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畜牧业发展方向十篇畜牧业发展方向十篇

畜牧业发展方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0:22

畜牧业发展方向篇1

一、河南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畜牧业生产方式粗放,集约化养殖水平低

畜牧业生产方式粗放依然存在,特别是规模较小的专业场户,生产随意性比较大,往往是根据自身的条件随意选址建场,畜舍简陋,人畜混居,饲养环境缺乏基本的动物卫生防疫条件,不仅给动物防疫带来很大困难,而且不能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综合效益不高。同时畜禽粪便不能得到集中有效处理,肆意排放,污染环境。

畜牧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较薄弱,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困难。由于投入不足,高效、生态、集约型生产等关键技术的集成和研发能力受到制约,科技创新能力较弱,自主培育畜禽优良品种的能力不足,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基层科技推广机构和技术人员不足,畜牧业现代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慢,使用违禁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畜产品质量难以保障。同时,科技服务队伍不健全,影响到畜牧业技术的推广服务力度,给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和疫病预防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由于大量的分散饲养,难以有效防止交叉传染,重大动物疫病疫情隐藏依然严峻,防控工作任务繁重,现有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尚不完善,一旦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将对畜牧业生产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

(二)宏观调控乏力,产品市场体系发育程度低

目前,我国畜牧业的相关法规还不健全,对畜牧业生产缺乏有效的保护手段。作为行政管理部门的畜牧局,仍缺少或根本不掌握任何经济的和行政的调控手段。一旦出现畜牧业生产或产品市场的波动,政府只能通过多部门之间的来回协调,采取一些短期的或非规范的调控动作,加上某种优先保护城市消费者的倾向,难以同时保护好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往往给中间经营者可乘之机。

经过多年的改革,畜产品的集市贸易和批发市场迅速发展,但高效的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和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并未形成,畜产品及其相关产品市场都还不具备及时提供真实市场信息的能力。由于市场体系不健全,种类不全,设施简陋,交易行为不规范等原因,市场自我调节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流通环节的竞争机制也不可能充分展开,导致流通环节的费用过高。产业体系不够完善,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较少,名牌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少,产业链条短,组织化程度不高,产销衔接不紧密,外向度低。

二、加快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发展方向

(一)加快推进生猪、奶牛、肉牛、家禽、肉羊五大产业优势集聚区建设

在京广铁路沿线等生猪传统产区,通过加快推广生态环保养殖技术,大力发展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养殖,进一步巩固提升优势地位;在防疫条件好、土地潜力大、人口密度低的豫西、豫南浅山丘陵区,高起点建设集约化规模养猪场,形成生猪产业隆起带。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精深加工,着力打造优质生猪产业化基地。在豫西、豫南浅山丘陵区和黄河滩区,加快发展肉牛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肉牛屠宰加工,着力实施优质肉牛产业化工程。在饲草饲料资源丰富、奶业发展基础好的沿黄滩区和豫东、豫西南“一带两片”区域,重点发展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加快良种奶牛推广改良步伐,全面推行全混合日粮饲喂技术,提升乳品加工产业层次,着力实施奶业产业化工程。在豫北豫东肉鸡、豫南水禽等传统主产区,大力发展肉禽集约化生产,扩大加工企业规模,着力实施优质肉禽产业化工程,促进肉禽产业快速扩张。在豫东槐山羊、豫西南伏牛白山羊、豫北小尾寒羊和太行黑山羊集中产区,积极推广杂交改良等先进适用技术,适度发展规模养殖,着力打造优质肉羊产业化工程。

(二)大力开发饲料资源,发展饲料工业

在饲草饲料综合开发利用方面,重点推动饲料加工、优质牧草基地和饲草饲料技术研发工程中心建设,确保畜牧业投入品的高效安全。围绕五大优势集聚区,加快构建现代饲料产业体系,加强小麦型配合饲料、非常规饲料资源等重大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大力发展优质、安全、高效、生态饲料产品,重点把郑汴饲料主产区打造成全国高科技饲料生产基地和物流集散中心;加大秸秆资源的开发力度,大力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微贮技术,提倡秸秆过腹还田;大力开展人工种草,重点在黄河滩区、浅山丘陵区种草。同时,要注重调整种植业结构,建立饲料用粮生产基地,开发蛋白质饲料资源,加速饲料工业的发展。

(三)加强畜禽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和畜禽防疫体系建设

围绕提高畜禽良种生产能力和质量水平,建设一批高等次畜禽繁育场,加强南阳黄牛、郏县红牛、淮南猪等地方优良家禽品种资源保护和开发。坚持引种与育种相结合、保种与利用相结合,加快“育、繁、推、改”步伐,促进外来品种本地化、地方品种国际化、杂交改良商品化。加大品种资源保护力度,建设优良地方品种种质资源库,构建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生产配套、保障有力的良种繁育体系。坚持“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方针,不断提高重大动物疫情的预警预报、预防控制、应急反应、可追溯管理、依法监管水平,建立起与现代畜牧业发展相适应的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相互配套、运转高效的动物防疫体系,实现动物防疫的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四)建设畜产品精深加工体系

引导国内外畜产品加工企业,重点围绕优势集聚区,进一步优化畜产品加工业布局;鼓励大型规模养殖企业通过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条,围绕皓月、科尔沁等肉牛加工龙头企业,建设与加工能力相配套的养殖基地。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引进开发应用高新技术、设备和工艺,加大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力度,不断培育和提高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重点开发符合消费结构变化、市场潜力大的新产品,推进畜产品加工业向高附加值、外向型精深加工转变,大力推动优势企业和产业密集区规模快速扩张。

(五)加快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体系,完善省、市、县三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手段,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建立健全畜牧业标准体系,重点制定产地环境标准、产品质量标准、投入品的使用、生产技术规程、管理规范和检验检测方法、包装标准、贮藏和运输标准以及其他相关标准,为畜牧业标准化提供技术支撑;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重点建设省、市、县监管机构和企业(包括养殖、加工、畜产品批发市场)四级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采集和质量追溯网络,提高质量安全追溯能力;完善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立健全省、市、县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中心,完善检验监测手段、提升检验监测能力和技术水平;建立质量评价体系,扩大产地认定、产品认证的规模,积极开展畜产品及投入品质量监测检验,健全畜产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机制,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六)建设科技支撑体系

围绕优势集聚区建设,建立与国家配套的产业技术体系,重点建设现代畜牧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功能研究室、综合试验站。组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技术推广机构和生产企业,围绕制约畜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瓶颈、重点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和开发利用,在良种培育、疫病防控、饲料营养、畜产品加工储运、健康养殖等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加强畜牧兽医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创新技术推广机制,提高科技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

(七)促进生态畜牧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畜牧业发展方向篇2

[关键词]畜牧业发展战略新疆兵团84团

[中图分类号]S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5)02-0281-02

1研究背景

畜牧业是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发展畜牧业对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新疆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关于畜牧业发展各项方针政策,畜牧业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畜产品产量和质量显著提高,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同步增长,逐步成为新疆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畜牧业在大农业中的主体地位初步形成。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城乡居民消费需求高档绿色环保要求的提高,传统畜牧业的发展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从增强竞争能力的角度看,由于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实质上是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竞争,谁的单位成本低,质量安全水平高,谁就在竞争中拥有优势。目前,发达国家更多地运用技术壁垒限制我国畜禽产品的出口,日本、欧盟对进口猪肉的检测指标已从过去的25个大幅增加到410个,一些新兴生猪生产国家和地区也悄然崛起,与我们争夺市场份额。从满足城乡居民对畜产品绿色环保健康安全要求的角度看,近年来我国各地不断发生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猪链球菌病、口蹄疫等烈性传染病及奶制品、鸡蛋等畜产品三聚氰胺含量超标,不仅对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威胁着人类健康,成为我国实现畜牧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在这种情况下,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畜牧业,提高畜牧生产的现代化程度和畜禽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便成当务之急。

新疆是我国的主要牧区之一,也是我国畜产品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十一五”以来,兵团畜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各项畜牧业生产指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传统的小农经济的粗放、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有了较大的改变,团场畜牧业发展迅速,畜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生产实用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畜牧业已经成为兵团农业的主要产业之一,并呈现出现代畜牧业的一些基本特征。但面对入世和畜产品市场以及需求变化的新形势,兵团畜牧产业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结构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国际国内市场变化不相适应的矛盾仍表现突出,畜牧业对团场经济和职工收入的贡献率与发达省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十二五”期间,兵团提出继续调整优化各畜种优势区域布局,依靠乳业集团和肉制品加工集团,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建设,完善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保障措施,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产业。到2015年,主要畜产品产量和畜牧业产值较“十一五”末实现倍增,总体规模养殖水平达到50%以上,畜禽良种化率达到90%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到2020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

