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公共空间设计要素十篇公共空间设计要素十篇

公共空间设计要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3:22

公共空间设计要素篇1

abstract:withtherapid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combinationdesignofpublicbuildingspaceshowslargerdevelopmentspace.thediversityofcombinationdesignprovidesmostfavorableresourceservicetothesocialdemand.inordertoshowtheimportanceofthebuildingspacecombinationdesign,therequirementsforthecombinationdesignofpublicbuildingspacehasbecomemoreandmorestrict.thispaperdescribesthe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incomponentsandcombinationdesignofpublicspace,whichmainlyaimsatthedifferentneedsofbuildingpublicspaceinthereceptionroom,meetingroom,restaurantandentertainmentspacedesignrequirements,characteristics,structuretocarryonthediscussion.

关键词:公共建筑空间;组合设计;技术运用

Keywords:publicbuildingspace;combinationdesign;technology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U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6-0130-02

0引言

公共空间在建筑设计与使用过程中,要形成独有的建筑文化风格,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以此来构建多角度多方面的空间组合建筑的整体性。

1简述公共建筑空间组合设计的构成要素及基本功能

1.1公共空间的设计概念

在进行施工建筑时,在全面考虑综合因素的基础上,要严格控制公共建筑空间的组合设计,就要根据自身建筑需要的客观情况做好定位,例如具备品位、舒适、时尚,含有许多资讯等元素。譬如在酒店建筑公共空间的设置上,就是要提供旅客休闲娱乐的空间场所,以及餐饮消遣等一些公共活动的地方,公共空间的设计主要从商务酒店的进口、出口、休息空间、茶座、会议厅、接待厅、娱乐空间、健身设备及空间等多方面来考虑,把握这样基本的要素,这也是构建公共空间设计的基础。

1.2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

在公共建筑空间要素构成中,为了能够充分展示出公共空间的组合设计魅力就需要根据建筑实际需求进行。而公共建筑中的建筑要素主要包括采暖通风、空气调节以及电器照明等[2]。除此之外,还要基本具备有接待空间、娱乐休闲空间、会议空间等要素构成,主要包括一些具体的空间设计点,譬如入口空间、走廊空间等一些基本的空间组成,具体的位置运用上就是包括卫生间、安全通道等多方面的空间组成要素。

2概述公共建筑空间组合设计的基本原则

2.1自然和谐的空间美感

度假酒店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上,主要是为了突出舒适、美感等和谐的自然空间应用。而从美感出发就需要重视对材料的选用,是否能够在大方得体的基础上对人体无害等因素出发。

2.2以人为本的总体把握

在进行公共空间设计时,主要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为客户创造一个安心入住的环境。就需要在以健康、安全和舒适的前提下,适当融入个性化的设计特点等,这样能够让人感受到公共空间的多样化、美感性和人文性等综合因素的统一。

3细述公共建筑空间组合设计的必要要素及附属要素

3.1空间设计与主题文化的品位运用

现代度假酒店公共空间主要包括酒店入口、大堂、中庭、楼梯、电梯走廊、屋顶花园等诸多要素,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上,构建一个整体的节能设计理念,形成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依据所在的环境包括构图、尺寸、色彩、照明、形式等,譬如在照明等的应用上,在要装修的地面、墙面、柱子以及天花板,在选择适当造型的同时,考虑节能设计,尤其是在照明的运用上,可以融入艺术的特色,做到明暗相间、强弱有别,紧密有致,层次鲜明,让每一个灯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充分使用一些节能性强、美感感受强、欣赏力度强的照明设施,让设计从大堂一直延伸到客房,渗透到整体公共空间的每一个细节,凸显出独有的艺术和文化魅力。入住上海度假酒店尽享高贵与享受。独具匠心的自助餐厅汇聚了传统的典雅和现代的豪华,佳肴美食荟萃精华,为各方人士营造完美体验,可容纳130人同时就餐,是商务会谈、朋友聚会的理想之地。二层的休闲吧集咖啡、茶艺为一体,时尚典雅,浪漫温馨。三楼的会议室、接待室,是举办会议进行商务洽谈的理想场所。商务中心、商品部等服务设施,为各界商务人士提供全面快捷周到的服务。酒店大堂宽敞明快,设有商务中心、贵宾休息区。四楼设有会议室、接待室,可接待大中型会议。

3.2公共空间的构成及功能分区

公共建筑的空间依据使用性质大概可以分为:主要使用部分、次要使用部分和交通联系空间、交通枢纽空间。主要使用部分,所占面积相对较大,造型别异;次要使用部分,所占面积相对较小;交通联系空间是公共空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有联系、协调和服务的作用,在公共空间设计过程中应该以交通联系空间为根本,对主次空间进行合理有序的排列和组合,在设计过程中体现丰富多彩的交通联系空间。而交通联系公共空间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基本形式,即水平交通、垂直交通和枢纽交通。其中水平交通与各部分交通空间相互联系,并且有比较好的通风和光照;垂直交通空间,主要有楼梯、电梯、坡道形式,具体设计时应该根据消防需要和功能需要而定,应与交通枢纽接近,布置均匀。

3.3塑造公共建筑空间组合设计的局部亮点

公共建筑空间包括能够进行餐饮聚会、休闲娱乐等活动的公共空间,因此在设计上就要突出公共空间的某个布置上的一个亮点,这样才能体现企业建设独有的特色和魅力,也是彰显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在显眼的位置摆放一些具有古香古色的老家具或者古董等,就会产生文化的共鸣,这样要比全盘的改造设计更突显效果。

3.4建筑室内空间处理艺术

在建筑空间公共艺术的处理上,要注重色彩与质感的准确把握,可以采用暖色的建筑风格,体现出紧张、热烈、兴奋的氛围,适合运用在观众厅、游艺厅等,体现出一种空间靠近感;也可以采用冷色调的建筑风格,融入一种安定、幽雅、宁静的气氛,适合运用于居室、阅览室,融入一种空间远离感。此外,在度假酒店公共空间的设计上,全盘考虑整体的设计风格和建筑图纸,在确定了度假酒店的营运性质、客源、档次之后,就可以从多方面综合考虑公共空间与其他房间设计的功能布局,无论是条状性建筑,还是异形的建筑,都应该合力规划客房、餐饮厅、会议厅、休闲游乐厅等和公共区域的面积设计,正确把握好主体建筑、公共空间建筑、后台支持区域的比例,一般来说,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上,除了布置基本的服务项目外,还要合理地实现度假酒店在公共空间上的合理比例控制。

4总结

在进行公共建筑空间全面组合设计分析时,要从建筑物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在彻底了解公共空间的情况下,再进行功能参数分析。同时,还要结合外部环境的各项特点,通过采用形式与美感的追求,按照一定的设计意图和技术,创造出完整统一的公共建筑组合设计,丰富群体空间,取得多样化的公共建筑空间效果。

参考文献:

[1]蔡晓梅.商务客人酒店需求特征及其在酒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旅游科学,2005(2).

[2]赵静静,李春光.公共建筑内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12).

