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花茶基础知识十篇花茶基础知识十篇

花茶基础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7:12

花茶基础知识篇1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茶叶产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面提升茶叶产业化经营水平。根据《中共市委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打造"茶"品牌推进茶叶产业发展的工作方案>通知》乐委办发〔2010〕13号精神,现就做好我市2012年度茶叶产业发展工作有关事项通知下。

一、建设任务

一实施"茶"产业基地提升工程。

茶园面积达到100万亩。其中新建面积7.7万亩,全市新改建茶园面积15万亩。改造面积7.3万亩。

二实施千亿示范工程。

1.创建茶叶标准园。区、区、市、县、井研县、县、县、峨边彝族自治县和县等9个县(市、区启动10个茶(花千亩标准园创建工作。

2.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万亩示范区。区、区、市、县、县、县和县等7个县(市、区启动建设8个现代农业茶(花产业万亩示范区。

三打造"五犍沐"茶叶产业带。

建设产业带。"五犍沐"茶叶产业带上新建茶园2.1万亩、茉莉花0.5万亩。产业带上茶园面积达15.4万亩、茉莉花面积达3.5万亩。启动断头路建设,改造茶园0.95万亩。贯通主体路。

创建千亩标准园。分别在区、县、县启动创建5个千亩标准园。

现代农业茶(花产业万亩示范区建设。分别在区、县、县启动建设5个现代农业茶(花产业万亩示范区。

新建茶树良种繁育基地400亩、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区500亩。省茶树良种繁育中心。以一枝春茶业有限公司为依托。

西南茉莉花产业中心。建设茉莉花种质资源圃50亩。建设70亩蜀南茉莉香都。加快启动100亩茉莉花茶加工区。

四打造茶区域品牌。

深入打造"茶"区域品牌。规范"茶"地理标志使用,全面提升"中国绿茶之都"品牌效应。积极开展品牌宣传。加强网站建设和管理维护。

二、建设要求

一新改建茶园。

新建高标准示范茶园须进行无公害环境评估。厢内种植两行,符合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环境要求。新建茶园选择名山131福选9号、福顶大白、中茶302川沐28号、马边绿1号等省级以上无性系良种。采用"双行单株"种植方式。6尺开厢。行距1.3尺-1.5尺,窝距5寸-6寸,亩植4000-5000株。深挖种植沟、重施基肥,完成三次定型修剪。改造茶园要平整梯地,深翻土壤,整治排灌系统,换种新植。对重金属超标的老茶园,要弃园还林。改种换植要与改土、改园同时进行。

二千亩标准园和万亩示范区。

万亩示范区建设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川府发〔2009〕21号有关要求执行。标准园建设严格按照《农业部茶叶标准园创建规范(试行执行。

完善基础设施。标准园和示范区做到田网、水网、路网、电网"四网"配套。大力实施产业基地的田间排灌、田型调整、田间提蓄、田间道路等工程。茉莉花园做到田成方、土成型。因地制宜配套蓄水池、囤水田。茶园做到梯面平整、梯壁牢固。

开展绿色防控。坚持农业防治为基础。发挥茶园自然调控能力,改善茶园环境。加强生态调控的力度。开展生物防治,茶园释放捕食螨防治等,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采用物理防治,利用害虫的趋黄性和趋蓝性,采取色板诱杀;利用害虫的趋光性,采用频振式灭虫灯对鳞翅目类等害虫进行诱杀。标准园、示范区配备相应的杀虫灯和黄(蓝板。

建立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体系。示范区成立统防统治专业队和无公害农药肥料配送中心。实行茶园"统一管理标准、统一用肥、统一用药、统一施药"示范区茶农使用"茶园质量追溯管理卡"实行茶园农药肥料"建卡"制度。对示范区农户茶园进行编号,设专人负责茶园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发放地块标识牌,将茶农茶园基本情况和施肥施药情况在管理卡上详细记录。增强茶农的安全管理意识,确保茶叶质量安全。

建设生态茶园。维持和恢复茶园的生物多样性。营造防护林。茶园内提倡种植落叶阔叶林,茶园四周及道路两旁种植高大落叶类乔木树种。实现茶-林(果、药生态种植模式,每亩茶园内植树8-12株,探索畜(禽-沼-茶生态经济循环模式。

实施测土配方、地力培肥。配套茶园设施农业。大力推广机剪、机采、滴灌等设施农业。

三、保障措施

制订发展规划,出台扶持政策,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茶叶产业发展水平。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切实加强对茶叶产业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一加强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认识发展茶产业的重要性。形成合力,积极主动支持茶产业发展。

花茶基础知识篇2

关键词:舒城小兰花;Swot分析;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6)07-03-04

安徽是全国重要的产茶基地,徽茶历史悠久,名品众多。位于大别山茶区的舒城县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创新绿茶加工工艺,形成了独具特色、馥郁兰香的安徽省级名优绿茶――“舒城小兰花”。其形芽叶相连似兰草,条索细卷呈弯钩状,色泽翠绿匀润,毫锋显露;冲泡后如兰花开放,枝枝直立杯中,香气如兰,俗称“热气上冒一支香”。具有独特的色香味形,被誉为茶中精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但近年来,地方政府对舒城小兰花发展的投入不足,品牌宣传力度不够,尚未形成统一的规范管理,致使舒城小兰花茶的价格下行,生产和销售遭遇瓶颈。在比较利益的驱使下,不乏存在一些茶农、茶叶企业在舒城小兰花的生产上投入减少,甚至改制其他名茶,以次充好,导致市场上假冒名茶增多,而使小兰花茶的产量减少,品质下降。因此,作者实地调查了舒城小兰花茶产业链条,通过深入茶园基地,走访茶叶企业、茶农,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从小兰花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进行深入分析,并利用Swot方法,从自然环境、种质资源、文化内涵、产业组织形式、品牌管理等内部因素分析发展的优势与劣势;从政策、旅游资源、消费观念、部级名茶竞争、茶叶质量标准、劳动力成本等外部因素分析机会与威胁。构造Swot矩阵,在茶园建设、茶文化旅游开发、组织形式优化、品牌建设及管理等方面,为舒城小兰花茶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与对策。

1“舒城小兰花”发展的Swot分析

1.1优势分析(strengths)

1.1.1茶区自然环境优越舒城县位于安徽省中部、大别山东麓、巢湖西滨,江淮之间。自然概貌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山地、丘陵、圩畈兼备。全县总面积2100km2,山地面积占52%,丘陵岗地约占20%。县域属亚热带温润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2℃,极端最低温-16.3℃,最高温度41.5℃,≥10℃积温5072.4℃。年平均降雨量1075mm,最少年份700mm,最多年份近1500mm。全年日照时数为1968.9h,全年无霜期平均223d,pH值在5.5~6.5之间[1]。这样的自然环境适宜茶树生长。每年山花烂漫、兰花飘香的时节,当地茶叶因吸附兰花幽香而独具兰韵,冲泡后犹如兰花初放,色泽翠绿,汤色黄绿澄亮,清香扑鼻,茶味鲜醇爽口,回味无穷。

1.1.2茶树种质资源丰富舒城县自然条件优越,具有丰富的茶树种植资源。共拥有自主选育的茶树新品种(系)5个,其中“舒茶早”和“山坡绿”被评为部级良种,“特香早”、“谷雨香”和“舒城九一六种”在试区表现优异。“舒茶早”芽叶淡绿色、茸毛中等、育芽能力强,发芽整齐,长势强,持嫩性好。春茶一芽二叶含氨基酸3.8%,茶多酚21.5%,咖啡碱4.1%,产量较高,鲜叶667m2产在550kg左右,且具兰花香,适制兰花茶[2]。根据茶树品种特征,在继承发扬古老制茶技术的基础上,配套研究新技术,形成了品质独特,兰香四溢的“舒城小兰花”。

1.1.3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茶是一种承载精神内涵的产品,具有丰富文化意义的茶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关于“舒城小兰花茶”的起源,存在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较为科学的说法是我国著名茶学专家陈椽教授著《安徽茶经》所记载:“传说在清朝以前,当地士、绅阶层极为讲究兰花茶生产”。可知其创制与清代,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舒城小兰花”还有相关的历史故事:1958年9月16日,主席视察舒城县时,有感于舒城小兰花的优良品质,发出了“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的伟大号召。1995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视察,极大的鼓舞了舒城茶产业的发展[3-4]。

1.2劣势分析(weaknesses)

1.2.1茶园基础条件薄弱舒城县现有茶园4666.7hm2,有机转换茶园200hm2,省级示范标准茶园66.7hm2,无性系良种茶园仅有1266.7hm2,占比例为26.2%,相比较于福建省的无性系良种普及率85%,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3]。舒城县的茶园大多还停留在以家庭为单位的管理模式中,使得茶园存在小、散、乱的局面,良种难以推广,产量低,管理难以规范化。

在对当地茶农进行随机采访时,我们发现“舒城小兰花”产区的茶园产量低,管理十分薄弱:(1)被采访茶农的茶园产量都小于250kg/667m2,茶树修剪完全人工操作。(2)1/2以上的茶农未听过“测土配方施肥”。(3)面对茶园发生的病虫害,1/3的茶农选择化学农药,而2/3的茶农选择不作为,任其发展,没有任何生物和物理防治措施。

1.2.2生产规模小,龙头企业缺乏舒茶镇茶叶生产主要以农户为主,每户的种植面积较小,茶园分散,这种小规模的种植生产模式使得先进设备技术难以大规模使用,难以实现集约化管理,生产成本偏高。当地茶企主要为中小型民营企业,规模小、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水平较低,产量难以大幅度提升,一定程度上给茶叶的质量安全造成了隐患。此外,由于舒茶镇经济相对薄弱,大型龙头企业尤为缺乏,产业组织化程度低,产品标准度不够,难以实现品牌的建设和推广。

截至2012年,舒城县现有茶园4666.7hm2,涉及茶农约5万户,户均茶园面积不到0.09hm2,全县共有“舒城小兰花”机械加工单位180多个,经营户206家。其中仅有省级龙头企业1个,市级龙头企业6个,许多企业甚至还未通过QS认证[3]。

本次调研,我们对当地的茶叶销售机构的货源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图1)。“舒城小兰花”的销售模式以茶农自产自销为主,占总体的54.4%;其次是销售机构从茶农处收购茶叶,占27.3%;最后才是企业加工生产的茶叶,仅占18.2%。可知,舒城小兰花的产品标准化程度很低,企业规模化生产的茶叶不足市场份额的1/5。

1.2.3品牌知名度不高,缺乏管理“舒城小兰花”产量小,大多“自产自消(费)”,作为地方特产,宣传力度不够,品牌知名度不高。此外,茶叶品牌带有地方性,不能属于某个企业,而是当地所有茶叶经营所共有。“舒城小兰花”的生产规模通常较小,茶叶级别缺乏标准,质量参差不齐。同样是一个品牌,即使是同一个级别,产品质量相差甚远,导致品牌管理混乱,从而影响市场销量。舒城兰花茶创制历史悠久,但一直缺乏品牌保护意识。直到2008年,商标局才正式核准“舒城小兰花”证明商标注册,这也是舒城县目前唯一获准注册的证明商标[4]。

1.3机会分析(opportunity)

1.3.1政府支持力度加大近年来茶叶行业发展迅速。每年都会举办多场各种规模的茶叶博览会,为各省的地方名茶提供了展示和提升知名度的平台。“舒城小兰花”以其独特的兰花清香先后在国内外大型名优茶评比中,获省茶业学会名优茶评比第一名、农业部部优名茶、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中茶杯全国名茶评比金奖、“国饮杯”全国名茶评比特等奖等20多个奖项[3]。

