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产能源管控十篇生产能源管控十篇

生产能源管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7:14

生产能源管控篇1

冶金企业能源管理系统(emS)主要用于冶金行业生产线的能耗监管,本文以钢铁企业为例,深入探索钢铁企业能源管理系统在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功能和作用,并分析能源管理系统的结构组成。研究发现该系统由信息处理、故障处理、能源处理三个子系统,各子系统相互辅助运行,实现钢铁企业能耗控制和成本控制,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钢铁生产质量。该系统主要通过降低吨钢生产能耗、提高生产效率、控制生产质量、减少污染物排放量等方式提高钢铁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

钢铁;能源管理系统;系统结构;系统功能;发展趋势

能源消耗是钢铁企业炼钢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般占到炼钢流水线总成本的30%左右,能源消耗总量主要受到炼钢设备、流水线工艺水平、产品类型、企业能源管理质量等方面的影响。当前钢铁价格迅速下滑,“钢铁卖出了白菜价”、“国内钢铁库存五年都用不完”,这些耳熟的新闻宣传表明国内钢铁企业正在行业寒冬中煎熬,而钢铁企业的成本控制和质量提升就成为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钢铁企业的成本控制随着生存压力的增大而愈发得到管理者的重视,而能源消耗作为炼钢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需要强化控制,因此对钢铁企业能源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并研究能源管理系统的运行情况有重要意义。

1钢铁企业能源管理系统功能分析

钢铁企业能源管理系统是冶金企业自动化控制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包括降低吨钢生产能耗、提高生产效率、控制生产质量、减少污染物排放量等,同时emS在生产事故预案的编制、事故查明和处理、能源分配调度等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该系统主要是用于企业能源消耗管理和各类安全事故的预防。该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能源管理系统还可以对企业炼钢过程中的能源消耗种类、数量进行汇总和分析,协助能源管理人员实时监控生产线能源消耗状态,并通过调整能耗来确保生产线在最佳状态运行。能源管理系统的存在能够降低企业的能源管理成本,极大的削减能源管理的人员成本,实现高效率、高精度的能源消耗监控和管理,并将分散的能源管理与集中的能源控制需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分散的能源使用需要同步监控,能源管理系统通过各个监控分站实现分散数据的手机;集中的能源控制主要是通过中央控制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后给出控制建议,能源管理人员可以在中控端实现整个炼钢生产线的能源控制,从而实现集中式的能源管理与生产控制。

2冶金企业能源管理系统结构分析

能源管理系统在钢铁且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对于大型钢铁企业而言,多条生产线路和繁杂的能源消耗导致炼钢成本居高不下,经济寒冬使得钢铁企业必须高度重视成本的控制,能源消耗部分的成本控制关键就在于能源管理系统的技术水平,当前能源管理系统主要包含三个部分,信息处理、故障处理和能源管理三个部分,三个分系统相互独立,又相互传递信息辅助各自的运行,从而对钢铁企业实现高效率的能源消耗管理和生产线故障识别与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处理子系统的基本功能是数据采集和过程监控,它是能源管理系统的基础子系统,包括了最基本的SCaDa系统功能:不同需求的数据采集、分类数据归档、实时闭环调节、逻辑分析处理、人机界面、管理报表、基本数据处理等。故障处理子系统主要包括:监测、分级报警、信息记录和归档、故障基本分析、故障分析专家系统等。能源管理子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能源计划管理、能源实绩管理、能源质量管理、运行技术支持、预测分析。

3冶金企业能源管理系统发展趋势

随着能源管理重要性的提高和企业生产成本的控制重要性提升,冶金企业能源管理系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未来该系统的功能和相关技术也必然会得到进一步发展,根据钢铁等冶金企业现状和技术研究情况未来该系统的发展将有如下趋势:地理信息技术:该技术的最主要功能是定位,由于冶金企业能源消耗具有分散性的特点,能源管理系统的监测设备也分布在整个厂区,因此各地点的能耗都采集到终端进行处理。地理信息技术可以确保终端显示出厂区各个地点的能耗情况,如果出现异常能够更迅速的找到故障地点,同时也为企业能源供应线路的优化提供指导意见。

4结语

综上可知,能源管理系统(emS)是钢铁企业能源消耗控制的最关键系统,也是钢铁企业压缩生产成本、度过行业寒冬的重要环节,能源管理系统的结构主要包括信息管理、故障管理和能源管理三部分,信息管理主要用于能耗信息的汇总和分析,给能源管理人员提供控制依据;故障管理主要用于整个管理系统的运行状态监管,保持系统稳定;能源管理主要用于监测生产线能耗,用于收集控制信息。该系统的高效运行能够确保钢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降低能源消耗、提高生产质量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因此是钢铁企业综合控制企业生产相关成本的得力助手,作为钢铁企业的基层信息管理人员,我们需要立足岗位实际,不断探索能源管理系统的优化途径,提高能耗控制效率,进一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贾艳艳,部龙江,胡芝春.中冶赛迪能源管理系统主要功能及其实施流程[J].钢铁技术,2013(03):54-56.

[2]吴强强.浅谈冶金行业能源管理[J].酒钢科技,2011(02):398-401.

生产能源管控篇2

关键词: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煤矿安全管理;作用

1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对煤炭资源需求的增加,煤矿开采规模也不断扩大,但是煤矿开采环境比较恶劣,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进而给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影响到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煤矿之所以发生非安全事故,其根本原因在于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未能有效把控安全风险。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是新时展的新的风险管理模式,它以风险管理为核心,员工的不安全行为管理为重点,将其运用到煤矿生产中,可有效保障每项安全工作有序进行,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

2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介绍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包括了风险预控管理、保障管理、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检查审核与评审、管理方针以及综合管理七个部分。该体系中,风险预控管理是核心,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是重点,生产系统要素和综合管理是基础,保障管理、管理方针以检查审核与评审是支撑,最终以信息化系统作为运行平台,将各个环节有效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在煤矿生产中,安全管理是核心工作,因为煤矿生产过程中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往往就是造成安全事故的罪魁祸首。对此,只有抓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才能保障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保证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煤矿生产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以pDCa闭环管理为运行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煤矿生产每一个环节都处于可控、不断改进的状态,从而有效地杜绝了安全隐患发生[1]。

3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运行过程

煤矿是煤炭资源开采的地方,一般分为井工煤矿和露天煤矿。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容易造成煤矿开采安全事故,一旦煤矿出现安全事故,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做好煤矿风险管理至关重要。风险与预控管理体系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煤矿安全管理的过程可以根据不同煤矿的具体特点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3.1危险源的辨别

危险源是煤矿开采过程中引起安全事故的起因,可以说煤矿开采过程中存在许多危险源,这也决定了危险源辨别的重要性。煤矿风险预控管理的重要内容就是进行危险源的辨别。在煤矿危险源的辨别中,管理者要根据不同煤矿的特点,做好煤矿危险源的辨别,然后根据分类结果,综合运用企业人力、机械设备和环境支持等方法,对煤矿危险源进行检测。同时,要对煤矿开采各个环节进行检测,利用技术手段对煤矿开采各个环节的危险源分析,从而找出一切威胁煤矿安全生产的危险因素。同时,管理者还可以借助相应的技术手段,对危险源进行分类,按照危险源类型制定相应的防范方案。

3.2风险评估

在煤矿危险源辨别后,需要对其进行风险评估,通过确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可能造成的损失确定风险等级,因此,做好风险评估至关重要。在风险评估中,管理者可以通过风险评估矩阵,对煤矿危险源进行全面的分析,了解这些危险源所在生产环节和区域,评估这些危险源可能造成的风险损失。一般而言,企业需要结合煤矿生产特点,制定风险评估初稿,将其传达给各个科室、各班组及基层主要管理人员,并让他们参与到风险评估初稿的审查,对风险评估初稿进行补充和完善,进而按照完善的风险评估方案执行生产。

3.3风险防控措施的制定

在煤矿生产中,风险是不可避免的,而要想有效规避风险,就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下,危险源辨别与风险评估目的就是提炼管理对象,针对管理对象制定出管理标准和风险防控措施,可以说,风险防控措施是风险防控管理的重中之重。在制定风险管理标准时,企业必须严格按照国家以及行业在安全生产中提出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消除相应的危险源。在制定风险防控措施时,要以危险源辨别和风险评估结果为基础,制定出全面、科学的风险防控措施,进而更好地指导现场安全生产。

3.4风险源监测

风险防控措施只能够对煤矿生产过程中已经检测、评估的风险进行防控,但是在煤矿生产过程中,还会存在一些突发情况,如,机械设备突然故障,进而容易引起安全事故。因此,还必须对煤矿生产过程进行动态监测,有效把控危险源。危险源监测包括对危险源的状态监测和风险控制过程监测[2]。危险源的状态监测主要是监测危险源是否处于安全状态;风险控制过程监测的重点是风险控制的执行效果。

3.5风险预警

风险预警是风险预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风险预警,可以有效规避煤矿生产风险,降低风险损失。煤矿企业应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类危险源的风险进行预期性评估,设定相应的风险预警等级,并根据危险源动态监测中暴露出的各种风险及时发出风险预警警示,以便管理者及时处理风险[3]。

4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煤矿安全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危险源的辨别,可以掌握煤矿危险源的数量及分布情况,了解煤矿安全管理现状;通过风险评估,可以掌握每一个危险源发生实效的可能性以及造成的后果;通过风险综合管理,可以有效把控危险源,保障煤矿安全生产;通过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以及检查审核与评审,可以有效扼杀危险源,防止煤矿风险的发生。

4.1规范作业人员的行为

人作为煤矿生产的主体,同时也是煤矿危险源之一,如果煤矿作业人员安全意识不高,不具备规范的作业技术,在煤矿生产中就容易出现安全事故。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中包括了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下,企业需要对作业人员进行相应的安全培训,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使他们掌握相应的煤矿开采技术,能够按照技术要求开采煤炭资源,进而提高煤矿生产的科学性,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4]。

4.2保障机械设备的稳定运行

在煤矿生产中,机械设备有着重要的作用,借助机械设备,可以完成许多人力无法完成的工作,大大提高煤矿生产效率。但是,机械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会出现损耗和故障,进而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因此,做好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尤为重要。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下,机械设备处于可控状态下,这种可控包括了设备运行前、运行中以及运行后的管理控制。机械设备投入使用前,煤矿企业需要对机械设备性能进行调试,并分析其相关参数,是否满足煤矿生产需要,在不满足的情况下,需要更换设备[5]。同时,在机械设备运行过程中,机械设备是由专人操作,且借助计算机技术对机械设备进行全面的监控,一旦发生故障时,控制中心就会发生警报,进而降低故障发生。

4.3营造安全的煤矿生产环境

煤矿作业环境比较恶劣,如,在井下作业,作业人员的视线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如果视物不清,就容易出现安全事故。因此,监控煤矿生产环境极为重要。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下,煤矿企业可以辨别煤矿生产环境中的危险源,包括人、机、环、管四个方面,然后根据辨别结果,做好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和管理措施,从而保障煤矿安全生产[6]。另外,煤矿企业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对煤矿生产环境进行监测,当煤矿生产环境存在安全隐患时,可由信息技术系统发出警报,进而警醒作业人员远离危险源。

5结束语

综上,安全管理是煤矿生产的生命线,是煤矿企业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保障。在煤矿生产过程中,煤矿安全生产的危险源包括了人、机、环、管四个方面,而传统的风险管理模式侧重于人与管这两个层面,无法全面把控煤矿风险。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考虑到了危险源辨识的全面性和时效性,注重对煤矿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源的评估与控制。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下,煤矿企业可以从人、机、环、管四个方面入手,进而全面保障煤矿生产安全,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效率和水平。

参考文献

[1]芦志刚.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与探究[J].石化技术,2019,26(03):271.

