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护理老年人的基础知识十篇护理老年人的基础知识十篇

护理老年人的基础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1:49

护理老年人的基础知识篇1

【关键词】初级养老护理员培训成人学习理论

中图分类号:D523.2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深化,社会对于养老事业也越来越关注,对于养老护理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人才匮乏也更加突显。根据初级养老护理员培训学员的特点,结合成人学习理论,在培训中针对对不同模块的培训内容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初级养老员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

一、成人学习理论

成人学习理论学者Knowles的理论核心概念认为成人是一个独特的学习群体,具有以下特征:成人具有责任感、自我控制力和独立性;积累了丰富多样的知识和经验;学习动机是基于自身发展和对现实生活的责任,且为内在动机所驱动;学习目的常常是以问题为中心;渴望知道学习内容的作用。

二、养老护理员职业要求及现状

养老护理员是指对老年人生活进行照料、护理的服务人员。2011年民政部修订的《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对其职业道德和应掌握的基础知识都做了要求,在工作要求中根据初、中、高不同等级给出了具体的要求。初级技能要求为一些最基本的生活照料和技术护理,如给药仅限协助口服给药和协助口服药的保管。文献回顾发现养老护理员普遍存在:文化程度偏低,医学基础知识匮乏,专业技能,缺乏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而对已经进行的养老护理员培训经验总结中,有研究者指出养老机构中的养老护理员的素质现状表现为思想道德素质不高、业务素质比较低以及法制观念淡薄,基本上也未受过专门的养老技能培训,缺乏一定养老护理基本常识。

三、成人学习理论在培训过程的应用

在培训中为了达成较好的培训效果,培养学员的工作能力,根据学员学习的特点,结合岗位要求组织教学。培训内容根据初级养老工作过程划分成:模块一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知识;模块二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及护理;模块三清洁卫生;模块四营养需求、饮食与排泄;模块五安全保护;模块六老年人常见疾病及观察、给药;模块七消毒隔离;模块八冷热应用;模块九护理记录。教学中选派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根据成人学习特点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1、注重职业道德塑造

在培训中帮助学员正确认识自己的工作和未来发展的前景,养老护理对于社会的价值,明白自身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工作的对象的特殊性,多一些耐心、细心和爱心,及时发现老人的不适与需求,给予恰当的处理,在工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技能,建立服务社会的社会主义职业精神准则,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2、典型案例讲解,树立法律法规意识

针对学员法制观念比较淡漠,对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不熟悉的特点,在介绍老人权益保障法时结合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帮助学员加深对老年人权益的认识,使其在工作中能够保障老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在介绍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常识时,结合案例着重讲解严格执行规章制度,防止工作过程中出现差错、事故,保障老年人的安全。结合学员工作生活介绍劳动法知识,使其认识到自己在工作中的合法权益,能有效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3、贴近工作生活,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活化基础知识培训

养老护理员基础知识中不少是医学基础知识如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护理,知识专业性较高,而学员的接受能力有限,且学时有限。学员在初次接触专业的医学知识时会产生畏难情绪,认为太复杂了记不得。若是教师照本宣科,则很容易引起学员的抵触情绪,认为老师教的理论性太强,不实用,学习没有太大效果。事实上,初级养老护理员培训并不是要求学员将每个知识的细节掌握,而是要学员为后续的知识和技能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设定合理的目标,根据目标完成教学内容的转换,二次开发教材,最后根据学员的学习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如在讲解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护理特点时,并没有按照教材的顺序先讲解剖生理,再讲老年人生理特点和护理特点,而是分系统逐一讲解各个系统的解剖生理、老化改变、护理注意点及其原因。培训过程采用学员容易理解的生活化的、通俗的语言讲解,帮助学员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常识与专业知识之间建立连接,大量运用图片、实体模型,三维动画帮助学员建立感性认识,进而采用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深化其理性认识。

4、仿真模拟训练强化技能培训

仿真模拟训练是在预先根据工作任务设定的案例中,运用仿真模拟人,完成一个完整的技能训练项目。根据初级养老护理员的岗位要求设计标准案例和考核标准,在教学中结合多媒体教学、视频展示、操作演示、讲练结合,既直观地展示了技能操作的流程和要点,又有效地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练习环节还设置了提问、讨论环节,以pBL教学法深化学员的知识和技能。教师会根据各项操作的注意事项设置问题,由学员讨论后回答;或者学员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提一些问题,教师根据问题的普遍性给予个别指导或集中讲解,有效地达成技能培训的目的。在培训职业技能的同时,通过案例中设置的反思环节,进一步深化职业道德和法制意识,完善学员的职业素质。

四、培训效果

通过培训结束后的调查反馈,学员普遍反映培训内容实用、易懂、且有助于自己在工作中的应用。培训考核结果显示,多少学员都能达到初级养老护理员岗位要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护理老年人的基础知识篇2

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12亿万人,占总人口的15.5%,全国人口净增长约1000万,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年人口破2亿的国家。按照专家预测,大约再过20年左右,中国老年人口就将突破3.5亿,此后一直到2100年都不会再低于这个数字。老龄化进一步加剧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如社会负担加重;社会文化福利事业的发展跟不上老年人的需要;家庭养老功能减弱;老年人对医疗、保健、护理以及生活服务的需求大大超过其他人。高职护理院校作为我国医护类教育事业的一份子,承担着为社会提供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应用型老年护理人才的任务,因此为了积极营造健康老龄化的条件和环境,我们高职院校要扩大护理教育规模,开设老年护理专业,加强老年护理教育,加快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缓解护理人力资源紧张的状况,适应老年护理市场的需求。

一、老年护理专业能力培养

老年护理强调如何维持老年人的健康状态,促进老年人自我护理的能力,同时提供优质的护理措施,为最大限度地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提供最直接的援助和支持。因此我们还需要培养以老年专科护理技能为首的12项专业能力:老年专科护理技能,应对老年人急性突发事件的能力,独立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预见潜在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获取新知识、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能力,老年人健康评估能力,自我防护能力,针对病人、家属进行心理干预及电话咨询的能力,应用计算机建立健康档案的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调研与科研能力。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仁爱之心,热爱护理事业,遵守法律法规,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护理人才的需要,能按照现代护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运用护理程序为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毕业后能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老年护理、老年保健等护理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护理专门人才。

