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循环经济规划十篇循环经济规划十篇

循环经济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0:28

循环经济规划篇1

一、循环经济规划制度的必要性

循环经济作为生产、流通、消费和废物管理过程中所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活动,旨在区域、国家或更大层面上建立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物质代谢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和宏观性,及其发展过程中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因此,循环经济的上述特征决定了其实施和构建需要强有力的规划措施加以保障。在世界范围内,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的实践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我国在推行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规划作为一项核心任务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先期的试点示范单位几乎都制定了专门的循环经济规划。贵阳制定了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规划,围绕产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保三大体系制定了综合性的循环经济规划;江苏省制定了省级循环经济建设规划,分解成循环型农业、循环型工业、循环型服务业和循环型社会4个组成部分。其后,辽宁省、义马市、日照市先后开展了循环经济规划。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的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明确要求制定循环经济实施方案。其余一些省市尽管没有制定专门的循环经济规划,但在制定十一五规划的过程中,大多明确要求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原则融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中。2005年,国务院“国发22号文”明确提出,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有关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其后,国家环保总局“关于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划和指导,制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循环经济规划已经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处于重要位置,并成为国家推动循环经济的有效工具。我国2008年《循环经济促进法》第12条明确规定:“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环境保护等有关主管部门编制全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施行。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会同本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等有关主管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施行。”

二、循环经济规划制度的定位

循环经济规划制度的确立,需要考虑循环经济规划的定位。这里涉及两个主要问题:第一,循环经济规划与已有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的关系;第二,循环经济规划制定的层面范围。

(一)循环经济规划的基本类型政府需要制定规划来应对循环经济的战略性、宏观性和复杂性。当前,我国政府职能开始从项目管理逐渐转向规划管理、从微观管理逐渐转向宏观管理。循环经济规划的制定与实施,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我国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但是,循环经济规划在我国并没有形成既定的规范体系。概括而言,目前的循环经济规划主要存在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制定专门的循环经济规划,设定循环经济的目标和指标,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任务、重点和措施等。在实践中,通过出台循环经济实施意见和目标分解等手段强化实施;第二种形式是在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和一些专项规划中融入循环经济的理念、原则,增设部分章节和内容以及循环经济实施方案。上述两者形式各有所长。第一种形式内容明确,易于落实,但要花费较大的努力,同时也容易引起其与其它已有规划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第二种形式可以避免矛盾和冲突的问题,但循环经济的实施效果要更加依赖于各规划的制定水平和实施状况。在规划实践的内容中,作为第一种形式的专门性循环经济规划,已经出现了过大过小,定位不清的现象。存在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是将循环经济规划等同于为各种废物寻找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答案,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废物循环对于产业发展乃至经济发展的反馈作用;另一种是将循环经济规划泛化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人口发展、生态建设甚至社会公平等强加到循环经济规划中,试图赋予循环经济万能的表象。这两种做法都会不同程度地伤害循环经济规划的制定和落实。

(二)应率先在省级以上开展循环经济规划我国2008年《循环经济促进法》第12条规定要求:“在国家、省、市以及跨省、市区域上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专项规划,而对于县级规划则不做法律上的明确要求。”笔者认为,这是符合我们国家目前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第一,是源于循环经济的理论探索性。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目前尚处于试点示范阶段,循环经济规划本身的成熟与规范尚需要一个发展过程,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其与区域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其他各类专项规划的协调关系。第二,是源于循环经济规划的可操作性要求。目前,我国的循环经济规划编制和实施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循环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例如,各级各类规划的相互关系、功能定位,特别是与市场作用的界限,数量上看规划不少,但内容上相互之间交叉重复,区域规划不到位,针对性不强,衔接协调不力,规划编制程序不够规范,规划的评估调整机制尚未形成,规划期的界定比较机械等等。这些问题不仅有损规划的有效性、科学性,而且直接影响到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因此,在当前状态下,急于要求开展县级循环经济专项规划肯定会导致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当然,国家要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开展与国民经济、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项目、生态环境等融为一体的循环经济专项规划。须要指出的是,应大力强调在跨省行政区域层面上开展循环经济规划。我国规划体系中,区域规划是一个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但是这个很重要,区域调控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区域规划是区域调控的重要依据。发展什么产业,市场经济国家一般很少干预,但对区域发展则干预比较多。区域循环经济规划旨在根据该区域的地位和作用和不同区域生产要素条件,对区域未来循环经济的发展设定或提出总体思路、方向、目标、保障措施和重点任务等,以达到指导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目的。

三、循环经济规划的主要内容

循环经济规划内容一般需要包括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战略重点、保障措施、主要任务、发展水平(主要是指节材、节能、节水、节地、废物循环处置和利用的定额指标和标准)等。循环经济规划指导思想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优化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坚持政府引导、公众参与、企业实施,强制手段与市场手段相结合,义务与责任公平分担的原则,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循环经济规划发展目标不仅要设定节水、节能、推进计划和制度建设、资源综合利用示范试点等方面的工作目标,还要根据区域情况设定资源节约、消耗、废物排放、循环利用和环境状况等量化约束性目标。明确规定污染物排放强度、资源循环利用率、资源生产率等特征指标。对于循环经济规划主要内容和重点任务,应在充分考虑产业布局、资源条件、市场需求以及经济和环境成本的前提下,根据发展形势和区域特点在流通、生产和消费领域有侧重地选择重点企业和行业开展节水、节能、节地、节材和综合利用等活动。在循环经济规划保障措施方面,要加强分类指导。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明确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和思路。循环经济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方案,明确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各项要求。以区域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基础,开展资源减量、节约、再循环和再利用的综合规划,同时针对重点或突出问题开展重点区域规划(工业带、农业区、矿区等)、重要专业规划(节能、节水、废物循环等)和重大问题研究工作,尤其重视城乡规划和园区建设。城乡规划和建设应当按照循环经济要求,实施节水、节能、节材、节地,发展再生水回用,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发展区域经济,应当根据资源条件、生态功能区划和环境容量,对新建、扩建和已建的开发区和产业集中区进行建设、规划、改造和运营。

循环经济规划篇2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循环经济的新视角,即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及其研究对象,并将此思想运用到区域创新和区域规划中,以期对该理论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在新循环经济学中,有学者提出发达国家正在实施的循环经济(即后工业经济)是知识经济的第一阶段。笔者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高技术的污染远比传统意义上的污染复杂,在生产、消费和消费后废弃等阶段都对环境产生影响;第三产业也会产生一定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应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型知识经济是循环经济的最高阶段。

广义循环经济学概念的再认识

空间结构是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新循环经济学的核心是5R原则(包括再思考、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再修复),强调区域协调发展原则和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广义循环经济学也重视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但总体上看,二者对空间结构较少涉及。主流经济学忽视空间结构研究的缺陷已经为学者们所认识,因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新模式,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必须将空间结构作为重要研究内容,以研究空间结构为核心的地理学应该是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建立和发展循环经济地理学将是地理学和循环经济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但这一点还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循环经济地理学可分为通论循环经济地理学、区域循环经济地理学、部门循环经济地理学(包括农业循环经济地理学、工业循环经济地理学、第三产业循环经济地理学等)和公司(企业)循环经济地理学。

有学者认为,广义循环经济有其特定的内涵,不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筐”,凡有产业联系的都要往里“装”。例如,电-高耗能产业耦合、资源的深加工等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自发进行的产业活动,不存在上游废物变成下游原料的关系,不应是循环经济。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理由如下:尽管目前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政策来推动,但循环经济与市场经济在根本上具有一致性,市场经济是建立循环经济的基础,因此,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自发进行的产业活动排除在循环经济之外是不合理的。在一定的制度和技术条件下,废物如废钢铁就是资源,二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电-高耗能产业耦合、资源的深加工与垃圾发电-高耗能产业、废物如废钢铁的深加工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不能因为不存在上游废物变成下游原料的关系,就认为不是循环经济。狭义的循环经济更多地关注生态效益,忽视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难以实现的。如电-高耗能产业耦合和资源深加工尽管不存在上游废物变成下游原料的关系,没有形成完整的循环经济链,但只要遵循5R原则,就是循环经济链的一部分,可以通过区域分工,共同建立完整的循环经济链,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广义循环经济学比目前广义循环经济学的内涵更丰富。

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

新循环经济学的主要创新在于提出新循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与自然生态三个大系统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增加了再思考与再修复的新理念,把原3R的理念进行了延伸与拓展,强调和谐社会的形成(包括区域协调发展原则和消除贫困原则)、知识经济与循环经济的融合、循环经济方程、新循环经济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是新循环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循环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广义循环经济学的主要创新在于强调广义循环经济包括经济、自然环境及社会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及相互衔接,涵盖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三个方面,追求三个系统之间达到一种理想的优化组合状态。广义循环经济理论不仅关注工业系统、社会系统内部循环经济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更重要的是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因素纳入循环经济理论体系,构建完全意义、具有广泛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循环经济理论体系。并探讨了广义循环经济的生态学基础与模式转换、广义循环经济的经济学基础与经济学范式的转换、广义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和社会运行机制与社会治理,推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从以上分析可知,二者的主要共同点在于强调社会系统、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构成的复杂巨系统是循环经济的研究对象,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循环经济的目标,3R原则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原则,与狭义循环经济相比更强调社会效益以及生态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学思想指导下对循环经济理论的创新。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研究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对循环经济原则认识的深度不同,对科学技术系统重要性认识的不同。但从学科视角看,二者的研究对象和目标是一致的,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属于可持续发展学。