与此同时,各级政府也开始加大投资力度,因地制宜,大力扶持地方省级名茶的生产。为有效推动舒城县茶产业发展,县里成立了“县茶业开发领导组”,先后出台多项扶持政策。每年县财政、扶贫、库区安排专项资金200多万用于茶产业发展,同时结合民生工程开展茶叶技术培训,利用国家农机购机补贴政策推广茶叶机械化标准化生产[3]。

1.3.2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明代茶人许次纾在《茶疏》中曾写道:“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舒城小兰花”的产地风景秀丽,舒城县是“部级生态示范区”和“全国绿化模范县”,被誉为“合肥后花园,安徽北戴河”。部级自然保护区“万佛山”,4a级风景区“万佛湖”镶嵌其中[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与文化素质的提高,游客已不再满足于游览观光、休闲娱乐、旅游购物等传统旅游项目,而对体验性、参与性、文化性较强的旅游活动将产生越来越浓厚的兴趣[6]。舒茶是曾经视察过的茶园,并建有“视察舒茶纪念馆”。因此,也可将此“伟人效应”与当地及附近风景相结合,开发出独具特色的茶文化旅游。

1.3.3消费者观念改变,茶叶需求旺盛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严重,如今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逐渐增加。相比较于碳酸饮料和咖啡等,茶叶作为一种绿色且具保健作用的饮品,受到广大消费者的一致认可。“舒城小兰花”是舒城县生产的特色名茶,自然是当地及附近居民的首选。此外,由于其品质优异,也广受到附近其他地区消费者的喜爱。这使得兰花茶市场需求旺盛,发展潜力较大。

对舒城县居民的饮茶情况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图2,由图2可知:超过1/2的居民每天饮茶,平时不喝茶的居民不到10%。此外,近半数的当地居民每月所需干茶量在250g左右。

1.4威胁分析(threat)

1.4.1附近产区名茶的竞争“舒城小兰花”位于大别山茶区,资源环境良好、茶树资源丰富,使得名茶种类众多,如岳西翠兰、霍山黄芽、金寨翠眉、天柱剑毫等,给当地的舒城兰花茶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尤其是部级名茶“六安瓜片”,不仅在茶叶市场上与各地方名茶形成竞争,还会使一些茶农盲目跟风生产“瓜片”。不仅影响了“六安瓜片“的品牌,还降低了”舒城小兰花“的产量。

1.4.2茶叶安全标准不断提高近些年,国家对于食品安全问题日益重视,关于茶叶的安全标准不断提高。2005年,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开始,茶叶质量安全执行GB2763-2005《食品中污染物最大残留限量》和GB2762-2005《食品中最大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在这2个部级安全标准中,涉及茶叶的农业残留限量9种,铅和稀土各1种。2011年,《食品中百草枯等54种农药残留最大限量》标准,涉及茶叶的农药限量有7种。累计对茶叶的农药残留和污染物提出了18个限量要求。2012年,我国新修订了GB2763―2012及GB2762―2012,茶叶中农药残留限量增加到25项[7-8]。

“舒城小兰花“源于特定的丘陵茶园,一般种植规模小,管理不规范,使得干茶中农药残留量时常超标。茶叶加工企业技术缺乏,大多未实现清洁化生产,设备陈旧,极易引起重金属和微生物超标。这些都使得舒茶的扩大生产和拓展市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4.3劳动力缺乏,成本提高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外转移,多数经济不是很发达的地方名茶产区更是如此。茶叶机械化生产,需要具有最新知识的技术人员,而如今的大多数年轻人都憧憬大城市的生活,不愿留在小县城,造成技术人员紧缺。茶叶采摘需要大量劳动力,可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少,造成茶工缺乏,劳动力成本过高。此外,随着物价上涨,茶叶加工设备,茶园肥料等生产物资的价格也不断提高。这些造成各地名茶生产成本过高,利润空间缩减。

在对舒城县茶叶开发办公室的袁秘书长采访时,我们了解到:如今舒城县采茶工人均工资150元/d,还不包括去茶园路费和工人餐费。即便如此,在春茶采摘的忙碌时节,采茶工依旧不足。

1.5Swot矩阵构造将优势、劣势与机会、威胁相组合,形成So、St、wo、wt策略(详见表1)。

2“舒城小兰花“发展对策

2.1扩大茶园种植面积,建设标准化茶园茶叶的最终竞争是品质的竞争,而茶园的生态条件是影响品质的关键。舒城县茶园自然条件良好,但目前高标准茶园屈指可数。因此,目前急需建成规模化、标准化茶园,为“舒城小兰花”的增产、提质奠定基础。首先,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扶持茶农进行茶园改造、整合,大力发展无性系良种,引导茶农建设绿色、有机茶园。其次,注重茶园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努力实现机械化、智能化的灌溉、修剪、采摘系统。最后,提高茶园管理者的科学素质。定期开展对农技推广人员、龙头企业技术骨干、茶叶生产大户和茶农的培训活动,实现茶园的科学化管理。

2.2开发茶文化旅游,带动茶产业发展“舒城小兰花”具独特的伟人效应,且茶区附近风景秀丽,开发茶文化旅游,可以提高“舒城小兰花”的知名度,增加当地经济收入,从而进一步带动茶产业的发展。一要整合分散的茶产区资源,邻近名茶联合发展。大别山茶区名茶众多,“舒城小兰花”可与附近的名茶产区联合,结合当地名山,名水制定包涵多个名茶的“茶文化之旅”路线。此外,“舒城小兰花”还可利用自身“伟人效应”,联合周边“万佛湖”景区,开发一条包含:参观茶园和视察纪念馆、体验采茶和制茶过程、品兰花茶、游览“万佛湖”的旅游路线。二要加大宣传力度,拓宽茶文化旅游市场。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再好的资源如今也是“酒香也怕巷子深”。舒城县相关部门应利用各种媒体对“舒城小兰花”及茶文化旅游进行宣传,比如:建立专门网站、开展茶文化节、加大电视报纸上的宣传力度等[6]。

2.3优化组织形式,成立合作组织,培育龙头企业茶叶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缺乏是舒城兰花茶地方名茶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龙头企业是产业链上的关键一环,龙头企业的实力大小直接影响到市场带动力。舒茶应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以实现规模化经营,保护名茶品牌。此外,安徽省也应成立龙头企业联合组织,为各地龙头企业相互学习提供平台,共谋发展,同时让全省的名茶集中优势,以整体的形式走出安徽,抢占市场。

“舒城小兰花”多以农户分散生产方式经营,这种形式不仅不利于自身竞争力的提高,也妨碍了产业的发展。然而,由于产区农民就业机会缺乏和收入来源单一,这种经营模式将会持续相对长的一段时间。为解决这一问题,茶农们可多成立类似“舒城兰花茶叶专业合作社”的生产合作组织,在保持家庭经营独立性基础上,通过合作获取增加收益[9]。政府应出台相关保护支持政策,在技术、管理等方面加以引导,提供茶叶市场需求信息等等,帮助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2.4加强品牌建设,扩大名茶影响力一要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产品的质量是品牌建设的基础,“舒城小兰花”虽然拥有良好资源,但由于加工经营不够规范化,使得生产出的茶叶良莠不齐,难以打造优秀品牌形象。因此,生产机构需切实增强包括茶树种植、管理、采摘、加工、包装、贮运等各环节的规范化意识,建立起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控制茶叶的农药残留量,提高名茶质量。此外,政府还应出台相关政策,扶持龙头企业,使其成为品牌打造的主力军。二要设计个性品牌,树立品牌意识。安徽绿茶茶种类丰富,但随着各地茶叶产量的不断提高,除了六安瓜片和太平猴魁外,其余绿茶都已趋于同质化,急需鲜明、独特的茶叶品牌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舒城小兰花”应着眼其独特的“兰香”品质,加强品牌个性风格塑造。政府也要制定茶叶品牌建设措施,加强茶叶品牌商标、标识、域名的监管和依法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假冒和侵权行为。三要加强茶品宣传,扩大知名度。广告宣传是使产品要得到消费者的喜爱和信赖的重要方式之一。舒城县茶企业应利用好每年的展会、博览会、交易会、研讨会等平台,通过电视、网络、报纸、期刊等多种途径,积极推广自身品牌,扩大“舒城小兰花”知名度,提高品牌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政协舒城县委员会.舒城茶文化探微(eB/oL).http:///include/news_view.php?id=4546.

[2]江昌俊主编.安徽茶区生态与茶叶生产技术[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18-33.

[3]查道生.关于做大做强安徽茶产业的思考[J].茶业通报,2013,01:7-10.

[4]袁先安.舒城县茶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J].茶业通报,2013,02:69-70.

[5]高海燕.关于我国茶叶质量安全标准的探讨[J].广东茶业,2013,03:10-12.

[6]张康,陈胜.“舒城小兰花”香出大别山[J].中华商标,2012,11:58-59.

[7]曹霞.安徽茶文化旅游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6,22:5930-5932.

花茶基础知识篇3

[关键词]舒城县;茶产业;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5)09-0071-03

[作者简介]李梦(1994-),女,汉族,安徽六安人,本科生,研究方向:经济学。

舒城县是安徽省著名的茶叶生产基地,产茶制茶历史悠久,盛产多种名茶,茶产业在本地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结合自然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行业环境对舒城县茶产业生产、加工制造和销售环节进行Swot分析,从而发现舒城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为了实现舒城县茶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实现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一、舒城县茶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1.自然条件优越,茶叶品质优良

舒城县的地形主要是由山地、平原、丘陵组成,西南部以林木众多的山区为主,中部由连绵的丘陵组成,东部以土壤肥沃的平原为主,这三种地形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52%、20%和28%。舒城县山地面积大,西南地区森林较多,全年降水丰富,众多的水库和大小河流为农作物的生产提供充足的水源,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带来充沛的雨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优越的自然条件为茶叶的种植和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舒城县生产的主要茶叶品种是“舒城小兰花”,品质优异,色泽翠绿,冲泡后如兰花开放,似有兰花香气,茶汤甘醇,滋味持久,汤色澄绿明净,呈嫩黄绿色。因其形似兰花,香气似兰花,故名为“舒城小兰花”。

2.茶产业起源早,茶文化历史悠久

舒城县产茶起源于1000多年前,发展历史悠久。舒城古代属于舒、庐二州,根据《新唐书・地理志》的记载,舒城的茶叶在唐宋时期就享有盛名,当时是朝廷贡品,以其优异的品质享誉大江南北,清朝时期发展壮大,根据《安徽茶经》中的记载,舒城小兰花茶生产于清朝之前,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也十分重视舒城茶产业的发展并且给予扶持,国务院办公厅从20世纪后期每年都会采购舒城兰花茶。

3.茶产业初具规模,品牌影响力逐步提升

全县现有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茶叶企业13个,多家茶叶企业通过了食品质量安全准入标准认证,还成立了专业茶业合作社,舒城小兰花茶叶加工经营的户数也在逐年增加。茶叶企业、茶业合作社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舒城茶产业规模的壮大。舒城县茶产业的品牌影响力逐渐扩大。传统名茶舒城小兰花在国内外各项名优茶评比中屡次获奖,对舒城茶叶品牌宣传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08年注册“舒城小兰花”商标,2012年被认定为“安徽省著名商标”,该品牌价值评估值达3.72亿元,多个舒城小兰花产品品牌被评为了六安市和舒城县的知名品牌,其中舒绿作为优质绿茶大受国内外的好评,提高了舒城茶叶的国际影响力。

(二)劣势(weakness)

