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乡镇侨务工作总结十篇乡镇侨务工作总结十篇

乡镇侨务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3:47

乡镇侨务工作总结篇1

一、认真学习“侨”的业务,努力提高侨务队伍素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侨务工作迫切需要一支熟悉业务、思想觉悟高的干部队伍,但我镇的村级侨务干部,大多数身兼多职且人员变动大,对侨务工作的性质、任务不明确,而且业务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难以适应侨务工作发展的要求。为适应形势的发展,我办坚持抓好业务学习,于上半年组织侨务干部学习《广东归侨侨眷权益保护实施办法》及市十一次党代会精神。通过学习,使侨务干部更深入地领会各时期的中心工作,明确侨务工作在新形势下所面临的挑战,从而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牢固树立为侨服务和为我镇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思想。

二、积极开展宣传工作,为xx镇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今年,我办充分利用“龙舟节”、“三禾宴”等传统节日,邀请了港澳人士、港商、台商200多人回乡参加各种活动,通过请进来,密了关系,增进了情谊。我办还不失时机地向港商、台商宣传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宣传国家的侨务政策和实现祖国统一的方针政策,介绍家乡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和成就,介绍我镇良好的投资环境,组织他们参观镇先进企业、文化体育设施、文明村,使他们重新了解家乡。通过一系列的对外宣传联络活动,既增进了双方的感情和友谊,又激励更多的港台同胞参与和支持家乡现代化建设。

三、依法做好侨务工作

1、加强工作,依法维护归侨、侨眷、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合法权益。半年来,镇村两级侨联积极协助有关部门落实清退侨房产权、使用产权案件有1宗,为侨办好事办实事有2宗。在工作中,做到来访热情接待,有问必答,有难必解,来信必复,件件有落实,从而得到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好评。

2、为摸清本镇归侨侨眷的困难情况。我镇开展了困难归侨、侨眷调查摸底工作,通过各村委会调查了解,我镇的归侨、侨眷不存在特困户。

半年来,我办在服务群众、维护侨益、海外联谊等方面做了一定工作,但也存在不足的地方:

1、镇侨务工作对外宣传联络开展较少。

2、没有做好推荐侨界知名人士参政议政。

3、侨务干部队伍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在下半年,我办将紧紧围绕市外事侨务局和镇委镇政府的工作布置,以深入贯彻市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按照“一城三创五争先”的发展战略,团结进取,寻找侨务工作发展的新途径,重点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一、认真学习贯彻党在各个时期的新理论

我办将继续组织侨务干部和归侨、侨眷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提高认识,积极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中去。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持久地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侨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加强宣传联络工作,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1、主动开展对外宣传联络工作,发挥海外关系众多的优势。

通过联谊、交流、合作、服务等形式加强与海外侨胞、外籍华人、港澳台同胞及其社团的联系,特别是密切与港澳地区社团的联系。重视与海外华侨华人年轻一代的联系,在联络活动中,注重宣传国家的侨务政策和实现祖国统一的方针政策,介绍家乡改革开放的成就和投资环境,让世界更加了解xx,让xx走向世界。

2、根据“侨”的特点和优势,积极为我镇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当前,全镇人民正在镇委镇政府的带领下,紧紧围绕突出“一个主题”发展“两大园区”建设“三大干线”营造“四大环境”培育“五大经济新亮点”的指导思想,密锣紧鼓地为建设美好新xx而奋斗。镇侨办要深入了解我镇的经济发展计划和布局,主动协助镇做好有影响的华侨华人、商人、港澳同胞、财团的穿针引线与中介服务工作,并大力协助有关部门引进资金、技术、设备、信息、人才、先进管理经验和开展对外市场工作,热情协助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回来投资经商、兴办文教、医疗、体育、卫生和其他公益事业。

三、继续做好为侨服务工作

乡镇侨务工作总结篇2

创新工作理念,改进工作作风。他们紧紧围绕全市发展大局,创新工作理念、加强作风建设、改进工作方法。充分发挥镇江籍华人华侨在外的关系网,把引资引智工作的重点扩展到海外5000多万侨胞;先后建立海外重点人士库等侨情库,由2003年的3000多人发展到目前220多个侨团、1.1万余人,海外工作面也由近50个国家和地区发展到目前的120个国家和地区。同时,有30个国家和地区的78位重点侨胞被聘为市海协副会长或顾问、理事。

现在,侨办工作人员坐机关的时间少了,到基层为侨企侨商、归侨侨眷办实事的勤了。通过开展“为侨和为经济建设服务年”等活动,努力为侨企侨商、归侨侨眷排忧解难办实事。如针对市西区数十个侨港资及海归企业的数千名员工上下班交通不便问题,专门走访调研,形成了《镇江西区公共交通亟待改善》的提案,促成优先解决。还引导开展“万侨助万村”活动,牵线海外侨胞、31家侨企和乡村(院、校、合作社)开展结对帮扶,先后捐赠或出资建设2所侨爱学校、1个侨爱新村以及20多个村民活动中心、卫生室、文化室等公益实施项目,资助百名以上品学兼优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搭台引资引智,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镇江侨办紧紧围绕市新兴产业,把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招金引银、招高引新放在突出位置,搭建活动平台。如“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创业发展镇江洽谈会”,先后组织500多名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带着近400个高新技术项目参会,与相关园区和企业开展合作洽谈,已有100多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40多家海归企业相继在落户;“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镇江行”平台,引进了一批人才,储备了一批高新技术项目。三年来在全市“331计划”引进的200多个人才(团队)中,市侨办直接引导的就有40多个,居全市各部门之首。还有“清华等知名高校海外校友镇江行”平台、“相聚长三角海外高层次人才镇江对接考察活动”平台以及“江苏之友·相聚金山”、“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创业发展镇江洽谈会”等品牌活动,为海外侨商走进镇江、镇江企业走向世界创造了条件。目前海外近百个侨团、上万名侨胞与市侨办常年保持密切联系。

近五年来,镇江市侨办直接或间接引进经济科技项目50多个,投资总额超过10亿美元,并促成融锦集团、建华集团等侨港资企业扩建或新建项目总投资10多亿美元。2007年以来,先后有500多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带着400多个高新技术项目参会,引进的人才直接或间接推进100多个创业创新项目与相关园区和企业开展合作,一大批海归创业企业因此落户镇江。

借力构建队伍,形成联动网络。在全省率先建立人大民宗侨台委、侨办、政协港澳侨台委、侨联、致公党镇江市委加留学人员亲属协会联动机制,形成汇聚“五侨”力量、协同推进重大涉侨问题解决的新局面;建立由部门、企业和院校的40多位兼职侨务干部组成的兼职侨务干部体系,形成横向联系、上下贯通的侨务工作网络,延长了侨务工作触角;建立海外招商机制,聘请海外招商顾问和招商,目前已聘请海外招商顾问53人、招商社团22个,并在26家海外华侨华人专业社团为“海外引才联络点”;依托乡镇和街道,积极开展“乡镇、街道为侨多服务,侨为乡镇、街道多贡献”的社区侨务工作,先后拓展了30多名兼职侨务干部,形成了一支“不占编制、不拿工资”的侨务工作队伍。

乡镇侨务工作总结篇3

一、认真开展资源普查,健全基层社区侨务工作网络

针对撤市设区以后行政区域出现变动的实际情况、为摸清新区域范围内的侨务工作资源,我们认真开展了对海外华人华侨和国内侨眷侨属的侨情普查工作。我们多次召开乡镇统战委员座谈会,共同探讨新时期基层社区侨务工作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进一步提高做好基层社区侨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专门印发了侨情调查表,在全区范围开展了侨情普查。侨情调查分两个层面进行,一是全区层面上的侨情普查,由各镇发动村居委排查;二是侨务工作进社区试点社区的侨情详查,由试点社区居委一班人分工负责,挨家挨户上门核实。为了把基础工作做得全面扎实,我们还与区有关涉外部门取得联系,对我区范围内的海外侨务工作对象进行了核实和完善。根据各单位上报和核实后的情况,我们认真进行了汇总,并相应建立了工作台帐。通过调查,基本摸清了全区基层侨务工作对象的底数,为今后进一步做好基层社区侨务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注重加强基层侨务工作网络建设,针对机构改革中侨务工作机构撤并变动情况,为理顺关系,确保基层侨务工作的正常开展,一是组建了区侨联分会,与侨务办公室合署办公,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二是建立健全了镇级侨联小组,配备了兼职侨联组长,协助配合镇统战办公室做好基层社区侨务工作。

二、积极利用海外侨务资源,为我区的经济建设服务

围绕××区委提出的富民强区、科技强区的宏伟目标,我们发动区、镇两级侨务工作骨干和广大归侨侨眷,积极投身地方经济建设,为我区对外招商引资做好牵线搭桥工作。广大归侨侨眷积极参与,纷纷同海外亲友联系,并通过海外亲友宣传××,提高海外客商来××旅游观光、投资考察的兴趣,增强他们来锡投资和工作的信心

一是以××区每年一度的金秋招商月活动为载体,积极邀请海外客商参加经贸活动。近年来,我们通过这一平台,区级侨务部门每年邀请3—4个团队、60多人参加我区的金秋招商月活动,并带领他们参观××经济开发区和有关乡镇、企业。镇级侨联小组和归侨侨眷也积极配合镇招商部门,邀请客商,介绍海外朋友。同时,我们还配合招商部门外出招商引资和经贸活动,做好牵线搭桥工作。通过几年努力,我们区镇两级侨务部门在招商引资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表扬,在年终部门工作百分考核中年年得到加分。

