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经济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5:24

金融经济篇1

英文名称:Finance&economy

主管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

主办单位:湖南省金融学会

出版周期:半月

出版地址:湖南省长沙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7-0753

国内刊号:43-1156/F

邮发代号:42-195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金融经济篇2

从实际的金融经济看来,其中很多的问题都与经济数学中的导数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数学家和金融学家都应该知道,导数不管是在能够领域当中,都有另一种感念,那就是领域边际的感念。伴随边际感念的建立,导数成功进入了金融经济方面的学说之中,让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从传统的定量转变成为新时代下的变量,这种转变也是数学理论在经济学中典型的表现,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也产生了重大影响。边际成本函数、边际利益函数、边际收益函数、边际需求函数等是导数中边际函数中重要的几点。由于函数的变化率是导数主要研究对象,当所研究函数的变量发生轻微变化时,导数也要随之进行变化。比如,导数可以对人类种群、人口流量的变化率进行研究。让此理论在经济分析当中得以应用,导数中的边际函数分析就是对经济函数的变化量做出计算。

经济数学中的导数不仅具有边际概念,其另一方面就是弹性,简单来说弹性研究就是对函数相对变化率问题进行探讨的手段。例如,市场上的某件物品的需求量为Q,其价格则为p,弹性研究就是对两种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Q与p之间的关系公式则为:Q=p(8-3p);eQ/ep=p•Q/p=p•(8-6p)/p(8-3p)=8-6p/8-3p。

从以上的弹性关系公式我们可以了解到,当价格处于某个价格段位时,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弹性范围将会得以缩小,但是当价格过于高时,需求量的弹性范围将会急剧增大。经济最优化选择是导数在经济分析中另一个重要作用。不管是在经济学当中还是金融经济,实现产品价值最大化就要进行经济最优化选择,这也是经济决策制定时的必要依据。其实最优化选择问题在经济学中有一系列的因素要进行考虑,包括最佳资源、最佳产品利润、最佳需求量、收入的最佳分配等。最优化选择中所使用的导数,不仅利用到了导数的基本原理,还使用了极值的求证数学原理。例如,X单位在生产某产品是的成本为C(x)=300+1/12x-5x+170x,x单位所生产产品的单价为134元人民币,求能让利润最大化的产量。那么以下就是作者利用经济数学的一个解法。

2微积分方程在经济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一般的经济活动就是量与量之间的交往过程,在这个交往过程当中函数是其中最主要的元素,但是从实际的经济问题上看,其函数之间的关系式比较复杂,导致量与量之间的种种关系也不能快速准确的写出。但是,实际变量、导数和微积分之间的关系确实可以很好的建立。微积分方程的基础定义为,方程中包含自变量、未知函数和导数。由于导数和函数的出现,所以说微积分方程在经济数学当中的用途也是很大。

在实际的经济问题当中,微积分方程中函数可能会存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这点就不同于经济学中的理论知识,对于处理这种问题作者也是大有见解。当微积分方程中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函数时,我们可以先将其中的一个函数当中常变量,然后使用单变量经济问题来进行单独解决,这是我们就需要用到导数的偏向理论知识。不仅是微积分方程,在处理经济问题的时候我们还可能使用到全积分、微分等一些基层理论知识来供我们参考。

3结论

金融经济篇3

虽然从理论上说,国际美元本位像任何关键货币一样,对于提高国际交换效率和降低国际交易成本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后布雷顿森林会议体系中,作为国际本位货币的美元毕竟只是由美国政府法令强制使用的一种纯粹的、完全不兑现纸币,它的“生产”完全受到美国国家机器的控制,它所服从的完全是美国政府的政策制订者所愿意奉行的任何国内规则。所以美国不会,也没有义务把别的国家的利益置于美国的国家利益之上。

二、金融自由化的风险。

金融全球化的本质是金融资本的全球高速流动以寻求最大利润。巨额资本的快速流动增加了金融系统的潜在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不健全、具体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产生金融危机的诱因可以说无处不存,无时不在。主要是因为:

1.短期资本的大进大出,国际游资频繁在各国外汇、股票市场流动,具有投资、投机两重性。短期资本的大量涌入造成了经济结构性失衡,形成“泡沫经济”,一旦出现逆差或货币贬值,资金便迅速抽逃,导致国际信用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便是典型例子。据imF估计,国际短期游资多达7.2万亿美元,约占世界总额的20%。其投机性、流动性和逐利性构成了对发展中国家金融经济安全的严重威胁。

2.作为资本流动载体的金融衍生工具的最大特点便是其“杠杆效应”,能以较少“定金”买卖几十倍乃至上百倍于定金合约金额的金融产品,如远期合同、期货、期权和互换等,形成以证券料汇、利率和商品行情的信息预期为客体的金融衍生资本。一家金融机构的少量交易即可牵动整个国家经济甚至整个国际金融市场,金融链条上的任何环节出问题都可能使整个金融系统遭到毁灭性打击。

3.“对冲基金”规模不大,但借贷能力特别强,能够迅速筹集资金投放市场。一批基金联手再加上众多世界级银行财团的支持及其在国际组织、各国政府中的强大游说能力,足以将任何一个市场置于危机之中。

三、货币一体化理论。

货币一体化就是各成员国联合起来,结成固定的汇率,执行共同的货币政策。西方学者对不同层次的货币一体化进行了划分:(1)汇率同盟。(2)假汇率同盟。(3)货币一体化。(4)货币联盟。

货币一体化理论认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之间越不能靠经常的汇率变动来改变相互之间的贸易条件和本国的国际收支地位,这两国(或多国)走向货币一体化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具体说来又主要是与以下一些因素有关:①相同或相似的通货膨胀率;②要素流动的程度;③一国的经济规模与开放程度;④商品多样化的程度;⑤工资、价格的(变动浮度);⑥商品市场一体化的程度;⑦财政一体化程度;⑧政治因素。货币一体化的主要收益来自于汇率稳定。汇率经常经常性变动会影响正常贸易和投资的开展,使用单一货币能减少外汇风险,而外汇风险会象交易成本一样减少一国的进出口,同时单一货币能减少外汇风险,而外汇风险会象交易成本一样减少一国的进出口。当前货币一体化理论的最新进展就是运用理性预期的形成,时间不一致性,信誉问题以及汇率决定等宏观经济学的新概念、新理论及分析方法对货币一体化的成本、收益进行分析:在货币中立问题方面:弗里德曼和卢卡认为因为有理性预期的存在,长期来看,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并不存在着此消彼长的交替关系,应该存在着与通货膨胀率毫不相关的自然失业率。在时间不一致性问题方面,在对“货币中立建议”西方学者进一步运用时间不一致性观点来考察货币一体化的成本。

