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全球经济数字化十篇全球经济数字化十篇

全球经济数字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9:38

全球经济数字化篇1

基本判断之一:数字经济将助力定盘中国经济前行新方位。发展数字经济,发挥其优势和特征,促进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增强发展的全局性整体性,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打造平等参与的发展环境,从而推动践行我国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实现我国经济的新发展。

基本判断之二:数字经济将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首先,数字经济将推动消费需求加速释放。随着网络环境的改善和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数字经济越发广泛地融入居民生活。其次,数字经济将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机器人等新技术新装备快速应用与发展,数字技术开始融入到传统产业之中,引领推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再者,数字经济将促进新兴业态培育汛蟆J字经济领域不断孕育出新模式新业态,倒逼传统行业领域的变革,打破贿的产业发展格局,催生出越来越多的经济增长点。

基本判断之三:数字经济将推动构筑中国经济竞争新优势。全球产业与经济竞争愈发激烈,各国家和地区莫不抓紧机会构筑自身竞争优势。我国人口基础大、单位数量多,市场规模大,能够构筑起数字市场优势;网络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发展迅速,移动互联网发展全球领先,能够构筑起数字基础优势;网民的数字消费意识强,对新模式、新业态的接受程度快,能够构筑起数字观念优势。综合来看,数字经济将推动构筑中国经济发展与竞争的新优势。

面向2017年与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将展现出七方面趋势:

一是数字经济内涵外延将持续陕速扩展。当前全球对数字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全球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等已非昔日可比,诞生出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新应用和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可以说,今天所说的数字经济,实际上是一种“新数字经济”。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模式的创新和认识的提升,数字经济的内涵将进一步创新。

二是需求增长将鼓足数字经济发展动力。从消费层面看,我国正处于消费升级期,数字消费又是消费的重点。从产业层面看,我国正处于产业升级期,大数据正成为与土地、劳动等同等重要的生产要素,智能制造正在引发新一轮制造业变革,数字化、虚拟化、智能化技术将贯穿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等将加快向传统行业渗透切入,产业升级需求将孕育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从创新层面看,数字经济将成为创新创业的重要领域,具有规模的智力资源、资金资源将涌入数字经济领域,为其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三是政策创新将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后金融危机时代,各个国家都在数字经济领域发力,试图加快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也在近两年持续推出了多个规划、指导意见,以加快推动大数据、互联网等数字经济领域的发展。未来,国家对数字经济的重视,将推动相关产业政策的创新,从而进一步优化数字经济的发展环境。

四是数字经济发展将加速完善保障支撑。推动数字经济发展,需注重配套保障建设。在基础保障方面,将进一步推进宽带网络升级、提高互联网普及率、发展新型应用基础设施。在创新保障方面,将加快信息技术创新步伐,推动数字技术与各领域的协同创新,打造公共创新服务载体,优化创业创新孵化空间。在安全保障方面,将加快建设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增强网络空间安全防御能力,加强数据资源和用户信息安全防护。在统计保障方面,将探索建设适应数字经济特点的统计体系,使数字经济发展成果可见、可观,为数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鼓足干劲。

五是数字红利共享机制建设将加速推进。要实现共享发展就要让数字经济发展的红利实现普惠性释放,为此需要推进打造相关机制,比如数字就业促进机制、数字技能提升机制、数字精准扶贫机制、数字政府强效机制等。

六是数字经济与资本的关系将更加密切。信息技术、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已成为资本市场瞩目的焦点。未来,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它与资本的关系更加密切。

全球经济数字化篇2

关键词:供给侧;iCt服务增值;数字经济;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6-0154-05

数字经济作为世界创新和包容性增长的动力,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政府的共识,而数字经济战略的制定往往会使得这些国家在数字信息革命浪潮下占据国际制高点[1](衡量数字经济主要是基础技术设施、it和通信部门投资、电子商务和宽带普及率等)。2016年举办的杭州G20峰会,中国首次将数字经济列为峰会的一项重要议题,主持并起草了《G20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如今,全球约有25亿人连接互联网,预计2020年互联网用户将增加到40亿人,2016年G20集F成员互联网经济规模达到4.2万亿美元,平均e-GDp增长率为4.2%,超出其GDp平均增长率5%以上。2010―2016年全球e-GDp平均增长率为11%,发达国家为8%、新兴经济体为18%。在数字经济不断驱动下,全球有28个国家制定了数字经济战略,分别是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捷克、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希腊、爱尔兰、意大利、日本、韩国、卢森堡、墨西哥、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土耳其、英国、埃及、拉脱维亚和立陶宛。虽然一些国家并未制定整体数字经济战略,但数字经济内容被包含在国家宽带战略、电子政务战略和网络安全战略和国家创新战略之中。数字经济将是未来增长最快,也最具潜力的领域。

一、全球iCt产品贸易和服务贸易的背离

纵观全球主要国家信息、通信和技术(informationCommunicationstechnology,简称iCt)产品贸易,其整体贸易中比重普遍出现下降趋势,这与经济全球化下生产网络的片段化和分散化趋势比较吻合[2]。与此相反,iCt服务贸易占各国服务贸易比重却普遍呈现上升趋势,表明iCt服务贸易对各国经济的促进作用在不断增强。

货物贸易方面,从出口看,2013年iCt产品出口占整体出口比重位居前十位的国家分别中国、韩国、斯洛伐克、匈牙利、捷克、以色列、爱沙尼亚、荷兰、美国和日本(如下页表1所示)。与2000年相比,有6个国家iCt产品出口占整体出口比重有所上升,分别是智利、捷克、波兰、斯洛伐克、中国和俄罗斯。从进口看,2013年iCt产品进口占整体进口比重位居前十位的国家分别是中国、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美国、荷兰、日本、爱沙尼亚、韩国和瑞典。与2000年相比,2013年有六个国家的iCt产品进口占整体进口比重有所上升,分别是捷克、斯洛伐克、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印度尼西亚。

服务贸易方面,从出口看,2013年iCt服务贸易出口占整体服务贸易出口比重位居前十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英国、德国、印度、法国、爱尔兰、中国、荷兰、比利时和西班牙。较2000年相比,2013年有4个国家的iCt服务贸易出口占整体服务贸易出口比重有所下降,分别是印度、意大利、印度尼西亚和冰岛;而增长较快的国家则分别是爱尔兰、比利时、巴西、西班牙、中国、芬兰和卢森堡(见下页表1)。

二、全球iCt服务业增加值的贡献

选取上述38个国家的最终iCt服务业需求作为研究对象,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简称oeCD)国家、非oeCD国家、中国、印度、美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iCt服务业对该38个国家的最终需求的满足程度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一)iCt服务业自我增值贡献占比偏高且自给自足模式明显

在全球生产片段化趋势下,iCt服务业增值的自我贡献部分占整体需求比重一直居高不下,以oeCD国家平均值来看,由1995年的75.73%下降至2011年的71.91%(如下页表2所示)。虽然呈现出小幅度下降,但是阶段性平均值一直在70%以上;相对于oeCD国家,BRiCS国家(包括巴西(Brazil)、俄罗斯(Russia)、印度(india)和中国(China))iCt服务业增值的自我贡献占整体需求比重则同样较高,由1995年的79.75%上升至2011年的82.89%,中国增幅相对较大,由1995年的84.29%上升到2011年的91.86%。iCt服务业的自我贡献率较高往往代表着该类服务业封闭度相对较高,其国内呈现典型的自给自足[3]。

(二)iCt服务业增值贡献表现出显著的区域集中性

以澳大利亚为例,1995年其iCt服务业自我增值为114.22亿美元,2000年、2005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和2011年分别为110.44亿美元、100.13亿美元、159.34亿美元、219.25亿美元、215.84亿美元和292.14亿美元,2000―2011年平均增速为20.73%,相对于全球对澳大利亚贡献的平均增速20.67%基本持平。但是,中国在其中所体现的参与度却较高,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51.45%,2011年中国iCt服务业对澳大利亚最终需求的贡献值达到4.05亿美元。oeCD国家iCt服务业对澳大利亚整体需求的贡献年均为7.99%,非oeCD国家对其年均贡献为4.93%,亚太经合组织(asia-pacificeconomicCooperation,缩写为apeC)国家则为7.82%,东盟国家是1.93%,北美自贸区国家是2.13%。

(三)发展中国家iCt服务对中国需求贡献的地域集中度和发展相似度较高

在对中国贡献较大的国家或集团中,apeC国家、东南亚国家和东亚国家位居前列(如本文表3所示)。相对于1995年的iCt贡献值,2011年iCt贡献值排名靠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是日本、美国、韩国、澳大利亚、巴西、德国、马来西亚、英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印度尼西亚和印度。但从增长速度来看,排名靠前的均为发展中经济体,分别是巴西、印度、沙特阿拉伯、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相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发达国家和地区的iCt服务业对中国贡献的增长速度较慢,如西班牙、荷兰、法国、日本、美国、德国、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可见,发展中国家的iCt服务对中国的贡献增速远超发达国家经济体。

