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传统发展理念十篇传统发展理念十篇

传统发展理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0:31

传统发展理念篇1

关键词:传统养生功法;全民健身;中国

中图分类号:G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0-0242-02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加大,使人们越来越需要通过各种体育锻炼来调整生理及心理的健康与平衡。在大力倡导全民健身的浪潮中,受众多健身项目的冲击,中国的传统养生功法有渐渐被淡忘之趋势。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类社会对健康保健体育的呼唤与需要日趋强烈,传统的养生功法又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因此,我们应及时抓住这个机遇,及时确立发展的理念及策略,进一步挖掘和探讨这一古老而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养生功法,使其在新时期发挥独特的健身功能,从而吸引更多的现代人参与到此项锻炼中来,充分领略传统养生功法的健身功效及魅力。这不仅可以提高人们对传统养生功法的正确认识,也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

一、传统养生功法的理论基础

1.形与神俱、形神兼养的整体观。传统养生理论把人体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认为“心者身之主”、“身者之躯”,身与心、内与外的和谐,是人体健康与长寿的重要保证。因此形神统一、形神兼养为古代养生追求的目标。所谓形神,就人体而言,形指形体,躯干四肢,筋骨皮等外在的、具体的运动形式;神指意识、思维等内在的、心理的、精神的内容。从物质与精神的对立统一的观点来认识人体健康的思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形成。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重要保证。神依附于形而存在,形盛则神旺,形衰而神伤,反之亦然。只有形神共养,形神协调平衡,才能共同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益寿延年。因此传统养生功法特别强调“形神兼养”的练功原则,通过外在的身体运动来练形养神,达到强健体魄、健康长寿的目的。

2.阴阳平衡、动态和谐的养生观。发源于先秦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华古文化的核心与支柱,也是传统养生功法的理论基础。《易经》说:“一阴一阳谓之道”。作为古典哲学的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生成于阴阳二气,天地间一切事物的生长变化,也都是相互对应的阴与阳相互作用的显现。中医养生学援引此说,用以解释说明人体生命的形成、疾痛的起因以及心理与生理现象的种种关系,认为人体的形神、气血、脏腑、经络也都分属于阴阳。阴阳平衡,则生机旺盛;阴阳失调,则疾病自生。《黄帝内经》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纳纪,变化之父母,生命之本始。”如果人体阴阳失去平衡,或阴胜阳,或阳胜阴,都会引起人体内部环境的紊乱而发生病变,只有使阴阳处在平衡协调、动态和谐状态,人体生理机能活动才会正常有序,保持健康运行。

3.经络运行、气血调和的保健观。经络内属于脏腑,外联于肢节,是人体气、血、津液运行的通道。它们纵横交叉,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使人体脏腑组织器官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根据中国传统的经络学说,健康的机制在于脉络是否通畅,如果气血在经络中运行不息,则身体安康;反之,气血运行受到阻滞,就会发生病痛。由于经络具有运行气血、营内卫外、联络脏腑、病邪传变等生理作用,因此,中国的传统养生功法就是循着人体“奇经八脉”的通道进行修炼的,无论是动功,还是静功,可以说都是通过疏通经络、调畅气血这一机制来实现保健养生的作用。

二、传统养生功法的发展理念

1.继承与发展相结合。在人类快速向现代文明迈进的过程中,传统养生功法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当今社会需求发展的必然结果。任何事物只有继承才有创新,只有创新才有发展。传统养生功法的继承要坚持一个原则就是既不失传统养生功法的本质特点,又要适应现代人多元性的需要。沿着传统养生学的历史发展脉络,可以清楚地看到古人所推崇的养生功法种类庞杂,数目繁多,其中不乏许多精品,如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等等,到目前为止还是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继承并发展这些前人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使之发挥其应有的健身价值功能是首要任务。因此,就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其中的精华,通过进一步挖掘、整理、研究,创编出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为现代人不同人群所需要的具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娱乐、治病等多元功能,同时集实用有效性、广泛适应性、易于普及性、美学观赏性等多元体育特性为一体的健身功法,为中国传统养生功法重新赋予其活力和长久生命力。

2.理论思辨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传统养生功法的发展,要遵循一个原则,就是要向着科学化、规范化、大众化的方向发展。而且科学理论的研究是其发展的命脉。近几年来,中国武术套路运动、散打运动、太极拳、木兰拳等项目推广迅速,这与其项目自身的特点之外,也与其逐渐重视科学化的研究有所关联。相比之下,中国传统养生功法的科学理论研究就显得非常薄弱。虽然许多养生理论书籍对于各种传统养生功法的健身价值作了详细的论述,但大多都是健身者自身的体会与传统经验总结,缺乏现代科学实验的论证。因此,对于传统养生功法,应充分运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的多种科学研究方法,采用当今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从生理学、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美学等多种角度对其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充分而全面地揭示传统养生功法的健身思想、健身机制,使广大的健身者能从科学的角度认识传统养生功法强身健体、抗衰祛病、延年益寿的健身功效;从心理的角度体会传统养生功法的修心养性、神形俱养、清静自然的健心功效;从社会学的角度去改变思维方式;从文化学角度去感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及养生思想的精髓。

三、传统养生功法的发展策略

1.加强传统养生功法的科学整理。中国传统养生功法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多个流派、多种方法。因此,其总体特点是比较古朴、直观、笼统,思辨色彩非常浓厚。而且,流存下来的古代养生资料往往是养生理论与方法混淆不清,或者只有理论没有具体功法,或者同一功法名称而具体内容、练习方法又各有出入。另外,传统功法在流传过程中经历代增补损益,体系庞大,内容繁杂,良莠不齐,同样也迫切需要我们进行系统的科学整理与研究,剔除糟粕,留取精华。在传统养生功法的科学整理中,政府部门不仅要尽快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以传统功法为基础,吸取优秀部分,整理、创编出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为现代社会不同人群需要的,集多元功能、多元特特性为一体的养生功法,而且与之配套的理论建设、实证研究也要同步运作。在文字整理、书籍出版的基础上,还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与技术,加强对传统功法的动作、练习路线、方法与要求等进行音像资料方面的整理与发行工作,以便更好地传播与发展传统养生功法。

2.把传统养生功法纳入高等院校的正规教育体系。传统养生功法的独特保健价值是使它自古流传至今、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医学为传统养生提供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儒、释、道各门派和诸子百家的养生养性精华,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养生文化。而任何一种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都离不开教育。因此,如果能精选一些易学、易练、效果显著的经典功法纳入高等院校的正规体育教育体系,辅以深入浅出的理论讲解与传授,必然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从而推动传统养生功法在广大青年学生和各类院校中的进一步开展。尤其是中医药院校和体育院校,不能忽视与传统养生密切相关的一些专业的开展与推广。

3.建立多层次的社区培训网络与推广组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养生养性之道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并风靡世界各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脑力劳动已在生产活动中跃居主导地位,这势必导致从“强身健体”的社会生产需要转化为个体对健康生活的追求。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银发工程”的启动,越来越多的老人开始加入社区健身锻炼的队伍。然而,面对形形的各种锻炼功法,由于缺乏必要的了解与认识,人们往往不知如何进行选择,因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就无法根据具体情况选取行之有效的练功方法。这就需要政府相关职能部加强对传统养生功法的健身原理、练习方法、原则、养生功效进行大力宣传,提高人们的科学认识,营造传统养生功法发展空间。同时,配合全民健身计划,建立多层次的社区培训网络与活动站点,在社区内积极推行、开展各种传统养生功法的健身比赛和表演活动,以点带面,形成气候。

参考文献:

[1]徐才.武术学概念[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2]刘丈春.武术与传统哲学[G]//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1999.

[3]褚宇帆,唐静.传统养生、涵养道德与健康长寿之原理[J].体育学刊,2002,(2).

[4]李旺华,李朝旭,梁永文.对体育院校新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思考[J].体育学刊,2001,(5).

[5]于春玲.传统武术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1,(5).

[6]黄力生,陈婷.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动静观[J].体育科学研究,1997,(4).

[7]吴京梅.中西方体育养生之比较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6).

传统发展理念篇2

参考文献

[1]谢贵安,华国梁.旅游文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3]赵 勇.运动休闲时代[n].武汉晚报,1996210227.

传统发展理念篇3

关键词:传统茶文化元素;室内设计;应用思路;融合探索

我国是传统茶文化大国,无论是丰富的茶文化理念,还是其茶文化体系内涵,其都在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有着重要传承价值和意义。当然,整个茶文化体系在当前时展过程中,仍然极具指导作用。而对于室内设计活动开展来说,其不仅需要丰富设计元素,同时还需要对融入的设计理念进行创新完善,从而使其能够实现理想的设计效果。对于室内设计活动开展来说,如果能够有效应用传统茶文化元素,必然为整个活动内涵丰富提供有效帮助。

1传统茶文化元素的具体内涵分析

无论是传统茶文化的具体理念,还是其中的元素内容,都是当前整个传统茶文化元素传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传统茶文化中的具体元素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具体内涵主要表现为:首先,在传统茶文化元素中,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价值理念,尤其是其中所包含的生态理念,以及具体的行为理念和价值规范,都能够对人们具体生活形成有效引导和帮助。当然对于传统茶文化来说,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和价值理念,同时在整个传统茶文化形成过程中,也对人们正确的生活理念和行为规范提供了有效支撑和帮助。因此,在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如果能够有效认知传统茶文化元素的具体内容,从而能够为整个传统茶文化传承发展提供有效帮助。其次,对于整个传统茶文化元素来说,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物资元素,无论是与茶相关的物质,还是以茶为基础的创作元素,都极其值得传承,客观的说,传统茶文化在传承发展过程中,想要从根本上实现理想的传承效果,必须选择合适的载体,而这些物质元素就是实现最佳传承效果的基础和关键。当然,对于传统茶文化理念认知过程中,要从其具体的价值元素切入,通过全面融入,从而实现其最佳传承效果。最后,不仅如此,整个传统茶文化元素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如果想要实现最佳应用效果,必须将其中所包含的具体内涵理念与当前整个时展的具体要求相融合,尤其是要通过创新传统茶文化的传播方式,从而为整个传统茶文化传承实现理想效果提供有效帮助。客观的说,在当前整个时念影响下,传统茶文化必须结合时代特点和内涵,通过有效融入,从而实现理想的传承效果和价值。

