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体育教育的认识十篇体育教育的认识十篇

体育教育的认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0:31

体育教育的认识篇1

关键词:审美教育;体育美学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238-01

一、体育教学中美育的含义及重要意义

美育的作用在于能激发青少年的审美冲动和想像力,发展青少年的审美能力和为他们提供情感抒发的途径,使他们超越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压抑,开放自我,缓和因青少年情感迅速发展而造成的矛盾心理,真诚的用心灵与他人交流,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美的教育是很丰富的,从人体讲有肌肉美、体形美、健康美、强壮美、肤色美;从运动角度讲,有形象美、姿势美、力量美、柔软美、韵律美、惊险美;从欣赏的角度讲,有行为美、心灵美、精神美、坚毅美、品质美、喜悦的美、服装器械美等等。

健康与运动说明了体育与美的关系,人体自身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珍品,强健的体魄可以使和人的运动联想在一起。希腊米隆的著名雕塑《掷铁饼者》就是以运动员为对象,将力量、节奏和旋律融为一体给人一种顽强拼搏的感染力,从而具有巨大的美的魅力。为什么人体美可以唤起人们种种不同的意像?因为人体美直接体现了人自身力量与热情,是健、力、美高度有机的统一。这种体育中的美不只是具体形象的,而且还有很强的感染力,它不是直接诉诸于人的理智,而是诉诸于人的情感,通过它,以情感人激励人愉悦人。

二、体育教学中美育对教学效果所起的作用

审美教育在体育教育中能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丰富体育的内容和形式,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美育能调节人的精神,使人产生美好的情感,促进人体的健康发展。悦耳的音乐、健美的体魄、优美的舞姿等,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增进人的愉快、幸福之感,使血液中分泌出有益健康的化学物质,从而促进人体的健康发展,在美的陶醉中大脑放松、肌肉松弛,消除精神和肌肉的紧张。在这样的情况下更容易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体现,乐于参与其中,改善学习效率。体育是一种健与美的有机结合,寓美育于体育之中,有助于学生掌握运动技巧要领,可以使学生体育运动中的动作优美、协调、富有节奏感,注意动作的造型和旋律美,进行提高体育运动的质量。体育教学中,老师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其优美艺术化,做到形式多样、有趣味、有针对性、科学性。教师根据课的内容和美的规律有效地编排一些节奏流畅、动作新颖、科学合理的徒手操,或创编一些有趣的游戏,使学生在培养良好身体姿势的同时陶冶情操,发展节奏感、韵律感、协调性,培养一些好的品质。教学中,教师应以自己语言的优美、行动的文雅、生活的朴实、作风正派,给学生美好的感染,注意引起和激发学生的直接身心效应。在教学中创造美好的环境促进学生心情舒畅,促进其身体健康。体育教学中向学生灌输人体美的基本知识教育学生注意坐、立、行、卧的正确姿势及仪表,注意用美的原则指导锻炼,不仅可以防止脊柱弯曲等畸形发展,促进其正常发育,而且可以促进身体的匀称发展,使学生体格健壮、体态优美。

三、体育教学中美育对学生全面发展所起的作用

人本主义的体育教学思想强调在体育过程中,除传授动作技术和各种体育知识、以及发燕尾服学生体能和技能以外,还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理想意志力作用教育价值取向,使其身心发展保持一致性,以形成完整的人格。而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可以使其更加完善的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一)体育教育中美育对情感教育的作用。教育对青少年的需要而言,主要是把他们不断产生的个体需要引向正确的社会需要,并使二者相互协调发展。而美育是自觉运用审美规律,实现其人生价值的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是适合个体的感情发展和情感生活需要,即个性情感,创造性表现与升华的需要而成立的,其目的在于满足这种需要,并提高这种需要的水平。

(二)体育教育中美育对个体创造性所起的作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之不竭动力。”美育不仅能培养学生有高尚的情操,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促进智力开发,培养创新能力,体育教学能使学生的身心同时参与,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自然的优势,因而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美育的核心任务是发展审美能力,而审美能力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能力。在体育教学中,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除有意识地对其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外,还要根据美的原则,美的表现力使学生在学习、掌握运动技能、基础知识的体育学习中潜移默化的激发起学生的创新潜能。这种创造力与一般逻辑思维的创造力不同,它偏于感性的、综合的,往往瞬间发生。就知道我们体育运动中的动作的无序瞬间、不重复性,又具有很大的可以发挥想像力的空间,没有一个特定的标准动作,在生动的直觉形象中把握运动的过程。

体育教育的认识篇2

一、思想品德教育贯穿在整个体育教学之中

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具有勇敢顽强、团结进取、活泼开朗的精神面貌,以及诱导学生养成维护道德规范、遵纪守法。

体育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学中结合课的内容的传授进行的,不能空洞说教和脱离教材生拉硬扯,要细心构思巧妙安排,以画龙点睛的揭示,引导学生去感悟,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二、注重“两全”大面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认真了解和研究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平等的教育,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个性差异、隐性适度地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生理的需求,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制定教学计划及教学步骤要适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始终处于通过努力能摘到果子的发展区。教师不仅要关心优秀学生,更要关心后进生,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标准要求,对优秀学生应扩充内容、增加练习难度、提高要求,并对他们进行超前教学;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在练习方法、难度上进行简化,但在练习次数上和时间上进行强化,给他们以信任和勉励,加倍关心他们的学习进步,哪怕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使他们获得不断进步的信心,激发他们的自尊和上进心。教师要确立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尖子运动员同等光荣的思想,使后进生也能达到体育大纲的要求,让所有的学生都爱上体育课,爱参加体育锻炼。

