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乡镇近三年工作总结十篇乡镇近三年工作总结十篇

乡镇近三年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2:46

乡镇近三年工作总结篇1

面对移民难题,全镇上下发扬“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牢固树立“移民为先、移民为重”的工作思想,按照“指挥前移,重心下沉,工作提速”的要求,锁定目标,制定方案,落实责任,以情促迁,和谐移民,圆满完成了各项移民任务。一是完成三峡库区和新城占地移民17265人,其中农村移民6452人,城镇移民1965人,占地移民8848人。集中外迁到上海市5个区、县、59个乡镇安置3473人,集中市内外迁梁平安置157人,完成三峡移民总投资2.9亿元,圆满完成建(构)筑物、卫生清理、林木清理、工业固体废物清理等清库工作,并顺利通过了国家对我镇二、三期移民清库终验。二是完成云万高速公路、云开路、农民村殡仪服务中心等重点工程占地移民任务,228人的拆迁安置和补偿工作妥善落实,确保了重点工程顺利开工。三是完成居民销号补偿471户1965人,新建房屋5100平方米,共整治高切高边坡8859平方米,建立完善了移民销号补偿台帐,完成纯居民三级污水管网7栋。四是对688余名城乡移民进行了就业及致富技能培训,提高了他们的致富本领,增加了他们的经济收入。五是已实施和正在实施三坝村公路修建等14个后扶项目,较好地解决了移民的“五难”问题。

二、大力发展镇域经济

(一)因地制宜,抓好产业结构调整。我们充分发挥城郊农村的区位优势,突出抓好生猪、蔬菜、果品、苗卉四大基地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已发展养猪大户15户,良种繁殖大户3户,目前,年出栏生猪1000头以上的有5户,500头以上的达12户,全镇养猪年创收3000多万元;在稻场、杨沙、复兴、道湾、爱国等村(居委)建立蔬菜基地1100亩,培养种植大户35户,年产蔬菜160万公斤;发展精品果园2个,在马沱、东风等村完成新栽植纽荷尔脐橙500亩,在建民村栽植晚熟桃200亩;在黄岭村、杨沙社区、东风村建立苗卉基地各200亩,共有苗卉基地13个,年销售收入500余万元。当前,我镇农村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走上了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道路。

(二)营造氛围,搞好招商引资。我们以招商引资为手段,营造“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积极发展非公经济,重点打造商业、饮食、服务等第三产业,近三年完成招商引资项目23个,引进资金5100万元,发展非公经济2549户,共安置下岗职工1500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2800人。工业企业及民营经济增加值3.78亿元,实现利润5889万元。

(三)拓展渠道,抓好劳动力转移和再就业。全镇有劳动力资源5.7万人,下岗失业及待业人员2.4万,其中下岗失业人员0.7万人、待业人员1.7万人,我们通过开辟社区服务岗位、提供就业信息,帮助2100人实现了再就业,输出农村劳动力4200余人。

(四)严格管理,财政运行状况良好。在镇级财政管理工作上,按照量入为出、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确保稳定和重点的原则,加强内部管理,严格审批制度,不断优化支出结构,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了我镇财政工作的正常运转。三年来,共完成本级财政收入118.794万元、上级补助收入8172.5055万元,收入总计8290.2995万元;完成本级支出8281.9202万元、上解支出9.3792万元,支出总计8291.2994万元,三年来收支品除后结余1元。三年政府机关新增固定资产970.0522万元,新增政府债务82.932万元;新增政府债权150万元;债权与债务抵消后净增债权67.068万元。

三、努力优化发展环境

(一)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为了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我们在农村片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做出了大量工作,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在道路建设方面,整修了石云、东风、三坝等村的村级公路57公里;硬化了原云双路(新城至建民村)11公里;修建复兴场镇道路1.5公里(硬化0.8公里)。高等级公路云万高速、云开路、渝巴路在我镇境内通车里程达19公里,人民群众“出行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全镇16个行政村(居委),实现了村村通有线电视和宽带网,全部农户都接通了有线电视,能够收看到30多个电视频道,部分村和农户还安装了电脑,并实现了上网,全镇所有的区域都能接收到手机信号,人民群众的信息交流十分畅通。在水利设施方面,全镇除险加固水塘8口,新建蓄水池和山平塘30余口;与此同时,在东风、稻场两个村投资安装自来水设施3公里,在龙溪等村打井取水51口,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生产条件。在落实“七改六好”工作方面,通过开展和实施农村家园建设行动,完成改水132户、改房49户、改厕78户、改厨89间、改圈65间、新建沼气池160口,极大地完善了村民生活环境。

(二)龙脊岭文化旅游长廊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完成修建人行梯道3.85千米;新修和硬化白云路2.56公里及边坡、边沟治理工程;完成600亩22万株的栽植和管护任务。

(三)社区建设成效显著。狠抓阵地建设,新城13个社区都落实了办公及服务用房建设用地,3个社区办公及服务用房已先后落成启用,面积达2282平方米,7个社区阵地建设已经启动,力争今年年底完成。狠抓干部队伍建设,择优配备了社区干部57名,一支“特别能吃苦、敢抓敢管、公道正派、有威信、有亲和力”的社区干部队伍正逐步成熟。狠抓制度建设,制定并印发了《社区建设制度》,内容涵盖阵地建设、组织建设、环境卫生、民政低保,社区文化、日常管理等方面,健全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社区工作机制。

(四)创新城市管理机制,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狠抓市民教育,印发了《双江镇文明市民读本》,通过社区市民学校、各种宣传教育阵地的大力宣传,提高了广大市民的文明素质。狠抓环境卫生,全面落实了“门前三包”和“日巡、周评、月通报”的城市管理制度,科学合理设置生活垃圾倾倒点,规范垃圾倾倒秩序,建立了有1700余人的社区卫生“清扫保洁员”、“监督员”队伍,实行夜间清扫、清运,白天保洁的24小时作业方式,并发动广大市民对小区脏乱差和城市“牛皮癣”进行了彻底整治,市容市貌彻底改观。狠抓城市绿化,各社区广泛开展春秋两季植绿护绿行动,在空地栽植常绿植物15万余株;在边坡、堡坎栽植藤蔓植物10万余株,绿化面积32万平方米。城市绿化基本达到了“应绿尽绿、不留裸土”的要求。

通过三年的努力,创建“优秀旅游城区”、“市级卫生县城”、“山水园林城区”顺利通过验收,获得“市级文明县城先进县殊荣。

(五)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在生态环境建设上,完成库周绿化植树造林面积3300亩、荒山绿化3000亩、封山育林1000亩、退耕还林12500亩、党员先锋林350亩;薛家沟至建民村云双路的行道树及视野绿化303亩的工程正在有序推进,生态环境日益好转。在人文环境建设上,举办法制教育讲座36次,大型宣传活动5次,法制考试3次;继续坚持和完善党内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做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依法治村、民主管理,政务、村务、厂务和校务公开不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推进。完善了广场活动设施,建立75支文娱健身队伍,长期坚持开展广场文化活动;各社区、镇属中小学校在元旦、春节等节日期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部分农村村委建起了体育活动场地,添置了篮球、乒乓球等体育活动设备设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不断深入。在和谐乡镇构建上,严把五个关口,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阳光操作,认真抓好了低保发放工作;采取向上级争取、爱心捐助等办法,对后期移民特困户、贫困大学生、下岗职工等社会弱视群体筹集落实资金80多万元进行了帮扶救助;通过热情接待、积极疏导和及时办理的工作方法,接待群众访问、咨询600余人次,办结率达100;坚持班子不撤,人员不散,力度不减,政策不变的原则,追回“三金”贷款360万元,还县举债资金270万元,兑付农民征地补偿存款90万元;通过宣传检查、隐患整改和专项整治,对水上安全实行严管,拆毁三无船舶12条,对陆上安全加大了三无车辆整治,坚持学校轮班放学,定点疏导,强化非煤矿山监管,取缔了5家证照不全的非煤矿山企业,确保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铲出防火隔离带6000余米,建立森林防火观测站32处,组建200余人灭火突击队,50余名护林员实行24小时昼夜值班制度,关键地带落实专人严防死守,森林防火措施有效落实;加强全镇31个地质灾害点的治理,通过避险搬迁、移民、群策群防等措施,受灾人口有原来1.8万人降低为现在的2700人,在发生的9次较大地质灾害中,动迁人口20__余人,未发生伤亡事故;加大学校周边环境整治,抓好暂住人口的管理,严格“两劳”释放人员和“__功”人员帮教和监管,扎实开展禁种铲毒,创造性地落实了“一项筹措”、“两项建设”、“三项制度”的治安防范措施,发动群众参与群防群治,构建起了专群结合的新型治安防控网络,使一度非常严峻的社会治安持续好转,维护了人民良好的生产、生活秩序。今年1—5月,全镇立刑事案件157起,同比下降53.1,立治安案件222起,同比下降11.2,从严打击了违法犯罪,成功接待市部级以上领导视察任务13次,未出现一次上访事件。

通过优化环境,和谐乡镇稳步推进,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六)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一是坚持“宣传教育引路,优质服务到户,规范管理同步”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控制人口增长,搞好计生系列保健服务工作。3年全镇出生人口2032人,符合政策生育率98.1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22‰。二是做到班子不散,人员不减,提高两基水平,巩固两基成果,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全镇小学正常适龄儿童入学率99.93,毕业率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98,毕业率100;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100。三是完成了镇初级卫生保健达标工作,建好了“三院一室”工程,规范了社区(村)卫生室管理,落实了卫生事业经费补助,狠抓了疾病预防控制,特别加强了对霍乱、肝炎、结核等重大疫情的预防控制工作,切实保护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四是采取积极措施,认真抓好动物防疫工作,有效防止了禽流感等各种动物瘟疫的发生和蔓延。五是确保新兵质量,严格把关,层层精挑细选,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155名征兵任务。

四、加强党的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以中心组学习为载体,不断提升领导班子素质。新时期的领导干部,必须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因此,我们从思想建设入手,认真抓好党员干部理论及法律法规培训,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理论热点面对面》、《公务员法》、《》等为教材,利用每周中心组政治学习和各种会议,共组织党政班子成员学习138期;举办党课23期,听党课党员达3439人次。通过学习,党政领导、机关干部共撰写调研文章50余篇,工作建议15篇,被云阳组工信息刊登信息15篇,组工视野发表6篇,明显提高了全体党员干部理论水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

(二)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大力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基层组织建设。一是全镇45个基层党组织2728名党员分两批次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按照“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特色”的总体要求,通过学习动员、分析评议、整改提高三个阶段的工作,党员素质明显提高,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服务群众意识得到更好体现,全面推进了各项工作。二是通过“十星级”评比、移民先锋工程、扶贫先锋工程、“三优一满意”等创建活动,充分调动了广大党员工作积极性,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涌现出移民致富带头人26名,270名党员干部参与帮扶全镇特困户1195户3468人。三是加强了社区党建和非公有制经济党建工作,建立了社区流动党员服务站,在云龙建司、金帝有限公司等7个非公有制企业中建立了7个党支部,派驻党建联络员9名。四是在杏家湾社区、石云村等建立了4个党建示范点。五是党员管理和发展有新突破。进一步加强了对社区流动党员、个体工商户党员、移民党员、下岗职工党员和离退休党员的管理;从年轻有为的优秀青年中共发展新党员76名,年龄在35岁以下的达9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达90,其中女党员超过40。

(三)增强“五个能力”,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按照增强干部“五个能力”的方针,以改善领导作风、改进工作方法、改善党群干群关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目标,根据发展需要及时修订完善干部工作规划,制定了政府机关管理制度,对社区(村)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充实,社区(村)领导班子更加年轻化、知识化,为“三个文明”建设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证。同时按照县委安排,积极做好干部培训工作。选派出市学习13人,市级培训75人,送县党校培训镇、村(居)委干部89人次;利用镇委党校培训社区、农村干部8期1200余人次,重点学习了wto、招商引资、市场经济知识等课程,不断提高了广大干部的执政能力。

(四)坚持“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党的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镇党委实行“一把手”负总责,班子成员分工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责任制,采取谈话、评议、监督、自查、考核等多种形式开展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加强了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和监管。集中组织领导干部和党员观看反腐倡廉警示片15次,党员干部受教育面达90,机关干部写心得体会250余篇,各支部交警示教育汇报210篇;领导干部每年对党政领导、机关干部、镇属单位负责人、社区(村)干部进行2次廉政建设谈话,加强了党员干部防腐拒变能力。

乡镇近三年工作总结篇2

一、基本情况

我市共有乡镇128个,农业人口261.89万人,核定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3514个,核定编制与农业人口结构化比例为1.34‰。这次调研的三个乡镇卫生院人才队伍现状是:

秦家镇卫生院:秦家镇由原秦家、新泗、镇三口合并而成,幅员86.36平方公里,农业人口3.4万人。该乡镇卫生院核定乡镇卫生院编制27名,结构化比例为0.79‰,实有在职20人,其中近3年内将退休人员的有5人,占总人数的18.5%;自聘临时人员7人,占总人数的25.9%;具有初级职称14人,占总人数的51.9%。

