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通货膨胀特点十篇通货膨胀特点十篇

通货膨胀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1:06

通货膨胀特点篇1

关键词:通货膨胀;应对措施;货币政策;汇率改革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逐渐演变成为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虽然我国采取了及时有效的措施,将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进行了有效的缓解,经济发展速度稳中有进,我国在经济发展中的卓越表现也得到了世界其他国家的广泛赞誉。然而,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意识到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通货膨胀就是屹立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最难以解决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然而,依然能够听到人们说“物价飞涨”“工资不涨”“钱越来越不值钱”等话题,而所谓的物价不断增长则是通货膨胀在人们生活当中最为明显的体现,也因此,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与我国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息息相关。适当的通货膨胀有利于促进消费、扩大出口,然而过高的通货膨胀则会给经济带来巨大的压力,在这之间找到最适合的平衡点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头等大事。

一、通货膨胀的特点

1.通货膨胀概念

通货膨胀(inflation)通俗讲指国家生产的货币过多,导致货币降低本来的价值,使得物价上涨,或者说由于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的上涨现象。现阶段,普遍体现在人们生活中的物价上涨,工资却不涨的现象就是通货膨胀最集中的体现。

2.通货膨胀率

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是物价指数,而由于商品性质不同,物质指数一般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消费价格指数(Cpi),这是一个反映居民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是用来反映居民家庭购买消费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它同人们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同时在整个国民经济的价格体系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是进行经济分析、决策、价格总水平加测和调控及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指标,其变动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通货膨胀或紧缩的程度,而一般来讲,物价全面地、持续地上涨被认为发生了通货膨胀。

第二,生产价格指数(ppi):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请康的重要经济指标,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

第三,国内生产总值价格这算指数(GDp平减指数):是衡量各个时期一切商品与劳务价格变化的指标,也叫通货膨胀率。

二、我国通货膨胀的主要特点

1.食品类价格不断上涨

反映食品类价格不断上涨的主要指标是消费品价格指数,即Cpi,根据数据显示,我国2016年2月份的Cpi指数同比涨幅仅为0.8%,跌破1%,创五年来新低,是通货膨胀率不断缩小,经济发展健康状态不断转好的重要指标。然而,数据上的指数只能从整体上反映我国的通货膨胀情况,真实的社会物价水平却并没有下降,反而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必需品价格居高不下,国内粮食出现供不应求的现状,加上去年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更对我国的粮食储备造成了严重的打击,造成粮食及其周副产品的价格不断上涨,这也是人们认为工资不涨,物价飞涨,生活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

2.资产类价格上涨

随着经济危机的出现,我国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导致我国资产类价格不断上涨,这对房地产企业和生产加工制造型企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货膨胀导致资本的大量流动,大宗商品的价格开始不断上升,导致很多加工企业的生产成品不断增加,以河北省衡水地区的丝网加工行业为例,大宗商品价格例如钢材价格的猛涨,使得这些地区的中小型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危机,成本的上升也导致了订单的大量流失,使得本就在经济危机中挣扎的中小型企业面临倒闭、破产的危机。另外,通货膨胀也导致产地产行业的不断扩张,房地产的发展直接推动了各种能源、原材料等诸多产品的需求,导致这些产品市场上供不应求,出现价格持续走高的现象,这种经济泡沫的存在也成为加剧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3.流动性资产膨胀

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出现,使人民币对外币不断升值,导致我国出口压力过大,国内产能过剩,而国外资产不断流入,贸易顺差不断增大。另外,为了稳定和增加外汇,我国的外汇储备占用了大量的储备金额,而央行为了稳定社会经济发展就需要印发大量的人民地,这也是造成国内资金流动过剩的主要原因。资产流动过剩使人们口袋里的钱不断增加,购买力却不断下降,为了能够进一步占得市场先机,人们开始对货币是否贬值进行预期,而预期的结果往往成为推动物价上涨的内在动力,成为我国Cpi指数一直高居不下的重要原因。

三、应对通货膨胀的措施建议

1.及时关注通货膨胀的细微表现而进行有力的宏观调控

一定程度上的通货膨胀能够通过市场的自我调节进行修复,而超出一般水平的通货膨胀就必须要将政府宏观调控“有形的手”与市场自我调节“无形的手”紧密的结合起来,对经济发展中需要进行紧密监控的经济现象进行适当的宏观调控,制定适当的货币政策能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对市场上的敏感商品进行补贴

我国通货膨胀中最为明显的特点是粮食产品价格的波动式上升,粮食作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其价格的波动会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久而久之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对粮食产品的物价进行有效的调控是我国宏观调控政策中的关键。近年来,我国不断对食品领域进行商品价格补贴,来阻止商品价格上涨,有利于稳定民心,减缓Cpi的增长趋势,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通货膨胀对我国人民基本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

3.对市场上热钱流动过快现象进采取适当的约束机制

我国通货膨胀最明显的特点是市场上热钱流动过快,资产不断流动,房地产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看似繁荣的经济现状背后实则隐藏着巨大的危机,面对资产的过快流动,我国政府应该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加以控制,对房地产市场的开发运行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抑制人们在房地产市场上的投机倒把行为,防止部分人搅乱我国的市场经济。其次,建立健全投资管理机制,投资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然而近年来由于对投资市场监管制度不完善,投资主体对自我约束机制较弱,导致投资领域出现了不健康、不稳定的增长,而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突进,投资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将不断减弱,因此,政府更应该在这一时期制定强有力的措施抑制不良投资机制的出现,从而抑制投资市场上热钱的过度流动,降低通货膨胀率。

4.进一步完善汇率政策,深化汇率体制改革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不断降低,人民币增值预期明显,其在世界货币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然而,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了国外资本的大量流入,给国内发展带来了大量的资金。然而,人民币增值却也导致了我国外贸出口压力的不断增大,外贸企业生存困难,举步维艰,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不断降低也使我国大量的美元储备不断缩水,为了转变我国的出口形势,提升外汇储备的安全性能,就应该进一步完善汇率政策,深化汇率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的汇率机制,例如人民币对欧元的汇率,实现汇率的弹性改革,使汇率能在适当的期间进行来回的波动,从而降低出口压力。

5.完善金融市场,缓解中小企业在通货膨胀中的压力

通货膨胀的出现,热钱流动过剩导致银行内资金不断增多,然而,由于中小企业发展困难,效益降低,资金融通越来越困难,银行内热钱过剩和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非常关键的矛盾问题。因此,该完善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在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同时,应该制定合理的政策帮助中小企业发展,完善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控制制度,同时降低对资信良好的中小企业的贷款难度,刺激中小企业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进行发展,在金融机构的帮助下,提升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中小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对于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也有着非常巨大的作用,而降低失业率也是调控通货膨胀的主要目的之一。

四、总结

世界性经济危机给我国经济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依然在不断延续,后经济危机时代的通货膨胀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的问题,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能够有效缓解通货膨胀给我国经济、人民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然而,这一过程是艰辛且漫长的,如何根据我国通货膨胀有的一些特点,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汇率体制的不断改革等,是现阶段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章含,严浩坤.我国当前时期通货膨胀研究[D].贵州财经学院,2011.

[2]陈胜祥.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特点、成因及其治理[J].理论探索.2011(04).

