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十篇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十篇

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7:38

农业的核心竞争力篇1

1.1农业科技企业的定义

农业科技企业是指在经济、交通发达的农村,划出一定区域,由政府投资兴建,以农业科研单位为技术依托,集农业、养殖业、水利、农机、工程实施等高新技术为一体,引进国内外优质品种及先进技术,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形成的农业生产基地,新设施、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制是农业科技企业的特点[1]。

1.2农业科技企业的功能

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对于推动我国科技教育体制改革,实现农业产学研相结合,提升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农业科技企业为人们提供高品质、高科技含量的农产品,同时还起到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为居民提供休闲旅游场所,为学生提供教育基地。因此,农业科技企业除了具有生产、示范、经济功能外,还具有生态、休闲、观光、文化、教育等多种功能。

2江苏省明天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的经营特点

2006年起,江苏省明天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租用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竹镇镇金磁村约266.67hm2土地,依托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的科研力量,建立了动物科学基地(主要饲养苏钟猪、波尔羊、波杂羊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及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工程技术中心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技术中心,运用现代循环农业理论,采用环保、有机、可持续生产模式,积极推进生态种植业和生态养殖业协调发展[2]。

2.1利用种养互补循环机理构建生态农业体系

围绕波尔羊、苏钟猪产业发展要求,调整种植业结构,将原来以稻麦为主的种植结构调整为以鲜食玉米、特色蔬菜等农产品为主的种植结构。玉米秸秆等副产品作为波尔羊饲料,羊粪、猪粪用于沼气发酵,无害化处理后的沼液、沼渣作为种植业肥料,沼气发电作为猪场、饲料加工厂的能源,形成波尔羊、苏钟猪养殖—废弃物生产沼气—沼气发电(生产、加工)—沼液灌溉肥田、沼渣加工成有机肥—优质种植业产品生产—秸秆喂羊的循环体系[3]。发展种养结合型的生态农业,生产的蔬菜、玉米、稻谷获得有机产品认证;应用畜禽粪便生物处理及循环利用等关键技术,提升公司竞争力[4]。

2.2提升农产品价值

将鲜食玉米预处理后放入冷库保存,加工成即食玉米;将特色蔬菜修整、清洗、加工包装成净菜,不仅美观,而且保留了蔬菜的营养成分。

2.3提高经济效益

苏钟猪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育种专家经过十多年时间精心培育而成,苏钟猪生长周期比普通猪长,猪肉鲜嫩可口,深受消费者喜爱。苏钟猪饲料是由江苏省明天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动物营养专家研制的营养均衡的配合饲料,苏钟猪在标准化的饲养管理条件下生长,保证了猪肉安全。波尔羊的粗饲料是利用秸秆加工成的青贮饲料,精料由江苏省明天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的专家亲自配制。波尔羊的饲养以出售种羔羊为主,改变了以前出售成年羊为主的销售模式。

2.4构建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管理模式

江苏省明天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以前的管理模式是生产、加工、销售三者分开、独立核算,这种模式的缺点是当产品出现问题时三者之间容易扯皮。自从公司构建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管理模式之后,责权利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2.5公司的功能定位

江苏省明天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发展循环农业,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减少了废弃物排放,实现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农产品安全。公司开发了观光功能,发展休闲农业,接待游客,增加农业附加值[6]。

3对策

农业科技企业是否能稳定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竞争力,江苏省明天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经过8年的发展,从决策、团队、文化、产品品牌、客户服务、创新6个方面提升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3.1决策竞争力

决策来源于领导。领导的能力决定了决策的质量、成败。领导渊博的知识、诚信的品质等是决策成功的关键要素。江苏省明天农牧科技有限公司领导均是来自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具有很强的业务能力,对市场变化有敏锐的反应能力,能做出较好的决策。领导经常走访基层,了解真实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决策提供依据。

3.2团队竞争力

做事要有团队意识,众人的智慧胜于个体,成功来自集体的协作与努力。注重团队建设,打造高绩效的工作团队,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打造一流的工作团队,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3.2.1培养团队学习能力,增强团队理解能力、沟通能力

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提高团队整体素质,才能更好适应公司发展需要。江苏省明天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不定期组织团队成员学习,提高理论知识、业务水平;布置工作时,领导与团队成员充分沟通;在团队中建立充分的沟通渠道,鼓励成员激发思维的火花。为了提高沟通效率,公司在大厅设置了意见箱,鼓励职工多提意见。

3.2.2增强团队执行能力

责任是最基本的职业精神,胜于能力。只有具备责任心、奉献意识的团队成员,才能将上级下达的指令或要求贯彻执行下去,一个团队的执行能力直接决定着企业生命。江苏省明天农牧科技有限公司选拔具备责任意识的人才,建立了有效的绩效管理机制,加强考核,及时总结并兑现绩效,让每个成员都发挥特长,对整个团队出色完成工作有着很强的推动作用。

3.3文化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发展中所形成的,为企业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行为规范。企业文化既包括企业内部大家共同认可的观念,也包括企业外在的行为表现。企业的办公设施、产品品牌等都属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无形资产,更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动力。江苏省明天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劳动用工制度,实行多劳多得,把职工利益同企业效益紧紧结合在一起,做到责权清晰、奖惩分明。

3.4产品品牌竞争力

品牌以产品质量为基础,质量是根本,科技为先导。江苏省明天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树立品牌意识,提高产品竞争力。江苏省明天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利用循环农业基地全方位打造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该基地被江苏省农业委员会认证为无公害蔬菜基地、无公害畜产品基地。33个蔬菜产品获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3个蔬菜产品获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认证,1个产品被评为南京市名牌产品、江苏省名牌农产品。以质量为先导,建立了方欣(谐音:“放心”)品牌绿色蔬菜系列产品、恬糯(谐音:“甜糯”)品牌即食玉米休闲食品系列,赛东北品牌优质大米系列、宁方欣(谐音:“您放心”)品牌无公害猪羊肉系列。

3.5客户服务竞争力

3.5.1以礼待客

员工是企业的窗口。礼貌待客、文明经商是每位员工的责任,江苏省明天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的员工言谈谦和、仪表整洁、精神饱满,这些都是赢得消费者的秘笈。公司通过制订一系列制度,规范员工行为,发放《员工手册》,强化制度执行。

3.5.2信誉经营

企业信誉包括产品信誉、服务信誉、竞争信誉、财务信誉、商业信誉。产品信誉首先是指产品的质量信誉,质量是生存的根本,产品信誉还包括对产品性能的改进,生产出让顾客更加满意的产品,做到物美价优。服务信誉主要是指服务质量,做到服务态度热情周到,服务方式及时有效。竞争信誉主要是指在市场中公平竞争,不扰乱市场秩序。财务信誉主要是指财务信息的制造和披露真实可靠。商业信誉主要是指与供应商之间及时结算货款。企业信誉是企业的生命,良好的信誉决定着企业的未来。江苏省明天农牧科技有限公司非常重视企业信誉的经营,把信誉管理放在战略的高度,对信誉进行全过程管理,加强产品的质量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处理好各方关系。当信誉与企业利益发生冲突时,把信誉放在首位。

3.6创新竞争力

创新是人类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创新要求淘汰旧观念、旧技术、旧体制,培育新观念、新技术、新体制[7]。实践是人类创新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径,也是检验创新能力水平、创新活动成果的标准。对于企业,创新主要是指产品创新、市场创新。

3.6.1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通常包括技术创新,但是不限于技术创新,新材料、新工艺、现有技术的组合和新应用都可以实现产品创新[8]。产品创新是指将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服务成功引入市场,为企业带来利润,实现商业价值。江苏省明天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制定了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生产操作规程,采用物理方式(如黄板、诱虫灯、休耕)防虫杀虫、保护土地,减少了农药使用量;利用公司生产的有机肥,不使用激素,保证了农产品安全;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对农产品质量进行全程控制;自建物流体系,确保在约定时间内送货上门,为顾客提供安全、健康、美味的产品。

3.6.2市场创新

农业的核心竞争力篇2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外的跨国公司纷纷进入我国,进而在国内出现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对于企业来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企业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一方面可以指引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核心竞争力又可以促进企业培育自身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所谓企业文化就是经济和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本企业特有的经营理念、经营哲学等。通常情况下,企业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形成的自身特有的价值观念、管理理念、行为规范等;从狭义上说,企业文化是企业自身特有的核心价值观,并且这种价值观能够赢得企业员工的认可,同时加以维护[吴琼.企业文化建设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2014年.](吴琼,2014)。对于企业来说,良好的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企业凭借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可以有效地将创造力、行动力等转化为组织能力。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核心竞争力可以帮助企业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对于企业来说,核心竞争力是其过去、现在和将来持续发展的基础。由于企业经营的产品、服务存在一定差异性,所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有所不同,通常情况下,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企业的产品、技术、品牌、创新、管理,以及企业文化等。在企业内部,从时间、空间、功能上通过对各项能力进行融合,不断巩固、强化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确保自身竞争优势的持久性。

企业文化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农村信用社需要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此获取竞争优势,但是需要考虑企业文化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的影响,这是因为:

企业文化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说,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自身特有的企业文化,并且根植于企业内部,这种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理念、经营哲学,以及创新能力等,这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内容。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如果企业文化不具有本企业特色,而是复制其他企业的经营理念或企业文化,那么将会大大削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并且这也不能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决定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方向。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价值观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说,培育核心竞争力的过程就是不断调整价值观的过程,进而使自身的产品、服务不断满足市场需求。在市场环境下,农村信用社往往根据自身的环境确定自身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目标,这是确保自身生存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农村信用社也要对自身的企业文化进行调整,确保自身的企业文化与社会发展趋势保持一致,不断解决日常经营中出现的新问题。

企业文化可以凝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农村信用社内部,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能够赢得全体员工的认同。企业文化注重人的作用,借助文化的力量对企业员工进行引导,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企业价值观,可以最大限度地强化员工的归属感,进而对企业员工的思想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借助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帮助企业员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协调员工之间关系,充分挖掘企业员工的价值。[吴焱,刘云彤,焦黎.现代企业管理创新初探[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33-36.](吴焱、刘云彤、焦黎,2011)。所以,企业文化可以凝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借助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具体措施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实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农村信用社需要不断培育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此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在银行之间,无论是产品,还是提供的服务,其同质化程度越来越小,并且在产品或服务方面获得差异性,很容易被模仿或复制,进而导致这种竞争优势难以持久。而基于企业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是其他企业难以模仿,难以复制的,这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对此,借助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发挥领导层的作用。在农村信用社内部中,领导层的形象、魅力等往往对员工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农村信用社领导层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形象,在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为员工树立榜样,为培育企业文化奠定基础,以此激发员工工作的主动性。[白雪.面向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构建研究――以Ht集团为例[D].天津大学,2012年](白雪,2012)。另外,农村信用社领导层要不断强化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创新管理能力等,以此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确保农村信用社能够生存与发展。

帮助员工树立企业文化意识。为了适应市场竞争,农村信用社需要不断整合优化员工资源,定期、不定期地对员工进行技能培训,帮助员工提升工作技能,激发员工团结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在竞争与合作中帮助员工成长。通过培训,可以将企业文化传递给全体员工,帮助员工树立与企业发展相一致的价值观,进一步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通过完善激励机制,企业可以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按照企业文化,整合员工多元化的思想行为和意识,不断提升农村信用社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发展企业硬实力与软文化。农村信用社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其创新与发展,一方面依靠技术、产品等,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农村信用社硬实力与软文化,确保两者齐头并进。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说,技术、产品等可以其持续发展奠定物质基础,而独特的企业文化可以为企业营造和谐、团结环境氛围,不断激发员工的创造力,进一步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农业的核心竞争力篇3

关键词:农村合作银行;核心竞争力;概念;地位;措施

1、前言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在支持中小型企业发展以及支持三农等诸多方面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加强研究农村合作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推动我国农村合作银行健康及长远发展。所以,农村合作银行应当发挥出自身的管理优势和体制优势,不断的促进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2、农村合作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概念

通常农村合作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指的是与其它农村金融机构相比较,农村合作银行在发展以及市场竞争当中充分的创造价值和利用自身价值的前提下,为当地的居民提供更安全、更快捷、更便利的金融服务,进而促进农村合作银行的发展,与此同时为农村合作银行带来诸多的效益和利润,最终实现我国农村合作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3、农村合作银行的核心竞争力特征

从总体上来看,农村合作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往往具备的特征包括:(1)既然被称作核心竞争力,那么对于农村合作银行来说,必定具有其它任何农村金融机构所不具备的独特性;(2)农村合作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属于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并且广泛的涉及到中小型企业、农村以及政府在内的诸多要素,不论系统当中的哪个要素出现了问题,那么都会对系统功能的发挥产生直接的影响,而核心竞争力并非是要素之间的简单堆积或者简答叠加,而是通过相互之间的作用,所有要素之间所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3)农村合作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有着其自身的区域性,并且呈现出和当地的经济建设与经济发展相互适应的显著特点。

4、农村合作银行的重要地位分析

通过对传统性农村信用社的全新组建,便形成了富有现代化气息的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是由当地的经济组织、企业法人、农村工商户以及农民入股所构成的社区性股份合作制的金融机构。通常农村合作银行建设于信用社资产有着较大规模、城乡一体化程度高、经济发达的县市,其主要的任务和主要的工作是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和农民提供所需要的各项金融服务。正是因为农村合作银行的经营原则是流动性、安全性以及效益性,并且实行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负盈亏,自担风险,所以,农村合作银行通常有着强于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优势和体制优势。现阶段,农村合作银行在我国农村的建设以及发展过程当中发挥着及其重要并且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支持中小型企业和三农以及自身的盈利之间如何找到平衡点,便需要对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进行深入的挖掘。

5、提升农村合作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措施

5.1培养稳定且优质的客户群体,把握准确且牢固的市场定位

当前农村合作银行的总趋势是以服务于“三农”为主,同时兼顾个人客户以及中小型民营企业,或者说这是我国农村合作银行的重要性发展之路,不仅要对当地的金融业务发展空间、经济发展环境有机的进行结合,还要切实的根据自身经营管理水平来对合作对象或者重点服务对象加以确定。现阶段,在规范以及完善市场经济的进程当中,我国的农村金融所处的金融环境仍然存在着诸多有待于解决的问题,其中风险较大、信誉度过低是较为突出的问题,所以,应当培养及挖掘优质且稳定的客户,果断的将劣质的客户淘汰,全面的对风险进行估计,在确保资产安全的基础上追求利益最大化。与此同时,农村合作银行还应当切实的将业务创新,突出自身的经营特色;全面的将零售业务展开,适当增大银行业务中零售业务的比例;针对客户群体,应当实施中间业务和存贷业务的联合策略,促进新型信用工具以及经济信贷产品的利用与开发,最大限度的为优质客户提供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和服务,提高自身的吸引力,加快业务的创新步伐,并且将中间业务的盈利性提高。

5.2拓宽服务领域,增大科技投入

农村合作银行应当借助于经营业务渠道的拓展,来尽可能的缩短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差距,不断的加快网上银行以及电话银行业务的开通步伐。借助于信息技术来对农村合作银行所现有的诸多业务品种加以全新整合,促进金融产品功能的丰富化,充分的满足不同客户的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需求。运用科技的手段来提高农村合作银行业务创新的支持力度,及时的进行成本管理、市场细化、效益分析、需求预测等,推动农村合作银行数据库的发展和建设,利用计算机设备来综合性的分析银行内外的各种信息和各种数据,为农村合作银行的经营提供充足可靠的依据。除此之外,要想提高农村合作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还应当积极的将经营思路拓宽,尽可能的将多渠道的服务扩大,打造出自身特色化的服务品种和服务渠道,完善市场营销体系,最大限度的提高自身的市场营销能力。

5.3积极响应外部客观环境要求,在合作和竞争中谋生存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完善以及金融体制的深化改革,我国的银行业在合作与竞争当中得以不断的发展。由于银行自身所具备的银行经营同质性、客户金融需求多样化、社会公共部门属性,进而使得银行之间逐渐的形成了竞争和合作的双重关系。在当今金融自由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竞争与合作已逐步成为我国诸多银行实现核心竞争力提升、服务提升、产品创新互补优势、共享资源的必然选择。就目前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现状来看,银行市场环境不断规范化,并且国民经济也不断的增长,因此,我国的金融体系正面临着巨大的结构性变革,这就要求农村合作银行积极的开展同业合作,充分的来对协同效应加以发挥,以切实的满足不同金融消费者的不同消费需求;可以共同致力于开发技术标准,将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将与银行同业的合作加以深化;可以创建策略联盟,以维护科学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对于处在全新发展特殊阶段的农村合作银行,加强与同业银行的竞争以及合作是一个战略性的必然选择。

6、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农村合作银行要想得以长远的发展,那么就应当致力于经营模式的研究,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这种竞争力的表现是多样化以及多层次的,不仅包括独特的管理技术、先进的管理理念、良好的营销网络、合理的组织方式,而且还包括较强的资源融合能力及重组能力、稳定的客户资源、与众不同的企业文化等等,要想在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那么农村合作银行就应当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着力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梁希明,杨伟杰.浙江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竞争力探讨[J].浙江金融,2010(11).

[2]张海林.提升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竞争力研究[J].浙江金融,2009(10).