公共空间设计要素篇2

引言

二十一世纪是社会文化大力发展的时代,各种物质文化以及精神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并且越来越富有时代特色。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单元,地域文化代表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形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个地域文化的特色和多样性正在逐渐减弱。而我国在公共空间设计中,比之于国外,其对于地域文化应用方面的研究还不太深入,有待进一步分析和探究,因此本文针对空间设计,对地域文化在其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地域文化在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发展

1.地域文化以及空间设计的基本内涵

简单来说,地域文化指的是因一定的地理形势、环境因素,从而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与其他地域不同的风俗习惯、语言表达以及生活、生产方式等文化。综合来说,地域文化指的是人们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因长期从事劳动,从而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这种文化随着时间和经济的发展得到了积累和沉淀,并且具备了一定的个性和特色,深刻的反映着当地社会生活以及文化环境的文化特色。

公共空间设计随着时代的进步已经发展成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室内文化设计的依据和蓝图,成功的公共空间设计能够提升空间的文化品质和艺术审美。公共空间设计具有很多不同的类别,也具有很多不同的设计风格、设计原则以及设计主题,在设计情感内涵的表达上也是不同的。

2.地域文化在空间设计领域中的发展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我国在室内空间设计方面开始对于地域文化进行相关研究,并且随着与其他国家交流的不断加强,我国室内空间设计风格开始向着地域文化特色以及时代特征方面发展,其设计的手法也越来越多样,一些优秀的空间设计作品开始逐渐出现并增多。如由郑莉、吴小波主持设计的海口经济学院美术馆(海南),其在室内空间设计中运用了海南神话壁画、黎族大力神图腾浮雕、黎锦及汉字的笔画构成等,这些文化元素都体现出来一些地方文化的特征。还有岭南纪念馆的室内设计,其中多运用了岭南文化进行了建筑布局以及空间流动的构建,而该纪念馆的设计手法则追求了不同的地域文化的不同特色。另外还有君邦天山饭店(新疆),该饭店的室内空间设计追求了丝绸之路文化以及一些宗教文化,其以阿拉伯式的异域装饰设计饭店空间,典型的突出了该地域的文化特色。

地域文化在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1.因地造景表现手法的应用

因地造景的表现手法指的是因着某地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来进行公共空间各种造景要素的设计,形成具有一定地域文化特色的公共景观特色,从而起到烘托、美化公共环境的作用。造景要素主要有各种装饰材料、灯具、桌椅、构件陈设、植物绿化以及山石等人造和自然元素构成。因地造景表现手法要根据公共空间设计中的空间人景相融性、空间整体性、时空和谐性的特点来对造景元素进行设计和造型,这样能够给公共空间带来很大的文化感染力,促进其地域文化的体现。

2.情节编排表现手法的应用

在公共空间设计中对于地域文化应用的表现手法还有情节编排手法,其主要是通过利用具有某地域风俗习惯、风土民情的书法、雕塑、壁画以及瓷器等来设计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故事情节来向欣赏者传达某地域文化的特色风貌。这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故事情节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地域文化背景、地域历史背景以及地域风俗习惯。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公共空间的设计离不开情节编排表现手法,因为通过这种情节的表达,能够将公共空间的整体场景以及空间结构上的序列性表达出来,从而使得欣赏者得到美的享受,并体验到艺术的感染力。

3.对比与融合表现手法的应用

对于公共空间的设计而言,对比与融合的表现手法指的是将具有矛盾的、差异的造景要素同时放在同一个空间条件下,使其同时体现在一个完整的空间艺术中,从形成一种对比明显,同时又相互呼应的关系,这样对于公共空间的表达更具有突出的艺术氛围。首先,将具有地方历史传统特色的材料、装饰物以及空间布局等与现代化技术以及时代特征相结合,从各个审美要素如色彩要素、形状要素以及质感要素等方面形成一种视觉冲突的和谐之美,体现出公共空间的对比和统一。其次,针对现代化的材料和形式,结合我国传统的加工艺术,将公共空间的现代化内涵以本土特色文化的形式展现出来。

结束语

综上所述,满足人类的物质和精神享受是设计的主要目的,所以对于公共空间的设计就应该追求生活、文化以及艺术的统一性,体现出形式、功能和技术的协调性。作为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地域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因此我们在公共空间设计中,对于地域文化的应用应当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并对地域文化进行不断的开发和深入挖掘,从而使其能够更好的与现代公共空间设计相融合,实现我国设计方面更好更快的发展。

(作者单位:海口经济学院)

公共空间设计要素篇3

关键词:文化中心;公共空间;交流

城市文化中心是改善居民生活品质,创造舒适生活环境的关键,可以说是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文化中心是市民休闲、游憩的集会场所,是大量人群在这里获得生活信息的聚合地。在现代生活当中城市公共空间越来越发挥了其重要作用的趋势,其重要性正在受到市民、设计师、政府、开发商更多的关注。空间是与功能有着直接联系的形式要素。所谓功能决定形式,表现在公共空间里就是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空间形态。

1文化中心公共空间设计分析

文化中心的公共空间设计,最重要的在于空间的营造。城市文化中心是一个被引入文化符号的大型城市公共空间。空间设计是提供一种以交通为主导的对现存城市空间的规划、设计,和提供新的且强调与周边文化符号相联系的景观化的功能设计。公共空间中缺乏各种低强度接触形式的形式,从反面证明了他们的重要性。[1]在设计条件和渐进式的城市策略下,一般在设计中几个不同的功能区域通过组团空间和渐变的地形组织起来,在一个移动性原则的基础上对文化中心各个区域进行组织,通过几个区域联系起文化中心,从而达到一个从局部到整体、从平面到立体的效果。

1.1局部与整体

在公共空间规划中,对可持续的文化中心建设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是寻找并确认可以使场地发挥“结构高效性”的机会。即针对文化中心的不同区域分别选择相适宜的用途,以期将项目打造成城市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将文化、教育、都市和休闲活动完美的连接成为一个整体。

公共空间设计中针对文化中心的空间隔离问题应该做些规划,如在公共空间各个入口区加强文化中心与城市的联系,并实施统称为“城市交点”的设计创意。使整个文化中心被划分了几个大的区域:城市散步道、滨水区、入口区、生态停车场区等。文化中心通过道路系统、地块、建筑、空间等组成要素表现出复杂的动态性。在平面和竖向上都有变化。总体空间通过疏与密的对比,形成整体结构的变化与统一。

1.2平面与立体

文化中心通过绿化、水景、墙体、铺装、竖向设立、地形及标高变化等来营造空间。所有的元素都是落实在一个空间构成的问题。如果想让公众获得良好的体验,空间的不断变化将是设计中要考虑的。设置有可提供人们进行向上或向下运动的阶梯和坡道,人们借助阶梯和坡道可以使自己发生空间位置的变化。[2]通过明显的高差与竖向变化,形成自然的地形起伏与空间错落。想要成为一个出色地文化中心,需要很漂亮的建筑,但单纯追求建筑的壮观是不对的。很多优秀的CBD,其伟大之处就在于地上,因此,步行系统是文化中心要努力关注的重点。

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应该创造出许多对比强烈的功能区域,如行人散步、慢跑和骑自行车的“空中长廊”,而另一侧则作为自由的休闲活动区域。一个整体的坡道连接两块活动平台,进一步增强了文化中心的空间感和通达性,同时还可以遮挡来自市区方向的视线干扰。同时也将两个不同的空间整合在一起。在不同标高基面还应该设置立体化的绿地系统,与人行系统立体空间相互交织、重叠、迂回,形成了复杂的多维空间体系,将多种复杂的空间、功能和活动整合为一体。

2文化中心的发展与变化

城市的发展从来就是动态,而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现代城市建设的规模极大,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分期建设,城市发展的变化还需要不断调整。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设计的文化中心需要在现在和将来建立一种弹性的关系。如果过于饱满和对称的对这一地区进行设计,那么这样的设计无疑会缺少对发展和变化的城市的适应能力。

而在时间对所设计的空间本身的影响方面,自然景观经过时间的洗练,叠加了无法计算的信息,所以也就有了无法计算的丰富资源。这其中包含了阳光,风力,湿度,等等要素,而且其中的每一个要素都不停留在一个稳定的状态,每一个要素本身都在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然后再作用在空间上.在本次论文阐述中,文化中心不应该局限于一个静态的效果,而是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各单体建筑的风格不断变化,整体形象逐步清晰,不断成长,从而使文化中心得以延续和发展。

3空间与公众的交流

公共空间需要人和人需要公共空间一样,两者是不可分离的。城市文化中心的结构性基础不仅仅是它所包含的建筑和街道,还包括在这些硬件网络下所生长起来的人际关系网。需要有视觉、场所和包括色彩、质感、比例、风格、性质、个性与特色等在公共空间中与公众之间发生感性的联系,[3]只有它在满足文化、交流以及其他休闲空间体系的时候,它的核心性才会被公众更好的体会。

