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城市生态环保十篇城市生态环保十篇

城市生态环保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7:51

城市生态环保篇1

关键词:城市建设城市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城市规模扩大速度加快,城镇数量剧增。据报道,2011年中国城市化水平超过50%,中国城市人口在历史上第一次超过农村人口。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和人口数量,是经济、政治、宗教、文化等集中地,是人类走向成熟与文明的标志。随着城市的发展与建设,我国推进城市化的步伐越来越快,加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同时,在城市生态环境、城市风貌政治的过程中一系列的问题也日益突显。部分城市在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发展时,却忽视了长期的环境效益,没有长远的规划,建设过程中造成资源浪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

加强环境的生态保护,是城市建设中保护城市传统风貌,创造优美和谐城市环境景观的关键。如何在优化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完善城市的功能,对城市建设进行长远规划,把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不能顾此失彼,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一、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

改善人们居住环境是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在我国城市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充足、生态环境良好是城市社会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城市可持续发展,高质量的生活条件是当代人所追求的,但良好的环境是这种生活的必要条件,而目前城市发展中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初衷相悖。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除了考虑当代人的生活发展需要,子孙后代的发展才是关键,也是当代人在发展中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

随着经济不断增长,城市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在缓解城市人口住房紧张的同时,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也得到很好的改善。加快城市化步伐,大力推进城市建设,是目前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必然,亦是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遇到新一轮的机遇与挑战。做好居民环境的规划和改造的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从而服务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化城市建设并非单纯的经济建设,不能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增长,协调人口、经济与人口和谐发展,才能更好的平衡社会文明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在城市建设中,环境也是生产力,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是城市发展的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市经济增长最好的助推力。

二、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

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相互依赖和发展的整体。受到多种条件和因素的限制,城市建设中建筑设计、城市整体规划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存在不少弊端。

1、城市整体规划不合理

在部分城市的整体规划中,规划起点过低,往往会出现规划不当导致整体不合理的现象。第一,城市生产区与生活区、工业布局与农业布局混乱,交错层叠,生活、生产区域没有分开,工农业不能很好地相互促进,居民生活呼吸的空气,饮用水等清洁度得不到很好的保障;第二,高密度的楼群,致使公共绿地面积减少,绿化水平过低,加之通风不畅或遮光等问题,极易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第三,整体布局不美观,部分道路规划狭窄,排污渠道管网不健全,不能很好的解决排水排污问题;第四在部分城市的建设中,重视短期的经济效益,未能突出环保特色。

2、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城市建设实施过程中的环境保护,环境污染处理,节能减排等问题在城市建设过程往往被忽视,城市建设实施过程中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等问题。例如,施工过程中排放的烟尘、车辆运行过程中的扬尘等使城市空气受到污染;由于建设项目需要,对资源过度开采,极易造成水土流失,甚至污染水资源;建筑垃圾的随意堆放,在日晒雨淋之后随地表径流流入城市河道,对城市生活用水造成严重污染;施工过程中的机器轰鸣,产生的噪声等等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居住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3、环境保护管理、资金投入不够

在城市的建设中,即便是对环境建设投入重金,但城市管理力度的欠缺,对环境保护也产生了障碍。第一,在部分城市,城区内的雨污分流管网建设规划到位,主要道路的硬化、美化等做了大量的投入,但因管理不当或无人管理,加上部分居民素质较低,乱倒垃圾,造成污水横流。第二,管理部门之间的不协调,违章建筑横行,占道为市、随意摆摊、违章广告随处可见等,给城市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第三,由于部分城市经济基础不好,在环境保护方面资金不足,环境保护配套工程得不到完善,环境保护处于被动状态。

三、加强城市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问题,怎样提高城市经济增长,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严格贯彻、执行我国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强化环保意识。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城市生态环境综合防治,坚持生态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合理处理城市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人口的关系,强化广大人民群众甚至社会各界的环保意识,促进城市环保水平的整体提高。

2、提高城市居民参与意识,深化城市污染治理。积极组织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在环境保护日与环境保护相关部分开展“白色污染”等活动,从而推动环境保护教育工作,提高群众参与意识;通过明察暗访的方式,认真开展城市生态环境安全检查,对城市饮用水源地,工业污染企业等进行重点检查,提高抽查频率。

3、加强城市建设项目管理,提升环境保护执法水平。进一步规范城市建设项目的审批,严格把关新上市的工业污染源,严禁工业污染项目建设于环境容量低甚至没有环境容量的区域或是水源地上游;其次,对于环境建设项目的审批,精简审批事项,加强队伍建设,拓展环保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为民服务的水平。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是城市居民生产、生活、工作最基本的条件,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城市建设中,注重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正确处理好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小群.《城市周边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生态环保信息),2010(1)

[2]陈俊.《以景观绿化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园林设计),2010(10)

城市生态环保篇2

在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威胁,尤其是城市的天然河流遭到破坏,从而引发出生态环境问题,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作者就河流在城市环境中的生态功能进行阐述,分析城市化给河流带来的影响,如何对城市河流进行整治提行可行性的见解,从环境保护学的角度认识、整治、保护河流的生态结构,从而实现河流整治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城市发展河流整治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前言

河流是城市景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城市河流生态环境保护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维护河流生态平衡,保护河流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加强河流生态维护,对城市生态平衡,生态环境保护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从生态学角度对城市河流进行整治,以及河流在城市中的生态价值,河流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总结,明确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及意义。

2城市河流在城市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

河流赋予城市神韵,是城市生态环境的依托,优美的河流景观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内涵。城市环境建设离不开河流与水面,是城市景观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水赋于城市生命与活力,是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城市河流首先是城市的生命之源,减少城市的洪涝灾害与热岛效应。使城市物种具有多样性,景观变得生动,丰富人们的生活,实现城、水一体的人文设计理念。在河流被城市广泛使用,为人们生活带来享受的同时,生态环境倍受考验,城市河流的生态环境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加强城市河流的整治与河流生态环境保护对城市发展建设有着特殊的作用与意义。

3城市河流存在的问题及整治

河流作为城市的主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正在受到建设者与居住者的关注,就我国城市河流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城市河流存在的问题

河流在美化城市的同时,还承担着排涝、防洪之重任。首先,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的开发都喜欢依山傍水。河道周围的土地开发与利,严重的损坏河床与河道。由于国民综合素质还不是很高,在城市生活配套设施不到位的情况下,大量的生活垃圾,工业污水涌入河道,对河道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其次,大量的人工河道修建,破坏河流湿地生物生存空间,随着河道的降低,河床到河岸的延伸空间缩短,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同时也阻断了水系与土系之间的联系,高筑的防洪大堤,石砌的护岸,破坏了河流的自然规律,影响了水生态环境的同时生物种群受到影响。最后,大量的人工河,造成河道蓄洪能力减弱,使地表径流速度加快,从而出现一下雨就涝的现象。

2)加强对城市河流的整治

城市化建设实现人文理念,对城市河流整治也要以人为本,对河流规划突破传统思路,引进先进的生态的环境设计理念,开展城市河流整治工作,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首先,在对城市河流整治的过程中,尊重自然规律,保持河流原有的自然特性与生物的多样性。自然河流对洪水具有一定的调节做用,在自然水流的长期作用下,所形成的曲流,浅滩等,能有效的缓解下游的洪水压力。在对城市河流整治的过程中,保持河流的曲折蜿蜒以及河流的多种形态,在美化城市环境的同时,也保持了河流的原生态。其次,在对城市防洪的设计中,要把堵与疏相结合,蓄与泄并重的理念。增设河流过水断面,是现代防洪的新概念。现代化城市建设必须尊重河流自然演变规律,保留原有的河流,洼地,湖泊等。最后,河流护堤的整治,应按保持自然的国际治理准则,建设生态活堤,是今后城市河堤整治的发展趋势。把保护生物生存环境与创造生物生存环境做为首要任务,在考虑防洪功能的同时,也要充分体现河堤生态效果,把河堤整治与水系,土系,生物链相结合,建造适合生物生长的,具有自然形态的河堤。

4城市河流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由于城市化建设对河流水域的污染,污染势头一发不可收拾;大面积的开挖,使得地面沉降,土地沙化,生物栖息地缩小,严重的损害了生物的多样性,由水资源引发的社会问题已严重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城市河流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1)施实行政干预手段,保护城市河流生态环境。在城市化进程中,对水污染的防治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一直以社会道德教育进行城市河流生态保护。在二十世纪初,我国明文规定所有工业排放必须达标排放,否则就实行关停,整顿措施。从而增强了企业与各地方政府的责任心与紧迫感,推动了环境整治的脚步。

2)运用经济手段,保护城市河流生态环境。对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排水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实行国家补贴,地方政府与企业共同承担的原则,实行多渠道积资政策,执行排水许可与排污收费政策。同时也可将污水处理进行市场化,根据污水处理需要,按标准收取污水处理费,采取公平公正的原则,提供公平竟争的平台,实行全新的治理污水理念,减少城市河道的排污量。

3)引进先进的技术手段,保护城市河流生态环境。市政工程实行管网雨污分流,减少污水排放量,把分离出的高浓度污水在污水厂进行处理。实现高效,节能,减少河道环境污染。加快污水处理厂的投入与建设,引进先进的污水处理设备,对现有的污水处理工进行工艺改造。随着城市化脚步的加快,城市人口急增,加大城市的供水量与污水排放量,然而城市污水处理建设相对滞后。据不完全统计,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占总污水排放的40%,在大城市已达到70%。加大城市污水投入建设,既清洁了城市又保护了城市河流生态环境。