三、全球数字经济战略的供给侧实施路径

从供给侧角度看,上述实施数字经济战略的28个国家努力改善、提供通信技术设施质量,促进信息通信技术领域变革[4],其目标共性主要体现在:支持信息通信技术部门研究和开发,促进信息通信技术标准建立,吸引风险资本投资对信息通信技术投资,加强信息通信技术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信息通信技术产品和服务出口[5]。各国数字经济战略的供给侧实施路接幸韵录父龇矫妫

一是普遍加强国内iCt基础设施建设。各国普遍将国内宽带容量和速度,提高宽带覆盖面积进而更好连接较为偏远的地区。这些国家对未来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都设定了目标,比如,加拿大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投入3.5亿加元使至少28万个加拿大家庭的宽带接入速度达到5兆比特每秒;美国国会考虑60亿美元的联邦拨款计划,以支持国内建设无线、互操作的宽带公共安全网络。提高宽带基础设施的弹性和适应性可以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6],这些国家通过建设包括海底电缆在内的国际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或者区域分布数据中心以鼓励和支持建设互联网的分布交换和备份系统[7]。

二是加速iCt新技术、商品和服务创新。这方面内容包括加速iCt研究和开发项目的培育,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是技术投资的优先领域,如开发超级计算机、发展云计算、深化大数据和信息网络分析;促进区域性或全球性iCt标准统一[8],例如,欧盟为了实现成员国任何新的it设备和应用程序、数据存储和服务的无缝交互链接进入,启动了互操作性标准建设;鼓励吸引外国资本对iCt领域进行投资,有些国家通过引入全球性竞争较强的风险投资改善iCt产业投资效应,或者鼓励初创型企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或者有针对性支持iCt创始公司在本国设立企业等[9];扩大iCt产品和服务出口,例如墨西哥数字经济战略的目标就是成为全球排名第二的it设备出口国,并且it产值要在全球居第四位。

三是建设数据开放和电子政府。数据开放的重点主要是政府以及公共部门的数据向民众开放,为民众和企业提供跨境数据服务[10]。通过建设一站式的电子商务网站,能够确保政府公共部门可以在一定权限下进行数据访问,实现普通商业数据为国家层面和政府政策的制定提供支撑[11]。一些国家也通过建设数字信任来完善国家管理,例如建立居民数字身份识别和电子审批系统等。

四是开展数字身份和电子认证。公民电子身份体系建设,包括移动数字身份体系、推进公民电子身份识别认证跨境下的可操作性。政府通过投入大量资金来建设高度安全和有效的电子公民身份信息系统,以便为公民和私营部门提供移动设备参与下的高效和可使用性[12]。同时,加强个人和机构数字号码的分配和设计,以便系统快速准确地对身份识别和验证。根据目前对于数据需求特征,合理合法设置行业数据知情标准,以确保政府可以对需要了解的关键行业数据进行获取、分析或者公开[13]。另外,开展电子文档验证服务,例如数字签名验证。

五是维护数字隐私和安全。数字信任是数字经济战略的目标和核心所在,而隐私保护是建设数字信任的基础。上述各国数字经济战略几乎都涉及隐私保护问题,并将隐私保护视同于知识产权保护行为。其做法主要有:提倡公司在使用和公布传播信息资料的自律性,公布和践行数字公民行为准则[14];出台最先进最有效的法律制度来保护公民和企业的核心敏感资料,比如为保障个人信息安全,专门成立机构来检测iCt技术的进步和技术形式的变革,及时修订落后法律和规章制度以符合技术进步要求,并且对已违反法律规定的相关方面实施制裁和惩戒;开展数字风险监测和预防研究,比如,政府与研究机构致力于开发和利用创新的网络安全监控系统,大力支持网络安全的相关研究等。

六是促进iCt与教育、医疗和运输结合。在加强iCt与教育融合方面,利用数字技术提高和改进驾驭系统的有效性,重视对教育机构的数字化建设投入,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推广和改善在线学习环境,为方便民众在图书馆使用相关数据而提供的个性化学习辅助或高效快捷的宽带解决方案。在iCt技术手段与医疗体系结合方面,加速远程医疗系统建设,提供在线健康和医疗保健预定,全面普及建设老年人等医疗电子档案,扩大远程医疗保险和福利范围,汇总研究和分析远程电子医疗出现的医疗纠纷以及制约电子医疗推广的制度障碍[15]。在iCt与运输物流结合方面,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创造一个安全、经济和环境友好型的道路交通体系。

七是促进信息包容和提升数字职业技能。促进信息包容方面,不断扩大对宽带接入服务不足的地区进行扶持,特别是辅助家庭弱势的社会群体,政府加速推进全民数字素养水平,提高网上风险自我防范意识教育、网上机会识别能力和捕捉能力[16]。提升数字职业技能方面,提升数字化素养以帮助女性回归工作岗位,以web为基础对劳动力进行培训、加大对数字培训机构公共资金支持,扩宽与数字技术相关的课程,提高iCt技术培训课程的数量,提高涉及信息和通信技术领域毕业生数量和水平,以及提高政府公务员数字技能。

四、对中国制定和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的启示

全球金融危机后,新兴国家日渐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动力,而我国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同时,应积极从供给侧角度制定和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并逐渐推动数字经济成为国家经济稳定增长的主要引擎。从以上主要国家实施数字经济战略的供给侧核心和实施路径看,可对我国数字经济战略的制定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培育国内数字市场。我国应大力培育国内数字经济良好的生存环境,在数字经济的管理上,政府监管和引导定位不是放松而是加强,在为数字经济参与方提供开放数据共享平台的同时,提供公开透明、法制化的市场环境。通过共享基础数据源方式促进数字经济参与方享有平等市场准入地位,进而降低参与的进入壁垒,扩大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是大力发展iCt基础设施建设。这不仅要为数字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宽带服务支持,更要加快对最先进数字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不断跨越与发达国家间的技术鸿沟,努力iCt领域形成技术优势和主导权。建立国内统一的高标准的iCt技术设施网络,为国内创新型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数字信息共享和分享型支持。

三是加速iCt新技术和商品及服务创新。我国应为数字技术的革新项目提供资金激励,并建设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共享开放式平台,这要在研发领域率先实现数字和信息的开放共享,降低企业数据重复搜集和数据库建设的成本。

四是建设强大的数字开放平台,促进电子政府服务体系的形成,不断丰富服务层次和内容,全面铺开数字城市网和智慧民生服务体系建设。

五是开展公民和企业数字身份数据库建设。大力拓展数字身份的识别和认证体系建设,为深化公民和企业的其他相关数据的采集形成构建平台。

六是继续加大维护数字隐私和数字安全。大力开展确保数字隐私和数字安全的技术研发,高度确保对数字经济参与者的数字信息保护。

七是促进iCt与其他民生领域或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一批切实可行的实用性技术以方便居民的日常生活,利用数字经济改善民生领域或助推其他产业,如智能制造业发展。

八是通过人力培训和开发不断提高数字经济参与者的数字职业技能水平,强调数字经济的普惠性,特备是要重视和实现对弱势群体的数字包容支持建设。

参考文献:

[1]D.w.Jorgenson,mSHo,K.J.Stiroh.LessonsfromtheUSgrowthresurgence[J].Journalofpolicymodeling,2010,(5):453-470.

[2]J.Jalavaa,m.pohjolab.therolesofelectricityandiCtineconomicgrowth:CaseFinland[J].explorationsineconomicHistory,2008,

(3):270-287.

[3]m.L.mueller,Y.park,J.Lee,t.Y.Kim.Digitalidentity:Howusersvaluetheattributesofonlineidentifiers[J].informationeconomics&

policy,2006,(4):405-422.

[4]w.D.nordhaus.productivityGrowthandtheneweconomy[J].Brookingspapersoneconomicactivity,2002,(2):211-244.

[5]p.m.Romer.increasingReturnsandLong-RunGrowth[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86,(5):1002-1037.

[6]p.a.David.theDynamoandtheComputer:anHistoricalperspectiveonthemodernproductivityparadox[J].americaneconomicReview,

1990,(2):355-361.

[7]何枭吟.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及我国的战略抉择[J].现代经济探讨,2013,(3):39-43.

[8]闫世刚.数字内容产业国际发展模式比较及借鉴[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104-107.

[9]D.w.Jorgenson,KJStiroh.informationtechnologyandGrowth[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99,(2):109-115.

[10]S.D.oliner,DeSichel.informationtechnologyandproductivity:wherearewenowandwherearewegoing?[J].Journalofpolicy

modeling,2003,(5):477-503.

[11]李忠民,周S颖.美国数字贸易发展态势及我国的对策思考[J].全球化,2014,(11):60-72.

