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十篇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十篇

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1:33

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篇1

(一)职业病防治工作内容

1、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

严格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第五条“用人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应当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管理,提高职业病防治水平,对本单位产生韵职业病危害承担责任”的规定,制定由本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总负责,部门分工负责和岗位各负其责的责任体系和责任保证制度。同时要注意处理好以下问题:

(1)要根据《职业病防治》的立法宗旨,正确处理职业病防治责任制与经济责任制的关系,以保护劳动者健康及相关权益为目标,落实职业病防治工作管理人员、工作人员的责、权、利,力戒形式主义。

(2)以责定权,以控制效果定奖,体现奖优罚劣的原则。落实职业病防治责任制,用人单位可以采取适当的经济手段,同职业病防治管理人员、工作人员的经济利益挂钩,但不能像经济责任制那样,把依据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制定的职业病防治目标分解或者压在劳动者身上。

(3)无论是集体责任制,还是个人责任制都要根据职业病防治目标与计划,明确职责范围、基本任务、工作标准、实施程序、协作要求和奖罚办法等内容。

(4)指标分解和考核要有针对性,抓住影响职业病防治控制效果的关键,达到责任指标化、考核数据化、分配差额化(即职业病防治工作绩效的大小与奖惩挂钩)。

2、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确保劳动者依法享受工伤社会保险。

按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如实上报本单位的人数、工资总额、缴费情况以及财务会计帐册等有关情况,按时缴纳工伤社会保险金,积极配合相关部门作好工伤社会保险工作,使在本厂职业活动中所发生的工伤、职业病以及因此而死亡,造成劳动者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劳动者或其家属能够从社会得到必要的物质补偿和服务的社会保障,保证劳动者或其家属的基本生活,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医疗救治和康复服务等。

3、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第十三条的规定积极做好工作场所的卫生防护工作,使工作场所符合下列职业卫生要求:

(1)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难;

(2)有与职业病危害防护相适应的设施;

(3)生产布局合理,符合有害与无害作业分开的原则;

(4)有配套的更衣间、洗浴间、孕妇休息间等卫生设施;

(5)设备、工具、用具等设施符合保护劳动者生理、心理健康的要求;

(6)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关于保护劳动者健康的其他要求。

4、职业病危害项目的申报

建立在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基础上,即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规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进行申报,按照《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管理办法》的规定,填报好各种申报表。

5、本单位的建设项目(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引进项目)应当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交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并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

6、对从事放射、高毒等作业的特殊管理。

放射、高毒职业病危害作业是发生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和严重职业病的主要作业,其危害后果特别严重,其危害往往是群体性的,且致死率、致残率很高,不仅严重损害劳动者的生命健康,给用人单位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也影响社会的稳定。

特殊管理包括对作业场所和作业人员的特殊管理。如作业场所的隔离、生产设备管道化、密闭化和操作自动化,作业场所设置特殊职业病防护设备,包括自动报警装置、防护安全连锁反应系统和工作信号,配备应急救援设施、医疗急救用品等。

特殊管理措施还包括对这类作业实施特殊的监管手段。如实施许可制度,即作业许可和人员资格许可。作业许可是指用人单位从事放射、高毒等、职业病危害作业,必须符合国家有关的特殊卫生规定和要求,取得卫生许可后,方可从事该项作业。人员资格许可是指从事放射、高毒等特殊职业的人员,也包括这类作业的管理人员必须通过职业健康检查和培训,身体状况符合要求并掌握特殊职业危害防护知识,取得特殊职业病危害作业资格后方可上岗;管理人员也必须通过专业培训,取得特殊职业病危害作业职业卫生管理资格后方可从事相应的管理工作。

7、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第十九条规定的内容,建立或完善职业卫生防治管理措施:

(1)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专业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2)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

(3)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4)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内容有:全厂职工人数、男女职工人数、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男女人数、患各种职业病人数;全厂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数、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点数、各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点的浓度或强度及评价;各种职业卫生防护设施设备的名称、数量、运行状况、防护效果及对存在问题的治理;个人防护用品的种类、发放数量、是否有职业卫生检验报告书、实际配带情况等)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内容有:劳动者职业史、既往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相应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处理情况;职业病诊疗等劳动者健康资料);(5)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用人单位实施由专人负责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并确保监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及检测评价(定期检测、评价必须由取得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承担)制度;

(6)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包括救援组织、机构和人员职责、应急措施、人员撤离路线和疏散方法、财产保护对策、事故报告途径和方式、预警设施、应急防护用品及使用指南、医疗救护等内容)。

8、建立职业健康监护制度,使本单位的职业健康监护工作严格按规范管理,使其制度化(依据为《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内容包括: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的职业健康体检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9、职业病报告制度。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第四十三条第一款及卫生部颁布的《职业病报告办法》的规定,报告办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急性职业病报告:

①企业及其职工医院(所)接诊的急性职业病均应在12-24小时之内向患者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②凡有死亡或同时发生三名以上急性职业中毒以及发生一名职业性炭疽,企业及其职工医院(所)应当立即电话报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卫生监督机构。

(2)非急性职业病报告:

①企业及其医疗卫生机构包括没有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的综合医院在发现或怀疑为职业病的患者时,均应及时向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②对发现或怀疑为职业病的非急性职业病或急性职业病紧急救治后的患者应根据《职业病防治法》规定及时转诊到取得职业病诊断资质的医疗卫生机构明确诊断,并按规定报告。均应及时向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③对确认的非急性职业病患者如尘肺、慢性职业病和其他慢性职业病,应及时按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程序逐级上报。各级负责职业病报告工作的单位和人员,必须树立法制观念,不得虚报、漏报、拒报、迟报、伪报和篡改。

10、职业病危害公告告知和工作场所危害警示及报警装置。

(1)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2)对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作业岗位,应当在其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3)对可能发生急性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用人单位应当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急救用品、冲洗设备、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

11、向用人单位提供生产设备时的危害告知。

《职业病防治法》第二十五条:向用人单位提供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的,应当提供中文说明书,并在设备的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当载明设备性能、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安全操作和维护注意事项、职业病防护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

12、向用人单位提供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化学品、放射性同位素、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材料的管理规定。

《职业病防治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向用人单位提供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化学品、放射性同位素、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材料的,应当提供中文说明书,说明书应当载明产品特性、主要配方、存在的有害因素;可能产生的后果、安全使用注意事项、职业病防护以及应急救援措施等内容。产品包装应当有醒目的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贮存上述材料的场所应当在规定的部位设置危险物品标识或者放射性警示标识。

13、职业病危害合同告知。

《职业病防治法》第三十条第一款: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含聘用合同,下同)时,应当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劳动者,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得隐瞒。第二款:劳动者在已订立劳动合同期间因工作岗位或者工作内容变更,从事与所订立劳动合同中未告知的存在职业病危害时,用人单位应当依照前款规定,向劳动者履行如实告知的义务,并协商变更原劳动合同相关条款。

告知的内容包括:

(1)劳动过程中可能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危害程度;

(2)危害后果;

(3)提供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4)工资待遇、岗位津贴和工伤社会保险待遇;

(5)职业卫生知识培训教育;

(6)职业病防治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14、职业卫生培训。

《职业病防治法》第三十一条规定的培训对象包括:用人单位的负责人、劳动者。职业卫生培训的方式有:用人单位负责人的职业卫生培训、用人单位对劳动者进行的上岗前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其内容和目的是普及职业卫生知识。

(二)职业病防治实施方案

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篇2

为此,有关部门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针对当前职业病防治工作现状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在建立用人单位职业防治长效机制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最终归纳出“11126职业病防治方案”:要求用人单位建立一个职业病防治管理网络(组织):制定一个全面的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建立职业卫生和职业健康监护两个档案;制定和实施建设项目管理等六项制度。

两年来,按照该方案对用人单位进行培训,其职业病防治工作都有所增强,普遍反映“11126职业病防治方案”符合实际、操作性强,防治效果切实可靠,现将这一方案介绍如下。

一、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

职业卫生管理组织应由单位负责人、工会负责人,安全卫生机构负责人及专职或兼职的职业卫生人员组成。职业卫生人员应当包括各个层次和级别,如车间或较大班组工作人员。

组成人员应当熟悉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了解本单位的生产工艺,职业病危害现状,控制方法,单位的负责人应遵守职业防治法律、法规,依法组织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每个成员都要明确责任,实行责任追究制。

二、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

职业病防治是用人单位一项长期的工作,因此,必须要有近期计划和远期规划,将防治职业病的阶段目标和总体设置纳入到计划中去。制定计划前必须对本单位的职业病危害情况全面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布、种类,浓度(强度)及危害后果,了解有关防护设施的运行效能,了解职工健康,发病情况。

实施方案应着重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开发应用,限制使用或淘汰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材料,明确经费投入和实施时间,以预防、消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

三、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预案

针对本单位存在的职业病危害事故隐患,制定事故应急预案是增强防范意识,提高对突发事故应急救援能力,减少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有效办法,具体应包括:

1、深入调研,搞清本单位存在的职业病危害事故隐患、性质和危害程度。

2、事故应急的现场措施,如:设置报警装置和应急通风装置,预备事故抢险使用的个人防护用品和工具。

3、设置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

4、医疗救护措施,储备针对事故急救伤员所需的有效抢救药品、器械。

5、定期进行培训和演练、考核有关人员在事故发生后的应变抢险、自救互救能力,考核不合格者不得上岗。指定专人负责,并定期检查抢险个人防护用品、工具、药品、器械,及时更换失效的药品和损坏的器械。

四、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

1、职业卫生档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劳动者从事职业病危害作业的职业史、相应作业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2)职业健康结果。(3)职业健康检查的组织和检查结果评价。

2、健康监护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1)劳动者从事职业病危害作业的职业史、相应作业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2)职业健康检查结果。(3)职业病诊断、处理,治疗和疗养情况(4)职业危害事故的抢救情况。

五、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职业卫生管理是一项繁杂的工作,涉及的内容较多,对于控制和预防职业病是至关重要的。用人单位应结合本单位实际需要,建立、健全以下管理制度。

1、职业卫生培训制度。(1)用人单位有关负责有及职业卫生人员定期培训和学习,熟悉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掌握本单位职业卫生状况及对策,不断提高管理水平。(2)用人单位应当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和在岗期间的职业卫生培训,普及相关法律知识和职业卫生知识,告知本单位职业病危害两头及可能产生的健康损害。(3)指导劳动者正确使用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4)对劳动者进行遇险时应掌握的自救知识培训。(5)劳动者培训考核合格,经职业卫生专业人员认可,方可上岗作业。

