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家校合作反思十篇家校合作反思十篇

家校合作反思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9:39

家校合作反思篇1

一、制度先行,倡导教师自主发展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学校鼓励教师们不拘备课形式、推陈出新,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备课,倡导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反思,通过推门课、跟踪课不仅关注教师教的状况,更注重学生学的过程,并积极就某些课堂现象展开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的研讨交流活动。在评课中,让教师谈反思,谈感受,再就教学过程提出问题,共同探讨,使教师在轻松愉快中对研究成果产生认同感,从中得到启示,得到收获,从而建立起“自评――交流――反思”的新的教研常规管理模式。学校的教研方式还力求多样化,一是专门成立教师教育理论、教育丛书读书沙龙,定期开展活动,写读书笔记,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二是在平时的探讨中,坚持以问题研究为中心;三是坚持以课题研究为载体,让老师去锻炼自己提升自己。学校确立每周五为校本教研日,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针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制定整改方案,使教学与反思相结合,使教师逐步走向用脑反思,用心教学。

二、树立三种意识,提高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自觉性

(一)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

对现实社会的每个人来说,学习是生活,学习是工作,学习是一种责任。必须养成时时、事事、处处学习的习惯。学校要求教师确定终身学习的意识,加强学习、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努力成为一名“学习型”教师。“工作学习化”可以使人人活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学习工作化”可以使学校不断地创新发展。近几年来,教师人人订购了教育杂志,学校着重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最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优化知识结构;开展读书交流等活动,把教师个人的经验转化为全体教师的宝贵财富,以便使每位教师都能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需要。

(二)强化自我反思意识

反思是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自我反思是校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教师通过教育教学实践和自我反思,可以改进自身的教育教学技能、技巧和教学行为,增长见识,从而使经验得到不断锤炼和升华。因此,每位教师要学会自我反思,善于反思,努力成为一名“反思型”教师,让反思成为自己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自我反思的方式有:教后记、案例反思、教育教学随笔等。

(三)强化教育科研意识

面对众多的教育教学难题,我们现在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既能够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困难,使教师自身得到不断发展,又能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教育科研是成功教师的必然选择,是学校成名的必由之路。对学校而言,教育科研要讲究实效,要让教育科研走进课堂,其关键就是要找准“真问题”,让科研与

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科研落在实处。教师人人确立“教学即研究”的观念,人人参与课题研究。

三、创新教研方式,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校本教研是一种学习、工作和研究三位一体的学校活动和教师行为。因此校本教研的基础是学校,但关键是教师,教师观念、思想、行动等直接影响着校本教研的效果。鉴于此,可形成多种多样的教研模式。

(一)师德修养与队伍建设相结合的模式

“无论在哪个行业,决定一个人是不是高手的根本因素不是技术,技术到了一定程度,大家基本都一样,能分出高下的是人的文化素养、基本理念、爱心、信心和责任心”。对此,把校本教研与师德修养和教师队伍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使每一位教师都德才兼备,爱岗敬业。我们先后结合学校现状,开展了“爱岗敬业比奉献”、“做新时期合格教师”为主题的师德大讨论、演讲比赛和党团员、优秀分子带头上好课改课等活动,大部分教师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也确保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

在校本教研中,我们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证明理论。校本教研中,结合校情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实际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确立研究专题,研究在现有条件下如何上好课改课。在教导处、教研组的共同努力下,全校每学期都有七、八节体现素质教育、新课程理念的精彩课例展现在全体教师面前。除此之外,每学期开展的跟踪推门听课活动,把一部分年轻的、有发展潜力的教师作为被跟踪对象,选定有一定教学经验和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能手和教学骨干作为跟踪指导老师。

(三)专题研究、专家讲座与自学自悟相结合的模式

学校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及学校发展、教师发展的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相关继续教育内容的专题讲座,加强教师对理论的理解,积极组织教师在校内外听专家报告和学术讲座,如心理专家的《健康心理》讲座、特级教师的《智慧课堂》等。2003年末根据有关专家报告精神,学校在每位学生中建立《家校联系档案》,及时反馈学生在家在校表现情况,创立了一种新型的家校联系方式。

(四)集体备课,捆绑评价模式

家校合作反思篇2

我校的校本教研充分发挥了25名学校兼职教研员的专业引领作用,初步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下面就我们亲身的经历和感悟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兼职教研员是理论学习的带头者和指导者

理论指导、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向纵深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兼职教研员等骨干使一线教师把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实践的带头者,实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和二者关系的重建。带头学习理论,通过学术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辅导及谈话渗透等方式对急需解决的专业理论、边缘理论、跨学科整合等问题进行引领学习,提高理论水平。我校的兼职教研员基本上就是这样带头学习与交流指导的。

二、兼职教研员是校本培训的研究者和承担者

在参与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兼职教研员首先要掌握研究的技巧,结合本校实际,以问题咨询、课例指导、现场示范等形式与一线教师近距离对话,才能对许多教学现象、教学行为、教学结果做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断,交流校本培训的基本要素、操作方式以及组织实施等技术上的指导,帮助其他教师构建新的认知途径和知识结构,从而获得专业成长的机会。

三、兼职教研员是外出交流学习的领先者和踊跃者

外出交流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可以使教师开阔眼界,增大信息反馈量,获取许多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因此,学校首选的就是能起到领航作用的兼职教研员等骨干名师。作为兼职教研员应该踊跃报名参与,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和专业水平尽快地兼职更新与提高。

四、兼职教研员是集体备课的主备者、帮助者与合作者

在我校的校本教研中,集体备课是我们的传统策略,作为备课会上的参与者,兼职教研员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和较高处理教材的专业水平首先当好主备者,也可以适时地自觉地去帮助其他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完善备课,当好其他教师备课的帮助者和合作者,以收到教研相长、资源共享的效果。

五、兼职教研员是培养青年教师的义务者和志愿者

由于名师与教研员在专业领域的特长,使他们能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上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对青年教师的指导,针对性强,有的放矢,因此效果较显著。

六、兼职教研员是教学反思的先行者和引领者

在我校的校本教研中,学校教务处及教研室十分重视教师的教学反思活动,常常督促备课中有反思、上课后有反思、检测后有反思等“八反思”活动。在这些反思活动中,兼职教研员是反思和研究的先行者,始终走在反思活动最前列,由于兼职教研员的反思深刻、准确、到位,带动广大教师也形成了校本教研中实事求是的良好反思氛围。

七、兼职教研员是调查分析的主持者与领航者

我校的师生调查活动和教学质量调研评估反馈工作,常常借助于教研室、年级组和学科教研组展开。但参与这些工作的主要人员仍然是学校教研室的兼职教研员。兼职教研员们工作认真,态度严谨,有力地促进了教学与教研活动的健康开展。他们是这项工作的参与者、主持者,也是自觉者和领航者。

八、兼职教研员是报告交流中的示范者与优胜者

校本教研中报告交流可以促进教师间教研相长,促进专业水平的共同提高。在这些活动中,具有较强教研能力的兼职教研员等骨干教师则可以更好地发挥其专业特长,以促进大家的相互学习与研讨,为青年教师等一线教师作出榜样。五年来,我校举行的“校内课题经验交流”和“课堂有效教学经验交流”等多项交流活动中,均有一定比例的兼职教研员带头参加,也带动了部分青年教师在报告交流中获胜。

九、兼职教研员是优等生培养中的点拨者和探索者

在校本教研中优等生和特长生培养研究也是一项比较重要的教研策略,如何提高优等生及特长生的比例应该是广大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在我校的优等生和特长生培养中,广大教师多年来进行了较为广泛地探索与研究。这其中学校的兼职教研员的探索在关键时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十、兼职教研员是整合校本课程的开拓者和创新者