1.茶园建设缓慢,生产方式粗放,单产较低

近年来,与其他发达茶产区相比,舒城县茶产业发展速度缓慢。舒城县对茶产业的投入较少,茶园更新、开发力度不够,造成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茶园建设缓慢。茶企业的标准化、组织化、生产清洁化程度不高,茶树品种单一,栽培管理粗放,采摘技术比较落后,机械化程度低,导致全县大部分茶叶产业园的单产比较低,此外,茶农大都注重春茶采摘,放弃夏秋茶采摘生产,也造成全年单产过低,总体产量不高。由于大部分茶农的文化水平较低,缺少对茶叶科学的管理,在茶叶生产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控制农药的使用量,出现部分茶叶农药残留超标情况。

2.产业组织松散,公司规模较小

目前,舒城县茶叶产业还处于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期,产业化程度较低。茶叶企业和茶农之间未能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产供销一体化体制机制不健全,从原材料的供应到后期茶叶的销售流通过程没有形成稳定的产业链,生产销售成本高,不利于舒城县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茶叶生产加工多以个人和家庭为主,上规模的茶园少,缺乏龙头企业,舒城县茶产业总体规模和市场竞争力有待提升。

3.茶叶深加工程度和产品附加值较低

茶叶的深加工是指利用相应的加工技术和手段生产茶制品,通过技艺上的突破来扩大生产相关产品的种类和范围,或者在原有产品基础上进行产业链的延伸,从而提高原有产品价值,如生产茶饮料、相关茶食品等,挖掘茶叶的潜在价值,提高产品附加值,带动茶产业结构升级。然而,目前舒城县并没有进行茶叶深加工的大型企业,大多停留在生产初级茶产品上,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加工程度明显较低,茶产品的价值链延伸不够,效益不佳,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茶农生产的积极性。

4.品牌宣传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营销策略

舒城茶叶品牌历史久远,有一定影响力,但长期以来品牌宣传力度和开发不足,没能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品牌资源被冒用,不仅损害了品牌的美誉度,也打击了消费者信心。茶叶终端市场上缺乏可行的定价策略和营销策略,目标市场定位不明确,在销售网络的布局上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专卖店、超市,对市场消费信息反馈不及时,生产加工缺乏灵活性。

(三)机遇(opportunity)

1.政府重视茶产业发展,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

近年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三农”问题,不仅免除了农业税、农林特产税等各项农业税收,还给予农民在农业贷款上的政策优惠,支持农产品贸易平台建设,这给舒城县茶产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政策利好。舒城县政府十分重视茶产业的发展,采取各项政策和措施推动茶叶产业化建设,将茶产业作为舒城县的重要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提高。舒城县成立了“县茶叶开发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茶业开发工作,每年安排200多万人民币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茶产业发展;开展各类培训培养新型茶农,提高茶叶生产加工水平;县政府对重点产茶乡镇给予生产设备和资金的支持,推动名优茶加工上的自动化和清洁化;在原有基础上购置了茶树修剪机、名优茶加工机械,推动茶产业生产的机械化;在经济发达城市进行舒城小兰花品牌宣传活动,举办名优茶传统炒制擂台赛,注重电视媒体的宣传和推广;县政府经常组织茶企业参加茶叶会展推销活动并赴茶产业发展先进地区进行考察。

2.绿色消费观念的普及为茶产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消费上更加注重对绿色健康食品的追求。茶叶在很多方面都可以满足这种需求,茶叶中有很多具有开发价值的活性成分,茶多酚具有抗癌、降血压的功能,茶氨酸具有抗疲劳、增强免疫力、改善记忆的功能,咖啡因具有兴奋、利尿、护肝的功效,茶黄素和茶红素具有降血脂、抗衰老的作用等功效,茶叶和茶籽中的皂然可作为新型保健品、生物农药和天然日化用品原料。总之,茶叶作为绿色有机食品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茶叶深加工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四)威胁(threat)

1.传统茶产品和饮料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国内知名茶叶品牌众多,在国内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传统茶品牌之间竞争激烈。例如红茶、乌龙茶、铁观音、普洱茶等的品牌影响力大,在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此外,近年来新型饮料也不断崛起,碳酸饮料、果汁、奶茶、凉茶、红茶、咖啡等,符合年轻人的消费观念,在市场上的销售量不断上升,作为传统茶叶的替代品,给传统茶叶产品发展造成一定的压力。

2.行业标准提高,对农产品质量要求更严格

随着2002年9月18日农业部关于无公害农产品行业标准的出台,表明市场对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要求越来越高。这一标准的出台也直接明确了茶产业质量标准必须提高,对于舒城县不注重茶叶质量的企业来说,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而国外行业标准更高,欧盟对茶叶执行“零风险”计划,茶叶中农残标准更加严格,检测力度更为加强,甚至对茶企业有关认证、包装、标签也有严格的规定,此外,日本、俄罗斯、美国和非洲一些国家也对中国出口的农产品进行各种限制和检测,给舒城茶叶开拓国际市场面临很大挑战。

3.假冒伪劣产品扰乱市场秩序

目前,市场上一些企业和商家投机取巧,自身产品质量低劣,仿冒小兰花品牌,扰乱和破坏公平竞争和平等交易的市场秩序,导致真正的舒城小兰花茶叶生产企业因商标和品牌被盗用竞争力受损。

三、推动舒城县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针对目前舒城县茶产业发展缓慢的局面,地方政府首先要做好总体发展规划,确立发展目标,应对全县现有的22个产茶乡镇进行科学规划,因地制宜促进茶园建设和调整。其次要加大财政对茶产业的基础性投入,加强茶园的建设和改造,促进茶叶生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培育规模企业,增强舒城茶产业的发展实力,带动整个产业的进步和发展。为了应对各项挑战,健全茶叶生产加工体系,加强对茶农的技术培训,积极做好病虫害预防和治理工作,密切注意市场动向,了解市场价格供求信息,为茶农做好服务工作。政府要在政策上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通过多方联动,健全体制机制,促进茶产业的发展。

(二)加强茶园开发建设,提升茶叶产量和品质

应调整现有茶园结构,建设高产高效的茶叶生产基地和名优茶叶生产基地,重点培育河棚、晓天、南港区域等山区的茶叶生产。舒城山区茶园存在缺水、树龄老化和品种混杂等问题,对此可以通过修建茶园水利、加强植树造林来改善现有条件,增加基地投入和管理;改造发展零星茶园,对不适宜茶叶生产的高山和低丘要停茶还林、停茶还粮,或者种植适宜生产的高效经济作物。此外,茶园建设过程要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品种结构调整,选择适宜种植的良种,保持品种多样性,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在技术上,加强无性良种繁殖培育,加强良种普及,促进茶叶生产“产学研”相结合,企业要增强自我创新能力,同时对茶农进行相关培训,合理使用农药化肥,推动茶叶生产清洁化;在组织规模上,对现有茶园进行整合,开辟新茶园,实现生产的集约化。通过建立无公害、标准化、规模化的生态茶园,提升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三)推进茶产品深加工,延伸产品价值链

茶产品深加工主要途径包括:一是改变粗放的生产模式,加大优良品种的引进,延长茶叶采摘时期,提高茶叶采摘率;二是根据不同时节的茶叶特性,开发新品种,增加茶产品的种类,根据市场需求生产相应的茶产品;三是进行茶叶深加工,将茶叶与食品、饮料、化妆品行业结合起来,开发茶饮料、茶保健、茶餐具等相关产品,还可以开发服装、家畜饲料、食品抗氧化剂等,延伸茶产业链条。将茶叶与文化、健康、旅游相结合,以茶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拓宽茶产业的范围。

(四)加大品牌建设力度

首先维护好舒城县现有茶叶品牌,管理整合现有的品牌资源;其次解决市场品牌杂乱、良莠不齐的问题,打击假冒伪劣产品;要加强品牌宣传力度,运用各类广告、招商、推介、展会等品牌宣传形式,将产品推向市场。还可以利用舒城茶文化和旅游资源,结合地方特色,举办各类茶产品宣传活动,向外宣传推广自己优质的茶叶。

(五)坚持产业化开发,提高茶叶生产的组织化和规模化

茶产业的产业化进程中,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是关键。茶叶产区中规模大、效益高的茶叶企业应采用公司与基地、农户一体化的生产模式,组织茶农进行茶叶种植良种化、生产标准化、加工清洁化,扩大茶叶生产规模,提升茶叶企业竞争力,促进茶叶产业化水平。其次,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利用合作社进行标准化管理和运作。通过加入合作社,提高茶农种茶积极性,增加收入,同时提高茶农的组织化程度。茶业协会是茶企业经营者为了自身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而自愿组合的组织,舒城县茶叶协会应在茶叶生产中推广先进的技艺,进行经验交流,从而对行业进行内部管理,不断拓展市场空间,在帮扶、合作、带动的过程中真正帮助茶农解决生产、制作、销售等方面的资金和技术问题,加快全县茶产业的产业化进程。

(六)实行差别化营销战略,提升茶产品市场竞争力

应根据市场需求将自身茶叶品种进行相关等级分类,再根据不同目标市场相应制定高、中和低三档差别价格。对于中高端茶叶,采用高端制胜策略;对于一般茶叶,价格需求弹性大,可以采用低价取胜策略,占领更多茶叶市场。对茶叶销售渠道的选择和构建是茶叶销售的关键,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销售渠道已不能满足广大的消费者的需求,突破传统茶叶销售方式,采取多元化的销售渠道――专卖店直营+网络营销。专卖经营,可以减去层级分销环节,塑造企业品牌的同时突破了传统茶叶企业的销售受地域范围限制的缺陷;网络营销,顺应互联网时展趋势,建立舒城茶叶的网上商城。

(七)加强茶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相关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素质,可以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策略,引进专业技术人才,邀请研究茶叶生产方面的专家传授茶叶生产相关知识和技术,派遣专业人员向茶产业发达省区学习。同时,加强对茶农关于科技文化知识方面的普及和培训,提高茶农的知识和技术水平,真正做到科技兴农。

[参考文献]

[1]高显达.安溪县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策略[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

[2]苏秀平.福州茉莉花茶产业发展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4.

