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业科技背景十篇农业科技背景十篇

农业科技背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8:42

农业科技背景篇1

关键词师范生;教师技能训练;生物科学专业;存在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7)11-0276-02

教师是一种专门化的职业,要胜任这份职业,成为一名合格的、有发展潜力的教师,不仅应该具有高尚的师德、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文化素质,还必须具有教书育人的能力[1]。因此,教师必须掌握娴熟的教学技能。从专业化职业地位的发展阶段来看,高等师范生培养属于职前培养,是教师专业化的准备阶段,职前的培养是基础和根本[2]。职前培养不到位,就会导致工作后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学的教学工作,使适应教学工作的“磨合期”过长,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河南科技学院生命科技学院为适应社会对现代生物教师的需求,于2012年开始设立生物科学专业。生命科技学院的前身为农学系,学院学科专业设置偏向农业方向,虽然一直设有师范专业,即农学专业,但是以给农专和职业学校输送人才为培养方向。而生物科学专业为纯理学专业,如何在农学背景下培养出符合中小学需求的师范生是摆在面前的一项亟待解决的任务。

1存在的问题

1.1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1.1.1教育教学理论薄弱。不少学生对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存在偏见,认为学习理论没有实际作用。因为存在认识上的偏见,造成部分学生上课时不认真听讲,甚至逃课。当教学实践中需要用到时就手忙脚乱,不知所措,感到困难重重。如在说课时,学生在说教法时会列举教学方法,有人列举了直观教学法,但是整节课说完发现各教学环节并未用到直观教学法。因此,显示出了学生对于基本教学理论的不熟悉,在教学实践中不能灵活运用。

1.1.2“三字一话”等基本技能需要加强。传统的师范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教学基本功,把教师的基本技能――普通话、“三笔字”(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看作是教师生存的生命线,俗称为“三字一话”。在学生讲课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存在文字书写不规范、字体不美观、布局不够合理、书写速度过慢或笔顺不对等问题。普通话主要训练师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师范生在讲课时语言规范、表达准确。但是由于地域差异和个人习惯,导致部分师范生在普通话这一方面并不过关。如有些师范生方言较重,有些师范生口头禅较多等。这些问题看似是小问题,但是由于以后讲课面对的是中学生,教师的不良习惯和错误示范有可能被学生学习和模仿,导致错误的言行被传递下去,因而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些问题需要学生在平时多加练习,加强“三笔字”的训练。

1.1.3课件制作水平不高。多媒体教学在日常教学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学生掌握多媒体教学技能也是教学技能训练的重要一环,其中制作ppt是师范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从日常学生在微格教学、讲课比赛中所制作的课件来看,学生制作ppt的水平还有待提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在制作课件时背景和字体之间的对比度不够,有些背景过于花哨,导致ppt不够清晰;其次是每页ppt中文字过多过小,看起来显得很拥挤,稍微靠后点的位置就看不清ppt上的文字,且显得重点不够突出;最后是图片和动画等偏少,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1.4教学设计能力较差。教学设计能力是一名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基础和核心,是对学生进行教学技能训练的重点。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学生所交的教案、说课稿、ppt等,发现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较弱。首先是对教材的分析能力不足,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和讲解方式的处理还不够熟练。导致讲课时重难点不够突出,有些部分长篇累牍却词不达意。

1.1.5教学组织能力不足。教师上课时要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以建立和维持正常课堂教学秩序;明确意图,集中注意,创造师生交流环境;掌握导入的类型,选择适当的导入方式;合理控制上课时间。学生在上课时有一定的教学组织能力,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课堂过程中对于创造师生交流的环境还不够重视,大多是个人在教授,和学生的交流及互动较少。对上课时间的把握还不够准确,有时可能是因为情绪紧张导致语速偏快,致使尚未到下课时间,内容已经讲完。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师范生教学组织能力的训练。

1.1.6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现代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成为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点,如方便、快捷、节省板书时间、运用图片动画使课堂变得更生动有趣等。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师范生过多地依赖于多媒体,使黑板成为了摆设,有些学生一节课下来黑板上只写了一个题目。另外,如果教师对多媒体过分依赖,就会导致备课质量下降,一旦教学中出现教学设备故障就会导致正常课堂教学无法继续进行下去。长此以往,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也难以提高。虽然许多人感觉多媒体大有取代板书之势,但教育专家徐嘉平给出了否定的回答:“多媒体将取代板书的观点是错误的,板书能体现教师的逻辑思维与抽象能力,甚至可以体现教师形象,只要黑板一天不退出课堂,板书就有用武之地。”由此可知,不能否定传统教学基本功的价值,也不能过分依赖现代多媒体技术。而是应该将两者有C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使自己的课堂更能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1.7对教育实践重视不够。教学技能的提高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耐性和热情才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教学技能的提高主要通过2个途径:一是靠学生平时自身的练习;二是靠学生通过教育实践来获得。因为现在学生的就业压力大,出现了“考研热”和“实习热”,一部分学生忙于考研,对于微格教学和教育实习等教学实践活动应付了事,缺乏热情;还有一部分学生早早开始寻找实习单位实习,为以后工作打下基础。这就使部分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一心二用,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因而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1.2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1.2.1教学技能培训师资不足。2012年之前只有农学专业为师范专业,而且由于农学专业实践性较强,加之职业高中比例的缩减,使学生毕业后从事教师职业的比例很少。在2012年新增了生物科学专业后,也只有4个班招收师范类学生,在整个院系中所占比例仍较小,因而学院对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每年只有2~3位教师承担师范生培养的相关课程,没有形成专门的教学研究团队,更缺乏系统的教学体系。

