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社区运营管理十篇社区运营管理十篇

社区运营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7:49

社区运营管理篇1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管理模式探索

abstract:Reviewingthelateroperationmanagementofsubsidizedhousingmanagementathomeandabroad,andanalyzingthecurrentsituationandcommunities’characteristicsofsubsidizedhousing,thenfoundthatcommunityself-organizationandmanagementmodelwithgovernmentguidanceisanewfieldofsubsidizedhousingcommunities’lateroperationmanagement.

Keywords:SubsidizedHousing,managementmodel,exploration

中图分类号:tU113.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前言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构建多层次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十二五”末,全国保障性住房覆盖面将达到20%左右,但大量的保障性住房社区的后期运营管理却没有形成有效的模式,并且较早投入使用的保障性住房小区的后期运营管理问题已初现端倪,所以保障性住房社区后期运营管理模式很值得探索,这对改善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社会稳定、社会公平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研究对象是竣工交付、分配入住后的保障性住房社区的运营管理模式,着眼于对保障性住房社区特点及居民诉求等软件的分析,涉及物业服务企业、政府相关部门、居委会、非政府等组织的合理定位等。

2.国内外保障性住房社区后期运行模式研究综述

住房保障问题是各国政府关心的问题。马泽发指出:在实践中,美国形成了以地方住房局(pHa)为主体、私营管理选择和居民团体参与为辅的管理体系[1]。对于住房补贴,美国在1998年国会通过的《高质量住房和工作责任法》在为居住在政府房的市民提供了一些优惠保证的同时也规定,所有居住在政府房内的18到62岁的居民,如果没有工作或者不是全时在大学深造,每个月必须至少参加8个小时的社区服务。

国内各地住房保障安居工程的推进速度不一,保障性住房社区后期运营模式处在探索阶段。吴鸿根提出:如何按照“政府主导、法律支撑、资金保证、税收减免、市场运作、社会参与、住户满意”的原则,探索保障性住房物业管理的组织形式、管理方式和运行模式,对“十二五”期间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马万里指出:廉租房社区物业管理新模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考虑汗水入股、阶梯定价与爱心互助等模式要素[3]。此外,保障房建设走在前列的成都市房管局探索出“公共服务进小区、基层社区进小区和社会组织进小区”的“三进”模式,引导多元力量加入保障房小区的管理体系。

3.我国保障性住房社区后期运营现状及构成要素特点分析

3.1我国保障性住房社区后期运营现状

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社区后期运营管理大多沿用传统商业社区物业管理模式:开发建设完成后引入物业公司,按行政区域划分纳入街道—居委会的管辖,同时居委会也在引导组建业主委员会。但通过对宁波市部分保障性住房社区的调研,发现在这种模式下存在诸多问题,例如:(1)物业方面:业主(对物业满意度低,物业费难以收缴、物业公司亏本经营以致物业公司弃管小区、物业公司频繁更换;(2)居民(业主)方面:居民认知程度较低,社区公共活动和公共事务参与度较低,业主委员会组建难度大;(3)居委会方面:工作面广量大,但人少,以至只能侧重行政职能的发挥;(4)其他方面:政府、开发建设企业对社区基本公共设施投入不足,非政府组织参与度较低等问题也加大社区管理的难度。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保障性住房社区没有形成系统的、相互监督制衡的管理模式,经济上没有形成一定的保障和监督链,管理服务方面相关机构定位不明确、权责关系模糊,组建过程没有处理好市场调节与政府主导的关系等。

3.2我国保障性住房社区构成要素特点分析

3.2.1保障性住房社区产权复杂

我国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情况决定了目前我国同一个保障性住房社区内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住房、拆迁安置房等多种类型的产品共存,在商品房竞配保障性住房的开发模式下,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也会共存于同一个小区。产权方面,经济适用房、拆迁安置房归业主所有,公共租赁住房产权归国家所有,并且还存在同一套房屋,部分产权归业主所有,部分产权归国家所有的情况。保障产品的多样性和产权的复杂性增大了保障性住房社区后期运营管理的复杂性。

3.2.2保障性住房社区被保障对象群体构成复杂

从申请保障性住房的条件来看,保障对象包括城市个人或家庭年收入、财产总额低于限额的低收入、中等偏下收入阶层和住不上“公租房”,没资格买“经适房”,更买不起“商品房”的夹心层群体。根据访谈了解的实际情况是入住群体失业人员多、残疾人多、归正人员多、低收入无收入者多、孤寡老人多。现阶段被保障群体不仅仅是中低收入阶层,更多的是需要关怀的群体。他们对社会比较敏感,自我约束能力普遍较差,对居住环境没概念,甚至当生活不顺时还聚众闹事。这就要求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要考虑到居民的收入、消费水平、消费观念及价值重塑等问题。

3.3.3保障性住房社区居民生存能力较低、依赖性强

目前保障性住房社区的居民学历一般较低,其较低的文化水平及综合素质使其生存能力较低,很多居民无稳定的收入来源,这将导致后期运营中出现无法交物管费和房租等情况,影响社区正常用转。还有可能有些居民由于生活所迫将房屋出租或转租来降低生活成本,而二次租赁者又不参与社区事物和活动,这也将使保障对象的服务管理逐步走向边缘化。另一方面,部分居民心理上认为他们是弱势群体,本来就应得到政府的保障和照顾,集中入住保障性住房后对政府的依赖性更强了,并且他们个体诉求量的累加会引起是质的变化。这就要求在保障性住房社区后期运营管理中要引导居民及时表达需求,提供其需要的服务。目前来看,社区自组织管理在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社区运营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4.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模式的新探索

保障性住房社区运营管理现状和其构成要素的特殊性要求保障房社区不能像商业社区完全市场化运作,也不能让政府一管到底,结合国内外社区治理经验及教训,认为政府以顾问团体的身份及早介入的社区自组织管理模式是保障性住房社区后期运行管理的新视域。

4.1保障性住房社区自组织运营管理基本模式

社区运营管理篇2

abstract:thoughthemobilecommunicationoperatorsofthechannelfeaturesanalysis,thispaperconductsSwtoanalysisofmaomingmobilecommunicationoperatorschannelstatus,andputsforwardsomeadviceofmaomingmobilecommunicationsoperatorchannelmanagement.theadviceareimplementingproprietarychannelsimplementdifferentiationstrategytoimprovesocialchannelloyaltyandcreatetheirownbackbonechannelnetwork.

关键词:移动通信;渠道;Swot分析;建议

Keywords:mobilecommunication;channels;Swotanalysis;recommendations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3-0048-02

1移动通讯运营商的渠道的含义及特点

移动通讯运营企业的分销渠道主要是指通讯产品从运营商生产到消费者的享受的基本途径。移动通讯产品销售渠道的形式是由移动通讯产品的本身特点所决定的,通讯产品作为服务产品与其他产品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①服务的无形性;②服务人员的不可分割性;③服务标准化困难;④消费者的高参与性;⑤服务的不可存储性。这些移动通讯产品的独特特点对渠道策略、渠道设计、渠道管理都产生重要的影响。

正是由于移动通讯产品有诸多不同于其他产品的特点,所以移动通讯运营商的渠道有一些明显的特征,如更短的渠道、特许经营渠道、服务的定制等。随着现有国内移动运营商的整合,国际移动运营商可能的市场进入,移动通讯业的竞争将逐步升级,并终转化为服务水平的竞争。营销渠道作为各种服务最直接的载体,无疑是在服竞争中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这些年来,茂名地区各移动通讯运营商都致力于其产品分渠道建设,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渠道管理中仍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2茂名移动通讯运营商的主要渠道模式

目前茂名地区移动通讯运营商的主要渠道模式可以分为两大类:

2.1直接渠道直接渠道又称自有渠道或主控渠道,是指移动通讯产品从移动通讯运营商流向用户过程中不经任何中间商转手的营销渠道。从产权角度上直接渠道是指移动运营商直接掌握、直接参与管理的核心渠道。由于移动通讯产品的特殊性(如不易存储性等),决定了通讯运营商销售渠i道通常以直接渠道为主。茂名地区移动运营商直销渠道包括自建营业厅渠道、自助服1务店、大客户服务中心/经理、客户服务热线、运营商网站等。例如茂名移动的沟通100服务厅、动感校园店;茂名联通和茂名电信的营业厅等。

2.2间接渠道间接渠道又称社会渠道或渠道,是指移动通讯运营商利用社会资源拓展的销售型渠道,在移动通讯运营商和用户之间存在中间商环节。主要是在用户比较集中、市场竞争激烈的地方,以及移动通讯运营商自办营业网点覆盖不到的地方,由其他企业和个人代办通讯业务的营业网点,如在宾馆、商场、街道、社区等地方。目前茂名地区移动通讯运营商的社会营销渠道一般有一级渠道、二级渠道和三级渠道。一级渠道是指通过一级中间商进行销售,它在卡类业务经营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对这类零售商一般没有什么要求;移动电话入网的等业务一般采用二级渠道,通讯运营商一次性把一定数量的号段批发给社会渠道商或分销商进行经营;三级渠道多出现在没有分支机构的农村地区。在二级渠道和三级渠道中,通讯运营商对其社会渠道商和分销商在经营能力、信誉度、财务资质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间接渠道是茂名地区移动通讯运营商自有渠道的重要补充,包括社会社会渠道商的合作营业厅、合作品牌店、加盟店、授权销售点、标准卡类直供零售点等。

自有渠道是茂名地区通讯运营商掌控最好、忠诚度最高的一种渠道形式。但是随着通讯网络的扩展延伸、业务种类的增加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单纯依靠自办营业网点进行业务发展也面临这越来越多的问题:一是成本太高,每建设一个自办营业网点都要支付场所的租赁、装修、维修和运行费用,还要支出增加营业人员的工资、福利等人工成本,大量营业网点累加起来,将是一笔庞大的开支;二是营业网点的增加速度跟不上通讯网络和业务的拓展速度,原有网点服务的覆盖区域大、客户多,难以满足市场竞争需要,也难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服务要求,而新建网点的周期较长、投资较大;三是人力资源方面的压力,自有渠道快速扩张必然要求大量扩充用工规模,这与移动通讯运营商减员增效的战略目标背道而驰,而增加短期聘用工又会埋下劳动关系管理方面的隐患。

通过大力建设和使用间接渠道(如建立营业网点和专柜经销等方式),可以快速拓展市场、方便客户服务,也节约了茂名地区移动通讯运营商的大量建设成本,提了经济效益,扩大了市场覆盖面。随着茂名地区通讯运营商的不断发展和经营规模的不扩大,间接渠道在通讯运营商营销工作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在迅速占市场规模、扩大用户份额方面,间接渠道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茂名地区移动通讯运营商渠道模式的Swot分析

下面对茂名地区移动通讯运营商的直接渠道和间接渠道进行一下Swot分析,以更加楚的认识这两种渠道模式。

3.1直接渠道的Sw0t分析S(Strengths):自营店的忠诚度高,移动通讯运营商能完全掌控;企业员工素质高,营业人员熟悉产品和业务,服务能完善,能更好服务顾客。w(weaknesses):自营店建设周期长,建设及管理成本高,无法快速覆盖目标市场。o(opportunities):自有渠道可以成为移动企业形象的宣传窗口;优质的服务以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加客户粘性。t(threats):成本低廉的社会渠道和新兴的电子渠道都对传统自办营业网产生明显替代作用。

3.2间接渠道的Swot分析S(Strengths):社会渠道不增茂名移动企业员工,减少人工成本支出,免去了劳动关系管上的麻烦和隐患;移动通讯运营商不需新建或租赁营业场所,可进一步降低建设成本;能速建立范围较广的业务分销网络,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社会渠道商成本风险小积极性较高。w(weaknesses):社会渠道始终是利益导向的,忠诚度较低,移动通讯运营商对其可控度较差;部分社会渠道商素质较差,不能熟练掌握各项业务;甚至有部分社会渠道商不法经营、恶意竞争可能损害通讯运营商的利益和形象。

o(opportunities):社会渠道贴近市场,具有较高的商业敏感性,更容易发现新的营销机会;社会渠道队伍的扩大可以有效弥补茂名地区通讯运营商自有渠道网络的不足。t(threats):竞争加剧引起通讯运营商互相策反对方渠道,企业难以对间接渠道进行有效控制,一旦核心渠道失去控制,将会极大影响企业营销网络的稳定性和核心竞争力。

