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通货膨胀的本质十篇通货膨胀的本质十篇

通货膨胀的本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0:38

通货膨胀的本质篇1

    货币政策具有长期中性和短期非中性的特点。因此,在长期内价格稳定是货币政策的唯一目标,而在短期内货币政策必须兼顾价格稳定和产出稳定两大目标。可见,不管是在长期还是短期,价格稳定都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因此,准确地度量通货膨胀是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的重要先决条件。然而,关于如何度量通货膨胀,目前存在标题通货膨胀(headlineinflation)和核心通货膨胀(coreinflation)两种不同的度量方法。标题通货膨胀度量居民生活成本的变化,包括居民消费的所有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并根据支出比例进行加权平均,以常用的消费价格指数(Cpi)为代表。很多学者认为,度量生活成本变化的标题通货膨胀不适合作为货币政策的通货膨胀目标。核心通货膨胀的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的,并在此后的货币政策讨论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对于如何度量核心通货膨胀,始终缺乏统一的认识。而且,在核心通货膨胀被提出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虽然核心通货膨胀在货币政策的讨论中被频繁使用,但是却很少出现在主流学术出版物中。直到最近十几年,才出现一种新的趋势——在更加坚实的统计基础或理论基础上度量核心通货膨胀,核心通货膨胀再次得到经济学界的关注。本文将从定义、度量、评价和应用等角度对核心通货膨胀理论进行一个系统的综述。

    二、定义

    核心通货膨胀的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的。当时石油出口国大幅度提高原油价格,导致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发生了严重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而抑制通货膨胀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又导致经济的停滞。当时的学者经过反思后认为,在监测通货膨胀和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将Cpi分解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由总供给与总需求决定的趋势性成分,被称为核心通货膨胀;另一部分是由食品价格或能源价格波动所决定的暂时性成分,被称为非核心通货膨胀或暂时性通货膨胀。个别商品价格的暂时性上涨只会引起Cpi的暂时性上升,当这种暂时性上涨结束后,Cpi将会回落。因此,Cpi的暂时性波动不应该影响中央银行的决策,中央银行应该根据Cpi的趋势性成分即核心通货膨胀制定货币政策。

    此外,一些理论研究也表明,度量生活成本变化的Cpi不适合作为货币政策的通货膨胀目标。Bryanandpike(1991)指出,因为各类商品的价格中包含的通货膨胀信息不一定与其在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例相关,所以在度量通货膨胀时根据支出比例加权平均是存在问题的,会导致权重偏差。BryanandCecchetti(1993)和Cecchetti(1997)指出,各类商品的价格中包含有与货币政策无关的暂时性噪声,比如自然灾害和天气原因导致的食品价格上涨、opeC(organizationofthepetroleumexportingCountries)减产导致的石油价格上涨、不同种类商品的非同步价格调整等。因为这些暂时性噪声导致的价格变化与货币政策无关,所以应该在度量通货膨胀时剔除掉。mankiwandReis(2003)建立了一个以稳定产出和稳定物价为目标的货币政策评价模型,发现将Cpi作为货币政策的通货膨胀目标会导致产出剧烈波动。

    动荡的20世纪70年代促使了一个沿用至今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的诞生,这就是在标题通货膨胀中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方法,而且这种度量方法一度成为核心通货膨胀的代名词。此后,虽然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方法,但是关于核心通货膨胀应该如何定义,即核心通货膨胀应该度量什么,始终缺乏统一认识。各种不同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方法都倾向于定义一种特定的方法来计算核心通货膨胀,而不是定义核心通货膨胀应该度量什么。Dolmasandwynne(2008)引用了埃奇沃思(edgeworth,1919)的一段话来反映核心通货膨胀理论研究存在的缺陷:“在开始回答问题之前,必须发现问题的真正涵义”。

    文献检索的结果显示,eckstein(1981)最早提出核心通货膨胀的正式定义。eckstein将核心通货膨胀定义为“总供给价格的趋势性增长”,即“稳态的通货膨胀”。parkin(1984)指出,eckstein(1981)定义的核心通货膨胀其实就是单位劳动成本的稳态增长率。可见,这与对核心通货膨胀的现实需求并不吻合。本文综合Roger(1998)和wynne(2008)对核心通货膨胀定义的回顾和总结,将核心通货膨胀的定义归纳为如下三种。

    (一)“持续性通货膨胀”定义

    弗里德曼(Friedman,1963)将通货膨胀定义为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并特别强调要区分价格水平的持续性上升和暂时性上升。货币政策要经过一个较长且不确定的时滞期才能发挥作用。如果货币政策对价格水平的暂时性上升作出反应,则当货币政策发挥作用时,价格水平的暂时性上升可能已经结束。从而,货币政策不仅不能熨平经济的波动,反而成为经济波动的原因。因此,货币政策不应该关注通货膨胀的暂时性部分,只应该关注其持续性部分即核心通货膨胀。由于只有宽松的货币政策才能造成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所以才有了弗里德曼的著名论断“无论何时何地,通货膨胀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弗里德曼对持续性通货膨胀的定义与度量核心通货膨胀的初衷是一致的,都是要剔除标题通货膨胀中由暂时性冲击导致的暂时性价格变化,因此可以将核心通货膨胀定义为标题通货膨胀的持续性部分。这个定义也为货币政策应该盯住核心通货膨胀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支持。

    

    (二)“普遍性通货膨胀”定义

    奥肯(okun,1970)和弗莱明(Flemming,1976)将通货膨胀定义为商品价格的普遍性上涨。货币政策是一种总量调节政策,并不具备结构调节功能。因此,一些部门特有冲击导致的价格变化,比如opeC减产导致的石油价格上涨、自然灾害和天气原因导致的农产品价格上涨,不应该影响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否则,虽然紧缩的货币政策能够抑制石油价格和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但是也会使整个经济陷入衰退。当然,如果这些部门特有冲击传导到整个经济并且导致商品价格的普遍性上涨,则货币当局必须予以重视。因此,可以将核心通货膨胀定义为所有商品价格变化的共同趋势,在度量核心通货膨胀时应该剔除由部门特有冲击导致的某些商品特有的价格变化,即异质性相对价格变化(idiosyncraticrelativepricemovements)。这种定义与最初度量核心通货膨胀时剔除食品和能源等价格波动剧烈的商品的思路是一致的。根据核心通货膨胀的“普遍性通货膨胀”定义,可以将各类商品的价格变化分解为:

    

    侯成琪等(2011)认为,式(2)假设核心通货膨胀对所有商品的价格变化具有相同的影响,这是有悖经济直觉的。至少从价格粘性的角度来说,不同类型商品的价格粘性程度是不同的,价格粘性越弱,则商品价格对核心通货膨胀的反应就越快。他们在多部门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的基础上,根据核心通货膨胀的“普遍性通货膨胀”定义给出了核心通货膨胀的表达式,并提出了如下的商品价格分解公式:

    

    (三)“福利损失”定义

    wynne(2008)认为,货币当局反对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对于整个社会而言通货膨胀是有成本的,因为通货膨胀会扰乱经济活动的协调一致并妨碍法定货币在市场交易中的使用。因此,货币政策应该反对会给整个社会带来福利损失的通货膨胀,而不是反对导致居民生活成本变化的通货膨胀。按照wynne(2008)的分析,核心通货膨胀可以被定义为带来福利损失的那部分通货膨胀。SivieroandVeronese(2011)、eusepietal.(2011)和HouandGong(2011a)认为,尽管直观看来核心通货膨胀的“持续性通货膨胀”定义和“普遍性通货膨胀”定义是很有吸引力的,但是其能否应用于货币政策决策过程却备受争议。首先,这些核心通货膨胀度量完全建立在统计标准之上,缺乏坚实的经济理论基础;其次,对于如何评价这些核心通货膨胀度量在货币政策决策中的应用价值,缺乏统一的认识和检验标准(详见本文第四部分)。既然度量核心通货膨胀的目的是为了制定更好的货币政策,而目前评价货币政策的标准是Rotembergandwoodford(1997,1999)和woodford(2003)倡导的福利准则——假设中央银行的目标是使代表性家庭的终身效用最大化并通过将代表性家庭的效用函数在稳态附近的二阶泰勒近似来计算福利损失,所以最优的通货膨胀度量方法应该能够使福利损失最小化。因此,核心通货膨胀就是能够使福利损失最小化或者说能够使名义摩擦导致的扭曲最小化的通货膨胀度量方法。

    但是,要根据这个定义提出度量核心通货膨胀的方法,必须将经典的单部门货币理论模型推广到多部门情形,因为在单部门货币理论模型中所有的通货膨胀都会带来福利损失。比如,Rotembergandwoodford(1997,1999)和woodford(2003)证明的单部门新凯恩斯模型的福利损失函数如下:

    

    三、度量

    (一)基于“持续性通货膨胀”定义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

    

    一元平滑方法主要包括Cecchetti(1997)的移动平均方法和Cogley(2002)的指数平滑方法。其中,Cogley(2002)根据Sargent(1999)的简单学习模型得到了计算核心通货膨胀的指数平滑公式:

    

    模型得到。这类方法虽然方便计算,但是实时性差,主要依赖历史信息。

    

    

得到与VaR模型对应的Vma模型并计算核心通货膨胀。我国的一些学者也采用这种方法估计了中国的核心通货膨胀,比如:简泽(2005)将核心通货膨胀定义为“从Rpi或Cpi观察到的一般价格水平变化中由货币冲击导致的成分”,并通过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来测量中国1954-2002年的核心通货膨胀;赵昕东(2008)扩展了QuahandVahey(1995)的两变量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建立了包括消费价格指数、食品价格指数与产出的三变量SVaR模型,并通过对变量施加基于经济理论的长期约束估计了1986-2007年中国的核心通货膨胀。

    QuahandVahey(1995)的缺陷在于,①假设真实产出和通货膨胀是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单整序列,所以模型建立在真实产出和通货膨胀的一阶差分向量基础上,度量的是核心通货膨胀的变化而不是核心通货膨胀本身。而且,这种处理方法意味着货币政策是超级中性的。虽然货币政策的长期中性已经被广泛证实和认可,但是否超级中性还备受争议。②将真实产出和通货膨胀受到的随机冲击划分为正交的核心通货膨胀冲击和非核心通货膨胀冲击,而现实经济中的冲击种类很多,这种假设实际上是将所有的非核心通货膨胀冲击同等对待。③由于根据有限的样本数据永远无法得到无穷阶的VaR模型和Vma模型,如何根据有限的样本数据进行无穷阶的长期约束检验,即检验,成为一个统计难题。Blix(1995)解决了前两个问题,而FaustandLeeper(1997)和CooleyandDwyer(1998)解决了第三个问题。

    滤波方法可以剔除一个时间序列中的噪声,因此常用的滤波方法,包括Hp滤波(Hodrick-prescottfliter)、带通滤波(bandpassfilter)和卡尔曼滤波(Kalmanfilter),都可以用来过滤标题通货膨胀中的暂时性价格波动。由于小波方法(waveletmethods)能够处理时间序列数据的非平稳、不连续跳跃和结构变化等传统方法很难处理的问题,所以也被用来估计核心通货膨胀。andersonetal.(2007)、Downetal.(2010)和Baqaee(2010)采用小波方法估计了美国和新西兰的核心通货膨胀。

    (二)基于“普遍性通货膨胀”定义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

    根据核心通货膨胀的“普遍性通货膨胀”定义,各类商品的价格变化可以分解为核心通货膨胀和异质性相对价格之和。根据这种分解方法,衍生出三类核心通货膨胀度量方法,本文将之称为基于波动性的计算方法(methodsbasedonvolatility)、基于持续性的计算方法(methodsbasedonpersistence)和基于动态因子的计算方法(methodsbasedondynamicfactor)。

    1.基于波动性的计算方法

    

    

    剔除法是剔除价格易受非经济因素影响且波动剧烈的商品(相当于权重等于0),根据剩余的各类商品的价格通过支出比例加权来计算核心通货膨胀。剔除法是最常用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方法,而剔除的对象通常包括食品价格、能源价格、间接税和利息支出。

    

    如果α=50%,则得到加权中位数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利用截尾平均法计算核心通货膨胀与α的选取密切相关,tahir(2003)提出了确定α大小的均方根误差准则(rootmeansquarederror,RmSe),按照均方根误差最小的原则选择α,即

    

    当然,除了方差以外,还可以用其他的指标,比如标准差和绝对离差,度量各类商品价格变化的波动性。与剔除法、加权中位数法和截尾平均法相比,波动性加权法不需要剔除某些商品的价格,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各类商品价格中包含的通货膨胀信息。但是,采用不同的波动性指标,得到的核心通货膨胀权重有时差异很大。而且,各类商品价格变化的波动性是随时间变化的,所以需要不断根据新的样本数据重新修正权重。其实,基于波动性的计算方法都面临权重修正问题。

    基于波动性的计算方法是最常用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方法,尤其是剔除法、加权中位数法和截尾平均法这三种方法。范跃进和冯维江(2005)基于剔除法、加权中位数法和截尾平均法计算了1995-2004年中国核心通货膨胀,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中国核心通货膨胀与宏观经济状况的关系。但是,这类方法最大的问题在于,仅仅根据各类商品价格的波动性计算核心通货膨胀,价格波动性较大的商品将被剔除,完全没有考虑各类商品在居民消费支出中的重要程度。比如,食品在我国Cpi中占有1/3左右的权重,即使食品价格的波动性很强,但是将食品价格在核心通货膨胀度量中剔除也是不合适的。andersonetal.(2007)提出了一个改进的波动性加权法,各类商品的价格变化在核心通货膨胀中的权重不仅取决于价格变化的波动性,还取决于支出权重的大小,计算公式如下:

    

    重新标度使其和等于1,即可得到各类商品在核心通货膨胀中的权重。

    但是,由于缺乏选取预测期的标准,现有的研究不是按照预测未来通货膨胀的能力给各类商品的价格变化赋权,而是根据各类商品价格变化的持续性给各类商品赋权。Cutler(2001)和BilkeandStracca(2007)假设各类商品价格变化服从如下的自回归模型:

    

    GadzinskiandFabrice(2004)还提出了一个根据半衰期方法(half-lifeindicator)计算持续性系数的方法,所谓半衰期是指暂时性冲击影响超出其最初影响一半的时期数。范志勇和张鹏龙(2010)采用GadzinskiandFabrice(2004)的方法,构建了中国基于价格上涨惯性权重的核心通货膨胀指标。

