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绿色金融国外发展现状十篇绿色金融国外发展现状十篇

绿色金融国外发展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6:14

绿色金融国外发展现状篇1

【关键词】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监管;激励;人才

绿色金融以企业大数据金融为依托,相较于传统的金融活动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有效利用,为一系列相关绿色领域的项目提供金融服务。绿色金融在金融市场中能够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绿色产业的振兴,进而实现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我国区域绿色金融实践

1.1银行业绿色金融产品创新

兴业银行于2019年1月承销发行首笔“三绿债券”,绿色发行人以绿色基础资产进行募资,资金投放于绿色用途。2020年,兴业银行承销市场首单绿色防疫债,支持疫情严重地区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发行中资股份银行首单境外蓝色金融债券,募集的资金用于与海洋相关的项目,诸如可持续海洋经济、海洋环境保护及沿海地区气候变化适应等。2021年2月,承销首批碳中和债,募集资金用于抽水蓄能电站项目;与此同时,承销首批绿色权益出资型中期票据,用于天然气储运调峰项目工程资本金。浦发银行长期关注绿色信贷业务,多年前就将绿色金融纳入重点发展范畴,在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历程中,浦发银行已经将绿色金融产品服务覆盖至各个领域。浦发银行广州分行于2018年成为广州市首批绿色金融行业自律公约成员,该分行大力支持绿色低碳产业,不断增加绿色信贷方面的投资,同时为相关节能服务公司推出融资方案,有效地解决了这类公司融资难、无担保的问题。截至目前,该分行共计为53家国家备案类节能服务公司提供相关金融服务,操作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金额共计3.62亿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共计500多万t。

1.2各省市绿色金融产品创新

1.2.1广东省广东省作为首个碳排放交易的试点省份,率先进行绿色金融服务平台的搭建。广东省在2012年9月成立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用作部级碳交易的试点,致力于为绿色金融服务。为分析碳市场供求关系与价格的变化趋势,该交易所将现货交易与期货交易紧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发挥价格发现功能的作用,这对我国碳定价权和碳产品在国际地位上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广东省在创新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和碳金融的业务模式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2.2江西省为发展和完善绿色产业项目,将金融资源和项目向绿色产业转移,江西省以特殊模式即金融与产业融合方式完善和发展,同时大力引进人才、资本,充分发挥部级创新示范区的榜样作用。江西省绿色产业项目库首批入库的绿色创新发展综合体项目达到248个。除此之外,江西省推出一系列包括绿色金融科技实验室在内的创新模式,以此推动江西在绿色金融创新实验区的建设和壮大。1.2.3上海市在面对自贸区发展机遇之下,上海金融机构不断创新。为打造“绿能源、绿土地、绿金融+互联网”的生态产业体系,促进产融网结合,上海市的金融机构重点发展低碳经济。同时,为扶持低碳产业,每年上海市的多家银行会制定《信贷投向政策指引》,通过一系列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在配合产业升级和低碳可持续的基础上,持续创新节能减排的新途径。1.2.4贵州省贵州省高度重视贵安新区的企业在绿色金融产业领域的创新。贵州省为促进该区域绿色金融产业的发展与壮大,致力于改善绿色金融组织结构,制定正确的绿色金融发展道路,完善相关认证体系,形成内容丰富、多层次的产品体系,预防和化解各类绿色金融风险,逐渐形成以“大数据+绿色金融”为依托,全方位、多层次的绿色金融产业链,助力绿色金融业务和企业的发展。1.2.5四川省四川省金融机构积极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和企业创新,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强化绿色金融支撑力度。四川省在部分地区相继推出绿色金融创新试点,出台了相应的实施办法和政策,以成都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近年来不断加大对绿色环保产品的投入,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等绿色金融机构已陆续入驻成都绿色金融中心。

2我国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现状

回顾过去,以国内外企业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发展为基础,在数年内我国不断地进行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及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尝试,成效显著。其中,绿色信贷业务在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信贷规模稳步增长。纵观我国企业绿色金融之发展,相较于其他国家而言起步虽然较晚,但是我国企业绿色金融产品的项目之多不亚于诸多国家和地区,在绿色保险、绿色债权和绿色信贷等领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从绿色债券来看,我国已经成为绿色债券的全球第二大市场,2015—2018年债券发行额增长较快。从绿色信贷来看,据调查数据显示,在国家支持的企业项目中,环境效益大幅提升,真正实现了节能减排,使得碳排放量急剧减少,同时绿色信贷不良率远远低于企业传统的绿色金融产品。根据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末国内主要银行的绿色信贷规模较5年前增长了约6万亿元,达到14.08万亿元,可见其增长之快。从绿色保险来看,经历了从局部到全面推广的过程,成效显著,发展迅猛。除此之外,我国在其他方面不断开拓和发展,例如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使我国的绿色金融产品不断丰富、种类更多样化[1]。

3制约我国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的因素

3.1绿色金融监管体系不完善

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是监管绿色金融的主要机构,目前其监管体系仍存在一定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属于新兴事物,尚在开发阶段,通过搜索与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发现,目前法律对于绿色金融的监管制度的规定还远远不够,加之法律总是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因此相关的法律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同时,现实中不可避免的绿色金融信息不对称和制度不明确也使得监管中隐藏了诸多问题,最终导致相关金融机构监管的失位。二是金融机构为谋求短期效益,利用监管漏洞,譬如信息披露制度和事后监管不完善等,降低监管门槛[2]。

3.2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动力不足

对于绿色金融行业的发展而言,它还依赖于金融产品的推广和创新。然而,目前我国绿色金融产品种类屈指可数且创新性绿色金融产品占比较少,这就导致严重的资源配置失衡,进而制约绿色金融产品的进一步创新。目前,我国企业推出节能减排领域的新产品还远远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企业在绿色金融产品领域的创新力度还远远不够,主要原因在于绿色信贷所占比重较大,而绿色保险、绿色证券占比明显较少。因此,在解决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的道路上,应当适当增加绿色保险产品的发行。除此之外,对于绿色信贷产品也应当推陈出新,替代原生性产品。在碳基金产品方面,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虽然已有成功的例子可以借鉴,但是这远不足以自主进行碳减排量的交易。我国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究其原因在于我国并未对绿色金融产品做实质性的创新,只在小范围做局部创新,加之存在绿色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相关金融机构不注意经营风险等问题,均限制了我国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的深度[3]。

3.3参与主体缺乏创新动力

金融机构作为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的主体,应当主动承担不断开发和创新产品的责任,但在实际开发设计的过程中,存在诸多因素影响金融机构的创新动力。首先,对于开发和创造新的绿色金融产品而言,成本高昂,综合考量收益与成本,金融机构往往不愿意主动开展创新,并且其中存在收益不稳定、投资回收期长等问题,使金融机构处于被动状态,缺乏主动创新的动力。其次,从创新产品的风险角度而言,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的过程中,往往承担较大的风险。任何一项新兴项目的开发和创新都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而对于绿色金融产品方面,由于与环境保护和清洁资源利用等有关的技术尚不成熟,所以该项目在创新过程中隐藏了一些技术、环境等未知风险。然而,纵观我国绿色金融市场行业,对于规避该类风险的机构尚不存在,加之相关信息披露制度和法律规定本身尚不完善,导致风险增大。因此,金融机构作为创新的主体就丧失了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

4我国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建议

前文介绍了绿色金融产品在部分地区的实践情况和创新现状,并探讨了制约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的因素,围绕这些制约因素,笔者提出如下完善建议。

4.1完善绿色金融监管制度体系

为完善绿色金融监管制度体系,我国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强绿色金融监管体系建设力度,既要充分激发绿色金融市场的创新活力,又要保证企业间有序健康发展。但是,金融市场产品种类繁多、鱼目混珠,时有不法分子借此进行违法活动,扰乱金融市场的秩序。此时就需要金融监管部门站出来,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加强与各职能部门的沟通和协调,提升监管的力度和效率。此外,要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和机制。目前,我国绿色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普遍存在,这就直接阻碍了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我们应当建立统一的信息披露标准,细化一系列披露的要求和指标,再施以信息披露以强制性,保证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在评估机制方面,建议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各项指标进行专业的评估,保证发行机构的资产状况、信用状况等信息准确[5]。

4.2加大绿色金融发展的激励力度

对于绿色金融发展的激励,应当从多方面入手。首先,政府应当将绿色金融与其他关联行业协同建立激励机制,财政支出应当适当向绿色基础设施倾斜,优化支出比例。同时,应当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例如对于绿色金融项目投资大、还款期长的,可以考虑给相关金融机构更低的融资成本和更长的融资期限,或是给予一定补贴激励金融企业和机构的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政府部门可以通过降低绿色资产的风险比重,借鉴相关的普惠金融支持配套措施,提高相关部门的积极性。其次,可以通过风险的预防和化解等方式激励金融机构的创新。气候和环境的不稳定带来的风险最终都会转化为金融风险,为此监管机构要引导金融机构提升对环境和气候风险的识别和应对能力,增强金融机构应对风险的自信心。

4.3大力培养绿色金融创新人才

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迅速,但针对该领域的人才培育则较少,要使该领域有所创新,必须从人才培育入手。首先,注重在校教育。各高校应重视对金融学术的研究,同时结合其他学科的学习,培育懂金融又懂环保的复合型人才。激励金融领域相关专业学生积极参与企业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实践活动,开阔眼界,实现实践和理论的有机结合,培养复合型实用人才队伍。其次,注重绿色金融岗位的培养。金融机构和企业要善于发现和挖掘金融领域的人才,对于思想先进、敢于创新的人才要重点培养,同时推出鼓励员工进行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的激励机制,激发创新的原动力,形成良性的竞争氛围。最后,加强合作交流。在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实践过程中,积极借鉴和学习发达国家对产品创新的有益经验和思路,同时制定符合我国市场的相关策略。

5结语

对于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相比其他发达国家而言还远远不够。我们在探索和发展的道路上应秉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在看到其广阔的前景和可观的未来的同时,包括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在内的各级部门应当积极发挥各自的职能,使我国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继续蓬勃发展。现阶段,我国对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实践已经初显成效,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我国绿色经济发展会带来质的改变,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不断注入新的能量。

参考文献

[1]俞岚.绿色金融发展与创新研究[J].经济问题,2016(1):78-81.