通货膨胀特点篇2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已连续四年以超过10%的速度高速增长,新一轮通货膨胀的压力正在加大。此轮通货膨胀基本特征为:实际总需求大于实际总供给;受外贸顺差和国外资本流入影响,人民币供给呈现被动扩张局面;上游产业波动大于下游产业价格波动。其形成原因是:流动性过剩推动商品、资产价格上涨;信贷规模扩张过快过猛。鉴于此,我们应采取稳中从紧的货币政策、稳健紧缩的财政政策和控制投资规模的宏观行政政策。

一、本轮通货膨胀的基本特征

(一)实际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存在较大的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按照中国经济周期性波动性的特征,中国GDp只要保持连续两年10%以上的增长,都会因此在四至五个季度以后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在目前的经济周期中,中国经济已经保持了连续四年10%以上的增速,加上地方政府主导的遍布全国的城市建设运动,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对能源和原材料极端浪费,以至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已从8%增至11%;当然,中国的内需低于其潜在的供给,但当我们在讨论需求过剩和通货膨胀时,对应的概念应是总需求,而不仅仅是内需。从1998年到2003年,中国一直处在实际总需求小于潜在总供给的水平,与此相伴的是经济增长持续走低与通货紧缩。2004年开始,国民经济又开始进入总供给缺口阶段,实际总需求大于潜在总供给,表现出较大的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压力。因此,可以认为,中国存在需求过剩并且过剩的需求正在加快,其结果必然是通胀压力的上升。

(二)货币供给被动扩张,通胀预期明显

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在很长一段时间持续快速增长,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目前,尽管中央银行采取货币紧缩政策,但m2的增长速度在8月份仍高达18%,银行贷款增速也非常高。也就是说,中国的金融环境状况仍然相当宽松,易于诱发通货膨胀。就企业而言,它会很容易贷到款,特别是它想以贷款来购买升值的资产,如土地。事实上,每一次贷款泡沫都是在高通胀时为获得金融资产而发生的。同时,企业利润迅速增长,由于实际利率在过去五年中降低了4个百分点,这使企业应付利息总共减少了约8000亿元,成为利润增长的主要动因,令企业扩张意愿变得迫切,企业就被误导进入过度扩张状态,导致资本支出泡沫。

1.从货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角度分析,出现了微观主体风险偏好上升,投机交易性货币需求旺盛,大量货币追逐有限非货币资产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自2006年11月以来,m1增速已连续10个月超过m2增速,反映出我国企事业单位投资冲动和意愿进一步增强,对活期存款的需求迅速增加。除货币超额供给的格局外,近年来我国银行存贷差也日益加大,金融机构存款呈现活期化趋势。存款活期趋势增强,一是表明我国经济主体对通货膨胀的预期进一步增强;二是微观主体风险偏好有可能走高,微观主体更愿意持有更多的风险资产;三是存款活期化趋势增强使得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短期化,加剧商业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的问题,加大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2.外贸顺差和国外资本流入,是导致人民币货币被动扩张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我国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国外资本大量涌入,再加上我国实行银行结汇制,以及以稳定汇率为目标,使得中央银行不得不被动地大量收购外汇作为国家外汇储备。3.货币流通速度持续加快,意味着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无论是凯思斯主义的货币需求概念,还是费里德紧的货币需求理论都表明,货币流动速度具有顺经济周期变动的特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金融资产种类的缺乏和经济货币化程度相对较低,货币流通速度到2003年为止一直保持持续下降的格局,但是到了2004、2005年这一格局被扭转,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呈上升趋势。

(三)上游产业的价格波动性大于下游产业,市场需求主导了消费领域价格走向

从各领域价格指数同比增长的波动性幅度来看,越是远离最终消费的生产过程,波动越剧烈。近期的食品价格上涨并不能完全归咎于一次性的、孤立的、外部的供给冲击。事实上,从饲料到化肥,所有农产品生产所需的投入要素价格都有所上涨,而这至少可以部分归因于需求拉动。举例说明,由于房地产的发展,中国的耕地面积迅速萎缩,几乎达到了政府规定的保护下限。

价格扭曲仍然广泛蔓延,中国的能源价格是世界上最低的,税收对采矿和开发活动极为慷慨,几乎不需为污染付费,在许多地方外国直接投资用地的租金非常便宜。在一定程度上,低通货膨胀率是以低效率和资源配置不当为代价实现的。如果政府不放弃进一步价格改革的计划,那么很多重要产品的价格上涨将无法避免,这又可能加剧通胀预期。

二、本轮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一)流动性过剩引起

高资本回报率推动下的外资涌入以及贸易顺差的持续攀升,使得人民币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在稳定人民币汇率避免人民币升值过于迅速的目标下,人民币基础货币的投放被迫迅速扩张,导致了中国持续的流动性过剩。流动性过剩推动价格上涨,带来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值的重估。

近几年,流动性过剩主要来自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此举是为了在面对日益庞大的经常账户及资本账户盈余时,能够控制人民币升值的速度;为了保持物价稳定、遏制资产泡沫,中央银行已经采取了大规模的对冲措施以吸干过多的流动性。随着对冲流动性的成功,中国的金融系统仍充斥着过多的流动资金;否则,资产价格不会飙升,通货膨胀应被驯服,投资增长率应该下降。那么,过多的流动资金从哪里来?答案就在于流动性过剩不仅是一个货币供给的问题。在特殊的情况下,资金需求也可以成为流动性过剩的推动力。即使货币供应量保持不变,流动性过剩也能由货币需求的减少而出现。随着流动性过剩资金的大量涌入股票市场,中国股票市场的市盈率在不断攀升,2007年10月14日达到60。中国的两个证券交易所的资本总额已经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增长了一倍多,资本总额与GDp的比率已超过100%。毫无疑问,中国的资产泡沫已非常严重。

(二)资产重估推动信贷扩张,信贷扩张放大总需求

在我国这一轮通货膨胀中,银行信贷扮演了一个关键的角色。一方面资产价格重估和上涨使得企业进行抵押融资的能力大为增强,促使银行信贷扩张,而银行信贷的扩张又将进一步加剧投机需求,推动股票、房地产等价格的上升,形成资产价格上涨和银行信贷扩张的相互推动格局,并且形成了通货膨胀与资产泡沫之间的共生关系。从数据分析,中国货币供应量的增幅远远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并且储蓄存款量巨大。中国的m2与GDp的比例高达160%以上,可能是全世界最高的,就38万亿元存款相对于总额8万亿元的流通股而言,储蓄存款由银行转入证交所推高股价的潜力巨大,不断涌入到股票和房地产市场的投资阻碍了对投资的理性估值。

(三)成本推动型的价格上涨与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导致的通胀压力

首先,存在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压力。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幅度明显高于下游产品价格涨幅。由于各种原因,上游产品价格向下游产品价格的传导一直受到阻碍。但是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特别是上游产品价格上涨累积到一定程度时,这种传导必然会发生,从而形成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压力。

其次,经济增长速度过快也形成了通胀压力。2003年以来,我国GDp速度一直在10%以上,而且呈逐年加快的趋势。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某些经济结构问题更加突出,特别是投资与消费的比例结构和三次产业结构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改善,而且愈趋严重。在这样的状态下,过高经济增长和过快投资增长成为了通货膨胀的动因。

(四)本轮通货膨胀与我国1988年和1994年通胀的成因比较

本轮经济繁荣是由那些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出口导向型的企业和行业启动的,而后由房地产、金融业等资本密集型和资产密集型的行业和企业推动,最后在价格放开的食品、旅游、交通运输等消费型下游行业形成繁荣格局。在此过程中,由于货币最先流入的是那些资本密集和资源密集型行业,因此资本和资源密集型行业首先获得低资金成本好处,然后才是上述行业的高利润推动劳动工资的上升以及带来的财富效应,使得下游消费类行业出现增长态势。而1998年的通胀在很大程度是成本推动型的,当时并没有出现总需求显著大于潜在产出的局面;1994年虽然也是需求拉动型的,但是主要是在银行主导型的融资结构下,由地方政府投资冲动所引发的;而本轮通货膨胀如前所述,很大程度上是在稳定汇率目标的背景下,巨额贸易顺差和大量外资流入导致基础货币大量被动投放所引起的。

三需采取的抑制本轮通货膨胀的措施

(一)采取稳中从紧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应进一步执行稳中从紧的方针;提高货币政策的预见性、科学性、连续性与有效性,进一步控制信贷规模,改变负利率状态;加强利率、汇率等政策的协调配合,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同时注意提高利率可能对中小企业流动资金需求、商业银行坏账率以及普通居民购房贷款负担带来的影响。

(二)采取稳健紧缩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应加强对结构调整和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医疗、教育的补贴力度;同时减少各级财政对基本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各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切实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要努力加大中低价位住房的供给,保证有足够数量的新建住房投向市场,切实为有需要的群众提供足够经济实用房和廉租房,遏制房价过快上涨。要大力加强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完善市场结构和运行机制,防止资产价格泡沫的膨胀。