体育教学的全面性。我们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更多地获得的是体力和技能,而明显缺少的是对原理的理解和情感上获得的成功感和愉悦体验,也就是说在“懂、会、乐”这三个体育效应中,“懂”和“乐”是薄弱环节。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在“懂”和“乐”上下功夫。教师要根据教材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发现式”、“问题式”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动起脑筋,边想边练;练好了,也明白了。“懂”了原理,学生就可以在以后的体育实践中举一反三。教材有相对枯燥和相对趣味之分,相对枯燥教材教学时,教师运用教法要力求新颖,使学生的情绪不断变化。在学习中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对枯燥的教材教学不是苦学,而是“乐”学。如耐久跑是体育课中比较难教的内容。学生感到枯燥、艰苦、不愿学。我们教学时,前几次课采用与球类活动相结合的教法,让学生在跑动中左右手运篮球,或跑动中运带足球8分钟和12分钟跑。最后采用目标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制订努力目标,教师根据学生的目标,分成几个组进行相互竞争,相互鼓励。这样的学习兴趣高,学习效果好。

三、挖掘体育教学中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体育教学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美的教育。体育运动中的美主要由“身体美”和“运动美”两部分组成。身体美是人类健康的身体所显现出的美,它是由机体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综合显示的健康美。运动美是人体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美,它包括动作美、环境美、行为美、竞技美、器材美等。作为中学的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把主要任务放在增强体质、塑造美的体型,促进机能完善,帮助学生形成对身体的正确审美观念,培养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体育教师是教学中美的引导者和传授者,教师本身的活动就成了学生的审美对象。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要言教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要具备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操、文明的语言、诚恳的态度、优雅的态势、整洁的仪表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为学生树立美好的形象,做到自身形象和教学内容的统一。四、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学生没有自由表达的机会,总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练什么,从而使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冷淡,甚至厌倦的心理,这就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做体育学习的主人,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是为了不要教”。因为体育教学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能力。如以高中足球为例,我们用少量课时进行足球的基本技术的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教学比赛。让学生在自由组合的比赛中,自我锻炼提高,从比赛中感觉到技术的不足,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教学比赛中产生对足球的浓厚兴趣,把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学习锻炼中。完成“要我健身”“我会健身”“我要健身”过程的转变。又如,我们在耐久跑教学时,除了教学生跑的技术还要教给学生如何控制跑的速度,掌握间歇时间,如何缓解“极点”,以及跑后如何消除疲劳补充营养等。使学生既锻炼身体又学知识,并且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实践,去探索,形成他们自己的锻炼能力。

五、改革课外体育活动发展学生的特长

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是有效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过程。体育教学的完整过程,应包括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不是传授体育知识和技术,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计划、要求、自身兴趣、爱好进行各种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教师在必要时进行示范、指示、辅导、总结。

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应采用选择性自由组合的形式。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打破原来的班级分组,实施年级分组开放和实施一些普及性和兴趣性较强的体育活动项目,采用单项俱乐部制。各俱乐部由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负责,为学生提供选择的自己练习手段、练习难度、练习伙伴,创设自主练习的氛围。聘请有体育特长的文化课教师进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在体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培养学生自发自主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充分理解参加体育活动的必要性,结合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态度,并获得人际关系需要的满足,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体育教育的认识篇3

p键词:教师素质教育主体性认识

中图分类号:G645.1

素质教育的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的一个内容。但在此教学思想的实际操作中,多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真正确立抑或是教师对素质教育的主体性认识不够,导致素质教育的实施困难重重,甚至陷入一些误区。本文重申“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从人――活动――需要的哲学角度对素质教育及主体性作一个探讨,以期教师能加强此方面的认识。

1、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素质教育必须以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为重点。

我国的传统教育,讲究的是“师道尊严”、“严师出高徒”、“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等古训,将教育者抬到至高无上的宝座,并批上智者、能者、完人的外衣。师生间的关系被完全强化和扭曲为“教与被教”、“管与被管“、”灌与被灌”,学生完全没有一点自和创造性,只是执行教师命令的一部工具。近现代的教育尽管有很大发展但依然逃脱不了此模式,称为被动教育或机械教育,主要特征有三点:第一、教育对象面向少数,冷落大多数,只重视升学有望的“高分”学生,使其他学生负有“陪读”、“失败”、“不受重视”等心理,表现出教育的不公正性,违背了“教育机会人人均等”原则[1]。第二、教育内容单调,片面性大,以全面追求升学率为目的,重智育,轻视德、体、美、劳诸方面,使德、智、体、美、劳的关系割裂,人的发展不协调,违背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原则:第三、教育方法呆板,基本是灌输式、填鸭式,忽视学生的主体发展,抹杀学生的个性特点,压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违背了师生共同活动的教学规律,影响着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大部分是“高分低能”型、“循规蹈矩”型,缺乏主动开拓和进取精神,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和现实需要。教改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素质教育这一教育新概念的提出就具有很重要的时代意义。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的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它是针对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新概念,是我国现代教育理论的重大发展,关系着教育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关系到如何迎接21世纪的挑战、切实提高综合国力、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问题。正像小平同志的指出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不是资金问题,而关键是人的问题。这就揭示了人是发展社会的主体,人的素质高低决定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和国力的强弱。未来社会更加强调人的主体性,要求人们极大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力,主动去改造环境,创造未来,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各种活动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就比什么都重要[2]。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创造……。这些能力形成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探索,大胆实践的过程,而学生任何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的发挥。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放松学校纪律,无原则地迁就生,而是要求教师转变传统教育观,从“师道尊严”的祭坛上走下来,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外因与内因的关系、硬性灌输与启发诱导的关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强迫教育与主动发展的关系,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握自己的参与度,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强化主体意识,培养独立能力,从而帮助、引导、推动学生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主要依靠自己的自主性,谁也无法替代学生自己的学习,素质教育的主体性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并强调作为教育主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确认学生是发展自己素质的主体,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从而自觉养成未来时代所呼唤的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这是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所必须认识到的重要一点。