2当前室内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事实上,对于整个室内设计活动开展来说,当前其中仍然存在相应问题和不足,尤其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客观上影响了整个室内设计活动开展的具体价值和效果,同时更是对其理念融入产生了重要影响,结合当前具体的室内设计活动开展状况来看,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系统化表现为:首先,当前整个室内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缺乏对消费者自身消费理念的系统化融入,尤其是其中未能认识到当前随着消费者自身理念不断成熟,如今其更加注重绿色生态理念的有效融入,尤其是对于整个室内设计活动开展来说,其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具体居住体验,因此如何将绿色生态的设计理念有效融入整个设计活动中,就极其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当然,随着当前消费者自身消费理念不断成熟,如今消费者在参与消费过程中,其对各种应用元素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因此,想要实现理想的室内设计效果,就必须从消费者绿色生态需要出发,通过有效融入相应元素,从而实现理想的设计效果。其次,在当前室内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未能对具体设计理念进行系统化创新和完善,特别是随着当前各种设计活动开展日益成熟,如今很多消费者和设计者在开展设计活动时,其存在较为严重的抄袭现象,尤其是其存在较为严重的盲目心态,在其看来,其更看中的是整个室内设计活动作为室内建筑的一部分,这就使得整个室内设计活动的价值和作用大打折扣,客观上讲,随着当前整个建筑活动开展不断成熟,其对整个室内设计活动开展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想要满足这一需要,就必须通过融入相应设计理念,从而实现理想的设计目标。最后,对于室内设计活动开展来说,当前其在开展过程中,还存在未能融入文化内涵的问题和不足,想要实现理想的室内设计活动效果,其必须将相应文化理念系统化融入其中,尤其是随着当前人们对文化传承的价值和作用认知日益成熟,如今在开展室内设计活动时,想要实现理想的设计效果,就需要其必须将文化内涵成熟融入其中,通过融入具体的文化内涵,其能够使得整个室内设计活动的品质内涵实现实质性提升。但是,对于室内设计活动开展来说,如果其不能将文化内涵系统化融入其中,其必然使得整个设计活动缺乏相应内涵元素,从而影响其设计品质和理想的效果。

3当前室内设计活动的客观需要分析

随着当前整个社会中,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如今整个室内设计活动也需要结合人们的客观需要,予以创新和完善,尤其是在当前人们对室内设计活动的具体理念认知日益成熟的今天,想要实现理想的室内设计活动效果,就需要充分满足以下要求:首先,对于室内设计活动开展来说,其需要充分满足生态绿色的具体内涵,通过合理选择设计与装饰元素,从而实现整个室内设计活动水平的实质性提升。当然,之所以要选择生态绿色的具体理念内涵,还与当前人们生活水平和要求不断提升有着重要关系。客观的说,实现人们健康生活,已经成为整个室内设计活动开展的基本要求,而完善的活动理念和内涵,不仅满足人们的具体应用要求,同时也与当前整个时展要求之间存在相应匹配性。其次,当前在开展室内设计活动时,其需要充分注重将消费者的具体需要与整个时展的具体特点相融合,尤其是要将当前消费者自身的具体需要放在整个设计活动开展的首要位置,也就是说在开展设计活动过程中,不能脱离消费者自己的消费需要和客观理念。同时,也要充分结合当前整个时展的客观要求,从而为整个室内设计活动创新开展提供有效支撑,而只有在充分满足消费者自身需要的同时,不断创新,才能实现理想的设计效果。最后,对于当前整个室内设计活动开展来说,其要充分注重将文化内涵融入其中,特别是要通过选择相应设计素材,通过理念创新和融入,从而实现理想的室内设计效果。不仅如此,在当前人们对传统文化理念认知日益成熟过程中,人们也希望在开展室内设计活动时,能够展现相应文化元素,特别是对于室内设计活动来说,想要实现理想的设计效果,就必须充分注重文化元素的应用,从而为整个室内设计活动创新开展提供相应支撑和帮助。

4传统茶文化元素在整个室内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思路

随着当前人们对传统茶文化的作用价值认知日益全面,如今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极其受人们关注和认知。当然,通过对传统茶文化元素的价值理念进行有效分析,能够为我们有效提升室内设计水平提供实质性帮助。不仅如此,当前人们对整个室内设计活动的具体要求也在提升,所以我们必须结合传统茶文化理念的系统化应用,从而实现理想的室内设计效果。当然,将传统茶文化元素融入到整个室内设计活动,也为整个传统茶文化传承发展提供实质性帮助。想要将传统茶文化元素系统化融入到整个室内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其首先需要将整个传统文化和生态内涵融入其中。融入生态元素,是当前消费者自身对健康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茶文化中所包含的元素,如果能够将其系统化融入和应用到整个室内设计活动中,其必然能够满足消费者对生态健康理念的应用要求。而如果能够将传统茶文化元素系统化融入到整个室内设计活动中,其必然能够有效丰富整个设计活动的底蕴和内涵。当然,想要实现茶文化元素与室内设计活动相融合,其需要选择合适的茶文化元素,通过将设计元素与理念系统化融入到整个室内设计活动中,从根本上实现两者实质性融合。当然,想要实现传统茶文化元素与室内设计活动的系统化融合,其还需要将市场化元素和价值理念融入其中。从市场化视角看,当前想要实现这一理想融合效果,需要对整个设计活动在有效应用的基础上,实现实质性创新。而在整个创新过程中,其想要充分做到自身理念的有效展现,就必须融入各项文化元素和价值理念,通过有效创新,从而实现理想的设计效果。当然,创新的关键在于赋予整个设计活动相应价值内涵,通过将传统茶文化体系中的价值理念融入其中,从而实现室内设计活动的系统化创新和理想效果。

5结语

传统茶文化也是我国整个文化体系经营发展的核心和关键,而通过对整个传统茶文化体系进行系统化分析,可以看到其中包含诸多元素,无论是文化艺术理念,还是具体的物质元素,都在当前极其值得传承和应用。随着当前建筑理论不断成熟,如今整个室内设计活动理念,还是人们对室内设计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都需要进行理念上的提升和元素应用上的创新,因此我们必须充分结合传统茶文化元素的系统化应用,创新整个室内设计活动开展的具体思路。当然将传统茶文化元素与整个室内设计活动开展相融合,其必然能够在充分满足消费者应用需要的同时,实现理想的室内设计效果。

作者:李莉单位:郑州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胡清媛.传统茶文化元素在室内空间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29-132.

[2]单建鑫.传统茶文化对茶叶包装设计的影响探究[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4):111-114.

[3]张春华.中国庭院元素在现代茶馆室内设计中的运用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5):123-125.

传统发展理念篇4

一、视觉传达设计中传统与时尚理念的区分和联系

1.传统理念

中国传统的艺术讲究形神兼备,讲究概括与变形的统一,讲究均衡和内在的节律的呼应。在中国画作品中,除了主体构成内容之外,还需要有落款和印章的配合,这是诗、书、画、印多元素合一的综合表现的艺术。也就是说,中国画中的笔墨、落款的书法等作为中国画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画整体的构图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另外,中国画很注重笔墨的运用,强调的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从而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境界。我们从来没用如实的描写、逼真的再现来要求中国传统艺术,也没有人指责某些山水画会不符合焦点透视的原则,更没有人批评传统戏曲程式化的表演模式,这是因为我们对自已的传统艺术有着固定的观念,懂得抽象的形式美在造型艺术中的重要价值。所以在中国视觉传达设计中,传统视觉元素的运用与整合,是构成中国视觉传达设计独特风格的关键,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中,最具传统特点的“绘画元素”,即“书”、“画”、“印”这些元素正伴随着西风东渐而对峙与融合,已成为了一种新生理念。

2.时尚理念

从现代世界历史艺术发展来看,人类社会从工业化社会,到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视觉传达设计已经经历了商业美术、工艺美术、印刷美术设计、装潢设计、平面设计等几个阶段的演变,最终成为了以视觉媒介为载体,充分利用视觉符号表现并传达信息的设计。在如今的信息时代,人类的生存方式上有大量新观念的介入,同时在思维的引导和感情的表达上,以往贯穿于视觉传达设计中运用的法则正在逐渐被打破,人们在跨越世纪的里程中正力求找到更合理化的视觉空间,个性化、多元化、民族化、国际化、绿色设计、人性化设计……怎样才是好的视觉传达设计?这需要设计者面对现实,让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思维接受信息化时代的洗礼,丰富自身的时尚理念。现在的视觉传达设计常常利用当下流行的时尚元素进行创作,已经形成了占主流思想的时尚理念。时尚理念所涵盖的范围很广,但大多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样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往往能吸引欣赏者的观赏。

3.两者的联系

在当代社会,寻求全新的设计理念成为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师共同的目标,受西方现代艺术运动的影响,现代设计着力于功能性和超现实的设计理念,这不仅使视觉传达设计有了更加广泛的功能,还增加了视觉的表现力和冲击力。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传统理念与时尚理念已经被广泛运用在不同的设计中,并且两者间有时会共同体现在统一设计作品中。这表示着传统理念与时尚理念已经被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视觉传达设计的观念已不再是单独的运用某一理念,而是更加全面化的借鉴和创作。传统理念与时尚理念的结合,可以更好的突出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传达效果,在顺应时念的大潮流下,加速视觉传达设计工作的发展。

二、传统理念与时尚理念的融合、创新

紧跟时代步伐,融合各种创新设计元素,找到合理的视觉空间,更好的将个性化、多元化、大众化、具有民族特色、绿色主题等元素融入设计,让视觉传达的创新理念提高视觉传达的设计效果。从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经验来看,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勇于吸收,敢于继承,善于交流和融合。我国的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在新世纪多元文化的交融中,一直关注着设计本身文化之间的对话,创造出符合时代精神的本土化设计风格,构造富有创新精神的设计文化,贯穿中国现代设计发展的整个过程,使视觉传达设计完成现代性与民族性的对话,以一种“融合与创新”的文化交流方式去探求设计文化的精神共性。我国的设计在传统文化里能够汲取的精华是相当丰富的,可以运用到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传统图形元素非常多,中国的设计要想健康发展,必须汲取中国文化元素的营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风格。

