去相比,客户对于整合传播解决方案的需求在不断增长。过去,客户只是认为传立以及其他媒介公司主要是提供媒介购买服务。现在,客户越来越多地希望了解媒介策略制定和实施的细节,希望了解他们能从对媒介购买的投资中获得怎样的实际利益。他们比以前更加需要营销活动的创意和策略,通过不同媒介的广告投放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客户的需求直接驱动了媒介购买公司的转型,我们的组织构架需要更加灵活。媒介购买公司只有找到新的运营方式,才能更好地满足客户希望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到达目标消费者的需求。做媒介策划的时候,要同时考虑所有的媒体,思考营销活动怎样通过不同的媒介渠道发挥作用,而不再仅仅以一个强势媒体如电视为核心。

如今,客户越来越需要对数据做出解读,特别是在欧美市场,媒介公司要有能力处理大量的数据,因为数字化媒体产生了大量信息,客户需要将这些信息整合入他们的营销传播活动中去,以便更好地理解广告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其传播效果如何。这也需要我们做出改变。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竞争者对传立的巨大影响也促使了传立的转型。以Google为例,他们已经开始直接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数字媒介购买策略,而且他们本身就拥有数字媒体。所以,我们需要升级在这方面的竞争力,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和业务素质,在这些领域里为客户提供比竞争者更优质的服务。

《成功营销》:作为一个大型的跨国机构,传立的转型重组将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在传立的转型过程中,都会遇到哪些比较棘手的问题?

andrewmeaden:传立在各个国家的业务都有一个比较固定的模式,大部分分支机构都是按照这种模式运营的。转型前,传立内部设有很多团队,比如说数字媒体组、户外组、电视组、杂志组等,因而,对传立媒体而言,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把这些支持不同业务的群组整合到一个大的团队内部。按照媒体类型做出的部门划分将发生改变,从策划到执行都将是针对所有媒体的策划和执行,是在一个团队内更加有效地完成,而不再是分小团队独立运作。对于这种转变,一些员工可能会有一些不适应,有一些抵触情绪,这是组织内部需要跨越的一个障碍。

我个人认为,我们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转变客户的思维,目前,传立中国拥有相当规模的客户数量,我们需要增强与客户的沟通交流,让客户更加相信传立。一旦客户了解到数字媒体和内容策划这些服务的重要意义,我们和客户的沟通就会更加顺畅,他们对新的运营模式也更加容易接受。

《成功营销》:面对不可逆转的数字化趋势,您对中国的企业在营销方面有什么好建议?andrewmeaden:我认为,首先企业应尝试数字媒体的广告投放。目前,传立的客户较少选择数字媒体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很多客户对数字媒体还不了解,他们不愿轻易对数字媒体进行投资,担心投资回报率的问题;第二,他们认为数字媒体的受众规模还非常有限,相比之下他们更愿意选择一些受众范围广的大众媒体。

数字媒体策划篇2

新媒体兴起对新闻资源的影响

新媒体的兴起对传统媒体造成了极大冲击,改变了当前新闻传播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状况,具体表现为:

1.新闻信息资源丰富,信源扩大

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言,“人类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娱乐方式,一句话,人类的生存方式都变成了数字化”。不仅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字技术,而且人们的生活也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世界里得到了高度浓缩体现。这一切都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信息资源内容和筛选渠道。

2.新闻受众资源改变,讲求个性和互动

数字化新兴媒体通过提供海量的信息、广阔的渠道和双向互动的传播模式,塑造了全新的受众群体,也直接改变了新闻受众资源的面貌:在构成上更加多元化,传统与新兴交融并存;从消费方式上看,更讲求多样性和个性化―――由过去被动接受媒体提供信息,变为主动去寻找需要和感兴趣的信息;由单纯接受信息,变为积极参与信息的加工和及时反馈;由只能接受两三种单一的媒介形态,变为习惯于在不同媒介形态和传播状态间游走切换。

3.新闻人才资源改变,采编队伍“草根”化

新媒体信息流动的网状全向流动模式,使得任何人不仅可以经济便捷地接收获取信息,也可以经济快捷地以多种方式制作传播信息,包括参与新闻生产。一些并不具备新闻专业技能的网民、手机拥有者、博客播客们,开始主动地“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借助新媒体工具采集,并以手机图像、手机短信、博客日志、网络群聊等新媒体形式他们认为重要的消息,创作出所谓“草根新闻”(GrassrootsJournalism)、“平民新闻”(Cit鄄izenJournalism)。虽然他们中大多业务素质不高,也没有“合法”的记者编辑身份,但他们对传者角色的重新界定,已开始“使大众媒体时代让位于个人和参与性媒体时代”。

4.新闻技术资源改变,传播符号多媒体性

新媒体技术的显著特点,一是传播符号类型更加丰富,具有文字、声音、图像及音乐、动画虚拟视频、三维空间等多种信息形态;二是多向、非线性的传播。这就突破了纸质媒体和传统电子媒体在信息表达上的局限,使新闻传播在信息筛选、内容加工、形式表现等方面都有了更多的选择,传播效率和信息处理能力都大为增强。

5.新闻环境资源改变,媒体间竞争加剧

新媒体跨越了传统媒体的介质壁垒,形成跨媒体传播态势,进一步加剧了同种形态媒体、新旧形态媒体之间的竞争。对于传统新闻媒体而言,需要探索如何以更新的表现手段、更高效的业务流程、更灵活的组织形式,来扬长避短、克敌制胜。

新闻报道策划的数字化创新体现

那么,新闻传媒该如何有效地开发利用新媒体环境中的各种内外部新闻资源,实现报道策划的数字化创新呢?

1.数字化生活作为报道策划选题亮点

作为整个策划活动中的第一个环节,选题决策有着极其关键的作用。近两年,随着数字化生活逐步从“边缘”走向主流,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开始从策划层面上对此给予关注。尤其是反映身处其中人们所面临的各种困惑、矛盾和观念冲突,探讨随之带来的如网瘾、不良信息泛滥、信息欺诈、网络侵权等一系列涉及法律道德方面的相关问题,这些选题本身的影响力和复杂性决定了在进行报道时,绝不能停留于简单肤浅的层面上,而应予以充分地挖掘、展示和分析。另一方面,对于信息时代的受众、特别是对年轻受众群体而言,传统内容也已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数字化题材才能吸引他们的眼球。

2.从新媒体平台获取报道材料

包括新闻线索、新闻资料乃至原创报道等,都可以通过新媒体渠道获取。新媒体在信息的方面具有强烈的时效性和现场感,尤其是近两年博客、播客、手机短信等的兴起,带来了其原创能力的提升,开始转而向传统媒体大量输出内容资源。

如今传统媒体已习惯于从网上全方位搜罗最新最热门的话题、新闻和资料信息,进行信息的“二次开发”和整合。如央视的一些栏目在新浪网上的显著位置征集新闻线索,配合报道开展受众调查;一些媒体强调在报道中,高效率地从数字数据库(如新华社的多媒体数据库)中获取相关资料,在这方面,国外媒体的运作方式也可提供借鉴。在一些重大突发性报道策划中,广泛发动公众通过新媒体传送他们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采集的图像、文字等信息。

为了广泛拓展信息源,传统媒体需在平时就有意识地建立自己的新媒体链条,如开通短信平台、团结博客群,发展所谓“嵌入式”(“嵌入”普通人群)采编队伍。

3.充分采用多媒体互动报道方式

报道方式主要考察的是新闻稿件及其报道手法的整合,是报道策划中最能体现创新性的方面。传统新闻报道策划中,报道方式讲求的是各种新闻文体、版面编排、报道规模等合理有效的采用。新媒体环境下的报道策划则要研究如何适当采用新的载体和新技术手段,运用多种传播符号,将信息资源进行不同方式的排列组合和增值加工。

具体来看,就是在报道中采用新媒体传播手段制作新闻,将包括博客、搜索引擎、FLaSH、网络专题、网上直播、在线访谈、手机短信等多种传播形式充分使用,使报道集文字的、视频的、音频的、数字的媒体于一身。从现阶段国内情况来看,传统媒体在报道中采用新媒体手段还比较有限,多停留于“报网”、“台网”合作。但可以想见的是,随着不久的将来如手机3G业务的展开和数字技术的加快开发,手机电视、手机报以及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楼宇电视等其他新媒体,都将陆续加入到新闻传播的行列中来,使报道更加立体丰富。

