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安全思想感悟十篇安全思想感悟十篇

安全思想感悟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0:26

安全思想感悟篇1

1、领导重视,准备充分,使得整个培训过程顺畅,收获很多。从筹备到整个过程中,领导重视体现的淋漓尽致。方案准备,人员抽出,项目实施,领导对中间过程的关注,直至今天的课题汇报,许经理今天参加多们课题汇报及结业仪式,杨书记陪同我们到圣地感受延安精神,管理干部学院唐院长、林院长参加开班及课题研讨,时刻都让我们学员感受到公司领导及管理干部学院领导对我们的重视与关怀。整个过程非常顺畅,一环紧扣一环,我们感觉紧张的同时又有巨大的收获,感觉值得。

2、研讨式教学及学员论坛与我公司十一五规划目标紧密结合成了这次培训过程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这条主线让学员们始终在思考:哪些课程能为我所用?天津石化现状与先进管理理念及先进企业比还有哪些差距?我们如何迎头赶上?从哪儿入手比较合理?小组成员反复沟通探讨,小组间互相提醒补充,资深老院长(唐院长)画龙点睛的讲评,使我们收获许多。也许我们的课题汇报有些不成熟,甚至有些稚嫩,有些观点欠全面,但我敢说这是我们25人用心做的,是集体智慧的成果,哪怕只有一点对公司决策有所启示,我们也感到欣慰。另外探讨课题的同时“主业突出,结构优良,管理科学,文化先进,环境友好,企业和谐,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成为中国石化的核心骨干企业”这个愿景深深印入我们中层正职的脑海中,自觉不自觉中达成了共识,必将形成了强大合力。

3、延安圣地之行收获颇丰。延安之行达到了作风建设和党性锻炼的目的,对我们是一次洗礼,感觉到了延安精神的博大精深,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非常有益。延安党校教授现场点评更是加大了参观学习的深度,如家风=党风,心动不如行动等简明扼要的理念将铭刻在心。通过理解原生态的延安精神(抗大精神、整风精神、南泥湾精神、张思德精神、只见公仆不见官的精神),还收获了领导方法与领导艺术,处理复杂局面的规律等,这些规律性的东西在当今工作中尤其是面对复杂局面时更值得借鉴,如统一思想,达成共识,群众路线,理论联系实际,务实创新等在延安精神中都有鲜明的体现。

4、“悟”字当头,收获巨大。开课伊始,我们就把“悟”字做为这次学习的一个基本方法,每堂课争取有所悟,通过听课悟理念,通过研讨悟方法、悟思路,通过延安之行悟精神、悟规律,通过拓展悟心得。“悟”字当头,争取做到刻苦学习,刻苦思想,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尤其是如何学以致用是全体学员经常思考的问题,“悟”出的东西必将进一步指导以后的工作,提高我们工作水平。

5、团队精神,贯穿始终。我们这个25人的团队,一方面在学习,一方面在践行。25位同学令我感动,很快完成了三个转变(领导学员,家庭集体,工作学习)投身于紧张的学习培训中,这里不再有职位高低,不再有任何陌生。年长的55岁,年少的36岁,年长者刻苦学习、刻苦思想的精神不亚于年轻人,年少者尊敬老者,学习课程同时积极向老同志学习,学习他们的长处,学习他们的悟性,互相学习,互相提高,互相探讨。最让我们难忘的是延安至西安的三个小时的旅途中,我们团队的每名成员都以延安精神引发的思考为题进行了坦诚、真挚的演讲。大家所悟所得分享给大家,又碰撞出新的火花,同行的杨书记、延安党校老师都把最高评价慷慨给予了我们这支“团队”。我们展现了天津石化的良好风貌。

取得这么多收获,与我们自身努力固然有关,但收获里浸透着公司领导对我们的关爱与期望,浸透着石化管理干部学院领导老师对我们的付出,浸透着公司组干部门的辛勤劳动,浸透着我们尊敬的老院长唐院长和班主任刘沁老师对我们学习和生活的具体关爱。我提议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各位领导和老师们的辛劳付出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同时做为培训班一班之长,我也要感谢组织和全体学员的信任,感谢我们的班委富兴经理、启超部长、立福书记及卫忠部长,没有你们的付出,这个班不可能有这么大的收获,我也要感谢我们班的全体学员,没有你们的支持,我们的培训不会如此顺利、安全、收获。

安全思想感悟篇2

本次培训我们认为有以下特点及收获:

1、领导重视,准备充分,使得整个培训过程顺畅,收获很多

从筹备到整个过程中,领导重视体现的淋漓尽致。方案准备,人员抽出,项目实施,领导对中间过程的关注,直至今天的课题汇报,许经理今天参加多们课题汇报及结业仪式,杨书记陪同我们到圣地感受延安精神,管理干部学院唐院长、林院长参加开班及课题研讨,时刻都让我们学员感受到公司领导及管理干部学院领导对我们的重视与关怀。整个过程非常顺畅,一环紧扣一环,我们感觉紧张的同时又有巨大的收获,感觉值得。

2、研讨式教学及学员论坛与我公司十一五规划目标紧密结合成了这次培训过程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这条主线让学员们始终在思考:哪些课程能为我所用?天津石化现状与先进管理理念及先进企业比还有哪些差距?我们如何迎头赶上?从哪儿入手比较合理?小组成员反复沟通探讨,小组间互相提醒补充,资深老院长(唐院长)画龙点睛的讲评,使我们收获许多。也许我们的课题汇报有些不成熟,甚至有些稚嫩,有些观点欠全面,但我敢说这是我们25人用心做的,是集体智慧的成果,哪怕只有一点对公司决策有所启示,我们也感到欣慰。另外探讨课题的同时“主业突出,结构优良,管理科学,文化先进,环境友好,企业和谐,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成为中国石化的核心骨干企业”这个愿景深深印入我们中层正职的脑海中,自觉不自觉中达成了共识,必将形成了强大合力。

3、延安圣地之行收获颇丰。延安之行达到了作风建设和党性锻炼的目的,对我们是一次洗礼,感觉到了延安精神的博大精深,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非常有益。延安党校教授现场点评更是加大了参观学习的深度,如家风=党风,心动不如行动等简明扼要的理念将铭刻在心。通过理解原生态的延安精神(抗大精神、整风精神、南泥湾精神、张思德精神、只见公仆不见官的精神),还收获了领导方法与领导艺术,处理复杂局面的规律等,这些规律性的东西在当今工作中尤其是面对复杂局面时更值得借鉴,如统一思想,达成共识,群众路线,理论联系实际,务实创新等在延安精神中都有鲜明的体现。4、“悟”字当头,收获巨大。开课伊始,我们就把“悟”字做为这次学习的一个基本方法,每堂课争取有所悟,通过听课悟理念,通过研讨悟方法、悟思路,通过延安之行悟精神、悟规律,通过拓展悟心得。“悟”字当头,争取做到刻苦学习,刻苦思想,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尤其是如何学以致用是全体学员经常思考的问题,“悟”出的东西必将进一步指导以后的工作,提高我们工作水平。

