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十篇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十篇

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0:05

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篇1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西方思潮文化的入侵,中国社会新形势下的剧烈变革,当代中国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弱化趋势,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如何认识评价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结合高校现行的学生评价标准,制定完善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评价表,为培养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提供了依据。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总是站在社会变迁和改革的前列,并自觉地承担社会责任。进入21世纪以来,大学生以其独有的特点,在社会实践、志愿活动、爱心支教等方式履行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现了当代大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①但是,受到现代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淡化现象。因此,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一个紧迫而又重大的课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当代大学生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社会和高校现有的对学生的评价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其原因一方面是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另一方面方面也是教育功利化的作用。现在对学生评价还多集中学生的学业上,对学生的思想、情感、行为的评价相对较少。对学生的德育考核,由于没有足够的重视和科学合理的方法,往往流于形式,使得学业成绩不是很优秀的同学自感得不到重视而慢慢自我边缘化。对于这种情况,学校应该确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给予认真的评价和科学的认定。在各种评选先进中,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在考核标准中所占权重要加大。

我们建立一个合理的责任评价体系,确定奖惩标准。它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确立科学的是非观、善恶观,还具有较强的行为约束作用。通过对学生责任行为的反馈,迫使学生不断反省自己的行为,调整自己的行为,以达到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目的。评价时要做到教师评、自己评、同学互评等相结合,做到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提高学生接受社会责任感培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高校应当将大学生的担当社会责任的情况与学生评优、评先、评奖、就业推荐等相结合,更好地发挥责任评价机制的教育引导作用。在校园里,要营造“负责光荣,失责可耻”的校园舆论氛围。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视和校园网的作用,通过耳濡目染的宣传教育,影响和促进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提高。

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的评价,要消除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新的评价体系,将社会责任感培养日常化、生活化,形成具有具体化、规范化和可操作性价值的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考评内容;将社会的要求和学生个体的内在需求两个方面有机地统一起来,从管理上做到定性与定量、目标与过程的有效结合。通过考评时的加减分能从客观上对学生起到一个导向作用,即:一方面学生必须遵守校纪校规,规范自己的日常言行,对自己和社会负起责任来;另一方面,广大学生的上进心、事业心和竞争意识被激发和影响,养成对自我、社会负责的好习惯,从而达到了强化做人的责任感。

一、评价内容与指标

1.对自我责任。具体指标:具有远大的理想、有宏伟的目标、有长远的规划;学习认真刻苦努力;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高尚的职业道德、工作认真扎实;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以及高雅的审美情趣。

2.对他人责任。具体指标:积极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真诚地帮助他人改正缺点和错误。

3.对家庭责任。具体指标:主动孝敬父母,维护家庭团结;积极主动地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主动地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4.对集体责任。具体指标:强烈热爱集体,具有很强的集体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能够正确认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能够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发展和集体发展协调起来;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为集体贡献力量。

5.对学校责任。具体指标:热爱学校,关爱同学,尊敬师长,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具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积极地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6.对社会责任。具体指标: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在为实现社会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积极主动参加公益性工作、社会工作。

7.对国家责任。高度热爱自己的国家,价值取向始终是国家的整体利益,与国家共命运同呼吸。

二、评价方式与方法

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评价宜采用

1.评价方式

(1)行为记实

根据班级记录按照评价内容进行评价,被表彰或奖励的,可在相应项目上加分,被处分的在相应项目上减分。

(2)民主评议

学生自评。有学生本人对自己一段时间以来的各种表现进行评价。鉴于自评的主观性较强,可作为参考的依据。

班级互评。通过班级同学进行打分最后得出平均分。由于同学之间相互较为熟悉,班级互评可以减少主观性。

教师评价。专业教师和政工干部根据学生的课堂和平时表现进行打分。

2.评价方法

纪实考核法。根据记实结果判定学生日常行为所体现的责任感的情况。

问卷调查法。设计调查问卷,对学生的思想倾向、责任意识进行全面分析。

行为观察法。从学生的日常表现分析评估其责任感的强弱程度。

3.组织安排

由学院团委负责组织领导,各班级团支部负责具体实施,任课老师参与评价。

4.计分方法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既可以一起计分以了解整体情况,也可以分开计分以分析具体指标;可以按照记实分数了解学生情况,也可以通过民主评议了解情况。按照各项评议权重的不同,学生得分的公式可以是:学生得分=记实分*50%+(学生评价分*60%+教师评价分*40%)*50%

三、评价分析与反馈

得出所有分数后,可用曲线图了解所有学生的分数分布情况,然后可以划分分数段,了解他们所处的层次,分析各层次学生的特点,找出内在原因,并制定以后大学生责任感培养和工作责任心养成的改进措施。对于个别分数较低的同学,应特别关注,帮助他们认清自我,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评价应是动态的,渐进的。通过不同年级、不能年份的评价可以看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变化情况。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评价的反馈应该是双向的,一方面让学生明白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的现状,一方面又通过他们的变化来评估我们工作的成效。

(附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评价表详见51页)

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篇2

一、中国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概况

(一)数量

从现有公开的信息来看,自2007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首份行业社会责任报告以来,中国行业社会责任报告进入到一个稳步发展的阶段。

(二)主体

截至2011年8月10日,根据现有公开信息,我们搜集到由国内11个行业协会或组织的行业层面的社会责任报告19份。具体如下:

二、中国行业社会责任报告分析

本研究在对所搜集的行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系统评估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总结不同行业社会责任报告存在的共性和个性,向读者全方位展现中国行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情况及行业社会责任推进状况。

(一)报告的共性分析

依据“金蜜蜂行业报告评估系统”,我们从结构完整性、报告可信性、报告可读性、绩效可比性、报告创新性、内容实质性6个维度对的行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系统分析。

在选取样本时,主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当行业多份报告时选取最新报告;第二,当行业只一份报告时,选取该报告。根据此原则纳入本次研究的样本共有9份。

1 结构完整性在结构完整性方面覆盖率较高的指标如下图所示:由图2可以看出,在结构完整性所涉及的指标中,80%以上的报告涵盖了行业的社会责任实践内容,70%以上的报告能够对行业概况、行业社会责任规划等相关内容进行披露,60%以上的报告介绍了报告的基本参数,半数以上的报告对行业社会责任的推进与管理进行了描述。从披露的指标内容看,覆盖率较高的指标多属于报告的基本信息。这表明,多数报告能够对行业概况、行业社会责任实践、报告参数等信息进行描述,结构比较完整。但披露内容还不够全面,例如高管声明等内容只有少数报告作了披露。

2 报告可信性、可读性、绩效可比性和创新性

对于报告的可信性、可读性、绩效可比性和报告创新性四个方面如下图所示:

由图3可以看出,一是报告具有较高的可信性,普遍采用了比较中立、客观的表达,且多数报告披露了利益相关方的评价,其中三分之二的报告含有负面信息的披露。二是报告体现出较高的可读性,绝大多数报告能做到运用丰富的表达方式,色彩搭配处理较好,并采用合理的页面布局。三是报告呈现出一定的绩效可比性,多数报告都有跨年度的绩效数据。四是报告展现出一定的创新性,多数报告体现的责任理念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并且体现出一定的行业特色。

总体来看,大部分报告能够客观地反映行业社会责任绩效,并采用比较人性化的表达方式以方便阅读。但是,报告还存在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如在报告可信性方面,只有少量报告有专家点评或第三方审验;在报告创新性方面,报告的结构和形式还有待更好地体现行业特色。

3 报告的实质性

利益相关方的识别

下图是行业报告识别出利益相关方的情况:

由图4可以看出,所有评估的报告均将社区作为利益相关方,70%以上的报告识别出了员工、客户、环境、政府和社会组织等利益相关方,60%以上的报告显示出行业重视与媒体的沟通和互动。与此相对应,仅有少数报告识别出了协会会员等其他利益相关方。因此,行业应依照自身特点全面识别自己的利益相关方。

针对各利益相关方披露的议题各利益相关方议题披露情况如下图所示:

由图5可以看出,对于员工方面,半数以上报告包含了为员工依法参与社会保障以及缴纳费用等内容。对于客户,60%以上的报告介绍了为客户提品或服务的情况以及相应的质量信息。在环境责任方面,近80%的报告披露了行业在运营中采取各种措施减少垃圾和废弃物的排放,同时半数以上的行业重视对资源、废弃物品的再利用。在社区方面,绝大多数行业能够做到积极参与公益慈善活动,为社区捐款捐物、提供志愿者服务,帮助社区完善基础设施及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在行业方面,大多数行业协会能够参与行业标准或规范的制定,积极引导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对于媒体,70%以上的行业重视媒体监督和媒体评价,半数以上的行业能够主动向媒体披露信息。

从总体来看,多数报告能够披露对员工、环境等利益相关方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但披露内容不够全面,这表现在:披露内容大多属于必尽责任和应尽责任范畴,并且还不够系统,如员工工资支付情况、实施环境影响评价等指标披露非常少;只有较少的报告对愿尽责任指标进行披露,例如对困难员工提供帮助、倡导公众参与环保活动等。因此,报告有待进一步加大对各利益相关方履责信息披露的广度和深度,推动行业全面、深入地履行社会责任。

(二)报告个性分析

本部分对多次的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总结不同年份报告的内容、结构和形式的特点及变动情况;对首次的行业社会责任报告,分析报告信息披露特点和程度。

1 对多次的行业社会责任报告舌勺分析

目前,国内的行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只有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银行业协会和中国矿业联合会的社会责任报告属于多年,时间分别为2007年至2011年、2008年至2011年、2009年至2010年,均为连续,报告数量分别为5份、4份和2份。下表对这三个行业不同年份的报告从内容、形式和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

总体上看,多次的报告在内容、形式及结构上都有持续改善,具体表现为:其一,内容越来越丰富,能较好地反映推动行业社会责任发展的实践;其二,表达方式丰富,具有较好的可读性;其三,结构相对稳定,具有较好的延续性。

2 对首次饷行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分析

除上述三个行业了多份社会责任报告外,其它行业均只了一份社会责任报告。这些报告在信息披露方面体现出明显的行业特点。例如,对外承包工程行业的企业重视生产安全问题;在生产过程中注重对环境的保护;积极参与当地的慈善公益事业。中国饮料业企业则十分重视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协会制定了多种行业标准以规范产品生产;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区发展做出贡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行业的企业注重推广投资者教育工作,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企业也非常热衷于慈善事业,为贫困社区捐款捐物。由于医疗机构性质相对复杂,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在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大多还处于模糊状态,但医疗机构一直热衷于参与慈善公益活动,对社区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首次的行业社会责任报告中也包含一些地方行业协会的报告。例如,2011年广东房地产协会的行业社会责任报告开创了房地产业行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先河,报告对协会自身、行业产品质量和行业参与社会公益等信息做了披露。但由于是首份报告,报告披露的信息还有待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总之,首次的行业社会责任报告基本披露了行业的社会责任实践及绩效,但普遍存在披露信息相对集中、结构条理性较差等问题。相信这会随着机构对社会责任认识不断清晰和社会责任实践的全面开展而逐渐得到完善。

三、主要结论和建议

(一)主要结论

1 总体上处于先导位置

虽然中国行业社会责任报告起步时间不长,社会责任报告的行业也不多,但从各国行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情况来看,中国行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展总体上仍处于先导位置。从我们初步掌握的文献来看,国际上除了钢铁行业协会等少数国际行业组织了行业报告外,各国内部的行业协会行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还很少。

2 整体处于起步阶段

相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而言,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是一个更具挑战的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规范,目前国内仅有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的《中国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社会责任指南》中涉及到了行业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方法和指导;同时,行业组织在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过程中,可以借鉴的案例也比较少。国内行业社会责任报告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表现在:报告数量少;报告披露内容不够全面,部分报告的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报告水平参差不齐。连续多年的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信息相对全面,其结构和内容也都在不断完善;而首次的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信息相对比较集中,部分报告结构还有待改善。

3 结构较为完整,表达方式人性化

总体来看,的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普遍结构比较完整,表达方式也比较人性化。在结构方面,大多数行业社会责任报告能够涵盖行业概况、报告参数、行业社会责任规划等方面的信息,对行业的社会责任理念和实践能够作比较系统的介绍。在报告的表现形式方面,大部分报告能够做到图文并茂,运用图片、表格等方式使信息表达更加直观,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4 实质性内容有待进一步完善

多数报告识别出了员工、环境、社区等利益相关方,并披露了相应的社会责任实践信息,但披露内容仍不够全面。一是对于利益相关方的识别不够全面,只有少数报告识别出会员是协会的利益相关方,二是披露的信息基本属于必尽责任和应尽责任范畴,对于愿尽责任披露的内容较少。

(二)建议

1 加强对行业社会责任报告价值舌勺认识。行业社会责任报告作为行业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有效工具,其价值和意义不可估量。在行业内,应着力引领并督促业内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行业外,激励其它行业主动披露社会责任实践信息。在国内,多方推动各行业社会责任发展;在国际上,促进行业品牌建设并提升国际竞争力。

2 加强探索和交流。各行业协会加强探索与交流,在行业内,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全面总结行业社会责任的实践经验及实践成效;在行业间,加强与其他协会或组织的交流,借鉴其他协会或企业的较为出色的社会责任报告,从形式上不断创新,从结构上不断改进。

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篇3

论文摘要:企业社会责任是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并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社会运动。目前,我国许多社会矛盾渐渐凸显出来,公司社会责任日益成为政府、学者关注的热点和焦点.2005年修订的《公司法》在,总则中首次规定了’.公司社会责任”,并通过具体条款保护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但仍存在许多盲点需要继续研究和探讨。加强职工参与公司治理制度对强化公司社会责任有深远影响职工代表大会、职工董事、监事制度是完善职工参与制的有效途径

一、公司社会责任概述

(一)公司社会责任理论的演进

企业社会责任思想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期的美国,其兴起的主要原因是美国工业化和现代大公司的出现。大公司的出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共同催生了管理资本主义,管理资本主义开始挑战自由经济及其信奉的利润最大化原则,从而产生了现代公司社会责任的思想。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最早于1924年由美国的谢尔顿提出,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含有道德因素在内,社区利益作为一项衡量尺度,远远高于企业的盈利。企业社会责任从提出之初就充满争议,围绕企业是否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学者展开了多场争论。从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最集中和最有影响力的争论主要有两次,即伯利与多德关于管理者受托责任的论战以及伯利与曼尼关于现代公司作用的论战。

20世纪70年代中叶,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在《商事公司社会责任》一文中指出,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可以使公司经营者更加灵活、高效率地开展经营活动,可以避免公司承受不必要的制裁。

20世纪80年代,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争论在美国再度掀起,争论主要集中在公司对于利益相关者承担责任的问题_上,一派坚持股东本位主义,另派主张雇员、债权人、消费者、供应商和企业所在社区的利益在企业的经营决策中得到应有的考虑。这实际上是伯利与多德论战的延续。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美国大多数州经历了公司法改革,通过了保护非股东的其他利害关系人的立法。日本、德国也对公司法作了部分修改,突出了相关利益者的保护。