家校合作反思篇3

一、建立教师园地――为校本培训搭台

早在建校初,我校就建起了“教师园地”,为教师校本培训搭建了一个有益的平台。在两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始终坚持“科学设计、严格要求、规范管理”的思路,将“教师园地”建成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首先是科学设计。“教师园地”分“权威论坛”、“校长讲座”、“骨干报告”和“教科沙龙”四个栏目循环进行。其中,“权威论坛”主要聘请专家、学者和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就当前教育科学前沿理论进行辅导讲座;“校长讲座”主要由学校正、副校长对当前学校改革与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专题辅导;“骨干报告”由学校获得过区级以上表彰奖励的模范人物或聘请兄弟学校的优秀教师作事迹报告或经验交流;“教科沙龙”由教师交流自己了解和掌握的外地先进教育科研信息和教改成果。第二是严格要求。“教师园地”坚持每周星期二或星期五下午开课一次,每次一个栏目,培训两个小时;所有专任教师都要参加相关内容的培训;参加学习的人员要作好听课笔记,并写出心得体会。第三是规范管理。“教师园地”管理坚持做到“六落实”。一是组织落实。成立校务班子,确定一名分管继续教育工作的副校长具体负责“教师园地”管理;二是制度落实。建立相关制度,明确了教师在入学、考勤、考核、登记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三是计划落实。分年度制定“教师园地”办学计划,对全年的培训工作作出切合实际的详细安排;四是工作落实。严格按照计划设计和办学要求开课,不随意调整或挤占教学时间。五是考核落实。教科室专门确定1人负责教师学习的出勤、笔记、心得等项检查,并将检查情况作为继续教育学时登记的重要依据,与教师年度考核挂钩;六是经费落实。学校每年预算校本培训支出,保证“教师园地”教学及其它形式的培训支出。“教师园地”的开办,对于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开展读书活动――提高教师的精神底蕴

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书籍是创造力的源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不竭动力。提倡教师研读教育名著,不断为大脑充电,不仅是传承教育文明的需要,更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进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必然要求。学校从2004年起,就结合我校的“新教育实验”课题“师生读书活动”的开展,在全体教师中开展“牵手名著主题读书活动”,要求每位教师每学年要精读教育理论书籍2本以上。活动坚持做到组织有序:学校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学习要求,分年度确定实施意见。保障有力:坚持每学期为每位教师至少配发1本必读书籍,编发选读书目,为青年骨干教师每人订一本教育期刊,不定期为教师编印学习材料,丰富阅读内容;充实图书室阅读资料,建设藏书达10余万册的电子图书馆,为教师阅读提供条件;加强考核评估,将教师参与活动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和评优选先考核范围。形式多样:通过建立“周周读书日”制度,开展寒暑假集中读书活动,落实“天天自学”活动,提倡“日日上网”浏览学习等形式,阅读教育名著,吟诵教育经典,掌握教改动态,养成阅读习惯。措施具体:组织开展“四个一”活动。即:每季度举行一次读书辅导讲座;每学期进行一次读书心得评比;每学期开展一次读书讲演比赛;每期开展一次读书笔记展评。读书活动成为了教师为大脑充电,实现知识更新的重要载体,提高了校本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培养教学反思能力――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打磨教学、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的过程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也是校本培训的核心任务。反思能力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自我监控能力,就是对专业自我的观察、判断、评价、设计的能力。二是教学监控能力,就是对教学活动的内容、对象和过程进行计划、安排、评价、反馈、调节的能力。我们的培训定位于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着眼于教师自我意识的觉醒,从而使教师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行为,丰富实践性知识。在培养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校本培训中,我们结合我校的“师生共写随笔”课题研究的开展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明确反思的方法

教学反思是对知识内容、重点与本质的感悟和理解,是对学生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判断和评价,是对问题提出和解决的思维过程,是对教学特点规律的寻觅与发现。总之,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进行理性的思考。它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自我反思法。教师应常常自我反问:每一堂课精心设计得是否合理?每一个教学突发事件处理得是否得当?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否良好?教学的目标是否达成?等等,进行反问和分析。教学反思还应该自我超越,经常去听课,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特别是优秀教师和特级教师的教学理念,使之与自己进行比较,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促进自己的成长。教学反思还应积极学习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当问题理解不透时,可以通过查找相关文献,帮助自己解疑。

2.他人反思法。积极参加各种教学研究活动,请教他人,为自己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有目的进行自我反思,在百思不得其解时,虚心向同行请教,群策群力。他人反思法也应包括学生的协助,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学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要让学生评价一堂课最得益和最不得益之处,做到“教学相长”。教师在自我反思时,应该积极寻求学生的意见。

(二)确定反思的时间

课前反思,教师在教学前要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水平,对自己设计的教案进行反思。课前反思,应具有前瞻性,有效地提高教师对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课中反思,监控教学的过程,使教学高质高效进行,能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反思调整。课后反思,在上课后趁记忆犹新,写下自己切身体会和失误,记下学生闪光点和困惑。

(三)指引反思的内容

1.对教材反思

教材历来作为课程之本,而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教材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的唯一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性质出现。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因此,教师在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学的同时,可以在教学反思中做专题内容进行记录,既积累了经验又为教材使用提供建设性意见,使教师、教材、学生成为和谐的统一体。

2.对教法的反思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有“奇思妙想”,生出创新的火花,教师在课堂教学组织上及时进行调整,更应利用课后进行反思成捕捉与提炼,为教研积累第一手素材,又能拓宽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将其记录下来,可作为教学的宝贵资料,以资共享研究。

我们反思教法的成功之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将教学的闪光点记录下来。我们反思教法的失误之处。失误并不可怕,应正视它,总结它。反思失误的教训目的在于引以为戒,最终可以转化成成功的经验。我们反思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从而顺应学生的特点组织教学。

3.对学法的反思

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教学?大家都会说因材施教。可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不少教师会用同一种标准去衡量学生。然而每一位学生固有的素质、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是不同的,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向更高层次的目标前进。因此,我们应该及时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方式进行反思。反思学生在学习过程是否得到不同的发展;反思学生的学习建议是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发扬教学民主。我们应对这些教学建议做必要的记录和反思。

(四)规定反思的方式

教学反思方式很多,应该是丰富多彩、多姿多样。就我校教师工作的实际,我们目前主要从事教学常规反思活动――撰写反思教案和反思札记。

1.撰写反思教案。反思需要依托一定的反思材料,反思的结果也需要凝成一定的物化形式。因此,反思教案就成为行为记录反思策略的主要线索。通过认真地审视传统的教学常规,我们发现传统备课模式中的种种弊端已成为当前制约教师发展的瓶颈。以此为突破口,我们进行了以反思为核心内容的备课改革,旨在改变传统备课中的那些机械呆板而无效的近乎“八股”式的条条框框,使教师能充分展示自我,矫正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我们要求教师的备课带有开放性,富有个性的教学设计,教师既可以旧案新备,也可以使用卡片式备课,电脑备课。对教学经验较丰富的老师实行教案免检制度,这样就使教师从繁重无效的重复备课、应付检查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从而为教师自修、研讨、反思提供可靠的保证。同时也避免了老师“眼睛向上”、一味地应付上级和领导的检查;促使老师“眼睛向内”、“眼睛向下”。“眼睛向内”是指教师要很好地审视自我的教学行为,从而反思自我、矫正自我、发展自我。“眼睛向下”是指教师为学生负责,要为自己的教学行为负责。