[3]王荣民.庐江县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

花茶基础知识篇4

【关键词】横县茉莉花现状对策

一、横县茉莉花产业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

1.横县茉莉花种养情况

全县种植茉莉花的农户6.8万户,花农33万人,种植面积10万亩,花农人均基地0.3亩,户均约1.47亩,年产鲜花8万吨,年销售收入达8亿元(人均2400多元)。有花茶加工企业150家,年加工花茶6万吨,产值25亿元,茉莉花茶总产值33亿元,茉莉花产量和花茶产量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占世界总产量的60%,品种主要分为单瓣茉莉、多瓣茉莉和尖瓣茉莉,目前横县茉莉花种植品种主要是双瓣茉莉。目前,横县茉莉花种植群体主要为单家独户零星种植,机械化程度低,栽种和采摘都依靠手工劳动,人工投入大,但由于劳动程度不大,老人和小孩都可以帮忙。同时,随着“横县中华茉莉园”等茉莉花种植基地的建立和发展,横县茉莉花种植呈现出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种植的发展态势。

2.茉莉花鲜花市场交易价格

由表1可知,2015年7月,横县茉莉鲜花平均价格与上个月相比下降1.51元/kg,下降12.30%。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0.15元/kg,下降48.56%。7月应是盛花期,但本月的天气却以阴天雨水为主,仅在上旬有着良好的光照与气温,到了中下旬连续的雨水天气致使茉莉花质量下降,鲜花不成熟,雨水过多,不利于窨制,市场价格逐渐滑坡,花农摘花积极性减弱。从总体来看,7月份,横县茉莉花市场交易价格普遍较低,市场较为疲软。

3.横县茉莉花交易市场日成交量

据调查了解,2014年7月横县西南茶城茉莉花市场茉莉鲜花交易量5630吨,同比于去年,7月份横县茉莉花受到雨水的影响成交量有所下降。由图2可知,7月份横县因大范围降雨天气的影响,茉莉花交易市场较为低迷,日成交量低于历史同期水平。

近年来,由于市场茉莉花价格趋势走低,产业利润空间逐渐缩减,茉莉花产业从花农到厂商到一些成品商店都纷纷转型,花农把原先种花的土地用来种植其他农作物,厂商纷纷转向房地产等高利润行业,成品商店店主则以商店为依托经营其他业务。从花农到企业的逐渐退出,影响着今后横县茉莉花产业的持续发展。

4.茉莉花收购商构成主体

当前,横县茉莉花茶客商主要是江浙、福建一带的茶商,长年在横县经营茶叶的外地茶商达5000-6000人。而茉莉花生花收购商多是横县当地商贩,占总收购商人数的92%以上,商贩收购茉莉花生花出售给茉莉花加工企业,以赚取中间差额利润。

同时,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横县收购茉莉花的客商大多来自福建、江西等省份,客商之间沟通交流密切,他们主导了生花交易市场的价格,横县当地的茉莉花种植户却没有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和能够及时接受到来自市场的第一信息,在交易时处于被动地位,利润空间缩减,降低生产积极性和对市场的信心。

5.横县茉莉花产品品牌建设

目前,横县茉莉花加工80%以上都是来料加工,主要为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商加工花茶,从事简单来料加工业务,只有不到20%是进行自营茶加工和茉莉花精加工,横县的茉莉花加工制造企业中拥有横县茉莉花自主品牌的企业数较少,品牌效应和知名度在整个茉莉花产业行业中处于较低水平,无法比得上江浙和福建等地区拥有自主品牌的茉莉花产品,销售能力薄弱。此外,产品宣传推介等环节上,缺乏有效、广泛的渠道建设,使横县茉莉花产业局限于单一地域,无法在市场上产生足够的品牌影响力,深入影响了横县茉莉花产业的长远发展。

认识到该现状问题,横县当地政府为促进横县茉莉花自主品牌的建立和发展,近年来建立了横县茉莉花产业(核心)示范区,打造全国茉莉花茶交易会,举办中国国际茉莉花文化节等措施和活动,充分利用“横县茉莉花”证明商标和“横县茉莉花”地理标志产品这两个名称,推动横县茉莉花产业的发展。

6.横县茉莉花加工制造企业生产情况

据调查了解,目前横县当地的茉莉花茶加工企业有150家,常年进行花茶生产的企业基本维持在110家,只有少数的加工企业进行茉莉花香精、浸膏、空气清新剂等产品的生产。茉莉花茶加工企业的主要业务分为两种:一是来料加工业务,主要为福建、江浙等地的茶商代加工茉莉花茶,代加工花茶产量占企业总产量的95%左右。这部分的茉莉花茶加工企业通过向市场收购新鲜的茉莉花生花进行代加工茶叶的花茶窖制。其中,低档花茶的加工占企业花茶加工总量的70%以上,30%是中高档花茶加工;二是自主加工业务,主要进行高档花茶的加工生产,只占企业总产量的5%。这部分的加工企业一般是通过当地茶商进行花茶的销售。而进行茉莉花精加工的企业数量不足花茶加工企业数的10%,而且大部分是国外或国内一些较有经济、科技研发实力的企业与横县当地部分企业进行合作的形式存在。这部分的企业主要进行茉莉花衍生品的精加工生产。

二、促进横县茉莉花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花农方面

1.科学化、标准化种植,提高茉莉花生产效应

要加强茉莉花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农户的专业化技术水平,增强农户田间管理能力,提高经营产出。提高茉莉花产品质量标准,建设农户广泛参与的、绿色无公害茉莉花生产基地,实现从田间到市场的全程监管,减少化学污染,提高茉莉花品质,进一步提高茉莉花价值;推广使用农家肥、生物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物理与生物无公害综合防治等技术,促进茉莉花优质生产,推进茉莉花老树更新地产花田改造;同时,要加强茉莉花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社会化服务,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专业化经营效率,提高农户种植收益。

2.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及技术服务,促进产业提升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一是对茉莉花植株进行提纯复壮,建立两种繁育苗圃,培育优良茉莉花苗;二是在充分利用国内优良品种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尽早在优质、抗病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取得突破,替换已退化的茉莉花植株;而是大力推广标准化栽培技术,提高茉莉花茶产业;三是推广测土配方技术,降低化肥施用率,引导花农增施有机肥,改良茉莉花地土壤;四是加强茉莉花病虫害防治与管理,做到综合防治、科学管理,提高茉莉花产品质量。

近几年,横县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通过科技进步来促进茉莉花产业的发展,与科研院校合作,探索出了“科研单位+科技推广机构+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基地+农户”的科技服务模式,建立了“茉莉花专家大院”等,加强茉莉花种植栽培、加工和综合利用方面的研究。通过实施科学的栽培管理技术,提高茉莉花的产量和质量。

(二)市场培育方面

1.注重渠道建设和品牌传播,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实施品牌战略,开拓市场是横县茉莉花产业走出县门、省门乃至国门的重要手段。横县目前有一批如“金花”牌、“茉莉龙珠”牌、“郁江”牌等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茉莉花品牌。要发挥品牌的效应,一方面应把好质量关,保护好品牌,稳固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利用电视、报纸等传媒及网络等现代电子信息平台,加大横县茉莉花茶的宣传力度;此外,也可以由政府领导,企业辅助,继续举办全国茉莉花茶交易会,提升品牌效应,提高知名度;同时,要不断巩固和扩大金花、郁江等横县名优茉莉花茶品牌效益,扩大自营茶的销量,不断提高茉莉花茶价值。充分利用“横县茉莉花”证明商标和“横县茉莉花”地理标志产品这两个名称,做大做强做优横县茉莉花茶,不断提高茉莉花茶的利润空间;或由政府扶持,在县境外,如北京、山东、陕西等销区举办促销活动,不断提升横县茉莉花产品的品牌效应,提高产业竞争力。

2.拓宽茉莉花产品销售市场

以全力打造中国茉莉花茶交易中心为平台,进一步完善当地茉莉花、原料茶、成品茶交易市场的配套设施,继续鼓励和扶持横县花茶协会、花茶销售合作社和花茶生产企业重点在县内外销售市场设立“横县茉莉花”系列产品专卖店、直销点。特别是要开拓长江以南茉莉花茶市场,进一步扩大横县茉莉花茶在国内的市场占有量。坚持走外向型发展道路,在扩大国内市场占有率的同时,努力开拓国外市场。充分利用广西与东盟的地缘优势、人文优势、经济互补优势,探讨及把中国与东盟茉莉花茶业合作与发展平台纳入桂台花卉产业发展平台,不断扩大对外交流合作的力度,扩大横县茉莉花和茉莉花茶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让横县茉莉花走向世界。

(三)企业产业发展方面

1.转变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

产业链延伸是有效提高和促进横县茉莉花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要不断扩大茉莉花精深加工,引进和发展更多的茉莉花标准化香精香料加工企业,加工茉莉花精油、茉莉花香精等高端产品,提高横县茉莉花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同时,充分利用横县茉莉花独特资源优势及文化优势,建设茉莉花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加快打造以茉莉花为主的“茉莉之旅”旅游线路,以中华茉莉园为龙头,带动“茉莉之旅”线路开发,形成“中华茉莉园―中国茉莉花茶交易中心―海棠公园―西津湖―南山白毛茶园”一条横县特色旅游精品线路,进一步挖掘和开发茉莉文化,发展文化产业,特色茉莉旅游,延伸茉莉产业链,增加产业附加值。

2.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加强茉莉花产品创新,就是要不断提升茉莉花产业研发水平,转变传统单一化、低水平的生产模式,实现茉莉花产品向标准化和专用茉莉花产品的精深加工发展;同时,加快茉莉花产品升级和产品品种创新,提高茉莉花产品加工制成品的种类和深加工的程度,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企业作为茉莉花产业科技发展的主体,应该积极承担起产品创新,提高产业整体科技水平的责任。通过建设茉莉花加工技术中心和产品研发中心,强化科研与生产的结合,致力于茉莉花产品的多层次、深层次开发与生产;此外,企业也可以引进具有市场优势的茉莉花产品和技术,并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再创新,逐步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四)政府政策帮扶方面

1.强化政府政策服务,推进农业科技下乡

促进横县茉莉花产业发展,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政府等相关部门单位积极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茉莉花种植地,指导花农进行科学的茉莉花种植与养护,提高茉莉花产量和质量。同时,政府相关部门积极举办茉莉花种植及养护管理等技术推广活动宣传,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媒体、报刊杂志、手机短息提醒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方式,扩大农业科技普及范围,提高花农的茉莉花种养及管理技术水平,提高茉莉花产量和产值,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良好局面。

2.强化政府政策扶持,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投入,提高行业发展水平

政府为企业提供优惠政策的同时,鼓励工厂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由粗放型的简单加工转向精深的高科技研发,延伸产业链,提高企业整体的产品质量和经济附加值。政府要切实为茉莉花加工企业创造可靠稳定的政策环境和必要的技术引进和人才储备保障,鼓励更多的茉莉花加工企业改变传统上茉莉花只局限于窨制花茶、制作花干的模式,加大对茉莉花香料的提取和药用领域的研究,在茉莉花精油、日用化妆品、药用等保健品方面进行深入的科技研发,延伸企业产业链,创造更多的产业利润。

3.完善茉莉花交易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市场综合服务水平

政府要继续加强茉莉花交易市场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市场综合服务能力。1.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提高茉莉花交易市场基础交通服务;2.建立和完善茉莉花交易市场价格信息机制,建立市场电子信息平台,加强市场价格信息的采集和监测,及时透明地向市场交易信息,提高市场交易效率;3.增设市场茉莉花收购点,为茉莉花收购商提供充足的收购摊位,为花农提供更多的交易渠道和选择,维护花农切实利益,也有利于维护市场公平;4.降低市场摊位费用,降低交易成本,吸引更多的收购商进驻交易市场,促进市场的良性发育。

三、结语

通过对广西横县茉莉花种植生产现状和农业信息化、科技化的普及情况的实地走访调研,发现横县茉莉花种植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茉莉花种植面积和范围的缩减、市场动态信息传达不及时通透、市场交易价格波动大、市场收购商逐渐减少、加工企业科技化水平较低,普遍以产品粗加工为主,精细加工较少、种植户农业科技及网络信息化掌握程度较低等问题,制约着横县茉莉花产业整体的发展进步。但横县作为全国最大的茉莉花种植生产基地,其产业形势依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企业生产结构转型升级,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依然具有很大的优势和发挥重要作用。

课题项目:2015年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ZJw35002。

参考文献:

[1]房风文,孔祥智.广西横县茉莉花产业链调查与发展对策.南方农业学报,2011,04-29.

[2]陶玉梅.横县茉莉花茶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四期.

