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教育心理学中的教学策略十篇教育心理学中的教学策略十篇

教育心理学中的教学策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5:46

教育心理学中的教学策略篇1

【关键词】健康优先;学生本文;自主学习

从目前高职教育的效果来看,在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的过程中,也有很多高职毕业生在走入社会之后出现了很多不适应的情况。这归根到底都是由于教育中忽视学生心理健康所导致的,学生在教育中被硬性的要求成绩,但是其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却不被关注,从而使其在走入社会之后没有受到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甚至会走向犯罪。因此学生的情感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体育是以锻炼强健体魄为目标的教学课程,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实践性,是向职高学生进行教育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平台。因此,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有益的教育和引导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学生消除自卑感,建立自信心,虽然高职学生从来源上讲多数都是高考落榜的学生,但是剥离掉应试教育的影响来看,高职学生并不必然地在智商与动手能力上与普通高中的学生有着不可逾越的差别,他们在文化课上的差距主要是由于后者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无法得到足够的支持和鼓励、缺乏自信和尊重从而自暴自弃所形成的。正如前苏联教育学教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这句名言一样,学生在良好的教育引导之下,必然可以在文化课以及个人自信心方面得到显著的改善。身处青春期的职高学生,内心是充满了敏感和自卑感的,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给予他们嘲讽和冷眼,而是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爱护。具体到高职体育教学的要求上,教师应当对学生注入更多的情感关注和心理影响,尽力将欣赏和鼓励渗入到课程的每一个环节中,以教育学理论中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原则指导,为其分阶段制定逐步可以努力实现的目标,从而使其在完成一个个阶段目标的同时逐步地培养出自尊和自信,并且要努力鼓励同学们进行相互帮助和支持,使得学生之间更多地产生友爱互助而不是对立攀比的情绪,对学生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错误或者失误要采用宽容的心态,使其不至于丧失信心,而对于其达到的提高则应该在合理范围内尽量地对其进行表扬。这样一来教师与学生在心理上建立起了良好的沟通机制,在教学中可以更好地进行互动教学,从而使得职高学生的自卑心理得到消除,建立起良好的自信和自尊。

其次,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使其个性发展,提高创新能力,从而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贯彻终身教育的理念,这就要求在体育课程教学当中,教师应当在保证基本教学目标实现的前提下,拓展教育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注重对其全面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适应多元化社会需求的素质,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的真正目标。就高职体育教学而言,教师应当首先对于学生要给予更多的耐心和细致,对于某些内容的体育课堂教学,应当在进行完示范之后,对于每个学生针对其具体的情况进行更多细节性的讲解和提示,然后在积极轻松的教学氛围下让学生在团队合作的背景中进行自由轻松自主的学习,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考虑具体应用能力的教育引导,对于职高学生而言,理论性的必要内容当然必不可少,但是更重要的是,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来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自身所长,通过鼓励来提高其基本能力,通过鼓舞来唤醒其内在潜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具备创新意识和强大的精神力量,不断地使其能够自动自发地促进自身学习的改善和能力的提高。

二、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首先在指导思想上应当秉持“健康优先”的教育理念,体育教学是对学生生理心理乃至对整个社会的综合适应能力的提高为目标的教学课程,那么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水平,无疑高职体育教学的最基本要求,并且根据心理学和生物学的基本理论来看,生理和心理还具有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情形,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把生理和心理健康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当做是高职体育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在平时的体育课程教学当中,学生对于体育运动项目的选择是多元化的,男生比较倾向于力量型和耐力型,而女生则比较倾向于技巧型,这就要求教师在面对不同学生不同生理情况的大前提下,统一贯彻健康优先的教育理念,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针对学生的个性以及个人生理特征进行合理优化安排,其目标应当是是学生在身体得到锻炼的同时,心理也得到相应的满足,让学生觉得整个体育课程教学的过程并非是一个痛苦的不可接受的让人想要逃避的过程,而应当是一个轻松活泼自由快乐的过程,惟其如此,体育教学才能够不但完成体育的基本目标——锻炼身体,更能实现教育的基本目标——塑造心理健康的人才。

其次,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是建立在当前主流的建构主义教育理念下的一个具体的教育教学策略,那么这一策略必然要符合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的最基本原则,也即“学生本位”。学校体育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和能力,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就应当明确学生而非教师才是教育的中心主体,而教师只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和教学秩序的维护者,作为学生应当是在教师的提示和引导之下逐渐地产生兴趣并努力自主掌握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卑感也同时消除了,自信心和自尊心牢固地建立了起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乃至创造性都能够很好地被调动和激发,也只有如此职高教育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基本任务。

三、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途径

对于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途径基本上从教师和教学两个方面着手。在教师方面,首先是要转变观念,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中心,师生关系也从隶属转向平等,教师更多的应当是学生的朋友甚至是观众,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其对于学习的兴趣,在具体的课程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注意对自己语言和行为的掌控,对于讲解内容要做到简明扼要并不失幽默,对于示范动作要做到准确协调并且优美,从这一点出发,学生才可以提高兴趣,集中注意力,从而能够更好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来,并且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吗,感受到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其心理上的作用,从而能够以体育课为起点,激发其对各个课程的兴趣和主动性。而从教学方面来说,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灵活地安排课程任务和目标,通过耐力性训练培养学生勇敢坚决的性格和品质,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写作能力,在团结友爱互助的大前提下,适当对学生的竞争意识进行引导和鼓励,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学生踏入今后的社会交往和工作岗位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荣新.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8(11)

[2]黄允政.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意义及其实施策略[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6)

教育心理学中的教学策略篇2

【关键词】初中体育心理素质锻炼策略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社会对人才评判的基本标准,而初中阶段是锻炼良好心理素质的关键时期,作为唯一在户外进行的教学活动,初中体育教学应如何结合体育教学的灵活性、竞赛性和交往性等特点,锻炼学生积极的参与意识、良性的竞争意识、顽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自控能力,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健康发展,成为初中体育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初中阶段学生心理素质状况解析