[12]李忠民,周维颖,田仲他.数字贸易:发展态势、影响及对策[J].国际经济评论,2014,(6):131-144.

[13]张娜.我国数字经济现状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10):22-23.

[14]彭德雷.国际服务贸易协定(tiSa)谈判与中国路径选择[J].亚太经济,2015,(2):39-44.

[15]K.J.Stiroh,J.Baldwin,S.Greenstein,B.Hobijn,m.orl.areiCtSpilloversDrivingtheneweconomy?[J].Reviewofincome&wealth,

2011,(1):33-57.

全球经济数字化篇3

2016年天猫双11全球购物狂欢节1207亿元的销售额、17.5万笔/秒的交易峰值、12万笔/秒的支付峰值,是未来5年消费场景的实战性预演,背后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最新技术力量的支持。数据驱动经济增长。从计量的角度看,pB是大数据的临界点。根据iDC《数字宇宙报告》,到2020年人类拥有的数据量以ZB(1ZB=1,048,576pB)计量。预计,随着iot的应用普及和在线化,人类将迎来“数据核爆”。数据将如同农业时代的土地、资源、劳动力,工业时代的技术、资本一样,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生产要素。技术驱动发展范式持续创新。传统工业时代形成了包括科技研发模式、标准化流水线、批零体系、物质资源消耗等在内的发展范式,在数字技术的驱动下,消费者成为推动创新的核心力量,产业模式的变革围绕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而展开。在线常态化。

截至2016年,全球网民达32亿,智能手机用户达25亿,在线用户将逐步拓展到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到2016年6月,中国互联网网民达7.1亿,渗透率已经超过50%,日均上网达3.8小时。网络购物、支付宝、滴滴打车等已经成为路边小贩卖菜,偏远农村地区大妈购物,上班族出行的新常态,在线化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存在。

1.0vs2.0

数字经济1.0的核心是it化,互联网刚刚开始发育。在这个阶段,信息技术在传统的行业和领域得到推广应用,属于it技术的安装期。通过推广应用it技术,大大提升了原有经济系统的运行效率,降低了运行成本。同时,成长起了以it设备制造和相应软件业为主体的信息产业,互联网开始兴起并得到初步应用,但是没有能在全社会形成成熟的互联网商业模式。这个阶段持续到21世纪10年代。近年来,基于数字技术、以互联网平台为重要载体的数字经济发展开始兴起,我们称之为2.0时代。数字经济2.0的核心是Dt化,即万物在线互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数据成为驱动商业模式创新和发展的核心力量。数字经济2.0架构在“云网端”新基础设施之上,生长出互联网平台这一全新的经济组织,并带来了商业模式、组织模式、就业模式的革命性变化。对比1995年和2016年两个时代的主要互联网科技公司,我们可以发现二者在技术水平、业务方向、组织架构都存在着根本性的不同。

三大特征

架构在新的数字技术基础设施之上的数字经济2.0,具有平台化、数据化、普惠化三大特征。

平台化——平台是数字经济2.0的基础。依托“云网端”新基础设施,互联网平台创造了全新的商业环境。信息流不再被工业经济供应链体系中巨头所阻隔,供应商和消费者的距离大大缩短,沟通成本大大降低,直接支撑了大规模协作的形成。信息的透明使得企业信用不需要和规模挂钩,各种类型、各种行业的中小企业通过接入平台获得了直接服务消费者的机会。在物种上,成熟的数字经济2.0平台上的物种极为丰富。以阿里巴巴为例,平台为买卖双方提供了基础、标准的服务,大量个性化的商业服务,则由生态系统内各种各样的服务商所提供。目前,服务市场已聚集数万家服务商及服务者,为千万淘宝及天猫卖家提供服务,年交易规模数十亿,提供了包括店铺装修、图片拍摄、流量推广、商品管理、订单管理、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外包等相关服务与工具几十万个。借助数字经济2.0平台能够实现超大规模的协作。在大淘宝的零售平台上,大淘宝平台+4亿消费者+约1000万在线商家,共同构成了一个超大规模的分工/协作体系。这种超大规模的用户数,是工业时代的公司无法比拟的。

数据化——新兴的数字经济2.0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高度数据化。工业时代的公司,以it技术为核心实现数字化,数据的流动以及在线化范围有限,数据应用场景主要局限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小的生态圈之中。数字经济2.0时代,数据的流动与共享,推动着商业流程跨越企业边界,编织全新的生态网络与价值网络。正如埃森哲首席科学家齐韶先生所言:“云计算模糊了企业内部it与外部it的界线……公司间传统的数据与程序相隔离的状态将有望被打破,随之将出现新的商业生态和价值网络……未来五年,公司间的业务流程可能会高速增长,这反过来将有助于商业生态系统的建立……公司it系统一旦穿过防火墙,就非常容易与其它公司的it系统实现信息交流与交换,从而越过公司界线执行业务流程。”

普惠化——在数字经济2.0环境中,“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特点,实现了普惠科技、普惠金融和普惠贸易。在科技领域,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按需服务业务形态使得个人及各类企业可以用很低成本就轻松获得所需要的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而不再需要购买昂贵的软硬件产品和网络设备,大大降低了技术门槛,根据阿里研究院测算,云计算的使用可以使企业使用it的成本降低70%,创新效率提升3倍。在金融领域,以互联网信用为基础的新型信用评分模型,对于普惠金融的实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大数据统计概率计算,可以使得不同风险的个体得到精准的风险评估,从而能够匹配差异化的金融信贷服务,让更多的个体享受到适合其各自风险特质的金融信贷服务。据网商银行业务团队的计算,假设不良总金额保持不变,如有新型信用评分模型的支撑,那么可授信的客户数量将大幅提升。可授信的企业类客户数量将增长360%,为原有数量的4.6倍;可授信的个人类客户数量将增长1600%,为原有数量的17倍。

在全球贸易领域,数字经济2.0为全球带来了普惠贸易的全新局面。普惠贸易意味着各类贸易主体都能参与全球贸易并从中获利,贸易秩序也将更加公平公正。普惠贸易包括以下几个特点:弱势群体能够参与国际贸易;贸易流程更加方便透明;国际贸易信息对称;全球消费者能方便购买来自全球任意地点的商品;贸易中的参与主体,如消费者、小企业,都能从中获益。跨境电商快速发展、ewtp理念得到积极认可,正是普惠贸易快速发展的例证。

未来的样子

过去20年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这轮技术自身的积累与进步。而未来十年,这轮技术则向零售、制造、教育、医疗、文化等行业深入渗透。与此同时,各种新技术将层出不穷,量子计算、区块链与生物科技等将在未来获得突破性进展。伴随技术进步,经济组织也将进一步演化,数字经济2.0时代的平台经济体将进入蓬勃发展的黄金阶段,成为全球经济活动的主角,彻底改变我们的工作、生活。

想象一:自由连接体

在网络的连接下,数字经济将为社会创造上亿的就业机会,成为促进民生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亿万个体将成为数字经济生态系统中的一个个自由连接体,未来社会就业将出现六个趋势:

“平台+个人”的“平台式就业”将成为基本的就业景观。

基于互联网的“创业式就业”将成为一种重要的就业方式。

U盘式就业、分时就业、斜杠职业等“灵活就业”将极大提升人们的幸福感。

基于网络、跨越地理距离的“分布式就业”将越来越普遍。

基于数字技术的产业、商业和经济模式快速创新、快速演化、快速迭代,大量高度细分、快速演化的新职业将大量涌现。

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大学生、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将获得更加公平、更加可贵的就业机会。

预计未来十年到二十年:

未来十年,数字经济将创造更多的岗位和就业机会,人类将更多地倾向于成为芭蕾舞演员、专职音乐家、数学家、运动员、服装设计师、瑜伽大师、小说作者等等,成为给机器人安排任务的“主人”,人类和机器之间将形成一种共生共存关系。

未来二十年,八小时工作制将被打破,50%劳动力将通过网络实现自我雇佣和自由就业,灵活就业成为未来人们的重要就业形态。

未来二十年,在制造业领域60%、服务业领域30%的重复、枯燥、繁重劳动,以及大量的家庭服务将被人工智能机器人取代,人工智能机器人将成为重要的劳动力大军,形成人类特定时期的技术性失业。

想象二:人人经济

在网络的连接下,每一个个体都有权力、有机会成为数字经济活动中的活跃主体。每一个个体的创新、创业、创意、创造能力将得到极大释放,人人设计、人人制造、人人销售、人人消费、人人贸易、人人银行、人人物流等新的生产经营模式将逐步涌现,催生人类经济活动的新范式,形成人人经济的新景象。

预计未来十年:

经济和产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数字经济规模将超越制造业规模,贡献全球25%的经济总量。

众创众设将成为企业与用户改进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的重要创新方式,用户和消费者通过网络参与研发设计,成为企业聚集智慧,提升研发设计能力的新渠道。