    3.基于动态因子的计算方法

    式(2)假设各类商品的价格变化中存在一个共同的动态因子,即核心通货膨胀。基于动态因子的计算方法采用统计方法,通过从各类商品的价格变化中提取共同的动态因子来估计核心通货膨胀。常用的方法有三种:一种方法是将估计核心通货膨胀的计量经济模型表示成状态-空间模型(statespacemodel)的形式并用卡尔曼滤波估计不可观测的核心通货膨胀;一种方法是利用Fornietal.(2000,2005)提出的广义动态因子模型(generalizeddynamicfactormodel)来估计核心通货膨胀;一种方法是采用协整-误差修正模型的调节系数矩阵正交分解技术来估计协整向量系统的共同因子即核心通货膨胀。

    (1)状态-空间模型

    

    侯成琪等(2011)认为,式(2)所示的分解方式有悖经济直觉,提出了式(3)所示的分解公式。在这个分解公式中,核心通货膨胀的系数不再是常数1,而是一个需要估计的参数。核心通货膨胀及其系数都需要估计,这会造成不可识别问题。他们提出了一个两阶段估计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第一阶段根据核心通货膨胀的变量估计式(3)中核心通货膨胀的系数,并采用wooldridge(2001)提出的多指示器方法(multipleindicatorsolution)和广义矩估计(Gmm)来解决变量的测量误差所导致的内生性问题;第二阶段将估计核心通货膨胀的计量经济模型表示成状态-空间模型的形式,代入第一阶段得到的核心通货膨胀系数的一致估计值,通过卡尔曼滤波估计不可观测的核心通货膨胀。他们采用这种方法估计了中国的核心通货膨胀,得到了有效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HouandGong(2011b)进一步在式(3)中引入通货膨胀的惯性作用,估计了美国的核心通货膨胀。

    (2)广义动态因子模型

    Fornietal.(2000,2005)提出的广义动态因子模型的基本结构与式(2)非常相似,从而被Cristadoroetal.(2005)和Reisandwatson(2010)用来估计核心通货膨胀。为了用广义动态因子模型估计核心通货膨胀,首先需要将式(16)中的动态因子即核心通货膨胀进行进一步的分解:

    

    Baglianoandmorana(2003a,2003b)、王少平和谭本艳(2009)分别用这种方法估计了美国、英国和中国的核心通货膨胀。但是,这种基于协整-误差修正模型估计核心通货膨胀的方法仅适用于各种商品的价格变化是1阶单整序列且存在协整关系的情形。一般情况下,同比通货膨胀序列是非平稳的,而环比通货膨胀序列是平稳的,因此这种方法仅可以分析同比通货膨胀序列。此外,如果k=J-r>1,则协整向量系统存在多个共同因子,无法识别核心通货膨胀。

    (三)基于“福利损失”定义的核心通货膨胀

    SivieroandVeronese(2011)假设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福利损失最小化,其中福利损失函数取如下的形式:

    

    再通过重新标度得到四个部门在核心通货膨胀中的权重。SivieroandVeronese(2011)发现,虽然四个部门在基于福利损失定义度量的核心通货膨胀中的权重会随着参数取值的变化而变化,但是食品和能源的权重始终很小;而且,与盯住基于福利损失定义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相比,货币政策盯住Cpi、盯住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和盯住采用波动性加权法计算的核心Cpi都会使福利损失显著上升。然而,SivieroandVeronese(2011)的模型完全是先验性的,没有建立在厂商、家庭和中央银行的优化行为的基础上。

    eusepietal.(2011)采用了与SivieroandVeronese(2011)相同的思路:通过最小化福利损失来求解各部门通货膨胀在核心通货膨胀中的最优权重。eusepietal.(2011)建立了一个多部门新凯恩斯模型来描述各部门在价格粘性和劳动收入份额等方面的异质性以及厂商、家庭和中央银行的最优决策。他们发现,货币政策盯住基于福利损失最小化计算的核心通货膨胀时的福利损失要显著小于盯住标题通货膨胀和盯住剔除食品与能源的核心通货膨胀时的福利损失;而且,决定各部门在核心通货膨胀中权重大小的关键因素是各部门商品的价格粘性,价格粘性越大则该部门在核心通货膨胀中的权重越大。这与aoki(2001)和Benigno(2004)的结论是一致的,即因为价格粘性越大则名义摩擦导致的扭曲也越大,所以货币政策应该更加关注价格粘性较强的部门。

    HouandGong(2011a)建立了一个存在多个异质性生产部门的新凯恩斯模型,证明了多部门情形下的福利损失函数:

    

    四、评价

    根据第三部分可知,目前存在大量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方法。那么,货币当局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该如何在这些不同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中进行选择呢?不幸的是,对于如何评价核心通货膨胀度量,同样存在许多不同的评价标准。这些标准可以大致分为定性标准、统计标准和福利标准。其中,基于“持续性通货膨胀”定义和“普遍学术参考网dylw.net性通货膨胀”定义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都采用统计方法来估计,通常也采用统计标准来评价;而基于福利损失定义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则采用福利标准来评价。所谓福利标准是指根据福利损失的大小评价核心通货膨胀度量的优劣,货币政策盯住某个核心通货膨胀度量时名义摩擦导致的福利损失越小,则该核心通货膨胀度量越有效。下面主要介绍定性标准和统计标准。

    (一)定性标准

    Roger(1998)和wynne(1999)最早提出了核心通货膨胀应该满足的几个定性标准,主要包括:

    (1)及时的(timely)或者实时的(real-time),要求核心通货膨胀指标应该能够根据最新的价格调查数据及时计算和更新,这样货币当局才能根据最新的经济动态制定货币政策。根据平滑方法计算的核心通货膨胀不能满足这个性质,比如,中心化的移动平均无法实时计算,而非中心化的移动平均和指数平滑则过度依赖历史信息。

    (2)可信的(credible),要求核心通货膨胀指标能够被公众信赖。只有货币当局采用的通货膨胀指标是可信的,货币政策才可能是可信的。可信性要求核心通货膨胀指标能够被货币当局和统计部门之外的外部机构重新计算和验证。如果一个核心通货膨胀指标不能被外部机构验证,则其可信度将显著降低。

    (3)可理解的(understandable),要求核心通货膨胀指标的计算方法易于被公众理解。虽然要求度量方法的计算细节能够被广泛理解可能不是必不可少的(即使是Cpi的具体计算方法,缺乏专业背景的公众也可能无法理解),但是至少其计算方法可以用一种非技术性的语言来描述,能够明确解释核心通货膨胀和标题通货膨胀之间的差异。

    (4)稳健的(robust),要求核心通货膨胀指标不会面临重大修正。随着数据的不断完善,或者是计算方法和分类标准发生了变化,需要对统计指标的历史数据进行修正,这是统计领域的国际惯例。核心通货膨胀指标的稳健性,重点强调核心通货膨胀指标的计算结果不会随着样本区间的变化而发生显著的变化。

    (二)统计标准

    统计标准是核心通货膨胀评价中最常用的标准,目前也存在许多不同的统计标准。

    1.基本统计性质

    Clark(2001)认为,因为核心通货膨胀主要剔除了标题通货膨胀中由暂时性或部门特有冲击导致的价格变化,所以核心通货膨胀应该具有与标题通货膨胀相同的长期均值,同时应该具有比标题通货膨胀更小的波动性。marquesaetal.(2003)认为,由于这些冲击导致的价格变化不应该对标题通货膨胀具有系统性的影响,所以标题通货膨胀和核心通货

    

    2.追踪通货膨胀趋势

    Bryanetal.(1997),Cecchetti(1997)和Clark(2001)认为,既然核心通货膨胀要剔除标题通货膨胀中的暂时性波动,度量通货膨胀的长期趋势,那么就应该根据核心通货膨胀追踪通货膨胀趋势(trackingtrendinflation)的能力进行评价。RichandSteindel(2007)认为,可以用两种方法评价核心通货膨胀追踪通货膨胀趋势的能力。第一种方法认为,核心通货膨胀既不能低估也不能高估标题通货膨胀,因此应该与标题通货膨胀具有相同的长期均值。这是易于理解并且容易检验的。第二种方法认为,核心通货膨胀应该能够很好地描述趋势性通货膨胀的变化。要实施第二种检验方法,必须先完成两个工作。①要构造一个能够反映通货膨胀趋势的序列,记为π[trend][,t]。Bryanetal.(1997),Cecchetti(1997)和Clark(2001)都对标题通货膨胀序列进行高阶中心化移动平均来计算趋势性通货膨胀,而RichandSteindel(2007)则采用了带通滤波来度量趋势性通货膨胀。②要选择一个度量核心通货膨胀与通货膨胀趋势之间差异的标准,常用的标准包括均方根误差(rootmeansquarederror,RmSe)和绝对离差(meanabsolutedeviation,maD):

    

    

    很显然,如果能够追踪通货膨胀的趋势,则能够提高核心通货膨胀指导货币政策操作的能力。但是,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选取趋势性通货膨胀序列。如果已经有一个能够反映通货膨胀趋势的序列,则依据该序列制定货币政策即可,不再需要计算核心通货膨胀。如果没有能够反映通货膨胀趋势的序列,则如何构造或者选择能够反映通货膨胀趋势的序列又成为一个新的问题。

    3.预测标题通货膨胀

    BryanandCecchetti(1993)、Lafleche(1997)、Clark(2001)、Cogley(2002)和Smith(2004)等认为,货币政策存在滞后效应,因此,如果核心通货膨胀能够预测未来的标题通货膨胀(forecastingheadlineinflation),则货币政策盯住学术参考网dylw.net核心通货膨胀显然要优于盯住标题通货膨胀。然而,对于如何检验核心通货膨胀预测标题通货膨胀的能力,存在很多争议。BryanandCecchetti(1993)采用如下的回归方程直接检验核心通货膨胀对标题通货膨胀的预测能力:

    

    

    除了上述这几篇文献之外,还有许多文献也非常强调核心通货膨胀预测标题通货膨胀的能力,比如Song(2005)、Stavrev(2010)和tierney(2011)。然而,marquesaetal.(2003)认为,不应该根据对标题通货膨胀的预测能力来评价核心通货膨胀。为了能够很好地预测未来的标题通货膨胀,核心通货膨胀必须能够描述标题通货膨胀中的短期波动。但是,度量核心通货膨胀正是要剔除标题通货膨胀中的暂时性波动,因此预测标题通货膨胀正是我们不希望核心通货膨胀具备的特征。wynne(2008)认为,如果度量核心通货膨胀是为了预测标题通货膨胀,为什么不采用信息更多、效果更好的多元预测方法呢marquesaetal.(2003)建议用如下的因果关系检验代替预测能力检验。

    4.因果关系检验(causalitytest)

    因果关系要求核心通货膨胀是标题通货膨胀的格兰杰原因(Granger-Cause),即在预测当前的标题通货膨胀时,过去的核心通货膨胀具有过去的标题通货膨胀不具备的有用信息。但是,反之则不成立,即标题通货膨胀不应该是核心通货膨胀的格兰杰原因。当标题通货膨胀和核心通货膨胀都是1阶单整序列时,可以采用marquesaetal.(2003)提出的如下检验方法:

    

    

 

    (三)检验结果

    很多学者采用不同的检验方法和不同国家的数据对各种核心通货膨胀度量进行了统计检验,但是检验结果并不一致。

    BihanandSedillot(2000,2002)根据法国的Cpi数据对采用基于波动性的计算方法、基于动态因子的计算方法和SVaR方法计算的5种核心通货膨胀度量进行了预测标题通货膨胀能力的检验,发现虽然在样本期内核心通货膨胀是标题通货膨胀的Granger原因,但是样本外的预测结果很不理想。相对而言,截尾平均法略胜一筹。

    marquesaetal.(2003)根据美国的Cpi数据对采用剔除能源和食品、截尾平均法和加权中位数法计算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进行了基本统计性质检验和因果关系检验,发现采用截尾平均法和加权中位数法可以得到有效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而剔除能源和食品不能得到有效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marquesaetal.(2003)采用marquesaetal.(2002)提出的方法对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六国采用剔除法计算的核心通货膨胀进行了有效性检验,同样发现采用剔除法无法得到有效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

    DixonandLim(2004)根据澳大利亚的Cpi数据对采用基于波动性的计算方法和基于动态因子的计算方法计算的5种核心通货膨胀进行了基本统计性质检验和因果关系检验,发现只有基于动态因子方法计算的核心通货膨胀(采用卡尔曼滤波)能够通过这些检验。

    RichandSteindel(2007)根据美国的Cpi和pCe(personalconsumptionexpenditure,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指数)数据对采用剔除法、加权中位数法和指数平滑法计算的核心通货膨胀进行了追踪通货膨胀趋势的能力和预测标题通货膨胀的能力两方面的比较,发现采用不同的标题通货膨胀、不同的样本区间和不同的评价标准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不能找到一种最好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

    Bermingham(2010)根据美国的pCe数据对采用单变量滤波和平滑方法、基于波动性的计算方法、基于持续性的计算方法、基于动态因子的计算方法和SVaR方法计算的10种不同的核心通货膨胀进行了追踪通货膨胀趋势的能力和预测标题通货膨胀的能力两方面的比较,发现很难找到更加有效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而且,这些核心通货膨胀度量追踪通货膨胀趋势的能力和预测标题通货膨胀的能力居然无法超越简单的基准序列。

    Downetal.(2010)根据美国的Cpi数据对采用基于波动性的计算方法、单变量平滑方法和小波方法计算的核心通货膨胀进行了基本统计性质检验以及追踪通货膨胀趋势能力和预测标题通货膨胀能力的比较,发现根据小波方法计算的核心通货膨胀表现最好。

    上述这些研究表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标题通货膨胀、不同的样本区间和不同的评价标准会得到不同的结论。至于无法得到一致检验结论的原因,RichandSteindel(2007)认为,暂时性价格变化的特点和原因千变万化,一种特定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方法显然无法有效地剔除所有的暂时性价格波动。Silver(2007)认为,应该使用多个核心通货膨胀作为操作目标。如果不同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给出了类似的结果,则货币当局可以根据这些度量作出令人信服的决策。如果结论不一致,则需要根据这些核心通货膨胀构造方法的差异来分析通货膨胀过程。此外,适用于一个国家的核心通货膨胀评价标准,可能对另一个国家是不适用的;适用于一个国家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也可能对另一个国家是不适用的。因此,核心通货膨胀的计算和评价要基于具体国家的数据。

