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职业道德含义十篇职业道德含义十篇

职业道德含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8:58

职业道德含义篇1

关键词职业道德

我们的生活中“职业道德”这个概念常常被人提起并关注着,在我们研究职业道德之前我们应该先弄清楚其真正的含义和主要内容。

一、职业道德的含义和内容

(一)什么是职业道德

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职业道德是道德在职业实践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二)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

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爱岗敬业就是对自己的职业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实现职业的目标而奋斗努力。诚实守信就是实事求是地为人做事,讲信用、守诺言,这是职业道德的最基本准则。办事公道就是指处理各种职业事务时要公道正派、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公开公平,对不同的对象一视同仁,不区别对待。服务群众是指听取群众意见,了解群众需要,端正服务态度。奉献社会就是要履行对社会对他人的职业义务,自觉地努力地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贡献。

二、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通过对职业道德的含义及主要内容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出它的重要性。对个人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单位的影响有着长远的意义,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职业道德对于个人的重要性

职业道德对个人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卡耐基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归结于他的专业知识,还有85%归于他表达思想、领导他人及唤起他人热情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以优良的品德为前提的。职业道德是个人综合素质里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每个从业者自我实现的重要保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整个社会对各类从业人员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从业者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个人的内在需要。我们要生存,就要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需要。

(二)职业道德对于单位的重要性

职业道德对单位的影响有着长远的意义。一个单位如果不注重职业道德的建设,缺乏职业道德的约束,必将影响其长远发展,甚至是企业寿命。2002年3月,有着70年历史的“南京冠生园”正式启动破产程序。使用陈年馅做月饼被揭露后,冠生园受到了巨大的市场冲击,企业难以为继。2005年郑州“光明”牛奶事件,2006年河北“红心咸鸭蛋”事件等,都说明职业道德对于一个单位的重要性,一个单位是否重视职业道德建设直接影响其生存和发展。

(三)职业道德对社会的重要性

职业道德既是从业人员在进行职业活动时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同时又是从业人员对社会所应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它要求当社会利益与分部利益、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每一个从业人员把社会利益放在首位。它在很大的程度上保障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由于职业道德对个人、单位、社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更应该加强各方面的职业道德建设。

(一)加强个人职业道德建设

职业道德是个人自身发展的重要保证,所以加强个人职业道德建设尤为重要。如何加强个人职业道德的问题就需要我们去长期的思考与实践。我认为加强个人职业道德建设,首先就是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这里的理论学习包含了政治理论学习、专业化知识理论学习、法律知识理论学习等。其次,我们要依照所学,坚定政治立场,强化法律道德意识,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另外,我们还需要加强自身作风建设,这也是职业道德建设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不断强化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

(二)加强单位职业道德建设

加强单位职业道德建设,就一定要在思想上重视它,确立它的重要性,把它提到单位重点工作计划中。可以建立长效机制,使职业道德的推行具备强有力的保证。以制度为约束的职业道德,是理性的、长效的,最能被大众接受和贯彻执行。要让职业道德建设深入人心,使其对单位的各种生产销售活动起到长期的有效的监督作用,保证单位的发展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

四、结语

职业道德对于个人与集体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同时也是规范我们行业的职业道德行为和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单位事业的建设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要从内心地自觉地树立职业道德观念和规范自身的职业道德行为。

(作者单位为南京理工大学)

职业道德含义篇2

[论文关键词]高职德育孝文化感恩责任忠诚奉献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坐落于中华孝文化名城——孝感,有着深厚的孝文化底蕴。我院从2000年开始,利用传统的孝文化资源,探索高职德育新模式,以孝文化为切入点,构建以感恩教育为特色,以思想政治课程为主阵地,职业精神与创业教育和德育综合评价四位一体的德育体系。

一、从孝道到“感恩”,搭建思想教育基础平台

传统孝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中有落后于时代的东西,作为民族的文化传统,更多地包含了我们民族的优秀的带着共性的传统和精华。孝文化作为民族的文化传统,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失,而是深深地融入民族的文化和民族意识之中。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孝文化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资源。特别是以孝文化传统明显的孝感,要科学梳理,深入挖掘,充分发挥孝文化的优势。孝文化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来看,包含着对人的整体性和社会性的理解、对人的历史继承关系的肯定;孝文化从情感上包含着人类真挚的亲情,特别是对他人的关爱;孝文化从价值观念上推崇对人的社会价值的理解,强调人的责任,孝文化从道德伦理上,强调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

我院以弘扬传统的孝文化入手,营造感恩和亲情的文化氛围,搭建高职学生思想教育的基础平台。进入新世纪以来,针对学生中独生子女比重越来越高,价值评价多元化影响越来越大;学生来校前主要关注考分、升学,到校后,关注感情和就业;在升学教育中,思想教育的内容比较大空泛等情况,通过感恩和亲情,用传统的孝文化来搭建思想教育的基础平台。

1.挖掘孝文化的优秀传统。我院协同湖北省孝文化研究会,先后创作出版了《千古孝子黄香》《高职高专校园文化建设与实践》《孟宗的故事》《无敌孝子剑》《中华孝文化研究》《寻根问祖》《苍歌》等作品,为孝德教育增添了新的载体。

2.开展感恩家庭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中,积淀了厚重家庭亲情关系。父母对子女寄予厚望,忘我付出。但是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学校,并不能理解父母的辛劳和付出。我院根据学生的特点,组织以感恩家庭为主题的班级活动和学院社团活动,开展一句话、一封信、一件事生动具体的教育,让学生体验感恩。

3.利用社会资源展开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我院将感恩教育与孝感的红色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社会文化资源,开展“走红色革命路,做可靠接班人”活动,每年组织学生赴革命老区大悟县、应城汤池等地参观学习,在驻孝感某部军史馆、孝感市老干所建立德育教学基地,并请现代孝子楷模黄来女、田子君等来学校与学生交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将学生对家庭父母的感恩,推衍到对学校、社会的感恩。

4.发现、培养感恩典型。在感恩教育的基础上,发现感恩的典型,总结典型,宣传典型,发挥典型的作用。我院的谭之平带母上学,艰苦创业的事迹感动了社会,成为感恩的典型,被授予孝感市十大孝子、湖北省道德模范、全国十大孝子、全国道德模范等。随后,学校掀起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社会的活动热潮,将感恩教育引向实践,内化为学生的人格和品质。

二、从“责任”到“忠诚”,启发敬业创业的职业精神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敬业和创业精神,要求学生忠于职责、忠于职守、忠于事业,要培养学生忠诚的职业精神。

传统的孝文化中“孝”和“忠”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孝的本义是孝敬父母,其中包含主动地承担起对亲人、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由孝而忠,善事父母,忠于民族和国家。孝文化包含着很多具体、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叙述的大多数是以顽强的自立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用自己的劳动来回报自己的亲人、国家。

我院通过弘扬孝文化,激发学生对亲人、对事业、对祖国的爱,倡导学生树立责任感,培养学生忠诚,拓展孝文化的现代内涵,将孝文化教育融合到专业教育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职业和国家的责任和忠诚。