盘鳌乡卫生院。盘鳌乡由原盘鳌、晋风合并而成,幅员79.8平方公里,农业人口1.9万人。该乡卫生院核定乡镇卫生院编制16名,结构性比例为0.84‰,实有在职12人,其中近3年内将退休人员有5人,占总人数的17.9%;自聘临时人员16人,占总人数的57.1%;具有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3人,占总人数的21.4%。

虞丞乡卫生院。虞丞乡幅员40.02平方公里,农业人口0.81万人。该乡卫生院核定乡镇卫生院编制7名,结构化比例为0.86‰。该院现实有在职4人,在编不在职2人,50岁以上的有3人,占总人数的50%;自聘临时人员2人,占总人数的33.3%;具有初级职称1人,占总人数的16.6%。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人才缺。由于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薄弱,工作条件较差,职工福利待遇不高,新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大多不愿来,很大一部分业务技术骨干往外走。目前三乡镇卫生院还空余编制12名,在编不在岗8人,具备执业助理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仅有21人,充分说明了乡镇卫生院无人才、缺技术的现状。

(二)自聘人员多。为了保证正常运转,三乡镇卫生院共聘用临时人员25人。由于身份难解决、待遇偏低等问题,导致聘用人员责任心不强,流动性很大。同时,乡镇卫生院不太重视为聘用临时人员购买社会保险问题,从我们的了解情况看,秦家镇卫生院对参保或不愿意参保的临时人员都按“五险”标准的50%给予补助,虞丞乡卫生院聘用人员根本没有参加社保,这与《劳动合同法》相冲突,容易产生劳动纠纷。

(三)医疗设备差。从三个乡镇卫生院情况看,在科室设置上,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均没有按有关规定完整设置6个临床科室(内科、外科、妇产科、预防保健科、急诊室、中医科)和4个医技科室(药房、化验室、x光室、消毒供应室等)。在检验设备上,虽然乡镇卫生院配备了b超(黑白的)、心电图等基本的医疗设备,但多为落后、老化的设备。在住院条件上,虽然各乡镇卫生院都有住院病房,但条件都非常简陋,并且床位很少,一次性容纳人数不多。

(四)结构不合理。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人员年龄偏高,老化严重。三个乡镇在编和聘用人员中有13人年龄在50岁以上,并且绝大多数都将在近三年内退休。二是技术人员配置不合理。普遍存在“三低”现象,即学历偏低、技术水平偏低、专业技术职称偏低,三个乡镇具有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仅有21人。三是工作分工不细化。由于人员和条件限制,基层卫生院技术人才分工不明确,每个人都是全能选手,既要问症,又要检验,还要输液打针,工作不固定。

三、建议意见

(一)增核人员编制,充实技术力量。结合全市当前医疗卫生单位普遍存在的人员编制少,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人才断层的实际,按照上级有关规定科学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编制。在核定编制时要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如边远山区应按上线核定编制,郊区乡镇可按下线核定。在公开招录人员时,必须明确限制报考人员条件,每年都要有计划地招收录用一批大专以上卫生专业毕业生充实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配齐配足基层医疗机构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二)注重业务培训,提高专业技能。加强在职教育培训是不断提高医务工作者的技能,开发人力,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各医疗机构每年都要有计划地定期选送本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上级医疗单位进修深造,提高专业技能。在具体的在职教育培训过程中,还要根据不同人员的专业特长,有选择地采取全科教育、继续医学教育、专业学历教育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不同方式进行,以不断提高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临床医疗业务技术水平。

(三)落实优惠政策,稳定人才队伍。一是对自愿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医学大专以上毕业生,其工资待遇适当从优,并由县财政予以保障。二是对长期在乡镇工作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进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时,在坚持以业绩、能力为主的评价原则下适当给予倾斜。三是鼓励市、县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到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任职,允许市、县级卫生技术人员有组织地到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兼职,并享受一定的报酬。四是对自愿到基层卫生院工作的卫生专业毕业生,在职称、待遇、进修、住房补贴、子女就学方面出台优惠政策。

乡镇近三年工作总结篇3

一、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的主要动因

党的十七大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作出了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开展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是__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顺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立足__实际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主要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统筹城乡发展,增强乡镇一级统筹能力的需要。乡镇一级是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撑,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平台,是引领村级发展的“龙头”,乡镇不强就难以强县、兴村,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就难以落到实处。从我市总体情况看,乡镇一级还比较薄弱,经济实力弱、收入水平低、产业基础差、统筹能力不强等问题较为突出。全市156个乡镇中,进入全国“千强镇”行列的只有6个,其中3个还位居900名之后,多数乡镇靠转移支付维持正常运转。加快培植建设一批经济强镇,引领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是我们开展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二是构筑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的需要。__是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占到74%;__又是煤炭资源大市,未来几十年内,采煤塌陷地将多达近400万亩,人口持续增加、耕地持续减少,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压力。无论从现实、还是从长远看,大量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仅靠大中城市和城市大工业既不可能、也不现实。最现实、最可行、最有效的途径和办法,就是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必须要有产业支撑,这个支撑产业无外乎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建立在农业“母体”产业基础之上的、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拉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另一方面通过招、引、联和城市工业辐射转移,加快发展新兴工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新兴工业化必须节约用地、保护环境、集约发展,走园区化的路子。__市虽现有94个建制镇,但普遍存在着规模小、辐射带动力不强等问题,去年全市城镇化率为4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近5个百分点。__市的农业基础较好,但产业化经营水平提升较慢,特别是规模大、档次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发育慢、数量少。我们建设的新型乡镇,主要模式是依托现有的14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实行“镇区(园)合一”,以区为主,以区带镇,以镇促区,相互促进,加快建成营业收入过百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过亿元的强园区、强乡镇,实现以工促农、以镇带村、融合发展的目标。这个发展过程,就是加快推进“项目进园区、居民进社区、农民变市民”的过程,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是加快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互促共进的过程。

三是实现创新发展,突破当前改革发展中突出问题的需要。任何新生事物的诞生都必然会遇到传统习惯的挑战,面临着一定的风险。改革创新更是如此,必须以试点探路和引领。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一体化进程,必须彻底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在深层次和关键领域突破。当前从发展上看,面临着“无形”和“有形”两个方面的制约,体制机制障碍是“无形”制约,土地和发展资金问题是最突出的“有形”制约,“无形”甚于“有形”,“无形”制约不破解,“有形”制约也难以解决,体制机制创新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也是难中之难。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实行农村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是中国改革的发端,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但需要深化完善,特别是乡镇一级的行政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讲多少年来没有大的改变,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重点和难点也集中体现在了乡镇这一层面,有些问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譬如,加快工业化步伐,是以工促农的前提和基础,但在园区建设上存在着与相关乡镇“两张皮”的体制障碍;县乡两级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主体,但多数是“吃饭财政”,缺乏统筹实力和服务能力,建不成服务型政府,统筹变为“通愁”;建设新农村的任务艰巨繁重,需要广大基层干部充满着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干劲,但传统的用人和分配机制,难以充分调动和持续保持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如土地问题,严格保护耕地、实现占补平衡是一项基本国策,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推进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都需要建设用地,土地从哪里来?必须立足当地实际,走好挖潜存量、用好增量的路子。我市现有村庄占地近150万亩,其中不同程度的“空心村”占到近三分之一,也就是说闲置近50万亩;传统的迁村并点、旧村改造,所节约腾出的土地不到三分之一,如走好社区化、公寓化建设路子,就能节约腾出三分之二以上的土地,潜力巨大,但必须解决开发建设上的诸多难题,需要典型引路。全市近几年内有近600个压煤村庄需要整体搬迁,长期的压煤搬迁村多达3600个,如何结合农村新型社区和小城镇建设,切实解决好搬迁村群众“安居”与“乐业”的问题也需要积极探索、积累经验。随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必然趋势,在稳定和完善现行经营制度的前提下,需要在组织形式、经营模式等方面勇于创新的先行者。从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要求上讲,都需要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我们推

行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就是为寻求解决上述问题的现实选择,力求把试点乡镇建设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样板区、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互促共进的试验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引领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基于上述考虑,从去年9月份开始,我们组织专门班子首先在市内开展调研,然后到成渝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和江浙一些发达地区实地考察学习,经过反复研究论证,确定了试点工作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有关政策,制定了《关于推行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于今年5月份召开会议动员部署、正式启动。

二、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的基本设想

我市首批试点乡镇确定的基本原则是,依托12个县市区所属1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2个省级工业园,与所涉及乡镇村进行整合,除市中区不具备整合条件外,11个县市区各有一个“镇区合一”的试点镇,其中兖州、邹城各另有一个“镇园合一”的试点镇。试点工作主要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我们把此项试点工作定名为“新型乡镇建设”,就是要在以下九个方面进行创新探索:一是推行“镇区(园)合一”的新模式;二是调整区划拓展发展新空间;三是下放权力赋予乡镇一级更大的行政管理新职能;四是理顺乡镇一级财政体制,建立名副其实的镇级新财政;五是探索破解一些发展方面遇到的难点问题有新突破;六是配套制定相关扶持政策,优化发展新环境;七是形成激励约束新机制激发内部新活力;八是实现又好又快跨越式发展的新目标;九是走出一条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在发展目标上,明确提出到2015年,各试点镇要达到四个方面的建设目标:一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形成产业支撑新优势;二是实现基础设施统筹建设新突破,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三是构筑城乡公共服务新体系,形成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新局面;四是健全镇村管理服务新体制,实现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新目标。每项目标中都规定了具体的量化指标和必须达到的标准。

(二)基本原则。鉴于这项工作涉及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发展模式、领导方式等各个层面,要求在试点工作中必须把握好四条原则:一是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协调、科学布局。充分发挥科学规划的龙头和引领作用,坚持把新型乡镇建设规划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组群结构大城市建设规划、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大格局中,防止盲目发展,无序建设。二是坚持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勇于创新。旗帜鲜明地鼓励探索、支持改革、激励创新,允许改革探索中有失误,不允许固步自封、无所作为。三是坚持产业支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坚定不移地把产业强镇富民、培植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放在突出位置,走以产业发达推进城乡发展、以城镇发展带动产业振兴的路子。四是坚持动态管理,自我激励、自我约束。“重激励、硬约束、严考核”,在试点乡镇管理上能进能出,不搞“终身制”;在干部使用上能上能下,搬倒“太平椅”;在经济待遇上有高有低,论功行赏。

(三)主要任务和相关政策措施。一是推行“镇区(园)合一”模式。将省级经济开发区、工业园与相关乡镇合二为一,一套班子,两个牌子,实行“特区模式、以块为主、自我运作、自我管理”的管理体制。为扩大新型乡镇规模和拓展发展空间,将园区发展规划所涉及乡镇或部分村统一整合到试点乡镇管理。整合中调整行政区划涉及29个乡镇(街道办)、140个村(居),共减少建制镇4个,除个别镇外,试点镇规模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二是扩大新型乡镇管理权限。按照“依法下放、支持发展、责权统一”的原则,将市、县(市、区)发改、规划、建设、财政、税务、国土、环保、经贸、外经贸、人事、劳动保障、交通等部门的部分行政管理和审批权,通过授权或委托的形式下放给新型乡镇。同时本着有利于促进发展、不增加乡镇负担的原则,市、县两级有关行政执法权限,凡是能下放和授权、委托的,都下放给新型乡镇行使,并由其承担相应责任。三是创新用人和分配机制。新型乡镇实行全员聘任制,建立收入分配与工作实绩挂钩的绩效考核制度,干部的使用管理彻底解决等靠熬、论资排辈和干好干孬工资奖金一个样的问题。四是理顺财税管理体制。按照分税制要求和财权与事权相一致、增加基层财力的原则,建立以新型乡镇为独立核算主体的镇级财政体制。新型乡镇财政收入除按规定上缴中央和省部分外,市及市以下留成的新增财力按不低于50%比例返镇,用于经济社会发展。新型乡镇规划区范围内按有关规定征收的各项规费,除按规定上缴中央、省部分外,市留成部分全部返镇,县市区留成部分80%返镇。为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市里将列入市本级财政预算的工业发展资金、服务业引导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科技创新资金、推进对外开放资金等专项资金加以整合,重点向新型乡镇倾斜,同时要求县市区尽力支持试点乡镇建设和发展。五是探索完善土地管理使用新路子。建设用地规划指标和年度新增计划适当向新型乡镇倾斜。新型乡镇规划区内通过搬迁改造建设集中居住区腾出的土地,积极申报置换为建设用地,用于园区项目建设。规划区以外撤村建居、合村并点腾出的土地,按照耕地总量占补平衡的要求,一部分等量复垦为耕地,其余部分可转换为建设用地,鼓励支持建设新型社区;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通过租赁、转让、转包、入股等形式合理有序流转,促进土地向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集中,鼓励发展农业公司、合作农场等规模经营。六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乡镇可成立建设发展投资公司,具体承担资本运营服务。鼓励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到新型乡镇开展业务,对新型乡镇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安排一定额度的贷款予以支持。允许农民以房产、土地承包经营收益权等作抵押贷款,引导支持建立村镇银行和信贷担保组织,积极推行农业政策性保险,鼓励支持各类

