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十篇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十篇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1:34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篇1

关键词: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对策;遵义县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7)11-0158-02

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但可以为游客提供了高质量、内容极为丰富的乡村旅游产品,还可以满足游客对于尚未城镇化、原始广阔的乡村田园风光、乡村生活以及乡村特有的环境产生兴趣,从而可以满足游客对于民族文化的探秘需求。因此,不断加快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农业农村相关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也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也可以改变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需求。

1研究区概况

1.1遵义县概况遵义县位于贵州省北部,其国土面积为2487.6km2,辖区有19个镇和2个民族乡,2016年底,全区总人口为84.36万人,实现生产总值242.41亿元,工业增加值为91.5亿元,其中旅游总收入为32.36亿元。目前,辖区有1个遵义市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2个贵州省经济开发区和七个贵州省现代高效农业园区。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厚重,风光秀美、气候宜人,交通便捷、区位优越,资源丰富、经济繁荣,这些为遵义县发展旅游产业,尤其是乡村旅游带来了诸多有利因素。在遵义县,不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还是红色圣地、绿色发展的福地,而且还是长征文化、民族文化、三线文化交织的地方。

1.2遵义县乡村旅游发展概况遵义县紧紧围绕打造千年古县,打造最美田园的目标,在旅游产业发展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和招商力度,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坚实的保障。最近几年来,打造乡村旅馆,不断发展种植业养殖业,进而增加农民就机会和实现农民脱贫致富的目标,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在2014年,遵义县总共投入资金1亿多元,对3个新农村示范场进行升级改造,已建乡村旅馆419家、拥有床位8472张,绿化道路27km。在2015年,遵义县接待游客369万人,乡村旅游综合总收入3.82亿元,解决当地农民就业人数达2481人,其中开设乡村旅游官的农民,每月的纯收入在2万元左右。

2遵义县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2.1景点单一,规模较小目前,遵义县的乡村旅游发展还是处在一种自发的开发状态,呈现给游客的旅游资源或者是旅游景点比较单一,相关景区景点建设水平低、市场次序混乱,还有存在部分景区景点有重复开发的现状。少数景区景点已经形成规模化发展,但是多数任然是小打小闹的经营状态。

2.2相关工作人员缺乏服务意识、自身素质有待提高乡村旅游的开发与管理,都需要相关的高级人才或者懂经营与管理的人员进行指导,这样的乡村旅游才能得到更好的l展。我们常说,一个景区的发展,离不开双懂人才,也就是懂旅游、懂管理的人才。在当前遵义县相关乡村旅游景区景点中,这样的人才还很缺乏,很多的景区管理人员存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现象。再加上资金的不足、部分管理人员没有更加高远的意见、缺乏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这直接影响了景区的发展。

2.3宣传力度较小,规划不科学,还未形成品牌景区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宣传。遵义县境内乡村旅游的宣传海报、宣传标语以及乡村旅游的宣传口号相当少,这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是很不利的。目前遵义县的乡村旅游,大多是当地农户或当地村镇自主建设自主经营,对于相关的景区景点没有进行整体策划,因此很难在当地或者是贵州省主流媒体进行宣传;很多的景区景点缺乏对当地乡村旅游项目的具体规划与策划,还没有在一定范围内形成自己特有的品牌或者是影响力。

2.4景区景点内容单一,缺乏层次感遵义县目前在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或者是开发路径上,其主要的观赏点是在观光层面上,看看乡村特有的风土人情、地质地貌、历史文化、生活习惯等。然而真正的乡村旅游开发,应涉及到乡村度假、乡村采风、乡村民间手工艺品的创造、乡村民俗文化、乡村夏令营等,这样的乡村旅游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可选择性较广。遵义县的乡村旅游,很多仍然处于吃农家饭、采农家果实、看农村风景的状态,这样的乡村旅游是极为传统的开发模式,缺乏地域性和多样性。乡村旅游商品粗制滥造,富含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稀缺。

2.5景区卫生条件差、基础设施有待提升乡村旅游景点或者是景区,都存在卫生差、环境差的现象。尤其是在饮水和厕所的卫生条件差;卫生观念落后,如部分地区存在“人畜同饮”、“人畜共居一楼为畜圈、一楼居幻”等,使游客望而却步。此外,乡村的通达性较差,乡村生态旅游突发事件的安全应急系统也亟待建设。

3遵义县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

3.1便利的区位优势,便捷的交通环境,农业资源独特遵义县位于川黔结合部,与贵阳、黔东南以及四川、重庆理想位置,发展乡村旅游或者是旅游产业,会带来极大的方便,这里也是大西北和整个西南地区通海达江的重要交通点。自古以来,这里也是川黔地区交通的中心枢纽,很多的人流、物流以及信息流都经过这里。目前,贵遵高速,川黔铁路贯穿遵义县境内,赤水河及乌江能够直通长江,慢慢的这里将会形成现代物流运输网络。加之遵义县农业资源丰富,有“黔北粮仓”之称,自然资源丰富,拥有较多的纯天然、无污染及绿色有机食品,茶园66.78万m2。以四在农家为主要品牌的遵义县乡村旅游发展,将会形成一道亮丽的旅游风景线。

3.2文化助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遵义县历史悠久,据今天有1300多年的建县历史,承载着千年历史,彰显了无穷的历史魅力。1935年,在长征途中,红军3次进出遵义县,并在这里建立了临时革命政权,同时确立了以同志为代表的中央军事领导核心。遵义县不仅是红色文化的圣地、绿色发展的福地,而且还是长征文化、民族文化、三线文化交织的地方。遵义比较典型的红色旅游景点有遵义会议陈列馆、遵义会议会址、李德和博古旧居、红军政治部旧址、旧居、苏维埃银行、茅台渡口、国酒门等。这些景点看上去跟遵义县的乡村旅游发展联系不大,实际上联系很大。

3.3生态植被良好,气候宜人在遵义县境内,海拔相对较低,大部分在850~1100m之间,平均气温15℃,降水量在1036mm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48.39%,生态环境良好,气候宜人,是发展乡村旅游难得地质地貌环境和相关旅游资源。境内地质地貌复杂多样,山地垂直茶园较为明显,峡谷、高山、河流以及良好的生态植被和生态环境,共同构建了遵义县乡村旅游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这里有乌江、綦江、赤水河三大水系,也有十长瀑布,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丹霞地貌以及飞龙湖等一些著名的经典的旅游景区,是比较适合人们休闲、避暑、观光的地方。

4遵义县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

4.1统一规划,加强引导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单单靠村民一家一户的经营,是很难发展壮大的,更难形成旅游产业链。乡村旅游的发展,要更好地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有机融合,与新农村建设步调一致,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进一步做大做强做精,从而使农民在经营乡村旅游中真正受益。这样的发展才能更加的科学、更加的合理、更加的可持续化。在这个环节中,政府出面引导、指导,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至关重要。

4.2加大乡村旅游产品研发的力度要改变旅游产品相对单一局面,必须加大乡村旅游a品的开发的力度。在遵义县的相关的农村地区,有着独特的田园风光、别具风格的民族风情、丰富多样的植被和经济作物,这些旅游资源,都具有开发旅游产品的潜力。旅游产品的研究开发,其重要的原则就是研究消费者旅游心里、行为,以及整个市场的需求动态,开发一系列的旅游产品,涵盖观光、购物、游览、娱乐、休闲和度假与一体的综合性的旅游产品体系,这样才能更加全面的满足消费者的旅游需求。

4.3改善旅游软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致富,先修路。这个朴实的道理,对于发展乡村旅游也有着极为重要指导作用。因此,遵义县乡村旅游要在已有的基础设施的基础上,不断加大投入,制定相关优惠政策,进一步明确加快公路、通讯、能源、水利建设的速度和质量的提高,尽快改善乡村旅游生存条件及投资环境,为遵义县经济的全面振兴、旅游的高速发展奠定基础。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篇2

一、河南省

河南省是传统农业大省,也是旅游资源大省,地域广袤、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田园风光优美,开展乡村观光、休闲、度假和体验性旅游活动具有较好的基础条件。全省70%以上的旅游资源分布在农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意义重大,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现产业联动、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传承发扬民间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旅游消费需求具有重要作用,是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富民强省的重要抓手。

二、河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2013年中央和国务院先后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发〔2013〕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的通知》(〔2013〕10号)文件。河南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河南乡村旅游,为让中央的政策落地,结合我省乡村旅游发展实际,了《关于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见》,为我省乡村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一系列工作措施。