二、老年护理专业核心课程设置

在护理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护理专业的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分析和专业培养目标,在引进国际护理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高职生源特点,经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我院校构建与国际护理理念接轨、体现护理特色的“三线并进、三能合一”的课程体系。

1、“三线”的平台为职业道德、人文知识和护理礼仪与人际沟能能力、英语应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公共基础课程;2、纵向并进的“三线”:(1)职业知识线:按学生认知规律与后续发展,设置专业基础、专业核心和专业方向或专业特色、专业拓展等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健康评估、基础护理技术、成人护理一、成人护理二、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急危重症护理等。(2)职业能力线:遵循学生职业成长的规律,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技能训练由单项到综合、从校内仿真实训到医院实习,形成“通用护理能力、专科护理能力和综合护理能力”逐渐递进,最终达成护理职业综合能力,实现“三能合一”。(3)职业素质线:通过课内加强护理人文课程比重、课外开展丰富多彩的医院文化熏陶、职业认知、5.12护士节系列活动、社区服务、社团活动、自愿者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等,将护理人文精神、职业素质的养成渗透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三、评价与实施

基于院校深度融合的育人机制,以培养具有竞争力的护理人才为目标,确立了“重人文素质、厚专业知识、强职业能力、精技能应用”的人才培养观,构建了“德能并进”的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创新了“院校融通、做学教一体、实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我院护理系2013年开始招收老年护理专业方向的学生,本专业的学生在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和“三线三能”课程体系基础上,以对接临床老年护理工作程序为导向,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实施“做、学、教”一体的教学模式,明确了老年护理专业能力要求,达到了“通用护理能力、老年护理能力和综合护理能力”的逐渐递进,最终使学生达成护理职业综合能力和老年护理能力,实现“三能合一”。

四、前景展望

护理老年人的基础知识篇3

关键词:校企共建;老年护理办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

目前,国家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条例,明确指出了老年人生活和疾病照顾质量的好与坏关键在于护理人员的专业性。在现代的社会阶段中,我国的养老服务人才出现培训规模小、结构简单、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养老服务的发展和进步,致使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始终处于落后的状态。校企共建老年护理专业的办学模式应运而生,在不断的实践和创新中改革与完善。

1建设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1.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重心是思想指导、学术为主、育人为本、校企共赢。校企合作,一方面实现了高等教育人才的有效培养,以企业对人才的数量需求、岗位需求和能力需求为中心,其培养基础就是高校的办学条件,以校企合作作为契合点;另一方面实现了企业对人才的有效需求和高等院校学生完成就业,实现高校和企业的双赢目的。校企共建的实际教学是以高校和企业共同创建的实践教学基地为教育的主要平台,以高校的教学实验基地作为基础,以资源整合作为指导。在两方的洽谈中制定出科学的培养方案,安排适宜的课程制度和教学内容,定期聘请资深专家进行讲座,逐渐形成校企统一的实践教学系统。

1.2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

1.2.1成立老年护理实践基地高校需要与当地的养老机构、养老院、养老组织和地区医院等具有互动的原则与合作协议,共同制定适宜的培养目标和建设实践基地,作为全部教学和实践活动的起始点与基础。1.2.2建设学校和企业两个方面的老年护理队伍高等学校对老年护理专业方面的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需要体现校企共建的专有特点。聘请养老机构的专家学者作为老年护理专业的实习培训教师,与高校的专业教师共同合作,组成特有的师资团队。其中,聘请的专家学者主要负责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和训练,高等学校的专业教师主要负责理论知识的讲授部分。将这种师资团队加入到本科老年护理实践的教学体制中,真正达到校企两个方面的资源相互补充的目的。校内、校外都有教师的指导和教学,这种制度可以取长补短,经过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将实践中的案例和教材之间融会贯通,一方面提升老年护理实际训练教学阶段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拉近了教学和生活的距离,创设出良好的职业气氛,让知识学习、技术能力、专业素养这三者共同进步。

2在培养教育课程中不断创新

2.1在课程安排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在校企共建中,实行“三位一体,四加强”的特殊老年护理理论教学课程制度。“三位一体”包含归纳有关课程形成老年临床护理、老年人文化社会科学、中医特征这三个方面为一体的护理教学体制;“四加强”指的是加强在基础医学课程和基础护理课程的教学、老年人文化与社会科学、中医护理学知识和技能培养等方面的建设工作。

2.2以生态学的角度对课程安排进行改革与创新

对人才培养的方式应用生态学的原理进行实际的实施,更加符合人才培养的发展规律。2.2.1整体性和共生性老年护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具有较高的本身特性,一方面要求具有严格的理学特性,另一方面要求具有宽广的人文文化特点。老年护理专业的关注点在于老年人的细心护理方面,不断加强人才的塑造和培养。不仅要在基础的护理学理论和操作技能方面加强教学,还要在实际的课程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判断能力和思维模式,不断塑造学生的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在老年护理专业中,增减课程是依据实际教学的需要而进行的,不能影响整体知识的宽度和研究深度;在课程之间找到共生性,以点带面,组成良好的教学链。2.2.2互不影响与互相帮助互不影响指的是个人在进行自我行为时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或造成影响,在群体的相互竞争中让每一个人都得到良好的发展。互相帮助与互不影响是对立又统一的,让每个人在独立完成操作的同时与他人实现互惠互利,实现共同的发展。2.2.3动态平衡生态学认为,在特定的时间和稳定的环境中,生态系统的各个构造和功能将会处于平衡的动态中。在老年护理专业的课程中,经过长时间的实际教学,在教学内容、分配、选择、课时长短等方面达到一定的动态平衡。此外,增设了老年人文化社会科学和实际培训时间的课程后,展现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医学课程和科学文化课程之间的动态发展过程,突显老年护理专业的特点。

3镶嵌和集中相结合的老年护理实践教学模式及实施

教师的教学模式也是学生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信息、思维模式、思想价值及表达形式。老年护理实际培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对老年护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加强实践技术技能的培训,发挥高校人才的优势和行业资源的优势,让校企共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逐渐趋于互惠互利的局面。在老年护理专业的发展建设中,有效实行镶嵌式和集中式共同结合的实践教学方式,让实践教学和养老组织的需求达到统一。