2.撰写反思札记。单纯的内省反思活动,通常比较模糊、难以深入,而在进行对话时,可以使人的思维清晰,来自交谈对象的反馈又会激起深入的思考。反思活动不仅是个体行为,它需要群体的支持。教师个体通过语言,将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过程展现给小组的其他成员,在充分交流,相互诘问的基础上,反观自己的意识与行为,可以加深对自己的了解,并了解不同的观念。然后,把自己的体会诉诸笔端,撰写成反思札记。为加强教学反思,学校制定了教师撰写《课堂教学反思录》、《教育教学反思录》的有关规定,要求教师上完每一课时要写出课堂教学反思录(活页),每一周写出2―3篇教育教学反思录,并对教师撰写教学反思录的情况认真检查,成绩纳入评估,并及时在校园网站上上传下载,动态交流。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分学科进行了备课和作业赏评活动,老师们通过找他人教学设计和作业设计中的特点、优点、改革亮点,同时反思自己的教学,每人撰写“观备课一得”、“作业赏评一得”,从而在学校形成了“备经典课、创特色作业”的浓厚教研氛围,进一步促进了全体教师逐步向反思型教师的转变,解放了老师的手脚,调动了老师的积极性,张扬了教师的个性。教师不仅仅认识到自身不是被动改革的对象,而是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在改革中,不少老师写出了建议来支持、参与改革。

当然教学反思方式还包括参加各种教学课题研究、开展教研活动和写总结报告等方式,这是我们在今后的校本培训中要解决的问题。

家校合作反思篇4

一、一名优秀的校长,应该是一个出色的设计家

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做一名优秀的校长不仅要懂得身正为范,更要懂得怎样去设计。

设计型校长要先设计学校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替代的。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了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的影响,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学生的视野眼界,培养跨世纪人才都具有不同凡响的意义。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位哲人也曾说过:“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环境造就人才,学校的校容校貌,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优秀的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师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

设计型校长还要设计学校教师的教学观,校长的理念决定教师的成长的方向。现代校长应当确立科学的“教师观”,坚持依据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则去运行自己的工作思路。

我们常常可以听到校长们的一句流行语:“作为一校之长,我要……”,在“一校之长”的观念支配下,校长容易把自己当作是学校最大的一个官,而把其他人当作“手下”,把副校长、主任等当作自己的“左膀右臂”,至于普通教师,不过是自己麾下的“士卒”而已。其实,在新课改背景下,校长应该把教师当作自己的朋友看待。既然是朋友,校长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便会直抒胸臆,直达心灵,思想与思想交流,情感与情感交汇,最终在认识上趋于一致,在行动上形成合力。这样校长就能够自觉地将自己的主观意志与教师的客观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在管理中就会收到“一呼百应”的效果。校长不应该让学校的制度、规则等成为教师的“枷锁”,而要成为激发教师幸福感的动力,让规章制度生发出人本的光芒。校长要把学校精心营造成教师的快乐家园和事业栖息地,让教师对学校集体产生浓郁的归宿感。

二、一名优秀的校长,应该是一个出色的思想家

思想是先导。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校长是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校长的思想就像人的钙,无钙的人站不起来,缺钙的人最终要倒下去。一所学校,不管是农村学校还是城区学校,不管是规模大与小,也不管设施的先进与落后,要想发展,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校长必须要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因为先进的办学理念对内是凝聚力、向心力,对外就是核心竞争力和品牌,这是一种无形的精神财富。当然不管是理念也好,思想也罢,一定要因校而宜,与学校的实际相结合,同时注重在管理中加以强化,得到教师的认可,把自己的思想在最短时间内转变成教师的行为,让教师成为校长思想的践行者。在碰撞、融合中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纵观许多优秀的校长,他们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和思想,一个有思想的校长才能帮助教师确立教的方向,学生学的目标。教育家吕型伟曾讲过一个光头校长的故事,深深地打动着我,虽然这个学校三年都没有出一个大学生,但他却给了许多孩子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成才之路。

在当前知识和经济爆发的时代,我们是一门心思教死书,学生死读书,还是为学生成长开辟更广阔的天地,是每个教育人都应当思索的问题。

校长需具有系统的思考。思考是最好的老师,思考是成就的过程。校长要经常思考三个问题:本校是个什么学校?也就是说对学校的现状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本校应该是个什么样的学校?就是要研究学校各种内外因素,确定适合本校发展的途径;本校将来是个什么样的学校?这是指制定被大家认同并能为之共同奋斗的办学目标。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往往都是在思考中获得了解决,思考会使我们柳暗花明又一村,顿然耳目一新。校长要多思考,每有新设计新举措三思而后行;每有疑虑当下思考逐一排除顾虑;每有难题必静心思索深思而得熟虑。在思考之中,就会有新发现;在思考之中,尚未成熟方案就会得到补充完善;在思考之中,就会得到最佳最优最有效的方案和方法。系统思考是校长成功的法宝。

校长需常对工作进行反思。反思就是对以前的事物回过头来,重新进行回顾、思考,进一步进行提炼和升华,以获取新的知识、理念和方法。反思是一个过程。反思是一种优秀的工作和生活习惯,也是一种很实用的行动研究方法。一个人,只有善于反思、经常反思,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发展。有反思习惯的人,一定会不断地改进工作方法和策略,不断地产生新的思路和措施,使自己的工作更加优化、更加系统、更加科学、更加有效。校长要养成善于反思的习惯,在反思中不断成长和发展。

因此,思想家校长一定是多思、勤思、善思的,在反思中确立办学的方向,在反思中确立教育的目标,让学校在自己思想的引领下树立人文的精神。精神的缺失比没有知识更可怕,作为校长要努力成为学校精神的引路人。

三、一名优秀的校长,应该是一个智慧的实干家

“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这句话不仅仅是对教师而说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学校这个大舞台上,校长既是谋划者,又是实施者;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如何导,如何演,片子最终能否“获奖”,校长是关键。

实干型校长需具有丰富的学识和人文涵养。掌握教育管理、学校管理和领导管理学科的系统知识,掌握教育发展的学术、实验动态,明了自身和学校的天时、地利与人和因素。了解学校各个部门的工作实务,知晓教育教学的原理原则并善于以此对教师进行点拨指导,还可以用先辈的经验来指导自己的工作,丰富的学识底蕴,是校长智慧的基本源泉,是校长能够成功的基础。

实干型校长更需在实践行动中成长。校长不能是坐而论道者,其成功的关键是要积极地行动起来,进行大张旗鼓的办学实践活动。只要行动起来,在实践之中我们的智慧就会“为有源头活水来”,不断得以显现。同时,在行动中,在广泛的实践应用中还会使校长的智慧更加完善和丰富。

实干是榜样。所谓“实干”就是俯下身子,埋头苦干。作为校长“实干”尤其重要,校长的行为教师们看得最清楚,因此校长不但要当指挥员,更要当战士,点滴小事都要跑在教师的前边,真正地由“给我冲”变为“跟我冲”。到学生中去,到课堂中去,到教师中去。为学校、为教师、为学生办实事,办好事,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过好每一天。

四、一名优秀的校长,应该是一个勇敢的创新家

校长需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就是勇于突破自我,就是敢为人先。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一日千里,办学竞争也日益激烈,所有的学校都在进步都在发展,学校之间的互相交流也频繁了,加之信息时代信息和方法的传播飞速,所以,只有不断地坚持创新的学校,才能使自己永立前锋。当然,创新不是简单的标新立异,也不是任意的改动。校长的办学创新必须以教科研为基础,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寻找新契机。创新需要科学的策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竞争的日益激烈,优质教育的发展正在异军突起。通过教育策划,校长可以对学校的总体或者某一项工作的具体定位、发展战略、运作策略和模式等,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设计和创造性谋划。完成一项教育策划方案,进一步实施完成这项工作,校长在充分运用自己的办学智慧的同时,也就会使知己变得更加明智和完善。

创新会使校长更加智慧。创新型校长还必须学会充分进行合作。实施集体领导,倡导团队合作,在学校中构建一种团结、和谐、合作、宽松、上进的浓厚氛围,是现代校长领导成功的一大特征。合作精神是一个组织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从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因素。在学校中校长首先要有与每一个教职工合作的强烈意愿,并且努力营造团结合作的工作氛围和秩序,进而培养形成团队精神,才会更有利于打造一所优质的学校,才会成为学生们真正的乐园。