乡镇近三年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公共财政/乡镇财政/地方财政关系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地方基层财政问题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受到学术界和政策研究界的强烈关注。第一个方面的原因是和中国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改革财政体制、建立公共财政的努力联系在一起的。1994年,中国对中央和省的财政体制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在全国实行同一的分税制体制。这个改革一方面将税务和财政分开,明确了中央收入和地方收入,另一方面在事权的划分上也更为具体:中央政府主要承担国防、外交、中央统管的基本建设投资等全国性公共事务,地方政府则负责本地行政管理、公共安全、基本建设、城市维护和建设、文化、教育、卫生等地方性公共事务。不难看出,在事权的划分上这个体制更加符合公共财政原则。从支出方面来看,中央无疑减少了对地方支出的限制,财政支出更加分权了①。但是,分税制改革仅仅是明确了中央和省的财政关系,那么在省以下,尤其是县乡两级基层财政中分税制改革到底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呢?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对比分税制改革的前后,至少县级财政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县级财政的职能开始从办企业、发展经济转移到教育、地方安全等公共品的建设方面来,尽管问题还比较多(黄佩华,1999;世界银行,2002)。

但是,乡镇财政作为中国各级财政体制中最为基础的一级,其公共财政建立到了一个什么程度则缺乏实证研究。

就已有的文献来看,东部发达地区的公共财政建设情况较好,但是中西部地区则是发生了和公共财政原则相比较为严重的“偏离”,甚至干脆就是“吃饭财政”,且债务缠身,陷入困境,根本谈不上公共财政(周飞舟,2002;谭秋成,2002;汪涣生、彭先发,2001)。

那么,在中西部地区乡镇财政到底是按照什么原则运行的呢?这是本文要探讨的一个问题。

乡镇财政在近年来受到关注的第二个原因和“三农”问题中的农民负担有着密切的关系。现有的研究发现,在中西部地区,造成农民负担屡减不下、越减越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基层财政体制运行中存在着比较大的缺陷和问题,而这些问题又直接和分税制改革联系在一起(赵阳和周飞舟,1999;张军,2002;陈锡文,2003)。

总结现有的研究,中西部地区乡镇财政的困难和严重后果已经显得较为突出,但是这其中对于乡镇财政运作机制的实证研究则显得相对缺乏。换句话说,对乡镇财政困境的产生机制的研究还不足够,笼统地将其归因于分税制或者经济转型,都不能切实指中乡镇财政运作中的要害。而只是一般性地讲“中央财政喜气洋样,省市财政勉勉强强,县级财政拆东墙补西墙,乡镇财政哭爹叫娘”之类的流行语言就更难以说明问题的实质,对于理解乡镇财政的实际状况并无实际的帮助。

2001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在全国三个县(湖北xy、河南yl、江西tt)进行了一次全面深入的农村基层财政状况调查,积累了大量这个方面的翔实资料和相关数据。本文就是在这些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对乡镇财政的三个方面:收支结构、运转流程和困境成因进行比较细致的分析和讨论,以求读者在读完本文后,能够对乡镇财政的现状有一个比较清晰而全面的认识。

本文分成这样几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支出和收入,看看乡镇财政的收支结构有哪些特点;接下来展示一个乡镇财政的流程图,这个流程图将显示乡镇政府如何捉襟见肘、拆拆补补地过日子;最后一部分探讨乡镇财政何以会落到这个地步。在分析的过程中,笔者用一个乡的数据和资料做分析的基础,以图简明清晰,必要的时候结合其他乡的材料作对比和辅证。

一、乡镇财政的收入结构

乡镇财政的收入规模在地区间差异极大。在东部沿海地区,一个乡镇的财政收入可达几个亿,而西部地区许多乡镇则只有几十万的水平。笔者调查的几个乡镇财政收入维持在几百万元的水平,代表了中部地区一般的乡镇财政收入水平。在这一部分,通过对乡镇财政收入的分析,我们回答这样的问题:乡镇财政收入以什么部分为主?在过去的10年间这种收入结构有什么变化?

(一)乡镇财政的收入组成

一般说来,乡镇财政总的收入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部分,即预算内的财政收入、乡镇统筹收入和部门收费。对于后两个部分,有些地方将其统称为预算外收入,而有些地区则只将收费部分划为预算外收入。下面分别对这三个部分做概念上的解释。

(1)预算内的财政收入。这是由乡财政所在县财政局的监督和指导下通过正规的税收入帐的资金。在一般的情况下,这是乡财政的最主要部分;预算内的财政收入还包括上级返还和补助收入。

(2)乡镇统筹资金。这是由乡农经站入帐管理的资金收入,又被称为“五项统筹”①。

在多数情况下,统筹款是按人头从乡内农民摊派收取的。在许多乡镇,农民的劳务负担(义务工和积累工)也被换算成钱按人头从每个劳动力收取,所以除了统筹资金,乡农经站还有一笔所谓的“民工建勤”收入。

(3)部门收费。这是乡镇的各个行政或事业单位在提供服务时的有偿性收费,如土管所向土地开发商收取的服务费;学校向学生收取的杂费等。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分收入有些是乡政府可以支配使用的,有些是乡政府不能支配的,由部门收取而部门直接使用,属于列收列支的范畴,如卫生院和学校的收费。

那么,这三个部分的比例如何?本文以江西tt县ms镇的情况为例来回答这个问题。

2000年ms镇的乡镇收入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预算内的财政收入占了接近3/4(包括预算内和返还补助),这是税的收入,而费的收入(乡镇统筹收入和部门收费,我们可以将其视为非预算收入)超过了1/4.其他几个县的情况也与此接近。由此看来,在不发达地区,乡镇财政的收入主要是以预算内财政收入为主①。

(二)乡镇财政预算内收入的结构

那么预算内财政的收入结构如何?一般而言,乡镇预算内的财政收入主要包括这样三个部分:农业税收、工商税收和其他收入。农业税收包括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屠宰税和契税,又称“农业四税”。其中,农业税反映粮食产量增长带来的财政收入,而其他三项则反映经济作物、畜牧养殖等产业带来的增长;工商税收又可以分为两部分,一类是与当地非农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地方税收,包括企业增值税、营业税和所得税,这类税收直接反映出一个地区私营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的繁荣程度以及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另一类是杂税,包括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车船使用税和筵席税;最后一大部分是“其他收入”,包括罚没收入、从非预算收入中调入的收入。此处以2000年tt县ms镇为例分析税收结构。

从表2可以看出,农业四税比其他三类税费的总和还要多,所以说与主要依赖工商税收的县级财政不同,乡镇财政主要依靠农业四税。这是不发达地区乡镇财政的又一个特点。

(三)乡镇财政预算内收入结构的变化

这种严重依赖涉农税收的收入结构并非自来如此,而是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下面仍以tt县ms镇的数据为例,来分析乡镇财政预算内收入10年来的变化情况。

图1列出了预算内总财政收入和其四类组成部分在1990~2000年11年间的变化情况。

图1显示出,明显存在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是1990~1993年。这一阶

段农业税收同企业和个体户税种的总量相当,都是乡镇预算内财政收入的主要支柱;这一期间总财政收入的增长主要依靠工商税收的增长,而农业税收几乎没有变化;第二阶段是1994~1996年。

这一阶段最为明显的特征是农业税收的高速增长。1993年农业四税共34万元,到1996年迅速增加到106万元,净增72万元,增幅达212%;而在同一时期,总财政收入也由75万元增长到146万元,净增71万元,这期间工商税收总额有所下降,而财政收入的增长完全是靠农业税收的增长取得的。

第三个阶段是1997~2000年。这一阶段的明显特征是农业税收的增长重新出现一个平台,企业和个体户税种有一定的增长,但是总的财政收入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农业税收在第二阶段的增长主要是两个因素造成的。一个是农产品价格在这个阶段有大幅度增长。自1993年到1995年,粮食类的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从373.9上升到707(以1978年为100),上升了89%,而同期这个乡镇的农业税从31.1万元上升到56.3万元,上升幅度81%,几乎与农产品上涨价格幅度相同。另一个原因是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的增长速度也很快。在1993到1996年几个年度中,这两种税收分别从2万元和0.8万元增加到7.2万元和16.1万元。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按照税法规定都是应该据实征收,即按照每个农户的实际经济作物产量和生猪出栏头数征收,但是根据这次的调查,这些税收在实际中有些是按人头摊派的。实际上这也是个比较普遍的现象①。从当地的文件中可以得到相应的证实:“……二是农业特产税、生猪屠宰税和水费存在平均摊派的现象。检查发现,我县仍然有一些乡、村干部迫于税费任务的压力,图省事走捷径,将农业特产税、生猪屠宰税和水费,按人口或面积分摊到农户。“(中共tt县委办、tt县人民政府办公室:《tt县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自查情况的汇报》,2000年9月)

这种摊派的现象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农民的负担。所以可以由此判断,在1993到1996年间,乡财政收入的迅速增长完全是自农业四税而来,而农业四税的增长除了农产品收购价格因素的影响外,靠摊派增加的农民负担也是一个重要的财政收入增长因素。

如果观察图1的第三阶段,就会发现,在各类税收增长趋缓的情况下,总财政收入还保持高速增长。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笔者将在文章的第三部分分析这个问题。

二、乡镇财政的支出结构

在论证了案例中乡镇财政的收入主要靠农业税收之后,本节考察乡镇财政的支出。应该说,这是考察乡镇作为最基层的一级财政在多大程度上变为公共财政的最重要的内容。在本节的分析中,将努力把人员工资支出(“吃饭”)和公共品提供、公共建设支出(“办事”支出)区分开来,以考察乡镇财政“公共财政化”的程度如何。

(一)乡镇财政的支出

乡政府的支出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部分:(1)预算内的支出部分。预算内支出部分主要是指乡财政所在年初所做的预算内的支出,主要包括乡所辖各部门的工资开支和少量公用经费。

(2)乡政府可直接支配的支出部分。除了预算内的支出,乡政府实际上是将所有可支配的资金汇到一起,放在一个“大盘子”使用的。这个大盘子包括乡统筹资金和可支配的部门收费。按照相应的文件规定,统筹资金以及部门收费都有严格规定的支出用途,如乡统筹必须用于乡村两级办学、计划生育、民兵训练、优抚以及乡村道路修建;部门收费必须用于在本部门中的支出,但是卫生和教育部门的收费除外。所有这些资金虽然在名义上各有归属,实际上是放到乡政府这个“大盘子”里统一使用的。这也正是搞清楚乡财政运转的最为关键的部分。

这两个部分的比例在各县各乡都不太一样,仍以tt县ms镇为例,2000年预算内加上非预算支出共341.5万元,其中,预算内财政支出即发工资的部分为257万元(占总支出的75%),而乡政府可直接支配的支出即“大盘子”为96.3万元(占总支出的25%)。如此看来,用于“吃饭”的钱占总支出的75%,乡镇财政还有25%的钱可以用来“办事”,还不能算作完完全全的“吃饭财政”。但这只是从帐面划分上算出来的结果,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乡镇财政吃饭的钱根本不够,还必须把一部分“大盘子”里办事的钱用来“吃饭”。

(二)乡镇财政支出中“大盘子”的使用

现在来看乡政府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是如何使用这些“大盘子”里的资金的。表3作了一个粗略的分类。

乡政府先将可控制的“大盘子”分成两大块,一块用于填补预算内缺口和维持日常运转(54.9万元),另一块用于教育(41万元)。教育的钱主要用于民办教师工资和校建;在第一块中,因为预算内的开支不够发放工资,所以将12.4万元(占非预算支出的13%)调入预算内(a),用于“垫付”预算缺口,以维持预算内的收支平衡;另外,编制外的工作人员的工资以及差额补助单位(教育和卫生部门除外,其差额部分靠自己部门列收列支)的差额工资也要从这一块中出,这些工资额共25.6万元(27%)(b),只剩下16.9万元(18%)(c)去维持日常运转。

换句话说,乡政府在实际运作过程当中,将“大盘子”中共38万元(a+b)的钱用于填补缺口、发放工资,也就是说,“吃饭”的钱将“办事”的钱挤占掉了38万元。如果我们现在再来算“吃饭”和“办事”财政的比重,这个比就变成了86%:14%,用于发工资的“吃饭”钱占掉了接近90%的乡镇财政总支出。

另外值得说明的是,剩下的14%的“办事”的开支只是维持日常运作,并不是兴办公共事业。具体到ms镇来说,维持日常运作的开支包括人头办公费、招待费、报刊订阅费、车子维护费、水电费等。也就是说,这些“办事”的钱其实只是用来维持乡政府日常运作、用来开门上班的费用,称作“开门费用”更为合适,真正办事要花的钱则没有着落。如果从公共财政的角度上讲,本文分析中的案例谈不上有什么公共财政,因为乡镇财政基本没有公共品建设的开支。但是乡镇财政果真一点事情也不做吗?

(三)公共品建设:“办事”的钱从哪里来?

