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和认识十篇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和认识十篇

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和认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8:57

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和认识篇1

关键词:廊坊职校 师德观念 基本素养 调查 分析

教师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使命,教师队伍的价值取向、精神风貌、道德素质和知识能力,直接影响了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价值观取向的多元化造成部分教师的人生价值取向出现偏差。作为教师,缺乏敬业和精业精神,就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潜在能力,就不能“行为示范”与“为人师表”。因而,为了更好地掌握职校教师的师德观念和基本素养,我们对廊坊市职业学校386名教师采取问卷的方式,进行了初步调查,现具体分析如下。

一、职校教师对职业道德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道德认识是形成道德品质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没有一定的道德认识,就不可能形成相应的道德品质。如何理解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在对教师的访谈和座谈中,我们进行了相关调查。教师的理解集中为四点: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和教书育人。其中大多数对师德修养和业务水平关系的理解,师德修养和业务能力是对立统一的,业务水平是师德修养的基础,而师德修养是业务水平提高的内在动力。可见,大多数教师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是了解的,理解也基本正确。但是,很多教师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的把握不完整。如部分教师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表示“不了解”,甚至对《教师法》、《教育法》等教育法规知识的内容也“不太了解”。

二、职校教师对道德价值观的认识

对道德价值的认识,本身就是个体道德素养的一种反应。从对待问题教师形象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时,“为人楷模,身正为范”得到77.7%的教师肯定,“教学水平高”得到15%的人认可,7.3%的人选择“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从对待问题“你认为在今天为人立世最重要的是什么”时,在给定的范围内,“人格形象”被51%的教师选择,“业务水平”被25.1%的人选择,“经济实力”被19.9%的人选择,还有4%的人则选择“政治地位”。应该说,大多数职校教师对道德的价值以及道德在教师职业活动中的作用的理解是正确的,把道德人格作为树立教师形象与立身处世的首要因素。同时也看出,相当一部分职校教师忽视了道德的价值和地位。一些教师对师德价值的轻视而对人际关系和经济实力表现出的注重,明显体现出价值观念世俗化倾向。

三、职校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自我评价

在回答问题“对自己为师之德的评价”时,68.7%的教师选择“好”,29.8%的人选择“较好”,只有1.5%的人选择“不足”和“较差”。由此可见,职校教师对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满意的,是充满自信的。可以说,这与现实中的职业形象吻合的,但也流露出自我满足感。

四、职校教师对中国传统美德的认识

对中国传统美德的现实价值,77.2%的教师认为“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中应有时代特征”,18.6%的人认为‘‘传统美德应当成为社会道德的核心”,只有4.2%的人认为“传统美德在当前已经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内容”;认为如“戒奢以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优良道德传统,82.9%的教师选择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具有生命力”,16.6%的教师选择“没有生命力”;认为“义重于利”“先人后己”等传统观念“具有现实意义,55.7%的教师选择应该提倡”,37.8%的教师选择“有意义,但无法实现”,认为“没有意义”的占6.5%。由此可见,大多数职校教师对我国几千年历史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优良道德传统的现代价值是肯定的,这不仅对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发扬传统美德的作用并将其内化成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少数教师对传统美德的现代价值予以否定;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传统美德现实作用的发挥缺乏信心。

五、职校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的问题与原因

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和认识篇2

关键词: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职业道德实现途径

一、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内涵

职业道德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职业行为和职业关系中的特殊表现,是从业人员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及应具备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老年服务与管理工作以老年人为对象,从业者尤其需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这就要求学生理性地认识将要从事的行业的特点和发展前景,热爱所从事的工作和服务对象,并愿意为养老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此专业的学生需具备“尊老敬老,无私奉献;自尊自强,爱岗敬业;严谨细致,技术求精;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的职业道德规范。

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目标

(一)正确的职业道德认识。

要不断加深学生对所从事工作的理解,从而在思想上尊重老人、感情上贴近老人、行动上服务老人。

(二)丰富的职业道德情感。

无论是从事护理工作,还是从事管理工作,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服务对象都是老年人。通过职业道德培养,让学生们真正懂得从事老年护理工作,需要有爱心、耐心和热心。通过亲身感受,让学生们深切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是一项崇高而神圣的工作,从而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们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三)坚韧的职业道德意志。

体验和认识将从事的职业和自身角色的特征,对其进行准确定位并树立自身的角色,以职业意志为引导,并反映在自身的职业活动中。

三、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必要性

(一)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有利于造就高素质人才。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阶段,我们有责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能使学生深刻领会职业本身的意义,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的积极性,以便在今后的职业活动中形成专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为社会作出贡献和促进自身价值得以实现。

(二)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有利于大学生尽快“社会化”。

学生正确的职业观、职业道德是在接受了长期的教育后逐步形成的。因此,充分利用大学生即将走向社会的有利时机,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基本规范教育,将有助于他们明确自身将来社会角色责任,有助于他们顺利地走上社会、融人社会,促使他们在由学习阶段到就业阶段的重大转变中,尽快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

(三)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发展。

把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能使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质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相应的职业道德教育,是高校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规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促进思想政治模式全面发展的要求。

四、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

(一)完善职业道德培养的三个中心建设。

职业道德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系统的专门的训练,应建立学生职业道德素质训练中心,主要从道德素质要素着手,从品格、心理、礼仪等方面分项目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职业道德训练,包括学生职业品格拓展、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礼仪训练三个方面的内容。

1.开展职业品格拓展。

(1)开展“健全人格,提升职业品质”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系列活动。一年级,以了解自我为主发现自身潜在优势,提升专业认同度;二年级,以了解专业需求为主挖掘职业技能优势,提升专业自信;三年级,以了解市场需求为主寻找职业与能力结合点,提高就业对口率。

(2)举办以“学技能、爱专业”为主题的拓展训练活动。以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为突破口,让学生根据个人爱好和能力,有选择地参加各种素质拓展活动,通过“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进行诚信品质、求索精神、团队合作、抗挫能力、竞争意识等品格养成教育。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学生从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深入认识自我,通过优势分析和弱势分析,全面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扬长避短。

(2)各年级进行各有侧重的心理测试。一年级以了解自身特性中的气质、性格测试为主,帮助学生客观了解自身特点;二年级以了解专业所需心理特点为主,了解自我能力与职业要求之间的差距,寻找改正的途径;三年级以了解职业能力为主,知晓自己适合的职业特点,帮助学生知晓擅长的职业类型,为求职提供依据。

3.开展职业礼仪训练。

(1)从行业特点和职业岗位要求出发,着眼于开展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职业礼仪培养和训练需要,通过专门的礼仪培养和训练,使学生的仪态仪表更趋职业化,符合行业的要求。

(2)着眼于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公关礼仪大赛,培养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理解、宽容、谦让、诚实的待人态度和庄重大方、热情友好、礼貌待人的文明行为举止,将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文明礼仪知识普及活动充分紧密结合起来。

(二)完善职业道德建设途径。

1.职业认识与职业规划。

通过参观养老机构,聘请养老护理一线的模范人物、实训基地护理与管理人员和相关行业的专家为学生做讲座,与往届从事养老工作的毕业生和校外实习基地老年人加强交流,学生认识职业特点、职业要求、职业的发展和职业的社会意义,并做出个人的职业规划。

2.认识养老机构和老年群体特点。

学生通过实习,了解养老机构的组织特点、经营与管理模式以及发展趋势,根据目前养老机构存在的优势和不足,设计理想的养老管理模式。学生从入学开始就与校外实习基地的老年人“结对子”,与老年人进行交流,并对老年人进行跟踪服务,以了解老年群体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和特殊需要。