1.2.2教师自身教学理论、教学技能有待提高。学院教师大多来源于理工类和农业类院校,专业知识较为扎实,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较为薄弱,许多教师之前从未接受过相关的学习和训练。生命科技学院为教学研究型院系,教师除完成教学任务外,还有科研任务要完成。因为职称评定的压力,除教学工作外,平时大部分时间要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因而在自身教师技能提高方面投入时间较少。

1.3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

1.3.1技能训练资源相对不足。教师职业技能训练需要相关的场地和设施。学校领导对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也很重视,不断改善办学条件。近几年来增加微格教学教室,改善了相关的设备,但是由于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使教学资源仍略显不足。

1.3.2政策倾斜力度不够。我校为教学研究型大学,因为受学校定位及职称评定的影响,学校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后,绝大部分时间需要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完成相关的科研任务,为今后的职称评定打下基础。因此,教师往往没有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教学教法。如果学校在职称评定等方面能给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一定的政策倾斜,相信会有更多的教师以更大的热情投身到教学工作中。

2建议

在担任双导师期间,通过和学生、中学教师及相关人员的接触,发现了在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就以上问题进行思考并给出了如下一些建议。

2.1加强师范生的培养

首先应该把教学技能训练作为一项日常工作来做,让学生养成一种课下自主训练的良好习惯。如三笔字、普通话,这些都不是一夕一朝可以练好的,需要长期的坚持训练。因此,从大一开始,就应该让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认识到作为人民教师的光荣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以后从事教师职业做努力。只有他们自己从心里认可了这个职业,才会有针对职业进行教学技能训练的动力,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主地进行训练。

对于教学能力的培养光靠上几门教育课程是不够的,一定要在平时专业课中也适当地进行训练。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和教学论教师配合起来,在平时专业课上,也要针对师范生增加让他们进行教学技能训练的机会。如专业课教师可以给师范生布置一些ppt制作作业,上课时一些简单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己制做课件自己讲解,然后给他们打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只有双管齐下,使学生在课堂和课下都有参与和锻炼教学技能的机会,才能使教学技能训练成为他们平时生活的一部分,循序渐进,使其经过4年的大学学习生活,掌握较好的教学技能[3-4]。

2.2加强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起着示范作用,教师的教态、教学能力、教学风格等在教学过程中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任课教师首先要有深厚的教学理论知识及良好的教学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方面不断提升自己,努力成为学生教学技能训练的榜样。另外,学院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起一支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

2.3加强学校方面软硬件建设

教学技能训练很大程度上依赖真实的教学场景,“纸上谈兵”对学生而言获得的教学感受远远低于实地训练。但现在师范生真正进行教学技能训练的机会还较少,主要是通过微格教学和教育实习。而微格教学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学生真正上台讲课的时间也有限。如果能建设一些开展日常训练的教室,让学生除上课时间外也能自主地进行教学训练,那么教学技能应该可以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另外,如果在职称评定等政策上给予参与教育教学的教师一定的倾斜,那么相关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提高,有助于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3结语

生物科学专业成立的时间还不长,存在一些问题在所难免。只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就一定能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现代中小学需要的合格的人民教师。

4参考文献

[1]周萍.高师生教学技能培养中的若干题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0(6):91-93

[2]李淑梅,乔琳,杨同文,等.高等师范生生物学教学技能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2,29(5):95-97

农业科技背景篇2

【关键词】信息化农村青年科技素质培养

一、前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信息化背景已成为我国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形式,信息化建设不仅是增强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提高我国国民文化水平的一项重要途径。信息化背景既给我国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特别是在信息化背景下农村青年科技素质的培养问题,已成为我们急需关注的一个问题。

二、信息化背景的特点和对农村青年提出的新要求

(一)精细化和流程化工作

精细化是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是因为信息化是自上而下的管理理念推行的过程,通过不同层级的分解,最终落实到具体的数据操作岗位,并规定操作的规则、职权、稽核机制等,因此,信息化背景下的个性工作要求更为严格,更趋向于精细化。除了上面提到的精细化之外,信息化背景下还需要突出流程化,信息化管理强调流程化,信息化提得最多的业务流程优化,这里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清晰的梳理;更高层就是流程的优化。在一个企业,流程的效率就代表企业运作的效率,管理的理念和管理的方式方法很大程度都体现在流程的优化上。信息系统上线的过程就是流程的梳理和优化过程。

(二)标准化和系统化工作

除此之外,标准化也是信息化背景下的一大特点,信息化的一大表现形式就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本质上是逻辑计算的工具,尽管逻辑可能很复杂。计算机永远在执行程序员设定的处理标准,所以在任何节点都要清晰定义处理人的职责、权限,以及输入输出。在这个意义上讲,信息化的过程,就是一个管理权责的一个标准化过程。计算机的使用注定了信息化背景下的一大特点就是系统化,信息化严密的逻辑性特点,决定了信息化必须超前规划,如果一个系统不能保证至少3-5年的应用,那就是一个失败的规划。

(三)高效化和扁平化工作

信息化背景下要求将表现出来的问题,把相关的问题系统化解决。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大大提高了生活生产的速度,因此高效率也成为信息化背景下的对农村青年提出的一项重要挑战,规范化、标准化带来高效率,软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高效率,流程化带来的高?效率。一个好的信息系统会有一个好的追溯机制,正向来讲高效执行,逆向可进行总结和?检查,其实是一个不断提升的管理过程。信息系统已经转向高度的系统集成,信息的传递将越过组织的层次实现扁平化,管理层次体现在信息化的区别只是信息整合的需求不同而已。