家校合作反思篇5

关键词:反腐倡廉;大学生;教育;路径

一、引言

中共十报告向全党提出了“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任务,强调:“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1]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教育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预防腐败的基础。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反腐倡廉教育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党风廉政教育是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扎实推进教育系统反腐倡廉建设,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保障。”[2]现实要求我们,必须对高校反腐倡廉教育加以重新审视和定位,不断提高大学生反腐倡廉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当前大学生反腐倡廉教育中的问题透视

高校承担着为祖国培养合格人才、传承文明、创新科技、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大学生的反腐倡廉教育是整个社会反腐倡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大学生反腐倡廉教育已全面推进并取得可喜成绩,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力保障和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显露出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教育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对大学生进行反腐倡廉教育既是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障。目前,虽然众多高校都开展了对大学生的反腐倡廉教育工作,但有些高校对此项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仍然缺乏足够认识和高度重视。一些领导认为,反腐倡廉教育的对象应该是学校党政干部和教职员工,与学生无关紧要,因此,对学生的反腐倡廉教育未能纳入学校工作的整体规划之中,没有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和专业队伍来开展这些工作;一些教师认为,反腐倡廉教育工作应该是学校党政、纪委等部门的工作,与自己毫无关系,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因此,难以形成全员参与的教育合力。由于种种思想困境,不少高校对大学生的反腐倡廉教育全当是应付上级任务,教育流于形式,常态化教育模式和长效教育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和落实,教育效果受到严重影响。于是,高校学生中诸如:为当选干部贿赂、为高分成绩贿赂、挪用班级公款等腐败现象逐渐滋长。

2.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

大学生反腐倡廉教育的内容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就目前来看,全国范围内还没有一套适合大学生反腐倡廉教育的权威教材及配套资料,大学生的反腐倡廉教育工作主要是依据教育部、团中央和中纪委等部门的文件进行,教育要求和主要内容都只能载于上级文件之中。一些高校的教育内容一味地依赖上级文件,仅仅局限于文件内容,照本宣科只谈理论不谈实际,有理论高度但缺少实践深度,完全没有考虑从本校学生实际出发,确定合适的教育内容,最终导致学生接受困难,出现教育失灵的现象;一些高校教育内容层次不清、对象不明,把对党政干部、教师和学生的教育内容全部混为一谈,只图表面形式,不讲实际效果,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对大学生的反腐倡廉教育应该紧密结合大学生现有的思想特点、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系统安排教育内容,内容取舍有的放矢,突出针对性,讲求实效性。

3.教育方式单一陈旧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的中心工作,历来备受重视,抓得很紧、要求很高,而大学生的反腐倡廉教育因其内容的特殊性常常有被边缘化的感觉,要求也比较低。很多高校根本没有考虑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去编写专门教材和研究对其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在实际中使用的教育方式机械枯燥、形式单一,缺乏多样性、创新性,难以摆脱开大会、念文件、读报纸等老套的灌输式教育方法的桎梏,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强,大学生也难免出现心不在焉、敷衍了事甚至逆反的心理。案例式、讨论式、知识竞赛、文艺演出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运用较少,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率不高,教育方式明显滞后于学生日益增长的需求。

4.教育环境趋向恶化

“不仅人的生存和发展需以一定的环境为前提,而且思想品格的形成也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3]大学生拒腐防变、敬亷崇洁的意识也必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从宏观社会环境来看,目前的中国正处于全面深刻的转新期,随着西方腐朽意识形态的传入使得社会环境复杂多样,社会腐败心理和社会腐败风气滋生蔓延,这对“象牙塔”里大学生的思想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无形之中增加了大学生反腐倡廉教育的难度。从微观学校环境来看,近些年,在高校内部也出现不少腐败现象,既有高校基建工程部门、物资采购部门、财务管理部门出现的经济类腐败案件;也有高考招生、考试等方面出现的行业类腐败案件;还有普通教师抄袭剽窃、“关系”学术等学术类腐败案件。这些现象严重损坏高校教育主体的形象,严重破坏反腐倡廉的教育环境,进而影响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加强大学生反腐倡廉教育的实践路径

面对大学生反腐倡廉教育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高校应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和中央纪委、教育部、监察部等的要求,采取切实措施,探寻实践路径,全面加强大学生的反腐倡廉教育工作。

1.提高思想认识,完善教育机制

高校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承担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重任,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反腐倡廉教育的成效直接影响到全社会反腐倡廉教育的结果,是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的重要举措。目前,由于社会环境复杂多样、多种思想观念并存、多元利益纷繁交错,现象滋生蔓延,高校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负面因素的影响和冲击,造成高校的反腐倡廉教育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对此,我们必须提高思想认识,完善反腐倡廉教育机制。一是要坚持“学校党委统一领导”的领导机制。反腐倡廉教育要纳入党委宣传教育的总体部署之中,健全各级党组织反腐倡廉教育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为大学生反腐倡廉教育的开展提供组织保障。二是要建立健全高校纪检监察部门,充分发挥协调和督查作用。随着高校的扩招和办学形式的多样化,一些新建高校、民办高校要么根本没有设立纪检监察部门,要么纪检监察部门有框无实形同虚设,对此,必须加强高校纪检监察部门的建立健全工作。高校纪检监察部门一方面要发挥协调作用,促进教育主体之间的联系与协作,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另一反面要发挥督查督导作用,促使教育主体切实落实反腐倡廉的工作职责。三是要加强反腐倡廉的专职教育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且结构合理的教育队伍,利用自身优势资源,有侧重地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并形成长效教育机制,筑牢大学生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2.夯实理论教育,注重内容的针对性

大学生的反腐倡廉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和廉正文化的熏陶,使其获得廉政知识、树立廉政信仰、培养廉政情感、形成廉政人格的过程。”[3]大学生的反腐倡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内容自然也是反腐倡廉教育的基础性东西,鉴于目前全国范围内还没有相关教材及配套资料,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夯实反腐倡廉的理论基础,为大学生筑起敬亷重洁、拒腐防变的道德防线。此外,高校反腐倡廉的教育对象包括党政干部、教师和学生三大类,他们所处岗位、工作学习经历、思想意识存在差异,层次有别,因此教育内容也不能全盘统一,必须分类分层,必须结合大学生身心特点、思想实际和理解接受能力,突出其针对性和侧重点。

3.活化形式载体,增强教育的吸引力

黑格尔说:“方法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容的灵魂。”“只有正确的方法才能够规范思想,指导思想去把握实质。”[4]党的十之后,虽然惩治腐败的力度不断加大,反腐倡廉教育不断深入,但腐败现象仍未真正的有效遏制,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这与当前的反腐倡廉教育流于形式、内容枯燥、载体僵化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在大学生反腐倡廉的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活化教育形式、创新教育载体,增强大学生对反腐倡廉教育的吸引力。首先,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中定期安排一些反腐倡廉的教育内容和专题讲座;其次,可以不定期邀请一些研究腐败问题的专家和司法工作人员到学校举行反腐倡廉教育专题讲座;再次,可以因地制宜拓宽教育渠道,选择知识竞赛、主题辩论、主题演讲、征文比赛等参与性强、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使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教育内容内化于心。最后,把传统媒介和现代媒介相结合,发挥报纸书刊、宣传片等传统媒介的优势的同时紧跟信息时代步伐,利用短信、微博、飞信、微信等媒介即时化、个性化的特点,让大学生的反腐倡廉教育突破时空局限,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融入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4.优化教育环境,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合力

教育环境对一个人廉政品行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学生的反腐倡廉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合力作用。首先,家庭教育应该摆在第一位。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接受廉洁教育的起点,“正是家庭首先向孩子作出对现存世界的解说,向他介绍某些道德、社会、宗教和政治价值观。而且,如果父母关心政治,他们的兴趣通常会传给子女。父母常常把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党定向传给他们”。[5]可见,家庭教育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廉洁价值观和行为。其次,学校教育是主阵地。学校教育中除了重视理论教育的系统性和针对性之外,还应加强反腐倡廉的校园文化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同时,学校党政机关人员和教师在工作中要以身作则,廉洁从业、廉洁从教,做好榜样示范作用,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最后,社会教育是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补充和强化,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接受反腐倡廉教育的效果。如果一个社会盛行、社会风气败坏,势必导致家庭和学校的反腐倡廉教育功亏一篑。所以,大学生的反腐倡廉教育工作,全社会都有参与的责任,社会教育不容忽视。

四、结束语

加强大学生反腐倡廉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能够得到全面的贯彻落实。高校要适应形势的变化,加强研究,着力创新,不断推进大学生的反腐倡廉教育上新台阶,筑牢大学生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参考文献

[1]十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eB/oL].中国教育部门户网,2012-01-07.