2、从人――活动――需要的哲学角度看素质教育及其主体性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切社会关系。包括经济、政治、精神文化等多方面共同造成的总体效果。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在这个世界上不是孤立的存在物,而是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一个实体。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只有处于社会中,“存在于人身上的天赋的潜能、素质和欲望才能按人的方式得到实现,从而形成和发展出人的各种现实的规定性与需要”,形成个体所具有的能力、本质与心理定势等,如认识能力、审美能力、人生观、意志、情感、品质等。因此,作为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置身于社会环境中,学会与人共事,具备与外界和谐相处、沟通、合作的能力,而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之人,这正是素质教育所倡导和要求之一,与应试教育的“唯分数论”有很大区别,符合人的现实的、具体的、综合的、社会规定的本质属性。

由于人“是从事活动的”,活动是人的根本存在形式,人只有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处理与外界的关系,才能表现自己在关系中的存在。那么人的活动,即与外界发生关系必然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手段,如语言、符号、概念、工具、方法等,称为中介,正是由于这些中介在人的活动中发挥作用,才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复杂的关系网。教师和学生就是通过教与学活动,即中介才形成特定关系的。而人的活动中介不会自然生成,一成不变,它具备保存、传播、遗传、发展等特性。既然中介有所变化,势必影响中介双方的主体、客体本身及其活动。素质教育使以往重教不重学、教师主动出击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等局面发生了变化,使静态的分数竞争逐渐转化为动态的能力竞争,使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教与学的活动受到影响,与以往相比产生了差异。而这个差异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带有必然性,是随当今社会价值取向应运而生。历史证明,世界是由人的活动创造的,也会随着人和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现在人类的世界已是被越来越丰富和多样化的物质成果所占有,展现出品位和质越来越高、形式和内容越来越多的物质和精神的生活。尤其是21世纪所谓的“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必须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自主性、创新性,有独特的个性特长,有顽强的意志,有团结协作的精神与协调指挥的能力等等。正是这些需要,刺激了人的新行为和新活动,促使素质教育活动不断向前发展。

综上所述,人是社会上活动着的实体,人的活动是为了满足需要,而需要又促使人产生更高层次的活动,这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制约、相互发展的关系。我们实施素质教育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而社会需要的多样性反过来决定素质教育活动的多样性。素质教育的实施对象是学生,多样性、全面性的发展有赖于学生个体。事实证明,学生的主体意识愈强,他参与社会活动,参与自身发展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就愈大。因此,只有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一才能推动教育,此教育方有意义。

小平同志强调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思想、行为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实施,而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教师必须通过加强对素质教育的主体性认识,真正体会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是素质教育的发展,才能在实践中切实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素质教育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体育教育的认识篇4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素质教育策略

一、在体育课堂上挖掘教育因素,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当前,高中学生普遍面临重压,既有来自家庭的压力、学业的压力,更面临着高考的巨大的压力,多重压力交织在一起,会让学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沉重,很多学生因此产生了较重的心理负担。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得异常焦虑,遇到一点挫折就怨天尤人、萎靡不振,甚至有学生选择轻生。中学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职责,要善于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挫折精神,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比如在篮球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好基本的运球、拦截、阻挡及运球上篮、三步上篮等技术动作是上好篮球课的关键。但是很多学生因为对篮球了解甚少,学习起来难度较大,总有些学生会半途而废放弃学习。体育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要教会学生正确的技术要领,要鼓励学生去克服困难,释放压力。要让学生把篮球学习当作文化课学习,去征服并战胜它。要给学生施加压力,每节课都给学生规定必须要掌握的技能动作,并在下一节开始前让学生展示上一节课所学动作,要让所有学生都掌握了当节课教师所教授的技能动作后再实施下节课教学内容。这样势必会给技能动作学习慢的学生施加一定的压力,让他们在压力的驱使下,反复练习技能动作。通过这种施压,能够提高学生的挫折精神,让学生正视自己的不足,并通过不断的努力改善自身不足之处。通过这种渗透教学,旨在让学生正视生活和学习中的挫折,让他们不要惧怕困难,迎难而上。这对于强化他们的心理素质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

