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城市旅游区规划设计十篇城市旅游区规划设计十篇

城市旅游区规划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8:21

城市旅游区规划设计篇1

1城市生态休闲旅游区规划发展的必然性

生态旅游可规划为4个层次:基础层次、核心层次、辅助层次、目标层次。首先,对于资源环境和客源市场的研究,对于资源的类型、质量、数量和分布进行分析评论。其次,是客源市场的需求。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战略纲领,对于各个地区的旅游开发和城市生态建设具有很大的指导和规划意义。

2城市生态休闲旅游区规划现存问题

首先,我国的城市建设目前面临着很多问题,间接造成了城市的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积减少、水污染等现象越来越严重,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对经济也起到了阻碍作用。生态旅游造成的环境污染,导致了旅游资源的浪费和损害,又影响了可更新旅游资源的增值,最终进入影响旅游发展的恶性循环中。目前,城市旅游业规划没有相关管理体系,相关规划有待修订完善,部分项目设施规划不够科学合理,制约了旅游区的进一步开发建设。生态旅游景区宣传不够,人力、物力投资不够,收效不明显,以至于很大一部分城市居民,对于各个生态休闲旅游区的分布和具体服务项目并不了解。旅游区内管理服务也有待加强,监管不到位,旅游区内部自然景观受到生活垃圾、牲畜放养等破坏,卫生较差,生态环境杂草丛生。目前旅游业还需要各行政管理部门合理扶持,但旅游项目审批关下部门较多,手续繁杂,公共服务始终得不到良好地改善。

3城市生态休闲旅游区规划设计优化策略

3.1加强行政经济保证

加强对于城市生态休闲旅游业的组织领导,加强政府对于生态旅游业的宏观调控,指导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之间协调好决策、管理、规划、促销工作的展开。各行业、各部门协力合作研究和解决旅游业发展重点和难点的问题,加强生态旅游区的行政机构建设、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建立完善旅游协会机制,并严格执行有关制度规定,生态旅游区域内的项目需要按照规定程序报有关部门审查批准才能开展。项目开展过程中还需要广泛吸收各方面的建议,多进行经济、技术、环境的考察论证,做好一切与项目和设计方案可行性的研究工作。

3.2打造田园综合体特征

以一定的田园景观环境和生产生活为基础,田园综合体指的是,结合农林牧渔的生产与乡村文化习俗、农家生活为一体的自然生态环境、环境资源和观光旅游活动,是一种新的综合体形式。随着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于旅游和娱乐等活动更倾向于亲近大自然。田园综合体依托城市服务于城市,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可运用农林牧渔资源,结合城市现有的生态环境,营造出优美独特的田园景观和山水景观,将生态环境和有限旅游合理结合,打造休闲、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能够一站式满足游客们对于旅游区的体验要求。打造以休闲娱乐观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产业,还能将结构单一的生产活动转型为休闲农业化,其中包含旅游、休闲、独家、地产、会展等在内的全能型休闲产业的中和发展构架。

4结语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人们对于生态的需求和对于生活最初梦想的美好描绘,设计田园综合体的生态休闲旅游区域,能够让城市和乡村都能够发挥出自身的优势,以产品升级、产业升级、地产综合开发的模式,带动城市周边和生态旅游区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起来。

作者:于小琴单位:北京生态园林集团

参考文献:

城市旅游区规划设计篇2

关键词:城市旅游景点规划原则

中图分类号:F592.7

城市在不断的发展,城市中人口聚集力也不断的增强,人们在对物质得到满足同时,也对城市景点游览的要求增加,这就需要我们大力发展满足人们精神娱乐需求的城市景点,在发展景点的过程中,我们就面对了景点发展与城市规划间的联系与矛盾了,如何处理好景点设计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合理关系,就要我们有一套合理的城市景点规划方案与原则,对于城市景点规划,我们大多人的考虑只限制在参照城市建设体系,和参照城市公园规划体系,两者没有真正的把城市景点规划作为“标准点规划”来进行。我们应该真正掌握城市景点区规划的手段和思路,采用一套能够维护城市各个方面的规划方案,达到人―城市之间的景点需求平衡。我们还特别要注意城郊景点发展与城市外扩的两方面之间的挑战,这些都体现了合理化的城市景点规划设计。

一、城市景点规划的特点和原则

1.1城市景点规划特点

1.1.1目的地规划。

城市景点作为旅游目的地,是要满足游客到这座城市之后的旅游需求而进行的规划;因此不必涉及这座城市作为客源地满足市民出游需要的规划。旅游目的地规划决不仅仅是旅游线路和旅游景点的问题,它要涉及到旅游者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旅游要素,即城市景点规划的综合规划。

1.1.2目标性规划。

城市景点规划作为一个产业规划门类,不可能不涉及旅游业发展目标和指标问题。所以我们在进行城市景点规划时就要做好城市旅游发展的定位,又要设定发展的指标,并且这个指标要与城市的承载力相适应。我们从中国城市的调查显示,住宿往往会成为这个城市接待规模扩张的最后的瓶颈要素,例如昆明,由于宾馆数量较少,许多游客只好住在呈贡等周边地区了。

1.1.3景点的保障平衡性。

就是要我们确定景点需求特征、旅游吸引物类规划、景点规划实施的保障体系。不同等级、类型与区位的度假区具有不同层次,相对固定的游客市场,确定游客市场及其需求特征,开发针对性的度假旅游产品是度假区成功的前提。

就如南京的夫子庙,景点内有了许多吸引游客的物类特征。同时我们还要提出城市景点规划实施所需要的政策、融资、管理等保障体系。

城市景点规划特点还包括科学性即科学的功能分区与旅游吸引游客物类规划,环境容量确定与接待设施规划,道路交通与基础设施规划,度假环境的保育规划。地域性即针对度假区的地脉与文脉特征,通过创意策划与规划布局,形成度假区的地域特色。可操作性即旅游度假地规划的最终目的是实施,所以要将发展策划与规划布局有机结合,长远发展与近期建设相互衔接,旅游规划与实施管理紧密配合的特点。

1.2城市景点规划原则

在引言中我已经提到我们在进行城市景点规划时,要考虑它本身所要满足的科学性和政治性,所以做好它们两方面的相互统一是好的城市景点规划应当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

科学性是任何规划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科学规划也是规划人员本身要掌握的第一要务。

政治性则是要在方向性、根本性的问题上与当地政府保持统一。由于城市已经成为现代旅游的支撑点,很多城市把旅游当作支柱产业来对待,因此,城市政府对旅游业非常重视和热心。所以在这种城市内就有着了一套基本统一的战略构思,一个规划如果与它们的战略不符,即使是通过评审,这种规划既然不具备可操作性,所以是失败的。

1.3城市景点规划应解决的内容

首先,我们要像城市规划一样提出城市景点发展战略。明确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空间步骤,城市旅游发展的方向等。

其次,我们要想城市规划中公共空间规划一样对城市旅游资源进行市场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旅游发展的空间结构,合理安排土地利用。

再其次,结合城市规划,提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体系建设框架,特别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发展地区等的安排,基于功能和营销为目的的城市旅游形象规划与设计。

最后我们要制定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包括旅游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旅游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等。

但是我们在进行城市景点规划时,由于城市景点发展对区域产生极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因此,城市景点规划要特别考虑到城市的个性化需要,城市景点休闲设施越来越成为城市旅游的重要内容,特别景点中的娱乐活动,成为一个城市吸引游客逗留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不可忽视这些额外城市景点要素的规划。

我们也要注重城市公共产品转化为旅游产品。一般认为,城市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旅游产品,城市本身就是旅游产品。把城市景点建筑、城市广场、城市中心、城市标志性地段、城市雕塑、城市绿化等公建设施转化为旅游景点资源,既共享了资源,节约了资金,同时也节约了土地利用。

二、总结

城市景点规划不仅要满足城市景点与城市自身的平衡形态,更重要的是我国现今正处于从观光旅游为主向,观光、度假、专项旅游并重发展的转折期,度假旅游已成为我国的主导旅游产品之一,并且其比重在不断上升中。以此相适应,我国的城市旅游景点也将面临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如何应对发展的趋势,需要针对旅游活动及城市景点的特点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设置新思路,新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城市旅游区规划设计篇3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旅游业也在迅速兴起,人们越来越注重全身心的放松和休闲,美妙而多趣的滨湖(河、海)水景生活,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舒展身心的好氛围,因此带来了城市滨湖旅游的蓬勃发展。但是这样也带来旅游开发与城市空间发展的矛盾,滨湖地区开发商总是想尽办法把水岸纳人到自己的私有领域内,造成滨水公共开放空间的割断,对旅游开发和城市空间形象的营造都造成很大的影响。笔者分析了目前滨湖地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重庆开县汉丰湖丰乐片区规划设计实践,从旅游驱动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滨湖地区的规划思路和方法。

二、城市滨湖地区发展的主要问题

随着城市滨湖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兴起了城市滨湖地区的开发热潮,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滨湖地区的旅游开发和城市发展并不乐观,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一)非法占地,造成开发无序与功能紊乱

城市滨湖地区由于临近城市或者已经融入城市发展,其生态功能对城市的服务性很强,但由于易受人工活动的干扰呈现出高度敏感性。同时,滨湖地区作为城市最佳景观区,外部性价值大,稀缺性强,本地居民、外地游客、城市政府、开发商和旅游企业围绕着其巨大的外部价值展开激烈的争夺,使得城市滨湖地区成为城市建设各种矛盾交汇的焦点。规划设计的价值取向常常摇摆不定,随意修改规划、非法占地的现象十分普遍,开发无序与功能紊乱的问题突出。

(二)城市滨湖地区各地块发展孤立,缺乏联系

由于大多数城市滨湖地区把土地划块后出租出卖,其开发只是在单个地块层面上的考虑,致使滨湖地区地块间割裂和孤立,空间上缺乏联系,功能组织上缺乏连贯性,建筑间风格不统一,严重影响旅游氛围的营造。

