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急诊绿色通道管理十篇急诊绿色通道管理十篇

急诊绿色通道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05:43

急诊绿色通道管理篇1

关键词:急诊;绿色通道;文献

引言

医院作为治疗伤病的场所,通常情况下,都需要排队等候,但是考虑到有些重大突发性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就可能会导致生命的危险,因此医院都会开通急诊绿色通道,对突发性疾病和事故导致的受伤人员进行救治。急诊绿色通道针对的人群主要有两种,分别是心跳呼吸骤停和休克等突发性疾病,以及公共事故导致的严重伤亡人士,急诊绿色通道的存在,可以减少等待救治的时间,及时的得到妥当的处理。

1急诊绿色通道的发展现状

1.1人员、设备和药物的配备

王会[1]等人曾对急诊绿色通道中,人员的分工、抢救设备和药物的配置等情节,进行详细的分析,考虑到急诊绿色通道的重要性,都是由专业素质较强的医生、护士等,对于每个岗位的工作人员,应该明确自己的工作内容,保证通道全天候的畅通。抢救设备和药物的配备情况,能够直接决定救治的效果,由于不同医院的设备水平不同,急诊绿色通道抢救的效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无锡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在2012年上半年救治急诊病人达到了452例[2],医院的设备一直保持紧急待用状态,建立了定期检查和维护制度,同时根据药品的使用情况,对药方的库存及时的进行调整。

1.2抢救流程

达到急诊绿色通道后,由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引导,马上进入紧急抢救室,然后医生和护士共同对患者进行评估,与普通的救治方式不同,绿色通道采用的是先救治后交钱,一切以救治病人为主,相关的住院等手续都在事后补办,只要病人满足急诊绿色通道的要求,就要保证各个环节的通畅。急诊病人确定后,救治医生要在5分钟内到位,并做好相关项目的检查,护士在5分钟内观察生命体特征,所有的准备工作必须在半个小时内完成,然后将这些检查的结果交给手术医生,病人在检查和转送的过程中,必须有医生或护士进行陪同,如果出现特殊情况,可以及时的进行处理[3]。

2急诊绿色通道存在的问题

2.1药品和人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周新桃[4]等人对急救箱内急救药品的存放管理进行研究,发现急救箱的容量有限,只能存放少量的药物,为了保证药品的种类,通常会叠放,药品的查找需要一定的时间,容易延误救治的时间,由于不同医院的配置水平不同,急诊室的床位有限,在发生重大公共安全事故时,会出现床位不足等问题,使得急诊救治的水平降低。由于急诊绿色通道需要全天候的保持通畅,虽然国家规定了医护人员的休息时间,但是在伤病患者比较多时,医护人员就要连续的工作,而且工作的强度较大,考虑到急诊救治的特殊性,人员的工作压力本来就很大,容易导致医护人员身心疲惫,从而出现操作上的错误,影响救治的效果。

2.2急诊绿色通道制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急诊绿色通道的重要性,对于病人是否符合急诊以及急诊的医护人员和医疗设备等,都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但是这些制度需要人员来执行,在实际的救治过程中,应该以简洁的语言,最快的让患者和家属选择救治的方法,避免延误救治的时间,在一些特殊疾病的治疗中,需要患者转移救治的场所,而相关手续和病人检查结果的移交,需要快速、准确的进行。急诊绿色通道采用了先救治后收费的方法,因此经常会出现患者欠费的问题,尤其是斗殴和交通事故中,双方互相推卸责任,都不愿意负责医疗费用,法院介入调查需要较长的时间,如果患者经过抢救后,因为病情过重导致死亡,那么就更容易导致欠费,目前医院产生的欠费中,急诊绿色通道导致的费用,占到了很大一部分[5]。

结语

急诊绿色通道的设立,主要就是为了更好的救治病人,由于我国的医院数量较多,大部分医院的医疗水平有限,急诊绿色通道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医生对于血管加压素和肾上腺素等药物了解有限,无法及时、正确的处理心肺复苏等问题[6]。我国急救医学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急救体系[7],急症绿色通道作为急救的重要方式,非常受到人们的重视,相信随着制度的完善,以及医务人员素质的提高,急症绿色通道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会,王玉梅,舒阳.急诊绿色通道重要环节探讨[J].吉林医学.2011(08):1585

[2]许广瑜.浅谈急诊绿色通道的重要性[J].哈尔滨医药.2013(04):311

[3]周少林,陈爱莲.急诊护士在急诊绿色通道中的管理作用[J].河北医学.2007(13):740-741

[4]周新桃,严芳琴.急救箱内急救药品的存放管理[J].护理学杂志.2009(24):80

[5]徐洪涛.关于医疗欠费的调查和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0(16):336-337

急诊绿色通道管理篇2

文章编号:1003-1383(2010)06-0774-02中图分类号:R192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6.070

所谓急诊绿色通道是医院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系统[1]。手术室是抢救病人的重要场所,是医院的重要部门。为急危重症病人及“五无”(无姓名、无单位、无住址、无家属、无经费)人员争取抢救时机,提高抢救成功率,挽救病人的生命,我院手术室特设手术绿色通道。自2005年1月至今通过绿色通道手术成功救治的病人共67例,其中有5例病人在行绿色通道时由于各种原因不够通畅,现将影响手术绿色通道通畅的原因及对策总结如下。

