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医学模式的发展十篇医学模式的发展十篇

医学模式的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0:35

医学模式的发展篇1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医学期刊;发展模式

一、医学期刊传统发展模式和新媒体发展模式对比

(一)传统媒体模式

在传统模式下,医学期刊主要以出版书籍的形式发行。这种模式具有明显的优点。传统医学期刊受限于篇幅,只能收录较少的文稿。这就造成在筛选稿件时无形中提高了标准,在收到的稿件中优先选优。同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传统医学期刊发展模式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审稿机制,通过专业审稿人员的审核,保证稿件内容真实且实用,通过筛选机制保证稿件质量,能发表出来的往往是应用比较广、水平比较高的稿件。因此,传统医学期刊出版模式权威性很高。但是,这种模式也有明显的不足。一方面,它的发表周期长。周期的长短决定了这篇论文能否及时发表。发表周期太长往往会降低论文的学术价值。传统医学期刊的发表周期长达十个月。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共享方式和速度会加剧发表周期过长造成的论文学术价值降低的影响。另一方面,它的影响范围小。首先,大多数医学期刊由于专业性较强,导致受众范围小且集中。医学期刊的使用者多是从事医学研究的专业人才,受众范围很小;同时,他们大多集中分布在医院、高校、研究院等部门,分布相对集中,这两方面原因导致医学期刊的需求不多。其次,很多医学期刊都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每期发行数量少,影响十分有限。多数医学期刊的编辑部经费来源都要依靠主办单位拨款。但是,主办单位的拨款往往无法满足编辑部的费用。这就导致医学期刊刊印数量不多,影响范围小[2]。

(二)新媒体时代医学期刊的发展模式

所谓新媒体时代医学期刊发展模式最主要就是指医学期刊和网络技术的结合。新媒体时代医学期刊的网络化模式具有十分显著的优势。一是发表周期缩短。通过网络的实时交互技术,在收稿、改稿过程中,编辑与作者的沟通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由于各种沟通不受时空限制,新媒体时代医学期刊的发表周期缩短。2018年底,《重庆医学》杂志开始探索中国知网的网络首发。在稿件定稿后,杂志积极地进行网络首发,最大限度地缩短了作者的发表周期,让作者可以更快地分享自己的文章。这样不仅能提升作者的影响力,还能提高杂志在中国知网的下载量。二是内容、篇幅、刊期不受限制。传统医学期刊都有一定的发行篇幅和时间。首先是内容。传统期刊属于纸质,发行时采用文字和图表的形式,表达比较简单。新媒体模式医学期刊突破了这一限制,不仅可以发表文字和图表,音频、视频、影像也能成为稿件的一部分。其次是篇幅。传统医学期刊往往有篇幅限制,而网络医学期刊是没有篇幅限制的,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调整。另外,传统医学期刊往往有固定的刊期。季刊、双月刊、月刊都是常见的刊期。新媒体模式医学期刊可以随时审稿,随时发表,这就突破了刊期的限制。最后是新媒体模式医学期刊传播方便。网络化期刊带来的是使用的方便。人们只要带有网络终端就可以随时查阅医学期刊,避免了传统模式下一本期刊走到哪儿都要装在包里备查的情况[3]。但是,新媒体模式毕竟是新生事物,存在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一是稿件质量的下降。新媒体模式搭建了软硬件平台,人们不需要过多的投入就可以产出期刊。这就使医学期刊的容量大幅度提升,筛选标准的降低导致了稿件质量的降低。二是信息出现过载,过度的信息充斥在网络中,带来两方面的负面影响。信息的真实性得不到保障和信息筛选难度增大,导致医学科研人员在信息检索中会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三是阅读舒适性,当前的医学科研人员往往都已经习惯了纸质的阅读模式,携带方便且可以做标识。然而,新媒体模式医学期刊的阅读需要网络终端连接网络,同时对pDF等格式的文件进行标注需要借助一定的软件,远不如拿笔直接在纸上写来得方便。

二、如何优化新媒体时代医学期刊的发展模式

在医学期刊发展模式转变的过程中,新媒体模式虽然对传统模式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新媒体模式很难在短期内取代传统模式。为了优化其发展模式,本文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意见。

(一)重视新媒体模式发展,同时兼顾传统模式

由于效率高和传播速度快,新媒体模式是医学期刊未来发展的方向。我们要重视新媒体模式的发展。一方面,我们要普遍构建满足医学期刊新媒体发展模式的硬件配置;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对医学专业人员计算机能力的培训,为新媒体模式提供软件支撑。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兼顾传统模式的发展。传统模式的严格筛选机制保持了医学期刊的权威性。因此,我们必须要将新媒体模式和传统模式结合起来,才能建立起权威高效的医学期刊发展模式[4]。

(二)构建严密的审稿机制,保证稿件来源和质量

稿件质量是医学期刊的“生命线”。任何一家医学期刊,要发展、要得到认可,关键是要保证稿件的质量。因此,我们要加强政策引导,通过资源整合来提高期刊影响力,以便吸引更多优秀的医学科研人员投稿。同时,我们也要构建和完善审稿机制,通过制定的水平标准、组建审稿权威部门、提高审稿编辑的专业水平等手段严把质量关。总之,我们要利用制度和机制来保证稿件的来源和质量。

医学模式的发展篇2

关键词弱势专科医疗市场专科建设可持续发展

【abstract】Undernewtimeandnewmedicalmodel,themedicalmarketisrenewedlyarrangedanew.then,therearesomeweakspecialmedicaldepartmentssuchasburndepartment.Howwilltheybesurvivalinmarketcompetitionandgaintodevelop?thewriterputforwardfiveviewpointstodiscussthosespecialdepartments’constructionanddevelopment.

Keywordsweakspecialdepartmentmedicalmarketconstructionofthespecialdepartmentcontinuativedevelopment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农业生产现代化程度的提高,生产安全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一些工农业生产的意外事故在逐年下降,随之而来一些专科的病人来源在减少,市场在缩小,例如烧伤外科就属于这一类在现代社会中的弱势专科。且现代医学的发展,旧的纯生物医学模式已逐渐被新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的模式所代替,医学的范畴也由单纯的救死扶伤向着社会大医学过渡。医学也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进入市场,一个医院一个专科的建设与发展也不可能违背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优胜劣汰。在当前医疗市场中,像烧伤外科这一类弱势专科,如何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学科上谋发展,把这类专科做大做强,变弱势为强势,值得我们深思。

1认清形势,更新观念,适应医疗市场

1.1适应医疗市场的变更工业的革命推进生产的现代化,文明生产及工人的安全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以及人们生活居住环境的改善,一些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的意外事故在逐步下降,导致了像烫伤这一类病人的逐年减少,造成了整个医疗市场构成的变更。这类专科由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推病人”、“转病人”现象到现在的“等病人”、“要病人”、找病人”。病人是医疗市场的主体,也是专科建设与发展的基础及动力。所以说赢得病人是一个专科建设与发展的核心。

1.2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现代化的建设,医学模式也由旧的纯生物医学模式向新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转化。医学的范畴在扩大,已形成了一个社会大医学。社会及病人对医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已不能满足于以往的“好死不如赖活”的生活原则,转向追求更高的生命质量。医学面对的服务对象不但是“生物人”,而且是“社会人”。这样就给医学的各专科不断地提出新的课题。换句话说专科的发展不但要在专业水平上有发展,而且还要在经济、社会、管理有发展。只有这样该专科才能适应新的医学模式下医疗市场的不断变更。才能赢得病人,求得专科生存和发展。

2创专科特色,树专科品牌是发展之本

在竞争日益强烈的医疗服务市场中,要在本专业领域具一定的声誉,在整个医疗市场中,在整个医院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通过:(1)敏锐地洞察学科发展的动向;(2)摸清外部环境及社会形势;(3)认清自身内部的情况及特点;(4)纵观当地医疗市场迎合市场的要求。科学地提出本专科在近几年的主攻方向,在人、财、物上,在临床及科研上均有所倾斜;在某一二个专题上做强做精,从而在本学科中创出自己的特色,而形成影响,具一定的声誉;只有回头客才是真顾客,只有能够向他人引荐本企业产品的顾客才是真顾客。顾客的忠诚度是企业生存之本。在医疗市场也是如此。在整个医疗市场中树立自己的专科品牌,从而赢得市场,扩大市场,赢得病人(特殊的顾客),得到发展。在这方面我院烧伤科这几年来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原则,在提高烧伤整体救治水平的同时提出了提高手烧伤和头部烧伤医疗水平及功能康复,改善病人的功能的主攻方向,得到预期结果。在本学科中创出自己的特色,在专业水平上跨入国内先进行列,赢得了病人,社会知名度不断增大,专科业务覆盖区域不断地得到扩大,得到社会的承认,使专科病人得到了补充[1,2]。