通货膨胀特点篇3

   正如Lucas(1976)所指出,宏观经济变量的计量模型参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现有研究发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欧美国家通货膨胀的动态路径发生了显着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表现在通货膨胀水平上,而且还表现在通货膨胀的持久性上(Kim,2000)。因此,预测通货膨胀率以及对通货膨胀建模也变得越发困难。通货膨胀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上述的结构性变化中,而且由于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变量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这使得通货膨胀动态变化中还包含了经济扩张与衰退的非线性特征(BeaudryandKoop,1993;pesaranandpotter,1997)。货币政策的变化、需求与供给的冲击以及通货膨胀预期的变化也都可能引起通货膨胀的非线性。因此,在对通货膨胀建模时,可能需要同时考虑结构性变化与非线性等特征。然而,到目前为止,关于通货膨胀的所有研究都还是孤立地考察上述特征的某一方面,如,evans和watchtel(1993)基于机制转换模型发现,美国通货膨胀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中期发生了两次较大的结构性变化。Burdekin和Siklos(1999)使用perron和Vogelsand(1992)的结构断点检验法发现美国通货膨胀在1979年出现了较大的结构断点。另外,enders和Hum(2002)使用门槛自回归taR模型发现澳大利亚的通货膨胀率存在明显的非线性和非对称性。martin和milas(2004)基于平滑转换StaR模型研究发现英国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率的反应存在非线性,其强度取决于离通货膨胀目标值的距离。

   同样,国内学者也对我国通货膨胀的运动特征展开了研究,但也都是孤立地考察通货膨胀的结构性变化或非线性。其中,关于我国通货膨胀结构性变化的研究较少:刘金全等(2006)运用参数稳定性检验法,发现我国通货膨胀序列自1984年以来出现了两次高通货膨胀区间。张成思(2008)运用结构断点检验法考察了1981-2007年我国月度通货膨胀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我国的通货膨胀路径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生了显着的结构性变化。而关于非线性研究的文献有:龙如银等(2005)运用markov机制转换模型揭示出我国通货膨胀率存在两个区间,即高通货膨胀率区间和低通货膨胀率区间。赵留彦、王一鸣和蔡婧(2006)运用改进的markov机制转换模型发现我国的通货膨胀率与通货膨胀不确定性间存在非线性性。王少平和彭方平(2006)运用eStaR模型也发现我国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间存在非线性指数转换特征。张屹山和张代强(2008)在taR模型的基础上研究我国通货膨胀的特点,实证结果表明,我国通货膨胀率是局部单位根的门槛自回归过程,在高通货膨胀下,通货膨胀率是平稳自回归过程;在低通货膨胀下,通货膨胀率是单位根过程。

   如果通货膨胀的动态过程中确实存在结构性变化与非线性调整这两种特征,只孤立地考察通货膨胀运动的某一特征将不能很好地揭示通货膨胀的真正本质。那么是否可以通过样本数据来内生地判定通货膨胀路径中是否同时存在结构性变化与非线性这两种特征,或者只存在其中一种特征,或者两种特征都不存在,这样就能避免模型的误设问题。Lundbergh等(2003)提出的时变平滑转换自回归(tV-StaR)模型能够很好地用来解决上述问题。该模型不仅能同时考察经济变量的结构性变化与非线性调整,并且能通过模型设定检验来区分这两种不同特征。另外,许多宏观经济变量的机制变化是逐步过程,markov机制转换以及taR模型等均假设机制间的转换较突然,因而不能描述机制的渐进变化过程。tV-StaR模型由于能通过转换参数来控制转换速度的大小,所以不仅能够刻画较突然的机制变化,也能刻画渐进形式的机制变化。正因为tV-StaR模型具有以上许多优良性质,因此被广泛用于研究经济、金融变量的运动特征,如Franses和Dijk(2005)比较了各类线性与非线性模型的预测效果,发现tV-StaR模型在长期中的预测效果要优于其他模型。Sollis(2008)使用tV-StaR模型检验了17个以美元为基础的经济发达国家汇率变动特征,发现一些国家的汇率变动中以结构性变化为主,而另一些国家的汇率变动中同时存在结构性变化与非线性调整。Hasanov等(2010)对土耳其的通货膨胀与产出间关系即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表明,两者间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变化与非线性调整。

   鉴于此,本文将通过引入tV-StaR模型来考察我国通货膨胀的动态特征,在统一框架下探索我国通货膨胀中的结构性变化与非线性调整。基于该模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经济与政策意义:我国的通货膨胀是否同时存在结构性变化与非线性?如果的确存在这两种特征,那么结构性变化发生的时间点在哪里,在结构性变化前后,通货膨胀的非线性特征是否也发生了变化?不同状态和结构下的我国通货膨胀持久性有何不同?正、负向外来冲击的影响也呈现非对称性吗?另外,我国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间的临界值是多少?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加深对我国通货膨胀本质的了解,从而为治理通货膨胀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本文将基于tV-StaR模型的实证分析结果来回答上述问题。余下部分安排为:第二部分为数据与模型;第三部分为实证分析;第四部分为结论与政策建议。

   二、数据性质与模型设定

   (一)数据性质与平稳性检验

   本文使用商品零售价格同比指数增长率的月度数据来研究我国通货膨胀率的特征,样本范围从1983年1月至2011年3月,共计339个样本,数据来源于中经网数据库①。由于我们采用同比增长率,通货膨胀序列中已消除了季节因素的影响。图1给出了我国通货膨胀的动态路径图。总体来讲,从1983年1月至2011年3月的这段时间内,我国通货膨胀的变化呈现两种不同态势,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我国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经济运行极不稳定,通货膨胀的波动较大。从表1可以明显看出,1998年之前的通货膨胀无论从均值、标准差、最大值以及一、二阶自相关系数上,都明显要相对高于1998年之后的通货膨胀,并分别在1985年底、1989年初以及1994年底出现三次较大的峰值,后两次的通货膨胀率甚至超过了25%。在90年代中后期,由于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初步建立,我国经济成功实现了“软着陆”,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通货膨胀的波动区间也开始减小。但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随着各经济发达国家中央银行采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缓解市场流动性、刺激经济,世界范围的通货膨胀已经形成,通货膨胀预期明显增强。我国政府也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其结果是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我国消费者价格指数一路攀升,截至2011年第一季度,我国Cpi同比指数升至5.0%,治理通货膨胀再次成为全年经济的重中之重。

   许多基于aDF单位根的检验结果对我国通货膨胀率是否具有平稳性存在较大分歧,如赵留彦等(2005)发现我国通货膨胀率在某一时域内具有平稳性,而在另一时域内具有非平稳性;王少平和彭方平(2006)发现我国通货膨胀率是平稳的;而刘金全和隋建利(2010)发现我国通货膨胀率是非平稳的。出现上述分歧的可能原因是,传统线性模型的aDF单位根检验法由于存在功效(power)问题,会过度地接受原假设,从而使得检验结果不可靠(taylor,2001)。另外,我国通货膨胀的持久性中可能存在非线性特征,传统检验法很难在线性单位根与非线性平稳序列间作出判别。为此,我们引入Kapetanios等(2003)提出的KSS非线性单位根检验法,该方法比aDF检验法更具有稳健性,并能检测出所有线性与非线性单位根过程:

   这时,可通过构造统计量来检验:δ=0以及:δ<0,从而判断通货膨胀序列中是存在单位根还是具有非线性平稳特征。表2同时给出了aDF以及KSS的单位根检验结果,考虑到数据生成过程的各种可能,我们分别使用带常数以及带趋势的单位根检验。为了使得检验结果稳健,滞后阶数分别取4、8、12三个不同数值。KSS检验中10%和5%的渐近临界值摘自于Kapetanios等(2003),其分别为-2.66和-2.93。表2显示aDF检验的结果取决于滞后长度以及模型的具体设定形式,不能一致地判断我国通货膨胀率是否存在单位根;而KSS检验的所有结果均在5%水平上拒绝存在单位根。通过比较可以发现,aDF检验由于线性假设以及较低的功效,对我国通货膨胀率单位根的检验是无能为力的。而KSS检验能得出一致的检验结果。本质上我国通货膨胀率是平稳的非线性均值回归过程。

   (二)模型设定与检验

   tV-StaR模型是两机制StaR模型的一种推广,为了更好地了解tV-StaR模型的性质,我们首先介绍StaR模型。自从terasvirta(1994)提出StaR模型以来,该模型就被广泛地用于研究宏观经济和金融变量的非线性动态特征,两机制StaR模型可描述为:

   1.确定aR(p)模型中的滞后阶数p,以及确定StaR、tV-StaR模型中的延迟参数d。

   由于上述建模步骤中涉及不可识别参数与,将使得假设检验变得复杂。处理这类问题的通常做法是,在原假设下对平滑转换函数进行一阶泰勒展开:

   (三)非线性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另外,我们可通过脉冲响应函数来分析通货膨胀运动在外来冲击下的反应特征。传统脉冲响应函数不依赖于过去历史信息,在同等幅度的正负向冲击下具有对称性。但StaR、tV-StaR等非线性模型明显地依赖于过去历史路径,并且在不同机制状态下,其运动特征也不尽相同。因此,在非线性模型中使用传统脉冲响应函数将产生偏差。为此,Koop等(1996)提出了广义脉冲响应函数(GiRF),其脉冲响应不仅取决于历史状态、现期冲击的大小、正负方向还取决于未来时期的冲击。该函数以历史信息为条件,是包括初始冲击δ与不包括初始冲击δ的两期望值之差:

   三、实证结果分析

通货膨胀特点篇4

在考虑汇率波动、货币供应量,以及外部冲击与通货膨胀交互效应的情况下分析中国通货膨胀非线性路径转换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汇率波动、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环境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而国际石油价格冲击与通货膨胀环境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2)高通货膨胀环境下汇率波动(升值)对于通货膨胀路径衍化主要产生两种效应:抑制效应和交互效应。抑制效应会使得人民币升值从而抑制通货膨胀;而人民币升值与通货膨胀环境的交互效应会促使高通货膨胀路径自我衍化从而加速通货膨胀。(3)高通货膨胀环境下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之间交互作用使得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相对于低通胀环境会被放大。

关键词:

外来冲击;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汇率波动;货币供应量;国际石油价格

文章编号:1003-6636(2013)03-0009-05

;中图分类号:F821.5

;文献标识码:a

通货膨胀率作为反映宏观经济是否平稳运行的重要指标,一直以来都受到各国政府和公众的关注。2008年为了应对先后爆发的“次贷危机”和“债务危机”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冲击,中国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然而,2010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环比通胀率屡创新高,加剧了公众对于未来通货膨胀的担忧。通货膨胀不仅破坏了价格作为配置资源的指示器作用从而导致经济主体消费和投资的不确定性增加,而且较高的通货膨胀会使得我国贫富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1]将通货膨胀控制在合理的范围成为中国政府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此背景下研究通货膨胀运动特征,对于把握中国通货膨胀未来变化趋势并实施有针对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综述

对通货膨胀动态特点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对菲利普斯曲线模型设定的研究,如taylor(1980)[2]、Calvo(1983)[3]的交错契约模型。其后,一些学者在此基础上对菲利普斯曲线模型进行拓展以尝试分析通货膨胀的解释能力与预测能力。此外,一些计量经济学家本着“让数据说话”的理念采用时间序列如aRma或者aRma-GaRCH以及协整的计量方法对通货膨胀的动态演进规律进行刻画。然而由于资讯解读的异质性、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等造成的套利空间以及政府干预和交错定价的存在,采用传统线性计量方法对通货膨胀动态演进规律进行刻画并不准确。

近年来,中国学者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外非线性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对通货膨胀动态性进行研究。张凌翔、张晓峒(2011)[4]使用多区制平滑转换模型(multipleregimeStaR,mRStaR)将中国通货膨胀划分为四个区制并采用平滑转换自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外生冲击对于中国通胀率系统不具有持久性影响,正向冲击与负向冲击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吴吉林、原鹏飞(2012)[5]分别构建了两、三以及四机制的C-StaR模型来分析通货膨胀的非线性平滑转换,结果表明将中国通货膨胀机制划分为通缩、通胀适中、温和通胀以及高通胀的四阶段,能更好地拟合通货膨胀运动阶段的非线性平滑转换。然而以上文献侧重于从时间序列角度来构建计量经济学模型对通货膨胀的非线性运动特征进行刻画,但对造成通货膨胀非线性运动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并不多见。施建淮、傅雄广和许伟(2008)[6]采用VaR模型分析了汇率变动对国内价格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汇率和国内价格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项后军、许磊(2011)[7]采用logistic平滑转换回归模型分析了汇率传递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汇率变化对于国内价格的传递方向与通货膨胀环境有关。郭其友、陈银忠、易小丽(2011)[8]基于状态空间模型分析了汇率变动、流动性过剩以及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人民币升值以及流动性过剩与通货膨胀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综合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在分析造成通货膨胀非线性运动的影响因素上,国内现有文献主要是从货币政策或者汇率变动对国内价格水平影响,或者外来冲击与国内价格水平变动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分析,并且由于计量方法和分析角度的差异并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由于通货膨胀非线性运动的特点,因此在分析通货膨胀及其影响因素的时候采用线性模型来反映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是值得商榷的。

其次,由于价格在市场经济中具有最重要的作用,价格的变化不仅会影响到供给和需求,而且会通过预期来改变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从而导致通货膨胀具有自我衍化的特点。因此,在考虑通货膨胀动态路径衍化的时候要考虑通货膨胀预期对于价格水平的影响。

再次,国内现有文献在分析通货膨胀路径衍化的时候往往将汇率波动、货币政策和外来冲击割裂分析,并没有将以上因素统一在一个分析框架下进行研究,因此这样做同样是值得商榷的。

通货膨胀特点篇5

关键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波动性GaRCH模型

1.引言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priceindex,简称Cpi)是度量居民生活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水平随着时间变动的相对数,综合反映居民购买的生活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这一指标不仅影响着政府制定货币、财政、消费、价格、工资、社会保障等政策,同时也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对Cpi的波动性研究,即是了解通货膨胀的波动性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尽管通货膨胀对经济的有重要影响已成为共识,但通货膨胀与其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学术界并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Firedman(1977)认为较高的通货膨胀会导致更大的通货膨胀不确定性。Ball(1992)完善了Friedman的观点,认为由于公众不了解政策制定者的偏好,政策制定者的偏好不确定性只有在通货膨胀较高时,才会影响通货膨胀的不确定性。国内外很多研究支持Firedman的观点。Grier等(2006)对墨西哥通货膨胀与通货膨胀不确定性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较高的通货膨胀会增加通货膨胀的不确定性。Karahan(2012)通过对土耳其Cpi数据分析表明,通货膨胀导致了通货膨胀不确定性,支持了Friedman的观点。

另一方面,Cukierman和meltezer(1986)认为通货膨胀不确定性能够导致通货膨胀以及较低的长期经济增长。thornton(2007)对12个新兴市场国家的研究表明,所有经济体都强有力支持了Friedman的观点。但对于通胀不确定性对通胀的影响的证据较不一致,一些国家较高的通胀不确定性会导致较高的通胀率,但一些国家会导致较高的通胀率。Balcilar等(2011)利用线性和非线性格兰杰因果检验,通过GaRCH模型对G3国家通货膨胀及通货膨胀不确定性的研究表明。通货膨胀与通货膨胀之间有相互的积极作用,分别支持了Friedman和Cukierman-meltzer的观点。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波动,我国国内生产、生活物资价格在上涨中存在波动,公众对未来物价的预期呈现出不乐观趋势,各级政府通过宏观调控稳定物价。通货膨胀问题成为近年来公众和政府部门关注的焦点。本文从通货膨胀及其波动性关系出发,利用GaRCH模型计算通货膨胀波动性的衡量指标,并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分析通货膨胀与波动性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得出结论。

4.结论

同国内外许多研究所证实一样,通货膨胀与通货膨胀波动率是紧密相关的,根据上述的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我国的数据支持Friedman-Ball的假说,即通货膨胀对导致通货膨胀的波动性。可能的原因从货币政策来考虑,我国的中央银行即中国人民银行的目标之一是通过指定货币政策来达到提高国民收入的目的,由于公众无法了解通货膨胀是政策原因还是由于货币的随机扰动所形成的的,因而无法形成通货膨胀预期,因此导致了通货膨胀的高波动性。在这种波动情况下,可能会引起货币政策的出台来促进经济增长,从而导致通货膨胀增长,直至公众认识到通货膨胀的原因是货币政策引起的并采取相应行动。因此,通货膨胀是通货膨胀波动的Granger原因而不是通货膨胀波动是通货膨胀的Granger原因。

