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简述电子合同的基本法律问题十篇简述电子合同的基本法律问题十篇

简述电子合同的基本法律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4:58

简述电子合同的基本法律问题篇1

1997年美国政府出台了《全球电子商务政策框架》(以下简称《政策框架》),系统阐述了在发展电子商务(e-commerce)方面的政策和设想。该框架由于具有较完善的体系结构,比较成熟的观点和设想,较好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权威性、先进性和战略性,成为大多数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制定电子商务发展政策的“模版”,并先后被oCe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wto(世贸组织)认可。

全球电子商务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我国电子商务的兴起,要求我国制定自己的电子商务发展战略。电子商务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它事关21世纪我国企业能否承受国际竞争并发展壮大的问题,也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网络化的新契机,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国制定自己的电子商务发展政策框架的努力从1998年就开始了,是由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牵头的。但是,直到今年年初,我们才见到一个被称为《中国发展电子商务的指导意见(初稿)》(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文件,据称,这就是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政策框架的雏形。

那么,中美两国政府在推进电子商务发展的思路、自身角色定位以及具体的政策和战略选择方面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下面,笔者将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对这两个框架试做一个简单的比较。一、总体比较

两国的电子商务发展框架有着很多的共同的东西,从附表中可以看出,两国的电子商务发展框架有着相似的结构和体系。很明显,我国的政策框架充分借鉴了美国的已有成果。

两国电子商务发展框架的不同之处在于:

1、水平与成熟度:

这是显而易见的。美国作为电子商务的发源地,有着完善的市场环境和信息基础设施,电子商务已广泛的在企业中推行,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也暴露了更多的问题,这使得美国政府制定政策时有着较多的根据和较强的针对性,因此体现出较高的水平和较强的权威性。而我国电子商务本身刚刚起步,发展的水平和程度很低,必须由政府加以引导和推动,更何况,《指导意见》仅仅是一个初稿而已,还有诸多原则问题和细节问题悬而未决,因此,二者目前还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2、整体结构与内容:

《政策框架》主体部分分为财务、法律与市场三大部分,我国则统称为发展电子商务所必须解决的若干问题。

《政策框架》专门论述了“技术标准”,而《指导意见》仅在第三部分第六个问题“关于电子贸易的法律和规范”中有几句话提及。《政策框架》系统的论述了技术标准制定的原则(应由市场而不是政府来决定技术标准和其他互操作性机制;技术标准也不应该是强制的),需要制定标准的领域(电子支付,安全性,安全服务基础结构,电子版权管理系统,电子目录,电视会议和数据会议,高速网络技术和数字化对象及数据互换),这是《指导意见》所欠缺的。

《政策框架》的“内容”这一章节在《指导意见》则全然没有涉及。“内容”全面叙述了美国政府优先关心的领域(外国内容的比例、对广告的管制、对内容的管制、对欺诈性信息传播的限制、如何定义“煽动性言论”),和美国政府的相关对策。

《政策框架》第六部分“协调的战略”,强调了国际协调和国内政府各部门、各行业协作的重要性。《指导意见》则没有专门论述。

《指导意见》的第四部分则具有我国特色。它描述了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近期重点工作,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应当首先从同政府有关的环节入手,稳步推进;加强政府的示范和引导,通过实施政府信息化,促进政府和企业的沟通;发展政府部门之间的间非支付性电子商务,促进有关部门在电子商务实施中的关系协调,推动管理部门联网,实现商务管理电子化;对电子商务的网络平台建设进行统筹规划,等等。

3、模式和导向: 《政策框架》在第一部分“背景”中就强调“本文所论述的战略的最强烈的动机就是在这种有害的行为站住脚之前预先防范这些行为”,而所谓的“有害行为”是指“政府对internet加以性质完全不同的和范围广泛的管制”。在第二部分“原则”中,第一条就是“私营企业应起主导作用”。《政策框架》充分体现了欧美的自由市场传统,处处强调自由贸易、自由竞争、强调行业自治与自律;处处强调通过谈判和市场主体自主达成的“契约”来解决问题。而政府的作用则被严格的限定在营造一个“可预测的、最简单的、前后一致的商业环境”以保证所有企业可以公平、平等的展开竞争。“管制”、“政府参与”则被小心翼翼的在严格限定的条件下使用。可见,美国发展电子商务的模式是“企业主导式”,导向是“市场导向”。 《指导意见》则没有明确提出发展电子商务的模式与导向问题。然而,我们不难看出,《指导意见》处处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处处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要“发挥宏观规划和指导作用”,要“引导电子商务发展,推动电子商务应用”,要“鼓励企业积极主动的参与电子商务”,要“抓好重点领域、行业、地区、企业的电子商务示范工程”,要“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可见,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模式是“政府主导式”,导向是“国家利益导向”。

这些不同是与两国政府的不同职能、两国不同的治理传统、市场环境和电子商务发展成熟度造成的。二、具体比较

下面,笔者将就两国政策框架中相同的内容,分七个部分作一番简单比较。

1、税务政策

《政策框架》和《指导意见》都讨论了网上贸易的两种形式,即“网上订购、线下交付”形式和“网上交易,线上传送”形式。两国都认为,前者可以适用现行关税制度;而第二种,中美两国有不同的政策取向。

美国认为internet是全球性的媒体,网上无国界,鼓吹网上贸易零关税政策;认为对于internet商务只适用现有的税务制度,而不应对internet商务开征新的税种。

我国则对网上贸易征税持慎重态度,认为零关税政策对发展中国家有不利影响,税收政策必须保证国家利益。

2、电子支付

中美两国的政策框架都充分肯定了开发安全可靠的电子支付系统对于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意义。二者都强调政府的政策必须具有灵活性,以适应商业和技术环境的迅速变化。美国政府强调必须系统的让私营企业来参与制定相关政策,以保证政府能理解和把握市场发展的趋势。中国政府则强调电子支付系统的问题仅靠市场和企业是无法解决的,政府必须承担起责任;同时,还指出国际电子商务会引起跨境支付问题,必须加强外汇实时监管。

3、知识产权保护

两国的电子商务发展框架都重点讨论了电子产品的知识产权(诸如版权、专利、商标等)的保护措施与政策。鉴于网络域名的注册经常发生对于知名商标的侵权现象,两国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美国政府认为应建立一个权威论坛来处理和使用Gii(全球信息基础结构)标识符(包括域名在内)的政策问题,建立起一套基于合同的自律体制来处理全球范围内的域名使用与商标法发生冲突的问题,通过国际协作制定internet域名注册的统一标准。而我国则强调,由于网络域名的不当注册和使用会造成商标侵权,因此,顶级域名必须由政府统一管理,而一般域名也必须由政府授权。

美国《政策框架》分“专利”和“商标”两个部分,较为详细的界定了专利和商标的概念、专利的特征(真正具有新颖性和技术难度的创新)、存在的问题、有关的原则、政策和解决途径。而我国的《指导意见》则只有简略的原则性意见。

4、个人隐私

美国《政策框架》沿用了1995年10月ntLa(国家电信和基础结构管理局)公布的“个人隐私和国家信息基础结构:保护与电信有关的个人信息”报告中所提出的个人隐私原则:告之和许可,即数据收集者必须告之消费者为什么要收集个人信息、信息将用于何处、收集什么信息、保护这些信息的措施是什么、提供以及不提供这些信息的后果和可能拥有的任何赔偿权;对于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获取和利用必须经过消费者的许可。《政策框架》强调,必须在保护个人隐私和保障internet网上信息自由流动之间取得平衡。

我国的《指导意见》仅简约的提出:电子商务活动中必然会涉及到有关个人的信息收集和使用,这些信息与通常的个人隐私有所不同,既要保护其竞争价值,又要保证信息的自由流动。政府应完善我国的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规范。

5、安全

《政策框架》和《指导意见》都高度重视安全问题对于发展电子商务的重要意义:只有确保在线信息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的政策和技术真正到位,才能真正的保护个人隐私和知识产权,消除人们的担心,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政策框架》着重讨论了作为提供计算机安全的重要工具——密码学的“双刃剑”性质,即:既可以让守法公民保护商业秘密和个人档案,也能被犯罪分子和恐怖分子作为隐匿其活动和阻挠法律授权的调查工作的工具。为保护公众安全和国家安全,美国政府对功能最强大的加密产品实施出口管制,并将采用“密钥恢复”(keyrecovery)的措施,即鼓励企业和公众将加密产品的密钥放在可信赖的实体处(可以是政府机构也可以是私营企业),在进行司法调查时,这些实体将提供解读加密信息所需的密钥。

《指导意见》则强调电子商务安全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并列举了一系列加强电子商务安全的政策和技术措施。其中,关于安全认证中心(Ca)的建设思路是《政策框架》中所没有的。文件指出:电子商务的安全认证,是实现电子商务的关键,必须统筹规划认证体系的建设,由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实行授权管理;各行业、各地区需要建立安全认证中心的,要报请主管部门批准;根认证中心是最高级别的认证中心,必须由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建设、授权运行和监督管理;根认证中心按级别对其他认证中心进行认证、授权和监督。

6、法律

《政策框架》将“在internet网上开展商务活动的‘统一商务法规(UCC)’”、“知识产权保护”,“个人隐私”和“安全”都包括在“法律问题”这一个大部分中。在这里笔者仅就“在internet网上开展商务活动的‘统一商务法规(UCC)’”与我国相关法律规范的构架作一比较。

《政策框架》申明,为鼓励电子商务,美国政府应当同时支持国内和全球的统一商务法律框架(UniformCommercialLegalFramework),这一框架将确证、认可、强化和促进全球的电子商务交易。美国支持UnCitRaL(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所指定的“模范法”(modelLaw)作为制定电子商务政策的国际UCC。同时敦促UnCitRaL和其他国际团体继续工作以制定出“扩展模范法”,以消除电子商务在行政和法规方面的障碍。

我国的《指导意见》则并不打算采用一个国际“统一商务法规”。它只是概括的提出我国电子商务立法的一些思路:政府将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法律保证,以创建一个适合电子商务发展的法律环境;电子商务的规则和法律应包括传统的贸易惯例和指导原则;电子商务的经营者要在政府的指导下,制定行业规则,加强行业自律。

7、信息基础设施

《政策框架》在“电信基础结构和可互操作性”这一节,列举了美国政府所关心的一些领域:租用专线、本地回路定价、互连、接入和internet语音及多媒体。美国政府认为,应当鼓励在线服务提供商在合理的和非歧视的条件下去发展最终用户;真正的市场开放会导致更多的竞争和更好的电信基础结构,并且可以降低资费和改善服务。美国贸易代表处将在wto的谈判中主张开放全球的基本电信服务市场。

我国的《指导意见》对于开放基本电信服务市场持审慎态度。它指出:高效的信息基础设施是实施电子商务的必要条件,必须能保证公平合理的接入、低成本运行和获得良好的服务,特别是使中小企业和欠发达地区也能参与电子商务;对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建设,要进行统筹规划,要引入竞争机制,鼓励有序和公平竞争;制定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通信资费标准,提供有效的技术和服务,减少地区性差异;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部门应为电子商务企业和增值服务提供商创造一个公平、合理、无歧视的市场环境。三、结语