近年来,全省以实施“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就是在全省范围内扶持100个特色旅游村和10000户农家乐开展乡村旅游,为农村提供10万个就业岗位)为主要抓手,加快发展乡村旅游。截止目前,全省共有部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5个,部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0个,省级特色旅游村243个,农家乐12784家,51.4万农民从事乡村旅游经营活动。2012年全省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6283.99万人次,总收入262.04亿元。

三、河南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规划管理仍需加强。许多地方的乡村旅游缺乏总体规划,暂时效益好的项目一哄而上,重复建设,环境资源破坏严重,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特别是一些项目过于分散,难于集中组织线路,各个景点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和游客的重游率。

2.基础设施配套仍不够完善。河南乡村旅游产业主要集中在城郊和著名风景区,由于目光短浅、经营意识淡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数量和质量建设仍然不足。特别是在卫生安全和配套服务上,仍然停留在家庭式的服务水平,缺乏专业培训和管理,一些旅游设施的安全性得不到有效保障,一味地迎合部分贪图便宜的消费者的心理,不能适应高端消费人群的市场需求。

3.乡村旅游文化的认知仍需深入。河南目前的乡村旅游产品主要还是提供餐饮和住宿服务,不太注重提升器本身的知识文化内涵,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各地的服务主要还是采取“拿来主义”,产品单一,缺乏创新设计和深度加工,品牌意识不强。

4.乡村旅游人才仍然匮乏。河南从事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的主体主要是乡村居民,管理形式主要是家族式管理,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缺乏现代经营理念和法制观念,经营比较粗放,时常会出现强买强卖、赝品横行、拉客宰客等损害游客权益的现象。提升乡村旅游服务水平,打造一流乡村旅游品牌需要建设一批与之相适应的的从业人才队伍,这方面仍有很多工作要做。

四、河南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建议

1.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坚持规划引领,不断完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体系,并注重与相关规划衔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权威性。省旅游部门要会同发展改革、交通运输、住房城乡建设、农业、林业、水利、文化等部门尽快编制出台全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推动乡村旅游有序发展。每个市、县要结合实际,突出资源特色,以区域旅游产品打造、线路整合、设施完善为重点,编制本地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2.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把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整体布局,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良好条件。优先解决交通干道、重点旅游景区到特色旅游村的道路交通建设问题,提高通往乡村旅游景区公路的技术标准和通达性;完善交通标识标牌体系,提高标识标牌布局密度,为游客提供直观、醒目、便捷、清晰的导识服务。积极指导和推动乡村旅游景区开展以生态村、环境优美乡镇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创建活动,加大村容镇貌环境治理力度,推进街道硬化、绿化、美化和亮化工作,全面改善旅游村镇生态环境。加强乡村旅游景区水电、通讯、网络设施改造和农村饮用水卫生监督检测,加强消防、卫生、治安等综合治理和停车、厕所、住宿、餐饮、购物、娱乐、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

3.完善乡村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加快乡村旅游游客服务中心、自驾旅游服务体系和安全救援体系建设。要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手段,推进乡村旅游智能化,逐步建设河南省乡村旅游网、公共信息服务云平台、公共信息数据库及电子商务系统。鼓励休闲农庄、农家宾馆、饭店开通无线宽带网,为游客提供乡村旅游产品和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网上预订、支付、电子认证等服务。有条件的地方要将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向乡村旅游目的地延伸、覆盖。

4.开发乡村旅游特色产品。各地要依托当地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采取景区带动、公司+农户、综合开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等多种方式,围绕体验性、参与性和互动性完善旅游要素,加强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名人名村,打造一批现代村庄观光型和时代精神教育型特色旅游村;围绕历史文化名镇、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等资源,打造一批观光度假型旅游小镇;围绕原生态古村落、民族村寨的民居建筑文化特色,打造一批古村落观光度假型特色旅游村;围绕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态,打造一批休闲观光和养生写生型特色旅游村;围绕现代农业及其产业化,打造一批现代农业观光型和科普型特色旅游村;围绕果蔬采摘、点种、插秧、耕耙等农事活动,打造一批农事农趣体验型特色旅游村;围绕杂技、魔术、庙会、灯会、社火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打造一批民俗文化体验型特色旅游村;围绕绘画、根雕、泥塑、木雕、石刻、铸造等民间手工艺文化资源,打造一批购物体验观光型特色旅游村,满足不同层次的旅游市场需求。

5.加大乡村旅游宣传营销力度。各地要建立部门联合、区域联动、上下互动的宣传营销机制,加大乡村旅游的宣传营销力度。宣传、文化、广电、新闻出版、通信等部门要把乡村旅游作为重要内容,通过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络、手机等媒介,开设乡村旅游专版和专栏、增加乡村旅游专题和时段,搞好乡村旅游产品和线路的宣传。旅游部门要做好乡村旅游产品策划包装和线路组合培育的指导工作,把乡村旅游营销纳入大旅游营销计划,进行统一宣传营销。要在重要客源地和机场、车站、商场以及其他人群密集的地方,开展宣传营销。鼓励旅行社、旅游集散中心开展专业的市场销售和网络营销,拓宽乡村旅游销售渠道。

6.强化乡村旅游的标准化管理。省旅游主管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要求,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全省乡村旅游质量等级评定标准和管理办法。公安、工商、物价、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加强对乡村旅游市场秩序、食品卫生、饮水安全、接待服务、经营管理、娱乐、购物等方面的标准化管理,为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环境。探索建立乡村旅游统计体系,提高乡村旅游的科学统计水平。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篇3

论文摘要:该文在肯定了国内发展乡村旅游的大好形势后,指出我国乡村旅游还存在经营理念陈旧、营销渠道单一、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等问题,提出当前乡村旅游发展应该政府主导、科学策划、挖掘内涵、扩大影响、树立品牌、集聚人才、永续发展、加大投入,以促进我国乡村旅游快速,可持续发展。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多元化休假制度日渐成熟以及旅游者消费观念的不断提升,我国旅游市场正经历着结构性升级:传统的观光旅游逐渐丧失其市场垄断地位,代表现代旅游价值取向的乡村旅游成为旅游市场新的热点之一。

但有一些地方的乡村旅游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1.1乡村旅游已成为当今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中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从导入期向成长期过渡的阶段。因地制宜地发展乡村旅游、城郊休闲游,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提升农村精神文明程度、丰富旅游产品、增强旅游业发展的活力、满足国内外游客的旅游文化消费需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1.2政府为乡村旅游提供了机遇

2006年初,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个主要的要求。[2]为了深入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精神,更好地发挥旅游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优势和作用。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全国旅游主题为“2006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3]

国家旅游局和农业部将共同推进乡村旅游“百千万工程”,“十一五”期间,建成具有乡村旅游示范意义的100个县、1000个乡镇和10000个村,使已有的乡村旅游项目得到明显提升和完善,基本形成种类丰富、档次适中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和特色突出、发展规范的乡村旅游格局,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旅游消费的需求。总地来看,我国乡村旅游市场空间和需求潜力较大,发展前景良好。[1]

1.3近年来乡村旅游红火

近年来,我国各地农村旅游发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目前中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人民币。[4]

2.乡村旅游主要存在的弊端

2.1经营理念陈旧

在经营理念上,还停留在特别看重菜品质量、味道和价格,而对于旅游接待地吸引游客至关重要的一些因素:特色(农家风味)、环境(绿化环境)、服务(服务水平)却没有放在重要位置。经营者乐意在主体建筑上花钱,而不愿在治理、美化环境方面下功夫;乐意在量上投入,而不愿意在经营特色、服务质量上花钱。主张少投入,多产出;采购质劣价低的菜品欺骗顾客,甚至克扣斤两;目光短浅的井底意识还表现在不愿走出本地去做比较,学习别人的先进管理经验的要求不强烈;单兵独战的多,团结协作,致力于树立景区形象的意识不强。

2.2营销渠道单一

在招徕客源上,过于迷信“回头客”和口碑传播,对朋友关系的依赖也说明经营户的宣传促销意识还停留在原始的、被动的认识上。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意识和要求不强,这很难适应旅游市场竞争的形式。

2.3市场竞争意识不强

经营者经营理念与游客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市场竞争意识不强,尤其需要专业的培训、指导和政府的引导。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近郊旅游休闲形式,有其特殊发展规律和经营模式。要让农民一家一户在实践中去摸索经验需耗费太大的成本,容易动摇经营者的自信。对于当地政府来讲,自发的、分散的、粗放的小农个私经营形式,其产业意义不大。对大众游客来讲,没有特色、规模,管理不规范的旅游地是没有吸引力的。因此,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是“乡村旅游”实现产业化目标的基本方向。

