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十篇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十篇

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7:28

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篇1

一.如何理解企业管理的社会责任

管理的社会责任理念发端于西方。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当中,已被赋予了极其丰富的内涵,但是却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对“社会责任”一词还很难作出统一的定义。泰罗曾明确指出,管理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使雇主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也联系着每个雇员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基本的方法是实现任务管理、标准化和职能化;与泰罗类似,法约尔在关于人的问题上也主张淘汰那些不管什么原因而造成的没有很好完成自己工作任务的人,主张为每个工作岗位选择合适的人,提倡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所有这些都是围绕提高工作效率这一个中心。由此可见,泰勒、法约尔等人传统管理理论强调的是科学、技术和理性,关心的中心问题是效率、产量和利润,人主要被理解为达到这一目的的工具和手段,人的需要的满足,人的成长和个性的发展等,都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

与之相比,英国管理实践和管理哲学家谢尔登,则提出了比较全面和深刻的思想。他认为,管理的目的不是纯粹的商品生产,而是某种有价值的商品生产,并且管理要对进人工业中的人负有一定责任,包括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才能,并尽可能使工作适合人,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发展。因此,谢尔登把企业中人的作用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纵观现在学界对管理的社会责任的定义,虽然各不相同,但是都分别趋于以上两种:一种是与传统管理理论相接近的古典观点,认为管理者的主要责任就是从公司的真正所有者的最佳利益出发来从事经营活动,管理的社会责任仅限于实现组织利润的最大化。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就是这一观点最直率的支持者。另一种观点在实质上与谢尔登的思想相近,罗宾斯概括为社会经济学的观点,认为管理当局的社会责任不只是创造利润,还包括保护和增进社会福利,这一立场是基于社会对企业的期望已经发生变化这样一种信念⑴115。德鲁克可以称为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强调企业的目的不在于企业本身之中,而在企业所处的社会之中,企业的宗旨是创造顾客,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

强调管理的社会责任在任何时代都是有其现实意义的。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在社会中享有一定的权利,从社会中获得一定的利益,就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企业从社会中获得的利益远不止是经济方面的,因此,创造利润也不能成为企业管理的唯一社会责任。因此,作者对企业管理的社会责任的理解基本倾向于社会经济学的观点,只是在对具体定义的理解上稍有不同。基本思路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管理的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进行讨论。首先从企业管理所关联的对象即企业内外相关人员以及企业自身的角度进行分析,重在指出企业管理为什么要对相关人员和企业自身负责,然后从企业管理对社会生活的关系进行讨论,重在阐明企业管理所应承担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

二.企业管理应承担的对相关人员以及对企业的责任

企业管理所关联的对象包括两类主体:企业内外相关人员;企业自身以及其他企业。因此,企业管理对这两类主体必然包含了特定的责任关系。

所谓企业管理对相关人员的责任,是指管理应该承担的,对组成企业的员工以及对企业员工之外的人的责任。

员工是组成企业的最基本单位,员工自身素质的好坏以及他们能力的正常发挥与否,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发展前景,因此,企业应重视员工职业能力的培养,并尽可能使其潜力发挥到最高程度。在以往的经济形态中,人对物的依赖性很强,物质资源的占有决定着生产的发展;但是在今天知识经济的情况下,各项生产活动对物的依赖程度大大下降,相反对人的依赖程度空前提高。人的能动性、主体48性地位不断增强,在当前的经济形态下,决定经济地位和市场地位的因素是知识资本或智力资本,是知识和智慧的载体,而不再是土地、资源和原材料等,这样,人的重要作用更加突出,促使企业管理越来越重视员工能力的发挥以及对员工素质的不断提髙。

同时,企业的管理方式如何、利益分配如何,还直接关系到企业员工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状况,关系到他们的社会价值追求的实现。因此实行尽可能合理的、合乎人性的管理方式,公平地分配利益,是企业管理的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

除了一定要重视员工的发展之外,企业还必须对企业之外的人承担一定的责任。企业不仅仅应该对企业所有者以及企业内部负责任,而且应该从共同体的角度出发,承担某种有价值的商品生产,对企业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如消费者以及地方利益等负责任。

Sa8000是将社会价值引入企业实践的重要标准,这一标准的制定以及实施,标志着社会各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Sa8000是社会责任国际(Socialaccountabilityinter¬national简称Sai)制定的全球第一个可用于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认证的新兴管理体系国际标准,该标准的依据是国际劳动组织公约、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以及世界人权宣言,标准内容涉及童工、强迫劳工、健康与安全、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权、歧视、惩罚性措施、工作时间、工资报酬以及管理体系等9个方面的要求。Sa8000对于企业依法经营、维护利益相关者利益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突出强调了管理对人应该承担的责任。

所谓企业管理对企业的责任,是指管理应该承担的,对自身以及除己之外的其他企业应该承担的责任。对于企业自身而言,管理应承担的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责任便是实现企业的经济目标。我们应该支持企业争取正当的利润,但反对把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唯一目标。古典经济理论用“经济人”这样一个概念赋予企业以文明性质和伦理价值。它们从经济学的“道德中立”原则出发,假定且要求企业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其唯一目标,不考虑企业行为的消极后果,不考虑企业获取经济利益手段的观点。作为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主体,将获取最大利润为其首要任务本无可厚非,

但是,企业同时也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存在于社会之中,扮演着一定的社会角色,企业的决策必须从社会的大环境下出发。企业是社会的产物,它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它能够为社会服务,如果过分地追求经济利益,势必将被社会所淘汰。

对于除己之外的其他企业,管理应该承担公平竞争的责任。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处于社会之中的企业都不得不面对竞争。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企业的宗旨.和目的不在于企业本身之中,而在企业所处的社会之中,企业的宗旨是创造顾客,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在创造顾客的同时,不可避免的要面对竞争问题。企业要想生存,就必须适应竞争;要想求得发展,就必须在竞争中处于优势。有些观点认为,为了能够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可以采取任何手段和方式,当然其中包括不正当竞争。但是事实上,采取不正当竞争的方式可能在短期之内能够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是从长远来考虑,不只不利于其他企业的发展,这种对行业规则的破坏,最终也会使得自己的企业尝到苦果。因此公平竞争是企业管理应承担的责任。

三.企业管理的社会责任的种类

企业管理本身对社会生活的关系,主要包括对经济生活、法律规定、道德伦理的关系。从这一角度看,企业管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主要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以及道德责任等几个方面。

首先,企业管理必须承担的一个不言自明的责任是经济责任。

经济责任(economicResponsibility)是英美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讨论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汇,包括为企业自身创造价值和为社会发展提供经济支持这两个方面。

为企业自身创造价值是企业首先要面对的问题。作为企业管理责任的一个重要方面,经济责任在不同的学者那里有不同的描述,但多数人将其视为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责任。经济责任一向被视作企业管理的基本责任,在早期,这一责任甚至被推崇为唯一的责任。但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固然为企业始终不渝的使命和目标,但企业对利润的追求不能建立在践踏法律、无视伦理和公益的基础之上;企业除了对本身负责之外,还要对企业以外的利益相关者负责。

为社会发展提供经济支持也是企业管理本身不可推卸的经济责任。经济责任在企业管理的社会责任中的地位稳固而不可动摇。这一责任,除了创造经济利润、实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以外,更加重要是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经济支持,包括承担税收以及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经济储备等。企业的每一个重大决定都有可能影响未来一段时间内本行业的发展方向,从而影响社会的发展。因此,企业在决策时除了考虑自身利益之外,更应有承担社会责任的理念。

其次,企业管理必须承担与自身存在相关的法律责任。

西蒙(Simon)等学者认为企业的目标在于追求利润,但缘于企业管理者面对的是一个不确定的和充满约束条件的世界,加之企业管理者自身的‘有限理性’,故企业不能真正实现利润最大化,只能寻求到一个令人满意水平之利润,因此,企业的目标,确切地讲也便是实现满意利润。”这里西蒙所认为的企业所面对的世界当中所包括的约束,理所当然地包括法律的约束。

我们可以将“企业管理的法律责任”理解为法律所明定的企业义务。传统上,很多学者将企业管理的经济责任寓于法律责任之中,导致二者在事实上很难区分,但是实际上,它们应属于不同的责任类型。“企业管理的经济责任”所表明和强调的只是这样一种含义,即在追求企业利益这一特定目标的时候,不需要法律的特别要求;而“企业管理的法律责任”所强调的则是企业有义务在企业利益与法律要求发生冲突的时候必须遵守法律。因此,法律责任不同于经济责任,甚至经济责任要从属于法律责任,法律代表着国家以及人民的利益,经济责任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企业自身的利益,而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高于企业的利益。

最后,企业管理也应该承担由自身与社会的关系所要求的道德责任。

福特汽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williamClayFoid,Jr曾经说过好的企业与伟大的企业之间是有差别的。一家好的企业可以提供优秀的产品和服务;一家伟大的企业也可以提供优秀的产品和和服务,但它还要努力地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这个观点无疑是承担企业管理道德责任的好处所在的有力佐证。

道德是指规定行为是非的规则和原则,法律规定是最低的道德规范。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是包括企业在内的每个公民和实体的最基本的义务,但是是否能够承担道德层面的责任,就不是像遵守法律规定那么简单了。基本上每个企业的管理者在进行企业经营活动的时候都能够承担起管理的经济责任;大多数企业的管理者能够承担法律责任,依法缴税,在经营过程中保证遵纪守法;道德责任是对企业的最高要求,虽然称之为责任,但更多的时候是要缘于企业的管理者发自内心的愿望,只有企业自觉主动地承担,道德责任才能真正成为企业成长的内在元素。

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篇2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博弈演化博弈实现机制