二是强化对外经济宣传,提高××知名度。为进一步拓宽招商引资渠道,我们充分利用区镇两级侨务工作网络,发动广大归侨侨眷做好对外经济宣传,把我区的招商信息、人文地理、投资环境、特别是××经济开发区、有关乡镇和投资比较成功的外商企业情况,介绍给海外朋友,吸引海外华人华侨和港澳客商前来考察、洽谈、投资。我们还利用《华人时刊》等涉外媒体,组织专版,专门介绍××经济开发区;利用大型经贸活动,组织召开新闻会,邀请海外媒体进行专题采访。特别是在赴港经贸活动中,我们专门邀请唐英年先生出席会议并作讲话,在香港地区赢得了空前影响。通过对外经济宣传,大大提高了××区在海外和港澳地区的知名度。

三是关心侨资侨属企业的发展,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侨情普查,我们对辖区内所有侨属企业和外商侨资企业逐个进行了走访,了解他们的生产经营情况,征求他们对地方政府的意见,帮助他们协调与地方的关系,解决碰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通过走访了解,切实为企业解决了一些具体困难和问题,侨资侨属企业都比较满意。如唐建年先生的公司要迁移到××区,但其对原定地块不满意,我们主动帮其联系协调,做了不少工作。对此,唐先生非常感激。

三、积极为侨服务,用我们的真情凝聚侨心

侨务工作的对象在国外,但工作基础在国内。根据这一情况,我们十分注重国内侨属侨眷这个工作基础。通过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和《江苏省华侨捐赠条例》切实保护好海外华人华侨和国内侨属侨眷的合法权益。

一是认真做好海外来信和国内来访的接待调处工作。凡华人华侨和侨眷侨属的来信来访,我们都十分重视,及时组织调查了解,核实情况,查阅资料,按政策积极帮助协调处理。例如,我们接到旅英华侨李树瑞先生来信,反映其老家部分祖产房屋于前被房管所占用,向房管部门反映十多年未予解决。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会同房管部门组织专门班子经过多方调查与协调,将房屋归还给了李先生,并为其办理了产权证书。对此,李先生非常感激,专门发来邮件表示感谢。又如,在加快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按照现有地方拆迁政策,涉及侨房的拆迁安置问题难以落实。对此,我们通过调查,积极利用侨房“留根”政策,为他们争取到了安置房。

二是热心为华侨华人、归侨侨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帮助。凡华人华侨要求回国定居,国内侨属侨眷要求出国出境探亲、继承、移民、留学、小孩移地上学等,都热情给予帮助,为他们协调办理手续。主动关心困难归侨侨眷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例一名老归侨儿子痴呆、儿媳离婚、孙女上小学,靠其微薄的退休工资维持一家生活,家庭经济非常困难。我们主动帮其牵线搭桥,请一名侨属企业主与其结对帮扶。通过我们的工作,广大华人华侨、侨眷侨属都非常满意。

三是对华人华侨的捐赠项目进行跟踪服务、管理和监督,确保项目落实到位。依照《江苏省华侨捐赠条例》,凡华人华侨捐赠的项目都进行登记造册,及时跟踪服务、搞好管理,确保项目落实到位,切实保护捐赠人的合法权益。

四、加强沟通联络,开展社区联谊活动

我们一方面通过与海外朋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大力搞好对外宣传,加强同他们的沟通联络;另一方面通过社区侨务工作网络,组织广大归侨侨眷开展社区联谊活动。

一是加强同海外华人社团和重点人士的沟通联络。近年来,我们与香港、北美、欧洲等地的10多个华侨华人社团保持着经常性联络,一些重大经贸活动都要邀请他们参加。另外,我们还确定了100名在海外的博士、硕士、教授、有一定实力的实业家作为我们的重点联系对象,通过书信、电子邮件、贺卡等方式同他们保持经常性的联系。

二是注重做好海外友人的接待工作。凡华人华侨、海外友人前来旅游观光、投资考察、寻根访祖、探亲访友以及参加经贸活动的客商,我们都热情做好接待工作。对回乡的华人华侨,我们主动上门看望,并陪同他们参观开发区、有关乡镇和企业,让他们加深对××的印象。对重点人士回乡,我们分别请领导出面接待,让他们充分体会家乡人的诚意。如唐英年先生带领唐氏家族回乡省亲时,我们区镇两级高度重视,认真安排好每个环节,细致周到地做好每一项细节工作,唐氏家族成员都非常满意。

乡镇侨务工作总结篇4

“德中同行”是由德国外交部主办,德国经济亚太委员会、歌德学院和德国――灵感与创新协办的一项大型外交活动。德国总统霍斯特・克勒与中国国家主席共同担任“德中同行”活动的监护人。

在中德建交36周年之际,“德中同行――2008太仓周”活动走进了素有“中国德企之乡”的江苏太仓市。这是“德中同行”活动首次在县级市举行。商务部副部长蒋耀平、德国驻华大使施明贤等出席了开幕式。共有2000多人参加了开幕式。

“德中同行――2008年太仓周”从10月16日起至25日结束。活动中除丰富多彩的开幕式、德国企业科技成果展外,还将举办电影展、啤酒节、足球友谊赛、自行车嘉年华、环沪港自行车赛等活动。

德国驻华大使施明贤说:太仓是德国在亚欧最重要的合作伙伴,是中德两国合作的杰出范例。有很多德国人生活在太仓并在这里取得了杰出的成绩。太仓市民的热情再次证明德中合作可以推动很多事情。

太仓是驰名中外的“中国德企之乡”,凭借着沿江沿沪的独特区位优势和重要港口城市优越的投资环境,自从1993年首家德资企业克恩里伯斯落户至今,太仓已吸引总投资超过10亿美元的126家德国企业前来投资创业,年产值达到了60多亿元。一个以技术含量高、环境污染小为特征,以精密机械加工、汽车配件制造、新型建筑材料为主体的特色产业群,正在太仓这方开放的热土上崛起,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德资企业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凌鼎年)

丹徒侨办积极推进“侨企助村”活动

为积极响应江苏省侨办“百侨助百村活动”,镇江市丹徒区侨办认真筛选本区有实力的侨资企业和重点侨村进行挂钩帮扶,实施“侨帮侨工程”初见成效。近日,侨资企业“镇江市三丽时装有限公司”和重点侨村高资镇唐驾庄村正式签署“侨企助村协议书”:由镇江市三丽时装有限公司每年无偿资助唐驾庄村5.5万元,用于全村的垃圾清运、村内道路的铺设和维修、贫困生就学帮扶。时间自2008年元月开始,初定5年。

丹徒区是镇江市的重点侨乡。一批侨港资企业在自身做大做强、资产累积的同时,老总们饮水思源、感恩相邻,奉献社会、造福乡邻的愿望也随之产生。丹徒区侨办及时组织引导,开展“侨企助村”的帮扶活动,多次组织部分规模侨企老总到重点侨乡走访、座谈,为帮扶结对搭建桥梁。

(范国忠刘彪)

南京籍华侨华人

青睐来宁投资创业

“虽然我找不到当年曾经熟悉的大树,也找不到中华门附近的老家,但我希望在这座城市里找到我的根。”在9月24日召开的华侨华人生物医药暨高科技项目专场洽谈会上,南京老乡、爱尔兰华人会会长陈敏琪的一番话引起了在座华人华侨的共鸣。

陈敏琪告诉记者,她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12岁时和父母一起去了爱尔兰。南京发展很快,过去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建起了高楼大厦。陈敏琪说:“我已经和几家投资商谈好,准备在南京建一所世界老人保健园,让来自世界各国的老人能有机会生活在南京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里。”美籍华人、惠氏制药高级研究员张之颢也是南京人,他在美国医药行业打拼了10多年。“医药行业的研究和开发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虽然回南京才短短几天,我已经充分感受到家乡人民的热情。”他所在的惠氏制药每年的药物研究开发基金达10亿美元,他准备在宁投资一家医药服务外包公司。这一想法和来自南京中医药大学的陈龙博士、来自美国的吕强博士不谋而合,他们3人约定近期将对公司开办的各种事宜做最后敲定。(范蔚东)

连云港市侨办研究部署

《华人时刊》订阅运用工作

10月22日,连云港市侨办召开全市侨办主任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华人时刊》杂志的征订使用工作。

会上,市侨办副主任于广举传达了全省侨务宣传工作会议精神,主任刘娟就《华人时刊》的征订使用工作提出了要求:一要高度重视。《华人时刊》是我省唯一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侨刊,支持该刊物就是支持侨务宣传工作大局,也是侨务工作的应有之义。二要好好利用。《华人时刊》刊登的很多知识、经验、典型值得学习、借鉴。三要扩大发行。侨务工作正在向基层、社区扩展,广大基层侨务工作者、侨港资企业家都需要及时了解侨务工作的新态势、新思路及相关政策、方针、信息,而《华人时刊》可在这方面发挥传递、启示、引导作用。(周中兴)

为贯彻落实江苏省“万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淮安市政府及时制定出台了《市政府关于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工程的意见》,受到来淮海外嘉宾的高度关注。

《意见》计划5年内引进一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其中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不少于50名;扶持政策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关于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来淮安创业办企业的,二是关于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依托淮安市企事业单位进行技术成果转化的,三是关于创新创业人才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或副高正高级职称的。通过政府部门、创新创业载体以及金融等机构各类扶持政策的配套使用,孵化一批在核心技术创新方面进入先进行列的高新技术企业,开发一批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品,加快形成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体系。(朱崇君)