1.培养学生感悟责任,明确学习目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国家和学生家长所期盼的是后代能够成家立业、事业有成、回报社会。这与古代的孝文化对后代的要求从根本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现在的学生更要有自立自主的精神。我院从尽孝的责任入手,将孝文化教育与学生入学的认知教育结合起来,与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要求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熟悉和热爱专业,学好本领,立业创业,培养学生的职业感情。

2.树立创业尽孝典型。孝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是行动,历史上的孝道故事都是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承担孝的责任。我院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创业尽孝的谭之平,宣传身边的感人事迹,感动学生。动员学生将对亲人、对学校和社会的感情转变成实际行动,组织义工社,组织学生回自己的家乡服务,通过典型的示范和实践体验,树立敬业乐业、劳动创业的精神。

3.学习训练,养成热爱专业、忠诚职业精神。在职业教育中,不少内容对高职学生是枯燥的,也有些技能训练是单调的,这需要学生以意志的力量,以热爱专业的敬业精神来完成。在我院的专业教育中,引述在专业上精益求精的典型和先辈事迹,引导培养学生的感情和意志,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4.通过实践性教学,感受前辈的忠诚敬业精神。孝文化博大精深,不仅表现在丰富的内容上,更多蕴涵于民族的意识里,存在于每一个中华民族成员的潜意识和行为中。在企业中,老一辈的工人、技术人员身上都显示着这种优良的精神和传统。在实践性教学中,将敬业精神和对企业忠诚的品质培养作为重要的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对职业的热爱,对事业的忠诚。

三、从“忠诚”到“奉献”,深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理论教育

孝文化所包含的传统文化、传统道德、传统人文精神和社会整体价值观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种传统的道德人文精神和社会整体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社会主义道德有相通和继承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其核心的是在肯定个人价值基础上,坚持将社会共同利益和人类命运放在首位的价值观念。而孝文化强调社会的整体性、人类社会的历史的继承,强调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强调对民族国家的忠诚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致的。

社会主义的道德思想,是在肯定个人利益和满足基本需要的基础上,坚持把回报社会、为人民服务放在首位。孝文化所强调的是尊敬父母、友爱兄弟、尊长爱幼、感恩父母、报效国家等基本思想,与社会主义道德思想也存在内在的一致性。社会主义的道德实践,强调加强自身修养,实践“八荣八耻”。孝文化强调修身克己、立身齐家、和谐和睦,并将这些基本的道德修身要求提升到治理国家的境界,是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八荣八耻”是对中国传统优秀的道德文化,是孝文化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

社会主义的道德思想强调在彰显个性、肯定个人的价值,肯定他人和社会的价值,坚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性与社会的共性的辩证统一,并将社会价值放在首位。因此,社会主义道德思想是孝文化中优秀成分的继承和发展。而作为传统的孝文化所包含的道德思想和伦理观念,与人们的亲情相连,融化在人们的社会意识之中。以孝文化为底蕴,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能丰富思想道德教学的素材,增强课程的感染力。

我院坚持以孝文化的思想文化资源,丰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将理想建立在社会利益的基础上,以回报社会,为人类做贡献为最高的追求;在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上,强调忠于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做忠诚的爱国者;强调忠诚于事业,敬业奉献;在人生价值追求上,强调以社会进步和有利于社会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在道德伦理上,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培养对社会的仁爱之心。

四、从理论到实践,构建和完善德育评价体系

高职德育是一个体系,健全的德育体系必须要有完善的德育工作机制,其中重要的是德育评价机制。科学的德育评价机制,既是对学生德育成绩的考核评价,也是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检验,还是保障德育工作落实的重要措施。我院不仅将感恩教育、专业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孝文化为特色的高职思想教育体系,还将这一教育体系与科学的评价体系结合起来,形成四位一体的德育体系。

1.确立全面的德育目标模式。构建高职德育评价体系,必须明确德育评价标准。我院建立了以思想素质为核心,以学生日常操行、孝行、感恩、实践性教学社会评价为重要内容,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和身心素质等内容,以“感恩、责任、忠诚、奉献”为特征的目标模式。在高职学生目标模式的设计中,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注重学生思想品德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的多样化和多元性,并将学生的三下乡、敬老爱幼无偿献血、向希望工程捐款、义工实践等活动纳入考核范围;充分注意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能动性,做到整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机制。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德育为先的原则,以培养学生的自立自信为宗旨,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信息网络和机制: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的设计中,将德育作为首要的内容,将德育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各种隐形的课程教学纳入教学计划,计算学分。建立多主体评价,包括辅导员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任课教师评价、实践性教学指导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评价的对象包括对学生个人、班级等团队和教师、辅导员等德育的管理人员的德育工作评价。

职业道德含义篇3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企业信息化建设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模式与方向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指的是企业通过设置专门的信息主管与信息机构,配备能够适应现代化企业运营与管理要求的信息化、智能化的硬件、软件以及其他设施,逐步建立起包含计算机网络、数据库以及各种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平台,不断提高企业经营与管理效率的一种先进的发展模式。其主要方向有两种:电子商务网站、管理信息系统。当前,随着电子商务行业的快速发展与规模的不断扩大,各个行业中的许多企业都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网站,它们有的介绍产品,有的进行技术支持,还有的企业网站进行电子商务的运营,借助互联网完成企业的进货与销售工作。

二、会计职业道德的含义与特征

会计职业道德,主要指的是会计从业人员在会计工作中必须遵守的一种道德规范,它是整个社会诚信体系里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也是会计行业诚信建设的热点问题之一。以道德为基础的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不仅具有紧迫性、艰巨性,还具有长期性。会计职业道德主要包括职业理想、职业义务、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荣誉、职业作风八个方面的内容。其特征通常包括:(1)他律性,主要指通过职业道德规范对会计从业者形成一种外在的约束力量,也就是通过约束从业者的职业义务、纪律、技能、态度以及作风等,形成教育与舆论导向;(2)自律性,主要表现在会计从业者的行为动因,从一种外在的约束与舆论导向逐步转为一种内在的约束力与价值导向。

三、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存在现状及问题

作为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准会计人员来讲,对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方面,不仅要心知肚明,更加需要我们严以律己,时刻严谨对待会计的每一项工作,提高自己的诚信度。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会计法制和职业道德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其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会计职业道德观念淡薄;财会业务水平偏低,缺乏钻研业务精神;追求私利,监守自盗;违背准则,弄虚作假;监管力度薄弱等等。这种问题在现实中越来越突出,很多专家学者对此做出来相应的评论,发表了各自的看法见解。中国财经政法大学财政学院的潘胜杰教授在《财经政法资讯》2009年01期的《浅析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中根据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和特征,具体分析目前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现状,提出通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优化会计环境,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建立监督和岗位轮换制度以及激励制度等途径,寻求建设社会主义会计人员良好职业道德。

四、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分析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企业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关系日益密切,企业创新日益加快,信息化规划无疑将成为企业创新和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也是企业发展的助推剂。

会计人员是企业的命脉,只有更好的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才能杜绝由于会计人员的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偏低,会计人员弄虚作假导致的企业建设迟缓以至于企业倒闭。

五、加强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建议与措施

会计职业道德的现状与原因不容忽略,其中会计人员(包括注册会计师)参与造假、纵容造假的不光彩行为,遭到社会各界的严厉批评,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会计职业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准不高的现状。我认为,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深对道德与职业道德的认识