影响手术绿色通道通畅的原因

1.主观因素

(1)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①白天中控室护士没有及时接听电话。②夜班护士没有将值班电话随身携带,导致电话长时间没有人接听。③在班人员接到急诊绿色通道手术通知时没有及时做好术前准备,没有立即到手术室门口接病人。④听班工作人员在接科室急诊绿色通道抢救电话时,没有及时赶到科室,从而延误了病人的最佳抢救时机。

(2)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低下,对病人病情估计不足术前准备不充分;对各种抢救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及用途不熟练;对各种抢救仪器如除颤仪、血液回收机等的使用不熟练;对各种疾病的抢救程序模糊不清。

2.客观因素

(1)手术室电话因素手术室值班电话为小灵通,在手术间内的某个区域有信号盲区,影响通话质量,耽误了病人的最佳抢救时间。

(2)手术室远离急诊抢救室,且没有病人专用电梯,尤其是急诊绿色通道病人专用电梯,且没有“病人优先”标识,造成病人在运送过程中花费的时间过长,耽误了病人的最佳抢救时间。

(3)手术室抢救仪器设备配备不全如手术室没有配备床边B超机、血液回收机、C臂机、小儿除颤仪等抢救仪器,影响病人的抢救时机。

3.管理因

(1)各项规章制度不健全,各种疾病手术抢救不规范手术室没有建立各种急诊手术尤其是急危重症手术的抢救常规及应急预案。造成在抢救急危重症手术病人过程中无章可循,耽误了病人的抢救时机。

(2)科室间沟通协调不到位①急诊室与手术室之间协调不到位:急诊室工作人员在电话通知手术室时,没有向手术室工作人员交待清楚病人的年龄、病情、术前准备情况、预计到达手术室的时间、术前诊断等;手术室有手术时,急诊工作人员在没有得到手术室工作人员同意就直接将病人送到手术室,造成手术室工作的忙乱。②各个外科之间、急诊室沟通协调不到位:对于多发伤病人没有实行首诊医生及首诊科室负责制,因为担心病人没有人“买单”而互相推诿,从而延误了病人的抢救时机。

(3)手术室护士配备不足,护理人员梯队不合理在手术排班过程中没有实行“一老带新”。白天没有预留手术间和手术护士负责急诊手术,遇到急危重症手术往往因此延误了抢救时机。

保持手术绿色通道通畅的对策

1.加强对相关人员培训

(1)努力提高相关人员的急救意识急救意识是急诊科护士最主要的意识,急救服务意识是评价急救护理质量的首要内容[2]。为提高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尤其是急救服务意识,采用多种形式的医德医风教育,如聘请外院专家讲学,流动播放医德医风宣传篇等,使医务人员在思想上真正做到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让每一项护理工作,尤其是从事急救护理工作的护士,应更加贴近病人,贴近临床,贴近社会。尽可能让病人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

(2)加强对相关人员业务知识的培训对急救技能实行全员培训,首先选派优秀的护理骨干外出学习,如参加全国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及全国iCU专科护士培训。外出学习人员把学到的知识传授给科室的其他人员。同时,科室要采用多种形式的业务学习,如晨会提问,科室小讲课,护理查房,护理知识及技能比赛;急救技能考核如徒手心肺复苏,除颤仪的使用;常用急救药物的作用、用法、剂量、用途等。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尤其是急救技术水平。模拟急救是培养护生急救意识和急救技能的重要途径[3]。对护士的急救理论知识及应急能力采用模拟急救教学。

2.改善硬件设备,优化资源

(1)修建新的外科大楼,在病房楼层设计时急诊室和手术室在同一栋楼,并配有病人专用电梯。

(2)手术室配备床边B超机、血液回收机、C臂机、小儿除颤仪等抢救仪器。手术室的急救仪器设备、药品专人管理,做好“四定”,完好率100%,任何个人不得挪用或外借。

(3)手术室增配手机为急诊绿色通道专用电话,将电话号码写在急诊室的办公室黑板上,任何人不得无故拨打绿色通道电话。

3.加强管理

(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及设立抢救绿色通道①医院建立急危重症病人抢救小组由院长为组长,各科室主任为成员,并特为急危重症病人设立“急诊抢救绿色通道”。平时不定时演练检查急诊抢救绿色通道的通畅情况。②建立绿色通道流程,实行首诊负责制,开辟急诊绿色通道,急诊科接病人医生确诊需绿色通道进行手术建立静脉通道的同时做好血常规及配血相关科室开通专用绿色通道检查快速护送至手术室通知其他科室做好抢救准备。③手术室成立急危重症病人抢救小组及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实行“限时”服务,白天预留手术间和手术护士负责急诊手术,接到急诊绿色通道电话时立即通知麻醉医生安排相应的手术间一人到门口迎接病人一人快速做好术前准备巡回护士协助麻醉医生做气管插管,动静脉穿刺,生命体征的监测,并做好抢救记录洗手护士配合手术。科室所有工作人员由主任、护士长调配,相互配合,按照各种疾病的抢救常规进行抢救。

(2)各个科室之间加强沟通①由医务部负责协调沟通各个手术科室,对于多发伤病人实行首诊负责制,为急危重症病人及“五无”(无姓名、无单位、无住址、无家属、无经费)人员实行先救治后交费,实在没有人“买单”的病人的费用由医院负责,解除医生的后顾之忧,为病人的抢救赢得了时机。②急诊工作人员在电话通知手术室时必须说明清楚病人的病情、术前准备情况、预计到达手术室的时间及手术方式。在手术室有手术的情况下必须得到手术室工作人员答复时,才能将病人送到手术室。