5、团队精神,贯穿始终。我们这个25人的团队,一方面在学习,一方面在践行。25位同学令我感动,很快完成了三个转变(领导学员,家庭集体,工作学习)投身于紧张的学习培训中,这里不再有职位高低,不再有任何陌生。年长的55岁,年少的36岁,年长者刻苦学习、刻苦思想的精神不亚于年轻人,年少者尊敬老者,学习课程同时积极向老同志学习,学习他们的长处,学习他们的悟性,互相学习,互相提高,互相探讨。最让我们难忘的是延安至西安的三个小时的旅途中,我们团队的每名成员都以延安精神引发的思考为题进行了坦诚、真挚的演讲。大家所悟所得分享给大家,又碰撞出新的火花,同行的杨书记、延安党校老师都把最高评价慷慨给予了我们这支“团队”。我们展现了天津石化的良好风貌。

取得这么多收获,与我们自身努力固然有关,但收获里浸透着公司领导对我们的关爱与期望,浸透着石化管理干部学院领导老师对我们的付出,浸透着公司组干部门的辛勤劳动,浸透着我们尊敬的老院长唐院长和班主任刘沁老师对我们学习和生活的具体关爱。我提议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各位领导和老师们的辛劳付出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同时做为培训班一班之长,我也要感谢组织和全体学员的信任,感谢我们的班委富兴经理、启超部长、立福书记及卫忠部长,没有你们的付出,这个班不可能有这么大的收获,我也要感谢我们班的全体学员,没有你们的支持,我们的培训不会如此顺利、安全、收获。

安全思想感悟篇3

《独坐敬亭山》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中的一首古诗,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中描绘了鸟尽云去,只有敬亭山与作者相伴的情景,整首诗表现的是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的孤单寂寞的心情。

全诗的大意是: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认识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为教学目标。朗读、感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为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辅助手段及教学准备

1。可播放画面,配上古筝音乐,来创设意境。

2。拓展文字资料,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以及李白的其他的诗。

3。学生收集李白的古诗和与课文相关资料。

四、说教法设计、学法指导

自读自悟法:让学生自己通过注解来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熟读成诵法: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悟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五、说教学过程

(一)简介诗人,引出诗题。

1。课件出示诗人李白的画像,学生根据收集到的有关李白的资料进行介绍。

2。借机引出写诗背景——李白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师板书课题《独坐敬亭山》,并边播放动画边吟诵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节奏。

(二)抓住诗题,学习生字亭(ting),了解敬亭山。鼓励自学,要求读准字音,着重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用减一减,换一换等熟字记忆法记住字形。认清字形并在田字格里指导书写。过渡:你知道敬亭山在什么地方吗?(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外,因有敬亭而得名。)诗题是什么意思,想想你能发现什么?

(三)自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初读,扫清障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2)同桌互读,纠正字音。听别人读,达到对这首古诗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2。再读,感悟诗的内容。

(1)小组按自学要求合作学习,理解诗意,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交流汇报:重点读通诗句,理解诗意(扣重点词训练),大致说出诗人看到的景象,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

(四)细读品味,体会感情。

1。朗读一、二行诗句,品味“众鸟”、“飞尽”、“孤云”、“独去闲”。想象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景象,说说诗句的意思,并联系作者的遭遇和看到的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孤独、寂寞)

2。朗读后两行诗句,结合实际品味“相看”、“两不厌”。(后两行是说只有敬亭山没有嫌弃他,抛弃他,而是和他彼此做伴,彼此相看,却总觉得看不够。)领悟作者从敬亭山上寻到一丝丝慰藉的感情,并感悟作者赋予山灵性的表现方法。随机进行人山对话练习。

课件出示写话练习:

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道:()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道:()

(五)诵读诗句,体会意境。

让学生根据理解读出感受,在配乐朗读中想象画面,根据课件出示的画面,给画配诗。播放画面、背景音乐想象那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利用画面和古筝背景创设情景,会把学生带到当时的情景中去,使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感悟创新,拓展延伸。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对本首诗的学习情况(朗读、背诵、默写、画一画、演一演、编故事。。。。。。)。

安全思想感悟篇4

关键词:《悟净出世》;生命哲学;荒诞;怀疑主义

中图分类号:i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458(2014)04-0076-05

《悟净出世》是中岛敦生命最后阶段的创作,也是其一生哲学思索的结晶。从个体生命价值来看,这部小说展现的是作者对自我生命意义的终极追问,表现了相当的“深度”。从哲学史层面看,这部小说是对中西方几千年各种人生哲学的归纳与批判,显示出作者渊博的知识和敏锐的思想光芒。然而遗憾的是,这部取材于中国古典小说的作品在中国并不受人关注,关于它的研究并不多见,即使个别研究者在论著有所涉及,也仅仅是将它视为中岛敦“怀疑主义”精神的体现,既没透过作品关注作者深层的生存焦虑,也没有关注作者对中西方各派人生哲学的理解与批判,因而有必要重新审视该小说的内蕴与价值,这对于深入认识中岛敦的思想与文学成就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荒诞”―自我的觉醒

荒诞既是一个心灵感受,也是一种生存处境,它是人类特有的,确切的说,他是一部分人特有的。自我意识是产生荒诞的前提,一只鸡作为人类的食物而活着,然而它并不觉得荒诞,因为鸡缺乏的是它自己明白它只是一只鸡的“自我意识”和超越能力。一只鸡拥有了自我意识和超越能力,鸡就会明白它只是一只鸡,作为人类食物而活着,不可能超越“鸡”的存在。“荒诞”于是便产生了。

《悟净出世》中悟净的荒诞感的产生也开始于自我意识的觉醒――“我到底是什么”“我从哪里来”。这些问题不断困恼着悟净,这些问题之所以困扰着悟净而非其他妖怪,首先是由于悟净对于自身独特性的深刻体认,他常常问自己,“为什么只有我和大家不一样呢?”。对自我特性的认识让他从他者中超越了出来,这是自我意识觉醒的条件。自我意识一旦觉醒,“意义”的需要便开始呈现,于是“为什么”的问题便出现了。接着,深刻的怀疑精神又让悟净拒绝接受那种未经审视的“约定俗成”的答案。比如大家都想相信“悟净曾经是凌霄殿的卷帘大将这个事实”,然而悟净自己“偷偷地对这种转世说抱有怀疑”。在其他妖怪那里,“我是谁”,“我从哪里来”都有约定俗成的答案,他们将这些答案视为最终的答案因而他们不会感到荒诞。悟净偏偏对这些长期以来被视为“不证自明”的东西发起穷根究底的追问――迄今为止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所有的东西都变得可疑而且不可理解。由于悟净所追问的每一个问题都是一个无法解答的悖论,因而陷入意义的虚妄当中。正如老鱼怪对沙悟净所说的那样:

一旦得上了这种病,一百个人中有九十九个人将会度过悲惨的一生。……得上了这种病的人啊,不管看见什么,都不能够真诚地接受。不管看见什么,便马上会想到“为什么?”,一心想要思考这个只有真正的神灵才能明白的“为什么”。要是整天思考这些问题,有生命的东西将无法再继续生存下去。……最难办的事,得上这种病的人会对自己产生怀疑。为什么我要认为我是我呢?[1]116

“荒诞”从一定程度上说源自于对于世界和自我的深刻怀疑和追问――对世界(以及观念世界)产生了无法解释的疑问。故加缪在《西西弗斯神话》中认为,“荒诞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未能满足我们对于意义的要求”[2]19。然而意义的丧失或者不确定,并非是世界发生了什么根本的变化,而是自我的内心深处产生了冲突。人类有一种特殊的超越能力,这种能力让人们从日常的琐碎中超越出来,“一旦如此,他们发现,支配他们行动与信念的整个辩护与批评系统所依赖的是我们从未置疑的反应与习惯。对于这些反应和习惯,除了循环论证以外,我们不知道如何去为它们辩护”[2]20。自我意识和超越意识的觉醒后,人们开始追问生命与世界的意义。而一旦去寻求意义,人们发现,以前被视为不证自明的东西现在都变得不可信。于是生命便陷入了一种处境――一方面试图寻找确定的价值体系以及确定自我与世界的意义,另一方面又发现那些价值体系都不可信。荒诞就是明知意义的虚妄,却要继续坚持。由于任何一个观念体系都可能产生这种无法解决的疑问,因此荒诞的产生的原因不在于外,而在于内心深处的矛盾。

荒诞意识一旦产生,便难以长久的生存在其中,悟净认为自己的周围“已经笼罩上了一层厚厚的讨厌的空气”[1]117不管碰到什么事,他都会觉得自己很讨厌。走出这种“荒诞”的生存境遇是悟净的必选之途,于是他便开启了漫长的求救之旅。

二、寻问――中西人生哲学的批判

主体一旦意识到荒诞就会陷入焦虑之中,因此没有人愿意长久的处于荒诞之中,他们总得想方设法为自己的生命找一个安身立命之处。悟净就是在这种焦虑之中踏上了生命的精神苦旅,试图在流沙河底的各派妖怪的生命哲学中寻找那个安身立命的基石。

沙悟净最先拜访的老师是黑卵道人。这人是实利主义者的典型。在他眼中,生命的目的就是占据更多的财富,他们不会去思考悟净那种虚无缥缈的精神问题。因而悟净最终被这些妖怪当成“笑柄”赶出了“三星洞”。黑卵道人代表了一种世俗的存在哲学,本着这类哲学的人将人生归结为一系列主体的行动与选择,并将这些行动与选择的结果视为生命的结果。这种人的精神生命是混沌,自然理解不了悟净的内心困惑。

悟净拜访的第二个老师是沙虹隐士,沙虹隐士是一个经年的蛇精,它是虚无主义者,它认为:“世间一切都是空的。”“我们只是在现在这个瞬间生存”“因此没有必要去思考那些复杂的理由”[1]122。这种人生观确实能缓解内心的荒诞感。因为“荒诞”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意义的不可确定性,二是对确定意义的执着。两个条件缺一便不可能有“荒诞”。沙虹隐士正是通过对永恒(确定)意义的彻底放弃来将自己从荒诞的焦感中解脱出来――对一切永恒都不抱希望时,主体才不会为意义的不确定性而忧虑[3]177。然而沙悟净不甘心彻底放弃自我与意义,相反,他试图重建起坚定不移的价值体系,于是他又开始了新的精神之旅。

接着,悟净来到了“坐忘先生”那里求道。坐忘先生常常在禅时睡去,一睡就五十天,醒来不久又会睡去。在坐忘先生看来,现实的世界是虚幻的,忘我的无意识世界才是真实的。在坐忘先生的世界里是不存在荒诞的,因为“自我意识”是产生“荒诞”的先决条件,如果连“自我意识”都没有了,何来荒诞。因此消除“自我意识”是缓解荒诞感的重要方法,“要么从来没有它(自我意识),要么遗忘它”。坐忘先生代表东方文化中的人生哲学,即“放弃人们尘世的,个体的,人类的生活。以便尽可能完全的认同那种使人类生活显得随心所欲,无足轻重的宗教观点。如果人们做到了,他们就不必拖着那种高傲的意识,过着一种紧张而庸俗的生活,而荒诞就将会消失”[2]24。为了阐明这个观念,中岛敦还仿照《庄子》塑造了一个丑陋的乞丐形象。这个乞丐“以无为胸,以生为背,以死为臀”,超脱了普通的形体进入了不生不死之境。相较于前面的各派哲学而言,悟净对这种人生哲学报以了极大的赞赏,认为这个乞丐或许才是真人,然而悟净发现自己做不到这一步,因为“坐忘”与“逍遥”并不是由我们意志能控制的。

除了上述人生哲学外,《悟净出世》还描述了一种“愤青”式的人生哲学。这种哲学认为日常生活中的琐碎、渺小事情是无关紧要的,没有意义的。因为人都是被戴上了枷锁的死囚,在每一个瞬间,我们当中便会有几个在我们的面前被杀死,我们没有任何希望。他们认为只有将自己投向某个比他们自身更大的事业或价值体系中,才能获得安全与永恒。当人们以自己在这个伟大事业中的作用与职责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时就会以为从那里就不能后退了――找到安身立命的基石。古往今来,这派哲学常常鼓励人们投入为国家服务、为革命服务、为历史进步服务以及为上帝服务的事业来实现人生的意义。人们常常以为“当自己成为一个更大的存在的一部分时,他们最终会感到它也是他们的一部分。他们不太为自身的特有的东西操心,而是把自己认同于那个更大的事业,在它的实现中发现自己的作用”[2]18。于是人们便停止刨根究底的怀疑,心安理得的将自己交付于这个更大的事业。然而这对于悟净来说,却是无效的,因为他缺乏的正是那种能够让他安身立命的更大的事业。他对身边一切“伟大”事业的伟大之处都持怀疑态度,“对每一件事进行概念性的解释”[1]117,这种怀疑态度一旦产生便永远无法消除。

