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十篇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十篇

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9:55

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篇1

【关键词】社区教育学习资源建设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浪潮席卷全球,我国社区教育特别是城市社区教育资源在迅速发展。社区居民对教育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但是社区教育的资源建设仍然面临着很多的问题,无法满足社区居民快速增长的多方面教育需求。

一、社区教育资源建设概述

社区教育目前已经纳入我国全民终身教育体系,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学习型社会的顶层设计内容之一。社区教育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其资源建设水平也在逐步提高。社区教育的定义,所谓社区教育就是在一定区域内(社区)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的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

社区教育资源建设,是依据社区教育的服务任务与服务对象的需求,系统地规划、选择、收集、组织管理教育资源,建立具有特定功能的课程体系的全过程。它是一定范围内的图书馆及其他机构对社区教育资源进行有计划的积累和合理布局,以满足、保障社区教育建设的需要的全部活动。

我们所讲的社区教育资源主要是指课程学习资源,社区教育资源作为一种知识资源和智力资源,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需要由人们去积累和建设的。当下,互联网浪潮风起云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社区教育资源建设正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难。

二、社区教育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社区教育资源建设主要存在创新新弱、共享性差、建设落后性和系统性差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1、创新性弱。社区教育的学习资源大部分是从其他教育机构或者非教育机构简单照抄照搬过来的。课程资源陈旧老化,更新换代较慢。一是更新较慢,缺乏及时性、时效性的内容,更不用提创造出适合社区教育学习特点的课程资源;二是缺乏创新激励机制,经费和人力物力保障都不健全。

2、共享性差。如今很多社区居民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普遍厌学、浮躁和急功近利,致使社区居民很少能够完整地对于某个领域和专业进行系统学习。受大而全以及满堂灌等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所制作出的社区教育资源往往容量很大、时间过长。不便于居民下载,也不利于在线点播,即使找到了相关教学资源,也因其针对性不强或质量平平而丧失学习的兴趣。

3、建设落后性。当今社会是信息爆炸的社会,人们获取信息获取教育资源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手机、ipaD、电子阅读器等新型读书工具开始逐渐代替原来的纸质书本,新媒体和自媒体对传统纸媒体发起了巨大的挑战。传统的社区教育学习资源越来越落后,已满足不了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

4、系统性差。当前,虽然社区教育的学习资源数量积累了一定数量,但是内容覆盖面不够宽。有些社区学校虽然开设了很多课程,但是主要集中在生活保健、休闲技艺和家庭教育上,其它的如职业技能培训、信息技术、投资理财、语言等类别的资源相对比较少。而且,目前许多社区的教育资源是各自为政,东一块西一块,缺乏系统性。

三、社区教育资源建设的相关对策

1、建立资源建设的创新激励机制

社区教育的学习资源建设不是能一蹴而就的,需要人们长时间地去积累建设。建立合理有效的资源建设激励机制对社区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要建立激励资源建设创新的工作机制,应设立专职部门专职人员负责该项工作的评价与考核;二是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资源建设创新考核评价体系,要建立一套衡量创新成果考核评价体系;三是要健全资源建设的创新激励方式,加强对创新工作的考核奖惩兑现。

2、建立开放共享的社区教育资源体系

针对社区教育资源共享性差,缺乏趣味性,社区居民缺乏参与的积极性等问题,应加大力度开发符合社区居民实际教育需求的课程资源体系。一是要结合社区居民学习时间碎片化的特点,课程资源尽量通俗化,容量不能太大;二是要尽量加强课程资源的趣味性可学性,激发社区居民的学习积极性。

3、紧跟时代潮流,推行社区教育资源网络化

当今世界,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全面融入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深刻影响着全社区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新媒体已经席卷媒体市场,基本取代日薄西山的传统媒体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资源的主要手段的当下,社区教育资源建设必须与新媒体自媒体等结合起来。社区居民获取教育资源的方式方法也应与时俱进积极运用新媒体、自媒体、大数据资源。应尽早建立社区教育课程资源的微信、微博和客户端,最大限度方便社区居民随时随地快捷获取有效的教育资源。

4、依托电大、开放大学的系统资源,构建社区教育资源系统。

用电大开放先进的办学理念统领社区教育资源建设。将电大面向成人和职业人的继续教育定位,坚持灵活、全纳、终身的基本理念,坚持面向基层、面向行业和面向农村的办学方针融入到同层次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形成社区教育灵活机动的格局。

充分依托电大系统四办学模式。系统办学是电大独特的优势,社区教育资源建设要合理利用电大独有的网络优势,把传统教学经验和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优势完美地结合,形成灵活的社区教育资源服务体系,实现社区教育资源的共享共建;还要利用电大分级办学的特点,把教育资源输送到基层、农村和人口聚集区,最大限度地让广大社区居民共享社区教育资源,为更好地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服好务。

【参考文献】

[1]阿里研究院.互联网+,从it到Dt[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5

[2]李彦瑾.社区教育资源建设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5.11

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篇2

一、我国农村乡镇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

1.我国农村乡镇社区教育没有一套完善的制度

虽然农村乡镇社区教育对于农民素质的提高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农村乡镇社区教育发展时间还不够长,也没有一套成熟的农村乡镇社区教育方案,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来保证。所以,我国的各级领导对农村乡镇社区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各级领导在我国城乡建设时,对于农村乡镇社区教育投入的人财物力就相应不足。这就使得农村乡镇社区教育的发展极为缓慢。

2.农村乡镇社区教育的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教师是农村乡镇社区教育的执行者,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着农村乡镇社区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好坏。然而,由于城乡建设时,领导对于农村乡镇社区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没有将农村乡镇社区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对农村乡镇社区教育工作的投入力度不足,农村乡镇社区教育工作教师的待遇较差,因此,农村乡镇社区教育所聘请到的老师大多都是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在教育方法和经验上都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最终使得农村乡镇社区教育的发展缓慢。

3.农民对农村乡镇社区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农民的思想文化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方面,我国农民大多时间都在忙于劳作,每天休息的时间不是很多,因此,要想让农民在休息时间用心去学习,很多农民不是很乐意。所以,农民在参加农村乡镇社区教育时,很多时候很难静下心来学习,一般只是对一些新鲜的奇闻异事感兴趣,只是把它们作为打发休息时间的笑料而已。另一方面,农民的工作一般需要的文化知识水平都不高,因此,他们认为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对自己没有多大用处,认为农村乡镇社区教育也是可有可无的。农民有着这样的意识也是农村乡镇社区教育发展缓慢的另一个原因。

二、解决我国农村乡镇社区教育问题的相应措施

1.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农村乡镇社区教育制度

这个世界对于我们来说还有很多是未知的,因此,学习应该是无止境的。所以,为了保证农村乡镇社区教育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农村乡镇社区教育制度来保证农村乡镇社区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有了制度保障,农村管理者才会更加重视农村乡镇社区教育,才会投入足够的人财物力,保证农村乡镇社区教育有完善的教学实施及优秀的教师作为保障。

2.我们需要建立一支强大的农村乡镇社区教育教师队伍

优秀的教师是农村乡镇社区教育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教师队伍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着农村乡镇社区教育质量的高低。因此,农村乡镇社区需要提高教师的待遇,从而招揽一些优秀的教师,让他们利用专业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从而使得农村乡镇社区教育变动生动有趣,从而更好地吸引农民的注意,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此外,对于农村乡镇社区在职的教师,我们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培训机会,让他们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教学经验,以便能够在今后的农村乡镇社区教育工作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3.农民应该加强对农村乡镇社区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正所谓,内因是事物发展和进步的根本动力。而农村乡镇社区教育就是农民学习和提高自身知识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农民只有进一步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参与到农村乡镇社区教育中;农民只有充分认识到知识能够改变命运,现代社会的致富更离不开现代科学知识;农民只有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农村乡镇社区教育学习中,才能摆脱老师唱独角戏的情况;农民主动积极地配合老师教学,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只有这样,农村乡镇社区教育工作才能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

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篇3

关键词:社区教育;社会稳定;发展

1当前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从当前的社区教育构建中来看,社区的教育与发展中存在着很多政策方面的问题,比如法律指定的不完善,政策缺乏公信力、民主的参与度不够等等。目前社区教育中的很多政策性文件大多数都是以宣传号召的模式为主,虽然有一定的约束力,但是强制程度不够,社区教育发展中的各项秩序需要法律部门的完善以及政策的指引。此外,政策制定的过程中需要广泛吸纳公众的意见,制定出来的法律法规也应当符合民心,尽量倾听公众的声音。我国社区方面的政策制定尚且缺少规范指引,而过程的制定并不够公开,目标的制定过于随意,这为政策的制定带来了不少困惑。

1.2社区教育队伍的人员素质不高

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教育队伍对于教育目标的提升意义重大,但是当前我国社区教育资源匮乏,人员素质不高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当前全国范围内从事社区教育的工作人员学历多以本科与大专为主,研究生学历的凤毛麟角。而社区教师的素质方面也有一定问题,其中的问题主要包括缺乏职业认同感,知识储备量不够,能力有限等。因为社区工作与学校的学习教育还有很大的差距,社区的专职教育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的管理、教育方面的知识,教育者应当承担社区工作人员与教育者的重任,进一步发掘自身的潜能。