二、要善于在体育课堂上进行德育教育,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

思想品德素质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培养有能力的人才,还要培养有道德、有品质的人才。因此,体育教师要善于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包括团队合作精神、助人为乐精神等。首先,可以以竞赛的形式开展体育教学,可以在体育课堂上举行体育比赛。高中生面临的最大压力就是高考的竞争压力,在激烈的竞争面前,很多学生都只是埋头苦学,不愿意和其他同学交流,遇到问题习惯独自一人解决,不愿意和其他同学讨论协作。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特定群体中的人,学生在学校要和其他学生团结互助,走上社会也要和其他同事团结协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展开学习和工作。体育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足球、篮球等团体比赛,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a、B两组,对a组学生反复强调团队配合,对B组学生则只告诉比赛注意事项,结果a组同学在比赛中分工明确、配合得井井有条,B组同学却乱成一锅粥。通过比赛,强化每个学生的团队意识,让他们明白与他人协作的重要性,注重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强化自己的团队精神。此外,可以在体育课上开展一帮一活动,让掌握体育技能较快的学生帮助掌握技能较慢的学生。在这种帮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互助意识,养成他们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三、体育教学要关注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教学走的都是“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学生在体育课上都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体育教师布置的训练量和教学任务。但是这种教学模式是不利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的,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解放思想。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的发挥,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合适的体育项目,让学生在保证运动负荷的基础上,自由地进行体育锻炼,这样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另外,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渗透人格教育,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具有极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育明星,通过体育明星的个人魅力等来引导学生,塑造学生的人格,让学生不断地完善自我,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身人格的培养。

结语

近些年,我国一直在倡导素质教育,但是素质教育的实施成效和执行力度却不尽如人意。这一方面是因为在我国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另一方面是因为素质教育作为一种隐性教育实施起来需要各科教师的配合。但是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和制约,往往不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素质教育。和其他学科不同,体育教学具有实施素质教育的独特优势,能够在运动中潜移默化地完成素质教育的渗透。因此,各高中体育教师必须要搞好体育课教学,在体育锻炼中实施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周帮佳.素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8).

体育教育的认识篇5

关键词:体育课;素质教育;认识;反思

体育指的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体育教学也一直是我国学校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体育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为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坚实基础。

我作为一名从小接受学校正规教学长大的学生,经历了小学、初中、高中以及大学的体育教学,对过去传统的体育教学有着亲身感受,更对过去的体育教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反思。传统的体育教学存在许多弊端,造成这些弊端的因素有场地器材以及其他硬件条件限制等客观因素,也有体育老师素质普遍不高、学校对体育教学重视不够等主观因素。

一、客观因素

不可否认,场地、器材以及时间这三个因素是体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没有这些基本的条件根本无法很好地进行体育教学活动。然而,受我国国情的影响,各个地域经济条件参差不齐,各个学校的硬件条件差距很大。另外,就是在不同的学龄阶段的体育教学资源分配不均衡。如高中的体育教学资源明显高于初中,而初中又明显好于小学。由于年龄越小的学生相对学习接受能力也比较低,所以,看似小学和初中所需的体育教学资源并不高,但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认为恰恰相反,因为小学与初中正是学生培养体育兴趣的黄金时期,对体育教学资源的需求应该更大。学生需要素质更高的专业体育教师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兴趣培养和引导,学生也需接触各类体育运动,从而发现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体育运动项目。

二、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也是体育教学中的决定性因素。因为体育教学中的内容和方式都是由学校和体育老师制定的。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很明显地会让学生感觉到学校普遍对体育教学不够重视,每到临近考试时体育课往往会让位于语数外等课。体育教学内容也较为单一。较多的都是走形式化,体育老师也大多是一套教案用到底,像完成任务一样,并没有以学生为主,从而导致学生普遍对体育课的兴趣不大。其实,我认为造成上述现象的最重要的原因则是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导致了学校的体育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体育考试,而不是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体育运动的快乐,从而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这样其实就使体育课本身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

三、师资因素

师资力量的缺乏也是限制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历史原因,过去社会上对于从事体育事业的人普遍都有着一定的偏见和歧视。从而造成了以前很少有人愿意学习体育专业或从事体育工作,导致高学历高素质体育人才匮乏。虽然这种现象目前已经有了明显的好转,但目前培养体育教学人才的速度远远低于社会的需求程度。许多学校的一名体育老师需要带十几个班级,超负荷的工作量也必然会导致体育老师对体育教学内容的简化和单一、重复,从而大大地降低了体育课上课质量。

有时我时常会想体育课的本质、体育老师的真正使命是什么?特别是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说。我个人认为,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说,掌握技能并不是第一位的,让学生加深对体育的了解,加强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从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快乐的成长才是第一位的。所以,我觉得体育课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体育锻炼,更多地应该是让学生在课外自主地进行体育运动。我认为体育课的成功与否,并不是在课堂上体育老师这节课上得多精彩,学生参与度多高。真正评价一堂体育课的好坏,应该是看学生有没有通过体育课找到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有没有激发起学生的运动兴趣,这才是体育课程设立的真谛。新体育课程标准中明确表示体育课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加深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学会体育学习及其评价,增强体育实践与创新能力。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具有健康素养,塑造健康体魄,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

总体来说,过去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已经不符合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我认为,现代素质教育中体育教学应与语数外等课目处于平等地位。良好的身心状态是学生学习的前提和基础。过去体育课的目的也应由通过考试改为使学生能够快乐的运动,减轻学习的压力,培养学生浓厚的体育运动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自主运动的好习惯。要完成以上的改变,首先,需要对传统的教育体制进行改革,改变过去应试教育成绩第一的教育考核模式。其次,学校应该更进一步支持和重视体育教学。重视不应只是句口号,应具体地体现在体育课时的增加、体育硬件设备的更新以及体育专业老师的引进和培养等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促进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就体育教师本身来说,应该加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自身各个方面的素质,不光是体育专业素质,对于中小学体育教师更应该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和急救医疗学等常识与技能。所以,现代的体育教学改革不仅仅是教学体制的改革,更是对于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的变革。

参考文献:

[1]杨洁.对目前我国快乐体育教学的初步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8(6).