采用新媒体传播手段的另一个好处是互动平台的建立,带来反馈渠道的高效畅通。对于报道策划来说,反馈信息是整个策划系统的重要构成。目前报纸和广播电视比较爱用手机短信和互联网与受众展开互动,如短信留言、专题论坛、连线直播等。获得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武汉晚报》报道《3000小考生“妖魔化”妈妈》,在3个月的策划报道中共接到3000余条短信,其中既有鲜活的线索,也有尖锐的点评。

4.构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联动平台

各种传媒互相合作,联手展开某一报道,是新闻报道策划中常用的手法。它可以使各个传媒从自身特点和优势出发,选择恰当的角度和表现手法,使报道主题得到各具特色的展示;同时联动多媒体的报道能形成合力,造成声势浩大的报道效果。

过去是传统媒体间的联动,现在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间的合作已成为报道策划的一大特色,尤其是在一些重大选题、重大典型、重大活动的报道中,实现了新的水平上的资源整合和资源共享。通常是由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发动报道,然后网络媒体积极予以跟进,凭借其多媒体互动和空间巨大的优势,深入挖掘报道,将影响力扩展到极致。如以人民网、新华网、千龙网等为代表的依托传统主流媒体的网站,以及以新浪网、搜狐网等为代表的商业性门户网站,近年都在传统媒体的重大、热点追踪报道中展示了各自的特色和实力。今后,还可以实现将同样的信息资源分派给不同的媒体:网站先发快讯,接着电视新闻播出,然后报纸进行深度报道,同时网站还可以以超文本链接、多媒体等方式继续整合信息。

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如何在策划活动中与新媒体友好地合作、有效地联动,让新媒体推动自身采编机制的革新,将竞争转化为共赢,而不是简单地沦为新媒体的“内容提供商”,将是今后发展中需要考虑的重要课题。

探讨新闻报道策划创新,实际上是从一个微观角度来审视传统媒体面对新媒体竞争所采取的应对之举―――不断调整自己,利用新媒体和新技术融合其优势,提升自身的传播效果。事实上,从世界范围来看,当前“所有的媒介都在向电子化和数字化这一形式靠拢”,“整合、融合和汇聚已成为当代传媒形态发展的主流。并存是现状,互补是功能,融和是趋势,创新是结果”。①

数字媒体策划篇3

【关键词】数字时代广告广告教育

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给广告行业带来了巨变,广告从媒介形态、格局,受众角色、行为以及品牌的营销传播都发生了变化。面对迅猛发展的数字技术,作为行业的发展动力源泉,广告教育必须迎接挑战,变革创新,为广告行业培养数字时代具备新视野、新技术和新技能的广告人才。

一、数字时代广告行业的变化

1、广告的内涵及范畴在扩展

阿伦斯在《当代广告学》中指出:广告是由已确定的出资人通过各种媒介进行的有关产品(商品、服务、观点)的,通常是有偿的、有组织的、综合的、劝服性的非人员的信息传播活动。阿伦斯通过几个关键词对广告进行了权威的解读,而这些关键词在数字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发生了很大变化。

关键词一:非人员的信息传播活动。

这里的“非人员”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指媒介,而且是以大众媒介为主的传统媒介,“非人员的信息传播”即传统媒介的信息传播;二是指广告受众,广告针对的对象非个体人员,而是群体。

数字技术带来了媒介的碎片化、消费者的碎片化,使广告进入了精准时代,使广告呈现出一对一的趋势。广告主完全可以通过对消费者数据的分析,对消费者进行精准的细分,并通过个体消费者的媒介使用习惯进行个性化、定制化的信息传播活动。

关键词二:确定的出资人、有偿的

这两个词的传统意义,一是指广告是由广告主付费买单的;二是指广告媒介不是无偿使用的。广告费用的大部分是用来购买媒介的。然而随着网络的普及,自媒体(consumergenertatedmedia)的兴起,在越来越多的病毒营销、口碑传播案例中,消费者自发为品牌做免费的信息传播时,我们不禁要问:广告真的一定是付费的吗?

2、广告行业的运作方式在变化

数字媒体的崛起,媒介形式的多样化不仅丰富了广告传播的中介,而且从源头上改变了广告的内容和形式,在终端上改变了广告的受众――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

随着数字媒体的风起云涌,“大创意”不再是美术达人们的头脑风暴;有效的传播也不仅限于四大媒介。如2010年麦当劳疯狂鸡翅活动,就是广告创意和媒介创意的优秀整合。广告的创作过程也由过去的创意部门和媒介部门的明确分工,职责清晰而转为现在的媒介部和创意部跨部门直接融为一体而合作进行。

二、广告高等教育的理念须革新

1、数字化思维的培养势在必行

(1)数字广告是广告发展的趋势

几年前,数字营销还只是传统媒介营销的补充,而今日这种格局已经发生了惊人的改变。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数字营销在广告主整体投放中所占的份额正在出现大幅度地上升。全球最大的4a广告公司wpp集团2010年的财报显示,数字营销占据29%的比重,预计2011年或2012年,这一比例将提升至35%-40%。

数字营销传播领域已经将媒体归为三类:付费媒体(paidmedia)、自有媒体(ownedmedia)和赢得媒体(earedmedia)。三类媒体的组合可以达到最优化的效果及成本控制,成了媒介组合的热门议题和时行做法。

(2)确立消费者为中心的观念

数字技术带来了消费者权利和地位的上升,消费者不再是被动的受众。消费者可以主动点击鼠标选择信息和敲打键盘创造信息,成为信息的选择者和窗口的创造者,成为广告和营销的中心。

例如:广告媒介策划就正在由传统的“以媒介为中心”向“以消费者为中心”转变。今天的媒介策划,广告人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并不是哪个台收视率最高,而是先考虑我们的消费者还看不看电视,如果我们的消费者不在看电视,他们又在看什么?因此,在广告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让学生学会以消费者为中心进行思考和实践。

2、培养学生数字化操作的能力

数字化带来的不仅是技术,通过数字化技术广告人可以更加精准地把握消费者、把握市场,并且可以通过更多、更有效的途径与消费者进行沟通。现代化广告技术离不开数字化。

具体而言,广告业的数字化技术往往运用在三个方面:第一,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市场数据挖掘、统计和分析;第二,通过多媒体数字手段制作广告作品;第三,通过数字媒体进行信息传播。

培养学生数字化操作能力同样可以从这三方面进行:

(1)通过市场数据挖掘、统计和分析掌握数字技术。例如,上海艾瑞市场咨询有限公司的用户行为追踪软件iUsertracker,可以追踪用户的全部上网及应用行为。通过该软件的应用,学生不但可以更精准、更全面地得到消费者的各方面信息,包括:消费者心理和价值观信息、消费者线上行为和线下行为数据,而且了解和掌握数字技术。

(2)通过广告作品制作掌握多媒体数字手段。例如,富媒体广告的制作――利用富媒体技术把大K数的广告文件(视频广告片、Flash广告等)通过在大流量的门户网站上流畅的播放,具备丰富的多媒体表现形式且互动性高,因此能获得高点击和互动。

(3)结合数字媒介进行广告信息传播,运用细分不同媒体的特点(见表1),从而在付费媒体、自有媒体、赢得媒体优化整合的过程中,掌握和提升数字技术。①

三、适应数字时代的广告实践课程改革设想

在一份关于“广告专业毕业生去向”的调查结果中显示:各高校毕业生去广告公司就业的比例最高,其次是企业市场营销部门和媒介的广告部。搜狐公司联席总裁兼首席运营官王昕称,社会化媒体风头强劲、可视化内容方兴未艾、移动互联网增长明显。高校作为向广告行业输送人才的基地,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应该密切结合行业动向。当今广告公司和企业市场部门都从组织架构和实践活动中进行了较大动作的革新,高校的课程设置是否能够以业界实践为根基,寻找教学改革的灵感已经是高校课程创新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现实。

1、4a广告公司与国际品牌市场部组织架构

目前业界公司内部分工的基本方式,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线上营销、线下营销和在线营销三个部分(如表2):

2、广告专业实践类课程体系和能力培养

根据业界的分工方式,高校广告专业实践类课程设置可否依据营销的三大部分分为三大类(见表3):

atL线上广告能力培养:主要包含课程《品牌学》、《广告策划》、《广告创意》等,使学生能够把握市场,进行市场分析、消费者洞察、科学的品牌定位;把握广告、广告活动创意的表现方式,将广告作品通过电波媒体(电视、广播)、印刷媒体(报纸、杂志)、户外媒体(墙面、电梯、出租车、公交车、地铁、火车、飞机、机场、候车亭、霓虹灯广告船、海报、气球、LeD)进行传播。