1.3平台的建设不够成熟

在信息化时代,资源的更新非常快,而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也不再是原来的书本上进行信息的查找了。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了,但是当前我国的社会教育中的学习平台功能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在搜索功能中很多平台都提供了站内搜索功能,而我国的社区教育平台中提供的信息非常有限,很多浏览者对于自身的信息获得并不能完整的描述,这增加了浏览者的信息搜寻难度。教学资源是社区教育的重点,但是当前我国的市区网站的构建中一些教学资源还是不够充足,课程的类型也比较单一,而且受众群体的年龄比较局限。

2如何解决社区教育管理中的相关问题

2.1建立多中心的治理模式

在社区的教育与管理中,无论是初级发展还是后来的稳步推进,政府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社会发展初期,政府可以组织办学;在发展中期,政府应当逐步改变自身的职能,变身引领者,促进多元化的管理与互动,把握战略方向与意义。而各个企事业在教育资源以及文化生活中的影响不容小觑,单位参与社区管理的方式包括提供资金、岗位等等,找到共赢的那个点,重视企业的市场开发。而由社区居民组成的民间组织作为多中心的主体,应当借助自主功能发挥政府的作用,依靠组织力量实现社区教育以及资源的融合在多中心的治理中,首先应当有很强的服务意识,以人为本,主动参与社区的教育与合作。其次,应当是建立约束机制,明确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加强监管。再者,建立好协调机制,各个部门针对联席会议进行合作与交流,通过第三方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然后建立网络化的办公机制,将政务公开,避免信息重复。

2.2加强宣传培训,优化相关政策

目前很多的社区管理者对于社区的教育功能了解的并不是很充分,因此需要对各组织领导者进行培训,使得管理者能够对社区的教育功能了解的更加全面。一方面应当对各个教育管理者进行专业的培训与管理,而一些相关的政府单位可以定期举行社会论坛,对社区的教育进行引导,强调社区发展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应当加强跨区域的学习,提高发展社区教育的信念。而对居民的舆论引导与宣传包括借助街道宣传栏宣传,借助电视媒体的影响力进行引导,在网络平台上宣传,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在社区教学管理中除了加强宣传教育,政府各部门还应当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加强法制化的教育,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借鉴国外的先进案例,找出自身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相关政策的管理与优化。社会的教育工作者应当有着坚定地立场,充分了解社区教育的历史发展现状,从时代的发展角度制定相应的方案与计划,将社区教育放置于宏观背景进行考量。

2.3增加融资渠道,发展网络平台

经费是社区发展与生存中的重要部分,当前应当从多个渠道构建筹资方式。筹资机构可以由财政部负责,筹资方式也尽量多种多样,可以包括政府、社会、个人这几个方面,以发行证券、市场租赁、减免税收的方式等进行筹资。此外,应当强化经费的立法保障,因为当前的经费来源不够稳定,以立法明确拨款的方式保障经费的来源、经费的配比意义重大。在建立政府分担模式中,需要各级政府分层分担,从各个地区的人口比例以及财政能力方面考虑各个地区的社会发展,比如发达地区的教师公司由省政府分摊;而欠发达地区的公共经费可以由国家与各个政府部门合力分摊,这样能够缩小各个地区的经济悬殊,缓解财政分配不平衡的状况。

社区教育建立是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资源的优化与配置,实现资源的共享。社区网络化建设可以减少政府部门的财政投入,重复利用资源能够提高资源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使得人们能够获得平等受教育的机会。我国当前的社区教育平台存在着资源重复、功能不全等方面的问题,针对此类情况应当构建统一的标准实现资源的共享。这个标准应当使得用户之间,用户与计算机之间实现流畅的信息资源共享,合理的处理计算机系统平台,实现好资源的共享。在保障机制的构建中,应当建立灵活的合作方式,在学校、图书馆、科研所、实验室等机构实现信息交流平台,使得各方面的资源能够实现共享,方便人们的生活,使得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资源建设中的一份子。在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中建立网上认证系统,能够方便学员参与培训,提升数字化的信息质量。

3结束语

社区教育作为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其发展影响着我国事业的壮大。而社区管理作为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保障公民的权利,实现终身教育,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当前,我国的社区教育事业与其他国家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我们应当借鉴国外的先进案例,找出当前社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推进当前社区教育事业的壮大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冬枝.我国城市社区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09,(14):329-330

[2]殷小青.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0(9):232-233

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篇4

一、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研究回顾

国内关于农村教育发展的研究,代表作有以下成果:李少元的《农村教育论》、谈松华的《农村教育:现状、困难与对策》、马戎和龙山主编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24县调查》和《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袁桂林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指标研究》、翁乃群主编的《村落视野下的农村教育:以西南四村为例》等等。可以说国内对农村教育发展的研究成果还是较为丰富的。

1.关于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现状研究的进展农村教育对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但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当前农村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任平指出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农村教育正徘徊在“有为”与“难为”之间;[2]邓琴等人的研究指出,中国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教育的城乡二元化发展格局;[3]李芳云的研究从经费投入、基础设施配置、农村师资配置方面剖析了农村教育存在的不公平现状。[4]

有的学者从功能论的角度对农村教育的现状进行研究,他们认为功能的弱化反映出农村教育现状的不容乐观。如曹晶的研究结果说明当前农村教育对社会流动的作用越来越弱化;[5]谢俊红分析了当前农村教育现状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农村落后的教育现状制约着农村经济增长。[6]有部分学者对农村地区特定研究对象的教育状况进行了研究。如董强等人对中国农村教育领域的性别不平等进行了研究;[7]马洪江等人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育中存在的师生比偏高、软硬件建设滞后、三低一高现象进行了研究;[8]刘新科专门对中国西部农村教育的现状开展了相关研究。[9]

有的学者在研究农村教育问题时将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结合,如刘小锋等人运用公共物品理论,以福建省40个行政村为例,通过入户调查资料及数据对农村教育的供给状况进行分析,得出农村教育供给陷入短缺困境的结论。[10]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农村教育的要求也在发生着一些变化。秦玉友等人指出随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教育的主要矛盾从扩大教育规模实现教育普及转向关注教育质量和有效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竞争力。[11]

提高农村教育质量逐渐成为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的时代主题。此外,当前学术界也越来越重视农村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如邬志辉等人指出,农村教育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处于关键性、战略性的地位,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农村教育发展指标体系来评价、监测和指导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是非常必要的。[12]

2.关于当前农村教育发展问题研究的进展

当前农村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说是学界最关注的问题,这是研究农村教育问题的学者所共同关注的。很多学者对当前农村教育中所存在的这些问题的危害性进行了研究,如王文龙等人指出城乡教育差距的长期存在导致农村内部教育的分化,这带来了一系列恶果;[13]孙艳霞等人指出处于困境中的农村教育促进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功能是存在限度的。[14]

此外,也有学者如万运京从各个方面具体罗列了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15]有部分学者对特定的区域、对象的农村教育问题开展了相关研究。如毛书林指出发展西部教育,特别是西部农村教育任重道远,仍存在历史、观念、体制和教师短缺等问题;[16]张西爱等人对海南民族地区的农村教育进行了研究,指出其农村教育仍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17]对农村教育发展中存在问题的研究视角是非常广泛的,有学者从教育政策、教育财政、教育管理体制、教育信息化等一些具体的问题着手进行了研究。如胡伶从公共选择理论视角出发,分析了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所遭遇的阻力;[18]张乐天指出,综观农村教育发展支持政策的实施,在看到它的积极影响和良好成效的同时,也须认识到政策实施存在的问题;[19]刘惠林探讨了我国农村教育财政面临的主要问题;[20]杨锦兴通过对广西贵港市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管理新体制的调查,从教育行政的角度对“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研究;[21]解月光等人对农村教育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22]

还有的学者如安晓敏、[23]李军对教育贫困、[24]教育消费等一些特殊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有的学者在研究农村教育面临的问题时借鉴了国外的一些研究成果。如秦玉友对美国、印度、日本农村教育发展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指出对这些问题予以关注和研究对我国农村教育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25]武锐等人根据数据统计分析,对比中日农村教育投资效率现状,梳理出了我国农村教育投资效率的主要问题,他们指出我国的农村教育投资效率总体来说仍处于较低水平。[26]

3.关于当前农村教育发展对策研究的综述

如何有效解决当前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说是学者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是较为丰富的。有的学者对现有的对策建议进行了反思,如杨挺等人指出当前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政策和建议大部分是基于帕累托最优理论设计的,所以政策和建议的可操作性效果并不好。[27]很多学者对如何解决当前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建议,这其中既有偏向理论性的建议,也有偏向实践性的建议。如胡俊生等人提出,为了解决当前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应该顺应城市化潮流和民众意愿,实施农村中学由乡向城的转移;[28]陈旭峰指出农村教育应该在城乡一体化的框架之下适时地开展分流教育;[29]杨志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野下探讨了我国农村教育的体系创新;[30]梅健等人指出政府在农村教育上的最大责任也是最大作为就是在全社会中进行一种价值引导。[31]有部分学者如毛书林、吴淑娴等人分别对中国西部、中部等相对落后地区如何解决农村教育问题进行了探讨。[32][33]

在如何有效解决当前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上,很多学者借鉴了中国近代一些教育学家的的思想。如叶凤刚通过研究黄炎培的乡村教育思想得到了一定的启示;[34]刘小红等人指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经验对我国当前的农村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35]刘河燕对当代教育家晏阳初提出的“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的乡村教育模式进行了研究。[36]