时代并不缺各种理论与人生观,而是缺少那种真正能够经受得住怀疑论的挑战,让悟净真正信服的观念。正如他所说,“哲言就如同治病的药一样,患了疟疾的人即便服下了治疗肿痛的药,也是没有用的”[1]126。当任何一派哲学都没有最终解决沙悟净的疑问时,这场寻求终极意义的精神之旅的实质就演化为作者对世界各种人生哲学的总结与批判。

三、行动――存在先于意义

流沙河底下的妖怪们要么将生命价值定义为物质财富的占有或生理欲望的享受,以此来抗拒对于生命意义的追问,要么汲汲于“忘我”或者沉迷于自然,通过自我意识的消退来缓解生存的荒诞感。然而这些做法都不是悟净想要的。故《悟净出世》中写道:

就这样,接近五年,在反复愚蠢的徘徊在对于同一个人,开了不同处方的很多医生之间之后,悟净发现自己一点也没有变聪明。根本谈不上聪明,反而觉得自己连是不是自己都不知道了。以前,虽然自己很愚蠢,但是,比起现在,至少能感觉到自己的肉体,至少觉得自己是有重量的。但是现在觉得自己完全没有重量,被风一吹就能飘起来的感觉。从外表看有模有样,但是内部却是空的。悟净想这样下去,绝对不行。除了依据思索去探索意义之外,难道就没有直接的解答吗,悟净这样预感到[1]136。五年来的追问和求教,丝毫没有减轻悟净心中的荒诞感,反而加重了他对自我的怀疑。然而,五年来的徒劳让悟净意识到“依据思索去探索意义”是绝对不行的。这种认识让他踏上新的建构生命意义的途径,于是他来到了女氏家里。女氏将人分为聪明和愚蠢的两类,聪明的人“通过他人获取知识”,“愚蠢的人是通过自己获得知识”[1]137。不过女氏并不褒扬聪明的人,反而认为“自己的病必须自己治”。她认为悟净最大的弱点就是耽于思辨,而怯于直面问题,采取行动,总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位置在思索一个完全凭思索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陷入了思索的泥沼”无法自拔。这个观点引起了悟净的极大共鸣,五年来悟净所求教的老师“无论是谁,看上去都很傲慢,其实什么都不懂”。只有女氏给悟净指出了一条突围之途,于是悟净放弃了四处求教,折向了自己。

这时候悟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种直面荒诞的勇气油然而生。荒诞是一个意义“不确定”的泥沼,安于这种境遇,生命的价值将永远是模棱两可的。然而如果拒斥这种模棱两可的境遇,直面虚无或实有,尽管有可能得到彻底的“无”从而陷入绝望的境遇,但是也可能获得终极的“有”而可能被救。以前悟净总是被“无”威胁,畏惧直面现实,徘徊在有无之间,现在悟净获得了一种“赌”的勇气――“在犹豫痛苦之前先尝试。不管结果如何,为了尝试而全力以赴,即使注定失败也没关系”[1]140。终于,悟净实现了“转世新生”,过去因为害怕失败而犹豫的他终于上升到“不再讨厌受苦的损失的境界”。

这是一种积极的生命哲学,尽管带有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子,然而中岛敦并没有将它演绎为西方现代派文学,而是借助观音菩萨的点化,将这种人生哲学融合到了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以及传统中国佛教哲思当中。观音菩萨认为,悟净犯的错误是“增上慢”,即“非要去求证不可求之事”[1]144。这是让悟净遭遇三途无量苦恼的真正根源。要摆脱这种困境,悟净应该向悟空学习,在观音看来悟空虽然“无知无识”,却“对任何事情都是深信不疑的”,因此悟空是不会遭遇“荒诞”感的。悟净因“心相羸劣,陷入邪观”,“已经不能通过观念来获救的了,所以不如抛弃一切观念,只是要通过身体的行动来实现自我救赎了”[1]144。接着,她阐释了之中的理由:首先,在她看来,时间是人的作用,然而“只有当直接作用于世界细部的时间开始后才具有了无限的意义”,以行动作用于世界的细部才是意义的启端。其次,要作用于世界,应找一个适合的栖身场所,“用切合自身的行动把自己融入进去”[1]144-145。存在先于意义,如果只是纠结于“为什么”的问题将永远陷入泥沼。对于悟净来说,适合他的栖身场所正是唐僧取经队伍,只有在那个取经的事业中,他才能将自己融入有意义的时间当中去。

“出家”本来是一种“出世、循世”的行为,在这里却是开启自我与世界意义的积极的因素。悟净通过“取经”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栖身之所,并以之为契机将自己与世界联系了起来,以自己的行动融入到无限的意义当中,因而出世的佛教哲学被赋予了一种全新的人生哲理。中岛敦以其深厚的西方哲学功底点化了中国古典小说题材,并以存在主义思想重新阐释了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使得古典故事获得了现代主义品格。

[参考文献]

[1]中岛敦.中岛敦全集2[m].东京:筑摩书房,1994.

[2]托马斯・内格尔.人的问题[m].万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3]朱良志.真水无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LifephilosophyintheRiseofwujing:LivinganxietyandSpiritualBreakthrough

BaiYu-lan

(FacultyofForeignLanguages,eastChinainstituteoftechnology,nanchang,330000)

安全思想感悟篇5

一、重中西思维优势兼容,给语文“才情”以时代生命

语言文学,总是最典型地沉淀着一个民族深厚的心理习性、人伦习性和社会习性,于是传统习性印记着民族渊源的“语文才情”。当今中国,经济、科技日益全球化,中西文化和思想正在比照中剧烈磨合与交融。中国传统思维重人伦纲常:诗礼传家,但轻自然法则,乐道安分守己;西方思维则重视揭示事物“为什么”的奥秘,“为求知而从事学术”。中国传统思维经验多于逻辑推理;西方人则抽象思维发达,假设推理大胆,乐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中国传统多一元化思维,有利于政令一统,却常常异己难容;西方则允许多种思想并存,能多角度解剖事物与现象。我们当知:真正的创新要以全人类为范围,真正的艺术没有国界,语言文学作为崇尚创新的艺术,当然应该有许多全人类共同认可的艺术水准和审美水准。直面时代,聆听风雨,将全人类的思想和文化精华优化起来为我所用,在弘扬本民族思想文化传统优势的同时,积极学习西方理性的、抽象的、多维的创新思维方式,在中西合璧中谋求超越和新生,这当是今日中学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我们既然希望语文教育伴随着我们的文化思想超前而超前,就要切实把中西思维的优势运用到我们解析语文现象——包括阅读鉴赏、审美判断、语言表达、写作方法之中去,用它来增加民族智慧的时代能量,焕发民族语言文学的潜在生机。

