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校园环境设计中的创意理念十篇校园环境设计中的创意理念十篇

校园环境设计中的创意理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00:40

校园环境设计中的创意理念篇1

[关键词]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环境物质文化环境精神文化环境

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工作。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为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营造氛围;可以为培养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需要做好支撑;可以为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提供保障;可以为高层次的校园文化活动创造条件。因此,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一、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基本任务

校园文化环境可以划分两个层次:一是以文化设施、校园景观等为代表的物质文化环境;一是以规章制度、符号体系、文化活动等为代表的精神文化环境。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任务,就是在文化设施和校园景观的规划和建设融入丰富的文化内涵,实现功能性、艺术性与教育性的统一;在规章制度、符号体系、文化活动等的制定、提炼、组织过程中体现浓厚的人文理念,实现规范化、科学化和人性化统一。

二、建设功能性、艺术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

1.在建筑功能性设计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全面提升校园建筑的文化内涵是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的基础。建筑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通过各种功能的实现为人服务,在建筑功能层面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一方面,要通过合理的规划、现代化的设施更好、更便捷的实现其基本功能;另一方面,就是通过精心的设计、巧妙的布局完善其扩展功能。给师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更多的便利、更多的服务,让其全方位感受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2.在建筑设计中融入人文关怀的理念

理想的大学校园建筑美学设计有其独特的气质,是功能性、艺术性、教育性的统一,通过其传达的人文关怀理念给与身处其中的师生愉悦的精神感受,陶冶师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师生的爱校热情。因此,在学校建筑规划和设计过程中,要注重与现有校园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融合与协调,体现和谐性;精心设计每一栋建筑,使其既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又同时具有独特的建筑形式;要认真装饰建筑内部环境,以高雅、庄严、艺术气息浓厚的装饰设计体现教育建筑的庄严感和神圣感,全面提升建筑的品位和层次。让学生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不断被建筑文化的魅力所熏陶和感染,从而实现校园建筑的育人功能。

3.建设承载深厚历史和人文价值的校园景观

校园景观的规划和设计是提升校园文化层次的点睛之笔。校园景观的规划设计涵盖了校园的山、水、园、林、路等,强调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统一,承载着学校的历史和人文价值。要通过整体呼应,协调统一的布局体现校园景观的和谐感;要通过发掘校史中的优秀人物、标志性事件等,选择最具代表意义和象征意义的部分作为校园景观设计的主体来增加历史感;要将校训、校歌、校徽等元素通过校园景观的方式加以强化,增强校园景观的教育性;要以雕塑、书画作品等元素营造文化氛围,丰富校园景观的内涵。让校园景观浓厚的历史氛围和文化气息时刻影响学生,提升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层次和品味。

三、建设规范化、科学化和人性化相统一的精神环境

1.建设以人为本的制度体系

健全的制度体系是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健康、和谐发展的保证。实现规章制度的规范化、科学化和人性化,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不断改进和完善校园制度体系。高校是知识分子相对高度集中的场所,对于社会新的变化、新的理论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理解力和接受力。所以,在高校制度体系运行过程中,更加需要及时废除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修改与现实需求不相适应的规章制度,确立解决新问题的新型制度,这也是高校制度体系灵活性、有效性和约束性的基础。二是要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服务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年来,我国高校在制度规范方面都是重约束、重管理、轻服务,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只有在制度设立和执行的过程中全面贯彻服务理念,为学生的生活服务,为学生的教育服务,最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做到教育、管理与服务并举,才能形成富有生机的精神文化环境。

2.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符号体系

符号是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体现,是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环境的凝练和浓缩。校歌、校徽、校训、校史、典型的校园景观、大型典礼仪式等等都属于校园文化符号体系的范畴。高水平的校园文化符号体系可以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是校园文化环境传承历史、引领后人的重要参照。建设校园文化符号体系,需要以学校发展历史为参考,以学校现实发展条件为基础,以学校未来发展预期为方向,科学的提炼和总结,避免同质化、共性化,追求特色化、个性化,通过校园文化符号全面提升校园文化环境的内在氛围和外在形象,使校训、校歌、校徽等校园文化符号体系广大师生、校友的精神寄托。

3.建设高水平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精神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校园精神文化环境水平的重要途径。建设高水平的校园文化活动,一是文化活动要实现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坚持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是校园文化活动整体形象的基本要求,是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基础。二是要坚持教育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文化活动是教育理念和思想传播的有利方式,与此同时,它们也是文化活动的基本目的。坚持教育性和思想性的统一,需要探索合理的艺术表现手法,将主流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的渗透与提升文化活动的吸引力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三是校园文化活动要做到文艺性与科技性、政治性的统一。提升校园活动的层次,需要突出科技创新活动的分量,以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需要大力开展政治参与活动,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学习、形势教育,更重要的是探索和设计提升学生政治参与主动性的活动形式。这也是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全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激励大学生继承和弘扬学校优良传统,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爱校热情,促使其不断勤奋向上、求实创新。通过全面、科学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不断满足大学生学习成才的需要,陶冶大学生的美好情操,增强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环境的认同感,进而增强其对学校历史、学校文化的认同感,达到文化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启文.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路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校园环境设计中的创意理念篇2

【关键词】和谐校园;生态化

近年来很多高校纷纷置办新校区,举校搬迁、易址而建。然而建设优质和谐校园不能脱离教育的本质,即人与文化之间的交互作用。如何在短期内营造一个浓厚的文化氛围,做好新老校区文化的传承成为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1以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为目标的新校区规划与建设理念

新校区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应注意整合时代校园文化精华,构建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充实师生校园生活内涵,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发展。校园作为大学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教育环境,培养国家高等科技、文化、管理人才的基地,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肩负着既要传道、授业、又要“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校园规划与建设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直接关系到大学文化的形成以及新的办学功能使用的技术经济合理性,为教学、科研、生产、生活等方面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相应的发展前景。

从大学发展的脉络来看,大学校园形态与时代与社会密切相关,作为时代精神的载体和产物,大学校园文化和建设规划观念、内容和方法必须要有所创新,走在时代的前沿,把握时代的脉博。

其一,校园发展由刚性控制转变为弹性指导。大学教育与校园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打破“终级蓝图”的状态。

其二,内向型服务转化为社会开放。这使校园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化的大学已经无法孤立于城市之外,学校应积极向社会全成员开放,实现自己的多重职能,同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保持密切的联系,并在这种双向的联系中寻求充分发展自身功能的可能性。

其三,高校改革趋势对于校园空间布局有新的要求。可持续发展模式,要求校园各功能分区之间留有足够的发展用地;校园对外开放,要求校园与城市的交通联系更加紧密、易达;各学科之间相互交流的加深,要求各系之间打破建设布局上的分割状态,形成一种大集中、小分散的新式布局,有利于资源的共享。多样化的办学形式,一方面要求设立多种形式、多层次的室内外学习场所,另一方面,创造更多人性化的交往空间。

基于上述新时期高校发展的特征,新校区规划与建设旨在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开放型的教育模式,满足使用功能、育人功能、审美功能等的和谐校园文化全方位要求。

因此我校校园规划与建设指导思想为“现代、绿色、和谐、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

(1)突出体现现代大学实质性要素:信息、人才、技术、科学、文化;

(2)符合现代建筑规划潮流:以人为本,自由开放、功能合理、设施完善;

(3)规划和建筑本身要适应现代化教育管理模式。

2)“绿色”

(1)以绿色、景观、建筑三位一体的整体校园规划设计为目的,充分考虑景观绿化在校园整体绿化中的结合;

(2)要将陆上绿化、水体绿化和建筑内部绿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3)在空间设计中,从整个校园生态环境到单体建筑内部,营造多层次的园林式校园环境。

3)“和谐”

(1)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现代化、信息化与传统文化的和谐统一;

(3)建筑、环境和学术环境的和谐交融;

(4)原有基地条件与规划实施工程的协调统一;

(5)注意与城市总体规划及周边环境的和谐一致,在统一中求创新。

4)“发展”

(1)体现可持续发展观理念,使规划具有弹性、活力;

(2)综合考虑校园分期发展,创造可生长的学校;