(3)优化手术室护士护理人员梯队建设,在手术排班过程中实行“一老带新”。白天预留手术间和手术护士负责急诊手术,为急危重症病人抢救争取时间。手术室实行24小时值班制,除安排两名护士值班外,另外安排四名听班人员,听班人员在接到科室电话时20分钟内赶到现场。

运行绿色通道为病人生命赢得了时间,确保科室合作顺利与医疗安全[4]。在运行的过程中针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加以讨论,充分协调,不断完善与规范运作流程,使之更安全,更通畅,真正成为“绿色生命线”。

参考文献

[1]杨兴易,林兆奋,赵良,等.关于加强二三级医院急诊绿色通道建设的指导意见[J].中国急救医学,2003,23(5):333.

[2]周秀华.急救护理学[m].第2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40-343.

[3]苏伶娥,李锦忠,黄晓专,等.模拟急救在护理本科急救护理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右江医学,2009,37(6):742-743.

急诊绿色通道管理篇3

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概念。以患者为宾客,就是处处把患者的利益置于首要地位。在任何情况下,护理都要服从患者的需要。我们提出:

(1)服务宗旨:以患者为中心,患者至上,最大限度的满足患者的需要。

(2)服务信条:让患者得到满意、健康。

(3)服务艺术:运用文明用语,微笑服务,在每一项护理服务中,以自己沟通技巧取得患者家属理解、信赖。

(3)服务质量:无投诉、无差错,护理质量检查成绩优秀,护士满意率达98%。

(4)服务效率:开设绿色通道服务。

生命是绿色的,我们把服务系列命名为“绿色通道”,通过自己的护理工作、护理服务,及时、有效地为生命开设畅通的通道。

首先,建立明显识别标志:为了让患者能在危急中找到急诊,有困难时找急诊护士。急诊护士人员穿着绿色的急救服,标志着急诊的绿色通道,随时向有病痛的患者开放。

在“有困难找急诊护士,有抢救找急诊,优质服务,真心奉献,以患者为中心最大限度的满足患者的需要”服务理念下,营造为宾客服务的温馨环境,让患者踏实、放心。同时视病情需要为患者开放静脉、输氧、备血等抢救措施,及时救治,挽救患者生命。并且可以随时找到夜间值班领导,联系相关科室进行急诊会诊,为挽救患者的生命,做到多科联合作战。

设立专职导诊人员,专职护送患者做各类检查(如Ct、摄片、化验),收治病房、观察室,实行一条龙服务。为无人陪伴病员代付费、配药、送上厕所。实行宾客式服务,让患者满意。

医院在开展优质服务以来,多次邀请国内专家,到我院授课,开展优质服务培训,把我院的优质服务推向更高的层次,从而达到无服务态度生、冷、硬、顶、推现象;无服务态度不良投诉;服务过程中对患者不说一个“不”字。对急诊护理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不能对患者回答一个“不”字,体现了待患者是宾客,要求护士设身处地尽自己所能,周到艺术性为患者服务。

我们提出急诊观察室实行病房管理化:基础护理落实;床单清洁整齐;护理书写规范;环境美化舒适;为患者提供热水。我院急诊室绿色通道服务开展以来,深受群众欢迎,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去年,急诊就诊人数与前年同期相比提高,急诊患者满意率达98%以上。无发生一例护理服务态度不良投诉。急诊绿色通道的开展,对护士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护士积极参与、自觉学习专业知识、注重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专业素质,提高急救护理质量提高了急救护理意识,强化了急诊护士的心理适应能力。急诊护士必须具备高度的抢救意识,即对所从事的工作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对患者的同情心,掌握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和迅速的应变能力。对病情的突变应能迅速判断和积极处理以及预见性地观察。提高了护士的沟通能力,反应的服务态度。急诊护士要搞好与多科室、多专业的协同配合,主动参与抢救。

急诊绿色通道管理篇4

[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204-01

急诊科是医院突发事件最多,抢救任务最多,危重病人最多的科室,是医院综合水平的窗口。脑卒中是非常严重的脑血管疾患,其在我国发病率0.15-1%,由于其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严重威胁人民的身心健康,为减轻这种威胁所致的伤害,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我院在急诊建立绿色通道,以此缩短患者就诊时间,并最早实施全面的护理干预,使患者病死率降低,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

1一般资料:2008-2010年我院急诊绿色通道共收治脑卒中患者476例,其中男性273例,女性203例,平均年龄71.2岁;其中脑溢血82例,脑梗塞394例。

2方法:制定规范、科学、系统的绿色通道管理制度,为就诊的脑卒中患者建立快速高效的服务系统,患者就诊时由高年资护士从入急诊开始负责脑卒中患者的护理,协助医师快速诊断治疗,安全快速完成各项急诊化验检查,并对患者实施全面护理干预。经初步抢救处理后,护送患者收治神经内科病房。如无病房床位,则及早收入急诊观察病房,进行早期治疗与早期护理干预。

3结果:收治的患者在急诊就得到早期干预与治疗,由于绿色通道及干预措施提前,同时及时有效的与患者和家属的交流,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从96.6%提高到99.6%。降低了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从原来21天降至17天。