2、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管理制度。(1)作业场所与生活场所分开,职业病危害作业与无害作业分开,职业病危害严重的作业场所与其他场所分开。(2)使用有害物品作业场所必须设置有效的通风装置,可能突然泄漏大量有毒物品或易造成急性中毒的作业场所,必须设置自动报警装置和应急通风设施。(3)高毒作业场所设置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4)职业病危害作业场所必须设置获救标志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载明产业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以及应急救措施等内容。(5)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必须在职业病危害作业现场公示。(6)职业病防护措施必须保持正常运行,并有相关责任人进行维护。(7)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要配发齐全,不使用个人防护用品,不得上岗操作。(8)针对不同职业病危害作业,制定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并严格履行。(9)用人单位负责人,职业病防治机构的有关责任人必须定期对作业场所职业卫生进行检查;职业卫生专业人员应经常(每日1—2次)对作业场所进行检查;特殊情况应跟班检查指导。对查出的问题应以书面形式提出整改意见,责成专人落实,制定相应管理规定,对违反规定的行为,给予处理,检查及检查结果要详细记录,存档备查。

3、职业健康管理制度。(1)对从事业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为其建立职业健康档案,并按规定组织其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如实将检查结果告知劳动者。(2)用人单位应当对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及时组织救治,进行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3)用人单位不得安排未经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从事其所禁忌的作用。(4)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有与所从事的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的劳动者,应当调离原工作岗位,并妥善安置,对职业病患者应积极进行治疗,恢复后应调离原工作岗位,妥善安置。(5)职业健康检查应到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从事职业健康检查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检查应当严格按规定周期进行,不得抽查瞒检。(6)职业健康检查应当视同正常出勤,所需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7)劳动者离开用人单位时,有权索取本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用人单位应当如实,无偿提供,并在其档案的复印件上签章。

4、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制度(1)用人单位应当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时应当提交《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表》及有关材料。(2)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定期对职业病危害作业场所进行检测评价。(3)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由依法设立的取得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4)用人单位应当实施由专人负责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并确保监测系统正常运行。(5)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不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时,用人单位应当立即采取相应治理措施,经治理仍然达不到要求时,必须停止职业病危害作业,经治理符合要求的,方可重新作业。

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篇3

各有关单位要严格按照职业病防治有关要求,结合实际情况,认真开展专项整治工作。要加强对专项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确定专项整治的重点,制定实施方案,部署到位,认真实施,建立领导责任制,将工作任务和责任逐级分解,落实到人。对工作敷衍塞责、弄虚作假、者,要依法追究责任。本次专项整治的范围是乡镇企业、个体工商户,要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监督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落实各项职业病防护措施。卫生部门要依据《职业病防治法》赋予的职责,依法开展卫生监督检查,加大执法力度,重点督促用人单位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落实各项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改善劳动生产条件,发现隐患,及时整改,杜绝重大职业危害事故的发生。对未向卫生部门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存在职业病危害、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要依据《职业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限期整改;对作业方式落后,职业病危害难以消除,不能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依法坚决予以关闭,决不手软。对违反有关法律,造成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或其他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要狠抓大案要案的查处,各地查处的大案要案要及时上报,并向社会通报;依法维护职工健康权益,加强对劳动者的健康监护,在专项整治中发现患有职业病的职工,要及时有效地救治,要认真组织好职业病的诊断、鉴定、治疗。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职业病严重危害广大劳动者的身体健康。近年来,各种形式的职业危害日趋严重,职业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卫生部对乡镇企业职业危害情况的调查,全国×××的乡镇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危害,其中×××的企业未配备任何防护设施,×××以上的粉尘作业场所超过国家卫生标准,近×××的乡镇工业企业职工接触尘、毒等职业危害,几种主要职业病和疑似职业病病人检出率达×××。职业病除了损害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外,其治疗和康复难度很大,给劳动者、用人单位和国家造成很大经济负担。因此,职业病防治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它不仅能维护广大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合法权益,而且是保护劳动力,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职业病防治法》正式实施以来,我旗在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防治职业病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随着我旗煤炭、高载能等工业企业的迅速发展和新材料、新工艺技术的引进,职业病特别是尘肺等理化因素所致的职业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职业病防治面临更加繁重的工作任务。

造成我旗职业危害严重、职业病发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部分用工单位存在短期行为,过于看重当前经济利益,不重视甚至不配置必要的职业病防护设施,不提供有效的劳动保护用品,用人单位对职业危害缺乏认识,劳动者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等。因此,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抓好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贯彻旗人民政府《关于开展乡镇企业、个体工商户职业病危害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有效开展职业病危害专项整治工作,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广大人民身体健康。

三、标本兼治,长效管理

一是坚持预防为主,从源头控制职业危害。各有关单位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强对新、改、扩建项目的管理,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对工艺落后,严重危害劳动者健康的项目要严格禁止。未经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的建设项目,有关部门不得批准立项;未通过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的建设项目,不得正式投入使用,已经生产的要重新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不合格的要限期整改,危害严重或整改仍不合格的要坚决关闭,杜绝、防止新的职业病危害隐患发生。

用人单位要采用有效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并为劳动者提供职业病防护用品。要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积极支持配合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的卫生审核,竣工验收时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及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的卫生审查和验收工作。有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要确定由专人实施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评价制度,定期向卫生部门报告并向劳动者公布监测结果。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应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等如实告知劳动者,并在劳动合同中注明。用人单位负责人要积极参加、接受各类职业卫生培训,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依法组织本单位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要定期组织开展职业卫生培训,普及职业卫生知识和职业病防治科学知识,督促劳动者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指导劳动者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在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组织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对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采取救援和控制措施,并按规定及时报告旗卫生局和有关部门。要积极安排职业病病人进行治疗、康复和定期检查。

二是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治理职业病危害。对工矿企业集中的地区,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推广职业病防治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限制使用或淘汰严重危害劳动者健康的落后技术、工艺和材料,在技术和项目的引进过程中,要把经济利益和保护劳动者健康有机结合起来,防止严重的职业病危害发生。

三是要加强监管,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明确企业在职业病防治中的法定责任,督促企业建立职业病防治责任制,指导企业完善职业卫生管理,帮助企业建立预防控制职业病危害的管理机制,从根本上减少和消除职业病危害。

四、协调配合,形成合力

各有关部门要协调配合,明确各自职责,加强沟通,构建强有力的监管链,努力形成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督、劳动者遵章守法的良好局面,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的发生。

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篇4

关键词: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管理

中图分类号:R97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引言

为了防止劳动生产环境中不利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人们必须对劳动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有害因素进行识别、检测与评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二十四条关于“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应由依法设立的取得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

2、职业病的危害及其危害因素

职业病的危害就是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因素(如有机溶剂类毒物,铅、锰等金属毒物,粉尘等)、物理因素(如噪声、高频、微波、紫外线、X射线等)、生物因素(如炭疽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等),检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还包括作业场所空气中毒物氯、氨、氯乙烯、乙炔、氯化氢等毒物和粉尘、噪声等危害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

3、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对象及其流程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点的设定和检测周期的确定应符合《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等规范要求,所有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每年至少检测一次,高毒物质至少每季度检测三次。检测方法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要求。由公司职业健康安全部(科)、检测人员和被检测单位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共同确定。

检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主要包括作业场所空气中毒物、粉尘、噪声、热辐射和电离辐射等危害因素。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其流程为:检测人员进入现场必须佩戴安全帽、工作服、防护手套、防护眼镜、防毒面罩等相关防护用品,环保卫生监测站和委托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根据检测结果,比对国家有关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标准做出符合性判定和评价并出具《监测报告》,并根据检测周期向公司职业健康安全部报告,由安全部门填制《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检测结果告知书》,向公司通报并将检测结果进行公示。

检测前的准备,职业健康安全部(科)应根据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需要提供本单位的基本信息、职业病危害基本情况、往年检测、评价资料等,并与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签订检测合同。

业务联系小组受理用人单位(工厂)工作场所有害因素监测业务委托,填写业务受理登记表。然后委托方委托我院进行职业卫生环境监测,递交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检测委托书。后由业务联系小组接受委托单位监测业务委托,安排现场调查时间,成立监测小组,指定项目负责人。我们在用人单位有关人员的陪同下进行现场卫生学调查。收集的资料包括工作过程中使用的原料、辅助材料,生产的产品、副产品和中间产物等的种类、数量、及其化学成分等。工作流程包括原料投入方式、生产工艺、生产方式和生产设备数量等。劳动者的工作状况,包括劳动者数、在工作地点停留时间、工作方式、接触有害物质的频度及持续时间等。工作地点空气中有害物质的产生和扩散规律、存在状态、估计浓度等。工作地点的卫生状况和环境条件、卫生防护设施及其使用情况、个人防护设施及使用状况等。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析,明确检测范围,列出具体的职业危害识别及分布状况。最后,项目负责人根据现场调查情况,结合《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的要求制订监测方案。由科室技术负责人审阅监测方案,提出审核意见;任务负责人根据审核意见修改确定方案。

检测结果的报告与公布,职业健康安全部(科)接到检测报告后,应在三日内向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报告,并将检测报告结果在车间内公布。

如果检测中发现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不符合卫生标准时的处理,发现职业病危害因素超过国家标准,职业健康安全部(科)负责协调相关部门、车间查找原因,限期治理,联系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重新检测。

同时,公司各单位应对检测结果异常的作业场所进行整改。对跑、冒、滴、漏引起的现场物质超过规定标准的,必须采取有力的防护措施,责成专人处理,及时消除,杜绝事故的发生。对暂时不能整改或整改后不能达标的作业场所,所属单位应专题报告公司立项进行整改。

安全部门在公司职业病防治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组织监督公司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分级管理,每年委托具备法定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一次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保存检测结果,存入职业病卫生档案。质检部门负责对已确认的职业危害因素检测项目与监测点每月进行依稀检测,根据国家标准对检测的结果进行分级,同时将检测结果在公告栏公布。

4、职业病危害因素管理控制的常见问题

4.1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和评价不充分

企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与其它危险源进行一起识别,常用LeD法进行风险评价。一是识别出来的职业危害因素少,风险值低,对职业危害因素的描述不准确。二是物理危害因素没有按照国家《工业企业卫生设计标准》及其相关附录的要求进行识别、检测和评价。

