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老年人的临终护理十篇老年人的临终护理十篇

老年人的临终护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0:03

老年人的临终护理篇1

【关键词】晚期癌症;老年病人;临终护理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68例,为临终清醒患者,其中男性38例,女性30例,年龄最大88岁,最小62岁,肺癌14例,胃癌13例,鼻咽癌29例,宫颈癌12例,均有子女1-6人,42例配偶健在。

2护理措施

2.1舒适护理保持环境舒适是晚期癌症老年病人极其重要的护理措施[1],尽量把病人安排在单人房,保持病室安静、整洁、适宜阳光,空气新鲜。由于老年晚期癌症临终病人肌肉张力减退,周围循环衰竭及体温升高,在这种情况下应及时做好局部皮肤清洁,及时更换衣服,保持床褥清洁、干燥、舒适。定时协助病人翻身,预防褥疮发生,不能自理者做好口腔护理每日2次,注意检查患者口腔有无溃疡、霉菌感染等,并及时对症处理[2]。

2.2吸氧、止痛由于晚期癌症病人身体衰弱,各器官功能衰竭,出现呼吸困难应吸氧以减轻痛苦,流量为2-4L/min为宜。晚期癌症病人由于病情恶化,疼痛会逐渐加重,我们应用病人自述与医护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评价疼痛,采用擦背、按摩,分散注意力,不要过分控制或使用镇痛药或麻醉剂,视疼痛程序给予适当剂量,尽量减少疼痛对病人的折磨,使病人能够较舒适地度过最后的日子。

2.3饮食护理由于晚期癌症临终病人胃肠蠕动功能逐渐减弱,饮食减退,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少量或多餐流质饮食为宜,避免进食后出现腹胀、恶心、呕吐或疼痛等不适,如病人进食少,应及时补充营养和液体,以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使病人感到舒适,防止虚脱、感染等并发症。

2.4心理护理晚期症临终病人常有绝望的心情,对生活的依恋,对家庭事务和未来的安排,很希望在临终前做好圆满安排,同时他们又感到无能为力对付这个面临的实际情况而感到被压抑的恐惧、忧虑、烦燥,我们更应多接触病人,耐心解释和听取病人的诉说,关心病人,给予病人精神上的安排,积极创造一种消除病人心理恐惧的良好气氛,解除病人心理痛苦,让病人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自己有限的生命,使晚期癌症老年临终病人心理上有所准备,精神上有所寄托,让他们以最大的能力处理的事,使原有的恐惧、焦虑和最大的痛苦消失,尽可能使他们平静、安祥地死亡。

2.5对家属的指导除完成护理外,更应加强对家属的指教,教会他们如何、关心自己的亲人,让家属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病人解除痛苦,使他们感到心理上的满足,帮助病人解决家庭及社会问题,提高了老年临终病人的生命质量。

2.6观察病情变化,经常巡视病人,严密观察神志、脉搏、呼吸、血压等变化,及时发现病人不适,做好有效的护理,[3]如出现各种反射逐渐消失,肌张力减退,呼吸困难,呈阵施氏呼吸、颜面口唇、四肢末稍紫绀,脉搏细弱,血压测不到时,病人将临近死亡,应及时报告医生,按医嘱给予科学合理的处理,准确记录临终病人的病情,为提高护理质量建立重要的资料。

3体会

通过对68例晚期癌症临终病人进行针对性、连续性的人性化护理,使病人疾病晚期中没有出现过度悲痛、绝望、恐惧等反应,鼓励病人积极配合治疗,满足临终病人最后生理和心理要求,提高了临终病人生命质量,使病人平静地度过了生命的最后阶段。

参考文献:

[1]吴新莲,唐盛,杨慧。舒适护理在老年血液净化治疗中的应用体会。内科〔J〕2008,5(3):813.

老年人的临终护理篇2

1老年患者临终关怀的意义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和科技的进步,医学模式已从过去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化为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但是无论医学怎样进步,人总难免一死。在如何提高临终老年临终患者的生命质量、维护其人格及生命的尊严,使其更好的走完这一段历程,其目的不是延缓患者生命,而是要尽可能减少患者的痛苦,使之坦然愉快地走向人生终点。老年患者的临终关怀主要为患者提供镇痛治疗、生活护理指导、心理辅导、临终关怀等服务。要求护理人员应掌握社会学、心理学等知识。护理的目的是使老年临终患者享有尽可能高的生命质量。因此临终关怀有其重要意义。

2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

2.1临终患者的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临终关怀的重要内容,它比常规护理更重要,它贯穿于临终关怀的全过程。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心理调理的前提,医护人员与家属的默契配合是实施心理调理的关键,帮助老年患者正确认识疾病,积极配合诊断治疗,激发患者潜在的生存意识,提高肌体抗病能力是心理调节的核心,随着生命走向死亡,采取安慰手段是第一位的。当临终患者能够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接受死亡而不是惧怕死亡时,常常就是成功的。

有学者认为临终患者的心理状态可分为5个阶段进行分析与护理。①否定期②愤怒期③协议期④抑郁期⑤接受期;但不是所有患者都经过此过程,在护理临终患者时,应对各临终患者不同心理,因人制宜,因地制宜。

2.2老年临终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朝夕相处的亲人从突然患病直到临终,家属的心理是十分复杂的。一般经历震惊、否认、抑郁、接受、解脱几个阶段,此时,护士应给予家属同情,关怀与帮助,说清家属的情绪对患者的影响,鼓励家属正视亲人即将走向死亡的事实的同时,向家属宣传终末护理的重要性,教会他们一些简单的护理知识,使家属能够理解终末护理的意图,协助患者在最后的阶段能够过得舒适坦然,使家属在自己亲人辞世前充分尽到义务,分散终末患者的注意力,听听优美的音乐,从而提高老年临终患者的生活质量。

3老年患者临终关怀对护理人员的要求

老年患者临终关怀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它让“逝者魂安,生者心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在医院中等待死亡,通常患者最后的家是医院的病房,最后接触的人是护士,患者的临终阶段实际上是以医疗为主的治疗转变为以护理为主的照护。因此,护理人员应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感,良好的修养和素质,懂得尊重临床患者的人格和尊严,具有临终关怀及相关知识,熟练掌握心理护理技术。加强医护人员对死亡观和临终关怀知识的更新提高。

医院里的老年患者许多是绝症患者,医院尽量提供有效止痛服务,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护士针对每位患者的病情,在疼痛出现前给药,最大限度地保证患者无痛或减疼,减轻疼痛是这些患者人生最后阶段的最大需要。临终关怀,让患者安静、尊严地逝去。

老年患者临终关怀并非是一种治愈疗法,而是指对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进行适当的医院或家庭的医疗及护理,以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临终关怀不追求猛烈的、可能给患者增添痛苦的、或无意义的治疗,但要求医务人员以熟练的业务和良好的服务来控制患者的症状。由于临终关怀必然要涉及到各种症状的姑息治疗,所以在肿瘤科领域它和姑息治疗往往是同义语。

临终关怀目标是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通过消除或减轻病痛与其他生理症状,排解心理问题和精神烦恐,令患者内心宁静地面对死亡。同时,临终关怀还能够帮助病患家人承担一些劳累与压力。

①任何生命在终结时都有希望,而临终关怀通过尽量满足临终者的合理要求,让他们感到生命的温暖,从而减轻身体或精神上的痛苦;②临终关怀使临终者正式生命终结,使他们临终前在精神或肌体上得到相应的舒适,从而冷静的处理一些事情并接受生命终结的事实;③临终关怀使患者家属理性渡过将要分离的时刻,从而有效地办理一些患者或亲属应当办理的事情;④临终关怀可提高死亡的价值,死亡的价值就在于它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占据的时间是瞬间的,但它的影响却被覆盖人的一生,成为推动生活的巨大动力。但通常人们对死亡感到恐惧,几乎每个临终的人都具有对疼痛与痛苦的恐惧,疼痛可通过药物来控制,而痛苦则指一种心情上的苦境,不能通过药物来克服,必须依赖人们的爱心与关怀。因此,临终关怀弥补了死亡的缺陷,提高了死亡的价值;⑤临终关怀使医护人员及相关的人员树立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让患者及家属在这个最后服务之时,感受到人性的光辉和医护道德的崇高。

社会群体的支持,终末是走向死亡前的最后一段时间,每个面对这个不可抗拒的现实的患者,尽管躯体正承受着疾病的折磨,但心里还是会对周围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一个微小的动作,一个细微的表情,一个微弱的响动,都可能被终末患者捕捉到,不着边际的猜疑,形成引起其情绪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以说社会因素、群体态度对患者都有深刻的影响,如果没接触到终末患者或迈入终末场所的人员都能向患者献上一份自信,一杯关怀,就会给患者增添几分安全、几分安慰,就能使患者体会到社会对自己的关注,群体对自己的友爱,无形中加深了对终末患者的心理支持。