4讨论

4.1建立高效的绿色通道与“120”联系,建立良好沟通,脑卒中患者来到之前预先通知并启动“脑卒中绿色通道”,根据脑卒中患者病情特点准备好必要的仪器及药物,通知化验,放射等相关辅助科室做好准备工作,减少患者治疗等待时间,达到早诊断,早治疗,早护理的目的。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患者后期生活质量。

4.2脑卒中患者入院时,大多数患者及家属无心理准备,对疾病缺乏相应的认识,对一些必须的治疗,护理,检查不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及早做好及时的沟通,而传统的医患谈话制度起到了医患之间绿色的桥梁作用[1],中风患者病情变化依其病情程度和所处病情时期不同而不同,及时对每一时期病情变化的告知非常重要,这样便于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理解,并能很好的配合医务人员,积极参与到治疗及护理中,使患者及家属产生一种安全感,满足感及自我价值感,减少医患纠纷。

4.3脑卒中患者经早期治疗和早期护理后,应及早进入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初期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上或功能上具有重组能力或可塑性。临床资料证实,及时有效的康复护理训练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结构之功能代偿和重组的产生。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的残障率[2]。因此在急诊积极抢救患者生命后,及早肢体康复干预,且24小时连续干预,将极大改善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

目前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已日趋标准和统一,早期治疗和康复的重要性和优越性已得到广泛的认同,通过对脑卒中患者入院即通过绿色通道开始抢救,给予早期药物治疗及相应的急诊检查,并给予早期护理干预,早期康复治疗。可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和正常生活能力的恢复。通过对绿色通道的管理,锻炼了护士在应激状态下的能力,提高了医院在医疗市场竞争力。同时及时向患者及家属告知病情变化及预后,做好沟通,减少医患矛盾,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参考文献

急诊绿色通道管理篇5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绿色通道;灌注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9.044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是脑供应血管闭塞,血管供应区脑功能因缺血缺氧损伤导致的神经症状,其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死亡率较高,是危害患者健康与生命安全的常见疾病[1]。目前,促使闭塞血管开通是临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键,其有助于濒临死亡脑细胞、神经功能的改善及恢复。脑组织在一定时间的缺血后,经血液灌注仍未恢复的情况下,脑结构和功能损伤可进一步加重。而为缩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急诊时间,尽早实施血管内灌注介入治疗促使患者健康恢复,需要医院多科室共同协助,开通急诊“绿色通道”,从而赢得宝贵时间,以便促使临床疗效有效提升。因此,2010年11月~2015年11月本院建立急诊绿色通道,采取血管内介入灌注疗法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治疗,并获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1月~2015年11月本院收治的12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纳入标准: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1995年修订)的诊断标准[2];起病时间0.05),可进行比较。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常规采取血管内介入灌注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绿色通道模式下进行血管内介入灌注治疗,患者在被送至急诊室途中,由120医务工作者通知神经科医师等候会诊,与患者家属签订手术协议书后,将疾病患者送至导管室,期间迅速完成如下工作:评估病情,溶栓前化验,影像学检查等。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症状发作-入院急诊时间(SotD),DtC,DtL,Dtte及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情况。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疾病相关时间比较观察组SotD为(3.2±0.4)h,对照组为(3.3±0.5)h,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097,p>0.05);观察组DtC为(6.6±2.7)min,DtL为(52.8±13.6)min,Dtte为(111.2±14.6)min,对照组分别为(12.5±6.8)min,(79.6±9.3)min和(150.5±15.2)min,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2464、12.5999、14.4437,p

2.2两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情况比较对照组患者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10例(16.7%);观察组患者均未出现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9091,p

3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及死亡率高的特点,是我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致死性疾病的第1位[3]。时间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而言至关重要,积极、充分地促使闭塞血管完全或部分开通,对疾病患者生命的抢救具有重要意义。血管内介入灌注治疗是挽救死亡脑细胞,减少梗死范围,改善神经功能的重要方法,我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指出:患者在发病3h内实施治疗,其临床效果更为显著[4]。然而,医院的诊疗工作比较繁琐,传统管理模式下急性疾病的理想治疗时间无法得到保障,造成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因诊疗时间过长而延误血管内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急诊救治面临难题:急诊医生多是各科轮转医生,易造成接诊时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鉴别和诊断出现错误;神经科、急诊科和导管室科室之间的工作并不协调,易延误救治时机;“先收费后治疗”现象不利于患者的早期救治。对此,本院开展“绿色通道”,在急诊绿色通道模式下实施血管内介入灌注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治疗,其优势主要包括:神经科医师全天候应诊,各项检查在接诊后立即实施,治疗费用可在术后补交;神经科、急诊科各科室协同合作,在“120-急诊室-术前疾病评估-手术签字及准备-导管室”的绿色通道模式下实施救治,有效缩短了疾病发作-导管室、症状发生-治疗结束的时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梗死组织的核心部分可在3~6h内死亡,其周围组织的缺血缺氧性损伤是可逆性的,短期内促进血流恢复,可有效恢复缺血缺氧组织的机体功能。但在再灌注治疗期间,超过有效时间窗可导致脑损伤进一步加剧,易引起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本研究观察组患者Dtte、DtL、DtC时间短于对照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率为0低于对照组16.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脑部缺血时间越长,脑再灌注损伤的发生率就越高,建立急诊绿色通道,在最短时间内开通闭塞血管,控制患者再灌注损伤显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蓉,王琰,蔡美华,等.低灌注性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83例相关因素分析.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3):2894-2895.