社会渠道在茂名地区移动通信业务的发展初期,确实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茂名电信行业改革初期,新成立的移动运营商,例如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在组建初期自有渠道体系比较薄弱,正是由于大量社会渠道的出现,才使其迅速将产品和业务覆盖至目标客户市场,推动了茂名移动运营商业务的高速发展。

但是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盈利空间相对减少,竞争对手的利益驱动,在激烈的竞争背景下,对手之间都互相惦记着对方的渠道,都在想着“收编和策反”,于是社会渠道的一些问题就暴露无遗,如何提高控制力和忠诚度就成了每一个移动运营商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茂名地区移动运营商对营销渠道的控制力如何,取决于营销渠道对运营商的忠诚程度,进而影响对运营商市场营销决策的执行程度。忠诚度越高,控制力也就越大,贯彻得越彻底。因此,茂名地区移动通信行业的营销渠道的竞争力关键在于运营商对它控制力如何,更进一步的说是在于如何提高渠道的忠诚度。

4茂名地区移动通讯运营商渠道管理的建议

在用户及业务竞争的同时,茂名地区移动通讯运营商们也加大了渠道的竞争,如何建好、管好、用好自己的渠道,是每个运营商都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目前,移动渠道争已经从单纯的数量竞争发展到规模、网络和管理的竞争,面对越来越多的社会渠道商,移动通讯运营商只有很好地掌控,有效地巩固社会渠道商的忠诚度,才能更好地为我所用,达到双赢。在同质化特征越来越明显的今天,茂名移动通讯企业必须在管理方式上不断创新只有认真总结、合理规划,制定切实有效的渠道管理措施,明确渠道的发展方采纳合理的策略,才能更好地推动渠道工作的开展。

4.1对自营渠道实施差异化战略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三大基础竞争战略――低成本、差异化和聚焦一点战略,其中的差异化战略是指公司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差异化,形成一些在产业范围中具有独特性的东西,树立自身独特优势,从而保持市场销售业绩上的领先地位。差异化是相对于“同质化”而言,随着市场竞争剧,茂名的移动通讯运营商进一步加大成本投入,从网络质量、业务种类、产品质量到务规范等都越来越趋于同质化,局部的竞争优势往往靠“价格战”来保持,竞争者要想获得稳定的市场优势,己经变得越来越困难。可以说从自营渠道建设管理当中寻求新的差异化空间是冲出“价格战”重围的必经之路。

要解决的渠道差异化问题是“量体裁衣”,让渠道以最佳的效率对不同的目标市场采用不同的渠道手段。在茂名市区、四个县级市区以及小城镇和农村分别着自己的特点,所以在移动通信运营商在自营渠道建设中,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渠道建设方案。在标市场定位之后,也要有一个基本的渠道定位,使渠道能够与目标消费人群的活习惯、消费行为特征相适应。

4.2提高社会渠道忠诚度对社会渠道管理首先要认识到社会渠道商合作的本质是利益驱动的。在激烈的竞环境下,优质的社会渠道资源成为各运营商争夺的焦点,提高核心渠道忠诚度已经为关乎企业存亡的大事。特别是对一些龙头社会渠道商的忠诚度管理必须要加强。一旦龙头倒戈,渠道就会全线溃散,后果不堪设想。提高社会渠道商的忠诚度首先要保证社会渠道商的应得经济利益,对优质核心代要舍得放水、敢于让利。但仅有利益手段是不够的,还要进一步加强亲情化管理,对社会渠道商进行文化理念上的整合,与社会渠道商共享知识、共享市场、共享品牌、共享资源、共享文化,全面实施长期互惠战略,使它们认同运营商的文化理念,产生归属感。

4.3打造自有骨干渠道网络调研中发现有中国联通茂名分公司因为种种原因,自己的营业网点很少,业务发展主要来自社会渠道商。这种做法存在着很大的市场风险。完全依赖社会渠道商,不但整个渠道体系变得脆弱起来,难以实现有效管理,而且万一部分举足轻重的核心社会渠道商倒戈到竞争对手,有可能会导致市场全线崩溃。所以茂名地区移动通讯运营商渠道的管理中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自有渠道的建设。必须规划、构建能有效覆盖目标市场的自有骨干渠道网络,并在此基础上再大力发展各种渠道作为补充,才能构建起具有较高核心竞争力的立体型整合渠道体系。茂名移动运营商只有构建起完善的自有骨干渠道网络,才能真正实施渠道属地化管理,实现对社会渠道商的有效服务与管理。

5结束语

受传统的产业发展方式的影响,茂名地区部分移动通信运营商在渠道建设方面,缺乏足够的经验,甚至缺乏足够的重视,这是影响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只有渠道建好了,茂名的移动通信企业才能一路前进,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卜妙金主编.分销渠道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美)迈克尔・波特著.竞争战略[m].华夏出版社,2005.

社区运营管理篇3

【关键词】蔬菜直营;功能;发展;乌鲁木齐市;对策

一、乌鲁木齐市社区蔬菜直营店经营现状

乌鲁木齐市直销点遍布7区一县,截止2014年建成总数423家,目前正常运转的大概300余家,受益市民近200万人。平均每家每天销售300公斤左右的新鲜蔬菜。运营较好的分布在高新区,水区和沙区。经营较好的主要是因为社区蔬菜直营店选择和布局比较合理,靠近居民聚居区,人口基础大,消费人群较多,日均新鲜蔬菜的需求量比较大,同时也和经营者的管理水平有关。社区蔬菜直营店在稳定菜价、促进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保证社会安定的同时,也方便了市民购买新鲜蔬菜。

二、乌鲁木齐社区蔬菜直营店发展中的问题

1、选址不合理

蔬菜直销店存在着直销点分布不均、密度不够的问题。部分社区蔬菜直营店在选址建设时缺乏统筹考虑,造成部分社区直营店建在偏僻地段,有的店面面积过小,制约了社区蔬菜直营店的经营,社会和经济效益不佳。

2、社区蔬菜直营店蔬菜经营收缩

部分蔬菜副食品社区蔬菜直营店“变味”。按要求社区蔬菜直营店蔬菜经营面积应不低于30平方米,或不少于社区蔬菜直营店经营面积的30%。调研时发现,部分社区蔬菜直营店为解决蔬菜利润太低、无法盈利问题,开始销售副食品,有些甚至还摆上了日用百货,蔬菜经营面积缩小了,变成了附带销售且品种稀少、卖相极差。在价格方面,除了特价蔬菜及政府投放的储备菜外,其余蔬菜价格并没比附近超市或市场的低,有的蔬菜每公斤甚至比市场价高1-2元,这样的销售模式已经远远背离了政府平抑物价、便民惠民的初衷。

蔬菜质量不好。受价格因素影响,几乎所有社区蔬菜直营店不敢批发价格较高的蔬菜,有些蔬菜卖相不好,造成很多上班族并不愿意到社区蔬菜直营店购买蔬菜,这样越差越卖不出去,继而没有资金批发质量较好的蔬菜,导致恶性循环。

品种管理政策不能因地制宜,影响收益。乌鲁木齐市要求各社区蔬菜直营店上架蔬菜种类不能低于40种,但因社区蔬菜直营店受到地理位置、经营面积、周边居民需求和购买力及生活习惯等因素制约,菜品单一的情况占到社区蔬菜直营店总数的10%。即便按要求配齐了40个蔬菜品种,一些品种的蔬菜也会因为无一定数量的居民购买,加之没有保鲜库储存,造成损耗和浪费。

3、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水电暖等基础设置保障不及时。目前社区蔬菜直营店都是采用移动彩板房建立在道路两旁或小区空地上的,基础设施并没有配套跟上,有些店用电都困难,通暖、通水的店还没有几家,冬季只能使用煤炉子取暖,很多蔬菜容易冻坏。彩钢板简易房屋老化较快,存在很多安全风险。

冷链仓储设备不齐。新疆气候干旱,绿叶菜当天销售不完,到第二天就脱水严重,影响卖相。但是建设之初配置的都是用于冷藏的冰柜,未曾考虑到这些。

4、从业人员职业素质不符合服务行业要求

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每家店会有1名固定店长,没有学历,甚至不识字的无业人员,被安排在社区蔬菜直营店做理货员,这部分人员很多是低保户,甚至有些有吸毒前科或劳教过,受教育程度影响,无法达到服务行业的要求,部分人员迟到早退时有发生,难于管理。

服务意识不够。从业人员,服务意识淡薄,没有做到“笑脸迎客”。顾客进店询问蔬菜摆放地点,没有回答或应付了事,有的汉语不熟,菜品名称无法表述出来或不认识。

从业人员数量未按实际需要安排。市政府规定社区蔬菜直营店根据经营规模的大小,除1名店长以外安排1至4名“公益岗”从业人员。调研发现,实际安排“公益岗”远远没有达到要求。管理企i将社区蔬菜直营店“责任制”以后,承包商根本就不雇佣“公益岗”人员。

5、社区蔬菜直营店及管理企业持续亏损

社区蔬菜直营店是政府搭建平台,企业运营管理。政府只发放补助资金和制订政策,具体的运营实施完全由企业负责。管理企业需要选址建设并且负责配送运输,较高的建设费用和运输成本再加上人员工资,造成现有企业亏损。调研估算,目前20%的社区蔬菜直营店是亏损的,50%的基本持平,30%店面较大、位置较好的店能盈利。管理企业将运营风险转嫁给社区蔬菜直营店,只收取费用,不再负责管理,社区蔬菜直营店也很混乱。

三、对策建议

1、建设总量测算

具体建设多少家社区蔬菜直营店才算合理?根据调研结果:以100平米社区蔬菜直营店为例,每个店每天成本费用合计日营业额3000元才能持平。假设:一个顾客即代表一户人家购置所需蔬菜,每户平均3人,按乌鲁木齐市平均消费标准,每户3人平均每日蔬菜消费15元(随菜价上涨,该数值始终处于上升中),则该店周边至少需要200户(6000人)的顾客才能维持正常运营。

当每日有效客户超过500人,即周边有15000户居民时,该店的运营能力将减弱,则需要更大的店面来运营。目前乌鲁木齐全市常住人口为3112559人,平均每户3人,按照100平米的店面需要200(6000人)户顾客能够维持运营,那么需要建设519家社区蔬菜直营店,按照最大接待顾客能力500户(15000人)则需要建设208家。实际乌鲁木齐市各居民小区分布并不是均匀的,因此取两者平均数则需要建设364家,这一结果也符合目前市场调研的情况。

2、建设原则

(1)按需建设。社区蔬菜直营店的数量不要以硬性指标建设,而是根据科学的城市人口分布来决定。相对离市区较远的聚居区,没有覆盖到,由此形成了自发性市场,存在较多隐患。因此在店面建设初期应深入调研该片区人口分布,特别对于新建成小区先了解其入住率,根据调研结果,按需建设。

(2)符合市场化管理要求。现行的限价制度依然有待改善,稳定菜价固然是好事,但谁都不愿意做“本的买卖”,长期的低价销售业不符合市场规律,最终会没有商家愿意来做。可依据市场来定,政府规定40个蔬菜品种中,15种常用蔬菜以限价销售,其余菜品可以根据略低于周边市场的策略销售,这样一来保证的常用蔬菜的稳定供给,同时也能保证经营者的收入。