[2]曾培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采矿安全管理中的作用[J].世界有色金属,2018(20):65+67.

生产能源管控篇3

[关键词]钢铁工业;节能;wonderware能源监控系统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20.031

[中图分类号]tF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0-0040-01

我国基础工程设施建设离不开钢铁材料,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必须大力发展钢铁工业。但钢铁工业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出现了生产过剩,我国成了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消费国,钢铁工业本身是我国能源消耗最高的产业之一,加上钢铁产能过剩,制约了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如何节能减排,降低钢铁工业的能耗,成了所有钢铁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节能减排是我国钢铁工业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钢铁企业的社会责任。虽然近年来大部分钢铁企业采用了节能,但能源监控与消耗管理仍不够理想。如何充分发挥钢铁能源监控系统的功能,做好钢铁工业节能,让钢铁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新时期钢铁工业节能的新方向。

1钢铁工业节能及其对能源监控系统的需求

钢铁工业节能与钢铁生产的工艺流程相关,只有了解掌握钢铁生产工艺流程,优化和改进生产工艺,才能实现钢铁工业节能。一般来说,钢铁生产主要包括3个工序,分别是炼铁、炼钢和轧钢。只有采用新的节能技术才能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当然钢铁工业节能还包括钢铁生产过程中的能源循环利用,通过能源回收利用,可优化能源消耗。大多数的钢铁企业采用能源监控系统加强钢铁生产过程能源消耗的监管,这为钢铁能源监控系统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又为钢铁能源监控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新一代自动化检测技术和控制技术发展,促生了很多自动化装备,这些先进自动化设备可以保证了钢铁工业生产过程监控,同进又实现了钢铁工业节能。通过多相流煤粉检测设备监控高炉喷煤,通过煤气分析仪监控煤气回收,通过煤气温度和压力的监控进行高炉煤气余压发电,这些自动化设备保证了钢铁工业节能,也保证了钢铁工业生产过程的监控。例如,煤气分析仪既保证了监控回收的情况,又对煤气的浓度、煤气的流量等进行了高灵敏度的监控。这些自动化检测技术实现了监控,又实现了操作灵活等。钢铁工业节能还包括自动化监控设备本身的节能,钢铁工业能源监控系统中的监控设备消耗了大量的电量,要尽量采用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实现监控设备的节能。例如,钢铁能源监控系统中的风机、水泵、皮带机等等,这些设备的能源消耗占了总能耗的一半左右,如果加强这些设备的自动化技术,实现交流变频控制这些设备,就能实现这些设备的进行能耗,达到节能目的。先进的过程控制理论也是现代钢铁工业节能不可缺省的组成部分,通过数据模型或智能控制可优化钢铁生产过程的环节参数,实现工业节能,例如,高炉专家系统、加热炉优化控制模型、转炉炼钢终点控制模型、智能精炼炉控制系统、电炉能量输入优化模型和模糊控制系统等等。同时,这些先进的过程控制还可以实现监控设备的故障诊断,增强使用寿命,实现间接工业节能。

2wonderware能源监控系统

目前大多数钢铁企业采用wonderware能源监控系统实现钢铁企业的能源监控。wonderware能源监控系统通过DCS、pLC技术实现自动控制,通过以太网将仪表数据传输给数据采集功能模块,通过局域网内电力综保系统采集自动化设备基础数据,各功能模块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协调。

wonderware能源监控系统由i/oServer、intouch、inSQL、wiS和SuiteVoyager组成,各部分间实现数据的采集、传输、监控和处理、等等功能,各部分之间想到协调,共同完成能源监控的任务。wonderware系统通过i/oServer实现能源监控系统与设备层的接口,各功能模块之间采用SuiteLink通信协议。wonderware系统通过intouch展示数据,通过inSQL存储和管理数据。wonderware系统通过SuiteVoyager(信息软件门户网站)数据的。可以肯定的是,wonderware能源监控系统通过Hmi技术、图形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通信技术,实现了钢铁工业的能源的监控。

3wonderware能源监控系统在钢铁工业节能中的应用

wonderware能源监控系统被广泛应用于钢铁工业的节能,通过wonderware系统实现数据采集及归档、煤气等气体流量监控、报警及其他的信息查询等功能。钢铁能源监控系统中的基础数据包括电量、煤气、水、氧气、氮气等。环境监控员通过系统实时观察系统的各参数,实现能源的调度和管理。

wonderware能源监控系统由能源监控中心负责管理,由自动化部负责技术,其他分厂,总厂科室参与管理。wonderware能源监控系统主要包括电力系统、煤气系统、水系统、氧氮系统、蒸汽系统、压缩空气系统、高炉鼓风系统、环保系统等等,通过分布在各分厂的自动化设备采集基础数据,实现数据传输、存储以及展示等功能,最后实现对钢铁全过程中的实时监控遇,同时还可通过互联网能源监控的最终结果,实现过程管理,也实现更高效的管理,满足精细化管理的需要,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4结语

钢铁工业的飞速发展造成了我国能源危机,如何节能减排几乎是各大钢铁集团公司的首要任务。各大钢铁集团公司应根据自己的钢铁生产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建立钢铁能源监控系统,实现钢铁动力监控、能源监测、生产过程监控等功能,努力提高企业的自动化水平,加强高端自动监控设备的研发,真正做到节能减速排,实现能源最大化、最优化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生产能源管控篇4

关键词:现代控制理论;能源管控;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8.037

1我国企业能源管理控制存在的问题

1.1能源管理急需解决的问题

(1)能源管理的基础是数据,建立能耗数据采集、计量、统计、分析,以及能源报表等制度,完整、及时、全面地反映企业能源消费情况。

(2)建立能源指标体系,分析企业能源消费优劣,为企业能源消费的计划和控制提供必要的技术手段,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1.2企业用能经常忽略的问题

(1)能源费用,企业每月大额度的能源费用途归于何处。

(2)能源利用率,能源是否能真正物尽其用。

(3)用能管理,是否有明确用能管理指标体系。

2控制论的发展

控制论是关于机器、生物和社会中的控制和通信的w科,是一门典型的横向学科。控制论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经典控制论,主要在机器领域单片机方面的应用,已反馈为主;二为现代控制理论,弥补经典控制论的不足,侧重于优化控制;三为大系统理论阶段,综合发展运用自动控制论、控制论和运筹学等学科,侧重在大系统中理论研究。

3控制论在能源管理中的应用

3.1控制论与管理

在观念和理论上,控制与管理密切相关。管理本身就是控制的一种,通过管理的内容,指定的标准,预防的措施实现对企业的控制,避免出现的问题及危害。控制主要反馈来实现,通过反馈的信息,发现企业内部的生产活动的动态变化,及时捕获信息,以及反馈信息,从而及时的采取措施控制规划企业的发展。从而保证生产活动能有效的开展。因此,管理与控制在本质上具有同构关系。相似的系统控制内容。

能源管理是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合理有效的结合到一起,将能源的有效利用与方法理论结合,实现对能源生产运作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科学的规划,制定合理的政策制度,组织运营管理,生产调度监督预防。以达到经济、合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能源。能够正确反映企业各个用能环节的用能量,规范的进行统计测算,适时将企业各项用能指标,传递给领导者,为其了解企业的真实用能状况,判断能源管理的优、劣,发出正确的指令,提供理论依据及支撑的能源管控系统。是企业合理优化能源生产结构、增加能源有效利用率精细化使用、增强企业市场占有率的重要保证。

3.2现代控制理论在能源管控中的应用

企业能源浪费,粗放型使用能源都是由于管理人员无法第一时间掌握企业能源现状,无法准确的掌握数据以及无法了解执行的情况。现在的企业,由于没有形成共识的能源信息管理系统,没有把信息及时的利用,导致了能源浪费严重。这里建立能源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借助信息化手段,在生产工艺数据、能流数据的支撑下实现集产品计划、能源计划、能耗实绩的综合管控平台,实现企业的集中扁平化管理。

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能源采购贮存、分配转化、使用放散等各环节的综合监测、调度和平衡优化,从而实现系统节能和管理节能,为企业领导、能源管理人员提供整个企业的能源数据通过对能源的精细化管理,实现对能源消耗系统的监控、日常管理、能耗分析、重点工序和设备管理等功能,帮助制定考核等制度,提高能源管理智能化。通过采集生产工艺数据、能流数据,支撑实现集产品计划、能源计划、能耗实绩的综合管控,可作为政府对企业能源的监管平台,对于企业的能耗进行统计分析及趋势预测等,包含用电、用水、用煤、用油、用热的各类能源消耗,实现宏观能源监测、分析及管理。实现企业的集中扁平化管理的一项新技术,实现多个能源数据的集中整合或分类处理的统计与分析,帮助企业等使用者全面及时了解有关配电、水循环、热力、原料供给情况及在整个能源动力系统的消耗能源的状况。可评判和分析在运行过程中各种工序、工艺、设备能耗的使用标准,从而有效的评估各项节能设备与当前采取措施的相关对比影响,并将相关管理和运营人员联系起来,建立更有依据更有效果的节能体系通过weB把各种能耗日/月/年报表、数据曲线、分析结果等给企业管理人员。这些方法措施可实现对现代企业能源方面的管理控制。

4结论

(1)针对我国企业能源使用方面的问题,将现代控制理论的方法应用到企业能源使用中。采用能源管理与控制论相结合的方法,提出能源管控平台。

(2)建立企业能源管理反馈式信息控制,指出我国企业能源管控的重点是建立能源管控平台保证反馈信息的健康畅通,以便及时,系统,准确的为能源管理控制人员提供信息。据此合理安排企业能源各项消耗。

(3)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强能源资源节约,降低能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率已成为我国工业化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以现代企业要以节能环保为重点,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实施切实有效的能源管控,促进我国社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秦海.商业建筑节能改造应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

生产能源管控篇5

关键词:能耗源识别措施

我们重钢作为能源消耗大户,能源成本也高。2012年,公司吨钢综合能耗为640kgce/t,设计水平是610kgce/t,我们生产运行和设计还有很大差距。如何发挥共产党员的主人翁精神,切切实实的为企业节能降耗发挥作用呢?我个人觉得,要以能源管理体系认证为指导,通过能耗源识别和控制,从身边开始,认真做好能耗源的管理。

近两年来,公司开始进行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提升公司能源精细化管理。在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和审核中,审核的老师既专业也认真,对能源管理范围、能源管理开展情况、能源使用情况、合同中能源的管理等方面都进行检查。能源管理体系认证一般找出了能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关键是抓落实。