三、加强农村青年科技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公民科学素养水平决定着创新型国家建设大业的成败。正如水与舟的关系,水涨则船高,要造就一支宏大的农村青年科技创新队伍,离不开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创新型国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还需要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创建良好的环境氛围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取决于领导干部和当事人的科学素养水平,科学素养程度往往决定着对此认识的高度和措施的力度。科学素养水平对农村青年的世界观影响十分大。一个科学素质缺乏的农村青年很难对客观规律有科学的认识,更不具备掌握科学世界观即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素养。科学素养水平对上层建筑的政体架构、法律制度、执政水准等影响重大。政体和法律是否与经济基础适应并不断体现其先进一面对社会的促进,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执政党的科学素养水平,加强农村青年科技素质培养能够切实增强农村青年的政治观念。科学素养是文化素养的核心所在。社会主义的道德观、荣辱观等,也无不受一定时期人们世界观和科学素养水平的影响。先进文化所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而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集中体现,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的集中体现,加强农村青年科技素质培养有利于增强农村青年的思想素质。

四、信息化背景下如何培养农村青年科技素质

(一)加强科学技术培养

加强科学技术培养是信息化背景下培养农村青年科技素质的一项最为基础的方式和手段。因此,我们需要切实加强对农村青年的科学文化教育,要及时更新理论知识,从农村青年的知识储备和知识接受程度采取合适的教育教学方法。

(二)突出科学实践环节

加强科学实践环节是巩固科技理论知识的一项重要方式,同时也是增强农村青年科技动手能力的一项重要方式。在农村青年科技素质培养过程中,我们需要尽可能的为农村青年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农村青年更多的贴近科技实践,对科技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投身到科技文化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

(三)充分发挥网络力量

信息化背景下的一大特点就是计算机的使用。在农村青年科技素质培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发挥网络的力量,使农村青年更好的掌握科技发展动态,开拓知识眼界,更好的把握和运用科技知识,增强自己的科学文化修养。

五、小结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信息化背景已成为我国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形式,在信息化背景下,农村青年科技素质的培养更为重要。我们需要根据从农村青年的知识储备和知识接受能力出发,采用合理的方式加强农村青年科技素质培养,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活力。

参考文献:

农业科技背景篇3

>>创新市场运行机制推进新型城镇化步伐农村城镇化背景下家庭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机制研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家政服务人才培养的研究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山东地区实施农场化研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居住模式探讨城镇化进程中新型自助农场经营研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四川藏区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家庭农场发展模式探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小城镇交通问题探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镇园林绿化设计原则探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山区城镇发展探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机制研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探析“法治”背景下新型城镇化治理模式的转变及实现机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创新机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湖南职业农民培养的困境及机制研究新型城镇化的融资探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信息化建设探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探讨新型城镇化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2]盛亚飞.家庭农场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J].求是,2015.5.

[3]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家庭农场成长条件与政策支持调查分析――基于河南的典型调查[eB/oL].

[4]王东荣等.上海家庭农场发展研究[J].科学发展,2011.4.

农业科技背景篇4

观光农业园是以农业为背景,以城市为依托,将城市居民作为主要服务对象,具有农业生产栽培、科技应用展示、文化发掘传承、生态保护培育和游客休闲娱乐等复合功能的旅游目的地。

2发展历程

2.1国外农业观光园发展历程:见表1。

2.2我国农业观光园的发展历程。

3农业观光园的特征:见表2。

4农业观光园的类型:

4.1按农业产业标准分类:见表3。

4.2按资源特色及经营方式分类

4.2.1体验耕作劳动型

以体验耕种采摘等传统乡村农事活动和农家生活乐趣为主要经营内容,着重于展示和体验田间地头的劳作活动;使游人在传统的农耕劳动中体验到真正的乡村生活,品味到田园生活带来的淳朴乐趣。

4.2.2展示主题产业型

以某种产品为种养、展示的主题,着重于对主题产业在吃、住、游、购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展示;通过拓展经营层面和提升产品品味,使游人对园区的主题产业有深度了解的同时,引发游人对于相关技术和产品的学习和购买的兴趣。

4.2.3感知乡土文化型

以当地特有的历史文化为项目背景,围绕该主题开展食宿及文化体验活动。通过对于当地乡土文化的深度挖掘并开展各种互动活动,营造一种“精神家园”般的氛围,使游人在丰富有趣的体验活动中能够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并为之所吸引。

4.2.4住宿农家疗养型

以感受乡间的山野气氛和住宿农家为经营主题,着重于为游客提供安静舒适的住宿环境及新鲜自然的特色食品;使游人在住宿期间能够忘却城市生活的压力,充分放松身体和心灵。

5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原则

5.1生态性

在设计中,应通过自然的手段培育景观在农业生态的进程中健康生长,建设生态绿色廊道,通过地形塑造是雨水向河道汇聚,形成雨水收集体系,进行雨洪管理;以地形和水体来塑造宜人的小气候环境,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结构体系。在规划的尺度上充分应用农作物的景观功能,构成优美自然的农业景观,创造宜人的游憩环境空间。

5.2经济性

在设计中应注意采用挖填均衡的建构模式,利用挖湖的土方营造山体,在丰富景观层次的同时增大表面积和绿量;构造集雨水收集、水景营造、绿地灌溉于一体的水系内循环管理模式,提升水的利用效率;在保证游客使用舒适的前提下,尽量利用闲置空间,仅兴建必要设施,避免“过度设计”,且尽量使用乡土材料和当地传统工艺,既减少对自然的影响,又增添乡野风情。

5.3多样性

在农业观光园的设计中,为游人提供多样的体验,多着重于空间和活动两方面。

5.4知识性

在设计中将当地可供讲解的资源进行整合,通过演示、说明等方法向游客进行传达,寓教于乐的同时亦提升了园区品位。

5.5地域性

根据立地条件,深度挖掘当地文化精髓,充分发挥场所精神,营造浪漫、感性,富于文化底蕴、令人动容的景观。

6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内容

6.1项目背景研究

农业观光园区的设计规划首先应建立在对其项目背景的深度分析研究之上。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6.1.1项目的概况分析