3、对策建议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店面及店内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长期的民生工程,后期可规划建设砖混结构门面或就近租用小区临街门面房作为社区蔬菜直营店销售场所,并逐步替换现有临时搭建彩钢板房。尽快保证所有店面水、电、暖全部接通,对于店内电路的布置及采用线缆质量一定符合防火标准。

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可根据乌鲁木齐市城区狭长特点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的地方按需建设部分农产品交易场所,使社区蔬菜直营店配送企业可以就近选择农产品交易市场批发,减少运输成本。

加快冷链物流建设。应着手组建一批农产品储藏、运输、冷链物流配送企业,保证农产品的新鲜,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同时保证反季节菜品的储备投放力度及品种。

(2)改进从业人员招聘方式及职业技能培养。从业人员在安排上岗前,应加强经营方面的业务培训。引入竞争机制,如超过规定销售量,对公益性岗位人员进行奖励。对管理企业聘请的工作人员,也采取绩效考核制度,通过人为监督、巡店督促等方式,减少蔬菜损耗、增加企业利润。

(3)加强扶持政策。社区蔬菜直营店建立后,应根据店面实际大小建立配套建设扶持政策。按需合理分配公益性岗位,100平米的小店安排1至2名公益性岗位,100平米以上的大店安排2至4名公益性岗位。

(4)减少企业亏损,开辟新的供应模式。应在乌鲁木齐市社区蔬菜直营店和疆内各主要蔬菜生产区之间建立长效供应机制。针对冬季蔬菜供应问题与疆外蔬菜生产基地建立供应机制,以达到全年供应。可在疆内扶持建设一批有实力、有规模、有信誉的优质蔬菜生产基地,积极引导市场与生产基地信息对称,及时掌握供、求与价格变化趋势,统筹组织调运和投放市场。

(5)灵活制定管理制度。对于乌鲁木齐市的政府限价在北园春一级批发价之上加价30%的作法欠缺科学性,应在不同的价格区间定制不同的加价额度,例如:3元以下的菜品加价不超过40%,3-8元的菜品加价不超过30%,8元以上的菜品加价不超过20%。

对于菜品数量的限制不要太严格。如果社区蔬菜直营店位置好、消费能力强,就算不限制数量,菜品数量也会超过60种;如果消费能力差或者消费品单一,就算政府限制40种,店面也未必能做到,只是应付检查,应能满足居民饮食习惯和需求就可以。

应结合行业标准引入竞争机制,加强对社区蔬菜直营店经营行为的监督考核和业务交流,对经营不好的店采取淘汰制,对办得好的社区蔬菜直营店应总结经验,进行推广。

(6)减少流通环节,让利于民。让蔬菜直接从产地进入社区蔬菜直营店然后进入老百姓的餐桌,这是降低蔬菜销售成本最有效的方法。沙依巴克区针对“农社对接”这一新模式展开尝试。通过政府搭桥引导,社区蔬菜直营店管理企业+蔬菜合作社+订单的方式,进行实地采购,分别与昌吉、吐鲁番等地蔬菜合作社和蔬菜生产基地对接,收到良好效果,应在全市推广。

事实证明,乌鲁木齐市建设社区蔬菜直营店在“便民”“利民”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社区蔬菜直营店未来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建立“菜农+合作社+社区蔬菜直营店”的直销模式,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高价菜、买菜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贾卫丽.蔬菜物流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以山东寿光蔬菜批发市场蔬菜物流为例[J].惠州学院学报,2006.5.25-26.

[2]王金凤,郭军辉.新疆农产品物流园区选址问题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2.

[3]陈运娟,肖婉宜.江西省农产品物流园区选址问题研究[J].中国商界,2010.6.147-149.

[4]朱七光,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对策[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41-44.

[5]齐荣生.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思路和提升方法[J].河南农业.2008.21.50.

[6]姜增伟.“超市+专业合作社+农户”是“农超对接”的有效模式[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0.1.34.

社区运营管理篇4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按照“政府领导、属地负责、交通牵头、部门联动、长效治理”的总体原则,以“健全机制、综合治理、疏堵结合、关注民生”为工作方针,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促进道路客运行业健康发展,努力为建设“畅通”、“平安”营造良好的交通运输环境。

二、工作目标

巩固前期非法营运专项治理成效,严格查处非法营运行为,严厉打击涉嫌非法营运的刑事、治安违法犯罪分子,确保干线公路、城区交通枢纽站场、主要旅客集散地、旅游景区、镇街交通站场等重要区域和重要时段非法营运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建立健全依法监管、综合治理的长效治理工作机制,提高行政监管、运输组织、综合治理效能,有效维护客运市场秩序,提升客运服务能力和质量,维护守法经营者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促进客运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三、工作措施

按照非法营运长效治理工作总体原则和工作方针,建立健全长效治理“四项制度、四项机制”。

(一)属地管理制度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严格按照“属地管理、守土有责”的要求,认真落实各项属地管理举措,强化非法营运长效治理工作属地责任制。

一是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非法营运长效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各职能部门开展非法营运治理工作,确保本行政区域非法营运治理工作平稳推进,严防发生。

二是落实本行政区域内非法营运人员和车辆所在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非法营运治理工作责任制、非法营运人员中生活困难者就业扶持责任制、有关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对非法营运人员的教育管理和维稳工作责任制。

三是将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非法营运长效治理工作纳入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目标考核体系。

(二)联席会议制度

非法营运长效治理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必须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成立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区交通局和区公安局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非法营运长效治理工作督导组,督导组办公室设在区交通局,负责非法营运长效治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日常管理。

一是区督导组定期组织召开工作联席会议,听取区政府有关部门和重点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展非法营运长效治理工作的情况汇报,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的有关问题。

二是区督导组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工作联系会议,检查非法营运治理及有关工作落实情况,研判非法营运治理阶段性工作情况,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三是区督导办公室适时组织道路运输企业、站场经营者等召开非法营运治理情况通报会议,加强协作配合,充分发挥道路运输经营者、道路运输协会的行业自律作用,形成工作合力,营造良好的治理环境。

(三)有奖举报制度

由区财政局和区交通局共同制定打击非法营运举报奖励实施办法,建立有奖举报制度,提高社会公众参与非法营运治理工作的积极性,形成群防群治的良性互动。区财政提供经费保障。凡举报属实的,给予举报人现金奖励。

(四)“黑名单”制度

区交通局和区公安局要完善非法营运车辆和人员“黑名单”管理系统,实现对非法营运情况数据资源共享,并定期通过新闻媒体曝光“黑名单”。对列入“黑名单”的车辆、人员及重点区域,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监控,提高执法监管效能。

(五)日常监管机制

要坚持将非法营运集中治理与日常监管有机结合,积极创新管理模式,增强执法手段,切实加强日常执法监管,及时查处各类涉及非法营运的违法行为。

一是区交通局牵头组织协调非法营运长效治理工作,强化对道路客运企业的监管、指导,规范行业治理。划定非法营运治理严管区域和严管时段,做好严管区域和严管时段“双防控”工作,组织道路客运企业参与现场监控,形成强大的执法震慑氛围。要加强交通智能化执法系统建设,建立主要客运枢纽站场视频监控系统和智能化稽查系统,强化客运车辆的动态监管,提高执法监管效能。

二是区公安局要重点打击涉及非法营运的制假贩假、假冒和套牌车辆,以及从事非法营运的黑恶势力、团伙犯罪和暴力抗法行为。依法查处摩托车超载行为。与区残联配合加强对残疾人代步车的规范管理。

三是区工商分局负责汽车租赁行业注册登记、查处取缔无照经营行为。

(六)联合执法机制

区交通局和区公安局要采用联合执法的方式,开展跨区域联动执法、常态性联合执法和集中治理行动,解决非法营运中的突发问题,保持现场管控力度和执法威慑力。

一是开展日常性联合执法。区公安局负责指派3-5名公安干警,与区交通行政执法人员组成联合执法队伍,共同上路,各司其职,开展日常性联合执法。要充分利用区公安局夜间武装检查平台,积极开展夜间联合执法行动。

二是开展集中治理行动。对客运枢纽站场、旅游景区等重点区域,每月开展一次为期2-3天的区域联动、多部门参与的集中治理行动,集中治理行动具体方案由区督导组办公室另行制定,原则上每次集中治理行动执法力量少于20人。

三是对跨区域非法营运行为开展异地执法行动,加强异地执法力量调度和异地交叉检查,增强执法监管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四是完善案件移交查处机制,对涉嫌非法经营的治安、刑事案件,及时移交区公安局依法处理。

(七)就业保障机制

由人力社保局牵头,会同区交通局、区民政局、区残联等部门,大力开展非法营运人员的就业促进、困难救济、社会保障等工作,以各项人性化举措促进非法营运长效治理。

一是区人力社保局牵头制定促进非法营运人员中生活困难者就业方案,并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定期公布就业岗位;指导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对非法营运人员进行调查登记,适时组织培训,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与区交通局、区民政局等部门建立信息通报制度,每季度定期通报被查处非法营运人员的就业落实基本情况。

二是区交通局对从事非法营运人员家庭经济困难、有就业意向且符合相关条件的人员提供一次免费从业资格培训。配合区人力社保局将符合相关条件的人员逐步推荐到道路运输企业就业。

三是区民政局要按照城乡低保等社会救助政策规定,对退出非法营运人员符合低保条件的要及时按程序纳入低保;不符合低保条件,但其家庭确有临时困难的应及时按政策规定给予临时生活救助。努力发展福利企业,安置有劳动能力残疾人就业,凡福利企业安置残疾人就业达到规定比例的,可按相关规定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四是区残联要加强对残疾人的教育引导,会同区公安局实施残疾人代步车规范管理工作。牵头会同有关部门落实残疾人稳定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从事非法营运的经济困难残疾人的救济和促进就业工作。

(八)运力调控机制

区交通局要加强客运市场调查研究,科学规划运力投放,逐步缓解群众出行难问题,努力缩小非法营运行为生存空间。

一是加强城市客运需要和能力建设研究,编制、完善和组织实施城市公交客运规划。按照市场需求制定出租汽车运力发展规划,合理调整、平衡运力,缓解客运市场供需矛盾。完善出租汽车特许经营管理制度,强化出租企业和驾驶员安全服务质量考核。

二是优化公交线网,延伸公交线路,增加公交线网覆盖率,合理调整运力结构。适时开展主要枢纽站场、城乡结合部、城市新拓展区域的运力需求调查,掌握重要时段的客流变化,科学投放和调配客运运力。做好不同运输方式的衔接。协助区市政局合理设置公交、出租汽车停靠站点。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平安的高度,充分认识非法营运长效治理工作的重要性,树立全区“一盘棋”思想,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各项长效治理工作任务(见附件1),扎实履行属地责任,把非法营运治理工作作为一项长期、重要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建立非法营运长效治理工作机制的重要意义,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教育引导市民不乘坐非法营运车辆,积极举报非法营运车辆。同时,要通过定期走访道路运输客运企业、召开座谈会等方式,收集社会各方面对非法营运长效治理工作的建议意见,及时掌握非法营运长效治理工作动态,发现、纠正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推动治理工作有序进行。大力宣传整治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对查处的事例在媒体上予以曝光,提炼整治过程的好经验,好做法,在区外媒体予以广泛宣传,扩大整治活动影响力,提升交通知名度。

(三)依法行政,文明执法。要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注重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切实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廉洁执法、人性执法,严禁粗暴执法、权钱交易等违法行为。区监察局要严肃查处公务人员参与或变相参与非法营运、利用职务之便占干股、索贿受贿、充当非法营运保护伞等违法违纪行为;对非法营运治理工作开展不力、引发或产生恶劣影响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要予以纪律处分,触犯刑律的要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社区运营管理篇5

关键词:道路运输管理问题措施

1固原市道路运输管理存在的问题

现在,固原市运管机构沿用“市、区分级负责”的传统管理体制。但随着我市市场经济的成熟和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这种体制的弊端也显露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运管机构职能的发挥。