4D打印将成为满足个人化、快捷需求的重要制造模式。

自然人经营权、消费权、资源获得权,将成为数字经济时代人类的重要权力。人人都有利用互联网开设网店、开网约车、售卖自家农产品、交换个人闲置物品等的权力;人人都拥有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商品和服务的权力;人人都享有通过自己的信用、无需担保平等地获得贷款等金融普惠服务的权力。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将成为数字经济服务业发展的新形态。每一个个体在获得金融普惠服务、快捷高效物流服务的同时,也有权利和义务为经济社会活动提供资金支持、物流快递等服务并从中获得收益和报酬。

想象三:平台经济体

技术的创新将伴随经济组织的变革,“共享平台+企业/个人”的经济组织方式在未来20年将获得突破性进展。当小企业或个体接入到“平台经济体”,他们将变得强大起来,能像大企业一样可以自由地进行创造、创作并在全球分享、交易。个体只要有一块屋顶就能做太阳能的生意;有一辆车就可以做网约车;通过手机甚至联网的眼镜就能买卖全球。

想象四:万物在线与数据核爆

移动互联网如同一个强大吸引力的黑洞,将世界万物连接在一起。到2016年底,全球网民数量将突破35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26。人的在线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同时,物的在线化也正在迅猛发展。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构建了互联互通的网络,人与机器自由穿梭在边界日益模糊的虚拟与现实之间,共同编织着生动的实时在线世界。数据量将呈现爆发式增长,真正成为核心生产要素,通过在线数据、迭代算法、实时计算匹配供需,进行市场资源配置。

预计未来十年:

超过万亿传感器将接入移动互联网,超过10%的衣服、鞋、眼镜等都能接入移动互联网,首款植入人体式手机也将上市。

无人驾驶汽车将占美国汽车保有量的10%,人们将乐于使用汽车共享计划而非使用私家车,全球范围内使用汽车共享服务的行驶里程将超过私家车。

超过10%的人拥有人工智能私人助理,帮助我们买菜、饮食搭配、健康建议、安排行程、补充知识等。

自然人机交互成为主流,人类可以通过自然语言、身体动作甚至思考意识与机器进行交流。

全球的数据量将超过230ZB,以数据计算为基础的零人工干预的经济模式也将迅猛增加,将超过经济总量的10%。

计算量将代替耗电量成为衡量经济活跃度的重要指标。

想象五:再造经济学理论

数字经济是以交易和账户为中心的经济体系,交易效率远远超过生产效率,不同于以生产为中心的工业经济体系。从生产到消费,从柜台到平台,从it到Dt,数字经济的发展对经济学带来三大冲击:一是诸如市场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边际成本理论、博弈论、就业理论、产权理论、竞争理论等一些具体领域;二是资源稀缺性、理性人等基本假设;三是方法论。

预计未来十年:

经济学研究者将更深入地参与到数字经济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数字经济的核心概念,研究数字经济的核心问题,创造性地构建起数字经济的理论体系或框架。

全球经济数字化篇4

互联网进一步普及,推动弥合数字鸿沟

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各国加快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移动蜂窝网络已覆盖95%的人口。预计2016年底,全球固定宽带用户数将达到8.84亿,移动宽带用户数将达到36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有75%和50%的用户带宽达到10mbps。截至2015年底,全球大多数发达国家、83个发展中国家和5个最不发达国家都已实现宽带委员会提出的价格可承受性目标。过去一年,全球ipv6增长翻番,有力支持未来基础设施的发展。

信息通信技术领域保持创新活力。信息通信技术继续成为全球研发投入最集中、创新最活跃、应用最广泛、辐射带动最大的技术创新领域。2015年,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合作条约(pCt)框架内,计算机技术类、数字通信类和电子机械类专利申请数量位列前三。2016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全球十大科技突破性技术中,涉及信息通信技术领域的占6项。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产业规模高速扩张。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预计2016年至2020年复合年增长率达22%,大数据市场规模预计从2015年的0.14万亿美元将增长到2020年的1.03万亿美元。随着“工业4.0”、“工业互联网”等概念的出现,对海量数据深度挖掘和专业分析、庞大计算能力等的需求,培育了新的市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技术三者结合,成为向各行业渗透的重要切入点。智慧城市项目全面启动,中国、印度、韩国、新加坡、美国等国均推出了智慧城市建设计划和项目。

弥合数字鸿沟取得实质性进展。全球互联网用户保持增长,从2015年32亿提升至2016年35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7.1%,但仍有半数以上人口未使用过互联网。发达国家互联网用户普及率超过80%,而最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网民数量(2.7亿)普及率仅为23.5%。金砖国家果阿峰会认为应采取多维度、包容性措施,致力于消除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数字和技术鸿沟。

网络文化繁荣发展,交流互鉴不断深化

国际组织积极推动网络文化多样性。联合国通过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明确提出信息通信技术对保护文化创意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wSiS十年审议决议提出要用数字技术保护和记录文化遗产。G20杭州峰会《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主张要通过网络空间繁荣文化,认可多语言原则的重要性。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提出,将年轻人对全球性问题的理解以及对文化多元性和文化宽容的态度纳入“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

互联w对多语种的支持让更多文化内容得以展现。人类文化以数字化形式在网络空间持续繁荣,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2016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世界语言地图”项目,促进世界语言在互联网上的发展。互联网应用所能支持的语言种类已超过300种,网络的包容性让更多文化成果得以传承。多语种域名发展取得明显进展,包含保加利亚、印度等39个国家和地区提交申请的53个多语种国家和地区顶级域字符串通过iCann评估流程,其中43个已入根。

移动社交平台为不同文化群体的交流提供便利。移动社交平台对文化多样性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2016年移动社交用户达24.4亿人,成为人们网络社交应用的主流。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语音识别、翻译软件等应用取得显著发展,进一步便利了不同语言间的文化交流。

数字经济持续发展,各方共享数字红利

各国和地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世界经济加速向以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为重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转变。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互联网媒体和数字物流等领域,创新型iCt企业和互联网初创企业正在创造新的商业模式。2015年以来,欧盟推动数字化单一市场建设。2016年,G20杭州峰会宣布将数字经济作为全球经济增长日益重要的驱动力;oeCD召开的数字经济部长会议确认了数字化议程的四个关键政策领域。

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互联网推动更多跨境货物、服务贸易,使更多消费者和企业摆脱国家边界限制。据预测,2016年,全球电子商务零售市场规模将达1.9万亿美元,其中欧洲电商市场规模将达0.51万亿欧元,中国网络零售额将达0.8万亿美元。

数字红利有力支撑全球可持续发展。互联网通过消除信息障碍、优化要素配置等,降低了全社会的信息、交易成本,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目标提供有力支撑,使得边远地区、贫困家庭以及各类弱势群体的人们都有机会享受数字红利。

网络安全问题凸显,国际社会积极应对

多国和地区加强网络安全顶层设计。2016年,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台或完善网络安全战略规划,颁布法律法规,设立专职机构,完善机制建设,开展宣传教育,提升全民网络安全意识,培育网络安全文化,加强能力建设和国际合作。

关键基础设施和数据保护成为全球关注重点。各国政府纷纷将关键基础设施保护提升到国家安全层面,政策和标准,开展专项行动,着力提升防护能力。各方高度重视数据保护的标准建设,积极探索跨境数据流动的规则,探讨分享最佳实践。

各方积极应对网络犯罪与网络恐怖主义威胁。网络犯罪与网络恐怖主义严重危及全世界的和平安全。各国致力于通过跨国司法与安全合作,有效打击网络犯罪与网络恐怖主义,防止将技术、通信和资源用于犯罪或恐怖主义目的,根除恐怖主义和极端思潮在网络空间传播的基础与土壤。打击网络犯罪的双、多边合作机制相继建立。

网络空间国际治理进展积极,新成果令人期待

网络空间国际规则对话积极活跃。第五届联合国信息安全政府专家组会议聚焦网络空间国家行为规范及国际法在信息通信技术领域的适用、信任措施等问题,取得良好开端。上合组织元首理事会会议发表《塔什干宣言》,支持在联合国框架内制定网络空间负责任国家行为的普遍规范、原则和准则。G20、oeCD、金砖国家、东盟等均积极开展合作,共同应对网络空间的威胁与挑战。

国际社会积极推动互联网治理体系构建与完善。更多国家强调尊重各国平等参与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的权利,认为应在尊重和不干涉他国内政原则基础上加强合作,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治理新秩序。2016年wSiS与iGF启动新的十年进程,支持包容性与可持续发展成为治理主题。G20杭州峰会一致认为互联网治理应继续遵循wSiS成果,强调政府、私营部门、民间社会、技术团体和国际组织等各方应根据其各自的角色和责任充分、积极参与互联网治理。国际电信联盟(itU)、世界经济论坛(weF)等国际机构持续讨论网络空间发展治理问题。iana职能管理权移交完成,各方期待iCann进一步国际化。