二、重人文修养情商化,为语文“才情”优化奠精神之基

作为人类自身制造的反映人类思想、价值、生存意义的思想文化、审美意识之人文精神,从来就是深刻烙印于各民族语言文学之中的,汉语文学尤其如此。语文教育本应就是关注社会、荡涤灵魂、洗礼人生的人学教育。中学生正处于情商发展的关键年龄,突出情商优化就是要培养他们信仰与道德的自律能力、自我情绪的处理能力、感物表情的准确力、为人的亲和力,以及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力。笔者作了如下一些努力:1.教学生用健康的人生观对待生活,思考文学。爱祖国,爱生活,爱他人,也爱自己。在文学熏陶中伟岸理想、坚强意志、充沛激情、净化道德。2.教学生在心态、情态的健康调控中舒展才志。给心灵以自由,多些舒畅愉悦感;给方法以利发现、研究,多些新奇创造感;给成绩以彰扬,多些成功自勉感;让教与学心理互换,多些师生忧乐共鸣感。

三、重悟性创新个性化,让语文智商出类拔萃

社会越文明,越需要独立思考,越需要个性,因为个性既繁荣物质又丰富精神。于是市场选择和热爱个性,教育越来越强调面向市场,深入个性。高于一般吸收和认识意义上的“悟性”,是一种包括灵感又大于灵感的心灵升华的“内化”境界,是人的认识在某些作用力下产生的新的有序思维结构,或深化有序思维结构而产生的飞跃。它最能激励人们“自我求成”的高层需要,它是个性优越化的突出表现。多“悟性”的学生最善于学好语文,其境界往往胜人一筹。“悟性”包括透悟、醒悟、顿悟、再悟、悔悟等多种多样。“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宋·张载),“诗道亦在妙悟”(宋·严羽)。语文阅读教学要有“悟性”,就是要通过文学获得语感,能“解微言,辨疑似,察隐境,识讽喻”,从而准确析文论事;写作教学更需要“悟性”,悟性越多创新越多,个性越鲜明生动。近几年高考“话题作文”,倡导的就是独立思考意义上的悟性创新,包括立意、文体、取材、结构、语言表达的全面自悟自得,目的是希望唤起语文学习与语文教育要崇尚理性的透悟,在悟彻人间百态、世间万物中“赞美崇高,鞭笞丑恶”,从而用七彩的个性繁荣七彩的语言文学。

安全思想感悟篇6

一、操作感悟

“感悟”,就是有所感触而领悟的意思。感悟来源于人们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有的是渐渐领悟,有的是瞬间开悟。“感”就是感知,是感受、实践的过程;“悟”就是领会、理解、觉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活动生“感”,反思得“悟”;“感”得越多,“悟”得越透。为学生安排有价值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悟”数学内涵,势必会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案例】五下“打电话”片段一

师:台风即将来袭,老师想打电话尽快通知我们全班52名同学不用到校上课了。但老师身边只有一台电话机。假如每个学生身边也只有一台电话机,打电话通知一名同学需要1分钟,通知到我们全班同学需要几分钟?

学生回答需要52分钟后,老师追问:有没有更快的方法?如果让你当小老师,负责去通知你们组里另外7名同学,需要多长时间?怎样才能把你的想法清楚地表示出来呢?

学生陷入思考,纷纷在纸上画起示意图……

在这个环节,教师没有用过多的手段展开教学,只是通过语言创设情境,紧扣“化繁为简”这个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先从“通知7名学生”去思考,学生一下子就想到,应该画图帮助梳理,通过画图、观察、分析,自己感悟出可以让自己的同学同时通知其他人。但是,这种感悟,只是一种直觉,如何能让这种直觉符合数学的逻辑,并形成学生的科学认知呢?我们可以继续通过交流汇报,探究方案的最优化,让学生继续感悟,感得越多,悟得越真,用才灵活。

二、碰撞醒悟

“醒悟”从词义来看,是在意识上由模糊而清楚、由错误而正确的意思。有时,学生的认知并不需要教师“迫不及待”的指点,他们需要经历从混沌到清晰的过程、正确与错误的考验,教师更多的是应该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空、思维碰撞的机会。交流、质疑、评价等等都是一种思维的碰撞,要让学生在碰撞中醒悟,在碰撞中生成智慧。

【案例】五下“打电话”片段二

在学生通过画图初步感知后,教师让学生交流汇报各小组的方案。其中,分组通知的方案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师:应该怎么分组通知呢?

生1:可以把除我之外的7个人分成三组,我只要通知四个人,其中三个人再同时通知另外三个就可以了,这样,只需要4+1=5分钟就可以了。

生2:不对,这样你通知第二个人的时候,第一个人就空着了。应该让第一个人也马上通知别的人。

生3:对,而且在你通知好第二个人准备通知第三个人的时候,第二个人也马上应该通知另外的人,这样最省时间。

教室里议论纷纷,教师笑而不语。

有学生举手说:老师,我们可以模拟一下,喊八个人到前面一试就知道了。

师:好,就请第一小组八个人到前面来模拟一下,其他同学注意观察、思考。

(学生组织活动)

学生活动后汇报:老师,只要3分钟就行了。其实不管怎么分组,只要没人闲着就行了。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在合作交流中,学生想到“只要没人闲着就行了”,说得多好啊,这不正是“最优思想”的本真体现吗?学生通过综合考虑整体问题,得出了一个最佳的方案,圆满解决了问题。正是这种“笑而不语”,使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螺旋上升,学生对“打电话”问题的理解才一步步走向深入。

三、体验顿悟

“顿”的词义是立即、忽然。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类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顿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把所有的“悟”称为顿悟。顿悟往往在难以解决问题时才会产生,或者教师巧妙的讲解正好刺激了学生时才会产生。总之,顿悟离不开灵感,老师要创设情景诱发学生的灵感。列宾说:“灵感就是由于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我们常说,当人们对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突然看出问题情境中的各种关系就会产生顿悟和理解。这说明“百思”是非常重要的,没有“百思”,就不可能有“突然”。又有人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里的“踏破”也是相当重要的,没有“踏破”,就没有“得来”。

【案例】五下“打电话”片段三

师:8个人只需要3分钟!这里面有什么规律吗?我们用数学的眼光来研究研究,为了更透彻地了解它,我们借助一下表格。

(学生独立探究――填表)

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填表,然后集体交流。

(学生思考、填表)

生1:第1分钟时知道情况的师生人数有2人。

生2:第2分钟时知情的师生人数是4人,因为2个人又通知了2个人。

生3:第3分钟时知情的师生人数是8人,因为刚才4个人又通知了4个人。

生4(顿悟):老师,我知道了,人数是一倍倍往上涨的。规律就是第1分钟2个人,第2分钟是2个2,第三分钟是2×2×2,依此类推……

师:那按照上面的方式,5分钟最多可通知多少人?你是怎么想的?

生:5分钟最多可通知的人数,就是2×2×2×2×2-1=31人,太简单了。

师:通知咱们全班52名同学,至少需要几分钟?