4)加强河道清理工作,消除河道内部污染源。河道内部污源多是产生在河道比较缓慢的区域,在水流平缓的河段一般都会累积污泥。污泥的有机物含量高,当水体的CoDmn含量达到15毫克每升时,就是最差水质的标准。当气温变化,温度升高时,底泥上翻融入水体是造成城市河流黑臭的主要原因。因此,定期对河道进行清理工作,是清除河道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

5)加强截污排污工作,禁止河道养殖。河道的污染源除了工业排放外,还有利用河道进行养殖的养殖废水,居民生活污水等。生活污水可以通过市政工程设计,把生活废水直接送入污水处理站,污水经过处理之后再进行排放。对上游养殖基地进行政干预,禁止在城市上游进行放鸭,养鱼行为,把污染降息到最低,维护城市生态环境。

5结束语

总之保护好城市河流生态环境,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城市建设工程,保护好河流水环境就是保护城市,同时也是保护我们自已。加强城市化建设,必须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曹梅英,王建华.城市河流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J].山西水利,2008,(1)

[2]刘树坤,刘树坤访日报告:河流整治与生态修复(五)[J].河海水利,2009,(5)

[3]朱向宏,刘兴仕,王宗亮,等.水生态环境保护实践[J].节水灌溉,2010,(1).

[4]沈清基.对城市河流的生态学认识[J].上海城市规划,2008,(2)

城市生态环保篇3

关键词: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污染

中图分类号:X1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編号:2095-672X(2018)01-0187-02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成为当前不可忽视的问题,为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措施来保证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城市建设中,的确花费了很多人力物力,使用了很多方法保护生态环境,但是这些措施并不是很全面,而且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所以探寻实现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做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

1城市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在城市建设中采取很多方法保护生态环境,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尽管花费了很多人力物力,效果却依然有限,至今,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

1.1水污染日趋严重

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中,水污染一直是比较严重的问题,虽然国家对于这方面问题颁布了很多法律,然而水污染的情况还是日趋严重,其中工业垃圾与生活垃圾的不断排放依然不断地对水质造成污染,不断严重的水污染情况不仅会造成水资源的匮乏,增加了水净化加工的费用,不利于城市的发展[1]。

1.2生态建设被破坏

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中,人口的增长极为迅速,土地资源匮乏,所以城市大量建造住宅,又因为缺少科学合理地规划,对城市原有的绿化与生态建设造成极为严重的破坏,不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3大气污染

工业废气以及燃料的大量排放对空气造成非常严重的污染,严重时甚至会降下酸雨,酸雨对城市的建筑与土壤都会造成极为严重的破坏,不利于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中极为严重的问题。

1.4噪声污染

据相关调查,我国绝大多数城市的噪声都是超过国家标准的,而且最近几年,噪声污染问题还在日趋严重,无论是生活噪声还是工业噪声都对城市居民的生活造成不利的影响。

另外,交通工具问题,绿化问题,以及各种其他城市污染的问题不仅对城市发展不利,还对城市居民的健康造成损害,都不利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2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满足子孙后代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

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保证国家经济长远与稳定发展的前提,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讲,经济的发展是消除贫困,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差距的最有效地方法,但经济发展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环境的问题,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一定要协调并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2]。我国的人口增长速度非常迅速,每年消耗的资源都是非常巨大的,正是因为这般巨大的消耗,不得不加大对各种资源的开采,但是往往又会忽视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再加上日益增长的人群所造成的各种污染,最后就会产生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尤其是资源的匮乏会对城市居民的生活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所以无论是为了经济的发展还是城市居民的健康,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适度开采生态资源,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3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是因为人口增长太过迅速,经济发展太过迅速,城市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没有一个具体的可以施行的标准,对于污染的处理以及生态建设都不能与迅速增长的人口、迅速发展的经济相协调,另外还有资源的开采过度但是使用中却又有着巨大的浪费等问题,为了实现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做到可持續发展,提出以下措施。

3.1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进行普及

对环保的观念进行普及,加强城市居民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具体实施方式有:国家通过各种活动对于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进行宣传,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各种理论知识要能让城市居民掌握,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居民,采取不同的方式,让所有人都能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且让他们自觉的在生活中就可以做到保护环境,只有让保护环境这样的观念深入人心,让人们意识到生态环境与生活息息相关,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实行才能够事半功倍[3]。

3.2对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进行完善

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完善的法律是各种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能够有效施行并取得较好效果的前提。社会在发展,人们对于法律的认识不断增加,遵守法律法规是从小就进行的教育,所以完善的法律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所以国家应该注重于生态环境方面法律的建设与完善,就目前而言,国家已经推出数部有关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不过对于资源方面的法律还在不断进行完善,只有对生态环境方面的保护问题做出相关规定以及严厉的惩处措施,才能更有效地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3.3对城市的布局进行合理地规划

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布局都是有问题的,在规划方面不够合理,尤其是对于一些旧城区的改造,往往都不适应城市的发展,对于城市的生态与绿化极容易造成破坏,所以,在城市的构建与改造中,一定要让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布局方面要合理,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城市中一些占地广却又污染严重的重工业工厂进行合理地处理,对于发展不好的要实行淘汰,对于发展不错的可以迁入到人口少的地区,最大程度的减少工业污染,另外,要做好城市的绿化,城市中大量的绿化不仅可以缓解温室效应,还可以减少空气污染与噪音污染,保留土地的水分,对城市居民的健康也是极为有利的,能够有效地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4]。

3.4对城市污染源进行有效地治理

想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其中比较有效地方式之一就是对城市污染源进行有效地治理,城市的人口密集,同时污染也较为集中,政府可以通过集中处理对污染加以控制,对于排放的污染可以通过收费手段加以控制,根据城市发展情况制定最大污染排放量的标准,一旦超过标准,按超过量进行收费。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政府也需要加大投资,使用效果较强的仪器或方法对于污染进行彻底的处理,防止各种城市污染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5]。

3.5对于城市循环经济进行推广

循环经济就是对以往的技术进行合理地改良,最有效地减少资源的损耗,实现资源的再利用,从而提升能源的利用率,不仅让生态资源得到合理应用,还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把实现循环经济作为城市的发展方向,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做到可持续发展,另外,由于经济的发展,生态资源的开采无法避免,但是通过其他手段对生态环境进行弥补也是一条可行的措施,比如,绿化面积的扩大等。

4结语

在城市化建设中,只有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才能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想要实现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做到可持续发展,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进行普及、对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进行完善、对城市的布局进行合理地规划、对城市污染源进行有效地治理、对于城市循环经济进行推广都是比较有效地措施,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经济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郝方涛,郭文林,常鹏周.试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7,(03):31+34. 

[2]王瀚.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D].四川:成都理工大学,2014. 

[3]王贺,赵宝吉,孔伟一.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对策探讨[J].黑龙江环境通报,2011,(01):1-2+5. 

[4]郭芙梅.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城市生态环保篇4

关键词: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污染;旅游资源;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X1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我国城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引发原因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快、人口多,因此也对城市生态产生诸多影响影响,主要有:噪音污染——城市交通带来的噪音污染,城市施工建设机械设备运作带来的噪音污染以及城市工业生产带来的噪音污染等;大气污染——北方城市冬季取暖煤等燃料燃烧带来的大气污染,热电厂,化工厂生产带来的二氧化硫等危害性气体污染,城市车辆的尾气污染等;固体废弃物污染——城市居民生活垃圾污染,城市建筑拆迁废物污染等;水污染——市民生活用水污染、工业生产废水污染等等。总之城市化进程过程中的工业生产、市政建设、交通车辆、居民生活等都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同时也给城市居民的身心发展带来了影响。

二、加强我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对策分析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宣传教育是做好城市环保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利用各种立体手段,抓住一切机会,对政府、企业、社会公众进行宣传,避免环保宣传盲区,改变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误区,使环保工作真正实现政府重视、企业配合、人民群众满意、社会效益明显的最优状态。环保问题一直是社会建设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城市环境改善进度缓慢,主要是因为宣传力度不够。城市建设部门,应该在国家科学发展观基本政策的引导下,树立全民的环保意识,政府作为环境保护的中坚力量,应该担负起宣传的责任,同时社会各单位作为社会利益的受用者,也应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进行相应的环保宣传,环保工作要从人人做起,要从小做起,应该在学校等教育机构进行重点的环境保护思想的宣传,只有经过全民的宣传之后,民众才能将环境保护与自身发展结合起来,才能在日常生活中逐步践行该种理念。

2、全面整治城市环境污染

城市空气污染的治理应以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为依据,确定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首要污染物,以便于治理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城市的环境污染主要集中在大气污染,下面主要针对大气污染进行分析:

(1)工业合理布局。这是解决大气污染的重要措施。工厂不宜过分集中,以减少一个地区内污染物的排放量。还应把有原料供应关系的化工厂放在一起,通过对废气的综合利用,减少废气排放量。