综上所述:在全球化中,国与国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之间的竞争。作为全球化的核心,跨国公司总体上毕竟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反映了当今世界资本和技术流动快而劳动力相对不流动趋势下资源优化配置和市场竞争的需要。笔者认为,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和安全的影响,与其说取决于跨国公司,还不如说取决于本国的政策。对跨国公司既要加以利用,又必须予以限制。而且跨国公司是当今世界经济中集生产、贸易、投资、金融、商业行销、科研开发等众多功能于一体的巨大复合体,是一种时代潮流。发展中国家只有培育自己的跨国公司,参与全球经济,才能在国际国内市场占有有利地位,分享全球化带来的巨大利益。

参考文献:

[1]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2]柳永明:“论金融霸权”:《经济学家》,1999

[摘要]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现代科技已成为全球化经济的原动力和基本内核,在当代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较量中,能否在高科技及其产业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已是各国竞争的焦点。谁能掌握更多的高新技术主导权,谁就能赢得未来。

金融经济篇4

金融经济周期是一项宏观经济问题,2008年美国出现次贷危机,在其影响下,我国金融经济周期也受到很大影响,本文在此就以次贷危机为例,对我国金融经济[1]周期进行实证分析。

1.1次贷危机中我国的金融经济周期

早在2007年10月,美国次贷危机就已经初现端倪,并且很快影响到了我国大陆的经济发展,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国际金融机构资产情况开始一步步恶化,再加上我国采取了紧缩的货币政策,因此国内金融市场紧缩现象十分严重,例如我国的证券市场就受到了严重干扰,2007年10月16日,我国最高的上证指数是6124.04点,到了2008年10月28日,股市严重回落,我国最高的上证指数为1664.93点,跌幅高达70%以上,股市市值严重缩水,公允值持续降低的问题影响到了很多上市企业及其股东,2008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呈现“过热”现象,到了下半年,我国经济开始呈现“大衰退”现象,2007年10月~2008年10月我国企业景气指数如表1所示。与经济下行相比,证券市场下行周期提早了8个月,并且与经济波动幅度相比,证券市场的波动幅度严重加大,由于上述问题的出现,我国为了应对次贷危机的干扰,2009年时大力防范股市崩盘,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同志在2009年的第一个交易日就呼吁股民进行投资。

1.2我国2009年以后的金融经济周期

为了有效应对次贷危机,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2008年年底,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也有所放宽,通过一系列政策来刺激实体经济,刺激证券市场,2008年年底,我国证券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明显变化,到了2009年1月,我国金融市场率先回升,2009年8月4日,我国证券市场最高上证指数提高了3478点,而此时的实体经济仍然处于低迷状态,金融市场的反弹,帮助实体经济逐渐站稳,2011年全年中,我国的股市一直不是十分乐观,而实体经济在2011年上半年出现了通货膨胀,2011年10月之后实体经济开始回落,与实体经济相比,2011年我国股市回落提早6个月左右,通过上述现象可以看出,我国存在较为明显的金融经济周期问题。

2金融经济周期对金融监管的启示

2.1强化宏观金融监管意识

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在金融监管方面还是比较侧重于微观监管,尚且比较缺乏宏观监管的意识,我国面临着严重的金融经济周期问题,此后一定要强化宏观金融监管意识。宏观监管理论是新提出的一个理论,目前我国金融监管机构的宏观监管意识不强,同时金融监管机构很少研究金融周期以及实体经济周期,不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imF)那样,定期公布金融经济周期研究结果,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还停留在合规性监管阶段,只是依据技术性指标和管理办法来进行监管,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这种监管模式已经不再适用,已经无法满足金融市场风险放空的需求,因此我国金融监管机构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强化宏观金融监管意识,革新监[2]管方式。

2.2建立金融经济周期监测体系

想要切实做好金融宏观监管,前提就是要准确把握经济周期问题,进而把握金融对经济周期的放大作用,把握好金融经济周期,因此笔者认为,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应该构建研发部门,建立金融经济周期监测体系,这样一来便于把握金融经济周期,可以为宏观金融监管提供依据。不得不认识到,目前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在这方面还存在欠缺,只有一些商业性金融机构重视金融经济周期的研究,在以后的发展中,为了做好金融宏观监管,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也一定要建立金融经济周期监测体系,深入研究金融经济周期。

2.3强化金融反周期监管

金融宏观监管中存在着很多难点,而金融反周期监管就是典型的难点之一,目前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在面对金融经济周期时,由于缺乏金融经济周期的检测,因此不能把握反经济周期的力度、频率、节奏,例如在应该降低经济“虚热”时,我国金融监管机构有时会刺激经济热度,导致金融风险大大增加。未来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一定要建立金融经济周期监测体系,强化金融反周期监管,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金融宏观监管的总体水平。

3结语

金融经济篇5

消费金融已是旧瓶新酒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消费的等级和质量更是直接显示国民福利水平――经济发展的关键目标。无论从促进经济增长还是实现经济发展目标来看,推动国民消费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都是题中之义,消费金融的出现即是以合理超前的信用扩张方式实现国民效用增进,优化社会福利函数。换句话说,就是那句“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鼓励合理借贷消费,平滑生命周期内效用曲线。消费金融获得大发展需要满足若干条件,包括但不限于:产品供给丰富、信用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健全、消费观念与时俱进、居民财富保值增值、社会发展预期稳定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不断进步等。

消费金融在中国落地并发展近九年,最早在北京、上海、成都设立消费金融公司,随后批准在天津设立国内首家外资消费金融公司――捷信,消费金融公司不吸收公众存款,为居民个人提供小额、分散的信用贷款用于消费,不涉及房贷、车贷。2015年前,消费金融公司发展不愠不火、资产增长幅度不大;进入2015年,消费金融的发展在政策层面被陡然重视,掀起新一轮风口热议。2015年6月,总理宣布扩大消费金融行业试点,由银监会审批下放到省里审批;《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颁布等。同时,对消费金融公司的设立审批加快,目前已审批发放17张消费金融牌照。未来,若省级层面可审批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在当前牌照资源依然稀缺、融资通道依然宝贵和“炒作”概念推陈出新的金融大环境下,更多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或将陆续出现。

消费金融公司在中国设立发展的九年,与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快速发展并深刻变革的时期重合。居民收入整体增幅较大,平均财富有所增长但两极分化严重;金融体系不断健全,但经济过度金融化问题凸显,尤其是房屋、医疗、教育等层面的过度金融化以及社会保障层面的较低水平,造成居民收入虽有所增长,但可用于房屋、医疗等外的消费能力远不如预期,而对经济走向和金融风险的预期,则限制了消费观念的升级和执行。而相较九年前,最大的形势变化还是金融风险的范围和程度已经完全不在一个层面,当前风险充斥的经济环境下,信用方式的消费金融面临更大的收回损失风险。当然,不良资产证券化等金融行为的政策鼓励,为消费金融公司增添了处理无法收回贷款的信心,例如某些提供消费金融的机构手中持有的对消费者贷款的“白条”被认为很符合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条件,很多电商正在做的即是这种类型的消费金融。因此,现在的消费金融在经济金融化的大环境中,正在谋求和演进到更深层次的金融运作层面,在满足支持消费行为的基本目标外,更多可用于金融衍生的资产被制造出来,消费金融的金融属性或正在超越“消费”本身。