新循环经济学和广义循环经济学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不能仅以经济效益为目标,也要追求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要研究社会经济系统、科学技术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三大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但重点应是其中的子系统即经济系统,否则,新循环经济学和广义循环经济学就等同于循环型可持续发展学,也就是说目前的新循环经济学和广义循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太过宽泛。广义循环经济学和新循环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应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学思想指导下,根据5R原则和三循环理论(良性自然循环、良性经济循环和良性社会-经济-自然复合循环)等对传统线形经济学进行改造,以循环型市场经济为基础,并将空间结构作为重要研究内容,是更新和更广义的循环经济学,可称为循环型可持续发展经济学。

循环经济与区域创新

区域创新网络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各个行为主体(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地方政府等组织及其个人)在交互作用与协同创新过程中,彼此建立起各种相对稳定的、能够促进创新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总和,结点主要包括企业、大学或研究机构、政府等公共组织机构、中介服务组织以及区域金融机构等。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循环经济必然是区域创新的理论基础之一,区域创新网络将转型为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其中的企业将变成循环型企业,既包括传统企业的循环经济改造,也包括资源再生企业和生态恢复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要研究循环经济技术,并通过教育、培训以及成果转化等方式,有效地促进循环经济知识、信息、技术等的扩散或市场价值的实现。循环经济信息服务中介组织、循环经济社区协调中介组织、双轨制回收中介组织和民间环保社团成为循环型中介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积极营造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创新环境,如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制度,促进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的形成与发展。区域金融机构要支持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以上各循环型结点之间的物质(含“废物”)联系和循环经济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等的联系成为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中的重要关系链条。由于我国的循环经济制度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目前应充分发挥政府在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中的重要作用。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的基本特征除包括传统的动态性、系统性、非中心化和本地化外,还应包括遵循5R原则和公平性,以实现可持续的区域创新。

根据循环经济理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将是区域循环型创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吸引人才,优质的自然资源有利于循环型产品的生产),传统的社会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服务环境和基础设施必须根据循环经济理论进行创新,如加强企业之间相互利用“废物”的运输通道和“废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和制度,倡导循环经济文化。

根据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上理论必须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进行创新,才能成为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的理论基石。规模循环经济理论要求既考虑经济成本也考虑社会成本和生态成本,既考虑经济效益也考虑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范围循环经济理论要求在由动脉产业和静脉产业构成的循环经济产业内进行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循环经济交易成本理论要求传统交易成本“绿色化”,包括“废物”信息成本、绿色市场信息成本、循环经济技术信息成本、谈判成本、监督管理成本等。环形网络创新理论要求由线性创新模式或非线性创新模式转变为由环形创新模式与传统网络创新模式融合创新形成的新模式。区域循环经济竞争优势理论要求重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要素、绿色市场条件、基于产业生态联系的相关与支撑条件等的作用,既考虑经济优势也考虑生态优势和社会优势。

循环经济与区域规划

新的区域资源观。一方面,在传统的区域资源观中,区域资源包括自然物质资源、知识、信息和制度等无形资源,但在循环经济背景下,许多“废物”成为资源,如垃圾发电。另一方面,传统的认为知识和信息资源等无形要素逐渐取代自然物质资源而成为决定区域发展关键因素的观点的合理性在于强调了知识经济的影响,但忽略了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稀缺性在逐渐加大的事实。

新的区域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已成为指导区域发展的主流发展观,但在传统的线形经济模式下,有很大的局限性,循环经济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因此,基于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观将是指导区域发展的理想发展观。

新的区域市场观。在循环经济背景下,绿色市场将逐渐取代传统市场,同时,由于循环经济制度在我国还没有建立起来,必须加强政府的作用,政府调控与市场导向共同促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

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将成为区域规划的新理念,区域循环经济理论将成为指导区域规划的新理论,区域规划要遵循5R原则,重视社会公平(如区域协调与区际协调)和生态恢复,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

区域循环经济研究方法即物质流分析方法、生态效率方法、情景分析法、循环经济系统论方法、循环经济信息论方法和循环经济控制论方法等将进一步丰富区域规划的研究方法。

循环经济规划篇3

(一)工业园基本概述

吉林经济开发区位于吉林省西北部,位于丘陵与松花江河谷流域的交界地带,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当地物产资源丰富,周边有林业资源、矿产资源、以及各种生态资源。该地区经济开发区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建立,并在不断发展中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随着资源开发的加深,导致当地经济总量逐年降低,工业发展较好的企业以玉米深加工企业为主,并且企业之前的联系不是非常强,整个园区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

(二)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核心其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对未来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结合地区优势,将该地区的主导产业确定为化工实例雄厚的吉化集团,以及借助丰富的物产资源发展起来的食品加工产业,该地区是产量大省,玉米产量是非常丰富的,为此,玉米的深加工也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通过结合上面的主导产业以及地区优势,将工业基础较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与生物制品产业、粮食加工产业作为产业园区开发和规划的重点。

二、循环经济规划

可以将市场前景好、地区优势强、科技水平高、产业关联较强的产业之间构建出发展的链核,通过这种链核使企业间的技术、资本得以互补,并实现产业延伸,彼此相关,层次分明的运作发展。通过构建这种园区发展模式能够使企业集合地区资源优势,形成整体优势,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以及食品产业

鉴于该地区农产品储量丰富,进一步扩展食品产业的规模能够增强市场竞争力,其中,对农产业进行深加工以后能够使粮油产业、水果蔬菜、肉类、发酵产业间形成一个系统的食品产业系列。在玉米深加工基础上可以借助先进技术,利用物理、化学等手段发展相关产业,比如,该地区利用科技手段能够改变淀粉特性,发展出了聚乳酸-pLa新产品,是淀粉深加工的成果。此外,可以增加特用玉米的开发,在园区内种植和培育能够使玉米营养含量更高,在带来经济价值的同时,也能够改善人民的营养供给,提高畜牧业的发展,从循环经济角度来说,加大对这些特用玉米的培育和加工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玉米原料的消耗,提供了资源转换的效率。

(二)汽车零部件产业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非常雄厚,并且依托于强大的工业技术基础汽车零部件已经由单个零部件转化为了系统性的采购。其产业系统的设计和采购全部都转移到供应商负责,并且能够使零部件生产的质量得到提高,生产程序得以简化。并且零部件供应商拥有非常强的实力,为车间生产提供系统化的技术支持。

(三)生物制品产业

吉林地区物产丰富,生物多样性强,为此,可以在园区中加大生物制品的生产,毒株的生产种类非常多,在此基础上可以研发功能更强、毒性更持久的细胞适应性毒株。因为mD、iBD等毒株已经被研发出来,并且很少有疫苗能够抵抗该毒株的侵袭,为此,研发多种疫苗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而一些新的病原体、抗原体的致病性非常强,这同时也是开发的基础和起始点。但企业也要对未来疫苗试剂有一个初步的预测,从而尽早的进行研究。

(四)园区关联产业设计和规划

开发区较为封闭,并且周围是面积较大的农田,为此,在园区内可以生产作物有机肥料,可以将其当成园区生产的原料,利用农业优势发展养殖场,可以为蒙牛、伊利等企业提供原料产品,促进园区食品原料的深加工。此外,可以利用污水处理厂对食品生产有机废物进行深加工,发展无公害的生物菌项目。在对以上两个项目进行规划基础上可以明确各个方面的关系,并由此形成了特色产业链,实现了精细化生产。借助化工配套设施,在园区周边远离农业生产的地方发展汽车化工产品,以中间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为核心向四周汽车生产加工扩散,实现内外联合规划,建立起产业联合形式的网络,使整个园区朝横向和纵向闭合方向发展。

循环经济规划篇4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循环经济的新视角,即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及其研究对象,并将此思想运用到区域创新和区域规划中,以期对该理论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在新循环经济学中,有学者提出发达国家正在实施的循环经济(即后工业经济)是知识经济的第一阶段。笔者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高技术的污染远比传统意义上的污染复杂,在生产、消费和消费后废弃等阶段都对环境产生影响;第三产业也会产生一定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应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型知识经济是循环经济的最高阶段。

广义循环经济学概念的再认识

空间结构是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新循环经济学的核心是5R原则(包括再思考、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再修复),强调区域协调发展原则和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广义循环经济学也重视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但总体上看,二者对空间结构较少涉及。主流经济学忽视空间结构研究的缺陷已经为学者们所认识,因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新模式,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必须将空间结构作为重要研究内容,以研究空间结构为核心的地理学应该是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建立和发展循环经济地理学将是地理学和循环经济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但这一点还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循环经济地理学可分为通论循环经济地理学、区域循环经济地理学、部门循环经济地理学(包括农业循环经济地理学、工业循环经济地理学、第三产业循环经济地理学等)和公司(企业)循环经济地理学。