(2)减少交通废气的污染。减少汽车废气污染,采取倾斜政策,提高车辆汽油燃烧质量,从而减少有害废气的排放。

(3)绿化造林。树木能使空气得到净化,从而显著改善城区环境。因此,应加大绿化造林的力度,努力提升城市绿化面积和绿化

3、全面提高城市生态质量

城市的生态破坏是城市生态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生态破坏的整改相对于环境污染的解决难度较大。从根本上来说,城市的生态破坏主要包括大气破坏、水破坏、土破坏以及生物破坏。其中城市土地破坏成为城市生态破坏的关键,下面重点分析城市土地破坏的整改措施:首先,市政土地管理规划部门应该严格土地审批工作,并根据城市的发展需要确定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例如,用于城市农业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用于城市居民住宅建设的土地利用模式等。其次,制定完善的公共设施法令。土地开发申请单位,需要提交土地开发利用的基本条件,只有经过政府实地考察,符合基本城市土地利用标准的才能批复准许开发;最后通过政策调整,有效刺激农民保留土地的农用功能。受到城市经济的影响,城交结合区部分农民放弃农用土地的耕作职能,针对这一现象,政府应该为城市农业用地提供更广泛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可以适当的为农民土地耕种提高土地津贴,吸引农民进行农用地耕作。目前部分城市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同时逐渐摸索出全新的土地开发理念——集群式开发,该种开发模式所保留的空旷场地还能为公园或植树造林提供场地,这对增加地表渗流量,水资源的补给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4、合理开发旅游资源

旅游产业虽然是“无烟工业”,但游客的大量到来,也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例如: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污水,特别是“白色污染”;旅游区内以大量汽车尾气为主的环境污染问题等。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治理与改善,肯定会影响旅游区及至所在城市的生态环境。因此,发展城市旅游业的同时,应采取措施,减少汽车使用量,提升使用效率,以有效降低汽车尾气排放量,保护空气环境质量。此外,在旅游区域宾馆、酒楼的建设要慎重,应尽量做到将环境影响降到最低,减少废水等污染排放,保持城市旅游环境的原生态效果。同时,在进行城市旅游区开发的时候,一定要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加强环境治理力度,加强环境卫生工作,才能创建优美的环境,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才能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5、加强城市生态环境的管理措施

城市的生态环境通常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和生物环境。加强对城市环境管理的力度是对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支持与保障。在城市环境管理过程中,不仅仅要坚持实行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还要加强对环境质量即工业污染全过程的监控,通过城市环境目标责任制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进行定量考核;按环境功能分区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推行排污许可制度;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管理运行机制等手段达到城市环境管理的理想效果。

在城市环境的实际管理中,如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应通过以下方法使土地原有功能转变受到限制,从而避免土地资源被大量地消耗。一是建议实行土地分区制,即将土地划分成若干份,对每个被分区土地的开发限制加以规定。例如,有的只能用于农业生产,有的分区土地只能用于住宅开发,还要将具有重要生态特征的河滩、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的分区区域列为重点保护区而禁止开发,这样就能有效的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使用;二是制定完善的公共设施法令。通过提高设定土地开发条件,如以是否已有自来水、下水道、道路等设施,为开发项目的前提条件,该土地才允许被开发。这种前提条件的设置,能成为一种有效控制土地开发的手段,有效的将开发项目限制在能够利用已有公共基础设施的土地上,从而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与浪费。三是通过政策调整,有效刺激农民保留土地的农用功能。同时,针对处于城乡交界的土地开发,可以采取集群式开发的原则,提高该区域的环境保护质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土地、水、能源资源的过度消耗。通过集群式开发,还可以有效提高自来水、下水道等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充分发挥公共交通的有效使用功能。集群式开发所保留的空旷场地还能为公园或植树造林提供场地,这对增加地表渗流量,水资源的补给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6、搞好城市绿化应下大力气采取强硬措施

(1)绿化要纳入城市建设规划,按国家规定,房屋基建要保证30%的绿地面积,每层凉台要有摆花盆的设施。城市道路与绿化带面积的比例是1:1。现有机关、团体、工厂、学校等单位及住宅区要加强庭院绿化,要有民族园林特色。每条街都要有一个绿化方案,做到一街一景,别具一格,树木花草要搭配种植,合理布局,除路面外要尽量减少城市的水泥地面和沥青地面。

(2)由于城市土地资源少,可供绿化的面积有限,所以要加大力支持推行“立体绿化”。做到“见缝插绿”首先做到“黄土不露天”,把所有空余地全都栽上树,然后在树下栽灌木(矮树)、再在地面在花草,形成多层次的绿化格局。要大力推行房顶绿化和墙面绿化及凉台绿化。我国绿化覆盖率高的城市有南京市38%,郑州是35.25%,长春市32%(90年统计数据)。

结语:城市生态环境破坏是城市化进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作为城市的管理部门,首先应该客观地分析其引发原因,进而结合原因进行有步骤有策略的整改和调整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作,管理人员应该综合城市发展的多方因素,在不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逐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这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必须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只有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得到了妥善的处理,才能提高城市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城市生态环保篇5

关键词: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危害;措施

abstract:alongwithurbanizedrapiddevelopment,causesoilerosion,hascreatedtheseriousenvironmentproblem,ifdoesnotstrengthenthecityconservationofwaterandsoilecologicalenvironmentconstruction,willinitiateamoreseriousconsequence.accordingtoconservationofwaterandsoil’srelatedknowledge,hasanalyzedthesoilerosiontheharmwhichproducesinthecity,andproposedthesolutionmeasure.

keywords:cityconservationofwaterandsoil;ecologicalenvironment;harm;measure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www.133229.com一些城市为了快速发展,迫不及待地大兴土木,从基础设施更新到工业园区建设,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这些建设有的很容易破坏地貌植被和原有水系,产生弃土弃石,使表土大面积裸露,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致使城市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环境恶化。由于忽视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有的城市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大量的资金用于改造环境上,得不偿失,这样的粗放的发展方式严重制约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城市水土流失被提上议事日程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水土流失只发生在山区,着眼于研究山区水土流失和防治,忽略了城市水土流失。我国政府针对深圳市1995年面临严重的水土流失危害,首次提出城市水土保持问题。随后,水利部在部分城市开展了水土保持试点工作,对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进行探索,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目前,不少大城市政府已将城市水土保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加强了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

2当前城市水土流失的特点

城市水土流失速度快、流失面广、流失点多是当前城市水土流失自身的几个特点。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速度提高,各种新科技、新技术的运用导致水土流失的加快;城市的扩张,尤其是“摊大饼”式的扩张,导致大片城郊结合带的“准开发区”水土流失尤为严重;在快速发展背景下,开发商见缝插针似的抢夺土地导致了水土流失的“点”特别多。这些特点给水土流失的治理带来相当大的难度。因此,治理水土流失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势必成为一场持久的攻坚战。

3治理城市水土流失的措施

首先,要完善政策制度法规,不仅严厉查处各种无视环境的开发行为,而且还要提高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加入到水保队伍中来;其次,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城市水保深入人心,调动城市市民参与水保的积极性;三是要做好规划,在规划上充分体现经济社会发展、城市景观、美化环境与水土保持的结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四是要多渠道增加投入。只有做到以上几点,城市中水土流失的状况才能从根本上扭转。

3.1政策制度的完善

水土保持必须从政策和制度上加以完善,有政策保证,才能让治理具有行动指南。首先,在全国选出若干试点城市,进行水土流失的治理实验。选出的城市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和义务。水行政主管部门牵头,负责示范工作的规划、协调和技术指导,城建、环保、园林等部门负责城区绿化、美化工作,林业部门负责城区周边的绿化,其他部门在做好本单位责任区水土保持工作的同时,积极配合和支持试点工作。与此同时,水土保持工作被纳入领导年度目标考核中,实行向同级人大和上级水利部门报告制度,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协助抓的工作格局。

城市水保首先是制度建设,各试点城市制定和出台了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和管理制度、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制度、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等配套规定和文件,完善了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做到城市水保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据统计,全国验收合格的26个试点城市共出台配套制度、办法220件以上。此外,试点城市通过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机构,明确水土保持执法主体资格,充实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人员,执法能力得到加强。试点城市总计有专职水土保持监督人员190人。

3.2规范管理各开发建设项目,做好水土保持规划

针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等活动频繁、点多面广的特点,各城市开展水土流失状况的调查,建立了全市开发建设项目档案,掌握全市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动态,对其实行全过程规范管理。水保行政执法部门严格落实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和“三同时”制度,组织和争取人大参加执法检查,查处违法案件,树立水土保持行政执法权威。山东省烟台市狠抓“三权”落实,水利局联合计划、国土、环保等有关部门,严把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关,做到水土保持申报、审批、收费、监督检查、验收“一条龙”管理,并将水土保持监督执法纳入了“110社会联动”服务体系,为监督执法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云南楚雄市、思茅市水土保持方案的审批收费进入行政审批中心,统一办理城市开发建设的有关手续,规范水土保持方案的编报、审批和水保“两费”的收费制度,使预防保护、监督执法工作走上了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轨道,水土保持方案申报率、水土保持违规费收缴率明显上升,有力地遏制了人为水土流失现象。

城市水土保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各试点城市结合城市发展特点,精心编制城市水土保持规划,在规划上充分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城市景观、美化环境与水土保持的结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河北省承德市的城市水土保持规划,经各方面的专家和代表联合审查论证后,得到市政府批准,不仅在北方山区城市具有代表性和示范作用,而且对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促进承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福建省晋江市按照城市水土保持规划,把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列入城市总体规划中,统筹安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量资金开展城市防洪排涝整治、城市规划区山体保护性综合整治、骨干公路整治绿化等专项活动,进一步营造优美的人居环境,提高了城市品位。