[2]卢树立,曹超.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困境及路径选择[J].现代管理科学,2018(3):42-44.

[3]潘溪泉.绿色金融在中国:现实困境及应对之策[J].当代经济管理,2017,39(3):86-89.

[4]詹小颖.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制度创新[J].南方金融,2017(12):69-75.

绿色金融国外发展现状篇2

【关键词】绿色金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由于半个世纪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一味地追求GDp从而导致产能过剩、环境污染,这直接表现为西部地区沙漠化土地不断扩张,东部某些城市雾霾天气也已成为常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因此,绿色金融应我国发展绿色经济政策的提出而生,将作为国民经济大脑的金融行业与环境保护相结合,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绿色金融体系,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引导资金从污染性行业转向绿色环保行业,促进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同步增长,最终实现绿色经济为主的发展模式。

二、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绿色金融又称可持续金融、环境金融,它是将金融业务的开展与保护环境相结合,既是一种保护环境的措施,又是一种新的金融资产业务。要求金融机构以保护环境为基本原则,在进行有关投融资决策时充分考虑到该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同时评估项目造成的资源的消耗以及后续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从而调整投资的方向和力度。通过实行绿色金融,不仅可以优化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还能实现环保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主要包括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三个方面的内容。

我国经济面临着结构升级调整和转型的重要任务,绿色经济的兴起刺激着传统金融业的改造需求。这让绿色金融成为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下一步发展的重要趋势。目前看来,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以绿色信贷为主,绿色保险和绿色证券仍处于探索阶段。

三、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暴露的问题

(一)绿色金融风险较大

一方面,银行在开展绿色信贷业务时必须像一般信贷业务那样具有健全的信息沟通机制,只有对放款企业有充分的了解,才能降低银行发放贷款时的风险。由于当下关于企业信息披露与共享机制并不完善,环境评估标准不统一等一系列问题突出,致使银行、环保部门与企业三者之间并没有形成良好的沟通配合关系。另一方面,为了对环境不进行污染和破坏,企业需要高端的环保机器和设备,而一些小企业由于资金有限难以承受,加上企业自身规模较小难以提供担保,银行等金融机构更不愿意向其提供资金支持。

(二)绿色金融发展内部动力不足

第一,由于我国绿色金融刚刚起步,目前主要靠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进行外部推动。而作为绿色金融内部推动力的主体,多数工商企业和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并未全面的真正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第二,要想开展好绿色金融业务,从业人员则需要十分专业的绿色金融知识,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而目前我国具备这些条件的金融人才极为缺乏。

(三)绿色金融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

首先,我国目前在绿色金融方面的法制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对于市场对绿色金融的需求,对应的法律法规建设还很不完善。加上企业和金融机构的逐利性,绿色金融参与者的权利和义务得不到保障和约束,因此参与的积极性不强。其次,在政策支持上,金融主管部门没有对绿色金融这一概念进行全面传播和引导,也缺乏外部激励机制,而且出台的一些意在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举措并没有很好的针对性以及操作性,远远不能满足绿色金融发展的需要。

(四)绿色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

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发展程度较低,主要表现为绿色金融产品种类较少,产品创新程度较低。目前,我国绿色金融产品仅局限于原生性绿色金融产品,衍生性绿色金融产品还属于空白[1]。在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和推动主要是通过银行,而其他的金融机构参与意愿和程度较低。这直接导致我国绿色金融是以银行开展的绿色信贷为代表的间接金融为主,而绿色证券等直接金融所占份额十分有限。

四、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弱化绿色金融业务风险

首先,加强金融机构和环保机构等机构之间的沟通交流,建立不同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金融主管部门要将企业绿色环保方面的各种信息添加到征信系统中来,让金融机构在进行绿色信贷等绿色金融活动中快速掌握相关企业的各种信息。其次,金融机构要针对那些对生态环境、资源做出一定贡献的企业适度倾斜,无论企业通过银行贷款来间接融资,还是在证券市场上ipo来直接融资,都为其开辟绿色通道,从而降低中小企业从事绿色生产活动的成本和风险。

(二)提倡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相统一,积极培养人才

第一,要提倡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最终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的完美结合。第二,积极培养和引进绿色金融人才。首先,金融机构应着手安排现有职员进行有关绿色金融知识和业务的学习。其次,可以联合教育部门、金融主管部门在高校开设相关的专业,完善绿色金融人才的培养机制。最后,可以引进熟悉国际绿色金融相关知识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学习国外绿色金融的经验,发展我国绿色金融。

(三)健全法制保障和政策支持体系

一方面,在法治建设上,司法部门、金融部门等相关部门应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借鉴绿色金融的国际发展经验,制定并完善绿色金融的法律保障体系。比如可以在更多的领域要求企业购买强制性的绿色保险,为企业在以后的生产经营中对环境造成破坏时提供修复资金。另一方面,在政策支持上,政府可以充分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大对绿色金融的扶持力度,制定符合当前经济环境的配套措施,从而为绿色金融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2]。

(四)完善绿色金融市场

由于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建设相对落后,设计绿色金融产品还应坚持从简单到复杂、从原生性到衍生性的原则。一方面,可以学习发达国家绿色金融产品的设计经验,着力于创新绿色金融的衍生类产品[3]。另一方面,可以加强绿色信贷产品的创新,推广以绿色保险和绿色证券为代表的直接绿色金融。从而设计出种类丰富的绿色金融产品,满足不同类型客户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姣,史安玲.基于我国绿色金融发展问题的讨论[J].中国商贸,2015,(5):69-70.

[2]蔡玉平,张元鹏.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问题及解决途径[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4,(9):66-70.

绿色金融国外发展现状篇3

关键词:绿色金融;环境保护;绿色信贷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1.1绿色金融的概念

绿色金融,又称为环境金融,是一种为环境保护及社会责任融通资金的活动,它既是保护环境的一种措施,又是金融机构的一种新的资产业务。要求金融机构将环境变化视为一种营运风险,在投资决策时考虑投资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同时把这种影响所带来的相关成本、风险及报酬融入到考核项目的体系中,在营运活动中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理念,通过资本市场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同时拓宽金融机构本身的业务范围及盈利渠道。

在国外,绿色金融得到了学者的重视,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国外学者对绿色金融的定义及内涵做了详细的介绍,总体上认为绿色金融是金融与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结合;并分析了绿色金融对金融机构的影响,但没有得到一致观点;除此以外,对绿色金融产品的研发、定价等都做了一定的研究。国内对绿色金融的研究起步晚,但是也有很多学者做了一项研究。

2我国绿色金融的现状

2.1我国绿色金融实力在国际上的对比

赤道原则于2002年由荷兰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提出,后来融入了世界银行的政策理念。2006年7月,新赤道原则增加了原则和适用范围方面的内容,成为国际上评价金融机构资产项目存在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的标准和规范。这一原则有利于世界范围内金融业的有序竞争,提高金融机构的声誉,进一步提高竞争力。它要求金融机构在资产业务中要具体化环境和社会风险问题,利用金融杠杆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履行金融机构应有的社会责任。但我国绿色金融起步却比较晚,规模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地区还有一定差距(如图1)。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金融机构数量上,我国绿色金融的践行情况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我国正在向赤道原则靠近,更多地履行自己作为大国的责任。

2.2国内金融机构绿色金融履行情况

但是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粗放式经营模式依然是我国主要的发展模式,这无疑会造成严重的人力、资源的浪费、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面对如此严重的浪费现象,商业银行目前的绿色信贷显得杯水车薪。

除此以外,我国还没有完善的绿色金融评价标准,在金融行业内部无法统一有效地进行绿色金融业务,另外我国信息沟通机制和资本市场制度还不完善,很难实现金融机构与环境保护很好的结合,这些因素都制约着绿色金融在我国的发展。