从8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关注跨国公司在生产转移中造成的环境和劳工权益等社会问题。消费者已经不仅仅关心产品的质量和价格,还关注生产过程中是否符合劳动标准和环境标准,由此发起的”消费者运动”促进了公司社会责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公司社会责任运动”从西方向全世界扩散和渗透。

1997年,美国经济优先认可委员会(Cepaa)成立,后更名为国际社会责任(CSai),该机构设计了社会责任8000

进入21世纪,”公司公民”成为公司社会责任思想的主流。在学者们深入研究之前,”公司公民”这个概念己在公司实践中得到广泛使用,并得到政府的推动,被企业管理人员和社会公众熟知和广泛接受。

(二)公司社会责任的涵义及现实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司社会责任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利益相关者理论,最早正式使用”利益相关者”一词的是美国战略经济学家安索夫,他认为要制定理想的企业目标,就必须综合平衡考虑企业的诸多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冲突的索取权,包括管理人员、工人、股东、供应商以及顾客。该理论对股东在公司中的地位予以”弱化”。

企业除了要为股东负责之外还要对职工、债权人、供应商、消费者等其他利益相关者负责。基于这样的共识,学者们提出了多种定义,具体表述上有些差异,但大致要义基本相同,即企业经营活动必须考虑非股东利害关系人的利益。

公司社会责任的含义可概括为:公司在谋求公司利润合理化的同时应承担维护和促进社会利益的义务,公司的经营者除了为股东利益负责外,还应该考虑其他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公司职工就是其中最主要的利益相关者。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公司规模、影响不断扩大,许多利益群体与公司之间密切相关,公司社会责任的丧失将会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问题、职工权益等,要缓和、解决这些问题,公司社会责任的强化和落实必不可少。承担社会责任是体现公司存在价值的最佳方式,有利于维护公司的长远利益。强化公司社会责任,有利于公司内部民主化,激发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既有利于职工个人的发展,也有利于公司价值的实现。

二、公司社会责任在我国《公司法》中的规定及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公司法》未以明确的方式规定公司社会责任,企业要不要承担社会责任在法学界一直争论不休。2005年10月27日修订的新《公司法》将”社会责任正式写入条文中,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化建设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新《公司法》采用一般原则和具体条款相结合的方式,对公司社会责任和职工、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做出规定,充分显示了公司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应兼顾社会使命的立法价值导向。

(一)一般原则规定

新《公司法》总则第5条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这一规定是公司法中的总则性规定,为公司发中的社会责任具体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公司社会责任是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的统一体,这一原则性规定将公司应遵守的最低商业道德伦理标准上升为法律原则,同时严格限制了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义务来源,即法律、行政法规中的义务性规范。

第5条引入伦理判断标准,反映着社会经济中的道德准则构成各项企业社会责任具体制度的基石,成为企业社会责任有关具体规则“正当性”、’.合法性”的来源。

(二)相关具体规定

1.对职工权益的保护制度。

(1)职工董事。根据《公司法》第45条第几款、第68条、第109条第二款的规定,两个以上的国有企业或者其他两个以上的国有投资主体投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以及国有独资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中应当有公司职工代表,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中可以有公司职工代表。董事会作为公司的决策机关,法律要求其中有职工代表。

(2)职工监事。新《公司法》第52条第二款、第71条、第118条要求监事会成员中应当包括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其中职工代表的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一。监事会中的职工代表由公司职工通过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大会或者其他形式民主选举产生。

(3)保护职工利益。《公司法》第17条规定:”公司必须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依法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加强劳动保护,实现安全生产。’第18条规定:”《公司法》明文要求公司执行国家有关劳动保护的规定,保护职工的安全、健康、劳动和获得报酬的权利。”

2.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

(1)总则规定。《公司法》第1条将保护债权人的权益列为公司法立法的宗旨之一。

(2)《公司法》第77条、第174条、第176条对公司合并、分立中债权人保护问题做出了实体和程序规定。第178条、第184条对公司减资和清算中债权人保护程序做出了规定。

(3)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公司法》第20条规定:”公司股东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东权利,不得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公司或者其他股东的利益;不得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

〔三)((公司法》有关公司社会责任的规定存在的问题

1对职工利益的保护方面。

(1)职工代表大会没有具体规定。《公司法》对职工代表大会的法律地位没有做出规定,在现代企业中职工代表大会的基本职能渐渐被董事会、监事会取代,仅剩下建议权,职工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参与管理己经名存实亡。

(2)职工参与制度弹性过大、可操作性不强。《公司法》对两类国有公司的职工董事制度是强制性规定,而对于众多的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职工董事的态度是”可以”,是非强制的。这种职工参与制度与公司的所有制形式相关联,会造成对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职工的保护力度不同,非国有企业的职工无缘董事会。

(3)法律责任缺失。《公司法》在职工权益保护上有很大突破,但仍然是以”股东利益至上”为立法价值取向。公司董事、监事滥用权力损害公司利益时,股东有代表诉讼制度来维护公司利益。当股东利益受到侵害时,股东可以直接提起诉讼。《公司法》第148条关于董事、监事忠实勤勉义务的规定也主要是对股东利益的保护。对职工参与公司治理权利受到侵害的法律责任没有规定,职工也没有参与管理权受到侵害时的诉讼制度。

2.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方面。保护力度不够,((公司法))第1条、第20条、第174条、第178条、第184条、第186条、第190条第三款、第205条等形成了对债权人权益的保护制度,但这些规定都是事后保护,是在债权人的利益将面临损害时的保护措施。债权人不能介入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其利益在企业的经营决策过程中无法得到体现。

三、完善职工参与制,强化公司社会责任

借鉴国外经验,立足我国实际,对我国的职工参与制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以强化公司社会责任:

1.完善公司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1)明确职工代表大会的法律地位。可以将其定位为职工的表意机关,是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合议机构与基本形式,是职工的最高权力机构。

(2)协调职工代表大会与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关系。凡持股的职工既是股东会的成员,也是职工代表大会成员,有职代会选举职工代表参加股东大会。职代会选举法定的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代表参与董事会、监事会,职工董事、监事与其他董事、监事享有同等的权利。

2.完善职工董事、监事制度.

(1)不以公司所有制形式作为职工参与董事会程度不同的标准凡是职工人数达到一定标准的公司都应统一实行职工董事、监事制度。

(2)明确规定公司董事会中职工代表所占比例。我国《公司法》中明确规定监事会中职工代表不少于三分之一。对职工董事也应做出明确规定。

(3)在股东人数较少或规模较小而不设监事会的有限责任公司中,应保证至少有一名职工监事。

(4)强化监事会职权,增强其独立性。可以将监事会界定为低于股东大会但高于董事会的权力机关,真正起到监督和控制管理的作用。目前我国引入的独立董事制度难以发挥作用。《公司法》可以明确规定由监事会提名、聘任独立董事,使监事会和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中真正起到“双保险”的作用。

(5)增强职工董事、监事的职责。职工董事、监事应及时地向职工和工会反馈董事会、监事会对重大议案的审议情况,定期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定期接待职工来访、接受职工的质询和咨询。

3落实相关法律责任。

(1)当公司董事、高管利用职权侵犯职工权益时,必须承担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

(2)公司不得因职工董事、监事履行职务而解除劳动合同,否则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3)违反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应当经过职工代表大会审议、表决而未经其审议即做出的行为无效。赋予职工代表向法院请求行为无效、撤销行为的诉讼权利。

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篇4

【关键词】社会责任内涵;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单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财务目标的企业行为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社会责任正在成为政府、学者和企业日益关注的焦点。三鹿毒奶粉事件后,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状况尤为关注,因此科学、客观地评价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绩效显得尤为迫切。

企业社会责任是在企业经济实力所能承担的范围内,通过各种制度或行为对社会和相关利益群体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目的是保证这些群体的正当利益和可持续发展,这些相关利益群体包括股东及债权人、政府、消费者、所在社区及公益性、员工。行为或制度包括法律、法规等强制性的,也包括一些自愿的行为。

一、企业社会责任包含的内容及履行绩效评价指标

(一)对股东及债权人的社会责任内容及履行绩效评价指标

根据“受托责任观”企业对股东的责任主要体现在让其资产保值增值,对债权人的责任体现在保障偿还借款本金及利息,将企业的偿债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由于上市公司往往是大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工具,而中小股东处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尴尬境地,特别是近年来上市企业披露虚假信息或者隐瞒信息严重侵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因此构建如下指标:净资产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披露虚假信息或隐瞒信息被公开谴责次数。(见表1)

(二)对政府的社会责任内容及履行绩效评价指标

随着社会的进步,政府对企业承担着服务和监督的责任。企业要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这是企业对政府应履行的基本责任。具体而言,作为企业,首先要自觉纳税,不偷税漏税、非法避税、不生产仿冒伪劣产品、不违章作业。其次,积极响应国家的各种宏观调控政策。因此企业对政府的责任主要体现在遵纪守法,特别是与企业息息相关的税法,保障国库收入。构建如下指标:资产纳税率、税款上缴率、罚项支出比率、税收增长率。(见表2)

(三)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内容及履行绩效评价指标

消费者是企业产品的购买者、享用者,因此企业对消费者的首要责任就是保证提供的产品是安全可靠的。若企业提供的产品对消费者的身体具有损害或者存在安全隐患,则消费者可就此提讼,要求赔偿。其次企业对消费者责任体现在消费者具有知情权。要求企业在对产品进行宣传时,不能夸大产品的功效,更不能对产品的不足之处进行隐瞒或者只字不提,否则就是严重不负责任的表现。因此对消费者的责任首先体现在产品质量要符合相关的规定。其次是客户对其相关服务要满意。构建如下指标:客户满意度,产品质量不合格曝光次数。(见表3)

(四)对所在社区、公益性社会责任内容及履行绩效评价指标

企业作为社区的一部分,必须对所在社区的居民、环境等方面负一定的责任。如应当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居民收入。此外企业的生产经营可能会影响所在社区的环境,如排放污水、废气,产生噪音,泄露有害物质,引发地质灾害等危害居民生活的行为。因此企业应当对所在社区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企业对社会公益活动所负的责任最为广泛,同时这种责任也是基于传统道德意义上的社会责任。公益活动的内容包括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知识传播、公共福利等等,因此企业对所在社区及公益性的责任体现在环境保护及企业相关的公益性捐助。构建如下指标:捐赠收入比率;单位营业利润资源消耗率;成本降低率;环保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见表4)

(五)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内容及履行绩效评价指标

企业对员工的责任可以归纳为:基本保障责任、就业教育责任、参与管理责任。基本保障责任是指企业要为员工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不应以为员工提供工作为由损害员工身体、心理的健康。就业教育责任是指企业要为员工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升迁机会和受教育、培训的机会,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参与管理责任是指企业要为员工提供一定的参与企业管理的渠道。因此对员工的责任首先体现在员工安全要有一定的保障,其次要投入经费保证员工拥有再学习的机会。因此构建如下指标:员工教育、培训经费占销售收入比例、员工安全事故发生次数、福利及劳保费用占收入比重。(见表5)

二、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绩效评价体系设计

根据对社会责任履行绩效评价的分析,多级递阶层次结构的最高层为社会责任履行度,中间层从股东及债权人、政府、消费者、所在社区及公益性、员工五个方面出发,以五个方面所构建的指标作为方案层。

本文表1-表5中对社会责任履行度(a)的影响程度指标主要来自问道网(),通过对乳制品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问卷调查发现,乳制品企业应当承担责任的群体中,依据其重要程度依次排序,分别是顾客、员工、环境保护、社区、企业股东、政府等。此外,参考了《2010年3.15中国婴童行业社会责任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发现产品质量合格仍旧是社会责任领先企业的最主要体现。

本文采用方根法,为了保证应用aHp得到的结果基本合理,须进行一致性检验。定义一致性指标为Ci=,当判断完全一致时,有λmax=n,此时Ci=0。Ci值越大,一致性越差。但随着n的增加,判断误差就会增加,因此引入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见表6),用更合理的随机一致性指标CR=Ci/Ri来判断一致性。一般情况下,当CR≤0.1时,判断矩阵具有一致性。根据表7-表12所示,所有判断矩阵CR

在计算了各级要素的相对重要度之后,即可从最上级开始,自上而下地求出各级要素关于系统总体的综合重要度(见表13),即进行层次总排序。

对目标Z总排序进行一致性检验:Ci总=Cii=0.0071,Ri总=Rii=0.3803,CR总=Ci总/Ri总=0.0071/0.3803

=0.01867

确定各指标(C1-C18)的权重后,便可以对各个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状况进行评价,评价函数为:Zu=aBjβBj,其中aBj是第j项指标对应的组合权重系数,βBj是第j项指标各个企业的数值或评分。依据上述模型对乳制品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绩效作出评价。

【参考文献】

[1]赵杨,孔祥纬.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分项评价模式[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48-55.

[2]路秀平,任会来.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现实选择[J].会计之友,2010(12):87-88.

[3]刘文纲,梁征伟,唐立军.我国零售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构建[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17.