[2]陈婷,郭大静,赵建农,等.320排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28(7):1290-1294.

[3]王松海.Ct灌注成像联合血管成像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诊断价值.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0):2857-2858.

急诊绿色通道管理篇6

院前急救

人员配置:急诊科配有司机5人,医生6人,护士7人,均熟练操作各种急救技能,熟悉各种急危重症的急救护理流程。

设备配置:配有救护车5辆,车上配有除颤仪、简易呼吸器、车载吸引器、气管插管、心电图机、血糖仪、血氧饱和、夹板、急救箱(内有各种急救药品及输液用具)、氧气筒等。

院前急救护理流程:与卫生局120调度中心建立信息网络通讯,接出诊调度指令后,打印调度单,按指令所示的地点一车一医一护赶赴现场,白天1分钟内、夜间2分钟内出车。到达现场后,经医护的初步判断伤情后由司机通过车载通讯系统将大致的病情、病员数量通知院内当班护士及120调度中心,以便做好急救和增派车辆准备。医生和护士首先将患者脱离现场,进行检伤分类,做出醒目的标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急救检伤分类标准:①生命垂危,需要立即治疗,而且有望救活的伤员(红色标志,提示优先1级);②生命没有立即的危险,需要紧急但不是立即处理的伤员(黄色标志,提示优先2级);③需要简单处理的伤员(绿色标志,提示优先3级)[1]。以便于途中和院内的救治、护理与观察。护士测量血压、吸氧,据病情留置针建立1~2条静脉通道及相应的对症处理,如保持气道通畅、抗休克等,协助医生行心肺复苏、伤口包扎等,为院内急救护理提供有利保障。

院内急救

院内急救护理流程:①启动绿色通道制度:当班护士接到司机通知后,立即启动绿色通道应急预案,电话通知医院总值班、科主任、护士长、担架陪护队及听班护士,由总值班协调,麻醉师、陪护队及听班护士提前赶到科室,同值班的护士、医生待命,备好一切抢救器械、药品等。对参加救护的医、护、陪护人员进行分组,实行定患者、定医护、定陪护人员的分工责任制。这样,统一指挥,调动全院力量争分夺秒进行抢救,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救治护理。②紧急救护:患者到达医院急诊科,马上进入急救绿色通道。总值班、科主任、护士长负责指挥救护工作,1个急救小组负责1名患者。由护士进行编码及腕带双重身份识别,医护分别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如神志、瞳孔、血压、气道等,迅速实施抢救生命的各项措施,如气管插管、心肺复苏、抗休克治疗等。分别为患者填写各种化验单、检查单、抢救记录,从各项治疗、护理、患者的安全到检查全程陪同。③心理护理:突发的意外伤,不论病情轻重都会给患者造成心理伤害,当患者或面露痛苦表情时,护士一定要给患者心理支持,通过微笑的表情、真挚的交谈、轻柔而熟练的操作,取得患者的信任。④患者的转送工作:在进行急救的同时,与相应科室及时联系,做好接纳患者的准备。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由陪护队员及时转送至iCU、手术室或各科病房。这样相对缓解了人员紧张状况,也有利于危重患者的重点抢救。

紧急救治后的各项后续工作:①各项医疗费用的处置:每个患者均一律免挂号、付费等手续,所有治疗、检查、用药均有总值班签字,实行先治疗、检查、手术、住院,后付费的急诊绿色通道制度。②规范抢救护理记录:为规范护理人员的操作行为,减少护患纠纷,据科室情况,制订了急诊抢救护理记录单,它包括日期、患者的入院时间、姓名、性别、年龄、接诊地址、实施抢救时间、送各项检查的时间、生命体征、主要抢救措施、病情变化、用药情况、参加抢救人员及患者的去向等,以及“三无”患者随身携带的贵重物品、现金,由当班护士2人清点后双签名等。

讨论

急救护理工作流程的实施,有效地激活了护理人员的团队精神,避免和减少了各种纠纷和事故的发生;缩短了管理宽度,对年轻护士的培养发挥了良好的带教作用,使急诊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性提高。

制定急救绿色通道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医护体系,总值班协调,责任到人,分工明确,科学的管理,有序的组织抢救,以最大限度降低造成的伤害,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重要环节。

简化就诊流程,减免手续,实行首诊首接负责制,保障快速、高效的绿色通道畅通无阻,是批量病患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

重视急救技能培训:为加强急救队伍建设,我院采用各种形式进行急救演练:如急救技能培训,与社会相关部门协同进行不同性质的重大突发事件的模拟演练等。每次抢救或演练后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抢救程序与方法。通过培训演练,将过硬的急救技术和娴熟的急救理论相结合,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并具有较好的素质、高度责任心及敏锐观察力的急救护理队伍。

准确、及时、客观、内容齐全的急诊护理抢救记录,有利于规范护士行为,提高急救护理质量,减少护患纠纷。

整理工作:抢救工作结束后,整理清洗用物,归还原处;补充急救药品;补办一切手续,完善各种记录;完成医疗费用、药费等的结算等。

由于医院完善的管理体系,合理的急救护理流程及急诊绿色通道制度,组织的及时严密,分工合理,加之医护人员牢记“责任重于泰山,时间就是生命”的科室精神及熟练的理论、技术,在批量急诊病患的救护过程中每次都能及时准确、有效、顺利完成抢救工作,没有出现漏治疗、漏观察及医嘱执行不及时的情况,顺利地完成多次批量急诊病患的救护工作,提高了患者的救治率。

