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绿色交通规划十篇绿色交通规划十篇

绿色交通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5:00

绿色交通规划篇1

关键词:绿色交通;规划;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U49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传统城市交通规划的不足之处

传统的城市交通规划往往忽略“以人为本”的的理念,存在许多制约交通发展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脱节;2)交通规划实践中只重视满通供给,却未考虑交通供给和需求的平衡;3)交通规划评价中缺乏相关环境评价因素;4)交通规划长期忽视以人为本理念,只重视机动化;5)不可持续性。

生态城绿色交通系统规划的关键是三个层面的实践:1)目标层面,核心在于明确追求什么,这不仅是规划编制的方向,也是遇到不同见解时进行评判和选择的试金石;2)功能规划层面,核心在于如何针对服务对象和目标分析其本原的功能需求,确定合理的服务模式和服务标准,精明引导生活模式和出行方式选择;3)系统规划层面,核心在于解决设施规划问题,如慢行交通系统、公共交通系统、机动交通系统、停车系统等。

2城市绿色交通规划的新构想

2.1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定位交通体系

发展“绿色”交通必须重视自行车系统和步行系统的发展。发展城市步行系统通过建设空中、地面和地下人行步道系统,形成系统化步行网络,并把城市中布置有完善的艺术小品、环境设施、休闲设施等设施的公共空间联系起来,形成方便、舒适、安全和令人愉悦的人车分流步行系统。自行车出行在我国居民出行结构中占有非常大比例,发展自行车交通不但符合“绿色”交通的要求更具有现实意义。自行车交通网络的规划应体现近距离出行方便、安全,限制远距离出行的原则。在规划中,在不同城市功能区的自行车交通网内应全方位的组织,在尽量减少自行车交通路网间的联系的前提下建立自行车专用道路网,并且跨区域的交通出行任务由高效的公交走廊承担,使自行车完成功能区内换乘的任务,使公共交通和自行车协调发展最终实现。

2.2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使之与自行车等交通方式和谐发展

集约化运输的公交是最快速、高效、便捷、低污染的交通方式。在目前我国国情下,发展公交是建设绿色交通的核心。未来城市的绿色交通结构将是以快捷、大运量、低能耗、低污染的轨道交通和清洁能源、电气化公共汽车为核心的城市综合运输体系,公交与其他道路交通方式、自行车、步行等多种交通方式和谐发展、共存一体。对特大城市应以轨道交通为主建设快速公交系统,并不断完善轨道交通网,使之与规划结构的调整联系起来,适时建设近郊、卫星城的城郊列车,以适应城市规划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进而组团发展的转变,而不仅仅局限于城市中心地区。

2.3规划与设计静态交通系统,调整土地利用模式

作为城市交通系统组成部分的静态交通系统需充分考虑与动态交通系统的协调。静态交通设施的位置及服务能力对动态交通系统起引导和控制作用;同时,动态交通系统为静态交通系统功能的实现提供服务,但其服务能力制约和约束着静态交通系统服务能力的发挥。因此,静态交通的规划与设计需要从动静衔接角度重新定位。

2.4指标体系的建立

城市绿色交通系统的评价首先要制定一套评价指标体系。交通系统评价涉及面广、内容多,因此,需要借助于系统分析,定性和定量地对系统评价的各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按照主次之分使各因素具体化。另外,评价对象的复杂性导致了绿色交通系统评价指标的多种多样。各指标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因此,应本着客观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及可比性的原则,建立一套评价指标体系。

“绿色”交通环境评价体系还应考虑人的因素,如将市民出行的满意度、安全度、舒适度作为指标体系的因子,以更符合“以人为本”、“绿色”的规划思想。另外,不同性质、规模、等级的城市的评价指标也应不同,所以评价指标应按其侧重点不同,不能盲目套用,而应灵活选择并突出主导因素。

2.5加强交通管理

“绿色”交通的重要特征是以最少的社会成本实现最大的交通效率。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调整交通量的时空分布,提高路网的交通性能,从而改善整个道路交通的效率,提高道路设施的利用率。未来城市交通问题的将解决主要依赖于交通控制与管理,有效的交通控制与管理能显著地改善交通环境和生活环境。

交通管理包括系统管理和需求管理。交通系统管理是对交通流的管理,它会影响交通量的分布,能均衡交通负荷;他包括经济杠杆策略、限制发展策略、优先发展策略等。那么对于“绿色”交通而言就是:优先发展污染轻、道路利用率高的公共交通;适当限制道路利用率低的交通方式的发展,如摩托车和小汽车;实行道路拥挤收费,用价格杠杆调节交通行为,使机动车尤其是私家车支付其相应的社会成本,以体现社会公平性。交通需求管理则是对出行源的管理,他包括区域交通管理、线路交通管理、结点交通管理。通过点、线、面的交通系统管理,优化交通网络时空资源,均衡交通负荷、平衡整个交通网络流量,提高运输效率。

另外,采用行政手段干预噪声污染和尾气排放也属于交通管理的一部分。合理控制交通流速,通过限制超车和限制行驶速度以降低交通噪声;合理设置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机动车和行人间的隔离设施,通过减少混合交通来减少由于车辆频繁制动、加速所产生的噪声等;加强车辆管理,逐步提高车辆排放标准,禁止不符合环保标准的车辆进入市场;对不符合环保标准的车辆及时进行淘汰和更新;在政策上鼓励车辆使用清洁燃料。

3结语

和谐社会的核心正是“以人为本”。具体到交通规划层面,体现绿色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更新传统的城市交通规划理念,走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建设和谐的交通社会,就显得尤为必要。“绿色交通”的精髓在于“绿色”而非“交通”,最高层次的规划目标在于削减交通量而非以“绿色交通方式”应对交通需求。生态城绿色交通规划基于新建城市小尺度、高密度的特性,依据“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以引导人的活动为出发点,采取分级设置“公共服务中心”并协调慢行交通系统的策略削减机动交通需求。

【参考文献】

[1]ChrisBradshaw.GreentransportationHierarchy:aGuideforpersonalandpublicDecision-making[R/oL].[2009-02-10].http:///sprawl/articles/trips.asp.

[2]丁卫东,刘明,杜胜品.交通方式与城市绿色交通[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1):50.