假设一种在空间与人之间探寻新的互动,文化中心与周边城市建筑的接线处是很模糊的,尽最大可能的与周边城市街区保持连续性和一致性。格局布置以透彻的环境研究为动力。不同的功能区域通过渐变的地形组织起来,带来了流动和多样化的空间。区域为文化中心街区和周边相邻街区提供了设施。只有这样,文化中心在能够为公众提供一个运动、文化、交流以及其他休闲空间的时候,它才在居民生活中建立其本身的特性,承载起与公众的互动作用。

将基础设施与围绕文化中心的休闲区域联系在一起,加强空间中心性的新设施,这样文化中心就可以吸引到大量的使用者。通过将文化中心内的各个元素连接起来,在这些元素交接或重合的地方,高密度和复杂性的区域将出现。如果同时把公共空间的道路与文化中心外的城市步行道联系起来,优化重构公众空间与文化中心交互关系,创造一种人们能够享受参与文化中心活动的休闲空间。

4空间的文化地域性

文化中心公共空间的设计不应是孤立存在的,设置不同的人文景点,营造城市文化中心的文化气息。使得各个不同功能分区既统一又各有特色。[4]设计要让公众能在公共空间中发现当地的历史和对城市文脉的延续。这样才能体现出场地的价值取向和特征符号。想要设计出最有特色、最重要的地域文化,具体地说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同时又不失地域特色。以此来感悟城市文化中心的历史和城市的文脉。

5结语

在这次的城市文化中心公共空间解读设计中,我整合了以往设计的经验,在论文的形成过程中,设计基于景观学角度的理解,与建筑、生态和经济等各自的语汇相结合,就构成了文化中心的整体框架。并考虑环境可持续性、城市连通性和社会活力及公众参与等众多目标,希望在某些方面会有一些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扬.盖尔(丹麦).交往与空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日本建筑学会(日).《空间要素》[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庄宇.城市设计的运作[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公共空间设计要素篇4

关键词: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城市设计导则

目前,随着城市的设计与管理日益精细化,城市设计的角色也愈加成熟,作为衔接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项目实施之间的重要层次,对城市公共领域与城市景观的具体方案设计进行规定与指导,并提供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进行有效管理的依据[1]。多个省市也出台了相关的《城市设计导则》,以将城市设计纳入现行规划管理体系,并与控规和规划实施管理有效衔接。

本文将就城市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导则的编制进行分析研究,以南京市高淳区固城湖旅游度假区为例,研究在景观环境与开放空间为设计主体的项目中,如何通过制定景观设计导则来规范、引导景观环境空间的设计与建设实施。

1景观设计导则的界定及作用

参考王建国对于城市设计的研究[2],可以认为景观设计导则是一套规范城市景观设计的指引性文件,旨在为景观规划设计提供设计引导,同时为政府部门或经营管理部门提供一套管理操作的技术依据。导则以条文、表格和必要的说明性图件构成,主要内容包括确定景观系统的结构和布局原则,确定主要的设计原则与控制指引,对重要开放空间提出必要的设计指导与控制引导的原则、措施。

在各省市已的设计导则中,均有针对于城市景观及开放空间的专门章节和内容,作为针对建筑体块以外的开放空间及相关界面的控制性规定。而对于旅游度假区这一类以景观开放空间为设计主体、依赖于景观特色和意向、对景观风貌与环境品质要求高的地区,景观设计也需要更为专项的城市设计策略,来进行引导和控制。

2景观设计导则的控制要素与内容

关于景观设计导则的控制要素与内容,目前还没有通用的标准。实践中,可以参考各省市的城市设计导则中关于公共开放空间控制要素的内容。

例如,《江苏省城市设计导则(试行)》中将景观设计导则的控制分为片区、地段、地块3个层面,控制要素涵盖空间景观结构、开敞空间系统、景观设计、开敞空间及环境设计6个主要方面[3]。

而《北京城市设计导则》则将城市设计中需考量的要素分为公共空间设计要素与建筑设计要素两大类,其中的公共空间设计要素包括基本类、交通类、环境类和设施类4个类别的24个要素[4]。

此外,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的《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就对绿化种植景观、道路景观、场所景观、硬质景观、水景景观、庇护性景观、模拟化景观、高视点景观、照明景观9个方面,进行了细化的景观设计指引与控制。

综合以上规范的要求及各类专项研究,我们可以将景观设计导则划分为片区层面的总体控制与场地层面的要素控制两个层面。其中,片区层面强调整体空间构架与形象特色的控制与塑造,需要明确区块内开放空间的结构体系、分类,提出主要的景观轴线、节点与空间属性;而场地层面则需要对包括街道景观、绿地、广场、水体等要素进行类型化的标准控制(即“通则”)与细化的设计要求与引导(即“细则”),如表1所示。

表1景观设计导则的控制层次与要素

通过对以上要素的规范和标准,可以实现对景观及开放空间的空间布局与环境品质的基本控制。

3案例――固城湖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导则[7]

3.1项目概况

固城湖旅游度假区位于南京市高淳区,毗邻固城湖,总占地面积约为600hm2。现状为连片的蟹塘,生态基底良好。规划依托“堤、水、林、田”资源,以现代滨水田园文化为开发理念,打造运动康体、休闲度假为主题,以滨湖湿地休闲、水上体育赛事体验、人居和谐的田园风光为载体的水上体验度假旅游综合体。

由于整个度假区的建设实施与市场密切相关,其中的项目可能按地块由不同投资与实施主体分期建设,因此制定一套依托于控规层面的设计导则,对于保证度假区统一的环境品质和实施的灵活性很有必要。最终的设计导则分为建筑设计导则和景观设计导则两个部分,其中景观设计导则对于固城湖旅游度假区的开放空间制定了多层次的引导与控制内容。

3.2景观设计导则的编制框架

首先,从规划度假区总体层面,对景观空间的结构体系进行界定与分类。

其次,将地块层面的景观设计导则分8个方面进行编制:街道景观、公共绿地、广场、水体景观、植栽、铺装、城市家具及灯光照明设计导则(由奥雅纳灯光照明团队负责编制)。其中,街道景观、公共绿地、广场、水体景观4个章节,对公共地界空间中的景观设计进行控制。而栽植、铺装、城市家具及灯光照明设计则涵盖了所有的公共地界空间与非公共地界空间中的景观设计内容。(如图1所示)

对于8个方面的景观导则内容,分为总则、细则与图则3个层次。针对特定的景观系统,总则部分在旅游度假区总体层面进行结构控制,并提出通用性的要求。之后,对于每类景观进行分类,并提出相应的控制内容与要素。最后,将控制内容叠加于空间,从而得出具体的景观设计图则。

3.3具体控制内容

从规划度假区总体层面,整个度假区的景观开放空间以永圣湖与滨湖公园为核心,生态湿地与水系河道形成生态骨架,街道景观构建绿色廊道网络。(如图2所示)

对于8个控制类别,具体内容如下:

3.3.1街道景观。首先,确定旅游度假区街道景观设计的通则。主要内容包括:创造连续的景观意象,提供舒适、安全、多样体验的步行环境。结合建筑退后范围作整体景观设计,保证公共与半公共及私人空间的连贯。尽可能采用本土、易于管理维护的植物和材料,有利于保育自然环境。街道铺面应尽可能采用可渗透材料,增加雨水渗透,减少雨水径流,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使铺面略高于植栽区。设置生态边沟、雨水花园与雨水滞留池,促进雨水自然下渗,净化水质。

其次,将街道按照功能与道路等级分为主干道街道、门户街道、环湖慢道、堤旁路、支路景观5类,制定相应的设计导则,创造街道景观个性。具体要素包括:a.控制性要素:包括道路红线宽度、人行道宽度、道路两侧生态边沟宽度、道路公共绿地宽度及建筑后退红线宽度;b.引导性要素:植栽布局、树种建议、铺地建议等。(如图3所示)