3.1在理论课程中镶嵌见习实践

在理论课程的学习中镶嵌见习实践,是巩固理论知识的最好手段。见习内容包含妇幼保护站的基础服务、健康档案整理、预产期保健、儿童疫苗接种等方面,让学生在新鲜好奇的心理和环境中学习到更多课堂以外的知识、

3.2在临床实习中采取集中方式

在临床实习中应用集中教学的方式,一方面达到培养目标中对综合实践能力的要求和标准,另一方面能够完成老年护理专业培养的目标要求,为老年护理专业的就业创造良好的平台。

4结语

总之,结合目前我国养老失业发展研究人才培养的制度,对校企共建的办学模式进行了浅显的研究,实现了高校和企业的信任合作,一方面有利于企业的建设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高校的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王燕,孟繁洁,胡燕,等.校企共建老年护理专业方向办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4(6):65-66.

[2]王冬梅.由日本养老护理浅谈我国老年[J].卫生职业教育,2012(4):25-27.

护理老年人的基础知识篇4

方法:运用自行设计的《临床应用护理基础知识的调查问卷》,对来自全省不同的5所护理专科学校的学生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实习的100名护生在同一时间内进行调查,用统计学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处理及分析。

结果:进入临床实习阶段护生对操作知识的掌握水平(掌握率88.89%)明显高于对护理理论的掌握水平(掌握率22.22%),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护生自觉温习护理基础知识积极性不高(对操作知识和护理理论的经常温习率分别为35.80%和44.44%),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护生对操作知识的掌握水平高于护理理论,现阶段临床带教仍局限于临床治疗本身,对病人整体关注不够;带教老师的带教意识有待增强,带教能力有待提高;护生对护理专业认识态度有待端正;实习期间继续学习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关键词:护生实习阶段护理基础知识掌握水平数据收集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74-02

护理基础知识包括操作知识和护理理论两部分等。随着医疗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尤其是整体护理概念的提出,要求临床护理工作不仅仅强调治疗操作本身,更要注重对病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整体护理关怀。实习阶段护生是将来临床工作的中坚力量,对他们进行有关护理基础的调查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护理临床带教的现状,为护理教育和临床带教提供可商榷的建议和帮助,以期最终提高课堂教育质量和临床带教能力。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2012年3月至4月对来自全省不同5所护理专科校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实习的100名护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生20名,女生80名,本科生60名,专科生40名,年龄20~25(22.4±2.4)岁,均为高中起点,在院实习时间2~10月不等。

1.2方法。自行设计《临床应用护理基础知识的调查问卷》并通过护理专职教师审核,内容包括三组,每组由分别针对操作知识和护理理论的两部分问题组成:①第一组问题调查对操作知识和护理理论的掌握情况(分别由多个问题组成,调查结果取各问题正确答案数算术平均值);②第二组分别调查带教老师是否经常强调对操作知识和护理理论的应用;③第三组分别调查护生本人在实习期间是否自觉温习操作知识和护理理论。问卷发放后在规定时间内收回。发出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81份,有效回收率81.0%。数据分析采用统计描述和X2检验。

2结果

2.1护生对操作知识和护理理论和掌握水平调查。见表1。

3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护生对操作知识的掌握水平明显优于对护理理论的掌握,但同时结果也显示,临床带教老师对这两部分内容的强调率均不高,护生温习基础知识的积极性亦不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1)实习阶段护士急于学习临床各项治疗操作和护理技能而忽视了对护理理论的再学习。

在医院实习过程中,笔者感到做基础护理的机会远远大于对病人自身病情发展的观察。由于临床工作中病人较多,而护士人力资源不足,因此临床护生在临床工作中担当了重要角色,大部分时间是从事基础的护理,参与治疗操作实践机会多,而且技术操作重复性强,长期锻炼下来,轻车熟路,对操作规范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但同时,正由于这种情况的处理,护生临床观察病人病情进展和评估病人状态的时间将大打折扣,加之某些带教老师对护理理论的重视程度不够,护生耳濡目染,会潜移默化影响到自身对护理理论重要性的正确认识,片面认为只要会操作便能做好护理工作,评估病情和心理状态的作用不大,因此护生不大主动去学习,这样便没有了理论学习的途径和动力。长此以往,护生对护理理论的认识也就逐渐模糊起来。

(2)临床一线由于护士缺编,部分带教老师护理理论掌握不扎实,导致临床带教计划不能落实。

在临床工作中,由于护士缺编,带教教师自身工作任务繁重,即使想认真带教却又心有余而力不足。护理实习教学过程容易出现教学计划不落实[1],护生很大程度上机械听从老师的吩咐去做各种琐碎的事情,没有更多的时间来自主学习。另外,由于部分带教老师学历层次较低,自身的护理基础知识尤其是护理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和丰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带教水平。

(3)部分护生对自身职业认可度不高,主观上不愿意主动提高理论修养。

由于历史原因影响(护理工作被认为是低学历、低技能、简单而琐碎的服务性工作,护理工作得不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2],许多护生对护理工作有抵触情绪,不愿意从事护理工作,因此自主学习护理知识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意去翻阅书本,很少温习基础理论知识。

随着医学模式、护理模式的转变,我国经济建设与卫生保障事业的发展,全民健康意识的提高,护理队伍以中专学历为主的现状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3],因此,我国正大力发展高等护理教育,力争同世界护理教育接轨。与传统护理教育相比,高等护理教育的优越性就在于它不仅仅教会学生如何操作,更重要的是要以病人为中心,要求学生对病人进行整体护理,尤其包括对其心理和情感的关怀,这不应只停留在科研阶段,更应该体现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护理的价值和作用。而此次调查结果以非常明确的信息告诉我们,现阶段的临床护理工作很大程度上仍以护理操作本身为主,以护理评估和护理健康教育为特色的个性化护理仍徘徊于低水平发展阶段,以致于带教效果欠佳,护生对自身职业认可度也不高,结果十分令人担忧。