3.规范服务行为。

通过顶岗实习、职业技能培训以及职业礼仪训练等方式,掌握养老机构各项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掌握沟通技巧与服务礼仪,规范服务行为,提高职业素质和岗位服务水平。

4.社会公益活动与自我教育。

通过到养老机构和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询、生活照料等服务,参与慈善总会义工分会、红十字会等相关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奉献精神。

5.完成“个人职业道德建设总结”,接受“德育答辩”。

学生毕业时需完成“个人职业道德建设总结”,在毕业前进行“德育答辩”,答辩委员会根据学生现场表现、书面总结、同学互评等形式为学生评出分数,对学生大学三年职业道德进行检验和总结。

(三)强化全方位职业道德意识培养。

1.学校方面。

(1)开展职业道德讲座。部分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道德规范并不了解,由此应结合专业开展职业道德讲座,组织学生学习本专业、本行业的职业道德标准。聘请已就业并有成就的大学生回母校作报告,讲授他们的体会,通过正面引导,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通过组织法制讲座,通过反面的案例,警示在校大学生应遵守职业道德。

(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有关职业道德的演讲比赛、辩论比赛、专业技能大赛;根据学生的兴趣,举办各种培训班,成立课外兴趣社团,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利用宣传栏,张贴有关职业道德的规范、原则、核心等内容的宣传材料,促进学生人际沟通、业务动手、岗位适应等能力的养成和提升。

2.教师方面。

在每一门课程中开展相关职业道德教育。所有的教师都要在自己所教的课程中,通过丰富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社会实践中大量的案例,讲授相关的职业道德知识。在课堂上多开展学生讨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从小事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

3.学生方面。

让学生认真学习职业道德的理论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朴素的道德观念上升为自觉的职业道德意识,为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从而提高养成良好职业道德行为的自觉性,形成符合专业特点的职业道德观。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职业人立足社会之本。高质量的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之路。应该通过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来提高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大学生的自身素质,为中国养老事业培养造就合格人才,从而推动我国的养老事业攀登到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盖晓芬.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研究与实践.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

[2]林艳.论大学生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的教育.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VoL9,(3).

[3]胡皓炅.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4][5]王文.浅谈大学生职业化素质教育.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VoL19,(2).

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和认识篇3

为深入了解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现状,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天津5所高职院校的师生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7份。调查发现,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但是涉及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十分有限,职业道德教育亟待加强。

高职职业道德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职业道德教育体系滞后调查中,有25%的教师表示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中应涵盖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但有58.3%的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针对性不强,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最新要求;96.7%的教师认为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非常必要,这反映出教师普遍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但有46.7%的教师表示职业道德教育在日常教育工作中较少涉及,78.3%的教师认为学校现有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不够完善。对于职业道德教育的手段方法,有91.7%的教师认为说教和理论讲授不能作为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唯一手段,但在职业道德教育能力上,教师的专业水平仍有待提高,仅有8.3%的教师表示曾参加过职业道德教育的培训课程或活动。

学生职业道德认知状况堪忧调查发现,62%的学生认为职业道德是“职场人”必备的素质,81.7%学生认为员工职业道德水平对企业树立良好形象有重要意义,说明大多数学生能够意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责任意识和敬业意识。但是,有22.5%的学生认为恪守职业道德并非易事,社会的不良风气会对自己影响较大,有62%的学生表示职业道德缺失不会严重影响职业发展。这反映出学生的职业道德意志较低,没有完全树立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24.5%的学生坦承自己对所在行业职业道德规范的掌握程度较差。调查结果反映出学生的职业道德认知状况堪忧,高职院校要把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健全并拓宽途径,提升教育质量,增强教育实效。

学校职业道德教育投入不足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当前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不是很高。仅有16%的学生曾参加过与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相关的活动,68.5%的学生表示在校学习期间接受有关行业职业道德的教育较少,59.5%的学生认为学校应增加组织有关职业道德教育活动的次数,87.5%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开设相关专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课程,以便系统学习职业道德规范与常识。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当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无论在课程设置、教育渠道及人力投入上都明显不足,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对策

强化职业道德教育主渠道建设教育部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学校应将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能力培养摆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充分发挥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例如,学校可针对物流管理专业一年级学生开设《物流行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必修课,在普及职业道德常识的基础上,突出物流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和服务理念,让学生了解专业的社会定位和社会价值,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意识。教师在授课时要避免生硬的说教,可以将职业道德规范内涵结合典型案例融入具体业务活动中,将抽象的道德理论还原为鲜活的经验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利用实训环节渗透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修养是一种对主观世界的改造,而不只是规范性知识,道德意识只有体现在行为习惯中,才能达到提高职业道德修养的目的。专业课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利用实训环节渗透职业道德教育,要求学生将职业道德规范和要求融入实训操作中,实现知与行的统一。如在叉车驾驶实训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驾驶叉车技能,还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安全行驶的重要性,避免在工作中出现意外事故,保证人身和财产安全;又如在仓储实训中进行装卸搬运作业时,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装卸搬运工艺的要求进行操作,坚持“文明装卸”,决不能为了一时的效率和方便造成货品或设备损坏。实训环节的反复训练,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和认识篇4

关键词:高职教育方法职业道德整体素质

社会在进步,但也刮来了不良风气。因此,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道德已经是检验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目前,高职院校重点培养学生们的职业素质,加强了职业道德教育力度,志在培养出高质量人才。本篇文章分析了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原则,找到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方法。

一、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

高校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因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把“以人为本”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高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才能更好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才能更好地激发人们的创造活力。学校也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的发展人才,根据学生们的特点因材施教,真正的挖掘出每个同学的潜力,发挥每个同学的特长,尊重同学的要求和意见,科学的进行教育。

(二)坚持素质教育的原则

素质教育越来越受重视。目前,高职院校已经把素质教育提到日程上来,在教学中重在培养学生们的全面发展,让学生们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增强信心,让其在学习和就业中都有明显的优势和能力。

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老师一定要有创新精神,在教育中融入新元素、新思想,在教学中总结经验,提出新的教育理念和精神。对落后的教育方式加以取缔,利用新资源创造新活力,把素质教育正在的落实到实处,提出创新中的新的教学方法及方式,把学生们的整体素质提高上去,为学生们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坚持系统化管理的原则

提高学生们的职业道德素质并不是学科老师自己的责任,它是全体高职院校教师的责任和义务。高职院校一定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出提高学生们道德素质的方法或措施,需要全体教师共同的合作与努力,不仅传授学生们知识和技能,更是要培养学生们德、智、体全面的发展,形成系统性的管理机制,发挥学生们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们能力的整体提高,达到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

(一)利用专业课的学科作用

高职院校重在培养学生们的专业技能。因此,学生们和专业课的教师沟通是最多的,感情也是最密切的,合理利用专业课结合职业道德教育是个很好的教学方式,它可以让学生们认可和接受,起到好的辅助作用。

利用专业技术教学的辅助作用可以提高学生们的职业道德素质。专业课教师一定要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在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合理的融入职业道德知识,让学生们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对职业道德有了了解和认识,可以自己分析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的关系,让学生们自觉地遵守职业道德规则,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

(二)利用实践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高职院校一定要认识到实践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这是因为实践能提高学生们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提高学生们实际操作能力,可以对自身能力有个明确的认识,从而找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加以改正和完善。

尤其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更离不开实践教学。实践也是提高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它可以让学生们通过实践,认识到自身岗位的重要性,认识到自身职业的重要意义,在以后的工作中,有热爱本职业的热情,有做好本职工作的决心,在生产过程中遵守职业道德规范,遵纪守法,为人民服务,更好的为社会做贡献。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们整体的职业道德素质,让学生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培养了学生们的爱岗敬业精神。