能耗因子是公司级、厂级管理,有些不一定接触的上,而能耗源的管理是我们身边切切实实可以做到的。能耗源指各用能部门生产、生活过程中发生能源成本的能源采购、加工、转换、使用、回收、放散的用能设备或用能过程。重要能耗源是指能源消耗量相对较大或者通过管理和技术上的措施预期有较大改进空间的能耗源。

党委现在正在推行班组结算管理,是很好的管理办法。从能源这块来讲,主要是能源指标、现实状况、能耗源分析、能耗源的管理和控制。现实状况怎么样,指标怎么下,能耗源怎么识别,能耗源怎么管理和控制。这些和我们生产运行紧密结合,我们的操作,行为习惯,都影响最终的结果。

推行精细化能源管理,关键在能耗源的识别、管理和控制上。公司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能耗源的识别和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过程。作为共产党员或党员先锋模范岗,就要从身边的能耗因子识别开始,然后制定管理和控制措施,抓落实。比如冷却塔运行台数是否能根据气温变化自动调整;是否有通过变频调节流量进行节能的潜力;纵向、横向,内部、外部对标后的节能潜力;身边跑冒滴漏严重不,有几个点;对照公司内部和外部同工序相同机组的用能指标,判断是否存在节能潜力;风机、空调等设备滤网以及除尘管道是否定期清扫。

共产党员应该从身边、班组、车间做起,识别本岗位、作业区重要的能耗因子,科学的讨论,制定管理和控制措施。能耗源识别和关键能耗源判定应有具体的流程,可以制定个办法,最后通过专家咨询、现场观察和面谈、过程分析法、物料衡算、横向和纵向对标等方法来确定。重点考虑如下几方面:

(1)对公司能源利用效率有显著的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类采购、物流、成本等因素,且该因素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被控制。

(2)在能源生产、转换、输送、使用过程中对能源利用效率存在较大影响的因素。

(3)在生产和能源使用过程中对能源效率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类因素。

(4)对公司能源成本、万元产值能耗影响较大的因素或指标。

(5)对能源使用效率有较大的直接或间接影响的设备类因素。

从我们电子公司这个特殊的角度来讲,可以分析:重要能耗的计量数据是否真实、准确、完善;能源计量管理和统计流程是否标准;仪表失效、估量点增加,系统损失率增加、计量异议增多的现象是不是越来越多;能源监测是否有标准;能源管控系统运行是否正常;控制参数是否最优、该投自动的是否投入自动;工程材料、运输、人力安排是否浪费等等。

从自己身边开始,共产党员带头,认真进行能耗源的清理,制定措施抓落实。按照“谁用能、谁管理”的原则,体现“用能有责任、管理有标准、节能有措施、实施有效果”的持续改进的体系管理特性,为降本扭亏作贡献。

生产能源管控篇6

关键词:新能源企业内部控制作用问题对策

一、新能源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立的作用

(一)建立健全内控制度是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管理的内在需要

企业通过实施内控制度,可促使企业建章立制,规范内部管理流程和行为,营造一个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比如体现在财务方面,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是要通过财务部门归集、核算、分析,最终由财务会计信息体现出来的,如果企业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科学的财务方面内控制度,会导致在资金的使用及资产的管理方面出现问题,给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企业通过完善的内控制度,能够为企业会计信息的内部使用者及外部使用者,提供一个真实、准确及可靠的会计信息环境,给企业管理层做正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建立健全内控制度,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有效经营

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利用会计、统计、业务、审计等各部门的制度、规划及有关报告,将企业的生产、营销、财务等各部门及其工作结合在一起,使它们之间形成协调统一、制约监督的分工合作的关系,帮助员工完成预期的工作计划,从而顺利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同时,由于严密的监督与考核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最终实现企业整体效益与效率的提高。

(三)建立健全内控制度,有利于企业管理的规范化和增强企业防范各类风险的能力

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能源企业将面临着诸多问题和风险。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重大风险损失。企业要想实现持续的生存和发展的目标,就必须对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进行全面的防范和控制。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广泛开展风险的识别、评估、分析、报告等工作,帮助企业不断加强对薄弱环节的控制,将各种风险对企业造成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在作出任何战略和决策时,都要进行周密的研究和筹化,分析利弊及应对手段,而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不仅能够规范企业的管理,还能进一步增强企业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的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能源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能源企业内控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能源企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内控制度构建较早,比较传统落后,已经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能源企业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员工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目前国内很多能源企业都将生产经营及经营效益放在首位,而忽视了内控制度对经营管理产生的巨大影响,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及员工对内控的意义认识不足,导致在经营理念、思想、决策等方面不能充分考虑其合规合法和可行性,不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不按规章办事,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导致内部控制体系没能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企业内控制度不健全,执行力不够

当前虽然我国能源企业大多已建立内控制度,但存在制度不够完善、欠缺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等问题,或未建立完善的内控体系、没有营造一个好的内控环境。制度的设计与执行是保证企业良好运作的关键,但设计科学合理的内控制度,如果得不到有效执行就如形同虚设。

(三)风险管理内控制度缺失,导致风险发生

能源企业是一个高风险的产业,在整个产业链中都存在着其他行业所不具有的风险,如果不能有效地识别和分析已经存在的风险,造成决策失误,就会大大减弱了企业抗风险的能力。

三、完善我国能源企业内部控制的几点建议

完善企业的内控体系,是企业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生产经营情况的不断变化,内控制度也要随之进行调整与改进。

(一)加强能源企业内控制度的建立

对于能源企业来说,内控体系是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要想进行有效的运行,需要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作为前提条件。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使之触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角落,使生产经营活动的“可控”性都能纳入到“在控”的制度约束的范围内,使企业真正实现生产经营活动的“可控”、“在控”。要改良和废除固有内控体制的滞后性,不断创新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模式和手段。当前许多能源企业开始关注以前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是否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管理者全面掌握和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按照全面性、有效性和成本效益性的原则,以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作为根基,保留原有可行的、完善和补充有欠缺的内控制度,保证新修订的制度能够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企业应做到领导重视,统一认识,全员参与,进一步完善内控制度,加强内部管理,逐步建立起把能源企业内控制度放在首位,本着诚信、谨慎原则,一切按照内控制度的要求去做打造长效内控机制。使企业管理层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工作的直接领导责任,把内控制度的管理工作做为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贯穿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使企业员工都能养成“一切按照规则办事,时刻遵循规章工作”的良好风气。

(二)提高企业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考核机制

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必须通过相应的制度及管理活动来实现。所以,为了保证能源企业内控制度得到有效的实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内部控制制度就必须被监督、被考核,被定期检查。给予监督者履行权利的职能,同时对于不履行或不当履行的监督者接受承担责任的处罚。当然,只有激励与惩罚相结合,才能提升制度执行的效果,才能有效的调动起企业员工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和工作中的积极性,所以,企业必须要在内部控制考核制度中引入经济激励制度,对于达到制度要求考核内容的员工适当给予经济激励,以达到企业员工人人以完成考核指标为荣,使企业内部控制监督考核制度得以顺利进行。

(三)提高企业重视风险识别、分析及应对的能力

能源企业是特殊的风险企业,在产品设计、加工及运输环节出现风险的机率较大,对经济造成的危害更大。企业风险是必然的,龙是我国市场机制中不完善的大环境,所以企业要加强自身的风险管理,建立和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企业风险是必然的,在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中,管理机制不健全,能源企业的风险系数加大,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加强内部风险管理意识,不断完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在充分调查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影响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的内部风险因素和外部风险因素,并加强风险因素和多重风险因素的注意。企业风险因素已经确定,从风险的可能性和重要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识别重要风险应重点关注,并根据情况,分析风险原因,与企业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可接受的水平的情况,提出风险应对策略,总结出提高企业风险控制能力的有效措施,有效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

(四)重视内部控制与发展的关系,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护航

企业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经营成果来体现的,而目标是企业利益的最大化。要实现这个目标,能源企业需要根据自身行业的特点,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政策及程序,建立健全适应本企业发展的内部控制体系,不能让原有的、落后的内控制度影响企业发展的进程,特别要重视内部控制与发展的关系,不能只求发展而使内控制度陷入停滞的状态。企业在生产经营及创新发展中需要制度的控制与监督,所以能源企业的内控体系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地加以改进及完善、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及管理效益的需要,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护航。

四、结束语

能源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健全,是当前企业经营管理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一项长期不懈的工程。在新的经济条件下,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的要求,成为能满足客户需求的有机组织,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能源企业应强化内部控制体系,使其不断的适应日新月异变化的能源行业的要求,不断提升企业管理的水平,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促进企业持续健康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常莹.能源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6(19)

生产能源管控篇7

在实现现代企业管理进程中,内部控制的实施是关键举措,有助于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合法性,保证各项政策方针的落实,维护财产与物资的完整,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可靠性以及及时性,规避各种风险,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财务管理主要体现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资金的运动规律以及相应的监督措施,对流动资金、运行资产进行计划、控制以及核算与分析,旨在保证企业运行的顺利,实现增值目的。因此,要针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中的财务管理,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建设,不仅是我们确保企业实现未来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我们健全企业管理体制的要求。

一、对企业内控的了解

企业内控可以说是确保企业财产安全的关键性措施,由此可见,在企业财务管理中企业内控的重要性。企业内控是为保证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正常、有序、合法、高效运行,采取对人员、资金、物资实行有效监管的系列活动。企业内控要求保证企业资产、财务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有效性、及时性;保证对企业员工、工作流程、物流的有效管控;建立对企业经营活动有效的监督机制。保证企业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企业内控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主要分为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内控。

1、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的约束机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仅包括人员招聘和员工培训,还包含岗位设置、业绩考核和兑现的职能,是一项比较系统的工程。然而,企业项目的实施依靠员工的执行,员工对企业资源的消耗有一定控制作用,资源消耗的基础是企业资金的消耗。因此,要通过财务管理所建立的资金约束机制反过来优化人力资源管理。

2、建立物力资源管理的约束机制: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提升自身的发展能力,普遍面临着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的压力,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又主要通过固定资产重置来实现,因此,企业内控的重要内容在于相关生产设备的管理和采购。为此,通过对财务管理的资金约束机制,便能在岗位绩效管理和资金预算等两个方面,来推动物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财务管理在企业内控中的功能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迅猛增长,企业的发展前景变得更广阔,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如何提升抗风险能力是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从传统角度来看,企业的财务管理就是专门承担企业的投资职能和资金监管,但是在内控中的功能没有被充分认识和发挥出来,这应归咎于企业主要管理人员对财务管理功能认识不足。随着人们对财务管理功能的认识不断加深,其在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地位已经提升,不再局限于事后反映,在事前预测、事中控制方面也起到了越来越积极、重要的作用。

1、财务会计报表要真实、完整、准确。企业内控要求财务管理在日常会计核算中,严格规范自身,做好会计的基础工作,使会计信息能准确、及时进行更新。这是财务会计报表和企业业务经营信息完整性和真实性的保证,也是财务部门参与和做好内部控制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企业管理者通过财务会计报表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动态,发现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信息失真使管理者不能识别和预判风险,内部控制效果大大减弱。

