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十篇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十篇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7:37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篇1

1.1有利于帮助教师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

传统的课程体系构建主要是从课程的内容数量、组织结构以及知识的侧重点等几个方面进行的,其并没有打破原有的学科知识结构,这样一来就导致了知识选择标准的模糊化。而以核心素养为指导的课程教学实践改革,不仅打破了传统的以学科知识结构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构建思维,还将学生的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定为课程结构构建的主要任务,并在重视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技能进行培养。

1.2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给改革中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核心素养课程教学实践则主要提出了教学应该侧重学生的个体发展,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个人自身的发展需求,从而间接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核心素养课程教学的教育目标主要是将受教育者从被动的学习中解放出来,使课程内容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解除学科知识对学生精神上的奴役,消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挤压,并利用核心素养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减少由学习成绩的评价对学生个体所造成的伤害,从而深化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1.3有利于帮助教师转变落后的教学观念

教师的教学观念对教师教学实践活动的实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阶段,仍有许多教师受传统教?w观念的影响,在教学的过程中,弱化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制约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同时还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教学实践则将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并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进行课程的构建,使知识的供给与学生的需求相对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学科专业知识对学生心理上造成的压力。

2核心素养时期美术教学策略

2.1整体布局开放便捷,让幼儿自主按需选择

随着课程游戏化的推进,幼儿教育已从着眼于表层的当前认知,逐渐转向关注于深层的长远发展,开放性的学习区域活动就是符合新理念的一种游戏形式。

根据班级的原有设施结构,我们对美术区做了整体布局的调整,根据不同的美术方法,将大区分割成小块,并将区域充分开放化,细化美工区的操作内容,如戏墨娃(水墨画)、油你真精彩(油画)、星罗棋布(布艺)、给你点颜色看看(彩绘)、情定沙缘(沙画)等,让幼儿能自主地按兴趣和需要选择活动。经过精心布局,我们将区域的柜子设计成了不同的造型,如“十字型”“L型”“马蹄型”,或靠墙摆放的全敞开型,或依角而成的半包围型,每个小区顺势而成、巧妙连接。既开放,又相对封闭,既有一定间隔,又能自由交流。我们充分利用柜子进行分割,内置篮筐、上摆货架、侧贴图示、后加操作,发挥区域的最大价值。

活动中,每个孩子在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下,按自己的意愿和需求进行活动。他们个性化的兴趣得到满足,学习的原动力得到激发,弥补了集体教学的缺陷,使幼儿的自主性得到了发挥,个人的经验、特点得以体现,也使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具体落实。

2.2标志规则清晰形象,帮助幼儿控制行为、形成定型

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的观点,人的行为就是“刺激――反应联结,通过刺激可以预测反应,通过反应可以预测刺激”。在幼儿园教育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可以形成不同的刺激条件,对幼儿的认知、行为具有激发性,可以有目的地塑造幼儿的某些行为习惯,如果环境创设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就可以影响或促进幼儿特定方面的发展。

因此,在美术区的设置中,我们注重各类标志和规则的融入,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例如,在美术区域适当的位置贴上相应的规则图示,事先与幼儿一起商讨确定,再由师生共同合作,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形成“我们的约定”。在这种情况下,环境就能替代教师的指导语,成为行为习惯的提示,帮助幼儿自我控制,逐渐形成动力定型,促进幼儿坚持性的素养发展。

2.3作品展示彰显艺术,提高幼儿审美能力

审美,是一种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其本质就在于让幼儿懂得美、追求美、??造美,从而陶冶情操,促进知、情、意和谐发展。幼儿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带有直觉性、表象性,因此教师要正确把握方向,给予幼儿多方位、多元化的感知,让幼儿充分感受美,善于评价美,随后形成创造美的能力。

我们在美术区的设置中,为幼儿预留了充分的展示空间,桌面展示、墙面黏贴、空中悬吊,或专门成列,或变成装饰,或形成隔断,全方位巧妙地呈现幼儿的作品。幼儿的作品或独树一帜、或组合造型、或批量成势,展示摆放看似随意恰是有为,处处彰显艺术气息,不仅给幼儿提供展现自我、相互欣赏、比较评价的平台,也给幼儿美的熏陶。幼儿能自由地欣赏、观察、讨论,或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发展幼儿的反思能力。

2.4教学手段现代化

随着数字技术媒介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走进课堂,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它使美术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加形象、丰富、具有趣味性。多媒体教学这种现代化的信息呈现方式,对学生有巨大的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小学美术教师可以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如播放电影、电视、录像,带领学生参观美术馆、博物馆等,引导学生增加对视觉形象的感受力和想象力。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篇2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表达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规定了基本的“底线”素养的要求,学校在达到了“底线”要求的基础上,必然要根据自身的文化传统、现实状况和未来追求,对学校教育核心理念、育人目标进行提炼升华和创造性转化,从而找准学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侧重点和着力点,彰显办学特色。

重庆市大渡口区实验小学秉持“启迪智慧,化育生命”的办学理念,结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提出了培育“外健内慧的智慧少年”这一育人目标。学校致力于孩子良好身体素质的训练、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学科知识的教育和天下为公、勇于担当、敢于开拓的公民意识的唤醒。期待“实小”孩童经过六年启慧教育的浸润,具有以下素养结构:生命健康、品德修养、人文审美、语言表达、学习能力、认同理解、科学探究、自主创新。这一素养结构,既体现了国家的基本要求,又体现了学校“启慧教育”的办学特色。

以核心素养为统领推进学校课程建设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课程设计的重要依据和出发点。学校的课程建构应该基于核心素养的要求,在研究学生需求、教师专长、学校已有的文化传统和家长与社区独特性的基础上,对课程结构和内容进行重新建构。大渡口区实验小学通过学科间的课程资源整合和学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的跨界整合,打造基于“校本化”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体系,包括基础性学科课程、发展性综合课程、拓展性特色课程与创造性活动课程四个部分。

基础性学科课程

基础性学科课程是根据国家课程计划确立的标准要求相对统一的课程。基础性学科课程是学校启慧课程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基础。其具体课程内容为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美术、音乐等,侧重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及学习能力”的养成。