1.引言

自1924年英国学者oliverSheldon第一次从学术角度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1],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探讨一直没有间断。本文试图从博弈的角度通过建立博弈模型来探讨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机制,引导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2.企业社会责任静态博弈分析

(1)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博弈

假设市场上存在两家生产相同产品的企业a和企业B,两家企业的市场行为的出发点都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即博弈以利益占优。

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企业a和企业B所做的纯策略博弈如图1。

图1在没有政府干预下,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行为博弈

在该博弈中,我们可以进行如下讨论:

1)当企业a和企业B产品同质化较高时,即ΔR

2)当ΔR>C,表明当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所带来的品牌差异化增量ΔR大于社会责任成本C时,企业会选择承担社会责任。

在政府干预的情况下,企业a和企业B所做的纯策略博弈如图2。

图2政府干预的情况下,企业与企业的行为博弈

在有政府奖惩激励之下,ΔR+Δt+C1>C时,当政府的干预使得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相对成本C-C1-Δt越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进行品牌建设的动机ΔR越大。

(2)企业与政府、社会公众的博弈

假设存在一个政府、企业、社会公众三方参与的博弈模型。该博弈中,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奖惩策略)来引导企业行为,社会公众(包括政府的监管部门)可以选择对企业行为监督或者不监督。

另外,企业自身知道自己的优先选择,社会公众不知道企业真正的优先选择,假设社会公众对企业作为类型一这一事实附加了概率ρ(类型二的概率为1-ρ);但是企业知道社会公众对于它的优先选择的估计,即ρ值,(ρ值作为公共先验假设)。

根据约翰·海萨尼(JohnHarsanyi)的不完全信息博弈的纳什均衡的推广方法,我们将上述不完全信息博弈转换为不完美信息博弈[2],相应的展开模型如图3。

图3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在不完全信息博弈下的展开型行为博弈

对于单个企业而言,我们只讨论它的纯策略均衡,不讨论混合策略均衡。

1)当Δt+C1>C,ΔR+Δt>C,存在两个贝叶斯—纳什均衡,社会公众采取Y(监督),而企业采取(履行,履行);社会公众采取n(不监督),企业采取(不履行,履行);

2)当Δt+C1>C,ΔR+Δt

3)当Δt+C1C时,存在两个纳什均衡,社会公众采取Y(监督),而企业采取(不履行,履行);社会公众采取n(不监督),企业采取(不履行,履行);

4)当Δt+C1

5)当Δt+C1

通过以上5种情况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结论一:当政府对企业的奖惩程度足够大,存在两种均衡:一个是社会公众监督,企业选择(履行,履行);如果社会公众不监督,企业选择(不履行,不履行),显然,社会公众监督,企业选择(履行,履行)更好。

结论二:当政府对企业的奖惩力度不足,如果企业对于品牌建设的激励足够大,无论社会公众是否监督,类型一的企业都不会履行社会责任,而类型二的企业都会履行社会责任。

结论三:社会公众对企业的类型判断(即公共先验假设ρ值)与结果无关,也即在后续分析中,我们对企业类型(代表规模、品牌意识等)可以不做区分,如果ΔR=0,即为类型一企业;如果ΔR>0,即为类型二的企业。

3.企业社会责任的演化博弈均衡分析

下面采用演化博弈均衡继续分析在政府政策干预的条件下企业与社会公众在长期博弈中的动态变化过程。

图4企业与社会公众的行为博弈

显然,企业采取纯策略不履行(a1)或履行(a2)的平均收益为:

e(a1)=0*(1-y)+(-C1)*y=-C1*y(1)

e(a2)=ΔR+Δt-C(2)

则企业以x和1-x的概率选择策略不履行(a1)和履行(a2)的平均收益为:

e(a)=-C1*(1-x)y+x(ΔR+Δt-C)(3)

同理,可以得出社会公众的平均收益:

e(B)=(-λC)*(1-x)+ε1*x-ε2*y(4)

根据动态复制方程:

Dx/Dt=x(e(a2)-e(a))(5)

Dy/Dt=y(e(B2)-e(B)(6)

可以得出:

Dx/Dt=x(1-x)[C1*y+ΔR+Δt-C](7)

Dy/Dt=y(y-1)*ε2(8)

通过式(7)(8)组成的微分方程组,可以得到该动态复制系统有局部均衡点e1(0,0),e2(0,1),e3(1,0),e4(1,1)。

雅可比矩阵为:

(9)

所以

(10)

(11)

下面我们研究在政府奖惩力度足够大的情况下,对于两种类型的企业的动态均衡分析:

情况一:当企业规模小,品牌意识差时,即ΔR+Δt+C1>C,ΔR+Δt

关于非线性微分方程组(7)(8)的平衡点的稳定性如下表1:

表1类型一企业的平衡点稳定性分析

其相位图如图5:

图5类型一企业的相位图

情况二:当企业规模较大,品牌意识高时,即ΔR+Δt>C;

同上分析,(1,0)为稳定点,(0,1)为不稳定点,(0,0)(1,1)为鞍点。

4.对策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在政府对企业的奖惩程度足够大时,对于两种类型的企业(企业一、企业二),在长期博弈中会有不同的博弈行为趋势。对于类型一的企业,规模较小,品牌意识差,其在演化博弈中,最终会选择不履行社会责任,而社会公众也会选择不监督。对于类型二的企业,规模较大,品牌意识较高,只需要政府对于其行为给予足够的优惠、补贴等,最终会选择履行社会责任。

本文认为,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出发,类型二的企业处于品牌建设的需要,有履行社会责任的动机。故引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关键在于提高企业的品牌意识,使类型一的企业向类型二的企业转型,这刚好与类型一企业发展的生命周期相符。而提高企业的品牌意识,除了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还需要外界做出以下方面的努力:

第一,建立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对企业违反法律法规行为进行严厉惩罚;

第二,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给予外部激励,保证激励机制的持续性;

第三,建立和完善社会监督体系,发挥社会公众(包括企业员工)的外部监督作用。

第四,鼓励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树立企业良好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赵建梅、戴锐.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若干问题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9,11:110-112.

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篇3

【关键词】社会责任理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利益最大化,为实现利润收入最大化,企业必须制定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在整个企业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企业资金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直接决定着资金的使用所带来的收益。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国家对人文、环境、社会等因素愈发重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得国内的各个企业开始重新考虑当前企业的发展模式和财务管理目标的弊端,对企业的社会责任逐渐重视起来。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制定纳入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实现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1)社会责任理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争取自身生存发展的过程中,面对社会的需要和各种社会问题,为维护国家、社会和人类的利益应履行的义务。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企业综合经营的指标。企业的经济、法律、环境、企业文化、道德等方面的责任都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对外即企业对整个社会的贡献,涵盖企业的经济任务、依法纳税、保护生态、促进公益文化等各个方面,也是其宏观职责;对内则指企业内部的运转规则、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各项管理目标的制定、企业对员工的人文关怀等方面,也是其微观责任的体现。(2)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目标是指在特定的经济体制和财务管理环境中,企业通过财务工作的科学组织和对资源的合理配置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在整个财务管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财务管理目标中其企业总产值、企业价值、股票收益、股东财富等方面的最大优化是其主要内容表现。然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制定是一项系统庞杂的工程,只有对企业的各项利益科学地定性、定量分析,将企业为社会所带来的利益和企业自身利益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其财务管理目标。(3)二者相关性分析。社会责任理论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关联主要体现在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首先,从对立方面来看,企业要兼顾到自身的社会责任,为实现社会利益而制定财政管理目标,就必须加大对社会责任相关方面的经济投入。这些财政支出都必将增加企业在资金方面的额外负担,使得企业短期内收益减小。其次,从二者的统一性看,社会责任理论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最终价值指向都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社会生活的质量。因此,纳入社会责任理论的财政管理目标尽管在短期内收效甚微,但用发展的眼光看,必将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收益。

二、构建以社会责任理论为导向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1)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最大化。建构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必须坚持实现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最大化原则。财务管理目标的制定要立足于整个社会,深入分析社会对企业自身需要,制定相应的财务目标,在对社会责任的投入上,要做到科学分配,合理运用财务手段,实现投资最小化,收益最大化。在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指导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例如,企业对国家公益事业投入、投资者回报投入、消费者回馈投入、环保投入、销售服务的投入等都应制定合理的财务目标。(2)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构建以社会责任理论为导向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以人为本。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其经济、法律、道德、人文、环境等各个方面,要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做到企业自身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尤为重要。在此基础之上,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制定应该充满人性关怀,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企业资金投入上,合理加大对社会文化、企业文化、员工利益上的投入,通过这种投入得到企业更长久的利益和更深远的发展。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利益主体的多样性和财务管理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财务管理目标的多元化。只有建构起与社会利益相结合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才能真正适应当今社会企业的发展趋势,只有树立起正确的社会责任观念、以社会责任理论为导向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才能够真正促进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篇4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需求层次理论;强化理论;公平理论;利益相关者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盲目追求自身经济利益,忽视社会、环境因素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各种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事件屡见不鲜,雀巢碘超标、宝洁“SK-ii”风波、安徽劣质奶粉等事件导致的后果更是触目惊心。在当前国际、国内环境下,如何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使其在发展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具有一个较高的起点,以利于其长远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一大问题。

一、企业社会责任概念

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在动态中不断发展和丰富的概念,国内外对其表述千差万别。

国外,卡洛尔(Carroll)为了将企业的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协调起来,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层次模型,他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了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与自由决定的责任,这也成为其他许多学者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思想基础。国内,学者卢代富把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界定为企业在谋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公益的义务,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种相互关系,是以企业的非股东利益相关者为企业义务的相对方。

二、基于激励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分析

(一)需要层次理论

根据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因而可以认为企业的需要也是分层次的,而为了满足企业需要引发的社会责任应当也是分层级的,这里我们借鉴陈迅、韩亚琴的企业社会责任分级模型把企业社会责任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本社会责任即法律责任,并将经济责任纳入其中;二是中级社会责任即道德责任;三是高级社会责任也即慈善责任。