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童年向成年过渡的青春期,调查表明,这一时期的学生普遍存在着生理和心理发展速度的不均衡现象,由于自身阅历有限,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他们的思想和认识往往与实际脱轨,在心理素质上大多呈现明显弱势,如羞怯、敏感、冲动、焦虑、自卑等倾向①。

随着情感的日益丰富,人际交往的不断深入,这一时期的学生在个性心理发展上也呈现出显著特点。

首先,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初中生进入青春期后,其思想意识重心逐渐从客观世界返回主观世界,内心世界不断丰富,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听不进周围人的意见和不同观点,对他人的态度表现得十分敏感,表现出极端性或偏执性,容易产生压抑、孤独、逆反、烦躁等负面的情绪体验。

其次,逆反心理严重。初中生随着生理和心理发育出现不平衡性,自我意识增强,独立意识和自尊心不断增强,当他们的想法或行为与现实发生矛盾时,很容易产生反抗心理及偏激的想法和行为。

再次,较易产生消极心理。步入初中阶段,初中生将在短时间内面临许多新鲜事物,并产生多方面的需求,当自身经验和能力不足、或受到外界的阻力、或愿望不切实际时,就会导致这一时期的中学生面临的挫折失败较多,从而易受到打击,陷入矛盾、困惑之中②。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策略

体育学科是初中教学中唯一在户外进行教学的学科,它在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不可替代的优势。它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又不必面临其他学科那样紧张的考试压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因此,能够通过体育教学中的游戏、竞技等有趣的活动,有效锻炼学生自信、向上、乐观等积极的心理素质。

1.在体育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如今的社会中,竞争无处不在,正所谓优胜劣汰,若不具备良好的竞争意识,将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绝大部分的体育项目都体现出竞争性的显著特点。在初中的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发展实际,组织形式多样的体育竞赛活动,如游戏赛、竞技赛、等级赛、让分赛等,在比赛中增强学生的竞争观念,培养不屈的竞争意识,锻炼超越自我、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同时在比赛之后进行评价,引导学生胜不骄、败不馁,保持积极的竞争意识。除此以外,教师可在成绩考核中适当引入激励法则,激励学生积极学习,更上层楼,勇攀高峰。

2.激励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体育运动本身就具有激发人们勇于迎接挑战、产生积极的自我认知的现实功能,是实现自我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如果能够充分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教学手段,就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信心,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开展能够锻炼竞争意识与合作意识的小组赛来组织教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意识地增加小组间的竞争性,激发集体凝聚力,促进成员团结合作,不畏困难力争荣誉的勇气和自信心。同时,对于有进步和取得好成绩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他们在竞争中肯定自我、超越自我。

3.通过科学设置障碍与难度,锻炼学生的毅力和品格

当前的初中生,成长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时代,家长在生活和物质等方面给予了他们过多的关爱,很多时候也不忍过多苛责,造成了其依赖性强,独立性弱,心理承受能力差③。具体表现为娇气、怕脏苦累、容易生病,不愿参加体育运动,害怕失败,适应力不强,受到一点打击就情绪低落,甚至丧失斗志。针对这样的学生状况,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因材施教设计不同的障碍与难度,有针对性地锻炼学生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同时,教师要注意逐渐增加难度和要求,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使学生始终保持参与的积极性。

三、总结

总体来说,通过初中体育教学加强初中生的心理素质锻炼的有效策略丰富多样,传统的体育精神里面蕴含了丰富的、积极的正能量,初中体育教师应最大限度地采取多样化策略,充分利用体育课堂教学的优势,锻炼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注释】

①李会涛.浅析中小学生体育教育与心理素质养成的关系[J].教育教学论坛,2014(21):273-274.

②杨茹芳.体育教育对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当代体育科技,2012.2(30):15-16.

教育心理学中的教学策略篇3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策略;课程资源

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近年来,由于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变化,农村中小学教育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加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确实促进农村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就成为我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加强学习,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忽视或淡化心理健康教育,将严重阻碍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从而极大削弱人才发展的竞争力。广大农村地区的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应通过全方位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师生员工乃至家庭、社会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共识,提高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二、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健全管理评估机制

为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起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管理制度,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活动开展及成效考核等作为评估各学校该方面的重要指标。

此外,还应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机制。建立由专职或兼职人员组成的专家小组,依照一定的参照标准,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与队伍的建设情况,教育教学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情况,活动课程的开设,心理辅导室的建设与资金投入状况,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

三、加强师资建设,提高从教人员的专业素质

首先,农村中小学应尽量聘请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来学校任教,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质量。此外,还可以派具有教学经验,热爱心理健康教育事业,责任心强的非专业教师到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较好的农村地区学习与考察,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开阔教师的视野。当然,农村中小学还可以邀请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专家、教授到学校来做辅导,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理论水平,增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其次,农村中小学还可购买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材料,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来开展教师培训工作。通过校本培训等形式定期安排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培训内容,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教育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再次,农村中小学应依托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在硬、软件方面的优势,从实际出发,广泛开展对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使农村中小学教师尽快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并能结合现实问题灵活地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从而在教育教学的实际过程中积极、主动、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四、开发适合农村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资源,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应从实际需要出发,整合学校、地方、科研机构以及教师的力量,积极开发适合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为指导,与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学校自身教育的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相结合,让学生初步掌握心理保健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使学生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

五、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交流合作,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需要学校、家庭、社会齐心协力,构建学校与社会、家庭“三教合一”的教育网络。学校教育是沟通社会与家庭的桥梁,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学校要勇于担当主力军的重任,在创新自身教育理念的同时,也要向社会、家庭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构架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地开展。