有学者认为,广义循环经济有其特定的内涵,不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筐”,凡有产业联系的都要往里“装”。例如,电-高耗能产业耦合、资源的深加工等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自发进行的产业活动,不存在上游废物变成下游原料的关系,不应是循环经济。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理由如下:尽管目前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政策来推动,但循环经济与市场经济在根本上具有一致性,市场经济是建立循环经济的基础,因此,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自发进行的产业活动排除在循环经济之外是不合理的。在一定的制度和技术条件下,废物如废钢铁就是资源,二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电-高耗能产业耦合、资源的深加工与垃圾发电-高耗能产业、废物如废钢铁的深加工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不能因为不存在上游废物变成下游原料的关系,就认为不是循环经济。狭义的循环经济更多地关注生态效益,忽视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难以实现的。如电-高耗能产业耦合和资源深加工尽管不存在上游废物变成下游原料的关系,没有形成完整的循环经济链,但只要遵循5R原则,就是循环经济链的一部分,可以通过区域分工,共同建立完整的循环经济链,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广义循环经济学比目前广义循环经济学的内涵更丰富。

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

新循环经济学的主要创新在于提出新循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与自然生态三个大系统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增加了再思考与再修复的新理念,把原3R的理念进行了延伸与拓展,强调和谐社会的形成(包括区域协调发展原则和消除贫困原则)、知识经济与循环经济的融合、循环经济方程、新循环经济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是新循环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循环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广义循环经济学的主要创新在于强调广义循环经济包括经济、自然环境及社会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及相互衔接,涵盖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三个方面,追求三个系统之间达到一种理想的优化组合状态。广义循环经济理论不仅关注工业系统、社会系统内部循环经济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更重要的是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因素纳入循环经济理论体系,构建完全意义、具有广泛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循环经济理论体系。并探讨了广义循环经济的生态学基础与模式转换、广义循环经济的经济学基础与经济学范式的转换、广义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和社会运行机制与社会治理,推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从以上分析可知,二者的主要共同点在于强调社会系统、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构成的复杂巨系统是循环经济的研究对象,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循环经济的目标,3R原则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原则,与狭义循环经济相比更强调社会效益以及生态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学思想指导下对循环经济理论的创新。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研究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对循环经济原则认识的深度不同,对科学技术系统重要性认识的不同。但从学科视角看,二者的研究对象和目标是一致的,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属于可持续发展学。

新循环经济学和广义循环经济学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不能仅以经济效益为目标,也要追求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要研究社会经济系统、科学技术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三大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但重点应是其中的子系统即经济系统,否则,新循环经济学和广义循环经济学就等同于循环型可持续发展学,也就是说目前的新循环经济学和广义循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太过宽泛。广义循环经济学和新循环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应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学思想指导下,根据5R原则和三循环理论(良性自然循环、良性经济循环和良性社会-经济-自然复合循环)等对传统线形经济学进行改造,以循环型市场经济为基础,并将空间结构作为重要研究内容,是更新和更广义的循环经济学,可称为循环型可持续发展经济学。

循环经济与区域创新

区域创新网络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各个行为主体(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地方政府等组织及其个人)在交互作用与协同创新过程中,彼此建立起各种相对稳定的、能够促进创新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总和,结点主要包括企业、大学或研究机构、政府等公共组织机构、中介服务组织以及区域金融机构等。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循环经济必然是区域创新的理论基础之一,区域创新网络将转型为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其中的企业将变成循环型企业,既包括传统企业的循环经济改造,也包括资源再生企业和生态恢复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要研究循环经济技术,并通过教育、培训以及成果转化等方式,有效地促进循环经济知识、信息、技术等的扩散或市场价值的实现。循环经济信息服务中介组织、循环经济社区协调中介组织、双轨制回收中介组织和民间环保社团成为循环型中介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积极营造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创新环境,如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制度,促进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的形成与发展。区域金融机构要支持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以上各循环型结点之间的物质(含“废物”)联系和循环经济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等的联系成为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中的重要关系链条。由于我国的循环经济制度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目前应充分发挥政府在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中的重要作用。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的基本特征除包括传统的动态性、系统性、非中心化和本地化外,还应包括遵循5R原则和公平性,以实现可持续的区域创新。

根据循环经济理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将是区域循环型创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吸引人才,优质的自然资源有利于循环型产品的生产),传统的社会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服务环境和基础设施必须根据循环经济理论进行创新,如加强企业之间相互利用“废物”的运输通道和“废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和制度,倡导循环经济文化。

根据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上理论必须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进行创新,才能成为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的理论基石。规模循环经济理论要求既考虑经济成本也考虑社会成本和生态成本,既考虑经济效益也考虑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范围循环经济理论要求在由动脉产业和静脉产业构成的循环经济产业内进行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循环经济交易成本理论要求传统交易成本“绿色化”,包括“废物”信息成本、绿色市场信息成本、循环经济技术信息成本、谈判成本、监督管理成本等。环形网络创新理论要求由线性创新模式或非线性创新模式转变为由环形创新模式与传统网络创新模式融合创新形成的新模式。区域循环经济竞争优势理论要求重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要素、绿色市场条件、基于产业生态联系的相关与支撑条件等的作用,既考虑经济优势也考虑生态优势和社会优势。

循环经济与区域规划

新的区域资源观。一方面,在传统的区域资源观中,区域资源包括自然物质资源、知识、信息和制度等无形资源,但在循环经济背景下,许多“废物”成为资源,如垃圾发电。另一方面,传统的认为知识和信息资源等无形要素逐渐取代自然物质资源而成为决定区域发展关键因素的观点的合理性在于强调了知识经济的影响,但忽略了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稀缺性在逐渐加大的事实。

新的区域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已成为指导区域发展的主流发展观,但在传统的线形经济模式下,有很大的局限性,循环经济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因此,基于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观将是指导区域发展的理想发展观。

新的区域市场观。在循环经济背景下,绿色市场将逐渐取代传统市场,同时,由于循环经济制度在我国还没有建立起来,必须加强政府的作用,政府调控与市场导向共同促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

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将成为区域规划的新理念,区域循环经济理论将成为指导区域规划的新理论,区域规划要遵循5R原则,重视社会公平(如区域协调与区际协调)和生态恢复,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

区域循环经济研究方法即物质流分析方法、生态效率方法、情景分析法、循环经济系统论方法、循环经济信息论方法和循环经济控制论方法等将进一步丰富区域规划的研究方法。

循环经济规划篇5

关键词:循环经济;稻谷加工;规划设计

1我国稻谷生产与加工园区建设概况

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而稻谷一直是第一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最大,在粮食生产和消费中历来都处于主导地位[2]。2017年我国稻谷产量达20855.98万t,已经连续5年稳定在2亿t以上。全国稻谷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0%以上,稳居世界首位,同时,我国也是世界最大的大米消费国,全国65%以上人口以大米为主食,年消费大米均在1.4亿t以上,随着人民消费层次及消费结构的改变,人们对大米主食的追求必将发生由“量”到“质”转变,庞大的市场需求,为我国发展综合型稻谷加工园区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客观条件[3]。目前经过近10余年发展,单一的大米加工企业全国已经趋于饱和,新建大型大米加工企业均以综合性稻谷加工园区为主,以产粮大省黑龙江为例,目前已有20余个综合稻谷加工园区建成运行。全国范围内,以中粮集团、益海嘉里集团等大型粮油集团为代表的综合性稻谷加工园区在全国主要稻谷产区均有分布,但因为缺少整体系统规划,生产运行存在了若干问题,其盈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均有待提高。未来,通过循环经济理论持续应用,以品牌建设为引领,技术创新为驱动,真正将稻谷加工过程中的产物吃干榨净,做到物尽其用,对于增加企业收益,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打造美丽宜居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都将大有裨益。本文通过循环经济理论综述、现有综合稻谷加工园区规划现状及分析、某典型稻谷综合加工园区案例分享三大部分进行论述,以期对未来综合性稻谷加工园区的建设有所借鉴。

2循环经济理论

2.1循环经济的发展背景

循环经济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国内,得到了理论经济界和政治界的高度重视,并由一种理论上升为国家战略,其核心理念是资源高效利用[1]。2005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指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经过近15年的发展试点,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均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各行业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示范和借鉴。当前,党的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绿色循环发展已经是新时代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发展体系的必然要求。因此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提高资源利用率,是提高发展质量的有效手段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2.2发展循环经济是新时代稻谷加工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粮食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出,鼓励粮食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充分提高粮食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率,发展米糠、碎米等副产物资源的食品化利用,至“十三五”末,米糠综合利用率达到50%,加快推进粮食资源全值利用,依托大型企业大力发展米糠制油和米糠多糖类活性物质,利用碎米等副产品加工米粉、米线、高品质大米蛋白、高纯度大米淀粉等食品及原料。以上要求,正是推动循环经济理论在稻谷加工行业应用的有益推手,发挥产业链优势,物流集群优势,化资源优势为产品优势。因此,建立综合型稻谷加工园区正是粮食行业践行应用循环经济理论的有益探索,对于稻谷加工业推广循环经济模式,将循环经济理论从宏观经济层面发展到单一企业的微观层面,提升企业综合效益,引导企业健康良性发展均大有裨益。

