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阅读教学的反思十篇阅读教学的反思十篇

阅读教学的反思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3:24

阅读教学的反思篇1

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累;阅读经历;阅读体验。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心得体会。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在教学时,结合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热爱生命的人生态度,唤醒学生认识自我,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阅读教育的课堂一定要动静结合,要舍得放时间给学生读、品。通过阅读教学,要激发学生对于人生的思考。人生的一生不论遇到何种坎坷都要敢于面对,乐观地生活。要将这种理念贯穿整个教学之中,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审美情趣。

阅读教学中蕴藏着丰富的精神营养,它对青少年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可以了解中华名族语言的演变和发展。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语言文化。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意见,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交流,使阅读能力得到张扬。成功的喜悦得到飞扬。注重在阅读创新中找回语文精神。所谓语文精神:就是丰富的情感;身后的人文;就是心灵的感动;思想的震撼。能把阅读作品当做例子,让学生迁移,甚至让学生悟出学语文的秘诀。多读勤记,勤奋刻苦,大胆创作。要让学生敢思、敢说、敢于走进课文,又能跳出课文毫不拘束,放胆直言。在注重阅读的同时注重传统教学和积累。更主要的是注重语句的揣摩,让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让课文中的形象也随之走进学生心扉。引导学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去感受课文。使课堂教学对学生有吸引力。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探究意思入手。

阅读过程中要采取方式方法,引导学生的情感思维积极活动。在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本目标中给适时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能力。在教学中就应该注重感知、理解、联想与想象。欣赏和评价。要珍视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从表达的认识水平,知识结构,生活阅历,思想要求等角度去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对课文的诠释。理解他对对象的感悟。同时,要因势利导,不断提升他们的表达水平和思维视角。在阅读过程中,应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提倡多角度有个性的阅读。让学生在多种见解中产生思想的碰撞,迸发智慧的火花。这样在解读中就会出现百家争鸣、百家齐放的喜人场面。师生都能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佳景。

阅读教学的反思篇2

1.在英语阅读课中反思,促进课堂动态生成

在初中英语阅读课中不断进行自主的反思,能够让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在教学前,教师应当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并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策略。教师要注意新课导入和课中问题的设定,把教学过程中的困难和重难点提前预设,使课堂教学能够按部就班、顺利地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对教学设计不断的反思、检查,在不断的发现问题、调整、反思中对教学进行调控和应变,把反思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在不断的反思尝试中,提高教学质量。比如,教师不断对教学环境进行反思,可以激发阅读课堂教学的生命力,促进课堂动态的生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阅读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借助多媒体制作教学课件,以激励性的语言来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跨文化、跨学科交流,提高语言交际能力。比如在学习HaveyoueverbeentoSin-gapore?这篇介绍新加坡人文与自然的文章时,教师可以自己根据教材内容制作一个介绍新加坡人文自然的短视频让学生观看,加深学生对新加坡的印象,活跃课堂气氛。然后,教师结合教材鼓励学生用英语描述一下自己家乡的名胜,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己分析课文内容,教师随后补充,这样既达到了提高阅读水平的目标,也使课堂教学更具有生命活力。

2.不断反思教学模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调查结果显示,有54%的学生对阅读课毫无兴趣,感觉阅读课单调、枯燥、乏味,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阅读课堂模式过于固定,精读课文时间过长,单词讲解单调,没有互动。受到固定的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往往要自上而下按照文字顺序层层推进,对文章进行假设、预测、验证最后获得结论。所有阅读文本都是按照读前、读中、读后的顺序讲解。其次,我国初中阅读教材一般都附有相应的课件,对讲课内容环节都有统一的安排,教学模式大同小异,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失去兴趣。初中英语阅读课除了精读教材以外,教师还应该加设课文泛读训练。虽然当前英语阅读课有时间的限制,同时处理精读与泛读有一定的困难。但是英语课堂不能只是精读,每篇文章都精耕细作就会把学生的阅读兴趣扼杀。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没兴趣心不在焉的学习,自然不会有高效率,同时也不利于学生阅读技巧的培养和掌握。因此调整教学方式,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全面的阅读技巧非常必要。比如,教师可以对学生实施略读阅读技巧训练,略读技巧就是要把握住不同文体的特点,根据文体特点去理解文章的主体含义,掌握文章结构,寻找文章主题句,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快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和文章主旨,提高阅读速度。

3.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引发学生思维火花

阅读教学的反思篇3

当前,对数学教材中阅读材料的研究仍处于发展阶段,本文对现有的一些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尤其是对数学阅读材料的使用情况、功能价值、教学策略和编排设置等方面进行回顾和反思,以期推进阅读材料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

数学阅读材料回顾反思展望

新课程改革到现在已进行十余年,新增的“阅读材料”不仅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也给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从新教材投入使用之初,数学“阅读材料”便日益为大家所关注,相关研究逐渐丰富。阅读材料的设置促进学生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反映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思想和理念。

一、对数学阅读材料研究的回顾

1.阅读材料的使用情况研究

2002年,邓建等人对154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由于“应试”的阴影以及教育观念的限制,阅读材料基本上还处于被封闭的状态。同时,研究者也认识到,阅读材料绝不仅仅只是作为教材的点缀而出现的,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环境下,它的潜在能量不可低估[1]。

徐永忠对使用过新教材的60位教师进行了调查,其中43位表示阅读材料不属于考试范围,怎样讲都不会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往往采取让学生自己课后看看的方式完成这部分的“教学”。分析其中的原因,一是教师的现代课程观念仍然淡薄,二是教改意识还不够强[2]。

2012年,殷长征对240名学生以及12名教师进行了调查、访谈。结果发现,教师对这些内容的处理相对来说还是很“现实”的,阅读材料需不需要讲解主要还是取决于它们在习题、考试、竞赛中是否会被考察到;对学生的调查则发现有阅读意向、阅读目标的学生较少,学生对阅读栏目的功能期望总体上带有强烈的应考意识[3]。

2.阅读材料的功能价值研究

一方面是对教材的作用。魏为升认为,阅读材料的类型广泛、内容丰富,涉及了天文、地理、历史、艺术、计算机等领域,教材通过这些内容,展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及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使教材更加综合化;阅读材料对正文内容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使教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展示了数学的完整性;阅读材料的设置还为学生留下了探索的空间和方向,使教材内容更具弹性化[4]。

另一个方面可概括为阅读材料的教育功能,这也是研究关注较多的地方。刘建永通过对人教a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阅读材料加以列举,认为阅读材料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治学态度;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有利于巩固学生知识、发展能力[5]。钟建新指出,“阅读材料”之所以被编入教材,一方面是使教材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帮助学生对正文内容加以理解、掌握,激励学生探究新知、开阔视野、培养人文精神。具体来说,数学阅读材料的教育功能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史学教育功能。数学史料是阅读材料的主要素材之一,通过建立数学与人文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理解数学、体验数学的文化价值。(2)整合数学知识、完善认知结构。(3)实现数学思想方法的内化、提高数学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不同于知识的教学,其效果依赖于教师的理解程度,更需要学生用心体会,阅读材料所提供的素材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对应思想、分类思想、极限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无所不在,学生学习这些材料的过程也即数学思想渗透的过程。(4)凸显数学建模的示例功能。数学建模是沟通数学与实际问题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数学知识与数学应用能力的最佳结合点。(5)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功能。阅读材料中设置的问题、建议,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关注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其实是代表着一种指引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向[6]。