虽然改变护理现状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然而若能够在方法和态度上改进,相信上述现状会有所改观。笔者根据此次调查结果反映出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①合理安排实习进度。可适度减轻临床带教老师的工作强度,有时间和精力为同学讲授基础知识。②提高带教老师的学历层次和能力,做到自身有丰富的理论资源向学生传授。③正面引导护生,增强护生对护理工作的认同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以高尚的职业道德、坚定的专业信念和出色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对护生施以正向引导[4]。④提供机会让护生参与查房,详细了解病人进展情况,带教教师可适时鼓励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理论联系临床,献计献策,对护理方案的实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

[1]彭向阳,王曾全,何秀花.本科护生对临床教学策略反馈性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6,21(1):27-28

[2]黄白桦,尚春秀.护理大专本科学生职业态度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3,18(9):662-664

护理老年人的基础知识篇5

根据《护士条例》、《护士执业注册管理办法》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办法》精神,护士岗位实行准入制度,护士必须通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才能申请执业注册。自2011年起,护士的执业资格考试由原来的四个科目改变为专业实务和实践能力两个科目,考试涉及临床工作初期的是护士可能遇到的各种常见疾病的护理,其中就包括了精神障碍这一类新增的疾病类型。但在护士职业资格考试的结果中发现,精神障碍的相关考点五年制的学生大多没有得分。这个现象不得不令教育工作者去深思,究竟哪些原因使得学生精神科护理学学习效果较差。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临床实践,分析原因如下:

一、学生基础良莠不齐

五年制护理专业的学生是初中毕业后进入职业院校学习的群体。有的学生是自主选择进入职业院校学习,希望能学习职业技术获得谋生技能。有的学生是听从父母的意愿来职院校学习,希望能通过学校的教育尽早进入社会工作。而就社会的大形势而言,就读职业院校的学生可能学习成绩都不够理想。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基础问题就会涌现出来。护理专业的学生同时也要学习所有的医学基础课程,比如生物化学、生理学、组织胚胎学、微生物与免疫等。在初中课程中,学生们初步接触过化学、物理、生物等课程,对于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还是有一定帮助的。如若基础打不牢,那么建立在基础科目上的专业课程的学习也会有一定的问题。而《精神科护理学》也是专业课中的一门,也需要例如生物化学,生理学这些课程作为基础才能掌握精神疾病相关知识。

学生的基础虽然有差别,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考虑到所有学生的需求,不断的改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帮助每一位学生理解掌握工作中需要的知识点,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手段相对单一

现代生活日新月异,科技也在不断进步。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校教育,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屡见不鲜。通过多媒体ppt、影像资料的展示,可以将每一节课的教学的重点,难点精确的讲述给学生,借此来向学生们说明疾病的相关知识,但是就目前实际来看仅仅是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护理的要求。精神疾病护理的学习不仅仅需要理论知识,还需要像其他专业课程例如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护理学一样进行一定的实训和见习课程,通过实训和见习将课堂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精神疾病作为相对特殊的一类疾病,实训课程可以教授一些常见精神疾病的护理技能及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避免以后在工作中遇到此类疾病不知所措。见习课程可以让学生真正的接触到精神类疾病,直观认识精神疾病,加深对于精神疾病的学习和掌握。此外,学生的想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教学情景让学生们以短剧表演的形式来学习精神疾病患者护理的过程。为了帮助学生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精神疾病相关知识,还可以与时俱进的增加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在学校的网站上上传教学课件或微课视频,将学习过程中得知识点展现出来方便所有人的学习。另外,有条件的老师可以建立个人微信公众平台,利用现在普遍的智能手机随时随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社会在不断的进步,《精神科护理学》的教学手段也应该不断的更新,适应学生学习的需求,真正将职业教育的优势凸显出来。

三、师资水平参差不齐

现代科学的发展导致了生物医学技术的不断革新,从而使我们对许多疾病的生物学问题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有识之士提出了医学模式应该向“生物――心理――社会”三合一的模式转变,这种新的医学模式,在精神病学中显得最恰当、最适用,也最需要。同时,越来越多的人主张精神病学不仅要研究传统意义上的精神疾病,也要(或者是更要)关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精神病学不仅要服务于精神病院之内,也要(或者是更要)着眼于全社会的心理健康。但我们课程体系下的精神疾病知识相对落后,外出培训机会较少,图书馆书目相对更新慢,甚至部分教师怠于继续深造学习均导致了精神科护理学的相关教师师资水平常年保持不变。更为严重的是很多教授《精神科护理学》的老师本身就没有真正的接触过精神疾病,只能靠书本的知识来讲解精神疾病的相关知识,缺乏一定的经验和实践技能。

对于每一位教师而言,如若知识结构不更新,教学方法不改进,就如一潭死水永远没有生气。那么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能会因为教师的不思进取而逐渐的消磨殆尽。希望每一位教师不要停滞不前坐井观天,而要不断通过提高自我素质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学校管理体制落后

护理老年人的基础知识篇6

【关键词】临床护生;带教;体会

1熟悉环境,规范言行

每批护生轮转到科,首先让其熟悉科室的环境及本病区的工作特点,如科室的布局、病床位及摆放、病室的有关制度及流程、物品、药品的放置与存放处等,遵守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的工作纪律、着装仪表规范、每班岗位职责及工作标准、本科室的病种、常见病、多发病的特点、专科的技能操作及护理常规等,熟悉科内的老师的要求,要求说话温和、关心和尊重患者、微笑服务,具备责任心、真心、真诚为患者服务的理念。

2强化科室培训

护理工作操作性较强,入科后带教老师在讲解中先进行演示,将各项操作的手法、要领、难点、及易出差错点等讲解清楚,护生此前已有一定基础,故在讲解中理论联系实际工作,多向护生提出问题,让其解答,使护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机会起来[1],并在设置问题时立足于实用、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每一项操作,使护生更加加深理解并留有深刻印象。并在50项操作中抽出适合本科操作的10项操作进行强化培训和加强训练,使其尽快熟悉本科的操作常规和工作流程,尽快适应科室的临床护理工作。