(三)善于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们树立信心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遇见很多实际问题。因此,为了培养学生们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学生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在实际操作中多了解和分析学生们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给与学生们帮助是提高学生们对职业道德认识的重要内容,这样可以影响学生们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在工作中主动帮助别人,学会了换位思考,从而提高了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

老师也是学生们效仿的对象,所以,老师的举止和职业素质也是学生们学习的典范。如果老师的职业道德不够规范,那学生们首先就对职业道德不够重视,直接影响了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还有就是一些学生干部也没有起到带头作用,在工作中不够专心,对同学的困难和问题不够关心,办事效率低下也会影响同学们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再有就是学校部门,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学校相关部门推卸责任或者工作量,也影响了学生们对其认识,严重的影响了学生们树立良好职业道德的信心,让学生们对学校部门产生反感,不利于学生们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观。

(四)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校园文化是提高职业道德素质的有利因素。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合理培养学生们的职业道德文化。校园是学生们的生活地点,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们的情操,引导学生们的思想,让学生们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感受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对学生们提高职业道德素质有重要意义。

校园文化在培养学生们职业道德方面的方式有两种:第一,开展爱岗敬业活动,让学生们通过参与活动,认识岗位责任和岗位要求;第二,宣传职业道德规范,让学生们有抵制不良职业道德的思想和行为,对不良的职业行为敢于指正和批评。

三、结语

提高职业道德教育,需要本学科教师做好每一个环节和过程的工作,也需要广大教师的艰辛付出,我们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工作者一定要以我们自身的职业道德影响学生,给学生们起个好的示范作用,让学生们都有个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和认识篇5

1.专业胜任能力方面不少

高职生不重视在校期间专业知识的学习,没有牢固掌握硬件知识,面试时对一些基本的行业问题都不了解,上岗后常出现无法应对和胜任工作的尴尬。而在择业、就业问题上,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现象,怕吃苦受累,不愿意扎根基层工作。刚出校门的高职生职业定位模糊,踏上工作岗位后容易因为专业胜任能力不足或职业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轻易跳槽,不仅浪费了自己的时间,也给就业单位带来损失,就业单位聘用应届生的忧虑正在于此。

2.职业品德方面受市场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价值取向和标准上,更多高职生倾向物质追求,讲实惠、贪享受,缺乏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集体观念缺乏、个人主义倾向严重。在高职生中,考试作弊、拉关系、求职简历造假、伪造证书、随意签约毁约等不诚信和违背基本道德规范的现象屡见不鲜,令许多用人单位感到担忧。而工作过程中一旦出现利益冲突,他们在个人修养、职业素养方面的问题则迅速暴露,成为被解聘的首要对象。

3.职业纪律方面因为严重的个人主义

部分高职生组织纪律观念淡薄,自由散漫、不听从指挥、不遵守用人单位组织纪律和规章制度,缺乏团队协作精神,过分强调个人的存在价值和需要,对组织的荣誉、利益缺乏考虑乃至完全漠视等,不仅影响自身的职业生涯,同时也给工作单位和社会造成了不良后果。

4.职业责任方面

很多高职生不愿意接受困难和挑战,工作责任心不强,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因此成为用人单位解聘的重要原因。《中国青年报》曾报道,重庆某公司曾同期招聘21名大学生,令人惊讶的是,仅4个月内就有20人因责任心不强、缺乏敬业意识等职业道德问题被公司陆续辞退。

二、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有效性缺失的原因

1.教育主体方面的原因

一是屈从现实,不重视职业道德的培养。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人数逐年递增,形成巨大的就业压力,而在信息化、专业化不断升级的今天,社会对从业人员专业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基于社会需求、学院发展、就业率的多重压力,把教育的重点倾斜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上,着力提升高职生的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等专业素养,单纯把提高学生就业作为工作、教育的出发点,忽略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欠缺对学生学习和职业生涯的综合考虑。二是理念偏差,对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存在严重误解。高职院校教育理念逐渐走入“重专业、轻德育”的误区,片面强调专业课在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性,忽略了德育和智育两者的内在统一性,甚至片面认为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和考核的内容繁多,时间紧迫,对职业道德的学习和养成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加上脱离职业生活实践来学习职业道德,学生不感兴趣或教学效果差,因而形成了职业道德教育应由用人单位通过岗前培训来承担、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和职业习惯的养成要在职业实践中慢慢实现的误解。有人甚至认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再学习可以节省教育资源。以上种种都显示出高职院校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存在严重误解。三是教学内容少,职业道德教育方法过于简单、流于形式。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基本依赖于一年级或二年级开设的思政课中融入的部分职业道德教育。在教育部对思政课程改革后,课时均有缩减且内容少,教学目的和效果往往难以实现。部分思政课教师对职业道德教育教学工作流于形式,教学方法单一刻板,没有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需求,缺乏生动性和实践性。部分专业课教师则认为,职业道德教育是思政课教师的事,他们只传授专业课知识或教给学生技能就行了。四是过渡阶段的职业道德教育没有落到实处。对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而言,过渡阶段的职业道德教育非常关键。但大多数高职院校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毕业生就业、提升就业率等日常性事务和问题上,有的也只是以一两场学者、专家讲座草草了事,这种过渡阶段几乎空白的职业道德教育让许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无所适从。

2.教育客体方面的原因

一是不重视职业道德的学习和自我培养。当前,多数高职生在校只读“有用”的书,只听“有用”的课,厌倦枯燥的理论形态和空洞的道德说教,甚至对来自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较强烈的排斥,普遍以考证、过级作为他们的主要目标,以效益好的单位作为他们选择就业的方向,没有正确认识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没有形成合理的职业道德意识,没有为离开校园、步入职场做好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上的准备。相当一部分高职生,不注重日常行为习惯和个人修养的养成。在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越来越被重视,甚至成为用人单位录用人才重要条件的当下社会,高职生在职业道德素养上的缺失将成为他们步入职场的致命伤。二是深受社会风气影响,职业道德意识淡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成长的当代高职生,在社会矛盾冲突、消极腐败行为的影响之下,容易出现是非、道德、情感等问题的认知矛盾和评价标准的模糊,从而造成职业道德意识的薄弱和责任感的淡漠。部分高职生自我道德认同率过高、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脱节、知行不统一,如应聘材料掺假、单方毁约、敬业精神差、集体意识不强等。在这种缺乏积极、乐观、公益、公信的社会氛围之下,大学生职业道德的社会教育显得苍白无力。

三、提升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有效性的路径

1.高职院校在职业道德教育上的致力

一是转变理念,重视职业道德的培育。高职院校应提高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自觉意识,转变“重专业、轻德育”的教育理念,摒弃单纯以学校效益为出发点、以提高就业率为终极目标的错误教育理念,清楚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留到毕业后由用人单位组织职业培训”,其结果不仅不能真正意义上提升就业质量,还是以牺牲毕业生的就业和发展机会为代价,只能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只有以培养“德才兼备”的综合性人才为己任,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学生在就业单位、社会上的认同度和发展联系起来,紧跟职业道德的时代需求,才能提高高职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整体水平和就业竞争力。二是合理设计课程,加大职业道德教育的力度。高职院校应坚持把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增加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课程和教学及实践课时,从制度上、体系上实现职业道德教育的常态化。以规范养成教育为基础,以职业素质的培养为主线,激发和提升道德情感,从而提高高职生的职业道德意识。三是规范日常教育管理,实现他律与学生自律的有效结合。职业道德教育想落到实处,除了注重教学环节以外,还必须与日常教育管理相结合,通过教学与管理上的统一,让学生在他律和自律的过程中,实现由“润物细无声”到“水到渠成”质的转变。因此,在日常教育管理中,要以规范养成教育为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质。学院应通过量化考评的方式,对学生在校的综合表现给出详细评分,如将考试、守纪、活动、实践等作为考评内容,并与奖助学金、评优评先、推荐就业等事项挂钩,以有效刺激学生的进步意识和综合素质的自我培养意识,提高职业道德水平,促进全面发展。四是加强教师自身职业道德和职业教育水平。思政课教师是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力量,因此,应以思政课教师为主体,培养正能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在不断自修的同时,积极引导、同化学生的思想行为,帮助他们正确区分社会现象和本质、主流和支流,校正他们的偏激观点和不良情绪,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同时,还应在教师队伍中建设一支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教研和管理团队,加强相关方面学习和培训,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和法学知识,把职业道德教育更深层次地融入到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去。五是丰富实践教学,扩大职业道德教育的广度和深度。高职院校应不遗余力地重视职业道德实践,建立丰富的实践教学基地,提供多渠道的实习和就业窗口,为学生实现知行的最大化统一提供必要条件。学院应根据不同专业,选择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能引发大学生深刻体验和能量共鸣的实践基地和实习单位,要求学生以调查、报告、心得、论文等形式来实现内化。学院应加强与对口单位的双向联系,对实习学生严格、规范管理,扩大职业道德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合格毕业生。同时也要重视家庭和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职业道德教育。