3.阅读材料的教学策略研究

徐永忠在对阅读材料教学情况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几条建议:首先,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阅读材料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特点,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围绕材料从广度和深度上挖掘其内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互动和交流,从而提升学生数学素质、到达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其次,应当“以史为鉴”,充分发挥阅读材料的德育功能,进行科学方法和态度、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最后,还要将阅读材料的教育与激发学生兴趣、巩固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2]。

再综合之后魏为升、朱广科、钟建新等人的研究,阅读材料的教学方法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进行思考:(1)利用阅读材料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的《课程标准》中均多次出现“通过问题情境……”、“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字眼,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教师可以适度挖掘阅读材料,通过改编以及设计与教材内容相统一的问题,使之成为问题情境[4]。(2)利用阅读材料开展探究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方式,因此教师可以对一些合适的阅读材料进行加工、组织,设计成研究性课题供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促进学生构建具有个体意义的数学知识和技能[7]。(3)利用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材料,学生可以了解数学的发展历程,学习数学家科学严谨、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师应充分挖掘阅读材料中的德育因素,采取恰当方式进行渗透教育,发挥阅读材料的育人价值[8]。此外,通过阅读材料还可以掌握信息技术工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等。

4.阅读材料的设置编排研究

“教材应当通过展示数学发展的历史、重要数学思想的产生背景和条件、数学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等,使学生了解数学与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了解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和数学的文化价值,培养他们的理性精神,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9]。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为提升教学效果、实现课程目标,对数学阅读材料的价值、使用策略进行探讨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而从源头出发,思考如何更好地将其在教材中进行编排、设置也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角度。

李雪认为,阅读材料的编排需要考虑如下几个因素:(1)规范。材料的语言应当力求精炼,同时还应保证内容的科学性、表达的流畅性和阅读的趣味性;另外,还应把所呈现的问题表述清楚,内容应当饱满。(2)编排位置。由于阅读材料的位置都放在相关章节之后,加之字体和正文也有差别,这些都“暗示”学生这些内容实际上是“无关紧要”的、不用去看(在相关调查研究中也可以得到证实),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阅读材料在网络上呈现,及时更新、充实。(3)内容。选择阅读材料内容时编者应考虑学生的整体知识结构体系,从学科的横向和纵向考虑。(4)均衡性。编写阅读材料不能只考虑正文中可能出现阅读材料或是某部分的材料不够丰富而大量编入,应从课程标准的精神和教材的整体去考虑,发挥阅读材料的特有功能。(5)新颖性。阅读材料应该多与生活和其他学科相联系,适当多点与生活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对学生今后发展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6)编排方式。今天,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阅读材料通过网络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校的教师还可以集体研究,依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把有关内容编排进校本教材中等[7]。

二、对数学阅读材料研究的反思

1.对研究价值的认识

回顾新课程推出以来对数学阅读材料的研究,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强化了数学阅读材料的地位和作用。虽然从教材的篇幅上来说,阅读材料所占的还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其教育功能和作用却不应被忽视。关于阅读材料的研究的丰富一方面反映出研究者对该内容的关注,另一方面也促进着教师对阅读材料本身认识的不断提高。(2)学者的已有成果初步架构并完善了这方面研究的内容体系。主要包括阅读材料在教学中的使用情况、对阅读材料价值的认识、如何进行阅读材料的教学以及教材相关内容的编写,这也为今后更加细致、全面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思考角度。(3)已有的理论可以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教师可以参照现有成果,尤其是阅读材料的价值和使用策略研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不断对自身观念、教学实践进行更新、反思和完善,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都有重要作用。

2.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1)数学阅读材料研究的视域还可以拓展

已有研究大都将数学阅读材料理解为是教材正文后的相关“版块”和“栏目”等。事实上,单就教材而言,注释、章头图、章引言、习题中的古算题等,这些内容无不体现着“数学阅读材料”的作用,因此,数学阅读材料的内涵还可以更加丰富。如果从更广的角度去认识数学阅读材料,那些具有科普性、趣味性的、与数学有关的书籍、报刊、影音、网络等资源都可作为“阅读材料”的载体,都可以进行充分利用。简言之,阅读材料的范围绝不限于教材,应当拓宽视域,将其视为广泛存在的一种资源去挖掘。

(2)研究方法还可以更加多样

回顾现有的研究,对阅读材料价值及其使用策略的论述可以说已经相当丰富,但其中从学理上进行探讨的“书斋研究”相对较多,有了这些较为成熟的理论支撑,今后还应更多地扎根于实际的教学,在有血有肉的课堂中、学校里进行研究。因为,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才能更好地指导阅读材料的教学。

虽然现在教师对阅读材料的看法已有很大进步,但在实际教学中对其处理还是比较“现实”、“无奈”,若要真正改变这个现状,可能需要的不仅仅是对数学阅读材料进行研究和实践。

三、对数学阅读材料研究的展望

1.作为一种资源加以挖掘

信息时代,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形成及情感的培养已远远不局限于教材或者课堂。正如前面所提到的,若将阅读材料看成是教材中区别于正文的内容,教师就只是指导学生阅读、学习,而若将其视为一种资源加以挖掘,阅读材料的内涵则大为丰富,教材中、生活中,“阅读材料”无处不在。教师可以主动挖掘这些资源,进行再创造、再组织,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教材的编写者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渠道向教师和学生提供这些素材。

2.追求与教材相融的教学

了解数学体系、体会数学文化和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理性精神是数学阅读材料的设置和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中,我们到底应该如何使用阅读材料?以数学史内容为例:在教学中需要使用数学史,原原本本的照搬、叙述绝对不是数学史的教学,更不是数学阅读材料的教学。应依据学生的数学现实,“重构”历史,融于教材。这是理论演绎的必然,也是实践需要的使然[10]。弗赖登塔尔曾指出,“数学史是一个图式化不断演进的系统化的学习过程,儿童无需重蹈人类的历史,但他们也不可能从前人止步的地方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儿童应该重蹈历史,尽管不是实际发生的历史,而是倘若我们的祖先已经知道我们今天有幸知道的东西,将会发生的历史”[11]。大到教材中的设置、编排,小到一节课上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在悄无声息中以最完美的方式体现阅读材料所提供的思想、方法,才是数学教材使用阅读材料所应追求的境界。

3.扎根于课堂实践的研究

尽管现在已有相当多关于阅读材料的论述,但很多都是源于书斋的,缺少扎根于真实课堂、经过实践检验和评价的内容。今后的研究,可以结合上面两点内容,通过教师个人思考、群体合作,充分挖掘数学阅读材料,在课堂实践、校本课程中进行尝试、运用和反思,实现现有理论成果的转化,从而体现这些研究的服务功能,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的理念,实现学生成长、教师发展的愿景。

参考文献

[1]邓建,汤国铎,雷忠强.关于“数学阅读材料”情况的调查[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2(12).

[2]徐永忠.“阅读材料”教学现状分析与建议[J].数学通报,2004(4).

[3]殷长征.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教材阅读栏目使用情况的调查及思考[J].中学数学,2012(11).

[4]魏为升.数学阅读材料的功能和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7(10).

[5]刘建永.对高中数学新教材“阅读与思考”的认识与教学建议[J].中学数学杂志,2008(7).

