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水资源管理解决方案十篇水资源管理解决方案十篇

水资源管理解决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7:28

水资源管理解决方案篇1

关键词社会选择理论;水资源冲突;水量分配;破产准则;偏好聚合

中图分类号C9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7)05-0037-08Doi:10.12062/cpre.20170342

水资源是维系人类生存繁衍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然而当前存在的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以及水资源浪费现状使得我国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危机[1-3]。流域是一种整体性极强的自然区域[4],而这种整体性与人为行政区划分割之间的矛盾使得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有机整体被人为分割[5]。加之流域水资源具有准公共物品属性,水资源利用的外部性造成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区域间矛盾[6]。尤其是在流域水资源短缺情况下,同一流域内的各个区域之间产生直接的用水竞争,这种形式的用水竞争属于流域跨界水资源冲突在水量分配上的一种表现。流域水资源总量有限和流域内水资源需求日益增长的事实,使得流域内各个行政区域间存在用水竞争并引发一系列矛盾,那么如何进行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公平分配就成榻饩鲇盟竞争的必要手段[7]。流域跨界水资源配置冲突在本质上属于多个行政区域不能对多个可行的分水方案达成一致的问题,属于多主体间的利益冲突[8],每个区域都偏好于最大化自身利益的分水方案。然而并不存在这样一种分水方案,该方案可以同时满足所有区域的最大化自身利益的需求,因此必须从多个可行的方案中选取一个“优于”其他方案的水量分配方案。在国内已有文献中,流域跨界水资源配置冲突的解决往往借助于优化或者博弈的手段获取单个方案[9-10],忽略了冲突主体之间的交互式群决策,从而降低了利益主体参与冲突解决的动机。且这些手段的使用,需要拥有相关利益主体足够多的个体和群体信息,比如其效用函数、偏好信息等,而现实水资源配置冲突情况的复杂性增加了获取这些信息的难度以及所获取信息的准确性。

社会选择理论能够对不同的社会状态进行公平的排序或以其他方式加以评价[11],近年来社会选择理论在资源环境领域的应用已经彰显出其在解决此类问题中所具有的应用价值。Srdjevic等[12]分别利用aHp方法和aHp与社会选择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圣弗朗西斯科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中的群体偏好聚合问题,尽管两种方法取得一致的结果,但是考虑到社会选择理论充分考虑了相关利益主体的决策偏好,则其解决水资源管理问题的流程更易被利益主体所接受。Goetz等[13]对利用社会选择理论分配水资源进行了分析,所提出的贯序准则(Sequentialrule)在水资源短缺或者高水价的情况下可以明显地提高现存比例准则的效率。ebert等[14]采用社会选择理论将环境变量聚合为环境指标,提出了依赖于环境变量测量尺度的可行聚合方法,且给出了可用于环境变量的四种测量尺度。国内对社会选择理论方面的研究多侧重于理论层面,在解决资源和环境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比较少见。邓敏[15]首先将水权转让的影响定义为水权转让方案的五种属性,并利用社会选择理论对水权转让属性优先级进行了试验性排序。杨婷等[16]将基于粗糙集权重的多属性决策方法与社会选择理论相结合应用于水资源管理群决策中,通过实例验证了方法的合理性及有效性,为解决水资源管理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社会选择理论在实际问题的应用过程中,方案的排序或偏好的聚合往往是通过投票方法来获得,常用的投票方法有多数票制、波达计数法等。同时考虑到流域跨界水资源配置冲突的解决需要在有限的水资源分配方案中选取能够被各个行政区域广泛接受的方案,而流域稀缺水资源的分配方案可以利用破产准则(Bankruptcyrules)来计算获得,破产准则是公平处理多参与主体的需求之和大于可分配总量的资源分配问题常用的技术手段。因此,本文在已有的关于社会选择理论及破产准则在自然资源管理方面研究的基础之上,首次提出基于社会选择理论的流域跨界水资源配置冲突解决框架,将社会选择理论用于水资源短缺情况下的流域跨界水资源配置冲突解决中的偏好聚合群决策过程。

1基于社会选择理论的流域跨界水资源配置冲突解决框架

对于一个典型的跨界河流而言,水流从水源始依次流经不同的行政区域,而这些行政区域往往属于具有独立决策能力的用水行政区域。流域的不同部分由不同的行政区域政府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流域自身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被破坏。各个行政区域政府按照自身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制定本区域的水资源政策,目标在于最大化本区域的社会福利。考虑到各个流域的自然条件、历史背景以及社会经济条件,同一流域内的用水区域和产水区域不一致的情况是相当普遍的。每个行政区域因为自然地理特征、空间经济结构以及用水结构的不同对水资源的需求也存在差别,比如生活用水、农业用水以及工业用水的比例不尽相同,或者对水资源需求的时间点不一致;同时其人口规模、消费方式、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等社会经济结构也存在差异。这两种因素的叠加影响使得各个行政区域之间具有明显的异质性特征。当流域可分配水资源总量小于各个行政区域水资源需求之和时,更容易出现由于用水竞争而产生的异质主体间的流域跨界水资源配置冲突。

社会选择理论(Socialchoicetheory)[17]作为F代经济学的重要发展成果之一,所关心的主要问题是:一个群体是如何能够将其中个体的偏好聚合起来作为一个群体决策。其主要研究个体偏好与集体选择之间的关系,是在个体偏好之间存在差异的状态下,如何公平合理地进行个体偏好聚合(preferenceaggregation),使其集结成为群体偏好,也即是在尊重个体偏好的条件下,如何对各种可能的社会状态进行公平排序的问题。随着社会选择理论与社会福利函数的提出,群决策的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逐步得到应用。流域跨界水资源配置冲突的解决依赖于产生冲突的行政区域政府间达成一致的水资源分配方案,而寻找冲突主体广泛接受的胜出方案正属于社会选择理论研究的范畴。因此,从偏好聚合的群决策角度利用社会选择理论来研究流域跨界水资源配置冲突问题可以寻找到一个公平合理的分水方案,最大程度地减少由于水资源配置不均而产生的用水冲突。

然而,利用社会选择理论解决流域跨界水资源配置冲突是在建立有限的水资源配置方案集合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首先要具有可用于偏好聚合的流域水资源配置方案,才能够进行不同行政区域对于有限方案偏好的聚合分析,进而得到各个行政区域一致同意的水资源配置方案。在流域水资源处于短缺状态的情况下,流域水资源配置公平的重要性就尤为突出。破产理论作为一种经济学工具,能够依据不同的破产准则进行稀缺资源的公平合理分配。因此,流域跨界水资源配置冲突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稀缺水资源的破产分配问题,也即是将有限的流域水资源分配给流域内的各个行政区域的问题[18-20]。水资源短缺情况下的流域跨界水资源配置冲突在本质上与破产理论所涉及的剩余资产分配问题相吻合,那就是有限的剩余财产(短缺的水资源)在利益主体(流域各区域)之间进行配置的冲突。基于这种问题本质上的一致性,本文利用破产准则来研究流域短缺水资源的配置问题,也即是使用不同的破产准则获取可行的流域水资源配置方案。首先,对流域水资源进行供需分析,确定流域可分配水资源总量和流域内各个行政区域的需水量。通过将流域水资源冲突问题看作是一个稀缺资源在多个利益主体之间公平分配的问题,考虑每一个行政区域的需水量和贡献水量,按照可行的水资源分配准则将短缺的水资源分配给各个行政区域,得到流域水资源分配方案集合[21]。

在流域跨界水资源配置冲突的解决中,省级行政区域政府既是冲突主体又是解决冲突的决策主体,政府作为本区域水资源利益的代表具有为本区域争取更多水资源的动机。各个行政区域对于水量分配方案的偏好由于其最大化自身利益的考虑而存在差异,每个行政区域都最偏好于自身所得水量最大的分配方案,最不偏好于水量最小的分配方案。作为理性的决策主体按照所得分配方案中水量的大小进行分配方案的偏好排序,获得分配方案集的序数偏好。然后利用社会选择理论进行流域跨界水资源配置冲突解决的偏好聚合群决策研究,选取常用的偏好聚合方法确定不同聚合方法下的胜出方案,并进行比较分析确定最终的流域跨界水资源配置冲突群决策方案。流域跨界水资源配置冲突的解决依赖于将流域内各个行政区域对于水资源分配方案的个体偏好聚合为集体的选择。

在流域跨界水资源配置冲突解决中,水资源分配方案的公平是解决冲突的关键。而公平不仅是破产理论所依据的基本原则又是社会选择理论所考虑的核心因素,因此通过两者的结合能够很好地实现流域跨界水资源配置冲突解决的公平性。进而,通过流域水资源供需分析确定流域可分配水资源总量以及流域内各行政区域的需水量信息,首先将流域水资源配置冲突看成一个短缺资源的配置问题,建立基于破产准则的流域水资源水量分配模型获取考虑公平的流域水资源配置方案集合,并根据各个分配方案的水量大小确定各个行政区域对于分配方案的偏好排序,最终采用社会选择理论进行个体偏好聚合群决策分析,形成流域跨界水资源配置冲突解决方案。基于社会选择理论的流域跨界水资源配置冲突解决流程如下:首先进行流域水资源供需分析,包括流域可分配水资源总量及流域需水结构;其次利用破产准则获得流域水资源配置可行方案集;最后利用社会选择理论将冲突主体对水资源配置方案的个体偏好聚合为水资源配置冲突解决方案。在确定流域跨界水资源配置冲突解决方案后,如果行政区域对水资源分配结果不满意或者其个体偏好或需水数据发生变化则可以重新回到个体偏好的聚合或者流域水资源供需分析。

2基于社会选择理论的流域跨界水资源配置冲突解决模型

按照基于社会选择理论的流域跨界水资源配置冲突解决框架,首先构建基于破产准则的流域水资源水量分配模型,其次建立基于社会选择理论的流域跨界水资源配置冲突个体偏好聚合模型。通过水资源分配公平的实现解决水资源冲突,能够解决由于水资源分配不均造成的流域跨界水资源配置冲突。