绿色交通规划篇2

关键词:绿色交通城市拥堵以车为本

中图分类号:C91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绿色交通是以低碳生态为目标导向的交通发展理念和模式,其致力于减少交通拥堵,降低能源消耗,促进环境友好,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长期以来我们更加注重车行交通问题的解决,而忽视了慢行交通的保护,与倡导的绿色交通发展思路不一致。本文以常州西太湖低碳新城综合交通规划为例,探讨如何在交通规划工作中落实绿色交通理念。

现状

绿色交通相比传统交通模式,具有节能减排、节约用地、以人为本等优势。绿色交通具有显著的节能减排优势,公共交通的人均能耗是小汽车的8.4%,轨道交通是小汽车的5%,而慢行交通更是低能耗、零排放。绿色交通具有显著的节地优势,步行占地是小汽车的1/50,公交占地是小汽车的1/5,自行车占地是小汽车的1/6。同时绿色交通更是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公平”思想的重要途径。绿色交通奉行的“公交优先、慢行友好”理念颠覆了传统“车为本”的局面,为不同人群创造多样化、可承受、高品质的出行环境。

长期以来,我们的交通模式一直奉行“车为本”的理念,注重机动车的行驶条件,忽视了行人、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的权益。我国大多城市的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都是围绕机动车快速通行展开的,建成了大量的快速路、主干道、大型停车场,而忽略和侵占了慢行交通、公共交通的权益,与我们一直提倡的绿色交通理念相违背。我们必须总结经验教训,大力倡导和推行绿色交通,并从规划工作中转变工作思路,落实绿色交通理念。

绿色交通实践

绿色交通体系的核心本质是建立以公共交通、慢行交通为主体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实现长距离交通公共交通解决,短距离交通慢行交通解决,小汽车交通作为一种补充的发展模式。常州西太湖新城位于常州西南,规划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休闲目的地之一,华东地区第一休闲慢城。新城的发展模式正切合绿色交通的理念,为此新城制定了“对外快速,换乘便捷,内部低碳”的地区交通发展策略,具体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落实:

2.1划设交通引导区,设置换乘枢纽

截留外部游客交通是构筑地区绿色交通的重要依托。规划将西太湖新城划分为机动车限制发展区和机动车引导发展区。滨湖游览区为限制发展区,区内以慢行+公交主导的低碳交通模式,限制机动车过多进入。北部生活区为引导发展区,倡导慢行+公交为主导的低碳交通模式,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规划结合客流到达方向,布置五大换乘枢纽。设置换乘枢纽

2.2持续落实公交优先

落实公交优先,是绿色交通体系的核心。(1)构筑多模式的公共交通体系。规划构筑由轨道交通、干线公交、支线公交、接驳公交和旅游公交组成的多层次、多模式、高品质的公共交通体系。通过轨道交通和干线公交强化与常州主城联系,利用内部支线公交加强与外部公交的联系,利用旅游公交和接驳公交截流外部车辆。(2)用地优先。规划中将公交场站引入核心区,方便市民使用公交,并将现有的停车场用地调整为公交枢纽。

区域多模式公交系统

区域公交场站布局

2.3构建良好的慢行系统

营造良好的慢行环境是构筑绿色交通体系的重要内容。具体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落实:(1)划设慢行街区。结合用地功能的不同,在区域内划设一批慢行街区,街区内采用各种措施提升慢行的出行比重,创造身心愉悦的慢行环境。(2)构筑完善的慢行网络:通过设置慢行专用道路,提升道路断面中慢行的比重,加密支路网等措施,构筑高密度、安全便捷、环境优美的慢行网络。(3)实施宁静交通。通过宁静交通措施,减少该区域的车流量,降低车速,营造一个“平静岛”。(4)构建自行车租赁系统。依据布点密,规模小,随租随还的原则布置自行车租赁系统。规划充分利用现有地面停车、路边绿化,布置自行车租赁点90余处,计划投放车辆4500余辆。

区域慢行道路系统

区域自行车租赁系统

凸起的人行道

杭州租赁自行车

2.4优化道路网络和道路断面

道路网络是构建绿色交通的基础。路网应以满足公交和慢行为出发点,进行网络的完善和断面的优化。具体在西太湖新城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落实:(1)完善道路网络:转变以机动车交通为导向的路网规划模式,从加密路网,增加支路比重等措施完善网络,便于公交的覆盖和慢行的出行。(2)优化道路断面:从公交和慢行出发,优化道路断面中公交和慢行的比重,设置公交专用道,增加步行和自行车道的宽度等措施,保障绿色交通的权益。规划中对原有的道路断面进行调整,对已建成的道路进行适当改造。

区域道路网络

建议的道路断面

2.5进行停车供给调控

加强停车调控是构建绿色交通体系的重要措施,引导小汽车“合理拥有、理性使用”是绿色交通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具体在西太湖新城规划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落实:(1)实施停车换乘。对进入新城的旅游交通进行停车换乘,车辆停靠在停车场后换乘内部公交和慢行。(2)控制内部停车供给。控制核心旅游区的停车供给,将现有的地面停车泊位调整为绿色交通用地。(3)实施差别化停车收费。建议提高停车控制区的收费编制,与形成鲜明对比,引导外部换乘。

结语

本文从具体交通规划的角度简单阐述了落实绿色交通理念的一些措施和经验,构建绿色交通体系还需在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个环节贯彻和落实,更应在理念方面转变和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泉等.低碳生态和城乡规划,2011.3

绿色交通规划篇3

关键词:城市道路网规划;安康月河生态区;绿色交通

1月河生态区的概况

为了促进安康城市中心北移、西进、东延的建设,政府部门按照新的城市规划及相关法规,限制无序建设,加快月河川道的整体规划,加快市政设施建设速度,以推进月河川道核心建设区域,早日实现又好又快的建设目标。

总规指出,月河口片区处于安康的西部旅游度假区,是安康市的生态环境的屏障,按照上位规划的要求,严格保证生态环境,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允许的前提条件下,进行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和休闲旅游开发。

1.1空间特征

规划片区属月河口川道与汉江川道交汇区域,地块的南部地势较为平坦,适合开发建设。北部地形起伏较大,场地高差最大100多米,给规划区内道路布局和竖向规划设计以及市政规划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也为特色空间创作的提供了充分的机会。

1.2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月河口片区属于汉滨区行政区划范围,涉及到的乡镇主要有新胜村,目前片区内分布有8个行政村,分别为忠心村、新胜村、七里沟村、红莲村、忠诚村、佘家窑村、长铺村、陈家山村等。《安康月河口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时片区总人口约为10000人。现状第一产业主要以小麦、油菜、玉米种植与家禽养殖为主;第二产业基本没有形成;第三产业大部分是村庄的商业服务设施以及各村庄零散的小型商店。规划区内现状生态环境呈现完全的第一产业特征,拆迁安置工作量较小,是生态城建设的优势条件。对于就地安置村民的生产生活安置非常有利。

2月河生态区道路交通规划总则

以原有总规路网规划为基础,以安康市城市发展战略以及《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为指导,提倡“公交先导、通达有序、绿色低碳”交通系统规划。构建与区域交通系统合理衔接、适应城市空间布局发展的骨干路网,优化网络结构和级配,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具有可扩展性的骨干道路系统,支持城市空间拓展目标的实现。

