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非遗论文范文大全推荐17篇非遗论文范文大全推荐17篇

非遗论文范文大全推荐17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1:17

非遗论文范文大全第一篇

“非物质文化遗产节?”这可是一个新兴的节日,来到家乡亦不过只是短短五个年头。可就是这个新颖的节日,唤起了人们心中对古朴古韵的无限情感。

“嘀嘀哒——嘀嘀哒——”老街上敲敲打打,好不热闹。大红的花轿,敬业的轿夫,专业的司仪队,好像真的把我们带回了许多年前的那个大喜日子。人们聚在一旁,老人家们更是议论个不停“我们以前啊——”,是啊,如果不是这样特殊的怀古节日,谁还能回忆起那快被遗忘的老时光?沿着老街继续前行,我发现类似的风俗节目还真不少。编箩筐的,制草鞋的,泥刻的,剪纸的……令人眼花缭乱[注:缭乱:纷乱。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也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没有隆隆作响的大机器,只是手工制作,也能做出一份特别的精巧与细腻。

一位年近八十的老奶奶引起了我的注意。白白的头发,满布的皱纹,似乎都在宣告着主人所经历的风霜。可她非但没被无情的岁月所击垮,反而保持着一种历练后的轻巧。一个木架,几缕布线,你也许很难想象这怎么能织成一匹精细却又不失结实实用的布。可在老奶奶的手中,这起起,那勾勾,色彩鲜明的十二生肖像就应运而生[注:应:顺应;运:原指天命,泛指时机。旧指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这条线连着那条线,那条线又压着这条线,细细的丝线一头连接着现代,而另一头的历史却好像与我们渐行渐远。

老奶奶身后是一幢古朴的小楼,里面展出的是许多楼主从各个地方搜寻来的古物。大到雕花木床,小到锅碗瓢盆,上面的图案无不精美细致,栩栩如生[注: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就连乍看普通的木盆也有不平凡之处,所刻的八仙过海中八个人物神情各有不同。有的桀骜,有的不羁,有的和蔼,有的慈祥,简直要把这八位仙风道骨[注:骨:气概。仙人的风度,道长的气概。形容人的风骨神采与众不同。]的仙家刻活了。

“以前的人可真聪明!”我发出由衷的赞叹。“那现代的人就不聪明了吗?”妈妈反问,我哑口无言[注:哑口:象哑巴一样。象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旁边一位不认识的叔叔却开口说话了,“不是现代人不聪明了,是我们在变懒!”

如今的我们渴望一切物质,但殊不知一种更加伟大的精神财富才是真正的遗产。我想,这也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意义之一吧!

非遗论文范文大全第二篇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在于对传承人的保护,合理有效的认定制度是传承人保护的前提和首要步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说,明确其应享的特定权利与应担的义务责任,既是对传承人进行保护的理论前提,也是对传承人进行监管的合理依据,建立一个以代表性传承人为核心的政策措施、法律法规和科学长效的保护机制是保护传承人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历史中形成世代相承的、相对稳定的文化传统或文化模式。作为一种无形的、以人为载体的“活态”文化样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发展永远处在“活体”传承与“活态”保护之中。从本体论的角度来看,传承人的存在根本上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从价值论的角度来看,传承人的价值集中地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从功能论的角度看,传承人的延续有效地保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1]。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在于对传承人的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展开研究就是迫切而重要的议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特性与认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指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与技能或利用、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鉴于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传承人的认定与选择就显得至关重要,是传承人保护的基础与前提。只有形成科学、合理、有效的认定制度,才能遴选出能够真正代表民族文化的传承人[2,3]。要合理认定传承人,前提是了解传承人的内在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单一性与综合性两种形态,相应地传承人被分为单个传承人与群体传承人。单一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人具有无需群体合作单凭个人技艺就能独立传承的特点。对于这类传承人的认定,我们在制订可操作性的技术指标时,就需要从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分别加以考量:从纵向的传承历史看,应该把所传习的技艺是否具有久远的传承谱系、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丰富的精神内涵作为认定传承人的标准;从横向的传承分布看,应该把是否为该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代表作为认定传承人的标准。只有这样,才能选出政府、专家、公众都认可的代表性传承人。综合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是群体性活动,与特定群体、场所与社区关联。对于这类传承人的认定就需要考虑非某一人就能掌控全局这一事实,挑选出其中具有传承技艺并能主动组织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一些关键人物作为传承人。只要将这些人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获得活态传承的保障[4]。对于传承人的认定还得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空间特性,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性、地域性等特征决定了传承人只有在特定的时空中才能更好地传承,一旦脱离其生存空间和文化土壤,传承必然走样甚至异化。因此对于这类传承人的认定,要以传承人是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存在的时空中坚持传承来考量。否则,传承人离开了文化传承的空间,就会切断传承人与传承土壤的联系,传承必然会走向无源之水的窘境[5]。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责任与义务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说,明确其特定权利与义务责任,既是对传承人进行保护的理论前提,也是对传承人进行监管的合理依据。权责分明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传承人的传承热情,促进传承人的保护工作。对于单一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传承人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有者、掌握者、使用者,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有者。而对于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传承人就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有者、掌握者、使用者,并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有者。尽管如此,传承人依然享有其自身的权利。确定权利是保障、落实、行使传承人权利的基础与前提,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顺利传承的重要条件。

(一)传承人享有的权利

具体来看,传承人享有如下权利:(1)传承权。传承人有权依据传承技艺的特征、传承对象的特点以及传承空间的特质等综合因素来选择自认为最有效的方式进行传承。(2)署名权。传承人有权在其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上获得肯定和认可其价值的署名,但这种署名只是一种精神上的权利或身份权,不能买卖出让。(3)改编权。传承人有权在不损害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在特质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有益的改编,无需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有者的同意。(4)表演权。传承人有权对属于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进行表演,以便弘扬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要在合理范围内则无需许可与付费。(5)获助权。传承人有权获得国家的经济资助与政策支持,政府也应尽力为传承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提供便利条件[6]。

(二)传承人享有的义务

当然,作为传承人同样拥有相关的文化传承义务。具体来看,应承担以下一些义务:(1)自觉传承。传承人有义务对其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进行展演、传播和传承,同时也有责任对其所掌握的知识、技艺及有关的原始资料、实物、建筑物、场所等进行保护。(2)培养传人。传承人有义务依照一定的程序严格选择、培养新传承人,有条件的还应讲述自己的口述史或留下书面著作,以便后人更好地学习传承,以免非物质文化遗产失传与中断。(3)积极创新。传承人有义务在尊重传统、沿袭传统的基础上,在不改变传统文化根本价值与意义的前提下,依据时代变化与时俱进地创新,以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地得到活态传承。(4)服务社会。传承人有义务用自己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服务社会、回报社会,更好地发挥其内在的社会与经济价值[4]。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的保护机制