3我国绿色金融的推动方法

3.1银行的行为选择

由于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银行业的信贷业务受到严重的威胁,绿色金融既是环境保护一种方法,也是银行业新的资产业务发展方向,它为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所以银行业应该将绿色金融内化为自己的业务准则和经营理念,将绿色金融置于影响银行经营决策的特殊地位。商业银行要根据国家有关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方针,制定自己的绿色金融业务的实施原则和操作流程,将绿色金融置于信用评价体系之中,更好的衡量资产项目的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要遵循赤道原则的规定,只有在投融资决策过程中将绿色金融作为检验社会责任执行力度的标准,才能更好的遏制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项目。同时商业银行要积极地进行绿色金融创新,不断地研发出更好的绿色金融产品,来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投资者的需要。对于商业银行这无疑是提高自身荣誉、形象,增加利润的良好途径。绿色金融是对社会的一种责任,它可以增强人们对银行的信任和依赖,这也就促进了银行的全方面发展,事实证明兴业银行作为我国唯一的赤道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积极创新,其经营理念和运行效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最近几年兴业银行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其他银行,它的每股收益增速居于首位(如图2)。

3.2企业的行为选择

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和技术跟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过去我国经济只是单一的追求经济的增长,而忽略了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和社会造成的破坏。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粗放式发展模式向集约型发展模式的转变,但是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尚未发生大的改观,粗放型发展模式仍占主导地位。由经济增长转变为经济发展不仅是政府的职责,也是每个企业所应承担的责任。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只会越走越窄,甚至于自绝出路。所以每个企业在经营决策中都要把绿色金融理念作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把是否履行社会责任作为标准之一。在这里,企业的经济人特性应为追求最大化的长远利益,而不是贪图眼前的小便宜,否则无异于饮鸩止渴。

绿色金融国外发展现状篇4

关键词:新常态;绿色金融;发展路径

一、绿色金融的基本概述

当前,在国内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愈发严重的环境污染及生态问题,因此,绿色可持续演变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向导,努力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是今后金融体系创新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俨然变为我国的战略发展目标之一,由此绿色金融的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绿色金融又被叫作“环境金融”“生态金融”,具体是指借助各类金融活动的改革创新展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将净化环境、节约资源等理念引进到金融领域当中,持续创新金融产品及服务模式,优化投资手段与方向,增强资源使用率,并尽量降低环境污染程度,推动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最终达到低投入高产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当今,绿色金融的基本形式可分为低碳金融市场、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等等。和原有的金融相比,绿色金融的特色主要在于借助对人类生存自然环境的保护,从整体及长远的角度考虑,再加上各类规则的制定,以金融活动来引导微观个体更加注重环境保护,最终达到社会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目的。

二、新常态下国内绿色金融发展的机会和挑战

(一)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的契机

1.社会大众环保意识的增强为绿色金融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社会环境

最近以来,国内大众的环保意识迅速增强,良好的社会氛围俨然成了社会大众的一致追求,人们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项政策的制定环节中,自觉监督政府及各企业的环境行为,对一些重要项目的环境状况评测及信息披露等更为重视。与此同时,不断提升的环境意识及生活质量也有效促进了人们对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等的重视,上述内容均对国内绿色金融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累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现今,我国在法律规章的制定、绿色金融实践等工作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并获得了许多实践成果。举个例子,像兴业银行早已在长久的实践摸索过程中对有关绿色金融的业务进行了补充、对业务范围进行了扩展;在碳排放权交易方面,学界及各实务机构形成了深刻的认识,现在我国已经构建起7所碳排放权交易所,同时在绿色金融的实践方面做出了各种有益探索。例如,深圳交易所最早开始了此交易,同时采取会员制度,上海交易所为给参与碳排放交易的组织及个人创造更多便利,创造性地开设了远程开户服务等。

3.绿色金融发展的制度环境逐渐形成

十报告明确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了经济、社会、政治等各个领域中。当中,特别突出了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而不再是之前的基础性作用,这对于生态文明机制的构建及加快绿色金融的发展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效用。此外,诸如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绿色财政等各种各样有助于绿色金融发展的机制和规章正在研究与制定中,上述措施都会令绿色金融发展的制度环境得到完善,并促进各企业、政府部门经济发展观的迅速调整,最终为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挑战

1.绿色金融的发展面临巨大的短期成本

众所周知,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和绿色投资的促进作用密不可分,未来更多的信贷资金会持续投入到收益周期更长的绿色产业之中,同时要对原有产业进行改造,有关单位需要借助节能环保手段进行,这就表明有关设备的投资成本必然会随之提升,另外传统行业的取缔同样会造成新一轮的就业危机。另外,由于节能减排的更类经济收益短时间之内无法完全发挥出来,众多的短期成本很可能会干扰到各级政府与企业单位对绿色金融的支持决心,有关策略的推行过程也必定会受到多方面的不利影响。

2.经济结构和区域发展失衡

国内经济的增长自始至终都是以工业与投资为重心,尤其注重推动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强调投资增长以及规模扩张,因此资源使用效率不高、生态环境污染愈发严重。如何在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的前提下,推动传统产业的绿色化转变,是新常态背景下绿色金融发展的首要问题。除此之外,国内经济还存在着严重的城乡、区域间发展失衡的情况,特别是中西部大部分仍旧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存在严重的环境破坏现象,同时缺少相关政策及动力机制的有效支持。

3.环境污染体现出复杂性与长期性特点

国内的环境污染状况近年来变得愈发严重,同时表现出了集中暴发、多层次化等一系列特征,这通常会造成新老环境问题的加剧,如此一来,便令污染治理周期变长,同时也会造成更加严重的资源浪费及环境破坏问题,环境污染逐渐呈现出多样性、持久性的特点。除此之外,在解决国内出现的各类环境问题的时候,我国应当更加主动地采取措施应对世界气候变化造成的麻烦,并积极参与环境治理工作,这在极大程度上提升了绿色金融的发展难度。

三、新常态下国内绿色金融发展策略研究

(一)加强交流,打破绿色金融信息壁垒

现阶段,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健全的信息交流体制,这样有助于金融机构、环保组织以及企业单位等多方进行及时的交流和沟通。然而,当今国内的环境保护信息披露与共享制度亟待完善,并且的环境数据缺乏实时性和全面性,亟待加强多方之间的联系与协作,持续健全环保信息交流体制。在具体的实践环节中,环保机构可以借助各项先进科技提供企业单位所需的环保评价数据,令数据可以被及时获取、有效传递以及精确储备;像我国的人民银行征信平台等能够健全企业的征信系统,把环保机构所提供的数据及时收录至企业内部的征信系统中,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更加精确的数据支持;另外,各金融机构也需要及时向相关部门反馈绿色金融的推行动态。最近,中国正努力构建更加健全的环境污染信息数据库,这样做的目的是尽快实现绿色金融相关各方的协调联动,更加充分地展现绿色金融体系的效用。比如说,保险公司在有关业务的推行过程中,应对实施项目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估;银行发放贷款时,应当将购买环境责任保险的意愿当作关键要素之一。

(二)加快改革创新,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多元化、服务多途径化

因为国内绿色金融起步较晚、实施条件有限,产品单一、服务渠道窄等是现阶段绿色金融的主要发展特点,无法满足新常态下绿色金融发展的基本需求,所以说加快对绿色金融的创新步伐显得尤为关键。具体而言,首先应不断调整优化绿色信贷投资方向及形式,推出更多种类的相关产品。银行等金融机构必须更加主动地推进绿色金融创新进程,以绿色信贷为着手点,加大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扶持力度和投入,进而有利于对产能过剩行业的兼并重组、技术改造、转型转产等工作提供信贷保障。比如说,我国进出口银行近来逐渐构建起了覆盖绿色产业链上下游的金融产品体系,主要涵盖了清洁能源融资、绿色设施融资、碳金融等诸多方面。除了上述措施外,我国还应当进一步拓展绿色金融的服务渠道及市场,允许拥有良好资质的金融机构尝试绿色金融的直接融资业务,并逐步拓宽绿色融资资金的来源范围。随着央行《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的,国内多家银行陆续在国内外推行了绿色债券,到去年年底,中国绿色债券的发行量已经突破1200亿元,占到全世界同期发行量的一半左右,远远领先于另外一些经济体。

(三)进一步健全绿色金融的相关规范与体制

由于绿色金融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还很短,并依旧处在初期阶段,完善的法律机制是绿色金融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近来,尽管我国前后出台了许多与绿色金融有关的规章制度,然而,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变革,大部分现行机制无法完全适应当前形势,应得到及时的补充与完善,很多法律空白亟待填补。比如说,经过长期不懈的研究和努力,有关绿色金融的各项制度渐趋完善。2012年,银监会颁布了《绿色信贷指引》,更加突出了绿色信贷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次年,推出了《绿色信贷统计体制》,借助有关指标的细化进一步清楚了绿色信贷的界定标准;2015年,银监会出台了《能效信贷指引》,即以绿色信贷投放引导企业提升能源的使用率等等。

(四)进一步加强国际沟通协作,积极拓展绿色金融的发展渠道

尽管目前国内绿色金融的发展获得了不小的进步,也拥有了大量宝贵经验,然而依旧出现了很多方面的问题。在此前提下,借助和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等国际金融组织间的沟通与协作,能够更有效地汲取国外绿色金融发展的成功经验,引入更多的先进技术和国际资金,推动国内绿色金融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麦均洪,徐枫.基于联合分析的我国绿色金融影响因素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5(05):23-37.