急诊绿色通道管理篇7

关键词:急诊科,急、危、重;护理服务,医院

1、具体实施方法

1.1实施前的准备

在召开急诊科务会,对护理人员进行宣传和动员,让其明白开通绿色通道相应护理服务规范及工作流程、意义及目的、实施的方法以及与原预检岗位的区别等,使护理人员对其有一种认识并能积极参与。

1.2配置以及布局

在急诊室入口悬挂和粘贴醒目标识,并配置相应物品。

(1)运作的模式:当班护士须要全面负责急诊中心的具体运作及对其他相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调配工作,日班由护士长和责任组长负责,中夜班由中夜班组长负责相关事宜。

(2)服务内容:包括接待患者、预检、分诊、联系,还有落实检查护送、标本采集、检查结果的电脑查询及报告单的打印、落实到全部就诊过程的管理、咨询和评估、协调及处理应急事件等。

(3)制订规范:在护理部门与科室护理人员进行深入探讨后,制定出急诊就诊的流程、预检流程、“120”的接诊规范、患者转出(入)流程,抢救应急处理预案等。

1.3监督及其考核

(1)医务科每个月检查。

(2)科室主任及护士长对每位护理人员进行不定期培训、考核。

2实施后的结果

在开通绿色通道之后,危重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明显提高。(数据?)同时护理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也得到了显著的增强。

3相关的讨论

3.1绿色通道的设立并实施对护理人员来讲增强了服务意识,转变了服务观念,增强了服务意识,从而把患者真正的做到将患者放在了首位。减少了患者及家属在就诊过程中因各种困难而产生的不适,从而简化了患者的就诊流程,虽然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但是缩短了患者的就诊时间,提高了救治率,同时患者对于护理人员服务的满意度也就提高了。

3.2通过向患者和家属等的需求调查,主动进行调整和有效的沟通,真正为急诊患者提供安全、规范、快捷、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是以提高急诊患者的服务满意度,让服务投诉降到最低,甚至消除。通过绿色通道服务的实施,强调对每一个患者在就诊过程中的主诉和感觉加强重视,注意维持和尊重患者的权利,从而对绿色通道全过程的服务宗旨加以强化。在接待患者及其家属时,应当告知就诊流程中相关的护理操作和检查目的与相应的配合内容,重视患者就诊的心理护理和家属的心理,让患者得到被重视和关爱的心理感受,让患者相信护理人员会和自己一起度过难关。

3.3绿色通道服务模式的实施有效的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急诊中心是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家属的第一个接触点,可以通过公开投拆电话、服务规范上墙、设立患者意见箱等相关措施将规范服务做到公开化,从而不断完善医院的服务质量,并有效地护理行为进行约束。急诊中心绿色通道服务将在整个过程服务上体现,目的在于为患者提供安全又高效的就诊服务,并通过护送检前评估,护理人员应及时的阻止不适合外出的患者外出,从而减少不安全因素的产生。其次通过对患者进行持续评估等的管理,分区就诊、让急诊患者得到最及时和最快速的处理,并通过持续评估能力及时的发现患者在候诊期内的病情变化。

3.4树立人性化服务理念

护理服务实施起来的关键还是需要树立起来正确的观念。不管说是传统的、责任制的、整体的护理理念,无论是怎么演化,但是其中最后的木点还是将护理的质量提高上来,从而能够达到最佳的效果。人性化护理最开始的理念就是整体护理,所强调的就是“一切以病人作为中心,从病人的利益角度的方向出去”讲究的是,在护理病人的时候,给予其人文的关怀照顾。通过护理人员的一些热情、关心并且贴心的举动,与惊人进行一个开放形式的沟通,使得病人在生理、心理上能够达到满足的状态,从而来主动接受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最终达到最佳护理的目的。

3.5人性化护理强调人文关怀服务。

护理人员与病者之间的交流沟通,这是人文关怀关键的地方,通过有效的沟通可以将护理人员与病者之间的感情得到交流,双方的信任感可以得到增进,能够营造出和谐的范围。因此,护理人员除了日常的护理工作之外,还应该将与患者的沟通当做工作来执行。一个人的情感以及人性的释放都需要听众来聆听的,护理人员可以说不单单是患者的一名忠实听众,而且还需要能够将患者的情感引导释放出来。这样不只是满足了患者在交流层次上的心理需要,还可以有利于患者的心境祥和,可以早点恢复健康,甚至是说可以有利于双方的关系融合。

在急诊科室中,护理的工作人员每一天所需要的病人情况都是不相同的,在为病人服务的时候,只有能够抱着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怀有较为崇高的道德才可以做好护理的工作,对于病人来说,护理人员的一言一行都可能会引起病人的心理效应,可以影响到双方之间的信任以及合作,进一步说还可以影响到病人的诊治以及康复。促进良好的双方关系所需要的就是良好的人性化护理工作,可以使得患者在最佳的状态下,去接受诊治以及护理,这样子是有助于患者能够早日康复的。

参考文献:

[1]刘玉莹,陈兴华,张亚卓,优化医院人文环境,深化护理服务内涵[j];护理管理杂志;2003年01期

急诊绿色通道管理篇8

——在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加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若干措施政策培训班上的解读发言