既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着力点在于保护“传承人”,那么建立一个以保护代表性传承人为核心的科学长效机制就是当务之急。

(一)加快完善传承人的经济保障

政府应完善传承人生活保障政策,按照传习年限给予传承人相应补偿,使其在无生活之忧的情况下能尽心传承。同时,政府还应针对农民和老弱病残等弱势传承人群体,就最低生活保障、养老医疗保险等出台特殊政策,以保证他们有充裕的时间与精力开展传承工作。此外,政府还可设立专项资金,对学习非遗技艺的学生予以学费资助或减免,以便加快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二)加快完善传承人的培养机制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示范基地,免费为传承人提供政府兴建的传习场所,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农村祠堂、城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场所进行传承;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把非遗技艺、绝活、民间文学、民间故事等编入教材,开展多层次、多学科、多形式的活态教育培训。鼓励传承人通过公益讲座、现场技艺传授,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技艺,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出版社创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子期刊,加强宣传与研究,提高传播力与影响力,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研究者的培养。

(三)加快完善传承人的平台保障

非遗论文范文大全第三篇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有这样一种文化叫做——非物质文化。为了让我们更加了解这种文化,学校举办了一次“非遗”进校园的活动。

非遗其实有很多种,如醒狮、木偶剧、龙形拳……它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

学校这次开展的活动中给我们展示了醒狮、木偶剧、龙形拳,还让我们亲身体验到了各种非遗项目。非遗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街边那些卖糖画的人,他们所做的糖画就是非遗,节日里编织花灯的人,他们的花灯也是非遗,而春节时乡下的醒狮活动,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重要的一员。

现在的年轻人几乎都不重视非遗的传承,可这是我们祖国宝贵的文化。我们要让它传承下去,就要更加的重视。为了让非遗铭记在我们心中,我希望能多举办这种活动,让我对非遗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这次活动,让我们看到了非遗,也感受到了非遗的魅力。我希望,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一代一代永不停歇地传承下去。

非遗论文范文大全第四篇

星期五上午,老师笑盈盈地走进教室对我们说:“咱班的小记者们,今天下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人员要来教你们做香包!”我们都非常高兴和期待,因为我们既可以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又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自己一份贡献,所以我们都表现的非常积极。

下午上课以后,我们满怀期待的来到会议室,等待老师的到来。过了一会,老师走了进来,对我们说“同学们,我是教你们做香包的王老师”。王老师三四十岁的样子,长得十分和蔼可亲,我们都特别喜欢她,王老师和蔼的对我们说:“同学们,拿出你们的方形布头,然后对折成三角形,然后用针和线从右下角从下往上缝到上面那个角,再从上面那个角缝到离左下角三公分的地方,再把缝好的布反过面来,从这个角往里装棉花和香料,最后把这个口缝好,就做成了。如果有挂饰的,比如小铃铛之类的会更加好看的,下面就开始动手吧!”

我们开始按照老师说得做了起来,但是到缝的时候我才发现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一直缝不好,只好向同学请教,他耐心的教了我很多遍,但我还是学不会,我很着急,有点想放弃,我突然想到了老师经常对我们说的话: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坚持到底!于是我想:“我一定要坚持!”于是我就又认真的反复练习,终于在同学们都快做好的时候我才缝完,这才松了口气。

看着我那虽然缝的破破烂烂。上面有着无数针孔的香包,但是我还是开心的笑了,因为这个香包凝结了了很多的心血和汗水啊!

在这次做香包的过程中,我不仅学会了做香包,还理解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真是受益匪浅啊!

非遗论文范文大全第五篇

摘要:烹饪高等教育作为淮扬菜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将非遗文化与课程体系进行有效结合面临着诸多困难。然而,大师工作室的建立、现代学徒制实行以及资源库的建设,为淮扬菜的文化传承以及课程教学进行了有效对接。

关键词:大师工作室;现代学徒制;非遗;传承;课程资源;淮扬菜

1研究背景

扬州是古运河滋养起来的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几千年以来,经过几代王朝的繁荣发展,为扬州三把刀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又逼迫并推动扬州先民怀揣三把刀背井离乡、艰苦创业。如今,扬州三把刀已成为扬州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开国第一宴也成为声播全国、享誉世界的服务业品牌。扬州作为淮扬菜系的发源地,为烹饪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每年为社会输送大量的烹饪人才。其中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是江苏唯一一所本科院校;江旅游职业学院、扬州江海职业技术学院、扬州中瑞酒店职业学院是三所大专院校,其中江苏旅游职业学院在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上升格为公办大专院校,其他两所为民办大专院校;扬州旅游商贸学校、扬州生活科技学校为中专校。经过他们的烹饪教育为全国餐饮业、教育系统每年输送大量的烹饪人才,尤其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为全国烹饪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每年为全国培养烹饪工艺与营养教育人才。

2“大师工作室”创建

成立大师工作室是我校顺应时代的发展,落实教育深化改革、升格转型的需求,学校升格转型以来,学院强化师资内涵建设、凸显办学特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人才培养质量出发点的,以烹饪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为目标,集中资源与产、学、研、社会实践共同培养人才,突破人才培养薄弱环节,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职业道德。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构建满足岗位能力需求的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建设集专业教学、社会服务、技术研发于一体的校内综合实习实训基地。深化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工作室的建设与管理以加快推进本校高技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进一步创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为目的,积极发挥技能带头人技术创新、传授技艺的带头作用,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艺、精湛技能和工匠精神技能人才队伍,稳步提升本校高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发挥高技能教师技术攻坚和技能革新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淮扬大师工作室”,先后有全国烹饪大师薛泉生、“舌尖上的中国”居长龙、中国面点大师陈恩德等14位淮扬菜大师。“淮扬菜大师工作室”的主要任务是淮扬菜饮食文化的传承、淮扬菜工匠精神的延续以及淮扬菜的发展。以工作室为平台,着力开发研究淮扬传统名宴,恢复淮扬传统蔡的工艺制作标准。并发挥传帮带作用,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对年青厨师进行技艺传授。为淮扬菜的国际化发展出谋划策,营造出了淮扬菜烹饪技艺传承发展的良好氛围。淮扬菜大师工作室主要有三个任务。首先是系统地整理淮扬经典菜肴的品鉴标准、制作标准、通过媒体等平台将这些标准视屏化、普及化;其次,将在这里构建淮扬菜的学术体系,为中国淮扬菜申请国家级非物质遗产打好学术基础;最后,将通过大师工作室构建一个传统的淮扬菜的产业联盟,通过一系列的市场运作方式,为淮扬菜特色产业链开拓出一条美食文化市场的新路子。可以助推淮扬菜传承下去。