基础性学科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重点在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与启慧课堂文化培育方面。学校以“一个支点,四个方向”为途径,实现课堂形态的变化。一个支点是明确学科核心素养,丰富启慧课堂的认识。四个方向指:一是对国家课程标准的二次解读,提炼本课程所指向的核心素养和具体目标;二是根据课程所要达成的核心素养和具体目标,开发和整合各门基础性学科课程的教学资源与教学内容;三是对课堂结构的调整和改革,进一步理清和优化教与学的关系;四是积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作用,促进课程、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

发展性综合课程

发展性综合课程是学校根据启慧教育的核心理念,结合国家课程标准自主设计、开发和实施的课程,是对基础性学科课程的必要补充,也是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整合科学与综合实践活动为启慧科学实践课程,侧重于学生“科学探究、自主创新”特质素养的养成。

学校建设了以模拟生态园和实景生态园为主的科学实践活动基地,通过启慧科学实践课程、物联网未来课堂、创客教育、“互联网+个性化学习”等平台,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与交流平台,发展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学生每期都有连续一周的时间在科学老师的带领下深入生态园中,观察动植物生长、体验农耕文化、了解生态文明、开展探究学习,综合运用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当前面临的各种问题与困惑,从而获取成长体验、感悟生命真谛。

拓展性特色课程

拓展性特色课程是结合学校办学实际开设的能直接反映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课程,它是彰显学校育人目标特色的主要载体。其具体课程内容为中华武术、管乐、彩泥陶艺课程,侧重于学生“生命健康、人文审美”特质素养的养成。

学校从启慧教育理念出发,结合办学传统,将中华武术、管乐、彩泥陶艺等课程进行系列化设计,努力打造启慧课程的精品,更好地彰显启慧教育“健体、尚美”的内在品质和特色。

例如,中华武术课程将武术普及训练与体校专业训练相结合,做到学习和训练两不误,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广泛认可。学校武术队连续多年获得重庆市青少年武术锦标赛团体总分第一名。

创造性活动课程

创造性活动课程是学校为达成育人目标而统整、完善的各种主题式活动,它包括经典阅读、四大节日(奇思创意节、缤纷艺术节、阳光体育节、美文美读节)、学生社团、体验式德育活动等。创造性活动课程是学校育人目标达成的重要补充,主要侧重于学生“品德修养、语言表达、认同理解”特质素养的养成。

创造性活动课程统领了学校的主题教育活动、实践体验活动与学生社团活动。主题教育活动包括学校德育活动中的三大典礼(一年级新生入学礼、三年级国旗护旗礼、六年级小学毕业礼),两次评比(星级儿童评选、感动实小榜样少年评选)与年级德育专题教育活动等;实践体验活动包括校内四大节日活动与校外实践体验活动;学生社团活动通过组建校级、年级两个层面的学生社团,开展符合学生需求的数学文化、武术、绘画、电脑、科技、阅读、书法、演讲等活动。

核心素养视野下的课堂文化实践

大渡口区实验小学立足学生核心素养,打造符合学校“启慧教育”核心理念的教学文化。学校以市级重点课题“启慧课堂文化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证研究”为抓手,各学科课堂教学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落地而展开。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晰了启慧课堂基本要素,从启慧课堂教学文化、启慧教学行为与启慧教学评价三方面着手展开课题研究,以求证课堂教学文化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间的联系,通过启慧课堂文化的打造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篇3

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均是以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作为主要的美术教学目标,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无法实现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且课堂教学效果不甚理想。而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就美术这门学科来说,其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其中,每一种素养都具备自身独特的内涵,图像识读主要是指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美术表现是指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结合现代素材和传统素材、技术、美术语言等而进行美术的创造能力;审美判断是在美术教学中逐渐培养起学生对美术作品的一种特有的感知、评价、判断、表达能力等,在这五个方面中,这一项是学生审美能力形成的前提;创意实践是在美术教学中,逐渐提升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思维,并大胆想象、创作,进而形成个人风格的一种能力;文化理解是在美术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对美术作品、美术现象进行分析,并逐渐形成文化认同感。

二、核心素养培养理念下高中美术教学策略分析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生对学习的热爱程度。因此,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提升学生对美术的热爱程度,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具体来说,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时候,可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借助该氛围引导学生产生灵感,并创新思维,进而完成美术作品;同时,在进行美术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通过视觉传达的形式,给学生的视觉带来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进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例如,在“京剧脸谱”教学中,美术教师可以结合核心素养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先是借助互联网寻找一些京剧脸谱,带领学生对其进行欣赏,并分析出人物的性格;接着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色彩、绘制方法、绘制技能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并完成制作;最后,指导学生不同的脸谱表达了不同的情感,且脸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如此一来,在教学中就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了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挖掘生活资源,拓宽艺术思路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在进行高中美术教学中,必须要突破美术教材上的限制,并在“艺术来源于生活,最终也必须要回归于生活”的理念和原则下,在教学中要重视实践,并积极挖掘生活资源,不断拓宽艺术的思路,并促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进而提升学生发现美的能力。例如,在“园林与民居”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首先以视频的形式,将不同的民居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如:北京的四合院、傣族的竹筒楼、陕西的窑洞等,在此基础上,教师结合当地的环境、人文关系等,为学生讲解不同地区民居的特点。之后,要求学生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人文特点等,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民居的设计。在这一教学模式下,通过美术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也促使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实现了美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三)加强美术史教学,以促进学生对文化的理解

美术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其历史源远流长,在美术的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在进行高中美术教学的时候,必须要加强美术史教学,并指导学生从文化的角度对不同民族、不同国家艺术的特点进行分析,进而实现学生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比如,在进行“古代人物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对人物画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使得学生的思维直接回到远古时期,并通过电闪雷鸣这一形式,对自然现象进行认识和想象,结合历史,引导学生对创造神的形象、摆脱神的羁绊、逐渐将神拟人化进行理解,进而促使学生从社会文化、艺术等角度,对美术作品进行更好的赏析。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篇4