项目的概况的分析是对园区进行规划设计的首要任务,目的在于整理出项目规划方向的大体脉络。其一是对项目位置、规划用地范围及用地规模的归纳。再者,是明确项目的核心任务。

6.1.2项目区域背景分析

在对项目概况进行了解分析的基础上,发挥优势资源因素,扬长避短,对园区发展方向定位。

其一是对规划区域的地理区位、自然资源条件及交通条件进行归纳。其二是对地区发展前景进行分析,抓住区域发展战略对项目带来的发展机遇,在区域发展格局中找准位置,充分发挥自身最大作用。

6.2场地现状分析

农业观光园的项目多是在现有的农业耕种区之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开发,为对现有资源实现最高效率的利用,避免重复浪费的设计,首先应当对现场进行大量详实的踏勘及问询工作。在工作中需对照现状图纸对F场的地形地貌、土地使用现状、水文状况、植被状况及道路交通状况等进行标识分析,以期在后续设计中能最大限度的对现状资源中的地形、水体、道路、建筑、植物进行有针对性的整合,用最小的改动达到最大的景观效果。

6.3项目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即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y)分析,究其本意来说就是决策制定的过程结合区域现状和特点,利用Swot模型,以规划区的区位特色、资源环境等内部因素,和政策背景、各产业市场需求等外部因素的重要性和影响力的权衡分析,制定有指向性的具体规划,有助于在景观规划设计的同时实现交通、生产、景观、生态间的平衡发展。

6.4项目定位研究

根据对农业资源的调查分析确定园区的经营模式定位,从而确立规划设计方向。对于体验乡村生活形式的园区宜采用复原传统农家风貌的设计风格;而主题产业展示型的园区则需着重于主题产品或技术的应用与体验,强化其主题特色;以感知乡土文化为主要形式的园区一方面应尽量保持当地文化特色的原有风貌,同时亦需注意对于新建设施应参考当地传统施工材料做法,结合新的创意进行设计;而农家休闲住宿形式的园区则应以突出自然美景为主,在设施方面应注重舒适与简洁。

6.5规划设计

6.5.1确立规划依据

查阅并罗列与项目规划设计相关的文献资料,主要包括:规划区域所在城市的总体规划、发展纲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各类相关设计规范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文件资料以及记载当地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的资料。这些文献资料中包含着大量的信息,是使方案有据可依、有源可溯的保证。

6.5.2制定规划目标

对项目定位更深层次的探讨,以及对规划区的景观形象定位、旅游服务功能、生产效益及生态功能进行的具体表述。

6.5.3明确规划理念

规划理念的建立应基于对整个园区的景观品位及重要功能的讨论,并对设计概念和控制总体风格进行控制。观光农业园的规划多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功能,在设计中需结合对当地特色的文化、艺术、风俗、技术等资源的深入挖掘与发挥,力求使规划区内的经营形式多元化、景观设计精致多样,并具有地域特点。

6.5.4结构与总体布局规划分析

首先是景观结构规划。景观的构成需满足城市发展对生态、游憩方面的需求,并且尽量避免内容的同质化。即是说,在景观的风貌整体互相联系和契合的前提下又要有所区别。

其次是空间格局规划。根据规划区域现状地势,遵循自然进程,规划景观层次,形成生态基底。例如利用造挖湖堆山的手法,在土方就地平衡的基础上,构建规划区域的山水地形骨架;同时,丰富的景观结构能够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和多样的空间体验。

同时,进行视线结构分析也是营造丰富景观视觉体验的重要环节。是指通过对现状山体、控制性景观建筑、视景线、和以堤岛分割水面空间等的视觉层面的控制手段,营造多层次的视觉体验。

最后是生态结构规划。指结合景观控制和生态环境两个角度来建立区域尺度的景观安全格局,如此有助于提升周边区域及园区内部生态环境和景观品质,及良险循环的农业生态体系的建立。

6.5.5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的划分,实际上是对其中游人的行为的空间布局安排。游人的行为基本上大致可分为游、购、吃、住、学五类,应依此将观光园划分为以下功能区:农业生产区、农业观赏区、游憩体验区、服务休闲区、科技示范区。各功能区所包括的内容则可根据项目设计的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和调整。

6.5.6分项规划

(1)竖向规划。竖向规划主要包括地形塑造和水体规划两部分。

第一,根据整体景观风貌塑造的规划设计意向进行的地形和整体景观塑造;第二,竖向规划应与总体景观风貌塑造和生态环境塑造紧密结合,尽量做到土方平衡。

(2)交通系统规划。

包括车行交通体系、自行车交通体系、电动游览车体系、作业道路体系、步行道路体系、停车场、出入口等规划设计。

6.6游憩活动体系规划(见表4)

6.7旅游服务设施体系规划

旅游服务设施主要包括建筑及标识系统两方面的内容。在设计中首先要保证建筑风格与园区的性质、规模、功能项适应;其次要体现乡土气息,与乡村的自然环境相融合,体现当地地域文化和建筑布局风格,并据有当地建筑的色彩和形态特征。在材料方面,宜多使用当地特长的石料、陶土、木材、竹子及茅草。(见表5)

7农业景观体系规划

7.1立地、布局――乡土

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的历史及特点,充分挖掘当地资源,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景观。

7.2建筑、文化一一乡脉

延续整个乡村文化的文脉,使农业景观具备特有的文化魅力。

7.3植物、动物一一乡韵

农业景观在规划中宜选用一些兼具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植物,还可养殖观赏价值或高经济价值的家禽或家畜。