本文试着将中美两国发展电子商务的政策框架作一比较,揭示其在内容、结构、原则、思路等方面的异同。制定一国的电子商务发展框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既要考虑全球化趋势下与国际接轨,又要考虑国家利益的保护。它不可以不借鉴发达国家已有的成功经验,找出自己应该努力改进的方向,也不可以不考虑本国的具体国情,走自己的道路。框架制定,需要政府信息产业部门、财政部门、海关、国家安全部门、贸易部门、司法部门等等的通力合作,还需要公众和企业的热情参与。理论界和实务界更要相互配合,对重大的理论和技术问题进一步深入研究,使框架能够构筑在一个更坚固合理的基础之上。美国《全球电子商务政策框架》《中国发展电子商务的指导意见》一、背景

1、电子商务对于人类生活的革命性影响

2、电子商务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障碍

3、制定政策框架的基本目的一、序言

1、电子商务的巨大潜力和本质特征

2、概述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指导原则二、原则

1、私营企业应起主导作用

2、政府应当避免对电子商务作不恰当的限制

3、政府需要参与时,其目的也应当是支持和加强一个可预测的、最简单的和前后一致的商业法制环境

4、政府应当认识internet的独特之处

5、应当在国际范围内促进internet网上的电子商务二、指导原则

1、政府在发展电子商务中应发挥宏观规划和指导作用

2、应该重视企业在发展电子商务中的作用,要鼓励企业积极主动的的参与电子商务,同时要求企业加强行业自律,合法经营

3、根据国家急需、可行性强、效果显著的原则,抓好重点领域、行业、地区、企业的电子商务示范工程

4、政府一方面要加强立法,另一方面要求电子商务发展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安全管理制度

5、鼓励积极参与国际间电子商务的合作,推动协调一致的电子商务环境的建立三、财务问题

1、海关和税务

2、电子支付系统(epS)

四、法律问题

1、在internet网上开展商务活动的“统一商务法规”(UCC)

2、知识产权保护

3、个人隐私

4、安全

五、市场准入问题

1、电信基础结构和可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

2、内容

3、技术标准三、发展电子商务必须解决的若干问题

1关于关税和税务问题

2关于电子支付和外汇管理

3关于版权、专利、商标、域名等知识产权保护

4关于个人隐私权的保护

5关于电子商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6关于电子贸易的法律和规范

简述电子合同的基本法律问题篇2

既然物理模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物理教育和教学中对物理模型的讲述和讲授就必不可少。建立物理模型就要忽略次要因素以简化客观对象,合理简化客观对象的过程就是建立物理模型的过程。根据简化过程和角度的不同,将物理模型分为以下五类:物理对象模型、物理条件模型、物理过程模型、理想化实验和数学模型。下面逐一加以说明

(1)物理对象模型直接将具体研究对象的某些次要因素忽略掉而建立的物理模型

这种模型应用最广泛,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很好的例子。例如,质点、薄透镜、光线、弹簧振子、理想电流表、理想电压表、理想电源和分子模型。作为例子,我们详细分析质点。质点,就是忽略运动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而把它看成一个有质量的几何点。其条件是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实际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本问题研究的影响小到可以忽略。这样以来,很多类型的运动描述就得到化简。比如,所有做直线运动的物体都可以看成质点。因为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每一部分每时每刻都在做同样的运动,所以就可以忽略其大小和形状,而只找这个物体上的一个点作为概括,当然,这个点的质量就等于物体本身的质量。这样,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轨迹就是一条直线,很容易想象和理解。很多具体例子都可以这么做,如以最大速度行驶在笔直铁轨上的火车,沿着航空路线飞行的客机,从比萨斜塔上下落的铁球等。

(2)物理条件模型忽略研究对象所处条件的某些次要因素而形成的物理模型

在初中物理中,有光滑面、轻质杆、轻质滑轮、轻绳、轻质球、绝热容器、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等。我们以轻质杆为例加以分析,如简单机械里的杠杆,在初中阶段把问题往往归结到力矩的平衡上来,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动力和阻力不仅包括杆以外的物体对杠杆的作用力,还包括杆本身的重力;而杆重力的力臂在杆上的每一点都不同,这样,除了杆的形状是几何规则的少数例子以外,绝大部分杠杆问题在初中阶段就没法解决,而轻质杆的引入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轻质杆是忽略了自身重力的弹性杆。当外界物体对杠杆的力矩远远大于杆自身重力的力矩或者与杆自身重力的力矩相互抵消时,就可以把杆当成轻质杆,杠杆受到的力矩只有外力矩,这样所有杠杆平衡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3)物理过程模型忽略物理过程中的某些次要因素建立的物理模型

在初中物理中,有匀速直线运动、稳恒电流等,这些物理模型都是把物理过程中的某个物理量的微小变化忽略掉,把这个物理量看成是恒定的。因为这些量的变化量与物理量本身相比太小了,以至于可以略去不计。这样不用考虑过程中物理量的复杂变化情况而只考虑恒定过程,分析问题就容易多了。

(4)理想化实验在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经过逻辑推理,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特征,得到在理想条件下的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就是理想实验

理想化方法是物理科学研究和学习中最基本、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初中物理中就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理想化实验:伽利略斜面实验。伽利略斜面实验有许多,现在举其中的一个例子,同样的小球从同种材料同样高度的斜面上滑下来,在摩擦力依次减小的水平面上沿直线运动的路程依次增大。伽利略由此推知:小球在没有摩擦的水平面上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理想条件下的物理现象)。牛顿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牛顿第一定律。无需多论,也足以见得理想实验的强大力量。

(5)数学模型由数字、字母或其他数学符号组成的、描述现实对象数量规律的数学公式、图形或算法

简述电子合同的基本法律问题篇3

【中图分类号】G630

论文概述:本文概述了物理模型的定义和它的理论基础,详细介绍了物理模型的构建对物理学发展和物理思维训练起的作用,及其如何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构建物理模型,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物理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一、物理模型的概述

物理模型是理论知识的一种初级形式,就是将我们研究的物理对象或物理过程、情境通过抽象、理想化、简化、和类比等方法,进行“去次取主”、“化繁为简”的处理,把反应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抽象出来,构成一个概念或实物的体系,就形成物理模型。物理模型既源于实践,而又高于实践,在我们的生活、生产、科技领域中带有普遍的共性特征,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性。物理模型的构建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通过对物理现象或过程,从而寻找出反映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的内在本质及内在规律达到认识问题的目的。

物理模型的构建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的基石上的。建构主义对学习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点:1、学习是一种建构的过程。知识来之于人们与环境的交互过程中。学习者在学习新的知识单元时,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获得知识,而是通过个体对知识单元的经验解释从而将知识变成了自己的内部表述。因此,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即"为理解而学习"。2、学习是一种活动的过程。学习过程并非是一种机械的接受过程,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学习者是一个极活跃的因素。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的高级思维活动来解决问题的过程,即"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这就要求教学要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不断地对各种信息和观念进行加工和转换,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完成对知识的建构。3、学习必须处于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发生的最佳情境不应该是简单抽象的,相反,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

二、构建物理模型的作用

1、物理模型是物理规律和理论赖以建立的基础。

物理学的目的是探索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各种最基本的运动形态、物质的结构及其相互作用,为自然界物质的运动、结构及相互作用提供一幅绚丽多彩、结构严谨的图画,以便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得出反映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揭示物理事物本质属性之间的联系,此即物理规律,并要求在此基础上形成系统的、自洽的、严密的物理理论。而由于自然界物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完全按照物理客体的本来面目进行研究,问题将变得很复杂,很难得出定量的物理规律和系统的物理理论,这就要求我们对其进行抽象,得出反映物理客体本质属性的物理模型。

法拉第在1852年,对带电体、磁体周围空间存在的物质,设想出电场线、磁场线一类力线的模型,并用铁粉显示了磁棒周围的磁力线分布形状,从而建立了场的概念,对当前的传统观念是一个重大的突破。1905年爱因斯坦受普朗克量子假设的启发,大胆地建立了光子模型,并提出著名的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圆满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卢瑟福以特有的洞察力和直觉,抓住α粒子轰击金箔有大角度偏转这一反常现象,从原子内存在强电场的思想出发,于1911年构思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哈勃定律”所反映的大爆炸宇宙模型,指出了我们周围的宇宙并不是静态的、恒定的、而是动态的、膨胀的。从而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为研究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扫清了道路。

2、利用物理模型可解释物理现象和实验定律。

利用物理模型,可得出一些是实验事实相符合的理论结果,从而解释物理现象和实验定律。例如爱因斯坦建立光的波粒二象性模型来解释光电效应实验事实。光电效应是当光照射到金属上时,有电子从金属中逸出。这种电子称为光电子。实验证明,只有当光的频率大于一定值时,才有光电子发射出来;如果光的频率低于这个值,则不论光的强度多大,照射时间多长,都没有光电子产生;光电子能量只与光的频率有关,而与光的强度无关,光的频率越高,光电子的能量就越大;光的强度只影响光电子的数目,强度增大,光电子的数目就增多。按照爱因斯坦光的波、粒二象性模型,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能量为hγ的光子被电子吸收。电子把这个能量的一部分用来克服金属表面对它的吸引力做功(逸出功),另一部分就是电子离开金属表面后的动能。这个能量关系可写为。这样就利用爱因斯坦光的波粒二象性对光电效应的实验结果作出了完美的解释。

3、利用物理模型可作出科学的预言。

作为对物理事物简化描述的物理模型,不仅能够解释物理现象和实验定律,而且也常常能够作出科学的预言,指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4、教学中物理模型的构建实质上就是培养物理的创造性思维。

所谓物理创造性思维,就是物理思维结果具有新奇性、独创性、目的性和价值性的物理思维活动。

三、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建模?