[3]李平贵、张素园.高校学生反腐倡廉教育的困境与路径:基于廉政社会化的分析视角[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

[4]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5](俄)托季米亚宁.美国人在政治文化和政治社会化方面的基本情况[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5(9).

家校合作反思篇6

关键词:反思文化;科研;发展

美国教育学者菲利普・曼纳说过:“是什么成就一所好的学校?一种情感、一种被全体员工所享有的情感(也包括家长和学生),这种情感就是:他们的学校是真正属于他们的。而这种情感来自哪里?文化!”办学实践证明,只有积淀深厚文化底蕴的学校,才能形成特色和品牌。学校核心发展力就是学校发展的特色文化。2015年2月以“反思特色文化”为亮点哈尔滨市第二十四中学成为哈市普通高色学校。学校在反思特色文化学校创建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把科研工作作为提升教育教学品质和内涵发展品味的助推器。早在2010年就确立了哈尔滨市规划重点课题――《反思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课堂有效性实践应用的研究》,通过科研引航,在针对不同主体的课堂教学考核课、教学风格展示课、高三团队合作反思、学生反思等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一、让反思发生在青年教师身上的研究――课堂教学考核课

案例:2014年3月18日上午第二节课,具有三年教龄的白老师提前三分钟走进自己的课堂准备上课,一转头,发现校领导和语文教研组组长、语文备课组组长以及三个学年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语文教师走了进来。上课铃声响起,讲台上白老师刚开始有些紧张,但随后恢复正常,逐渐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台下听课者对照课堂教学考核表逐一考核打分。下班前白老师将反思评价表、反思日记一同交到教导处。第二天下班前,接到教导处课堂考核书面90分的评价时,白老师终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著名教育家李镇西曾说过:“青年教师的潜力是无穷的,要不断超越自己。”学校应该发挥好外力作用挖掘其潜力。我校在反思特色文化学校创建的过程中注重他们专业成长的研究,以课堂考核课为依托激励和督促他们反思自己的成长。如案例中所提到课堂考核课是考评组对五年教龄以下的教师,采取推门听课的方式,根据制定的课堂考核表逐一打分,然后根据被听教师的自我反思评价表和反思日记综合评分,依据不同分数采取个别交谈、集中讨论、书面评议三种反馈方式通知本人,对于考核分数排在后百分之二十的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有待提高者,考评组会跟踪听课考核。课堂考核课要求青年教师对教学活动中的目标意识、主体意识、民主意识、情感意识、技能意识、效率意识、特色意识进行自我反思。白伟教师在反思日记中这样写到:“反思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是结果是幸福的。蚌的痛苦孕育着珍珠,破茧后才有成蝶的美丽。”

二、让反思发生在名师身上的研究――教学风格展示课

案例:2014年12月16日下午十二点半,前来听课的领导和教师早早就来到主楼电教馆,电教馆内座无虚席。上课铃声响起,教数学的于老师稳步走上讲台开始授课。整节课于老师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她几乎没有代替学生做过任何结论,总是引领学生发现问题,然后引导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获得学习体验。于老师课堂教学风格的特点是:庄重朴实,娴熟老练;严谨不苟,韵味醇厚。课后于老师做了个人课后反思汇报,博得众口称赞。

著名教育家钱梦龙先生说过,名师“不意味着功成名就,从此可以坐享其成。要不断追求不断超越,方能成就一番事业”。我校注重名师培养,将名师培养目标定位为:师德高尚,教育理念先进,理论素养深厚,拥有教学专长,形成鲜明的教学风格。凝练出自己的教学主张,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特色。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当中,取得良好的教学业绩。得到同行认可,在省市有一定知名度,在学生、家长、学校中有良好口碑。响鼓还须重锤敲,快马还得加一鞭,为了克服名师的职业倦怠、消极心态,更好地发挥其引航作用,增强其幸福感,同时也为了激励名师,我校在反思特色文化创建的过程中注重让反思发生在名师身上的研究,教学风格展示课便是其中的一种。学校每学期都会选出一位名师做教学风格展示课,届时邀请哈尔滨市学科教研员、区进修学校教研员、兄弟学校优秀老师就教师的教学特色进行研究、讨论,同时要求做展示课的教师提炼、总结、升华自己的教学特长,使他们成为“实践的反思者”和“反思的实践者”,让他们在反思中提升自己的内涵。于老师在课后反思中这样写到:“教学风格展示课这个舞台,让我尽情演绎自己的风采,身心愉悦精神充实,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体验到了幸福。我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

三、让反思发生在团队身上的研究――高三团队合作反思模式

案例:2015年3月12日下午第一节课,高三教学楼二楼会议室温暖如春,这里摆放着鲜花和水果,心理教师杨老师坐在主席台开始阐述自己近期的心理辅导工作:“这次哈尔滨市一模学生成绩不理想,对各层次的学生均产生了压力,一周的时间内心理咨询室接待了11名同学,对他们进行了心理辅导。同时加强了和班主任的合作和与科任教师的交流。反思中我也发现,自身由于以怕耽误考生学习为借口,没有主动找学生沟通,心理测试问卷还有待改善,在下一步的工作中会及时改正,团队中有的科任自身有急躁的情绪,对学生疏导不够……总之我们团队会精诚合作,做好学生的保障工作……”这是杨老师参加今年三月心理教师、班主任、科任团队反思交流的掠影。

当代教育家刘京海说:“教师专业化最大的难点是教师团队的整体提升。”如何攻破此难点,我校在反思特色文化创建的过程中开展了高三团队合作反思模式方面的研究。每周进行一次高三学科备课组团队反思交流,每两周进行一次高三班主任团队反思交流,每三周进行一次高三班级学科团队反思交流,每月进行一次心理教师、班主任、科任团队反思交流,每月进行一次高三整体团队的反思交流,高考结束后高三团队的反思交流,所有交流均在严谨、务实的氛围中进行。学校校级领导参与其中,指派信息技术教师全程录制,回放整理作为研究资料。团队合作反思模式得到了高三教师的认可和肯定,高三组于海丰老师这样说道:“我们高三教师现在就是一个拳头,是一个用汗水与心血精心打造的幸福卓越的团队,我们躬耕不辍。”于老师这样写到:“高考不是一个人的高考,成绩不是一个人的成绩,备课组是一个整体,不能有单独行动的例外。”

四、让反思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研究――特色课程开发

案例:2014年10月10日下午,高一三班孙亮怀着期待的心情,跟随其他70名选报“走进夏青文化艺术馆”特色课程的同学,来到了坐落于哈南工业新城松花路9号中国云谷的夏青艺术纪念馆。在讲解员的解说下依次参观了“前言、求学之路、播音岁月、授业解惑、播音成就、恒久缅怀和结束语”七个部分。无论哪个环节,孙亮都认真地记录着,孙亮在自己的反思感悟中写到:“我深情缅怀用声音记录世界,传递正能量的夏青老师!会铭记这位从哈南工业新城核心区走出的优秀艺术家……”