(三)不能合理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城市滨湖地区一般是景色最优美的地区,应由全体市民共享,但是目前在滨湖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为推动滨湖旅游业的起步和发展,往往将旅游开发和房地产开发结合在一起。而随着房地产业升温,城市滨湖地区因优越的地理环境成为众多开发商争夺的热门地块,致使滨湖地区的用地资源十分紧张,城市公共空间的用地严重减少,用地的稀缺又带来开发强度过高的后果,高楼阻挡了城市向水边的视线走廊、空间轮廓线平淡、抢景败景现象严重。

(四)空间特色挖掘不够

我国湖泊资源比较丰富,湖泊的旅游优势主要体现在人的亲水性,湖泊风光大同小异,故而很多城市滨湖地区开发建设较为盲目,同构、同质性明显。在规划建设中往往没有对自身的地理环境特点和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造成空间的单调乏味。

(五)缺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滨湖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旅游产业的前提。而城市滨湖地区目前尚缺乏科学统一的管理,在滨湖地区内填湖造地,填土建路,开山炸石,砍树造林,破坏了自然的生态环境,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旅游环境的营造。综上所述,城市滨湖地区的发展缺乏从全滨湖区、甚至全市层面来考虑,是造成上述种种问题的根源。旅游是促进城市滨湖地区发展的原始动力之一,城市滨湖地区合理有序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旅游的发展,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因此,只有兼顾旅游开发和城市滨湖地区的发展,才能保证城市滨湖地区的旅游可持续发展。

三、城市滨湖地区规划思路和方法

(一)政府引导,在空间上统筹协调各种矛盾,在开发上模式进行创新

首先城市滨湖地区的规划和管理必须纳入法治轨道,维护城市发展的良好秩序和规划的严肃性。其次,城市滨湖地区的规划设计作为一项公共政策,理应维护城市和市民的公共利益,在空间这一平台上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和化解各种矛盾,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景观效益的有机统一作为发展目标。具体来说,就是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景观塑造为核心,统筹协调好对外旅游功能与本地服务功能,私有空间与公共空间,综合开发与生态保护这三对关系。在开发模式上走一条“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发展新路子。规划建议采取分片整体开发的模式,政府提供优惠政策,开发商承担整体开发区内的所有商业旅游度假设施,包括前期的基础设施。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大大减轻政府的负担,而且可以保障城市滨湖地区规划的实施,使城市滨湖地区健康、永续的发展。

(二)基于旅游角度统筹考虑城市滨湖地区各地块的发展

在旅游发展的思路上,要把临湖的地区当作一个整体来考虑,对各类旅游资源进行整体规划设计,避免割裂某种资源或片面强调某种旅游功能,造成功能单一的资源浪费。同时要考虑旅游功能和其他功能布局在空间上要具有连续性,建筑群体的组合和建筑风格要有延续性。滨湖地区的建筑应严格控制其高度,保证景观视线的通达,并保证完整而优美的天际轮廓线。这种空间的连续性源于人的活动,如漫步、休憩等和视线的需要,实际上体现的是人的动线设计,从空间、建筑等方面诱发运动的引导、转折停滞等,并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关注,从而提高滨湖地区旅游的吸引力。

(三)功能复合,宜居宜游

城市要发展旅游,形成规模,有吸引力,不应是单个旅游点的培养,更应是城市综合功能吸引力的培育。滨湖地区是城市公共开发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兼具自然地景和人工景观的公共开放空间区域,往往集聚各类人群和多样性的活动,因此这里的功能需要具有高度的综合性,以满足人们多样性的需求。对于滨湖地区的旅游功能建设,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设施配置要具有层次性:既要面向外地游客,又要面向本地市民。应该融入整个城市生活中,形成城市设施体系,争取市民与游客共享、同乐;其二,旅游功能的开发要与滨湖区其他功能相协调,如通过综合开发来实现其商务、生态居住和游憩功能的结合,这样使得滨湖地区不仅适合旅游,也适宜居住,不至于出现一般滨湖地区旅游淡季萧条的景象。使滨湖资源的利用最大化,形成城市最具活力的区域。

(四)分片区差异化发展,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滨湖地区高品质的游憩、旅游资源,使得该地区土地的经济价值较高,土地资源稀缺,因此需要分片区发展,结合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各片区的地理区位及景观特点需要,有差别的对待,让各片区承载不同的功能。滨水区沿水体的边缘地带是人流最为集中、功能最为丰富的地区。根据世界上建设成功的经验,边缘地区作为公共开放的区域,开辟广场,允许人流自由出入,结合空间特点,布置休闲活动内容的功能,旅游吸引力相对较弱的地块开发生态居住,聚集效益高的易形成中心的地区发展商务办公,配套商业、服务等功能,这样有利于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空间效益。

(五)关注城市个性,塑造滨湖城市独特景观

丰满而独特的景观形象是成功城市的名片,更是激发滨湖地区活力,提升其旅游知名度的最佳途径。因而滨湖地区规划应从基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挖掘其地理环境特点、资源特色以及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将城市的人文精神与自然特征完美地融合,以形成独特的滨湖城市景观。同时针对城市的个性,策划富有创意的项目,营造一个多样化、富有特色的滨湖活动带,带给来访者全新独特的感受。

(六)尊重地势,保护城市滨湖地区的生态环境

滨湖地区规划设计必须充分尊重与利用现有的地貌、地质、生物资源,采取积极的设计手法,突出对湖、山的保护,尽量不挖山填湖,避免或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维护生态网络的联系性和完整性,保证城市生态旅游环境的高质量。

四、开县北部新区丰乐片区城市设计研究

(一)基地概况

1.区位条件开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地处长江三峡水库小江支流回水末端,是渝东北次区域中心城市和三峡库区贸易中心。东联“旅游金三角”,南接万州区,西与四川开江、宣汉两县交界,北抵城口县,自古就是连接川东和陕西西安的陆路交通要道和物质集散地。本次的规划区位于开县主城区内,汉丰湖东北部,湖面最宽阔、景观视线最优良的地区,规划区内有迎仙山、河熊耳山,东依脑顶山山脉,自然环境良好(见图1、图2)。

2.旅游资源开县旅游资源较丰富,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兼容并蓄,其中以“帅乡”、“帅湖”、雪宝山等旅游资源最为突出。“帅乡”即为元帅故里,其纪念馆为国务院有关部门确定的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帅湖”即汉丰湖,三峡库区的前置湖,最大的内陆湖泊,是三峡库区比较珍稀、独特的风景旅游资源;雪宝山是具有顶级原生态环境和世界珍稀动植物的省级自然保护区。

3.旅游发展机遇2004年国家旅游局等六部委联合编制的《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着力推广库区四条精品旅游线,其中开县被列入了三峡生态精品旅游线:中部生态精品旅游线(万州—开县—巫溪—神农架—三峡大坝),同时开县汉丰湖被列为新增的三级景点,这为开县汉丰湖旅游开发带来了前所有未有的发展机遇。

4.城市旅游发展目标根据《开县旅游总体规划》,开县旅游发展以汉丰湖综合开发为中心,优化旅游布局,重点建设集“城、湖、馆”为一体的旅游集散中心。充分利用山水自然生态优势,环湖区域重点打造“生态旅游”和“休闲旅游”,把开县建设成为长江三峡地区知名的绿色休闲旅游目的地、全国少有的城—湖互动旅游地。而规划区的定位是旅游服务和生态居住。

(二)规划方案

1.城在山中,湖在城中,打造整体、有活力的景观格局规划区的设计充分贯彻滨湖旅游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思想,依托湖岸规划,打造一系列由广场、公园、游憩码头、滨湖步道等组成的公共开放空间,并规划若干条步行道沟通与滨湖区的联系,实现滨湖空间的开放性和可达性。将开云公路作为滨湖片区发展的主轴,设计一条东西向滨湖景观主轴,把滨湖休闲区、滨湖公园、独特的游憩商业中心、滨湖旅游购物街、迎仙山森林公园、滨湖生态居住区等不同主题区串联起来,保证各功能区在空间上的连续性,创造方便舒适的旅游空间。严格控制各区的建筑高度沿湖面梯次递增,保证优美的天际轮廓线及景观视线的通透(见图3)。

2.以湖为触媒,以山为屏,动静分区,多区互动汉丰湖丰乐片区规划设计充分利用东西向贯穿规划区的开云公路,将规划区划分为南北部分,临湖的南边片区以发展滨湖观光、休闲、娱乐、商业服务为主,而开云公路以北则以发展居住功能为主。临迎仙山的片区则细分功能,在迎仙山上规划山顶观景平台,九阁凌霄,民俗文化风情街,以及开放式的森林公园,集观光、休闲、娱乐、健身多功能于一体;在迎仙山脚下廖家湾和三星庙附近开发城市综合体,大型商业购物街;响水水库片区,地势相对复杂,偏幽静、景观视线优良,可开发为低密度的山庄式生态居住区及全年经营的四季型旅游度假区,该区域以多层住宅为主,局部地区辅以经济型的农家乐;华联片区及井泉片区水面较窄,景观视线偏差,以地产开发为主,解决当地大部分人口居住问题。这样各片区分工明确,项目互补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结合在一起,兼顾社会平民大众及中高收入人群需求(见图4)。

3.融入开县文化构建特色的旅游景观汉丰湖具有冬、夏季双重水位变化,可形成天然、独具特色、随季节动态变幻的湿地公园,故可以组织生态湿地旅游。充分利用汉丰湖滨湖区的区位优势及其成因、基址的特殊性,将开县移民文化、红色旅游文化、民风民俗融入到旅游活动,创造新的旅游项目、旅游热点,包括独特的游憩商业中心、迎仙山九阁凌霄、山顶观景平台、民俗风情旅游街区、观光农业区、水上运动公园、渔文化主题公园等,力争营造一个多样化、独具特色的滨水活动带。同时通过不同游览路线的组织,带给游客与市民视、听、触、感全方位的感受。

4.依山就势,自然冲沟构筑山、湖相依的生态绿廊汉丰湖北部丰乐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充分发挥山水资源优势,采用低密度和台地开放的模式,突出对湖、山的保护,规划将用地内的山体尽量完整保留下来,保持其自然林木,开放为森林公园。对自然形成的冲沟保留下来,并且依托冲沟留较宽的保护绿化廊道通向湖面,将滨湖空间与腹地功能紧密结合。沿廊道修建步行梯道,既使得景观生态不受破坏,又保证了良好的视线通廊,同时使规划区具有优美的景观格局。利用现有低地水塘与小丘高差,依托自然山体建设高档低密度住宅,严格控制建筑高度与建筑形式,形成依山临湖、高低错落的建筑群落(见图5、图6)。