消费金融裹挟互联网潮

消费行为的发生与否从人的主体取决于两点:一是能力、二是意愿,而现在热提的“消费升级”则是从包括供给在内的综合层面,论证了消费金融未来的发展潜力。为配合和服务“消费升级”,需要制定消费金融发展政策、培育消费金融组织体系、加大对新消费重点领域金融支持、改善优化消费金融发展环境。消费金融的及时跟进,则可以保障消费升级的巩固和实现,由此,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和实体经济发展,这也是此次政策层面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消费金融的初衷。发展消费金融,核心目标是实现消费升级进而产业升级,培育实体经济新增长点,而非无序的信用投放及扩张。

此次消费金融发展中,一个重要特征是借助最近几年国内的互联网热潮,这也可看做当前“消费升级”的某个特色,即消费品自身提升的同时,产品的销售渠道借助互联网(电商化),互联网公司依托技术优势和金融手段,实现线上产品销售中的金融支持,并自称为互联网消费金融。互联网消费金融运行的核心保障是技术,而大数据、自动化、智能化的引入为其发展增加了深层次的技术驱动力,这种技术保障体现在电商产品交易平台搭建、销售数据归集分析与实时抓取、信用评分模型有效运行和各类支付端口的对接管理等诸多方面。总之,本轮以互联网公司为代表的技术持有者,借助电商平台,通过接入支付端口,依靠自身数据积累下的信用建模及风险管理策略,在确立信用销售理念后,虽然本身并非消费金融公司,但实现了线上层面的消费金融发放,线上消费金融发生额相对线下发生额比重不断提升。线上互联网模式的消费金融发放,更多体现受托支付特点,直接发放给消费者银行账户的方式相比线下消费金融比例较低。

互联网公司开展的线上消费金融发放,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依托电子商务平台而设立的类信用卡产品,这些产品可用于购买平台商家商品,如京东白条、花呗等;第二类主要面向特定群体(如大学生),向其提供分期购物、取现、o2o商户交易、充值等服务,主要消费场景仍为电商平台,如分期乐、人人分期等。基于实物产品或服务的真实分期销售(赊销)是良性的信用经济,也是有效率的消费升级,才能实现引领产业升级和实体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除互联网公司涉入消费金融外,传统的线下消费金融公司也借助互联网开展业务,将有更多消费金融业务以更快捷的方式展开。

消费金融在互联网热潮中的新变化、新发展,还包括网络借贷平台。网络借贷平台(p2p)初始摸索阶段过去后,监管导向逐渐明朗,随着《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和《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的逐步落地,众多p2p平台纷纷业务转型,转向消费信贷(消费金融),市场解读网络借贷平台或将主要从事消费金融业务。这会增加线上层面的消费金融发展,但p2p平台高收益率要求下,风险把控和资金来源等方面都是新的挑战。此外,一些违法借贷行为也在借消费金融外衣横行,如借助互联网平台所谓“裸贷”。网络借贷平台未来转型消费金融,还需要很多层面的规范、监管和防微杜渐。

消费金融制造杠杆资产

经济过度金融化下,大量资本需要找到可依附对象,而在流动性泛滥形势下,必然出现可投资对象不足问题,即所谓的“资产荒”。而经济过度金融化进程中,必定是被金融杠杆所驱动,杠杆衍生风险并催生泡沫风险。大量金融机构参与消费金融,重要出发点在于投放并形成资产,这些资产还可供进一步衍生操作;大量互联网企业参与消费金融,形成的信用资产可用于进一步资本运作;小贷公司、保险公司等主体,通过各种直接或绕道方式提供信用分期,也是基于可以形成基础金融资产的考量。金融机构、互联网公司等主体在此过程中制造出的金融资产,是各方从事消费金融行为的重要动力。在大量资本无资产可投的着急之下,互联网企业拿出了可供证券化的信用资产,岂不令各类资金蜂拥而至。2015年10月28日,京东金融发行了国内资本市场第一个基于互联网消费金融的aBS(资产证券化)产品――“京东白条应收账款债权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并在深交所正式挂牌。相较实体经济层面可投资机会不足、证券市场存量资产链式风险预期加大,大型互联网企业的信用消费资产或许更吸引炒作资金。

可制造资产也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涉足消费金融的原因。当然,广义上泛看,银行从事的绝大部分行为都应属于消费金融行列,这里涉及到对消费金融认定的口径问题。例如,2016年1~8月,国内居民买房贷款增加近3万亿元,国内信贷一度呈现出“信贷只剩房贷”的特征,对于仅剩的贷款余额快速增长的房贷产品――也应纳入消费金融口径。更进一步地,银行开展的各类零售业务(包括房屋抵押贷款)都可看出对消费行为的信用支持,消费金融也是银行零售业务的潜在蓝海。一方面,银行大力开展零售业务;另一方面,通过控股、参股消费金融公司“双线”涉入消费金融。在目前17张消费金融牌照中,有14张为银行主导或参股设立。其中,城商行在设立消费金融公司上动作最为积极,原因在于其业务经营有地域限制,希望通过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实现异地扩张。2015年,南京银行、永隆银行、湖北银行、重庆银行、杭州银行、邮储银行获批成立消费金融公司;2016年,晋商银行、盛京银行作为主发起人的消费金融公司相继成立。目前,长沙银行拟与58同城、通程控股共同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光大银行拟与世纪瑞尔等共同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以开展个人消费贷款业务。

消费金融谨防钝器自伤

消费金融的发展从来都被授予正面积极意义,一方面被认为可以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另一方面则显示国民消费升级以及幸福感不断增强,因此消费金融一直被大力提倡。为此,有助于推进消费金融真正发展的各项条件,如社会信用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等的发展也一直被重视和引导发展,虽然仍未达到对国内系统性消费升级的有力护航。在目前的综合形势下,消费金融的发展是要提倡,毕竟某些层面的消费升级确然存在和已发生,但消费金融发展中仍需要注重把控节奏、合理发展规模和坚守风险底线。

一是防止金融属性过分扩大。虽然消费金融发展主要依托消费升级的契机和风口,但实体经济层面的萎靡不振,滞缓了消费升级进而配套金融支持的投入节奏。雪上加霜的是,信用过分扩张形成的存量流动性无处释放,没有资产可以吸引盘活,由此可能引致的后果是大量资金借此概念蜂拥而入(降低风控标准),形成新的金融资产,并通过各类金融衍生而加大泡沫。尤其是此过程中,不仅降低风险标准,甚至虚假交易,则事实上造成大量资本直接进入业已过度金融化的国内经济。经济过度金融化是一种不健康状态,犹如身携巨款却迷失沙漠之中,越多的巨款反正成为寻找出路的累赘。