在研究物理问题当中,将物理对象、物理过程或物理情境处理成简单的模型后进行分析与计算十分常见。

1、对物理概念建模。

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物理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物理事物的抽象,是观察、实验和物理思维的产物。任何物理概念的形成都离不开物理思维。

2、对物理过程建模。

在中学物理中建立的理想化的物理过程有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简谐运动、简谐波、绝热过程等。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描述和揭示了各种问题中实际过程的特征,也标志着物理学研究的深化。

3、对物理情境建模。

“情境”教学是建构主义当然也是物理教学别提倡的,让学生在情境中学,能给枯燥的学习生活带来活力,尤其是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图画、情境、过程展现出来,使学生亲身体验物理就在生活当中,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充满物理规律的实际问题,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得到进步。在创设情境中要注意情境的生活化、现实性。

简述电子合同的基本法律问题篇4

电子商务这一新型的商业模式,对全球经济已经开始产生重大影响,为了使电子商务更好的发展,并且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加显著的作用,我们迫切地需要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来对其加以规范。因此,总结电子商务遇到的法律问题,研究电子商务法律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电子商务发展遇到的法律问题制定出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电子商务法律

电子商务法律规范,简称电子商法,是指调整因以电子交易和电子服务为核心的电子商务活动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电子商务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主要表现为一般商业活动所普遍存在的共有的社会关系和电子商务所特有的社会关系两个方面。与之相对应,电于商法也将主要由两个部分,即一般商法和特殊商法所组成。电子商务虽是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中的商务活动,但从其本质上讲,并没有改变商务活动的基本属性,仍然属于商务活动的范畴,依然适用我国现有法律体系中关于—般商务活动的法律规范,适用我国现有商法的规范。

二、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

(一)问题概述

电子商务的出现,给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商机,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消费方式,但也对传统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法规构成了强大的冲击。在电子商务交易环境下,因电子商务的虚拟化、技术化、无纸化使消费者处本文由收集整理于不利或弱势地位。由于电子商务的特殊性,网上侵权行为类型复杂、隐蔽性强、监管难度大,这也给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工作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电子商务经营者主体资格的市场准入、资格认证制度

传统商业流通企业的开业需要得到工商、消防、卫生、质检等多个部门的审批和监管,而企业或个人开办网上商城,不需要任何资金保证,仅向当地通信管理部门申请icp证书,即可开展网上商品流通业务。

(2)虚假网络广告泛滥,缺乏有效监管机制

传统的商务活动中,当事人是通过“面对面”的形式完成的,消费者能够比较容易地判断经营者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在电子商务环境中,消费者不能直接接触到所要购买的商品,消费者对产品的了解只能通过网上的宣传和图片。这种了解仅仅是一种虚拟化的了解,这就容易导致经营者故意夸大产品性能和功效、提供虚假价格、实施虚假服务承诺。

(3)消费者的隐私权得不到保护,网上交易缺乏安全性

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不同,电子商务经营者在交易过程中往往要求交易对方提供很多个人信息,对于消费者所提供的这些个人信息,不少网站并没有象事先承诺的那样采取保密措施。这必然给消费者带来的损失,也使得消费者由于担心个人隐私和交易安全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而放弃了网上购物,影响未来电子商务的发展。

(4)举证难且司法程序复杂造成消费者维权难

目前的网上交易程序十分简单,产品销售商通常不随产品开具相关收款凭证给消费者,也没有保留交易记录,消费者投诉时无法出示正规购物发票或有效凭证,导致销售商不认账。另外,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中虽有简易程序的规定,但对于网上争议标的较小,发案又较多的消费者权益纠纷来说仍显繁琐,消费者往往感到费时、费力,很多消费者因耗不起时间,最后不了了之了,受侵害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二)对策

面对在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遇到的新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采取对策:

加快电子商务立法、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我国,对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规范,内容一般比较简单、散乱、可操作性不强,远远不能适应电子商务迅速发展所要求的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迫切需要。所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相关措施中,加快电子商务立法并完备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体系应属重中之重。只有将电子商务中出现的新的法律问题和法律关系及时纳入到我国法律体系之中,并有效地规范电子商务活动,才能使广大网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法律保障,从而保证我国电子商务的长远发展。

确立和完善电子商务中市场准入制度、资格认证制度。在鼓励电子商务发展的前提下,以立法的形式规范电子商务行为,明确电子商务网站的市场准入资格、市场经营行为、组成方式等,使电子商务网站具备“经营主体资格”,符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被投诉对象的条件。同时,还应明确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电子商务行为的监督管理地位,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对电子商务网站的开设在技术标准、设备容量、人员配备、经营项目等进行严格审查,并执行经营强制许可制度。

实行消费者举证责任倒置,设立处理小额消费争议的简易司法程序。由于在电子商务消费领域中存在的信息严重不对称、消费者的弱势地位以及维权意识、证据意识的缺失,消费者实际举证能力十分有限,对消费者维权造成严重威胁,动摇了消费者维权的信心。对此,应考量当事人的举证能力,根据诚信原则来分配消费者的举证责任,进一步扩大举证责任倒置的范围。另外,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中虽有简易程序的规定,但对于争议标的较小,发案又较多的消费者权益纠纷来说仍显繁琐,消费者往往感到费时、费力。应综合相关法律关于简易程序和特别程序的有关规定,针对这种小额的消费金额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又能高效率解决问题的简易的诉讼程序,以减轻消费者的诉讼之累。

简述电子合同的基本法律问题篇5

【关键词】数学方法;物理学研究;运用

1物理学与数学的联系

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是对事物进行质和量的考察,量变到质变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及其规律的物理学,不仅应有正确的定性描述,还必须准确地刻划出量的变化规律,而且也只有当物理学由定性进入到定量的阶段,才算是真正把握住了事物的质,才标志着物理学已经成熟,这当然离不开数学。16世纪以后,物理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自然科学,它不仅用实验方法代替了以往整体的观察法而且引进了数学方法。在物理学研究中针对研究对象不同的特点,运用数学概念、方法和技巧,对研究对象进行量的分析、描述、计算和推导,从而找出能以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量的规律性。数学在物理科学中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从牛顿的经典力学到狭义相对论以及广义相对论;从麦克斯韦方程组中的电与磁到量子力学中波粒二象性的对立统一,数学无时不在帮助陈述与帮助揭示自然的奥秘。近代科学是以物理学为标志的,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能以精确的数学形式表示出物体的运动规律,开创了科学实验同数学相结合的方法。现代物理学则发展到了与数学须臾不离的地步,现代物理学的研究对象离直观越来越远,需要反映其内在联系的自然现象或实验事实越来越复杂,欲想对其进行定量分析和深入研究,就非用数学不可,用数学不但能准确地反映出已知事物的本质联系,而且能做出科学预见,取得重大的突破。现代物理的一切重大发现,都与数学的应用密切相关。物理学发展对数学的需要恰好在数学发展上起了直接的决定性的推动作用,如微积分是牛顿在处理物理问题时,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没法解决的前提下创立的。在历史上牛顿等很多物理学家也是数学家。

2数学方法在物理学研究中的运用

(1)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表述物理概念。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也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物理概念不仅仅是实践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抽象思维的结果。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应用,给这一抽象、概括提供了最理想的工具。在物理研究中,用数学思想与方法对各种物理概念进行数量方面的描述形成了各种物理量。物理量体现了质与量的统一。物理概念的建立,可以理解为对物理量的确切表述。

(2)用数学思想与方法描述物理规律。数学思想与方法给物理规律的描述提供了最简洁、最准确的表达方式。如用方程函数思想描述物理规律有:自由落体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变化规律:S=1/2gt2、v=gt,闭合电路中电流的变化规律:i=ε/R+r,正弦交流电的变化规律:i=imsinωt,等等。又如:已知一物体作变速直线运动,其速度u是时间的函数,求物体由时刻t=a到t=b这段时间内所经过的路程S。这里可用分割、代替、求和、取极限的数学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把物理学上较为复杂的变速直线运动明确地表示出来。再如:在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假设物体经过t秒通过的位移为S1,经过2t秒通过的位移为S2,经过3t秒通过的位移为S3……,则根据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S1=12at2,S2=12a(2t)2,S3=12a(3t)2……,得到S1∶S2∶S3∶……=12∶22∶33∶……,即可得出结论:在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所通过的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这就告诉我们,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通过计算可以揭示物理规律更深刻的内容。

3运用数学方法来分析、解决物理问题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在物理公式中运用数学知识时,一定要使学生弄清物理公式或图像所表示的物理意义,不能单纯地从抽象的数学意义去理解物理问题,要防止单纯从数学的观点出发将物理公式“纯数学化”的倾向。这就是说,要注意不能把物理意义淹没在数学表述式中。物理与数学毕竟各有特点,二者有各自不同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一个数学函数式可以表示事物间的多种相互关系,而一个物理公式总是具有特定内容的,一定要在明确物理内容的基础上运用数学工具。在有关图像的教学中,应该把“形”与它所反映的物理内容联系起来,用图形来直观地表示其物理内容,还应该引导学生弄清楚用数学来解决物理问题时,必须受到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制约,有时从数学知识上来看是合理的,而从它的物理意义上来看是不合理,也就是说,受限于物理现象的本质,数学知识的应用有其局限性和特殊性。

(2)表达物理概念或规律的公式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成立的,在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时,一定要使学生弄清物理公式的适用条件和应用范围。

(3)运用数学知识来推导物理公式或从基本公式导出其它关系式时,应该注意:有些物理定律虽然可以从别的物理定律推导出来,但要引导学生弄清所讨论的物理定律是怎样建立的以及它跟相关联的物理定律有什么关系。

(4)要把概念、规律的数学公式,与用文字、语言叙述结合起来,真正理解式子的物理含意,不要单从纯数学关系上理解公式,避免产生物理意义上的错误。例如,物质密度的定义式是D=m/v,我们能不能根据这个式子的数学关系,说物质的密度ρ与质量m成正比,与体积V成反比呢?不能,因为密度ρ是描述每种物质固有特性的物理量。例如,铝的密度是2.7×103千克/米3,不管把铝做成小铆钉,还是大铝块,ρ都是这个数值,怎能说它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呢?所以公式ρ=m/v只是提供了一种测量和计算密度的方法,即,当测出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就可利用这一公式计算出构成这一物体的物质的密度。

(5)在进行物理计算、推理时,要把物理计算和简洁的文字说理结合起来,才能使解决问题的过程物理思路清晰,方法简明严格。计算得到的结果,也要明确它的物理意义。

(6)要养成用作图来表示物理过程和规律的习惯,如画物体受力图,简单机械的力图,晶体的熔解曲线,物体的运动情况图,光路图等。自觉学会按题画图,看图识义,提高正确用图的能力,克服做练习不画图,不用图的坏习惯。

总之,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表述物理概念、描述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就是物理问题与数学问题相互达到统一的过程。数学思想与方法必须体现数学与物理内容的统一,这是我们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原则。

参考文献:

[1]吴崇试编.数学物理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简述电子合同的基本法律问题篇6

电子认证立法虽说在我国还未出现,但在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及不少发展中国家中已成为一个非常活跃的领域。本文研究的是电子认证法中核心的问题,即电子认证合同关系、电子认证活动中的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

本文绪论部分简介了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认证及相关立法的概况。将现有的电子认证立法分为技术特定式、技术中立式及折衷式三类,分别进行了简单的述评。

第一章研究了电子认证合同关系。首先将电子认证关系定性为一种合同关系;接着分析了电子认证合同的订立过程,要约方一般是证书的申请者,而承诺方一般是认证机构,要约和承诺的过程大多数情况下是在离线状态进行,有时也可在网上进行;然后分析了电子认证合同的特点,即电子认证合同属提供服务的、双务、有偿、要式合同,基本上属格式合同,在有些国家还属无名合同;最后归纳了认证机构及签署者各自的权利、义务。