3.3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要做好城市水土保持这项全新的工作,各个城市得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切实保护城市自然地貌植被,严格控制开山采石,实施裸岩裸地治理;对开发建设区的建设实施严格管理,控制和减少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对城市水系进行综合整治,提高水系绿化指数和城市雨洪调蓄能力;增加城市绿地,恢复和提高城市生态系统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对城市郊区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最终能供市民观光休闲。

各个城市情况不一,城市水保重点也不一样。有的城市重点开展城市水系整治,提高城市防洪标准和防洪抗灾的整体能力,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有的城市则把城市基础设施和开发区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治理作为重点,禁止随意倾倒建筑渣土和生活垃圾,防治水土流失危害,避免水土乱流、地面裸露,减少泥沙淤积;有的城市对市区周边的开山、采石、挖砂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对城市周边采石取土、矿山开采清查整顿,要求按照水土保持方案进行治理;有的城市将城郊接合部的水土流失防治纳入了城市水土保持范畴,城郊产业开发与小流域综合治理相结合,为市民提供一个健身、休闲、游览观光的活动场所。

3.4多渠道增加投入

在城市内开展水土保持工作需要经济力量的支持。各城市应坚持贯彻“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原则,国家、个人、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共同参与,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开展城市水土流失治理。例如,2001年以来,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油田通过财政拨款、国债资金、招商引资、群众自筹等渠道多方筹措水土保持资金3亿多元,开展了城市水保屏障、城市碧水工程、水系绿化等工程建设;甘肃省天水市将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的项目吸收到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实行各投其资、各负其责,形成合力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和投资环境,市区北山地区综合治理后就吸引了21家客商在此投资,发展“庄园式”生态经济。

4结束语

现代化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诸多生态环境问题,使城市建设者必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关系,强调开发建设中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而城市建设必须伴随着城市水土保持的开展而进行,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保证城市化有序地进行,规范各项建设工程按照现代化秀美城市的建设标准开展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治理流失,城市的生态环境将无法获得大的改观。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应在不断探索的基础上,更新理念、丰富内涵、强化管理,使水土保持的预防监督、治理开发、监测预报,依法行政和科研示范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力争全面提升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水平,加速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新民、张海庆、尹明万.水资源评价及可持续利用规划理论与实践[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3.

2李赞堂、刘咏峰.wto与中国水利标准化[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城市生态环保篇6

【关键词】:生态园林环境保护建设建议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更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社会的发展,使我们生活的环境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污染。对于生态园林来说,可以对周围的环境起着调节的作用,同时,生态园林也是城市园林的最高体现,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而社会的发展,对生态园林的植物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依照以往传统的配置手法,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园林的植物配置,还应该包括植物与植物相互之间的艺术配置,并且要考虑与其他园林要素进行结合,充分体现出园林的生态环境,使得植物和环境之间,植物和植物之间能够相互融合,并对城市的环境起到保护的作用。

一、建设生态园林的意义

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正起着前所未有的作用,既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新的城市景观,又提高城市规划的布局质量。坚持以生态平衡为指导思想,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以地带性植被为特征,适地适树,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比例合理,速生树与慢生树相结合,最终实现以乔木为主体,乔灌草合理配植,建设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为一体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能有效提升人居环境,且城市绿化对改善城市小气候、环境卫生、美化景观,维持城市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绿化是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基础,城市绿化覆盖率是衡量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基础。因此,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建设生态园林和谐发展,不仅是满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也是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措施。广大生态园林建设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开展建设生态园林工作的重大意义,增强历史责任感,切实加强对开展建设生态园林工作的指导,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目标,精心组织,狠抓落实,使生态园林工作扎扎实实、富有成效。积极引导建设生态园林向“人与自然的和谐”目标发展。

二、城市环境保护中生态园林的作用

1、改善环境质量

在城市中不仅人的呼吸排出二氧化碳,吸收氧气,而且各种燃料燃烧时也排出大量二氧化碳和吸收大量氧气,所以有时城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可达0.05%~0.07%。二氧化碳虽是无毒气体,但是当空气中的浓度达0.05%时,人的呼吸已感不适,当含量达到0.30%~0.60%时,人就会感到头痛,出现呕吐、脉搏缓慢、血压增高等现象,对人体就有害了。有关资料表明,每公顷绿地每天能吸收900kgCo2,生产600kgo2,每公顷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可吸收1000kgC02,生产750kgo2,供1000人呼吸所需要;生长良好的草坪,每公顷每小时可吸收Co215kg,而每人每小时呼出的Co2约为38g,所以在白天如有25m的草坪或10m的树林就基本可以把一个人呼出的Co2吸收。由此可见,城市中的公园、行道树、庭园、草坪等对调节空气有着重要的作用。

2、模拟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不仅反映了群落或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变化程度或均匀度,也反映了群落的动态与稳定性,以及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生态学家们认为,在一个稳定区域内,各种群对整个区域的时空、利用资源以及相互之间的作用,总体趋向于相互补充,而不是简单的互相竞争,区域内的系统越复杂也就越稳定。生物的种类成分数量越多,区域内的生态分化和种群间结合的结构就越复杂,自我调节自然生态系统和保持平衡的能力就越强。因此,由很多植物群落组成的区域,比单一群落组成的区域更能充分地利用环境资源。在城市绿化中应尽量多造针阔混交林,少造或不造纯林。观赏型人工植物群落是生态园林中植物利用和配置的一个重要类型,它将景观、生态和人的心理、生理感受进行综合。

3、杀菌作用

由于绿地上空粉尘少,从而减少了粘附其上的细菌;另外,还由于许多植物本身能分泌一种杀菌素,而具有杀菌能力。据法国测定,在百货商店每m3空气中含菌量高达400万个,林荫道为58万个,公园内为1000个,而林区只有55个,林区与百货商店的空气含菌量差7万倍。

4、净化土壤

植物的地下根系能吸收大量有害物质,而且有净化土壤的能力。如有的植物根系分泌物能使进入土壤的大肠杆菌死亡。有植物根系分布在土壤好气性细菌比没有的多几百倍至几千倍,能促使土壤中有机物迅速无机化,既净化了土壤,又增加了肥力。草坪是城市土壤净化的重要地被物,的土地种植草坪后,不仅可改善地上环境卫生,而且能改善地下土壤卫生条件。

5、安全防护

全面建造好城市防风林带,对多风害的城市来讲十分重要。应在城市远郊、近郊直至城内,营造不同树种、不同面积的大片林带。可在主风方向的远郊山地造大片森林、近郊造林带,市内于公园、居民区、道旁、庭园广植树木。以此消风降尘。在有河流泛滥或地震发生的城市,城市绿地及公园则是救命安身之地,其作用不可低估。在地震区城市,绿地能有效地成为防灾的避难场所,发挥避震、防火、疏散作用。绿色植物可过滤吸收和阻隔放射性物质、减低光辐射的传播和冲击波的杀伤力,同时对红外侦察设备都有良好防护作用,对现代战争具有防护和伪装作用。

三、生态园林的发展方向

由于生态园林对改善生态环境有巨大作用,它将会日益得到人们的亲睐,人们也会更完善生态园林,让园林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1)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应该与城市建设统筹发展

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无论在欧洲发达国家还是在美国,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总是有具体项目的支撑,并且有保证项目实施的各项政策。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完善生态城市理念和战略,制定详细的分工实施体系,以明确的法律地位、完善的市场化管理体制作为支撑,保证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有条理的实施生态工程。

(2)做好城市生态环境的规划

城市绿地的分布要合理均匀,扩大公共绿地的服务半径。规划要做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风格多样、量力而行,利用当地原有的地形地貌等特征,使得引入的生态植物与生态条件相适应。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加大道路、小区、游园及广场的遮荫效果,为市民提供合适、环境宜人的环境。

(3)注重生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只要是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环境污染、社会异化、非持续发展的技术都是与生态化发展相违背的。生态技术依靠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与生态学原理相结合能够有效地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必须重视生态技术应用和产业的发展,比如节能减排技术、物质循环与再利用、绿色材料的研发等。随着节约型、绿色经济型园林的发展,现代园林建设过程中,越来越注重新的生态技术的应用。

结语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城市建设呈现出生态化发展的趋势,作为城市建设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园林绿化,是建设和谐美好城市的重要体现,其在未来城市建设中的基础地位将显著提高。园林绿化的生态功能和城市功能也将越来越多地受到居民的关注。因此,园林设计师应有较全面的修养,坚持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原则,才能高起点、大视野、全方位地把握生态园林的建设,从而营造健康、美观、和谐的城市环境。

参考文献

【1】袁兴中.刘红.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J].上海环境科学,1995,(02)

【2】刘伟.刘晓彬.胡学聪城市规划与环境经济的关系[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2,(01)

城市生态环保篇7

关键词:生态园林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物种多样性

   城市是一个规模庞大、关系复杂的动态生态系统,由社会、经济,自然子系统复合而成,具有开放性、依赖性、脆弱性等特点,极易受到环境条件变动的干扰。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既有自然的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组成要素,而园林绿地系统则是其中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组成成分,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环境问题的加剧,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走生态园林道路、以绿地系统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性,许多国家已将其作为城市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一个衡量标准。

   一生态园林的概念与科学内涵

   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如互惠共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竞争,化学互感作用等)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够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空间、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剧,给人类带来了生存环境的危机,这一严峻的现实,迫使人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仿造自然环境,以谋求优良的生存环境,把园林绿化作为主要手段,因势利导地利用对城市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有利因素和改造不利的因素,从整治国土,促进生态平衡的高度全面绿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将园林绿化事业推向生态园林的新阶段。〔1〕