国际社会持续致力于儿童在线保护。国际社会高度重视有害信息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制定行动计划,推动各方参与,开通投诉热线,开展国际合作,有效打击网上儿童色情,治理网络欺凌等。第二届“儿童在线保护”(weprotect)全球论坛上,41个参会国共同签署联合行动声明。

展望未来

世界互联网大会高级别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认为,今后一段时间,全球互联网发展和治理将呈现如下趋荩

1、发展中国家将继续在全球互联网发展中保持令人瞩目的势头,数字鸿沟问题仍然备受关注,数字红利逐渐惠及全人类,以促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的实现。

2、网络空间文化交流将更加频繁,网络文化日益繁荣,文化多样性获得更多的理解与尊重。

3、各国将继续保持对网络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在尊重网络、尊重《联合国》等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基础上,制定各方普遍接受的网络空间国际规则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愿望。

4、多边参与、多方参与将成为互联网治理常态,政府、国际组织、互联网企业、技术社群、民间机构、科研院校、公民个人等各个主体积极作为,共同推动“共享、共治”的务实合作进一步深化,为实现互联网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实质性贡献。

全球经济数字化篇5

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市场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新的发展形势面前,企业获得了诸多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重大挑战。在激烈的市场经济形势下,企业要想占据更广阔的市场份额,以维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加强对各方面的控制与管理,促进自身综合实力不断增长,以此提升市场竞争力。员工作为企业经营与发展过程,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源,需要得到高度的重视。经济全球化发展,对企业员工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企业需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形势以及自身的发展状况、员工的实际,剖析员工队伍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培训工作,以此促进员工素质的整体提升,进而推动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

二.检索策略

1.检索工具:百度学术、知网、中文数据库万方信息资源系统、国家数字图书馆。

2.检索词:经济全球化,素质,员工素质,员工专业素质,员工基本素质,员工政治素质。(其中包括上位词同位词及下位词。)

3.拟定检索式:经济全球化and(素质or员工素质or员工政治素质or员工专业素质or员工基本素质)

三.检索结果

(在中文数据库万方信息资源系统检索到200条,贵州数字图书馆404条,百度学术85900条,知网171918条)

以下是部分文献:

1.测绘系统员工培训研究作者:陈凌文献类型:学位论文文献来源:吉林大学时间:2007

2.m企业核心员工流逝的对策研究作者:金依梅文献类型:学位论文文献来源:南京大学时间:2015

3.互联网支付企业员工培训问题余对策研究作者:郑志慧文献类型:学位论文文献来源:东北师范大学时间:2016

4.我国中小企业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研究作者:周雅琴文献类型:学位论文文献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时间:2016

5.中国移动宁夏公司员工能力素质模型搭建与应用研究作者:赵琨鹏文献类型:学位论文时间2012

6.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星级酒店个性化服务质量的对策研究作者:彭昕文献类型:学位论文文献来源:四川财经大学时间:2008

7.我国邮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作者:冯岩文献类型:学位论文文献来源:河北师范大学时间:2017

8.经济全球化对领导干部的素质要求作者:曹海燕文献类型:期刊文献来源:领导之友时间:2004

9.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经理人道德素质研究作者:范伟文献类型:学位论文文献来源;河北科技大学时间:2011

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企业文化建设研究作者:王凯文献类型:学位论文文献来源:齐齐哈尔大学时间:2016

11.经济全球化与企业家素质作者:陈万春文献类型:期刊文献来源:探索与争鸣

时间:2002

12.艾因泰克公司技术体系培训改进研究作者:陈海霞文献类型:学位论文文献来源:湖南大学时间:2015

13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作者:刘彬让文献类型:学位论文文献来源:西北农业科技大学时间:2005

14.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外宣翻译人才的基本素质作者:马文喜,吕春媚文献类型:期刊文献来源:牡丹江大学学报时间:2012

15.论经济全球化对知识分子素质的新要求作者:王军文献类型:期刊文献来源:黑河学刊时间:2005

四.检索效果评价

1.本次检索采用了四种检索工具,查询的结果包括学位论文,期刊等文献资料,检索工具不同检索词不同,查准率查全率也有所不同。

全球经济数字化篇6

为应对全球经济增速低缓、复苏乏力的挑战,中国作为2016年二十国集团(G20)主席国,首次将“数字经济”列为G20创新增长蓝图中的一项重要议题,并于2016年9月在杭州峰会上通过了《G20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这是全球首个由多国领导人共同签署的数字经济政策文件,也是首个数字经济的全球规则。

半年后,一场助推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大会又在同一地点幕起。4月8日,新华三navigate2017领航者峰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G20杭州峰会主会场)举办。这场以“新it,新经济”为主题的峰会,吸引了近8000名行业代表和it专业人士现场参与活动,超20万人在线观看直播。峰会现场,新华三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于英涛公布了“应用驱动,云领未来”的最新战略。

新华三品牌重组成立还未满一年,国家层面达成的数字经济全球共识仅半年,新华三集团率先召集“领航者”展现战略雄心的底气究竟何在?接受本刊独家专访时,于英涛道出了新华三推出“应用驱动,云领未来”背后的深意。

2万亿市场驱动

2016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了“新经济”概念,要求百行百业培育新动能,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发展。2017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的“数字经济”作为促进新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形式,再次引发热议。

在于英涛看来,本次领航者峰会,从“新it,新经济”的主题到助推数字经济发展的议题设置,正是顺应了当下新经济与数字经济间的紧密关系,而新华三的“新it”解决方案也将助力百行百业弯道超车,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

这个能助力百行百业转型发展的“新it”,自2013年由华三首次提出后,已经成为集团的品牌烙印,新华三品牌成立后“新it”概念也实现了全面升级。

“新华三眼中的‘新it’就是it的全面云化。”于英涛说,“传统it的简单云化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云必须要满足各行各业传统与新兴应用的需求,让‘新it’为各生产要素做乘法,为新经济发展提供‘引擎’。”

新华三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于英涛现场演讲。

于英涛强调,新it是数字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信息化技术变革的聚合,它从it基础设施的虚拟化、资源池化开始,融合了大数据、大互联平台、大安全防护以及创新的服务与模式,为应用的创新提供支撑,由此“新it”也将迎来市场全面爆发期。

国际数据公司(iDC)中国区总裁霍锦洁在峰会现场分享的数据也证明了于英涛对市场的预判。“到2019年,全球企业将支出2万亿美元用于实施和管理数据转型,到2020年全球企业对云产品的支出将占整体it基础设施和软件支出的2/3。”

目前,全球it市场总规模是2万亿美元,而在不久的将来,基于云平台数字化转型的市场规模就可达到2万亿美元。市场需求成为新华三“应用驱动,云领未来”战略最强劲的驱动力。

四大核心技术支撑

在于英涛看来,新华三的最新战略不仅表达了未来企业的发展方向,更包含了企业实践的方法论。要想让“新it”真正成为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引擎”,就必须重视技术和应用。

“数字经济的前进动力必须依靠技术和应用两个相辅相成的核心,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应用的创新交替引领、彼此促进,就能形成一个精密而坚固的双轮驱动结构,为数字经济发展不绝提供动力。”于英涛说。

“应用驱动,云领未来”战略正是将新华三的“新it”与“双轮驱动”理念进行结合后的高度概括。让应用驱动it的云化,在广义的新it环境中,实现技术与应用的双轮驱动,持续引领、推进数字经济走向未来。

于英涛表示,在最新战略下,新华三将自己的“新it”技术能力归纳成为云计算、大数据、大互联和大安全四个方面,并在峰会现场分别公布了相应的技术战略和最新成果。

以大互联为例,新华三作为第一个商业数据中心SDn的解决方案的企业已经具备技术的先天优势,现阶段Bat三大互联网巨头60%的数据中心解决方案是由新华三提供的。

然而,伴随信息化技术的快速更迭,对网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电信科技委主任韦乐平在峰会现场表示:“网络到底能不能经受得住,现在看来,大概在三年之内是可以应付的,五年可以凑合应付,超过五年就难以应付了。”在他看来,信息通讯业发展40年后,摩尔定律的技术红利即将消失,下一步网络架构的变化才能实现更大突破。

针对这一现状,新华三也为网络的进化与升级提供了解决方案,以“应用驱动,万物互联”为目标,打造数字经济的神经网络。面向应用驱动的业务模型,新华三利用SDn对网络进行重构,通过新的aD-net2.0解决方案集群,让网络更加柔性和可扩展,并借助绿洲操作系统联动各个层面,实现万物互联的泛连接网络,在一个统一的万物互联网上承载各种不同的业务和应用。

先进的技术实力离不开强大的研发保障,据介绍,目前新华三研发团队有5500人,专利7200个,平均每个工作日诞生3个发明专利,研发团队人均专利在中国排名第一。

“新华三是技术导向型公司,在研发方面必须进行持续的投入。过去每年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15%,2017年新华三的研发投入将增长到34%。”于英涛说。