(3)考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综合考虑环保、节能及生活废水的综合循环利用。

2校园规划与建设中凸现校园文化与办学特色

新校园规划与建设应以建设现代化、高品位的大学校园为目标,通过对建筑外观、环境绿化、人文景观等的设计和建造,体现现代的审美意识和价值追求,突出独具学校特色的精神内核,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结合、大学理念和校园文化的统一。校区要突出教学中心区的作用和地位,设置功能化结构模块,将核心区、实验区及生活服务区成组团设置,既保障相对的独立性又将各个区块紧密结合,便于交流,资源共享,方便管理。校园建筑规划格局以功能分区为基本构架,分为教学区、学生生活区、体育活动区、科技发展区和自然生态景观区等。在校园中心形成由标志性的图书馆、教学楼、实验楼等核心建筑组成的中心区;而且相互间方便联系、便于交流,有利于实验、实训、实践、科研与教学的结合,更好地践行工学并举、道艺兼修、敬业乐群的办学理念和传统思想;方便学科交流渗透和教学资源的共享。同时中心建筑群与生态环境、集中绿化景观相互辉映。

因此,在我校的校园规划中,将连接教学区、科研区、运动区和生活区的校内主交通环路与两条通达南北主校门大道相通,中间的两个折点为传统精神代表的钟楼广场和图书馆前的现代广场,喻示着历史的传承和创新的未来,映射出历史与现代的融合和相承的理念。既是对过去学校历史和传统的歌颂和传承,又是对今日学校办学特色的展示和创新的科学精神,充分表达了学校各个时期特定的意义个性和深远的教育意义。

3校园环境建设生态化

要建设生态化校园,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校师生员工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在生态化校园建设的物质层面,就是应按照我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朴素思想和现代文明“生态平衡”理念,充分利用我校地处承德旅游区的优越自然条件,继续构建集绿化、美化、净化、园林化为一体,融校园、公园、乐园、家园于一身的育人环境,既注意借助地形地貌保护生态环境,又精心规划设计,形成功能配套;既具有恢弘气势,体现大学的崇高,又赋予人文底蕴,发挥“教化效应”,“让每一面墙壁都在向学生说话”(苏霍姆林斯基)。在生态化校园建设的精神层面,注重塑造学生健全生态人格。不断增强“天人合一”、“生态平衡”观念和“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意识。教育学生,必须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培养现代生态人格和生态精神,以神圣的体悟敬畏自然,以诗性的智慧热爱自然,以“栖居意识”顺应自然。

校园环境设计中的创意理念篇3

关键词:生态校园、景观化、以人为本、绿色自然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第一章生态校园的概念

校园本身是最基本的环境单元,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是半人工生态系统—由自然生态系统和人造生态系统共同组成。广义定义是“生态校园就是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及运行的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系统”。

第二章大学校园景观环境设计的新观念

2.1科学与人文并重

大学校园的环境精神的融入都至关重要。其中,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是首先要考虑的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人文精神可以折射出学校特色,科学精神可以显示出学校实力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辅相成、互为融合,共同构建现代大学精神这正是校园环境的精妙所在。

2.2物质与情感并重

好的校园环境,就是创造一种既能满足大学生的基本需要,又能激发精神增长的校园学习环境人创造环境,环境反过来也影响人任何场所的感染力都在于特征的刻画,,其实就是通过各种因素(功能、距离、尺度、性质、环境等等)组成的关系,各种环境(自然、人工)所强调的气氛,以及各种形体所塑造的个性,引起人们对其文化使命的联想;打造具有浓厚人情味,多元而不单一的好的校园环境。

2.3生态与环境并重

为了适应教育改革,在校园景观环境中体现生态与环境的新观念,体现大学校园应注重考虑以下方面:

1)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创建催人奋进的文化品位和人文气息。

2)全面规划,以发展变化的眼光营造校园景观环境。

3)效益优先,资源共享,新老校区协调发展。

4)空间可持续发展,为将来留有余地。

5)结合自然条件,创造良好生态景观环境。

2.4顺应时代呼唤,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大学校园规划设计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当今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一种全面开放、教学互动的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是独立思考与动手能力,与人沟通的社交能力因而,校园环境应体现这种开放、自由、人文的“场所精神”,它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所谓空间关系、功能、结构组织的层面上,也不应到处都充满让人有相同体验的秩序,应在开放。

第三章生态校园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生态与环境并重是当前形势下我们都应该认真研究的课题,为了适应教育改革,在校园景观环境中体现生态与环境的新观念,体现大学校园应注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3.1符合心理需求的设计

要建出大学生能够接受的环境。现代大学生对文化景观环境要求具有知识性、和谐性、对比性等一般审美范畴外,还要求有新奇性、丰富性和多样性。他们追求开阔视野、思想深化的东西,不能随便做个塑像就算环境建设,要使塑像与大学校园的氛围相适合,大小比例体现美感,并与周围环境相适应。

3.2节省高效的校园建设

要因财而建,量力而行,要根据学校的财力、物力来建设,不能因为追求美观而挤占教学、科研上的资金。有些大学为了追求新、大、特等要求,在校园内建设大广场,虽然环境景色壮丽,给人以冲击力,但壮丽的背后往往是造成了投资较大、维护成本过高的后果。校园是学习的地方,应注重浓厚学习氛围的营造。

3.3特色的校园景观

校园是教学和生活兼顾的场所,从功能上讲,这里是一个文化交流和学习的场所,依托校园自然及人文环境,充分利用现状,以植物造景为主,提高绿地率和功能作用,在丰富校园季相景观和总体景观的同时,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休闭环境。景观力求做到造型新颖活泼,为环境增色。

3.4生态环境的感染力

注重立意,突出环境感染力“有意无景,形同说教;有景无意,格调不高”,对于校园环境来说,寓教于景、环境育人显得更为重要。中国古典园林非常讲究意境美,现代社会也公认园林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校园是育人的地方,具有特定的场所精神,而景观元素正是表达这种积极向上、富有朝气和带有启示性环境氛围的素材,创造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环境是校园休闲绿地设计的目标。设计时应从构思立意入手,创造能够产生积极作用的环境氛围,使广大师生从环境中也能受到教育和启迪,从而激发立志成才的信心和决心。

3.5绿色自然的主题

以绿为主,突出景观美,校园环境应当是满目苍翠、鲜花盛开,以宜人的景观来消除师生们的各种压力。创造宜人的室外学习环境离不开绿化,尤其是合理的配置,但要强调的是,校园休闲绿地在以绿为主的基础上还应注重体现艺术美、自然美和意境美,更进一步讲,在绿化配置上还应考虑能够体现四季常青的校园精神。

第四章生态化校园的规划原则

4.1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校园绿化是建设生态校园最传统的方式。它能使人从繁重的学业中暂时释放出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校园绿化首先是要为人服务,让人在繁杂的学习间隙享受到宜人的景观环境,身心得到休养;能过利用现状地形、配植色块及色叶植物,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和环境效果,营造人性化的空间,体现“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思想。

4.2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原则

植物是生命体,每种植物都是进化的结果,它在长期的系统发育中形成了适应各自环境的特性,这种特性是很难改变的。我们应尊重客观规律,在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原则下,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竞争,避免种植不适应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应以本地树种为主,适当选用经过多年引种和驯化的外来植物品种。

4.3统一规划,合理安排原则

统一规划校园内绿地,每一个绿化区域,都是整个校园内绿化计划的一个部分,营造生态风景时要根据校园总体绿化的具体情况来安排布局。

4.4渗透文化,追求艺术

水域孕育环境和文化,成为园林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环境因水而发展,商贸因水而繁荣,建筑因水而灵秀,园林因水而旷幽。因此我们可以借用中国古典山水画的特色,在设计时追求意境,讲究品位,注重人文景观的开发。

第五章结束语

大学校园生态设计是当前大学校园规划建设的一个新课题,要在不断探索中进行建设,而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宜人的学习生活环境,使他们在这里学习的更加舒适、愉快,从而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虽然生态校园的建设还没在各个学校实行,但已经有比较好的例子,我们还要更努力,总结经验,摈弃不足,抓好生态校园的规划。

参考文献:

[1]黄世孟,台湾大学校园规划之经验与策略[J]城市规划2002

[2]费曦强,高冀生,中国高校校园规划新特征[J]城市规划2002

校园环境设计中的创意理念篇4

关键词:寒地;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审美

高校作为高等学府,文化与知识高度集中的区域,应保持自身独特的校园景观文化,彰显一所大学的独到审美与品位。高校校园景观设计涉及到生态、建筑、美学等诸多领域,综合性比较强。

寒地高校的校园景观设计,由于受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制约,相对来说规划管理较为困难。因此,改善寒地高校景观环境,提高寒地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实用性能,是现代东北地区寒地高校校园环境建设的趋向。本文针对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及审美取向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东北寒地高校环境的特点,阐述了寒地高校景观设计的开发措施。