1.1现行运输管理体制缺“效”。第一,人员编制不规范,机构性质不统一,我们主要以固原市为例来谈,按照交通部对运管机构每百台车定一人、每百站(场)定三人的设想,运管队伍应是一支精干高效的队伍。但由于我市的交管所都分属地方政府管理,而市运管处对区交管所无人事权属关系,导致区运管机构的人员与业务出现不平衡现象,存在“管事不管人,管人不管事”等诸多问题,甚至出现个别运管人员素质低、业务能力差、服务意识淡薄等现象。另外,我市各区县运管所的建制不规范统一,多为科级建制、甚至还有股级建制。科级单位要负责一个区的道路运输行业管理和指导,还要对运输市场的发展变化进行分析预测,其实际能量实在有限,很多运管所都有“小牛拉大车”的感觉,难免在道路运输管理中存在着缺位问题,平日里往往疲于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和处置各种道路营运纠纷,很难静下心来思考辖区道路运输行业的发展问题。第二,2007年实行了行政审批管权与执法处罚权分离,这种改革避免了执法部门间的相互推诿,相互扯皮等现象,加强了相互监督,提升了交通形象。但作为道路运输行业的许可管理部门缺失了执法权,或者说执法权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就像失去了“一只手”一样,在行使管理权的时候有时出现尴尬和不到位的情况。第三,职权责任不明确。从对外来讲,运管部门所担当的职责是对道路客运、货运经营,站经营、机动车辆维修经营、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等的管理,具体行使着法律赋予的对以上行为的行政许可、行政管理、道路运输安全监管职权,并在某种意义上担负着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但这些管理职权实际被公安、建设、农机等部门所肢解,因而在管理职责上存在着重叠现象。在参与类似的地方交通规划建设上存在一定的难度。从内部来说,市和区级的运管机构权责关系不明确,区交管所对客运企业及营运线路仅有初审权,而又要对本辖区的客运企业进行管理,而有终审权的市运管局对客运企业又没有直接参与管理,出现了“审批的不管理”、“管理的不审批”的局面,一旦发生线路纠纷,由于区交管所缺乏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所以导致纠纷升级,很容易演变成集体上访、甚至堵塞交通和罢运的现象,对社会稳定造成极坏的影响。

1.2营运公司管理缺“责”。第一,经济意识过强,社会责任意识薄弱。就目前而言,我国客运市场普遍存在“乘客叫差、驾驶员叫累、承包者叫苦”的现象。究其原因,部分营运公司为追求垄断利润,为争取营运指标,不考虑任何社会责任,不惜公司形象和代价,甚至有意制造事端,以此作为向政府部门换取线路或指标的筹码,一旦得逞后,即刻转变目标,将资金风险、安全风险转嫁给承包者,根本不会在社会责任的承担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上下功夫。第二,管理松散,对驾驶员制约性差。交通行业是一个城市的窗口行业,代表着城市的文明程度。驾驶员言语不文明,着装不雅、不遵守交通规则等现象极大地影响了外界对重庆的评价和认识,尤其是在出租车和客车表现尤为突出,公司对驾驶员的管理只重经济效益,不重服务质量,缺乏经常性的沟通。货运公司大都采取挂靠的经营模式,公司只要收取了管理费,对驾驶员的其他行为根本不做任何要求,货运行业驾驶员的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1.3解决固原市道路管理问题的具体措施

(1)加快运管机构编制体制改革步伐。在我国的新疆运管机构全部纳入了公务员管理,江苏、山西和陕西等省市也在积极探索运管部门的机构体制改革。我们可以参照云南省的做法,主要是:一是积极主动争取自治区交通厅、自治区人事厅、自治区编委办公室等部门的支持,将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纳入公务员管理;二是采取清理编制、严格控制人事调动、经费控制等措施推进机构改革;三是对新增录用运管工作人员提出“从严控制,逢进必考”的原则,按年度增人计划,严格执行《国家公务员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办理新增录用运管工作人员。

(2)加大监管力度,发挥市场调节功能。通过整治“黑车”,规范市场秩序,为合法运营的出租车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积极探索和研究各类运输市场主体的准入、退出及日常监管的办法和机制。建议出租车经营推行市场化,首先,要放开出租车行业的特许经营权,让经营权真正成为商品,这样做只是减少了政府批指标的权力,把政府不该管的事,放给了市场;其次,在行业内部应建立起竞争机制,奖优罚劣。

(3)明确权责关系,充分发挥区县运管机构职能。一是应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职责权限,明确市、区级运管机构的权利和责任,严格落实“谁审批谁管理谁负责”。杜绝“好处大家抢,麻烦大家让”的不负责现象。二是明确区运管机构在区里的职责,以便更好的参加地方交通规划及建设。另外,尽可能实行着装标示上的统一,维护运管部门的威信,现在的运管机构“卸装”上门指导检查工作,很容易产生误会和误解,有形无形地破坏了运政管理部门的形象。

(4)建立和完善客运市场准入、监管和退出机制,规范客运市场管理。在市场监管上,一是要大力推行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制。对客运企业的经营行为、诚实信用、安全生产、服务质量进行年度质量信誉考核,根据考核结果作出相应处理。对违法经营活动和公司蓄意制造不稳定事件,非法堵塞交通等行为要坚决打击,决不手软。二是积极推行安全行车和服务质量承诺合同制,各客运企业新增班线、新增车辆以及车辆更新要作出以服务质量为主的相关承诺,层层签订安全行车和运输服务质量承诺书。在市场退出上,积极推行客运线路经营期限制,废除客运线路终身制。运管部门要根据客运线路的流量、投入运力的价格和效益情况合理确定客运线路经营期限。经营期满后,运管部门根据经营者在经营期限内规范经营和服务质量情况确定其能否继续经营,切实解决客运市场“只进难出”老大难问题,做到有进有出,有序发展。

2结束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道路运输乃至整个交通运输体系都得到了空前的快速发展。道路运输因其具有灵活机动的特点,而成为人们最早采用且应用最普遍的运输方式。随着道路运输工具的发展、道路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和运输需求结构的变化,道路交通已成为区域间的主要运输方式之一,道路运输的快速发展与道路运输的管理是息息相关的,只有道路运输管理的好、管理到位,才能保证道路运输市场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晓光等.城市道路交通设计指南[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社区运营管理篇6

aCtR获得迅速发展得益于新任总经理的努力。2002年新管理层组建时正处于aCtR发展低谷,尽管新任总经理缺乏公交运营经验,但他懂得企业管理。他上任适逢aCtR新的5年规划刚启动,于是他同咨询公司和工作人员紧密合作绘制了aCtR新的发展愿景。管理层继续寻求积极主动的新机遇。新的领导层注重培养与当地商界、政界及地方社区领导的关系,取得他们的信任;注重围绕社区大学、旅游、通勤等提供特色公交服务;同步开展服务质量提升和客源培育工作。经过不断努力,aCtR的公交服务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业务拓展8个月就使客运量增长40%,还从社区大学、地方政府和Unitedway公司等不同途径获得资金支持。从服务方式看,aCtR经营固定路线、通勤及需求响应多种服务,具体包括从middlebury到弗金斯Vergennes和布里斯托尔Bristol之间的两条可绕弯型固定线路、两条分别往南北方向到毗邻县域的通勤公交线路,以及一条在明德镇middlebury环绕全镇至明德社区大学校园的柔性线路Flex-route。由于当地徒步登山、滑雪和丛林漫步等旅游项目久负盛名,aCtR开通滑雪场、休闲旅游用品商业中心、登山旅游景区及主要丛林漫步地之间的公交线路。aCtR围绕旅游和高校开展服务,与当地政府和社区大学形成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还充分利用交通区位优势与拉特兰市和伯灵顿市的公交企业协作。aCtR的创造性工作之一是开通与毗邻两个县相衔接的通勤公交。同时,aCtR与州运输公司aot合作在辖区内建设公交换乘中心和维修保养厂、共用后勤保障设备与维修服务,并将这一项目与周边的商业、住宅、学校进行综合开发。

二、政府控股企业开展广泛合作

tRaX是负责德克萨斯州东北部鲍伊、卡斯、台达、富兰克林、霍普金斯、拉马尔、莫里斯、红河和提图斯等9个县的农村公交企业,服务区域与阿肯色、路易斯安那和俄克拉荷马三州接壤。tRaX是当地政府控股ark-tex集团的子公司。tRaX有总经理、运营总监、调度中心经理、机务经理等4名管理人员,人力资源和会计人员由ark-tex集团公司职员兼任。依托联邦政府实施“医疗补助计划”,tRaX公司于2006年成立,主要为周边9个县的农村居民提供需求响应公交服务。由于医疗保障运输服务取消,tRaX很快就失去了配套当地提供农村公交的资金来源,迫使tRaX为企业生存而变革。显然,失去原有医疗运输保障业务是推动企业革新的动力。基于经营理念转变,tRaX成功获得多个联邦公交管理局根据SaFetea-LU法案设立的解决中低收入家庭成员通勤问题的JaRC(jobaccessandreversecom-mute)计划和提高残疾人和无收入人群公交出行便捷性的newFreedom计划资助。此外,tRaX还积极开通从德州帕里斯至芒特普莱森特的支线公交,以与灰狗公司的城际班线相衔接。通过业务拓展,tRaX结合当地地理位置和需求特征,提供着从常规公交到人性化公交的多种运输服务,在农村以需求响应形式开辟上下班通勤公交,在小城市提供电话预约服务,在其他客流较大地区开行固定路线公交。尽管最初从pilgrim’spride鸡肉加工厂和沃尔玛获得资助以保障企业的公交线路正常运营,但tRaX管理层意识到,尽管非传统型公交服务市场可以获得部分资助,但开展传统公交服务可以从政府及其他拨款单位获得更多支持。因此,管理层以积极创新的态度与得克萨斯州运输厅的合作,申请联邦及州的公交补贴构建通勤公交网络和为周边9县的残疾人提供需求响应服务的公交业务。tRaX还进一步与高校、社会保障机构和地方政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tRaX与企业、政府和其他机构开展广泛合作,其中不少大型企业(如沃尔玛、肉禽加工厂、社区大学、灰狗公司、人权组织以及特克萨卡纳班线运输公司等)。从原来的医疗运输保障提供商到农村公交经营者的转变,tRaX用了3年时间,不断拓展业务开行了高效率的班线服务,为当地社区提供了不同的运输解决方案。真正的创新是tRaX针对社区和乘客进行服务拓展,实施“公交车会议室”这一新措施。针对当地农村居民居住分散、公务会议召开不便的现状,tRaX为运营区域内各镇提供“公交车会议室”服务。即为根据参会者居住地分布开通专线运输服务,会议在公交车上召开,参会者就不需专门到指定会议地点集会,这一服务创新使得通常仅有2~3人参加的公务会议转变为最多有25人参会。此外,tRaX还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企业拥有多功能辅助客运服务运营支持系统软件,能实现车辆自动定位,装备了移动数据计算机系统。tRaX还在新建成的公交运营与管理中心装备企业运营所需的大量新技术装备。