2、财务管理中的资金链管理可以实现对生产经营活动各环节的有效控制。在会计学角度上看,企业需要将原材料的采购、生产、销售三个环节所需要的资金从时间上串联起来,而这三个环节的串联必须要有资金做前提。实践表明,企业利用好资金流控制手段,能够在原料采购环节中通过资金预算的形式来进行约束,在生产环节通过成本控制进行约束,在销售过程中通过货款回笼进行控制,而不是仅仅依靠组织和制度建设进行约束。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能在资金链条上清晰展示出来,透明度高,通过收紧、放松资金收付水平,把控支付审批权限、节凑,达到对组织行为的控制、调节,使内控行为有的放矢,精确发力。

3、会计监督工作要以会计制度为基础,做到内容规范、执行严格。国家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如何做好会计监督进行了明确要求、规范和指导。会计制度是企业做好会计监督工作,明确监督部门责、权、利,及与受监督的人、财、物关系的基础性规范。监督内容侧重于对企业成本费用支出进行审查,而成本费用支出又贯穿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所有层面。牵涉面广、专业跨度达,因此对于企业的会计监督工作首先要有科学的制度进行约束和规范,然后应被严格执行,不应因人改变制度。

4、在财务管理中,我们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风险对抗能力的判断,横向对比与经营对手的差距或机会,纵向分析自身出现的不足和优势,帮助企业找出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科学的管理依据,提出合理化建议,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企业资产运营效率、投资收益,从而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大量的财务数据分析功不可没。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下,通过数字分析,特别是依托大量财务信息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决策,已得到大多数企业管理者的认同。财务管理者在帮助企业一把手避免决策陷阱,降低生产经营决策损失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5、财务管理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反映的功能,可以帮助企业及时识别经营风险,并发出预警。在现代企业内控的要求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生产运营的未知风险。财务管理贯穿企业生产经营整个过程的特点,天然的具备了监控生产经营风险的优势,可以帮助企业在风险出现之时就及时识别出来,并向有关职能部门、管理人员发出预警,而不仅仅是在企业生产经营周期结束后进行简单归集和反映,那时损失已经发生,企业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消除风险损失,有时损失是不可挽回的。

6、在企业内控中财务管理可以实施激励。财务管理目标分解到员工,通过激励手段实现财务目标。激励对象既包括企业管理层,也包括广大员工,应建立起针对不同职能岗位的绩效管理体系。比如通过建立岗位绩效工资,激励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其努力程度,约束员工减少不符合公司预期行为的发生概率;通过对管理层或者关键技术人员实施股票或期权奖励,将关键人员的利益和公司的利益更为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企业人力资源上的内部控制,满足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财务管理在企业内控中功能定位下的实践

1、人力资源内控制度:对制度的构建,在管理方面和实践方面都较为完善。下面主要强调注意事项:在建立激励机制的时候,要遵循简单有效的原则;绩效考核指标应根据不同岗位职能的特征来设计;在合理授权的同时植入声誉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团队成员间的相互监督效果。

2、物力资源内控制度:物力资源的控制主要体现在资源采购、使用和销售等环节上。物资在生产经营流程中正常流转,不出现物资不受企业控制的情况是企业内控的基本要求之一。企业员工要设计出高效的工作流程,妥善合理的配置资产,同时还要尽可能的消除资源浪费,在增强企业经济效益的目标中,保证有限的资源投用到生产经营最需要的地方,对于企业的低效无效资产做好盘活处置工作,降低损失发生的概率。因此,在制定资产合理使用的模式上从两方面入手:资产配置方面,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流程精确高效的配置资产,这是资产合理使用的前提;人员培养方面,抓好人员的责任意识培养和岗位技能培训工作。在增强经济效益的目标驱动下,对于闲置的部分通用资产,可以考虑出租,还需合理增大生产类资产的运营负载,从而基于有限资产存量来获得更大的效益。

3、财力资源内控制度;进行财力方面的内控,建立全过程的资金管控制度,通过资金成本控制与预算管理的双重约束机制,来增强部门与员工的资金成本控制意识。有意识的让企业的财务资金管理行为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去,通过企业的资金预算和成本控制来实现企业的内控活动。建立资本性开支预算控制制度,对于企业内外部投资项目的前期可研、初步设计,中期项目开工、建设,后期结算、决算及项目后评价做到全过程监督、控制,尽最大可能降低投资风险和投资浪费。资金预算体系的建立和运用,将年度、月度资金需求,资金盈余水平,投融资情况,全部纳入到企业可预见、可掌控的内部控制中来。资金使用情况的评价制度,应着重考察资金使用的风险控制情况,机会成本,资金运行效率,运行收益。其中对于风险控制水平的评估,与内部控制关联尤其紧密。前述财力资源内控的建设和实施本身就与企业内生发展驱动下内控的要求形成了呼应。

四、财务管理对企业内控的优化

在社会市场经济稳定及持续发展的背景下,通过财务管理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的不断优化,已经成为促进企业稳健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改革进步,企业想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经济市场环境中适应外界的各种变化,就必须不断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并将满足内部控制的需求,符合内控的工作原则和规范,作为财务管理不断完善的重要依据、准则和驱动力,企业要将二者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达到实现内控优化的目标。财务管理对企业内控的优化,从以下方面入手:

1.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对企业在经营活动方面有着较为积极的作用。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情况,打破以往的家族式的管理方式,建立一套符合自身实际,满足自身发展与运营需求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首先,企业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环境出发,分析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并研究出适合自身经营活动的经济策略。其次,根据实际情况拟定出发展计划,设定财务目标,配套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然后企业在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框架内,给予企业价值定位,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对成本进行全方位控制。最后企业还应从人本思想出发,制定合理的工作体系。在财务管理制度中,要包含一套财务绩效考核办法,用于约束激励财务人员,或者更广泛人员,从而达到使财务管理制度更好实施的最终目的。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对于其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应用,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企业要把管理的着力点作用在内部管理上,合理的分清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生产单位间的岗位职责,加强对制度的执行力。一个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既可以实时、有效的监督企业经营管理行为,又可以对企业生产环节进行合理的控制,还可以保证在经营与生产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发出预警,有利于企业及时解决。同时,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对国家出台的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能力。

2.夯实财务会计核算基础工作

企业之所以要建立完善而有效的会计核算体系,积极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是因为真实、完整、准确的财务会计信息对于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发挥功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中,审计工作是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如何发挥审计作用,提升审计质量是大型企业的主要领导人员非常关心的工作之一。审计人员主要围绕审计财务会计信息开展工作,通过财务会计信息揭示的内容,发现企业蕴涵亮点和不足。企业要使审计工作取得实效,要确保审计结果具备权威性,有赖于会计核算体系提供出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如果财务会计信息是虚假的,将给审计工作的顺利完成造成很大的困难和阻碍。

3、完善会计监督体系

财务管理中的会计监督功能,具有丰富的内涵,如,存货盘点,划小核算单元,加强事前的预算控制功能,进行生产经济活动运营分析。对于大型企业集团总部管理人员,一套完善而有效的会计监督体系,可以帮助他们及时发现所属单位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部分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管理盲点。划小核算单元,意味着管理人员对生产一线的业绩表现,可以得到更准确的信息反馈,从而帮助管理者在过程中给予精准调控、指导。通过存货盘点工作,并与账面数据进行核对,确保账实相符,确保物资完整。

4.合理优化利用企业资金资源

企业应强化资金管理,合理筹集资金,降低资金占用比例及资金使用成本,积极建立财务监督制度并完善财务管理体系,使企业的流动资金、固定资金以及闲置资金达到动态平衡,进而形成利于企业发展和建设的内部资本结构[3]。企业在资金运用方面,应根据自身实际和特点,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规范、细化,在材料采购、生产及销售等各个环节做到合理化分配资金,严格控制材料浪费、消耗。同时,财务管理人员应通过对资金账户进行实时监控,严格管理好资金规模、流量,把握资金流向,确保企业的资金资源合理使用,减少资金沉淀,避免周转资金不足带来的流动性风险。

生产能源管控篇8

【关键词】石油企业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石油及其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因此石油企业必须提高生产效率以满足各个领域对石油及其产品的需求。由于石油企业中重大危险源种类繁多、分布复杂,事故时有发生。因此,石油企业重大事故的核心要求是辨识控制重大危险源。结合中国重大危险源控制技术和应用现状,研发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监测预警系统是当务之急的任务。

1石油企业重大危险源实施安全管理的的必要性

目前,世界范围内重大石油化工事故不断发生,给人类正常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威胁和伤害。例如:2002年2月23日中国石油某石化公司烯烃厂聚乙烯新生产线爆炸事故,造成8人死亡、1人重伤、18人轻伤,直接经济损失452.78万元;2003年9月12日中国石油某石化公司炼油一厂二套常减压装置,开工时炉膛点火闪爆,造成3人死亡、1人重伤、5人轻伤;2004年4月15日,重庆市发生氯气罐爆炸泄漏事故,9人死亡,3人受伤;2003年12月23日,重庆市川东钻探公司发生特大井喷事故,造成243人死亡。上述重大事故尽管发生的概率不高,但是所有事故都有着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失控的偶然造成了事故的必然,危及了人民的生命和和财产安全。发生事故的原因危险源的监控不当引发的后果,也可以说是由于石油企业重大危险源管理失控所导致的恶性事件,即对存在着可能引起火灾、爆炸及毒物泄漏的重大危险源,未能实施有效地监控管理。因此,为了应对当前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提高应对事故的防范能力,有效预防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根据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强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监管工作,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已成为现代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2石油企业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监控措施

2.1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分析

危险源是酿成事故的潜在因素,重大危险源是超过标准临界量的,具有潜在巨大能量的危险源。我们首先应该辨识和确认重大危险源,根据国家标准GBl8218-2009《重大危险源辨识》进行辨识,该标准为辨识重大危险源提供了标准依据和方法。对重大危险源在线分级结果与安全评价报告要结果吻合,分析模块事故伤害范围,以高效率的方式对重大危险源实现在线辨识,更好地加强对石油企业重大危险源的管理。

2.2重大危险源监控的技术控制

重大危险源监控的主要技术控制是建立重大事故隐患及重大危险源管理系统。该系统的目标是实现重大事故隐患危险源多媒体信息的数据管理,危险程度评价的计算机辅助分析,应急预案的形象表述;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管理与决策提供准确、全面、形象的信息以及重要依据的手段。系统设计为三个子系统:重大危险源数据系统、重大事故隐患数据库系统、地图信息系统。可达到文字实现在电子地图上,方便、快捷、形象地展示重大危险隐患和重大危险源信息以及发生事故后的应急救援信息,实现了危险程度评价及网络管理和应急救援预案制作及灾害预测、远程访问等功能。

2.3加强重大危险源监控对策

(1)要有效严密监视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状态,以及及时发出预警信息或应急指令,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在重大危险源的地带,加强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和有关设备管理,对可能引起火灾、爆炸及毒害场所,设置必要毒害气体检测报警器。

(2)对重大危险源的工艺参数、危险物质进行定期的检测,对重要设备进行经常性的检测,在生产、储存过程中可能引起火灾、爆炸的场所,设置温度、压力、液位等检测仪表和安全连锁装置等设施。

(3)实施B/S结构的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系统。在系统设计原则的指导下,对系统的软件架构以及数据流程进行设计,结合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对分级方法、事故后果模型实时风险预警模型,利用Flex技术实现在线辨识分级功能,监测数据的远程动态显示功能和风险动态预警功能。