2.1流域跨界水资源水量分配模型

参考破产分配问题定义流域跨界水资源配置冲突的水量分配如下:在一定时段内,按照水资源配置的破产准则将有限的水资源分配给流域内各个区域,获得流域水资源配置的可行方案集合。水资源配置冲突的解决本质上在于t∈{1,2,…t}时段寻找到一个公平的、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方案xt=(xt1,xt2,…,xtn),流域内不同行政区域组成的集合n={1,2,…,n},各个区域的需水量构成的向量为ct=(ct1,ct2,…,ctn),流域内各区域总的需水量Ct=ct1+ct2+…+ctn,流域可分配水资源总量为et。设F为破产准则,则有Xt=F(et,ct),且有公式(1)的约束成立。

设参数λ∈R+为分配准则的参数。由公式(1)可知,在任一时段t,流域水资源配置方案xt=(xt1,xt2,…,xtn)需满足两个条件:其一是任一区域最终获得的水资源数量是一个不超过其需水量的非负值,此处假设超过其需水量的水资源的效用为零;其二是所有区域所获得水资源数量之和等于流域可分配的水量,这一要求保证了流域水资源没有被过度分配的同时使得所能分配的水量最大化。满足约束的流域水资源配置方案xt是有效的方案。任何违背公式(1)的水资源配置方案,都不是合理的方案,不应被采纳。

参考已有的破产分配问题方面的研究文献[22-24],并结合我国流域水资源冲突的实践,为了考查破产准则在流域跨界水资源配置冲突中的应用,我们选取四种经典的准则作为本文考查的具体对象,四种准则依次是:

(1)p准则(proportionalrule)。按照相同比例将流域可用水资源分配给流域内各个区域,这个比例等于流域可分配水资源总量与各区域需求水量之和的比。具体如下:

(2)ap准则(adjustedproportionalrule)。首先分给各个区域由其需水量决定的一个最小水量vti=max〖JB({〗0,et-∑〖DD(X〗j≠i〖DD)〗cti〖JB)}〗,剩余水量按比例分配,具体如下:

其中λ的取值使得xt满足式(1)。

(3)Cea准则(Constrainedequalawardrule)。认为每一个区域应该获得同等的水资源数量,前提是没有哪个区域获得超过自己需求的水量。获得超过自己需求的水量违背了有效原则,也即违背式(1)。在分配时,该准则偏向于需水量^小的区域,也因此需水量较小的区域可以获得一个相对于其水资源需求量的较高满意度。具体如下:

(4)CeL准则(Constrainedequallossrule)。将可分配水资源总量et与总的需水量Ct的差值Ct-et(也即可分配水资源总量不足以满足流域总的水资源需求的部分)平均地分配给各个区域,前提是不能存在所得水资源数量为负值的情况。从几何学的观点来看,在n维空间中,该准则在可行空间里尝试选择距离(欧氏距离)需求向量点最近的那一点。在分配时,该准则偏向于需水量较大的区域,对于需水量小于平均水资源缺额的区域,其获得的水资源数量将为0。具体如下:

在按照上述四种破产准则进行计算之后,流域内各个行政区域获得在t时段从公平性角度考虑所可能获得的水资源数量的集合。

2.2流域跨界水资源配置冲突个体偏好聚合模型

社会选择理论将信息经济学延伸至群决策和社会决策领域,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理论而是一簇关于个体输入聚合为集体输出的模型和结果。一个基本的问题是:在给定有限方案的情况下,一组个体如何通过投票选出胜出方案。投票是实现社会选择的一种典型手段,也是实现冲突解决、选择候选者以及选择政策选项的有效方式[25],投票的结果被认为是由群体做出的集体选择。一个典型的投票问题是包含投票者集合n、备选方案集合m以及投票者对备选方案的偏好集合R所组成的三维集合V=(n,m,R),按照一定的投票程序从备选方案m集中由投票者按照各自偏好进行偏好聚合而形成的胜出方案(winningoutcome)。投票程序的选择和投票者的偏好集合共同决定了投票结果,胜出方案是由投票者的偏好集合R聚合的结果,而投票程序决定了个体偏好聚合的方式。常用的投票程序有多数票制(pluralityvotes)、波达计数法(Bordacount)、黑尔数额(Haremethod)、两两比较法(pairwisecomparisonmethod)以及后退讨价还价法(Fallbackbargaining)。后退讨价还价法是由Brams和Kilgour[26]于2001年所提出来的一种解决群体冲突的方法,作为一种不同于上述投票程序的个体偏好聚合方法,其所得胜出方案获得所有个体的一致同意。

在采取破产准则获取流域水资源配置可行方案集合后,流域内各个行政区域之间进行交互式协商决策,并最终形成流域内各个行政区域广泛接受的水量配置方案。对于一个具有n个行政区域、m个水量分配方案的偏好聚合问题,设流域内各区域对水量方案的偏好排序矩阵为Rn×m,其中rij表示行政区域i对于方案j的偏好排序值,在同一行政区域对于不同水量分配方案的偏好取值不同的情况下,偏好排序最高的方案取值为1,偏好最低的方案取值为m。

(1)多数票制(pluralityvoting,pV)。在该个体偏好聚合方法中,在所有个体的偏好排序中位居第一的次数最多的方案胜出,胜出方案为。

(2)波达计数法(Bordacount,BC)。在该个体偏好聚合方法中,对每一个投票者的偏好排序进行赋值:排序最后的赋值为0,排序最前的赋值n-1,则第j个方案的波达计数为

(3)黑尔法(Harequota,HQ)。在该个体偏好聚合方法中,如果没有多数决方案出现,则出现排序第一次数最少的方案被排除在外,以此类推直至出现多数决方案。

(4)两两比较法(pairwisecomparisonmatrix,pCm)。在该个体偏好聚合方法中,任意两个方案之间进行比较,获得更多人偏好的那个方案赋值为1分,若获得的偏好数量相等,则赋值1/2分,获得偏好数量小的那个方案赋值为0分,则最终获得总分数最高的方案成为胜出方案。

(5)后退讨价还价法(Fallbackbargaining,FB)。在该个体偏好聚合方法中,投票者从自身的最偏好方案逐步后退直至后退k步出现所有个体都同意的方案,若设πij表示第i个投票者的排序第j至第1的方案所组成的集合,则胜出方案为使得(∩kπij)≠所需的后退的最小步数k时首次出现的共同方案,至少有一个最佳胜出方案。

3实例研究

漳河是海河流域南系的一条重要跨界河流,发源于山西省太行山南端长治市,下游流经河北省邯郸市、河南省安阳市两地边界,上游分浊漳河、清漳河两大支流,在河北省合漳村汇合成漳河干流。山西省位于上游,而河北与河南两省位于河流下游左右岸。流域内各行政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高度依赖漳河水资源,而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过高,部分河段超过80%(国际公认的安全线为40%),整个流域基本上已经没有进一步开发的空间。由于河道天然来水量少,人均耕地少,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事矛盾尖锐,上下游、左右岸发生过多起跨界用水冲突。上游山西省贡献了约79.9%的漳河流域水量,下游河北省与河南省贡献了约20.1%的漳河流域水量。尤其是在河道径流量处于较低的水平时,这种用水竞争更加明显。本文以枯水年(来水频率p=75%)和特枯水年(来水频率p=95%)的可分配水资源总量为例来分析水资源短缺情况下的漳河流域跨界水资源配置冲突。

在枯水年和特枯水年来水情况下,以2020年和2030年两个规划水平年漳河流域水资源供需情景为例进行流域跨界水资源配置冲突实例分析。参考《清漳河水资源配置方案(技术报告)》、《浊漳河水量分配方案(技术报告)》中的各区域用水信息,其中需水量是采用用水定额法计算所得,是按照当地的用水定额所计算得到的需水量数值[27-28],是一个只依赖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以及用水标准的需水量预测方法,因此由用水定额法计算得到的需水量在枯水年和特枯水年取值相同。在报告中,需水量是按照行业预测的,对各行业需水数据加总后得到各行政区域的需水量,具体数据见表1。

按照上述四种破产准则所获得的漳河流域水资源配置方案见表2。由表2可知,同一准则下不同来水情况的分配结果符合水资源分配的顺序不变性和水资源不足分配的顺序不变性。换言之,也即是需水量较大的区域所获得的分配水量也大;另一方面短缺水资源的分配也即是水资源不足在各行政区之间的分担,需水量较大的行政区域承担更多的水资源不足。这两个属性也保证了流域短缺水资源在各行政^域间配置的公平性。对于需水量最大的山西省而言,在CeL准则下其能够获得水量分配最大;而对于需水量较小的河北省与河南省而言,Cea准则下其能够获得水量分配最大。因此,我们按照各个区域所能获得的水量大小获得各行政区域的个体偏好排序,用表示方案之间的偏好优于关系,结果见表3。

依据表3的个体偏好排序,根据上述的个体偏好聚合方法,可以获得不同方法下的偏好聚合结果,见表4和表5。这也验证了CeL准则偏向于需水量最大的区域而Cea准则偏向于需水量最小的区域这种特点,这也是表2中河南省在2030规划水平年在特枯水年情况下无水可用的原因,河南省的需水量相比于其他两个区域的需水量偏小且特枯水年流域总的可用水量也较低。