(二)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解释相对直观。当企业很好地履行了其社会责任时,利益相关者会对其行为给予支持和奖励等正强化手段,以使这些行为得到进一步加强后重复出现。当企业没有履行其社会责任,给利益相关者带来危害时,他们则会采取批评、罚款甚至将企业解体等负强化手段,以使企业反思其行为,直至消除企业逃避社会责任的心理,更好地配合履行责任。

(三)公平理论

不同企业在社会责任履行上的产出和投入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企业在不同时期的产出投入比也存在差异。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来评价结果是否合理,以调整自己的行为。横向比较如下式所示,只有当下式成立时,企业才会认为公平产出(本企)投入(本企)=产出(他企)投入(他企)。

当感觉本企业对履行社会责任的产出投入比小于其他企业的产出投入比时,本企业就会认为不公平,可能会要求增加自己的产出或者减少自己在履行社会责任时的投入,也可能会要求减少别人的产出或者增加其投入,以使两边趋于相等。当等式左边大于右边时会采取相反的行为。纵向比较与此类似,当现在的产出投入比大于先前的产出投入比时,则会继续增加投入;反之亦然。实际操作当中一般是增加或减少自身投入。

上面三种激励理论分别从内外部作用下的企业需要、利益的博弈和比较三个方面对不同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差异进行了分析,结合激励的过程得到的。

三、对策建议

(一)企业自身

主要包括股东、管理者。

第一,股东和管理者要认识到企业只有从上到下树立强烈的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和以人为本、和谐企业的理念,提高对责任竞争力重要性的理解,并将其植根到企业文化和日常事务当中,营造强烈的社会责任氛围,才能保障其长期利益和企业的长远发展。

第二,股东和管理者要推动自身和企业需要向更高层次发展。在股东利益得到保障的同时,要遵守法律规定,为员工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签订公平的劳动合同,保护其合法权益,生产良心产品,保护消费者权益,并做好基本的环境保护工作。

第三,提高责任产出信心,抛除侥幸心理。正确理解其他利益相关者权益的重要性及其与自身利益的关系,认识到其他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利益是一致的,不是相互对立的。

第四,正确认识不公平现象,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由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性和对信息理解的主观性的存在,加上环境复杂多变的作用,要想实现完全的公平是不可能的,企业应从自身以及社会的长远利益考虑,加强责任盈利能力,提高责任产出,才会感觉到真正的公平。

(二)其他利益相关者

主要包括政府部门、消费者、员工、社区、行业协会和新闻媒体。

第一,积极引导企业需要的发展。引导企业需要的发展首先要引导好股东和管理者需要的发展,利益相关者要提高社会责任意识,积极自身需要反应到对企业各项工作的要求当中,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氛围,以合力来引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第二,积极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做好监督工作。政府部门要加强法律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并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一起,通过行业年会,新闻报刊等方式全面做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工作,并做到公开公正,令人信服。

第三,积极参与到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中。政府部门要及时适当的调节对各种企业支持的,增加对公共物品和处于弱势地位的企业的投资,而不能导致差距过大。

结语

2011年,中国100强系列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平均分由17.0分变为19.7分,稍有进步,但社会责任整体水平仍然较低,近七成企业仍处于“旁观”状态,严重缺乏社会责任感。面对当前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理念和履行现状与经济高速增长的局面不相适应的情况,我们必须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是以企业为主体,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同来承担的,只有整个社会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行动,并在各利益相关者自身和相互之间达到平衡时,才能真正保护好所有人的利益和环境这个我们共同的家园。(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申林.组织行为学与人事心理[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

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篇5

内容摘要: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是一组契约,其中既包括显性契约,也包括隐性契约。显性契约和隐性契约的不同特征可以解释企业社会责任失衡的原因,而通过建立完善的企业社会责任契约履行机制和构建企业财务共同治理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社会责任失衡问题。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契约失衡

企业社会责任的“契约本质”

企业契约理论认为:企业是各种要素投入者为了各自的目的联合起来组成的一个有效率的“契约联合体”。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不仅包括股东投入的股权资本,还包括债权人投入的债务资本、经营者和员工投入的人力资本、供应商和客户投入的市场资本、政府投入的公共环境资本、以及社区和公众投入的经营环境等等,所有这些向企业投入了专用性资本的主体共同构成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即契约的缔约方,他们通过一系列显性契约和隐性契约将资源投入到企业这一“契约联合体”中进行优化配置并实现自身的利益目标。契约各方将依据契约的约定履行相应的义务,并享受相应的权利。所以,企业契约理论将企业的本质为一种实现利益相关者利益目标的“契约载体”,企业应该通过自身的“生产”和“交易”行为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目标,即企业必须履行契约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是20世纪以来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笔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既包括企业对股东所负的责任,也包括企业对股东之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所负的责任,即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在追求利润、对股东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政府、生态环境和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当上述利益相关者将自己的专用性资本投入到企业进行配置的时候,他们便与企业形成了契约关系,企业成为这些契约关系形成的一个联结点。每一个利益相关者都期望通过企业的行为使自己的利益目标得到实现,这被称为契约缔结方的“契约要求权”。“契约要求权”的存在使得企业行为必须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做出反应,即按照公平互利原则执行契约―这就是企业各种社会责任的雏形。

从契约理论的角度看,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就是一种契约,是企业复杂契约系统中的一部分,企业社会责任本身是一种“契约责任”。当企业的本质被定义为“契约联合体”时,企业社会责任也就随之出现,它是企业契约本质的必然产物,其内容和存在形式都是通过一系列契约来规定的。

企业社会责任失衡的表现

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被定义为“契约本质”,企业行为实际上成为复杂契约系统的均衡行为,即企业应当通过自身的行为均衡地对待所负的社会责任,从而均衡地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但是,在实践中企业总是会在所负的社会责任中有所偏重和取舍,造成企业社会责任的失衡。

(一)重经济责任,轻其它社会责任

卡罗尔将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概括为四个部分: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由此形成了底部是经济责任,然后是法律责任和伦理责任、最高处是慈善责任的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模型。虽然卡罗尔强调了企业所负的这四重责任并不是相互排斥的,也不是相互叠加的,但是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不可避免地存在重视经济责任,轻视甚至排斥其它社会责任的现象。由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导致短期内经济成本的增加,而承担社会责任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却要在长远中才能得以体现。所以,在经济责任目标的驱使下,企业自然会轻视经济责任之外的其它社会责任,尤其是当经济责任与其它社会责任相冲突时,企业会拒绝承担其它社会责任。企业的这种行为导致了企业社会责任内部关系的失衡,而这种失衡关系在企业的实践行为中有诸多表现。

(二)重股东利益,轻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虽然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都向企业投入了专用性资本,但是长期以来,财务资本在企业的诸多资本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一个企业所拥有的财务资本越雄厚,其实力就越大。因此,为企业提供了主要财务资本的股东,在企业中的地位和利益是至高无上的,对企业拥有绝对权力,从而形成了企业财务治理中的“股权至上”理念。虽然近几年来,人力资本、市场资本、组织资本和关系资本等非财务性资本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重要,致使企业在关注股东利益的同时,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企业提供上述非财务性资本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股权至上”理念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是,股东利益至上的现实并没有真正改变,企业仍然没有做到均衡地对待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尤其是当股东利益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产生冲突时,企业社会责任的这种失衡关系就表现得越为明显。

从契约理论视角阐释企业社会责任失衡的原因

在企业这组复杂的契约系统中,既包括显性契约,也包括隐性契约。显性契约和隐性契约的不同可以解释企业社会责任失衡的原因。显性契约是一种以明确的书面条款约定缔约方的权利和义务,并由法律作为强制实施基础的契约。显性契约是基本契约,其内容强调满足利益主体的基本物质利益要求,其存在具有普遍性。显性契约的缔结降低了市场利益主体的交易成本,其履行的基本保障是法律、法规等强制性力量。隐性契约则是指没有明确的书面规定条款,主要是缔约方关于未来交易的默契安排。隐性契约无法明确地写入契约是因为契约的签订成本太高,它的存在降低了契约的缔约成本。隐性契约是显性契约的衍生契约,是对显性契约的补充,它的履行主要取决于缔约方的信用。

相对于显性契约而言,隐性契约一方面具有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即契约的缔约方会由于外界和自身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对企业的利益要求权,从而改变契约的履行与否和履行方式;另一方面隐性契约的履行缺乏第三方强制性力量的保障,主要依赖于缔约方的自我约束,即契约的自我履行机制。正因为如此,作为基本契约的显性契约会被企业优先、重点履行,而作为补充契约的隐性契约则往往被企业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从而造成契约关系的失衡。

将契约理论与卡罗尔所构建的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模型相结合,我们可以将企业的社会责任契约划分为经济责任契约、法律责任契约、伦理责任契约和慈善责任契约。其中,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所缔结的经济责任契约通常是以显性契约的形式存在,契约内容明确约定了企业对其利益相关者所负的经济责任以及企业违约所受到的经济惩罚。但是,由于缔约成本的限制,企业社会责任不可能全部通过显性契约来约定,其中的伦理责任契约和慈善责任契约则更多的以隐性契约的形式存在,契约内容对企业所负的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的约定并不明确。由于以显性契约形式存在的经济责任契约明确并且具有强制性,所以经济责任契约成为企业社会责任契约中的基本契约,对企业构成了基本层面的责任约束,往往被企业置于基础地位而优先、重点履行;而伦理责任契约和慈善责任契约则成为补充契约,由于其不确定性和缺乏强制性,对企业构成的是较高层面的责任约束,往往被企业置于次要地位而忽视履行甚至拒绝履行。即使是在经济责任契约内部,由于股东投入的财务资本占据了统治地位,使得股东在企业中的权利和利益优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导致企业不可能均衡地对待所有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要求,而是把企业对股东所负的经济责任放在了契约责任的首位。