未来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

如何把21世纪核心素养从理论转化为教育实践,美国p21提出了三个步骤:一是面向21世纪核心素养的课程。强调设置跨学科主题,结合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跨学科主题展开课程内容,如Steam教学等。二是面向21世纪核心素养的教与学。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要求,教与学的方式发生变革。以学生为中心、围绕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展开探索,能够激发学生的原有经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助于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促进相关素养的培养,如通过设计并开展基于问题或基于项目的学习,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主动学习和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三是面向21世纪核心素养的评价。开发体现核心素养的多样化、多形态的测评工具,建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评价与反馈系统,是各国或地区推进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抓手,如新西兰将对核心素养的监测融入了其每年一次的学生学业成就国家监测研究中。

Steam教学――实现未来教学的重要途径

Steam是五个单词的缩写: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engineering(工程)、arts(艺术)和mathematics(数学)。Steam是美国政府提出的教育倡议,即加强美国K12关于科学、技术、工程、艺术以及数学的教育。

为什么说Steam教学可以作为培养学生21世纪技能的重要途径呢?我们可以从Steam教育的核心特征上找到原因。Steam教育中多学科的教学紧密相连,它以整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并进行灵活迁移应用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如下页图2)。它的几个重要特征如下。

1.跨学科

将知识按学科进行划分,对科学研究、深入探究自然现象的奥秘有所助益,但并不反映生活世界的真实性和趣味性。因此,分科教学(如物理、化学等)在科学、技术和工程高度发达的今天已凸显出很大弊端。针对这一问题,理工科教育出现了取消分科、整合教育的趋势。Steam教育应运而生,跨学科性是它最重要的核心特征。

2.趣味性

Steam教育在实施过程中要把多学科知识融入有趣、具有挑战性、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中,问题和活动的设计要能激发学习者内在的学习动机,问题的解决要能让学生有成就感。

3.体验性

Steam教育不仅主张通过自学或教师讲授习得抽象知识,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学习过程。Steam提供了学生动手做的学习体验,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和科学知识应对现实世界问题,创造、设计、建构、发现、合作并解决问题。

4.情境性

Steam教育具有情境性特征,它不是教授学生孤立、抽象的学科知识,而是强调把知识还原于丰富的生活,结合生活中有趣、挑战的问题,通过学生的问题解决完成教学。

5.协作性

Steam教育的协作性是要求学习环境的设计要包括“协作”和“会话”两个要素:一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搜集和分析学习资料,提出和验证假设,评价学习成果;二是学习者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小组学习最后的评价环节以小组成员的共同表现为参考,而不是根据个人的表现进行独立评价。

6.艺术性

在对学生设计作品的评价中,加入审美维度的评价,以提高学生作品的艺术性和美感。概括来说,Steam教育的艺术性是以数学元素为基础,从工程和艺术角度解释科学和技术的。

但在开始具体实施教育中,我们发现了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学校缺少专业的教师及培养机制,所以现在的Steam课程在各教学实施点实施时,普遍存在“内容雷同、教学知识零散、碎片化、缺乏科学完善的课程资源体系结构”的现象。虽然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等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很大提高,但其在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创造力及创新能力上并没有得到重点培养。因此,教师若有能力设计课程,不妨尝试将tRiZ引入到Steam课程中。

未来教学――基于tRiZ的Steam教学

tRiZ理论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简称,它可以“轻易解决看似不可能解决的问题”,它是苏联海军部专利科学家根里奇・阿奇舒勒的团队,通过对250万份发明专利的分析研究,总结归纳的一套发明创新理论,其目的是找出“人类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发明创造、破解技术矛盾过程中可以遵循的科学原理和法则”。该理论体系架构如图3所示,它总结了企业产品发展进化的客观规律,提出了一系列分析、解决问题的具体流程和方法,能指导人们创造性地解决在实际科研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tRiZ理论被称为现代企业创新的“点金术”,2000年后被三星、宝洁、施乐、福特等公司广泛应用到公司的内部培训中。

tRiZ作为理论基础的Steam课程的意义

对于科学工作者或者技术学习者来说,不论是由行一项科学研究或是解决一个技术难题,他们的大部分精力和时间看似都耗费在处理表象层面的功能性、可行性等难题上,实际上他们最大的收获在于,在实践的过程中,如果能找到一种解决方法或一种经验性规律,并将其最终应用于其他新的实际命题当中,以后类似的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

tRiZ理论完全满足了我们对这些经验型成果的需要,为我们提供了一整套先进、实用的创新方法。这在Steam课程开发阶段,对课程的设计规划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能保证活动中的学生通过系统培养获得大量的创新训练指导,也能使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tRiZ作为理论基础的Steam课程简要参考范例(如左表)

总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加入“基于生活实例进行分析,我们如何应用tRiZ解决问题”的课程,将tRiZ理论与Steam课程有机整合在一起,必将使课程效果得到质的提升,从而有效实现未来教学,成为一条培养具备21世纪技能的人才的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1][美]伯尼・特里林,查尔斯・菲德尔.21世纪技能――为我们所生存的时代而学习[m].洪友,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10).

[2][英]annaCraft.创造力和教育的未来――数字时代的学习[m].张恒升,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

[3]任友群.Steam教育与创客教育辨析[R].上海:第三届全国中小学Steam教育论坛,2016(2).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篇5

关键词:美术教育;核心素质;培养;学习兴趣

时至今日,中小学美术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十多个年头,在此期间,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也从最初的实验稿变成了正式审定发行稿,这预示着中小学美术教学改革工作已进入稳步发展阶段,而当我们反观与之衔接的普通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问题时,就会发现在新一轮普通高校教学改革中,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发生了质的变化,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具体如何培养,每所高校所采取的措施与方案不尽相同。本文试图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出发,谈谈培养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质的具体方法。