一、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内涵与特征

景观设计,是现代建筑设计开发过程中,对周围自然或人工环境要素的整体规划与合理布局,以便于建筑主体与自然生态环境产生和谐互应的关系,为人们生活提供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空间,提高整体艺术性能的景物规划活动行为。校园景观是现代校园环境建设及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景观设计是现代办学理念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地域性、功能性

高校校园景观设计是高校整体布局全面规划的环境设计,来自于对校园自然环境条件、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等因素的综合性发掘。校园景观设计是根据学校教学、工作、学习、生活的各项功能需求,具有促进师生学识交流、激发灵感智慧、陶冶情操修养的功能。

2、生态性、人文性

校园景观是应用生态学原理开发的局域性景观生态系统。它是针对教师和学生等校园活动主体,把握其群体性活动的行为规律,满足师生共通的环境心理需求,而进行的自然或人工环境的规划建设。校园景观设计坚持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3、文化性、多元性

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以突出校园文化特色为原则,充分挖掘校园环境与文化内涵,运用雕塑、植物等环境点缀,强化校园的文化气息。校园景观设计的多样化特点,包括功能、形式及配置的多样化。如不同草坪、假山,水体景观的造型、尺度、色彩、材质、构图等多种变化。

二、影响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决定性因素

1、自然气候环境条件

自然气候环境包括光照、温度、湿度、风力等自然因素,这些生态因素影响着校园景观的设计规划,对与校园景观空间的配置、绿化植被的选择、景观绿化的养护等等环节优质极其重要的制约作用。

2、绿化植被的生活性能

校园景观设计,离不开绿化植被的配置。所有绿化植物都具一定的生活习性,受气候、环境、地理位置的变化影响,高校景观设计的绿化植被选择,要根据不同的生活性能进行优化合理设置。

3、人文环境的适宜性

高校景观设计,要在充分体现周围环境的综合因素基础上,结合特定的历史人文环境,适应校园整体性环境规划原则,体现高校校园环境的建设宗旨及人文功能。

4、校园空间的布局规划

校园景观的设计不是抽象的,是受校园所处地理位置的布局、空间、面积及周围环境制约的。是“点、线、面”绿地景观的有机结合,通过设计,构建结点、道路及各功能分区绿地景观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形成布局合理、结构科学、生态功能健全的绿地网络系统,实现校园环境的艺术美感,是校园景观设计的重心。

三、东北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现状

寒地高校因其特殊的地域性气候特征,造成了冬季景观植被的结构单调、景色萧条,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寒地校园景观综合功能弱化。通过对哈尔滨、长春、大庆、沈阳、吉林等北方寒地高校的校园景观设计实际调研,寒地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存在着相关问题:

1、自然化因素不科学

受气候、土壤等因素制约,适于寒地生长的植被相对较少,很多北方寒地高校景观设计未能充分考虑遵循地域气候和季节变化规律,很多景观的设置,在春夏季节景色开发效果相当好,一到漫长冬季来临,很多景观便失去实际作用,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2、人文性因素不合理

高校景观设计要本着地域性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体现活动主体的人本化设计理念,具化到寒地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要适合高校当地的特色文化氛围,很多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的植被、雕塑、景点的设置比较泛化,不具备代表性意义。

3、综合性因素不到位

东北高校的校园景观设计,原则上要根据当地的实际环境需求,要体现因地制宜的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导向,要综合寒地高效校园景观设计的环境,功能,发展等具体因素进行设计,但很多北方高效在设计校园景观时,随意盲目性较大,综合考虑不够全面。

四、北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开发措施

1、遵循地域气候变化规律,体现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

受到气候的影响,在冬季,东北地区的植物进入休眠状态、水景干枯、冰雪覆盖,绿地景观给人以单调、枯燥、萧条的感觉。同时,严寒也限制了师生的户外活动,绿地空间缺乏吸引力,使用率下降,甚至处于闲置状态,变得消极、冷寂而缺乏活力。因此,在东北校园.绿地景观设计中必需注重冬季景观的营造,改变被动适应的局面,主动利用冬季造景元素和独特的冰雪资源创造特色景观,切实设置有利于高校校园景观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元素。同时,创新景观建设技术研究,提升寒地高校环境质量。

2、遵循人性化的活动主体,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东北高校校园景观设计,要面对广大师生,立足实际、融合特色设计理念,建设环境资源优化高效的生态校园。校园景观设计要确保安全健康为前提,综合考虑设计材料是否坚固、美观、有无毒害或污染环境,校园整体景观是否更好地发挥综合教育功能等等。

3、化东北寒地特色资源开发,体现多元个性化设计理念

充分发挥东北独特的自然资源,运用冰、雪、雾淞等自然景观元素的造景功能,将冰雪艺术、冰雪文化引入到校园空间设计中,使冰雪园林景观成为寒地校园环境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设计中要为冰雪布景留有一定的创作空间,利用灯光形成品莹透剔、五彩缤纷的校园景观。增加冬季户外环境对学生的吸引力,尽可能创造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如提供学生动手制作冰雕、雪雕的场地。在冬季,积极开展冰雪运动,增添校园活力,形成独特的东北校园人文景观。如利用结冰的水面形成溜冰场,开展一些冰上运动,同时,根据实际情况,校园中的坡地也可形成滑雪场。大学可以将城市的冰雪旅游运动同大学生活动相结合,鼓励师生在校园开展冰雕、雪雕的作品创造,形成冬季校园独特美景。

4、建生态型校园景观,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

寒地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要本着校园景观的综合性教育功能,开放校园环境,尽量利用可再生资源,营造立体的、多层次的生态校园景观体系,体现出高校优美的自然景观、鲜明的区域特征、优雅的人文内涵和人性的校园空间设施。

5、重人工设施色彩设计,增强校园景观设计审美理念

色彩设计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创造环境的可持续性手段,尤其对于冬季寒冷漫长、空间环在色彩上平淡、灰暗、缺乏生气的寒地城市校园,其色彩设计尤显重要。优秀的色彩设计转化不利的气候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人们对冬季寒冷的“恐惧”,增加学生的户外活,增强人们的心理认同感。校园绿地色彩设计主要体现在色彩的层次、节奏、韵律等产生美感上,在具体设计手法上要注重点、线、面的合理搭配。点是指示牌、邮箱、电话亭、塑和小品等:线是指道路、线形的人工水体,成行的路灯等;面是指大块的草坪、成片的花卉、树木、大面积的广场、水面等。这三者构成绿地景观色彩的平面和纵深层次。

校园绿地中散落着丰富的点状色彩,如以点的形式出现的小品、雕塑等,色相可以丰富,可采用高饱和度的色彩,但面积不宜过大,应以背景色的补色调出现,起到画龙点睛、活气氛、丰富画面的作用。布置时宜自由错落,主次分明的与其他景观结合,注意设计的教育性与可识别性。线的色彩与点的要求不同,在一般情况下,车行道色彩以灰暗为主,这是路材料决定的,同时也构成了建筑及环境色彩的陪衬。步行路面的硬质铺地应图案、形式、彩多样、富于变化。由于冬季空气中灰尘较大,明度、饱和度低的颜色容易显脏,而明度、饱和度高些的暖色在雪后能更加突出,给校园增加活力。在图形的选配上宜用大色块,这样具视觉冲击力,色彩图形过于细碎,色彩感不强,效果不理想。在仅供人行的林间小路上,色彩、材质应富于变化。灯杆的色彩宜隐退,不作为视觉关注中心,黑白即可。作为面状色出现的多为绿地内部的小广场,其铺装的图案,色彩设计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同时考虑使用性质,如一些体现庄重氛围,具有纪念意义的广场,其地面铺装不宜采用多变而鲜艳色彩,而用于师生集会活动的小广场,色彩可以明快一些,富于变化,以利于提高广场吸引力。

总之,校园景观设计是现代高校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受其特殊的地域性气候变化条件制约,要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坚持因地制宜,生态优化、审美提升的原则,实现东北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协调性与个性化开发。

参考文献:

校园环境设计中的创意理念篇5

【关键词】网络环境;校园文化;创新

网络的发展为高校校园文化作用的发挥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环境,拓展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渠道和新手段,使校园文化在教育人、影响人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视。但是,网络是把“双刃剑”,其特征决定了网络环境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具有双重性。网络环境在为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提供便利条件,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切入点的同时,不健康的网络信息又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和负面作用,严重影响了校园文化的质量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我们只有坚持校园文化建设思想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和载体创新,制度创新,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创新途径,才能远离网络环境下不健康的网络信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负面影响。