3现有稻谷综合加工园区规划现状及分析

循环经济应用在稻谷加工领域,即应用全产业链的思维,力争在同一园区内实现对加工产物的综合利用,做到产业循环,物尽其用,最大限度地提升稻谷利用价值,提升企业效益,当前,主要稻谷主产区均建立了部分综合型稻谷综合加工园区,但经实际调研分析,均存在以下若干问题。

3.1重视加工环节,轻视种植环节

传统的综合性稻谷加工园区仅从原粮入库开始,忽略前期种植环节,造成优质大米品种混乱,品牌价值不足。稻谷加工的全产业链应从优质稻种选育开始,经历稻谷种植、烘干、收储、加工、贸易、品牌、配送等诸多环节,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整体格局,实现整个供应链的通达顺畅。目前,综合型稻谷加工园区建设应紧紧围绕推进国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以产区特色优质稻米为主导产业,通过加工园区建设逐步引导集聚金融资本,实现资本、技术和资源要素的跨界配置,建设规模化优质稻谷种养基地,发展加工和流通,开展品牌创建与营销,激发产业链、价值链的升级,推进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和深度融合、最终实现种植、生产、加工及销售各个环节利益共享,真正做到全产业链循环利用,和谐共存,最终目标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同时,未来通过订单农业的进一步发展,运用可追溯系统,从遴选优良种子开始至成品出库配送,均可实现全程监控,增强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信心,提升全行业的综合价值。

3.2初级加工为主,深加工关注不足

目前,综合性稻谷加工园区均以大米加工车间为核心进行前后延伸,对待深加工车间往往关注不足,而稻米深加工正是企业提升综合效益的关键途径,据发达国家稻米深加工利用经验表明,稻谷精深加工后可增值5~10倍[2]。未来,随着社会消费需求的提升,消费结构也将从单纯的生存需求转变为注重大米品质的营养需求,因此消费升级也将为大米加工业的综合循环发展提供巨大市场空间。稻米深加工是以大米、糙米、碎米、米糠、稻壳等为原料,利用新技术、新装备,采用生物、信息、萃取生化等创新技术,加工转化成各种深加工产品,从而提升稻谷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高增值[5]。据统计,稻谷在初加工为大米的过程中,产生的稻壳、小碎米、米糠、米粞等副产品的重量约占稻谷重量的40%。按照近五年我国每年水稻产量2亿t计,每年将会生产约4000万t稻壳,2000多万t米糠,2000万t碎米。稻谷的综合利用,正是将这40%的资源实现高效利用,提高综合价值。建议:目前应用成熟、适合大量推广的深加工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碎米深加工。以米酒、米粉、米糕等产品为代表的传统大宗深加工产品,此类产品具有地域限制,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企业为典型代表;以大米膨化食品为代表的新型食品,米饼、仙贝等;以台湾旺旺集团为典型代表。(2)米糠深加工。包含米糠油、米糠蛋白、米糠膳食纤维、米糠发酵制品等产业,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提升,目前发展迅速,并且米糠蛋白在食品、化妆品、医药等行业具有广泛应用,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广阔[4]。30(3)稻壳综合利用。以稻壳为原料进行的稻壳发电、碳棒制作、稻壳复合肥、稻壳板、稻壳制一次性餐具等深加工产业,目的是增大副产品的利用率,提高企业整体收益。(4)传统大米加工产业的延伸加工。随着健康生活理念的提出,以糙米、胚芽米、营养强化米为代表,此类产业因国内饮食习惯的差异、市场尚处于培育期,发展不足,但随着“健康中国2030”政策的提出,适度加工、绿色加工概念的普及,未来前景广阔。(5)主食工业化产品。以方便米饭、主食分块配送、速食米粉为代表的主食化方便食品,可为大型工厂企业提供订制主食配送服务,结合目前的“互联网+粮食”技术,可以直接实现企业网上下单、订餐、配送,其前景极为广阔。

3.3综合型加工园区特点雷同,特色品牌打造亟待完善

以优质原料为基础,高端品牌为核心,打造全产业链是当前综合性稻谷加工园区运行的核心理念,但因地域雷同,原料相似,造成加工园区特色雷同,综合竞争力不强。建议:园区建设应突出自身的产品特点,在注重循环经济的布局下,优化产品结构,明确园区定位,形成支柱特色产品,以核心产品带动整个园区健康发展,提升整体附加值。依据企业发展状况因地制宜科学发展,不能不顾发展实际,一味跟风建设,盲目投资。

3.4应进一步注重顶层规划,合理确定建设规模

综合稻谷加工园区必须践行“规划先行”的原则。根据周边原粮状况、市场状况、企业发展状况、地块现状,在经过大量而充分的调研基础之上进行细致规划。园区设计是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成熟技术为核心,以提升产品附加值和资源利用率为目标。优先选择交通便利的优质稻谷主产区,发挥资源优势为产品优势、市场优势,切实以规划园区带动区域发展,以市场发展促进持续创新,实现良性循环。根据近几年的发展经验,为发挥规模效应,园区规模应明确规定:单线稻谷处理能力不低于150t/d,米糠处理能力不低于200t/d,稻壳发电单位装机容量不低于3500kw,米粉生产能力不低于30t/d[5]。只有发挥规模效益,才能真正发挥循环经济的优势,做到优势互补,实现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4典型稻谷综合加工园区案例分享

该项目位于某优质稻谷产区,依托当地优良气候及自有优质稻种种植基地,年生产优质稻谷约10万t,力图应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打造从种植至成品配送的综合性加工物流园区,初步规划占地约100亩,实现年加工稻谷10万t,配套建设米糠油,稻壳制粒,方便米饭,胚芽米,米糠蛋白深加工车间,成品低温配送仓库等生产物流配送设施,形成涵盖“米、油、主食、稻壳制粒、大米蛋白”5个深加工环节、6个生产车间、12个加工环节的布局形式。本项目在初期规划时,除应考虑当地风向及周边道路规划情况以外,还需以下因素:(1)功能定位:粮油加工为主兼顾储备的综合型粮食物流园区。(2)经营模式:以高端绿色产品营销为驱动,带动当地有机原粮种植,逐步形成涵盖稻谷全产业链的产品发展格局。(3)原粮状况:年收获原粮10万t,园区仓储能力设计为10万t,满足一个完整收获季的加工需求,保证原粮品质。(4)产业布局:原粮种植在本地块之外,本地块内构建“原粮烘干-仓储-初加工-深加工-副产品利用-成品配送”的布局形态,最大限度地实现稻谷“吃干榨净”,做到产业循环。(5)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充分考虑项目整体经济收益,预留未来发展空间,为将来发展提供充足的地域空间。根据以上原则,总平面布局按照功能区分为原粮仓储区、稻谷加工区、食品加工区、成品配送区、生产服务区五大分区。食品加工区涵盖方便米饭、米糠利用等食品及副产品加工的功能需求。原粮仓储区、稻谷加工区、食品加工区由主入口向北呈“一”字布局,体现加工工艺顺序,成品配送区在东北侧独立设置,最大限度地实现成品配送车辆和仓储及加工区的隔离,保证食品安全。根据周边道路情况在南侧及东侧设置3个出入口,原粮从南1出入口实现进出,办公车辆从南2出入口实现进出,东1出入口主要为成品车辆发放服务。目的是实现人流、货流、成品流的隔离,实现园区物流顺畅通达。本项目建成后,主要面向高端品牌和周边学校企业的主食配送,按照年加工250d计算,可实现年产高端大米3万t,胚芽米等营养强化大米1万t,普通大米2万t,精炼米糠毛油1万t,生产调和油3000t,方便米饭20万盒,同时稻壳通过制粒后卖给周边电厂,实现循环利用。据近年统计,综合性稻米加工产业园通过全部或部分应用循环经济的理论,可使每吨优质水稻增值350~400元,是传统大米加工企业的3~4倍[5]。未来通过预留大米蛋白生产车间、谷维素车间等精深加工车间的建设,还将为企业增值提供巨大空间。

循环经济规划篇6

关键词:循环经济地理信息系统规划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tp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b)-0027-011循环经济地理信息系统

循环经济一词(Circulareconomy)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循环经济在我国已受到较为广泛的关注,并引起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总体而言,循环经济的研究,目前仍然处于基础理论探索和示范实践阶段。

循环经济地理信息系统是对循环经济、企业、工业园区和环境建设的静态、动态、分析决策等各种特征的统一数字化表述与认识。它以基础地理空间数据为依据,采用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循环经济从信息采集—处理—输出全过程数字化管理系统,旨在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管理和决策依据,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防止和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和资源,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2本系统的简介

“柴达木循环经济地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为“本系统”)是国家西部1∶50000地形图空白区测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支持青海省经济建设,2006年9月由国家测绘局与青海省政府签署了“青海省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合作协议”,由青海省测绘局和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联合建设。