3现代学徒制在烹饪教育过程中的应用

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校始终以贴近市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出合格的技能性人才为宗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与市场所需脱节,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企业的认可,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在原有框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体现的优势。在时代需求的大背景下“现代学徒制”孕育而生。现代学徒制的主要体现形式就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参与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计划安排、课程实施等。有企业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参与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教学计划中的每一门课要以校企共同培养模式开展,教学形式多样化。专业课程设置以企业岗位需求为依托,企业参与课程开发、企业参与完成师带徒的教学。技能学习与普通文化素养学习相结合,工学交替、理论学习与实践并重,培养目标从单纯培养熟练技术工人发展为具有发展潜力的高技能人才。现代学徒制能正常实施需要签好“三份协议”,即学校与企业、企业与学徒、学校与学徒。

4“扬州三把刀”淮扬菜子库课程资源建设

参考文献

[1]季鸿崑.淮扬菜的振兴和江苏地区的烹饪教育[J].美食研究,2017,34(1):40-44.

[2]史红根,王全云.现代学徒制下“工匠精神”与烹饪技能人才培养的模式探索[J].食品界,2017(6):148-149.

非遗论文范文大全第六篇

9月15日的上午,我们身穿校服,头戴红帽子去参加学校组织的“非遗的传承,有你,也有我”的活动。在学校三位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兴高采烈地来到了叶店祠堂,和六位非遗传承老师一起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婺文化。

这次活动分为六个项目,有书法、布艺、剪纸、版画、漆画和竹碳泥。我们其中的10位小朋友跟着倪老师学习漆画,每个人手里拿着一块画板,每2个人共用一个调色盘,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开始了画漆画。先用红和蓝调成淡紫色,用来勾画花的轮廓;再用红和白调成淡粉色,用来画花苞;接下来用黄和蓝调成绿色,用来画叶子;最后用黄色画花蕊;一朵栩栩如生的花就完成了。

这次学习各种婺文化的同学们都很兴致勃勃地听老师们讲课,也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完成了自己的作品。看着自己的成果,大家都咧开嘴笑了。

通过这次活动,让我们学到了许多书上没有的知识,了解了婺文化的丰富多彩,我们要学习更多的婺文化,也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和学习婺文化。

非遗论文范文大全第七篇

陈鹤琴在对中国古代先哲教育思想进行研究时就特别推崇孔子的教育思想,认为孔子倡导的“因材施教”、“个别教育”、“行重于学”等教育思想非常先进,很值得研究。后者则可以直接对这些文化的实体展开研究。此外,还有一类是以非物质文化的形式存在,看不见,摸不着,如民间艺人的技艺等,陈老认为这类传统文化遗产更为宝贵,后人可以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学习与传承。

总之,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博大而精深的,需要我们全面而广泛地加以学习与研究。为更好地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陈老主张成立专门的机构对传统文化遗产进行科学的研究。为此,陈老曾多次呼吁成立专门机构,组织专业人员,对传统文化遗产进行专项研究,以确保对传统文化遗产的正确解读和传承。例如,1962年陈老在江苏省政协会议上提议,在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内成立儿童教育研究室,以研究儿童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加强、改进儿童教育工作;1978年陈老在中国人民xxx第五届第一次会议上,提出关于设立全国儿童玩具研究促进会的建议。在对传统文化遗产展开研究的同时,陈老主张以辩证的态度来传承传统文化遗产,认为对传统文化遗产应进行合理的继承、改造和创新。陈老的“活教育”理论就是在继承儒家教育思想和美国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基础上,革新创造出更具有活力的教育理论。

在对待中国古代经书典籍问题上,陈老辩证地指出,“《三字经》、《百家姓》当然不是幼年儿童所能理解的”,“如果是为研究古代文学,那么这么多经书,大学专科里才有读的必要”,而如果读经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儿童的人格,那么经书是需要重新改造的,他特别反对“把经书熟读在肚里,将来自然就会应用”的“反刍式的教育”。同样,在对待私塾教育问题上,陈老认为:“私塾教育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的优点,我们应当采用,并发扬而光大之,但是它的弱点太多,它的组织,它的内容,太不适于现代的情形了。”反观当前有学者鼓吹所谓的“儿童诵经运动”,则愈彰显出陈老对待传承传统文化遗产的这种科学而辩证态度之先进性,对指导当今幼儿教育工作仍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当年,陈老就是以这种开放兼容的思想,科学地处理了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外来优秀文化的吸收关系。陈老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对世界各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他认为,外国有很多先进的教育经验和教育理念很值得我们借鉴。陈老认为,中国的儿童不仅要汲取本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还要了解、吸收世界优秀的传统文化。儿歌“小星星”本是法国的一首民歌,为了让中国儿童了解法国的文化,陈老译配了歌词后将之编进幼儿园教材,至今“小星星亮晶晶,满天都是小眼睛……”这首儿歌在中国代代传唱。当年,在陈老主持的南京鼓楼实验幼稚园的教材中,加入了不少外国文化的元素,许多世界经典的文化,如“荷兰的小英雄”、儿童舞蹈“土风舞”等也列入幼儿园教材。此外,陈老还曾亲自编写小学英文教材,其中1939年编写的英文教材《少年英文诗歌》一书,共选录43首世界各国经典的童谣、诗歌。

作为一位幼儿教育家,陈老认为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弘扬应从幼儿园开始抓起,为此,他为幼儿教师提出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幼儿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好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陈老认为,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遗产应坚持创新性,要有时代精神,推陈出新,古为今用。主张用革新升华的方法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遗产,最为集中地体现在陈老在幼儿教育目标的制定上。陈老十分赞赏孔子的“做人教育”思想,当年陈老的“活教育”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就是在继承传统教育核心价值或基本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的实际需要而提出的。陈老的“活教育”目的论是对古代有关“做人教育”思想的批判与继承,为“做人教育”赋上时代的烙印,使“做人教育”的内涵得到升华。陈老认为,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对传统文化遗产进行改编与创新,将传统文化遗产有机地填充到幼儿园的教材中,“经书的文字古奥,叙事说理多偏于政治道德方面。幼年儿童不易明白,只好选择其适合儿童心理之记述,改编作故事或戏剧的体裁,教他们阅读,教他们表演,他们自然就能明白了解,兴趣浓厚”,“将经书变成明白浅显饶有兴趣的现代儿童读物,那读经一课在学校里面才可以有利无弊。”