3强化护生的基础护理

基础护理是每一个护生在校时最先接触的基础课程。而满足病人的基础护理、生活护理是整体护理特别是现在的“优护”工程中的重要部分。如何让护生克服各种杂念,主动帮助病人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这需要带教老师的榜样作用,带教老师处处以身做则,起表率,将自己的思想导向、职业道德情操等表现出来,对病人的晨晚间护理,如整理床单位的整洁、协助病人擦身、翻身、叩背等。老师的行为让护生目睹并让其受到感染和启发,从而主动为病人进行基础护理,并从病人及家属的感谢和认可中获得满足感,更加积极主动关爱病人,满足病人的生理和生活的需求。其中带教老师要耐心指导,使护生认识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对疾病转归的重要性。

4培养护生的沟通能力

带教老师与护生的关系要融洽,带教老师要诚心、耐心、关心护生,与学生成为朋友式的关系,让她们觉得老师可亲、可敬,从而鼓励护生大胆主动与病人沟通,从平时家常生活中开始与患者互动沟通,护生一般缺乏工作经验,缺乏专业知识与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能力,难免不够自信而产生紧张和胆怯。带教老师要介绍护患沟通的技巧和演示,有意识培养护生的沟通能力[2],如老年患者、青年患者、文化水平不一的患者的沟通技巧等,鼓励护生多讲解,如入院宣教、该病的健康教育、各项的操作方法、目的及注意事项等,并贯穿在平时的每一项工作中,帮助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带教老师再点评指导。要求出科前能独立完成本科常见疾病的健康宣教、出院指导等。

5培养护生观察、分析能力和自学能力

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状态是复杂而多变的,有时患者病情或心理或精神中细微的变化恰恰是某些疾病发展的先兆,在临床实习期间,教会护生对各种疾病的观察能力,如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诊断要点,护理要点,病情变化的观察,试验室及其他检查的异常报告中深入了解,并根据这些症状、体征、依据等分析判断,在整个病例护理的过程中,引导护生学会思考问题,学会带着问题查阅相关资料和基础知识,学会把每一病种的疾病概念、病因、并发症、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问题、护理措施、用药注意事项等的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也即涵盖了护理学、药理学、生理学、解剖学等多学科的内容。带教老师还可根据不同的病例对护生进行适时、有针对性的提问,促使护生主动巡视病人,与病人沟通,主动看书,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和责任感。带教老师常布置观察的内容,如患者的治疗效果、药物反应、思想动态、饮食状况、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实施后的效果等,提出案例对照书本所存的区别联系起来思考,指导护生如何观察和分析个案。护生必须收集患者的所有资料,提出护理问题,制定护理措施,并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实施并及时给予评价。这也是实践、分析、自学能力的综合培养[3].

6培养护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法律意识

引导护生干一行爱一行,一丝不苟的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带教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对护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平时尽可能锻炼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带教教师真正做到放手不放眼,同护生一起分析各种护理缺点、纠纷、差错等发生的原因,使护生深刻体会到“三查七对”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且“三查七对”贯穿临床护理的每一项工作中。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由于患者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在临床带教中进行法律意识、医疗安全教育已经必不可少[5]。带教老师要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尊重患者的权利,如知情权、隐私权等,使学生及早树立法律观念,加强工作责任心,严格三查七对,正确及时执行医嘱以及正确及时书写护理文书等,在护理实践中有意识地用法律法规来规范自己的言行等。

7加强护理教学查房

护理查房的形式可多样化,可在病人床边或模拟,先参加观摩科内老师的护理查房形式,再由护生自己主查房1-2次,但要求背诵式,如介绍病例的一般资料、评估资料、护理问题、现存的护理问题、护理措施、健康教育等基本要求背出来,带教老师就该疾病的相关知识再提出问题,如该病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治疗要点、观察重点、并发症等,科由同科室的护生体出问题及勇跃发言。让护生从护理查房中获得对病人更多的知识和经验,锻炼她们的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并把在校学的理论知识重温巩固起来。

8重视护生出科前的各项考核

护生出科前必须考核2-3项的护理操作,如密闭式静脉输液、皮内注射或生命体征的监测等并要求考核过关,一份书面报告的个案查房的及心得体会。出科考核是督促护生巩固临床实习的方法之一,让护生有一定的压力,并主动学习。

9小结

笔者从事15年的临床护理带教工作中,以带教学生为中心,不断探讨带教的方法,使之尽快适应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成为新时代合格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晓阳,袁方,温总莲.采用六步问答法加强实习护生的能力培养.南方护理学报,2000,7(6):51

[2]赵丽君,于秀凤.护生健康教育意识与沟通能力的培养,黑龙江医学,2007年31卷第06期

[3]李淑玲.浅谈护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外健康文摘,2007年第10期

护理老年人的基础知识篇7

对新疆高职院校老年护理专业发展现状、老年护理人才队伍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高职老年护理专业发展思路与策略,为新疆老年护理事业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

新疆;高职院校;老年护理专业

所谓老龄化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老年人口增长的趋势,按国际通行的标准界定,人口老龄化是指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7%或者60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0%[1]。据世界卫生组织推测,2000—2050年全球老年人口将从6亿增长到20亿,且以发展中国家为主[2]。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已是不争的事实,大量推断性研究也证明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点与严重性。据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老龄委的统计,截至2012年底,新疆共有60岁以上老年人241.2万人,占全疆总人口的10.86%,年均增长率4.36%(高于全国1.16%),新疆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1新疆老年护理专业发展现状

新疆作为我国边远多民族聚集地区,其老年护理事业的发展与我国其他省区存在一定差距。2011年,新疆有两所高职院校开设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但由于传统观念对老年护理事业的错误认识,该专业招生困难;同时由于老年护理工作辛苦,工资待遇低,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缺乏吸引力,直接导致老年护理专业人员匮乏和流失。2014年,自治区民政系统开展了首期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预计每年培训400人,但这远远不能满足2015年我国养老护理员全面实现持证上岗的要求。到2015年底,新疆约需老年护理员1万名,缺口有7000多名。针对新疆人口老龄化和养老事业发展现状,必须注重老年护理人员的数量和质量[3]。要依托有条件的中职、高职院校及普通高校,大力开展老年护理专业教育与人才培训工作。高职护生是未来老年护理工作的主力军,如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已成为社会对高职护理教育的迫切要求[4]。