生:再加1分钟呗,因为6分钟就可以通知(64-1)=63个人,7分钟就是64×2=128人知道台风消息,8分钟是256人,乖乖,速度太快了。

师:是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通知我们五年级的全体同学也只需短短的9分钟。若要都是由老师用一个一个打电话的方法,通知完我们全班同学就需要52分钟啊!

生:老师,您可以发“家校通”(短信)啊,这样速度更快!

安全思想感悟篇7

【关键词】《思修》教学学生管理实践

众所周知,学生安全和学校稳定是高校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由于高职学生的一些特殊性,学生稳定就显得更为重要。因此,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就更高,更要有效果。大一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课),是高校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使学生尽快适应高职生活,明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进而给学生以大学阶段的学习动力,最终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如何让《思修》课程生活化,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学生,是我们长期研究并要高度重视的问题。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尝试了让课堂延伸到课下、延伸到学生生活、延伸到社会,《思修》课成绩与学生的平时表现相关联的做法,收到了较好效果。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思修》课堂教学与学校的“学生教育计划”有机结合。几年的学生管理实际,我们探索形成了“五靠”抓管理的学生管理模式,即靠教育、靠教学、靠制度、靠活动和靠服务抓管理。基本形成了全员重视并参与学生管理的良好氛围,我们也尝到了这一管理机制的甜头,建校近十年来没有发生一起学生死亡的安全责任事故。在工作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在“五靠”这一学生管理工作模式中,最重要的应该是靠教育,即正面的教育引导。因此,学院通过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制定了“山东服装职业学院学生教育计划”,分年级、分阶段确定教育主题,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如对大一新生在9月份重点进行校史系情教育、专业教育、法制安全和校纪校规教育,通过报告会、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参观展览、学习《学生手册》、入学教育考试等形式,向学生介绍学院建设发展历程、办学定位、办学理念、校史校训、培养目标等内容,使新生树立自信心,自觉学习,增强学生热爱学校、热爱专业意识,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在10月份重点进行感恩教育和责任意识教育。组织新生开展“亲情与成长”讨论活动,通过学生与家长的交流互动,让学生理解家长的艰辛和苦心,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家庭责任感和自立自强的责任意识。如对二年级学生在11月份重点做好文明养成教育。坚持开展学生礼仪、礼貌知识学习活动,深化和丰富“文明礼仪之星”评选活动内容,广泛发动,积极参与,切实提高学生个人文明修养,让每个学生成为“讲文明、讲礼貌”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在12月份重点进行诚信教育。通过广播台“诚信”专题、宣传板报、发动“诚信为本”倡议活动、主题班会、签订《诚信考试协议书》等形式,结合考纪考风相关制度的学习,督促广大学生认真复习,积极备考,严格自律,诚信考试,拒绝作弊,让诚信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学院规定每周二下午两节课为学生集中思想教育时间,任何人不能占用,从时间上给予保证。《思修》课老师则是这一活动的导演,他们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制定全院学生教育计划的实施方案,提前给各辅导员和班主任进行培训,发挥班主任的主力军作用和学生干部的生力军作用,配合学生处检查监督教育的执行情况,并将各系学生思想教育考核情况纳入年度考核,避免思想教育流于形式,保证教育效果。

2.重视《思修》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中教育学生。要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目标,必须让学生走进现实中去,在实践中感悟和升华,最终达到知行统一,这也是《思修》课程开设的目的和归宿,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和策划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育的设计理念是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我们安排了五方面的实践教育内容。一是爱国主义教育。配合学校主题教育活动,利用“清明节”、“一二•九”等重要节日到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缅怀烈士、聆听革命老人讲述战斗故事,切实加深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强化爱国主义情感,进一步坚定热爱祖国的信念。二是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①配合学院开展的“学雷锋,树新风”等活动,邀请“感动泰安”十大人物为学生做“人生•成才•奉献”等励志报告。②通过观看央视播出的《震撼心灵的故事》、《领着妹妹上大学》关于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洪战辉的电视短片,让学生写出听后感或观后感,配合教材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内容,让学生通过成功人士的故事,感受人生奋斗的历程,加深对生命及人生价值的理解,进一步明确人生目的,端生人生态度,确定奋斗目标。三是道德教育。组织学生观看“2007年全国道德模范颁奖晚会”――《道德的力量》专题片。通过观看全国道德模范感人至身、催人泪下的故事,让学生谈感受、写体会,在主题班会上开展热烈讨论等,加深对道德内涵的理解,感受道德的力量,从而将所学理论内化为知识,外化为具体的道德行动。四是职业道德教育。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请企业老总、劳动模范、优秀毕业生校友做有关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报告,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企业对职业道德的要求,加深对具体职业岗位道德规范的感受和理解,从而确定正确的职业道德操守,并结合自身专业实际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五是法制教育。组织学生到监狱参观、到法院旁听、组建模拟法庭或举行法制报告会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法制观念的教育,强化学生对“依法治国,建设法制国家”基本方略的理解,使学生从实践中感悟,在感悟中认知,从而使法制观念在大学生心目中生根发芽,强化学生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行为。

实践教育环节的良好运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安全思想感悟篇8

关键词:主题教育活动高职学生综合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53-01

近年来,各大学校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实践证明合理的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对学生的素质修养影响较大,在校园里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精神。

所谓主题教育活动,是指把具有一定特征的某种基本思想作为核心内容,并在活动中使其得到充分体现的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结合实践,从“开展养成教育活动,提高文明素养;开展品行教育活动,提高道德素养;开展生命教育,提升生命素养”等方面,以案例形式谈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影响。

1开展养成教育活动,提高文明素养

活动之一:借“八礼四仪”东风,开展“文明礼仪在我心中”主题教育活动。

背景分析:中华民族是传承五千年的礼仪之邦,如今礼仪古训还在,遵循之人却越来越少。言谈时出口成“章”的大有人在,行为举止粗俗蛮横的不在少数。而学生应该学会礼仪,做知晓礼仪廉耻之人。

活动剪影:在班会课上,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与文明礼仪相关的情景剧。有令人啼笑皆非的校园恋爱剧,在笑声中学生们懂得了男女交往的尺度。有震撼人心的火灾遇险互帮互助的舞台剧,让学生明白了人间永不磨灭的浓浓情谊……无论是情景剧、相声、小品的表演都让学生们感到人与人的相遇,人与大自然的相处都是生命中的美好。我们应该像敬重生命一样敬重他人、敬重大自然。