BtL线下营销能力培养:主要包含课程《公共关系学》、《客户关系管理》、《会展实务》等,使学生能够通过展览、礼品、会、论坛、促销、活动、公关、客户关系管理的策划和执行,协助建立品牌公共影响,维护消费者关系,促成消费者购买。

otL在线广告能力培养:主要包含课程《广告策划(新媒体)》、《广告创意(新媒体)》、《广告媒介策划(新媒体)》、《多媒体设计》等,使学生在案例分析、课堂模拟、角色扮演、项目研究等教学形式中,增加各种新媒介的实训经验,使学生能够通过企业网站、微博、博客、社交网、富媒体、网络视频、文字链、聊天室、即时通信、移动通信、搜索、短信、eDm、epR,掌握与消费者进行沟通的策略和手段。

当然,三类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或许会出现一定的重合和交互。但这样的分类,主要并不是通过课程名称来实现的,而是通过课程内容的区分来实现的。例如在广告策划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将新媒体的策划与传统媒体的策划相结合,培养的是学生在数字化视野下的综合策划能力。可以确定的是,对学生教育的改革的同时,对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提出了相应的新要求和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一方面要加强教师队伍与业界的相互交流和学习,另一方面广告学科的教师也可以是来自广告公司、企业市场部门,通过与业界的紧密合作达到培养出符合行业发展需要的优秀广告人才。

参考文献

①资料来源:ForresterResearch公司

②沈剑虹,《高校广告学专业教育抽样调查与思考》,《新闻教育,2010(10)

数字媒体策划篇4

(一)专题策划信息搜集

专题策划需要学术期刊编辑根据刊物特点和所具有的优势,从海量的资源中搜集相关的政策、专业热点、社会问题,或从事编辑的人员本身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社会敏感性,依据自身的学术敏感抓住有价值的研究话题。在当前新媒体时代下,虽然新媒体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冲击,但也给学术期刊专题策划带来了机遇。新媒体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简单地说新媒体就是利用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的传播形态。无疑,新媒体时代下理念、方式的变化渗透到传统社会各方面、各行业,其中也包括学术期刊这样的传统出版行业。新媒体的海量信息存储和便捷检索功能带给以往靠翻阅纸质文献资料搜集专题信息的传统方式不可估量的变化。新媒体时代下,上万种刊物以及不可计数的书籍被收纳到数据库,只要鼠标一点,成千上万的信息扑面而来,大大节省了过去不得不到图书馆或资料室手动翻阅故纸堆的时间和精力成本。数字化的优势使专题策划的第一步“搜集信息”变得不受时空局限,而且能更为精准地掌握更多资源,以便更有效地进行策划。此外利用互联网的数据库,策划编辑可通过检索学术信息、已刊发的文章、书籍等迅速查找到当前学术研究动态、研究程度,以及相关学者信息,为初步选择、判断专题策划的内容打下基础。比如,可通过CnKi、万方数据库、超星这样的学术数据库进行学术热点搜索、学术研究成果对比,分析出有价值的专题策划内容。新媒体时代下,也可结合传统的选题策划搜集方式,做到双管齐下。策划编辑应经常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在学术交流的现场挖掘有意义的专题策划内容。会议结束后,可走访参会学者,锁定目标,促成一群学者围绕研究的内容深入探讨,形成专栏文章。关注国家社科基金和省部级基金项目,也是找出专题策划内容生长点的有效办法。与此同时,经常关注同类刊物的专栏,通过比较找寻自我特色,可在同行的专题策划中受到启发。在新媒体时代下,信息储备、文献搜索、资源共享各方面都较之以往便捷、迅速。所以利用当前的网络时代,使得专题策划的第一步———搜索信息变得触手可及。

(二)专题策划内容确定

经过专题策划信息搜索后,大致得出选题的类型和方向,策划编辑需要根据专题方向确定具体内容。在这一个过程中,策划编辑需要根据本刊实际情况,从自身优势及局限出发,切勿妄自菲薄或不自量力,依据自身的地域特点或资源情况等,制定切实可行的选题内容。比如《宁夏大学学报》有“回族文化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有“周秦汉唐文化研究”,《成都大学学报》有“巴蜀文史”和“三国文化”,苏州大学有“吴文化研究”,都是依托历史自然环境,发掘本地文化资源,策划出有一定影响力的专题栏目。由于学术期刊情况各异,这里只能就专题内容策划的大致方法和要求作一番探讨。从选题策划的要求看,一是需要根据专题内容在命名上凸现内容的核心价值。栏目的名字如同门牌号,要让人一目了然且记忆深刻,既要与内容相吻合,又要与刊物其他栏目名称结构上不违和,最好还能新颖别致。整体上就是要体现刊物的办刊宗旨,强化刊物特色。二是确定专题内容的时候,就要预先对可收到的稿件做一个先期规划,因为专题的策划,不仅指内容策划,还包括刊发文章内容搭配的策划。大致来说有一个原则:即是根据文章内容,将不同长短和内容倾向不同、风格不一的稿件合理组配成一组栏目。专题策划的文章内容虽然同是围绕一个话题进行言说,但长短、风格肯定不一,策划编辑不能随意摆放这些文章。质量上乘的、知名学者或栏目主持人的文章通常排列在前;栏目内容上要长短兼有,理论强和可读性强的文章也要穿插其中。专题策划,除了有好的选题以外,专题的名称、专题内容的搭配策划也是编辑需要考虑的。

数字媒体策划篇5

广播电视学VS新闻学

相似指数:

在2012年9月教育部颁布实施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更名为广播电视学专业。更名后,广播电视学专业所涉及的领域比广播电视新闻学宽泛了一些。原来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主要针对媒体,但广播电视学就可涉及广播电视艺术、学术以及其相关领域。相应的,该专业的招生渠道也会拓宽,以后会逐渐招收一定的艺术生。与广播电视学最相近的专业是新闻学,不少人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容易将其弄混。下面,我们从这两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就业方向等方面进行比较。

简单来说,广播电视学专业注重广播电视技术的学习,而新闻学专业的学习比较偏重于文字方向。但是,这两个专业都非常注重实践,一般都会要求学生从大一的假期起,就进入各媒体、出版单位或宣传部门实习锻炼。

广播电视学是个学得比较杂,内容涉及比较广的专业。要求学生基本理解报纸、新闻、电视、广播一类的知识,可以用现代传播技术采、编、播新闻消息。该专业注重综合应用,注重电视新闻写作、新闻栏目编排和策划、现场口头报道与镜前采访、电视节目主持、网络新闻采编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以后可以在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从事媒体采访、编辑、策划、经纪、主持人工作。

新闻学则研究新闻信息及新闻事业的特点和规律、新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和作用。该专业主要针对的是新闻采集、编辑、播报,比如报社的记者,比较注重文字功底。该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主要是在报社、电台、电视台和通讯社等新闻媒体担任记者、编辑等职务,也可以去政府部门、宣传部门、新闻与出版单位、学校、大型企事业单位从事采编、公关策划和宣传工作,主要是偏文字的工作。

从开设的课程来看,新闻学专业的主要课程有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中外新闻史、新闻业务等。另外,新闻学专业对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和综合知识含量要求比较高,所以政治学、经济学方面的课程也会涉及。当然,英语和计算机更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课。广播电视学除了需要学习新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如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等基础学科,还需要涉猎的课程有广播电视技术基础、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新闻摄影、电视摄像、现场报道、电视编辑与制作、主持人节目、节目策划与编导等课程,还要接触一些电视媒体及电脑知识,如非线性编辑软件的使用。

院校推荐

关于这两个专业哪些高校比较好的问题,在新闻学界一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北人大,南复旦。”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是业界公认的新中国新闻事业重要的人才库、智囊库。该学院成立之初,许多新闻教育界的泰斗级人物过来执教。此外,由时任《人民日报》的副总编牵头,具备大量新闻实战经验的媒体志士也纷纷加入到该系的教学岗位中,师资雄厚。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中心,对于从事新闻工作、学习新闻或者研究新闻的人来说,这都是一个制高点。学生们的走向更偏向于官方的机关单位或者新闻媒体。在其他的传媒院系中,能跟中国人民大学旗鼓相当的便是复旦大学。复旦大学的新闻学院享有“记者摇篮”之称,在新闻学界流传着“复旦新闻馆,天下记者家”的美誉。该学院由上海市和复旦大学共建,这是中国新闻教育界的首创。毕业生主要活跃在一些传媒机构尤其是一些新兴的传媒干线上。

其实,中国传媒大学、浙江大学、暨南大学、厦门大学也是赫赫有名。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或强调特色,或打造品牌的优势院校,比如: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新闻大篷车”阳光课堂直接将新闻采写实践的触角深入到楼兰古城、内蒙古的额尔吉纳沙尘暴源头、斯里兰卡、太行山老区等地,注重实用,定位职业教育;华中科技大学的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主打网络新闻学品牌,成为武汉地区第一家大学新闻教育机构;武汉大学新闻学院将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课程知识学习列入培养计划,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开办“体育新闻”,培养体育记者、编辑、主持人、解说员、评论员、媒介公关或信息主管,以及体育节目策划、体育设计、体育赛事与体育组织营销等方面的人才;中国政法大学定位“法制新闻”,以法学为依托,以法制新闻为专业方向,以培养专业的法制新闻人才为目标,注重法学和新闻学的交叉和结合,专业设置具有专门性和复合型特点;西南财经大学依托学校财经学科优势和财经人文背景,首开经济新闻方向。

新闻学VS传播学

相似指数:

新闻学曾是传播学的前身与源头之一,传播学形成独立的学科以后,与新闻学形成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关系。目前,中国的传播学已成为21世纪的朝阳学科与基础学科,那么它与新闻学相比,又有着怎样的区别呢?