走进夏青文化艺术馆只是我校特色课程的一个缩影。我校依据创建反思特色文化实际情况和办学基础,坚持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我校制定的特色课程体系是以反思为核心理念的体系,这一理念作为灵魂贯穿于每一个具体的课程之中。在不断摸索中,我校的特色课程为必修、选修、活动三大类。必修类包括:德育实践活动课、德育学科渗透课、心理课程、经典诵读;选修类包括社区志愿服务、走进动漫、走进云谷、走进731陈列馆、走进夏青艺术纪念馆、走进企业;活动类包括读书活动、军训活动、高二成人仪式、高三毕业典礼、艺术节、人生规划活动等。每一种课程都制定了以不同反思点为内容的具有多种评价主体的学生评价表。每一种课程的落脚点都侧重学生深刻的反思感悟。特色课程的开发,使学生形成了反思习惯,将反思作为一种品质。

家校合作反思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策;反馈机制

引言:

本文以系统工程理论为基础,把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将传统单向线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转变为多向互动的模式,分别从青少年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方面出发,建立长期有效的以青少年为主体,学校、家庭和社会互动的反馈调节机制,保证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为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1、现阶段我国青少年的思想现状分析

(1)积极方面

积极方面主要表现在大部分青少年有较高的爱国热情、对我国社会主义进程和发展速度满怀希望、有较好的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同时注意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言行举止,具有良好自我奋斗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2)消极方面

消极方面主要表现在少数青少年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不够坚定、法律意识的淡薄,拜金主义严重,追求利益现实化、缺乏社会责任感、自我意识膨胀、追求精神满足,过分沉溺于网络等虚拟世界,实践和行动能力较差、铺张浪费、攀比和虚荣心强。

2、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分析

(1)社会原因

社会上不良之风和封建思想在一定程度对青少年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可忽视的因素;社会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忽略了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部门之间各行其事,缺少协调,使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出现漏洞,进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和有效进行;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政治、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渗透,对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学校原因

在我国应试教育模式下,大多数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侧重于智力教育和应试能力培训,学校教育内容难度逐渐增加、升学竞争日益激烈,迫使学生每天做题、应付考试,很少将培养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渗透到其中,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同时,学校教育与社会和家庭教育的严重脱节,导致部分学生自暴自弃,厌学、逃学、辍学,过早进入社会。

(3)家庭原因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心理、行为及性格养成有重要的影响。传统的思想认为孩子的教育是学校的责任,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长缺乏和孩子以及学校的沟通,导致青少年家庭教育和学校、社会教育严重脱节。一部分家长因为急于求成,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导致青少年产生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部分家庭对孩子过于溺爱,致使部分青少年缺乏独立自主能力;少数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向青少年灌输封建迷信思想和伪科学理论,影响了青少年的正确世界观。

(4)家庭-学校-社会-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反馈体系的缺失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个方面,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没有形成以青少年为中心,以家庭-学校-社会为主导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脱节,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没有严格落到实处。

3、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对策研究

(1)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各级党组织和政府职能部门及有关团体的支持和配合,建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中的支撑、保障机制和成效的反馈评估机制;加强青少年社区成长环境的优化、监督机制;利用现代化的网络资源,建立专门的思想教育专栏和信息交流平台,积极主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正面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树立正确的学校教育导向

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方面的专业培养,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置于日常教育的首要位置,坚持以人为本,以青少年为主体,智育与德育相结合的原则;转变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将传统灌输模式与渗透模式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理论联系实际,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同时,积极组织青少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3)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长应提高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树立起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用合适的方式和方法主动与孩子进行思想方面的沟通,向孩子传递积极向上的思想。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开展各项活动,定期向学校老师咨询孩子的在校表现,以便于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况,同时将孩子在家里的行为和思想及时向老师反馈。

(4)构建家庭-学校-社会思想教育反馈体系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应该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社会的合作,形成一个互相作用,不断协调,目标一致的具有相应反馈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进而保证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能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22.

[2]朱永新、程晋宽、鲍寅初.中国道德教育[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247.

[3]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56.

[4]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5.

家校合作反思篇8

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去极端化”主题教育,引导师生们认清了宗教极端思想危害各族人民利益的反动本质,增强了师生们维护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感和积极性。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学校去极端化工作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校去极端化工作总结范文一为进一步提高广大师生对各类非法宗教活动的认识,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新风尚,使广大师生对非法宗教活动的危害性得到充分认识,从而增强主动抵制、揭发非法宗教活动的能力。青得里中心学校在12月9日下午,开展了“远离宗教极端思想、去极端化”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本次活动,全乡共有五所分校100多人参加,各分校领导、教师、学生都能积极参加本次的主题教育。主题教育分别有:爱国歌曲、“去极端化”的小品表演、演讲、绘画作品展等几项内容。特别是老师与学生编排的《我要上学》、《返校的孩子》、《请让孩子上学吧》、《孩子是我们的未来》等小品,反映了孩子在家长的逼迫下穿上了吉里巴莆服,在家里干家务,参加非法宗教活动等。老师知道后,联系了驻村干部、派出所干警、学生一起走访了这些孩子。通过老师、驻村干部、派出所干警的宣传教育,学生的劝说,家长醒悟了:不让孩子上学,穿吉里巴莆服,参加非法宗教活动都是违法违纪,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于是学生的家长让孩子脱掉了吉里巴莆服,并主动送孩子上学。师生逼真的演绎,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师生,师生为表演的同学和老师们送上了热烈的掌声,使我校“去极端化”主题教育推向了高潮。接着有师生们弹唱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和谐新疆》、《爱我中华》等歌曲,再一次渲染了整个舞台,雄壮激昂的歌声让各族师生的心更紧紧的贴在了一起。

形式多样的“去极端化”主题教育,引导师生们认清了宗教极端思想危害各族人民利益的反动本质,增强了师生们维护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大家纷纷表示:要自觉抵制宗教极端思想渗透,明辨是非,维护民族团结,不信谣、不传谣、珍惜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为家乡的稳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学校去极端化工作总结范文二为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的思想理念,旗帜鲜明的维护社会稳定,反对民族分裂,维护民族团结,遏制宗教极端思想向校园渗透,增强各族师生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进一步加大“去极端化”宣传教育工作力度,抢占意识形态主阵地。切实提高广大师生的辨别能力、免疫能力、防范能力,根据自治县委《自治县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安排意见》(焉党发[20__]1号)文件和焉党发〔20__〕1号-7号文件精神要求,结合我校开展“去极端化”宣传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在我校开展“去极端化”宣传教育

1、深入推进反恐严打专项行动,“去极端化”

(1)我校开展“去极端化”宣传教育以来,对重点人员、特殊群体进行摸排,我校不存在有“极端化思想”的重点人员、特殊群体。

(2)按照一名转化对象一名责任领导、一个转化教育小组一套工作方案和一套工作档案的要求,采取“一对一、点对点、面对面”的方式,成立转化教育小组,确定工作方案,我校不存在有“极端化思想”的重点人员、特殊群体,并随时做好排查,发现不良苗头及时转化疏导。安排所有在职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包联一到两名退休干部,与退休干部结成帮扶对子,做好退休教职工的“去极端化”宣传教育等工作。

(3)我校自开学初利用周一党政例会、周五全体教职工大会、年级组会积极开展法律、宗教知识、惠民政策宣传工作。

2、深入整治“三非”,“去极端化”