3本系统的主要功能

本系统按照功能和栏目共划分为六个模块。

3.1?循环经济信息模块

本模块对海西州循环经济的总体进行了一个客观的描述。

3.2?工业园区和重点企业模块

本模块中包括了柴达木地区四个产业功能不同的工业园区的情况和处于柴达木地区循环链中相关的企业信息。在这个模块中我们可以非常方便的从常规地图和遥感卫星影像图上查看四个工业园区的地理位置与功能简介,并可对其中的企业进行精确的定位和对企业的详细情况进行查询。

3.3?资源信息模块

资源是工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没有资源就谈不上循环经济的发展,通过收集柴达木地区详尽的水利、矿产、土地、农牧业、风力、日照等重要的资源信息,在本模块中分门别类的加以详细的描述。可以方便的在本系统中查询有关矿产的采矿权与探矿权信息、土地利用的情况、水资源的可利用情况、风力和日照情况。这些资源的详细情况可以对企业的规划选址提供比较大的帮助。

3.4?基础设施模块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进行,柴达木地区的基础设施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相对于经济的发展还是显得有些不足,在此模块中,系统展示了柴达木地区重要公路、铁路、航空、电力等一些重要的基础设施的详细信息,这些信息对柴达木地区产业的布局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3.5?社会经济模块

本模块展示了柴达木地区自以循环经济建设为主提以来所取得的一系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成果,数据的收集都来源于青海省统计局和海西州统计局,数据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性。

3.6?生态环境模块

随着柴达木地区经济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在与日剧增,在本模块中我们收集了自2004年以来,柴达木各个城区环境的数据。利用本系统的分析功能,能够非常直观的看到这些年来,柴达木地区环境变化的一个总体的趋势。

4本系统在柴达木地区规划发展中的辅助作用

在本系统中有几个功能是非常适合于“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规划与建设的,由于本系统的分析功能有很多在此不能一一的加以说明,所以通过其中比较重要的展示与分析功能加以说明。

4.1?宏观查询功能

本系统数据库中包含了柴达木地区2004年以来的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发展的详细数据、规模以上企业的详细数据(包括企业个数与固定资产等重要内容)、环境数据、基础设施数据、动植物数据等重要的各种与循环经济发展相关的数据。通过系统的各种查询与分析功能,能够非常方便的查看2004年以来柴达木总体发展的一个趋势,以及经济的发展对城市环境的影响评估。在系统中我们还可以查询到各种交通设施的数据,方便投资者对于资源运输途径进行选择。

4.2?企业选址分析功能

在经过几次到柴达木地区实地调研和与地区的领导座谈与沟通,决定在系统中加入企业选址分析功能,此功能是以柴达木地区的坡度数据、交通数据、水资源数据、2009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来进行企业选址分析的。以上数据我们先要进行入库处理,然后通过系统的分析功能在后台调用数据库中的各种数据根据不同的需求来进行企业选址分析。系统可根据设定的以上各要素权值分析出符合要求的企业建设用地,辅助管理部门规划、决策。比如我们输入各项权值,可利用土地选择:裸土地、未利用土地。道路类型选择:所有道路、道路距离小于**公里、水源距离小于**公里,坡度小于*度、地块面积大于**平方公里,系统可以根据这些权值进行自动分析,从而可从中选出适宜的地块,作为企业选址的备选用地。

4.3?人饮工程布局分析功能

在柴达木地区分布着大量的咸水湖与苦水湖,这对当地人畜饮水的安全性产生了相当大的威胁,这就需要决策部门来建设安全的人畜饮水工程项目,由于柴达木地区地广人稀,对于工程的建设来说增加了不少的难度,针对这种情况,在系统中加入了人饮工程布局的分析功能就显得很重要了,这在根本上可以减轻规划部门的工作,为他们能迅速做出正确的选址规划提供了一条比较快捷的道路。在此模块中,系统根据已有的人畜饮水点、柴达木地区的水源信息、人口居住信息等来进行自动分析得出最佳的建设地点,并能够分析出所建人畜饮水点所能辐射的范围及受益的人口数量。

5结语

“柴达木循环经济地理信息系统”通过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之间的有机结合,对柴达木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大的帮助,也为在其他地区建设相关的地理信息系统提供比较宝贵的参考。从本系统在柴达木地区的应用证明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工业发展规划.

循环经济规划篇7

论文摘要:循环经济法已经列入全国人大立法规划,不久将颁布实施,届时,企业将面临循环经济法律环境。建立循环经济是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循环经济法律背景下,企业自身的生存战略只有与国家的生存战略相适应,才能使企业获得生存和发展。

关键词:循环经济立法企业生存战略

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也就是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活动的总称。循环经济是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种优选模式,它强调以循环生产模式替代传统的线性增长模式,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和“生产-消费-再循环”的模式以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从而实现“投入最小化、废物资源化、环境无害化”,最终达到以最小发展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循环经济,是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它要求用生态学规律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倡导的是一种与地球资源和自然环境相协调、互为依存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是一种顺应历史的、全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被循环经济所取代是历史的必然。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同时也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这些问题与中国资源利用效率相对低下密切相关。发展循环经济具有为经济发展开辟新的资源、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经济效益等积极作用。

为使循环经济法制化,2005年12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四十次委员长会议决定将制定循环经济法补充列入立法计划。2007年6月,全国人大环资委第23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法(草案)》。2007年8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十九次会议首次审议了循环经济法草案,该法案强调以循环发展模式替代传统的线性增长模式。2008年9月,该法经全国人大通过,于2009年1月施行。

这部法律将对发展循环经济涉及的包括政府、企业、公众和行业协会在内的主体,在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中的行为加以规范。因此,循环经济法的颁布,将使企业面临一个崭新的循环经济法律环境。如何在循环经济法律背景下生存,就成为摆在我国企业面前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一、循环经济立法背景下企业生存面临的问题

企业生存受循环经济规划制度的控制和影响。循环经济法草案第十二条从两方面对循环经济规划制度作了规定:首先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城乡建设、科学技术发展等规划时,应当明确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和要求;其次要求有关政府专门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并规定了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程序,并明确提出规划应当包括资源产出率、废物再利用和资源化率等具体指标。因此,企业的生存必然受到企业所在地的经济规划制度的控制和影响。

企业生存受抑制资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的总量调控制度的控制和影响。循环经济法草案第十三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依据上级人民政府制定的本行政区域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和建设用地、生产用水总量控制指标,规划和调整本行政区域的产业结构,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并要求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应当符合本行政区域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和建设用地、生产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因此,企业的生存必然受到企业所在地的资源和环境容量的控制和影响。

企业生存受循环经济评价考核制度的控制和影响。循环经济法草案第十四条规定国务院经济综合宏观调控部门会同国务院统计、环境保护等有关主管部门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上级人民政府根据前款规定的循环经济主要评价指标,对下级人民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状况定期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地方人民政府行政领导政绩的重要依据。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政府工作时,应当同时报告循环经济发展工作。因此,企业的生存必然受到循环经济评价考核制度的控制和影响。

企业生存受以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制度的控制和影响。在传统的法律领域,产品的生产者只对产品本身的质量承担责任,但现代生产者还应依法承担产品废弃后的回收、利用、处置等责任。也就是说,生产者的责任已经从单纯的生产阶段、产品使用阶段逐步延伸到产品废弃后的回收、利用和处置阶段,相应对其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循环经济法草案第十五条区分不同情况,对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等主体在产品废弃后应当承担的回收、利用、处置等责任作了明确规定。因此,企业的生存必然受到以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制度的控制和影响。

企业生存受强化对高耗能、高耗水企业的管理制度的控制和影响。循环经济法草案第十六条规定,国家对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建筑、造纸、印染等行业内的年综合能源消费量、用水量超过国家规定总量的重点企业,实行重点管理制度。重点企业应当制定严于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能耗和水耗企业标准,并按规定进行审核。因此,企业的生存必然受到国家强化对高耗能、高耗水企业的管理制度的控制和影响。

企业生存受国家产业政策的控制和影响。循环经济法草案第十八条规定,国家产业政策应当符合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国务院经济综合宏观调控部门会同国务院环境保护等有关主管部门,定期鼓励、限制和淘汰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名录;禁止生产、进口或者采用列入淘汰名录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有关部门要对名录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因此,企业生存受国家产业政策的控制和影响。

企业生存受循环经济激励措施制度的控制和影响。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仅靠行政强制手段是不够的,必须依法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调动各行各业各类主体的积极性,激励他们走循环经济的道路。循环经济法草案专设第五章,对激励措施作了比较具体的规定,主要包括:建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第四十三条);对循环经济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实行财政支持(第四十四条);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活动给予税收优惠(第四十五条);对有关循环经济项目实行投资倾斜及配套金融服务(第四十六条);实行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收费等政策措施(第四十七条)。因此,企业生存受循环经济激励措施制度的控制和影响。

企业生存受循环经济法律责任制度的控制和影响。循环经济法草案第六章专门规定了循环经济涉及主体的法律责任,第五十条至第五十八条对各类主体不履行法定义务的行为规定了相应的罚则,以保障法律的有效实施。企业如果违反了循环经济法规定的法定义务,则有可能受到停业、关闭或者最高额为一百万元的罚款,直至包括追究刑事责任在内的法律制裁。因此,企业生存受循环经济法律责任制度的控制和影响,循环经济法获得表决通过并颁布实施,立刻成为企业面临的生存法律环境。企业如何才能在即将面临的循环经济法律背景下生