   生态园林的科学内涵在于:①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②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化率,调节小气候,吸收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气体,衰减噪声,调节生态平衡;③美化景观、在绿色环境中提高艺术水平,提高游览观赏价值,提高社会公益效益,提高保健休养功能,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游憩、娱乐需要和人们生存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

   二生态园林的主要功能

   生态园林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讲,主要体现在调节小气候,改善环境质量和美化景观方面。

   (一)调节小气候

   L.J.Batten认为:小气候主要是指从地面到10余m至10om高度空间内的气候,这一层正是人类生活和植物生长的区域和空间。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深刻影响着小气候。

   植物叶面的蒸腾作用能调节气温、调节湿度、吸收太阳辐射热,对改善城市小气候具有积极的作用。研究资料表明,当夏季城市气温为27.5℃时,草坪表面温度为20℃~24.5℃,比裸露地面低6℃~7℃,比柏油路面低8℃~20.5℃,而在冬季,铺有草坪的足球场表面温度则比裸露的球场表面温度提高4℃左右。

   由于绿色植物具有强大的蒸腾作用,不断向空气中输送水蒸气,故可提高空气湿度。据观测,绿地的相对湿度比非绿化区高10%~20%,行道树也能提高相对湿度10%~20%。

   城市的带状绿地,如道路绿化与滨江滨湖绿地是城市的绿色通风走廊,可以将城市郊区的自然气流引入城市内部,为炎夏城市的通风创造良好条件;而在冬季,则可减低风速,发挥防风作用。

城市生态环保篇8

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如互惠共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竞争,化学互感作用等)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够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空间、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生态园林的科学内涵在于:①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生活环境。②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化率,调节小气候,吸收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气体,衰减噪声,调节生态平衡。③美化景观,在绿色环境中提高艺术水平,提高游览观赏价值、社会公益效益、保健休养功能,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游憩、娱乐需要和人们生存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

2生态园林的主要功能

2.1调节小气候

L.J.Batten认为,小气候主要是指从地面到10~100m高度空间内的气候,这一层正是人类生活和植物生长的区域和空间。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深刻影响着小气候。植物叶面的蒸腾作用能调节气温,调节湿度,吸收太阳辐射热,对改善城市小气候具有积极作用。研究资料表明:当夏季城市气温为27.5℃时,草坪表面温度为20~24.5℃,比地面低6~7℃,比柏油路面低8~20.5℃;在冬季,铺有草坪的足球场表面温度则比的球场表面温度提高4℃左右。

由于绿色植物具有强大的蒸腾作用,不断向空气中输送水蒸气,故可提高空气湿度。城市的带状绿地,如道路绿化与滨湖绿地是城市的绿色通风走廊,可以将城市郊区的自然气流引入城市内部,为炎夏城市的通风创造良好条件;在冬季,则可减低风速,发挥防风作用。

2.2改善环境质量

2.2.1吸收Co2,放出o2,维持碳氧平衡。有关资料表明:每hm2绿地每天能吸收900kgCo2,生产600kgo2;每hm2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可吸收1000kgCo2,生产750kgo2,供1000人呼吸所需要;生长良好的草坪,每hm2每小时可吸收Co215kg,而每人每小时呼出的Co2约为38g,所以,在白天如有25m2的草坪或l0m2的树林,就基本可以把1个人呼出的Co2吸收。

2.2.2吸收有毒有害气体。污染空气和危害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气体种类很多,主要有So2、n0x、Cl2、HF、nH3、Hg、pb等,在一定浓度下,有许多种类的植物对它们具有吸收和净化能力。

2.2.3吸滞粉尘。由于树木有强大的树冠,叶片被毛和分泌粘性的油脂使得树木具有滞尘作用。

2.2.4杀菌作用。由于绿地上空粉尘少,从而减少了粘附其上的细菌。另外,还由于许多植物本身能分泌一种杀菌素,而具有杀菌能力。据法国测定:在百货商店每1m3空气中含菌量高达400万个,林荫道为58万个,公园内为1000个,而林区只有55个,林区与百货商店的空气含菌量差7万倍。

2.2.5衰减噪声。植物,特别是林带,对防治噪声有一定的作用。据测定:40m宽的林带可减低噪声10~15dB;30m宽的林带可减低噪声6~8dB;4.4m宽的绿篱可减低噪声6dB。树木能减低噪声,是因为声能投射到枝叶上被反射到各个方向,造成树叶微振而使声能消耗而减弱。

2.3美化景观、丰富建筑群体轮廓线

生态园林是美化市容,增加城市建筑艺术效果,丰富城市景观的有效措施,使建筑“锦上添花”,把城市和大自然紧密联系。

3生态学原理在生态园林中的应用

3.1坚持以“生态平衡”为主导,合理布局园林绿地系统

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其含意是指处于顶极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此时系统内的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与协调,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相对平衡,系统的整体效益最佳。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中,强调绿地系统的结构与布局形式,与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的协调,以及与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着眼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绿地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

3.2遵从“生态位”原则,搞好植物配置

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在特定的城市生态环境条件下,应将抗污吸污、抗旱耐寒、耐贫瘠、抗病虫害、耐粗放管理等作为植物选择的标准。在绿化建设中,可以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来配置植物。

参考文献

1曲仲湘.植物生态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城市生态环保篇9

1.实习目的: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同当地居民或公园游客的交流,增进我们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城市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以及了解人们对于环境的真正需求。

2.实习路线及内容:20*年4月5日,早八点,在北大逸夫二楼前集合出发,经图书馆至燕南园,停留进行观察调查;经静园至翻尾石鱼;从北大西门出至蔚秀园及承泽园,解散进行调查;在*北坡一路观察,听取老师讲解;约14:30实习结束。

3.实习达到的目标:通过老师的讲解以及自己的观察,将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同实际联系起来,发现原来我们身边有许多细节都被我们忽略了,一些习以为常的事情背后还有大文章。通过实习,也认识了一些动植物,增加了知识。

二、实习记录

1.逸夫二楼经图书馆至燕南园途中:

在图书馆前回望,通往东门的那条路,左边是繁忙的建筑工地,右边是教学楼,仅有的那片可怜的草坪是看不到的。虽还是春天的早上,但还是给人一种热的感觉。也许因为是新建不久的,路两旁几乎没有一棵树。北京春季多风,有时还会夹杂着工地上的土,形成一个小型“沙尘暴”,令这条路有些让人望而却步,尤其是在夏天,大家都要低头疾走,当然这种情况在出了东门以后也没有得到缓解。缺乏绿色,也使这条路让人感到很暗淡,有些过于严肃。

不能说这条路上完全没有绿色,还有一片草坪。关于它我问了问周围的同学,有的说没什么感觉,有的说它晚上还不错,还有的说刚来的时候觉得绿油油的挺好,后来就没注意了。我觉得这和人的心情有关,刚入学当然觉得什么都好,后来也就没心情注意了,还是“低头疾走”要紧。晚上其实是草坪里的灯好看。这么说来它存在的意义似乎不大,不如种些树,因为在地学楼前,我觉得弄成一个小型的实习场地,大家可以分辨分辨岩石,认识认识植物,比在屋子里印象要深刻。

老师还提到如何设计这条路以配合图书馆及周围景物的问题。

2.“世外桃源”——燕南园:

(1)老师在园内一片草地中讲解:

了解并认识了一些植物,如耐践踏的车前草,开着紫色小花的二月兰,堇菜和蒲公英等。这些野生的植物不需要人们特殊的照顾,自生自灭,但是生生不息,二月兰谢了,三月兰花开,种类更加丰富。

(2)自己在园中的观察:

与园外相比,园中的人工雕琢很少。墙角,路边都长着野花。注意到园中很少有铁栅栏,草地的边界都是由一种植物,再在上面简单的架一根竹竿组成的。植物都是活的,长叶开花后应该很漂亮。我想这个效果是铁栅栏无法拥有的。在里面还看到三只野猫,两白一黄。

(3)同园内居民的交流:

有一位40多岁的叔叔在自家门前的地里给玉簪花分株,访问中他说这一小片地里的植物都是他种的。问他住在这里同住在楼房哪个好,他说当然是这里好,因为这里人的密度小,活动空间大,还可以种花草。

在询问一位住在园中30多年的老大爷时,他指着园中的一个花坛说,那里以前是一个游乐场,现在修了反而少了个娱乐的地方。

在问及住在此处还有什么不如意的时候,被访的人一致对园内的公厕表示不满,说不仅环境差了,而且人也杂了。有一位50年代就居住在这里的老奶奶说这里的植被乱七八糟的,自己想种点花,又会被人折走。

3.静园:

据老师介绍,这里以前是一片苹果树林,但为修草坪被砍掉了。静园的草坪可以任人践踏,目前黄绿相间,野草为绿。

4.未名湖:

有一个插曲令我印象深刻。一个人正在湖边的长椅上看书,突然身边开始喷水,吓的差点跳起来,原来是给草坪浇水的时间到了。我觉得这是设计的一大失败。设计要处处为处在其中的人着想,也许坐椅与喷头不是一起建的,但后来添加的应考虑到整体,不能将一个一个设施隔离起来。

5.蔚秀园:

主要是同居民进行交流。大家似乎还是抱怨的比较多,都反映小区中的一个死水沟蚊蝇滋生,臭气熏天,垃圾成堆。据了解,这个水沟以前水是清的,水源是地下的自来井,居民也不多,后来盖房子,把水填了,把山推了,自来井不出水了,活水变成死水了,清水自然也混了,臭了。当问及对小区内的植物有何看法的时候,大家的意见也是出奇的一致,说现在太乱,草乱七八糟的,还是要搞搞绿化,弄利落点好。问她们野花难道不好吗,回答是花期太短,不象种的花那样开的长,也没有那么多种类,而且也没有种的花花朵大,好看。

居民的观点似乎与老师自然即是美的观点有些矛盾,这种情况在燕南园中也有发生,人们还是需要整齐的草坪和人工栽种的花朵。是因为我们访问的都是些老人家,她们见了太多的荒芜与嘈杂,现在渴望一种整齐的美吗?