4临终关怀对护理人员的要求

临终关怀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它让“逝者魂安,生者心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在医院中等待死亡,通常患者最后的家是医院的病房,最后接触的人是护士,患者的临终阶段实际上是以医疗为主的治疗转变为以护理为主的照护。因此,护理人员应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感,良好的修养和素质,懂得尊重临床患者的人格和尊严,具有临终关怀及相关知识,熟练掌握心理护理技术。加强医护人员对死亡观和临终关怀知识的更新提高。

临终关怀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是由医学伦理学、护理学、心理学与行为科学所组成的。临终关怀是指向临终患者及家属提供一种全面的照料,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它能使临终患者的生命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生命质量得到提高,家属在身心上得到维护和增强,使患者临终时能够无痛苦,安宁、舒适的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

老年人的临终护理篇3

>>临终关怀护理进展晚期癌症患者的临终关怀及护理进展社区老年癌症患者的临终关怀护理晚期癌症患者社区临终关怀护理探讨临终关怀护理探讨浅谈临终关怀护理临终关怀的护理社区临终关怀26例体会浅谈临终关怀的护理体会临终关怀的护理体会浅谈临终关怀与护理肿瘤患者的临终关怀护理老年患者临终关怀护理体会晚期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护理浅谈临终关怀及护理癌症患者的临终关怀护理扩张型心肌病患儿临终关怀的护理进展社区护理工作中的临终关怀实践社区针对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开展临终关怀护理效果探讨浅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开展临终关怀护理的重要性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刘喜珍.老年人的临终需求及其临终关怀的伦理原理[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4):48-51.

SepúlvedaC,marlina,Yoshidat,eta1.palliativecare:theworldHealthorganization’sglobalperspective[J].JpainSymptommanage,2002,24(2):91-96.

DepartmentofHealth.endoflifecarestrategy-promotinghighqualitycareforalladultsattheendoflife[R].2008.https://www.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attachment_data/file/136431/end_of_life_strategy.pdf.

GomesB,Higginsoni,Calanzanin,etal.preferencesforplaceofdeathiffacedwithadvancedcancer:apopulationsurveyinengland,Flanders,Germany,italy,thenetherlands,portugalandSpain[J].annoncol,2012,23(8):2006-2015.

Gruniera,morV,weitzenS,etal.wherepeopledie:amultilevelapproachtounderstandinginfluencesonsiteofdeathinamerica[J].medCareResRev,2007,64(4):351-378.

StajduharKi,DaviesB.Variationsinandfactorsinfluencingfamilymembers’decisionsforpalliativehomecare[J].palliatemed,2005,19(1):21-32.

朱孔东,王革,谭景琛.社区卫生发展及筹资与补偿政策[J].中国卫生经济,2007,26(7):18-20.

蔡明,王国斌.对肿瘤患者临终关怀的思考[J].医学与社会,2007,20(6):9-10.

钟宁,孙伟,王海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临终关怀的Swot分析及策略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31):3589-3591.

朱利军.浅谈社区临终关怀的护理工作[J].医药前沿,2012,8:284-285.

辛喜萍.社区临终关怀服务的护理与实践[J].青海医药杂志,2013,43(3):73-74.

孙旭海,路奇,金琳,等.晚期癌症患者社区居家临终关怀服务效果观察[J].中华全科医师,2013,12(11):904-905.

赵玉蓉.浅谈癌症患者的社区护理[J].心理医生(下半月版),2012,18(10):251.

刘春玉.社区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59-160.

邓若云,葛文娥,丁振华,等.音乐疗法辅助吗啡减轻肿瘤患者疼痛的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2010,16(30):3624-3625.

BradtJ,DileoC,GrockeD,etal.musicinterventionsforimprovingpsychologicalandphysicaloutcomesincancerpatients[J].CochraneDatabaseSystRev,2011aug10;(8):CD006911.doi:10.1002/14651858.CD006911.pub2.

HuangSt,Goodm,ZauszniewskiJa.theeffectivenessofmusicinrelievingpainincancerpatients:a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J].intJnursStud,2010,47(11):1354-1362.

刘琳琳.临终关怀的护理进展[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35):274-275.

于海燕.社区临终护理研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14):140-141.

陈爱鱼.晚期癌症患者的临终关怀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8):1066-1067.

曹韵贞.名医会诊艾滋病[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23-25.

谢新永.老年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护理的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4):518-519.

周玲君.癌症患者临终关怀准入系统的构建研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09:33-34.

theRoyalCollegeofnursing.thecommunitynursingworkforceinengland[eB/oL].[2012-05-05]..uk/direct.

肖丽,孟凡红.探讨影响社区护理服务内容的因素[J].中国农村卫生,2013,6(2):208.

李映兰,欧阳玉燕.我国的临终关怀模式探讨[J].现代护理,2002,8(11):880-881.

蔺晓贤.21世纪中国临终关怀事业展望[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1,25(6):73-74.

陈春燕,罗羽,谢容.当前我国临终关怀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5,5(2):26-28.

刘晴暄,陈竹卉.国外临终关怀发展动向[J].中国社会工作,2013,15(21):26-28.

孙晓,田梅梅,施雁.社区护士社区护理相关技能实践现状及培训需求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2012,18(33):3974-3979.

邹敏,徐燕,袁长蓉.三甲医院护士姑息护理知识掌握现状的调查[J].护理研究,2006,20(12):3133-3134.

宋莉娟.英国社区护理人员培养和使用的启示[J].护理杂志,2013,30(22):60-62.

陈秀明.长春市社区护士姑息护理认知现状的调查[D].长春:吉林大学,2011.

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2):5-8.

卫生部.2012年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方案[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5):5-6.

施捷.上海3年内完成临终关怀服务全覆盖[n].新民晚报,2014-4-24(a6-7).

唐美芳.在社区开展临终护理的重要性[J].中外医疗,2010,29(24):132.

张玉.对社区内建立临终关怀机构可行性的调查与研究[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12):4-9.

老年人的临终护理篇4

【关键词】临终关怀;善终教育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老龄化,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老龄化国家。据预测到2025年,中国人口中几乎14%将是老年人,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数量增长迅猛,老龄化高峰将于2030年前后来到并将持续20余年[1]。临终病人数目日益增多,呼唤着临终关怀。中国是个有着自己独特文化背景的国家,临终关怀很大程度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保守、负性观念的影响,束缚了临终关怀的发展。进行临终关怀的“善终”教育,转变人们的观念,促进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1临终关怀与善终

临终关怀一词源于中世纪,又称善终服务、安宁照顾、终末护理、安息护理等。临终关怀(hospicecare)是指由社会各层次(护士、医生、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以及政府和慈善团体人士等人员)组成的团队向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的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在内的一种全面性支持和照料。

善终:把事情的最后阶段工作做完做好,指好的结果,好的结局;亦指人正常的死亡,老死,而不是死于祸患,死于刑戮或意外的灾祸。引申为无痛苦、舒适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途。善终服务(Hospice),指为垂死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的照顾。

2死亡观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长期历史积淀,人们对死亡的看法也是受这些思想的影响,对死亡始终采取否定、蒙蔽的负面态度[2],甚至不可在言语中对死亡有所提及,它是不幸和恐惧的象征,因此听吉利语、说吉利话也就顺理成章。而西方文化主要受基督教的影响,基督教由耶稣之死来升华对“天堂”、永生的信念,他们认为死亡就是昄依天父(returningtotheheavenlyfatherinpeace)。他们这种对死亡的看法比中国人传统的看法积极。中国人对死亡的讳莫如深,使人们无法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死亡,“善待”死亡,面对死亡较多表现出的是恐惧,而非面对现实的接受。

如何在中国这个有着独特文化背景的国家因地制宜地开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善终教育应是我们医务人员的当务之急。杨晶等人对北京某两所三级甲等医院从事临床工作的医护人员436名进行死亡观的调查显示,在家中能“很公开”地谈论死亡情况的仅占37%[3],多数人认为晦气、不吉利。因而,对医护人员进行死亡教育是迫切需要的,医护人员正确的死亡观是开展临终关怀的基础,护士对临终关怀的认识限制了临终关怀的发展。随着老龄人口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病人最后的家是医院的病房。最后接触的人是护士[4]。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对死亡率的统计,有超过一半的临终病人会在医院度过他们生命的最后时刻[5]。病人的临终阶段实际上是以医疗为主的治疗转向以护理为主的照护。临终护理体现着新的生命理念,善终照顾的是人,而不是病,它突出质量,而不是寿命[6]。

3善终教育

3.1护士教育救死扶伤是医护人员的天职,救命要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热爱生命,热爱生命是否就意味着义无反顾的拒绝死亡呢?完整的生命过程应该包括死亡过程,这是不容置疑的客观事实,完整的尊重生命应包括尊重死亡。可见,发展临终关怀,对护士传统的思维定势有一个强大的冲击。需要我们彻底更新观念,自觉地进行自我死亡教育,目的在于帮助濒死病人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学习准备死亡,接受死亡,面对死亡;还可帮助医护人员认识到临终关怀是对生命性质和死亡意义系统深刻理解基础上的专业服务。树立起正确的临终关怀观,主动给予临终病人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其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满意地到达生命的终点。