城市旅游区规划设计篇4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旅游规划;融合;策略

城市旅游是近年来在城市中快速发展起来的各种休闲和游玩活动。城市规划的地点是城市,通过城市规划可以有效地吸引游客,从而能够促进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城市旅游已经成为了现代旅游的关键组成部分,并且为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们提供新的旅游方式。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和城市规划以及城市旅游规划是密切相关的,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旅游规划同时受到城市规划的调节。所以,旅游业的发展和城市规划是密切相关的。虽然人们对城市规划和城市旅游规划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是对两者的融合的研究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城市规划和城市旅游规划的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城市规划和城市旅游规划之间不仅具有相同之处,而且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应该协调城市规划和城市旅游规划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地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1城市旅游规划的基本特性

城市旅游规划和传统的旅游规划具有不同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旅游规划的吸引具有整体性的优势。传统的旅游规划主要是依靠风景区的城市旅游规划的吸引游客,而城市旅游规划需要评价城市的整体优势来吸引一些游客,城市旅游规划的主要吸引优势是城市的自然文化遗产、城市的经济、政治、科技、信息等要素,并且凭借其良好的城市环境、形式多样的休闲娱乐活动和设施、具有自身特色的城市形象综合作用来提高城市旅游业的吸引力。

(2)城市旅游规划具有多元化的作用。城市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和深渊的意义,城市的这些优势使城市具有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一特征和传统的旅游规划不同,传统的旅游规划仅仅是对单一的海滨度假旅游或者山河湖泊的游玩进行规划,而城市旅游规划除了对传统旅游规划的对象进行规划以外,还需要有效地规划城市可以为游客提供的商场购物、生态环境、商务、会议以及度假等更多的旅游功能。

(3)城市旅游规划具有统一性的特点,城市旅游的统一性特点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城市旅游的主体具有统一性,城市居民不仅属于城市的旅游者,而且承担着城市旅游的接待职责;其次,城市旅游的客体具有统一性的特点,城市旅游的对象不仅城市旅游的场所,而且是旅游城市的主要游客的主要提供场所,从而体现了旅游客体的统一性。

(4)城市旅游具有参与性的特点,城市旅游的对象具有整体性的优势,同时城市也具有开放性的特征,这一特征说明城市旅游活动需要体现参与性的特点。

2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文化的综合体,城市环境主要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两个部分,软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的经济、文化等要素,硬环境主要包括城市所包含的物质要素。城市规划的内同主要根据某时期城市的经济发展目标,合理地确定城市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并且能够合理地利用城市土地,从而使有效地整合城市空间的功能。城市规划主要有两个阶段,分别是整体规划和严密的规划。严密的规划主要包括修建性规划和控制性规划。城市规划研究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研究城市。宏观城市规划从区域的角度把城市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中观城市规划主要把城市当作由一些区形成的整体;微观城市规划主要的对象是建筑和公共空间形成的立体空间。

3城市旅游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关系

城市规划是特定空间内实体性控制和建设规划,通过对城市的宏观调控制,从而能够促进城市有效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经济以及环境效益的最大化,进而能够提高城市的总体效益。城市规划的最后成果是管理城市的主要依据,能够保障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并且能够有效地促进城市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城市规划的特点使其具有较大的权威性。城市旅游规划是城市特定经济机构内的发展规划,尽管可以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依据,能够有效地调整城市旅游业的发展,但是城市旅游业的依托性和关联性限制了城市旅游规划的发展,因此城市旅游规划应该依靠控制城市发展的城市规划来提供相应的支持,从而能够确定城市旅游的发展目的,并且能够合理地利用旅游土地,促进旅游业和城市其他方面的协调发展。

城市旅游区规划属于普通的城市规划,主要以城市旅游区为规划对象,其主要功能是能够科学合理地开发和管理城市旅游区。城市旅游区可以为城市旅游提供一个空间,从这个角度上看,城市旅游规划和城市旅游区规划的目的相同,就是能够促进城市旅游的顺利发展,但是在层次上和类型上有所不同。城市旅游规划应该根据城市规划确定城市旅游区的发展发向,城市旅游区规划应该通过城市旅游区规划来实现。

城市旅游规划主要依据城市旅游产生发展来确定相应的规划。城市旅游规划的内容应该主要体现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并且根据旅游业发展的条件和市场需要,对旅游产业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在城市旅游发展规划过程中主要包括了城市改造以及城市设计,城市旅游规划不仅包括了城市规划的内容,还包括城市的形象,例如,城市的整体形象、城市中标志性的建筑,滨水景观、休闲娱乐设施、商务活动中心、文体场所、旅游商业街的设计和建设等。

4城市旅游规划和城市规划融合的对策

城市规划和城市旅游规划性质各有不同,城市规划和城市旅游规划的关系属于地区和机构之间的关系。城市规划和城市旅游规划基本一致,并不矛盾,他们的最终目标是能够促进城市经济的不断繁荣,并且能够提高城市生活的质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是两者也有着不同的特征,城市旅游规划主要强调城市的对外服务作用,但是城市规划能够提升城市的整体功能,城市规划和城市旅游规划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通过城市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可以能够有利于城市服务功能的发展,城市旅游规划是一个产业规划,一些情况下反映出城市旅游业和其产业之间的利益冲突,例如,旅游业和工业产生冲突,用地和种植业产生冲突。可以通过编制合理的规划来协调这些冲突,确保城市规划和城市旅游规划的相关内容在规模和布局上保持一致性,从而有利于城市规划和城市旅游规划的有效融合。

5结论

城市旅游规划应该和城市规划实现有效的融合,城市旅游规划和城市规划的融合能够改变城市规划的相关内容,通常情况下,不能导致城市规划的较大改动,仅仅是内部细节上的调整,城市旅游规划和城市规划的有效融合能够有利于弥补城市规划过程中对旅游业发展问题上考虑的欠缺,能够促进城市经济和城市旅游业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城市旅游区规划设计篇5

abstract:tourisminantuCountyhasbecomethepillarindustry.ButautuCountyisasmall-mediumcity,itstourismplanningconsciousnesswasweakforalongtime.ithasrarelymentionedplanningintheirmasterplanningandleadstoaweakenedeffectoftourismontheeconomy.inthispaper,throughdescribingtherelationshipbetweenantuCountytourismplanningandthemasterplanning,itdrawsupthetourismplanningstrategyinantuCounty.itprovidesanimportantreferencefortourismplanningdesignandmasterplanningdesignofantuCountyandothersmall-mediumtouristcities.

关键词:安图县;总体规划;旅游业规划

Keywords:antuCounty;masterplanning;tourismplanning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6-0252-03

0引言

由于近年来长白山风景区及县域民族特色旅游的风靡,旅游业为安图县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已逐渐成长为县域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然而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距今时间较长,尤其是对旅游业的规划已无法满足现有的发展需求,因此文章采用综合分析、归纳总结的方法选择和制定了安图县旅游业的规划策略。该策略若能切实有效地结合到下一轮的县域总体规划设计中,使之与安图县迅猛发展的旅游经济相适应,将对安图县今后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1安图县旅游业规划与县域总体规划的关系

安图县的城市发展已离不开旅游业的繁荣,反之旅游业的发展同样依赖于安图县的规划建设,旅游业的规划与县域总体规划之间应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关系,如图1所示。首先,安图县所特有的众多旅游资源将使安图县必然地承担起东北亚地区的旅游职能,而旅游经济将加快安图县的产业结构调整,二者对安图县的城市性质具有重要影响;再者由于相对集中的旅游季节、旺季爆发式的游客数量,安图县已无法参照常住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进行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旅游业发展所需的配套建设深刻影响着安图县的用地结构规划;同时为了适应和满足大量游客的差异化需求,安图县的空间布局从发展方向、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等方面亦将收到旅游业规划的影响[1]。

2安图县旅游业重点规划策略

通过以上描述可知,旅游业规划是县域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总体规划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旅游业应与其他相关产业统筹统规,科学合理地制定规划策略。

2.1规划目标

安图县旅游业的发展要以长白山旅游开发为主,辅以特色民俗文化旅游、生态风光旅游、历史古迹旅游、边境旅游、冰雪漂流娱乐项目等人文和自然相结合的模式[2],确立旅游业在安图县域总体规划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旅游业软硬件建设,实现旅游市场规范化、基础设施现代化、服务质量标准化、旅游合作国际化、旅游产品多样化,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实现一体化协调发展,通过实现这“五化一体”来使安图县成为新兴的旅游强县,让旅游业成为全县经济起飞的全新动力。

2.2旅游业布局规划策略

2.2.1空间布局规划

安图县旅游业的总体格局是“两镇两村”、“两湖两园”、“一线一岸”为主线,沿线8个重要旅游景区、23个重要景点构成的四个各具特色的旅游。一起构成了安图县旅游业“一线四区23景”的叶脉状布局结构,如表1所示。

将上述重要的布局节点平铺开共有23景,分别是:长白山、虎林园、美人松园、园池、古洞河浪漫漂流、长白山药园、长白山文化博览城、宝马古城、泰安寺、“安图人”遗址、刘建封县衙、森林狩猎场、森林小火车、药水泉、浮石林、二龙山公园、五峰山森林公园、明月湖风景区、龙顺雪山飞湖旅游景区、福满生态沟、红旗朝鲜族民俗村、海沟“黄金城”、双目峰口岸。

2.2.2交通布局规划

加快各级公路网的建设,以S203省道为县域旅游的交通主干线,构建县城明月镇-长白山旅游风景区的S型主干线和叶脉状辅线的公路、铁路交通路网络,如表2所示。

2.2.3旅游服务中心布局规划

根据各景区的重要性,将安图县旅游布局的各重要节点规划为五个级别的旅游服务中心,如表3所示。

2.3旅游路线规划策略安图县域旅游的一般行程普遍是从明月镇出发终到二道镇长白山旅游风景区、沿途经过各景点的“传统路线”。为了充分开发淡季旅游资源,突破安图县传统旅游的固有模式,应依托于长白山的特点强化冬季旅游项目的建设,根据季节特点进行旅游路线规划,如表4所示。