3.当前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策略

3.1消除瓶颈,政府主导

突出表现在农民素质与现代化旅游服务要求的断裂;落后的基础设施和交通环境与旅游发展要求的差距;分散的村庄与市场的断裂,农民很难直接走向市场等等,对此政府应起主导作用,建立长效管理体制和便捷协调的旅游机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或条例,对乡村旅游的规划审批、经营管理、安全管理、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规范和监督,引导其逐步走向行业协会自律管理。

政府主导,要着重强化旅游管理部门地位,赋予其更大职权,如重要景点和重大旅游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审查权;乡村旅游饭店的审批权;乡村旅游景点(线路)的审批权;旅游价格审批权,牵头组织开展旅游市场监查权等等,切实改变以往旅游管理部门职能的模糊性,真正做到不该管的不管,该管的一定管好。

3.2长远规划,科学策划

一定程度上讲,近几年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很多是农民自己干出来的,农民的勤劳加上市场的机遇造就了许多乡村旅游点的成功,但是缺少科学的规划逐步成为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缺乏规划和低水平规划容易走向“盲目性+积极性=破坏性”。对此,一要注意“引智”,重视发挥具有全新知识结构、充满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优秀人才参与。二要整合区域乡村旅游资源,避免景点形式上的单一,内容上的雷同。突出重点,择优选择一些条件好、有潜力的乡镇、村,高层面的统一规划,科学策划,切实做到“先规划,后开发,不规划,不开发”,以此来保证乡村旅游资源的有序开发,合理利用,长远发展。

3.3文化灌注,挖掘内涵

旅游的实质是精神体验和文化消费。随着我国乡村旅游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研究特色、挖掘特色、突出特色,巧打“特色牌”。乡村旅游只有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才能有效增强吸引力与竞争力。挖掘乡村文化内涵,重要的是结合乡村旅游特点,开发乡村特色旅游项目。

3.4注重宣传,扩大影响

首先,要突出乡村意象。乡村意象在乡村旅游中所起的作用,如同城市中的标志性建筑所起作用一样,具有导向性。如江南“水乡之冠”的周庄、“小桥流水人家”的同里,便属此类。其次,要敢于揭开“羞羞答答的面纱”走出去。根据景区发育的不同阶段,在对市场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广泛采取和记者交朋友、和新闻媒体联谊、和旅行社联合、和周边景区联手策划组织活动等手段提高景区知名度,进一步扩大客源。

3.5一村一格,树立品牌

乡村旅游最大的危险就是“千村一面”,所以乡村旅游发展应重视品牌效应,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努力使景区动静相宜、高远辅成、横侧不同、常游常新。“一村一格”,重要的是体现差异,突出特色,大到整体定位,小到吃、住、门票。

3.6加强培养,集聚人才

乡村旅游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其中的关键,要处理好借助“外脑”与培养自身人才的关系。乡村旅游在发展之初,特别是在进行乡村旅游规划的时候,非常需要旅游专业人才的“外脑”,以引导乡村旅游走上正轨。对于日常的经营管理人才,有条件的可以自己培养,也可以从外面引进。但是一般的服务人员和导游人员最好立足自己培养,这样既有助于增强服务的特色,同时还能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7保护第一,永续发展

目前乡村旅游处于上升势头,受利益驱动的影响,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必须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在土地利用上,尽可能不改变现状,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多重立体利用。因为任何一种资源的开发都会对原资源造成变化或者是破坏。“变”是必然的,“不变”是相对的,关键是要努力探索在发展中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的路子。

3.8广开渠道,加大投入

要使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势得到完全的释放,必须要探索建立旅游开发的新机制,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投资体制网络渠道、多形式地增加对乡村旅游的投入。一是加强政府的导向性投入。二是进一步开放市场,加大利用内外资力度。三是充分调动和鼓励当地社会力量兴办乡村旅游。

参考文献:

[1]赵登华.乡村旅游要巧打“特色牌”[n],经济日报,2007年05月28日.

[2]谌强.文化推动新农村建设挥春风化雨独特作用[n],光明日报,2006年11月29日.

[3]钱春弦.“新农村”将为中国旅游业释放前所未有的动力[n],新华日报,2006年01月04日.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篇4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市发生了我国有史以来破坏性最强、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大地震,对当地以及周边受灾地区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伤害。桥梁断陷、房屋倒塌、道路受损、生产停运、人员伤亡等一系列由自然灾害所引起的危害令人触目惊心。而灾后的恢复与重建工作一直以来都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关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之后,白鹿镇的乡村旅游业在国家政府的指导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进行了相应的规划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白鹿镇的乡村旅游发展负面影响及问题日渐突出。本文期望从灾后重建的背景下,探讨白鹿镇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模式,并分析该模式下该地旅游业发展的现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白鹿镇概况及其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一)白鹿镇概况

白鹿镇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和省级白鹿森林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白鹿镇位于成都平原的西北部,距离彭州市中心30公里、离成都市区仅有60公里。在自然景观方面,白鹿镇依托其气温适宜、降水充沛、空气中富含氧原子等优势,现如今已成为距离成都市区较近且为数不多的天然避暑胜地之一。此外,在人文景观方面,在清代末民初时,法国传教士在白鹿镇游历传授并修建了众多的教会场所,其中,以为培养高级神哲人员的高级修道院上书院(领报修院)最为代表性,至今保存完好。

(二)白鹿镇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1.外部援建

2008年“5.12”大地震后,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的部署工作,根据“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原则和建立对口支援机制的详细的要求,彭州市的恢复与重建工程由我国福建省承担。地震后的三年里,福建省援建彭州市共146个工程,其中包括学校、医院、文化场所等具体设施。作为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福建省将其自身具有较为先进的建设观念和设计理念融入整个白鹿镇的重建规划之中,将重建工作与保护文化、保护生态与发展生产完美地相结合,充分挖掘出了白鹿镇原有的v史文化,将“中法风情小镇”打造成了四川旅游的一条独特风景旅游线路。此外,在“成都市灾后农村住房重建优秀设计建设项目评选活动”网上评比中,白鹿镇更是以其独具匠心的设计风格、规划统一的法式建筑特色在众多的建设项目中夺得冠军。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其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招徕了更多的省内省外游客。

2.政府主导

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援助下,白鹿镇主要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重建发展模式,即由当地政府主导整个白鹿镇的重建发展工作,政府部门在灾后重建发展工作中起着主干作用,引导和规划灾后工作的主要发展方向。

当地政府依托白鹿镇独特的宗教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以特有的法国传教士在此地游历传授的历史为基础,将白鹿镇打造成了兼避暑、度假、科学考察、宗教、商务为主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现在主要以中法风情街为主体景点,兼领报书院、地震遗址公园及白鹿河漂流等景点。其中,在领报书院旁还修建有兼顾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能容纳上百人的电影放映室等多重功能的白鹿镇文化广播站,以及风情街上部的银杏广场等供游人和当地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此外,白鹿镇每年都会定期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如举办的白鹿镇法国古典音乐艺术节、白鹿镇风情摄影风情大赛等。多种类型的旅游景区及旅游活动不仅丰富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很大程度上也吸引了许多外来游客前往。

3.商户带动

在极具欧式风格的中法风情街两旁,遍布着丰富多彩的商铺类型,售卖着琳琅满目的纪念商品。在这充满异域风情的街道上,主要的商铺类型以酒店、咖啡馆、酒吧、餐饮店为主,较为出名的有香榭丽酒店、红酒官及花神咖啡等商铺。这些店铺的经营者部分是外来人员,也有部分为震前房屋就在此地的当地居民。由于在白鹿镇重建后,当地政府采取了一些较为优越的招商引资政策,例如两年免租、全程跟踪服务等,这就吸引了许多外来的商家入驻此地,开展经营活动。此外,部分经营店铺商户还与成都市各大婚纱摄影店有合作关系,在旅游淡季时往往会招徕许多拍婚纱照的游客。无论是外来人员经营的店铺还是当地居民经营的商铺都极大地为游客提供了游玩所需的吃、住、购、娱等多方面、多层次的旅游消费品,满足了游客多样化的需求,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经济发展。

4.社区参与

社区往往是指在于一定的地域边界、责任边界、具有共同的纽带联系的社会认同感、归属感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共同的情感关怀维系着人们对社区的认同[1]。因此,社区居民参与旅游业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在白鹿镇的旅游业发展中,当地社区居民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参与到旅游业中:一是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业服务。依托特有的自然资源及优越的地理交通条件,白鹿镇中法风情街下面部分村落片区居民自主开展运营农家乐,为游客提供餐饮和住宿,打造成了白鹿镇特有的避暑胜地之一。此外,在法式风情街两旁零星散落着有些许居民贩卖炸土豆、儿童玩具等简单商品。二是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业管理。在白鹿镇的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有部分居民在景区内担任保安、清洁工等管理水平较低的职位,也有少部分综合素质较高、学历水平较高的居民真正参与到景区内部经营。总体而言,由于白鹿镇的旅游业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当地社区居民参与到旅游业中的积极性较高,对旅游业发展态度较热情,利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二、白鹿镇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特色的旅游产品,旅游产业的带动效益较弱