花茶基础知识篇5

关键词:旅游形象定位;蒲江;生态;绿色;设计

一.旅游形象定位的概念

城市旅游形象定位是指在对一个城市目前的旅游资源、旅游环境、旅游市场和旅游条件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今后发展起长期、稳定、本质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并将该地区的旅游特色加以提炼,最后确定下来的能代表该地区旅游形象简练、深刻的语言。文章主要针对蒲江的旅游形象定位模糊,现对蒲江的旅游形象定位作出以下分析:

二.蒲江文脉分析

所谓地方文脉,是指旅游目的地所在地域的地理背景,包括地貌、地质、土壤、气候、水文等自然环境特征,也包括当地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人文地理特征,因而是一种综合性、地域性的自然地理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的思维时空组合。

位置:蒲江隶属成都市,总面积580平方千米,总人口约26万,地处成都平原西南缘和成都三环经济带,是成都半小时经济圈的西南门户。蒲江东邻彭山和眉山、西界名山、南连丹棱、北接邛崃,蒲江距成都60公里,距双流国际机场68公里,距彭山青龙场火车站35公里。蒲江自古以来就是进藏入滇的咽喉要道、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

地形:蒲江地势平坦,以浅丘为主,平原、浅丘、山地的比例分别是24:54:22,整体地势成南高北低,平均海拔高度534米。蒲江整体地形可以概括为“三山夹两河”(三山指长秋山、大五面山和小五面山,两河指蒲江河和临西河)。

森林、生物:蒲江森林资源丰富,植被属四川盆地亚热带蒲江森林资源丰富,植被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松栎林区的盆地西部马尾松林、常绿樟、栎林小区。树种100多种,主要有马尾松、杉木、香樟、银杏等,森林活立木总蓄量169.29万立方米,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7.5%,其中景区80.9%以上,享有“绿色蒲江,天然氧吧”美誉。野生动物有200余种,其中有短尾松、穿山甲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00余种,如中白鹭、八声杜鹃等四川省重点保护动物180余种。

气候:蒲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降水量保持在1280mL,相对湿度84%,每年无霜期达302天左右,平均气温16.4℃,日照达1122小时。蒲江空气清新,空气质量优于国家Ⅱ级标准,蒲江也被誉为“成都的后花园”。

历史:公元601年,隋文帝仁寿元年更名为蒲江,以盛产蒲草而得名。县治所原置城北里许地,明太祖洪武中移治于今鹤山镇址。先后归邛州、眉山专区,温江地区管辖,1983年划归成都市管辖。蒲江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是宋学家巍了翁、抗日名将李钰和当代作家余杰的故乡。

文化:茶文化、理学文化、道教文化、汉代古盐井文化、生态文化

三.蒲江旅游资源分析

蒲江县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其中,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上相叠或靠近,有观光型旅游资源、度假型旅游资源、参与式旅游资源。

部级生态示范区一处——石象湖生态风景区,2002至2012年石象湖生态风景区连续成功举办了十一届亚洲规模最大的郁金香节和百合花节。省级风景名胜区一处——朝阳湖。此外还有长滩湖,成都国际光明樱桃节,复兴猕猴桃节,西来杨梅节、橘子红了——柑桔节,长秋山,官帽山;此外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飞仙阁摩岩造像和龙托湾摩岩造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二滩摩崖石刻、看灯山力士造像、汉代古盐井、宋代惠明监、飞仙阁、石象寺、鹤山书院(宋学家巍了翁创办的书院)、大成殿、太清观(道教二十四治之一)、西来古镇(成都市十大魅力城镇)、茶文化(茶马古道、绿色茶乡——成佳)、蒲江古盐井、大溪谷度假区等。

四.蒲江县旅游主要客源市场

根据所发放的问卷调查300份问卷得出,将蒲江的客源市场分为三级市场:一级市场,主要是指成都地区。这个地区距蒲江比较近,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比较快,人们的收入增长也比较快,旅游消费也相对较高。二级市场,主要是指除成都市外相邻的市县,如雅安市,眉山市等。这个地区的经济正在蓬勃发展中,人们的收入也在逐渐增长。三级市场,主要是指西南地区。这个地区的经济实力也在积极地发展中。人们的收入也逐渐增加。另外,蒲江每年举办的各种鲜花展览以及各种节庆活动都会吸引包括沿海一带、日本、韩国等地区和国家的旅游者到蒲江来旅游,但这个比例较小。

2013年世界《财富》论坛将在成都举行,作为成都半小时经济圈的蒲江,以自己的资源优势,有望敲开海外市场的大门。

五.蒲江旅游形象定位

(一)主题形象定位

根据对游客的分析、蒲理念要素的分析、蒲江旅游具体形象要素分析进行总结,在确定蒲江旅游形象时,还得考虑形象宣传中招来的力度蒲江整体开发策略,蒲江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有:生态文化、道教文化、湖泊文化、花文化、水果文化、佛教文化、茶文化、盐文化、古镇文化,其中生态文化、花文化和水果文化具有地方性特征,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感召力,所以旅游形象定位时应包括生态文化、花文化和水果文化,由此提出的主题形象为:绿色蒲江、花果茶乡。

绿色——蒲江生态系统保护得好,青山、绿水、绿色产品构成了蒲江主要的色调。

蒲江——地名,形象定位中包括蒲江,有助于记忆与识别。特别是蒲江与上海的黄浦江相似,利用上海黄浦江的知名度,蒲江的名字显得更容易记忆。

花——蒲江石象湖生态风景区每年都会举办亚洲最大的郁金香节(3——5月)和百合花节(9——10月),徜徉在花的海洋中,空气中还飘荡着浓浓的花香,鲜花、湖泊、森林和各种生物仅仅环绕,构建了蒲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每年三月光明樱桃山樱花开放,让游客感受到日本的景色。蒲江还有一种独特的景象叫“花果同树”,又红又大的橘子长在盛开着柑橘花的树上,还有新长出的绿叶相称,这叫“花果同树”。

果——蒲江县生态县城,所出产的水果也是无公害水果。这里有亚洲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加工基地,这里所生产的猕猴桃是世界上两大猕猴桃生产国(新西兰和意大利)的总和。蒲江每年还会举办“成都国际樱桃节”,走进樱桃山你会发现苍翠如屏的山上,绿中闪耀着许多“红星”,这些都是樱桃,满山遍野的都是樱桃,游客可以自由采摘。蒲江是个产柑桔大县,年产量达30万吨,利用柑桔发展乡村旅游。

茶——蒲江产茶历史悠久,自汉代蒲江就开始种茶,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就有对蒲江名茶的记载。2.5公里的茶马古道仿佛让我们看见了蒲江当年的商贾云集。如今的蒲江已经成为了川西最大的绿茶生产和加工基地,蒲江也被誉为“绿茶之都”。赏绿色茶园,观采茶风姿,睹茶艺茶道,品绿色茶香,购生态茶叶,已经成为了到蒲江旅游的新体验。

(二)人——资源关系的感知要素设计

1.旅游形象的推广镜头

旅游形象的推广镜头主要包括各种媒介的宣传,如宣传片、宣传手册、报纸、户外张贴画、宣传招牌、景点介绍书、邮票、明信片、网页、光碟、景点介绍书等等。建议选择的镜头以石象湖、朝阳湖和生态农业为主,其余的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景点即可,重点在于凸显主题,宣传特色和吸引旅游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吸引旅游者,应站在游客的角度选择镜头。也可以选择主席到蒲江石象湖视察时的镜头。

2.标识(logo)

标志的构图可以选择巍了翁、仙鹤、鲜花、水果、草地、蓝天、湖泊等为基础元素,将部分元素融入微标志设计中,主题凸显”天人合一“意境为宜。标志的主色调以绿色为主,配以白色和蓝色等。

3.象征性的吉祥物

将蒲江特有的动植物以卡通的形式设计出来,最好能和游客交流互动。并卡通做成旅游纪念品,进行多元化销售,例如:微缩版的石象、布娃娃大象、郁金香仙子、百合花仙子、樱桃小丸子等。

4.旅游形象大使

聘请文艺明星或其他具有力的明星作为蒲江的旅游形象大使,这些人能更有利的宣传蒲江。当然也可以从蒲江县人民中选拔形象大使,办一台规模较大的选秀活动,这个活动也可以达到宣传蒲江的效果。

(三)人——人关系的感知要素设计

1.政府主导

政府是旅游业的主导部门,首先政府应该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其次做更多为旅游业服务的实事。1.旅游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应该由政府牵头,如修缮道路,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引进资金等。2.政府应负责做好旅游发展的整体规划,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节事活动的策划与组织,旅游目的地的宣传等。3.政府应该本着为旅游企业与旅游者双向服务的原则,成为旅游企业与旅游者强大的后盾,这样才能让旅游业健康、持续的发展下去。

2.居民形象塑造

目的地居民就是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大使”,游客少不了与当地的居民接触,居民的形象也直接影响旅游者对目的地的形象。首先,旅游目的地居民对外来游客应该热情友好,让游客感觉这里就是自己的“家外之家”。其次,政府应该加强目的地居民的素质培训,普及与蒲江旅游有关的旅游知识,并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培训与讲座。最后,制定一些不文明行为、有损形象行为的惩罚措施。

3.旅游企业形象

旅游企业包括交通公司、饭店、景区、旅行社、餐饮企业、购物点等。旅游企业是旅游者必须接触的部门,旅游者对旅游企业的形象直接关系到了对蒲江的整体形象。旅游企业可以从CiS入手,对mi理念识别、Bi行为识别、Vi视觉识别三方面进行设计。

4.旅游从业人员形象

旅游从业人员不仅代表目的地的形象,还代表旅游企业的形象。可以这样说旅游从业人员是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接触最多的人。服务是旅游业的精髓。而服务是由旅游从业人员操纵的,旅游从业人员重在提高服务质量,用优质的服务给游客留下难忘的印象。

结论:旅游形象定位在旅游发展中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旅游形象定位相关知识的回顾,结合蒲江旅游资源的特色对蒲江进行了主题形象定位“绿色蒲江,花果茶乡”,并设计了蒲江旅游的宣传口号,对蒲江的旅游发展具有指导作用。相信通过社会各界人士不断的努力,蒲江的旅游业会更加的繁荣。

参考文献:

[1]王瑛、宋伟.青岛市旅游形象定位及产品开发[a].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2]马勇、李玺.旅游规划与开发[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0.

[3]申秀英.旅游形象定位及其形象识别研究[a],旅游经济,2004,第7期.

[4]杨文华、林移刚.旅游形象定位与旅游产品体系建设关系商业现代化[J],2007,9.

花茶基础知识篇6

城市旅游形象定位是指在对一个城市目前的旅游资源、旅游环境、旅游市场和旅游条件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今后发展起长期、稳定、本质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并将该地区的旅游特色加以提炼,最后确定下来的能代表该地区旅游形象简练、深刻的语言。文章主要针对蒲江的旅游形象定位模糊,现对蒲江的旅游形象定位作出以下分析:

二蒲江文脉分析

所谓地方文脉,是指旅游目的地所在地域的地理背景,包括地貌、地质、土壤、气候、水文等自然环境特征,也包括当地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人文地理特征,因而是一种综合性、地域性的自然地理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的思维时空组合。

位置:蒲江隶属成都市,总面积580平方千米,总人口约26万,地处成都平原西南缘和成都三环经济带,是成都半小时经济圈的西南门户。蒲江东邻彭山和眉山、西界名山、南连丹棱、北接邛崃,蒲江距成都60公里,距双流国际机场68公里,距彭山青龙场火车站35公里。蒲江自古以来就是进藏入滇的咽喉要道、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

地形:蒲江地势平坦,以浅丘为主,平原、浅丘、山地的比例分别是24:54:22,整体地势成南高北低,平均海拔高度534米。蒲江整体地形可以概括为“三山夹两河”(三山指长秋山、大五面山和小五面山,两河指蒲江河和临西河)。

森林、生物:蒲江森林资源丰富,植被属四川盆地亚热带蒲江森林资源丰富,植被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松栎林区的盆地西部马尾松林、常绿樟、栎林小区。树种100多种,主要有马尾松、杉木、香樟、银杏等,森林活立木总蓄量169.29万立方米,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7.5%,其中景区80.9%以上,享有“绿色蒲江,天然氧吧”美誉。野生动物有200余种,其中有短尾松、穿山甲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00余种,如中白鹭、八声杜鹃等四川省重点保护动物180余种。