体育教育的认识篇6

一、思想品德教育贯穿在整个体育教学之中

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品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具有勇敢顽强、团结进取、活泼开朗的精神面貌,维护道德规范、遵纪守法。

体育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学中结合课的内容的传授进行的,不能空洞说教和脱离教材生拉硬扯,而要细心构思巧妙安排,以画龙点睛的揭示,引导学生感悟,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二、注重“两全”,大面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一)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认真了解和研究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平等的教育,并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个性差异、隐性适度地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生理的需求,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制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步骤要适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始终处于通过努力能摘到果子的发展区。教师不仅要关心优秀学生,更要关心后进生,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标准要求,对优秀学生应扩充内容、增加练习难度、提高要求,并对他们进行超前教学;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在练习方法、难度上进行简化,在练习次数上和时间上进行强化,给他们以信任和勉励,加倍关心他们的学习进步,即使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使他们获得不断进步的信心,激发他们的自尊和上进心。

(二)体育教学的全面性。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更多地获得的是体力和技能,明显缺少的是对原理的理解和情感上获得的成功感和愉悦体验,也就是说在“懂、会、乐”这三个体育效应中,“懂”和“乐”是薄弱环节。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在“懂”和“乐”上下功夫。教师要根据教材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发现式”、“问题式”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动脑筋,边想边练;练好了,也就明白了。“懂”了原理,学生就可以在以后的体育实践中举一反三。

三、挖掘体育教学中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体育教学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美的教育。体育运动中的美主要由“身体美”和“运动美”两部分组成。身体美是人类健康的身体所显现出的美,它是由机体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综合显示的健康美。运动美是人体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美,它包括动作美、环境美、行为美、竞技美、器材美等。作为中学的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把主要任务放在增强体质、塑造美的体型,促进机能完善,帮助学生形成对身体的正确审美观念,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体育教师是教学中美的引导者和传授者,教师本身的活动就是学生的审美对象。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教师要言教身教,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要具备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操、文明的语言、诚恳的态度、优雅的态势、整洁的仪表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为学生树立美好的形象,做到自身形象和教学内容的统一。

四、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学生没有自由表达的机会,总是教师教什么学生便学什么练什么,从而使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冷淡,甚至厌倦的心理,这就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做体育学习的主人,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是为了不要教”。体育教学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能力。以高中足球为例,我们用少量课时进行足球的基本技术的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教学比赛,让学生在自由组合的比赛中,自我锻炼提高,从比赛中感觉到技术的不足,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教学比赛中产生对足球的浓厚兴趣,把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学习锻炼中,完成“要我健身”“我会健身”“我要健身”过程的转变。又如,教师在“耐久跑”教学时,除了教学生跑的技术外,还要教给学生如何控制跑的速度,掌握间歇时间,如何缓解“极点”,以及跑后如何消除疲劳补充营养等,使学生既锻炼身体又学知识,并且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实践,去探索,促使他们具备的锻炼能力。

五、改革课外体育活动,发展学生的特长

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是有效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过程。体育教学的完整过程,应包括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不是传授体育知识和技术,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计划、要求、自身兴趣、爱好进行各种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教师在必要时还要进行示范、指示、辅导、总结。

体育教育的认识篇7

一、贯穿品德教育在整个体育教学之中

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具有勇敢顽强、团结进取、活泼开朗的精神面貌,以及诱导学生积极维护道德规范、遵纪守法。

体育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学中结合课的内容的传授进行的,不能空洞说教和脱离教材生拉硬扯,要细心构思巧妙安排,以画龙点睛的揭示,引导学生去感悟,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二、注重“两全”,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认真了解和研究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平等的教育,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生理的需求,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制定教学计划及教学步骤要适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始终处于通过努力能摘到果子的发展区。教师不仅要关心优秀学生,更要关心后进生,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标准要求,对优秀学生应扩充内容、增加练习难度、提高要求,并对他们进行超前教学;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在练习方法、难度上进行简化,但在练习次数上和时间上进行强化,给他们以信任和勉励。加倍关心他们的学习进步,使后进生也能达到体育大纲的要求,让所有的学生都爱上体育课,爱参加体育锻炼。

我们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更多地获得的是体力和技能,而明显缺少的是对原理的理解和情感上获得的成功感和愉悦体验。也就是说在懂、会、乐这三个体育效应中,“懂”和“乐”是薄弱环节。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在“懂”和“乐”上下功夫。“懂”了原理,学生就可以在以后的体育实践中举一反三。教师运用教法要力求新颖,使学生的情绪不断变化。在学习中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对枯燥的教材教学不是苦学,而是“乐”学。如耐久跑是体育课中比较难教的内容。学生感到枯燥、艰苦、不愿学。我们教学时,前几次课采用与球类活动相结合的教法,让学生在跑动中左右手运篮球,或跑动中运带足球8分钟和12分钟跑。这样的学习兴趣高,学习效果好。

三、挖掘体育教学中的美育因素

体育教学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美的教育。体育运动中的美主要由“身体美”和“运动美”两部分组成。身体美是人类健康的身体所显现出的美,它是由机体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综合显示的健康美。运动美是人体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美,它包括动作美、环境美、行为美、竞技美、器材美等。

作为中学的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把主要任务放在增强体质、塑造美的体型,促进机能完善,帮助学生形成对身体的正确审美观念,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体育教师是教学中美的引导者和传授者,教师本身的活动就成了学生的审美对象。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要言传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以文明的语言、诚恳的态度、优雅的姿式、整洁的仪表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为学生树立美好的形象,做到自身形象和教学内容的统一。