从表4和表5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Cea准则所得水量分配方案在除FB偏好聚合方法之外的其他四种方法中都属于胜出方案,而使用FB方法对个体偏好聚合的结果却是p准则或ap准则所得水量分配方案。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上述的四种个体偏好聚合方法所得结果都是各行政区之间部分妥协的结果,而FB方法是一种基于一致同意的决策原则(Unanimitydecisionrule)的个体偏〖Ht5"H〗〖HJ*3〗〖JZ(〗表1不同规划水平年各行政区需水总量好聚合方法。FB方法从冲突解决的群体一致性出发提出与传统的孔多塞决策原则(Condorcet’sdecisionrule)或者多数决原则(majoritydecisionRule)不同的解决多主体冲突的思路,使得各个冲突解决的最终方案能够获得所有利益主体的一致同意。同时,FB所得胜出方案属于帕累托最优方案,且对于各个个体而言都处于至少中等的偏好水平[26]。如果最终的解决方案只是部分利益相关者的选择,则并不利于冲突问题本身的解决。冲突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相妥协进而达成一致,正如李向军[29]所认为的那样:群体决策的主要目标是寻求群体一致或互相妥协,群体决策的准则之一就是极大化决策的一致性。事实上,Cea准则所得水量配置方案对于上游山西省而言是最劣解,而p准则和ap准则所得水量配置方案对于上游山西省和下游河北、河南两省都属于非劣解。虽然Cea准则所得方案在更多的社会选择方法下属于胜出方案,然而考虑到冲突的解决依赖于主体间的互相妥协的本质,本文认为FB方法中的胜出方案在解决流域跨界水资源配置冲突实践问题中更具有应用价值。也即是对于漳河流域跨界水资源配置冲突而言,p准则和ap准则所得水量分配方案更易于被各个省份所接受成为最终放方案。另外,由于p准则和ap准则都属于比较折衷的分配准则,在实际水量分配问题中,采用哪种准则依赖于具体的流域水资源供需情景以及决策主体的偏好。

现行的漳河流域水资源分配方案是按照1989年国务院批复下发的“42号文件”执行的,文件规定河南、河北两省按照48%、52%的比例对漳河上游来水进行分配。文件虽然界定了河南和河北两个省的分水比例,却并没有把上游的山西省用水比例列入其中,漳河流域跨界水资源配置冲突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近年来,漳河流域跨界水资源冲突逐渐由河流左右岸之间的水资源冲突转变为上下游之间用水冲突。而本文所提出的基于社会选择理论的流域跨界水资源配置冲突解决模型更加适宜于解决漳河流域跨界水资源配置冲突问题,最终分配方案不仅依赖于流域可分配水资源总量与流域需水总量之间的关系,也受到三个行政区域对分配方案的个体偏好影响。

4结论

流域跨界水资源配置冲突的解决有赖于寻找到各行政区域所广泛接受的水量分配方案,而社会选择理论作为研究个体偏好聚合的群决策工具可以从给定的可行方案中寻找到胜出方案。通过漳河流域跨界水资源配置冲突的实例研究可知,采用不同的破产准则考虑同一个短缺水资源的分配问题可能会得到不同的分配结果,可以按照对待需水量较大的区域与需水量较小的区域的偏好关系将破产准则进行分类;在对水资源分配方案的偏好聚合群决策过程中,考虑群体一致性的偏好聚合结果更能够被水资源冲突主体所广泛接受,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冲突解决方案的执行;本文提出的跨界水资源配置冲突解决框架是一种建立在公平原则基础之上水资源管理思路,并能够应用于解决水资源短缺所造成的跨界水资源配置冲突。当然,考虑到实践中流域跨界水资源配置冲突问题的复杂性,分配方案集合的确定以及最终冲突解决方案的选取是由多种因素所决定的,但是采用社会选择理论对流域个体的偏好聚合进行分析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可以起到一定程度上的理论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张晓.中国水污染趋势与治理制度[J].中国软科学,2014(10):11-24.[ZHanGXiao.trendofandthegovernancesystemforwaterpollutioninChina[J].Chinasoftscience,2014(10):11-24.]

[2]S天柱,白秀.中国水危机:困境与出路[J].生态经济,2014,30(3):8-11.[HUanGtianzhu,BaiXiu.DilemmaandsolutionofChina‘swatercrisis[J].ecologicaleconomy,2014,30(3):8-11.]

[3]黄永基,陈晓军.我国水资源需求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水科学进展,2000,11(2):215-220.[HUanGYongji,CHenXiaojun.waterdemandmanagementpresentanddevelopmenttrendofChina[J].advancesinwaterscience,2000,11(2):215-220.]

[4]陈瑞莲,胡熠.我国流域区际生态补偿:依据,模式与机制[J].学术研究,2005(9):71-74.[CHenRuilian,HUYi.ontheChineseregionalecocompensationofriverbasins:basis,modelandmechanism[J].academicresearch,2005(9):71-74.]

[5]龙爱华,程国栋,樊胜岳,等.我国水资源管理中的行政分割问题与对策[J].中国软科学,2001(8):17-21.[LonGaihua,CHenGGuodong,FanShengyue,etal.administrativeseparatistproblemsandcountermeasuresonChina’swaterresourcemanagement[J].Chinasoftscience,2001(8):17-21.]

[6]耿涌,戚瑞,张攀.基于水足迹的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模型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6):15-20.[GenGYong,QiRui,ZHanGpan.awaterfootprintbasedmodelonriverbasinecocompensation[J].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15(6):15-20.]

[7]胡晓寒,王浩,纪昌明,等.水资源使用权初始分配理论框架[J].水利学报,2010,27(9):1038-1044.[HUXiaohan,wanGHao,JiChangming,etal.theoreticalframeworkofinitialwaterrightallocation[J].Journalofhydraulicengineering,2010,27(9):1038-1044.]

[8]马庆国,邓峰.环境资源保护的利益冲突及协调[J].软科学,1998(2):57-60.[maQingguo,DenGFeng.intrestsconflictandcoordinationfortheprotectionofenvironmentandresource[J].Softscience,1998(2):57-60.]

[9]付湘,陆帆,胡铁松.利益相关者的水资源配置博弈[J].水利学报,2016,47(1):38-43.[FUXiang,LUFan,Hutiesong.Gametheoryinwaterresourcesallocationforstakeholders[J].Journalofhydraulicengineering,2016,47(1):38-43.]

[10]邵玲玲,牛文娟,唐凡.基于分散优化方法的漳河流域水资源配置[J].资源科学,2014,36(10):2029-2037.[SHaoLingling,niUwenjuan,tanGFan.DecentralizedoptimizationmethodforwaterresourceallocationintheZhangRiverBasin[J],Resourcesscience,2014,36(10):2029-2037.]

[11]张恒龙,陈宪.社会选择理论研究综述[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6(2):80-87.[ZHanGHenglong,CHenXian.asurveyofstudiesonsocialchoicetheory[J].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2006,36(2):80-87.]

[12]SRDJeViCB.Linkinganalytichierarchyprocessandsocialchoicemethodstosupportgroupdecisionmakinginwatermanagement[J].Decisionsupportsystems,2007,42(4):2261-2273.

[13]GoetZRU,maRtineZY,RoDRiGoJ.waterallocationbysocialchoicerules:thecaseofsequentialrules[J].ecologicaleconomics,2008,65(2):304-314.

[14]eBeRtU,weLSCHH.meaningfulenvironmentalindices:asocialchoiceapproach[J].Journalofenvironmentaleconomicsandmanagement,2004,47(2):270-283.

[15]邓敏.基于社会选择的水权转让属性优先级研究[J].人民黄河,2010,32(8):69-70.[DenGmin.Researchonthepriorityoftheattributeofwaterrighttransferbasedonsocialchoice[J].Yellowriver,2010,32(8):69-70.]

[16]杨婷,陈海涛.粗糙集理论在水资源管理群决策中的应用[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0,31(6):39-42.[YanGting,CHenHaitao.applicationofroughsettheoryinwaterresourcesmanagementgroupdecisionmaking[J].JournalofnorthChinainstituteofwaterConservancyandHydroelectricpower,2010,31(6):39-42.]

[17]aUStenSmitHD,BanKSJS.Socialchoicetheory,gametheory,andpositivepoliticaltheory[J].annualreviewofpoliticalscience,1998,1(1):259-287.

[18]mianaBaDiH,moSteRte,ZaRGHamim,etal.anewbankruptcymethodforconflictresolutioninwaterresourcesallocation[J].Journal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2014,144:152-159.

[19]maDaniK,ZaReZaDeHm,moRiDS.anewframeworkforresolvingconflictsovertransboundaryriversusingbankruptcymethods[J].Hydrologyandearthsystemsciences,2014,18(8):3055-3068.

[20]mianaBaDiH,moSteRte,panDeS,etal.weightedbankruptcyrulesandtransboundarywaterresourcesallocation[J].waterresourcesmanagement,2015,29(7):2303-2321.

[21]孙冬营,王慧敏,褚钰.破产理论在解决跨行政区河流水资源配置冲突中的应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7):148-153.[SUnDongying,wanGHuimin,CHUYu.applicationofbankruptcytheoryinresolvingwaterresourceallocationconflictovertransboundaryrivers[J].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15,25(7):148-153.]

[22]BoSmanSK,LaUweRSL.Lorenzcomparisonsofninerulesfortheadjudicationofconflictingclaims[J].internationaljournalofgametheory,2011,40(4):791-807.

[23]tHomSonw.Lorenzrankingsofrulesfortheadjudicationofconflictingclaims[J].economictheory,2012,50(3):547-569.

[24]HeRReRoC,ViLLaRa.thethreemusketeers:fourclassicalsolutionstobankruptcyproblems[J].mathematicalsocialsciences,2001,42(3):307-328.

[25]KiLGoURDm,eDenC.Handbookofgroupdecisionandnegotiation[m].Springernetherlands,2010.

[26]BRamSSJ,KiLGoURDm.Fallbackbargaining[J].Groupdecisionandnegotiation,2001,10(4):287-316.

[27]余卫东,闵庆文,张建新.河津市水资源供需平衡的趋势预测及其对策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18(2):55-60.[YUweidong,minQingwen,ZHanGJianxin.Forcastofwatersupply&waterdemandandit’spolicyinHejinCity[J].Journalofaridland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04,18(2):55-60.]

[28]侯保灯,高而坤,吴永祥,等.水资源需求层次理论和初步实践[J].水科学进展,2014(6):897-906.[HoUBaodeng,Gaoerkun,wUYongxiang,etal.waterresourcesdemandhierarchytheoryandpreliminarypractice[J].advancesinwaterscience,2014(6):897-906.]

[29]李向军.群体决策中的一致性若干问题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LiXiangjun.Researchonseveralissuesintheconsistencyofgroupdecisionmaking[D].Xi’an:XidianUniversity,2004.]