    五、应用

    在核心通货膨胀领域,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是,核心通货膨胀是否比标题通货膨胀更适合作为货币政策的通货膨胀目标。其实,本文归纳的三种核心通货膨胀定义已经回答了“为什么货币政策应该盯住核心通货膨胀”这一问题:因为货币政策要经过一个较长且不确定的时滞期才能发挥作用,所以货币政策应该盯住持续性通货膨胀;因为货币政策是一种总量调节政策,不具备结构调节功能,所以货币政策应该盯住普遍性通货膨胀;因为名义摩擦会带来扭曲,所以货币政策应该盯住能够使福利损失最小化的通货膨胀度量。现有的研究也多从以上三个角度对为什么货币政策应该盯住核心通货膨胀进行定性分析,但是定量研究还很少。直到最近几年才有一些学者利用多部门新凯恩斯模型对核心通货膨胀领域的这个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的定量分析。

    DhawanandJeske(2007)在新凯恩斯模型中引入能源部门,并假设能源既进入家庭的最终消费又进入厂商的生产函数,研究货币政策应该如何应对能源价格冲击。冲击-响应分析表明,与盯住标题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相比,货币政策盯住剔除能源价格的核心通货膨胀能够减轻能源价格上升导致的产出下降和通胀上升。因此,货币政策应该盯住核心通货膨胀。mishkin(2007)利用美联储建立和维护的FRB/US模型,在联邦基金利率分别盯住pCe和核心pCe(剔除食品和能源后的pCe)这两种不同的货币政策情景下,模拟了石油价格上升对美国经济的学术参考网dylw.net影响,发现相对于盯住核心pCe的货币政策,盯住pCe会导致货币政策过度紧缩,联邦基金利率大幅上升从而失业率显著上升。Bodensteinetal.(2008)建立了一个包含能源部门并存在价格粘性和工资粘性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证明了代表性家庭的福利损失函数,发现完全灵活的能源价格波动不影响福利水平。Bodensteinetal.(2008)比较了盯住标题通货膨胀和盯住剔除能源价格的核心通货膨胀两种不同的前瞻性泰勒规则,发现当经济面临能源价格冲击时,采用第二种泰勒规则可以得到与完全承诺的最优货币政策非常相近的反应模式,而采用第一种泰勒规则会严重偏离最优货币政策并导致较大的福利损失。

    以上三篇论文建立的都是包含能源部门和消费品部门的两部门模型,只能够比较标题通货膨胀和剔除能源价格得到的核心通货膨胀。但是,还存在许多不同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方法,剔除法仅仅是其中的一种。要在众多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和标题通货膨胀之间进行系统的比较,必须建立更加贴近现实的多部门新凯恩斯模型。SivieroandVeronese(2011)、eusepietal.(2011)和HouandGong(2011a)都建立了标准的多部门新凯恩斯模型,并采用福利标准对盯住标题通货膨胀和各种核心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进行了比较,发现采用基于“福利损失”定义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能够显著减小名义摩擦导致的扭曲。SivieroandVeronese(2011)和HouandGong(2011a)还发现,盯住基于“福利损失”定义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能够提高货币政策的短期非中性程度。

    现有的研究都表明,货币政策更应该盯住核心通货膨胀,这为核心通货膨胀在货币政策决策过程的使用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实际上,自20世纪90年代通货膨胀目标制出现以来,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越来越重视核心通货膨胀。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通货膨胀目标制:国际经验》一书中指出,因为核心通货膨胀度量的是标题通货膨胀的潜在趋势而不是暂时性波动,所以核心通货膨胀更适合作为货币政策的通货膨胀目标;而且,使用核心通货膨胀有助于中央银行向公众解释并不是所有冲击导致的价格上涨都会导致持久的通货膨胀。美联储特别关注核心pCe。自2004年7月起,美联储开始在每半年一次向国会提交的货币政策报告(monetarypolicyReport)中提出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对核心pCe的预测。欧洲中央银行虽然没有明确将核心通货膨胀作为其货币政策的通货膨胀指标,但是其货币政策的目标是消费者价格调和指数(harmonizedindexofconsumerprice,HiCp)年度增长率低于2%,即中长期的价格稳定,这与在度量核心通货膨胀时要消除短期内的暂时性价格波动是不谋而合的。而且,欧洲中央银行还在其月度公告(monthlyBulletin)中例行公布各种核心通货膨胀指标。新西兰在1990年就开始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世界上最早采用这种货币政策策略的国家,其通货膨胀目标是在中期Cpi年度增长率在1%—3%之间,但是新西兰储备银行与政府签订的政策目标协议(policytargetsagreement,pta)指出,因为包含各种暂时性波动,所以实际的Cpi会围绕中期通货膨胀趋势波动。1999年的pta更是明确指出,价格的潜在趋势即核心通货膨胀才是货币政策的合适目标。加拿大银行于1991年开始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虽然与新西兰一样,其通货膨胀目标是用标题通货膨胀描述的,但是加拿大银行认为核心通货膨胀能够为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用的指导。表1给出了世界各国官方采用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很显然,简单易懂的剔除法依然是最常用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方法。但是,正如RichandSteindel(2007)指出的那样,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剔除法是一种好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

    

    六、结论和展望

    本文归纳了三种不同的核心通货膨胀定义——“持续性通货膨胀”定义、“普遍性通货膨胀”定义和基于福利损失的定义。其中,根据“持续性通货膨胀”定义和“普遍性通货膨胀”定义度量核心通货膨胀需要借助于统计方法剔除由暂时性或者部门特有冲击导致的价格变化,可以归结为一类,即基于统计模型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估计此类核心通货膨胀度量需要区分由持续性和普遍性冲击导致的价格变化和由暂时性和部门特有冲击导致的价格变化,需要识别哪些冲击是持续性和普遍性的,哪些冲击是暂时性和部门特有的,以及这些不同种类的冲击对各种商品的价格变化造成了什么影响。很显然,式(1)和式(2)所示的分解方法还过于简略。侯成琪等(2011)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他们通过多部门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对各部门商品的价格变化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商品价格变化的分解公式。本文认为,多部门货币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将有助于更加深入地剖析总量因素和部门因素对各部门通货膨胀的影响,为有效地度量核心通货膨胀提供更好的理论基础。此外,如果能够综合“持续性通货膨胀”和“普遍性通货膨胀”这两种定义,在度量核心通货膨胀时既剔除暂时性冲击导致的价格变化又剔除部门特有冲击导致的价格变化,将能够提高此类核心通货膨胀度量的有效程度。另一类基于福利损失的核心通货膨胀定义认为,货币当局反对通货膨胀的原因是通货膨胀会带来福利损失,因此核心通货膨胀是能够使福利损失最小化亦即能够使名义摩擦导致的扭曲最小化的通货膨胀度量方法。SivieroandVeronese(2011)、eusepietal.(2011)和HouandGong(2011a)等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他们构建了存在多个异质性生产部门的新凯恩斯模型,借助于福利分析求出了各部门通货膨胀在核心通货膨胀中的权重,然后通过对各部门通货膨胀的加权平均计算核心通货膨胀。他们发现,各部门通货膨胀在核心通货膨胀中的权重主要取决于各部门商品的价格粘性水平,价格粘性越大则该部门通货膨胀在核心通货膨胀中的权重越大。然而,除了价格粘性水平之外,还有哪些部门异质性因素造成了部门之间的差异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福利损失,还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

    这两类不同的定义衍生出两类不同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方法。基于持续性和普遍性通货膨胀定义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都建立在统计模型的基础上。其中,基于动态因子的计算方法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横截面和时间序列两个维度的信息,从而更具优越性。而且,在估计核心通货膨胀的状态-空间模型中,观测方程可以随着商品价格分解公式的改进而扩展,适应性很强。当然,采用计量经济方法估计核心通货膨胀面临一个问题:新的样本数据学术参考网dylw.net的加入会改变历史上的估计值。只有当历史估计值的改变可以忽略不计时,才可以放心地采用计量经济方法估计核心通货膨胀,因此结构断点的甄别和样本周期的选取至关重要。基于福利损失定义度量的核心通货膨胀是根据代表性家庭的福利损失最小化直接求解出来的,所以这类核心通货膨胀度量的构造直接取决于货币理论模型的构建。只有当一个货币理论模型能够很好地拟合现实经济时,根据该模型构造的核心通货膨胀才是有效的。

    评价这两类不同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需要不同的标准。基于统计模型估计的核心通货膨胀更多地采用统计标准来评价。虽然评价标准很多,但是本文认为,核心通货膨胀应该满足具有与标题通货膨胀相同的长期均值、具有比标题通货膨胀更小的波动性、标题通货膨胀和核心通货膨胀之间的差异是一个均值为零的平稳序列等基本统计性质,以及核心通货膨胀是标题通货膨胀的格兰杰原因而标题通货膨胀不是核心通货膨胀的格兰杰原因这种因果关系。特别是满足“标题通货膨胀和核心通货膨胀之间的差异是一个均值为零的平稳序列”这个性质使得盯住核心通货膨胀不仅有助于制定更加有效的货币政策,而且可以兼顾稳定居民生活成本的目标。从构造原理来讲,对基于福利损失定义度量的核心通货膨胀没有统计性质的要求。SivieroandVeronese(2011)甚至认为,因为统计标准在这类核心通货膨胀度量的构造中不起任何作用,所以不应该要求这类核心通货膨胀度量满足这些统计性质。但是,本文认为,如果这类核心通货膨胀度量具备优良的统计性质,相当于兼具统计基础和理论基础,对于核心通货膨胀的推广和应用大有裨益。

通货膨胀的本质篇2

关键词:输入型通货膨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一、关于输入型通货膨胀

输入型通货膨胀(importedinflation),又称斯勘的纳维亚小国型通货膨胀,是我国理论界和实际部门对当前通货膨胀的基本定性。是指由于国外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引起国内物价的持续上涨现象。其理论依据是价格上涨后的国际大宗商品通过商品的进口输入到国内,引起国内通货膨胀的产生。输入型通货膨胀与开放经济有密切的关系,开放的程度越大,发生的概率越大。

当前,主流的观点认为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传导有两个渠道,国际贸易渠道和资本流入渠道。国际上将输入型通货膨胀分为两大类:国际通货膨胀结构论和国际通货膨胀货币论。

在国际贸易渠道中,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为:1、国际市场上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导致国内的进口价格上升,各部门生产成本和产品定价也随之上升,进而带动整体物价水平的上升,形成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2、当国外存在通货膨胀时,国外商品价格上涨使得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加大,使我国的外汇储备增加。从而我国国内货币供给增加,导致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3、国外出现通货膨胀,造成外币相对于人民币的贬值,人民币的升值会造成对国外商品需求的增加,这种需求也会增加本国商品的消费需求,最终引起社会总需求的增加,从而导致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在资本流入角度下,我国出口的长期过快增长,外国资本的过多输入和过多的国内投机活动,使我国的外汇储备大幅增加,直接造成我国货币量的大幅增加,货币的供给增加造成了通货膨胀。随着国际经济的不断开放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国际收支持续保持双顺差,外汇储备过多,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而我国实施的是以市场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所以,为了维持汇率稳定,央行必须买进外汇,抛出人民币,货币的供给进一步增加,导致了通货膨胀的持续存在。

二、输入型通货膨胀假说质疑

“通货膨胀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是一种货币现象。”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的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这样写到。货币数量论使得我们同意,货币量的增长是通货膨胀率的主要决定因素。因此,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国家货币发行量的增加。所以,从货币主义角度上看,输入型通货膨胀是个假说。

首先,从理论上看,输入型通货膨胀属于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我国的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最直接原因是国际商品价格的升高,即进口商品价格上涨,直接引起了成本推动型型通货膨胀。但是根据理论,进口成本推进通货膨胀的前提是一个国家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主要依赖于进口,而我国虽然进口量很大,但是相比于我国的生产总量,依然达不到这个前提假设。因此,即便国外商品价格上涨导致我国进口成本增加,也不可能引起我国的通货膨胀率的升高。

其次,根据经济学原理,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是基于成本因素螺旋性上涨而形成的。而市场上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供给是不变的,不存供大于求或供小于求。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不伤害国内经济的发展并且控制通货膨胀,只能使用财政政策进行调节,完全不需要国家的货币政策。就我国而言,如果输入型通货膨胀假说能够成立,那么完全不需中央银行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只需通过财政性补贴政策,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进行价格管理,就能避免偶然的国际价格上涨对国内物价的冲击。然而,自2010年以来,管理层没有采用财政性政策,而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说明输入型通货膨胀假说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再次,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但国际商品的价格变化是波动的,有涨有跌,因此它并不是推动我国通货膨胀的持续因素。衡量通货膨胀的最重要指标:消费价格指数,是个拉氏指数,即用一篮子固定产品计算的价格指数。因此,国际商品偶然的价格变化通过市场传导机制使我国部分产品价格升高,通过一篮子产品的价格加权平均,也不会引起我国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大幅升高。以国际油价为例,浙江大学巫金、章华在《中国输入型通货膨胀来自何方》一文中,从美元本位制这一货币体系出发,研究其对国内物价的影响。引入相对货币供应量、相对利率、美元名义汇率、国际油价和国内消费者物价指数五个变量,建立VaR模型,得出了以下结论:美元货币供应量和美元利率都对我国通货膨胀造成了影响。汇率和国际油价对国内通货膨胀虽有一定影响,但不明显。

三、实证分析

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36个月的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国际平均原油价格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和世界银行数据库。

回归方程:Y=B+B1X1+B2X2+B3X3+e

因变量Y: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自变量X1:国际月平均原油价格。X2:滞后一期的国际月平均原油价格。X3:滞后两期的国际月平均原油价格。B为常数项,B1、B2、B3分别是X1、X2、X3的系数,e为误差项。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各变量的系数B1、B2、B3的t值都不大,说明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因素都不大。而且该回归模型的F值只有0.771,数值太小,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不高。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以国际原油价格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升高对我国通货膨胀率的影响不大,证明了输入型通货膨胀假说不是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率升高的主要原因,也说明了输入型通货膨胀假说是不成立的。(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注:本项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苏明政,张庆君.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有效汇率与输入型通货膨胀――基于国际贸易视阈下的状态空间模型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3).

[2]崔丹,崔正强.开放经济体的输入型通货膨胀问题――从资本流入角度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9).