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篇5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消费者支持;消费者抵制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国际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越来越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对消费者态度与行为影响的研究也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研究显示,消费者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关心的。国内外的实证研究表明,企业社会责任对消费者的购买意向确实存在显著影响。但是,对企业社会责任在消费者层面的影响机制、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心理反应等方面的研究十分有限。本文响应maignan等学者的观点,通过网络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根据Carroll(1979)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框架,构建企业社会责任四维度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以探索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期望的不同维度对消费者支持及抵制的影响。

一、模型与假设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简称CSR)的第一次行动被认为是1790年英国消费者抵制东印度公司使用奴隶来生产糖。1924年美国学者谢尔顿第一次从学术角度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此后许多学者和机构从不同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做了定义和诠释。由于学者们对企业社会责任存在各种不同的定义,因此企业社会责任也被划分为多种不同的维度。Carroll(1979,p.500)提出一个企业必须承担四种主要的责任,包括“在一定时期,社会对组织在经济、法律、伦理和自由决定方面的期望”。从文化和意识形态看,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责任的要求更类似于强调福利主义的欧洲,即消费者更关心企业的公益、伦理和法律方面的责任。由此,提出以下假设:H1:中国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期望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公益责任四个维度,其中对公益责任、伦理责任和法律责任的期望要大于经济责任的期望。

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信念和期望是消费者支持的前置变量。消费者支持包括正面的消费者态度和购买意图、积极的购买行为、消费者忠诚和正面的口碑宣传等内容。我们推论消费者对企业公益、伦理、法律和经济责任的期望正向影响消费者对具有社会责任企业的支持。有如下假设:

H2a:消费者对企业公益责任的期望越高,对具有社会责任企业的支持越强。

H2b:消费者对企业伦理责任的期望越高,对具有社会责任企业的支持越强。

H2c:消费者对企业法律责任的期望越高,对具有社会责任企业的支持越强。

H2d:消费者对企业经济责任的期望越高,对具有社会责任企业的支持越强。

消费者除了通过以购买或劝说他人购买具有社会责任企业产品这种积极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社会责任的关心,也会通过抵制这种消极方式来惩罚那些不具有社会责任的企业。消费者对企业公益责任、企业伦理责任、企业法律责任、企业经济责任的期望与消费者抵制的相关关系我们做以下假设:

图1消费者的企业社会责任期望对支持与抵制行为的影响模型

H3a:消费者对企业公益责任的期望越高,对不具有社会责任企业的抵制越强。

H3b:消费者对企业伦理责任的期望越高,对不具有社会责任企业的抵制越强。

H3c:消费者对企业法律责任的期望越高,对不具有社会责任企业的抵制越强。

H3d:消费者对企业经济责任的期望越高,对不具有社会责任企业的抵制越弱。

最后,我们在图1中提出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期望对消费者支持和抵制行为的关系模型。

二、研究方法

1.变量的测量

企业社会责任期望的测量参考maignan(2001)的量表,然后对量表中的题项进行一致性和代表性的检查,过滤掉题项库中的大部分重叠的题项。对消费者支持和抵制的测量参考Creyer和RossJr(1997)的量表。在获得初始量表后,我们选择某高校管理和营销专业大四学生进行预测试(n=148)。经过信度分析,最后获得15个题项用于测量企业社会责任的四个维度(15个题项:a1以盈利能力作为衡量企业的标准,a2更多地考虑股东的利益,a3以关注企业盈利为主,a4为了盈利而开展经营活动,B1严格遵守法律的规定,B2只做法律明确规定的事,B3在任何情况下都遵守法律、法规,C1盈利前先考虑公众、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利益,C2即使牺牲企业的经济效率,也不违背商业道德,C3先满足商业德道标准的要求,再考虑盈利的增长,C4在用工、招聘中提供平等机会,C5不做虚假和误导消费者的广告,D1帮助社会弱势群体,D2捐助慈善事业,D3参与社会、社区公益活动。四个维度: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公益责任。)所有题项的测量都采取7点利克特量表(从“强烈反对”到“非常同意”)。企业社会责任四个维度的预测试信度分析结果为:经济责任(α=0.915),法律责任(α=0.791),伦理责任(α=0.862),公益责任(α=0.901)。消费者支持和抵制的预测试信度分析结果为:支持(α=0.819),抵制(α=0.822)。

2.数据收集

我们将通过预测试修改后的量表置于互联网上。为了获得足够的调查样本,我们将问卷的链接地址于两所大学校园网和几家门户网站有关社会问题的论坛上。经过两个月的数据收集(从2008年9月至2008年11月),我们获得有效样本472份。从样本的构成看,网络调查取得的样本,年龄更年轻,受教育程度更高。另外,我们对学生样本和非学生样本在各构念上的得分均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构念的均值在两个子样本之间都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最后,我们检查构念间的关系是否因单一问卷测量全部构念所产生的共同方法偏差而被夸大。对所有题项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抽取的第一个因子没有解释方差中的大部分,同时在未旋转的因子结构中也不存在一般因子,因此,排除共同方法偏差对研究结果造成较大干扰的可能。

三、结果分析

1.企业社会责任四维度模型

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四个维度的重要程度认识不同。表1中我们给出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各维度期望的均值,在7点利克利量表测量中,除了经济责任期望低于3.5外,其他责任期望都高于5。配对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与企业的经济责任相比,消费者更关注公益责任(t=43.98,p

2.企业社会责任不同维度期望对消费者支持与抵制的效应

根据前面的研究结论,我们进一步分析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四个维度的期望对消费者支持和抵制行为的影响。以消费者对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公益责任的期望为自变量,消费者对具有社会责任企业的支持和不具有社会责任企业的抵制为因变量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首先,对测量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测量的信度和效度。测量模型的整体拟合指标为:χ2=328.08(df=174,χ2/df=1.88,p

注:所有标准化因子载荷的t值在α=0.001的水平显著。

表2中,所有潜变量的Cronbach’sα值都大于0.7,建构信度(ConstructReliability,CR)大于0.7,显示测量具有很好的信度。各观测变量与对应潜变量的标准化因子载荷(λ)都远大于0.4的临界值,并且其t值显著(p<0.001),表明测量具有聚敛效度。而且,平均方差抽取量(aVe)都大于0.5,表明测量的聚敛效度较好。最后,我们检查测量的判别效度(DiscriminantValidity)。从表3可以发现,每一个潜变量的aVe的平方根都大于它与其他潜变量的相关系数。因此各潜变量具有较好的判别效度。

注:对角线上的数值为aVe的平方根,对角线下的数值为构念间相关系数。

对研究模型进行结构模型分析。图2报告了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其中模型拟合指标为:χ2=386.55(df=175,χ2/df=2.21,p<0.01),GFi=0.93,CFi=0.98,nnFi=0.97,RmSea=0.051,模型对数据拟合较好。

*表示p

**表示p

注:虚线表示未被验证的假设路径

图2实证数据拟合的结构方程模型

从图2中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系数看,企业社会责任的慈善维度和伦理维度显著正向影响消费者对社会责任企业的支持,支持H1a和H1b。这一结论与以往企业社会责任对消费者支持的研究结论一致。mohr和webb(2005)操控环境和慈善事业两个领域的企业社会责任发现,在这两个领域的企业社会责任对消费者对企业评价和购买意愿产生积极影响。Brown和Dacin(1997)从企业捐赠和员工参与社区志愿活动两个领域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也发现,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使消费者对企业和产品评价更高。但企业社会责任法律维度和经济维度的期望对消费者的支持影响不显著(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06和0.08,t=0.83和1.44,p>0.1)。因此,不支持H2c和H2d。这说明,企业满足消费者对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的期望并不能使企业因此而获得消费者的支持。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作为企业的基础责任,是消费者对企业的最低要求。企业还得在慈善和伦理两个更高维度的责任上满足消费者的期望才能获得消费者的支持。

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慈善维度、伦理维度和法律维度的期望显著地正向影响消费者对不具有社会责任企业的抵制,支持H3a、H3b和H3c。企业在慈善、伦理和法律责任上的缺失引起消费者对企业行为的不满,这种不满甚至愤怒的情绪使消费者采取抵制的行为来惩罚那些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或者促使企业做出改变。结构模型也表明,法律责任的期望对消费者的抵制的效应最大(标准化路径系数:0.28,t=4.44,p<0.01)。法律作为社会行为的准绳,是道德的底线,企业的违法行为直接损害企业相关者和社会的利益,因此最容易招致消费者的抵制。。消费者对企业经济责任的期望负向影响消费者的抵制(标准化路径系数:-0.14,t=-2.78,p<0.01),支持H3d。消费者对企业经济责任的期望会弱化消费者的抵制。经济责任的期望使消费者将企业的利益合理化。企业利益的合理化和正当性会降低消费者对企业不道德行为的抵制[5]。并且,对企业的抵制会损害企业的经济利益,这也与消费者对企业经济责任的期望相抵触,促使消费者不愿对不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采取抵制。

四、研究结论与意义

1.结论

我们的研究探讨了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期望如何影响消费者的支持与抵制行为。企业社会责任不同维度期望对消费者的支持和抵制存在非对称影响。抵制不是支持的对立面,消费者不抵制并不意味着消费者支持,而消费者不支持也不意味着消费者一定抵制。在我们的研究中,公益责任和伦理责任显著正向影响消费者对社会责任企业的支持,但没有发现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对消费者支持的作用。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最基础责任是包括消费者在内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最低要求,企业只有在满足更高层次的伦理和慈善维度期望时,才能赢得消费者对企业的支持。法律责任期望的满足虽然不会使企业赢得消费者的支持,但是法律责任期望的不满足却会导致消费者的抵制。相对于伦理责任和公益责任,法律责任对消费者抵制的正效应最强。但是,经济责任期望却与消费者的抵制负相关。抵制对企业经济利益的伤害与消费者对企业经济责任期望的冲突使消费者对企业不道德行为面临两难的选择,企业逐利的合理性也削弱消费者的抵制行为。

2.研究的理论意义

消费者企业社会责任期望维度对消费者支持与抵制存在非对称影响。企业的伦理责任与公益责任对消费者的支持有显著影响,而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对消费者的支持作用在统计上并不显著。学者们在探讨企业社会责任对消费者支持和企业声誉的作用时,将企业社会责任限定于伦理与慈善维度,并没有考虑法律与经济责任的作用。我们的研究有助于在理论上更清晰地认识不同维度的社会责任期望对消费者支持的不同作用。

最后,我们将消费者的抵制行为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结果变量纳入模型,结果表明法律责任对消费者抵制的正向影响最大,而经济责任负向影响消费者的抵制。现有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很少考虑消费者的抵制。我们的研究有助于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对消费者抵制的影响,弥补现有文献在这方面的不足。

3.管理实践意义

在实践上,公司营销的主要内容是审视和实现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期望和利益。因此,公司营销管理者必须在企业活动的所有层面考虑社会和道德要求以及企业在社会中的角色。企业社会责任作为公司营销的工具和提高企业长期绩效的战略,需要管理者在开展公司营销或社会营销时引起高度重视。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作为企业生存的基础,企业必须满足。虽然这两个维度的责任不一定会给企业带来消费者支持的回报,但是它们的缺失可能受到消费者抵制的惩罚。另一方面,企业只有满足伦理责任和公益责任这两种非强制性和自愿的责任才能有助于赢得消费者的支持,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提高企业的声誉。因此,企业为了从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中获益需要重视伦理和公益的责任。

值得企业注意的是,伦理和公益导向的企业行为使消费者对企业评价更积极,从而获得消费者支持和回报,有助于企业建立竞争优势。实现利益相关者的伦理和公益的期望不仅不会带来企业利润的减少,而且可以促进企业财务绩效的提高,同时也对社会作出贡献。

总之,企业在对利益相关者进行管理时,应该以企业社会责任为基础,构建组织哲学。同时企业社会责任应该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企业的日常行为,并为企业全体员工所接受。

4.研究局限和研究方向

我们的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首先,我们的研究在测量消费者的企业社会责任期望和支持与抵制时,没有控制社会期许(SocialDesirability)的偏差。虽然我们基于网络测验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期望偏差、观察偏差和反应偏差,但是在未来的研究中,还可以进一步通过模拟一个具体或更真实的购买情境来减少社会期许的偏差,而不是从整体上测量消费者的态度和意愿。

其次,网络测验的样本与总体的人口统计指标相比较,在年龄上更年轻,教育程度上更高。样本代表性的局限使得结论的普遍性和推广性仍有待进一步检验。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通过与我国人口统计指标一致的样本来考查企业社会责任的维度以及消费者对不同维度期望的反应。同时,还可以考察其他利益相关者如政府、非盈利组织、社会其他利益团体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期望和反应。

第三,消费者对具有社会责任企业的支持和不具有社会责任企业的抵制还受其它因素的影响,如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知晓程度,企业社会责任的信念,购买时是否考虑企业社会责任、是否可以比较容易地在相同品类产品中选择具有社会责任的竞争者以及消费者抵制的成本。未来对企业社会责任后果变量的研究可以将这些因素纳入分析。

参考文献:

[1]mohr,L.a.,webb,D.J.theeffectsof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andpriceonConsumerResponses[J].JournalofConsumeraffairs,2005,39(1):121-147.

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篇6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理论;aHp-熵值法

中图分类号:F32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17)02-0142-10

一、问题的提出

合作社基于人的合作,根植于本土,秉承道德r值观和原则,不仅对世界经济发展有显著影响,还能加快民主进程、推进社会融合、保护生态环境,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具有独特作用[1]。随着合作社功能的逐步完善,学者们逐渐将合作社纳入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以下简称CSR)的讨论范围。相较于其他组织类型而言,合作社的所有者、管理者、受益者相同,因此通常被认为更能关注其利益相关者,社会责任对合作社来说比资本所有制企业更加重要[2-3]。

现阶段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着产权不清晰、利益机制不完善、成员异质性较强、经营管理普遍缺乏规范性等问题,合作社社会责任表现差异显著。部分合作社在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的带领下,经营往往偏重“营利性”,但是随着农民民主意识的提高,农村具有企业家奉献精神的“能人”的不断涌现,合作社的“社会性”日益凸显。少数合作社在提销服务之外,还积极参与农村公共服务,例如出资修建基础设施、娱乐健身设备,举办社区文化娱乐活动(如创办图书阅览室、开设女红、礼仪培训课堂等),为残疾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家庭提供免费或优惠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服务等,这些行为与CSR理念不谋而合。

国内学者关于CSR的研究,大多是针对以资本联结为主的经济组织开展的,而对于以劳动联结为主或以劳动联结与资本联结相结合的经济组织鲜有涉及。合作社作为联结“资本(出资)”和“劳动(惠顾)”双重因素的典型组织,它的社会责任与CSR有何区别?合作社履行社会责任的驱动力是什么?怎样评价合作社社会责任表现等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回答。本文基于CSR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结合现阶段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际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为完善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评价体系、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一)CSR概念相关研究回顾

从内涵角度来看,狭义的CSR观认为CSR是自愿履行的,不受法律、合约和规章制度的约束[4];CSR应以“经济牺牲”为代价[5];其强调结果,而非行为过程[6]。广义的CSR观认为,CSR可以是自愿履行的,也可以是非自愿的[7]1,其行为与企业财务绩效正相关,能够给企业树立更好的市场形象、带来持续的竞争力[8-9]。

从外延角度来看,“哪些是企业最重要的责任”的问题并没有统一的结论。狭义的CSR观认为有效利用资源增加经济利益是企业唯一的责任[10]。与此观点截然相反的是,有些学者认为经济责任以外的责任才能称之为CSR。例如,Fenwick[11]认为CSR是指在公平的履行商业准则之外,为了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12],狭义的CSR观认为企业只对股东负责,或只对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承担的负责才能被称为社会责任[7]。随着CSR理论的延伸和发展,更多的学者倾向于赞同广义的CSR观。Carroll[13]构建了一个含有经济、法律、道德、慈善的“四责任模型”,被学术界广泛应用。windsor[14]将环境层面纳入CSR体系,并指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CSR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广义的CSR是指企业对所有界定清晰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所承担的责任[15]。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在不同时间阶段和背景下对企业的影响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对利益相关者身份的识别是一个连续的过程[16]。

(二)合作社社会责任相关研究回顾

1.国外相关研究。合作社社会责任是CSR的延伸,国外在该方面研究起步较早且比较成熟,本文着重对合作社社会责任的概念、维度、原则与CSR的契合、评价指标体系等国外相关研究进行回顾。