从一般性的职业道德含义入手,就职业道德的内容与建设途径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虚心向同行请教。对道德以及职业道德的认识往往属于伦理学的研究范围,对于其内容来说,通常应包括三方面含义:道德规范、道德活动以及道德意识。本文讨论的道德主要是指道德规范,或者称为社会道德规范。

2.提高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通过上述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与要求的理解,我认为可以将会计职业道德归纳为以下几点:敬岗爱岗、洛尽职守;真实客观、如实反映;认真理财、严格监管;练技专业、保守秘密。

3.促成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

培养会计职业道德,必须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在会计从业者与理论研究者的努力下,逐步建立与完善科学而系统的职业道德体系。针对当前会计岗位中存在的分散、层次复杂、工作隐秘、专业性差、政策性不强、他律环境差的现状,要培养相关从业人员的会计职业道德,就必须更多依赖广泛的宣称教育以及工作人员的爱岗敬业精神,更多依赖于系统化的培训以及工作人员的修养。

六、结束语

建设与完善会计职业道德体系,不断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素养,是极为重大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在国家与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加强对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力度,通过不断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执业水平,不断建立起完善的会计职业道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会计行业的公信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才能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会计研究,2009

[2]李翠霞.会计职业道德现状及治理对策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01),1-2

职业道德含义篇4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道德建设;《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凝练和升华。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良好的公民个体道德素养、均衡的社会整体道德水平,是确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或缺的伦理环境。同样党的十报告也指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公民道德建设,不但对提升公民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展现公民个人的道德理想与道德追求至关重要,而且也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是提升和展现民族形象的重要方面。本文仅从个人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准则角度浅析公民道德建设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素质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

核心价值观的内核是文化建设,公民的道德风貌是其外在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素质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纳入公民道德建设的全过程并以此作为根本的价值目标、指导思想和重点内容,不仅是我国社会和时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公民道德建设不断取得实效的内在要求。公民道德建设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又体现和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内化为公众的价值追求,外化为公众的行为准则,才能真正发挥社会价值导向和价值引领的功能。公民道德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得以培育和提升,才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提供源源不断地动力源泉。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包含了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

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包含了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我国公民应遵守的基本美德。

第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公民道德建设,是核心价值观内化、培养合格公民的必然要求。

公民生活的范围主要包括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婚姻家庭生活,同样,公民道德建设相应也包括三个方面,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三个层次,具有继承性、基础性、广泛性、简明性的特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传统社会结构的解体,新型的现代人际交往关系的产生,公民不再像过去一样只生活在由亲人和朋友组成的熟人圈子里面,而是必须面对越来越多的“陌生人”,以亲情和友情为主的“人情”伦理已不能适应其人际交往的现实需要,以利益纽带发展起来的新的人际关系需要公民进行新的人际伦理探索,这就使得以一种新的视角重新构建公民社交道德成为必要。加之现代社会尊重个人自由、尊重个性发展、尊重个体利益,人们对于自我的关注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强烈。但是社会成员之间有着内在的相互依赖关系,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不可能脱离社会和他人。只有认识自我在社会中的合理地位,认识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内在关系,才能系统了解自己的社会角色,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认识自己与社会其他成员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彼此间的义务。

职业道德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各行各业要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定行业标准,引导行业行为,形成职业道德规范。

家庭美德即家庭伦理道德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基础,这是因为家庭伦理道德是建立在血缘亲情和爱情基础之上,这是一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一方面是个人情感的体验,另一方面要符合家庭伦理道德的要求。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单元,也是培育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领域。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改变,特别是人口流动性的增强,家庭的结构也发生着变化。要增强个人的家庭责任感,倡导相互尊重、互敬互爱、和谐幸福的家庭生活。

第四,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四位一体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要求。

职业道德含义篇5

[论文关键词]教师道德师德职业道德

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作为生命价值的判断标准,道德在保证个人的自由本质的基础上还要升华为社会的和谐。“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在对象中体现出来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相通,而按照马克思的说法,人的本质包含了个体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和群体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从哲学本源上看,道德与美同样源于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从目的上看,侧重生命价值判断的道德和侧重生命体验的美追求的都是人类社会的和谐。因此,德与美不仅是五育中的两个重要方面,更是“人”的自由本质的共同体现,两者在哲学根源和目标诉求上具有同质性。当代教师职业道德包含以德性为核心的多项内容,多强调“德”及其内涵,实际上,师德具有鲜明的美学特征,“以美启德”是教师提高自身师德修养和理论素养的重要方面之一。

一、古代文化传统中的美善同源

道德作为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最终指向是“善”,而“美”在审美思想的萌芽时期更多的是从善的角度来解读。当楚灵王面对高大宏伟的章华台自豪地问大夫伍举“台美夫”时,伍举毫不客气地批评说:“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在伍举看来,美是对各方面都无害的,而不是像楚灵王那样劳民伤财。伍举的“无害即是美”“美即是善”的美学观在先秦美学中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他赋予了“美”以强烈的政治和伦理意义。虽然后来随着审美意识和美学理论的发展,“美”逐渐从“善”中脱离出来,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善”始终都是“美”的标准之一。孔子说《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说《武》乐“尽美矣,未尽善也”,看似是将“美”和“善”分开了,但在评价标准上仍然是倾向于“善”的。

在西方美学理论发展之初,也是常将“美”与“善”并举。亚里士多德曾说:“善是一种美。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善。”普洛丁也说:“善在美后面,是美的本原。”虽然随着美学理论的发展,“美”渐渐从“善”中独立出来,但“美”和“善”之间的必然联系一直都是美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十六、十七世纪,美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鲍姆嘉登、康德等人也将其定位为连接“善”和“真”的桥梁,在他们看来“美”与“善”并不冲突,“美”之中包含了合目的的善与合规律的真。

二、现代教育中德与美的结合

1.教师的善与美。教师的善是指“对受育者合理的共同利益的谋求、对教师责任与义务之毫不推卸的遵循、对受教育者人格尊重和对受教育者发展负有高度责任的认同”。教师的善体现了人的自由创造本质在生命活动中的升华,它包含着强烈的人格美和社会美。

第一,教师的职业道德与人格美、社会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遵从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一名合格的教师必定会对教育事业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视教育为毕生追求的理想,以高度的敬业精神献身于教育事业。从个人的角度来说,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则是人格美;而如果上升到人类建立在共同文化价值体系上的情感认同,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就是社会美。

人格美,是指一个人内心世界的美,“表现在品德、情操等素质方面。品德,体现着一个人的自觉的道德意识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一个人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对于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有所判断,形成关于真、善、美的价值观念,进而对于真、善、美有所追求。这种追求,作为一种比较稳定的有系统的习惯情绪,便是情操的表现。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在人的言行中表现出来,就是一个人的人格美。”由此可见,人格美本身就与道德密切相关。教师职业道德由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公正、教师职业荣誉八个部分构成。在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中,人格美也始终贯穿其中。

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教师的言行举止应当符合社会发展方向,体现人类进步的理想和愿望;应当充分显示教师作为人的自由、自觉和创造本性,实现教师作为人的价值;应当帮助学生及他人寻找人生价值与人生意义,学会选择人生道路。以上这些又都是社会美的表现。