显性契约和隐性契约的不同,导致了靠显性契约和隐性契约约定的企业社会责任的失衡,使企业形成了错误的社会责任观,使企业在其“生产”和“交易”行为中普遍存在重经济责任、轻其它社会责任;重股东利益、轻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失衡现象,这种失衡虽然在短期内可能有助于实现企业的经济责任目标,但是对企业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则是不利的。

企业社会责任失衡的解决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企业社会责任契约履行机制

1.建立完善的企业社会责任契约自我履行机制。企业社会责任之所以会失衡,其根源在于企业缺乏承担隐性契约所约定的企业责任的内在驱动力,即企业社会责任契约的自我履行机制失效。因此,要解决企业社会责任的失衡问题,首要的是要建立完善的企业社会责任契约的自我履行机制,使企业变被动为主动,积极自觉的履行隐性契约所约定的社会责任。

要建立完善的自我履行机制,一方面要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要使企业充分认识到承担隐性契约所约定的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的经济目标不是矛盾的,而是统一的,企业积极主动的承担这些社会责任不仅可以直接形成企业的经济效益,还可以通过提升企业社会声誉、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等途径形成社会效益并转化为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企业经济上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增加企业社会责任契约的违约成本,加大对企业不承担社会责任的处罚力度,以推动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契约。

2.建立完善的企业社会责任契约强制履行机制。企业总是会在企业社会责任契约的履约与违约之间进行重复博弈,当违约所获得的收益大于履约所获得的收益时,企业就会选择违约,从而造成企业社会责任契约的自我履行机制失效。所以,自我履行机制对解决企业社会责任失衡问题的作用范围是有限的。此时,必须引入外部力量来强制性的约束企业执行契约,这就形成了企业社会责任契约的强制履行机制。政府是强制履行机制的执行主体,主要通过法律的强制性力量来保证契约的履行。

建立完善的强制履行机制是解决企业社会责任失衡问题的有效途径。政府要通过不断的健全和完善与企业社会责任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度规范,强制企业承担隐性契约中所约定的社会责任,以保护隐性契约中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政策激励、政策倾斜和政策惩罚等政策措施来引导和强制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3.建立完善的企业社会责任契约社会监督履行机制。社会监督力量虽然不能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形成强制性约束,但可以凭借其参与主体的多样性和参与方式的灵活性等优势改善隐性契约缔约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减少隐性契约执行中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而监督隐性契约被更好地履行。要建立完善的社会监督履行机制,需要媒体加大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宣传报道,需要行业协会加强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监督,需要非盈利组织等中介机构完善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监督评价,需要审计部门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审计。

(二)构建企业财务共同治理机制

财务共同治理机制是通过建立一套有效的制度安排使企业财权能够平等地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配置。隐性契约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既然已经将其专用性资本投入到企业中进行配置,那么他们理所当然的应该和股东一样获得相应的财权,即参与企业的财权配置。通过企业的财务共同治理机制,使企业的所有利益相关者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企业治理中来,并将企业的财权适当地分割给他们,让其享有一定的财务收益分配权、财务执行权和财务监督权,以有效地保障自身利益目标的实现,从而在一定程度克服企业社会责任失衡问题。

构建企业财务共同治理机制的内容主要包括:共同的财务收益分享机制。即无论是显性契约中的利益相关者,还是隐性契约中的利益相关者都应该从企业财务收益中获得相应的报酬,企业进行“生产”和“交易”行为的目标不是股东财富最大化,而是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共同的财务决策机制。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累计投票制度、表决权行使制度和股东诉讼制度抑制大股东在企业中的财务决策权,另一方面通过在董事会中建立共同的财务决策机制如建立员工董事制度、独立董事制度、政府代表董事制度等来保证各利益相关者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企业的财务决策;共同的财务监督机制。即通过在企业监事会中建立共同的财务监督机制来保证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财务行为实施有效监督。

参考文献:

1.张五常.企业的契约性质[J].载陈郁编: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陈宏辉,贾生华.企业社会责任观的演进与发展:基于综合性社会契约的理解[J].中国工业经济,2003(12)

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篇6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社会责任可识别性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依据,学界已经对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多个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并将它们作为论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正当性的重要依据。目前达成共识的理论主要有利益相关者理论、所有权社会化理论、国家干预经济理论、企业公民理论、市场失灵理论、企业契约理论等等。本文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视角来探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正当性。

利益相关者理论内涵

首次提出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是196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此后很多学者开始关注这一理论,并纷纷从各自的研究学科的角度来界定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内涵,迄今为止,关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定义已有30多种。

1984年,弗里曼将利益相关者定义为:“能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被企业目标的实现所影响的个人或群体就是企业利益相关者”。阿奇·B·卡罗尔和安·K·巴克霍尔茨认为:“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是互动、交织影响的关系,这些利益相关者能够影响该企业的行动、决策、政策和做法,也可能被企业的行动、决策、政策或做法所影响”。

约瑟夫·w·韦斯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通过自己的行为引发问题、在面对机遇和威胁时及时做出积极反应的个人、企业、组织和国家”。他还认为,企业利益相关者应当分为一级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所有者、客户、员工、供应商、企业股东、董事会、企业的Ceo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和二级利益相关者(包括媒体、消费者、游说议员的人、法院、政府、竞争对手、公众和社会等)。

而我国的中山大学教授陈宏辉认为:“在企业中进行专用性投资的、对企业的经营承担一定风险的、受企业经营方式或经营结果影响的个体和群体都属于利益相关者”。

笔者认为,企业利益相关者就是与一个企业利益相关的所有个人或群体。是否属于利益相关者,只需根据该个体或群体的利益与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和后果是否具有利害关系进行判断。

利益相关者的识别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具有可识别性,对于一个企业而言,需要识别哪些组织或个体属于其利益相关者。一般认为,股东、管理者、消费者、雇员、供应商、债权人、商会、当地社区、环境保护主义者、政府部门等,都有可能成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为了更好地识别利益相关者,不少的学者都根据不同的标准对这些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根据对企业具有的潜在威胁性与合作性两个维度,萨瓦奇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划分为支持型、边缘型、反对型和混合型的利益相关者。依据企业社会责任的社会性维度,大卫·威勒把利益相关者分为社会性利益相关者与非社会性利益相关者。从影响力、合法性和紧迫性三个维度出发,米切尔采取了评分法,将利益相关者划分为确定型的利益相关者、预期型的利益相关者和潜在的利益相关者三大类。这一方法在许多学者的研究中得到运用。

我们还要充分认识到,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并非一成不变,随时间的变化,或者随着企业面临的情况变化,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相对重要程度也会发生变化。例如,近几年动物保护组织对肯德基的饲养和宰杀鸡的方式在世界各地抗议,由此开始,动物保护组织已成为肯德基日益重要的利益相关者。

企业对各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表现

(一)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

企业经营活动的一个重要属性是,企业内部的不同参与者之间在收入分配和控制权上存在着不对称的契约关系。通常,现代企业的竞争最终都归结为人力资源的竞争。因此,各国无一例外地将企业对员工的责任列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项主要内容。

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维护员工人格尊严,尊重人权。在人员招聘及使用过程中,排除企业自身的工作特殊性之外,企业不得有任何歧视;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作息时间安排员工劳动,在法律容许的范围内,对于员工加班工作的,要依法支付相应的报酬;为员工提供安心舒适的工作环境;对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给予公平、公正的评价;注重对员工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金建江,2007)。

(二)企业对股东的社会责任

企业内部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就是企业与股东的关系。在现代的司法实践中,虽然人们越来越多地在关注其他的利益相关者,但是,对于企业来说,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和股东收益最大化一直是企业要实现的首要目标。可以说,股东是企业的投资者,企业最根本的社会职责就是对股东的社会责任。

企业对股东的社会责任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企业要对股东的资金安全和收益负主要责任,不能拿着股东的钱任意挥霍,企业进行投资要遵循为股东带来利润的原则;企业的经营、投资等方面的信息,企业要定期向股东报告,股东有权利了解企业经营上的大政方针和重大决策、股利的分配政策以及盈利预测、资金的流动状况、新产品开发试用、人事上的重大变动和各种有关的统计数字。

此外,为了维护公司中小股东的利益,股份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体现为:首先,要保证中小股东平等地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不得为了维护大股东的利益而侵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其次,中小股东对公司经营状况有知情权。公司董事会应当将反映公司经营状况的财务会计报表提供给股东,便于中小股东查阅。除了上市公司的中小股东外,公司还要对社会上的潜在投资者承担社会责任。因而,公司在进行信息披露时,必须确保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不得弄虚作假,欺骗广大投资者。

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篇7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企业财务战略共生理论结构方程模型

作者简介:

孙伟(1969-),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哈尔滨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李炜毅(1986-),女,山东莱州人,哈尔滨理工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引言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简称CSR)一词源于1924年美国学者oliverSheldon的著作《管理的哲学》(thephilosophyofmanagement)。尤其是近年来,全球性的资源消耗和各种经济社会问题的不断突显,已经危及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社会责任已演化为企业总体战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企业在考虑社会责任时,通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惑:面对现实要求,不得不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个次要的或辅助的工具强行附加给企业财务战略,这无疑会导致资源和能量的极大浪费,既不利于增强企业的长期竞争力,也不能带来积极的社会影响。这种错误认识源于企业将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战略对立起来,忽视两者之间相关关系的忽视。企业生命的运动是互为制约的运动,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隶属于统一的一个共生系统。从共生理论角度看,一个企业的成本的发生过程是企业和其外界相互影响的一种方式,企业的成本的发生不一定构成对企业的财富的摧毁。因此,企业应从共生理论的角度看待其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战略之间相互独立、相互依存的关系。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共生理论中,共生单元是指构成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和交换单位,是形成共生体的基本物质条件。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企业的本质是一系列经济性和社会性契约的集合体或契约网络,利益相关者按照契约与企业进行资源与能量的交换并获取各自的利益,利益相关者彼此之间必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才能推动企业运行与利益实现,理论上这种利益必然超过单个主体各自从市场交易中获得的回报,因此,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这些特征完全符合共生关系的判定。当把企业社会责任当成一个共生体来看时,其共生单元包括企业、股东、员工、债权人、供应商、竞争者、消费者、政府、广大社区、自然环境等,利益相关者各共生单元之间是高度关联、高度共生的。根据学者对于生物共生的长期研究,人们发现:对于共生系统,共生单元之间必定存在多种共生关系。在企业集群生态系统中,有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共生关系,有企业与商业伙伴的共生关系,有企业与当地政府的共生关系,有企业与广大社区的共生关系等,在企业内部也还存在多种共生关系,如企业与股东的共生关系,企业与员工的共生关系……,等等。共生单元间存在竞争关系和共生合作关系,通过共生界面(如产品种类、规格、技术标准、信息交流、社会关系等等)可以进行正常的资源、能量和信息的交流。企业作为高度开放的共生体与其共生环境之间存在着极强的关联性,除了要注意社会责任引起的企业自身与共生单元构成的相对封闭的共生圈内的物质、信息的交流对企业财务决策产生的影响,还要关注由于共生单元对企业的认同度增强,通过社会舆论将这种好感传播,从而间接影响企业本身的财务战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离不开企业财务管理的支持,财务战略通过资源的配置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共生理论构建如图(1)所示理论模型。因此,需要检验的假设:

H1企业社会责任正向影响共生关系

H2共生关系正向影响企业声誉

H3企业社会责任正向影响社会声誉

H4企业社会责任正向影响企业财务战略

H5企业声誉正向影响企业财务战略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中的企业社会责任、共生关系、企业声誉、企业财务战略为由多个假设性潜变量所构成的理论概念,而所研究的问题又存在因果性关系,适合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equationmodeling,Sem)作为研究方法。

(三)问卷设计与数据搜集本研究使用的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Likert)7点量表测量(1表示完全不符合,7表示完全符合),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了解和认识,判断本企业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本研究中涉及的四个潜变量分别为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共生关系(SymbioticRelationship)、企业声誉(CorporateReputation)和企业财务战略(CorporateFinancialStrategy)。题项均来源于国内外学者在相关研究中所采用的量表题项,在对这些题项进行分类整理后结合本次研究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最终形成了企业社会责任量表、共生关系量表、企业社会声誉量表、企业财务战略四个量表,其中,企业社会责任量表由内部社会责任两个题项(CSR1~CSR2)、外部商业伙伴责任四个题项(CSR3~CSR6)、公共责任两个题项(CSR7~CSR8)组成,共8个题项;共生关系量表由六个题项(SR1~SR6)构成;企业声誉量表由五个题项(CR1~CR5)组成;财务战略量表由融资战略四个题项(CFS1~CFS4)、投资战略两个题项(CFS5~CFS6)利润分配战略两个题项(CFS7~CFS8)组成,共8个题项。由于研究者受各方面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同时考虑到问卷质量和回收难易程度,问卷采取的是便利取样原则,发放对象与研究者之间主要是熟人关系:一方面由于填写者与研究者之间是熟人关系,问卷的填答质量与回收率都比较高。另一方面填写者大多具有较高的学识水平,除在读的硕士同学其他人员来自企业,对企业的生产运作情况比较了解,能够准确理解问卷的内容,这样的研究样本具有理论上效度和信度。本研究共发放正式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77份,回收率88.50%;其中有效问卷163份,回收问卷有效率92.09%。如果回收的问卷存在缺项未填或全部量表填同一选项的,视为无效问卷,予以剔除。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样本信度分析与效度分析在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前,必须考察样本的信度,以确保测量的质量。从表(1)中可以看出,各个潜变量的Cronbach’sα系数值均满足不小于0.70的要求。因此,可以认为样本的信度都通过内部一致性检验。随后,本研究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多指标项的潜变量进行效度检验,在进行因子提取之前,先进行样本充分性检验,即样本充分性测试系数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和巴特莱特球体检验(BartletttestofSphericity),判断是否可以进行因子分析。一般认为,Kmo值在0.5以下表示题项变量间不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若所有题项变量呈现的Kmo值大于0.8,表示题项变量间的关系是良好的。巴特莱特球体检验的统计值显著性概率小于等于显著性水平时,可以作因子分析,累计解释方差的比例大于50%,说明该多指标项的潜变量符合结构效度的要求。效度检验结果见表(2)。通过前文变量效度和信度的分析,企业社会责任、共生关系、企业声誉、企业财务战略等变量的信度和效度均达到了要求,可以用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

(二)初始模型的验证及修正本研究运用amoS软件画出结构方程模型,图(2)椭圆形代表的是潜变量,矩形代表的是显变量,其中:企业社会责任属于外源潜变量,共生关系、企业声誉和企业财务战略属于内源潜变量,同时,系统自动设置了27个显变量的残余变量(e1~e27),3个潜变量的残余变量(e28~e30),它们的路径系数默认值均为1。在此基础上,根据假设关系共设置了6条因果路径(企业社会责任共生关系、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声誉、共生关系企业声誉、共生关系企业财务战略、企业声誉企业财务战略、企业社会责任企业财务战略)。通过路径图可以更清楚表现出本研究的初始模型构架,对初始模型适配度检验如表(3)所示。其中Cmin/df的值为2.343,小于3,符合要求;RmR的值为0.077,大于0.10,符合要求;GFi值为0.949,高于0.90,符合要求;pGFi值为0.630,大于参考值,0.50符合要求;nFi值为0.665,低于0.9的参考值,不符合要求;CFi值为0.772,不符合要求,RmSea值为0.091,高于0.08的参考值不符合要求。把表(3)中指标的显示值与参考值比较可以看出,虽然部分的适配度指标如Cmin/df、RmR、GFi、pGFi、pnFi等都符合了要求,但是有三项适配指数nFi、CFi和RmSea未达到参考标准,这说明初始模型并不能与样本数据很好的拟合,但这也不是对本研究提出的初始概念模型彻底的否定,因为很少有模型只经过一次运算就能够成功的,其余指标还是比较符合给出的参考值的标准。

在适配度检验的同时,测定了模型的路径系数。其中企业社会责任到财务战略的直接路径系数非常小为0.031,且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p=0.113>0.01)。由此可以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战略的直接影响并不显著,本文据此对初始模型进行调整,将企业社会责任到企业财务战略的直接路径剔除,得到了新的模型m2如图(3)所示。图(3)显示的是在初始结构方程模型中剔除了路径企业社会责任企业财务战略以后的模型,对调整以后的模型再次进行适配度检验,得到的各指标具体如表(4)所示。数据与调整后模型的适配度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模型调整后各项适配度指标均比原来有所改善,原来不满足参考条件的三项指标都更接近参考值要求,因此该模型通过检验。在此基础上,测定模型路径系数,模型路径估计及检验值见表(5)。由该表数据可以看出,该模型中所有路径系数在p=0.01的水平上具有统计显著性。可见调整后的模型中每一条路径都具有统计显著性。

(三)路径分析和假设验证通过图(3)和表(5)最终修正模型所显示的路径系数可以看出,企业社会责任到共生关系的路径系数为0.736(p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是通过企业与共生单元之间的共生关系和企业声誉对企业财务战略产生正向作用的,这种作用的效应非常显著。研究结论对企业启示在于:一是要认清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改变以往将企业社会责任仅视为一项工具,必须将企业社会责任提高到与财务战略相同的高度;二是要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通过有效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来培育企业与共生单元之间的共生关系,提升企业声誉,从而加强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战略之间的匹配与整合,改变相互脱节的现象。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道德风险综合治理典型案例库研究”(项目编号:10BGL006)阶段性成果,同时受哈尔滨理工大学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资助

参考文献:

[1]沈弋:《企业经营管理与社会责任之战略耦合——基于企业共生理论的研究》,《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2]徐光华、沈弋:《企业共生财务战略及其实现路径》,《会计研究》2011年第2期。

[3]程大涛:《基于共生理论的企业集群组织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4]李心合:《嵌入社会责任与扩展公司财务理论》,《会计研究》2009年第1期。

[5]袁纯清:《和谐与共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篇8

【关键词】企业;环境;环境审核;环境社会责任;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090-02

一、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的概念

企业社会责任以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同时,主动承担起推动社会进步、关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维护市场秩序、扶助社会弱势群体、参与社区发展、保障职工权益,履行对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公共事业的责任为内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的发展,已成为全球不可遏止的一种发展趋势。在企业社会责任实施过程中,企业如何摒弃传统公司法“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影响,从企业经营的长远利益出发,树立起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以人为本、以社会为本,加强内部管理,积极主动地投身于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中,显得尤其的重要。而国家如何通过立法的完善与政策的鼓励,创造良好的实施企业社会责任的氛围,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营造公平、公正、诚信、和谐的市场秩序,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支持企业社会责任的局面,使更多的企业自愿、主动地参与到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之中,也是企业社会责任实施的一项重要内容。

企业环境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追求自身营利最大化和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环境责任包括企业在保护环境方面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企业环境社会责任是企业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现如今的竞争,不仅仅是产品的竞争,还包括企业形象。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对企业形象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21世纪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将成为最具竞争优势的资源之一,决定着企业的存亡与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今天,企业应由“经济人-社会人-生态人”逐渐转变。