2新疆高职老年护理教育发展策略

2.1增设老年护理相关专业

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修订第二稿)》将老年护理作为护理专业的一个方向确定下来,新疆地区老年护理人才培养规模小,远远无法满足社会需求。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高职院校应调整专业设置,增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和老年护理专业。

2.2明确培养层次和培养目标

根据养老机构及社区岗位要求确定高职院校老年护理专业培养目标,明确高职院校所培养的老年护理人员与普通护理员之间的区别。普通护理员只需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顾,掌握老年人常见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法。高职院校以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员为目标,必须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培训,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老年护理人才。学生必须熟练掌握老年人的常规护理、突发疾病急救方法,注重老年人的康复护理以及慢性病保健护理,能解决老年人的常见心理问题[5],并能指导和管理老年护理工作[6]。

2.3提倡“三证”教育模式

在高职院校提倡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的教育模式。高职护生一边接受专业课程教育,一边接受职业培训,在取得毕业证的同时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并在实习前一学期参加国家劳动保障部门组织的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考试[5],获取证书。这种“三证”教育模式能拓宽高职护生的就业渠道,增强就业竞争力,为以后从事老年护理工作打下基础。

2.4改革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

新疆高职院校老年护理相关专业仍然沿用传统的临床护理课程体系,共分为4个模块:公共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课模块,能力拓展模块。课程设置仍以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为核心课程,老年护理课程仅作为一门考查课,共32学时,且以理论讲授为主。学生只能粗浅地了解老年护理基础知识,不能全面系统地掌握老年护理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7]。为了突出课程体系的社会性、实践性、职业性,凸显老年护理特色,建议将课程体系分为人文素质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课模块、职业能力模块、能力拓展模块。课程设置上,除临床护理专业的人体解剖学、生理学、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等课程外,还应结合老年护理实际和岗位需求,增设体现老年护理专业特色的课程,如老年人际沟通、老年心理健康、老年养生与保健、老年常见病护理、老年合理用药护理、老年康复护理、老年急救护理等。使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就能完成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和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考试相关内容的学习,从而减轻毕业前集中培训的压力。

2.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新疆高职院校老年护理专业师资非常缺乏,主要为本校承担护理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和医院临床护理专家,他们既没有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服务的经验,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老年护理教育培训[7],因此在教学中侧重一般护理技术和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忽视了对老年人人文、心理、康复、营养方面的护理。高职院校应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参加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考试并获取证书,要求教师每年利用寒暑假到养老机构进行实践,或安排教师到养老机构进行一学期的顶岗实习,积累经验。同时聘请养老机构的专家和行政管理人员为我校外聘教师,以授课与讲座形式将自己的业务经验带进课堂,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

2.6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目前新疆高职院校没有自己的养老机构,老年护理专业学生校外见习、实习主要在医院临床科室。因此,应加大投入,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全方位培养实用型老年护理人才。在校内建立设备完善的仿真老年护理实训室、老年康复实训室、老年院前急救实训室、老年iCU实训室等,以满足校内实践教学和养老护理员培训需要。在校外,将原有的课堂教学、临床教学拓展至社区、家庭、养老机构等场所,与各级养老机构、老年护理院、老年康复中心等签定合作协议,使之成为老年护理专业的实习、见习基地。

2.7增加见习、实习经历

目前老年护理专业学生每学期到养老机构见习1~2次,在第五、六学期安排学生实习,共8个月时间。学生接触养老机构或社区中的老年人的机会较少,明显缺乏对其日常生活需求的了解以及对老年人真实生活的感知,使得理论知识学习和实际脱轨[8]。建议将见习地点放在养老机构和社区。适当调整课堂教学与见习课时比重,增加见习次数,集中并延长见习时间。第二、三学期各安排为期两周的见习活动,并利用寒暑假让学生到养老机构见习15天。平时学生可以社团成员和志愿者身份前往养老机构与老年人进行互动,以便更好地学习老年护理课程。实习安排既要兼顾医院临床科室又要兼顾养老机构,可各安排4个月,既满足学生对护理基本技术和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护理知识的需要,又满足其对老年人这一群体日常照护方法的需要。

2.8编写核心课程教材

目前,新疆高职院校老年护理专业使用的教材无法体现高职教育特点,基本理论所占比重大,不利于专业人才培养。因此,当务之急是开发一套满足老年人护理需求的特色教材,从而为学生毕业后开展老年护理工作奠定基础,达到零距离上岗要求。教材编写要紧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和《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理论以“实用、够用”为度,技能以满足护士职业岗位和养老护理员职业岗位相关要求为度。考虑到养老护理员岗位特点,在坚持教材实用性基础上,兼顾内容的差异性,避免与《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等教材重复,并对教材内容进行相应删减和补充。如增加老年康复护理、老年心理护理、营养知识、怎样省时节力地移动老人、不同性别老人便器使用等内容。

3结语

今后一个时期将是我国老年护理人才供需不平衡的时期,发展老年产业及老年护理专业机遇与挑战并存[9]。新疆高职院校老年护理专业起步晚、发展慢,不能满足老年护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如何将以上建议付诸行动,大力发展老年护理事业,将是新疆高职院校老年护理专业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参考文献:

[1]徐斌,吴爱勤.护理心理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张文静,孙红梅,李军,等.某中专学校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26(2):131-133.

[3]黄菲,张会君,解杰梅.国内外养老护理人员培训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1,25(1):189-191.

[4]姜娜,孙梦霞,李回平.现场教学模式在高职《老年护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研究,2014,28(5):1907-1908.

[5]李建,党晓伟,付志华,等.养老护理员现状与市场需求状况分析及展望[J].河北医学,2015,21(12):2066-2068.

[6]李洁,徐桂英,姜荣荣,等.我国养老护理服务人员现状及人才培养展望[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3(4):236-239.

[7]刘衍,沙丽艳.老年护理人员教育现状及对策[J].护理研究,2015,29(8C):2948-2950.