一、坚持思想创新,构筑网络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新理念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所面临的有利条件和严峻挑战都出现了新情况,亟待我们更新思想观念,提高对网络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1)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高校的办学目标是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种人才培养不仅依靠课堂教育,还需要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熏陶和培养。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在高校办学目标实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把校园文化建设挥动到应有的高度,并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校园文化建设以大力支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过程中灵魂塑造的作用。

(2)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贯通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网络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由此形成的网络文化正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认知模式、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高校作为网络最集中的区域,要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充分运用各种手段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使之为广大师生员工感知、认同、接受。不断增强师生员工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从而始终牢牢把握住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

(3)建设和培育具有学校个性和时代特征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大学生自己构建的精神支柱,同时也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根本着力点。要凝练体现学校特色,反映办学传统的校标、校训、校歌、校风、教风、学风等,塑造具有鲜明时代特色与学校个性特色的大学精神,从而使科学精神、民主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逐步内化为师生的实际行动,使高校在激烈的办学竞争中永葆蓬勃的生命力。

二、坚持内容创新、丰富网络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内容

校园文化内容是一个既相对稳定又不断发展的体系,在网络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要想更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就必须充实、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体系,根据网络环境的特点而进行相应的内容创新。

(1)环境育人,营造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开展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为和谐校园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使校园环境具备独特风格和文化内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校师生员工的观念与行为,使师生员工思想认识统一和谐。如江苏科技大学在校区建设中,紧紧围绕校园环境科学管理的要求,在校园整体布局,建筑雕塑风格、校园绿化美化、环境卫生整洁和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的场所及设施等方面着力体现文化育人功能,使校园环境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同时建设了“共青园”、“求索园”、校训石、文化墙、“金钥匙”、“海之召唤”塑像等文化景点。使大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感染与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文素质。

(2)加大投入,加强网络硬件环境建设。硬件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物质载体,是网络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要力争通过各种可行的渠道加大网络建设的投入,为师生员工从网上获取知识和信息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如近年来,江苏科技大学累计总投资2000(含社会融资)万元,形成了高速、安全、可靠的主干千兆、百兆到桌面的全交换校园网。目前,校园网铺设光缆100公里,覆盖校本部与其它校区的教学和办公区,学生宿舍,2003年依托校园网,学校引进清华大学教育在线综合教务管理系统,网络教学系统和教学资源中心,实现了教学管理信息,辅助教学网络化和办公自动化。

(3)增强责任意识,牢牢把握网上阵地主动权。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完全打破了国家的地域界限,把全球不同角落的人们紧密联系起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追求奢侈的生活风气极易趁虚而入,冲击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网络环境中,我们要占领网络新阵地,充分利用网络载体,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其时效性和影响力。

三、坚持方法创新、开拓网络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模式

方法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有效途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顺应历史潮流,在网络环境下大胆探索和积极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方法。

(1)加强领导、规范构建校园文化。我们要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统筹规划。如2001年江苏科技大学就启动了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工作,成立了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为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提供组织保证。学校多次召开校园文化建设推进会,开展验收评比活动,师生员工共同参与,学校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方面得到显著提高。着眼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针对不同情况,开展主题,特色活动和社会考察实践活动,帮助学生长知识、长才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掌握信息,动态构建校园文化。社会文化是校园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和源泉,它决定着校园文化内容的基调,当社会文化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时,校园文化也必然要随之变化。我们要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就必须注意观察社会文化,并及时根据社会文化内容变化,调整构建符合时代特点和社情民意的校园文化。这样的校园文化才会有生命力,才会得到广大师生员工的拥护。

(3)主动设计,统筹规划校园文化。统筹校园文化“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协调发展。“硬环境”主要是指学校进行教学、科研、生活所需要的设施、设备。“软环境”主要是指校园制度文化环境和校园精神文化环境。“硬环境”和“软环境”都是保证学校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秩序的条件,也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保证。同时,还应建立健全学校信息化领导小组,统一规划校园网的建设和管理。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纳入校园网络建设的总体规划,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

四、坚持载体创新、搭建网络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平台

近几年,教育部和江苏省加大了网络平台的建设力度。江苏科技大学也建设了一批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富有实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如“航标灯”、“沧海云帆”、“学工在线”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国防生网站等。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如何真正把校园文化建设同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相结合,是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

(1)积极创新,着力建设网络文化。网络环境下高校应针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虚拟性和超时空性的特点,运用新媒体、新方式、新手段,努力开发能够有效地、长久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内容和方式,通过丰富多彩的网络内容的展示,使学生感受到更直观、更生动、更丰富的校园网络文化,从而占领网络阵地。

(2)精心打造有特色的校园网站。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办法、逐步建设校园网络文化阵地的全新平台,构筑网络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加快校园网络的建设,增加对思想政治工作软件开发或网站,网页的投入,在网上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精心设计网页、丰富栏目内容,提高大学生点击校园网页的的频率,力求校园网页设计优美、内容丰富多彩。加强校园网BBS舆论引导和思想辅导功能,及时对学生进行疏导,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提高认识,在积极占领网上思想阵地的同时,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与舆论建设。

(3)推陈出新,开展校园网络文化活动。举办网上读书活动,网站直播,网络知识大赛等活动。把第一课堂的教学与校园网络文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网络社团,引导其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学生干部和社会骨干发挥积极作用,举办演讲赛、辩论赛、科技成果展等活动,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的常规管理、人文素质和科研能力的提高结合起来。结合“挑战杯”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等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以及结合学校的专业特点开展网络科技创新活动,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坚持制度创新,建立网络文化育人的新机制

(1)加强校园网络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校园网络管理队伍和网络评论员队伍,保证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要选调政治素质较高,熟悉新闻宣传、掌握网络技术、党风廉政建设过硬的管理人才进入网络管理队伍。要壮大网络采编人员队伍,造就一批网上名编辑、名版主、各专栏主持人。着力培养一批能够紧跟信息科技发展前沿、具备较强研发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确保最新技术能够及时运用到网络管理工作中来。要高度重视网上评论工作,形成一支专兼结合,反应灵敏的网络评论员队伍。积极完善校园网络文化队伍的选拔、培养、管理和发展机制。形成与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相适应的管理队伍,舆论引导队伍、技术研发队伍。

(2)健全规章制度,建立专题教育网站的备案制度,信息的审查制度,网络舆情监管制度、网络突发舆情处置报告制度等。通过网络应用的规范化、制度化以及监督机制建设,营造健康上网,合理用网的环境,形成良性的校园网络小气候,抵御互联网络大气候中的不良倾向,尽量增强网络的正面影响,削弱网络的负面效应。

校园环境设计中的创意理念篇6

[关键词]高校;两型校园;对策研究

1两型校园的含义

两型校园的说法源于两型社会,两型社会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简称,是指在生产、创建、流通和消费等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以节能减排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为重点,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政治、生态等多种需要。因此,两型社会是一种以节约资源和环境友好为特征的新的人类社会发展形态,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是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具体表现形式。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小部分,相当于一个细胞,学校与社会之间有一层薄膜,可以互相渗透,学校依靠社会生存发展,同时也影响社会发展,学校是个小天地,社会是个大世界,学校小天地的创建必须融于社会大世界的创建中,两型社会创建向高校提出了两型化建设的要求。

资源节约型校园,就是以提高学校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出发点,优化学校资源配置,提升学校办学效益,能不断促进自身有效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学校发展模式。环境友好型校园,就是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规划、设计、创建、管理及运行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校园布局结构合理且环境优良,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且环境优美,集学习、工作、生活、休闲功能于一体的人工生态系统。

2武汉市高校创建两型校园的举措

两型校园是两型社会的缩影,是两型社会创建在学校教育教学以及学校发展中的反映。武汉市高校创建两型校园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武汉市高校参与两型社会创建伟大实践的必然选择,是高校紧跟时代、贴近形势、服务社会的具体体现。从2007年武汉城市圈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确定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创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开始,武汉市高校就大力推进两型校园的创建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1学校领导重视,创建两型校园的运行机制