二、环境审核现状

iSo14011中环境审核定义为:“客观地获取审核证据并予以评价,以判断特定的环境活动、事件、状况、管理体系。或有关上述事项的信息是否符合审核准则的一个以文件支持的系统化验证过程,包括将这一过程的结果呈报委托方。”

环境审核由于审核方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第一方审核组织内部进行的环境管理体系的审核。第二方审核通常是对供应商的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由需方组织中能胜任的人员承担。第三方审核通常是以iSo14001标准的认证为目的,由独立公正并由权威部门认可的机构来承担,这种审核和评价要求相当严格。第一方审核通常称为内部审核,而第二方和第三方审核通常统称为外部审核。

说到环境审核,必须提到国际环境管理标准iSo14000,是国际标准组织借鉴英国的BS7750和欧共体(eeC)的《工业企业自愿参加环境管理和环境审核联合体系的规则》,简称emaS,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的基础上制定的环境管理标准。iSo14000适用于一切组织。

在实际环境审核实践中,环境审核分为环境体系审核,环境法规符合性审核以及环境专项审核。目前,企业自身发展所做的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下的环境审核为最常见的,也是最主要的环境审核。还有一种是由于政府环保部门的企业信息公示和nGo组织等公众媒体公开披露的企业违害环境的信息,企业为了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请独立的第三方审核机构就环境危害事故做的专项环境审核。

世界顶级it商家苹果公司,近来,同意与环境组织共同审查其供应商的环境问题。在公共环境研究中心(简称ipe)以及其他环保组织的推动下,苹果公司的多数供应商将接受不同形式的环境审核,并根据需要将审核结果公示于公众环境平台。这种绿色供应链环境审核将成为一种趋势,特别是对于国际品牌公司,如微软,沃尔玛,耐克,阿迪达斯等。

三、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管理

企业应承担起应有的环境保护责任,在任何情况下都采取对环境负责的行为。近年来,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落实取得了一些进展,在履行环境责任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我国已经缔约或签署了包括《斯德哥尔摩公约》、《巴塞尔公约》、《京都议定书》等50多项国际环境公约,积极地承担起环境问题的国际责任。

随着人们的环境意识不断加强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环境因素对产品竞争力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目前,我们衡量一个企业的产品竞争力,除了它的价格竞争力和非价格竞争力(即产品的质量、包装、品牌及服务等)以外,还应加上一个环境因素,即环境竞争力。

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管理的途径有如下建议:

1.企业应加强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构建。环境管理体系是提高企业环境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因此建立企业内部的环境管理标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它是企业环境管理行为的系统、完整、规范的表达形式,有利于高效、合理地系统调控企业的环境行为,有利于企业实现对社会的环境承诺,保证环境承诺和环境行为活动所需的资源投放和有效措施;通过循环反馈,保持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动态优化。企业主动要求通过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iSo14000环境标准系列的认证,以防止其生产或产品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2.企业推行清洁生产体系。企业在生产链上实行“绿色供应”,即向上游供应企业提供“绿色供应标准书”,规定产品、材料、部件的各种标准。清洁生产是对生产过程与产品采取整体预防的环境策略,减少或者消除它们对人类及环境的可能危害,同时充分满足人类需要,使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种生产模式。

3.企业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优先选取具有“iSo14001”认证资格或推行“环境管理体系构建”的企业作为供应商,采购对环境影响小的部件、材料、原料。绿色供应链是由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用户组成的链状结构、通道或网络。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从原材料获取到产品的制造、运输、使用过程都会产生废弃物,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态平衡。

4.企业应进行环境法规符合性审核。企业研究环境法律法规体系,进行企业适用法规的符合性评价。法规审核是企业对环境法律和其他要求程序文件,以及与遵守法律法规相关要素等程序文件的实施情况,以及受审核组织各部门遵守法律、法规的实际情况进行审核。

5.企业及时关注环境信息披露。企业通过环境信息披露可以满足消费者、投资者、管理者等利益关系人对环境信息的需求,从而使得自己获得竞争优势。

将环境保护与其经济利益结合起来,从而降低企业经济活动中对环境所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通过信息披露向公众表明其无污染的特性或为环境负责的态度,从而消除公众对企业存在的误解并减轻公众对其的环境保护所施加的压力;四是信息透明可以使得其他机构借鉴到在环境保护上一些好的做法并获取可循环利用的资源信息,并使得政策制定者能够做出更为有效的决策。

四、结束语

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篇9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观;利益相关者;社会责任指标体系

作者简介:崔锦荣(1960-),女,大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企业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2.17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2-38-04

一、国外学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

(一)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形成

1924年,美国学者谢尔顿在他的著作《管理哲学》中最先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思想,他提出企业经理们进行管理的3个社会标准:“①工业的政策、情况和方法应当有助于公共福利;②管理应该努力达到整个社会最高的道德标准,并将其应用到工业实践中;③管理应当有助于普遍的伦理标准和社会正义的提高”。[1]他关于社会责任的思想主要侧重于道德伦理层面,他的论述开创了又一个科学研究领域。

1953年,“企业社会责任之父”霍德华・R・鲍恩(HowardR.Bowen)在其著作《商人的社会责任》中对企业社会责任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商人有义务按照社会所期望的目标和价值,来制定政策、进行决策或采取某些行动”。[2]自此,企业社会责任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但是这一定义没有规定企业应付何种责任和义务,对企业应付社会责任的内容界定不够明确。

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到企业社会责任的讨论中,关于社会责任的定义内容的概述越来越丰富。60年代,约瑟夫・w・麦奎尔提出企业不仅担负经济和法律方面的义务,他认为,“社会责任的观点假定企业不仅有经济和法律责任,同时有超越这些义务的社会责任”,将社会责任的概念延伸到经济和法律以外。70年代,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被广泛关注,出现了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概念,其中卡罗尔的“金字塔”理论现今被应用最为广泛,他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4个层次,自下而上分别是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道德责任、慈善责任。他强调社会责任是分级的,其中经济责任是企业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即企业应确保股东的利益,生产出让消费者满意的产品。经济责任是确保企业履行其他社会责任的前提与基础。[5]

70年代以后,社会经济繁荣发展,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更加发展扩大。Freeman(1984)发展了1963年由斯坦福研究所提出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及社会契约理论,并使之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的理论基础。斯蒂芬・罗宾斯(1991)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超过法律和经济要求的、企业为谋求对社会有利的长远目标所承担的责任。[3]世界可持续发展企业委员会(1998)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针对社会(既包括股东也包括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乎道德的行为。”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

基于以上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可以看出,企业社会责任责任是对企业的一种软约束,企业管理学完全出于个人道义来决定是否承担社会责任,那么企业到底要不要担负社会责任呢?对此国外学者持有两种观点。

1.基于股东利益至上的企业社会责任观

基于股东利益至上的企业社会责任观认为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盈利性机构,企业唯一要承担的责任就是尽可能多的创造经济利益,为股东利益服务,除此以外没有其它社会责任。他们信奉:“Business’sbusinessisbusiness”。亚当・斯密是这种观点的早期倡导者,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自利的,在这种自利性的激励下人们会自动增加整个社会的经济财富,而一只看不见的手会引导和提升一个社会的福利水平。从这个角度讲,企业是一个超道德的实体,它只需致力于提高企业所有者的利益,社会责任则通过法律法规来实施,这主要是政府的责任,而非企业。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是这一思想最有名的支持者。他认为“企业有且只有一个社会责任――利用资源并在游戏规则许可的范围内提高盈利能力,也就是说,在一个开放与自由竞争的条件下诚实无欺地从事交易活动”。在1970年给纽约时报写的那篇引发了一场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大论战的文章中,弗里德曼从经济角度和哲学的角度出发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市场经济的基础是自由主义,社会责任以人们的自由捐赠形式履行会获得更大的效益。[4]弗里德曼以社会契约论为基础,认为企业是由股东所拥有的,股东跟企业管理者之间是委托-关系。企业的管理者只是企业的雇员,其责任就是在遵守社会基本秩序的前提下,根据所有者的意愿来管理企业,为股东尽可能地获取利润。如果在此基础上还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那无异于管理者不经股东、顾客和雇员的同意就用他们的钱来解决社会问题,这实际上是变相地向他们征税,把政治机制扩展到经济领域,从而根本上破坏了个人的自由和市场经济制度,按照这一关系,管理者是服务于股东的利益的,是不允许出现损害股东利益的现象的。

2.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观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社会责任观,主要存在两种观点:层级责任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两种观点都认为企业对社会负有责任,都承认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核心的商业原则。但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内涵有着不同看法。

在层级责任理论下,学者认为企业履行具体的社会责任具有一定的层级,即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有主次之分。美国佐治亚大学教授阿基・B・卡罗尔archie.B.Carroll(1979)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对企业提出的经济、法律、道德和慈善期望,并形成金字塔形状。”[5]他将企业社会责任自下而上分层为经济责任(指企业首先负有生产、盈利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责任)、法律责任(企业需要在法律要求下履行其经济使命)、道德责任(包括道德标准、规范)、慈善责任(企业自愿开展行动或者项目来促进人类福利的发展)。他强调经济责任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企业没有经济利益而想要履行其他经济责任都将成为空谈。

利益相关者理论主张,企业及其管理者对企业所有的利益相关者负责,并认为对各利益相关者所承担的责任是并列关系,并无主次之分。对于这一主张最具代表性的是弗吉尼亚大学企业管理的教授爱德华・弗里曼(edwardFreeman,1984),他以契约理论为基础,提出管理者不应该只对股东权益负责,还要考虑满足其它利益相关者的需求。[6]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础是契约理论,根据契约理论,企业是由各个利益相关者构成的“契约联结体”。这里的利益相关者,是与股东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他将利益相关者定义为那些由于企业行为会受益或受损,以及他们的权力会因为企业行为遭到侵犯或加强的群体和个人,具体包括供应商、顾客、员工、股东、当地社区以及管理者。由此可以说企业不仅仅是独立的生产者或法人,它还是依托于各种利益相关者基础上而存在的一个实体,从根本上讲企业是利益相关者之间一组契约的联结点,因此企业需要等同的对待这些利益相关者。

