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计算机基础专业知识十篇计算机基础专业知识十篇

计算机基础专业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05:43

计算机基础专业知识篇1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知识结构专业人才构建

前言: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更多的计算机相关知识,拓展知识领域,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在今天,人才的构建与计算机基础教育知识的结构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1.调整计算机基础教育知识结构的必要性与长期性

1.1计算机教育的普及性

从发展的形势来看,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已经步入正轨,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和部署,计算机基础教育要在中学期间完成,在大学实施“非零点”教育。

1.2信息化的挑战

社会信息化朝着纵深发展,多种模式的电子信息化不断涌现,对计算机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1.3就业的需求

从整个社会的发展形势来看,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计算机要求成为一项必须的技能,掌握计算机知识成为就业的必需品。

1.4与行业的发展存在着必然的关系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其不断地融入到各行各业的发展中,结合专业的发展对计算机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必须以实际需要为基础,适应社会的发展,调整计算机知识的结构,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2.计算机基础教育知识结构与专业的关系

计算机基础教育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面向专业学生,一类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面向非专业的大学生的计算机教育称为基础教育。我们可以发现,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共性与区别,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着一定的重叠,但是专业不同,所需要的知识结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2.1对课程的认识程度不同

从实践中我们发现,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同一门课程的认识存在着较大的出入,但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同一门课的认识程度基本一致。

2.2程序设计中的重点认识一致

我们从实践中发现,不论是专业的计算机学生还是非专业的学生,对程序设计都较为重视,而且觉得指针是其学习的重点。这与目前所采用的编程语言存在着很大的关系。

2.3对数据结构的知识点认识一致

不论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还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数据结构中的重点认识具有一致性,都认为快速排序、二叉树、二叉树的遍历、图的遍历、最短路径、B树/B+树等非常重要,这与教学中的讲述重点存在一致性。

2.4非专业学生对实用处理功能感兴趣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文科生对动画的处理、文稿的演示与制作、文字处理等知识非常感兴趣,但是对计算机文化与信息社会,计算机的应用规则,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的远程教育等内容兴趣缺乏。

2.5理工类学生对技术的重视

这主要是由于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决定的,这是开展工作的前提,较为常见的就是计算机技术应用的自动控制,与通信技术的融合,辅助设计等。

3.与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要想培育出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必须和调整传统的结构,重新搭建教育课程体系,结合师资、学生的现状进行具体的设置,为人才的搭建奠定基础。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3.1将文化基础转为应用基础

这主要是针对与就业脱节而进行的转变,将文化基础转为应用基础并不是放弃文化知识的教育,而是将其作为辅助教学进行,侧重实践教学。主要针对的人群是计算机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可以通过相应的测试开展教育。从目前的课程设置中我们可以发现,主要包括windows和office系列办公软件的使用。采用统一的参考书,结合新的教学方式开展基础教育。

3.2软件基础课程

根据文理科学生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知识进行传授,一般情况下,理工科主修C语言或VB,而文科学生必修VFp或VB。同时,还规定开设了相应语言的课程设计,让学生对程序设计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数据库应用技术:分别为文科和理工科学生开设。建议文科学生开设基于access的数据库应用,而理工科学生开设基于SQLServer的数据库应用课程。

3.3硬件基础课程的开设

这一部分主要包括硬件基础课程和网络应用教程,计算机硬件基础结合专业的不同分为不同的层次开设,主要是针对理工科的学生开设。

3.3.1微机的组成原理

其中将计算机组成原理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进行课程的开展,强调系统的特征,让学生初步掌握一些硬件知识。

3.3.2接口技术

以其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掌握计算机原理和接口技术,达到学生自行完成接口的连接工作。

3.3.3嵌入式技术

该部分的教学主要以接口和嵌入式技术为主,主要介绍计算机原理,使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应用芯片。

3.3.4数字系统设计基础

以现代硬件描述语言和平台为基础介绍数字逻辑描述、硬件描述语言和控制芯片,让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生成数字电路芯片,一般情况下该教学部分主要在电控专业中开展。

3.3.5网络应用

该部分的涵盖较广,结合文科、理科学生的不同特点,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文科以网页制作为主,理科则以技术为主。

3.4数字媒体及工程设计

这一课程的开设主要针对的是工程类专业的学生,主要包括平面设计及photoshop、三维动画设计及3DSmaX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及autoCaD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内容。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计算机教育专业与非专业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距离,几乎呈现脱节现象,这极其不利于教育的发展,我们必须将计算机教育看做一个整体,再次基础上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促进其技能的提高,结合其专业设置课程,开展具有特色的计算机教育,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计算机发挥其在社会发展中应有的价值,实现人才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计算机基础专业知识篇2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应用型本科;教学质量;层次性

1应用型本科文科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目前有些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不区分文理生的。文科生在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时应与理工科学生有所区别,不能使用同样的教材、教学理念、思路、定位,要体现传统继承性,独特性和差异性。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重视不够。在思想上有些人认为应用型本科文科学生不是学计算机专业的,平时在计算机教学中对他们就要求不高,对计算机知识了解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就够了,如只要求上网会搜索信息、能进行简单的排版等,而对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中的word高级排版、excel的高级数据处理不做要求。在将来社会经济发展中,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文科生还要根据自己所学专业选修不同的计算机课程,在工作中就可以得心应手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速度和质量。有些文科生也有错误的认识,觉着大学计算机基础不是自己的专业基础课,学好学不好无所谓,意识不到将来计算机是每个人不可缺少的一个工具,就像大家都要学会开车一样。(2)学时少。进入90年代,各本科院校基本上都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但目前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文科生开设其他的计算机课程比较少,这样应用型本科文科生一般只能学习一个学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最多60个学时,有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只有48学时,况且理论只有16学时。学生觉着理论学时太少,不能满足本科生的需求,作为一个应用型本科文科的学生,要想学好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是有困难的,所学计算机知识在工作中根本不够用,和实际的要求相差甚远。(3)设置合理性差。文科生理科方面的基础相对较差,要因材施教,应用型本科所使用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要分文科与理工科教材,文科使用的教材内容要翔实、浅显易懂、图文并茂,偏向应用操作,这样才能让文科生容易学会。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文科专业开设相关的其他计算机课程。应用型本科文科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应根据学生有无基础分层次上课,有些专业根据需要在后续还要选择其他的计算机课程,使部分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不至于缺乏连续性,最终达到分层次上课。

2提高应用型本科文科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方法与措施

针对应用型本科文科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出现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教学改革方法和措施。