活动感悟:班上有一女生,对自己要求不严,与人相处不够融洽。但在活动中她积极参演了校园情景剧,在剧中她的一些不文明行为受到了小伙伴们严肃地批评,最终在大家的帮助下,进行了改正,得到了表扬。活动结束后,她找我聊天,认识到之前的错误,表示会像剧里表演的一样改掉坏毛病。而之后班里随手扔垃圾、吐痰的现象没有了,学生们的吵架声消失了,多的是文明谦让、尊敬互助的画面,让学生真正看到并参与到不文明现象活动中,他们会从正确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而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2开展品行教育活动,提高道德素养

活动之二:以母亲节为背景,组织“感恩父母,感悟亲情”为主题的班级活动。

背景分析:班上孩子生活的家庭各有不同,有父母离异的,有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的,还有的便是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生子女。他们对父母的感情淡漠,有的甚至是充满埋怨的心理。他们不理解父母,不懂得珍惜,更不会感恩父母。

活动剪影:集体观看韩国亲情电影《七号房的礼物》。学生为剧中父亲为女儿做出的如山般沉重的牺牲流下感动的泪水。父母都一样,爱子如命,即使在生命受到威胁时,他们依然会无怨无悔地保护孩子。比如汶川地震中用生命守护幼儿的母亲,生命的尽头是对孩子无尽的爱意:“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这就是父母,不计回报的爱着自己的孩子。

活动感悟:在这些涤荡灵魂的故事洗礼下,学生们流下了泪水。当鼓励他们写下父母为自己做的事时,每个人都写下了爱的故事,事无大小,每一个平凡的瞬间都在回忆中变得清晰而温暖。确实,当学生以爱的名义去回忆时,感受到的一定会是满满的爱。在分享爱的故事时,感动在蔓延,一份感动变成了五十份感动。通过用心体悟亲情,学生们慢慢学会珍惜、感恩与付出。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们的情感,学生们学会了尊重师长,团结友爱,互帮互助。

3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提升生命素养

活动之三:1980年在全国开展安全月活动,并确定今后每年6月都开展安全月活动,到如今已过了三十五个年头。安全无小事,以“我安全、我健康、我快乐”为主题进行教育活动。

背景分析:学生的安全对于学校、家庭来说都是最重要的,一切意外的发生都是思想不重视导致的。如今财物安全防范上升到新的高度,新型的诈骗手段层出不穷,防不胜防。需要进行专题知识传达,这样学生的各项安全才能得到保障。

活动剪影:开展“我安全、我健康、我快乐”系列活动,观看安全法制记录片,一个个案例敲响学生的安全警钟。青春期的学生急躁,遇事不能冷静面对,易发生打架斗殴等严重的错误行为。在观看青少年犯罪录后,明白了冲动、打架只会让事态演变得更加不可控制。对法的敬畏让学生学会克制,避免发生一些不该发生的事。整理电信诈骗类型,模拟诈骗场景,生动诠释如何应诈防骗。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消防演练,认真听从指挥,做好规定动作,遇事不慌不乱,体验火灾逃身技能,学用灭为器,掌握方法,以防不测。

活动感悟:通过安全教育活动的开展,学生们感悟到生命的唯一性,从而思考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并在人生实践中实现其生命价值。安全活动让学生接受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树立健康、正确的生命观。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才可能培养起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才可能以博大的胸怀和坚韧的毅力去实现个体的生命价值,为社会创造幸福。

在各种主题教育活动中,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与积极的学习精神,在活动中,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文明素养,能够正确地对待生命,珍惜生命,这正是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思想行为产生的必然影响。

参考文献:

[1]郑新瑜.大学生主题教育实效性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2.

安全思想感悟篇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学生参与“积极的情感活动”、受到“情感熏陶”,必须以感悟作品的情感为前提,只有让学生走进作者心灵的深处去触摸作者心灵细微的纹理,才能在这份贴近里感受到作者的呼吸、作者心灵的律动,进而在这忘我之境里使学生的情感和人生经验得到丰富,才能“享受审美乐趣”,最终提高语文素养。那么,散文教学中怎样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恰如其分地感悟作者的情感呢?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途径与方法。

一、在时代背景中感悟情感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对作品的认知决不能只局限于作家及作品本身,而应该把其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中去考量,才能最恰如其分地感知作者、领悟作品。

1.联系写作背景。白居易说:“文章合为事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文学逐渐担负了“文以载道”的社会责任并加以传承。可以说,每篇文学作品的背后,都有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其光芒反照到作品之中,就是作者特有的价值思考与情感诉求。循着这条脉络,我们就能把握与理解整个作品。但每一个具体的文本传递给读者的信息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是作者思想和那个时代的全部反映。在阅读散文时,引入相关背景资料,能够拓宽学生视野,合理把握作品情感走向,促进学生准确地体验、感悟。如果脱离作品时代背景进行解读,往往会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产生许多障碍,学生对文本无法产生感悟和共鸣,从而曲解文本价值。黄厚江老师在教学《老王》时,在引导学生多角度感悟老王与作者的内心之后,又把他们俩放到的时代背景之中,让学生感受到“老王这样不幸的人,却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坚守着善良,坚守着真诚,甚至坚守着对文化人的敬重,是多么难得和可贵。”让学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来读老王,来读杨绛,来读《老王》这篇散文”,从而更容易有准确的把握,有更丰富的收获,也更加精准地把握了作者在文中那复杂的情感表达。

2.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时代背景还折射在作者的人生经历之中,所以有些散文还可以从作者的人生经历中去把握住作品的情感走向。例如严华银老师在教学《黄鹂》时,就引入了作者当时正在经历的人生困境,让学生由主观性的阅读,过渡到实证性的阅读。严老师这样做不仅是教学的实际需要,也是引导学生明白,阅读散文不仅要注重文学作品本身,还要关注作品之外的因素,这样才能真实地感悟作品的深层内涵。

3.联系作者的心性情怀。时代背景也包括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作者由独特的经历而形成的独特的个人心性与情怀。文如其人,作者的文字不仅反映着他的思想,也折射出他独特心性下作品特有的风格。教学中,可以通过感受作者的情怀去理解文字的风格,进而走进作者独特的情感世界。黄厚江老师教学《葡萄月令》时,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汪氏散文的特点之后,话锋一转,抛出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呢?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葡萄月令》来呢?”然后,用汪曾祺女儿的文章来让学生了解汪曾祺乐观中恬淡的个人心性,从而让学生明白:“汪曾祺之所以这么乐观,在这样的生活中还充满爱,确实是他的恬淡的人生态度决定的。所以只有这样的汪曾祺才能写出这样的“葡萄”来,只有这样的汪曾祺才能写出这样的汪氏散文来”。