  根据《***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若干措施的通知》(*政办发〔2018〕52号)精神,我委主要任务为协调定点医院开辟急需紧缺人才诊疗“绿色通道”,提供优质医疗服务。主要措施如下:

一、落实健康诊疗服务定点医院

为给急需紧缺人才提供就医便利,经研究决定,将市人民医院定为急需紧缺人才诊疗服务定点医院。急需紧缺人才可在定点医院享受方便、快捷、优质的诊疗服务。对未确定为定点医院的单位,也要求其根据本单位的工作特点,积极为急需紧缺人才提供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建立诊疗服务“绿色通道”

根据急需紧缺人才诊疗服务工作需要,定点医院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制定急需紧缺人才诊疗服务工作举措、工作流程,畅通预约、挂号、检查、治疗等诊疗服务“绿色通道”,设立专门的接诊室指导急需紧缺人才就医。对体弱、行动不便的急需紧缺人才由专人全程提供导医服务或上门服务。同时,根据急需紧缺人才的医疗需求,主动帮助其联系区内外知名专家进行医疗会诊。

三、提供医疗保健特需服务

针对急需紧缺人才的工作特点和就医需求,为其提供及时服务和特需服务。急需紧缺人才到定点医院就诊或检查时,及时提供医院诊疗服务项目等相关信息及床位。定点医院根据急需紧缺人才的就医诊疗情况及健康状况,建立专家联系制度。做好经常性的巡诊和随访工作,对其用药、康复治疗、健康保健等提供全面指导服务。

四、全方位做好健康体检服务

定点医院根据工作需要为急需紧缺人才提供健康体检工作,选派技术精湛的医学专家,为急需紧缺人才体检提供方便、快捷、人性化的体检服务,并在7个工作日内对参加健康体检人员出具健康体检结果和健康状况分析报告,提出健康保健指导意见。

五、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急诊绿色通道管理篇9

关键词:突发性群体伤;急诊;护理

【中图分类号】R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256-01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工业化进程加快,环境问题确日益严重。在生活中,突发性群体伤害事件时有发生,比如火灾、地震、爆炸以及严重的交通事故等等,给人们的生命以及财产带来了极大地危害。急诊是一所医院用于急救和应对各类群体伤害的重要部门。当遇到这种群体伤,大批的伤员同时送到急诊科时,是否能得到有效的处理,都体现了该医院的急救医疗护理水平以及应急功能。在医疗配合救治、及时的检查确诊伤势以及安全转运医院的方面,该院出诊的急诊护士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将某群体伤伤员在急诊科中的快速救治过程整理如下。

1一般资料

2010年中旬,江苏南京某工厂发生化学药剂泄露并爆炸重大事故,事故发生时间为10:10,爆炸产生的巨大的冲击波以及猛烈地火势造成爆炸地点以及周围地区大量的民房垮塌及人员伤亡。事件发生获得第一时间,消防官兵进入现场并展开迅速救援。在救治过程中,能自行活动的轻微伤员经各种交通工具迅速的转移到附近医院进行救治,不能自行活动的重伤伤员经120急救车转运至最近的高等医院进行救治。第一批到达急诊的伤员时间为10:35,26名女性。其诊断结果为全身多发性软组织玻璃切割伤,主要的伤口部位分布在伤者背部和臀部。急诊护士从伤员的描述中获知时间状况及可能存在的伤员数量后报告急诊科主任及护士长。

2应急预案

10:41,该院经急诊科、护理部、院应急办决定启动中等规模的群体性创伤应急急预案。要求所有外科立即安排高资质的外科医师支援急诊外科。护理部安排全院应急护士到急诊室。10:45,院应急办正式接到是救护站的紧急通知,得知将有大批的伤员到达。院长根据情况立即提升应急预案等级,全面启动大规模群体性创伤急救程序[1]。一切急诊方案由院长统一指挥。指挥的同时派出一个现场急救小组赶赴事故现场,在擦浴急救的同时充分了解事故现场的状况,及时反馈救援信息。医院保卫门卫及时疏散急诊门口的无关车辆及人员,为救护车预留通道。院急诊中心转移抢救室的普通患者,为重伤伤员预留抢救空间。

3急诊护理

3.1分类检伤:使用检伤分类标志是分类抢救大批伤员的重要程序,加强分诊护士的人数,正确使用检伤分类标识,该标志分为四种颜色,当伤员伤势严重并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时,将标志折叠后使第一优先的红色面在最上层;当伤员伤势严重需尽快接受治疗,但生命危险上不存在时,治疗中将标志折叠后使第二优先的黄色面折在最上层;伤员伤势较轻,并能自行活动的,将标志折叠后使第三优先的绿色面折在最上层;当伤员已经无任何生命迹象并确认死亡时,将标志折叠后使第四优先的黑色面折在最上层。进行分诊的护士在救治时根据伤员伤情佩戴的分类标识将伤员送到不同区域进行不同的诊治。红色标志的伤员最先处置,送急诊手术室进行治疗;黄色标志的进急诊清创手术时治疗;绿色标志的进急诊诊室;黑色标志确诊死亡的进遗体告别室。使用时需按顺序发放,这样护士在救治时可得知伤员不同伤情的数量并能及时的做好记录工作。分类标识牌角处有穿绳孔,可挂于伤者的胸前以便分类,如伤员存在大面积烧伤,则固定于该伤员所躺推床上。