三、专业运输企业社会化转型

JaUnt是一家为弗吉尼亚州夏洛茨维尔地区6个县提供农村公交服务的企业,成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当初主要提供基于社会福利保障的运输服务。到20世纪80年代初,JaUnt为60个社会福利机构服务,90%的运营资金来自社会福利保障这一专业化运输。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社会福利运输保障预算资金不断下降,大多数社会福利机构终止了与JaUnt的运输合同,原来由该领域资金支持下运输服务的乘客需要利用公共交通系统出行。JaUnt不断寻找开拓新业务的机会,获得了从运营区域外到夏洛茨维尔的通勤公交合同,还在6个县范围内的农村地区开通了沿交通走廊的定制公交,为境内一家滑雪胜地员工开行至夏洛茨维尔公交枢纽的穿梭公交,以及提供通勤公交、冬季流浪汉穿梭公交、夏洛茨维尔市区残疾人辅助公交等服务。此外,JaUnt与辖区内主要医疗机构、弗吉尼亚大学及夏洛茨维尔市公交公司保持良好的关系。目前,保留的“医疗补助计划”相关的社会福利运输业务占JaUnt预算的10%。JaUnt有董事、副主任、业务经理、财务经理、安全和培训经理、社区关系经理等6个管理者,管理48辆运行车辆。不过,JaUnt仍努力完善社会福利运输保障,其业务经理兼职为社会福利机构提出通过资源整合来满足其高峰需求的定制化运输组织方案,推动不同社会福利机构之间的用车计划整合,帮助社会福利机构对运输安全、培训、保险等方面的工作进行规划。定线定制服务是JaUnt农村公交运营管理创新之一,所开行的班次是基于乘客电话预定数量确定开行班次,乘客需要根据约定在指定的公交车站等候乘车。而且,JaUnt针对辖区内每个县的不同需求,制定了不同服务水平和运营成本相结合的多套公交运行方案,便于各县根据所要求的服务水平支付相应的运营补贴。JaUnt已融入当地的各类社会活动中,商、政及地方各界都给予了JaUnt很高的评价:运行高效、管理妥当、优质服务、驾驶员专业素质高、车辆技术状况好。

四、民营公交企业开拓新市场

爱达荷州财富谷公交tVt公司是一家民营非营利机构,成立于1992年。tVt由与当地诊所毗邻的海德斯达公司发起,成立时所在的南帕市有28000人,没有公共交通服务。目前,tVt现已发展为经营峡谷和奥怀希县的农村公交服务。到2000年联邦政府将南帕市和考德维尔市由农村划分为小城市时,tVt已在该县建立了完善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但由于行政区划调整后tVt所在区域的业务归峡谷地区公共交通局管理,tVt失去了65%的资金来源。因此,tVt不得不转而经营爱达荷州西南部亚当斯、大峡谷、埃尔莫尔、宝石、帕耶特、奥怀希、山谷和华盛顿8个县的农村公交,开始在农村和偏远地区推广其服务以获取足够的资金支持。tVt拥有18辆公交车,包括驾驶员在内共有42名工作人员,其中,管理层包括执行董事、董事助理、财务、操作与安全经理和2名业务经理共5人。2010年tVt年客运量达到145914人•次。tVt下辖的山谷社区公交公司运营着15个通勤趟次及麦考尔市的市区线。tVt在爱达荷州帕耶特县和俄勒冈州马卢尔县经营斯内克河公交公司,还经营1条连接山居镇和山居空军基地的固定路线公交服务。此外,tVt为爱达荷县2区和俄勒冈州马卢尔县提供医疗保障计划的专业客运服务,该项服务占tVt公司总业务的12%。tVt为这些农村县的发育障碍者以及个人医疗旅行提供运输。tVt还将公交车租赁给8个县的多家老年公寓,由老年公寓运营调度这些车辆,但tVt会帮助这些老年公寓优化运输方案。tVt还为南帕市娱乐中心执行合同运输任务,每天接送学生。tVt最主要的革新是与辖区内有合作意向的社区一道组建咨询委员会,设计定制服务满足不同群体需要的运营方案,并将方案提交当地政府,政府采纳所提交的运营方案后tVt会先开展示范工程,政府不采纳时则最少将运营推迟6个月再议。而且,tVt推动了对当地旅馆开征床位税,并将税收用于公交补贴。鉴于辖区内旅游业发达,tVt很重要的业务就是开展旅游客运以及为景区工作人员提供通勤服务,其中,农村通勤服务是由2011年tVt将合乘中巴通勤服务作为新的运作模式而发展起来的。基于多年的良好合作,在联邦老年人及残疾人出行保障计划资助下,tVt为老年公寓提供专业运输服务将重新启动。此外,tVt计划将服务区域延伸到格兰吉维市寻求农村公交市场机遇,该城市尚无公交服务。

五、运营管理创新经验

1.积极开拓地方市场

无论aCtR、tRaX、JaUnt和tVt都是美国专业运输服务提供者向农村公交企业转型的代表。这些企业转型中都能立足于服务当地社区开拓公交市场,通过不断创新改变当地政府及社区对发展农村公交的认识,也对当地居民出行产生了重要影响。aCtR成为当地优质公共服务提供商的代表,tRaX通过与社区大学、Lowe’s、沃尔玛和灰狗开展合作在当地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而JaUnt改变了当地公交面貌,使社区收益匪浅。

2.注重技术革新

美国农村公交企业创新发展过程中注重科技投入,aCtR是第一个在佛蒙特州使用“谷歌公交”实现旅客信息化,也利用Facebook和twitter并已开始注重“云计算”应用,成为农村公交企业利用科技提升服务的典范;tRaX、JaUnt和tVt均采用了辅助客运系统软件,配备了移动数据计算机并安装了车辆自动导航系统,使用先进技术在增加车辆的同时不需要增加调度管理人员,同时有利于提高乘客服务质量。

3.注重开展营销活动

无论是非盈利组织、政府控股企业、专业运输公司或民营公交企业,均能够在转型农村公交企业的过程中积极开拓新业务和新合作伙伴。aCtR从一家非盈利组织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企业取得成功;政府背景的企业tRaX以联邦公交补贴服务为契机与当地不同机构合作拓展新业务,还尝试与当地出租车公司进行业务整合。

4.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通过不断培训提升驾驶员专业水平、改善车辆技术状况以保证提供优质服务,是aCtR、tRaX、JaUnt和tVt等美国农村公交企业成功转型的根本保障。aCtR通过不断满足差异化需求,将服务范围拓展至周边县。tRaX构建了新的服务网络,提供定制化服务,针对需求详细规划。

5.多元化筹措资金

社区运营管理篇7

经营管理理念及大学管理中的经营管理理念经营管理理念

从词义上讲,经营和管理具有共性,经营即是经度营造,衍生来看是指筹谋策划,是对组织结构施行的筹划和管理,泛指计划和组织;管理,更多是指照看和约束,衍生为对物进行处理和保管,对事进行安排和梳理[2]。经营管理理念最先应用在企业中,根据经营目的执行并调整运营、管理等活动。经营管理是对整个组织结构的活动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和协调,同时对人员进行激励,以此实现组织机构的任务和目标。大学管理中的经营管理理念大学管理中的经营理念,最早始于欧美国家的大学管理,他们把企业经营的理念与精神融入大学管理运行机制中,将企业的经营思维与管理应用到大学的运营管理中,建立了大学的生产系统,“大学的投入—转换过程—产出”是大学生产与运作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其生产要素包括:内部的如:学生、教育服务、教育者、设施、建筑,以及与之紧密相联的外部“环境”等。大学生产系统是由其经营生产的使命决定的。大学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大学通过知识传授、专业教学、科学研究、专家培养等功能,激发、鼓舞学生成为有修养和有优秀专业技能的人,使他们达到时代标准所要求的高度,这个过程是由大学经营生产的使命决定的。参照企业经营模式,在投入、转换、产出的过程中,按照成本化、市场化、规范化、科学化等要求进行良性运转,使大学生产系统的各要素在转换过程中寻求成效,使“产品”达到时代标准所要求的高度[3]。生产要素的质量越高,大学所要付出的转换成本就越低,而系统运作的有效性能够获得大幅提升,大学生产系统更容易实现在运作、转换、运营等方面的成效,使大学的业务战略和功能策略在竞争环境中创造奇迹。随着中国新时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功能的多元化、大学运作模式的创新、市场人才的需求,对“产、学、研”作用机理、模式、机制的探究,以及对多渠道社会资源的争取、董事会体制方法手段的借用使大学经营管理理念获得了显现空间。

经营管理理念在大学管理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背景下中国大学发展的需要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中国的国家法律法规对大学的独立法人地位都有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中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还规定“高等学校根据自身条件,自主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等,鼓励大学与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在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方面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国家从法律上赋予了大学经营管理权,大学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地位得到了增强。但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高等教育资源的跨国流动,中国国内高等教育出现了人才流失现象;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机制的引入,使中国国内大学之间围绕优质生源、高水平师资、项目课题、经费等办学资源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大学在这种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中面临着不进则退的生存境遇,对大学使命和大学生存空间的把握确定了大学的业务战略和功能策略在大学管理和运营各方面的目的。在高等教育改革纵深发展的背景下,经营理念成为中国大学与时展相适应的大学管理理念。大学管理借鉴企业管理的经营理念和运行机制,按照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在经营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合理运用资源,使人力、物力、资源效益的运用得到最大化,为大学的发展和功能实现创造最佳管理环境和物质基础,提高办学效益,促进大学可持续发展[4]。当前,从中国大多数高校的运营管理实践来看,大学的管理运行机制与管理内容仍存在“计划经济”集权管理、在大学实际运作中对大学经营存在不同的认识、依靠政府办学的思想仍旧根深蒂固、学校宏观调控的能力有待加强、实质性监督机制不到位、权责不匹配、资源浪费和办学成本高等情况。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是在管理理念上,在管理模式上还倾向于“事务管理”,缺乏宏观调控,使大学内部管理运营工作仍在“集中管理”模式中徘徊;还存在对大学经营管理模式认识片面等情况。在中国进入新时代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新时代大学的管理模式和运营机制应该顺应国家发展战略,与国家经济及社会结构的变革相适应,树立大学经营理念,推进大学管理模式向大学经营管理转变,这是实现新时代大学功能的内在需要。把强烈的成本意识变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首要,提高大学的管理效率和办学效益,推动大学管理运营工作的良性运转。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大学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和主要组成部分。大学作为一种教育单位,其目的是将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教育成为有文化修养、具备优秀专业技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达到时代要求的人才。大学的基本功能包括知识传授、专业教学、科学研究、专家培养等。但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大学除本身所固有的功能外,还要面对同行即其他大学的激烈竞争。大学使命和生存空间的竞争,作用于大学,成为其制定各自业务战略和功能策略在大学管理和运营职能方面的目的,这也说明在新时期市场经济下,中国大学从象牙塔走向社会大众,建立大学经营理念已成为大学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时展相合流的大趋势。中国大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探索当代大学管理模式,大学经营应是现代大学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学经营理念的基本思想是促进大学内部管理按照成本化、市场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模式运作,促进大学良性运转,提高大学的管理效率和办学效益。大学经营理念的核心问题是成本核算与管理,其目的是利用资产提高效益,提高大学内部管理与运作的能力,做到人力、物力、资源的效益最大化,更好地发挥大学功能,创造更好的物质基础和最佳的管理环境。高等教育并非是义务教育资源,因此,大学在发展中不能仅依赖于政府财政出资。在现阶段,中国大学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改革中已经初步构成投资多元化、教育成本分拣等机制,大学可以面向社会广泛吸纳社会资源。经营理念与经营手段可以争取社会资源高效运作,所以,大学应该遵循市场资源配置的规律,通过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大学办学效益。高等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大学功能的整个运作过程投入转换产出,在每一阶段输入一定的资源,经过一系列多种形式的转换,实现价值增值,最后以多种形式输出提供给社会。在大学内部运营管理中投入转换产出,每个阶段高质量的生产要素能够降低大学生产系统的转换成本并提高每个阶段运作的有效性。每个阶段投入所需资源,生产要素的质量越高,大学所需付出的转换过程成本就会越低。所以,大学经营理念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呼唤,是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现代大学功能的内在需要。大学目标实现的需要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和主要组成部分,履行着人才培养、发展科技等目标和任务,应是知识生产、应用和创新的引擎,肩负着极其重要的社会责任,有直接服务社会职能并发挥作用的特点。所以,社会的发展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大学的积极参与和贡献。对大学而言,与经济增长结合是复杂的组合关系,主要体现在政府与民众对于大学的理解与认可方面,同时结合大学开放性,进一步建立大学与政府、与社会的互动机制。尤其是面对当今经济的知识化和全球化趋势,大学的运作目标应该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大学功能进行研究并制定方案,明确不同类型大学运作的指导思想和培养方向。当前,大学必须基于基本国情和大学自身特点,充分发挥和利用大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已初步构成的投资多元化、教育成本分拣机制等优势,关注社会定向需求,及时获取市场变化情况,加强学校各运作部门及运作过程与区域社会各部门的衔接与融合,建立比较完整的社会评估机制;结合比较优势专业,与所在区域组织、机构、企业、公司建立关联,多渠道争取社会资源。用经营理念创新大学运作模式,发挥好现代大学的基本职能作用,肩负起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历史重任。