水资源管理解决方案篇2

身为iBm软件集团的重要部门,解决方案团队为促进“智慧的地球”发展提供着智慧城市、智慧商务、企业内容管理等前沿解决方案。“为了提高服务市场的能力,我们在过去8年中完成了65项收购,每年用于研发的资金达到600亿美元。”iBm新兴市场软件部解决方案销售副总裁Stevenworrall介绍,解决方案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智慧城市。

畅想乌托邦

根据预测,2020年城市居住人口将达到8亿,这无疑为大城市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全球各地的城市都同样面临着水务、交通、能源、紧急情况处理等问题,iBm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近2000个智慧城市项目,帮助政府更好地、更智能地利用其现有的资源和信息。”Stevenworrall认为,除了最具普适性,iBm的解决方案还有三个特殊的优势:整体规划设计、关键技术和实施保证。

在他看来,智慧城市的最终愿景就是实现经济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之间的平衡。因此2013年,iBm将智慧城市分成三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项目(政府提供的传统服务,如社会福利、社保等)、城市执法(包括警务、公安治安)和城市活力(包括交通、水务、应急处理)。“我们希望通过技术进步来解决空气污染、清洁水资源的问题,提高人们生活的效率,希望政府提供一站式服务。或许这构想听起来有些乌托邦,但这的确是我们开展业务的驱动力。”

数据的力量

水资源管理解决方案篇3

【摘要】在信息化数据档案管理的过程中,档案管理的安全问题,成为管理的重要问题。如何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做好信息化数据档案管理的工作,成为有关部门必须思考的问题之一。本文将简要分析信息化数据档案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旨在更好地促进信息化数据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信息化;数据档案;管理重点;难点

在实际工作中,档案管理信息化主要是通过网络技术对档案资源进行合理的调整与管理,从而达到对档案资源的高效利用。就目前信息化数据档案管理的现状而言,由于部分系统操作、软件应用存在的各种安全漏洞以及从业人员素质等问题,常常导致档案管理工作中出现大量的数据安全问题、敏感数据的防窃取问题、防篡改问题,影响了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信息化数据档案管理工作的安全隐患,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力。

一、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分析

目前,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水平逐渐提高,使用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可以对职工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对于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有利于解决传统档案管理工作中零散、不规范、信息查询慢等问题,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快速查询信息的目的。利用信息化数据档案管理系统的搜索引擎,甚至可以几秒内完成相关信息的查询工作,给相关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另外,由于档案管理工作本身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传统的档案管理基本是通过手工制作完成的,规范性不强,时间也相对较长,对于档案信息的同步性没有保障。而信息化数据档案管理系统,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信息化数据档案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快速地实现档案信息的同步记录,方便工作人员的随时查询,以满足不同单位对档案信息的有效需求。

二、信息化数据档案管理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信息化数据档案管理建设的资金有限。在信息化数据档案管理建设发展的新时期,在资金预算方面相较于前期的资金预算要高很多。专业的硬件设备和软件是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如果专业的硬件设备和软件不能得到及时的更新,很难有效地开展信息化数据档案的高效管理工作。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信息化数据档案管理建设后期的资金投入却相对较少。资金投入较少,直接导致档案管理部门的硬件系统陈旧,缺少相应的配套软件。加之旧的软件功能较少、适应性较弱,严重影响了信息化数据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信息化数据档案管理建设的资源收集、利用效率较低。部门单位盲目进行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作,在没有将资料进行分类之前,不考虑资料的使用价值,不进行严格的筛选,直接记录下来。盲目地收集资料,从档案管理工作的表面上,可以达到档案资料的详尽度要求,但实际上资料的价值不高,反而因为占用了大量的资源,影响了正常的档案管理工作。因此,信息化数据档案管理建设的资源收集、利用效率较低的问题,对于信息化数据档案的管理工作,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其次,档案管理部门的人员服务意识欠缺,也是导致档案资料流于形式化的重要原因。

(三)信息化数据档案管理建设的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信息化数据档案管理建设的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会直接导致信息化数据档案管理工作难以进行下去。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是档案管理工作的核心部分,档案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工作人员的素质。目前,信息化数据档案管理建设的管理人员素质普遍不高,部分年长的工作人员由于自身知识结构老化,对新概念、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差,很难适应信息化数据档案管理的难度,无法深入开展相关的档案管理工作。致使信息化数据档案管理工作,一直无法取得显著的成效。

三、促进信息化数据档案管理建设的有效策略分析

结合信息化数据档案管理系统建设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进行深入分析,有利于促进信息化数据档案管理系统的完善发展,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显著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在此,主要分析信息化数据档案管理系统建设存在的信息化数据档案管理建设的资金不足、信息化数据档案管理建设的资源收集利用效率较低、信息化数据档案管理建设的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的有效策略,可以为日后采取有效工作方法奠定基础。

(一)加大信息化数据档案管理建设的资金投入。为进一步解决信息化数据档案管理建设的资金不足问题,加大信息化数据档案管理建设的资金投入,在短时间内完成档案部门硬件设备和软件的更新。同时,将相关的档案工作纳入单位的整体规划中,从单位财政和政策两个方面,确保档案管理工作可以顺利地开展下去。单位在财政方面,应根据实际工作情况,设立档案管理的专项资金,保证档案管理部门硬件和软件设施更新及扩展工作。在政策方面,可以通过企业文化宣传档案管理的重要性,积极鼓励工作人员参与到档案管理工作中。因此,必须要加大信息化数据档案管理建设的资金投入,才能更好地保障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二)合理地构建档案信息资源体系。合理地构建档案信息资源体系,对于解决信息化数据档案管理建设中存在的资源收集、利用效率较低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档案信息收集的过程中,优先选择与单位相关的资料,有选择性地删除没有查阅价值的信息。同时,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合理地制定档案管理办法,用以规范档案资料收集存在的问题。另外,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应逐步改善重收集轻利用的问题,使档案管理在工作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合理构建档案信息资源体系,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档案资料收集中的低效率问题。所以,结合具体单位的工作状况,合理地构建档案信息资源体系,对于信息化数据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全方面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为了更好地解决信息化数据档案管理建设的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全方面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是相对有效的策略。档案管理部门应定期准备专业的培训,培养工作人员的扎实理念以及开拓意识,使其可以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快速更新信息化数据档案建设的重要性观念。同时,档案管理部门也可以根据实际的工作需要,积极引进专业的人才,使之可以更加专业地进行档案管理工作。全方位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是档案管理部门进行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是做好一切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前提。因此,在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工作中,必须结合档案管理系统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积极探究解决的策略,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综上所述,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信息,档案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信息化数据档案管理工作,已成为当前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怡,焦国锋.浅谈林业档案管理信息化[J].陕西林业,2011,1(05):10~11.

水资源管理解决方案篇4

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了什么是案例教学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方法以及在案例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从而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近几年在我国发展迅速,但该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还不够理想。笔者认为:该专业的操作性和实用性很强,对于其课程教学来说,要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必须更多地改进教学方法,重视案例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一、案例教学法是教学结合实践的重要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教学过程结合实践的、非常有效的实用教学方法,它的主要优点是联系实际、激发兴趣、分享经验和解决问题。

什么是案例呢?一般来说,案例是指对现实生活中某个事件的真实记录和客观的叙述。这些案例以描述的方式重现了以往发生的事件以及对事件做出的决策、解决办法和得到的结果,而这些记录对我们处理现在或者是未来发生的类似事件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所以,案例的方法在教学中得到广泛的使用。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案例法进行教学,其目的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①将学生置身于模拟的复杂的现实生活环境中;②帮助学生获得分析实际情况的能力;③让学生练习使用在现实生活中所能获得的有限的资料来进行决策,并希望增长学生依据不完全的信息进行决策和采取相应行动的能力。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关键有两方面,一是使用案例教材,它主要包括:有明确教学目的的案例及相关的阅读材料、与案例相关的教学笔记、根据案例设计的讨论计划、根据讨论计划设计的相应的教学技术等。另一个是要有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利用这种教材的老师。他们清楚教学的理念,能够设计教学方案,编制教学案例,并熟悉案例教学技术和教学方法。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岗位研究、员工招聘与使用、培训与开发、绩效评估、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协调等方面。其内容紧贴人力资源管理实际,实践性非常突出,要求教学过程特别注重实践环节、注重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教师必须树立教学服务于学生的理念,必须重视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设计出更符合课程要求的教学模式,有效的结合人力资源课程实际操作性强的特点,使得这些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变得更加具体直观,更加形象生动,也更加有利于职业学校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案例教学:

第一、案例教学法能够充分调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传统教学方法以“灌输式”为主的讲授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而案例教学法大多采用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事例,要求学生以当事人身份身临其境地解决问题,从而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认真参与案例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这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案例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和能力。由于案例教学的特殊性,它要求学生学会分析案例,从中发现问题并拟定方案,然后参与课堂讨论,交换意见,形成有创意的方案,这样有利于养成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案例问题的解决方案可能有多种,由于案例教学法非常重视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考过程,从而可以不断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案例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传统教学方法往往理论知识的讲授多,照本宣科多,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死记硬背多。而案例教学法能够有针对性地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它不仅要求学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从而既能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又能增长实际操作的技能,可以说案例教学是成本最低、最节约时间的“社会实践”。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怎样实施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实质上是一种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为基础,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生活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主要以个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中最常用的是讨论法。例如,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派遣劳动者的管理的知识,结合周占文《人力资源管理》第二版中的《劳动关系协调》,笔者认为讨论法案例教学应包括:

1.案例分析。案例教学首先是下发案例材料(如本案例)或创设案例情境(如:《李先生与KDJ公司所引发的劳动纠纷》)同时下发一些思考问题,供学生分析、阅读,如:本案例给出三道思考题:①李先生到底属于哪个企业的员工? ②KDJ公司为什么不承认与李先生之间存在劳动关系? ③派遣劳动者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由于本案例来源于工作实际,可读性较强,适合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学生很快进入情境;了解、掌握案例中揭示的有关情况;很容易将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过去形成的经验与案例展示的背景材料整合起来,通过思考、分析、推理,从个体的角度形成初步理论;同时在此过程中获得乐趣、自信及终身学习的方法。