3月河生态区道路网规划策略

所谓的“绿色交通”即指步行、非机动交通以及各种可供搭乘的公共交通方式。《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中规定大城市的公交出行比例为20%以上,中型城市的公交出行比例为15%以上。为将月河口片区打造成月河生态区,其道路发展策略有:①将月河生态区核心片区路网密度提高,积极引导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toD);②将城市土地开发使用和城市交通运输规划进行有效结合,从而减少个体机动交通出行的需求;③打造全方位的综合公共交通系统,保证交通的高畅达度及衔接的合理性;④制定区域交通战略,提供直达核心区的高效交通枢纽,确保提供所有必要的区域交通走廊,减少生态区内不必要的机动出行;⑤在公共交通系统中引入最前沿的绿色技术,使用清洁型的“绿色”车辆;⑥出台一系列能够有效抑制个人机动交通出行的政策和办法,包括相关的停车管理措施和“智能”交通管理系统。

针对月河口片区特殊的地形地貌条件,本次规划应重点考虑以下几点:

3.1构筑“公共交通+步行”的出行方式

月河生态区属于丘陵地貌,地形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道路网络通常依山就势而建,组团之间通过快速路或主干路连接,呈“自由式、组团式”布局。因此,自行车出行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并不适合作为交通工具来使用,仅限于健身项目,其出行方式主要集中在机动交通和步行范围内。在高差较大的垂直方向以步行为主,充分利用有高差的地形来创造出具有立体感的步行空间。通过对垂直交通的优化,大幅缩短步行的交通距离,并与休闲设施结合,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景观环境,引起人们的情绪变化,并对人们的心里感受进行强化,使地形的不利因素变为有利因素。在水平方向的交通以公共交通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公共交通与步行是“共生”的,这种“共生”的意思是在空间层面上能够共融和共享的。也就是说步行区不代表就是机动车的禁地。“共生”的含义也可理解为两种出行方式的结合。一般而言,步行的距离越长,人们步行的意愿就越弱,反之亦然。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居民的出行距离变长,地形又限制了非机动交通工具的使用(比如自行车),最有可能代替小汽车出行的绿色出行方式就是将两者结合起来,构筑“公共交通+步行”的出行方式。

3.2构筑树形结构的路网系统

上位规划中对地貌特征做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布局方案,组团式布局可以充分和有效地利用适宜建设用地,这为尽端式支路系统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前提。另外,树形结构的路网系统是最利于公共交通组织的形式,采用短距离的步行系统衔接公交站点,可以有效降低私人机动交通的使用量,从而达到绿色低碳出行的目的。

3.3鼓励使用电动自行车

在安康慢行交通还包括电动自行车的使用,按照目前市场销售的电动自行车性能看其续航能力、动力单元配置一般都能满足爬坡(坡度i

3.4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布局也是提高出行效率的重要举措。合理布局的教育设施能为每个家庭的子女上学提供便利,保证孩子的就近入学,使私人机动交通工具接送子女上下学的效率低于步行效率,以此来引导家长选择步行方式接送子女上下学。《安康月河口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根据规划范围的人口规模和分布,在月河口片区内设置中学2所,小学4所,幼托14所。其中,中学占地面积6.6公顷,服务半径1200-1500米,一处布置在南环西路与新月路的交汇处,一处位于南环西路与长陈路的交汇处;小学占地面积7.3公顷,服务半径700-1000米,其中休闲疗养度假区1处,生态居住区2处,山地运动区1处,分别结合居住用地设置;幼儿园属于居住小区内部配建,每处占地0.3-0.5公顷,服务半径250-450米。

4小结

绿色交通采用“以人为本”的规划思维,充分考虑人的可达性、舒适性、安全性,提倡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出行,减少个人机动车辆的使用。本文就安康月河生态区的绿色交通规划作了探讨,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策略并得出了一些具体结论。

绿色交通规划和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密不可分,在研究生态城市的时候不能忽视生态城市中的交通系统的研究。本文在两者相结合方面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也希望这方面的研究能够在专业领域引起足够的重视,让生态城市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项贻强,等.生态交通的理念及策略研究[J].华东公路,2005(8):83-87.

[2]杨晓光.构筑绿色交通系统[J].城乡建设,2005(11).

[3]王炜等著.城市交通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

[4]全永染等:路在何方―纵谈城市交通,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5]周干峙等:发展我国大城市交通的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作者介绍:

绿色交通规划篇4

【关键词】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生态指标;措施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城市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突出。城市无序扩展、污染型缺水、土地浪费严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降低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近年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关注度不断升高,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环境保护规划生态指标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是在分析城市环境质量的基础上,指定一系列的指导性与控制性指标,用于约束环境质量。城市环境保护规划主要包括两项指导性指标,垃圾收集处理水平和热岛强度;三项生态控制系统指标,水体质量、空气质量与噪声水平。

首先,垃圾收集处理水平。城市垃圾收集处理水平对能否高效回收利用资源,能否保护城市环境产生直接影响。城市垃圾收集处理需要统筹安排,合理规划。垃圾收集处理水平主要体现在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资源回收率、无害化处理率、密闭化运输率等方面。

其次,热岛强度。城市具有热岛效应,城市内的气温通常要高于城市周边郊区的气温。热岛强度反应了城市热岛效应的水平,即城市内气温与周边郊区气温的差异程度。

第三,水体质量。水体质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城市规划中必须做好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规划工作,以确保水环境质量。

第四,空气质量。城市环境保护规划需要综合分析城市规模、规划区污染排放情况、周边环境状况等,并制定相应的空气质量控制性指标。例如,某市的生态城规划面积约为40平方公里,主要为商业与居住用地,规划区附近没有大型污染源,并且规划区大规模应用绿色建筑与绿色交通系统,所以该市将控制质量控制标准定为每年有310天的空气质量达到或超过二级标准。

第五,噪声水平。城市噪声水平应当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规定的相关指标。如果规划区附近有噪声源,就应当监测场地周边噪声,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对噪声状况加以改善。

二、环境保护规划具体措施

2.1土地利用规划

城市规划中的土地规划需要注意保护原有的生态敏感区,如湿地、水系等,注意保护原有的地形地貌。首先要全面认识土地保护的自然生态因素,做好适宜性和土地承载力分析。因势利导,合理利用土地,以降低土地开发成本,尽量避免实施人工景观水系工程或填埋水系工程。其次,确定开敞空间时需要遵循土地自然演进的规律,尽量利用土地原有功能,以形成相对稳定的生态格局。第三,混合地块功能,采用紧凑布置的方式,减少功能分区间的距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第四,合理划分街区,集约开发土地。第五,适当增加公共空间数量。