领航者生态助力

本次领航者峰会是新华三品牌成立以来首次举办的创新融合式盛会,今后,领航者大会也将成为新华三的保留项目,联合百行百业的领先厂商共谋发展大计。

于英涛表示,领航者除了指新华三是新it领域的领航者,更多是指参与本次峰会的行业代表。“参加峰会的所有合作伙伴,都是各自所在行业的领航者,这是一个领航者和合作者共赢的大会,新华三希望能和他们携手共赢打造一个开放、融合、共享的新it生态。”于英涛说,“我们希望携手百行百业共同促进中国it技术的进步,促进全社会向新经济、数字经济的转型。在这个过程中,新华三将发挥自身的研发和市场优势,为各方搭建平台,让他们的优势得以发挥。”

在于英涛看来,新华三的新生态不仅为初创企业提供了机会,更满足了社会多样化需求。而新华三也将更加专注于自己优势,“专注做平台,是工匠精神的充分体现,是新华三持之以恒专注技术创新又一体现。我们将集中精力,聚焦主航道,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由此可以预见,在新华三营造的新生态中,将会有更多领航者诞生。

全球经济数字化篇7

“数字经济”不仅作为热词,被去年9月举行的G20杭州峰会广泛提及,甚至被写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其中提出要“推动‘互联网+’深入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加快成长,让企业广泛受益、群众普遍受惠”。

这不但明示了数字经济作为当前新经济形态,正成为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与此同时也表明它已成为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数字经济大趋势

究竟什么是数字经济?首先从字面理解,就是基于数字技术的经济,而数字技术的发展往往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难以分清,所以很多时候数字经济也常被称作互联网经济或网络经济。

彼时,就有不少关于网络发展的理论被引入数字经济中,像梅特卡夫法则就曾指出网络的价值等于其所有网络终端数量的平方。此外,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家、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也曾以这个角度理解数字经济。他在以“数字经济”为主题的汉诺威it展上曾指出,“与其说数字经济,不如说是数据经济。因为数据传输的缘故,各种数字经济活动皆有可能。”随后“数字经济”常被理解为因数据信息通过网络流动而产生的经济活动,此外还包含数字技术与各项实际产业的结合。

“伴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跨界融合,数字经济已成为发展最快、创新最活跃、辐射最广的经济活动,同时也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的重要驱动力。”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孙会峰在2017中国it市场年会上进一步指出,在扩展新的经济发展空间、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升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带动创新等多个方面,数字经济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将是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主线。

智能化发展是主线

“基于数字化、网络化的智能化、自动化的智能时代全面来临,正在成为2015-2030年间信息化发展的一条主线。”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强调,智能化不仅将促进像云计算、大数据、网络安全、人工智能、计算科学、系统理论等前沿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会给全球信息技术和产业带来别开生面的、颠覆性的发展和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数字转型已经成为第四次产业革命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各国政府,特别是企业界的高度重视。多国领导人在去年的G20杭州峰会上就曾共同签署全球首个数字经济政策性文件《G20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

倡议不仅指出了数字经济实现的创新、伙伴关系、协同、灵活、包容、开放和有利的商业环境、注重信任和安全的信息流动等七大原则,同时明确了宽带接入、iCt(信息information、通信Communications和技术technology三个英文单词的词头组合,简称iCt)投资、创业和数字化转型、电子商务合作、数字包容性、中小微企业发展等底志济发展与合作的六大关键优先领域。

业内人士指出,正是这份倡议敏锐地把握了数字化带来的历史性机遇,为世界经济摆脱低迷、重焕生机指明了新方向,提供了新方案。

与此同时,面对当下数字经济驱动的产业发展大势,周宏仁特别建议那些走在产业前沿的优秀企业必须敢于面对创造性破坏,“特别是在传统产业的靓丽光环之下,应勇于寻找创新和创造的新出路。”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卢山也给出了更具导向性的观点――“智能时代是对信息时代从被动到主动的一次变革。”他认为,信息化时代让人类从“模拟量”转成“数字量”的处理,而智能化时代是对“数字量”进行加工后,给物理世界的机器、设备赋能,让它们可以主动思考。“这必然对世界带来新一轮的拓展和突破。”

确实,数据方面正经历着一场核爆炸式的增长。一组数据显示,到2030年,数据将比2016年增长10000倍,基于数据的原生产业,有可能会占到GDp的15%,除此之外,还可能衍生新的融合性产业,对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支撑。

就此,孙会峰预计表示,“数字技术的综合运用将在十余年后对现有行业产生巨大冲击,并形成全新的产业生态。”他认为未来2030年数字经济的发展愿景有三大支柱,即智能的基础设施,海量的数据以及全新的新生业态。

打造“第三维”产业

基于未来世界所具备感知、智慧、行动和进化的特征,孙会峰认为,生态进化的“数字经济2030”将呈现全新智能设施――万物互联、全新驱动要素――数据核爆和全新交互模式――业态新生三个层面的变化;并产生产业融合、秩序重构和角色转化三个方面的影响;从而催生接入、数据和新生三个方向的机会。

具体来看,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iCt技术加速向各领域扩散,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品;而网络化、平台化、智能化的现代服务业会广泛兴起,进一步推动形成新的消费理念、商业模式和产业形态。

“我们可以大胆预测,未来以智能为特征的数字经济,将在更高维度上重构产业秩序,造就新生业态。”在孙会峰看来,2030年前后,iCt将实现群体性突破,催生以数字经济特征的“第三维”产业。

当然,这种颠覆性变革集中表现为以下几方面:首先,万物互联,万物皆有灵。“在全新的智能基础设施体系构建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将实现全连接,连接设备也会呈现爆炸式增长。”据赛迪顾问预测,未来十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会达到100%。孙会峰将其视为信息从单向传输变为双向互动,从感知到反馈、智化的转变阶段,与此同时,智能自进化的连接体将大量涌现。

其次,数据核爆,数据无价。孙会峰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海量连接,实时交互过程中的“人、物、活动、环境”等主客体的高效协同,在实现信息无缝对接的同时,产生了“数据核爆”效应。“预计未来十年,第‘n+1’年产生的数据量将是过去n年的总和,量的几何级增长,使得全域数据的深度价值化空间无限放大,数据正成为驱动产业创新的核心要素。”

最后便是业态新生。孙会峰指出,在新技术支撑下,传统的产业边界将加快消融,产业生态呈群体式跃进趋势,原生业态加快升级迭代,以智能为主要表现的“第三维”产业快速崛起。

全球经济数字化篇8

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在20世纪70年代经历了高速成长期,在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中速增长期。但在世纪之交,网络经济泡沫破灭,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进入调整期,并在衰退与复苏之间徘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打破了电子信息产业繁荣增长的局面,使其开始进入衰退阶段,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产业规模增速放缓。而随着世界经济总体呈现平稳回升态势,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也正逐渐走出困境,部分领域呈现回暖迹象,产业格局进一步得到调整,电子信息产业即将迎来全面复苏的新阶段。

复兴曙光

虽然全球电子信息产业总体依然低迷,但局部已出现回暖现象。根据《世界电子数据年鉴》统计,2009年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市场规模为14674亿美元,同比下降5.57%,相比2008年的市场增速下滑8.7%。在全球经济复苏刺激下,2009年第三季度,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开工率已升至较高水平,设备投资也在2009年下半年开始复苏,终端需求逐步增加,行业稳步回暖趋势明显。

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猛烈冲击下,各大通信设备制造商大幅削减投资,2009年全球通信设备产业利润率进一步下滑,传统通信设备制造商产量、收入同步下滑或增量不增收,个别厂商纷纷收缩经营范围,严格控制成本。

但计算机市场触底反弹,上网本发展迅速,据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统计,2009年第一季度全球pC出货量为7620万台,同比下滑6.5%;第二季度出货量为6810万台,同比下滑5%;第三季度出货量为8090万台,同比增长0.5%;第四季度出货量继续保持增长。以上网本为代表的低价便携类新品开始快速发展,轻薄化逐渐成为未来笔记本电脑的趋势。

随着全球it支出的回升和各国经济复苏计划的不断推进,软件产业有望止跌回升。2009年全球软件产业规模约为9800亿美元左右。目前全球软件产业结构发展稳定,软件服务支出达69.4%。随着软件服务化、网络化进程加快,国际金融危机推动了中小企业在线服务需求的增长,软件产业即将迎来新一轮的增长。据iDC的统计分析,2009年SaaS增长率达到40.5%,全球在软件服务SaaS方面的支出达到124亿美元。

亚洲和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市场份额将保持持续增长,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经济体的市场份额将逐步微弱下调。在全球电子产品市场排名前10的国家和地区中,只有中国内地为正增长,其余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美国市场同比增长率从2008年的-2.82%下降到2009年的-12.96%;日本从8.61%下滑到-8.98%。以中国、印度、巴西、东欧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影响较弱,其中中国内地市场仍有1%的增长。亚洲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的地位不断提升,2009年中国所占的份额已高达18.51%。同时,新兴市场国家将进一步向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升级。