农业的核心竞争力篇4

关键词:农林企业竞争力 会计计量模式 资产组 公允价值

一、农林企业核心竞争力概述

(一)农林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性 随着农林产业企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林企业将会面对越来越多的市场化带来的风险,同其他企业一样,农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来的具有持续性的、最终会给企业带来超额的利润的核心竞争力,将使农林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农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以为农林企业创造价值和利益。农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可模仿的特性。这种核心竞争力还具有衍生效应,不仅可以使农林企业在现有领域中保持竞争优势,还可以围绕核心竞争力进行拓展以获取更多的持续性竞争优势。相对于其他企业,农林企业独有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农林资源的稀缺性、可再生性、绿色性以及政策扶植优势,这是农林企业特有的核心竞争力。农林资源同其他资源一样具有稀缺性,随着越来越多的可耕地被工业占用和林木资源的过度采伐。这种稀缺性表现日益突出,但农林资源不同于其他资源之处在于农林资源具有可再生性,而且农林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有利于环境的改善,因此具有绿色的属性。此外,农林产业一直得到国家政策上的支持。这些都有利于农林企业的发展。

(二)农林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计量现状分析 农林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一项可以持续产生经济利益的无形资产,在会计学中却被长期忽略,成为一种事实上存在却长期不被会计信息系统所反映的无形资产。财政部的新会计准则中对资产作出的定义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在确认时应该遵循两个重要标准,一是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另外一个是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我国农林企业所具有的核心竞争力符合资产的定义,完全满足资产确认的第一个标准,即与该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随着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和资产组概念的引入,只要采用恰当的会计计量方法,也可以满足资产确认的第二个条件,即该资源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据此,农林企业核心竞争力完全可以作为一项资产进行确认,而如何合理地计量则成为农林企业核心竞争力能否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得以有效反映的关键因素。

二、农林企业竞争力会计计量的可行性分析

(一)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引入会计计量是以数量关系来确定交易或会计事项之间的内在关系,将数额分配于具体会计要素的过程,即在企业会计核算中对会计对象的内在数量关系加以衡量、计算和确定,使其转化为能用货币表现的财务信息和其他有关的经济信息,以便集中和综合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会计计量是会计系统核算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生产资料的价格变动频繁,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单一会计计量模式已不能满足会计主体相关利益各方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的出现和应用较好地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自2007年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鼓励其他企业执行。原会计准则规定会计要素的计量模式只有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一种,新准则规定的会计计量模式则有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五种,并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如果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公允价值是理性的双方在公平的市场中,在相互之间没有关联关系的情况下,自愿进行交易的金额,可以用现行市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表示。由此可以认为在新会计准则中所提及的五种计量模式中事实上可以分为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两类。其中除历史成本外其余的四种计量模式,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的确定不论是取自市场价格还是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事实上都参考了市场因素,可以统称为广义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不同的是四种广义公允计量模式的使用范围,技术方法有所不同。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运用的前景逐渐广阔,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不能够完全替换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对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补充、拓展和优化。农林企业的竞争力资产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如果是通过让渡资产,如付现方式取得的。理论上可以与其他资产一起纳入会计信息系统。农林企业通过让渡资产取得的某些长期资产其价值中理论上包含有竞争力资产的成分,但农林企业的大多数竞争力资产并非通过让渡资产取得,这就意味着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存在可以为农林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却因无法合理计量而没有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反映出来的竞争力资产,而这些竞争力资产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有可能纳入会计信息系统。相对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将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在时间和空间上作了延展,同时丰富了会计计量的手段和观念,优化了会计信息系统的职能,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具体表现在:一是会计核算时间的延展,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将一些会计要素的计量从初始计量延展到后续计量。历史成本更多地局限于会计要素的初始计量,强调历史数据的不变属性,公允价值计量可以用于初始计量,但更多地着眼于后续计量,这就对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在时间上作了延展,会计实务中所有资产包括竞争力资产的期末计价,不管采用市价、现值还是可变现净值,事实上都属于公允价值计量的范畴。公允价值相对于历史成本的最大优点是公允价值具有可变性和及时性,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品种的资产受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价格变动频繁,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可以相对及时地反映资产的价值,可以较为及时地反映这种变化的结果。从而较好地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二是会计核算空间的拓展,长期资产的资产减值计量事实上是建立在公允价值计量基础上的,长期资产变现周期长,价值高,在原有的单一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其会计期末价值相对于历史成本或者不调整或者机械地调整,由此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通过比较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确定是否发生减值和可回收金额,相对于采用历史成本或者机械地反映会计要素期末信息,较好地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及时性。三是丰富了会计计量的技术手段,通常情况下,最常见的公允价值是市场价格,采用市场价格计量可解决一些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难以解决的问题。公允价值是理性的双方自愿达成的公允价格,其确定并不在于交易或事项是否已经发生,而在于是否存在一个市场化的价格,只要取得公允价值,计量便可以完成。此外在会计当局无法取得可观察的市场价值时,还可以用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进行计量,现值计量是公允价值计量

中的重要技术手段。现值计量方法可以全面反映形成公允价值的各种要素,包括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对产生现金流量的时段的合理判断、利率的选取以及包含在资产或负债价值中的其他非确定因素等。在市场条件下,即使是折现率也是市场多方博弈的结果,因此,依据折现率计算出的现值也具备公允的属性。

(二)资产组相关概念的引入 公允计量模式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会计计量的技术手段,通常情况下,最常见的公允价值是市场价格。但是代表农林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资产,如良好的山林环境,通常并不是通过交易或其他会计事项取得的,不让渡资产也就不可能产生历史成本,此外由于农林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同样也难以找到可以参照的活跃市场价格,因此按照历史成本会计计量模式自然无法纳入会计信息系统。新会计准则规定,在会计当局无法取得可观察的市场价值时,还可以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进行计量。现值计量是公允价值计量中的重要技术手段,现值计量方法可以全面反映形成公允价值的各种要素,包括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对产生现金流量的时段的合理判断、利率的选取以及包含在资产或负债价值中的其他非确定因素等。农林资源的现金流量通常具有稳定持续的特点,这恰好为通过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将企业核心竞争力纳入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了基础。但是代表农林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资产,通常难以确定独立的现金流量,如良好的绿色环境可以为农林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但是具体有多少经济利益是绿色环境带来的则无法准确计量,新会计准则提出了资产组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使得在对农林企业竞争力资产计量时,不必再将农林企业竞争力一定看做是独立的资产,而是既可以把一些能够产生独立现金流量的农林企业的竞争力看做是独立的竞争力资产,也可以把不能够产生独立现金流量,或者可以产生独立现金流量但不易准确计量的竞争力资产与其它与之密切相关的资产一起作为一个资产的组合共同纳入会计信息系统。资产组概念的提出从理论上为农林企业特有的竞争力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合理反映出来提供了第二个理论支持。

新会计准则引入了资产组的概念。资产组的认定。应当以资产组产生的主要现金流入是否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的现金流人为依据。同时,在认定资产组时,还应当考虑企业管理层管理生产经营活动的方式和对资产的持续使用或者处置的决策方式等因素。几项资产的组合生产的产品存在活跃市场的,即使部分或者所有这些产品均供内部使用,也应当在符合上述规定的情况下,将这几项资产的组合认定为一个资产组。如果该资产组的现金流入受内部转移价格的影响,应当按照企业管理层在公平交易中对未来价格的最佳估计数来确定资产组的未来现金流量。资产组一经确定,应当遵循一贯性原则,在各个会计期间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企业管理层应当证明该变更是合理的,并在财务报告附注中作相应说明。新会计准则中资产组的概念是农林企业竞争力资产合理计量并纳入会计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农林资源的稀缺性、可再生性、绿色性以及国家地方对农林产业的政策扶持等因素形成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的商誉十分相似,通常不能够单独存在,必需依附于其他资产、资产组乃至子公司才能存在,才能产生经济效益,才有价值。即只有和其它资产组合在一起才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带来现金流量。把农林资源的稀缺性、可再生性以及绿色属性和它存在所依附的资产看成是一个资产组,只要这个资产组划分合理,就可以解决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却因为没有可观察的公允价值,或者因为无法准确单独计量现金流量导致无法折现获得公允价值,造成企业竞争力资产无法合理计量入账的问题。资产组的划分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农林企业竞争力资产能否完整合理地纳入会计信息系统,因此要科学灵活地划定包含农林企业竞争力资产在内的资产组,必要时还可以划分资产组组合。

三、农林企业竞争力的计量模式及计量技术选择

(一)农林企业竞争力的计量方法 农林企业竞争力资产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法计量:

(1)可收回金额法,包括农林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内的资产组可以采用可收回金额计量。可收回金额应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处置费用包括与资产处置有关的法律费用、相关税费、搬运费以及为使资产达到可销售状态所发生的直接费用等。关于公允价值的确定,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给出的定义,在存在活跃市场的情况下,市场价格即为公允价值,在缺少可观察的市场价格的情况下,交易双方讨价还价达成的一致价格也可以作为公允价值。其次,不存在销售协议但存在资产活跃市场的,应当按照该资产的市场价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金额确定,资产的市场价格通常应根据资产的买方出价确定。再次,在即不存在销售协议又不存在资产活跃市场的情况下,应以可获取的最佳信息为基础,估计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该净额可以参考规模相同或相近行业的类似资产的最近交易价格进行估计。