2.1要重视应用型本科文科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

应用型本科文科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要想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大家要清醒地认识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重要性,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加大教学设备的投入与维护,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发展更新换代快,要及时更新设备,再一个就是学生实习用的计算机利用率高,系统经常出问题,键盘鼠标经常不灵,实验管理人员维护要及时。(2)学校要加强机房管理,因为有些学校机房虽然很多,但是这些机房分别属于不同的院部,管理起来比较困难,不能达到资源共享,有些资源利用率低下。所以,学校要制定合理的政策,统一调配全校机房,计算机设备淘汰比较快,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来提高计算机的使用效率。这样可以节约成本。对于教学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老师来说,必须改变旧观念,旧思想。目前计算机技术对每一个人都很重要,文科生并不是不需计算机文化知识,而是目前的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对学生是不够的。在大学计算机教学工作中要深入学生中搞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做到因材施教,上课前要充分备好课,认真负责上好每一节课。让文科学生既懂本专业技术方面的知识,又懂计算机方面的技术知识。对于应用型本科文科的学生来说,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这门课的兴趣,还要让文科学生懂得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这一门课的重要性。有些文科学生错误地认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中是辅助课,不是专业主课,60分万岁,思想上就对自己要求不高。因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一般在大一开设,由于是新生刚到大学,尚未深入到专业学习阶段,难以清楚在本专业学习和研究中计算机的重要性。许多同学学习一学期大学计算机基础,最后只练习会了打字,而一些基本的计算机操作都不会。有些文科生机基础较差,简单的数学知识也不会,尤其英语基础差,这些基础知识不掌握学好计算机是困难的。

2.2加大学时数

对应用型本科文科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我们要根据就业需要,收集资料,修订应用型本科文科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学时数,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不同,可以开设其他计算机课程,满足不同专业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如生猪健康养殖专业的,可以增开有关养猪管理软件的学习,同时,增加上机操作,让学生多实践,提高自己计算机的实际应用能力。

2.3根据专业设置不同的教材和教学方法

针对应用型本科文科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不同现象,首先教材要选择文科用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不能和理工科学生使用同样的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形式和安排上要根据文科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在新生军训期间调查一下在高中是否学过计算机信息方面的课程,据往年所教的班级调查情况,有些高中为了追求升学率,不开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尤其一些偏远落后地区的高中根本就不开设计算机方面的课程。根据有没有高中学过计算机基础知识将学生分为二种情况,对有无计算机基础知识学生进行编班上课,可以采用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授课方式、不同的考核方式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基础好的要求教师上课时增大信息量,扩大知识点,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潜力,做到人尽其才。计算机基础比较差的要求老师要讲的细一点和慢一点,多补充一些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这种层次教学模式既符合应用型本科文科生目前的教学现状和教学规律,又可以人尽其才。

计算机基础专业知识篇3

关键词中专计算机基础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中专学校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计算机的普遍使用,给中专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带来很大的压力。在中专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中专学校要制定合理有效的措施,来加强中专计算机的基础教育。本篇文章主要通过对中专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不足进行详细分析,就如何做好中专计算机的基础教育给予相关策略。

1计算机文化的含义分析

计算机文化是指利用一些规则和符合来表现知识实体,将所有传输和记录这种知识实体的媒体集合起来的一种文化。计算机的知识实体主要有三大部分组成,一是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这是学习计算机的基础。二是计算机运行和网络存在的相关原理,这是掌握计算机知识的渠道。三是计算机和网络运行的相关技术,通过学习相关技术,才能够在实践中加强对计算机的操作。计算机文化和其他文化具有许多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特征上:(1)工具性特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在各行各业上普遍使用,计算机的使用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是现代社会特别实用的一个工具。(2)渗透扩散特性。计算机的渗透扩散特性是区分其他文化的一个比较显著的特征,在很多科技发明上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故具有很强的渗透扩散特性。(3)信息可驾驭性。在计算机文化当中,能够将一些相关的信息集合起来,就构成一种文化,这正是计算机文化信息驾驭的特征。(4)其他特性。计算机文化除了具有上述特性之外还具有资源的共享特性、不断创造性等,资源共享特性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不同的人可以获取相同的信息资源,不断创造性是指计算机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创造的文化又能够促进计算机文化的发展。

2中专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分析

2.1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缺少实践操作练习

在很多中专学校中,虽然开设了关于计算机的基础教育课程,但是在中专学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过分的重视理论教学,缺少对计算机的实际操作练习。中专学校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知识不高,单纯的理论知识教学已不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的精华,很多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不断降低,最终导致计算机的教学质量不断降低,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中专学校安排的计算机课程比较少,单纯的靠学理论知识不利于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握,不利于学生在以后工作岗位上的发展。受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模式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

2.2计算机教育内容不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

虽然很多中专学生具有与计算机相关的证书,但是中专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才发现自己学的计算机在很多工作中是没有用的,不利于中专学生的就业。很多中专学校设置的计算机课程和社会需求不相匹配,即使学生在校学习的很好,在毕业之后也不能够将学到的计算机知识应用到工作岗位上。现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越来越快,很多中专学校的教材一直使用一个版本的教材,教材的落后不能让学生接触先进的计算机知识,导致中专毕业学生不能够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3中专计算机基础教育中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3.1课程设置不合理

中专学校特别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缺乏对学生基础计算机教育的重视。在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时,设置的理论课程比较多,实践操作课程比较少,导致中专的基础计算机教育出现很多问题。中专选择的计算机教材大多数讲的都是一些理论知识,内容上缺乏有效的案例,也没有与教材相配套的计算机实践操作,这种只学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操作的计算机教学模式不能够满足现代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都很低。由于中专学校缺少对计算机教育的重视,没有提供足够的资金来建设完善的计算机教学设施,所以给学生安排的操作课程比较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缺乏对学生创造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阻碍了中专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3.2缺乏完善的教师人才队伍

产生中专基础计算机教学质量比较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计算机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不能够教给学生符合社会发展的先进计算机知识。在中专学校很多的计算机教师年龄比较大,并且这些教师是其他科目的临时兼职教师,这些教师并没有系统学习过计算机知识,没有及时掌握现在先进的计算机知识,不利于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很多计算机教师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学方式比较单调,缺乏创新,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率。还有一些教师上课不负责任,教学内容比较少,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计算机知识不多。

3.3学生没有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对中专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中专学生本身的综合素质比较差,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同样对学习计算机缺乏兴趣。很多学生缺乏对计算机的认识,认为计算机学不学都一样,在计算机课堂上不认真听教师讲课,学生的学习效率比较低。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影响着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很多学生认为计算机课堂上中比较枯燥,课堂氛围不活跃,很多学生认为计算机课堂没有意思,从而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不断下降。

3.4缺乏与市场结合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不断更新,要想学生在学习计算机之后能够很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中专学校要加强对计算机市场的调查研究,但是中专学校没有将计算机市场中先进计算机知识引进中专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当中。就业市场对学生计算机的要求不同,中专学校学生学习的计算机知识不能够满足现代社会就业市场的要求,导致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学校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知识教学,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4做好中专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的相关策略

4.1合理设置教学课程

中专学校要加强对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的重视,合理安排教学课程,既要安排相应的理论课程,又要加强对操作课程的安排,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中专学校要加大对计算机教学设施的建设,给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环境,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计算机知识。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通过讲解教学案例,让学生在例子当中学习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这样更利于学生自己的实践操作。例如在学生学习软硬件的组成时,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之后,学生还是不能够认识和识别软硬件的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在计算机实验室内将损坏的计算机分解,对计算机的部件介绍给学生,这样就更容易让学生学好计算机知识。

4.2加强中专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

中专学校要想从根本上加强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就需要加强中专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要制定要严格的任职考核制度,要求任职人员既要有专业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后还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只有满足中专学校考核要求的专业计算机人才才能够到学校任职。定期对学校计算机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引进先进的计算机知识来提高中专计算机教师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中专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教学评估,对不合格的教师给予罚款或是辞退的处罚,对教学质量优秀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资奖励,这样可以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和教学积极性。同时还要加强计算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加强教师的责任意识,从而不断提高计算机的教学质量。