二、国内学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

事实上,我国经济理论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大体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由于起步较晚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还远没有西方学者的成熟。袁家方(1990)最早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在争取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同时,面对社会需要和各种社会问题,为维护国家、社会和人类的根本利益,必须承担的义务”。自此,国内去也社会责任理论探索逐步发展起来。2003年下半年开始,由于国内频频发生的食品卫生安全问题,特重大事故及环境污染,国内舆论开始关注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研究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结合我国特殊国情,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我国学者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构建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建设和谐社会、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的深入,无论是实业界还是学术界都越来越认识到一个只注重经济效益不注重关心人、关心社会的企业是不能长久发展的,为此国内学者在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上做了很多分析。

黎友焕(2006)认为:“企业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享用社会资源获取利润的同时也肩负着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实现财富优化配置的良好途径、是调节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的有效杠杆、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稳压器,并且是公共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保护屏障构建。”[8]

杨汉明、邓启稳(2011)通过对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与可持续增长关系实证研究,得出“可持续增长企业拥有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即可持续增长为履行社会责任奠定了物质基础”的结论。也就是说,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增长正相关。他们认为:“在目前环境下,各类企业特别是国有控股企业必须履行社会责任;社会责任的履行是需要经济基础的,因此企业应该在考虑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上履行社会责任。基于可持续增长的社会责任履行才能形成企业业绩与社会责任的正相关关系,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11]

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不容忽视。因此,企业自主承担社会责任不仅对企业的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对于社会的发展稳定更是至关重要。

(二)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关系研究

我国学者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研究基础,基本上都认同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有利于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

温素彬、方苑(2008)以46家上市公司2003―2007年的数据为依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已经开始关注其社会责任,但社会责任的披露信息仍然很少;大多数企业社会责任变量对当期财务绩效的影响为负;长期来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其财务绩效具有正向影响作用。[13]

赖徐楠、徐云叶(2011)以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认为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各企业社会责任变量对当期财务绩效的影响大多为负,但长期来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其财务绩效具有正向影响作用。[14]

综合学术界关于此类问题的的研究结论,笔者认为,社会责任对于企业财务绩效的研究具有正面推动作用,但是这种推动作用在短期内表现不明显,甚至会产生负影响,然而长期看来社会责任对企业财务绩效的推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可以说社会责任对企业的推动作用具有滞后性和长期性。

(三)基于财务指标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2006年1月施行的新《公司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企业的社会责任义务。同时随着2006年深交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的,2007年国资委《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的和Sa8000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引入,我国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开始达到高潮,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也越来越被重视。

2003年以前国内学者对于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依旧缺乏系统的社会责任理论基础和完善的评价方法,公司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评价仅限于顾客对公司的评价或外部市场和内部市场对公司的评价,并且研究仅仅是在观念上突破了传统的公司财务评价理论,对于如何具体评价公司的社会责任,并没有深入系统的研究。

直至2003年,贾生华、陈宏辉和田传浩的研究才涉及到公司社会责任的财务评价问题。

其后,李立清和李燕凌(2005)从劳工权益、人权保障、社会责任管理、商业道德和社会公益行为等5大要素出发,建立了一个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评估指标体系。该体系不仅从9个方面囊括了国际较为流行的Sa8000所包含的主要内容,而且增设了商业道德和社会公益行为两类评价因素,秉承了我国文化结构中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传统价值观念。[10]

杜剑(2011)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参照iSo26000的规定,考虑到中国实际情况,建立了包括员工、消费者、债权人、供应商、政府、社区、环境资源、竞争者、股东的评价指标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15]

刘奕馨(2011)利益相关者理论为依据,以社会责任国际标准体系Sa8000为指导,深入企业文化,研究构建了包括劳工权益指标、经营责任指标、文化责任指标、环境资源指标、社会公益与慈善指标、社会责任管理指标、企业诚信指标的七大类25个指标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16]

关于评价企业社会责任的财务指标的建立,我国学者基本都是以国际社会责任标准为依据,并且试图补充其在环境保护、慈善公益事业、股东责任、一般大众等方面的缺失,以利益相关者理论或者层级责任理论为基础,建立企业的社会责任财务评价体系,但目前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依旧有很多的评价分析只能通过定性分析而不能进行量化研究,因此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我国学者还有待加强。

(四)社会责任践行及评级

2006年,我国公司法修改后,“公司应当承担社会责任”被写入其中,为我国公司承担社会责任提供了法律上依据。而近几年,随着苏丹红、瘦肉精、三鹿奶粉等事件的曝光,民众对于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更是空前强烈,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已经成为我国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随着社会对社会责任关注度的提高,企业也越来越意识到履行社会责任、提高企业形象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编制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在2006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我国本土企业只有区区18家,而2010年社会责任报告的本土企业就超过了600家;同时企业社会责任第三方评级机构润灵环球责任评级(RKS)数据显示:我国a股上市公司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面较去年有明显进步,平均分达到32.65分,较去年平均得分提升3.21分。[17]

当然,从这些公布的社会责任报告中也可以看出我国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中出现的问题。首先,根据RSC的数据,2010年我国共有471家a股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17]而截至2010年底,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总数是2022家,社会责任报告的上市公司只占上市公司总数的23.3%,说明对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还没有得到普遍认识;其次,RSC数据显示2010年的报告评级得分分布于11.69分至78.71分区间内,排名第一的中国平安也只得到了78.71分,同时有70%的a股上市公司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面存在不规范行为,约占总数1/4的CSR报告得分在25分以下,评级低于B-级,这类CSR报告属于垃圾级报告,无法作为有效的非财务绩效报告使用,[17]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已公布的社会责任报告质量仍旧有待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的大部分学者都肯定企业社会责任,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有利于企业和社会的发展。而且我国正处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刻,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仅有助于企业的财富增长,对于调节社会公平、和谐劳动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也有重大意义。因此,要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倡导企业承担起合理的社会责任都是必要的。

但也应该看到目前我国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首先在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界定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就会出现企业应该向谁承担社会责任以及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的问题。其次,在企业社会责任标准考评指标建设方面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也就是说对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目前很难进行量化考评,目前我国学者关于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并没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因此建立一个统一的考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财务指标体系,无论是对于企业还是政府都是很有必要的。最后,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研究对于引导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并没有明显的引导作用。理论研究也应该注重实用性,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还很淡薄,想要引导企业自主承担社会责任不够现实,很多方面还是需要政府的干预引导,因此理论界可以更注重政府导向型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使社会责任的观念更加普及。

参考文献:

[1]oliverSheldon.thephilosophyofmanagement[m].London,Sirisaacpit-manandSonsLtd,1924.

[2]HowardR、Bowen.SocialResponsibilitiesoftheBusinessman[m].newYork:Harpar,1953

[3]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4]Friedmanm.thesocialresponsibilityofbusinessistoincreaseitsprofits[n].newYorktimes,1970.

[5]Carroll,a.B.athree-dimensionalConceptualmodelofCorporateperformance[J].the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79.

[6]FreemanR.Strategicmanagement:aStakeholderapproach[m].Boston,ma:pitman,1984.

[7]颜剩勇、刘庆华.企业社会责任财务分析指标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5,(05).

[8]叶祥松、黎友焕.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7,(05).

[9]颜剩勇.企业社会责任的财务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08).

[10]李立清.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理论与实证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南方经济,2006,(01).

[11]杨汉明、邓启稳.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与业绩研究――基于可持续增长视角[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01).

[12]颜剩勇.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财务评价体系[J].财经科学,2007,(04).

[13]温素彬、方苑.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面板数据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10).

[14]赖徐楠、徐云叶.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研究―以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1,(22).

[15]杜剑.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1,(04).

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篇10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综述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述评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探析中外企业社会责任探析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探析企业社会责任伦理探析企业社会保障责任探析iBm企业社会责任探析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内容探析企业社会责任基于社会契约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基于企业本质观的企业社会责任探析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综述企业社会责任失衡原因的契约理论解释基于契约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解析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综述基于外部性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理论结构框架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理论综述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历史>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探析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探析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季敏许鹏")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摘要: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越来越受到关注。尽管相关理论及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诸多有待改进之处。首先,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政府鼓励企业担负其社会责任;其次,企业要加强自身治理,建立健全相应的体制机制;再次,强化社会――舆论监督。总之,应多方联动,促使企业更好地承担其社会责任。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私法;法定义务;治理;监督

一、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体现私法公法化趋势

现代意义上的企业社会责任诞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这一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各国经济发展迅速,美国进入资本主义垄断时期,在这一阶段,日益集中的大企业为了谋取高额利润,肆意破环社会环境,对待工人残酷无情,对待消费者也缺乏诚实信用,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加之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经济危机,更是加剧了社会矛盾。在此背景下,美国社会开始广泛关注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开始兴起。

这场企业社会责任的运动首先发端于学者们的大讨论,其中最为著名的则是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多德教授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伯利教授之间的论战。1931年,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教授伯利在其著作《作为信托权力的公司权力》一文中阐释道:在公司诸多利益之中,股东利益居于首位。公司的职业管理者是受股东委托来管理公司。因此,管理者仅为股东服务。[1]而多德教授则认为公司对雇员、消费者和公众负有社会责任,尽管这些社会责任未见诸法律而为公司的法定义务,但应当成为公司管理人恪守的职业道德。[2]双方对于企业