3.3.2公共绿地。公共绿地中的景观设计通则包括:结合旅游区空间架构体系和周边用地功能开展设计,创造具有层次、多样化、可以反映地区特征的公共绿地空间。满足各开放空间的不同功能,提供完备的户外设施。鼓励连续步道与自行车道贯穿公共绿地系统,提供安全、舒适、多样的游赏体验。尽可能采用本土、易于维护的植物和材料,维护和保育生态环境。

公共绿地空间按功能可分为:滨湖公园、堤花园、生态净化湿地、滨河绿带四类。

对公共绿地景观的控制规范一般包括:功能、特征、重要景观元素、游径设置、植栽、铺地等方面内容。此外,针对各类公共绿地空间的特征,对于座椅和休憩场所的设置间距,湿地和生态敏感区域中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的措施均有特别的规范与指引。

3.3.3广场。广场空间按功能分为:旅游游憩广场、停车场与交通集散广场、入口转盘广场。

广场景观设计通则包括:结合旅游区交通组织、人流集散功能设置广场,并提供相应的配套设施。设计风格宜现代、简洁,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铺装尽可能采用可渗透性材料,如透水混凝土、石料板材、彩色混凝土、预制砌块等。

栽植方面,选择集中成片绿地占广场总面积的比例与绿化覆盖率2个指标来控制广场中的绿化。街道家具方面,设置喷泉、水池、座椅、花坛、雕塑等可供娱乐、观赏、休憩的设施,提倡可体验的雕塑,让游人参与互动。

3.3.4水体景观。水体景观分为湖体及河道两部分。总体来看,面状的湖体和线性公共游船河道均为塑造景区特色的重要元素。河道水体设计需满足基本的水利要求。结合开放空间和河岸两侧公共绿地进行设计控制,创造符合不同活动分区特征的多样化亲水感受。建议采用湿地植物净化和设置河岸植物过滤带等措施,保证进入湖体及河道的水质。

驳岸处理是水体景观的另一个关键要素。结合永圣湖以及河道所经地区的环境特征与功能要求,将规划区的驳岸划分为5种类型:滨水广场和码头驳岸、游船河道驳岸、生活运动休闲驳岸、沙滩驳岸和湿地驳岸。分别对驳岸的空间结构、材料、入水坡度、水滨绿带宽度进行引导性控制。

3.3.5栽植。旅游度假区的植栽总体原则包括:营造与度假区景观配合的自然环境,选择丰富季相变化的植物种类,适当配置芳香植物。植林率原则上控制在70%以上,而其中60%用于种植乔木,常绿与落叶乔木比1:1~1:2,乔、灌、草和湿地植物多层次的丰富搭配,建立合理的生态群落,增强生态性。乡土物种比例达85%以上,提高生态稳定性,减少维护成本。增加物种多样性,布置多种类型栽植群落,吸引昆虫和鸟类,维护生物链体系。避免种植产生过敏源较高的物种。

3.3.6铺装。旅游度假区铺地总体原则包括:铺地的材质与质量应满足所有人群安全使用的要求;铺装材料宜选用可渗透性材料,注重节能与环境可循环利用;地面铺装的材料、质地、色彩和拼装图等应有助于体现地块的完整性和个性,与空间中其他服务设施要素综合考虑。

铺地按照材料分为6类。石材建议用于入口广场或环湖景区次要道路铺地等区域。砖石宜采用可透水的彩砖、砌块材料,可用于主要广场节点、转盘广场、景点内次要道路等景观节点。木质栈道、木桩等木制材料可营造亲切自然的氛围,用于湿地相关的道路和场地铺装。嵌草主要用于生态停车场地面,与生态透水砖石配合使用。砂石可用于主要场地局部需要精雕细琢的部分。推荐景区内道路以及场地使用可透水的面状材料。

3.3.7城市家具。旅游度假区城市家具设置的总体原则包括:设施种类齐全,满足游客旅游活动需要。尝试采用当地可回收性材料。家具风格统一,并体现度假区特色与高淳当地文化。

城市家具可分为4类。公共休闲家具主要包括休息座椅、健身娱乐设施、电话亭、公共饮水器、邮筒、售报亭、照明灯具等。交通通行家具包括路灯、交通指示灯、交通指示牌、路标、人行天桥、候车亭、路障、自行车停放设施、加油站、无障碍设施等。公共卫生家具主要包括垃圾桶(烟灰皿)和公共厕所。信息系统家具主要包括户外广告、信息张贴栏、布告栏、导向牌等。艺术美化家具包括花坛、雕塑、喷泉、叠水瀑布、地面艺术铺装、装饰照明、景观小品等。

对于城市家具的控制性要求为:公厕间距不大于500m,垃圾箱间距不大于150m。

3.3.8城市家具及灯光照明。景观照明导则包含了5方面原则:创造一个印象深刻的舒适环境与参观者体验,促进对设施的使用。协助路线寻找并帮助游客在度假区中辨识方向。创造不同区域间的连续性与协调性。控制来自活跃度较高的区域对邻近区域以及夜晚天空的光污染及光逸散。节约能源。

根据人的活动强度以及对自然环境的保护程度,将规划区划分为4个照明分区,包括:活跃的公共区域、服务与居住区、开敞空间和环境保护区。对于分区内的道路、地标、建筑与景观照明分别进行了亮度、色温与灯具选择方面的指导。通过恰当的照明,保证道路与人行道照度,保障公共空间夜间使用安全,同时突出滨湖景致。生态湿地采用低照度照明,避免对自然系统的干扰。在邻近自然保护区域的界面设置过渡区域,避免光溢散到保护区域。

4结语

景观设计导则作为针对公共开放空间的专类城市设计,控制内容涉及景观结构、道路绿化、植物配置、地面铺装等多类要素。对于核心开放空间以及对于空间品质要求特别高的地区,如:城市公园、广场、旅游度假区等,需要建立有效的设计规则和管理策略,以实现对景观品质的引导。

不同属性的公共空间有其特殊的关键控制要素,设计导则也需要有所侧重。如高密度的城市建成环境中需要特别注重对于道路交通组织、人行及过街通道、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的控制与引导。此外,随着生态与可持续设计趋于普遍化,多个与景观空间相关的生态控制要素,包括可渗透铺装、雨水收集等方面的控制原则、设计策略和指标,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仅以旅游度假区为例,对景观设计导则的分类控制进行了探索。对不同类别的公共空间开展更为精细化的导控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曙光等.城市设计导则的控制要素研究及应用[J].城市规划学刊

2008,z(1)

2王建国.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陈振羽等.从项目实践看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J].城市规,2000(4)

4奥雅纳工程咨询(上海)公司,南京市高淳区固城湖旅游度假区规划

深化设计,2013(7)

注:本文设计导则案例来自奥雅纳工程咨询(上海)公司、美国欧沃兰建

公共空间设计要素篇5

关键词:公共建筑;室内设计;色素;酒店;博物馆

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设越来越发达,各种公共建筑也得到了大规模的建设与发展。公共建筑室内设计的任务就是综合运用技术手段,考虑周围环境因素的作用,充分利用有利奈件,积极发挥创作思维,创造一个既符合生产和生活物质功能要求,又符合人们生理、心理要求的室内环境【1】。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公共建筑装饰与室内设计的研究也被提到了一定的高度。同时世界上每个国家与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设计的“现代性”、“民族性”或“地域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2】。同时新材料新工艺的发展对设计的影响,业界有目共睹。室内设计有一段时期是引导着材料走的,而最近几年新的材料、新的工艺促进了室内设计的发展步伐【3】。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公共建筑室内空间设计方法与措施。