第一,合作社社会责任概念、维度。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经济”和“社会”的双重属性,其经营目标与资本所有制企业最大的不同在于合作社不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是通过为其成员提品和服务促进成员利益的提高,满足其成员和社区的经济、社会目标。合作社在创造价值时要考虑个体和集体双重维度,使成员获得经济收益的同时,社会效益和精神层次的需求也得到相应的提升和满足[17]。Uski[18]根据对芬兰零售合作组织Sgroup的调查分析,认为区域合作社社会责任主要包括区域责任、环境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区域责任是核心维度。合作社是以利益相关者利益为基准的组织[19]。悉尼信用社将合作社社会责任定义为:“合作社在寻求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时,注意平衡合作社与社员、雇员、社区、合作部门和环境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

第二,合作社原则、价值观与CSR理念的契合。社会责任是合作社哲学中的精髓,这些被合作社原则和价值观很好的阐述了。国际合作社联盟(internationalCooperativealliance,以下简称iCa)通过的《关于合作社界定的声明》中阐述了合作社应该坚持的“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民主管理、成员经济参与、自治与独立、教育、培训与信息、合作社之间的合作以及关怀社区”的基本原则,以及“自助、自担风险、民主、平等、公平与团结、诚信、开放、社会责任与关怀他人”的价值观。合作社的原则和价值观是区分合作社和其他形式的公司的一个独特的意识形态框架,是维持合作社“社会性”的精髓[20]。合作社的“社会性”不能被忽略,否则,合作社优于企业的竞争优势也会随着合作社社会性的泯灭而消失殆尽[21]。合作社原则和价值观与CSR理念高度契合,是维持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22]。

第三,合作社社会责任评价指标研究。为了能够清晰的展现合作社社会责任的对象,许多学者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评价合作社的社会责任。另外,基于合作社原则、可持续发展观来构建合作社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也是常见的方法。Giacomini[23]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根据合作社对员工、社员、供应商、公共机构、社区和环境的社会责任选取指标。2004年4月英国国家合作社可持续发展商业中心根据合作社原则设计合作社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具体包括:成员的经济参与、成员民主参与、员工和成员的培训和教育、员工受伤和缺勤率、员工特征、民族冲突、消费者满意度、考虑采购和投资决策的伦理问题、社区投资、二氧化碳排放量、废物回收比例。欧洲合作协会公共体描述了消费合作社社会责任的七个维度,分别为:人、产品、原则、环境、社区、民主和发展,为合作社社会责任的评价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2.国内相关研究。我国学者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责任的研究起步较晚。已有研究从合作社的性质、原则、价值观与CSR的契合等视角论证合作社社会责任的合理性[24-25];暮献魃缇营的外部性、合作社的异化、内部双重委托问题等视角论证合作社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性[26];从合作社社会责任的内部效应和特殊功能与制度安排视角论证合作社社会责任的可行性[27-28]。但是已有研究缺乏对合作社社会责任内涵与外延的廓清,对责任主体的界定不一,对狭义和广义的社会责任概念不加以区分。

我国学者对合作社社会责任的评价研究仍停留在定性研究阶段。李长健[29]根据合作社对职工、消费者、投资人与债权人、社区的社会责任设计指标体系,其中职工层面包括管理制度、工资奖金、改善劳动条件、丰富文化生活;消费者层面包括优质产品、社会服务;投资、债权人层面包括合作民主、投资回报率;社区层面包括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社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法律建设。李长健构建的合作社社会责任指标评价体系较为全面,但没有进行指标权重计算与实证检验,没有区分利益相关者的重要程度。赵佳荣[30]基于三重盈余理论设计出一套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环保的合作社绩效评价体系,利用aHp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对10家合作社进行社会绩效水平测度,验证了指标的适用性,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是全是结果性指标,忽略了社会责任行为和过程的指标,另外指标体系没有体现出合作社对“人”的关怀,因此还有待于完善。

本文吸取了上述研究的经验教训,有选择地参考国内外研究成果,结合现阶段我国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与种植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选择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以确保指标体系的完备性、科学性与适用性。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责任范畴、特殊性及驱动力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责任范畴界定

本文赞同广义的CSR观,从内涵上来讲,CSR不一定都是自愿履行的,不应以“经济牺牲”为前提,它应是一个涵盖原则、行为过程和结果的整体。从外延上来讲,CSR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也包括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是一种广义的责任。本文根据广义的CSR观,结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特殊产权和利益机制,对其社会责任范畴作出界定。

1.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基于上述观点,将现阶段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责任定义为:在一定社会时期内,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其利益相关者所负有的保护和促进其利益实现的义务。就现阶段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而言,主要利益相关者包括社员、雇员、消费者、债权人、商业伙伴、政府、自然环境和社区。因此,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内部利益相关者(社员、雇员)的社会责任可以表现为规范发展、遵守合作社质性规定、努力提高社员和雇员的生产及生活水平;对外部利益相关者(消费者、债权人、商业伙伴、政府、社区等)的社会责任可以体现为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诚信经营、协助政府贯彻实施公共政策、根据自身能力参与农村区域社会公共事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文化教育、慈善事业)等。

从内涵来讲,首先,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责任行为可以是自愿的,也可以是在外部压力下不得已而为之。其次,合作社社会责任的履行不以“牺牲经济利益”为前提,社会责任行为有利于增加社会资本,提高竞争力。再次,不能以是否“圆满完成”社会责任目标来判断合作社的社会责任水平。在合作社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中,既要有“结果性”指标,也要有反映“原则”“行为过程”的指标。

从外延上来讲,合作社对其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内容包括经济、法律、伦理和慈善责任四个方面。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在每个生命周期阶段,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重视程度不同;对经济、法律、伦理、慈善责任等不同层次社会责任的履行能力不同。

2.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责任的特殊性。合作社的产权、治理方式和利益分配机制有别于企业,因此合作社的社会责任也具有特殊性,具体如下:

第一,基本社会责任――服务于社员。资本所有制企业是“资本”的联结,以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经营宗旨。农民专业合作社先是“人”的联结,然后才是“资本”的联结。合作社以为社员服务为宗旨,把农户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因此,合作社社会责任与CSR最大区别在于:CSR的基本责任是对股东承担经济责任[31],而合作社社会责任的底线是为社员提供服务。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独特的分配原则(以惠顾额分配为主,资本分配为辅),盈余的60%以上必须按照社员的惠顾额返还给社员。而资本所有制经济组织在分配利润的时候,是完全按照股份金额分配的,谁股金份额大,谁的剩余索取权就大。因此,区分企业对股东的经济责任和合作社对社员的经济责任的质的规定性为:合作社应该在资本报酬有限的基础上提高社员收益,在为社员提供服务的基础上履行更高层次的社会责任。

第二,社会责任区域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责任具有区域性,区域内的利益相关者们影响着合作社的命运[32]。对于企业来说,CSR并不受制于地域上的约束,尤其是高层次的伦理、道德层面的社会责任。通过大量的CSR报告可以看出,许多大型企业致力于自然灾害救援、减少饥饿与贫困等全国性乃至世界性问题。合作社的盈利能力和生产经营的区域约束决定了合作社社会责任的边界往往以社区为界限。iCa对合作社“关心社区”原则规定:合作社通过其社员认可的政策,为社区的持续发展效劳[20]。超出社区范围以外的社会责任,尤其是道德、慈善责任可能超越了目前合作社的能力与社员认知范畴。因此,现阶段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责任往往呈现出区域性。

第三,外部任内化。与企业相比,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责任在很大程度上是内化的,主要体现在责任对象的内化和责任实现方式的内化。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各个利益相关者在身份上具有一定的重合性[3]118。根据不同的利益相关者,CSR较为普遍地分为内部责任(指对投资者、雇员的责任)和外部责任(指对消费者、供应商、经销商、自然环境等的责任)。对于合作社来说,社员是合作社的所有者,是合作社服务的消费者或使用者,但也可能是合作社的雇员或为合作社提供初级农产品的供应者。另一方面,有些外部社会责任是通过内部社会责任来实现的。例如,环境友好型合作社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也是通过对社员的培训、农资使用规范性的控制、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使用等环节实现的。而企业的股东、管理者、雇员和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是独立、分离的,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有明确的界限。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责任驱动力

合作社通过CSR行为有利于增加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这就是合作社CSR驱动力的来源。合作社是互经济组织,对内不以盈利为目的,社会责任行为势必会对股本积累和盈余分配产生影响。但是,合作社通过社会责任行为与当地建立非正式的社交网络,促进信任关系的产生,有利于增加社会资本,降低机会主义行为和交易成本,促进信息传递、合作和交流,获得竞争优势,同时也为合作社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33]。合作社往往由地缘、业缘接近的农户组成,是一个“熟人社会”或“半熟人社会”,在这种人格化的关系网络中,合作社社会责任行为有很高的边际收益。合作社的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可以给合作社带来竞争力,获得竞争优势的合作社则更有能力履行社会责任,从而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见图1)。总的来说合作社有增加社会资本的需求和能力,社会资本的增加会给合作社带来竞争优势,而社会责任是合作社增加社会资本的途径和手段。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构建、应用与验证

(一)评价指标设计

根据前文对合作社社会责任内涵、外延的讨论,参考合作社的原则、价值观和已有研究成果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所选指标范围包括合作社对利益相关者的经济、法律、伦理和慈善责任四个方面的内容。指标体系由总目标层a(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责任)、分目标层B(对各个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见表1)、准则层C(对分目标层的分解)、措施层D组成(对准则层的实施)。

(二)数据处理与权重确定

1.样本选择与标准化处理。由于统计部门对合作社数据统计十分有限,本文采用调研数据对评价体系进行运用。2014年12月,2015年7月、8月、12月,选择陕西省渭南、西安、咸阳、宝鸡、铜川、汉中6个市25个县;山西省运城、临汾的10个县;河南省平顶山、三门峡、洛阳、商丘、漯河5个市20个县为调查地,共调查农民专业合作社452家。为确保调研数据准确性,采用一对一访问的方式填写问卷,共获得452份理事长问卷。由于不同专业类型的合作社在社会责任评价指标选取上无法统一,因此剔除养殖类和农机类合作社问卷及其他无效问卷共54份,剩余有效问卷398份,其中示范社数量占样本总量的82.3%。

根据具体实施和计量方法,对实施层的指标进行量化计算。样本数为m=398,措施层的指标个数为n=48,初始数据矩阵为U=(Uij)m×n。为了消除数据量纲与数量级的影响,进一步将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的标准化矩阵X=(Xij)m×n,标准化方式如式(1)所示。将指标值后加一个微小值,防止后续计算中出现分母为0以及熵值计算过程中取对数的情况。

2.权重确定。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在确定指标权重时将层次分析法(aHp)与熵值法相结合。aHp考虑了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决策者的意向和偏好,虽然指标权重的排序往往具有较高的合理性,但无法克服主观随意性较大的缺陷。用熵值法给指标赋权可以避免各评价指标权重的人为因素干扰,确保所建立的指标能反映绝大部分的原始信息。但熵值法不能反映专家的知识和经验以及决策者的意见。在综合分析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后,本文使用熵值改进aHp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相关文献对具体指标与计算方法已多有阐释,此处不再赘述。利用aHp法确定的综合权重见表2中waHp列,使用熵值法改进的综合权重见表2中wi列。

(三)评价结果分析与适用性检验

1.评价结果分析。本文对39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aHp-熵值法综合评分计算,样本合作社社会责任综合值得分在0至1之间,最低分为0.1606,最高分为0.8175,均值为0.2636,标准差为0.1691。得分最高的吉县朝晖果业专业合作社是一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合作社,在吉县柏山寺乡和东城乡建立有机苹果基地,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畜、沼、果”循环农业;推广绿色营销,在市场调查、农产品开发、产品定价、促销活动等整个过程中,都以维护生态平衡,重视环保的“绿色理念”为指导,经常组织农民到基地观摩学习,提升农民发展绿色经济的意识和能力,使合作社的发展与消费者和社会的利益相一致。

分析各个利益相关者层面的社会责任得分(见表3)可知,398家种植类样本合作社对各个利益相关者社会责任平均得分及排名为:社员(0.0679)、社区(0.0532)、商业伙伴(0.0372)、消费者(0.0351)、自然环境(0.0286)、雇员(0.0186)、债权人(0.0142)、政府(0.0084)。说明现阶段样本合作社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是社员,这与合作社的经营宗旨一致。合作社对自然环境、债权人、政府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重视程度不高。合作社的雇员大多是季节性雇工,因此雇员层面社会责任平均得分较低。合作社对政府层面社会责任平均得分最低,说明样本合作社还没有成长到能够协助政府履行农村公共服务职能的阶段,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政府的扶持。

分析合作社Ω鞲隼益相关者社会责任得分结构可知(见表3):社员层面中社员一体化服务平均得分(0.0269)明显高于其他层面得分,说明现阶段合作社对社员的经济责任关注度最高,而在民主治理、社员发展与关怀层面的表现差强人意,这与现阶段合作社的异质性高、普通社员参与度低,合作社融资能力差、盈利能力不高的现状相符。雇员层面中职业发展层面平均得分远远高于其他层面得分(0.0080),说明样本合作社比较重视雇员的农业生产技术培训,而对于雇员工作环境卫生安全及人文关怀的重视程度有待提升。消费者层面中产品形象与知名度平均得分较低,仅为0.0058,虽然部分合作社通过了绿色、有机和无公害产品认证,但是认证面积大小不同。398家合作社中只有3家合作社产品商标为中国驰名商标,42家为省级著名商标。债权人层面中,偿款付息拉低了债权人层面平均得分(0.0021),由此可见,现阶段合作社盈利能力较差,资本负债率较高。商业伙伴层面中,样本合作社对履行商业法则层面表现较好,而对“社际合作”原则的恪守程度有待提高。政府层面中,配合与协作、技术推广、政府表彰层面的得分普遍较低。自然环境层面中资源利用、环保意识层面的平均得分分别为0.0187、0.0045。398家样本合作社中,有141家从未对社员进行过环保知识培训,合作社在提高农户环保意识方面有待加强。社区层面中社区经济发展、参与社区活动、慈善捐赠的平均得分分别为0.0667、0.0111、0.0035。样本合作社大部分为示范社,具有一定的示范带动相应,在带动社区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表现较好。由于赞助或参与社区活动的受益农户数量更多,许多受访理事长表示更愿意参与、举办社区活动而不是单单捐款、捐物,这与Ruostesaari[19]的研究结果一致。

2.适用性验证。将合作社社会责任各个层面的得分与样本示范等级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合作社对社员、债权人和政府的社会责任对合作社示范等级具有显著影响,且具有极高的解释程度。自然环境和社区的社会责任对示范等级明显不显著,这与政府在评定合作社示范等级时主要考虑其经济效益、法律责任而非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实际情况相符,说明该合作社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同时也说明了示范社的评定体系忽略了环境责任、社区责任等高层次社会责任内容。目前,各地各级政府都以不同形式奖励或补贴示范社,示范社(尤其是部级示范社)有能力也有义务履行部分更高层次的社会责任。因此,本文建议将社区、环境层面的社会责任指标纳入示范等级评定指标体系内,补充完善合作社的评价体系,使补贴、奖励的发放更具合理性和公平性。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研究围绕“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责任评价”这一问题展开,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本文基于广义的CSR观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界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责任的内涵、外延、特殊性以及责任维度。社会责任维度的识别使CSR评价的目标和边界更加清晰,提高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责任评价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2.构建了一个由“总目标层―分目标层―准则层―实施层”的指标评价体系,根据“层次分析法+熵值法”计算指标权重,利用客观修正主观,权重结果更加符合实际。