第二,崇高的师德与美学的崇高。教师是一种极为普通的职业,但又是一种崇高的职业,这是因为“教师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不是自发产生的,它来自于教师对教育劳动崇高社会意义的认识,对学生、对祖国和人民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来自于接受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自我道德觉悟的提高”。所以,教师职业的崇高来源于其“树人”的本质,这里的崇高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事实上也符合美学意义上的崇高。作为审美范畴的崇高在西方的起源很早,古罗马的朗吉诺斯在《论崇高》中强调,作品的崇高风格包括五个方面的内涵,即庄严伟大的思想、慷慨激昂的感情、辞格的藻饰、高雅的措辞和尊严的结构。而从根本上说,崇高来自伟大的心灵,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这与我们对“崇高”的德性探讨是一致的。

美学意义上的崇高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它的本质是一个相对弱小却代表正义与善的主体与强大的敌对势力奋斗抗争的过程,并通过这种奋斗与抗争展示人的精神与力量。因此,崇高是人的精神与力量的动态展示。相应的,师德的崇高也表现出了这一对抗与提升的过程,那些在大地震中奋不顾身地护住学生的教师们,用感性形式的毁灭换来无数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那些兢兢业业地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的教师们,用一生的时间表现了坚持的崇高;那些甘守清贫的教师们,正在同社会的畸形审美观进行激烈的斗争,其最终结果是精神的升华和飞跃。

2.德育与美育。崇高的师德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保障。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德育和美育是教育的两个方面,即我们常说的“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的两种。但实际上,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的每一种形式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自古以来,德育和美育就有着密切的联系。《国语·周语下》分析说:“夫乐不过以听耳,而美不过以观目。若听乐而震,观目而眩,患莫甚焉。夫耳目,心之枢机也,故必听和而视正。听和则聪,视正则明。聪则言听,明则德昭。听言昭德,则能思虑纯固。以言德于民,民歆而德之,则归心焉。”这说明,通过人体的主要审美器官眼和耳,人们可以对外界事物进行审美感知,并且感知的内容对人本身有美育作用。因此,在审美对象的选择上必须考虑德育因素,这样才能使人明辨善恶,振奋精神,归心向善。此外,古希腊、古罗马的“净化说”“寓教于乐说”等美育原则也是与德育紧密联系的。 在传统观念中,德育侧重的是说理,用世界观、人生观、善恶观等让人们知道行为的准则和界限;而美育则侧重于用感性的事物和形象打动人,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但北师大檀传宝教授在《德育美学观》中强调,德育美学观是对以往功利主义美学观的超越,是解除功利主义美学观危机的有效途径。不可否认德育与美育具有相互独立的特殊性,但两者也有密切联系,既相融也相成,而且美育能够育德,德育也须立美。

三、师德之美的具体表现

1.身教之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的以身作则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学生良好品性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以下是一则著名的表现师德的事例:一位北大的新生因为要去办入学手续,让一位看上去像校工的“老师傅”替他看包。在他一个小时办完手续回来时,那位老师傅仍然很尽职地守在原地。在后来的开学典礼上,他惊讶地发现,那位看包师傅竟然是北大副校长、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季羡林先生崇高的师德的确让人感动,而受他帮助的那位新生也必定能够受益终生。

身教之美包含人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外在美又包含仪表美、体态美、外在行为美,而内在美则主要表现为主体的人格美。在对教师的审美评价中,气质、风度、性格、知识、修养等方面的审美价值较为重要。虽然它们多是人的内在美,但却能够外化为人的行为举止,体现为外在美。人格是指人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性格、气质、能力、作风的总和,或者是指行为人在社会活动中具有的行使公民权利责任义务的资格。人格美历来都是生命的最高价值,也是人类所展现的强大的道德力量,体现着个体道德修养的完美程度。

在教育战线上,无数教师忘我奉献,无私耕耘,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生命的理想境界,在这一过程中甚至有许多教师的自由精神超越了生与死的世俗考量。在不同的话语语境中,典范的人格精神都具有原创性的生命魅力,可以产生强大的感召力,成为时代精神的象征。

2.言传之美。教师的言语表达是一种能力,更是一门艺术,优秀的教师能够将高尚的师德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语言之中。例如,一位姓缪的教师刚开始给一个新班授课,自我介绍后就听到学生中有人“喵”的一声引起全班哄堂大笑,缪老师并没有生气,接着说:“我还没有讲课呢,你们就夸我讲得妙,那我一定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希望你们能一直夸我妙。”这样就巧妙地缓和了尴尬的气氛。

职业道德含义篇6

    论文摘要:依据教师法,对教师应要履行的六条主要义务进行了剖析。结合现状,通过对若干有违教师职业道德不良现象的分析,明确指出了教育的主题和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品德。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出了若干建议。 

1 教师的法律义务 

教师是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专业人员,由于教师的言行和品德时刻影响着学生的心灵,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为了使学生受到正确的引导和良好教育,我国的《教师法》第八条对教师应到履行的义务做出了如下明确的规定:(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从这些义务规定中可以明确的看出,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其目的是为了把他们培养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人,因此,作为教育学生的教师,不仅应该有渊博的知识,还应该为人师表。特别是在高校里,由于学生正处于成长期,他们既有一定的思想,但却还不是很成熟,且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可塑性,因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言行举止、治学态度、行为习惯等都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因如此,为了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作为教师,就必须首先要遵守国家法律,用自己备好课、讲好课、上好课的具体行动来当好学生的表率,不仅要言教,更要身教,要时刻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来教育和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楷模。 

但从这些义务规定中可以更加明确得知的是,不论是在教师的教育职责方面还是在教师的教育内容方面,教育的主题都是紧紧围绕育人育德展开的,这不仅深刻体现了品德在教书育人方面的重要性,更是对教师提出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履行义务的同时,其优秀的品德就成为更为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资格和条件。 

2 教师的职业道德 

道德是人们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它会对人的行为产生一定的约束作用。如果从职业的角度来看,将道德融入在某一职业活动中,此时的道德就成为职业道德。据此,教师的职业道德就应是从事教育职业的人从思想到行为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教师职业道德也简称师德,从教师的职业特点来看,由于教师在从事教学的工作中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因而,师德的含义不仅包含着教师在其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而且还包含着与之相应的道德观念、思想情操和精神品质。这就意味着,作为教师,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应具有渊博的知识之外,还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然而,令人值得深思的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我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以及职业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伴随而来的是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道德、心理状态及外在行为等方面出现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使得社会上出现了较多的不良习气,而且使教师这支较为纯洁的队伍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和影响。特别是近几年来,社会上普遍反映教师师德下滑,师德失范现象屡有发生,抨击教育腐败等问题的论辞比比皆是。即使是在教学当中,仍然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且有违教师职业道德的不良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教学时常呈现出重教书、轻育人,重成绩、轻过程,重智育、轻德育等不良现象。尽管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从根上讲,不能否认的是与教师的师德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因此,加强职业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已成为教育领域一项较为重要的工作。 