为了让儿童以寓学于乐的形式来学习、接受中华传统文化,1938年,陈老与陈选善主编了《中国历史故事》一书,该书以浅显的文字、儿童的口吻、生动活泼的形式,将中国古老的历史编成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故事。此外,陈老认为不少民间歌谣、儿歌很适合幼儿学习,为此,在陈老主持的南京鼓楼实验幼稚园教材编写时加入了很多民间的元素,如民间儿歌“放纸鹞”,民间游戏“猎人、老虎、枪”等。陈老认为,我国不少的传统文化遗产是可以通过改良制作而成为很好的幼儿园教具、玩具的。例如,麻将是我国的国粹,是很具吸引力的工具,当年陈老独具慧眼,将麻将变成幼儿识字的活字块教具,具体做法是:先从儿童用书中选出了200多个字,在每块麻将上刻上字,每个字各刻2块,并选用儿童喜欢的颜色,“比如‘鸡’、‘鸭’二个字,‘鸟’部用红的颜色,‘奚’、‘甲’部都用绿的颜色”。

活字块主要有两种玩法:一种是凑对子,一种是拼句子,都很受幼儿喜欢。后来在民间艺人的启发下,陈老又创制了“过桥洞”、“放电影”、“益智盘”、“傀儡戏”、“皮影戏”等幼儿喜欢的教具、玩具。其中“傀儡戏”、“皮影戏”就是采用民间艺人制作傀儡和皮影戏的方法,将适合幼儿的剧本或故事制作成傀儡戏或者皮影戏,由幼儿教师或幼儿进行表演操作。

同样,在乐器的选择上,陈老大量地选用我国民间乐器,如鼓、钹、钟、箫、磬、木鱼、琵琶、笙、箫、古琴等取代昂贵的钢琴、西洋乐器,这在财力匮乏的年代确实是非常明智的选择。陈老十分珍视被旧社会有权势者所瞧不起的所谓“不能登大雅之堂”的“雕虫小技”,当年为了让幼师生学习傀儡戏、皮影戏、木偶戏的操作技能,陈老曾多次把木偶戏班请到学校里来。当年,陈老邀请民间艺人到鼓楼幼稚园现场表演木偶,通过口传心授的方法,让幼儿教师学习掌握了木偶的具体操作手法;不仅如此,陈老甚至把玩猴戏和玩西洋镜、拉洋片的卖艺人也请进学校给幼师生演出。当年,为了研制幼儿园教具,陈老曾拜街头巷尾的民间艺人为师,如向民间捏面人学习用面粉替代橡皮泥做美工材料的方法;研究街头小贩卖糖人的转盘并改制为“得赏盘”、“识字盘”,并分别作为幼儿学数学和学语言的教具……实验证明,这些民间技艺改制的教具玩具很受幼儿的喜欢,同时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木偶戏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陈老认为木偶戏相当于立体故事,有会活动玩具的功效,是教育的利器,幼儿园可以利用木偶进行教育。当年,国难当头,为了激发民众的爱国救国热情,陈老与虞哲光合作组建了儿童木偶表演队,利用木偶表演的形式到社会上进行爱国主义宣传。当年,由他们组建的儿童木偶队演出的木偶剧有《原始人》、《卧薪尝胆》、《文天祥》、《木兰从军》等,他们曾利用“三八”妇女节和国际儿童节到兰心剧院对外演出,新型的儿童木偶剧的诞生,受到了人们热烈欢迎;在鼓楼幼稚园,陈老还利用民间乐器,如小鼓、小锣、小木鱼、小磬、小铙钹,组成儿童小乐队,学习民族乐器的演奏,当时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的影响。

文化传承作为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种专业人才参与其中,而老师则应首当其冲、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项神圣的使命。幼儿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理应成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第一站。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幼儿教师应在践行“新纲要”精神的活动中,自觉地将传承传统文化遗产视为己任。笔者认为,幼儿教师要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播者,一是幼儿园管理者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全园教职工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培训,如购买图书、补充学习材料、聘请专家做专题报告、开展专题讨论、举办知识竞赛等,拓宽教师的知识面,提高幼儿教师的文化素养。二是要善于将传统文化有机地渗透到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

中华民族拥有上下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可谓博大而精深,但纵观当前幼教界,特别是幼儿教育机构,在对传承传统文化遗产的理解上却是出现了明显的偏差。

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内容被窄化。不少幼儿教师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片面地理解为蒙学教育、历史教育,甚至将“读经”理解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唯一形式。不少幼儿教师一提起传承传统文化遗产,最直接的反应就是让幼儿诵经,似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遗产就只有这些经书了。其实,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内容非常广泛,它包含神话故事、歌谣、民间游戏、猜灯迷、汉语言文字、印染、国画、刺绣、剪纸、泥人、皮影、腰鼓、地方戏曲、茶文化、酒文化、十二生肖、京剧脸谱等多种形态。幼儿教师应全面地理解传统文化遗产的内涵,并根据本地区的资源及本园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教育。

二是功能被弱化。在实施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往往过于重视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简单灌输,而忽视对幼儿民族精神的教育、民族情感的体验,其实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知识只是外壳而已,其深层次承载的价值观念、思想和行为方式才是传统文化遗产的内核。因此,幼儿教师除了需要向幼儿介绍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更要重视幼儿民族情感的体验和民族精神的培养,以提高幼儿的民族自豪感,萌发爱国的情感。三是形式被简单化,突出表现在幼儿教师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过于简单地照本宣科,缺乏对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必要的改造与革新;简单地模仿、套用其他幼儿园已有的做法,忽视因地制宜地开展富有本园本地区特色的教育活动。当年,陈老就告诫过幼师生,在对待传统文化遗产问题上要有辩证的态度,传统文化遗产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因此,要创造性地学习,汲取传统文化中精华的部分,改造甚至剔除其中的糟粕,只有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遗产在新的时期更具生命力,永远发扬光大,传承不息。

非遗论文范文大全第八篇

从胡同口绕进去,七拐八弯地在一个迷宫里乱逛,快要无心寻找之际,领头的断然一喝:“到了。”

从远处飘来一阵腻人的油味,随后在一阵黄烟中瞥见了一个五十岁上下的大叔,在河边经营着一个摊位,摊位前冷冷清清,领头的大哥说:“诺,好了。”

我们是来找民俗遗产的。半信半疑,踌躇地向前,大叔早已注意到我们,喊道:“来点灯盏不?“队伍中的“李同志”已赶作业大半个下午,肚子早已缴械投降,眼见什么都想吃,一闻油味,一闻此言,断然翻出一张大钞,决心买不计其数的食物而大快朵颐。

大叔边翻面胚边与我们唠嗑:他家三代都是做这行的,做了大概六十多年,几乎每天都在这里卖灯盏糕,见识了一块地方的变迁,生意越来差,人来人往,这块地方差不多都被人给遗忘了。人们建了许多大地方以供吃喝,而这块老城的小吃无人问津,好多人被迫去放下老祖宗的行业去干活以谋生计。十几年下来,只有寥寥几家还在苦撑,基本上都在亏本,为的只是自己的记忆中的执着的老本行能延续下去。