为了满足多样化的需求,根据安图县内各处旅游景区的特点规划出相应的特色旅游路线,以S203省道为主线呈叶脉状的空间布局,如表5所示。

为了满足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游客对于时间成本和旅游日程的要求,根据各景区之间的空间位置关联和交通状况,以日为单位规划出多层次的日程旅游路线,如表6所示。

2.4旅游配套基础设施规划策略旅游配套基础设施是发展旅游业的主要因素,根据安图县现有情况合理强化交通路网、能源、水电、通讯、环卫、餐饮、住宿、商业、娱乐休闲、医疗卫生、安全防灾等等一系列旅游相关的基础设施,重点是加强各景区景点之间的交通联系、缩短旅客在途时间[3]、提高景区周边便利性,对于长白山北坡以外的其他旅游景点,应加强景区排污和垃圾处理、完善景区引导标识、公厕及停车位建设,完善旅游服务中心建设[4]。各主要景区周边的城镇要加强绿化建设、游客步行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小城镇特色景观建设[5],加快与旅游相关各行业的升级转型,尤其是随着游客数量层次和消费能力的提升,应在中低档餐饮住宿设施为主的基础上,增加高档旅游餐饮住宿设施的建设,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使安图县内旅游产业链上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有机结合,互促互进。

3结论

综上所述,在安图县新一轮总体规划即将开展之际,旅游业的规划已刻不容缓。本文通过介绍安图县总体规划与旅游业规划之间的关系,制定了涵盖旅游业布局、县域旅游路线、旅游配套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规划策略,为安图县的总体规化提供了重要参考,有助于提高其他旅游型中小城市的对于旅游业规划的认识,发挥起旅游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支柱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波.旅游业对小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影响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37-38.

[2]苏阳.凸显地域自然特色的小城镇规划设计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3,6-39(3):251-254.

[3]赵秀丽.区域经济理论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18).

城市旅游区规划设计篇6

关键字:城市旅游规划;政治性;科学性

ReflectiononaFewbasicQuestionsofUrbantourismplanning

abstract:integrationofscienceandpoliticsisabasicprincipletobeimplementedincitytourismplan-ningwiththedestinationplanning,targetplanningandobjectiveplanningasitsbasiccharacteristics.

Keywords:Urbantourismplanning;politicalnature;Scientificnature;

1两种角度认识城市旅游规划

笔者在博士生阶段读的是旅游规划与管理,之间和之后做过多处旅游规划和策划,例如平遥、北京、泰山等地;再之后,先后进入泰安、杭州等城市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就职。因工作关系,直接接触和操作过多处城市旅游规划。笔者发现,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什么是城市旅游规划,它应当包括哪些,应当遵守的规划理念等方面,在由旅游部门委托的城市旅游规划和由规划部门委托的城市旅游规划二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和理解上的分歧。

1.1从旅游规划看城市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按照空间尺度,从大到小分为三类:区域旅游规划、城市旅游规划、景区景点规划。区域旅游规划属于宏观尺度,侧重于旅游业的布局分工;景区景点的规划属于微观尺度,侧重于景区的开发,包括景观的配置、道路等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等。而城市旅游规划是属于中观尺度的规划,虽然城市有大有小,但是,规划内容大同小异,既要有宏观上的定位,又要有微观上的建设规划,因而是一种旅游综合规划。

这类城市旅游规划的委托方即甲方往往是旅游主管部门;而乙方即规划编制单位,由于需要把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来,需要多种学科的支撑,因此,中标单位往往出身于旅游、地理、文化等学科。

1.2城市规划中的城市旅游规划

城市规划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城市旅游规划。在这里,城市旅游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而存在。虽然与城市规划一样,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性,但其内容十分单一,主要成果是旅游景区(点)在城市中的布局(有的规划还包括了部分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的规划内容),以及旅游线路的组织等。显然,这是一个城市的"游览规划"或观光规划,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规划。由于这种背景下的城市旅游规划主要依托在城市规划之中,它的完成单位基本上是城建规划设计单位,而这些单位的技术人员多为城市规划出身,鉴于其学科背景,对旅游产业和文化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同时,规划人员依照1933年的《雅典宪章》提出的城市四大功能(即居住、、生产、游憩)来进行空间布局,而游憩不等于旅游,范围比较小,因此,把城市旅游规划做成"游览规划"是在情理之中的。

不过,作为具有法律效应的城市规划,如果城市旅游规划包括过多的不可预测的旅游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就降低了城市规划的可操作性和权威性。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2城市旅游规划的性质与特征

笔者在做学者时,是作为乙方完成甲方交办的规划任务,主要的着眼点是在学术上是否立得住脚,因而极为重视数据得和结论是否经得起推敲;进入旅游主管部门以来,多是作为甲方协助和监督专家组完成旅游规划,因而更多的是从实践的角度去评价一个城市的旅游规划,出发点就变成了规划的实用性、指导性、可操作性和结论的可靠性。根据这几年的实践经验和城市旅游业的要求,笔者认为,城市旅游规划的特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征:

一是目的地规划。其假设是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而不是作为客源地进行的规划。这其中有两层基本含义,第一,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是要满足游客到这座城市之后的旅游需求而进行的规划;因此不必涉及这座城市作为客源地满足市民出游需要的规划。第二,旅游目的地规划决不仅仅是旅游线路和旅游景区的,它要涉及到旅游者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旅游要素,即城市旅游规划的综合属性。

二是目的性规划。城市旅游发展的目的、方向、指导思想、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等是城市旅游规划的重要内容。例如,上海城市旅游发展规划近期的主要目的是:如何构筑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旅游框架,以及世博会完成后,旅游设施和资源如何可持续利用等;北京考虑的则是迎接2008奥运会,借此提升北京旅游在世界上的力;而杭州则是围绕"旅游业国际化战略"这一目的展开。离开了目的性,城市旅游规划就失去了它的实用性,也就不具备可行性。

三是目标性规划。城市旅游规划作为一个产业规划门类,不可能不涉及旅游业发展目标和指标问题。虽然我国学者完成的诸多城市旅游规划大都进行了指标的测算,但往往是太教条,不具备现实意义,与规划措施也不匹配。例如某大学规划组在给东部一个著名旅游城市的规划提出的指标中,在该市2003年接待2800万人的基数上,按照年递增比例,测算出到2020年,年接待规模为2.5亿人次。显然,这是想当然,当一个城市接待达到其最高承受力时,游客还会来吗?这是没有考虑现实中存在着"自疏"效应的结果。所以旅游发展目标既要有战略上的,即城市旅游发展的定位,又要有战术的,即设定发展的指标,但是,这个指标要合理--既要与规划举措相适应--光有目标没有投入,指标的完成是无源之水;又要与城市的承载力相适应。笔者对中国城市的调查显示,住宿往往会成为这个城市接待规模扩张的最后的瓶颈要素,例如苏州,由于星级宾馆数量较少,许多游客只好住在无锡等周边地区。在新加坡则可能是劳动力成为限制要素。

言而总之,城市旅游规划是以特定的经济区域--城市作为对象而编制的,有关旅游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的规划。是国民经济和发展总体规划在城市这一特定区域内的细化和落实,是旅游业战略性、空间性和有约束力的规划。规划工作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对旅经济工作进行有效管理和调节的重要手段。

3城市旅游规划的原则

科学性和政治性相统一,是好的城市旅游规划应当贯串的一个基本原则。

科学性是一名规划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规划科学"也是要掌握的第一要务。但是,作为甲方的城市政府和作为乙方的规划编制单位虽然在大的目标上总体是一致的,但在具体的措施和行动上往往产生矛盾,特别是在环境、资源、土地、文物等的保护与开发方面往往有很深的"鸿沟"。这个时候,规划编制单位就必须坚持真理,通过广泛而深入的"沟通"来消除认识上的消除差距,力图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去说服甲方,坚持科学,避免损失。为达到这一目标,要不惜借用权威人士或社会舆论来迫使当地政府"就范"。另外,我们经常谈到的规划的"前瞻性"应当包含在"科学性"这一范围之内。

性则是要在方向性、根本性的上与当地政府、党委保持统一。由于城市已经成为的支撑点,很多城市把旅游当作支柱产业来对待,因此,城市党委和政府对旅游业非常重视和热心,有的领导甚至已经成为这个方面的专家,所谓的"旅游书记"、"旅游市长"层出不穷。他们对这个城市非常熟悉和热爱,战略构思也基本形成,一个规划如果与他们的战略背道而驰,即使是通过评审,也会束之高阁,落入"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俗套,甚至规划是一套,做又是另一套。这种规划既然不具备可操作性,所以是失败的。其实,规划就是一个甲乙双方的思想博弈过程,规划组没有思想是不被甲方看重的,而一旦思想与当地政府完全背离是行不通的,只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借鉴和启发后形成的规划才是成功的。例如,北京大学在做杭州的旅游规划时,按照国际化的要求,听从了西方专家的意见,提出了"大运河"是杭州旅游的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并在媒体上,结果与当地政府培育"西湖"作为核心竞争力的理念相“冲突”,使得规划编制陷入僵局。最终通过多次交流、沟通、论证,的提出了分市场的竞争产品概念,即国内市场和日韩、东南亚市场对应西湖,而欧美市场对应"西湖+大运河",圆满解决了这种矛盾。

4城市旅游规划的基本

按照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的要求,笔者认为,一个好的城市旅游规划应当能够解决以下问题(也即它的基本内容):

第一,提出城市旅游发展战略。明确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空间步骤,城市旅游发展的方向、定位等。第二,在对城市旅游资源进行市场的基础上,明确旅游发展的空间结构,合理安排土地利用。第三,通过目标市场分析,提出旅游业发展的目的地营销规划。第四,结合城市规划,提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体系建设框架,特别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发展地区等的安排。第五,基于功能和营销为目的的城市旅游形象规划与设计。第六,对现有旅游产品进行提升与改造。第七,制定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包括旅游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旅游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等。