第二章论述了电子认证活动中的违约责任。首先列举了电子认证活动中的违约行为;接着论证了电子认证活动中的违约责任应采过错责任原则及可能有的不可抗力、黑客攻击造成的技术故障、债权人过错等免责事由;然后讨论了认证机构之违约赔偿对象和赔偿范围,指出赔偿范围的确定应坚持完全赔偿原则和合理预见规则,并介绍了美国犹他州规定的赔偿范围及华盛顿州对其的改进,分析了Verisign公司有关违约赔偿范围的格式条款,讨论了认证机构责任之最高限额;最后简略地提及了签署者之违约损害赔偿范围。

第三章论述了电子认证活动中的侵权责任。首先介绍了新加坡、美国犹他州、我国香港地区的电子认证立法中规定的认证机构及签署者对信赖方的义务;接着列举了电子认证活动中的侵权行为并指出了这些侵权行为的特点,即属广义的、特殊的、消极的侵权行为,讨论了电子认证活动中的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的竞合问题并认为应允许受害方有选择权;然后论证了认证机构之侵权责任应采过错推定责任及可能有的免责事由,对受害方过错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认证机构的法定免责-避风港问题;最后讨论了认证机构的侵权赔偿对象、范围及签署者的侵权赔偿问题。

在结论中对电子认证合同关系及电子认证活动中的民事责任进行了总结,并呼吁尽快制定我国的电子认证法。

限于篇幅,本文虽建立了一个较完整的体系,但在论述时并没有做到面面俱到,而是将重点放在认证机构一方,对签署者一方的有关问题只是简略地提及。

前 言

“网络法”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际互联网络的广泛应用及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新的“法学概念”。国外从1997年起,已经出版了一批有关“网络法”的学术专著,多数发达国家及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已经开始了“网络法”的制定与完善。它也已成为国际法的一个重点。在这一领域,中国显然是滞后的。

郑成思先生认为,网络法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立法实践中,都是“解决因互联网络而带来的新问题”的有关法律的总称。国际上目前制定(或完善)中的“网络法”,一般包含以下六个方面:

1.在知识产权法中,新增受保护客体及专有权内容,并增加有关单行法,或实行知识产权法“法典化”,以便一揽子解决网络给知识产权保护带来的新问题。

2.修订原有商法典或制定单行法,以规范电子商务活动。

3.对网上信息的法律控制。

4.网上消费者权益保护

5.确定“在线服务商”的侵权责任。

6.解决涉外民事诉讼中的新问题。

互联网的出现,使原有的法律关系受到冲击和挑战。以网络为平台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有些能用原有的法律调整,如订立合同条款,在书面与网络形式表达并无不同,但书面签名与电子签名就不同,所以网络会给法律提出新的问题。网络法要解决的就是这些新的问题,即现有法律不能调整的法律关系。

本文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对电子认证合同关系的研究、电子认证活动中的违约责任及电子认证活动中的侵权责任,其核心是探讨电子认证机构可能有的民事责任。这些问题应属上述第二方面的内容,即电子商务法的内容。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探索已有的立法之规律,为我国的相关立法提供参考资料。

绪 论

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认证及相关立法概述

一、电子商务的概念

21世纪将是网络的时代。网络正以惊人的速度,将其触角延伸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拓展到社会的无数个领域。网络时代,最具明丽色彩的当属网络与商务的结合。只要轻轻一点鼠标,任何一个商人都可以与分布全球的无数个潜在的交易对手联系在一起,这是自商务产生以来最具有革命性、最令人激动的商务活动了。我国使用网络的人1997年末仅30万,1999年上半年已发展到400万,即以每年10倍的速度发展。国外网络用户(包括企业)的发展速度,也同样是惊人的。

电子商务,是指在网络平台基础上直接进行在线交易,利用数字化技术将企业、海关、运输、金融、商检和税务等有关部门有机连接起来,实现从浏览、洽淡、签约、交货到付款等全部或部分业务自动化处理。电子商务相对于传统商务形式,克服了地域上和时间上的限制,以其高效率、低成本优势成为商务发展的新趋势。

二、电子认证的概念

在电子商务中,如何确定要进行交易的贸易方,正是进行交易所期望的贸易方,这一问题是保证电子商务顺利进行的关键。在传统的纸面贸易中,贸易双方通过在交易合同或贸易单据等上手写签名或印章来鉴别贸易伙伴,确定合同、单据的可靠性,预防抵赖行为的发生。而在无纸化的电子商务方式下,通过手写签名和印章进行贸易方的鉴别已是不可能的,电子认证手段也就应运而生了。电子认证就是由认证机构以加密技术为基础,以数字签名、数字证书、数字摘要等为手段,向电子商务中的交易各方提供身份确认、文件的真实性与完整性的确认等服务的活动。电子认证是确保电子交易顺利进行的必不可少的保证,它最基本的活动是由认证机构向用户颁发数字证书。数字证书可以将拥有它的实体从其它许多团体中识别出来。这个识别过程可以自动、可靠地进行,这比目前常用的复杂的用户名及口令要方便可靠得多,由它们可以通过一个不太可靠的网络建立一个可靠的连接。

认证机构是签发数字证书的中心,外国的如美国的Verisign, United States postal Service, iBm world Registry Belsign; 加拿大的Canada post Corporation;瑞士的Swiss key digital iD certification authority等;我国现有三家主要的电子认证机构,它们是上海市电子商务安全证书管理中心有限公司、北京的国富安电子商务安全认证中心及广东省电子商务认证中心。另外,各大商业银行在开展网上银行业务时也会颁发相应的数字证书。

电子签名,是指附加于数据信息中的,或与之有逻辑上联系的、电子形式的数据,它可用来证明数据信息签署者的身份,并表明签署者同意数据信息中所包含的信息内容。有多种技术可以实现电子签名,例如数字签名技术,指纹、视网膜纹、脑电波或声波的数字化处理技术及生物笔迹鉴别法等。电子签名如果采用了数字签名的技术就直接称为数字签名。数字签名是电子签名之一种。数字签名技术是诸多电子签名技术中唯一比较成熟可以推向市场、被大规模地应用的,其他几种技术因种种原因都还不实用。

三、非对称加密技术与数字签名、数字证书的概念

电子认证的核心技术是非对称加密技术。在非对称加密体系中,密钥被分解成一对,一个密钥对外公开,称为公钥,另一个仅持有人知道,称为私钥;公钥和私钥互不相同,用公钥加密的信息须用私钥才能解密,反之用私钥加密的信息须用公钥才能解密,并且不能根据一个密钥来推算得出另一个密钥。这样,每个用户只需要一对密钥,就可以实现与成百上千的网上用户的保密通信。

密钥的生成有两种模式,即用户自己产生密钥对和认证机构(Ca)为用户产生密钥对:(1)用户自己产生密钥对。这种方式适用于分布式密钥生成模式。用户选取产生密钥的方法,负责私钥的存放;还应向认证机构(Ca)提交自己的公钥和身份证,认证机构(Ca)对用户进行身份认证,对密钥的强度和持有者进行审查;审查通过后,对用户的公钥产生证书;然后将证书发放给用户;最后认证机构(Ca)负责将证书到相应的目录服务器上。在某些情况下,用户自己产生了密钥对后到注册机构(Ra) 去进行证书申请。此时,注册机构(Ra)完成对用户的身份认证,通过后,以数字签名的方式向认证机构(Ca)提供用户的公钥及相关信息;认证机构(Ca)完成对公钥强度检测后产生证书,并将签名的证书返给注册机构(Ra),再由注册机构(Ra)发放给用户或者认证机构(Ca)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将证书发放给用户。(2)认证机构(Ca)为用户产生密钥对。这种方式适用于集中式密钥生成模式。用户到认证机构(Ca)产生并获得密钥对之后,认证机构(Ca)应自动销毁本地的用户密钥对拷贝;用户取得密钥对后,保存好自己的私钥,将公钥送至认证机构(Ca)或注册机构(Ra),按上述方式申请证书。

利用非对称加密技术及其它一些辅助技术可实现数字签名。数字签名能确认以下两点:(1)信息确实是由签名者发送的,即确认对方的身份,防假冒,防抵赖;(2)信息自签发后到收到为止未曾做过任何修改,保证信息的完整性、防篡改性。

数字证书是指为支持数字签名而签发的记录,其内容主要有:证书拥有者的姓名;证书拥有者的公开密钥;公开密钥的有效期;签名算法;颁发数字证书的单位;颁发数字证书的单位的数字签名。

简述电子合同的基本法律问题篇7

【关键词】物理模型;初中物理教育;初中物理教学;简单性原理

模型在我们日常生活、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中经常见到,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很大帮助。物理学研究具有复杂性。怎样发现复杂多变的客观现象背后的基本规律呢?又如何简单的表达它们呢?人们有幸在漫长地实践活动中找到一些有效的方法,其中一个就是:在具体情况下忽略研究对象或过程的次要因素,抓住其本质特征,把复杂的研究对象或现象简化为较为理想化的模型,从而发现和表达物理规律。

既然物理模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物理教育和教学中对物理模型的讲述和讲授就必不可少。建立物理模型就要忽略次要因素以简化客观对象,合理简化客观对象的过程就是建立物理模型的过程。根据简化过程和角度的不同,将物理模型分为以下五类:物理对象模型、物理条件模型、物理过程模型、理想化实验和数学模型。下面我们逐个加以说明。

1.物理对象模型――直接将具体研究对象的某些次要因素忽略掉而建立的物理模型这种模型应用最为广泛,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很好的例子。例如:质点、薄透镜、光线、弹簧振子、理想电流表、理想电压表、理想电源和分子模型。作为例子,我们详细分析质点。质点,就是忽略运动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而把它看成的一个有质量的几何点。其条件是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实际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本问题的研究的影响小到可以忽略。这样以来,很多类型的运动的描述就得到化简。比如所有做直线运动的物体都可以看成质点。因为作直线运动的物体的每一个部分每时每刻都做同样的运动,所以就可以忽略其大小和形状,而只找这个物体上的一个点作为概括,当然这个点的质量等于物体本身的质量。这样,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轨迹就是一条直线,很容易想象、理解和刻画。很多具体例子都可以这么做,例如以最大速度行驶在笔直铁轨上的火车,沿着航空路线飞行的客机,从比萨斜塔上下落的铁球,等等。

2.物理条件模型――忽略研究对象所处条件的某些次要因素而形成的物理模型在初中物理中有:光滑面、轻质杆、轻质滑轮、轻绳、轻质球、绝热容器、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等。我们以轻质杆为例加以分析。比如简单机械里的杠杆,在初中阶段问题往往归结到力矩的平衡上来。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动力和阻力都包括杆以外的物体对杠杆的作用力,还包括杆本身的重力。而杆重力的力臂在杆上的每一点都不同,这样除了杆的形状是几何规则的少数例子以外的绝大部分杠杆问题在初中阶段就没法解决。而轻质杆的引入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轻质杆是忽略了自身重力的弹性杆。当外界物体对杠杆的力矩远远大于杆自身重力的力矩或者杆自身重力的力矩相互抵消时,就可以把杆当成轻质杆,杠杆受到的力矩只有外力矩,这样所有杠杆平衡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3.物理过程模型――忽略物理过程中的某些次要因素建立的物理模型在初中物理中有:匀速直线运动、稳恒电流等。这些物理模型都是把物理过程中的某个物理量的微小变化忽略掉,把这个物理量看成是恒定的。因为这些量的变化量与物理量本身相比太小了,以至于可以略去不计。这样不用考虑过程中物理量的复杂变化情况而只考虑恒定过程,分析问题就容易多了。