4.3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习积极性

中专的计算机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效率,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例如教师可以采用模块化的教学方式,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内容分块进行讲解,可以分为基础理论知识学习部分、系统的操作部分、办公软件操作部分、网络信息技术部分、多媒体应用部分,通过分这几个模块来教学,能够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理论知识,促进学生对计算机实际操作技术的掌握,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给学生设计案例教学,帮助学生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同时给学生在课下布置任务,根据课上所讲的案例让学生制作类似的案例,通过这种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究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4.4做好社会调研,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面对中专计算机与社会实际需求不相符合的现象,中专学校的相关教师要做好社会调研,分析各行各业对计算机技术的需求,及时掌握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中专学校可以根据调查结果,及时根据计算机技术更新,更换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计算机教材。通过对不同行业计算机人才的分析,对中专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与其专业配套的计算机知识和技术培训,这样才能够让中专学生在毕业之后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提高就业的竞争力。

5结束语

做好中专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对中专学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面对中专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中专学校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来制定合理有效的计算机课程,引进专业的计算机教师,加强中专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师要不断创新计算机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质量,最后,加强对社会计算机人才需求的调查研究,有针对性的对中专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祝虹媛,梁欣涛.当代少数民族预科班和民族职业院校计算机教育情况调查与分析――以黑龙江省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03(03):52-53.

[2]蔡春梅.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J].滨州学院学报,2013,09(03):58-59.

[3]刘兆媛.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03(01):47-48.

[4]彭绪山.论职业教育中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12,08(02):85-86.

[5]姜云杰,黄刚.西部新建师范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1,06(03):68-69.

[6]罗学义,王云鹏.浅析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思路与方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08(01):43-44.

计算机基础专业知识篇4

关键词:英语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12(2013)06-0164-02

计算机自从上世纪被人们发明出来,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实际需求情况向人们证明,熟练的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已经成为了当代人才的一项必备能力。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所以计算机应用能力是高等教育毕业生的一项基础能力。英语专业,作为一门比较适合应用计算机技术的一门学科,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对英语专业开展计算机基础教育是极为必要的。然而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如何做好英语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一直以来没有明确的方法和方向。下面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英语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现状

我国目前英语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存在着两个比较显著的问题,其一是教师重视程度不够。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有英语专业,同时在制定其教学计划过程中,大多都会植入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授课老师往往不重视教学目的性,只是注重按照教学大纲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这种“完成任务”的思想,严重的影响了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效果,往往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授课的重点一般都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认识计算机、通过计算机相关软件进行简单的工作和学习。但是教师在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编制课堂授课内容时,太过注重教学任务,忽视了学生们的接纳目的性,没有按照英语专业的所需进行授课内容的变动,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好。其二,学生重视程度不够。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现在很多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前就已经了解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和常用软件操作方法。但是这种“无师自通”往往会导致一种现状,学生认为老师教的自己都会,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又发现自己不会。其实在学生早期接触计算机的过程中,没有专业的、系统的了解过计算机软件的工作内容和功能,但是出于好胜心,学生们都会对课堂老师的授课内容采取一种“我学过”的应对方式,这样就导致学生并没有真正的接受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另外,部分英语专业学生对于非本专业的知识抱有一种“没有用”的态度,进而就会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听课兴趣不高,其实本质上,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了解可以让学生们比较好的对计算机进行相关了解和掌握,通过日后对英语软件的应用可以比较好的来进行英语专业知识学习。

二、英语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特点

英语专业学生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存在着较大的不同,因为英语专业作为文科类专业,学生一般的数学基础比较一般,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也存在很多的盲点。这样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计算机原理和计算机编程教学就很难开展,因为缺乏相关的基础数学知识和计算机知识作为引导。但是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比较好,具有比较大的词汇量。计算机是一种以英语作为主体语言的电子设备,很多编程部分、软件部分都是纯英文版,这样英语学生对这些英文的理解要强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所以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这类需要翻译、理解的部分上手比较快。所以英语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应该本着以学生适用性为主,重视操作、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原则进行开展。

三、结合英语专业特点进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产生变化,用变化回馈教学。所以相关教育工作者应该本着结合专业特长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原则对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改变,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以往,计算机授课教师往往会采用比较传统的授课方式,既先理论后实践、先一般后特别、先抽象后形象的方式。但是通过对英语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实验发现,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英语专业。其原因就是在介绍计算机的过程中,采用原理到实践的方法时,对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介绍原理过程中,会让学生存在很多的原理盲区,这样在今后的实践操作过程中会形成“操作百问”的现象。同时也会在进行原理教学的过程中,因为提出了一大堆对英语专业学生来讲比较难理解并且复杂的原理而打消了学生们对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学习积极性。事实上,对英语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来说,应该以一套适应性好、教学效果好的教学方式来进行。例如从实践到理论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一般会让学生先进行计算机操作,通过教师的相关要求和操作命令让学生们能够通过计算机完成一定的软件工作。这样学生们虽然不懂的原理,但是在操作过程中,对软件的认识比较深入,同时对于部分自己可以理解的原理进行先理解,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们对计算机基础课的学习兴趣。然后在展开原理教学,通过对软件原理进行讲解,可以让学生们有一种从现象到本质的发现过程,有一种按照任务去完成的学习体验,这样英语专业学生就可以比较好的接受计算机基础课知识了。

四、结合英语专业特点进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内容安排

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安排将会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在针对英语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内容安排上,笔者认为应该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一)注意讲述计算机基础课的重要性

英语专业学生作为文科生,对于语言类的讲授能够更好的理解和信任,这一点与理科生过分相信事实不同。所以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应该首先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的重要性介绍,让英语专业学生们明白,学习了计算机基础课程能够做些什么、对本专业学习有什么帮助等,同时也要对计算机基础课包含的几大方面进行介绍,让学生们有大概的了解。

(二)明确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规划,对每课时应该讲授的知识做一定的系统规划,要保证在教学方案的要求下进行教学,另外,对教学内容而言,学习了相关课程就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和能力,这就是现代教学要求。所以教师应该明白通过每个学时的授课,学生应该掌握怎样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五、利用先进设备

虽然我国近年来在对高等教育投资力度上逐年加大,但是仍然存在部分高等教育学校没有完成信息化建设。对于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学校,教师应该在对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工作中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利用各类先进的数字化仪器。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习惯用黑板作为主要的信息呈现工具,但是由于进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工作的目的是让学生们了解计算机,所以应该通过多媒体技术来替代黑板板书。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数字化设备进行计算机基本功能的演示,来让学生们有直观的计算机概念和相关课程概念,然后在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就是上文所说的从现象到本质的教学方法。另外利用先进的数字化设备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一种立体型的知识传输模式,让学生们通过看、听、说、操作等方式来对知识进行掌握。利用数字化教学设备的另一个优点就是比较容易激发英语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兴趣。

六、加强实践环节

英语专业具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在传统的英语专业其他学科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学生们对知识的吸收和接纳,往往不太重视实践过程。但是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则是一门以学生实践为主的课程。笔者通过对英语专业进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试点发现,如果仅仅利用课堂上的教学来进行演示和知识传授的话,是远远达不到课程教学目标要求的。笔者通过如下几种手段来加强实践环节:

(一)课时改革

尽量增加学生们上机时间,这样可以保证学生们对计算机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比较好的让学生们理解计算机基础课所教授的内容。

(二)授课方式改革

因为学校教学安排,以往一直采取本周面授、下周上机的教学方式,这样由于教学时间的差异,会导致学生们的遗忘。所以笔者通过对教学课时的分配,对大课进行两小节划分,采取上半节上机、下半节面授的教学方式,这样可以通过教学连贯性来保证学生们对知识的最大接受效率,同时也可以避免学生们对操作过程中问题的遗忘。

(三)编制辅助软件

笔者通过自身对软件编程的研究,通过结合教学方式和英语专业学生特点,编制了一些辅助学生们进行计算机基础课进行学习的辅助软件。学生们通过上机过程中打开软件就可以进行相关的知识学习,提升了学习效率。

(四)提供设备

笔者通过学校,为学生们配备了含有计算机600多台的计算机机房,通过比较优质的教学资源,能够很好的实现笔者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

七、总结

在英语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当对英语专业学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系统的分析,分析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基础知识能力。这样可以有效的通过相关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方案的制定来达到让学生们充分、良好的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目的。本文通过笔者多年的计算机教学经验和对英语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试点工作的分析论述,讲述了一些关于改进英语专业计算机教学的方式方法,希望通过本文的讲述可以让相关计算机专业教师得到一些启发和参考,同时笔者也希望其他计算机教师能够对本文论述不当之处提出批评和指正。

参考文献:

[1]翟宏宇,徐春风,孙爽滋.大学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教学园地-教学方法分析和研究,2012,5:67-68.

[2]张殿龙,梅险,吴宏伟.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学科教育和教学研究-交流园地(电子版),2011,22:18-19.

[3]丁秀琴.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基础教学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4:95-96.

计算机基础专业知识篇5

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当代社会人才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高校扩招政策执行之后,中职院校的生源在逐渐减少,学生整体素质水平欲发下降。在这个时期去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技术水平,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改革教学思想,构建高效的中职计算机基础课堂,还需要正视当前教学活动中的不足,努力优化。

一、新时期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不足之处分析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但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还是十分明显的,具体问题如下:

(1)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较为陈旧

在发展过程中,中职教育从培养高级技术人员转变成为培养中等职业技术人员。这一转变,主要受到生源与中职院校的教育水平影响。在二十一世纪初,进入中职院校的学生都是优秀初中毕业生,而现在进入中职院校的大多为中考失利学生。学生自身素质的转变,加大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在教学中,很多教师没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求。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师利用灌输法实施教学,很难让创新的教学思想与方法得到应用。

(2)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不同步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信息化社会悄然来临。在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中职学生所学习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并没有得以更新。中职学校的教师会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实施教学,固定不变的教学大纲以及教学方案、教学活动,影响了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时代性。教学内容更新过慢,让学生接触的计算机技术知识远远落后于计算机技术实际发展速度,这对于学生计算机水平的提高是极为不利的。

(3)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编排不尽合理

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编排,对于教学实际效果有直接影响。一般来讲,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师会先引导学生了解计算机发展的背景,再对计算机的构成、工作原理进行分析,接下来就是学习计算机的各项操作。整个中职院校的学生所学习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是相同的,没有专业针对性。这样的课程设置,使计算机基础课程成为平淡无奇的知识灌输课,学生无法通过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提高个人专业能力,学习兴趣会越来越低。

(4)中职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

与高等学校相比,中职学校的生源结构较为复杂。学生来自于各个区域,部分学生为应届生,部分学生非应届生。有些学生为在中考中失利,一些学生因其它原因成为中职学生。学生不同的个人经历,使其具有完全不同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的差异,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统一的教学,有的学生听不懂,有的学生懒得听。

二、新时期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具体策略

要跟上中职学校教育发展的步伐,弥补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中职院校应当去探究新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思路,研究新的方法,让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得以改革。

(1)更新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

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转变个人计算机应用观念,教师要关注计算机操作教学,培养学生用计算机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应当由笔试与机试两部分组成,让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认真去掌握操作技能,让学生从只为考试的计算机基础学习桎梏中走出来。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应当具有多样性与灵活性,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开设与之相关的选修课程。

要实现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创新,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师应当将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各个专业的学习内容、学习需求结合在一起。不同专业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有不同的期待,让学生在计算机基础课堂中找到提升个人专业能力的方法,有利于学生计算机基础学习兴趣的提高。比如,会计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会计电算化知识,教师可以在计算机基础课堂中给学生针对性引导,让学生通过计算机学习高效地学习专业知识。针对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教师应当将剪辑视频、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整合音频的知识作为教学重点,给幼儿教育专业学生提供更多教学技术支持,让幼儿教育专业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做到游刃有余。

(2)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层次性

中职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参差不齐,为了提高学生整体计算机水平,教师要利用分层教学法实施教学,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中职学生入学时,教师可以组织一次计算机理论与技能测试,了解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并根据学生的测试成果进行分班,利用层次化的班级实施计算机教学。

对于零基础的学生,教师要从计算机的开机、关机等最基本的知识讲起,知识呈现由浅入深,重视知识与技巧的共同讲解。对于计算机能力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省去不必要的基础理论讲解,将教学重点放在上机操作上。引导学生利用课本进行自学,教师则在课堂中发挥个人引导作用帮助学生规范计算机使用行为。比如,一些学生在制作幻灯片时,不会使用母版,为了让各个幻灯片的背景相同,一个一个复制粘贴。这时,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用分层教学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计算机基础课堂中有所提高,能够提高其计算机基础学习积极性。积极去落实分层教学法,是对学生的尊重,更是对教育事业的尊重。

(3)优化中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环境

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目的就是应用计算机操作技能去解决问题,为了突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践性与应用性,中职学校应当积极去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将实践视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方向。传统课堂中,学生只顾着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上机操作的机会不多。当代中职院校应当加大计算机基础教学投资,采购充足的计算机,建立计算机机房,用健全的硬件设施推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践化。良好的教学环境,能够给教师实施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机会,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积极开展计算机基础相关实践活动

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作用,绝不止步于满足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好奇心。让学生认识到个人计算机技能的重要性,需要将计算机知识与技术置于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建立起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迫切心理。结合学生的专业需求以及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教育目标设计、实施实践活动,才能让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方式越发灵活。

比如,对于冶金专业的学生来讲,学会利用计算机去操作相关软件最为重要。计算机教师可以组织该专业的学生开展一次专业计算机技术大赛,评选出最佳操作手。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教师可以通过程序设计比拼给学生创造展示自身能力的机会。多多参加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了解自身不足,快速成长起来。

计算机基础专业知识篇6

关键词:新形势;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探究与分析

一、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阐述

(一)基础教育目标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实际教学目标是能够让学生在日常的课程学习和知识积累过程中,掌握和具备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并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日常生产生活中。这不仅仅只是一门课程便能够将所有知识都涉及到的,需要结合学校发展实际情况以及不同专业就业方向来进行系统的处理。因此,各个高校都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对基础教学的目标进行补充和修改,制定出新形势下最为完善的基础教学目标。