(2)折现法。农林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代表农林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并不是通过交易或会计事项取得的,因此难以确定公允价值,从而不能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反映出来,如绿色环境。对于农林企业核心竞争力中难以直接获取公允价值的部分或者全部。可以采用折现的方法,即将资产在存续期内的预期收益用适当的折现率折现,以此作为资产的公允价值,折现法主要适用于确定核心竞争力资产等价值不确定性较高、且不易取得公允价值的资产。确定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应当按照资产在持续使用过程中和最终处置时所产生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选择恰当的折现率对其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应当综合考虑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资产存续期和折现率等三个因素。预计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应该以资产的当前状况为基础,包括资产持续使用过程中预计产生的现金流入,而不包括与将来可能会发生的、尚未作出承诺的重组事项或者与资产改良有关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同样也不包括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或者流出以及与所得税收付有关的现金流量。关于折现率的选择,折现率是反映当前市场货币时间价值和资产特定风险的税前利率,也是企业在购置或者投资资产时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于折现率的选择需要考虑三方面,一是无风险报酬率的确定,农林企业可以选择同期国债利率或银行存款利率作为无风险报酬率。二是特定风险报酬率的选择,特定风险报酬率通常可以选择投资协议、融资合同中约定利率作为折现率,如果合同中没有约定合同利率,但是对报酬率有明确要求的,可以将合同约定的报酬率作为折现率。此外有的情况下,资金成本也可以作为折现率使用,此时的资金成本就是最低的折现率。

农业的核心竞争力篇5

关键词:农业银行地级市人力资源管理优化

一、研究意义

由于现代商业银行的主要理论来自经济相对发达的西方国家,所以他们对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也就比我们早,在相关的诸多领域中他们都进行了较为深入与细致的探讨与实践,从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的作用出发,在对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后管理者同员工的关系、银行机构的效益、员工对自身工作和组织的承诺等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

对于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情况与金融业的竞争形势而言,怎么样通过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提高自身人力资源管理有效性,提升自身人力资源优势,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对农业银行各地级市分行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同时对于农业银行整体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新制度下做好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在于:第一,进一步提高各层管理者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在农业银行人力资源制度改革的基本指导下,为进一步深化各地级市分行的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提供思路与规划;第二,使农业银行各地级市分行建立起更为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从根本上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第三,使农业银行各地级市分行焕发出更加具有时代特征的生命力,增强其自身对当前商业银行竞争环境的适应力,进而推动农业银行各业务与各战略计划的实施与发展;第四,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优化,增强农业银行各地级市分行的运转效率与经营效益,提高农业银行整体的核心竞争力;第五,为我国其他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优化提供参考与建议,促进我国社会经济蓬勃发展。

二、农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新旧制度的对比分析

(一)新旧制度着力于解决旧制度中的各种突出问题

在农业银行实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之前,也在一些方人力资源管理面进行过探索与尝试,同时也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对农业银行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在农业银行以往的探索与尝试中,依然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需要得到解决:第一,所有探索与尝试均是在面向内部的一种封闭环境下进行,缺乏开放性与科学性,并未对当前先进的理念与技术进行借鉴、吸收;第二,不存在一种统一的指导方针,各地、各分行均采取自身认为有效的措施,不具有严格的整体性;第三,不具有完善的系统性,多以考核等、岗位等局部改革措施为主,较为片面。这些问题就在农业银行的日常运营中导致了其他不良现象的出现,比如岗位设置不具科学性与合理性,各部门间的职责重复或缺漏以及绩效管理存缺乏合理性等。当前农业银行人力资源改革不断推进,让其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性与统一性得到了增强,而且也更加的开化,更具有时代性、科学性与合理性,有效的解决了以往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各种突出问题,使农业银行更够更加适应当前市场环境下的行业竞争形势。

(二)新制度更能提升农业银行核心竞争力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与开放,金融行业同行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企业间的竞争焦点大多都集中在人才身上。股改上市之后的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的竞争力都有明显的提高,这也就给农业生存与发展带来了非常严峻的挑战,要想有效的应对这难题,首先要着力于优化人力资源。所以,农业银行必须要加快完善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防止人才流失,保证自身核心竞争力。为达到这样的目的,农业银行总党委便决定建立一套更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为农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创建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环境,调动各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增强农业银行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提高日常运营、生产的效率与效益,为各项业务与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三、地级市农业银行如何在新制下做好人力资源管理

农业银行地级市分行属于基层单位,其所有的岗位人员都战斗在行业竞争与业务运营的第一线,是农业银行人力资源队伍的主力与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各界选择农行、认识农行、信任农行的一个纽带,他们的业务与服务能力素质表现,直接关系到农业银行的对外形象。换而言之,有必要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下,优化农行基层人力资源管理,在地级市农业银行构建起一支职业道德高尚、业务能力过硬、服务意识出众的基层队伍,推动农行发展、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

(一)对新制度培训学习推广

加大对新制度的学习与推广,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坚持平等、公开竞争以及选优的基本管理方针,构建一个科学、和谐的人力资源管理环境,使所有员工能够在充分发挥自身能力的基础上,谋得职业发展。要对资格准入与退出机制进行不断的完善,全方位实行优胜劣汰、上岗需竞争的用人机制,不断对员工的岗位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进行提升与强化,提高地级市农行基层员工团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要建立起具有时代特征与行业特征的考评机制,该机制应该以知识结构、思想道德以及业务能力等为主要内容,以实际业绩为绝对核心,要保证考评结果的系统性、公正性以及客观性。最后是要将考评结果作为一个重要的依据,以此作为人才激励、约束以及使用的参考。

农业的核心竞争力篇6

1.更新企业服务经营理念

在传统理念中,银行金融业一直以来主要经营模式都是以“民众储蓄转变为产品优化,电子银行业务,中间业务”为主,然而受经济、资本升值等因素影响,低利率储蓄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资金增值的需求,因此选择储蓄的人也随之减少,这对与类似陕西绥德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这样的金融机构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减少资金储蓄就意味着农户小额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缺少积累,将直接影响银行的利润值。这时就应该更新经营理念,将等待人们自主储蓄改变成为运用理财产品吸引群众参与投资,大量募集社会闲散资金为后续贷款做好资金储备。由此可见,更新经营理念才能够使银行机构保证持续稳定发展,拥有足够资金获取更多利益,银行的发展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创新。

2.保证优质服务质量

一直以来服务行业给人以“顾客是上帝”的认知,而对于服务行业的划分也归总为餐饮、娱乐、百货等行业,而根据最新的服务行业划分现实,银行金融业已经归属服务行业,这就需要银行业从新审视自身定位,清楚编制自身职能,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保证服务质量。对于服务行业来说,服务质量决定着客户流量,决定着客户信任,是影响企业发展的核心因素,也因此将服务质量规划到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中。陕西省农村信用社要想在核心竞争力下创新企业发展,就必须将提高服务意识、保证服务质量。尤其是要彻底改变银行窗口人员的服务态度,坚决杜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话难说”的态度,要做到用微笑迎接每一位前来办理业务的顾客。只有这样从根本上转变服务态度,才能保证服务质量,有利于银行发展。

3.完善电子银行服务文化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物质上的需求有所减弱,精神层次上的需求逐渐开始成为人们的关注点,因此电子银行服务文化概念逐渐植入各行各业的管理中,成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完善的企业文化能够增加团队凝聚力,得到更多人才的认可,成为企业中的一员,尤其对于陕西绥德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这类金融机构来说,“客户经理”流失会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最大隐患,而企业文化的构建可以有效缓解这一流失问题,保证企业正常有序发展。企业文化还能够使客户更加认同银行管理,增加客户对银行的满意度,为银行的创新发展提供文化基础。

4.优化产品结构,逐步增加电子银行业务,中间业务收入占比

随着银行单位之间的竞争不断增加,如何才能更好地发展电子银行业务,优化产品成为各家银行的竞争点,笔者认为陕西省农村信用社创新发展业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优化银行理财产品,实现多元化需求;二是开通电子银行业务,实现网上便民服务;三是拓宽中间业务,实现业务多元化。以上就是对于业务创新的思考。

二、结语

农业的核心竞争力篇7

关键词:山东省;农业科技期刊;竞争力;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G250.252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4)09-0124-07

科技期刊是科研成果的主要载体、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科技创新的重要媒介,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国家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标志[1]。山东是农业大省,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出路。建国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农业科技期刊在传播农业科学技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成果转化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当前山东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新形势下,在信息传播网络化、传媒出版数字化、学术期刊国际化和新闻出版业“转企改制”的背景下,传统农业科技期刊无论在功能定位、管理体制、运营机制、编辑出版方式还是在服务手段等方面都面临着重大转折和严峻挑战。只有全方位提高期刊竞争力,才能获得生存和进一步发展。

本文运用竞争情报理论中的Swot方法,以《山东农业科学》为重点,分析山东省农业科技期刊的竞争优势和劣势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而为山东省农业科技期刊全面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1山东省农业科技期刊概况

根据山东省第八届报刊出版质量综合评比结果,山东省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有127种。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的分类标准,属于农业科学类的期刊有18种,其中4种属于学术类,9种属于技术类,3种为科普类,2种为综合类。

按期刊的主管部门分级是期刊分级最传统的方法,也是目前仍在使用的主要方法。按照这种方法,科技期刊可分为全国性期刊、地方性期刊。张照云[2]认为所谓地方性农业科技期刊一般指由各省(市、自治区)农科院、农学会、农业厅及所在地农业院校合办或单独创办、拥有国家正规出版刊号的农业学术、技术期刊(不包括高校学报和科普期刊)。但无论从主管部门还是从论文选题和作者来看,省属农业院校学报的自然科学版应纳入地方性农业科技期刊的范畴。以此为基本原则,参照2013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收录的期刊种类和分类方法,山东农业科技期刊包括以下12种(表1)。