[6]钟建新.关于高中数学“阅读材料”的思考[J].数学通报,2011(4).

[7]李雪.高中数学阅读材料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8]朱广科.充分发挥“阅读材料”应有的功能[J].中学数学研究,2010(3).

[9]章建跃.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教材的研究与编写[J].课程・教材・教法,2005(1).

[10]蒲淑萍,汪晓勤.数学史怎样融入数学教材:以中法初中数学教材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2(8).

阅读教学的反思篇4

1引言

教师是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接受英语语法、单词等基层知识有着一定的能力,在阅读理解等综合英语素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教师进一步教学反思,构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实现他们参与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提升。

2目前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教学问题

2.1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不足

学生是英语教学的主体,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突出其主体地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需要突出他们在教学中的地位。然而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一些教师进行满堂灌,从上课开始到下课结束,一直讲,学生就是被动地听,学生是否参与到教学之中,学生有没有开小差等,教师都没有顾及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削弱,他们主动阅读的意识被剥夺,只是机械地接受教师的知识。这样的英语阅读效果不佳,难以有效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2教师主动反思教学设计的理念不足

学生接受英语阅读训练的前提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新颖[1]。然而初中英语是中考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需要确保学生掌握相关的阅读能力,这样就被动地选择一些题海战术等手段,强化学生对英语阅读题目的掌握。教师对实现英语阅读课堂新颖性的思考不足,精力不足。因此,一些学生都被动地参与英语阅读训练之中,对英语阅读训练的态度不是很积极。

2.3教师对英语阅读能力拓展缺少有效考虑

英语阅读能力的提升是建立在单词、语法知识的充分掌握的基础上。只要细心寻找这样的方法,找到知识点学习的窍门,学生接受语法、单词等基本知识的难度将大大降低。然后,一些教师对英语知识的拓展思考不足,他们没有找到英语学习过程的具体方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板一眼地进行教学,学生对英语学习没有更多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不足,积极性不高。

3具体的教学对策

3.1以学生为主的阅读教学方法改进

学生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需要有效拓展。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应用将大大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来说,背景引导法,就是运用一些与教材文章、话题有关的文化背景设计,引导教学的开始。教师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将大大提升学生参与英语阅读教学的主动性。他们将更加有兴趣参与到教学之

中[2]。讨论教学,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文章中收集相关的答案,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最终形成相对一致的意见。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充分融入英语阅读教学之中,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然后设计一系列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主动思考,进行讨论,最终教师给出一定的评价,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全程参与其中,他们英语应用水平将大大提升,学习的效果明显。

3.2以学生为主的阅读教学氛围营造

一个班级的英语阅读学习氛围十分重要,可以影响学生英语阅读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是整个教学的引导力量。因此教师需要进一步构建一套全面的英语阅读学习氛围。具体学习氛围的营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需要设计一些英语开放式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讨论和交流,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在课后有英语学习交流的主题。他们可以有效的参与到英语阅读教学之中。其次,教师需要参与到课后的学生交流之中。教师需要与学生多交流英语阅读学习的心得,在英语阅读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需要解决,需要有人倾听。在这个时候,教师需要主动参与学生的交流和讨论之中,实现他们对英语阅读学习的自信心树立。最后,多与学生家长交流。家长掌握着学生在家英语阅读学习的基本情况,对他们提升英语阅读能力的方法有着一定程度的了解,教师需要进一步提升英语阅读练习氛围,就需要从家长入手,进一步强化与他们的交流,教会家长一些方法,引导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训练,实现学生在家的英语阅读学习主动性进一步提升。

3.3以学生为主的阅读过程评价的应用

学生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得到肯定,这样一来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将得到大大提升。教师需要应用过程评价方式,在学生英语阅读训练的过程中设计相对应的评价要素,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教师的这种评价过程中需要进一步优化,学生参与整体教学的有效性也将大大提升。例如,将学生在英语阅读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情况、课后阅读理解完成情况等设计到过程评价之中,这样可以有效提升他们对平时英语阅读文章的主动性,倒逼着转变平时学生的英语阅读学习习惯。日常的英语阅读学习需要按照教师设计的方法进行学习之后,学生才能得到更好地平时成绩,这样就可以帮助他们学会运用教师引导的英语阅读学习方法,将被动的英语阅读学习转变成主动阅读学习,这样一来,学生一些日常不良的英语阅读学习习惯将被有效转

变[3]。

阅读教学的反思篇5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反思策略

在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英语运用能力,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有效途径。目前英语阅读的教学成为各大学校考虑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着方法以及观念上的问题,导致学生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较低,这不仅影响学生的英语成绩,也给学校和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和压力。寻找合适的方法来培养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是英语阅读教学的中急于解决和完善的难题。

1.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思

虽然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在阅读教学这方面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但是成果却不容乐观。过去的英语阅读教学方法单一、观念陈旧,导致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没有产生太大的兴趣。在阅读教学中还存在以下具体问题:

1.1缺乏课外阅读材料,课内阅读形式单一

学生只注重课上所学到的知识,而忽略了课后的复习材料,教师要求学生在课上做教材上的阅读或是试题,可是课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不能完全掌握阅读的技巧。课内的阅读不能扩充学生的单词量,只有多做一些课外的阅读才会进一步积累学生的词汇量。

1.2阅读教学课程方法陈旧、单一

教师喜欢按照课本内容按部就班地教授知识,可是却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接受的范围。书本上的知识比较死板,程序也是单一的,首先教学生读单词,然后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简述一下文章的大致内容,根据文章的内容回答相应的问题,最后对文章进行总结。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运用那一成不变的教学流程,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其实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借助一些多媒体课件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传统的方法:教师在讲授八年级下册《Unit6Bicycleridingisgoodexercise》SectionC时,先教学生们学会了这些单词还有词组,接下来要求学生阅读文章,并回答文章后面的问题。其实只有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才会对文章产生兴趣,所以这里教师应该先将问题提出来:(1)whatdopeopleusebicyclesfor?(2)whyisbicycleridinggoodexercise?(3)Howdobicycleridersprotecttheirheads?(4)whatmustbicycleridersdowhenridingatnight?(5)ifabicycleriderisbadlyhurtinatrafficaccident,whatshouldhe/shedo?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这样教学效率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同时将有关文章的大致内容的视频给学生们播放,这样就使学生更加的了解课文内容,并有继续阅读的兴趣。

1.3在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较少

长期以来,课堂阅读流程一直在延续,但是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成效,也许是因为教师在课上是主导的地位,教师成了课堂的主角,而没有将学生带到课堂中来,这使学生学习的效率得不到提升。在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较少。课堂教学较死板,缺乏趣味。由于英语是一门外语,学生们接触时会感觉有一些难度,但是如果用对了方法就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应该将自己的活跃的思维和感情变动运用到阅读中,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只起到引导作用就可以了,其余的应由学生自行完成。但当前教学现状是教师经常将自己的思路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按照他的思路进行阅读,这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而且学生在阅读时总是为了想要赶快解答课文后面的问题而进行阅读,有些细节不是彻底的掌握,只是知道文章的大致内容,却不能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

2.提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要想提高英语阅读的效率,首先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将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不能让教师的观点一直掌控到整个课堂,一定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扩宽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内容,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