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游客在旅游地的消费情况对旅游业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作为游客消费的主体部分就是购买当地特色旅游产品和品尝当地美食。但是在主打“法式L情”的白鹿镇景区中只有与其他景区雷同性较强的旅游纪念品,比如花环、民族服饰、儿童玩具等。此外,在餐饮方面,也只有零星散落在白鹿镇法式风景街中心干道两旁有些许居民贩卖炸土豆、豆花、烧烤等简单小吃。无论是旅游纪念品还是旅游美食都没有充分体现出白鹿镇整体旅游发展的特点,这一现象毫无疑问会对游客的旅游体验及旅游地的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地震前,白鹿镇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高污染的采矿业和投入产出较低的黄连种植业为主。震后虽然当地的经济以绿色无污染的旅游业为支柱产业,但是该地由旅游产业带动起来的其他产业极少,旅游产业带动效益并不明显。

(二)景区旅游项目单一,游客重游率较低

作为白鹿镇主要景点的法式风情街,以为游客提供纯正法式体验为目标,在旅游项目上确只提供给游客最简单的游览观光形式。游客在景区中仅只能走马观花式的游览观看部分法式建筑,并无其他参与性的旅游活动,游客的体验度极低,这就导致了大部分游客都是当天往返,逗留和重游的几率极低。

(三)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在整个白鹿镇旅游景区中,景区的停车场面积有限,当旅游旺季的时候景区停车场会出现车位不足、车辆混杂的情况,并且在停车场内也没有卫生间等应急设施。此外,在法式风情街至上书院两个景点的连接处没有相应的交通设备,只是有部分居民无秩序的进行接送游客。而在地震遗址公园里面,其地震体验馆等景点常年处于闭门不开的状态,游客仅能从墙面已受损的外观观看,不能亲身经历地震体验。

三、白鹿镇旅游发展建议

(一)充分挖掘景区的文化内涵,增强当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能力

景区的文化内涵对景区旅游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充分挖掘出地方文化内涵,才能最大程度上吸引游客,促进当地的旅游发展。在白鹿镇法式风情街景区的建设中,要建设更多能够体现天主教文化、法式风情的景点;在老街片区,要充分展现明清时期的川西建筑风格。

(二)兼顾景区的软硬件协调发展,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景区内外部硬件设施而言,完善整个白鹿镇的交通建设,提高景区的可进入性;在各大景点附近建设完备有秩序的停车场及其他应急设施;在上书院和中法风情街的连通处增加相应的游览观光车。整个景区应该着重对游客的人文关怀,从游客的角度着手,提高游客对景区舒适性、愉悦性的游览感受。

(三)丰富旅游项目类型,拓宽居民的参与渠道

各社区发展不平衡是白鹿镇旅游发展中较为严峻的问题之一。在白鹿镇旅游发展的中后期阶段要提高当地居民的参与程度,丰富居民参与到当地旅游发展的途径。因此,在今后的旅游发展建设中,白鹿镇除了深入挖掘相应的旅游项目外,还需要将境内所有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结合,将白鹿镇打造成为综合性的旅游目的地。只有这样,当地居民才能更好地参与到其中,从中获利,减少矛盾和冲突。

四、结语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篇5

>>基于体验视角的北京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对策研究西安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对策与建议北京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对策研究お浅谈旅游饭店餐饮服务质量的提升优化旅游环境提升服务质量提升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路径分析提升湖南乡村旅游发展质量的路径研究从网络投诉看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路径选择基于服务剧场理论的山西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改善研究如何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与管理体验式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技术路径分析分析旅游区饭店服务质量的管理高速公路服务质量提升的博弈分析广州亚运会接待服务质量提升对策研究我国农家乐接待英语服务质量提升策略研究论旅游景区的服务质量高校“创新创业”服务质量提升路径浅析小微企业信贷服务质量提升路径研究旅游酒店服务质量提升方法初探低碳旅游模式的构建与提升路径分析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2]郭君平,沈文华.关于乡村旅游与沟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思考及政策建议[J].江两农业学报,2010(22):166-168.

[3]王银爱,殷敏.北京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对策研究[J].绿色科技,2010,(12):128-130.

[4]王兵等.对北京郊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旅游学刊,2006,(10):108-110.

[5]黄冠华.京郊体验型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及对策[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1,(2):98-99.

[6]肖佑兴,明庆忠,李松志.论乡村旅游规划的概念和类型[J].旅游科学,2001,(3):130-131.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篇6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发展,各地区普遍存在有闲、有钱的消费行为,休闲经济已然成为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人们对休闲的需求不断增加,乡村旅游应运而生,怎样在乡村旅游中应用市场营销策略,促进乡村旅游事业可持续发展,这是摆在大家面前的重大任务。

细分市场,准确定位

乡村旅游市场的主要消费者是经济发达地区、城市中因工作和生存压力较大,渴望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的年轻人。实际上乡村旅游产品的地理位置存在差异,环境条件也不同,所以乡村旅游资源特性也存在区别,包括知名度高低、服务内容差异、可提供休闲的时间差异、经营者能力差异等。因此,在选择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时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在实际操作中应按照各地区的发展水平、经济状况、交通状况以及自然资源等因素,合理确定乡村旅游的目标消费者区域与需要开拓的市场的顺序问题,把和乡村旅游产品间距较近的市场、已经富裕起来的地区的青少年、中老年人群均作为潜在目标市场,做到对市场的进一步细分,实现对市场的准确定位。

全面落实4p营销策略

产品策略。乡村旅游的产品需要提高创新度,并获得更多政策支持。一是主动研发新的乡村旅游产品,可基于现有产品进行创新,在既有旅游景区增设新的娱乐活动、节日活动等,使游客产生新鲜感;或在既有的经典旅游线路上开辟新的线路,创新乡村旅游线路。二是针对乡村旅游的实体与文化实施创新,包括创新场所、建筑,立足实际制定乡村旅游文化发展规划,打造专属的乡村旅游产品和品牌。三是遵循精品打造原则,和谐开发、发展乡村旅游市场,避免无序竞争。各级政府部门要规范管理乡村旅游市场,制定有鲜明特色和广阔前景的市场开发计划,避免产品建设重复、雷同,切实提高乡村旅游的产品竞争力。

价格策略。制定乡村旅游产品的价格是构成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的重要部分,价格策略要符合乡村旅游产品市场需求,以获取最高收益。针对同类乡村旅游产品,可依据游客的差别或时间、地点等进行市场的细分,界定不同的价格,使每一个市场都有最大化的收益,避免同一价格对细分市场收益产生消极影响。制定差异价格一般包括三种:根据不同旅游者或不同消费量定价;根据乡村旅游的淡旺季定价;根据乡村市场需求定价。就拿住宿来说,同一游客住第一天138元、第二天118元、第三天98元,而不是每天138元或每天98元,以便成功吸引游客连续住宿。而针对外省、境外的游客,可让其凭借车票购买打折门票,吸引更多外地游客,拓宽乡村旅游地的客源市场。另外,乡村旅游需求存在季节性特征,因而大多数产品也有淡旺季之分,乡村旅游地就可按照淡旺季制定不同价格。旺季时制定较高价格应对高需求,增加收益;淡季时制定较低价格吸引游客,调节游客旅游时间。如此一来,就能在旺季适当减少游客数量,降低乡村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压力;在淡季时就能收回经营成本。

渠道策略。只有借助一些流通方式,方可把乡村旅游产品送到游客手里,这就是乡村旅游市场营销中的渠道策略。好的渠道对于乡村旅游地在当下远程市场推广旅游形象、推广旅游产品是非常关键的。如今,很多乡村旅游景区并没有旅行社,需要当地相关部门积极采取鼓励措施,支持乡村旅行社的发展。乡村旅游地具体可选择一些销售渠道:一是乡村旅行社等乡村旅游零售商;二是乡村旅游商;三是旅游信息中心、旅游办事处等乡村专业旅游媒介;四是专业的乡村旅游门户网站。当建立市场销售渠道之后,乡村旅游地就能把控销售渠道,协调各种渠道的经营目标。同时,要加强和旅游中间商的合作,激发大家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定期举办各种各样的乡村旅游座谈会,增强中间商对乡村旅游产品的认识;邀请中间商免费旅游,增强其对乡村旅游产品的熟悉度、认知度,优化推广效果。