四、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学生没有自由表达的机会,总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练什么,从而使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冷淡,甚至厌倦的心理,这就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做体育学习的主人,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是为了不要教”。因为体育教学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能力。如以高中足球为例,我们用少量课时进行足球的基本技术的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教学比赛。让学生在自由组合的比赛中,自我锻炼提高,从比赛中感觉到技术的不足,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教学比赛中产生对足球的浓厚兴趣,把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学习锻炼中。完成“要我健身”“我会健身”“我要健身”过程的转变。

五、改革课外体育活动,发展特长

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是有效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过程。体育教学的完整过程,应包括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不是传授体育知识和技术,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计划、要求、自身兴趣、爱好进行各种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教师在必要时进行示范、指示、辅导、总结。

体育教育的认识篇8

【关键词】快乐体育;教学思想;认识

一、前言

体育教育的改革尝试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

目前,快乐教育思想不断被运用到学校教学中,这可能将对传统的学校教学模式产生强烈的冲击。因此,把快乐体育思想融进学校体育教学中是目前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课堂教学是一门学问,又是一种艺术,结构完美,布局合理,浓淡相宜的课堂教学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能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和美的享受。使他们在轻松、愉快、优雅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消化、吸收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以达到让学生热爱体育,发展个性,形成积极乐观与向上态度的多重目的。

二、何谓快乐体育?

快乐体育是指从情感教学入手,对学生进行以健全的身体教育和人格教育为目标的体育教育思想,它重视爱的教育、美的教育与各项运动所独具的乐趣,强调学习兴趣与创造学习。它不仅把运动和情感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而且视为直接目的。因此,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有利于培养自我体育能力与完美的人格,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快乐体育以研究学生的情感需要、体育需要、人格需要为出发点,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建立在自身愿望的需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上;把身体锻炼中的乐趣和学习中的成功体验作为追求的目标之一;以浓厚的兴趣、顽强的意志、适宜的方法来调节自己的体育学习和锻炼行为,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快乐、愉悦、和谐的情感与气氛。既让学生喜欢学、乐于学,又让他们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自觉主动地发展体育能力和个性,增强体力和智力,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快乐体育简而言之就是寓教于乐。这是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成功教育的必由之路。

快乐体育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是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及整个体育的改革和发展紧密联系的,是对当前体育教学中某些僵死、被动以及缺少乐趣的反思。

1、快乐体育的基本内涵。

2、注重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体育教学论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主导作用,认为学生只是一个需要教育的客体,只能被动地接受体育教师的教育培养,这样就导致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自觉性、积极性的泯灭。失去兴趣的学习,不能激发与维持学生学习的动机,不能体验到满足需要的乐趣,学生也不会进行有效的学习。快乐体育十分重视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因作用,即主体作用。快乐体育理论认为,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从人的发展看,兴趣和动机是构成人的人格特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学生从事体育学习的基础、追求目标、个性心理、学习的方式方法等均不相同,教师只有最大限度适应学生的需要,因材施教,积极地鼓励、引导学生,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体育教学是双向多边、复杂的活动。体育教师掌握着教学方向、进度和内容,用自己良好的思想品德、丰富的知识、高超的运动技艺,活泼、生动的形象教育和影响学生,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学习目的、态度、动机、积极性、身体状况、兴趣、思维能力、情绪等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传统的体育理论认为师生之间是命令与服从、上级与下级、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神情严肃,不容置疑,学生唯唯诺诺,言听是从。快乐体育强调体育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双向信息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

3、追求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传统的学校体育理论认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追求运动技能的规范,提高和增强体力,这样教育出来的儿童、少年都是成人化;成人化动作,成人化理论,成人化思想。这在竞技体育中表现尤为明显的是:国内少年和国外少年竞技能力相差无几,或过之,一旦再发展,国内少年成长速度就不如国外了。快乐体育认为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是快乐体育思想的根本精神所在。快乐体育与学生的个性发展存在着辩证关系,一方面是学生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发展水平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以及参与运动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充分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快乐体育过程又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帮助学生更深地挖掘从事运动项目的潜力和参与运动的乐趣。这两方面相辅相承,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基础上,促进所有学生在智力、心理素质、美育和能力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在快乐体育的思想指导下,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以及热爱美、鉴赏美、表现美的情感和能力,丰富精神生活,促使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4、体育教学活动本身应是快乐的有吸引力的。

体育教学艺术的本质就在于促进学生乐于进行体育学习,“为深化旨在追求运动乐趣的体育学习,孩子们自发、自主的学习活动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满足孩子们的运动欲求就会产生运动的乐趣。这种欲求的水平越高,越明确,其满足后获得的喜悦也就越大。因此体育课不能是带有教师强制性的,而必须能使学生自发、自主地享受运动中的乐趣的体育课。”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新颖有趣、逻辑性强的教学内容,可以不断地引起学生新的探究活动,从而激发起学生更高水平的求知欲。

5、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提高运动技能。

体育教学不仅要育体,而且还要育心。社会越向前发展,对人的道德情操和适宜社会生活能力的要求也越高。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适应社会生活要求的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具有符合时代精神的思想品德、文明修养、道德情操等。快乐体育在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展个性的同时,也要求运动技能在积极参与下的提高,培养终身体育的能力和习惯

体育教育的认识篇9

摘要:   上世纪20-70年代是“快乐体育”的萌芽期。自8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开始,在我国也出现了“快乐体育”的思潮,而且这种思潮以很快地速度蔓延开来。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思想,从整体上树立了科学全面的“快乐体育”教育观,进一步推广“快乐体育”教育开拓新思路,开辟新途径。

1.       前言:

         体育教育的改革尝试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

         目前,快乐教育思想不断被运用到学校教学中,这可能将对传统的学校教学模式产生强烈的冲击。因此,把快乐体育思想融进学校体育教学中是目前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课堂教学是一门学问,又是一种艺术,结构完美,布局合理,浓淡相宜的课堂教学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能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和美的享受。使他们在轻松、愉快、优雅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消化、吸收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以达到让学生热爱体育,发展个性,形成积极乐观与向上态度的多重目的。

2.       何谓快乐体育?