作为互联网公司参与消费金融产生资产的后续衍生,如前文所述的京东资产证券化计划的推出,给不少互联网企业增加了新的融资渠道,“资产荒”下,这类资产被认为是可供操刀证券化的重要选择,多家互联网公司都认为拿出的这类资产都可以用以证券化。但监管层在对互联网公司的线上消费金融行为进行审视后,对互联网企业金融资产的证券化态度转向谨慎。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在消费金融领域,除阿里、京东外,非持牌金融机构的aBS放行将十分慎重,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证券化之路或进入冷冻期。

二是坚持消费行为真实合理。在票据活动中,监管要求商业票据必须具有真实交易背景,以保证包括贴现、承兑在内的后续一系列行为均建立在真实信用基础上。若伪造交易背景的票据进入贴现或承兑,则会造成信用规模的放大虚增,扰动经济运行。不仅票据活动,现行监管要求金融机构信贷也要建立在真实行为背景之上,否则金融监管将严重失效。在推进消费金融发展中,也需要尽量保证消费行为的真实合理,不能以虚假方式变向直接输送资金。消费金融公司对外提供信用一是受托支付,二是直接支付,相较而言,直接支付的交易行为真实性更难检测。尤其是在消费金融发放转向依靠线上方式、网络借贷平台只管收益忽视对交易真实性把关等动向下,审核信用发放是否用于真实消费交易难度更大。如果大量无真实交易的信用发放再通过aBS等方式衍生包装,将增加现有金融系统风险。

三是风险把控底线不能松动。广义上,包括房贷在内的银行零售业务属于消费金融层面;狭义上,即便以消费金融公司这类特定机构进行的消费金融发放,也主要由银行主导,毕竟目前绝大多数消费金融公司都由银行控股或参股。银行的风险偏好(零售业务授信标准),基本上影响和决定了目前消费金融的风险控制标准。当然,最近几年互联网公司对消费金融领域的涉足也带来了自身的风控模式和“体验”。消费金融的发展应以提倡为主,但实际操作中不能因对技术手段(所谓“大数据”“批量化”等)的过分自信而放松风险控制标准,尤其是消费金融基本为信用方式,一旦产生损失并无抵押担保可用以对冲,更应高度重视。

金融经济篇6

金融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一:金融经济与金融生态环境的关联

摘要: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对于促进金融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金融经济和谐发展的根基,具有长远、根本性的意义。重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了解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并且针对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讨解决,帮助实现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的金融经济快速、和谐发展。

关键词:金融经济;发展;金融生态;构建

金融生态环境的构建是比较复杂的过程,包括金融业的生存与发展相关的社会因素与自然因素,同时包括文化、人口、地理等多方面的作用,这是站在广义的角度谈金融生态环境构建。如果从狭义的角度说,金融生态环境构建主要是在微观层面上进行,比如社会的信用体系、中介服务、会计准则等等。通过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准确把握金融运行的规律,帮助金融经济实现和谐发展。

一、金融生态环境的构建对于金融业发展的意义

(一)金融业的科学发展需要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金融业是我国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做好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以科学发展观发展金融业,让整个金融业实现可持续的发展。金融业是我国信贷资源的掌控者,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否成功直接影响到是否能够将微观经营与宏观经济的发展结合在一起,信贷资源配置的效率能否提升,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才能保证可持续的提供资金支持。

(二)金融体制改革需要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我国的金融行业经过二十几年的改革与发展,初步形成规模,同时在分工协作、门类方面都做的比较好,支持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虽然我国的金融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仍然有不够好的地方,比如其脆弱性、不和谐性,应该加强深化改革。这种深化改革要依靠金融生态环境的构建,推动利率的市场化,促进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等等。

(三)金融业的稳定需要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金融是有风险的行业,如果风险累积在一起可能会引起金融危机,一旦金融危机发生,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势必遭到破坏。建设金融生态环境是保证我国金融业稳定发展的必然条件,也是基础。只有金融业稳定,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定,人们生活也才能够稳定下来。

(四)金融经济的和谐发展需要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否成功直接决定了资金流向,目前我国很多商业银行对地区、有关企业等进行内部评级,金融生态环境优质的地方会吸引到更多的资金。相反的,资金便会流出去。所以,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是重中之重,只有重视这个问题,才能够促进地区金融发展,提高地区金融的竞争力。除此之外,金融运行的质量好坏也受到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如果金融生态环境差,可能会让银行面临着很多不良贷款,信贷投入的能力受到影响,从而导致整个地区的金融运行质量下降。金融是否能够和谐发展也受制于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让金融业提高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发展资金。

二、金融生态环境构建方式

(一)用金融相关法律作支撑我国金融方面的法制务必要健全起来,加快金融机构的破产法出台,维护债权人的利益,从而监督进行机构合法、稳健经营。如果金融机构要破产的话,需要遵循市场原则,其成本的承担着应该是该金融机构股东、相关利益人,避免依赖国家的财政处理其破产情况。

(二)做好风控保证公众利益金融行业历来都是有风险的,政府作为金融监管的主体,有职责保护公众利益,制定完善金融监管机制,构建一行三会的协调机制。将人民银行作为主导,为地方金融行业与经济的发展出谋划策,研究实施办法,保障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有组织有规划的进行。

(三)构建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当前,我国人民银行推出了企业信贷的咨询系统,通过互联网可以查询到每个人的信用信息情况,这也有赖于信息数据库的建立。通过这样的手段可以实现信用资源的共享,同时维护债权人的权益,通过掌握客户的信用情况达到降低信贷风险的目的。这样一来,信贷质量逐步提高,社会信用环境质量也得以提升,有助于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

(四)金融产权制度与法人治理要做到金融业快速和谐的发展,需要推动产权多元化发展,保证金融主体多元化。在金融投资的主体方面扩大范围,同时也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一系列改革,在治理结构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并且要积极进行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花钱买机制。

(五)经济运行环境的优化在进行经济环境的优化方面,需要将银政与银企之间关系的改善作为基础,之后分三步走。其一,调整布局和结构。我国的产业政策与地方的经济发展相结合,进行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优化。其二,优惠政策的推出。出台一些有利于金融行业发展的政策,帮助金融行业获得经济效益与经营质量的双提升。其三,打击金融犯罪违规行为。金融领域一直是违法犯罪滋生的重灾区,通过打击各种金融犯罪行为,也包括一些逃债行为。加强执法力度,为我国的金融机构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和安全保障。

三、结束语

总之,促进我国金融经济和谐发展需要构建健康的金融生态环境,而金融生态环境的构建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国政策的支持。金融行业上下一心携手努力,既要创造有利于金融行业发展的大环境,也更加要注重人民的利益,做好风险的控制,保证人民的利益不受损失。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为金融经济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何宏莉.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促进金融经济和谐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2(3):219.