[2]李晓西,夏光.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J].金融论坛,2015(10):30-40.

绿色金融国外发展现状篇5

关键词:绿色数字金融;环境保护;蚂蚁金服

在这个互联网发展迅猛的新时代,由于城市生活的快节奏,我们不得不赋予这个新兴模式新的定义及要求,以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因此各地都在积极地推进“新兴产业”的发展,而“绿色创新”也理所应当地成为顺应这个时代节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阿里巴巴子公司———蚂蚁金融服务集团(以下简称蚂蚁金服),借以绿色数字金融领域领头羊的身份,带领中国在世界绿色数字金融领域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跨越性的一步,这是用最正确的方法来证明中国在绿色金融范畴的领导地位。而这次绿色数字金融在金融领域所做的新尝试也带给了传统金融行业新的经营经验。通过对蚂蚁金服旗下支付宝平台的“蚂蚁金服”为例,介绍绿色数字金融为一个企业所带来的发展变化。

一、绿色数字金融概述

“绿色数字金融”是基于当今互联网背景下的一项电子绿色金融体系的产物。其能产生环境效益以支持可持续发展的互联网投融资活动。这些环境效益涵盖减缓气体、水体以及土壤的污染,降低温室气体(Co2)的排放等,从而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轻和适应气候的变化并体现它们的协同效应等。它的兴起以及不断的市场化对企业的蓬勃发展起着正向激励的主导作用。如蚂蚁金服就是现如今全球第一款“绿色数字金融”产品,它相当于一款线上银行(onlineBank),借以低碳的消费形式绿色运营。在当下的金融领域,“绿色金融”这个热词,正在招揽着许多对其有兴趣的人们参与其中,而发展绿色金融则是一项消除绿色资金瓶颈的重要手段,金融行业也因此呈现出一种炙手可热的状态。在中国互联网产业疾速发展的背景下,“绿色金融”被以独特的视角扩展开来,大众用十分缜密的研究方式来分析生态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与经济在此情境下的变动方向,从而人们对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的绿色金融展开更深层次的剖析,绿色金融的不断发展革新对于金融界的格局以及现如今消费者的消费方式等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二、“蚂蚁金服”的发展现状

据相关数据资料显示,于2016年8月27日,蚂蚁金服开放了一个个人的碳账户———“蚂蚁森林”供支付宝上4亿多的消费者使用,这将是至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个私有碳账户。蚂蚁金服于2017年2月17日发出了关于其企业绿色金融业务的相关数据,有多于两亿的消费者开通了支付宝平台上的“蚂蚁森林”功能,且因此而节省的碳排放量一天就高达2500吨。蚂蚁森林把消费者的交通出行、网络充值(如:水、电、煤缴费等)以及网络购物等消费行为而节俭下来的碳排放量,计算为可以用数字加以度量的“绿色能量”,而该能量可以让消费者在其手机中种植培育一棵棵虚拟树。待电子树的绿色能量达到一定数量后,蚂蚁金服和其协作方将会携手种下一棵实物树,用以鼓励消费者的绿色减碳行为。2017年1月底,蚂蚁金服和其公益伙伴借以蚂蚁森林这一功能,在内蒙古阿拉善See地域种植总量多于111万棵的胡杨或梭梭树,用以防治荒漠化。See还将在阿拉善植下一亿棵的梭梭树,从而恢复超过200万亩的荒漠,让这本应绿色的荒漠重现生机。蚂蚁金服在借助金融手段治理环境的同时,也在借助梭梭树、沙柳、樟子松的衍生价值增高当地民众的生活品质。截至2月份团队已完成11个嘎查(蒙古族的行政村)、135户牧民申请的58万亩造林地块考察,在对造林地块核实的同时,项目人员还对牧民集中开展了7次项目宣讲与培训,使牧民充分了解项目理念,并熟知项目执行管理办法。随着一亿棵梭梭树项目的生态影响力不断扩大,积极主动参与生态恢复、改善自己生活环境的牧民数量日渐增多,团队按照项目规划,科学地对造林土地进行调查,最终确定更多适合植被恢复的区域。

三、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果

(一)加入“绿色数字金融联盟”

2017年1月,绿色数字金融联盟(GreenDigitalFinancealliance)由“蚂蚁金服”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冬季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正式启动,此联盟将集结全球知名金融科技企业,一起寻觅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新道路。这是联合国环境署成立45年来,首次携手中国企业共同发起的国际性联盟,同时也是全世界范围内的第一个绿色数字金融联盟。2016年9月5日联合国环境署和中国的企业蚂蚁金服签订了一份战略协作备忘录,协议双方协作建立了全世界第一个绿色金融行业范畴的联盟,二者凭借与多个数字金融领头羊公司的协作,使得中国逐步转型为绿色金融的世界领先者。

(二)蚂蚁金融的“群众路线”

一直以来,尽管在国家的政策和支持方面,越来越重视绿色金融,但对于消费者来说,却显得有些不易操作,大众的参与度也不足以满足绿色金融的需求。而支付宝个人碳账户平台,则是采取走“群众路线”的方式,进而汇聚大量用户及小微公司的实力,带动消费者加入到这个以绿色行为主动的消费者队伍中来,做一个以绿色生活为前提的实施人,所以它才有了这个可以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不菲意义。现如今绿色金融同消费个体的关系已经变得逐渐紧密。

(三)改善雾霾问题

多植一棵树木,多爱护好一片森林,就意味着我们是在为绿色生态献出我们自己的力量,去保护环境、而树木也是我们净化空气最天然的武器。“蚂蚁金服”依附于绿色数字金融体系为消费者带来绿色消费,同时消费者也可以通过自身的绿色消费来为环境保护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企业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最优利益,一方面,赢得了所需的客户量,另一方面,为环境保护事业出资出力。

(四)倡导绿色消费

“蚂蚁森林”,主张倡导人们绿色消费,并与八年前风靡一时的“开心农场”游戏模式类似,它叫醒很多人早起收能量。碳市场的发展素来是业内热、消费者冷的局面,低碳一直在提倡,一直在被关注,但却始终没有方法深入人心,无法让绿色意识进入人们的潜意识。但是蚂蚁森林却打破了这一尴尬的形势。

四、“蚂蚁金服”的不足

(一)“蚂蚁森林”功能外挂

在网络上现在随处可见售卖“蚂蚁森林”外挂的软件,有的可以自动帮用户收取能量,有的能量则甚至多达一天种植100棵树苗。这种不正当的外挂行为更是对企业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二)支付宝“生活圈子”功能的评论审核功能

支付宝“圈子”功能上线后,大量涉嫌色情内容的照片被无审核的上传从而引发网民的口诛笔伐。公众对于支付宝恶意炒作低俗营销的质疑难以平息。该圈子因为有大尺度照片涉嫌低俗而遭到诟病。

五、改进措施

(一)加大打击力度

群众的力量是惊人的,加大打击力度一经发现有舞弊行为,支付宝管理人员可采取直接封号等强制措施,用户也可以进行举报奖励,激励大家一起努力来维护游戏的公平性。网络并不是法外之地。所以支付宝的“生活圈子”也不可能突破互联网和移动终端所定义的种种规则。于“蚂蚁金服”之类的互联网公司而言,不应该自恃用户群体巨大、消费平台普及,就目无法纪。毕竟,建设网络强国就必须要做到网络空间的清朗。

(二)把好内容质量关

而对支付宝“圈子”功能管理方案不完备问题,针对不良信息的鉴别,在支付宝“圈子”内,对于含有色情、人身攻击、明显广告信息、刷屏、盗图、等违规言论的行为,支付宝应当紧急声明致歉,圈子管理员应删除其动态,对账号进行禁言处理,甚至拉黑账号处理。并按照规定做出处罚。进一步完善支付宝“圈子”功能的审核制度,未经审核的图片及文字应当禁止上传,并设立禁言词汇。在21世纪这个新型的社会,我们要对绿色金融加大宣传力度,但大力宣传绿色金融却不是多一些绿色信贷,多发一些绿色债券就可以提高绿色金融的知名度的。而宣传绿色金融则是一项耗费时间耗费脑力和技术的工作。支付宝旗下的蚂蚁金服所采取的绿色数字金融服务模式,旨在让大众更加支持绿色发展、绿色商品及绿色投资项目。而“蚂蚁金服”试水绿色数字金融,因致力环境保护带动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将带动中国绿色金融的迅猛发展。

参考文献:

[1]佚名.联合国环境署与蚂蚁金服共建绿色金融联盟[J].绿色包装,2016(8):12-13.

[2]武琪.从小微做起,普惠金融润物有声———访蚂蚁金服首席战略官陈龙[J].财经界,2016(6):78-81.

[3]田君.数字普惠:造就绿色金融[J].首席财务官,2017(2):63-67.

[4]宋伟国.金融创新给商业银行带来机遇与挑战[J].活力,2011(6):119.

[5]查成伟.绿色金融与金融可持续发展[J].金融纵横,2010(5):15-18.

[6]何建奎,江通,王稳利.“绿色金融”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生态经济,2006(7):78-81.