2.2绿色交通规划

详细分析城市的交通条件,确定城市交通空间需求。分析客运、货运、近距离、中距离与长距离的交通需求,削减不科学的交通需求,确定可供选择的交通方式,以满足人们出行与货物运输的交通需求。在交通规划时,应当积极推行绿色交通。实行绿色交通分区,改性路网设计的模式,以建设人性化的交通。在开展道路网规划时,需要对步行系统、自行车系统、公共交通系统、停车场系统等进行综合设计,以构造便捷的换乘系统,提高城市交通效率。

2.3绿色系统规划

城市绿色系统规划应当遵循生态优先、协调、综合、针对性、整体性的原则,以构建高质量的绿地系统,确保人工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科学性与稳定性。城市绿色系统的主体框架由中型植被斑块、大型廊道、大型植被斑块共同构成,能够增强区域生物多样性,稳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城市绿色系统能够发挥滞尘、增湿、降温等作用,改善局部小气候。规划城市绿地系统时,应当将水系廊道、道路廊道、配套公共绿地等联系起来,构成绿地网络,提高城市绿色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

2.4水资源利用和保护规划

城市用水包括生活用水、生产用水、景观环境用水、建筑用水等。城市水资源利用和保护规划需要进行统筹安排。首先,根据城市供水能力和需水量,开展水资源平衡测算。结合使用人数、建筑面积、地块功能等因素测算需水量,并对城市能够提供的非常规水源和常规水源的供给总量进行测算。其次,在确保经济合理、供水安全的前提下,降低常规水源需求总量。综合采用开源节流、结构优化、总量控制、需求管理等措施,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三,科学利用非常规水资源。建设相应的配套设施处理利用非常规水资源,如雨水等,做到低质低用、高质高用。

2.5绿色建筑规划

建筑是城市能源、水源消耗的主体。在城市规划中,应当加强绿色建筑规划,鼓励绿色建筑群体发展,控制建筑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绿色建筑生态补偿,如墙面垂直绿化、屋顶水平绿化、增加透水面积等,均能够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因地制宜地设计绿色建筑地块,以发挥绿色建筑的规模效应,提高绿色建筑对城市环境保护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正面临着能源节约、温室气体减排、经济发展的多重压力,环境保护势在必行。目前,由城市发展导致的环境问题逐渐突显,城市环境保护规划迫在眉睫。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规划,需要对土地、交通、建筑、绿地等进行统筹安排,以增强各个部分规划之间的有机联系,确保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整体性、针对性以及适用性,从而为城市建设提供客观支持。

参考文献:

[1]王紫雯.多功能景观概念在可持续景观规划中的运用[J].城市规划,2008,(02):27-33.

[2]陈波,包志毅.景观生态规划途径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综合应用[J].中国园林,2003,(4):51-53.

绿色交通规划篇5

根据市政府新一轮绿色建设规划,结合年度公路工程建设情况,在与各地初步沟通对接的基础上,计划2012年新建和完善公路绿色通道621公里,其中:国省干线绿色通道121公里,农村公路绿色通道500公里。国省干线绿色通道重点实施五大工程,即S234段38公里(包括段22公里、东段13公里、段3公里)、S22626公里、S33228公里、S229都段19公里、S331段10公里。

二、建设要求

绿色通道植物栽植应符合《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和有关规范要求,宽度适当,株行距合理,路树、花草的栽植符合设计要求。实施的绿色通道宜林路段绿化率须达100%。绿化苗木合格率达90%以上,成活率达到95%以上,保存率达到90%以上。实施路段的绿化要做到路树整齐,修剪规范,环境整洁。

三、工作要求

(一)认真规划计划,确保年度建设任务早落实。各地要根据市下达的年度建设目标任务,积极协调,主动工作,将绿色通道年度建设任务及时分解落实到具体项目,分解到各个地段,明确建设主体,落实相关责任人,确保绿色通道建设任务落到实处。一是要突出重点,国省干线绿色通道建设要坚持高标准。对2012年新通车国省干线项目,要确保建成一条,绿化美化一条,要力求拓宽公路两侧用地范围外绿化宽度,坚持高标准设计,高规格供苗,高质量施工。二是要真抓实干,农村公路绿色通道建设要坚持不打折扣。各地要结合当年农村公路工程建设计划,认真分解落实农村公路绿色通道建设计划,要重点落实县乡道路,提高建设标准,拓宽绿化宽度。对2012年暂时没有国省干线绿色通道建设任务的县(市、区),要结合年度农村公路建设计划,确定不少于10公里的县道或乡村道作为绿色通道建设重点项目。对已纳入市政府“绿色建设百项重点工程”建设的农村公路绿色通道项目要确保高标准建成。三是要提前筹备,认真做好临海高等级公路两侧公路用地范围外绿化准备工作。根据市政府初步规划,临海高等级公路两侧原则上要至少按每侧50米宽度进行绿化。各县(市、区)交通局要认真做好规划工作,有条件的可提前实施。

绿色交通规划篇6

关键词:城市;绿色生态规划;问题;措施

当前世界热门聚焦点之一就是人类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的问题。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使得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为了满足人口密集的城市需求,越来越多的建筑物和工业厂房拔地而起。但是,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使得城市的压力越来越大,所配套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公共园林绿化的建设、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建设等许多方面都要求在建设之前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以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在规划设计工作中,绿色生态规划的概念可以有效地解决现代城市发展中的环境和空间问题,因此,将绿色生态规划融入城市建设中对城市的发展和人类环境的改善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

一、规划目标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中的核心工作,其对城市的发展和后续的运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建设前期进行规划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多方面考虑建设完成后的各种制约城市运行和发展的因素,提前预防和规划,最大程度地符合各个方面的要求。绿色生态规划的融入使城市规划的目标由单纯的规模化逐步转向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空间、环境、资源、文化等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进行规划和设计,给人们创造一个生态宜居的生存空间与生活环境。除此之外,规划过程中,还要考虑到城市的自我调节能力的配置,在城市规模扩大的同时,能够使城市的生态环境、资源利用以及经济的发展形成一个稳定的系统,给城市的正常运行和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努力在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提高城市建设的质量,使城市能够积极、健康并且可持续地进行发展。