本报告不打算详细探讨乡镇财政的负债问题,但是由于乡镇财政基本全部用于“吃饭”,要办事和进行公共建设,除了从农民手里收钱之外,就要举债。所以本节简要描述一下乡政府的债务情况。在此仍以tt县ms镇为例。

ms镇政府自1995年以来开始欠下债务,1997年后更是频频举债,到2000年共欠下债务221.3万元,表4列出了其债务的明细情况。

镇政府借款的债主包括金融机构、上级财政部门、私人老板和专款,可谓五花八门,但是借款用途则明显大部分都是为了经济建设,办厂、建房的欠款共192.2万元,占借款总数的87%.根据访谈材料得知,这些建设大都是“跟着风向走”①,经济效益差,社会效益也不显著。

其中,只有建设农贸市场、学校建房、办公用房和扶助贫困地区借款等几项算得上公共品建设的内容,约占债务总额的43.1%.值得注意的是,2000年的两笔债务是“借款过年”和“垫付税费”用的,这说明了乡镇财政已经开始沦落到“吃饭”也要靠借款的地步,但愿这在全国不是普遍现象。

(四)乡镇财政的运转流程:层层挤占

乡镇财政支出的这种运作结果,就形成了预算内资金对非预算资金、工资支出对公共支出的挤占现象。这里用两个挤占来加以概括:一是预算内的工资支出“挤占”了非预算收入。

在2000年,乡政府用12.4万元填补了预算内支出的缺口;我们可以称之为“跨预算挤占”;二是非预算中的编制外和差额补助工资部分入不敷出,“挤占”了统筹经费。这个挤占达25.6万元。由于是挤占部分和被挤占的部分都是非预算收入,所以我们姑且称之为“非预算挤

占”。

笔者用一个流程图(图2)将ms镇的财政运转展示出来,图中清楚地表明乡镇财政在实际运作中“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

现在可以小结一下乡镇财政的现状:(1)乡镇财政是地地道道的“吃饭”财政,如果要细分一下,政府总支出中有80%~90%的钱是发工资的“吃饭费”和10%~20%的“开门费”。(2)

要维持“吃饭”和开门也并不简单,乡镇政府需要用心良苦地将非预算财政的一部分调入预算内,又必须寻求另外的资金去填补非预算财政支出的缺口,简而言之,就是预算内挤占预算外,工资支出挤占乡镇统筹支出,而统筹和公共建设的支出便形成农民负担和债务。

(3)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乡镇财政主要依赖农业四税,而90年代后期,乡镇财政的缺口就主要靠借债和“空转”来真真假假的填补了。(4)挤占的结果就乡镇财政所能够提供的一点公共品建设都要靠借债来进行。

三、乡镇财政困境的成因

(一)支出方面:财政供养人口过多、机构臃肿

虽然中央屡屡强调精简机构,但政策到基层执行起来,往往是减了机构不减人,庙少了和尚照旧多。以河南许昌yl县为例:在1996年,yl县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机构数总共为487个,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编制数为6130人;到2001年,机构总数减少到158个,但是编制数却增加到7108人。机构确实精简了,但是“吃饭”的人却增加了。这种县乡机构改革说到底只不过是将人员负担“从扁担的一端挪到了另一端”,工资开支不减反增。

从上一部分的分析可以看出,乡镇政府对于上级施加的财政压力(例如紧缩人员工资预算)实际上有灵活的资金调配手段(以上分析的“挤占”)来缓解。这些手段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高额的工资支出和臃肿的“财政供养”群体。另外,由于工资支出预算由上级部门制定,乡镇财政也没有任何减低这部分预算的积极性,精减人员实际上意味着放弃这部分预算拨款。下面将调查的三个乡镇(江西tt县ms、河南ylmf、dm)工资支出的比重(平均数)用图3列出来以备参考。

从图3可以看出,工资支出的比重在1993年到1994年有一个比较迅速的增长,由1992年的75%增长到1994年的85%以上。可见减不下来的人头费开支确实是乡镇财政面临的一大问题。但是,这些工资开支的增长是否是因为农村开展“普九”(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而使教师队伍增大、教师开支增加导致的呢?因为在乡镇财政的人头费中,教师工资是最为庞大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现在就来看这些减不下来的人头费是否都是给教师发的工资。

图4列出的是教师工资在总的工资支出中的比重,同样是三个乡镇的平均数。图4和图3作为对比,结论就清清楚楚了。教师工资支出的比重并没有随总工资支出的比重而上升,反而有轻微的下降。这个现象说明,乡镇政府中除教师之外的人员工资开支的确自1994年以来就存在着一定的增长,而且这种增长超过了教师工资的增长速度。经过笔者对这三个乡镇的工资开支增长速度的计算,结果是:预算内财政总支出的年平均增长率是21.6%;工资总支出的年平均增长率是24.6%;其中教师工资支出的年平均增长率是20.9%.由此可见,不断增加的工资支出即人头费开支的确是乡镇财政的一个包袱,而教师的工资开支虽然数量庞大,但是增长速度并不快。那么,是不是就此可以得出结论说,造成乡镇财政困境的主要原因就是人头费的快速增长呢?换句话说,乡镇财政之所以惨淡经营至此,就是因为不停地增长“财政供养人口”所致呢?

现在就得出这样的结论有些草率,因为财政供养人口的主体仍然是乡村教师,他们的工资开支就占了工资总额的60%~70%,而他们的工资增长并不快。除教师之外其他供养人口的工资增长虽然较快,但是其比重较小,对乡镇财政的影响不是决定性的。所以,人员过多、机构臃肿是乡镇财政困难的原因之一,但很难断定这是最主要的和唯一的原因。

(二)收入方面:税源分析

本文在分析乡镇财政的收入构成时,指出了乡镇财政收入在过去的10年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靠工商税收,第二阶段靠农业税,第三阶段也就是最近5年收入增长来源不明确。没有税收来源而总收入却依然在帐面上保持较快速度的增长,是因为将非预算的收入调入充当正常的财政收入,也就是本文前面分析过的挤占行为。但是挤占总要有东西可“挤”

才行,没有可“挤”的收入来源,那么这个部分最终就是一笔空帐。

笔者在实地调查过程中,发现了层层挤占的最终后果就是乡镇财政的“空转”,并且这种现象普遍存在。所谓“空转”,就是将一笔不属于财政收入的资金(许多情况下是乡镇统筹收入或者干脆就是借款)归入正规的财政收入帐户,然后再设立一些支出项目将这些资金提出;然后再纳入收入帐户,再支出,同一笔资金循环往复,魔术般地将收入和支出总量增大①。一般来说,“空转”的总量就是被“挤占”掉的资金数量。

另外一个弥补“挤占”资金的办法就是征“探头税”。所谓“探头税”,就是向尚未开张的商业机构征收营业税,属于“寅吃卯粮”的做法。笔者在本文中分析的乡镇之一———ms镇也不得不靠这些办法实现财政收入的增长,在2000年度,乡财政所就征了15万元的“探头税”以弥补缺口。这些“虚”的收入自1996年来就开始存在,以后逐年增多。将这些水份“挤掉”之后,重新计算这个乡镇在过去11年的财政收入的增长,得出图5.

可见在过去10年间乡镇财政的增长呈现一个“阶梯形”的状态,在第三个阶段,实际的财政收入增长缓慢。究其原因在于缺乏用于地方财政的稳定税源,农业税收无论从短期还是从长期看都不足以作为地方财政的税源支柱。进入新世纪我国加入wto,农民增收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在农民增收困难的情况下,地方财政尤其是乡镇财政要维持正常运转,必然要从其他税收尤其是工商业税收上取得收入。

在中西部地区,工商类税收的增长是缓慢的,至少比总财政收入和支出的速度慢得多。

以ms镇为例,1990年到2000年,工商业税收增长了130%,但同期总财政收入增长了257%,两者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是13%和25.7%,后者正好是前者的近两倍。那么工商税收的增长速度为何相对较慢呢?

这主要和国内的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有关。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和城镇经济进入国有经济向股份制和民营经济改制的时期,县乡两级的国有和集体工商企业纷纷改制。地方政府对于改制后的企业的征税成本急剧上升,同时有些地区也从长远考虑,不想对新成长的民营经济征收太高的税收以出现“杀鸡取卵”的后果。根据目前的分税体制,国税受影响较小,因为只要企业没有倒闭,国税是基本得到保证的。但县乡两级政府支配的地方税收则大受其苦(详细的分析参见赵阳和周飞舟,1999)。县级政府在税源不足的情况下,往往倾向于将某些财政支出项目“下移”到乡镇财政,这在缓解了本级财政压力的同时,却大大增加了乡镇财政的困难。要考察这类情况,就要考察县乡政府间的财政关系即基层政府的财政体制。

(三)财政体制和县乡关系

与“分税制”改革配套的重要措施是加大不同地区间转移支付的力度,以对不发达地区作出补偿。但是转移支付的措施因为各种原因至今也没有得到完善,到2000年,转移支付的总量只占非常小的份额(张立承,2003)。

由于转移支付制度的滞后,分税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地区间的财政状况的差距。按照分税制的税收返还标准,发达地区得到了较多的返还收入,而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则由于返还收入较少而变得比较困难。在这些不发达地区,省级政府通过制定与其所辖市县的财政体制而在一定程度上

将困难下移,这就出现了许多讨论财政体制的文献中所说的“收入上收”和“支出下移”的效应。乡镇财政因为位于整个国家财政体制的最底一层,无法再将支出责任“下移”而变成了税制改革后果的最终一级承受者。下面仍然以乡镇财政的具体材料来看财政体制的连锁效应。

仍以江西为例,随着分税制在中央和省级之间展开,tt县的县级和乡级财政之间也进行了改革,但和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县乡之间并没有实行完全的分税制,而是采用了“划分税种、核定收支”的分税制和以前的“财政包干”制相结合的一种“混合型”的财政体制。

与分税制要求大力度的配套转移支付的特点相比,这种体制对转移支付的要求比较小,但与“财政包干”制相比,对财政收入增长缓慢的乡镇不利。换句话说,在这种财政体制下,增收速度缓慢的乡镇受到了较大的压力。

就ms镇而言,改革以前在“财政包干、分灶吃饭”的体制下,一直是一个财政上解乡镇。

在改革之后,由于其税种结构的原因,被定为体制补助乡镇,这主要是因为税收中被划为国税的部分比重较其他乡镇大的缘故。新体制使ms镇在改革之初得到了较多的补助收入,但是在财政收入增长较慢的情况下,ms镇面临的体制压力越来越大。

图6显示,1995年ms镇得到了29万元的体制补助收入,占其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28%,但是在新体制下,体制补助收入迅速下降,而财政收入要保持连年增长,到1999年,ms镇要向县财政上解5万元了。毫无疑问,这个图显示出ms镇的“日子”在1996年以后还是变得越来越难过。结合前面讨论的两个原因———“吃饭”财政和税源枯竭,财政体制的这种“收入上移”的效应无疑是严重的。为什么?下面我们将这三个原因结合在一起总结一下。

从支出上说,以工资支出为主的“吃饭”财政具有很强的刚性特点,即不能随着收入的变动而变动;从收入上来说,主要依靠农业税收以及“挤占”、“借款”的手段取得收入无疑是非常不稳定的,上一年的收入增长不能保证下一个财政年度取得同样的增长。但是收入的增长却往往使得工资支出得到立竿见影的增长。这种收入和支出结构的特点使乡镇财政处于一个极不稳定的状况。借此人们可以理解为何乡镇干部一年中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向农民收取上缴税费,说得极端一些,这是一个乡镇干部靠从农民手里收钱给自己发工资的财政体制。

这种尴尬的状况本来有待于靠县乡间稳定、可靠的财政关系加以缓解和弥补缺口,因为在不发达地区,人们无法期望这些乡镇在短期内有繁荣的工商业和由此带来的稳定税收。但是人们在个案中看到,乡镇财政恰恰是在困难的时候得不到财政体制的转移支付,这无疑是乡镇财政处于危险边缘的一个主要原因。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乡镇财政作为最基层的一级独立财政核算单位,本来应当担负起发展地方经济、处理公共事务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但是从以上分析的乡镇财政的运转过程中,可以看到这些目标难以实现。

由于乡镇财政主要依靠作为地方税收主体的农业税收,所以使不发达地区的基层政府发展非农经济尤其是地方工商业的动力有所减弱。实际上,在大部分中西部的传统农区,人们也不能期望地方的非农产业能够支撑一个乡镇政府和教育的巨大开支。

在“饭”都吃不饱的情况下,乡镇政府对提供公共品服务、建立地方公共服务体系经常是有心无力。实际上,这些地方的乡镇政府和干部一年中的主要工作实际上就是两项:一项是计划生育,另一项就是收钱给自己发工资。收钱给自己发工资一旦成为乡镇政府的主要工作,就非常容易造成农民负担过重和影响地方的社会稳定。近年来,各种各样的农村的不稳定现象都或多或少地与此有关。这个问题的确值得深思:为何本来就是要维持基层社会稳定的地方部门会成为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所以从乡镇财政的现状来看,乡财政不但没有在基层公共财政建设和财政分权方面取得明显的进展,反而因为“挤占”和加重负担、负债等现象而造成一些经济问题和社会不稳定现象的产生。要改变这种状况,只能从改革财政体制入手,这也是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弱化乡财政职能甚至取消乡财政的根本原因所在。

但是,从公共财政的理论角度出发,乡财政无疑又是公共财政建设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基层单位,取消乡财政必然会给以后

》,《

〔11〕张立承:《“九五”时期财政政策及其对基层财政的影响》,《县域经济观察》2003年总第2期。

〔12〕中共tt县委办、tt县人民政府办公室:《tt县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自查情况的汇报》,2000年9月。

〔13〕赵阳和周飞舟:《农民负担和财税体制:从县、乡两级的财税体制看农民负担的制度原因》,《香港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秋季,第17期。

〔14〕周飞舟:《工业化地区的利益分配和财政关系》,2002年,未刊稿。

〔15〕tieboout:“apuretheoryoflocalexpenditures”,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vol1.64,1956.