2.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自我培养与提升

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和认识篇6

一、高职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问卷设计与调研

(一)问卷设计为了更好地了解高职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现状,笔者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调查范围选取了15所山东省内有代表性的开设会计专业的高职院校,对笔者所在学院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以及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济南职业学院、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淄博职业学院、烟台职业学院、山东经贸职业学院、泰山职业技术学院、滨州职业学院、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山东英才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山东工会管理干部学院、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90位教师(每校6位教师,1位德育教师、5位会计专业教师)300名学生(每校20名会计专业学生)进行了无记名的问卷调查。发放教师问卷90份,回收教师问卷90份,有效问卷9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100%;发放学生问卷300份,回收学生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98份,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99.33%。

职业道德教育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本问卷的设计主要是依据王道俊、王汉澜所编的《教育学》中对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的分析而拟定,即:“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整体系统。但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教育措施是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办法,它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围绕教育者对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受教育者对职业道德的认识水平、以及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条件等教育手段的实施等三个方面设计了问卷内容。

(二)调研过程第一阶段:预测。问卷初步确定后,先在笔者所在学院进行第一次预测,做初步分析和统计,并在预测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修改、筛选,确定问卷。问卷确定后,在笔者所在学院进行第二次预测。经过两次预测并修改,最后确定问卷。第二阶段:正式施测。测试以课题组所在学院及山东省内其他14所知名的开设会计专业的高职院校为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主试发放问卷并按规定的指导语向被试进行指导和说明;被试对问卷进行回答,回答完毕,当场回收问卷。第三阶段:访谈。主试召集部分教师和学生,就某些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讨论,自由发言,主试作记录。第四阶段:调查结果的统计。全部问卷经过认真的核查、整理后输入微机对数据进行处理。

二、高职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调研结果

(一)教育者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在被调查者中,对于“您认为有必要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吗?”,100%的教师表示“有必要”,其中32.22%的教师表示“非常有必要”。

(二)教育者对职业道德教育方式方法和教学条件等教育手段的认识在被调查者中,对于“您所在学校开设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相关课程吗?”,有60%的教师表示“开设”,有40%的教师表示“没有开设”。

在被调查者中,对于“您所在的学校进行过相关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知识讲座吗?”,有42.27%的教师表示“进行过”,有57.73%的教师表示“没有进行过”。

在被调查者中,对“您认为应采用何种方式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回答情况课题组进行情况分析、汇总如表1:

在被调查者中,对“您认为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困难是什么?”的回答情况课题组进行情况分析、汇总如表2:

(三)受教育者对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在被调查者对“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会计也在不断发展,会计职业道德从不被重视到备受重视,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整套约束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法律制度,这对维护国家的利益、保护广大投资者的权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应该对目前屡见的上市公司虚假披露会计信息的案例引起重视。从国内较早的会计造假‘先锋’深圳原野到近年来的蓝田股份、银广夏、国泰君安、天勤证券等的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案件的发生,都说明了我国会计造假现象非常严重,而且愈演愈烈。在国外,随着美国安然公司、世通公司会计丑闻爆光,安达信会计公司等,也说明会计人员的执业操守、职业道德问题是个‘世界性难题’。在这一背景下,你认为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在校是否有必要接受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回答中,10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其中17.17%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

在被调查者对“你所在的学校开设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了吗?”的回答中,有62.23%的学生表示“开设”,并表示开设的是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科目《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有37.77%的学生表示“没有开设”。

在被调查者对“你所在的学校进行过相关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知识讲座吗?”的回答中,有38.89%的学生表示“进行过”,有61.11%的学生表示“没有进行过”。

(四)受教育者对职业道德教育方式方法和教学条件等教育手段的认识在被调查者中,对“你愿意以何种方式接受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回答情况课题组进行情况分析、汇总如表3:

三、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教育者对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方面,目前教育者对职业道德教育总体认识有所提高。在被调查者中,100%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32.22%的教师表示“非常有必要”。受教育者对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方面,随着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要认识也有了较大提高。10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其中17.17%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条件等教育手段的实施方面:(1)高职院校正努力探索职业道德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方式呈多样化态势。在对“应采用何种方式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回答中,认为应采用专题讲座、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之中、案例分析、融于实习、实训、实践、开设专门课程、邀请社会知名人士、专家讲座、教师自身言传身教方式等。(2)社会实践方面还不太理想,有待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效果较难评价。

(二)启示

(1)高职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有着较好的基础。近年来,高职院校普遍重视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改进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中的弊端,切实增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管理工作也逐步趋向务实。总体来讲,目前高职院校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正处于积极发展阶段,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教育方式由封闭转向开放,教育方法由单一转向多样,教育内容也随着时展不断得以更新和扩充,这些必将成为推动高职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不断发展的积极动力。

(2)高职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一,会计专业缺乏职业道德培养目标。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资本要素知识化,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已不仅限于具备会计专业知识与能力,更看重的是个人的综合素质。国家教委提出,高校会计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会计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学校、研究机构从事会计实际工作和本专业教学、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是全国会计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以及具体培养计划都将会计理论及实务能力作为重点,而忽略了道德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主要针对学生的智力培养,将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课程列为专业必修课,而涉及培养学生德育方面的课程,如会计法、会计伦理等却很少有学校开设,即使开设也列为学时很少的选修课。总体上看,我国会计教育仍侧重于专业技术素质教育,而忽视职业道德和人格素质培养,忽视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对各种能力的培养。

其二,会计专业课教师对职业道德教育认识不够。由于我国会计专业教师主要是基础课程教师和专业课程教师,因而不重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认为那是政治课老师的事情,与自身无关,且由于专业课教师主要从事理论的研究,缺少实际业务的经验,很难从深层次来理解和把握会计职业道德在实务操作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针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各种考试如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职称考试、会计信息化考试等都主要是考查学生所具备的会计专业知识,而较少涉及有关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以致会计专业课教师自然把授课重点放在会计专业知识上而忽视会计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然而,美国会计学会aaa认为,会计教育不仅传授必需的技巧与知识,而且要灌输道德标准和敬业精神。

其三,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差。目前我国的伦理学理论对道德和职业道德的认识存在一个根本性的误差,占统治地位的伦理学理论认为道德是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的总和,而没有认识到道德不仅是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而且也是个人自我实现的手段和完善人格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道德本质的认识直接影响到社会道德教育。当前道德教育只突出了规范约束的作用,只重视告诉人们不应该怎样,但忽视了道德不仅是对人的约束和限制,也是对人的肯定,道德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们健全的人格,使人们的内在精神世界充满善意和爱心。由于对社会道德的本质把握存在误差,也就不能对职业道德有一个准确的认识。目前所有的会计职业道德教科书对职业道德的定义都是“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在会计职业活动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会计职业道德重视了会计行为规范的讲解,但忽视了对会计职业信念、会计职业良心、会计职业荣誉、会计职业尊严、会计职业情操、会计职业修养和境界的培养。