7.4人的参与一一乡情

人的活动也是景观的一部分,如钓鱼捕蛙、踩车、种菜收菜、晒麦扬场、剪枝施肥等活动,体现了浓浓的乡土风情,也是人们了解农村生活的一种重要方法。

8案例分析

8.1北京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

8.1.1基本概况:

北京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是北京市第一个农业项目规划与小城镇建设规划相统一,由首都规划委员会批准的农业项目,总体规划面积111.6平方km。2001年被国家科技部第六部委命名为北京昌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北京市唯一的部级农业园区。

8.1.2定位:

小汤山农业园是一个集安全果蔬畜禽生产、种植采摘、科普教育、农业考察、特色餐饮、温泉疗养、旅游观光于一体的都市农业观光园。

8.1.3发展战略

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依据“科技示范、辐射带动、旅游观光”的总体功能定位,确定了把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成为首都农业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展示窗口、现代新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生态型安全食品的生产基地。

8.1.4规划建设

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以企业为主体,孵化培育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品牌建设,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先导产业,建立集聚效应突出的农业产业基地。全园形成了以高新农业科技为先导、基础农业产业为支撑、观光农业为窗口,一二三产全面发展的局面。

形成了“七区一园”的发展格局:以北方部级林木种苗示范基地为代表的林木种苗区;以生产、科研、推广为主的精准农业区;以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代表的水产养殖区;以草业中心、华都肉鸡公司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区;以鲜绿安公司、北京天翼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果品采摘区;以九华山庄、龙脉温泉度假村为代表的休闲度假区;以北京市小汤山苗圃为代表的园林园艺区;以三益集团、北林科技为代表的籽种农业园。

8.1.5案例总结:

农业科技背景篇5

>>重庆统筹城乡背景下的城镇化问题思考基于新城镇化建设背景下中国农业银行发展探析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重庆交通运输发展举措资源环境背景下如何加快新疆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建设安徽加快发展新型城镇化的若干思考城镇化背景下现代农业金融的发展思路研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加快发展中小城市的路径分析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心镇发展战略研究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心镇发展战略探究“中等收入陷阱”背景下我国城镇化发展模式的思考健康城镇化背景下偏远乡镇发展模式的思考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泾阳县城发展前景的思考浅谈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相关思考城镇化急速发展背景下的政府投资城镇化发展背景下教育理念的变化关于发展小城镇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思考咸阳加快城镇化背景下农产品流通的Swot分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湖北县域农业发展新路径研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衡阳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对于新型城镇化及其背景下小城镇规划问题的思考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2]重庆晚报.443.6平方公里重庆主城区面积60年扩大了十多倍[eB/oL]

http:///html/dj/sldt/2009-07/118287.htm.2009年7月27日

农业科技背景篇6

1.农林院校开展知识产权双专业、双学位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正式成为wto组织世界贸易体制的三大制度之一,全球范围内的国际竞争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为此,世界各主要国家积极对自己的国际竞争战略做出调整,纷纷把知识产权提升到振兴和发展本国经济的战略高度。2008年6月5日,国务院正式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第一次从国家战略层面明确了我国实施知识产权发展战略。提出“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的战略目标。

在此宏观背景下,国内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离现实需要以及应对未来竞争的人才储备需要还相去甚远,突出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知识产权人才层次不够合理:高层次研究型人才多,应用型人才少。这是因为招收知识产权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学校远多于招收知识产权本科生和双学士学位生的学校。二是知识产权人才知识结构不合理:法律知识厚,专业知识薄。三是知识产权人才分布不合理:在国家机关、公检法部门或大型企业从事知识产权工作的人才多,到基层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工作的人才少。为此,近年来我国高校中已有部分理工类、医药类或化工类院校开始设置依托学科专业或知识产权专业的双专业、双学位人才培养体系,使这一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依托农科专业背景的双专业、双学位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体系却实属罕见。随着农业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地位的提高,以及农产品贸易的增加,与农业有关的知识产权人才更加稀缺。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专项任务中明确要求“充分发挥商标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第23条),完善理标志保护制度(第32条)。因此,贯彻《纲要》精神,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我国大量基层农业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的一项长期任务,必将需要大量既懂农业生产技术知识又懂知识产权的人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才。农林院校通常是以农业和生物为优势学科,通过实施知识产权双专业、双学位教育,能够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知识产权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出更加符合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的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因此,在农林院校中面向具备相关专业背景的学生开展知识产权教育,是大批快速培养社会需要的农业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捷径,知识产权双专业、双学位教育是农林院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最佳模式。

2.农林院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

2.1农林院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目前,我国对知识产权人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提出,“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据此可以认为,知识产权的外延至少应当包括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知识产权是一个跨越多个学科专业,涉及到法律、科技、经济、管理、文化等多学科内容的专业。农林院校在进行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时,应当结合本校的传统优势学科,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依托,重点培养具有动植物科学与技术及其相关学科背景的知识产权人才。因此,农林院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当是,具备动植物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知识背景,能够理解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前沿动态,具有适应面广、适应性强等优点的农业知识产权复合型普通人才。

2.2农林院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定位

当前多数学者认为,知识产权应当是法学和管理学两个门类的集合。知识产权专业的知识结构应当依托法学和管理学为基础建构。当然,前提条件是学生具备一定的理、工、农、医专业背景。由此可以推断:农林院校知识产权人才知识结构应当是:动植物科学与技术(或相关学科)+法学和管理学基础知识+知识产权核心知识。

2.3农林院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模式定位

农林院校开展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应当选择本校优势学科和专业的学生,依托农林经济管理或者法学专业开展知识产权方向的双专业、双学位教育。这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在农林院校开展知识产权方向的双专业(双专业)教育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加学生就业的砝码;二是从学制上讲,在本科阶段高年级同步进行双专业、双学位教育能够缩短学制,容易为广大的学生所接受。