二、规划的具体内容

1.区域规划

所谓的区域规划就是指合理进行各个行业及居民区附属公共设施建设的设计,对城市的集中划分。比如设立专门的工业区、生活区、商业区等等,使城市的运行以及各个功能区域都能够协调发展或者资源共享等。区域规划还包括交通规划、国土规划、资源利用规划等等。土地规划,就是对建设用地或者是工业用地等进行合理设计,在保证城市功能和城市市容的基础上,做到土地的合理利用,并且要考虑附近的配套公共设施的条件,比如工业厂房建设用地的周围道路的分布、机器生产造成的噪音污染、以及工业用废水废料的处理等因素,合理规划其建设位置等。交通规划,是指在最大程度上考虑车辆和人员的通行要求,并对繁华区域进行交通管制,限制特殊车辆的通行,以降低交通压力。比如将物流行业集中在交通相对比较顺畅的城郊,可以有效缓解城区的交通拥挤问题。资源规划,就是要考虑所建筑工程的用途,比如自来水厂或者污水处理厂,就要建设在靠近河流或者是护城河的位置,做到有利于水资源的排出和利用。绿色生态规划就是提倡对绿色能源的使用,包括风能、太阳能等一系列的清洁能源的设计和使用,减少对大气污染的烟雾的排放等。简而言之,就是最大程度做到能源的合理规划,实现城市各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人居规划

人居规划的内容主要是控制好人口密度,降低生活区内的各种污染,包括环境污染、光污染、噪声污染、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按照比例配置城市园林、绿化用地的面积,在建筑中提倡使用生态节能的新型材料,控制建筑物的玻璃化外墙工程,降低光污染城市病,合理规划一些绿色生态景观园林、公园等健身场所,给人们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自然生态居住环境。同时做好节能与环保相关方面的宣传,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素质,共同创建一个和谐、稳定的城市环境。

三、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的城市建设规划中,还存在着相当多的难点问题。由于以前意识的不够,造成原来的城市交通道路的狭窄,在现代城市人口飞速增长下,交通问题日益凸显,道路拓宽问题很难解决。其次,由于城市规模的急速扩大,使得原来的城郊逐步变为市区,一些工厂企业被逐渐包围在居民区周围,对居民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交通拥堵、垃圾成堆、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各种现象在当前城市中依然存在。人们迅速涌入城市,使得越来越多的绿化用地改为建筑用地,土地硬化、建筑物的装饰化给城市带来了严重的光污染;工业的迅速扩大,但是由于我国工业结构的组成问题,一些加工行业的兴起带来更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虽然现在我们城市的规划工作已经意识到了绿色生态规划的重要性,实际执行起来还是与目标有些差距,经验的不足、实地考察不够以及前瞻性的缺乏等这些影响因素都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和运行,需要我们在规划建设中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四、处理措施

1.加强对工业等产业化的规划

城市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工业产业的支持,但是工业工厂生产活动也是造成城市环境恶化的一个主要方面。做好城市工业产业化的规划,严格控制一些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等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企业的发展,支持一些节能、环保、绿色企业的发展,若确实无法避免的工业生产企业,要在风向、水源及地理位置等多方面考虑,选取适当的位置设立工业园区,对工业垃圾进行集中、统一无害化处理,同时配套污水处理等环境治理工程的建设。在城市建设中,提倡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施工和节能材料的应用,在各个方面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从而使资源可持续化利用,实现人与社会环境的和谐相处。

2.强化对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的规划

人口的增长和经济条件的提高,使得汽车成为城市家庭的重要交通工具,原来城市道路的规划已经无法承担城市交通带来的压力,在以后的城市扩建规划中,要充分发挥空间优势,除了道路加宽以外,可以利用地下通道、人行天桥、高架桥等立体空间规划城市交通系统,扩展城市交通能力,从而保障城市交通的通畅,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更大的便利。同时,还要加强公共交通设施的规划,提高公共交通的出行比例,构建绿色的、生态的交通体系。

3.提高城市园林及绿化规划

城市绿化不仅仅具有美观的作用,更是城市空气的净化器。汽车尾气及工业烟尘的排放都对城市的空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城市园林绿化可以通过光和作用降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提高空气质量,并且还能调节大气温度,起到改善气候的作用。所以说,做好城市园林绿化规划,保留城市原生态绿地、湿地和水系,合理地规划城市生态廊道和公共绿地,增加园林绿地的覆盖面积和人均占有面积,是提高城市空气质量及美化环境、创建绿色、生态城市的一项重要举措。

4.构筑绿色、生态的资源利用体系

城市当中的污染物都是在资源利用的过程中产生的,众所周知,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原低于西方发到国家,污染物的排放却大大高于西方发达国家,所以,构筑绿色、生态的资源利用体系,是建设城市的绿色生态系统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具体到相关措施上,就是要加强资源和废物的循环使用,推广利用清洁能源,建设绿色和节能建筑,城市建设中使用低碳、环保型科技材料,宣传居民采用“低碳”生活方式,让绿色、生态的理念和方法深入人心并贯彻到城市的规划建设、运行管理以及居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5.实行全民生态评价体系

人民是城市的主人,也是城市发展的决定者和受益者,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采取全面参与的方式进行生态环境的评价,在对环境保护进行监督和评价的同时,也可以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从而使城市人们能够自觉地加入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来,为建设绿色生态城市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与监督。

结束语:

总之,绿色生态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城市规划的支持,城市规划中的绿色生态概念的应用和融合离不开城市人们的支持和维护,只有所有人共同参与,积极为城市绿色生态规划工作献计献策,给城市的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川.浅析城市绿色生态规划的发展现状和趋势[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12:40.

[2]李丽娜.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探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5:156.

[3]龙晓霞.城市规划中园林绿化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08:258.

[4]杨健.生态城市规划的探讨[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02:21-22.

绿色交通规划篇7

【关键词】城市规划;规划设计;道路规划;绿地规划

1.规划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1)结合城市新的形势,应从发展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城市发展的技术经济基础和发展条件,制定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研究并确定县域范围内各乡镇的发展体系,建立适合于全市整体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结构。(2)进一步科学预测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发展方向,建立新的城市发展空间形态,合理确定未来城市的布局结构。如调整城市的工业结构,合理布置工业用地,通过规划有效地确保城市经济稳定协调发展。(3)在当前形势下,城市规划应当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创建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名城风貌。充分考虑山、水等环境要素,建设拥有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城市与自然生态风景有机结合的现代化山水城市。(4)城市规划离不开城市的交通、信息等方面发展,为此规划应当调整城市用地的功能布局、交通网络系统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城市的交通、水利、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适应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2.规划技术路线

2.1城市规划原则

(1)区域整体原则:把握城市社会经济与城市发展趋势与规律,调整城市用地的功能布局、交通网络系统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2)可持续发展原则:遵循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布局,提高城市环境综合质量,寻求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的统一,努力实现发展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的目标,使规划统筹安排、持续发展。(3)客观原则:以科学的态度充分认识城市发展建设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规划即具高起点、高标准、长远性,又要与实际密切结合,寻求切合实际的城市开发策略、发展指标与阶段目标。使规划适当超前,兼顾现实。(4)特色原则:充分提炼城市自然、历史、文化、现状特点,发挥较好的自然条件优势,在城市形象和整体空间环境研究的指导下,进行城市景观特色的创造,使规划精心构思,体现特色。