4.理想化实验――在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经过逻辑推理,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特征,得到在理想条件下的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就是理想实验理想化方法是物理科学研究和物理学习中最基本、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初中物理中就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理想化实验:伽利略斜面实验。伽利略的斜面实验有许多,现在举其中的一个例子,同样的小球从同种材料同样高度的斜面上滑下来,在摩擦力依次减小的水平面上沿直线运动的路程依次增大。伽利略由此推知:小球在没有摩擦的水平面上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理想条件下的物理现象)。牛顿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牛顿第一定律。无需多论,也足以见得理想实验的强大力量。

5.数学模型――由数字、字母或其它数学符号组成的、描述现实对象数量规律的数学公式、图形或算法初中物理中的数学模型主要有磁感线和电场线。磁感线(电场线)是形象的描述磁感应强度(电场强度)空间分布的几何线,是一种数学符号。而磁场和电场本身的性质对这些几何线做了一些规定,例如空间各点的电场强度是唯一的规定了电场线不相交。这样就使它们成为形象、简练而准确的描述磁场和电场的数学符号。

简述电子合同的基本法律问题篇8

1、电子证据的概述

作甚电子证据,其外延包含哪些方面。何谓电子证据,理论界还未对于此构成定论,也未见相干的立法规定。作为社会糊口信息化、电子化、网络化而发生的这种证据,咱们对于其钻研还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其认识上的差异有助于咱们更好地舆解、掌握这类新事物。正如有的学者指出:在证据立法前景尚不明朗时,百家争鸣的态势使患上电子证据的钻研规模只能是概然性的;同时信息技术发展的非预期性也不容许咱们对于其进行精确的、缺少拓展空间的限定。从目前国内外的法律文件及相干钻研成果看,虽然对于电子证据的理解不尽相同,但电子证据1词已经被广泛接受则是不争的事实。

笔者认为,对于于电子证据的概念及其外延的界定是咱们钻研电子证据的基础。基于理论钻研处于基础阶段,在对于于电子证据的钻研还未明朗、经验还不足的情况下,对于于电子证据的界定及其所包括的情势宜采取广义的界定法子,这有助于咱们对于于电子证据的作进1步的钻研。笔者赞同何家弘教授的关于电子证据观点:即“以电子情势存在的、用作证据使用的1切材料及其派生物;或者者说,借助电子技术或者电子装备而构成的1切证据”。

作为1种还处于理论钻研状况下的新类型的证据,与传统的证据相比较,电子证据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如下方面:

一、电子证据拥有其数字的技术性。信息数字化处理进程中,数字装备以“0”与“一”2进制代码进行数值运算与逻辑运算,所有的输入都转换为机器可直接读写而人其实不能直接读写的“0”、“一”代码在数字技术装备中进行运算,然后再将运算结果转换为人可读的输出。电子证据以数字化为基础,以数字化作为区分于其他证据类型的根本特征。

二、数字证据有其外延广泛性。电子证据概念在外延上既可以容纳目前以电子数据情势存在的全体证据,又拥有前瞻性,可以容纳之后跟着技术与社会发展而呈现的此类证据。电子证据可以发生于电子商务中,也能够发生于平时的日常瓜葛中,表现为电子邮件、机器存储的交易记录、计算机中的文件、数码摄影机中存储的图片等。

三、在保留方式上,电子证据需要借助必定的电子介质。电子证据是以电子情势存储在各种电子介质上的,这与传统证据有很大的不同。如传统书证主要的载体是纸张、布帛及其他可书写物资、传统证人证言主要借助于人的记忆,传统物证主要借助于各种物品、痕迹与物资等,而电子证据则离不开芯片、磁带、软盘、硬盘、光盘等新型的信息介质。这些新型的住处介质因为拥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常常存储的数据量或者信息量巨大。

四、在传布方式上,电子证据可以无穷地快速传递。1般来讲,传统证据只能在物理空间传递,如通过当事人交接、移送的方式进行,这类方式的效力显然是低下的。而电子证据本色上主要是1种信息,所以可在虚拟空间里传布,如电话、电报可以通过光缆在分秒间越洋,e—mail、eDi可以通过因特网在瞬间传布分散到世界的每一1个角落。后者的传递速度显然是惊人的,它提高了电子证据的使用效力,同时也对于传统的证据转移观念提出了挑战。

五、在感知方式上,电子证据必需借助电子装备,且不能脱离、特定的系统环境。电子证据往往被称为“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证据”,传统书证被称为“以纸面为基础的证据”。

六、两重性。即计算机证据同时拥有较高的精密性以及懦弱性。电子证据以技术为依靠,很少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能够防止其他证据的1些弊病,如证言的误传、书证的误记等,相对于比较准确;但另外一方面,因为电子数据以数字信号的方式存在,而数字信号是非连续性的,如果有人故意或者者由于过失对于计算机证据进行截收、监听、窃听、删省、剪接,从技术上讲也较难查清。

2、将电子证据纳入我国诉讼证据的必要性

如前所述,电子证据拥有懦弱性,极易被篡改,使患上其真实性以及安全性遭到要挟。在诉讼与仲裁中,能否将它采纳为证据,便成为证据法上的1个困难。电子证据的可接受性,就是指它可否作为证据被1国法律及其司法程序所接受的问题。应否赋与电子数据以证据地位,理论界与实务界存在不同的观点。

否定论者认为,从我国的相干的法律规定来看,证据的种类包含: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等,而电子证据不在此列,将电子数据作为证据于法无据。有学者认为:咱们是成文法国家,不是判例法国家,法官施展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性,并不是不可以,但却不能超出“法”的原则以及规模;法官司法,天职是伺法,毫不能离开“中立”的立场去自由施展、自主衡平,更不能对于将来可能呈现的立“法”提早合用。这是1个界线问题。这里,赞同者显见搅浑了“法律”与“司法”两个不同概念的功能与作用。主意当今对于电子证据认定没有法律上的根据。

确定论者认为,否认世界电子化或者信息化的潮流不但极不明智,而且极不现实。我国法律其实不形成赋与电子数据以证据地位的障碍,由于我国有关法律规定“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1切事实,都是证据”。不管是由于其自身特色,仍是根据社会的发展,国际之认同,传统法律的框架,装不下无所不包的社会问题;日新月异的社会问题,必定冲破传统法律的枷锁。这1不言自明的问题,其实也是时常不言不明,乃至言之也难明的。盖因传统思想,传统观念,传统权势,老是不知不觉地摆布着人们的行动,抉择着人们的选择。

对于于电子数据的能否作为证据问题,笔者赞同确定说,电子数据能否被采纳,不能仅从其载体的情势或者其表现情势来进行判断,应从下列3个方面去衡量:一、客观性。即作为证据的数据电文必需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二、相干性。即证据与其所涉事实拥有必定的联络并对于证明事实有实际意义。三、合法性。即证据必需是依法搜集以及查证属实的事实。尽管电子证据不是我国法律所明确规定的的证据种类,然而笔者认为,跟着社会糊口的不断发展变化,法律的不乱性所暴出的问题会跟着的立法的滞后而进1步突显。电子证据是跟着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必然产物。从证据的属性(客观性、相干性、合法性)来看,电子数据是无非是证据在新的社会前提下所呈现的新的表现情势,同1本色的事物呈现了新的表现情势。社会实践糊口已经经产生了变化,法律还未来患上及作出相应的调剂。在法律合用进程中,让其外延包含着新呈现的事物情势,是相符法律本身发展趋势的。如果咱们承认人的认识有其固有的局限性,为使法律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实践的变化,咱们就应当循着事物自身发展的轨迹前行。在诉讼法中,虽对于证据情势有所规定,但跟着客观世界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证据情势也在不断产生变化,如在一九八0年的《刑事诉讼法》中并没有将视听资料作为证据,但在司法实践中,司法机关其实不排挤这类证据。而是将其作为书证或者物证看待,在一九九六年的新刑诉法中,行将其列为1种独立的证据类型。一样,如果仅仅由于电子证据其未被列入证据种类,而简单地否定其证据效率,既脱离实际,又无益于查明案件事实。

3、电子证据的法律归属

在承认电子数据的证明力的条件下,赋与电子数据以何种证据的地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纷争不断,属于关于电子证据的

论文研讨的绝对于热门。那末它应当归入哪种证据。这两个问题很值患上当真探讨。(1)、我国关于电子证据法律定位观点述评

从目前的争论意见来看,我国学界以及立法部门对于电子证据如何定位主要有4种观点,分别认为应将电子证据划归为视听资料、书证、物证、鉴定结论或者者肯定为1种新型的独立证据,即“视听资料说”、“书证说”、“鉴定结论说”、以及“混合证听说”。这些观点均是从我国的现行证据法律以及法理动身,均树立在我国证据法“7分法”的基础上,虽有各自的理由论证,但同时各自有其不足。对于其作简单介绍:

一、视听资料说。该论点的支撑者认为:(一)、视听资料是指可视、可听的录音带、录相带之类的资料,电子证据可显示为“可读情势”,因此也是“可视的”;(二)、视听资料与电子证据在存在情势上有类似的地方,都是以电磁或者其他情势而非文字符号情势存储在非纸质的介质上;(三)、存储的视听资料及电子证据均需借助必定的工具或者以必定的手腕转化为其他情势后才能被人们直接感知;(四)、二者的正本与复本均没有区分;(五)、把电子证据归于视听资料最能反应他的证据价值;等等。

二、书证说。最近几年来,因为电子商务的异军崛起,许多学者转而鉴戒外国电子商务法律文件中的经验,提出了“电子证据系书证”的新观点。其理由为:(一)、普通的书证只是将某1内容以文字符号等方式记录在纸上,电子证据则只是以不同的方式(电磁、光等物理方式)将一样的内容记录在非纸式的存储介质上,二者的记录方式不同、记载内容的介质也不同,但却拥有相同的功能,即均能记录完整相同的内容;(二)、电子证据通常也是以其代表的内容来讲明案件中的某1问题,且必需输出、打印到纸上(固然也可显示在屏幕上),构成计算机打印材料之类的书面材料后,才能被人们看见、应用,因此拥有书证的特色;(三)我国《合同法》于一九九九年三月一五日颁行后,其中第一一条规定“书面情势是指合同书、信件、数据电文(包含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流以及电子邮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情势”;(四)、各国立法上尝试的功能等价法亦在填平传统书面情势与电子证据之间的鸿沟。