日前,由加拿大华侨九牛实业公司董事长戴炳元先生热心捐资200万人民币兴建的坐落于金坛市城南风景区的戴叔伦纪念馆,正式落成对外开放。

戴叔伦祖籍金坛,是唐代中期的杰出人物,其诗作传诵千载而不衰,被称为“大唐诗伯”;其为官又以德政吏治载誉朝野,享有“廉吏”之誉。纪念馆与博物馆、华罗庚纪念馆、段玉裁纪念馆、民俗风情苑交相辉映,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集展示传统文化、弘扬伟人风范,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发展生态旅游于一体的文化休闲景区。(金坛侨办)

乡镇侨务工作总结篇5

为完善和建立华侨港澳同胞捐赠公益事业项目监督管理制度,切实维护捐赠人、侨捐项目的合法权益,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省华侨捐赠公益事业项目监督管理办法》(粤府办〔2005〕38号)和江门市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外侨局关于在全市建立华侨港澳同胞捐赠公益事业项目监督管理制度的意见的通知》(江府办〔2005〕100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建立侨捐项目监督管理制度的目标要求

各镇(场)、各有关单位要在今年10月份前做好侨捐项目的普查确认工作,并在市外事侨务局的指导下开展各项监督管理制度。做到底子清,即核清本镇(场)、本单位内的侨捐项目情况;档案齐,即健全侨捐项目的文字档案,并将有关档案复印送市外事侨务局存档;责任明,即明确侨务部门、各镇(场)、受赠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对侨捐项目监督管理的职责;制度完备,即由市外事侨务局会同有关单位联合制定和完善使用、管理和维护侨捐项目的制度,建立各项监督管理制度;监管到位,即监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监管措施落实到位。

二、建立侨捐项目监督管理制度的工作步骤

(一)健全机构,加强领导

市成立由市委常委谭国渠任组长,副市长黄淑质,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部长余荣机,市外事侨务局局长李健才任副组长的侨捐项目监督管理制度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市府办、外事侨务局、市侨联会、市民政局、市卫生局、市教育局、市文广新局、市科技局、市体育局、市旅游局、市农业局、市文明办负责人及各镇主管侨务工作的领导组成。并设立工作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外事侨务局,办公室主任由李健才同志兼任,副主任分别由市侨联会副主席关新强、黄启华担任。各镇(场)也要成立相应机构,配备专门人员,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制定方案

市外事侨务局根据粤府办〔2005〕38号文和江府办〔2005〕100号文的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实施方案,各镇(场)也要相应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保侨捐项目监督管理工作按计划、有序地开展。

(三)宣传发动

市计划在6月份召开全市工作会议,对建立侨捐项目监督管理制度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各镇(场)、各有关单位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站等媒体和侨务社区等宣传阵地,采取学习辅导、访谈、法律咨询、专题报道等形式,大力宣传华侨、港澳同胞捐赠兴办公益事业支持家乡建设的贡献,侨捐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及涉侨捐赠管理法规,努力提高全社会保护侨捐项目的法律意识,营造有利于开展监管工作的社会氛围。

(四)普查登记

各镇(场)和各有关单位要将我市改革开放以来的侨捐项目进行普查登记。此项工作要在今年10月份前完成。

普查登记工作步骤如下:

1.填表上报。由市外事侨务局向各镇(场)及各受赠单位下发有关填报表格和资料,明确此次普查的目的和要求,对全市侨捐项目开展核查登记。各镇(场)和市直有关部门要广泛发动受赠单位按要求填报《华侨、港澳同胞捐赠兴办公益事业情况登记表》,并经核实后,汇总报市外事侨务局。

2.查漏补缺。由于此项工作范围大、牵涉面广、时间长、情况复杂,各有关单位在填报时,要向一些知情人和捐赠人核对,以防止错漏,做到准确无误。

3.建立档案。由市外事侨务局按省侨办制订的统一标准将侨捐项目资料录入电子档案数据库,并按档案管理要求,做好原始文字材料整理、归档工作。

(五)确认

在全面摸清华侨、港澳同胞捐赠兴办公益事业情况的基础上,各镇(场)、各有关单位要按照粤府办[2005]38号文的有关规定,在今年12月份前对符合确认原则和范围的,由受赠单位填报呈批表和有效证明材料,按程序上报审批确认。

1.原则

⑴对具体项目按照先易后难、先近后远、先大后小、先实物后基金的顺序进行确认,重点做好1978年以来侨捐项目的确认工作。

⑵可对独立的单个捐赠项目(单个建筑物或单个设备)进行确认,也可对整个项目(如某所学校、医院)进行确认。

⑶对捐赠的金额,既可以确认华侨、港澳同胞个人(家族)、侨团在单个项目中捐赠金额,也可以确认其在本辖区内的捐赠总额。

⑷通过华侨、港澳同胞捐赠进口物资升值后用于兴建公益项目的,在计算捐赠金额时,以升值后投入公益项目建设的实际金额计算。

⑸同一捐赠项目有较多捐赠人参与的,以主要捐赠人名义填写“项目呈批表”和“确认证书”,其余捐赠人可附表说明。

⑹对捐建带有封建迷信、宗亲性或非法宗教的建筑物,不予以确认。

⑺对捐建的临时建筑物或设施不予确认。对一次性或短期使用的捐赠款物,如捐赠赞助某次排球赛、龙舟赛、校服、戏服、乐器等,不予确认。

2.范围

⑴捐赠金额确认起点:10万元人民币(含捐赠物折款)。

⑵捐赠项目的确认标准:

①捐赠金额占项目总投资额(政府无偿划拨或受赠单位原有用地的地价不计入项目总投资额)25%以上的项目;

②捐赠金额虽达不到总投资的25%,但已用华侨、港澳同胞个人名义或团体名称命名,并已报主管部门备案的项目。

3.程序

⑴捐赠项目的确认。由受赠单位填写《华侨、港澳同胞捐赠兴办公益事业项目确认呈批表》,持有效证明,如捐赠书、向捐赠人开具的收款收据复印件、捐赠批文等(如因客观原因不能提供有效证明的,须附捐赠项目及接受捐赠情况的书面报告),向项目所在地镇级侨务机构呈报,镇级侨务机构审核后向市外事侨务局呈报,市外事侨务局审核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向受赠单位颁发《**省华侨捐赠兴办公益事业项目确认书》。

⑵捐赠金额的确认。根据普查登记的结果和档案资料,由镇级侨务机构或乡镇社会事务办公室实行登记造册,形成历史资料。由镇政府向市外事侨务局呈报,市外事侨务局审核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向捐赠人颁发《捐赠证书》。

(六)签定责任书

凡确认为侨捐项目的,由市外事侨务局在今年12月前按要求统一编号,录入电子档案资料库,并设立标牌。受赠单位要与所在地镇政府或受赠单位的主管部门签定监管责任书(标牌、责任书由省侨办统一制作)。

(七)验收、表彰

市政府将组织市侨捐项目监督管理领导小组,按照省侨办制定侨捐项目监督管理工作检查验收细则进行验收,对开展侨捐项目监管工作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对监管不力的单位与个人给予通报批评。

三、建立侨捐项目监督管理制度

(一)改变用途报批制度

侨捐项目形成的资产,除捐赠时有约定外,不得作为国有或集体资产进行转让或抵押,不得改变侨捐项目的公益事业用途。因城乡规划或体制改革等原因确需改变用途的,相关责任单位应提出处理方案,按规定办理报批手续。

(二)受赠单位问责制度

受赠单位是侨捐项目的永久责任单位,对侨捐项目的建设、管理、使用、维修、保养负有全面责任,应与市外事侨务局签订《华侨捐赠项目使用责任书》,受赠单位和其上级主管部门为一方,市外事侨务局为另一方。在规划建设时,应就项目建设的有关问题主动向捐赠人和市外事侨务局汇报,征求意见;项目建成使用后,应建立管理、使用、维修制度。市外事侨务局对管理不到位、制度不完善的,应协同其主管部门督促整改;对因管理不善,致使侨捐资产造成重大损失的,应依法追究其责任。

(三)受赠单位与捐赠者联系制度

各受赠单位加强联系,主动向捐赠者汇报,沟通情况。

(四)审核备案制度

受赠单位应将侨捐款物造册登记,并在接受捐赠之日起一个月内报市外事侨务局备案。侨捐工程竣工后,应及时向市外事侨务局申报确认。对因特殊情况拟调整、报废的项目,应经专业鉴定机构及行业主管机构出具意见,责任单位应向捐赠人解释清楚并报市外事侨务局审核和备案后办理注销登记。

(五)信息化管理制度

市政府将根据省侨办的要求,组织建立全市侨捐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侨捐项目管理数据化和网络化。各镇(场)对本辖区接受侨捐款物情况进行统计,对侨捐项目要规范编号,即时输入侨捐项目信息管理系统。要及时收集分析侨捐动态和捐赠资产的使用情况,通过信息管理系统上报(在管理信息系统未建立前,要即时将资料的书面形式报送到市外事侨务局备案,由市外事侨务局按要求汇总上报)。

(六)年度检查制度

受赠单位应自觉接受市外事侨务局的检查,在每年年终以书面形式向捐赠人和市外事侨务局汇报受赠财产的使用、管理、维护情况。市外事侨务局在每年年终时对侨捐项目管理工作进行年度检查。对管理混乱,存在违法、违纪、违规行为的受赠单位,市外事侨务局协同其主管部门要求其进行整改,严重的提交司法部门查处。