促销策略。一是网络促销。乡村旅游地要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网络宣传乡村旅游,产品信息,同时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以及专业的旅游网站,更好地宣传产品,为游客提供各方面信息,增加网上的浏览量、a定量,方便游客出行。具体可在电视旅游专题、对外宣传画册等促销策略中加入网址,向游客介绍网站,链接,通过微信、微博开展活动宣传,或抽奖或点赞,送出一些半价或免费的旅游促销活动,达到宣传促销目的。二是民俗节庆活动。乡村旅游地可借助民俗节庆活动达到促销目的,展示乡村旅游产品的多样化与特色。在民俗节庆活动前期,可利用媒体大力宣传,提高活动的运作效果;在活动期间,可邀请专业媒体报道活动,宣传乡村旅游,开发更多与当地乡土风俗息息相关的、对游客有较强娱乐性与参与性的乡村旅游产品,通过促销策略不断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知名度。

实行乡村体验式营销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篇7

【关键词】乡村旅游主要问题对策

一、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乡村旅游由于起步晚,存在着经营管理粗放,服务层次和水平低,服务设计落后,流放产业的类型单一粗糙,对旅游景区、家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及传统节庆活动过分依赖,经济效益低等特点。正确认识当前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是发挥以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

1、缺乏正确观念和认识,发展思路不清。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社会各界对乡村旅游的内涵、特点、性质等知识了解不够全面;一些地方政府对乡村旅游的资源优势把握不准,对乡村旅游重视程序不够,主导意识不强,未能形成系统的乡村旅游发展观。其表现为农产经营理念陈旧落后,一些地方政府角色不到位,未能完全站在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将乡村旅游作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来抓,对乡村旅游的经营农户缺乏有力支持。

2、缺乏科学规划。有些地方政府急于发展经济,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一哄而上,盲目开发,造成旅游布局不合理,功能雷同,无法实现区域内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使得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不能有效发展;一些农民急于致富,既不做市场调查和投资分析,也不做产品规划设计,只是简单地利用现有的农田、果园、牧场、养殖场发展旅游,市场定位不明确,只利用了资源的原始价值,不能创造资源的再生价值,开发层次低,产品品味不高,因而逐渐衰落停业。

3、政策措施不到位。尽管以旅游促进“三农“发展是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的共同认识,但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还很不完整,甚至是一片空白,如投资开发优惠政策、保护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经济扶持政策、鼓励吸引外资政策等等方面,还有待于出台并完善。这些配套政策措施的滞后或空白,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4、监管力度弱。目前乡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是地方农业部门和旅游部门,各部门之间存在着协调难的问题,常常出现“两张皮”现象,从而使旅游监管出现“挂空挡”现象。另外由于乡村旅游处于“小”、“散”、“杂”的局面,使得乡村旅游管理部门难以形成中心角色,监管力度较弱。许多旅游项目的开业、停业都较随意,居民旅馆、餐饮店等项目无证(照)经营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些农户开办多年而极少上缴税费;有些政府对旅游项目考察不认真,跟踪管理不经常,缺乏定期评估和淘汰,造成乡村旅游整体服务质量较低。

5、产品缺乏特色及品牌。我国现阶段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常规项目上,产品单一雷同,各地的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趋势较严重,缺乏精品和亮点,致使游客重游率低。一些“农家乐”、“民俗游”、“村寨游”等活动内容趋同,缺乏体验、休闲项目,缺乏文化内涵,地域性、个性化特色不突出,难以满足游客的深层次需求,造成游客逗留时间短,消费支出受抑制。

6、服务设施落后。因为缺乏规划,许多景区没有相关配套的设施设备。有些景区道路凹凸不平,狭窄难行,可进入性非常差;有些景区村户面貌落后,屋内摆设陈旧,卫生及住宿条件让人望而生畏,让游客感觉是在花钱买罪受。

7、专业人才匮乏,经营管理不规范。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是乡村居民,他们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形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又因多未受专业培训,旅游服务意识较差,服务质量较低,经营过程简单粗放,而作为主管部门的旅游管理部门也普遍缺乏专家型的管理人才,现有管理者对乡村旅游理论掌握不够,实践研究不足,往往凭经验办事,缺乏对乡村旅游经营特点和规律的深层认识,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8、缺乏产业链,综合经济效益低。现有的乡村旅游产品类型集中在吃、住、游等几个主要环节,而行、购、娱等环节的产品尚为空白或严重缺乏,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乡村旅游上下游相关产业缺乏融通,无法进一步产生更多的延伸产品和服务,影响了乡村旅游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

另外,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生态环境的恶化、文化的变异以及物价上涨等。

二、对策与借鉴

1、制定扶持政策,建立鼓励机制。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各项优惠政策促进扶持乡村旅游。如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资金投入,作为乡村旅游开发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景区配套基础设施;同时广开渠道多方筹资,形成以社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格局,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开发,鼓励准许当地居民以土地、房屋、资金或劳务等方式进行开发,全面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2、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首先必须解决可进入性问题。各级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要加强农村旅游发展的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利用各种社会资金,搞好交通、邮电、通信、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村容村貌既是乡村文明的载体,也是乡村旅游的重要依存,村级集体、乡村旅游经营者和村民要摒弃将乡村环境的“脏”、“土”等同于“返璞归真“的思想,搞好村庄环境整治,美化村庄环境,切实实现以乡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3、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乡村旅游的投资经营主体是农民,要使乡村旅游健康发展,避免出现一些景区常见的村民为争客源而强行拉客、兜售等破坏景区秩序和旅游环境的现象,就必须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者、从业人员及村民的教育和培训。首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职业道德、民俗文化、旅游接待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农民在乡村旅游中的技能和水平;其次还可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外出考察学习等多种途径进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保障,促进乡村旅游的科学化经营、规范化服务方面发展。

4、规范接待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政府要逐步健全规范的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体系,完善乡村旅游行业分类标准,从接待设施、接待条件、接待能力和卫生状况等方面规范农民家庭的接待服务标准,提升乡村旅游的服务接待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促进旅游经营者“合法经营、诚信服务”观念的形式。

5、保持乡村文化本色,注重优良民风的培育。乡村环境的独特性形成了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的巨大需求,乡村旅游开发应立足于自身的生态农业特色和文化特点,重点体现“真味”、“原味”。保持农村原始风貌及当地传统社会风尚、淳朴厚道的自然秉性,才是成功的乡村旅游开发。不论是产品和服务,还是各种体验活动的设计;不论是村庄环境,还是农家居所,都必须强调乡村特有的情趣和格调,避免乡村旅游发展中产品和服务的城市化趋向。

乡村淳朴的民风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吸引力之一。然而旅游经营活动的开展,经济利益的凸现,都会给原有的朴实民风带来冲击,因此需要在关注村民经济利益与保持朴实民风之间,寻找最佳契合点。培育优良的民风,不仅有利于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更可为乡村旅游创造一个良好社会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6、打造旅游品牌,创新营销策略和发展模式。21世纪是体验经济的时代,品牌则是体验的基础和灵魂。乡村旅游实施品牌战略,可增强旅游者对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认可度及感受强度。富有个性和内涵的乡村旅游品牌,能充分调动游客的感官,有效强化体验心理。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也是解决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趋向的较好方式。

7、努力拉长产业链,提升综合效益。针对目前乡村旅游市场开发不足的状况,应着力拉长产业链,提升乡村旅游经济综合效益:重点加强分类指导,引导雷同的“农家乐”向“一村一品”和“一家一艺”的方向发展,注重突出农村生活特点,强化乡土氛围;依托乡村特点,开发具有传统特色的手工艺品和特色农产品;拓展和深化观光型乡村旅游,强化参与性;提升乡村旅游的休闲功能,增加游客的重游率;返延伸旅游线路,实现城乡旅游线路互通,实现工业旅游产品与农业旅游产品的对接。

8、创新特色产品,扩大产品促销。针对乡村旅游产品雷同,市场竞争激烈的状况,应重点创新特色产品,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开发差异化特色产品,如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结合乡村环境,推出“寻幽探险游”、“健身游”等产品;二是增加特色文化产品,结合本地人文资源,挖掘独特的文化素材,提高文化品味,增强游客的参与性;三是拓展产品组合,增加产品的深度和广度。