气候:蒲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降水量保持在1280mL,相对湿度84%,每年无霜期达302天左右,平均气温16.4℃,日照达1122小时。蒲江空气清新,空气质量优于国家Ⅱ级标准,蒲江也被誉为“成都的后

花园”。

历史:公元601年,隋文帝仁寿元年更名为蒲江,以盛产蒲草而得名。县治所原置城北里许地,明太祖洪武中移治于今鹤山镇址。先后归邛州、眉山专区,温江地区管辖,1983年划归成都市管辖。蒲江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是宋学家巍了翁、抗日名将李钰和当代作家余杰的故乡。

文化:茶文化、理学文化、道教文化、汉代古盐井文化、生态文化

三蒲江旅游资源分析

蒲江县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其中,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上相叠或靠近,有观光型旅游资源、度假型旅游资源、参与式旅游资源。

部级生态示范区一处――石象湖生态风景区,2002至2012年石象湖生态风景区连续成功举办了十一届亚洲规模最大的郁金香节和百合花节。省级风景名胜区一处――朝阳湖。此外还有长滩湖,成都国际光明樱桃节,复兴猕猴桃节,西来杨梅节、橘子红了――柑桔节,长秋山,官帽山;此外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飞仙阁摩岩造像和龙托湾摩岩造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二滩摩崖石刻、看灯山力士造像、汉代古盐井、宋代惠明监、飞仙阁、石象寺、鹤山书院(宋学家巍了翁创办的书院)、大成殿、太清观(道教二十四治之一)、西来古镇(成都市十大魅力城镇)、茶文化(茶马古道、绿色茶乡――成佳)、蒲江古盐井、大溪谷度假区等。

四蒲江县旅游主要客源市场

根据所发放的问卷调查300份问卷得出,将蒲江的客源市场分为三级市场:一级市场,主要是指成都地区。这个地区距蒲江比较近,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比较快,人们的收入增长也比较快,旅游消费也相对较高。二级市场,主要是指除成都市外相邻的市县,如雅安市,眉山市等。这个地区的经济正在蓬勃发展中,人们的收入也在逐渐增长。三级市场,主要是指西南地区。这个地区的经济实力也在积极地发展中。人们的收入也逐渐增加。另外,蒲江每年举办的各种鲜花展览以及各种节庆活动都会吸引包括沿海一带、日本、韩国等地区和国家的旅游者到蒲江来旅游,但这个比例较小。

2013年世界《财富》论坛将在成都举行,作为成都半小时经济圈的蒲江,以自己的资源优势,有望敲开海外市场的大门。

五蒲江旅游形象定位

(一)主题形象定位

根据对游客的分析、蒲江核心理念要素的分析、蒲江旅游具体形象要素分析进行总结,在确定蒲江旅游形象时,还得考虑形象宣传中招来的力度蒲江整体开发策略,蒲江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有:生态文化、道教文化、湖泊文化、花文化、水果文化、佛教文化、茶文化、盐文化、古镇文化,其中生态文化、花文化和水果文化具有地方性特征,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感召力,所以旅游形象定位时应包括生态文化、花文化和水果文化,由此提出的主题形象为:绿色蒲江、花果茶乡。

绿色――蒲江生态系统保护得好,青山、绿水、绿色产品构成了蒲江主要的色调。

蒲江――地名,形象定位中包括蒲江,有助于记忆与识别。特别是蒲江与上海的黄浦江相似,利用上海黄浦江的知名度,蒲江的名字显得更容易

记忆。

花――蒲江石象湖生态风景区每年都会举办亚洲最大的郁金香节(3――5月)和百合花节(9――10月),徜徉在花的海洋中,空气中还飘荡着浓浓的花香,鲜花、湖泊、森林和各种生物仅仅环绕,构建了蒲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每年三月光明樱桃山樱花开放,让游客感受到日本的景色。蒲江还有一种独特的景象叫“花果同树”,又红又大的橘子长在盛开着柑橘花的树上,还有新长出的绿叶相称,这叫“花果同树”。

果――蒲江县生态县城,所出产的水果也是无公害水果。这里有亚洲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加工基地,这里所生产的猕猴桃是世界上两大猕猴桃生产国(新西兰和意大利)的总和。蒲江每年还会举办“成都国际樱桃节”,走进樱桃山你会发现苍翠如屏的山上,绿中闪耀着许多“红星”,这些都是樱桃,满山遍野的都是樱桃,游客可以自由采摘。蒲江是个产柑桔大县,年产量达30万吨,利用柑桔发展乡村旅游。

茶――蒲江产茶历史悠久,自汉代蒲江就开始种茶,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就有对蒲江名茶的记载。2.5公里的茶马古道仿佛让我们看见了蒲江当年的商贾云集。如今的蒲江已经成为了川西最大的绿茶生产和加工基地,蒲江也被誉为“绿茶之都”。赏绿色茶园,观采茶风姿,睹茶艺茶道,品绿色茶香,购生态茶叶,已经成为了到蒲江旅游的新

体验。

(二)人――资源关系的感知要素设计

1.旅游形象的推广镜头

旅游形象的推广镜头主要包括各种媒介的宣传,如宣传片、宣传手册、报纸、户外张贴画、宣传招牌、景点介绍书、邮票、明信片、网页、光碟、景点介绍书等等。建议选择的镜头以石象湖、朝阳湖和生态农业为主,其余的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景点即可,重点在于凸显主题,宣传特色和吸引旅游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吸引旅游者,应站在游客的角度选择镜头。也可以选择江泽民主席到蒲江石象湖视察时的镜头。

2.标识(logo)

标志的构图可以选择巍了翁、仙鹤、鲜花、水果、草地、蓝天、湖泊等为基础元素,将部分元素融入微标志设计中,主题凸显”天人合一“意境为宜。标志的主色调以绿色为主,配以白色和蓝

色等。

3.象征性的吉祥物

将蒲江特有的动植物以卡通的形式设计出来,最好能和游客交流互动。并卡通做成旅游纪念品,进行多元化销售,例如:微缩版的石象、布娃娃大象、郁金香仙子、百合花仙子、樱桃小丸子等。

4.旅游形象大使

聘请文艺明星或其他具有力的明星作为蒲江的旅游形象大使,这些人能更有利的宣传蒲江。当然也可以从蒲江县人民中选拔形象大使,办一台规模较大的选秀活动,这个活动也可以达到宣传蒲江的效果。

(三)人――人关系的感知要素设计

1.政府主导

政府是旅游业的主导部门,首先政府应该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其次做更多为旅游业服务的实事。1.旅游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应该由政府牵头,如修缮道路,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引进资金等。2.政府应负责做好旅游发展的整体规划,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节事活动的策划与组织,旅游目的地的宣传等。3.政府应该本着为旅游企业与旅游者双向服务的原则,成为旅游企业与旅游者强大的后盾,这样才能让旅游业健康、持续的发展下去。

2.居民形象塑造

目的地居民就是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大使”,游客少不了与当地的居民接触,居民的形象也直接影响旅游者对目的地的形象。首先,旅游目的地居民对外来游客应该热情友好,让游客感觉这里就是自己的“家外之家”。其次,政府应该加强目的地居民的素质培训,普及与蒲江旅游有关的旅游知识,并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培训与讲座。最后,制定一些不文明行为、有损形象行为的惩罚措施。

3.旅游企业形象

旅游企业包括交通公司、饭店、景区、旅行社、餐饮企业、购物点等。旅游企业是旅游者必须接触的部门,旅游者对旅游企业的形象直接关系到了对蒲江的整体形象。旅游企业可以从CiS入手,对mi理念识别、Bi行为识别、Vi视觉识别三方面进行设计。

4.旅游从业人员形象

花茶基础知识篇7

一、加工业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荣县茶叶加工业发生了几次重大变革:1984年以前,茶叶属于第二类农副产品,国家统购统销,我县茶叶加工业有两家:供销系统加工厂、荣县外贸公司加工厂;1984年以后,茶叶从第二类农副产品改为三类农副产品后,企业有自主经销权,我县加工企业开始生产乌龙茶,1988年被四川特产协会列为四川省特种茶基地县。同时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各产茶乡镇开办有茶叶初制加工厂,产品结构也发展变革:开始生产茉莉花茶,茉莉花茶产业也迅猛发展:茉莉花种植基地发展到5000亩;茶r开始全年采摘一芽二三叶生产烘青绿茶-窨制茉莉花茶,花色品种以香茗、特级、一级为主,各茶厂产品多以花茶为主,份额占到85%以上。而各企业的产品系列丰富,包括特种茉莉花茶:扁形、毛峰形、卷曲形、香茗类(特级、一级)等,普通茉莉花茶分特级、一级。如四川龙都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在产品品质特色上按照消费者对香气、滋味的需求增加浓香型特级花色(选用云南大叶种茶坯为原料窨制的特级茉莉花茶),在特级茉莉花茶的包装材料上分:纸袋、塑袋;包装数量上分:100g、250g。随着市场经济有发展,1999年开始我县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年均温17.8℃,大力引进部级、省级茶树良种,2003年开始实行春季采摘独芽、夏秋季采摘一芽二三叶初制烘青-窨制茉莉花茶,荣县茉莉花茶的产量占到茶叶总产量的50%以上并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近年来各加工企业开始开拓省内外市场,开始生产出口眉茶。

1.加工能力优势

荣县现有茶叶加工企业27家,其中专业从事茉莉花茶生产企业有注册商标的加工企业12家,从事初制加工企业15家。全县茶叶企业加工能力达1.20×107K。有4家企业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2家、市级茶叶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4家,省级茶叶专业合作社2个。

2.品牌优势

我县目前有茶叶品牌“龙都”、“神龙”、“绿茗春”、“万宝”、“佛茗”、“牛峰”等,

3.加工环境不断改善

近年来,各加工企业在农村劳动缺乏的情况下,不断引进清洁化连续化加工生产线,提高生产规模,实现标准化生产,提高加工业劳动生产率。全县拥有连续化加工生产线2套,清洁化加工生产机械500多台(套)。有四川名牌产品3个,获得绿色食品认证5个。

二、存在问题

1.茶叶加工业处于初级阶段,茶产品附加值低

我县茶叶加工业的特征以依赖原料为核心进行加工并销售,生产与消费地区性强,处于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加工价值链产生过程为“原料收购-初制(或精制)加工-包装-销售-消费”。表现在:

(1)春季名优茶加工价值链重心倾斜于鲜叶原料加工增值而不是消费需求增值或品牌销售增值,因此大量春季名茶鲜叶原料要靠外地加工企业来荣县购买原料就地加工或靠茶叶经纪人销售贩运到外地加工。

(2)传统优势产品-茉莉花茶的市场占有率正在逐年减少。其一荣县茉莉花种植基地因城镇化建设需要被占用、茉莉花种植成本逐年上升等种种原因减少,茉莉花茶原料之一-茉莉花全靠去外地购买,或大部分企业长途运输至广西加工,造成茉莉花茶成本上升;其二大量消费者出于消费质量安全需要选择其它茶产品。

(3)大宗茶产品研制开发结构单一,夏秋季大多生产半烘炒绿茶,不能适应目前消费者多元化消费需求。

(4)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全县没有制定一套茶叶生产行业或企业标准;“三品一标”茶产品缺乏,目前我县建设有无公害茶叶基地认证6万亩和绿色食品原料(茶叶)基地认证6万亩,而“三品一标”产品申请滞后,茶产品大多以批量出售方式占有市场。