但是目前团场对现代畜牧业认识还处在逐步深化的过程中,畜牧业发展战略问题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关于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概念、内涵、特征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和完整的概念体系。如何结合兵团和团场实际,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加强畜牧业龙头加工企业建设,加强畜禽良种建设,进行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把生态保护、团场发展和职工增收结合起来。在当前兵团农业现代化发展及农产品的价格低迷,劳动用工及成本上涨,农业发展已处在一个发展瓶颈,难以提高单产的情况下,推进畜牧业发展,实现经济的高效、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从而实现团场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因此,针对团场畜牧业发展战略这一关键命题开展深入研究,对实现兵团畜牧业倍增的目标,优化畜牧业管理决策和宏观调控十分必要,同时对促进兵团现代畜牧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目的。为兵团和团场决策、制定政策促进畜牧业提供参考价值。在掌握大量团场畜牧业现状资料基础上,选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方法,提出团场畜牧业发展的有关战略构想和建议。构想和建议都是根据团场畜牧业的发展条件、地方特色和优势提出有针对性的观点,如团场畜牧产业生产要素升级战略中如何促使高级生产要素不断升级和加大专业要素促进团场畜牧业结构发生变化都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为兵团和团场进行展战略决策提供一个参考模式。

理论意义。针对团场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运用一般战略理论来构架文章的体系,同时结合产业的特点,运用产业组织理论,特别是竞争优势理论,把团场畜牧产业发展战略作为构建团场畜牧产业竞争优势来进行研究,使文章在理论体系上和以往研究发展战略上有新的角度和视野,作为理论上的尝试,为产业发展战略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上的模式。

现实意义全面系统地认识团场畜牧业的现状和发展。对团场畜牧业的基本状况与全国和全疆水平的比较,团场畜牧业发展条件都作了比较详实的介绍,并区别不同畜种分别作了系统阐述,对团场畜牧业情况多个角度作了分析,对全面掌握兵团团场畜牧业的状况和发展有着较大的帮助。

3研究目标

本文以第五师八十四团为例,结合兵团实际情况,分析了畜牧业发展现状,针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同时,通过对畜牧业发展战略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加深对于畜牧业发展特点的了解;另一方面,提出具体的发展畜牧业的措施和建议,可以作为指导畜牧业生产的措施和方式。本研究拟通过对出兵团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瓶颈,兵团畜牧业自身的后发优势或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调查,分析兵团畜牧业发展中的前向联系、旁侧联系以及后向联系及兵团畜牧业发展中的后发优势的分析对比,结合兵团畜牧业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寻找制约兵团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找出兵团畜牧业后续发展中应具备的能力和基础。找出兵团畜牧业发展中应遵循的原则,提出保障兵团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解决兵团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选择。

4研究内容

4.1八十四团畜牧发展基本情况

畜牧公司距离博乐市较近,交通便利,地域广阔,温度及草场环境优良,为牛羊养殖基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与怪石峪风景点相邻,是旅游度假的好地方。占地250亩,现有圈舍54栋(计划2014年新建圈舍15座左右)总面积7074平方米,饲草料库1栋,总面积418.5平方米,堆草场2000平方米,配套有兽医室、配种间、饲料粉碎设备等。

有天然草场总面积80.41万亩,其中:平原荒漠草场和平原荒漠草甸草场(春秋草场)38万亩;山地草甸草场(夏草场)7.4万亩;山地荒漠草场和山地草原草场(冬草场)35.01万亩。苜蓿饲草地14200亩,以及大量的玉米秸秆、青贮、小麦秸秆为养牛羊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牧户225户,从牧总人口892人,从事牧业劳动力人口541人,从事牧业的少数民族职工117人,全部分布在团场58公里的边境线上,肩负着牧业生产和护边的双重职责。

4.284团畜牧发展方向

天然放牧养殖基地:以畜牧公司为中心,发展优质畜牧业养殖基地,进行牛、羊养殖产业化、规模化、建成独特的优质牛羊基地。

规划引导畜禽养殖向优势产区集中,设施养殖主要为建设大型的养殖基地,将牲畜集中进行饲养,以牛、羊为主,配套基础设施和圈舍的建设。以推进畜牧业饲养方式转变和产业化经营为重点,支持建成一批养殖大户、规模化饲养场和标准化畜牧养殖小区,提高畜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饲养水平。

大力发展舍饲养殖,利用畜牧业天然草场优势,计划发展羊5万只。及我团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打造“牧家乐”,将成为农牧民致富增收的另一重要途径。

4.3具体措施

4.3.1舍饲养殖是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方式,是畜牧业发展必经之路。

在畜牧业发展的过程中,发展方式的转变是畜牧业发展的一场革命。传统畜牧业、放牧养畜延续上千年历史,使牲畜头数的增长,草原面积锐减和草原沙化退化的原因,草原生态遭到破坏。草原矛盾十分充分,解决这一症结的唯一出路就是大力发展舍饲养畜。舍饲圈养不是简单的把牲畜圈起来,而是要充分考虑牲畜的生活习性,通过专业化养殖、集约化经营实现精养增效。

第一,加强棚圈、运动场、青贮窖等基础设施建设,只有解决牲畜日常饲养、生产接羔和保育工作,才能解决好牲畜住的问题。

第二,加强秸秆转化力度,推进人工饲草料的种植。在饲养方式转变中,解决好饲草料是舍饲养畜的先决条件,我团拥有丰富的秸秆资源,玉米制种、常规玉米、冬麦等秸秆作物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能充分保证本团的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树立“既种又养,以农养牧”的思想,为舍饲养畜创造了有利的资源条件。

4.3.2牧家乐成为农牧民不断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为进一步增加牧民收入,发展少数民族民俗与饮食文化,加快旅游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打下坚实的基础,建立牧家乐。一是民族风俗文化历史悠久;二是饮食文化丰富多彩,美味可口;三是民族娱乐文化精彩无限;四是84团优美的自然风光是游客避暑游玩的好地方;五是84团区位优势明显,距离博乐市9公里,是游客往返必经之地,可谓游客中转站、休息室、加油站。

4.3.3成立八十四团少数民族特色商品交易中心

少数民族特色商品交易中心是目前84团新建的农、牧、副、织产品商务交易平台,是84团成立的一家辐射全团面向全师的以新疆特色农、牧、副、织产品为主导的特色产品交易平台。

依托84团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宜人的清闲气候、生态环保的绿色空间、民族文化浓郁,特色民族餐饮的牧家乐、环境优美,菜系丰富的农家乐,在原有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的基础上兴建休闲娱乐设施,注入旅游元素,为游客提供度假、休憩、游乐、餐饮、住宿等服务,带动我团特色农、牧、副、织产品产、供、销、消在交易平台的全方位对接,力求通过舒适的旅游环境、规范的交易规则和过硬的商品质量的优势,为本团特色产品交易双方构建一个具备集旅游观光、餐饮购物、产品丰富,质量过硬,方便快捷的现货交易场所,全面助推84团实现跨越式发展。

4.3.4畜牧人员分流促增收

对于不善于经营、管理、养殖、且经济贫困的少数民族牧民职工,引导这些少数民族牧民职工进入我团设施农业及昆虫养殖场、厂、烘干厂、建筑行业等企业,或从事畜牧特色产品销售等方面工作,经过系统、科学、专业的培训,使分流人员能够真正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从而增加农牧民经济收入,为脱贫致富创出一条新路子。

4.3.5转型规模

将我团原有“脏、小、乱”小型养殖户进行拆除、淘汰,集中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畜牧养殖场进行统一管理、运行、销售。在原有达标的6座养殖圈舍的基础上,2013年新建48座标准圈舍,2014年扩大规模再次新建养殖圈舍15座,共计69座。

5今后努力方向

第一、依托资源优势,引进龙头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建设标准化养殖厂,积极发展特色牛、羊养殖。

第二、逐步实现“三个转变”:牧民职工群众思想观念从传统型向科学型的转变、牲畜产能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牲畜养殖模式从分散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努力实现“促进牧民增收,实现人、畜、自然和谐发展”。

第三、产业链价值链的打造,一条龙的发展模式。1、标准化养殖,真正“抓住”肉食品安全的“根本”,确保肉食品安全绝对不会出现任何问题;2、通过本团优良的草场资源及农业种植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玉米秸秆、青贮、小麦秸秆,形成合理行业集中度,通过“以农养牧、以牧帮农”的合理、安全、高效、绿色产业循环。

第四按照竞争优势理论,提出84团畜牧业发展战略构想和建议。一是畜牧业生产要素升级战略。按照初级生产要素、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生产要素的区别,就如何促进生产要素升级提出结构调整战略、科技推动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二是畜产品市场竞争战略。根据需求条件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带动引领周边区域畜牧业发展,研究畜牧经济国际化战略,分析畜牧生产面对的国际国内二个市场。保证畜产品品质安全是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根本,提出畜牧生产标准化战略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战略。三是畜牧产业组织优化战略。在体制上提高畜牧业组织化程度,扩大经营规模,通过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等把畜牧业企业和职工与市场有机联系起来,提高整个畜牧产业的竞争力。四是畜牧相关产业发展战略。发达的相关产业可以更好地带动畜牧业发展。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饲料、兽药、畜牧装备业、社会化服务产业。五是调控管理战略。团场有责任调控、扶持、引导、保护畜牧业发展。宏观调控主要以经济和法律手段进行条件,行政手段进行辅助;通过加强对畜牧业投入进行扶持;引导职工进入市场;推行畜牧业保护政策实现。

畜牧业发展方向篇3

[关键词]畜牧养殖动物防疫体系管理系统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S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7)05-0272-01