[7]王修华,刘娜.我国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探索[J].理论探索,2016(4):99-105.

[8]何天书.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探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6(22):6.

[9]陆岷峰,沈黎怡.绿色理念下数字普惠金融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J].西南金融,2016(11):9-13.

绿色金融国外发展现状篇6

绿色金融商业银行绿色信贷

一、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

起步阶段,发展潜力大。中国的绿色金融发展开始于第二十世纪70年代末,进入快速发展期在第二十世纪后90年,但仍处于初始阶段。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新兴金融产业,绿色金融在国外的发展较国内早,且发展更为完善。从美国、加拿大、德国、挪威和日本等绿色金融较为发达的国家的发展成果来看,绿色金融的发展不仅可以获得巨大的环境效益,还可以提升GDp产值,促进经济快速发展。随着国外绿色金融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日渐加深,以及政府对绿色中国建设的积极引导,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潜力巨大。

多方共赢,与多领域联系密切。

二、我国商业银行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状况

绿色信贷率先得到发展。我国绿色金融领域,绿色信贷已率先发展。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印发了《关于贯彻信贷政策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对于信贷要重视资源问题和环保问题进行了强调。之后的几年中,人民银行与国家其他相关部门又颁布了多个同绿色信贷相关的文件,我国信贷和环境保护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自2007年开始,国家对环境经济的重视程度加大,并以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相结合的方法推动节能减排的工作顺利展开。当年,国家还颁布了《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简称为意见)这一重要文件,《意见》的最为核心的内容即是“绿色信贷”,重点强调要以信贷来控制两高产业的资金链,要通过信贷控制环境污染和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那些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审核及未通过相关环保措施验收的新计划,将得不到银行的授信。银行对于在建项目存在违规现象的,不能再向其发放新的贷款,而且要尽快收回已经发放的贷款。

绿色金融产品的研发与推广前景乐观。当前,我国绿色金融产品的种类并不丰富,产品推广仍有待加强。虽然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已经开展了绿色信贷政策,但仍然存在真正落实的内在动力不足的问题,尚处于积极探索的阶段,绿色金融产品较为单一。虽然在中国的绿色金融的外国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是相对比较落后,但随着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中国金融机构也遵循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实践,各大商业银行均已采取了各具特色的实践措施。如工商银行采用了信贷分类、“环保一票否决制”,并推出了以网络融资方式为主的绿色金融产品――“网贷通”、“易融通”;北京出现我国第一家绿色金融专营机;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发行的“建设低碳银行倡议”,并正在开发“未来收益的合同能源管理买断保理”产品,等等。绿色金融产品正越来越受到各大商业银行的重视,随着产品的不断开发,理念传播的不断扩展,绿色金融产品探索的前景比较乐观。

三、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主要依靠政府政策的推动,政府政策的积极引导可以使商业银行不只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并且更多的关注环境利益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使商业银行更加重视绿色金融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经济循环体系的良好、健康发展。在绿色金融发展被商业银行日益关注的今天,政府的政策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政府本身也在不断完善现有相关政策,以及新政策的出台。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环境经济政策仍然处于探索的阶段,在环保领域,仍然存在着地方保护主义、政策执行不力,环保信息不透明等各种各样的问题。近几年来,在国家环保总局进行的几次环评的执法中,所采用的手段全部都是大项目直接叫停,区域、流域的限制审批等行政手段,虽然能够暂时解决一些环境问题,但是长期效果并不乐观。虽然节能减排目标已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指标,但环境政策执行中的项目,并在特定领域的企业,并不是很顺利。对于环保`规信息的及时,我国仍缺乏完善的机制。商业银行获得信息的成本较高,且其本身的环保专业知识存在局限性,其主要依靠的央行征信系统《企业基本信用报告》中提供的“环保信息”仅仅涉及到众多企业中的很小部分,而大部分企业并不在国家监控范围之内,非法的情况是难以确定的,信息的不对称性极强,这些缺陷也是绿色金融业务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政府政策的发展与完善依旧任重道远。

四、我国商业银行应对绿色金融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在资金融通过程中,商业银行起着枢纽的作用,国家的产业和环境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影响重大,应当时刻关注,并对自身的发展战略及时做出调整,既要在源头上切断“双高”企业或项目的资金来源,也要对节能减排企业或项目基于高度支持。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银行,既要保证利润收入,又要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需要积极争取政策体系的完善。

商业银行通过专门涉及符合消费者需求的绿色金融产品,从而宣传绿色金融理念。花旗集团面向收入不高的客户推出了结构化节能抵押产品,是否可以获得贷款必须参照其省电节能指标。而英国第一个碳中和借记卡则是出自于巴克莱银行,而其运用来源于英国本土的环保项目对借记卡产生的全部碳信用进行补偿。以上两个成功经验我国商业银行很有必要学习,通过个人绿色金融产品的推出,可以促进更多人对绿色金融的认识,并能够吸引更多的普通客户加入到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业务中来,从而拓宽其各户群体,达到经济与社会效应的双赢。

参考文献:

[1]王乐.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影响[D].西南财经大学,2010.

[2]黄宇.新金融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及应对危机的政策建议[D].西南财经大学,2010.

绿色金融国外发展现状篇7

[关键词]绿色金融;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5)01-0107-03

[作者简介]于岩熙(1988-),男,黑龙江哈尔滨人,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政策;王吉恒(1964-),男,山东沾化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财政与金融。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社科项目“基于金融模块化构建黑龙江省金融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4B074。目前,从经济发展现状来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倡导节能减排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心工作。在此背景下,绿色金融应运而生。绿色金融来源于绿色文明(王军华,2000)。自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被提出以来,绿色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引发了人们对传统金融发展模式的思考,国内外专家、学者经过深入研究形成共识:绿色金融是推动低碳经济的重要工具,也是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途径。绿色金融是国外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中国化。

一、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绿色金融

1概念及内涵

绿色金融(greenfinance),也称为环境金融(environmentalfinance),这一概念最早源于《金融业关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声明》(UnepFi,1997),引申为低碳金融,是指金融部门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自己的一项政策,通过金融业务活动与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强化节能减排有机结合起来,以确保能源安全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金融营运战略(高建良,2009)。绿色金融运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以及生态保险的方式,为合理利用能源、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服务,是实现节能、减排、降耗的金融业务,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以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为目的(王顺庆,2010)。

2功能与特点

绿色金融具有融资服务、中介的基本功能;具有合理配置资源的核心功能和调节经济结构、规避风险的市场功能;具有风险交易、信息传达、消费引导、区域协调、财富分配的金融衍生功能。绿色金融的特点是注重人类社会生存环境的利益,将生态因素纳入金融业的核算和决算体系;关注环保产业、生态产业等长远利益。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1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核心思想是以牺牲最小的环境为代价来换取最大的经济发展(马传栋,2002)。

2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

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大会,会上提出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制定了2000年乃至下半个世纪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1992年,在巴西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国家首脑大会,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

3可持续发展理论在金融业的实践

可持续发展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其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经济、生态、自然、环境、资源和生产等方面,仍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国外对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自身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强调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倡导银行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国外金融业将企业竞争力和改善环境联系在一起。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联合国环境署发表了《银行界关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声明》,有100个机构和团体签了字,由此创立了金融自律组织(UnepFi),该组织从实践和理论上不断探讨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国际金融公司联合荷兰银行于2002年10月在伦敦召开“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问题”会议,花旗银行、巴克莱银行及西德意志银行等九家银行参会。会议制定了“环境与社会风险的项目融资指南”(即赤道原则),规定金融机构有义务对融资项目涉及的环境和社会问题进行审核调查。金融机构在提供融资前,要求项目发起人提交对社会和环境负责任的证明。全球已有60多家金融机构实行了“赤道原则”,其业务范围扩展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在全球项目融资市场上的份额达到85%以上。

二、绿色金融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商业银行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经营特殊商品――货币和货币资本,提供货币收付、借贷以及各种与货币相关的金融服务。商业银行具有调节经济的特殊功能:通过信用中介活动来调节社会不同行业的资金流动。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的主体,作为资金融通的枢纽,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促进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社会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推行绿色金融,重视环境问题,为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发展机遇。商业银行通过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品,可减少有害物资的排放,从而减少商业银行自身的运营成本;商业银行推行绿色金融,承担社会责任,对影响环保的项目不予贷款,能够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环境风险为商业银行扩大了产品经营范围,减排费用、环境友好技术的投资需求等为商业银行提供了融资机会;通过提供绿色投资产品,可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三、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在资金融通、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6年第一家交通银行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兴起,实现了由单一银行垄断体制向以中央银行、四大国有银行为主体,股份制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等多种金融体制的过渡。四大国有银行通过完成股份制改革,已形成了全方位的商业银行发展模式。