2.缺乏茶产业专业销售人员

严重缺乏既掌握产品销售知识,又通晓茶文化的销售人员;有的企业营销人员或管理人员甚至缺乏基本的合同签订常识。

三、发展对策

1.增加科技投入,强化本地茶企产品开发能力以提高其加工销售能力

(1)对外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名优绿茶加工技术,促进其消化本地鲜叶的能力,促进加工增值,提高加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消费者提供多元化的消费品,同时也能提高茶农种茶效益,从而达到满足茶农、加工企业、消费者三方要求。

(2)对内根据荣县目前茶叶生产状况,合理利用产业的现有资源,开发茶产品,拓宽茶产业加工增值链。一是各生产企业要制定企业标准,严格按标准生产(制定标准时要特别注明茶叶拼配时各筛号茶中分季节、地区的比例并固定下来),从而保持同一产品多年的延续性和一贯性。二是在绿茶加工方面从原料分级入手分类加工,分类包装并制定不同的销售方案开拓市场。三是在传统产品-花茶加工方面,首先要结合我县其它多经产业状况研制适宜消费者保健需求的花茶产品,如桂花茶、兰花茶、柚子花茶等;其次根据初制加工产品精制后产品分类窨制条形花茶(香茗、毛峰)、卷曲形花茶、珠形花茶等。在此基础上,加工企业必须根据产品的分类设计并规范加工工艺流程、简化窨花工序、降低生产成本、充分合理的利用现有资源,才能达到双赢的效果。

(3)各企业利用自身优势设计、生产茶产品,根据市场需求,建立适宜销售网络,采用相应的销售方式,拓宽荣县茶叶的销售渠道。

2.加快质量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建设

抓好生产源头和市场准入两个主要环节,建立茶园田间管理、加工企业生产记录等可追溯体系档案,加强对农用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市场监测,逐步推行基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实现茶园到茶产品的全程监管,促进茶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3.加强茶品牌建设,制定荣县茶叶品牌的推广方案

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展会等媒介,采用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宣传推介荣县茶叶品牌。各企业首先应设计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品牌包装,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其次应选择适合消费者心理需求、消费需求、消费层次的广告推介词(如:茶产品是不加任何添加剂的健康饮料)并广而告之,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再者根据产品针对所处消费层次的消费者的经济状况、需求状况制定产品的价格体系和包装规格,吸引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消费者购买饮用茶产品。同时企业和相关部门共同努力、积极申请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及代表荣县茶文化底蕴的地理标志产品,建立并形成我县地方公用品牌。

花茶基础知识篇8

【关键词】安化黑茶;营销瓶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一、安化黑茶产业的发展态势良好

近年来,安化黑茶产业得到湖南省省市县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益阳市和安化县出台了系列扶持黑茶产业的政策措施。安化县委、县政府把安化黑茶作为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件富民强县的大事来抓,将安化黑茶产业作为新的支柱产业来打造,使得黑茶产业呈现高速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2009年,全县茶业基地面积12.55万亩,茶叶总产量为14642吨、产值21366万元,其中安化黑茶12410吨、产值14076万元。2010年安化县委、县政府将抢抓机遇,继续全力推进安化黑茶产业的发展,茶产业的工作思路:“务实基础、做精加工、打造品牌、拓展市场”。具体目标是:新建茶园基地1.2万亩、年加工茶叶2万吨、综合产值突破8亿元。为此,县茶产业办和县茶叶协会在2010年将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茶园基地建设、品牌建设、市场营销与推介、企业清洁化生产、推进三大体系建设(标准、市场、价格)、茶事活动组织等。自从得到省市县三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以来,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围绕黑茶产业的发展,这几年在基础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这些工作主要包括茶园基地建设、品牌打造、市场拓展和营销、标准体系建设、茶文化旅游开发等方面,尤其在茶叶原材料种植和黑茶生产加工、营销宣传等方面的产业基础得到大幅度提升,为产业的全面繁荣和做大做强奠定了稳固坚实的基础。

二、安化黑茶产业的市场前景广阔

1.国际市场前景广阔。(1)国外消费发酵茶的生活习惯已经形成。国外消费者的喝茶口味比国内消费者要重,偏好口味更浓厚的发酵茶,目前红茶消费占主导地位(世界上在茶消费市场上90%的人喝红茶)。黑茶与红茶同属发酵茶,外形、汤色、滋味、口感等品质特征比较接近,这是安化黑茶打开国际市场的天然优势。(2)发达国家消费者对保健养生的需要和重视程度更高。黑茶是一种能够有效预防肥胖的绿色健康饮品,其功能作用、自然属性也较绿茶、黄茶、白茶、花茶更占优势。黑茶的适制性强、耐储存等优点,会更受经销商和消费者欢迎。(3)黑茶在国外市场已有一定的基础。发酵食品是二十一世纪最健康食品,作为全发酵茶的茯茶,开始在日本、韩国大受欢迎,日本科研人员还从黑茶中提出“金花”加工成保健品,售价超过黄金。湖南的黑茶在日本被称为“瘦身茶”,在韩国被称为“美容茶”,在东南亚被称为“苗条健康茶”。茯茶目前也已开始被欧美市场关注,它比红茶(半发酵)更适合制作奶茶,将会成为奶茶消费群体的欧美市场新兴主打茶叶。中国茶文化对于欧美消费者也是独具吸引力。

2.国内市场前景广阔。(1)安化黑茶的国内市场占有率有大幅提升空间。国内的喝茶习惯和人口基数巨大也为茶叶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尤其是在方便型包装茶和相关衍生品的开发等市场领域。2009年国内茶叶销售额约为400亿元,安化黑茶所占市场份额仅仅达到0.35%,远远没有发挥出安化黑茶应有的市场潜力。与同属黑茶类的云南普洱的产值100多亿元相比,安化黑茶产值只有普洱茶产值的1.4%。(2)安化黑茶的平均单价提升空间很大。2009年全国茶叶的平均单价为40元/公斤(400亿元/100万吨),安化黑茶在2009年的平均单价为11.3元/公斤(14076万元/12410吨),安化黑茶的单价只有全国茶叶单价的1/4。与同属黑茶类的普洱茶相比,普洱茶的平均单价为34.7元/公斤(14.89亿元/4.29万吨,这是普洱市的数据),安化黑茶的平均单价还不到普洱茶的1/3。历史上安化黑茶一直以边销茶为最主要市场,直到最近几年才开始拓展国内市场,逐渐在国内市场建立销售渠道和培育消费者。由于边销茶的价格非常低廉,这使得安化黑茶的平均单价明显偏低。因此,安化黑茶产业做国内市场的单价至少应该有两倍的上升空间,这么高的利润空间潜藏着巨大的价格竞争优势。(3)安化黑茶在国内市场的知晓度和喜爱度都有巨大提升空间。根据2009年中国茶叶网对各类茶叶喜好的一项调查数据,调查样本中只有6.03%(1561/25880=6.03%)的人喜欢喝黑茶,这个喜好比率还有很大的增长潜力。由于这一数据的来源对象是对喝茶有爱好的人,如果这一选择比率推及到全国市场来看会高估了黑茶的偏好度,况且这项调查所指的黑茶还包括了普洱茶在内,这也说明了安化黑茶在营销方面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三、安化黑茶产业存在的营销瓶颈

1.安化黑茶产业的Swot分析。安化黑茶内部的优势(S)主要有:(1)黑茶原产地优势。益阳安化为“中国黑茶之乡”,“安化黑茶”是一个很有潜在价值的原产地品牌,并已成为部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黑茶的保健功效优势。黑茶有多种保健美容功效,有“黄金铂金不如黑金”的“金花”。(3)安化的原生态优势。安化优越的原生态环境,为黑茶的品质提供了取信消费者的基础。(4)黑茶粗犷精雅的传统工艺,文化底蕴深厚。(5)黑茶的咖啡因含量比其他茶类低很多。内部的劣势(w)主要有:(1)资金不足,安化为国家百贫县,财政收入很低,缺乏扶持黑茶产业发展的资金。(2)产业的营销能力不足,营销资金投入太少。(3)产业的标准化程度不高,生产、价格和市场体系还不够完善。外部的机会(o)主要有:(1)政府大力支持黑茶产业。黑茶已列入益阳市和安化县的支柱产业,得到省市县三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2)茶叶的天然保健功能逐渐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重视,以茶叶为原料的美容、养生、日用品等衍生品也逐渐被市场接受。(3)黑茶荣登2010年世博会中国十大名茶之列,也是向全世界营销安化黑茶的极佳契机。(4)高端茶叶作为健康礼品送人越来越受欢迎,并成为代表社会阶层的符号标签。(5)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黑茶市场前景广阔。(6)人口老龄化使得保健养生需求越来越大。外部的威胁(t)主要有:(1)假冒伪劣和冒牌黑茶对“安化黑茶”原产地品牌的破坏性很大。(2)云南普洱茶产业在泡沫破灭后的供大于求现状,使得黑茶品类的竞争加剧。(3)恶意炒作和投机风险。黑茶的收藏价值有被过分夸大的迹象,可能偏离最终消费而步普洱茶的后尘。

综合分析,安化黑茶产业下一阶段的发展思路主要是提升品牌影响力,通过弥补营销能力短缺,构建标准化体系,完善渠道网络,培育消费市场和加强新产品研发,充分利用安化黑茶产业的独特优势来打造原产地品牌。

2.安化黑茶存在的营销问题。(1)品牌创建力度不够,品牌打造机制欠缺。由于没有形成一套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黑茶企业基本上是各自为阵,既管生产又管销售,营销理念不够先进,营销能力有待提升。企业品牌和原产地品牌之间的关系没有理清理顺,企业不愿意投入资源来打造原产地品牌,还没有形成合理有效的机制来保证两者的协同发展。(2)营销渠道布局单一,难以掌控渠道终端。除边销茶以外,尚未建成比较完整的中、高档黑茶销售渠道网络,尤其是现代商超渠道几乎是空白。现有的销售渠道以传统的大流通模式为主,渠道的经营非常粗放,渠道被经销商所掌控,企业在渠道系统中处于弱势地位。目前生产企业主要是在北京、广州、长沙等地设立销售网点,辐射面小,市场份额十分有限。(3)产品价格体系较乱,市场竞争秩序不好。安化黑茶企业的能力相似,大多属于生产加工型企业,缺乏打造品牌的营销能力,产品趋于同质化。由于消费者缺乏鉴别黑茶真假优劣的知识,两者共同作用使得行业的竞争秩序较乱,这对企业自身和行业发展都不利。(4)产业整合程度不高,整体效益难以发挥。安化黑茶的产业链内部各层次间缺乏整合,产业的集群效应还没形成。由于没有构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利益共同体,生产企业对茶园基地建设投入少,管理松散,茶农利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

四、建设市场营销体系是安化黑茶产业做大做强的关键

近几年,各级政府对安化黑茶产业进行了多方面的大力扶持,省市级领导多次到安化调研和考察黑茶产业。2008年10月15日,为做大做强安化黑茶产业,打造安化黑茶品牌,湖南省政府副省长徐明华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加快发展安化黑茶产业问题。

从产业价值链的角度看,政府对原料生产和加工制造的支持力度和措施相当有力,茶园种植面积稳步增加,加工制造技术设备得到迅速改进,扶持措施产生的效果非常明显。“安化黑茶”这一公共原产地品牌的营销与推广,主要由益阳市和安化县政府来承担这一职责,各企业则致力于打造自己的品牌。政府在打造“安化黑茶”品牌上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为进行全面的产业营销和品牌腾飞做好了充分准备:(1)商标注册保护。安化县茶业协会在成功注册“安化茶、安化黑茶、安化千两茶”三个集体公共商标后,2008年又申请注册了“天尖”、“贡尖”、“生尖”、“茯砖”、“黑砖”、“花砖”、“花卷”等7个商标,成为部级安化黑茶标准化示范区,已成功申报“安化黑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正在申报中国驰名商标。(2)标准体系建设。按照“天然无公害”的“安化茶”品质要求,先后制定了《安化黑茶生产加工技术规范》、《安化千两茶标准》、《安化黑毛茶标准样》、《安化黑砖茶生产质量标准》和《安化花砖茶生产质量标准》等标准体系,有效保证了安化黑茶的产品质量。(3)全面提升产品美誉。安化县积极组织参加国际国内茶博会和产品评审活动,以此提高安化黑茶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时,在2009年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国际)安化黑茶文化节,来营销整个黑茶产业。