首先,农村的中小学校内要形成一股合力。学校从管理者、教师到服务者都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每一所学校都要创设和构建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学校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其次,也应当看到家庭、社会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社会的影响力比学校更为持久、更为深远。因此,应把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整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个重要的支撑系统。学校应针对家长们的心理特点成立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向家长们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使之能对孩子提出合理的发展目标,掌握正确的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的技巧。学校还应与当地密切联系,争取地方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健康的文化体育场所,让学生远离不良环境,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社区环境,保证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教育心理学中的教学策略篇4

1体育“学困生”的心理分析

1.1体育“学困生”的心理表现

1.1.1胆怯心理:在学习技术动作过程中,“学困生”往往瞻前顾后、优柔寡断、难为情、容易紧张、依赖性强。

1.1.2自卑心理:客观和主观的因素使“学困生”对学习体育感到自卑、为难、沮丧、萎靡不振,甚至破罐破摔,讨厌上体育课。

1.1.3嫉妒心理:在体育学习和锻炼过程中,“学困生”的心胸相对比较狭窄、喜欢猜疑、贬低他人、排斥他人、与同学关系比较紧张,心理处于压抑状态。

1.1.4对立心理:“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困难,不愿让老师和同学知道,不向老师和同学求助,也不愿主动帮助别人,喜欢独自练习。

1.1.5无所谓心理:认为体育课上不上都行,不认真听讲,练习偷懒,纪律涣散,怕苦怕累怕脏,行动自由,我行我素。

总之,体育“学困生”的心理发展,一般都经历“自卑-厌学-拒教”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于先天和后天的因素,使他们的体育学落在其他同学后面,教师对他们往往缺乏耐心和热情,同学又瞧不起他们,因而使他们感到自卑。第二阶段,由于受到师生的冷遇和歧视,产生对抗心理。第三阶段,由于长期对抗,形成了狂傲心理,甚至目中无人,欺负其他同学,和老师对着干。

1.2体育“学困生”的心理形成因素

1.2.1学生自身因素:一是智力因素。接受能力差,对动作要领不理解,对动作表象不清晰,对动作方法不明白,练习时糊里糊涂。二是体能因素。或体弱多病,或身体素质差,对体育学习缺乏信心,对运动产生厌烦心理。三是性格因素。性格内向,不善交往,比较孤僻、胆怯和害羞,不愿与大家一起锻炼。四是学习态度。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态度消极,认为自己身体素质差,再努力也赶不上。

1.2.2家庭因素:一类是家庭过分溺爱,过分呵护及缺乏教育,导致他们或弱不禁风,或过于肥胖,或意志薄弱等。另一类是家庭生活有缺陷的,或家长文化水平过低的家庭。

1.2.3学校因素:一方面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学校的领导还没有完全转变观念,对体育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也抱无所谓的态度。其次是某些教师教育方法不科学,对学生一味批评,训斥,态度粗暴,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学生产生了疏远、对抗心理。

2对体育“学困生”的教学策略

2.1提高“学困生”的体育认知水平,激发其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学困生”的体育认知水平大多较低,如有的认为身体强弱是先天决定的,与体育锻炼没有什么关系;有的把体育锻炼与文化学习对立起来,认为体育锻炼会影响文化课的学习等。因此教师要重视加强对学生体育知识的教学,努力提高“学困生”的体育认知水平。同时想方设法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多运用激励性和期望性的语言与行为去感染“学困生”。如“我相信你一定能……”,“我喜欢你”,“你一定能掌握”,“你进步了”等等。同时教师要用生动的事例和科学知识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教育,不断强调体育中考的重要性,并且注意观察和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把提高认识和培养兴趣结合起来。

2.2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加强对“学困生”的教育引导:体育教师应加强学习,要不断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提高师德修养,用自己崇高的思想,精深的业务,良好的行为来感化体育“学困生”。体育教师面对他们要充满信心并把这种信心迁移给他们,要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对体育学习与锻炼的认识水平,消除他们对体育的偏见,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逐步养成锻炼的习惯,提高自身的素质,实现自己在体育课中的价值。

2.3对“学困生”要真情对待,加倍关爱,激发其自尊、自强:体育教师只要对他们付以真情,加倍关爱,从情感上亲近他们,从生活上关怀他们,从心理上理解他们,就会使他们感到教师可敬、可亲、可信,在情感上引起共鸣,增强向师性,进而以正常的心态投入体育课的学习。

2.4针对“学困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激发其体育学习的兴趣:不同的“学困生”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支配着不同的行动表现。对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可适当降低练习难度和要求,使其在经常的挫折、失败中,尝到进步与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兴趣和信心;对于胆小的学生,可用风趣的语言,生动的形象的比喻,消除他们的紧张心理;对于体型特殊的学生,可选择一些符合他们身体条件的练习内容,发挥其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逐步发展他们的身体素质。总之,帮助他们制定和实现自己力所能及的学习目标,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改变其自卑的自我认识,逐步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2.5发挥集体的力量,帮助体育“学困生”:对“学困生”不能歧视、冷漠和排斥,要教育全体学生正确对待和接纳“学困生”。在教学实践中,要大胆放手,多给他们参与的机会,对他们的点滴进步,不仅老师要表扬,而且要教育其他学生,为他们的进步而高兴,并给以鼓励。同时,教师还可有意识地安排优秀学生一对一或多对一的帮助他们,使他们回归集体,从内心体验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

2.6对体育“学困生”要做到“三个优先”

2.6.1在课堂教学中优先辅导:在课堂教学中,优秀学生当教师讲解示范后,就心领神会,能按要求独立进行练习,而对“学困生”来说,却还不知怎么去做。为此,教师必须对他们优先进行辅导。

教育心理学中的教学策略篇5

近年来随着普通高中和大专院校扩大招生,农村职业高中学生素质大幅下降,对农村职高教育提出了挑战。现阶段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主要特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个性不完善,学习成绩落后,行为习惯差,心理素质不高。心理素质是学生整体素质的核心,加强职业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已迫在眉睫。