(二)基础教学对象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对象不仅仅只是高校计算机专业,应当是面向所有的高校学生。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作为应用型技术的代表之一,广泛应用于各个专业领域,建筑、医学、产品制造、新闻媒体等等,因此,基于新形势下所进行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是需要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对象进行扩增,面向不同专业的高校学生

二、新形势下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存在的不足

(一)基础教育内容未统一

高校是包含有诸多专业的综合体,因此,每个专业的学生所接受的专业知识有所不同,此外有点学科是偏学术化。而有的学科比较偏应用化,这也就导致了不同学生所学习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对于计算机基础教育知识的认知水平也有所不同,便会在进行日常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参差不齐的教学效果,有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很好,但实际操作能力却很一般,而有的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后便具备操作能力。

(二)学生实践能力弱

计算机应是一门技术性专业,要求学生能够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并进行知识的综合实践,但是,很多高校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过程中,并没有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作为实际教学目标,一味的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很多专业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教育相关课程时,根本没有机会在计算机房内进行实际操控,导致动手能力变差,并没有真正获得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力。

三、提高新形势下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有效措施

(一)分类教育

针对不同专业不同院校的学生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时,为有效的提高基础教育改革的质量和水平,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对于基础教育来说,在教学内容上便需要做出调整和改革。首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分类,主要体现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课本的编制,对于工科类学生来说,要侧重于计算应用技术以及实践能力的学习和提高;而对于非工科类专业来说,只需要让学生能够学习和掌握较为基础的计算机知识,按照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训练7:3的比例来开展日常的教学。这有这样才能,让不同学生学习和接受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教学内容,从而有效的提高计算机应用技能。

(二)加强实践教学

计算机是一门技术性应用型学科,因此,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要将培养高校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作为最终的教学目标。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来说,在计算机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相关理论知识对于他们来说非常抽象和繁琐的,但是一旦让他们按照书本中的指令进行程序的操作,便能很快掌握该项技能。由此可见,在新形势下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加强实践教学时,老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引导着学生将整个操作过程完成好。

(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许多高校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仅仅只是为了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在考试前期进行突击训练,并没有达到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目的。因此,高校不能强制要求学生必须通过等级考试,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利,让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过程中,学会不断创新、不断思考、不断探索。

计算机基础专业知识篇7

关键词:计算思维;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1.计算思维是改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现状的核心推力

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thinking)是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周以真教授提出的概念,其定义为“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的行为,包括了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计算思维反映了计算机技术本质特征和解决问题的核心方法,能够提升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素养,培养学生用计算机处理和解决领域问题时的思维方法和表达形式,对学生有深远影响。2010年陈国良院士提出将“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切入点的倡议,2012年7月,教指委在西安举办了“第一届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2013年7月“第二届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在成都召开。这些都表明,增强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本科的公共基础课程,通常作为大学第一学期的课程。当前,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已经引起广泛关注:首先,多数教学内容是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浓缩,缺乏主线,显得多而杂;其次,实践环节侧重软件工具使用,由于不少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掌握这些工具的使用,导致其失去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不少专业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已经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与实践,例如,面向多类专业不同计算机基础的学生,组织了分类教学,收到一定效果,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课程现状。而以计算思维教育与训练为核心实施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改革与创新,能从根本上改变该课程的现状,并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

2.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体现计算思维培养

2.1亟待解决的问题

课程的改革目标是让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核心知识和掌握应用工具的基础上学习运用高效的思维去思考,将无意识的计算思维教学理念提升到有意识、系统性的计算思维教学。力求从根本上扭转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所面临的教学困境。针对以上目标,需要以计算思维为核心重构教学内容,并通过合适的教学实践手段和方法使得这些重构的内容能够被学生接受和理解。通过分析,提炼出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如下:

1)在有限课时内需要培养学生哪些具体计算思维要素。

我们的目标是传授给学生基本的计算机核心知识,但是计算机科学作为一门学科包含了复杂的知识体系,并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需要确定哪些知识点能够被定义为该课程教授的核心内容。

2)如何在学生尚未掌握任何一门编程语言的情况下实践所学计算思维内容。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所面临的是大学一年级学生,除个别学生在入校之前有过编程经验,学生普遍没有编程基础。如何在缺乏编程实践的前提下让学生掌握计算思维是决定最终教学效果的关键问题。

3)面向不同基础和专业的学生如何体现不同的计算思维的教育和训练内容。

2.2分类教学、专业融合的教学内容设计

西北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发展航空、航天、航海工程教育和科学研究为特色,以工、理为主,管、文、经、法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多学科性和开放式大学。不同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的要求不同,存在较大差异。相同专业学生之间的计算机知识也有较大差距,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分类教学是必要的。例如在程序设计课程中按照文、理科进行分类实践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积累了经验,但是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尚未实施。此次以计算思维培养为核心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设计上除按照文、理分类外,还考虑到特殊方向和专业学生群体的较高计算机教育的需求,将教学内容分为4个方向:(1)面向理工类专业学生;(2)面向文管类专业学生;(3)面向国际班学生全英文计算机教学;(4)面向教育实验学院卓越班。

西北工业大学作为理工科重点院校,大多数学生都归类于方向(1),以2013年数据为例,方向(1)约占62%,方向(2)约占17%,方向(3)约占4%,方向(4)约占17%。在确定每个方向学生教学内容时,遵循“两个融合”的原则,将计算机基础教育与计算思维培养融合,构建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主线的非计算机专业通识教育;将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学生的专业技术融合,在进行计算机思维培养教学内容选择时,注重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学生专业方向的融合度。“两个融合”的具体内容包括:

(1)计算思维培养融合,是指将计算机科学中最具有基础性和长期性的计算思想教授给学生,侧重使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能够领略计算的核心方法,学会如何把问题转化成能够用计算机解决的形式,培养学生从本质和全局来建立解决问题的思路,为其今后的专业学习和应用计算技术打下坚实基础。

(2)专业技术融合,是指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和需求,在计算思维培养融合的基础上,动态选择课程内容,形成可定制教学模块,实施分类分层教学。

“两个融合”原则体现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方案,形成了纵向分类、横向分层的教学内容。每个方向内容由基本理论知识层、计算思维融合层、专业融合层组成。以面向理工类专业学生的方向(1)为例说明各层的含义,如图1所示。

1)基本理论知识层。

该层属于计算机基本知识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和基本计算思维模块,在介绍计算机软、硬件的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过程中贯彻计算机基本知识,包括二进制、冯・诺依曼计算机、图灵机、计算复杂性等计算机重要基础概念等。这部分内容比较近似于之前课程中计算机基本知识部分,但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对其内容重新组织,从计算机重要的“分层”和“抽象”概念出发引导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力图让学生领略到这些技术背后的基本计算思维内涵。通过学习计算机发展历史,让学生对整个计算科学发展有全局了解。

2)计算思维层。

包括问题求解方法和算法模块,学生在学习了计算机重要基础知识后,开始深入学习计算系统底层具体思维和运行机制。这部分从系统和算法角度让学生学习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方法,包括求解框架、典型案例的计算算法、具体思维过程和实现方法等,让学生在计算思维较高层次讨论计算机学科的根本问题和思维方式,深入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和运行机理。这一部分内容体现了本课程的计算思维培养目标。