通货膨胀的本质篇3

在上述背景下,东北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副教授齐鹰飞在其主持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国短期通货膨胀动态实证研究》(批准号:10YJa790147)及专著《短期通货膨胀动态:理论和中国实证》(科学出版社2012年6月版)中,对中国短期通货膨胀动态进行了理论阐释和实证揭示。作者长期致力于宏观经济研究,曾在《经济研究》、《世界经济》和《财贸经济》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很多相关成果,对宏观经济问题颇有独到见解,其敏锐的分析直觉、独特的观察视角和扎实的研究功底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宏观经济学巨擘卢卡斯曾指出:“理论经济学的一个功能是提供表述清楚的人工经济系统作为实验室,让那些在现实经济中代价高昂到无法想象的政策实验可以在其中以低得多的成本得到透彻检验。”《短期通货膨胀动态:理论和中国实证》一书贯彻了卢卡斯对宏观经济研究的建议,为构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政策“实验室”进行了有益探索。纵观全书,作者立足于短期通货膨胀动态理论的前沿发展,着眼于中国现实的通货膨胀问题,在深入考察、描述中国通货膨胀经验特征的基础上,从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持久性以及成本渠道三个方面逐步深入地考察了中国短期通货膨胀的动态特征。特别是,作者娴熟地运用了动态随机一般均衡建模、仿真方法以及宏观时间序列分析的前沿方法,对中国短期通货膨胀动态进行了富有启发性的刻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政策参考意义。

第一,辨析了通货膨胀预期的时间坐标。通货膨胀的动态演变依赖于通货膨胀预期,预期在短期通货膨胀动态演变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该书首次构造出最小距离估计量,对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和粘性信息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实证比较,并发现前瞻性因素在中国短期通货膨胀动态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确认了通货膨胀持久性的内在性。通货膨胀是否具有内在持久性对于货币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如果通货膨胀具有内在持久性,经济中的随机冲击就会引起通货膨胀持续地偏离其稳态均衡,通货膨胀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也会降低,货币政策更会具有明显的滞后效应。通货膨胀持久性是中国通货膨胀动态过程表现出的重要经验特征,但通货膨胀是否具有内在持久性则需要细致的结构分析。该书利用新凯恩斯主义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以及广义矩估计方法对中国通货膨胀持久性进行了结构分析,并确认了其内在性。

通货膨胀的本质篇4

本文阐述了通货膨胀的内涵及类型,分析了通货膨胀对居民生活的一些影响,提出了几点建议:加大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保障低收入居民的生活水平;增加居民实际收入,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善用宏观政策,调整通胀预期,强化价格管制改革。

【关键词】

通货膨胀;居民生活;影响;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出现了几次比较明显的通货膨胀的波动,这种波动不仅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还严重影响了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本文笔者就通货膨胀对居民生活的影响进行以下阐述,同时也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通货膨胀的内涵及类型

1、通货膨胀的内涵所谓通货膨胀,一般而言是指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的发行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水平持续全面上涨的现象。具体而言,发生通货膨胀主要有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通货膨胀不仅仅是某一种产品或者是几种产品的上涨状况,而是物价的一种普遍性质的上涨。如果仅仅是一种或者几种商品的上涨而导致市场的物价起伏,也不能够成为通货膨胀;二是通货膨胀不是偶然性质的上涨,而是在一定范围内的一种持续的上涨。如果,物价在某一个季度下降,而在下一个季度又上涨,在全年来看,这种上涨和下跌的最终状况,我们的物价水平始终维持在一种持平的状态,这样的物价上涨不称为通货膨胀;三是通货膨胀,其涨幅有一定的幅度,从一年来看,尽管上涨的幅度不高,不是所有的微小幅度都称为通货膨胀。

2、通货膨胀的类型在通货膨胀中,我们根据上涨的影响程度,也就是年平均上涨率的高低,把通货膨胀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温和型的通货膨胀。在这类通货膨胀中,其价格总体水平的上涨率不高于10%。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有其自身的特点。即通货膨胀率起伏相当地稳定,这种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没有太大的影响。二是加速型的通货膨胀。在这种通货膨胀的类型中,其价格总体水平的上涨率比温和型的通货膨胀要剧烈得多,其上涨率远高于10%。一种通货膨胀一旦发生,会导致经济生活招致崩溃状态。三是恶性的通货膨胀类型。这种通货膨胀,就单单从通货膨胀率来看,平年平均上涨率都在三位数以上,这种通货膨胀不能给予控制,会导致金融体系的完全崩溃。四是受抑制的通货膨胀类型。在这种通货膨胀类型里,经济中存在着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在这种通货膨胀中,由于政府的干预,会导致通货膨胀的严重发展。

二、通货膨胀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分析

1、低收入居民实际的可支配收入减少,福利待遇上有所损失就居民的收入构成而言,城镇居民主要靠工资收入,农村居民收入主要靠出卖农产品或者劳务收入。根据国家经济调查的相关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的居民家庭主要属于中低收入家庭。通货膨胀会大幅度地降低居民的生活水平,尤其是对一些低收入居民的生活所造成的影响特别严重。在通货膨胀中,一些具有资本、土地及其他财产所有人可以通过提高土地和产品的价格来减少因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甚至有的人获得巨大的利益,这实际上就是将自己的损失充分地转嫁给了一些低收入者。相比而言,低收入人群遭受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更为严重。针对只有依靠工资收入来维持生活的居民而言,其工资收入的增长远远滞后于通货膨胀之后,也不及物价上涨的幅度,面对这种实际工资上涨不足而刚性需求生活必需品价格增长过快的状况,使得居民生活的福利大大受损。对农村居民而言,虽然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增加了一些收入,但同时农资产品的价格上升过快,这时居民的收入也远远不够支付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造成了居民的购买力下降。

2、导致贫富差距,原本收入上就不平衡的经济结构更加不平衡目前,我国居民贫富差距仍然比较大。虽然国家在收入分配领域、扶贫低保、城乡差距等方面采取了相关调整措施并取得了一些良效,但是面对通货膨胀带来的巨大影响显然还远远不够。在通货膨胀下,扩大了贫富差距,使得富人更富,穷人更穷;同时通货膨胀的发生也使得居民日用消费品的价格上涨迅速,尤其是食品类价格的涨幅惊人,这不仅使居民的福利损失加大,还扩大了收入分配的差距,加剧了低收入人群的不公平感,导致原本就不平衡的收入分配结构更加的不平衡。

3、通货膨胀一旦发生以后,给我们的消费和投资带来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的影响,会促使我们的原本比较扭曲的状态进一步加剧。商品的价格是我们的市场对生产者释放出的一个信号,所以,生产者应该根据商品价格这一信号来及时调整自己的生产规模,从而确保社会资源的有效运用。而在通货膨胀爆发以后,其中某一种商品价格的上涨,不再是市场的需求决定的,而只是原材料的价格等个别因素所导致的结果。这种不确定因素,一旦继续加剧,就会推动通货膨胀的进程,最终加剧通货膨胀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此外,通货膨胀下,也加大了失业率和居民的痛苦指数。总之,通货膨胀给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通货膨胀率,改善和稳定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三、几点建议

1、加大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保障低收入居民的生活水平近年来,我国多数企业的利润都有所提升,但是居民个人的收入增长却非常缓慢,再加之通货膨胀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加大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保障低收入居民的生活水平显得至关重要。具体而言,就是要建立健全居民收入的增长机制和保障机制,提升居民收入和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实行积极的创业就业政策,从而促进就业率,尤其是一些不发达的地方,要改变以往的扶贫模式,为他们创造创业和就业的时机,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各种优势;健全和积极实施好最低工资制度;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升居民的财产性收入。

2、增加居民实际收入,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当前,我国的个税起征点还有足够的上调空间,合理有效地调高起征点有利于增加居民的实际收入。此外,要推进和改革社会保险制度,加大农民工、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的社会保险力度,有效解决退休人员和困难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问题,加大低收入人群的财政补贴力度。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加强监管,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和制度,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健全与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相适应的救助标准调整机制。

3、善用宏观政策,调整通胀预期,强化价格管制改革善用宏观政策。通过推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来调节供给,促进经济持续发展。有效的货币政策有利于稳定币值、消除通货膨胀;稳健的财政政策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通货膨胀下,居民对货币和货币政策的信任危机加剧了通货膨胀,因此,政府在防治通胀上要维护自身的权威性,扭转收入差距的恶化态势,调整通胀预期;当前采取的价格管制措施,虽然对控制通货膨胀胀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隐形通货膨胀严重,并最终会显现出来,因此,强化价格管制改革势在必行。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货膨胀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是巨大的,通货膨胀的产生,会导致原本收入上就不平衡的经济结构更加不平衡,如果,我们的政府对其不做积极地宏观调控,及早做好应对措施,那么,给居民生活的造成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大部分城镇居民的生活都会陷入困境。所以我们必须注重对通货膨胀的抑制,才能更好地促进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任可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一次重大改革,第一资源,2008.

通货膨胀的本质篇5

[关键词]货币;通货膨胀;福利成本;述评

2007年我国居民cpi上涨4.8%,涨幅比上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2008年1季度cpi上涨高达8%,涨幅比上年同期高5.3个百分点,创11年来的新高。通胀的袭来给全社会民众都带来了福利的损失,实际收入的降低和自有资产的缩水,尤其是对中低收入者带来了最直接的痛苦感受。面对通胀,政府不仅要控制物价的上涨,还要制定适当的政策缓解通货膨胀对社会公众造成的福利损失。对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的正确计量是政策制定的一个主要依据,是一项极具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

一、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研究述评

关于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的研究是货币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它也是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通货膨胀的成本较为隐蔽,经济学家将其归纳为鞋跟成本、菜单成本、相对价格变动的加剧、税收负担的不合意变动、混乱,以及任意的财富再分配等,这些成本在理解上虽比较直观,但是在总量上如何衡量却是一个难于回答的问题。那么,究竟什么意义上的成本才可以被称为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sidrauski(1967)认为由于持有货币能够产生直接效用,而物价上涨会导致实际货币余额的下降,故通货膨胀必然会对个体造成福利损失,这种个体的福利损失就称之为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sidrauski对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的定义意味着,无论通货膨胀是预期还是未预期的,只要存在通货膨胀就一定存在福利成本。当然,关键问题是合理地度量通货膨胀的福利损失,从而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正确的依据。对于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的度量自bailey(1956)进行了开创性研究至今,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其展开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基于消费者剩余理论估算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基于sidrauski模型的补偿变量法(compensationvariableapproach)以及基于mccallum-goodfriendframe-work的估计方法。

1.基于消费者剩余理论估算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弗里德曼的最优货币数量法则认为,在一个货币经济中,为保证完全竞争的均衡达到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名义利率必须等于零,此时通货膨胀所造成的扭曲最小。因此,最优通货膨胀率是使得名义利率等于零时的通胀水平。当经济中通胀率高于最优通胀水平,即名义利率大于零时,货币均衡配置不再是一个帕累托最优配置,此时社会福利下降从而产生福利成本。bailey(1956)认为通货膨胀就像是对货币征税,货币征税(通货膨胀)的福利损失就是位于货币需求曲线下方,生产货币的社会成本上方之间的面积。当生产货币的社会成本为零时,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就是逆货币需求曲线下方的面积,即名义利率从i减少到0时所能获得的“消费者剩余”,这一推论与friedman的最优货币数量法则相符。

随后,很多学者在bailey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如marty(1967)得出了在有产出增长和考虑货币流通速度的通货膨胀福利成本计量结果。barro(1972)认为通货膨胀提高了人们的交易成本,人们会加快支付的频率,也会减少使用货币来进行交易。因此,他重建了货币需求曲线,重估了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craig和rocheteau(2005)先利用bailey(1956)的方法,通过log-log型货币需求函数和semi-log型货币需求函数计量了在传统方法下的通货膨胀福利成本,指出bailey(1956)的方法实际上是一个假设掉外部性、一般均衡效应(generalequilibriumeffects)和分配效应(distributionaleffects)的局部均衡模型,它一个重要的隐含假设是实物资产的报酬率与通货膨胀无关。

消费者剩余方法虽然为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提供了一种简单、便捷的计算方法,并开了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研究的先河,但这一方法由于缺乏必要的微观基础,因而无法对个体在约束条件下的最优行为进行研究和分析,也无法对形成宏观的加总的个体进行推测和判断。与此同时,这一方法也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如一些学者认为即使通胀率为零,名义利率仍可能为正,这样持有实际货币余额仍然可能有正的机会成本,无效率仍然存在。因此,以通货膨胀率为纵轴计算货币需求曲线下方位于零通胀率和另一通胀率之间面积的计算方法有可能低估实际的福利成本。如foster(1972)计算了完全预期为4%的通胀率相对于零通胀率的福利成本小于产出的0.05%。garfinkel(1989)得到4%的通胀率相对于零通胀率的福利成本为国民收入的0.3%。这些估值远小于其他经济学家的估计。laidler(1990)认为消费者剩余方法的前提条件是当名义利率改变时,货币需求曲线的位置不变,只是沿着货币需求曲线移动。这就需要假定实际余额的边际效用独立于其他商品的需求,而这一假设条件事实上限定了这种计算方法是一种局部均衡的方法。gillman(1995)指出了这种错误的根源在于bailey认为在稳定价格时的福利成本就是为零,但是,这种认为的零福利成本和真正的零福利成本却有很大的不同,其差额有时竟可以高达50%。基于这一方法存在的缺陷,一般在对问题进行分析时,这一方法主要用来进行补充性说明。

2.基于sidrauski模型的补偿变量法(compensationvari-ableapproach)。这一方法在sidrauski模型(1967)的基础上应用了福利经济学的补偿原则思想。sidrauski模型将货币直接进入效用函数,由于这种内含货币效用函数方法允许我们根据一个符合经济人最优行为的货币需求模型来计算通货膨胀的成本,从而使通货膨胀升高所引起的实际货币持有额下降直接表现为个人效用和福利的变化。福利经济学的补偿原则思想认为,市场价格的变动肯定会影响人们的福利状况,很可能使一些人受损,另一些人受益,多数情况下很难实现帕累托最优,此时关键是如何对受损者补偿,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改进。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补偿变量法认为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就是在某一通货膨胀水平下,应补偿给家庭多少额外的收入才能使家庭在给定利率的均衡状态所获得的效用水平与名义利率等于零时的效用水平相等。这一方法考察了通胀给社会中每个人所带来的获益或损失,从而增加了必要的微观基础,为我们从个体效用函数出发,分析在预算约束和资源约束下计算通货膨胀的稳态福利成本提供了一个方便好用的框架。因此,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方法得到了普及。

lucas(2000)用收入补偿的思想,以sidrauski(1967)的一般均衡模型为框架,对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给出了估计方程。lucas定义在名义利率i下的福利成本w(i)是收入的百分比,即用使得家庭在名义利率为i和0时达到福利水平无差别的收入差额,估计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在实证方面,lucas利用美国1900-1994年的数据,估计得到:对于美国经济,10%的通货膨胀率对于消费者的福利损失仅相当于消费者总消费水平的1.3%,即如果要保证在通货膨胀率10%和通货膨胀率为0时消费者的福利水平是一样的,那么必须增加消费者约1.3%的收入。

jones、asaftei和lianwang(2001)在lucas(2000)研究的基础上,加入了货币总量理论(monetaryaggregationtheory),从而建立了一个包含现金和利息的一般均衡模型,弥补了前人研究中将m1层次货币全部视为无息资产的缺陷。他们发现,由于个体持有现金(无息的)的份额与持有生息储蓄的份额相比是非常小的,并且在稳态下持有生息储蓄的份额是不随通货膨胀率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从这个一般均衡模型中计量得出的通货膨胀福利成本比前人的研究结论小得多。