畜牧养殖业是传统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农业经济来讲,畜牧业作为衔接产业,对农业经济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畜牧业现代化能有效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脚步。畜牧养殖业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向现代化转变,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规范畜牧养殖的指标和要求,充分运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先进设备,有效的融合现代化和畜牧业资源,促使畜牧养殖向安全、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发展,加快畜牧业现代化进程。

1现代化畜牧养殖的必要性

基础薄弱是制约畜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a业发展缺乏后劲,虽然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其他行业的资金争相投入畜牧产业,但是跟其他产业相比,力度仍然不足,缺乏资金支持,是制约畜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1]。在畜牧产业发展进程中,发展理念落后致使产业发展进程缓慢,往往将生产目标定位在增加养殖数量上,缺乏运用现代化技术的思想理念,没有有效的将现代化的先进科学技术融入到畜牧业生产中,导致畜牧养殖经营和管理方式落后,致使畜禽产量缺乏市场竞争力、产量低、质量差;又由于缺少有力的经济支撑,畜牧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落后,影响畜牧养殖产业化、规模化进程。除此之外,畜牧养殖结构不合理,没有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我国的畜牧养殖主体一直是生猪,牛、羊等市场需求量大的畜牧品种占据很少的市场份额,浪费了市场资源,没有充分发挥养殖产业效益。因此,我们必须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有效发展现代化畜牧养殖业。

畜牧养殖现代化是在传统的养殖模式基础上不断融入现代化的元素,以现代化的理念、科学技术、管理设施为主导,来武装经营传统畜牧养殖,使沿着品种优良化、养殖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生产标准化、商品市场化的方向发展[2]。从而有效促使畜牧养殖管理科学化、营销体系健全化,完成实现高产高效、质量安全、优质生态的产业结构。因此,现代化的畜牧养殖以能有效提升农民收益、提升畜牧经济为首要目标,把“转变传统模式、促进畜牧养殖现代化、提升畜牧经济”作为工作重点,不断完善疫病防控、良种繁育、产业化经营模式、保障饲料供应、养殖技术服务和支撑等体系,有效实现畜牧养殖优良化、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标准化。

2现代化畜牧养殖

2.1迎合市场需求,推动畜牧养殖规模化

发展现代化畜牧养殖,必须要丰富畜牧养殖的品种,迎合市场的需求,提升畜牧养殖经济收益,促使其向规模化方向发展。依据实际区域环境,现代化畜牧养殖最初阶段以养殖小区为发展主体,建立现代化、集约化养殖小区,适当引进肉羊、肉牛等丰富养殖品种,对养殖小区科学、合理布局,建设全封闭、标准化圈舍,引用先进畜禽养殖设备实现温度、饲喂、采光、湿度自动调控,配备粪便排放设备,有效实现畜牧养殖规范化管理[3]。另外,引进优质高产种植品种,加快饲草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饲草和畜牧粮食生产,确保饲草料的充足供给,有效缓解草畜自然之间矛盾。有效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完善现代化畜牧养殖疫病治疗防御体系,建设完善动物防疫站,加强动物防疫站畜产品检测和疫情监测工作,提升畜禽产品和动物疫病监测能力,提升基层防疫站疫病诊治、疫病防疫、品种改良、疫情监测能力,增强防控建设,加快现代化畜牧养殖发展步伐。

2.2完善畜牧养殖管理系统

加快畜牧养殖的现代化管理进程,建立完善针对畜牧养殖的信息系统,将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应用到畜牧养殖的信息管理工作中,有效建立信息资源库,在资源库内动态显示畜产品市场价格、饲料、畜禽存栏量、肉产量、畜禽出栏量、销售情况等信息,建立信息真实、有效、准确的管理信息系统,及时提供畜牧养殖有效信息,为畜牧养殖生产决策、市场预测提供数据参考,避免盲目决策或是贻误商机,有效提高畜牧养殖经济收益。

2.3加强技术指导,增强技术创新

现代化科学技术在畜牧养殖的有效运用是发展现代化养殖的核心理念,现代化管理和先进科学技术贯穿于畜牧养殖的整个过程,所以说,必须以畜牧养殖的先进技术成果为基础,以现代化畜牧技术为支撑,完善规模养殖的技术指导和管理体系,加强队伍建设,做好技术培训,切实加强落实对养殖场户的服务工作,确保技术人员包村入户,提供各类有效畜牧养殖信息并提供技术指导,大力推广“良法、良种”配套技术,加强养殖与技术紧密结合,有效促使畜牧养殖高效、健康生产,促使其朝着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除此之外,技术人员与畜牧从业人员要加强沟通交流,不断创新发展畜牧技术,促使现代化畜牧养殖健康、可持续发展。

3结论

要想加快畜牧养殖现代化进程,就要转变畜牧养殖的传统理念,以现代化管理理念和先进技术为支撑构建更为科学的畜牧养殖模式,通过引入市场需求度高的畜禽新品种,配置现代化养殖设备,构建更为完善的动物疫病治疗防控体系和增强培育种植人工饲草料,促使畜牧养殖不断规范化和规模化,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于畜牧养殖的信息管理工作,提升信息决策,加强畜牧养殖的技术指导,创新畜牧养殖技术,不断实现标准化、市场化、产业化的现代化畜牧养殖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国平.现代化畜禽生态养殖生产模式研究[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6,37(4):104-105.

畜牧业发展方向篇4

一、梅陇畜牧业合作社的形成

2008年全省启动生态畜牧业试点建设项目以来,天峻县充分利用新源镇梅陇村被确定为全省生态畜牧业示范基地的契机,在原有牧民协会的基础上,确立了“划区轮牧、合理载畜、整合资源、多种经营”的发展理念,按照牧民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合作社原则,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建立了梅陇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成功探索出了发展高效畜牧业、促进牧民增收致富的“梅陇模式”。

梅陇畜牧业合作社就组织机构而言以民办、民管、民受益为主旨,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合作社理事班子,建立了财务部、生产部(下设种公羊管理组、放牧组、畜疫防治组、育肥组、饲料管理组)销售部、副业部、服务部五个职能部门,结合实际制定了合作社章程、财务管理办法等十多项规章制度及所在48户牧民社员档案。合作社下设股份小组,合作社以抓生态畜牧业为主,股份小组以发展多种经营为主。合作社上联村“两委”,下联股份小组和牧户,主要协调解决牧户之间及牧户与股份小组之间的矛盾,为股份小组群众提供畜种改良、牧草储备、产品销售等日常管理服务。在牧民自愿的基础上,合作社采取现金及草场、牲畜折价入股方式,以每股2440元人民币,共筹集股金244万元,合作社盈利后,70%作为分红资金,25%作为合作社办公经费和劳动工资,5%作为发展公积金。

就其经营方式而言以打破制约畜牧业发展“瓶劲”,实现人、草、畜和谐发展为目的,转变经营方式。一是建立股份制联户经营机制。建立若干个股份制联建、连管、联保的生产经营联合小组,小组实行牲畜折价入股、草场、土地计价流转,劳动力专业分工,生产指标量化,用工按劳取酬,利润以股分红,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二是对劳动力进行社会化分工。将富余劳动力进行统筹安排和合理分工,从牧业生产中分流出来,经过培训从事其他行业增加收入。三是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打破以家庭为主的小而全的生产经营方式,实行“五统一分”的生产经营方式,即统一轮牧、统一配种、统一育肥、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分户养殖。初步形成了生产资料适度集中,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有机结合的“资源集约化、资产股份化、生产(服务)专业化、经营协调化、用工统筹化、销售市场化”的集约化经营框架。

二、梅陇畜牧业合作社的具体做法

梅陇畜牧业合作社的运行和发展,缓解了梅陇村畜牧业日趋严重的畜草矛盾,转变了生产经营方式,使畜牧业初具规模化经营水平,实现了小牧户与大市场的对接,拓展了牧民增收渠道,提高了牧民的素质,改善了牧民的生活条件,使该村畜牧业走上了健康有序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以草定畜,统一轮牧,维护了草地可持续发展

草地作为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防风固沙、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等生态服务功能,对维持生态平衡,维系生物多样性,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发挥着巨大作用。天峻县地处青海湖西北部,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域辽阔,县域内布哈河是青海湖的母亲河,素有“神湖之源”之称,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天峻县具有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重任务。但因气候寒冷、海拔高、干旱、强风等自然条件限制,当地的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极其脆弱,加之牧区产业结构单一,牧业劳动力转移、就业、分流渠道十分狭窄,牧民的增收脱贫客观上主要靠增加牲畜饲养量来实现,因而草地负荷越来越重,加之鼠害和毒杂草侵袭,草地退化成为制约畜牧业发展的直接因素。遏止草地不断恶化,实现草畜平衡,对于环湖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实现畜牧业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此,梅陇畜牧业合作社围绕生态优先这条主线,首先以草场和牲畜折价入股,草场随畜计价流转,对草场进行合理规划。根据草场实际载畜能力,以草定畜,科学减畜,统一轮牧,按照多减牛、少减羊的原则,大力压缩生长周期长、经济效益低的牦牛数量,严格进行划区轮牧,认真落实轮牧、休牧、禁牧制度,草场得到了有效休养生息,可食牧草数量增加10%以上,产草量增加了22.5%,亩均增加鲜草15―20公斤,植被覆盖度提高约5.1%。牲畜个体比重增加,牛羊及副产品品质明显提高。其次通过发展舍饲养畜减轻草场压力,先后筹建羔羊和藏系羊两个育肥基地,将从天然草场转移出来的超载牲畜及羔羊放在舍饲养殖,缩短了羔羊出栏周期。三是加大草地结构调整,扩大人工种草面积,提高草地生产力。而人工种草主要是进行冬草贮备,解决季节性牲畜的补饲草不足。梅陇村两年来人工种草面积1500亩,产干草1500公斤,建草棚40座,弥补天然草地的季节不平衡,逐步解决了牲畜冷季饲草供给严重短缺和牲畜长期存在的“夏饱、秋肥、冬瘦、春死”的问题。同时,减轻了草场压力,草地生态恶化的趋势将初步得到遏止,实现了草地利用结构的优化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基本形成科学养畜、草畜平衡、协调发展的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雏形,草地生产和生态功能将逐步得以恢复。