城市旅游规划把城市作为规划对象,而城市的旅游发展对区域产生极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城市越来越成为区域旅游的主导,因此,城市旅游规划要考虑这个城市的个性化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和规划:

(1)随着城市居民周末度假、观光休闲需求的增加,城乡结合部和郊区旅游逐步兴起,近远郊旅游可能成为城市旅游的重要补充和新的旅游增长点。②为保证城市旅游的健康发展,必须把近郊区的旅游功能定位列入城市旅游规划的范围。至于郊区的范围有多大,要视需要而定。(2)城市康体休闲设施越来越成为城市旅游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晚间娱乐活动,成为一个城市品味的关键因素和吸引游客逗留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不可忽视这些传统上不算是城市旅游要素的规划。(3)要注重城市公共产品转化为旅游产品。一般认为,城市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旅游产品,城市本身就是旅游产品。但是,城市要成为旅游产品,措施之一就是在诸多公共项目上进行更新和再创造,在不原先功能的基础上,把公共产品直接转化为旅游产品。例如,大学城、特色街、标志性建筑景观、桥梁、海港等。上海88米高的金贸大厦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当然,在进行大厦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了把它建设成为上海城市空中观光的重要设施,就可以减少后期改建带来的损失)。把城市景观建筑、城市广场、城市中心(如CBD)和分中心、城市标志性地段、城市雕塑、城市绿化等公建设施转化为旅游资源,既共享了资源,节约了资金--建设新的旅游景点的投入要远比利用原先建筑要节省费用和土地;而且可以提升城市的品味,增加游客的逗留时间。这一点,大连是全国的典范。(4)要对城市的风貌和格局提出建设性意见。城市需要灵魂,这个灵魂就是文化,而文化是地域性的、个性化的,建筑、道路等是城市风格的主要载体,建筑是城市文化的标签。要从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原则出发,对城市的风格做出界定。例如,杭州作为一个文化名城、七大古都之一、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就要从文化的角度去界定这个城市的建筑风貌--体现东方园林之美的江南水乡风韵,布局疏朗、尺度合宜、色彩淡雅,以宋瓷"鸭蛋青"为基本色调。而浙江湖州提出的"亲山、望水、见塔、知城"理念,也是提升城市魅力的重要途径。而地理或旅游学家所作的城市旅游规划对城市风貌和格局的忽视,显然也是不应该的。另外,城市设施和旅游设施既要体现这个城市的文化个性,又要有"代"的概念,以展现和表征城市的活性。例如饭店的大堂和外立面,饮食、娱乐等场所的建筑和装修,都要渗透这个城市的文脉,既互为背景,又各有千秋。城市旅游规划不可忽视这些背景要素。

关于规划期限,原则上应当与城市规划、区域规划、国民经济和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一般为10年,其中,近期规划为5年,重大问题和发展远景可以展望到15-20年。

城市旅游规划的文件,一般要包括规划文本,规划编制说明,规划图件以及主要规划研究成果(或专题报告)。

[1]崔凤军.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创新与发展[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2]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3]Duncantyler,YvonneGuerrier,martinRobertson主编.陶犁,梁坚,杨宏浩译.城市旅游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4]陈传康.城市旅游开发规划研究提纲[J].旅游学刊,1995,(5).

[5]这是笔者借用的一个概念.所谓"自疏效应",是指当一个区域的旅游密度达到一定比例后,潜在旅游者就会通过信息的反馈,选择其它地区游览的现象.如中国的黄金周,如果"五一"黄金周期间这个地区人、满为患,往往"十一"黄金周期间就相对冷淡.

[6]乡村度假是国际上流行的四大主题度假产品之一,其余3个是:海滨度假、山地度假、温泉度假.

城市旅游区规划设计篇7

[关键词]滨水区;水文景观;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8-0066-03

作者简介:刘玉芝(1982-),女,山东临沂人,菏泽学院资源与环境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旅游规划与乡村旅游。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山东西部产业结构趋同研究”,项目编号:10CJGJ38。

一、前言

水滨(waterfront)是城市中一个特有的空间地段,是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水滨按其毗邻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河滨、江滨、海滨等。城市滨水区的建设则可以分为开发、保护、再开发三种类型。城市中的滨水区往往因为其在城市中具有开阔的水面而成为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喜好的休闲区域,规划师们往往将这一地段称之为蓝道(blueways)。它们与绿化带构成的绿带(greenways)一起,构成了开放空间与水道紧密结合的优越环境,是许多城市的点睛之作。同时城市的滨水区也是历史人文资源最为丰厚的地方,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是旅游资源中的“黄金宝地”。滨水区域是非常稀缺的资源,对于维持城市的生态环境,拓展城市的空间范围,扩大城市地质面貌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滨水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正在迅速发展,我国滨河区为代表的城市水文景观开发也呈方兴未艾之势。

近年来,为进一步提高城市品位、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抓住国家重视建设城市防洪堤、治理大江大河堤坝这一历史机遇,一些地方政府掀起开发滨水地区的热潮,而发展滨水区的关键在于开发与保护这两个环节。滨水地区往往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巨大的旅游价值,但由于缺乏整体规划等原因,在建设使用过程中,无法有效发挥其景观和生态价值,极大了限制其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讨论滨水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整个城市的旅游发展程度,有些城市滨水旅游的发展与整个城市旅游的发展水平相关(如上海),有些则不相关(如北京),因此要具体分析滨水旅游资源在整个城市总体旅游资源中的地位,不是所有城市都有条件发展滨水旅游。

二、我国城市滨水区旅游资源现有开发模式分析

目前我国开发滨水旅游资源已取得一定的成功,上海的城市滨水旅游已发展到一定规模,还有更多的城市正在开发或筹办过程中,如深圳、聊城、临沂等地。与国外的开发不一样,我国滨水区开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发展旅游业,提高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竞争力,从而带动整个城市产业的发展和提升,同时为本地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

一般由于我国旅游资源的国有性以及资源的非流通性,在法律上,风景名胜资源和文物保护单位的经营权是不可转让的,这就决定了我国滨水旅游“政府主导,间接融资”为主的开发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我国滨水旅开发有以下三种情形:

1政府主导模式,也可以称之为“平台模式”。政府运用掌握的城市规划审批权对滨水旅游开发进行宏观管理;开发资金的投入主要依赖地方财政,但是对公共设施的投入引入相关的市场机制,对游客收取费用(古城保护费),对具体的旅游开发项目不作干预,主要通过城市规划和行政审批来调控,这是我国滨水旅游发展的主要模式。

2政府主导的项目公司模式。政府成立相应的旅游开发项目公司,相关资产以政府财政划拨的形式注入项目公司(或者以资产作价形式出资,资产所有者拥有项目公司相应的股权),项目公司以政府组织注入的资产为抵押,向银行借款,获得的资金用于旅游项目的开发,旅游开发所获得的收益用于偿还银行借款,滚动开发滨水旅游资源。这种形式以太湖地区无锡滨水旅游最为典型。

3经营权出让模式。这方面的代表是湖南凤凰古镇,地方政府将管辖范围内的旅游景点(资源性资产)开发出来后,通过出让旅游开发经营权的方式,吸引投资商介入古镇旅游开发。由投资商根据自身优势,结合市场需要对外融资,继续滨水旅游开发进程,政府只在行业宏观层面上对投资商(开发商)进行管理。这种方式在我国较少,如深圳市的人造景点比较典型。

我国滨水旅游的这几种开发模式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制约了滨水区旅游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完善,滨水旅游开发模式中融资渠道将会大大拓宽,通过融资模式的多样化会更好地促进我国滨水旅游的发展。

三、构建城市滨水区旅游开发和保护新模式的对策建议

城市滨水区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并且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兼具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的区域,对于城市的意义尤为重要。同时城市滨水景观带又是最能引起城市居民兴趣的地方,因为“滨(沿)水地带”对于人类有着一种内在的、与生俱来的持久吸引力,如我国有水有湖的城市——杭州、无锡、苏州等;有海的城市——青岛、珠海、三亚等都成了居民最向往的旅游和生活的城市之一。但城市滨水区也是城市生态敏感区,因而滨水区环境规划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现代城市滨水带景观设计在整个景观学各类设计中无疑是最综合、最复杂,也是最富有挑战性的一类,因为它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陆地上和水里的,还有水陆交接地带和濒河(湖)湿地类,“景观场地规划”与“生态景观学”关系就非常密切,而这两门学问正是现代景观学中的核心内容。汤晓敏、王云提出了以下几条开发原则:即系统与区域原则、多目标兼顾原则、自然生态原则和文脉延续原则。这些原则基本符合我国滨水旅游开发现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注意景观设计的整体连续性,提供观赏风景的位置。在滨水区景观的设计中,一定要运用动静结合的原则设置观景点。既要有桥、凉亭、亲水步道等静态的观景点,又要为游客在船、车、行走中观赏滨水区的景观提供方便。同时坚持立体化、多方位设置观景点,形成人景一体的滨水景观,展现滨水区景观的不同特色。

2独创性的概念、鲜明的标示凸显滨水旅游区独特地位。体现现代性、文化性、群众性的要求,具有鲜明滨水特色的市民文化活动中心、旅游观光中心和城市景观核心,特别是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标志性景观,是城市滨水旅游区主要特色,也是发展滨水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3生态保护原则须遵循“生态景观学”的概念。“景观生态学”强调景观空间格局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控制,并试图通过格局的改变来维持景观功能流的健康与安全,从而把景观客体和“人”看作一个生态系统来设计。它的基本模式是“斑块——廊道——基质”模式,如图1:

图1景观模式

斑块是指存在的有一定面积的自然区域,以维系一定的动、植物群体及涵养水源。廊道是指联系孤立的景观元素——斑块之间的线性结构体。基质是指不同于周边地区的本区域所固有的物质属性。

4功能的多样性和场所的公共性。滨水区应提供多种形式的功能,做到点线面结合。线:连续不断的以林荫道为主体的贯通脉络;点:在这条线上的重点观景场所,如重点建筑、重点环境、古树;面:在这条主线的周围扩展开的较大的活动绿化空间,如中心广场、公园等。这些室外空间可与文化性、娱乐性、服务性建筑相配合。要使这些地区真正成为市民喜欢的公共场所,成为全体市民的公共财富。