新闻学主要研究新闻媒介内部的规律,以新闻事业、新闻工作作为学习研究的重点,可以说它只研究新闻媒介。报纸的四大块――新闻、评论、广告、副刊,它主要研究前两块。广告研究近几年才起步,副刊只略微涉及;至于电视,只研究其新闻部分,60%以上的娱乐节目不属于新闻学的研究范畴;广播亦然。传播学则研究媒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关注的是包含新闻、广告、公关宣传在内的一切传播活动,侧重于研究分析传播的控制、媒介、受众、内容、效果。它对报纸、网络、户外、电视、广播、杂志这六大媒介的全部内容都研究,与新闻学相比,领域要开阔得多。

新闻学以古老的“报学”研究为基础,偏重于微观研究、局部研究和单向研究;传播学以新兴学科的知识为基础,侧重于宏观研究、整体研究和双向研究。新闻学的研究对象是新闻信息的现象;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传播活动的现象。新闻学是具体科学的研究,对传播学研究有提供材料、充实内容的作用;传播学是一般科学的研究,对新闻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有规范、指导的作用。总的来说,新闻学是报刊新闻时代的产物,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养成,是一种“术”的研究;传播学是电子新闻时代的产物,侧重于理论研究,乃是一种“学”的研究。

传播学处在多种学科的边缘,它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政治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学科有着诸多联系,彼此相互影响,互相渗透。传播学像其他的社会科学一样,并不会教你一项具体的技艺,只是为你打开一扇窗,提供不同的视野和思路,让你看得更高、更深、更远、更接近真相。传播学给予你的高度会让你受益无穷。如果你当记者,你不会沦为“新闻民工”,或是新闻流水线上的一颗螺丝钉。因为,洞悉了受众心理的奥秘,创造出流行的文化产品就轻而易举了。(推荐高校: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

就业

就所学内容来说,传播学比新闻学更侧重于理论,对社会学以及社科理论的涉猎更广,新闻学侧重于实践,有新闻单位的实习经历很重要。因此,一般来说,新闻单位、文化单位、报社等相关单位,会倾向于要新闻学的学生。大的公关公司、广告公司、大型企业,会倾向于招聘传播学专业的学生去从事文化经济活动策划、计算机网络课件开发制作等相关工作。

此外,传播学专业的学生还可以从事各种专职社会性传播活动的工作,比如各种文字和新传播技术信息作品的创作工作,进入新闻与出版机构、网络媒体、政府部门、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数字媒介内容的表达、创意、管理和营销工作,或者在教育与研究机构从事有关新闻传播的学术研究及教学工作。

网络与新媒体VS数字出版

相似指数:

伴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新闻传播报道又多了一个新的媒介――互联网。而数字出版的快速发展,涌现出了各种数字出版物和数字阅读载体,使得人们的阅读模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新闻传播学也在传统的专业设置上进行了拓展,以顺应信息化、数字化的社会发展趋势。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和数字出版专业正是在这样的趋势之下产生的,二者都是新闻传播学体系内新增的特设专业,都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和流媒体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专业。那么这两个专业到底学些什么?主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又有何区别呢?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和数字出版专业虽然都是信息化时代产生的特设专业,但是两者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前者主要是培养具有计算机应用、网页设计与制作、电视电声制作技术以及电子设备维护等方面的创新型传媒人才;后者则更加侧重于培养出版发行、内容编辑等相关方面的数字出版人才。但是不管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还是数字出版专业,就现在的发展形势看,国家现有的政策是非常支持的,为其就业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后盾,行业前景相当可观。

新媒体是指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触摸媒体等。从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名称设置可以看出,这是一门实践性、专业性非常强的专业。该专业课程主要分为四大块:英语能力、网络新媒体的专业技能、新闻报道的业务基础和社会人文科学知识。其中,前两者是培养的重点。该专业正是以网络新媒体为媒介的新闻传播,对于网络新媒体的技术掌握也是必需的,所以该专业会很注重培养学生具备多媒体新闻制作、数据库与媒体信息处理、电视电声系统音视频技术、专业网页制作以及管理和维护现代电子设备的能力。(推荐高校:中国传媒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

从就业方向上看,由于未来各行各业都会涉及网络与新媒体,所以学生的就业面很宽泛:

(1)在门户网站、搜索网站、新闻网站、数据库服务、数字出版、电子商务、数字内容服务、网络公司等互联网信息服务及新媒体单位从事产品开发、信息编辑、项目策划、服务推广、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实务和研究工作。

(2)在政府部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从事媒体计划、网站开发设计、信息服务与管理、信息监测与风险管理、对外宣传效果分析及应用等方面的实务、管理和研究工作。

(3)在数字通信、固网通信、移动通信、多媒体通信等信息服务企业从事产品和服务的规划和开发、项目策划、推广和运营、监测管理等方面工作。

(4)在传媒效果调查与分析、互联网管理、数据发掘与分析、网站分析与诊断服务、数字媒体分析咨询等领域从事实务和研究工作。

数字媒体策划篇6

五年不短也不长,作为展露头脚时间不长的新媒体产业而言,可能在“十二五”期间可以寻找到许多的机会。但是,究竟如何才能寻找到这些机会,则需要仔细研读相关的规划,从中把握大趋势,寻找新机遇。

十二五规划中相关条文

在研究与分析“十二五”期间新媒体产业前景时,当然需要关注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

由于新媒体产业涉及工业、信息产业及文化产业的许多交叉部分,故需要综合理解“十二五”规划中有关的条文。在“十二五”规划中,有三点条文与新媒体发展紧密相关,值得高度关注。

第一个是第13条:“科学判断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突破重点领域,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发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引领支撑作用,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加强财税金融政策支持,推动高技术产业做强做大。”

第二个是第16条:“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发展和提升软件产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加强重要信息系统建设,强化地理、人口、金融、税收、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进物联网研发应用。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大力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整合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

第三个是第39条:“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以农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重要新闻媒体建设,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传播能力。……在政府引导下发挥市场机制积极作用,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增强多元化供给能力,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相关提法的连贯性理解

为了理解“十二五”规划中对于新媒体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提法,需要对比《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及2009年9月公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理解相应的内容。

如果对比时间较近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笔者认为在研究与新媒体相关的文化产业中的三条应该关注。

第一个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到:“发展重点文化产业。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为重点,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要着重发展文化科技、音乐制作、艺术创作、动漫游戏等企业,增强影响力和带动力,拉动相关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影视制作业要提升影片、电视剧和电视节目的生产能力,扩大影视制作、发行、播映和后产品开发,满足多种媒体、多种终端对影视数字内容的需求。……动漫产业要着力打造深受观众喜爱的国际化动漫形象和品牌,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增长点。”

第二个是“新型文化业态”的主要形式。《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到:“发展新兴文化业态。采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升级。支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数字多媒体广播、手机广播电视,开发移动文化信息服务、数字娱乐产品等增值业务,为各种便携显示终端提供内容服务。加快广播电视传播和电影放映数字化进程。积极推进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发挥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宽带光纤接入网络等网络基础设施的作用,制定和完善网络标准,促进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推进三网融合。……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娱乐设施和舞台技术,鼓励文化设备提供商研发新型电影院、数字电影娱乐设备、便携式音响系统、流动演出系统及多功能集成化音响产品。……”

第三个是文化贸易政策。《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到:“扩大对外文化贸易。落实国家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优惠政策,在市场开拓、技术创新、海关通关等方面给予支持。……重点扶持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展览、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网络游戏、出版物、民族音乐舞蹈和杂技等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抓好国际营销网络建设。支持动漫、网络游戏、电子出版物等文化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以上条文虽然是在2009年经济危机比较严重的背景下出台的,但是对于理解相关概念有帮助,并有利于对相关领域发展的理解,毕竟一些领域的提法与发展规划具有一定连贯性,并且一些领域的发展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哪些领域或将成为热点