4.2缺少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依据及相关控制措施

用LeD法对职业危害因素进行评价不够详细,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致害途径、危害大小、产生的后果等辨识不清楚,评价出来的结果也不能指导企业进一步开展职业危害因素的管理和控制。

4.3职业健康监护工作不到位

由于对企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不清楚,导致对员工进行职业健康监护的目标不明确。为员工进行健康检查时对医疗机构的选择随意性大,没有严格选择有国家许可的职业健康监护资质的医疗机构。没有严格按照《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的要求为员工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为了规范企业的职业健康管理工作,避免以上系列问题的出现,必须要对企业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充分辨识和评价。笔者结合多年在烟草基层从事安全管理工作的经验,参照“LeC”风险评价法并加以改进,建立一套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的评价方法,为加强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针对以上,我们要建立员工身体健康监护档案,选择固定的有健康监护资质的医疗机构为员工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建立员工身体健康监护档案,为企业在职业病防治和合理用工方面提供依据。企业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的内容应包括职业健康监护委托书;健康检查结果报告和评价报告;职业病报告卡;对职业病患者、职业禁忌症者和已出现职业相关健康损害劳动者的处理和安置记录;卫生行政部门要求的其它资料等。员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要指定部门和专人统一管理和保存。

5、结语

职业卫生管理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份,加强对员工身体健康的关注,是现代企业“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理念的体现,是企业长期和谐健康发展的根本。同时职业卫生管理做好了公司职业病危害检测工作,使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有效预防职业危害,切实保障员工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

[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7

[3]《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

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篇5

[关键词]职业卫生学科发展报告

职业病的防治关系到整个社会中最具创造力的广大劳动者的健康保护,职业卫生学科的发展是做好职业病防治的基础。我省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相当部分企业职业病危害严重,传统的职业病危害尚未控制,新的职业病危害又不断产生,职业病危害形势还很严峻,严重影响着劳动者的健康,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经济的发展。本课题对我省职业卫生学科发展历史进行回顾、针对目前职业卫生学科发展,分析我省职业卫生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结合国家职业病防治的策略和我省的特点,提出我省职业病防治工作和学科发展的建议。

1福建省职业卫生学科发展简史

1.1职业卫生学科发展历程

职业卫生是预防医学的一个分支,其主要任务是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不良劳动条件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影响。半个多世纪来,我省职业卫生学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保障劳动者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1]。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我省按照“革、水、密、风、护、管、教、查”八字综合防尘措施,以防治尘肺病为主,做好工业卫生工作。上世纪80年代,我省乡镇企业蓬勃发展,我省又将制鞋业中的“三苯”职业病危害做为重点进行整治,现在我省的鞋业都采用了无苯胶,消除了苯的危害。进入21世纪后,我省针对中小企业众多的特点,制订了有针对性的职业病防治策略,研究职业卫生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手段,开展职业卫生工作。这些不同时期的职业病防治工作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地保护了我省职业人群的健康。

1.2职业卫生机构建设

我省省级职业防治专业机构的历史可追溯到1959年1月,当时创建了“福建省卫生研究所”,1973年筹建“福建省职业病防治院”,随后,各地市也都加强了职业卫生建设,三明、南平、龙岩和福州四地市也于上世纪70年代末成立了职业病防治院,专门负责辖区内的职业病防治工作,使职业卫生的力量得到了加强[2]。1980年我省在“福建省职业病防治院”的基础上成立了“福建省劳动卫生职业病研究所”,1986年增挂“福建省放射卫生防护所”的牌子。为了适应我省职业卫生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开展我省职业病防治工作,根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安排,2003年7月在原福建省劳动卫生职业病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了“福建省职业病与化学中毒预防控制中心”,并对其职能进行了调整,保留福建省职业病防治院的牌子,负责全省的职业病防治工作,主要承担组织实施国家和省级职业病、放射危害因素预防控制规划及工作方案;开展辖区内主要职业病、放射危害因素预防策略与控制措施的研究、实施、监督和评价;指导职业危害、核污染、职业中毒和放射事故的处置,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物质储备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为化学中毒、核辐射受照人员和职业病患者提供医疗救治;开展职业健康检查及职业病诊断和鉴定工作;进行化学品毒性检测与鉴定、放射卫生防护检测与评价。我省目前已初步建成了由省、设区市和县(区)组成的三级职业病防治和监督网络,从事职业病预防控制的专业技术队伍达到946人。

1.3加强职业卫生学科建设,提升我省职业卫生的学术水平

经广泛协商和征求意见,1988年7月29日在福州召开中华预防医学会福建分会劳动卫生职业病专科学会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了中华预防医学会福建分会劳动卫生职业病专科学会。各地推选参加会议的代表包括省地市职防院、防疫站、医学院校、厂矿职工医院的劳动卫生、放射卫生、职业病防治专业人员、教学人员与临床医师共66名。会议选举产生了专科学会第一届委员会共30名。1994年9月,第二届劳动卫生职业病专科学会在福州召开会议,根据有关规定,专科学会更名为“福建省预防医学会劳动卫生职业病专业委员会”。2006年7月,第三次劳动卫生职业病专业委员会的会员代表大会在福州召开,选举产生了第三届劳动卫生职业病专业委员会,由33名委员组成。

2福建省职业卫生学科发展现状

2.1尘肺病防治

1987年11月~1990年3月,全省开展了尘肺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县及县以上有粉尘作业厂矿1260家,接尘工人116661人。全省累计发现尘肺病5149例,累计患病率4.23%,已死亡897例,病死率17.42%。还有观察对象4540人。除云母尘肺、铝尘肺外,其它10种尘肺我省均有发现,以矽肺最多,占77.2%。其次为煤工尘肺,占14.2%。现患尘肺合并肺结核为16.4%。尘肺地区以南平、龙岩、三明三地市最多。工业系统以煤炭、水电最多。工种以凿岩工、煤炭主掘进工、纯掘进工、主采煤工、纯采煤工发病人数最多。随着防尘措施的加强和完善,尘肺的发病工龄、发病年龄、死亡年龄均明显延长。本次调查摸清了我省尘肺患病现状及其分布规律,评价与验证了30年防尘措施的效果,预测了尘肺病的发展趋势,为采取防治措施,加强防尘卫生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调查成果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

2003年6月,仙游县发生外来农民工患尘肺病的职业病危害事件,国务院联合调查组于2003年6月23日~28日对事件进行调查处理,按《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关闭非法石英粉加工作坊。“东湖矽肺”事件发生后,东湖村的经济受到严重打击,由于村集体经济和2/3的村民主要收入依靠石英粉的开采、运输和加工,因此,非法加工作坊的关闭直接影响到村民的就业、生活和当地经济的发展。若开展技术改造,不仅可以消化该村现存的43万吨的石英矿产资源,还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省职业病与化学中毒预防控制中心组织职业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提供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指导开展石英粉加工的技术改造。帮助东湖村村委、企业业主加强管理,健全规章制度,逐步设置职业卫生管理机构,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专业人员,建立健全了职业病防治责任制、作业场所危害控制管理制度、劳动者健康监护制度、有毒有害作业操作管理制度等职业病防治制度。在技改和采取上述一系列措施后,东湖石英加工业走上了规范化、规模化的道路,各项职业卫生制度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工人的健康权益得到较好的保障,实现了经济发展与职业病防治的“双赢”。2005年5月,由卫生部、国家安监总局、全国总工会在我省莆田市召开全国职业病防治工作现场会,肯定了东湖村开展石英粉尘职业病危害治理的做法和经验,并向全国推广[3]。

2.2职业中毒防治

我省于1979年4月~1981年4月在全省9个地(市)65个县(市)1778个国营、集体所有制厂矿企业开展了铅、苯、汞、三硝基甲苯、有机磷农药五种毒物的职业病危害普查,共筛查了21160名工人;全省共查出五种毒物职业中毒病人273人(其中铅中毒194人,苯中毒22人,汞中毒11人,有机磷中毒43人,三硝基甲苯中毒3人),既往中毒未愈者4人,检出率1.3%,中毒患病率1.2%,铅汞吸收或苯中毒观察对象1510人,占7.1%;测定有毒作业点2711个,合格1531个,作业点合格率56.47%。本次普查基本查清了我省毒物危害状况,明确了方向,为制定防治规划、开展科研提供了依据。普查中贯彻“边查、边防、边治”原则,促进了全省职业病防治工作。本项调查意义重大,成效显著,获省政府1982年科技成果四等奖、卫生部1983年甲级科技成果奖。

1984年晋江市陈埭镇发生震惊中外的慢性苯中毒79人,死亡3人的事件。该镇制鞋企业达1500多家,由于企业早期资金缺乏、生产工艺落后、劳动条件差等因素,中毒事件屡有发生。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开展职业卫生防护技术研究,督促企业安装了通风排毒设施,控制污染源。大力推行使用无苯胶。作业环境劳动条件得到了基本改善,作业点空气中苯浓度超标率从96.8%下降到35.9%,甲苯超标率从63.1%下降到39.7%。职业危害作业岗位工人实施健康监护,对检出的不适合从事苯作业工人调换了工种。开展职业卫生宣传教育,普及苯中毒防治知识。采取了一系列防治措施,发病率显著下降,取得明显成效,为我省制鞋业的管理与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福建省制鞋业“三苯”废气整治方案》,1997~2000年在省内规模较大的30家制鞋或鞋用胶水生产企业的90份胶水和有机溶剂样品进行了成分定性分析和急性毒性鉴定,为防治苯危害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开展作业场所的卫生监测,对接触“三苯”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进行职业监护,及时发现治疗苯中毒患者,减轻了危害,保护了劳动者的健康。

2002年7月~12月,开展福建省有毒有害化学品生产、销售和使用专项整治。在本次专项整治中,全省共现场督查2028家企业,其中已有690家企业进行了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职业危害因素实际监测6112点,监测率达69.9%,合格率为72.6%;职业健康检查33999人;有957名企业负责人、37636名劳动者参加了职业卫生培训。

2007年7月,我省福鼎市发生合成革生产企业二甲基甲酰胺中毒事件。调查组组织对有二甲基甲酰胺职业危害因素的11家企业中的10家进行作业场所检测,对其重点生产线或岗位的289名工人进行职业健康筛查和职业流行病学调查。针对合成皮革业的二甲基甲酰胺职业危害问题,组织开展了职业病危害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提出了整改建议,指导企业落实职业病防治措施。