乡镇侨务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跨国网络;侨乡;海外华人

【作者】李思睿,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类学系博士生。广州,510275

【中图分类号】D6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4X(2017)01-0079-008

一、研究问题和研究思路

侨乡村之所以以“侨乡”为名,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李明欢指出,伴随着人口跨国迁移而形成、并且长期维系的超越国境的亲缘、乡缘网络,是侨乡的总体特征。[1]5海外华人在其原居地和居住地之间建立起来的社会网络,使之联系在一起的现象被称为跨国网络(transnationalism)。在这一网络中,跨国移民与家乡建立并维持着多方面如亲缘、经济、社会、组织、宗教和政治的联系,并且这些社会接触具有固定性和持续性。[2]165,307

历史人类学的研究关注区域社会史,善于从较长的历史时段来分析侨乡的跨国网络。自清代以来,外出南洋谋生者的大量出现,为水客和侨批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空间。陈春声指出,在潮汕沿海地区,侨批局数量众多,经营规模大,至清末民初,基本建立起了相当完善的侨批网络和经营体系。[3]滨下武志从区域和历史的视角看待移民网络,认为“交叉”将移民国与故乡连接起来,两地间的网络以交叉为基点,再辅以网络多角度作用的功能,从而构成了移民、汇款、贸易三位一体的关系。[4]210水客不仅是侨批业的创始人、金融网络的建构和经营者,而且也是海外移民网络的重要环节。[5]

在早期的移民网络中,人口的流动是单向的,海外华人基于情感和义务回馈家族和家乡,经济资本在其中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流动不仅指人口在空间上的移动,也使侨乡居民形成了一种在抽象观念与具体实践上的特质,重视建立和利用广泛的社会网络。早在明清时期,粤东地区的百侯文人便充分利用宗族、姻亲、师生、同门等关系,利用血缘、地缘、业缘等纽带建立同胞关系和广泛的社会网络。在19世纪,随着现代交通、水客和侨批局带来的便利,又形成新的社会网络――移民网络,使得当地形成一种地域性文化,成为独具特色的“侨乡”。

侨乡由于劳动力的大量外流与缺失,侨汇对当地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侨眷甚至形成了一个纯依赖移民汇款生存的“寄生阶层”[6]96。此外,富裕的华商往往还会回馈家乡,捐资修建学校等公共设施。随着社区的生计和地方建设越来越依赖侨汇,华商在侨乡社会生活和地方政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他们在许多方面起着与传统社会中乡绅同样的作用,在侨乡的经济生活和社会建设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因此,“侨乡”不仅仅表现为一种建筑或文化“景观”,也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生活的方式,它更重要的表现为一种社会结构和社会意识形态。[3]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海外关系成为敏感问题而沉寂了数十年。随着第一代海外华人的老去,海外华人对侨乡的经济贡献日益减弱,加上国内经济发展迅猛,侨乡居民更多愿意选择去国内大城市打工,海外关系在侨乡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和地位有所下降。侨乡不再依赖海外华人的经济支持,开始独立发展。虽然如此,侨资依然是政府努力争取的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侨乡居民与海外华人重建联系,主要是通过重修族谱、重建宗祠、恢复民间信仰和仪式等活动。其中,祖先成为连接故乡的文化纽带,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海外华人的祖籍认同被唤醒和得到强化。如今,侨乡居民依然积极利用海外关系,建立不同于早期移民网络的新型跨国网络。在新型的跨国网络建构中,传统文化和祖先崇拜是重要的文化纽带,起到了恢秃颓炕海外华人祖籍认同的作用。海外华人所带来的关系网络是一种社会资本,这种资本有望转化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乃至政治资本,但具体的转化过程,则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在新型跨国网络的建构中,可以看到这几种不同资本的灵活运用,可以在侨乡转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同时,随着当代侨乡的转型,侨乡的文化特征和“侨”的内涵也在发生转变,这一转变是跨国移民与家乡互动的结果。本研究以粤东客家山区大埔县的著名侨乡百侯镇为个案,通过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结合文献研究,关注改革开放以来,侨乡的发展和新型跨国网络的建构。通过民族志材料和分析,表明侨乡转型的总体特征是从依赖转向独立,跨国网络和“侨”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和丰富。本文中凡未注明出处之访谈、论据均来自笔者2013年7月、9月在梅州的田野调查,文中所使用的人名均为化名。

二、移民网络的形成:“大水客”与侨乡社会

百侯镇地处广东省东北部,隶属于梅州市大埔县,全镇总面积112.27平方公里,人口数量为3.1万。百侯镇是粤东客家地区著名的文化之乡、人才之乡、华侨之乡,在历史上便是区域性的文化中心和商业中心。这里是客家地区,重视文教,出外为官者众多。清末至民国初期,百侯人纷纷外出谋生,逐渐成为粤东地区典型的侨乡社会。此地山多田少,人多地少,为维持生计,历来有“走川生”的习俗。据民国《大埔县志》记载,自嘉庆以来,百侯人开始大批出外谋生,先是集中在潮州、苏杭等地,道光以后集中在上海、汕头和南洋。清末至民国,由于战乱频繁、水旱灾害频繁,村民纷纷出洋谋生。至民国时期,村民已“络绎于南洋群岛矣”。据《大埔县志》1929年的统计,百侯全村共14884人,出外谋生者达4014人,几乎占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一。[7]而到东南亚地区谋生者,据估计在3000人以上。当地几乎每家都有亲人生活在东南亚地区,主要分布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等地。

侨乡的文化景观是“侨”文化的重要体现。这一文化景观,包括百侯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建筑群――既有众多官宦富商的府第式建筑,也有星罗棋布的大小祠堂;既有传统的客家民居,也有富有特色的中西合璧建筑群落和骑楼街。此外,便是带有社会建设和公益性质的公共建筑,如学校、公路、医院、公园、广场。这些民居和公共建筑背后的人物和变化,即可反映出百侯作为侨乡的历史和变迁过程。

1861年汕头开埠以后,潮州和梅州地区的百姓开始大量移居东南亚各地。大埔村民出洋,原是走陆路,经饶平到樟木港,再乘船到南洋各地。汕头开埠以后,村民改走高陂,从韩江水路到汕头,再乘船到南洋各地。当地人称走陆路为“跑路”,并形象地将乘船过程称为“打风暴去南洋”。当时出洋的过程颇为艰苦,去新加坡需要在船上度过七天七夜。民国初年,到南洋的交通条件虽已改善,但毕竟远隔重洋,风险较大。因此,当时有能力、条件者多在上海、广州谋生,稍逊者在汕头、潮州及家乡谋生,实在没有办法的贫苦村民,才出南洋谋生。

百侯的海外华人,主要分布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等地。“除新加坡的百侯华侨相对集中外,其余相当分散,主要职业是做工(打工),经商者较少。在华侨聚居谋生的地方,随着人数的增加,以地缘、血缘、业缘为纽带,逐渐形成了许多华侨社团。早在清道光年间(1858年),便有马来西亚马六甲茶阳会馆、新加坡茶阳会馆。1916年,又有马来西亚古晋大埔同乡会;1923年,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成立。”[8]119-120海外华人社团在联谊、自治、互动等发挥了许多作用,埔籍华人在国外的生活状态也不断改善。

外出南洋谋生者的大量出现,为水客和侨批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空间。至民国时期,大埔县有水客296人。百侯一村有职业性的水客30余人,其中著名的有杨水泉、杨潮荣、杨娘爱、肖东初等。1949年以后,仍有杨水泉、肖东初等数十人。[9]杨潮荣是当地“大水客”之一,不仅经营侨批,也带乡亲出洋工作。他每年走水三趟,每次所带新客,少则几人,多则十多人,甚至几十人。到南洋后,他利用自己的人际网络,结合各人的能力和特长,介绍相应的工作。尤其是很多人在外无法返家完婚,或要妻子儿女出洋,多委托水客带送。通过经营水客业所得巨款,杨潮荣修建了气派的“海源楼”。

海源楼是百侯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建于1917年,为“大水客”杨潮荣在马来西亚经商兼做“水客”赚来的巨款所建。该建筑是一座典型的中西合璧作品,外形欧式,主要由钢筋混凝土浇筑,内为中式,室内由木构件组成。海源楼完美地糅合了欧美建筑风格和客家民居建筑特点,也彰显着主人的成功,是“大水客”财富和地位的象征。随着社区的生计和地方建设越来越依赖侨汇,华侨和商人在当地社会生活和地方政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三、侨乡的文化景观、跨国网络与公益传统

华商在侨乡的经济生活和社会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许多方面起着与传统社会中乡绅同样的作用。在百侯,海外华人对社会建设和公益事业的投入,教育是其中的重要代表。民国时期,大量的侨汇维持了当地人的生计和教育的发展。在海外事业有成的侨贤,为家乡捐资的项目通常首先是学校。百侯中学的创立与海外华人的捐资密不可分,如今中学里几乎每一栋教学楼、宿舍都由海外华人捐资修筑,并以捐资人的名字命名。

在百侯中学创立的初期和改革开放以后,海外华人的捐助都是学校的主要资金来源。清末,百侯共有小学堂10所。百侯中学始创于1923年,1925年受到杨虎臣、杨富臣、杨绍臣等人的资助,校名定为百侯中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侯中由私立变为公办学校,政府加强了对教育的投资和管理。到了“”期间,学校变成生产队,经历了十年的低潮期。改革开放以后,海内外校友、港澳台同胞纷纷赞助学校,兴建教学设施,还设立奖教奖学基金、资助教学设备,重振百侯中学。