通过对以上相关规划中的相关条文的阅读,不难发现“十二五”期间新媒体产业的发展前景看好,且机会很多。

首先,“三网融合”为新媒体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2010年起,“三网融合”已经在中国迈出了重要的步子,也将成为“十二五”期间广电、电信及相关行业发展的主旋律之一,并且“三网融合”将在“十二五”期间进入攻坚阶段。虽然,“三网融合”对于广电与电信行业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作为大势所趋,必然会为“十二五”期间许多领域在提供了丰富想象空间的同时带来许多机遇。电信与广电会分别在下一代互联网(nGi)、3G/4G网络及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等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质量与带宽提升方面加大力度。除了相关的网络核心技术及标准外,“三网融合”显然会在其对应的网络其相关应用建设过程中,拉动传输设备及介质、基站建设、交换设备、数据存储、数据安全及终端制造等众多领域的消费。

其次,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新媒体的强大支持。“十二五”规划中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标题表明了“十二五”文化发展的目标。考虑到规划的连续性,“十二五”期间,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仍然将是重点。虽然一些子领域的定义尚不准确,但这并不妨碍这些领域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这些子领域的许多地方都有新媒体在其中大显身手。除了传统的电脑、电视机、手机等终端外,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mp4及pSp等其它掌上媒体终端的发展,以及车载电视、户外电视等终端的发展,加上传统电视向数字电视转变,普通手机向智能手机演变,都需要新媒体在不断进步的基础上提供技术支持;反过来,这些新媒体领域的高速发展,也会在“十二五”期间大大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最后,新型文化业态将催生或促进许多新媒体应用的发展。由于上述五花八门的终端发展,加上百姓不断增长的对各类文化产品消费的需求,都将侧重新的文化业态产生,或促进已有新媒体应用业态的进一步发展与升级。其中,iptV/互动电视会随着“三网融合”的步伐加快而快速发展;手机广播电视/手持广播电视也会随之进一步发展,“十二五”期间,广电旗下的CmmB(移动多媒体广播)可能在目前与中国移动tD合作的基础上,展开与中国联通wCDma及中国电信CDma2000网络的合作;各类数字内容(含数字电视、数字广播、网络游戏、动漫、数字图书、数字杂志/报纸等)将越来越多地被引入到各类终端,同时相应的版权问题将随着法律制度的完善而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互联网电视可能在目前集成控制与内容合作两个管理层面的基础上,提供给网络视频网站、电视屏制造商等更灵活的合作机制;各类艺术表演中将更多地引入新媒体,从而在节省成本、增加表现力的同时,产生更多更加丰富的新媒体艺术作品;网络剧与手机剧可能会大量出现并快速发展,但可能在“十二五”期间一定程度上受到相关部门的审核。

哪些政策值得仔细研读

在理解以上“十二五”期间新媒体产业的热点领域的基础上,我们也不得不注意一些政策的倾向性,主要也表现为三方面。

首先,新媒体的发展必须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虽然新媒体产业会大大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是不要忘记文化发展中除了“产业”还有“事业”,即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这在“十二五”规划中已经有所提及。这就要求相关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同时,按照“十二五”规划的精神,仍然要坚持在重视新媒体建设、运用、管理的同时,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这是政策“底线”,所有企业都要把持。如目前微博客、SnS及网络视频等新型社交网站,都面临着类似的问题。

其次,新媒体的发展必须十分注意各个层面的创新与创意。任何一个新型产业的发展,都必须特别重视创新与创意。这里的“创新”,既包括技术创新,也包括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而后面二者往往会成为创新能否见效的重要制约因素。对于“创意”,笔者认为是“众王之王”,即是技术为王、内容为王与渠道(或营销)为王的综合理解:技术创意创造基础,内容创意创造生机,营销创意创造持续。这三方面的创意都要重视,不可有所偏颇。只有在非常重视创新与创意的前提下,新媒体的发展才能在“十二五”期间找到更多的机遇,而相关的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向也会更加眷顾那些有创新与创意的企业。

数字媒体策划篇7

关键词:出版数字化;编辑;素质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对我国工业经济各部门的影响日趋凸显,传统出版社产业作为同数字技术联系最为紧密的几大领域之一,其产业形态正发生这根本性转变,数字出版已经成为所有出版人都无法回避的命题。在国外,数字出版已经成为世界出版业发展的方向和潮流,许多国际大型出版集团如培生教育、麦格劳-希尔、汤姆森等纷纷投入数字出版平台的建设,掀起了全球出版业数字化改造的高潮。在国内,《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也已明确将数字化的出版和传播当成出版业现代化的关键之一,列为“十一五”期间的攻坚战,据统计,截止2008年年底,我国有300家报社开展了数字报业务,电子期刊总量已达到9000种。可见,数字化时代凸显了出版社作为内容提供商的重要地位,而处于内容提供核心和出版社工作中心环节的编辑,如何把握出版业趋势,探索数字时代编校工作新的模式,将自身素质与能力向新的领域、新的业态转变,就成为我国广大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1 出版数字化背景下编辑素质的重构

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工作的范畴早已远远越出传统出版社编辑工作的范畴,涉及到报刊、广播、电视、音像、电子出版、戏剧、展览、电影乃至网络传播、手机等更多领域,越来越广泛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思想和社会生活。因而,作为文化产品内容的选择者、策划者、加工者和推荐者的编辑,其素质构成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1.1 数字技术素养  在数字出版时代,信息传递方式已经有线下转移到线上,传统编辑工作中“一支笔”“一张纸”式的工作方式也伴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取而代之的是计算机屏幕式的编辑工作方式,编辑在采写编辑稿件时越来越离不开电脑。因而,编辑人员不但要熟练掌握电脑和网络使用,了解和掌握电脑和网络常见故障的排除技术,包括排除一般硬件和软件故障等,还必须精通如windows、word、excel、access等办公软件,并能利用它们建立出版业资料数据库,充分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如web2.0等,能够真正熟练一系列数字化的采编、摄录、存储、传输等工具,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性人才。然而,目前在我国出版业内运用数字技术的意识普遍滞后,大多数从业者尤其是出版社各级编辑任习惯于旧的业态,对数字出版持观望态度。除少数出版社所有的稿件从编辑到制版整个流程全是在网上完成的外,大多数出版社内部信息化的程度比较低,大部分编辑仍然是夜以继日地处理一大堆稿纸,不知道使用现代的信息工具,编辑的信息技术素养亟待提高。

1.2 多元文化素养  随着网络传播的多媒体、超文本、分组交换、同步传播、交互性特征等数字技术的不断普及,使的信息接收者可以冲破信息发送者单向内容传播的束缚,实现可选择的同步互动交流,受众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可成为信息的制造者,编辑、作者、读者之间的联系由间接变为直接,由被动变为交互。因而,在数字时代,作者、编辑、读者的交流范围空前广泛,相较于传统被动的阅读者,现代读者更加愿意积极地参与到编辑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想法、观点。有鉴于此,现代编辑除了要继续与作者继续保持密切的联系外,还要注意与读者保持频繁的互动。这就要求现代编辑具备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知识,既要掌握政治、经济、文学、管理等人文类非新闻专业知识;也应该了解最新的自然科学发展动态,如新能源、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空间科学等。这样才能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提高同作者和读者的沟通质量,进而获得工作中的灵感与进步。

  1.3 媒体策划素养  数字技术带了传播方式的快速变革,使得作者、编辑、读者的媒介接触习惯不在仅仅局限于传统单一线性的新闻传播模式,而拓展至利用光介质媒体、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进行多层面多形式的报道,形成跨媒体出版。相应的,传统文字编辑也逐步转变成为集文字、摄像、录音、图像等各种工作于一身的多媒体综合编辑,肩负着将内容资源进行统一数字化加工和生产,制作成图书、报刊、光盘、网页等产品供用户以各种媒体形式进行阅读、检索、查询、分析和共享。因而,现代编辑必须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时代受众对媒体体验、媒体偏好的变化,不仅增加知识储备,包括新媒体知识等,如twitter、微博、网络多媒体等,还必须具备媒体策划、媒体营销等专业素养。通过认真学习和把握各种媒体的传播的方向、传播功能和传播质量,对媒体进行再认识和再组织,综合利用历史和现实媒体为作者、读者提供的一切可能传播手段。此外,编辑在学习媒体策划的同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以避免在媒体策划过程中卷入名人官司、肖像权、名誉权、盗版书等法律诉讼案件。