1.公共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的特点

1.1公共建筑的特点

现代室内设计的发展和建筑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当今社会出现的建筑科学的进步和现代艺术的发展,使人们对建筑和室内环境设计有了新的理解。公共建筑面临新时代各种建筑思潮的挑战,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高科技建筑产品和设施的应用使“高技派”建筑成为经久不衰的“时髦”。在建筑设计中,采用传统建筑手法和美学法则与现代空间造型、现代材料、结构技术相结合,追求典雅的建筑新气派,是某些大型公共建筑设计新的理念与方法。强调新建筑的地方风格和乡土气息,更注重建筑的人性特征【5】。

1.2公共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的特点

公共建筑室内空间环境设计的发展表现为室内空间环境设计中新理念的产生,即包括环境、生态、科技、经济、社会、文化等的综合观念。室内设计是通过室内设计元素对各种事物及含意进行表现的,室内设计形式可以看作是室内设计元素加上从建筑室内设计学的历史中积累中选取的“引用语”\。在建筑室内设计符号学中有很多种对室内设计元素的分类方法,室内设计元素分为表现的元素和内容的元素两大类,表现的元素包括覆盖表面的元素和形式表现的元素;内容的元素包括生活方式、种族领域的元素,社会人类学含义元素和表现个人心理意图的元素【7】。

2.公共建筑室内空间设计所表现的元素

2.1覆盖表面的元素

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建筑物的最外一层,即建筑的表层,所能了解的也经常是这表层所携带的含意,而非深层的建筑含意。按符号学的重要等级进行划分,它或许在表现元素中占据首位。由于民族、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各种色彩又有着不同的气质,成为某些事物的象征,使色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整个室内环境的气氛定出主基调。对于室内设计师而言,除了技术性能的考虑以外,更主要的还要从视觉艺术效果与触觉效果的方面加以考虑室内装修的材料必须满足防护、隔断、通透等各种空间组织方面的效能,同时还担负着材料表面肌理所带来的视觉效果与触觉效果满足方面的效能。

2.1.2形式表现的元素

室内形式并不单指表面的造型和色彩等媒介所创造的视觉效果,而是包括功能、结构和美学表现等综合要素所共同结合而成的整体问题。所谓功能形式,就是指具有实际用途的形式:所谓结构形式,就是指合乎构造法则的形式;而所谓美学形式则是指合乎艺术原理或是具有视觉价值的形式。三者虽然性质不同而且目标各异,但却密切相关,相互影响。最理想的形式设计是以一种形式解决这三种问题,但在实际上却难以同时兼顾,设计师往往要通过一系列合理的程序,对设计方案施以反复的调节,才能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2.3生活方式的元素

生活方式的符号虽然也为其他人工制品所共有,但对于建筑来说则是非常独特的。在传统的日本室内空间中,既有素土地面的房间,也有铺地板或榻榻米的房间。在现代,以榻榻米房间为基础的现代和式室内空间已经广泛流行。在这种新型设计风格中,恰当地利用传统符号并加以强化,可以对室内的风格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2.4社会人类学的元素

众所周知,人际间的交往行为与距离有密切关系。距离越近,关系越密切,距离越远,关系越疏离。领域性与人际距离是环境心理学中的一个研究对象,在室内设计中把握住人类在生活和交往中的这方面特点将有利于创造宜人舒适的空间环境。比如在餐厅、酒吧设计中,位子与位子及桌子与桌子之间的距离安排将影响室内空间的环境气氛,并反映处于其中的人们之间的关系和亲密程度。比如当前定制化别墅结合了中国别墅的具体风格,功能上更加完善,贴近中国人的生活。定制的模式给予当下的室内设计很好的启发,设计是因人而存在的,不同的人的生活空间应该与其心灵存在程度的契合。

3.公共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的措施

3.1酒店的设计

作为宾馆酒店,有着自己独特的空间组成。首先它和其它公共建筑一样,具有一套交通聚散、公共会客空间。从建筑上讲,这些空间需要有适当的面积和体积来满足人们的集散、交际活动。从室内设计角度讲,公共聚散和会客空间需要从色彩、形态、质感及尺度上给使用者一个明确的感受。每个空间具有自己的性格和特点,或高大、宽敞,或亲切、温馨;有的要以线为主,有的则以静态表现为主。每个大型酒店都会有独特的风格和其独特的功能设计意义,故此在设计上要采取何种方法手法,如简洁明了的现代风格,复杂稳重的古中式风格及欧式风格等。无论采用什么设计手法,宾馆酒店设计的构成形式是一致的。比如门厅和过厅空间是人流活动最频繁的区域,而且作为空间的第一层次,其给人留下的印象深刻与否是至关的重要。现代的设计理念,往往将城市设计和园林设计的手法引入大厅设计中,使绿化、水、室外家具和室内空间成为有机的整体,创造出室内外交融,人工与自然相间的聚散空间。

3.2博物馆的设计

理解当代博物馆建筑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理解博物馆的独特功能,不得不说,这是建筑师普遍忽视的一个方面。人们普遍倾向于把大多数博物馆看作公共建筑,但是在建筑史上,现代博物馆的起源却和私人化的建筑类型密切相关,更确切地说,最早的博物馆建筑曾经和住宅的功能相差无几。我国新国博形成了空廊-庭院-空廊-室内公共空间-展厅的复杂层次,使得原来由空廊进庭院再直入中央大厅的格局更加自然,使得观众有了漫步盘桓的缓冲;但是更决定性和富有意味的变化还不仅仅如此-就在观众刚刚步入室内公共空间的那一时刻,现在有了两座南北方向的巨大梯级0原来革命历史博物馆设计中不寻常地“消失”了的中央楼梯现在回到了国家博物馆,让原先匆忙开始的展览有了一个宽裕的前奏。。它所传递的明白无误的信息是,现在博物馆的功能已经不仅仅限于被厚重墙体重重包裹着的传统展厅,它也可以是门外一马平川的广场公共空间的延伸,将不寻常的变化无端的城市情境引入了室内。

总之,公共建筑室内空间设计不只是普通的设计,它包含室内空间所需的各种物品、各种因素所构成的整体环境。我们只有通过加深对新时期室内设计艺术的理解,才能设计创造出人性化的室内空间环境,从而为公众提供更加舒适健康的理想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245-255.

公共空间设计要素篇6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人的行为;活动

目前,在大多数城市中,公共空间主要采用功能主义规划的原则,但却缺乏对人的心理、交往等细节的设计。因此,市民对很多公共空间的设计不甚满意。所以,很多城市空间不能充分利用,从而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要和人的行为活动紧密结合,促进城市设计的发展,并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城市环境。

1.认识公共空间

具有公共性质和社会性质的设计称为公共设计。公共空间设计为人们提供社会活动的场地、环境和舞台,同时它们也是规划设计、环境设计、会所设计等重点关注的对象。现代社会以工业化大生产为特征,强调的是现代工业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以大众消费和生产为纽带的关系。然而会所设计以现代经济制度决定了人与人之间可以不必相互熟悉,而更强调相互间的协作关系。特别是在现代城市当中,经济制度和城市制度决定了人的职业构成和分工,也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陌生化。陌生化一方面有力地保证了私人空间的私密性,但也强烈要求具备交流、参与功能的公共空间出现。这类公共空间应该具备游行、集会、演说、交易、观赏等功能,而空间也由于这些活动而具有了公共性特征。

公共空间室内设计是为了给人们提供进行各种社会活动所需要的、理想的活动空间。如娱乐、办公、购物、观赏、旅游、餐饮等室内活动空间。它具有满足相宜的生活行为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功能,与此同时,也能间接满足个人、家庭生活方面的需求。公共室内空间与人们的社会活动、社会生活行为最为接近,要求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创造符合人们进行各种社会生活行为所需的空间环境,并保障人们的安全、无障碍,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

2.公共空间的三要素

2.1活动主体

人是活动的主体,是空间的使用者,同时也是空间景观的组成要素之一。这里的活动主体即人类,包括了不同的年龄,不同阶层、职业、爱好和文化背景的人,在这里都有自由平等的机会交流。正是有了人的参与,才使城市公共空间有了公共性和开放性。