乡村旅游景点地理位置多相对偏僻,知名度不高,旅游地主管部门应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促销,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广泛宣传介绍,吸引游客,增强客流量;政府部门除了采用推广节庆活动等方式促销外,还应与企业联合,有计划地建立营销网络;此外还可发挥旅行社的推销外联作用,吸引外地游客。

9、借鉴国外乡村旅游的先进经验。泰国近年来实施的cbt(community-basedtourism,社区旅游)项目,对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根据cbt原则,游客在到达旅游目的地第一时间,就会与各自的接待家庭见面,了解当地的概貌、特点,这样可以使旅游者很快地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在随后的游览中减少盲目性。这与国内乡村旅游游客只在吃住环节上与当地居民接触,对旅游地文化习俗只是走马观花的了解有很大不同。

cbt的第二个原则就是建立社区学校。社区学校的教师由村里的老人或老僧人担当,主要是告诉游客当地历史文化,告诫游客珍惜当地的树木、水、土地等。社区学校的形式可以使游客了解和尊重当地文化,同时通过强化游客的环保意识,可以使乡村原有的自然风貌得以保持良好。

cbt的第三个原则是集体接待原则。游客每到一个家庭参观,周围的邻居都会来帮忙接待,不会出现国内乡村游中的抢客拉客现象;游客用餐往往是集体就餐,由村里的每家女主人端来拿手好菜,让游客在品尝当地不同美味时,进一步了解“社区基础”的含义。

依据cbt的一些原则,泰国的乡村游能够健康发展,旅游给当地村民们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富足的生活,并且泰国乡村的原有的文化特色、自然风貌依然能很好地保留下来。

【参考文献】

[1]王时阳、刘德谦:发展乡村旅游的三个重要条件[n]中国旅游报,2007年1月10日。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篇8

[摘要]近年来,青岛市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对其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但由于起步较晚、资金和人才匮乏等原因,青岛市乡村旅游的发展仍存在很多不足。因此,对青岛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从实际出发,探索青岛市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制定相应的发展对策,不仅具有明显现实意义的,也具有极强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青岛;乡村旅游;发展方向;对策

2005年青岛全市旅游总收入达256.58亿元,增长23.6%,占全市GDp的9.5%,占第三产业的22.89%,如果考虑到旅游业所带动的相关产业的发展,则其对第三产业及全市产业结构的贡献更大。在这种大的良好发展环境和趋势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居民出游需求结构的转变,近年来青岛市乡村旅游发展迅猛,成为青岛旅游业整体发展格局中一个新的亮点和增长点。

一、青岛市乡村旅游项目及发展现状

凭借良好的资源禀赋,青岛市形成了空间布局合理、时序连接良好、产品互补性强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根据与市区的距离远近,将其划分为近区、中区和远区三部分,如表1所示。

在上述这些乡村旅游项目中,大泽山葡萄在国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现已形成育苗、栽植、农业观光以及产品深加工等多形式多层次的产业体系,资源利用比较充分;崂山北宅的樱桃成熟于每年的五月初,樱桃成熟时红绿相间、郁郁葱葱,景色十分秀丽,观园赏景、品尝鲜果,对青岛市民具有很大吸引力,从1996年发展至今已初具规模。胶州市铺集镇有大片人造森林,适于休闲游憩,正在开发规划之中;沙子口的渔家文化和红岛的蛤蜊节迎合了家庭休闲的需要,近几年有了较快发展。另外,竹岔岛、灵山岛等海岛旅游市场前景也很好。这些乡村旅游项目地处不同县市,与市区距离适中,其中崂山北宅地处市区与崂山风景区之间,区位优势得天独厚;胶州、平度虽然距离市区较远一些,车程在一小时到两小时之间,但与潍坊等地联系比较方便,辐射范围更加广阔。同时,这些旅游项目在季节分布上没有冲突,时序连接良好,时空分布上也不存在竞争。

这些旅游项目的开展既丰富了旅游产品的类型,为青岛市及周边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多短途出游的选择,又从多方面促进了青岛市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如2004年青岛北宅樱桃节不仅拉动相关经济收入2700万元,同时在节日期间签约内外资项目5个,吸引合同外资110万美元、合同内资500万元人民币,较好地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2004年青岛北宅樱桃节期间参节农户达到6000户,户均收入达到2000元,受樱桃节直接带动的300余家“农家宴”业户平均收入超过2万元,“农副产品及山货展销会”实现成交额100余万元。此外,在促进就业方面,2005年末青岛市全市单位从业人员224.3万人,旅游直接、间接就业36万余人,占全市总就业的16.1%,高于GDp比重6.6%,其中乡村旅游功不可没。

二、青岛市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青岛市乡村旅游的开发和运作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产品开发、市场推广、经营管理和旅游服务等各环节都有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具体表现为:

第一,囿于农村基础设施、资金瓶颈等的限制,各地在开发过程中,只是对现有的田地、果园、民居和林场等稍加组合和开发,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农家宴、渔家宴等表面繁荣上,没有因地制宜地整合特色资源,融入青岛山海旅游的大格局中。

第二,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由于资金、技术等的匮乏,农村居民只能从事初级农产品的兜售或者出租劳动力,所得利益甚少,但却要承担发展乡村旅游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没有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真正受益者。

第三,为获取短期经济利益,青岛市乡村旅游的发展暴露出急功近利的弊端,忽视市场、无视可行性、不顾及长远的开发行为越来越多。如将小珠山植被很好的山体破环,沿山坡开通盘山大道;在有了一定知名度后,崂山樱桃节中欺诈、坑害旅游者的现象时有发生。

第四,乡村居民在长期的农事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散漫、自由和不受约束的习惯,与乡村旅游接待服务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再加上乡村专业旅游管理人才的缺乏,景区景点的管理人员多由村干部兼任或当地农民担任,经营方式单一落后,管理水平与乡村旅游发展要求差距较大。

第五,在当前青岛乡村旅游的开发中,经营者们往往忽视了对旅游者来说,乡村旅游的最大吸引力就是其乡村性。在开发经营过程中,他们挖空心思建设乡村,使其具有大量的城市旅游接待设施并具备了部分城市功能;为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在商业动机的驱使下,乡村旅游成了为乡村商业吸引客源的手段和商业繁荣的推动器,本末倒置。

三、青岛市乡村旅游发展方向及对策

针对青岛市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协调发展,融入青岛大旅游和区域旅游发展体系

青岛的城乡现状决定了当前仍要以城市旅游为主,乡村旅游为辅。在发展过程中要协调好两者的关系,从资源整合、产品开发、市场开拓等方面将青岛市乡村旅游融入青岛大旅游和区域旅游发展中。如在市场开拓方面,不仅要开发好青岛市区居民这一市场,而且要充分利用青岛大旅游的优势,吸引周边城市居民和其他。

(二)注重乡村旅游产品创新,以特色创品牌

青岛市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要借鉴各国及各地的发展经验,深入挖掘乡村旅游产品的资源特色和文化内涵,以特色提升产品吸引力和竞争力,以品牌提高游客重游率。如崂山区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就充分整合北宅区的资源特色,将樱桃节作为该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切入点,注重农户和游客共同参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较好地解决了三农问题。

(三)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搭建乡村旅游发展平台

政府职能的发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缺乏资金又具有开发可行性的地区,初期可由政府出资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甚至参与部分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等发展到一定程度,慢慢过渡到政府协调、社区主导。如北宅的樱桃节,在办节初期,就完全由政府组织,农民只是提供简单的产品。第二,发挥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合理规划。从青岛市情况来看,乡村旅游景点不宜过多过滥,应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项目重点发展。第三,在政府工作计划中,制定一些倾斜性政策,鼓励乡村社区和农户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如提供专项贴息甚至是无息贷款、在发展初期给予减免税等。

(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逐步推行规范化管理

针对乡村人才匮乏、经营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市政府可借鉴北京、成都、江苏等地区成功的做法,在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的基础上,在农村引入先进的管理体制,如对农户实行“旅游接待许可证制度”,定期评定考核;对接待服务人员推行“上岗证”制度;借鉴星级宾馆评定办法,建立乡村旅游景点等级评定指标体系,挂“星级牌”等推动乡村旅游的规范化发展,从而使其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面旗帜。

(五)正确分析各参与方的职能与利益,探索乡村旅游合理开发模式

由于尚处在探索发展阶段,青岛市乡村旅游还没有形成职能定位和利益分配体系,各方矛盾时有发生。在下一步的发展中,需要正确分析各参与方职能,探索合理的开发模式。如为防止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的“返贫”现象,必须注重乡村社区和农户的参与,使农民真正成为乡村旅游开发的受益者。为解决资金瓶颈及乡村旅游开发后的经营管理问题,可以允许并鼓励企业、旅游管理公司等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经营管理,并按照约定比例分配利益。

[参考文献]

[1]徐福英,马波.基于城乡统筹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

[2]郑群生,钟林生.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旅游学刊,2004,(4).