刘玉芝:城市滨水区旅游开发与保护新模式探析

刘玉芝:城市滨水区旅游开发与保护新模式探析

5注重可持续发展,保护水的质量。水的质量是滨水区开发的关键,很多城市的滨水区开发都是从河道清污、净化水质开始的。所以在滨水旅游开发与保护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水的质量,否则受到污染的水不会受到人们欢迎,也无法让人产生亲水性。所以要把防洪、治污、绿化、文化、安居和道路网六个子项联系起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目标的融合,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6城市河湖滨水地区土地使用功能调整。因为各种原因形成了滨水地区比较复杂的土地使用情况,有的滨水地区因为缺乏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虽然被定位于城市的休闲娱乐区,但无法发挥其功能。对此应发挥政府规划协调的作用,对滨水地区的土地使用状况进行再规划再改造。主要就是改滨水地区的不合理、违规用地为景观滨水区所需要的公共绿地和服务性设施用地,提高整个滨水景区的环境质量,杜绝对滨水区环境的污染。同时,在滨水区建设中增加集休闲、游憩和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服务用地,增加客流,增添滨水景区的活力。

7突出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理念。在进行滨水区现代式景观设计时不能完全脱离本地原有的文化与当地人文历史沉淀下来的审美情趣,不能割裂传统。应把滨水旅游区设计成一个适合当地居民和游客居住游玩休憩度假购物于一体的景观,体现以人为本及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四、小结

当然我国在开发与保护城市的滨水旅游资源的时候,还会遇到很多问题,与国外发展较早的滨水旅游地区还有一定的差距,而且我国发展滨水旅游资源还遇到诸如产权、环境污染等问题。但是随着旅游业在我国的蓬勃发展,相信我国的滨水旅游业一定会有一个光明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BruttomessoRetalwaterfrontsanewFrontierforCitiesonwater[m]Venice:internationalCenterCitiesonwater1993

[2]于哲新浅谈水滨开发的几个问题[J]城市规划,1998(2):43-44

[3]吴必虎,贾佳城市滨水区旅游·游憩功能开发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2):99

[4]曹向荣,桂涛江苏历史古城护城河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3):28

城市旅游区规划设计篇8

关键词:统筹城乡规划;居民点;统筹城乡产业;就业需求;社会保障政策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统筹”的涵义为通盘筹划,城乡统筹即意味着要通盘筹划城镇和乡村的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是新时期实现新跨越的客观要求,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有了很大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毋庸讳言,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的经济社会运行也出现了一些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其中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尤为突出,具体表现为农民收入增长迟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乡村道路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市;农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等。而实践证明没有乡村的发展,是不完整的发展,乡村的相对落后是整体生产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城乡差距持续拉大也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2城乡差距分析

2.1城镇化进程滞后,大大落后于工业化进程

萌水镇和商家镇多数为农业人口,城镇化率分别为19.1%和8.2%,从两镇的产业比重和从业人员构成看,工业产值比重各占62.52%和88.76%,二产从业人员分别占70%和60%,从而看出两镇的工业化进程非常高,但快速的工业化并没有自动消解城乡的二元结构,对城镇化的进程未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两镇的城镇化进程没赶上工业化的速度。

2009年文昌湖旅游度假区三产比重

2009年萌水镇三产从业人员比例构成2009年商家镇三产从业人员比例构成

(资料来源:《萌水镇统计年鉴》、《商家镇统计年鉴》)

2.2乡镇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层次低

2009年,萌水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34145万元,工业生产总值为644236万元,农业生产总值为5652万元,第三产业产值为103569万元。商家镇工业基础薄弱,主要以耐火材料、机械制造、五金加工三大产业为主,2009年商家镇国民生产总值为113762.68万元,工业生产总值为100979万元,农业生产总值为6155.68万元,第三产业产值为6628万元,。

以上看出两镇经济发展不均衡,萌水镇明显强于商家镇。从经济结构来看,两镇均由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薄弱,生产力布局不合理,服务业发展滞后,农业特色缺乏,产业结构亟待提升。

2.3城乡建设用地混杂,人居环境差

两镇镇区用地布局零乱,以村庄建设用地为主,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混杂,工业产生的噪音和污水等对居住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村庄发展各自为政,孤立建设,建设标准档次低,住宅多以低层为主,缺乏统一规划,缺乏公共绿地和休闲娱乐设施等。

2.4农民人均收入逐年提高,但仍低于淄博市农民的平均水平

2009年,萌水镇与商家镇农民人均收入分别为7316和6870,比去年分别增长了11%和14%,但仍比淄博市农民人均收入的8013元低9%和14%。

萌水镇、商家镇与淄博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比较

(资料来源:《淄博统计年鉴》、《萌水镇统计年鉴》、《商家镇统计年鉴》)

2.5人均GDp较高,进入城乡一体化初级阶段

2009年文昌湖旅游度假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8万元。从下表比较分析看出,文昌湖旅游度假区人均GDp高于淄博人均和全省人均,而且高于一体化门槛。因此,从人均GDp的角度来说,文昌湖旅游度假区已经进入一体化发展的初级阶段。

2009年人均GDp比较表

(资料来源:《山东省统计年鉴》、《淄博统计年鉴》、《萌水镇统计年鉴》、《商家镇统计年鉴》)

3统筹城乡规划

3.1城乡居民点统筹

3.1.1合村并点

1)现状村庄情况

萌水镇和商家镇共辖63个行政村,村庄总户数15891户,总人口49645人。其中,萌水镇镇域范围内有36个行政村,户数8648户,总人口为28179人;商家镇镇域范围内有27个行政村,户数7243户,总人口21466人。

2)合村并点

根据不同的农业地区特征,考虑村民意愿和耕作半径,因地制宜地提出了乡村居民点迁并方案。

规划期末,现状63个村庄合并为15个居民点,比原来减少48个。其中,商家镇27个村庄合并为7个居民点、萌水镇36个村庄合并为8个居民点。

3.1.2居民点结构体系划分

居民点划分为三个结构:核心度假区――驻地片区――居民点。

1)核心度假区

位于文昌湖西岸,以生态旅游、生态人居、生态产业为核心理念,以旅游休闲为主要产业支撑,打造集生态旅游、休闲运动、休闲度假、康疗养生、会议度假、生态人居为一体的高品位生态休闲度假区、生态城市第一印象区、生态文化产业博览园、生态人居示范区。

2)驻地片区

位于萌水和商家镇驻地,主要以二类居住用地为主,为二、三产业及旅游人口和部分村民提供居住。驻地内村居安置的居民点共5个,分别为萌水镇的萌水居民点和商家镇的循途居民点、杨戴居民点、西商居民点、红星居民点。

3)居民点

是指萌水和商家镇驻地之外的新农村居民点,具有乡村聚落特色,结合文昌湖度假区打造乡村风情聚居区。居民点共10个,分别是萌水镇的北池居民点、泽崖居民点、碑坡居民点、龙泉居民点、北安居民点、三衣居民点、官三居民点和商家镇的冯家居民点、冶西居民点和东岔居民点,主要为村庄农村人口服务,还可承担一部分来自文昌湖城乡统筹生态旅游示范区的旅游人口。

3.2设施规划

1)公共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包括两部分,一是城市公共设施用地,二是居住用地中的中小学用地。对于前者,公共设施分级、分类设置,即分为旅游设施、核心度假区和镇驻地设施、居民点设施。

2)市政设施

规划市政基础设施由核心度假区和驻地片区向居民点延展,实现城乡市政设施一体化。

4统筹城乡产业

4.1总体定位及布局

4.1.1总体定位

通过产业专题研究,文昌湖旅游度假区地区的产业发展定位为:改进、升级第一产业、转型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文昌湖旅游度假区产业统筹的总体定位为:以文昌湖度假区高端服务业为主,壮大提升原有城镇工业,同时发展特色农业的城乡产业共荣区。

4.1.2总体布局

规划范围内针对不同的性质将用地分为三大片区,北部萌水镇片区、南部商家镇片区及中部核心度假区。主要的产业发展项目集中在核心度假区,两镇区内结合原有产业用地集约调整。

核心度假区,注重项目创意和特色的突出,发展高端旅游产业,突出娱乐和生态的特性,打造为区域著名的旅游地产、运动康体、文化娱乐、养生疗养、观光农业和商务服务基地。

萌水镇与商家镇两个镇区内主要以城镇建设为主,两镇工业结合原有工业用地整合后各集中布置,提高入园标准,激发企业创新能力、发挥集群效应,集约发展成为新型工业产业类型。

4.1.3农村剩余劳动力分析

文昌湖旅游度假区内2009年末实有耕地面积4093.03亩,每个农村人口人均农用地为0.08亩。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村从业人员经济收入提高的需要,每个农村劳动力负担的耕地面积逐渐增加。根据2020年末耕地面积,及每个农村劳动力负担的耕地面积指标,可计算出所需农业劳动力。因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仅受农村劳动生产力提高的推力的影响,城市就业岗位的拉力影响更为重要,故每个农村劳动力负担的耕地指标取高中低三个不同方案,以体现规划的弹性。

2020年农业劳动力需求

考虑到聚集文昌湖旅游度假区人气,以实现文昌湖旅游度假区整体经济的持续发展,2020年的农村人口规模取低值,即2020年14亩/劳动力,则2020年农业劳动力为495人。而2020年,农村人口为2万人,按农村劳动力占农村人口比例为55%,农村劳动力为1.1万人,则农村剩余劳动力为1.05万人。

4.1.4就业岗位需求

2020年,文昌湖旅游度假区城镇城市人口9万人左右,按劳动力占总人口比例为70%,文昌湖旅游度假区劳动力人为6.3万人,加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1.05万人,文昌湖旅游度假区劳动力总计7.35万人。

4.1.5就业岗位预测

根据对2006-2009年淄博市各区县在岗职工数统计,随着淄博市城市经济的发展,市域平均在岗职工数的增长速度稳定在0.4~0.7%,其中,高新区平均在岗职工数的增长速度稳定在3.2%。