第二,对于政策运用的意义。通货膨胀对经济体产生重要影响,政府部门能通过货币政策调整通货膨胀水平进而来影响经济表现。通货膨胀的波动性对通货膨胀不存在因果关系,其原因可能是我国投资者对于利率不敏感所导致,因此,在运用经济政策调控经济时,不应该仅从货币政策干预,应结合我国国情,制定相应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第三,对于政策目标的意义。由于通货膨胀会导致通货膨胀波动,因此,在通货膨胀较高时,会导致通货膨胀波动,人们对于未来的预期具有不确定性,无法了解政策走向或者分析出货币的随机波动性,因此厂商会放弃签订长期合同,使得投资风险增大,导致投资减少,进而就业减少,从而导致长期的产出减少。无论是实践中还是西方经济学经典理论,一个经济体不可能实现“低通胀、高增长”的情形,因此,应该将经济政策倾向于“较低通胀,适度增长”的目标。

参考文献:

[1]Friedman,m.nobelLecture:inflationandUnemployment.Journalofpoliticaleconomics,1977,85:451~472

[2]Ball,L.whydosHighinflationRaiseinflationUncertainty?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1992,29:371~378

[3]RobinGrier,KevinB.Grier.ontherealeffectsofinflationandinflationuncertaintyinmexico.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Volume80,issue2,august2006,478~500

[4]Cukierman,a.andmeltzer,a.atheoryofambiguity,CredibilityandinflationunderDiscretionandasymmetricinformation.econometrica,1986,54:1099~1128

[5]Johnthornton.theRelationshipbetweeninflationandinflationUncertaintyinemergingmarket.economiesSoutherneconomicJournal2007,73(4),858~870

[6]mehmetBalcilar.onthenonlinearcausalitybetweeninflationandinflationuncertaintyintheG3countriesJournalofappliedeconomics.VolXiV,no.2(november2011),269~296

通货膨胀特点篇6

【关键词】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不确定性GaRCH模型

一、引言

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稳定、社会稳定以及人民生活福利水平。严重的通货膨胀不仅阻碍经济的发展,在某些国家甚至还引起了社会政治危机。自从1976年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milton.Friedman在领取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演说中提出:“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将导致更大的通货膨胀不确定性以及通货膨胀不确定性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这一非正式观点以来,学术界涌现了大量针对通货膨胀不确定性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Ball(1992)从博弈论观点出发,研究认为较低的通货膨胀率意味着较低的通货膨胀不确定性,而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意味着较高的通货膨胀不确定性(简称Friedman-Ball假说)。针对通货膨胀不确定性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一些学者采用货币政策方面的政治经济学模型进行了理论分析。例如:Cukierman和meltzer采用Baaro-Gordon模型,针对通货膨胀不确定性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进行理论研究,这一理论模型假定,政策制定者厌恶通货膨胀,但是非常重视通过惊人的通货膨胀率来实现较高的就业率。[1]在该理论模型中,货币供给过程中存在随机因素,普通消费者并不知道政策制定者的目标函数,当通货膨胀不确定性增加时,政策制定者为了获得产出收益会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从而导致更高的平均通货膨胀率,即通货膨胀不确定性对通货膨胀存在正面影响(简称Cukierman-meltzer假说)。但是,Holland却基于货币当局偏好稳定的内在动机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理论观点,认为当存在通货膨胀不确定性时,如果较高的通货膨胀不确定性损害了经济增长,那么货币当局将会有积极性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进而降低通货膨胀水平,[2]因此,通货膨胀不确定性对通货膨胀有负面影响(简称Holland假说)。

我国目前对通货膨胀不确定性问题的研究仍然停留在一个粗浅的阶段,尚未形成比较系统的研究。李拉亚(1995)提出黏性预期理论,指出黏性预期对通货膨胀不仅有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且还会阻碍通货膨胀的治理,他应用卢卡斯滤波分析了这种不确定性与通货膨胀预期的关系,指出中国信息不完备较不发达国家更为严重,经济行为主体形成正确预期的能力更弱,通货膨胀的变动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叶阿忠和李子奈(2000)从实证上说明了我国通货膨胀存在GaRCH现象,并建立了一个GaRCH(1,1)模型,将估计的GaRRH(1,1)模型与回归模型比较,得出通货膨胀的GaRCH(1,1)模型优于回归模型的结论。赵留彦等(2005)基于马尔可夫域变模型(markovregimesswitchingmodel),将通货膨胀不确定性细分为未来通货膨胀冲击的不确定性和未来通货膨胀均值在不同域之间转变的不确定性,考察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通货膨胀不确定性与通货膨胀水平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通货膨胀水平较高时段这两类不确定性都会增大,[3]也就是,通货膨胀水平较高时通货膨胀率围绕该水平值波动更剧烈,同时该水平值的本身也更加不稳定。

近年来,受次贷危机和要素价格波动的影响,使得全球许多国家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威胁,通货膨胀产生社会福利损失,而通货膨胀不确定性导致市场价格预期变化,降低全球经济活动的效率。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平均年通货膨胀率不到10%,较之其他发展中国家、独联体诸国和东欧国家,通货膨胀率不算高,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通货膨胀率变化很大,既经历过年通货膨胀率达到20%以上的严重通货膨胀,也经历过轻微的通货紧缩,通货膨胀动态路径转换频繁,不确定性程度很强,对经济的危害并不低。当前我国决策层已把管理通胀预期与保增长、调结构一同纳入宏观调控范围的背景下,如何对通货膨胀不确定性进行量化与评估,如何降低通胀预期的不确定性,避免其向不利于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方向发展,对于中国宏观政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通胀不确定性测度的技术路线

本文将对通货膨胀进行预测时产生的偏差的发散性定义为通货膨胀预期不确定性,简称为通货膨胀不确定性,也可理解为经济人通货膨胀预期值的离散程度。目前大致有四种测度方法在实证研究中得到了应用:

(一)以通货膨胀观测值的方差或标准差作为不确定性的测度

早期的实证研究往往简单地将通货膨胀观测值的方差或标准差作为不确定性的衡量方式。但是这种不确定性测度方式无法区分波动率中的可预测部分和不可预测部分,因为经济行为主体即使能用可得信息预测到部分波动率,预测到的部分也会在方差中反映出来。实际上,只有不可预测的波动率才是不确定性的有效衡量方式,因此通货膨胀方差或标准差不是通货膨胀不确定性的有效衡量方式。

(二)以通货膨胀预测调查的预测方差或标准差作为不确定性的测度

这种衡量方式主要用来研究美国的通货膨胀不确定性,但是这种不确定性的衡量方式会受到个人预测者诸多主观因素的影响,并不可避免地会碰到预测者是否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同时该方法还存在另一个缺点:有可能所有受访者对未来都极不确定,但他们却给出了对通货膨胀相同的估计,使得预测结果的标准差很低。

(三)利用GaRCH(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族测度不确定性

在给定的经济结构下,GaRCH族模型能明确估计通货膨胀在不可预测冲击下时变的条件方差,而且条件方差是事前的方差而不是像移动标准差那样的事后方差,能够更好地反映通货膨胀不确定性这一概念原本的定义,因此它比前面两种衡量方式更能准确地测度不确定性,也逐渐取代前面两种方式成为目前测度通货膨胀不确定性的标准模型。

(四)其他测度方式

除了上述三种测度方法外,计量模型中的各种创新也被不断地应用于通货膨胀不确定性的测度。为了能够体现宏观经济中控制通货膨胀变化的内在“体制”的演变以及货币政策体制的转换,很多研究在GaRCH模型的均值方程和方差方程中引入了“马尔可夫转换机制(markovregimeswitching)”和“时变参数(time-varyingparameters)”。但是这种测度方式也并非十全十美,因为它必须以计量模型能很好地拟合通货膨胀演变路径为基础,否则以计量经济模型产生的条件方差作为不确定性测度方式会产生很大的偏差,甚至得出不同的结论。

考虑到通货膨胀观测值的方差和基于调查的预期通货膨胀方差都不是理想的通货膨胀不确定性测度方式,各种不断应用于通货膨胀不确定性测度的创新计量模型还有待理论和实践层面的进一步检验,而GaRCH模型族的条件方差反映了变量非预期冲击的变动,能较好反映不确定性,是目前测度通货膨胀不确定性的标准模型,所以作者遵循“中规中矩”的学术要求,在实证研究中采用了该类模型来进行中国通货膨胀不确定性的测度分析。