乡镇近三年工作总结篇5

近几年来,石首市农业局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目标,以建立“以钱养事”新机制为契机,以规范管理为手段,不断健全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方式,推进科技入户,科技推广实现了新突破,服务水平得到了新提高,部门形象得到了新提升。2008年,石首市被荆州市委、市政府评为农业服务工作先进县市;石首市农业局被省农业厅评为先进单位,在石首市政风行风评议中名列第一名;在该市开展以“加快工作节奏、加大落实力度,服务经济、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为主题的“两加三服务”活动中,被石首市委、市政府评为十佳部门。石首市在农技体系建设和服务工作中主要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体系建设,健全服务网络

近年来,石首市积极稳妥地推进机构改革,狠抓了基层站所建设和科技示范户建设,进一步健全了农技服务体系,目前已形成了以石首市农技推广中心为龙头,以乡镇农技服务中心为纽带,以科技示范户为载体,以产销协会等为补充的推广服务网络。

一是稳步推进机构改革。2006年,按照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精神和要求,石首市将原来的15个乡镇农技站改制为15个乡镇农技服务中心,原有的112名农技人员按政策进行了身份转换和分流安置,通过考试考核和公开竞聘从中择优聘用了45名种植业服务人员,乡镇农技服务中心的人、财、物仍归口农业局管理,并逐步建立了“以钱养事”新机制。通过改革,精减了人员,化解了债务、稳定了队伍,提高了效率,确保了农技服务体系的相对稳定。

二是不断加强服务中心建设。近年来,石首市以建立“以钱养事”新机制为契机,以原乡镇农技站为基础,筹资近100万元,分批对基层站进行维修和装备,乡镇服务中心有了新变化、新发展。石首市15个乡镇服务中心都达到了办公有场所、服务有阵地、工作有装备的基本要求,15个乡镇有14个服务中心达到了“五有”:一有固定场所,每个服务中心都有独立院落,有办公室、资料室、接待室等办公场所;二有农技服务公示牌,每个乡镇农技服务中心树立了一块服务内容公示牌,将农技人员及联系电话、联系村及科技示范户、服务内容及科技项目等内容向社会公示;三有信息栏,每个乡镇农技服务中心设有农技信息栏,张贴农技简报,及时农村政策、农产品供求、农业技术等农业信息;四有农技咨询部,每个服务中心设立一间农技咨询室,备有桌椅、咨询台、咨询记录本,每天安排1名农技人员“坐诊”,负责接待农民咨询。五有基本办公设备,每个服务中心已配备电话、传真机等办公设备,部分乡镇配备了电脑、打印机、多媒体等办公设备。

三是大力发展科技示范户。石首市将科技意识浓、种田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种植大户培养成科技示范户,建立科技示范户档案和服务台帐,进行统一登记、统一挂牌、统一印发资料、统一技术培训,让每个科技示范户达到“五有”,即:有门牌、有资料袋、有科技小黑板、有服务台帐、有科技示范田。全市培养科技示范户2000户,每个科技示范户辐射50户,带动全市10万农户。

二、完善管理机制,规范服务行为

“以钱养事”新机制建立后,石首市从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入手,对乡镇服务中心实行合同管理、量化考核、绩效挂钩,目前已建立了“二、三、四、五、六”等一整套规范化管理机制。

第一、把好“两个关口”。一是强化岗位培训,做到先培训后上岗。石首市农业局制定了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方案,对所有农技人员送到省、市每三年进行一次知识更新培训,并将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纳入“以钱养事”项目,落实培训经费。石首市农业局每年组织一次农技人员春季集中培训,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办法,对农技人员进行业务培训。2008年,先后组织30名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到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等大专院校参加知识更新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农技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推广能力。二是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末位陶汰制。采取检查、考试、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加强对乡镇服务中心及其服务人员的管理。全年对业务工作分季度、半年和年终进行督办检查,每年组织一次专业知识测试,年终对服务人员的德、能、勤、绩进行全面考核;综合检查、考试、考核结果对服务中心及服务人员进行排名,对连续三年排名末位的中心主任进行改选,对排名倒数三位的服务人员留职考察,考察期间只领取基本生活费,对连续三年考核不合格的服务人员予以解聘,打破了服务人员的“铁饭碗”,增加了他们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

第二、签订“三个合同”。一是石首市农业局与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所有人员签订聘用合同,三年一聘。二是石首市农业局与乡镇农技服务中心签订农技推广公益性服务合同,各乡镇办区政府为鉴证方,明确服务范围、服务项目和工作要求。三是乡镇农技服务中心与岗位人员签订年度公益性服务合同。服务中心及其人员的日常管理以石首市农业局为主,年终考评由石首市农业局会同相关部门进行,其中石首市农业局考评占50%,乡镇政府考评占30%,服务对象考评占20%,按考评结果兑现工资报酬,实行绩效挂钩,调动了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1  

与本篇农业局农技体系建设和服务工作总结内容有关的:

到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第三、落实“四项经费”。主要是积极争取落实省拨“以钱养事”经费和本级财政预算经费,确保工作报酬、办公经费、养老保险、项目开支等四个方面的需要。2008年,石首市共下拔经费224.7万元,其中:工作报酬81万元、人平1.8万元,办公经费36万元、人平0.8万元,养老保险15.7万元(五保合一)、人平3482元,项目开支93万元。“以钱养事”新机制的建立,化解了农技推广经费短缺的难题,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工作有经费,待遇有提高,养老有保障,基本解除了服务人员的后顾之忧,稳定了推广队伍。

第四、制定“五条办法”。为了强化服务人员岗位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做到规范管理,优质服务,石首市农业局制定了挂牌子、背袋子、翻本子、结对子、查位子等“五子”管理办法。一是“挂牌子”。石首市农业局统一制作了农技人员工作牌,要求推广人员上班时一律佩挂工作牌,既公开身份,又方便服务。二是“背袋子”。为乡镇农技人员统一配发了农技推广专用包,每个专用包内装有卷尺、放大镜、处方单、取样袋、标本盒、小刀、铁铲等工具,农技人员下乡时携带工作包,既展示形象,又方便工作。三是“结对子”。乡镇农技人员每人联系30户科技示范户,每月入户指导两次。四是“翻本子”。为每个乡镇服务中心及其服务人员统一印制了考勤记录本、工作日志本、咨询服务台账、项目实施台账、科技示范户服务台账等工作记录簿,由中心主任和服务人员每天作好考勤及工作记录,作为衡量全年工作的重要依据。五是“查位子”。采取突击检查、随机抽查等形式检查服务人员到岗到位情况,对擅自离岗的给予通报批评,并在年终考核中扣减相应分数。

第五、健全“六项制度”。石首市农业局与该市财政局、水产局联合发文,印发了《石首市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管理办法》,制定了《石首市乡镇农业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实施方案》,将服务中心管理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各乡镇服务中心制定了考勤制度、学习制度、岗位责任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科技示范户联系制度、咨询服务坐诊制度等六项规章制度,并统一上墙公示,做到了有章可循,按章办事。

三、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能力

近年来,针对农技推广方式单一、手段落后、信息断层等问题,石首市积极创新服务方式,采取六条措施推进科技入户,将农技服务网络延伸到村、技术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

一是以科技示范户为基地,带动科技入户。石首市以科技示范户为抓手,在重点培养、规范管理和优质服务上下功夫,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农技人员对科技示范户实行定向联系,定期上门服务,及时提供技术指导,免费发送“农信通”手机短信,定期发放技术资料,优先安排试验示范,适时组织培训考察。通过科技示范户的带动,促进了新技术的推广普及。

二是以新农培训为契机,推动科技入户。在常年农技培训的基础上,新增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2008年,石首市被列为部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县市,该市按照“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进村办班指导、发展一村一品”的培训要求,建新农培训学校50所,落实基础学员2000人,全年组织进村培训30000人次,组织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培训80人次。通过新农培训,培养了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三是以“农事直通车”为窗口,传播科技入户。石首市与该市电视台联合,开通了《农事直通车》电视专栏节目,请专家现场指导、解难答疑,每周制作2期,每天午间、晚间定时播放,节目开播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受到了农民朋友的一致好评。

四是以手机短信服务为平台,发送科技入户。石首市农业局与该市电信局合作构建了“农信通”手机短信服务平台,开通“农信通”手机短信服务10000部,履盖石首市278个村2517个村民小组,免费发送农产品供求、农村政策、农业技术等农业信息。2008年,共发送手机短信14万多条。

五是以电话咨询服务为媒介,促进科技入户。石首市农业系统共设立了农技咨询电话20部,局机关、农技推广中心、农村能源办、农业行政执法大队、特产站分别开通了专家服务热线;各乡镇服务中心开通了一部农技咨询电话,设立了一间咨询室,由农技人员轮流值班,为农民提供便捷服务,做到有问必答、有疑必解,有求必应、有请必到。

六是以示范样板为亮点,引导科技入户。近年来,石首市农业局采取领导挂帅、部门配合、上下联动、群众参与、经费保障等措施,围绕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和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创办示范样板,发展特色农业,取得了明显实效。先后创办了东升万亩绿色食品西瓜基地、新厂万亩无公害瓜椒基地、城郊(绣林、南口)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桃花万亩无公害水果基地、调关万亩虾稻连作基地、久合垸万亩“菜苔两用”基地等一批特色农业基地,带动该市建成并巩固了40万亩优质稻、40万亩优质油菜、15万亩优质棉、10万亩无公害果蔬等一批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典型引导、样板辐射,优化了农业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科技入户,发展了农村经济。

[2]

与本篇农业局农技体系建设和服务工作总结内容有关的:

村委会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

2010年村委会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思路

2010年农村工作年终总结报告

大学生到村任职季度工作总结

2010年村委会计划生育工作总结

如何管理和培养大学生村干部

2010年村委会主任助理工作总结

乡镇近三年工作总结篇6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发展方式转型的重大课题。问题在于,这些年在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的同时,城乡失衡的矛盾和问题在某些方面更加突出。例如,近几年城乡收入差距仍然有所扩大。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局面?我们的看法是,在工业化主导时代,劳动力成本优势与城乡二元结构直接联系。城乡二元结构失衡,不仅是城乡发展失衡的主要症结所在,也是我国经济结构、分配结构失衡的重要因素。

我国城镇化进程取决于城乡一体化的实现程度

未来5年左右,我国将开始进入城镇化主导时代。其主要标志是,我国的城镇化率将由46.6%提升到50%以上。第一,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主导向城镇化主导的历史拐点。从国际经验来说,人均GDp4000美元左右是城镇化快速提升的关节点。根据相关研究,2010年我国人均GDp将接近4000美元。第二,未来3~5年,不仅东部,而且中西部的城镇化、城市群、城市带、城市圈都处在一个较快增长的阶段。第三,中央明确3年放开中小城市的户籍,估计5年左右放开大城市的户籍是大势所趋。由此,城乡一体化将有重大突破。与此同时,改变城乡二元制度安排,将对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做出重要贡献。

打破城乡二元制度安排,为城镇化发展创造广阔空间。首先,以城乡固定资产投资为例,近几年来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从1995年的3.58:1扩大到2007年的5.91:1。改变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城乡分割的格局,能够明显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其次,以城乡社会福利制度为例,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将直接促进城镇化进程。我们的估算是,城乡二元的基本公共服务体制在形成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中至少占有30%~40%的权重;再次,以庞大的农民工群体为例,当前跨省流动的农民工已经达到1.2亿,尽快改变农民工“半城市化”的体制与政策安排,能够加快农民向城镇流动,明显地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质量。

以城乡一体化创造高质量的城镇化。一是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的劳动力。我国“数量型”的人口红利逐步消失的趋势不可避免,预示着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如果能够尽快打破城乡二元的公共服务体制,加大农村人力资源投资,把4.9亿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7.3年提高到全国平均水平的9.5年,到2015年和2020年接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0.5年和11.2年的目标,就能够释放出巨大的“质量型”人口红利。二是可以防止土地资源低水平利用的城镇化。尽快实现城乡土地的统一规划和管理,防止土地资源的低水平开发和使用,为未来持续发展留足、留好土地资源。三是可以进一步释放城镇化的需求潜力。尽快改变农民工“半城市化”的体制,能够明显拉动城镇化的消费水平。