3人才是专科发展的关键

专科建设,保证特色项目,用有限条件发挥出最大的科研效益,才能尽早、尽快多出成果。在这方面我们的体会首先是人才建设问题。人才是医院发展的动力,也是医院科研工作最重要的因素。在人才建设上要注重学科带头人的提高,只有他们加快知识更新,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站在学科发展前沿,才能开发新的科研项目,研究出高档次的科研成果,使本专业处于本区域卫生系统内外较先进水平。专科的发展关键是要有一批学有所长的技术骨干和有知名度的专家,充分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专科不但要有一个合理人才梯队,而且要有一个健全的人才结构,也就是说:专科的人才梯队在年龄上老、中、青相结合,技术职称上高、中、初相结合。从而使专科建设稳步进步,后继有人;在专科的人才结构上,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和训练,做到专科内的每一个人均有自己在本学科领域中的专长,特色,做到在某一方面胜于科室中的他人,学得较深,而具一技之长。形成一个由不同特长,不同专业水平相结合的合理化的智能机构,从而使专科在学科上能够全面发展,从而节省专科中人才资源,做到各有所长,专业知识在本专科中得到互补,吸引专科领域中的各类病人,使他们得到最好技术水平的(专家级的)治疗。真正实行“院有优势,科有特色,人有所长”的目标[3]。

4科学管理是专科发展的动力

管理就是根据一定的方针、政策和法规,通过科学预测,制定组织目标,并运用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职能,对人、财、物等资源,优化组合、充分利用,争取最大效益,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它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有组织的控制活动。管理的核心通俗地说就是如何让人愉快、高效地做正确的事。专科的建设和发展除了上述因素外,科学地进行科室管理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科室这个小团体中,如何最大程度地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最大程度实现科室的经济效益,这是科室管理的关键所在。在这方面笔者认为国外的经验值得借鉴。在整体规划下的分工,在分工基础上的协调综合,才能是高效管理。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管理人员和被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管理活动的核心。第一,对全体科室成员根据他们每个人的特长、学历、职称、能力进行合理的分工,各尽其能,各尽其责,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科室成员的潜力,为科室的发展作出贡献,这样也更好地节省了人力资源。目前在我们科室就存在人才的浪费,人力资源的浪费,一些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员绝大部分时间埋头于简单地劳动,换药,处理日常医嘱,写病历,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完成更适于他们的工作,例如像疑难病例的分析、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科教研等工作。而一些简单的操作,如换药等工作完全可以像国外由护士及创面技士来完成。这样对专科的临床及科研工作在项目,种类和量上重新进行分配,使得更合理,更经济,更有效率。第二,一系列制度,条例和操作常规的建立和健全。通过它们来规范科室工作,来进行科室的科学管理,在制度、条例面前一定要做到人人平等。第三,科主任是科室管理的核心,其必须是业务技术精英,时时处处以身作则,办事公道,淡薄名利,甘为人梯,而且必须懂管理,会管理,敢管理。科主任首先应该是个学习型的表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不但要学业务,学政治,还要学管理,使自己在科室中永不落伍,从而带领的科室才能不断地进取,在专业水平上及组织管理上不断前进[4]。

医学模式的发展篇3

1自我护理的内涵及发展

  orem在1971年首次提出了自理的概念,她认为自我护理是学习来的,而且是有目标和方向的个体活动,是一种真实存在于生活中的行为,这种行为是通过人自身及环境因素对它的影响,不断调整和适应并逐渐成熟的,它对人的生活、健康和集体产生影响[4]。Levin等[]在1979年提出,自我护理是一个积极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病人为了提高健康水平、阻止疾病发展、识别和参与治疗而采取一系列行为。Dodd[]认为,自我护理是一个自我观察、症状感知、判断疾病严重性以及选择治疗的决定过程。Gantz认为,自我护理分为自我护理维持和自我护理管理两部分。自我护理维持指遵从正确的健康行为,如合理的饮食、正确的锻炼和遵医嘱服药等;自我护理管理包括:能识别自我健康微妙的变化、评估症状和体征出现的重要性、正确对待出现的症状和体征及监测治疗的效果这一系列全面的、复杂的过程。自我护理管理要求病人有一定的敏锐力和感知力,它是建立在自我护理维持之上的[7]。这个概念的提出使得自我护理更具有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wHo在1998年自我保健的概念,认为这是人们为了获得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而采取的措施和行为。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与相关因素:卫生(一般卫生条件与个人卫生)、营养(饮食种类和质量)、生活方式(体育活动和休息)、环境、社会和经济因素以及自我药疗。

从自我护理内涵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其应用领域早已不仅仅是医疗过程,而是更倾向于自我保健、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等。

2发展自我护理模式的必要性

  2.1自我护理模式是新健康观和医学模式的发展要求1948年wHo提出了新的健康定义,即“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1977年,美国医学家engle在生物医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尽管新的健康观和新的医学模式早已提出,但至今尚未在护理领域深入普及。这除了有生物医学模式定势较大和人们思维贯性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现在的护理模式自身的方法论问题还未完全确立。新的健康观和医学模式在肯定生物因素作用的同时,还强调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而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归根到底要靠自我调节和培养。所以,要实现护理模式的根本转变,必须强调发挥病人主观能动性。这要求护理人员注重把护理科学技术同病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将病人参与为中心的思想融进护士的护理程序、操作程序及健康教育程序中,使病人及其家属主动参与健康决策和促进自我护理。

2.2自我护理模式是解决人口老龄化卫生需求増加的重要途径至2009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到1.67亿[8]。据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测算,到2020年,我国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6.61%;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总量预计将达到4.38亿,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将达到28.76%,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式非常严峻。人口老龄化导致卫生服务需求和疾病费用负担增大,我国第四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显示,65岁及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达64.5%;老年人失能率为18.8%[9]。研究显示,如果我国各年龄组的两周就诊率和住院率保持不变,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就诊人数与住院人数将逐年增长,与2003年相比,2015年就诊人数和住院人数将分别增长51.82%和48.24%,到2020年这两项指标将分别为79.60%和77.27%,在未来50年里,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就诊人数增长178.12%,住院人数增长187.19%[10]。近年来,我国医疗保障人群覆盖率不断扩大,但这些制度的制订及实施过程中,缺少对老年人的优惠,甚至出现老年人医疗保障的“死角”。人口老龄化导致卫生需求增加以及老年人医疗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为自我护理模式提供了发展的空间,通过提高老年人及其家人的护理能力,能够降低老年人对社会卫生资源的需求,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卫生需求的增加。

2.3自我护理模式有利于慢性病规范化管理慢性病指以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及精神异常为代表的一组病症。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慢性病患病率达到1510%。第四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显示,35岁以上人口高血压患病率为9.39%,城市更是高达15.42%[9];012年中国慢性病监测及糖尿病专题调查报告显示,中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9.7%,60岁以上老年人其患病率高达19.6%,全国约有成年糖尿病患者9700万人。国家卫生部部长陈竺表示,中国人慢性病正处于井喷状。世界银行也发出警示,慢性病在中国已进入高速增长状态[11]。严峻的慢性病现状促使慢性病规范化管理在我国卫生工作中逐渐被提上日程,卫生部等部门印发的《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要进行慢性病管理,并提出了具体要求,目前慢性病管理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已经稳步开展。但是慢性病由于发病时间长,容易受多种危险因素及生活方式的影响,并且需要长期而系统的治疗[12],仅靠医务人员并不能保证其完全规范化治疗。很多研究已经显示,把患者纳入到治疗过程中,增加患者的参与性,提倡患者自我护理和管理,对慢性病的管理具有很大的帮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而患者参与正是自我护理模式的核心内容,所以,结合我国慢性病现状以及慢性病特点,自我护理模式在我国慢性病防治过程中将会起到重要作用,其有利于慢性病的规范化管理。