3)专业融合层。

最高层的专业融合层完成融合专业知识、提升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应用计算思维的能力的任务。该部分从数据处理和网络计算角度,让学生领略到计算机目前最广泛的应用模式,从而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加以运用。这部分模块属于变化较大的模块,目前仍然需要开发和扩充大量与其他专业更为紧密相关的案例和应用模式。

按照图1所示,不同类别学生在基本理论知识层内容是相同的,在第2层上,教育实验学院学生所学的算法和系统内容更为深化和多样,实现了差异化教学。在专业融合层,为理工类和文管类不同专业特色的学生设计了不同模块内容。理工类学生学习数据处理和计算网络知识,而文管类学生侧重学习用计算机处理数据和利用计算知识研究社会关系等。

2.3两阶段培养、可视化计算思维实践的实验环节

一直以来,实验教学通常是理论教学的辅助,和理论教学在章节内容上是对应的。但在我们的教学改革中将实验课程和理论课程定位为“互补关系”,实验课程具有相对独立性,在内容中体现“两阶段培养”的实验教学理念。第一阶段实验为计算机基础知识实践,包括windows的使用、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常见网络应用等。此阶段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和常用工具软件的掌握;第二阶段实验是关于计算思维的实验。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依据具体应用问题设计程序,实现典型算法。两阶段培养中的第一阶段目标就是要学生熟练掌握工作和学习中常用的工具类软件,为以后的学习和科研打下基础。

针对在本文2.1节中提出的第2个问题,即此阶段的学生尚未具备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和经验,我们认为,采用可视化编程工具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可视化编程工具支持可视化(Visual)程序设计,主要是让程序设计人员利用软件本身所提供的控件,构造应用程序的各种界面,可视化编程技术已经成为当今软件开发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为此,我们在课程实验改革中引入可视化编程工具Raptor,使得尚未具备编程基础的大一学生能够实施算法实践和验证。Raptor是一种可视化的程序设计环境,其将程序设计中的要素以图形符号的方式展现,使得学生在不具备编程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实践计算机中算法类问题。目前,它已经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等世界22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中使用。

在实验课程中设计了4个学时讲解Raptor工具并要求每个学生至少课堂完成8个基本算法实验任务。在实验课之外,要求学生用Raptor完成算法类大作业并撰写实验报告,以综合训练学生解决算法类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和最后的调查结果表明,引入算法类可视化工具有助于实验教学取得良好效果。

3.改革实践和总结

在2013-2014学年,我们将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对部分理工类班级开展了试点教学,试点专业涉及材料、自动化、电子信息专业等,在课程末期分别针对任课教师和学生做了教学效果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教学效果基本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教师普遍感受为所带课程的难度和以往课程内容相比备课较难,但课堂氛围较好,内容受到学生关注,尤其实验环节引入了Raptor可视化程序设计工具,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较以往有大幅提高。

部分学生调查结果如图2和图3所示。图2是学生对计算思维认识的调查结果,显示出大多数学生(达到60%以上)理解了计算思维的概念,认识到计算思维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不仅仅只是学习工具应用,而是对今后理解和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奠定基础,从无意识地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到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计算思维思想。图3为调查学生认为教学内容中哪部分收获最大,19%的学生认为计算思维有最大收获,居第二位置,说明这部分的学习为培养优秀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计算机基础专业知识篇8

一、完善计算机基础教学,提高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

加强与学生本专业交流,明确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计算机基础教学应积极参与本专业教学改革,把计算机基础教学与本专业教学联成一体。通过交流协商,对不同的本专业分别开设侧重点不同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确定计算机基础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体现计算机基础教学不公提高学生的科技文化素质,而且强调掌握计算机科技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专业,也就是培养具有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本专业人才。如何具体完善计算机基础教学有以下几点:

(一)完善计算机课程体系改革,更新教学方法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既要有基础性又必须有先进性。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一门为整个大学期间计算机入门课。不仅要“领进门”,这要“送一程”,课程内容的基础性是十分重要的,这一部分内容应该相对稳定,是计算机课程的基础。但是计算机课程又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软件的更新换代十分迅速,如果课程内容陈旧,不但学生会失去学习兴趣,而且上机实习也会遇到障碍,所以课程内容必须“吐故纳新”,要适当介绍一些计算机技术的新知识和一些流行的优秀软件,使课程内容听者生,这一部分内容应该不断更新。要注意基础性和先进性相互结合,既不能只重视基础性,使得课程内容陈旧,也不能房间追求先进性而使课程内容肤浅。所以,不仅教学大纲要不断修订,而且教材也要及时更新。

(二)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职决于教学方法,有必要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通过采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增强课堂的信息量和提高打官腔 课学时的利用率。这点在各学样要求压缩课程学时,增强计算机教学内容的今天,更具有现实意义。同时,改变“教师授课为主,学生上机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而采用“教师精讲,学生多练”的新模式。计算机基础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敢用、作用计算机的能力和主动利用计算机去解决本专业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较快接受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这些能力单靠课堂教学是培养不出来的,而要靠大量的上机实践。因此,计算机基础课应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学习为主”转移,正确的指导和大量的上机实践是学好计算机的基本保证。

如今高校教师担负的教学任务日益艰难巨,而各高校对老师的科研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只有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环境,才能让教师有更多的课余时间进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研究和系列教材、各种课件的建设,以及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和提高,才能使得计算机基础教学进入良性循环。

打破孤立的教学,使计算机教学服务于本专业完善的知识结构是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自学能力 的重要基础。通过制定新计算机课程体系和重组教学内容,使得计算机基础知识连成一体,而且能够达到不断提高的水平。

随着教改的深入发展,各专业基础课程也逐步强化了计算机技术的汉透,这既保证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连续性,又体现了计算机基础教学服务于本专业的教学目的,即强调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仅是进行计算机技术知识教育,而且也是进行计算机技术应用教育。

因此我们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在纲,使得计算机知识能够于本专业,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水平。如我校如今计算机考研室就主动和各系科进行沟通联系,结合各系科的专业特色制定教学大纲,真正做到计算机基础教学服务于专业建设。

二、完善计算机基础教学,要注重师资队伍建设矣学生能力的重点培养

(一)加强教量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计算机基础教学应由统一的教学单位如计算机基础教研室承担,有利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规划、组织和实施,便于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的交流,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提高。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除了采取政策的倾斜,稳定教师队伍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千金 ,创造有利条件和环境,引进具有较高计算机造诣的人才;其次,利用本校现有利条件和优势,调动教师钻石计算机知识的积极性,鼓励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年轻教师学计算机,全面提高教师计算机知识水平;第三,促进校内外计算机学术交流,支持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参与这术活动,提高学术水平;第四,通过参于其他专业学科的科研活动,拓宽知识面。事实证明通过提高老师计算机水平,能够提高学生计算机文化的知识面,并能为专业教学和科研服务。

(二)注重能力培养,淡化考试要求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完善本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结构和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而各种类型 的考试或考查只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 的一种教学手段。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实践性、应用性都很强,通过考试或考查只能初步反映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基本概念,不可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计算机实际知识水平和综合应用能力。通过采用平时作、课堂实践和考试或考查三种成绩的综合,可以较好地评价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和教学效果。