[3]文军,唐代剑.乡村旅游开发研究[J].农村经济,2003,(10).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篇9

[关键词]中心城市;乡村旅游;开发策略

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社会经济活动处于重要地位、具有综合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并发挥枢纽作用的城市。按其影响范围大小,分为全国性、区域性和地方性等不同等级。

乡村旅游开发是中心城市旅游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行政区划的中心城市一般都存在城市与农村并存的二元结构,许多中心城市都涵盖了大面积的城郊地区,不少中心城市的城郊面积甚至大大超过了中心城市主城区。从地域上看,中心城市的城市郊区是城市地域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假日经济的启动,旅游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专线旅游不断减少,短线旅游和城市周边旅游日益增加。在这种背景下,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迅速发展起来。本文以地方性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开发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地方性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地方性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开发策略。

一、地方性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特征

(一)资源特征

1 圈层分布。地方性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资源呈现出圈层状的特征。一般由近郊非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中郊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和远郊生态型乡村旅游资源带3个圈层组成。(1)近郊非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近郊为紧邻城市市区的城乡结合部,既有城市设施和城市景观的延伸,也有交错分布的农村田园,呈半乡村景观。www.133229.Com这个区域的乡村农业生产资源大多是以时令果蔬、花卉、苗木和药材等经济作物和农副产品加工为特色,这些经济作物的物产以及形成这些物产的条件和生产过程所具有的景观环境,构成了以经济物产资源为主的、城乡气息交融的非典型乡村旅游资源。(2)中郊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离城市稍远的“中郊”以乡村田园的农耕风貌为特色,以农民生产劳作和生活场景为主,形成优美的乡村田园农耕景观。田园风光结合乡村聚落、乡村民俗和人文风貌,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乡村生活的独特魅力。中郊乡村所具有的农耕文化和生活方式,通常是乡村旅游发展中开发利用最普遍的资源,也是最典型的乡村旅游资源。(3)远郊生态型乡村旅游资源带。在这一区域中,乡村旅游资源与大面积的山林、河和湖等自然资源相结合,并与颇具特色的乡村社区生活方式构成乡村旅游资源。远郊生态型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是乡村性和生态性互相交织。

2 同一圈层的乡村旅游资源差异不明显,呈现同质化的趋势。由于中心城市涵盖的城郊,在同一圈层中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十分相似,乡村旅游资源的生成条件大体一致,乡村旅游资源类型大致相同,本身没有太大的差异,呈现出外部相似的宏观特征和资源同质化的趋势。

(二)市场特征

中心城市既是旅游客源地又是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客源主要来自中心城市主城区的本地居民以及外地中心城市来的游客。

1 本地居民客源市场。中心城市基础设施较好,通常与城郊地区有通达的公路和便捷的班车往来,游客乘车方便,旅途时间短,城市居民周末出游具有便利的条件。中心城市的本地居民客源覆盖面很广,既包含城市里先富起来的一小部分高消费人群,也包含普通工薪阶层、离退休职工和学生等,尤以后者为众。旅游方式以散客和家庭式出游为主,团队旅游较少。旅游时间以一日游为主,过夜游客较少,其中假日客源最多,无明显淡旺季。由于距离近和交通方便,属大众化消费,重游率较高。

2 外地游客客源市场。外地游客是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的潜在市场。中心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地,外地客源市场充足。同时,许多中心城市还是优秀旅游城市,每年有数以百千万计的外地客源。中心城市的光环效应会辐射到城郊的乡村旅游,中心城市巨大的客源优势也会影响城郊的乡村旅游,并由此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一般情况下,早期吸引外地游客的是少数典型的乡村旅游地,随着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的不断开发,中心城市的溢出效应愈渐明显,中心城市逐步成为城郊乡村旅游游客的中转站和疏散地。

(三)产品特征

与其它旅游产品相比,乡村旅游产品的主要特征是其所具有的乡村性和复合性。从乡村性特征来看,当前一部分乡村旅游产生于城市近郊,展示的是现代农村、农业的风貌,如农业高科技园游览等,但乡村旅游的主流产品仍然是具有原生态的乡村旅游产品。实践证明,成功的乡村旅游产品总是充满着浓厚的乡村性。从复合性特征来看,乡村旅游产品实现了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农业资源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化。它将农事活动、自然风光、科技示范、休闲娱乐和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生态、生产和生活相结合,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优势互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合社会效益三统一,是现代旅游业和农业实现双赢、共同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从产品开发的角度来看,一般旅游产品开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而乡村旅游走的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和“示范点”示范相结合的道路。自2001年推荐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候选点以来,各地都很注意示范点的建设,许多地方性中心城市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也都设有乡村旅游“示范点”。

由于各种原因,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产品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同质化倾向。由于乡村旅游是资源依托型的旅游产品,乡村旅游资源的同质化必然会影响乡村旅游产品的同质化,加上乡村旅游产品多为初级产品和服务,乡村旅游同质化相对比较严重,表现为产品定位模糊,有雷同趋向;活动内容简单,项目互相模仿;主题形象不鲜明,缺少营销策划;缺乏创新性的经营理念等。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的原因除了资源同质化、产品初级化以外,还与乡村旅游的开发道路有关。在资源同质、文化同源和地理位置邻近的背景下,首个开发成功的乡村旅游产品,在示范中树立起了榜样,但也有一些地方盲目仿效和跟风,乡村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现象由此加剧。

2 质量参差不齐。相比较而言,乡村旅游发展时间较短,乡村旅游所依托的旅游地一般地处经济欠发达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加上乡村一般缺乏发展旅游所需的现代服务业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旅游服务的质量。乡村旅游点大多面临着开发和保护不力、管理和服务水平落后等诸多问题。但是也有一些乡村旅游点,尤其是政府扶植的示范点发展迅速,在短时间内就开发了成效显著的旅游产品。例如,2009年厦

门市市、区两级政府投入了1200万元建设乡村旅游示范点,致力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环境综合治理、人员培训及宣传促销等。乡村旅游示范点五峰村于2009年6月28日正式启动,截至2010年2月,共接待游客9.2万人次,总收入达2000多万元,农民的直接收入达270多万元,同比增长480%,带动了五峰村周边劳动力107人就业,远远走在了同类旅游产品的前面。

3 空间分布以点状、轴带状不连续分布。许多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点,尤其是小规模的“农家乐”大多是自发形成的。它们在空间上以点状分布为特征,散落于各处。若有聚集,则大多与资源的自然禀赋有关,或者与交通线路相联系,在这种状况下,乡村旅游地就呈轴带状不连续分布,乡村旅游活动大多数以—地游或—线游(尤其是—地游)为主。

三、地方性中心城市乡村旅游开发和发展策略

(一)打造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充分利用各圈层资源的不同特色打造不同的乡村旅游产品,而对同一圈层的同质化旅游资源则要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错位开发,使各产品之间、各产品线之间存在横向或纵向的互补关系,而非同质关系。打造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首先要以科学的市场分析、资源调查以及合理的产品定位为基础,对开发地和开发项目进行开发适宜性评价,排除掉不适宜开发的项目。为了避免开发者盲目逐利或跟风开发某一种产品,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进行引导,如对有特色的产品提供优惠政策和专业支持渠道等。此外,制定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根据地域分布特点的不同,对乡村旅游的类型、结构和规模进行统一合理布局力避乡村旅游“一窝蜂”发展。在旅游产品和项目的设计开发中,要充分考虑客源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分别向不同的客源市场推出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顾客价值和顾客满意度、忠诚度,总体上提高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二)构建环城游憩带

乡村旅游点主要分布在城郊,与其它景点一起环城形成不规则的游憩带,环城游憩带的形成与建设已经引起国内外许多中心城市的关注,但对大多数地方性中心城市而言,环城游憩带尚处于发展初期。

环城游憩带的建设可以将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开发置于整个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背景上统筹考虑,使乡村旅游产品更好地与主城区目标客源市场的需求对接,在充分满足目标客源市场需求的同时,合理分工协作,打造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使各个乡村旅游点充分发挥乡村旅游效用,分享乡村旅游带来的效益。