(1)我校不定期排查,师生中无参加地下讲经、学经、封斋、进入清真寺和利用讲台向学生宣讲反动言论和宗教思想等。

(2)我校不定时排查学校所有计算机、移动存储介质和师生手机,不存在利用计算机、手机登陆反动网站及宗教网站、利用网络或移动存储介质下载、存储、散播反动言论和宗教思想等。

(3)我校于4月24日召开离退休教职工座谈会,加强对离退休教职工“去极端化”宣传、教育、管理,并签订责任书。组织全体教职工分维、汉两种语言签订了《焉耆县第一中学维稳工作责任书》。安排所有在职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包联一到两名退休干部,与退休干部结成帮扶对子,做好退休教职工的“去极端化”宣传教育等工作。

(4)积极组织师生揭发检举非法宗教活动和宗教极端言行等

3、切实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去极端化”

(1)20__年寒假放假前在全体教职工中开展集中教育活动后又在春季开学初针对学生进行为期4天的集中教育。3月10日下午,召开了“去极端化”工作动员会,卡哈尔·热合曼作了动员讲话,要求全体师生们能旗帜鲜明的维护社会稳定,反对民族分裂,维护民族团结,遏制宗教极端思想向校园渗透。4月23日,由党支部书记卡哈尔·热合曼、副校长吾买尔江·阿吉针对高一、高二所有维语言学生进行_和反对宗教极端思想的讲座。

(2)按照教科局“千名教师进万家”大家访和包联帮扶等工作的要求将全体学生包联到课任教师在寒假期间已完成第一轮走访,现在利用周末课余时间进行二轮家访,不断追踪学生、家长思想动态。

(3)学校所有班级、民、汉师生之间已结成帮扶对子,进行生活习惯、学习方法、教学理念等交流探讨。

(4)学校组织所有课任教师利用节日、假日走进帮教教职工和学生家中,以开展了感化融情教育等工作。

(5)每周一升旗仪式有家长的身影和声音,让更多的家长已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积极发挥家长学校作用,但本学期家校研讨会计划在期中考试后召开,所以组织家长中的典型代表宣讲员讲优秀的家教案例和教子方法工作将在家校研讨会一并举行。发挥焉耆零距离、焉耆教育公众微信平台和学校局域网作用等工作。

4、开展“五项宣讲活动”,“去极端化”

(1)利用每天中午的校园广播、每班每月一次的主题队会和每周一次的班会,在师生中讲述学校、家乡发展变化、感受及自己身边的故事。

(2)校领导在周一党政例会、周五全体教职工大会发挥理论宣传优势,为教职工宣讲党的重大理论方针和形势政策任务等。

(3)4月23日,由法制副校长阿克木江·吾守尔结合“学习宪法尊法守法”主题活动暨第十二个“宪法法律宣传月”反对宗教极端思想的讲座。

(4)校内宣讲团开展“一反两讲”宣传教育活动:3月19日下午,聘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自治区教研室科员吐逊·艾山在我校进行全县教育系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去极端化”讲座,我校全体维语言教师听取了宣讲;4月17日,党办主任古丽尼尕尔·库尔班针对全体教职工开展了题为《“去极端化”与我的距离的专题讲座》。

(5)校内宣讲团开展民族团结、抵制宗教进校园等宣讲工作:党支部书记卡哈尔·热合曼从开学到现在利用每周一班会、主题队会逐班对学生进行“去极端化”宣传教育讲座。卡哈尔·热合曼于4月17日召集维语言15个班班主任,单独召开“去极端化”工作专题会议,探讨如何在维语言学生中开展去极端化工作。3月23日,校团委以“去极端化”为主题进行了班级黑板报宣传。

学校去极端化工作总结范文三为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十二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学校“去极端化”工作,巩固提升学校“去极端化”工作成果,霍城县水定镇中心学校多措并举做好寒假前后的“去宗教极端化”教育活动。

上好主题教育观摩课。1月19日,结合学生期末总结教育课,我校以班为单位,采取观看宣传教育片,班主任解读,学生讨论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去宗教极端化”的宣传教育。其中低、中、高段各选出了一个班级召开主题班队会,组织同阶段的班主任、教师、班干部观摩、交流、学习。全校共举“去宗教极端化”宣教19场次,受教育学生916人。组织主题班队会观摩3场次。参会教师105人。

召开专题家长会。组织一年级三个班的158名学生家长召开“去宗教极端化”主题家长会。通过观看音视频宣传教育片、班主任宣讲、家长交流,对学生家长进行了一次形象生动、准确详实的正面教育,提高了家长在“去宗教极端化”方面对孩子的教育能力。

签订承诺书、发放《告家长一封信》。为扩大“去极端化”主题宣传教育面,学校与全校学生家长签订了《家长承诺书》,保证孩子在寒假期间不参与任何形式的宗教活动。并发放了《告家长一封信》,告知家长学校寒假工作的安排和对学生的要求等,强调家长切实履行好监护人职责,做好孩子在假期的安全教育工作。共签订承诺书1079份,发放告家长一封信1079份。

安排了假期绘画、手抄报创作工作。围绕“去宗教极端化”手抄报、绘画大赛主题活动,安排学生在寒假期间以自身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进行“去宗教极端化”绘画、手抄报创作,提高学生反宗教极端化的思想意识。为开学开展“去宗教极端化”手抄报、绘画评比活动奠定基础。

通过系列活动,多措并举,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教育学生抵制宗教极端思想渗透的整体合力,为学生健康成长创作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家校合作反思篇9

关键词:中职英语教师教学研究实践探索

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教师成为研究者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教师长期工作在教育实践第一线,容易获得鲜活的、丰富的研究素材,有深刻的实践体验。教学活动给教师以灵感,让他发现问题、验证理论或开展实验。而科研活动又能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前沿性及时代感。以教学为主,把教学与教研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互相促进。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和提升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中职英语教师的教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鲜明的本校特色。教师应从自身和学校的实际需要出发,创建以校为本的教研基地,建立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多元的民主开放的校本教研制度,使教研活动更有效性与针对性。

1.教学反思

教学研究中的自我反思是教师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及教学理念等方面的问题,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之成为学者型教师成长的过程。校本教研呼唤反思性实践,教学反思是教师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教师之间合作交流的前提。一个缺乏反思的教师,即使教龄再长,也鲜有教学上的创新,最终难以摆脱“教书匠”的形象。

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绝不是简单地把某种现成的教育理论或知识照搬于教育实践的过程,而是教师将教育理论或知识与个人的情感、认知、价值、具体教学情境有机融合,从而形成个性化的教育哲学、教学理念的过程。各种教育理论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解释学习过程的道理。何况理论比实践或多或少地要落后若干节拍,而且知易行难。对于不少具体问题,教育学理论并不能提供现成的答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如何根据具体情况恰当把握和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是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的考验,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体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运用个人教育教学理论去审视、研究教学情境具体的问题,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边实践、边反思,包括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反思课堂的教学效果;注重教学前反思――教学设计,教学中反思――教学过程的监控,教学后反思――教学回顾。不断发现、分析、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而对教学方案作出调整和再实践,质疑解难,探索把具有普适性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情景性的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教师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特思考和独到的、创造性的见解。通过教学实践的真实感受完善对外语教育教学理论的理解,用不同的外语教学理论分析解释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外语语言现象和外语学习的过程,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升华,全面、系统地构建自己的实践知识,提炼经验,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教师应将教学与教研相结合,教学与反思相结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再实践,通过反思性教育实践改进英语教学效果,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监控能力,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教学反思成为教师超越自身经验的有效途径,教师的教育生涯肯定会少走弯路。反思型教学研究,不仅利于完善教研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提高校本教研活动质量,而且利于加快教师队伍由经验型、依赖型向学习型、研究型和学者型的转变进程,从而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推动校本教研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和教育教学实践的良性循环。