3.农林院校开展知识产权双专业、双学位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根据上述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目标、知识结构

和模式的定位,笔者所在学校在开展知识产权双专业、双学位教育时主要进行了如下探索和实践。

3.1专业分类

将全校14个学院的学生按照课程的相关程度划分为:动植物科学与技术、化学信息与工程、人文社科与传媒三个专业大类,但重点是第一大类。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设置相应课程,强化专业特色。如为植物科学与技术类学生增设的5个学分对应的课程是:植物品种保护法、地理标志保护与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具体如表1:

3.2学分要求

辅修农林经济管理(知识产权方向)的学生必须修满70学分。理论学时45学分,实践环节为25学分。其中,必修课32学分,选修课13学分。学生毕业时必须撰写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知识产权方向)的学位论文,经答辩合格后,可以获得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知识产权方向)的学位。

3.3课程模块

根据农林院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定位,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可以设定法学基础模块、知识产权核心模块和管理学模块三大模块。

3.4课程体系与教学计划

学生所学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部分。

必修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基础课设民法总论、诉讼法、农业知识产权、管理学原理4门课程,合计11.5学分,每学分按16学时计算。具体分配为,民法总论3学分,诉讼法3.5学分(共计56个学时,理论课46学时,实践课10学时),农业知识产权2学分,管理学原理3学分。专业课包括: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信息检索与应用、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管理、专业英语、生物多样性公约、植物品种保护法,合计20.5学分。上述课程,除专业英语为3学分,生物多样性公约1.5学分,之外,其他各门课程均为2学分。

农业科技背景篇7

关键词:耕地;人工建筑;阈值;图像分割

中图分类号:tn96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73X(2015)06?0105?03

Researchonautomaticsegmentationofagriculturallandandartificialbuildingsinremotesensingimage

wanGmin?yan1,ZHaoKun2

(1.CommissionforDisciplineinspectionandSupervisionBureauofJining,Jining272045,China;

2.the27thResearchinstituteofChinaelectronicstechnologyGroupCorporation,Zhengzhou450047,China)

abstract:animageprocessingalgorithmwhichcanautomaticallydivideupagriculturalfieldsandartificialbuildingsinremotesensingimagesfromsatelliteoraerialphotoisproposed.withthetechnologiesofimageareasynthesis,filtering,histogramstatisticsandbackgroundsegmentation,theartificialbuildingsandroadsinlarge?scaleagriculturallandscanbesegmentedbythealgorithm,andtheareacalculationcanberealized.Somesolutionsandtestresultsaregiveninthispaper.itissignificantforthisalgorithmtoimprovetheautomationstatisticlevelofagriculturalland.

Keywords:agriculturalfield;artificialbuilding;threshold;imagesegmentation

0引言

作为人口大国,农林业对我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有重要意义,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乡镇及城市建设对土地需求日趋增长,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资源,监控土地实际使用情况是国家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现代航天技术、航空技术、探测器技术高速发展,国家投入大量卫星、飞机及无人机进行耕地普查,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给农业用地统计、普查、灾害预警带来革命性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但社会各界对农业统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对统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按照传统的方法,仅仅依靠手工作业是远远不能适应实际海量数据筛选需要的。本文提出一种可在卫星或航拍遥感图像中自动分割农用田地与人工建筑的图像处理算法,该算法使用图像区域合成、滤波、灰度统计、背景分割等处理技术,可实现农用田地中疑似建筑及道路进行分割,并给出面积的估算。为后续土地和人工建筑确认标注提供预先提示。

1遥感图像预处理

遥感图像在形成、传输、记录过程中,成像系统、传输介质和记录设备都会引起图像质量的下降[1?2],典型表现为图像模糊、失真、有噪声等。图像预处理的目的就是尽可能恢复退化图像的本来面目。引起图像退化的因素很多,图像预处理将根据退化的原因,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并沿着图像降质的逆过程恢复原图像。

农用土地遥感图像所关注的信息大部分集中在低频和中频段,为了有效抑制图像的噪声并尽可能多的保留有用的信息,采用均值滤波、中值滤波、低通滤波、匹配滤波等多种滤波器相结合,综合线形滤波器和非线形滤波器的优点,研究具有实时特性的滤波网络,最大程度滤除噪声,提高图像的信噪比,减少图像的失真[3?4]。

原始图像中各点的灰度值f(x,y)用该点邻域的灰度平均值代替,以抑制具有突变性质的噪声点。设g(x,y)为处理后的灰度值,则该方法可表示为:

[g(x,y)=1mn(m,n)∈S(x,y)f(m,n)](1)

式中:[S(x,y)]为[(x,y)]的邻域;m,n为[S(x,y)]中的像素数。

图像的预处理在空域中进行,也可在频域中进行,将一维信号低通滤波器在二维图像中应用,图像经过二维傅里叶变换后,噪声频谱位于空间频率较高的区域,而图像中关键信息处于空间频率较低的区域,从而实现对高频分量的预制[5]。

转移函数为:

[H(x,y)=11+[D(x,y)D0]2n](2)

式中:[D0]为截止频率;[n]为阶数。

2遥感图像分割与处理

严格意义上的图像分割是指每一个物体都能和它的背景区分开来而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区域,人的视觉就包括这个过程。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这是很困难的,因为图像分割没有统一的判别标准,也没有通用的分割方法,一般来说,只要能把感兴趣的部分从背景中分割出来就可以接受[6]。对遥感图像进行分割就是把图像中不同于农业用地的人工建筑或道路等具有特殊意义的区域分割开来,这些区域本身并不相关,但每一个区域都不同于农业用地[7?8]。