有人做过本科护生死亡观、死亡照护意向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发现不同年级的护生死亡认识态度及照护意向存在着差异[7]。研究中发现大三护生对死亡的态度最为客观积极,可能的原因是这些学生们刚刚学习过死亡伦理课程,对死亡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可见,死亡教育对临终照护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

教育的内容包括临终护理的目的、特点、对护士素质的要求;临终病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临终病人家属的心理特点,病人各种躯体症状的护理等,知识涉及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宗教、护理学、营养学等学科。有研究发现:采用自编教材对全科护士进行临终护理知识培训及考核。一年的回访结果,社会反响良好,临终患者家属问卷满意度由过去52%提高到97%[8]。

3.2病人教育善终教育就临终病人而言,首先要增强临终病人追求幸福的意识。临终病人最容易丧失生存的意义和追求幸福的勇气,伴随而来的是一系列负性心理表现。帮助临终病人克服这些心理困扰,寻求生命意义,提高其临终期的生命品质,才能有尊严的死去[9]。

幸福通常是一种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这种生活能给人一种称心如意的感觉。常人对于幸福的追求偏重于物质方面,而临终病人对于幸福的追求更偏重于精神方面,例如:疼痛得到缓解是一种幸福;得到医护人员和社会的关注与尊重是一种幸福;临死之前完成心愿是一种幸福;能在家人的陪伴下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也是一种幸福。因此,护理上应注意多陪伴,多关注,引导临终病人多回忆人生中美好的记忆,帮助了却其未了心愿等。

有人调查分析恶性肿瘤病人对临终关怀认识及需求结果显示[10]:得知病情真相后,73.1%表现出消极的心理反应;当谈到死亡时23.1%的病人感到恐惧,31.7%的病人表现为悲伤,15.3%的病人认为解脱,29.8%的病人表示能自然面对。因此,教育病人时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内容与方式:对于恐惧型病人可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通过语言文字图像,采用语言开导法或释疑解惑法[11],解除病人因为对死亡的无知引起的恐惧;针对悲伤期的病人难沟通的特点,护士应注意多满足病人的非语言行为需求,将其注意力转移到与大自然的融合,宁神静志。鼓励病人做喜欢的事情,和病人讨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从中获得满足的体验;对于解脱型,护士不能放弃心理关注,教育病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所以不要放弃自己,“夕阳无限好,不怕近黄昏”,死亡是庄重的、无遗憾的。重视“死亡意识”和“意义感”[12]在这一期病人的应用;对于平静面对型的病人应充分尊重,适当肯定,采用顺情从欲法,顺从病人意志和情绪,尊重病人的一切合理的安排[11]。

3.3家属教育护士应指导临终病人家属参与护理工作:除了为病人提供精心的护理外,亦应重视其家属的作用。家属对临终病人的心理状态、生活习惯、性格最了解。在临终病人的内心深处,家属的关心和照顾是其他人不可替代的[13]。

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失去亲人,面对即将离开的亲人,临终病人家属的内心是极度压抑的。在护理临终病人过程中,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往往打乱原本的生活秩序与工作秩序。护士应充分理解和同情临终病人家属,鼓励其表达心中的压抑,选择适当的行为方式排解负性情绪,可采用家属座谈会的教育方式指导病人家属之间互相安抚、支持、交流,安排好工作与生活,缓解压力;其次,护理人员应向临终病人介绍患者的病情和发展过程,可能出现的变化,让家属充分了解治疗、护理过程和效果,并让其参与护理计划的制定。教导家属简单的护理技术,让家属参与基础护理,如:喂饭、翻身、擦浴、按摩等。使其在照料亲人的过程中获得心理慰藉,同时让患者感受到亲人的关怀。这样可以让病人与亲人一起度过临终的美好时光,形成良性互动,促进彼此心理健康[8]。

临终病人备受煎熬,陪伴探视人员多,往往很难遵守医院的探视等各项制度。为此,临终病人的病房以小单间为宜,根据病人的性格、喜欢布置病室,可摆放绿色植物、盆景及自带生活用品;浴室、卫生间齐全,尽量家居化,护士要指导家属尽量给病人以家庭的温暖,满足临终病人安全感的需要。

3.4社会教育临终关怀的深层价值主要体现在对自我生命之安顿、社会道德建设之促进以及国家福利事业之启示这三个维度[14]。临终关怀是一种“全人”、“全方位”、“全过程”的护理关怀,需要医护人员、病人家属及社会人士的积极参与。家人无声的陪伴,朋友的一句贴心问候,医护人员的细心照料,都是在对临终病人实施关怀,都是在帮助临终者获得“幸福”[9]。

对于临终护理,整个医疗保健系统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积极的善终大环境。这势必影响本来数量就不多的从事临终护理事业人员的士气,削弱我们发展临终护理的观念力量,起了一个消极涣散的不良作用[15]。发展有利于临终关怀的善终大环境,仅仅靠医生、护士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整个社会系统人员的共同努力。

有研究显示,在临终关怀知识来源方面,大部分来自于广播电视、报刊杂志,说明大众媒体在临终关怀科普教育中影响较大[10],应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临终关怀知识和开展国民的死亡教育。使大部分临终病人能较快接受现实,减少心理痛苦,战胜自我,当死亡不可避免时能泰然处之。

美国自1960年起开始在学校教育中实施死亡教育,英国、法国、日本等许多国家目前也在进行相应研究,并在其大、中、小学开设了临终关怀及死亡教育课程[16]。但是我国对死亡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很多人对死亡教育不理解、不认可,处于边探索边实践阶段。

临终关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慢性病人数的增多,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以及对有尊严死亡的愿望越加强烈[17],社会对临终关怀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作为一项有待深入拓展的金色黄昏事业,临终关怀是我国21世纪健康发展的大趋势,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参与。关键是形成正确的死亡观,而教育则是形成观念的重要途径。要想帮助临终病人“善终”,达到人生“幸福”,家庭和谐,社会文明。临终关怀知识的普及是基础,只有将知识进行广泛而有效的宣传,才能使大多数人真正了解这项事业,才能将临终关怀的初衷实现于病患者的期望。

参考文献

[1]GuntenCF.Financingpalliativecare.ClinicsinGeriatricmedicine,2004,20(4).

[2]靳风林,郭清秀.传统文化中等死亡归属理论与临终关怀学.中国医学伦理学,1996(6).

[3]杨晶,张金环,刘玉春,等.医护人员对待死亡及临终关怀的调查.中华护理杂志,1998(10).

[4]冯国琴,谢华琴.癌症晚期病人的临终护理[J].全科护理,2009,7(9B).

[5]牛洪艳,王培席,周新明,等.从利物浦护理路径看我国临终护理的发展方向.护理研究,2011(2).

[6]张鹏.临终关怀的伦理困境及重构[J].求索,2007(11).

[7]加那克斯·乌述尔,侯晓静.护理本科学生死亡观及其照护意向的现场调查.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10).

[8]李桂馨,康筱玲,高彦滨,等.临终护理知识在晚期肺癌患者中的应用.临床肺科杂志,2008(10).

[9]刘锦秀.临终关怀与幸福悖论.医学与社会,2009(1).

[10]赵锦秀,赵秀梅,罗羽.恶性肿瘤病人对临终关怀认识及需求的调查分析.西南国防医药,2009(1).

[11]罗珊,王芳,徐静静,等.中西医结合应对临终患者的心理.中医临床研究,2010(22).

[12]刘超,郭永玉.死亡意识、意义感在临终关怀中的作用[J].心理研究,2010(1).

[13]王云.60例晚期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护理的探讨与分析.吉林医学,2011(8).

[14]迟西琴.从以人为本看临终关怀的当代价值.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

[15]丁焱.临终关怀发展中的伦理问题.中华护理杂志,2000(10).

老年人的临终护理篇5

施教授概括地告诉我们,从上海地区来看,癌症患者数量与临终关怀的需求量呈正比。《2013年上海市主要卫生计生统计数据》显示,上海市现患肿瘤患者人数为24.25万人,全年死于恶性肿瘤数为3.76万人,平均每天死于肿瘤数为105人。此外,上海是一座迅速老龄化的城市,2013年60岁以上老人的死亡数为10.87万,其中80岁以上高领老年人死亡数为5.73万人,据此推算本市高龄老衰临终者约为4.6万人。以2013年的数据测算,上海的恶性肿瘤患者和高龄老衰临终者年终关怀需要量达到8.36万人。

2014年4月,施老师带领他的团队对2012―2013上海市舒缓疗护(临终关怀)试点机构进行了初步调研。目前,本市晚期恶性肿瘤临终关怀住院床位的实际供给为234张,2013年恶性肿瘤死亡人数3.76万人,按平均住院29天来计算,社区临终关怀床需求1275张,相对于床位需求,供需缺口约1041张。2013年高龄老衰临终者4.6万人,按平均住院72.78天,老衰临终关怀床位需求636张,目前实际用于高龄老衰临终关怀床位16张,供需缺口约620张。上海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随着老龄化和疾病谱的改变,百姓对临终关怀的关注度不断增强,社会对临终关怀的需求量不断增长,上海应当也必须开展好临终关怀服务。

“临终关怀”在关怀什么?