         快乐体育是指从情感教学入手,对学生进行以健全的身体教育和人格教育为目标的体育教育思想,它重视爱的教育、美的教育与各项运动所独具的乐趣,强调学习兴趣与创造学习。它不仅把运动和情感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而且视为直接目的。因此,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有利于培养自我体育能力与完美的人格,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快乐体育以研究学生的情感需要、体育需要、人格需要为出发点,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建立在自身愿望的需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上;把身体锻炼中的乐趣和学习中的成功体验作为追求的目标之一;以浓厚的兴趣、顽强的意志、适宜的方法来调节自己的体育学习和锻炼行为,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快乐、愉悦、和谐的情感与气氛。既让学生喜欢学、乐于学,又让他们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自觉主动地发展体育能力和个性,增强体力和智力,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快乐体育简而言之就是寓教于乐。这是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成功教育的必由之路。 

         快乐体育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是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及整个体育的改革和发展紧密联系的,是对当前体育教学中某些僵死、被动以及缺少乐趣的反思。

2.1      快乐体育的基本内涵

2.11     注重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体育教学论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主导作用,认为学生只是一个需要教育的客体,只能被动地接受体育教师的教育培养,这样就导致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自觉性、积极性的泯灭。失去兴趣的学习,不能激发与维持学生学习的动机,不能体验到满足需要的乐趣,学生也不会进行有效的学习。快乐体育十分重视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因作用,即主体作用。快乐体育理论认为,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从人的发展看,兴趣和动机是构成人的人格特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学生从事体育学习的基础、追求目标、个性心理、学习的方式方法等均不相同,教师只有最大限度适应学生的需要,因材施教,积极地鼓励、引导学生,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12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体育教学是双向多边、复杂的活动。体育教师掌握着教学方向、进度和内容,用自己良好的思想品德、丰富的知识、高超的运动技艺,活泼、生动的形象教育和影响学生,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学习目的、态度、动机、积极性、身体状况、兴趣、思维能力、情绪等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传统的体育理论认为师生之间是命令与服从、上级与下级、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神情严肃,不容置疑,学生唯唯诺诺,言听是从。快乐体育强调体育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双向信息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

2.13     追求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传统的学校体育理论认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追求运动技能的规范,提高和增强体力,这样教育出来的儿童、少年都是成人化;成人化动作,成人化理论,成人化思想。这在竞技体育中表现尤为明显的是:国内少年和国外少年竞技能力相差无几,或过之,一旦再发展,国内少年成长速度就不如国外了。快乐体育认为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是快乐体育思想的根本精神所在。快乐体育与学生的个性发展存在着辩证关系,一方面是学生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发展水平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以及参与运动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充分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快乐体育过程又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帮助学生更深地挖掘从事运动项目的潜力和参与运动的乐趣。这两方面相辅相承,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基础上,促进所有学生在智力、心理素质、美育和能力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在快乐体育的思想指导下,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以及热爱美、鉴赏美、表现美的情感和能力,丰富精神生活,促使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2.14     体育教学活动本身应是快乐的有吸引力的

     体育教学艺术的本质就在于促进学生乐于进行体育学习,“为深化旨在追求运动乐趣的体育学习,孩子们自发、自主的学习活动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满足孩子们的运动欲求就会产生运动的乐趣。这种欲求的水平越高,越明确,其满足后获得的喜悦也就越大。因此体育课不能是带有教师强制性的,而必须能使学生自发、自主地享受运动中的乐趣的体育课。”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新颖有趣、逻辑性强的教学内容,可以不断地引起学生新的探究活动,从而激发起学生更高水平的求知欲。

2.15     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提高运动技能

     体育教学不仅要育体,而且还要育心。社会越向前发展,对人的道德情操和适宜社会生活能力的要求也越高。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适应社会生活要求的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具有符合时代精神的思想品德、文明修养、道德情操等。快乐体育在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展个性的同时,也要求运动技能在积极参与下的提高,培养终身体育的能力和习惯 

3.       快乐体育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教和学的积极性,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使全体学生在师生融洽、合作的气氛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并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体验克服困难后取得“发现”或“成功”的快乐的一种体育教学思想。因此,在快乐体育的实践中,学生成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从而扩展了其体质、个性、能力发展的自由空间。“主动学习”,“愉快发展”就其主要特征。具体表现在: 

3.1      快乐体育是通过体育体验运动的快乐感,激发学生参加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2      快乐体育在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十分关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注意营造宽松、欢愉的课堂气氛。

3.3      快乐体育重在欢愉中学习知识、技术,增强体质,塑造个性,发展特长,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4.       为何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快乐体育”?  