三、中国月度数据的计量分析

(一)样本数据说明

目前国内对通货膨胀率的衡量主要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和商品零售物价指数(Rpi),由于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计算剔除了第三产业的变化,而剔除了服务价格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不足以反映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另一方面,消费者价格指数包含了服务因素,从而能够全面反映中国物价变化的程度,并可以反映商品经过流通环节形成的最终价格。此外,考虑到消费者物价指数和GDp平减指数的可获取性和可靠性,本文选取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变化的百分比作为衡量通货膨胀率的指标。样本区间为1983年1月至2011年6月,共342个样本,数据来源于中经网经济统计数据库和中国统计局官方网站()。

图1中国通货膨胀率(左图)及其一阶差分序列(右图)(1983.1-2011.6)

从图1来看,中国通货膨胀动态过程的数据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多次通胀、紧缩以及两者的相互转换,通货膨胀过程在不同阶段的行为特征差别明显,其动态经历了高涨——温和膨胀——紧缩——再度温和膨胀的过程。从1983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间,中国经济运行中曾出现了六次显著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分别在1985年底、1989年初、1994年底、2004年底以及2008年初达到峰值,目前正在经历第六次通货膨胀过程,2011年6月Cpi同比上涨6.4%,创下35个月以来新高。其中1989年底以及1994年底形成了两次较为严重的高通货膨胀态势。此外中国经济自1996年成功实现“软着陆”以后,曾出现了轻微的通货紧缩情形,而价格紧缩态势直到2003年下半年才有所缓解,随后通货膨胀率变化又逐渐出现了攀升势头。自步入2007年下半年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和美国次贷危机影响的急剧扩散,最终出现了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而受本轮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也随之相应呈现出相对剧烈的波动态势。2010年下半年,美国第二次启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2),带来全球的流动性泛滥,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国家首当其冲,面临着美国持续量化宽松带来的通胀和资本流入难题,自2010年7月份以来,中国价格总水平逐月攀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表1中国通货膨胀率序列的描述性统计量

图1(右图)是1983年1月至2011年6月中国通货膨胀率的一阶差分序列,可以从该图时间路径中直观地观察到在整个样本期间,中国通货膨胀的波动性很大。表1给出了描述性统计量。偏度统计量和峰度统计量结果说明,中国通货膨胀率序列具有明显的“尖峰厚尾”分布特征,同时Jarque-Bera统计量的结果说明,中国通货膨胀序列及其平方序列具有显著的序列相关性特征,而Lm检验统计量则进一步证明中国通货膨胀率具有显著的aRCH效应。因此,本文基于GaRCH(1,1)模型对中国通货膨胀序列的不确性进行分析与测度是可靠且必要的。

(二)测度模型的构建

本文使用GaRCH模型的条件标准差来衡量通货膨胀不确定性。GaRCH模型的思想如下:对于平稳的时间序列πi,建立aRma(m,n)模型:

则称(a)、(b)与(c)为aRma(m,n)-GaRCH(p,q)模型,这里(a)与(b)也成为均值方程,(c)成为条件方差方程,从(c)式可以看出某一特定时期的随机误差的方程σ■■不仅取决于以前的误差,还取决于早期的方差(GaRCH项)。

经过不断建模试验,最终建立了aRima(12,1,0)-GaRCH(1,1)-m模型。表2是使用eViews6.0软件构建中国通货膨胀不确定性的最终测度模型,图2是利用该模型进行样本内静态预测后所描绘的历史值和预测值折线,最终测度模型的各项参数良好,模型整体预测精度很高。同时对测度模型的残差序列进行了Lm检验,不能拒绝“残差中不存在条件异方差”的原假设,表明测度模型的残差中不存在条件异方差,于是完全可以使用测度模型残差的条件方差与条件标准差来反映通货膨胀的不确定性。

图3和图4分别是通货膨胀与其条件方差及根据指数平滑方法计算的条件方差的趋势成分、通货膨胀与其条件标准差及根据指数平滑方法计算的条件标准差的趋势成分。从图3和图4中可以看到:首先1983年1月至2011年6月中国通货膨胀不确定性的趋势成分表现出持续下降的特点,其次1999年之前出现过三次较高的通货膨胀,而同期较高的通货膨胀不确定性也多次出现,而1999年之后出现过两次轻度的通货膨胀,较高的通货膨胀不确定性也只出现两次,最近的一次较高通货膨胀不确定性出现在2009年。直观上通货膨胀与通货膨胀不确定性有正的相关性,但仍需要做出严格的统计学意义上的检验。

(三)通货膨胀与通货膨胀不确定的关系检验

1.广义脉冲响应分析。为进一步研究通货膨胀和通货膨胀不确定之间的影响,本文利用广义脉冲响应函数(GiRFs)具体分析通货膨胀率和通货膨胀率条件方差、条件标准差的动态响应。与传统脉冲响应函数相比,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具有两个优势,首先它允许多变量模型中的复合相关性,其次它可应用于非线性多变量模型中,因为它不考虑冲击的范围、符号和历史。图5和图6给出了具体的脉冲响应轨迹图,图中横坐标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期间(月度),纵坐标表示冲击响应程度(百分数),实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虚线表示正负两倍标准差的置信带。

由图5可知,对于本期1%的通货膨胀率条件方差(左图)、条件标准差(右图)的增长冲击,通货膨胀率当期迅速响应,并分别在第9期达到最大值14.44%、第10期达到最大值7.91%,之后几期分别有所下降,但并没有趋于收敛,而是分别保持在10%、7%的一种发散水平。由图6可以看出,对于本期1%的通货膨胀率增长冲击,通货膨胀率条件方差(左图)从第2期开始迅速响应,并于第3期达到2.13%的峰值,然后逐期下降,第5期开始演变为负向水平,第25期迫近于0值水平,最终趋于收敛。而对于本期1%的通货膨胀率增长冲击,通货膨胀率条件标准差(右图)在第2期达到-3.33%的最低值,然后逐期上升,第8期达到最大值2.43%以后期下降,第16期迫近于0值水平,最终趋于收敛。总体上讲,通货膨胀对通货膨胀不确定性的冲击响应趋于发散,而通货膨胀不确定性对通货膨胀的冲击响应趋于收敛。

2.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本文分别对通货膨胀率与其条件方差、通货膨胀率与其条件标准差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为确保检验的有效性,滞后阶数分别选取1至5。从表3的检验结果来看,对应原假设“通货膨胀率不是引起通货膨胀率条件方差变化的格兰杰原因”,概率值在1至5阶的情况下全部小于0.05,因此可以得出在Granger意义上,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在5个月之内将引起通货膨胀率条件方差的变化;对应原假设“通货膨胀率的条件方差不是通货膨胀率变化的格兰杰原因”,概率值在1至5阶的情况下全部大于0.10,说明在Granger意义上通货膨胀不确定性不引起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对于通货膨胀率与通货膨胀率条件标准差的检验也得到大致相同的结论,唯一区别的滞后期是4个月而不是5个月。Granger检验的结果表明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在4-5个月的短期内引起较高的通货膨胀不确定性,验证了Friedman-Ball的观点而不支持Cukieman-meltzer的观点。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中国1983年1月至2011年6月的Cpi月度数据,通过构建测度通货膨胀不确定性的aRima-GaRCH-m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检验了通货膨胀不确定性与通货膨胀水平的关系。由此产生的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有:

第一,中国的数据实证支持了Freidman-Ball假设,即通货膨胀是通货膨胀不确定性的原因,而不支持Cukierman-meltzer假说,也不支持Holland假说。实证研究发现,中国的通货膨胀与通货膨胀不确定性之间呈现显著的动态单向的正相关关系,即在中国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引发通货膨胀不确定性,且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这意味着货币当局在通货膨胀水平较高时,应比处于低通货膨胀水平时更加注意通货膨胀水平对通货膨胀不确定性的影响效果,在面对通货膨胀时应比面对通货紧缩时更加注重引导公众的预期。

第二,在现实的通货膨胀环境下,控制人们对通货膨胀预期的不确定性是至关重要的。当通货膨胀处于高位时,根据常识判断,政府都会采取措施将过高的通货膨胀率降低下来,但经济行为人很难判断政府控制通货膨胀措施的有效性和力度大小,结果造成通货膨胀预期的不确定性增强。因此在当通货膨胀率尚处于低位时,政府和社会各界就应给予关注,防止其向高位发展,这是政策制定者最明智的反通货膨胀政策选择。

第三,宏观调控政策应保持平稳性和连续性。稳定的经济政策能够降低公众和政府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避免政策反复引起预期的偏差,减少通货膨胀不确定性对微观行为的影响。同时扩大政策透明度稳定市场供求,较高的政策透明度和较强的政策连续性,有助于消费者获取更多的信息,稳定通货膨胀预期,降低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参考文献

[1]Cukierman,a.anda.meltzer.atheoryofambiguity,Credibility,andinflationunderDiscretionandasymmetricinformation[J].econometric,1986,(54):1099-1128.