2.4自我护理模式可以缓解卫生资源不足的现状我国卫生资源主要面临数量不足、配置不均衡以及整体质量有待提升的现状[13〜14]。2011年国家卫生统计年鉴显示,我国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为1.79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1.52人,远低于美国每千人口医师数2.7和每千人口护士数9.8人的水平。2010年中国城市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为2.97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3.09人,而在农村则分别为1.32人和0.89人。在人口老龄化严重、慢性病发病率快速升高的严峻形势下,卫生资源不足以及配置不合理,使我国卫生服务供给面临着巨大挑战。另外,我国医护比仅为0.85=1,远低于1:2的标准[15],这说明我国护士数量存在更严重的不足,而老年人护理以及慢性病管理更倾向于依托护理人员,这进一步加重了卫生服务供给不足的现状。由于卫生人才的培养周期较长,所以卫生人力资源不足这一问题近期很难得到完全解决。与卫生人才培养相比,人群健康教育及提高患者自护能力却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这也符合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律,因此我们认为,自我护理模式可有效缓解目前我国卫生资源不足以及配置不合理的现状。

3自我护理模式面临的挑战

医学模式的发展篇4

[关键词]生态医学模式;理论基础;研究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4(c)-01-03

Studyontheoreticalbasisofecologicalmedicalmodel

YUXiuping,LiUDianen,LiUwenxiu,wanGXiaoqin

(weifangmedicalCollege,Shandongprovince,weifang261042,China)

[abstract]“Bio-psycho-socialmedicalmodel”hasexposeditsdefectgraduallywiththe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developmentandsocialprogress.especiallyitcan'treflecttheimportantofecologicalenvironmentinhumanhealth.therefore,wearelikelytoneedamewmedicalmodelecologicalmedicalmodel.thispaperanalysesecologicviewofnature,systemtheory,ecologicalethicsandsoon,thenfindtherehasasolidtheoreticalbasisfortheproductionanddevelopmentofecologicalmedicalmodel.itistheinevitabletrendofmedicalmodel.

[Keywords]ecologicalmedicalmodel;theoreticalbasis;Study

20世纪70年代,一些专家提出,当前的医学模式已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即以前人类的疾病主要由生物因素引起的传染病,而今后的主要疾病则是由社会和心理(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引发的“慢性病”,这一理念也得到了wHo的认同[1]。但是近年来的一系列传染病,如2003年的SaRS、在部分地区流行的禽流感、2009年的H1n1流感等,不仅给人类上了一堂生动的生态教育课,同时也对该医学模式进行了一次全面检验,迫使人们不得不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后SaRS时代存在的合理性作些思考[2]。

虽然不少学者已经看到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存在着缺陷,并在系统思维指导下提出了有别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概念,甚至有人提出了“大生态模式”、“四元医学模式”、“人工-自然-生态医学模式”、“整体医学模式”、“大小宇宙相应模式”、“卫生生态学医学模式”等,但作为一个科学概念的医学模式,应该符合科学的要求并与已有的科学概念相融洽。“生态医学模式”就是符合这样要求的一个概念,它的产生有其广泛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是随着生物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的发展而提出的,马克思、恩格斯理论也有丰富的生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直接的理论来源[3]。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在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描述上认为,在人类物质生产活动中,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自然界始终处于优先地位,因为科学史证明了,自然界是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界;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类不断改造、支配自然界,使自然界深深地打上人类的烙印,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20世纪,科学特别是生态学的发展,丰富了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使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又有了新的发展,强调人类与大自然及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主张人与自然要和谐一致。这些充满生态智慧的光辉思想,在医学上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马克思生态自然观指导下的医学认为,人类本身应与自然环境和体内环境和谐一致、共生共存、相互适应、共同发展,这也是生态医学模式的主要观点。

2系统论思想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是以人类的疾病谱以及健康观念的变化为依据的。通过分析发现,这种医学模式的思维方式仍然是以“分析、还原”为特征的线性思维方式,它虽然考虑到了致病因素和治病方法不仅仅只有生物方面,还包括社会、心理方面,但是并没有考虑全面,忽视了生态环境等因素。显然,以“还原论”为指导思想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人类医学研究的需要,这时就需要更先进的方法论及更完善的医学模式,以“系统论”为指导思想的生态医学模式便进入了人们的研究领域。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系统论强调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其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它认为,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系统论的基本方法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统观点看问题。系统论不仅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也为解决现代社会中各种复杂问题提供了方法论基础,系统观念正渗透到各个领域,也为医学模式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

生态医学模式以系统论为指导,强调把健康和疾病放在全方位的背景下考察,认为人是一个多层次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人的健康和疾病取决于这个复杂系统中各层次、各子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人体与外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4]。疾病的发生除病原体这一外因外,还与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有关。

3生态伦理思想

生态伦理又称环境伦理,是伴随着全球环境危机的到来而形成的一种全世界的伦理观念。生态伦理观以尊重和保持自然生态环境为宗旨,以未来人类继续发展为着眼点。生态伦理强调人的自觉和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存共融。但是在社会化、工业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无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导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引发了一系列传染病,如疯牛病、SaRS等,严重危害了人类的健康。因此,人们必须吸取教训,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泥潭,学会尊重自然、尊重其他生物,在生态伦理思想的指导下实现人与自然的依存、共生、和谐。

生态伦理思想自古有之,如“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便符合当代的生态伦理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古代医学形成了“人体阴阳五行说”、“自然诊治”等具有现代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和实践,这些都对当代医学模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5]。生态医学模式继承了我国传统的生态伦理思想,摒弃人类中心主义,把人摆在了自然界的正确位置上,认为人类应与不同层次的内外环境保持生态平衡,达到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使人的寿命达到理想水平。

4学者对生态医学模式的观点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比生物医学模式更具科学内涵,赢得了国内外学者对它的认同。但是随着人类的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的长足发展和进步,该医学模式已经不能正确引领、指导医学的发展,许多学者在如何消除其缺陷、建立新的医学模式方面进行了探讨。

将生态纳入现代医学模式的观点早就有人提出过。陶功定教授在17年前就提出了“大生态医学模式”的观点,其专著《大生态医学模式论-医学未来发展战略之哲学和伦理学论证》首创大生态医学模式理论。他认为医学正面临新的革命,最佳的医学研究方法就是确立一个充分体现人类理性精神而不是满足于现有有利技术手段的宏观的医学理论形态。应该建立最佳的“医学模式”,即以“大生态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模式”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卢焯明、陈诗慧等提出了“基因、生物、心理、自然、社会模式”。梁兆科认为:“目前倍受推崇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仍存在很大缺陷,能全面和深刻反映现代医学实践和认识的模式应为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他认为这一医学模式既能全面地反映人的本质,反映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也能全面概括当代实践领域,并能给健康下一个较完美的定义。在对中西医学的比较研究中,很多学者认识了中西医学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探讨了在当前医学模式下二者互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又提出了人体生态医学、人工自然生态医学模式等观点。

从认识发展的逻辑上来看,树立生态理念,并适时将其纳入医学模式已经有了一定的思想认识基础,生态医学模式将成为引领未来医学发展的基本模式。

5传统的生态医学思想

传统的中国医学文化中有着丰厚的社会人文与医学相统一的辨证思想,也体现着生态观。

《黄帝内经》将人的生命活动放在自然和社会的生态环境来考察,确立疾病的形成原因、诊断、防治原理和思路、方法,生态医学思想是贯穿全书的主线。《黄帝内经》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在医学实践整体运动中贯穿平衡论思想,它的平衡观十分丰富,包括自然界的平衡、人体内的平衡,以及体内外环境的平衡[6]。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即从两个生态环境失调论疾病形成的原因。《黄帝内经》还有着顺应环境四时、“形与气相任则寿”、“志闲而少欲”的养生观,“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心身健康观,“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的自然死亡观等顺应自然发展的生态医学观[7]。