2.行动研究教育学

教研即“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是一种典型的行动研究。所谓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的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研究方法,它是研究者为科学地解决教育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在对问题诊断分析的基础上来拟定和实施行动计划。行动研究是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反思、改进教学的过程。它深深扎根于课堂教学之中,并从课堂教学情境中得到教学行为的支持。其目的在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反思能力。

英语教师立足于自身实际情况,将英语教育科学研究和英语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找准切入点,重要问题重点关注、集中力量重点解决,有计划、系统地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并不断改进,切实提高英语校本研究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教师可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来展开研究,也可以通过行动研究将自己新的观点、新的方法直接转化成行动。在发现、分析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成为研究者,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合作研究

在教学研究中,十分需要教师团体的合作研究。教师个体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个性特点及教学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客观存在着差异。加强合作性的专业切磋和探讨,才能更有效地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建立一个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共同体。

合作研究一是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校内教研组成员之间的合作研究,二是加强与兄弟学校之间的校际横向合作交流。教师之间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平等交流、协作的研讨活动,相互启发,加强合作,改变教学研究中孤军奋战、各自为政的现象。通过教研组成员间持续的交流合作,经过对一个问题反复的交流与实践,探讨理想的解决方法,差异逐渐融合,教师间结成学习、研究共同体,共享经验,共同成长;在互动合作中,点燃教师的研究激情,培养教师的团队精神,构建民主开放、协调合作的校本教研文化,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4.专家引领

校本教研强调“以校为本”开展研究,并不意味着校本教研是自我封闭的,相反,校本教研的实施更需要学校建立一种开放性的教研网络。专业人员的介入是校本教研纵深化和持续化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因素。积极建立与教研部门、高等学校等建立长期的教研合作关系,促进教育信息的交流,使中职教师走进学术的前沿,不断开拓视野;专家、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在校本教研中的示范、指导作用,给教师教研一个整体的方向感和借鉴的模式,引领学校的课程改革实施,借助他们的力量,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专业化的支持。

专业引领实质是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借助于专家的教育智慧反思教师教育行为及其背后的教育理念,提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并提供适合于当时场景的可供选择的行动方式。专家不仅向教师展示了具体的“教育智慧”,而且给教师提供了一种反思的示范。在资深教育专家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和教研有利于教师真正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形成教师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有利于教师形成新的创造、发展支点,从而获得专业发展的机会。随着教师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教师就可以独立完成专业的自我发展。

5.评价导向

评价是英语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宜的评价体系对校本教研的发展起着推动、激励导向的作用。根据英语学科教育的原则与目的,以科学的态度对教研全过程和结果实施有效监控。创设有利于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的导向机制,完善多元评价教师的方法。

要提高教师在评价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完善自下而上的评价方式。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他们最了解校本教研的实际情况,在校本教研的评价中最有发言权。因而校本教研的评价方式必然要打破以往的自上而下的方式,建立开放的评价机制,教师积极参与并结合学生、专家意见,形成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评价应该是发展性的。提倡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评价机制要使评价有机融入校本教研之中,使教师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的激励,增强教师教研的自信心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引导教师发挥潜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英语教师的专业成长,推动校本教研的发展。

校本教研指向教师实践行为改进,指向教师专业发展。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不仅研究学科专业知识,而且善于从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中发现问题和意义,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的认识,形成有效的教学策略,推进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促进学生的更大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成为研究者使教师的工作更富有创造性和内在魅力,提高了教师职业的学术性和职业魅力。

参考文献:

[1]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徐青根,贾冠杰.走进高中新课改[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家校合作反思篇10

关键词:校本研训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8--02

教师的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培养目标的实现,要造就一支业务过硬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必须改变旧的教师专业培训模式,,建立起适应新课程要求的培训模式,而校本研训就是一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培训模式。校本研训就是利用学校这个教师工作、成长的职场,把校本研究与校本研训结合起来,构建以校为本,以研导训,以训促研,提高教师素质,提高学校教育科研水平,促进教师专业优化发展的培训模式。校本研训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选择,是激活教育活力,提高教学质量,培育办学特色的关键。

第一,同专家和优秀教师“对话”,提升教师的研究意识。经常组织联系教育教学实际的理论研讨、定期请专家讲学,专家不仅会带来他们多年潜心研究的丰硕成果和前沿的教学理念,更带来研究的感悟和具体案例;优秀教师来自一线,他们的所思所为更容易引起教师共鸣,带给教师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启迪,甚至会“一语点醒梦中人”。在专家和优秀教师讲学的过程中,引导教师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专家或优秀教师就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对话和深入探讨。专家或优秀教师开设的专题讲座内容,以当代教育思想、教学理念作联系实际的诠释,或对新课程的具体问题作策略性指导。这些讲座起到“专家引领”的作用,实际上是利用“理论引领”的先导性引导教师专业发展。

第二,以教学反思为途径,培养“反思型”教师。反思是检验,反思是动力,没有反思就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实践与反思是共生的关系,实践反思应贯穿于职业生涯的全过程,实践的过程就是反思的过程,反思的过程是提升专业发展的过程。常规教学实践活动分为备课阶段、教学阶段、课后阶段,相应的分为备课阶段反思、教课阶段反思、课后阶段反思。在每个阶段都要有其反思的重点:备课阶段,应将反思重点放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方面;教课阶段,应强调解决发生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如教师的教的行为、学生学的行为以及教师与学生互动行为进行反思;课后阶段,主要对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进行回顾和分析,主要包括教师对自我教学行为的反思、征求学生意见的反思。总之,教师教学反思的过程既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第三,充分发挥教研组的功能,增强校本研训的实效。教研组是学校实施校本研修、促进学科教师成长与发展、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阵地。首先,应提高教研组长的管理意识。教研组长要转变自身角色,实现角色正确定位,教研组长除了教研活动的组织者和沟通者,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者,在教研活动中要恰到好处地促进教师良好的学习意识、学习能力、学习精神的培育;教研组长也是教研活动的策划者,教研组长不仅要策划教研组的日常教研活动,而且要对每个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具体目标和完成目标的可行性措施。教研组长应该把工作重心放在对每个教研组成员的解读上,即解读每个成员的个性、专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空间。教研组长要全面了解每个成员的个体情况,了解每个人的优点和不足,在工作中、生活上关心每个成员,帮助缓解教学压力,促进其专业发展。其次,从“行政”回归“专业”。教研组是教学研究的组织,不是行政组织,它的任务是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工作以提高教学质量,不是行政事务,带有行政管理职能的教研组必然会限制教师的专业发展。教研组应该为教师专业化服务的基层组织。对于教师而言,教研组是教师们发挥创新能力和聪明才智、自由言论并且从中可以得到发展的地方。再次从教学经验回归教学研究。教学工作的水平,首先取决于教师的业务水平及其教学法经验。教师在教研组活动过程中交流的内容应属于教学法研究,而不是根据某一课堂的教学实践随意的总结教学经验,随意总结的经验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更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借助教研组这个平台,应让教师获得更多的教学研究的机会,教学研究的基础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具有实用性的及适应学生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它不是人们平常认为的教学经验,教学研究的核心意义是教学生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最后,从“传统”教研回归“合作”教研。传统的教研方式是全组教师一起备课、观课,并且可以做到定时、定地点及定人数的形式。这样的教研活动方式与教师的实际需求较远,有走过场的现象,教师参加了教研活动却没有进行有效交流,使教研活动失去了教学研究的意义。教研组提供了交流和合作的渠道,但是教师之间缺少了积极的交流热情和平等交流的气氛。要促进教师积极的和平等的交流方式,首先要了解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问题为中心,跨学科组织教师进行合作交流,拓展教研组教师的学科视野,形成具有整体性的和多层次的思考方式,教研组长积极发挥学科协调者的角色和教学研究领头羊的角色,促进教师间平等交流和合作。

总之,只有通过有效的校本研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才能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