期刊质量综合评价指标很多,其中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影响因子、基金论文比4项指标同质性好、鉴别能力强、可信度高,各期刊检索系统在遴选核心期刊过程中对其赋予了较大的权重,是描述期刊质量最重要的指标,可用来衡量期刊的竞争力[3]。表2和表3分别显示了山东省农业科技期刊当前的质量水平和在国内的影响力,可作为分析山东省农业科技期刊竞争力的重要依据。

1山东农业科学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山东农学会、山东农业大学月刊1963年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农业核心期刊国家“双百”期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山东省优秀科技期刊

2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山东农业大学季刊1955年中文n/t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3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青岛农业大学季刊1960年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首届期刊展览印刷质量奖、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4山东畜牧兽医山东畜牧兽医学会、山东农业大学月刊1980年全国畜牧兽医类核心期刊全国畜牧兽医优秀期刊一等奖、山东省优秀科技期刊

5山东林业科技山东林业科学研究院、山东林学会双月刊1971年

6花生学报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季刊1972年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山东省优秀科技期刊

7家禽科学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山东畜牧兽医学会家禽专业委员会月刊1979年全国畜牧兽医优秀期刊、山东省优秀科技期刊

8烟台果树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果树科学研究所季刊1980年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山东省优秀科技期刊

9落叶果树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省果茶技术指导站双月刊1969年国家“双效”期刊;山东省优秀科技期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

10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山东农业机械学会月刊1963年中国农机学会优秀期刊

11齐鲁渔业山东水产学会、山东省渔经会月刊1984年国家“双效”期刊、山东省优秀科技期刊、全国水产优秀报刊一等奖

12中国果菜山东省供销合作联合社、全国总社济南果品研究院月刊1998年山东省优秀科技期刊

2山东省农业科技期刊竞争力的Swot分析

期刊的竞争力就是在竞争中取得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吸引、拥有、控制读者、作者和市场的影响力和能力,可用多指标进行衡量[4]。蔡玉麟将科技期刊竞争力分为有形竞争力和无形竞争力,有形竞争力包括质量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决定期刊的现实竞争力;无形竞争力包括期刊文化、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决定期刊的创新水平。品牌竞争力是有形竞争力和无形竞争力的综合反映[5]。本文仅以《山东农业科学》为重点,探讨山东省农业科技期刊较为突出的共性问题。

Swot方法源于企业竞争态势分析,即根据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找出企业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eknesses)及面临的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并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是市场营销的基础分析方法之一。该方法已广泛应用于科技期刊的发展研究。

2.1优势

2.1.1地域优势山东省农业资源丰富,生产条件优越,土地垦殖率高,农业发展具有诸多优势,是传统农业大省,农业总产值及多项经济技术指标列全国第一,粮棉、水果、瓜菜、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都在全国名列前茅,在农业装备水平、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结构调整、创汇农业等方面都走在了全国前列[6]。2013年,山东粮食总产超过452亿千克,在全国率先实现粮食总产十一连增,农民收入增幅连续4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人均纯收入有望首次突破万元大关,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良好的区位优势成为山东省农业科技期刊蓬勃发展的丰厚土壤。

2.1.2科研与学科优势山东省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率先提出并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和“农业良种工程”等一系列重大科技计划。“十一五”期间瞄准现代农业发展前沿课题,围绕全省主要农作物育种及栽培、畜禽育种及养殖等30多个研究领域,以项目为纽带组建了67个跨地区、跨部门的协作攻关创新团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7]。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为例,近十年来来,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245项,其中作为主持完成单位获得部级成果奖励14项,超过全国省级农科院获国家奖总量的1/4;审(认)定动植物品种340个,发明专利440项;共有45个品种和32项技术被列为国家或山东省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在优质小麦、抗虫棉、出口花生、杂交玉米、落叶果树、动物克隆、设施栽培、农副产品加工等研究领域均有较强优势。科研与学科优势成为山东省农业科技期刊稿源的不尽源泉。

2.1.3人才优势山东省农业科研体系健全,建有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两所农业高等院校;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3家,部级农作物育种改良分中心8个,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7个,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测中心和植物新品种测试中心各1个;拥有山东省农科院、各市农科院等100多个县以上的农业科研机构,专业农业科研队伍4800余人,16000多名涉农科技人员,人才优势明显[7]。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为例,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泰山学者”(含海外特聘专家)17人,9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6名山东省有特殊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新增2名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人选;在“十二五”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中,拥有包括1个首席科学家在内的22个科学家岗位和16个试验站站长岗位,总量居全国省级农科院第一位。拥有5个山东省现代农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岗位。博士达到280人,常年在院研究生300多人。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创新团队被评为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人才优势成为山东农业科技期刊作者、读者群体和审稿专家队伍的保障。

2.1.4期刊质量优势山东省部分农业科技期刊主要评价指标达到较高水平,学术质量得到较大提升,其中《山东农业科学》2008~2012年的扩展影响因子由0.480上升到0.796,基金论文比由0.504上升到0.711,扩展总被引频次由938上升到2231[8]。横向比较看,2012年《山东农业科学》核心影响因子为0.512,居国内同类期刊之首(表3);另据周鹏举[9]2010年的统计,《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在37种综合性农业(大学学报)类期刊中竞争力得分排名第12位,《花生学报》在46种农学与农作物类期刊中排名18,《落叶果树》在34种园艺类期刊中排名15,《山东林业科技》在82种林业类期刊中排名44,《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在40种农业工程与农机类期刊中排名11,《山东畜牧兽医》在89种畜牧兽医类期刊中排名47,《齐鲁渔业》在29种水产和渔业类期刊中排名29。由此可见,山东省农业科技期刊总体上处于国内行业期刊的中游偏上水平,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2劣势

2.2.1核心竞争力不强核心竞争力是期刊经过长期积累形成并融入期刊内质中为其创造价值,使其在竞争中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由系统资源及能力引发的竞争优势,具有延展性的能力,具有衍生性、可积累性、独特性、难模仿性的特征[10]。以此为衡量标准,山东省农业科技期刊尚未打造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表2可以看出,评价指标较高的多为综合性期刊,而这类期刊无论从栏目设置还是对作者投稿倾向性的影响等方面特色不鲜明,内容同质化严重,必然弱化对高质量论文的吸引力。1989~2011年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为单位发表的论文共7923篇,其中在《山东农业科学》发表的有1842篇,但在总被引频次排名前20的论文中,《山东农业科学》仅有2篇,其余均刊登在部级期刊,这充分说明核心竞争力不强导致优秀论文的大量流失[11]。

2.2.2出版周期长,时效性差表1显示,山东省农业科技期刊出版周期较长,双月刊、季刊占一半以上,尤其是扩展影响因子前4位的期刊中除《山东农业科学》为月刊外,均为季刊。研究显示,出版周期短的期刊对优秀稿件的吸引力更强,也相对更容易获得较高的影响因子。SCi收录的总被引频次排名前20位的期刊中,周刊和半月刊占70%以上[9]。从发表周期看,美国《Science》为2~3个月,《美国医学会杂志》重要文章不超过2个月[12],而山东省农业科技期刊一般在6~12个月。据抽样调查,《山东农业科学》2012年周期最短2.3个月,最长10.6个月,平均5.9个月;而同期《华北农学报》(双月刊,中文和科技核心期刊,2012年核心影响因子0.604)最短2.2个月,最长12.3个月,平均3.7个月。期刊出版周期和周期体现了科技信息的传播速度,时效性差必然损害科研成果的首创性和可利用价值,影响科研人员的创新竞争公平性,最终削弱期刊的综合影响力和竞争力。

2.2.3期刊质量有待提高虽然近年来山东省农业科技期刊学术质量有了长足进步,但整体仍徘徊国内中游水平,且两极化趋势更为明显,扩展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最高分别为0.796和2231,最低仅为0.087和191(表2)。目前仅有《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种“全国中文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这与山东作为农业大省的地位和科研水平极不相称,也导致除这3种外的其他期刊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稿源不足的问题。即便是表3中核心影响因子最高的《山东农业科学》,其核心总被引频次、他引率、基金论文比在国内10种同类期刊中分别位列第5、9、5,导致其学术影响力不高,综合评价总分仅名列第7。

2.2.4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滞后表1显示,山东省农业科技期刊从主办单位看隶属各种事业单位,从创刊时间看多为计划经济时代产物。这种管理运行模式过去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随着时代变迁弊端日益显现,突出表现在一是主编和编委行政化,编委组稿、专家审稿作用缺失,同行评议、三级审稿形同虚设,这既不利于行业智力资源的积累、发挥和期刊影响力的提高,还由于缺乏监督约束,容易滋生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13]。二是组织机构不完善,期刊的独立法人地位尚未确立,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足够的品牌、市场、竞争意识,期刊策划、经营环节薄弱。实践证明,仅靠作者自然来稿难以形成期刊尤其是综合类期刊的个性特色。三是市场化水平低,主要表现在发行量小,社会影响力差,广告效应弱,经济效益低下。