同样,中医学中的生态医学思想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历史。中医理论的本质和科学内核,始终是一种生态医学适应理论,中医强调整体观、辨证施治和治未病都很好地反映了这一点[8]。如中医的整体观不仅重视人体自身组成的生态体,同时也强调人和自然生态环境应和谐统一,“人与天地相参”,就指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在观察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同时,不能仅着眼于人体本身,应看到人与自然界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中医治病强调辨证施治,它认为,疾病的不同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候;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同样的证候。因此,同一疾病的不同证候,治疗方法就不相同;而不同疾病如果证候相同,也可运用同一治疗方法。

6科学发展观呼唤新的医学模式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这一战略目标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时期,各个社会层面的矛盾不断加剧,全球性生态危机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发展理念的进步,也显示出发展战略和政策调整的方向,它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面临的改革方向、总体模式和发展战略等重大问题上的指导意义不言自明。特别是思考医学模式变革这样重大问题,更应该自觉地遵循科学发展观指引的方向[9]。

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前提。同时,还要求必须把人的发展同资源的消耗、环境的退化、生态的胁迫等联系在一起。而生态医学模式也是以此为前提的。

生态医学模式持有和谐平衡观,与自然界及其他生物共生共存、相互适应。要求在对医学中关于人的健康、疾病、诊断、治疗、护理等相关学科理论的构建时,必须给包括病原体在内的自然界的其他成员以相应的存在空间;对于那些不和谐的因素、影响平衡的因素应通过相互磨合与调整的方式加以解决,对不适应问题的干预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手段,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去除或回避。生态医学模式还主张协调发展。某些科学技术成果的运用,有可能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重大冲击,破坏人类自身的协调发展。在现代医学中表现为医源性与药源性疾病、不合理的医疗资源配置、医疗高新技术的过度应用、医患关系的僵硬、高额的医疗费用等,而这些都有望在生态医学模式中得到缓解甚至是解决,从而使现代医学回到协调、科学发展的良性循环中来。同时,现代医学的协调发展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又是相互依赖的。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为现代医学的协调发展提供外部条件;现代医学有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这就使得人人都能享受同等的医疗资源,生理、心理、社会健康都有保障,也能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为人们真正做到从生态学、社会学的角度防治疾病提供了可能性,既是生态医学模式的主导方向,也是建立生态医学模式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张田勘,宋立新.疫病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182-184.

[2]刘典恩,杨瑞贞.生态医学模式:后SaRS时代的选择[J].医学与哲学,2003,24(11):27.

[3]黄顺基.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4.

[4]谭得俅.以系统论为指导,全方位贯彻现代医学模式[J].医学与社会,1999,12(4):29.

[5]纪文静.中国古代医学中的生态伦理思想[J].柳州师专学报,2006,21(3):123.

[6]陶功定.《黄帝内经》生态医学思想溯源(待续)[J].山西中医,2005,21(2):44.

[7]陶功定.生态医学思想是贯穿《黄帝内经》的主线[J].山西中医,2004,20(3):36.

[8]马伯英.中医学是优质的生态医学[J].发明与创新,2007,1(3):29-3o.

医学模式的发展篇5

[关键词]医药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

高等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医药教育机构中的学生在学制内通过与高等医药教育机构中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而达到我国教育方针指导下的人才培养规格的功能系统。它具有目的性、时间性、特色性、结构性、系统性等方面的特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国际医药模式的变化、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iSUme)的提出以及国家药监局对药品监控力度的加大,传统的医药行业也正酝酿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加上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步入,对医药院校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目前的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我国高等医药教育几十年来在规模、结构、效益、质量等方面有着明显的进展。但面对时代和医药产业发展对创新的要求,如何从源头培养面向产业的应用型医药人才,是高等医药学教育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人才的培养模式是以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为基础的。目前,中医药院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三段式”,即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临床实习三个阶段。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现有的“三段式”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这种模式存在着课程设置单一,结构不合理;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整体素质的提高等问题,而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无异也是瞬息万变。因此,这种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医药产业和医药市场对医药人才的需求。医药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必须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把以知识传授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以高素质为目标的教育体系上来,树立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新观念。

二、构建新的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与现代教育理念和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接的医药卫生人才

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注重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培养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医药人才。

1.树立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专业能力强的厚基础人才。高等医药院校树立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加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变化,不断调整专业设置:一是要培育特色医药专业,突出医药学等优势学科;二是形成涵盖医学、药学及相关专业的医药专业体系,在重点建设医药学专业的基础上,利用基础学科优势,调整专业结构,拓展新专业,融入医药信息、生物工程、医药管理等专业课程,以医药专业相关领域为重点,做到医药专业与相关专业协调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大批高新技术诊疗设备和信息技术应用医疗卫生服务的出现,同时制药工业、卫生公共服务等产业亦迅猛发展,给医药学教育带来机遇和挑战,只有转变观念,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学科交叉,构建符合社会需求的协调发展的医药专业体系,努力培养具备扎实的医药卫生专业知识及深厚的医药基础专业的厚基础人才。

2.与区域经济紧密结合,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高等医药院校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必须与区域经济相对接,在专业建设上贴近市场,提高教育质量,重视打造优秀本科教育。学校首先在专业设置上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依托良好的医药学科优势,通过不断地培育建设,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拓展新专业,使之形成与区域医药经济和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接的本科专业体系。高等医药院校要注重根据区域社会经济与医药卫生事业的需求,积极转变教育思想,进行教育改革,在教学改革方面从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适应面、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等全方位进行探索。重视打造“优秀本科教育”品牌,从医药人才培养的特点和学校实际出发,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从各方面提高对教学的支持力度。高等医药院校要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围绕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加大实践教学平台的投入,建设各级教学科研服务平台,强化产学研基地建设。同时,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推行多层次的创新教育模式,培养高素质人才。

3.转变教育观念,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综合素质强的复合型人才。高等医药院校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教育新理念,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树立综合教育的理念,重视人文学科的发展,确立人文学科在大学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在课程设置、资源配置、经费投入、师资培训等方面给予人文学科充分的保证,在教育体制上尽快实现由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同时,人文素质教育还要渗透到校园生活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中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使人文教育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4.构建多元化的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传统的单一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不断发展的医药产业和医药市场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因此必须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打破僵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创新教育的阻碍,建立起一种灵活的、具备生命力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如专业设置按照扩宽专业口径、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的原则进行调整、改革和重组,紧密联系社会人才需求,形成与区域医药经济和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接的专业体系,落实医药卫生行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在进行充分

社会调研的基础上与时俱进、随需而变,构建包括通识教育课、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教学、特色(方向)课等5大平台的大平台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实践教学体系由课程实验教学、实习教学、现场教学、实验室开放和社会实践五个层次组成,这五个层次既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课内与课外衔接,校内与校外互补,基础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保证了学校培养的学生始终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医药院校要进一步调整办学思路,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实现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段涛,杨国柱.浅议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科技创业月刊,2007,(8).

[2]王英文,王忠.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举措思考[J].理论界,2006,(2).

[3]平,牛晓静.关于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考[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0(4).

医学模式的发展篇6

关键词:医疗模式;医院建筑形态

中图分类号:F763文献标识码:a

医学是一个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名词,它包含医院的各项医疗活动和给各项医疗活动提供适宜场所的医学建筑。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疗模式在不断的发生转变,随之转变的就是医学建筑。医疗模式的发展决定着医学建筑形态的变化。现代的医学模式由早期的机械医疗模式经过进一步的改善到生物医学模式,最后发展为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每一种医疗形式都必须要有其对应的建筑形态,提供必要的医疗环境,随着医料模式的不断进步,医院建筑也必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一、医院的几种医疗模式

1.机械医疗模式。机械医疗模式在最初时期是建立在个体感性经验的基础上,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这一时期的医疗活动通常是以个体方式,活动比较分散、流动性强。这样的医疗模式主要是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医疗技术水平很低,医疗手段也主要是靠医生的望闻问切及一些简单的工具进行诊断、治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一些类似医院的医学机构开始出现。例如宫廷医疗组织、寺院医疗组织、军队医疗组织等。

这种机械医疗模式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不可能设立有正规形式的医疗场所,即使是一些类似的医疗组织也很稀少,还不能行成具有科学意义的医院。

2.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是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从群体理性实验分析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最初是从17世纪的欧洲医学中哈维发现的血液循环而确立了生理学这一科学。在之后的18世纪和19世纪,一些生理学、病理学和微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同时一些科学技术应用到医学上,使得医学诊断和治疗发生本质的改变。西方的精确定量分析方法称为现代医疗的主流,在病理解剖学上运用另外物理学检验方法。现代医疗开始向成熟阶段发展。