(二)合理流转草场,推动畜牧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调整生产结构,推进畜牧业从散养型向专业集约型转变,实现畜牧业生产规模化,是畜牧业生产方式的一次变革,是牧民专业合作社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动因,也是畜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更是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标志。实践证明,畜牧业规模经营有利于控制动物疫情,实行严格的畜禽养殖和环境控制标准,提高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畜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加牧民收入;有利于养殖、加工、经营、销售各环节联结,进一步缓解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增强市场竞争力。

得天独厚的天然牧场、尚无污染的大气、水源成为天峻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天然净土。牦牛、藏系绵羊肉营养价值高、无污染、低脂肪,具有天然野味的特点,同时,畜牧业生产中基本不使用抗生素、驱虫药物等化学合成药物,接近有机畜产品生产要求,已于2006年注册“天峻山”牌牛羊肉商标。2007年北京某食品加工企业看准“天峻山”牌绿色牛羊肉有机食品的商机,将部分牛羊肉在北京超市代销,得到北京消费者的好评,但终因散户经营形不成规模,达不到标准而丧失良机。长期以来,“天峻山”牌牛羊肉在省内外口碑极佳,但自然优势并未产生经济效益,其根本原因是生产方式落后,千家万户分散饲养的生产方式不能形成畜产品生产规模,其质量品牌优势不能在市场竞争中得到充分体现,畜产品加工业简单落后,难以进入省内外食品市场。另外牧民因受其传统消费观念制约,舍不得将肉质好的青壮年牛羊出售,而是先出售年老体弱的牛羊,把大量青壮年牛羊放在自家牧场作为财富的象征,造成了畜产品的浪费,延长了畜产品生产周期。同时,单家独户的牧民也无力引进先进的优良品种,进行畜产品的科技改良,形不成统一的畜产品标准。畜牧业生产设施落后,难以抵御自然灾害的损坏,冬春季一场大雪即刻造成千万只牛羊的死亡。为此,梅陇牧民专业合作社,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一是打破分散养殖的生产方式。将草场流转到合作社,合作社再对入股草场、牲畜进行整合划分,根据全村草场生产能力核定载畜量,将原来41群羊以360只羊为1群组成14个群,划区轮牧。二是把科技贯穿到生态畜牧业的各个方面。采取改造和引进并重的方式实施套餐式畜群畜种结构优化调整,淘汰不合格种公羊,选育和购买合格藏系种公羊,对鉴定合格种公羊进行分群、集中管理,母羊季节按配种比例分配到各牧户,增加优良种公羊在畜群的比值,提高地方品种生产性能,2008年产冬羔4220只,成活率达90%以上,杂色率下降10%。为有效解决减畜增收的矛盾,合作社采取统一育肥的方式,将淘汰母畜和当年幼畜集中在育肥点育肥,开展冬羔生产,当年育肥出栏,发展冬羔经济,通过育肥基地带动、促进经济增长。依托专业合作社组建畜产品加工厂,通过对畜产品进行屠宰、分割、包装等初级加工,提高畜产品附加值,加大新技术试验推广力度。在积极推广草场、畜种改良、畜疫防治的同时,建成划区围栏5601公里,畜用暖棚48栋、储草棚48栋、牲畜疫苗注射48座、土井35眼、集中育肥两处、饲料草地1500亩。积极开展无公害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打造“天峻山”牌绿色牛羊肉品牌,实行定单生产。依靠科技不仅缩短了畜产品生产周期,提高了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同时为畜牧业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解放生产力,探索多种经营方式,多途径提高牧民收入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及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其根本途径在于通过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实现减少牧业人口、减少草原载畜数量,增加畜牧业产值、增加牧民收入。其要务是减人、减畜和科学放牧。长期以来,传统的生产方式决定了牧区产业结构单一,牧业劳动力转移、就业、分流人口渠道十分狭窄,牧民的收入来源主要靠增加牲畜饲养量来实现,“拥有千只牛羊,全家围座一顶帐房”是牧民生活生产的写照。因此通过构建和完善各生产系统和要素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程度,培养和提高牧民的素质和技能,引导开辟新的替代产业和增加就业机会、渠道,实现牧业劳动力转移和分流势在必行。对此,梅陇畜牧业合作社经过草场流转,分流了一大批富余劳动力,并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拓展畜牧业发展空间,延伸产业链,开辟新的就业渠道。一是把富余劳动力吸收为合作社产业工人。由社员推选出在放牧、牲畜管理等方面有特长的富余劳动力在合作社打工,安排从事母羊放牧和冬羔、淘汰羊育肥;安排一部分劳动力负责草料种植和储草加工,按劳取酬,这部分在合作社打工的劳动力除了年终在合作社获取分红外,每月还有1000元的工资。二是发展新型产业转移富余劳动力。合作社抓住地处城郊的区位优势,由党员牵头投资兴办合作社空心砖厂,经过培训使15名富余牧民劳动力转化为技能工人,人均收入9000元以上。还创办1个奶牛基地,吸纳富余劳动力6名。三是引导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经测算合作社入社社员年均收入达7653元,同比增长4173元,增长率为12%。

三、梅陇畜牧业合作社发展的启示

启示一:党委和政府的正确引导和大力扶持是梅陇畜牧业合作社发展的关键

在推行梅陇畜牧业合作社发展的初期,鉴于畜牧业因长期投入不足,畜牧业生产方式落后,生产结构单一,牧民素质不高。作为弱势产业的畜牧业和弱势群体的牧民,凭借自身力量直接进入市场进行平等竞争非常困难。没有政府的引导和扶持梅陇畜牧业合作社这一新型牧民组织就会夭折于严酷的市场法则之下。因此,作为党委和政府首先在观念上加以引导,确立生态发展的观念,使其走向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其次在财力上给予大力扶持。在信贷、税收、科技、畜牧业标准化生产和项目的申报投入方面给予倾斜,夯实了合作社发展的基础。再次在人力上给予大力支持。畜牧部门业务人员充分发挥技能进行指导;科技、防疫部门提前、产中、产后服务;组织部门利用组织优势,选项派科级后备干部参与合作社的工作,把合作社绩效与其政绩挂钩,作为干部提拔的依据;鼓励大学生志愿者、大学生村官投身于合作社的运行和发展,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启示二:走生态发展之路,是畜牧业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实现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以保护生态为前提。梅陇畜牧业合作社模式,之所以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注和大力支持,是因为它以转变生产方式为突破口,以草定畜、统一轮牧、休牧为手段,使草场得到了休养生息,为环湖地区生态环境作出了贡献。同时通过扩大人工种草面积,发展舍饲畜牧业缓解了草场减畜、减人和牧民增收的矛盾,走出了一条减畜不减收的可行之路。

启示三:整合资源,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依据当地经济优势,使产业集中在一定量的基础上,达到规模经营标准化生产,提升畜产品品质,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是现代畜牧业的重要内容。梅栊畜牧业合作社,整合资源,采取“五统一分”的经营方式,给畜牧业注入科技含量,提高了畜产品标准化水平,预防了牲畜疫情的发生,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延伸了畜产品产业链,缓解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梅陇畜牧业合作社虽然还处在发展初期,但它为提高畜牧业发展生产力,牧民增收,探索出了一种可行的发展模式。

启示四:调整产业结构,挖掘草地潜力多元发展,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长期以来畜牧业的发展只停留在注重畜牧业生产养殖功能上,忽略了其草地的景观资源和民族文化、中藏药材资源的开发利用。从而使畜牧业发展方式狭隘,产业结构单一。而梅陇牧业合作社,以跳出畜牧业来发展畜牧业,通过挖掘草地潜力,依托资源兴办加工业,通过兴办帐房宾馆、挖掘民俗文化等发展草原旅游业,扩大人工种草面积,采挖冬虫夏草等中藏药等产业,走多元化发展之路。目前虽然发展还很稚嫩,但使他们对草地畜牧业发展的方向,从单纯的“吃草”,发展为“看草”、“利用草”,提供了发展空间。

启示五:提高牧民素质是最终目的

梅陇畜牧业合作社从牧民自身利益出发,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章程》的要求,进行民主管理,让合作社社员参与合作社具体事务。在经营实践中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在科技推广、分工协作、市场营销、生存技能、对外联系、适应市场、接受新生事物、改变传统生活习惯等方面得到了锻炼,同时增强了社员的科技意识、民主意识,推进了牧区基层民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合作社所倡导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助精神,为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余、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牧区要求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天峻县梅陇蓄牧业合作社汇报材料》.