经营管理理念在大学管理中的应用

大学资本经营原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曾阐述,要维持大学的良性运转、更好地经营,需要有强烈的成本意识。大学经营情况怎样,大学功能质量发挥如何,都与大学的办学经费状况有直接关系。大学进行资本经营,即是对资源、资产、资金等进行整合配置,使大学资金、资源、资产的运行价值最大化,在积累中对办学条件进行改善,提升办学和社会效益。资本经营从实际条件出发,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在国家法律许可范围内,在资源、资产等方面充分实施社会化利用,通过资源融合实现大学的发展活动和功能的增强。大学人才经营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办学水平、科研能力、学科水平及教学质量等,离不开人才经营。结合大学自身特点培育经营特色优势,承担研究项目、促进科技创新、提升大学经营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发挥大学的功能和社会价值。建立社会资源利用基础的新型人事关系和高效灵活的用人机制,解决当下大学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问题,实现人才资源快速配置和人才优化使用,使人才进出快速灵活,提高大学教学、科研、行政工作效率,满足大学日益增长和不断变化的人力资源需求,促进大学自身的稳定与发展。大学与区域社会间的经营中国统计部门对经济增长因素进行统计发现,科技创新使经济增长贡献度逐年上升,而劳动力对于经济增长的比例却在下降。一般而言,大学能够对所在区域形成关联效应,通过影响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因素,对所在区域经济形成长期影响。大学成为所在区域技术中心,通过辐射作用提升所在区域的科技水平[5]。结合大学教育发展,帮助所在区域相关经济增长要素形成革新,使得所在区域能够向集约型、科技型转变,由量变转为质变,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区域经济获得增长也能更顺利促成大学的相应扶持政策顺利通过,使大学获得更多办学、研究等经费支持。在中国大学经费来源中,中央所属院校经费大部分来源于中央财政拨款,而地方性大学则较多地依靠地方财政补贴。地方政府财政补贴往往与所在年度的生产总值比例相关。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所在区域的大学提供一定的工作岗位,区域经济结构转变与发展,直接对人力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产生影响,从而从侧面影响大学发展。经济的知识化,需要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重视知识的使用。在传统经济模式中,往往依靠劳动力及相应资源,而知识经济中较多依赖智力及科学技术力量。经济的转化与变革,需要大学与社会各方通力合作,用经营理念创新大学运作模式,发挥好现代大学的作用,肩负起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历史重任。发展大学经营管理理念,是与新时展合拍的大趋势,是大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探索新时代大学管理模式的必然选择。大学经营管理理念,是按市场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是促进大学良性运转、提高大学管理效率和办事效益的重要方法,也是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实现现代大学功能的内在需要。

参考文献

[1]梁万吉.知识经济与企业经营管理观念的创新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9(19):1-2.

[2]石昊坤.管理会计在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知识经济,2018(07):114-116.

[3]陈晓满.高校学务管理探究[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18(02):166-168+179.

[4]徐睿.数字经济下计算机技术在中小企业中的作用研究[J].数码世界,2020(12):39-40.

社区运营管理篇8

一、国内ppp模式发展与探索

近年来,ppp模式打破了既有产业园区开发模式,其整体运管模式日趋完善。采用ppp模式进行产业园区开发建设,不仅需厘清关于ppp模式现有法律规章体系,以及与特许经营、政府采购、股权合作之间概念关系,还需围绕ppp“产品公益性”“持续营运性”“行政协议性”等特征,明确产业园区ppp合作领域范围,革新各项综合评估机制、利用分配和责任机制,避免陷入短期虚热或“有园无业”,促进产业园区进入良性循环发展。

(一)推行ppp模式的内生动力

产业园区推行ppp模式,本质上是政府与社会资本进行高度合作,进而以市场化手段提升产业园区运营效率,以平台整合思维与路径促进产业集聚与服务提升,最终实现双赢。具体看,国内产业园区推行ppp模式,主要有三层内生动力。一是产业园区ppp模式发展势头强劲。一是相对于其他房地产企业,产业园区ppp模式具有极强的社会公益、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属性,产城一体规划要求总体投资规模大,运作周期长,总体利润水平较高;二是国家大力推进工业4.0,各地均存在大量产业园区建设需求,为产业园区ppp模式提供了广阔市场。二是产业园区ppp模式预期收益良好。一是产业园区ppp模式是一个长周期运作过程,在基础设施财政补贴、土地整理收益、重点产业项目引进奖励等方面,不同开发运营阶段存在不同盈利点,可通过专业计算模型,对土地、产业、资本、人流等众多函数的综合作用进行模拟预测,找出较为合理盈利模式。二是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法(征求意见稿)》强调,合作项目连续三年收益过高或过低,幅度超过合作协议约定的,应按照合作协议调整政府付费标准,或公共产品和服务价格,而我国ppp模式坚持“确保盈利,严禁暴利”,收益率一般处于8%—10%之间,因此能够确保参与的社会资本获得良好预期收益。

(二)产业园区ppp模式的成功要素

土地、资本和产业是ppp模式实施的关键三要素,这些要素市场配置水平对于产业园区ppp模式成功而言至关重要。一是转变职能,平等合作。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政府既是项目参与者,也是项目监督者,负责政策制订、发展规划、市场监管和指导服务,社会资本承担项目建设、运营和维护。二是依法透明,风险分担。强化契约理念,实行阳光运作,原则上项目设计、建设、运营等商业风险由社会资本承担,法律、政策调整和最低需求风险由政府承担。加强项目成本监测,防止不合理让利或利益输送。三是科学评估,完善机制。探索符合本地产业园区特点的模式,通过授予特许经营权、核定价费标准、财政合理补贴等方式,建立合理的投资回报机制,减少政府不必要财政负担。

二、我市ppp模式建设基本情况

2014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行ppp模式,社会投资成为产业园区发展的重要推力。2014年,我市产业园区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6000亿元大关;2015年,产业园区产值总和占全市GDp的37.5%。目前,我市有14个产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超过百亿元,其中6个超过500亿元、2个超过1000亿元,成都高新区成为西部地区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一)产业园区ppp模式主要类别

我市产业园区(包括双创孵化园区)ppp模式有三大类别:一是政府主导类。在管委会介入下,产业园区项目按照政府前期规划引导实现产业入驻,形成产业聚集,如成都龙潭总部经济城。二是市场主导类。完全按市场化方式进行建设、运营,如双流区蛟龙工业港、成都置信青羊工业园等。其中,置信工业园是典型的园区Bot向园区ppp过渡模式:土地一级开发作为固定收益模式、产业招商作为招商模式、配套房地产作为投入补偿。三是政府购买服务类。以最有效方式提供公益性产品或服务,如成都菁蓉小镇、成华华茂智慧创新产业园等。

(二)产业园区ppp开发运营模式

我市产业园区(包括双创孵化园区)ppp模式主要采取两大开发运营模式:一是传统模式。1.政府完全主导模式。其特点是政企一体,一个班子两块牌子,管委会直属管理运营,负责开发和招商引资,如成都龙潭总部经济城。2.“新加坡裕廊模式”。其特点是政企分开,国有平台公司运营管理,相对市场化运作,如成都科学城、龙泉汽车城。3.二级开发运营模式。其特点是完全市场化操作,土地招拍挂,企业完全控制,如双流区蛟龙工业区。二是升级模式。第一,Bot向ppp过渡模式,其特点是政企合作,民营企业主导,类似特许经营权,操作更加市场化,如成都置信青羊工业园。第二,现代化ppp模式,其特点是政企契约式合作,捆绑运营,收益共享,目前该模式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如成都龙潭总部城“海派智慧园”。

(三)产业园区ppp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不同类型产业园区都引进了社会资本参与建设,但均没有达到现代意义上园区ppp模式水平,主要存在三大问题。一是规划水平不高,配套衔接不够。多数园区位于郊区,公共资源综合配套水平较低,尚未形成主导产业和“产城一体”格局,企业间关联度不高,具有产业集中度园区仅占15%,“有园无城、有园无业”现象突出。二是产业同构化明显,互补性不足。各园区规划发展主导产业雷同现象突出,产业集群、集约能力不够;园区在项目引进中,过度依靠土地、能源价格减让,产业错位发展、互补发展、协作发展格局远未形成。三是产业低端化,外向产业不突出。多数产业园区以承接国内产业转移为主,引进外资在园区招商引资总量中的比重较小。出口加工区数量极少(铁路港除外),内陆港、保税仓库、保税物流中心建设滞后,外向型经济发展速度较慢。

三、产业园区ppp推广的对策建议

按照国家、省、市有关ppp模式的政策规定,结合我市各类产业园区(包括双创孵化园等)建设实际,借鉴其他发达地区打造产业园区产城一体“插线板”ppp模式(类似交流电插线板转换器,将园区投资方、运营方、二级开发商、主导产业项目等链接成优秀的联合舰队,提升园区整体运营能力)。

(一)建立健全ppp工作机制

一是完善组织机构。成立ppp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确定牵头部门和成员单位,明确工作职责,强化跨部门的工作机制和流程,促使相关部门和单位协同配合、高效运作。必要时可组建ppp项目服务中心,专职负责全市范围内ppp项目的筛查、立项和论证工作。二是完善园区ppp项目与转型升级机制。结合实际,立足“成都制造2025”等,制定产业园区转型升级规划和ppp项目规范流程或操作指南,并按照不同领域,由主管部门组织拟定ppp模式标准化项目合同文本,指导工作,规范运行。三是建立争取对上支持机制。形成上下级政府间汇报沟通机制,推荐我市优质项目列入上级政府ppp项目库,享受政府给予的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

(二)明确ppp模式适用范围

目前,ppp适用领域从最初主要应用在硬经济基础设施(高速公路、基础设施等),逐步向软社会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领域延伸。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明确在公共服务、资源环境、生态保护、基础设施等领域,积极推广ppp模式。财政部《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对适用范围更加具体化,包括城市供水、供暖、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保障性安居工程、地下综合管廊、轨道交通、医疗和养老服务设施等。省政府《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实施意见》对基础设施领域、公用事业领域、农林和社会事业领域等重点领域又作了进一步细化。

(三)加强产业园区ppp风险管控

一是规避法规政策风险。目前,需对各行业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系统梳理,从法律框架下,明确产业园区ppp模式下的融资、长期运营管理等政策规定,避免引起行政诉讼甚至直接导致项目中止和失败的风险。二是合理分解政府和社会资本风险问题。坚持风险分配优化、风险收益对等和风险可控等原则,在政府和社会资本之间合理分配项目风险。原则上项目设计、建造、财务和运营维护等商业风险由社会资本承担,法律、政策和最低需求等风险由政府承担,政策变动风险争取双方共担。三是降低项目运作风险。项目前期避免将不适合的项目纳入ppp项目库,选择社会资本需科学论证,合理设计ppp项目运行机制。政府部门严禁基于招商引资需求的过度承诺,避免可能存在的市场需求变化、预期收益不足、收费价格调整、运营成本增加、配套基础设施不到位、合同文本不完善、运营能力不足等风险。项目移交时严格标准,避免后期运营维护中存在的风险。四是建立风险动态监管体系。政府投资主管机构、建设部门、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监察部门等监管主体各司其职,有针对性地开展监督工作。明确监管对象,包括与项目公司有关的设计、施工、运营等单位及项目各阶段工作环节。监管方式多措并举,即以法律法规为基础,进行相关政策约束、合同约束,完善约束机制。五是主动降低非经营性风险问题。将非经营性项目与经营性项目或相关资源开发权加以捆绑,通过“以丰补歉”方式实现项目整体资金平衡和风险控制。转变模式,通过增加运营维护、资产租赁等方式,划清ppp项目投资模式与Bt模式界限,促使在当前更多ppp支持性政策保障下,项目投资风险得以降低。