[2]刘继平.杂议和谐金融生态环境的构建[J].广西农村金融研究,2010(4):14-16.

[3]黄晶玮.和谐金融生态体系的构建及区域金融生态的改善[J].经济视野,2012(10):180.

[4]贾新政.金融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0,13(4):88-90.

金融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二: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分离探究

摘要:本文首先就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主要表现进行了简要介绍,接着分析了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发生分离的主要原因,最后针对于此,提出了如何有效地防止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过分分离。旨在通过于此,让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相互协调发展。

关键词:金融经济;实体经济;分离;协调发展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持续发展,金融界中开始逐渐出现了一种与以往不同的经济现象,这个经济现象在以往很少发生,其主要表现为金融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与实体经济发生了分离。其实关于这个理论的研究已经持续很久了,只是在当下的经济形势下才被人们逐渐所关注。深入研究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分离对于全球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主要表现

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分离并不是近两年才出现的新现象,只是伴随着和经济危机的加重,其所带来的效应被逐渐的放大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主要表现极为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在数量上出现的严重不平衡性。在这种分离的局面下,实体经济部门的数量远远少于金融经济部门,并且在规模上也存在着严重的落后性。在这种分离的过程中,实体经济原先的主导地位逐渐丧失,金融经济的地位则明显上升。而明显反应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关系的经济指标例如,金融资产比率、金融交易比率等也发生着明显的变化。这些都是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发生分离的主要表现指标。

二、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发生分离的主要原因分析

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之所以会发生分离其有很多原因。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实体经济明显早于金融经济产生,因此,实体经济的发展始终推动着金融经济的同步发展。换句话说,只有当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金融经济才能得到相当的充实和进步,从商业贸易方面来看也是这样的。因为只有当实际的产品数量变多的时候,商品交易才会应运而生。而在这个交易产生的过程中,金融的资产比率也随之提高了。其次,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也是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发生分离的另外一大主要原因。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金融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脱离了其对于实体经济的依赖,进而产生了所谓的分离。同时,科学生产力的不断提升,经济也变得越发的全球化,在这种全球化的经济大背景下,金融的领域也不断的被拓展着,这些拓展也使得金融经济的交易量急速提升,因此也使得金融资产比率得到提升,进一步促进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分离。再次,很多的经济学家在探讨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分离现象的时候,往往喜欢对一些非制度性的因素进行过分的考虑,而忽略了其与制度之间存在的关系。其实这些非制度性的因素都是客观存在的,其不以我们的意识为转移。而产生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来源与制度,这点却往往很受忽视。再次,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发生分离的还有一个关键原因即为资本结构所发生的相应转变。在具体的运作中,很多企业的经营资金所占的比例逐年遐想,而通过其他渠道筹集的资金数量正在不断提升;而从单个的家庭经济中去看,贷款的数量也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和部门都意识到金融资本的重要性,纷纷加入进来;而从政府层面来看,政府也债务也不断增加。这些显著的变化都是使得资产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也就是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逐渐分离的原因。第四,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之所以会面临现如今的一个分离的局面,其关于金融的相关制度的越来越趋于自由化也是一个显著的原因。其关于金融的制度日趋自由化的表现主要如下,首先,由于各个国家和经济实体都相继解除了对于金融经济的诸多限制,因此,在各个国家内,金融资金之间的相互流动变得更加的高效便利。同时,金融资本的不断涌入,也让国内国际贸易的数量不断增加,国际贸易的增加同时也更能吸引更多的外国资金的进入。这本就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也是金融经济不断繁荣的一个循环圈。其次,国家层面上对于金融相关制度的松绑以后,国内各个金融部门之间的竞争也变得越老越白热化。在竞争的白热化过程中,很多企业为了提升自己的价格优势,大打价格战,在这样的价格战背景下,金融的贸易量顺势不断提升。再次,在对金融相关政策放松管制的时候,关于汇率的相关要求也相继得到了解除。一些原本固定的利率政策变成了可以在一定区间内上下浮动的政策。利率政策的改变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品交易中交易数量的不断上升。

三、如何有效地防止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过分分离

纵观目前的世界经济发展局面,任何一个国家或者是经济体的经济想要持续稳定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其本质,金融经济的实体经济二者互为依存,其任何一方的发展都离不开对方。因此,金融经济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始终明确自身的定位,这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目前肆虐全球的世界金融危机表面上看好像仅仅存在于金融领域,其实追究其根源其仍然与实体经济有着无法割裂的关系。换句话说,世界金融危机的发生很大一份的原因是因为金融经济的过分发展而影响了实体经济。最终,失去实体经济支撑的金融经济变成了一触就破的经济泡沫。因此,要想复苏世界经济,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仍是一条不能更改的坚定之路。在实体经济的带动下,金融经济的发展才会健康稳定。很显然,这既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必然之路,也是金融经济走出困境,世界经济走出困境的最佳选择。

四、结束语

不管金融经济如何的繁盛发展,实体经济始终是其不变的根基。因此,各国各经济体在大力发展金融经济的同时,必须重视实体经济,避免将其二者分离。只有这样,经济的发展才是健康持续有效的。

参考文献:

[1]余谦.关于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的探讨[J].时代金融,2013,15:168.

[2]张旭.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探析[J].时代金融,2012,15:148+152.

金融经济篇7

一、经济法的价值内涵

“价值”概念,语意丰富,在经济学、哲学、法学、等学科中广泛应用,在政治经济学上,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在哲学上,理论界对价值的含义界定存在争议,主要有关系说、实体说观念说和属性说。马克思认为,价值这个普遍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要求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价值表明了客体对主体的需要的满足。在法学领域,关于“法的价值”这一问题的探讨也是观点纷呈,笔者同意张守文教授的观点,即经济法的价值应当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经济法自身的功用,一个是经济法功用对人的需要的满足。这两个层次,前者着重于经济法的内在价值,即自身的有用性;后者着重于对其价值的评价,及经济法功用对人的需求满足程度的评价,它涉及到经济法能够满足人的那些需要,如秩序、公平、效率等。由此形成了内部与外部相结合,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功用与评价相联系的“二元价值论”。

(一)客观功用价值经济法的客观功用价值,即经济法的内在价值,是经济法规范所内涵的,客观上具有的功用。经济法的内在价值也可以理解为经济法的制度功用,它蕴含在经济法中并通过经济法的实际适用表现出来。日本著名经济学家金泽良雄认为,经济法不外乎适应经济性及社会性要求的法律。经济法的社会性、经济性、公私交融性,决定了经济法的客观功用价值是平衡协调,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经济关系复杂,利益主体多元,既有各种社会个体之间的矛盾,也有社会个体和社会整体之间的矛盾,所以要求正确妥善处理好各类经济矛盾,平衡协调各种经济行为,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协调和处理好社会整体与社会个体之间的意志、行为和利益的关系。