又说到生活:没有钱开店,只能在路边摆摊,被城管罚了钱,又没收了东西,多弄了几次,就被迫学聪明了,买了辆二手车,以防万一。

然后,是沉默。

许久,大叔把大量的灯盏糕煎好之后,就在那默的抽着烟,看着我们,眼里流露出了悲伤,感慨道:时代变了啊。“

无言。

我们在旁边等公交,“李同志”又咬了一口灯盏糕,随即放下,说:“刚开始还挺好吃的,黄皮焦酥,可惜几口后太油,就没啥胃口吃了。“

没胃口吃了?是啊,没胃口吃了。

非遗论文范文大全第九篇

今天,我们四(三)班非常幸福,因为校长妈妈要带我们去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首先,我们到了湘绣馆,湘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里面展示的绣图非常漂亮、逼真。走进展厅映入眼帘的是xxx宣布xxx成立的绣图,图像人物非常立体、形神兼备。讲解员说:“这一幅绣图,绣娘们用了三年时间才完成,千针万线需要绣娘们有精湛的手艺。在湘绣馆我还看到了一幅一面绣着一头凶猛老虎,一面绣着一只栩栩如生的鸡的双面绣,在一层薄薄的纱布上可以绣出两面不同的图案,湘绣真的是太神奇了。接着,讲解员又带我们参观了泥书馆,一位老奶奶用石灰和水,用勺子当笔,非常有耐心的把字写在磁板中,写一个字需要一分钟左右。后来,我们又去了皮影戏馆,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皮影戏,非常好奇,我还玩了皮影戏呢!皮影人做工非常精致,色彩缤纷,用几根小小的木棒就可以牵着“他们”走路、跳舞等,真是太好玩了。除此之外,我们还参观了各种各样的文化馆,如:剪纸、竹编、非洲馆……

这次参观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谢校长妈妈带我们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希望我们班下次还可以去更多的地方学习参观。

非遗论文范文大全第十篇

现在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慢慢地失传,大部分人都认为它们太土了,没有时尚感,实际上它们是中华文明上乃至世界文化的结晶。

这些文化为什么会流失?就是因为大家在不断接受新事物而对旧事物失去激情。戏曲为什么广为流传,因为它不仅演绎了一幕幕古代文化,同时也揭示了未来。而你再看看现在的电视剧,哪一部像戏曲一样富有趣味?

这种文化是经过时间考验的,也就是说,它值得我们一生去品味。

我们宣扬传承这种精神,因为它那么富有激情,又那么感人。它叙述了一件件故事,而或许就是它,揭开了无数历史谜题。

它们神秘,引来许多爱它的人,用一生去细细品味里面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快乐与悲伤,欢乐与痛苦。

它不知道改变了几个人,让他们用新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用乐观改变痛苦。

如果它失传,那将是一笔巨大的损失!

现在所谓的“时尚”,只不过是一小会儿,可是古代的时尚,却是永久的时尚。

非遗论文范文大全第十一篇

灯笼,大家一定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但是自己制作灯笼实属幸运,10月25日上午,我们就来到了位于宝昌东南方向的雪军灯笼厂,在这里进行了参观采访,并且亲自动手制作了灯笼。

灯笼是中国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一千八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早些年间的灯笼都是用纸做的,而且里面装的是蜡烛,而现在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使用了各种材料,里面放的是电子蜡烛。

灯笼厂的白经理是灯笼制作的第四代传人,她带我们到了展厅,这里有很多灯笼,非常漂亮,大的、小的、各种形状的、各种颜色的有200多种,每一种都很别致,还收藏了西汉时期的.纸灯笼,看的我眼花缭乱。白经理告诉我们这里所有的灯笼都是纯手工编织并且非常复杂,足足有40多道工序,需要很多工人配合完成,这里的布也是他们自己染的,只用五种颜色配色,但是颜色却非常的丰富,这些灯笼大多都是复古风格,展现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用于电影拍摄,销量供不应求,销售到国外好多个国家,在全国只有宝昌一个加工车间,在北京设有销售点,说到这里我心里还不由得有点小激动,身在宝昌也是很幸运的呀!

回到制作灯笼的车间,白经理已经为我们准备好了制作灯笼的材料,灯笼架、八块彩绸,画笔和胶水,我和我的伙伴把画布交叉的搭配了一下,这样显得好看,我们仔细听着白经理给我们展示制作灯笼的过程,然后我们就开始自己动手制作,看着挺简单制作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一点一点地按照白经理教的先把胶水抹好,然后再把布放到合适的位置,从中间一点一点地往两边按压,就这样一片布就沾好了,用同样的手法我终于沾到了最后一片,由于没有了空隙,我只能把手伸进里面去按压,手上沾了很多胶水,看着我做好的灯笼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决定要把自己的作品带回家。

白经理帮我们安好了灯芯和举灯笼的挑棍,整个灯笼变得更加的漂亮了,老师还给我们美美的拍了一张照片,我非常高兴能参加这次采访,让我增长了许多知识。

非遗论文范文大全第十二篇

“快点走,不然就慢了!”操场上怎么这么热闹?原来是正在举行非遗展活动啊!

非遗展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的简称。这个活动就在今天举行了。

操场上人山人海,让我感觉到我是多么的渺小。我和黄晶走在一起,就像以前黄晶和郑灵灵一样亲密。

首先,我们去看了“画”。那可不是一幅普通的“画”,是用彩泥搓成的画。那位阿姨细心地搓着一个绿色的彩泥。这可不像橡皮泥那样好玩,是需要下很大的功夫才能做好的。

然后,我们去看了木雕。虽然我到现在都不知道到底是木雕还是石雕。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那千奇百怪的外表,比彩虹都要美丽。

虽然有许多人不喜欢瓯绣、发绣,但我却对它们情有独钟,花了最多的时间来观看它们。我从小时候开始,就天天想着当一位有几匹马的服装设计师,为大家设计一些独一无二的“专属服”。

我们先来看“我眼中的瓯绣”。那是一个神圣的艺术,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技巧,绝对不能马虎,否则就会被刺伤。要做瓯绣就一定要懂画画,色彩感是必不可少的。这位做瓯绣的阿姨,正在缝一幅名叫“绣球”的画。只见阿姨的手把针往下钻,再从下面钻上来,巧得不得了。如果那幅画是朵云的话,那么阿姨的手就是一条在云海里腾云驾雾的飞龙了。再看旁边的一只小狐狸,双眼水灵灵的,鼻子并不是完完全全圆溜溜的,尾巴摇来摇去,用友好的眼神望着我,仿佛在和我打招呼。我忽然感到不对劲。少见的狐狸怎么出现在这呢?等我回过神来,才发现,这只不过是一只缝起来的狐狸罢了。