三、鉴定结论说。鉴定结论说也是极少数学者的看法。它主要是从转换的角度患上出的结论。如冯大同在《国际货物买卖法》1书中指出,“……如果法院或者诉讼当事人对于电子数据的可托性有怀疑,可以由法院指定专家进行鉴定,辨明其真伪,然后由法院肯定其能否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

四、混合证听说。该类学者认为,要正确为电子证据定位,1方面不能冷视我国现行的证据分类体系,另外一方面必需找出电子证据同其他7种传统证据的真正差异,在此基础上才能患上出科学的结论。不言而喻,电子证据同传统证据相比,不同的地方在于载体方式方面,而非证明机制方面。这就抉择了电子证据决非1种全新的证据,而是传统证据的演化情势,即我国所有传统证据均存在电子情势。电子证据基本也可分为电子物证、电子书证、电子视听资料、电子证人证言、电子当事人陈说、关于电子证据的鉴定结论和电子勘验检查笔录7种。

从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来看,上述观点都有必定的道理。把电子证据归为任何1类的法定证据在当前都是没有异议的,当电子数据以其内容来表明案件事实的时候,可以认为其是书证,当其以其外在的介质来表现案件的事实的时候,可以认为是物证,笔者认为对于于电子证据的认识,咱们应突破传统的证据理论的框架(固然,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咱们仍是患上严格遵照现行法律的规定)。这类把电子证据有时看成是书面证据,有时认为是视听资料的观点看似相符我国现行的法律的规定,殊不知从此外1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跟着社会糊口的不断发展变化,之前的诉讼法关于证据的相干规定已经经不能适应现实糊口的需要了,法律的不乱性与现实糊口的变化之间呈现了矛盾,这是咱们应该重新的视角而不是从原来的旧的立法规定来审视当今存在的电子证据了。正如有的学者指出:这是在现行法律框架内钻研新生的法律问题。当电子证据作为现实问题呈现,学术界探讨电子证据属性以来,人们的眼光似乎大多没有离开过现行证据法的框架,老是冀望从现有证据种别中找到电子证据“安身立命”的理由,把电子证据塞入“视听资料”或者“书证”的隙缝而当真探讨他们之间的相同或者类似的地方。固然,作为证据,它们之间有相同或者类似的地方在所难免,但当人们只重视其相同类似的地方而不强调其不同或者不似的地方的时候,意见相左,争议也就发生了。其实,电子证据是1种新的证据,这1点是连“书证”论者及“视听资料”论者们今天也不讳言的将电子证据单列作为我国证据法中可接受证据的七种以外的另外一种,本是简单无非的事情(固然需要必定的立法程序),就像我国一九九0年制定颁布的着作权法,将新生的“计算机软件”作为第八种作品的维护对于象“单列”于其他七种以外1样简单以及有效,而且至今没有任何人认为这1“立法”有甚么不妥的地方。当年,如果将计算机软件强制归入“书面”的文字作品或者“间接”的影视作品,恐怕今天在计算机软件的法律合用及案件审讯上,会呈现种种争论不休的凌乱局面。在新的形势下,确立电子证据的归属时应脱离传统的分类的约束,不应把电子证据依附于其他类的传统证据进行钻研,这样将有助于咱们更为集中精力进行对于电子证据的立法、钻研,同时这也是相符科学钻研的规律的。

(2)、电子证据应作为1种独立的证据

电子证据拥有独自的社会经济基础,拥有自身的显着特性,任何1种传统证据都没法将电子证据完整囊括进去。结合上述阐述,笔者认为,在今后的立法中,应该将电子证据作为1种独立的证据。

就我国民事诉讼法来看,证据类型罗列了七种,七种证据除了物证、视听资料外的外在表现情势都有可能表现为书面情势,但这其实不阴碍它们因其本身的特征而单独成为1种证据,树立起本身的证明规则,而电子证据很显然有其本身区分于其它证据的显着特征,电子证据的外在表现情势亦是多媒体的,几近涵盖了所有的传统证据类型,把它塞入哪1类传统证据都不适合。而所有计算机证据均是以数据电讯为交易手腕的,就商事交易的现实需要来讲,完整有理由将其作为1种新类型证据来对于待,确立起计算机证据本身统1的搜集、审查、判断规则,为电子商务瓜葛的法律调剂提供1个完美的法律平台。实际上,联合国贸法会《电子商务示范法》已经经体现了这1精神,行将数据电讯作为独立的意思表达情势,从数据电讯的定义到通信协定的制订,完整树立了1整套新的、独立于传统书面法律轨制的规范体系。

(3

)、电子证据可以作为1种直接证据直接证据“,它的证明进程比较简单,只要查明直接证据自身真实可靠,就可搞清楚案件的事实真象”。而间接证据是“与案件主要事实有间接联络的材料。它只能左证与案件有关的个别情节或者片段,而不能直接证明案件的主要事实。但把若干间接证据联结起来,经由综合分析以及批理,对于于查明案件主要事实也拥有10分首要的作用”。那末,电子证据属于直接证据仍是间接证据呢?理论界存在不同的观点,否定论者认为,因为电子证据容易被捏造、篡改,而且被捏造、篡改后不留痕迹,再加之电子证据因为人为的缘由或者环境以及技术前提的影响容易犯错,故应将电子证据归入间接证据。

笔者认为,1种证据能否作为直接证据的症结其实不在于该证据的表现情势,而在于该证据与案件事实的联络,同案件主要事实是直接的证明瓜葛的则可认为直接证据。证据之所以成为证据,在于其内在的证明效率,载体是其外在的表现情势。当1电子证据能够直接证明案件事实而不需要其他的证据相左证的时候,咱们完整没有理由排挤、否认其直接证据的属性。《电子商务示范法》第五条“数据电文的法律承认”明确了电子证据的法律效率,有效性及可执行性,第六条则具体赋与电子证据与传统法律书面情势平等的法律效率,第八条更赋与电子证据拥有传统法律原件情势的法律效率。“原件”加“书面”,固然,也就拥有传统法律中直接证据的效率。在电子数据不拥有直接证据效率情景下,将会使许多电子商务领域内产生的纠纷因难以证明而没法解决。

4、相干的立法建议

据相关统计资料表明,目前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工作以及业务量增长比例为一四0%,而其纠纷的增长比例则高达二00%.加快电子证据立法的步伐,有益于进1步整合国内网络经济的优势资源,树立起集信息咨询、行动管理、网络业务于1体的电子证据系统。充沛施展电子证据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在网络经济中的监督、服务、印证以及沟通作用已经势在必行。我国当前有关电子证据的立法阙如,电子证据尚未取得明确的法律地位,更没有判断其真实性等的标准,这就限制了电子证据鉴定事业的成长。如果说咱们应当从国外吸取甚么样的经验的话,最首要的1点就是,电子证据鉴定必需患上到立法的支撑。要战胜电子证据认定方面的障碍,目前最主要的途径应是加快国内立法的步伐,才能全面解决司法审讯流动中所遇到的各种电子证据障碍问题。立法的滞后已经经制约了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资源的优势也不像所预期地那样施展其应的作用,相干的立法刻不容缓、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对于于现阶段的电子证据的立法,下列建议值患上参考:

一、在目前尚未制订相干的法律以前,相干的法律还来不及进行调剂之时,应充沛施展司法解释的能动性、灵便性的功能,使电子证据在现阶段取得的不但是“学理”上的效率,而使其拥有法律上的根据,拥有更强的操作性。

二捉住证据立法的契机,在将来的证据立法中规定电子证据这1新的类型的证据。现在我国适逢证据立法的契机,立法界与法学界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立法筹备工作。在学者们拿出的刑事证据法、民事证据法与(统1)证据法3部建议稿中,咱们已经经看到了电子证据的条款。几回相干的立法研讨会上,绝大多数专家学者们也表达了增添电子证据条款的强烈欲望,有学者还拟出了判断电子证据可采性与证明力的具体规则。咱们相信,借助证据立法的东风,电子证据的法律地位与鉴定规则将终究确立。

三、鉴戒国际上及其他国家关于电子证据立法的胜利经验与做法。跟着信息、电子社会的进1步到来,对于于电子证据,不单单是我国面临的问题,也是文秘站:世界面临的问题,而且跟着当前国际电子商务的进1步推动,我国必需相符国际电子证据的立法趋势,要与国际条约、规范样本(如《电子商务示范法》、《国际海事委员会提单规则》等)维持兼容,使立法最大限度地与国际接轨。

简述电子合同的基本法律问题篇9

一、高中物理图像的基本种类

高中物理课本中出现的和其他常用的物理图象归纳起来,有如下基本种类:

力学热学电学光、原子核实验

位移―时间分子力图象电压―电流衰变图象弹簧的弹力图象

速度―时间分子势能图象电压―时间平均结合能图象伏安特性曲线

力―时间电流―时间路端电压―电流

力―位移感应电流图象

振动图象磁感应强度图象

共振图象

波动图象

二、根据图象信息寻找物理规律

1.根据图像看坐标所包含的物理意义。

高中物理图像中,都有自己的特定意义,它反映某一条件下,研究对象的一个物理量随另一个物理量的变化规律。形状一样的图线,在不同图象中所表示的物理规律不同,从而在应用时要特别注意看清楚图象的纵、横轴所描述的是什么物理量。

例1简述图1中各坐标系表示什么关系?描述什么物理规律?

a.B.C.D.

e.F.G.

图1

由a、B、C、D、e、F、G图可知,其包含的物理规律是:

a图为匀速直线运动中的s―t图象,表示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s=vt;

B图为匀加速直线运动中的v―t图象,表示此物体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v=at;

C图为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F=ma;

D图为电流、电量和通电时间三者的关系:Q=it;

e图为胡克定律中外力与弹簧形变量的关系:F=K•X;

F图为点电荷所受的库仑力与本身电量,电场中某点场强的关系:F=eq;

G图为通过某段导体两端的电流与电压之间的关系:U=iR。

由此看来应用图象来描述有关物理规律简单、明了。

2.根据图像看点(交点、拐点、普通点)所包含的物理意义

图2

例2将一个动力传感器连接到计算机上,我们就可以测量快速变化的力,如图2所示是用这种方法测得的某小滑块在半球形碗内在竖直平面内来回滑动时,对碗的压力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由此曲线提供的信息做出下列几种判断,其中正确的是()

a.滑块在碗中滑动的周期是0.6s

B.在t=0.8s时刻,滑块的速度为零

C.从t=0.5s到t=0.8s的过程中,滑块的重力势能减小

D.滑块滑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分析:本题主要是看拐点,由拐点知道物体所处的位置。由拐点的分布趋势知道物体是否受阻力。答案:C

图3

3.根据图像看截距所包含的物理意义。

表示横、纵坐标两物理量在“边界”条件下的大小,由此往往能得到一个很有意义的物理量。

例3有两节不同的电池,用相同的电路测量到的结果如图3线甲、乙表示,则()

a.e甲r乙

B.e甲=e乙r甲>r乙

C.e甲>e乙r甲

D.e甲=e乙r甲

分析:由V=e-ir可知,V-i纵轴截距为电源电功势,故e甲=e乙,横轴截距为短路电流i短=er内,r内=ei短,得出r甲>r乙,由此知B正确。

4.根据图像看面积包含的物理意义。

有些物理图像的图线与横轴所围的面积的值,它常代表另一个物理量的大小。如v―t图中,图线V与t轴所夹的面积代表位移;F―s图像中图线F与s轴所夹的面积代表功;F―t图像中图线F与t轴所夹的面积代表冲量;i―t图象中i图线与t轴所夹的面积代表电量;1/v―s中图线1/v与s轴所夹的面积代表了时间等。围绕这方面的教学训练应抓原理、重根本。

图4

例4如果物体所受空气阻力与速度成正比,当以速度v1竖直上抛后,又以速度v2返回出发点。这个过程共用了多少时间?