虽然补偿变量法并没有说明为什么货币、尤其是没有实物资产支持的纸币会产生效用,但这一方法将货币直接进入效用函数,而且该模型具有的货币超级中性性质表面、效用函数的另一个变量——实际消费不随通货膨胀率变动而变动,从而使福利成本计算得以简化。不过利用这种方法研究通货膨胀的福利损失时,在选择适当函数以及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赋值时,常常需要主观事先判断和利用经验来为参数设定不同的值,这势必会导致因参数赋值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测算结果。

3.基于mccallum-goodfriendframe-work估计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这种方法通过引入交易技术方程将货币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间接化。mccallum-goodfriend(1987)建立了一个购买——时间(shopping-time)模型,这一模型假设时间和货币共同为购买消费品提供交易服务,并且时间和金钱在实现交易方面可以互相替代。交易服务技术决定了在既定的消费和货币持有水平下所必须花费在购买上的时间。购买时间模型从时间的角度来理解和度量通胀的福利成本:在家庭持有货币数量一定的条件下,更高的通货膨胀率导致货币贬值,降低了家庭的实际购买力,家庭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获取同样数量的消费品,从而减少了劳动时间或休闲时间,因此,造成了福利损失。simonsenandcysne(2001)研究了在购买-时间模型中包括有息资产的情形,并从理论上给出了福利成本的上下界。cysne(2004)研究了连续时间下的购物时间模型,并得到了福利成本的解析表达式,他还从理论上讨论了引入家庭异质性的通货膨胀福利成本。

除了上述三个比较代表性的方法外,经济学家还提出了其他一些计量方法。如fischer(1981)将货币和其他资产同等看待,把货币看作是资源跨期转移的载体,建立了一个禀赋经济的olg(overlap—generation)模型。lagosandwright(2005)首次利用货币寻介理论,估计了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imrohoroglu(1992)刻画了在一个收入波动且没有保险经济环境里,经济个体为平滑自己的消费而持有货币的计量通货膨胀福利成本模式。

二、对目前中国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研究的启迪

反观国内,当前对通货膨胀的研究仍主要集中在成因、对策等定性方面,而专门针对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的研究则很少,且大多是基于国外已有的研究,主要利用国外研究中已有的模型对中国的通货膨胀福利成本进行估算。如欧俊和李花(2006)利用bailey(1956)研究方法对中国通货膨胀福利成本进行了估算;陈彦斌、马莉莉(2007)分别使用消费者剩余方法、miu模型和cia模型计算了中国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谢赤(2002)则在购买-时间模型下讨论了金融创新对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理论上的影响;陈利平(2003)在一个引入消费攀比的shopping-time模型中讨论了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龚六堂、邹恒甫和叶海云(2005)利用他们研究的框架,在lucas模型基础上,应用kruz(1968)和zou的思想,把消费者的财富引入效用函数,给出了货币供给的改变对经济不确定影响的分析。

但问题是这种利用国外研究中已有的模型对中国通货膨胀福利成本进行估算的方法存在较多的局限性,因为纵观通货膨胀福利成本计量方法的发展,尽管不同经济学家的模型有所不同,但其基本思想是一致的,都是基于货币对于公众的有用性或者货币能提供给公众便利为出发点,进而考虑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如何影响公众的货币持有,并引起公众效用的变化,从而对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进行计量。由于公众效用本身的抽象性和现实情况的复杂性,已有的关于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的计量方法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此外,国外既有的研究大多基于美国的经济背景,而中国的社会经济状况与美国有许多不同的特殊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中国通货膨胀福利成本计量的准确性。

1.已有的研究所采用的模型大多是引入货币的效用函数模型框架,加上各种外部约束来推导货币需求,进而对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进行计量。但从各种模型的计量结果来看,各种模型间不仅存在不小的差距,而且其结论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2.已有的研究大都只限于在稳态下得出的比较结果,而当通货膨胀率剧烈波动或迅速上升(下降)时,实际的通货膨胀福利成本会与稳态下的计量结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差距。这使得已有模型的结果其实用性大打折扣。

3.很多模型都假设名义变量对真实变量不产生影响,即货币和通货膨胀是中性的。这与很多现存的研究结果相悖。尤其在中国,由于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仍然不高,货币冲击对经济实体的影响与货币主义的前提假设不符,货币中性依然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

4.国外既有的研究大多基于美国的经济背景,而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发展走出了一条相对独特的中国式发展之路。如中国至今还存在明显的二元经济特征,城市和农村在使用活期存款时的便利性方面有很大不同、活期存款普遍是付息的,这意味着货币层次的选择上m0和m1都不准确。

5.已有的研究大都将名义利率作为通货膨胀福利成本函数的自变量,从名义利率的角度来计量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其隐含假设为名义利率的水平和变化,可以反映出通货膨胀的水平和变化。但在中国,由于资本市场还不够成熟,利率市场化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利率水平的反应比发达国家相对更迟缓,也更具有粘性。因此,根据名义利率计算通货膨胀福利成本有时无法反映中国的真实情况。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在对中国的通货膨胀福利成本进行研究时必须在把握主流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现实约束条件,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和实证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对我国采用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措施以来的各期通货膨胀福利成本水平作出正确计量和评价,并对中国通货膨胀率的确定给出一个社会福利的考核标准。

参考文献:

[1]bailey,martinj.thewelfarecostofinflationaryfi-nance,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56,64(2),93-110

[2]sidrauski,m.rationalchoiceandpatternsofgrowthinamonetaryeconomy,americaneconomicreview,1967,57(2),534.

通货膨胀的本质篇6

一、什么是通货膨胀及通货膨胀的成因

(一)通货膨胀定义

当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必需的货币量,每个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就要减少,即纸币贬值。由于每个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减少,购买同样的商品就要付出比以前更多的纸币,表现为物价卜涨,而且不是一种商品或几种商品的价格上涨,而是物价总水平的上涨,这种经济现象称为通货膨胀。

随着结算制度的改进,货币的范围已从纸币扩大到银行存款,因此对通货膨胀的概念也应从纸币改成市场货币供应量,而不仅仅是纸币发行量。这样通货膨胀可以概括为:由于市场货币供应量过大,超过了商品流通的实际必需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引起物价总水平持续上升的现象称之为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必然表现为三个方面:

(1)从货币流通量上看,与其必要量相比显得过多。

(2)从每单位货币所代表的价值不断减少。

(3)从商品价格上看,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不是季节性、然性的价格上涨。暂时性、偶然性的价格上涨。

以上为一个问题的三个侧面,彼此密切联系,同时出现。一个国家出现通货膨胀,必然引起物价总水平的上涨。在物价上涨的过程中,会出现两个不平衡:一是货币的发行速度与物价的上涨速度不平衡;二是物价总水平上涨过程中,不同商品其价格上涨的时间、速度不平衡。这两种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在通货膨胀的初期,物价上涨的速度慢于货币发行的速度;在通货膨胀后期,物价上涨的速度要超过货币发行速度。

(二)通货膨胀成因

1.内因:我国发展

一般而言,超过3%则视为通货膨胀,而超过5%则视为恶性通货膨胀。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通货膨胀经历了两个明显的高峰。第一次高峰在1985-1989期间,1989年通胀率高达18%;第二次严重通货膨胀发生在1993-1995年,连续三年通胀率都是两位数,并在1994年创下最高为24.1%的记录。

2007年7月我国物价指数同比上涨5.6%,自此拉响了我国新一轮通货膨胀的警钟。10月物价指数继续攀升,同比上涨6.5%。这使我国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进一步加大,在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决定明年实施“从紧货币政策”取代已实施十年之久的“稳健的货币政策”。

央行面对日益增长的外汇储备迫于汇率升值压力的无奈之举,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物价上涨。货币持续发行,超过了经济需要,使得货币供给和产品的比例关系发生变化,所以引起最终品价格上涨。

货币超发而导致的“流动性持续过剩”是对当前通货膨胀的较好解释,流动性过剩推动了信贷快速增长。

2.外因:全球经济环境对我国的影响

在国际大环境中,美国的次贷危机成了全球通货膨胀的导火线。由于美国和英国房地产多年的持续上涨,导致高处不胜寒,开始下滑,从而引发了过度向房地产领域投放以次级按揭为代表贷款的金融机构巨额亏损,特别是那些以“金融创新”为名将次级贷款证券化的西方大型金融机构,相继暴露在风险面前。

2003年以来国际油价单边上扬为全球通货膨胀爆发打开了薄弱的突破口,2007年,原油价格在高位上继续攀升,年末纽约报收96.98美元一桶,全年上涨幅度达到57%,2008年上半年最高达147.27美元。具有指标性意义的原油价格上涨,带动了铁矿石、铝土等原材料价格的同步上扬。为替代高价原油,美国进行玉米代替燃料计划,玉米被大量炼制成乙醇,推高全球玉米价格,导致小麦和大豆种植面积减少,造成小麦、大米、大豆等基本农产品价格上涨。

能源和粮食价格的过快上涨是本轮通货膨胀的主力,价格的传导不断推动着各种成本的上扬。能源和粮食属于工业生产的上游产品,当其价格上涨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传导到下游产品,不断高起的油价迫使全世界加快发展替代能源,进一步增加了对玉米加工为燃料乙醇的使用,推动了全世界玉米价格的上涨;油价上涨使化肥和柴油等价格上涨导致的产粮成本的提高需求的增加,以及饲料的价格上涨,直接表现为猪肉价格首当其冲地上涨。当前,食品上涨是一种全球现象,受全球粮价影响,个别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已经带动其他相关生活必需品同时涨价。

长期以来,一直实行人民币盯住美元汇率制度,当人民币对某一货币明显升值时,我国对该货币发行国(区)的出口增速就会明显下降,而进口增速明显上升,这主要发生在以美元结算的国家。人民币大幅升值使我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受到巨大挑战,原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流失,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出口造成很大冲击。

为了摆脱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美国采取了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大幅减息,向市场注入大量资金。其结果是美元大幅贬值,从而推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至少在客观上向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输出了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影响我国经济的哪些方面

(一)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当发生未预期通货膨胀时,有固定货币收入的人以及债权人遭受损失。相反,对于非固定收入者及债务人都是受益者。在现代社会中主要包括股票持有者、企业和国家。

消费者一次性货币收入的增加,其未必将增加的货币收入等比例地用于现有的消费品中,究竟消费者如何分配新增货币收入可能会因收入水平的不同而不同。对于投资者而言,一次性货币收入的增加可能会增加实业投资、增加商品供给而降低实体经济部门的价格水平,也可能因为虚拟经济部门更高的收益率而增加对虚拟资产的投资导致实体经济部门供给不足从而提高实体经济部门的价格水平。虚拟经济通过影响通胀水平的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作用于通胀水平。

(二)对财产分配的影响

由于通货膨胀侵蚀着货币购买力,使任何以固定货币数量计算的资产的真实价值也受到影响。对于持有不变价格财产的人来说其拥有的债券、银行存款的票面价值是相对固定的,实际价值将随物价上涨而下降。对于持有可变价值财产的人来说,则正好相反,他们会因通货膨胀而受益。

(三)对于经济效益的影响

通货膨胀造成人们对货币贬值的预期,导致流通中的囤积居奇,出现“投资不如投机,生产不如囤积,存钱不如存货“现象。导致生产下降,通货膨胀恶化,企业不再致力于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而是乘通货膨胀之机,抬高物价,粗制滥造,结果形成资源浪费,生产能力降低,严重影响经济效益。

通货膨胀的发生即意味着货币的贬值,当居民的名义收入不变或其涨幅低于物价上涨幅度时,其实际收入将会减少。虽然2007年Cpi为4.8%,但食品价格上涨了12.3%,其中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31.7%,油脂价格上涨26.7%,鲜蛋价格上涨22.9%,涨幅远远超过居民收入的增加,考虑到居民膳食结构升级的影响,本轮通货膨胀对居民收入的影响更大。

美国消费下滑直接影响中国出口和外贸顺差,并且通过乘数效应和全球效应影响中国的投资和整体经济增长。直接降低中国出口的增速。对美出口占我国GDp的比重逐年提高,2007年达到7.2%,对美顺差占总顺差的62%。出口下降首先直接导致国民收入下降,继而降低消费和投资(尤其是出口行业的投资),对国民收入又有间接影响。美国经济下滑还会影响其他国家对美国的出口和这些国家的收入增长,继而影响这些国家从中国的进口。我们将以上直接和间接因素均考虑在内估算美国GDp增速下降1个百分点,将带来我国GDp增速下降1个百分点左右。美国经济下滑对我国当年的出口影响较大,而对投资的影响则在次年更为明显。也就是说,我国投资增速尽管今年因某些一次性因素将保持较快,但明年将大幅下降。

(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从短期看,当有效需求不足而且社会存在闲置生产能力时,通货膨胀可以刺激政府的投资性支出,扩大总需求,从而能够刺激经济增长。从长期看,通货膨胀会增加生产性投资风险,提高经营成本,使生产投资下降,从而不利于经济增长。

在生产力水平不发达,人们的消费以物质消费品为主,物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状态下,人们会将货币收入大多用于追逐物质消费品,主流经济学的货币供给与通胀一一对应关系成立,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潜在的生产供给能力已经能够根据需求的变动及时提供物质消费品,这将导致人们消费内容的转变,从以物质消费品为主转向物质消费品、精神消费品并重,物质消费品不再是人们关注和追逐的目标。而潜在物质消费品的生产供给能力和部分未计入GDp的精神消费品构成了虚拟经济膨胀的基础。大量资金由于逐利进入虚拟经济部门。这样,货币供给的增加由于并不一定形成对物质消费品的新增需求,可能会流入虚拟经济部门,因而未必会使实体经济部门价格水平上升。即便货币供给增加的同时实体经济部门价格水平上升未必是由于需求的变动所致,可能是由于过多资金流入虚拟经济部门,导致实体经济部门生产供给不足引起的,因而必须深入分析虚拟经济变动对实体经济价格水平的影响。