在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人们逐渐接受了生物学模式。在生物学的基础上建立了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变。同时生物学模式是现代医学体系建立的标志,人们开始从科学的基础上认识和治疗疾病。有之前简单的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转变为现在的听诊法,利用各种先进的医疗器械进行诊断。

二、医疗模式对医院建筑形态的影响

医疗模式的转变对医院的建筑形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之前的“粗放型”规模建设开始转向“集约化”的建设形态,其具体的改变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生物学模式的变化使得医院的组织结构也更加细化,这些医学模式的变化随之影响了医院建筑形态的改变,医院建筑形态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医院建筑功能的细化。现代的医疗模式使医院的组织产生了详细的分类,医院建筑也随之变化,医院建筑的功能也更加明晰,主要分为医疗部门和后勤部门。医疗部门根据科室分化又可分为门诊部、医技部和住院部;后勤部门包含了洗衣房、配电室、压缩空气等各种机械设施。针对此模式的转变医疗建筑开始采用分栋连廊的建筑形态:把医疗部门中的门诊部、医技和住院部根据它们的不同作用性能进行分别设计,然后在使用公共走廊把这些分工明确的部门连为一个整体。

2.医院建筑形态向集中化布局。由于医院的经营方式和建筑功能的不断细化使得医院建筑向集中化布局。现代医院都购置有昂贵的医疗设备,只有使这些医疗设备得到充分的利用方可维持这些设备的运作成本。因为现代医院大多希望建在人口密集、交通便利的地方以取得较多的病人来源。由于市区内的土地价值较高,所以医院建设必须采用集中化的布局才能达到土地价值的充分利用。在设计医院建筑形态是集中化的布局可以采用分层叠向上面的空间发展,在建筑时按照医院各部门功能的不同,采用上中下重叠的形式建造成一栋综合医院

在现代医院科室功能的逐渐细化,各科室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为使得这些部门方便联系,缩短他们的往返时间,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各医疗科室在建设时采用同平层的版块模式,把医院的各部门被包含在一个矩形多层的空间之内,实现节约用地的同时还能够缩短流线,以节约材料,提高效率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医院的应变能力

3.医院建筑中一些先进机械设备的运用。由于医院中存在很多复杂的流线关系,为解决这一问题,现代医院建筑中都运用了现代机械化设置来提高效率。1、医院内部电梯的设置。电梯在医院中是传送人、物的重要工具,根据它的用途可分为客梯、医用梯、清洁物电梯,污物电梯等,各类电梯还要按照其用途设置相应的尺寸。2、信息传输网和气体运输管道。医院大量信息(如病历、标本、X光片等)的传送是依靠轨道传送网和气送管筒这两样工具。3、地下通道的运输运用。用于连接医院布局分散的主体和辅助部分的地下动脉,利用通道来输送给类供应物品和一些废弃物品的输出。4、关于医技科室的重点的设计。医技科室是人类根据疾病的现代概念所提出并发展的,在设计医技科室时比较困难,医技科室设计到放射科、检验科和手术部,这些都要结合实际情况以及机械设备的要求进行设计,在建筑师设计时需要医疗设备的型号和有关医疗设备的工程指标等详细资料

三、现代医疗模式的最新改变――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现代医学结尾关注的一种医疗模式。经过近几十年对人类疾病和死因的统计资料显示,心理、社会等因素对人类疾病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于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以引起医学界的极大关注并得到广泛的研究。世界卫生组织对于的定义是强调身体、心理和社会上都具有良好的状态。由此,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也成为了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新的医疗模式的发展,医院建筑形态也需要随之改变。医学建筑必须由之前单一的医疗模式转型转向综合型的医疗,包含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几种治疗内容。因此医院建筑在建设时要给人带来安全、舒适、尊重和宁静的感觉。在设计医院建筑是要趋向于艺术化、数字化、家庭化。

医疗环境是通过心理、生理和社会意识来进行评价,随着现代科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医疗环境在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效率方面有着明显的影响。

1.生物医学模式下的物质医疗环境。此环境是根据医院的医护人员和医院的后勤人员的工作需求进行设计的,这样的设计在医院内部的各科室和走廊交错成型,交易混淆人的方向,并且医院的环境比较单一,压抑,这些都给病人的心理带来负面影响。然而,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能够给病人提供一种较为温馨愉悦的医疗环境,从而使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加倍。针对这样的情况,在医院建筑设计是要创建一个康复环境,这是要运用大自然的力量,这样就需要把园林绿化环境加入到医院建筑当中,营造一个现代化医院建筑环境。

2.在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下的数字医疗环境。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是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在发生革新,同样医院也在这个革新的范围内。医院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主要是数字化的医疗设备,医院有关的信息管理系统,远程医疗服务等。这样的模式是以网络为中心,不仅仅在医院进行服务,而是走向地方医院和病人的家园,这样的服务向病人靠拢,医院建筑在设计时也会受到专项设施和其它医院的智能分散的密集度的影响。由此,医院的建筑重点向完善服务的方向发展。

四、结束语

健康是人类最大的渴望,随着现现的各类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医院也在不断的研究针对这些因素的解决方案,进而面对健康的挑战。医院的医疗模式在不断的发展,随着医疗模式的发展,给予其提供医疗活动场所的医院建筑也要不断的完善来满足现代医疗模式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谢凌峰,周峻岭.论中国的后现代主义建筑[J].民营科技.2010(09)

医学模式的发展篇7

【关键词】循证医院管理医院管理发展趋势

随着国家对医院管理的重视,传统的医院管理理念已不再适应新时期医院管理的发展,资源的有限与需求达不到正比等问题层出不穷,而循证管理的出现极大程度地缓解了这一现状,并成为了新时期医院管理的发展方向。

1传统医院管理现状

(1)多数医院的管理方式都比较陈旧、传统,大都以经验为主,这样一来,存在许多弊端,某些医院也尝试着改变管理方式,采取综合诊疗模式,但这只是极少数医院,大多数医院还是沿用传统的医院管理模式,为从上到下的命令式管理。(2)陈旧、传统的医院管理模式使得医院的服务水平无法提高,医疗质量得不到保障,刚性、命令式的管理使得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而对于就医者而言,就医成本高,还得不到良好的服务。(3)多数医院普遍存在着资源浪费现象,医院相对于社会效益来说,更重视的是经济效益;医生和患者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各地医疗纷争不断上演,患者大闹医院的事件也迭出不穷。(4)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行困难,医院改革步履维艰,医院的改革方案不少,却无法找到适合大多数医院都实行的方案。而对于民营医院来说,市场份额较小,在公立医院的竞争下,难以发展,导致生存环境极为恶劣。

2循证医院管理简介

2.1循证医院管理的含义

循证医院管理是指根据全部正确的信息,经过充分衡量,医院决策者做出影响医院患者保健的决策。在该过程中,管理者要收集信息,分析数据,科学决策。这一管理模式需要实践的证明,需要管理者反复积累经验,逐渐适应,反复修正不合理的部分,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提高管理效率。该过程是在循证的基础上制定最佳临床途径和最佳管理途径来管理医院。循证医院管理的核心就是以证据为决策依据。

2.2循证医院管理与传统医院管理的区别

传统医院管理的证据来源是管理者的经验和教科书中的管理理论,循证医院管理的证据来源是当前最科学客观的管理依据和管理者经验的结合;传统医院管理收集的证据不系统、不全面,而循证医院管理收集的证据系统、全面;传统医院管理评价证据不重视依据的质量评价,循证医院管理评价证据强调的是重视管理效能和综合评价体系;传统医院管理的管理模式是以规章制度为核心,而循证医院管理的管理模式是以人为中心。以上是区别传统医院管理和循证医院管理的重要方面。

2.3循证医院管理的意义

该管理模式强调科学性,以证据为依据,可靠、科学。该模式的采用,将进一步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让医院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有效地解决临床医疗实践中的难题,促进医学的发展,促进管理科学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另一方面,循证医院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疾病早期的诊断正确率,让医生的治疗措施更加合理、有效、准确。循证医院管理不同于传统的医院管理模式,循证医院管理模式创新了管理方式,是医院管理的一大进步,该模式势必会成为现代医院管理的发展趋势,让管理者更好的管理医院,增强医院决策的科学性,促进医院和医学事业的发展。也会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造福于民。