2.1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扩充课外阅读

学生在学完课上的知识后,可以积极利用报纸、图书馆、互联网、广播、电视等资源和渠道,查找资料进行阅读,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查找。例如,有的学生想补充文学方面的知识,有的学生想补充历史方面的知识,而有的则想补充文化方面的知识。通过扩充阅读,学生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牢记于心。只有在有足够的知识量之后,才可能运用到实际中去,所以学生一定要将自己变得充实起来,巩固自己的语言知识。进行大量阅读的同时,学生还会对相应的题型进行详细的了解。

2.2在课堂上多增加一些音频、视频让学生的求知欲更加强烈

例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Unit4HavingFun》其中的topic3whatanimalsdoyoulikebest?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出不同动物的画面,将不同动物的特点展现出来,让学生对不同的动物更加清楚,使学生脑海中呈现出这些画面,然后对他们进行提问:(1)whichkindofanimalsdoyoulikebest?(2)whydoyoulikeitbest?通过这个视频学生会很快产生各自的观点,并进行讨论,课堂的气氛得到了提高,也激起了学生的强烈的阅读兴趣。

2.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上课之前教师应该准备好课件,在课上分析学生的阅读情况和水平,对文章提出由易到难的问题,使学生对文章更加的了解。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进入阅读的世界,而不是迫使学生进行阅读。引导学生进入问题,如果在阅读后学生有什么疑问,可以向教师提问,教师再对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师生之间构成平等合作、互动的关系,这样不仅增进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提升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使学生更加喜欢课堂的氛围。例如在九年级下册《Unit5KnowingaboutChina》的topic1HowmuchdoyouknowaboutChina?Sectiona中,首先教师可以先将中国的地图给学生看看,提前准备一些中国名胜的照片等,让学生有更多的了解,同时也能很好的引出文章的内容。然后利用插图让学生预测一下文章的内容,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想象,带着问题进行课文的阅读。最后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个关于自己喜欢的城市或是某个地方的风景的写作,这样既可以检验学生的阅读成果,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将平时学到的也能运用到实际当中,找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及时解决,针对弱项找到所需要的课外阅读内容,进而达到提高阅读效率的目的。学生要针对自己的时间,可以先阅读文章每段的首句,对文章的大致内容有所了解,之后找出文章的重点语句进行分析和解读,整理出文章的结构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才能对文章真正的理解。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英语阅读教学中每一个环节都尤为重要,因为它是和教学水平和质量紧密相关、密不可分的。因此,想要提升初中英语教学质量,首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要解决教师教授过程中的观念和思想问题,使他们充分开拓学生的思维和激发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形成高效的英语阅读能力,也要适当的提高学生平时的口语阅读能力,从各方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素质。其次,要提高学生课外阅读量,以此来增加他们的词汇量。还有学生应该掌握好自己的阅读技巧,更加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先略读,在找出重点语句,推断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中心等,除此之外,学生也要自觉的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每天保证足够的阅读时间,提高自己的阅读效率,这样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才会更加有帮助。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阅读教学的反思篇6

“教书育人”被视为教育的一般原理,对阅读教学来说可以表述为“教文育人”(于漪),即通过对语文材料(主要指文章)的读解,培养学生的“思想感情”,包括培养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信念以及伦理道德观等内容。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内容属于文化的规范特征部分。①思想教育正是社会通过对“思想”和“教育”自觉或不自觉地双重控制,将特定的“思想感情”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感情”,将个体言行和思想纳入社会规范之中并借以整合社会、控制个体社会化的行为。

目前,作为文化规范特征的思想教育仍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语文教学。在阅读教学中,思想教育已成为语文课堂最常见的景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阅读的过程就是明确和归纳文章思想内容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和接受既定思想内容及其表达方式的过程。换句话说,在中国文化环境中,阅读教学并非单纯的以培养学生言语表达能力为目的,阅读教学在思想教育的要求下自觉不自觉地做了形变或者异化。下面我从三方面来分析这一点。

(一)“育人”阅读教学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语文教学理论界对语文教学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反思,其中以言语教学为标志的语文教学理论思潮对于思想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性质的研究,使得人们不再仅仅出于功利的要求、善良的愿望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人们对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问题进行了更为理性的研究。换句话说,在某种程度上,“思想教育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而仅仅是语文教学的附带功能”这一观点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界的共识。在阅读教学中“育人”并且把思想教育作为阅读教学目的或者最重要的任务,这种看法也许正受到语文教学理论界对它最后的清算。②但是,多少年来,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我们或多或少地就是这样一直搞下来的,而且也将随着文化发展的惯性继续地进行下去,当然或许会减淡若干单调、僵化的色彩,或许又将有新的调整和形变。

在中国文化环境中,阅读教学历来具有极其突出的“育人”特征。在中国中古形态的圣化社会,阅读教学就是经义教学,培养“传圣人之道”“代圣人立言”的官吏及维护教化人士。中国古代非常强调“文教”“诗教”,强调通过阅读教学进行人格培育和道德修炼。③中国进入现代社会阶段后,虽然语文教学在分科教育影响下从经学的附庸中独立设科,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阅读教学从来就没有把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当作阅读教学的目的,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非常强调在阅读中“育人”。在阅读中“育人”,一直是中国文化对于民族、国家、社会生存和发展总体设计的一部分,具体来说,是对人才“质量”尤其是人才的思想品德的社会性设计。

进一步地说,中国文化对于“育人”要求非常单一,即要求人们的“思想”是同质的、全体一律的。具体到阅读教学中,在中国中古形态的圣化社会,这种经义教学培养出来的“传道立言”、维护教化的士人相貌、脾性虽各各分殊,思想却惊人的雷同。应当说,这是圣化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所决定的。在阅读教学中,“我”不过是已有之“道”的传导之“器”,“我”既要按圣人之想来想,也要完全按圣人立论过程来立论,“我”的思想不过是“圣人”的复制品。进人现代社会,从现代语文教学中所体现的思想教育情况来看,社会对人才的设计规格也很单一。从目前情况看来,这种设计更多考虑的是国家、民族、集体,而较少考虑到个体。④有概括性、代表性的说法就是“又红又专”,其中“红”即所谓思想教育内容。历史虽不断变化,“红”的内涵也或损或益,但总体上变化不大。在阅读教学中,社会控制仍以将文化分子培养为同一规格的人而努力。在实际教学中,个性从来就没有成为考虑的中心要素。

或者说,在阅读教学培养单一规格、单一“思想”的人才仍是目前中国文化“思想教育”的主流。这种单一规格的“思想”设计,乃是围绕“如何使中华民族兴旺发达”这一压倒性主题而展开的。中国文化自19世纪受西方工业文明的进逼后,就特别强调“救国救民”“富国强兵”的道理,中国文化中政治动员也得以空前强调,一切都要与此目的有关。在此文化背景下,语文教学自然不例外,因为民族的思想价值观念凝集在民族语言之中。大家热心这些道理,政治宣传,“开启民智”,把语文教学中心目的挤至边缘,语文教学与政治动员紧密相关,以至于变成某种程度或全面的“政治课”。这是阅读教学在思想教育影响下新的形变和异化。