[2]徐旭初、黄胜忠.《走向新合作》.科学出版社.

[3]泽柏.《川西北牧区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草业与畜牧,2008,(8).

畜牧业发展方向篇5

关键词:贫困山区;生态畜牧业;发展

现今我国正全力推动贫困山区的生态畜牧业发展,合理利用贫困山区复杂多变的地理因素和土地资源,打造贫困山区畜牧业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振兴贫困山区的经济建设。

一、生态畜牧业的现状

1.生态畜牧业的定位

我国生态畜牧业包括生态型畜禽饲养、畜牧类产品精细加工以及排泄物环保处理等几个部分,是以建立低消耗环保型畜禽饲养为核心,结合各地区实际地理因素,以保证生态平衡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新兴产业。

2.生态畜牧业的意义

当今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重点,而畜牧业作为传统产业一直是农业经济体制中的重要支柱之一。作为一个过渡型的产业,畜牧业上承传统种植业下衔接现代工业,在整个发展链中占据关键位置,所以如何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收入也成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生态畜牧业也成为了传统畜牧业的必然转变方向。同时,针对我国地少人稠的基本国情,大力推动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环境良好性畜牧模式,也能有效的解决如水域污染、耕地退化、牧场承载过量导致的土地沙漠化等问题,切实的将传统的畜牧业转变为低碳节能的绿色健康产业。

在生态与发展的大前提下,生态畜牧业更加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标准。生态畜牧业也成为了着眼于现在,有利于未来的国家支柱型新兴产业之一。而事实也证明,发展生态畜牧业完全适合于我国山区土地资源情况,是为我国进行山区扶贫、维护生态发展的重大举措。

二、贫困山区生态畜牧业的优点

相对于传统畜牧业,生态畜牧业运用了现代的科学技术、创新的思维方法以及先进的管理模式,属于低碳绿色生态的生产方式。

1.资源需求低

相对于传统的畜牧业,生态畜牧业更加注重整个体系中各个环节的相互联系,使整个系统进行链式循环。因地制宜、变废为宝形成一条可持续的“食物链”,极大的降低了额外在畜牧饲养中的资源消耗。相对于传统的畜牧业刀耕火种式的粗狂经营模式,很明显这种低消耗的生态畜牧业更适合在贫困山区资源条件匮乏的情况下进行大力推动发展。

2.经济收益高

开发生态畜牧业,是一种扬长避短的发展战略,将贫困山区有利的自然条件充分的整合运用起来,最大化的将其转化成实际的经济收益。这种经济收益不仅仅是拉动了贫困山区的经济收入,同时也刺激了整个国内市场的消费需求。其健康的生产管理模式,提高了畜牧产品的质量与价值,其价格是传统畜牧业产品的数倍,极大的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使城乡两地的居民互利共赢,同时也为我国城乡统筹建设发掘出新的途径。

3.环境破坏少

在发展生态畜牧业中,使整个畜牧产业生态平衡是一个重要指标,这也关系着畜牧业在长远的发展道路上的前进方向。发展生态畜牧业,不是将畜牧业还原与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是运用现代的生态系统原理,将畜牧产业创新整合的新型生态产业。在促进农牧业增收的同时,将整个山区的生态系统带入一个良性的发展循环中去,从根源上消除对环境污染的可能。

三、贫困山区生态畜牧业发展方式

1.转变传统经营模式

传统的畜牧业的是一种单一化的产业模式。从牧民养殖禽畜,继而进行原材料的直接销售。这种粗狂的经营模式不仅极大的降低畜牧业收入,更在繁复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增加了整个产业链上的资源损耗。而在生态畜牧业的发展中,将引进更为先进的产业管理理念,将畜牧的饲养与粗加工、精加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经营管理,实现在贫困山区进行生态畜牧的产业化与基地化的发展趋势。

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在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道路上,一定要结合贫困山区的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充分的合理的运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应当不断地引进先进的畜牧业技术,优化产业模式,使贫困山区的自然资源最大化的转变成经济效益。同时,改变传统的资源使用理念,利用动植物之间的共生共存关系,发展多元化的畜牧经营模式。

3.提高科技含量

要将传统的畜牧业向生态畜牧业进行转变,其科技支撑是必不可少,必须在传统的饲养技术及生产加工技术上进行科技创新。一方面提高经营及生产效率,减少资源的消耗,更充分合理的运用贫困山区有限资源;另一方面,技术的进步也要融入生态环保的观念,^不以破坏生态环境作为代价。同时,提高生态畜牧业的科技含量,也有利于减少生态污染所产生的畜牧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

4.加大政府政策支持

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尤其是相关的扶持政策、制度的出台与制定,都会对贫困山区的生态畜牧业有着极大地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与畜牧业相关的政府机关也要将生态畜牧业的建设落到实处,建立完善的执行体制和服务机制,各部门紧密配合、统一规划、提高效率,紧抓政府措施的基层落实程度。同时增加对贫困山区的资金扶持,完善生态牧场的周边基础设施建设,为生态畜牧业提供更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结语

总而言之,生态畜牧业是现阶段生态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科技与传统养殖相结合的创新性产业,是刺激畜牧业经济增长,实现牧民提高收入的主要途径。从我国现阶段的畜牧业发展情况来看,贫困山区完成由传统畜牧业向生态畜牧业转变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畜牧业发展方向篇6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生态畜牧业;相对优势

中图分类号:F32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1-0026-03

1.甘肃省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甘肃畜牧业呈现稳步发展态势,基本实现了由家庭副业到支柱产业、从短期经济到买方市场、由传统经营向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转变,畜牧业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之一。

1.1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作为拥有全国五大草原牧区基地之一的甘肃省,其畜牧业经过20多年的长足发展,基本实现了由家庭副业到支柱产业的历史性转变,已成为兴省富民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十五”期间,甘肃省畜牧业产值总量接近翻一番,农民人均牧业收入增长了71.4%,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3%。截止2006年底,全省有45个县畜牧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的30%,其中13个县在40%;在21个民族县(市)中、畜牧业在很大程度上挑起了振兴民族经济的大梁;在20个牧业和半牧业县中、畜牧业擎起县域经济的半边天,其中有7个县农牧民达到小康水平。畜牧业生产方式和养殖水平有了新突破,全省畜禽总饲养量增长了40%,养殖小区达到1130个。市场有效供给能力明显增强,全省肉、蛋、奶产量分别增长53.03%、32.41%、169.80%。在城乡居民整个“菜篮子”消费支出中,畜产品所占的份额达到三分之二。产业化发展开始提速,全省各类畜牧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721个,带动农户80万户。以草食畜为主的畜牧产业已成为全省重要的支柱产业。

1.2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草原生态恶化严重威胁着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甘肃省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由于自然条件变化,滥垦乱采,加上草场承包后,因长期超载放牧、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草原退化、碱化和沙化严重。例如甘南州草原的亩均产草量由1980年的374公斤降至2006年的250公斤。草原生产力的大幅下降严重威胁着牧区的生态平衡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1.2.2畜群结构不合理。牧民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加上部分牧区存在“牧民富不富,就看牧畜数”的陈旧意识,造成牲畜出栏率低,生产周期长,成年牲畜、老残畜比例过大。

1.2.3管理方式粗放落后。畜牧业靠天养畜、粗放经营的管理方式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部分牧区大牲畜尚无固定棚圈,甚至有些生产母畜也没有固定棚圈,造成牲畜死亡率较高。

1.2.4服务体系不完善。甘肃省畜牧业以草畜为主,但目前全省草原水利基础设施几乎空白,良种繁育场少,品种改良手段落后,加上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畜牧产品市场体系和信息体系不完善,特别是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十分薄弱,县乡两级畜牧兽医站经费缺乏、手段落后,很大程度影响了畜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1.2.5龙头企业少,畜产品加工缓慢。由于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少,辐射带动力不强,尤其是省级以下牧业龙头企业受技术、管理、信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规模普遍小、效益低、产业链衔接不紧密,加工水平低,市场竞争力差。

2.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必要性

2.1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要求畜牧业遵循持续利用的原则

畜牧业资源是直接关系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甘肃省畜牧业资源却面临着日益短缺的威胁。首先,可利用土地贫瘠且日趋减少,全省耕地中有三分之二以上是坡地,大部分可耕地较为贫瘠,垦殖率低,其中,坡度大于25度的耕地就占耕地总面积的14.15%。其次,草地退化严重,牧草生长季节短,枯草期长。全省天然草地约有90%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达中度以上退化程度的约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33%,在现有天然草地中带有荒漠化性质的草地比重高达38.5%。全省天然草地“三化”(沙化、退化、碱化)面积达713万公顷,占全省可利用草地面积的44.4%。另外,在甘肃省的畜牧业发展模式中,有许多模式仍然是依赖资源的过度消耗来提高食物生产能力的,不少地方因资源耗竭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生产的正常发展。因此,只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充分利用和节约有限的自然资源,实现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和能量资源的综合多级利用,才有可能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2.2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要求畜牧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由于长期重开发轻环境保护,忽视生态平衡,致使畜牧业生态环境破坏日益加剧。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草原退化十分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城乡农牧业生产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畜禽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病时有传播,直接危害人畜的生命安全,限制了畜牧业的长足发展。这些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迫使战略选择上,必须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以扼制畜牧业生态环境的继续恶化。