武汉市大部分高校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规章制度,制定出有关两型校园创建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和目标责任制度,将两型校园创建的目标及措施落实到各单位和各教职工,做到人人有责、人人负责,使各项工作和措施落到实处。例如,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创建责任。分析学校管理流程,将资源节约和环境财产保护责任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健全工作职责,经常开展工作检查,防止资源浪费,维护校园环境;积极开展活动,实践“两型”创建。教育师生从身边的小事开始。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节电、节水活动,从随手关灯、关紧水龙头、节约饭菜做起。学生设置废旧电池回收处,实施废纸回收;加强管理,从办公设备、办公用品等电器的节能入手,重视教学、办公设备管理、使用和养护;注重节能降耗,注重公共资源的节约;制定相关评价标准,评选先进团体和个人,推动“两型”学校创建的深入。这些具体方案的出台,在制度上有力保障了武汉市高校两型校园创建工作的展开与顺利推进。

2.2注重宣传教育,构建两型校园创建的文化氛围

高校不仅应注重教书育人,而且要树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意识,武汉市高校在创建两型校园的过程中,都注重以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为突破口,重视人文创建,通过加强对师生员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宣传教育,强化全员节约和环保的意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例如,以两型校园创建为主题,开展系列讲座和讨论,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和师生对创建两型校园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使全体师生养成节约、环保的观念和习惯。宣传部门利用广播台、校园网、校报等校内舆论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工作,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充分发挥广大师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每个师生积极行动起来。积极开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公益活动,加快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能源资源的消费方式。组织开展创建两型社会、两型校园主题实践活动,如召开环保专家讲座倡导无烟校园,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技能比武、举办低碳环保时装秀、环保知识竞赛、环保节能行动、志愿服务等,激励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

2.3采用先进技术,积极推进科技节能

信息时代的校园不可能离开信息化、技术化的管理,而校园一卡通的使用就是校园信息化的见证。在两型校园创建过程中,武汉市大部分高校已开始采用校园一卡通。所谓校园一卡通,就是在学校范围内,凡有现金、票证或需要识别身份的场合均采用一卡来完成,并可以利用银行转账系统,实现银行卡和校园一卡通的转换。师生可以直接将钱转到校园一卡通上,避免了随身携带现金的不安全因素,卫生方便。同时部分高校也开始试用“ic卡浴室收费系统”、“隔膜式脚踏沐浴器”、“延时自闭阀”等节能新设备、新技术,甚至采用红外线人体感应控制器来控制卫生器具用水的开闭。此外,在学校基础创建过程中,也将“建筑节能”的理念融入到新建筑的设计和老建筑的改造工程中,把节能减排工作纳入新建工程项目的规划和设计体系。新落成的建筑在供电、供暖、上下水系统等方面均选择了低耗、低排、高效节能设备和器具;同时,还加强科技改造,减少资源浪费和污染排放。

3武汉市高校创建两型校园与“两型”要求的差距及原因分析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校园面积、在校生人数和教职员工人数急剧增多,能耗需求随之不断增加,各学校公共费用支出,特别是能耗方面的支出费用急速增长,造成办学成本不断上升,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直接加剧了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3.1思想认识不够充分,两型校园的创建活动流于形式

武汉市部分高校管理者和师生的两型意识还比较淡薄。尤其是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和师生员工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一些师生员工的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淡化了,奢侈思想滋生了,节约行动弱化了,浪费现象增多了。有一些高校在两型校园的宣传力度上也不够,对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同程度地存在形式主义问题,只满足于会议开了,文件发了,活动搞了,不重视落实过程和结果,想问题、办事情缺乏节约精神。再加上相关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导致部分师生认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只是相关职能部门的事,与个人无关,由此也导致能源浪费、环境破坏现象的产生。

3.2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管理实施不够到位

武汉市部分高校在两型校园创建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到位、缺乏相关的监督惩罚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在建筑设计、用材等方面未考虑节能因素,造成空调、通风等设施的能耗增加,非节能型灯具、洁具的使用也造成能耗的浪费。一些高校的教学楼、宿舍楼、图书馆等建筑要么一、二级计量表不全;要么水、电、气长期处于敞开供应状态,无专人管理,尤其是无人教室灯长明的现象时有发生。据测算,这部分公共场所的照明约占高校总电耗的30%。此外,有些高校在基建投资项目上盲目求大求全,搞“形象工程”,依赖巨额贷款创建新校区。高校的校区在分期分批创建过程中,基础设施形成了以区域为中心、分块而立的局面,运行及管理成本大大增加,投资效益与资源配置很不合理;与此相适应,配套设施也呈区域状分布,不合理的能源供需状况,增加了能耗。

3.3创建活动缺乏新意,缺少学科和实践支持

在两型校园创建过程中,武汉市高校基本是由校长、书记担任组长,各行政部门负责人为组员,成立两型校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并通过各个管理层级将活动落实贯彻到各位教职工及学生中,由此而形成一支两型校园建设队伍。通过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标准和办法,狠抓落实登记、公示、管理等措施,进行定期分析,积极开展经常性的检查活动。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橱窗、板报等媒体开展宣传活动,以增强学生节水、节电、资源综合利用、爱护花草树木、人和自然友好相处的意识;通过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优美校园的责任感;张贴两型校园建设提示语,营造两型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对水、电、气的管理,减少办公用支出,加强通信管理、车辆管理、行政管理、基建管理,降低运行成本。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两型校园的建设,却没有体现出作为创建两型校园的主体即高校,这一特殊性,使得两型校园的建设工作缺乏相应的学科技术支持而缺少新意。

4武汉市高校创建两型校园的对策

4.1创建两型校园文化,进一步增强创建两型校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节约意识、资源意识和环境意识,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消费理念,形成浪费可耻、节约光荣和保护环境的良好风尚,这是武汉市高校创建两型校园的文化基础。当前,我们应大力创建两型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创建中进行春风润物、潜移默化的两型社会教育。通过创建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同时,高校全体教职员工必须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上与两型社会创建所倡导的价值理念产生共鸣。通过管理育人、教书育人和服务育人,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理念审视高校工作、管理学校、教育学生和优化环境。通过多种宣传和教育渠道,强化两型校园创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形成浓厚的两型校园文化氛围,使广大师生主动地将两型校园创建的责任内化为自身的信念和自觉行为,从而为两型校园创建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努力形成两型校园教育特色,进一步提高武汉市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明确创建两型校园的工作内容,引导广大师生充分认识创建两型校园的重要性和对高等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重大意义,进而增强创建两型校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2健全校园管理制度,完善两型校园管理机制

武汉市高校应在严格执行国家、地方政府法规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出相应的资源管理规定和奖惩制度,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具体措施上应该做到四点:一是计划管理,保证需要。如校园基础设施创建与维护改造、设备材料的购置等按计划管理,以提高使用效率、避免重复施工与重复购置、减少浪费。二是量化管理,定额用能。如对学生公寓用电、用水实行核定指标,超标付费;对校内经营单位、家属区、本校教学科研等单位能源用户按照“定额用能,超标自理,节能归己,节约奖励”模式进行分类收费。三是成本核算,企业化运营。如对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后勤实体和实行成本核算的项目,将能源消耗纳入成本,实现全成本核算。四是价格管理,减少浪费。推行阶梯式用能价格,用水、用电超指标越多、单价越高,以节约用能、降低资源消耗。五是监督管理。对学校内的能耗、水耗等情况进行审计,重点加强日常运行管理,为能源节约提供依据,并建立能效公示制度,将学校的能耗、水耗调查统计和能源审计结果予以公示,接受广大师生监督。同时将节约资源、能源工作纳入到二级管理考核体系中,使得各学院、各部门的资源占用或使用情况与本学院、部门的利益挂钩,提高各学院、各部门的成本核算观念,迫使各学院、各部门形成自我约束机制,想办法堵塞漏洞、节约开支、提高办学效益,以达到资源共享、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目的。

4.3加大两型校园创建的学科渗透力度

两型校园创建领域宽泛,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教学活动也应成为渗透两型文化、两型社会、两型校园教育的主要渠道。为了畅通渠道、巩固阵地,武汉市高校要开展渗透式教育课,结合教学的相关内容,加大学科渗透力度,将两型社会和两型校园的理念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具体而言,两型校园创建的学科渗透途径,是指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创建的理念于各类学科和各门课程的教育教学之中,充分发挥各类学科和各门课程在创建两型校园中的“载道”和“渗透”作用。例如,在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教学中进行两型社会和两型校园的理念渗透,即寓两型理念于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教学之中。因为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以科学文化知识为载体的,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大量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过程中,会受到一定的资源意识、环境意识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的影响和熏陶。在理工科专业教育教学中的两型社会和两型校园的理念渗透,通过阐述和讨论本专业领域的历史与传统、所涉及的社会经济问题和环境问题以及所面临的道德伦理问题,帮助学生超越技术层面的狭隘性,跳出专业看专业,站在更高的层次看待专业问题。