与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一致,阅读教学中思想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以民族、国家利益为至上,以至于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个人的存在价值和需要,其极端的情况就是个人无条件地服从国家需要,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以成就国家民族利益,就像一直选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的《纪念白求恩》一文所宣扬的“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做一个“高尚”“纯粹”“有道德”的人。这种“思想”内涵本身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往往也因其理想色彩的高远而不易落到实处,在文化世俗化变迁的环境中那就更不易落到实处,而要强行将这种“思想”灌输到文化分子的头脑和心灵中去,往往适得其反。

如果阅读教学中思想教育果真能完美地进行并取得预期的效果,那么经过这种思想教育塑造的人可能是什么样子呢──他有些法定或者公认的“思想”,当然并不复杂,例如他认为生活中真善美始终占主流,假恶丑终会被战胜;他的“思想”主要是用作道德判断或者政治立场的识别而存在的,譬如他经常会说,“你的思想是不是有点灰暗不健康”,或者“你站在跟人民对立的立场上看问题了”。他也可能作一些思考,但其思维模式无疑是固定的,推理程式化,有教条化倾向,任何人事,他也许会用阅读教学中千万次用过的句式:“通过……表达了……反映了……赞扬了……批判了……”来进行概括总结。他如果能写文章,开口提笔往往就是“我们”如何如何,看不见个人独立思考的影子,他成了一个硕大无朋的“大我”在代社会立言。他惯于接受既定的“真理”,崇拜权威。他是最听话的,不幸也是最盲目的。他对自己缺乏自觉自主意识。他好做是与非的评判,但他却从不怀疑自己判断的依据,也从不怀疑自己。这样的人似

乎并不能承担民族生存和发展重任,就连社会文化变迁所引进的生活激变他也不能适应──这种激变所需要的智慧、勇气和负责精神,在这样的“思想教育”中似乎很难培养出来。以国家名义对中国文化分子生存和发展所做出的总体设计,把每一个人都纳入同一的生活模式和思想模式中,这是一种政治浪漫主义的表现,也是一种极端简单化的处理。通过阅读教学来“育人”,其实质就是将社会文化规范特征涵化为个体身心和言行中的过程;在这种同一规格“思想”的总体设计中,语文教学与之相适应,也在为把每一个人都纳入同一的思想观念模式中去而努力。这就常常使阅读中出现漠视阅读主体的现象,所谓“读中无我”,使阅读教学更多地成为社会规范特征传授的过程,而非语文能力培养的过程。这从阅读教学内容、读解方式上可以得到更为深切的认知。

(二)“好”的阅读内容

一般说来,对阅读材料(主要指课文)有两个前提要求:首先是思想内容好,其次是语言文字好,即所谓“文质兼美”。翻开任何一本语文教材研究的著作都可以看到这样的论述。其中“思想内容好”就是为阅读教学中思想教育的要求而规定的,有时候将这“好”又具体表述为“积极健康的”“正确的”“进步的”“符合历史发展或时展潮流的”等等,它的对立面就是“消极不健康的”“落后的腐朽的”“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或者时代潮流的”。前者以肯定的形态进入语文教学领域,后者以否定的形态进人语文教学领域,构成“思想内容好”的一体两面。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将这“好的思想”内容给找出来,所谓归纳、总结出文章中心思想。进一步地说,明确和归纳中心思想也非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将这所谓的中心思想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想,成为自己看问题的方法和观点,成为自己为人处事的信念和道德准则。所谓学文即学道,披文入道,因文悟道,这“道”成为学习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种被称为“好”的思想内容是根据社会官方意识形态的标准而做出的判断。因此,好的“思想”是经过选择的思想,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每一文化、每一社会要将其崇尚的“思想”(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观等)传递给年轻的文化分子,都要对教材的“思想”进行严格的选择。所谓让年轻文化分子面对人类精神资源中优秀的部分(包括文章),就是选择后的“优秀”。目前,语文教学所用的教材亦如此,它通过选文、编排、注释、删改等对“思想”加以筛选、甄别、改造、控制,相对来说,“思想”呈现高度的同质性。例如:假如“大公无私”是一重要的思想的话,课文就要通过各色各样的文体和其他方式反反复复地申述着这一思想。

好的“思想”也是经过加工的思想。自19世纪中叶以来,汉语言中己渗透着从西方文化所吸收的“思想”(如“民主”“自由”“平等”“个性”等价值观念),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如“权威”“不自由”“等级”“全体性”)相冲突,往往构成“思想”的两极或者多极。这些“思想”在进入教材的过程中,往往要经过加工处理,使其呈现高度一致的一元的面貌。这种加工是通过对阅读材料的删削,或者在阅读中对“思想”添加价值预设来实现的。例如,曹禺的戏剧《雷雨》进入教材就突出了阶级斗争的主题,⑤鲁迅的《孔乙己》被解读为反映科举制度的罪恶。

好的“思想”也是不容置疑的思想。一般来说,被选入教材的文章因其特殊的地位,其思想内容本身是不容置疑的。在实际阅读教学过程中,就是将这文章的思想完整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教育”。它所传达的政治信念、道德信念是被先定为“积极健康的”“正确的”等等,它所要求于学生的,也是受到所谓的“正面教育”。

如果说,这些“好的思想”在相对封闭的文化环境中尚能被大家所接受,那么,在改革开放的文化环境中,这些一元的、高度意识形态化的、不容置疑的“思想”及其信条似乎与学生生活相距甚远而显得格格不入。语文教学有思想教育的功能,但并非这种功能一定会起作用,换句话说,语文教学这种思想教育功能的实现有赖社会文化环境。在价值一元的文化中,当思想教育内容与整个社会文化价值取向相协调时,当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社会文化分子只能反复接受同质的思想刺激时,这种思想教育的功能会实现;当思想内容与整个社会文化价值取向相违离时,这种思想的功能就不会实现,于是思想教育就徒有其表现形式,大家慑于道德、政治威权而不表示自己的反感,或出现口是心非的局面(伪圣化和虚假表达)。⑥这个时候,道德成了“舌上辞令”,写作文表白自己要“见义勇为”“助人为乐”,义正辞严,很有激情,是道德家的派头,但在生活中却是另一副嘴脸:“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虽然好但是“爱莫能助”,只能悄悄走开。⑦

以“好的思想”来要求阅读内容,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供了内涵。也就是说解决了思想教育“学什么”的问题。事实上,“阅读教学”与“思想教育”是两个领域的活动,以思想教育内容来决定或者取代阅读材料的内容,从理论上来说是思想教育与阅读教学的错位。也许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既不能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更不能完成阅读教学的任务。

(三)分解的阅读方式

如果说古人以笼统的整体为主的学习方式进行阅读活动,那么自现代语文教学诞生以来,分解方式即成为了阅读的主要方式。目前社会对这种分析讲解的阅读方式展开了批评,认为这违背了语言学习规律。但是如果不能从理论上说清楚为什么分解方式会成为几十年来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那么也就不能对这种阅读方式有明晰的认识。现在,我试着从文化角度来分析。

前面说过,社会既然赋予阅读教学以思想教育任务,又为阅读教学选择了“好的思想”,那么要想把这“好的思想”涵化到年轻的文化分子身上,似乎就只有采用分析讲解的方式。何以如此?