通货膨胀不利于靠固定的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其实际收入因通货膨胀而减少,对储蓄者不利,还可以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发生收入再分配的作用,还会引致失业甚至导致经济崩溃

(五)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通货膨胀的国家,国内市场商品价格上涨,出口商品价格也上涨,从而影响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出口减少。而本国货币贬值,必然导致进口商品价格降低,进口增加,致使国际收支恶化。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初和美国的利率差,大量的国际游资和热钱通过各种手段悄悄的进入中国市场,使得中国的流动性的大大过剩,其次的原因就是本币不可以自由兑换,让大量的国际游资和热钱只可以进入,出去就很困难,从而也是造成流动性大大过剩的原因。

三、我国应对通货膨胀的对策

(一)紧缩性财政政策

通过紧缩财政支出、增加税收,谋求预算平衡,减少财政赤字来减少总需求,降低物价水平。第一,减少财政赤字;第二,适度减少长期建设国债的国家发行规模;第三,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对一些可能会引发经济发展不稳定因素或者过热的因素,要进行严格控制。

(二)紧缩性货币政策

通过减少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来减少总需求,降低物价水平。可以通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来实施。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就是要进一步控制信贷规模的过度扩张,使信贷规模保持合理稳定的增长。进一步收缩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坚持有保有压的原则。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的弹性。

提高利率,收缩信贷,缩紧银根,减少市场的流动性;同时,现阶段人民币升值预期比较大,热钱会想方设法进入中国,中国政府要么继续严格加强资本管制,阻止热钱涌入;要么加快人民币汇率改革,让其快速回归均衡汇率。否则,货币政策会失效。

(三)紧缩性收入政策

通过控制工资的增长来控制收入和产品成本的增加,进而控制物价水平。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第一规定工资和物价水平增长率的标准,如规定工资增长率与劳动增长率保持一致。对于每个部门,由于劳动生产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劳动生产增长率的差距引起的成本变动,允许其通过价格浮动来消除。第二工资-价格指导。通过各种形式的政府说服工作,使企业和工会自愿执行政府公布的“工资-价格指导线”。第三工资-物价管理,即对工资和物价实行强制性冻结。第四以纳税为基础的收入政策,即政府以税收作为奖励和惩罚的手段来限制工资-物价增长。

(四)价格政策

通过一定的手段限制价格垄断,来避免抬高物价。针对2007年以来我国以食品类为代表的价格长时间的过快上涨,始终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当前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来抓。要按照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的基调,把抑制当前食品和居住类价格的过快上涨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重中之重。各级政府以及物价部门、有关部门,要切实采取有效价格手段和措施,强化价格宏观调控监管,控制总需求的过度扩张,保持总供需的基本平衡,确保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现在也有学者对这种价格管制的政策提出了质疑:易宪容先生就认为市场经济就是通过价格机制来形成对企业及个人有效的激励与约束,让企业、个人能够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化来调节其行为。如果市场价格被管制,那么企业与个人行为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就会显得力不从心。价格政策是否能行之有效,我们得通过市场的实际检验才能证明。

(五)供给政策

通过降低税率,刺激储蓄和投资,从而增加商品和服务,消除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缺口。如果市场中出现垄断,物价易于人为控制,则发生通货膨胀的概率较高。通过加强竞争,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可以消除人为控制物价的隐患。应采取措施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促进生产要素市场、产权市场、期货市场的健康运行和发展,特别是要防范和打击农产品市场中的垄断和哄抬物价行为。当前,尤其是要注重发展期货市场,获取参与资源的定价权。

中国是石油、铜等原材料的重要购买国,但参与交易规则制定的权利非常有限,应逐步推出各种原材料的期货产品,参与国际期货市场。建立完善的经济信息系统,应增强相关信息的透明度、公开度、真实度,防止虚假信息,误导民众。

四、结语

目前对于中国货币政策框架的走向还没有定论。但随着通货膨胀这一目标在我国经济体中地位的提升,控制通货膨胀无疑成为新货币政策的关键目标。

通货膨胀的本质篇7

关键词:汇率波动;货币政策;通货膨胀;自我衍化

中图分类号:F8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3)04-0004-05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04.01

一、引言

2008年下半年以来,为应对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我国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由此带来我国Cpi一路走高。截止到2011年第一季度,月度Cpi同比上升5%以上,超过了政府年初制定的通货膨胀上限。较高的通货膨胀不仅会导致一国价格扭曲,进而影响到经济正常运转并影响到一国福利水平,同时也会进一步拉大我国的贫富差距,影响社会稳定。因此控制通货膨胀一度成为我国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进入2012年以来,由于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以外需减少导致外贸出口总量的减少,导致2012年物价总水平同比出现下滑的趋势。众所周知,高的通货膨胀水平诚然需要政府花大力气进行治理,然而若物价水平持续下降也绝对不是一件好事。问题由此提出,影响高水平通货膨胀与低水平通货膨胀自我衍化规律的区别及其影响因素是什么。鉴于此,本文拟采用最新发展的时变转换概率的马尔科夫机制(mS-tVtp)来捕捉低通货膨胀和高通货膨胀自我衍化的影响因素及其行为规律。

二、文献综述

关于通货膨胀的动态性,学界主要关注的是其动态性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对于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形态的研究,如taylor(1980)[1]、Calvo(1983)[2]的交错契约模型等。由于这类模型不能解释通货膨胀率动态演进的特征事实,因此,一些学者本着“让数据说话”的理念,采用包括aRma或aRma-GaRCH等时间序列模型对通货膨胀率进行动态刻画。然而,由于微观主体异质性的广泛存在,使得传统的线性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并不能捕捉这种因于微观主体异质性所导致的宏观变量结构性变化。最近几年来,由于非线性计量方法的广泛推广和应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通货膨胀的非线性动态特征,采用的主要方法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种:一是采用engle(1982)[3]提出的aRCH模型及其推广形式GaRCH类模型;二是tong(1983)[4]年提出的门限回归模型及其推广形式自激励门限自回归(SetaR)模型;三是由Hamilton(1989)[5]提出的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mSVaR);四是由Granger和terasvirta(1993)[6]提出的平滑转换自回归模型(StaR)及其推广形式LStaR与eStaR模型。Conrad和Karanasos(2005)[7]利用GaRCH类模型研究了通货膨胀不确定性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发现两者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enders和Hurn(2002)[8]利用taR类模型分析了通货膨胀率调整的非对称性。Cogley和Sargent(2002)[9]利用mSVaR模型分析了通货膨胀的非线性特征,结果表明通货膨胀率的不确定性与通货膨胀率水平两者正相关。Skalin和terasvirta(1999)[10]采用StaR类模型对于通货膨胀率的区制转移线性进行了研究,发现通货膨胀率存在显著的非线性调节特征。

近几年来,我国学者借鉴国外非线性计量方法研究国内通货膨胀率的非线性特征。王少平、彭方平(2006)[11]应用eStaR模型对我国通货膨胀的非线性调节、通胀和通缩的非线性转换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我国通货膨胀具有显著的非线性调节,通胀和通缩的转换具有非线性指数转换的特征。张屹山、张代强(2008)[12]采用门限回归模型分析了我国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并将我国通货膨胀率划分为加速通胀和减速通胀两种状态。赵留彦(2005)[13]使用两区制马尔科夫转换模型研究了我国高通货膨胀与低水平通货膨胀的非线性转移特征。张凌翔、张晓峒(2011)[14]采用LStaR模型刻画了我国通货膨胀率周期阶段划分、通货膨胀率波动的非线性和非对称性动态特征及其转移的路径与机理。

已有文献虽然普遍采用非线性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来对通货膨胀的区制进行刻画,然而并没有指出不同水平通货膨胀路径衍化的影响因素,而这些因素直接关系到货币当局对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控,以保证调控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其次,现有文献并没有回答通货膨胀率在不同状态之间转换的概率是如何刻画的。赵留彦(2005)采用马尔科夫域变模型考察了1985年1月—2003年12月经济中低通胀状态和高通胀状态之间的转换概率,然而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经历了多次大的调整,高低通货膨胀状态之间的转换概率不大可能是固定不变的,即不同状态之间的转换概率是时变的。

通货膨胀的本质篇8

    本文共分四部分。开篇阐明对通货膨胀作出定义的必要性。第一部分通过引述历史上通货膨胀的定义和分析其缺陷,进一步阐明下定义的必要性;第二部分列举了历史上几个典型的通货膨胀的案例;第三部分通过对所列举案例的分析,得出通货膨胀的实质并非弗里德曼所讲的货币现象,而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第四部分以第三部分得出的结论为依据,提出一些解决通货膨胀问题的浅见,认为解决通货膨胀的根本方法在于分配结构的控制。

关键字:通货膨胀  定义  本质  治理

正文

    60年代以后,绝大多数工业话国家出现了10%以上的严重通货膨胀,以及通货膨胀与衰退并发的滞胀。在严峻现实的迫切要求下,西方对通货膨胀的研究出现了一个高潮。各种关于通货膨胀的文献汗牛充栋,五花八门。维也纳理工大学教授赫尔穆特•弗里希把这些理论整理出来,系统地加以研究。发现不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通货膨胀理论,都没有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通货膨胀的定义。“通货膨胀的概念未经进一步说明就加以使用了。” 

    新

 二、历史上几个典型的通货膨胀案例

    许多人认为通货膨胀是纸币条件下的特有产物,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不可能发生。这种看法是很不确切的。以下关于通货膨胀的案例中,有纸币条件下的更有金属货币条件下的。这要求我们更深刻地探求通货膨胀的本质。

  (一)古罗马的通货膨胀:铸币成色下降的恶果

    公元138-301年,古罗马军服的价格上涨了166倍,自2世纪中叶至3实际末,小麦价格——物价水平的主要标志——涨了200倍。这一次通货膨胀,无论如何也不能归罪于纸币,因为纸币要到其后1000年才出现。

    古罗马实行的是金属货币制度,包括金、银、铜和青铜。政府财政基本上采用现金形式。帝国的皇帝们为了强化他们对资源的控制,相继削减铸币尺寸或在铸币中添加贱金属。同时却希望凭这自己的权威保持其价值不变——这当然是不可能的。这种违背经济规律的行为在罗马帝国时代代代相传,最终导致的结果是铸币贬值,物价上涨。公元235-284年,古罗马政治陷入无政府状态,通货膨胀臻于极致,铸币急剧贬值。在公元253-268年之间,银币的含银量还不到5%。

  (二)黑死病与价格行为

    14世纪中叶,欧洲普遍出现了温和的通货膨胀。在3年的时间里,物价至少翻了一番。作为通货膨胀,这一时期并不引人注目,值得重视的是它的背景——黑死病。这是一种能致人猝死的病疫。在当时,此病夺取了2000万人的生命,是当时整个欧洲人口的1/3。在病疫流行期间,商品的价格出现了突然的、短暂的下降。原因很明显,人口锐减导致需求下降,而流通中的货币及商品存量却基本不变,但幸存者的需求却是有限的。而随着疫情的过去,物价又回升了。原因是储存消耗殆尽,同时由于人口减少,产量随之下降——因为生产者的生活条件恶劣,因而生产人员减少的数量远大于有稳定需求的富人。

  (三)西班牙:白银与价格革命

    16世纪,西班牙物价上涨4倍多,年上涨率1.5%,贵金属过剩是这次通货膨胀的根源。1501-1600年,由墨西哥和秘鲁神话般的矿山产出的1700万公斤纯银和18.1万公斤纯金涌入西班牙。除官方渠道,走私的数量估计相当于官方进口的10%,相对于已有的储存,来自新世界的金银可谓数额巨大。无论如何,贵金属的涌入掀起了一场价格革命。这次通货膨胀价格上涨缓慢,没有对西班牙的各个经济部门产生什么影响。想想年增长率1.5%,这在目前来说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再合适莫过的数字了。它证明了这样一些观点:

  1. 货币不等于财富;

  2. 和缓的通货膨胀可以和经济增长兼容;

  3. 白银减缓了制度变革的压力;

  4. 以贵金属为保证的货币制度并不能预防通货膨胀;

  5. 西班牙最终没有留住海外流入的金属;

  6. 始于西班牙的通货膨胀扩散到其贸易对象;

  7. 对经济规律的懵懂无知并不妨碍人们自行其事;

  8. 货币幻觉尽管充满了神秘,但如果人们警惕周围的变化,其迷惑性必将大大降低。

  (四)德国:经典的通货膨胀

1923年间德国的经济状况——恶性通货膨胀,迄今为止只有1946年的匈牙利和1949年的

 四、通货膨胀治理的浅见

    在此定义下,物价上涨并不等于通货膨胀,只是通货膨胀这个社会问题的一部分。解决通货膨胀的思路在此定义下得以拓展。一方面考虑物价为什么变化,一方面考虑社会制度对其的影响,例如信用制度、分配制度、工资制度等。关于物价为什么变化,一直以来是人们研究的重点,而社会制度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则需要进行开拓性的研究。

    笔者认为,目前条件下,首先实现完全电子货币化是可以缓和货币问题的压力的。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可用下图表示:

        l                                               gnp

b                         i                c0

            c                      y       s                 i

b-中央银行    l-银行贷款规模    c-现金发行总量    i-全社会投资规模    

y-个人收入    c0-消费           s-储蓄         gnp-国民生产总值

通货膨胀的本质篇9

[关键词]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公众预期;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一、引言

自2010年以来,我国为缓解金融危机负面影响而采用的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局限性日渐显露,在货币供给过量、银行系统流动性泛滥以及其他多重要素的共同作用下,国内一般价格水平出现持续上涨。为应对通货膨胀压力,中国人民银行连续12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不断冻结银行系统过多的流动性,同时连续5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遏制通货膨胀预期。虽然,国内一年期存款及贷款利率分别调至3.5%与6.56%的较高水平,大中型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达到21.5%的历史最高水平,然而,物价上升势头似乎并未得到缓解。今年一、二季度国内Cpi同比分别上涨5.0%与5.7%,ppi则更是分别上涨7.1%与7.0%,市场普遍预期今年三、四季度物价仍将在高位运行,预计全年通货膨胀率有望超过5%。值得注意的是,本轮通货膨胀是在国内有效需求相对不足、经济结构面临调整、国际初级产品供给发生变动背景下产生,具有复杂性的特点。