3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想法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由于教师的职业道德高低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培养效果,更关系到我国的教育事业能否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因此,教师这支队伍必须是一支德才兼备的队伍。若要把这支队伍建设好,应至少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提高认识,加强学习。民族的振兴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职业道德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因此,要从国家和民族的高度来看待教师的职业道德与义务的关系,要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重视和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强化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通过对教师的持续性教育和制度约束,使教师自觉抵制社会的不良习气,深刻认识到自己肩上的重任和意义,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教育观。 

(2)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人民教师,既要脚踏实地,教书育人,尽职尽责,又要淡泊名利,甘为红烛,专心致志地做好本职上作。要正确认识教育事业的神圣性,要廉洁自律,,有高度的自尊、自爱、自律精神,要始终牢记人民教师的义务和责任,牢固树立乐于为师、终身奉献的崇高志向,尽全力完成好教书育人的任务,坚定不移地热爱和献身教育事业。 

(3)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是人民教师所必须具有的高尚品德,是社会赋予教师的职责。教师要想为国家培养人才,其前提是不仅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而且还要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特别是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爱生如子,才能把自己所拥有的知识无私的传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应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从严要求自己,用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信念去启迪学生,用自己纯洁高尚的品行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得到教育。 

(4)严于律己,严谨治学。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其素质的最直接表现,教师只有努力钻研业务,创造性的探索教育规律,改进教学方法,敢于进取创新,树立新观念,寻找新规律,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职业道德含义篇7

 

关键词:高校教师义务师德

1教师的法律义务 

教师是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专业人员,由于教师的言行和品德时刻影响着学生的心灵,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为了使学生受到正确的引导和良好教育,我国的《教师法》第八条对教师应到履行的义务做出了如下明确的规定:(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从这些义务规定中可以明确的看出,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其目的是为了把他们培养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人,因此,作为教育学生的教师,不仅应该有渊博的知识,还应该为人师表。特别是在高校里,由于学生正处于成长期,他们既有一定的思想,但却还不是很成熟,且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可塑性,因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言行举止、治学态度、行为习惯等都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因如此,为了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作为教师,就必须首先要遵守国家法律,用自己备好课、讲好课、上好课的具体行动来当好学生的表率,不仅要言教,更要身教,要时刻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来教育和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楷模。 

但从这些义务规定中可以更加明确得知的是,不论是在教师的教育职责方面还是在教师的教育内容方面,教育的主题都是紧紧围绕育人育德展开的,这不仅深刻体现了品德在教书育人方面的重要性,更是对教师提出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履行义务的同时,其优秀的品德就成为更为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资格和条件。 

2教师的职业道德 

道德是人们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它会对人的行为产生一定的约束作用。如果从职业的角度来看,将道德融入在某一职业活动中,此时的道德就成为职业道德。据此,教师的职业道德就应是从事教育职业的人从思想到行为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教师职业道德也简称师德,从教师的职业特点来看,由于教师在从事教学的工作中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因而,师德的含义不仅包含着教师在其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而且还包含着与之相应的道德观念、思想情操和精神品质。这就意味着,作为教师,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应具有渊博的知识之外,还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然而,令人值得深思的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我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以及职业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伴随而来的是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道德、心理状态及外在行为等方面出现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使得社会上出现了较多的不良习气,而且使教师这支较为纯洁的队伍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和影响。特别是近几年来,社会上普遍反映教师师德下滑,师德失范现象屡有发生,抨击教育腐败等问题的论辞比比皆是。即使是在教学当中,仍然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且有违教师职业道德的不良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教学时常呈现出重教书、轻育人,重成绩、轻过程,重智育、轻德育等不良现象。尽管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从根上讲,不能否认的是与教师的师德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因此,加强职业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已成为教育领域一项较为重要的工作。

3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想法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由于教师的职业道德高低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培养效果,更关系到我国的教育事业能否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因此,教师这支队伍必须是一支德才兼备的队伍。若要把这支队伍建设好,应至少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提高认识,加强学习。民族的振兴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职业道德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因此,要从国家和民族的高度来看待教师的职业道德与义务的关系,要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重视和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1] [2] 

强化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通过对教师的持续性教育和制度约束,使教师自觉抵制社会的不良习气,深刻认识到自己肩上的重任和意义,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教育观。 

()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人民教师,既要脚踏实地,教书育人,尽职尽责,又要淡泊名利,甘为红烛,专心致志地做好本职上作。要正确认识教育事业的神圣性,要廉洁自律,,有高度的自尊、自爱、自律精神,要始终牢记人民教师的义务和责任,牢固树立乐于为师、终身奉献的崇高志向,尽全力完成好教书育人的任务,坚定不移地热爱和献身教育事业。 

()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是人民教师所必须具有的高尚品德,是社会赋予教师的职责。教师要想为国家培养人才,其前提是不仅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而且还要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特别是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爱生如子,才能把自己所拥有的知识无私的传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应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从严要求自己,用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信念去启迪学生,用自己纯洁高尚的品行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得到教育。 

()严于律己,严谨治学。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其素质的最直接表现,教师只有努力钻研业务,创造性的探索教育规律,改进教学方法,敢于进取创新,树立新观念,寻找新规律,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职业道德含义篇8

以仁为本

以仁为本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基本观念,它强调的是个人内在道德心理状态中的“仁心”对个人行为的决定作用,同时将这种道德心理状态的确立作为社会价值判断的依据之一。在职业道德中,人所具有的“仁心”被认为是职业良心的核心要素,对职业活动产生影响,从而使之获得价值的旨定。职业良心是人们从事职业活动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是个人从事职业活动的道德心理基础,对职业活动的动机和行为起着制约、监督和评价的作用,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对职业行为的价值取向起着基础作用。在形式上,职业良心表现为各种道德心理因素的有机结合,在构成传统职业良心的各种因素中,“仁”是贯穿各种因素的核心要素,决定着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形成和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的确立,从而决定职业活动动机的选择。所以在儒家的“仁政”学说中,“仁心”是“仁

政”的道德心理基础,缺乏“仁心”的政治只能是暴政。“仁心”指包含恻隐、同情、怜悯等因素在内的道德心理状

态。在传统师德、士德、武德等职业道德中,“以仁为本”始

终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这一要求使道德价值标准从职业活动的不同角度反映出了中国传统道德价值和为人的基本内涵,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从职业活动主体内部来规范和调整职业活动的作用。因而秉公为民、童叟无欺、救死扶伤、刚正不阿、勇毅坚强等以“仁心”为基础的职业规范,历来受到广大人民的肯定和赞扬。

义利统一

任何职业活动都是社会活动的一部分,都承担着两种职能,一是促进社会进步的职能,二是满足职业活动主体个人利益的职能,前者职能的实现称为义,后者职能的实现称为利。职业活动中的义利矛盾常常是很突出的,坚持义利统一是中国传统职业道德的价值核心之一,其基本涵义是坚持在义利相互统一的基础上处理好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职业集团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坚持在义利发生冲突时,服从义的要求的道德原则,反对因利而否认义。“义”在传统道德中,是指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和广大人民利益要求的社会伦理准则及正当行为。职业道德中的“义”则是指人们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职业行为。义利统一就是把职业活动看作是个人获取自己利益的重要手段,但同时不得违背社会规范和法律要求去获取自己的利益,反对不当得利。任何人都有对个人私欲、私利的合理追求,如果能将这种追求与国家、民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要求一致起来,这便是“义”的行为。这种行为会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使你从事的事业能获得成功;相反,如果不顾国家、人民利益的要求只图个人私利,甚至作出违法乱纪的行为,结果必然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义利统一的另一方面内涵,则是要求当义利出现矛盾时,应以利服从义的要求,即义利相较,义的实现比利的满足具有更大的人生价值。