此外,在研究解决当前农村教育问题的对策时,还有很多学者借鉴了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如冯广兰根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兴办农村教育的经验,提出了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对策;[37]赵丹等人通过对斯里兰卡等发展中国家关于教育资源共享模式的探索,分析了这些经验对我国中西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的启示意义;[38]刘贤伟通过研究马来西亚农村教育资助项目,探讨了其给中国农村教育政策带来的启示;[39]解月光等人通过研究俄罗斯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情况,提出了对我国的启示意义。[40]

二、对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研究的评述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回顾笔者发现以下几点:第一,学界关于农村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讨论,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类,即“留农论”和“离农论”,但主张农村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在“留农”的研究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主张“离农”的研究,在学界“留农论”占据着上风,这当然与国家的政策导向存在很大的联系。第二,解读国家已有的关于教育的政策,可以看出农村基础教育培养目标也是定位在“留农”上,农村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热爱农业,从小立志为家乡农业生产服务的学生,就是要培养为农村建设服务的人才。可见政府也表现出了极强的“留农”倾向。第三,已有的研究已经开始从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开放的角度研究农村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关系。第四,已有的研究更多的是侧重于现象的描述,对农村教育发展问题的症结或原因作了分析与论证,但对于如何解决问题缺乏系统的理论探讨。第五,在已有的研究当中,研究方法重理论研究,少实证分析,大多数文章是解释性,实证性文章比例较低,这也是农村教育研究不能走向深入的原因之一。第六,已有的研究多数是在宏观的层面上来研究农村教育问题,也有少部分是在微观的层面上来研究农村教育问题,但没有很好地结合宏观与微观的视角,降低了研究的说服力。第七,已有的对农村教育问题的研究没有很好地结合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这两种方法的有效结合能够更好地说明与解释农村教育问题。

三、对农村教育发展研究的展望

1.今后研究的重点

对于一项理论和应用相结合的研究,农村教育发展研究要解决的问题很多。笔者认为今后研究的重点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第一,更加深入了解农村地区教育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只有在了解农村教育的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才能对不同区域的农村教育因地制宜地提出对策,从而有效解决农村教育中面临的问题,推动农村教育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第二,农村教育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素质,积聚人力资本,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是一种投入,而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则是一种产出,研究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可以验证这种投入是否合理有效,从而可以为农村教育的改革提供方向。第三,比较不同农村地区教育发展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通过横向研究达到纵向研究的效果,总结发达地区农村教育的经验,为落后地区农村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梯度推进”的原则推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第四,国外农村教育经验对中国的借鉴意义。通过文献资料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国外农村教育的政策、投资体制、管理体制、教育结构、资源配置等情况,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为当前农村的教育发展提供借鉴经验。

2.今后研究的难点

对于今后农村教育发展的研究,如果要在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明问题,又要考虑社会变迁因素,难度是很大的。笔者认为最大的难点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教育地区差异较大。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农村教育差异较大,即使在各个地区内部的农村教育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一情况决定了对于农村教育很难有统一的模式,要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提出发展农村教育的对策,这无疑是今后研究的一大难点。第二,农村教育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复杂。农村教育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很多潜功能,农村教育的作用很多时候是间接的,很难为我们所发现。教育投入的回报周期是很长的,在有些农村地区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还没开始显现,这些情况决定了要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难度很大。第三,不同地区之间农村教育的横向比较很难达到纵向研究的效果。地区之间社会经济状况的差异性决定了要在不同地区之间对农村教育进行横向比较的效果较差,很难达到纵向研究的效果,对落后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的借鉴意义有限。而今后的研究如果想要通过横向比较达到纵向研究的效果,这无疑也是一个难点。第四,借鉴国外农村教育经验要结合中国农村各地的实际情况。国外农村教育的成功经验不能照搬到中国,而是要结合各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国外的成功经验也许在中国有些农村地区适用,而在另外一些农村地区则不适用。因此在借鉴国外经验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农村各地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借鉴。这也是今后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面临的一个难点。

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篇5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技术培训社区教育

1.调查对象

本文调查对象为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企业的全体员工。本项调查以问卷调查方式为主,分别对长春市三家企业发放问卷。问卷调查涉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技术培训及社区教育等。

2.长春市企业发展总体情况

吉林省长春市属于国家规划的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一部分,全市现有朝阳、南关、绿园、宽城、二道、双阳、经济开发区、高新开发区、汽车开发区、净月开发区这几个区。其中民营企业总户数达25万。

3.长春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及信息技术培训存在的问题

3.1企业存在人才流失问题

在调查中发现,长春市的企业存在着人才流失问题。企业对人才的培养观念滞后,人才的个人才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导致企业的人才流失现象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的经济发展。

3.2信息技术教育资源未能充分地开发利用

在调查中发现,长春市的企业对信息技术培训的投入不足,信息技术设备不完善,网络开发不健全。有些企业没有信息技术培训课程,导致企业人才信息技术素养偏低,工作效率不高,一定程度会影响企业的经济发展。

3.3社区教育模式尚未开发

在调查中发现,长春市三家企业都没有开发社区教育资源,对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所提倡的开发社区教育资源的全新理念缺乏了解,没有意识到在新时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区教育模式对劳动力教育培训的创新性意义,这一认知有待在企业今后的劳动力教育培训过程中有所突破,而这也反映出长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企业的经济实力,因此,企业应该努力开创新的经济发展格局,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开创社区教育模式的全新模式,提高劳动力教育培养的总体效率。

4.加强长春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及信息技术培训的建议

在调查中发现,长春市的企业在员工在职教育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以下解决方案。

4.1加大高素质人才的比重,防止人才流失。

企业应该通过多种有效的方式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加入,壮大企业高素质人才的队伍,形成企业科研力量的中流砥柱,加大高科技人才的科技成果的转换力度,提高高科技人才的福利待遇,保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稳定根基。

4.2加强企业信息技术培训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和师资配比。

企业应该结合员工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热情,加大信息技术培训力度,大力开远程教育资源,勇于创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对员工进行有效的信息技术培训,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企业要对此引起重视,致力于提升劳动力的整体信息技术水平,在此基础上,针对希望学习更专业信息技术的人才,要因材施教,重点培养,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提升全体员工的信息技术素养。

4.3大力开发社区教育资源。

企业应该努力发展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努力构建企业的社区教育培训模式,开发社区教育学习资源,加强企业劳动力对这一新型培训模式的了解和共识,采纳国内外先进的社区教育培训理念和经验,结合长吉图企业自身的特色,勇于创新,制定出适宜长吉图企业的社区教育培训模式。在此基础上,满足企业劳动力的多样化需求,在企业社区教育网络中开发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例如外语课程学习、生活理财、家庭保健、低碳饮食、个人健身、古典音乐知识普及、文学修养等方面的全方位的知识,体现企业培训的多元化和人性化,以供企业成员自主选择,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基础上,涉猎更多的知识、汲取更多的养分,为企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多元化人才。

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浪潮中担当弄潮儿的重要角色,因此长春市的企业对人才的职业培训对长春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而如何针对长春市企业人才教育培训中凸显出的问题,将本课题研究所提出的解决对策应用到实际的企业培训中,更新人才教育培训观念,充分开发信息技术资源和社区教育的新培训模式,任人唯贤,真正做到对人才的尊重和制定科学的有效的人才发展计划,对长春市的人才教育培养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刘盈.试论现代远程教育的属性.开放教育研究,2001.6

[3]丁兴富.远程教育学阴.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祝智庭.网络教育应用教程式.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论高等职业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的互动.职业技术教育

[6]李伟.探索职业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共同发展的新路子.科学中国人

[7]刘培俊.中国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分析与宏观对策研究[R].北京: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2005

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篇6

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在这一过渡阶段常存在一些心理和行为问题,如敌视、自卑、焦虑和抑郁心理,网络成瘾、叛逆对抗、厌学逃学、吸烟喝酒等行为问题,个别青少年甚至存在暴力问题、混黑帮等。这些问题有家庭原因、学校教育原因、社会环境因素等,本调查主要了解学校、家庭和社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以便整合学校、家庭、社区资源,探讨有效的教育模式,形成教育合力,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之以心理咨询个案研究、个别访谈等方法。

1.研究对象

金尚中学初二年段学生家长和初二年段学生。家长调查对象为金尚中学初二年段家长500人,收回问卷270份,其中有效问卷共244份。学习生活现状调查(学生问卷)初二年段共发放528份,收回有效问卷共493份。其中被测者中初二年段男生共有276人,占了56.0%,女生共有214人,占了43.4%,另外有3份问卷没有填写性别属性,占总共有效问卷的比例为0.6%。

2.研究工具

自编《湖里区初中生学习生活现状调查》有学生问卷和家长问卷两种,其中学生问卷56小题,家长问卷46小题。问卷内容均包含三大块:社区方面、家庭方面、学校方面开展心理教育的现状以及学生和家长对心理教育的认识等。

测量方法:采用集体调查的方法,由研究者进行测试,当场发卷当场收回。所有问卷统一指导语,通过不记名的方式对被试者进行测查。

3.数据处理

采用SpSS11.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

三、研究结果

1.社区方面

社区总体环境良好,邻里相处和谐,在社区周围存有一些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宜的违法行为。社区为居民提供基本的社区服务,但对于居民的心理健康关注较少,且采取的是大众化宣传方式,集体活动组织较少。社区对于心理健康的需求不大,主要原因是对心理健康的内容了解较少。