根据现代接受美学理论,人对于文本可以有多种读解。尤其文学作品具有读解的多义性,甚至一定程度上的随意性和模糊性。那么,这样的阅读就不能必然得到被规定要达到的“好的思想”,例如读《项链》,要想得出“批判小资产阶级虚荣心”的结论就不是一件自然的事情。如果读解出“慨叹人生命运无常”的结论,虽有作品本身做证明,也因其“消极”色彩而不被允许。而且如此读解下去,对既定的“好的思想”吸纳岂不是一种漠视、一种威胁?更容易引起历来被视为“单纯的”年轻文化分子思想的“混乱”,因此是要禁止的。要想把一元的既定的“好的思想”传输给学生并成为其个人思想一部分,只有通过分析讲解建立一整套的阐述系统,使读者思维的每一步都跟着这一套阐述走,不能容许个体的丁点儿的批判性思考存在,换句话说,就是“只能这么想”。分析讲解过程就是具体解决“怎么想”问题的过程,也是符合思想教育需要的过程。

为了略微明白这一套阐述技术和分解式阅读教学的情形,我引一段一位语文特级教师教学《刑场上的婚礼》课堂教学实录,教者为了说明周文雍、陈铁军二烈士的崇高革命精神,把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贯穿在教学全过程之中,提出下列一系列的问题:

刑场上怎样举行婚礼?婚礼又怎能在刑场上进行?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年月?什么地点?具有怎样的意义?为什么说是亘古未有的壮举?又为什么说这壮举像一柄锋利的匕首,直刺不共戴天的死敌?⑧

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是明确的、惟一的,而且是全国统一的,就在每位教师都拥有的“语文教学参考书”上。这些问题其实就是引导学生走向答案的线索,所谓提问的方式已经蕴涵了结论。现在语文教学采用这种“分解式”教学方式,在我看来,是在思想教育要求下阅读教学所能采取的方式了。它所要解决的思想教育问题是“怎么想”,在这一套分析讲解技术体系中,年轻的文化分子被引导着按固定的程式、既定的轨道思考并且一步一步地走向早就确定无疑的结论。若干人热衷的“图形板书”就是这一套分解技术的极致,是分析技术的趋向美学化的表现形态,所以也是适应思想教育的要求而采用的阅读教学辅助手段。传统以整体背诵方式接受儒家义理的做法,应当说不是达到这一目的的较好的办法,一方面因为现代白话文不适宜长篇背诵,另外一方面也与现代教育科学的旨趣不合,所以被判别为“死记硬背”而被忽视。

以分解分析为特征的中小学阅读教学基本上是训练模式化思维的过程,所以

大家对表达这一套模式化思维的话语非常熟悉、熟练,几达自动化反应的程度。例如让受过这一种教育的人谈谈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必定是“通过对庐山瀑布壮丽景物的描写,表达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之类,没有一丁点文学的感受、体验在其中。我本人也是如此学过来的,而且也是如此教过来的,所以想获得一点对于文学审美的真感觉,每每首先要摆脱这一套话语的钳制。这种阅读教学培养出来的年轻的文化分子,也不很懂得文学审美,而往往思维简单、机械,思路狭隘,没有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理解事物的习惯,对于世界、人生的态度缺乏情趣、主动精神。这是民族文化衰微的征兆和标志。

在思想教育影响下的阅读教学形态,违背了语文教学规律,不能完成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任务,也与中国文化变迁不相适应。一方面,要把思想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附带功能;另外一方面,在文化变迁背景下,要实现这种附带的功能,语文教学中应容纳与现实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将异质的、多元的思想材料引入课堂。

【注释】

①殷海光著《中国文化的展望》,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第1版,第63页

②参见李海林先生的《言语教学论》,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③参见周宪《文学教育:“道”抑或“技”》,见周宪著《崎岖的思路──文化批判论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70页。

③参见1956年《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初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1963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纵横谈》,见中国高教学会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会组编

④《九年义务教育新修订语文教学大纲辅导讲座》,语文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第91页,第97页,第104页。

⑤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谈选编中学语文课文中的几个问题》,见王丽编《中学语文教育忧思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157页。

⑥参见韩军《反对伪圣化》,《中国青年报》“冰点”专栏,1999年6月7日。

⑦参见1997年全国统一高考作文试题。见韦志成著《作文教学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第340页。

阅读教学的反思篇7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为“适应”新课程改革,很多教师代替了学生成为唯一的阅读主体或以一种表面的形式替代学生的实际阅读体验。他们将心思更多地放在课堂的形式上。如“小组讨论”,让本来无限接近传统的学习方式贴上“探究式学习”的标签,让每节阅读课表面上都轰轰烈烈,由此引来更多的关注和好评。也有一些老师喜欢用“问题”来淹没课堂,进行所谓的“开放性课堂”,希望用标新立异的课堂形式取代学生真实能力的提高,引来一片“以生为本”的喝彩声。这样的做法在我看来真有些“一叶障目”之嫌啊!殊不知,教师设置的和学生回答的问题主要围绕“是什么”,而摒弃了更重要的“为什么”和“怎么样”。不过,像“是什么”这类问题是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讲授掌握的,“为什么”和“怎么样”才是学生应该探究的问题,才是阅读体验的全过程,更应该成为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当然像这样的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究式学习”“以人为本”等诸多课改新理念好像得到了综合体现,当然也只是体现罢了,至于阅读体验的积累、个体情感的参与和实际阅读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在我看来收效寥寥。而且,这恰巧就体现出阅读教学过程完全被异化了,甚至连新课程理念也被无情地曲解了!

短暂热闹的课堂过后,试问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多少?在学生看来,阅读活动俨然就是老师的事情,只不过是应试的一部分,只要注意老师讲的阅读答题策略和技巧,阅读也还是可以应付自如的。当然,老师也就会在复习的时候归纳一些策略和技巧,不厌其烦地向学生重复着自己“苦心钻研的成就”,如树立“文本意识”“整体阅读意识”“规范答题意识”;牢记“观点在作者,答案在文中”;“快速、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主旨,明确正确的答题方向”和“大体把握命题的角度,有的放矢地答题”等。我可以肯定地说这些老师非常善于归纳,对阅读教学也很有研究,也非常尽职尽责。但是,当我们把这些归纳得尽善尽美的“内功心法”,以填鸭的方式灌输给学生、堆砌在学生面前时,我们是否考虑到学生的感受?是否就承认试卷的解答就是学生阅读能力的“晴雨表”?如果学生能完全接受并有幸在考场上把老师的“独门绝技”“内功心法”运用自如而获得满意的分数,那么,他们算是“幸运”的一部分人,尽管能力没得到真正的提高,但他们至少提高了分数;如果学生不能灵活地运用好这些“法宝”,那么就有些可悲了吧,什么都没有获得,老师的“独门绝技”“内功心法”失灵了。我想这样一来可悲的不仅仅是学生,对于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也毫无保留地被推到愧疚和忏悔的边缘,引来一片质疑和不满,边缘学科的地位也就更加边缘,甚至连“夹缝中生存”的“夹缝”权利也将被剥夺!