以城乡一体化实现公平和可持续的城镇化。改革开放之初,为做大经济总量,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具有历史合理性。进入发展型新阶段,伴随着从物质发展的追求到人的自身发展追求的提升,伴随着由私人产品向公共产品需求的升级,城乡一体化的目标是促进广大农民的自身发展和公平发展,其实质在于承认和保障农村居民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发展权。广大农民公平发展将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此,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重要的是赋予农民公平的发展机会,包括赋予农民平等的公民待遇、完整的财产权利,按照公平的原则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第一,城乡一体化可以有不同的模式,但要把保障农民发展权放在首位,尊重农民选择权。第二,强化农民的谈判主体地位,使农民能够合理分享城市化红利。第三,加快产业布局调整,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涉农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从城市向农村转移,进一步加快城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强化城乡产业之间的协作和联系,鼓励城镇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进入农村,改变资源从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格局。第四,按照公平的原则配置公共资源,尤其是财政资源以及公共服务资源。要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对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十二五”是城乡一体化取得“历史突破”的关键时期

“十一五”期间,新农村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但从总体情况看,城乡一体化进程仍然处于滞后状态,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二元制度尚未有实质性改变。“十二五”以城镇化为主线的发展方式转型将明显提升城乡一体化的历史作用。由此,城乡一体化对我国发展方式转型的全局性与深刻性意义开始全面凸显,城乡结构的变化正处在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扩大内需对城乡一体化提出现实需求。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但由于长期的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使城乡发展严重失衡。目前,城乡之间不仅在基础设施建设、义务教育、基本医疗服务、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方面的差距仍然很大,在生产和消费上的金融服务、资源可及性等经济环境方面的城乡差距更是持续拉大,成为影响农民消费能力和消费倾向的重要因素。在居民消费总额中,农村居民消费所占比重从1978年的62.1%下降到2008年的25.1%,30年中下降了近3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率从1983年最高点的32.3%下降到2008年的8.8%,25年间下降了近24个百分点,2008年农村居民平均消费水平只有城镇居民平均消费水平的32%。如果能够在这些方面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加大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将会大大刺激农村的消费需求。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对城乡一体化提出现实需求。进入新世纪以来,受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各项支农补贴持续增加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农民收入增长保持了年均6%以上的速度,直接带动了农村消费的较快增长。近年来,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力度明显加大,但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仍然没有得到遏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农民收入相对水平不断下降是农村消费贡献下降的最主要原因。如果加快改革收入分配体制,通过改革改变土地、财税、金融、就业和社会保障等资源向城镇倾斜的格局,就能使农民收入持续提高有了更根本和长远的保障,为形成更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奠定基础。

人口结构变化和人口流动趋势对城乡一体化提出现实需求。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相比,我国第一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高出近30个百分点,服务业劳动力就业比重低出30个百分点左右。从我国就业结构变动的趋势看,以城镇化拉动服务业就业比重的提高,是解决两亿多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问题的战略性举措。第二代农民工群体进入产业工人队伍,对城乡一体化带来的挑战与压力增大。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对个人发展的追求也较高。这使第二代农民工全面融入城市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打破城乡二元制度结构,形成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齐头并进的新格局

“十二五”时期,以打破城乡二元制度结构为重点,形成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齐头并进的发展新格局,是实现发展方式转型的战略需要。

加快土地制度改革,提高农民土地资产收益。土地是农村最重要的资源,也是城镇化中矛盾比较突出的环节。应强化农民的谈判主体地位,使农民能够合理分享城镇化红利。第一,重点加强土地用途管制,要防止把城乡一体化当作圈地的工具。有些地方打着统筹城乡发展的名义非法圈地,剥夺农民土地权益。对这种倾向,要予以足够的重视。第二,以完善农民土地使用权为重点,保障农民权益。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在符合城乡土地规划的前提下,可以将土地长期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入股和出售,建立主要依托土地的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机制。第三,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尽快完成全方位土地确权。改革行政主导的土地招拍挂体制,建立公开市场。用于公共用途的农村集体土地可由政府按法定程序、按市场价格进行征用补偿。建立非公共用途的农村集体用地直接进入市场的机制,形成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统一、规范的管理措施与办法,形成城乡一体的土地有形市场和土地市场监管体系。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农民流转的制度障碍。改变城乡有别的户籍管理、劳动用工和社会福利制度,形成城乡居民在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范围及水平上的公平。第一,把农民工作为户籍制度改革的突破口。当前,我国存在巨大的“半城市化”群体,即已经进城但尚未市民化的农民工。政府应稳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力争把符合一定条件的(例如对在城市打工在3年以上、有稳定职业)的农民工市民化。第二,逐步放开城镇落户政策。因地制宜制定政策,先试点后推开,循序渐进,区别情况,逐步放宽户口迁移政策和落户条件,3年左右时间,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重点引导农村人口向人口规模20万以下的中小城市集聚。5年内,放开中等城市和大城市的落户条件政策。第三,实行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联动改革。从发挥规模效应推动经济增长和充分考虑流入地人口承载能力的角度看,亟需实施户籍制度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联动改革,打破地区间市场分割。即对新增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和农村因宅基地整理而增加的建设用地指标统一配置,实现土地利用指标调整与新增户籍人口规模直接挂钩,以提高城镇化和经济集聚水平。

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体制。第一,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尽快实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其他社会保障,使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1~2年内建立起来。统筹解决农民工基本公共服务问题。建议由中央制订规划,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政策,争取在3年左右,解决农民工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城乡对接问题。第二,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对接。这是最重要的一步。用5年左右的时间,按照“完善体系、对接制度、提高水平、重点支持”的总体思路,逐步统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第三,逐步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纳入城镇公共服务体系,最终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对接和水平差距的逐步缩小。

打破行政主导的城乡二元资源配置方式。通过城乡资源统筹规划和一体化管理,探索建立“工业带动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在促进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基础上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格局。第一,建立合理的农村资源配置机制,严格限制行政主导农村资源外流。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鼓励农村金融创新,完善农村金融市场,支持合作金融、草根金融的发展,逐步形成城乡统筹规划利用、资源优势互补的新格局。第二,打破城乡分离的工业化模式,建立城乡产业规划布局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支持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链条向农村延伸,促进农业专业化分工,实现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适时推动大城市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农机、农药、化肥等涉农工业向县城和小城镇转移,就近利用原料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促进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拓宽农民收入增长的渠道。第三,打破城乡分割的公共资源投入体制,实现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一体化。统筹城乡公共资源投入体制,将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事业纳入城市发展规划,由城市财政统筹解决。加大财政投入向农村基础设施倾斜的力度。在交通道路、水、电、垃圾处理、互联网等方面实行改造升级,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一体化。

推进以城镇化为主线的省直管县改革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加快推进省直管县改革,建立适应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要求的行政体制,日益成为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任务。

市管县体制推动了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但远未实现“以城带乡”的预期目标。20世纪80年代初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市管县体制,对推动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曾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市管县体制的矛盾与问题逐渐增多: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2009年,我国工业化率为48.6%,比城镇化率高出2个百分点。如果把处于“半城市化”的农民工人口从城镇人口统计中去除,城镇化则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市管县体制难以实现城市支持农村、城乡协调发展的目标。从实践的结果看,只有那些工业化程度高、市辖县数量较少的地区实现了市县协调发展。大部分地区并没有实现“以城带乡”的目标。

推进省直管县改革要适应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趋势。城镇化是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推进省直管县改革,重要的是加快建立有利于推动城镇化进程的行政体制。从已有的实践看,行政上的省直管县进一步扩大了县级政府经济发展权限,促进了县域经济和中小城镇发展,实现了农民工就地转移。与此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为此,按照城镇化发展的要求推进省直管县改革,能够实现“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目标。

乡镇近三年工作总结篇7

丁年鼠匿辉煌业,丑岁牛奔旖旎春。在这辞旧迎新之际,我们来到了丝茶之府、文化之邦。首先,我代表*市*区*镇党委、政府,对您们在百忙中抽时间来接待我们考察组一行表示真诚的感谢。现在我将*镇的有关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镇的基本情况

*镇位于巴国故都、榨菜之乡—*区西南南坪腹地,镇域面积107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人口3万人。今年的工农业总产值1.6亿元,可用财力为600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900元。

二、*镇的资源情况

*是享誉巴渝的千年古镇、庄园之乡。地势以丘陵为主,森林覆盖率达50%,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文物古迹众多,有*“后花园”之美喻,是*区唯一的*市级历史文化名镇,其自然人文资源极其丰富。

一是自然资源丰富。境内有9座中小型水库,300余口山坪塘,其中水域面积达两千余亩的*湖,碧波荡漾、岛屿纵横、生态优美。平均海拔700米,年平均气温16至18℃。在海拔1300米的大梁子山上,有保留完好的原始生态林和千亩草场。青烟洞峡谷全长10余公里,山高林密,地势幽深,气候湿润,有8千亩辽阔竹海,有6级梯级电站和10余处飞珠溅玉的峡谷瀑布。

二是人文资源丰富。在今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中,*被列为*区试点单位,共普查出130余件文物,其中有1件可单独申报为部级文物保护单位,有1件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6件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在*众多古迹中,尤以晚清时期川东首富、诰赠朝仪大夫陈万宝及其子孙所建的14处庄园最为著名。其规模之宏大、做工之精妙,享誉巴渝大地,素有“川东陈万宝,川西刘文彩”的说法。在历史文化积淀的*铺,有距今一千多年的石羊浮雕,*因此得名,有北宋大文豪坡亲笔题写的桂岩石刻、有大清皇赐贞节牌坊。在境内有建于1777年的神仙桥,有雕刻精美、保存完好的古墓群,还有历史悠久的*民歌、莲萧、八排锣鼓以及农耕文化。

同时,近年来随着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大环境的改善,*的交通区位优势日益凸现,距*城42公里,距南川区60公里,距长江黄金水道27公里,距*主城只有75公里。*古代就是商贾云集、官差驻足的驿站,现在已逐步成为*坪上交通枢纽。

三、新一届*镇党委、政府的工作思路和规划设想

今年五月,*区进行了乡镇机构调整,由原来的46个乡镇街道合并为26个,*镇由于情况特殊,没有进行撤并,但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新班子调整到位后,立即深入村社和部门开展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反复研究,汇集体智慧,找准了制约发展的问题,形成了*镇新的发展定位、思路和举措。

一是找准了发展的痛点。虽然近年来*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进步,但因种种原因,*有被边缘化的倾向。尽管*处于沿江向坪上过渡的交通中枢地带,但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交通网络没有成型,场镇功能不配套,长期以路为市,镇容镇貌差,吸附和辐射能力不强;经济基础薄弱、总量偏小,第三产业没能得到充分发展,旅游资源未得到有效开发,基本没有亮点和特色产业项目,缺乏核心竞争优势,在财税收入较低的情况下还欠债较大,GDp在全区26个乡镇街道中居第22位,其他多数经济指标也排名靠后;村级组织基本没有集体经济收入,绝大多数村没有规范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的发展已经严重落伍。究其根本原因,客观上有*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乃至整个坪上的发展重视不够和投入不足的因素,但从主观上观念落后、思想不够解放、信息闭塞,定位比较模糊,措施缺乏创新,仍然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是明确了“133”新的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新一届领导班子坚持科学发展观,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邀请了14个区级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参加*旅游开发暨产业发展策划座谈会,为*制定发展思路把关号脉。通过对*丰富的历史人文、水利电力、森林植被等资源优势的深刻了解,充分吸纳了各部门对*发展的意见、建议,形成了“133”的发展思路。即:围绕“打造*乡村生态休闲旅游文化名镇”这一目标,突出“建成乡村生态休闲旅游中心、打造特色风情古镇、培育特色生态农产品基地”三大抓手;实现“础设施大改善,招商引资大突破,民生质量大提升”三大变化。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做强旅游文化产业,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优发展的软环境,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综合实力得到较大提升。

三是敲定了具体发展目标。特别是在下半年区委三届三次全会和乡镇街道专题工作会后,根据区上新的精神和要求,又重新明确了“1443”的具体发展目标。即到2011年,实现一个总的奋斗目标,四个初步建成,四个翻番,三大变化。一个总的奋斗目标:打造*市乡村生态休闲旅游文化名镇。四个初步建成:以陈万宝庄园为核心,沿陈万宝庄园—*铺古遗迹群一线,初步建成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园;以*湖为核心,初步建成生态休闲渡假游乐中心;以集镇和陈万宝庄园为核心,以汤龙路、安桂路为纽带,以陈万宝庄园式川东民居的风貌建筑,启动新场镇、旧场镇和农房改造建设,初步建成生态特色风情古镇;以青电厂附近黄泥堡一带为核心,规划建设小企业创业基地,初步建成生态现代中小企业园。实现四个翻番:实现GDp翻一番、财政收入翻两番、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中小企业总产值翻三番。实现三大变化:实现基础设施大改善、招商引资大突破、民生质量大提升。通过努力,力争我镇综合目标考核走在坪上后山10个乡镇的前三名。