(1)社区总体环境良好,但社区周围存有一些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行为

不管是学生问卷还是家长问卷,在关于社区方面的问卷结果都表明,大部分学生所居住的社区总体环境良好,邻里相处和谐。42.1%的学生认为社区经常有互助的事情发生,59.9%的学生和44.5%的家长认为社区偶尔发生吵架,此外,社区周围存有一些会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利的违法行为。大部分家长认为学校附近主要存在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情况。但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附近并不存在允许未成年进入网吧的情况。大部分家长和学生都认为社区周围较少存在营业性舞厅桑拿按摩等娱乐场所向中学生开放、社区向未成年贩卖香烟和烟酒、封建迷信活动、社区问题青年时常出没、工厂招用童工、敲诈勒索等现象。所以,整治社区周边网吧任重道远。

(2)社区为居民提供基本的社区服务,但对于居民的心理健康关注较少。

社区关于心理健康内容的宣传并不普及,只有32.7%的家长和38.7%学生选择了社区“有些”宣传过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一半以上的学生和家长都选择了“不多”甚至“没有”宣传过。社区为居民提供基本的社区服务,但对于居民的心理健康关注较少,且采取的是大众化宣传方式,集体活动组织较少。13%学生和11%家长认为社区经常组织活动,其余的学生和家长都认为社区偶尔组织或者从不组织活动。

(3)社区对于心理健康的需求不大。

关于社区是否需要心理卫生服务的,认为具有相当多人需要的家长占9%,学生占3.5%,认为不多的人需要心理服务的,家长占40.8%,学生占40.2%,认为没有人需要心理服务的家长占9.4%,学生占24.8%。整体上看,学生家长都认为需要接受心理服务的不多,但从家长和学生比较上看,家长认为社区需要服务的比例比学生高,学生认为社区不需要心理服务的比例比家长高。认为社区对于心理健康的需求不大,主要原因是对心理健康的内容了解较少。

2.家庭方面

学生所处家庭教育和沟通普遍良好,最大的问题在于家长对于子女的希望值普遍较高,使孩子感到压力。家庭教育的重要功能需要加强。

(1)家长对于子女的期望值普遍较高,使孩子感到压力。

58%的家长认为期望应该适当高于孩子现在的水平,让孩子有适当的压力和动力。63.7%的家庭成员都经常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等问题。家长的最不能容忍孩子的两大缺点是学习不用功和行为习惯不好。大部分同学的家庭成员很关心他们的学习成绩。95.9%的同学认为他们的家长对他们的期望高。49.1%的同学认为家长期望高于自己的期望,结果导致他们中有32.5%的同学有很多压力,但是也有31.9%的同学觉得这对自己的影响不大。

(2)学生所处家庭教育和沟通普遍良好。

大部分的家庭都是比较和睦的,家庭成员能够做到相互帮忙、相互支持。成员间经常有情感的交流,偶尔的争吵。当家庭成员的意见产生分歧时,36.7%家长和60.5%学生会选择回避它以保持和气,学生选择回避矛盾的比例远远高于家长。35.5%的家长认为孩子有时遇到烦恼,会和父母沟通。51.4%的家长会主动与孩子进行交流与沟通,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交流集中在学习和生活。33.6%的同学认为他们偶尔与自己的父母沟通交流的比重最大,并且交流的主要内容集中于学业、交友以及情感方面。一半以上的学生和家长都认为家庭氛围融洽。同时,家长对老师寄予厚望,期待老师解决孩子的学习问题、情绪问题以及纠正其不良行为,但是和老师的沟通较少。

大部分同学认为他们的父母不会随便对他们乱发泄,而43.3%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心情不好时会乱发泄,这种对比反映学生青春期自闭以及不成熟的心理。另一方面,大部分家长都采用说理教育,但一半以上学生认为效果很一般。大部分同学与自己的父母相处时,都感觉很愉快轻松。当同学去家里做客时,76.3%的同学认为他们的父母很热情接待他们的同学。另外,初中生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性教育问题,家长问卷调查表明,35.5%家长从未对孩子开展过任何形式的“青春期性教育”。所以家庭教育功能还需要加强。

3.学校方面

学校氛围良好,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和谐。在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方面,学生们对自身心理健康都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能够接受学校心理老师的服务。但对于学校外的心理健康服务,同学们仍存在一些误区,会将接受心理咨询与精神方面疾病混淆。大部分同学认为学习压力会让他们感到非常暴躁,他们在初中遇到的最大挫折是成绩不理想,学业不顺利。目前大多数学生和家长最希望就学习问题接受学校心理老师的服务。家长最希望学校心理健康老师帮助解决学习方面的问题,而学生希望最好能够开心理健康课程以及一些讲座及沙龙活动等。

(1)学校氛围良好,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和谐。

超过86.1%的学生认为师生关系应该是要和谐的。大部分同学认为班主任对学生一视同仁是最重要的,其次是班主任不拖堂,再次是班主任衣着整洁。只有12.4%的同学认为班主任给他们的感觉不亲切。大部分同学认为学校不存在重主科轻副科、重课堂轻课外、重结果轻过程、重成绩好的同学轻成绩差的同学的现象。只有5.7%的同学认为老师没有关心学生。但大部分老师只是关心学生的学习,至于学生的其他方面则比较少关心。大部分家长认为学校的学习氛围较好,只有少数家长认为学校重主科轻副科、重课堂教学轻课外活动、重考试结果轻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简单)、重视成绩较好的学生轻视其他学生。43.3%的家长会与学校老师就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沟通。另外,同学间的关系比较融洽。大部分同学对别人取得的成绩和荣誉不会怀疑和嫉妒,他们认为自己在参加集体活动的时候,并没有感到孤独,并且与异往不会心慌紧张。

(2)学生和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有基本的正确认识,也有期待,相比较其他心育渠道,学生和家长都比较信任和期待学校开展心理教育。

大部分同学认为自己偶尔需要或者不需要心理健康方面的帮助。大部分同学不希望接受面对面的,电话的,网络书信的心理咨询,而希望通过学校的教育、朋友之间、媒体、街头广告、报纸等渠道得到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大部分同学都知道心理健康服务是什么。大部分同学的住处附近有相应的服务机构。大部分同学都觉得看心理医生是精神有病的表现,但是也相信心理咨询可以提供帮助,觉得如果自己有心理问题的话也会去寻求心理老师和学校的帮助。相比于社区、医院精神科、社会的心理咨询机构,大部分学生会更愿意选择学校服务。大部分同学希望学校目前能多开展一些沙龙游戏,家长对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还是比较支持和重视的。所以总的来说,学校的心理健康的工作还是被接受和认可的。

(3)大部分同学认为学习压力会让他们感到非常暴躁。

大部分同学在初中遇到的最大挫折是成绩不理想,学业不顺利。大部分同学会在学习问题上寻求老师的帮助。金尚中学中的大部分学生的压力来自学习,并存在考试焦虑,情绪暴躁的现象。在这方面,需要得到班主任的正确引导和学校心理老师的适时辅导。

四、讨论

1.调查的局限性

首先,家长问卷的调查受现实影响因素比较多,如家长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作答问卷意愿不高,应付了事不少,甚至发出的问卷经常石沉大海,所以只能等到家长会才能进行调查;其次,为保证调查的真实性,采用不记名调查的形式,结果造成学生调查结果和家长调查结果存在时间差,且无法进行个体对应分析(不清楚家长与学生配对情况),所以调查结果也只能从家长和学生的整体中进行分析,无法进行相关性分析;再次,由于学生问卷和家长问卷主要由我校课题组成员自行设计,既有单选题、多选题、开放题等,也有按照程度不同设计的题目,造成统计上的困难,结果只能用百分比进行计算分析,无法进行更科学精确的分析比较。

2.学生和家长调查结果大部分一致,只有个别问题有存在不一致的地方

如在关于社区附近是否存在网吧向未成年人开放的问题上有比较大的出入,家长认为主要存在这个问题,学生大部分认为不存在这个问题。一方面,湖里区附近城中村多,正规网吧大部分不会向未成年人开放,但城中村的黑网吧却是来者不拒,加之媒体大量报导一些黑网吧的运营情况,这使家长对自己孩子是否会沉迷网吧感到担心。但实际上大部分学生也许并没有到网吧去,这就造成家长和学生之间的认知差异。另一方面,虽然是不记名的测试,但是在这个对于学生敏感的话题来看,即使去了网吧,学生也不一定完全会诚实作答,这就存在现实与测验结果的差异。

五、结论

从调查结果看,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对学校的心理教育较为肯定和期待,所以我们可以发挥学校的优势和主导作用,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社区、进家庭活动。

1.发挥学校的优势和主导作用,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社区、进家庭活动

家庭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最大最直接的因素,社区是学生成长的文化环境实际背景。开展心理教育,家长存在知识上的困难,社区开展文化建设又几乎都面临着人力、物力上的困难,两者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很难有效地铺开。学校在人力、物力、场所等方面有优势,三者相结合可以实现学校资源的有效利用。另外,心理健康教育进社区也是可行的。时间可以利用周末或课余时间,地点可以选在学校,心理老师可以担任教育培训者,甚至还可以由社区与学校合作请一些心理专家来实现对社区居民、家长的教育和培训。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进社区、进家庭,从可行性方面而言,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篇7