2.分组讨论。当一个个充满睿智和灵感的结论初步形成后,则进入小组讨论阶段。案例小组是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单位,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讨论的效果,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按奇数将学生分组,采取自由组合的形式,一旦形成,较为固定。为什么选择奇数呢?主要是为了方便形成小组结论。由案例讨论小组的每个成员民主地选出组长一名,记录员一名。讨论中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要简要地谈出结论形成的过程和思考,允许意见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记录员应认真地记录各种意见,组长组织讨论,形成小组一致意见,有疑问的带入全班讨论。

3.集中讨论。集中讨论是小组讨论的继续,一般由组长汇报本组的观点,同时将本小组在案例分析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进行全班集中讨论。全班集中讨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看问题,通过摆事实的方法讲道理,使不同观点相互补充、相互接纳,形成合力解决问题;继续允许不同意见进行争论,集全体同学的智慧,共同讨论所要解决的问题。

4.总结述评。案例教学的最后是总结述评,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由学生完成案例提出的问题,并对案例阅读,分析、讨论过程中取得的收获和感受做出结论;同时把从案例中学到的知识与其它方式获得的知识相联系,奠定可广泛迁移的知识基础。第二部分是由教师对本节案例课进行评价,做出全面总结。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强调案例所传递的信息,更应充分肯定学生的创造性和取得的进步。

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应该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堂教学中虽然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但是,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使用案例或案例法,需要注意以下的问题:

第一、案例教学法不是简单的举例法

在很多的课堂教学中,授课教师会把案例作为实例说明或演示论证,或者通过给学生一些案例来检验学生对学过的原理的掌握情况,便以为在教学中采用了案例法。实际上,我们不能简单地把配合教学的举例或对事例的分析看作是案例法。案例法的教学并不是简单地用举例来对课程的内容进行说明。案例法需要提供一个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案例只是用一组具体的事实供学生进行练习,以体验实际管理者所处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所需进行的智力思维和分析。在给定的环境中发生的事件的结果如何,通常是要由学生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做出判断和决定的。通过一个用案例法教授的课程,学生应该感到有过实际解决问题的经历,这是简单的举例法很难达到的。

第二、案例教学法不能适合传授所有知识技能

由于教学对象的需求是不同的,教学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需要根据课程的需要来确定是否采取案例教学法。案例方法在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以及在经济、法律等课程中的有效性已经得到实践的证明。案例教学法主要适用于实践技能的传授,对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传授不够理想。如果我们把案例法的教学方法用于不当的教学领域或目的,不但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反而还会对案例法的有效性产生误解。因此,案例教学法不能代替其它的教学方法。

第三、案例教学法实施中要考虑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差异

尽管案例是对一个真实事件的记录或叙述,甚至模拟出一个真实环境,但是它毕竟不是真实的。学员在虚拟环境中做决策时所感受的压力与现实中的压力是不同的,所以,学生不认真、不负责任的现象也会存在。因此,如果不能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一种能充分发挥其主动精神的环境,不能引起他们积极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案例教学法就不能发挥出它的效果,也很难达到教学目的。

可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比其它教学方法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技巧性更强,要求更高。因此我们认为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案例教学工作,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学校应充分重视和支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案例教学工作。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身是操作性和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开设该专业的学校从加强专业建设、保证教学质量的角度出发,应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给予充分的重视和资源支持,加大投入力度,划拨相应经费,引进、配备资深师资,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践技能。

第二,学校应多途径解决案例编写和质量问题。案例的编写和质量水平是案例教学法的基础。国家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不过十来年,教学案例数量不足,真实反映企业实际的案例缺乏,相关学校应考虑广开途径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企业实践来编写和完善案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与人力资源管理咨询顾问公司的合作也是丰富案例素材的方法之一。当然对以往案例的补充和修订同样是案例编写和完善的重要渠道。有些案例虽然陈旧,但企业背景和问题的代表性仍然突出。对于这样的案例,应该追踪企业的发展现况,补充案例对象企业的最新资料,检验以往分析和判断的正确性,使得案例教学课程能保持持久的真实与鲜活。

第三,学校应积极聘请人力资源管理实际工作人员进行案例教学工作。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专业案例教学中,除专业教师外,还应该考虑更多地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比如聘请企业人力资源副总、人力资源总监、人力资源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作为指导教师,来共同进行案例教学工作,解决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都缺乏企业实际运营经验导致的纯粹纸上谈兵的问题。所以吸纳人力资源管理实际工作人员加盟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教学队伍中,是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有效办法。

参考文献

[1] 杨海光.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9.02

水资源管理解决方案篇5

【关键词】档案档案信息化标准化

档案工作标准化是档案工作领域中的各种标准的总称,是档案工作中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的共同准则和依据。在数字化条件下,由于电脑系统在人工智能方面存在先天的局限性,因此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所涉及的标准化问题,将更加尖锐和苛刻,也就更需要统一全面的档案信息化技术和规范。

一、档案信息化建设现在面临的标准化问题

1、统筹指导缺失,导致系统标准的制定滞后。我国档案计算机管理技术的应用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已起步,并迅速普及到众多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90年代以后,电子文件大量出现,电子档案管理日益成为广泛需要。然而,我国档案计算机管理和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直至90年代末才刚起步,严重滞后于实践发展;即便定标工作已经起步,但进展缓慢,已制定出台的相关标准寥寥无几,内容缺乏系统性、配套性,对于实际工作需要杯水车薪i。标准化工作的滞后已经使档案信息化建设因缺乏必要的规范和引导而陷于盲区之中。

从现状看,虽然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各类档案管理升级中,国家档案局对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档案馆普遍提出的以计算机技术应用为核心的档案现代化管理要求,在客观上是一种国家推动力,但对工作深入发展的组织力度和后续措施显然不够,因而使工作较多地流于形式而缺乏实效。

2、各自为政,系统、数据不兼容。在社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近年来,各级各类档案机构,尤其是国家综合性档案馆纷纷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在档案管理系统的构建上已经有所突破。但是,由于各自为政,独立开发,首先是致使各机构的档案管理基础软件标准不一,造成档案信息资源的分散孤立,难以共享;其次是采集数据的内容、质量标准各异,良莠不齐,形成基础数据结构的鸿沟,造成信息资源整合上先天困难。

这种现状之下,必然造成极大的人力、物力的浪费,并拖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⑴由于各地区、各单位各行其是、互不沟通,技术研发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影响了档案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⑵由于盲目研发,各地区、各单位出现了大量非兼容的系统和数据库,档案信息化运行中的文件格式、数据内容、库结构的规定各不相同,形成了“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影响到档案信息的共享,制约了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⑶增加了工作量,降低了效益,不仅因大量低水平技术重复研发使总成本拉高,更由于日后随着相关标准的实施,新系统研发、原数据库转换等,必然发生二次投入的现象。

3、现有档案管理标准与信息技术契合度低,导致高新科技利用水平低。

我国现行档案管理标准体系基本是针对有形档案资料来制定的,缺乏专门针对信息化条件下的管理标准,从而严重制约了高新技术设备在档案工作中的利用水平。

二、解决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标准化问题的对策

1、必须以国家战略的指导思想,自上而下地组织对档案信息化的标准制定。档案信息化建设不仅涉及技术,更是涵盖了纷繁复杂的法制、体制、机制问题,档案作为社会性极强的信息形式,连结着复杂的社会关系,协调和解决与之相关的问题,仅依靠社会组织、机构的低层努力,实在勉为其难,因而必须从政府和国家层面入手。社会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机遇和挑战面前,档案信息化建设迫切需要紧密依托政策导向,加强统筹组织,明确工作走向,以求有序、健康、快速发展。与传统的档案工作相比,档案信息化建设更加需要讲求统一的技术体系,更加需要讲求标准化和规范化,因此先天上更加需要统筹规划,以便最终达成高度的信息共享。加强标准化建设,有效规范档案信息化工作已十分紧迫,而此项工作应是政府的职责,因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出路在于制定实施国家战略。

2、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贯彻标准化先行的原则。我国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档案信息化技术研发工作的总体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重具体技术研发、轻标准规范研制是重要的症结所在。各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实施的科研中,从课题的内容结构看,几乎都是为了解决各单位个性化问题,仅仅针对和解决各个点上的局部需要,日益增多的课题研究反而加剧了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各自为政、分散孤立的信息孤岛现象。这表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不应仅仅囿于个别和局部,解决具体的微观问题,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必须面向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全局,坚持标准先行的原则,把工作重点从解决具体、局部操作问题转向标准的制定、实施上来,有力提升对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指导力度iii。

随着整个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已是大势所趋。各级档案部门都应通力合作,协力构建全国统一的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平台,向社会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档案信息服务。而在网络环境下,要实现网络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构建统一的网络档案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平台,使之能联结各个应用系统,从而为网络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创造基础条件。就必须做到所有入网的档案信息都执行统一的数据标准,形成统一的逻辑数据库。因此只有提供关于信息资源系统整合的一系列完整的标准,并在资源的开发、产品化和组织管理的过程中加以遵循,才能实现信息资源的理想整合,所以应围绕标准化来推进信息资源的整合,坚持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化先行原则。

3、必须做到目光长远、高屋建瓴的制定适当的标准体系。一方面由于信息处理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而应用研发与实际推广又需要一定时间,因此往往形成技术应用与技术发展的代差,使得广大档案工作者一边羡慕和畅想着新技术的好处,一边抱怨着手中的软硬件设备生涩落后;另一方面,在信息化建设中容易形成希望硬件设备的配置应该是高档次先进的,软件系统的设计应该是面面俱到的想法,好像不这样,不足以体现现代化和先进性。实际上这种认识是不科学的。it产业有一个著名的“摩尔定律”,即每18个月芯片的运算速度便增长一倍。盲目跟进的结果,将导致原有设备还未充分发挥作用就被新设备所淘汰的局面,损失可想而知。