(一)我国商业银行对“赤道原则”的践行

在“赤道原则”的指导下,我国商业银行用具体行动来践行绿色金融宗旨。2007年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5家大型银行共发放支持节能减排重点项目贷款10634亿元,支持节能减排技术创新贷款3878亿元,节能减排技改贷款20941亿元,收回不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相关政策的企业贷款3934亿元。中国工商银行提出了《关于推进绿色信贷建议的意见》,建立了信贷的“环保一票否决制”;中国建设银行组建了“赤道原则”研究团队,推进信贷政策与国际行业“赤道原则”接轨;中国农业银行推出了以CDm机制项下“经核证的减排量”收入为质押的节能减排融资;浦东发展银行推出了《绿色信贷综合服务方案》;深圳发展银行和中国银行开展了挂钩海外碳排放权期货价格的金融理财产品服务;兴业银行在经营理念、运行效率及公司治理方面显示出绿色金融发展的优势,成为我国唯一的“赤道银行”。

(二)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商业银行作为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传统的金融活动首先考虑的是自身利益,而忽略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加上商业银行内部对绿色金融的规律和知识掌握不足,绿色金融服务工具和人才相对缺乏;绿色金融具有公共品属性,绿色金融创新性强,风险相对比较高;政府有关部门政策扶植和激励措施不够完善等,致使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对资源、环境、生态因素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是没有形成完善的绿色信贷激励机制。在金融产品创新及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的同时,也带来了较高的风险,影响了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主动性;二是缺乏有效的绿色信贷信息供享机制。缺少政府、银行和企业的合作交流机制,主要表现为相关环保部门信息、技术标准化信息、产业政策信息沟通交流渠道不畅通;金融制度建设与经济发展不同步,风险防范能力有限;三是创新能力不足。由于开发绿色信贷产品创新能力有限,对于科技含量较高、建设周期较长、风险较大的项目,传统的金融产品无法满足其有效的需求。

四、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政府相关政策和机制

绿色金融具有政策金融性质,需要政策引导,因此应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商业银行只有依据国家有关发展绿

色经济的政策和制度,才能有效地制订自身的绿色金融服务操作规程和工作细则;建立政府监管机制,政府部门通过绿色金融对企业实施监管,使绿色金融成为银行公司治理的重要约束力量;建立企业信息平台、环保信用信息数据库及银行和企业的借贷信用体系,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建立项目投融资专家评估系统,绿色金融项目目前处于探索和创新阶段,风险管理难度较大,通过评估系统来规避投资风险。

(二)建立建全银行内部治理机制

一是商业银行在建立内部治理机制中,融入绿色金融的理念,将绿色金融作为考核投资项目的重要指标。不仅在资金供给上要向实体经济倾斜,而且要实现资源配置的社会效应;二是商业银行应当在“赤道原则”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在提供绿色金融服务活动中,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确保在融资过程中资金的安全。

(三)大力建设低碳银行

商业银行应遵循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绿色发展的基本要求,将绿色金融作为银行自身发展的特殊运作方式,将社会责任与银行核心业务高度契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碳金融为商业银行促进经营转型带来巨大商机,包括低碳产业项目的投融资,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等。要加强“低碳银行”的基本建设,从人才培养入手,借鉴国外环境风险评估和管理经验,培养专业化、高素质的团队;科学设置机构,完善系统配置和网络建设等。浦发银行2011年率先提出打造中国金融业“低碳银行”的目标,倡导环保经营方式,号召全员将节能环保理念融入工作中去,探索低碳银行建设经营模式转型路径,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参考文献]

[1]杜莉,张鑫绿色金融、社会责任与国有商业银行的行为选择[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5)

[2]朱惠低碳经济发展与商业银行绿色金融支持[J]现代金融,2010(9)

绿色金融国外发展现状篇8

绿色金融成为转型发展动力源泉

“十二五”以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伴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绿色金融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实现绿色转型的动力源泉。

“在当前经济发展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建构绿色产业以及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既是实现绿色转型的必由之路,也将成为‘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室主任周宏春认为,绿色金融既是绿色产业升级的重要推动力,也将成为“十三五”金融规划的题中应有之意。

“以绿色产业、绿色经济为切入,研究制定差异化的绿色信贷政策是当前金融机构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方向。”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董事杨松堂介绍,邮储银行绿色信贷余额已经超过600亿元,用于国家智能电网改造、水电、核电、太阳能等清洁与新能源项目建设。

“2015年是绿色金融‘元年’。”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介绍,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宣布绿色金融将纳入“十三五”发展规划,并批准成立了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指导发展工作。

绿色债券等成创新亮点

绿色保险与绿色证券在我国目前仍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但绿色债券、社会责任投资等绿色金融创新手段将成为“十三五”金融创新的新亮点。

“绿色债券有强大的市场需求,其引入代表绿色金融发展的全新导向,既有利于环节传统银行绿色信贷‘单兵作战’的局面,又可有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可持续金融项目总监孙轶F表示,绿色债券有望成为继绿色贷款之后最重要的融资渠道之一。

据《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中的估算,未来绿色产业的投资每年需要2万亿以上,占GDp的3%。不过,相较目前政府在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领域的投资,绿色产业所需资金尚存巨大缺口。

相比绿色信贷间接的融资方式,直接融资方式的绿色债券业务能够有效提高社会资金的募集效率,有效解决银行机构绿色授信的期限错配问题,为银行提供新的业务增长点,同时对于绿色债券有特别偏好的投资者将直接降低融资成本。

除了绿色债券之外,关注绿色金融投资端与消费端的公益绿色金融逐渐发展成熟。“公益绿色金融在追求资金来源长尾效应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绿色资金利用率,满足企业财务与社会责任的双向需求。”宜信公司高级副总裁徐秀玲表示,目前国内公益绿色金融相关参与方组成的意愿与资金闭环正在形成。

完善“十三五”绿色金融体系建设

明确绿色金融发展的战略定位、政策框架和重点领域,推动更多正向激励的绿色金融政策落地生根成为新共识。

“全面建构绿色金融制度是实现国家绿色转型的制度基石,在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发挥绿色金融资源配置作用至关重要。”恒丰银行研究院执行院长董希淼强调,需尽快建立绿色金融相关的法律体系,将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信息、强制性环境责任保险等纳入其中。

绿色金融国外发展现状篇9

关键词:绿色金融绿色信贷低碳经济制度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绿色金融是近年来不断发展完善的新兴金融理念,国外或将其称为“环境金融(environmentalFinance)”、“可持续融资(SustainableFinance)”,其核心是发挥金融业的资源配置作用,促进自然资源节约与生态环境保护。2002年赤道原则(theequatorprinciples)的提出,首次将环境与社会风险纳入项目融资决策过程,推动绿色金融在国际融资领域的广泛实践。

在我国,绿色金融与国家产业政策相配套,着重限制高污染、高排放企业的投融资,但在发挥“货币推动力”促进绿色发展方面尚未有成熟的做法。且现有关于绿色金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环境风险评估标准和绿色信贷指导目录。考虑到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如何建立与科学发展相适应、能配套、高效率的绿色金融机制,发挥绿色信贷的积极引导作用,兼顾环境保护与促进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价值。

二、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我国绿色金融处于起步阶段

1.绿色金融的社会发展氛围渐浓

近几年来,全球气候灾害频发、环境污染加剧、资源过度开采等严峻现实已唤起全民环保意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低碳生活观念的普及,强化了全民参与意识。金融业对绿色发展的参与和支持已被视为其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

2.政府推动下构建起绿色金融的初步框架

早在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环保局先后颁布了《关于贯彻信贷政策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关于运用信贷政策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开启我国绿色信贷的法律规范。2007年以来,国家环保总局联同一行三会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意见,涉及信贷环保政策风险、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上市公司环保监管、绿色贸易、绿色税收、排污权交易等一系列环节,初步形成了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框架。

3.银行业金融机构自觉加强绿色信贷力度

除普遍将环评手续作为贷款申请先决条件之外,各银行绿色金融实践日益多元化。如兴业银行2006年起与国际金融公司(iFC)合作,在国内首家推出“能效贷款”,优选节能环保技术较为成熟的项目提供贷款支持,并于2008年在国内首家承诺采纳赤道原则。浦发银行2008年宣布实施《绿色信贷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推出iFC能效融资、aFD能效融资、CDm财务顾问等多种服务。国家开发银行2006年、2009年两次与环境保护部签订金融合作协议,制订了《环境保护项目开发评审指导意见》,积极参与环保规划,累计发放环保类贷款3500多亿元,在国内率先开展碳排放交易咨询服务。

(二)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绿色金融正在逐步发展壮大,但总体偏向被动执行、事后惩戒和风险防控,环保限制性措施执行得力,正向引导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不足。现阶段我国绿色金融主要包括绿色信贷、绿色保险与绿色证券三个方面。其中绿色信贷主要指金融机构对研发、生产治污设施、开发循环经济的企业提供优惠利率贷款扶持,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贷款,或提高利率门槛;绿色保险主要指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绿色证券主要指对上市和拟上市公司实行环境审计。从融资理念看,三者都偏向对不利于环境保护的企业或项目融资进行限制。从实际执行看,作为绿色金融的主体,绿色信贷执行得最好的是环评一票否决制,有效控制了社会资金流入淘汰或限制产业,而在发挥引导促进作用方面,主要仍限于对特定项目提供优惠利率等传统措施,对扶持环保型中小企业、支持环保项目的创新性金融服务探索不足。