处理义利关系的这一项道德价值取向在传统职业活动中作为调节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关系的一项原则,对调节职业活动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职业活动的一项基本原则。义利矛盾也是当代职业活动中的一对基本矛盾,义利冲突的实质是在社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处理社会规范要求与个人获取私利的关系。义利统一,就是要求在合理满足自己利益的同时,通过职业活动,为社会和大众提供优质的服务,

这就是我们当代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所要确立的价值核心之一。

诚信修业

真、诚、信是传统道德的重要规范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目标。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诚信已成为人们普遍接受和遵守的价值核心和从事职业活动的道德修养基

础和规范。因而,诚信修业历来是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推崇的道德规约。诚信修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诚信是职业活动者重要的内在道德修养;另一方面诚信是职业活动必须遵守的外在行为规范,要求人在职业活动中做到诚实、讲信用,这是诚信修业的主要内容。诚信作为道德的一项基本原则,在其他职业活动中,也被广泛遵守,成为贯穿各种行业道德的道德价值核心。提倡诚信,也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把传统的诚信价值同现代职业生活结合起来,应该成为现代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爱岗敬业

在传统职业道德的价值核心之中,符合道德要求的职业态度也是道德价值追求的目标之一,这个目标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发展而形成的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这是中国文化宝藏中的重要的文化财富。

职业道德含义篇9

关键词∶基本职业道德

一、案例及启示

   案例1:莫先生原为某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1998年跳槽到m公司,m公司因其违约跳槽行为向某研究机构支付了五万元培训费。m公司对莫某十分重视,给予高薪,并送他到国外参加高尖技术培训和研讨会。莫某承诺“回国之后至少为公司效力三年”,此后公司为了把研讨会成果付诸实践,花费巨资购买了仪器设备。不料,莫某回国两个月后,就违约跳到另一外资H公司,并获得了更高的身价。m公司提起劳动仲裁,莫某败诉。

   耐人寻味的是,H公司为莫某承担了全部相关费用。莫某两次违约跳槽行为给相关单位带来无法估量的经济损失,但莫某本人却未承担任何责任,相反还因屡屡的违约跳槽行为而身价大增。从某种角度上说,人往高出走无可厚非,一定情况下劳动者有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但是劳动者在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时,是否应置企业的合法利益于不顾呢?是否可以恶意利用法律保护条款通过违约行为而渔利呢?劳动者行使辞职权是否应有合理的界限并受一定的道德尺度约束呢?

   案例2:王某2000年1月在某网络公司工作,担任广告创意总监,月薪13000元。2001年6月,王某与他人共同出资成立了北京某广告有限公司,王某任法定代表人、总经理和创意总监,获利颇丰。

   实践中我们发现,有少数劳动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表面上在公司工作,暗中在外面悄悄注册自己的公司,经营范围与原公司一样,充分利用原公司的品牌、经营渠道。客户资源为自己的公司服务。尽管法律法规允许企业通过竞业禁止条款对劳动者的类似行为进行规制,但实践中公司提出的此类竞业禁止协议有时被员工拒签,而且竞业行为发生之后,通过当前的法律约束机制企业往往很难得到应有的补偿。

   案例3:某国有银行工作人员利用工作之便,将本行的若干存款大户的账户转到另一家股份制银行,获得巨额回报。不久,该员工就跳槽到新的银行,并获得一个很好的职位。

   这类员工为了个人的私利,出卖企业重要经营信息,损害企业利益,自己从中获利,而后一走了之。从目前的法律条文看恐怕很难对其行为定性,企业也很难从法律的救济机制中获得应有的赔偿。

   案例4:某知名企业,部分技术骨干"集体哗变",不仅带走公司的系列产品,还带走了公司正在研发的新产品的技术资料和文档,给原公司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公司因此而陷入生产经营的困境。

   在此我们不对此事的成因加以评论,就此事件的后果而言,企业因技术骨干的"集体跳槽"而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员工也因泄漏商业秘密和侵犯知识产权被企业送上法庭,付出了代价。    上述案例背后隐含着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但从一个侧面突出显现的是目前我国少数劳动者的职业道德意识缺乏,劳动者的职业道德建设机制还不完善。

二、劳动者基本职业道德构建的现实原因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兴起,无形资源如商业秘密、人力资源作为能够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促使现代企业保持竞争优势?quot;秘密武器"常常成为他人猎取的目标和流失的对象。这些无形资源的非正常流失从某种程度也上反映出相关企业劳动者的基本职业道德建设存在问题,值得深思。

   就立法原因来讲,为适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要求,有关部门出台了一些规章、文件用来规范以劳资关系为核心的无形资源的配置,但立法体制的统一性缺乏,立法层次低,部分内容协调性不足,尚有很多立法空白的边缘地带存在。这些规范约束的缺失伴随着劳动者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明确性不足。

   从企业方面来看,虽然规范的公司治理模式得到较为广泛的社会认同和较大发展。但部分企业顾及用人机制灵活性时忽略了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规范性,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真正走入市场机制中时,以人治为主的管理模式与市场经济规律的不协调性突出显现出来。用工的随机性和管理不规范必然成为劳动关系的极端不稳定,无形资源的严重流失的原因之一。另外,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的法律意识淡薄,向劳动者收取就业抵押金、不上社会保险、拖欠劳动者工资、忽视劳动者人身安全、超时工作等现象在部分企业中或多或少存在。这些不规范甚至违法的管理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也阻碍了劳动者职业道德建设的步伐。

   就劳动者自身原因而言,首先,体制改革带来了部分劳动者传统观念的震动。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计划体制下的用工规则已被打破,企业新的生存规则尚未被劳动者广泛认同及适应,许多劳动者的心理处于一种没有安全感又欲寻找安全感的状态。其次,信任基础的动摇。部分人群中存在的非信任现象在社会中也多少动摇了劳动者与劳动者之间、管理者与劳动者之间的诚信基础。由于不信任,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就缺少通力协作精神,自然就容易造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的闲置及浪费,劳动者就容易产生跳槽的想法。再次,劳动者法律意识淡薄。《劳动法》里明文规定劳动者有保守企业秘密的义务,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有提前通知的义务。可这些法律条文往往被忽视,有些劳动者违反合同时理直气壮,特别是一些跳槽者和泄漏商业秘密者并没有认识或没有完全认识到自己行为是严重损害了企业利益的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最后,劳动者对自我价值实现的片面理解。有些员工没有认识到整个企业的发展与自身的发展有着直接关系,企业的发展会促进自身的发展。总是把自己与企业割裂开来,没有与企业共赢的意识。