要坚持传统理念与时尚理念的不断融合,主动地迎接信息时代的洗礼,从设计理念、视觉语言和技术表现方式的创新人手,推动视觉传达设计在信息时代的合理发展。视觉传达设计在体现民族化、地域化的同时,还应该利用传统的、地域的图形语言优势来表现现代精神观念,用适当的民族化图形与现代设计思想相结合,创造一种既有传统文化元素又具现代意识的形象,以其独特的个性参与到世界文化的发展潮流中。在很多视觉设计作品中,我们时常发现设计者对简约空灵的水墨语言有着精妙的阐释,还不时可以见到中国传统文人智慧与现代商业文明的和谐对话。视觉传达设计工作的发展趋势,已经深受传统理念与时尚理念的影响,只有坚持二者的融合,不断创新,才能使视觉传达设计更好更快壮大发展。

三、总结

传统发展理念篇5

[关键词]博物馆展示空间生态美学生态设计

[中图分类号]G2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7-0087-01

引言

在博物馆展示空间的设计中,结合生态学和生态美学的理念,不仅可以使我们生活的环境更加舒适、环保,同时使博物馆展示空间的设计更加符合生态美学标准,从而提高城市空间设计的美学品质,给参观者带去更自然、优美舒适的参观空间。

一、博物馆与生态设计

博物馆作为收藏、研究、展示,特别是作为文化教育机构于一体的现代形态的博物馆出现的比较晚。但是随着国内的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博物馆事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但把生态设计的理念融入到博物馆展示空间当中的专题性博物馆,目前在国内的规模还很小。但在上个世界90年代到本世纪初,国内也先后建立了一些生态博物馆,这些博物馆的建立为我们今后博物馆的生态设计奠定了基础。随着科技发展、新型材料的引入、全新生态理念的应用,博物馆的展示设计进入了全新的历史时代,也就是生态设计在博物馆展示空间的迅猛发展的时代,即生态博物馆的时代。

二、中国传统生态理念指导下的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传统室内设计思想始终保持着最初的基本形态和美学原则,并且不断改进、完善,逐步发展成中国传统室内设计体系。其中我国传统的哲学理论体系,如儒家和道家两大哲学体系,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发展的各个方面,其中也影响着建筑、绘画、园林领域,以及我们的传统生态美学、传统的生态理念。并且在现代室内设计当中,我们依然能深刻地领会这种传统生态理念的创作手法。

(一)苏州博物馆新馆――传统生态理念在现代博物馆设计中的应用

苏州博物馆是著名的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其设计风格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材料相结合,其建筑外观是苏州特有传统建筑的白色粉墙,具有很强的地域性风格。而现代感十足的玻璃材质屋顶与石材结合,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感,既古典又不失传统风格。从建筑的形式上看,整个空间以八角大厅为轴作为划分,大厅是按照传统的苏州建筑和中国建筑要素设计而来的。这也符合我们传统美学的审美要求。在博物馆的室内展示空间中,还穿插设计了一系列的园林景观,例如在通往地下的楼梯通道处,设置荷花水池供游客观赏,做到了移步换景的效果。这也体现出中国传统道家思想的生态哲学,提倡“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早在《园冶》中就提出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造园理论,从而创造出千变万化的中国古典园林。从造型的手法上来看,苏州博物馆新馆采用了大量的中式图形作为造型手段,如菱形、八角形、圆形等,运用了大量的木质材质,体现出回归自然、崇尚自然的传统生态理念。

(二)苏州博物馆新馆的深远意义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是传统美学指导下的一个经典之作,无论是从建筑形式、造型手法、还是空间的划分上,无处不体现着生态、创新的精神。自然景色无处不在,正是因为有自然的存在,才更加丰富了室内展示空间的内容。在当今混凝土高筑的城市里,我们也在渴望自然的景色和空间,现代室内设计理念也在发生着变化,以史为鉴,回归自然、原生态的、传统的设计风格,似乎又被人们重视起来,我们对自然的渴望远远超越了设计的本身,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的任务也日益艰巨起来。

三、结语

通过对博物馆的发展过程、传统美学的研究以及结合实例的研究分析,我们从中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理念的继承和发扬。什么样的室内设计符合自然环境,什么样的建筑才适合,这都是我们在今后的设计中更加值得思考的问题。对于现在日益严峻的自然环境问题,我们要思考如何让我们的设计适合自然,适合周围的环境,做到天人合一。综合来说,博物馆展示空间的生态设计发展是一个很漫长的历史过程,但我们还需要通过努力改造室内展示空间,使设计更加人性化、生活化、生态化,从而提高博物馆展示空间的生态设计要求,给参观者一个更加生态、自然的空间环境。

【参考文献】

[1]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8.

[2]蒋孔阳.美学与艺术评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

传统发展理念篇6

【关键词】传统和谐文化经济发展启示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运用传统和谐文化,如何做好传统和谐文化的植入,如何改善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不和谐因素,这是对当今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传统和谐文化中存在许多有利于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思想,对于促进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面貌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当代经济发展普遍存在着摒弃传统和谐文化的现象,尤其是牺牲自然的利益而攫取眼前的利益,不注重大局,对经济主体大动干戈,导致了经济发展的滞后性,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跟传统和谐文化的缺位有着密切关系,因而,我们必须加大对传统和谐文化的重视,从而带动经济的长远发展。

传统和谐文化的基本内涵

无讼。这是指人们在发生纠纷时不主张利用诉讼法律来解决问题,而是利用传统的伦理道德等观念来调节协调的一种方式或者观念。在中国古代儒家传统文化中,无讼理念曾对中国古代的诉讼产生了重大影响,直到今天,无讼的价值理念仍然具有借鉴意义。孔子是“无讼”论的奠定人和倡导者。他曾指出:“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①说的就是把无讼的观念引入执政当中来。在无讼观念的引导下,这种古代传统的文化对于现今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它与当代法治理念有着某种契合,例如都有赖于人们的认同与遵守,都追求社会秩序与和谐。在今日,无讼对社会的和谐、矛盾的解决以及司法成本的节约等方面仍然有着积极而现实的作用。②当前,社会各行各业竞争激烈,难免会发生摩擦,甚至对簿公堂,造成不必要的诉讼成本与损失,如果能够大力弘扬无讼的文化理念,将对经济的持续发展更加有利。

以和为贵。和谐被看作是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价值核心,经济发展中的和谐境界离不开“和”的价值观念与相处观念的有机结合。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以和为贵所期冀的是一种向上的团结氛围,每个人都有着相同的共存理念,尤其体现在集体的道德观上。然而,“和”不是意味着一种盲目的同一,它也需要在同中求异,促进以和为先导,必然需要允许各种不同观念的存在于价值性,从而通过和的办法与手段来促进各种不同思想观念与行为的和谐,这便是以和为贵为核心的当代经济发展的和谐价值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的是一种和谐的思想理念,积极寻求一种正确的、普遍适用的、经济有效运行的方法与技巧,提倡一种中庸思想观念,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契合。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社会向前的形态如果是以牺牲自然为代价,就必然导致社会的倒退,经济的发展将会受到重创,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因此,传统和谐文化中就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治理思想。这种思想强调的是人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这样自然的发展才会给社会的发展带来好处,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老子就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③道家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张有机地、整体地去看待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儒家则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了更为详细的阐发。《礼记・中庸》中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④强调天、地、人和谐发展。人不是万物的主宰,而应实现天人协调。无论是从道家还是从儒家的观念看来,他们都极力推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理,只有人与自然能够达到和谐的境界,才能够给社会带来利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传统和谐文化的缺位对当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首先使经济主体缺乏主观能动性。传统和谐文化提倡以和为贵,追求社会关系与社会建设的和谐促进与发展。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发展,政府未能明确自己的工作定位以及自身的工作性质。在当前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管理者即政府未能很好地行使手中的管理权力,脱离了广大经济主体,从而使社会经济主体的利益不能得到保障。在整体的经济发展建设中,缺乏统一有效的指导经济发展工作的基本标准和统一的管理监督机制,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政府的管理往往出现了管得过严的现象,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一些具有创新理念的企业经济主体,更是在政府的限制下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其次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扑朔迷离。传统和谐文化中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之上,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从而利用自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然而,在经济发展的实际过程中却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后果,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同步,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社会进步,而社会进步是经济发展的保证。然而,经济的发展始终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尤其是传统和谐文化的支撑,而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人们极力从自然攫取自己所需要的利益,却忽视了保护自然。正是人们对“天人合一”和谐文化的忽视,导致了人们与自然相处的尴尬,甚至遭受自然的报复,从而在更大层面上阻碍经济发展。

最后使人际关系恶化,纷争明显。在当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个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难免会出现许多纷争,在纷争过程中,人们往往忽视了冷静思考的因素,而是选择了大动干戈,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与损失,既不利于社会进步,更不利于经济发展。而这种纷争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跟传统和谐文化中以和为贵思想的缺失是分不开的。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以和为贵,一旦各个行业都能够以此为准则,不自欺、不欺人,便能够在许多行业中创造共赢互利的局面。然而,人们忽视了和的重要性,却只看到了差异性与不容性,最终只能导致在出现后最大限度的扩大化,人际关系恶化,这显然对经济发展很不利。

通过传统和谐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

一是以传统和谐思想为指导构建良性指导思想。必须传承传统文化和谐思想,以带动当代经济发展的长远计划,形成一个良性的指导思想。

一方面,将以和为贵的和谐思想运用到日常的经济发展建设与实际工作上来,提倡同中存异的思想理念,另一方面,将以和为贵的和谐思想运用到人际关系的构建上。当前,只有强调以和为贵的思想观念,并将其植入人心,才能够在出现问题时,以最快速度与最低成本将问题解决,进而以高效率的姿态投入到新工作中去。

二是转变政府观念,加快和谐政府制度建设。当前,由于政府角色转换不到位,导致许多企业无法放开手脚,影响经济的快速创新。因此,必须转变政府观念,加快和谐政府制度的建设,转变管理理念,坚持以和为贵,以和为根本,坚持以经济主体的合理利益为重,以社会的全面发展为重,发挥企业主体的创造性作用,以及各个行业的和谐共处。在处理政府与广大群众的关系时,要加大和谐管理的观念,尊重差异性的存在,并鼓励大胆创新,鼓励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大和谐的管理理念,将以和为贵的文化思想广泛传播于社会中,加大和谐文化的普及效应,加大文化的宣传。在处理纠纷时更要注重和谐思想的运用,以更柔和的和谐思想解决充满刚性的纠纷。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尽快转变观念,坚持以服务型政府的姿态展示在广大群众面前,加快构建和谐政府,以管理者的身份,保持中立的角色,促进经济发展中人际关系的和谐。此外,还必须坚决遏制在经济发展中滥用自然、以牺牲自然为代价攫取利益的现象,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经济的长远发展提供强大的后盾。