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是在制定标准时对技术的发展作出适当预判;其次是设立标准研究的常设机构,形成标准跟随技术进步而衔接发展的常规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在标准体系制定时做到目光长远、高屋建瓴,使标准体系不形成对新技术应用的瓶颈,既可以使档案工作者切实应用到先进技术设备,又可以指导信息化建设的适当水准,不会造成因盲目建设而造成巨大浪费。

参考文献

1吴品才.档案信息化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中国学术聚合门户网,2008.7.25

2陈婷等.档案信息化建设能解决“数据孤岛”问题.江南时报网,2009.5.15

水资源管理解决方案篇6

0前言

企业的信息管理一体化具体是指企业在档案、图书、文献和情报管理工作中实现一体化,实现企业档案、图书、文献、各种情报和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优化,使信息管理工作各环节之间保持明确分工的同时又紧密协作,协调好内部联系同时又要突出重点。使企业信息管理一体化纳入到企业现代化管理体系中去,为企业健康有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1实现企业信息管理一体化的必要性

1.1企业生产和管理需要信息化技术的规范和推动

各种决策问题贯穿在企业的生产、运营和发展过程中,比如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新产品的研发等方面都要面临很多的决策问题,所有的企业决策都需要有丰富的数据信息做支持,所以,第一时间掌握企业各个方面的信息才能帮助企业决策层作出正确的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决策,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1.2决策层需要的信息资源

企业决策层是领导企业发展的关键力量,在企业生产经营和变革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起到组织和决策的作用,所以,企业决策层控制着企业发展方向,对企业的发展情况起着决定性作用。领导决策层在进行决策的时候要以国际范围内行业发展水平和企业自身生产运营情况为基础。所以企业决策需要的信息资源是宏观的,反映大方向的综合信息,这些信息的主要通过企业档案、网络信息、书报文献和业内情报来获得。

1.3企业技术及管理人员所需的信息资源

在企业中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是企业决策的执行者,同时也是产品生产、企业运营整个流程的执行者,他们担任的是很专业的企业管理或者是技术方面的工作,所以他们所需要的信息是企业管理理论知识和生产专业技术知识方面的。

企业内技术和管理人员获得信息的途径大致也是企业档案、计算机网络、书报文献和各种情报资源等。

2实现企业信息管理一体化的手段

2.1整合重组的积极作用

(1)企业的重组和整合对于实现企业档案信息的归口管理,确保档案信息的条理有序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提升企业信息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2)企业的重组和整合对于企业档案信息管理中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进行有效的优化重组,从而解决下属单位档案信息管理技术薄弱、硬件设备简陋的矛盾。

(3)整合重组可以提高企业档案信息的开发和利用率,从而使企业档案和信息资源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生产运营和变革发展的整个过程。

2.2企业信息管理重组和整合原则

(1)统筹协调原则;在进行企业档案信息管理的时候要变革组织形式,进行一级管理,对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和相关的设备、人力物力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挖掘利用。

(2)整体性原则;经过对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优化和重新配置,在整体上提升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从而提升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服务水平。

(3)稳健原则;在充分认识企业信息管理优化重组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展开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工作,逐步的实现企业办公和信息管理方面的整合、改制工作。

2.3企业重组整合的目标

(1)实现对企业档案、图书和文献等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

企业重组、整合的目标是要实现企业信息的统一管理。在进行重组、整合的时候要建立完善的企业档案信息中心,做好档案信息资源的归口管理,结束企业档案馆和下属单位档案室管理混乱的局面,将各级档案馆权限职责分割清晰,整理信息重复归档或者是信息档案空白现象。

(2)提升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服务水平

升级企业信息化管理服务体系,为员工建立流动图书配送服务,档案信息上门服务,制定合理的企业档案图书服务规则,将企业信息管理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3)提高信息管理专业水平

在整个企业信息管理的流程中提升管理标准和水平,将专业科学的管理模式贯穿到企业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查阅利用的各个环节中去。对于企业档案信息管理设备和场馆进行改造和完善,促进企业图书以及文献等信息资源建设,对于企业信息管理部门进行人员的优化,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实行行业资格准入机制。

水资源管理解决方案篇7

北京水木知行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专注于为中国企业薪酬绩效管理提供专业化服务;业务领域包括全过程管理咨询、教练式管理咨询、企业管理培训、人力资源主管外包服务、员工满意度测评及管理改进、客户满意度测评、薪酬绩效数据服务等领域;咨询范围包括组织结构与管控体系、岗位管理体系、薪酬管理体系、绩效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水木知行3pm薪酬管理体系以及水木知行tp绩效管理体系是现代薪酬绩效理论与数百个成功案例的完美结合,目前已被上千家企事业单位广泛使用。

公司在项目管理、生产管理、连锁经营、集团管控等领域开发、积累了大量薪酬、绩效管理模型、工具和方法;水木知行绩效管理实务丛书为解决企业绩效管理难题提供了系统的解决方案;水木知行最新力作《薪酬设计与绩效考核实务》即将出版发行。

水木知行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和行业数据;公司客户遍布各个行业以及涉及国企、民企、外企以及上市公司等各类型企业,已经为中国烟草、中国联通、中国中铁、中矿集团、中航技、华东院、中钢集团等大型央企,广州鸿邦、北方路桥集团、东方网力、汇通集团、唐山远大集团、怡成血糖仪等行业龙头企业提供过管理咨询服务;为包括中国黄金集团、康佳集团在内的众多企业提供过管理培训服务。

为企业薪酬绩效管理实践传播思想、经验和智慧是水木知行的使命;成为最有影响力的为企业薪酬绩效管理实践提供智力支持的服务公司是水木知行的愿景。

业务领域

1.企业全过程管理咨询。全过程管理咨询服务是由水木知行咨询顾问较长时期入驻现场对企业管理现状做详细诊断。设计方案在客户的配合下由水木知行咨询顾问负责完成,公司协助客户制定分阶段实施计划并辅导客户实施,同时将对各级管理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2.企业教练式管理咨询。教练式管理咨询服务是由水木知行高级以上顾问定期对客户进行培训辅导,设计方案在水木知行高级顾问指导下由客户自己完成。水木知行专家跟踪绩效管理体系的长期效果,通过持续的、教练式的咨询辅导,切实提升企业基础管理水平。

3.企业内部管理培训。水木知行专家凭借丰富的管理咨询经验,依托先进的管理理念、工具、方法和技巧,为各类企业、各层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管理者能力素质和企业管理水平。

4.企业人力资源主管外包服务。由经验丰富的人力资源管理顾问出任客户人力资源主管,对企业管理状况进行深入调研并提出解决方案,对人力资源部门进行系统培训,帮助他们快速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将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带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5.员工满意度调查及管理改进。通过调查员工对企业发展、工作本身、工作回报和工作环境的满意度情况,帮助管理者倾听员工的心声,了解员工需求,诊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找出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管理建议,使员工满意度获得提升,公司竞争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6.薪酬绩效数据服务。水木知行通过研究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文化、业务策略、核心价值观以及员工的理解和认可状况,提炼出对员工个性品质、基本技能等方面的能力素质要求;通过对公司业务特点的深入分析,提炼有利于公司核心竞争力形成和保持的管理技能和专业技能等能力素质要求。

业务优势

优势一、适合东方人性格特征以及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的绩效管理提升系统解决方案

水木知行认为绩效系统解决方案一定要适合东方人性格特征并和社会发展阶段相结合,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培养人才、留着人才、吸引人才的目标以支撑企业长远发展。

优势二、对行业特性的深刻理解

几百家各种类型企业的薪酬绩效咨询服务经验是我们对行业理解的基础;对行业内在规律的深度思考以及在生产管理、项目管理、连锁经营领域有大量的模型、工具是我们成功的基础;对行业发展趋势与管理前沿的长期跟踪确保我们能给客户带来最新的管理思想与管理工具。

优势三、卓越的落地能力

水木知行深刻懂得知易行难,知行合一尤其重要;全过程咨询以及教练式咨询保证方案有着极高的可操作性;系统的分步骤实施推动方法,使薪酬绩效管理产生巨大的价值;长期的跟踪服务,水木知行客户有极高的客户满意度。

知行独创

水木知行tp绩效管理模型

tp绩效管理体系包括一个基础平台、两个绩效循环和三个绩效指标模型。一个基础平台是战略驱动绩效指标分析,解决考核的战略目标导向以及考核指标选取问题;两个循环是团队绩效管理循环和个人绩效管理循环,解决的是切实推进绩效管理的问题;三个绩效指标模型是组织绩效模型、能力素质模型和满意度模型,解决的是考核内容问题。

水木知行3pm薪酬模型

水木知行3pm是以岗位因素、个人因素、业绩因素以及人力资源市场价格为依据进行分配的薪酬体系。模型在坚持以岗位付酬为主的前提下,考虑任职者个人因素,个人技能因素、资历因素以及其他特殊差别因素,强调员工收入与组织绩效、部门绩效、个人绩效紧密联系,并随人力资源市场行情因素及时调整。

水木知行员工满意度测评

水木知行员工满意度测评通过企业发展、工作本身、工作回报和工作环境4个维度,将员工较为关注的问题层层分解,并通过满意度比例、不满意度比例、满意度得分以及满意度标准分等的统计,了解员工需求和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水木知行能力素质模型

水木知行通过研究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文化、业务策略、核心价值观以及员工的理解和认可状况,提炼出对员工个性品质、基本技能等方面的能力素质要求;通过对企业业务特点的深入分析,提炼有利于公司核心竞争力形成和保持的管理技能和专业技能等能力素质要求。