2.4石油企业重大危险源控制管理方案

(1)建立石油企业重大危险源的监控管理制度,责任落实到人,分工要明确,措施要具体落实,确保制定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监控的实施。

(2)政府职能和监督部门要加大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的资金投入。例如:对具体的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和实地演练,使其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和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有效对策;安装重大危险源临界参数监测设备等。

(3)对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状况建立档案,对存在安全事故隐患的重大危险源立即制定可行的整改措施。

(4)建立并解决执行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方案,落实预案的各项相关表标准,石油企业管理人员要定期组织事故应急救援演练。

(5)完善并建立重大危险源监控的技术手段,不断提高管理手段,确保重大危险源监控的稳步实施。

目前我国有些规范性的重大危险源隐患不一定会构成重大事故或事故隐患,事故却一定是对危险因素控制失效造成的。当危险源的所有危险有害因素都得到有效控制时,即可保证构成危险源的危险物质和(或)能量不会被意外释放或者即便发生了意外事故,也可以通过迅速、有效的应急控制措施,避免或减少事故的损失。要抑制对社会经济损失或恶劣影响的重大、特大事故的发生,就必须加强对石油企业安全监控的重大危险源策略管理,也就是说要求细化和完善石油企业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的具体措施和方案计划,就能非常有效的遏止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恶性事故发生。

参考文献

[1]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J].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公告,2011

[2]赵媛媛,姚敏.石油化工厂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体系的构建[J].陕西煤炭,2011,(03)

生产能源管控篇9

一、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不同之处

经济管制是指具有经济管制权的政府管制部门依照政府制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进行的(主要是)行政管理与监督行为。宏观经济调控则是指政府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在相关法规的约束下根据宏观经济运行的需要对宏观经济进行的调节。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宏观经济调控一词带有较浓厚的计划经济或者管制经济的色彩,“宏观经济调控”一词所表达的意思是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节和控制。准确地说,这里探讨的是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节的关系。因为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对宏观经济只能是进行调节,目标是实现宏观经济的平衡,并不是对经济进行控制,对宏观经济进行控制的结果是管制经济。但根据习惯或传统,这里笔者仍称宏观经济调控。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是存在着多方面的不同之处的,以下将分别予以说明。

1.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产生的具体原因不同

虽然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产生的根本原因都在于市场缺陷,都是由市场经济所内生出来的(注:参见曾国安:《政府经济学》,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但两者产生的具体原因是存在差别的。经济管制主要是由经济的外部性、垄断、信息的不对称、经济人的非理以及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非市场品、有害物品的生产与消费问题、产权保护问题、市场不完善问题等所引起的,宏观经济调控则是由宏观经济失衡(包括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失衡,总投资、总消费的波动,总就业的波动,一般物价水平的波动,国际收支失衡,经济增长的波动等)所引起的。两者产生原因的差别导致了政府干预部门、干预目标、干预手段等等的不同。

2.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所要达到的目标不同

虽然总的来说,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都是要通过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弥补市场的缺陷,充分发挥市场的优长(包括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促进技术创新,促进积累的增长等),提高经济效率,增进社会福利,但两者的具体目标是存在着差别的。经济管制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主要是:(1)通过政府的干预解决外部经济效应问题,即限制、减少具有负的外部经济效应的产品的生产和消费,鼓励具有正的外部经济效应的产品的生产和消费;(2)通过政府的干预解决垄断问题,即政府在避减垄断的总原则下,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垄断分别采取禁止、限制以及数量管制、价格管制和促进竞争的政策,以维持或者促进形成有效竞争的行业市场结构,促进企业和产业经济效率的提高;(3)通过政府的干预增加市场信息的供应量,减轻由信息不对称对经济效率带来的危害;(4)通过政府的干预约束经济人的非理,如禁止非市场品的生产、交易和消费等;(5)通过政府的干预减少交易成本,促进市场交易,增进生产性活动;(6)通过政府的干预进行收入再分配,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宏观经济调控则旨在通过对经济总量的调节,实现经济总量的平衡。具体来说,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1)通过对总供求的调节,实现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2)通过对投资的调节,避免或减轻总投资的波动;(3)通过对消费的调节,避免或减轻总消费的波动;(4)通过刺激经济实现充分就业;(5)通过调节宏观经济实现物价水平的稳定;(6)通过调节国内经济和汇率实现国际收支的平衡;(7)通过逆向的经济调节实现国民经济长期稳定的增长。

3.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出现的时间不同

基于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产生的原因的不同,决定了两者出现时间的不同。虽然经济管制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但由于经济管制主要导源于市场的不完善,由于市场的不完善始终存在,伴随着市场经济产生、发展的全过程,因此经济管制伴随着市场经济产生、发展的全过程。而宏观经济调控导源于宏观经济失衡,在市场经济足够成熟,宏观经济失衡对社会大众的经济利益产生了负面影响,损害了经济的正常运行,并危及社会稳定,而且社会充分认识到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并且已经建立起了宏观经济调控的“基础设施”以后,才会出现宏观经济调控。从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的演变历史来看,经济管制出现的时间要远远早于宏观经济调控出现的时间,市场经济出现之时,经济管制也随之出现了,在不成熟的市场经济阶段有经济管制,在成熟的市场经济阶段自然也有经济管制(注:实际上,如果不限于市场经济,经济管制在国家或政府出现之后,市场经济出现以前就已经存在。可以说,经济管制是随国家或政府的出现而出现的。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如外部经济效应问题、垄断问题、信息不对称问题、居民的非理等等,在市场经济产生以前就存在,只不过其规模、影响等小一些而已。),而宏观经济调控是在市场经济进入到成熟阶段以后才出现的,在市场经济进入到成熟阶段以前不存在宏观经济调控,在市场经济出现以前也不存在宏观经济调控。在西方国家,只是在20世纪30年代之后才出现宏观经济调控,如果从16世纪算起,在市场经济阶段,宏观经济调控出现的时间要比经济管制出现的时间晚了400多年。

4.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实施机构不同

经济管制涉及的具体领域很多,政府部门中实施经济管制的机构既包括司法机构,也包括行政机构,既包括中央政府司法机构和行政机构,也包括各级地方政府司法机构和行政机构,在行政机构中既包括纯粹的宏观经济管理机构(如中央银行、财政部等),也包括其他专门的经济管理机构(如证券监管机构、保险监管机构等)、非经济管理机构(如文化管理机构、环境保护机构、药品管理机构等)以及综合性管理机构。这些机构依照颁行的法规在各自管理的领域对被管制者依法进行管制。经济管制具有很强的行业性,即依照行业性质,由设立的政府主管机构对被管制者进行管理和监督(如商业银行一般主要由中央银行进行管理和监督,投资银行主要由证券监管机构进行管理和监督,保险公司主要由保险监管机构进行管理和监督),但经济管制的行业性并不排斥政府其他管理机构依法对被管制者进行管理和监督,同时也有许多行业同时受多个管理机构的管理和监督,这些管理机构拥有非重复的,但对被管制对象的活动的影响几乎具有同等的制约力和管制权。宏观经济调控的实施机构则主要是中央政府的行政机构,并且主要是中央政府行政机构中的宏观经济管理机构,在宏观经济管理机构中主要是中央银行和财政部。宏观经济调控的实施机构的数量远远少于实施经济管制的机构。

5.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实施手段不同

虽然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具体实施手段都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管制或者调控对象的特征与行为的变化、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制度的演进等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但两者的区别还是相当大的。经济管制的实施手段主要是行政、司法手段,因此具有强制性,虽然经济管制肯定会影响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但政府主要并不是通过对市场的调节,改变市场信号来达到管制的目的,而主要是通过对微观经济主体的直接管制而达到管制目的的。政府对经济当事人的经济处罚直接减少经济当事人的经济利益,但经济当事人由此造成的损失并不是来自于市场,对经济当事人的经济奖励会直接增加经济当事人的经济利益,但经济当事人由此获得的利益同样不是来自于市场,而是来自于政府,来自于政府的行政机构或者司法机构,这种直接来自于政府的经济处罚或者经济奖励在这里仍应归于行政或司法手段,因为它们是行政管理和监督、司法管理和监督的工具。在经济管制中,政府的角色定位主要是“裁判”。需要说明的是,经济管制本身并不排斥经济手段的运用,有的领域也需要政府当“运动员”,最近一二十年来,无论在经济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在许多领域,政府运用经济手段取得了过去运用行政手段和司法手段进行管制所没有取得的效果,经济手段的运用范围也有扩大的趋势,但基于经济管制的基本性质,经济管制的实施手段以行政手段和司法手段为主的格局并不会发生变化。

宏观经济调控的实施手段则主要是经济手段,因此具有非强制性。宏观经济调控是通过政府参与市场(充当“运动员”的角色),通过对市场的调节,改变市场信号,从而使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发生变化,从而使经济总量发生变化,来矫正宏观经济失衡,维持宏观经济平衡的。经济手段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这些政策的运用,会对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等市场的供求产生影响,继而会对市场价格产生影响,从而使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发生变化,从而促使其调整其行为,最终重新恢复市场平衡。在市场经济中,除非是在战争时期,政府是没有理由普遍采用行政手段和司法手段来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因为政府采用行政手段和司法手段来进行宏观经济调控从根本上是与市场机制相排斥的,这样做的结果是政府对市场的替代,从而也就必然导致市场优长的丧失,造成社会福利的根本性下降。同样需要说明的是,撇开特殊的战争背景,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实现有的时候也是可以采取行政和司法手段的,例如在严重的通货膨胀条件下,政府可以采取直接控制收入增长的收入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但这类政策的采用除非迫不得已,应该禁止政府使用,并且政府要使用这类手段,也必须获得政府立法机构的授权。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由于经济管制主要采用行政手段和司法手段,管制者与被管制者多发生直接的联系,它是管制者直接对被管制者进行管理与监督,而且管制具有强制性,因此应该说经济管制主要是直接干预;而宏观经济调控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宏观经济调控机构并不与调控对象发生直接的联系,它是政府调节市场,市场影响或者引导微观经济单位的调节方式,不存在宏观经济调控机构对调控对象的行政管理和监督(注:否则,就属于经济管制范畴,因为如果宏观经济调控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和司法手段,即主要采取直接干预的手段,那么市场经济的基础就会受到破坏,这样的经济也就不再是市场经济了,而是计划经济或者管制经济了。因此,市场经济下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与直接干预是相冲突的,换句话说,市场经济下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只能主要采取间接干预手段。近20年来,中国国内经济学文献中大量提到的市场经济中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应该以间接干预为主(或者市场经济中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应该以间接调控为主)的理论应该说针对宏观经济调控是正确的,而且只是针对宏观经济调控才是准确的。),而且宏观经济调控不具有强制性,因此应该说宏观经济调控主要是间接干预。(注: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曾经有过还要不要经济管制的疑义。应该说,经济体制改革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要不要经济管制的问题,而是要什么样的经济管制的问题。1950年代初开始形成的中国传统的经济管制制度与市场经济是相背的,必须对这种经济管制制度进行根本的改革,这是建立市场经济的前提条件。中国市场经济的建立比较缓慢,根本原因就在于对传统的经济管制制度的改革过慢,市场化改革过程从实质上来说也就是废弃传统的经济管制制度的过程,废弃传统的经济管制制度的进程越快,市场化改革的进程越快,市场化改革每向前推进一步,也意味着废弃传统的经济管制制度的进程向前推进了一步,市场经济的完全建立要以传统的经济管制制度的根本改革为前提。但是市场经济与传统的经济管制制度势不两立,并不表明市场经济与经济管制制度势不两立,市场缺陷要求建立经济管制制度,政府的经济管制是市场经济所内生出来的要求,是实现经济的高效率和社会公正的必要条件,但是这必须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弥补市场缺陷的、有着明确的管制边界的经济管制制度。从市场经济国家来看,宏观经济调控制度方面的差异远较在经济管制制度方面的差异小,借鉴各国在宏观经济调控和经济管制的经验时,选择更困难的是在经济管制方面的经验。各国的经济管制制度相当复杂,而且合理性差异也很大,因此在研究市场经济国家政府调控经济的经验教训时,虽然研究宏观经济调控方面的经验教训是必要的,而研究各国经济管制方面的经验教训更为迫切,应该避免(也是在实践中最容易出现错误)的是将别国特殊的经济管制制度,并且是不合理的经济管制制度当作市场经济的具有共性的一般经济管制制度。对各国经济管制制度进行比较、甄别、判断、改造对改革传统的经济管制制度和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济管制制度是十分重要的。)