2.3噪声、振动防治

1980年5月~1981年3月,在福州、三明、南平、厦门等地的纺织、钢铁、机械、轻工、化工、电子、建材建工、造纸等八个行业开展噪声危害的调查,共监测121个厂矿企业2255个噪声作业点,噪声强度超过85dB(a)的有1166点,占51.71%;主要噪声源的频谱大多为高、中频段。若以90dB(a)为准,则有693点(即30.73%)超标。噪声危害以矿山、建材、造纸行业为重。调查体检噪声作业工人7539人,噪声作业组的高频听力损失与语言听力损失发生率分别为65.58%、36.98%。作业组噪声聋发病率为16.95%,对照组为3.33%,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有显著性差别。工业噪声调查研究结果为国家制定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为噪声治理与听力保护措施提出了具体建议。本项调研获得省政府1982年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2年1~3月,对三明、永安15个林区伐木场的358名链锯手及对照组129人进行了调查与对照研究,测试了链锯的振动参数,对作业工人进行了全面体检及白指诱发试验、甲皱微循环、骨关节X线拍片等特殊检查,检出48名手臂振动病患者,其中1期37人,2期11人;发现链锯组白指发作、手凉、麻、僵、颤、指甲凹陷、忤状指、指关节肿胀变形等症候显著高于对照组,白指发生率达17.0%,发病工龄平均为7.63±3.68年。证实了亚热带林区链锯作业对手臂的职业危害,为国家制定手臂振动病诊断标准及防护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成果获得1983年省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二等奖、省政府1983年科技成果四等奖。

2.4乡镇企业职业卫生服务

开展乡镇企业职业病危害调查及职业卫生服务试点研究。随着乡镇企业的兴起与发展,乡镇企业的职业病危害也日益突出。1984~1986年,我省开展了乡镇企业劳动卫生调查。全省共抽查1468个乡镇企业,体检粉尘作业工人1392人,检出尘肺病人124人,可疑尘肺50人,尘肺检出率8.91%,体检铅作业工人41人,苯作业工人5650人,铬作业工人9人,发现苯中毒117人,其中死亡3人,观察对象215人,苯中毒检出率2.07%。从调查结果看,乡镇企业的职业危害主要集中在鞋革业与小煤窑,其次是石料加工、石英粉生产等。在调查基础上,我省开展了乡镇企业职业卫生服务试点与控制对策的研究。1988年7月~1990年6月,首先在福州郊区洪山乡试点,而后将福州郊区、莆田县、晋江市、长乐市、柘荣县列为省级试点县。1988年实施乡镇企业管理办法后,我省扩大试点范围,在沿海与内地、富裕与贫困地区分别选择10个县进行了乡镇企业职业卫生工作试点,并在试点的基础上推广福州郊区、宁化等试点县的经验。努力探索、总结乡镇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模式、评价指标、尘毒治理措施、劳动者健康监护、行政执法等系列经验,组织交流推广,以减少与控制乡镇企业的职业病危害。1990年《乡镇工业职业卫生服务试点》获wHo职业卫生合作中心(上海)优良奖,《乡镇工业职业卫生服务对策试点》1996年获省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

2.5职业病临床

在急慢性中毒的治疗上积累丰富临床经验。正己烷中毒临床表现为中毒性的周围神经炎,病情严重。我省成功治愈数家鞋厂100多名正己烷中毒患者,其中1/3人的下肢肌力为0级,肌肉萎缩。在苯中毒、砷中毒、汽油中毒、硫化氢中毒,三氯乙烯中毒、二甲基甲酰胺中毒、氢氟酸中毒、氟化氢中毒、二氯甲烷中毒、二硫化碳中毒、放射性损伤、汞中毒、铅中毒等方面,能实施有效的治疗。承担尘肺患者的治疗、保健、诊断。为尘肺患者制定抗纤维化、提高抵抗力、减少并发症等治疗措施,为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和减少病痛尽力。采用抗矽-14治疗矽肺,其研究成果1978年获上海市科委三等奖。还有“磷酸喹哌对猴实验性矽肺的治疗研究”1984年获国家科技发明三等奖,“汉防甲己素对猴实验性矽肺的疗效和毒性的研究”获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二等奖。

2.6放射卫生

开展了福建省海域环境放射性水平调查,福州地区居民总膳食放射性水平调查以及福建省环境电离辐射水平调查研究,弄清了福建省环境中放射性水平与分布,绘制了四幅福建省环境辐射水平分布图,发现我省有1.2万km2区域属于高天然放射性地区,居住有300万人。开展用静电径迹法对全国6个省市(上海、长春、呼和浩特、贵阳、武汉和福州)进行室内外氡浓度测定,成果获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二等奖。1988年起根据中央的要求,对国内外核试验,坚持不间断地监测工作。保证了我国核试验安全进行,历年资料完整。当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事故时,测出8种放射性核素污染,为国家及我省政府提供决策的资料依据。成果获省卫生厅科技成果二等奖。

2.7学科人才建设

福建省职业病防治院于1984年9月~1995年7月年期间,挂靠福建省卫校举办公共卫生医士班(中专),连续招收三届学生,每届招收50名。高中毕业生入学学制为三年,初中毕业生入学学制为四年,共培养了150多名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目前已成为全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的业务技术骨干。进入新世纪,为了推进学科人才培养,中心与各高校联合培养了4名硕士、1名博士,已有4名被评为福建省职业卫生学科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名被评委“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1名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委员会委员,且多批次选送人才前往国外高校进行高级访问和研修。为加快推进学科人才的建设,制定了各种人才培养计划和激励制度,极大地推动了我省职业卫生学科的建设。

2.8学科学术交流

开展各种不同类型的学术活动,从1994~2002年,每隔1~2年,均召开一次全省性的学术交流会。1990年10月,专科学会在福州召开了第一届第二次学术交流会,以放射卫生为主题,会议邀请到日本名古屋大学池边幸正教授和饭田孝夫副教授以及来自上海、内蒙古等16个省市代表,共60多名专业人员参加学术交流。2007年11月,在厦门召开省科协第七届学术年会卫星会议暨福建省预防医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主题为“防治职业病、构建和谐海西”。来自全省设区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校等150多位代表参加了年会。会议收到学术论文60多篇,内容涉及实验研究、调查研究、卫生监测与监督、职业健康监护、卫生管理及防治经验等方面,并编辑成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李涛所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苏旭所长和台北荣民总医院葛谨医师分别做了《我国职业卫生标准研究现状》、《我国放射卫生防护与核事故医学应急形势与挑战》、《回顾毒药物咨询中心二十周年》的专题学术报告。《职业医学》、《职业医学译丛》是华南区域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中心主办的刊物,我省作为协办单位,也积极组稿并参加编辑部的编委工作,协助审稿。

开展了与台湾学者的交流互访活动。为促进海峡两岸同行的专业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争取双赢、共同进步,从1999年4月~2002年底每年两岸都派出学者互访,进行学术交流,参访学习。在此期间我们前后共派出3批27名职业卫生专业人员出访台湾,接待台湾学者4批26名来我省访问学术交流。1989~2005年期间共有30人次赴日本等国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与考察活动;日本名古屋大学先后有5批次16人次专家学者应邀来闽访问并进行学术交流。

3福建省职业卫生学科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3.1职业病防治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

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我省经济迎来一个大发展时期。伴随经济高速的发展,职业病危害的因素也相应增多,职业病危害风险也在不断的增加。据职业病报告的统计,在2000~2007年期间,我省的职业病发病趋势有所减缓,但总体还是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尘肺是我省的重点和多发职业病,占职业病发病总数的76%,近8年时间里,尘肺病人现患人数增加了1倍;慢性职业中毒占职业病发病总数的22%;急性职业病中毒占职业病发病总数的1%,但它的死亡率很高。传统的粉尘、硫化氢、有机磷农药、一氧化碳、铅、汞、有机溶剂(如苯、正乙烷)等仍为我省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具有隐匿性、迟发性特点。除了急性职业中毒外,绝大部分职业病都为慢性职业病,其发病往往要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后一个时期才显现,容易被人们忽视。如尘肺病和职业肿瘤的潜伏期为数年甚至数十年,一旦发病往往难以治疗,病死率高。职业病可防难治,根本上要从职业病危害源头上控制进行预防。职业卫生工作怎样从长期以来实行单一的监测―监护―评价工作模式转变为监测监护―风险评估―危害控制工作模式;面对这轮新的经济发展期,如何来评估和降低职业病危害风险,克服经济发展―职业病危害严重―劳动力健康损害的不良循环怪圈,促进经济、社会和劳动力职业健康权益保障的和谐发展,是职业卫生学科要重新审视和研究的问题。

3.2中小企业职业卫生问题是职业病防治的关键

根据省经贸委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我省中小工业企业数为51821户,占全社会工业企业数的99.8%;从业人员488.40万人,占全部工业从业人员数的92.8%。2007年,我省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3540.84亿元,对全部工业增长贡献率达97.1%,对全省GDp的贡献率达42.7%。目前,全省已初步形成以中小工业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超过60个,主要分布在电子、机械、石化、建材、纺织、轻工、食品等行业,在农村还存在大量个体工商户和家庭作坊,这说明中小企业是我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就业、保持社会稳定的基本力量。虽然中小企业受到规模、资金、技术和人员素质的影响,存在比较多的职业病危害,尤其是农村个体工商户和家庭作坊的问题更为突出,但这类企业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的产物,是推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对这类企业职业病危害的问题不能简单采取关闭手段来解决,要积极探索中小企业职业病危害控制的技术、措施和产业职业卫生政策并加以引导、规范和扶持。

3.3基本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基础比较薄弱

职业病防治工作有很强的技术性,包括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定期检测评价,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职业病的诊断鉴定、治疗、康复以及适用的职业卫生防护技术等。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家庭作坊的职业卫生技术基础薄弱或者缺乏,而他们大都分布在农村或城乡结合部,较难得到职业卫生技术的支持。2000~2007年,全省每年报告职业健康体检的人数只有10万人左右,占卫生部门掌握的应体检的接触有职业病危害因素劳动者的50%左右。如果接触职业危害的劳动者按照我省中小企业从业人员488.40万人的10%~20%推算的话,实际上职业健康监护率远远低于50%。这样往往本该发现的职业病危害没有被及时发现、及时控制;该发现的职业禁忌人员没有被及时发现,而继续从事所禁忌的职业危害作业;该发现的职业病病人没有被及时发现,从而使职业病危害后果不断扩大。因此,如何提高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技术能力和可及性,是职业卫生学科的新课题。