其四,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没有把职业道德教育放在应有地位。绝大部分院校的会计专业没有职业道德课程,在潜意识中人们还是认为会计是一门只跟数字打交道的技术性较强的学科。所以,高职院校对会计学科的设置比较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教育,而没有充分认识到会计人员不仅与数字打交道,在执行会计制度的同时还需要与人打交道,处理的是复杂的人际关系;没有充分认识到会计工作是经常与企业的钱物打交道,会计人员经常面临着利益和道德的冲突。正因为在学校学习期间,学校没有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职业风险意识、保密意思、责任意识,当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利益冲突时就会无所适从,从而导致部分毕业的学生虽然具有相对较高的会计专业理论和技能,但却缺乏会计法制观念、会计职业道德观念,使会计人员的执业水平与职业道德水平下降,严重削弱了会计专业学生执业能力的发挥。

其五,会计专业教学内容和授课方法存在诸多弊端。目前我国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教育仍然注重知识灌输,“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过度注重专业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学生成为消极的信息接受者。主要表现为:传统观念认为只有正统的、有现成结论的东西才能进入教科书,而现实存在的管理问题、尤其是职业道德问题往往是急诊式的,是老师也不能“解”的“惑”。对于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道德问题,上课时老师只是一带而过,而考试只考概念、定义等已有定论的东西。学生毕业后,不论是研究理论还是做实际工作,需要解决的恰恰都是没有定论的问题。也就是说,当前的教学过分强调学习基础理论,忽视理论联系实际。即重理论轻应用,听课、考试、写论文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不知道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只知道书本上的现成结论,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即使成绩再好,也不是合格的人才。这些学生毕业后一旦踏上工作岗位,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

[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规划课题《高职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08GG45)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曹育南、常小勇:《职业道德教育的中外比较研究及启示》,《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第10期。

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和认识篇7

关键字:中职生;职业道德;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1

引言:一直以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注重的是对学生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的培养,相对而言,忽视了对学生职业道德方面的系统培养,由此培养出的学生虽然拥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却缺少相应的于职业相符的职业道德,综合素质显得不足。因此,中职类职业学校在开展教育工作时候要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为社会输出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提高他们的社会竞争力。本文就目前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研究合适的对策。

一、目前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

1、教学方式不当。目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方式相对来说过于单一,教学上大多在课堂上如同其他基础知识一般的传授学生,忽视了系统的引导和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深入培养,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以职业道德为主题的专题谈论组、报告会、培训机制等实质上的教育活动。课堂教育教师对学生缺少引导,忽视学生之间的分组交流和讨论,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合适的交流,致使学生只是在被动的学习知识。导致中职生走上岗位之后表现出缺乏对职业道德的系统和内在的认识、理解,缺乏团队协作能力、工作时实践能力、分析判断能力、适应能力等。

2、中职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由于生活条件的提高,加上家长对学生的溺爱,致使现在的学生普遍的心理素质不高,学生普遍的存在自私、缺乏同情心、没有团结意识、懒惰、经不起挫折等因素。这些因素致使学生变得叛逆,难以管理,无法自觉的完成学习过程。由于自身承受社会压力的能力极其薄弱,在面对激烈的学习和社会竞争时候容易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对社会和生活失去了正确、积极的认识,这些都是制约教学开展的因素。

3、教学内容缺少与外界的联系。职业道德包括一般职业道德和行业职业道德。但是现在的职业道德教育据调查显示明显缺少对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行业职业道德教育。由于中等职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缺少与相关行业以及企业的联系,导致学生无法了解自己所要从事的职位所应具有的基本的职业操守岗位具体要求。

4、师资力量不足。缺少甚至没有专职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师是我国中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职业道德教育课一般是由政治课教师或其他教师兼任,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对此内同很多是草草了事,一笔带过。总体而言,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十分薄弱。

5、缺少严格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职业道德评价方式过于粗糙,大多数学校采用试卷问答的方式来对学生职业道德进行评测。这种评价方式知识考查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呢你和具体行为方式没有实质的指导性评价。因此,现行的评价方式缺少科学性和规范性,难于准确、客观的反应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的实际受教育水平,很多在校评价合格的学生,却在社会岗位上表现的不尽人意。

二、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对策研究

1、教学中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教学目标,强化学生的技能知识掌握能力,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首先要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中职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和心理的成型时期,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目的转为以就业目的,将直接面对职业的选择,面临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变化,他们在学校适应、自我意识、人际交往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效化解。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为职业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职业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要开展生动有效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力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要结合民族传统节日、重大事件和开学、毕业典礼等,开展职业教育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台、校园电视台、校园网络等的建设,发挥黑板报、橱窗、图书馆、陈列室及模拟职业场景等的宣传作用和校训及学校发展历史等的激励作用,注重宣传先进的企业文化以及行业劳动模范和学校优秀毕业生的事迹。

3、提高思想认识,深刻理解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对近年来中职生毕业后的就业现状进行了认真仔细地分析和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用人单位首先看重的是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并以此作为聘用员工的先决条件。从教育规律来讲,个体的品质特征一旦形成则极难改变,道德水准的高低将决定是否可以为企业创造效益。目前,我国的中职生大部分来源于普通教育中的成绩不佳者,而且年龄结构决定了中职生还没来得及形成稳定的个性,很多学生没有在普通教育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对未来的认识十分模糊,缺乏学习动力,劳动观念淡薄,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和敬业精神,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意志为出发点,社会责任感淡薄。要改变这些现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显行尤为重要。

4、指导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培养学生必要的就业技巧,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也是衡量一个人生命价值的重要标尺。一方面中职学校要从教育学生全面认识自己开始,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各种职业活动、能力测试,让学生逐步找准职业定位;另一方面,通过开设职业道德相关课程、开辟职业指导专栏、组织学生参观人才市场和实习基地、邀请校友来校作创业报告等形式,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和了解社会职业,牢固树立起"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就业理念,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特点,选择职业目标,设计未来人生蓝图。

参考文献

[1]杨海荣.浅谈中职学校如何加强职业道德教育[J].广西轻工业.2009(06)

[2]王继平.进一步增强德育课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方案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3)

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和认识篇8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职业道德;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5-0156-02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五年制高职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新的、更加严格的要求,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是高职院校在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切实加强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职业道德素质,关系到整个社会道德风尚提高以致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一、五年制高职毕业生存在的职业道德问题

1.职业道德欠缺,情感意识淡漠

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许多高职毕业生往往只重视知识和能力的提高,轻视了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他们的职业道德基础理论知识贫乏,职业道德观念容易变化,是非判断不够准确和客观,对社会上存在的种种阴暗面或不合理的现象容易产生迷茫,一部分高职毕业生理想和信念失落。这些毕业生缺乏道德情感上的热情,对职业道德教育认识模糊,对如何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漠不关心。

2.金钱意识增强,奉献品质弱化

在部分五年制高职毕业生最初的专业选择上,他们并不都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而多出于家长的意愿,在选择专业时处于被动状态。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在未踏入职场之前,就业观就已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有些在专业上很有前途的毕业生,仅仅为了高薪就放弃自己钟爱且苦读数年的专业,他们十分强调奉献与索取成正比,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