6.海淀公园:

还是以自己观察和同别人的交流为主。在公园中没呆多久就感到很晒,问在公园中健身的人,也反映这里的树阴太少了,夏天只能很早或傍晚来。一个看着孩子玩耍的阿姨说,这里虽说很晒,但离家比较近,有一些健身设施,孩子也爱到这里玩,有总比没有要好。

我观察到,这里树少,天空比较空旷,反而成了放风筝的好地方,公园也因地制宜,门口就有卖风筝的。其实没树也有别样的乐趣。

公园中有残疾人康复区,儿童区和老年人健身区,区内都有适合不同人群的健身设施。而且每区的地都是用橡胶铺的,软而不滑,这是在很多小区或公园里面被忽视掉的。

7.去往*的路上:

在万泉河边,被眼前景象惊呆,河床中已没有水,只有一层散发恶臭的淤泥。固化的河道,水的匮乏,使其没有了生机。

经老师讲解,路上那些穿着“铠甲”的树木是皮很名贵的杜仲。我不明白为什么要把这种树种在路边,给树木的养护添加麻烦。是为了让路人认识新植物吗?树上没有挂牌,而且让人认识到它的珍贵之处,树就更危险了。是它适合种在此处,或是它长成后别有一番景象吗?

到了所谓的绿化隔离带,是将“京西稻田”除掉后的产物,觉得还没有路边的树多,土倒是不少。老师介绍一种名为灰藜的一年生植物,该种先锋植物,无人管理,也可茁壮成长。

8.*南如意门:

门前就是昆玉河,又称京密引水渠,岸边已被固化。该条河流同八一湖相连,构成了所谓的京城水系,已经成了人们游北京的一条水上路线。驶过两条游船,但均没有按照当初开通此路线时所说的,为保护水体,将窗子封住,不知会给河水带来多少垃圾。

采访中,得知以前的岸边满是树,水里鱼也不少,但为了修路,树砍了,岸修了,现在鱼不见了,由于来往的车辆很多,又没有树,土也很大。我仔细观察河水,发现水中有不少水草,靠近岸边处还有垃圾。

9.*内:

*主要由*湖和*两部分构成,两者均为自然形成。

沿西堤六桥而行,一路杨柳依依,桃花盛开,同门外相比,简直就是两个世界。在同游客的交流中,大家都很喜欢这里的风景,觉得“没白花门票钱”,反面的声音没有听到。

湖边老师讲解由芦苇和茭白组成的湿地系统,这种滨水系统,净生产力高,不仅美化环境,还可以造福环境。我夏天来游园的时候,绿色的芦苇配上蓝色的湖水,再加上湖面波光粼粼,是很漂亮,但当时不了解它原来还有这么多生态功能。对一些景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也是此次实习的一大收获。

公园中正在进行整修,一圈印有花草树木的围帐将工地与游览区隔开,从远处看,围帐和园中的花草融为一体,不仔细看,简直无法分辨。这比起那些路边常见的突兀的围帐,更让人觉得舒服。但不幸的是我们还是看到有一条管道从工地延伸到湖边,乌黑的水正排到湖里。围帐很高,无法看到里面,不知这水是施工后的废水,还是将需要整修的湖段排空时,湖底含有淤泥的水,要是后者,还是情有可原的。

在山上我们看到了几百年前的水土保持工程,很不显眼,老师不讲,我是不可能发现的。工程对山体的改变不大,只是将山坡改造成鱼鳞状,有点象阶地,这样可以加强下渗,减缓水流的速度,从而预防了水土流失。但我想这只适用于水量不大的时候。

在山上还看到一些丢了脑袋的佛像,对取走佛祖脑袋的人颇不理解,这是一种亵渎,也是一种低素质的表现。

约下午两点在山上解散,实习结束。

三、分析与讨论

注意到这次实习中不论是老师的讲解,自己的观察还是进行访问的过程中,都提到了不少关于植物的问题,因此这一部分想着重探讨周围环境中植物的选择,以及对实习过程中想到的问题进行解答。

1.关于居民对周围植被看法的问题

在调查中,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应该对环境进行修理,而对野生的植物则有一些深恶痛绝,这与老师的一些观点有些背道而驰。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自然环境能让人觉得舒服,使人产生深刻的体验呢?研究表明①,首先,要看人是否对自然环境感兴趣;其次,要看自然环境的物理特征。例如,一片矮树林旁边是一片绿草如茵的草地,人们从矮树林中一条小路穿过,坐在草地上玩耍,会产生一种摆脱都市枯燥、乏味、紧张工作压力的感觉,心情愉快;而在另一种情况下,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无法通过的灌木丛,这类自然景色往往失去对人类的吸引力。

因此,我想整齐修剪过的草地,花园,还是有它们存在的心理基础的。我们在学这门课之前不也是对一些人工修剪,设计过的园艺作品赞不绝口吗?这似乎是很多人的心理需求。我们不能完全否定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市中心的花坛,绿地,在心理学上,能够有较高的清晰度,更能够吸引人。当然,任何改造都要有一个限度,适可而止。

老师是从生态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的,自然生长的植物有诸如,种类丰富,无需太多人工管理等优点。从城市整体的角度来讲,还是要以自然植物为主,这样对资源和环境都有益处。但处处都是这样,未免让人产生荒芜杂乱的感觉。居民的不满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当然这又引出另一个问题,是人们的心理需求重要,还是环境生态重要?设计要以人为本,又要以环境为基础,两者兼顾似乎很有难度。如何处理,改变人的观念?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改变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寻求一种合适的立足点,将二者有效的调和起来。但,这立足点在哪里呢?

2.关于路边种植杜仲树的问题

前面提到,在去往*的路上,对路旁种植穿“铠甲”的杜仲树不理解,回来后特意查了一下该树的特征,发现自己当时的看法过于简单,是错误的。

当时看到的树,因为是刚移植过来的,树干很细,也没有枝叶,再加上那圈铁衣,觉得不是很美观。其实,据查得的资料②,杜仲干形直,枝繁叶茂,树冠多呈圆形或圆锥形,遮萌面积大,且树体抗性强,病虫害很少,不需喷洒农药,是城市园林绿化非常理想的树种。北京、南京,杭州、洛阳等城市利用杜仲作行道树或进行公园、庭院绿化,均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而且由于杜仲根系发达,耐干旱瘠薄,也是广大山丘地区理想的水土保持树种。杜仲树耐旱,耐寒,耐碱,却不喜湿热,在北京种植非常理想。

杜仲树的药用价值也很高,可以说浑身都是宝,尤其是它的树皮,这也是给它穿衣的原因。但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杜仲树的树皮具有再生的特性,即使对主干某一区段树皮进行全部环剥,只要及时采取保护措施,短期内在剥掉皮的木质部上又可长出新的树皮,3~4年后即可赶上未剥皮部分树皮的厚度。通过环剥皮还可以促进树株直径的生长。杜仲不管幼树或老树都存在树皮再生能力,但其中以幼、壮龄树再生能力最强。所说的保护措施,简单来说就是用有网眼塑料薄膜包裹树干。

我想,既然剥皮不会给树造成太大的损伤,反而在一定意义上说还对树有好处,何苦要把树围起来呢。而且我看那铁圈很小,没有给树留生长的空间,不如没有。希望这是因为树还没完全长好,进行保护的缘故,以后能看到小树解脱枷锁。

那我们要怎样选择种植的植物呢?