6.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实施方法不同

这里所谓的实施方法是就政府干预的力度而言的。宏观经济调控的力度依宏观经济失衡程度的不同而会有所不同,宏观经济失衡越严重,宏观经济调控的力度应该越大,失衡程度越轻,宏观经济调控的力度应该越小。市场经济中的宏观经济失衡具有周期性,因此国民经济无法避免短期性的周期性的波动,这样宏观经济调控的力度的选择直接与经济的短期性的周期性的波动有关。在市场经济中,宏观经济会经常性处于失衡状态中,为了防止宏观经济出现严重失衡,一般来说,政府应该逆对经济风向采取经常性的调节政策,这种调节属于微调。相对于有可能出现的宏观经济的严重失衡,这种调节属于预防性质的调节。微调是经常性的,大调则不是经常性的,而是周期性的(有时间周期,宏观经济严重失衡才应该进行大调)。相对于宏观经济调控的方法的选择性,针对于微观经济主体,经济管制一般来说并不存在微调与大调问题,因为经济管制是依律行事,按照法规应该受到什么处罚就给予什么处罚,应该受到什么奖励就给予什么奖励,同业者间的区别会相当大。当然对于一些经济活动,政府是加大管制力度,还是减轻管制力度,也需要政府做出选择,但这种选择与宏观经济调控力度的选择不同,它与宏观经济失衡的程度无关,与经济周期性运动无关,而是取决于公众的认识、技术水平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等方面的因素,力度加大或减轻一般会表现为长期趋势,而不是短期性的周期性的变化。

因此,我们就能发现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运用具有典型的逆经济运行的特点,而经济管制则不具有这一特点,无论是在经济萧条时期,还是在经济繁荣时期,只要经济管制制度未变,管制政策就不会有变。

7.经济管制、宏观经济调控与产业政策的关系不同

宏观经济调控可能会对产业发展产生影响,因为宏观经济调控可能会改变相对价格,如果宏观经济调控改变了相对价格,那就会改变产业的比较利益,从而会引起经济资源在产业间的重新配置。就其性质而言,可能产生有利于产业政策的效果,也有可能产生出不利于产业政策的效果。不过就宏观经济调控本身而言,其性质、目的等等都与产业政策无关,宏观经济调控并不是为了产业政策的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

经济管制则不同,经济管制虽然并不是只服务于产业政策,但是它是产业政策的必备工具,要实施产业政策,就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管制,否则,产业政策就是无效的。例如政府要支持幼稚产业的发展,政府就要对外实施进入管制政策和其他相关管制政策;政府要促进一个行业的竞争,政府就要实行反垄断、鼓励进入和促进公平竞争的管制政策;政府要压缩有较大污染的行业生产规模,扶持污染小的新兴行业的快速发展,就要采取抑制前者、鼓励后者的进入管制政策、污染排放管制标准与排放数量的管制政策、污染排放税政策等。

8.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对象不同

宏观经济调控的对象是无选择性的,它是通过对市场的调节而影响微观经济主体,宏观经济调控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和全局性,虽然市场的影响程度对不同的微观经济主体会有所差别,但由于宏观经济调控所要改变的是宏观经济变量,因此任何微观经济单位都难以避免地要受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影响,因此宏观经济调控的对象实际上是针对所有的经济主体。就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的性质来看,可能使所有的经济主体受益,也可能使所有的经济主体受损,也可能使一部分经济主体受益,而同时使另一部分经济主体受损。从社会整体而言,一项正确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将会增进社会福利。

经济管制的对象则是有选择性的,它所管制的是具体的微观经济单位。例如基于保护环境而实施的污染排放管制的管制对象只是污染排放单位,其他单位则不在管制之列。微观经济单位如果违规,将会受到管制机构的处罚。任何经济单位所从事的经济活动如果不在经济管制的范围之列,它就不会受到经济管制机构的约束。虽然经济管制造成的影响可能是全局性的,不过一般来说,其影响的局部性更强。

9.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存在着差别

无论是经济管制,还是宏观经济调控,都对经济资源的利用率、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具有影响。不过两者对经济资源的利用率、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是存在着差别的。这种差别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

(1)影响的时间长短不同。宏观经济调控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具有非持续性的特点。原因在于:第一,微调对经济资源的利用率、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较小,大调才会明显地影响经济资源的利用率、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而大调所具有的周期性的特点,使得宏观经济调控对经济资源的利用率、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具有非持续性的特点;第二,宏观经济调控并不会改变经济制度,即不会改变经济活动的游戏规则,这样一旦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发生变化,其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就会消失。经济管制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则具有持续性的特点。因为:第一,经济管制总是表现为一种长期的趋势,一项管制制度确定以后,往往会在很长的时期内运行,有的持续几十年,有的持续上百年,有的经济管制制度一经确定,几乎就成为永恒性的了,这样就使得经济管制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具有长期性;第二,经济管制制度的变化改变的是经济活动的游戏规则,这样一旦经济管制制度发生变化,新的制度会在长时期内影响微观经济单位的行为,从而对经济效率产生持续的影响。

(2)影响的途径不同。宏观经济调控对经济效率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市场环境,或者说宏观市场结构,从而改变微观经济单位的外部环境(压力),来影响经济效率。经济管制既通过改变微观经济单位的外部环境(压力),也通过影响微观经济单位的动力机制和能力,还通过对相对价格或者成本、利润率的影响而影响经济效率。简而言之,宏观经济调控对经济效率的影响途径具有单方位性,而经济管制对经济效率的影响途径具有全方位性。经济管制对经济效率的影响途径的全方位性预示着经济管制会通过渗入到经济机体的内部而在深层次上影响着经济效率,这就意味着一个社会的经济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经济管制制度,低效率社会要提高经济效率就应该主要从经济管制制度的改革入手。

(3)影响的结构不同。虽然宏观经济调控对经济资源的利用率、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都具有影响,但宏观经济调控对经济资源的利用率影响最大,而对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则比较小。在经济不景气时,政府采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会使经济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提高,这是宏观经济调控对经济效率的最主要的积极影响。在经济繁荣时,政府采取紧缩性的经济政策会使经济资源的利用率下降,也会增加微观经济单位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这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但由于宏观经济调控并不会增强微观经济单位提高生产效率的动力和能力,因此并不一定能够使微观经济单位努力提高生产效率。虽然宏观经济调控可能会改变要素或者产品的相对价格,从而具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可能性,但一方面相对价格的变化可能会出现不利的变化,从而出现恶化资源配置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要素的流动性等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的条件并不是宏观经济调控所能改变的,因此即使要素或者产品的相对价格有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也会因为其他条件不具备而不能改变资源配置,从而不能使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提高。而要具备这些条件恰恰需要经济管制制度的改革。

与宏观经济调控一样,经济管制对经济资源的利用率、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都具有影响,但与宏观经济调控不同的是,经济管制不只是主要对经济资源的利用率产生影响,而是对经济资源的利用率、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首先,经济管制对经济资源利用率的高低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进入管制、过程管制等都会影响经济资源的利用率。例如,中国实行了几十年的排斥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非农产业部门的劳动力进入管制政策就造成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大量闲置,实行了几十年的排斥非国有经济进入金融、汽车等现代产业部门的产业进入管制政策也造成了金融发展能力、汽车发展能力的闲置。一般来说,进入管制的领域越广,管制越严厉,经济资源的利用率越低。其次,经济管制对生产效率的高低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企业有无提高生产效率的内在动力、能力和外部压力,经济管制对这几个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经济管制可以削弱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内在动力和能力,减轻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外部压力,也可以增强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内在动力和能力,增强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外部压力,好的经济管制制度应该是能够增强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内在动力、能力和外部压力的制度。其三,经济管制对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经济管制既会影响生产要素和产品的相对价格,也会影响产品生产的成本,影响不同产品生产的利润率,还会影响资源的流动性,因此就会影响经济资源的配置。经济管制可以促进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的提高,也可以导致资源配置效率的下降。好的经济管制制度应该是能够促进经济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制度。

简而言之,宏观经济调控对经济效率的影响结构具有局部性的特点,而经济管制对经济效率的影响结构则具有全面性的特点。

(4)影响的程度不同。由于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对经济资源的利用率、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在时间长短、途径、结构方面存在着差别,因此两者对经济效率的影响程度也存在着差别。由于经济管制对经济资源的利用率、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时间所具有的持续性、影响途径所具有的全方位性、影响结构的全面性,而这些是宏观经济调控所不具有的,因此经济管制对经济效率的影响程度自然要超过宏观经济调控对经济效率的影响程度。

由上可以得出结论,一个社会的经济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其经济管制制度,如果要提高经济效率,就必须要改革经济管制制度。

10.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失效的原因存在着差别

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失效存在着共同的原因,但是也存在着差别。最主要的差别在于两者在被调控对象俘虏的可能性上存在着差别。宏观经济调控的失效不是因为被调控对象俘虏了调控机构,因为在宏观经济调控中,政府机构并不与微观经济单位发生直接的联系,而且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是系统性的、整体性的、全面性的,具有非排他性,因此不存在政府机构设租和被调控对象向政府机构寻租的条件。宏观经济调控的失效主要在于政府能力不足,而一般主要不在于政府权力的滥用。而管制者被被管制者俘虏却是经济管制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在经济管制中,政府管制机构要与微观经济单位发生直接的联系,管制的利益是可以排他的,而且管制机构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每一级管制机构、管制机构的每一个职能机构都有其独享的管制权,并且这些管制权又是被分配给一个一个的作为管制者的自然人手中,管制权都是人格化了的,管制者与被管制者之间的直接联系使得管制具有了一对一的“交易”的性质,这样就存在着管制者设租和被管制者寻租的条件,从而也就出现了管制者被俘虏的可能性,一旦管制者被俘虏,就会出现管制失效。在经济管制中,不仅管制的执行者存在着被被管制者俘虏的可能性,而且管制规则的制定者也存在着被被管制者俘虏的可能性,在管制规则的制定中,所谓政治上的“看不见的手”(特殊的利益集团等等)发挥的作用往往相当大,这样就使得管制规则本身与管制应该实现的目标相背,即管制规则背离效率和公正而出现的管制规则的扭曲。由于管制规则的制定者被被管制者俘虏而导致的管制规则的扭曲对经济效率和社会公正的损害比由管制者被俘虏对经济效率和社会公正的损害更大。