存,做到未雨绸缪,笔者认为企业应该制定自己的前瞻性生存战略。

二、循环经济法下企业的发展战略

(一)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在我国,从事各项事业都要先制定规划,有了规划才有项目和资金。规划是前提和基础。循环经济规划是国家对循环经济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进行的安排和部署,是政府进行评价考核并实施鼓励、限制或禁止措施的重要依据。企业了解所在县、省及国家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对于企业具有重大意义。不仅可以预测企业在未来的前途,而且可以帮助企业制定出自己相应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使企业在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中,保持与所在县、省及国家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步调一致。

(二)制定责任延伸制度

企业的责任延伸制度应从生产阶段、产品使用阶段延伸到产品废弃后的回收、利用和处置阶段。企业应根据循环经济法制定自己承担责任的制度,确保依法生产、依法维修、依法回收。真正做到生产阶段减量化、产品使用阶段再利用、产品废弃后的回收资源化。

(三)制定相关污染物和用地用水控制指标

企业应根据本行政区域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和建设用地、生产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制定本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和建设用地、生产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如果企业超出本行政区域内上述指标的许可范围,则有可能受到法律制裁,直至被关闭。只有制定了严于本行政区域内政府规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和建设用地、生产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四)制定循环经济评价考核指标

企业应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本企业循环经济评价考核指标。根据循环经济法草案,国家将制定循环经济评价考核指标。企业要获得较大生存空间,则必须使本企业的循环经济评价考核指标严于国家标准。(五)制定能耗和水耗指标

企业应当制定严于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能耗和水耗企业标准,并按规定进行审核。否则,企业将可能因为能耗和水耗不达标而被依法淘汰。要生存就要依据循环经济法制定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六)找准自己在产业链中的位置

“循环经济模式”,它倡导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协同进化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模式,以实现资源使用的减量化、原料或产品的多次利用和实现废弃物资源化为目的,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最终实现“最优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的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每个企业在循环经济中,必定处在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中的某一位置。找准适合企业所处的位置,对于企业实现资源使用的减量化、实现原料或产品的多次利用和实现废弃物资源化非常重要。企业找准了适合自己在循环经济中的位置,可以帮助企业了解自己的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以便预测未来发展前景,并采取相应对策。

此外,企业应有超前意识,应及时了解国家产业政策,建立自己的信息中心,始终紧跟形势,避免被淘汰,争取战略上的主动权。了解国家产业政策,不仅可以避免被淘汰,而且可以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及时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把资金投向国家鼓励发展的行业,获取投资的最大效益。企业应制定本企业的循环经济激励措施制度,使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循环经济氛围。同时,企业还应及时了解国家的循环经济激励措施制度,为企业争取更多的奖励资金,为企业生存发展获得更多的机会。企业应树立循环经济法律责任制度意识,建立自己的循环经济法律研究部门,依法治理企业,依法发展企业。企业只有在循环经济法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才能获得稳定的、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循环经济规划篇8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采取综合措施,突破观念、技术、政策、体制、法制等方面的制约,建立长效机制。

一、建立健全循环经济规划体系

随着温州市生态城市建设的逐步深化,温州市已经开始逐步完善相应的生态市、县规划体系。温州市发展循环经济同样也要遵循规划先行的原则,建立温州市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体系。循环经济是一个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涉及到经济、科技、法律、政策、教育、宣传等方方面面的工作,不是环保部门一家单位的工作,需要市委和市政府从战略的高度,组织力量,系统地研究和制定温州循环经济发展的整体目标、基本原则、具体计划、实施步骤、方针政策和对策措施,以加快温州的循环经济的发展的步伐。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必须将循环经济理念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

温州市计划发展委员会应当会同有关市级行政主管部门编制《温州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具体推进计划。此项工作,本课题组组长与市计划发展委员会和市经济建设规划院正在开展中。其次,由温州市经济、水利、农业、商业、市政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循环经济发展的专题研究,编制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生态农业发展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专项规划,制定温州市发展循环经济产业政策和工业合理布局等规划,规定鼓励、限制、禁止发展的产业和项目,确定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和推广项目,推动温州市循环经济的发展。

温州市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市级以上开发区管理机构应当根据温州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实施方案,并积极开展循环型企业、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农业园区、生态镇乡(村)、生态服务业、家庭型循环经济模式和资源循环型社区建设试点,逐步建立和完善温州特色的循环经济规划体系。

循环经济是一种系统化的生态经济系统。制定温州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方案,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采用生态设计方法,提出一系列管理和技术措施,以建立新的具有补偿作用的物流通路,即进行“补链”“补网”,改进和完善现有的经济系统,构造全新的生态经济系统。根据温州市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指标水平,结合温州市社会、经济和环境状况,按照三级循环经济圈划分方法,提出温州市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初步方案,见表5-1。

表5-1温州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方案一览表

子系统规划方案涉及的主要领域主要责任部门

小型循环经济圈重点企业清洁生产方案第二、三产业经贸委、环保局

绿色学校建设方案第三产业环保局、教育局

绿色饭店建设方案第三产业环保局、旅游局

绿色景区建设方案第三产业环保局、旅游局

绿色社区建设方案第三产业、消费领域环保局、社区

中型循环经济圈循环型农业示范区建设方案第一产业农业局

循环型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建设方案第二产业开发区管委会

循环型产业链建设方案第一、二、三产业经贸委

大型循环经济圈产业结构调整方案第一、二、三产业计划委员会

水资源综合利用方案第一、二、三产业水务局

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利用方案第三产业、消费领域市政公用局

循环型市(县)建设方案第一、二、三产业市(县)政府

循环型镇村建设方案第一、二、三产业镇政府村委会

生态示范区建设方案第一、二、三产业环保局

节能方案第一、二、三产业经贸委、环保局

二、建立健全循环经济法规体系

温州市没有形成适合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是循环经济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温州市要想快速实现经济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温州市政府和各县地方政府除了认真贯彻执行现有的国家、省颁布的相关法律以外,必须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发展循环经济省市的成功经验,根据温州市的实际情况,按照省里的部署尽快进行地方循环经济立法,抓紧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的专项法规。如先编制《温州市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再逐步制定《温州市发展循环经济办法》、《温州市工业建设项目使用土地和资源控制标准》、《温州市固体废弃物回收处理和再资源化办法》、《温州市废旧家电和计算机回收处理和再资源化办法》、《温州市城市生活废弃物分类处理和再资源化办法》、《温州市发展循环经济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制度办法》等等。

建立和完善主要用能设备能效标准、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实行高消耗、重污染的落后技术、工艺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及重点行业新建项目、重点产品和新建建筑市场准入制度。加大执法和监督检查力度,坚决制止破坏和浪费资源的行为。

三、建立健全生态税收和经济刺激体系

现在的经济刺激措施仍以提高排污收费、减免税收、对环境保护的优先优惠贷款待遇等措施为主,建议温州市政府逐步完善末端费税、源头费税、排污许可证、贴息或免息贷款和生态补偿措施,贯彻和执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中生态补偿的力度;加强资源费征收、使用和管理工作,增强其生态补偿功能;积极探索区域间生态补偿方式,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逐步健全生态环境破坏责任者经济赔偿制度;积极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模式,引导社会各方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温州政府可运用原生资源和再生资源的价格差异和利益驱动等经济激励政策来激活发展循环经济的脉搏。例如,一些亏损或微利的废旧物品回收利用产业,对于污染物无害化处理产业,可通过税收优惠和政府补贴政策,使其能够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通过征收农业生产资料使用税的方式,控制农业生产中对于化肥、农药、饲料等生产资料的过度使用,从而逐步诱导农户发展循环经济;对于含有再生材料的商品要给予税收政策上的优惠,并在政府集团购买中享受优先权。

在增加生态、环境(污染排放)、资源使用税的同时,可对企业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税收抵扣。对污染治理、废旧物品回收处理和再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等公用性事业,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

进一步加强通过减税、补贴、贷款贴息等政策措施,保证从事资源循环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价格优势,促进本地的循环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水、土地、矿产、森林、环境等各种资源费的征收、使用及管理办法,加大各项资源费使用中用于生态补偿的比重,并向欠发达地区、重要生态功能区、水系源头地区和自然保护区倾斜。

四、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温州市要建立面向企业、生态园区和社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和监督制度。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以循环经济的指导原则为基础的,结合所描述对象的特点,能够定量评价所描述对象发展过程的指标集合。温州市的统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努力建立健全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切实做好有关经济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工作,定期公布结果,以便比较全面准确地对循环经济的发展情况做出定量描述,有效地进行监测、检查和督促。

循环经济规划篇9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9)04-0016-04

一、乌海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初步实践

(一)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各项制度的建设

按照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乌海市政府明确了循环经济发展的三个层面:即企业、园区、社会逐步建立循环经济运行模式。一是企业层面的小循环。要求企业实现清洁生产和污染排放最小化,建立企业内部的工业生态系统;二是园区层面的中循环。对工业各行业和工业园区进行生态化设计与改造,要求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实现园区企业间废物相互交换利用;三是社会层面的大循环。促进工业园区之间、工业各行业之间形成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体系,要求工业固废物得到再利用和再循环。逐步完成生态工业系统建设,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方面的良性循环,努力把乌海市建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循环经济示范区。