同样是绣,但它却有着不同的“性格”,那就是——发绣。

要做发绣,就必须具备和瓯绣一样的条件。但有一点很困难,因为发绣全部都是用真发做成,所以色彩感必须超强。做发绣的阿姨,总是时不时地拿出真发,套上去。而且套的时候也得十分小心,要套到洞里头,千万不要套在外面,不然不仅缝得不好看,而且还会刺伤自己。

“这是画的吧?”一个大哥哥对一幅绣起来的“叔叔”起了疑心。的确,这幅画缝得太逼真了,所有的细节都缝到位了,连一根短胡须都不肯放过。我不去理会他,因为那时我觉得,这个世界上,就只有我和做发绣的阿姨了。

“看,是陈正昊!”黄晶的一声惊叫,把我从自己的世界里拉了出来。当时我正一心一意地看着发绣,都已经入迷了呢!陈正昊向我们走来,手里拿着一张书签。“看,好看吧?”陈正昊把书签给我看:“这是从印画那里买来的哟!”陈正昊继续显摆着,根本不知道我们已经走了。我们去印画那里看了一下,觉得没意思,便走了。

“现在我们去哪呢?”黄晶说:“我们去看木偶吧!”

木偶们穿着“绚丽多彩”的演出服,有着各种各样的脸蛋。邹老师给我和木偶拍了几张照后,木偶们就要“走”了。“BYeBYe”“再见”......一片告别的海洋涌了上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能在有趣中获取知识的艺术。我会坚持我的理想,成为一个好的服装设计师,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欢乐。

非遗论文范文大全第十三篇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一国强大与否的巨大彰显标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工艺,更是一种民间文化与经济能良好结合的经济形态,当代市场下传统民间工艺的发展,从侧面丰富和充实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关键词:市场环境;民间工艺;保护性开发;

民间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化与经济的使命,又作为文化与经济的双重载体,作为民间文化很实用的艺术,天然植根于民间社会,是不同民族在历史时期知识智慧的集中体现,而民间传统工艺与手工劳动又是密不可分的,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离不开民间传统工艺。但随着历史车轮的不断前行,社会制度的变更与变革,民间工艺也随着岁月沉浮于世。现代市场经济是全球化的经济,是不断创新发展供给侧改革的经济,当前市场环境下,民间工艺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1民间工艺的市场式微

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的手工艺有着不同的水平的发展进程,也体现着人类的手工业文明有着不同的进步,人类的智慧在不断提高。但随着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手工艺产品日渐萧条,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市场化对文化行业的冲击给民间工艺造成重大的损失,更何况民间工艺较为小众。但随着中国乃至全球对非物质文化的重视和抢救,国家越来越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民间工艺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民间工艺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视和保存。在对民间工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上,我们应打造精品民间工艺产品,融入市场经济中,为我国民间工艺发展开辟更广阔的路径,不断发展和壮大中国的民间工艺市场,从而带动我国的经济发展。

批量化、标准化和机器化生产并不能彻底替代民间工艺的精细与美,传统手工艺相对于机器化生产的优势在于以手工劳动为主要生产方式,将工艺品打造得更加精美与完善,充分体现出了人类的创造性。不同层次的人群有着不同的美的感受。城里人喜爱大山美景,村里人喜xxx里的繁荣与开放,在文化欣赏上,忙碌迷茫的现代人,更是对民族的文化与艺术有着谜一般的执着,也许,每个人心底都有一个自我的民族认同。

2不同存在现状和传承模式的对应

对于不同的工艺美术类型,应根据具体情况规划发展途径,大体上可归为两种模式:

有些传统工艺形式在历史上存在,但放在今天的现代生活中并不具备现实意义。市场需求量小,开发空间有限,从业者难以从中获得稳定的生活保障。这种民间艺术,尤其是民间技艺,有着比较小的生存空间,对于此类现状我们应优先扶持和帮助。加强政府对民间工艺的领导和管理,政府部门为民间工艺提供运作资金,培养传承人,建立相关产业基地,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从电子、数字、文化出版等领域加紧保护和宣传,并通过与传承人合作,建立相关的活态文化展览机制,比如在博物馆、文化产业园、群艺馆等场所专门开辟展示空间,设置固定的传统技艺演示岗位,以合同的形式确定双方责任,实现保护与展现原貌的基本目标,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

另一种民间工艺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这种触手可及的民间工艺技术,比如,捏糖人。这种民间工艺,政府只要加大宣传和教育,不断培育相应的市场需求岗位,通过适当的改良和创新,便能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从业者可以从生产加工过程中获得可观收入,获得稳定的生活保障。自然而然就会吸引更多的人学习这项技能并进入这一行业,行业的繁荣又会促进相关组织和协会的建立,进而各种交流、比赛、营销等活动就会增多,通过这种方式民间工艺得以良好的发展与传承。

3传统工艺的开发与创新

历史的车轮是永不停歇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不断前行的。传统工艺的发展也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发展更新的。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传统工艺应与现代产业进行融合是发展的趋势,然而如何把传统工艺的发展和创新融入现代化社会,将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

做好民间工艺建档和保存

在我国,民间工艺一直以来都是通过言传身教进行传承的,传承人一旦缺失,就意味着该民间工艺得以失传,这些民间工艺资源一旦流失,带给人们和社会的损失是非同小觑的,所以对于民间工艺资源应当高度重视,做好民间工艺建档和保存。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民间工艺技术,而不同的民间工艺技术又承载着不同民族文化的精髓。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做好民间工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建档和保存工作,运用数字化技术对珍贵、濒危且具有历史价值的民间工艺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并分类进行保存,让具有历史价值的民间工艺不至于湮没在历史的长河当中,让民间工艺资源不至于被流失。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当地政府和nGo组织应积极响应供给侧改革,不断发掘当地民间工艺技术的新特点,新知识,做好响应的遗产保护工作。

自主创新,打造自主“造血”

传统民间工艺的保护不能只是依赖于政府和社会或者nGo组织的抢救与保护,我们更多的应是帮助当地传承人更好的培育自我接班人,而不同的民间工艺传承人对民间工艺有着不同的自我风格,传承人的自我修养、品质、自我经验以及创新能力在传承民间工艺时都能展现出工艺品独特的个性,更利用民间工艺的发展与创新。更好的培养自我接班人让民间工艺不至于成为博物馆的展览活化石,更应是打造自我生态可持续发展。建立一系列相应的传承制度,做好民间工艺精品的创新,做好民间工艺往高端市场发展的准备,做好宣传工作与教育工作,革新自我发展理念,打造“输血”发展方式的变革,强调自我“造血”。