3.4电离辐射职业病危害不容忽视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省的电离辐射应用突飞猛进。保护与辐射危害因素直接接触的广大放射工作职业人群的健康,是我省职业卫生工作所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之一。宁德核电和福清核电建设项目已相继正式开工,一期和最终建设目标均分别为年发电200万和600万千瓦小时。核电是人类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最大建设项目,这说明我省电离辐射的应用已跃入一个新的高度。我省辐照加工近年发展迅速,正在运行的辐照加工中心共4家,其中福建吉星和厦门万禾园辐照加工中心装机容量为200万居里钴-60,漳州万禾园和省农科院康普顿为50万居里。电离辐射在医学领域也广泛应用,截止2007年底,我省现有正在运行的放射治疗单位28家,各类放射治疗机器共103台;设置核医学科的医院20家;正在运行的Ct机有140台、X射线诊断机约4000台。还有各种辐射装置大量应用于炼钢、水泥、造纸、液体罐装、烟草、金属板材等行业的自动化,压力容器及其他金属器件的探伤,农业育种,运输行李安全检查,物质成分分析,建筑与公路质量检测,大学及科研机构等领域。电离辐射的应用遍及社会与生活多个领域,根据不完全的统计,全省接触放射线工作的职业人员约5万人。

3.5职业病诊断难度大

职业病诊断有别于疾病的临床诊断,它是归因诊断,也就是说能够被诊断为职业病,不仅只有临床症状和表现,而要确定劳动者有明确的职业史,所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与临床表现存在因果关系,且该病属于职业病名单公布的病种。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职业病诊断应当综合分析下列因素:(1)病人的职业史;(2)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和现场危害调查与评价;(3)临床表现以及辅助检查结果等。没有证据否定职业病危害因素与病人临床表现之间的必然联系的,在排除其他致病因素后,应当诊断为职业病。但在职业病诊断中,诊断医师只能靠经验进行综合分析判断,集体作出诊断意见。到目前为止,大部分的职业病都缺乏职业性损害生物标志物为职业病诊断提供直接证据。不同毒物对靶器官有其选择性,职业病与职业危害因素的剂量反应关系、毒物的理化特征与致病关系、个体因素对致病影响等问题都困扰着职业病的诊断。目前,职业病的诊断中由于劳动者流动性大、职业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及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调查与评价等取证难,使得有些劳动者的职业病无法得到诊断,因此职业病诊断争议不断增加。

3.6国际社会对职业卫生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我省的经济越来越开放,与全球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按照wto/tBt协议规定,各成员国都应将职业卫生工作纳入政府的工作计划、实施法制化监督管理。我省也有相当数量以出口贸易为主的企业,发达国家要求我国的供货企业严格按照本国和国际标准或规范做好职业病防治工作,并提供相关证据。因此,出口企业又面临着新的贸易壁垒――职业卫生贸易壁垒。iLo、wHo等国际组织制订了一系列的国际公约,如《职业安全卫生公约》(115号)、《wHo消除矽肺公约》、《wHo消除石棉相关疾病公约》和iLo《2006年促进职业安全与健康框架公约》等,都要求成员国采取切实的行动,在国际合作和各方共同努力下,达成“在合理可行的范围内,把工作环境中内在的危险因素减少到最低限度,以预防、减少来自工作、与工作有关或在工作过程中发生的事故和对健康的危害。”[4-6]这些公约我国政府均作了承诺。对我省职业卫生学科来说,既要解决以粉尘、放射性疾病、职业中毒等传统的职业病的问题,又要开始着手研究工作场所中劳动者与工作环境因素、劳动工具之间的协调一致性的问题,从而确保劳动者工作的健康和安全,进一步创建舒适和高效的工作环境。

4福建省职业卫生学科发展展望

4.1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开展职业卫生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充分发挥职业卫生学科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为我省的经济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维护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权益,为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保护劳动生产力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职业卫生技术支持。利用职业卫生学科的技术和管理优势,积极参与制订我省的职业病防治规划,以指导规范我省的职业病防治工作。积极探索适合我省的职业病防治监督管理和技术服务模式。同时,根据我省实际积极开展职业卫生标准的研究工作。

4.2研究建立职业病危害评估预警和评价技术体系

开展职业病危害评估技术模型的研究,选择职业病危害分析因子,筛选监测哨点,建立职业卫生信息系统和信息收集渠道。通过职业病危害评估预警技术体系,可预测职业病发生和发展趋势,确定我省职业病危害控制的重点,早期预警职业病危害事故,及时发现职业病危害的异常动态,评估可能出现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的风险,为有针对性制定职业病防治重点,提出职业病的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为政府职业病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完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控制效果评价方法,把风险评估等国际上在职业安全卫生领域应用的评价方法引入职业病危害评价,提升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控制效果评价的实效,落实从源头上预防、控制职业病危害的措施。

4.3加强基本职业卫生服务技术能力建设

研究开发适宜中小企业职业病危害的工程防护技术和管理措施;筛选和推广防护有效、佩戴舒适、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研究以城市医疗卫生机构和农村乡镇卫生院为依托,以社会职业卫生服务机构为补充,发挥各行业、各系统职业卫生服务机构和队伍作用的技术服务模式,提高基本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覆盖面和可及性。要规范和增加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内容,研究开发简便、适用的职业卫生技术。采用wHo推荐的捆绑控制技术等方法,制订出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的职业病危害的控制方法,并指导这些企业使用。加强职业健康教育,以健康教育为先导、健康促进为方向,通过职业健康行为干预,促使职业人群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

4.4提升职业病的诊断能力,开展职业病的康复工作

职业病诊断涉及劳动卫生学、职业病学、临床医学、法学和证据学等学科。要提升职业病诊断能力,一方面要加强对职业病诊断医师的培训工作,提高综合知识水平;另一方面要研究职业性损害生物标志物、职业生物接触限值以及实验室诊断技术,为职业病的诊断提供直接的科学依据。职业病患者的康复是职业病治疗的有效补充,直接关系到职业病患者劳动能力的恢复和今后生活质量,必须尽早建立我省的职业病病人康复制度,开展康复工作,研究和推广职业病患者的康复技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社会的负担。

4.5建立化学中毒与核辐射医疗应急救治体系

总体的设想是建成以省职业病与化学中毒预防中心为基地,依托全省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急诊科,建立覆盖全省的应急医疗救治体系。作为职业卫生学科来说,要着重解决化学中毒原因和化学毒物的识别和检测技术、掌握不同毒物毒性特征和理化性质、选择损害的靶器官、典型中毒症状和特效解毒方法;着重解决核辐射受照剂量评估技术,精确估算受照人员的外照射剂量、受照人员污染洗消技术和预防性服药的技术指导。

4.6逐步推行职业工效学

职业工效学的主要任务是识别工作场所中存在的不良工效学因素,并对存在的工效学因素进行系统综合的评价,预测可能对劳动者的健康、安全等职业生命质量的影响,最后提出预防控制措施以达到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和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效率〔7〕。

参考文献:

[1]李金奎,邵华,张志虎等.职业卫生发展状况与展望[J].中国职业医学,2008,35(2):151-153.

[2]福建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福建省志•卫生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5:35-38

[3]福建省预防医学会.辉煌的二十年[R].2008:17-19.

[4]全国职业病防治规划[eB/oL].省略.

[5]国家劳工组织1981年职业安全卫生公约简介[J].现代职业安全,2004,(5):15-16

[6]iLo.iLoDecentworkCountryprogrammein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2006-2010.

[7]林嗣豪,王治明.工作场所工效学负荷暴露评估方法(综述)[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7,13(4):24~27.

课题组成员:

1.缪剑影,福建省职业病与化学中毒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副主任技师。

2.魏伟奇,福建省职业病与化学中毒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

3.王文勇,福建省职业病与化学中毒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

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篇6

1内容与方法

1.1评价依据

职业病危害效果评价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依照《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技术导则》等规范标准。

1.2评价内容

根据该起重设备厂提供的相关技术资料,对该厂总体平面布置、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分布、生产工艺及卫生工程防护设施的控制效果、应急救援措施、个人防护设施、辅助卫生用室设置和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等进行控制效果评价。

1.3评价方法与质量控制

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验检测、检查表分析等方法,并结合职业健康检查资料、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体防护水平,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评价程序按《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技术导则》[1]执行,并依据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质量控制文件,对控制效果评价工作实施全过程质量控制。

2结果

2.1基本情况

该建设项目属机械制造业,用于塔式起重机钢结构件的制造、油漆,及整机的装配、包装和发运。该项目采用其母公司的成熟工艺,厂房呈L形布局按生产工艺设计,依次为室外钢材库、室内钢材库、四跨生产车间、涂装线、装配包装车间、五金库、室外成品库。

2.2职业危害因素调查

通过对作业场所职业卫生学调查及生产工艺流程分析,确定本建设项目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钢材预处理车间产生的砂轮磨尘及噪声;生产车间产生的砂轮磨尘、电焊烟尘、噪声、一氧化碳、锰及其化合物;涂装车间、补涂间产生的其他粉尘(腻子粉)、噪声、二甲苯、环己酮、醋酸丁酯以及公用站房所产生的噪声。各车间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因素及接触情况,见表1。

2.3职业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

对生产作业场所进行连续3d监测[1],检测数据逐项与《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和《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进行比较判定。

2.3.1毒物测定本次检测涉及14个职业病危害作业岗位,共检测化学物质5种,包括锰及其化合物、一氧化碳、二甲苯、环己酮以及醋酸丁酯,获得有效检测数据297份,共检测9个电焊岗位的锰及其化合物质量体积分数,超标9个,超标率为100%,其他4种化学毒物检测合格率均为100%。

2.3.2粉尘测定作业场所7个点的砂轮磨尘和1个点的其它粉尘(腻子粉)的时间加权平均质量体积分数和超限倍数均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因素》GBZ2.1―2007的要求。9个点的电焊烟尘时间加权平均质量体积分数和超限倍数均超过国家卫生标准。

2.3.3噪声测定共检测噪声作业点29个,超标18个,超标率为62.07%。本次噪声检测结果表明,生产车间各岗位的噪声强度均超过职业接触限值,车间办公室噪声强度符合职业卫生标准;涂装车间除了底调和后处理岗位噪声强度超过职业接触限值外,其余各岗位以及控制室均符合职业卫生标准;公用站房各点所测的噪声强度均符合职业卫生标准。噪声测定结果见表2。