1.1后大众化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的发展根据其毛入学率被分为三个阶段:当毛入学率低于15%时,是“精英化”阶段;超过15%以上时,步入“大众化”阶段;超过50%后,进入“普及化”阶段。但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处于大众化与普及化的过渡阶段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一定时期呈现出长期停滞不前的状况,高等教育有转向终身化而非普及化的趋向,这一过渡阶段被称为“后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

我国的高等教育在1998年后进行了多次扩招,毛入学率到2002年达到15%,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2012年毛入学率超过30%,到2015年毛入学率已经达到40%,步入后大众化时代。

1.2高等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高等教育公平则是人们能够公平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教育公平与每一个社会家庭息息相关,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后,其教育公平问题也固然影响社会公平。有研究表明,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民族差距、性别差距和阶层差距是影响高等教育公平的主要因素。

1.3后大众化时代的高等教育公平问题

进入后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公平的实现在起点、过程和结果公平上都会由于毛入学率处于某一拐点而受到影响,原本就存在的高等教育公平问题可能会在这个阶段格外凸显。因此后大众化时代的高等教育公平问题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然而这一时期社会却更多关注高等教育的质量、转型以及社会参与高等教育的程度等,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却很难加大,这一矛盾使得后大众化时代的高等教育公平实现变得尤为重要。

2后大众化时代我国高校贫困生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现状

2.1我国高校贫困生在后大众化时代存在的高等教育公平问题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存在地区差异和城乡差距,使得社会家庭间的经济收人存在悬殊,高校贫困生这一群体也一直备受社会关注。高校贫困生在后大众化时代存在的高等教育公平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起点公平看,主要表现在贫困生在入学机会上的不公。一是高校贫困生多数来自农村,他们所受的基础教育跟不上城市基础教育的步伐,各种资助政策即使能够缓解他们的经济困难,也很难弥补他们由于基础教育欠缺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二是多数高校贫困生家庭的社会阶层较低,家庭自身所掌握的教育资源不足,教育成本更高,在学校选择和专业选择问题上更多考虑经济问题,或多或少会影响他们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三是我国现行高考招生制度存在地区差异,对贫困生不利,高考招生名额和高考分数线都明显偏向发达省份,整体上影响了贫困生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

从过程公平看,主要表现在贫困生的学习观念、学习效果和能力培养方面。一是部分贫困生在基础教育过程中缺乏对自身素质的锻炼,使得他们更容易在高等教育中出现学业困难问题,影响学习效果。比如,有些贫困生在中学时英语听说教育不足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大学学习过程等。二是贫困生受家庭观念影响更多关注高等教育文凭的取得,而对高等教育过程中的综合能力培养会有偏颇。比如,目前我国贫困生的父母大多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容易延续基础教育阶段只重视考试分数忽略综合能力培养的误区等。三是贫困生过分关注自身经济压力容易忽视应用知识的学习,专业知识相关的应用能力培养不够。比如,多数贫困生把大量精力花在勤工俭学提高经济收入上,对学业的完成质量不高,专业技能的掌握和职业素养、就业能力的培养被忽视。

从结果公平看,目前主要表现在贫困生的就业走向上。一是,贫困生的社会资源、社会阶层及视野受限,就业机会少于非贫困生,职业选择上处于劣势,贫困生的就业难问题更容易凸显。二是,贫困生对自身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不足,在适应社会工作方面处于弱势,职业发展或多或少受到影响。三是,贫困生刚踏入社会经济压力依然存在,心理适应能力不足,信心不足,也会影响其职业发展。

2.2高校贫困生在后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原因分析

造成高校贫困生在后大众化时代存在的高等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可从如下方面来分析:

第一,我国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高等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累积到高等教育阶段,加剧高校贫困生高等教育不公平现象。其一,我国的高考制度使得社会普遍强化“一考定终身”的观念,导致素质教育效果欠佳,即使发达地区已经开始重视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但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仍然偏向应试教育,到了高等教育阶段,贫困生容易跟不上,这种不公平会无形中增加贫困生在大学学习生活中的压力。其二,我国高等教育存教育资源地区分配及教育投入不均等问题,加之高校学费是一项主要收入来源、高考招生制度对发达地区的倾斜,这使得贫困生在进入好大学的机会上存在不公平现象,进而在享有的高等教育质量上存在不公平现象。

第二,我国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成小康的过程中必然存在城乡和区域的经济差距,到后大众化时代,使得贫困生的高等教育公平问题凸显。一方面,虽然我国关于贫困生的助学政策和就业政策力度不小,同时也鼓励大学生到欠发达地区就业为欠发达地区发展贡献力量,但不少非贫困学生或因难以适应欠发达地区生活条件、或因城乡和区域差异难以真正贡献力量,甚至不少贫困生也不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就业,使得这种差异的源头短期内难以消除。另一方面,这种经济的差距使得贫困生的资源、视野相对落后,在发达地区求学、就业及生活的成本和压力大于非贫困生,他们在分享改革的福利的同时也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实现自己的小康,这种不公平会使得他们容易产生“寒门再难出贵子”的阶级烙印。

第三,终身学习理念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后大众化阶段后还没有被社会普遍认同,使得高校贫困生在观念上相对滞后,没有意识到终身化学习对于弥补高等教育不公平的作用。高等教育有大众化顺利过渡到普及化阶段后,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教育终身化,这也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较高的社会经济水平显然对人才的要求更高,这源于知识的更新越来越迅速。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普遍还不够强,贫困生受自身家庭环境、社会阶层、视野见识的限制,加之更加关注眼前经济压力而使得其终身学习的意识相对较弱,如果仅仅依靠被动的政策扶贫助学,贫困生在高等教育中的不公平现象所带来的不公平际遇将会缺少一个主动弥补的机会。

3后大众化时代我国贫困生高等教育公平实现路径分析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后大众化时代实现高校贫困生的高等教育公平问题,不仅对高等教育公平的实现有意义,也对社会公平的实现有意义。后大众化时代,我国贫困生高等教育公平的实现(下转第31页)(上接第181页)路径可从基础教育改革、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理念转变三个方面入手。

(1)基础教育改革方面。首先要适当调整我国各地区的高考录取分数和招生比例,能够让全国各个地区的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进入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求学,在起点上实现贫困生的高等教育公平。其次要关注贫困生的素质教育,加强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与欠发达地区及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的交流,减少贫困生由于基础教育不公平导致的高等教育不公平。

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篇8

[关键词]城市边缘青少年;犯罪;预防

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调查结果表明,在少年犯罪成员中,流失生与流浪儿童占70%―80%,而且还在上升。如果将每年这些失学、辍学、流失生、流浪儿童的数字相加,将是数千万,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天文数字。它也是中国大陆源源不断的社会犯罪的“后备军”。还有500万流动人口,而流动人口中“城市边缘青少年”违法犯罪已引起政府有关部门高度关注。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群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外来的失学、辍学生、流失生、流浪儿童。上海市检察机关三年合计受理的审查批捕和审查外来未成年人,已分别占到三年受理未成年人总数的60%和45%,全市有一半以上区域的外来未成年人犯罪率超过50%,有的甚至高达近90%。而今后几年外来未成年人由于城市的管理问题和就业问题,犯罪率还会增长。而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育法》制定时没有考虑到人、财、物大流动的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多数条款是针对城市未成年人设定,法律的滞后,必然给社会管理带来许多弊端,因而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措施对“城市边缘青少年”是否适用,如何更好保护“城市边缘青少年”的权益,如何预防“城市边缘青少年”犯罪,是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

一、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做法和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流失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流失生犯罪是未成年学生犯罪中的一个突出问题。针对“流失生”犯罪严重的现实,各地中小学都力求控制“流失生”。然而近年来,我们的学校教育目标出了问题,学校教育不是对社会负责,对学生的未来负责,而是为了学校自身利益。学校分成普通和重点,学生或家长择学校、择班级、择教师的行为比比皆是,学生以成绩分成好中差,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只是走形式,应试教育成为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难怪有人说:“这种贴油花似的教育,对90%的学生不公”。

(二)社会、学校开展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教育,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通知》(1985年10月4日)提出了青少年是全民普法的重点对象。从调查来看,在押的外省籍未成年犯在校上过法制教育课的只占4%。我国的《教育法》应当制定关于培养学生守法和讲公德的条款,《教育法》把培养学生的守法意识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让学生了解自己作为国家公民所拥有的权力和应承担的义务。具体地说,社会、学校应当指导学生了解他们应尽的公民义务、遵守纪律的必要性、犯罪的性质、犯罪的种种后果,刑事司法制度的工作情况以及预防犯罪的方法。

(三)家庭教育能力和水平存在的问题

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然而,现阶段我国家庭教育遇到了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近年来,家庭承担教育责任的父母由于承担社会经济压力较前加大,用于家庭教育的精力减弱,教育时间减少,忽视亲情培养,心灵的沟通,父母子女之间存在代沟;在社会转型期,父母与青少年所处的环境差异巨大,加之经济的原因,多数家庭的教育方法还是简单粗暴,家庭教育变得脆弱,因此很多家长将教育的责任推给了学校和社会,过分依赖学校社会,放弃对子女的教育和监护的责任。因而很多未成年人成为流浪儿童。应当说家庭教育,深刻影响着子女的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许多人认识到,家庭教育有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潜伏着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危机。