3.以398家种植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样本,对其进行CSR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结果表明,样本合作社对社员、社区、商业伙伴、消费者的社会责任表现较好;合作社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对我国现行示范社评定体系具有一定的补充完善作用。政府在评定示范社时,也应该考虑其环境责任和社区责任。

(二)管理启示

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责任的履行需要一定的法律、政策和文化环境,是多方合力的结果。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责任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与激励机制。根据前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责任范畴的讨论、评价结果的分析,结合现阶段合作社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管理启示:

1.制定社会责任战略,把握社会责任的“度”。合作社具有“经济”和“社会”的双重属性。不可否认,在合作社的初级发展阶段,“逐利性”是其原始资本积累的内生性表现。合作社是在农户自愿结合的基础上建立的,可谓因“利”而来,如果不能保障基本的盈利能力,最终也会使这种互合作组织因“失利”而散。合作社社会责任具有周期性特征,强迫合作社履行超越其能力范围的社会责任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不利于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因此,合作社需要根据自身发展阶段,制定适当的社会责任战略,把握好合作社社会责任的“度”,使社会责任和盈利能力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内,既不损害具有奉献精神的能人的积极性以及合作社的平稳健康发展,同时又能够促进社会资本的增长和农户福利水平的提高,从而为合作社带来竞争优势,达到多赢局面。

2.完善示范社评定体系。2013年颁布的《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评定及监测暂行办法》提出了国家示范社的试行评定标准,其中并没有囊括对社会责任的要求。本文认为除规范经营、民主管理的指标外,应适当增加环境保护和社区建设等方面的指标。可以考虑将“资源循环利用”“清洁资源能源使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举办文化娱乐活动”等指标纳入现行示范社评定体系,从而促进合作社尤其是示范社社会责任的履行,这也是农村经济进入“经济发展的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化”新常态,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巨大压力与挑战的背景下,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竞争能力,迎接机遇与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契机。

3.引入信息披露制度。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可以帮助公众了解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目前我国还未出台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息披露制度。在398家样本合作社中,仅有2家合作社公布了社会责任报告。可以尝试以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设为前提,创设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责任报告制度,缓解合作社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高合作社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透明度,从而促进社会资本和竞争优势的提升。合作社社会责任报告的颁布也有利于加强利益相关者对合作社的监督。

4.明确合作社监管主体,建立监督与激励机制。目前,我国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监管部门不统一,包括农业局农经科、财政局农经委、工商局市场发展中心等。各个部门对合作社的监督评定机制不同,介入合作社运营程度也不同。有些地区政府部门对合作社的登记注册、运营干预较少,甚至对合作社出资不进行审核,造成“空”“假”合作社冒领财政补贴的现象。有些地区政府机构对合作社的介入过多,导致合作社过分依赖政府的扶持,缺乏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政府部门应做好服务规划者和“守门人”的角色,一方面应明确规定合作社的监管主体,坚持实行动态检测管理机制,尤其是对承建财政扶持项目的合作社,确保项目资金的用途和使用效果。另一方面应重视合作社的区域社会责任,加大对社员生产、生活,社区建设和环境保护关注度较高的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加强对合作社理事长的培训,提高其社会责任意识,对具有奉献精神的村落能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充分发挥其能人效应。

参考文献:

[1]internationalCooperativealliance(iCa).Cooperatives:thepowertoactforaSustainableFuture[eB/oL].[2016-9-5].http://.ar/

[2]tuominentp.theaccumulationofFinancialandSocialCapitalasameanstoachieveaSustainedCompetitiveadvantageforConsumerCooperatives[D].Lappeenranta:LappeenrantaUniversityoftechnology,2013:54-55.

[3]Hingleym.networksinSociallyembeddedLocalFoodSupply:theCaseofRetailerCooperatives[J].JournalofBusinessmarketmanagement,2010,4(3):111-128.

[4]Jonestm.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Revisited,Redefined[J].CaliforniamanagementReview,1980,22(3):59-67.

[5]⒘煜.公司治理与公司社会责任[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66-67.

[6]epsteinem.theCorporateSocialpolicyprocess:BeyondBusinessethics,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andCorporateSocialResponsiveness[J].CaliforniamanagementReview,1987,29(3):99-114.

[7]卢代富.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界说述评[J].现代法学,2001,23(3):137-144.

[8]GovindanK,KannanD,ShankarKm.evaluatingtheDriversof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intheminingindustrywithmulti-criteriaapproach:amulti-Stakeholderperspective[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14(84):214-232.

[9]ReverteC,Gómez-meleroe,Cegarra-navarroJG.theinfluenceof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practicesonorganizationalperformance:evidenceFromeco-responsibleSpanishFirms[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16(112):2870-2884.

[10]Friedmanm.CapitalismandFreedom:Fortiethanniversaryedition[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2002:119-120.

[11]Fenwickt.LearningtopracticeSocialResponsibilityinSmallBusiness:ChallengesandConflicts[J].JournalofGlobalResponsibility,2010,1(1):149-169.

[12]FreemanRe,ReedDL.StockholdersandStakeholders:anewperspectiveonCorporateGovernance[J].CaliforniamanagementReview,1983,25(3):88-106.

[13]CarrollaB.athree-DimensionalConceptualmodelofCorporateperformance[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79,4(4):497-505.

[14]windsorD.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threeKeyapproaches[J].JournalofmanagementStudies,2006,43(1):93-114.

[15]CarrollaB,nsiJ.UnderstandingStakeholderthinking:themesFromaFinnishConference[J].Businessethics:aeuropeanReview,1997,6(1):46-51.

[16]mahonJ,wartickSL.CorporateSocialperformanceprofiling:UsingmultipleStakeholderperceptionstoassessaCorporateReputation[J].Journalofpublicaffairs,2012,12(1):12-28.

[17]puusaa,“mnnkknnen”K,Varisa.missionLost?DilemmaticDualnatureofCooperatives[J].JournalofCooperativeorganizationandmanagement,2013,1(1):6-14.

[18]Uskit,Jussilai,KovanenS.SocialResponsibilityinSGroupCo-operatives:aQualitativeanalysisofarchivalData[J].internationalJournalofCooperativemanagement.2007,3(2):49-57.

[19]RuostesaarimL,troberge.DifferencesinSocialResponsibilitytowardYouth――aCaseStudyBasedComparisonofCooperativesandCorporations[J].JournalofCooperativeorganizationandmanagement,2016,4(1):42-51.

[20]nilssonJ.thenatureofCooperativeValuesandprinciples:transactionCosttheoreticalexplanations[J].annalsofpublicandCooperativeeconomics,1996,67(4):633-653.

[21]DaviesK,BurtS.ConsumerCooperativesandRetailinternationalization:problemsandprospects[J].internationalJournalofRetail&Distributionmanagement,2007,35(2):156-177.

[22]Carrascoi.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Values,andCooperation[J].internationaladvancesineconomicResearch,2007,13(4):454-460.

[23]GiacominiC,menozziD,Zuppirolim.aproposalforanalysingtheperformanceofagriculturalprocessingCooperatives[m]//FanfaniRe.Riccimaccarini.theRoleofCooperativesintheeuropeanagri-foodSystem.Bologna:BononiaUniversitypress,2009:193-208.

[24]S胜忠.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机制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213.

[25]李胜蓝,李长健.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社会责任理论的初步构建[J].社科纵横,2007(9):53-54.

[26]刘观来,吴桂红.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社会责任的正当性分析[J].安徽技术学院学报,2014(2):98-101.

[27]李健,胡振华.农民专业合作社CSR内部效应的理论分析[J].江汉论坛,2012(2):20-22.

[28]许锦英.社区性农民合作社及其制度功能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6(1):177-182.

[29]李长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社会责任研究[J].法商研究,2005(4):12-18.

[30]赵佳荣.农民专业合作社“三重绩效”评价模式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0(2):119-127.

[31]陈迅,韩亚琴.企业社会责任分级模型及其应用[J].中国工业经济,2005(9):99-105.

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篇7

根据《Sa8000:2001》版本的内容,Sa8000条文对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只有原则性的规定,没有对各方面都很具体很细的规定。由于可申请Sa8000认证的机构涉及各种行业和领域,每家申请Sa8000认证的企业的特点、管理结构等相关情况不一样,各个企业建立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所包含的内容以及建立体系的方法和过程理所当然不尽相同,Sa8000的具体条文无法对建立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每个细节作出硬性的规定,这就为认证机构对认证的具体要求留下了很大的操作空间,也为申请认证的企业带来不确定性的模糊和麻烦。因此,申请认证企业应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Sa8000的文本为依据,以国家劳动法规和国际劳工标准为规范,参考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框架,建立起与本企业文化和经营风格特点相符合的管理体系。其他已经通过认证的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往往只能作参考,千万不能照抄。

一般而言,建立Sa8000的步骤,有领导决策与准备、初始评审体系、策划与设计、体系文件的编写、体系试运行、内部审核及管理评审等七个步骤。

特别指出的是,这七个步骤并没有明显的界限与区分,申请认证的企业应紧紧围绕如何更加有效地建立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实际需要进行相应调整。认证申请企业既可以自行组织内部专业人员来进行各项工作,也可以聘请经验丰富又有专业人士的咨询机构协助完成。由于建设Sa8000的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工程,为了少走弯路并节省时间,国际上的企业一般都会委托有名望又跟认证机构关系较紧密的咨询机构包装完成。

申请认证企业的领导决策与建立Sa8000准备工作

首先,由于要在企业建立Sa8000就必然会涉及到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各个层面和各个方面,所以公司最高管理者公开作出愿意提供足够的资源来建立、实施和维持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确保持续改进社会责任表现的承诺是最关键的。这样,企业的相关部门的领导才能围绕建立Sa8000而相互间进行协调。

其次,企业最高管理者还应任命企业的高层经理担任管理代表,并授权其组建Sa8000工作组。工作组成员要广泛来自企业的各个部门,如采购、生产、销售、安全、人事、行政、会计等部门的管理人员。工作组成员在开展工作前应接受有关劳动法规、职业安全卫生法规和标准以及Sa8000标准方面的培训,充分了解标准、法律和法规的要求,积极地向全体员工进行有关社会责任的宣传,全面动员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和广泛支持。还要协助推选出工人代表,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再次,管理代表在企业最高管理者的授权下,独立开展工作,编写建立Sa80000的工作计划和经费预算方案并报最高管理者批准实施。工作计划的内容应涵盖工作的具体内容及其明细表、人员分工与责任、工作时间表、各部门的配合计划和资源调配等各个方面。经费预算方案的主要费用包括:1.用于初始评审,以及可能需要的咨询服务和培训所需要的费用;2.可能需要采取补救行动的费用;3.第三方审核及定期监督审核的费用。

Sa8000初始评审

Sa8000认证的要求并没有规定申请认证企业一定要进行初始评审,但由于初始评审在建立管理体系的工作中是基础,是收集资料、发现问题、改善政策和建立管理体系的关键,决定着其他方面的工作的方向,因此申请认证企业一般都乐意选择这一步骤。至于怎么开展初始评审?是进行深度的还是简单的工作就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定了,各个企业绝不相同。

初始评审小组可由企业的内部人员、外部专家或双方共同组成,这将取决于专业人员的素质、初始评审范围、复杂程度等因素。开始初始评审前,要对小组成员安排适当的培训、集体研究和讨论,使大家都了解初始评审的目的、方法和作用,并统一步骤,减少不必要的分歧。同时还要制定初始评审计划,确定初审目标和工作内容、人员分工和责任、工作时间表和培训计划,确定内部和外部信息来源,准备各种面谈提纲和现场检查表,准备法律法规清单。

一般而言,初始评审的具体内容包括如下9项:

1.明确适合于企业的法律法规和企业签署实施的其他规章;

2.明确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社会责任因素,鉴别出其中的重大社会责任因素;

3.评估现有企业的社会责任组织机构、职责范围以及现有管理制度的效能;

4.评估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与相关的内部准则、外部标准的符合程度;

5.评估企业现有的社会责任制度、程序和措施的适用程度;

6.评估企业现有的采购政策和供应商控制程序的适用程度;

7.调查和分析过去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情况及反馈信息;

8.调查和分析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和要求;

9.调查和分析市场压力和市场机遇。

在进行完现场评审和资料收集后,应当全面地整理、分析和归纳初始评审所获取的所有信息资料,并撰写初始评审报告,其主要内容应包括:评审目的、范围和企业情况;背景资料及其评价,包括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产品和服务、客户和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存在的问题、现有管理体系及其效率;背景资料评估,包括重大缺陷和潜在的风险及其适用法律法规评价;发现的问题及其潜在的动态;建立和改善社会责任政策和管理体系的建议;重大社会责任因素的优先次序及其优先采取的行动。

建立Sa8000的策划与设计

根据初始评审的结果,结合企业现有客观的实际情况,开始进行建立Sa8000的策划和设计。主要包括四个环节,即确定社会责任政策、制定社会责任目标和指标、制定社会责任管理方案和根据需要调整组织结构。

1、制定社会责任政策

参照Sa8000文本的具体要求,社会责任政策应包括:遵守社会责任标准的承诺;遵守法律法规和相关规章的承诺;不断改进措施的承诺;向企业内部员工公开;向外部公众公开;形成书面文件。

起草社会责任政策时应充分考虑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现状、适用的法律法规、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企业的发展目标等。政策中的目标应真实可信,体现企业的实际需要和能力。对拟定的政策草案应予以评审,一经确定,由企业最高管理者签署后,即向全体员工传达并付诸实施。政策文本应该方便被公众获取。

2、制定社会责任管理目标和指标

社会责任目标是企业依据其社会责任政策制定的所要实现的总体目的,而指标则来自社会责任目标,是对目标的细化和分解,指标可以是公司整体的,也可以是局部的或部门的。制定社会责任目标和指标的依据是企业社会责任政策、重大社会责任因素及其优先次序、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人员素质等。它应满足社会责任政策的要求,并充分考虑影响企业整体运行的其他重要因素。

3、制定社会责任管理方案

社会责任管理方案是实现社会责任管理目标和指标的行动计划,是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成功的关键之所在。

管理方案主要包括:规定实现目标和指标的方法、时间表和财务预算;规定方案实施各个环节的负责部门和人员;按优先次序确定实施措施,同时应考虑将管理方案与公司现有的运行管理体系协调和统一。

4、明确社会责任组织结构职责

社会责任组织结构主要包括四个主要要素:稳定的组织结构图、清晰的工作职责描述、明确的汇报途径和程序,以及具体的行动规范和任务指标。

在划分职责时,应充分考虑初始评审确定的社会责任问题及负责部门,考虑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以避免职能的重复或出现空档。与此同时,还应授予相应的权力,提供相应资源保障,确保有效地履行职责。