水资源管理解决方案篇8

论文论文摘要:水资源分割管理体制是制约广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大障碍。推动水资源统一管理是提高广东水资源管理效率与效果的重要措施。立足为广东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提供理论支持之目的,概要剖析了广东水资源部门分割管理的现状,并提出了广东水资源统一管理政府机构改革的三个方案:“大改方案”、“小调方案”和“协调方案”。从行政效率考虑,“大改方案”和“小调方案”较优,但从可操作性的角度考虑,“大改方案”和“小调方案”劣于“协调方案”。宜选择“协调方案”作为水资源统一管理省级政府机构改革的技术路线。论文论文关键词:水资源统一管理;政府机构;改革;水政策水利部提出“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新思路,标志着我国开始进行全面的水政策调整,以推动中国水利行业迈入一个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工作重心的新的发展阶段。在传统“工程水利”阶段,水利主要是与自然作斗争,战胜各种自然水患灾害,谋求如何改善自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不适应性,通过修建各类水利工程来改造自然,使自然为人类服务。而在“资源水利”阶段,水利不仅要与自然作斗争,更要与人类自身作斗争,谋求如何实现自然与人类的相互适应相互协调。不仅要修建水利工程去改造自然,更需要通过水资源管理工作来规范人类自身行为,使人类社会活动适应自然。可以说,改进和加强水资源管理工作,是贯彻水利部治水新思路的重要内容[1-2]。长期以来我国实行水资源分部门管理的体制,水量与水质、地表水与地下水等分割管理,水资源的分割管理导致部门职能交叉、政出多门、推萎扯皮、管理效率低下等诸多弊端[3-4]。随着广东社会经济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不少地区的水短缺和水污染等水问题日显严重,传统的水资源分割管理模式越来越成为制约广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障碍。推动水资源统一管理是改进和加强水资源管理工作的突破口,更是实现广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迫切要求。本文立足为广东水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提供技术支持之目的,在概要剖析广东水资源部门分割管理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和“错位”问题,提出水资源统一管理政府机构改革的三个方案:“大改方案”、“小调方案”和“协调方案”。1.广东水资源部门分割管理的现状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不断进行各种社会与经济改革的驱动下,我国政府机关的机构设置一直处于一个动态演进过程。2000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次较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虽然在2003年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上任后又对政府机构进行了改革重组,然而目前广东水资源管理的行政机构设置与职能配置现状主要是由2000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所形成的。2003年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上任后所发起的政府机构改革基本上没有影响到水资源管理的行政构架,因此在分析传统水资源部门分割管理体制的特征与弊端时,以2000年政府机构改革所形成的政府机构设置与职能配置方案为研究对象。广东2000年的政府机构改革在解决水资源部门分割管理问题方面有较大的动作,把原地质矿产局承担的地下水行政管理职能和原建设委员会承担的城市规划区地下水资源的管理保护职能划入水利厅,彻底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的部门分割管理地表水与地下水所引起的管理冲突与管理低效。然而,由于水资源的自然与社会属性的多面性以及水资源的自然与社会功能的多样性,2000年政府机构改革后,水资源管理工作仍由省政府的许多不同机构分割承担。基于社会水循环概念剖析水资源管理的具体内容,水资源管理主要包括如下九项内容:水系统性状监测管理、取水许可管理、水资源的配置与再配置管理、水价管理、用水定额管理、水用户教育、污水排放许可管理、污水排放权的配置与再配置管理、污水处理行业管理等。目前有发展改革委员会(原发展计划委员会)、水利厅、环保局、建设厅、国土资源厅和物价局等数个省政府部门的职能直接涉及这九项内容。将各涉水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与基于社会水循环概念划分的九项水资源管理内容相对应,形成图1所示的广东省水资源管理部门分割状况的概化图。从该图可以看出部门分割的水资源管理体制的最显著的特征是“取水”与“回水”的割裂,广东很多地方出现较严重的水质型缺水问题,主要是由水资源丰富的自然条件和“取水”与“回水”的分割管理体制共同作用所造成的。

水资源管理解决方案篇9

关键词:GiS水资源管理流域

1引言

水资源作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其综合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由于人类对水资源规律认识的不足以及常规的规划和管理手段的局限性,对水资源实现综合全面的管理难度很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尤其是GiS技术的逐步成熟,开发基于GiS系统的综合水资源管理系统成为可能。在辽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过程中,GiS作为基础的数据平台对数字化地图等空间数据和水文信息等属性数据进行统一的管理,同时,GiS还为流域规划项目中所采用的水量模型(iGSm)和水质模型(miKe11)等提供了统一的数据接口,将各个环境模型很好的衔接和协调起来。GiS系统强大的图形处理和输出能力更为水资源管理决策提供了直观的数据支持。从辽河水资源管理系统实际的应用情况来看,GiS技术在流域水资源相关空间数据的获取、管理、分析、模拟和显示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评价水资源规划方案和进行复杂的水资源管理决策方面也起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2GiS技术和水资源管理的结合

(1)GiS技术的优势

GiS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对空间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管理、操作、分析和显示的计算机系统。它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地理信息,辅助相关的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1]。由于GiS可将地理空间模型化并存储在计算机中,因此它还具有对研究对象进行描述、模拟和预测的功能。相对于常规意义上的信息系统,GiS具有空间分析能力强、数据来源广泛、工作方式直观形象等特点[2],在对空间数据的查询和分析功能要求较高的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流域水资源管理的内容

流域水资源管理是对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等方面在系统层次上的定量分析和综合集成。一方面它提供了进行流域国土规划和经济布局规划的水资源基础,另一方面它通过对水量时空分配的再调整和水环境标准的制定,协调了防洪除涝、节水灌溉、城镇供水、水利发电、水土保持等专项规划之间的关系,在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全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水的流动性特点,在流域内一个点上的扰动会影响到周边和下游地区[3],因此在进行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基于相应的环境模型分析各项管理战略和开发方案的环境影响,同时结合当地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以及各方对水资源功能的要求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最终拟定流域内水资源管理的最优方案。

由此可见,在进行力流域水资源规划和管理过程中,非常强调运用各种环境过程模型,如稳态和动态水流模型、多维水质模型和污染扩散模型等。这些模型大都具有明显的空间特性[4],但这些环境模型在对空间数据的操作尤其是在结果显示方面仍显困难。而空间分析和空间数据管理正是GiS的优势。GiS可以为这些环境模型提供整体的基于GiS逻辑原理的空间操作规范,用以反映具有空间分布特性的模型研究对象的移动、扩散、动态变化及相互作用过程。在GiS中,基本概念是空间位置、空间分布和空间关系,而基本研究对象是被抽象成点、线、面的空间实体及其相关属性。与之相对应,在环境模型中,基本概念是物质、能量及其运动转化,而基本研究对象是诸如水、人口等明显具有空间分布特性的环境要素[5]。GiS和环境模型在概念和研究对象上的相似性、互补性,使得二者的结合合理又具有实用价值。

在欧盟-辽宁水资源项目中,基于GiS的水资源管理系统的流程如下所示:

转贴于3基于GiS的流域水资源管理系统设计

3.1系统目标

以辽河流域的水资源规划和管理为例,建立基于GiS的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能存储和处理流域水文学和社会经济的相关资料,并能提供查询功能。

(2)通过基于GiS的查询和分析,能提供必需的空间信息,为今后水利工程布局提供基础数据。

(3)能为决策机构提供丰富的社会经济信息,为水资源的调配提供依据。

(4)可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未来需求量进行评估和预测。

(5)能对水资源的开发潜力进行分析计算,为合理开发水资源提供决策依据。

(6)结合相关的环境模型,能对水资源开发战略和方案做出评估

3.2系统结构

为了安全、高效的实现数据的存储、分析和共享,基于GiS的水资源管理系统应采用C/S模式和B/S模式相结合的网络结构(见图2)。在数据库管理方面,可通过面向对象的空间数据管理系统和基于关系数据库的空间数据库来实现数据的无缝集成。

3.3系统模块设计

基于上述分析,辽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系统主要集成以下模块:数据录入模块、检索和查询模块、统计分析模块、空间分析模块、辅助决策分析模块和数据输出模块。(见下图)。

(1)数据录入模块。用于系统中空间和属性数据的获取与更新。空间和属性数据可通过键盘、扫描仪及数字化仪等输入设备录入计算机,也可从其它系统直接将数据转入本系统,同时这一模块还提供对数据的适时更改和补充功能。

(2)检索与查询模块。提供属性-空间的逻辑查询和空间-属性的空间查询功能。由于GiS系统中数据同地图中点、线、面相对应,这两种操作实际结果是一致的。数据库的操作能及时反映在地图上,而对地图的操作也能在数据库中表现出来。

(3)统计分析模块。包括对查询结果的统计分析、对空间分析结果的统计分析以及对水文、土壤、人口、经济等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统计的范围可由用户自行设定,如通过矩形、圆形或多边形工具来确定范围大小。同时,这种统计分析功能既可进行一项数据的统计分析,也可对多项数据同时进行统计分析查询,查询结果可通过报表、地图、表格或文字说明的形式打印输出。

(4)空间分析模块。负责对图形进行地形分析、缓冲区分析、空间叠置分析等操作,并能将分析结果进行汇总,以各种专题图表及统计图表的形式输出。

(5)辅助决策分析模块。主要包括水量计算模型(如辽河流域项目中使用的iGSm水资源模型)、水质模型(如miKe11模型)、水资源供需分析及预测模型、决策支持系统模型等。以上模型可对一项或多项数据进行预测或评价,从而了解流域或特定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及发展趋势。同时,通过模型模拟出各个候选方案的实施效果后,可利用决策支持系统模型优化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管理的最佳方案,为最终的水资源管理和规划决策提供直接的依据。

(6)数据输出模块。可将统计、分析和决策的结果以文本、报表或图形的形式输出。

4系统功能实现

基于GiS的水资源管理系统可实现如下主要功能:

(1)预测分析

例如通过输入动态的监测数据,可适时做出地下水位等值线图,并经系统的空间分析模型计算出地下水库的库容量,进而利用辅助决策分析模块中的水资源预测模型对未来地下水资源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

(2)水资源调度分析

根据农业、工业等部门在当时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及生产现状进行指标分析,确定合理的供水量,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最优的分配,进而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3)信息检索和查询

可对研究区历年观测的水文资料进行检索,如历年降水量、径流量、地下水位年变化和月变化、水库入库量、废水排放量等。还可对系统内存储或经系统分析而派生出各种图形文件进行查询,如耕地、渠道、河流水系、水库地形等高线、典型年降水量等值线等。