临终关怀是对生命末期患者进行全人(身、心、灵)、全家、全队、全程、全社区的关怀照顾。根据联合国卫生组织的22字方针,即通过应用“早期识别、积极评估、控制疼痛和治疗其他痛苦”症状的适宜技术,改善临终患者生命质量,维护患者尊严,缓解家属痛苦,促进社会和谐。临终关怀更多的是对病人心理上的关怀,是对人的关怀而不是对病情。一般来说,疾病分为可逆的、可治愈的与不可逆的、不可治愈的,这些往往都是在生理层面,而临终关怀是对病人心理上,精神上、心灵上的支持,为病人提供温暖的医疗环境,帮助病人完成人生的最后旅途,并给予家属关怀和安抚。

联合国提出“享有临终关怀服务是人的一项基本权利”,被视为国家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所有194个成员国都做出承诺:把临终关怀服务列为自己国家卫生系统中的重要工作。目前,我国临终关怀尚处于起步阶段,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主要以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为主,而全国开展临终关怀的医疗机构、养老机构仅有150家,容量极其有限。上海地区的“临终关怀”始于1988年10月,从南汇县老年医院的最早探索,到闸北区临汾街道医院的4张临床关怀床位,到2012年率全国之先把18个试点单位开设舒缓疗护服务列为市政府实事项目,再到2014年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新增1000张床位,逐步形成了网络体系,说明临终关怀服务体系建设在上海正稳步前行。

施教授为我们耐心的讲解到,一个人在临近生命尾声的80-90天里(一个人的临终期一般为10-14天,有时候可以短到24小时),人存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变化,在这一阶段,医生护士人员的目标应当从“帮助病人恢复健康”转向为他们“减轻痛苦”。在最后的日子里,病人常常得被动地接受这样的“待遇”:一是过度治疗,有些病人甚至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仍在接受创伤性治疗;另一个是治疗不足。这两种情况,使病人受到的痛苦和不适直到死亡也没有得到解脱。最好的情况是,在对病人身体给予照顾的同时一定要顾及到精神上的抚慰。

临终病人常处于脱水状态,吞咽出现困难,周围循环的血液量锐减,导致病人末梢神经接触不到,所以病人的皮肤摸上去凉凉的,很多家属都会觉得病人很冷,需要加盖被子。实际上是相反的,即使只给他们的手脚盖上薄薄的一层,绝大多数临终病人都会觉得太重。正确的做法是:打开窗户和风扇,给病床周围留出足够的空间。另外,使用麻醉剂帮助病人减轻喘气困难。再比如,当吞咽困难使病人无法进食和饮水时,有些家属会想通过注射营养液,此时进行静脉输液虽然能解决病人的脱水问题,但同时给病人带来的是水肿的后果。

濒死的人在呼吸时还常常发出呜咽声或喉鸣声,医学上称为“死亡咆哮声”,不过病人并不一定有痛苦,此时可用一些止痛剂,使他能继续与家属交谈或安安静静地走向死亡。听觉是最后消失的感觉,所以不想让病人听到的话即便在最后也不该随便说出口,更不要在病人床前哭天喊地,应该让病人平静安详地离开这个世界。

哪些人在从事临终关怀事业?

从对2013年上海市18家临终关怀项目试点机构临终关怀人力资源现状与问题进行的调查数据来看,上海市临终关怀的医护比例不够合理,平均为1:1.05,护理人员相对缺乏,这与世界卫生组织为中等水平国家制定的1:2有很大差距。同时,志愿者的参与也非常少,大量临终关怀的调查显示,仅有5.3%的关怀对象接受过志愿者帮助。从学历构成来看,我国医护人员总体素质不高,临终关怀科医护人员存在学历、职称较低的情况。专业护士少,人员数量明显不足,很多都是护工在做。在国外,从事临终关怀的护士一般都是高学历、高待遇。而调查数据显示,在上海,护理人员的工时费用计算结果为23元/小时,比现在家政钟点工的劳动报酬还要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护工人员的流动性较大。

我们希望,首先,能把临终关怀作为一门专业学科来建设。现在高校不设临终关怀专业,不是学科,卫技委也没有进行正规的职称培训考核。其次,能逐步建立并完善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护工的工资待遇以稳定护工的队伍。最后,希望通过政府宣传及媒体,最大程度引起社会对临终关怀的关注,吸引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参与进来。我们这里临终关怀病房的一名护士说,经常有志愿者会来,但是每次发觉都是新的面孔,很多志愿者来了一次就不再来了。

推广临终关怀,我们还需要做什么?

首先,需要改变我国传统文化对生死的态度,确立正确的生死观。儒家文化认为不给亲人予以积极抢救,就是不孝。百行孝为先,“孝”的观念在中华民族文化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如果把老人送到临终关怀机构去,就是不孝。家属也很难接受让病人平静的死去这个事实。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家属一再央求医生想尽一切办法,不惜一切代价,用最好的药延续病人的生命。其实,有些治疗措施给病人带来的是痛苦,甚至是折磨。如果想让病人有尊严地离去,就要正确看待死亡。国内对于死亡的教育相对薄弱,生命伦理教育课程远没有达到普及,总是避而不谈。正常的死亡只是生命的组成部分,人生的落幕是人这一生最精华的点、浓缩的点。所以在我国,临终关怀不是一个能力问题,而是属于文化问题。

其次,需要政府对临终关怀推广在政策性倾斜,加强制度设计。现在,二、三级医院与社区卫生中心存在利益冲突;如何衔接肿瘤科、疼痛科以及临终关怀科病人的分配,界限不清晰。我们在调研时发现,平均每一个晚期恶性肿瘤出院患者在综合性医疗机构日均所花费用远远高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前者为1100元/天,而后者仅仅是189元/天。大家有没有想过,这其实也是对医疗资源的一种浪费。对于临终关怀来说,所选用的药品多为相对便宜的缓解病症、减轻疼痛的药物;相比于进行化疗等治疗的病人,其对病房、床位等资源的占用更为合理。这在基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全能达到以上要求。一方面,临终关怀病房的使用率不高,出现床位空量,另一方面,大量没有实际治疗意义的晚期病人占据着医院病床,浪费了有限的医疗资源。

最后,需要加强专业队伍建设。临终关怀需求量大、缺口大,专业人员数量不足,职业压力巨大。在我们的调查中显示,不愿意从事临终关怀服务的原因是心理压力负担大,导致临终关怀科医护人员紧缺、后备人员不足,志愿者构成不稳定。

近十年专注于临终关怀学的安宁护理和老年保健研究的施教授与他的团队给出如下建议。首先,政府要给予配套的政策支撑。对临终关怀服务设置激励机制,加大经费保障和支持。临终关怀是一项民生工程,不应以盈利为目的,所以一定要给予经费上充足的保障和支持。要进一步完善医保配套政策,健全临终关怀服务的收费设定、医保纳入项目等。其次,要加强社会宣传,普及死亡教育。再次,要推进对社区临终关怀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临终关怀服务专业人员的交流平台,增加培训方式种类。要重视志愿者服务,在全社会形成合力。第四,要加大临终关怀学科建设,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医学专业分支学科,使临终关怀事业形成体系,可持续发展。第五,要落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终关怀科功能定位,整合卫生资源,依托二三级医院建立临终关怀联动机制,开展临终病人转介服务,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转介细则,从而明确联动机制中各方责任。

老年人的临终护理篇6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2)-01-295-01

临终关怀是一门以临终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以及相关的医学、护理、社会、伦理等问题为研究对象的新兴交叉学科。临终关怀护理是随临终关怀运动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护理方式。

1研究现状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临终关怀护理应该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临终关怀护理应包括恶性肿瘤患者及非恶性疾病患者[1],如(1)心力衰竭患者。(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3)肝功能衰竭患者。(4)慢性肾衰竭患者。(5)神经系统疾病患者。(6)晚期艾滋病患者(HiV/aiDS)。(7)晚期糖尿病患者。(8)其他。如亨廷顿舞蹈症患者、临终儿童等。

1.1恶性肿瘤患者国内外已有大量文献关于此类报告:周玲君[2]等认为:癌症患者临终阶段症状多样、复杂,部分症状可作为预测生存期的指标。李雪红[3]等通过在恶性血液病的临终关怀护理措施认为临终关怀护理能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可以减轻患者部分不适症状,有利于患者及家通过临终关怀护理,有88.9%能有效地减轻疼痛。

1.2非恶性疾病患者

1.2.1晚期艾滋病患者晚期艾滋病患者姑息护理的研究已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陈爱珍,王琦认为:对于艾滋病的姑息护理应正确掌握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时进行心理调整是关键,为患者提供了一种符合人性的、科学的护理。