(四)严格ppp项目操作规范

一是严格项目立项筛选工作。由财政部门负责,对不符合规范要求的,一律不能进入ppp领域,第一时间落实奖补资金,打造ppp模式良好氛围,引导鼓励高收益项目进入ppp领域。对全市ppp项目统筹安排,进行年度以及跨年度分析,对其中必要的政府付费和运用补贴统一纳入预算,并建立跨年度预算调整及转换,实现预算管理要求。二是严格社会资本选定程序。鉴于ppp项目投资数额大、周期长、收益相对较低,初期以同级政府投融资平台参股企业、同级政府投融资平台参与设立的基金、上级政府投融资平台或具有国有背景企业集团作为招商选定社会资本的主要对象。在社会资本确定上,须严格依照《政府采购法》和《招投标法》规定,公开透明选择社会资本,并履行法定程序。采取招投标方式确定社会资本方的项目,不提前订立框架协议或意向协议,避免可能因此带来相应法律风险。三重视前期论证和资信调查工作。只有通过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项目,才能进行项目准备。项目不能过多地集中在某一领域,同时,对ppp项目财政支出,不能超过预算总盘子一定比例。项目启动阶段须做好对社会资本资信调查,避免因对方信用问题导致合同不能签订和履行。

(五)加强ppp项目的监管

一是明确项目实施标准。在ppp主体合同签订时即对产业园区项目移交标准提出明确要求;园区管委会协调发改、投促、统计、商务等部门开展行业服务标准梳理,定期对ppp项目进行评估,将效益与收益回报挂钩。二是做好项目信息公开。积极引入第三方力量,如省产业园区协会、总部经济发展联席会、产业科研机构、专业人士组成特定机构,实现产业园ppp项目评价过程与评价标准的公开化。三是项目移交综合评估。按照各级各类移交使用标准,对产业园区配套设施进行质量检测、性能测试、资产评估,所有清单移交政府相关单位,并办妥法律过户和管理权移交手续;项目移交后,组织对项目产出、成本效益、监管成效、可持续性等进行绩效评价。

(六)创新ppp评估机制和推出方式

一是考察轻资产能力。一般情况下,政府部门选择ppp合作方时看重社会资本方资产规模和资金实力等,但在“成都制造2025”时代涉及到的园区ppp,则应更看重其轻资产运营能力。二是创新“插线板”评估机制。社会资本方本质上就是负责打造众多“产业插线板”端口,引入包括产业投资方、孵化运营方、二级开发商等优秀合作者组成联合舰队,提升园区整体运营能力,因此,应对社会资本平台建设、资源链接、项目引领、产业生成能力的规划方案、产品提供规划进行综合评估。三是明确推出方式。采取股权转让方式直接将项目转让给有意向专业公司经营;采取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等资本运作手段,将持有物业资产证券化;持有同类物业整体打包上市,实现实质性推出。后两种方式在国外ppp投资项目中被普遍采用。

社区运营管理篇9

关键词:玉树灾后重建;城市治理

abstract:post-disasterreconstructioninyushucityhasenteredthe“afterage”,thecityhasveryadvancedhardware,Butthereisa“shortboard”incitygovernance.thisarticleanalyzestherealityoftheplightofthecurrentYushucitygovernance,accordingtotheactualsituation,andputsforwardthedevelopmentideasandCountermeasuresofcitygovernance.

Keywords:post-disasterreconstructioninyushucity;cityGovernance

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5)-06-60(4)

“治理”(Governance)原意是“控制、引导、操纵”。有学者指出,“治理”的概念最初产生于城市环境,即“城市治理”,后来发展为对城市各种问题的解决。[1]而如今,城市治理是指将多元治理运用于城市公共事务管理的过程。[2]2015年,青海省玉树市的灾后重建已进入“后时代”,同时进入了如何破解诸多城市管理运营难题、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统筹谋划时期。这将意味着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问题交织。目前,玉树市的硬件基础设施已经达到全省同等地区的顶尖水平,但城市软实力、软基础远远无法同硬件相匹配,这种矛盾成为玉树城市治理中的一大障碍。如何让这座现代化的新城逐步从城市管理运营的转型过渡阶段向规范运营迅速过渡,从而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不亚于重建工作的重大课题。

1玉树“后时代”城市治理现实困境分析

2010年的春天,突如其来的灾难卷走了青海省玉树市的祥宁。在社会各方鼎力支援下,新城拔地而起。伤痛已经远去,但城市的管理运营难题成为玉树“后时代”最显著的问题之一。总体上,玉树市还处在探索城市管理模式、提炼经济发展资源、巩固基础设施条件的城镇化起步阶段。城市治理的困境一一涌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城市管理和运营维护还不够规范并缺乏经验

由于受自然条件制约,玉树市城区东西狭长,南北窄,造成城区内缺少停车场,车辆乱停乱放现象较为严重,城区日流动车次达6万余辆,需循环停车位3500-4000个泊位,现缺口1700个停车泊位;市区商业已初具规模且基本定型,但没有形成规范的商业市场,市区主要街道上的占道经营现象仍然存在;城市流动人口管理难度较大,缺乏经验,户籍管理不够完善、综合办事服务体系尚未健全,信息化管理水平严重滞后,没有形成长效的流动人口管理机制。

1.2财力后续力量不足,市政工程质量排查整改还不够彻底

在市政运营中,由于受财力和前期预算的影响,还有改善的很大余地,运行资金不足影响城市良性运转,玉树市各市政企业年运行费用需10123万元,预计总收入为6784万元,尚有资金缺口3339万元。截止目前,全市各运营公司总收费730万元,运营成本缺口资金大,无法满足基本运行。同时,管理和技术人才奇缺影响城市运营。玉树市城市管理和运营维护中,既缺经验,又缺技术管理人才。因为市政运营所需人员专业技术层次要求高,职业特性和风险也相对较高,面向全市招录人员难度大,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无法招录。新建成的各类设施运营管理成本较高,相关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市政工程质量排查整改不彻底,整改任务依然十分繁重。另外,人员不足也是一个突出问题。经专业部门测算,为保证玉树市政运行达到正常,现有的8家公司需配置工作人员1175名,截至目前已完成人员配置724人,需招录451人,其中技术人员151人,一线工人300人。下面是城市运营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供水:市区重建加固户共计14439户,截止目前已通水户数9752户,通水率达68%,未通水4687户;供热:供热公司负责运行21个供热点,其中2014年已运行的有16个供热点,4个供热点未运行;环卫:《玉树市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中,规划公厕43座,目前落位建成22座,公厕建设严重滞后,市区主街道和主要景点急需建设20座公厕;电力:市区住房建设任务为14439户,已通电13793户,通电率96%,未通电646户。

1.3土地规划管理秩序混乱,相关制度措施不够健全,城市管理还未脱离应急状态

由于国土资源部门缺乏有效的制止手段和强制措施,土地违法违规行为不能得到及时制止和查处,对违法当事人不能形成强大的震慑力,土地动态巡查体系还不完善,造成土地违法行为不能及时发现。部分重建项目,因未严格按照规划落位进行建设,造成界限不清,用地纠纷不断。在规划管理过程中,占压建筑后退线、占用小区道路和市政公用设施、建筑超高等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总体上还没脱离应急状态,步入正轨还需时日。

1.4社会公共服务力量薄弱

由于受地理环境和编制等限制,公共事业方面的人才还远远跟不上新城市的发展。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骨干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严重缺乏。专业技术人才无论在数量上、结构上、还是在素质和能力上都要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教师的能力、学历跟不上现代化的教学硬件设施,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高,对社会经济发展输送人才的能力较为薄弱;医院的硬件设施已经走在全省前列,但缺乏相应的技术操作人员,致使高端完善的医疗设备处于闲置状态,医疗技术人才严重匮乏;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城乡差距较大,覆盖范围不够全面。社会养老、失业、医疗卫生统筹层次偏低,资金筹措及管理不到位,社区服务业发展缓慢,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1.5农牧民还没有从旧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中解脱出来,人的城镇化任务艰巨

随着新玉树的建成,周边牧区流动人口涌入市区,安置在城市周边的生态移民及流动人员的素质仍处在游牧民的状态,转变身份、转换角色,全面形成市民意识需很长一段时间,人的城镇化任务很艰巨。同时,大量农牧业转移人口就业需求,对玉树市就业容量形成压力。如何尽快建立产业支撑,充分发挥新城市“最大就业容纳器”功能的必然要求,是当前玉树存在的重大社会矛盾。目前,玉树市正处在一个发展的初级阶段,且地处国家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在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污染、资源浪费等现象对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带来一定挑战,无形中环境保护与发展要求形成了特殊地区的特殊矛盾。

1.6城市治理缺乏多元化,市民参与缺位

城市运营管理不仅仅要依靠政府,更需要市民的参与和自觉维护,目前,市民认为城市的整洁、美观、有序和无污染都是管理者的事,自己无任何责任,旧观念已不适应新环境。城市运营管理主要还是依靠政府谋划,依靠政府维护、依靠政府运作,导致城市管理活动自上而下的单向,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双向严重不足。广大市民还没有真正树立起共同发展的思想意识,缺乏市民精神,对城市建设和发展还未形成一种共识,城市的方便与舒适的提升还有赖于每个人的积极参与。

2玉树市城市发展治理思路与对策

2.1努力提升市政管理运营水平

目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加紧督促完成部分市政基础设施质量排查整改任务,确保各类市政基础设施全面正常运行。否则,拖的时间越长,许多问题就越扯不清,最后成为顽疾。必须继续借助“后帮扶机制”,继续按照“走出去、请进来”模式,培养一批专业管理技术人员,为城市运营提供人才和技术保障,努力实现科学管理、规范运营的目标。同时采取多样化经营模式全面提升运营能力。城市的管理既要靠市长,又要靠市场,即需要政府的“有形之手”和市场的“无形之手”的两手配合。通过市政运营的日趋成熟和完善,尝试环卫作业、出让城市绿化冠名权、户外广告出让、绿色工程保养、路灯管理等进行市场化运作,在引进市场竞争为目标的前提下,综合市场和玉树实际进行实际操作。

2.2规范和加强土地管理工作,加大规划监管力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新城市的土地管理,一定要以“法治”的思维对待。如果缺少法规依据,管理将陷入混乱和失序状态。所以要尽快研究出台玉树市土地管理法规,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始终对土地违法行为保持“零容忍”的态度。同时要做好玉树市灾后重建城镇土地调查与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实施,把工作落到实处,制定有关具体问题的细则和处理意见,全面查清每宗建设用地土地权属、界址、面积和利用状况等,做到“有法可查,有据可依”,实现城镇建成区土地管理工作依法、科学、规范、有序的管理目标。

制定法律法规是基础,但监督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尽快成立国土、乡镇政府、行政村三级一体的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网络体系,适时开展三级一体的土地专项巡查活动。尽全力巩固好灾后重建规划成果,加大对破坏住房主体结构和风貌特色等一系列违反规划行为的制止和查处力度,积极引导教育广大市民自觉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城区续建项目的监管力度,监管工作要贯穿续建工程的全过程,对于各类违规现象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及时整改,努力将违反规划的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要严格做好新建项目的审批工作,建设、规划、国土等部门要健全和完善项目联合审查制度,严把项目审批关、严守规划红线。