一、农村职业高中学生心理问题及成因

(一)个性问题

个性是个体经常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基本的精神面貌。农村职高学生个性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自制力。自制力是一种意志品质,是指善于克制自己的情绪并能有效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农村职高学生往往缺乏自制力,做事情三分钟热度,经常制定计划却难以执行下去;想努力却只停留在思想的层面,缺乏实际的行动,因此也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

2.依赖心理。部分农村职高学生依赖心理比较强,懒得思考,经常需要他人的帮助和指导,遇事往往犹豫不决,缺乏自信,很难单独进行自己的计划或做自己的事,总是依赖他人为自己作出决策或指出方向。

3.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因过多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一些农村职高学生认为自己的能力、智力等不如别人,自觉矮人三分,认为进入职高的学生比进入普高的学生差,常常认为己不如人。他们将失败归结为自身能力不足,进而更加自卑;自卑的学生往往不爱表现,甚至不想表现,总怕自己表现不好,久而久之也就失去表现的欲望了。

(二)厌学问题

1.学习动机不足,缺乏目标。农村职高学生往往缺乏理想和追求,生活满足于现状,更多关注的是吃穿用度,而对于学习却是能学多少算多少,凭心情,没有目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学习的动力不足。

2.学习习惯差。大部分农村职高学生初中成绩比较差,一些人在初中的时候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到了职高后仍然延续着一些不良习惯,如听课注意力不集中,走神儿,随意说话,不动脑筋,不爱记笔记,课后作业不认真。

(三)情绪情感问题

1.情绪不稳定、易冲动。相当一部分农村职高学生为独生子女,还有一部分为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不在身边,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他们往往不会管理、控制、调节情绪,加之正值青春期,情绪呈两极性,缺乏稳定性。

2.社会情感淡漠。农村职高学生是基础教育中易被忽视的群体,所受到的各方面的关爱、鼓励相对较少。人的心理就像一面镜子,得到的爱少,能够施予别人的爱也少,一些农村职高生常常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与自己无关的事情毫无兴趣,对集体缺乏关注和热爱,社会情感淡漠。

(四)人际关系问题

农村职业高中学生性情纯朴、真诚,但是由于自卑、自我评价低,总有一种己不如人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一些问题。

1.无意识退缩。农村职高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常出现无意识退缩,交往的积极性不高,不愿主动交往。主要原因是怕自己不被接受,或被看不起,这其实都是内心深处的自卑在作怪。

2.缺乏安全感。部分农村职高学生由于成绩不好,常被教师忽视,被家长批评,在同伴中没有“地位”,因此在其成长过程中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中处于劣势,不被信任,也难以信任别人。

二、农村职业高中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策略

(一)采取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动中学。农村职高学生大多在农村长大,喜动不喜静,动手能力强。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根据教学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可以进行实地教学、实验基地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竞中学。一些农村职高学生理想追求不明确,因此,定期进行知识、技能竞赛,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用中学。农村职业高中课程设置应将实习部分比例加大,每学期加一定时间的实习,使学生能够在实习过程中认识到所学知识的价值,体验到“书到用时方恨少”,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教师千万不要照本宣科、纸上谈兵,即使是知识讲授,也要尽量采取多种形式,如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小组教学、演示教学等,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建立信任型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一部分学生在中学时成绩不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师生关系不佳。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往往依据自己的喜好,要求也比较完美,教师的做法与自己的想法稍微有些不同便不买账,对教师的人格加以否定,接着便是不爱学其所授学科。对于青少年来讲,要信其道必先亲其师。因此,建立信任型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这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动力。

信任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更多要依靠教师的主动,及对学生的爱心与宽容心。教师应主动找学生谈话,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关心学生生活,包容不同个性、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

(三)实施立体、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一周或者两周一节,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设置相应主题。应遵循发展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

2.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根据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组成同质团体,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如针对单亲家庭学生、留守学生、特困学生群体开展相应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

3.设置心理辅导室。设置心理辅导室,由经过心理辅导专业培训、具有心理咨询资格证的心理教师对学生进行个体心理辅导,预防问题的出现。

4.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在心理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制作心理辅导报、心理知识宣传板报,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开通校园广播心理专栏,开办网站;开展校园心理剧表演与展演等活动。

5.家校结合。农村职业高中学生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投入的精力有限,自身在教育方面的知识又比较匮乏,为此,学校可以以资料或者报告的形式向家长宣传相关知识,定期向家长反馈孩子在校情况,加强家校联系,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更有效地实施教育。

教育心理学中的教学策略篇6

关键词:实效性;陶冶;激情;情感;活动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而《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教育部新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是指导思品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就现行思品教材而言,都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探讨小学思品课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对于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要在当务之急。同时要通过对学生生活的引导,发展他们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最好的引导启迪就是兴趣。现在笔者就小学思品课教学中五种常用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作些探索。

一、明理法

小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以他们的道德认识为基础的。所谓明理法,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现象,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观、美丑观和荣辱观,从而培养他们的良好心理品质,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学生的心灵是纯洁无瑕的,教师在思品教学过程中,着重点在于通过课程的教学来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培养健康的心理。小学阶段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培养孩子的重中之重。如在“明礼”教育中,有位老师从《中华成语故事》的录像带中挑选《曾子杀猪》的片段在课堂上播放,而后让学生讨论有关“诚信”方面的话题。这样,学生对《讲信用》一课中对做人要“一诺千金”和“言必信,行不正”等有了较深的理解,也明白了人与人之间,单位与单位,国家与国家之间如果不讲诚信会有怎样的后果。

可见,在小学思品课教学中,通过明理方法进行教学,在提高小学生道德认识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良好心理品质。

二、陶冶法

和谐、愉悦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陶冶法就是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如建设良好的班集体、创设优良的校风、设置成功教育的情境等等,使学生的身心于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