[8]陈獒,胡秀英.由护理本科生对老年护理教育教学反馈引发的思考[J].护理研究,2013,27(8B):2536-2537.

护理老年人的基础知识篇8

【关键词】人工膝关节置换;老年;康复护理

随着社会发展,老年人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人身体机能随着年龄增长发生变化,抵抗力、免疫力整体下降,人体骨骼也发生变化,各种骨关节疾病困扰着老年人。人工关节置换术已成为消除患者骨关节疾病,恢复生活自理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的康复护理方法对患者更好的适应人工关节,充分发挥其作用有极大的帮助[1]。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5年12月的老年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提高护理质量,探索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的护理方法。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5年12月的老年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7.44±4.95)岁,单侧置换18例,双侧置换12例;观察组患者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66.92±5.75)岁,单侧置换16例,双侧置换14例。两组患者性别、平均年龄等基础资料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基础护理,①基础生活护理,包括患者个人卫生,饮食以及大小便;②患肢观察,患肢下方垫软垫,抬高20°~30°,严密观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环、感觉、皮温、运动情况。防止下肢静脉栓塞、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③引流管护理,妥善安置引流管,勿扭曲、打折、受压,确保引流通畅;④预防肺部及泌尿系感染,术后1d可在床上适当坐起,防止坠积性肺炎的发生;鼓励患者多咳嗽和翻身拍背,多饮水,防止泌尿系感染;⑤协助锻炼,协助患者进行直腿抬高锻,俯卧位屈膝锻炼等[2]。

1.2.2观察组护理方法

观察组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在基础护理的同时增加心理护理以及预防宣传。由于老年人术后卧床时间较长,患者由于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等变得焦虑、暴躁、对术后效果怀疑等,护理人员及时进行开解,并鼓励患者做康复运动;同时给予患者术后护理知识宣传,以及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宣传,增强患者预防意识[3]。

1.3观察指标

护理满意率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项。利用本院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总满意率=非常满意率+基本满意率。

1.4数据统计和处理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后,总满意率为93.33%,对照组患者基础护理后,总满意率为76.67%,观察组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总满意率差异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目前,膝关节置换和髋关节置换是人工关节置换术中最常见的两类手术,其十年的成功率已经超过90%,更有80%以上的患者可以正常使用植入的假体长达20年以上,甚至伴随其终生。除此以外,肩关节、肘关节、踝关节等关节置换也在不断发展,取得了良好的中、长期结果。随着生物材料与外科技术的进步,陆续出现了腕关节、指间关节、跖趾关节等小关节置换术,为患有严重小关节疾病的患者带来了希望。老年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手术只是疾病治疗的一方面,术后的护理、功能锻炼及远期的日常护理也是治疗的一部分,应予以重视[4]。

本院此次研究,对照组患者进行基础护理,包括护理患者个人卫生,饮食以及大小便,严密观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环、感觉、皮温、运动情况,防止下肢静脉栓塞、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妥善安置引流管,确保引流通畅,预防肺部及泌尿系感染,协助患者锻炼。观察组患在进行与对照组相同的基础护理时,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和预防宣传,鼓励患者保持积极心态,积极主动做膝关节功能恢复运动;宣传预防知识,增强患者预防意识,患者在护理期间心态积极,预防意识强,有利于关节功能恢复以及减少并发症[5]。观察组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后,总满意率为93.33%,对照组患者基础护理后,总满意率为76.67%,差异显著(p

综上所述,老年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综合护理,护理满意率高,患者膝关节HSS评分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黄雪芬.老年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护理及康复锻炼[J].蛇志,2015,27(2):230-231.

[2]司凤琴.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康复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25):333-334.

[3]姚红亚,周维锋.综合性护理干预对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焦虑心理及术后骨愈合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

(29):147-148.

护理老年人的基础知识篇9

关键词:高血压病老年人社区护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已成为影响健康长寿和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1]。高血压的治疗是长期的,甚至是终身的过程,老年人常常难以坚持,因此,临床上常出现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理想。我们在医院辖区内高血压健康管理档案中筛选确诊的老年高血压病例,分组并对其中一组加以社区护理干预,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从我院辖区内高血压健康管理档案中筛选确诊的老年高血压病人325例,男176例,女149例;病人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68.2岁,病程7个月到15年。首先测量所有这些患者的身高、体重、血压、饮食习惯及运动习惯等,做初始记录。然后自2009年5月至2010年9月,将病人分为两组进行随访和跟踪记录,观察组:采用各种社区护理干预措施,共173例;对照组:不采用特殊的干预,只进行随访跟踪记录,共15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都大体相似,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社区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实施健康教育、营养干预、运动锻炼和心理护理等。

1.2.1实施健康教育定期在社区中宣传健康习惯对预防疾病的重要性,使老年人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健康的卫生习惯,消除认识误区,指导他们有节律地生活,增加兴趣爱好,改善生活质量。

1.2.2营养干预盐的摄入过多易引起血压升高,老年高血压患者更应该注意,强调低盐(3~6g/d),注意饮食定量;鼓励患者多吃绿叶蔬菜和豆类食物;提倡低脂饮食;说服老年人戒烟少饮酒。

1.2.3运动锻炼每2~4例为一组,采用吴悦陶等[2]的运动处方,每日进行1~2个运动单位的运动。运动方式为快走(80~100步/min),慢跑(110~130步/min),达到轻至中度运动强度。

1.2.4心理护理老年人自我控制能力减弱,易于急躁、情绪激动。血压控制后,要把生气和愤怒可诱发血压升高的危害性告诉患者。根据患者的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避免情绪激动。激动时及时调整和控制情绪,保持心态平和、稳定,跳动患者的积极性,树立信心。

1.3统计学处理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血压变化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血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

2.2两组患者高血压控制率、高血压知识知晓率、不良习惯改变率比较见表2。

3讨论

高血压病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在社区高压发病率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病人对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缺乏必要的了解,对高血压及其严重的并发症缺乏足够的认识。而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即合理饮食、减少食盐摄入、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可使高血压发生率减少55%。高血压是多基因、多环境因素疾病,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或不利的物理及社会环境相关。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高血压病人实施以社区健康教育为基础,营养干预、运动锻炼、心理护理为干预重点的社区综合护理干预。健康教育是高血压预防和控制的基础和前提。健康教育效果直接影响高血压知识的知晓率以及病人的健康信念模式[3]。我社区通过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开展社区护理干预,提高了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病相关知识及其并发症的认识,增加了生活常识和医疗保健知识,增强了自我保健以及疾病防治意识,纠正了不良行为习惯,建立了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经过护理干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平均血压水平有了明显降低,说明开展社区护理工作对于防治高血压有较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对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实施社区护理干预,是降低患者的血压、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同时,开展社区护理有利于密切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社区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增强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刘德平,曾学赛,曾环宇,等.老年人24小时动态血压正常参值研究[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4,23(10):729.