文昌湖旅游度假区是淄博市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边缘化区域,城镇人口仅为1.25万人,在岗职工基数小,随着文昌湖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就业岗位数也将以较快速度增长。规划文昌湖旅游度假区2020年建设格局基本形成,就业岗位2009-2020年的增加速度在2015年之前达到最高峰,2020年之后就业岗位增长将有较大回落。

同比形同类型发展区域,如潍坊峡山区,其2007-2015年就业岗位平均增长35%,2015-2020年就业岗位平均增长20%。文昌湖旅游度假区规划取2009-2015年就业岗位年均增长30%,2015-2020年就业岗位年均增长20%。,文昌湖旅游度假区2015年城镇就业岗位为4.37万个,2020年文昌湖旅游度假区城镇就业岗位为10.87万个。

由此可见2020年文昌湖旅游度假区的就业岗位十分充足,足够满足当地就业。

5社会保障政策

5.1户籍制度改革

在城里有基本生存条件的人口,都可以登记为城镇常住居民,让农民享有自由进城和自由迁徙的权利。鼓励有合法固定住所或职业及稳定生活来源的外来人员进城镇落户。加快住房、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征兵、转业、退伍安、优抚等配套制度改革。

5.2.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扩大社会保障面,逐步建立农民与市民、各种所有制企业职工平等一致的、覆盖全社会的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编织一张社会安全网。要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城市向农村延伸;建立完善农村大病保险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5.3教育体制改革

优先考虑学校的合理布局,遵循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办学规模和效益的原则,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

6结语

随着进入“十二五”,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如箭在弦,我国真正跨进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时代。为顺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要求,我市紧抓当前重大历史机遇,着眼于新型城市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形势,以文昌湖旅游度假区为试点,实现由“镇”到“市”的科学跨越,创建可进行复制和推广的统筹城乡建设新模式,力图为中国城乡格局开辟出新的局面,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覆盖全国。

参考文献:

[1]仇保兴,城乡统筹规划的原则、方法和途径――在城乡统筹规划高层论坛上的讲话,城市规划,2005(10):p9-13

[2]张伟,徐海贤,县(市)域城乡统筹规划的实施方案探讨,城市规划,2005(11):p75-85

[3]张京祥,崔功豪,新时期县域规划的基本理念,城市规划,2000(9):p47-50

[4]成受明,程新良,城乡统筹规划研究,现代城市研究,2005(7):p50-52

城市旅游区规划设计篇9

径河是武汉市东西湖区吴家山新城和大汉口生态新城的城中河,又是内环水景旅游带,是沟通金银湖和武汉水乡旅游城的水景通道。径河常年有活水流经,水量充沛,岸滩草木繁茂,空气清新,禽鸟栖息其间,是大汉口的后花园,可谓是武汉市汉口“肾肺”。可建设成水上观景、岸上休闲、“可游、可居”的生态长廊。笔者就武汉市径河水岸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的构想谈点浅见。

一、径河水岸保护与开发的目标与原则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武汉市“两型社会”建设的契机,立足于东西湖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以“科学规划、重在保护;优化布局、开发创新”为发展理念,努力把径河水岸打造成集生态、康居、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武汉城市生态旅游区。

(一)发展目标

通过三至五年的打造,将径河建设成为大汉口生态新城的城中河和景观河。将径河水岸建成以河流湿地、生态保护、休闲旅游为主要特色,将东方马城、武汉水乡旅游城、金银湖、东流港、银柏渠等岸线景观以循环流动的水脉串联起来,集城市河道与乡村观光、休闲娱乐、科普教育、体育健身于一体的国家4a级城市生态旅游景区和高性价比的大众化的休闲旅游目的地,实现年接待旅游者100万人次以上的泛水生态旅游区。

(二)径河水岸保护与利用的原则

径河水岸利用是推动径河水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要充分利用水岸资源,以水兴城,深度保护,合理利用,必须坚持以下利用原则。

1、“保护先行”的原则

要明确保护是利用的前提,利用是保护的有效手段,树立“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在利用的过程中强化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指导思想;要利用好“水”资源,做好“水”文章,突出“水”特色,对径河两岸进行科学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径河两岸的保护、整治和有序利用。

2、突出旅游体验性原则

时下的旅游已进入休闲体验时代,旅游实质上就是游客所追求的一种独特的体验过程,利用径河要通过创造一个让游客体验快乐的生态乐园,实现径河旅游利用的目标。让游客在旅游体验中,综合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觉器官,尽情体会与自然、生态和谐相处的氛围;通过参与亲水、戏水等水上娱乐项目,寻求能给游客带来欢乐的旅游方式和手段,让游客在愉快的旅游体验中乐而忘返。

3、展现水文化内涵原则

利用径河水域,不仅仅在于恢复和美化其生态环境,更要注重挖掘其所承载的水文化内涵,并与当地本土文化积极融合,以展现“水文化”为魂,才能对反映自身资源特色的文化进行主题化深度利用,从而凸显自己的主题形象,满足旅游者“深度”旅游的需要。

二、径河水域旅游定位与主题形象设计

(一)总体定位:武汉城市生态旅游景区

集城市河道与乡村观光、休闲娱乐、科普教育、体育健身于一体的国家4a级城市生态旅游区和高性价比的大众化的休闲旅游目的地。

(二)市场定位:武汉滨湖水景生态旅游目的地

从地域上划分,近期目标市场,定位于东西湖、武汉中心城区及邻近的孝感、黄陂等市场;中、长期目标市场,定位于武汉城市圈旅游目的地及广东、湖南、安徽、江苏、上海等高铁沿线市场。从市场规模看,近期3-5年内年接待游客量达到100万人次。

(三)主题形象设计:

1、主题形象:梦里水乡,汉口“肾肺”

径河是吴家山新城和大汉口生态新城的城中河,又是内环水景旅游带,是沟通金银湖和武汉水乡旅游城的水景通道。径河常年有活水流经,水量充沛,岸滩草木繁茂,空气清新,禽鸟栖息其间,是大汉口的后花园,可谓是武汉市汉口“肾肺”。可建设成水上观景、岸上休闲、“可游、可居”的生态长廊。

2、宣传口号

①“梦里水乡,汉口肾肺”。

②“径河,我的水上乐园”。

③四季口号

春踏青――春游来径河,踏青你我乐(农场、滩头赏春回大地时的农耕放牧情景);夏亲水――消暑径河边,火炉无影踪(水乡戏水、吃新鲜水果、采莲蓬菱角、品农庄饭菜);秋采摘――周末捕鱼摘菜,赛马秋游自在(周末休闲,下水捕鱼、入园采摘,速度赛马节);冬赏景――冬至径河畔,做客赏景忙;

三、空间布局及旅游产品设计

(一)旅游空间总体布局

根据径河水域及其两岸旅游资源分布,以及产业格局状况,未来将形成“一心一轴,三带五区”的旅游空间格局,总体形成“龙头”加“精品”的径河生态旅游区。

一心:是指以径河水域水上乐园景点为中心;

一轴:是指亲水休闲主题旅游轴。上起武汉水乡旅游城,经径河-金银湖-东方马城。其中东方马城以体育休闲为主,金银湖以湿地度假、商务为特色,径河以亲水娱乐、文化休闲及康居等为重点,武汉水乡旅游城作为主题公园,提供以水景游乐服务为核心,空间上形成以径河为联系纽带的亲水休闲主题旅游轴。

三带:一是指“径河――总干沟――东流港、巨龙湖――银柏渠――金银湖――径河”的东西湖区内环水景观光带。二是径河水上观光娱乐带:以径河街大屋口为起点,顺河而下至严家渡,以水上乐园为核心,以沿岸游艇码头、栈道、生态护坡和水景植物园等为旅游节点;三是径河南岸水文化观光游憩带:沿径河南岸为主轴向东西方向延伸,以游客服务中心为核心,以“沧海桑田”主题文化馆、东盟-台湾美食城、农垦文化雕塑园、水上乐园等为支撑。这二、三带共交于全区的精品景点水上乐园,形成水中岸上的环线旅游圈。

五区:是近期将重点建设的五个精品旅游景点,分别是水上乐园、“沧海桑田”主题文化馆、“农垦文化”雕塑园、径河葡萄田园观光园、东盟-台湾美食城。

(二)旅游产品设计

径河旅游产品应定位于近水、亲水、戏水等涉水旅游,以及展现“荆楚人民治水、理水和用水”的水文化休闲旅游这两大系列的多个产品。

1、径河内环水景观光游

重点利用“径河――总干沟――东流港、巨龙湖――银柏渠――金银湖――径河”构成的旅游产品。做好与外环水系府河、汉江衔接的旅游项目,北上可抵景德寺,东至府河堤边,南下慈惠石榴红村与汉江互动,西可游新沟镇、辛安渡,把东西湖区泛水旅游连成一片。

2、径河水文化休闲特色游

以古云梦泽、东西湖围垦等文化为主题,依托金银湖湿地、径河等水体,把东流港、银柏渠、九支沟、径河大堤、西湖堤、径河钓鱼场等港渠、堤坝、闸泵诸种水工建筑组合成线路,展现“荆楚人民治水、理水和用水历史文化”和江汉水乡特色。

四、径河水岸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保障措施

径河是东西湖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委、区政府作出了”保护和利用径河,重塑两岸滨水景观“的战略决策。我们要按照“打造武汉生态旅游区”的发展理念和建设目标,积极采取保护和利用并举的措施。

(一)政府主导,市区联动、宣传造势

1、市区联动。建立市、区联动的组织体制,把径河水岸建设成武汉生态旅游区,是一项统筹策划、综合整治和有序利用的系统工作,涉及众多专业和政府的多个部门,需要建立起一个市、区联动的领导班子和工作体制,实行统一组织和管理,形成一个齐抓共管,同心合作,各司其责,统分结合,优势互补的工作格局。

2、政府搭台。对于径河水岸的前期规划与基础性利用工作,市、区财政应设立径河水岸旅游保护及利用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重点做好旅游规划、策划宣传、招商等旅游专项工作;同时,还要积极申请省市相关专项建设资金,加大对河道治理、水生态修复与保护,以及道路、电力、给排水、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与投资环境。