为了培养学生开朗的性情,陶冶他们的情操,小学教师在思品课教学中应该设法陶冶学生的心灵。首先要以真情来感染,因为激情是可以传递的。只有拨动学生的心弦才能奏动人的乐章。教学中教师要先入题入境,才能真情流露,以自己乃至身边熟悉的事物为切入点感染学生引其入题,以真情教学点燃学生的激情,不由得陶冶学生们的心境,从而引发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激发激情中可创设生活情景、故事情境、游戏情节、角色扮演等来引发兴趣。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有很多内容可以用角色扮演的形式体现出来。通过这种情境中的体验,陶冶学生从此感到《品德与社会》不再枯燥,而是兴趣无穷。并使学生在一个和谐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这从某种角度上说就是对小学生情感的一种积极的陶冶。

三、感染法

人的情感总是相互感染的。感染法就是教师不但用自己健康美好的情感与言行去感染学生,而且充分挖掘教材,积极促进学生间的交往,使良好的情感相互感染,不断增强。小学思品教学不能光限于书本和课堂教学,要让教学产生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学内容能在学生中间产生共鸣。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不能仅仅把他们看成教学灌输的对象,特别是在丰富多彩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学生对某些社会事物的看法,往往会对其心理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

人的情感往往受情景气氛渲染,特别是孩子们,它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氛围下产生,触景生情。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创设与教学内容想适应的具有激发道德情感的教学情境,以境生情,以情激情,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进入角色,产生情感体验。把课本中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适用图像,再现情境,使内容具体形象。

四、示范法

小学生模仿性较强,他们常常以他人的人格行为作为自己的仿效对象,然后以特定的方式在自己身上再现出来,并逐步内化为心理品质。所谓示范法,就是为学生提供榜样,指导他们去模仿。这些榜样,首先应该是教师自身,其次是教材中涉及到的领袖、伟人、科学家和英雄人物,再次是学生平时生活中接触到优秀人物,特别是学生中间的先进人物。

五、锻炼法

教育心理学中的教学策略篇7

关键词:心理调查心理教育心理素质自我约束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引起教育部门甚至是全社会的重视,针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非常迫切的事情,尤其是在升学压力并未缓解,同时独生子女较多的情况下,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才能较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一、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观念存在错误认识

目前针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观念认识错误。心理教师或者班主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干预时,更多地是针对一些出现了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矫正,而对全体同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是不足的,许多教育者对全体学生的教育存在缺失。一旦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教师才会主动干预。这就导致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预见性与防范性,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作用。

2.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匮乏

根据目前的调查数据显示,国外一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配备大概是每400人有一个专职的心理教育教师。但是在目前的中国许多学校,尤其是学习压力比较大的高中学校,心理教育人员配备严重不足。在一些学校虽然设置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但是真正发挥作用的并不多,而且专职教师也相对较少。有一些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或者不具备专业知识或者专业资格,或者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并没有真正地发挥作用。

3.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内容滞后

目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也较为落后,许多专业性人才的培养还主要借鉴的外国的理论或者较为陈旧的理论,知识的更新换代严重不足。因此,在较为陈旧的理论背景下,培养出来的专业性人才与目前中学教育也存在一定的脱轨的情况。

而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在进行教育时,并没有真正地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让中学心理课程较好地发挥作用。

二、加强中学生心理教育的策略

1.加强自我调控,提高适应能力

鉴于目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以及中学心理教育的迫切性,师生之间应该共同努力,共同塑造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学生。

首先,应该提高学生自身的心理调控能力。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初中生活与高中生活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学习方面,知识的难度与密度都发生的较大的变化。并且一些原来成绩优异的同学,可能到了一中这样一个环境,发现周围许多学生的成绩都比自己优异,这样就存在一定的心理落差。因此,在初中与高中衔接的过程中,一些学生的心理情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如果学生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有效地自我调控,那么学生的就可能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

其次,许多初中学生没有住校的经历,到了高中以后,就要过集体生活。一些学生可能处理不好与宿舍同学之间的关系,或者不习惯学校有规律的作息生活。这样无疑加剧了学生的心理负担,或者学生之间的矛盾比较尖锐。而学生自己又找不到一个妥善的处理办法。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心理教师要努力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让学生的心理落差在较短地时间内获得较好地调整。同时心理教育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接受与适应全新的环境,要针对新环境及时作出适当地调整,用一个积极地心态去适应全新的环境,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

2.从教师自身做起

教师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依靠力量。每天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教师,教师是学生最直观的榜样。因此,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要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

教师应该多给学生传播正能量的东西,在当下社会,有些教师面临各种压力,就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并在无意中把这些负面情绪带入了课堂,无疑对学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许多学生的观点或者情绪都受到了教师的影响。因此,教师不要把生活中的情绪或者自身的不良情绪带入课堂,要从正面引导学生,突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另外,一个大的班级,几十名学生也是性格迥异的。教师要站在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对待不同性格的学生,不要因为个人好恶而对学生产生各种不良的认识,并在心理上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教师作为教书育人者,既要教书,传递知识,同时也要育人,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虽然不同的学生,成绩是不同的,每个班级也都有一些调皮生事的学生,但是从总体而言,学生的心理毕竟还处于一个成长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立足更高的高度,给学生满满地爱,对学生多关心,多从正面引导,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全面发展。在实际的教学中,问题学生才会越来越少,最终学校的教育效果才会更加的明显。

3.对学生进行及时正确的生理心理引导

高中阶段的学生,心理与生理都处于成长期,在方方面面都表现出一点不成熟。尤其是心理成熟的相对缓慢些,在这种背景下,学生的身体与心理成长并不是均衡的,容易让学生的心理出现一些微妙的变化。生活中的一些困难,学习上困难以及男女生之间的交往都会让学生的心理产生变化,如果这种变化不能引起老师的注意,有的孩子可能就会陷入一种迷茫的状态,最终让自己的心理发生一定的扭曲,最终就走向了歧途。

教育心理学中的教学策略篇8

关键字: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瓶颈;解决策略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概述