1普通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质的基本内容

就普通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中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这一就业倾向来看,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核心素质应涵盖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美术专业素质,包括扎实的美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美术创意、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传承与研究地方文化的基本素质等。相较于以往对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要求,如今除了拥有扎实的美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之外,创意能力、跨学科进行美术研究的能力及传承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另一方面是综合素质,具体而言包括教育教学基本能力,合作与沟通、探究与反思的基本能力等。就师范教育教书育人的特点来说,以往普通高校都很重视对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以保证其毕业后能胜任中小学美术教学工作,而新时代的毕业生要面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要面对接收过众多外部信息、思维活跃的学生,拥有过硬的教学技能仍可能无法成功驾驭课堂,课余时间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然后思考出一套适合所教班级学生的教学设计才能行之有效,这考验的就是教师的综合素质。

2培养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质的有效策略

如今很多普通高校都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求学生毕业后能很快融入社会,胜任与所学专业对口的相关工作。就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而言,毕业后能快速融入社会并胜任中小学美术教学工作,是大部分毕业生的理想状态。要让学生达到这种“理想状态”,就需要学生在毕业时就具备相应的素质和能力,因此,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如何培养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质的问题。

2.1课内、课外为学生提供用专业术语清晰表述自己观点的机会,培养学生擅长且乐于与人沟通、交流的基本素质

在平时与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闲聊时能说会道,但一聊到专业问题就表达不清,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性格等方面的原因不喜欢与人交流,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我们在课内、课外都要为学生提供表达与交流的机会。在课堂教学(包括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可提供讨论环节让学生自由发言,使其学会使用专业语言来评价作品或者描述创作过程,也可让学生课前预习新课内容,若有学生对新课内容中的某个知识点了解得比较多,课堂中可鼓励这些学生来讲解这个知识点,比如,讲解山石的基本画法这一技法理论时,若有学生课前通过观看网络视频或阅读相关书籍已自学了这方面的知识,上课时就可鼓励这类学生大胆站上讲台讲解,讲完之后教师再根据情况补充。课外可让学生组织、参与社团活动,从而锻炼自己的表达、沟通能力。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可根据自身优势组织书画社团,招收本专业和别的专业的成员,组织书画创作、书画义卖、书画进校园、书画进社区等活动,这样的活动既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又能培养自身与人沟通、交流的技巧。

2.2将美术历史与理论教学落到实处,培养学生扎实的史论功底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弘扬民族传统艺术与文化的意识

高校美术类各专业都开设了中外美术史、美术概论等美术历史与理论课程,但真正能将这类理论课程用心学好的学生为数不多。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是未来基础美术教育的主力军,需担负起弘扬民族传统艺术与文化的任务,因此,不改变以往这种对理论课程的学习态度是行不通的。比如,带领八年级学生学习《寄情山水》这一课时,教师不仅需要教授山水画的创作方法,还需要让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概况,懂得欣赏山水画作品,并能领略传统艺术作品的魅力,这就要求中学美术教师既要熟悉山水画史,又要对山水画作品有深入的理解。高校开设的美术历史与理论的相关课程就能使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即未来的美术教师获得这些知识与能力。除此之外,在理论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多开展传承与保护民族传统艺术与文化的专题讨论。比如,学习石窟艺术时,可以先让学生观看敦煌文物流失海外的相关视频,然后让学生讨论流失的原因及如今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它,用一个个实例激发学生传承与保护民族传统艺术的热情,培养他们弘扬民族传统艺术与文化的意识。

2.3专业技能训练课注重过程,让学生对艺术创作的具体步骤有清晰的认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

以往专业技能训练课程教学中,我们没有特别将普通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与美院美术学专业的学生区别开来,在教学模式上过多仿效美院,注重的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美术作品最终的效果。如今,我们要打破这种教学模式,在动手实践之前教师要多讲解专业理论知识,也可鼓励部分优秀学生参与讲解。比如,在学习中国山水画这门课程时,教师首先要讲山水画的发展史及基本技法理论,而学生从前期的美术鉴赏与批评、中外美术史等课程中已了解过相关的知识,这时就可让部分学生谈谈他们对山水画的已有认识,学生在“谈”的过程中既可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可检测自己对已修课程的掌握程度。另外,教师动手示范时应该是每完成一个步骤都有清晰的讲解,让学生弄懂这个步骤的理论来源,不能只要求学生跟着模仿。学生只有在完全掌握每个步骤的理论依据后,才有可能在他们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做到既长于示范,又能将理论讲清楚。

2.4注重各学科知识的联系,真正将专业课与文化素质课有机融合在一起,提高专业素养的同时更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普通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大部分毕业后会成为各地区的中小学美术教师,而作为中国新时代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师,拥有扎实的学科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有较高的综合素养。针对当今社会对教师的要求,高校在培养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过程中一般都会开设多门文化素质课,以补充他们在文化素养方面的不足,但现实情况是学生在这些课程的学习中收获甚微,出现这种状况不外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长久以来对文化课学习不感兴趣,二是教师没有做到因材施教。若想有效改变这种现状,应打破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的界限,具体而言可从这两方面入手:首先,在专业课教学中适当渗入文化课内容。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专业课的学习还是不会放松的,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相对来说也比较大,因此,专业课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在教学过程中将专业课的内容与文化课的内容巧妙融合在一起。比如,中外美术史课程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讨论历史学方面的问题,中国画课程教学中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中国古诗词。其次,改变文化课教学方式。大多数美术教育专业学生中小学阶段的文化成绩都不太理想,学习文化课的积极性不高,进入高校后由于没有升学压力,对文化课的学习更是避之不及,教师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应该改变教学方式,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兴趣点在专业课程上,文化课教师可以联系学生感兴趣的专业知识进行教学。比如,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王维、苏轼这些大文豪的诗词肯定会做重点分析,而教师在分析诗词之前应和学生聊一聊王维、苏轼的画,让学生在钦佩画家王维、苏轼之余再谈及他们的诗,这样学生才会有学习的兴趣。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篇6

关键字:素质教育美术教育审美教育创造力技能

98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校庆百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和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引起强烈反响。专家们强调指出:“在未来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高低、掌握知识的程度、拥有人才的数量,特别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将成为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中地位的关键因素。……要建立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的创新教育体系和以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机制,彻底改革‘应试教育’的弊端,”。而美国著名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在《创造性与心理发展》中指出:“美术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是发展孩子运用自己的技巧创造作品的能力,而不必用他人规定的模式或方法。”现代素质教育下,拿技能与创造力比,创造力重要得多,创造力的培养应该是教育的基本目标。当今新的教育形势下,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责无旁贷!