1.2.2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神经系统疾病临终患者多是老年人,认知功能不良,生理功能丧失,生活不能自理。钟月桂[4]等对41例脑梗死临终患者的临终护理体会进行总结等后认为通过设置临终病房、生活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尸体料理、悲伤护理等能改善患者临终前症状,减轻患者痛苦。

1.2.3慢性肾衰竭患者慢性肾衰竭患者是一种长期慢性消耗性疾病,它不仅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生理伤害,同时也在心理上带来严重创伤。慢性肾衰竭患者本身也伴有很多的精神症状,故雷延兰[5]认为建立以人为本的生命价值观,将治疗技术与人文关怀巧妙结合,配合良好的心理护理技巧,解决尿毒症患者因长期治疗而造成的情绪和行为异常,有助于他们树立战胜疾病和对生的信心,从而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1.2.4临终儿童周玲君[6]等认为大约有25%的癌症儿童将面临死亡,当目前的治疗措施对疾病没有任何帮助时,儿童、家属、癌症治疗专家将面对巨大的医疗、心理、精神上的挑战。儿童的临终关怀作为医护人员工作的一部分,不仅包括改善患儿生活质量、保持尊严、缓解症状,而且把患儿及家属看作一个整体,在死亡前后进行生理、社会、心理以及精神的支持。对患儿、家属需求的评估以及现实目标和希望的分析,既有助于改善患儿的临终护理,也可以增加医疗工作者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2国内外临终关怀情况比较

2.1中日临终关怀情况比较日本其老龄化率达到19%,被认定的需要服务机构照顾的65岁以上老年人超过350万人。康凤英,金川克子[7]等通过中日社区护理体系和课题的比较发现,日本的社区护理由公共卫生护理和居家护理体系构成并统和疾病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诊疗、照护功能。而我国社区护理面临着确立法律保障,开发公共卫生护理事业,完善体制构建,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扩展服务对象,充实服务内容,改革专业教育等需要完善的方面。

2.2中美临终关怀情况比较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人的基本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学者Leininger博士则认为护理的本质是关怀。美国的临终关怀有许多是值得我国借鉴的:如:(1)美国的临终关怀医院有不同的类型,大多数属于非赢利机构。(2)美国的临终关怀已经走上制度化道路,临终关怀服务大部分纳入到医疗保险之中,从而扩大了临终关怀服务的覆盖面。(3)美国的临终关怀发展过程还表明,仅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是不够的,临终关怀的推广需要人们在观念上进行一场革命。

其他国家在这一领域也做出了一些政策,例如英国和爱尔兰出台了详细的政策,鼓励社区建立整体性的、有效的、以患者为中心的照护体制;澳大利亚要求全科医生加强包括姑息护理在内的多学科的小组制照护知识[8]。

3当前临终关怀模式及临终关怀服务机构

3.1当前临终关怀模式黄天士1988年于天津医学院在成立第一个临终关怀研究中心后,具体实施的模式比较公认的有施榕的“施氏模式”和pDS模式。“施氏模式”主要着眼点在乡村,其核心是家庭临终照护,他认为中国临终关怀事业应该在广大农村发展。pDS模式以解除患者的病痛为中心;坚持临终关怀医院、社区临终关怀服务与家庭临终关怀相结合;坚持国家、集体、民营相结合;坚持国家、集体、社会相结合。

3.2当前常见的临终关怀服务机构

3.2.1专业的临终关怀医院如我国北京松堂医院、英国的圣克里斯多福临终关怀院等。在这些专业性医院中,一般设备先进,人员配备齐全,独立服务性强。但因其设施要求较高,费用要求亦高,只宜少量逐步建立。

3.2.2综合性医院的附设病房这种形式较为多见,既可节省人力物力,又有利于医护人员及其他专业人员再学习、再提高,有利于普及临终关怀知识。同时在费用上可以减轻部分病人的负担。

3.2.3家庭临终关怀是以社区为基础、以家庭为单位开展的临终关怀。可为临终关怀的发展提供基础。

3.2.4养老院专设病房这种形式首先在发达国家中逐渐开展。如美国现在每年大约有25%的老年人于养老院中临终。

4目前我国临终关怀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4.1临终服务机构较少目前我国的临终关怀机构较少且规模不大。因此我国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临终病人得到最后的护理。

4.2工作人员总体素质不高目前我国从事临终关怀服务的工作大多数没有经过相应的培训。而在发达国家,从事临终关怀的团队中除了医护人员外,还包括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神职人员和庞大的志愿者队伍。

4.3服务模式较单一目前我国相当多的医务人员对临终病人的服务仍以治愈为目的,从而忽视病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造成临终病人的医疗费用过高及医疗资源的浪费。

4.4医保政策支持不足临终关怀服务除了基础护理外,还要给予心理护理,护士每天要尽量满足临终病人的愿望,同时还要对病人和家属进行死亡教育,消除他们对死亡的恐惧。心理护理是一项劳务付出极多的服务,而目前并未纳入医保。

4.5缺乏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临终关怀服务需要由医护人员、社会工作者、心理学家和志愿者等组成团队,为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的,人性化的服务。但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志愿者仍较少。

4.6服务项目收费不明确目前我国对临终关怀对象的收治没有统一的标准,对临终关怀服务项目的收费缺乏明确的规定。这就使得一些弱势群体很难得到帮助,从而影响临终关怀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5临终关怀基本内容

5.1创造舒适、安静、人性化的生活环境病室应整洁、安静、阳光充足、温湿度合适;室内色彩柔和;允许患者亲友陪伴;医院环境应安静,绿化面积足够。

5.2控制症状临终患者常见的症状有疼痛、食欲减退或厌食、便秘、口干或口渴、恶心呕吐、吞咽困难、意识不清和褥疮等。其中疼痛是最普遍的一种症状,它严重影响临终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疼痛可采取以下措施:①正确评估疼痛程度;②学习并遵循wHo推荐的三阶梯止痛治疗原则,提供定时、定量、个体化治疗,并依据疼痛情况不断予以调整;③积极采取非药物止痛方法;④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有关疼痛治疗的教育。

5.3完善的心理护理心理护理的核心是激发临终患者潜在的生存意识,积极配合诊断治疗,正视现实,战胜自我,正确对待死亡。临终患者的心理变化比较复杂。美国精神科医师KublerRoss曾提出临终心理五阶段说:即否认、愤怒、交易、忧郁、接受。在实际工作中,护士应学习把握患者的心理分期和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护理。

5.4加强死亡教育临终关怀却使死亡在患者、家属和医务人员之间公开化。根据患者不同的年龄、性格、职业、家庭背景,因人而异地展开死亡教育,帮助患者实现心理上的解脱。

5.5对临终者家属的心理支持医护人员应学习与病人家属建立相互合作的关系。告诉家属病人的病情进展;医护人员对患者家属应给予同情、理解和帮助;指导其正确面对现实。

5.6精神关护提供条件使患者能够与他的亲朋好友道别,使其获得心灵上的安慰。与患者谈论其人生观、价值观,尊重患者的信仰,协助探寻生与死的意义,获得心灵安宁。

5.7善终与善后对生命即将结束的临终者,医护人员必须严肃、诚挚与同情,尊重家属的习俗,协助患者交付好未尽事宜;通知临终者的亲属、好友,使其陪伴在身边,做好尸体护理,令其有尊严的离开人间。

6临终关怀的发展前景及对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科技的发展,人类的疾病谱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等非传染性疾病在威胁生命健康的疾病谱中跃居前列,中国目前是世界上实际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临终患者急剧增多,虽然临终关怀在我国发展过程中仍然受到医疗政策和专业人员不足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和限制,但随着该领域研究工作的不断开展,制约其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将会得到进一步的解决。我们应该加大对临终关怀的宣传力度,加大对临终关怀法律规范的制定;加大对临终关怀治疗方式的研究,加强临终关怀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培训。总之,临终关怀是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卫生服务方式,我们应该大力发展。

参考文献

[1]杜世正,徐燕,袁长蓉.非恶性疾病姑息护理研究和实践的进展[J].护理杂志,2009,26(2B):43-45.

[2]周玲君,沈伟,赵继军.癌症患者临终阶段症状特点及与生存期的关系[J].护理学杂志,2009,24(6):6-8.

[3]李雪红.90例恶性血液病的姑息护理措施及体会[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9,4(2):221-222.

[4]钟月桂,刘凌云,唐小丽等.脑梗死患者临床临终关怀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9,16(3):233-234.

[5]雷延兰,高小玲.尿毒症患者的护理伦理道德思考和人文关怀[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6(9):4045-4046.

[6]周玲君,赵继军.癌症儿童的临终关怀[J].现代护理,2006,12(1):93-94.