改革开放以后,海外华人对百侯中学的捐资主要用在以下几方面:兴建教学楼、百侯中学大礼堂、科学馆,修建教工宿舍,设立奖教奖学基金以及捐助电教设备和教学仪器。[10]79-81据不完全统计,在1981年到2003年20余年时间内,海外华人对百侯中学的捐资总金额到达约300万元。

在百侯,海外华人捐资修建的公路、祠堂、教学楼随处可见,在每一路口和重要建筑的碑记上,都可以看到海外华人的“芳名录”。百侯镇侯南体育场、电影院、凉亭等休闲中心,也由海外华人捐资建筑。百侯镇政府设有侨联专门负责侨务工作,在政府内有一栋由海外华人捐资修筑的“侨联大厦”。侯南老人会曾设有“侨委会”这一部门,专门负责华侨工作,曾发挥了村侨委会的作用。后来,由于政府有专人开始负责侨务工作,老人会名下的侨委会才在几年前撤销。

百侯的每个公共建筑都附有芳名录,详细记录了资金来源。侨联前主席杨文利(曾任百侯镇副镇长)详细记录了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至2011年(他本人自2011年起不再担任侨联主席一职),200余位海外华人的捐资情况。根据他的记录,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人的捐资源源不断,并且经历了由少数侨贤集中大额的捐款,到越来越多的侨贤小额捐款的变化。从百侯迁出海外华人分布的地域甚广,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美国、法国等地。他们的捐资形式以捐款为主,也有部分捐献物资。这些捐款大多用于乡村建设和公共设施,捐资项目有学校、公路、大桥、供水设施、医院、公园、祠堂、老人院……无所不包。①以杨文利主席详细记录的肖畹香先生的捐资情况为例,可以看到第一代侨民对百侯捐资的概况。

肖畹香先生,男,百侯进光村人,出生于1902年,旅居马来西亚,为百侯捐资达1049万元。由他捐建的项目集中在学校、医院、公路大桥、老人院、侨联大厦,主要包括:1957年捐24万元建进光小学;1978-1994年捐230万元修进光公路;1980年捐25万元建百侯医院门诊楼;1983年集资22万元兴建百侯大桥;1984年独资花费18万元兴建进光初级中学;1986年独资521万元建进光中学、独资重建“狮谭夜月”;1991年捐资64万元兴建侯北中学教学楼、宿舍;1993-1994年捐资40万元与姚美良先生合建百侯中学礼堂;1995年捐资60万元建百侯医院新门诊楼、住院楼,捐款2万元建百侯老人院;1995-1996年捐资10万元建百侯中学教工宿舍;1997年捐资40万元兴建侯北中学礼堂、捐资3万元建百侯侨联大厦;百侯人民医院由他独资建设。

海源楼是“大水客”财富和地位的象征,从中体现了水客、侨批的作用,及清末民国初期移民网络和侨乡社会的形成;百侯中学、无处不在的芳名录和侨联的捐资记录,则全面展现了侨贤对地方建设的关注以及侨乡的公益传统。百侯的学校、公路大桥等基础设施、广场花园等公共空间、医院、老人院和村民福利、侨联大厦……都由海外华人捐资修建。通过百侯的人文景观,我们可以看到“侨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氛围,笼罩着整个百侯。老人会、侨委会等民间组织,则通过血缘、地缘的纽带,长期与海外华人保持联系。侨贤扮演了类似乡绅的作用,海外华人与侨乡的关系,从最初以血缘为基础的宗亲互助,发展为以地缘为基础的社会建设和公益行动。

四、侨乡社会变迁与跨国网络的重建

(一)“一代亲,二代表,三代了”:侨乡社会变迁

改革开放以后,侨乡在经济上逐渐不再完全依赖海外华人,开始独立发展。百侯镇官员伍尉宣认为,“上世纪80年代,华侨对百侯的投资很多,主要用于修筑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90年代以后,准确而言是在2000年以后,华侨的投资就慢慢减少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所造成的影响,导致华侨在国外做生意也很难,另一方面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发展形势较好。2000年后,通过民间的联系和动员,华侨捐资有所恢复。”如今,随着第一代海外华人的老去,海外华人对当地的经济贡献日益减弱,当地人更多的选择在国内大城市打工。海外关系在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和地位也有所下降。

百侯当地俗语“一代亲,二代表,三代了”,形象地描绘了百年间海外华人与侨乡关系的变化过程。上文提到的重要捐资人,肖畹香、杨增蕴先生等人,均为出生在百侯的第一代海外华人。在“反右运动”“”等时期,海外华人的影响被迫终止。海外华人当时被视为是典型的资产阶级或准资产阶级群体,他们在国内的眷僮匀皇怯Ρ唤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对象。这一时期,华侨、归侨、侨眷在许多方面的正当权益都受到了破坏和限制。比如,由于出入境管理工作长期处于停办,归侨、侨眷办理出国探亲或定居十分困难,而且往往还要以“不爱国”或“叛国投敌”等罪名加以诬陷、迫害;而由海外华人捐资修建的设施也多被毁坏,甚至连带有西洋元素的物件都无一幸免。海外关系一度成为人们避之唯恐不及的污名,移民网络也随之中断和沉寂。

(二)从“怕回来”到“常回来”:祭祖和重建宗亲关系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气氛日益宽松,海外华人与家乡的联系得到恢复和加强,海外华人开始回乡谒祖,促进家乡经济发展。随着世代的更迭,侨乡从海外华人的故乡变为了祖籍地。不同于第一代海外华人爱国爱乡的国家认同,第二代华人对于侨乡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认同,一种“根”的情结,其表达方式主要为寻根谒祖。近年来,侨乡居民重新联系海外华人,主要是借助其力量重修族谱、重建宗祠、恢复民间信仰和仪式,祖先成为连接故乡的文化纽带。海外华人在当地重修族谱、祠堂、恢复信仰和仪式的过程中,依然是重要的角色。

杨姓是百侯的第一大姓,2003年,杨氏海内外宗亲开始一起重修族谱,重建杨氏祖祠延庆堂。延庆堂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距今六百余载,供奉的是杨氏四世祖杨清隐。在历史上,经历多次劫难,因兵祸、洪水数次重修。至1958年,祖祠再遭“人祸”,中堂被拆成平地,废弃长达五十年。祖祠是在当地是一块风水宝地,且一直有美丽动人的故事和诗文流传,海内外宗亲一直有修复祖祠的愿望。2003年,百侯杨氏成立了族谱编委会,由各方代表组成,开始重修族谱。重修族谱重新建立了宗亲之间的联系,2004年,在族谱编委会的基础上,又成立了“修建延庆堂筹委会”,共11位成员。同年10月,筹委会向海内外宗亲发出了重修祖祠的“缘启”。2006年3月,《百侯杨氏族谱》编成出版,由马来西亚宗贤杨行章组成探亲团回乡举行首发式。同时,探亲团参观了杨氏家庙延庆堂遗迹,延庆堂筹委会在现场向海外宗亲发出捐资修建祖祠的呼吁,香港的宗贤杨善轩当即响应捐款1万元。

在海内外杨氏宗亲的共同努力下,共筹资金88万元,祖祠的修建于2007年4月11日动工至年底主体工程竣工,于2008年1月19日举行祖祠重光和晋主大典。此次活动是许多百侯人心中难忘的热闹场面,在杨宇禾先生家里,他一边给我们放映活动的碟片,一边不无自豪地向我们谈起了2008年的祭祖情况。杨宇禾认为:“祭祖是一个平台,可以帮助大家互相认识。这些活动是对传统的发扬,对华侨也有好处,大家可以一起加强与祖先的联系和宗亲之间的联系。”

乡镇侨务工作总结篇7

(一)发挥侨务优势,服务发展大局的能力得到新提高。一是搭建平台招才引智。参与承办__“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积极做好海外高层次人才的邀请、联系、考察等服务工作,国侨办副主任任启亮参加活动开幕式。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被列为国务院侨办“海外人才中国创业示范基地”。张家港、常熟、昆山市精心组织“__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江苏行”。张家港市侨办积极承办“__相聚长三角”考察活动,受到省侨办领导的赞扬。昆山市侨办主动承办第二届“创业中华?创新江苏”和“第五届中国侨商论坛”活动,得到昆山市委主要领导的批示。全市侨办系统牵线搭桥引进合同外资3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8亿美元,促成签订合作项目460个,集聚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1200多人次。二是主动跟进开展服务。邀请市政协副主席谢鸣为侨商讲解当前经济形势和应对策略,增强侨企发展信心。建立苏州市侨商会微信群,实时为侨企提供服务。陪同侨商赴秦皇岛、承德、锦州、连云港等地投资考察,会同市公安局协商办理在苏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境外驾照更换事宜,协助国家“”人才景建平团队、许兆然团队成功申报入选“国侨办重点华侨华人创业团队”。联合承办市第五届外商投资企业运动会。太仓市侨办开展海外博士眷属大走访活动;吴江区侨办开展“人才服务月”活动。三是助推侨企转型升级。深入侨企调研,撰写《加快推进苏州侨资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受到市领导和有关部门重视。国侨办经科司司长庄荣文、省侨办原主任钱兴荣专程来苏调研侨港资企业转型升级情况。指导苏州市侨商会换届改选,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周向群到会祝贺。副市长徐明带队走访太仓侨企中美冠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了解企业发展情况,鼓励企业转型升级。联合苏高新财富广场举办“苏州欧盟国际合作交流恳谈会”,为侨企投资发展提供专业咨询服务。会同滨海国际苏州股权交易所举办“融创汇”部分项目路演活动,为侨企搭建融资平台。吴中区外侨办开展“助侨、亲商、促转型”活动,为20家企业48人次申请办理了apeC商务卡。