4.4努力拓展两型校园创建的有效途径

就当前的两型校园创建而言,首先,要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两型校园创建。我们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俭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新机制。因为,只有坚持深入实践,才能获得两型社会创建和两型校园创建的真知灼见。其次,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创建,使网络成为两型校园教育的重要手段。高校可以开设网上两型社会创建和两型校园创建的专栏、论坛,通过集思广益,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使广大师生积极地参与到两型社会创建和两型校园创建之中,充分发挥全校教职员工参与两型社会创建和两型校园创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再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两型社会和两型校园教育。通过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从心理上认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理念,消除炫耀性消费和挥霍性消费等不健康的负面心理状态,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荣辱观,进而处理好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具体问题。最后,在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中进行两型校园教育。要努力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形成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包括助学奖学金、勤工助学基金、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在内的助学体系,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使广大学子没有后顾之忧,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两型社会和两型校园建设之中。

创建两型校园是一项全新的命题,可供借鉴的经验还不多。武汉市高校党委和行政部门要积极探索,加大两型校园创建与教育教学改革的整合力度,广泛开展两型校园创建活动,要以社会主义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为引导,紧紧围绕高校学科专业评估工作,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创建两型校园工作进行全方位整合和全面性指导;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研究两型校园创建,为新时期学校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新内容、新形式和新方法。通过武汉市高校的两型校园创建,推动武汉市的两型社会建设,为促进武汉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作出积极贡献。

校园环境设计中的创意理念篇7

关键词:校园景观;校园文化;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

一目的

校园景观更是学术和文化的结合。它需要融合艺术、自然与人文科学的精髓,创造一个高品质的校园生活环境,可以帮助同学们塑造一种新的生活意识,更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它的最终目的是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创造和谐。能够在和谐中渗透和反应相应的校园文化。我们在研究校园景观设计要素和研究方法的同时,校园景观设计也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和思考,人的需求应该放在校园景观设计的第一位。利用自然条件展现特色。保护和发展历史文化特色。着眼于长远,克服急功近利思想。更好地为校园景观进行改造,利用。校园生活是人们都能经历的的特殊生活。平时的校园生活紧凑,充实而又灵活,我们的目的就是希望在这样一个充满书香的世界,探究那些离我们最近的事物。了解身边的环境,发扬要传达的精神。并借此了解渗透于我们身边的传统文化以发展历史。

二意义

从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要求、形式、环境建设及文化建设等方面,了解当前大学校园景观环境建设的基本内容及校园建设存在的问题,对校园建设实践、校园规划及景观设计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校园文化是各所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氛围和传统,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总和,是学校精神风貌和总体实力的集中表现。

大学校园建筑景观中延续和体现校园文化,从健全校园文化制度的建设、优化校园设施、弘扬校园精神、养成健康心理等几方面来丰富特色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并注重校园文化的发扬和传承。

三实例分析

校园文化顾名思义,校园文化是指学校这个特殊场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为校园空间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制并共享的。文化设施和环境布置等有形环境和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文化生活、集体舆论、心理气氛以及校园群体观点、信念等无形环境。校园精神和校园价值观等观念形态的东西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和核心内容,对于整个校园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指导意义,是校园建设的无形资产,是学校重要的可持续发展要素之一。我们应当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并努力使其育人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例如某大学的行政楼三楼的屋顶平台,是一个开敞通透的室外环境,可以俯视整个校园布置。不仅可以是建筑形式上的交流而且还可以作为教育者以及被教育者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的空间。这就需要在空间中有校园文化的流露,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之间就能受到学校氛围的熏陶,在谈话之间就能学习到历史留给后人的借鉴。因为该大学前身是东北军工专门学校,原隶属于兵器工业部,所以在这个设计中,设计者会利用有军工特色的元素来装饰室外环境。使整个环境能够诠释部分校园精神和校园价值。设计主要是以欧式风格为主,在简约的欧式设计风格中,地砖颜色的变换和不同形式的运用,不仅丰富了地面布置,而且还增添了活泼的气息,提升了层次感,有效的避免单调,苍白的感受。白色栏栅的运用更是凸显出校园文化应该有的纯洁、朝气蓬勃、活力四射。相对其他的宣长板,采用不同的形式,于重金属的环境和文化背景氛围当中,具有到一定的透气性。不仅能起到很好的遮挡装饰作用,而且还能作为校园文化的展示区域,可以将其校园文化的展示板悬挂于此,为学习校园文化,拓宽知识层面提供良好的条件。大面的木栅装饰花草种植,也充分体现了欧式的风格,又不失典雅,还能起到绿化,净化的作用,为活动区域增光添彩。主题性雕塑更是意义非凡,利用军工废弃的材料拼凑出有优美的造型雕塑。既大方美观又不失军工特色。校园景观强调文脉,它是环境艺术追求的目标之一。该主体性雕塑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过去和现在以及将来的一种联系,也是历史到现实的一种延续。看着拥有历史痕迹的主题雕塑,自然的就可以联想到学校的历史是多么的丰富,演变到现在依然留存着先人的思想,这个演变历程是多么得坚辛。这种和谐的关系需要更多的设计作品来支持和维护。同时,校园景观在注重校园文化的同时尊重校园历史。通过环境再创造,协调新旧景观,形成有机的校园整体。这对于联络校友感情、突出校园的特色、创造校园品牌有重要作用。景观环境应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进一步为学生工作作出贡献,这就需要设计者从基本出发,了解校园历史,并可以贯穿始终。校园环境中的景观设计更是可以帮助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放松心态,陶冶情操的首要选择。

五结语

校园景观设计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和历史出发,继承并改善校园的物质环境,对校园特色的形成有一定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校园文化。校园环境又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它提供了空间场所,记载了历史沧桑,展现了校园精神,孕育了校园文化。因此,景观化校园对于反映与烘托校园文化有重要作用。

设计是应该有他自己的灵魂,大方、实用、美观的前提下,以某一风格为主体现设计特色,校园景观设计在规划中充分考虑人文文化建设的传承,力求突出校园景观生态性、人文特色可持续和谐发展。在规划建设中职能分区要更加科学合理,既要明确各个功能分区的职责,而且在各分区之间又有各种景观建筑的分布作为衔接。景观规划,要吸取生态设计、人文设计的理念,在环境建设中充分考虑文化景观设计,使新的校园景观有更为宽敞的室外自然空间、深远的教育寓意,给教育者以及被教育者以舒适、健康、自然、艺术的享受。

参考文献:

(1)连续出版物:[1]中国建筑艺术史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建筑艺术史》编写组

(2)连续出版物:[1]刘管平.园林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

(3)连续出版物:[1]增订版.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7月;

(4连续出版物:[1]约翰·西蒙兹.景观设计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

(5)连续出版物:[1]沈志明.论景观设计空间形态.南平师专学报,2005年7月;

校园环境设计中的创意理念篇8

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校园景观,校园景观的基本设计是基于景观设计准则和实用好用的理念,以远离现代部分城市的浮张的设计风格。本文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老校区和陕西师范大学新校区部分景观建筑进行简单描述,锻炼专业知识的逻辑思维,希望能起到学有所用的作用。

关键词:景观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老校区;陕西师范大学新校区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

当今教育在大学校园中以多种形式并存,不同的生活学习方式相互交织影响,学生于校园中获得的才智除具体的分类学科的学习,还来源于丰富的校园生活。因此,每日漫步于于美丽的校园环境中,身临其境地感悟熏陶,是为校园学习生活的最为重要的部分。

校园景观不仅提供最为直接的户外三维性的环境要素,如地形上的选择、室内外景观设计、色彩有效的组合、植被习性的考虑、公共场所用途等,并以场景的语汇轻松描绘空间认知体验与图形表达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景观的创作设计中,应倡导理性构思,诠释景观设计的实用好用精神,遵循生态保护、地域特色等设计原则,引导我们基于理性分析基础之上进行设计构思

在国内设置景观学专业的诸多院校中,其景观学侧重点各有不同,一定程度上映射出各校专业办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差异,同时也说明了景观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力。本文仅以我所熟知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老校区和陕西师范大学新校区的局部景观为例,用以更好的认识现代景观设计理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用“试种田”的方法来认识校园