一、培养审美创造力是美术教育的核心目标

21世纪是一个以计算机技术发展为核心,以信息网络技术发展为纽带,以知识经济为标志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全球化”的时代,新的图像化(视觉艺术化)时代。视觉信息的便捷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的审美品位,人们不再会仅仅满足于人工技艺产生的精湛,而更加注重作品产生的个人审美体验,这样提高全民的审美素质也显得更为迫切。美术教育尤其是其中的美术欣赏教学在整个素质教育中有着其它学科无法取代的智育、德育、美育等多方面育人功能日益受到重视。

在过去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中小学美术课开课不足;枯燥乏味的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损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使很多孩子们不爱美术课,美术课的教学效益低下……要知道:现代绘画艺术早已超越了“再现”的时代而进入了“表现”的时代,摄影、录像、电脑等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不允许绘画停留在“再现”的时代。

在此形势下,艺术教育界的有识之士们才强烈呼吁:“艺术教育的特殊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以艺术创造力为核心的审美心理结构。”并强调指出,这不但是专业艺术教育的目的,也是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目的。

美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而审美活动是以审美需要和动机为动力、以审美经验(知识积累和情感积累)为基础的欣赏和创作过程,知识也好,技能也好,它们只是欣赏、创作这些审美活动的条件,只有欣赏和创作活动中饱含的创造才是审美活动的目的和归宿。因此,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可以确信:培养审美创造力是美术教育的核心目标。

二、实现创造力与技能的统一

“创造力以某种心理、行为能力的静态形式存在,它从主体角度提供并保证个体产生创造产品的可能性。”认知能力构成创造力的“心理能力”要素,技能则是创造力“行为能力”要素的主要成分。这就是说,创造力是整体,技能是这个整体的部分:美术教育的目标不能定位在部分上,但不意味着排斥这一部分,否则整体必将受损。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创造力与技能的统一。

那么,在我们平时的美术教学过程中,该如何挖掘和培养孩子们的创造能力呢?以下是应对策略:

1、遵循四项原则

我觉得在教学中除了遵循教育学提出的教学原则外,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以及目的任务和教学规律外,还要遵循四项原则:

创造性原则:创造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核心,艺术教育贵在创造,艺术学科要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才能,促进学生其他方面的综合性的有造才能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注意营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审美原则: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区别美与丑的能力,通过参与学习逐步提高审美能力,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品德。

直观性原则:重视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对象,认识对象,运用现代先进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掌握知识,马蒂斯曾说过:“创造始于观看,而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需要一种努力。”

实践性原则: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美术双基,通过参与实践,大胆表达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眼的观察力、脑的思维力、手的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眼、脑、手的协调运用。

2、大胆改革课程内容,部分乡土教材纳入其中

在美术教育中,大胆开展第二课堂,有利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可根据本地本校实际,适当增加乡土教材及有地方特色的教材,如竹编、麦秸画、剪纸等,使学生对家乡增进了解,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并使学生学会结合生活,联系实际。学生的艺术素质和美术技能在活动实践中得到培养和提高。因此,开展第二课堂,综合素质也不断提高。

人类的发展始于教育,人的素质发展更需要适宜的教育。教育在于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积极地参与各种实践和体验、从实践体验中来感受、认识、理解和发展人的认知、技能、情感、创造等方面的素质与能力。美术教育不但可以承担这个重任,而且在这个方面对人的培养是独特并有效的。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也就是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有着特殊意义。把艺术教育由专门传授技法技能转为培养创造能力,这是美术教学的革新。符合现代教育思想与规律。我们充满信心,和美术教育界的同仁一道,继续遵循这些原则,为提高全民族的审美素质,为提高全民族的创造力,把美术教育提高到新的水平。

注释:

(1)引自魏传义主编《艺术教育学》

(2)引自《创造力心理学》

(1寿光第五中学山东寿光262700)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篇7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现状

中图分类号:G623.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6-0102-02

一、学校美术教育的现状

1.学校美术教育从无到有,呈稳步发展态势

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无到有,美术教育的师资力量得以不断提升,学生的美术爱好和个性成长要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部分学校拥有比较专业稳定的美术教育师资队伍,具有比较系统的美术教育教学计划,配备有比较成型的美术教育装备及设施。

2.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美术教育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进入学校教育以来,一直作为“小科”存在,多数学校把美术教育作为不得不开设的学科,多数家长把美术教育当成是可有可无的教育,多数学生把美术学习看作是可学可不学闲暇之余的消遣。对于为什么开设美术教育,对美术教育在学生个性需求和身心成长方面的益处知之甚少,知之甚浅,知之甚少。造成对美术教育认识、重视程度不够的原因很多,但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教育评价的体制和机制不够科学、健全和完善,还是教育体制中的“一考独大”“一考定终身”的考试制度在作怪。课堂教育中一直存在着“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考什么,重视什么”“考试指挥教育”的现象。重视不够、认识不足也是美术教育存在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

3.美术教育发展不平衡,差异较大

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在美术教育中的表现尤为突出。美术教育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城市学校好于农村学校,重点学校好于一般学校。城市学校和重点学校大都配备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师从事专职美术教育。城区部分重点学校还有美术教育学习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美术作品展览,到户外开展美术写生活动。而部分农村学校和一般学校甚至缺少必要的美术教育设施,缺少专业的美术教师进行美术教育。有的农村学校组织“全能教师”把品社、心理、音、体、美等非应试的学科教育进行一勺烩。以至于学生把品社、心理、音、体、美学科的教育误认为是一个学科。严重误导了学生,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发展不均衡是造成美术教育恶性循环的症结所在。