究竟要对谁进行负责展开了长期而深入的讨论,讨论以伯利教授接受多德教授的观点而告终结。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也开始关注企业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制定了一系列凯恩斯主义经济法,将企业社会责任的思想贯穿于相关法律之中,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这一商事法规的重要变化,体现了私法公法化的趋势(尽管英美法系并不强调公法与私法的区分,但存有这二元法域确是法律事实):

从法学角度上看,近代法律体系主要由公法与私法两大法域组成。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法学奉行“私法自治”,即民法上的私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安排自己的生活。私人自治原则应用于商业社会中即体现为市场经济,法学家认为社会资源只要通过市场就可以达到合理配置,国家社会无需另加干涉。市场主体之企业只需要为股东利益着想,追求营利,考虑个人权益即可。这一时期公司法彰显出完全的私法品质。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自由资本主义开始显现出其种种弊端,社会矛盾层出不穷,人们开始深思,企业不仅要顾及股东的利益,还要考虑劳工、消费者、自然环境,社区等相关利益群体的权益。这一时期,完全私法品质的《公司法》遭到了社会的质疑,国家开始干

预传统以“个人本位”为主体的市场,如制定规则对消费者进行特殊保护、制定《环境保护法》旨在保护日益被企业所破坏的自然环境……公法与私法开始逐步融合,《公司法》的公法品质也逐步彰显。正如加拿大学者布莱恩・R・柴芬斯所言:“在近代,公司法是以私法为基础的法律规范,到了现代,随着政府职能的扩张和对经济自由的限制以及对私法自治原则的修正,私法公法化的趋势日趋明显。”[3]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国内外学者从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多学科领域给予解释,成果十分丰硕。

1953年美国著名学者霍华德・R・鲍恩在《商人的社会责任》一书中将公司社会责任界定为“商人具有按照社会的目标和价值,向有关政策靠拢、做出相应决策和采取理想的具体行动的义务。”[4]1979年,著名的管理学教授阿尔齐・卡罗尔在《公司表现的三维概念模型》一文中提出,“公司社会责任是社会于一个时间点上对组织在经济、法律、伦理、自愿方面的期望。”[5]之后,企业社会责任学说也在国内兴起,不少学者对此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卢代富教授认为:“所谓公司社会责任,乃指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的义务。”[6]刘俊海教授认为:“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们赚钱作为自己唯一存在目的,应当最大限度地关怀和增加股东们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包括消费者利益、职工利益、债权人利益、中小竞争者利益、当地社区利益、环境利益、社会弱势群体利益及整个社会公共利益等内容,既包括自然人的人权尤其是社会权,也包括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权力和利益。”[7]

从上述界定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社会问题,可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多方面对其内涵进行释义;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已经摒弃了企业的主旨即是营利的看法,而是认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需要考虑相关利益群体的权益。上述观点均有其真知灼见之处,但存在局部缺失也是难免,基于法学视域,笔者认为厘清企业社会责任内涵需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企业社会责任是乃是法定义务

分析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首先应从责任一词入手,责任一词通常可从两方面进行解读,一是分内应做之事,属应尽之义务;二是没有做好自己的事情所应承担的不利于己的后果。我国《公司法》总则第5条第1款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和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履行社会责任。”从法条内涵及上述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企业社会责任中“责任”一词应采用第一层理解,即为企业分内应做之事,即义务之意。笔者认为,《公司法》为企业设定社会责任,此乃企业之法定义务即企业必须向社会履行的一种法定义务。但遗憾的是,《公司法》虽设定企业之社会责任,但其具体内容是什么?如若违反企业法定义务,企业究竟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相关的救济制度应是如何?该法则再无表述,亟需进一步完善。

(二)企业社会责任应与公司营利协调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的法定义务是否意味着企业追求社会责任的同时就必然要挤兑企业利润空间,牺牲企业利益?我们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的营利性之间并无矛盾,一方面企业只有营利才能维持企业稳定,给予职工就业,为社区增加收入,这本身也为国家、社会稳定尽了自己的一份责任;另一方面,企业也只有有了营利、有了增收才能进一步提升自身为社会承担责任的能力,为社会作出更多贡献。除此之外,经实践证明企业社会责任对塑造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声誉、培育员工忠诚、促进消费者购买、提高企业创新力和竞争力均有一定的作用。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著名学者porter与Linde等(1995)提出的“波特假说”认为,适当的环境规制可以促使企业进行更多的创新活动。porter和Kramer(2006)更进一步指出:企业社会责任并不仅仅意味着成本、约束或者善举,而是企业实现创新和提高竞争优势的潜在机会。故而,研究企业社会责任要注重其与营利性之间的关系,协调二者关系,使之相互作用、共同发展。

(三)注重政府在企业社会责任中所担负的角色

如上文所述,企业社会责任的产生与发展体现了私法公法化的趋势,这其中国家担负着重要角色。当企业与相关利益群体利益失衡、发生冲突之时,国家可作为第三方角色进行经济干预,解决市场失灵,督促企业承担相应社会责任,实现社会公平。在20世纪初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中,美国政府正是通过一系列政府干预政策成功解决经济危机、市场失灵所带来种种社会问题,使得美国经济走出低谷。因此,笔者认为在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时不可忽视政府在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重要作用,要把握好企业社会责任承担与政府职能之间的关系,以期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

三、国内企业社会责任发展路径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开始兴起,目前其在国内有了初步的发展。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自2006年国家电网向社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以来,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定期自己社会责任报告,企业责任感逐步增强。与此同时,由于中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国内大部分企业尚处于资本原始积累和转型发展阶段,因此为攫取高额利润无视劳工、消费者、社区环境的企业也比比皆是。国内频频爆出“毒奶粉”、“地沟油”、“假羊肉”、“雾霾天”等恶性事件可见一斑。另一方面,政府、社会民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度很高。中国政府积极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及法规旨在推动中国社会责任发展进程。同时社会民众基于自身的考虑,近年来十分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尤其是相关利益群体的权益保护等问题。

从以上发状况来看,虽然企业社会责任在国内有所发展,但局限性明显,需进一探索合理路径推动其发展。

(一)相关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

既然国内《公司法》已旗帜鲜明的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宣示性规定,将其作为企业之法定义务,那么法律应进一步细化该项规则,以便于企业遵守:其一明确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企业违反该项责任所应承担之法律后果以及相关被侵权者的权利救济制度等具体规则,便于实际操作;其二,进一步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配套法律制度,形成以《公司法》为纲,其他法律相互配合的企业社会责任法律体系。

(二)政府积极推进

伴随私法公法化的发展,国家干预经济的作用已得到多数国家的认可。同时,由于国内目前仍然是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模式,因此政府当然成为推进国内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政府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发展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中国有着计划经济的传统,过去政府管企业总是管的太多,统的太死。在目前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推进企业社会责任不能再走老路子,必须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的转换,增强政府在市场经济环境进行市场监管、经济调控、担负社会保障的职能;其二,目前政府关涉企业社会责任执行的法则较少,影响力较大的也只有2007年国资委所制定的《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鉴于此,我们认为政府应以法律为宗旨,进一步细化法律条文,制定相关政策、文件便于政府操作、执行;其三,政府应建立健全奖惩激励措施,制定企业社会责任奖惩考核规范,每年对企业予以考核,在考核中对于那些社会责任感较强的企业可以给予优先信贷、财税减免等支持鼓励措施,对于那些缺乏责任感的企业根据其情节轻重予以相应处罚。

(三)企业自身加强治理

1.企业要正确认识企业社会责任

深入了解和分析近年来频频曝光的各类关涉企业社会责任的丑闻,我们不难发现不少企业主从认识上将企业营利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相互对立起来,认为企业若顾及社会责任则会影响企业利润。有了这样的认识,企业社会责任自然难以推进。事实上,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以提高其自身信誉,促进企业创新,增强消费者信任感,赢得员工的归属感,等等。可见企业实现利润增幅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并无矛盾之处。如果企业主能够认识到这一点,由被动承担法定义务转变为主动接受企业社会责任,这无疑能够极大提高企业社会责任的效能,全方位的推广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完善自身治理

公司治理结构不够完善,企业便缺乏约束力,企业社会责任则必然减弱。完善公司治理有助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完善。完善公司治理首先要完善董事制度,如建立董事对外责任制度,当企业实施危害社会行为时候,不仅可以追究企业的法律责任亦可以追究相关责任董事法律责任,以强化董事之责任心;还可进一步完善现行独立董事制度,引入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士参与公司治理等等。其次还应完善现行监事制度。在国内公司化发展过程中,监事会素有“橡皮图章”之称,笔者认为,应强化监事会职能,使之能够有效行使其内部监督职能,增强企业责任感。最后,笔者建议完善相关股东临时提案权制度,鼓励有责任感的中小股东提出更多对社会有意义的提案,增强企业的责任感。

(四)社会加强监督

1.确立非政府组织的监督职能

从国外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历程来看,非政府组织在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中占据重要地位。目前,我国非政府组织力量较为薄弱,企业影响力较弱,笔者认为,今后我国要大力发展非政府组织,政府要加大对其扶持力度,充实非政府组织在市场经济中的外部监督职能。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

由于新闻媒体自身所具有的广泛性、开放性、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在企业社会责任之外部监督中起到重要作用,如新闻媒体曾多次对少数企业社会责任感缺失事件进行报道,引起社会重大反响,民众广泛关注,最终相关事件得以圆满解决。因此,笔者认为,要大力鼓励新闻媒体参与至企业外部监督之中,督促企业积极承担与其相关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1]季敏.公司社会责任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0:5.[2]刘连煜.公司治理与公司社会责任[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2.[3]布莱恩・R・柴芬斯.公司法:理论、结构和运作[m].林华伟,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5.[4]HowardR・Bowen.SocialResponsiblitiesoftheBusinessman.(1953),p.31.

[5]Carroll,archieB.1979,“athree-DimensionalConceptu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