3、宣传造势。要组织专业队伍和力量挖掘武汉运河、径河传统故事及滨湖魅力,渔家风情等文化,并将其精华创作成文学艺术作品,通过演艺、影视、网络、小说、报纸等宣传媒体,扩大对径河文化的宣传和展示,打造武汉生态旅游区品牌形象,吸引更多人群的关注和参与。要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把径河作为一个旅游投资和利用的热点、靓点,推动武汉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统一规划,深度保护、科学治理

1、高标准做好径河水岸控制性发展及武汉生态旅游区的发展规划

面对现实、着眼长远、运用大手笔,聘请高水平的规划机构,高标准地做好径河水岸保护、有序利用的规划。通过规划,对其准确定位,合理布局,充分发掘径河的自然生态功能和城市景观功能和旅游休闲功能。要在规划的指导下,切实把径河打造成一条城中河、景观河、氧吧河、亲水河。

2、深层次保护治理。做好径河水体及河岸的保护和治理,迅速清退和转移养殖承包户,妥善给予安置和补偿;逐步清理和迁移沿岸违章建筑和有污染源的企业;积极开展河道清淤和护坡修缮,提高河道通水能力和防止水土流失;加强污染治理,对沿河企业和居民水区排污进行排查,登记和治理;启动引水济河工程,疏通径河上水和下游,将沦河水引进径河,确保径河水活透清;提升径河沿线桥梁、闸口的档次,处理好既不影响公路交通和防汛排涝功能,又要便于游船通行和视角美感。尽快实施和完成河道整治工程,早日改善径河水生态环境,实现径河及其沿岸“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整治目标。

(三)招商引资,拓宽渠道,加大投入

1、拓宽招商引资渠道。招商引资部门应重点地推介径河水岸旅游利用项目,不断吸引和扩大社会投资力量。市、区两级政府要制定出关于武汉生态旅游区发展若干意见,提出优惠政策和创造优惠环境,积极引进社会投资力量和经营机制,打破地区和行业封锁,吸引外地骨干旅游企业进入本地市场;鼓励各行各业、全社会参与旅游利用,兴办旅游经济实体。加快径河水岸利用和利用的步伐。

2、政府加大投入。政府部门应把径河水岸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纳入计划,向上争取资金,逐年增加投入;在年度财政预算中,设立径河水岸旅游保护及利用专项资金,用于径河水岸的旅游产业发展引导、前期规划与基础性利用、旅游公益设施的建设、重大旅游活动的组织和旅游项目及产品的推介宣传与市场营销等工作,实行专款专用

(四)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打造高素质旅游队伍。

径河水岸保护与利用,以及将来建成的径河生态旅游区的经营管理,都离不开人才支撑,人的要素是诸多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因此,必须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旅游人才队伍。目前,要进行专门旅游人才储备;要对现有旅游行政管理人员、经营管理人员、旅游服务人员开展相应的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思想和职业道德素质,特别要加强径河水岸地陪导游的培养。长远来讲,要加强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和机构建设。

(五)做好“水”文章,彰显“水”特色,唱响“涉水旅游”品牌

径河保护与利用要围绕“水”的主题与周边区域进行统筹规划,把径河水岸打造成承东启西的黄金水道,实现“三线"目标(既是水路交通线,又是水利安全线,同时也是景观线)。将旅游观光、娱乐休闲、文体健身、文化交流、民俗体验、乡土特产商贸等项目相结合,创建特色各异、风格互补的旅游站点,发展亲水休闲旅游。如可将武汉水乡旅游城、泾河、金银湖、东方马城等纳入亲水休闲旅游整体利用,形成水陆、动静结合,“观”、“游”、“娱”相融合的泛金银湖休闲旅游板块。真正发挥径河承东启西的黄金水道功能,唱响“梦里水乡,汉口肾肺”旅游品牌。

城市旅游区规划设计篇10

【关键词】反规划;城市旅游规划;探析

引言

进入改革开放的几十年中,我国对外开放越来越深入,这使得我国旅游业作为一项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旅游热潮的出现使得各级地方政府开始认真规划本地区旅游产业,而旅游区和旅游公司也趁机大量发展旅游事业。城市以其深厚的人文内涵以及新颖的建筑风格吸引着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各地人们的到来,城市旅游已经成为当代旅游业的重要一方面,传统的以自然景区为主的旅游模式不再固定,城市旅游产业也受到了政府的重视。传统的城市旅游规划大多是在原有的城市规划基础上进行,不但不能满足本地区居民的生活要求,而且不能满足外来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尤其是城市现代功能与自然景观设计上的冲突越来越明显,采用正向思维已经不能解决这一日益突出的问题。因此,很多学者提出了“反规划”的思维,这种逆向思维能够发现传统的城市旅游规划中的问题并以独特的视角提出解决的方法。

1.“反规划”理论

与很多新颖的理论一样,“反规划”理论也起源于外国,最早国外专家提出了“自然与绿地系统优先”的思想用来解决在城市规划中出现的自然景观与城市现代功能矛盾的问题。后来,这种思想出入我国,最早提出“反规划”的是我国学者孔坚,他指出,“反规划”并非放弃规划或者消极规划,只是其思维方式与传统的规划方法不同或者有很大区别甚至截然相反,学界才将其称之为“反规划”,它是在传统规划方法之后出现的一种全新思维的规划方法,对城市旅游规划起着醍醐灌顶的作用,面对城市规划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它往往能够给出独特的解决办法。

很多年来,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对自然生态平衡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城市建设中往往不能兼顾可持续发展,为了城市建设牺牲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短期内可能没有太大的影响,然而长期下去必将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反规划”思想重视的是尊重自然,在维持自然生态系统平衡与稳定的条件下进行城市规划,传统的城市规划往往从建设用地进行规划,而“反规划”反其道而行之,从非建设用地入手进行整个城市功能区的规划,这种规划方法首先保证了绿化区用地,维持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传统的规划方法是以保证建设用地为目标,而“反规划”思想则是以生态基础设施为目标,在城市规划中优先考虑城市旅游区的自然、人文和生物过程作为优先考虑的过程,通过景观安全格局途径,遵循景观表述、分析过程、景观评价、景观改变、影响评估、景观决策6个步骤,在宏观、中观、微观3个尺度上来规划生态基础设施。

2.我国传统城市旅游规划的问题

2.1急功近利

我国城市发展较快,没有经历一个相对平稳的过程,因此在城市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各地政府为了加快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过分强调城市旅游在地区经济发展中作用,加上每一届政府实施的政策不固定,往往一届政府下台后继任政府无法坚持上任的政策,造成城市旅游规划顾此失彼、虎头蛇尾。尤其是在城市旅游的短期规划中,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往往表现出急功近利的态度,出台了很多短期规划,不具有前瞻性,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利益。甲方(规划委托方)的短期需要,而在短时间内仓促地产生出一份满足甲方需要的规划,但甲方的需要不停地变化,因此规划也经常被一次又一次的改造。这种急功近利的短期规划不但使得城市旅游规划建设中资源被浪费,而且由于其建设没有考虑到长远的城市建设使得城市基础设施动工修改频繁,给市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2外延膨胀

上面说了,政府急功近利出台了很多促进城市旅游业发展的短期规划,给城市整体建设造成了不利影响。与此同时,我国城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长期规划中出现外延膨胀的现象。即便是最长的长期规划也无法对几十年后的旅游市场做出准确的预测,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很多长期规划严重脱离现实,与城市发展以及旅游市场的发展情况不相符,最终造成人口以及环境承载力等方面出现危机。

3.“反规划”思想在城市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3.1“反规划”城市旅游规划的思路

首先,“反规划”思想确定了与传统城市旅游规划不同的城市旅游发展的目标,它不再以狭隘、单纯的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而是旨在通过合理的城市旅游规划促进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的指引下,“反规划”思想从城市旅游发展的背景、城市旅游发展的市场条件、城市旅游发展的资源条件三方面对整个城市旅游规划进行分析,最后综合三方面的分析结果确定城市旅游战略,然后确定以维持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为基础的城市旅游规划整体原则,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应该将整个可开发区分为禁止开发、限制开发、重点开发、优化开发等区域,根据不同的旅游需求进行建设。这些开发规划必须与城市旅游市场开发与营销计划联系起来,才不至于建成空中楼阁。

3.2“反规划”与传统规划在城市旅游规划中的不同

首先是地位不同,传统城市旅游规划子是城市规划中的一个专项规划,其地位比较独立,进行规划时往往我行我素,没有考虑到同城市其他规划模块的融合性,而“反规划”则更多意义上是一种综合性质的规划,其更加注重同城市的整体规划相结合。

其次是规划目的不同,传统城市旅游规划的目的以现代视角看来比较狭隘,其比较直接,就是为了发展城市旅游产业,通过旅游产业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甚至将城市旅游产业当作龙头产业来发展。而“反规划”则首先是要维护整个城市的生态系统平衡,以实现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是进行规划的导向不同,传统城市旅游规划是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而“反规划”是以升天、经济、社会的综合利益为导向。第四是规划依据不同,前者是以城市经济发展数据为依据,而后者是以城市生态景观为依据。第五是空间布局不同,前者布局比较零碎,且机械化,后者则趋向于系统化。

最后是两者的理论基础有别,传统的城市旅游规划由于主要目的是促进城市经济增长,因此以比较理性的经济理论以及市场发展理论为基础,而后者更加重视生态利益,因此以城市景观布局优化的先关理论为基础。

4.小结

“反规划”是有别于传统的规划方法的一种全新规划理论,其以独特的视角和更加长远的利益考虑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主要对“反规划”的基础理论进行了介绍,并结合传统城市旅游规划中的问题对“反规划”在城市旅游规划中的应用进行说明,其不但能够解决传统城市旅游规划遗留的问题,而且能有所创新,使得整个规划的综合效益达到最高,因此值得在以后的城市旅游规划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南.基于“反规划”理论的哈尔滨师范大学松北校区规划及特色景观设计[D].东北农业大学,2013.

[2]耿莎莎.基于城市规划视角下的城市内涝防治研究[D].兰州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