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的学习当中,建筑学院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专业知识,建筑学院结合景观学的实践教育与专业课的设置,将建筑系馆北侧的原垃圾堆改造为景观学教学实验基地——景观认知花园,在景观认知花园中,在平时的课程学习当中,建筑学院的同学通过景观理论知识的学习,从花园的土地开垦、植物种植到开花观赏结果收获,同学们一起在开垦到收获的过程中,充分参与到耕地、播种、种植、浇水、施肥、除草、除虫等一系列实践过程中。

别小看这一小小的举措,但是作用极大,这不仅将原来的垃圾堆美化为花园,使校园环境大为改观,也与专业课知识有机结合,使我们很好的掌握专业知识,掌握植被习性,更提高了我们的学习兴趣,使乏味的教学课程变得生动有趣。认知花园也体现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学的参与性、生态性、趣味性的特色教学理念。最为重要的是使我们进一步的理解景观的创作之源与设计之本。

陕西师范大学:以新校区谱写校园的文化

与老校区展现校园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不同,新校区所焕发出是更强的活力与更持久的生命力。陕西师范大学新校区的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的思路与老校区的理念完全不同。

虽为异地重建的新校区,但校园文化因得以在此充分重塑,继承、延续与发扬了老校区的风格与文化历史内涵,并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校园文化图景,通过几个场景的透析,我们不难看出这些文化建设者们的良苦用心。

场景一:凌霄长廊。凌霄长廊位于新区餐厅阳光苑旁边,因绿化校园和交通的需要,两组大台阶与数棵松树阻隔了长廊通往端点的视线。师大师生们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作激情,运用透视法使大家看到长廊的尽头,延续了长廊的视觉,以艺术性的手法趣味地表现并烘托了校园文化生活的氛围,以这种校园建筑为特征,体现了诗意般的校园生活。

场景二:新勇学生活动中心。新校区建设时,充分利用校友的力量,以学生活动中心的形式铭刻校友姓名与事迹,延续校友历史信息。每当校友返校之时,曾经的点点滴滴浮现于脑海之中,使校友们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同时,新同学也可因此了解校友故事,树立奋斗榜样。

场景三:孔子雕塑。雕塑是根据新校区建设时期图书馆的需要而设计的,是对校园历史时刻与文化氛围的记录。孔子雕塑的建设体现了师大对文化的尊重,对知识的一种敬仰。同时图书馆与孔子雕塑的完美结合,将此作为景观主题,时刻激发学生的学习之情,因而成为校园文化的精神延续。

由对于景观的认同到对于设计的感悟,是一个从生理感知到心理认知的过程,更是一个由物镜向意境、情境的转化过程。景观学专业的学生们通过每日身临于校园环境之中的所见所闻,以及充斥于景观之中的各种行为与校园文化活动,运用景观生态学、环境心理学以及行为学等知识,加以客观辨识与理性分析,感悟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与精神。

1.“实践性”——为创作留下一块土壤

西安建筑大学的景观认知花园建设,通过同学们对于植物的亲自配置与认知,培养了学生在景观设计中朴素的自然生态观,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并使学生深刻意识到,土地作为空间创作的根源,应该在设计时得到应有的尊重,这些意识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实践精神与土地文化观。

2.“历史性”——为校友留下一点踪迹

陕西师范大学新校区透过其潜心营造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及时刻传递出的历史符号与信息,告示了学生在设计中对于历史与文化应持有的正确态度。岁月的脚步从未停止穿梭于校园,时空共生的生态理念和文化景观的引导与传递,显示出景观的深邃意境以及丰富的内涵,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校园景观作为空间场所、作为视觉审美的对象,兼具着整合校园空间结构、记录校园历史进程、承载校园文化生活、体现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愉悦心境以及审美等多重要求与使命,使校园景观能够更好的师生服务,为自然添彩。

参考文献:

[1]王冀豫,浅析校园环境设计中的文化符号表达[J].美术教育研究,2011,(4)

校园环境设计中的创意理念篇9

关键词SiS战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为了更好地丰富发展校园文化的内涵,笔者特别引进学校文化识别系统SiS理念(SchoolidenitySystem):在社会发展对学校提出的新要求和学校经营、管理、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等问题的情况下,学校依照正确的教育思想,整合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并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对学校未来的发展与经营进行科学规划,刻意地设计和创新学校形象,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并且借助各种媒体向外界宣传,以扩大学校自身的影响力。学校文化识别系统包括学校理念文化识别系统(miS)、学校行为文化识别系统(BiS)、学校视觉文化识别系统(ViS)、学校环境文化识别系统(eiS)四大模块。

1学校理念识别系统(miS)

学校理念识别系统的规划设计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灵魂和核心工程。它包括办学目标和办学宗旨、各阶段的发展规划等,是学校师生的思想观念等因素长期影响积淀而形成的主导意识和深层心理定势,对内可以激励师生员工不断为办学目标而努力奋斗,对外可以塑造学校改革创新、积极进取的良好形象。学校理念识别系统的规划要根据目前的社会发展状况、教育背景、本校的历史沿革和现状、自身优势学科和办学特色等,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放眼未来,吸收现代文化资源,借鉴其他社会组织的核心文化构建,进行全程策划,系统整合、完善各文化元素,设计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策略,上下统一,深入论证,通过对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的强化宣传,建立健全学校文化体系,塑造全新的个性化的学校理念。

2学校行为识别系统(BiS)

学校行为识别系统的规划设计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性工程,是实践学校理念与创新的办学运行模式,是对学校办学、行为方式进行统一规范的动态识别系统,是我们的创新理念能否付诸实践的关键因素。它将学校的理念识别系统作为起点和根本出发点,在校园内部健全和完善各项组织机构、管理制度、规章规范;对外则扩大宣传和交流,扩展学校的影响力,始终将学校办学理念与行为方式保持一致,以此来规范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和科研育人活动并且动态识别学校。

行为文化是理念文化外在的展示,高等院校要要坚持全程、全员、全时的原则,定位与塑造学校行为文化,包括领导行为形象、教师行为形象、学生行为形象、学校校本系列活动指导、学校公共系列活动指导等,分析评估学校行为文化体系现状,规划和研讨确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学校生活体验活动主题、学校德育活动、学校节假日校庆活动等。

3学校视觉识别系统(ViS)

学校视觉识别系统,是学校文化建设中最直观的部分,它是以校标志、标准色彩等为核心展开的完整、系统的视觉传达体系。它将学校办学理念、价值取向、整体建设、制度规范等抽象语意转换为具体的概念,塑造出独特的学校形象,传达给学校内外人群,从而实现良性认同和沟通。ViS是视觉信息传递的各种形式的统一,是具体化、视觉化的传递形式,通过个性化、标准化、系统化的视觉方案,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精神文化,营造独特的学校视觉新形象。系统地导入视觉形象识别系统有利于学校良好个性化形象的树立,使学校形象具体到切实的视觉符号,从而更易被社会接受和认可。学校视觉识别系统(ViS)的创建是学校教育理念的艺术展示、学校形象的符号传达,有利于将学校的优势和特色传达给外界,以此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高等院校要坚持特色性、艺术性、实用性、规范化、传播性的统一,发挥各专业特长,在办公、宣传、公关、运输、环境系统等百余个元素上下功夫,在校徽、学校办公用品、师生制服设计、校史陈列室、学校校园网站建设应用、广告媒体等的设计上独具匠心,蕴含丰富的内涵,传达学校的文化理念、优良传统、办学特色等通过学校的标识图案等基本因素。要在分析评估学校当前视觉文化体系现状的基础上进行创意构思、设计、整合,提交新的视觉文化规划成果,并进行实施评估。

4学校环境规划设计(eiS)

校园环境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对学校的品牌文化、特色办学、塑造形象有重要作用。环境育人,作为学校文化教育的隐性教育因素,主题突出的走廊文化、个性鲜明的人文景观等对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学校环境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外显形态,树立学校形象少不了学校文化,教育形象的延续离不开学校文化,塑造学校品牌的基础是学校文化。外化形象意识、强化精品意识、提升发展意识、构建制度文化等是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的必然趋势和要求,这是学校新一轮发展和竞争的必然,更是打造精品名校的核心。

高等院校要分析本校的地域文化、理念文化、视觉文化,利用环境文化规划理论和组景法、视觉环境法、核心放射法等设计方法,本着整体规划、系统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营造科学、人文、和谐的校园环境文化。要坚持环境育人的功能、景观、文化相互统一;坚持主题统领、渗透教育元素、处处有景、景景充人;坚持整体规划、着眼未来、系统设计、分步实施,在雕塑文化、馆室文化、楼宇文化、走廊文化、道路文化等应用元素上做改观。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校园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关系到高等教育的理念、目标、功能定位及走向,对于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深远的影响。引入SiS学校文化识别体系,不断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实现教育梦、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校园环境设计中的创意理念篇10