[2]Holland,S.inflationandUncertainty:testsfortemporalordering[J].Journalofmoney,Credit,andBanking,1995,(27):827-837.

[3]赵留彦,王一鸣.中国通胀水平与通胀不确定性:马尔可夫域变分析〔J〕.经济研究,2005,(8):60-72.

通货膨胀特点篇7

关键词:G函数;固定替代弹性定律;农产品涨价;通货膨胀

中图分类号:F3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70(2012)02-0005-07

收稿日期:2011-12-23

作者简介:孙中才(1950-),男,辽宁辽阳人,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国务院第5届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美国纽约科学院(newYorkacademyofSciences)院士,研究方向:农业经济学理论和宏观系统分析。

一、引言

资料表明,在现有的某些研究中,人们已经将农产品涨价视为通货膨胀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就此开发了一些回归模型将有关关系精确化,试图以此来确定通货膨胀的测度,并试图借此寻找到某种技巧,从而有助于对通货膨胀的预报和遏制[1][2]112。事实说明,缺少甚至没有理论范式支撑的有关研究,均不会跳出“问题的研究”,而不能深入到真实和规律的层面,研究成果也难以达到科学所要求的明确和精确的程度[3]。

通货膨胀特点篇8

论文关键词:通货膨胀率,食品供给,刚性需求,翘尾因素

引言

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全球各国的经济增长带来致命的打击,中国经济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不利冲击,中国政府适时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政府空前力度的经济刺激政策的实施下,我国经济在逆势中步步向好,2009年呈现出令世人惊叹的“V”型回升。货币供给和金融机构信贷超常扩张是经济迅速回升增长的强大驱动力。2009年我国狭义货币m1和银行信贷这两个指标年增长率达到25%左右。m1和银行信贷如此天量增长也给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市场上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不断加大,对于是否引发未来通货膨胀争议不断,但对于加大经济系统的通货膨胀压力这一观点达成共识。随着2010年1-5月份宏观经济数据的陆续出台,市场对于通货膨胀的讨论甚嚣尘上,因此理性分析当前通货膨胀形势无论是对个人认清当前的宏观经济情况还是对于未来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现有研究成果的简单回顾

通货膨胀本质上就是一种货币现象,是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而引起的一段时期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长期以来,学术界关于通货膨胀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主要分为两类分析,一类是研究通货膨胀与其他经济变量的关系;刘霖、靳云汇(2005)以1978-2003的年度数据构建经济增长率、货币增长率、通货膨胀率三变量VaR模型,研究显示,从长期看价格水平上升时,未来货币供给增长率下降,这一规律可能与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对付通货膨胀的行为有关。另一类是专门研究我国通货膨胀的特性如成因、类型、惯性特征等;陈彦斌(2008)通过对2003-2007年我国通货膨胀的研究发现,2003以来的通货膨胀具有结构性、非平衡性、温和性等特点;同时具有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的特征,流动性过剩对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影响还不明显。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当前的最新数据、以比较说明的方法为主,分析当前我国经济的通货膨胀形势。

当前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

自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率由负增长扭转为正增长以来,Cpi同比增长率不断攀升,1月份为1.5%,5月份攀升到3.1%,创19个月新高,首破通货膨胀警戒线。市场的通胀预期愈演愈烈,通货膨胀真的来临了吗?

事实上,仔细分析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构成部分可知:食品和居住这两大类的价格上涨是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的最主要动力。(见表1)从表中可直观看出,食品类和居住类的同比上涨率均高于Cpi的同比上涨率,其中食品类的上涨率往往是Cpi上涨率的两倍之高。又由于在我国Cpi构成中,我们赋予食品和居住这两大类的权重相对比较高,综合这两方面的因素,可以认为当前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主要是由食品和居住这两大类拉动起来的。以4月份为例,食品价格上涨5.9%。居住价格上涨4.5%,占2.8%同比涨幅的93%。由此可知,当前Cpi的上涨很大程度上是结构性因素造成的,并不是全面的价格上涨。

表12010年1-5月份Cpi分类别同比上涨率单位:%

月份

类别

1月份

2月份

3月份

4月份

5月份

Cpi同比上涨率

1.5

2.7

2.4

2.8

3.1

食品类同比上涨率

3.7

6.2

5.2

5.9

6.1

居住类同比上涨率

2.5

3.0

3.3

通货膨胀特点篇9

通胀预期利弊通胀预期管理

一、可能诱发通货膨胀预期的三个因素

2009年二季度以来,由于房价的暴涨,由于资源性产品的不断涨价,由于股市楼市的大幅度上扬,许多专家和民众预感到2010年要出现通货膨胀预期的局面。现在已经出现了通货膨胀的苗头,2010年能否出现通货膨胀预期的风险,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予以分析:

刺激经济复苏中投资过旺,银行大量放贷,刺激了物价上涨。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促进中国经济复苏,2008年中央财政拿出4万亿元的投资,各地方政府拿出18万亿元与之相配套,加大投入,拉动消费,以项目求发展,应该说目前经济企稳回升,主要是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投资,刺激增长带来的正面效应,应该说对全年GDp增长“保八”功不可没。

但是事物总是利弊兼备,22万亿巨资投到下面以后,由于结构性调整没有到位,体制尚存,所以产生了不少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问题。银行1至10月份放贷总量达到8.6万亿元,到年末可以提高到10万亿元以上,这是建国以来发贷量最高的年份。银行的大量资金投入市场,刺激了经济,也加大了市场上的货币投入。从前三季度看,目前的货币政策甚至过于宽松。2009年9月末,m2余额同比增长29.31%,增幅比上年末高11.49个百分点,m1同比增长29.51%,增幅比上年末高20.45个百分点;m0余额为3.68万亿元,同比增长15.96%。这都是货币投放量过高,资金流动性过剩的一种表现。

当前由于国内外对人民币升值的通货膨胀预期较高,国际上的过剩资金和流动资本纷纷看好人民币升值这个投资增值的通货膨胀预期,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前三季度热钱涌入规模达到219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相当于1.5万亿元左右。这样大规模的热钱涌入中国市场,加重了中国货币的流动性过剩,这些热钱在中国首选进入房市和股市,催生了中国“两市”的大幅度上扬,也积累了两市的泡沫风险。这也是通货膨胀预期的又一个诱因。

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的资源性产品进入了新一轮的涨价期。例如成品油价上涨每吨提高了480元。水价上涨哈尔滨每吨提高了0.6元,价格涨到2.4元/吨,北京每吨水提高了0.9元,现在全国各个省区、各大城市水价纷纷上扬。天然气、煤气价格也出现了大幅度上扬。最近非居民用电每度提高了2.8分,居民用电提出了阶梯型涨价的办法。煤水电气这四大资源性产品,均属于国计民生的必须品,也属于上游产业的产品。随着近几年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社会生产到人民生活对四种资源性产品的依赖型越来越强。资源性产品涨价推动中游、下游产品涨价,这样就必然加大企业的生产成本和民众的生活成本。所以资源性产品涨价容易催生新一轮的通货膨胀,群众对此多有议论,压力很大。

二、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利弊分析

通货膨胀预期特别是低通货膨胀,对于中国人口众多、生产力水平低这样的基本国情来看,有适度的低通胀是必要的,也是有益处的。

通货膨胀预期正面效应:适度的通胀预期可以促进经济增长,通过拉动物价激活消费和投资,对经济的企稳回升起到了固本强基的作用。适度的通货膨胀还可以减少企业的库存,盘活企业的流动资金,激活市场销售,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使资源型产业增收,农产品涨价会使农民增收,对经济发展和民生的稳定也是有益的。