三是加大推进友好人际型社会的构建。当前,由于人们对传统和谐文化理念的漠视,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忽视了人与人之间友好关系的磨合与构建,从而使得经济的发展步伐也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因而,在今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大推进人际友好型社会的构建,在面临经济利益的竞争时,能够以和的思想与理念来促进纠纷的解决,而不用走诉讼的程序,这样的解决模式也同传统社会追求的无讼文化是相对应的,是继承与弘扬传统和谐文化的一种方式,对促进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原文化软实力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支撑作用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1BKS005)

注释

①《论语・颜渊》,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第90页。

②习剑平:“必也使无诉乎―略论无诉思想的当代法律价值”,《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3期,第221~222页。

传统发展理念篇7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中国传统道德;融合;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国传统道德思想融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具有内在的契合与相通性。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的传统道德也有近几千年的历史,二者在人道主义、公平正义方面具有相同的观点,二者融合能够很好地促进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在人道主义方面,马克思主义强调人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强调人的价值,强调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强调仁爱,从而突出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其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二者又是可以融合的。在集体主义原则上,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强调的是坚持以公有制为基础,消除私有制,实现人类的解放,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在我国传统道德观中,强调的是“天下为公”,强调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在公平正义方面,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强调公平的重要性,坚持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我国传统道德观中,孔子强调重义轻利,二者又实现了融合。马克思主义坚持人道主义和集体主义原则,能够站在人的逻辑上思考问题,对人进行人文关怀,尊重人的价值,使人能够得到全面发展,能够在社会中做出更多的贡献,这些与中国传统道德思想是一致的。在孔子的学说中,主要强调的是人性,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需要用“仁”来统筹,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达到和谐共生,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能够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社会的全面发展。我国古代道德思想强调以和为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强调和而不同的观点,这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念是相同的。在集体主义原则上,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念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了批判,认为私有制完全是以价值来衡量的,完全磨灭了人性,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以金钱来衡量一切利益关系的,而且歪曲了道德衡量的标准,在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念中,强调的是全人类的解放,人类可以为社会做贡献,而且一切要以社会发展为主,一切为了集体,集体的利益大于个人的利益,当集体的利益实现了,个人的利益才能够得以保障。在我国传统的道德思想中,有天下为公的思想,其要求以集体的利益为重,这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念是相互契合的。在公平正义方面,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念强调对利益问题的正确理解,能够促进社会公平,强调公平正义原则,强调个人利益的必要性,同时强调社会利益和社会价值,强调社会利益要与个人利益统一起来,在孔子的学说中也坚持利益的重要性,但是,利益的获得要在义的基础上,这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念是相互契合的。

二、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国传统道德思想融合的局限性与超越性

(一)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对中国传统道德观的超越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强调的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原则,是一种站在无产阶级角度的道德观,其广泛地应用于中华民族的道德建设中,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其与中国的传统道德观相比,具有更加科学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中国传统道德观强调要尊重自然,强调对自然的顺从,是一种被动的思想观念,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念,是对中国传统道德观的超越。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国传统道德观都强调“天下为公”,但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所强调的“公”的范围更加明确,将人类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公”,而中国传统道德中“公”的概念比较模糊。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天下为公是维系在一定的关系上的,是在军权、父权的纽带下形成的,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念能够全面地站在无产阶级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够为全人类的利益着想,能够从社会的生产关系角度去思考,从而能够促进全社会的发展,为中国建设和革命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传统的中国道德思想也具有丰富的内涵,但是,其思想还是过于保守,其受到中庸思想的影响,因此,看待问题还是不够客观,从而制约了人的思想,使人的思想不能得到发展和创新,从而阻碍了社会的进步。而且,其在道德的深远度上远远不及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念,因此,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念是对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超越。

(二)坚定价值引领,合理批判继承

我国一直都比较重视公民道德建设,将公民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现在,我国的文化已经实现了发展与繁荣,公民的道德建设会作为一项比较重要的任务,因此,在公民道德建设中更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念作为我们的引导观念,促进我国社会主义道德的建设,通过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念的批判,从中分析我国传统道德观念的可取之处,通过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念中可取之处的继承,从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公民的道德的提高。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是否能够在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应用,很大程度上在于我国是否需求其引导,在于其对我国的社会道德建设的关键性,因此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念摆在观念部分,使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念能够在意识形态上达成一致。在建设我国社会主义道德的时候,应该坚持唯物主义的观念,运用马克思主义相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我国现存的道德问题,从而能够更加客观地评价我国的道德问题,寻找到更好的出路,为建设我国社会道德寻找到更好的路径。在建设我国社会主义道德的时候,要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念,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人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关键作用,体现出人的主体价值,要充分站在人的立场去制定原则。人是社会的产物,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所以,在建设中国社会主义道德的时候,应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能够和谐。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念,并不是一味地按照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中的指示去做,而是要坚持文化的多样性,实现文化的包容与共存,实现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发展,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朝着更加繁荣的方向发展。在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念中吸取经验,对中国的传统道德进行合理的分析,我国的传统道德观念有先进的方面,同时也存在不足,应该结合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念,促进我国传统道德观念的革新,使我国传统道德观念的内容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让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念作为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有力补充。

三、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国传统道德思想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宣扬不存在永恒的道德论,中国传统道德思想还是比较保守,不够客观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其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决定着社会存在,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生产和交换是两个必然的步骤,在生产和交换的过程中,道德起到了约束的作用,能够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并对生产和生活起到规范作用。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念并不是独立的,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而且其受到社会的制约,从而能够突破唯心主义的束缚。而且,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站在无产阶级的角度出发的,是将旧资本主义的道德观念进行革新,从而形成新的道德观,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能够将资本主义中优秀的道德成果吸收,遵循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但是,也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拜金主义。无产阶级是在资产阶级的对立中成长的,其主要强调的是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能够实现广大劳动人民的基本利益。而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就存在一定的保守性,这种保守性制约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念与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融合,在集体主义原则方面,中国还是沿用固有的血缘纽带,分析亲疏关系,不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集体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强调公平正义,实现自由平等,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自由平等是有约束条件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公平是一个历史问题,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封建社会时期,资产阶级坚持公平正义原则在于封建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将私有制消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不断完善,人类将逐步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将逐步地实现公平。中国的自由平等还没有达到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念中的等级,其自由是相对的,中国有着固有的等级观念,导致中国的自由平等只是相对的,导致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念不能与中国传统道德思想融合在一起。

四、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国传统道德思想融合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国传统道德思想融合过程中存在问题,最根本的还在于固有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在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中强调的集体主义是比较全面的,其实现了社会主义,并且其目标是朝着共产主义的方向发展。但是,在中国传统道德思想中的集体主义就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那是因为在我国的古代坚持的是中央集权制度,而且,我国在汉代经过了宗法制的统治,人们坚持权力至上,并且我国特别重视血缘纽带关系,这就造成了我国的集体主义是片面的集体主义,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天下为公,人们在集体面前更加倾向血缘等亲疏关系,导致我国的集体主义原则还不能透彻地落实。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强调人道主义,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在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就把人道主义作为核心的理念,尊重人的权利和尊严,在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中强调的是民为贵、君为轻,将仁爱的观念进行拓展,从而能够实现人道,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念坚持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因此具有先进性。而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中,强调以和为贵,在《中庸》和《老子》中都强调和为贵的思想,这样的思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孔子的中庸思想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并且强调和而不同的思想,强调文化的多样性,实现道德体系的多元化,实现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汉代时期,形成天人合一的思想,表达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强调万物之间都需要和谐共生,但是这种中庸的思想却限制了人们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作者:刘佳宁朱方长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张文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3(01).

[2]周辉.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国传统道德观的“合”与“分”[J].学术论坛,2013(07).

[3]王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研究述评[J].创新,2012(04).

传统发展理念篇8

关键词:传统家具元素;现代家具设计;应用

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各国之间的文化大批量的涌入我国,尤其是家具市场,其他国家的家具占据了我国大量市场,而我国在面对如此具有竞争力的家具市场时,如何设计好现代家具从而引起国人的注意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主旨就是来讲述在现代化的家具设计过程中,融入传统家具元素的家具所产生的效果。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及现代家具设计特征

在我国古代主要以孔子和老子等学者的儒家思想构成我国的主要传统思想文化,他们两位的哲学理论直接影响了中华民族思想特性,中国传统文化在我国发展的各方各面上都有一定的建树,不论是在学术领域,即使是技术领域也有我国传统文化的涉足。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其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特征。

1.中国传统文化及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主要是以老子的“道法自然”及孔子的“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他们二者的理论大致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总方向。首先,老子所提出的“道法自然”对我国传统的美学研究以及艺术设计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道家强调世间万物都有其自己的特性,并不会以人的意志为主,为人的意志而有所改变,在道家看来,世间万物都有自己发展的独特规律,不因别的因素而有所改变。顺其自然作为道家无为的本质,讲求的是对事物本身保持其独特的属性,这种观点,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在日新月异的当前社会,道家的思想不仅对于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代家具设计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其次,就是孔子提出的“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人的重要性,这也是儒家提倡诚信为善、待人友好的一大特点。“以人为本”的思想发展至今也就是人性化的设计,在家具设计过程中,人性化设计是至关重要的,能否设计出符合人体美学的家具是评判设计师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在我国传统家具中,其设计以简便大方为主,传统家具设计过程中,充分的运用到了“以人为本”的理想,在对靠背进行设计过程中,将其设计成“S”型不仅仅能够使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更为舒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将艺术美学发挥的淋漓尽致,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传统家具设计在椅子的尺寸和造型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对人体构造进行深刻的研究,所创造的家具完全符合人体比例,在靠背的角度和高度,座椅的高度方面都做了精确的计算,最终能够设计出如此精细的家具。这种细致入微的设计过程,可以说将“以人为本”的传统哲学理念做的淋漓尽致,尤其是明代的家具设计,达到了传统家具设计的最高峰,不仅对当时的文化具有一定影响,对现代的家具设计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2.中国传统家具常用的装饰元素