关键词:高校;校园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S759.92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2306-1499(2013)05-(页码)-页数

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各地的大学城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新建的校园景观上普遍存在着风格上的趋同,环境上的破坏,空间上的冷漠,情感上的缺失等问题。

1大学校园景观的构成

每一所大学都有其不同的发展历史,大学校园环境的景观设计应区别于城市建筑景观,担负起积淀学校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取向等责任。良好的校园景观给在校师生一种奋斗的感染力。大学校园景观整体设计应努力体现大学的场所精神,将设计理念融入景观之中,通过对它的物化,具象的形态表达思想,传达丰富的文化内涵。

多样化的行为需求、多层次的交往领域、多重结构的环境、多元化的文化特质是高校校园景观主要的构成特征。如图所示。

图1现代大学校园景观的构成

2大学新校区景观设计原则

大学新校区景观的规划设计要从大环境出发,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要从学生的生理心理出发,为其创造符合他们这个年龄段需要的交流、运动、思考空间;要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注重校园景观的教化作用,以助于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留下美好的人生回忆。

2.1延续性原则

大学校园是嵌在城市这个大环境中的,在校园景观设计之初,首要的是和谐处理校园景观与周围社区环境的关系,尤其是校前区这个由外环境到内环境的过渡之处。其次,每个学校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脉,景观设计要做到延续、拓展并创新校园的历史文脉。再次,校园景观的规划设计应在校园总体规划指导下进行,应是校园总体规划的延伸和拓展,必须强化校园总体规划的原则和特色。

校园景观要与校园建筑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追求建筑“场”在自然环境中的意境。应尽量让原有山林坡地、水面自然地融入校园环境中。

2.2生态性原则

生态是环境景观设计永远的主题,尊重、注重保护和利用现有的校园自然景观资源,创造一个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相互补充,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校园生态环境是最根本的原则。在设计之初,要对高校的场地进行细致考察,要经济合理地利用现有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实现自然适度索取与最优回报的平衡,以达到共生、共荣、共存、共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校园景观设计的出发点不应是繁复的人工堆砌,清新的空气比人工景观造型本身更有实用价值,大量绿色植物的配置可令空气清新,使学生不易贪睡和疲惫,保持清醒的头脑。

美国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中国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几乎所有的名校都有着令无数莘莘学子骄傲的校园环境。以原有的山坡、河流、湖泊、绿地、树林等自然景观作为校园景观环境格局的构架,是建筑优美校园的重要手段,有助于营造出山青水绿、草木叠翠的生态校园。校园景观宜以植物造景为主,且以乔、灌、草复层绿化为佳。

2.3人本化原则

以使用者学生和老师为中心,以他们的行为作为模数和参照,形成完善、安全、舒适的,供师生学习、交流、聚散、步行休闲、文化娱乐、夜间照明及生活的系统。

这个原则要求景观设计师从大处放眼,细处着手,考虑到不同功能分区,例如中心活动区、教学楼、食堂、宿舍、住宅等周边的活动场所不同的功能需求,中心区的景观设计做到轮廓明显,方位标志突出,道路直达便捷,色彩对比强烈,视线走廊通透。户外学习空间则要幽雅、安静,用植物围合成半封闭空间,有可停可歇的坐凳、亭廊、花架等设施,夜晚照明好;还应考虑到不同场所的植物配置,以便利用植物组景来形成不同的环境;还要从校园的使用主体出发,考虑到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地域性等特点,兼顾全面性与细微性。

2.4人文性原则

校园环境不仅要为学习及学术活动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为塑造学生的素质提供一定的场所。校园景观环境应能体现特殊的文化精神,能更大限度地激励学生、教师职工的内在精神特质,潜移默化,感染人的情绪,提高人的道德品质、艺术修养,完善人格,保持学校蓬勃向上的气质。

3大学新校区景观的设计方法

3.1本土特色的环境风格

充分利用校区内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建筑环境,创建浓郁的本土特色,是建筑富有精神内涵的校园景观的重要方法。浙江大学新校区设计思想“曲水流觞”源于《兰亭集序》所记述的一次东晋文人在浙江兰亭的盛会,此意境与杭州的江南地域相吻合,也与大学的文化气质相吻合,成为浙江大学富有特色的主题景观。

3.2纪念性环境的创造

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利用反映校史的建筑、雕塑、碑刻、纪念林、地灯,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校园精神。在学校新建和扩建中,可设置一些纪念性环境,如杰出人物、教育家的雕像、纪念园、纪念林、壁画、纪念亭、小品等,突出文化内涵和传统精神。

沈阳建筑大学的校园景观设计用水稻、作物和当地野草等最经济的元素来营造一个校园环境,形成独特的、经济而高产的校园田园景观,显现出场地特色。让学生在现代城市环境中,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能感受到自然的过程、四时的演变、作物的春秋和“民以食为天”的道理。收获的稻米――“建大金米”目前已被作为学校的礼品,赠送给到访者。将旧校园的门柱、石碾、地砖等结合到新校园环境之中,使历史的情感得以延续,使校友回母校时有亲切感,也使学生在平常的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母校历史的延续。

3.3现代精神的融入

在设计中加入反映现代学校教育宗旨,鼓励学生勇攀科学高峰的现代精神,体现学校前进的朝气是必不可少的。可用一些抽象的、现代感较强、质朴或现代的材料制作雕塑或标志物。例如河北大学新校区的教学楼间就采用了摩尔的现代雕塑,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的美感教育。

4.实例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景观设计

4.1项目概况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位于宣城市南部文教创意园区,薰化路以西,科技路以南,彩金湖以东,环城大道以北,总体规划用地面积169公顷。改变校本部只有工科的办学模式,新校区将建设成以工科为主,文、理、医、商、法、管理、艺术等多科同步发展的综合性大学。

基地整体西高东低,西侧为丘陵山地,东侧主要为农田、水塘及一些村舍,清溪河穿行其中,自南向北汇入扬子鳄湖。

4.2一心三轴,一带四片,书山学海,岛翠墨香――体现生态性、延续性、人本性、人文性的景观结构布局

一心――从清溪河引水,在校园中心低洼处形成集中湖面。利用山体截洪沟收集雨水,依山就势形成三道涓涓溪流,汇入中心湖景――天鹅湖,这里是整个校园景观的核心。养殖合工大培育的黑天鹅,作为本部校园文化的传承。

三轴――由主入口尚新广场和山顶厚德亭组成的南北向的人文主轴,以及由东西向景观大道形成的笃学和崇实科技副轴,作为展示合工大历史和校园文化窗口,同时它们是沟通校园东西向交通的绿化步行带。

一带――作为校园与薰化路自然分隔的清溪河,采用自然驳岸,缓坡入水,将其打造成一条灵动的、自然生态滨水景观带,做为展示校园景观的窗口。

四片――将四片教学生活功能区设计四季植物景观,展示宣城地域文化。

通过依山就势的生态布局来表达一个现代高校与水转山绕的自然格局、人杰地灵的地方传统相结合的诗意画面。

4.3富有场所精神的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在天鹅湖设计了环湖步道,将露天剧场和一些小的观景休憩空间串联起来,为师生创造了聚会、交流、晨读等场所;亲水栈桥的设置为步行的学生提供了从生活区到学院楼的最便捷路径。主入口的尚新广场上,合工大的校训以皖南特色青石地雕展现出来;两条景观副轴设计了一系列半围合的小空间,可作为展示工大的历史和校园文化的景观空间。铺装色彩采用与新徽派风格的建筑相呼应的黑白灰为主,青石地雕、青石汀步、青石生态停车场体现地域特色。景观标识系统采用与主校区统一的logo,体现文化的传承,同时现代感的材质体现了新校区的人文精神。

5结语

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根本目的就是为师生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创造一个更加宜人的环境,使他们在这里更加舒适、愉快地学习、生活,从而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大学新校区景观建设是当前大学校园规划建设的一个新热点,而如何建设一个生态良好、景观优美、传承历史、充满活力和文化气息的现代高校校园,应引起各大学和景观设计师们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魏毓洁,睢爱华.大学校园规划中心水景环境营造[J].山西建筑,2006,32(9):11-12.