四是细化了产业发展和规划布局。思路决定出路,我们很快启动了*镇发展总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农业产业布局规划以及扶贫项目规划编制工作。针对*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总体设计,综合打造,分步实施。明确“产业为本,旅游造势,场镇围绕旅游建,结构围绕旅游调,道路围绕旅游修,园区围绕旅游造”的指导思想,细化产业发展和旅游开发规划布局。在第一产业方面:在稳定水稻、玉米等传统种植的同时,大力发展榨菜、蔬菜、水果、花木等特色规模种植;在大力发展生猪等传统养殖的同时,大力发展谷桩鸭、黑山羊、肉牛、特种野生动物等特色养殖;种养殖业的布局要与乡村生态休闲旅游相协调,努力打造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特色生态农产品基地。在第二产业方面:主要利用地方特色物产和水电资源优势,搞农产品加工等,打造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在第三产业方面:以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开发为主,围绕“一环一线三片”进行近期、中期、远期开局。以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生态度假游乐为切入点,以花、以林、以园、以水为媒,迅速提升*人气,尽快打造城乡统筹产业亮点。

四、新一届*镇党委、政府的工作成效

为了确保发展思路的实现和目标任务的完成,我们将全体班子成员分为三个专项工作组,分别负责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和旅游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和统筹城乡发展三大专项工作,突出重点,实行以点带面,强力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每个专项工作组都有量化的目标任务,进行严格的考核。通过上级的支持和全镇干群的共同努力,*的工作已初见成效。

一是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在传统的种养殖业喜获丰收的同时,我们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新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社3个,新注册“谷桩鸭”、“农家老咸菜”品牌商标;新引进物流、商贸企业近10户;GDp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全年财政收入实现翻番。

二是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通过努力,*镇申报*市级历史文化名镇已告成功;完成了陈万宝庄园旅游开发规划的终审评估;计生工作建立了长效机制,创新工作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惠农政策与计生政策倒挂问题,受到市、区的高度肯定;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全镇达90%以上;通过本级的努力和多方积极争取,投入400多万元,完成了明德小学(镇中心校)和六中科技综合楼的建设,并于今年9月投入使用。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今年穿腹而过的涪南路柔性路面改造全面峻工;场镇路灯的安装已结束;人行道整治、天燃气安装有望在春节前完成;投资100万元的污水处理厂建设工作已经动工。

四是开创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通过深入调研,挖掘内部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和自然资源,制作有关宣传资料,并积极主动向区领导和区级部门汇报争取,得到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被列入*区坪上乡村旅游核心开发区和*市木鱼山片区扶贫开发重点乡镇。11月12日区长汤宗伟带领多名区领导和区级部门的领导来*实地考察调研,并在现场办公会确定把*的*湖——陈万宝庄园旅游开发项目纳入区级重点开发项目来打造;11月27日在*市举办的农业项目暨榨菜鲜销会上进行了重点推介。目前来*调研考察的上级领导和投资商络绎不绝。

五、我们明年工作的总体战略思路和建议、请求

*属典型的粮猪型“二元”经济结构,经济基础脆弱,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镇党委、政府决定把明年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年。主要任务是:一是针对场镇人畜饮水设施陈旧、管网老化、水源较差等情况,力争向上级争取项目投入,彻底改善场镇人畜饮水条件;二是为了加快*湖——陈万宝庄园环线旅游开发,着力推进公路改造和新建;三是抓住扶贫开发的契机,争取农房改造项目,推进特色风貌古镇建设,积极创建部级历史文化名镇;四是多方筹资,完善镇中心校建设。镇中心校今年刚完成整体迁建工程,有一块近8000平方米的运动场用地,因资金紧缺,尚未进行整治,学生无活动场所。学生公寓未建,不能满足对我镇大量“留守儿童”有效培育的需要(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多,我镇目前有3500多留守儿童,4000多空巢老人)。同时,我们将努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加大结构调整力度,走农业规模化、企业化、品牌化的路子,积极寻求经济合作和支持,努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我镇跨越式发展。

多年以来,浙江省的各级各部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对属于三峡库区移民重点区域的*区及其各乡镇街道实施对口支援,在经济合作、无偿援助、干部培养、劳务输出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和支持,为我们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干部培养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深深地感谢你们!我们新一班子自加压力,不甘人后,今年各方面的工作有了较大的起色。但由于长期基础差、底子薄,自身造血机能较弱,因此,我们对贵局建议和请求如下:一是建议和请求结成对口支援和友好单位,在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二是建议和请求牵线搭桥,加强经济合作,把贵地有实力的企业家介绍到*来,实现两地间的互惠互利共赢发展。*一班人对未来充满信心,“千年古镇、庄园之乡”定将重放异彩,市级乃至部级生态旅游文化名镇也定将变成现实。恳请你们在以后的岁月里,关心*、支持*、帮助*!

乡镇近三年工作总结篇8

中央政府近年提出,在“十二五”时期,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要实现优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推进农业现代化即反哺农业。在中央红头文件和“白皮书”的指引下,坚决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点,统筹城乡发展,加大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全方位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为了解决当下的问题,乡镇财政管理要强化收支管理,搞清楚每一笔收入和支出的来龙去脉,切实保证将资金落实到有利于“三农”的政策上来,杜绝资金浪费、资金闲置等得不到资金最大价值的现象,更要将腐败贪污的思想遏制在摇篮里。另外,“以人为本”,心系百姓,扎扎实实为人民谋福利,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才是乡镇政府的首要职责和头等任务。近年来,乡镇政府的财政管理职能逐渐转型成为服务型政府,其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乡镇财政收入方面

第一,乡镇财政收入随着财政总收入的增加而增加。2003年,财政总收入为21715.3亿元,在其后的几年间都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至2006年的38760.2亿元基本实现翻番;10年后的2012年财政总收入达到117253.3亿元,是2003年财政总收入的5.4倍,财政总收入突飞猛进的速度影响着乡镇财政收入的增加;2003年,乡镇财政收入只有9850.0亿元,历经10年的时间,迅速上涨到2012年的61078.3亿元,增幅高达520%。虽然乡镇财政收入在近十年间拥有比较高的增长幅度,但是乡镇财政收入的增长略缓于财政总收入的增长。作为基层财政收入部门,应当为财政总收入做出更多的贡献。第二,乡镇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逐渐增大。2003年乡镇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45.36%;随着十一五时期的到来,使得乡镇财政收入比重有所提高,2006年作为十一五时期的第一年,乡镇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47.22%,比2003年的比重提高了近2个百分点。进入十二五时期的第一年,2011年乡镇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50.59%,超过半数;2012年又增加1.5个百分点,上升到52.09%。同时,这个比重相对于2003年来说,增长了14.84%。虽然乡镇财政收入所占比重有所提高,但是在十年间的数据并不稳定,乡镇财政收入应该有更多在发展空间与发展潜力。

2、财政支出方面

第一,乡镇财政支出随着财政总支出的增加而增加。2003年财政总支出为24650.0亿元,在此后每年都会有一定的增幅;时隔五年的时间,财政总支出实现翻番,并在2007年一跃达到49781.4亿元。财政总支出呈现逐年递增的稳定趋势,历经十年的时间,在2012年财政总支出达到2003年的5倍有余,实现125712.3亿元。与此同时,2003年乡镇财政支出为17229.9亿元,此后一直保持上升的趋势,平均每年增长80000亿元左右。自2005年起,乡镇财政支出增长的环比比率均在20%以上,2012年此比率降低到15.59%。乡镇财政支出与财政总支出基本态势相同,增幅相似。第二,乡镇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逐渐增大。2003年乡镇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69.9%;在今后的十年间,乡镇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始终没有低于该比值,并且,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自2004年起至2008年,乡镇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均在70%以上;2009年起,此比值达到80.01%,比照2003年的比值超过了10个百分点。2012年,乡镇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到顶峰85.26%,是2003年所占比重的1.22倍。虽然乡镇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有所增大并呈上升趋势,但是,乡镇财政的管理仍然存在问题,乡镇经济的发展仍然需要财政的大力支持。

3、财政收支对比分析

从2003年至2012年十年的数据来看,除个别年份财政总收入略大于财政总支出外,财政总收入基本是低于财政总支出的,差额在9000亿元以内。这并不表明政府在财政方面是入不敷出的,而是基本保持财政收支平衡的表现,同时这又体现了政府“赤字财政”的财政手段。但是,这个赤字在乡镇财政收支中显得有些庞大。2003年至2012年十年间的乡镇财政赤字呈现上升趋势,平均赤字水平达到22163.54亿元。尤其是2012年,乡镇财政赤字达到46110.0亿元,是同期财政收支差额的5.45倍。

二、加强乡镇财政管理,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建议

1、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转变乡镇政府财政职能

按照当下乡镇农民、乡镇经济对财政的需求,财政服务是相当不充分的。即使在很多乡镇中,财政部门已经树立起了为人民服务的观念,但是大多数人还难免存在“金饭碗”不怕丢的想法。如果要使得财政职能符合当地需求,就必须从思想上转变政府人员观念。一方面,正确的思想认识可以引导政府行为不偏离“以民为本”的思想,并将贪污的丑陋行为控制在萌芽中,或将腐败的嘴脸撕下使其真面目在媒体中曝光,同时受到广大舆论的压力;另一方面,政府职能的转变可以使政府更好的为“三农”进行服务,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业经济发展,更好地展现处在新时期的我国新农村的全新面貌。

2、与一、二、三产业对接,合理预算乡镇财政收支

合理预算并不等于充分估计,而是应当与乡镇经济状况相吻合。以一、二、三产业的发展为契机,进一步增强乡镇财政管理能力。第一产业的发展历史悠久,但由于初级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创收相对较少;第二产业的发展日益壮大,在资金方面得到更多的支持,但发展潜力有限;第三产业是新兴产业,相关利益者没有认清其发展前景与发展道路,盲目发展只能带来资源浪费。对于一个农村人口居多的农业大国来讲,二、三产业的发展给国家带来一定收益后,应当反哺农业,才能使二、三产业的发展有一个丰厚的物质基础,最终换来乡镇经济的整体发展。乡镇财政管理是基层政府管理部门,乡镇财政收入是财政总收入的细胞,乡镇财政收支只有按照《预算法》《税法》《会计法》等法律法规严格掌控、灵活使用,才能使财政资金获得最大的效益。

3、平衡乡镇财政收支,采用适宜的财政政策

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差额如果过大,可能会给财政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一方面,乡镇财政作为最基层的财政管理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其强制性受限;另一方面,乡镇财政低于县级财政,所管辖的税种数量少、税源范围狭隘,都会造成财政管理困境。赤字财政作为财政管理的一种手段,是按照当时的经济发展需要来实行的,对乡镇经济的投入加大但期初没有投资回报,一但渡过这段重点在于基建的时期,就要转换新的财政政策。如果乡镇听从党的号召、按照党指明的路线,在乡镇实施适宜的财政政策,如同产品适销对路一样,乡镇经济也在财政政策带来的效益中获利。

三、小结

乡镇近三年工作总结篇9

一、以选优配强为基础,把最优秀的干部选派到乡镇党政正职岗位上

要解决农村面临的诸多困难和矛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特别是乡镇党政正职队伍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建设这支队伍上,注重选准一批干得事、留得住、群众信得过的干部。

1、把好“三关”,选准一批优秀的干部。一是实绩考核关。县委出台了凭实绩选用干部的文件,每年对班子成员都实行了实绩考核,建立了实绩台帐,凭实绩用干部,形成了出实绩的地方出干部、率先出实绩的地方率先出干部的良好氛围。二是民主评议关。充分走群众路线,把民主评议呼声高、民主测评得分高、组织考察威信高的干部,作为正职人选积极向县委推荐。三是组织考察关。充分运用考察成果,对班子成员进行分类排队,对事业心强、能力突出、实绩突出特别是在总揽全局、应对复杂局面、驾驭市场经济等方面突出的干部,在列入正职人选时优先考虑。

2、打破“三个界限”,启用一批优秀的干部。一是打破乡镇和县直界限。不仅从乡镇启用优秀的副职担任正职,而且从县直单位班子成员中选派优秀的干部担任乡镇正职。二是打破年龄界限。一方面加大培养年轻干部的力度,把年轻干部放在主职岗位上锻炼。另一方面在正职选用上,不唯年轻而年轻,对那些事业心强、各方面表现突出,即使年龄偏大的干部也大胆地推到乡镇正职位置上。三是打破资历界限。对缺乏工作资历、任职资历的优秀干部,主要看能力,看实绩,看潜力,做到不拘一格、大胆使用。近两年来,我县有3名副乡镇长被破格提拔为乡镇长,有4名县直单位优秀年轻干部虽缺少乡镇任职经历,但直接放到了乡镇党委书记的位置上。

二、以稳定任期为重点,切实加强乡镇党政正职的任期管理

实行干部职务任期制管理,既可以减少干部久居一职带来的消极影响,更可以消除少数领导干部的行政短期行为,杜绝“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等现象。近几年来,我们按照边探索边实践的思路,加强领导干部任期制管理,为稳定乡镇党政正职队伍发挥了积极作用。