11.经济管制、宏观经济调控对经济自由的影响存在着差别

经济自由是指微观经济主体从自身利益出发、按照自己的意志独立地做出经济决策的自由。经济自由是市场经济最基本、最重要的性质和特征,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前提,没有经济自由,就没有市场经济。经济自由使得市场经济具有多方面的计划经济体制所不可能具有的优越性,但同时无约束的经济自由也会使市场经济难以避免地产生多方面的缺陷。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都是市场经济中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它们都会对经济自由产生影响。无论是经济管制,还是宏观经济调控,实质上都是市场以外的力量——政府对经济自由施加的约束,但是两者对经济自由的影响方式、影响程度是存在着差别的。宏观经济调控对经济自由的影响是间接的,它并不直接对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决策进行干预或限制,它是通过改变宏观市场环境而对经济自由产生影响的,其对经济自由的影响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特点,除非宏观经济调控采取直接的经济管制的手段,否则宏观经济调控并不会直接剥夺或限制经济自由。因此以间接干预为主的宏观经济调控对经济自由的影响程度也要小一些。经济管制则不同,它对经济自由的影响主要是直接的,因为它要直接对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决策进行干预或限制,因此经济管制会直接剥夺或限制经济自由,经济管制对经济自由的影响主要是差别性的。例如进入管制直接剥夺或限制了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自由,价格管制直接剥夺或限制了卖方和买方的价格决策自由,出口管制直接剥夺或限制了出口商的出口决策自由。不过管制也会对经济自由产生间接影响,因为管制会影响产业环境。由此,经济管制对经济自由的影响要比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大。因此,在市场经济中,尤其要对经济管制的边界给予明确的界定,对政府的经济管制权予以明确的规定,否则就会导致经济管制的无限延伸,就会不正当地侵害经济自由,从而损害经济效率。

由上可见,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两者都是政府的重要经济职能,但是两者的差异是明显的、多方面的。

二、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相互联系

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存在着明显的、多方面的差异,但是两者也存在着多方面的联系。两者的联系并没有为将两者混同提供依据,但是明确两者的相互联系也是经济理论研究应该关注的,并且两者的联系也是两者关系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两者的联系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和范围都是由市场缺陷所规定的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都是由市场缺陷所产生的,虽然与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相联系的市场缺陷存在着差别,但都导源于市场缺陷。如果不存在市场缺陷,那就不需要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市场缺陷是市场经济内生的,市场经济内生的缺陷使得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条件遭到破坏,或者市场经济本身不能保证满足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所需要的条件,或者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导致经济效率的下降或者低下,从而使得仅仅有市场力量并不能使社会的生产能力得到充分的有效的利用,不能实现社会在已经拥有的可资利用的经济资源的条件下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某些市场缺陷可以由第三种力量的作用得到或多或少的弥补,但第三种力量的作用存在着根本的缺陷,并不能作为弥补市场缺陷的依靠力量,(注:参见曾国安:《政府经济学》,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因此只能由政府充当弥补市场缺陷的依靠力量,政府弥补市场缺陷需要根据市场缺陷的不同领域分别通过实行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来实现。虽然政府实行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并不一定能够弥补全部的市场缺陷,但它却是一个社会弥补市场缺陷的最终依靠力量,而且只要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有效性能够得到不断的提高,就可以与市场力量这只看不见的手一道不断增进社会福利。(注:无论是市场缺陷,还是第三种力量的缺陷,抑或政府缺陷,从根本上来说,都是由人类的生产能力的有限性所决定的,因为市场经济、第三种力量以及政府都是人类社会的事情,没有人,便无所谓市场经济、第三种力量和政府。虽然人类的生产能力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实践的发展、社会制度的不断改进(简而言之是随着人类知识的增长)而不断增长,但相对于人类的需要,相对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要求,仍然存在着巨大的缺口。即便是进入到所谓的知识经济社会,人类所掌握的知识仍然是极其有限的。因此,如何使经济资源得到充分的有效的利用,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永恒挑战。)

市场缺陷导致了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也同时规定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范围。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都在于弥补市场缺陷,因此,无论是经济管制,还是宏观经济调控,都不能渗入到市场机制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的领域,而只能进入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的领域,这从根本上规定了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边界。虽然两者在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的领域起作用的“领地”有不同,但从它们都只能在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的领域发挥作用这一点来看是相同的,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范围都是由市场缺陷所规定的。

2.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实施主体都是政府,都是政府的基本经济职能,最终目标都在于提高经济效率

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都是由市场缺陷所引起的,都在于弥补市场缺陷。尽管实施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具体的政府职能机构有不同,但都是政府机构。实施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主体既不是企业、居民,也不是第三种力量,而是政府。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要履行多方面的具体的经济职能,主要包括:维护产权;抑制、限制或消除垄断,促进市场竞争;解决外部经济效应问题;提供和鼓励提供公共物品;提供信息和促进市场信息供应量的增加;补充市场的不完善,提供或鼓励提供市场供应不足的私人物品;进行收入再分配,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限制非市场品的生产和消费,禁止有害物品的生产和消费;矫正宏观经济失衡,维护宏观经济平衡,促进宏观经济稳定;调节经济结构,促进结构平衡等。任何实行市场经济制度的国家的政府都应该履行上述经济职能。而这些经济职能可以归结为两个大的方面,即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中,政府要充分弥补市场缺陷,使社会的经济效率达至最优,既需要实行经济管制,也需要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政府只有有效地实行经济管制和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才能有效地解决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由于市场缺陷内生于市场经济本身,因而具有长期性,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离开了两者中的任何一个方面,社会的经济效率都会无法达到最优水平,所以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是政府的基本经济职能。

虽然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具体目标不同,两者的干预对象、方式、方法等等都存在着差别,影响经济效率的时间长短、途径、结构、程度也存在着差别,但是不管是经济管制,还是宏观经济调控,从它们的最终目标来看,都是要通过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增进社会福利。

3.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是相互补充的

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都是政府的基本经济职能,由于两者导源于市场缺陷的不同方面,由两者的性质决定了两者功能上的差别,决定了各自适于弥补不同类型的市场缺陷,也就是说,应该实行经济管制的就不适于采取宏观经济调控,归属于宏观经济调控的就不应该采取经济管制,经济管制不能代替宏观经济调控,宏观经济调控也不能代替经济管制,两者的关系不是相互替代,而是相互补充。两者这种相互补充的关系决定了只有既能有效地实行经济管制,又能有效地实施宏观经济调控,政府才能实现有效地履行政府应该履行的经济职能的目标,市场缺陷才能得到有效地解决。

4.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制度都需要不断地发展

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的领域是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能够进入的领域,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这些领域政府就一定要无条件地实行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这里涉及到政府的能力。如果政府进入这些领域不仅不能起到弥补市场缺陷的作用,使社会的经济资源完全浪费,反而因为政府在这些领域实行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而损害了市场机制在其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的领域的作用的充分发挥,那么政府就不应该在这些领域实行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因为政府实行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结果不是增进社会福利,而是减少了社会福利。政府能力是人类生产能力的组成部分,人类生产能力的增长包含着政府能力的增长。政府能力的增长使得政府可以进入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的领域中的更多的领域,经济管制制度和宏观经济调控制度也因此要相应地发展。

市场力量作为人类生产能力的一部分,也是随着人类知识的增长而不断增长的,这就使得市场机制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的领域与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的领域的结构会发生一些变化,基于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和范围都是由市场缺陷所规定的,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对象、手段等都应该做一些相应的调整。

随着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实践的发展,人类会发现和掌握实行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更有效的方法,更有效的具体的手段,更恰当的干预力度和时机,更好的决策制度,更好的机构设置,更好的机构协调机制等等,人类自然就应该利用这些新的知识来改进经济管制制度与宏观经济调控制度。

经济管制制度与宏观经济调控制度的不断发展是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有效的必要条件,也只有经济管制制度与宏观经济调控制度能够得到不断发展,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才能成为增进社会福利的手段。

5.经济管制的有效性与以间接干预为主的宏观经济调控的有效性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1)经济管制的有效性会影响以间接干预为主的宏观经济调控的有效性。如果经济管制的范围、程度等超越了其应该有的边界,宏观经济调控不可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例如如果存在着普遍的市场进入管制、普遍的价格管制、普遍的投资管制、普遍的分配管制,那么无论政府如何努力,以间接干预为主的宏观经济调控都不可能有效。(注: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政府在宏观经济调控方面一直在努力从改革开放前的直接干预过渡到间接干预,在出现宏观经济失衡时,力图依靠间接干预矫正宏观经济失衡,政府的这种意愿是好的,是正确的,但每次都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以致于每次都要通过直接干预来最终矫正宏观经济失衡。出现这一现象并不奇怪。原因就在于中国传统的经济管制制度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在这种传统的经济管制制度下,市场信号是扭曲的,资源不能自由地流动,微观经济单位应该享有的经济决策权和经济利益都被经济管制所侵蚀或者说被剥夺,应该承担的经济风险也因为经济管制而无法通过新的经济安排而转移或者被经济管制自动地转移到其他的经济主体,这就使微观经济单位对于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所传达的信号缺乏反映,因此使得间接干预失效。在传统的经济管制制度下,宏观经济调控只有采取直接干预才能达到预期目标,间接干预的宏观经济调控与传统的经济管制制度是相背的,因此只有根本改革传统的经济管制制度,以间接干预为主的宏观经济调控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间接干预为主的宏观经济调控的有效性也可以作为判断传统的经济管制制度改革进程的一项指标。)经济管制制度所影响的是宏观经济调控的微观基础。以间接干预为主的宏观经济调控要有效地发挥作用,需要微观经济单位享有独立的经济决策权,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自己承担经济风险,需要有灵活的价格机制,经济资源能够自由地流动,需要有发达的高度竞争性的市场,这些条件在存在普遍的严格的经济管制的经济中是不可能得到满足的。经济管制既可以为以间接干预为主的宏观经济调控有效地发挥作用提供有利的条件,也可以成为以间接干预为主的宏观经济调控有效地发挥作用的障碍。

(2)宏观经济调控的有效性也会影响经济管制的有效性。例如如果国民经济处于总需求严重超过总供给,通货膨胀高居不下,政府的反垄断管制政策就难以奏效。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够为经济管制的有效性提供有利的条件,宏观经济调控的失效则会使失衡的宏观经济成为经济管制有效性的不利因素。如果宏观经济调控本身导致了宏观经济失衡或者加剧了宏观经济失衡,这样的宏观经济调控就成了经济管制有效发挥作用的障碍。