(二)注重联谊引导,涵养侨务资源的领域有了新拓展。一是请进来联谊。热情接待文化中国?海外文化社团负责人高级研修班、华侨华人回国创业研习班、意大利米兰博士沙龙考察团、丹麦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美国唐仲英基金会董事长唐仲英、吴江北美创业联谊会名誉会长唐南珊、香港金轮集团董事局主席王钦贤、旅美科协华盛顿分会会长宋云明、澳州苏州同乡会会长丁兆璋、丁兆庆等侨团侨领,加强联谊增进感情。积极邀请侨商出席苏州市政协会议、市政府国庆招待会和侨界中秋联欢会等重大活动,畅通市领导与侨商的沟通渠道。__年共接待海外华侨华人2150人次,进一步涵养了资源。二是走出去联谊。组织苏州市侨务经科考察团,赴芬兰和丹麦开展经济科技和文化交流活动,跟踪服务芬兰国家科技中心与高新区生态项目合作,建立苏州市海外华侨华人联络处3个,走访和约见芬兰国家科技中心(Vtt)生态绿色节能环保和能源部部长maRKKUViRtanet,芬兰华商会副会长朱绮华等,与70多名华侨华人进行了交流联谊。欧华时报网和《星岛日报》等海外华文主流媒体分别给予了报道。三是运用信息化联谊。运用mSn、SKYpe、微信、易信等现代网络技术,实现与海外侨胞的“零距离”沟通。利用春节、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及时向海外侨团和侨胞发去贺信、贺卡和电子邮件。充实完善分地域、分行业、分类别的侨情信息库和侨情数字地图,新录国家“”人才信息41人,海外高层次人才专业人士信息506人。工业园区侨办充实完善了区域侨情数据;相城区侨办建立了新华侨华人基础台帐;常熟市侨办建立了侨企数据库;张家港市侨办依托市内部网格化管理平台,建立了侨务信息管理系统;太仓市侨办开发了海外侨情综合管理系统。

(三)着力改善民生,侨界和谐发展的局面获得新巩固。一是注重精神关爱。举办__年苏州市“暖侨聚力”新年联谊会,市长周乃翔、省侨办副主任徐开信等领导出席联谊会,进一步凝聚了侨心。组织归侨侨眷赴张家港永联村、暨阳湖公园参观,举办老归侨插花讲座,为老归侨集体过生日,协助港胞徐昕举办个人摄影作品展,丰富归侨侨眷精神文化生活。姑苏区侨办建立并完善《姑苏区归侨服务需求工作档案》,及时为归侨提供个性化服务。沧浪街道“侨之苑”乐龄会所成为全国“暖侨敬老”试点单位。吴中区木渎镇成为全国“侨爱新村”文化建设示范点。认真处理涉侨来信来访,接待处理346人(次)、共320件,结案314件。大力开展困难归侨和重点侨眷帮扶活动,全市共走访慰问归侨侨眷456人次,发放困难补助39.2万元。二是打造社区品牌。深入开展全国社区侨务工作明星社区和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倾情打造“侨之家”品牌。吴中区木渎镇荣获“全国社区侨务工作明星社区”。常熟虞山镇、姑苏区沧浪街道荣获“全国社区侨务工作示范单位”。吴中区东山镇荣获“全国侨法宣传角”。吴中区经济开发区、姑苏区友新街道,昆山市华侨活动中心和昆山市工业技术研究院荣获“全省社区侨务工作示范单位”。常熟市虞山镇打造“七彩侨苑”品牌;太仓市沙溪古镇为辖区侨界人士营造“亲水侨家”。三是依法指导捐赠。主动走访有捐赠意愿的华侨,依法做好捐赠服务工作。美国唐仲英基金会向苏州大学唐仲英医学研究院大楼捐赠1000万美元。港胞周忠继捐赠1000万元建造苏州大学纵横信息大楼。香港方润华基金向苏州大学捐赠200万元。侨商吕守政向贫困学生捐赠10万元。加籍华人周士心向木渎镇政府捐赠书画及文房四宝。澳籍华人丁兆庆向苏州图书馆和教育部门捐赠个人漫画选400册。全年促成华侨捐赠8000余万元。截止目前,全市累计接受华侨捐赠近8亿元,位居全省首位。港胞朱恩馀、周忠继荣膺第二届“江苏慈善奖”最具爱心捐赠个人称号。吴江区唐仲英德育奖学金累计发放476万元。

乡镇侨务工作总结篇8

励志刻苦学医入社团为侨胞

梁宝卿女士是美国华侨,她出生的那个年代正值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时期,也因此让她养成了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十多岁的时候,她来到了澳门读书,由于家人多在乡间及美国,她便寄宿在学校里,“吃着最简单的食物,住着最便宜的屋子,过着朴素而简单的生活。”这便是梁宝卿女士少年时代生活的写照,虽然有些清苦,但总还有一丝温暖让她在寒风中坚守着。可是,好景不长,即使是这样的生活都没有维持太久。

中学毕业后,梁宝卿女士本打算回祖国内地读医科大专,后因一些客观原因而未能成行,只好就读了澳门镜湖护士学校,半工半读。毕业后,她仍在当地从事工人医疗护理工作。

后来,她为了实现自己“当医生行医济世”的心愿,1963年考入中山医学院佛山分院继续半工半读。毕业之后,她回澳门,成为了一名妇科医生,真正实现了自己的宏愿。

“由于经济的问题,我没有办法继续读下去。”梁宝卿女士回忆说。在外部环境的制约下,她报考了佛山地区的卫校,一边读书,一边在全澳的工人医疗队当护士。这样半工半读的生活持续了十年左右,十年左右的时间让梁宝卿女士学会了独立、勤奋和努力,更让她懂得了“在困难中要坚强,在生活中要节俭”,她在学习的过程中成长起来了,对社会贫穷人士的关爱也在那个时候成长起来了。

1976年,梁宝卿女士从澳门来到了美国,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力获取了行医的牌照,然而在美国行医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当时她除了给病人看病,还需兼职别的工作,诸如做保险等等。繁琐的工作让她无法专心行医,加上她心中一直怀着对祖国以及对澳门的眷念和一份浓c的故乡情。于是,她再次回到了澳门。虽然那时的澳门经济与美国经济不可同日而语,当时的祖国也还不富裕,但是她还是那样义无反顾。

1982年,梁宝卿女士在澳门开设了一家诊所,并用自己的名字为其命名。当时,她每次给病人治病后,如小孩高热、肚疴等,她都要做家访,为病人定期检查,看看是否有异样或不良的反应。即使实在忙不过来,她也会打个电话问候一下,了解一下情况。“这样虽然麻烦,但是我才会安心”。梁宝卿女士笑着说道。多年来,这已经成为了她的习惯,这也让病人和家属们感受到了一种真情,这种真情叫做“关爱”。

梁宝卿女士从美国返回澳门不久,也许她本身也是“美国归国华侨”之故,她加入了“澳门归侨总会”这个社团,这是一个以发扬华侨热爱祖国传统,促进归侨团结互助,“发挥‘侨’的桥梁作用和纽带作用”为宗旨的社团,后来她还被推选为该总会的副主席,热心为华侨、港澳同胞服务。近三十年来她融入了“澳门归侨总会”这个大家庭,服务是为华人、华侨,是为澳门,也是为了祖国。

并非殷商富豪却是博爱之人

梁宝卿女士是一位博爱的人,青年时代的她对贫苦百姓及乡亲们的疾病痛苦,感同身受,不知是源于她做医生的恻隐之心,还是源于本心的善良,或者二者皆有吧。

早在数十年前,梁宝卿女士已经有了服务的意识,她是一位医生,常跟贫苦的人群打交道,在被动地等待病人前来问诊、看病和主动地走入人群,询问他们是否需要帮助之间,梁宝卿女士选择了进入普通人群中,而不是稳居在医院里。她说:“我喜欢跟基层民众联系、相处。”浓浓的人情味和爱心是她服务、奉献的起点。

开诊所的时候,梁宝卿女士常遇到一些来自于中下阶层的病人,她常常只收少量的治疗费,碰到经济特别困难的,还免费为他们看病。她常说:“服务社群,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也是我做人的基本目的。”许多年过去了,现在很多当年经梁宝卿女士治过病的年轻人,已是六十岁左右的老人,他们对她充满了敬意,每次一看到她,总是会热情地跟她打招呼,向她问好。

1993年,梁宝卿女士从诊所里退居二线,完全地以“义工”的身份活跃在大街小巷。每周的星期一、星期二下午,星期日早上,她都会定期为街坊检查身体,久而久之,街坊们对她的需要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想不去都不行。”梁宝卿女士打趣地说。

她还常常带上简单的医务器具到诸如公园等空阔的地方,给练习太极的老人们检查身体,老人们开心极了。为了给病人带来更多的方便,她将自己的房子腾了出来,开设义工诊所,她常说:“我现在退休了,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尽力而为。”