老年人的临终护理篇7

【中图分类号】R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652-0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1]、慢性疾病以及各种肿瘤晚期人数不断增多、“空巢现象”等因素的影响下,社会对临终关怀护理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在我国医疗卫生保障体系还不健全的情况下,我国专门的临终关怀中心并不多见。而多数综合性大医院因经济效益、周转率等因素也往往拒收那些无治疗价值且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同时我国相当一部分家庭难以承担患者在综合性大医院住院的费用[2]。加之在我国传统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大多数患者都选择在家庭等熟悉的环境中走完生命最后的进程。上述因素叠加在一起,无疑给社区临终关怀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和挑战。笔者旨在对国内外社区临终关怀模式的研究,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临终关怀模式。从而更好的为临终患者提供照护服务,提高临终患者生命最后阶段的生活质量,降低卫生服务成本,提高社区资源的利用度以及减轻患者家属的负担[3]。

1相关概念的界定

1.1模式

模式的概念最早由建筑大师alexander[4]提出,后来哲学学科引进并延伸了模式的概念,用作分析或阐明事物的关系与本质[5]。在实际工作中,模式一般指事物或事件在一定时间内所形成的比较固定的格式、样式、样板和模型[6]。临终关怀模式的探索模式,是对事物总的看法和观点,是支配事物发展的总体观念,是对该事物本质性的看法的体现。临终关怀模式就是从总体上对临终关怀进行把握[7]。

1.2临终关怀的概念

临终关怀[8](hospicecare)是向临终病人及家属提供一种全面的照顾,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使临终病人的生命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生命质量得到提高,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增强,使病人在临终时能无痛苦、安宁、舒适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临终关怀学是一门以实践规律为研究内容的新兴学科,其分支包含了生理学、心理学、伦理学、管理学以及社会学等学科,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对临终患者及其家属各方面的促进作用,还在于对于医学以及社会的重要贡献,尤其是其社会方面的意义,临终关怀能够反映人类文化的时代水平,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准。

1.3居家临终关怀的概念

居家临终关怀是护士或临终关怀专门人员访问家庭护理病人的形式。

2我国社区临终关怀模式

对我国目前临终关怀事业具有指导意义和较大影响的是李义庭的pDS模式和施榕的“施氏模式”[10],两者的共同核心为家庭临终照护和社区临终关怀相结合[9]。此外,还有学者提出了“家庭一社区一医护人员”相结合的社区临终关怀模式。

2.1李义庭的“pDS模式”

李义庭的pDS模式全面构建了“1个中心,3个方位,9个结合体系”(onepointthreeSubjectnineDirection)。“一个中心”即以解除患者的病痛为中心,针对临终患者临终前的痛苦,给予特殊的医疗、护理服务,使临终病人尊严、安逸地辞世,表现出对人的最大尊重,对人的本质、人的生命认识的神话,这有利于减轻家庭成员精神、心理和经济的负担,有利于家庭和谐、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有利于为人类社会节省人力和物力资源,使资源分配更加合理,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个方位,九个结合”,在服务层面上,坚持临终关怀医院、社区临终关怀服务与家庭临终关怀相结合。要将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列入我国卫生事业和区域性卫生规划内,并认真组织实施。社区卫生服务应将临终关怀同社区人员的医疗、保健、康复一样纳入总体规划。社区卫生服务的城市区域应以街道,农村以乡镇为基本单位,业务上以街道医院、乡镇医院为依托,来推动社区临终关怀事业。目前,或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应重点加强家庭临终关怀病房的建设,并同临终关怀医院一样,建立规范化的操作规程。在服务主体上,坚持国家、集体、民营相结合;在费用上,坚持国家、集体、社会投入相结合。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事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才能不断地将临终关怀事业引向深入[11]。

pDS模式作为一种大家比较公认的模式,是一种比较完美的理想化模式。但是,其涉及的方面广,人员广,未免显得面面俱到,这在我国现实经济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下,其可行性及实用性大打折扣。

2.2施榕的“施氏模式”

“施氏模式”主要着眼点在乡村,其核心是家庭临终照护。施榕认为,21世纪中国临终关怀事业在乡村将大有发展,家庭临终照护是医学目的的崭新内容,应尊重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临终病人的祈望,有利于老人及家庭的利益,有利于社会卫生资源的公正分配。施氏模式提出,①要统一认识,全面规划,把我国乡村的临终关怀事业纳人老年医疗保健的总体规划,成立省(市)、县协调织,制定乡村临终关怀的政策法规、制订家庭临终护的相应政策,包括家庭临终照护的基本内容、质量要求、收费标准、费用承担,以及分配方案等,使家临终照护模式有章可循,健康运转。②要建立县、乡、村家庭临终照护指导中心,对所辖的家庭临终照护进行统管,提高乡村全科医生、家庭临终照护的家属和有关人员的业务技能们研究能力和协调水平。③施氏模式认为乡村全科医生是农村卫生工作中一支不可替代的力量,乡村全科医生的种种特性为他们在家庭临终照护模式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提出了针对乡村全科医生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临终关怀培训。④为防止病人家属或照顾者对病人不愿或不好好照顾,有必要订立“家庭临终护理公约”。⑤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由依赖、顺从、被动的“主妇”名份,上升到独立、自由、主动的主角地位。因此,需要提高妇女角色意识,使她们更好配合乡村全科医生共同做好家庭临终照护[12]。

施氏模式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要求较高。但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事业起步较晚、发展较慢,社区家庭照护方面制度并不成熟。同时,随着现在社会独生子的增加及其工作的繁忙,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价值的转变,“空巢家庭”数目的不断攀升,施氏模式很难推广施行。施氏模式也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2.3“家庭―社区―医护人员”模式

“家庭―社区―医护人员”模式吸取了“pDS”模式和“施式模式”的优点。提出由家庭为临终者提供全部或部分医疗费用(其余部分由保险公司或者单位支付),创造患者满意的临终环境,家庭成员作为临终团队主要成员进行生活护理、精神抚慰及其他帮助;社区帮助组织安排自愿者组成临终团队进行资金的筹集,如单位提供医疗费用,协助落实保险金、贫困人口医疗补助金,募捐、成立临终关怀基金,并监督家庭中临终关怀的实施。由社区医疗机构或综合医院的临终关怀中心提供的医务人员进行其他相关的临终关怀服务。社区组织自愿者的具体方式为以己养老模式:由同时具备相当行为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人组成志愿团队,通过社区组织安排协调进行关怀并记录时间,当志愿者本人或者亲属需要照护时可向社区提出申请,参照所提供的照护时问由社区安排调配偿还或进行一定经济补偿[13]。这种模式是三种模式中覆盖面最广的,也是可行性和实用性最强的。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社区在人员、技术等方面的负担。但考虑到我国的经济以及国民素质的局限性,此模式的实施,也面临着不小的困难。

3针对我国社区临终关怀模式现存问题的对策分析

3.1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广临终医疗保险计划

日本的老年福利医疗保险制度是很有参考价值的一方面,我国虽然不能做到像日本一样强制全民皆保,但该举措的成功实施启示我们要更加重视老人医保制度的完善,切实做到为病人服务。

3.2大力开展临终护理院的建设

在我国现存的医疗制度以及社会支持系统下,我国临终护理大都以居家形式为主,然而,在“四二一”家庭数目的不断增加,“空巢现象”的持续恶化以及家属照顾者相关照护知识的缺乏等因素的影响下,居家临终护理的质量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并且还占用了很大一部分的社区卫生资源。建立临终护理院可以帮助缓解上述压力,且能优化资源的利用。根据未来发展的趋势,居家为主的临终关怀模式将被社区临终护理院为主的临终关怀照护模式所取代。

3.3扩大社会支持系统

由于我国医务人员的缺乏(尤其是社区),不仅给病人及其家属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不便,也给医务人员本身带来了很大的负荷和压力。仅仅依靠医务人员远远不能满足日益高涨的临终照护需求,所以需要社会各界的人员给予一定程度的支持,包括经济、照护等方面的支持。

4小结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社区临终关怀模式仍不完善,未形成一个完整合理的网络系统。尽管目前一些学者已经提出了几种社区临终关怀的模式,但其中每个模式都有一定的缺陷及局限性,不能很好的适合我国国情。我国社区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很大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可以借此机会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卫生服务资源利用。我国社区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仍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牛欢欢.社区临终病房护理模式调查.临床合理用药,2009年1月第二卷第二期.

[1]牛欢欢.社区临终病房护理模式调查.临床合理用药,2009年1月第二卷第二期.

[3]陈淑琴,王茂娟.设置临终病房作为临终护理模式的调查.护士进修杂志2000年9月第15卷第9期.

[4]Bradappleron.patternsandSoftware;ensentialConceptsandterminology.2002-02-14.

[5]季晓鹏,王志红.我国超市家庭护理服务的现状与分析.护理杂志,2007年第24期.

[6]马亚娜.超市社区卫生服务实施模式的比较研究.http://.cn/..

[7]龚实愚.临终关怀的社会价值在我国的模式探讨.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李玲.我国临终护理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国际护理学杂志,2005年8期.

[9]李玲.我国临终护理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年8月第24卷第8辑.

[10]陈春燕1,罗羽2,谢容3.当前我国临终关怀模式存在的问题对策.护理管理杂志,2005年2月第5卷2期.

[11]李义庭,刘芳,付丽.临终关怀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中国医学伦理学,2000年第5期.