2.3机遇

2.3.1国家政策扶持农业和农业科技2004~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1年“锁定”三农主题,其中2012年《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创新,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农产品生产保供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2014年山东省农村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增强科技支撑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推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持之以恒强农业、惠农村、富农民,保持并不断扩大山东农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新跨越。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必将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催生对科技信息的需求,从而给山东省农业科技期刊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需求环境。

2.3.2新闻出版体制改革2011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2012年7月,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正式提出科技期刊编辑部体制改革,要求学术期刊与其他非时政类报刊一样进行转企改制,目的是解放和发展报刊生产力,破解报刊业“小、散、滥”的结构性弊端,实现报刊业转型和升级,更好地利用市场的力量,通过资本的纽带,实现资源重组和结构调整,增强报刊出版传播能力,推动报刊业又好又快发展。转企改制是科技期刊作为一个机体必须要承受的阵痛剧烈的自我调整过程,但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必然促使科技期刊自身提高质量、提升影响,因此也是推动科技期刊提高竞争力的强大动力。

2.3.3数字化出版和网络化传播2010年新闻出版总署在《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以数字化带动新闻出版业现代化,把数字出版产业打造成新闻出版支柱产业,到“十二五”末,我国数字出版总产值力争达到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的25%,整体规模居于世界领先水平。2011年《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了重大工程31项,其中直接相关数字出版的17项、科技创新工程6项。2012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整体规模已达1905亿元,规模逼近传统出版。数字化流程管理已越来越成为传统出版的重要支撑,数字化内容已越来越成为未来发展的战略储备,数字化出版也越来越成为出版业未来竞争的制高点。对传统出版业而言,这是严峻的挑战,更是内容创新的机遇,是艰难的转型,更是产业发展的空间。

2.3.4学术期刊国际化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迅速融入全球化市场,科技期刊也同样面临全球化竞争。中外合资企业在我国企业改革过程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在科技期刊体制创新中,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也会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国外强大的出版集团带来了强烈的竞争意识、成熟的市场化运营模式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对转变中的国内科技期刊界是一次融现场观摩、切身体会和自我提高于一体的机会,也是促进传统期刊快速“提档升级”的机遇[9]。

2.4威胁

Swot分析中的威胁在不同语境下也被称为风险、竞争、挑战、对手,指在竞争中要设法规避的不利因素。其实任何情况下机遇都与挑战并存,而且往往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关键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角度和高度。

2.4.1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一是跨国出版集团带来的冲击:占全球科技和医学期刊出版市场份额27.8%的爱思唯尔等超级国际出版集团在2003年我国开放书报刊市场之初就谋划布局,不仅将中国看作市场,更看成科研成果和优秀论文的来源地,在中国挑选优秀期刊加入其集团,同时对中国优秀论文收取高额版面费,入库后再以高价卖回给中国的科研机构[14]。二是高质量论文严重外流:2001~2011年我国作者发表的SCi论文被引用频次在各学科中能进前1%的有5874篇,其中只有47篇发表于中国内地期刊[15]。全国政协委员杨维刚在2013年“两会”上痛陈:我国的高水平研究已形成“两头在外”现状――进口国外的仪器设备和试剂;在国外,中国人两头花钱却没有版权。三是科技出版的话语权由国际出版集团掌控:首先表现在期刊和数据库的定价上,2008年国内高校被迫接受了爱思唯尔年均15%的提价方案[14]。国外科技期刊的垄断性、掠夺性发展让中外科技期刊的差距更加扩大。

2.4.2国内期刊的竞争生物学类期刊、综合性院校学报与农业科技期刊在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生命科学等领域互有交叉,因而形成稿源上的竞争关系,而这些领域往往是农业研究的热点和高质量论文的聚集地。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研究越来越专业化、专门化,国际上科技期刊按照学科、专业的进一步细分趋势非常明显,内容大而全、读者群“小众化”的综合类农业期刊必须调整思路,突出特色,才能面对专业性期刊的竞争。

2.4.3转企改制的风险科技期刊转企改制的利弊之争至今方兴未艾,但国家的大政方针已定,改革已是大势所趋,只是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和侧重点不同。转企改制带来的风险一是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必然要淘汰部分“小、散、浅”期刊;二是导致部分期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偏离原来的办刊宗旨;三是编辑队伍不稳定,优秀编辑人才流失。

2.4.4数字化和网络化一是对传统纸质期刊的冲击,预计未来5年,图书馆纸质期刊购买费用将会锐减51%,纸质与数字期刊的预算比例会达到12∶88[16]。二是对以发行量和广告业务为主营的实用技术类期刊的冲击,由于网络化传播的速度和价格优势,期刊实体订购量必然大幅下降,广告利润也会被网络运营商大量盘剥。三是我国数字化出版本身还不成熟,如尚没有统一的出版格式、标准和规范,不利于信息互联、互通和共享;相关法律法规少,作者和期刊社的利益难以保障;另外还存在版权、评价机制、质量控制等问题。

2.4.5评价体系的影响自1997年我国引入SCi评价指标系统以来,形成了不良的人才、成果、绩效、奖励评价导向。有些科研机构在课题申请、职称评定中对被SCi收录的论文加分或增加权重,博士生必须在国外期刊发表1~2篇论文;中国工程院黄尚廉院士曾披露一些所谓的国际学术会议组织者事先重金疏通SCi机构,宣称会议论文会被SCi收录,然后收取高额会务费[17]。这种异化的“唯影响因子论”导致由国家财政支持的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大量流向国外期刊发表,再由国内数据库高价买回,不但造成国家财富和资源的大量流失,而且这种实质上的双重标准导致了国内外期刊在稿源上的不公平竞争环境,削弱了国内科技期刊的竞争力并产生“马太效应”的恶性循环。

2.4.6公信力下降的危险科技期刊作为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在公众中竖立学术道德、理性良知的信誉和尊严。人无信尚且不立,科技期刊一旦信誉丧失,何谈竞争力?但现实却是成果涉假、“”泛滥、学术腐败屡禁不止,斯文扫地,科技期刊对此难辞其咎。科技期刊公信力下降表现在:一是为提高引证指数,有些期刊弄虚作假,恶意自引或期刊间串通互引;二是为赚取版面费而大量刊登与办刊宗旨相悖的“垃圾稿”或与行业无关的稿件(如有农业科技期刊曾刊登幼儿教育、家庭装修方面的文章),对明显的抄袭稿、“剪切稿”视而不见;三是不能捍卫编辑独立性的职业操守,为关系稿、人情稿大开绿灯;四是广告量过多、过乱,有的农业期刊广告页码达到了内文页码的2倍以上,让读者感觉像产品宣传销售手册,从而降低了期刊的形象,而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科技期刊刊发广告内文页码不能超过期刊核定页码的1/10;五是有些权威及核心期刊设置高额版面费门槛,网上流传“权威刊物10000元/篇;CSSCi刊物1000~1500元/版,3000~5000元/篇;核心期刊800~1000元/版,1500~3000元/篇……”[17],虽不完全属实,但绝非空穴来风,有损其核心地位及权威形象。

3结语

Swot分析虽然有相对粗略、不能完全综合把握信息的特点,但也具有简化和分类信息的优势,而且目的性很明确,就是将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进行匹配,将优势发挥到极致,充分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变劣势为优势,合理规避风险,最终实现利益最大化。

基于对山东省农业科技期刊竞争力的Swot分析,整体格局仍未跳出“全、散、小、弱”的窠臼,但从发展的角度看,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大于挑战。为开创山东省农业科技期刊“专、特、大、强”的新局面,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优势,抓住机遇,未雨绸缪,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将为研究制定山东省农业科技期刊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陈广仁,苏青.中国科技期刊面临的挑战及发展机遇[J].科技导报,2008,26(19):102-108.

[2]张照云.地方性农业科技期刊发展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

[3]毛国敏,蒋知瑞,生冬梅,等.期刊质量指标的鉴别度和可信度分析与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2):202-207.

[4]钮文玲.中国农业科技期刊的Swot分析[J].农业传媒科学,2008,24(5):484-488.

[5]蔡玉麟.科技期刊竞争力初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3,14(4):345-348.

[6]万书波.关于山东省农业现状及发展方略的思考[J].科学与管理,2006(1):20-23.

[7]李红,张雅雯,郭素娇.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986-4987,5021.

[8]王丽丽,郭凤丹,赵文祥,等.《山东农业科学》2008~2012年主要期刊指标变化动态[J].山东农业科学,2013,45(12):95-98.

[9]周鹏举.中国农业科技期刊竞争力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

[10]庞博.基于SCp理论模型的陕西农业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0.

[11]唐研,李景岭,仝雪芹,等.基于CnKi的山东省农科院科技论文计量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24(3):53-57,61.

[12]孔红春.提高编辑工作效率缩短期刊出版时滞[J].编辑之窗,2009(6):89-90.

[13]吴凌霄.高校学报专家审稿工作相关问题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12(6):135-140.

[14]游苏宁,石朝云.我国科技期刊的内忧与外患[J].编辑学报,2011,23(6):189-193.