1.绿色金融赖以发展的外部环境仍不尽完善

当前我国环保政策落实到产业政策上,着重于限制污染产业与企业的经营活动,而主要受限产业如钢铁、水泥、造纸、化工等,均为地方GDp贡献“大户”。在绿色金融扶持的新兴产业还不能全面填补受限产业经济增量时,地方政府承受经济增长与区域竞争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非环保项目的保护。商业银行在区域的业务拓展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地方政府发展思路的影响。这是当前赤道原则在我国推行较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2.绿色金融发展的正向激励相对较弱

客观来看,作为独立经营主体,商业银行必须强调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银行对绿色金融限制性政策执行到位,是由于这些受限的行业、企业和项目面临更大的政策风险,出于安全性考虑必须主动规避;在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方面难以有较大进展,是由于环保项目普遍公益性、外部性较强,环保产业具有投资周期长、产出效益低、风险较高、企业规模小等特点。在缺乏外部扶持和激励政策的情况下,银行提高绿色“门槛”,意味着可能丧失部分客源,加大对环保产业支持力度,意味着承担更大的市场风险,经营业绩的压力导致“观望”态度。可见,正向激励的缺失也是积极绿色信贷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3.包含政策、技术、人员和中介服务在内的绿色金融支撑体系尚不健全

一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环保部门、发改委、一行三会等涉及绿色金融的政策未能形成有效合力。二是环境信息和环保科技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金融机构主要依靠查询征信系统与环保部门的报告来了解。由于目前纳入征信系统和的主要是环境违规信息,使绿色信贷事实上成为事后惩罚而非事前防范。三是扶持绿色产业发展对银行把握环保产业发展趋势和风险判断能力要求更高,人才、技术和知识储备构成了一定的发展瓶颈。

三、加快推进积极绿色信贷是我国当前完善绿色金融发展道路的现实选择

自从绿色金融理念引入我国以后,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专家学者开展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研究和实践,如制定严格项目的环保准入标准、提出建立专门的绿色生态银行、设立绿色信贷专项基金、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开展排污权交易等。这些办法措施起到了传播绿色发展理念的作用,但与巨大的绿色资金需求和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仍有巨大差距。在现有金融体系下,设计积极的绿色信贷制度,加速推进科学发展进程是更加务实的选择。

(一)金融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决定了绿色金融应更多更积极地服务于科学发展

发展绿色金融首先要适应我国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的国情,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对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方向加大支持力度。考虑到我国金融体系仍以银行为主导,银行信贷占全社会资金融通总量比重在75%以上,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在利用现代金融技术设计发展“碳金融”、“碳资本”等高级金融产品与服务同时,应更加重视发挥信贷杠杆的撬动作用,寻求发展与环境的平衡。

(二)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绿色发展模式对绿色金融提出了更高要求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低碳经济因融合环保与经济发展要求,成为全世界公认的绿色发展方向。低碳经济意味着产业体系更庞大、行业链条更长,对资本和金融支持的需求更大;低碳产业完全依靠科技创新推动,技术与知识密集度高,对金融的同步创新和先行引导要求更高;低碳经济涉及多产业协调和全球范围内的协作,要求打破金融市场分割,实现交易的无缝衔接。

(三)推行积极的绿色信贷将有助于银行把握中长期发展机遇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转变发展方式、加速推进低碳经济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积极的绿色信贷意味着银行更积极地介入到环保项目和环保产业发展中,对信贷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意味着要充分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低碳发展趋势。率先在这一领域取得先发优势,将有利于拓展业务空间,并逐步建立起长期的竞争优势。

综上,加快推进积极绿色信贷,是我国完善当前绿色金融发展道路,实现由限制高污染、高排放到促进绿色发展的现实选择。我国绿色金融应以绿色信贷为核心,全面激活整合社会低碳环保的积极因素,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

四、加快推进积极绿色信贷制度建设的初步设想

(一)改进银行授信评审体系,强化绿色信用的牵引作用

现有银行信贷评审体系主要是基于经济指标进行综合评审,环境信息作为定性分析评价依据之一。对照政府制定的行业名录等规定,依据收集到的环评报告或征信信息予以“是”或“否”的判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压缩对污染行业和项目的信贷支持。但是这只能限制企业不扩大污染,而不能促使企业积极地执行环保理念和参与环保项目。调整我国当前通行的信贷授信评审体系(见下图),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阶段分别植入环评子项,能够放大绿色信用的积极作用,有效增加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取得信贷支持的几率,刺激低碳发展方式迅速普及。

在定性分析中,增加“企业或项目的合规性审查”子项,着重审查是否符合国家法律规范与政策要求,对地方环境或周边人群有何影响。可借鉴赤道原则中a、B、C类的分类标准,对环境有明显负面影响的项目直接给予否决票。

在定量分析和因素调整中,加入“项目环境影响及环保措施预案分析”和“企业绿色信用与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两个子项。前者对投资环保项目或采取积极措施消除项目对环境不良影响的申贷企业予以调整加分,后者对始终重视绿色信用和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也予以调整加分。加分是基于对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或企业家,基本具备良好道德修养与诚实可信品质,在遵守合约和维护信用上同样可信任的判断。

在因素调整过程中,对绿色项目调高等级,可以有效扩大绿色信贷的支持面,由以前只支持纯粹环保项目拓展至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积极意义的所有项目,即由“纯绿色项目”扩展至“含绿色项目”。这可促使绿色项目和绿色信贷效应成倍放大,应对因污染而关停淘汰企业与项目对地方经济增长的冲击。

环评子项的植入虽然只是授信评审机制的微小改动,但可将绿色金融的理念制度化,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引导企业高度关注各类项目中环境因子、环保措施以及自身绿色信用的建立与维护。当企业提升自身绿色信用等级的投入低于其获得信贷支持的潜在收益,就会自觉挖潜,进而在全社会树立绿色优先的示范效应。

(二)强化正向激励,完善利益平衡机制

针对绿色发展强烈的外部性,必须明确当前绿色信贷的主要利益相关主体(金融机构、企业、政府、中介服务机构和社会公众)的责任义务,整合政府与社会资源,通过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的结合,加大正向激励程度,在动态均衡过程中实现社会总福利最大化。例如政府对银行绿色信贷提供贴息、对相关不良资产处置给予财税扶持政策;金融监管部门在明确统计标准的基础上,提高对绿色信贷的风险容忍度,落实尽职免责政策。

(三)培育社会化中介服务平台,全面提升绿色信贷的专业化水平

针对当前环境信息机制不完善、信息整合难度较大、信息专业性较强、单个银行独立投入成本较高的问题,可借助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环保科技型企业的专业化知识,建立社会化专业信息与技术服务平台,提供独立、专业、系统、及时的信息服务与技术支持,解决绿色金融执行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问题。主要包括:建立高效、准确的环保信息库,为绿色信贷评审提供咨询服务;为信贷授信评审中环评子系统细化标准提供专业指导意见,减少技术与环境风险暴露;为希望获取绿色信贷支持的企业或项目提供系统的环保实施方案与技术支撑等。

五、结语

积极绿色信贷制度的完善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既要严控污染项目的资金来源,更要化消极堵漏为积极引导,主动服务绿色生产力扩张;既要加大绿色信贷的发放规模,更要提升风险管理水平,警惕转型初期高碳项目存量信贷风险居高不下与低碳项目增量信贷风险过快攀升而造成的双重冲击;既要注重绿色信贷的专业性,更要提高绿色信贷体系的包容性,引导政府、企业、中介平台和社会民众共同关注和参与,构建更加开放、科学的绿色发展体系。

参考文献:

[1]巴曙松,严敏,吴大义.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发展

趋势[J].金融管理与研究,2010(2).

[2]阎庆民.构建以“碳金融”为标志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J].中国金

融,2010(4).

[3]冯之浚,金涌,牛文元,徐锭明.关于推进低碳经济促进科学发展

的若干思考[n].光明日报(理论版),2009-4-21.

[4]郑良芳.构建绿色金融的思考与建议[J].武汉金融,2008(3).

[5]王骋道.关于环境产业金融支持体系创新的探讨[J].华北金

融,2009(11).