2.3人口压力不断增加,要求选择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模式

由于城镇化等原因,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粮食产量不断下降,人畜争粮矛盾日益突出。为了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和增加畜禽产品的有效供给,保证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力发展节粮型生态畜牧业,是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4甘肃省的农牧业产业特征,促使其走生态畜牧业之路

由于甘肃省粮食生产成本特别是主要农产品粮食和棉花成本高、价格高、运输距离长,与其他产粮、产棉省区相比,缺乏竞争力,利润率低下;另一方面,甘肃省在畜牧业(牛奶和羊毛除外)特别是牛羊肉生产及其皮毛的深加工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是全国细毛羊战略重点基地之一,全省细毛羊存栏数,仅次于新疆、内蒙居全国第三位。因此,甘肃省发展生态畜牧业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3.发展生态畜牧业的优势及机遇

3.1发展生态畜牧业的优势

3.1.1具有发展生态畜牧业的优越气候条件。甘肃省地处西北内陆,地域跨度大,有独特的气候条件、地理条件和生态条件,属农牧交错地带。很多地区因农业生产主要以传统方式为主,工业污染较小,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优良,是发展绿色畜牧业和生产绿色食品的优势区域,尤其对于发展以资源、气候为生产基础的生态畜牧业提供了优越环境,发展草食畜牧业的潜力巨大。

3.1.2具有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饲草饲料资源。一方面,截止2005年底,甘肃省共有牧草地1429.94万公顷,居全国第5位。其中可利用天然草场面积2.41亿亩、农作物秸秆1200万吨(利用率仅为25%左右)。仅此两项,理论载畜量850万个羊单位(秸秆利用率每提高1%,就可多饲养16万个羊单位)。2003年全省人工种草保留面积1540万亩,居全国第一位;人工种草面积年均增长率为11.8%。人工草地生产的优质青干草可饲养2994万个羊单位,基本实现了种草养畜、草畜平衡、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在甘肃省农区,农民有饲喂草食家畜的传统。农区和半农半牧区还有大量的天然优质饲料,如玉米秸秆、优质苜蓿、饲用甜菜等,其储量和质量均远远超过东部地区,这也为甘肃省发展牛羊产业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物质基础。况且农区农作物秸秆利用率很低,如果将农作物秸秆和副产品充分利用起来,农区、半农半牧区的草食牲畜将能增加1倍,所以农区畜牧业发展潜力巨大。

3.1.3具有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品种资源。甘肃省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食草家畜种质资源,如陇东的早胜牛、关山红牛及遗传性状丰富的高原黑、白牦牛等。这些优良品种和特色品种为我省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3.1.4具有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成本优势。一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牛肉和羊肉市场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分别比国际市场价格低84%和57%,而甘肃省的牛肉、羊肉价格又低于国内市场价格。另一方面,从国内牛羊肉分布状况看,南方牛羊肉主要从北方调入。充分利用西部地区剩余劳动力,对我省草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尤其是近几年,甘肃省把草畜产业作为一个大产业进行推动,它蕴藏的潜力已经明显地显现出来了。

3.1.5具有发展生态畜牧业较为完善的人才梯队。截止2005年底,全省拥有畜牧兽医科研教学单位11所,从事畜牧业科研、教学、推广的技术人员1.03万人,另有乡村防疫员1.4万人,形成了省、地、县、乡四级兽医防治、动物检疫和畜牧技术推广体系,能有效地连接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为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3.1.6中国加入wto后,国际市场前景更加广阔。甘肃省作为“亚欧大陆桥”重镇,是开拓中亚市场、联系远东的纽带,与东部相比,具有一定优势。与甘肃邻近的俄罗斯和中东地区是世界畜产品主要进口国之一,尤其是中东地区由于内陆多为沙漠地区,粮食和农副产品长期不能自给,各国每年需进羊1500万-2500万只。2001年甘肃省向中东地区出口分割牛肉1000多吨,为甘肃省发展外向型畜牧业带来了生机与希望。其次,中东各国全民信仰伊斯兰教,而甘肃省有150多万穆斯林,在宗教文化、生活习俗各方面都与阿拉伯各国相一致。尤其是素以“东方麦加”著称的临夏回族自治州有70多万穆斯林,2757座清真寺,中东、西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临夏人侨居,可以设想依托“亚欧大陆桥”和空运的便利条件将临夏回族自治州作为甘肃省向中东、西亚地区出口畜产品的基地是很有市场潜力的[4]。

3.2畜牧业的发展机遇

3.2.1西部大开发战略及退耕还草的实施,增强了畜牧业在甘肃省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物质基础。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力扶持西部农牧业的发展,集中科研力量对草畜品种进行改良,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动物疫病防治监控体系。国家动用专项资金治理西北地区草场“三化”问题,各地在保护草原资源,维护草原生态平衡的基础上,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实行“划区轮牧”、“舍饲圈养”等措施,对于特色养殖给予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这些为甘肃省发展生态畜牧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和物质保证。

3.2.2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得到甘肃省委、省政府的更加重视,使发展生态畜牧业具有更加坚实的工作基础和政治保障。《甘肃省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指出,甘肃省将要实施优质高效草业和畜牧业科技工程,力争把甘肃建成草业大省和畜牧强省,这将必然会促进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4.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思路

4.1结合甘肃实际,实行农牧结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甘肃是个缺粮的省份,这就决定了单纯依靠农业致富是不实际的,同时甘肃特殊的地理环境,又决定了它在畜牧业尤其是食草畜产业的发展上有很大前景。因此,甘肃省要把畜牧业与种植业、林业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规划,调整结构,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同时,推行三元种植结构,实行农牧、果牧和渔牧相结合,有效配置和利用资源,为畜牧业持续发展奠定可靠的基础。

在农牧业发展的同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绿色环保之路。将控制草原“三化”为主,与治理草地“三化”相结合,坚持退耕还草,保护草地生态环境,提高环保意识,消除畜产品生产和加工中的环境污染。

4.2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走优质高效之路

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只有面向市场,才能提高经济效益。选择适合市场的新品种、新技术,控制动物疫病和畜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保证畜产品安全;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提高产品档次,实现畜产品的多次增值,是甘肃省畜牧业得以长足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在畜牧业内部结构中,要结合甘肃实际,优先加快发展生态型草食畜产业。草食畜产业占甘肃省畜牧业的40%,且在国际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使其逐步发展成为甘肃省的强势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4.3大力推广“服务体系+农户”的产业化模式,走产业化经营之路

畜牧业的创新突破,在于畜牧业生产业的发展。有了服务体系的强大支持,才能改变畜牧业在市场化、国际化环境中的处境。小型规模化种养结合的新型农户,在市场化环境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但同时需要建设社会化的畜牧业服务体系,来解决农民单门独户无法解决的问题。没有服务体系就没有新型农户,就没有畜牧的现代化。“服务体系+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是以畜牧生产业做支柱的创新型产业组织形式。在服务体系中,有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性组织,也有公益性的非盈利组织。有政府、工厂、个体户等中介,也有提供资金的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这些产业链上的成员,构成了社会化的产业服务体系。它们是社会化的,也是专业化的,通过信息化链接形成有分有合的网络体系。“服务体系+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搭建了一个平台,让社会各方面的资源都能投身进来,使其扮演适当角色,促进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甘肃的省情决定了本地区目前只能走农户家庭经营的模式。世界畜牧业强国的国情是地多人少,它们多是土地、资本、技术密集型畜牧业,是以量取胜的大型规模化畜牧业。甘肃省的省情正好相反,是地少人多,在规模上没有竞争力。因此,甘肃省必须走种养结合的小型规模化农户的模式,精耕细养,发展种养结合的小型规模化农户,利用有限的农牧业资源向生产的深度与广度进军,生产劳动密集型的有机食品,生产有传统优势的美味食品,生产多样化的特色食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9]。另外,众所周知,畜牧业生产要经历养殖、加工、流通三个环节,其中加工、流通收入占70%,可见增值增收的主要环节在加工、流通上。因此,甘肃省只有以创建名优产品为突破口,瞄准国内外市场的多种需求,促进畜产品向深加工转变,提高畜产品的总体效益。

4.4实行科教相结合,加强畜牧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走科技兴牧之路

现代生物技术的成就已成为人类彻底认识和改造自然,克服自身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可靠手段和工具,它的发展将从根本上改变农牧业的面貌。生物技术在畜牧产业化上的开发和应用,不仅可以推动畜牧生产向更高的层次、更宽广的领域发展,而且将会使畜牧业生产原有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重大变化,加快畜牧业产业化、生态化的步伐。当前,许多农牧业发达的国家都已从传统农业向以生物技术为基础的未来农业转变,全球畜牧生物技术正在向产业化方面迅猛发展。据美国国会技术评价办公室估计,今后7年内,美国农牧业因普遍采用生物技术而增加的总产值在1000亿美元以上。因此,甘肃省在将应用技术推广和畜牧管理人才培养作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的同时,必须将着眼点放在畜牧生物工程方面,科教相结合,加强畜牧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

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畜牧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甘肃省要立足于省情,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以科技为信托,争创名牌,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促进生态畜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G].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384-385。