解析:如图4所示,作出上升阶段和下降阶段的v―t图线(图中蓝色线所示),则图线下方的”面积”表示位移大小,即s1=s2=h,由于阻力与速度大小成正比,在图中作出f―t图线(图中红色线所示),则图线下方的面积一定相等,而此”面积”表示上升阶段和下降阶段阻力的冲量,即有if1=if2,对全过程由动量定理可得mgt=m(v1+v2),解得t=v1+v2g

5.根据图像看斜率(变化率)包含的物理意义。

图5

表示横、纵坐标上两物理量的相对变化率。常有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与之对应,用于求解定量计算中所对应的物理量的大小以及定性分析变化的快慢。如s―t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的大小,v―t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的大小,U―i图线的斜率表示电阻的大小i―t图象中各点的斜率的大小反映的是自感电动势的大小,q―t图象中各点的斜率的大小反映的是充放电流的大小等。其次,变化率还要注意平均变化率与瞬时变化率的区别,例如:图5中直线pQ的斜率表示速度在t0时刻的变化率,而直线op的斜率表示速度在0―t0时间内的平均变化率。

例5某种元素的同位素,其原子核内中子数n与原子核质量数a间的关系是图6中的()

a.B.

C.D.图6

分析:设原子数为p,则:a=p+n,n=a-p

说明na图象是一条斜率为1,截距为-p的直线,故选D。

三、能根据物理规律构建图象

图象描述物理规律与文字、表达式是统一的,由图象可以获知规律及有关信息,反之,我们也可以根据我们掌握的大量物理规律构建相应的物理图象,以形象直观的反映物理过程规律。

一般构建物理图象的方法:

1.明确物理过程规律表达式

2.选定横轴、纵轴所表达的物理量

3.根据物理规律表达式,作出图象

4.理解图象上点、线甚至面的物理意义

例6甲、乙两地之间有公共汽车运动,每隔5min各开出一趟,全程运动20min,小明乘车从甲站出发,这时恰有一辆车进站,到乙站时又正遇上一辆车从一站开出。问:小明一路上遇上几辆从一站开出的汽车?(所有汽车均以相同速率匀速行驶,包括进出站时遇到的汽车)

图7

解析:此题利用公式计算相当复杂,可借助s―t图象解决。作出小明所乘车的s―t图线及从乙站开出各车的s―t图线(把它们作在同一坐标轴上)。利用两图线的交点表示相遇的知识,即可数出相遇的车数。

以小明出发时间为t=0,建立坐标如图7所示。九条平行线为从乙站开出的各车的s―t图线,图线a为小明所乘车的s―t图线,

图中各个交点为汽车相遇的时刻和位置,由图7可知,小明一路上遇到9辆汽车。

简述电子合同的基本法律问题篇10

那么,在第一轮系统复习的基础上,第二轮复习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才能对学生在充分注重能力要素的高考中会有实际的帮助呢?笔者想从学生的实际需求与高考命题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出发,从四个方面谈谈对高考物理第二轮复习的一点思考.

一、快速把握解题的方向

在近年的高考物理试题中,虽然难度普遍下降,但命题中也更加重视对考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也更加注重了对考生的物理学与科学思想方法方面的考查.考生在高考的临场应试中,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顺利突破命题专家精心设置的陷阱,取得好成绩,就非常需要通过定性分析快速把握解题方向、直奔主题的能力.这就要求考生在“细读慢看、圈圈点点和联想类比”的审题中,善于通过画示意图,通过对函数图象的分析与运用,通过假设与推理、演绎与归纳、分析与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去伪存真、由表及里,迅速提炼出相应的物理模型,为顺利解题奠定基础.

例1(2014年全国高考新课标理综卷Ⅰ第19题)太阳系各行星几乎在同一平面内沿同一方向绕太阳做圆周运动.当地球恰好运行到某地外行星和太阳之间,且三者几乎排成一条直线的现象,天文学中称为“行星冲日”.据报道,2014年各行星冲日时间分别是:1月6日木星冲日;4月9日火星冲日;5月11日土星冲日;8月29日海王星冲日;10月8日天王星冲日.已知地球及各地外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半径如下表所示,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各地外行星每年都会出现冲日现象

B.在2015年内一定会出现木星冲日

C.天王星相邻两次冲日的时间间隔为木星的一半

D.地外行星中,海王星相邻两次冲日的时间间隔最短

分析:该题以行星冲日为背景,给予的信息较多,干扰因素强,条件较为隐蔽.两次冲日的时间间隔就是围绕同一个中心天体运动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两个星体何时达到最近的问题.根据行星运动的规律,半径越大,其运动周期越大、角速度越小,则两次冲日的时间间隔就越短,因此D选项正确.

假设某行星冲日的时间间隔为t,则:■-■=1,为了便于分析,取时间单位为年,则有:t-■=1,由轨道半径与周期的定性关系可知t星>t地,t>1年,故选项a错.

对于木星,因为■=■■=5.2■,以地球年为单位,则t木=5.2■年,即11年

对于天王星,冲日的时间不需要重新计算,因为木星冲日时间不到两年,假设天王星相邻两次冲日的时间是土星的一半,则时间间隔不到一年,这与上面的分析中所有行星冲日的时间最小大小1年矛盾,故选项C错.

在第二轮复习中,要特别注重“解题的方向感”的培养.什么是“解题的方向感”?简单地说,就是对解题的感知和领悟.“感知”是对现象的认识,“领悟”是对本质的把握.从感知到领悟,就是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施行,也是解题者从中获得教益的一次有效的探索.培养学生“解题的方向感”的功夫在课内也在课外.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注意关键字词句的理解,注意物理过程之间“衔接点”的确定,注重隐含条件的挖掘、“关键点”的突破,重视物理情境的展示和物理过程的分析中,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把握分析问题的基本线索与方向.让学生在分析与积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解题的方向感”.

例2如图1所示,现有范围足够大的平行电子束以速度v0从无限远处垂直射向虚线mn,虚线右侧加有一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半径为R的接地金属圆筒固定在圆心o到mn的距离为2R处,圆筒轴线垂直纸面.已知电子的质量为m,电量为e,忽略电子的重力和它们间的相互作用.

(1)求初速度满足什么条件时,电子将不可能打到圆筒上?

(2)若电子的初速度v0=■,求边界mn上哪些范围内的电子能够打到圆筒上?

(3)在第(2)问中,若圆筒上有部分表面有来自虚线的两个不同位置的电子能打到其上面,求这样的两个电子在磁场中运动的时间差Δt的最大值.

分析:(1)由qBv0=m■得,当电子进入磁场后,半径小于R时,不会有电子打到圆筒上,可知:v0

(2)当电子速度v0=■时,设电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半径为r′,则:r′=■=3R.

电子能够打到圆筒的范围为p1p2,如图2所示.由图中的几何关系可得:pp1=■+R=(3+2■)R,同理:pp2=(2■-3)R,pp2=2■R.

(3)由如图2所示的几何关系可得:

t1=■t=■t,t2=■t

Δt=t1-t2=■(■π-arcsin■)t.

对于涉及多体、多过程的问题或临界问题,展示清楚物理过程是关键,而临界点的挖掘是重中之重.应该让学生体味到利用画情景图的方式对物理过程的细节进行展示,是一种解题的常态,也应该成为解题者必需的一种思维定式.

二、善于运用“模型”解决问题

物理模型既是拟题者编制物理题目的依据,也是解题者通过合理调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有序地分析与判断中,揭示或重建试题所依赖的物理模型,从而顺利解题的关键.在高考理综物理试题中,常常以常规情境下的实际问题为背景,将新颖的物理素材、立意和设问融为一体,有效地考查了学生获取有用信息建立物理模型、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等物理学科的核心能力,也着眼于学生处理问题的物理意识和物理思想方法方面内容的考查,有效地促进了物理教学从能力立意向学科素养的转化.因此,在第二轮复习中,要极力培养学生对模型的识别能力与重建能力,让学生真正领会模型在物理学中的价值,为迅速解决问题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发挥好模型的识别功能

例3(2014年全国高考江苏物理卷第15题)如图3所示,生产车间有两个相互垂直且等高的水平传送带甲和乙,甲的速度为v0,小工件离开甲前与甲的速度相同,并平稳地传到乙上,工件与乙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乙的宽度足够大,重力加速度为g.

(1)若乙的速度为v0,求工件在乙上侧向(垂直于乙的运动方向)滑过的距离s;

(2)若乙的速度为2v0,求工件在乙上刚停止侧向滑动时的速度大小v;

(3)保持乙的速度2v0不变,当工件在乙上刚停止滑动时,下一只工件恰好传到乙上,如此反复.若每个工件的质量均为m,除工件与传送带之间的摩擦外,其他能量损耗均不计,求驱动乙的电动机的平均输出功率p.

分析:这是2014年江苏高考物理的压轴题.综合考查了牛顿运动定律、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等Ⅱ级知识条目,将匀变速直线运动与匀变速曲线运动融合在一起,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是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好题.显然,这是对考生非常熟悉的传送带模型的创新,对考生来说,虽说似曾相识,但实则如鲠在喉.问题的关键在于小工件离开传送带甲并被平稳地传送到乙上从开始运动到达到相对静止前的过程中,其所受的摩擦力应如何确定.如果能找到并突破这个关键点,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里,就很好地考查了考生对模型的识别与迁移能力及对知识的分析与综合知识的能力.

小物块在竖直平面内受到重mg、支持力n,且n=mg,由于小物块所受的是滑动摩擦力,因此其大小始终为f=n=μmg,关键在于如何确定摩擦力的方向.

以传送带甲为参考系,设小物块刚滑上传送带乙时,其侧向、纵向的速度与加速度大小分别为vx、vy,ax、ay,所受的摩擦力与侧向夹角为θ.则tanθ=■=■.

设某一时刻小物块沿侧向、纵向的速度、加速度的大小分别为vx、vy,ax、,ay,合速度与侧向的夹角为θ′.则由力与运动的关系可得:tanθ′=■=■.