2.3.4照度测定根据《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机械加工行业一般加工要求照度标准值为300lx,对工作场所内的23个作业岗位进行监测,照度值范围为405~730lx,合格率为100.00%,工作场所内的照度完全符合国家标准。

2.4职业健康监护

接触锰、粉尘岗位发现1例肺结核、1例肺间质性病变、1例肺炎,均建议调离粉尘岗位;接触二甲苯岗位发现2例血白细胞偏低、2例脂肪肝、1例脾肿大,建议复查并调离;接触噪声岗位发现双耳高频平均听阈≥40dB(HL)32例,建议复查,有耳鸣者调离噪声岗位。健康监护结果表明,企业要加强对作业场所噪声的治理。

2.5整改后职业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

鉴于电焊烟尘、锰及其化合物浓度超标严重,企业在评价单位指导下对电焊岗位进行了整改,在电焊岗位增加了30台easy-trunk(tm)移动式焊烟除尘器,配备有8~10英尺长的Ft-plus除尘手臂。easy-trunk体积小,过滤效率高,除尘手臂可围绕中心在360°范围内转动,罩的最大半径1.0~2.5m,罩口可停放在2~5m直径圆的各个位点,使焊接烟尘被有效地控制。经检测9个点的电焊烟尘、锰及其化合物浓度全部达标,合格率为100%,技术改造前、后工作场所电焊烟尘(总尘)、锰及其化合物(以mno2计)浓度比较见表3、表4。

3讨论

该新建项目在选址、总平面布置、生产车间和设备布置及建筑设计卫生等方面基本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要求。通过对作业场所职业卫生学调查和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分析,确定本新建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为:锰及其化合物、一氧化碳、二甲苯、环己酮、醋酸丁酯、电焊烟尘、砂轮磨尘、其他粉尘(腻子粉)以及生产性噪声。根据卫生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第三条第一款规定,建设单位本期建设项目应列为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2]。

企业针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通过半密闭生产、加强通风等控制措施防治职业病危害,个人防护措施落实到位。有毒有害工作场所设置了警示标示,并备有医药箱。企业有职业卫生管理组织和管理人员,建立了相应的职业卫生管理章程,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实施职业卫生管理工作。企业能如实将职业病危害项目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申报,接受监督。组织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员工进行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开展了作业工人职业病防治知识培训。企业设有医务室,厂区附近有医疗救援依托单位,能满足职工日常医疗和在发生意外事故情况下的医疗应急救援。

本建设项目在对有关设备、设施、场所完成整改后,在确保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运行正常,个体防护措施到位,各项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落实的情况下,职业病危害可基本得到控制,可进行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现场验收。

建议:①定期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应急救援操作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②对可能出现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岗位应及时补充、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人员进行演练。③定期进行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与评价,每次检测结果均应存入工厂的职业卫生档案。对粉尘超标的岗位,完善防护措施后,对通风除尘设施应加强管理,使其发挥最大作用[3]。④在不影响生产流程的前提下,对产生噪声源的设备采取局部屏蔽隔声措施,控制作业场所的噪声强度,对接触高噪声作业的工人合理安排和调整接触工时,减少直接接触时间,接噪工人应配备合适的护耳器或耳塞,应制定员工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制度。⑤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将粉尘和噪声作为今后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并防止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的发生。不断完善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工作,细化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并确保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健康。

4参考文献

[1]GBZ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S].

[2]2006年卫生部令第49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S].

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篇7

【摘要】目的:控制职业病危害,保护劳动者健康,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方法:现场调查法、检验检测法、职业健康监护等。结果:该项目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符合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讨论:应加强化学品的管理,在加药泵房设置喷淋洗眼装置。

【关键词】产能建设职业病控制效果评价

为控制职业病危害,保护劳动者健康,2010年4月接受建设单位委托开展某油田产能建设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某油田为完成Yt2-4H、Yt2-9H等18口井的计量转输任务开展Yt2区块产能建设项目,建设计转站1座及其相关配套公用工程及辅助生产设施,试运行期间日处理原油液量为400~600t/d(占满负荷的58~87.5%);天然气日处理量为8~9×104m3/d(占满负荷的80~90%)。

1.2方法:职业卫生现场调查法、检测检验法、职业健康检查法、检查表分析法。

2结果

2.1生产工艺分析

2.1.1主生产工艺:单井来液加药后经计量进闪蒸罐闪蒸分离,分离出的原油进入1#联原油管道;事故情况下,分离出的原油先进事故罐储存,事故排除后再由外输泵排入1#联原油管道。分离出的伴生气一部分为加热炉提供燃料,一部分进入1#联伴生气管道;事故情况下,通过火炬燃烧放空。(见图1主生产工艺流程图)。

2.1.2注水生产工艺:

2.2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该项目根据生产工艺划分为两个评价单元:生产评价单元和维修及辅助评价单元,各评价单元职业病危害因素见表1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表。

2.3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及防护设施防护效果评价:按照《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硫化物》等标准规范要求,对该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结果见表2、表3。

该工程的设备、管道密闭性能好,工艺技术成熟,自动化水平较高、主要生产设备多露天布置,有利于有毒物质的扩散;在正常生产情况下,空气中有毒物质浓度均控制在较低水平,输油作业工人接触有毒物质的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接触限值的要求。3个噪声作业点的噪声强度全部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2.2―2007)的要求。

2.4职业卫生管理情况评价:该项目依托上级单位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管理,设有职业病危害防护专门机构,专人负责。每年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与实施方案,组织职业安全卫生教育、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等工作;设备物资科负责劳动防护用品的申报、发放及特种防护用品的检测工作,符合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

2.5职业健康监护评价:该项目按照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的要求,委托具有职业健康监护资质的卫生机构给职工进行职业健康查体,未发现职业禁忌症、疑似职业病和职业病病人。

2.6应急救援评价:建设单位建立了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及专项救援预案,能够按照预案定期组织演练,在易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地点配备有空气呼吸器等救援设备。

2.7个体防护用品评价:建设单位按照《劳动保护用品配备标准(试行)》[国经贸安全(2000)189号]要求,为员工配备的个体防护用品满足标准要求。

2.8建筑卫生学及辅助用室:该项目生产区的建筑结构和辅助用室基本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有关规定

3讨论

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篇8

《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51号)自2012年6月1日起施行以来,一些建设单位在施行过程中,还存在着对部分条款理解不准确、执行不规范的情况。为此,本刊分上下两期,对该办法的重点内容进行解读。上期着重介绍了相关单位的法律责任和职业病防护设施现场竣工验收的具体规定。本期着重介绍需细化、明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加强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规范建设项目职业卫生监管工作这几项内容。

需细化的内容和要求

51号令中第十条、第十七条分别对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的主要内容作了规定。为了便于操作执行,施行说明对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和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的内容进行了明确和细化,使其更具操作性和指导性。如对预评价报告中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的类型分析”做了进一步解释:“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公布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2012年版)的通知》,结合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和评价结果,确定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的风险类别。”(51号令第十条、第十七条施行说明)。

51号令中第二十六条、第三十一条规定了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验收,但是对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的内容,以及如何对职业病防护设施进行验收没有明确规定。施行说明弥补了这一缺陷,明确了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应包括建设项目概况、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执行情况分析、职业病防护设施运行情况分析、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分析、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情况分析、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危害程度分析、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设置,以及职业卫生管理人员配备情况评价、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评价、职业健康监护状况评价、事故预防和应急措施分析、正常生产后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治效果预期分析、对策措施和建议及评价结论13项内容(51号令第二十六条施行说明)。

施行说明还对职业病防护设施现场竣工验收的内容进行了明确,规定了应当检查的10大项、55小项具体内容(51号令第三十一条施行说明)。

需明确的内容和要求

为了落实建设单位职业病防护设施建设的主体责任,51号令第十一条、第十八条、二十七条要求,建设单位应当组织有关专家,对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进行评审,但对如何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及评审内容未做明确规定,这为51号令的贯彻执行带来一定影响。

施行说明对此进行了明确,以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的评审为例,首先,建设单位应当组织职业卫生专家和本单位有关工程技术、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对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进行评审。评审时职业卫生专家人数不得少于3名,其中职业卫生专家库中专家不得少于2/3,建设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当亲自或者指定分管负责人主持评审。评审时应当明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对施工过程中及建成后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作场所、工艺设备、技术材料等描述是否完整、准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对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及建成后,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以及对劳动者健康危害程度的分析和评价是否全面、客观、准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类型判定是否准确等7项内容(51号令第十一条施行说明)。

同样,施行说明也对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评审的组织,以及评审等内容进行了明确(51号令第十八条、第二十七条施行说明)。

51号令要求建设单位应当为评价活动提供符合检测、评价标准和要求的受检场所、设备和设施。为了落实这一规定,保证场所、设备和设施符合检测、评价标准和要求,施行说明中要求建设单位应当组织职业卫生专家和有关人员,对职业病防护设施进行自验收。自验收时职业卫生专家人数不得少于3名,其中职业卫生专家库中专家不得少于2/3,建设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当亲自或者指定分管负责人主持自验收。自验收时要注意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度、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和配备的管理人员等10个方面的内容,并出具加盖建设单位公章的自验收情况报告(51号令第二十六条施行说明)。

加强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

针对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职业病危害防治这一薄弱环节,施行说明从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编制、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审查、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编制、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审查环节,到施工过程、工程监理,以及自验收环节,对建设单位、预评价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控制效果评价单位,均提出了具体要求,以控制和减少施工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在预评价环节,要求预评价单位针对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在施工过程中和建成后提出控制职业病危害的具体措施建议。同时还应给出采取这些措施后,各个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预期浓度(强度)范围和接触水平(51号令第十条施行说明)。

在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评审环节,要求建设单位应当审查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提出的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建议是否合理、可行,能否满足保护劳动者健康的要求(51号令第十一条施行说明)。

在编制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时,设计单位应当对预评价报告中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防治对策及建议采纳情况进行说明。对照预评价报告中提出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防治对策及建议,查看落实采纳情况。对于未采纳的措施、对策和建议,应当说明理由。