[2]丁立,胡宝钧.世界贸易组织基本知识教程[G].甘肃省人事厅组编,2001(149):143

[3]丁法稳,尚杰.耕作制度改革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畜牧杂志,2002(2):41

[4]李占魁.关于甘肃省少数民族同阿拉伯国家经济往来的几点设想[J].甘肃统战理论研究,1991(1):62-70[5]农业部软科学办公室.保障粮食安全与提高农产品质量[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324-331

[6]牛耕.何日冲破绿色壁垒[n].甘肃经济日报,2002(4):4

畜牧业发展方向篇7

新时期国民经济发展对畜牧业的要求,增加农民收入是提高和发展农村经济的首要问题。由于畜牧业在振兴农村经济、优化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能够发挥特殊的作用,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及时把畜牧业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把发展畜牧业的意义提到了新的高度,并对畜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要使我市畜牧业担当起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真正成为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关键词]畜牧;发展现状;前景

一、畜牧业在我市越来越重要

畜牧业是否成长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志。与种植业相比,畜牧业为人类提供了更有营养和更受青睐的食品。

1.畜牧业的发展改善了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水平

据调查,我市居民每天从动物食品中获取的蛋白质总量与发达国家平均超过40g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只有推动畜牧业继续协调健康发展,才能确保我市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2.畜牧业是农民就业和增加现金收入的重要途径

据统计长治市2011年农村畜牧业人均纯收入在750元,但是75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不到30%,所以,畜牧业在我市发展空间还很大。

3.畜牧业对相关行业的发展具有带动作用

畜牧业是一个与其它产业高度关联的产业,畜牧业每年消耗的饲料粮占粮食总产量的1/3,足以看出畜牧业对种植业的带动作用。饲料工业的快速发展是这种带动作用的又一个重要方面。畜牧业对食品加工业、畜牧机械制造业、生物医药等相关产业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过程中,发展畜牧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二、我市畜牧业发展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畜产品总产量持续增长,人均占有量大幅度提高,畜产品供应从总量短缺局面逐步转变为结构性相对过剩。我市畜牧业发展呈现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的新格局。

1.区域化布局

畜牧业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区域化生产格局逐步形成。生猪生产已形成了以店上镇、潞华办为主,向东南方向逐步扩散的趋势;肉牛生产已形成了以辛安泉镇为主的产业带;奶牛生产形成了以潞华办、店上镇、翟店镇为主的产业带;蛋鸡生产形成了以成家川办事处、潞华办事处、翟店镇为主的产业带;产业化布局区域明显。

2.规模化生产

规模化饲养程度有所提高,产业化进程大大加快。近年来,我市把发展规模健康养殖作为促进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和提高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点来抓,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3.产业化经营

以“公司+农户”为主要经营形式的畜牧产业化组织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畜牧业龙头企业大量涌现。店上镇兴弘养殖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发展合同养殖户200余户,史回乡绿佳园林牧发展有限公司,采取同样的模式,发展合同兔养殖户560余户,成为我市西部发展畜牧业的亮点。

三、我市畜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畜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好势头,主要表现在:

畜牧产品供应总量和各项生产指标持续增长。

1.2011年,我市畜牧业生产情况

全市畜牧业总产值1.2万元,人均牧业纯收入达560元,比2010年增100元;肉、蛋、奶总量可分别达到5600t、4900t和2500t,分别比2007年增长15%、40%和130%;猪、牛、羊、禽饲养量分别达到15万头、6500头、7.3万只和150万只。

2.市、乡、村各级政府对畜牧业重视程度进一步增强

在抓农村经济发展中都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作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方面。各乡镇办都有专人分管畜牧,确定了工作任务指标,研究了具体工作措施,制定了岗位责任制。由于各级领导重视,激发了广大群众大力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农民群众发展畜牧业的热情空前高涨。

3.畜牧小区建设蓬勃发展

全市把畜牧小区建设作为畜牧产业开发的突破项目。2011年全市畜牧小区达到20个。

4.绿色畜牧业开始迈出新步伐

全市把发展绿色畜牧食品作为我市畜禽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点工作。经过考察学习,制定了《潞城市绿色畜禽及其产品发展规划》,全市基本形成了四个绿色畜禽饲养基地,即下社村奶牛和南关奶牛饲养基地,去年生产绿色鲜奶1500t;西南绿色肉鸡生产基地,绿色肉鸡今年要发展到200万只;神泉村蛋鸡场绿色饲养基地,蛋鸡饲养量达到20万只。

5.畜牧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畜牧生产基地建设稳步发展。继续实施“百、千、万”工程,全市养牛饲养量超百头的达6户,千头以上养猪场户25个。生猪基地在规模饲养和质量提高上有长足的发展,全市生猪饲养量今年预计超15万头。目前全市瘦肉型猪占出栏猪的比重已达90%以上。

6.畜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对畜牧业投入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我市在发展畜牧业生产中,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投入不足;行政经费紧张。二是龙头企业拉动力有待进一步加强。我市畜牧业龙头企业数量较少,而且现有的龙头企业不能正常运转。三是畜禽产品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经营水平有待进一步强化。五是服务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加快我市畜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增加畜牧业的投入

加快畜牧业发展,对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有着重要意义。我市畜牧业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很大,畜牧业具有投入小、风险小、周期短、效益高的特点,在我市农村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实践证明就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而言强项在畜牧业,优势在畜牧业,新增长点也在畜牧业,从发展的角度看,畜牧业将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第一大产业。因此,全市各级都应加大对畜牧业发展的领导力度,建立起强有力的指挥服务系统,真正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的议事日程,并应不断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力度。以推动畜牧业不断发展。

2.加强龙头企业建设,推进畜牧产业化进程

实施畜牧产化经营是加快我市畜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推进畜牧产业化的关健是抓好龙头企业建设。因此,要把扶持和加强龙头企业建设作为推动畜牧业发展的着力点,采取得力措施,努力建设一批“大高外”型龙头企业。

3.积极发展优质畜牧业,提高畜产品质量

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畜牧业生产过程中,不仅要突出数量的增加,更要注重生态效益和产品质量,使产品能够打入国内外市场。抓好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和绿色畜产品龙头企业建设,大力发展安全、优质、无公害的绿色食品。推广畜禽优良品种,提高畜禽产品质量。

4.落实产业政策,为畜牧业发展创造宽松环境。

为促进我市畜牧产业能够快速发展,建议市委、市政府能够研究和制定加大促进我市畜牧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为畜牧业发展创造宽松环境。

畜牧业发展方向篇8

[关键词]畜牧业机械化探究

[中图分类号]S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2-0231-01

自从我国加入了wto组织之后,农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调整,此背景下,畜牧业就成为了我国当今农业发展的重点内容。可是如果畜牧业不能够实现机械化,那么就好像车子没有内燃机一样,就不能跟上经济的发展脚步。所以,现在我们一定要在畜牧业生产过程中加大机械化的推广力度,以促进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

1经济发展过程中畜牧业将变成农业重点发展的项目

1.1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畜牧业快速向前发展

近一年来,国内种植业发展被市场以及耕地所制约,使得其经济效益一直得不到提高,同时农民的收入也无法增加,因此,当前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找寻出一种新方法来增加农民的收入与促进农业快速发展。在我国加入到世贸组织之后,农业一定要深程度、大范围的对外进行开放,否则农副市场就会受到严重的冲击,然而畜牧产品生产具有较高的密集度,使得其在价格上还占有一定的优势[1]。因此,紧跟国际市场,大力对畜牧业进行生产,积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是国内农业重要的工作内容。

1.2畜牧业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现在国内畜牧产品的实际产量虽然非常大,可是人均占有量依旧无法与发达国家进行比较。丹麦肉类平均每人占有370千克,国内平均每人只占有49千克;新西兰奶类平均每人占有2834千克,国内平均每人只占有9千克;荷兰禽蛋平均每人占有42千克,国内平均每人只占有16千克[2]。而工业中将畜牧产品当作原料进行加工的生产商开始逐渐增加了产品的出口量,例如:羽绒、皮革等。

1.3畜牧业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

2010我国国务院下发了推动畜牧业快速发展的建议,并明确提出了畜牧业的具体发展方向以及方法。在未来畜牧业发展中,需要应用机械化进行畜牧业的生产,进而促使国内畜牧业向着现代化方向迈进,就我国加入wto之后的情况来看,我国畜牧产品质量要求能够得到满足,进一步使我国竞争实力提升。

2畜牧业发展中机械化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2.1畜牧机械化在发达国家所起到的作用

自从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欧美国家便重点对畜牧机械化进行了关注,并快速地发展起来。在牧草收割、畜禽饲养、饲料架构以及草原建设等方面都实现了机械化,饲料机械化即应用机械对各类畜禽进行供水、喂食、清粪、清扫畜禽舍、采集畜禽产品等等。应用这些机械,使农民不用再承担过重的劳动强度,并且劳动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农民收入直线上升。针对生产饲料而言,草场大部分都为人工草场,在人工草场之上机器更能发挥其作用,进而为畜禽提供充足的草料[3]。针对于饲料加工而言,欧美国家一些饲料加工厂正向自动化这个方向上发展。例如:美国饲料工业在十大工业之中占据第九位。针对饲养机械化而言,饲养场开始向专业化以及规模化方向转变,众多饲养场普遍都实现了机械化,大大提高了劳动实际生产率。