   上述种种现实原因透现出加强我国劳动者的职业基本道德建建设的必要性。这也是稳定劳资关系、促进企业发展,增强企业信誉、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需要。同时基本职业道德的水准也是展示中国劳动者的精神面貌、衡量中国投资环境优劣的重要内容之一。三.劳动者基本职业道德构建的思想基础

   "职业道德"作为一个宽泛的概念,既包含着道德层面的内容,也蕴含着法律层面的内容;既容纳着不同行业的执业准则和规范要求,也概括着职业者的共同认知和基本操守。在此,我们从广义的角度,将职业道德定位于劳动者作为人力资源主体在共同认知和基本操守角度上分析劳动者职业道德的构建问题。

   劳动者的基本职业道德构建在法律层面上涉及到三个基本理念的支撑,即契约理念、诚信理念、忠诚理念。其中契约理念又是最基本的理念,这是与劳动者和企业的基本关系---劳动合同关系相对应的。劳动合同关系是企业与劳动者各种关系的基础。尽管法律在立法设计上向劳动者做出了倾斜,但并不意味着彻底否定劳动关系中的契约性。立法目的也不在于此,恰恰相反,法律如此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劳动者作为弱势群体与拥有强大经济后盾的企业之间实力非均衡问题,维护劳动合同关系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引导劳动关系的向稳定和谐的方向发展,因此契约关系作为劳动者与企业的基本关系处于中心

地位。

   以"意思自治、平等协商"为核心的契约理念必然伴随着诚信理念作为补充和完善。如果说,因契约理念而生的契约义务对应的是法律义务,那么基于诚信理念而生的诚信义务则是潜在的法律义务或者说附随义务。从本质上讲两者都有约束力,且更多的是法律上的约束力。

   在此之上的忠诚理念则包含着法律和道德的双重含义,就法律层面而言主要是指劳动者在处理企业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冲突时是否以法律允许的规则为底线;道德层面的要求则是高于法定规则的处理或者说在法律没有规则的边缘是否以善意为出发点来应对。就忠诚义务而言是在法律约束力之上更为强调道德的约束力。四、劳动者基本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

以契约理念、诚信理念、忠诚理念为思想基础的劳动者基本职业道德应包含以下几方面具体内容:

   (一)履行劳动合同的约定。

    这是基于契约理念对作为劳动合同一方主体的劳动者的最基本要求,不仅是劳动者的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而且是道德范畴中的最低线即法律要求。此项要求又可分解为两项具体内容:

    1、按劳动合同的约定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包括解除劳动合同的方式、通知期、部分员工解除合同后的行为限制等等。

    2、行使变更权、辞职权应符合法律规定、企业制度和劳动合同的约定。

   (二)保守企业的商业秘密

   保守商业秘密主要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期间以及解除劳动合同后一段期间内不得利用企业的商业秘密从事个人牟利活动,非依据法律的规定或者企业的允诺,不得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掌握的企业商业秘密。从职业道德角度考虑理应包含三层内容,即配合保密条款签署之义务、遵守保密条款之义务、保密条款之附随义务。

   基于诚信理念,保守商业秘密成为劳动者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当事人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有关事项。这是法律基于劳动者提供劳动的基本义务而对其提出的附随要求。事实上员工由于职业的缘故或多或少掌握着企业的商业秘密,因此当企业提出签署保密条款要求时,劳动者基于双方合同关系的存在或即将存在的事实,从职业道德角度考虑应具有配合签署之义务。如果劳动者与企业签署保密条款,据此保守商业秘密则成为劳动者应遵守的契约义务,显然应列为劳动者基本职业道德范畴之内。同时,对于企业与员工约定的保密条款之外的企业信息,如因疏忽或约定滞后与技术发展等问题而遗漏于保密条款之外的商业秘密,劳动者也理应予以保守,这是基于诚信理念而产生的基本职业道德的要求。

   (三)竞业禁止

   竞业禁止是指企业与员工约定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或劳动关系解除后一定时间内,员工不得在生产同一产品或有竞争关系的企业任职,或自己从事同一产品的生产经营。就职业道德的要求而言,此项内容也可分为三个层次,即配合竞业禁止条款签署之义务、遵守竞业禁止条款之义务、竞业禁止条款之附随义务。

竞业禁止也是基于契约理念和诚实信用理念而产生的劳动者的基本职业道德要求之一,也是国外法律及实践中所广泛采取的做法。全心全意维护企业的合法利益、不得与企业争利是对每一个讲诚实、守信用的劳动者的基本要求。

   (四)勤勉敬业,为企业合法利益最大化

   员工处理企业事务应自觉恪守的准则是,将为企业获得最大化的合法利益作为出发点。为追求这一目标,员工就应谨慎从事、忠于职守,杜绝任何敷衍推脱、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这是“忠诚理念”对劳动者基本职业道德的规范要求。

五、劳动者基本职业道德构建的相应对策

   (一)加强法制建设

   加强法制建设,为劳动者基本职业道德的构建提供法律依据。为此我们试从立法原则的充实和立法技巧的完善两个方面来探讨。

   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是《劳动法》的本意与价值取向。在目前粗放型为主的经济模式下,很多行业劳动者的"可替代性"较强,某一工作岗位往往由劳动者经过一定的培训就可以胜任。伴随我国经济模式转型的进一步发展,劳动者的专业化分工日益细化,劳动岗位的"可替代性"势必弱化,某些特殊行业对特定职业者的依赖性增加,有些岗位的设置甚至会出现"特定人化"特征。如何在新的经济状况下,在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兼顾企业合法权益、促进我国经济模式转型与中国人力资源环境的改善,是我们立法建设所应关注的。因此职业道德所蕴含的契约理念、诚信理念、忠诚理念也应融入劳动立法的血液中,同时与之相关的原则如"诚实信用"、"互助互利"、"协助通知"、"最大可能减少对方利益损失"等原则和理念,也应该得到一定的体现。

   《劳动法》从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利益、保护最易受侵犯权利的角度出发,在条款设计上向劳动者做了倾斜。这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调整劳资双方经济实力失衡。但值得注意的是法律保护的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而不是满足劳动者的一切要求,企业的合法权益的也是劳动法所要维护的。因此从法律条款设计上看,不宜过于重视倾斜,而是要倾斜适度。即以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主,适度兼顾企业的合法权益。司法实践中对这个"倾斜度"的理解与把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立法技巧的完善。

   在此以劳动者的单方解除权为例,分析一下"倾斜度"设计的立法思想与和技巧。从立法思想上讲,倾斜度的界限应是劳动者与企业利益协调的平衡点。尽管《劳动法》对劳动者在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的单方解除权予以认可,但不等说法律鼓励劳动者随意行使这种权利,恰恰相反,《劳动法》的立法意图在于保护劳动关系的稳定性,平衡劳资双方的基本利益,倡导的是双方协商解除的形式。某些人认为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无任何限制的观点,甚至片面夸大了劳动者的权利,否定了劳动合同的双向约束力,是没有认识到劳动法"倾斜有度"的立法思想的表现。在立法思想的指导下从具体的立法技巧上,我们也应给这个"度"以适当的注意,在立法上给予"倾斜?quot;提示,从而有利于司法实践的把握。在此我们给劳动立法和司法实践的建议是,区分解除权的不同情况,将"度"有所体现。如:劳动者的随时解除权受到法律保护的度在于"劳动者的权利受到非法侵犯";劳动者预告解除权受到法律保护的度则在于"企业的合法利益不被侵犯";劳动者解除合同将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的情况,法律保护的度应在于"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应有合理的补偿途径"。

   (二)推进企业自身建设

   那么对于用人单位又该如何从自身角度出发,为构建劳动者基本职业道德的目标服务呢?