[15]任胜利.国际学术期刊出版动态及相关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5):701-704.

农业的核心竞争力篇8

[关键词]价值链价值链管理竞争优势

一、价值链及农产品出口企业价值链管理

1.价值链的内涵

所谓价值链是企业为客户及企业的自身创造价值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括动的总称。是企业把设计、生产、销售、送货,和支持其产品的各个部门看作是创造价值的各个环节,把为创业创造价值和生产的成本分解到各个部门。价值链可以理解有三个含义:其一,企业各项活动之间都有密切联系;其二,每项活动都能给企业带来有形、无形的价值;其三,不仅包括企业内部各价值链式活动,而且更重要的是,还包括企业外部活动。

2.农产品出口企业价值链管理

农产品出口企业价值链管理就是基于产业链的行业整体价值链管理,在不忽视企业内部价值活动的同时,强调从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到最终消费的整个产业链条各环节的价值创造、价值分配和协调等使价值增值的活动。将企业的生产、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等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有机地整合起来,做好计划、协调、监督和控制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使其形成相互关联的整体,真正按照“链”的特征实施企业的业务流程,使企业的供、产、销系统形成一条珍珠般的项链,以实现物资、资金和信息的顺畅流动。

二、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价值链管理现状

随着国际农产品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国际农产品关税的不断降低,国际农产品出口贸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最近几年,发达国家以食品安全为由,运用wto规则,设置了重重绿色壁垒,以限制进口他国农产品和食品,进而保护本国农产品市场免受冲击。我国作为wto的新成员,与世界各国间的贸易往来与日俱增,但由于近几年我国出口农产品遭到国外多次“阻截”,绿色壁垒已成为我国入世以来农产品出口面临的最大障碍。如何增加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竞争力是当前要解决的问题,而农产品出口企业价值链管理可以提高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竞争优势。

三、基于价值链理论提高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竞争优势的对策建议

1.业务流程重组

业务流程重组就是结合价值链分析明确战略环节的基础上,集中企业资源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的核心业务和具有竞争优势的战略环节,同时把自己不具有竞争优势或非核心的价值增值环节分离出去,外包给社会上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的目标是顾客满意,即通过降低顾客成本,实现顾客价值的最大化,这一点与价值链理论中的顾客价值相一致。事实上,整个价值链就是一个价值的创造流程。在这一流程基础上,可把企业具体的活动细分为生产作业流程、计划决策流程、营销流程、信息搜集与控制流程、资金筹措和运作流程等。

2.实现农产品出口企业数据信息化,加强数据库管理

为支持企业业务流程重组,需要对企业加强信息化管理和数据库管理。对企业价值链的有效管理要求集成分散于各个部门的关键数据。关键数据是指生产计划、生产量、订货预测、库存状况、缺货情况、销售额和利润率、运输安排、在途货物等信息数据。数据信息化管理将极大地改善企业价值链管理的环境,对企业加强和完善价值链管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3.构建适应价值链管理的组织体系

我国大部分农产品出口企业的组织体系都是基于职能部门来划分的,各个部门往往从部门利益和短期效益出发,各部门之间失去了相互的信任与合作关系,致使市场响应滞后和用户服务不到位,很难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竞争。企业主要领导人必须考虑价值链管理的组织再造问题,使公司内部各个部门,乃至分布于各地的分公司一道协同工作,以取得整个企业流程达到最优的运行效果。

4.培育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是指建立在价值链的各环节基础上的、能够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各种要素作用力的集合,是企业在产品、管理、文化和技术等领域所具有的一系列特殊技能的综合体。价值链理论对于核心能力的贡献取决于企业如何对价值链进行管理。企业要保持竞争优势,就是要保持价值链上某些特定的战略环节上的优势。运用价值链的分析方法来确定核心能力,要求企业密切关注企业所掌握的资源的状态,要求企业特别关注和培育在价值链的关键环节上获得重要的核心能力,以形成和巩固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优势。

5.分解和重构价值链、加强企业战略联盟,顺应价值链横向一体化管理的需要

通过分解和重构价值链,实现价值链的横向一体化,由位于价值链环节上的各企业分工协作,组成战略联盟,共同完成价值创造。所谓企业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多个企业之间为了实现一定的战略目的,在一定时期内在价值链上进行的某项或某几项活动的协调和共享,聚合彼此在不同价值链环节中的核心专长,合作创造更大的价值。战略联盟不同于企业间的购并,并不要求合作伙伴全面相容,而是追求竞争中的合作。通过对各成员企业技术、信息、资金管理和市场资源的重新组合,获取更大的协同竞争优势,为顾客创造最高价值。战略联盟有助于企业顺应价值链横向一体化管理的需要,整合价值系统中联盟企业的分散资源,提高运作速度,分担市场风险,最终实现优势互补。

参考文献:

农业的核心竞争力篇9

精细化管理针对基层农行来讲,不但是突破竞争者、突破自我之需要,而且亦是构建卓越型银行、走连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加入wto以后,金融竞争愈来愈激烈,致使国有银行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农行业务运营如何加速转型,全面实行精细化管理,持续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以应对目前国内外金融业之竞争与冲击,此是银行企业一定要回答的严肃问题。[1]基层农行应当围绕改革目标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的新思路,不断深化银行内部运营机制改革,大力实施运营精细化管理,同时依托省行信息数据,探求实行二级分行集中核算改革路径,有效提升了农行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与集约化经营管理水平,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基层农行是分行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构成部分之一,在精细化管理工作上累积归纳出许多成功的经验与方法,并且得到了大力推广与应用。

二、农行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意义及内涵

精细化管理源自发达国家一种管理思想,其属于社会分工同服务品质的精细化对管理之必然,其不仅构建于常规管理之前提下,而且还把常规管理引至更深的重要一步。农行精细化管理即把精细管理的理念与作风执行到基层农行全部管理过程的一种管理形式,其主张把管理工作完成得更精更细,进而全面提升农行管理水平。

(一)农行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内容

为保正精细化管理目标实现,应依据基层农行之业务领域、职员的岗位职责、职员的工作职能以及银行经营目标等原因,把精细化管理划分为如下五个方面的管理形式:

1.思政工作与人才管理的精细化;

2.信贷资产管理的精细化;

3.负债管理的精细化;

4.中间业务管理的精细化;

5.银行内控管理的精细化。

(二)农行实施精细化管理的目标

采取精细化管理,目的要求即提高职员之精品理念,整体提高农行管理之效能,全面提高农行核心竞争力,促成农行经营成效之最大化。在具体实践中,应依据“精”、“细”、“严”、“实”、“高”的目标,由浅至深,逐渐深入,步步提升。

三、农行实施精细化管理建立业务集中核算系统

农行实施精细化管理包含强化成本和人力资源的管理、构建业绩导向型银行等管理工作。

(一)强化成本管理

为适宜精细管理的要求,农行构建了二级分行之集中会计核算机制,核算级次得以上收,明确了基层农行在运营核算中之主体地位,进一步优化了资源的配置,减少了运营成本,提升了核心竞争力,适应了目前商业银行内部制度改革之发展方向。

农行积极探求创新会计核算体制改革思路,依据综合运用系统,构建了会计业务集中核算系统。此系统可划分成三个层面,即营业前、后台与管理后台,系统构成包括集中核算环境调控模块、会计业务报表之生成及打印模块、会计账务自动计提模块、账务自动入账模块四方面,促成了会计核算与监督、财务与档案管理以及资金清算等五方面的集中。[2]在二级分行全面采取会计业务集中核算。采取二级分行集中核算促进了全面成本管理实际践行。采取集中财务核算,二级分行全部业务成本项目、成本之产生理由、成本支付时段及款额均能在二级分行计财部实时记载,基本达到了对成本依据作业、产品之核算,使得二级分行可对全部费用有较为明晰、直观的掌握,促进了成本管理理念的创新,促使全面成本管理逐渐成型。

(二)构建业绩导向型银行企业

采取精细化管理,不仅是农行提升服务质量、防止运营风险、建立和谐农行之需求,同时亦是农行加速促进业务运营转型之需求。实施二级分行集中核算,整合考评制度,促使财务会计管理精细化,达到整体盈利效果最大之经营目标。核算级次上收后,基层农行成为核算与运营的主体之远程终端或延续点,不再全面地实施会计核算。逐渐把业务经营综合考核主体由基层农行升至二级分行。对基层农行的业务目标管理由存款组织方面、贷款质量保障方面、中间业务成效方面等,评价其综合成效。

(三)优化人力资源管理

尽快促进农行业务运营转型,关键是转变思想理念、创优经营模式与结构、重新建立业务流程、转变经营制度、提升管理方法、增强队伍素质;城市业务运营转型,应争分夺秒,强力促进网点转型;应统筹规划,加快构建完善对等营销服务之经营形式;应转换观念,大力拓展金融市场业务。全面提高农行于城市市场环境之竞争力,进而早日促成农行达到城市主流银行水平之目标。在精细化管理中,不仅讲究营销、产品、资金等成本之外,而且还应注重人力成本。借助实施二级分行集中核算,不断优化人力资源,提升工作成效。会计项目采取分级次管理运用后,基层农行营业点成为核算主体之延展服务窗口,利用存、贷款等项目为用户开辟结算服务,不仅缓解一线职员之工作量,而且可愈加有效地发挥农行综合职员制度优势,提升一线职员之工作成效。