通货膨胀预期的弊端。一是通货膨胀之后,特别是上游产品的涨价,导致中下游企业成本增高,利润变薄,收益减少,由于企业经营状况不好,也带来了税基萎缩,使财政收入增加了困难。二是通货膨胀之后,增加了民众的生活成本,比如煤水电气这些民众生活必备品的涨价过多,使家庭的生活成本突增,从而影响民众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三是通货膨胀容易催生泡沫经济,加大风险,使民众产生恐慌心理,影响社会稳定。特别是楼市、股市的价格飞扬,热钱的涌入,容易制造虚假繁荣,酿就泡沫经济,引l新一轮的经济和金融危机。

三、加强通货膨胀预期管理的必要性

由于通货膨胀与经济周期存在密切联系,因此,通货膨胀预期也就成为与经济复苏相伴随的一种现象,而通货膨胀预期也是引发实际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人们普遍存在通货膨胀预期,消费者就愿意用较高的价格购买产品和服务,因为他们担心价格还会继续上涨;劳动者则要求给他们增加工资,因为通货膨胀会导致他们实际收入的减少;厂商当然也会充分利用这一点,以较高的价格出售产品,并且不会拒绝工人提高工资的要求,因为这样做并不会减少他们的利润。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潜在产出不会发生变化,但实际物价水平则会上升。通货膨胀预期会引发物价水平上升的实质,是通货膨胀预期刺激了社会总需求,而总需求的膨胀必然导致物价水平的上升。如果实际物价水平由于通货膨胀预期而上升,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增强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由此就会形成一个正反馈循环,导致通货膨胀预期的自我强化和自我实现。

如果通货膨胀是在实体经济没有明显增长的情况下,由于通货膨胀预期或者由于错误的货币政策造成流动性过剩而引发的,就会导致经济出现“滞涨”。显然,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也是避免通货膨胀的重要内容。

四、对策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的关键是,及时转换经济政策和掌握好政策的力度,避免经济出现过热。除此之外,适时转换宏观调控的目标,表明政府控制通货膨胀的决心,增强经济政策的透明度,引导公众对经济政策和通货膨胀形势作出合理判断,就可以阻断通货膨胀预期自我强化和自我实现的机制,从而避免由通货膨胀预期引发的实际通货膨胀。

在当前的宏观调控中,我国既不应过分强调货币供应量目标,也不应过分追求低通胀率目标,而应当追求“组合式目标”。只有这样,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才有可能真正发展起来,这也是调节收入分配结构,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有效办法,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杨蕾.一类非线性理性预期模型中的不同资产结构[D].西南财经大学,2009.

通货膨胀特点篇10

关键词:通货膨胀;原因;对策

一、2010年下半年到2011年我国通货膨胀的量化分析

(一)定义

通货膨胀是各国经济发展的产物。目前,学术界关于通货膨胀还没有完全一致的定论。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一书中对其定义为,在一定时期内商品和生产要素价格总水平持续不断上涨的现象。通过对通货膨胀的学习和研究,我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贬值、物价全面上涨的现象,产生原因是货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货币量。

(二)量化分析

2010年到2011年,蒜你狠、豆你玩等一系列网络热词充分表达了普通民众对物价上涨的感受。伴随着物价上涨,2010到2011年通货膨胀也已来临。在实践中主要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来判断是否出现了通货膨胀。

1、根据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来判断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衡量居民消费水平最重要的指数。它不仅用来反映消费者支付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情况,还用来度量通货膨胀水平。①我国Cpi从2011年1月份到12月份的数据分别如下:1049、1049、1054、1053、1055、1064、1065、1062、1061、1055、1042、1041。②一般来说,当一个经济体在一段时期内出现Cpi>3%的涨幅时,我们认为该经济体出现了通货膨胀;而当Cpi>8%时,该经济体可能出现了严重通货膨胀。③纵观2011年前后,我国的Cpi指数从2010年下半年以来同比增长率都维持在30%以上。据此从Cpi分析,可知:2010年下半年到2012年上半年,我国出现了通货膨胀,此次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2、根据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来判断

生产者价格指数,主要用来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也是衡量通货膨胀的潜在性指标。根据我国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ppi指数从2007年起一直处于上升阶段。依据生产链理论,上游产品的价格(ppi)上涨会在经过一个时滞后传导到下游产品的价格(Cpi)上来④。因此ppi潜在并且长期地影响通货膨胀。

综上,可知我国2010年下半年至2011年存在着通货膨胀。并且在Cpi和ppi两个指标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物价持续走高。

二、2010年下半年到2011年我国通货膨胀的特点

(一)当前通货膨胀与民生密切相关,具有非平衡性

非平衡型通货膨胀指的是各种商品价格上升的比例不完全相同。此次通胀的非平衡性集中体现在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食品价格高位运行。此次通胀是由米、油等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过快引起,然后带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价格全面上涨。另外经济的不景气对中低收入者、失业人群的影响最为严重。

(二)当前通货膨胀深受国际环境影响,人民币对美元等主要货币升值

自我国2001年正式加入wto,国门向世界打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关于中国“廉价货币”的观点甚嚣尘上。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认为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廉,向国外大量销售商品,对输入国产生打压效果⑤。人民币被要求升值,这导致大宗商品的价格不断被推高。相对,国内相关商品价格持续上涨推动了整个社会物价水平上涨。

(三)当前通货膨胀与经济衰退并存

此次通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并存。一方面,经济衰退需要政府采取积极的政策刺激。另一方面,为了控制通胀,政府迫不得已实施紧缩性政策,这也是调控的一个难点。

三、2010年下半年到2011年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弗里德曼说过“通货膨胀永远都是而且在任何地方都只能是一种货币现象”。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造成我国此次通胀的原因是央行货币发行量过大,然而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效果并不明显。这说明需求拉动、成本推动和结构性这三方面均对我国此次通胀的产生有影响。

(一)巨额外汇储备导致此次通货膨胀

2011年3月,我国的外汇储备余额达到30447亿美元,是全球外汇储备第一大国。国际收支严重失衡,致使央行更多地投放基础货币。加之美联储启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都导致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加剧了通货膨胀在世界范围的压力。

(二)劳动力成本上升推动此次通货膨胀

伴随我国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廉价劳动力的时代也已成为过去。劳动力供求出现结构性趋紧以及工资上涨压力大造成其成本提高加剧了我国通胀的压力,造成了工资―物价螺旋⑥。

(三)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剧此次通货膨胀

2008年,我国政府为了应对金融危机而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11年第一季度,贷款增加224万亿元,同比增长179%。贷款和货币投放的快速增长,形成强烈的通胀预期,引起整体物价水平上升。

四、2010年下半年到2011年我国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

治理此次通胀的对策是稳定物价为核心,兼顾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重点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并且努力提高生产率水平的同时减少对能源、资源的依赖程度。

(一)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紧缩企业利润

首先,通胀使中产阶级和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受到很大影响。政府应首先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然后,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我国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要与经济增长速度同步⑦。因此政府应该加大财政的直接补贴力度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还可以采取适度的企业利润紧缩措施,对垄断企业肆意抬价进行限制从而限制其利润。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时引导资金流向

实体经济,是各国经济基础。虽然过去几十年我国在经济方面取得了瞩目成绩,但是“三高一资”的经济结构已经不适合必须尽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因此,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加强工业体系建设刻不容缓。另外,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也要不断发展。促进居民储蓄转化为实业投资、支持国内技术创新。同时,政府应适度增加针对百姓投资的金融产品,从而合理引导资金投向避免跟风式投资。

(三)改革汇率机制

此次通胀,我国货币流动性过高并且货币政策具有时滞性。因此从根本解决问题就要求改革我国的汇率机制。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对缓解国际输入和通货膨胀具有重要意义。它的关键是扩大汇率浮动的区间、减小外汇市场的干预形成国际公认的汇率计算方法⑧。我国只有改革完善一个符合国情的汇率形成机制,才能快速有效地减轻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者单位:青海大学财经学院)

注解:

①李洋、刘美爽,《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商业时代》,2014

②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tjsj/

③保罗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21页。

④崔惠民,张厚明,《生产者价格指数与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双向传导关系研究》,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⑤程恩富,朱富强,《正确认识和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学术对话》,《国际经贸探索》,2004年02期

⑥戴园晨,《工资与物价的螺旋运动》,《发展论坛》,1995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