护理老年人的基础知识篇10

【关键词】在校护生护理职业防护管理

1.在校护生职业防护现状

目前,我国护理教育体系尚未设置与护理职业防护相关的课程[1]。有关文献报道88.2%的学校尚未开展护理职业防护课程,11.8%的学校虽做过专题讲座,但并未全面、系统的讲解“护理职业防护”的知识。教材缺乏相关的新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未将有关新知识引入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中带教老师的防护知识不足;护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对护理职业防护的相关知识掌握不足;医院和社会对防护知识的重视也不够[2]。调查对象中,22.7%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护理职业防护”[4],特别是“标准预防”等有效的防护理念严重欠缺。

2.原因分析

2.1基础知识不扎实

刚接触护理基础操作的在校护生由于缺乏专业知识的积累,思维简单,缺乏评判性思想,主动观察能力弱,遇到问题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时碍于面子不好意思问老师,或自作聪明自行处理事情。如遇到针刺伤时不知道如何处理,又不好意思告诉老师,就会自行错误处理。

2.2护理操作不熟练

护理操作动作慢、不熟练,疏忽遗漏。如抽吸药液时,抽吸手法不正确,导致药液飞溅;注射排气时,不固定针栓,针头脱落飞出伤人等。

2.3护生角色适应不良

踏入基础护理操作实训后,面临学习新的知识、新的实验器材,产生心理压力;另一方面,不能适应从课堂理论学习到的实践操作的角色转变,心理压力大。专业知识不熟练,操作解释欠缺,与人沟通技巧不全面,未请带教老师补充加以沟通。

2.4护理职业意识淡薄

有些在校护生进入临床见习后,发现护理工作又脏又累,工作琐碎且工资待遇差,对护士职业的满意度大大降低,而致情绪低落,不安心学习专业知识,容易烦躁或激动。

2.5法制观念淡薄

在校护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涉及到的护理工作中的法律问题较少。护生在操作练习中,由于护理对象是自己的同班同学,所以,护理过程中往往忽视“病人”的隐私权、知情同意权和自由选择权等,法制观念淡薄。

3.防范对策

3.1对护理教学老师进行评价考核

实行教师聘任动态管理,学院与医院科教科、护理教研室配合进行考核、评聘、聘任,共同做好每2年1次的护理教学教授、副教授的评聘工作,聘任从事临床护理带教工作多年,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临床应变能力强,带教经验丰富的副高职称以上的担任护理教学教授、副教授;护理教研室组织对护理教学老师进行定期评价考核,综合考评最低者给予取消教学资格。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严谨细致、教学管理好、综合考评高者每年教师节评选为“优秀老师”并给予表彰嘉奖。

3.2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职业防护的重要性,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职业防护问题越来越被医护人员所重视。因此,我们应该让护生了解职业防护的含义,懂得职业防护、安全工作的意义,有尊重生命、负责任的价值观,教育护生更新观念,转变只注重保护患者,不顾个人防护的做法,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在基础护理技术课程的学习中掌握更多的自我防护知识。用现代教育观念指导实践教学改革,确立护理实践教学目标。首先要让护生了解本职业潜在的危险因素,培养按规范操作的自觉性,其次要从接触实践教学课程的第一堂课开始,就向护生强调职业防护的重要性,将职业防护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项指标。

3.3修定教学目标、调整学时比例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除完成原有专业教学目标外,增加职业防护知识和防护技能的教学,使护生获得职业防护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树立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养成严谨的学习和工作态度。增加职业防护教学学时,如:人学教育中渗透职业安全防护内容、请医院专家到学校进行专题讲授医院环境管理和职业防护措施等。为做好临床护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4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使护生充分认识到针刺伤等职业暴露的危害性,适当增加临床护理职业防护案例,针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实习生职业危害案例分析、讨论;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通过案例情景设置、分析、讨论、角色扮演等进行职业防护技能演练。使学生掌握职业危害的种类、发生的原因、影响因素、预防的方法、暴露后的处理等。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逐渐锻炼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变突发事件的能力,使护生进人临床前做好职业防护的准备。最后,设置一些意外伤害情景,对学生进行考核,并保证人人过关。

3.5强化实习护生的法律意识

要求护生在平时操作联系中能做到谨言慎行,自觉地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强化护理职业意识,不随意简化操作程序,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约束自己,正确处理学习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真正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使潜在的护理风险防患于未然,防范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4.小结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医疗护理活动日趋复杂化,各种影响因素越来越多,护士在医院工作中也面临着一定的不安全因素,仅靠在学校学习到的那些护理专业知识已不能很好的应对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5]。目前,我国护理教育体系课程设置中,还没有独立的职业防护课程,导致护生在校学习期间不能充分认识到职业防护的重要性,在临床实习和毕业后到临床工作时,没有职业防护意识,更缺乏防护知识。为了使护生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及早在学校进行职业防护教育已迫在眉睫。在教学中渗透职业防护知识,很容易使学生接受,学生对学习基础护理技术这门专业课很感兴趣,在学习该门课时灌输职业防护,使学生在掌握护理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的同时,也可以掌握必要的职业防护知识,教学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黄谨耘,陈清.在大专护生基础护理教学中开展职业防护教育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09,16(8a):8-11

[2]戴青梅,王立英,刘素英等,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32-534

[3]周立宁,营造安全文化,防范护理差错[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92~193.

[4]李小英,刘志娟,邓署芳护生职业感染防护健康教育效果研究[J],护理2008,22(4):877-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