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处于快速、协调发展的时期,是形成和谐个性、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好时机;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飞跃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将导致一系列心理冲突的产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具有心理学专业知识的人员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健康规律,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预防和矫正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促使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断得到提高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各中小学校能否开展和落实好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关系到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瓶颈

教育部政策的出台显示了国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足够重视,也有许多专家学者围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献计献策,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具有一定的难度,严重制约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其瓶颈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教师数量短缺,兼职教师水平欠佳

目前,各地中小学校的专业心理教师数量远远不够。一个学校的心理教师往往要同时兼顾百名甚至千名学生的心理状况,不仅专业教师力不从心,疲惫不堪,而且学生无法与教师进行深入交流,无法获得足够的心理帮助和支持。另外由于存在经费不足、对心理健康重视度不够等问题,某些学校无法配备足够的心理学或相关专业的教师,只能以兼职教师代课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然而有的兼职教师自身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意义就不能够深入地理解,加上没有专业的指导,不仅不能从科学、专业的角度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问题,反而有加重学生心理问题的可能。

(二)教学方式枯燥乏味,学生热情难以提高

受到学科教育的影响,目前不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以课程的形式开展的,教授心理学知识的痕迹过重,这种枯燥乏味的灌输式教学学生不能接受,而且难以消化,教育的效果也不可能得到发挥。另外也有学校开展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心理讲座等活动,但总体来说,这些活动能够得以开展的机会比较少,也难以唤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无法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学生档案建立复杂,心理数据难以追踪

从动态发展观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心理是一个开放系统,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因此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和必要保证。它可以为学校的宏观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可以提高教师教育决策和科学研究的水平,可以为学校心理辅导、咨询和治疗工作提供操作指南,可以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动态的检测手段。然而在普通中小学校中,既没有教师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对全体学生定期进行心理数据的记录、追踪,并找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干预,因而缺乏简单、有效的科学手段成为了制约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完善学生心理数据的重要因素。

(四)学校领导重视不足,文化氛围难以营造

许多中小学校忽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将心理健康教育视为无关紧要的内容,因而难以营造出适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良好文化氛围。这一点突出表现在中小学校的高年级很少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即使开展了也可以随时为其他课程让路;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渗透进学科教育以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成长;没有建设专门的心理辅导室和活动室,以至于即使有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也因为场地问题而无法有效开展起来。

三、突破瓶颈的策略探析

(一)引入学生自助设备,减轻教师工作负担

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兼职教师水平欠佳是制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但目前要学校大量补充与心理教育相关的人才也是不太可能实现的。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大量心理教育装备的出现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突破口。以自主学习训练仪、智能心理自助眼镜、智能拥抱引导仪、暖心机等为代表的自主自助类心理教育设备(图1),利用了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吸引学生自主地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中,通过收听音频、观看视频、图像等方式吸收心理健康的各种信息,进行认知行为改变训练,锻炼心理自助能力。还有一些减压放松类的心理教育设备(图2),如智能呐喊宣泄仪、智能音乐减压放松系统、智能冥想放松系统等,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情绪状态,学会舒缓情绪的方法。这些设备都包含了标准化的操作指导和说明,即使是没有专业知识基础的兼职教师也能掌控,只需要发挥组织和引导的作用,便可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学校还可以利用心灵倾诉系统,让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帮助学生答疑解惑。这些设备不仅减轻了专兼职教师大量的工作负荷,而且增强了学生发挥自身潜力、自己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意识。

(二)探索新型辅导方案,突破传统教育局限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探索新型辅导方案,针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和实践形式灵活地开展,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受自己的心理水平所限制,往往并不会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需要其他具有吸引力的教育形式的配合才能引出学生的心理困惑,因此学校应从多角度开设活动去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例如当下非常受学生欢迎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艺术心理疗法。它通过在咨询过程中借助艺术这种特殊的表达形式帮助来访者提升自己,找到应对问题的方法,特殊的表达形式主要包括音乐冥想、艺术涂鸦与创作、身体雕塑、演剧、重新创作等。教师可以通过智能3D电子心理沙盘(图3)、音乐、绘画、舞蹈、心理剧等艺术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和发展自我,达到心理健康成长的目的。

(三)完善学生成长数据,健全学生人格发展

学生心理成长大数据系统(图4)为中小学全面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提供了便捷。学生心理成长大数据系统是从学生入学便开始建立心理成长数据库,利用庞大的数据基础对中小学生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该系统利用当前先进的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可以不受时间、空间、设备的限制,让学生在家或者学校随时参与心理测评,完成认知调节训练。家长、教师乃至教育局可通过学生心理测验成绩和认知训练结果,实时了解和监测学生心理发展、成长状况,并根据数据分析制定适合各阶段学生心理成长的教学方案,亦可对学生进行长期跟踪,建立适合的心理常模,对学生心理成长做出最适合的综合素质评估。

(四)构建良好教育环境,带动积极健康氛围

首先,学校可以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例如,在各科教材中挖掘心理健康的积极成分,以适合中小学生年龄阶段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注意力和创新能力等优良品质,并在课堂内外进行良好的师生沟通,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心理学中的教学策略篇9

一、本课题研究中有关概念的界定

1、青少年期从国内外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历史看,对于青少年期的划分,存在着诸如生物学的、认知的、情感的、教育的以及法律的等多种青少年期的界定标准。尽管各种界定标准不同,但青少年期的起止时间也比较接近。我国发展心理学界一般把青少年期界定为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这个年龄段,大致属于未成年期,界于小学高年级至中学教育阶段。

2、青少年异常心理和行为指的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受生理、心理、家庭、社会、教育等多方面不良因素影响而导致出现的某些超出常规,偏离或违背社会道德、纪律规范和法律规范的心理和行为。

这些异常心理和行为从程度来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心理和行为习惯不良程度较弱而无恶劣影响的,例如: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文化成绩较差、自信缺乏、敏感多疑、人际交往障碍、考试焦虑、冲动易怒、粗口骂人等。在中小学生中出现这第一类异常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学生通常占问题学生的大多数。