   首先,建章建制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为员工坚守职业道德提供法律支撑。法律赋予企业通过建立规章制度的手段对自身利益进行合法而有效保障的权利,相关法律规定也表明只要企业的规章制度不与国家法律法规相冲突,且通过合法程序制定并向劳动者公示,就可以成为企业维护正常生产经营、保障合法权利的内部"小宪法"。在企业管理中,可从劳动合同管理和规章制度建设方面着手,注重促进劳动者职业道德的构建。如可以在劳动合同载明员工应当履行保守企业商业秘密的义务、竞业禁止义务、忠诚勤勉地履行职务的义务等,并规定相应的违约责任和赔偿责任。在员工守则及企业规章制度中也可以将员工职业道德予以明晰,如可以在企业规章制度中规定除企业违法外禁止员工提供对企业不利的证言或者未经批准从事第二职业,并规定相应的奖惩措施。通过规章制度的建设为劳动者操守职业道德提供激励机制和客观依据。

   其次,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及每个员工信奉并付诸实践的价值理念,与社会道德属于同一范畴。如果说企业规章制度为劳动者职业道德构建提供外在约束的话,则企业文化强调的是内在约束,旨在使员

工在执行企业制度,贯彻企业经营战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上达到能动的自觉。因此通过营造"契约"、"诚信"、"合作"的企业文化氛围来推动劳动者对职业道德的自觉追求和崇尚,将有助于巩固通过规章制度确立的基本职业道德理念的外在约束机制。

   (三)加强社会监督

   (1)正确利用社会舆论导向。目前关于劳动者和企业的关系问题,部分社会舆论由于不充分理解、不深究法律"倾斜有度"的价值取向而出现了不应有的过度倾斜。诚然,当前部分企业的法律意识淡薄,存在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违法或违约行为,对于企业的这种违法或违约行为的社会舆论谴责是正当而有益的,而且也是卓有成效的。但是当前也存在少数劳动者恶意违约、故意侵犯企业的合法权益的现象,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注意到保护企业合法权益的呼声却十分微弱,这种现象值得深思。因此,在考虑劳资关系时,从平衡双方的合法利益、稳定劳资关系的稳定性、促进企业与员工利益共赢的角度出发,应更加正确利用舆论导向,这是基本职业道德构建的重要一环,也是与国家"以德治国"的战略遥相呼应的。

   (2)建立社会信用评价机制。十六大三中全会谈到"要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面对当前企业出现的员工的违约、离职跳槽、商业秘密泄漏等难题,我们倡导企业以及企业协会建立员工个人信用档案制,通过信用记录直接为各个企业提供员工个人详实的信用资料,从而使守信守约、诚实敬业的员工及时得到全行业的支持和认同。同时我们进一步倡导企业对用工信息、薪酬制度等企业信息透明化,从而有助于员工的职业选择建立在更为理性的基础之上。我们认为上述信息制度的完善将在一定程度内有助于劳动者基本职业道德的构造和劳资关系的协调发展。可喜的是,近期上海市劳动保障征信系统开始拟订,先期相关信息采集工作已开展。

职业道德含义篇10

论文摘要:“5s”管理是工厂中普遍应用的一种管理方法,文章以数控专业为例。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的特点,把“5s”管理应用到对学生的实践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进行了探讨。

实践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校的重要的教学方式,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到工厂后的工作能力,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我认为在教学中要把书本知识的讲授和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结合在一起,因为二者同样是学生就业以后的生存之道,在中等职业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的今天,企业对学生职业道德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找到工作后很短一段时间就遭淘汰,其原因往往是职业道德水准太差,那么要想让自己培养的学生分得出去,又留得住,只有在学校就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使他们在就业前就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根据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对学生实施先进的“5s”管理方法,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

一、“5s”管理简介

“5s”起源于日本,是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这五个词的缩写,因为这五个词日语中罗马拼音的第一个字母都是“s”,所以简称为“5s”。

二、在实训中实施“5s”管理的目的

使实训工作效率提高,改善零件在库周转率,减少直至消除故障,保证实训质量,保障实训安全生产,降低实训成本,缩短作业周期改善和提高学生形象,改善学生精神面貌,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很快融人企业。

三、实施方法

(一)整理

1.整理的含义。将工作场所任何东西区分为有必要的和不必要的:把必要的东西和不必要的东西明确地、严格地区分开来;不必要的东西尽快处理掉:正确的价值意识,价值是使用价值而不是原购买价值。

2.实施方法。(1)清除掉生产场地的垃圾、废物以及与数控实训无关的一切物品。(2)将现场不用、暂时不用的物品统一存放。

(二)整顿

1.整顿的含义。对整理后留在现场的必要的物品分门别类,排列整齐,明确数量,有效标识。

2.实施方法。(1)设备、仪表洁净无油污,完好设备标识醒目(无带病运行的设备)。(2)工具、量具、刃具、工装卡具的摆放位置、方式(平放或悬挂)合理,仪表、量具检定标识清楚。(3)零件、毛坯摆放固定位置,码放整齐,没有危、高现象。便于加工,便于转运。(4)现场没有裸露的闸盒、电线。(5)现场必备灭火器材并指定专人管理,使之处于良好状态,消火栓、灭火器材周围不得堆放杂物。

(三)清扫

1.清扫的含义。将实训工作场所清扫干净,保持工作场所干净、亮丽。

2.实施方法。(1)实训场地、工作台面干净、整洁、有序。(2)斑马线(安全警示线)、区域线清晰,通道通畅。(3)实训车间的墙面、玻璃保持干净、明亮。(4)实训结束,对生产场地、工作台面进行清扫,达到每日实训前的状态。

(四)清洁

1.清洁的含义。将上面“5s”实施做法制度化、规范化。

2.实施方法。(1)实训基地的5s标识、验收标准显眼醒目。(2)加强对不良物品的严格管理,标识要显眼醒目。(3)定期检查、养护设备,使之保持良好状态。(4)统一着装,佩带标牌。(5)于指定场所小憩(喝水、挂放衣物)。

(五)素养

1.素养的含义。提升人的品质,使实训学生对任何工作都讲究认真,强调的是保持良好的习惯,遵守规章制度。

2.实施方法。(1)遵纪守法,爱岗敬业。(2)按规定穿戴使用劳保用品。(3)图纸、工艺、作业指导书齐全,并严格执行。(4)不迟到、不早退。(5)养成良好习惯,人走时随手关掉电源、电灯、水龙头。(6)文明礼貌待人。

四、实施5s的效果

在实施了5s管理后,实训基地的面貌和参加实训的学生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从教室到实训车间、从操场到物料仓库,无一不是干净明亮,井然有序,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自律明显提高,使大家能够循序渐进的感知实训目的,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一种良好的工作、生活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