2.2规划技术路线

(1)尤其是加强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积极展开有针对性的一些专题研究。(2)重视现场踏测和基础数据的分析。对城市用地现状、近期重点工程地质条件、县域城镇发展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为规划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3)重视与周边地区发展的比较分析。重点分析万载在江西省、宜春市、以及周边地区的地位与职能,分析周边城市对万载发展的各种影响。(4)应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定量分析技术,分析城市经济、人口、土地、基础设施状况;采用模型预测、综合评分等方法进行人口预测和方案比较。(5)以城市规划学科为主体,运用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其他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发展和方案及规划重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论证。

3.道路交通规划

道路交通规划在城市规划中起着关键作用,其决定着城市未来发展。道路交通规划一方面为了满足居民的出行方便,另一方面可有利于发展当地经济。为了充分发挥城市道路交通作用,道路交通规划规划原则,从区域角度出发,协调县际交通和县城内部交通两个层次,处理好城市道路与公路(省道、县道)、水运交通之间的关系。根据城市当地的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城市道路系统宜采用“自由式+方格网”的模式。科学合理、切实可行,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盘活土地存量,合理开发增量土地,提高城市运转效能为目的。明确道路系统的功能和等级,提高道路作用效率,强化各组团之间的联系。

其中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目的是让居民在出行活动中掌握主动权,能自由选择和换乘各种交通工具,达到最方便、省时、经济的目的。结合城市地势的自然条件以及城市发展规模出发,交通发展方向宜采取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私人交通(自行车、摩托车、小汽车等)作有益补充,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协调发展的方针,达到近距离出行以自行车、步行交通为主,远距离出行以公共交通为主;同时完善步行系统,保持人行道的连续性、安全性,在局部商业段,设置商业步行街。

4.居民与工业的规划协调

每个城市规划都离不开协调城市居民与工业规划发展,城市规划应当合理处理好居住与工业、商业、行政办公等用地的关系,使居民工作生活方便、居住舒适。集中紧凑布置居住用地,并分级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对旧城居住区的改造,改善居住环境。

对于城市工业布局应当充分考虑县城的生态环境,做到既发展工业,又满足环境保护要求,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综合统一。处理好工业区与居住区及办公区之间的关系,缩短居民上下班之间出行距离,避免给城市道路交通造成压力。同时应当考虑分期建设的的经济合理性,留有远期发展备用地。通过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把东部工业园建成高起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另考虑工业园区远离城区,要同时注重居住、商业、邮电等设施的同步建设。规划时,在工业用地调整方面,应当规划将城中心区内污染比较严重的工业企业实施整体搬迁,对城中一些小块工业用地可规划改造为居住或商业用地。

5.城市绿地规划设计

每个城市的规划都需要有绿地规划,通过实践表明,城市的绿地规划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越来越显得重要,很多城市规划都为了创造出一个空间特色鲜明、环境绿化优雅的山水园林城市形象。

城市绿地规划原则应当结合绿地系统及景观风貌规划,应充分利用龙河公园、龙河等自然景色及水体,结合城市的性质,将城市公共绿地与生态绿地连成一体,创造出充满山水特色的绿化景观。同时根据城市当地的景观特点和植被风貌,进行水土保持,充分发挥绿地的环境效益,使大气、水体及噪声等主要环境指标符合要求。提高人均公共绿地指标,人均绿地面积达9平方米以上。在建设园林绿地的同时,强调保护措施,以便更快、更全面地创造出优美的城市空间和良好的环境。

绿地系统规划可通过由成片的郊区生态景观绿地,城市公园;带状绿地,滨河绿地和街道绿化,点状的小区级公共绿地、小游园和单位附属绿地构成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绿地系统。城市风貌景观是城市外在的形体、色彩、建筑风格与环境艺术景观的整体感受以及城市的整体空间结构,主要由景观轴线,景观区域以及环境艺术小品构成。

绿色交通规划篇8

【关键词】:绿色建筑;生态规划;设计

1绿色生态建筑的优越性

1.1无害性。室内装饰的建筑材料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存在于新装修的房屋室内,不正确的节能方法使室内空气的质量降低,厨房和能在灶具燃烧产生有害物质的其他污染燃料,还有烹饪过程中产生的油烟等导致造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利用绿色生态建筑材料可以有效预防装修产生的有害气体。

1.2节省用地。通过大量节能、节地、利废、保温、隔热的新型墙体材料,积极促进墙体材料质量的提高,激励使用绿色建材。

1.3节约水源。城乡居民用水是水资源平衡分配的重要环节,这既包含了水量问题,也包括水质问题,住宅小区水系统问题,因此,应针对不同情况制定强制性措施。

2绿色建筑生态规划与设计的有效措施

2.1绿色建筑植物系统的生态规划设计

2.1.1系统性。在绿色建筑的场地的组织与设计、绿色建筑的护结构方面,室内环境中,注重植物系统与绿色建筑的和谐统一,注重系统的整体性与连续性原则,把绿色建筑系统看作是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强调系统的经济原则,降低从外界环境的能量输入和物质投入,通过合理配置,为动物栖息、觅食与迁徒提供良好空间结构。

2.1.2主导因子。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功能,绿色建筑系统内部的各个要素对植物功能的需求是综合的,选择适宜的植物设计合理的植物系统,重发实现植物系统的最佳功能,它是对适地适树具体原则的有益补充。此外还要注意主导因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2.1.3适地适树。植物具有不同的生态习性,使得几乎绿色建筑系统的各类生境具有不同的植物生长。配置适宜的植物系统,发挥植物系统最大服务功能是绿色建筑绿化的一个主要目的。

2.2绿色建筑能源的生态规划与设计

2.2.1很好的采用自然风光。合理利用阳光采光,使室内充满阳光,从而改良建筑采光和在建筑物中安装日光反射器、反射板之类的设备,应用相关的技术措施,实现对日光的引用可以联系智能控制。

2.2.2智能化遮阳体系。就是建筑设计让建筑的遮阳系数对阳光的更改施加策略-----智能控制技术,从而达到互动均衡,以及室内光环境采光匀称和创造不平凡光线效益。

2.2.3提高隔热保温特性:譬如针对热桥运用独特的方法,为了实现这个设计目的所推广使用的技术,应采用房子里的百合花和双层玻璃隔热体系。

2.2.4充分的自然通风。有无充分利用气候条件式建筑物自然通风或利用建筑智能控制技术改善建筑通风状况,维护建筑内空气流通。自动风挡在智能控制下对建筑空气流通实施有组织调整是实现此目标的常用技术。