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上,文化在一定意义上构成了社会发展的重要元素,中国的汉字作为世界上博大精深的文化之一,在传统家具设计的装饰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不难看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古代的家具上经常会出现一些具有吉祥意义的文字,这些文字是在经过书法加工后,对家具起到了一定的装饰作用。在传统思想的熏陶下,最为常见的几个装饰家具的字是“福、寿、喜”等,福字自古至今都受到人们的追捧,从节日到具体的物件,人们希望将每一个物件都刻上福字,以期能有一个好的兆头,“福”经过了多年的演化已经成为了一种设计元素,完全可以不经任何加工直接将其设计进现代化的家具中。而“寿”字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也象征着长寿的意思,在一定意义上与“福”具有相同的含义,“寿”在字体上变化多端,从古代的青铜器到现代的座椅都有它的身影。“喜”字则意义深刻,不仅仅在字面上具有欢快、开心的意思,它所代表的吉祥的图案我们经常也能在传统家具中看到,比如喜鹊等,体现出“道喜”的观念。提到了传统文化最常用的装饰元素就不得不说神话动物装饰了,而在神话动物中最为受到我国传统人们追捧的便是龙,龙作为我国图腾性图案,彰显着我国人民的创造力,在传统家具的设计中,也常常能看到龙的存在,从帝王将相时代的只有至高无上的皇帝才能使用的具有龙图腾的家具逐渐到后来的大户人家也能使用龙图腾的家具最后到日常百姓也能使用龙图腾的家具,龙图腾的存在可以说具有悠久历史,龙在传统家具的装饰过程中,能将家具的气质提升一个档次,使家具具有生动流动的特点,龙图腾在家具装饰过程中艺术效果可谓极佳。传统家具设计对植物的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梅花不仅仅在传统家具设计中被设计师青睐,在古代的诗人也对此情有独钟,梅花作为不畏严寒的象征,常常被设计师作为图案设计在家具中。而竹子象征着的坚韧挺拔的性格也承载了多重的民俗意向和特征,在传统家具中衣橱上雕刻最多的就是竹,也是人们希望能有一个“节节升高”的期盼。

3.现代家具设计特征

我们对传统家具有了一定了解后,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现代家具设计中家具的一些特点。首先,不同于传统的家具设计,现代家具设计中的用料多样化,相比于传统的木质家具,现代家具还有金属家具、玻璃家具、塑料家具等等,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不同用料的家具也有不同的优缺点,金属家具在使用过程中过于笨重,但是在使用过程中较为安全,牢固,极少担心家具在短时间内报废的情况;而玻璃家具在美观上则更胜一筹,但是在使用过程中极易破碎,容易造成一定的损失;塑料家具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耐腐蚀性,在加工过程中也较为方便,价格便宜。但塑料家具在回收过程中可能会造成环境污染而且回收较为麻烦。其次,相比于传统的家具生产过程,现代化的生产过程要更为先进,在现代化科技的帮助下,我们可以实现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大规模、大批量的进行家具生产,这种工厂化的生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大批量的生产,但也缺少了家具独特的特性,没有了传统人工的制作过程,家具更少了一丝灵性。在家具的现代化设计中,家具的组装技术也达到了新的高度,不仅仅减少了重复劳动力的数量,而且也提升了现代家具的质量水准。

二、传统家具元素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上面我们主要讲述了我国传统文化究竟是什么以及传统家具设计的特征和现代化家具设计的特点。可以看出的是,在传统家具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必定在设计时会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尤其是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下面,我们就主要来探讨一下究竟在现代化的家具设计中,传统家具元素对其的影响。

1.人文精神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

传统家具元素应用于现代化的家具设计的过程其实是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传播,首先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可以看出,“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核心,人性化设计、家具设计符合人们情感这些都是对“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的突出表现,在满足人们舒适的同时,家具的设计还需要做到一定的美观特性,这样才能满足人们在视觉上的观赏感。在现代化家具设计方面,其中以家具材料更能体现人人平等的社会特性,在家具的装饰用料方面,现代化的家具设计人人平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在现代化家具发展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理念,不仅仅是我国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当下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中庸精神作为优良传统文化,在传统的家具设计过程中,应用的非常广泛,从座椅的左右对称到家具装饰以中轴线为主实现对称,都能体现我国传统文化中中庸之道的精神,这种文化精神指引着我们踏实做人、沉稳做事,然而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全球化浪潮逐渐席卷世界,现代化的家具设计仿佛渐渐被人们所遗忘,而大多朝向西方设计理念,这种中庸之道的设计理念不应被我们遗忘,现代化家具设计应当充分将中庸之道的文化融入到家具中去,即使无法做到传统的完全对称效果,也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对这种对称美进行提炼、改进,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与传统对称美异曲同工之处,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出来。在我国传统家具设计中,设计师也非常注重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在设计过程中,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这种理念在传统家具设计中尤其是图案和装饰的设计中具有非常好的诠释,比如在传统家具图案和纹理的选择上,设计师常常会选用与自然相关的图案进行家具的设计。在现代化的家具设计过程中,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不仅仅体现在图案和装饰的设计过程中,在用料和造型上也都将天人合一的理念发挥了出来,在用料上采用钢材作为家具的材料提高了家具的使用寿命,而且制作成本也相对比较低廉,这种材料的家具在家中也给人以和谐、欢快。

2.传统造型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

我国传统家具在造型方面多种多样,形态优美,将中国特色发挥的淋漓尽致,家具作为一种文化的寄托,能够体现出时代的特色,反映当代人们的生活起居和习性,从古代至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方式的逐渐转变,家具作为人们生活起居的一部分,也需要符合现代化的发展,而传统家具设计的理念被现代化家具设计所吸收的主要是物质生活和精神需求两个方面,现代化家具设计关注重构、融合等。重构是指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和审美观念的情况下,以传统家具设计理念为基础,在家具设计的造型上、装饰上进行简化、创新,在现代化的设计过程中融入传统的家具设计元素。在家具设计给人以全新的视觉体验的同时,还需要达到简约中不失时尚的效果,在现代化设计过程中省略繁琐,追求图案的局部细节等特点。我国的传统家具设计文化由不同的文化融合而来,不仅仅包括由孔子提出的“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而且也包含由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的哲学理念,将这些不同的哲学理念进行有机的融合,在此基础上,将其进行创新改造,形成优良的传统家具设计理念。随着当前现代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在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外国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在现代化的家具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与国外优秀文化相融合,吸收西方优秀文化,创造出既有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又包含西方优秀文化的家具,我国传统文化多种多样,而现代化家具设计也追求多样化,在家具设计过程中达到融合我国传统文化以及外国优秀文化对我国现代化家具设计具有深远重要的影响。在传统家具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也充分的诠释了“借鉴”的理念,比如在传统家具设计中,设计师借鉴艺术造型元素,将中国结中的艺术造型充分的运用到了家具设计中,从而体现出平安、幸福的精神。在现代化的家具设计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充分利用并借鉴其他学科或西方国家优良传统,将其应用于我国现代化家具设计中,既体现出我国的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化发展的理念特征。

3.传统装饰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在传统家具的装饰和纹理上,也在不断的更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历史背景之下,传统家具的装饰和纹理具有不同的特色,通过对传统家具纹理和装饰的判断,基本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生活起居的特点,装饰和纹理不仅仅体现了家具的美观功效,而且也体现了人文故事和自然风景等特点。由于装饰和纹理的这一特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当代科技的逐步发达,人们可以在装饰和纹理上达到更高的层次,在传统技术无法做到的情况下,现代科技能够将家具图案纹理的设计做的更为精致完美,对于在纹理和装饰的精细设计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继承了我国优良的传统装饰元素。我国传统家具设计中,榫卯结构在历史的长河中具有悠久的发展史,它的变化多端、种类多种多样得到了传统设计师的青睐,在历史的发展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榫卯结构的发展对我国现代化家具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其层次感和观赏性影响着现代化家具设计理念。榫卯结构运用得当也能充分发挥出设计师的设计水平,因此在现代化的家具设计中,榫卯结构也依然吸引着不少设计师的眼球。

三、结语

在现代化的家具设计中,传统家具元素对其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我国在传统家具设计理念中,充分体现出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道法自然”的哲学理念,传统家具设计对这三者的理念进行有机融合后所形成的对家具在结构和造型上的认识,对我国现代化的家具设计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我国的现代化家具设计理念应当以传统家具设计理念为基础,在全球化发展迅速的当今社会,充分吸收西方优秀传统文化,将其不断进行融合,开创出具有特色的现代化家具设计。设计师也应当不断学习我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让我国现代化家具设计能够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在国际领域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1]黄显峰.传统家具元素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6):2-2.

[2]倪晓燕,李光耀.中国传统软装饰现代化设计手法分析[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3,(3):34-35.

传统发展理念篇9

关键词:传统民居;文化传承;乡村生态建设

豫西泛指河南省西部地区,主要有洛阳市和三门峡市这两个地级市。豫西地区地形较豫东和豫中来说较复杂,多山和丘陵,主要有嵩山、白云山、老君山、伏牛山等多个山峰,这些山峰是河南省重要的旅游资源,同时在诸多山地地形中也形成了窑洞这种独居特色的豫西传统民居。[1]豫西传统民居是豫西人民在世代生存中积攒的文化财产,是豫西人民智慧和勤劳的象征,同时是豫西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体现。豫西传统民居富含了深刻的建筑内涵和文化内涵,继承和发展这种特有的文化内涵,对于现代社会的乡村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给现代社会乡村的建设带来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1美丽乡村生态建设

2013年农业部了美丽乡村的意见书,要打造具有生态文明的美丽乡村,营造和谐、美好的乡村生活环境,还指出美丽乡村的建设也是美丽中国的建设,由此可见我国对于美丽乡村生态建设的重视程度。[2]美丽乡村生态建设要落实好农业部发出的相关意见,发展生态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营造出一种和谐、美好、恬淡的和谐乡村环境。美丽乡村生态建设要以生态经济建设为基础,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条件和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及乡村人民精神和物质文明的同步发展。

2豫西传统民居蕴含的文化价值

我国新农村建设已经开展了有一段时间,仅仅从房屋建设方面来看,可以发现很多地区都缺乏对农村房屋的整体规划,大多是对城市房屋的模仿,随意拆迁和改造传统民居,造成了传统民居文化的凋零和遗失。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保护好我国传统民居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要传承传统民居的文化特色,与新时期美丽乡村生态建设相结合,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建设的共同发展。