4.缺乏优秀的美术教师,教师的能力与素质有待提升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成功的美术教育离不开稳定而素质过硬的美术教师队伍。而在美术教育新的发展阶段,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仍然不能满足美术教育的发展要求。经实践调查,有的学校只有一到两名专业教师,有的学校只有几名兼职教师,由于师资力量匮乏,有的学校美术课形同虚设,两周或者一个月才会有一节课。有的教师未经美术专业学习实践,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缺乏基本的美术素养和技能,美术课变成了哄孩子玩、打发课时的娱乐课。部分有美术爱好的学生自发地寻找辅导班去学习,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很多美术教师缺少再培训、再学习、再实践的机会,学习提高基本靠自学、自悟,美术能力与素养长期得不到提升。

5.美术教育边缘化现象突出,教师的发展空间和进取意识受限

受考试的制约,美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美术教师被边缘化的现象比较突出。美术教师的课时少,缺少教学实践的锻炼,能力素养长期得不到提升。学校缺少美术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和标准。学校的考核评价总是向语文、数学等学科倾斜,在晋升、晋级等方面,考试学科的教师占尽优势,美术教师在这些方面严重受限。以上现象严重束缚了美术教师的成长和发展空间,严重影响了美术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校美术教育的对策

结合学校美术教育的现状,特别是学校美术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作为学校美术教育工作者,感到责任重大、责无旁贷、时不我待。因此,应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之策。

1.将美术素养列入学生的全面素质之一加以考核及评价

学校美术教育中诸多问题的根源在于考试制度的偏颇,应从顶层设计入手,改革考试评价机制,把美术素养列入学生的全面素质中加以考核及评价,把对学生美术素养的考核评价成绩纳入中考和高考成绩中,作为择优录取学生的依据之一。从根本上解决学校对美术教育的淡化和弱化,大大提升学校对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调动美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

2.充实美术教师队伍,提升美术教师能力、素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校教育离不开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因而应该加大美术教育的投入力度。首先,要把好入口关,采取逢进必考的原则,面向社会及大中专院校,公开、公平、公正地招录具有美术专业和美术教学实践的优秀美术人才。从编制上保证学校美术教师的配备,保证一个学年段不少于一名美术教师。其次,下大气力提升美术教师的能力与素质,组织美术教师参加多种形式的再学习、再培训、再实践活动。细化、量化、优化美术教师的考核与评价机制,建立学校评、教师评、学生评等多种评价激励机制,挖掘美术教师学习提升的潜能、激发教育教学的动力。

3.去美术教育的边缘化,让美术教师登上学校教育的主讲台

通过改革学校美术教育的机制,去美术教育的边缘化,让美术教育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美术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一样,登上学校教育的主讲台。学校要通过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让美术教师在职务晋升、职称晋级等方面享受与其他学科教师一样的机会和待遇,从源头上调动美术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丰富教育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教学方式,让更多的学生爱美术、学美术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篇8

【关键词】智力培养;科教兴国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089-02

党中央确立科教兴国战略,提出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国上下重教兴教,教育战线出现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成了教育改革的方向,也形成了共识,并取得一定成效。科研促教育,教育要科研已势在必行。为了配合省教厅的《学科教学与素质教育》的总课题的实验,大良镇教办组织了镇各科中心教研组,制定相应的科研课题,美术中心教研组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制定了《素质教育与美术教学中智力的培养》这一科研课题。围绕“发展学生的智力”这一教学重点,开展美术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实验研究。

在《素质教育与美术教学中智力的培养》这总课题的基础上,再分几个子课题,如《注意力、观察力的培养》、《发挥想象力、诱发创造思维》、《记忆力、写生力的培养》、《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等。用三年的时间分层次、不同形式地开展美术素质教育。

1指导思想

(1)《美术教学大纲》明确了美术教学的目的、性质、任务,并要把美术教学的重点放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美术素质、审美修养和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上。在教学中利用本学科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学习基础知识进行简单训练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美术欣赏、艺术原理、美学知识的教学,变单一的知识技能为多元的知识结构,使美术教学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2)美术教育的定义是将人类在视觉艺术方面创造的理论,技法及成果,按照教育规律再创造成适合不同对象的教学材料,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公民对美的认识、判断、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可见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公民的素质,也是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层次,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上。

(3)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也就是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有着特殊意义。把艺术教育由专门传授技法技能转为培养素质这是美术教学的革新。符合现代教育思想与规律,在基础教育中,学生应具备的基础素质主要是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等,学生的素质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忽略和缺少哪一方面都不健全。

(4)结合美术科特点,发挥其特殊优势,发展学生的智力,学生的素质如何,与其本身智力有着莫大的关系。智力,包括了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几方面,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艺术教育对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创造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著名的教育家对美术教育的功能有着共识,他们认为美术教育直接的目的是寻找种种机会,用种种方法训练儿童身心和各种感官,使他们的各种感官及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及道德情感等本能渐渐地自由生长发育。

2实验和策略

2.1遵循四大原则,开展教学实验:美术教学除了遵循教育学提出的教学原则外,根据美术学科特点以及目的任务和教学规律,还提出四项原则:

(1)审美原则,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区别美与丑的能力,通过参与学习逐步提高审美能力,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品德,这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基本保证。

(2)直观性原则,重视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对象,认识对象,运用现代先进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掌握知识,马蒂斯曾说过:“创造始于观看,而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需要一种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深入观察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进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3)实践性原则,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美术双基,通过参与实践,大胆表达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眼的观察力、脑的思维力、手的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眼、脑、手的协调运用。

(4)创造性原则,创造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核心,艺术教育贵在创造,艺术学科要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才能,促进学生其他方面的综合性的有造才能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注意营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襄括世界。”从形象思维入手激发丰富的联想,提倡独创精神,加强创新意识,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并促进抽象思维的发展。突出创造力的培养。

2.2大胆改革课程内容,适当增加乡土教材。开展第二课堂,依“纲”还需靠“本”,教材内容较为丰富,体现了美、新、活三大特点,有利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在课程内容安排时,我们作了一些调整,根据本地本校实际,适当增加乡土教材及有地方特色的教材,使学生对家乡增进了解,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并使他们学会结合生活,联系实际,有条件的学校,还增设了陶艺、电脑美术等课程。各校还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学生的艺术素质和美术技能往往是在活动使学生的艺术潜能得到发掘,综合素质也在活动中不断提高。