(四)制定和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存在的问题

用法律来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现代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以《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以及两高关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国务院、部委各相关规定,已基本构筑起我国少年司法制度体系。但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缺少一个具备执行能力的机构来负责落实各项职责。特别是对外省籍未成年人、流浪儿童教育管理无法落实,对外省籍的问题少年不能送工读学校,对外省籍的违法犯罪少年由于没有监护人,很少采用管制、罚金、缓刑、假释等执行方法,更多采用判处有期徒刑,这与国际上通行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强调首先适用非监禁刑的趋势不相符。

(五)对失足未成年人实施社会帮教存在的问题

我国社会有通过社会来帮教、挽救失足未成年人的传统,一般不主张无限制扩大司法干预的范围和程度。各地在对失足未成年人实施社会帮教中,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但是,由于城市社区的资金和人员配置等问题,由于外省籍的流动人口没有纳入社区管理,因而对外省籍的未成年人社区没有建立未成年人档案,对未成年人的具体情况、成长经历、平时表现给予记录,并为未成年人指定志愿帮教人员,负责监督、指导、帮助他们。使那些有犯罪倾向的流浪青少年在不良诱因下走上犯罪道路。

(六)社会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关注未成年人精神文化建设,为未成年人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设施和精神食粮,是一种建设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措施,反映出具有特色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战略的基本立足点。但是,由于“城市边缘青少年”多数人居住在城乡结合部,那里治安秩序混乱,公安派出所警力有限,摊贩、舞厅、发廊、网吧比比皆是,各种人员混居在一起,公安、居委、村委很难掌握辖区内暂住人口中未成年人的就业、就学、工作情况,因而难以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设施,进而难以对暂住人口中未成年人不良行为进行有效的教育和控制。

(七)工读学校存在的问题

具有中国特色的工读学校既是普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预防和矫治违法和轻微犯罪的未成年学生的社会机构。1987年7月,在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教委、公安部、《关于办好工读学校的几点意见》中,肯定了工读学校的成绩。工读学校毕业的未成年人在升学、就业等方面,同普通学校毕业的学生享有同等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但客观上因为工读学校有“标签效应”,很多家长不愿意将子女送到工读学校,而工读学校又不接受外省籍未成年人,工读学校仅仅属于一种义务教育机构,国家有关部门又无明确规定工读学校的性质和任务,又无稳定的财政支持,这样工读学校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八)司法保护存在的问题

我国少年司法制度建设在八十年代有了长足发展,各地纷纷建立少年法庭,并与此相配套,

在少年刑事案件的羁押、预审、、审判和管教中实行“司法一条龙”,形成公、检、法、司共同配合、各负其责、环环相扣、彼此呼应的工作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和完善,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但对外省籍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在羁押、预审、、审判过程中还没有采用少年刑案“司法一条龙”审理程序,在对他们采取审前羁押时,由于没有固定居所,没有监护人,一般不采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非羁押方法,而采用逮捕羁押手段;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也很少享受法律工作者的帮助;在对他们的判决上,由于对他们的家庭情况,成长经历、平时表现很难调查,往往采用监禁刑,很少采用管制、罚金、训诫、赔偿损失等刑罚;对已监禁者,由于没有监护人,不能采用假释、保外就医等监外执行的非监禁刑。

近年来,由于流动人口、社会管理能力、教育资源、家庭教育能力等新问题的出现,我国预防犯罪的方法措施也面临新的挑战,城市“边缘人群”的犯罪,外来青少年的犯罪问题,已经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关注。

二、外来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一)地区性经济差距使大批外来青少年盲目涌入大城市

随着城市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虽然我国现阶段的城乡差距有所缩小,但地域性经济差距,特别是社会个人收入差距逐渐拉大。上海2004年户籍居民家庭就业人员人均工资收入3万,而边远山区一个家庭一年收入仅有1000―2000元。劳动力的“趋利性”决定了它必然要向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流动,富有和贫困阶层之间的经济收入和生活状况的强烈反差,对那些“追求物质享受”又低素质、低收入的青少年造成巨大的刺激,在一定条件下和因素的作用下,就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社会的基础管理能力薄弱

在人、财、物大流动的动态性社会中,社会基础管理工作的控制力出现弱化。一方面是居委会等基层组织对社区的管理能力呈弱化趋势,外来人口不能有效地纳入流入地社区和工会组织,传统的以街道、居委会、村委会等组织为主的对社区问题青少年跟踪帮教制度和预防减少犯罪工作体系对外来人口难以为继另一方面普遍以常住人口为基准配置的行政管理资源难以应对繁重的额外管理任务,行政管理合力和执行力不够强,社会管理工作不到位。同时对外省籍青少年就业、求学等情况社区居委会没法知道,公安机关也不清楚。而且对他们居住的地区存在的大量低层次的消费场所缺乏监管,存在不少非法经营的黑网吧、游戏机室、舞厅、夜总会等治安乱源,成为外来青少年犯罪的不良土壤

(三)城市公共文化建设、教育资源不能满足青少年的需求

大量外来人口聚居宇上海,使教育资源、公共文化设施等社会基础建设明显不能满足巨大人口的需要。一是社会公共文化建设滞后,青少年易受不良文化的侵蚀。如社会休闲设施与低消费高情趣的娱乐场所之匮乏,适合于青少年的活动场所更加有限,使外来青少年只能选择消费水平低、秩序混乱、人员复杂的场所消遣。而且色情、暴力等不良文化通过影视、书刊、网络等媒体传播,一些媒体对作案手法、预谋过程等报道过细,变相传授犯罪方法,都对青少年产生了不良影响。二是教育资源不堪重负,劳务工子女受教育难,外来人口剧增,使上海的教育资源难于满足实有适龄人口教育的需要,而且还存在城市人口和外来人口教育二元化问题,不少外来青少年因此辍学,过早流入社会,在外来劳务工新生代中形成低素质阶层和城市边缘群体。从上海青少年犯罪低龄化和在校学生违法犯罪下降的反差也可得出,上海青少年犯罪与外来劳务工子女入学受教育难有一定关系。

(四)对外来问题青少年缺乏有效的管理机构

在全市劳动力资源中,目前上海的流动人口已达到500万左右,流动人口就业人口已达375.9万人,占上海全市整个就业人口中的39.5%,也就是说每5名就业人口中,约有2名是外来者。外来青少年由于就业困难,生活没有保障,加之城市管理的约束力弱化,有一部分人成为城市的“边缘人口”和犯罪高危人群,他们极易滋生犯罪心理,走上犯罪道路。大量外来青少年流入上海,由于原有的收容遣送站被取消,而救助中心的资金有限,对他们的帮教不能落实,无法将他们与犯罪环境隔离开来,而城市的工读学校只招收本市户籍的青少年,使那些有违法倾向的外来青少年,成为学校不能管,社区无法管,单位不愿管的“没人管”城市边缘群体。

(五)合法手段不能获得所需金钱

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提出的社会反常理论认为,社会越轨行为可视为社会结构的产品,社会结构有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一是明确的文化目标;二是达到这些目标社会允许的方法。这两大因素相互作用,形成潜在的社会反常状态。这样在所处文化规定的目标与社会为实现这些目标所提供的途径之间发生脱节就可能造成社会越轨行为,用这一理论来理解外来青少年犯罪是非常适合的。对于来到灯红酒绿花花世界外来青少年来说,在攀比心理的驱使下,消费就是目标。但是,达到所想目标的合法途径却不是那么的容易获得。整个社会的失业比例很高,城市青少年找一份工作都很困难,因此失业是外来青少年必须面对的问题,他们即使找到工作,也往往因为工作本身的苦累或者因工作获得的报酬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而放弃工作。这些青少年对工作的态度与对金钱的态度形成强烈的反差,这种反差使得通过正常的方式和方法没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在正常的手段和途径不能实现消费欲望的时候,他们参与犯罪的可能性也随之加大了。

(六)家庭教育的缺失

我们对468名在押的外省籍青少年犯进行一次调查,他们初次来上海与亲属一起来的只有189人,占40.4%,同时调查还显示,他们来城市最容易犯罪的时段是来城市一个月内,有60%的外来青少年来城市后没有亲属的监护,没有亲属的教管,不受社会的管束,很快成为犯罪的高危人群。而40%得到亲属教育管理的青少年,家人对他们采用最为普遍的教育方式是“大部分事情都顺着”、“事事都管”、“经常打骂”和“不加管教”。为什么这样的教育方式导致教育的失败致使子女犯罪,许多家长并不清楚。当外来青少年受到来自社会不良影响的时候,得不到来自父母的有效指导和帮助,甚至教育方法不当,反而催化了他们不良行为的形成,社会、学校应当有责任和义务帮助他们提高教育能力。

(七)学校教育目标出现偏差

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把社会核心价值灌输给下一代,但是在社会转型期,我们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已经有些模糊了。由于学校的歧视,家长的埋怨,某些青少年过早流入社会,成为无人关心社会弃儿。同时由于学校学费居高不下,贫困地区的家庭经济状况难以承受高昂学费,迫使部分学生辍学,因此近年来辍学生、流失生犯罪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邵道生在《中国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的理论与实践》中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在查获的刑事犯罪成员中,被开除学籍,退学或者辍学的所谓‘流失生’与流浪儿童迅速增加,据调查,全国每年小学毕业升不了初中,初中毕业升不了高中的以及中途退学、辍学、流浪的学生有600多万人,而且失学率不断上升。这部分人就业不到年龄,生活不能自立,加上家庭社会管理教育不力,极易受到社会环境不