建立Sa8000的文件编写

建立Sa8000的文件编写工作包括:管理手册的编写;程序文件的编写;作业文件的编写三大部分。

由于Sa8000文件的多层次性,在编写体系文件时要把握五个基本要求:系统性;权威性;见证性;适用性;符合性。

Sa8000文件的编写步骤一般如下:

1.根据企业的需要,开展初始评审,识别社会责任因素及重大社会责任因素,制订重大社会责任因素清单,编写社会责任初始评审报告;

2.根据社会责任政策、重大社会责任因素及技术经济可行性,确定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

3.根据Sa8000标准要求编写程序,包括:(1)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获取和更新程序;(2)管理评审程序;(3)员工培训程序;(4)对内对外沟通程序;(5)文件记录管理程序;(6)应急反应与准备程序;(7)运行监督程序;(8)不符合事项、补救及纠正行动管理程序;(9)内部审核程序;(10)童工救济行动程序;(11)童工和未成年工教育程序;(12)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程序;(13)危害识别、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程序;(14)供应商、分包商和分供商控制程序。

4.策划运行控制程序和作业指导书;

5.将上述各程序规定的部门职能补充完善后,提炼汇编到管理手册相应的条款中;

6.将上述各程序规定的主要内容,提炼汇编到管理手册对应的项目中;

7.最后编写没有程序支持的管理手册中的项目。

Sa8000的运行测试

Sa8000文件编写完成并经批准生效后,便进入运行测试阶段,其目的在于在实践中检验体系的充分性、适用性和有效性。其内容主要包括:

1.Sa8000的知识培训

公司高层经理应着重掌握Sa8000的原理、原则、功能以及控制的方法,部门经理应掌握本部门体系要素的主要工作内容,一般员工应着重掌握体系文件中涉及各自岗位的操作标准、规定和程序,以及标准和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

2.完善企业内外沟通机制

Sa8000鼓励企业与内部员工和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沟通,当员工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对社会责任表现提出质疑时,企业应及时调查、处理并作出回复。Sa8000对这方面要求很重视,这将有利于确保体系有效而成功的运行,确保标准各要素构成一个完整的、动态的、开放的、持续改进的管理体系。

3.社会责任文件记录管理

Sa8000运行过程中有许多信息需要记录和保存,记录文件是维护体系运行的信息资源,是最高管理层进行评审的重要依据,也是第三方审核机构重点关注的方面。所以Sa8000要求保持企业的记录,证明企业符合体系的要求。

4.Sa8000的运行与紧急反应

一个企业的Sa8000一旦进入运行阶段,企业各项工作就要符合体系的要求。Sa8000要求企业应该在Sa8000执行过程中对出现的任何意外和紧急情况,如火灾、洪水或重大伤亡事故,及时制定相关的紧急反应措施,并定期进行测试和演习,确保随时可以启动应变措施,保证紧急措施的有效性。

5、Sa8000的运行监督

Sa8000的运行具有持续性的重要特征,其持续性要求按管理体系中的程序规定的频率和方法,对社会责任目标和指标的实施程度,对可能具有重大社会责任影响的过程与活动进行定期监督,一旦发现有不合要求的问题,就要立即采取纠正行动。

6、企业对供应商、分包商和分供商的监控

为了对供应商、分包商和分供商进行有效的控制,确保它们能满足Sa8000的要求,企业不但要注意评估和挑选较优秀的供应商、分包商和分供商,而且也要求他们作出书面承诺;若有必要,还可以要求他们向公司通报与其他相关者的业务关系,以能向第三方提交有效的评估材料和证据。

7、不符合事项、补救措施及纠正行动

Sa8000标准要求,如果发现违反政策和标准的事项,企业应根据其性质和严重性,安排适当的资源,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和纠正行动。同时还要坚持在不断修正自身缺陷和不足的过程中,及时有效地改进和完善体系。

Sa8000的内部审核

内部审核体系是企业维持和改进Sa8000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举措和有效表现,是检验该体系是否有效实施所作的系统的、独立的检查和评估。

内部审核的主要内容包括:

1、评估社会责任政策、目标、指标和社会责任表现;

2、Sa8000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3、法律法规和Sa8000的符合性;

4、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变化;

5、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和意见;

6、对内对外信息沟通,供应商、分包商和分供商的控制;

7、意外事故及教训;

8、Sa8000的组织结构和职责等。

在进行内部审核时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全面地对管理体系进行审核,又要注意突出一些重点。内部审核一般采用抽样的方法,但最为关键的是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它将决定内部审核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审核过程中应作全面的记录,制作检查表等,并妥善保存,作为以后跟踪审核或外部审核的依据。

Sa8000的管理评审

《Sa8000:2001》文本要求企业的最高管理者要根据该标准的具体要求定期审查、评审社会企业责任政策的运行。

管理评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社会责任政策的适用性和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2.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目标指标实现的程度;

3.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运行结果与法律法规、管理体系文件的符合性和适用性;

4.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变化及影响;

5.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

6.其他需要持续改进的地方。

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篇8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利益相关方战略层次

一、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发展

(一)早期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

企业社会责任之父―HowardR.Bowen于1953年的划时代著作《商人的社会责任》被认为标志着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现代构建。Bowen关于社会责任包含三部分内容:一是公司是社会责任主体;二是明确公司管理者是社会责任的实施者;三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原则进行明晰,自愿、政府监管、法律约束加以区分。

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作为在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中颇有影响的主体在1971年出版的《商业公司的社会责任》中,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三个同心圆:①内层为产品、就业机会以及经济增长等有效履行经济功能的基本责任;②中间层是将环境问题、与员工的关系问题等经济功能的责任和不断变化的社会价值观相结合;③外层是社会责任,如贫穷和城市问题。

(二)企业社会回应

Frederick将企业社会回应定义为“公司回应社会压力的能力”。企业社会回应有五个因素:①公司进行公司战略布置中的一种。②公司进行的一个管理过程(如图1-1)。③对公司业绩进行衡量的新方法④是应对不同时间公众预期变化的新技术和新管理技能。⑤一种制度化的决策方式。

(三)企业社会表现

20世界80年代出现了一种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新的概念――企业社会表现。

Carroll认为社会问题管理、企业社会回应、企业社会责任这三个问题都非常重要,将这三个问题看成是不同的部分构建出了一个三维空间,他于是提出了著名的”企业社会表现的三维概念模型”。企业社会责任首度具有了内容,并组成了一个三维框架。企业社会表现要求:①企业社会责任应该是可以衡量的;②社会问题必须得到企业的确认;③回应方式可以选择。下图表示了Carroll企业社会表现模型的内容。

(四)基于利益相关方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虽然经过十数年的发展,但由于缺乏理论上的指导与支持,概念中的“社会”一直没有明确确,公司应向谁负责也模糊不清,各种概念都缺乏理论性。因此,当利益相关方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逐渐成熟之后,为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带来了四方面的变化:①清晰了概念中“社会”一词的含义;②对公司社会责任的方向进行确定;③找到了如何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有效衡量的正确方法;④提供了一种理论支持基础。

Carroll(1991)基于利益相关方理论,完善了其三为模型的第一维度,提出了著名的金字塔结构,如图1-3所示。

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描绘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四个部分:经济责任位于金字塔的最底层,这意味着经济责任是其他三方面的基础;由于法律是社会判断对错的标准,企业应当遵守法律;企业的伦理责任最基本的要求是做正确、正义和公平的事情,以及避免或者减少对利益相关者的伤害;企业应当成为一个好的企业公民,这是企业的慈善责任,慈善责任希望企业将财力和人力资源投入社区,提高生活的质量。

20世纪末期出现的诸多社会问题,利益相关方越来越要求企业考虑社会责任,而不是仅关注财务回报。

Johnelkington在1995年阐明了“三重底线“的概念。”三重底线“分别代表了企业在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方面的业绩表现,如图1-4所示。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底线“在经济学领域指的是在经济资本上的回报,”三重底线“意为”沿着资金、环境和社会三个维度来评价和衡量的资本投资的回报“。也就是说,”三重底线“是一种战略管理的模式,企业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之一,可持续性应该是基于这三个资本来源而能产生一个积极和平衡的回报。

(五)企业公民

企业公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公司治理的正确性和好的道德价值,②对企业相关人的责任③对自然环境的保护④对社会大众进行的广义贡献

(六)最新发展:iSo26000对社会责任的定义

2011年11月1日,国际标准化组织对外宣布即日起正式iSo26000《社会责任指南》。这是首个国际社会责任标准,在全球范围内第一次统一了社会责任并定义了社会责任的特殊属性。iSo26000将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拓展为社会责任。社会责任适用于所有以不同形式存在的知识。这一观点认为,所有组织均有责任促进可持续发展而并非仅限于商业领域。iSo26000适用于所有私立、公立和非营利部门的组织,这将对社会责任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

二、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中的主要理论

(一)利益相关方理论

利益相关方理论的鼻祖Freeman给利益相关方下了一个日后成为经典的定义:“一个组织里的利益相关方是可以影响到组织目标的实现或受其实现影响的群体或个人。”如图1-5所示。

mitchell等强调了利益相关方的三个关键特征:权利、合法性和紧迫性。其中,权利是指“具有相关的能力“,合法性是指”为社会所接受行为“,紧迫性是指”对利益的关注具有及时性的程度“。根据这三个关键特征mitchell等将利益相关方分为8类,如图1-6所示。

(二)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管理理论

21世纪,企业将承担社会责任认为为社会共享与企业创造的价值与取得可持续竞争优势和发挥积极社会影响的战略机遇,把履行社会责任纳入企业的战略管理体系之中。管理思想家、“竞争战略之父“michaelporter提出了战略型社会责任以及创造共享价值的理念

(1)履行战略型企业社会责任要产生独特的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战略型企业社会责任包括由内及外和由外及内两个维度。

①由内及外。企业在日常运营过程中会对社会产生影响,即产生“由内及外“的联系,具体如图1-7所示。

②由外及内。企业活动对社会带来影响,同时社会环境也会给企业带来不同影响,即产生”由外即内“的联系,具体如图1-8所示。

(2)由内及外和由外及内两个维度构成了战略型社会责任,两者不可分割,并且创造共享价值。michaelporter针对企业社会责任提出了创造共享价值的理念。他认为,企业的竞争力与它所在社区的健康紧密相连。成功的企业需要健康的社区作为土壤,以创造产品需求、提供重要的公共资产和有利的经营环境;而健康的社区则需要成功的企业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提高生活水平和创造社会财富。企业和社会相互依存,意味着商业决策和社会政策都需要遵循“共享价值“的原则。共享价值可定义为一种企业的政策和运营方式,它们在增强企业竞争力之余,还能改善企业所在社区的经济与社会环境。共享价值追求的事扩大经济与社会总价值,它采用了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待企业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不再把企业的成功和社会的福利看作一个此消彼长的游戏,而是兼顾两者。从战略的角度看,如果企业将它们手中的资源、专业知识和洞察力投入到对社会有利的活动中去,那么履行社会责任就有可能成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赢得可持续竞争优势和推动社会取得巨大进步的重要动力,并促使企业践行与社会共生的现代企业理念,是自己最终发展成为社会企业。

(3)资源基础理论

企业是不同资源的整合体。不同的环境原因使企业的资源也不同,具有异质性,企业竞争力的差异由此而来。企业的资源不同导致了企业的不同能力。资源基础理论所关注的资源是作为企业持久竞争力来源的异质性资源,这些资源具有价值,稀缺,不能完全被仿制,其他资源无法替代,成为企业的“战略资源”。而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种战略资源。

(4)利益相关方治理

利益相关方理论否定了公司股东承担全部风险,公司股东通过证券组合可以降低风险,而利益相关方,如客户、债权人、供应商、员工等也拥有专用性的投资,承担了部分的风险。因此,企业是所有利益相关方之间的一系列多边契约,公司治理从本质上来说是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制衡关系的有机整合。

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的发展方向探析

从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具有其特殊发展规律,中国企业逐步探知如何承担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自21世纪初起就引起了中国企业的重视。起步阶段(2001-2004)中国学者把西方学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主要框架引入中国,特别是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自2005年到2007年里,中国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摸索前进,但出现了徘徊阶段,承担社会责任会不会影响企业的经济绩效。这一段时间,中国大部分企业认识到了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但其中不乏作秀成分。2008年是我国企业社会责任高速发展阶段。国务院国资委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在国资委的强力推动下,央企成为推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典范。过去五年里“汶川地震”“三鹿奶粉”“富士康公司”等事件使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理论研究成果如何与现实有机结合的问题。

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性大于其现实性,有可能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企业战略层次

企业应当把CSR问题作为首要战略来对待。企业的核心业务应具有可持续性。CSR“影响”促使企业提供更多的可持续产品和服务。

(一)企业文化

一方面改变企业内部广泛的文化规范、习惯和认知。要在组织内部加强对责任感的宣传,还需要再社会层面上的更为广泛的规范、态度和活动的改变。但这种改变都是长期的,如腐败贿赂问题。

(二)经营环境

CSR不仅需要企业自身行为和绩效的改变,还需要其供应商、商业伙伴乃至其他利益相关者行为的改变。激励是一种有效手段。

(三)民间社会

社会压力团体在某些领域参与较少、涉及范围也不够广泛。社会团体在打击贿赂领域、环保领域和人权平等领域方面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可以保障企业在贯彻CSR的经营环境上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四)政府组织环境

政治制度环境的有效构建对CSR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应针对不同的行业和问题领域制定不同的标准。从而达到CSR的可持续性影响。

二、总结

企业社会责任思想是一个涉及管理学、经济学等众多学科的问题。企业社会责任对人类生活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企业有效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企业保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Bowen,HowardR.Rationality,legitimacy,responsibility:Searchfornewdirectionsinbusinessandsociety.epstein,D.m.&Votaw,D.(ed).California:GoodyearpublishingCompany,inc.,1978

[2]Frederick,williamC.FromCSR1toCSR2,BusinessandSociety,1994,Vol.33(2):33150-164

[3]Carroll,archieB.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evolutionofadefinitionconstruct.Business&Society,1999,38(3):268-295

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篇9

关键词: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动机理论

一、引言

社会责任感是社会群体或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为了建设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我们培养的人才一定要对社会负责,而不仅仅是为自己的欲望而生活,这样才能使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贵州宣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时说:“过去我们讲素质教育,多数情况下讲的是两条,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次明确提出,在这两条之上还有一条,那就是社会责任感,也就是思想品德,强调‘富国家、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种种迹象表明,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已经成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Berman(1997)提出社会责任动机理论,认为不公正、榜样和自我效能感是社会责任行为的内在动机,在不同的年龄、经历和环境下三种动机作用的大小有所不同,并提出在适当的年龄采用实际的办法提升学生社会责任心的四项措施:关爱环境;树立亲社会和道德行为的榜样;对责任行为技能的培养;面对不公正行为,解决矛盾有效方法的培养。