2 出版数字化背景下编辑能力的提升机制

数字化媒体时代,编辑具备高素质能力已成为时展的需求,面临着比传统出版工作更大的提升挑战。现代编辑应该成为复合型人才,成为“多面手”,在胜任传统媒体技术的同时,熟练掌握并运用网络等现代高科技设备技术;通个设置合理的提升机制以跟随数字出版的步伐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胜任数字出版时代的编辑工作。

2.1 改变思想观念,树立创新意识  在更具有开放性和动态性特点的数据环境下,现代编辑作为出版社创新的原动力,只有树立创新意识,才能促使出版社延正确的方向不断创新和发展。因而,现代编辑应把增强网络意识作为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方面,充分认识信息时代编辑工作的全新含义,紧跟信息网络化的步伐;改变传统的单向思维,更新以往的旧观念,运用当前最新最快的网络技术,学习编辑工作的现代化手段,从而更快更好地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以体现高校编辑工作的时代性。这不仅要求出版社编辑具备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智能结构,而且需要广大编辑更新传统思想观念、调整知识结构和工作模式,加强社会活动能力,善于同兄弟单位和各类人群打交道,处理好同作者、读者的各种关系,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加速实现编辑工作现代化。

2.2 转变学习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  面对日新月异的数字出版时代,媒体技术和知识更新的周期的越来越短,对编辑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辑要不断地策划新选题,开拓市场,为广大读者生产出最新最美的精神食粮,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因而,首先,从编辑自身的角度上看,要求编辑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通过学习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编辑知识、基础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够即保持出版物在学术上的领先性、开拓性,还保持出版物的科学、时尚和先进;其次,从出版社角度的角度看,管理层应制定“实现自我价值”、“自我学习”的策略,重视编辑的心理教育和工作引导,建立完善的编辑学习培训制度,激发编辑的学习动力和热情,引导编辑置身于市场竞争大环境下看待学习和工作,使想学、爱学、怎么学成为编辑的自觉行为。

  2.3 由传统的文字管理向内容管理转变  数字出版时代,广大编辑肩负着将内容资源进行统一数字化加工和生产,并以各种媒体形式提供给读者进行阅读、检索、查询、分析和共享。在这种形式下,传统的读者或受众,逐渐演变为内容消费者。因此,编辑工作的重点也逐步由传统的文字编辑转变到内容管理解决方案上,即为出版社的知识产品提供原创-->编辑加工-->生产制作-->传输-->阅读消费等的一体化服务。具体而言,首先,可以通过在数字化出版平台或内容管理系统内搭建一个作者和编辑协同工作的网络平台,在平台的虚拟工作区中,作者、编辑、审稿人员、版式设计和封面设计人员等可以进行各自的工作并互相进行沟通,打破原先编辑部门、版式设计部门和校对部门三大部门各自为政的现状,以编辑为主进行协同作业,形成一体化的内容解决方案。其次,给予编辑短期的心理培训,让编辑们通过学习和交流了解作者和读者的心理特征,可以让编辑根据具体的情况,给自己或对付作者的心理问题进行专业的分析和解决,从而为读者和作者提供深层次的内容服务。

  2.4 搭建学习和交流平台,营造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  与整个产业链上的各方加强沟通与互动学习,已经成为现代编辑提升自身能力的重要途径。1)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以研讨会、讲座的方式开展编辑业务的交流与学习,有计划地组织编辑进行业务知识培训。支持编辑人员业余时间参加在职培训、继续教育,提高编辑人员的业务素质、学历层次。鼓励编辑人员积极参加同他们业务有关的社会活动和各种学术活动,多多与同行及技术行业的精英进行交流,积极勇敢地参与培训。通过召开研讨会、举办讲座等形式,邀请业界成功人士。从规律性的角度阐述精品图书、畅销书的运作机制和运作手法。2)发挥专家和骨干的作用,努力搞好传帮带。社内的老编辑退休后,只要身体健康、本人愿意返聘,都可以在社内干。另外,还要引进业内的退休老专家来社工作,对年轻编辑人员进行传帮带,帮助青年编辑提高业务素质。

参考文献

[1]王印东.网络出版对传统编辑出版的挑战及对策.理论建设,2007(04).

[2]段嫩芝.编辑应如何迎接新世纪的挑战.编辑之友,2003(05).

[3]唐艳秋.传统出版应对数字出版的挑战分析.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6).

[4]余朝晖、佘斯勇.科技期刊编辑网络应用能力的构成及培养策略.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3).

数字媒体策划篇8

编辑工作担负着文化传播和积累的重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关系到国家的政治安定、社会稳定和文化安全,编辑的思想道德素养尤为重要,它是编辑工作的方向保证和力量源泉。作为编辑,需要有社会责任的担当,不仅要有正确的政治立场、高度的责任意识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同时还要有团结合作、精益求精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在选题策划过程中,编辑要具备极强的政治敏锐性,如涉及党和国家秘密的选题、涉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选题、涉及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选题、涉及中国国界的各类地图选题等重大选题,要执行重大选题上报备案规定。同时,对引进版选题首先要进行知识版权的认证,严格把握导向和格调,确保内容健康,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二、编创艺术素养

全媒体出版物从内容的呈现到外包装的设计都需要编创艺术,编创艺术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出版物的视觉效果和整体质量。全媒体出版编辑的编创艺术素养至关重要,不同的出版载体,其内容的呈现方式和表现形式不同。也就是说纸质出版物、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数字出版物等不同出版载体,其出版物的编创设计是不同的,要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创新,如图书的编创设计重在版式和装帧设计;音像制品的编创设计重在片头、片尾以及内容呈现的影像画面视觉效果,其中音乐和视觉冲击力很重要;电子出版物的编创设计包括片头设计、片尾设计、各级面设计、转场设计、按键功能设计等,要体现出版物的主题,图文声像并茂,便于查询、检索,更人性化、智能化;数字出版物不仅要考虑界面设计的美观,还要考虑兼容性、运行的速度。编辑在编创设计过程中,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将新媒体艺术融入其中,追求高质量和高品位,一个成功的全媒体出版物才能呈现给读者。例如,由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和江苏凤凰电子音像出版社共同策划出版的全媒体出版物——《惠民情怀》,其载体包括图书、DVD光盘、U盘、微信、网站以及ipad、iphone、android移动客户端,是同一选题的多载体同步出版,在编创过程中巧妙地将新媒体艺术和数字技术进行了有机结合,成功地实现了立体化呈现,被评为2014年度江苏省优秀科普作品推介作品。由江苏凤凰电子音像出版社策划出版的《中国南京云锦》CD-Rom光盘,在编创设计上注重作品的艺术性,将新媒体艺术融入其中,以鲜明的色彩和细腻的表现力,图文声像并茂地再现了云锦产品的华美,体现了科技与美学的交融。云锦不再是单纯的丝织品,而是充满丰厚内涵的历史见证并富有迷人艺术魅力的艺术品,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并荣获了第十五届“莫必斯”多媒体光盘国际大奖赛的“艺术与科学奖”、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提名奖。“十二五”国家重点音像制品出版规划项目——《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10张)DVD光盘,将新媒体艺术与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以动画、背景音乐、诵读相结合的方式,图文声像并茂地呈现古诗文内容意境,不仅为青少年人文素养的提升与民族精神的培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而且对展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推广中华文化经典、促进民族团结、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具有积极作用。《中国民族建筑》(5卷)多媒体光盘,将新媒体艺术与中国民族建筑进行有机结合,编创设计选用传统建筑大门上的铜环,中国画作为界面设计的背景,将龙、天坛等象征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融入界面设计中,使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同时,能更好地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熏陶。

三、科学文化素养

全媒体出版是一种集语言文字、新媒体艺术、计算机网络、移动通讯、信息处理等诸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编辑的科学文化素养非常重要,需要有丰厚的知识储备,不仅要成为“杂家”,还要成为“专家”。全媒体出版包括纸质出版物(图书、期刊)、音像制品(at、CD、VCD、DVD)、电子出版物(CD-Rom、DVD-Rom)、网络出版物、数字出版物等不同的出版载体。传统的纸质出版物是以文字、图像一页一页线性排列的。音像制品中的文字、声音和影像尽管可以同时出现,但表达的方式依然是线性的、顺序的。然而,电子出版物的内容除了文字、图像外,还有声音、视频和动画。此外,还有界面设计、交互功能,内容的组织结构是网状的和非线性的,更趋人性化。读者不必按顺序阅读,可以按照自己的习惯和需要进行阅读,根据需要有效地控制阅读的速度和顺序。网络出版物的一般属性是产品数字化,通过互联网以数字形式进行下载,直接面对用户,流通网络化、交易电子化是区别于纸质出版物、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的显著特征。纸质出版物、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数字出版物的开发平台是不相同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在开发过程中要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注意互补性,考虑立体化呈现以及跨平台兼容性等问题。因此,全媒体出版编辑应是既懂编辑规范、新媒体艺术,又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具有科学文化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四、策划能力素养