2.2活动事件

主要指社会活动,由使用者的行为构成。人在户外公共空间的社会活动可以归纳为3种类型:必要性活动、选择性活动和社交性活动。必要性活动指人类因为生存而必须的活动,如原始人狩猎生存,它基本不受环境品质的影响。选择陛活动就像饭后散步、逛街购物或看电影等,需要根据心情、环境等做出决定的活动,与公共空间的环境品质有很大关系。社交性活动如聚会、聊天等,都需要一定的场所。在社会生活中,这些活动都是交汇发生,不能够单独、独立的存在,尤其后两种活动对公共空间环境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需要对人的行为的关注。

2.3活动场所

活动场所即活动事件的发生地,也就是我们进行设计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活动主体、活动事件和活动场所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构成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间。所以,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g设计要能够创造条件,让人在其中有愉悦的心理感受空间,人可以在这里进行各种行为活动,获得亲切、舒适、自由、欢愉、轻松、安全、活力的心理感受,这是一个展示自身价值的空间,是一个供人分享,共同欢乐,看与被看的所在,是可以寄托希望的地方。离开了人的活动和人的精神,公共空间便失去了意义。

3.公共空间设计的需求

城市公共空间的要素很多,人的活动、事件的改变、季节的变化和植物的变化都会参与其中,不过最重要的是人的活动对城市环境的参与。但并不是每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空间都能取得预期效果,人们会按照自己的心理需求寻找适合自己要求的不同空间环境,行为也会趋向于设置能够最满足他要求的环境中。

人的心理和活动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相互依存构成了城市设计的另一要素。所以我们需要积极引导公众参与活动,使人尽其兴,物尽其用,发挥主客观的互动作用空间,才能充满活力。如在公园,人的主要活动是欣赏美景、锻炼身体,还有老人下棋、打牌、遛鸟、打太极拳,有小朋友需要游乐,有年轻人需要聊天,所以为了满足人们的活动,相应的设施就需要跟上,如凉亭,桌椅和游乐设施等,还可以通过植物的搭配和配置进行空间的分割,营造一个满足各方面活动的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设计要素篇7

【关键词】社区文化包装环境包装空间包装设计

1自然环境下包装空间

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候、植物等自然要素,住宅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绿化设施和其它多种多样人工设施等要素,这些构建成了一个社区的整体环境。就社区的整体设计而言,正是这些各构成要素互为依存和交互作用体现了与城市整体环境的联系,同时也是城市空间在社区的延续。

城市社区作为城市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城市社区环境整体包装不仅要维持和发展城市秩序、表现城市格局、体现城市景观的脉络,同时与社区周围环境系统相互联系,遵循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道法自然”包装整体空间,而不是模仿自然。社区的自然环境给社区在包装上提出了限制性的条件,社区文化包装下的综合体建筑应尽量反映和表现社区的自然特征,使社区空间形态的包装与自然景观相互融和。

这种共生关系不仅体现在文化包装下的综合体建筑空间设计上,同时还体现在内部空间的组织安排上,把社区中的自然生态景观引入到社区文化建筑综合体的室内进行整体空间包装的统一。包装了社区文化的同时有助于社区居民领域感、归属感、场所感的形成。

2人文环境中传承空间

人文环境包括艺术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等,社区文化综合体空间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在建筑与居民生活之间建立起内在的联系,而这对于包装出整个社区公共文化空间的发展和建构是极为重要的。

在包装整个社区文化综合体空间时,不仅是感官的审美设计而且是精神文化的审美设计。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包装传承来看,只有用社区所在地域的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来包装社区,做到建筑与人文环境达到有机的理性的统一,使社区文化综合体充分体现地域历史人文色彩,才能重新唤起城市环境中社区潜藏着的文化内涵。这是在人文环境传承包装下让社区文化综合体具有生命力,是用文化综合体来延续人文和地域文化。

社区文化综合体是现代城市社区灵魂的空间,体现现代社区的文化性,我们的社区不需要徒有其表的文化建筑,结合文化和周边环境进行包装的社区应是适合居民使用的。

3整体包装与城市交融

日本建筑师桢文彦说:“一座建筑犹如一座城市,一座城市是一座建筑。”寥寥片语指明了建筑与城市的关系。

城市的空间环境是动态发展的,是人与社会关系的体现,随着历史的演进,不断会有新的内容增加到原有的城市结构上,以保持城市面貌的连贯性与完整性。

而社区是构建城市的主要单元,它不仅为建筑服务,还担负着实现人们生活交往和城市形态的包装功能,社区中的文化综合体空间作为居民重要的公共交往空间,适当利用空间设计包装规整社区周围零乱的,看似毫无关联的城市空间环境,从而加强了这一社区在城市中的整体性。

4社区居民的交互包装

在社区中,不是单个设施的设计,而是建筑、道路、阳光、绿化、场地,还有无形的居民的心理、行为、交往等,社区居民选择一个地方长期居住,就如同选择了一种生活习惯和方式。社区内的文化综合体的包装形式不仅形成视觉、心理上的亲切认同感,而且与外部的景观、内部的空间由内及外达到包装设计上顺畅过渡;文化综合体包装在构架上融入景观要素,对社区的特点扬长避短,在整个文化综合体空间包装设计上应该关注内外空间设计的完整性。

社区文化综合体在整体空间包装设计上所服务的主体是社区的居民,设计中必须注重与社区居民之间的“交互性”,通过视觉感受与心理效果来衡量建筑设计与外部空间界面转换的各种关系,文化综合体空间是从公共环境中包装出来的缓冲空间,它为人提供了一个活动的空间。例如,在采光上运用场景渲染氛围,这是可以酝酿感情基础的LeD情调照明的新思路,它是以人情感为出发点,可以对人的情感在特定的场景予以特殊的表达。还有建筑从声学的角度考虑与使用者之间产生互动;或者从结构上与人的互动装置,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设计的“拥抱墙(HUG)”,意在给行人提供一个临时的较为私密的空间。

公共空间设计要素篇8

关键词:语意学公共设施设计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b)-0019-01

公共设施设计是一种新型的环境产品设计,是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产生的并融和了工业产品设计与环境设计,是工业设计的一部分,公共环境设施是城市的不可缺少的构成元素,是城市的细部设计。[1]对公共设施设计的目的是完善城市的使用功能从而满足人们在公共环境中的生活需求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而在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引入语意学的概念是为了让人们在公共环境中感到愉悦、缓解城市压力、感受自然。公共设施是城市文明的一种体现方式,对于提升城市文化品味,具有重要意义。

1语意学概述

产品语意学(productSemantics)是20世纪80年代工业设计界兴起的一种设计思潮,它是研究产品语言的意义的学问,其形成于1950年德国乌尔姆造型大学的“符号运用研究”,被正式提出是在1984年美国的克劳斯・克里彭多夫(KlausKrippendorff)和德国的雷恩哈特・布特(ReinhartButter)教授在他们合作的《productSemantics:exploringtheSymbolicQualitiesofForm》一文中。并在同年美国克兰布鲁艺术学院(Cranbrookacademy)由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iDSa)所举办的“产品语意研讨会”中予以定义:产品语意学是研究人造物的形态在使用情境中的象征特性,以及如何应用在工业设计上的学问。它突破了传统设计理论将人的因素都归入人机工程学的简单做法,扩宽了人机工程学的范畴,突破了传统人机工程学仅对人物理及生理机能的考虑,将设计因素深入至人的心理、精神因素。[2]

2产品形态语意简析

“形态”是一种语言符号,是语意学中的一项基本元素,“形态语言”是一种产品与人的思想交流媒介。在语意设计活动中包含设计者、设计物、使用者三方面。为了使设计意图、表达信息能畅通无阻地被使用者了解并接受,不造成误读、误解,设计师在设计前要对产品的形态语言的使用情境进行分析,称为形态的语境分析。[3]产品形态的表现可以理解为一系列视觉符号的传达,产品形态语意设计实际上就是对产品的造型、色彩、材质等造型符号进行编译从而传达出产品的功能和结构特征。