2.3G色建筑风环境系统的生态规划与设计

2.3.1充分发挥风对建筑热环境的影响。不同环境地区以及不同季节中建筑对风的要求都有所不同,如在湿热地区的夏季加强风的利用对建筑环境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降温、除湿、改善人体的舒适度。

2.3.2利用风对建筑形态的影响进行设计。绿色建筑风环境的被动式设计对建筑的规划设计布局形态影响很大,尤其是对大型公共建筑、办公、会展等。对建筑形体及内部空间进行设计,可以实现良好的通风。

2.4绿色建筑水环境系统的生态规划与设计

2.4.1水环境与建筑结构。建筑屋顶设计影响到屋面雨水的径流量与水质情况,如沥青屋面比瓦质等无眠的雨水污染严重,有屋顶花园时,屋顶花园、绿色屋面材料等对建筑结构、建筑效果、热岛效应等也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建筑师应结合以上因素认真考虑建筑屋面的设计。

2.4.2水环境与建筑规划。小区建筑规划需要考虑自来水、污水、与雨水,还可能包括直饮水、市政再生水、地下水或地表水等的引入、输送、排放和处理等。建筑区域内如设置水处理构筑物,其规模和位置也需要与整个建筑规划相配合。

2.4.3场地水环境与建筑的关系。场地水环境除了雨污水排放或收集、处理利用系统外,水景池,也是一种主要形式,它们都需要考虑并妥善处理与建筑的关系。除了水景形式和景观效果上需要与整体风格相协调外,还需要考妥善解决水景环境与建筑、园林、道路给排水等不同专业之间的关系,合理设计水景的形式、位置、规模、水量与水质保障等。

2.4.4水环境与园林景观环境。水是建筑园林景观中的必备,园林景观环境中如绿化植物的灌溉就需设计供水管线。植物灌溉系统应考虑节水技术的应用。建筑水环境的水量的保障问题,还需考虑自身水质保障问题,需要有综合的思路与技术以保证其景观效果。

2.5绿色建筑生态交通道路系统的生态规划与设计

2.5.1生态策划方针。城市是一个非静态的大环境,交通出行需求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明显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由于轿车的迅速增加而逐渐下降,导致交通的不便利,加重城市环境的污染的主要原因就是,所有策划和生态设计均有缺陷;

2.5.2交通往来和整顿方针设置。激励自行车交通、通车共乘、交错出行、交通优先等绿色交通观念,包含在绿色出行策划中,而对场地道路系统实行特殊的设计却包含在交通抑制策略中。经过更改路面物理条件以及设置结构,避免了不必要的交通往来,确保行人和路边住户的路权排在第一位。

2.5.3空间及景观策略设计。生态交通系统理念框架下的道路空间设计包括道路的功能性设施、空间规划组织、自然景观的营造、人文景观及社区可识别性。生态道路空间及景观的策略设计即是结合生态规划,从人性化角度入手,着眼于绿化的构建、空间组织、营造生态道路交通系统,使道路交通网络成为城市中的绿色体系,串联整个城市人居活动空间,成为真正的生活化道路。

结束语

绿色生态建筑比起以前更受世人的喜爱,它必定成为21世纪的领潮者,它的发展前景特别客观,很显然,科技、信息业的发展定会在绿色建材出现的带领下发展,所以未来的建筑一定不会让我们失望。

【参考文献】:

绿色交通规划篇9

关键词:绿色城市;规划;建设;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tU984.2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人们对物质文化水平的要求逐步提升,人们对自己所居住的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就目前大部分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来看,并不乐观,为此,构建绿色城市规划建设新模式的设计理念需要得到更多的拓展,逐步成为城市设计的核心主导理念,更多的体现出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促进城市稳步发展。

一、目前城市规划建设的问题

(一)城市规划未形成系统

没有完整的城市规划编制系统,多个需要编制的专项规划尚未编制,很容易在规划中产生较大误差,引发争议,规划的思路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对市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考察不够仔细,出现很大重建、修建的浪费工程,大量拆迁、反复拆迁,浪费大量建设资金。

(二)城市建设布局不合理

在城市规划实施的上与规划设计不符,往往受到一些局部利益的影响,以致造成个别地段的规划与实施脱节。同时,市中心建设密度过大,边沿地段没有去,建设差,规划实施没有按照合理的时序来进行造成城市建设的集约性下降、土地浪费及城市远期发展受到制约。

(三)交通拥挤,环境恶化

城市交通也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交通工具逐步普及,给城市交通带来极大的压力,很多城市规划设计的布局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在汽车交通与城市公共交通、自行车交通并没有形成合理的规划布局,城市道路没有按交通功能与使用性质分类分级的规划,很容易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

(四)城市规划忽视环境保护

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还处于初步阶段,但是由于在发展的过程中无计划地和不恰当地确定工厂用地及任意排放污水及烟尘毒气,使许多城市的原有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污染,其严重程度不亚于工业化较早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对城市的发展带来严重的环境破坏,同时还威胁到了城市中居住人们的生活环境、应用水资源等等。

二、构建绿色城市规划建设的设计理念和方法

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要与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让绿化建设大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采取有效的措施,在不过度破坏植被生态环境的同时,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增加城市中心区的绿地面积,提高城市绿化水平,要建立由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建立符合人们生活的自然景观,让城市规划更多的体现出一个城市的人文景观,体现出当地人们的精神文化追求。

(一)利用当地资源,营造绿色建设

绿色城市规划建设新模式的理念在于要充分利用城市环境,让城市规划设计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比如在江南水乡的地区,如苏州、嘉兴、绍兴等城市,城市规划应该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水资源,可以为城市设计一个人工湖,搞好建筑与绿化建设,水面积应占市区规划建成区的10%-20%以上,从而形成绿色城市规划建设的新模式。

(二)“田”字城的绿色城市布局

“田”字城的设计理念是一个典型的绿色城市规划建设新模式,它可以有效的补充城市中心绿地设计不足的问题,同时还能缓解交通压力,为城市绿色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主要是市中心为“十”字大街,便于建设为商业街区;沿“十字”大街建设商业服务设施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居民住宅、极少量花园式无污染轻工业企业,建成繁华街道;街道两侧的建筑物背后为大面积公园、绿地,主城区可建设公园或绿地,形成花园城市。同时这种城市布局也能缓解交通拥堵的压力,“十字”大街的四周可建设若干条环城街道,与市中心的“十”字大街联结起来,构成一个“田”字城。

三、结语:

通过以上对绿色城市规划建设新模式的发展分析,可见城市规划设计离不开环境的保护,一个城市的建设更应该与生态保护相结合,不仅要在城市规划建设中高水平、高标准、高质量的严格要求设计,更要在规划、设计和实施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合理调整城市布局,从而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带动整个城市的良性发展,营造良好的、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广斌,王勇,袁中金.城市特色与城市形象塑造[J];城市规划.2006.(02):12-13.