(4)模拟与决策

如利用水量计算模型和水质评价模型对候选的可行水资源管理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模拟,直观的对候选方案进行评价。进一步可将预测结果输入决策支持系统模型,求得规划方案的最优解。

水资源管理解决方案篇10

【关键词】国有堤防林地侵权纠纷

一、东荆河流域国有堤防林地资源管理基本状况

东荆河是汉江下游唯一的自然分流河道,主要流经江汉平原的潜江、监利、仙桃、洪湖等县市,并与长江相连,全长173公里。据2010年最新统计,东荆河两岸堤防护堤林带现有面积近1760公顷,总株数有百万株之多。堤防林业的形成和发展与堤防防洪保安可持续发展休戚相关。1996年水利部颁发的《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明确肯定了堤防林业不仅对堤防具有防自然力侵蚀破坏的作用,而且对美化堤容堤貌、保护生态环境、增加管理单位经济收入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洪湖东荆河堤防位于东荆河下游,每年都承担着防长江夏汛和汉江秋汛的任务,大力发展防护林带对防自然力侵蚀破坏堤防具有显著的作用。当前,该堤防林地权属改革走在流域县市的前列,主要得益于以下两个因素:一是20世纪80年代的堤防林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在此之前,流域堤防林业实行的是“谁栽、谁管、谁受益”的管理模式,堤防管理部门与沿堤村组共栽共管,收益按比例分成。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洪湖东荆河堤防管理部门率先有效推行“自育苗、自造林”的林业管理模式改革,使堤防林地资源边界呈现较为明晰的状态。二是抓住了21世纪初农村推行土地、林木确权改革政策的机遇。早在1992年,国家土地管理局、水利部就联合下发了《关于水利工程用地确权有关问题的通知》,为堤防管理部门保护管理其合法权益指明了法律途径。进入21世纪初的10年,农村土地产权逐渐得到强化,林权的确认范围不仅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含沟渠、路林),也包括县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的集体所有的宜林地、沟渠路、“四荒地”、“四旁地”等,要求林权确认到户、林权证发放达到95%。此次林改工作虽然不涉及堤防等国有土地,但洪湖东荆河堤防管理部门不等不靠,积极争取了洪湖市人民政府和林业、国土管理部门大力支持,投入人力物力全力以赴,于2004年为所辖91.05公里堤防林地资源办理了堤防内外护堤护岸林木《林权证》;于2010年在沿堤7个乡镇42个村组的配合下,办理了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国有土地使用证书》。

目前,流域其他县市堤防管理部门在已办土地证的林地,对新栽植的林木均办理了属于堤防管理部门的林权证。在尚未办证确认的林地,堤防林业生产主要实行的是大户大面积承包经营,经营者与堤防管理部门及附近村组分成的模式;在权属两证齐全林地,主要实行的是堤防管理部门基层管理段干部职工责任制管护模式;对于低洼、低产、不易管护、人畜危害大、改造投入大的外滩林地,则以对内(外)个人承包的模式作为补充。

二、国有林地资源侵权纠纷呈现出的几种形态

确权前的堤防林地资源纠纷称为权属纠纷,确权后的堤防林地资源纠纷称为侵权纠纷。堤防林地资源出现的侵权纠纷形态,从侵权对象来看,主要有个人与堤防管理部门之间的纠纷、少数人以集体名义与堤防管理部门之间的纠纷;从侵权案件引发的调处方式来看,有双方直接协商调解的纠纷、依靠所在地地方政府行政调解的纠纷和申请刑事立案打击配合行政调解的纠纷。

三、权属纠纷案件产生的原因

1、历史原因。堤防管理部门所辖林地资源的形成,基本上在时期定型,在堤防建设时期有很多林地在当时是通过公社领导“划拨”权得到的。原因在于当时堤防管理部门与地方乡镇同属一个政府管辖,土地都是的。而农村农民对土地资源的认识,却随形势变化而变化。以2006年的农业税费改革、2007年的农村林权改革为分水岭,在2006年前,堤防周边的7个乡镇农田土地曾出现大面积抛荒现象,但在此之后,农田不再闲置,甚至村组沟渠路旁的零散土地也得到了开发利用,农村土地增值增效明显。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对历史形成的部分堤防护堤护岸林模糊权属的问题,必将迎来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确权过程。

2、利益驱动。农村林地林权改革,提升了土地合理利用价值,为农民带来了经济实惠。但是,由于农村区域内的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之间有模糊产权的存在,具有很大的利益吸引力,从而引发了确权划界的利益冲突。在经过合法确权程序后,这种利益冲突仍有一个阶段性持续出现的惯性,从而出现了权属纠纷到侵权纠纷性质的演变。

四、解决侵权纠纷的法律依据和实践途径

洪湖东荆河堤防管理部门在2007年至2012年的6年间,经历了林木确权到堤防工程用土地确权的全过程,其间发生有影响的权属纠纷水事案件2起,影响很大的侵权纠纷案件5起。

1、有关林地林权纠纷处理程序的法律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十七条规定:个人与单位之间发生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争议,由当地县级或者乡级人民政府依法处理,当事人对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通知之日起一个月内向人民法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第三十条规定:护堤护岸林木,由河道管理单位组织营造和管理,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砍伐或者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七十四条规定:在水事纠纷发生及处理过程中煽动闹事、结伙斗殴、抢夺或者损坏公私财物、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的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2、堤防林地资源侵权纠纷调解、处理的实践。2007年春季,在堤防所属工程管理范围内相继出现了2起林地权属纠纷案件。堤防管理部门虽然通过市林业局的介入阻止了侵权人的林权办证行为,但土地权属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摆在堤防管理部门面前的或是主动确权维权或是被动确权退缩两种选择。

2010年12月,经洪湖市公安局批准,洪湖市公安局沿江派出所驻洪湖东荆河民警室正式成立,明确规定“凡发生在长江堤防、东荆河堤防沿线的涉及到堤防建设方面的所有案件、事件、纠纷,由沿江派出所接处警、受理侦办”。民警室的成立进一步打造了堤防水政执法与公安联动平台,加大了水事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

洪湖市人民政府对东荆河堤防的管理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2011年5月,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东荆河堤防管理维护工作的通知》,要求东荆河沿堤7个镇(区)政府及市直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好东荆河管理部门加强堤防日常管理维护工作,确保堤防安全,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市政府和沿堤乡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堤防水政执法创新水政执法维权体制机制,形成了由基层管理段、水政监察大队和沿江派出所三个层级构成的“三位一体”水政监察网络,在日常执法监督检查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在2012年春季堤防植树造林期间,堤防周边社会环境秩序有了明显好转,堤防林地侵权纠纷案件态势明显弱化。

堤防管理部门针对具体侵权案件,及时到所涉及的村组、当事人家里,做反复耐心细致的宣传、教育思想工作,争取了大多数群众的理解支持,为顺利解决侵权纠纷营造了良好的氛围。绝大多数的侵权纠纷案件以行政调解结案,堤防管理部门与案发所在村委均签订纠纷调处协议:村委承认堤防管理段对该村沿堤的工程用地享有合法的管理权和使用权,对以后管理段的林业生产不再阻挠,支持管理段的工作;管理段不追究此次法律责任,但保留追责的权利。

2011年三门湾堤段外滩毁林占地侵权纠纷案尤为特殊,最终以挑唆者受刑事处罚、村民代表与管理段和解结案。三门湾堤防外滩近70亩更新砍伐林地纠纷从2010年秋冬开始,愈演愈烈,至2012年春季平息,堤防部门被毁损幼林8次累计3000株,造成经济损失达10万元。该案经镇村多级组织上门调解无效。鉴于该案件已对堤防管理社会环境带来了恶劣影响,市公安局接到报案后以破坏生产经营罪立案。2011年4月初,公安人员对这起案件的2名主要组织者进行了成功抓捕。这2名嫌疑人供出了组织、胁迫村民进行破坏的犯罪事实,被公安机关刑拘。4月中旬,由镇政府再次出面协调,村委与管理段达成和解意向。2012年管理段春季植树造林顺利进行。

五、对堤防林地资源确权工作的几点思考

2012年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对林业重大改革有这样的评价:过去5年,我国林业重大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集体林权改革自2008年推开以来,目前已有18个省区市基本完成明晰产权任务,解决林权纠纷80余万起,确权集体林地22.36亿亩,占总面积的81.69%,有6825万农户拿到了林权证……今年将在部分省启动国有林场、国有林区改革试点。当前堤防林业即将进入冬季或春季植树造林时期,这个时期也是侵权(权属)纠纷案件的高发期,堤防管理部门若能借鉴成功的经验开展维权工作,营造和谐氛围,将会更好地配合地方政府推进林地资源确权改革。

1、堤防管理部门要主动参与地方政府组织的林地资源确权改革,积极争取合法权益。土地确权程序必须经过四边相邻土地所有者的盖章确认阶段,司法判定土地权属是依据土地登记的有关文件。当前沿堤有些乡镇已开始着手村组之间的土地边界界定工作。由于被动确权是得不到地方政府的理解与支持的,因此堤防管理部门主动参与地方政府的确权工作,方能了解实情,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2、积极构建联合执法调解平台,及时化解纠纷,是推动确权工作开展的有效手段。建立联合执法机制,能形成多方参与的宣传、教育、调解的合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争取大多数、孤立少数,有效遏制纠纷事态的恶化。

3、加强水政执法队伍建设,提升宣传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是依法维权的可靠保障。水政执法队伍承担着保护堤防基础设施安全、宣传水行政法规、查处水事违章案件及维护堤防合法权益等重任。水政队伍的群众工作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非常重要。在实践中,水政队伍在纠纷查处一线,要及时搞好违法证据的收集,形成完整的证据链举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4、堤防林业只有不断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2011年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在《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强调,要深化水利改革,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明确对现有水管单位进行公益性或准公益性定性。堤防林地资源确权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发展平台。堤防管理单位定性改革,将规范堤防生态防护林带或公益林带管理,也将促进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更好的发挥。同时,堤防部分林带的商品林生产规划,必将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稻葵:转型经济中的模糊产权理论[J].经济研究,19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