三、完善计算机基础教学,要注重特色教材建设

计算机基础专业知识篇9

   1引言

   在告别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在农业发展逐步实现产业化、市场化、标准化的进程中,越来越需要既懂农业技术又懂计算机技术的人才,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全球兴起,现代的信息技术正在迅速地向农业领域渗透,对农业的发展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就我国整体范围看,农业的发展速度较缓慢,远低于工业的发展速度,农业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西方发达国家早在70年代就广泛开展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而我国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应用则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作为培养跨世纪农科人才的高职院校必须对农科大学生的计算机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同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

   面对着日益发展的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和不断提高的社会要求,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2目前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针对我校和其它兄弟院校的调查研究,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有以下几点:

   1)重视不够。因为,这些学生是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些领导、老师认为懂一点计算机基础知识就行了,不需要更深的计算机方面知识。如会上网、聊天、打字排版就行了。在将来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中,学这么点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在农业科研中怎么能充分利用好计算机这个工具,提高科研项目的速度和质量。对学生来说,意识不到计算机的作用,意识不到计算机是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工具,计算机知识是解决未来工作中面临问题的钥匙,而是仅停留在文档处理、表格处理的认识水平,对编程等认为“高深莫测”,缺乏信心。

   2)所学计算机课程较少。进入90年代,各高职院校基本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其它有关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基本没有开过,一般只学一个学期,最多60个学时,到目前为止,我校大多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和学时还是这个情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能与时俱进。现在世界真正进入了信息时代,人类的社会经济生活等发生了新的巨大变化。在这个信息时代的社会中,作为一个农科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这么一点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在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科研中根本不够用,距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要求相差甚远。

   3)计算机课程开设的不合理。大家都知道因材施教这个道理,在农科高职院校里,要根据不同的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相关的计算机课程。

   4)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每年我校绝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有的学生是对口生,有的学生是普招生,他们的基础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已学过计算机知识,有的学生没有学过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极少数学生学的计算机比较好,不少学生一无所知。

   5)目前农科高职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缺乏连续性和层次性。在学校三年时间根据不同的专业应连续不断地开设不同的计算机课,分层次进行教学。

   3提高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对策

   针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教学改革设想和策略。

   3.1领导、老师和学生要充分认识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需要校级领导的充分重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加大投入,筹集资金,改善计算机设备条件,淘汰使用多年的机器,及时补充新设备。(2)加强管理、资源共享,学校机房众多,由于涉及多个系部,因此难以统一协调管理,设备使用和人员工作整体效率低下。一方面是设备陈旧落后,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另一方面个别系部教学实习资源充足,设备无法发挥作用,有些系部甚至购买的计算机多年未投入使用。而计算机更新换代快,超过一定时间不用造成巨大浪费。通过制定协调的政策,开放全校机房,统一调配,可以优化管理全校资源,使利用有限的资金购买的新设备能发挥最大效益,提高使用效率,把设备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除领导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外。教师必须认识到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并不是不需要掌握太多的计算机知识。教师要转变这些旧观念,就要走向社会,深入农业企业搞调查研究,参与农业企业的生产工作,我校一位教师就是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深入调查研究,结果开发出了一个养猪管理方面的软件,这位教师并不是学计算机专业的。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足以证明了,随着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大发展,愈来愈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既具有本专业方面的技术知识,又比较懂计算机技术知识的人。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除领导和老师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对在校学生来说,由于没有深入到专业研究,仅处于专业学习阶段,难以了解计算机在本专业学习和研究中所发挥的作用,仅停留在知道专业需要计算机理论和基本技能。知道相关内容很重要,但不知道如何用,需要学到什么程度。许多同学只重视一般的键盘操作,他们误认为打字速度快就是计算机操作熟练,而往往忽视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和训练,把软件编程看作高深莫测。部分同学计算机基础较差,学习跟不上,对学好计算机缺乏信心。针对在校学生的这种情况,我们应该组织学生到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科研企业去参观。组织这方面的专家到学校去做报告和讲座。

   3.2增加开设课程门数和学时数

   我们要到农业企业去调查研究,收集资料,获取大量的信息,重新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增加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加大计算机教学的学时数,以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如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的,增加开设“猪博士”管理软件的学习、“养猪场信息管理系统(专门针对于现代养猪场开发的)软件”的学习和“现代化养猪生产管理软件”等的学习。同时建议每个非计算机专业都要学习一下《信息检索》这一门课。信息检索具有三大重要意义:1)避免重复研究或走弯路;2)节省研究人员的时间;3)是获取新知识的捷径。同时,增加上机学时数,让学生多上机多实践,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3.3因学生基础不同,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

   针对高职农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现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和形式上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可以在学生入学后统考一下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根据统考成绩将学生分三个等级,对每个等级进行编班上课,根据不同等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授课方式、不同的考核方式,等级高的即基础好的班级要求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尽可能地增加信息量,扩大学生知识面,使基础较好的同学能学到更多的新知识。等级低的班级可以从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开始学习,学习进度慢一点。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模式,使计算机教学既符合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现状及规律,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成绩。

   3.4要保持计算机教学的连续性和层次性

   连续性。计算机能力是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计算机技术、知识更新速度快,学校安排的有限的课时难以达到预定要求。此外由于课程设置及时间安排问题,学生普遍反映低年级开始上计算机课时,学生很难将计算机与自己的专业结合起来;高年级进入专业课时,有了将计算机与专业问题结合的机会和需要,但却发现计算机知识仅停留在表面和能够应付考试,与解决问题的要求相去甚远。

   鉴于此,笔者认为,计算机教学应结合专业的课程进度保持连续性,积极研究教学安排与专业的结合,使计算机知识及应用教学融入整个专业教学课程。结合专业课程的进展,由浅入深,由基础到应用,在其他课程中注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穿插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保证三年大学学习中计算机学习不断线,使学生认识到并能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一工具。

   层次性。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曾提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要上三个层次”,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具有指导意义,计算机教学的连续性就是要根据“三个层次”教学基本要求组织和指导计算机基础教学。

   第一层次为计算机文化基础。重点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具备计算机的一般通用认识基础。

   第二层次为计算机技术基础。根据各个专业的不同需要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解决本专业与相关领域中一些问题的初步能力,具备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利用软、硬件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工具的基本技能。根据专业特点选择课程,例如我校的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可选《养猪场信息管理系统》、《现代化养猪生产管理软件》、《access数据库》等。

   第三层次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层次的重点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和解决专业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生在本专业及相关领域中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能力。例如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教学课程选择《vb.com程序设计》、《信息检索》等,总之,应当结合专业需要和特点组织相关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体系,体现连续性和层次性。

计算机基础专业知识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16)31-134-2

0引言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90%以上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设置的课程,其目标是在各个专业领域中普及计算机知识、推广计算机应用,使所有大学生成为既掌握本专业知识,又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进而灵活运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复合型人才。这是一项平凡而意义重大的工作。

“计算机基础普及教育”于1984年提出,至今已三十年。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各行各业、方方面面,并改变着人们学习、工作、生活方式,同时,行业对计算机基础应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承担教育、推广、普及任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突破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社会需要的计算机基本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立足对重庆某一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学习情况”的调查,以期找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为高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提供第一手资料和有价值的理论参考。