本文以6所公办高职院校学生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从社会责任动机理论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希望对全省乃至全国的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研究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了南京江宁大学城3所公办高职院校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出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67份,有效率89%。调查的学生基本状况为:男生112名,女生155名;年龄为18-21周岁;年级为大一至大三。

(二)调查工具

根据社会责任动机等理论自编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表。调查在访谈、借鉴前人问卷设计的基础上,从国家责任、家庭责任、环境责任、学习责任、他人责任五大因子出发精心设计了20道题目的调查表一份。为保证调查工作的有效性,我们在一所高职院校发出调查问卷30份用于预调查,根据统计结果对问卷进行了修订,将一些同质性、无法准确反映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题目进行了修改和删减,最终形成了18道题目的调查问卷。

(三)调查统计结果

1.南京地区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自我评价总体是令人满意的。根据调查显示:南京地区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我评价及态度选择总体是令人满意的。在对社会责任感的自我认知上,对“有人认为‘80后’、‘90后’基本都丧失了社会责任感,你认为呢?”的回答中,56%的学生表示“反对”;调查表明,高职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并不像很多人认为“高职学生很自私,只知道玩游戏,完全不关注国家要闻”;对“最近您看得最多的是哪种类型的电视节目?”的回答中,42%的学生选择了“十新闻”;在环境责任感问题上,对“南京江宁大学城可能要建药厂,会产生污染,您觉得该怎么办?”有52%的学生选择“向江宁区规划处投诉”,有42%的学生选择“环保部门应该监督”;在家庭方面,高职学生对父母基本都心存感激,对“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您都愿意赡养父母吗?”的问题,85%的高职学生表示“应该无条件赡养父母”,12%的学生选择“看具体情况”;在对他人的责任感上,高职学生还是倾向于帮助他人的,对“乘坐地铁公交时见到老弱病残孕等人你会让座吗?”74%的学生选了“一定会主动让座”,15%的学生选择“如果我坐的是爱心座我就让座”;在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问题上,高职学生表现出较好的自我意识,在对“不以结婚为前提的恋爱甚至发生男女之间的”的看法中,22%的学生表示“非常反对”,57%的学生表示“不太赞成”。

2.南京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及自我评价存在一些问题。其具体表现如下:

(1)职业价值取向上,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

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高职学生表现出以个人利益为重,这种价值取向尤其是职业价值取向的错位值得我们深思,这是为什么当今社会出现“公司招不到合适人才,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原因之一。对于“如果需要你去服务大西北、苏北欠发达地区或者基层,你会如何处理”,71%的学生考虑到家庭等诸多方面的因素表示会“有所顾虑”,只有25%的学生表示“愿意去锻炼自己”;调查发现大学生在考虑择业去向的因素时,38%的学生希望到国有大中型企业,35%的学生希望到“外企”,只有2%的学生希望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表明大学生从个人方面考虑得较多,对集体需要的方面考虑得较少。

(2)责任观念上,自我责任弱化。

研究认为部分大学生对承当责任存在一些想法,虽然社会的发展使分工越来越细,各部门联系越来越紧密,但是有分工就必然有责任,只有将自己的责任先承担起来,形成一个敢负责任的氛围,才能合作出好的结果。据调查,对“您的学习动机是什么?”的回答中,84%的大学生选择“自己将来有个好工作”,而选择“奉献社会、服务社会”的大学生只有24%;对“你认为大学期间最重要的是什么?”的回答中,有85%的大学生选择“提高自己的技能,将来找一份好工作”;对“您最欣赏哪一种幸福?”58%的大学生选择“幸福在于家庭幸福,爱情圆满”,只有12%的大学生选择“幸福在于为社会服务”。

三、讨论

(一)南京地区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的原因分析

1.内在个体因素。从总体上看,南京地区高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令人满意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和创造者,如果缺乏最基本的责任感,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就令人担忧了。但不能否认现在大学生在承担社会责任上还存在一些消极的因素。一些学生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但与社会实际接触不多,看问题比较片面,不能全面理解个人与社会、社会的积极面与阴暗面、小事情与大事业之间的关系,很容易使他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走极端之路。其次,高职学生由于高考不理想曾遭受过一次打击,对社会、对教育的不公平存在或多或少的怨恨,因此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破罐子破摔”的心态,更别提社会责任感了。

2.外界环境因素。首先,西方的一些自由主义的错误观念涌入中国以后,被部分学生所接受,阻碍了他们承担社会责任感的思想与意识。其次,中国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品质和个性发展的重视稍显不足。进入大学前,学生的选择,如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几乎是教师一手包办,培养的是循规蹈矩的学生,例如小学包一样的书皮、中学穿一样的校服,等等。但是,循规蹈矩的背后,却隐藏着缺乏主体性、创造性和责任心,甚至使学生常常觉得自己处于管理者的对立面,容易滋长逆反情绪和破坏欲望。另外,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导致家庭教育的重心偏移,父母承担所有的事务,本该由学生自理的事情也由家长全部包办。更有甚者,继初中、高中之后,现在大学出现家长“陪读”的现象,使学生的责任感进一步降低。

(二)基于社会责任动机理论的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的对策研究

根据Berman(1997)提出的社会责任动机理论,我们可以四项措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关爱环境、关爱大自然。地球是我们大家共同居住的地方,她的环境是脆弱的,我们不能为着眼前的发展而采取肆虐的行为,对她索求无度。在高职院校中大力开展“关爱环境、关爱大自然”等活动,激发学生对大地母亲的热爱及怜惜,懂得从小事做起,关爱环境,保护地球,成为自然环境保护的宣传者、实践者和监督者,进而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发挥亲社会道德行为的榜样作用。榜样示范是促进学生知行统一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是把抽象的道德规范具体化,以生动形象的典型事例影响学生,使教育更具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榜样是无声的语言,比有声的语言更有力量。青少年学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有了具体的形象作为榜样,就更容易领会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的重要性,有助于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因此,高职院校应大力开展“身边的榜样,前行的力量”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培养学生的责任行为技能。继智商iQ和情商eQ理论推行之后,责商RQ(ResponsibilityQuotient)理论正引起关注。责商,即责任商数,是指个体掌控责任行为的综合能力指数,具有完全责任行为能力的个体所具有的这种能力内涵包括展示才能、创造价值和约束行为,遵守规范,这二者是缺一不可的。研究表明,优秀卓越者、逆境成才者,其责任行为掌控能力往往超乎寻常。因此,培养学生的责任行为技能对于个体成才及社会责任感培养有深远的影响。

4.培养学生正确面对不公平现象的能力。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尤其是在如今的社会,虽然政府一直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可是需要一定的时间。高职的学子们在遇到不公平的事情时往往义愤填膺、怨天尤人,甚至抱怨社会,这些其实是无济于事的。我们无法改变现境,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引导学生合理调整自己的心态、调节自己的情绪,遇到不公平现象的时候懂得去合理申诉或者将其合理化,这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易.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调查报告[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1.

[2]王绍玉.跨越转折: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报告[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4.

[3]赵俊凤.当代大学生责任感弱化的原因及其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8,(04).

[4]陈婷,王彬,李书宁.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报告[J].青年探索,2008,(06).

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篇10

[关键词]独立审计经济法责任

一、独立审计经济法责任的概念

经济法责任是指经济法主体违反经济法的规定或由于某种事实状态符合经济法的特别规定而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1]关于它的名称,学界主要有:经济责任、经济法责任和经济法律责任等不同的称谓,但绝大多数赞成使用“经济法责任”,[2]本文亦认为采用“经济法责任”的表述比较恰当。经济责任是一个泛化了的概念,其内涵与外延非常模糊,不适合作为法学术语用于经济法学理论和法律术语用于经济法实践;经济法律责任则容易造成“经济法律”和“经济法”的混同,使人误认为是所有经济法律规定的责任,而且,由于约定俗成的原因,法学中通常将“民事法律责任”简称为“民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简称为“行政责任”、“刑事法律责任”简称为“刑事责任”,容易引起人们将“经济法律责任”简称为“经济责任”的误会。因此,本文采用“经济法责任”作为经济法上之法律责任的专用术语。

独立审计经济法责任从广义来说,应该是所有独立审计社会化契约的主体违化契约的约定而对其他社会化契约的当事人承担的责任。在第二章中,我们分析了独立审计法律关系的结构,认为它是一个多层主体构成的社会化契约关系。第一层主体是政府,政府接受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委托,作为公众的人,有义务对企业经营管理当局作审计监督;第二层主体是注册会计师协会,有限政府的审计监督行为并不是由自己亲自实施,而是通过制定系统的独立审计制度,培育行业协会这样的社会中间力量,由社会团体行使政府职能;第三层主体是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行业协会通过一定的控制手段吸纳合格的会员来具体从事审计业务,并向公众提供审计信息;第四层主体是企业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他们根据各自不同的需要采用审计成果,同时通过企业给注册会计师支付审计公费,通过国家税收的形式支付政府费。[3]

独立审计社会化契约中,不同的主体负有不同的义务,相应的应当承担不同的责任。政府的契约责任根据本国采取的审计管理体制不同而不同,采行业自律型管理体制的,政府(国家)只承担立法等抽象行为的义务,而不负具体的契约责任。采政府干预管理体制的,政府应当负有监管的责任,这种责任本质上说是一种委托责任,如果政府监管不力,利益相关者可以有两个途径补救:一是通过司法程序要求政府履行监管义务;一是利益相关者自行监督,付出的监督成本由政府赔偿。当然上述途径仅是理论探讨,世界上还没有这方面的实例。不过,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政府自知能力有限,一般都不主动承担具体监管义务,而是将此义务给予民间组织,如美国在2002年前由注册会计师协会自律管理。但是,行业协会从资金、人员、技术等诸方面都与会员有密切联系,不可能纯粹地代表社会公众的利益,因此行业自律有天然的缺陷。于是,Sarbanes-oxleyactof2002(SoX)规定了一个新模式,即成立一个新的民间非营利机构——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代表公众利益对审计进行监督。pCaoB由五人组成,其中三人是代表公众利益的非会计专业人士。SoX的出台,使独立审计社会化契约趋于完善,在pCaoB成立以前,行业协会既代表会员利益,又代表社会公众的利益监督会员,往往会产生利益冲突;pCaoB成立之后,使代表社会公众的利益的组织独立,独立审计社会化契约关系得到理顺,能更好的保障各方利益。

在市场经济不健全的国家,由于缺乏完善的独立审计社会化契约的制度安排,政府往往把自己享有的行政权力与应当履行的经济义务混而不分,过度崇尚国家强制力管理,而对缺位或失误不承担任何责任,当然谈不上什么政府责任的问题。

“第三部门”(含行业协会和独立监督组织)的独立审计社会化契约义务在于制定职业标准、选择合格执业人员及对审计人员进行监督,其责任在于它监督缺位后应承担的后果。如果第三部门没有适当履行监督职责,利益相关者应当有权通过司法程序要求强制履行。因为“第三部门”是非营利的民间组织,其经费来自于会员的会费,不可能有财产赔偿的能力,因此不能也不可能追究它的财产责任。

对于注册会计师违反独立审计社会化契约,应当承担多重责任。首先是财产责任,注册会计师应当对自己的行为造成利益相关者的经济损失进行赔偿,具体赔偿的范围我们将在以后章节详细论述;其次应当承担伦理责任,注册会计师的违法行为不但损害了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而且损害了行业的声誉,应当受到行业协会的警告、公开谴责和降低信用等级等制裁;第三是行为责任,根据需要,行业协会或者其他监督机构可以要求注册会计师公开声明更正错误、暂停执业、进行业务和职业道德学习等;最后,如果注册会计师已经丧失了起码的职业道德水平,行业组织可以撤销其注册,使之丧失从事审计业务的能力,承担能力责任。

虽然独立审计社会化契约的主体结构十分复杂,但是该社会化契约是以提供独立审计服务的注册会计师为中心建立的,人们最关心的而且最复杂的是注册会计师违反契约的责任,本文研

究的主题也仅限于此。因此,我们将独立审计经济法责任作狭义理解,仅指注册会计师的经济法责任。本文所称的“独立审计经济法责任”除本节外,均指“注册会计师经济法责任”。二、注册会计师经济法责任的归责基础

我们要探讨独立审计经济法责任是否有独特的具体形态,首先要确定独立审计经济法责任的范围,因为责任范围决定了责任形态的表现形式,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总体来说,法律责任是通过国家强制力来保护既有的法律关系的制度,证券市场独立审计的法律关系是一种社会化的契约关系,注册会计师审计是为全社会提供客观公正的会计信息,其成果的受众广泛。在证券市场上,注册会计师提供的是法定的公共信息,这种信息是对公众公司披露的财务信息进行鉴证的信息。通过独立审计的鉴证,既提高了公众公司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又可以帮助投资者对投资对象进行判断和离析,从而维护了证券市场的稳定、健康和持续发展。形式上,注册会计师审计是由委托人委托来启动的,实质上注册会计师审计是被审计人的法定义务,审计的成果并不是仅仅为委托人提供服务,更重要的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权威的公共信息。因此,我们说注册会计师经济法责任是社会责任。这种社会责任在于责任的基础关系是应社会整体利益需要缔结的,在于缔结社会化契约的利益相关者是对独立审计制度的信赖,在于注册会计师提供的审计信息属于公众信息,还在于注册会计师经济法责任的目的是保障社会整体利益。那么,独立审计经济法责任应当限定在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失败使社会成本增加的范围内。怎样具体判断增加了多少社会成本呢?我们需要对社会审计成本与社会审计收益进行比较分析。

常识告诉我们,对于利益相关者来说,如果审计的收益与审计的成本之间的差额达不到他们预期的水平,他们就不会产生审计的需求,独立审计制度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对于注册会计师来说,如果他们收取的审计公费与可能承担的审计责任的差额达不到他们预期的水平,他们也没有提供审计服务的动力,独立审计制度也不可能存在。由于独立审计是社会化契约,契约当事人听命于利益相关者整体,具体的个人对既定的社会化契约往往只能接受,所以,以上的利益对比应当从宏观上来分析。先分析审计需求,假设在没有审计监督的情况下,利益相关者的投入为i1,损失率为p,损失为L1=i1.p;在有审计监督的情况下,利益相关者的投入为i2,预期收益为(B+i2),如果审计失败,利益相关者的损失为L2=i2.p,假设利益相关者信赖审计,i2>i1.如果按照传统民法的契约责任赔偿原则,审计失败后,利益相关者获取的赔偿应当为(B+i2)。再分析审计供给,假定注册会计师获取的审计公费是a,预期的审计失败率为pa,注册会计师可能承担的最大赔偿额是C=a/pa.就民事法律关系而言,其民事责任只考虑具体案件的损害,以及对案件当事人的影响,即是否给予了受害人法律规定范围内的补偿。而对于社会化契约而言,它不仅要考虑案件的具体当事人,而且要考虑具体案件的责任后果对整个社会和整个制度的影响。如果注册会计师对于审计失败的赔偿大于C的话,势必损害独立审计职业,造成行业萎缩;如果赔偿小于(L2-L1)的话,势必造成独立审计没有任何经济价值,利益相关者没有需求的积极性,社会将失去一项有力的监督制度。因此,基于社会整体利益考虑,审计失败的财产责任L只能在这样的范围内:(L2-L1)<L<C.如果C<(B+i2)的话,那么利益相关者只能得到部分经济补偿,至于这部分经济补偿怎么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分配,则属于独立审计经济法责任构成要件要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对权利主体的选择和注册会计师过错的认定来确定对具体受偿人的赔偿范围。