良影响而违法犯罪。

三、对策建议

(一)保护外来未成年人的权益及预防犯罪必须建立专门机构

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将教育问题主要交给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司法行政部门和共青团予以协助;将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教育、管理交给家庭、学校、公安机关,城市居委会和农村村民委员会予以配合;将整治不良文化和社会环境交给公安机关、广电部门和文化行政部门;对未成年人犯罪处非监禁刑采用帮教措施的,由家庭、学校、城市居委会和农村村民委员会协助司法机关,做出了分工负责的原则规定,但未能将各部门工作具体化,预防工作由谁牵头协调无明确规定,预防工作中的联系、转移、交接、评价制度无相应规定,这样能做到“共同参与,各负其责”吗?那么流浪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不良行为的教育和管理问题,对他们采用非监禁的问题,又有谁管理?谁协调呢?笔者认为,可在市政法委下设一个专门机构,负责管理、协调教育部门、公安机关、居委会分工负责的各项工作。

(二)增强基层社会机构管理控制的力度和广度

一是切实发挥居委会、治保会、单位的作用,运用行政和经济手段组织和指导居民做好出租房管理,出租房屋实行登记管理制度,做好问题青少年的帮教等治安防控工作,教育居民拒绝高危人员租住。二是依托社区,学校和工会组织,切实有效地将进城农民工及其子女纳入其居住地的社区管理中;在外来人口集中居住的社区成立居委会、居民自治组织,允许外来人员参选社区居委会,让外来人员成为社区的管理者,让他们有归属感和认同感,调动他们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共同维护社区治安。三是加大基层警力和行政管理资源的投入,延伸基层行政管理触角,提升行政执法能力和社会控制力。

(三)减少和预防问题青少年犯罪

首先政府投入资金,大力兴办职业技术教育,有计划的将农民工纳入地区职业教育,这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改变农民工的生存环境,有利于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谋生本领,同时也有利于遏止农民工的违法犯罪。其次将工读学校收教范围扩至非上海户籍人员,在办学模式上,将九年制义务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结合起来,使他们既学到文化,又掌握技能,提升外来青少年就业谋生本领。在教育功能上,发挥校内教育和社会预防,让社区参加管理。再次是增设外来流浪儿童福利中心,试办未成年人教育救助学校和民工子弟学校,将查获有违法行为的流浪青少年管控起来,社区和有关职能部门有专人负责,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使他们懂得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能知法守法,用法律规范指导自己言行,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增设低消费高情趣适合外来青少年娱乐场所。

(四)提高家庭教育能力

外来青少年纳入社区管理后,对父母不在身边,没有监护人的外来青少年,社区可通过心理咨询、救助信箱、热线电话等方式接受他们的咨询和投诉;在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社工对问题家庭可采用个案方式调整家庭内部关系,在增进家庭生活和谐的同时,对父母教育行为给予个别指导,具体分析教育失败原因,与家长协商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对一些家庭施暴、管教过度剥夺青少年人身权利的家长,公安机关应加大执法力度,对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侵害被监护人合法权益行为的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制止,使其承担监护责任同时对监护人是否履行职责制定有效的监控制度,让父母不仅知道怎样教育子女,而且知道如何履行职责以及不履行职责应承担的责任,以提高家庭教育能力,预防青少年犯罪。家庭教育和影响直接关系着孩子一生的成长,一项调查表明,家庭环境和谐,家长言行、品行及教育方法得当的家庭,子女犯罪率只有0.1%。

(五)政府保障基础教育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

基础教育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解决好外来劳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让其享受平等教育权利有深远的意义,这将起到促进社会融合,防止外来劳务工子女边缘化,提升外来劳务工新生代素质和城市归属感的作用。政府保障基础教育,中央承担20%的资金,地方承担80%的资金,通过资金转移支付,保证各地区基础教育平衡,同时加强基础教育资金投入的监督,扶持高质量的民办学校,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满足外来人员子女的教育需求。建立劳务工子女的登记和管理制度,为政府规划建设和政策指导提供依据。通过政府行为,采用平均分配教育资源,采用教师流动的方式,取消普通和重点学校,用德智体美劳全面衡量一个学生,才是减少或控制流失生、辍学生的根本途径。

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篇9

摘要:社区学院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撑,不仅承系着学校教育与社会再学习的纽带,更是全民完善终身教育的平台,在实现我国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社区学院的内涵发展中,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来看,教育资源建设都是需要突破的关键问题。金湖县社区学院结合自身工作实际,通过认知教育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本县社区学院教育资源建设工作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以寻求适合自身办学特色和全民完善终身教育需求的教育学习资源。

关键词:社区学院;教育资源建设;终身教育

作者简介:陈芳,女,江苏省金湖中等专业学校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区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2-0001-03

社区学院是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使经济和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在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相适应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进程中应运而生、因需而建的一种新型学府。它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撑,不仅承系着学校教育与社会再学习的纽带,更是全民完善终身教育的平台,在实现我国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社区学院的内涵发展中,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来看,教育资源建设是需要突破的关键问题。社区学院教育资源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媒介,是社区学院教育的核心内容,其开发必须符合居民生活、学习、发展的需求。只有这样,社区学院教育资源的建设才会有生命力、有针对性,更容易得到全民的积极参与,才能提高居民对学习资源的认同度和满意度。对于县社区学院教育发展来讲,社区学院教育资源开发对社区学院教育特色发展和构建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起到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是县社区学院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当前金湖县社区学院教育资源建设遇到的问题及原因

(一)社区学院教育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学习资源开发的深入和市民需求的进一步扩大,社区学院教育资源开发也面临一些问题。通过调研和访谈,课题组发现,金湖县的社区学院教育课程与资源建设中普遍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1)学习资源规范性差。各乡镇社区学校根据需求开设课程,教师根据课程需求准备学习资源,发展水平不一,建设水平参差不齐;(2)学习资源个性模糊。社区学院教育现有学习资源普遍较为常规,普适性强而本土特色不够彰显,未能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人群的学习特点、学习心理和学习需求,开发相应的学习资源;(3)学习资源开发主体缺位。社区学院教育学习资源大多是建立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经过润色、修改而成,缺少创新;作为课程开发主体的社区学院和各乡镇社区学校专职人员较少,且缺乏整理编写学习资源的经验。由于课程开发主体缺位,因此无法提供丰富的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各类社区学院教育特色课程[1],学习资源总体数量有限,质量和专业性也很难得到保证;(4)学习资源表现形式单一。现有学习资源的呈现形式大多是文本形式,配套的电子资料和其他形式的助学材料较为稀缺,网站、动画等课件数量较少,不能满足全民学习需求。

(二)问题原因探究及分析

针对调研中存在的问题,课题组对各乡镇进行了深入访谈,对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总结如下:(1)对教育资源开发与建设重视不够。金湖县社区学院没有专门的机构负责服务指导学习资源的开发,缺少教育资源开发的相关专业教师的团队。各乡镇社区学校也未成立相应的开发机构,资源建设开发一直流于形式;(2)乡镇社区学院缺乏统筹规划。各乡镇社区学院教育资源大多是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教育资源内容“杂”、“乱”、“散”,缺乏统筹规划;(3)资源建设开发与资金投入未形成合力。教育资源未得到充分的整合,社区学校投入的资金力量较为单薄,需要有关单位部门大力支持和共同参与。

二、破解现有学习资源开发的难题

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金湖县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破解现有学习资源开发与应用过程中的难题。

(一)师资队伍专业化

在社区学院教育资源开发过程中,建立一支专业化开发社区学院教育资源的团队,可以使得社区学院教育资源开发更为顺利,更为有效。每个乡镇社区学校应当派出课程建设骨干教师,开展师资培训,通过专项辅导、课程推广、研讨观摩等多种形式,促进社区学院教育课程队伍的专业化。[2]经过有计划、分步骤、多形式的培训,提高社区学院专职教师教育资源的开发能力,促进课程与资源开发队伍的专业化。社区学院应设立课程开发相应的部门,组成课程建设教研小组,开发出具有当地特色,适合金湖县的社区学院教育课程体系。

(二)课程形式多样化

根据课程的内容和授课方式不同,课程的呈现过程也千差万别,课程的形式也就多种多样。根据金湖县居民的从业状况、生存状态、生活习惯等差异,金湖县社区学院采取脱产与业余、集中与分散、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多种教育培训形式。与这些培训方式相配套,社区学院也设计出形式多样化,能够适应不同学习群体、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学习方式的课程类型。

(三)课程评价具备群众性

从教学评价看,社区教育的主要部分属于非规范性教育范畴,教学主要是满足社区成员终身学习的需求。社区教育实际走的是“市场化”道路——教学水平高,学习有实效,社区教育就兴盛、发展;教学水平低,学习收获少,社区教育便萎缩、停滞。[3]因此,社区教育课程设计一定要重视、尊重社区民众的质量评价,应以社区民众的知晓度、认同度、参与度、满意度作为评价课程质量和成效的基本依据。

三、开发社区学院教育资源的实践探索

为实现社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金湖县社区学院从以下方面开展实践探索,促进教育资源建设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

(一)建立社区学院教育资源开发管理机制

金湖县社区学院自2008年成立以来,立足建立终身教育的指导方针,积极开展教育资源建设工作的实践与研究,积极探索县、镇、村三级社区教育课程与资源建设的长效机制,力求形成一批具有当地特色、满足居民多样化学习需求的社区学院教育资源。