2.4循证医院管理在国内外的研究

(1)目前循证医院管理已得到人们的重视,并进行了多次研究与实践,人们不断探索医院管理的新途径,国外医院管理专家对循证医院管理已经进行了多次研究与尝试,并取得显著成果,南卡莱罗纳州大学卫生管理系的David教授开展了“循证管理运用对医院收支的控制”方面的研究。这一研究有望给医院增加收入。(2)在我国,循证医院管理的研究也步入正轨,并且开始由理论走向实践。医疗质量管理、医德医风建设、临床医学教育、医院后勤管理等各个方面都逐步开展循证管理,使管理更加民主、科学。无论是李包罗教授的循证医院管理报告,还是华西和广州循证医学研究中心的研究,都有力地推进了我国循证医院管理的发展。(3)我国循证医院管理虽然得到发展,但对循证医院管理的研究都还处在初级阶段,循证医院管理的研究不成熟,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模式,个别方面还有待提高。

3开展询循证医院管理的目的

(1)开展循证医院管理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如何减少费用,还能提供较好的服务,提高工作效率,一直是管理者所追求的,在医院管理中,管理者也想以较少的费用,为患者提供好的医疗服务,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另一方面,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与循证医院管理的目标相一致,都追求管理效果与效益的统一,循证医院管理模式,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理论,适应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适应时展的需要。(2)医疗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必须要有合理的管理模式,循证医院管理的模式,适应了市场的需求,是在激烈的医疗市场中竞争的关键,取胜的关键,是医院在有限资源下,成本与效益的最佳结合。循证医院管理与时俱进,具有科学的管理方法,始终以证据说话,适应当今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想,适应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市场。(3)循证医院管理是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循证医院管理努力减少患者的就医成本,提高服务质量,提高病人的满意度,新型的医患关系离不开循证医院管理的发展,医学模式逐步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同时也要求新型的医患关系尽早的建立和完善,使循证医院管理的模式受到人们的重视。(4)传统医院管理模式往往以经验为主,自上而下命令式管理,至此医院的管理水平停滞不前,服务质量无法提高,就医成本高,人民群众也得不到实惠,要想改变传统陈旧的管理模式,必须推行新的模式,医院循证管理适应时代的要求,在循证的基础上制定最佳的管理决策,使患者得到实惠,使医院的服务水平有所提高,服务质量有所上升,方便患者,又能减少医院成本。

4如何开展循证医院管理

(1)对于管理者来说,先进的管理知识比什么都重要,管理者要不断学习先进管理知识,决策要科学,这就要求管理者学会慎重、明智地选择并应用管理依据,结合管理经验和社会实践,又要考虑到服务对象的权利、期望等,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2)管理者要思想认识上全面接受循证医院管理的思想,培养循证的思维,掌握循证医院管理的基本理念,医院要大力弘扬和宣传循证管理的理念,并把该理念付诸于实践,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逐渐掌握循证管理各种知识与技能,积累经验与教训。这样一来,在日常的工作中,就能将循证医院管理的思想保持并推广下去,实现医院管理模式由传统管理模式向循证医院管理模式转变。(3)要想大力发展医院循证管理,医院管理人员就要做好长期的工作,定期总结分析实施循证医院管理经验与教训,好的继续保持,差的一方面就要加以改正和完善,及时根据当前的管理成果和医院多年的管理经验,进行合理正确的判断,以做到对循证管理项目进行修正、补充等,以获得更好、更完善的发展。(4)做好开展循证医院管理的前期准备工作,在决定开展循证医院管理前。要梳理各项工作,包括各行政科室的工作、职能岗位等,然后要合理分配各个循证管理项目,各个项目的分工要明确,由专人负责。为了更好地进行管理,还应该建立监督机制,设立监督小组,定时对循证项目进行测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5)循证医院管理要遵循循证思维,要做到以人为本,医务人员要向患者提供最佳证据,要学会从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循证医院管理强调患者的参与,做到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服务,增强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满足他们生理和心理的要求;另外,对于员工,要做到与员工进行情感的交流与思想的沟通,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6)要想深入、长久的开展循证医院管理,重要的是培养循证管理团队,使管理专业化,效率化,建立健全组织管理体系,构建循证管理机构。一般的方法,医院可以组建循证医院管理小组,注意小组内分工要明确,还要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是小组成员熟练掌握循证医院管理的理论,并在实践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循政管理理念拓展到医院管理的每个层面。

5循证医院管理在医院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1存在的问题

(1)循证医院管理的运用将会大大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但是循证医院管理理论还不够成熟,现实生活中,受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对于循证医院管理的发展造成了加大的阻碍。(2)循证医院的管理讲究证据,但是循证医院管理在搜集证据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对于证据的总结、传播和利用也比较困难。各个医院有各自的管理方式,适合别的医院的不一定适合自己,管理者不能一味借鉴。如果管理者不对证据进行全面的分析,就盲目借鉴,是不会利于本院的发展的。(3)虽然循证医院管理有利于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和效率,但是对于传统管理模式并不能完全抛弃,客观证据不能完全代替管理者和多年的经验。(4)建立循证医院管理体系投入大,成本高,资源消耗大,工作量也繁重,需要对医院的每项决策进行循证。

5.2应对方法

(1)可以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循证医院管理的相关知识,让相关管理人员了解并掌握一定的循证医院管理的方法和技能。(2)可以利用图书馆等场所学习,学习循证医院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开展读书活动,以循证医院管理为主题。(3)可以举办各种活动,如各种循证医院管理竞赛活动,对获胜者进行奖励,提高员工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员工工作和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循证医院管理工作的进行。(4)利用专家讲座的形式宣传循证医院管理的相关知识,邀请专家进行讲座,也可以派遣工作人员组成学习小组到那些开展循证医院管理的医院进行学习,交流经验,吸取教训。(5)开展循证医院管理,医院的基础设施是必要条件,因此必须加强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医院的网络系统,对系统进行更新,应入新的循证医院管理的知识和信息,重要的信息要及时向管理人员传达,并鼓励员工上网学习,查找循证医院管理的有关知识,并进行自主学习。(6)传统管理模式下的管理人员必定积累了许多管理知识,可以将这些管理知识与经验进行总结,并将传统医院管理模式与循证医院管理模式相结合,吸取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分析证据、资料等,创新管理模式,寻找适合本院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对于医院来说,有很多途径进行交流,可以组织经验交流座谈会、医院管理总结会议等进行经验交流。(7)医院的财政支持是开展循证医院管理的关键,因此要想开展循证医院管理就要在财政预算时留出一部分用于循证医院管理,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保证循证医院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8)循证医院管理的项目选择也是一大难题,在选择项目时,要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不仅要对效益进行分析,还要对影响医院效益的重大方面努力实现开展循证管理。(9)循证医院管理模式的推行是自上而下的,因此,高层管理人员要给与大力支持,只有高层管理者支持与重视,才能顺利开展下面的工作。但对于循证管理模式来说,推行的过程会对高层管理者的威信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高层管理者要不纠结与个人威信,该管理模式才能顺利推行。

6结语

循证医院管理将成为现代医院管理的发展趋势,这是不可否认的,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就要推行循证医院管理。近几年来,循证医院管理有所发展,但也发展缓慢,水平不高,其中影响循证医院管理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推行循证医院管理的道路还很长。管理者要想提高医院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就不能只局限于局部和表面,必须深入管理模式中,创新管理模式,从循证医院管理的思想、方法入手,一步一步,改变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管理模式,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循证医院管理必然会发展的更好,走得更稳、更远。管理者要借鉴传统管理模式的经验与教训,与循证管理相结合,形成依一套成熟、完善的医院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孙惠民.试述循证医学与循证医院管理和医德医风建设[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8(3):33.