占据制高点

尽管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一度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但不可否认,信息技术仍然是当今世界创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广、渗透性最强的高新技术之一。从长远来看,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并没有改变,当今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项其他产业能够超越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带动能力,信息产业将继续扮演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发动机”的角色。

近两年来,信息技术创新速度持续加快。在2009年全球专利的申请统计中,信息技术领域专利申请数量占30%,仍然领先其他领域,位居第一;在申请专利前10名的企业中,信息通信企业有9个。在欧盟,尽管信息产业仅占GDp的5%,但是信息产业的研发投入占到所有研发投入的26%,信息技术研发人员占到整体研发人员的32%。不仅如此,信息通信技术与其他产业技术的交叉发展,将加速其他技术领域的创新,促使新的产业模式不断孕育发展,新的产业形态不断涌现。2009年全球网络游戏市场收入突破110亿美元,近四年来以年均38%的速度高速增长;软件即服务(SaaS)市场达到75亿美元,同比增速达18%;全球数字娱乐和数字多媒体市场总收入已超过2000亿美元,对全球娱乐和多媒体市场总体增长的贡献率达78%;全球轻型汽车电子系统市场规模达1260亿美元。

信息产业已成为全球支柱产业之一。过去30年,信息产业始终以高于大多数产业的速度持续增长,占全球GDp的份额不断提高,平均每10年上升1%。世界银行研究结果显示,在发展中国家,宽带普及率每上升10%,即拉动GDp增长1.38%,而在发达国家是增长1.12%。韩国经济在1998年遭受金融风暴的巨大冲击,但1997~2007年其信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带动GDp每年增长4.4%;信息产业就业人数年均增长4.2%,2006年达到全行业就业的17%。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服务外包市场迎来了新一轮增长。

新兴产业主导

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全球每一次大的经济危机都会伴随着科技的新突破,催生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推动新一轮产业革命。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成为下一轮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将在今后一段时期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具有全面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特征的国家战略重点。

为应对这场危机,美国、日本和欧盟等都将注意力转移向新兴产业,纷纷出台一系列战略举措,给予前所未有的强有力政策支持,也将信息通信技术开发和应用所形成的新兴产业作为发展重点。美国奥巴马政府把开发新能源、建设创新型美国和向信息社会转型作为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将189亿美元投入能源输配和替代能源研究,218亿美元投入节能产业,200亿美元用于电动汽车的研发和推广,还将投入7.77亿美元支持建立46个能源前沿研究中心。欧盟重在把绿色技术和其他高技术提高到全球领先水平,并决定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用于绿色经济的发展。法国政府宣布将建立200亿欧元的战略投资基金,主要用于对能源、汽车、航空和防务等战略企业的投资入股。日本政府在2009年4月出台的三年it紧急计划中,将发展环保型新兴产业作为重要内容。2009年日本政府投入9.4亿日元进行新一代大型低耗电显示技术开发,比如,为减少背光灯消耗,开发LeD背光技术,根据环境自动调节亮度的技术等。在有机eL(电致发光显示)方面,2009年日本在此的预算达到60亿日元,该项资金将用于有机膜大面积电极成型技术,基板光损耗防止技术,大面积均质有机膜技术等开发。

全球经济数字化篇9

   新世纪伊始,世界经济虽然经历过一次短暂而轻微的衰退,但是从2003年开始全面复苏,迄今已经持续了四年,预计2007年将延续增长态势,只是增速有所减缓。根据imF统计,2001-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分别为:2.4%、3.0%、4.0%、5.3%、4.8%、5.1%和4.9%(2006和2007年为预测数)。这就是说,2003--2007年世界经济5年累计增幅将达24.1%,年均增速为4.82%,超过了1996-2000年5年累计22.7%的增幅和4.54%的年均递速,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最近三十多年中最好的增长期,其中2004和2006年的增长率分别达到了5.3%和5.1%,是继1976年增长5.2%之后出现的最近三十年两个增幅超过5%的年份。

   与此同时,从2002年imF《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指出世界经济失衡现象,到2005年imF总裁拉脱第一次正式使用了“全球失衡”(globalimbalance)的概念,这已成为当前被普遍关注的世界经济重大热点。国际和国内的权威经济机构及经济学家一再呼吁和警告要关注和重视不断加剧的全球经济失衡。譬如,2005年10月16日第七届20国财长及央行行长会议发表的联合声明指出,不断扩大的全球失衡及其引发贸易保护主义情绪膨胀将进一步恶化全球经济的脆弱性;imF2006年4月的春季例会的议题就是“全球贸易不平衡”。

   发展不平衡是世界经济的运行常态和基本规律之一,不同时期的失衡有着不同的表现,不平衡的循环积累严重化和风险化便是失衡,就可能危及世界经济的正常运行。而当前“全球失衡”的集中表现,拉脱强调的是全球贸易失衡,“一国拥有大量贸易赤字,而与该国贸易赤字相对应的贸易盈余则集中在其他一些国家”;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强调许多国家对美国市场出口的“持续性依赖”,实质是一回事。我国国内有学者指出,全球经济增长主要集中依靠中国和美国的经济增长,但美中经济同时存在内部失衡并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形成全球的经济金融结构失衡。

   综言之,当前“全球失衡”是指主要经济体之间贸易失衡,进而导致“利害关系者”(stakeholder)的经常项目失衡,存在引发全球性后果的危险。具体地说,是美国贸易和经常项目的巨额“双赤字”和少数经济体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过多”并存,后者成为平衡美国经常项目窟窿的主要资金来源地。问题在于,这种脆弱的平衡能够维持多久?一旦维持不下去将会招致什么样的全球性后果?曾担任过重要官方要职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理查德.库伯指出,“2004年美国经常项目赤字高达6600亿美元,而2000和2003年这个数字分别为4740亿美元和5310亿美元。这些赤字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许多人认为这些赤字不可持续,必须降下来。如果不能通过审慎的办法将这些赤字降下来,这些赤字将使美元暴跌并有可能引发世界性衰退。”(库伯说的是其他人而不是他本人的观点)德国六大经济研究所在《2006年秋季世界经济与德国经济形势》的专家咨询报告中指出:“在过去15年里,美国经常账户赤字持续扩大,到2006年可能接近80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6.5%。与此相对应,石油输出国、中国、日本和德国等拥有较大的盈余。持续增长的经常账户赤字是美国国际债务剧增,截至2005年底其债务余额达到2.7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当年GDp的21%。许多观察家认为,美国巨额赤字是不可持续的,这是世界经济的最大风险之一。”

   二、世界经济的结构变化与“全球失衡”

   战后世界经济发展史中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全球失衡总是与世界经济的重大结构性变化相生相伴,总是与世界首强之国的美国地位及其与其他大国实力对比关系的变化密切相联。换言之,没有美国地位及其与其他大国实力对比关系的变化,就没有全球失衡,而没有全球失衡就没有世界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当前“全球失衡”,从根本上说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加快发展和不断深入的经济全球化带来世界经济结构巨大而深刻变化的结果。

   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首先是发展中与转轨中大国的)本土经济国际化三股潮流时空交汇互动的发展进程。这一发展进程带来的是世界经济结构变化,其主要表现有:

   第一,世界经济第一次得以真正地按照“市场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经济市场化”的本质要求和客观规律来运行和发展了。这主要是在上世纪80/90年代之交发生的那场世界格局变化推动的结果。原先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大国,如中国、越南、俄罗斯和中东欧国家等先后确立了市场化、开放化和国际化的基本国策,扩大市场和产业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主动融入世界经济贸易体系,其中,一系列中东欧国家还加入了欧盟。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各国经济间的相互依赖空前紧密而深化了。

   第二,信息技术产业化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革命性地改变和创新了全球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的空间、方式和形式,跨国交易成本大幅度降低而效率及可遥控性大幅度提高,跨国公司地位和作用空前凸现,推动和加快了国际产业的重组和转移,深化和创新了国际分工格局,世界进入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以工业化支撑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三,各国和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得以更加充分地发挥,在更大的范围、更广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尤其是发展中大国、转轨经济大国和资源丰腴大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扩大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整体上增强了世界经济的耐冲击能力,从2003年开始的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始终伴随着国际能源和资源产品价格的飙升和剧烈波动,但增势未衰而持续走强。另一方面,它也加剧了各国和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而不平衡发展的循环积累必然导致上面提及的“全球失衡”现象。