(二)注重循环经济发展各个环节的落实力度

1、整合基础资源,提高利用效率。按照《乌海市煤炭工业发展规划》,乌海市先后关闭了所有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井300余家,并对目前仅存的23家符合条件的煤矿进行了大幅度整改。在此基础上,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实现资源的深度转化,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煤炭由初期的洗选、炼焦为主,开始向下游产业延伸,新审批的煤焦项目年产量都在100万吨以上,而且必须具备回收利用焦油、粗苯、煤气等化工产品的能力,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

2.淘汰落后产能,加速结构调整。由于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与国家产业政策存在明显的博弈行为,乌海市在宏观调控、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等方面都处于较被动的地位,大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落后产能先后被淘汰关闭,涉及煤炭、焦化、水泥、电力、电石、铁合金等多个行业,关闭各类企业近千户。同时,投入环保治理资金60多亿元,对自然和社会环境进行综合治理。

3.推进清洁生产,实现污染治理。推行清洁生产,实现污染治理由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控制转变是循环经济的一项重要内容。2006年,乌海市率先在内蒙古自治区开展了清洁生产工作,27户企业列入清洁生产试点,涉及发电、采煤、洗煤、水泥、焦化、硅铁、电石、化工、玻璃、炼铁、制酒、印刷等12个工业类型,包括自治区强制要求的12户沿黄企业。目前,20户企业已通过清洁生产验收,13户企业通过了节能审计。同时,在全市范围内针对沿黄、高载能、电力、化工、水泥重点行业企业,开始实施排污调查摸底工作,不断对排放污染物超标、在生产过程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进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并鼓励企业自愿申请清洁生产审核。

4.引进重点项目,实现产业接续。在循环经济理念的引领下,乌海市加快发展能源、化工、建材、冶金四个支柱产业,重点抓了一批较大型盐碱化工、硅化工、煤化工等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资源综合利用和产业接续项目的建设工作。这些项目的建成,推进了工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延长产业产品链条,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通过“煤――电――化工”、“煤――焦煤――化工”、“煤――电――特色冶金”、“煤焦――钢铁”等产业链条的构建和联合重组,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综合利用,形成产业集群雏形和规模效益。

5.确立重点企业,发挥带动作用。目前,乌海市有2户企业列入自治区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分别是君正科技产业集团公司、黄河工贸集团公司。黄河工贸集团公司遵循“以主带副、以副养主”的循环经济发展思路,使单一生产链条迅速发展为多元循环链条,提高了废弃物利用率,现已形成循环经济雏形,如何扩大循环范围,进一步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集团面临的新的战略性问题;君正科技产业集团创建之初就制定了以资源综合利用为依托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在产业规划和建设上以高起点、高标准和规模化建设为指导方针,已初步建成煤炭、电力、pVC和硅铁、电石等以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框架,仍在进一步培育产业接续项目。此外,神华乌海煤焦化公司、乌海化工有限公司也已形成初级循环产业链条,有20多户企业基本实现了内部小循环,并且开始从企业内部循环向园区乃至地区范围循环过渡,以构建完整的循环产业链。

二、循环经济体系构建过程中的障碍和阻力

(一)国家政策层面

1.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存在滞后和不健全的问题。调查显示,虽然从2003年起国家就开始提倡发展循环经济,但《循环经济促进法》是2008年8月29日由11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4次会议通过的,2009年1月1日起才执行。法律出台滞后,导致循环经济发展长期缺乏最有力的依据。而且,循环经济发展缺乏各方面配套的优惠政策,税收、财政、信贷等方面在支持循环经济发展方面都没有明确的政策支持体系。如对于清洁生产型企业、部分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等(电石渣、高炉水渣等)的税收优惠政策、资金倾斜政策不明确,不利于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2.发展循环经济缺乏完善的监督考核办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第二章第十四条规定“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统计、环境保护等有关主管部门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第十七条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循环经济统计制度,加强资源消耗、综合利用和废物产生的统计管理,并将主要统计指标定期向社会公布”,表明我国循环经济的监督考核机制仍然没有建立,循环经济的发展缺乏考核的依据。

3.部分资源综合利用政策存在步调不一致问题。如《关于鼓励利用电石渣生产水泥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办环资(2008)981号)中规定:新建、改扩建电石法聚氯乙烯项目,必须同时配套建设电石渣生产水泥等电石渣综合利用装置,其电石渣生产水泥装置单套生产规模必须达到2000吨/日及以上。利用电石渣生产水泥的企业,经国家循环经济主管部门认定后,可享受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但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的鼓励类产业中却没有上述内容,而2007年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迟迟没有下发,导致部分准备实施该项目的企业难以得到优惠政策的扶持,影响了企业资源综合利用的积极性。

4.循环经济发展缺乏信贷资金支持。目前,信贷政策与国家产业政策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特别是对产业政策鼓励类目录所列项目,基本是重点支持的对象。而循环经济是一个综合性的发展理念,就资源型城市的现状而言,只考虑单个项目很难满足信贷准入条件,而国家对循环经济发展缺乏综合性的扶持政策,信贷政策也就不能配套而行,导致相当一部分企业难以取得信贷支持,影响了产业结构的及时调整和转型。

5.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涵盖的范围有限。调查显示,《资源综合利用目录》和国家减免税政策主要以建材产品为主,化工产品种类多、利废多,但给予的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少,不利于促进以重化工业为主导产业的资源型经济的转型。

(二)地方操作层面

1.现行《乌海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可行性有待商榷。《循环经济促进法》第二章第十二条规定“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会同本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等有关主管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施行”。现行《乌海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形成于2006年,主管部门是乌海市环保局。行业规划以指标设定为主,园区规划形同虚设,重点企业规划空缺,整体工业经济循环发展构建的目标不明确。总之,《规划》已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形势和《循环经济促进法》的要求,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都存在问题。

2.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管理部门不够明确。调查显示,由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主管部门不明显,虽然乌海市各经济管理部门、各区级政府在推进循环经济方面的态度都相当积极,但却各自为政、独立发展,难以形成合力有效促进循环经济工作的开展。由于难以将循环经济发展统一到一个口径上来,导致许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不能有效落实。

在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中,各部门、特别是各区级政府仍然延续“增长型”而非“储备型”经济,倾向于做大做强,主要的做法仍是上项目,而对于新项目之间、新旧项目之间、现有项目之间的配套问题,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园区之间的配套问题,缺乏完整、慎密、清晰的思路,特别是各级政府部门长远发展、协调发展、互动发展的意识差。

3.对企业不利于环境行为的处理力度不足。对于企业违反规定损害环境的行为,国家出台了多项措施,乌海市也制定了部分处理办法。但实践中,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措施和办法起不到有效的规范和促进作用,导致资源循环利用程度和废物资源化水平仍较低,导致环境污染在一定范围内仍较严重,影响了循环经济的推进力度。

4.现有产业配套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乌海市经济发展落后,工业底子薄,产业的配套能力差。虽然经过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但主要产业及龙头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仍显不足。目前已形成的只是循环经济的雏形,而且是产品层面上的循环,发展循环经济的链接项目有待补充。

(三)企业执行层面

1.企业对循环经济和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调查显示,大多数企业的趋利心理仍然是第一位的,社会责任意识差,环保意识不强,积极性也不高。为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企业更愿意将有限的资金流投入生产环节,而不愿将资金投入到增加成本的循环经济实践中,这对更广泛的在企业行业内推行清洁生产、实施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产生了很大的阻力。

2.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的带动作用不明显。一方面,在《乌海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中没有明确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的地位,也就是说,企业内部的小循环没有成为循环经济发展整体规划的一部分,削弱了企业在循环经济体系构建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试点企业的产业层次不高,难以发挥带动效应。就目前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的情况看,起支撑作用的规模企业不具备,也存在科技含量小、附加值低、产业链短的问题,不断进行产业接续、延伸的项目建设,目前还难以起到产业带动和辐射效应。

3.循环经济政策落实的积极性不高。由于部分生产资料丰富且价格低廉、环境监管力度不足、激励机制不到位等原因,使企业落实循环经济发展政策的动力不足。如粉煤灰的利用问题,乌海市虽然出台了《关于粉煤灰、煤矸石综合利用暂行办法》,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工业固废的消化,但由于费用高于原生产材料,导致政策难以有效落实。企业自己实现内部配套循环不现实,也会导致新的重复建设问题。目前,乌海市部分电厂的粉煤灰山已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和水资源污染,有效解决仍有待时日。

4.乌海市循环经济的发展仍停留在企业层面的小循环。虽然可以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但“小而全”毕竟是一种较落后的生产方式,一方面企业难以形成专业化生产优势,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社会化分工的形成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地位也就无从谈起。所以,融入工业经济的整体循环才是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