老年人的临终护理篇8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临终关怀护理

临终关怀又称善终服务、舒缓疗护等,既是一门新兴起的学科,也是卫生保健中的新生事物,是指由医生、护士、社会工作者、宗教人员和志愿者等多学科、多方面人员组成的团队提供的对晚期患者及其家属的全面照护。临终关怀的宗旨是使晚期患者的生命质量得到提高,能够无痛苦、舒适、安详和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为人生画上完美的句号。同时,使晚期患者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保护和增强。

现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医疗护理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而近年来由于慢性病、癌症导致的死亡率的增加,对于临终关怀护理的需求也为人们所重视,为此对社区护理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1临终关怀的发展状况

临终关怀一词源于英文hospice,是指专门护理晚期患者的机构。现代临终关怀运动始于英国,1967年英国女医生西斯莉・桑德斯博士在伦敦郊区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现代临终关怀院圣・克里斯多佛临终关怀院;1988年天津医学院建立了我国内地第一所临终关怀研究机构;现在临终关怀已在一部分国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和推广,在英国临终护理以住院的形式为主;在美国大多数的临终关怀护理在家庭中开展,我国各地也建立了一些不同类型的临终关怀机构。在我国,临终关怀把医务工作者、红十字会、工会等社会工作者结合起来,使它具有了发展的基础,也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与国外相比,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相对滞后,但随着卫生事业的发展,特别是现在国家对社区卫生在各方面的投入,社区临终关怀护理在未来将会有很大的发展。

2在我国社区开展临终关怀护理的重要性

2.1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现在,各国都在关注人口老龄化问题,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日趋明显,平均寿命从20世纪40年代末的35岁上升到现在的71.4岁,预计2015年老龄人口系数将达到14%,由于我国特定的国情和人口状况,保障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从各方面对老年人加以照顾,特别是对晚期患者的照护,已成为一个广为关注的社会问题,这不仅仅是医疗卫生部门的责任,而且是社会各界共同的责任。

2.2疾病谱的改变。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慢性病导致的死亡比例逐年升高。据美国统计资料显示:在接受临终关怀服务的患者中,有60%是恶性肿瘤患者。全国恶性肿瘤死亡率为148.81/10万,中标率113.92/10万。城市中标死亡率109.21/10万。农村中标死亡率119.00/10万。但由于长时期对死亡采取否认、不接纳的态度,使得如果有人因这些疾病而处于临终阶段,往往不是被看做生命发展的必然阶段,而是被看做医疗的失败。

2.3卫生资源的分配,通常对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的保健和对有治愈希望的患者的治疗采取积极的态度和各种优惠措施,而晚期患者的医疗护理需求则被忽视,从而导致很多医疗卫生卫生资源分配和管理不利于晚期患者的照护。

因此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一些大型医院对晚期患者的收治,现况不太乐观,所以临终关怀工作走出医院、深入社会、进入家庭,是适应医疗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也将是我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晚期患者实施优良服务的重要措施。

3社区护理工作开展的现况

目前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社区护理工作范围主要是慢性病管理、传染病管理、精神病管理、健康教育、基本医疗护理、预防保健等,而未将临终护理作为社区护理的重要内容,这对于临终护理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种阻碍,而且也不能更好的满足所服务辖区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

4开展社区临终护理的基本要求

4.1了解临终关怀所反映的社会价值观念①接纳死亡。长期以来,不管是在国外,还是国内,死亡都被视为禁忌。在中国,人们在对死亡采取的是回避、不接纳的态度,这在很多文化习俗中体现出来。死亡作为生命发展的最终阶段,现实社会不应该回避和拒绝死亡,反而应该正视、接纳它;②生命的质量重于生命的数量。生命不仅具有数量,而且还具有质量,临终关怀倡导既不刻意延长晚期患者的生命,也不主张认为的缩短晚期患者的生命(所谓的安乐死),而是努力提高晚期患者的生存质量,让其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享受该有的幸福和尊严;③尊重晚期患者的生命、权利和尊严。在现实社会中,晚期患者的权利、尊严常常得不到应有的正确对待。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晚期患者的生命不仅不应该被忽视,而且应该更受尊重。

4.2临终关怀护士应具备的素质①需要加强对社区护士进行临终关怀护理的系统化教育,重视对社区护理人员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晚期患者的症状评估、基础护理、与晚期患者的沟通技巧、晚期患者营养支持、癌症患者的疼痛控制等专业知识以及其他的综合知识,使社区护士能达到进行临终护理的要求;②进行死亡知识教育。由于中国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观念,死亡一直是被禁忌的话题,社区护士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患者及其家属对死亡的态度和看法。只有社区护士对濒死和死亡采取接纳的态度将临终和死亡视为生命发展比不可少的阶段和结果,才可以更加负责、耐心地为临终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全面照护。

4.3对晚期患者家属的技术指导临终护理不仅要求护士自身有过硬的护理技巧,对家属进行护理晚期患者技术指导也至关重要。①基础护理指导。对晚期患者的排泄、睡眠、皮肤、口腔进行全面护理的指导;②饮食指导。向晚期患者及其家属宣传营养治疗的重要性,晚期患者多伴有消化不良,加强饮食指导对提高患者自身的抵抗力至关重要,包括科学合理地进行膳食配制、掌握晚期患者的饮食习惯以及营养评价等;③对家属进行安全教育,告知家属应采取适当的措施以预防跌倒、烫伤、坠床等意外,保持房间过道通畅,剪刀、玻璃器具等危险物品应远离患者;④指导家属与晚期患者的沟通技巧。由于晚期患者的心理反应错综复杂,社区护士应指导家属应充分考虑晚期患者所受的痛苦,在语言、神态、举止上都应得体,避免引起患者的不良情绪,陪伴晚期患者安心、有尊严的度过生命的最后旅程。

5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开展临终关怀护理的发展前景

5.1作为与综合医院错位服务的一个项目①现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相比,在设施设备、医疗技术、人员配置等方面都有一段很大的距离;②由于长期人们对慢性病、癌症引起的死亡的错误认识,以及卫生资源的有限分配,大型综合医院往往将临终患者拒之门外。所以临终关怀服务将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综合医院错位服务的一个项目。

5.2借鉴国外的经验发展社区临终护理晚期患者一般都希望在家中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在美国临终关怀以家庭服务为主,住院为辅,并且将临终关怀服务大部分纳入到医疗保险之中,所以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发展社区临终护理。家庭临终护理可以让晚期患者与家属生活在一起,使晚期患者得到亲人的关怀与温暖;同时,也可以减少晚期患者家属照顾患者的辛苦并减轻家庭负担。家庭临终护理体现了既方便又符合人文关怀的理念。

5.3推进临终护理进入社区随着人口老年化、疾病谱改变及医疗体制的改革,开展经济、有效、方便、综合、连续的社区卫生服务已成为现代健康管理服务的发展趋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以对临终关怀服务进行整体方案制定,明确服务内容、人员配置;也可进行先试点,总结经验后再推广,作为一种探索性的工作进行开展,同时借鉴国外和其他地区的先进的临终护理的经验,结合社区卫生服务的实际情况,将临终护理与社区护理相结合,努力为晚期患者创造良好的环境,使他们在这种环境氛围中其生命的权利和尊严都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也能没有痛苦、安详、有尊严的含笑离开人间。

参考文献:

[1]赵广慧,李红艳,王建华.晚期癌症患者的临终关怀护理[J].现代护理,2010,9(7):71-74.

[2]史宝欣,杨立群.临终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30.

[3]翟会珍,苟敏华.癌症患者临终关怀的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l,9:273.

老年人的临终护理篇9

临终关怀(hispicecare)是指由社会各层次(护士、医生、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以及政府和慈善团体人士等人员)组成的团队向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的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在内的一种全面性支持和照料。临终关怀护理是对那些已不能治愈的病人在生命即将结束时所实施的一种积极的身心整体护理。其护理目的是以整个人为对象,提供精心照料,解除躯体痛苦,缓解对死亡的恐惧,维护其做人的尊严,提高其尚存生命质量,并给予家属心理关怀、最终使逝者死而无憾,生者问心无愧。

1临终护理的发展

临终关怀组织是桑得斯博士1967年在伦敦首创的“圣克斯多弗临终机构”。1988年天津医学院建立了我国大陆第一所临终关怀研究机构,随后在上海、北京、西安、沈阳等地相继展开,1992在北京成立我国第一所民办临终关怀医院――松堂医院。1998年由香港著名企业家李嘉诚先生捐资在汕头大学医学院建立了临终关怀医院,开始了国内临终医疗服务。从2001年开始,李先生又每年捐资2000万元给国内20家重点医院,创立了临终关怀病房。据资料报道,至2003年3月,全国接受临终医疗服务的病例已超过了800例。为关爱生命,造福社会,启迪人类爱心,促进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临终关怀的困惑

临终关怀措施很难在短期内见到效果。在我国,由于受传统观念中生命神圣论、死亡观的影响,死亡一直是人们忌讳谈论的问题。对死亡和濒死持否认、不接受的态度。从崔以泰等对大陆居民调查中也进一步证实,因人们对死亡有很高的排斥性,人们基于心理的防卫系统,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对他人的死亡表现出漠然的忽视。不少人误将临终关怀认为是“安乐死”,所以临终关怀在国人中难以推行。