四、结语

总之,构建和谐高效稳定的农行经营体系,不断提升竞争力,可谓目前银行企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实施精细化管理是将农行运营管理与目标相统一的迫切要求。基层农行应当结合市场实际需要,确立科学的经营目标,进而借助精细化管理来探索最大效益的可行性方案,依托精细化管理来达到此经营目标。农行深化经营制度改革,实施集中核算,采纳精细管理途径;促进绩效考核,勃发银行职员活力,倡导推广建立准事业部,加速垂直化经营管理步伐;实行组织体系扁平化管理,提升银行办事效率。此内部经营制度改革有效提升了农行的效益和竞争力,成功打造了银行改革发展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农业的核心竞争力篇10

关键词肉类连锁;非对称竞争;策略;本香集团

中图分类号F72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1)03-0396-02

连锁经营是迄今为止最具有影响与活力的经营机制,已在发达国家和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地区得到极大地发展。连锁经营不仅是一种先进的经营方式和制度,也是一种商业组织形式[1]。其主要形式有直营(正规)连锁、加盟连锁和自由连锁。在我国肉食品经营行业中,连锁经营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极大发展[2]。我国的双汇、雨润和金锣等肉食品经营大亨,都实施了连锁经营,实现了全国性或区域性的经营。这些肉食品经营大亨的经营主要依靠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通过遍布各地的连锁销售网络实现企业的发展,主要竞争对手为各地的小型屠宰企业和食品公司,依靠集团化的成本优势占领市场。

杨凌本香农业产业集团(下文简称“本香集团”)是肉食品经营行业的后起之秀,建设了现代化的屠宰加工设备和标准化的冷链物流系统。正因为如此,在生产规模上无法和大企业竞争,经营成本又无法和小型屠宰企业相抗衡。本香集团只有找到不同的发展之路,才能实现企业的成长。非对称竞争是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本香集团发展的必经之路,是本香集团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正确定位,发挥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实现快速健康发展的重中之重。

1非对称竞争的界定

1.1非对称竞争的涵义

企业要想开辟新的市场,想在竞争激烈、对手林立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就要采取非对称竞争策略。非对称竞争是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采用与竞争对手不同的竞争方式、竞争手段和竞争规则,非对称竞争的原则是避免和竞争对手发生正面冲突,把对手诱离其优势区域,在己方的优势区域展开竞争,掌握竞争的主动权。

1.2非对称竞争的方式

(1)产品的差别定位。同样的产品,在产品的成分、材料、质量、价格等方面有不同,这就使产品在特点上有了竞争的优势,同时也是不对称的,比如农夫山泉从不使用城市自来水,每一滴农夫山泉都有其源头,且只生产天然弱碱性的健康饮用水,坚决反对在水中添加任何人工矿物质。这就在消费者心中与其他的产品有了区分,这就是产品的特点带来的竞争力。

(2)独特的工艺技能。拥有竞争对手没有的技术、技能、工艺、流程等。产品的真正价值在于它的稀缺性,通过独特的技能设置竞争壁垒。比如乐百氏纯净水首次提出经过27层净化,对其纯净水的纯净提出了一个有力的支持点,形成非对称的竞争能力。

(3)独有的经营模式。通过经营模式的变革,自营、联营、租赁经营等传统的模式可以通过变革,成为自己独有的模式,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模式。

(4)人文优势。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企业所有人员所信奉的准则,是为之奋斗的目标,塑造适合企业发展和员工期望的价值观,使企业能持续发展,基业长青。

(5)关系优势。企业的竞争能力与企业的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脱离了该环境,企业的竞争力将不复存在,企业与政府、消费者和其他企业建立、维持良好的合作与互动关系,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1.3实现非对称竞争的途径

企业非对称竞争最根本的就是企业的非对称竞争能力,根据丹尼・米勒的研究,发现、培育、使用非对称竞争能力是实施非对称竞争的3个相扣环节[3]。企业通过总结,比较自己和其他企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提炼出一般性规律,从而发现自身拥有的非对称竞争能力。对于已经选定的非对称竞争能力,必须大力发展,企业要从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大力支持,进行政策倾斜,并进行定期检查,保证这些非对称竞争能力成长过程中能够随时得到需要的资源。非对称竞争能力培育成熟后,企业要利用改变竞争规则,打击对手赢利模式的关节点,从而实现自身的生存发展。

2本香集团的连锁经营实践

本香集团位于我国唯一的农科城――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内,是部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公司以肉食品的安全为核心,在西部大开发的浪潮中,形成了“饲料生产―种猪繁育―商品猪养殖―猪肉深加工―肉食品连锁专卖―有机肥生产”一条龙的本香生猪产业化发展模式,建成了“从源头到终端”完整的安全猪肉产业链,并确立了本香“标准化生产、服务三农、健康为民”的事业目标。

本香集团率先在陕西推广猪肉连锁经营模式,提出冷鲜肉概念,对所有的连锁店实行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营销策略、统一价格、统一核算。在西安、宝鸡、咸阳、榆林等地已拥有百余家家连锁店,其中直营经营4家,加盟连锁70多家,自由连锁18家。

目前,陕西市场发展肉类连锁的企业有10余家,既有当地品牌如西安方欣肉联厂的“小猪芳芳”连锁店,陕西正大的“正大肉品”连锁店,也有双汇、雨润、千喜鹤、众品、北京顺鑫等国内知名品牌的连锁店。肉类连锁市场的份额正在被这些品牌逐渐蚕食,本香集团的市场份额不足20%,本香集团要提高自己的市场份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正确定位,找到并发挥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使用非对称性竞争的策略。

3非对称竞争对本香集团的必要性

与双汇、雨润等其他知名品牌相比,本香集团无论在企业规模、人员素质,还是在技术能力和资金方面都不能与之抗衡,如果在市场中与其展开正面对抗,本香集团将陷入对方的优势区域,以己之短对抗对方之长,取胜的几率很小。而非对称竞争强调通过企业自身和企业所在地的特点来发掘自身优势,并围绕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与竞争对手开展战略竞争,注重竞争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且它是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有效性[4]。

4本香集团发展连锁经营的策略

4.1企业间竞争的核心是产品的竞争

本香集团的产品与其他企业的产品最大不同点是实现了“从源头到终端”的产业链条,与其他单独的屠宰加工企业有本质的区别,本香产品的原料――生猪的养殖环境是绿色的、无污染的,这是一种不可模仿、不能复制、独有的自然环境,这是其他企业所不能比拟的,找到产品的核心优势,企业要做的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这些优势传达给客户,占领客户的心智空间,当先入为主的理念传达给了客户,本香产品就与其他产品有了差异,产品就有了竞争的优势[5]。

4.2非对称竞争策略

非对称竞争的逻辑结构分为4个部分,包括战略定位、经营模式、品牌战略和营销战略。战略定位是根本,是确定企业在整个行业价值链中的角色定位,依据战略定位调整经营模式,根据经营模式来制订企业的品牌策略和营销策略,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缺一不可的,本香集团要针对自身管理技术、经营系统和品牌意识的缺失,选择并研究知名品牌企业在战略定位、经营模式、品牌策略和营销策略中的薄弱环节,在这个薄弱环节发现突破点[6]。利用这个突破点确定自己的非对称策略,并在以上4个模块中确定自己的定位,利用“单点发力”策略,放大自己,实现非对称竞争。

4.3紧抓政府公关牌

本香集团自成立以来受到了党和国家以及省市区领导的亲切关怀、帮助和指导,并得到了社会和消费者的广泛认可,获得了多项荣誉:如部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现代生猪体系试验站、全国光彩事业重点项目、团中央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全国畜牧协会常务理事单位、陕西省优秀民营企业、陕西省名牌产品、陕西省著名商标、杨凌示范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先进龙头企业、杨凌示范区金融诚信企业、第十三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后稷奖。这些突出的优势就是政府公关的优势。

4.4关系营销,突出地域品牌

本香集团与农民建立饲养收购合同关系,以“公司+生猪大县+农户”、“公司+创业实训基地+农户”、“公司+养猪协会+农户”的多种形式,在实现生猪产业化的同时,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给创业者提供发展的平台,确立了本香“标准化生产、服务三农、健康为民”的事业目标。这些优势是本香集团特有的,也是陕西省特有的。通过关系营销策略,打地域牌,是其他企业无法比拟的[7]。

5参考文献

[1]刘雨晨.我国连锁经营发展对策思考[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1):225.

[2]公春虎.我国连锁经营企业发展对策分析[J].消费导刊,2010(6):54.

[3]miLLeRD.anasymmetry-basedviewofadvantage:towardsanattain-ablesustainability[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3(24):961-976.

[4]刘畅.对零售商业企业连锁经营策略的思考[J].陇东学院学报,2009,20(3):67-70.

[5]郭力文.后招商时代的服装连锁经营策略[J].连锁与特许:管理工程师,2007(8):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