1现状调查

为了保证抽样的可靠性和代表性,提高调查的可信度,我们抽取了高职院校七个非计算机专业的500名学生(以下简称学生),按照专业人数比例进行调查。

以问卷调查为主,个别访谈为辅。通过问卷调查,了解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目的及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评价等情况;通过访谈,进一步掌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提出建议。问卷即发即收,最大限度地减少费卷。共发出问卷500份,收回480份,其中有效问卷465份,有效率为93%。

1.1绝大多数学生网龄时间较长,且使用计算机时间越长对计算机课程的兴趣越低

从表1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在大学以前就已经接触过计算机,而仅在大学才接触计算机的学生还不到10%。这反映了计算机早已走进了学生生活,学生对计算机应用也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通过进一步调查显示,不同时期接触计算机的学生对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的兴趣情况也不同。中学以前、中学时期、大学时期接触计算机的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分别占30.7%、48.5%、76.2%,这表明对计算机使用时间越长的学生对当前计算机课程的兴趣越低。

1.2大部分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应用性强的计算机知识,并且还想学习更高水平的实用性知识

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选择“office办公软件”(54.7%)、“网络基础”(54.1%)和“操作系统应用”(45.8%)的比例较大,而选择“计算机组成与工作原理”(28.3%)、“数据库基本知识”(19.8%)的比例较小,这表明学生对实用性较强的模块掌握的比较好,而对理论性模块掌握的比较差。当问及“您还想学哪类计算机知识”这一问题时,偏向想学实用的知识的学生较多,如选择“Flash制作”和“图像处理技术”的学生分别超过了半数,选择“网站制作”的学生也占到近一半。这也反映了大部分学生对实用性强、复杂有难度的计算机知识技能更感兴趣。

1.3大部分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的目的定位较高

从表3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目标集中在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的学习掌握更多的软件使用方法,为以后的工作做准备以及达到熟练应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程度,仅有10.7%的学生学习目标是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6.6%的学生为了通过计算机扫盲。由此可见,很多学生已不能仅仅满足于为了考证或者对计算机应用的初级了解,这也就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4大部分学生认为当前计算机基础课的实用性不强

从表4可以看出,不到45%的学生认为计算机基础课程实用性很强或强,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实用性的评价较低,这一方面反映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定位较低,不能满足学生对本课程的期待和要求;同时也反映了计算机基础课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没有真正充分体现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性、应用性强的特点。

2问题探究

通过调查发现,当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在诸多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2.1教学目标定位较低,不能满足学生、社会的实际需求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要求还主要以能否通过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为教学目标和出发点。但从2008年以后明显发现,进入大学前已经有部分学生持有计算机一级证书,这说明他们已经学过并掌握了大部分计算机基础知识。因此,对于这部分同学而言,计算机基础课重复的教学内容陈旧、乏味、没有吸引力。当前的课程目标也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更多的学生希望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的学习,获取更广泛的计算机技能,而不仅局限于拿到计算机一级证书。同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行业人员的计算机基本水平和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能仅停留在计算机操作的初级阶段。如现代建筑企业要求作为合格的建筑从业人员,必须熟悉现代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状况,能够综合使用这一技术提高现场施工效率,并且能够在使用的过程提出指导性、操作性强的建议。因此,学校必须根据学生的专业需要和当前社会的要求,重新设定课程目标。

2.2教学内容设置单一,不能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重难点集中在一些计算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简单的office、excel等操作技能训练,多年来几乎一成不变。实践证明,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一直存在着“断链”的现象,这种孤立于各专业进行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没有将学生的专业知识更好地融合进去,不能有效地实现用计算机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提高专业技能,从而使学生形成较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达到较高的应用水平,最终导致很多学生“学而不会”、“会而不通”、“通而不精”。

2.3教学组织形式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目前在高职院校中,计算机基础课程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理论课大都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多存在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现状。而去机房进行实际操作,往往是让学生完成理论课布置的上机任务,教师不再系统讲解操作步骤。这种理论和操作相脱节的教学形式,造成学生上课听老师讲授的内容能听懂,但在机房进行实操时却无从下手,或者把老师布置的作业顺利完成作为唯一的上机实践任务,不能灵活地处理变化的问题。

3解决方案

经过分析,笔者认为应该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等方面着手对计算机基础课进行改革。

3.1适度拓展、提高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

“计算机基础教育实质上是应用教育”,这个定位毋庸置疑。然而,很多高职学校对其的理解过于狭隘,把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与国家计算机一级考试混为一谈,导致其以计算机等级考试为指挥棒,将课程作为取得一级证书的“敲门砖”、“考题库”,这显然扭曲了应用教育的实质和价值所在。笔者认为必须适度拓宽和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目标,通过市场调查与学情分析,以社会需求和学生期望为依据,将使学生能涉猎、掌握更多的计算机软硬件操作技能、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纳入到教学目标体系中,突破计算机一级考试的局限。

3.2构建彰显专业特色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体系

调查表明,学生已不满足于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如计算机组成与工作原理、操作系统应用、office办公软件、网络基础等的学习,这就从侧面要求将社会对学生计算机水平的要求、学生的学习期望融入课程体系建设中,统筹编排应用广泛的计算机知识,如网络安全技术以及网页制作、图形图像处理等,形成以能力为中心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体系。这就要求在知识的选择上,第一,要贴近实际,制定工作任务单,将真实的工作项目带入课堂,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实践中来,使他们实地感受、亲历工作情景,增强学习兴趣;第二,要关注专业。事实表明,多数高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与各专业是脱节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都上同样内容的计算机基础课,无疑会塑造一批具有相同知识块“模子”。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笔者建议以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为基点,不同专业知识为切入点,实现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各专业知识技能的融会与掌握,达到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形成更为完善的、彰显专业特色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体系。

3.3直接从应用入手组织教学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活动。在调查中也发现,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知识掌握得很好,也期待学到更多的实用性知识和技能,这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谋而合。因此,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要始终贯彻“应用”这一主导思想,在教学组织上,立足“应用”,提出能力目标,模拟真实的工作情景,运用“案例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建立“导入――揭示――延伸――检测――回归”几环节构成的“视点结构教学模式”,从而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理念,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①(教、学为主)案例引导(引入、揭示环节):授课前,教师筛选设计相对完整、真实的教学案例,指向教学目标;揭示、操作教学案例,提炼知识点,使学生能够清楚而明确地构建知识结构。②(做为主)任务驱动(延伸、检测、回归):教师详细总结案例操作中的知识点和操作技巧,着重指出实际操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布置类似案例,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独立完成任务,经过这一步让学生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技能。师生分别对结果进行评价和总结。

在以上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模式的实践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中做,做中学。

3.4扩大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自由度

在各科教学中,基本上都是采用单向的推送的方式,课程有什么知识,学生就学什么知识。本研究调查已发现,在进入大学前,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相关知识的掌握度参差不齐。如果能依学生对计算机掌握的水平自行选择学习内容,扩大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自由度,相信能够调动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鉴于此,学校可在开课前设计计算机基础测试方案,对新生进行测试,有条件的学校可通过开发计算机基础知识在线考试系统,让新生在正式上课前利用本系统进行测试。考试合格的,根据兴趣可以选择继续学习计算机基础课模块,也可以选择其他与本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基础课模块进行学习,有效形成学生主动接受有意义的学习的氛围。

参考文献

[1]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2008[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赵英豪.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6).

[3]李志超,崔聪聪.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30).

[4]杨雪涛.结合专业特色改革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