在开始运动很短的时间Δt内,可得:■=■=■,即:■=■,由数学知识得:■=■,也就是:■=■.故:tanθ=■=■=tanθ′,θ′=θ.由此,进行合理的推测,可知在小工件与传送带达到相对静止前,其所受的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始终不变.

在第二轮复习中,可以在类似这样的问题中动动脑筋,在习以为常的问题中,制造些变化,使学生知道常规的方法有哪些,需要注意些什么?从而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在促进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理解的同时,也获得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经历高屋建瓴般的情感体验.值得注意的是,在高考物理实验类试题的设置中,对模型的识别与迁移能力也具有较高的要求.

(二)重视模型重建能力的培养

在解决物理问题时,一定要形成运用物理模型分析解决问题的“模型意识”.如高考中经常出现的平衡问题、曲线运动与能量类综合问题、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和匀场磁场中的运动等一系列问题,如果能针对试题提供的问题情境,将物理过程与原始模型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就容易抓纲举目,迅速地把握解题的方向.

例4如图4所示,直角坐标系xoy位于竖直平面内,在-■m≤x≤0的区域内有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4.0×10-4t、方向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其左边界与x轴交于p点;在x>0的区域内有电场强度大小e=4.0n/C、方向沿y轴正方向、宽度为d=2.0m的匀强电场.一质量m=6.4×10-27kg、电荷量q=-3.2×10-19C的带电粒子从p点以速度v=4.0×104m/s,沿与x轴正方向成α=60°角射入磁场,经电场偏转最终通过x轴上的Q点(图中未画出),不计粒子重力.求:

(1)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时间;

(2)当电场左边界与y轴重合时Q点的横坐标;

(3)若只改变上述电场强度的大小,要求带电粒子仍能通过Q点,讨论此电场左边界的横坐标x′与电场强度的大小e′的函数关系.

分析:这是一个涉及匀速圆周运动、抛体运动、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等内容的综合题.要求解题者有整体考虑问题的意识,在审题后,首先应该利用物理迁移的方法在头脑中形成一幅清晰的物理图景:带电粒子从p点进行匀强磁场后,先在磁场内作匀速圆周运动,再在电场中做类平抛运动,然后,在离开电场后做匀速直线运动.对于第(3)小题,还应该能够根据题中提供的数据,考虑到有几种可能性,并善于利用画分镜头图的方法根据物理问题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序列把带电粒子依次匀速圆周运动、类平抛运动和匀速直线运动的进行呈现,为顺利解题奠定基础.

(1)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

qBv=m■,r=■=2m

由几何关系可知,粒子运动轨迹所对应的圆心角为60°,且过轴时的速度刚好平行于x轴.

t=■t=■×■=5.23×10-5s

(2)y0=r-rsin30°=1m,a=■=2.0×108m/s2,Δy=■a(■)2=0.25m

粒子先做类平抛运动,再做斜向匀速直线运动到Q点.

设电子离开电场时速度方向与x轴的夹角为θ,则:t1=■=5×10-5s,vy=at=1.0×104m/s,tanθ=0.25.

再由电子在电场中做类平抛运动时,其离开电场的速度方向的延长线通过其水平位移的中点得:

tanθ=■,x=5m.

(3)设电场左边界的横坐标为x′,则:

①当0≤x′≤3m时,粒子先水平匀速后类平抛再斜向匀速运动到Q点,则:tanθ′=■=■

又tanθ′=■,e′=■

②当3m≤x′≤5m时,粒子先水平匀速再类平抛过Q点,则:y0=■■(■)2,e′=■.

三、注重“数学意识”的培养

高考理综物理试题中,许多题目情景新颖、隐蔽性高、知识点多、思路灵活,突出了对考生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考生能够对所遇到的问题独立地进行具体地分析,在弄清物理情境、把握物理状态和物理过程中,找出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个较为简单的问题,并能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过程中解决问题.这就要求考生具有敏锐的分析与提取各种有效信息进行综合加工的能力.显然,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考虑问题,是突破高考物理试题中综合性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在第二轮复习备考中,必须强化这方面的训练.

(一)注意“数形结合”意识的培养

例5(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水平桌面上有两个玩具车a和B,两者用一轻质细橡皮筋相连,在橡皮筋上有一红色标记K.在初始时橡皮筋处于拉直状态,a、B和K分别位于直角坐标系中的(0,2l)、(0,-l)和(0,0)点.已知a从静止开始沿y轴正向做加速度大小为a的匀加速运动;B平行于x轴沿x轴正向匀速运动.在两车此后运动的过程中,标记K在某时刻通过点(l,l).假定橡皮筋的伸长是均匀的,求B运动速度的大小.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灵活运用直线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尽管要求并不高,但对物理概念与规律缺少深刻的理解,不会咬文嚼字,不善于用数形结合的意识考虑问题的考生来说,其解题过程会受到严重的干扰:(1)由于看到a、B两车用橡皮筋相连,且a车沿y轴方向做匀加速运动,B车沿x轴方向匀速运动.因此,认为标记做类平抛运动;(2)看到题中的“标记K的坐标位置由(0,0)移动到(l,l)”,误认为研究对象为标记K;(3)因看到“橡皮筋的伸长是均匀的”,认为应该用到胡克定律;(4)应该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来分析标记的运动.显然,所有的这些表现,都在于没有形成“细读慢看、圈圈点点”的审题习惯,也没有用“数形结合”的观点考虑问题的意识.否则,完全可以轻而易举地突破拟题者精心设置的这些陷阱.

设B车的速度大小为v,标记于K在时刻t通过点K(l,l),此时a、B的位置分别为H、G,如图5所示.由运动学公式,H的纵坐标ya、G的横坐标xB分别为:

ya=2l+■at2,xB=vt.

在开始运动时,K到a和B的距离之比为2∶1,即oe∶oF=2∶1.由于橡皮筋的伸长是均匀的,在以后的任一时刻到a和B的距离之比都应为2∶1.因此,在时刻t有:HK∶KG=2∶1.

由于FGH∽iGK,得到:HG∶KG=xB∶(xB-1),HG∶KG=(ya+l)∶2l,可得:xB=■l,ya=5l.

联立方程可得:v=■■.

(二)充分发挥函数的构建功能

例6(2014年全国高考山东理综卷Ⅰ第24题)如图6甲所示,间距为d垂直于纸面的两平行板p、Q间存在匀强磁场.取垂直于纸面向里为磁场的正方向,磁感应强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如图6乙所示.t=0时刻,一质量为m、带电量为+q的粒子(不计重力),以初速度v0由Q板左端靠近板面的位置,沿垂直于磁场且平行于板面的方向射入磁场区.当B0和tB取某些特定值时,可使t=0时刻入射的粒子经时间Δt恰能垂直打在p板上(不考虑粒子反弹).上述m、q、d、vo为已知量.

(1)若Δt=■tB,求B0;

(2)若Δt=■tB,求粒子在磁场中运动时加速度的大小;

(3)若B0=■,为使粒子仍能垂直打在p板上,求tB.

分析:(1)设粒子做圆周运动的半径为R1,由牛顿第二定律得:qmv0=m■,据题意由几何关系得:R1=d,联立以上两式得:B0=■.

(2)设粒子做圆周运动的半径为R2,加速度大小为a,由圆周运动公式得:a=■,据题意由几何关系得:3R2=d,联立方程得:a=■.

(3)设粒子做圆周运动的半径为R,周期为t,由匀速圆周运动公式得:t=■,由牛顿第二定律得:qv0B0=■,由题意知B0=■,代入上式得:d=4R.

粒子运动轨迹如图7所示,o1、o2为圆心,o1o2连线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θ,在第个tB内,只有a、B两个位置才有可能垂直击中p板,且均要求0

设经历整个完整tB的个数为n(n=0、1、2、3……)

若在a点击中p板,据题意由几何关系得:

R+2(R+Rsinθ)n=d,当n=0时,无解.当n=1时,可得:θ=■(或sinθ=■),t=■.

当n≥2时,不满足0

若在B点击中p板,据题意由几何关系得:

R+2Rsinθ+2(R+Rsinθ)n=d.

当n=0时,无解.

当n=1时,可得:θ=arcsin■(或sinθ=■),tB=(■+arcsin■)■.

当n≥2时,不满足0

评析:在第(3)小题中,根据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模型特点,抓住题中“为使粒子仍能垂直打在p板上”的要求,在“边走边画边看”中,就容易展示清楚物理情境,并根据几何关系顺利地列出关系方程.对考生分析处理具体问题时的应变策略进行了有效地考查.这也告诉我们:在解题时,定性分析与其他方法的配合使用能够发挥出很大的威力.

四、强化规范解题能力的培养

规范化解题,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但却是一个不被大多数考生所重视的问题.其实,所谓的规范化解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规范的解题思路,二是规范的解题表述.许多考生,在碰到创新型的新颖题时无法顺利地进行突破,甚至无从下手的根本原因,就是由于在平时的学习中没有形成规范的解题思路,没有形成从题目所给的问题情境出发,提取相应的物理模型,考虑可以选择哪些物理规律建立所求量与已知量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列规律方程和关系方程进行求解的意识.另外,规范的解题表述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物理解题能力.规范的解题表述,不仅可以提高得分率,还可以转化为稳定有效的解题意识,为迅速破题、把握解题方向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规范的解题思路

力求规范地解题是物理解题中应该遵循的原则,也是学好物理课程的一个重要途径.许多同学在解题时,看到几个已知量和未知量,就想找公式来套,或企图用什么奇思妙解,一锤定音.这是一种很不好的解题习惯.其实,解题时,首要的反应是常规的方法和思路,通过认真读题,尽可能画出草图,先弄清楚题意.一般说来,只要把问题的物理过程分析清楚了,或分解为几个简单的子过程后,就不难看出这个题目涉及的是哪一部分知识,然后再用相应的规律进行列式求解.

因此,教师在分析典型例题时,一定要引导学生根据题文画示意图的意识,分析清楚物理过程,弄清楚研究对象在各阶段的特点和相互间的关系,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物理规律和解题方法,形成解题思路.让学生在不断的分析与积累中,形成稳定的程序性思维策略,提高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

(二)规范的解题表述

解题表述不规范是许多考生拿不到高分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些考生在高考答题时常常不使用题给的符号而乱用符号又不加说明;表述能力和论述能力欠佳;方程与运算过程混乱,说理不清,逻辑性不强;简单的运算错误很多.因此,在第二轮复习备考中,要更加注重解题的规范化训练.在分析物理问题中,要分析清楚物理过程,弄清楚对象在各阶段的特点和相互间的关系,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物理规律和解题方法,形成规范的解题思路.在答题时,要针对题意作出必要的分析说明,写出每个解题步骤的理论依据和物理规律的原始表达式,再通过公式变形得到需要的表达式,代入数据进行计算,得出正确的结论,有些物理问题还要对结论进行分析讨论.物理解答中,说理要充分,层次要清楚,逻辑要严谨,语言要规范,文字要简洁.规范解题的原则是“物理方面要详,数学方面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