2.3实行开放性美术教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革课堂教学,营造民主、自由、平等、和谐的教育氛围,师生平等,尊重个性,有效地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发挥其各自的专长。课堂教学力求“教”与“学”的优化,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智力潜能发挥出来。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篇9

关键词:财经院校;艺术教育;思考;探索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我国高校教育担负着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素质,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使命。艺术教育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艺术的学习和熏陶,使大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艺术与人类、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科学的关系,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提高生活品味、从而促进全社会的进步。财经院校在为国家和经济社会培养高素质财经专门人才和领导者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艺术素质的全面提升,从而培养出适应国家发展的创新性人才。

1艺术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

艺术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中国学者通常译为“艺术通才教育”、“艺术人文教育”等等,这种教育是美国教育同西欧自由教育相结合的产物,是美国教育史上的一打创举。原哈佛大学哈佛学院院长哈瑞.刘易斯曾这样解释当代大学使命:“追问什么是真、善、美;赋予学生思考深刻问题的灵感与技巧;挑战传统的思想和习俗;让学生追问什么给他们带来生活的意义,什么使他们能更加热爱生活[1]。”对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来说,通识教育最大的亮点在于善于引导学生寻找自我价值的发现。以满足在物质需求以外的追究境界。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越来越多高校将通识教育课程添加进学生课程中,因为高校普遍认识到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有着狭隘,大学生只是片面的追求成绩,对于个性的发挥、视野的开拓方面显的不够水平有限。高校在“制造”合格的打工机器时,忽略了培养一个合格的“社会人”的培养。以至于在社会里出现很多缺乏社会担当的大学生。高校通过开展通识教育课程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此达到消除专业化培养的弊端。

艺术教育是通识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并使人具有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是高校教育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也为人类实现自身美化,完善人格塑造提供了重要途径。通过艺术教育来培养人的道德感、审美情趣、意志和创造力等基本素质,使学生感受真善美,进而健全人格、修炼气质,促进个性健康发展。这与完善人格为目标的通识教育理念是相通的。

我国财经院校作为多科性大学,肩负着为国家和经济社会培养高素质财经专门人才的历史使命,虽然学科相对比较单一,但绝不应满足于培养“工匠”。这类大学推行通识教育,从学科、资源、文化积淀等条件方面以及办学思路方面肯定不同于综合性大学。她必须既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也要突出财经特色。

2财经院校实施艺术教育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2.1第一课堂艺术教育课程开设现状分析

(1)授课内容:偏重于知识与技巧的传授,审美创造与审美人格方面的熏陶不够。目前课程面向全校本科生,基本上是60人~80人的大班授课。由于课堂教学基本按照教学大纲的学时安排进行,另外课时有限,教师上课方式通常是说教的,观摩或者欣赏也是辅助教学。由于时间和课堂容量很难深入有效的教学,教学效果一般,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没有实质提高。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更是无从谈起。因而,在课程考核之后,学生对课程的意识只是停留在记忆几个艺术作品和作者,或者了解了一点艺术史乃至一些专用术语等知识目标层面。

(2)授课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参与性与主体性发挥不够,对艺术的体验不够。一方面,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以及班级人数(常常在80人左右)较多的限制,第一课堂的课程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收、机械记忆地位,难以真正营造活泼开放的课堂教学气氛。而“艺术”的本质是追求个性、崇尚自由和体验,当它只能以“知识”灌输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就失去了“艺术”最核心的功能和内涵。虽然在课堂教学中也曾尝试过小组课堂展示等方式,但也由于人数偏多的限制,效果并不理想。另一方面,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在教学中没有充分发挥,与学生进行网络交流与互动不足,仅凭课堂难以尽可能丰富、生动地展示优秀的艺术作品,学生对于“艺术”的认识是抽象和模糊的,课堂外也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困惑与期望,从而有针对性的释疑解惑。

(3)考核方式:多以知识点的考查为主,难以真正检验学生在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提升方面的效果。目前该课程的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占总分40%,期末成绩占总分60%。平时成绩根据课堂作业给出,期末成绩多采用开卷或闭卷考试的方式给出,题型主要是简答和论述等,除了少数允许学生有限发挥,其他题型都是以背诵为主,这样的考核方式实际上“美育”变成了“记忆力测试”。当鲜活的艺术体验活动变成了冷冰冰的概念与名词背诵之后,它所挑战的只是学生的记忆力而已,难以启发艺术感悟、增加艺术体验、发挥艺术创造,更难以通过艺术来“触及灵魂”,完成心灵的净化与素质提升。

2.2艺术教育第二课堂现状分

财经院校第二课堂的艺术教育主要通过一系列活动来实现,包括每年一次的艺术节、新生文艺汇演、定期不定期的书画艺术展、偶有的音乐会、话剧社活动等等。这些活动从总体上缺乏学生广泛的参与性。如果说艺术课程进入第一课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艺术知识教育的普及性,那么作为艺术教育第二课堂的学生艺术活动以及学生艺术社团事实上是已经学有专长的学生提高艺术水平的舞台。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艺术体验俨然成为了“身外之物”,难以触及。目前由学校各学生管理职能部门以及各学院组织的各项艺术活动比赛层出不穷,学校各类艺术社团也是琳琅满目。但长期以来,由于认识上的误区,第二课堂的学生在各种比赛中艺术技能也许得到了提高,但这仍主要是一种技巧上的训练,而不是心智上的丰盈。学生艺术社团也只是少数艺术特长生活动的场所,无法在社团活动中真正做到对广大学生精神层面的引导与熏陶。

3通识教育背景下财经院校艺术教育的改革思路

目前许多的财经院校艺术类专业“异化”为应试教育或者只关注在各个大赛中获取名次和奖项,对于艺术教育的本质都遗忘,我们应该追本溯源到艺术教育的本质中扩展这一思路,高校应该以非功利的视角来转变教育观念。着眼于提高学生艺术整体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我认为财经类院校艺术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向努力以此改变这一现象。