在审查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时,建设单位应当审查是否采纳了预评价报告中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防治对策及建议(51号令第十八条施行说明)。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当加强职业卫生管理,落实健康监护、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职业卫生培训等工作措施。监理单位应当督促施工单位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51号令第二十三条施行说明)。建设单位也要对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职业病防治情况、监理单位履行监理情况进行检查(51号令第二十七条施行说明)。

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篇9

第一条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经济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职业病防治活动。

本法所称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职业病的分类和目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规定、调整并公布。

第三条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

第四条劳动者依法享有职业卫生保护的权利。

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

第五条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管理,提高职业病防治水平,对本单位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承担责任。

第六条用人单位必须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

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工伤社会保险的监督管理,确保劳动者依法享受工伤社会保险待遇。

第七条国家鼓励研制、开发、推广、应用有利于职业病防治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加强对职业病的机理和发生规律的基础研究,提高职业病防治科学技术水平;积极采用有效的职业病防治技术、工艺、材料;限制使用或者淘汰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材料。

第八条国家实行职业卫生监督制度。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统一负责全国职业病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职业病防治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职业病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职业病防治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第九条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职业病防治规划,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组织实施。

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应当认真执行本法,支持卫生行政部门依法履行职责。

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宣传教育,普及职业病防治的知识,增强用人单位的职业病防治观念,提高劳动者的自我健康保护意识。

第十一条有关防治职业病的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并公布。

第十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违反本法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

对防治职业病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二章前期预防

第十三条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的设立除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设立条件外,其工作场所还应当符合下列职业卫生要求:

(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二)有与职业病危害防护相适应的设施;

(三)生产布局合理,符合有害与无害作业分开的原则;

(四)有配套的更衣间、洗浴间、孕妇休息间等卫生设施;

(五)设备、工具、用具等设施符合保护劳动者生理、心理健康的要求;

(六)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关于保护劳动者健康的其他要求。

第十四条在卫生行政部门中建立职业病危害项目的申报制度。

用人单位设有依法公布的职业病目录所列职业病的危害项目的,应当及时、如实向卫生行政部门申报,接受监督。

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第十五条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以下统称建设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单位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应当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交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审核决定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未提交预评价报告或者预评价报告未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的,有关部门不得批准该建设项目。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应当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对工作场所和劳动者健康的影响作出评价,确定危害类别和职业病防护措施。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目录和分类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第十六条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所需费用应当纳入建设项目工程预算,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的防护设施设计,应当经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卫生审查,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方可施工。

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应当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其职业病防护设施经卫生行政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正式生产和使用。

第十七条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由依法设立的取得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所作评价应当客观、真实。

第十八条国家对从事放射、高毒等作业实行特殊管理。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第三章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

第十九条用人单位应当采取下列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

(一)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专业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二)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

(三)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四)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

(五)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

(六)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第二十条用人单位必须采用有效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并为劳动者提供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用人单位为劳动者个人提供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必须符合防治职业病的要求;不符合要求的,不得使用。

第二十一条用人单位应当优先采用有利于防治职业病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逐步替代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材料。

第二十二条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对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应当在其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当载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

第二十三条对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用人单位应当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急救用品、冲洗设备、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

对放射工作场所和放射性同位素的运输、贮存,用人单位必须配置防护设备和报警装置,保证接触放射线的工作人员佩戴个人剂量计。

对职业病防护设备、应急救援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用人单位应当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定期检测其性能和效果,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不得擅自拆除或者停止使用。

第二十四条用人单位应当实施由专人负责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并确保监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检测、评价结果存入用人单位职业卫生档案,定期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向劳动者公布。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由依法设立的取得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所作检测、评价应当客观、真实。

发现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时,用人单位应当立即采取相应治理措施,仍然达不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必须停止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经治理后,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方可重新作业。

第二十五条向用人单位提供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的,应当提供中文说明书,并在设备的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当载明设备性能、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安全操作和维护注意事项、职业病防护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

第二十六条向用人单位提供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化学品、放射性同位素和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材料的,应当提供中文说明书。说明书应当载明产品特性、主要成份、存在的有害因素、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安全使用注意事项、职业病防护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产品包装应当有醒目的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贮存上述材料的场所应当在规定的部位设置危险物品标识或者放射性警示标识。

国内首次使用或者首次进口与职业病危害有关的化学材料,使用单位或者进口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后,应当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送该化学材料的毒性鉴定以及经有关部门登记注册或者批准进口的文件等资料。

进口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和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物品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生产、经营、进口和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或者材料。

第二十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转移给不具备职业病防护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不具备职业病防护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不得接受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

第二十九条用人单位对采用的技术、工艺、材料,应当知悉其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对有职业病危害的技术、工艺、材料隐瞒其危害而采用的,对所造成的职业病危害后果承担责任。

第三十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含聘用合同,下同)时,应当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劳动者,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得隐瞒或者欺骗。

劳动者在已订立劳动合同期间因工作岗位或者工作内容变更,从事与所订立劳动合同中未告知的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时,用人单位应当依照前款规定,向劳动者履行如实告知的义务,并协商变更原劳动合同相关条款。

用人单位违反前两款规定的,劳动者有权拒绝从事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用人单位不得因此解除或者终止与劳动者所订立的劳动合同。

第三十一条用人单位的负责人应当接受职业卫生培训,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依法组织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用人单位应当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普及职业卫生知识,督促劳动者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指导劳动者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劳动者应当学习和掌握相关的职业卫生知识,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正确使用、维护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发现职业病危害事故隐患应当及时报告。

劳动者不履行前款规定义务的,用人单位应当对其进行教育。

第三十二条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用人单位不得安排未经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对在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有与所从事的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的劳动者,应当调离原工作岗位,并妥善安置;对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不得解除或者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职业健康检查应当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

第三十三条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按照规定的期限妥善保存。

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应当包括劳动者的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和职业病诊疗等有关个人健康资料。

劳动者离开用人单位时,有权索取本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用人单位应当如实、无偿提供,并在所提供的复印件上签章。

第三十四条发生或者可能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时,用人单位应当立即采取应急救援和控制措施,并及时报告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会同有关部门组织调查处理;必要时,可以采取临时控制措施。

对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及时组织救治、进行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所需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五条用人单位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不得安排孕期、哺乳期的女职工从事对本人和胎儿、婴儿有危害的作业。

第三十六条劳动者享有下列职业卫生保护权利:

(一)获得职业卫生教育、培训;

(二)获得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疗、康复等职业病防治服务;

(三)了解工作场所产生或者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后果和应当采取的职业病防护措施;

(四)要求用人单位提供符合防治职业病要求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改善工作条件;

(五)对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以及危及生命健康的行为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

(六)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进行没有职业病防护措施的作业;

(七)参与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工作的民主管理,对职业病防治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用人单位应当保障劳动者行使前款所列权利。因劳动者依法行使正当权利而降低其工资、福利等待遇或者解除、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的,其行为无效。

第三十七条工会组织应当督促并协助用人单位开展职业卫生宣传教育和培训,对用人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与用人单位就劳动者反映的有关职业病防治的问题进行协调并督促解决。

工会组织对用人单位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有权要求纠正;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时,有权要求采取防护措施,或者向政府有关部门建议采取强制性措施;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有权参与事故调查处理;发现危及劳动者生命健康的情形时,有权向用人单位建议组织劳动者撤离危险现场,用人单位应当立即作出处理。

第三十八条用人单位按照职业病防治要求,用于预防和治理职业病危害、工作场所卫生检测、健康监护和职业卫生培训等费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生产成本中据实列支。

第四章职业病诊断与职业病病人保障

第三十九条职业病诊断应当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

第四十条劳动者可以在用人单位所在地或者本人居住地依法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职业病诊断。

第四十一条职业病诊断标准和职业病诊断、鉴定办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职业病伤残等级的鉴定办法由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第四十二条职业病诊断,应当综合分析下列因素:

(一)病人的职业史;

(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和现场危害调查与评价;

(三)临床表现以及辅助检查结果等。

没有证据否定职业病危害因素与病人临床表现之间的必然联系的,在排除其他致病因素后,应当诊断为职业病。

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在进行职业病诊断时,应当组织三名以上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的执业医师集体诊断。

职业病诊断证明书应当由参与诊断的医师共同签署,并经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审核盖章。

第四十三条用人单位和医疗卫生机构发现职业病病人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确诊为职业病的,用人单位还应当向所在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报告。

卫生行政部门和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依法作出处理。

第四十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职业病统计报告的管理工作,并按照规定上报。

第四十五条当事人对职业病诊断有异议的,可以向作出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所在地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申请鉴定。

职业病诊断争议由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当事人的申请,组织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进行鉴定。

当事人对设区的市级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再鉴定。

第四十六条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由相关专业的专家组成。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设立相关的专家库,需要对职业病争议作出诊断鉴定时,由当事人或者当事人委托有关卫生行政部门从专家库中以随机抽取的方式确定参加诊断鉴定委员会的专家。

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颁布的职业病诊断标准和职业病诊断、鉴定办法进行职业病诊断鉴定,向当事人出具职业病诊断鉴定书。职业病诊断鉴定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第四十七条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组成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客观、公正地进行诊断鉴定,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组成人员不得私下接触当事人,不得收受当事人的财物或者其他好处,与当事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人民法院受理有关案件需要进行职业病鉴定时,应当从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依法设立的相关的专家库中选取参加鉴定的专家。

第四十八条职业病诊断、鉴定需要用人单位提供有关职业卫生和健康监护等资料时,用人单位应当如实提供,劳动者和有关机构也应当提供与职业病诊断、鉴定有关的资料。

第四十九条医疗卫生机构发现疑似职业病病人时,应当告知劳动者本人并及时通知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应当及时安排对疑似职业病病人进行诊断;在疑似职业病病人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不得解除或者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医学观察期间的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第五十条职业病病人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职业病待遇。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安排职业病病人进行治疗、康复和定期检查。

用人单位对不适宜继续从事原工作的职业病病人,应当调离原岗位,并妥善安置。

用人单位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劳动者,应当给予适当岗位津贴。

第五十一条职业病病人的诊疗、康复费用,伤残以及丧失劳动能力的职业病病人的社会保障,按照国家有关工伤社会保险的规定执行。

第五十二条职业病病人除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外,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的权利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赔偿要求。

第五十三条劳动者被诊断患有职业病,但用人单位没有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的,其医疗和生活保障由最后的用人单位承担;最后的用人单位有证据证明该职业病是先前用人单位的职业病危害造成的,由先前的用人单位承担。