我觉得首先要了解植物的特性,以及当地的环境,因地制宜。不能将人的意志强加给环境。正如在实习中看到的,针叶树的落针有一定酸性,会使周围的土壤酸化,因此树下的植被很少,我们强种上草也没有用;还有在*山坡上看到的侧柏,它本是一种耐旱,耐碱的植物,所生长的地方往往植被不多,公园如果片面的追求绿化效果,铺上草坪,为保养草坪又浇灌很多的水,反而会对侧柏的生长不利。还有前几年,北京提出要给杨树做“节育手术”,因为每年一到春天,杨絮就铺天盖地,无孔不钻,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不便,这是当初种植时所没想到的。这些都是由于设计者不了解植物的习性造成的。形式不是我们追求的一切,和谐才是基础。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乡土植物的应用。所谓“乡土植物”是指未经人类作用引进的那些植物。“在乡土植物中包括不少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材料,它们生长繁茂,管理粗放,无需对土壤作特殊的处理,可供选择用于公园、娱乐场所和庭院中的湖泊、溪流、池塘及喷泉花坛等处的镶边栽种。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课题。”(william`robinson)。应用乡土植物种植可为城市居民区提供一个近似于自然林地和开阔田野的环境。孩子们在这里可以自由地攀爬树木,摘取花朵和进行其他活动,而这正是现在很多设计没有考虑到的。乡土树种还可以真实地反映出当地的季节变化,而引入的外来树种却不能反映季节的特点。在当前迅速发展变化的世界中。乡土植物以其使人感到熟悉而又持久的风貌,也许更能引起人们对过去的怀念从而增强对生活的信心。

尤其是在土壤和其他条件不良的地段,乡土植物可以依靠其较强的抗性来维持正常生长。在不具备表土的地段,更可显现出其特殊的栽培价值。许多乡土植物并不需要优良的表土。贫瘠的土壤反而可以防止其过量生长,并减少相应的管理问题,而且这些植物在贫瘠土壤中生长的寿命往往比在优质土中更长。燕南园中几乎遍及各处的二月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墙角,土坑都成为它生长的场所。

前面也有提到关于人们对修剪得很好的花坛,绿地的需求。鉴于以上所说的乡土植物的优点,我们可以考虑以其作为园林设计,城市美化的主要原材料。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生态和人们心理需求的统一。

最后,我想到静园被砍掉的苹果树,也想到高中校园里的那排柿子树,那是我们学校的一道风景,一到秋天树上挂满了柿子,但没有人去摘它。长满果实的树木能给人一种成就感,一种满足与欣喜。在校园等地种植一些适宜当地环境的果树,让人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应该被提倡。

四、收获与问题

实习是一次用自己的眼和耳去感受环境的机会,在实习的过程中,经老师的讲解,我体会到“生态无处不在”这句话。同时通过提出与解决问题,增进了知识,加深了理解,纠正了自己的一些错误认识。

在这次实习中,我感觉的最大的困惑就是,人们的需求或者愿望与生态的矛盾。要改变人的认识,但这绝非我们短暂的一生所能实现的,我们不能把全部的精力全放在纠正人的意识上面,还要努力去寻找协调二者的方法,而这个方法,应该就是我们要探索的问题。

城市生态环保篇10

——淄博生态城市建设嬗变之路及创新案例研究

张新联

【内容提要】近年来,淄博把生态城市建设作为引领性、创新性、长期性的工作来抓,先后出台一系列务实高效的推进措施,摸索出一批独具特色、亮点纷呈的工作新方法新途径,为全省全国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淄博模式”“齐鲁样板”。本文以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探索实践为背景,梳理淄博生态城市建设的起因、发展历程,研究分析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路径及经验启示,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

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在国家进行经济生态化发展转型的重要历史时刻,淄博把生态城市建设作为引领性、创新性、长期性的工作来抓,大胆创新,锐意改革,涌现出一批独具特色、亮点纷呈的工作新模式,打造了生态城市建设的“淄博模式”和“齐鲁样板”,为全省全国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研究淄博生态城市建设创新发展的经验和做法,对于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全民生态意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动态及发展趋势

(一)生态城市概念的提出

生态城市的思想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英国的埃比尼泽·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1898年,埃比尼泽·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中提出,可以把一切最生动活泼的城市生活的优点和美丽,与愉快的乡村环境和谐地组合在一起,建设一种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即“田园城市”。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与生物圈计划》中首次提出现代“生态城市”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借鉴生态系统的运行方式,加强城市系统内部的循环与优化,实现物质与能量的高效利用,从而尽可能地节约资源与能源,减少对自然界的侵害。同时,充分利用与城市相依的自然力,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和谐的、经济高效的、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区形式,形成自然、城市与人融为有机整体的互惠共生的结构。20世纪70年代之后,世界范围的环境意识普遍提高,人们对于城市环境的要求标准更高,一些学者也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设想。2002年8月,第五届国际生态城市大会通过了《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深圳宣言》,将建设生态城市的内容概括为:生态安全、生态卫生、生态产业代谢、生态景观整合、生态意识培养。生态城市建设就是建设生态健康的城市,使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二)国内外的探索实践

生态城市的概念提出以来,这一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引起了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建设生态城市已成为各国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的基本目标。德国、日本、新加坡、巴西以及欧盟的一些国家都已成功地进行了实践,形成了德国鲁尔工业区改造转型、日本北九州实现循环型社会等千姿百态的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模式,为世界其他国家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范例。从国内情况来看,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势头很好。1984年12月,首届全国城市生态学研讨会在上海举行,开启了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探索之旅。1988年,江西省宜春市在全国率先开始生态城市建设试点,迈出了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第一步。进入新世纪,国家相继出台《全国生态县、生态市创建工作考核方案(试行)》《关于公布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试点城市的通知》等多项政策法规,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党的十六大提出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七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国家发展战略,写入党代会报告。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党的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方面,制定了新时代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目标。经过几十年探索实践,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成效开始显现。截至2020年10月,全国共有262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和87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二、淄博生态城市建设的求索

(一)工业兴市

淄博是一座全国、全省重要的工业城市。近现代工业发展已超过110年,工业文明浸润深、氛围浓,产业门类全、配套能力强,全国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39个在淄博实现了规模化发展,90多种产品产销量居全国前3位,形成了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医药和医疗器械、纺织、建材以及新材料、电子信息、汽车及机电装备等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尤其是化工产业积淀深厚,是国内化工产业配套最为完善的地级市。2017年跻身全国首批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先后被命名为新材料名都、中国膜谷、部级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和国家火炬计划生物医药、功能玻璃、泵类、聚氨酯特色产业基地。淄博陶瓷生产史已逾万年,是中国五大瓷都之一、中国琉璃之乡,有“淄博陶瓷·当代国窑”的美誉。

(二)发展之痛

工业重镇的环境之痛。由于全市资源型企业、高能耗企业、污染型企业居多,老重化工城市的弊端突显,生态环保包袱重、压力大。淄博是石化医药之城,石化医药企业众多。淄博是陶瓷之乡,境内有各类炉窑最多时达5200余条,密度之大全国少有。淄博是山东省第一水泥大市。最多时全市共有60多家水泥厂、100多条水泥生产线。这些都给淄博带来很大的污染。

生态建设的民众之怨。较重的结构性污染、生态环境恶劣,一直是淄博人的发展痛点和无法回避的问题。淄博曾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大烟囱,冒黑烟,混混沌沌少晴天,一年吸掉半块砖”。这样的生态环境已经严重影响到人民的生活和身体健康。一些市民到沿海城市购买房产,大量民间资金外流。如此种种情况,使得淄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设雪上加霜。

环境难题的压力之大。随着城市规模和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资源优势逐渐消失殆尽,老工业城市资源枯竭问题日益突出,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不断显现,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压力巨大,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已经远远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如不有效治理,不但不利于民生,而且也将给淄博长远发展蒙上阴影。

(三)嬗变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一道道生态环境难解的命题摆在历届领导班子面前。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虽多次调整,但抓好生态城市建设的总体工作思路没有变,都把生态城市建设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不断探索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之路。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打下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坚实基础,走过了辉煌的40余年,开创了淄博生态城市建设新的时代。生态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带给淄博的除发展思路的更新,更有创新思维和改革精神的再度高涨,在探索淄博转型路径的同时,也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淄博市先后创建成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

淄博生态城市建设的嬗变之路,可依据不同时期发展理念的变化,即环境立市(2002年提出)、生态淄博(2012年提出)、全员环保(2019年提出)三个重要时间节点,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孕育阶段(1978—2002年)。这一阶段从改革开放至“环境立市”战略的提出,是全市环保工作从无序发展走向有序规范,生态建设事业逐步开展的阶段。二是环境立市阶段(2002—2012年)。2002年7月,市委八届九次全委会提出实施“环境立市”战略。2003年1月10日,印发《关于实施“环境立市”战略的意见》,3月,市第九次党代会将“环境立市”正式列入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发展战略。以实施“环境立市”战略为新起点,淄博生态城市建设启动并有序推进。三是生态淄博阶段(2012—2019年)。2012年2月,市十一次党代会召开,确定了“强化生态文明,加快内涵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其后又召开全市生态淄博建设暨环境保护大会,出台建设生态淄博的有关决定,淄博生态城市建设进入发展提高的新时期。2015年,提出了“一个定位、三个着力”的总体思路,即以走在全省前列为目标定位,着力建设工业强市、文化名城、生态淄博。这一阶段已把生态淄博建设摆在事关全局的突出位置。四是全员环保阶段(2019年至今)。2019年12月,市委首次提出了“全员环保”的创新理念。2020年3月4日,下发《中共淄博市委、淄博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全员环保”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其后,全员环保在全市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形成了上下一心,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三、生态城市建设视阈下的“淄博模式”

在生态城市建设中,淄博大胆探索,不断创新,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亮点纷呈的“淄博模式”。这里以闻名全国的“刑责治污”“行政区域边界联动执法”“全员环保”三种模式为研究对象。

模式一:刑责治污

1.主要路径

“刑责治污”是由市委政法委牵头,联合市公安局、市检察院、市法院、市经信委、市环保局等部门,分工配合,部门联动,组织开展的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2012年4月,市环保局和市公安局在全省首开先河,建立了联动执法机制,开始刑事司法与行政执法相互衔接的实践与探索。2013年,市委政法委牵头组织公、检、法、交警、经信、环保等部门开展环保专项治理工作,进一步夯实了刑事司法与行政执法相互衔接的实践基础。2014年1月6日,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政法机关全力支持环保工作的10条意见》,并印发《关于建立严厉打击环境污染违法犯罪行为长效机制的意见》,逐步构建形成“刑责治污”工作体系。2015年,进一步深化刑责治污工作,不断加大公安环保一体化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类环境污染违法行为。