4.联系作者作品的一般特色。对某一作者的某一特定作品,教学时还可以联系作者作品的总的风格、特征去解读,从大处把握,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领悟情感。如陈钟梁老师在教学《合欢树》时就把课文放到史铁生散文总特色的背景之下去引导阅读。陈老师的这节课灵活运用一个复线推进的结构,一条线索以10岁、20岁、30岁及30岁后的时间为经线带学生感受母爱;一条以王安忆对史铁生作品的三段式评价为纬线带领学生体会史铁生散文的特色。前者引领着教学的走向,后者给课堂增加了厚重。这两条线索一纵一横,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让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同时能够更好地走进课文,去感悟史铁生那复杂的情感世界。

二、在拓展阅读中感悟情感

有的课文,学生单从课文获得的信息往往不能充分地理解与感悟文章的内容,学生体会作品中所蕴涵的作者感情、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是比较困难的。这时,教学就不能只局限于课文,而应当作横向拓展或纵向延伸,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给学生架设一条理解的桥梁。这样,既增加了教学的深度与学生思维的厚度,又交给学生一把感悟的钥匙,让学生顺利感悟情感,触类旁通。

1.作者的其他作品。一个作家的作品之间常常会有风格上的一致性,并且在情感上有千丝万缕的相通之处,因此,教学中适当拓展一些相关的作品的阅读,或举一反三,或启迪领悟,会让学生对所学课文的理解与感悟有一个非常好的催化作用。严华银老师在教学孙犁的《黄鹂》时,还引用了孙犁写的《说赵树理》以及《文虑》中的片断,对课文形成一个非常有力的补充,让学生对作家当时所处的复杂险恶的社会环境有更深入的认识,对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把握作品的主题、获得不同的感悟起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2.与课文有联系的其他人的相关资料。有些散文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及语文经验之间有很大的落差,如果能借助一些相关的资料,给学生以相应的补充和解释,就可以扫清障碍,很好地弥补这个落差,从而让学生顺利走进文本,准确地去理解作品、感悟情感。这方面最经典的一个课例是陈钟爬鲜Χ浴逗匣妒鳌返慕萄Аt谡饨诳蔚慕萄е校陈老师分别引入了王安忆对史铁生散文的评价、鲁迅《故乡》的表现手法以及列夫・托尔斯泰的故事进行拓展,引导学生了解史铁生散文的特点,以帮助学生走进课文,感悟情感。

三、在品赏文字中感悟情感

王荣生老师说:“作者的人生经验,通过精准的言语表达出来,也存活于这些言语中。唯有通过对言语的体味,我们才能把握作者的独特经验,才能感受、体认、分享散文所传达的丰富而细腻的人生经验。”文字就是思想,是解读课文的入口。文本的思想情感,只有借助于作者独特的文字才能表达出来,因此,文字是思想情感的表现形式,要想感悟作品的情感,必须通过细细去体味作品语言的滋味,感受语言背后作者的人生情调,品析作者精准的言语所蕴含的意的表达,才能明白其主旨,较好地领会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郑桂华的《安塞腰鼓》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找出一些特别能传递奔放之情的句子,发现它们在句式上有哪些特征?说一说它们的表达效果?”探究文章语言的特点,感受语言的形式美,从而去品味文字奔放、张扬的情调,去发现文字的精细和美丽,去感受作者文字的独特之处,进而去读懂作品,领悟情感。

四、在朗读中感悟情感

中文是一种富于韵律感的文字,作为披文入情的重要途径,自古以来,朗诵教学历来为许多教育名家所推崇,成为是我国语文传统教学经久不衰的教学方法。郭沫若说:“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散文的阅读,更适合于在朗读中借助于再现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领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从而感悟语言文字背后所表达的情感意蕴。

朗读与对情感的感悟其实是一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学生由朗读语言文字而得来的那种对情感的领悟还会激发出学生反复诵读的兴趣。从而让学生对语言形式与思想意蕴的感受更加细腻,进而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

王荣生老师在他的《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与路径》中提到的一个课例,就是朗读对于学生感悟情感之重要性的极好诠释:“有位教师在上《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开始范读,入情入景,学生感动得热泪盈眶。随后,她指导学生朗读,学生反复朗读了几遍课文。教师问学生,还需要讲吗?学生齐答:我们懂了,不需要讲了。”

教学中,要注意朗读有各种不同级别的层次,教学的不同阶段,应该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从而让学生对作品情感的领悟不断深入。

五、在生活情境中感悟作品的情感

作品是社会的反映,也是生活的反映。阅读作者的散文,就是阅读作者的生活,阅读作者在特定生活情境里的独特的生活感受和情感表达。散文的阅读过程,也是作者与读者两种生活对话的过程。只有充分调动起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去深切感受,让自己的人生经验与作者的人生经验进行链接,才能顺利地进入作者所表述的情景中,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运用谈话、故事、表演、歌曲等形式,预设各种生活情境,营造一种生活化氛围,以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让他们在生活的情景中能够更快地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例如在教学鲁迅的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可以用谈话来创设生活情景:“同学们,你童年最喜欢最经常去玩的一个地方是哪里?你为什么喜欢它?谁来与同学们分享一下你那份童年乐园里的快乐?”这种生活情境的感情基调与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基调是一致的,因而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情感。

六、在作品的“留白”处挖掘情感

艺术是相通的,中国画中常用一种“留白”的技法,而文学作品中也常常有这种类似的技巧。文学作品中的这种留白,常常给人一种言虽尽而意无穷之感。许多时候,为了留有回味和意蕴,造成一种意味深长的效果,作者的情感不宜或不想直白地表达出来,故意在作品中留下一些欲说还休的空白之处,而作者幽微的情感,正是隐藏在这里。挖掘它,有利于激活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去找出作者心灵最深处的矿脉,从而建立起与作品和作者沟通的桥梁。

如王安忆的散文《我们家的男子汉》中“他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一段的最后是这样描写的:“他推开那些妨碍他的手,抓住一双最得力的,跳进了车厢,淹没在济济的人群里了。”送走了一出生就陪她伴她生活了四年的小侄儿,这时,作者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她会有什么反应呢?她会怎么做呢?教学中,如果以这“留白”之处为突破,深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里去,就会感悟到作者对侄儿那份深入到骨子里的爱。

安全思想感悟篇10

根据支部“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专题组织生活会计划安排,围绕专题组织生活会的主题和“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目标要求,我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个人检视剖析,梳理学习收获与感悟,查找差距,明确今后努力方向,现将个人检视剖析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党史悟思想情况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本人积极参加支部组织的各项活动,坚持集中学与自学相结合,通读了《论中国共产党历史》、《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明、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中国共产党简史》等规定书籍。在学习过程中把握学思践悟、知行合一的原则,认真听、仔细记、深刻悟、扎实行,学习笔记达万多字,撰写心得体会4篇,交流发言1次,党史知识竟赛1次。

二、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能力量倍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必须始终坚持发挥组织作用、系统优勢。

强调,党的全部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百年来,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领导中国历经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的伟大征程,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组织力量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