传统民居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建筑类型,蕴含了丰富的人文、习俗等精神文化,也是区域政治和经济发展情况的反映。传统民居不仅是我国历史文化的彰显,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现。河南是中原文化的发祥地,也是黄河文化的发祥地,深厚的文化底蕴赋予了河南民居浓重的人文关怀,表现了中原人民宽广的胸怀和文化内涵。河南分布的民居建筑较多,这些建筑都是因地制宜,分为土木建筑和生土建筑。豫西的建筑就属于土构形态,主要形式是窑洞(见图1),窑洞的建造是与大地最大程度的结合,为人们提供了舒适度较好且廉价住所,同时保持了自然环境的原貌,是建筑与大地相结合的典型代表。[3]豫西窑洞这种传统民居主要分布在三门峡地区,最典型的是陕县庙上村的坑院。该村的坑院历史年代悠久,最长达400年以上,一些已经被开发为旅游度假村。坑院的主要特征为向地下深挖,横向开凿,与我国传统建筑“堪天道,舆地道”的理念的相符合。具有远望只能看见树影,而看不到人家,走进才发现村庄在地平线以下的特点。河南省为了保护这一传统民居,将其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民居的文化价值会越来越突现出来。[4]

3传承与发展传统民居文化的意义

3.1传承传统民居文化能够促进美丽乡村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美丽乡村生态建设既是乡村经济的建设,也包含了一定的文化建设。经济建设离不开文化建设为依撑,文化建设也需要经济建设提供的物质基础,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豫西传统民居中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美丽乡村生态建设提供了发展理念和经验,也是美丽乡村生态建设中的文化建设,对于美丽乡村生态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3.2传承传统民居有利于彰显地域文化色彩

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色彩,对生态文化内涵也有着不同的解释。豫西传统民居蕴含的文化价值,是豫西人民与自然长期相处中获得的,也是豫西乡村建筑文化和自然生态文化的精髓。传承豫西传统民居文化可以增加美丽乡村生态建设的文化内涵,使美丽乡村生态建设彰显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和人文关怀,体现出多元化新农村建设要求。

3.3传承传统民居文化有利于增强乡村凝聚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农村人口出现了向城市大规模转移的现象,导致了很多村庄都是空心的,或者留下的都是孤老寡人和留守儿童。这种现象加大了我国乡村文化的传承困难,而且加速了传统特色的民居和技艺的流失,对于美丽乡村生态建设来说也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开展美丽乡村生态建设时传承传统民居特色文化,能够唤起在外的人民的共鸣,促进人民的回归,增强乡村的凝聚力。

4美丽乡村生态建设对于传统民居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4.1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

对传统民居蕴含的深厚文化有一定深刻的理解,才能在美丽乡村生态建设中实现对传统民居文化的传承。了解传统民居蕴含的深厚文化,是美丽乡村生态建设的首要任务,因此要先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豫西传统民居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是几百年文化的沉淀与积累,也是豫西人民几百年来文化特色的彰显,是经过豫西人民几百年与自然相处得来的经验。从此可以看出,豫西传统民居的形成与发展,是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发展而来的,也是和自然和谐相处中而得以保存的。因此,美丽乡村生态建设也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在美丽乡村生态的建设中可以发现传统文化中与现代需求相符合的地方,可以将优秀的文化用于新农村的建设中,同时也是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下,形成“以自然为本”的建设思路,采取多种共同发展的措施,建立传统民居特色文化的应用和传承体系。[5]自然、纯真是乡村的最大特点,一望无际的田野,蓝天绿水下撒欢的牛羊都是乡村最亮丽的风景。乡村生态系统处于较平衡的状态,因此具有较强的自我修复能力,乡村生态系统通过自我完善和更新而具有维持农民正常的生产与生活的能力。乡村这种平衡的生态系统下,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创造了美好、和谐、宜居的自然环境。

4.2彰显特色历史文化风采

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下,彰显特色历史文化风采,保存特色历史文化景观,是豫西传统民居文化的传承关键。不同的区域会形成各具特色的历史人文景观,表现出不同的风俗风情和人文面貌。这些不同的文化形态是区域文化特色的延续和发展,营造了富有地域色彩的生态建设人文环境。因此,打造彰显特色历史文化风采对于美丽农村生态建设是非常必要的。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第一,做好传统民居保护工作。像豫西传统民居中窑洞这样的建筑,流传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拥有极大的文化价值。就拿豫西陕县庙上村这个历史久远的北方村落来说,人民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语言特点、服饰特点等,都蕴含了庙上村这个古老村落的历史人文景观,具有很大的发掘价值。因此美丽乡村生态的建设要深入了解当地所埋藏的、深刻的文化价值,积极吸收这些具有地域色彩的文化内涵,彰显特色历史文化风采,建设具有文化内涵的美丽乡村。

第二,吸收传统民居文化精髓。不同的地域所形成的传统民居特色是不同的,既是独特的也是多样的。例如豫西传统民居所蕴含的特色价值,不同于北京的传统四合院的建筑,也不同于江南水乡的青瓦白墙,他们都有自身特有的价值与特色。[6]在美丽乡村生态的建设中要善于利用这种特色的传统民居文化,因为他们得以传承的最大原因就在于所蕴含的古老的生态原理,是人们世代传承的文化精髓。

第三,注入时代精神和内涵。传统的民居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是古老人民智慧的结晶,但是毕竟是在过去社会环境下所形成的,是过去社会的体现,存在一些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符合的地方,因此在美丽乡村生态建设中既注重传统民居特色文化内涵的引用,也要注重时代精神和内涵的注入,使建设出的乡村与现代社会和经济相适应。例如豫西传统民居中对于庙上村坑院文化发展,错落里共有87座坑院建筑,其中有5座历史超过了400年,陕县政府将这5座坑院开发为生态旅游度假村,赋予了这个村落新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使其能够实现古老生态文化与现代生态文化的完美结合。

4.3发展和谐的乡村生态文化

发展和谐的乡村生态文化,既是对传统民居文化精髓的传承也是现代生态文化的集中体现。因此,在建设美丽乡村时既要促进经济的发展,又要传承传统民居文化。不同地域的乡村要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出产业发展方式,促进乡村经济的整体提升。例如,陕县庙上村将历史最悠久的坑院开发为旅游度假村的行为,就是根据自身特点所制定出的经济发展方式。同时还要建设乡村文明。在以现代技术为依托的农业生产中,还要实现乡村资源的优化配置,如发展乡村绿色有机食品。和谐的乡村生态文化的发展要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相结合,在美丽乡村生态建设中,传承传统民居文化。

5结语

文章对美丽乡村的概念、传统民居的价值、传承与发展传统民居文化的意义以及美丽乡村对传统民居文化的传承做了深刻的分析。美丽乡村生态建设要牢牢把握传统民居中的生态文化精髓,并注入现代的生态文化理念,切实推进美丽乡村的生态建设,营造和谐、美好、宜居的乡村环境,促进我国美丽乡村的建设,实现我国乡村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白宪臣,张义忠,贺子奇.新农村规划建设中传统民居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以豫西民居为例[J].资源科学,2010,32(9):1792-1798.

[2]齐皓,樊柯.基于民俗传承、文化遗产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村落文化生态学研究[J].艺术百家,2014(a01):86-87.

[3]张梦洁.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文化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6.

[4]王丽霞.谈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山西建筑,2016,42(7):4-5.

[5]海继平.探讨建设美丽乡村聚落与传统文化生态的传承关系[C].中国建筑学会年会,2013.

传统发展理念篇10

【英文摘要】themodeofmodernizationoflegalconsciousness,whichlinkswiththeprocessoftraditionandmodernity,domesticcultureandforeignculture,reflectsthecharacterofparadigm,anditalsomanifestsitselfeverynationalcharacteristicsofmodernizationoflegalconsciousness.what'smore,itisacomprehensiveconception.Bysomestandard,themodesofmodernizationoflegalconsciousnesscanbedivided,butofalldifferentcriteria,theyhaveacloserelation.Viewedfromtraditionandmodernity,itcanbedividedintomodesoftraditionaltransformation,ofriftbetweentraditionandmodernityandofreconstructionoflegalconsciousness.Fromtheimpetusofmodernizationoflegalconsciousness,itcanbedividedintothemodesoftheinner,theouterandthemixedofthem.

【关键词】法律意识/现代化/模式legalconsciousness/modernization/mode

【正文】

法律意识现代化之模式分析是在把握了各国法律意识现代化的一般共性的基础上,结合各国具体的现代化历史过程,在历史实证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具体分析各国在从传统向现代的历史递嬗过程中如何解决本国传统与外来文化、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协调现代化过程的各种关系,从而走一条与别国不同的现代化之路的问题,它关注的乃是各国现代化发展的民族特色问题。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在革命成功后,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1](p.292)因此,研究法律意识现代化,应当在对各国法律意识现代化过程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世界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模式特征进行概括和研讨,对法律意识现代化过程的多样性统一的格局进行整体性把握。

一、法律意识现代化模式之理论探讨

关于政治和法制现代化的模式问题,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标准都曾作过比较性分析和概括。有的从法制现代化起源的角度将法制现代化的模式划分为内源的法制现代化和外源的法制现代化[2];有的以法制现代化动力作为划分法制现代化模式的依据或标准,把法制现代化划分为内发式、外发式和混合式三种模式。[3](p.549)有的从欧美政治体制演变过程中权威的合理化、结构的分化和参政的扩大化三个方面来比较分析了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体制现代化的三种模式,即美国模式、英国模式和欧洲大陆模式。[4](p.83)有的从政治意识形态和现代化的社会推动主体的角度,将政治现代化划分为以英美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模式、以德日为代表的法西斯主义模式及以俄国和中国为代表的共产主义模式。[3](pp.546-547)有的从“等级的程度”和“价值的形式”两个角度将政治现代化分为世俗的自由主义模式和圣化—集体主义模式[5](p.67)等等。

我们认为,理性把握和科学确立某一国家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模式,应当确立下列基本理念: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模式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范畴。这就是说,划分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模式固然要依据一定的标准,或总是从某一角度来划分的,但各种不同角度的划分应具有兼容性。当我们具体分析某一国家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模式特征的时候,往往从不同的标准和角度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之,对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模式进行分析的时候就应当注意多角度的研究和概括。把握一国的法制现代化和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模式,应当在现代化过程中从各种复杂的关系中抽象出几对基本关系,通过对该国在处理、协调和整合这些关系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取向来确定其法制现代化和法律意识现代化模式的整合架构。从这个意义来说,上述关于法制现代化和政治现代化的模式划分的理论都只是从某一个角度分析和界说某一国家或地区法制现代化的模式特征,因而,也都具有独断论的色彩。本文主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把握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模式:

第一,从法律意识现代化的动力来源的角度,确定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模式主要考察外来因素与本国传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重点考察本国传统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对于现代化的后来者来说,法律意识现代化过程中的外来因素与本国传统之间的关系,它们各自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价值和功能。从这个角度可以将法律意识现代化归结为内发型、外发型和混合型三种。

第二,从传统与现代性的关系的角度,现代化总是意味着对传统的否定,对传统社会、法律价值观和法制框架的超越和破坏,但现代型对传统型的不同的超越方式,在现代化过程中现代因素和传统因素的不同结合机制,使现代化呈现出不同的模式特征。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方式来看,法律意识现代化可以划分为传统变异型、传统与现代断裂型和法律意识体系重构型三种。

二、法律意识的传统与现代性

传统与现代性是现代化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现代化首先就意味着对传统的否定,没有对传统的突破和超越就没有法律意识的现代化运动,法律意识的现代化也就称不上是社会主体法律意识体系的一种模式创新和创造性转型。对此,我国已故著名哲学家李秀林先生指出:“现代化首先意味着对传统性的突破和否定,由此而表现了历史发展中的间断性或阶段性。但是,另一方面,充分发展了的现代性还内在地包含着对传统中积极因素的肯定和发掘,体现了历史发展中的连续性或一体性。”[6](p.5)因之,在法律意识现代化的研究中,探讨传统与现代性的关系,特别是传统因素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对于把握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模式类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法律意识是以现代商品市场经济和民主制度为基础的法律价值观念体系,是对现代法律制度的主观反映。尽管在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现代法律意识的具体内容不同,但它们具有某些共同一致的法律观念的内容,这些法律意识的要素主要有正义观念、自由观念、平等观念、权利观念、责任观念、秩序观念以及法治观念等等;而传统法律意识是以自然经济和专制政治为基础的法律价值—规范体系在社会主体头脑中的反映,等级特权、义务本位、权力本位、人治主义等法律观念是其基本的品格。因而,传统法律意识与现代法律观念在本质上是两种对立的法律观念体系。但是,传统与现代性之间又不是绝对对立的,它们又具有相互兼容、渗透和共存的一面。希尔斯指出:“传统之中包含着某种东西,它会唤起人们改进传统的愿望。”[7](p.286)公丕祥教授也指出:“任何法律传统内部蕴藏着的丰富的经验材料以及规则,并不是任意积累而成的,也不是一堆杂乱无章偶然选择行为的产物,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正因为如此,它本身为后来人们提供了各种历史选择的可能性。”[8](pp.572-573)

法律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法律认识演进的过程。从个体认识的发生和发展机理论之,个体认识的基础是个体心理格局(schema),它是认识结构的起点和核心。心理格局面对外来刺激而首先试图同化外来的异质因素,但是,“同化不能使格局改变或创新,只有自我调节才能起这种作用。调节是指个体受到刺激或环境的作用而引起或促进原有格局的变化和创新以适应外界环境的过程。调节因素是内在的。”“适应包括同化和调节两种机能。通过同化和调节,认识结构就不断发展,以适应新环境。皮亚杰把适应看作智力的本质。通过适应,同化和调节这两种活动达到平衡。平衡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种过程。平衡状态不是绝对静止的,一个较低水平的平衡状态,通过机体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就过渡到一个较高水平的平衡状态。平衡的这种继续的发展,就是整个心理智力的发展过程。因此,可以说,平衡是认识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9](pp.3-4)根据这一心理学原理,法律意识的现代化过程就是个体法律的传统认识结构和格局对外来文化刺激的同化和调节作用的过程及其产物。从民族法律意识发展过程来看,传统法律文化的模式结构是传统法律意识的原始“格局”,由于受到新的社会因素刺激,它首先试图将这些新的因素纳入其原有的民族文化心理“格局”之中,使之成为传统法律文化观念体系的一部分,这就是传统文化的“同化”功能在起作用。但是当现代法律文化观念和意识作为新的刺激因素与原有的传统法律文化体系不相容,乃至相冲突的时候,传统法律文化观念的“格局”的同化功能就失灵了。这时,传统法律文化观念体系的“调节”功能就开始发挥作用,试图通过调节以协调、整合和解决两者之间的冲突。但是,社会意识调节功能的发挥必然导致传统的法律意识体系发生变形,乃至解构。民族心理调节功能发挥作用的过程,就是传统的文化观念因素和新的文化意识因素重新整合的过程,也就是构建新的现代法律意识体系的过程。在这种民族法律文体体系的“同化”和“调节”的过程中,法律意识也就逐步走向现代化。因之,传统的法律文化和法律意识在现代化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法律意识现代化的基础和起点,对法律意识现代化之模式具有重要的影响。

但是,由于各国法律文化传统的不同,法律意识现代化的具体历史条件、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现代化的方式等也各有差别,因而,民族法律文化的心理调节和适应的方式各不相同,在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方面呈现出不同的格局和模式。一般来说,由解决和处理传统与现代性的关系的方式不同,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法律意识现代化模式,即传统变异型、传统与现代断裂型和法律意识重构型。

传统变异型是指那些内发型国家传统法律文化和法律意识自身就具有超越其自身的动力和能力,现代对传统的超越是通过其传统法律文化观念内部因素的运动而实现的。现代型法律意识体系的建构是传统社会文化观念和法律文化自身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传统对自身的否定。在这种模式下,传统中的现代因素通过某种契机而动员起来,实现自身的模式转变。如英国、法国和美国等先行现代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意识现代化属于此种类型。它的重要特点是:法律意识现代化的原因主要来自于本国传统中的现代化因素的启动,是本国传统的自我否定和变革。我们知道,西方法律文明来自于古代希腊和罗马的传统。早在古代希腊,西方社会就有了对政治法律现象的研究和思考。从古希腊自然法学家对自然法与人定法、法律与正义关系之探讨,以及对法治的系统论述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自由、平等、民主等政治法律理念就已经深入人心。古代罗马是简单商品经济十分发达的社会,罗马法是简单商品世界的法律。罗马法的著名代表性法典《民法大全》形成了世界古代最为宏大的私法体系,全面规定了身份、侵权、不当得利、契约和救济手段等法律制度。罗马法开创了法律形式化的传统,“起初,罗马法颇重形式,僵化而具体。但它最终由刻板的规则发展为普遍的规范;由具体的思想模式发展为抽象的思想方法。逐渐以注重实际细节、崇尚和盛行艺术术语为特征。”[10](pp.12-13)尽管在中世纪,罗马法由于其所赖以产生的生活方式的瓦解而一度被冷落,但罗马法在中世纪并没有完全消失,它与古代希腊的法律价值和人文精神一起在基督教的宗教法和宗教伦理中得到了保存和延续,并在12、13世纪开始得到复苏。因之,在西方法律意识现代化的过程中,文艺复兴运动、罗马法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构成了西方中世纪后期思想解放运动的强大思潮,有力地推动了法律意识的现代化进程。

传统断裂型是指法律意识现代化主要是外来文化因素强加给的,现代化打碎了传统的政治法律文化观念体系,基本按照外国的法律价值观念和制度构建现代法律文化体系,本国或本地区的传统在其中没有什么贡献,现代法律意识的建成之时,也就是传统法律文化和法律意识的死亡之日。这种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模式有三个主要特点:第一,本国或本地区社会发展较迟,刚刚进入文明的门槛,其本地文明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有的甚至处于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由于本地文明发展的落后性,在面对外来法律文化冲突的时候就很快土崩瓦解,而自身文化受到极大破坏,并逐步消失;第二,外国对这些地区实行军事占领和实行政治统治相当长的时间,本国或本地区的文化不再是本地的主流文化,大量的外国移民涌入,成为这一地区社会的主要成员和主流文化群体,土居人成为社会的下层,原有的文化成为了一种“亚文化”;第三,尽管在这些地区或国家,在土著人中间,其特有的文化仍然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法律意识仍然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但这些固有的文化本土资源未能与外来的先进文化相融合而成为一个新的文化体系,社会形成了以外来文化占主导地位和支配地位,而本土文化只在下层人中间一定范围内存在的二元文化结构,逐渐被淹没,并最终走向消亡。

而法律意识体系重构型是指,尽管传统的法律文化观念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整体架构解体,系统本身解构,但这种解构的过程同时又是系统要素按照新的法律理念重构的过程。它具有下列特点:1.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行程中,本国或本地区的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法律文化,这种本国的文化传统尽管在总体上属于古代文化的范畴,但本身具有诸多的现代性的文化要素。由于社会结构的整体条件的限制,这些因素没有能发挥其所具有的现代功能,在传统文化和法律文化体系中处于次要的地位,而不能有力推动法律文化和法律文化观念向现代化转型。如在中国明末清初,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也产生了代表新的发展方向的以黄宗羲、顾炎武为代表的具有明显的近代民主、法治性质的理论和思想观点,但在清朝统治稳定之后,很快就被湮没了。2.在外来法律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法律文化和法律意识的体系发生了严重危机,并且逐渐解体,传统法律文化和法律意识的要素作为从传统法律文化体系中解构出来的文化“原子”,游离于社会文化之中,或依附于正在建构中的现代法律意识体系,或依附于支离破碎的传统文化,或作为一种法律意识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之中,或存在于古代法律典籍之中。这些因素一旦被开发出来,就成为现代法律文化观念体系的一个有机的构成部分,具有现代价值和功能。3.外国法律文化中的许多现代因素和基本的价值理想和观念在其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留下了明显的痕迹。4.它是综合了社会文化和法律文化的新的发展内容、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具有现代化倾向和可能的“传统”因素、外来近现代法律文化观念价值三个方面的内容,并按照系统整合的方式将这三个方面的要素按照本国的法律文化观念现代化的要求所建构的完整的体系。在其中,本国现代化的要求和动力是根据,而外来的法律文化的因素是其外部条件。

三、传统法律文化与外来法律观念

根据一个国家或民族法律意识现代化到底主要是来自本国传统的推动力量,还是来自于外来法律文化观念的冲击,我们可以将法律文化观念现代化的模式划分为内发型、外发型和混合型。

所谓内发型是指本国社会的内在现代化因素促使了社会系统由传统向现代的模式转换或类型更替。尽管内发型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模式不排斥向外国学习其先进经验,受异域法律文化的影响,但是,这些外来的法律文化和法律观念只是起次要的作用,不是本国法律意识由传统人治型法律意识向现代法治型法律意识转型的主要动力源泉。欧美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意识现代化基本上属于这种类型。内发型法律意识现代化具有下列特点:

第一,近代商品经济在本国前近代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现代化和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最深厚的基础。西方内发型法律意识现代化是西方社会从11世纪以来商品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必然产物。古代西方就具有发达的简单商品经济,特别是古代罗马发达的简单商品经济对西方法律文明的模式建构和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从11世纪开始,在西方中世纪社会的内部商品经济开始复苏,并逐渐向近代商品经济转变。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法律文化和法律意识的现代化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美国著名法学家泰格和列维在考察西欧近代法律的形成时深入系统地论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人在法律文化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他们看来,商人对西方现代法律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和改造功能。因而,他们具体分析和考察了商人怎样在西方的不同历史阶段利用蜕变中的法律体制来与当时的宰制或有力集团——封建主、城市行会、中央集权的君主——作顽强的抗争,以达到建立自身宰制地位的最终目标。[11](p.3)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论述了商品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西方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合理性组织和观念对西方现代化和法律文化现代化的意义和作用。

第二,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乃至形成“二元对立”的格局是法律意识现代化的内在社会结构基础。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二元对立的关系结构是法律意识现代化深厚的社会基础:其一,市民社会从政治国家中分离和独立出来,就是市民社会获得了独立活动和发展的领域,形成了市民社会独特的思想和行为的准则和方式。作为市民社会最重要的社会伦理精神和法律原则,契约自由、主体平等、诚实信用、权利和利益本位就成为现代法律意识的基本内容。(注:关于市民社会的伦理品格的系统论述,参见川岛武宜:《现代化与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6~37页。)其二,近代政治国家官僚体制的发展,特别是近代代议制民主制的发展,产生了政府乃产生于人民,以保障人民的自由、平等和权利为目的,政治权力应当分立和受到制约的近代民主观念。其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必然导致社会法律制度的现代化,从而为现代法治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直接的现实法制条件。

第三,它是社会形式合理化理念的产物。关于西方传统在社会和法律文化现代化中的推动作用,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韦伯的设问”:“为什么在西方文明中,而且只有在西方文明中,出现了一个(我们认为)其发展具有世界意义和价值的文化现象,这究竟应该归结为怎样一些环境呢?”[12](p.11)为了回答这一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历史意义的考问,韦伯列举了一系列只有在西方传统中存在的独特的有利于现代化的社会文明因素。这些因素包括:普遍有效的被公认为合理的科学,系统神学的充分发展,具有系统严密形式的科学,具有合理性概念体系的和系统方法的政治思想和修昔底德斯的历史学方法,合理而和谐的音乐,合理地运用哥特式拱顶分散压力和空间构造的屋顶成为最重要的建筑原则并扩展到雕塑和绘画领域的一种风格的基础,一种合理的、系统的和专门化的科学探索以及经过训练的和专业化的人才和职业,报纸和期刊,社会整体存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技术条件依赖于训练有素的政府官员手中,西方意义上的“国王与政府”的封建国家,由定期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议会,由群众领袖和政党领袖组阁向议会负责的执政的政府,具有合理的成文宪法、合理地制定的法律、以及根据合理的规章或法律经过训练的官吏进行管理的行政制度的政治组织,以利用交易机会取得预期利润为基础的行动,根据精确的资本核算来调节营利活动,(形式上)自由劳动的合理的资本主义组织形式,经营活动与家庭的分离,合理的簿记,独特的合理的劳动组织,出于经济利益考虑的对科学技术的应用,合理的、可靠的法律结构和按章行事的行政管理制度、行政管理结构,等等。“没有这些,纵然可以有冒险和投机者的贸易资本主义,以及各种受政治左右的资本主义,但绝不会存在由个人首创、拥有固定资本和确定计算的合理企业。这样的法律体系和这样的行政管理,能以如此完善的法律和形式为经济活动服务,也仅见于西方。”[2](pp.11-30)

第四,它与社会利益多元化和对超越实证规则的社会秩序的神圣性观念相联系。昂格尔从一般理论的角度提出了现代化和法律意识现代化的两个条件。“第一种历史条件描述了一种经验以及一种对群体关系的认识。因为,法律秩序要发展,必须以这样一种环境为前提,即没有一个集团在社会生活中永恒地占据支配地位,也没有一个集团被认为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统治权利。集团之间这样一种关系可以被称为自由主义社会,或者用一种当代美国政治科学的更生动的语言,称其为多元利益集团。这种法律秩序的历史基础的第二个方面就是,它以一种‘更高的’普遍的或神圣的法则为依据,用它来论证或批判国家制定的实在法。”[13](p.59)而西方的自然法观念以及韦伯和伯尔曼所揭示的宗教理想是了解西方法学传统的关键。

与内发型法律意识现代化不同,外发型的法律意识现代化是指本国传统中缺乏现代法治型法律意识的因素,其自身传统中没有现代法律意识的观念要素和制度因素,或者说这些因素不多,其现代法律意识的因素主要靠外来输入。它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它的启动方式是外来法律文化的冲击导致了本国或本地区法律文化系统的崩溃,社会主体的法律意识也随之发生模式转变。一般来说,外发型法律意识现代化是在外国先进的近现代法律意识渗入和入侵之前,本国或本地区尚处于文明的门槛,在文明发展的初期,本国的法律意识才刚刚开始建构,尚未得到充分发展和定型。外来法律文化的冲击打破了社会文明和本国或本地区法律文化的内部协调系统和正常发展的轨迹。在外来法律文化和法律观念的冲击下,本土法律意识体系开始崩溃,而外来的法律文化因素逐渐在法律文化和法律意识的变迁和体系重构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并逐渐排斥本国传统的因素。本国传统因素在现代化过程中逐渐衰微,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社会主体逐渐放弃其原有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而代之以新的法律意识。

第二,它一般发生于本国传统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在这些国家或地区,社会发展水平较低,有的还处于原始社会的末期,有的尽管进入了文明社会,但本国传统中缺乏现代化的内在动力,因而,在现代化过程中,本国的传统法律文化难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一旦外国先进的法律文化进入本国或本地区,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法律文化之间发生冲撞,不久本国传统就土崩瓦解。结果,本国的历史传统断裂了,乃至最终在现代化的大潮中走向灭亡。如非洲的一些落后民族、太平洋岛屿的一些文明以及印第安人、吉普赛人的文明属于这种情况。

第三,外发型法律意识现代化的类型一般都发生于外国长期实施军事和政治统治的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由于外国殖民者长期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占有统治地位,外国的语言、文化和行为方式都成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主流文化,本国的或本地区的传统文化成为土著的亚文化,传统文化对现代法律意识的建构作用不大,形成了外来主流文化与土著传统亚文化的冲突和二元结构。经过长时期的历史变迁,亚文化的影响范围日益缩小,而现代法律意识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最终完全占据主导地位。

混合型法律意识现代化是指本国传统中已经包含了诸多现代法律的观念和思想,只是由于社会、政治制度和法律文化的总体架构的限制,才使这种现代因素无法整合成现代法律意识,这时正好借助于外来法律文化和法律观念的冲击,使这些处于休眠状态的因子活跃起来,进行重新组合。中国、朝鲜、日本、印度、新加坡、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意识的现代化就属于这种类型。它具有下列特点:

第一,外来法律文化的冲击是混合型法律意识现代化的启动因素。它一般发生于有较为悠久的社会文化和法律文化传统的国家和地区,这种传统的法律文化内部存在着许多现代化的因素和内在动力。但由于传统社会强大而稳固的社会和法制架构的限制,这些现代化的因素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不能形成巨大的打破传统文化的框架,形成社会、法律文化和法律意识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体系,而只能分散于社会的内部,难以聚集。外来法律文化的入侵使传统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法律结构体系面临挑战,并带来了许多现代化的社会法律文化观念,从而使本国、本地区社会内部的革命性文化因素活跃起来,与外来的现代法律意识和观念紧密结合,形成崭新的社会法律文化观念体系,随着整个社会和法律系统的现代化,而促进了社会主体法律意识现代化转型,推动法律意识的现代化进程。在这种模式中,外来现代西方的法律文化观念只是起到了一种“启动器”和“催化剂”的作用,是法律意识现代化的外来条件,而法律意识现代化的主要推动力量则还主要来自本国和本地区社会内部的发展因素和内在张力。

第二,本国社会内部的现代化力量是这些国家和地区法律意识现代化的重要动力。“从现代化的深层动力机制来看,混合型法制现代化又是具有内发型基础的现代化,社会内部存在着的处于变化状态中的经济政治基础和条件是推动法制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动力源泉。”[3](p.562)如随着中国法律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向前推进,中国法律意识现代化过程中的模式特征日益显示出来,中国社会内部所具有的强大的现代化动力也日益为西方学者所关注和认可。正如洛克伍德所说:“相比之下,在亚洲的所有民族中,唯有中国为现代世界带来了平等主义的传统、个人自由和社会地位流动性的传统、私人财产可以自由买卖的传统、世俗的实用主义和物质主义的传统、以造反权利为后盾的人道政治理想的传统,以及以学问作为获得官职的关键的传统。”[14]上述中国社会的内部现代化因素,无疑为中国法律意识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部动力,这些因素一旦遇到外来法律文化,并与之相结合,就会有力地推动中国法律意识现代化的发展,形成混合型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模式。

第三,在混合型法律意识现代化模式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冲击在现代化过程中留下了明显的痕迹。在中国,从、清末法制改革、南京临时政府法制、南京国民政府的“六法全书”到新中国的法制建设,固然,法制变革过程中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保留了许多中国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但西方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伴随着中国法律意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国的法律意识的现代化也明显受到了西方法律观念的深刻影响。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

[2]吕世伦,姚建宗.略论法制现代化的概念、模式和类型[a].法制现代化研究(第1卷)[C].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吕世伦,公丕祥.现论法学原理[m].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

[4]S·p·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m].三联书店,1989.

[5]钱乘旦,陈意新.走向现代国家之路[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6]李秀林,等.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m].人民出版社,1990.

[7]e·希尔斯.论传统[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8]公丕祥.法哲学与法制现代化[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9]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商务印书馆,1987.

[10]格伦顿,等.比较法律传统[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

[11]陈方正.法律的革命与革命的法律[a].泰格,列维.法律与资本主义的兴起[C].学林出版社,1996.

[12]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