2.取得成效

“刑责治污”以来,通过严打环境违法犯罪行为,有效树立了环境法治权威,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环境权益。牵头联合济南、东营、潍坊、滨州等市环保局共同签订了《小清河流域环境执法联动协议》,开展联合整治行动,关停边界地区“土小”和重污染企业,实施限期治理,破获多起污染环境、非法采矿等刑事案件,对跨区域环境污染等违法行为给予了沉重打击。《关于政法机关全力支持环保工作的10条意见》出台后,环保部向全国推介淄博的做法,并指出,这是淄博创新社会治理机制的浓重一笔,迈出了山东省乃至全国“刑责治污”的第一步。中央改革办《改革情况交流》、中央办公厅《每日汇报》分别向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的领导同志刊报了淄博的做法。相关做法被全国人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在修订法律和司法解释中采纳,作为典型经验上报国家发改委,得到高度评价。《人民日报》、新华社、《法制日报》《大众日报》等都对“刑责治污”进行专题报道。省委、省政府也在全省推广淄博的做法,列入山东省“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纲要。

3.案例启示

一是“刑责治污”必须发挥各部门的职能。刑责治污牵扯面广,必须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优势,加大对环境违法犯罪案件的侦破、批捕和审判力度,增强环境执法威慑力,形成打击环境违法的高压态势。二是“刑责治污”必须联合作战。刑责治污机制建立健全以来,多部门联合作战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只有合力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才能真正查处社会影响大、群众反映强烈的重大突发环境案件。三是“刑责治污”必须长期坚持。开展刑责治污以来,淄博市一以贯之,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任接着一任抓,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实践证明,建立长效机制是一个好办法。

模式二:行政区域边界联动执法

1.主要路径

“行政区域边界联动执法”模式出现于2014年前后,主要以周村区破解跨区域环保执法难题为代表。跨区域边界环境污染问题,一直以来是困扰地方发展的全国性难题,也是广大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面对日益突出的跨区域边界环境污染问题,周村区主动与相邻的邹平县及其检察机关、环保部门对接联系,共同商讨环境污染的治本之策,签订《行政区域边界地区环境执法联动协议》,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跨区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快速反应协查机制”,即在交界线区域内,周村区和邹平县的环境执法人员可互相深入对方交界区域3公里范围,先行调查取证再移交破坏环境违法企业所在地的环保部门立案查处,同时由两地检察机关跟踪问效、依法监督,共同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合力推动跨区域污染治理。

2.取得成效

一是有效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据2016年2月监测,边界地区环境空气质量计良好天数同比增加31天,水质达标率均到100%,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二是有效促进了企业转型升级。通过两地四方联合环保执法,加大治理力度,倒逼促进了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企业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三是有效整合了各方资源。变分散多头执法为联合执法,变过去单打独斗、各自为政为两地四方、参与联动,形成铁腕治污的合力。四是有效化解了边界矛盾纠纷。新机制打破了界线,突破了执法区域屏障,将两地群众的线索举报、情况反映统一标准立案、统一标准处理,两地群众、企业主之间的纠纷也得到有效化解。

行政区域边界联动执法通过在实践和理论层面的探索创新,已成为全国生态环境法治保障的典范。2015年5月,在环保部、中国法学会“生态环境法治保障”制度创新案例评选中,淄博市“跨区域环境污染治理快速反应协查长效机制”获优秀案例奖。同年8月,省检察院、省环保厅召开新闻会,将“淄博模式”作为典型案例。中央电视台、《中国环境报》《大众日报》等新闻媒体专题报道。

3.案例启示

一是两地必须密切合作。跨区域联动执法只有摒弃地方保护主义,加强配合协作、形成法律监督合力和行政执法合力,才能有效治理跨区域污染,促进依法行政,增强环保执法刚性,完善环境保护监管机制,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二是双方主动有效对接。要以生态建设大局为重,积极主动,加强环境执法建设,共同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合力推进环境污染整治,实现生态环境的共防、共治、共保。三是把握好基本原则。两地检察机关和环保部门只有严格把握检察机关依法监督、环保部门联动执法的基本原则,才能在环境保护联动执法快速反应机制基础上加强合作,尽最大努力控制和减少对相邻地区的污染影响。

模式三:全员环保

1.主要路径

淄博是率先提出“全员环保”理念的地区,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一项创新之举。“全员环保”模式主要是突破过去仅靠环保部门抓环保的格局,建立“环保吹哨、部门报到”协调联动体系,完善“全员环保”体制机制的架构设计、行动路线、路径突破、氛围营造等,变单一业务部门“孤军作战”为全行业、全领域协同作战,变重治标轻治本为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变时紧时松为常抓常严、追求长效,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打造党委领导、政府实施、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环保部门全程跟进、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大环保”机制。这与中央出台的《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精神一致,为推进生态赋能行动实施和淄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2.取得成效

一是“全员环保”理念日益成熟。这一机制打破了“环保问题就是环保部门的问题、环保责任就是环保部门的责任”的思维定势,全市上下“一股劲”,大力打好全员环保“一体战”,摆布好综合治理“一张网”。二是“全员环保”工作扎实推进。由于责任明确,各行各业协同攻坚治污,各方面抓生态环保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调动,实现了常态化、制度化治理。各部门各单位纷纷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完成任务。三是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各级压紧压实生态环保责任,强力推进生态环保任务落实,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3.案例启示

一是明确责任、齐抓共管作保证。“全员环保”工作机制六大层面层层抓落实、逐级压责任。同时,加强司法保障,推动“全员环保”各层面主体责任的落实,点面结合,凝聚“刑责治污+全员环保”的强大合力,为生态淄博建设提供有力制度保障。二是系统思维作指南。环保的最高境界就是多做有利于生态发展的工作,必须将其上升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应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科技化监管水平,对污染情况实施全方位动态监测和监控,及时、准确地获取资料信息,迅速发现并解决问题。三是公众参与作基础。群众对环境问题最有发言权,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要高度重视,深入查证、认真解决、及时反馈;加强普法教育,提高群众依法参与监督,逐级、如实反映问题的能力。

四、打造生态城市建设新“淄博模式”“齐鲁样板”

生态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作为一座独具特色的组群式城市,如何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发挥优势,再出新招,把生态城市建设提升到新水平,打造新“淄博模式”“齐鲁样板”,为全国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继续探索可供借鉴的新样板新模式,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未来必须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把淄博放到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来考量,寻找标杆,找准定位,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向纵深发展。

(一)实施生态赋能抓攻坚,切实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丰富和完善已有的成功模式,以有解思维研究制定更加科学、精准的举措,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努力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提升进位。一是全力以赴治标。打赢蓝天保卫战。深入推进结构性减排、工业企业深度治理、重点区域综合整治、移动污染源整治、重污染天气应急、精细化管理和科技治污等举措“七个升级”,狠抓有机挥发物和化工异味污染治理,狠抓扬尘治理和油烟污染净化。打好碧水保卫战。突出打好饮用水源地隐患、主要河流断面劣V类水体、城市黑臭水体三场“歼灭战”,确保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和所有农村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打好净土保卫战。加快构建全覆盖的固废监管和利用处置“两个体系”,力争尽快使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二是加大力度治本。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的经济体系。坚持用最高标准、最好技术、最好工艺、最好设备和最严内部管理机制武装企业,坚持走清洁生产、节能生产的路子。三是努力追求长效。一手抓“刑责治污”,一手抓“全员环保”,确保取得突出成效。抓好“刑责治污”,严格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对环境违法行为保持高压态势。大力开展“全员环保”宣传工作,将全市各级党委政府、人民群众和社会组织纳入生态建设过程中,打一场群策群力的环保治理人民战争,推动“全员环保”新机制向纵深发展。

(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生态教育制度化

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切实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把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落实到行动上和实践中。在社会生态教育方面,应该充分有效利用多种媒介和宣传方式,强化人们对绿色生态理念的认知。学校生态教育的制度化更是生态教育的重要方面,应当从小学至大学的各教育阶段,开展不同类型的生态教育,确保有效性和长期性。借鉴德国鲁尔工业区工业转型、日本北九州实现循环型社会的经验,参照深圳、天津、贵阳等地生态城市建设的法规条例,制定淄博促进生态城市建设的法律法规,破解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困境和问题。

(三)强化生态思维理念,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一是进一步树立生态思维理念。充分认识污染治理与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对政策、标准的变化尽快适应,主动思考学习。克服工作中求稳怕乱、患得患失、墨守成规的思想,少督导检查,多调研帮扶,遇到矛盾和问题,要有有解思维,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合理制定绿色发展规划。淄博作为一个依托资源发展起来的重化工业城市,推动绿色发展的任务艰巨。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对已有分散布局的工业集中区进行统一规划整治,强化园区功能分工。三是发展绿色经济。严格限制技术水平低、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建设项目,有选择地清退一批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推动城市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强化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支持企业推行绿色设计,开发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发展绿色工业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

推进生态城市建设,事关民生福祉,事关发展全局。全市各级应深入学习贯彻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示、重要论述和、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更加牢固地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融入国家和省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形成抓生态环保的高度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一年接着一年干,一锤接着一锤敲,为打造务实开放、品质活力、生态和谐的现代化组群式大城市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