第二类是心理和行为不良程度更重,影响恶劣的,例如:上网成瘾、叛逆对抗、逃学弃学、自卑抑郁、自闭恐惧、有自杀倾向、早恋或早期、嗜烟酗酒、冷漠亲情、打架斗殴、欺凌弱小、懒惰散漫、撒谎耍赖、考试作弊、攀比炫耀、自控力差、结友不良、夜不归宿、偷窃、、吸食、身陷不良团伙不能自拔等。出现这第二类比较严重异常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学生虽然所占比例不多,但对其本人、家庭以及社会的伤害和危害则是十分严重的。

3、特别规范教育指的是在基础教育学校常规教育的基础上开展的,结合对青少年的一般教育方法而又与之有所区别,对症施教,因势利导,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特别规范性质的、针对具体不同的异常心理和行为有效实施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行为。

青少年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心理、智力和人格发育和发展的黄金时期,是人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同时,也是一个人生理、心理、思维、智力、行为变化极大,面临多种危机的时期。少量青少年因为年纪轻、经验少、分辨能力差等主客观原因,对各方面不良风气无法有效抵御,出现了一些异常的心理和行为,从而使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受到较严重的障碍和挫折。当前,出现以上异常心理和行为问题的人员和性质呈愈趋严重的态势,成为教育工作必须加紧研究解决的紧迫的重要问题,

二、广西青少年学生异常心理和行为问题及缘因

课题组根据课题研究计划,编制了测量量表《青少年异常心理问题调查问卷》,组织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所得情况如下。

1、青少年学生存在异常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43.6%的学生认为身边的青少年存在异常心理或行为问题。

困扰青少年学生的首要问题是“学习问题”,40.2%的学生觉得“学习压力大”,13.2%的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53.6%的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或“感觉前途迷茫”。

其次存在的问题在“自我适应”、“人际关系”及“情感意志”方面,42.8%的学生自我适应能力差,68.4%的学生不懂得或不善于正确处理人际关系,17.5%的学生情感意志较薄弱。

不良心理问题较多表现为:22.5%的学生“情绪不稳定”,11.3%的学生“敏感多疑”,10.3%的学生存在“自卑心理”。

不良行为问题较多表现为:8.5%的学生“懒惰散漫”,6.4%的学生“粗口骂人”,5.5%的学生“撒谎耍赖”。

2、青少年异常心理和行为问题的缘因

导致青少年异常心理和行为问题的缘因有多方面,内因是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的因素,重要外因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及社会因素等。

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的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青少年期是人的青春期,青春期青少年的身体虽已发育成熟,但在智慧、认识、情绪调控、社会经验等方面,仍延续儿童不成熟的水准,其在心理能力方面的发展(如记忆、判断、推理及学业成绩),与身体的发展不相平衡。青春期也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期''”,青少年心理上的“断乳”也是一种危机,会给他们带来心理的不适和不安,使之经历情绪上的骚动与混乱。

在心理发展上,青少年情感丰富、强烈,但欠成熟稳定,容易冲动失衡。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爱玩好动,广交朋友,但容易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意志逐步发展确立,具有一定的自觉性、坚持性、果断性、自制性,但还不完善,不稳定,行动上具有盲目性和冲动性。智力发展日趋成熟,但认识事物还缺乏全面性,不够稳定成熟。

在人格发展上,青少年的人格表现出狂飙激进、行为偏激,变幻躁动、爱走极端,闭锁文饰、“神秘莫测”的特点。幼稚偏狭、行为过激、缺乏自制,成为青少年成长和发展中的常态现象。

在家庭因素方面,有的家长不懂教育方法,与子女沟通不良;有的家庭存在家庭暴力和体罚责骂现象;有的家长亲情淡漠,对子女漠不关心;一些学生从未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

在学校因素方面,有的教师教学方法陈旧低效,师生关系僵化,致成学生学习压力大,无心向学,甚至厌学、逃学。

在社会因素方面,“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包括黄赌毒、暴力、沉迷网络游戏等”是影响青少年出现异常心理和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

三、在基础教育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策略

(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方面。积极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列入当地和学校师资培训计划以及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系列,为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根据本地和学校教育教学实际,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时间。统筹安排中小学专职心理辅导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对学校的督导评估之中,加强对教师和心理咨询人员的管理,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

(二)学校要全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相关工作体制和工作机制。

1、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的编制可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可聘请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或心理咨询人员。

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实际,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时间,课时可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时间中安排。

学校在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中,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强调集体备课,统一做好安排。要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需要为主线,通过教研和科研活动,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难点,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研先行,通过带课题培训与合作研究等方式,推广优秀科研成果。建设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

2、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要具备爱心、尊重、指导、研究、成功等必备教学素养,在教育教学中,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身心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每一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先进的教学观和学生观来对学生进行正确指导,用健康的人格、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要改革和优化教育教学方法,融洽师生关系,对学生尤其是出现异常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学生要多一点呵护、多一点宽容、多一份热情,在一视同仁的基础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创设一个使学生心情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

3、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要突出品格修养的教育;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并提倡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的紧密配合。

(2)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的倾向。

(3)进行个别咨询与辅导。开设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热线信箱,还有网上咨询等,建立心理辅导系统。教师和学生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进行个别辅导,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促进学生管理的科学化。对于极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医学心理诊治部门。

(三)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改善和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学校要综合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如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家长学校、举办家庭教育讲座等方式,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

社会、学校和教师对“留守少儿”、“离异家庭”、“隔代教育”、“孤儿、弃儿”等“问题家庭”的学生更要予以特别关注、关心,采取有效举措,帮助他们克服和矫正因家庭的不良影响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四)实行传媒过滤,推进社会环境综合治理。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青少年喜爱的电影、影视和网络游戏。有关部门有责任对大众传媒进行必要的过滤,选择一些适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视作品,依法取缔一些非法的网吧,严厉打击暴力、色情、和等,实行社会环境综合治理。