医学模式的发展篇8

一、快速检索信息资源,掌握最新的医疗科学动态   

继续医学教育作为一种精英教育,以人为研究对象,以生命科学为主导,综合应用多种教育方式,达到服务于医学工作、服务于人类社会的目的。川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医学继续教育的方式也需要加以适当创新,跟随时展与变化,开展积极引导活动,培养医务工作者形成终身学习意识。   

医学继续教育通常以自主阅读图书馆资源为主,充实自身的医学知识,但是,在实际的学习与工作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医学作为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多个学科具有相辅相成的特点,各类学科的相互融合,形成了全面性的专业知识体系。在生命科学不断发展与进步的时代背景下,各类新知识、新发现也逐渐展现。将网络教育模式融入到现代医学继续教育活动中,能够快速检索信息资源,掌握更多最新的医学科学动态,第一时间获取相关信息资源。 

网络资源丰富,内容充实,网络巨大的知识容量能够转变传统教学空间中存在的问题,使专业知识的获取不再局限于书本之上。网络信息技术能够加快信息资源的获取速度,优化配置各类信息资源,使信息资源获取的方式能够更加简单、有效且突出整合性特点。   

在医学继续教学活动中,可以灵活应用网络教育平台开展教学活动。f41比如可以积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查找最新的生物医学应用状态,以最快的速度获取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知识以及相关工作经验掌握最新的医疗专业技术内容,了解当前最前沿的科学动态等。网络教育模式在医学教育的重点应用,能够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以发展的理念指导各类临床实践活动,全面提升每一位医务工作者的自我综合素质,也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全面的医疗服务。 

二、丰富继续教育形式,真正实现个性化教育教学   

传统的医学继续教育活动,多采用学习班与进修式的学习方式,由于受到时间、距离或者工作因素的影响,很多医务人员无法亲临授课现场或者参与进修活动,从而错失学习的机会,使继续教育的目的没有达到。   

网络教育的方式能够有效改善上述问题,网络教育的方式能够将教学活动扩展到任何网络技术普及的区域,将文字、图形、动态等多媒体教学软件有效融合,通过图像、声音等形式,转变传统教育模式中单一的文字讲解方式。生动的动态图像能够增强学生的各项医学知识掌握能力,为医务人员塑造良好的医学知识学习环境,实现跨时空、跨时间的继续教育指导。  

网络授课方式下更加关注医务人员个人的情感体验,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融入其中,为现代医学继续教育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网络教育模式能够完成从以传教者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手段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的转换。网络继续教育可以提供系统化的文献资料、授课专家录制的完备的教学视频,包括手术视频等。同时,网络授课还可以通过微视频的方式,详细讲解某一个疾病的诊治难点、观察重点等等,以分享相关的医学知识经验。有目的、有重点且富含针对性特点地开展各项教育活动,是深入开展现代医学继续教育活动的有力举措。  

网络教育模式能够掌握最新的动态模式,便于医务人员形成完整的疾病诊疗理念。医务人员可以根据个人的理论知识掌握能力、实践知识掌握能力等开展教育活动,这能大大地满足不同层次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需求。通过案例指导、情景模拟等形式,针对实际的临床案例进行网络讨论、网络互动,也可以借助网络技术模拟实际的临床工作场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习知识,以真正实现个性化教育教学,为医务人员未来的工作与职业发展创设良好的条件。 

三、拓展交流互动平台,共享与传播临床工作经验   

网络教育模式在现代医学继续教育中的应用,能够提升医学继续教育的质量。医务人员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与多元性的互动模式开展学习活动,比如可以借助e-mail,贴吧等形式向相关的专家提出问题,或者通过论坛聊天室、问答天地等与其他人一同共享经验、探究问题等等,将枯燥的医学继续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活跃,既拓展信息交流与互动的平台,又共享相关的临床工作经验。   

网络教育活动的开展,每一位医务人员均为学习的主体,不但要能够听和看,还要能够通过即时通讯工具与其他医务人员一同进行话题讨论、问题咨询或者主题辩论等等,以及时解决实际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解答学习者的疑惑。医学网络继续教育平台能够实现临床病例讨论、疑难病例的远程分析,比如可以针对1例死于脑出血疾病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网络平台讨论,分析其所存在的并发症,发病前的血压水平、心率状态等,明确其脑出血的位置、抢救的时间以及抢救的方式等等。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主要媒介的现代远程教育,转变了传统医学继续教育模式,彰显了现代医学继续教育的开放性价值,使每一位医务人员均能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不断丰富个人工作经验。   

医学教育模式能够丰富医学继续教育的材料,只要具备上网条件,任何场所都可以参与继续教育活动,查阅相关的医疗信息、课程资料。因此,网络教育可以将电子教案、典型案例以及多媒体素材等融入其中,为医务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医学知识自主学习平台。同时,还可以基于个人的实际工作能力、专业方向等选择继续教育的内容。在网络远程教育的方式下,医务人员能够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将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交互利用。而系统性记录网络继续教育内容,教学和学习服务系统则可根据继续教育学员具体信息,提出更具针对性和个性化的学习建议,不断提升医学继续教育的质量,为医务人员带来全新的医学继续教育体验。               

医学模式的发展篇9

【关键字】全科医学教育模式问题建议

全科医学是一门研究病人、服务病人、理解病人、满足病人的学科,也是最具有人性化的临床医学学科。全科医学的培养目标是高质量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的培养离不开全科医学的教育模式和体系。

一、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1.对全科医学教育观念有待改变。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医疗卫生条件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所以人们缺乏对全科医学的认识,认为全科医学可有可无。并且生病去医院找专业医生的想法已经在人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全科医生的作用和重要性。并且随着医疗的改革,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有望在近些年来实现社区卫生服务,这样的话就可以实现大病去医院,小病进社区的目标。但是当前人们对于医疗相关的观念还是非常传统,认为生病应该去专门门诊看专门医生,对全科医生还不是特别认可,对于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够。

2.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当前由于开设全科医学教育的学校并不是太多,所以对于全科医学教育也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全科医生的培养模式进行分析,然后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来进行教学模式的制定。这样以来,每个学校的培养模式以及教学目标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许多医学学生对于全科医生的定位都不够准确,学生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不够了解。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目标不够明确,许多全科医生不愿意去基层社区进行医疗服务工作,一方面造成全科医学毕业生就业率偏低,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站没有足够的专业人才。

3.教学偏离实际。由于理论与实践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当前的教育往往都是停留在理论阶段,与实践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造成了全科医学教学过程中,教学偏离实际。通过实习就可以发现,在医学教学过程中教授的内容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对于实际操作以及实际可能遇到的问题分析的则较少。许多学校的教学手段也过于单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科医学的教学效果。

二、构建全科医学教育模式的建议

1.建立一个完善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想要建立一个有效地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就要先建立一个完善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因为全科医学教育不单单是某一个方面的教育,而是全面系统的对整个医学体系的教育,要求被教育者能够有效地掌握与医学相关的所有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社区服务的根本目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的建设,必须要尊重医学教育的本质,遵循医学教育的规律,按部就班的通过知识脉络的积累和搭建,来建立一个完整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这个体系要包括学习、实习、考核、反馈等多个环节,将与全科医学教育相关的内容全部都纳入这个体系当中。

2.改变全科医学的观念,加大对全科医学教育的投入。要加大宣传了力度,争取从最大程度上改变人们对全科医学的观念。要让人们明确全科医学的重要性,同时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全科医疗,通过对全科医学观念的改变来增强对全科医学的重视。政府各部门和相关教育机构也要加大对全科医学教育的投入,通过师资力量的提高来增加全科医学教育的产出。

3.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只有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给学生指出学习与努力的方向。当前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提高社区医疗服务的水平,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我国整体的医疗水平,为广大的人民群众谋福利。对学生的教育一定要从长远的目光出发,通过明确教学目标的设立来为学生指明方向。

4.理论联系实际。任何理论都是需要实践的检验的,同时任何理论也都是从实践中来的。这就需要在全科医学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地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全科医学的学生不仅仅能够牢固的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具备熟练的动手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全科医疗进行服务。

总之,在医学院校中开展全科医学教育是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要求,也是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因此,高校应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全科医学教育模式,解决当前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培养出更多的全科医学人才,让他们在社会需要的地方发挥光和热。

参考文献:

[1]张晓玲,李红玉.澳大利亚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对中国全科医学教育的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20).

[2]王家骥,刘义海,王心旺等.构建广东省全科医学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全科医学.2006(09).