3影响临床开展临终关怀护理的因素

3.1传统死亡观的影响

“生死荣衰”是中国传统的社会习俗,人们用逃避的心理,非理性地对待生命的终结。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人认为死亡是不幸和恐惧的,对死亡始终采取躲避的负面态度,甚至忌讳谈论死亡。一些医护人员也受此传统观的影响,也忌讳谈论死亡,对临终关怀的哲理原则知之甚少,甚至有对临终关怀产生错误的理解。在对我国三甲医院护理的调查中发现,64.7%的调查对象表示从没听说多姑息护理这个概念,更不了解临终关怀的哲理与原则。试想,医护人员本身就没有树立正确的死亡观,对临终关怀护理的理念知之甚少,又何谈对临终者、国人提供死亡教育,给以精神抚慰,实施全方位、高质量的临终关怀护理呢。

3.2传统孝道观的影响

“百善孝为先”传统的孝道观早已深深融入了中国人的价值观中,使国人对临终关怀尚没有做好足够的心理和情感上的准备。他们在情感上无法接受临终关怀,在现实中排斥临终关怀。在现实生活中,如子女想对亲人进行临终关怀,他们通常将要承受来自两方面的压力,一是来自于自己内心世界的自我良心谴责;二是来自于社会的评价,比如“久病床前无孝子”、“养儿防老”等。因此,国人普遍认为:父母临终时子女只要守在老人身边就是孝道,反之则视为不孝,不愿将老人送到专门的医疗机构接受临终关怀服务;不惜一切代价地延长患者的生命是为孝道,这往往忽略了患者的意愿,造成患者的身心痛苦。实际上,临终关怀的原则是“不以延长生命为唯一目的,而以减轻临终患者的身心痛苦和提高生活质量为宗旨。从这个意义上说,尊重、满足临终患者的个体需求才是真正的孝道。

3.3传统生命观的影响

临终关怀、尊重死亡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不加速也不延迟死亡。重视生命的质量必然就要放弃一些无效的救治,这与传统的护理观存在差异。传统的护理观轻视临终关怀,认为放弃一些治疗是对患者的不负责,而过分期望和过度给予根治性治疗。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只有治疗才是负责任的表现。

4发展临终关怀事业需树立正确的临终关怀理念

尽管临终关怀护理在我国刚刚起步不久,发展较为缓慢,存在许多因素的制约,但它是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这些影响我国临终关怀发展的伦理因素,引导国人及医护人员树立正确的临终关怀理念。

4.1加强正确的生死观教育

在死亡观教育中,引导人们正确看待死亡,并理性接受死亡,取代迷信、愚昧、落后的观念,使人们认识到生命结束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学会坦然的面对、接纳死亡;使人们认识到一个人的寿命长短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如何珍惜现有的生命质量,生活的更加健康、快乐,对社会更有价值。对于开展临终关怀护理的护理人员来说,更要树立正确的死亡观,需要开展死亡知识毕业后教育,纳入医学继续教育范畴,并进行死亡知识的定期培训、考核与资格认定,以保证临终关怀在实践中有效推行。

4.2要树立现代的医疗观

医学一直以来就被人们认为是救人性命的,医护人员的根本职责就是救死扶伤。人们也一直信奉哪怕已经没有生存的希望,也要尽100%的抢救及治疗。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且不说是对医疗资源的过度浪费外,一旦医护人员做出对病人放弃治疗、终止治疗的决定,反而会被家属所不容,会被传统生命观推崇的医德原则“审判”,面临道德及社会的谴责。

4.3明确护理人员在临终关怀护理中的主导地位

对于医护人员来说,服务的对象是濒临死亡的患者,进行临终关怀的护理人员角色较为复杂,他们主要为照护者、健康教育者、心理疏导者、丧葬咨询者等,因此护理人员要具备娴熟的护理操作能力、广博的知识、高度的职业道德、正确的死亡观、现代医疗观,明确自己在临终关怀护理过程中的重要性及主导地位,才能更好地为临终患者服务。

4.4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伦理观

临终关怀具有很强的文化和伦理特色,不同的文化、伦理观对临终关怀产生不同的认知、解释和关怀模式。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千差万别,但是一些较为成熟的临终关怀理念和服务内容值得我们借鉴。在西方发达国家,对于丧亲的家属会有专业的团队,包括医生、护士、神职人员、社会工作者等为其提供居丧服务,服务内容包括协助家属处理后事、心灵抚慰与疏导等。

参考文献

[1]吴清爱.临终关怀护理发展的探索[J].大众科技,2010(2).

[2]周玲君,赵继军.癌症儿童的临终关怀[J].现代护理,2006,12(1):93.

[3]孙慕义.弃治疗与生命质量[J].医学与哲学,2000,6(21):1-3.

[4]焦蝶英,崔以泰.我国临终关怀的实践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1993,25(2):70.

[5]映兰,欧阳玉燕.我国的临终关怀模式探讨[m].现代护理,2002,8(11).

[6]卢人玉,龚爱珍,肖清秋.宁养院临终关怀工作及护士素质要求[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1):215.

[7]杨建兵.在我国推行临终关怀的必要性及其护理伦理原理[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1(6).

[8]黄艳琼.oRem自力学说在临终关怀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00,2:27.

老年人的临终护理篇10

关键词:老年恶性肿瘤临终关怀护理效果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402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276-01

晚期恶性肿瘤在临床中十分常见,老年人群是高危人群,具有十分高的死亡率;现阶段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主要是控制与稳定病情,避免和防止肿瘤的进一步恶化与发展[1]。本文选择于2012年到-2013年期间我社区的恶性肿瘤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作为研究对象,具体信息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患者均经临床症状、影像学以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恶性肿瘤。其中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介于60-79岁之间,平均年龄(70.2±9.3)岁;其中属于肺癌13例,胃癌12例,肠癌10例,肝癌7例,乳腺癌5例,卵巢癌3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介于61-82岁之间,平均年龄(71.2±8.8)岁;其中属于肺癌14例,胃癌13例,肠癌9例,肝癌8例,乳腺癌4例,卵巢癌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常规护理治疗,观察组于上述基础上展开临终关怀护理,具体如下:

1.2.1常规护理:优化患者的生活环境,根据患者的喜好和性格安排布置患者的病房,保证患者病房的干净整洁,并保持病房的安静以避免患者受到打扰影响;患者常规药物对症治疗,并定期接受放疗、化疗治疗,通过肠内营养支持的方式改善器官的功能与免疫状态,从而缓解治疗过程中所产生的毒副反应。

1.2.2临终关怀护理:①心理护理。恶性肿瘤患者普遍存在不良的心理情绪,消极对待治疗甚至拒绝治疗,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恶性肿瘤患者对生命的尊重与治疗的信心;将部分抑郁的恶性肿瘤患者与乐观开朗的患者安排一起,播放患者喜欢的音乐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同时鼓励患者家属给予患者支持与鼓励。②疼痛护理。恶性肿瘤不仅保守疾病存在的症状,同时由于长期放化疗治疗会导致患者免疫力降低,会引起持续的疼痛,改善患者的疼痛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的提高意义显著。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疼痛情况予以针对性的护理,必要时可以尝试应用安慰剂和针灸镇痛。③饮食护理。患者由于长期的放化疗治疗以及心理等因素可能会出现食欲降低、腹胀、恶心呕吐的症状体征,因此护理人员尽量提供患者喜欢的食物,以高热量、优质蛋白质、丰富维生素且易消化的食物为主,有必要时可鼻饲进食。

1.3效果观察。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估,SCL-90主要包括抑郁、焦虑、躯体化、恐怖、强迫症状、恐怖、精神病性、人际关系敏感以及偏执等九大因子,分值越高表示该项症状越严重,于护理前、护理后2周、护理后4周、护理后6周以及护理后8周进行比较。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相差不大(p>0.05),无统计学意义;经护理2周、4周、6周、8周后患者的SCL-90评分均降低,但观察组的下降幅度更大,差异显著(p

表1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X±S,分)

3讨论

肿瘤的发病原因只要包括物理致病因子、化学致病因子以及病毒致病因子,早期患者的症状并不明显,而进入晚期,患者会表现出消瘦、无力、食欲下降、胸痛胸闷、睡眠质量下降等症状体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很大程度上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恶性肿瘤的患者通常治愈的可能性较低,主要通过药物对症治疗和放化疗治疗控制和稳定疾病,绝大部分的患者以死亡告终,因此患者通常表现出消极的态度,如焦虑抑郁、恐慌、偏执、精神失常等不良心理状况,对患者的产生十分严重的不利影响,因此加强对恶性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护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主要表现为经护理后患者各阶段的SCL-90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综上所述,加强社区老年恶性肿瘤患者的临终关怀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恐慌敌对等不良情绪,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疾病,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维持自身的尊严意义显著,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