二、国内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对于国内出现的通货膨胀,众多学者从不同层面进行过讨论,并在引发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上存在激烈争论,并形成了三种观点:一是认为我国出现的通货膨胀究其原因是货币要素占主,非货币要素占辅。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由国内货币市场与非货币市场“双失衡"所导致的流动性过剩,[1]以及货币超经济发行是推动物价上升的核心要素,国内有效需求增长等非货币要素则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2]二是认为公众预期变化是引起通货膨胀的主因。指出我国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会引致公众对包括资产在内的所有商品价格攀升的预期,这种预期对通货膨胀产生有着直接而显著的影响,[3]在短期甚至能起到决定性作用。[4]三是认为其他非货币要素是引发通货膨胀的主因。指出因居民消费支出、固定资本投资、政府支出、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张等原因形成的需求冲击,[5]因部门瓶颈制约和劳动生产率差异所导致的结构性冲击,[6]因国际原油、铁矿石、农产品价格变动所产生的外源性成本冲击,[7]因国内工资水平变化所引起的供给冲击,[8]以及因虚拟经济与实体部门资金投入出现差异所产生的其他冲击都能引发通货膨胀。[9]

由于对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存在不同看法,导致对其基本类型的判断也存在差别,形成需求拉动、成本推动、结构型、预期实现型、输入型等多种不同主张。但是,单纯从货币、预期以及其他非货币要素中的某一方面来分析通货膨胀,都存在局限性。倘若仅从货币方面来考虑通货膨胀,采用货币主义提倡的控制货币发行来稳定物价,则无法应对由国内工资水平、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上涨所带来的成本冲击,甚至诱发经济出现滞胀,而运用凯恩斯主义提倡的需求管理来抑制通货膨胀也会出现类似情况;若单纯从预期层面来考察通货膨胀,则会夸大公众主观预期并忽视其他要素的作用;若仅从工资与原材料价格变动产生的成本推动来分析通货膨胀,则无法解释国内劳动力供给过剩、产能过剩、有效需求相对不足为何没有对价格变化产生反向影响。虽然,从经济结构及部门劳动生产率差异来考虑通货膨胀有一定解释力,但仍然未能摆脱工资成本上升导致通货膨胀发生的核心观点。

显然,国内现有文献大多从某一方面来探讨本轮通货膨胀产生的根源,在研究的方法及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基于上述认识,本文在对通货膨胀成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实证分析方法首次对引发通货膨胀的要素构成及其权重大小进行评估,通过明确不同要素对通货膨胀的贡献度,据此来判断本轮通货膨胀的基本类型,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内文献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存在的缺憾,为现行货币政策的局限性提供了评判依据。

三、我国通货膨胀的结构及要素贡献度分析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采用生产价格指数(ppi)作为判断通货膨胀发生的先行指标,将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衡量国内通货膨胀变化的核心指标,因此,可分别使用ppi与Cpi来判断我国通货膨胀的整体变化趋势,并根据ppi与Cpi之间存在的联动关系来确定我国通货膨胀的主要传递过程。此外,考虑到货币供应量与银行系统流动性变化主要是通过改变国内有效需求,进而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故可用构成国内有效需求的投资及消费变动来替代这类要素,并进一步将我国通货膨胀的主要构成要素分解成预期和非预期两大类。

(一)数据的选择与检验

为衡量预期与非预期要素对通货膨胀先行指标ppi的影响程度,首先,可选择包含工资变化在内的原材料价格指数、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股票平均市盈率、投资增长率来代表主要的非预期要素,并分别以p_mat、R_oRe、R_SY、R_Cap来表示。其中p_mat是以工资变动指数与原材料价格指数按同等权重加权计算得到,p_mat与R_oRe用来衡量成本冲击,这两个指标与通货膨胀呈现同向变动,代表原材料与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升会带动通货膨胀率上升;用R_SY衡量企业自主性投资变动冲击,该指标与通货膨胀呈现反向变动,代表股票平均市盈率低时,购买企业发行的股票可以获得更高收益,企业就能筹集到更多资金进行自主性投资并带动通货膨胀率的上升;用R_Cap衡量货币扩张与流动性过剩所带动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冲击,该指标与通货膨胀呈正向变动,代表货币发行越多或银行系统流动性过剩越强烈,企业的投资意愿也将越高,高投资最终会引起通货膨胀的发生。其次,使用企业家信心指数来衡量预期的冲击,并以变量inD_QYJ来表示,该指标与通货膨胀呈现同向变动,代表企业家信心指数越高,未来的投资意愿也会越高,则通货膨胀及其预期也就会增强。

同样,为衡量预期与非预期要素对通货膨胀核心指标Cpi的影响程度,首先,可选择房屋价格指数、股票平均市盈率、信贷增长率、投资增长率作为非预期要素,分别以变量p_HoU、R_SY、R_CRe、R_Cp表示。其中,p_HoU与R_SY用来衡量房屋与股票等资产价格上涨对通货膨胀造成的冲击,这两个指标与通货膨胀呈同向变动;用R_CRe衡量消费需求变动所产生的冲击,用R_Cp衡量股票与房地产之外,居民进行保值性投资所引起的投资需求冲击,投资、消费需求变动与通货膨胀呈同向变动。其次,可使用居民价格预期指数衡量来自预期要素的正向冲击,并用变量inD_JQ表示,该指标是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居民调查综合分析所统计的相关数据整理而得。

为考察上述各变量在长期对通货膨胀先行指标与核心指标的影响大小,可截取2003年1季度至2011年1季度相关变量数据进行计量分析,数据来源于万德数据库季度数据和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所公布的季度数据。①经aDF检验发现,各变量无单位根是平稳序列,利用约翰森协整检验,在5%显著性水平上发现:在ppi、Cpi与各自构成变量中,迹统计量与最大特征值统计量均显示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其中迹统计量显示Cpi、ppi与各自构成变量间存在的协整关系数量为4,最大特征值统计量则显示Cpi、ppi与各自构成变量间存在的协整关系数量为3。②

(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构建

由于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因此可以通过构建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来判断ppi、Cpi与各自构成变量在长期均衡稳定状态下存在的相互关系,并利用这种关系确定出每种构成变量对ppi与Cpi的贡献率,贡献率的计算方法为:通过VeC模型确定出变量之间的协整方程,该方程也是ppi与Cpi对各自变量变动的反应方程;利用协整方程中各个解释变量的系数所代表的权重值,取绝对值后再除以全部变量系数的绝对值之和。这样就能得到各个解释变量对通货膨胀先行指标ppi和核心指标Cpi的贡献率,再根据贡献率的大小就能确定出何种解释变量对通货膨胀起到决定性作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矩阵表达方程如等式(1)与(2)所示:

(三)要素对通货膨胀的贡献度分析

从协整方程(3)与(4)可以看出,各个解释变量与作为被解释变量的ppi与Cpi的变动方向与理论假设完全一致。根据(3)式可以计算得出,在通货膨胀先行指标ppi的构成中,代表预期要素的企业家信心指数的冲击作用最为显著,其对ppi的贡献率高达53.3%;在非预期要素中,股票平均市盈率及包括工资在内的原材料价格变动指数对ppi的贡献率较高,分别为22.5%与18.5%,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与国内投资增速变动对ppi的贡献度相对较小。同样,根据(4)式可以计算出,对通货膨胀核心指标Cpi贡献最大的是居民价格预期指数,贡献率为39%,房屋与股票所代表的资产价格变动对Cpi的贡献率接近30%,信贷增长率对Cpi的贡献率为28.3%,而保值性投资增速变动对Cpi的贡献度相对较小。

从ppi与Cpi的构成要素及其贡献率可以做出以下判断:一是在通货膨胀的构成中,预期要素所发挥的作用要高于非预期要素,表明我国公众的主观预期变化在通货膨胀的决定中已经发挥出关键性作用,并且公众预期对ppi的影响要高于Cpi,说明预期要素对企业的影响要高于消费者。二是影响两类通货膨胀指标的非预期要素存在差异性。对ppi来讲,除自主性投资以外,国内工资与原材料价格变动产生了非常显著的作用,国外输入性要素的影响相对有限,说明企业生产价格的变动具有成本推动的性质;而对Cpi而言,资产价格上涨以及信贷扩张所引起的投资消费需求增加是其变动的主要诱因,消费价格变动表现出需求拉动性质。三是在通货膨胀的传递上,存在着从ppi向Cpi进行转移的机制。即:国内外宽松货币政策的持续会引起国内公众通货膨胀预期的强化,通货膨胀预期首先会拉高企业生产要素和原材料价格,从而引起成本推动,进而造成消费者通货膨胀预期加深,出于财富保值需要,消费者会增加对资本品的购买,从而带动资产价格快速上升。同时,银行信贷的扩张会导致公众投资与消费需求不断提升,在投资与消费的双重带动下,反映通货膨胀变化的消费价格必然出现快速上涨。与此同时,由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不到位,部门劳动生产率存在较大差异,虽然需求出现变动,但供给无法改变,这种现象又会造成通货膨胀表现出结构性特征。

四、货币政策调控反思

实证分析表明,我国的通货膨胀是在预期主导下,由生产部门成本推动及消费部门需求拉动造成,并表现出一定的结构性通货膨胀特征,现行货币政策在抑制通货膨胀过程中,会以牺牲实体经济增长为代价,还可能造成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目标的同时丧失,甚至还会引发银行系统信贷危机的发生,因而迫切需要进行调整。

(一)现行货币政策操作存在的缺陷

1.以抑制流动性为核心的货币政策操作难以有效应对通货膨胀预期。人民银行在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将继续运用准备金工具应对偏多流动性,通过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措施,引导并激励金融机构自我保持稳健和调整信贷投放,这表明人民银行依然使用了数量型为主的货币工具来抑制通货膨胀。虽然存款准备金率的不断上调对银行系统信贷规模起到良好控制,使本币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总量的比例有所降低,并冻结了部分过多流动性,但由于银行系统之外的社会融资总量依然在不断扩张,其中企业债券融资、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委托贷款增速在持续提高,银行承兑汇票、信托贷款增速虽有所降低但规模仍在膨胀,造成我国社会融资规模总量仍在持续增加,仅一季度就已达4.19万亿元,这将进一步增强通货膨胀预期,并抵消准备金工具的部分效果,若人民银行继续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银行系统内的信贷规模将会持续减少,从而对国内微观主体投资与消费需求的带动作用将会明显降低,在国内有效需求仍显不足的条件下,经济增长的速度也将会随之下降。

2.货币发行受净出口制约,容易引发滞胀。由于国内经济增长对出口依赖偏重,在人民币汇率弹性不足并且存在低估的条件下,外汇占款所形成的基础货币投放难以有效降低,而通过债券或票据进行的对冲操作因受利率上限约束无法充分发挥作用,造成我国广义货币存量呈现刚性,致使经济增长对资金投入的依赖性不断强化,导致国内需求结构失衡程度加深,产能过剩、失业率上升与通货膨胀预期增强同时并存。[10]宏观经济已在局部显现出滞胀的特征。

3.同幅度调整存贷款利率的措施受反危机政策限制难以发挥作用。2008年以来,为应对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总需求造成的紧缩效应,我国首先动用中央财政紧急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万亿人民币以扩大内需,这些项目的后续资金投入主要依靠银行贷款维持,总数量在4万亿以上;其次,我国地方政府及其下属机构通过财政拨款或注入土地、股权等资产建立起实体公司向商业银行借贷或发行债券,为政府投资项目提供融资,同时地方政府又以财政、土地转让收入为所建实体公司进行担保,从而在国内形成众多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截至2010年12月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累计已超过10万亿元;再次,人民银行利用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断鼓励商业银行增加贷款规模,2009年及2010年间,国内商业银行新增贷款总量分别达到9.59万亿与7.95万亿。目前,上述三部分银行贷款存量已经超过30万亿人民币。若人民银行采用大幅度同步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货币政策操作,银行系统坏账总量将会持续上升,出现信贷危机的概率将会增大。

(二)货币政策调整的主要方向

为此,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操作有必要调整,以便在有效抑制通货膨胀及预期的同时,对经济造成的损害减少到最低,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1.强化利率的非对称性调节,着力优化信贷结构。人民银行可在大幅度提高本币存款利率的同时,有针对性地提高贷款利率,使贷款利率能够根据资金投向在区间范围内进行浮动。通过对不利于实现结构调整的贷款项目使用惩罚性高利率,对合理投资项目给予优惠性低利率,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严格控制对“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扶持。通过这种方式的利率变动,人民银行就可以通过控制和改变信贷投向,改善宏观经济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并能利用供给环节的改善来强化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以促进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双重目标的实现,同时,还可以有效避免因同幅度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造成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和信贷风险增加的矛盾。

2.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显著提高本币对外价值。人民币实现较大幅度升值,能迅速缓解外汇储备持续增加对基础货币投放所产生的不利冲击;能通过进出口商品外币价格的快速调整实现需求的国际转移,有助于改善国内原材料和制成品供求矛盾,引导价格水平趋向稳定;还能消除外源性成本冲击对本国价格水平的负面影响,对遏制当前通货膨胀的不断强化以及推进经济结构调整都非常有利。

3.积极引入货币政策规则,稳定通货膨胀预期。遵循货币政策规则可有效抑制通货膨胀,这一经验已被按规则行事的市场经济国家实践所证明,目前在已明确推行货币政策规则的国家中,通货膨胀率要普遍低于其他国家。我国在货币政策操作中也可积极引入规则,使货币供应量完全按照人民银行事先公布的增长率,或按照与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水平相一致的比率进行投放,这样的政策操作可完全杜绝货币出现超经济发行,从而彻底锚定公众的预期。现阶段,由于利率还未实现市场化并且汇率也未实现自由浮动,因此,已被国外所普遍采用的利率规则或通货膨胀目标规则在我国还无法适用,而运用基础货币规则来规范货币政策操作就成为人民银行的可行选择。[11]

五、基本结论

本文基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通货膨胀的构成及其各要素对通货膨胀的贡献度进行了实证分析,并结合实证研究结果指出了我国现行货币政策存在的局限性和需要进一步调整的主要方向,同时得出以下基本研究结论:

1.我国公众的主观预期在通货膨胀的决定中已经发挥出关键性作用。在能反映通货膨胀状况的先行指标ppi和核心指标Cpi中,预期要素所发挥的作用均要高于非预期要素,并且预期要素对先行指标ppi所产生的影响要高于核心指标Cpi,表明预期要素对生产价格持续走高所产生的推动作用要强于消费价格。

2.影响ppi与Cpi变动的非预期要素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中,通货膨胀先行指标ppi的变动具有成本推动性质,而通货膨胀核心指标Cpi的变动具有需求拉动性质,此外,在结构调整不到位,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异的条件下,我国通货膨胀还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结构性特征。

3.现行货币政策无法稳定公众预期,需要及时进行调整。人民银行在货币政策的操作中若能充分发挥利率非对称调节的力度,大幅提高人民币汇率弹性,积极引入货币政策规则,就能在锚定公众预期的同时,有效抑制通货膨胀的抬头;还能通过优化信贷结构来改善供给效率,从而更有利于物价稳定的实现。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2003年1季度至2011年1季度万德数据库,并经过加工整理。

②数据检验使用计量分析软件eViewS6.0。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斌.从流动性过剩(不足)到结构性通货膨胀(通缩)[J].金融研究,2010(4).