公共设施是将它自身的造型要素包括尺寸、外形、结构、色彩、材质等作为载体来传达各种信息的语言或符号,经过一些设计加工营造出与周围环境融洽的氛围,并带给大众轻松、愉悦、趣味、警醒等不同的心理感受和某种心理体验,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带给用户亲切感,从而建立起一定的设施形态。

3基于语意学的公共设施设计

3.1影响因素

功能造型

功能造型要素是公共设施通过语意设计传达给人的第一感觉,包含形态(结构)、色彩、材质、纹理等。功能造型要素是通过人的视觉、触觉等感官系统传达我们容易感受到的意象,进而满足大众的基本功能需求。

公共设施的设计还应在充分了解地区特色、人文特色的前提下将二者融合到具体设施的设计中,如果景观中出现与当地文脉极不协调的设计也背离了语意设计的初衷。

3.2设计原则

公共设施作为空间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式和内容的确定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它涉及到人的主观因素,如设计者的艺术水平、文化修养、风格倾向等,又有大众对公共设施的性质、内容、风格的要求等。它还涉及到其他客观因素,如公共设施所处空间环境的地域条件,不同地区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民俗习惯等,以及可供选用材料和可操作技术条件及经济因素等。经过研究将设计原则归纳为以下三点。

(1)功能实用性原则

以人为中心是公共设施功能实用性原则的直接体现,只有充分考虑到“人”这一基本元素,才能设计出真正适合人们使用的公共设施,好的公共设施不仅提供给人们各种活动的基本需求,同时引导人们趋向合理、健康、正确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对空间环境的整体塑造起到一定的点缀作用。

(2)满足人的心理需求

在公共设施设计中,通过对设施的形态、色彩、材质等赋予其相关属性,才能满足人们不同的心理需求,如私密性、舒适性、安全性等,例如在城市主题广场内设计休息座椅时,只单纯考虑基本功能,是不能完全满足使用者的,必须同时考虑设施所处环境对人在休息时的心理影响。只有充分考虑到人的生理、心理特征,才能设计出与空间环境互相适应的高品质的公共设施。

(3)与环境结合原则

整个空间环境中公共设施是其中一项组成要素,作为个体的公共设施与整体空间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们之间既统一又独立,环境设施在造型、材质和色彩等要素的设计上都应该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尽量体现地方区域特色。在设计公共设施时,既要了解社会需要与社会条件的关系,认识社会成员对公共设施的合理需求,以及在当时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下满足这种需求的可能性,又要分析空间环境对公共设施的影响,考虑公共设施放置在空间环境中的效果,因地制宜,确立整体的环境观。[5]

4结语

产品语意学对公共设施设计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设计前的调研、用户分析、设计执行等各个环节,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能一直有效地发挥作用。通过对公共设施设计的语意学方法研究,相信能为公共设施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薛文凯.公共环境设施设计[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6.

[2]陈浩,高筠.语意的传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余建荣,郝晓芳.产品形态语意中情感因素的分析[J].商业文化,2011(6).

公共空间设计要素篇9

关键词:公共建筑;屋顶空间;形态设计

1概述

在中国,传统意义上来讲屋顶有着特殊的意义,它象征着天,因此屋顶空间便成为了当权者用来表达权力欲望的工具。与整体建筑相同,屋顶是一种文化,一个地域,一个时代的缩影,它象征着某个地方某个时代的文化特点。对公共建筑屋顶空间的设计,不仅要有实用功能,美感也是不可或缺的,两者应当统一于建筑,屋顶空间的形态设计可以作为建筑设计中一个发挥想象力和表现力的途径。屋顶空间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城市剩余空间,一方面可以使得一个城市的整体空间得到提升,另一方面亦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文章对屋顶的空间形态设计进行分析,追究其本质,通过研究它的空间形态的特点及如何将它表达出来,置身于现在的建筑环境中,以多角度,多方位的方式去思考。

2公共建筑屋顶空间形态设计影响因素

2.1功能因素

从建筑学的传统理念的角度出发,屋顶有着防止室内日晒、遮风挡雨的基础作用,公共建筑的屋顶除了基础功能外,还有着其他的扩展功能,最为常见的就是一些开放性的服务空间。在公共建筑的屋顶,扩展出一些开放性的服务空间更加具有吸引人的魅力,这不仅可以成为大众娱乐、锻炼、休憩的场所,也具备了人们的多元化的需求功能。例如在公共建筑的屋顶建立观景花园、旋转餐厅或健身平台、娱乐场所等。除此之外还可以把功能扩展到服务范围以外,把屋顶建立成集娱乐、商务、会议、观光、办公等于一体的多功能空间。

2.2形式美学的因素

经典的形式美学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建筑学也包括其中。由于受到了经典形式美学的影响,现代公共建筑屋顶的形态设计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演化。所以设计人员在对公共建筑的屋顶进行形态设计时特别注重于表现出一些形式美学因素,并把环境和建筑本身的艺术特色高度统一起来。调查表明,公共建筑屋顶形态的表现形式主要倾向于平台顶、穹顶、拱顶、坡顶等。形式美学体系作为一个动态的审美体系,在不同的时期,人们会对某些或某种特殊的形式表现出不一样的喜好或者偏爱,于是这种形式在这个时期就会占据审美地位中的主导地位,这也说明了形式美学的时限性和超流行性。

2.3城市环境方面的因素

2.3.1整体环境的因素。城市是一个由多个建筑有机组合的整体,城市环境与建筑之间是可以相互影响的,城市与建筑之间的各种要素一定要相互融合,才能引起建筑与城市的共鸣。公共建筑的屋顶形态设计和城市的整体环境因素主要有城市轴线、城市形态、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天际线。一般来说,建筑屋顶作为城市轴线的一个重要参与者,与其有着两种关系,一是屋顶可作为线性空间端部的一个应景,另一种则是建筑群体之间形成的线性排列的轴线空间。

2.3.2局部环境因素。为了遵循了场所的物理条件特征,大多数的优秀建筑屋顶设计采用了不同的手法来满足这一条件。公共建筑的屋顶设计不仅要注意与建筑周边环境相配合,通过与周边建筑的屋顶进行协调与配合,以避免由于过度的突出自身形象而使景观对视觉造成干扰,还要体现建筑自身的特色和标识性。另外,公共建筑的屋顶设计保证人们的视线可以相对稳定,并且最大限度的减少视觉的跳跃感。

2.4人文及文化因素

通常来讲,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地域文化和人文环境,这些因素都对当地的建筑风格产生了深渊的影响。公共建筑屋顶形态的设计特征,在不同的地域文化环境内上会体现当地的特殊风格,在有限的地域范围和时空内产生了符合当地特色的建筑,成为了当地建筑在某一时代的缩影。通常地域文化对公共建筑屋顶设计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民族精神、风俗信仰、生活习性。

3公共建筑屋顶空间形态的特征性研究

3.1注重功能需求

屋顶空间为是人们扩大户外生活的空间,是为了丰富户外生活所提供的优质的场所。根据使用者的使用要求和场地条件,需要设置相应的活动设施、活动区域来合理使用空间并满足其使用功能的要求。公共建筑屋顶空间的另外一个功能是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城市面貌,在营造屋顶空间氛围时时要尽可能多地使用各种手段以增加适合屋顶的绿色植物的数量。

3.2满足美学需求

不管是通过充满诗意的叙述还是忠于现实的客观阐述,除了要满足屋顶的实用性需求,还需要运用各种美学方法来使屋顶的空间展现出最佳的视觉效果,这是设计工作内容的一个重要部分。