3.敬业精神欠缺,诚信意识淡薄

不少五年制高职毕业生单纯把就业看成一种“谋生的手段”,他们有成就事业的愿望,但缺乏敬业爱岗的职业道德精神和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奉献品质。这些毕业生诚信意识淡薄,有的用虚构荣誉欺骗用人单位;有的拔高自己的专长,提供虚假个人信息,以达到被录用的目的;有的为了个人利益,随意违约跳槽。

4.缺乏团队精神,工作拈轻怕重

目前高职毕业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不少人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工作时傲慢自负,不愿听从他人的意见。在团队协作方面,缺乏互助精神,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一部分毕业生缺乏职业角色意识,工作中拈轻怕重,不愿意从基层干起,做事三心二意,敷衍应付,遇到问题,不思解决,怕负责任。

二、五年制高职毕业生职业道德存在问题的原因

1.职业道德教育地位偏低

在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注重政治教育而忽视职业道德教育的现象。不少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对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不够。他们的职业道德教育意识淡薄,导致部分高职院校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忽略。这些教师缺少对学生专业思想、专业信念、职业责任感与敬业精神的培养与评价,甚至在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中没有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相关内容和学时的安排。因此,部分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没有树立应有的地位。

2.不重视对职业道德的培养

部分高职院校政治教师、班主任没有对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引起足够的认识,认为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的养成主要在职业实践中来实现,学校的职业道德理论教育可有可无。还有少数教师对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有偏差,认为职业道德教育会加重教师和学生负担,认为学生在校期间主要的任务是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再培养职业道德意识也不迟。在这样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氛围中,许多高职毕业生普遍认为,职业道德可以在今后的工作中再慢慢形成。

3.职业道德教育体系不完善

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的建立,涉及到各行各业和整个社会。目前,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对职业道德建设高度重视,将之作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在制定政策、统筹管理、协调发展上要统筹规划,科学合理开展工作。目前,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和劳动部门的保障制度、行业准入制度尚未很好地协调起来,高职毕业生职业道德教育体系不够完善,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与企业要求脱节的现象十分严重,职业道德教育的手段效果很不理想。

4.没有把职业道德教育落到实处

目前,部分高职还仅仅把职业道德教育置于思想政治教育或就业指导课中,涉及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只有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教材和相关的教辅材料,内容单调缺乏,尽管其中某些章节对职业道德有所涉及,但内容很少,系统性不强,少具专业性与实践性。在这种情况下,任课教师往往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授课,教材的内容和教学方法都不能吸引学生,教学的效果不够理想。

三、高职院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

1.职业道德教育与各学科教学紧密结合

各门学科和专业在本学科发展中总是体现了某种职业道德精神。注重在各学科中渗透职业道德内容,挖掘和提炼各门学科中的道德因素,对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在各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主修专业的基础课程中,挖掘、提炼学科中的职业道德因素,并将职业道德内容溶入与职业行为有关的课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和领会其中的内涵。学校要通过就业指导和各科相关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形成职业道德认识,提高职业道德责任感,培养职业道德情感。

2.开展爱岗敬业和诚实守信教育

爱岗敬业,是各行各业对高职毕业生的基本要求。只有爱岗敬业,才会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适应具体从事工作的要求,才会在工作岗位上不断进步,做出不平凡的事业。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根据课程的内容和实际需要,强化爱岗敬业教育。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和灵魂,也是高职毕业生一切品质形成的基础和保证。在日常的教学管理和思想教育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加强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

3.利用实践环节加强职业道德训练

高职院校要根据教育教学工作的特点,精心设计,认真组织,统筹安排,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训练。学校可根据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生产规范、质量要求、人员素质等企业要素,聘请企业管理人员或指导师傅介绍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在企业的生产实践中,让学生担任一定岗位工作,从实践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吃苦耐劳和职业道德规范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职业道德和从业精神内涵,促使学生在实践中领悟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重要性。

4.社会各方形成合力齐抓共管

高职院校要发挥教育主渠道的优势,要根据教材的要求和企业、社会需要,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感,逐步提高道德判断和道德推理能力。家庭、企业、社会是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实施主体,在学生职业道德培育和养成方面负有重要责任。尤其是家庭,对独生子女的个性品格和道德情感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在教育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引入企业文化,对学生实施职业道德熏陶,这是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的重要途径。各方通过系列教育活动,可增强学生对职业精神、职业规范、职业素质等基本内容的了解,帮助他们树立职业思想,为成功就业构筑桥梁。只有各方形成合力,共抓共管,职业道德教育才能产生良好的成效。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要围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在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方面扎实工作,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雨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刍议[J].职业教育(教育科研),2009,(06).

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和认识篇9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就业创业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236-02

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面对当前依然严峻的就业形势,《教育部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正教学[2011]12号)强调,要“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党的十八报告明确指出:要“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教授在接受记者关于“我国‘十二五’:促进大学生就业着力点在哪?”问题访谈时强调:提升就业能力仍是大学生就业核心。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和主要途径,责无旁贷,理应承担起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的重任,促进学生顺利就业,这也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谈谈我们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践中,以就业为导向,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一些粗浅的探索。

一、加强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理论修养

职业道德的形成是一个知、情、意、信、行统一和谐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由认知到内化再到外化的过程。正确的思想认识是正确行为的先导。大学生只有在接受职业道德理论教育和学习,从理论对职业道德有深刻的认识,了解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才能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为此,我们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教学中设置“践行职业道德,提升职业素”专题,系统讲授有关职业道德的作用、原则、规范、养成等内容,使学生从理论上理解和把握职业道德的意义及体系,增强职业道德意识;以正确的人生价值教育为主线,围绕意志品质、适应能力、合作精神、心理承受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职业选择、职业理想、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原则与规范的理论教育,使学生从思想上进一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确立主人翁的社会意识和敬业、乐业、勤业、创业精神;强化职业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明晰职业方向,坚定职业理想,努力将社会的需要与自身职业的发展有效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到基层、到国家需要的地区就业,到最能发挥自己作用的岗位建功立业。

二、与专业实习实训相结合,促进学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

古人云:“履,德之基也”,梁启超也说:“道德者,行也,而非言也。”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在职业行为中的体现,是一种养成教育,是在职业生活中积累、培养的过程,因此,学生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关键途径。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最好的和最深刻的道德训练,恰恰是人们在工作和思想的统一中跟别人发生适当的关系而得来的。高等职业院校担负着培养社会生产一线应用型人才重要任务,专业实习实训是高职院校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每学期学生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时间在实训基地、实习企业进行专业企业认知、轮岗实训、顶岗实习等,这是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行为养成训练的最佳时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我们根据专业教学这一特点,把职业道德教育融于专业实训、实习中,引导学生在专业实训、实习中开展与职业活动相关的劳动习惯、劳动纪律、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协作精神等方面的学习和训练,让学生在真实、丰富、鲜活的职业情境和实践活动中,进行观察、思考、认知、体验和感悟,深化对职业道德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职业道德意识,养成遵章守纪、诚信、敬业等良好职业行为习惯,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如2012年春季学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结合机电专业2011级学生到南宁超讯科技有限公司、南宁多丽电器有限公司等实习基地进行为期6周的专业认知实习,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公司企业文化、电子技术人员职业道德、企业欢迎什么样的员工、现代企业优秀员工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职业素养等调查活动。调查活动与专业实习相融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查活动结束,每个小组都写出质量较高的调查报告,职业道德素质和就业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机电1101班的级一学生在调查体会中写道:“调查活动,加深了我们对所学专业及将来所从事的职业认识,提高了我们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使我们懂得了作为电子行业从业人员应遵守‘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质量第一,用户第一;遵章守纪,严格操作;钻研技术,精通业务’职业道德要求,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公司、企业、单位形象乃至生存发展的重要性,我们在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加强职业道德知识的学习,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三、开展以就业创业为主题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全面成才,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第二课堂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延伸、补充和发展,是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平台,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我们以就业为导向,以就业创业为主题,组织开展就业专题系列讲座、职业生涯设计大赛、创业设计大赛、就业模拟招聘会素质拓展等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如在“规划自我、服务社会、赢取未来”职业生涯设计大赛中,选手们结合个人的能力、性格、特质等自身情况,从自我评估、外部环境分析、目标的确立、实施步骤以及评估调整等方面,对自己的未来制定出切实可行、设计新颖并具有创新性的职业规划方案,从而增强了自我职业规划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在“超越自我,团结协作,进步你我他”的心理健康素质拓展活动中,学生通过参与“放飞心弦”、“你追我赶”、“生命之旅”、“万众一心”、“信任背摔”、“水到渠成”等多种有趣的拓展项目,轻松愉快地学会认识自我、调整自我、发展自我,探索自身潜能,领悟团队的力量和智慧,从而增强自信心、信任感和责任感,提高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创业设计大赛,更是激发了学生创业潜能和热情,增强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意思维,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意志力、领导决策能力等创业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在就业模拟招聘会中,学生通过模拟真实的招聘程序:投递简历-自我介绍-回答面试官提问,展示了自我,也锻炼了面试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