全媒体编辑的策划能力素养非常重要。策划贯穿于出版的全过程,包括选题立项策划、内容形式策划、合作模式策划、市场营销策划等。不仅要有宏观的驾驭能力,而且要有高度的责任意识、敬业精神;既要尊重客观实际,又要有创新意识,创造性地进行选题策划,充分发挥同一内容多次的优势,突出多种媒体形式对同一内容进行多载体出版的特点。因而,全媒体编辑应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智慧,面向社会,面向读者,策划出有特色、接地气,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选题。

五、创新能力素养

全媒体出版本身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产业也是创意产业,因此,全媒体出版编辑工具要有创新性,包括出版理念的创新、出版思路的创新、合作模式的创新、出版内容的创新、内容呈现形式的创新、装帧设计的创新、营销理念的创新等。全媒体出版编辑应以出版理念的创新为先导,加强学习,进行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充分了解出版+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的产业形式,深刻领会营销及市场。同时,要有开拓精神、洞察能力,做一个社会活动家、组织者,以聚合优秀作者资源,得到各方面的支持,这才能发现、开发全新的选题。

编辑能力素养是全媒体出版编辑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编辑能力包括组稿能力、编校能力、审核能力、检测能力、原创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运营能力、学习能力等。从选题立项、开发制作、编辑校对、出版发行、营销运营等各个环节,编辑都必须亲历亲为,逐项落实,包括出版、制作、生产、发行合同的起草和签订,作者的物色、脚本的编写、内容的制作、编辑审校、进度控制、质量检测等。全媒体出版编辑不仅要熟练掌握传统出版编辑规范,而且要熟悉新媒体艺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高新技术,掌握不同出版载体的特点,懂得如何表现,兼顾信息量与质量的平衡,考虑硬件环境和不同的操作系统的兼容性。编辑的组织协调能力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由于全媒体出版物的涉及面广,往往需要各方面的专业人员协同工作,相互配合。人的因素在全媒体出版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需要团队的创新意识以及团结协作、群策群力的创业精神。因此,编辑不仅要懂得编辑规范、有丰富的知识,还应具备很强的组织能力和管理水平,能够有效地与团队成员进行协调和沟通,统筹安排,合理控制整个选题的出版过程。审校工作是出版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全媒体出版具有不同的载体和呈现形式,且信息容量大,这对编辑的质量把关能力提出了挑战。首先要对内容进行审校,其次要对结构、交互性能进行审校,检测其设计的合理性。此外,还要在不同的硬件环境和不同的操作系统中进行检测,检测其运行速度、效果以及兼容性等。

七、审美艺术素养

全媒体出版强调多渠道的同步出版:一方面是传统出版,如纸质图书出版、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的出版;另一方面是数字出版,如以数字媒体的形式通过互联网、手机、手持阅读器等进行同步出版。如何使全媒体出版物成为精品,体现特色,形成风格,这是全媒体出版编辑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积累审美经验,加强审美艺术修养;其次要在工作实践中加强锻炼,提高审美的观察力,培养创造美的能力,提升全媒体出版物的传播力和竞争力。

八、结语

数字媒体策划篇9

   全媒体运作模式不是将各种资源作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真正形成新闻生产的集约化,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在机制转轨、管理模式、技术平台和队伍建设等方方面面进行调整,本文仅就采编环节如何转变新闻报道模式进行探讨。

   一、全媒体模式下新闻采集手段的升级

   传统纸媒的记者从新闻报道任务,到新闻采集的技术手段和新闻产品都是相对单一的,记者仅需根据实际情况,在消息、通讯、专访、特写等新闻体裁上做选择,所需技术手段也无非是电脑、相机和录音设备。而全媒体记者则需要具备“多功能”,他们面对多个传播终端,必须具备传播的复合能力,还要具备多媒体的思考能力。在技能上,记者需要集采、写、摄、录、编和各种网络技能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能力于一身。在专业素养上,记者则要对新闻快速做出判断,确立新闻主体,然后从不同角度丰富新闻内容,该写文字的写文字,能图像的出图像,需要解说的现场要有解说,需要抢时间的通过手机就可以快速将核心内容上传给网络编辑。这样就将同一个新闻事件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手段进行多层次开发,这些信息通过编辑加工,报纸可以发消息、访谈、通讯、图片,这些内容再加视频信息可以连接到网络上,通过报纸网站、手机报、微博、微信等平台进行数字化。每个记者还可以在网上开设新闻微博、微信,把报纸上容不下、发不全的声像、图文,现场花絮全部传到记者微博、微信上,实现对新闻的全方位、立体化,让读者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更加全面、生动的信息。使新闻信息资源可以得到最大化的开发利用,以适应读者多视角、快节奏的阅读需求。

   因而,全媒体记者需要在新闻现场就开始策划和采集适合手机报、网站、视频、报纸上的“融合信息”。这需要记者们在观念和采写能力上全面转型,要求记者由过去单一的文字工作者向综合型的传媒人转型,不再仅仅是一次采集完成,而是要熟悉多种媒介类型的内容生产,要利用多种采访手段进行动态跟踪报道,这对记者的个人素质、新闻视野、价值判断等都提出了挑战[1]。

   二、全媒体采编流程的整合再造和资源共享

   原有的媒体集团传统的报业集团的各个媒体都是自成一体,拥有自己独立的记者、编辑队伍,新闻运作模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基本上以单一媒介为单位平行、封闭进行。既不符合现代企业集团流程化、集约化的要求,又难以形成集团整合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而数字媒体的即时性和集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于一体的特点,对信息具有海量需求,如果也单独建立自己的采编队伍,势必在人员、设备、管理、信息资源等方面造成巨大的成本浪费。

   解决方案是将各种新闻生产资源整合在一起,这就需要建立一个统筹各传播载体的策划、和编辑平台。这是一个核心平台,如同指挥部,各种新闻信息都在此汇集、分派。为了实现新闻信息的整合利用,以最小的成本,实现对新闻资源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一些成功实现转型的报业集团,都采用建立“全媒体新闻中心”的方式,借助集团已经形成的采编队伍,将所有的记者集中起来,形成一个内部的“通讯社”,在此基础上对现有记者队伍进行培训,将文字、摄影、摄像技术融为一体,既可以为各个媒体提供特定的稿件服务,又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一改过去单向、单一的平面报道形式,将网络的广度、报纸的深度、手机的速度融为一体,共同搭建全新的媒体平台,形成全时段、宽受众、立体化信息传播的全媒体新闻中心。

   新的采编流程以全媒体新闻中心作为信息的集散地,与集团各子报和网络媒体形成一对多的供应模式。形象地说,新闻中心就像一个超级市场,根据客户需求每天采集各种品类的信息商品,供各媒体选购。这就要求新闻中心在信息的品类、内容的丰富性,以及专业化程度上都要全面上水平,形成大规模、集约式的生产方式,实现全媒体生产、全介质传播。

   全媒体的信息供应模式和采编流程需要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提供支撑,目前比较成功的经验是建立“全媒体数字采编系统”。全媒体数字采编系统是基于数字技术的信息、互动、服务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实现了集团内部的用户、内容、线索、审核、策划、数据库、检索等编辑全过程的统一管理。实现了信息的集约、安全、海量和一站一式的存储和。这一系统通过“统一用户管理、统一内容管理、统一线索管理、统一选题管理、统一任务管理、统一数据库管理”,为资源共享提供技术和制度保障[2]。

   全媒体数据库将原有采编系统进一步完善,从而实现热线信息管理、原始稿件库、待发稿件库、待发图片库、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等所有动态信息和资料数据,在同一个数字平台上供编辑选择、修改、。真正实现信息的一站式采集和,实现信息的高效利用。全媒体数字平台系统的建立,为采编流程再造提供有效的技术保证。

   以全媒体数字平台系统为核心,形成新的业务流程,即由全媒体新闻中心的记者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动漫、资料等采集回来,生产出“初级新闻产品”,上传至全媒体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平台,集团各子报以及网络媒体各取所需,然后进行“深加工”,通过多个媒介,实现24小时滚动,全天候、全方位、立体化地互动传播内容。

   三、全媒体模式下的编辑角色转型

   “全媒体”战略对于编辑的角色要求也发生了改变。对编辑而言,如何对平台上的多媒体资源进行策划组织报道,最大限度地利用集团内部多媒体资源,通过深加工”最大化体现新闻事件的价值,也是个现实课题[3]。