首先,把屋顶空间放在整个建筑当中;把建筑放在整个城市的总体布局中来贯穿设计的始终。第二,不论是对简约的还是复杂的屋顶空间进行设计,都需要对多个简单元素进行精心的有机组合,着不是一种简单的堆砌或进行一些不必要的复杂组合。此外,各种元素之间的和谐组合更能展现出美学因素,这不是只看元素的本身,而说在各种元素当中,和谐的组合比单个元素的本身更为关键重要。第四,阳光对于屋顶空间的美学效果有特别的意义,比如上午是淡淡的、柔和慵懒的黄色的光线而傍晚则变成了饱满的金黄色;早晚的影子是斜斜长长的而中午前后就变成了有着清晰轮廓的影子等等,它们穿梭在屋顶的空间中,可以创作出具有丰富层次的美感。最后,要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出不同的魅力,这样才可以设计出一个特殊的优质的屋顶空间。下面以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屋顶空间为例。

4公共建筑屋顶空间形态的设计手法

4.1几何形体组织设计

几何形体是构成建筑形态的最基本的三维体块模式,每一个复杂的建筑形体基本上都可以分解为最简单的欧式几何体,屋顶空间也是从这些最简单的几何体块的组合衍生而来。立方体在建筑屋顶的体块组织中,多以平顶的形式出现。圆柱体在建筑屋顶空间的创作中,多是以半圆柱体形式出现,即我们常见的拱顶形式。椎体则主要是各种欠顶形式,坡屋顶也是一种特殊的椎体变形,在现代建筑的屋顶,棱锥尖顶的形式比较多。球体在集中式构成主体的建筑中多以穹顶形式出现。

4.2屋顶空间形态的界面设计

屋顶作为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空间,它的形态的产生依赖于其生成空间的界面。界面既包括表皮材料、结构组织等等这些有形的实体要素,还包括范围和尺度感等这些无形要素。通过对比,实体要素更加易引起人们的感知和共鸣。不同的材料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比如玻璃的精致、金属的冷酷、木材的细腻、石头的粗犷等等。除此以外,材料的排布肌理和其组织方式等等都会影响到屋顶空间形态的表达。不同的建筑类型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色彩在表达情感意义和表现特征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根据经验可以把相应的事物与我们所看到的色彩联系起来,这是一种事物相互关联的心理。因此在设计建筑屋顶空间的时候,设计人员通常会利用界面色彩来表达建筑的空间性格。

5结束语

自古以来,建筑屋顶的空间形态一直被当成建筑形象表达的重点来进行塑造,由于屋顶空间在整个建筑中的特殊位置,因此屋顶空间的利用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利用价值。当今寸土寸金的城市环境下,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城市有限的空间资源已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城市环境质量的下降,交通拥挤,生活节奏、压力的加大,人们很难找到一处休闲的场所来放松身心,缓解情绪。因此,屋顶空间的利用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利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艳丽.高层公共建筑顶部形态设计影响因素分析[J].工程技术,2015(1):146.

公共空间设计要素篇10

关键词:艺术心理学;公共环境;设计应用

一、公共环境设计中的艺术心理学

艺术心理学是心理学和艺术学的结合产物。艺术心理学与哲学、美学、艺术学同源。在古往今来大量的艺术作品和现代艺术设计中都包含着丰富的艺术心理学思想。艺术心理学重点研究艺术品创作和艺术品欣赏过程中人的心理及其规律,其研究的内容包括艺术创作中的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和审美思维,也包括艺术品欣赏过程中人的理解和判断。艺术心理学在不同的应用领域有不同的特点。在现代公共环境的设计中,人与公共环境之间是一对相互影响的关系,在这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意识来改变环境,同时人的心理和行为也会被公共环境所影响。从这个角度而言,现代公共环境设计是融入人的思想意识的产物,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的研究公共环境设计中的艺术心理学的应用问题。

二、艺术心理学在现代公共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1、公共环境设计是人与环境的和谐

毕达哥拉斯从“数”的观点出发,提出了“美是对立因素的和谐”这一艺术心理学思想,并从这个思想中提出了大宇宙和小宇宙的概念,大宇宙即天体,小宇宙是人体,两者都受“数的和谐”原则的统治,两者相互影响,一旦人体的内在和谐与天体的外在和谐相契合,就进入到了一种美的关系当中。中国古人的哲学思想认为,天、人、物是一体的,“物性”是“天性”的使然,人必须顺应“物之天性”,才能与之“合”,并进而“与天合”,实现人生的至美境界。在现代公共环境设计中,首要问题就是如何解决人与环境关系的问题。只有将公共环境和人的问题放在一起统一协调考虑,才能构成一个好的设计。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公共环境设计时,首先从设计的立意和根本出发点上要明确人与环境的关系,立足在“重人、重天、重道”这个基础之上,使公共环境的设计是出于人心,感于“物与天道”,在公共环境设计中融入人对美的理解和来自“人”与“物”之间的心理关系。这样一来,公共环境的艺术设计活动从本质上就成为了一种深层次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而不是单纯的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模仿。在这个基础上,公共环境设计中的空间划分,材质的运用,元素的处理等具体的内容才能够形成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2、公共环境设计是源于美的创造

在艺术心理学的思想体系中,包含了对艺术品和设计作品的心理功能的阐释,对于艺术品的作用,一般认为主要有娱乐、审美、教育和情感等功能。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艺术作品应该强调“美的功用”,揭示了艺术活动中美与善的关系以及艺术品的教育价值。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画家达•芬奇也提出过,美的根源在于事物本身,美感是具有变动性的,美的欣赏开始于感觉,但是要通过智力活动,不同的艺术形象所引起的美感是有强弱不同的。当下人们对公共环境空间的要求越来越高,仅限于使用功能的公共环境空间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了,这要求我们必须从人的心理审美层面去的研究,了解人的艺术心理,探索更多“美的”艺术设计表现形式,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在公共环境设计中,要深入的挖掘设计素材潜在的美的因素,通过设计师巧妙地艺术搭配,构成一个创造美、表现美的公共环境空间。例如在公共环境设计的植物配置中,就要充分的把握植物自身的美的元素,利用各个不同植物的季象变化,从而形成一个四季花开、色彩丰富的空间环境。

3、公共环境设计是移情的产物

在现代艺术设计中,人从环境空间中获得的美感和审美的体验都离不开人的艺术心理。费舍尔就认为这是人把自己外射到或投入到自然界的事物里去,以造成“对象的人化”,他用移情这个概念来说明审美时的心理活动,认为只有人“移入感情”到对象上去,才能使审美活动达到最完满的阶段。人推知事物最原始的方法就是根据自己的情感来推知他人他物。一切艺术美的欣赏也是如此,先从内部引起,在人的身体中发生一定的反应,进而产生一种情感,而适合这种情感形式的物体或环境空间便会使人产生美感。现代公共环境从本质上说,其形体结构与人的生理结构、心理结构之间存在着相似的形式,也正是这样的相似,公共环境空间才能唤起人的情感。我们在现实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某一个公共环境的场景特别能让人产生某种情感,这其实就是人在公共环境中移入了自己情感的结果,使人的情感“场”与公共环境的“场”形成了一样的频率,俗话说的“触景生情”应该就是艺术心理在公共环境设计中最恰当的形容。举个例子,林璎设计的美国华盛顿越战纪念碑应该是公共环境设计中最能体现移情的一个案例了。纪念碑黑色的V字造型象一道深深的疤痕划破了大地,纪念碑采用下沉地面的方式,让人们慢慢的走进黑色的大地底层,感受着走进死后的情景。越战纪念碑通过环境艺术设计的手法很好的诠释了公共环境设计的情感表达,移入了人的精神和情感,震撼着人的心灵。结语:现代公共环境空间是一个城市中人们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在公共环境设计中分析研究人的艺术心理,对于公共环境的设计有着重要的作用。人的艺术心理不仅从本质上决定了公共环境设计的根本要求,而且艺术心理学还影响着公共环境设计的方法和技巧,同时还左右着人们在公共环境空间中的情感体验。所以,在进行公共环境设计时要充分的运用艺术心理学的知识,掌握人在公共环境中的心理作用规律,将人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思维巧妙地应用其中,创造出更多符合大众艺术审美的公共空间环境。

作者:马磊单位:正德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