平衡协调是指经济法的立法和执法从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整体利益出发,来调整具体经济关系,协调经济利益关系,以促进、引导或强制实现社会整体目标与个体目标统一。经济法发挥功能的基本方式是国家以社会代表人的身份介人生活,规制市场经济运行中的行为,对其进行规制、引导、控制、调节、和监督,使其符合市场规则,协调运行。普遍认为,在当前社会实际生活中经济法主要通过市场规制和宏观调控来对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进行平衡协调的。

(二)外在的主观评判价值经济法的外在的主观评判价值,简称外在价值,是外部主体在对经济法功用的预期、认知、反馈、交流中所形成的主观评价或价值追求。通过经济法内在功用价值的分析可知,经济法的调整,会影响到经济社会的稳定,资源的配置,从而会影响到各国关注的重要目标—保障经济稳定增长、社会公共利益等的实现。要实现上述三个目标,就要考虑到秩序,安全,公平,效益等方面的要求,才可能实现上述各国关注的重要目标,所以秩序,安全,公平,效益便成为经济法的重要外在价值。应该看到,经济法的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它的秩序,安全、公平效益价值有着其独特的内涵,即“具有很强的经济性和社会性特征”。

二、金融危机体现了经济法的哪些价值

(一)经济法的客观功用价值在经济运行中,市场监管是国家对市场交易活动的适度干预,目的是促进和维系市场的秩序和安全,平衡和协调市场主体的矛盾和利益;宏观调控法本质上是国家通过经济政策间接影响市场主体经济行为的法律手段,和市场管理法不同的是它的干预是间接的,它主要通过诸如货币政策、财政税收政策等经济性的政策来影响市场主体的具体经济行为选择。市场经济不是放任自流的无政府主义经济,宏观调控可以校正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协调市场经济的总体平衡,调节市场经济的发展态势,维护市场经济的宏观秩序。

金融危机的发生,表明在一些国家没有充分发挥经济法内在的功用价值,即经济法所具有的平衡协调的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事实上,在金融危机较为严重的国家,正是金融调控、金融监管较为欠缺的国家。由于这些国家过于相信市场的力量,且对于政府的力量过于轻视甚至蔑视,或者没有能够使两种力量形成有效的合力,因而在金融竟争、金融秩序等方面,更强调放松管制或不干预。如果经济法的调整能够很好地解决个体营利性和社会公益性的矛盾,兼顾效率与公平,则市场失灵的问题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发生金融危机的概率也就因此会大大降低;金融危机的发生,使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无论一国是否存在形式意义上的经济法,都要重视实质意义上的经济法的重要功用,以实现经济法在保障总体经济秩序稳定、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方面的重要价值。

(二)经济法外在的主观评判价值金融危机的发生,还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经济法的外在评判价值,这在金融危机方面体现得也非常突出。如果经济法的调整能够解决好市场秩序和经济安全的问题,尤其是能够解决好金融秩序与金融安全的问题,则大大有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因此,在金融危机的预防或解决等问题上,要同时兼顾经济法的多种价值,包括公平、效率、秩序与安全等,其中,秩序价值和安全价值尤为重要。

下面重点谈谈这两个方面:

1、经济秩序:政府和金融企业权利维度之边界。追溯此次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不同的研究者已经分别给出了答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多米尼克·施特劳斯·卡恩认为,此次金融危机的原因有三点:发达经济体制监管失败、大型私营金融机构的管理风险以及市场的约束机制存在漏洞。卡恩认为,现有金融体系不能适应全球化金融市场的要求,其“合法性和有效性”存在疑问,由此总结出一点,即由于市场监管不力所致。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意味着它并不是放任自由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仅关注自由,放任竞争,不仅市场经济难以为继,社会也会毁于一旦。

因此为了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和社会安定,国家必须推行适当的财政、产业和金融政策,协调经济运行,规制经济运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经济法治,法治最重要的是政府依法行政。政府应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大对金融企业的监管力度,把一切金融活动纳人到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在法规规定的范围内,而不是在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信贷政策,强行施加压力,迫使金融机构做不愿为的事情,从而使金融企业违反金融信贷运行规律,做出有损经营自和企业利益的行为。同样,金融企业应该加强自身管理,货币的发行、流通和回笼,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活动,以金融衍生品的管理都必须依法进行。此次美国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应该遵循经济法经济价值理念,并以此为指导,以经济法的观念认真审视,加强事前预防,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金融业进行宏观调控和有效监管,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

2、经济安全价值:金融监管之准绳。经济法与民法不同,民法保障私人经济安全,而经济法在于保障和促进国民经济整体安全。经济法是对经济运行平衡协调的法律,它从社会整体经济利益出发,促进国民经济整体安全与效益。经济安全既包括微观的经济安全,又包括宏观的经济安全。在现代市场中,市场规制法通过市场监管,化解市场风险,维护市场秩序,确保微观的经济安全。例如,食品安全法草案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制度、食品标签制度、进货查验记录制度、索证索票制度、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等,以保障食品安全,创造良好的微观经济环境。

宏观经济安全在积极意义上表现为保障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状态而在消极意义上则表现为抑制经济系统中不协调因素与力量,控制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防止经济疲软、过热和动荡以及通货膨胀、经济危机等消极经济状态,宏观调控法通过计划、金融、财政、产业等方面的法律规定为宏观经济安全提供法律保障,营造符合经济安全的宏观环境。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市场是市场经济体系的动脉,是市场配置关系的主要形式。金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处于特别重要的位置,金融体系的安全、高效、稳健运行,对经济全局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金融业作为一个特殊的高风险行业,一个金融机构出现危机很容易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引起连锁反应,引发全局性、系统性的金融风波,甚至可能导致整个社会的动荡。08年金融危机的惨痛教训告诫我们一国金融安全与国家安全紧密相关,因此,金融安全日益受到各国重视,维护金融安全,已成为各国法律对金融业经营的基本要求。

三、如何实现经济法的价值

(一)加强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此次美国金融危机中,美国金融机构综合经营以及监管体系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为我们敲响了金融风险的警钟。当前我国多家大型公司所陆续披露出来的由于金融衍生产品投资失误而导致巨额亏损的惨痛事实,再一次说明了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在改革进程中,我们需要统筹兼顾,循序渐进,减小金融改革的风险。一方面,加快完善综合经营及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组建具有全球视野的金融监管队伍;另一方面,继续推进金融机构改革,尽快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和风险控制系统。监管机构之间应继续加强合作,联合建立即时的风险控制系统,及时向金融机构发出风险预警信号,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和控制措施。同时,金融监管部门应与有关经济部门积极配合,建立对金融机构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公示和惩处制度,严厉打击金融机构的违法违规行为,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金融经济篇8