1、建立了规范的乡镇干部任期制度。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县委出台了《乡科级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制暂行办法》,对乡科级领导干部的任职期限、任职管理、解职程序、任满去向等进行了规范。文件规定:除提拔重用、违纪违规受到查处和年龄偏大、身体欠佳、不适应工作等情况外,乡镇领导干部任期必须满一届。实行任期制度,为稳定乡镇党政正职提供了制度保障。

2、加强了任期目标管理。为解决以前多数乡镇党委、政府的任期目标只起一个号召性作用、届中届末考核不够的问题,我们对乡镇的任期目标加强了管理,每个乡镇都按照县委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工作责任、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廉政责任等方面的任期目标。乡镇党政正职在上任之前,都与县委、县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签定任期目标责任书。在考核方式上,坚持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届中考核与届度考核相结合、重点考核与一般考核相结合,对考核结果实行台帐管理,将考核成果作为乡镇党政正职任职期满后升降去留的重要依据。

3、形成了乡镇正职稳定的局面。通过推行干部职务任期制,乡镇党政正职增强了届的意识,实现了由习惯于频繁调动到习惯于整体稳定的干部任用思路的转变,人心稳定了,思调思迁的少了,安于长期工作、扎实工作的多了,即使一些困难乡镇、偏远乡镇的党政正职,也能安心本职工作。太平铺、牯牛山、杨溪乡等偏远乡镇的党政正职连续在这些乡镇工作大都在6年以上,长的超过了10年。

三、以强化激励措施为手段,充分调动乡镇党政正职的工作积极性

乡镇工作头绪多,特别是党政正职承担的压力大,为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我们在以下三个方面实行重点倾斜:

1、在提拔上重点倾斜。对德才兼备、能力水平高、工作实绩突出的乡镇党委书记,我们加大了向市委推荐的力度,目前我县有12名乡镇党政正职被市委列入县处级后备干部。近三年来,有2名乡镇党委书记通过县委积极推荐,被市委提拔为任实职的县处级领导干部,有6名享受副处级待遇。

乡镇近三年工作总结篇10

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的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2011年我县职教招生工作,今天这次会议。部署2012年全县职教招生工作任务。这里,根据忠斌县长的原则意见,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2011年全县职教招生工作的简要回顾

全县各乡镇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下,2011年。发动全县377个行政村基层党组织,克难攻坚,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突破性地完成了1055人的职教招生任务。招生工作的实践为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牵头抓总是做好职教招生工作的关键。一乡镇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

全县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会议之后,去年8月。各乡镇都能够自觉地把新生劳动力和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当作一件大事来抓,立即组织召开专题党委会研究部署职教招生工作,很多乡镇与村党支部签定了招生工作责任状,部分乡镇主要领导放弃节假日,亲自安排调度职教招生工作,还有一些乡镇领导干部与村干部一起走村串户,面对面地向群众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动员工作,用技能致富的生动事例引导群众,用本地缺乏技术,影响增收的典型说服群众,用职教学生升学就业的成果教育群众,取得了很好宣传效果。绝大多数乡镇党委和政府,都能够把职教招生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及时调度工作,及时解决问题,保证了招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为群众排忧解难,二全县各村党支部扎实工作。做好职教招生工作的基础。

并且认真地抓在手上。利用更为直接的亲情、友情、乡情等有利条件,村党支部书记都能够自觉认识劳动力技能培训的重要意义。坐在村民的炕头上耐心地说服引导家长和孩子,以左邻右舍活生生的事实说明要致富,学技术的道理,使更多的群众从内心认识到学习技术的重要性,积极地把孩子送到职教中心读书。2011年,有很多的村党支部在集体经济比较拮据的情况下,慷慨资助村里的贫困学生读书,受到群众的赞赏和好评。黄鱼圈乡天启王村党支部书记王国臣同志,个人出资帮助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去职教读书。去年,亲自为县职教招生的村党支部书记不下100人,都是县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功臣。

从长计议,三乡村两级党组织克服单纯任务观点。数量和质量兼顾是做好职教招生工作的保证。

一项新的工作和考验。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乡村为职教中心选送新生。全县乡村领导干部认真了解和掌握县职教中心的办学主张、办学优势、办学成果,高度负责地宣传给广大群众,宣传到家长和学生中间,使更多的群众认可和接受了职业教育,积极送孩子报名读书。2011年招生期间,县委、县政府一天一调度,跟踪掌握各乡镇进展情况,总的情况是比较好的全县有17个乡镇超额完成了招生任务。其中,黄鱼圈乡、哈拉海镇都超出招生指标34人,杨树林乡、三岗乡超出招生指标20多人。

代表县委、县政府向为职业教育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所有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同志们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在近日将予以奖励!此。

做好今年的招生宣传工作二、充分运用我县职教办学优势。

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近几年。县职教中心已经跨入全省先进行列,并形成了以下六大办学优势。

县职教中心全省规模最大,第一。已经晋升为全国重点校。从今年起凡是就读我县职教中心的新生,毕业时不再发放职业高中毕业证,而要颁发国家正式注册的中等专业学校毕业证书”

学校各专业的实训条件优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已经建成了2400平方米、装备先进、功能完善的实训基地,第二。可以容纳近200名学生同时在车间进行实训;机械加工专业已经建成了4400平方米、装备136台数控机床和普通机床的机加实训基地,目前除机械工业学校以外,全省规模最大,可容纳300名学生同时在车间实训;电工电子专业已经建成了8个装备先进、高科技含量的电工电子实训室,目前全省配套最全,科技含量最高,可以容纳320名学生同时进行实训;幼师专业已经建成了舞蹈、美术、键盘、声乐等8个功能完善的实训室,可满足300名学生同时实训,本专业近两年办学实力明显增强,已经越升到全省县级首位,每年培养的毕业生供不应求。

专业课师资全省总量最多。目前,第三。学校任课教师128名,其中专业课教师96名,占任课教师的75%

对口升学的7个专业连续两年排在全省前三名。08年毕业生149名,第四。考入本专科院校138名,升学率92.6%09年毕业生115名,考入本专科院校110名,升学率95.6%今年的毕业生刘吉、姜野、徐畅等3名同学高考术科成绩分别达到188分并列全省第一名;毕业生赵倩倩同学以431分的成绩考入北华大学通信工程专业。这些学生在入学时中考成绩都在400分左右,普通高中是没有希望考入大学的而在职教中心对口升学专业高考总分要比在高中的高考平均低100分左右。因此我要告诉家长和孩子们中考成绩较低的普通高中考大学没有希望的念职教中心对口升学专业高考题浅、录取分数线低、相对容易考。

学生就业率高,第五。居全省前两位。

208名毕业生,2011年。有205名同学分别到国内大中型企业就业,就业率达到98.6%2012年长班就业的和短训就业的373名毕业生已经有370人成功就业,其中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齿轮厂7人、威海泓淋电子有限公司84人、苏州福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28人、天津美克国际有限公司8人、住电汽车线束有限公司38人、宏明机械厂27人、市新荣科技开发有限公司14人、苏州华硕工业园22人、大连新大船务有限公司44人,77名同学分别到永达工程机械、华日集团、三菱汽车服务站、新华书店、汽车厂幼儿园等企业就业,以上370名同学在企业全部享受企业三险一金待遇,月薪在8002000元之间。

县职教各专业收费最低。目前职教所开设的18个专业在收费上全省是最低的学生入学后,第六。都享受国家每生每年1500元的助学金;县职教不同于其它地区的职教,学生入学后全部免收1200元-1600元的实习实训材料费;从明年开始按照中央1号文件的精神,就读职教的学生有望全部免除学费。

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县的一个品牌和优势,目前看。普通高中教学质量较高的基础上,再把职业教育发展壮大,县委县政府的既定方针,也是事涉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对于提高我县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切实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质量,都有非常现实的重大意义,一定要上下同心,坚定不移地把我县的职业教育发展好,让我孩子都有一个好的出路和前途。

强化措施,三、明确目标。圆满完成2012年职教招生工作任务

职业教育中心在新的起点上创建部级示范校关键的一年,2012年。时间紧,任务重,需要克服的困难、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当前,最为紧迫的工作就是解决招生难、难招生的问题。为此,县委、县政府要求,各乡镇党委和政府,要强化党管教育的意识,要继续发扬2011年职教招生打总体战、打攻坚战的团队精神,统一思想,明确任务,齐抓共管,确保2012年职教招生工作任务顺利完成。

各乡镇要立即召开党委会议,一立即启动乡镇招生工作。会后。党委书记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研究制定本乡镇招生方案,成立招生工作机构,用最短的时间,用最有效的工作方式,积极开展好今年的招生工作。2012年,各乡镇的招生任务已经明确,具体指标在会上已经下发到各位手中,各乡镇要全力调度所属初中和各个行政村,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招生对象包括应往届初高中毕业生、成绩较差的高中在校生、退役军人、未就业的大学生、返乡农民工、下岗职工等,保证9月1日前把新生招送到县职教中心。乡镇招生工作要排除各种干扰,求真务实,注重质量,坚决反对假招生、招假生等弄虚作假行为。

乡镇招生任务包括两个方面,二全面落实2012年招生任务。2012年。第一,完成常规专业的招生任务。县职教中心已经开设就业类三年制专业7个,对口升学类专业7个,一年制以下短训专业4个,总体计划招收新生1052人。县里根据今年的初中毕业生数给各乡镇下达了具体指标,会前已经下发到各位手中,县委、县政府要求各乡镇一定要完成今年的招生任务。第二,完成新增设专业的招生任务。为了使职教中心更直接地为县域经济服务,经县里研究决定从今年秋季开学起,新增设畜牧兽医专业—开办畜牧兽医中专班。开办这个专业主要基于这样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畜牧兽医需求量较大。县是畜牧业大县,全县各类畜禽总量1.75亿头(只肉类总产量66万吨,已建成各类牧业小区近500个,规模饲养大户7.5万户。按照县里制定的畜牧业发展三年规划,2011年发展到1000个牧业小区,饲养大户达到10万户。按照每3个牧业小区配备1名技术员,每100个专业户配备一个技术员,需要近2000名技术人员从事养殖业管理和防疫。二是现有防疫队伍专业程度需要提高。县乡村畜牧防疫队已经达到1700人,这些人多数是从农民中选拔的缺少专业知识,虽有实践经验,但绝大多数还没接受过正规的系统的专业技能培训。现有在职专业技术人员,也仅有高级兽医师2人,中级兽医师126人,有技术员职称的79人,远远不能适应我县牧业发展的需要。畜牧兽医中专班培训的主要对象是乡村防疫员和养殖大户中的从业人员,首批计划招收380400人。培养目标是具备畜禽饲养和畜禽疫病防治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实用专业技能人才。培训方式根据培训对象的特点,采取半农半读、工学交替的方式进行。学员分阶段完成学业,实行“弹性”学制,建立“学分银行”严格按照国家中等专业学校3年修业总课时达到3600个学时的要求,安排教学计划。根据学员取得的学分确定毕业时间。畜牧兽医中专班学制为三年,学员入学后,学校负责学籍注册,享受中职学生的所有待遇。学员完成学业,毕业时颁发国家正式注册的中等专业学校”毕业证书。

学校免收学费、住宿费、实训费。学员的交通费、伙食费,首批畜牧兽医中专班主体招收农村防疫队人员。乡镇政府要给予适当补助。县政府计划全县所有的乡村防疫人员,要在3年内分期分批参加畜牧兽医中专班培训学习,并取得畜牧兽医中专文凭;3年内没有取得畜牧兽医专业资格,未参加正规培训的人员,不得再担任村级防疫队队员。畜牧兽医中专班,由县政府统筹,牧业局牵头,教育部门承办,各乡镇负责组织推荐学员。牧业局、教育局和各乡镇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密切配合,选拔好首批学员。九月十七日牧业局组织报名,每村一至两人,九月下旬开课。教育部门要做好畜牧兽医中专班开学、开班的各项准备工作。近期,县政府就开办畜牧兽医中专班相关事宜要下发专门文件。

三切实加强职教招生工作的领导。各乡镇党委

全面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政府要把职教招生工作纳入党委、政府重要的工作日程。系统谋划,精心实施。

各乡镇要立即成立专门的招生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各乡镇党委书记任本乡镇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第一、成立乡镇职业学校招生工作机构。会后。乡镇分管教育工作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党委组织委员、教育助理、各村党支部书记、属地初中校长、具有招生工作经验并善于做思想工作的骨干教师组成。乡镇党委、政府要适时调度职教招生工作,认真研究解决招生工作中的新问题,保证职教招生工作顺利进行。

区分不同招收对象,第二、认真制定2012年职教招生工作方案。各乡镇政府要组织得力人员研究制定出具体的工作方案。方案要注重政策性、原则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建立招生工作包保责任制。一一落实包保责任人。没有思想阻力的由一般干部包保,思想阻力大的必须由领导亲自包保,情况特殊的实行多名乡、村领导集体包保,确保优秀的新生劳动力和剩余劳动力都能够接受正规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为他成才创业铺路搭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