3.1.1红色区:对伤员紧急实施确定性治疗、心肺复苏及急诊手术前的准备。呼吸系统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气管切开及插管;循环系统保持循环通畅;红色区域内每位伤员由一位副主任医师和两名护士首诊,每个主任医师负责两个小组,并安排一名护士长负责该区域的护理工作。

3.1.2黄色区:对伤病员进行初步的简单处理,开放手术室,对伤员的伤口及骨折出进行初步的清创及骨折外固定,确诊伤情后可转入专科病区进行治疗。该区域内由1名主治医师和1名护士负责。

3.1.3绿色区:将该院的输液区腾空,为该区域伤员进行破伤风皮试并等候检测结果。该区域由1名住院医师和4名护士负责。

3.1.4黑色区:及时填写该区域内死者的死亡证明,并及时的处理尸体。该区域内由1名医务处干事和1名护士负责。

3.2开通绿色通道,取消挂号费。伤员的一切药物检查及治疗都以特定标志位目标进行检查,时候统一记账结算。赢得讲究时间。

4结果

从首位伤员至最后一位伤员,急救共耗时2h37min,共救治伤员117例,无1例伤员救治不当或者出现漏治延治的现象。

5讨论

5.1建立预案及时启动:面对此类伤害,医院是救治的主要力量,必须对可能出现的伤员第一时间做出有效的处理预案,确保及时有力的开展生命救治。

5.2强化分诊区救治:分诊是急救的第一步[2],根据伤员伤势的不同将伤员分到不同的区域就诊,为伤员的救治赢得了时间,确保治疗效果。在实际操作中,可增派资深护士,扩大分诊窗口,缩短分诊耽误时间来应对。最大限度的减少送治过程中的耽误时间。

5.3娴熟的专业技能:对护士要加强灾害事故急救的应对技能培训,不断地进行急救模拟演练,这样在真实事件发生时,才能以稳定的心态和娴熟的技能投入到抢救中,确保急诊救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5.4有力的后勤保障:医院的常备急救物资不能满足大批伤员的救治需要,应在日常的准备中准备突发事件物资准备单,保证医用设备、耗材、药品及被褥的及时供应。确保在此类事件突况下能正常的使用[3]。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2007

急诊绿色通道管理篇10

一、统一思想,强化“青年文明号”岗位意识,建立一支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急诊医疗队伍

急诊是一门特殊的医学专业学科,与门诊病人相比较,来急诊科就诊的病人的心理与需求有其不同的特点,急诊病人更关心的是能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医护人员提供的最好的医疗服务,他们对处于痛苦与焦虑之时而无医护人员提供积极热情的“关怀照顾”的现象是最不能容忍的,而且一些急症发病急、变化快,延误诊断与治疗直接影响急诊的最终治疗结果。针对这一年多来,我院急诊量增加,以及来院急诊病人是以“危重病多,无主无钱病人多”为特点,我们在全科医护人员中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强化岗位服务意识,坚持“急病人所急、痛病人所痛、想病人所想、做病人所需”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我们的人员编制不多,我们要兼管的事儿却不少。我们除了要接收管理急诊病员工作外,还要接收全院门诊的输液、肌注、皮试及门诊换药工作,在夏季还要分管肠道门诊的工作。此外,我们还要承担义务咨询的工作,如来人询问“某某科往哪里走”等等。在创建前,我们的同志都觉得我们的工作这么忙,每天能完成工作,不出差错就不错了,以至于对创建“青年文明号”没信心。对此我们在院领导小组的支持下,认真学习上级有关开展创建活动的文件,请党、团领导进行动员,通过学习,改变了大家的思想,使大家认识到开展创建活动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医院发展的需要,也是广大团员青年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认识到急诊科是医院的重要岗位,急诊是医院整体医疗质量的缩影,是社会关注医院服务水平的窗口。急诊工作大,服务质量要求高,社会涉及面广,急诊医护人员的形象直接影响到医院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声誉。在2006年初,我们提出了“挽救生命、维护健康、微笑服务,尽职尽心”这一响亮的口号,并按照“号、手”管理办法把文明号岗位守则,人员照片、创建标志、服务承诺及便民措施等上墙,接受广大病人及群众的监督,严守岗位人员的职责。

二、健全制度,促进“青年文明号”活动有序开展,严把医疗质量关

健全制度,加强管理是促进“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的关键,我们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从卫生行业的特点出发,制定了《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实施方案》,提出了创建活动以倡导职业文明为核心,以岗位建设、岗位创优为重点,以科学管理为手段的工作方法,据此,我们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2、绿色通道制度:针对目前流动人口多,交通事故多,三无病人多的特点,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对所有的危重病人实行“绿色通道”管理,病人一到,医护人员主动接诊,先抢救后办手续,检查、治疗、住院、手术一路绿灯,使“绿色通道”成为快捷、通畅、安全的救命通道。

3、业务学习制度:急诊医学涉及到医学的各个领域,我们觉得要更好的为病人服务,首先要在业务上有过硬的本领,为此,我们制定了业务学习制度,采用自学、提问、继续教育、授课及现场操练等形式,对全体医护人员进行多种方法的技能培训,每月科室业务学习一次,全院业务学习每季度一次,全院护理查房每月一次。

4、礼议培训制度:服务语言,行为举止一直是患者比较重视且责言颇多的问题,为了更好的展示医护人员的良好形象,我们对全科人员的文明用语、电话礼议,作了具体规范,提倡文明用语,忌用服务忌语。

三、优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