4.1      推行快乐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快乐体育在教育论上,是以情感教学理论为基础,认为情感是知识向智力转化的动力,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桥梁,是人格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是满足人类个体及社会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一种实践活动”。因此,体育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的自觉、主动为前提才可能取得成效。

          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和终身锻炼的习惯。快乐体育适合素质教育及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中学生,他们活泼好动,兴趣广泛,爱好多,但注意力分散,推行快乐体育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兴趣是学生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内驱力,故快乐体育能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学生在乐中求学,并能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进行自身体育锻炼,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4.2      推行快乐体育是学生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呼唤。

         传统的一些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单调、古板的灌输式教育已不受学生欢迎,那种告诉你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规范式教育,已让学生厌烦且不利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快乐体育则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它能引导学生、发展学生的个性。各种各样的体育竞赛游戏让学生陶醉,借助游戏,把一些较为枯燥的练习寓于游戏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快乐体育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练得投入、玩得开心。特别是让那些体质较弱且个子不高的学生再也不惧怕上体育课了,这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满足学生的需要。

5.       快乐体育实施原则

5.1      教育性原则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快乐体育以“乐学”为支撑点,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更加广泛而深刻。

5.2      趣味性原则

         授之以趣,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形成良好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舒适的、快乐的环境中进行体育教学,从而使学生快乐地学会动作及技术。

5.3      情景性原则

         将体育教学活动置于一定的情景之中,使学生贴近生活,使体育学习变得亲切、自由和愉快。

5.4      激励性原则

         教学中一方面要“激情”、“激志”,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另一方面要“激思”、

“激智”,激发学生的心智活动,达成在快乐中追求发展,在发展中追求快乐的目标。     

5.5      实效性原则

         近期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乐学精神,提高教学质量;远期目标是面向终身体育,发展身体素质。

总结:   快乐体育是着眼于未来,面向全体学生,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体育需求着手,通过课程设计来逐渐培养学生自发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养成科学健身的良好习惯。促使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实现全面育人和科学育人的教育思想。所以,快乐体育思想是顺应时展的需要,是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是发挥教师能动性的需要,是因地制宜发展学校体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周建国《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 * 中国学校教育》 1993年第四期 

           2.邓星华等《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1 

       3.华之生等《大学体育教程》湖南体育师大出版社1992年 

       4.马福海等《大学体育》警察教育出版社1994年

           5.《教育学》 1987年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6. 杨楠 《体育教学模式与主体教学浅论*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2000.3.

                 7. 董晓春 王有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教学新模式*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    

                 8. 谢兵 《体育教学模式现状及发展趋势*体育教学. 》1999.2.

体育教育的认识篇10

【摘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专业的指导思想正在从以病人为中心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转变,护士应全面的了解病人的身心情况。在实施疾病治疗计划的同时帮助病人及家属获得有关疾病自我监控和健康促进的知识,有目的的开展健康教育,对患者的早日康复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现将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总结如下:

一健康教育的内容

1入院时的宣教:肛肠病患者多数病程较长,患者及家属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负面心理。患者入院后,护士热情接待,态度和蔼,主动详细介绍病区情况,主管医生及责任护士、科主任、护士长,消除陌生感;讲解疾病治疗的相关知识,介绍手术医生技术等,并以治疗过的典型病例说服患者,消除患者思想顾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相关知识宣教:(1)排便异常:腹泻与便秘均是肛肠疾病的重要发病因素。便秘是最大的祸根,直肠内长期滞留有毒物质不仅可诱发直肠癌,且粪便堆积,影响血液循环,用力解出干燥粪便必然会使承受较大压力产生裂口或是痔核脱出。(2)不良的排便习惯:上厕所时看书,玩游戏,吸烟等能缓冲大脑的排便反射,极易造成便秘。

3饮食知识教育:日常生活中,饮食规律及品种难免发生改变,如食物质量的精粗,蔬菜种类的改变与量的增加,蛋白质、脂肪、淀粉、纤维素等含量的多少,水分的摄入情况,都能直接影响粪便成分。长期饮酒或喜食辛辣食品的人,因酒和辛辣物质可刺激消化道黏膜造成血管扩张,结肠功能紊乱,因此指导患者合理饮食是十分必要的。

4手术宣教:(1)术前检查目的及注意事项,肛肠疾病患者大多为择期手术,需进行各项相关检查。应向病人讲述检查目的和意义以便配合。术前应做充分准备工作,让病人放松精神,保持充足睡眠,调节饮食,戒烟酒。(2)术后少活动,减少活动有利于减小伤口摩擦的机会,可使术后伤口疼痛减轻。鼓励患者多饮水,及时排尿,一般术后24小时可排大便,便后清洗伤口,常规换药。

二健康教育形式

1语言教育:实行整体护理护士责任制,向患者分阶段(入院、手术前、手术后、出院前、出院后)讲解相关知识。

2集体教育:利用健康教育宣传栏及相关报纸杂志,定期召开座谈会,进行防病,治病的知识宣教,把疾病的相关知识传授给患者和家属,使患者更好的配合治疗和护理。

3个体教育:实施教育要因人而异,沟通是护士与患者进行交流的一种治疗性护理技术,尽可能用患者熟悉的语言讲解,努力做到通俗易懂,使患者乐于接受。

4随即性教育:与病人谈心,在治疗检查的过程中,随时指导患者的正确生活方式,这种方式可随病人的情况随时进行。

三效果

1通过健康教育充实了病人的医学知识,消除了病人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增强和提高了病人术后自我护理能力。

2密切了护患关系,增强了护士与病人沟通的时间,缩短了病人和护士之间的距离,提高了护理内在质量,使患者满意度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