(作者单位:1

【摘要】全科医学的提出对我国医学发展历程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全科医学虽然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但在发展过程中还是面临很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才的匮乏。由于我国高校招生就业的市场化,很多医学院校适应社会发展开展了全科医学教育,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全科医学人才,教育的成果和教育模式之间存在很大的关系,我国全科医学教育模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成果。本文总结了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希望对全科医学教育模式的建立提供有效的建议。

【关键字】全科医学教育模式问题建议

全科医学是一门研究病人、服务病人、理解病人、满足病人的学科,也是最具有人性化的临床医学学科。全科医学的培养目标是高质量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的培养离不开全科医学的教育模式和体系。

一、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1.对全科医学教育观念有待改变。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医疗卫生条件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所以人们缺乏对全科医学的认识,认为全科医学可有可无。并且生病去医院找专业医生的想法已经在人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全科医生的作用和重要性。并且随着医疗的改革,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有望在近些年来实现社区卫生服务,这样的话就可以实现大病去医院,小病进社区的目标。但是当前人们对于医疗相关的观念还是非常传统,认为生病应该去专门门诊看专门医生,对全科医生还不是特别认可,对于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够。

2.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当前由于开设全科医学教育的学校并不是太多,所以对于全科医学教育也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全科医生的培养模式进行分析,然后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来进行教学模式的制定。这样以来,每个学校的培养模式以及教学目标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许多医学学生对于全科医生的定位都不够准确,学生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不够了解。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目标不够明确,许多全科医生不愿意去基层社区进行医疗服务工作,一方面造成全科医学毕业生就业率偏低,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站没有足够的专业人才。

3.教学偏离实际。由于理论与实践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当前的教育往往都是停留在理论阶段,与实践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造成了全科医学教学过程中,教学偏离实际。通过实习就可以发现,在医学教学过程中教授的内容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对于实际操作以及实际可能遇到的问题分析的则较少。许多学校的教学手段也过于单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科医学的教学效果。

二、构建全科医学教育模式的建议

1.建立一个完善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想要建立一个有效地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就要先建立一个完善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因为全科医学教育不单单是某一个方面的教育,而是全面系统的对整个医学体系的教育,要求被教育者能够有效地掌握与医学相关的所有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社区服务的根本目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的建设,必须要尊重医学教育的本质,遵循医学教育的规律,按部就班的通过知识脉络的积累和搭建,来建立一个完整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这个体系要包括学习、实习、考核、反馈等多个环节,将与全科医学教育相关的内容全部都纳入这个体系当中。

2.改变全科医学的观念,加大对全科医学教育的投入。要加大宣传了力度,争取从最大程度上改变人们对全科医学的观念。要让人们明确全科医学的重要性,同时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全科医疗,通过对全科医学观念的改变来增强对全科医学的重视。政府各部门和相关教育机构也要加大对全科医学教育的投入,通过师资力量的提高来增加全科医学教育的产出。

3.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只有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给学生指出学习与努力的方向。当前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提高社区医疗服务的水平,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我国整体的医疗水平,为广大的人民群众谋福利。对学生的教育一定要从长远的目光出发,通过明确教学目标的设立来为学生指明方向。

4.理论联系实际。任何理论都是需要实践的检验的,同时任何理论也都是从实践中来的。这就需要在全科医学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地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全科医学的学生不仅仅能够牢固的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具备熟练的动手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全科医疗进行服务。

总之,在医学院校中开展全科医学教育是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要求,也是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因此,高校应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全科医学教育模式,解决当前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培养出更多的全科医学人才,让他们在社会需要的地方发挥光和热。

参考文献:

[1]张晓玲,李红玉.澳大利亚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对中国全科医学教育的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20).

[2]王家骥,刘义海,王心旺等.构建广东省全科医学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全科医学.2006(09).

医学模式的发展篇10

【摘要】目的模拟式学习法(SBL)是指利用模拟技术创设出模拟病人和模拟临床场景,代替真实病人进行临床教学和实践的教育方法。模拟式学习不对病人造成伤害,可重复,减少不期望的干扰;可按要求创设任务或情景,重复练习技能,可以为个体量身定做训练项目;增加技能的保持和准确性,促进技能从课堂到真实情景的迁移;提高评估学生和住院医师培训的操作技能表现和诊断要求的标准。

【关键词】模拟式学习法医学教学模拟技术

医学的发展来源于医学教育和科研的进步,近代医学教育改革至今已历经近半个世纪期间提出的各式各样教学模式早已超越了传统的教学法,这股改革的风潮也由欧美快速的吹向世界各个角落。不久前,笔者能有幸前往在医学模拟教学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的加拿大mcmaster大学学习交流,对模拟式SBL学习法与医学教学的有些启示和思考。

1SBL概念的提出和发展

基于模拟式学习法(SBL)是指利用模拟技术创设出模拟病人和模拟临床场景,代替真实病人进行临床教学和实践的教育方法[1]。它不仅是医学生进行临床前实习的必要手段,也是在职医师、专科医师的临床技能训练,尤其是一些新技术的临床推广之必须。从简单的模拟某一个人体部位或完成某一种任务的模拟器材,到整体的病人、医疗环境以及复杂的虚拟现实。

模拟技术最早被使用于军事领域,但早期应用的范围比较小。最近10多年来,医学模拟技术经历了从真实的生活中行走的病人到游戏式的音像三维虚拟世界的历程。模拟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运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特别是西方各国的医学院校,相继建立了临床技能中心,使用各种模拟设备对学生、专业人员进行培训。随着模拟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医学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模拟技术对医学教育和住院医师培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提高病人的安全性、培养学生能力感与自信心、教育标准化与规范化等方面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与潜力。

2医学模拟技术的分类

2.1标准化病人标准化病人又称为模拟病人、病人演员或病人指导者。标准化病人的使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接触真正病人之前,掌握一定的临床技能,而且运用标准化病人可以进行全面、正确、标准规范的临床技能考核。通过标准化病人设置有关心理、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可以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但标准化病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只能模仿疾病的主观部分,还存在一些伦理学问题等等。

2.2模型模拟模型在医学教育中按功能主要分为示教和培训两种。示教模型多为基础解剖模型,是展示生理解剖结构或病理解剖结构的模型,用来研究人体各器官组织间的关系,是最早出现的所谓“医学模拟技术”。基础解剖示教模型的使用使得枯燥的理论学习变得生动、易懂。培训模型包括:局部功能训练模型、计算机交互式训练模型、虚拟现实和触觉感知系统、生理驱动型模拟系统或全方面模拟系统。转贴于

3医学模拟技术在临床技能训练方面的优势

①可模拟一些罕见的、凶险的、必须进行迅速和正确救治的病例,反复进行相关临床技能的训练;

②同样的病例和场景可被重复使用;③在不危害病人的前提下,可进行某些专项技能的强化训练,掌握操作要领,提高熟练程度;④应用医学模拟技术可进行一些新技术操作或者某些旧技术在新领域应用的标准化训练,避免了诸多高风险手术操作带来的严重并发症[2]。

4医学模拟技术在医学教育方面的优势

①时间方便性;②不常见或罕见病例的学习;③可调节性;④对病人无任何风险;⑤允许出错;⑥可重复性;⑦记录和回放;⑧过程的可控性;⑨团队协作能力。

5发展模拟教学是临床医学教学适应法律、道德要求的迫切需要

随着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的完善与发展,传统的临床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法律、道德的制约和束缚。《执业医师法》要求无执业医师资格者不能从事一些有创性的医疗操作行为,这样临床教学实践中涉及到有创性诊治时,医学生就不能亲自动手进行诊疗实践,只能一旁观摩,无法获得实际操作体验,难以掌握和提高临床技术、技能。而采用模拟教学,为学生初级住院医师提供模拟操作的实践机会恰恰能够解决这一临床教学中的矛盾。另外,在法律所允许进行临床教学实践的范围内,道德上也不认可对典型病例实施过多的教学实践,情理上也不支持对患者实行不熟练的临床实践操作。而模拟教学恰恰可以解决由上述原因造成的矛盾,适应了法律、伦理、道德的要求,同时也满足了临床教学的需求。

综上所述,医学模拟教学为临床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发展空间,提高临床教学质量必须高度重视发展医学模拟教学,医学模拟教学作为临床教学的重要手段,更需要将严谨治学贯彻其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