构建环城游憩带首先要将环城游憩带的规划纳入到城市旅游发展规划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环城游憩带的规划和建设。通过环城游憩带的规划,以项目和资金两个手段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在统筹考虑的基础上确定开发重点,并在资金、土地、配套设施建设、宣传促销和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给予扶持。在此基础上,依据区域开发理论,优化乡村旅游的空间结构,实行“以重点景点为依托的据点式开发和以点穿线的开发相结合”,即以具有一定发展条件的重点旅游点为基础,建设和开发形成中心城市环城游憩带的旅游经济增长点,然后逐级扩散,开发次一级旅游区域,最终形成环城游憩带空间结构优化的点轴系统。

环城游憩带的构建在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同时,对城乡旅游一体化和提高区域中心城市的旅游综合竞争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通过环城游憩带的构建,不但可以满足中心城市居民及中心城市游客的旅游需求,而且还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轻城市中心旅游热点的环境压力。二是环城游游憩带的构建可以与城市旅游相辅相成,提升中心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三是环城游憩带上的各个片区根据自身资源的特点,区分不同的细分市场,进行差异化定位,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形成差异化的旅游产品,可以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市的旅游产品体系。

(三)推行乡村旅游标准化

标准化的思想是对基础标准、硬件设施、功能布局、安全卫生、生态保护和服务质量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既可以维护乡村旅游者的利益,也可以规范乡村旅游经营者的行为,还可以有效解决乡村旅游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2004年,上海市率先了《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而后不少省市也相继出台有关规范,对经营“农家乐”和发展乡村旅游等提出明确的经营管理和服务质量要求,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在实践中有力地推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2007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商务部《农家乐经营服务规范》,更是促使乡村旅游的管理深度得到有效拓展。但从总体上看,乡村旅游标准的针对性、体系化还必须加强,而且标准的颁布多用于衡量,指导作用尚未得到很好的发挥。

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要执行和参照执行各种乡村旅游的标准和规范,并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要求和实施方案。制定新标准前应进行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并且要提高标准的可操作性,在实践检验中不断修订完善。

做好乡村旅游标准化的实施与推行。大力加强对乡村社区的标准化宣传教育,发挥乡村旅游标准化先发地区和优秀经营户的示范效应,对乡村旅游标准化实施动态管理,大力推动优秀旅游乡村的发展,注重乡村社区的参与,加强参与人员的培训与管理等。通过乡村旅游标准化的实施,不断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质量。

(四)发挥中心城市主导功能城乡统筹发展

地方性中心城市在区域旅游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主导作用。地方性中心城市往往既是区域旅游目的地,又是区域旅游客源地和旅游集散地,它承担着区域旅游经济的组织和协调活动。因此,应发挥中心城市主导功能,城乡统筹发展乡村旅游。

1 城乡旅游产品互补。市场需求多样化是当前旅游发展的一种趋势。旅游地为满足市场需求,必须开发出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城乡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导致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旅游产品各具特色,要在乡村旅游产品差异化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划、打造城乡互补的区域旅游产品体系,满足不同类旅游者的需求和同类旅游者的不同层次需求。

2 城乡客源市场的互补与共享。城市乡村旅游目的地的一级客源市场为中心城市居民,二级客源市场可以是来自中心城市旅游的分流客源。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部分农村居民利用农闲时节,到邻近的中心城市旅游,构成城市旅游客源。鉴于此,要发挥中心城市的主导作用,促进城乡旅游市场的共同繁荣。另外,从大区域来看,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同属中心城市旅游,可以构成一个整体。因此,应进行整体营销,进行统一的形象定位,共同开发中心城市以外的客源市场。

3 共享中心城市的旅游业资源。在城乡统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可通过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发展理念,统筹区域规划,整合资源,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环境综合治理、人员培训及宣传促销等,以促使乡村旅游的发展共享中心城市的旅游业资源,最终实现城乡旅游共同发展,提升整个区域的旅游发展水平。

注释:

①葛全胜、吴殿延《西部旅游开发战略的初步探讨》,载于《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81期第21至28页。

[参考文献]

[1]何景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125-128

[2]孟明浩,顾晓艳,近年来国内关于城郊旅游开发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2,(6):71-75

[3]王林,喻考鹏,城市化进程中的城郊旅游研究u]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6):113-116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篇10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乡村旅游;营销策略创新

随着我国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我国互联网络技术日益完善并且被各个行业所广泛应用,成为市场竞争的新动力,同时也为乡村旅游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在互联网逐渐普及的背景下,乡村旅游也乘着发展的高速列车信息化发展的进程,而营销策略的创新有助于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对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下的乡村旅游营销策略创新进行分析,以期为今后的相关工作提供宝贵经验。

一、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下创新乡村旅游营销策略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创新乡村旅游营销模式成为时展的一种必然趋势,通过对乡村旅游营销模式进行创新,可有效提高相关企业公司的市场竞争力,而乡村旅游作为我国层面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融合的重要契合点,应重视其创新变革,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乡村旅游来讲,项目开发与产品营销均可以充分体现出乡村旅游自身的异地性、无形性,这就使得互联网环境下的乡村旅游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而创新营销模式则可以有效带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下乡村旅游营销现状

目前,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下的乡村旅游营销过程中主要还存在以下问题影响着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第一,在营销过程中存在营销误区。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近几年我国的乡村旅游产业得以快速发展,并随着时代的变化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与创新,然而这其中却存在一定误区,限制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由于缺乏相关思想理念的有效指导使得“移动互联网+乡村营销模式”始终无法得到有效的应用;第二,缺乏专业的营销团队。乡村旅游虽然已经将互联网营销模式应用到实际营销过程中,但是缺乏专业的移动互联网营销团队使得乡村旅游营销的过程中通常缺乏理论指导,导致营销过程常出现混乱状况,阻碍了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第三,缺乏健全的营销机制以及科学的整体规划。在实际营销过程中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营销机制使得网络营销过程缺乏有力监管,从而产生漏洞,严重降低了服务质量。

三、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下创新乡村旅游营销策略的有效途径

(一)创新智慧营销模式

由于移动互联网自身具有较强的产业融合能力、创新能力,且包含多种多样的信息,使得乡村旅游营销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并且直接影响到了消费者消费模式。在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下,乡村旅游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被有效缩减,同时还扩宽营销渠道并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且乡村旅游营销过程中将电子商务有效融合,从而带动了乡村旅游产品的发展,使得消费者在消费时可以更加便捷。因此在创新乡村旅游营销模式的过程中应住一间智慧营销模式融入其中,通过利用现阶段互联网丰富的资源以及先进的互联网络技术,将乡村旅游的资源信息进行有效共享,从而有效提高服务质量,为消费者创造更加良好的消费环境。

(二)创新移动网络营销模式

目前创新乡村旅游营销策略、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营销的过程中,应将准确定位市场作为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现阶段我国的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下的乡村旅游营销主要存在无法准确定位市场、缺乏互联网营销意识等现象,使得乡村旅游市场无法得到有效发展。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创新移动网络营销模式的应从市场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充分掌握市场的实际情况可有效避免创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误,在此基础上积极进行探索、创新,从而创新出更多符合当前时展的网络营销模式,并将电子邮件营销、论坛营销等方式进行综合运用,从而有效提高营销效率。此外,开发者应积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思考,将现代化的社交平台结合到营销过程中,使得消费者可以通过这些平台进一步了解乡村旅游,并对之产生兴趣,从容有效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三)改变传统营销模式及思想观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传统的思想观念以及营销模式已经不符合当今时代的要求,因此在进行乡村旅游营销模式创新的过程中应注意结合时代特点,充分做到与时俱进并且及时引进先进的思想文化以及管理理念,从而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在时代的发展下,为了有效做好乡村旅游营销,首先应创新营销观念,跟随时代的发展与变化建设与时代相符的营销模式。其次,应充分做好事前的市场调研并且充分掌握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通过对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消费心理以及消费者对移动终端的使用频率、互联网旅游消费订单成交量等方面进行调查,只有这样才可以构建出更加符合消费者心理的营销模式。与此同时在创新消费营销模式的过程中应注重将人性化元素融入其中,并结合当前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将绿色环保观念渗透到网络营销过程中,使得消费者与乡村生态环境的关系得到有效协调,从而激发消费者对乡村旅游的兴趣,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环境下乡村旅游市场逐渐朝着信息化发展,而“互联网+乡村旅游”营销策略为乡村旅游市场带来机遇,通过结合当前时代特点并对乡村旅游营销策略进行创新,使得乡村旅游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从而有效提高乡村旅游的市场地位。

参考文献:

[1]许莲.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乡村旅游营销策略创新研究[J].农业经济,2017(3):143-144.

[2]唐欢.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成都市乡村旅游营销创新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5(3):131-134.

[3]冉学平.面向智慧乡村旅游的移动互联网广告投放模式研究与探索[J].中国新通信,2015(23):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