四、加强社会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前提。专家指出,目前不少大学生就业前迷茫、就业后频繁跳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对社会的了解和自我定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我们加强社会实践环节,组织学生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我们组织学生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有两类:一是发挥高职学生的技能优势,组织学生到社区开展“学雷锋”为民服务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和提升专业技能;二是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深入城镇、农村、企事业单位进行社会调查,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丰富阅历,认识自我,增强建设和谐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调查分析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实践活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生活,在实践活动不仅历练意志、磨练品质、增强悟性,同时也提高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有同学在参加暑假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后,深有感触地说,“走出课堂,进入社会,我才发现原来我是这么的渺小。我没有社会经验,不知道社会工作的艰辛……,调查活动使我对社会有了更深的理解,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在“学习雷锋,从我做起”志愿服务活动中,学生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化为实际行动,把所学专业知识转化成服务项目,深入到社区开展电风扇、电饭锅、电吹风、VCD、电视机、微波炉、消毒柜、手机、mp3、电脑义务维修及电脑配机维护咨询等服务活动,用行动践行雷锋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受到社区群众的称赞和好评,有效地提升了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能力,也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Z].正教学[2011]12号

[2]党的十八报告

[3]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4]魏晓明,姚晓丹.职业核心能力:学生就业的“独门兵器”.http://2011-05-23

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和认识篇10

一、法律职业道德的内涵

在目前的法律职业研究中,法律职业伦理和法律职业道德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两个概念,且通常被作为同一个概念使用。当然,也有学者将二者加以区别。例如,有人认为,法律职业道德的含义包括了职业行为规范、道德品质和调整法律工作中社会关系的道德规范,因此其含义要广于法律职业伦理(沈忠俊1999:18);也有人将法律职业伦理与法律职业道德从实质层面和主观层面予以区分。处于实质层面的属于伦理问题,即究竟应做什么和不得做什么?处于主观层面的属于道德问题,即对某种行为内容的态度、心理准备、心情、动机等。所以,关于法律职业人当为或不当为之基准是职业伦理;关于法律职业人就法律职业伦理内容所产生的态度、心情、动机等即为法律职业道德的问题(孙笑侠2001:15)。

我们认为,从广义的角度而言,可以将法律职业道德分解为两个层面,即法律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职业者个体的道德品性。前者反映了法律职业伦理关系的规范性的要求,具有客观性、社会性;后者是伦理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道德选择、道德品性,是人遵循为人之道所引起的收获、体验,具有主观性和个体性。

法律职业道德规范是在法律职业活动中形成的,反映法律职业伦理关系并规制法律职业共同体的道德准则。法律职业准则是与法律活动的职业化相伴而生的。任何职业,因其是人们长期所从事的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的社会活动,有着独特的职业责任和职业纪律,因此形成了特殊的道德准则和规范。正如韦伯(1998:68)所说:“近代官吏团体已发展成一支专业劳动力,经过长期的预备性训练后有专长。并且近代官僚集团出于廉洁正派考虑,发展出一种高度的身份荣誉意识,若是没有这种意识,可怕的腐败和丑陋的市侩习气,将给这个团体造成致命的威胁。没有这种廉洁正派,甚至国家机构纯粹技术性的功能也会受到威胁。”法律职业是人们所从事的以法律为专门业务和职责指向的特殊社会活动。它要求法律职业者具有独立的地位和崇高的威信,不受外部力量的干扰。但是,法律职业机构的独立并不意味着职业者可以凭借自己的喜好决定案件,它要受制于一套客观规范的制约,法律职业道德准则便是其中之一。法律职业道德从内部维护着法律职业的良好地位与尊严。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将这种职业伦理关系以明文道德准则的形式体现出来,有人将其称为“道德制度性约束”(曹刚2001:142)。如美国1887年亚拉巴马律师法典、1969年美国律师协会制定的《律师职业道德准则》和美国律师协会通过的《律师职业责任法典》等。我国近几年也陆续出台了类似的伦理规范要求,2001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就是其中之一。

法律职业者个体的道德品性是在履行其职责的活动中对法律职业道德准则的内化和遵循,集中表现为个人的观念情操和品质境界。当代的伦理学一般把道德品质概括为知识、意志和行为的统一体。具体来说,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五个方面构成。道德认识主要指人们对个人同社会和他人的关系以及对一定社会用以调解这种关系的理论、原则和规范的了解和掌握;道德情感是人们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所产生的倾慕或鄙夷、爱好或憎恶等情绪态度;道德意志是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克服困难、障碍而作行为抉择的努力和坚持精神;道德信念是人们对于某种人生观、道德理想和行为原则的正义性深刻而有根据的笃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强烈责任感;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外部状态,表现为道德语言、道德行动和道德习惯。(罗国杰1985:356-358)法律职业道德也主要体现为一种个人的道德选择和道德品性。

二、法学教育对法律职业道德意义的争辩

关于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道德的关系,其实就是法律职业道德是否可教的问题。我们认为,这个问题可以分解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从法律职业道德规范的角度看,法律职业道德作为规制法律职业者的准则属于伦理知识,因而是可教的。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就是知识或智慧,知识可教,故美德可教。(朱小蔓2000:24)因此,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法学院都开设了法律职业伦理课程,传授法律职业伦理知识。在这方面几乎不存在争论。

另一方面,从职业道德品性的角度看,关于其是否可教的问题,人们有不同的看法。在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上,英国哲学家赖尔认为,美德学习属于一种特殊类型的学习,其核心是态度学习。普通的知识通过口授式教学可以学到,普通的技能通过训练式教学可以学到,但这两种教的形式都不足以使人学到普通的美德。美德只能通过“道德榜样”间接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学习。赖尔认为,即使滥用“教师”一词,也不能把他们看成是美德的“教师”。他们是年轻人的道德榜样,却不是年轻人的“道德教师”。总之,在赖尔看来,美德是人间接地受道德榜样渗透道德影响、向道德榜样自觉学习的结果,而不是通过教师直接教育的结果。(朱小蔓2000:31)

关于法学教育对于法律职业道德的意义的争辩,主要是针对道德品性这一问题而展开的。对此,有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是怀疑的观点,另一种是肯定的观点。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在法学院的学习经历和特殊的道德规范课程能否对学生的道德品性发展起积极的作用。

(一)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怀疑论

持怀疑观点的人根据经验证据(通过测试)认为,无论是第一学年的法律实践,还是一学期的、独立的法律职业伦理课程,对学生的价值观都没有影响。(杨欣欣2002:180)波斯纳(2001)曾强烈地表达了他对校园道德教育的疑问,并提出以下几个证据支持自己观点:

第一个证据是道德家和他们的学生似乎并不比其他受教育的人——如科学家,甚或是律师和经济学家——行为更为道德。也许我们就不应当指望哪怕是最好的道德哲学家讲道德;也许只有那些为自己行为与道德法典有差距而感到困扰的人才会为道德哲学所吸引。但这一点不适用于大多数注册道德哲学课程的本科生。

第二个证据是道德哲学家非常渴望将其教学工作量降到最低限。他们更喜欢写作一些只是相互阅读的论文,而不是要改善下一代人的道德。他们或者追求职业声名,或者暗地里不相信道德哲学可以改进道德,或者两点都占了。

第三个证据是在精英法律教育过程中法律专业学生的转变。许多法律学生来到法学院时都充满理想主义,决定要抵制到大公司从业的诱惑。他们接受了法学教授——其中许多人都认为法律和道德是相互渗透的——理性化教育。然而,等到毕业时,几乎所有的毕业生都去为大型法律事务所工作了,他们的理想远不是为教授的理性化教育强化了,而是受到遏制,他们意识到自己的理想已经被物质性制约打碎了。有这样的例证,在哈佛法学院有多达70%的一年级的学生表示渴望从事公益法律,而到了第三年,这个数字就降到了2%.这部分真正的、实践的理想主义者,在最好的法学院的新近的毕业生中非常少,尽管法学院的课程渗透了校园道德论。

(二)法律职业道德教育肯定论

持肯定观点的人即持亚里士多德学派观点的人认为,道德和美德是能够通过学习获得的。“成年人主要通过从事有道德的、体验角色的活动获得美德。他们认为,学生从进入法学院的第一天起开始逐渐拥有与自身角色相关的道德……法学院在这方面将对学生的道德水平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法律职业道德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尽可能地进行道德教育,或至少应当降低不道德行为发生的频率。”(杨欣欣2002:180、183)虽然道德哲学教学对道德行为甚或道德信仰没有直接影响,但是它增加了学生的道德敏感,并因此使他们毕业后遇到任何道德两难时都能想清楚。由于对道德争议变得更敏感了,并且更有技术解决这些争议了,因此大学毕业生的行为就会更道德。(波斯纳2001:85)为了拥有美德,必须做道德的事。(最好在一个道德教师的指导下)一个人不能通过独自学习在道德上获得发展。道德的律师行为有可能产生于学术环境中,而不是律师事务所。(杨欣欣2002:183)

另外,关于法学教育对法律职业道德的价值问题,还有一种价值中立的观点。前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克拉克曾经以一种有趣、率直、无助但同时又充满希望的感情说过,虽然许多法学院说他们无法教授道德品质,但他们必须教,因为没有其他人能教。(杨欣欣2002:183)

三、法学教育对法律职业道德意义之我见

在对待法学教育的法律职业道德意义方面,我们认为,应区分“教”的不同的语义。

从语言学的视角来看,对于什么是教,用法不尽相同。教的一种用法是表示成功地做某事即使人学会;另一种用法是表示努力的意向,即试图使人学会但未必使人学会。前者是成功性的用法(successuse),后者是意向性用法(intentionaluse)。(i.Scheffler1960:42-43、60、69)根据以上分析,如果不考虑教的结果,只从意向性意义上理解教,则道德是可教的,既可用口授的方式教,也可用示范、训练的方式教;既可直接教,也可在教授知识和技能中间接地教。但是,如果必须考虑教的结果,从成功的意义上理解教,以教会作为可教的标准,道德的可教性就会成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如果从意向之教的角度来探讨法学教育对于法律职业道德的价值,无疑法律职业道德的培养尽可以通过法学教育的途径来实现。(朱小蔓2000:45)如果从成功之教的角度来探讨法学教育对于法律职业道德的价值,即考虑教的结果,法律职业道德的可教性就无疑会成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在法学教育对于法律职业道德的意义方面,我们认为,法学教育不应只是传授知识和专门的技术,它还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如果法律仍旧是一项职业的话,必须采取一些手段向学生灌输责任和义务的意识,这是一种职业的精髓。”(Sidneyp.Simpson1936:1068、1070)应当说,“重塑道德感的希望主要在法学院”。(杨欣欣2002:200)

从意向之教的角度上说,法学教育可以直接地教;从成功之教的角度上说,法学教育可以间接地的教。尽管在法学教育中道德教学确实存在很多困境,但这不是放弃、轻视道德教育的理由。法学教育必须对学生进行法律职业道德教育,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院校或机构能胜任这项工作。道德可教信念之所以成立,有其理性的基础:一是因为知识可教,而知识可以赋予人的情感和行为以理性,而理性恰恰是现代道德生活的基本精神;二是因为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中,可以间接地渗透道德影响。道德可以间接地教。(朱小蔓2000:49)更为重要的是,法律这种实践理性的教学还能够为学生创设一种亲身体验法律职业实践的机会,这就为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机制。

(一)设置法律职业道德课程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

法律职业道德对法律职业的重要意义决定了法学教育开设法律职业道德课程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同时,从广义上说,法律职业道德作为法律职业共同体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所遵循的规范和准则也属于知识范畴,有着自己独特的体系、逻辑和评价标准,这又决定了法学教育可以通过课程设置的方式实现伦理知识的直接授受,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

美国是很重视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国家。早在19世纪90年代,美国法学院就已经开设了法律职业道德课程。“到1915年,81所法学院中有57所开设了法律道德规范课程,这些课由法官或著名律师讲授,并且用各种规则、沙斯伍德法官的著作或职业道德规范委员会的报告作为教材。”(杨欣欣2002:172)但在当时这些课程通常是低学分的或者不作评分的选修课,因此没有引起学校和学生的重视。由于美国的水门事件将很多律师牵连到不道德和违法行为中以后,律师协会和法学院才采取行动改革法学院中的道德教育。(DeborahRhode1992:36-39)美国律师协会于1974年强制要求法学院进行法律职责和责任模拟的教育,为此各州在律师协会的准入考试中增加了道德考试科目,最终使得各个法学院都将职业道德作为必修课程。

学生对法律职业伦理知识的掌握是实现对学生道德品格教育的前提。只有学生了解法律职业道德准则,把握法律职业活动的是非评价标准,才可能将其转化为内心信念,并落实在行动上。

在我国法学教育中,法律职业道德教育一直处于边缘地位。在20世纪初近代法学教育刚刚兴起的时期,一些学者受西方思想影响,已经开始意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如东吴大学法学院教授孙晓楼、杨兆龙、丘汉平、燕树棠等学者都对法律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做出过深刻的论述。(孙晓楼1997:32、164、149、154)孙晓楼在为东吴大学设计的新课程表中,将法律伦理课作为2学分的必修课。1933年东吴大学法学院的课程编制将法律伦理学作为2学分的选修课。

新中国成立以来,除去“文革”期间法学教育被撤销之外,一直到1999年法学教育对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仍很不够。从课程的设置来看,在1999年以前的法学教育中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的教育,没有关于“法律职业道德”、“司法伦理”等类似的课程。在律师资格考试中加入了“律师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科目,但律考的内容仅停留在1996年颁布的《律师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规范》的介绍上,还谈不上是一门系统的学科。1999年出台的《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第一次将“法律职业伦理”作为一门课程来要求。但从法学本科的课程设置来看,法律职业道德课程还是缺失的。尽管传统上我国法学本科教育中也开有思想道德教育课,但其内容多集中于公众道德和政治素质的要求,法律职业伦理的特定性和特殊性被无声地淹没了。而且由于教育方法的不当,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也是十分有限的。

随着法律职业化的全面展开,法律职业道德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法学教育要发挥其对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价值,首要的任务就是开设法律职业道德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