   但是,与历史上的失衡相比,当前“全球失衡”有新的特点,矫正失衡必须走出新路径。

   二战结束后的世界经济曾发生过两次严重的“全球失衡”。

   第一次在上世纪70年代。最初是美元危机频繁,导致以美元与黄金、其它国家货币与美元“双挂钩”的固定汇率制为基本特征的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崩溃。这促成了欧共体/欧盟义无反顾地走出了一条从货币合作到货币一体化的成功之路,孕生出了世界经济格局由美国“一柱擎天”到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历史转折性变化,以及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由“美元独霸”到“(美元、欧元)双元争雄”格局的演化。世界经济增长动力源因此而扩大拓宽了。随后,1973/74年和1978/79年的两次石油危机宣告了廉价石油时代结束,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也结束了增长的黄金时代,陷入长达十年之久的“滞胀危机”。opeC取得了国际油价升降的主导权,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进一步扩充。但是,美国不是失衡的净受损者,“石油美元”回流使美元地位很快重新得以恢复。

   第二次“全球失衡”发生在80年代中期,突出表现为日美贸易摩擦加剧。美国先是压日本“自动限制出口”和“出口有序安排”,继而1985年9月签署“广场协议”迫使日元急剧升值。“亚洲四小”尤其是其中的韩国和我国台湾省,利用日元升值和日本推进东亚“雁行”战略的机遇,实施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吸引日本对东亚的直接投资,变成为日本对美的加工出口贸易生产基地,实现了经济腾飞,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并提升了分工地位,世界经济增长面进一步扩大了。

   而当前“全球失衡”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点:

   第一,与前两次失衡相伴随的是美国全球地位的相对下降,而当前“全球失衡”则是美国超级大国和全球经济“火车头”地位的进一步提升和增强(不考虑“9.11”袭击后美国“反恐”战略失误导致的国际形象等“软实力”的下降)。美国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了“新经济”,提升了引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地位和能力。欧元问世后,无论兑美元汇率是升是降,还没有能从根本上动摇美元的世界基础货币地位和作用,比如全球国际收支盈余构成1999年时美元、欧洲货币和日元比重为71%、17.9%和6.4%,到2005年时变成为66.4%、24.3%和3.7%,变化不是太大。

   第二,当前的“全球失衡”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本土经济国际化的条件下,世界主要经济体比较优势更加充分发挥的结果。比如,美国的科技和产业、美元和金融市场的优势,使之成为世界吸纳FDi最多的发达国家,从居民私人消费、政府公共支出和企业跨国经营都能借贷和举债运行。欧盟以其区域经济一体化优势在全球贸易谈判和规则制定上拥有极大的话语权。opeC和资源丰腴国家把世界推进了“能源和资源优势时代”。中国劳动资源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加土地和税收政策优惠,吸引FDi而成为全球制造业加工贸易基地(世界加工工厂),创造就业和保持经济高速持续增长,以致了世界工业制成品价格的上涨趋势。印度以其智力人才优势在it软件出口和承接服务业外包领域独树一帜(世界办公室),等等。当今世界经济真正进入了一个增长动力多元化的时代。

全球经济数字化篇10

迅猛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让千百万人走出了贫困,也将中国普通民众的平均寿命延长了10年,还把中国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制成品出口国,进而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尽管这一切让人惊艳,但只是容易实现的部分。在庞大的廉价劳动力推动下,中国的经济增长直到目前都依赖出口导向型制造业的迅猛增长。

像中国这样规模巨大的经济体,可持续的增长最终必须要由内需推动。中国需要再平衡本国经济,减轻投资分量,提升消费份额。

消费的提升需要通过加速工资增长来推动,同时需要辅之以生产力的更快提高。因此,中国需要加速从低成本制造业到高附加值、高技术制造业的转变。这是个不小的挑战,多数新兴市场国家都未能实现这一转变,仍然深陷“中等收入陷阱”――人均收入水平陷于停滞,不再向发达经济体水准提升。

中国可以通过拥抱新一轮数字创新应对这一挑战,那就是已经开始改变全球经济的工业互联网(industrialinternet)。

“大数据”与“大钢铁”的融合

工业互联网是数字科技与实体科技的融合,也就是“大数据”(bigdata)与“大钢铁”(bigiron)的融合。采用数字传感器和基于云端的分析系统,工业互联网将传统的工业设备,转变为相互连接的资产,创造出功能与效率兼具的全新体系。

根据从数据中获取的信息,可以进行预测性的、基于具体条件的维护:在故障实际发生之前,解决潜在的问题,从而避免计划外停产。传感器和分析系统是一条数字化的中枢,将工厂厂房里的所有要素都连接在一起,再将它们与供应链和分销渠道相连,从而在生产流程中提高速度和灵活性――通用电气(Ge)将此称作“杰出工厂”(BrilliantFactory)。数字技术还可以让新的制造流程(如3D打印)成为可能,从而加快生产速度并降低成本。

这些数字创新可以推动中国一系列产业的效率提升和生产力增长。也能够提升竞争力,使一些中国产业确立全球领导者的地位。

提高工人工作效率

工业互联网创新,还能提高不同技能等级工人的能力。具有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功能的便携式和可穿戴设备,能够让工作人员立即阅取信息,提供实时培训,使他们的协作更加高效,也让他们能更好地参考同事们积累下来的实践经验。

人们经常担心,新技术会通过自动化而毁掉工作岗位。工业互联网创新走向不同的方向,它让人和机器之间建立新的、更强大的伙伴关系,提高不同熟练度工人的效率。同时,中国在提高劳动力的平均技能水平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82年,25-29岁的中国公民里,只有不到1%受过高等教育;到2010年,这一比例提高到了20%以上,多数集中在理工科。教育程度的提高,使中国就业人群从这些新的创新中获取最大利益,也为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跟上创新步伐、对新兴数字工业技术的发展和传播作出贡献创造了条件。

工业互联网战略也与中国人口结构的转变趋势相契合。中国人口增长已经放缓,老龄化步伐加快。最近实施二胎政策的转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对中国的人口趋势产生影响,人口增长减缓还意味着,劳动力增长不会像过去几十年里那样迅速。中国工业界现在面临着有限的人力资本池。因此,为了支撑快速的经济增长,关键是实现更快的生产力增长,以弥补劳动力增长减缓。

在关键产业提高效率、增强可持续性

工业互联网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生产力、加快经济增长,其在效率和可持续性方面带来的收益,还有助于中国在转型中应对其他一些关键领域的问题。

以医疗领域为例。中国人口众多,正处于老龄化阶段,且分布于广阔的疆域。中国需要以能够负担的成本,改善医疗服务的质量并扩大其覆盖面。工业互联网创新在提高医院运行效率、降低成本和缩短等待时间等方面,已经显示出了实力。通过远程监控和诊断,通用电气中国医疗机构的专家们,可以确保偏远地区小诊所里的医疗设备能够高效运转。这样就可以使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延伸到偏远地区,对于中国这样广袤且很大比例人口分散在农村的国家大有益处。

再比如能源领域。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耗国、第二大石油消耗国(仅次于美国),目前也是全球石油及其他液态燃料最大的净进口国。2014年,中国的石油消耗量占全球的43%,中国还是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国、消耗国和进口国,煤炭消耗量约占全球的一半。天然气的使用也在快速发展,中国有着巨大的页岩气储量,总量超过美国,不过技术上开采难度更大。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扩张,未来几十年的能源消耗还会快速增长。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energyagency)预测,中国的能源需求到2025年将会占到全球的近四分之一。中国的政策制定者认识到,需要大幅提升能源使用效率,确保国家增长在经济上和环境上的可持续性。

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对于改善能源使用效率的作用已经显现,它显著减少了飞机和内燃机车的燃油消耗,也极大提升了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效率。这有助于让中国在不牺牲经济增长的前提下,降低污染水平。通用电气研发出的数字解决方案,可以让风电场的风机相互“交谈”,从而以协调的方式对风力、风向的变化作出反应。像团队一样工作,能提高整个风电场的年发电量。这些解决方案,能够使可再生能源更大地满足中国的能源需求。

能源领域的数字革命并非局限于发电,还必将会转变整个能源价值链。分布式发电和蓄电领域的技术革新,会为整个系统带来更大的灵活性。智能电表可以进一步提升效率,实现成本效益更高的能源消耗。数字化武装的智能电网连接发电站和用电者,使效能最大化。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智能电网领域最大的投资国;中国还将继续投资,获取更大的收益。

当传统的灯泡替换成装有电子传感器、微处理器和无线传输装置的LeD灯,工业互联网技术将照明系统转化为智能城市的神经系统。路灯可以实时监控路况,帮助减少拥堵;可以收集天气和污染数据,帮助减少噪音和空气污染。试想一下,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这将对改善生活质量有多么巨大的帮助。中国的城市化进展迅猛,建设步伐相当于每年新增2.5个芝加哥。随着城市化的持续,这些技术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史无前例的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国正处在关键的转折点。中国的工业领域需要快速升级技术内核和精度,才能持续地提升生活水准,跨越当前中等收入的门槛。完成这一转变的国家少之又少,且没有一国的规模与中国相当。要应对这个挑战,中国需要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并以更低的成本提供更多、更好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