2.3创新社会管理,探索从管理到治理的模式

城市治理意味着“城市政府和市民社会等城市利益相关者在城市发展和管理上共同决策的过程”[3]从行政指令性分配的管理模式转向多元化主体(公众参与),市场化为主要方式的治理模式,形成行政主导性组织、地方社区组织、非政府组织多元治理模式已成为一种时代的趋势。对于灾后重建的城市尤其需要公众的参与,让玉树市的居民在城市发展和管理中,以一定的方式,通过一定的途径,直接或间接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这将影响城市政府的公共政策制定过程。要实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社会网格化管理模式,实现城市管理重心向社区转移,使社区逐步成为城市管理的基点,让市民成为城市管理的参与者,全面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对于流动人口和生态移民,首先通过公安、计生、劳动等部门,建立流动人口分类管理,房屋租赁登记备案、暂住证办理等一体化基础信息系统,实现对人、事、物的高度管理。不断强化流动人口管理,把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的管理职责分解到全市系统的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实现流动人口的治安管理向综合服务管理的转变。其次,应从规范户籍管理制度入手,逐步实现农牧民身份的转换,同时应大力培训农牧民新的劳动技能,提供非农牧业就业岗位,实现其职业上的城镇化。在此基础上,以积极进取的城市精神引领市民,运用各种教育手段,提升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责任意识,多途径增强市民参与能力。

2.4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

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外力”和“内力”的共同作用。所以要进一步借用“外力”,推动北京、辽宁对口支援玉树建立帮扶长效机制,引进教师和教育管理人才,尤其引进北京地区高水平、高学历的年轻专业教师和学校管理人才到玉树为期1-2年的支教,逐步影响和推动玉树市教学师资队伍,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现代化教学设备应用技术。继续深入贯彻执行玉树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教育教学管理努力提高教育办学质量的决定》,进一步加大城乡教育沟通和交流力度,切实推进城乡教育均等化发展。发挥“内力”的作用,加大对本地教研人员的培养力度,除了“传帮带”的培养模式外,应加强与省会城市或发达地区高校的联系与合作,输送有潜力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到这些地方“取经”,不断提升其自身专业素养,进而提高当地的教学水平,优化教育质量。

其次,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理念,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要切实加强对卫生人力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根据相关人才规划,在未来几年中,将逐步形成一支与玉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能基本满足全市各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城乡分布、学历、职称和专业结构较为合理,整体素质较高的卫生人才队伍。实施继续医学教育,提高医护人员整体水平。依托北京、辽宁对口支援玉树的有利条件,邀请资深医疗专家,举办各种专业的学术讲座、培训班和研修班,着重对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医疗急救、卫生监督执法、卫生管理、医疗设备操作等方面进行培训。利用互联网,举办各种远程医学教育培训班,提高卫生人员业务素质。通过对口援建青海等途径,每年选派在职卫生管理干部和专业人员到内地卫生机构进修培训。同时,要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养老托幼、医疗、家庭教育、物业管理、保养维护等社区服务业发展。稳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城乡社会养老补贴机制,加大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财政投入,贯彻落实就业优惠政策,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2.5“筑巢引凤”,加强政策配套和集成支持

面对城市运营和维护中专业技术人才的紧缺现状,光靠“后帮扶机制”,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加大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除了通过交流挂职、输送、选送的方式到内地发达地区重点高校、科研院所进行脱产培训,以及通过重点项目协调联系的方式,主动输送业务骨干到省内外挂职交流,努力为新玉树城市良性运行建立有力的人才资源库外,还要“筑巢引凤”,通过面向全省乃至全国进行广泛招录,大力引进城市管理运营技术人才、产业规划、包装技术人才等科技人才到玉树工作。在“留住人才”上狠下功夫,给外来的技术人才队伍建立优越的安置政策,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稳定和合理使用人才队伍。全面提升城市各个领域的服务水平,大力实施“人才兴市”战略。

2.6延续并扩展政策支持

市级层面上,延续玉树市同北京市之间在社会经济、城市管理运营、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的合作支援关系,以北京市先进的城市管理经验指导玉树市建立科学有效的新型城镇化管理运营模式。并针对玉树市在城市管理运营、产业发展、商贸旅游业发展等方面的特殊需求,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援青会议精神,从北京市支援玉树州资金中给予玉树市政策性的适当倾斜。同时,在全州各类项目规划、资金预算中对玉树市重点倾斜。

省级层面上扩展政策支持,将玉树市市政运行缺口资金列入省财政预算或纳入转移支付范畴,减轻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农牧区城镇的地方财政负担,进一步加大对玉树的支持。在对口支援上,继续加大支持政策,从省级层面进一步协调盘锦市对玉树市的对口支援帮扶力度,重点围绕人才培养、资金支持、项目支持等方面,帮助玉树市加快城市治理步伐,进而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文献参考:

[1]魏文杰.我国城市治理创新模式研究:以武汉市建设“文化五城”为例[D].湖北大学硕士论文,2014.

社区运营管理篇10

摘要:作为我国体育体育场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场馆同样承担着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重要职责。通过实地考察宁波市江东区中小学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状况,分析其开放运营模式及运营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为其他地区教育系统内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大众开放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关键词:宁波市;学校体育场馆;开放模式

1、前言

体育场馆是混合性公共物品的一种,主要具有教育社会大众、协助训练选手、提供比赛需要、提供观赏场所、提供运动场地、提供休闲机会等一系列功能。学校体育场馆是我国体育场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据统计,在我国现有的850080个体育场地中,隶属于教育系统内的场地为558044个,超过了场地总数的百分之五十[1]。学校体育场馆在保证学校正常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及竞赛活动的前提下向社会公众开放,一方面可以增加学校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实现体育资源共享,同时有效降低社区居民体育需求对社会公共品提供不足带来的压力[2]。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根据论文的研究目的,阅读社会学、资产管理、体育管理学著作,并通过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等电子文献检索手段查阅学校体育场馆、委托管理等方面的资料,及相关的国家政策法规文件,为研究获取理论基础及依据。

2.2专家访谈法

针对宁波市江东区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设计访谈提纲,对体育局领导、分管体育场馆的领导、场馆负责人和场馆经营管理人员进行访谈。

2.3实地考察法

对宁波市江东区镇安小学、江东中心小学、江东区实验二小学等进行实地考察。通过与场馆委托管理受托方进行交流,了解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3、宁波市江东区学校体育场馆开放模式分析

3.1江东区学校体育场馆的开放背景分析

作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据统计,2008年宁波市江东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低于2万元,在居民的日常工作之余,对于体育锻炼场地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作为省教育强区,江东区90%以上的中小学都是塑胶的标准跑道体育场,这为江东区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前提与保障。自2001年开始,江东区正式启动学校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区教育局通过出台相关政策,要求区内中小学及幼儿园向所在社区开放学校场地资源;同时,在每个社区设立教育资源管理小组,其成员包括社区居民代表、开放学校领导及当地派出所代表等,由学校学校制定专职人员管理具体事务,协调解决开放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3.2江东区学校体育场馆的开放运作模式分析

委托模式是资产所有者将资产委托给经营者管理,获得所有者收益,资产经营者受托管理所有者资产,获取经营者收益,由此形成了两者的委托关系运作模式[3]。通过区体育局推荐与自愿学校综合考量,江东区体育总局第一批确认向社会公众开放江东中心小学(华光新校区)、镇安小学、江东第二实验小学等三个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从地理位置上看,三所小学分别位于江东的三个商业区域的核心,地域划分十分均衡。综合考虑受托方的单位性质、运作实力、管理经验、信誉程度等,对三所学校的委托实行公开招标,最终与由江东区社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出面与江东区新奥体育运动俱乐部签订委托合同。合同期限为1年,受托方每年需向委托方上交一定数额的租金,数额逐年按相应比例递增。委托方承担场地正常损耗,托管时间与设施设备的改建与维护由双方具体协商,制定补充合同。

接受委托后,江东区新奥体育运动俱乐部在学校体育场馆开放过程中采用会员制的形式进行运营,并综合利用网络、海报、小传单等不同形式场馆开放的信息。同时利用配备iC卡计费系统,实现电子化管理。同时,俱乐部向各体育场馆派遣一定数量的专业管理人员,对会员管理、会员卡使用与管理、场内秩序的维护、场地使用的挑战及场内相关物品销售等进行管理,并建立完善的资金流动管理机制。同时通过与各小学协商,开辟有别于学生的体育馆出入通道,规划了相应停车区域,一方面降低了对学生体育活动的影响,,另一方面便于会员进行活动,提升了场馆的公共服务质量。各小学则指定或聘请专门人员负责场地及器材设施的维护工作。

3.3江东区学校体育场馆开放效益分析

3.3.1社会效益

据统计,通过三个小学的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大众开放,自2004年至今,有超过5万社区居民与青少年在此进行体育锻炼,基本满足居民的体育需求。2009年3月,江东区社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是宁波市唯一获得“部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荣誉的单位。同时对各学校产生“以托促练”的效果:各校形成自己固定的项目特色,促成了优势项目的形成。

以镇安小学为例,镇安小学重点发展羽毛球项目,先后举办了2006年明楼街道获区机关运动会羽毛球比赛、2006年江东区小学生羽毛球比赛等一系列羽毛球项目比赛。作为宁波市青少年羽毛球训练点,镇安小学多次在区运动会、市训练点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而江东中心小学着重社区排球运动的项目培养,通过各类排球比赛的举办,提升社区居民体育文化生活的同时,小学排球队也获得了良好的锻炼机会与比赛成绩。江东区实验二小学主要进行乒乓球传统项目培养,区内的主要乒乓球项目比赛多在该校内举行,学生通过日常训练、课余观摩、比赛提升,在江东区小学中具有极大的乒乓球项目优势。

3.3.2经济效益

江东区进行学校体育场馆委托的三个小学,其委托收入被循环利用与校内体育场馆及设施的维护与保养,一方面保证体育公共服务的顺利有效提供,另一方面降低学校在场馆维护方面的资金压力。作为非营利性的江东区新奥体育运动俱乐部,场馆的运营收入除去向委托学校的上缴金额外,主要用于人力资源的管理、日常的资源损耗、和其他俱乐部的日常运营成本等,受托方处于社会效益的考量,聘请如周边下岗人员等进行场馆部分常规工作,为社区提供下岗再就业的机会,使居民也获得了直接经济收益。

3.4江东区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经验与教训

江东区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通过政府“有形的手”进行引导,委托双方的选择、及关系确定后的场馆运营都由去体育局进行监督管理。建立了统一的管理标准,有利于开放活动的更大面积进行;派遣式的管理方式也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下岗再就业的机会,提高了社区的就业率;同时,有利于羽毛球运动在宁波的广泛普及,进一步增加参与人数,帮助更多的社会大众形成积极锻炼、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

然而,统一委托也存在其弊端,委托场馆数量与质量较社区其他场馆而言具有显著优势,受托方拥有优先续约权,通过近年的经营,形成了良好的会员基础,由于缺少竞争压力,形成了区域内的“垄断”趋势,不利于场馆运营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而江东区内中学为市教育局直属,区教育局及体育局无法直接干预、管理,限制了委托关系的进一步扩大,而参与委托的场馆以综合馆为主,缺乏拥有看台,能进行大型体育运动比赛的场地,仅能达到周边居民部分项目体育运动需求的实现。

4、结束语

学校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可以提升开放学校的的社会效益和社区影响力,有效提高场馆利用率,减少资源闲置,同时对开放学校产生经济效益,减轻学校经济及财政负担。宁波市江东区小学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丰富了学校附近社区居民的体育生活,增加了社区就业率,有利于全社会形成热爱体育、终身体育的良好氛围;然而在委托过程中也存在相应问题,如何保证学校体育场馆开放过程中的场馆运营质量,为社会大众提供更高质量的体育公共服务,如何扩大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规模等,需要学校体育场馆管理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程云红.学校体育场馆资源社会共享机制与模式的研究——基于宁波市学校体育场馆资源的调研[D].宁波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