   与传统的新闻编辑相比,全媒体时代各家媒体所需的新闻素材除特殊稿件可通过特定模式量身定制外,对绝大部分稿件来说,编辑收到的往往是“单一”的素材,而同样的一个新闻事件,党报、都市化报纸、新闻网站、手机报、微博、微信等不同平台,对内容的要求完全不同,有的侧重文字报道,有的侧重图片和视频信息;有的要求时政化,强调高度和权威性,有的则要求短小精悍生动活泼;有的要转化为网络语言才能更好地被受众接受。网络媒体更是具有无限容量、即时播报和时时更新等特点,这就要求新闻编辑具备多媒体的编辑和制作能力。编辑团队要综合各方信息,及时提示一线记者报道的重点、可能要采用的传播载体,同时及时组织相关的背景报道和评论分析,最终形成内容丰满、层次鲜明的立体化的报道态势。

   作为全媒体的编辑,要掌握不同媒体的定位和特点,对这些素材进行深层次加工,制作出不同的新闻产品。为避免不同媒体内容的同质化,编辑团队需要更多介入报道活动,不但要提前策划出方案与前方记者进行密集沟通和协调,还要根据记者传回的众多素材,精确选择出适合不同传播终端需求的新闻资源,进行二次编写,必要时还要组织有关联度的报道,以及背景分析和评论,通过设计出不同传播载体与终端之间内容的区分和联系,使得新闻产品呈现出个性化特征。特别是网站、微博、微信、手机终端产品等数字媒体,其受众具有年轻化、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等特点,传统报纸单向的传播方式不适合数字媒体的需求。其内容应该更具贴近性,强调身边人,身边事,本地化,生活化,趣味性。这就要求编辑不仅要具备对素材精准的筛选能力,还要是一个网络达人,时时站在一个读者的角度,一个网友的角度编写和信息。

   全媒体的编辑还要是一个活动家,报纸追求发行数量,数字媒体看重的是点击率,二者都离不开人气。为了提高媒体与读者的粘合度,吸引人气,除了常规的新闻报道外,还需要提高媒体的服务功能,不断地策划各种活动,将纸媒的影响力和权威性与数字媒体的互动性和亲和力结合起来,根据本地读者和网友的需求,积极主动地开展各种线上线下活动。通过活动聚集人气,通过活动方便用户。因此全媒体编辑应该具备全策划、全沟通、全掌控、全加工的意识,才能满足“全媒体”战略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吕道宁.读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全媒体模式——访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社长、总编辑郑强[J].今传媒,2010(4).

数字媒体策划篇10

我叫***,**年毕业于***大学信息管理系,**年就读***大学"计算机理论与软件"专业的研究生课程班,2002年6月获得中山大学计算机系硕士学位。

从**年7月开始,我先后在档案管理科、技术科工作。自**年1月至今一直在声像科任职。多年来,我的工作可以用三句话概括:档案整理一丝不苟,外出拍摄兢兢业业,编辑制作精益求精。由于工作积极投入,我被评为**年基层先进个人和**年局先进工作者。

我来竞聘,是因为我具有以下优势:

第一,善"学"。七年来,我善于学习和思考,并不断地自我提升。工作给予了我学习探索的动力,学习赋予了我工作的激情。我的硕士毕业论文研究方向是多媒体技术和数字图象的水印算法。照片盗版的泛滥是当前声像工作中的一大困扰。我以城建档案馆的标志作为水印,设计了一个新型算法,嵌入到数字图像中,作为版权的保证。实践证明算法是相当可行的。学有所用,用有所成,那一刻,我充满了激情。我的论文在答辩中被评为唯一的优,不久又被第十一届全国多媒体学术会议录用。工作和学习的互相促进,使我找到了自我提升的价值。

第二,会"管"。我具有组织管理才能和团队合作精神。**年底声像科成立,我是伴随着声像科一块成长的。七年前,声像科还没有一卷照片档案,没有一份电子文档。我主要负责照片档案的整理和数字化工作。**年我参与了广州城建声像档案分类方案的制订,**年起草了《声像档案接收内容和编制要求》。通过我和全科同事齐心协力、分工合作,今天,我们拥有声像档案12000多条,电子照片档案6000多张,图片库的数据量超过80G。

第四,够"专"。我工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且具备牢固扎实的专业知识。长期的本文是作者参加竞聘的演讲稿。工作实践使我积累了一定的摄影摄像技能:多年来我拍摄的项目有市政重点工程、规划会议、三年一中变工程等等不胜枚举。其中,我所拍摄的照片"李长春书记畅游地铁1号线"被收录在**年《广州建设年鉴》,系列照片"广州近现代建筑"被作为市规划局《广州近现代优秀建筑保护方案》立项的申报材料。编辑制作是一项专业性强的工作,我能够得心应手地操作线性编辑与非线性编辑两套系统。对于信号的采编、素材的剪辑、录音、配乐等后期加工各环节工作均能胜任。**年9月,我运用非线性编辑系统,独立完成了电视专题片《建设中的会展中心》的编辑制作。作为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的硕士,我具备多媒体技术开发的科研能力和后期制作的专业知识。

除了善学、会管、能写、够专,我还具有反应快,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优势。这一点,也是多媒体工作室主任应有的素质。

我来竞聘也有两个不利因素。第一是我的性别。由于摄影工作对体能的高要求,人们也许会认为这一职位应由身强力壮的男士来担任。但是,我认为,除了身体条件好以外,还应有过人的魄力。这两点,我都具备。我年轻,我的字典里面,没有娇滴滴三个字。外出拍摄,不管多累多苦,我都不会因为自己是女性而退缩。曾经两次,我随林市长外出视察,由于我的突出表现和善于抓拍,在一群身材魁梧的摄影记者里面,林市长都唯一地注意到我,并亲切地询问我的单位。当我自豪地说出城建档案馆时,我不再感到,性别会成为影响我工作能力的障碍。

第二是我的性格含蓄,不爱张扬,不大善于在人面前表现自我。为了克服这个缺点,我决心工作上要多向馆领导汇报,在领会上级精神的同时让领导知道自己的想法,同事之间多作沟通和思想交流;生活上学会推销自己,化被动为主动。

假如我竞聘失败,那说明有很多地方我做得还不够。我将总结经验,改进方法,积极愉快地工作;假如我竞聘成功,我会全力以赴,实现心中的蓝图。我的工作设想具体有a、B、C、D四大计划:

a计划(accumulation)是集腋成裘计划。主要内容是多途径、多渠道地搜集声像档案。首先要依靠自己,主动出击。继续跟踪拍摄一批重点工程;积极配合规划局和建委完成重要会议活动的拍摄;完整系统地搜集规划专项工程例如番禺南沙开发区、生物岛、城中村改造的声像素材。第二,开辟声像档案搜集的新途径,逐步加强多媒体工作室对声像档案业务指导的功能。改变"单枪匹马闯天下"的方式,制定声像档案的接收标准,依靠基层网络单位,征集声像档案。"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我相信,a计划能够及时而有效地丰富我馆声像档案的内容。

B计划(Business)是商业运作计划。我馆声像档案忠实地记录了十多年来广州城市面貌的变迁,是在座各位共同拥有的宝贵财产。B计划是凭借已有的素材,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发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身的多媒体产品,并借助商业运作的模式,开展有偿服务。B计划利用馆藏声像档案的不动产,创造具有市场价值的多媒体产品这一流动资产,将为我馆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

C计划(Cooperation)是跨部门合作计划。横向交流,纵向合作是C计划的宗旨。

首先要密切与本馆内各部门的合作。近期来说,对内合作计划有三个内容:第一,与编研部合作,编辑一条专题片,宣传档案馆建馆20周年。另外,提供编研部编辑画册和筹备网站所需的声像资料;第二,与监督指导室合作,增强声像档案的业务指导职能,在网络单位征收声像档案;第三,与技术开发部合作,参与数字档案馆中数字多媒体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向我馆和市规划局的相关用户提供城建声像档案的多媒体查询系统。

合作计划的另一方面是加强对外合作。第一,强调主动服务的观念,与市建委、市规划局合作。积极配合政府决策部门,制作规划方案和国际招标所需的电视专题片。第二,讲求互惠互利,各施所长的原则,与电视台、报社等大型媒体机构合作。利用媒体优势和本馆资源,开展宣传策划活动。第三,以平等互利,资源共享为原则,和城建系统的兄弟单位合作。通过举办摄影作品展览、多媒体信息交流的活动,加强与兄弟单位的联系,保证跨部门工作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