梁宝卿女士并非殷商富豪,却经常慷慨解囊,尽显爱心。改革开放初期,有一次她回到珠海家乡下栅镇,在市侨联工作人员的安排下到几个医疗点去参观,当她看到担负着周围几十个自然村医疗任务的下栅卫生院和前山卫生院的医疗设备仍很简陋,她就分别给两个卫生院捐赠部分医疗器械和一批医疗床。接着在参观香洲市人民医院发现医院急需救护车时,就毫不犹豫地捐赠了一部救护车和腹腔镜等医疗器材。在她倡议与带头下,有几位侨友也与她共同出资为市侨联送小车一部。随后她自己还向广东中山医学院第二分院捐赠腹腔镜及急需医疗器材。多年来,梁宝卿女士对珠海市医疗教育、妇幼、敬老、扶贫等社会福利事业都热情赞助与支持。据了解,她于2006年至2008年间,还为珠海“侨心工程”捐款,支持该市有特殊困难的归侨难侨。

在梁宝卿女士家乡金鼎镇,她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尤其是在金鼎镇的康乐村。1989年,金鼎镇政府为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美德,计划筹建一个老人康乐村,梁宝卿女士获悉后,率先捐建了一幢二层的“宝卿楼”。随后,几乎每一年里,她都会抽空前往,探望这些老人们,每次回乡,她都会带上一些药物、一些礼物。对于她每次到来,老人们都特别高兴和期待,二十多年来,梁宝卿女士不间断地为“老人康乐村”的居民奉献着爱心和关怀,在相处中,她和他们之间早已经成为了亲人。

2002年3月23日,珠海市侨务局组织了160多名医务工作人员,带上价值2.8万元的药品和一台X光诊断车分赴珠海市的平沙、红旗华侨农场、敬老院等地开展“情暖侨心”义诊活动,是日,天公不作美,下起了绵绵细雨,年已七旬的梁宝卿女士参加了这次活动,来到病人家中进行了精心诊断,临别时她情真意切地说:“我以后会再来专门指导和治疗妇科疾病。”

今天,年近八十岁的梁宝卿女士仍旧精神抖擞、步伐稳健地行走在服务的大道上,当一些人对她为社会、为贫苦大众病患者真诚服务表示不解的时候,梁宝卿女士澹然地说:“不能每做一件事都要向金钱上看,以前吃不饱,穿不暖,不也依旧活了下来吗?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衣食无忧,更应该多做一些工作,多帮助一下他人,多关心一下他人。”这朴实无华的情感是她服务的源泉,她用数十年来坚定不移的行动和爱心,诠释着无私奉献的含义。

乡镇侨务工作总结篇9

(一)外事工作

1、组织学习__《__市因公临时出国(境)管理办法》文件,要求相关人员把握精神,熟悉业务,加强因公临时出国(境)活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严格控制党政干部因公出国(境)。

2、做好外事接待活动。为了做好美籍华人、美国尼亚加拉大学资深教授、商学院院长tenpaoLee博士回乡省亲工作,我局提前与开发区干部一同到其故乡李家村,找到其亲属,安排相关事宜。李博士出生台湾,大学毕业赴美,此次回祖国与江汉大学开展校际合作项目考察洽谈。5月24日,李博士偕其外籍学生一行7人回到故乡开发区李家村。我局与开发区领导参与接待,向外国客人表示欢迎,介绍汉川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尼亚加拉大学位于美国纽约尼亚加拉的刘易斯顿镇,已有156年的办学历史。该校mBa经过aaSCB认证,国内经过该认证的高校仅清华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大、上海交大和上海中欧管理学院等。

7月18日,美籍华人童偕其子童致刚回汉川寻根,童孙女士系著名华人、美国加州议员、金安银行董事长表妹,其家族在美80>:请记住我站域名/通报此行成果,并将寻找时机再度回乡拜祭。

(二)侨务工作

1、认真抓好各项侨务政策的贯彻落实。一是按照《__省实施办法》第19条的规定为“侨眷考生”办理中、高考优录证明各1份;受理侨眷证办理手续2份。二是结合实际开展送温暖活动。春节前后走访慰问贫困归侨侨眷10户,送去慰问金和生活物资。向海外重点华侨华人发贺卡、尉问信,表达家乡人民的问候和关怀;召开侨联委员座谈会,传达侨联工作精神,布置全年工作任务;

2、扎实开展侨务捐赠项目协调工作。为了搞好中国侨联、省侨联“健康光明行”活动,我局积极开展宣传、登记、排查、考察医院等准备工作,活动于4-5月在市第二人民医院奥视眼科开展,为我市10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全免费复明手术。期间,省侨联主席谢余卡、省侨联副主席、市委常委统战部长等领导先后来到__指导工作。

3、积极组织参加“华侨华人创业发展洽谈会”。我局在市招商办协助下,筛选招商项目登陆华创会招商网站进行宣传,我市佳乐士墙纸项目作为华创会重点项目在会上签约。同时,积极筹备it光电子项目孝感专场推介洽谈会,希望通过华创会向海内外代表介绍我市招商引资项目及我市区位优势和优惠政策,扩大我市在海内外的知名度。

4、侨情普查工作全面铺开。开展侨情普查是掌握侨情、以人为本、为侨服务、全面落实侨法的基本前提,也是加快我市对外开放、招商引资,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经市政府同意,我市侨情普查工作会议于9月25日召开,共有乡镇场、市直部门等90家单位参加。会上,局长对普查工作中有关概念及注意事项做了较为详细的讲解。副市长在会上讲话并做工作部署。

会后,侨情普查工作全面铺开,目前正有条不紊的进行。

此次侨情普查共2个月时间,将从市直部门到乡镇场开展一次拉网式的普查,分为宣传发动、调查摸底、汇总上报三个阶段。

(三)旅游工作

2013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达到9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1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8%和19%。

1、高起点抓旅游工作。通过积极争取,今年3月27日,市长翁晔、副市长一行到我局调研。旅游业是无污染的项目,发展旅游可改变人们的生活环境。翁市长要求一是全面考虑旅游业的规划问题。要搞一次全面调查摸底,先搞好规划,再找合作伙伴。目前汈汊湖的湿地保护工作需要调查摸底,有大量工作需要做。二是要搞好农家乐的布点建设;三是做好对外推介工作。旅游的发展要高起点、大手笔的抓,不能盲从,目前要做好旅游资源保护工作,要与__的旅行社合作,宣传好我市服务业。

2、进一步服务好旅游企业。我局负责人一行分别到汈汊湖生态旅游开发项目现场跟踪调查工作进展情况,到全市12家旅行社及3家星级宾馆及部分农家乐进行调研,指导他们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提升服务,开拓经营渠道。

3、高度重视旅游安全工作。安全生产不容忽视,旅游安全工作人命关天,召开旅游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布置会,对全市旅游企业进行拉网式的安全生产大检查。6月中旬、国庆中秋期间,我局组织旅行社、星级宾馆开展安全生产工作布置,要求各旅游企业高度重视,积极预防,做好每个环节的梳理检查,确保安全隐患无死角。平时定期与不定期的到旅游企业开展拉网式检查,确保安全生产工作落到实处。

4、跟踪督大项目。根据“一线一点”建设工作要求和全市重大项目管理工作要求,我局积极协调搞好中华凤文化旅游城生态旅游开发项目等旅游大项目的跟踪服务工作,了解督办“一点一线”的工作进展情况,并做好联络协调、组织汇报等工作。

5、指导农家乐星级创建。我局组成专班,深入城乡结合部的农家乐开展调查,指导农家饭店争创星级农家乐。6月初,组织升和农庄、月色荷塘度假分别申请创建4、5星级农家。8月9日,省旅游局产业发展处处长高晴一行对我市升和农庄、月色荷塘度假村分别进行高星级农家乐创建的验收,对__两家申报户给予好评,评价他们有特色,农家氛围好,硬件和软件都不错,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同时拟将争取到的省农家乐创业扶持资金140万元,逐步用于农家乐经营户的风格打造、包装宣传等,整体推动我市农家乐旅游良性发展,目前,资金正在发放。

6、推动旅游企业横向交流。组织参加6月2日举行的市8届导游大赛,我市亲和力旅行社__代表__队参加了比赛,获得3等奖。10月22日,在市首届“十大名菜名厨、十大民间工艺、十大土特名品制作技能展评活动”中,我市“榔头蒸鳝”被评为孝感“十大名菜”。应景区邀请,我局分三次组织全市13家旅行社分别到黄陂胜天农庄和红安对天河景区考察,学习外地旅游企业的经验和做法,激发他们服务__旅游的信心。

7、5、积极宣传贯彻《旅游法》。5月16日和9月8日,分别组织相关市直部门参加国务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电视电话会议与全省旅游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选派机关干部参加2013年全省旅游监管执法骨干学习贯彻《旅游法》培训班。同时,编印制作了《旅游法》宣传册和宣传牌,在“12.4普法日”集中开展《旅游法》宣传活动,共发放宣传资料近20__份。

下一步工作安排

1、积极组织参加2014年“华侨华人创业发展洽谈会”。

2、在开展侨情普查的同时,认真做好侨联换届各项工作,确保换届工作顺利推进。

3、继续跟踪服务重大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工作。做好2013年农家乐创业资金发放工作的同时,继续争取2014年省农家乐创业扶持资金。