不过,在反思阅读教学之余,我们能不能真正地站在学生终身学习的角度上考虑一下:是否阅读教学真的就注定是这么苍白无力的呢?是否可以让学生收获一些能让他们受用一辈子的实实在在的阅读的心得和体验,而不仅仅是一些生硬单调的阅读技巧和策略呢?我想考虑到这些后,阅读教学也到了该回归它本来面目的时候了。阅读的本质是不分新课程改革还是旧有的传统课堂形式的。只要在课堂内能有效地把握住阅读的本质,扎实地提高阅读能力,不懈地致力于学生阅读经验的积累和个体情感的体验,在我看来,不管形式如何都是成功的课堂,至少它达到了阅读教学的目标。毕竟,阅读不等同于阅读技巧,阅读教学不等同于阅读技巧策略的传授。

那么真正的阅读教学是什么呢?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与传统的阅读教学有什么区别呢?其实,阅读教学的本质就在于通过阅读主体(学生)的个体阅读体验水平的提高,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其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培养其独特的阅读审美情趣。这样的阅读教学本质才是阅读教学该定位的终极目标和价值追求,那些所谓的“喝彩和好评”应该留给学生来评价。

阅读教学的反思篇8

阅读课(Reading)教学的重要性

新课程英语阅读课的设计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运用英语的能力,而且让学生领略丰富多彩的异域文化,加深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与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世界意识,使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并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虽然新课程教材内容变化大,但阅读课教学始终是英语教学的重点和主旋律。能否设计出合适的教学方法,决定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用教材去教”,其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提倡“任务型”教学和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因此,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新课程教学的首要任务。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曾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它体现了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教师应善于从平时的教学经验中进行反思,吸取教益。教学反思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有益思维和再学习的活动方式,通过不断的反思,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促进教师钻研教材内容,创设更新的教学方式,构建师生互动的新模式,它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是教师发展的基础。

二、本节阅读课的教学设计

高二英语必修5Unit1教案

teachingplanforBook5

Unit5FirstaidforBurns

Reading

teachingGoals:

1.enabletheSstogetsomefirstaidknowledge.

2.enabletheSstolearnhowtousewhatthey’velearnttodofirstaidtreatmentforburnscorrectly.

3.LettheSslearnthereadingskillofgettingthemainideaofeachparagraph/part&eachpassage.

Keyteachingpoints:

HowtoimprovetheSs’readingability.

Difficultpoints

1.Howtograspthemainideaofeachparagraph/part&eachpassage.

2.HowtohelptheSsusewhatthey’velearnttodofirstaidtreatmentforburnscorrectly.

teachingmethods:

1.Skimming&scanningmethodstomaketheSsgetagoodunderstandingofthetext.

2.DiscussionmethodstomaketheSsunderstandwhatthey’velearnedinclass.

3.pairworkofgrouptogeteverystudenttotakepartintheteaching-and-learningactivities.

4.Competitionandrole-playmethodtoarousetheSs’interest.

teachingaids:

themulti-media(seeashortmovieabouthowtotreatburnfromppt.)

teachingprocedures:

Step1.Lead-in

Lead-inbytellingtheSsastory,meanwhile,teachthemsomenewwords:bandage,first-aid-kit,ambulanceandthenaskthemtothinkofwordsaboutaccidentsandfirstaid.

Step2.pre-reading

ShowtheSsthepictureofpre-readingonp33andaskthemthefollowingquestions:

whathashappened?

whatsortofinjuriesthechildwillhave?

whatkindoffirstaidwouldyouperform?

Step3.Fastreading

LettheSsreadthepassagefastandthenfindouttheanswerstothequestions.

1.whatwillthepassagebeabout?

2.whatdotheytellyouaboutthepassage?

3.inwhichorderarethesetopicscoveredinthetext?numberthemfrom1to5.

____thethreetypesofburns

____whattodoifsomeonegetsburned

____thepurposeofskin

____thesymptomsofburns

____howwegetburns

Step4.Detailedreading

1)tellifthefollowingstatementsaretrueorfalse.

1.ourskinhasthreelayers.

2.wewillnevergetburnedbythesun.

3.Burnsarepidedintothreedegreesaccordingtothedegreeofpain.

4.thirddegreeburnsarethemostseriousandpainful.

5.putcoolwateronanyburnstocoolthem.

6.Don’trubtheburns

7.it’sbetterthatyouputsomebutteroroilonburns.

2)answerthequestions.

1.whyshouldyouputcoldwateronaburn?

2.whydoesn’tathirddegreeburnhurt?

转贴于

3.whydoyouthinkclothesandjewellerynearburnsshouldberemoved?

4.ifsomeonehasathirddegreeburn,whymightyouseetissue?

3)Readthetextagainandthenfindouthowmanypartsthereareandthemainideaofeachpart.

part1.thepurpose/functionofskin

part2.Causesofburnshotliquids,steam,fire,radiation,thesun,electricity,chemicals.

part3.typesofburns:Firstdegreeburns,Seconddegreeburns,thirddegreeburns.

part4.Characteristicsofburns

part5.Firstaidtreatment

3)FinishoffComprehendingex2&3.

Step5.wordscompetition

HaveacompetitiontochecktheSs’wordsspelling.

Step6.makingafirst-aidkit

anactivitytolettheSsknowwhatareincludedinafirst-aid-kit

awell-stocked(存备得好的)first-aidkit,keptineasyreach,isnecessaryineveryhome.itshouldinclude:bandage,alcohol,flashlight,thermometer,soap,sharpscissors,plasticgloves(atleast2pairs),yourlistofemergencyphonenumbersetc.

Step7.Roleplay

workinpairstoactouthowtoplaceanemergencycallforhelp.

Step8.Summary

thispassagedoesn’tcontainenoughinformationforyoutodofirstaidforothers.pleaselearnmoreafterclass.Doremember:Lifeisprecious,weshouldcareaboutothersandhelppeopleinanemergencyandtryourbesttogivethemeffectivefirstaidiftheyareindanger.

Step9.Homework

Searchasmuchinformationasyoucanaboutfirstaid

三、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把有关词进行归类,既扩大了学生的词汇量,又活跃了学生思维。

2.通过问题回答、填写表格的方式,使学生透彻理解并掌握课文大意。

3.利用计算机网络、图片,让学生直观了解课文内容。

4.教师讲解知识点透彻,使用语言准确,进一步体现教师备课的细致。更重要的是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6.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能力,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寓德育于教学中,增进对所学语言国家的进一步了解。

不足之处:

阅读教学的反思篇9

高中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便是英语文学名著的教学,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能力不仅可以在高考中得以体现,同时也是个人综合素质的很好彰显。然而很大一部分的高中生对文学名著阅读的重视程度并不够,同时由于阅读材料的来源也相对较为狭隘,使得学生自主阅读文学名著的积极性变得每况日下,与此同时,很多文学名著的教学仍处于无序混乱的状态。因此,本文旨在推广文学名著的教学,分析文学名著阅读的现状,提出文学名著教学效用的方法及策略,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1.高中生英语名著阅读的重要性

人们获得信息,汲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便是通过阅读这一手段。拥有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仅能培养语感,体会语境,更能有助于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对于高中生而言,培养阅读习惯、掌握阅读技巧、增加阅读实践,是实现阅读能力飞跃的有效方法。新课标中强调了英语教学的人文性,以及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要把英语课程学习提高到拓展视野、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人文素养的高度。鉴于此,名著类阅读在英语阅读中所体现的地位就毋庸置疑了。董亚芬在"我国英语教学应始终以读写为本"一文中引用了诸多专家之言,强调了英语教学应该坚持重视阅读的原则。她认为"广泛阅读及多读原著是学好外语不可缺少的条件"。从教师角度而言,在高中的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所占用的时间是最多的,然而,与词汇教学和语法教学不同的是,阅读教学往往收效甚微,而名著教学更是如此。因此使得教师和学生一样,对阅读教学越来越缺乏兴趣和信心。