6.某些经济管制在特殊条件下也可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

与实现宏观经济调控调控目标相关的经济管制可以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例如为实现国际收支平衡而对汇率进行管制,为解决通货膨胀而对利率、银行的贷款规模、企业的投资规模和薪酬进行管制,为提高就业率而对雇主辞退在业者进行限制等。不过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某些经济管制在特殊条件下也可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实际上是说为了达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政府可以采取管制手段,而不是说这些管制是正常的经济管制的现成的组成部分,因为这些管制本身是不应该存在的。因此经济管制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是应该受到严格的限制的,只有在间接干预无法矫正业已出现的宏观经济失衡,而宏观经济失衡对于国民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对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也就是说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危机时,政府才可采取管制手段矫正宏观经济失衡,因此经济管制只能作为市场经济殊条件下宏观经济调控的临时性手段,而不能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常用手段。经济管制手段的运用应该有严格的法律程序,有严格的范围限制和时限,一俟危机缓和,政府就应该撤消管制,而完全采用常规性的间接干预手段。

三、关于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几点思考

基于上述对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关系的讨论,考虑到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存在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在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方面,需要关注以下问题。

1.不能混同经济管制政策与宏观经济调控政策

经济管制政策与宏观经济调控有相互联系的地方,但两者的差别也是明显的。政府在制定经济调控政策时,应该考虑两者的差别,在政策工具的选择、职能部门的分工等方面都应该有相应的差别。如果将经济管制政策与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混同起来,在政策工具的选择、职能部门的分工等方面就会出现错误的选择,导致的结果要么是经济管制的目标和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无法实现,要么是使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仅不能弥补市场的缺陷,反而会强化市场缺陷,而且会使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成为导致效率下降的因素,总的来说会导致政府失效。如果政府失效由此引起,这样的政府失效比市场失效更糟。

2.政府应该不断完善经济管制政策与宏观经济调控政策

市场经济需要政府对经济实行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政府也应该成为弥补市场缺陷的主要力量和最后依靠力量,但政府是否能够有效地实行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呢?这取决于多种因素,除了受政府政策性质的影响外,政府干预方式的选择、政策工具与力度的选择、政府实施政策的能力等都会影响政策的效力。政府不是万能的,不可避免地会在政府干预方式的选择、政策工具与力度的选择等方面出现或多或少的错误,甚至政府制定的政策本身就是错误的。减少错误才能提高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效力。政府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的规律,不断改进和完善经济管制制度和宏观经济调控制度,不断提高政府制定和实施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的能力,从而不断完善经济管制政策与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不断提高经济管制政策与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效力。

生产能源管控篇10

安全生产信息化发展趋势

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国家安监总局和各地安全监管机构建设了互联网互通的广域网络,初步建成了面向安全监管检查及行政执法、调度统计、矿山应急救援等业务系统,应用视频监控等手段实时监控重点危险源,全国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北京等省级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安全生产政策法规、事故调查等面向社会公众的公共服务通过信息技术得到提升。

安全监测监控、通信联络、人员定位、应急避险等作为国家煤矿安监局要求的“安全六大系统”内容,在国有重点煤矿基本全面开展建设,在非煤矿山也得到重点应用,车辆定位、危险源监控、产品流向等在危险化学品行业应用普遍,设备状态监控、环境视频监控在信息化建设领先企业中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管理信息化方面,大多数企业将安全巡检和事故上报作为重点,通过在办公平台或网站设置安全管理专栏方式通报管理信息,并向安监部门应急平台上报信息,神华等先进企业在重大危险源定义、监管、应急方案、救援指挥方面已基本实现信息化。

目前,中国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信息化与安全生产尚未完全融合,信息化推动安全生产创新力度不够,信息技术应用不能满足安全生产管理需求,安全生产信息交换共享不足,应用系统缺乏联动影响实际功效发挥等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安全生产工作要求的日益提高,安全生产信息化必须为创新监管检查方式、深度渗透生产经营活动、提高应急联动水平方面提供更有利的支撑。

安全生产信息化逐渐从事故报告系统向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监测、监控、预警、救援一体集成,动态、实时、全过程的安全管理系统方向演变,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融入企业员工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和企业经营管理流程中,全面、动态地获取经营活动中需要进行安全管理的业务活动信息,包括生产过程中人的行为、物的状态、生产环境等因素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受控,安全管理从安全时间的时候处理向危险源识别、风险辨识、风险评估分析、风险预警、风险控制的闭环全过程控制及动态管理。功能的延伸体现了安全管理与生产管理紧密结合,以实现安全管理持续改进,将安全生产的长效管理体系落到实处。

安全生产的智能化,知识化、跨部门应用重点体现在应急救援平台建设中,应急救援体系的核心目标是科学预防和避免重特大事故的扩大和再发生,将事故对人、财产、环境的损失降低到最小,建立智能化的应急救援体系是提高安全管理能力的最终保障。

共享应急救援平台的智能化有助于企业应用信息技术不断提升掌握事故现场情况真实性的能力,实时分析事故危害后果及可能发展趋势,从而启动相应的应急救援方案,按照原最高效地通报政府与专业应急救援部门,及时集中抢险力量投入现场抢救与抢险。共享应急救援平台还可实现重大危险源信息综合展现与应急演练等,持续优化应急预案,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能力。

安全生产管理对象点多面广,企业、政府、专业机构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需要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数据资源的规范统一。

建立以数据标准为核心,全面涵盖技术、管理、应用规范的安全生产信息化标准体系,梳理安全生产信息资源,尤其是对物联网等信息化数据、业务、技术和管理标准,规范信息资源的采集、处理、共享,提高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从而满足多对象、多层次、高效率的业务协同。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安全管理系统将向着数字化、集成化的方向发展,传统单纯依靠人员检查记录反馈的手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安全管理的需求。

无线技术、精确定位技术、数字数据服务、电子数据交换、识别技术必将更多地应用到企业的安全管理中,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卫星遥感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将极大地提升安全监察监管动态闭环控制的效率和智能化的水平。

安全生产信息化架构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安全生产信息化架构由下而上可分为四层,分别为:基础设施层、数据处理层、平台架构层、应用层。

应用层是为用户提供具体安全生产事物处理、运行在平台架构层上的应用系统集合。根据与用户相应的纵向关系,应用层可分为应用表示层、应用服务层和应用管理层。

应用表示层是用户的响应通道。安全生产的应用用户来自社会公众、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政府监管机构工作人员,社会公众需要获取的服务侧重信息服务、应用服务、应用管理。应用表示层通过企业门户、在线服务、应用管理实现对应用需求的协调分工。

应用服务层是应用层的核心,为用户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创新的生产安全功能。不论是政府监管人员,还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用功能可以根据用户层级不同和应用重点不同,为领导提供决策服务的决策支持类应用、为安全管理职能部门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安全管理类应用,以及为生产运营、社会管理、安全与生产完全融合的监测操作类应用。

决策支持类功能通过对监测信息的深度应用,提供安全分析、评价、预警以及应急指挥功能;安全管理类功能体现了对安全生产的全过程管理,建立以预控为核心,安全计划、检查反馈、测试仿真、预案制定四环节的闭环管理,持续优化资源配置,切断安全事故的因果链,使内部人、才、物制度达到安全和谐统一;监测监控类功能体现对细粒度物理安全生产要素的掌握,强化对人员、设备、环境三个物理安全要素从结构化的基础信息、状态数据到非结构化的视频等数据的管理。

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提高应用服务便捷性。应用层应用云计算以SaaS的形式提供面向特定对象的整体解决方案,通过移动互联网和云终端更好地优化用户的交互渠道,升级用户体验。

平台架构层是一个以软件资源管理为中心的、开放的、聚合各种能力和资源的云服务环境,能够更好地满足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在可伸缩性、可用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需求。平台架构层的主要模式是通过将各种核心应用整合成一个面向服务的平台,从而为的安全管理创新提供一个应用快速实现的基础,使以往复杂的各级系统搭建、维护和更新可以按需即用、随需应变的方式获得,使系统的弹性化构建成为可能。

数据处理层通过不同的处理模块对采集到的数据分别进行接收、存储、分析和处理,数据处理层的基础是物理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

通过虚拟化技术队数据中心的服务器、存储等设备进行抽象,整合成虚拟的资源池,实现资源管理优化和负载均衡,用户能够通过调用资源管理层虚拟化平台提供的接口管理虚拟的硬件资源。资源服务交付层提供的服务与资源管理层提供的功能相对应,是用户获得处理资源层服务的接口。

基础设施层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数据采集、数据传输以及终端行为控制。通过一些有线和无线的监测传感设备,通过传感网络或因特网进行采集数据的传输,并依据反馈的指令进行操作。

网络传输层是连接智能设备和控制系统的桥梁,可分为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两大类。有线通信技术可分为相对短距离的现场总线和中长距离的广域网络,安监部门已经建立了电子政务外网,企业安全生产应用的主要为工业环网,对于集团型企业,安全管理层级的应用基于企业广域内网,同时对于煤矿等特殊行业的企业,还需要接收安检总局等政府机构的监管,因此,跨网运行是对安全管理和操作的特殊要求。

数据采集层的核心作用是全面感知的执行,使物体具备能够被识别的智能,在物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RFiD等在数据层面的可靠采集已经逐步取代条码识别等其他传感方式,对重大危险源或环境监测通常采取视频或者卫星监控方式进行。终端控制器是物联网技术区别于传统的设别识别技术的最大亮点,通过终端控制器,物体可以支持开放的通信协议,并能执行不同的任务,从而使物体具备更加精细化的多级操作智能。

安全生产中的典型应用

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设备监控、分析预警等应用领域前景广阔。采用物联网技术对环境信息和关键生产设备进行状态监测、自动控制,同时采用云计算技术进行模型分析与故障诊断,采用卫星遥感技术提升环境监测的广度和深度,结合移动互联技术来提高网络传输的安全、可靠性。

应用物联网技术提升设备的状态监测与运行控制水平。在设备关键部分加装传感器,并选取合适传感器网络组网技术进行组网并传输数据,实时监测设备的温度、电机、振动、轴温等重要参数,使得设备的状态能实时传送到调度室。

传统的设备自动控制仅能实现单机的常规控制,依靠人员定点值守,通过调度电话等方式获取指令进行手工操作,应用物联网技术,改造传统的手动操作设备为自动化、智能化、根据远程的指令,对设备进行更加复杂、更加精细化的自动控制和维护,使设备更加智能,达到无人值守、智能控制的要求。

应用云计算技术提升设备管理水平。首先是提高设备状态分析和运维水平,通过建立设备运行状态模型开展以只是处理为核心的故障分析,开展专家系统、神经网络和模糊分析等理论、方法和应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优化设备的系统配合,实现在线的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判断,根据预设模型发出报警和自保护操作指令,专家系统的分析结果将指导设备运维人员进行操作。

其次,分析结果可以有效地避免设备管理服务器单点故障,保证了系统的连续运行。再次是可以将数据封装成服务,供其他应用系统可以调用,实现设备安全状态数据与生产、运维部门的共享。

卫星遥感在地质环境监测中应用广泛。根据地质灾害预警的要求,构建监测“点”以监测点为基本单位构建“线”,基于卫星遥感静态连续地表变形监测、区域降水监测等组建“面”,以检测区域现场深部位移和地表变形等参数的拾取为基础,覆盖灾害区域的地上、地下,构建设计变形参量、相关因素、诱因因素的立体监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