做好数字化转化,加大宣传

非遗论文范文大全第十四篇

结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类。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被称之为无形文化遗产,最早提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织是世界学问产权组织。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概念是什么呢?在结合国公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条约》中对这一问题做出了明确的答复。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理论、表演、表现方式、学问和技艺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另外条约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分类,主要包括:

1、经过口头传播和表述,这其中包括了用来传播的交流语言;

2、各种各样的肢体表演的艺术;

3、不同民族的各种习俗习气、节日礼仪等;

4、经过理论总结出的各种学问,包括自然界和宇宙;

5、经过各种活动总结得到的手工艺技艺等。

而在我国,又在原有条约的基础上,补充上了“文化空间”的概念。

非遗论文范文大全第十五篇

金秋时节,丹桂飘香。星期三下午,阳光明媚,我们全班同学兴致勃勃的来到非遗文化中心,来欣赏各式各样的国遗风采。

穿过长长的走廊,走上楼梯,我们来到了非遗文化中心。一进门,同学们就四散开去,我朝四周望了望,忽地有个东西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原来是一座黄杨木雕。

我急忙跑去看,只见这个作品边上写着:“苏武牧羊”四个大字。我便细细观察起来,只见苏武手中执着节龙杖,丰富着它宽大的衣袖,他的眼睛正望着天上飞过的雁群,苏武的脚下,有三只小羊,它们形态各异,一直在低着头,似乎在寻找草吃;一直抬着头,望着苏武,好像在问:“主人,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到呢?”,还有一只小羊,正凝视着远方,似乎是在思念它的亲友们。看着看着,我不禁浮现出当时的情景来,隆冬时节,凛冽的寒风一刻也不曾停歇,茫茫北海上,人迹罕至,唯一和苏武做伴的便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棒和一小群羊。

我转过身,发现了一个“大家伙”,走进一看,原来是一条首饰龙,有好几层楼阁,每个平台都演绎着不同的故事,看!那是三气周瑜,农妇织布……个个栩栩如生,犹如一幅幅活生生的民间生活图。

今天的参观快要结束了,我看着这些作品,不禁感叹道:“我一定要保护好家乡这些宝贵遗产,让他们经久不衰,永远传承下去。”

非遗论文范文大全第十六篇

摘要:目前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问题较多,效果差强人意,急需探寻合适的方式来保护人类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文章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从文化整体论视角下探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文化整体论突出“协调性”保护,强调“本真性”保护,注重“活态性”保护。因此,在保护过程中要充分调动政府、社会、项目本身的保护热情和保护资源,协调三方,合力保护;认清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在保护过程中不失其内涵而又与现代文化相适应;以动态保护为主,辅以静态保护,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文化整体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当前,韩国积极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仍困难重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近况堪忧。回顾相关研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个案研究为主,尚未挖掘相关的理论来支撑和指导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本文创新性地尝试运用人类文化学中的文化整体论理论,从“整体性保护”的角度出发,将相关理论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旨在提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保护的相关意见和建议。

1研究背景与目的

2005年11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中国和韩国的端午节“申遗”之争最终以韩国的胜利而宣告结束。与此同时,这一事件在中国国内引起了人们的热议和思考,甚至要求国家文化部门上书联合国,正本清源。2013年12月,韩国的“泡菜文化”被收录到《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中。翌年,韩国拟将“暖炕技术”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在韩国的申遗之路上,中国总是面对着诸多尴尬和无奈,让许多中国人倍感遗憾和惋惜,认为“泡菜”、“暖炕”等技艺和文化应该属于中国,却屡屡被韩国“捷足先登”。由于中国文化与韩国文化相似度较高,韩国的“申遗”项目往往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中韩申遗之争,一方面可以看到韩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而另一方面,中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仍然滞后,和许多“申遗”机会失之交臂。但是,从积极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国家部门还是普通民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逐渐提高,并试图探寻各种方法来保护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厚,即便在现代社会中,中国人民对于古老的文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情结。同时,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和创新的重要源泉,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许多欧美的文化作品都证明了这一点。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部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根据现有的研究来看,目前,学术界对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定义众说纷纭,不尽相同,尚未达成共识。根据学者的研究,本文认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有别于传统体育,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界定为:“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并且具有保护意义的各种体育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及其表现空间。”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体育和文化的双重属性,既体现出体育对于育人育德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由于其自身的“非物质性”、“地域性”和“历史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难度颇大,社会环境的改变、表现形式的流失、传承人员的匮乏,使得不少人类宝贵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消亡,濒临灭绝。虽然政府和学术界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但从目前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来看,保护过程问题较多,效果差强人意,急需探寻合适的方式来保护人类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资源。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分析法

2.2逻辑分析法

在阅读相关政策和文献的基础上,运用归纳、演绎的方法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归纳和总结,认清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有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厘清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有的保护方式,探寻文化人类学学科的相关理论,并且尝试从文化整体论视角下探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3研究结果

3.1文化整体论

3.1.1文化整体论的核心观点。文化整体论是文化人类学学科领域中的重要理论,强调在研究人类行为时,不能只针对行为本身进行研究,而应研究与该行为有关的其他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地研究人类文化的整体特质,注重将文化现象作为一个有内部联系的整体加以探讨。3.1.2文化整体论的历史沿革。1895年,涂尔干在《社会学方法的准则》(SociologicalmethodsCri-teria)—书中首先提出“整体”(Holism)这一概念,他认为个人意识和社会意识都不是实体化了的东西,而只是一种特殊现象的系统化的总体。以此为基础,文化整体论始终贯穿于文化学、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始终。1871年,英国的人类学家泰勒在其出版的著作《原始文化》中认为文化或者说文明是一个宏观的大概念,是一个纷繁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艺术、风俗,甚至包括法律、信仰、道德等,并且人作为一定的社会成员是可以获得这些内容的[1]。对于文化人类学家来说,“文化”是长期以来人类生活方式的载体,是不断传承下来的观念、行为模式、器物和艺术,并且认为每个民族的社会文化会各自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根据美国文化历史学派的代表学者博厄斯的相关观点,其认为文化的发展是具有内在逻辑的,因此,应该从整体的高度和角度去分析和看待人类文化的动态发展和演进过程。文化现象是极为复杂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产物,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经济政治都会影响到文化的发展。博厄斯强调实地调查的科学性和必要性,重视从特定文化的整体脉络出发,体现了在人类文化学中“整体论”的重要性。在继承博厄斯相关观点的基础上,克鲁伯的文化观认为文化的发展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存在着可循的规律,并且具有一定的模式和体系,只是在这一过程中受到社会环境、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等影响和制约。“结构功能主义”代表学者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在发展社会功能主义学说的同时,也开创了别具一格的英国式社会人类学研究范式。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的功能在于维持人类每项行为的习惯模式,并且每种文化都能满足社会人的诉求。而功能本身就是指整体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依赖,要想把握某一文化的特征,应把它放在整个文化脉络来分析。1930年,文化形貌学说逐渐兴起,本尼迪克特作为代表学者在著作《文化模式》中提出首先提出了“文化模式”理论。本尼迪克特认为“模式”是一个将各项行动赋予意义的概念,而且可以把各项行动融合在文化整体之中。换句话说,一个民族的文化包含多种“模式”,并且构成了文化的综合体。斯德华的文化生态学思想将文化放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认为对于文化的分析首先要分析生产技术与环境之间的相关关系。其次,需要认清行为的本质和特质,并且辅以特殊的方式或路径去开发在特定区域中存在的行为,以此形成一种相对有效而固定的模式,在这一过程中,还需注重研究该行为模式对地区和文化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综上所述,作为人类文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文化整体论强调对于文化这个宏观概念的研究不能只着眼于文化行为的本身,将文化看作一个整体,组成文化的各个部分对于文化的形成和演变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属性就是一种文化,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其表现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因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将其置于当前社会整体之中,无论其保护主体、保护形式和保护内涵,都要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现实要求。