乡镇侨务工作总结篇10

一、以服务中心为重点,侨联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

随着侨务工作重心由落实侨法向参加社会经济建设的职能转变,抓好侨务经济是对新时期侨联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面对新要求,我会一班人不等不靠,紧紧围绕区委区府提出的“激情创业、科学发展,加快建设民富区强的和谐南岸”总体目标,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开拓创新,为促进我区经济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努力服务。一是积极牵线搭桥,开展引资引智工作。我会结合自身特点,主要从三方面开展助推经济工作。一是广泛收集整理侨的海外资源信息和区招商引资信息,建立招商引资信息数据库,搭建海外侨商投资咨询平台。二是积极通过在区归侨侨眷向广大海外侨胞宣传重庆,推荐南岸,邀请他们回渝考察投资,为他们提供政策咨询等。今年,受我会邀请,香港模具科技协会、德国扬子经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裁严澍先后来区考察,寻找投资项目。三是积极争取市侨联支持及市华商会对我区的支持。今年5月市侨联彭烨主席带领华商会有关领导来我区考察,携手我区开展了“聚力助推城乡统筹·侨界行动”活动,与我区达成招商引资协议。6月组织我区招商局前往广东参加“粤港高科技产业·重庆市投资项目推介会”,拓展了我区招商引资渠道。四是加大力度多方式、多层次、多角度进行招商引资的对口联系,争取优资、优企落户南岸。重庆欧亚男科是一所规模较大,实力较雄厚的专科医院,我会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的姿态,积极与之对接,目前正在千方百计排除万难,多方协调,力争该项目早日落地南岸,为辖区老百姓带来更多的实惠,更好地促进健康重庆、健康南岸的建设。二是积极参政议政,为我区经济发展献计献策。参政议政是侨联工作重要内容,也是广大归侨侨眷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建设的最直接体现。我会始终把它作为中心工作之一抓实抓好。首先是做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培训工作。今年,我会两次组织两会代表委员,就如何参好政议好政进行了培训,并请老同志进行了经验交流,提高了代表委员参政议政能力;另一方面,积极组织侨界10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围绕国计民生,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为全区和谐发展和统筹城乡建设贡献才智。我会围绕“城市建设管理年”主题,积极组织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前往民宗局、各宗教胜地、南坪商圈、广阳镇、农水局、旅游局等单位进行调研,撰写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生态山水城区建设打造宜居南岸》提案和《南岸区乡村旅游发展研究》调研报告,为区委区府决策提供参考。同时积极关注社会热点、难点,广大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的保护等。一年以来,共撰写提案议案68件,区政协大会发言材料1件、上报市侨联提案6件、上报区人大14件和上报区政协47件。三是积极做好信访工作,促进和谐南岸建设。侨联的工作实际上是做人的工作,做社会稳定工作。积极为党和政府分忧,为广大归侨侨眷解难,促进社会和谐,这是我们工作的又一着力点。一方面立足本职,做好广大归侨侨眷社会稳定工作。一年来,我会共接待归侨侨眷来信来访93件次,问题涉及工资福利、医疗保险、房屋拆迁、子女入学就业、财产继承、出境出国、家庭纠纷等多方面,侨联耐心细致为他们讲解的关政策,协调相关单位,共同化解矛盾。确保了全国两会和奥运会期间无人上访。另一方面,积极投入区委区府部署的机关干部大下访工作。我会领导主动到归侨侨眷较多的弹子石等街道和南坪等镇,帮助街镇化解社会矛盾,圆满完成了区委区府下达的下访任务,增加了社会和谐,促进了社会稳定。

二、以开拓创新为动力,侨务工作不断打开新局面

侨联其人民团体性质,决定它既非职能部门,又非权力部门。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推动侨联工作,扩大其影响力,实现更好地为侨服务,为地区经济社会建设服务,这是侨务工作者必须认真去思考、大胆去实践的问题。为此,我会主要着力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党委政府的支持是侨联开展工作的最根本保证。为争取党委政府对侨联工作更多支持,我会积极靠嘴勤、腿勤,做到见缝插针,通过正式或非正式汇报方式,向各级党政领导汇报、宣传侨联工作,促进了侨联工作局面不断打开。二是以党建推动侨建,努力扩大工作平台。做好侨联工作,组织是保障。一方面积极协助在侨企中成立党组织。为进一步加强党对侨的领导,我会积极参与、配合区党建工作主题年活动,帮助侨属企业金梭装饰集团公司党支部、重庆昊晟玻璃制品有限公司党支部开展党的建设工作,扩展了党的统战工作阵地。第二是积极落实市侨联侨联工作进社区和区委统战部统战工作进行社区的有关要求,我会继去年侨联弹子石分区成立后,于2010年7月在基础教育口成立了侨联基础教育分会,进一步延伸了我会工作手臂和舞台。三是丰富维权手段,增强护侨能力。由于侨联角色局限性,在维权过程中,仅凭侨联一己之力,往往力不从心。为此,我会紧紧结合自身实际和区情,采取如下措施,确保侨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其一是通过“五侨”联动,加大维权力度;其二是积极发挥侨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作用,帮助鼓与呼;其三是积极与区司法部门合作,加强与各级机关部门协调,督促侨法的落实;其四是开展与重庆锋度律师事务所合作,成立侨联维权工作站并挂牌,与区司法局建立了司法伤害鉴定合作关系,为广大归侨侨眷提供义务法律咨询服务。【1】四是加大宣传力度,增加曝光率,提升侨联影响力。宣传作为单位提升形象的窗口,我会相当重视。一方面做到了电视有图像有声音,网络上有宣传,报纸刊物上有报道。到目前为止,南岸新闻、南岸信息港、南岸统战网、南岸工作通讯、重庆市侨联网、新华侨、重庆市政协报等上报道了有关我会新闻、信息共计53条。另一方面是积极完善南岸统战网侨联专栏建设,在互联网上搭建了南岸区侨联网上短信平台、博客平台,丰富了我会宣传手段。第三是充分发挥侨联海燕艺术团这一平台优势,宣传提升侨联形象。一年来,共组织海燕艺术团参加市、区、街道及镇各种演出和在盛夏酷署到市武警七支队慰问赴汶川抗震救灾官兵演出10余场,获得各类奖励5项。

三、以活动助推为手段,侨联凝聚力得到新提升

今年以来,我会积极贯彻落实“组织起来,活跃起来”要求,侨联工作呈现出勃勃生机。一是积极组织归侨侨眷参加公益事业。热心公益是广大归侨侨眷的优良传统。今年是我国多灾之年,2.15冰冻雪灾,5.12汶川大地震,我会归侨侨眷和侨企金梭装饰集团、重庆昊晟玻璃有限公司和重庆数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昌野药业等迅速伸出援手,慷慨解囊,向灾区捐款捐物价值57.2万余元。二是积极开展扶贫帮困送温暖活动。我会积极落实区委区府扶贫帮困指示,通过多渠道帮扶花园路街道5户贫困群众和归侨侨眷中的贫困户。积极协调劳动局、卫生局、民政局,为他们争取政策上扶持;同时积极想办法,帮助子女就业,组织归侨侨眷捐款捐物,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活动。12月20日,漆重建同志代表区侨联将筹集的价值5000元左右的粮油等物资送到了贫困户家中。三是积极服务新农村建设,开展“三下乡”活动。今年,我会继续与丰都县侨联开展对口矿帮扶合作,组织我区侨企和侨眷,共筹措到价值2万元教育器材、学习用具前往丰都县崇兴乡接龙完小开展“兴学育才·情暖学子”支教助学活动。今年,我会侨眷黄化君在冬季即将来临时候,购买了40件保暖冬衣,通过我会即时送到了垫江县山村小学莘莘学子手中,使他们过上了一个有社会公益人士热情关心的寒冬。他们还给我们写来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四是积极组织归侨侨眷参加市区各项活动,激发了爱乡爱国热情。如参加市侨联组织的“百名老归侨回娘家”活动、区委区府组织的春节团拜会、统战人士中秋座谈会等。积极组织台侨小组活动,丰富了归侨侨眷文化生活;组织归侨侨眷参观华侨纪念碑,缅怀先烈,增强了民族荣誉感和自豪感。五是积极组织华文小学生作文竞赛活动,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广大归侨侨眷积极参与,共收到稿件43篇,经筛选,上报市侨联14篇,经世界华文小学生作文赛组委会评选,我区珊瑚小学廖雨寒同学获得二等奖。六是积极组织归侨侨眷侨属开展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活动,坚定坚持改革开放的信心。在改革开放30年,我国取得巨大成就之际,我会举行了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征文摄影活动。全区归侨侨眷侨属满怀无比激动的心情,踊跃投稿,把他们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发生在身边的改革开放成就和巨大变化,用诗歌、摄影、书法等形式表达出来,共收到参赛作品17件。评选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4名。七是在中秋和国庆双节来临之际,组织我区归侨侨眷,进行攀登黄桷古道登山和座谈活动。八是举行了凝聚亲情、乡情、友情的团拜会。在10年初组织全区归侨侨眷侨属在我区海德酒店举行了较大规模的团拜会。侨届人员以载歌载舞的形式和无比喜悦的心情,欢聚一堂,喜迎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春天的到来。侨联组织的影响增大,凝聚力增强。九是观看台湾选举资料片。10年三月是台湾选举战火正酣,选情最为复杂之时,全球华人聚焦台湾,我区侨届人员也不例外,十分关注祖国统一大业。我会为了让归侨侨眷更多地了解台湾选举详情,在南山南帝山庄和弹子石分会,组织部分侨届人员观看了台湾选举资料片,使他们了解了更多的台湾民意,侨届人员呼唤社国统一的心情更加迫切。十是开展多形式的联谊活动。我会加大力度创新侨联活动形式,提高活动内容质量。如组织侨届妇委会人员在今年妇女节参加植树活动、听教育专家教育报告会和广播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