经过实践与探索,金湖县逐步形成了各乡镇社区学校与县社区学院共同参与合作,统筹与自建结合、规范与特色并重的特色课程资源开发机制,实现了社区学院教育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学院依托县内老年大学、青少年活动中心、县体育馆、图书馆等教育资源,发挥其骨干龙头作用,坚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区”的理念和“依靠社区、立足社区、服务社区”的基本思路,统筹、规划、管理全县幼儿、青少年、中老年等人群的社区教育,努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贴近社区成员学习需求的教育培训活动。[4]

(二)共同参与,开发社区学院多样化教育资源

社区学院教育教育资源建设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需要将本县各类人文资源、教育资源和物质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它更离不开社会方方面面共同参与、大力支持与通力合作。

基层的乡镇社区学校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课程资源,也拥有一批热心社区学院教育的师资队伍。社区学院积极探索乡镇两级课程建设机制,联合各乡镇社区学校启动校本课程建设工作,对能凸显金湖县地方特色、社区居民喜闻乐见、在全县范围具有普遍适用意义的课程作为课程建设,有效促进了社区学院教育课程建设的规范化和特色化。

与此同时,金湖县社区学院建成了“市民学习网”这一学习平台。作为一个学习平台,能全面、及时、有效地反映本县终身学习型社会建设工作情况。但目前网站的学习资源具有当地特色的学习资源还不多,不能满足广大市民自主学习。同时,县级层面整合、开发的课程与学习资源也需要一个更大的展示平台,为市民提供更方便、简捷、有效的学习平台。为此,我们通过引进、自建、共建、购买等不同层次的建设,不断为社区居民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构建全民终身教育学习服务平台。

(三)资源应用,实现社区学院教育学习资源共建共享

社区学院教育课程与资源的整合、开发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要保证其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即在一定阶段内能受到量多面广人群的普遍欢迎和使用。因此,必须强化学习资源的应用与推广,发挥社区学院教育资源作用,真正实现学习资源的共建共享。

1.校本课程应用,拓展市民学习培训项目。以应用和推广社区学院教育课程及金湖县市民读本为抓手,积极开展市民学习培训活动,丰富社区学院教育内容。(1)以应用开发课程教材为主,采用面授教学、网上学习、演练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开展社区学院教育系统公益项目培训;(2)以开展课程应用试点的方式,鼓励各校结合区域实际,选择合适的课程进行应用;(3)以赠送市民读本的形式,将读本发放至各乡镇社区学校及居村委学习点,并组织开展宣讲活动。重点探索如何增强培训活动的适切性,注重特色打造、教学方法的研究等。

2.信息化资源应用,推进社区数字化学习。金湖县大多数区域是农村,其人口较多,由于主观和客观条件限制,他们自行开展数字化学习的能力较差,面对这样的特点,我们以前期开展信息化资源应用试点经验为基础,依托“市民学习网”这一学习平台,充分应用课程网络学习资源及其他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各乡镇全面铺开社区学院教育信息化资源应用,不断丰富社区学校的办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逐步提升市民信息化理念,有效促进市民网上学习。

金湖县社区学院教育课程开发仍处在较为初级的发展阶段,在课程与资源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更新终身教育学习观念,提高认识,牢固树立“以服务为宗旨”的指导思想,对社区学院教育课程与资源建设进行规划指引,为广大市民的全面发展和终身教育服务;要完善管理运作机制,需要形成“政府统筹、学校主导、社会共建、全民参与”的长效建设机制。

总之,社区学院教育学习资源开发与建设是提高社区学院教育教学质量,引导社区学院教育科学健康发展的重要工作,是金湖县社区学院教育特色发展的重要手段。重视社区学院教育课程开发的高度、深度和广度,把社区学院教育课程开发不断引向深入,是金湖县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社区学院教育深入内涵发展的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1]陈乃林.社区学院教育特色课程建设初步实践与思考[J].上海社区学院教育,2009(5).

[2]黄健.成人教育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张志坤.注重特色课程建设,提高人的全面发展[J].上海社区学院教育,2009(5):7-8.

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篇10

盐城工学院224005

[摘要]本文首先对宁夏自治区在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总结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根据基础教育学基本知识和宁夏自治区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建议,以供广大读者参考。

[

关键词]宁夏自治区;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创新

引言:教育资源配置就是教育资源在教育系统内部的分配,包括教育资源在各个地区教育间、各个种类学校间的分配,它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保障,所以无论从个人角度还是国家整体角度来看,教育资源配置都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一、宁夏自治区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宁夏自治区位于我国西部的黄河上游,属于我国中西部地区,自治区很多地方处于贫困落后状态,城乡之间的差距过大,所以在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方面也产生了很多不均衡,详细来说主要包括:

(一)城乡之间不均衡

城乡不均衡是宁夏自治区在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方面最为突出的问题,无论在教师配备和学校硬件设施方面,农村相对于城市都有很大差异,而农村初中教育也成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瓶颈。由于宁夏自治区的很多乡村都是山区,所以很多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到这些地方工作,导致教师资源不均衡,同时宁夏自治区教育主管部门在城乡之间的教育投资也不均衡,并且对农村投入太少,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硬件设施建设一直是个大问题。

(二)校际之间不均衡

目前宁夏自治区很多地方也出现了“择校热”,很多家长和学生为了进入名校而愿意缴纳巨额的择校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就是教育资源分配的校际不均衡。比如在重点校和非重点校之间的投入差距过大,很多非重点校在投入资金获得方面很少;另外一方面,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之间的投入差距也很大,宁夏很多私立学校并不能获得政府的支持,导致好的私立学校一直无法建成。很多私立学校在教师配备、硬件设施方面都不合格,几乎成为城市弱势群体子女的求学地方,严重影响社会公平。

(三)地域之间不均衡

宁夏自治区地域比较辽阔,各个城市之间的经济条件差距很大,导致政府在各个城市之间的基础教育资源投资方面也不均衡,特别是银川市与其他小城市相比差距更大。从各个城市的师生比例大小我们可以发现,只有银川市的师生比例符合国家标准,而其他城市的师生比例都不合格,并且有些城市的教师资源极度缺乏。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造成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存在很多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第一,教育理念的偏差。教育理念对教育目标有很大影响,进而会影响教育行为和教育结果。因此可以看出,教育理念对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有着基础性作用,只有具备先进的理念才能实现教育的进步。但是从对宁夏自治区的调查可以发现,该地区的教育理念还存在一定的偏差,特别是一些中小城市,在实现教育产业化和市场化方面存在疑问,在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方面也没有比较清晰的定位。因此,基础教育中功利主义盛行,很多人都以短期利益而不是长期利益来配置基础教育资源。

第二,政府职能和角色定位不太清晰。从对宁夏自治区部分城市的调研可以发现,很多地方政府在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错位”和“越位”现象,主要表现在:在教育经费投入中存在缺位的现象,很多地方政府并没有对一些农村中小学校和私立学校投入相应的经费;在教育监管中存在缺位,很多地方教育乱收费,特别是一些名校出现了各种寻租和腐败行为,有些学校成为赚取利润的场所,这些现象都与政府在教育监管中的缺位有很大联系。

第三,基础教育资源供需也出现了比较突出的矛盾。因为宁夏自治区属于我国中西部,在经济上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比较落后,导致很多大学生不愿意来到宁夏自治区工作,特别是不愿意到山区工作,导致宁夏自治区在教师资源上一直比较稀缺。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在宁夏自治区更是缺少,而很多家长和学生都希望自己进入名校,而宁夏自治区的大多数城市都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资源,导致在供需上存在矛盾。

三、宁夏自治区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创新的建议

(一)公平和效率兼顾的价值导向机制

公平就是做到客观的公正、合理,而效率就是实现资源的最佳分配。对于基础教育而言,公平就是保障社会成员能够平等的获得相应的机会,而效率就是在目前教育资源投入下获得最大限度地利益。基础教育是一项关系着社会稳定的民生工程,教育公平也是社会公平的基础,特别是对宁夏自治区这样的经济差距比较大的省份更是如此,因此应该坚持正确的教育理念,保障正确的发展方向,兼顾公平和效率的价值导向,加大对贫困山区和革命老区的教育资金投入力度,完善教育硬件设施建设,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工作,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到农村工作,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等。

(二)政府主导下的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机制

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科学离不开政府、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参与,这样才能对政府行为有所监督和制约,解决政府的“越位”和“缺位”等现象。协同机制具体来说主要包括:第一,坚持政府在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从宏观角度把握发展方向,同时也要将自己的职权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做好基础教育宏观调控者。第二,实现教育资源配置信息共享,保证学校的各种行为不违反国家规定,让社会对基础教育资源配置过程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各个学校也要加强自身的校务公开和财务空开,加强与社会的合作。第三,搭建多种交流平台,比如社区教育委员会等组织,股利社会力量来投资办学,特别是股利社会力量到贫困山区办学,从而实现贫困地区教育水平的提高,从整体上有效整合教育资源。

(三)公共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机制

资源开放式实现资源品牌效应的前提和保障,而资源共享也是在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并存进共同利益实现的基础。公共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就是打破原来那种阻碍基础教育资源自由流动的壁垒,推动宁夏自治区范围内各种资源的互补,缩小教育资源之间的差距。

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宁夏自治区整体教育水平比较落后,而实现资源开放就是为了学习和借鉴东部地区的经验,将那些发达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宁夏自治区的偏远山区,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杨文正.基础教育信息资源优化配置模式与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