三、注册会计师经济法责任的具体形式

利益相关者缔结独立审计社会化契约的主要目的是取得经济收益的最大化,独立审计的经济法责任首先应当保护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保护经济利益的直接方式就是对利益相关者的经济损失进行适当的补偿,因此,独立审计经济法责任的一个主要形式就是财产责任形式。财产责任就是注册会计师因审计失败应当给予利益相关者经济赔偿的责任。财产责任一方面可以使利益相关者的损失得到弥补,维持利益相关者要素投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不勤勉尽职的注册会计师受到应有的经济惩罚。虽然独立审计经济法责任的财产责任形式与民事责任的财产责任形式表面上是一致的,但实际上有质的不同,上面我们对经济法责任的归责基础作推理的时候已经强调过,经济法的财产责任是对社会整体利益的损失进行补偿,是关注利益相关者整体受损的情况,而民事责任关注的是具体的个人受损的情况;经济法责任确定经济补偿的范围是基于社会利益与社会成本平衡的考虑,而民事责任是基于对具体受害人是否能给予充分补偿的考虑。

对审计失败负有过错的注册会计师除了应当承担财产责任外,还应当承担财产以外的其他责任。这种责任的直接诱因是,注册会计师行业为了保证职业的生存,必须采取措施提高自己可以承受的赔偿能力。上面我们提到,注册会计师可能承担的最大赔偿额是C=a/pa,为了提高C,一方面可以增加a,另一方面减小pa.增加审计公费并不是注册会计师行业一方可以决定的,而是需要在社会化契约谈判中得到利益相关者的认可,归根到底由社会审计成本的承受力来决定。因此,从注册会计师行业自身来说,只有一个途径提高赔偿能力,那就是采取措施减小审计失败率。为了减小审计失败率,行业协会必须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前面我们说过,行业协会引导注册会计师提供独立审计服务,其本质是代政府履行利益相关者权益的经济职能,那么政府也有动力将行业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的措施法律化,使之成为独立审计制度的组成部分,这些由注册会计师协会施加给注册会计师的措施就成为注册会计师因审计失败必须承担的经济法责任。

这些非财产性的经济法责任根据采取的措施不同可以分为伦理责任、行为责任和能力责任。伦理责任是道德与法律的融合,指注册会计师违反了职业道德规范应当承担的责任。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不是我们平常认为的大公无私,他人至上,而是从事该职业起码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强调伦理责任并不是经济法的首创,其实民法的契约责任、诚实信用原则等都含有伦理因素。[4]注册会计师伦理责任的具体形式主要包括:对注册会计师,协会给予警告、公开谴责;对会计师事务所,协会给予公开谴责、降低信用等级等。行为责任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要求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对自己的过失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具体形式是要求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在指定的范围、以指定的方式公告更正审计报告;二是限制或者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行为能力,注册会计师审计是专业性强,知识更新快的行业,如果注册会计师不重视继续教育,一段时间后,可能自己的知识结构不能满足独立审计的基本要求,业务能力达不到专业要求的水平本身就是注册会计师最不可接受的主观过失。对于不能胜任业务的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当采取措施暂停其执业,并给予其业务培训,提高他的业务能力。所谓限制行为能力,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暂停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资格。能力责任则是剥夺注册会计师从事独立审计的权利能力,对于严重违反独立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则的当事人和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协会应当给予最严厉的制裁,将之清除出注册会计师的队伍。具体措施是注销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登记,撤销会计师事务所的执照。

四、证券市场独立审计经济法责任的特征前两节我们通过分析独立审计经济法责任的形态,揭示独立审计民事责任理论的缺陷,行政责任代替经济法责任的弊端,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独立审计经济法责任的客观存在,下面我们总结一下证券市场独立审计经济法责任的特征,使这一新兴的法律责任在理论上有更完整的形象。

(一)证券市场独立审计经济法责任是注册会计师对社会承担的责任

我们认为,注册会计师与公司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社会化契约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注册会计师是独立审计的受托人,社会公众(包括公司管理当局的广泛的利益相关者)是实质上的委托人。这样,注册会计师受到社会化契约的约束,必须全面履行契约规定的义务,否则就要承担法律责任。但是,我们不能明确指出具体的责任相对个体,只能认为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是相对社会公众。至于社会公众中,具体到哪些人有权接受损害赔偿,是根据独立审计经济法责任的归责基础和构成要件,从社会成本上作判断。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只有有权请求损害赔偿的人才是社会化契约的当事人,无权请求损害赔偿的人仍然是社会化契约的主体,只是他们仅享有相对不完整的权利,如享有利用或者不利用社会化契约成果的权利。因此,在社会化契约中,原权利和救济权利是相对分离的。

而民事责任完全不同,民事责任是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一方当事人对于另一方当事人的责任,是原子化个体对原子化个体的责任,即特定私权主体对特定私权主体的责任。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一方当事人不履行义务或侵犯对方的权利时,使对方的合法利益受到损害,法律便迫使加害人对受害人承担同样的不利后果,以使受害人被破坏的平等地位和被损害的权益得到恢复或弥补。民事关系的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都是具体明确的,民事责任的范围也是确定可知的,权利主体的原权利和救济权利是统一的,这种确定的、具体的权利只需要形式正义就可能得到实现。

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相对人的行政责任是一方当事人对于国家的责任。行政相对人不履行行政法规定的义务,会使国家受到损害,法律便迫使加害人承担不利的后果,修复被破坏的社会秩序。这是个体对国家的责任。追究一个行政违法者的行政责任是国家权力的一种表现,不同于经济法和民法,追究经济法责任和民事责任是权利人救济权利的实现。权力的实现和权利的救济是有本质区别的。在责任的形式方面,三种责任都有财产责任的形式,经济法和行政法还存在非财产责任的形式,如注册会计师因过错审计失败,可能要承受暂停执业的经济法责任和罚款的行政责任;如果三种责任都以财产的形式承担的话,行政责任的受益者是国家,如罚款的款项要归于国库,不属于任何个人,经济法责任和民事责任的受益者都是具体的个人。

(二)证券市场独立审计经济法责任是财产责任和非财产责任并重的责任

在证券市场独立审计经济法责任中,注册会计师既要对公众公司的利益相关者承担损害赔偿的财产责任,又要对社会承担一系列的非财产责任,我们把这些非财产责任概括称为伦理责任、行为责任和能力责任。所谓伦理责任是指以注册会计师因违反职业道德规范,应受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开谴责、警告,对会计师事务所降低信用等级等为内容的责任;所谓行为责任是指以注册会计师协会暂停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的执业,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指定的范围、以指定的方式公告更正审计报告为内容的责任,或者要求注册会计师停业学习,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能力责任是指以注册会计师协会撤销注册会计师的注册,终止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的执业资格为内容的责任。[5]与经济法责任不同,民事责任主要是财产责任;行政责任主要是人身责任,虽然行政责任也采用行政罚款等方式,但主要是对行政违法行为人给予拘禁、警告、记过、开除公职等行政处分方式;而经济法责任既有财产责任,又有非财产责任,且二者并重,难分主次。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自从注册会计师行业恢复以来,一直是以追究注册会计师的行政责任为主,辅之以刑事责任。这些行政责任主要包括《注册会计师法》规定的政府主管部门对会计师事务所给予警告、没收非法所得、罚款、暂停营业、撤销注册,对注册会计师给予警告、暂停执业和吊销执照;《证券法》规定的没收非法所得、罚款,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会计师停业、吊销直接责任人的资格证书;以及证监会的有关法规规定的罚款、没收非法所得、撤销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的证券从业资格等。在经济法理论中,有学者把类似注册会计师的这些现在称为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的制度统统拉入经济法责任之中,认为《证券法》、《注册会计师法》等本身就属于经济法部门,其责任当然是经济法责任。这种“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抢地盘”似的观点我不敢苟同。一方面,它混了经济法责任与民事责任、行政责任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它对经济法责任简单化,既不利于经济法学的完善,也不利于整个法学的发展。我们认为,学科的划分,是以研究的方便为导向的,立法是以法的适用方便为导向的,从立法技术上考虑,一项具体的法律,必然是不同的法律规范综合,为什么非要硬拉一个什么法属于经济法呢?为什么把分明属于其他法律部门的规范,生硬的认为是经济法的规范呢?如果真要这样的话,自然就会产生真正的经济法研究受到忽视,经济法学的研究成果无法转化为立法、司法实践,经济法学得不到其他法学的认同的不良后果。

我们应该正视,在我国现行的《注册会计师法》和《证券法》中,还没有真正意义的经济法责任的规定,这些法律把一些本属经济法责任的内容视为行政责任,把追究的权力赋予给有关国家机关,这是我国立法的缺陷,而这种缺陷很大程度上在于我国经济法理论的落后。当然,明确提出经济法概念的国家并不多,但是这并不会妨碍这些国家对实质的经济法理论的研究,也并不影响在这些国家对我们所称的“经济法”的立法,如美国就有世界上竞相借鉴的证券立法和注册会计师立法。在我国的经济法学研究中,长期以来把国家的经济职能与政治职能混同,强调国家强制力在经济法中的作用,走向了偏误,这种偏误表现在责任理论上就陷入行政责任之中不能自拔。再者,我国的经济法研究忽视了“第三部门”在经济法责任中的作用,[6]现有的立法往往把会计师协会这样有权追究责任的行业组织视为行政法的授权主体,它们追究的责任归类于行政责任,这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第三部门”制度的一种不完整的引进,使得我国的社会组织立法呈现出“四不象”的混乱。

本文主张我国应当给予被称为“第三部门”的社会组织完整的法律地位,承担起代表社会公众追究有关责任人的经济法非财产责任的重任,[7]以区别于通过政府部门追究的行政责任。

(三)证券市场独立审计经济法责任是补偿性与惩诫性相结合的责任

经济法责任中有关财产的责任是要求注册会计师承担财产损失的不利后果,客观上具有惩罚的意义,同时,与民事责任一样,还具有赔偿受害者经济损失的补偿意义。至于民事责任是否具有惩罚性,观点并非一致。有人认为,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和人身关系的,依据平等原则,民事责任只能具有补偿性,不能具有惩罚性,因为地位平等的当事人之间谈不上谁惩罚谁的问题。但也有人认为,法律责任是国家法律对行为人的一种否定性评价而应当承担的不利后果,法律责任是以国家法律的强制力作后盾的,是国家为了维护社会的秩序强制分配给行为人的负担,具有一定的惩罚性。两者的观点都有合理的方面,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民事责任的首要功能在于给予受损人以补偿,使受损人恢复到损害前的状况,民法是通过这种对旧有权利的维护来维护现有的社会秩序,而不是通过对行为人的处罚来维持社会秩序。认识这一点

对区别民事责任与经济法责任是有意义的,民事责任的补偿性体现了“可预见性”和“充分性”特征,民事责任的行为人在实施行为之前,对自己行为的后果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如在违约责任中,当事人只对相对人承担责任,责任的范围限于约定的范围,侵权责任虽然具有对世性,但只有受侵害者才具有请求赔偿的资格,受到侵害的人毕竟是可确定特定人,对于受害者,行为人必须给予充分的补偿,使受害人恢复到受侵害前的状态。在证券市场独立审计经济法的财产责任中,受害主体众多,往往是不确定的,但是注册会计师不可能对不确定的每一个受损人都给予经济补偿,只能通过归责基础作出适当的判断,确定有权请求赔偿的主体,对他们的损害,注册会计师也只能给予适当的赔偿,而不一定是充分的赔偿。因此,经济法的财产责任一方面表现为补偿性,另一方面也表现为惩罚性,其责任功能不是以维护受侵害时的原状,而是为了维护现实的社会秩序。经济法责任除了财产责任具有补偿性和惩罚性双重功能外,其非财产责任具有惩诫性。经济法的惩诫性是与行政法的国家惩罚性不同的一种特性,“惩罚”表现为一种国家的权力,包括财产责任的惩罚性也是国家强制力的体现。而“惩诫”包括“惩罚”和“教育”,主要是体现一种权利(不是权力),社会组织的惩诫权利形式上来源于国家法律的授权,但本质上是通过社会化契约获得的社会公众的授权,它不是一种国家授予的政治性权力,而是社会公众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而得到的委托授权。

(四)证券市场独立审计经济法责任的认定高度复杂和技术化

证券市场是高度复杂和技术化的资本市场,与商品市场相比,证券市场的供需主体及决定供需变化的因素与机制更加复杂。从市场主体来看,从政府到企业、从机构到个人,形形,非常广泛,他们在市场中的地位、对市场的熟悉程度、对市场的要求千差万别。从市场构成来看,不同主体代表不同的利益群体,内部运作机制各不相同。从交易工具来看,有债券、股票、基金及金融衍生商品等,各类工具在性质、交易方式、价格形成机制等方面既自成体系又彼此联系。从价格形成机制来看,证券实质上是市场对资本未来预期收益的货币折现,其预期收益受利率、汇率、通货膨胀率、所属行业前景、经营者能力、个人及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影响,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从投资人的动机来看,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与投机行为相互伴生,难以预测和控制的投机行为往往造成市场的剧烈波动。由于证券市场的复杂性,投资者投资受损之后,往往很难认定究竟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即使是可以大致确定引发损失的因素,也很难把损失在复杂因素中定量分配。

独立审计是高度专业化和技术化的专家服务活动,审计人员需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战经验,会计信息的鉴证过程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技术过程,没有专业背景的受害人和并非从事审计专业的法官很难判断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是否有审计虚假、未尽职业谨慎,也很难认定受害人的损失与注册会计师的损害行为中存在的因果关系。

以上两种高度复杂和技术化的事物加和在一起,更增加了证券市场独立审计经济法责任的复杂性和追究责任的难度,使证券市场独立审计经济法责任具有其他法律责任所不能比拟的特殊属性。

注释:

[1]翟继光:《经济法责任研究》。

[2]管斌等:《第十一届全国经济法理论研讨会综述》,《法商研究》2004年第2期。

[3]参见肖义方:《注册会计师审计法律责任的性质研究(中)》。

[4]参见邱本:《市场法治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163页。

[5]责任的分类受到漆多俊教授的启发,参见漆多俊:《经济法基础理论》(第三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1-195页。

[6]可喜的是,这种现象已经受到经济法学者注意,参见王全兴、管斌:《社会中间层主体研究》,上海法律与经济研究所网站,王全兴:《经济法基础理论专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499页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