2.高中生文学名著阅读的现状及产生原因

高考升学率这种无形的压力使得学生们越来越热衷于做习题,而普遍忽视了阅读本身的重要性。尤其是对英语课本以外的阅读,,即使学生抽出时间去读,往往更关注现代流行文学,而对经典的英语小说则很少涉及。除了学生对名著类小说本身缺乏兴趣之外,他们普遍觉得长时间的阅读未必能换来成绩的提高,没有办法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与此同时,部分教师也未把英语小说阅读放在教学的重点,同样也认为时间和精力的投资与收获不成正比。

究竟是何原因使得英文的名著阅读走进了这样的困境?根据笔者对自己所任教的班级进行的问卷调查,可将原因大致归于以下几个:

2.1高中生的年龄特征及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对报刊、杂志、流行文学等更为青睐。在我的问卷调查中,超过半数的学生对阅读趣味性的课外读物最为感兴趣,与之相较,爱好经典文学作品的人数则不足5%。在课外读物的选择上,她们一般以"有趣"作为主要的衡量标准,导致所选材料品味与文化素养并不高。而轻松愉快的读物恰好符合了他们热衷时尚,追求个性的年轻特点。

2.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获悉信息的途径日益增多,而网络以其传播速度快、信息量丰富、展现方式浅显易懂而吸引了广大学生的注意力,也正是因为信息技术如此快节奏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改变传统的阅读习惯,互联网渐渐的成为了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这直接影响了他们对纸质文学书籍的阅读兴趣,从而降低了他们购书与读书的欲望。与纸质书阅读相比,网络阅读更加受到学生的欢迎,信息化载体对于传统阅读具有颠覆性的影响。

2.3学生词汇量的匮乏直接影响了名著阅读的效果。英语名著中会出现一些较为生僻的单词和结构较复杂的长句。学生的词汇量相对贫乏,而且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等阅读策略的掌握还不够好,这无疑就增加了学生阅读理解的困难。但是,常规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词汇量要求始终限制在高考词汇手册的范围内。在高考的指挥棒下,部分教师误以为似乎只有精读,只有把词汇和语法讲透、练够,才能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

3.高中生文学名著阅读的教学策略

3.1让学生为阅读做好充足准备。在学生的阅读发展过程中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他们的语言知识储备水平,学生们应该在阅读英语文学名著前积极储备词汇知识、语法知识和文化知识,从而使这些知识在以后的阅读过程中起到一个良性循环的作用。而在词汇、语法、文化三种知识中,词汇对阅读的影响往往是最大的。因此,让学生在日常的英语学习中,主动积累词汇,为阅读进行"物质"储备。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帮助学生去克服困难、优化方法、科学安排时间、并进行有效的指导与监督,从而使学生更有效的做好阅读前的准备。

3.2从缩略版等简易的名著开始入手,逐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美国教学法专家克拉申(StephenKrashen)指出:"学生吸收外语有一个前提,即语言材料只能稍稍高于他们的语言理解水平。如果难度太大,就会劳而无功。"作为教师,可以为学生们提供一些精简的,并且词汇、句式与教学任务相符合的文学作品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解决篇章理解,重难点句型等问题,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以精读的方式,确保学生将名著的最精华、最关键的部分理解好,近而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逐步掌握理解这些段落的技巧及方法。对于篇幅较长的文章,教师也可以适当改编,使之更适合学生水平,但是改编后的文章要尽可能地保持语言的地道与原汁原味。

3.3让学生欣赏英文原声电影,在兴趣的带动下,完成名著阅读。当纸质的书本已经无法满足当今高中生的要求的情况下,原声电影的观看无疑会让学生增加兴趣。电影与文学本身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同时,大量的外国文学名著也被改编成了电影。这无疑促进了文学的发展以及学生对文学名著的兴趣。电影中各种场景展现直观,可以使学生更直接的了解人物性格,内心活动,写作背景,以及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甚至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名著的印象,更能让名著的文化内涵得以体现。

3.4让学生进行名著课本剧表演,在口语表达的同时,对作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首先可以让学生做到流利朗读故事片段近而进行分角色朗读,再接下来渐渐过渡到复述能力的训练。当学生具备良好的复述能力时,便可以让学生进行课本剧排练,在改编台词,背诵台词,直至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对名著的理解,口语的表达都会得到最大程度的锻炼。

通过以上这些有力度的措施,让学生在欣赏名著魅力的同时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并且,在学期结束时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反馈教学成果,并及时对不合适的教学方式加以改正。

阅读教学的反思篇10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的课堂正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出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但静下心来细细审视我们的课堂,在热闹的背后,似乎还有许多缺少深度,缺少厚度的地方,我们姑且把这样的课堂称为“浮光掠影”的课堂。下面笔者就自己所听的几节课中的这种现象谈几点体会。

现象之一:情感体验好似“隔靴搔痒”

一位教师执教古诗《示儿》时,指导学生读“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这句。

师:同学们,你们能体会诗人陆游当时的心情吗?

学生齐答:悲!

师又问:那诗人在悲什么呢?

生1:悲百姓。

师:那你来读读这句诗,读出这种感觉。(学生朗读诗句)

师:谁再来谈谈你的体会?

生2:悲朝廷的腐败。

师:你也来读出你的体会!(学生朗读)

从学生的朗读中,我们根本感觉不到“悲”为何物,可教师已经又匆匆地进入了下一个学习环节。

反思:入文入境,才能激起真情。

我们要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然而学生的情感是随着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而逐步产生发展的,当学生能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悲作者所悲,即入文入境了,与作者产生了情感的共鸣,才能使阅读能力达到较好的效果。

在以上课例中,诗句中所表现的“悲”是诗人在生命即将终结之时,面对家园凋零、生灵涂炭、朝廷无能,而自己回天无力的“悲”!这一个“悲”字包含了诗人多少的“悲怜”、“悲恨”、“悲痛”!假如只是这样由学生简单体会,略作朗读就草草收场,似乎还没有使学生达到情感的震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学生能够体会到诗人所悲是“悲百姓”和“悲朝廷腐败”两个方面进行深化和拓展。教师可以先根据学生的知识积累想象百姓在战乱中的痛苦生活,可以补充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由此让学生产生对百姓的“悲怜”。接下来可以话锋一转,问问学生当时南宋朝廷的统治者们又在干些什么呢?再出示同时代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引导学生体会南宋统治者们偏安一隅,醉生梦死,却不顾江山失陷,百姓遭受蹂躏的行迹。从而丰厚学生的“悲怜”、“悲恨”、“悲痛”之情。相信此时学生已入情入境,再去读诗句,定会真正有感而读。

现象之二:价值解读宛在“蜻蜓点水”

在寓言《揠苗助长》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文本前“走了一圈”,就开始体会寓意。

师:同学们,学习了这则寓言,你想对课文中的农夫说些什么?

生1:你啊,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生2:农夫,禾苗没有水,会枯,就像人不吃饭会饿死。

生3:农夫,你应该给禾苗锄草、施肥、浇水,这样它就不会死了!

生4:农夫,你笨死了,去买点后悔药吃吧!

面对这些讨论,教师面露笑容,一一肯定。

反思:多元见解,仍需有价值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