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主要表现及其危害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分离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现象,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只是二者分离的一个集中反映。早在20世纪80-90年代,世界范围内的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就出现了明显的失衡现象,突出地表现为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在数量关系上出现失衡,金融经济部门数量明显超过了实体经济部门数量,并且在规模上金融经济资产也超过了实体经济资产,这些现象都表征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在数量上、规模上、地位上都在发生着颠倒,实体经济有先前的主导位置转变为现在的辅助位置,而金融经济由先前的辅助实体经济发展的角色转变为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并逐渐脱离实体经济而独自运行。衡量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主要指标是金融资产比率、金融交易量比率、金融资产系数,等等。随着这些指标的上升,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就表现的越明显。

随着开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的蔓延,世界范围内的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又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在危机发生之前的相当一段时期里一些发达的经济体中出现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显著失衡,这是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共同特征。这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失衡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大规模的兼并行为在大量大型金融企业中出现,导致经济体中出现高度集中的问题。这种因为大肆合并而导致的高度集中进一步又在一定程度上给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一则金融企业因高度集中而为金融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带来了追逐高额薪酬的机会,再则是由于高度集中而使得金融机构出现严重的道德风险,即凭借自身不断扩大的经营规模而无需承担破产风险的忧虑,即使有破产的风险和可能,政府也会因为其规模巨大一旦破产就会给整体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影响而出手相助,因此,这些大型金融企业就减少了必要的风险防范,甚至会做出一些严重不利于自身发展和整体经济发展的风险经营行为。

第二,由于金融经济大大超过实体经济,导致经济活动中的大量交易发生在金融经济领域,实体经济受到越来越大的挤压,致使金融经济中的交易出现纯粹性的投机行为增加,乃至金融经济彻底抛弃实体经济,脱离与实体经济的正常、必要的联系,致使整经济发生恶化趋势。

第三,由于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比例失衡,导致金融经济中的投机因素影响到经济指标,许多价格指数因为实体经济的弱小和金融经济的强大而难以真实反映实体经济的运行现状,这也进一步致使大量价格指数失去了其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晴雨表”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实体经济由于金融经济的挤压而受到严重损害,尤其是大量社会资本从创造真实价值的实体经济领域流出,而流向金融经济领域,而金融领域由于其投机而出现出虚假繁荣,这又进一步掩盖了实体经济中的诸多问题,进而影响了整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经济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金融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显著提升,这是世界经济结构演变中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这种发展趋势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一方面,由于金融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增加,大量社会资源流向金融经济领域,金融经济在社会经济整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资金配置和流动指引的中介和配合作用,进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如果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出现过度失衡,导致金融经济由于过度集中而缺乏约束,甚至因为金融经济的过度发展而损害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这对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具有十分不利的影响。金融经济在本质上是服务于实体经济,这是其最为主要的职能,一旦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发生分离,这对实体经济乃至社会整体经济都具有破坏性影响。因此,如何把握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之间的比例并防止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就显得十分重要,这需要弄清楚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原因及其防范措施。

二、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主要根源及其防范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是随着金融经济在数量、规模、地位等方面显著超过实体经济中而形成的,随着这种趋势的延伸,二者的分离必将对社会整体经济发生消极影响。深入分析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原因,这对于防范因二者的分离而损害实体经济和社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总体看来,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根源主要有:

第一,金融资产比率增加,风险扩大。在谈金融经济发展甚至超过实体经济时,实体经济的发展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无论是在实践顺序上还是在现实贡献上,实体经济都是比金融经济更具根本性,一方面金融经济必须在实体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之后才能出现,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在任何经济发展时期都是金融经济发展的现实背景和经济支撑。因此,金融经济的兴起、发展都是以实体经济的发展、繁荣为基础的。但是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实体经济的交易需要外汇,这离不开金融经济的支持,金融交易对于世界范围的实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一旦出现金融经济,各种风险就不可避免。因此,金融交易的增长会比实体经济增长更快,于是就出现了金融资产比率增加,这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机遇,也是经济发展的挑战,主要表现为金融经济的过度集中而损失社会经济。

第二,技术和制度因素也是致使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重要原因。在技术方面,技术发展和创新使得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都深受全球化影响而具有国际性,因此金融经济的类型也日益增多,金融经济的发展速度大大提高,金融交易也越来越大,金融资产比率也相应提高。在制度方面,随着金融经济超过实体经济,金融交易中的短期机会主义、各种非理、跟风行为、短期绩效评价等都与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发生分离有关,这些行为都是一定的制度因素的结果。

第三,金融管制的弱化与自由化的膨胀,这是导致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甚至是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直接影响因素。这种金融管制的弱化首先表现在国与国之间的金融管制的解除,使得资本的国际流动越来越厉害,另一方面还突出表现在一个国家内部的金融管制的弱化和解除,这加强的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导致金融交易量的增加。

总之,导致金融经济与实体相分离的原因是多方面,也是综合起作用的,以上三个方面是其主要方面,防止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措施也应该从以上方面入手,协调好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共同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金融经济应以服务实体经济为自身发展的立足点

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在本质上看,金融经济产生自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离不开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金融经济将自身定位于服务于实体经济对于金融经济自身的发展乃至世界整体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在表面上看似是金融领域的危机,其根源仍在与实体经济,即金融经济的过度发展和集中严重影响了实体经济,最终又导致金融经济缺乏实体经济的必要支持,进而出现了全球性质的经济危机。这些金融危机出现的表现是金融机构和企业越来越具有自我满足、自我服务、自我强化的倾向,金融经济已经基本上彻底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金融经济还干扰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金融危机的根源还是在于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的分离,致使金融机构和企业缺乏实体经济的必要支撑。

因此,世界走出金融危机根本出路还在于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并积极引导金融经济为实体经济服务,促进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金融机构努力改革做到为人民服务、为中小企业服务、为科技创新服务,根本上是金融经济要为实体经济服务,这既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金融经济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也是世界经济危机走向缓和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王振山.金融效率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金融经济篇9

而在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以及随后加入到wto等一系列的措施都促进了我国金融经济走向国际市场,同时虚拟资本的跨国交易也加快了我国经济与世界挂钩,扩大了我国资金流通的范围,进而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泉。近几年我国政府正在逐渐转变现有的经济结构,完善我国的经济体制,这一目的主要是根据现在的国际经济情况而制定的。现在的金融市场的国际化使得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复杂,各国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也在下降。所以,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逐渐成为了当今经济社会的主要潮流之一,并且也在不同方面影响着各国的经济政策。

金融经济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对策

1998年以后,我国对金融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旨在通过中央领导逐渐转变金融市场的被动状况,以金融市场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国金融经济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也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1我国金融经济存在的问题

第一,银行业的呆坏账率一直居高不下。如果呆坏账率过高将对银行业的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并且不利于资金链的流通,进而不利于创建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近几年政府为了降低银行业的呆坏账率,采取了许多有力的措施。加强了对贷款方的考察。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加大了贷款的难度,一方面给中小企业的发展设置了高门槛,另一方面造成了银行资金的闲置,降低了资金利用率。