2.1大面积耕地直方图分析

由于大面积农用耕地的主背景的分布相对均匀,从图像的直方图分析明显存在单峰(背景),如果有道路或人工建筑,则直方图中将存在背景峰之外的多个。

图1大面积农用田地图及直方图

2.2基于大面积耕地背景的分割阈值提取

[H(x)]为图像直方图分布,则图像的平均灰度为[9?10]:

[hx=x・hxhx](3)

图像的灰度分布误差为:

[σ=h(x)-h(x)?x2h(x)](4)

将[h(x)]-ks作为图像分割的第一个阈值,[h(x)]+ks作为图像分割的第二个阈值。将灰度在[[h(x)]-ks,[h(x)]+ks]内的像素判为背景,其他灰度图像像素判为目标,则就可以将目标从背景中“分割”出来。如图2,图3为原始图像及经过预处理后的图像,应用式(4)求解出[σ]及分割门限,经二值化后分割图像如图4所示。

图2原始图像

图3图像预处理

图4图像分割

根据分割出的图像可对目标像素面积的统计,采用投影方法,可获得图像不同列中非农用地的像素数,如图5所示,通过累加计算可获得设定区域非农用地占用比例,从而获得实际农用地面积。

2.3应用

通过对遥感图像处理,可对耕地或建筑面积进行估算、统计,对疑似建筑物、道路进行标注,提高农业用地统计自动化水平,并提高土地管理部门、农业部门、农业统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在技术手段和行政管理方面的优势,采用先进的遥感技术、全面统计和抽样调查等各种方法,对耕地及其他农业用地的数量进行全面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对不利于耕地和其他农业用地保护及使用的情况进行处理和纠正。

图5目标面积统计

3结语

本文根据大面积农用地统计需求,结合其图像特性,提出一种大面积耕地背景的耕地及人工建筑分割方法,可以有效提高耕地统计自动化水平,并辅助监测农用耕地占用情况。

参考文献

[1]章孝灿,黄智才,赵元洪.遥感数字图像处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

[2]何红艳,杨居奎,齐文雯.大气对遥感卫星图像品质的影响分析[J].航天返回与遥感,2011(2):42?47.

[3]汪哲慎,李翠华.基于目标特征的图像预处理技术[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473?478.

[4]沃焱,韩国强.基于自适应预处理的图像分割方法[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7(1):87?91.

[5]杨枝开,王开.数字图像获取处理及实践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6]章毓晋.图像分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7]殷瑞娟,施润和.一种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最优分割尺度自动选取方法[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3(6):904?910.

[8]张彦.遥感图像中建筑物分割方法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12.

农业科技背景篇8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劳动力吸纳转移

一、新时期城镇化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背景分析

(一)县域经济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减弱

当前,在我国城镇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县域经济对劳动力的吸纳与转移存在着弱化,这种弱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个表现是最近几年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以大城市为主。在2013年我国新增的转移劳动力中,靠进城务工实现转移的劳动力大概有640万人,这一数字占新增转移劳动力的80%。第二个表现是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城市向农村转移,回乡务农等现象增多。新时期所存在的这种转变,一方面催生了我国每年春节波澜壮阔的农民工迁移问题,增加了我国的公路、铁路等运输系统的压力。在另一个层面上,给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生存带来了更多的转移成本。

(二)农村转移劳动力素质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

通过对当前我们国家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状况分析看,在现有转移劳动力的教育程度为指标,仅仅有25%的农村劳动力受到高中以上教育。农村劳动力文盲比例占到0.5%,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有的比例最高,为62%。这表明在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因为学历低、专业知识不扎实、专业技能不突出等问题明显,也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很多农村转移劳动力不能够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进而影响了新时期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效,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个体发展。

(三)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与劳动力转移

当前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之后,主要有下面两个具体的表现:第一个表现是小城镇发展的之后,使得我国县域经济对劳动力的吸纳数量等不足,当前大部分城镇仅仅依靠规模和产出较小的非农企业。在我国县域经济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相关的数据表明县级市吸纳劳动力较多,而我国80%的县吸纳劳动力的数量与质量都不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实施,我国农业劳动力在全社会劳动力中的比重逐渐的下降,而城镇人口比重只上升了20%农村城镇化发展滞后,这种局面导致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不能很好的结合农村工业化的推进而前进,也使得我们国家的农村非农产业结构升级缓慢,阻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前进步伐。

二、城镇化背景下加快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吸纳与转移的策略

(一)提升县域二三产业的发展水平

在我国经济结构中,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更好的吸纳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着重要的价值,提升县域经济劳动力吸纳能力,能够有效的改善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环境。因此,为了更好的提升县域经济的吸纳能力,一是要通过不断的加强县城中心城镇的建设,有效发挥县城中心镇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来开创农村劳动力工作的新途径。第二,需要通过有效的措施推进乡镇企业的结构的优化与调整,为乡镇企业创造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再次是要大力发展私营经济以及县域二三产业,为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

(二)创设大中城市更多的就业机会

在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吸纳能力降低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方式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离土离乡”成为最近几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形势。所以在城镇化背景下,为了更好的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需要不断的提升我国各个城市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政策,这就使得农村劳动力进城以后较难找到理想的岗位。因此,加大对影响农村劳动力进程就业环境的培育,是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之一。

(三)依靠科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农村劳动力的剩余成为一种客观的现象,因此,为了更好的提升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村生产效率的提升,需要以农业剩余产品的不断增加为前提。因此,城镇化背景下只有依靠提升农业发展的速度,不断的提升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促进我们国家农村剩余的劳动力的转移创造客观条件。

(四)统筹与扶持中西部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

城镇化背景下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滞后,其主要的因素是非农产业发展动力的不足,城镇化水平低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城镇化背景下中西部农村非农产业为了更好的发展,需要在抓住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契机的同时,不断的加大对我国中西部地区非农产业发展的投入,以此来扭转区域经济差异给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不利局面。要抓好抓实我国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机会,争取能够给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带来更为广阔的市场。