[6]董志,康书生.赤道原则的国际实践及启示[J].金融教学与研

绿色金融国外发展现状篇10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绿色物流;绿色金融;物流金融;制约因素

一引言

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指金融机构(银行业)在面向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业的运营过程中,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绿色金融产品,为抑制现代农产品物流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实现对现代农产品物流环境净化及其物流资源最充分利用,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运动。21世纪是个“绿色”世纪,发展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开发农村品绿色物流金融产品,不仅提高了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发展的经济效益,而且提高了其发展的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它符合我国政府宏观产业政策,有利于我国农产品绿色化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进一步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两型”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经济,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发展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是时展的必然选择

发展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加快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利用,是时展的必然选择。

(一)发展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自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公布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以来,经济、环境、社会的和谐发展成为各国追求的目标。1994年我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与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是贯彻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中国人民银行于1995年《关于贯彻信贷政策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各级金融部门对环境有影响的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发放固定资产贷款时,必须从信贷发放和管理上配合环保部门严格把关。“'97亚太国际物流会议”指出了物流业可持续发展是各行各业在21世纪需要加以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发展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使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定优势,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发展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是打破“绿色贸易壁垒”的需要

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的农产品经常遭遇绿色壁垒的限制。近年来,日本以我国蔬菜有28%抽检不合格为由,开展了对我国农产品检查强化月活动,过去只抽查6种农药,现在要查40多种,造成了我国农产品对日本出口的大幅度下降。据统计,2001年年底到2002年2月底,从大连海关出口的农产品遭退运达159万美元,2002年1至3月,青岛海关被退运的冻鸡产品为505.4吨;2002年一季度,天津海关被退回的农副产品清单共80票,总价值134万美元;内地水果在香港市场上的份额也由以前的占主导地位降至目前的10%。显而易见,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国际市场环境十分严峻,尤其农产品在绿色物流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均存在较大差距,为缩小并消除这些差距,其首要问题是农产品全面实施绿色物流战略,其战略实施有赖于金融支持。

(三)发展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是绿色农产品市场发展的需要

绿色农产品是21世纪人类的主导食品。大多城市居民和有文化的知识界人士,十分希望能吃到安全、无污染食品。据报道,98%的德国人、89%的美国人、84%的荷兰人在购物时,会考虑产品的环境标准和质量标准;85%的瑞典消费者愿意为环境清洁而支付较高的价格;80%的加拿大消费者宁愿多付10%的钱购买对环境有益的商品;77%的日本消费者只挑选符合环境要求的商品。据京津沪市场调查显示,79%~84%的消费者希望购买绿色食品。由此可见,绿色农产品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开发潜力巨大,为金融机构投资开发绿色农产品提供了获利契机。

(四)发展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是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两型”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近年来,国家和政府把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作为当前农村商品流通工作的重点。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加快发展农产品连锁、超市、配送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城市农贸市场改建成超市,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到城市开办农产品超市,逐步把网络延伸到城市社区;尤其是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了我们不但要建设生态文明,而且循环经济要形成规模,在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中,进一步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两型”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作为带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只有通过各种金融手段,才能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三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严重缺失分析

(一)目前农产品物流运营中的负面效应严重

现代农产品物流过程存在着巨大的“外部负效应”(spillovers)。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如废气污染、噪音污染、资源浪费、交通堵塞、废弃物增加等等,这些后果在一

定程度上违背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1)农产品运输方面。农产品汽车运输的比重越来越大,尤其是汽车的长途运输,大量的汽车尾气排放以及汽车噪音等对环境污染比较严重。(2)农产品加工方面。对蔬菜缺乏必要的加工过程,大量毛菜直接进城销售。据资料显示,100吨毛菜可以产生20吨垃圾,毛菜进城到农贸市场上销售时,相关垃圾处理、环境保护和市容管理方面的费用,则存在着一个数量惊人的无效物流成本。(3)农产品流通方面。农产品物流过程中损耗大。一些容易腐烂变质的食品(如奶制品、海鲜等),70%的销售价格被用来补贴物流货损支出。农产品批发、贸易市场的卫生条件差,污染严重,极大地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运营中存在着严重的负面效应。

(二)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组织缺失

尽管我国早就实施了“物资银行”、“物流银行”、“供应链金融”等战略,但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组织存在着严重缺失。

(1)独立性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组织空缺。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商业银行为了抓住发展的商机,不断推出一系列物流金融产品,附带开设了物流金融服务业务,但这些业务都是面向大型的物流企业,而对中小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视而不顾,即使受理中小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的相关业务,也是附带的,难以满足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业发展的需求。(2)专业化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组织欠缺。虽然2003年广发行在全国最早推出了“物流银行”,为部分中小企业提供了有效解决物流企业融资与发展的渠道;2005年深发行实行了“供应链金融”战略,把客户、物流企业和银行融为一体,使数百家企业分享到了物流金融平台的融资便利与物流增值,但由于金融机构自身经营等因素的限制,供应链金融仅能为大型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服务业务,随着现代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服务业务,随着现代物流企业规模的扩张,难以满足现代物流业迅速发展的“融资、结算、风险分散”的需求,更难以满足我国规模甚大的中小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绿色物流金融业务。(3)农村金融机构目前也难以开展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业务。目前我国正规的农村金融机构如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以及非正规金融机构,因组织和制度的缺陷,已不能适应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的信贷,更不能满足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的金融需求。

(三)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供给短缺

在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发展过程中,金融供给存在着严重短缺。(1)农产品绿色运输方面。在农产品绿色物流选择汽车运输时,需要采用符合国家尾气排放标准和噪声排放标准的车辆,减少大气及交通噪声污染,还需尽量采用适宜绿色农产品保鲜运输的车辆,如密封保温车、密封冷冻车,保持车体内外清洁卫生、无污斑、无破损、无锈蚀,表面光滑易清洗,车内设有消毒设施,并有消毒记录。然而,在实现及时、安全、准确农产品绿色运输时,目前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支持系统却不能提供巨额资金。(2)农产品绿色仓储方面。绿色农产品为保证储藏质量,实现冷库储藏,进行气温和湿度控制,以保持其新鲜度,并加强绿色仓储期间的日常检查与防护措施,杜绝一切损害农产品质量的行为,同时要求绿色仓库布局合理,保证周围居民生活的环境质量,减少不必要的农产品绿色物流消耗。然而,目前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支持系统也缺乏巨额资金支持。(3)农产品绿色装卸搬运方面。农产品绿色装卸搬运是采取现代化的装卸搬运手段及措施,尽可能减少装卸搬运环节,消除无效搬运。作业次数增多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还增加了绿色农产品的损坏几率,难以消除搬运途中对绿色农产品的品质污染。然而,目前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支持系统却缺乏巨额资金支持。(4)农产品绿色包装方面。农产品绿色包装要轻量化,可回收、重复使用,可循环再生,低能耗、低成本。对农产品绿色包装材料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包装材料中不应含有毒性的元素、病菌、重金属,还要考虑选用的材料易于加工,在加工中无污染或少污染,采用可完全降解的绿色包装制品等。可是,在避免农产品绿色包装污染,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等方面,目前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支持系统不能提供巨额资金。(5)农产品绿色流通加工方面。绿色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为控制绿色加工场地、加工机械的卫生安全,在生产方式上,改农产品分散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集中处理绿色农产品加工中产生的各种废料,并考虑加工副产品的可回收性和利用性,减少生产过程中废弃物料。但在这些方面,目前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支持系统却缺乏提供巨额资金支持。(6)农产品风险分散方面。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农产品分布面大,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农产品的季节性,以及市场供求信息不畅,都给农产品绿色物流带来很大的风险。在竞争加剧的绿色农产品市场下,农产品绿色物流风险除自然风险之外,还包括绿色农副产品的市场风险、农资质量风险和供应延误风险,储运公司绿色储藏风险、绿色运输风险等。然而目前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支持系统更缺乏巨额资金支持。

四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供给短缺成因分析

我国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存在着严重供给短缺问题,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金融抑制,致使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供给短缺,具体原因可集中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国有商业银行支农弱化及农村金融组织制度欠全

为了防范风险和提高经营效益,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以及中国银行等四大国有银行机构撤并,大部分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日趋单一化。2004年,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流出资金估计达3000亿元,农业贷款仅占农业银行各项贷款余额的10%,致使国有商业金融支农弱化。农村信用社呆账包袱沉重,商业化经营倾向严重,大量资金流向收益率较高的城市或非农部门,真正需要贷款的农户和农业企业难以得到贷款。作为承担政策性任务的农发行,由于业务范围太窄,粮棉企业贷款没有还贷的激励和压力,容易产生较高比例的不良贷款,加上历年财政承担其资金负担,拨补资金不能按时到位,向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借款筹资成本上升,亏损十分严重,难以承担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的政策性金融重任。

(二)新生的“邮政储蓄银行”和“村镇银行”金融组织制度缺失

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领域存贷业务网点收缩后,邮政储蓄分流只储不贷,2007年以来,部分省市成立了“邮政储蓄银行”,为解决农村小额信贷问题谱写了新的篇章。“邮政储蓄银行”由于其自身组织制度的缺陷,还不能满足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的金融需求。我国政府调低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门槛,全面开放农村金融市场,重视“乡村银行”、“村镇银行”建设,由于粗具规模的民间金融组织制度缺失,筹资和用资成本高,加之缺乏规范的运作机制,导致高利贷在农村盛行,引发局部金融风险。由此可见,新生的“邮政储蓄银行”和“村镇银行”金融组织制度缺失,难以满足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的需求。

(三)专项的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产品“土地银行”尚未开发和运用

“土地金融”制度是我国现代农村物流供应链金融新范式,农村“土地银行”欠开发和运用,已成为我国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支持的“瓶颈”。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目前农户和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贷款抵押难、担保难,分散风险机制不健全,且缺乏专门的担保基金或机构提供担保,致使农村大面积不动产的“僵土”没有盘活成为动产质押的“活土”,农户或农民“弃金为荒”,农村大量劳动力外流;加之农业保险萎缩,一遇到自然灾害,无力归还贷款,这就严重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贷款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加强农村“土地金融”制度创新,努力开发和运用“土地银行”金融产品,实现现代农村土地资金流与农产品绿色物流的高效融合,不断拓展新型的农村“土地银行”为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供应链金融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