第二,当前我国金融机构结构不合理。随着我国的开放以及受入世后的相关国际政策的限制,许多外资金融机构瓜分了我国的金融市场,并且给本土的金融机构带来了不小的竞争力。为了抵御外资金融机构的冲击,我国银行业在业务选择上更加倾向于大型企业,从而收缩了对中小企业、农村、小城镇等的信贷业务。因而,从整体上而言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结构是不完善的,不能满足更多行业的需求。

第三,金融市场中的资金流动性下降。由于现在银行业业务对象的转变,现在的信贷年限更长,占用的信用资金更久,从而使得金融市场中的资金流动性下降。而资金的流动性下降将会对银行业的发展提出新的挑战,势必会影响到银行业未来发展方向问题等。

2加快金融经济体制的改革开放,缓解通货紧缩,促进经济发展

世界金融危机至今还在影响着许多国家,并且也让这些国家开始反思自己的经济体制。我国也不例外,针对此次的金融危机,我国在经济体制上的漏洞开始显现出来,并且影响着许多其他行业的发展。

第一,加快金融业对外资银行的开放步伐。外资银行的引入可以加大我国金融市场的竞争力,促进我国银行业在管理上的水平以及在相关策略上的选择。同时,通过引入外资银行,可以为我国的金融市场注入新鲜的血液,通过注资、并购、合资等途径丰富我国金融市场,降低呆坏账率等。

第二,为了降低中场信贷的流动性问题,应该通过相关的改革政策转换现有的资产证券。可以将这些有价证券通过金融市场转换为抵押的债券,通过证券交易将其转换为流动的资产。同时政府应该鼓励中小金融机构的建立,从而能够将金融活动的范围扩大,加快整个社会金融资金的快速灵活周转。

第三,结合现在的信息技术,大力发展金融市场在网络世界的作用。现在的互联网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并影响着人们现在的行为。所以,充分利用现在的信息技术,将银行业的发展与电子市场联系起来是未来金融界发展趋势之一,这也加快了货币的流通范围,开拓银行业务渠道,降低了银行所承担的风险。

小结

金融经济篇10

(一)有效金融市场

在20世纪最经典的经济命题便是有效金融市场的提出,该命题得了了很多坚实的经验和证据的支持。金融市场指证券价格体现了获得信息变化影响的市场。有效的金融市场以三个假定为前提:一是投资者,他们是理性的,合理评估证券的价值;而是如果某些投资者不理性,但是引文彼此随机进行交易,非理性的行为相互抵消,不会影响证券的价格;三是特定的情况下,虽然非理性的投资者犯了错误,但是由于有理性的套利人,通过他们消除非理性人对价格的影响。但是作有效市场假说也存在很大的缺陷。主要是因为有效市场理论的前提设定,建立在假设人理性的基础上。因而在二十世纪末,有效金融市场理论受到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考验。首先理论所假定的投资者完全理性便遭到了质疑,许多投资者的金融行为不是依据信息购买决定。其次一些金融学家研究得到人的金融行为是经常以同样的方式而不是偶然地偏离理性。最后,理性的套利源于套利机制,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套利充满风险,作用局限。

(二)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借鉴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从金融人员的情感、态度等角度分析金融市场非有效性问题,修正有效市场理论的理性假设。在行为金融学理论中,金融行为直接映射经济利益,反映行为者的认知方式、期望、收集信息和价值观念能力。行为金融学主要研究通过建立一套模型,讨论投资者如何决策和确立金融市场的实际价格。行为金融学将金融理论核心从资产定价转向参与者的行为。但行为金融学能还不能成为金融分析的新范式。因为行为金融学存在很多不足,缺乏边界清晰和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无法整体解释金融行为,对于有效市场的批判太极端,忽视了社会机制在非理性背后的作用。从社会学角度看,任何金融行为都应发生在社会场域中,并受到文化、思想观念以及制度的塑造。而行为金融学的主要问题是忽视了非经济因素对于金融行为的影响。当然,行为金融学在反省批判经典金融理论,为进一步突破金融行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金融行为研究的经济社会学维度

在古典时代,马克思、齐美尔等学者便开始研究金融行为。但是一直到20世纪末,这一领域才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取得一些成果。这些研究主要包括四大关系:银行角色、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的关系;股票价格形成社会机制、金融投机集体行动、资本市场风险资本投资选择与金融危机之间的关系;社会结构以及制定对于金融公司的合并行为影响;政府角色以及资本市场管制之间的关系。由于经济行为主要表现在金融行为上,经济社会学研究重点便是金融行为的研究,标志着经济社会学不断深化。新经济社会时代,格兰洛维特提出经济行动应嵌入具体的社会关系观点。这个观点作为核心假设,得到广泛地运用和发展。以保罗•迪玛吉奥和理查德•斯科特等为代表的社会经济学家组织开展研究新制度主义,探讨组织制度化结构、组织以及制度环境的关系等。从文化角度批判一切还原为成社会结构绝对主义倾向,将文化要素纳入经济社会学的研究。当代的金融行为研究中较为明显的是综合性的研究。经研究全球大型投资银行的交易员的知识性以及关系性嵌入的问题,卡林和尤尔斯认为金融市场关注的交易行为主要涉及权利、金钱、债务以及风险等。在全球金融市场,交易活动其实是相互分离的互动秩序,主要通过交易员之间全球性的沟通以及交流完成全球性的市场交易。它具有谈话方式的制度性、互动内容的经济专一性和谈话语言的全球性的特征,反映全球金融市场以知识为基础,数字描述以及解释着通过屏幕介质表达出的全球市场情况。这种情况是价格信息的持续变化过程,是市场细节的不断被解释和更新过程。因此全球性的金融市场活动既是一种知识和关系嵌入,是金融活动嵌入到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持续交换信息关系。总而言之,这种嵌入既是关系性的,同时也是建构性以及构成性的。

三、在经济社会学中金融行为理论的扩展

从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以来,全球的金融危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金融体系的完善都使金融市场的政策以及交易模式发生了变化。而政治以及经济格局的变化又使得各国的金融市场被卷入全球经济治范畴,金融影响已经超过了其市场木身。在新经济社会背景下金融行为和社会生活的联系紧密相连。借助新制度理论以及社会网络,以美国商业银行为例研究,银行全球化是一种组织现象,组织和决策者推动。因此金融行为其实可以看成是一个行动方式,以网络形式散开,借助社会的网络关系影响其他的企业。以证券股票以及期货市场为例研究,金融行为是在社会和文化中的系统行为,其交易过程包括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等因素,是三方共同作用的成果。金融市场作为文化系统,绝不是简简单单地重复,他体现了相互之间的理解,促使人们选择不同的交易,随着时间理解也会制度化。这种制度会逐渐发展成为金融行为的依据,同时金融文化随着金融行为在交易过程中不断产生、变化和发展。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