通过以上各个层面的工作,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全社会通力合作,不懈努力,就可以促使广大青少年学生全面提高心理素质,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极大地预防和矫正青少年学生的异常心理和行为。

四、针对少量青少年异常心理和行为开展特别规范教育

长期的教育实践说明,由于自身、家庭、社会和教育等多方面原因,毕竟有少量青少年学生不可避免地出现比较严重的异常心理和行为问题。

基于这种情况,各地建立了一批专门以异常心理和行为问题青少年为教育对象的教育机构和学校。如:北京东方励志教育中心(广西玉林市南方文武学校)、广东省肇庆市正德青少年教育基地、湖南省长沙市塑才青少年心理辅导学校、北京的纽特思特(中国)家庭教育支持机构等。

这些学校实行具有一定强制性的全封闭的特别规范教育,结合实际,对症施教,因势利导,创建出各具特色的比较适宜有效的教学方法或教育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效益,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这些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或教育模式,影响较好的如:北京东方励志教育中心(广西玉林市南方文武学校)创建的“GXL”(即“感化、行知、乐学”)教育方法;广东肇庆正德青少年教育基地实行的“六位一体”教育模式;湖南长沙塑才青少年心理辅导学校采用的“七位一体”教学模式;纽特思特(中国)家庭教育支持机构创立的体验式家庭教育课程等。

以上多种先进教学方法或教育模式通常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特点:

1、实行全封闭、准军事化教育形式,隔断不良干扰,进行强制和诱导,促使学员规范行为习惯,矫正不良行为。

2、强化心理辅导,从感化入手,实行意志体能训练和素质拓展训练,促使学员经历艰苦磨练,坚强心智毅力,健全人格发展。

教育心理学中的教学策略篇10

一、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学校德育向来有所谓“大德育”概念之说,就是把一些十分重要的而又没有实际部门承担的各种教育都纳入德育来抓,诸如环保教育,劳动教育,安全教育,社会实践,乃至于青春期的性教育等,无所不抓。关于德育的概念是专家们的事,我们不必过多去理会,几十年来在实践活动中有一点大家是明确的:“德育即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政治是指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思想是指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道德是指道德品质,如‘五爱’,大公无私,助人为乐,诚实正真,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等等。

从上所述,明显看出德育的注重公德,忽视私德,即重视对国家、社会、集体的公德教育,而缺乏对个人、自身、内在的道德,如自主、自立、自尊、自爱、自信等的辅导。而心理教育侧重于这一方面。所以,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最近国家教委新制定的中小学德育大纲中明确将心理教育工作,作为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心理教育目前尚未被广大的教育者所重视,去研究,去应用,往往不承认政治思想问题外还存在有心理问题,故而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常把心理问题作为思想政治问题去处理,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把事情弄糟。

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须先转变三个观念

1.教育观念的改变

过去相当长时期,人们认为个人的智力高,将来就可能成功成材。心理学界曾对3000名高智商的儿童追踪研究30年,发现并不如是,故而当今世界学校教育目的不再是是把学生成当储存知识的容器,认识到教育是塑造人的创造,是要让每个学生任何方面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心理素质恰又是其它所有素质得以构建的基本素质。

2健康观念的改变

传统的健康观念使人们偏重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更新,生活方式的改变等,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要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只要身体健康是不够的,还需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所以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是没有身体疾病和虚弱的现象”。简而言之,健康即指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健康。

3.成熟观念的改变

成熟是每个人在不同水平上不同层次上的一种生理和心理的表现。心理上的成熟不是自然过程,需要通过教育和训练,如果只有发育而没有教育这一因素,则成熟将是零。因而教育不仅能促使学生的成熟,也将给因心理不和谐、心理困惑的学生解除烦恼不安。诸如,有些学生热心于追跑,玩弹子球的时候,另一些学生却已经关注人际交往。这实际是人的心理发展快慢之别的表象。因此,不能简单武断地把学生表现出各种不健康的心理行为归结为学生的思想问题,惯用成人化的思想教育方法去对待学生,简单地把他们分为“好”和“差”,其结果必将扭曲和损害学生的正常健康成长。

三、认清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中学生正是处在由儿童期向少年期过渡的一个阶段,他们正处在半成熟、半幼稚、半懂事半不懂事的时期,因此他们具有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这个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大变化的转折期,在整个心理发展上占有特殊的重要位置。高中阶段学生正处在青年初期,是人生道路上最宝贵,充满生机具有向上发展趋势的时期。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已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追求。

总之,中学生心理正处在迅速发展趋于成熟但又尚未成熟的阶段,作为这特殊阶段的反应,他们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既丰富又矛盾的特征,主要有如下四点:

1.心理品质发展不平衡

中学生自尊心很强,但自制力等意志和毅力相对较弱,在生活中一帆风顺和得意时,常有明显的优越感和盲目自信,若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又易转向反面,产生自卑感甚至悲观失望等消极心理反应。

2.情绪和情感的发展不平衡

中学生情感丰富而复杂,情绪变化急剧而强烈,常常动荡不定,为一点小事可显得非常激动,热情,却有时又会转向反面陷入极端的苦恼悲观的情感状态而泄气、绝望。故有人把青少年这个阶段说成是“疾风怒涛”时期。

3.人际关系不协调

中学生需要友谊,需要别人爱又爱别人,把友谊看成是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伙伴,会使他们感到苦恼孤独。友谊给他们带来欢乐和支持,来自朋友的鼓励和安慰、赞扬,往往比家长、老师的作用大。但由于中学生自尊心很强,感情丰富而起伏性大,不少人往往不能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易(下转第112页)(上接第88页)产生人际关系的紧张而带来心理不平衡。

4.自我意识、自我实现的观念与认识不平、认识能力的差异

中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思维活跃,尤其处在信息时代,大量的信息以多种途径源源不断地提供给中学生,有真善美的,也有假恶丑的。如果注意加以引导培养,就能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是非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