2.2畜牧机械化在国内畜牧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

现在国内畜牧业依旧还是一些中型和小型的养殖场,畜牧机械化能够减轻人们的体力劳动,让人们可以更多精力以及时间进行养殖,这样便可以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使家庭养殖水平快速提升,养殖业更具科技含量,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等。在养殖规模逐渐扩大的过程中,设备和设施的实际利用率变得更高,单位产品摊销费用减少,进而使生产成本大大减低。

2.3对加工畜牧业产品的设备进行大力发展

国内肉类产量在世界上占据第一,可是加工肉类产品的总产值却不到650亿元,只占食品工业总产值的8.3%,禽蛋总产值还没有超出11亿元,加工禽蛋的量只约占总产量的1.2%。加工畜牧业产品的企业具有连接市场与生产的作用,所有养殖户都必须依靠加工企业的帮助,才可以更好的走入到市场之中。与此同时,畜产品通过加工处理之后,还能够大幅度的增值,例如:在产区将出栏的畜禽宰杀,不但能够减少饲料的实际消耗量,还能够有效防止运输过程中出现掉膘或死亡情况,进而使经济收入得到保证[4]。如果对生猪进行生加工处理,大约可以增值35%至55%,假如进行精加工处理,那么可以增值1倍多;对鸡肉进行熟加工,那么可以增值4至6倍,甚至更高。所以,应该根据国际化以及现代的标准,重点开发、推广、引进以及研制一些加工畜牧产品的设备,进而促进养殖、加工和销售快速形成一个链条,进而使整体畜牧业经济效益可以得到提高。

结语

总之,畜牧业机械化具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内蒙古满洲里坐落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腹地,此地区经济非常的发展,畜牧养殖起步较早,同时技术上也一直位居国内前列,该市的“蔬菜篮子”工程、肉驴标准化养殖场等在我国都非常的著名。畜牧业通过多年的不断发展早已经培养出众多技术人才,此种天时、地利以及人和的发展环境促进畜牧机械化发展速度,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好时机,积极地对畜牧机械化进行研究,以促进畜牧机械化能够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孟祥海,张俊飚,等.畜牧业环境污染形势与环境治理政策综述[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4,30(1):1-8.

[2]李舒,赵元凤.国内不同省区畜牧业保险政策的比较及对内蒙古畜牧业保险的启示[J].中国畜牧杂志,2014,50(16):14-19.

畜牧业发展方向篇9

牧业兴则农业兴、牧业强则农民富、牧业安则农村稳。省委、省政府在精心绘就的我省“十一五”时期畜牧业发展总体规划中提出,要坚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畜牧业发展道路,紧紧抓住夯实基础、壮大基地、深化加工、开拓市场、提高服务五个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市场需求为导向,努力实现饲养方式由自然放牧向舍饲半舍饲转变,经营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市场由局部向国内、国际大市场拓展转变。不断提高畜牧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加快畜牧业现代化进程,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为了开好局、起好步,省农业厅畜牧兽医局详细制定了今年的工作重点。版权所有

培育和壮大畜牧业区域经济,促进畜牧业协调发展。今年要在建设好雁门关生态畜牧业经济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晋西北及太行山种草养畜区、中南部优势畜牧业生产区三个大区。在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要新增草地面积100万亩、肉类产品达到28万吨、奶类产量达到47万吨、畜牧业产值达到35亿元、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达到700元。在吕梁山及太行山地区要大力开展种草养畜建设工程,完成保护天然草地1800万亩,建设饲草基地200万亩及相配套的草地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吕梁山区绒山羊存栏达到85万只,羊绒产量达到328吨;太行山区羊出栏达到90万只,羊肉产量达到1.32万吨。在中南部优势畜牧业生产区要以猪、鸡、肉牛为重点,发展城郊型和外向型畜牧业,生猪出栏达到570万头、禽蛋产量45.5万吨、肉牛出栏51万头、牛肉产量7.5万吨。发展规模养殖,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建设一批成本低、效益好的标准化养殖园区和养殖小区。力争全省新建各类养殖小区500个,其中在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150个;改建完善标准化养殖小区100个,其中在雁门关生态畜牧区改造建设50个。开展无公害标准化认证工作,全省计划新发展30家无公害畜产品生产企业。要统筹解决好养殖小区建设用地、公益性基础设施、畜牧兽医配套服务体系建设等有关问题。要促进家禽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饲养方式转变。

推进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搞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继续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明年全省将全面完成117个县的县级动物疫病诊断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完成650个乡镇畜牧兽医中心站建设任务,抓好全省17245个村的3万名村级防检员配备工作,开展“动物监督执法年”活动。版权所有

推进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畜牧业良种化进程。扩建改造19个省市级重点种畜禽场,完善种畜禽场的生产和水利设施,引进国外良种。充实完善20个县级畜禽改良站,160个乡镇改良站。要研究制定我省地方良种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完成晋南牛保种200a级胚胎的任务,扩建马身猪资源保种场,培育山西优种雁门关肉用绵羊品种。认真贯彻执行新颁布的《畜牧法》和《种畜禽管理条例》。

畜牧业发展方向篇10

【关键词】现代畜牧业;新农村建设;发展措施

畜牧业发展水平是农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当前,畜牧业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头戏,大力发展畜牧业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展畜牧业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一方面可以拉动粮食、饲料等种植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可以促进粮食消费转化,实现粮食增值,平衡粮食供求关系;发展畜牧业有利于大量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畜牧业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因此,发展畜牧业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但是,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和规模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地方品种资源消失、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资源消耗大和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也随之出现,给畜牧业地健康发展带来了潜在的不利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畜牧业的发展,提高其运行质量和效益,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1增强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紧迫性

1.1农户饲养畜禽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

目前,在我国农村畜牧业生产中,农民分户小规模饲养和粗放经营等仍是畜禽生产的主要方式。农户饲养畜禽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这不仅影响了畜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提高,而且养殖环境差、管理水平低、畜禽发病率高。因此,发展现代畜牧业,需要各级政府从政策上和经济调控上积极引导广大农户实行科学养殖,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

1.2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不到位

近年来,尽管各级政府对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有所重视,但仍然存在认识不到位、防控工作时紧时松的问题。加强对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是确保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和推进现代畜牧业进程的根本性保障措施。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各级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一以贯之地抓紧抓好,确保认识到位、投入到位和工作到位。

1.3畜牧业科技推广进程缓慢

由于农户发展畜牧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我国畜牧业科技推广进程缓慢,先进的科技成果难以得到转化;加上畜禽良种繁育、推广体系不健全和不配套,难以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要。

1.4对优良品种资源的保护未得到高度重视

在当前我国的畜牧业生产中,对畜禽优良品种资源的保护未得到高度重视,许多地方优良品种资源处于濒危境况。如“云南白鹅”虽已被列为全国地方优良品种资源,但近年来保护不力,已有退化变质的迹象。因此,国家应就畜禽品种资源得保护建立一系列法规制度,重视优良品种资源的保护工作。

1.5使用违禁药物添加剂

一些地方的畜禽饲养者受利益驱使,出现了使用违禁药物添加剂的现象,这不仅不利于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更危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因此,各级各有关部门应当高度重视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与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1.6环境污染

发展畜牧业,必须与保护生态环境相协调。在规模养殖场和养殖集中的地区,要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和措施,切实抓好环境污染治理。

2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基本要求

2.1现代畜牧业是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畜牧业

发展现代畜牧业是一个较长时期的渐进过程,要加快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高的畜禽养殖场的建设,充分满足市场对畜产品的需求。

2.2现代畜牧业是技术密集型、工程化程度高的畜牧业

要建立现代化的畜禽养殖企业,使用优良畜禽品种,采用先进的饲养、兽医、加工技术以及排污治污技术设备,实行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手段,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

2.3现代畜牧业是优质、高产、高效和安全的畜牧业

畜禽养殖企业生产的畜禽及其产品必须优质、高产,这样才能确保企业取得高效益。同时,必须确保畜禽及其产品的质量安全可靠,既要让人民群众放心消费,更要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营养水平。

2.4现代畜牧业是一个饲料、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的产业体系

在畜牧业发展中,各个环节都要相互配套、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以实现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

3推进现代畜牧业进程的战略措施

3.1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确保农村生产快速发展

建设和改造一批畜产品加工企,制定和落实对企业的扶持政策,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与农户连接机制创新上给予重点扶持指导,尽快培育出一批带动能力强、带动机制好、带动农户多的重点龙头企业。同时,引导龙头企业打破地域和行业界限,向跨地区、跨行业、跨集团化方向发展,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增强辐射带动功能,建立起“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养加销一条龙和商工牧一体化的龙形生产经营体系。

3.2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合理布局区域发展目标

总体上突出地域特色发展优势,重点抓好奶牛、肉牛羊、生猪和肉鸡等产业。要大力发展肉牛生产,积极发展奶牛业,加快发展乳品加工;保持羊的适度发展规模,加快肉用羊品种改良,稳定山羊数量,大力发展优质肉羊生产;加强生猪品种改良,发展适应市场需要的优良品种;加快发展优质肉鸡生产。依据自然条件,结合当地特色,突出规模效益,大力发展规模养殖户,分层次、有步骤地推进区域性畜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