(五)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养

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是影响当前我国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升级速度的加快,给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因此,在这种背景下,需要抓住劳动力技能培训等政策,根据市场的需求与劳动力自身的优势,来寻求切实可行的劳动力培训路径,全面提升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同时,教育作为发展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在提升现有教育质量的基础上,丰富劳动力专业技能培养的路径,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劳动力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大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劳动力的吸纳与转移研究,需要我们将农村劳动力的吸纳与转移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进行分析,在把握新型城镇化劳动力转移特征的基础上,通过着力提升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技能,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等措施,来为我国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劳动力的吸纳与转移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王乐勋,章守明.后金融危机时代沿海地区“民工荒”成因剖析[J].经营与管理.2012(02)

[2]张宏丽,郭英.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0(34)

农业科技背景篇9

1自然景观资源丰富

国营农场因其特殊的历史使命均具有较大的规模,同时与周边乡村有较远的距离,其视觉效果较为宽广,其作物种植种类不杂乱,且较为有序,以广阔的种植区为资源开发建设,容易形成较为壮观的视觉效果[1]。例如,湛江农垦局在徐闻县的东部乡镇,种植着约2万hm2的菠萝,形成了壮观的“菠萝地海”,并且随着季节的不同,其景致也产生不同的效果,尤其在菠萝成熟的季节,人在空间中不仅能得到视觉享受,同时也能闻到菠萝的香味在农场里感觉全部身心都至身体大自然中,因此可以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关系,适合营造人与自然交流、对话的和谐之风。

2乡村风貌易于修整

国营农场的建筑主要分为3个类型,即办公区、生活区和生产区[2]。与其他农村建筑现状相比,农场建筑相对具有一定的规划性,其道路系统较为完善,建筑样式将为整齐。在生活区,各家各户空间既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同时又是以一个整体存在,各户之间前后距离不会太远,以此便于保留与维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空间。虽然在建设初期有过规划,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垃圾处理不够科学,部分功能设施不够完善,新农村是乡村区域景观与形象的标志,以富裕、文明和现代乡村风貌塑造为依托的新形象。因此,农场建筑风貌可以在保持原有特色状况的前提下,进行功能设施的完善和建筑安全系统的升级,使其既能具有农场特色,又能满足现代农场职工的生活需求[3]。

3国营农场具有现代化高科技优势

现代化高科技农业是新世纪替代我国传统农业的重要途径,在农村个体的农业种植过程中,高科技术使用还是有限,而在国营农场中生态农业、设施农业、资本农业、无害化农业、无土栽培农业和农产品工厂化生产等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具有科普示范功能和新的视觉体验效果[4]。例如,滴灌系统的设置,在工作状态下能够产生一处处水幕效果,丰富视觉效果;在农产品加工区能够观赏其加工过程,并且在造景过程中能够参与其中,实行人景互动,让城乡居民学习和了解现代农业。在新世纪乡村旅游大发展过程中,在新农村建设社会大背景下,探讨国营农场景观环境空间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较强的研究针对性。同时,由于我国乡村景观资源开发时间短,发展较快,在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还需进一步探讨和学习,对于国营农场景观建设的途径和方法更应多做田野调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寻找适合其建设发展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陈光宇.浅谈黑龙江省垦区农场公园景观设计——以黑龙江省857农场为例[J].林业科技情报,2012:72-73.

[2]郭焕成,吕明伟,任国.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84-103.

[3]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4-8.

农业科技背景篇10

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我们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改革、发展,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跃上新台阶。传统农区乡镇企业发展缓慢,究其原因,有以往以行政方式办企业及企业制度问题造成的失败,有当地农民购买力薄弱和市场不景气的影响,也有农业半自给经济环境下人们缺乏办企业所要求的市场观念、技术和经营管理素质的制约。导致目前传统农区农业剩余劳力就业门路狭窄,农民增收缺乏新的增长源。

从1997年起,随着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的变化,乡镇企业处在产品结构调整、内部转换机制和严峻的市场竞争之中,加上乡镇企业本身的问题,乡镇企业发展开始走向“低谷”,吸收农民就业的能力已大大下降。不仅如此,盲目发展乡镇企业,给银行造成了大量的不良贷款,也使各级财政背上了沉重的债务。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由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正确的政策,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我国农业有了快速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基本实现食物自给有余。目前,我国的农业已经呈现出由依靠政策向依靠科技、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趋势。我们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改革、发展,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跃上新台阶。

当今世界,农业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农业对科技的需求也空前巨大。我国要在人均零点零六七公顷的耕地上解决十三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武装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解决我国农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将农业的发展从保证食物安全的单一目标转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提高其效益的多重目标,在保证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同时,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都需要科学技术强有力的支持。

同志高瞻远瞩地指出“要进行一次农业科技革命”,为我国农业指明了发展方向。科技创新将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进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就一定能够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

十多年来,我国在依靠科技振兴农业、振兴农村经济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全国大部分的县(市)已开展“星火计划”,共实施了十万多个科技示范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十五”计划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科教兴农,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扶持农业科技产业的发展。在此期间,我国农业科技工作将围绕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国际竞争力,重点组织实施作物良种物质行动、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等“十大科技行动”;从农业的基础研究、农业高新技术、农业资源环境、农业基础生物学与生物高技术,到农业新材料、农业信息技术到区域农业综合开发,组织科技队伍着重解决上百项重大关键技术;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基地,部级农业重点实验室、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科技园区和区域性农业研究开发中心;并培育一批农业科技企业,造就一支懂科技、善管理的科技型企业家队伍,建立队伍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培育农业技术市场,建立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