第五十四条职业病病人变动工作单位,其依法享有的待遇不变。

用人单位发生分立、合并、解散、破产等情形的,应当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劳动者进行健康检查,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妥善安置职业病病人。

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五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依照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依据职责划分,对职业病防治工作及职业病危害检测、评价活动进行监督检查。

第五十六条卫生行政部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被检查单位和职业病危害现场,了解情况,调查取证;

(二)查阅或者复制与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行为有关的资料和采集样品;

(三)责令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单位和个人停止违法行为。

第五十七条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或者有证据证明危害状态可能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时,卫生行政部门可以采取下列临时控制措施:

(一)责令暂停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的作业;

(二)封存造成职业病危害事故或者可能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的材料和设备;

(三)组织控制职业病危害事故现场。

在职业病危害事故或者危害状态得到有效控制后,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解除控制措施。

第五十八条职业卫生监督执法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时,应当出示监督执法证件。

职业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应当忠于职守,秉公执法,严格遵守执法规范;涉及用人单位的秘密的,应当为其保密。

第五十九条职业卫生监督执法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时,被检查单位应当接受检查并予以支持配合,不得拒绝和阻碍。

第六十条卫生行政部门及其职业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履行职责时,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发给建设项目有关证明文件、资质证明文件或者予以批准;

(二)对已经取得有关证明文件的,不履行监督检查职责;

(三)发现用人单位存在职业病危害的,可能造成职业病危害事故,不及时依法采取控制措施;

(四)其他违反本法的行为。

第六十一条职业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应当依法经过资格认定。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职业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对其工作人员执行法律、法规和遵守纪律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六十二条建设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或者提请有关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停建、关闭:

(一)未按照规定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或者未提交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或者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未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擅自开工的;

(二)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未按照规定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

(三)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其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施工的;

(四)未按照规定对职业病防护设施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未经卫生行政部门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擅自投入使用的。

第六十三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结果没有存档、上报、公布的;

(二)未采取本法第十九条规定的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的;

(三)未按照规定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的;

(四)未按照规定组织劳动者进行职业卫生培训,或者未对劳动者个人职业病防护采取指导、督促措施的;

(五)国内首次使用或者首次进口与职业病危害有关的化学材料,未按照规定报送毒性鉴定资料以及经有关部门登记注册或者批准进口的文件的。

第六十四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照规定及时、如实向卫生行政部门申报产生职业病危害的项目的;

(二)未实施由专人负责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或者监测系统不能正常监测的;

(三)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时,未告知劳动者职业病危害真实情况的;

(四)未按照规定组织职业健康检查、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或者未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的。

第六十五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或者提请有关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关闭:

(一)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

(二)未提供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或者提供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

(三)对职业病防护设备、应急救援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未按照规定进行维护、检修、检测,或者不能保持正常运行、使用状态的;

(四)未按照规定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评价的;

(五)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经治理仍然达不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时,未停止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的;

(六)未按照规定安排职业病病人、疑似职业病病人进行诊治的;

(七)发生或者可能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时,未立即采取应急救援和控制措施或者未按照规定及时报告的;

(八)未按照规定在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的;

(九)拒绝卫生行政部门监督检查的。

第六十六条向用人单位提供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材料,未按照规定提供中文说明书或者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七条用人单位和医疗卫生机构未按照规定报告职业病、疑似职业病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弄虚作假的,并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处分。

第六十八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治理,并处五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或者提请有关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关闭:

(一)隐瞒技术、工艺、材料所产生的职业病危害而采用的;

(二)隐瞒本单位职业卫生真实情况的;

(三)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放射工作场所或者放射性同位素的运输、贮存不符合本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的;

(四)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或者材料的;

(五)将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转移给没有职业病防护条件的单位和个人,或者没有职业病防护条件的单位和个人接受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

(六)擅自拆除、停止使用职业病防护设备或者应急救援设施的;

(七)安排未经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未成年工或者孕期、哺乳期女职工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或者禁忌作业的;

(八)违章指挥和强令劳动者进行没有职业病防护措施的作业的。

第六十九条生产、经营或者进口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或者材料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七十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已经对劳动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停止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或者提请有关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关闭,并处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一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造成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或者其他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二条未取得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认证擅自从事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或者医疗卫生机构未经批准擅自从事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立即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五千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二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五千元的,并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处分。

第七十三条从事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机构和承担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立即停止违法行为,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五千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五千元的,并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认证或者批准机关取消其相应的资格;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超出资质认证或者批准范围从事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或者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的;

(二)不按照本法规定履行法定职责的;

(三)出具虚假证明文件的。

第七十四条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组成人员收受职业病诊断争议当事人的财物或者其他好处的,给予警告,没收收受的财物,可以并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取消其担任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组成人员的资格,并从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设立的专家库中予以除名。

第七十五条卫生行政部门不按照规定报告职业病和职业病危害事故的,由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虚报、瞒报的,对单位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行政处分。

第七十六条卫生行政部门及其职业卫生监督执法人员有本法第六十条所列行为之一,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对单位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行政处分。

第七章附则

第七十七条本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职业病危害,是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

职业禁忌,是指劳动者从事特定职业或者接触特定职业病危害因素时,比一般职业人群更易于遭受职业病危害和罹患职业病或者可能导致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重,或者在从事作业过程中诱发可能导致对他人生命健康构成危险的疾病的个人特殊生理或者病理状态。

第七十八条本法第二条规定的用人单位以外的单位,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其职业病防治活动可以参照本法执行。

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篇10

关键词:光伏材料;职业病;预评价

1评价内容与方法

评价内容:根据该企业提供的两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环境影响报告表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拟建工程项目选址、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建筑卫生学、职业病危害因素和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辅助用室、应急救援、职业卫生管理和职业卫生专项经费概算等方面的分析和评价。

评价方法:根据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1]的要求,本次评价运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法、工程分析法、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法、风险评估指数法、检查表分析法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评价,预测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及其职业病危害程度。

2结果与分析

2.1生产工艺简介

该项目技术来源于阿旺西斯(avancisGmBH)公司,目前生产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薄膜太阳电池组件生产工艺流程包括清洗、镀膜、热处理、光刻、层压、自动化封装、检测等一些工艺环节。根据薄膜太阳电池组件生产工艺流程特点,可将生产工艺划分为前端电池制造和后端组件封装两个工段。

2.2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该项目投产后可能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列入《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有:粉尘:其他粉尘;化学有害因素:硫化氢、硒化氢、钼及其化合物、铟及其化合物、硒及其化合物、二氧化碳和氧化锌;物理因素:电离辐射、激光辐射、工频电场、高频电磁场、噪声和高温。此外,该项目还存在列入《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但未列入《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的其他有害因素:低温、铜、银、金、钠、铝、镓、硫化铟、硅胶和氨基磺酸。

2.3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程度分析及防护

该项目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其他粉尘、硫化氢、硒化氢、钼及其化合物、铟及其化合物、硒及其化合物、氧化锌、电离辐射、激光辐射、工频电场、高频电磁场、噪声、低温和高温。从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来看:硫化氢属于高毒物品,为严重职业病危害因素;硒化氢、钼及其化合物、铟及其化合物、硒及其化合物、氧化锌等均会对接触人员身体健康造成影响,作业人员接触以上物质时也必须相应符合规范要求的个人防护用品。企业配置了X射线荧光分析仪,使用过程中产生电离辐射。采用分析仪专用联锁,保证仪器工作时,关闭防护罩,一旦拉开防护窗,即刻切断仪器用电,防止对人体产生伤害。该项目除了上述危害因素外,还存在列入《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但未列入《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有害因素:铜及其化合物、银。其它可能危害劳动者身体健康的主要有害因素:铜、银金、钠、铜、铝、镓、硫化铟和氨基磺酸。各化合物均具有毒性,接触此类物质时也需注意防护,佩戴相应的防护用品。企业也应重视生产过程中因操作失误或其它原因造成的物料泄露、爆炸、高温、低温以及潮湿环境等特殊情况下可能造成的职业危害。

企业除了要加强个体防护措施,还要该项目的生产设备均密闭化、管道化输送,减少劳动者接触的机会。在线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气经密闭管道输送至紧急吸收装置处理后排放;配备组合式空调机组,根据10000级洁净车间工艺要求布置送风系统和空气过滤净化系统,置换车间废气。噪声防护设施设备选型时拟优先选用低噪声设备,对一些高噪声源生产设备(如空压机等),拟采取减振基座,对泵类设备,在设备下设置橡胶垫或减振弹簧。

2.4职业病危害评价

该项目该地点位于安徽省蚌埠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占地面积约400亩,项目周边即无重要公共设施,也没有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及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区,该项目厂区总平面布置生产区、非生产区、辅助生产区分区明确,项目在总体布局时充分考虑了生产规模、生产流程、交通运输、技术经济条件等因素,该项目所在地点经了解全年最大频率风向为ene,最小频率风向为wSw。本建项目位于最小频率风向上风向。该项目在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下,实现功能分区明确合理,注意风向朝向的影响,注重工厂的绿化及美化。总体布局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要求。

该光伏材料企业生产工艺技术来源于阿旺西斯(avancisGmBH)公司生产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并且生产过程全部管道化、密闭化。该项目建筑物设计时,其结构拟采用框架式。整个生产车间采用强制通风,并在重要局部设吸收装置和有毒气体浓度报警装置。该项目采用自动化操作。防噪设施:该项目拟选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并采用隔声、减振等措施。

该项目辅助用室依托老厂,可满足需求。项目拟配备的个体防护用品配置防尘口罩和工作服等,可满足要求。企业建有职业卫生管理档案及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职业卫生管理较完善。

3结论

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2012年版)》,该项目属于第二类制造业中第二十五条: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属于较重类。该项目自动化程度很高,物料均在密闭空间或管道化输送,采用机械化控制。该项目只要将职业卫生工程措施和个人防护措施落实到位,并在车间布置送风系统和废气吸收装置,置换车间废气,重要场所设置浓度报警仪,则在正常生产运转条件下,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能够控制在较低水平。可以符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防护的法律、法规、标准的要求,从职业病防控角度分析该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

4建议

(1)落实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本次评价中补充措施:开展教育培训,加强个人防护措施和职业病防治管理;(2)按照国家职业健康监护法律、法规要求对员工进行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不得使用有职业禁忌证的作业工人从事其职业禁忌的作业。

参考文献

[1]GBZ/t196-2007,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8年2月1日实施.

[2]GBZ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0年8月1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