[2]余力,陈红霞,李沂.我国通货膨胀的严重性及生成机制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0(11).

[3]张宗新,张雪娇.产出缺口、货币缺口与通货膨胀预期管理[J].财经科学,2010(11).

[4]高茵.财政刺激计划、货币供应量、公众预期与通货膨胀――中国1996―2008年月度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0(2).

[5]袁晓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特征[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1).

[6]申建文,王立平.结构性通货膨胀、流动性过剩及政策应对[J].华东经济管理,2011(1).

[7]于学军.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基本判断及货币政策建议[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8(7).

[8]陈黎明,宫惠晗,雷小艳,林东,吴嘉妮.工资增长与Cpi挂钩吗――基于中国统计数据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16).

[9]何问陶,王成进.货币供给、虚拟经济与通货膨胀――对通货膨胀决定要素中货币供给与虚拟经济影响的再认识[J].财贸经济,2008(9).

[10]李沂,余力,肖继五.宽松货币政策下的供求结构矛盾及其调整[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4).

[11]李沂.我国双目标基础货币规则的设定[J].财经科学,2010(9).

theBasicComponentsofinflationandReflectionontheControlofmonetarypolicy

XuZhongkun

通货膨胀的本质篇10

关键词:通货膨胀;预期;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预期推动通货膨胀的观点已为学术界广泛接受。各国中央银行对通胀预期保持着越来越高的警惕性,而且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通货膨胀预期也将对我国通胀产生实质影响,因此,将通胀预期纳入货币政策制定范畴是央行调控的必然。

一、通货膨胀预期含义及其对货币政策的重要意义

从经济学意义上讲,“预期”就是对经济变最未来值的预测。这一概念在引入到通货膨胀理论研究中则成为区分传统与当代通货膨胀理论的重要标志,正如货币主义学派代表人物、通货膨胀理论专家赫尔姆特·弗里希在1986年就曾指出:“近十五年发展起来的通货膨胀理论和传统的通货膨胀理论的主要不同点在于是否认识到通货膨胀预期的作用”。本文笔者将“通货膨胀预期”定义为:建立在某种认识基础上的、对未来通货膨胀率水平的一种估计或推断。

从预期理论发展来看,预期主要分为“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适应性预期(adaptiveexpectations)是一种关于预期形成的观点,认为预期是基于过去(历史)的,即仅由过去经验所形成,预期将随时间推移缓慢发生变化。凯恩斯理论和货币主义中的预期为适应性预期。理性预期(rationalexpectations),又称合理预期,指针对某个经济现象(如市场价格)进行预期的时候,如果人们是理性的,那么他们会最大限度的充分利用所得到的信息来做出行动而不会犯系统性的错误,因此,平均来说。人们的预期应该是准确的。理性预期的思想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j.f.穆思在《合理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一文中,针对适应性预期中的非最优特性而提出的,20世纪70年代由芝加哥大学的r.e.卢卡斯和明尼苏达大学的t.j.萨金特和n.华莱士等人做出了进一步发展,经济学称其为“预期革命”,并逐渐形成经济学中一个重要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理性预期学派认为,适应性预期具有随机性,没有理性的解释,即属“后向预期”,而理性预期之所以称为“理性的”,则因为它是人们参照过去历史提供的所有知识,对这种知识加以最有效利用,并经过周密的思考之后。才做出的一种预期。

笔者认为,除了从预期形成过程区分预期外,还应该从做出预期的主体来加以区分。不同类型的主体会因为具有不同的身份、社会阅历、学识水平以及所掌握的信息丰富程度而对未来的通胀有着不同的估计,即使同一类型的主体之间预期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笔者还认为,并非所有类型的预期都对未来实际通货膨胀产生作用,西方经济学中所讲的公众预期应该是各种预期综合较量、博弈的平均表现预期,只有对价格产生直接影响的主体的预期才能对实际通货膨胀率产生影响。基于此,笔者将公众预期按主体具体细分为生产者预期(或经营者预期、厂商预期)和工人预期两大类,而诸如退休职工、未成年人、失业者等群体由于其预期对价格形成不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将此类预期抛开。不纳入本文研究范畴。之所以将预期按主体划分。是因为这两类主体的预期力量在影响实际通胀的渠道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一点将在本文第二部分中予以叙述。

预期理论对通货膨胀理论以及就业理论产生了革命性影响,这主要体现在货币主义对菲利普斯曲线修正方面和理性预期理论方面。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是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一种替代关系,即若要获得较低的失业率就必须承受较高的通胀压力,而若降低通胀率则要以牺牲就业为代价,这一理论导致政府决策往往处于两难境地。200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埃德蒙·费尔普斯经过深入研究,将预期引入菲利普斯曲线,提出了著名的“预期修正菲利普斯曲线”理论,即通货膨胀率不仅取决于失业率,而且还取决于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这样较高的通胀将使人们产生较高的通胀预期,其结果就是在高失业的情况下,同样可以伴随高通胀而并非传统菲利普斯曲线所说的低通胀。这便给政策制定者提供了理论依据,即降低通胀预期将带来低通胀。他强调,在适应性预期的作用下。通胀率与失业率在短期内有交替关系。长期内则不存在这种关系,且短期内并非通货膨胀本身。而是实际通货膨胀与预期通货膨胀之间的差异决定了失业水平,政策制定者通过制定意料之外的通胀率来实现对失业率等实际经济指标的调控,而长期内政策制定者不可能长期“愚弄”人们。所以,长期内实际通货膨胀与预期通货膨胀之间不会出现永久性偏差,因此,长期内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于自然失业率上的直线。货币政策长期内对经济增长、失业等调控是无效的,货币政策的长期效果只能对通货膨胀产生作用。而与货币主义不同的是,理性预期学派认为,由于人们是理性的,因此,短期内通胀率和失业率也不存在交替关系。菲利普斯曲线在短期内也是一条垂直线,主动的、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无论在短期内还是在长期内都无效。两学派都对单一规则的政策持支持态度,不同的是货币主义倾向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与经济的长期自然增长率、最终产品的长期稳定价格等相一致,而理性预期学派认为,最优货币增长率应是与公众预期相一致的比率,只有与公众预期相一致的货币政策才是有效的。抛开二学派的分歧。学界主流认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更应该将调控目标着眼于控制通货膨胀上,而非其他目标。

二、通胀预期的决定因素及通胀预期影响实际通胀的渠道探析

目前。学术界将通货膨胀预期纳入通胀理论研究已是普遍现象,通胀预期越来越受到各国中央银行的关注,通胀预期的一些问题不甚明了,尚需研究。美联储现任主席伯南科在2008年6月9日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第53届经济年会上发表的《通胀分析中的突出问题》(outstandingissuesintheanalysisofinflation)一文中提到:“大多数经济学家将通胀预期视为理解通货膨胀动态的关键因素,但对通胀预期由什么因素决定和它们如何影响通胀预期,都知之甚少”。为此,笔者针对此二者问题进行探讨。

(一)通胀预期的决定因素探讨

1 一国的市场化程度。市场发育越成熟,市场竞争就愈激烈,市场活动越频繁,各相关利益单位就会愈加关心自身利益而主动获取相关信息、判断市场未来走向,从而形成客观公正的预期。相反,国有企业占大多数的经济中。市场竞争不充分,企业和劳动者缺乏主动预期性,预期几乎无从谈起。

2 公众对经济常识及运行情况的了解程度。这一点是结合理性预期观点提出的。公众当然不会像经济学家那样熟知经济规律,但公众对经济领域中的一般常识的掌握程度将在很大程度左右他们的通胀预期方向及其水平。对经济常识了解越多,公众所做出的预期就不至于过于偏激,而会更加理性,更加精确;缺乏必要知识所做出的预期将放大未来通胀,具有明显的盲目性。因此,加大力度使公众更多地了解gdp、cpi等宏观经济指标含义及相关经济常识对改善预期的质量大有裨益。

3 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这里体现的是政府的威信问题。现在许多政府往往会承诺将通货膨胀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尤其是在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通过承诺来降低公众预期。但是,缺乏威信的政府所作出的承诺不仅不会降低公众预期,反而将会增加公众预期的强度;而对政府充满信心,相信政府能够有效控制通胀则会有效降低公众预期膨胀,尤其是在受到外部冲击(如石油冲击)时。公众对政府充分信任、相信通胀只是暂时的,则不会产生恐慌心理。也就是说稳定的预期更有助于抑制未来通货膨胀。

4 公众对过去和现在的经济状况和基本生活成本的评价。这一点主要体现适应性预期特点。人类是有记忆性的动物,在没有获得充足信息或自身能力有限的情况下,理性预期假设是不能成立的,过去和现在的情况理所当然地成为一部分公众判断未来情况的依据。这部分公众一般对过去和现在的经济发展情况悲观与否、以及自身的基本生活成本、生活质量的满意程度都会对其预期产生直接影响。充满信心的判断产生较低的通胀预期,而悲观失望的评价则放大通胀预期。

(二)通胀预期影响实际通胀的渠道探析

学术界一个重要观点认为,工资谈判是通货膨胀预期影响实际通胀的主要渠道,这一观点主要基于如下解释:工人对生活成本提高的担心增强了他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从而促使工会组织要求增加工资,通过工资谈判,将工人预期加入合同,从而推高了产品市场价格。笔者基本赞同这一观点,但这一观点尚显粗略,笔者认为,工资谈判是否成功、生产者所处的市场地位,以及由此决定的加价行为是预期传导的关键两环。

首先。工会组织通过工资谈判提出增加工资的要求是否会被生产者所接受则存在一个背景问题,即劳动力市场问题。若劳动力市场供给较为充裕,失业率较高时,生产者具有较多的选择权,工会组织不会冒然提出增加工资的要求,即使提出要求,也会因为“底气”不足而达不到目的。这种情况下,工人预期并不能传导至实际通胀。若劳动力市场供给较为紧张,失业率较低时,工资谈判的筹码会更多地倾向于工人一方。

其次,工资谈判成功后,具体有多大程度的预期会传导至实际通胀还取决于生产者的市场地位,以及由此派生的加价程度。我们假定生产者的通胀预期为a%,工人通胀预期为b%。而且需要强调的一个常识是,作为人工成本的工资只是成本的一部分,在其他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增加6%工资并不等于增加了b%的成本,成本增幅要小于b%。当工人提出增加6%工资时,竞争厂商则迫于成本压力而加价,幅度低于b%,若a%

三、我国通货膨胀预期的现状分析

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公众预期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而且正在从不成熟、非主动向成熟、主动方向发展。改革之初,国有企业数量仍然占据较大比例,市场刚刚开始发育,市场竞争机制尚未形成,市场价格尚处于“官定”阶段,不仅是企业经营者还是劳动者对通货膨胀基本无预期或者较少有预期。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机制的不断完善,市场愈发活跃,竞争愈加激烈,企业和个人也愈发感觉到市场价格的波动性,至此公众预期开始逐渐形成。但是,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公众预期仍处于发展、形成阶段,主要特点如下:

(一)适应性预期显著,理性预期成分较少

纵观30年改革发展,我国公众预期带有显著的适应性特点。即后向性,如农民种粮往往根据上年销售情况决定今年种植计划,一些企业受上年原材料上涨影响而囤积原材料以备来年生产等等,都是适应性预期的体现。但是,这些预期只是依靠过去的信息来推断未来情况,从而缺乏一定的理性,如农民因上年销路好而增加今年生产计划,导致今年滞销,农产品价格呈现显著的周期性波动,这就充分暴露出适应性预期的弱点。而且从中也可以看出近期价格上涨对预期作用较强,较远期的价格变动对当期预期作用逐渐减弱,正如20世纪80年代末的通货膨胀到90年代末期已经渐渐被人们所遗忘。

(二)公众预期基础薄弱,稳定性差

公众对经济常识及运行情况的了解程度是决定通货膨胀预期的重要因素之一,反观我国实际情况,公众对经济常识掌握程度明显比其他国家要低。公众对一些诸如gdp、cpi等经济指标含义知之甚少,尤其是对cpi指标存在误解,由于官方公布的cpi为同比数据,而公众往往会将本月cpi上涨理解为“本月价格又上涨了”,从而不断调整预期,这体现出我国公众预期基础薄弱,且稳定性差。这一方面与我国公众缺乏主动掌握相关常识、获取信息的意愿或能力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政府对公众的经济常识普及程度较低有关。

(三)工资谈判相对缺位,预期传导渠道堵塞

工资谈判是通货膨胀预期影响实际通胀的主要渠道,但我国工资谈判在大多数非公企业中尚处于缺位状态。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劳动力市场供给较为充裕,企业经营者有较大的选择范围,工人和雇员缺乏要求提高工资待遇的“筹码”;另一方面,大多数非公企业的工会组织不健全,缺乏强有力的谈判机制,尚不能充分反映职工意愿。正是由于这两方面原因,工资谈判在我国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也就堵塞了预期传导,从而使工人预期无法向实际通胀传导,而更多地是生产经营者的预期占主导地位。

四、通胀预期下我国货币政策走向路径探讨

虽然我国公众预期受以上三个特点影响尚不成熟,但公众预期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作用不可低估。因此,中央银行必须高度关注通胀预期及其发展,从而及时调整货币政策方向。基于此,笔者认为,我国货币政策走向应遵循如下路径:

(一)短期内遵循多目标制

由于我国尚处于经济转型发展阶段,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等目标都是政府必须兼顾的,货币政策理所当然要承担一部分调控任务。短期内,我国货币政策实行多目标制存在一定的客观基础。按照费尔普斯的观点,短期内并非通货膨胀本身而是实际通货膨胀与预期通货膨胀之间的差异决定了失业水平,政策制定者通过制定意料之外的通胀率来实现对失业率等实际经济指标的调控。而我国央行并不需要刻意制造意料之外的通胀率而“愚弄”公众,因为我国公众预期尤其是理性预期尚不成熟,公众通胀预期与实际通胀之间客观就已存在差异,无需可以制造,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就奠定了中央银行实行多目标的可能性,央行恰恰可以利用这种天然时机,在一定的通胀率范围内实施多种货币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