从产业链上看,虽然政府对安化黑茶原产地品牌的营销非常重视,但由于品牌打造的技术复杂和工具方法多种多样,目前政府做的主要是基础性准备工作和宣传。由于安化黑茶产业只是最近几年才真正开发内地市场,营销工作当然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尤其是渠道网络建设和消费市场培育方面最有必要迅速加强,需要针对最终消费者进行科学系统的整体营销。政府对原料生产和加工制造的大力扶持,将大幅增加今后几年的黑茶产量,也对安化黑茶产业的营销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营销体系的建设和营销能力的提升成为黑茶产业上一个新台阶的关键所在。因此,政府下一阶段扶持安化黑茶产业的重点将在原产地品牌营销上,着力建设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解决产业营销能力不足这一阻碍发展的最大瓶颈问题,从而实现安化黑茶产业的做大做强。政府扶持的着力点,在于构建一个联结企业、政府和行业协会等各利益相关方的产业营销平台,来建构安化黑茶产业的市场营销体系,从而打造安化黑茶原产地品牌、促进企业提升营销能力和形成更具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1]萧力争,郭则之,谭振初.湖南黑茶花色品种的发生与发展史略[m].中国茶叶加工.2007(4)

[2]陶新安,贺刚林,谌芳,李运华,刘庆元,王晋勇.安化黑茶产业发展措施浅析[J].中国茶叶.2008:30(4)

花茶基础知识篇9

一、赣南采茶戏的起源

江西采茶戏,主要发源于赣南安远,信丰一带,采茶戏与盛产茶叶有关。赣南采茶戏是赣南土生的剧种,它是在当地民间灯彩和采茶歌舞的基础上形成为戏的,其产生和流传具有悠久的历史。

明朝,赣南、赣东、赣北茶区每逢谷雨季节,劳动妇女上山,一边采茶一边唱山歌以鼓舞劳动热情,这种在茶区流传的山歌,被人称为“采茶歌”。由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发展而来,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由于它一般只有二旦一丑,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赣南采茶戏形成后,即分几路向外发展,与当地方言和曲调融合,形成赣东、西、南、北、中五大流派,每个流派中又有不同的本地腔。江西采茶戏总的特点是:表演欢快,诙谐风趣,载歌载舞,喜剧性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颇受群众喜爱。

二、采茶戏的发展阶段

从唱采茶歌发展为采茶戏有几个阶段。采茶歌最早只唱小调,每句仅有四句唱词,如“春日采茶春日长,白白茶花满路旁;大姊回家报二姊,头茶不比晚茶香。”这种小曲生动活泼,委婉动听。采茶歌再经发展,便由采茶小曲组成了“采茶歌联唱”,名曰“十二月采茶歌”。如“正月采茶是新年,姐妹双双进茶园,佃了茶园十二亩,当面写书两交钱。二月采茶……。”后来,“十二月采茶歌”又与民间舞蹈相结合,进入元宵灯彩行列,成为“采茶灯”,“采茶灯”主要唱调是【茶黄调】、喃茶歌】、【看茶调】、[报茶名】等。它由姣童扮成采茶女,每队八人或十二人,另有少长者二人为队首,手持花篮,边唱边舞,歌唱”十二月采茶”。这种”采茶灯”形式简单,纯属集体表演的歌舞,但是它已向采茶戏迈了一步。

明朝,盛产名茶的赣南安远县九龙山茶区,茶农为了接待粤商茶客,常用采茶灯的形式即兴演出以采茶为内容的节目。即从“采茶灯”中八个(或十二个)采茶女中分出二人,为旦角大姐、二姐,再留一个队首作丑角,正好是二旦一丑的”三角班”。姐妹二人表演上山采茶,手持茶篮,边唱边舞,唱着“十二月采茶歌”(每人轮唱六个月);扮丑角的手持纸扇在中间穿插打趣。这就是原始节目《姐妹摘茶》。再后增加了开茶山、炒茶、送哥卖茶、盘茶等细节,丑角扮成干哥卖茶,便更名为《送哥卖茶》。这种采茶灯(又名“茶篮灯”)的演出已是采荼戏的雏型了。

赣南的“茶篮灯”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又涌现了表演其他劳动生活的、由二旦一丑或一旦一丑扮演的小戏,如《秧麦》、《挖笋》、《补皮鞋》、《捡田螺》、《卖花线》、《磨豆腐》等等,因用采茶调演唱,一唱众和,尚无管弦伴奏,便统名为“采茶戏”。采茶戏因是从民间歌舞、灯彩发展形成的地方戏曲,演出剧目又多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其音乐唱腔又多民歌风味,故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如果没有采茶和其他茶事劳动,也就不会有采茶的歌和舞;如果没有采茶歌、采茶舞,也就不会有广泛流行于我国南方许多省区的采茶戏。所以,采茶戏不仅与茶有关,而且是茶叶文化在戏曲领域派生或戏曲文化吸收茶叶文化形成的一种灿烂文化。

三、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点

赣南采茶戏具有以下特点:音乐唱腔属于曲牌体,以茶腔和灯腔为主,兼有路腔和杂调,俗称“三腔一调”;伴奏均为民间乐器,主要有勾筒(二胡类)、唢呐、锣、鼓、钹和笛子等;其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题材多以下层群众、尤其是手工艺匠的日常生活为表现对象。传统采茶戏表现的全是下层劳动人民的爱情与劳动,大量的表演身段模仿动物的动作,并以动物的动作命名,歌舞戏相随相伴。采茶戏舞蹈有三绝:矮子步、单水袖、扇子花。采茶戏以当地客家方言为舞台语言,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风趣,融民间口头说唱、民间歌舞、灯彩于一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赣南采茶戏就是客家人创造的反映他们的精神世界、性格特征、审美情趣和内心情感的一种地方戏剧形式。一方面,赣南采茶戏是赣南客家文化的产物,是客家文化催生滋润了这棵美丽的地方戏剧花蕾;另一方面,采茶戏的形式和表现内容又成为客家文化的载体,把赣南客家的社会历史、风土人情、现实生活广为传扬。采茶戏与客家人的兴盛与变迁带来了采茶戏的繁荣与发展。传统的采茶戏剧目均以反映劳动人民的生产与斗争、劳动与爱情、商贸与习艺为主要内容,作品来源于生活,反映现实,深受广大民众喜爱。同时,也为采茶戏以后大演现代戏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花茶基础知识篇10

关键词茶事服务与管理;精品课程;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7)11-0278-01

课程建设是任何一个层次的教学工作者都十分关注的内容,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该《意见》指出要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1]。提升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的契合度,增强学生职业能力,是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改革及教学质量提升的核心和重点。

高职院校以培养实用型、高技能人才为主,精品课程的建设必须围绕该目的,体现专业性、实践性、职业性的社会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需要课程建设者通过长期实践和积累,建设具有“一流教学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等特色的示范性课程[2]。本文以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建设为例,探索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内容建设和教学组织形式实践。

1课程内容理论构成――重基础、宽知识、适理论

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是旅游、交通、餐饮服务专业高职院校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为交通运输服务、旅游管理、导游等专业而设置,也可作为校级公选课设置,不H是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职业人才的需要,也对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起着积极作用。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涉及历史、民俗、文学、艺术、经济、医药养生等诸多领域,具有历史性、社会性、服务性等特点。在“重视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加强素质教育”的办学思路指导下,高职院校的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应偏重实践、以培养能力为主,这也是促进高职院校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革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要求[2],与高职院校“宽知识、重实践”的能力培养目标相适应[3]。

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论和实践2个部分,理论课程包括茶叶基础知识模块、茶艺模块、茶事服务模块、茶文化模块四大模块;实践内容包括茶园参观、茶艺礼仪、绿茶茶艺、红茶茶艺、乌龙茶茶艺、花茶茶艺和黑茶茶艺8个部分内容。教学内容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职业教育、茶馆参观等有机地融为一体。

2教学内容实践构成――养素质、强能力、重实践

2.1课堂教学内容组织形式

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能力目标,制定适宜的课程教学大纲,再结合课程特点制订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茶事服务与管理教学内容组织形式采取课堂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其课程课时分配为理论授课32学时,实践教学32学时(表1)。

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内容采用模块化的组织形式,力求完整地、深入浅出地传授茶文化及茶事服务基础知识,同时有利于不断夯实丰富教学内容,提高知识的针对性、实践性和服务性[4]。茶事服务与管理课堂教学内容组织形式除传统讲授法之外,探索采取课堂小讲座、小组竞赛、小组讨论、慕课、情景教学等多种形式,并辅以作业、课外阅读、调查等形式。比如:①在教学“少数民族茶俗礼仪”中,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不同民族的茶俗礼仪,在课堂上分享,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学习效果。②举办“中国的茶文化”“日本茶道文化”“中国茶馆文化及发展”等课堂小讲座,辅助以现场表演示范,让学生感受别样的学习体验。③采用慕课的方式教授重要知识点,便于学生课后复习和巩固。④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名优绿茶介绍”“茶艺表演流程”“茶点搭配”课件制作比赛活动等,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习巩固知识。⑤以小组为单位调查超市出售的产业产品,并将产品分类,以小组形式介绍其特点,模拟与客人介绍茶叶的场景。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其根本都是从学生的思想需要、心理动态、学习习惯出发,因势利导地采用适当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茶艺、茶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强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以及服务他人的能力。

2.2实践性教学的组织形式

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具体做法包括以下2个方面。一是实践练习。按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在茶艺实训室进行4个茶艺表演专题的教学和训练,同时鼓励学生课后自己练习;以小组为单位互助练习,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二是参观教学。集中安排学生到茶园、茶馆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学习,认识了解茶树的形态特征、了解茶馆服务内容和经营形式。以便学生了解茶文化相关的丰富文化内涵,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实践基础。

模块化的教学内容结合多样的实践组织形式有利于师生的沟通交流,激发学生学习茶叶知识、茶艺技能等的热情,帮助他们提升动手能力、表演能力、服务能力,从而使教师从一个讲授者、解惑者转化为一个参与者、协调者的角色。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在实践中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充分反映精品课程建设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及探究学习能力的特色。

3结语

高职高专精品课程统计发现,目前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已达5638门,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建设一门优质的精品课程需要从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实用性及课堂组织的灵活性、趣味性等方面着力,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有机地融合在一起[5]。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新颖性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学内容的模块化。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做好课程教学主线,然后在此主线上具体展开其他各部分内容是建设精品课程的主要路线;二是实践课程灵活多样。本课程实践以参观学习和实践练习相结合的方式,力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寓教于乐,营造一个充实、多样、愉悦的学习环境。在实践的过程中,在学生学习技能的同时,教师应能总结学生在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在日后的教学中提前引导,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目标。

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课程建设者们不断总结和积累教学资料和教学经验,同时改进教学内容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而实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理想。

4参考文献

[1]闫晓红.高职院校综合英语课程群建设研究[J].高教学刊,2017(5):137-138.

[2]刘德华,刘志森.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与问题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6-9.

[3]白俊奎.浅谈《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师应具备的能力[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