5.资金缺口较大导致产业接续项目配套进展不力。几年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资源型经济受政策调整与市场波动的影响相当大。近年,乌海市提升产业层次、延伸产业链条的重点项目不断投产,但依赖于资源的基本特征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政策和市场风险较大,导致企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或扩大生产规模的资金需求受阻,部分企业由于资金缺口较大,致使项目搁浅、设备闲置。据非正常渠道测算,乌海市初步形成循环经济体系的资金缺口约在80亿元左右。

三、促进循环经济体系构建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政策保障体系

1.充分运用行政、法律、经济、财政等手段,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生产、消费、回收、财政、税收、投资等制度,为保障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建立循环型社会提供可操作性强的法规和政策环境。

2.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建立有效的执法监督机制。循环经济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只有建立有力的监督机制,才能把循环经济变为企业、政府、公众的共同行为。

3.建立健全循环经济考核体系和考核标准。通过对循环经济开展的实际情况进行明确的指标评价,促进循环经济深入发展,推动循环经济体系构建。

4.进一步落实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扩大资源综合利用范围,出台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更为有利的税收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利用工业废弃物的积极性。

(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1.进一步完善《乌海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高规划的前瞻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在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方面要实行全市“一盘棋”,做到企业规划符合产业规划和园区规划、园区规划和产业规划符合全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企业规划之间、园区规划之间、产业规划之间要做到环环相扣,协调共生,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新体制。

2.统一协调各方利益,确定发展目标。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工程,各级政府部门必须对重大事项进行统一部署、科学决策,统一协调各部门、各地区、各园区的行动,使他们能力乌海市经济发展的全盘考虑,通过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突破资源约束、消除环境污染,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加强对试点企业的指导,推动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工作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对探索、总结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乌海市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工作刚刚起步,从具体情况看,企业发展规划雷同、目标不够明确、发展动力不足、缺少技术资金以及协调机制不完善等成为试点工作的主要问题。加大政府的协调指导力度,解决试点单位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有可能发挥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为全面推进循环经济提供实践经验,也为争取早日进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行列、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奠定基础。

4.建立地区大循环、园区中循环、企业小循环衡量的具体标准。目前“大循环、中循环、小循环”的思路已成为乌海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如何促进这种循环模式的有效运行却没有明确的标准。应该从资源消耗、综合利用、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等方面加以进一步强化,并结合国家即将出台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衡量标准,促进其有效运行。

5.借助目前国际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抓好重点企业、重点行业的循环经济建设,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大力建设循环经济“补链”项目,加速完善产业链的续接,对不同产业集群进行整合,使循环经济企业内部各成员企业之间、各循环经济企业之间、各工业园区之间、各产业之间形成高度关联的产业链。使产业链结构向资源利用合理化、废物减量化、生产过程无害化、企业发展规模化转变,构筑以循环经济为特征的优势产业框架体系,实现乌海市生态绿洲型工业城市的构想。

6.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认证工作,进一步落实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通过减免税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资源综合利用的行列,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通过加大税收返还力度、政府补贴力度、奖惩力度等办法激励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同时,还要考虑通过加大收费力度的办法限制企业工业固废物的堆放量,实现工业废弃物的统一管理和运输,促进企业通过多种途径消化工业固废物,降低工业固废物不断增加对环境的影响。

(三)疏通信贷支持渠道

一是根据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拓展服务领域和空间,逐步将信贷支持重点向循环经济项目、企业、园区、城市和行业倾斜。二是支持循环经济接续项目和补链项目,促进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构建。利用目前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新建、扩建项目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使企业层面、园区层面、行业层面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逐步衔接完善,尽快有效发挥作用。三是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政府应通过设立循环经济担保基金的办法,增加各类担保中心对发展循环经济企业的贷款担保职能,为企业申请信贷支持提供保障。四是为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研发提供信贷支持。重点支持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废旧物品回收处理和再利用技术研发,以及环境综合治理技术的开发与推广,为循环经济发展做好技术保障。

课题主持人:周宝成

循环经济规划篇10

一、基本区情

____区地处____西部,是五城区之一,辖区总面积162平方公里,总人口12万人,下辖10个办事处,是一个以工业为主、综合发展的新兴城区。

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20__年,我们本着“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加快全市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合理布局城市功能”的原则,规划建设了焦作西部产业集聚区,总规划面积21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现代化工和汽车零部件两大主导产业。截止目前,已入驻企业116家,上市企业4家,实施项目178个,总投资405亿元,初步形成了佰利联产业园、氟化学产业园、光伏产业园、风神轮胎产业园、食品工业园和高新技术创业园六大产业园区。20__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5.14亿元,实现税收5.54亿元。

二、循环经济发展思路及成效

近年来,我们立足____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以创建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为目标,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围绕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基本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园区为平台的循环经济发展机制,初步形成了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园区大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单位gdp能耗由20__年的2.798吨标准煤/万元降低到现在1.614吨标准煤/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20__年的241立方米/万元降低到现在的154立方米/万元;同时,企业工业废弃物则以8.5%的比率逐年下降,万元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下降18%以上,目前,集聚区工业废弃物处处理率达到95%以上。随着集聚区污水处理厂和污水管网的全面建成,集聚区污水处理率达100%。

三、主要做法

(一)科学论证抓规划。发展循环经济,规划是龙头。我们按照“三规合一”和“四集一转”的要求,编制了西部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并围绕发展循环经济,先后两次对总体规划进行了调整完善,率先通过了省里的安评和环评,形成了产业成链、企业集群、物质循环、集约发展的空间发展布局。20__年,我们又针对辖区化工产业突出的实际情况,多次邀请中国石油和化工规划设计研究院,对集聚区内化工产业链条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规划设计,依托佰利联公司、多氟多公司、焦煤集团等化工企业,以发展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涂料产业和基础化工产业为重点,初步形成了《现代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规划》。计划到“十二五”末,西部产业集聚区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基本实现产业生态化、发展绿色化的发展目标。

(二)突出重点抓循环。围绕资源综合利用和产业循环发展,实施“循环改造”和“链条延伸”,引入新工艺,谋划新项目,建立新链接,基本形成了“氟、钛、锆、硅、锂”五大化工元素循环产业链。一是抓技术改造,推广清洁生产。引导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实施工艺改造,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拿佰利联公司为例,主产品钛白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七水硫酸亚铁,经工艺转化,重新用于提炼钛白粉;产生的废水经净化处理转化为中水,实现循环使用;产生的废气(热)经过梯级利用技术,为自身发展和周边企业提供热源;产生的黄泥废料用于制取钛石膏,生产石膏砖。二是抓外引内联,打造循环链条。按照“横向耦合、纵向延伸、循环链接”原则,实行产业链招商、补链招商,引进建设产业链延伸关键项目,促进了企业间、产业间的首尾相连、环环相扣。围绕佰利联公司主打产品钛白粉,我们引进了江苏三木集团和河南汉莎,实施了表层材料工业园和高性能环保涂料等项目,形成了从基础化工产品到高科技终端产品的链式发展。围绕焦煤集团开元化工,我们引进合晶科技,实施了离子膜烧碱、多晶硅等项目,形成了“离子膜烧碱—三氯氢硅—多晶硅、单晶硅”光伏产业互补共进的循环链条。三是抓产业互动,促进循环链接。结合产业发展特点,依托氟、钛、锆、锂、硅等五大产业延伸,规划建设了产品相互应用、互为原料的六大产业园。如氟化学产业园区利用光伏产业园区的产品单晶硅、多晶硅生产太阳能切片,最终形成太阳能电池、节能灯具等产品;佰利联产业园区与光伏产业园区、氟化学产业园区间共享氯气等化工原料……按照集聚区规划,通过政府搭建的资源共享平台,强化园区联系,推动产业向精深化、规模化发展,促进产业链和产业园区间形成横向耦合的产业循环。

(三)健全政策抓配套。推进循环经济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政策作为支撑和保障。我们着重从产业、财税、土地、服务等方面,研究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在产业政策方面,对照国家宏观调控的有关政策,列出了产业发展明细目录,对鼓励类项目优先发展,对限制类项目不予支持,对禁止类项目一律不予引进、不予审批、不准建设。在财税政策方面,对符合循环经济要求、国家鼓励的项目,由财税部门对照有关规定制定细则,给予奖惩。在土地政策方面,对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中的基础设施项目,按照政策规定优先保证土地供应,该减免的费用一律减免。在服务政策方面,对循环经济建设的重点项目和重点工作,分别由一名区级领导牵头全程服务,要求有关部门跟踪服务,努力打造绿色通道,促进循环经济项目的实施。

(四)严格管理抓执法。严格落实国家产业政策,限期淘汰国家明令禁止的设备和工艺,支持发展清洁生产工艺和高新技术产业;深入开展环保飓风专项行动,关停取缔了30余家“五小”企业,对排放不达标的企业进行了停产治理,为循环经济发展拓展了发展空间。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带头遵守环保法律法规,依法行政,积极支持和督促有关部门严格执法、秉公执法。人大、政协始终把环境保护作为监督重点,组织代表、委员开展经常性的执法检查、视察活动,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全面推行了环保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行政执法公开制和行政责任追究制,规范执法行为,使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正确行使权力、自觉履行义务,确保环保法律法规得到全面实施,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四、工作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