3.1调整第一课堂的授课内容、授课方式和考核方式

通识教育应该“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培养全面能力的提升,特别要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艺术通识教育中应该对课程内容进行改变,授课方式和考核方式也要相应发生改变。在通过课程的教学后使学生能够获得体验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拥有理解、品位、分析和评价艺术作品的能力,最终使学生的审美人格形成。

首先,在授课内容上,高校艺术教育应发挥形象性、情感体验性、自由开放性的特点。以美怡人,以情感人,使人在愉悦的审美享受过程中,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与升华。从艺术的一般概念入手,在具体的作品鉴赏中介绍中西方艺术相关知识,从而带领学生在深入理解艺术家的手法、意图之后,获得对世界、人生、人类命运的深切观照。

其次,在授课方式上,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网络互动。利用学校现有的网络教学平台,将课堂上未能充分展示的艺术作品、艺术书籍、艺术史的内容在网络上共享,将平时作业通过网络完成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使教师与学生能在课堂内外及时交流,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最后,在考核方式上,要紧紧围绕“素质”、“能力”目标的考核来设计考核内容和形式。考核方式应有利于发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有利于将平时学习中“素养”训练的成效体现出来,使学生深彻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3.2在艺术教育中注入人格教育与生命教育内容

人格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中所形成的一种具有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艺术教育对于个体人格的健全和完善的作用,历来为艺术教育思想家们所重视。我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人格培养、人性发展问题上,曾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主张[4]。孔子还认为,“理想的社会应该具有音乐般的节奏与秩序,又具有音乐般的和谐与完善,即一个充满诗意光辉的‘礼乐之邦’。这样一个社会只能由那些充满仁爱之心、具有高尚人格的人组成。因此,社会的改造与建设,必须落实到人格的塑造与完善。这就必须诉诸于教育,尤其必须诉诸于艺术教育。”

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有关生命意义的教育,是唤醒生命意识,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其基本内涵是指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失落与痛苦;热爱自身生命,尊重他人生命,维护自然生命;培养以人为本而引伸出的人文精神和关爱情怀;陶冶健全的人格品质。高校艺术教育倡导生命关怀,是源于对当下教育过度工具化,只注重教育的科学理性忽视了人文关怀现实的深刻反思。因此,强调生命的艺术教育,不仅探索了人类的终极归依,也为通识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注脚,补充通识教育对学生生命关爱、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良心等方面的培养。

4结语

大学是学生人生中最为重要的阶段,这个时期学生知识和技能得到爆炸式的增加,人格成型的重要时期,是人才成长的重要阶段。艺术通识教育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上的增加,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综合能力的发展。学生将学到怎样做事和怎样做人。通过艺术通识教育学生不仅知识面得到了大量的增加,也学会了怎么求真、求美、求善。这就是艺术可以使学生体悟到的东西。这些东西的充实使学生在心理内容和精神领域充实和完善,弥补了学生素质上长期存在的缺陷。在促使学生健康的心理要素成熟上,艺术通识教育有着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哈瑞.刘易斯.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7.

[2]李曼丽,汪永铨.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

[3]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二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31.

[4]张燕婴.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

[5]席勒(德).席勒美学文集[m].张玉能,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篇10

所谓人文精神,即高度重视人及其价值观的一种思想态度。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向来重视人文精神,即以人为核心,并将人的伦理精神、道德情操的提升与超越放在首位。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人本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它把人格的完善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并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使教育人性化、人格化,强调学生要有自我思考、感受和发现的能力,还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重视学习者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及发展潜能。

二、中学美术教育课程中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也就是说在教育中,无论是哪一门功课教授的主体都是人,也就是所讲的学生,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授过程中的目的都是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就必须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养成,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我国著名教育家钟启泉教授认为,素质教育,说到底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许多优秀的中外美术作品都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包含着人类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是人类文明成果的代表,是人文性的体现,表达着人类高尚的情感,所以中学美术课程中应该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三、美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的价值与体现

(一)人文精神的价值

中国历来就是人文大国,有着悠久的人文教育传统,古人云:“文明以止,任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成化天下。”这一传统绵延了几千年,从未中断,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存下来的精神文化的珍视,是一种全面发展理想人格的塑造与肯定,而美术课目则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主要方面。进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人们的需求也不断的提高,并不仅仅只是停留在物质上的,而是在物质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了精神上的需求,时代在变化,人的思想与需求也在进步,那么在教育方面我们也需要进步与提高,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飞速的发展势头。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像工厂里生产的产品一样统一大小,统一尺度,才能有个性的张扬,独特的创造能力和更好的发掘潜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因此,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是人文精神价值的体现。

(二)美术教学中的人文精神体现

在《新美术课程标准》中对中学美术教育中的人文性关注,是对美术科学特点的重新认识,是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目标的反思,这也是在证明,再美术教育学科上也是不断在进步的,不断的实现“以人为核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传统文化中向来存在着以人为核心,即融天地万物与人为一体,把人的道德情操的提升与飞跃放在第一位。所以不能在按照以前的老模式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那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教学方式。

1.转变了教学观念

转变以往以教师为指导的教授方式的观念,改变为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观念,关注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与探讨研究,新的教育模式体现了更高的教育目标,我们应该紧跟素质教育的步伐,转变教育思想,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美术教育在培育人格、塑造人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使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更好的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2.提高教师与学生素质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审美,因为任何艺术活动的发生及其作品的诞生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化环境,要求教师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并能利用自身丰富的人文知识,使学生在文化情景的熏陶中认识美术,发挥美术极具特色的魅力。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人文精神对于人类的重要性,自觉、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对社会的奉献对本质工作的认真负责态度,这本身就是对学生一个很好的人文榜样示范。

(三)在美术课堂中人文精神起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美术课堂中的人文精神能使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陶冶精神情操,形成人文素养提高生活品质,促进身心健康,在此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创造精神增强实践能力,从而提升个人审美水准,在美术课堂中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人格,修养,从而形成一种基本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的文化素质,也就是人文精神,所以说美术课堂中人文精神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