[2]简海云.追求城市的和谐发展——论潞西总体规划中环境特色与城市发展的关系[J].规划师.2005.(05):22-23.

[3]陈玉,李响,覃初波,Brycew.Bushman.塑造地域性的城市特色——以贵港市城市风貌规划为例[J].规划师.2009.(12):29-30.

[4]方春,谢芙蓉.浅谈来宾市城市风貌特色塑造——以来宾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例[J].广西城镇建设.2010;(07):14-15.

绿色交通规划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入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树立大通道、大绿色的理念,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以绿化促美化、以绿色促文明、以绿色促致富为核心,坚持绿化、美化、经济化原则,以面路一重山造林、治理“青山挂白”为抓手,以省道主要交通干线绿化为重点,加快绿色通道工程建设步伐,促进我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文明、港城崛起。

二、组织领导

为确保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成立绿色通道工程建设规划工作小组,负责编制全区绿色通道工程建设规划,完成市区绿色通道工程建设规划正文、设计表、设计图;负责各乡镇编制绿色通道工程建设规划的技术指导,业务咨询;负责协调林业、国土、交通、公路、建设等部门齐心协力完成规划任务。

三、规划范围

绿色通道工程建设规划包括现己建成通车的省道两侧边沟外缘起10m—30m,因地制宜,宜宽则宽、宜窄则窄。道路边沟或隔离栅外缘100m范围内沿线村庄绿化、沿线可视范围内的“青山挂白”、一重山等造林绿化。

四、规划任务

对规划范围内的所有地块进行全面调查,根据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编制造林类型表及森林经营措施类型表(各地应参照附表,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确定建设地点、内容、规模和进度安排(项目建设期限为3年,即年至年,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年度安排)等,进行投资概算与效益评价,制定实施的关键性措施,编写规划设计报告。

五、规划内容

一是对道路控制线外两侧绿化带规划,分别旱地、低洼地和排水不畅的水田、排水良好的水田,高架桥两侧、厂区前沿、居民点前沿等按因地制宜,进行不同的种植方案规划设计;二是对一重山造林规划,分别无林地、疏林地,按适地适树进行造林或补植套种规划设计;三是对道路两侧“青山挂白”的规划,分别对坛口、挂白点治理采用不同种植方法进行设计;四是对村庄绿化,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创建绿色家园,开展村庄四旁绿化种植珍贵树种进行绿化规划设计;五是对造林绿化技术进行规划;六是对种苗需求量进行规划;七是对管护工程进行规划;八是对施工组织进行规划;九是整个工程建设投资概算,十是提出绿色通道工程建设保障措施。

六、工作步骤

(一)搜集资料

1、各乡镇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生态公益林界定报告及2006年资源数据;

2、各乡镇最新统计年鉴;

3、各乡镇有关部门专项规划报告;

4、底图:道路两侧绿化带规划采用道路设计图(1:2000),村庄绿化采用村庄规划图(1:2000),“青山挂白”规划采用1:2000的实测图,一重山规划采用1:1万地形图和林业基本图。

(二)外业调查

1、调查规划方法:采用现地调查方法进行调查。

2、调查规划内容

(1)道路两侧绿化带规划调查应记录各地块的基本情况,如地名,道路名称,地类(早地、水田、低洼地、厂区前沿、居民点前沿等),绿化长度、宽度、面积,公里桩号,填方量,是否采用挖沟起垄等特殊措施,立地条件,排水条件。风力大小,造林地块与路面高差,年度安排等。

(2)一重山规划调查采用1996年—1997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材料,对一重山的无林地、疏林地等进行现场全面核对,对主要小班因子发生变化的地段进行补充调查。技术规定参照《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和森林经营方案编制》(2006年)执行。应记录的因子:乡镇、村、林班号、大班号、小班号、小班面积、造林面积、地类、林种、生态林等级、山权、林权、海拔高、立地质量、病虫害种类、程度、树种组成、郁闭度、年龄、每亩株数、造林类型、森林经营措施类型、年度安排、备注等。

(3)“青山挂白”坛口治理规划应落实地点、片号。类型(石壁、乱石堆、泥石堆等)、面积、垂直高度、水平宽度、造林类型、山权、林权、海拔高。立地质量、年度安排等。

(4)村庄绿化规划为村庄规划图中的绿地范围、房前屋后、村庄周边、“四旁”等地,应落实地点、片号、类型(片林、带状、公园等)、面积、长度、宽度、造林类型、年度安排等。

(三)内业整理:通过内业整理,完成项目建设分地类面积统计表;项目建设分类型面积统计表;道路两侧绿化带分道路名称分类型面积统计表;项目建设填方量和特殊措施面积统计表;项目建设分类型面积统计表(分年度);项目建设单位面积工程量表;项目建设指标表;项目建设单位面积投资表;项目建设总投资表;项目建设分年度投资表;省道边沟外缘两侧绿化带造林类型表;一重山宜林地造林类型表;一重山森林经营措施类型表;“青山挂白”治理措施类型表;村庄绿化造林类型表。

(四)编写规划设计报告书。按照《省绿色通道工程建设规划大纲》要求,正式编写××县(区、管委会)绿色通道工程建设规划使用说明书。

(五)制图。按照《大纲》要求,编制项目建设分布图(以县区为单位,比例尺1:60万—1:20万);绘制各类植物配置图,编制道路两侧绿化造林设计图(比例尺1:2000);绘制“青山挂白”造林设计图(比例尺1:2000);绘制村庄绿化造林设计图(比例尺1:2000);绘制一重山造林设计图(比例尺1:10000)。

(六)提交成果。

(1)以乡镇为单位提供规划设计报告(含正文、附表、附图等),并分乡镇和道路名称进行数据统计汇总。

(2)电子文档格式:文字以·doc格式、图以.jpg或.dwg格式。

七、部门分工

绿色通道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任务重、协调难度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地方为主,部门分工”的原则,政府牵头组织,部门分工负责,上下合力推进。省、县道绿化由交通、公路部门按管辖范围各自负责,在公路两侧红线范围内组织规划设计;道路外侧绿化带由林业部门规划;沿线一重山绿化由林业部门为主负责;乡村绿化由建设部门规划;“青山挂白”治理由国土部门规划,林业、环保、水利等部门配合进行规划。

八、时间安排

(一)7月5日之前,完成市区绿色通道工程建设规划设计的培训。

(二)7月15日之前,完成绿色通道工程建设有关资料搜集及外业调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