3.2文化整体论视角下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3.2.1文化整体论突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协同性”保护。文化整体论突出文化的“协同性”保护。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各个部分有机整合并且协同发展可以促使整体的发展和稳定。在探讨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时,应将其置于整体框架中,认清文化与文化,文化与社会,文化与人类之间的相互联系,探寻文化的共性和个性,建立一种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对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各个遗产项目的保护要遵循整体性保护的原则,不能是割裂性保护,只着眼于项目本身。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政府、社会、项目本身这三方面协调努力,合力保护。从政府层面,完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自身特点出发,在整合现有的社会资源的基础上,已经探索出不少的保护方式,使得该文化遗产得以继续体现价值。整合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路径和模式,对于其他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3.2.2文化整体论强调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保护。文化整体论强调文化的“本真性”保护。文化的传承要求在保护和发展文化的过程中,要注重文化的历史性,从时间、空间整体性加以保护,不能因经济利益而牺牲文化的本真性,并且充分挖掘文化的价值,以便能够在传承过程中被人和社会所接受。从这方面考虑,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和传承过程中,既要与时代相适应,又要尊重非物质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即注重其保护过程中的“本真性”。对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首先应该了解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历史背景,充分认识其文化价值,在此基础上认清发展现状,寻找有效的保护方式,在保护过程中不失其内涵而又与现代文化相适应。3.2.3文化整体论注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保护。文化人类学整体论强调作为文化主体的人和文化客体之间的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文化整体论把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文化看成是一个由许多相互联系的要素所组成的整体,重点关注人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更好地揭示文化系统整体特性和功能[2]。文化整体论强调了人与文化的内在联系,体现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活态性保护。孟林盛、李建英等学者对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根据保护形态的不同,将其分为静态保护和动态保护[3]。根据现有的文献来看,博物馆的固化和数字化保护都属于静态保护的范畴,而动态保护的形式相对多样,包括传承人继承,以文化节庆、传统节日、体育旅游为依托进行弘扬,依靠学校为平台、教育为手段促进体育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等多种形式。同时,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新式的保护形式也在不断的涌现,礼堂的设立和文化生态圈的打造也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新的思路。原有的静态保护强调以固化的形式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下来,注重项目本身的保护,而割裂了遗产本身与现在的社会、人之间的关系,不符合社会发展和遗产自身保护的要求。动态保护亦不能为了保护而保护,在保护过程中,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充分发挥项目自身的能动性,推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自我造血。

4研究结论

4.1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秉持整体性保护的原则,不能是割裂性、断裂式的保护,充分调动政府、社会、项目本身的保护热情和保护资源,协调三方合力保护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然趋势。4.2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首先应该正确把握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历史背景,充分认识其文化价值,在此基础上认清发展现状,寻找有效的保护方式,在保护过程中不失其内涵而又与现代文化相适应。4.3原有的静态保护过于注重项目本身的保护,而割裂了遗产本身与现在的社会、人之间的关系,不符合社会发展和遗产自身保护的要求。从长远发展来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保护方式应以动态保护为主,辅以静态保护,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探寻新型而有效的动态保护模式进行推广,推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非遗论文范文大全第十七篇

【摘要】1992年发展起来的自贡果核雕瓶颈小、起步高。本文主要通过对自贡果核雕的制作技艺调查与研究,了解自贡果核雕的历史、现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并在此基础上思考民间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如何传承?

【关键词】果核雕;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一、自贡果核雕的兴起和发展

以赵巨涛为代表的自贡果核雕经历了艰难的生长期,赵巨涛从自1996年起在自贡东方广场、檀木林街等地摆地摊儿开始了艰难的果核雕生涯。1992年,他创作的《八骏图》在自贡市彩灯公园举办的民间艺术品展览上荣获一等奖,他创作的根雕艺术品逐渐被人们关注和接受。1997年,赵巨涛的作品《八仙过海》、《核舟记》参加在青岛举行的中国雕刻艺术大展赛获得优秀奖,并被组委会收藏。2000年4月,经罗绍文的介绍,赵巨涛参加了中国民族民间工艺(含收藏)美术大展,之后赵巨涛还陆续参加过几届中国民族民间工艺(含收藏)美术大展。

二、果核雕刻工艺流程

(二)构思(题材)。要根据所选原材料确定雕刻题材,借鉴某一图画、或资料(关于佛教和道教的神话和民间传说、典故等),并结合果核大小适当削减图画内容,也可结合雕刻者的主观构思增减内容,待作品雏形在脑海中初具形态后便可操刀。

(三)操刀。赵老师操刀的时间一般选在深夜,深夜安静,易于集中精力雕刻而不受外界打扰,基本上是从晚上十点左右开始,雕到早上六点左右。现在因为工艺要求较高,雕刻者对自身技艺也有较高的追求。一个单子作品成型基本上三天左右。成串的一般是一个月之内完成。

(四)抛光。先是手工抛光,用砂纸由粗到细地打磨,然后再用电布轮抛光。抛光时要注意保护好作品,掌握好力度,防止作品被打坏。

三、自贡果核雕存在的问题

自贡果核雕自1992年正式与世人打交道至今也不过22年的时间,一时间还无法令所有人接受。自贡地处中国西南内陆地区,交通相对闭塞,地域交通较差。在交通上形成了一定的障碍,不利于自贡果核雕的对外传播。从自贡果核雕兴起至今,工艺传承人稀缺,只有赵巨涛和他的五个弟子,势单力薄,根本不利于自贡核雕在本土的发展乃至在全国的推广。

四、自贡果核雕问题应采取的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